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

时间:2023-08-24 17:18:24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1

经济发展毕业论文范文一:海洋经济景气指数构建研究

[摘要]辽宁省作为一个海洋大省,拥有丰富的海域资源,但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辽宁省并不是一个海洋强省。因此,充分掌握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现状、发现问题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这对于海洋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根据陆域景气分析理论初步构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的合成框架,并利用有限的数据计算了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以期研究成果能为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海洋经济;景气分析;海洋经济运行监测

一、引言

辽宁省作为一个海洋大省其海岸线近2000公里,约占全国的12%,随着十一五期间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辽宁省海洋经济增长较快,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682.5亿元增长到2013年5263亿元。然而,与其他沿海省市相比,辽宁省仍然没有成为海洋强省。十二五期间是辽宁省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可以说是机遇挑战并存。因此,充分掌握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对未来走势进行预测,这对于海洋经济相关战略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介绍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合成的相关方法,并利用目前有限的数据,运用一些方法合成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从而来综合判断辽宁省海洋经济运行总体情况,研究结果对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海洋经济景气指数方法

景气指数方法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波动,是通过一系列经济活动来传递和扩散的,任何一个经济变量本身的波动过程都不足以代表经济整体的波动过程,因此应考虑多种因素来判断和预测经济的发展状况。景气指数的编制不仅可以综合地反映当前经济发展状态,还可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更重要的是它可以为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具体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可靠的依据。建立合成景气指数的指标体系首先要确定基准指标。在宏观经济研究中基准指标通常选择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在海洋经济统计资料中能够反应海洋经济总体运行的指标主要有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生产总值。根据我国《海洋统计报表制度》,可以选择用于景气指数合成的其他主要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五小类。这一指标体系与殷克东和刘雯静(2011)所建立的海洋经济监测指标体系基本相同,区别在于殷克东等人建立的指标体系中还包括了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但未包含政治法律与社会伦理外溢指标。由于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统计还不完善,加之政治法律与社会伦理指标较难度量,因此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将暂不考虑这类指标。

三、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实证研究

合成景气指数首先要对指标进行分类,即区分为先行指标、一致指标和滞后指标,但由于指标个数较少本文参考了殷克东(2011)关于海洋经济指标分类的结果,它们利用灰色关联和时差相关分析方法将海洋经济指标分为三类指标。根据这一分类结果本文选择的先行指标包括: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海洋第二产业比重、海洋第三产业比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本文选择的一致指标包括:海洋生产总值、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总额、涉海就业人数、海洋全员劳动生产率(海洋生产总值/涉海就业人数)、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沿海地区人口。根据景气指数的合成方法可以计算得到辽宁省海洋经济扩散指数。从扩散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辽宁省海洋经济近年来都保持了比较快速的发展态势,其中只有2003年扩散指数小于0.5,其他年份的扩散指数均超过了0.5。特别是最近的2007-2009年扩散指数始终稳定在0.78的高水平,这说明辽宁省海洋经济近年来不仅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且其发展速度是比较稳定的。将本文计算得到的辽宁省海洋经济扩散指数与殷克东(2011)计算得到的中国海洋经济扩散指数进行对比,可以得到如表2的结果。通过比较可以发现,首先中国海洋经济DI指数与辽宁省海洋经济DI指数的走势相似度比较高,两个指数都在2003年达到谷底。这一年海洋经济出现不景气的主要原因是宏观经济走势疲软,而2003年的SARS病毒的肆虐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其次,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DI指数要低于全国的DI水平,特别是已经低于临界点0.5,根据扩散指数的合成原理,DI值在0~0.5之间表示经济处于不景气区域,DI值在0.5~1之间表示经济处于景气区域。可见2003年辽宁省海洋经济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已经处于经济不景气区域。最后,2003年之后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比较迅速,其中除2006年外其余各年海洋经济景气水平都高于全国的海洋经济景气水平,并且自2007年以来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水平十分平稳。根据上文选择的5个一致指标和4个先行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也可以构造出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运用SPSS16.0可以得到如表3的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般情况下选择主成份分析中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在表3的结果中特征根大于1的主成分有两个,且这两个主成分的累积解释百分比达到了90.428%。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还可以得到这两个主成份的构成情况。利用表4中的权重可以计算得到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并以表3中主成分1和主成分2的解释方出差百分比为权重计算得到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预警指数,如图2所示。根据主成分分析方法合成的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的走势来看,其与扩散指数的结果基本相似,但有一些细节之处存在差异。首先,两种方法合成的景气指数都显示出2003年后辽宁省海洋经济高速稳定的发展。其次,运用主成分法合成的景气指数2002年和2009年的水平要低于用扩散指数合成的景气指数,这主要是由于DI指数合成的缺陷造成的。正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述,扩散指数只能表示景气的方向而不能准确表示景气的幅度。另外,从表4的权重来看第二主成分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两个指标的权重比较大,而在2009年这两个指标有比较明显的下跌。其中,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51.76%下降至42.42%;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由2008年的17.88%下降至9.97%。众所周知,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全球经济都受到了较大的冲击,辽宁省海洋经济的走势也充分说明这次危机的影响。

四、结论

本文运用传统的景气分析方法构建了辽宁省海洋经济景气指数,并扩散指数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的结果表明,近几年辽宁省海洋经济都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其中2003年和2008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减速。另外,通过与全国景气指数的比较可以发现,辽宁省海洋经济的发展速度不低于全国水平,且比全国的发展要稳定。

[参考文献]

[1]殷克东,于婷婷,秦娟.基于自组织数据挖掘理论的海洋经济预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6).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董文泉,高铁梅,姜诗章,陈磊.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方法[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4]殷克东,马景灏,王自强.中国海洋经济景气指数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1(4).

[5]何广顺.海洋经济统计方法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6]殷克东,刘雯静.中国海洋经济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1(5).

[7]殷克东,方胜民.海洋强国指标体系[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8]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经济发展毕业论文范文二: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公路运输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公路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具体来说,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优化配置区域内的生产资料,保证一个区域内部和区域相互之间信息,物资和人才等资源的流动。同时不断优化调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使其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笔者根据相关工作经验,主要探究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公路运输;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一个国家致富的关键是要先修路,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我国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有一定的依赖。我国国土面积很大,但是总体的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要保证各种资源对所需区域更好的分配,急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包括铁路,水运、航空和公路等,公路运输具有直接,便捷和覆盖面广的优势,我国区域之间最主要的运输方式就是公路。公路运输方式已经贯穿我国各大城市和城乡,主要用于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已经成为了区域内和区域之间进行联系的桥梁,能够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

进入21世纪后,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公路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就,从微观方面推动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以下具体分析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

1.对公路沿线的自然资源进行了激活。我国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能够改善和激活公路沿线的旅游和土地等资源。也就是说交通运输可以对区域的区位进行改变。我国还没有修建公路时,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土地资源和其他资源不能被有效开发和利用。如果公路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能够对上述资源进行开发和整合,可以对其进行利用,实现这些资源的市场价值,从而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2.保证企业成本的降低。通过改善公路交通设施,可以提高交通运输状况。运输距离可以大幅度缩短。特别是对一些以交通运输为主要成本的企业,公路交通运输情况的改善可以可以明显降低其运营成本。此外,如果当地的公路交通情况很好,就会方便流入资本和人才,从而降低本地生产所需要的要素成本。同时便捷的交通运输服务也有助于企业之间交易费用和仓储费用的减少。在商品交易过程中,如果消费者的需求发生变化,生产者对这一变化的反映速度更快,及时采取有效策略。

3.推动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便捷的交通运输能够使企业劳动力和其他资本的利用率提高,从而使企业其他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提升。如果提高本地的生产要素组织效率,会降低费用和生产成本。交通运输的便捷程度,可以保证生产要素向所需企业的顺利流动,从而保证企业组织效率的提高,使企业所占有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企业运营过程中如果一个环节提高效率,就会产生连锁反应,推动企业其他环节甚至整个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急需对组织效率进行调整。

4.促进物流规划的调整。企业物流主要的运输载体就是公路。如果区位发生变化,对企业的物流体系会产生影响。实践表明,建成的高速公路会带动沿线企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具体来说,能使物流速更快,区域内也能连通各个经济单体,从整体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基于以上这些,企业选址的最佳位置是公路交通便利的地方。因为通过完善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能够为企业创造更丰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

以上主要对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进行了分析。从宏观角度看,交通运输的发展也能更好的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下对其具体分析。

1.区域产业结构得到改变。公路交通运输能够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还能保证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改善。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需要更高更严格的交通运输条件。现阶段,我国需要运输的企业的状况是运输批量较小,运输频繁,时间要求高,有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动。因此公路运输必须满足这些要求。我国现代企业的第一选择就是高速公路沿线。现代企业不断依赖高速公路,相关人员要不断完善公路交通运输网,从而更好的保证城市优秀人才的流入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企业有了高素质的人才,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区域产业结构,使区域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公路沿途投资环境得到改善。我国公路设施的建设可以推动沿线投资环境的改善。公路建设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经济的投资,公路一旦建成,会改善区域的交通条件,能够使需要运输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交通事故发生的几率和公路运输维修费用也会降低,从而降低成本,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例如:如果一个山区自然资源很丰富,但是交通不便,就需要建设公路交通网络。因为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会吸引很多投资者。通过建设公路交通网络,能够对山区的自然资源进行转化,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3.实现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业的发展,对企业学习先进地区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比较方便。同时先进地区的资金和人才等资源也方便向落后地区扩散,可以调整不同地区的资源,保证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公路建设项目对各项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有带动作用。同时也能更好的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保证各个我国领域和行业发展的协调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公路交通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重视公路交通建设。本文主要从沿线自然资源的激活,企业成本的降低、组织效率的提高和物流规划的调整等方面分析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影响,并从区域产业结构的改变,沿途投资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等方面阐述了公路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对公路运输能好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鹏岩.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风,2010,04:54.

[2]任向前.浅析公路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11:294.

[3]王巍.公路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J].才智,2015,30:3.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2

关键词:海洋经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472-01

一、前言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十二五”规划,中央和各级政府都鼓励并出台多方面的扶助政策来促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海洋面积299.7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31.25%,是一个巨大的宝贵资源库。海洋经济产业已经成为沿海城市的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浙江省毗邻东海,拥有全国最长的海岸线,海岛占有量居全国之首,拥有世界级深水港群,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加上全国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更应该抓住新机遇,进一步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不过海洋经济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要求,与陆域经济存在差别,各地区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必须因地制宜、掌握关键,寻找正确的发展途径。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在海洋经济的概念下,探讨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必然选择,提出浙江省发展的经济模式。

二、海洋经济的概念

海洋经济概念早在近40年前就出现,但是具体的定义有诸多差异。

在早期,学者杨金森(1983)认为海洋经济是指“以海洋为活动场所或以海洋资源未开发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2003年5月中国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之后简称《纲要》)中认为“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海洋的各类海洋产业及相关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徐质斌(2003)认为的海洋经济是活动场所、资源依托、销售或服务对象、区位选择和初级产品原料对海洋有特定依存关系的总和。在一般意义上,海洋经济包括开发海洋资源、依赖海洋空间相关的生产活动,和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而产生的相关性产业活动。”《纲要》对海洋经济的定义基本代表了中国国内对海洋经济的界定,本文也主要依据此定义进行论述。

三、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是必然选择

1.陆域资源匮乏,矛盾升级

浙江省人口数量大,直到2013年末,浙江省常住人口5442.69万人,占全国的人口的4.00%,而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1.06%。从陆域资源看,浙江省的资源禀赋条件差距,主要矿产资源更是稀缺。经济的迅速发展,让浙江省面对的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严重。

2.蓝色资源丰富,潜力无穷

浙江省作为沿海城市,东临东海,拥有相当于其陆地面积2.6倍的26万平方公里海域,全省海岸线6696公里,居全国第一;拥有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2878个,占有量达全国海岛总数44%,居全国之首;将近400万亩滩涂资源,约占全国的13%;有着全国最大的渔场,可捕捞量全国第一;拥有潮汐能、洋流能、波浪能等。这是浙江省得天独厚的海洋经济发展优势。发展海洋经济,是浙江省的强省必经之路。

3.政府政策扶助,前程似锦

早在20世纪90年代,浙江省委、省政府开始重视海洋资源这块宝贵资源库,多次召开海洋经济会议。2003年,中国国务院为扶助海洋经济而正式出台《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浙江省更确认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之路。2004年,浙江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浙江省海洋环境保护条例》,之后又出台一系列规定,为发展海洋经济奠定基础。2010年,浙江成为中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2011年2月25日,国务院复批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发展浙江海洋经济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四、浙江发展海洋经济要进行循环经济模式

在国家海洋局出台的关于海洋领域的地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20794-2006)中,海洋经济可以划分成海洋产业和海洋相关产业两大类,按照三个层次分,则主要是核心层的海洋产业、支持层的海洋相关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层的海洋相关产业。浙江省的港口经济活动有水产品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和海洋旅游等。

1.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是最传统的海洋经济活动。但是我们会发现水产品行业聚集度不高,企业的规模较小,很多的是家庭式的生产规模。比如舟山全市有160多家企业,但平均产值仅仅8700万元左右。水产品行业近年来由于受到资源限制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处于停滞状态。整合企业刻不容缓。淘汰落后的小型加工企业,集中化发展精深加工产品,既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也有利于行业的升级转变。

2.港口物流业

港口物流产业依托海域深水岸线的丰富资源发展迅速,但是分布比较分散。浙江省加强岸线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积极和周边的港口协调联系,比如舟山港口、宁波港和上海港等。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在国际物流的驱动下,提高港口物流产业的建设标准,做到岸线资源合理有序的开发,港口各空间做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

3.制造船业

海工的修造船产业是沿海城市的重点支柱产业。建造单一的船舶很难再提升整个产业的增长速率。需加强引进高级设备,提高核心技术,扩大生产领域。企业除了常规船舶的制造,应该涉及特种船只、海洋工程设备、大型豪华游艇等,使原始行业加快转型到这种具有高附加值的行业,提高企业的自身竞争力。

4.资源旅游业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3

一、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相关概念

(一)海洋文化及海洋文化产业

青岛海洋大学教授曲金良关于海洋文化的定义是:“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就是缘于海洋而生成的文化,也即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和因有海洋而创造出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海洋文化的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

海洋文化产业是与海洋紧密相联的文化产业,属于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特殊领域。结合海洋文化与文化产业的特征,张开城教授认为海洋文化产业可以理解为“从事涉海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涉海文化服务的行业巨”,其本质就在于海洋文化的产业化。海洋文化产业是由海洋文化和产业化两大要素构成,其中海洋文化是基础性要素,它是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性动力;产业化是结构性要素,它决定了海洋文化产业的经济构成。

(二)海洋旅游文化产业

海洋文化产业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根据产业的内容和性质的整合,按照行业分类法,王颖认为海洋文化产业可以划分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海洋节庆会展业、海洋休闲体育产业、海洋文艺产业等四个产业。

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是指为了满足人们高层次的精神和物质需求,通过对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资源的开发,为旅游者提品和服务,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性产业。④海洋旅游文化产业与一般的海洋旅游产业不同,它是以独特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资源为核心,将海洋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弘扬海洋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地区的经济发展。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主要有海洋自然风光游、海洋民俗风情游、海洋科技游、海洋体验游、海岛旅游等。

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1.区位条件优势明显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南连福州,北接浙江,西邻南平,东面与台湾隔海相望,位居长三角、珠三角、台湾三大经济区中心位置,具有同时接受三大经济发达区域辐射和带动的特殊条件。宁德市海域面积4.45万km2,占全省三分之一,海岸线曲折漫长,山地、丘陵直逼岸边,形成大大小小接连不断的港湾,从北到南20多个港湾如串珠镶嵌在闽东海岸线上,港口优势极为突出,其中天然良港三都澳,位于太平洋西岸国际诸航线的中心位置,可以直接通达全国和世界主要海运航线,具有发展成为国家主枢纽港和国际性大港的优势,这为宁德发展海洋文化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海洋文化资源丰富

从历史上来看,闽东先民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在这一临海地区生存生活、繁衍发展,创造了丰富的海洋文化:有以黄瓜山遗址为代表的海洋贝丘文化;有以太姥山、嵛山岛为代表的滨海景观文化;有以灵佑禅师、空海大师及葛洪等祭祀活动为代表的海洋宗教文化;有以三都澳“海上渔城”为代表的海洋休闲渔业文化;有以大京、冷城等古城堡为代表的抗倭海防文化。而且,许多资源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资源品质较高,具有唯一性和垄断性,有的在全国还享有盛誉。这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量的保证,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支撑。

(二)劣势(Weakness)

1.海洋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传统海洋文化的整理开发和现代海洋文化的发展,以及海洋文化旅游的发展都需要先进的技术和大量的人才,福建省现阶段高校中开设与海洋经济开发有关的专业不多,海洋旅游的专门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宁德市高等教育水平相对滞后,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时间短,旅游文化产业的生产和经营人才更是匮乏。因此,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宁德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宁德市海洋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要赶超其他沿海城市,只有依靠人才和科技才能实现宁德市海洋文化旅游的不断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否则只会拉大与沿海旅游发达城市的差距。

2.产业规模小,产品结构单一

宁德市由于历史、体制、观念及规划滞后等方面原因,成为沿海经济发展的“黄金断裂带”,导致海洋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海洋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造成海洋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由于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忽视对深厚海洋文化的挖掘,缺少优化组合,缺少集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多元化“精品”,导致文化产品结构比较单一,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海洋旅游文化品牌和海洋文化精品旅游线路,造成现有海洋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制约了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y)

1.国家战略和政策赋以机遇

2012年,《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被国务院批准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全面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构建了“一带、双核、六湾、十岛”海洋开发格局。有关部门对海峡、海湾、海岛旅游开发也相当重视,国家旅游局将“海峡两岸旅游区总体规划”(2010-2020)列入中国旅游业“十一五”期间优先规划和建设的12个重点旅游区之一,并且位列首位,打造福建“海峡旅游”品牌。为此,福建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旅游局也制定了省“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提出山海联动、优势互补的“两带、四群、五重点”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布局。其中“两带”指“蓝色滨海旅游带”和“绿色生态旅游带”,这是福建旅游资源最富有和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具备旅游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呈现出厚积薄发的增长态势。在福建省这一系列发展思想和具体政策指引下,宁德市要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海洋渔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海洋主导产业,突出发展三都澳、白马港、福宁湾、沙埕港四个海洋经济聚集区,着力构建新兴临港重化工业基地、港口物流基地、海洋新兴产业培育示范基地、滨海旅游胜地及现代渔业基地等五大海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十二五”末全市海洋经济总值达2000亿元的目标。可以预见,以上来自政府政策的强力支持,必将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2.市场需求所带来发展契机

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人们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而文化消费意识的提高来源于人们文化需求欲望的增长。宁德市海洋旅游区位于我国“黄金海岸”的中段,这种适中的地理位置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福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这两个极具经济发展活力的两个地区相连接,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而处于二者之间结合部位的福建省宁德市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也给宁德市海洋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契机。此外,从福建省内来看,与宁德隔海相邻的是福建省内经济最为发达的沿海开放地带,居民具有较高的消费能力,如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等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增强,特别是需要规模较大的度假场所,区位优势使宁德的海洋旅游开发具有明显的市场优势,也为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之源。

(四)威胁(Threat)

1.沿海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发展,沿海省份掀起一股开发海洋的热潮,海洋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山东、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市纷纷制定了海洋经济战略,陆续上升为国家战略,使沿海省份区域间的竞争日益明显。宁德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福州、厦门等城市的海洋文化产业强势崛起的势头相比,宁德海洋经济基础薄弱,海洋文化产业刚刚起步,海洋文化资源开发多停留在理论上的研讨和低水平建设层面,文化市场还没有得到充分培育。因此,周边沿海城市的快速发展势必会对宁德市的发展产生“挤压效应”,加快海洋文化产业要素的外流,从而对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发展构成威胁。

2.海洋文化资源保护不力

重视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历来是旅游目的地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前提基础,但是宁德市的一些地方部门“目光短浅”,存在盲目开发海洋旅游项目,甚至“杀鸡取卵”式的破坏海洋文化资源的状况也时有发生。例如,一些地方在建造和开发大量的文物景观、度假区时,由于规划失误或忽视环境质量开发,引进高污染的企业,使许多优秀的海洋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遭到破坏。有些地方追求经济收益,大量挖取洁净的海沙出售给外地开发商,导致海滨沙滩和浴场的资源条件下降,这些短视行为都严重阻碍了宁德海洋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

发展。

三、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一)积极理顺旅游文化产业管理体制

由于海洋旅游文化产业资源的开发受制于旅游、文化、城市规划、海洋等多个政府部门的管理,客观上容易造成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在资源保护、产业的规划和开发经营管理上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混淆现状,不利于海洋文化产业政策的落实。因此,从宁德市海洋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应该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理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使政府的角色变旅游产业的主导者为推动者和监管者,为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优越的软环境。

(二)尽快培育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

集团化、规模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而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培育数量有限,规模偏小,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开发的浅层次特征明显,海洋旅游项目产品过于单一,致使旅客滞留时间短,旅游经济效益低下。因此,宁德市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尽快培育出大型海洋旅游文化企业,从而带动整个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集团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是增强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合理布局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区域

伴随着海洋产业开发的大背景,宁德市沿海县市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建设普遍开展,但是各地的发展眼光还仅限于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全局性的规划意识,往往造成一些海洋旅游文化项目和产品的相互克隆,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恶性竞争和两败俱伤,也不利于形成宁德市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因此,宁德市应当根据宁德市滨海的地理现状、海洋资源特点及产业发展状况,确定以三都澳为中心,围绕世界级深水港三都澳的开发建设,以及中心城市的提升和改造,推动城市、港口建设和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形成以港兴城,以城推旅,以旅促港的互动发展模式,形成以蕉城区为聚散中心的城港游憩综合旅游区,带动环三都澳区域内的滨海城市景观建设,发展内海观光休闲、沙滩游泳、畲乡风情、遗址怀旧、海上运动、海上渔排海鲜美食为主导产品、畲族和海上人家等特色的海洋旅游文化产业格局。

(四)精心打造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宁德沿海沉淀有古代的海洋贝丘文化、海洋商业文化、海洋宗教文化、海岛景观文化及军事文化等海洋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发展宁德海洋旅游文化产业,着力打造福建宁德“山海大观,欢乐港湾”的海洋旅游品牌,重点打造五大海洋旅游文化产业园区。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4

关键词: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海南省

一、海洋旅游业的兴起

海洋,作为人类星球最迷人的部分激发了人类旅游的向往和愿望,人类,不论距离远近、现在和未来,都不应该剥夺欣赏与享受海洋所具有的丰富性的机会。海洋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事业,成为除山水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之外的又一重要旅游资源类型。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自己的领海以及广阔的公海、大洋领域,不断的开发旅游资源,开辟众多海洋旅游项目,世界海洋旅游事业正向广度和深度迅速发展。海洋旅游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和一种实践与发展的工具。

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论及海洋旅游发展时指出:“中国海洋旅游采取依托沿海城市,突出海洋特色,分区、分片建设的政策,近年来在沿海开发建设了300多处海洋与海岛旅游娱乐区,兴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娱乐设施,使海洋旅游业成为迅速发展的海洋产业。”据了解,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丹东南到广西防城,沿岸已开发有1 500余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按照规划,中国将逐步成为海运强国、船舶工业强国、海盐生产大国、海洋旅游大国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大国,并最终成为海洋强国。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不仅是中国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

二、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海南发展海洋旅游的条件

1.气候条件。海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与美国夏威夷处在相近纬度,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因受海洋影响明显,气候优势明显,全年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5℃~28℃,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在20℃以上。其光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约1 750~2 650小时,年晴日在300天以上。当北国千里冰封的时候,这里依然暖风和煦,可以海浴。海南囊括了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这五个要素,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区和避寒胜地。

2.海洋旅游资源。海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海洋省份,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及周围岛屿、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所辖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近60倍。已开发的海岛有南湾猴岛、蜈支洲岛、分界洲岛、盈滨半岛、神舟半岛、鹿回头半岛、玉带滩半岛等。海岸带景观分布在海南岛长达1 618公里的海岸线上,到处都可以开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圣地的旅游资源。目前海南岛港湾84个,可开发的68个。较著名的有亚龙湾、三亚湾、海棠湾、大东海、香水湾、石梅湾、高隆湾、东寨港、棋子湾等。作为世界上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南依托独特的海洋优势,必将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旅游基地。

3.人文资源。海南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也丰富多彩,如黎苗族歌舞、琼剧、人偶同台木偶戏、儋州调声等,都是极具海南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岛上除汉族外,世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尤其是黎族,其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海南的社会风貌显得独特而多彩。海南一年一度的欢乐节,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黎苗三月初三、国际椰子节、儋州民间歌节等也是市民喜闻乐见,游客津津乐道的民俗节庆。

4.客源市场。海南的客源主要以国外游客、港澳台游客以及内地游客构成。据海南统计局统计,2009年海南接待过夜人数合计2 250.33万。其中外国人37.21万,香港同胞12.18万,澳门同胞0.56万,台湾同胞5.20万,国内旅游者2 195.18万。境外旅游收入18.90亿元,国内旅游收入192.82亿元。

以三亚为例,据三亚统计局统计分析,2009年三亚外国游客按入境人数排序位居前五的依次是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其中俄罗斯77 210人次,占外国人游客的33.2%;日本23 507人次,占10.1%;韩国19 750人次,占8.5%;美国12 624人次,占5.4%;德国10 558人次,占4.5%。共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9 497万美元。

5.硬件设施。(1)酒店。根据海南省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海南共有星级宾馆26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四星级宾馆54家,三星级宾馆117家。2009年旅游饭店接待人数达1 706.64万,旅游饭店客房开房率59.18%。(2)交通。航空。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已开辟国际、国内外航线156条。俄罗斯、韩国、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开通了往返三亚的航班,直飞海南国际航班的国内外航空公司达25家。铁路。海南主要铁路为海南东环铁路、海南西环铁路、粤海铁路。粤海铁路通道已于2002年正式开通。三亚至广州,三亚至上海,三亚至北京的旅客列车已正式运行,并与全国铁路网并网。东环铁路2010年底建成通车后这南北两个城市间的乘车时间将缩短至1.5小时。公路。省内任何地方都有一级以上的公路连接。通车里程达1.7万余公里,以“三纵四横”为骨架,有干线直通各港口、市、县,并有支线延伸到全岛318个乡镇和各旅游景点。海运。全省68个天然港湾,已开辟港口24个,其中以琼山、三亚、八所、洋浦四个港口为最大。海口、三亚纳入了众多国际邮轮公司的停靠站点,美国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和马来西亚丽星等三大邮轮公司,都已开辟了途径海南的定期航线。

随着海南航天发射中心、博鳌机场等工程的建成以及正在规划的西环快速铁路、跨海铁路桥等工程的实施,海南交通运输业将会越来越便捷。

6.国家政策。海南旅游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其各方面发展都不太成熟。但由于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领导的支持,海南旅游业得到快速成长。2000年国家为扶持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率先赋予海南航权开放、落地签证或免签证等特殊优惠政策,使海南旅游产业逐步走上旅游投资国际化、客源市场国际化、旅游企业管理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随着2008年5月海南省政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要将海南省打造成为吃住游购娱五位一体的国际旅游岛,为海南岛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一系列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创新和安排,使得海南拥有众多自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等优势的同时,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辅佐。拥有如此多的优越条件,海南海洋旅游产业将有一个更深远的发展。

(二)海南海洋旅游产品分析

根据海洋旅游活动范围,海洋旅游可分为海滨游、海上游、海底游、远洋旅游、海岛游。按活动内容可分为海洋风光游、海洋生态游、海洋文化游、海洋度假休闲游、海洋运动娱乐游、海洋健康疗养游、海洋购物游等。目前海南海洋旅游的主要项目分为:

1.海洋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目前,海南有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和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是以海洋为背景的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际4a级景区有三亚蜈支洲岛度假中心、海南热带野生动物园、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天崖海角风景区、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景区、兴隆热带植物园、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海口假日海滩、亚龙湾热带深林公园等。可以说,海南拥有众多海洋观光旅游资源,在发展海洋休闲旅游的同时,也应规范观光型旅游市场,让两者之间达到均衡状态。

        2.海洋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随着政府的不断建设,海南拥有较好的旅游接待设施。海南生活节奏较慢,终年气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1)海洋休闲度假产品:有亚龙湾,三亚湾、海棠湾、月亮湾、崖州湾、红塘湾、榆林湾等众多海湾,其中建有一大批四五星级度假酒店。形成以观光、休闲、探险、游泳、疗养、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业。(2)海洋运动娱乐产品:潜水、海底观光、海岛历险、海上运动、垂钓等海上旅游项目。此外,海南有16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三亚拥有全国第一个10万吨级国际邮轮专用码头——三亚凤凰国际邮轮码头,具有国际化标准的游艇会所——三亚鸿洲国际游艇会游艇码头。可以通过发展海滨高端市场,为海南带来高消费,促进海南的海洋旅游。

3.海洋人文休闲旅游。在海洋旅游开发中,结合了海南本土的历史、民俗文化,节事活动不断丰富海洋旅游产品的层次。打造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旅游节目。开发特色海洋旅游产品,开展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民俗旅游,目前,已经开发的产品有:节事活动类(如:海南欢乐节、海洋文化节、沙滩音乐节、蓝丝带海洋保护节等)美丽赛事活动类(如:世界小姐、新丝路模特赛、兰花国际博览会等)民族文化旅游类(如:槟榔谷旅游、呀诺达等)。

4.海洋主题公园建设。海南省海洋主题公园的前期准备工作现已启动,目前已初步选址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港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项目规划面积1 000多亩,将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建设大型综合性海洋主题公园。 前期项目策划中,海洋公园区包括表演馆、热带海底世界、台风礁湖、水上乐园、海洋影院以及流动演出等各类活动。规划建设综合性的大型海洋主题公园,将和航天主题公园、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型热带雨林森林公园、大型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形成互补,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和海南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性项目。

表1 以海水为基础活动的参与情况

(三)海水旅游产品游客参与度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已经开发的以海水为基础活动的参与情况,特制作问卷调查表,针对前来海南旅游的100名游客进行调查,其中被调查游客当中男女各50名,年龄保持在15~50岁之间。基本情况(见上页表1)。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空闲时间的增多,每年参与这些与海水亲密接触的海洋活动的人数将大幅度增加。

三、海南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1.立足资源保护,实现资源开发的生态化。首先,应优先保护资源,做到旅游区域分层开发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根据资源特性划分出资源保护核心区、 缓冲区和旅游开发区等不同层次区域。层次化和片区化开发有利于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中旅游开发区可根据旅游活动规律划分出住宿、观光、游览、游乐、休憩、服务与管理等功能片区,以方便旅游服务与管理活动的开展。其次,应实施立体开发,实现海岛海岸线资源利用综合化。海岸线是海岛特有的资源,是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岛屿经济体发展所需要的海岛休闲度假、 观光旅游、 海岛交通、 海洋能源利用、 海水养殖等诸多产业都依赖于海岸线资源,立体化的开发模式能够对有限的海岸线资源实现综合利用。因此,海南省对海岸线的开发和利用要注重符合海滩和岸线的自然属性,同时突出表现岸线景观的地理与文化特性,对岸线分配、 景观布局、 港址选择和用地等方面进行优化。

2.立足休闲度假,凸显海岛文化。度假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市场的主流与趋势所在。海南省应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完备的度假旅游配套设施,营造具有海岛特色的休闲度假氛围。一方面在保护海岛资源的前提下,保留具有特色、 原生态的休闲农场、村庄或者城镇,建设生态化的特色酒店、度假村、小木屋、游船码头以及海岛、海滩、海上的各种娱乐设施,提供民风民俗表演、岛民生活体验、 渔家乐等互动性强的旅游活动,让海岛特色深入人心,让旅游者获得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和身心的放松。另一方面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海南省海岛文化,建设标志性海岛旅游设施。标志性建筑或景观在海岛旅游开发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标志性建筑或景观在功能上应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在造型上可树立项目开发的独特风格,在形象上应成为海岛的代表性意象,在文化上应显示具有海南省特色的文化理念和特征。

3.合理开发海洋旅游资源,促进海洋旅游可持续发展。海南海洋资源是未来旅游开发的重点,它蕴涵极其丰富的资源且特色突出。是大自然给予我们极其容易受到破坏而难以恢复的礼物,是不可再生资源。海南拥有中国最丰富的海洋资源,在进行海洋开发时必须对开发的项目进行海洋生态系统研究,按照时间一致性和空间一致性的要求,特别强调的是现实情况远非固定或静态的,合理定位、开发和配置,取得整体的效益。不可盲目的开发和重复建设。以海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让海洋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学伦.旅游地理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2]李红波,李悦铮.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探析[j].海洋旅游与开发,2008,(10).

[3]慎丽华.海洋旅游经济的形成与发展思路[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4).

[4]张月芳,袁国宏.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2).

[5]姜鹏鹏.中国滨海旅游目的地竞争力研究——以大连、青岛、厦门、三亚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5

关键词: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海南省

一、海洋旅游业的兴起

海洋,作为人类星球最迷人的部分激发了人类旅游的向往和愿望,人类,不论距离远近、现在和未来,都不应该剥夺欣赏与享受海洋所具有的丰富性的机会。海洋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事业,成为除山水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之外的又一重要旅游资源类型。目前,世界各国都在自己的领海以及广阔的公海、大洋领域,不断的开发旅游资源,开辟众多海洋旅游项目,世界海洋旅游事业正向广度和深度迅速发展。海洋旅游已经成为一个重要产业和一种实践与发展的工具。

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白皮书,论及海洋旅游发展时指出:“中国海洋旅游采取依托沿海城市,突出海洋特色,分区、分片建设的政策,近年来在沿海开发建设了300多处海洋与海岛旅游娱乐区,兴建了各具特色的旅游娱乐设施,使海洋旅游业成为迅速发展的海洋产业。”据了解,中国大陆海岸线北起辽宁丹东南到广西防城,沿岸已开发有1500余处旅游娱乐景观资源。按照规划,中国将逐步成为海运强国、船舶工业强国、海盐生产大国、海洋旅游大国和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大国,并最终成为海洋强国。由此可见,大力发展海洋旅游产业,不仅是中国自身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大势所趋。

二、海南省海洋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海南发展海洋旅游的条件

1.气候条件。海南地处热带和亚热带,与美国夏威夷处在相近纬度,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省份。因受海洋影响明显,气候优势明显,全年光热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25℃~28℃,最冷的月份平均气温在20℃以上。其光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约1750~2650小时,年晴日在300天以上。当北国千里冰封的时候,这里依然暖风和煦,可以海浴。海南囊括了阳光、海水、沙滩、绿色、空气这五个要素,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海岛旅游休闲度假区和避寒胜地。

2.海洋旅游资源。海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海洋省份,其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及周围岛屿、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中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所辖海域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近60倍。已开发的海岛有南湾猴岛、蜈支洲岛、分界洲岛、盈滨半岛、神舟半岛、鹿回头半岛、玉带滩半岛等。海岸带景观分布在海南岛长达1618公里的海岸线上,到处都可以开发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圣地的旅游资源。目前海南岛港湾84个,可开发的68个。较著名的有亚龙湾、三亚湾、海棠湾、大东海、香水湾、石梅湾、高隆湾、东寨港、棋子湾等。作为世界上热带海洋旅游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海南依托独特的海洋优势,必将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海洋旅游基地。

3.人文资源。海南不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民俗风情等人文旅游资源也丰富多彩,如黎苗族歌舞、琼剧、人偶同台木偶戏、儋州调声等,都是极具海南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岛上除汉族外,世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有黎族、苗族、回族。各少数民族至今保留着许多质朴敦厚的民风民俗和生活习惯,尤其是黎族,其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海南的社会风貌显得独特而多彩。海南一年一度的欢乐节,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换花节、冼夫人文化节、黎苗三月初三、国际椰子节、儋州民间歌节等也是市民喜闻乐见,游客津津乐道的民俗节庆。

4.客源市场。海南的客源主要以国外游客、港澳台游客以及内地游客构成。据海南统计局统计,2009年海南接待过夜人数合计2250.33万。其中外国人37.21万,香港同胞12.18万,澳门同胞0.56万,台湾同胞5.20万,国内旅游者2195.18万。境外旅游收入18.90亿元,国内旅游收入192.82亿元。

以三亚为例,据三亚统计局统计分析,2009年三亚外国游客按入境人数排序位居前五的依次是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德国,其中俄罗斯77210人次,占外国人游客的33.2%;日本23507人次,占10.1%;韩国19750人次,占8.5%;美国12624人次,占5.4%;德国10558人次,占4.5%。共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9497万美元。

5.硬件设施。(1)酒店。根据海南省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海南共有星级宾馆260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0家,四星级宾馆54家,三星级宾馆117家。2009年旅游饭店接待人数达1706.64万,旅游饭店客房开房率59.18%。(2)交通。航空。海口美兰机场、三亚凤凰机场已开辟国际、国内外航线156条。俄罗斯、韩国、英国等二十多个国家开通了往返三亚的航班,直飞海南国际航班的国内外航空公司达25家。铁路。海南主要铁路为海南东环铁路、海南西环铁路、粤海铁路。粤海铁路通道已于2002年正式开通。三亚至广州,三亚至上海,三亚至北京的旅客列车已正式运行,并与全国铁路网并网。东环铁路2010年底建成通车后这南北两个城市间的乘车时间将缩短至1.5小时。公路。省内任何地方都有一级以上的公路连接。通车里程达1.7万余公里,以“三纵四横”为骨架,有干线直通各港口、市、县,并有支线延伸到全岛318个乡镇和各旅游景点。海运。全省68个天然港湾,已开辟港口24个,其中以琼山、三亚、八所、洋浦四个港口为最大。海口、三亚纳入了众多国际邮轮公司的停靠站点,美国嘉年华、皇家加勒比和马来西亚丽星等三大邮轮公司,都已开辟了途径海南的定期航线。

随着海南航天发射中心、博鳌机场等工程的建成以及正在规划的西环快速铁路、跨海铁路桥等工程的实施,海南交通运输业将会越来越便捷。

6.国家政策。海南旅游业在中国起步较晚,其各方面发展都不太成熟。但由于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及其有关领导的支持,海南旅游业得到快速成长。2000年国家为扶持海南旅游产业发展,率先赋予海南航权开放、落地签证或免签证等特殊优惠政策,使海南旅游产业逐步走上旅游投资国际化、客源市场国际化、旅游企业管理国际化的发展轨道。

随着2008年5月海南省政府《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要将海南省打造成为吃住游购娱五位一体的国际旅游岛,为海南岛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通过一系列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制度创新和安排,使得海南拥有众多自然资源条件、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等优势的同时,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辅佐。拥有如此多的优越条件,海南海洋旅游产业将有一个更深远的发展。

(二)海南海洋旅游产品分析

根据海洋旅游活动范围,海洋旅游可分为海滨游、海上游、海底游、远洋旅游、海岛游。按活动内容可分为海洋风光游、海洋生态游、海洋文化游、海洋度假休闲游、海洋运动娱乐游、海洋健康疗养游、海洋购物游等。目前海南海洋旅游的主要项目分为:

1.海洋生态观光旅游产品。目前,海南有三亚市南山文化旅游区和南山大小洞天旅游区是以海洋为背景的两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际4A级景区有三亚蜈支洲岛度假中心、海南热带野生动物园、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天崖海角风景区、陵水南湾猴岛生态景区、兴隆热带植物园、海口石山火山群国家地质公园、海口假日海滩、亚龙湾热带深林公园等。可以说,海南拥有众多海洋观光旅游资源,在发展海洋休闲旅游的同时,也应规范观光型旅游市场,让两者之间达到均衡状态。

2.海洋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随着政府的不断建设,海南拥有较好的旅游接待设施。海南生活节奏较慢,终年气候宜人,四季鸟语花香,为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基础。(1)海洋休闲度假产品:有亚龙湾,三亚湾、海棠湾、月亮湾、崖州湾、红塘湾、榆林湾等众多海湾,其中建有一大批四五星级度假酒店。形成以观光、休闲、探险、游泳、疗养、度假于一体的休闲度假旅游业。(2)海洋运动娱乐产品:潜水、海底观光、海岛历险、海上运动、垂钓等海上旅游项目。此外,海南有16个符合国际标准的高尔夫球场;三亚拥有全国第一个10万吨级国际邮轮专用码头——三亚凤凰国际邮轮码头,具有国际化标准的游艇会所——三亚鸿洲国际游艇会游艇码头。可以通过发展海滨高端市场,为海南带来高消费,促进海南的海洋旅游。

3.海洋人文休闲旅游。在海洋旅游开发中,结合了海南本土的历史、民俗文化,节事活动不断丰富海洋旅游产品的层次。打造具有海南本土特色的旅游节目。开发特色海洋旅游产品,开展具有海南特色的海洋民俗旅游,目前,已经开发的产品有:节事活动类(如:海南欢乐节、海洋文化节、沙滩音乐节、蓝丝带海洋保护节等)美丽赛事活动类(如:世界小姐、新丝路模特赛、兰花国际博览会等)民族文化旅游类(如:槟榔谷旅游、呀诺达等)。

4.海洋主题公园建设。海南省海洋主题公园的前期准备工作现已启动,目前已初步选址陵水黎族自治县黎安港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项目规划面积1000多亩,将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建设大型综合性海洋主题公园。前期项目策划中,海洋公园区包括表演馆、热带海底世界、台风礁湖、水上乐园、海洋影院以及流动演出等各类活动。规划建设综合性的大型海洋主题公园,将和航天主题公园、旅游文化产业集聚区、大型热带雨林森林公园、大型品牌直销购物中心形成互补,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和海南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性项目。

表1以海水为基础活动的参与情况

(三)海水旅游产品游客参与度分析

为进一步了解目前已经开发的以海水为基础活动的参与情况,特制作问卷调查表,针对前来海南旅游的100名游客进行调查,其中被调查游客当中男女各50名,年龄保持在15~50岁之间。基本情况(见上页表1)。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空闲时间的增多,每年参与这些与海水亲密接触的海洋活动的人数将大幅度增加。

三、海南海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

1.立足资源保护,实现资源开发的生态化。首先,应优先保护资源,做到旅游区域分层开发与分级管理相结合。具体做法是根据资源特性划分出资源保护核心区、缓冲区和旅游开发区等不同层次区域。层次化和片区化开发有利于保护海洋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文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其中旅游开发区可根据旅游活动规律划分出住宿、观光、游览、游乐、休憩、服务与管理等功能片区,以方便旅游服务与管理活动的开展。其次,应实施立体开发,实现海岛海岸线资源利用综合化。海岸线是海岛特有的资源,是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岛屿经济体发展所需要的海岛休闲度假、观光旅游、海岛交通、海洋能源利用、海水养殖等诸多产业都依赖于海岸线资源,立体化的开发模式能够对有限的海岸线资源实现综合利用。因此,海南省对海岸线的开发和利用要注重符合海滩和岸线的自然属性,同时突出表现岸线景观的地理与文化特性,对岸线分配、景观布局、港址选择和用地等方面进行优化。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6

【关键词】海洋 紧固件 政策 产业 项目

随着东海、南海危机不断升级和蓝海经济快速崛起,海洋不但成为国内外舆论关注的焦点,更成为市场、企业关注的焦点。对于中国紧固件行业企业而言,中国海洋经济同样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1.中国海洋经济概况

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中国海洋地带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和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南海四个区域。尽管海洋面积占陆地面积三分之一,但海洋经济开发程度远远不如陆地经济开发,因此,海洋经济前景无限。

相比国外,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自然具备成长潜力。虽然起步晚,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以两位数的年增长率快速发展。主要表现为:活动范围多方向扩展,经济总量迅速增加,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国民经济增长及一直处于领跑地位的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增长,海洋产业发展速度快于行业整体产业的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九五”以来,我国海洋经济一直保持在年均两位数的快速增长水平。“九五”期间海洋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为年均15.7%。其中海洋渔业经济总量高居首位,占总产值的51%,年均增长18%;海洋油气业异军突起,年均增长达到32.3%,产值位居第四;海洋交通货物运输量持续稳定增加,占海洋经济总产值比重位居第二,为18%。

2006年,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为18408亿元,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上升很快,2006年海洋产业增加值为8286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4%,海洋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

对中国紧固件行业企业来说,向某个产业领域进军的前提是,这个领域之前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未来发展前景更为灿烂。

2.海洋产业政策规划

要进军海洋产业,必先看产业政策。

不久前,国务院印发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提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包括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在海洋新兴产业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摆在首位,重点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和海水利用装备。

去年初,国务院正式批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2011年-2020年)》。同时,《国际海域资源调查与开发“十二五”规划》、《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等多个规划颁布实施。这些规划都为紧固件企业进军海洋产业指明了方向。

而且,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等部门联合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该《规划》提出,到2015年,整个海工产业的年销售收入将达2000亿元以上,其中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达到20%,并重点培育5~6个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总承包商。

此外,我国相关海洋大省也先后出台了各自海洋开发推进计划。紧固件是“工业之米”,自然也是“海洋工业之米”。

3.涉海基础设施项目

随着海洋经济迅猛发展,涉海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不断增加。

3.1港口码头

2013年,浙江临海将投资3.72亿元建设大港口及内河码头工程。山东日照今年全市交通建设计划投资57.2亿元,其中,要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3.1亿吨。根据相关资料,“十二五”期间沿海港口投资多是倍增。例如,辽宁省制定的“十二五”沿海港口规划显示,该省将在2100公里的海岸线上,新建丹东海洋红、锦州龙栖湾、葫芦岛石河、盘锦荣兴4个重要港口,努力实现6亿吨大港目标。

3.2跨海大桥、沿海大通道

根据各地“十二五”规划显示,泉州湾跨海大桥、蓬长跨海大桥、渤海湾跨海大桥隧道、琼州海峡跨海大桥、大陈岛跨海大桥等工程项目将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并完成。显然,跨海大桥建设会涉及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等方面,这意味着紧固件企业将面临很多商机。

3.3海洋经济区

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江苏沿海地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开局的形成,更使海洋经济的发展如虎添翼。

3.4海洋物流业

2010年,我国海洋物流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打造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是培育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批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脱颖而出,宁波、舟山都把构筑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平台放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突出位置。

4.海洋产业项目

4.1船舶工业

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形成50个以上满足最新国际规范要求、引领国际市场需求的知名品牌产品。规划要求,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造船基地成为世界级造船基地,前10家造船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进入世界造船前十强企业达到5家以上。同时,培育5-6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工装备总承包商和一批专业化分包商。

4.2海洋工程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是指用于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及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装备。在“十二五”规划中,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被摆在首位,规划要求,积极研发日产10万吨以上海水淡化设备、循环冷却及海水脱硫成套设备,延伸海水利用装备产业链条。

据悉,中海油计划到2015年国内总产油量达到6500万吨,国外总产油量达到4500万吨,总产油量为1.1亿吨。为实现这一目标,计划新建两至三艘具备起重与铺管能力的主要作业船舶,建立一支作业水深达到3000米、吊装能力达到1.6亿吨,可铺设管径4~60英寸的海管(S-Lay、J-Lay、Reel-Lay铺管方式),能同时进行两至三个深水油气田海上作业的深水团队。

4.3海洋化工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逐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炼油产业集群。海洋炼油产业发展将带动炼油机械行业和紧固件行业发展。

此外,海洋渔业、海洋盐业和盐化工、海水利用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旅游业都将给紧固件企业带来不少发展商机。

5.海洋科技项目

5.1海洋监测

在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山东省建设蓝色经济区、青岛打造蓝色硅谷的形势下,海洋监测设备产业作为海洋经济发展支撑的重要产业,在山东省“十二五”规划、蓝色经济区规划中都做了重点部署。不仅山东,其他省市包括江苏、浙江、天津、河北、海南等,在发展海洋经济过程中,都离不开监测设备产业的支持,而监测设备则离不开紧固件产品。

5.2海洋勘探

《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加大海洋能源开发的力度,重点提高深水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海洋勘探将会带动专业勘探设备行业发展。

6.海洋生态环保

环保部负责人表示,“十二五”期间,环保产业产值累计将达到十几万亿元,增加值将超过环保投入。环保产业作为国家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是为防治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

《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十二五”时期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新建各级各类海洋保护区80个,2015年海洋保护区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比重达到3%。

由于船舶溢油事故、化学品泄漏或爆炸事故等频繁发生,海洋生态环保监管将不断升级,进而倒逼海洋环保产业发展。

无疑,海洋环保规划必然带动整个环保产业发展,海洋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比陆地环保产业更加光明。7.结论

海洋产业不仅在今天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而且更是一个有待深入开发的朝阳产业。对中国紧固件企业而言,必须抓住海洋经济崛起的契机。

具体来说,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带给紧固件企业的利好消息有三点:

其一,海洋工业具备了大发展的基础

无论是已经取得的发展成就,还是国家相关规划描画的美好前景,或者是地方规划、地方投资指导、支持、操作具体项目,都能给紧固件企业树立信心。

其二,海洋工业发展所需要的紧固件产品比较清晰明确

主要是船舶制造业、海洋工程装备业、海洋监测设备业、海洋环保业等。毫无疑问海洋紧固件非普通件,而是高端紧固件。所以,中国紧固件企业进军海洋紧固件领域的前提是,更新设备,完成产品升级。

其三,海洋工业带动紧固件企业发展具有很大成长空间

以中国重工公司为例,其海洋工程装备订单大幅增长——2012年11月以来新增大额订单169亿元,占2011年度营业收入的29.12%。去年前7个月,中国海洋工业装备制造业完成出货值10.7亿元,同比增长43.8%,订单金额连续上升。

参考文献:

[1]《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2012

[2]《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

[3]《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7

摘 要:福州是祖国东南沿海的省会城市,海洋旅游业既是现代海洋服务业的重要产业,也是海洋产业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亟需探索新形势下加快海洋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海洋;旅游业;对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现代海洋服务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海洋旅游和港口物流等特色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跨入21世纪后,加快推进现代海洋服务业发展,把发展海洋旅游业作为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当前,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海洋旅游新业态成为建设海洋强市的重要增长极。海洋旅游业既是现代海洋服务业的重要产业,也是海洋产业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迫切需要从福州实际出发,探索加快海洋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构建福州蓝色旅游带

福州拥有辽阔的海域和绵长的海岸线,要依托沿海的一区(马尾区)、两市(长乐市、福清市)、两县(罗源县、连江县)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借鉴国内外海洋旅游业发展的先进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讲究科学合理的布局,大力开发滨海休闲度假、海岛休闲度假产品,加快构建福州蓝色旅游带,打造“蓝色福州”。充分利用福州海岸线长、沙滩岛屿众多、气候适宜等优势,培育发展以滨海区域与海岛为基础的度假休闲、海上观光、海滨浴场、运动和体验、游艇等海洋旅游项目,推进发展休闲渔业、观光渔业和水乡渔村游,开发无居民岛屿旅游。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特色滨海旅游区和休闲度假区、旅游主题公园、海洋文化景区。重点发展黄岐半岛、闽江口、福清湾、罗源湾等4个海滨旅游区域。重视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对接,发挥福州各县市的比较优势,借助平潭的政策优势,加强资源整合,开展对接合作,在拓展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空间和腹地的基础上,为福州海洋旅游业发展提供良好契机。

二、大力培育休闲旅游主题海岸带

充分利用福州闽江口海岸带,大力培育休闲旅游主题海岸带,围绕闽江口开发休闲旅游项目,重点开发福州琅岐国际旅游度假区、三江口旅游综合体、长乐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黄岐(环马祖澳)旅游区、福清东龙湾海上温泉等项目,打造环福州都市休闲度假海岸带。推进环马祖澳旅游区建设,依托毗邻马祖列岛的区位优势,以海湾海岛、港口渔村、海上田园和海鲜美食、战地遗址等为特色资源,以滨海休闲度假、海鲜美食体验、游艇运动、军事体验、观光旅游为主要功能的高端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打造环马祖澳整体品牌形象,以黄岐半岛和马祖列岛为载体,以推动黄岐港与马祖列岛自由通航为突破口,打造“环马祖澳旅游区”,将环马祖澳地区打造为海西旅游与闽台交流的示范区,带动对台旅游向纵深发展。通过两岸联动、区域整合、形象重塑,构建环马祖澳两岸旅游特区,以提升对台旅游服务、对接马祖为功能,完善区域交通、住宿、餐饮、信息服务等综合功能,发展商务、娱乐、购物、创意、精品主题街区等旅游产品。

三、打造海洋旅游特色海岛

福州琅岐岛素称闽江口的明珠,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全岛总面积9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5平方公里,包括平原36.5平方公里,山地18.5平方公里,全岛森林覆盖率达20%。滩涂面积3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0公里。岛东西长15.3公里,南北宽8.1公里,相当于香港本岛面积,为福建省第四大岛,中国第二十一大岛。琅岐岛为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田园风光,要突出“滨海度假、生态休闲、农耕体验”特色,发展自然生态、休闲渔业等项目,打造集购物、餐饮、旅游、娱乐、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都市休闲旅游岛。按照福州新区规划的要求,把琅岐岛作为新区大开发的先行区,建成国际旅游生态岛。要把环岛路建成沿海景观大道,串起琅岐岛沿线景点,通过建设琅岐对台综合客运码头,加强琅岐与海峡对岸的联系。建设高端休闲运动复合功能区、滨江景观带、城市景观带、自然保护景观中心区,以及湿地公园等项目。

四、推进县域旅游整体协调发展

推进县(市)旅游协调发展,立足各地资源特色和发展基础,构建“蓝色滨海休闲度假带”。以福清、长乐、连江、罗源为主体打造蓝色滨海休闲度假带,围绕“滨海度假、康体休闲、海峡风情”的主题,凸显滨海特色,走差异化、商务化、高端化的发展道路。福清市要以石竹山祈梦文化为依托,整合石竹山周边景区,加快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进滨海旅游综合体建设。加快旅游配套项目建设,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对接平潭综合实验区发展。长乐市要发挥滨海、空港等优势,整合旅游资源,以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等为载体,打造高水平的海滨度假产品。连江县要立足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建设环马祖澳旅游区和打造全国最大温泉度假区为龙头,实行历史文化保护与绿色生态城市建设并举,建成富有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中心。罗源县要打造“霍口畲族风情游、罗源湾海上游、自然生态观光游”三大旅游品牌,构筑以滨海度假旅游为主导,以风情民俗、观光农业、花果林生态旅游为辅助的特色旅游体系,加快推进海洋旅游业发展。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8

[关键词]坚实基础;一核;三带;六区;多点;港;桥;滩;景

[中图分类号]17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081―02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这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城市的宣传口号,昭示着宁波与海洋密不可分的渊源关系。早在唐代,宁波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开始了对外通商,并与扬州、广州一起被称为中国三大对外贸易窗口。鸦片战争后,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将宁波列为五口通商城市之一,这一切表明宁波以其特有的地理、经济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依托优良的港口条件、发达的民营经济,加紧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总量逐年递增。2010年,宁波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到5125.8亿元,海洋经济得到了持续的发展。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而作为身处其战略核心之中的宁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宁波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

1、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

海洋经济为宁波的产业布局、海洋资源的科学开发提供了规划保障,为包括宁波在内的整个浙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加快打造国际强港、构筑现代都市、推进产业升级、创建智慧城市、建设生态文明、提升生活品质等方面将产生积极促进的影响。发展海洋学经济,是新时期国家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获批,为宁波率先发展、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了条件。只有合理地利用海洋资源,才能统筹陆上、海洋两种资源,形成良性互动,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2、发展海洋经济的坚实基础

(1)地理优势。首先,宁波“以水为魂,倚港衍生”。宁波位于我国“T”字形经济带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的核心地带,从海域上来讲,它位于长江黄金水道的人海口,是连接长江三角地区与黄金海岸的纽带。宁波一舟山港口一体化的建设,使沿海港口物流、物资储运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的建成,促使宁波一跃成为连接上海、江苏、温州、金华、台州乃至福建南部地区的枢纽城市,为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上浙江”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港口资源优势。港口是宁波最大的优势,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龙头和领头羊的作用。宁波港口岸线总长1562千米,占全省的30%以上,其中可用岸线872千米,宁波港是我国大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深水岸线170千米。航道条件良好,北仑港区域可进出30万吨级船舶,拥有生产性泊位300多座,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60多座。象山可进出5万吨级船舶。港口岸线资源既是宁波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龙头性资源,也是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打造“海洋浙江”最为独特的优势和载体。宁波港已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2010年宁波一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6.3亿元,跃居世界海港吞吐量首位。宁波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300.4标箱,居全球第六位。据统计,2009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成为推动宁波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3)岛屿资源优势。宁波有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16个,约占全省的1/5,岛屿面积为524平方千米,岛屿岸线长758千米。岛屿周围海域渔业资源和贝类资源丰富,发展渔业生产潜力较大。

(4)滩涂渔业资源优势。首先,宁波拥有可围垦滩涂资源约140万亩,占浙江省滩涂总面积的34%,居全省首位,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象山港内、大目洋沿岸、三门湾北岸四大片。滩涂资源具有淤涨型、面积大、完整性好等特点,围垦开发条件优良。目前在建围垦工程有10处,共计19.6万亩,主要用于农业开发、湿地保护、城镇工业开发。其次,宁波紧邻中国四大渔场之一的舟山群岛,渔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种群恢复能力强。在滩涂浅海,水产资源养殖的自然条件良好,依靠科技进步扩大生产范围、提高产品档次的潜力较大,特别是象山港,是我国沿海不可多得的鱼虾、贝藻类等海洋生物栖息、生养、繁殖和培育的优良场所。

(5)油气资源优势。东海一直以来被誉为“东亚的波斯湾”,海域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仅在中国大陆架上的天然气储藏量就有5万亿立方米,原油储藏量约1千亿桶,春晓油气田总面积22000平方千米,探明天然气储藏量达700多亿立方米。

综上所述,宁波拥有海洋资源、深水大港、海洋产业、旅游资源等优势,已经具备了发展海洋经济的诸多基础和便利条件,特色邻港产业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海洋交通建设设施网络逐步完善。

3、发展海洋经济前景广阔

海洋是宁波的优势所在,也是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核心区,宁波将扮演龙头角色。而对城市发展来说,宁波的发展重心将向滨海转移,宁波将全面由“三江口”时代走向滨海经济新时代。

(1)建设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标杆。根据《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围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网络、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的港航服务体系建设,锐意创新的宁波人已开始重新描绘“东方大港”的新蓝图――宁波将建设成为浙江省部级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由“世界大港”向“国际强港”、“交通运输港”,向“贸易物流港”、“海经济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的战略性转变的步伐。

(2)一核、三带、六区、多点的海洋经济布局。提升“一核”,即以宁波一舟山港及其依托的腹地城市为核心区;形成“三带”,即杭州湾、象山港和三门湾及其附近区域,要建设成为宁波海洋经济的主体区域;打造“六区”,即重点规划建设杭州湾区域、镇海北仑区域、梅山一六横保税物流核心区、象山港区域、大目涂区域、三门湾区域,力争成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点;发展“多点”,即在发挥陆海资源优势、整合提升的基础上,在宁波和沿海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海岛开发区、海洋高新科技园区、出口加工区、海洋风景名胜区以及生态农业集聚区域。

(3)以码头建设、海铁联运、优化无水港布局、港航服务业为主要内容的港口开发。“码头建设”,即推进梅山、大榭、穿山三个港口区建设;新增5000万吨的港口货物吞吐能力、600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能力。“港航

服务业“,以保税港区、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和物流园区等为依托,出台政策、完善配套、提升功能,大力发展智慧物流,鼓励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采购、进口分拨、出口配送等新型物流业态,支持拓展保税仓储、加工组装及配套增值服务,推进港口物流向价值链高端转变。鼓励航运金融创新,大力发展航运保险、船舶融资、资金结算等航运金融服务,培育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探索建立宁波船舶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船舶交易、船舶租赁等业务。鼓励船务服务、港航培训等行业发展,完善港航服务体系。

(4)以海洋制造业、海洋服务业、现代海洋渔业为主的现代海洋产业。“海洋制造业”:指以石化、钢铁、造船、汽车、装备制造为主的临港大工业;以石化成套设备、核电设备、风电设备、海洋环保设备为主的海洋装备制造业;以加快储运交易基地建设、加大东海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开展象山、金七门核电项目前期研究,发展海岛和近海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的海洋能源;以规划建设宁波海洋生物工程院、宁波海洋生物科技院,重点发展海洋药物,海洋生物保健品和海洋生物功能材料产业为主的海洋生物技术及其应用技术。此外,还有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海洋服务业”:一是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配置中心,加快发展“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二是利用“港、桥、滩、景”等资源优势,推动象山港一石浦一三门海洋旅游板块发展,建设成为我国海洋文化和休闲旅游目的地;三是提升海水产品、海洋石油及制品等商贸服务水平,建设全国性的海洋产品和生产资料贸易中心;四是大力发展涉海企业投资、涉海法律与公证、涉海知识产权、金融和信息等海洋服务;五是积极申报国家海洋展览会和世界海洋展览会。“现代海洋渔业”:宁波将加强渔船管理,控制捕捞强度,优化捕捞结构。改造提升传统海洋养殖产业,优先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建设一批生态友好型水产养殖区。以海水养殖业为重点,深化海产品深加工,延长海洋经济产业链,搞活海产品流通体系。

(5)海岛开发。推进南田岛、檀头山岛、象山岛中底部诸岛、渔山列岛与韭山列岛开发;形成综合利用岛、港口物流岛、临港工业岛、海洋渔业岛、海洋科技岛、现代渔业岛、清洁能源岛、海洋生态岛等主体功能岛。

(6)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建设多个在长江三角洲、全国甚至在全世界有影响力的交易平台,如:镇海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镇海煤炭交易市场、镇海钢铁交易市场、镇海木材交易市场、宁波铁矿石交易中心、宁波粮食交易中心等,到2015年实现市场交易额4000亿元以上。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9

关键词:滨海旅游;发展;问题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8029702

1引言

滨海旅游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旅游活动方式之一[1]。21世纪是海洋经济活跃发展时期,滨海旅游也是沿海国家竞相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2]。在这种背景下来看待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很有必要。我国滨海旅游凭借优越的海岸带旅游资源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海洋产业的经济增长点[3]。为了滨海旅游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应及时发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对策。

2我国滨海旅游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滨海旅游凭借着18000km的大陆海岸线,14000km的海岛海岸线和6500余个岛屿这些优良的海岸带旅游资源迅速发展起来,其规模和数量上的发展都让人欣喜[3]。滨海旅游大大地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2]。

199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有11个分布在沿海省份。1995年沿海地区接待海外旅游者总数为117万人,占全国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的67.7%。1995年13个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超1亿美元的省、市、直辖市中有9个分布在沿海地区[2]。1997年主要沿海城市旅游涉外饭店1545家,床位总数55.93万张,旅游从业人员42.97万人。1997年接待海外旅游者118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55.33亿美元,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14.7%,海洋旅游业增加值196亿元,占全国海洋总产值的13.2%,占gdp的0.2%。1998年,滨海旅游业占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1435%。滨海旅游业正成为除海洋水产业、海洋交通运输业之外的第三大海洋产业,成为海洋产业的经济增长点[3]。2002年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很快,其收入占海洋产业总产值25%,跃居海洋产业第二位,第一大海洋产业——海洋渔业收入占海洋产业比重下降至总产值的28%。海洋交通运输业退居海洋产业第三位,占16%[4]。2006年我国滨海旅游收入占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的25.16%,成为海洋第一大产业[5]。

3我国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滨海旅游业在旅游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海洋产业的支柱。在滨海旅游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很多问题,主要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3.1旅游环境受污染破坏,旅游景观受损

造成滨海旅游环境污染破坏有自然和人为的原因,人为原因是引起滨海旅游环境退化的重要方面,如在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没有协调好滨海旅游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和相关部门管理不善,使得滨海旅游环境遭受到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的污染[1];船舶运输、石油开采等污染海域水体,侵害海洋生物或滨海岸地带植被的生长[6];围垦筑堤破坏生态环境、红树林遭到严重破坏等现象[7],导致旅游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滨海旅游的发展。

在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旅游消费规模的扩张、不文明的旅游行为、过度地使用与不及时地维护等引起了旅游景观和设施的破坏[6]。

滨海旅游区的人造景观与自然景观存在矛盾,如新建筑物与旧风景区不协调;盲目开发,造成旅游建设性破坏、资源破坏和旅游景观的消失;人造景观主题雷同,项目重复建设等,是滨海旅游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问题。此外,海洋旅游资源供需失衡与滨海旅游需求与日见长的趋势的矛盾也是制约滨海旅游发展的一个问题[6]。

3.2相关部门管理、服务力度不够

我国滨海旅游业的经营方式总体上比较粗放,呈现“小作坊”的经营方式,这种经营使滨海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分散特点,没能在不同的滨海旅游区域上形成整合发展,且同地域不同性质的旅游业之间的有效的整合力度也不够。我国旅游业还有多头领导、行业分割的特点,增加了管理的繁复性,难以及时有效管治。各土地利用单位缺乏协调和沟通,在许多旅游区域存在着不合理使用的部分岸段和景区,致使不少质量一流的海滨岸段和海域被工厂、养殖场等占用,旅游资源和环境不能发挥其最佳功能。

我国的部分旅行社组织松散,内部管理不够严格,整体服务人员的就业素质和服务水平普遍较低,景区内提供的旅游设施不够完善,设施和资源的修缮不及时,不能很好地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

特别是在旅游高峰期的时候,这个问题也特别突出。只有严格要求企业自身的管理和服务水平,才能提供给旅游市场满意的旅游产品[6]。

3.3开发具有盲目性,产品开发水平偏低

滨海旅游开发建设缺少科学规划和统一管理,滨海地区的总体建设规划不合理,相邻城市间较少合作,各自经营。这样容易形成滨海旅游在空间上无序的竞争和产品粗放与低效开发,也容易形成滨海旅游产品的重复,最后导致滨海旅游活动内容的单一乏味。

目前大多数滨海旅游还只是单纯的观光游览,产品结构还较简单。海滨旅游各项建设还不完善,运动娱乐设施比较欠缺,不能满足滨海旅游的市场需求。滨海旅游的消费市场仍待于拓展[6]。

3.4不同地区滨海旅游发展不平衡

全国沿海地带的旅游业还未形成有机的区域结构网络,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很不平衡,沿海旅游业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厦门等大中型城市,其他沿海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沿海地带旅游业发展不平衡,还表现为旅游线和旅游点的过冷过热及冷热不均,同时由于季节的影响,各个滨海旅游区也存在着滨海旅游季节性的冷热不均,一般具有“夏热冬冷”的特点。由于旅游资源开发区域发展不平衡,产生旅游区资源过度开发利用与资源闲置并存的问题。对比重要城市岸段海滩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远离城市的许多品质优越的旅游沙砾质海滩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导致资源闲置浪费。  3.5相关立法不全

滨海旅游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例如旅游景区开发的规范,旅游景区的管理条例、旅游环境保护、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限制旅游者不文明的行为的法规还不完善。由于缺乏法律的规范,存在着一些旅游景区的不合理无序的开发,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也存在着破坏景区内旅游资源和景区内公共环境的行为,一些相关的经营者也不能很好地提供良好的服务,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待于法律的健全与约束,从而引导发展旅游和旅游过程中的各种行为。

3.6滨海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发展问题

在滨海旅游度假区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滨海旅游度假区城市化和文化内涵缺乏等问题。城市化问题是由于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及旅游规划的缺失等所引起的,存在旅游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产业结构依然以旅游业为主、城市功能不全、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相对不完善、土地功能分区不规范,旅游用地、住宅建筑用地等混杂在一起等问题,使度假区内建筑密度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削弱了环境质量,导致度假区的衰弱[8]。关于滨海旅游度假区的文化内涵问题,主要是文化主题不明显,没有新意。

3.7海岛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对海岛环境产生的影响很大。由于我国海岛法律法规的缺失、多头管理、海岛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岛屿资源开发建设不规范,海岛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海岛的生态系统和人文环境有隔离发展与脆弱性特点。发展海岛旅游,各项旅游设施和建筑的建设,大量外来旅游者的涌入和各种旅游行为的作用,严重影响海岛原本的环境地貌,威胁海岛的生态平衡。海岛旅游的发展,不同地域文化相互冲击,对人文社会环境的另一个不好的影响是可能存在旅游犯罪的问题。

4结语

滨海旅游对繁荣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具有重要作用,应该注意稳定发展好各地的滨海旅游。及时发现滨海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举措,使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柴寿升,严冬平.滨海旅游发展现状及对策思索[j].海岸工程,2002,21(1):63~67.

[2]李平,董志文.滨海旅游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j].海岸工程,1999,18(2):38~41.

[3]王琳.滨海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透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106~109.

[4]刘洪滨,刘康.山东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4~17.

[5]郑青.保护海岛旅游资源,倡导海岛旅游低碳发展方式[j].海洋信息,2011(3):14~16.

[6]王跃伟. 我国滨海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海洋信息,2010(3):9~13.

[7]吴燕华,徐传兴,陈桂丽,等. 泉州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2):271.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10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旅游

人类的生命与海洋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文化是属于滨海地区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世代生活在沿海地区时,借助海洋从事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海洋历史、海洋考古、海洋宗教、海洋军事、海洋民俗、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美食、海洋信仰等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旅游是人们在海洋进行的活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发海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愉悦需求而进行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度假、科普、教育等需求的海洋旅游产品形式。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特征

1.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广东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岸线漫长,不仅拥有广阔的海洋空间优势,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广东21个地级市中,有14个滨海城市,大陆海岸线长4100多公里,居中国沿海各省区之首。不仅如此,广东海岛众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就有759个;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总长572公里;水深200米以内大陆架海洋国土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广东省的陆地面积。广东海滩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渔业资源产量大、种类多、品质优良。广东沿海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包括广州港、深圳港和湛江港等。生态景观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另外还有中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祥地,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最长、港口最多、航线最广的省份。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许多古海港遗址,它们遍布整个广东沿海地区。除此以外,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例如潮人文化、雷州半岛文化、疍民文化等。由此可见,广东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渐成体系。广东各地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开发出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利用其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湛江东海岛、茂名放鸡岛、汕头南澳岛等自然文化观光旅游景区;二是培育了以海洋为主题的节庆、会展品牌,如珠海沙滩音乐节、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湛江海鲜美食节等;三是开发了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其中包括具有浓郁广东地方特色的民俗戏曲和广东方言特色的民间渔歌,以及举办滨海地区休闲体育比赛、创作海洋文化特色影视作品,如《大清海战》《南海潮》等。因此,广东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体系也逐渐完善,这不仅拓宽了广东省海洋文化的研究领域,也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3.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广东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现代海洋文化旅游景区,这些景区环境清新优雅,设施完备齐全,服务水平优良,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是国内外游客理想的度假目的地。惠州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将海洋文化与温泉文化有机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温泉养生文化。同时,广东将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扩大滨海体育的社会效应,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到广东滨海度假区域休闲疗养、养身健体,使广东的海洋文化体育产业逐渐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文化旅游开发理念相对滞后。海洋与广东省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沿海地区的一种特色海洋文化。然而,广东人对海洋文化的旅游价值认识不够充分,海洋文化意识落后于浙江、山东等海洋旅游发展先进的省份,与世界海洋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尚有差距。另外,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融合度不高也是缺少海洋文化深度挖掘的体现,严格来说,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把海洋旅游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但是,广东目前的海洋旅游活动中文化要素植入的太少,许多滨海旅游景点缺乏文化背景的渲染与支撑,一些涉海节庆与会展商业味道浓重,文化含量偏低,海洋文化旅游品质有待提升。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不够完善。从产品结构形态来看,旅游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仍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提高层次的度假旅游以及专门层次的会展商务、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等旅游产品的比重相对较低。广东海洋旅游产品结构中传统的海洋观光旅游比重较高,滨海休闲度假、海洋节事旅游、海岛影视旅游、海洋民俗旅游等产品比例较小,创意性海洋旅游产品和体验性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从产品开发层次来看,广东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针对低端的基本消费群体,消费水平高、附加值大的养生、医疗、保健、康体、美食、购物等休闲度假衍生产品相对缺乏。

3.海洋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海洋文化旅游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海洋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备。海洋文化旅游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惠民便民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海洋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和人性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海洋文化旅游规划不够科学,开发行为不太合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滨海旅游环境受到威胁。

三、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一)重视海洋文化宣传,增强海洋文化旅游意识

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宣传,培养社会公民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人文情怀,不断提高广东民众海洋开发意识和海洋文化素养。通过出台文件、媒体宣传、课题讲座等方式强调海洋文化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海洋文化创新,大力弘扬海洋文化精神,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播力度,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在海洋文化资源挖掘方面,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开发具有创新意识的海洋文化产品,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重点挖掘渔家民俗文化和休闲渔业文化,大力发展渔村游、渔家乐,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淳朴风情。举办涉海庆典活动,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以旅游节庆活动促海洋文化发展。积极研发涉海工艺品,开发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商品。利用岭南民俗尤其是疍民文化资源,举办海洋文化演艺节目,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的体验层次,达到海洋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海洋文化旅游体制

广东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制定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大海洋文化旅游财政支持,设立海洋文化旅游专项资金,对海洋文化旅游企业予以优惠政策,推动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广东可以出台《广东省海洋文化开发总体规划》,对海洋文化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广东与港澳相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调控引导,促进广东和港澳的合作,塑造“魅力海洋,欢乐广东”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大力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完善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机制,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海洋文化开发,打造以蓝色海洋、绿色海岛、金色沙滩、红色历史文化、白色珍珠工艺品、银色鱼类饮食文化产业为主线的、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链。

(三)整合海洋文化资源,规划海洋文化旅游布局

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潜力与价值,准确定位旅游功能,建立海洋文化旅游发展集群,推动海洋文化旅游集聚发展。例如,阳江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节庆与民俗风情,可以根据各自特点将其进行融合,在开渔节上增加风筝、赛龙舟、唱山歌等表演,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南海1号“船说”》等海洋历史文化题材故事。以碧海、蓝天为背景,以海水、沙滩为舞台,以当地渔(农)民生产生活用品为道具,以音乐、舞蹈形式和宏大的场面来展现阳江海洋文化和风土人情,打造出阳江版的“印象刘三姐”,提升阳江市海洋文化资源之间的融合度,完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湛江市可以将海鲜美食节、湛江珍珠节、湛江海滨酒吧欢乐节等节庆活动整合起来,实现海洋节庆文化与海洋饮食文化的融合。通过科学规划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实现广东海洋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

(四)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广东要塑造海洋文化品牌,为了更好满足客源市场的需求,既要完善对原有产品的设计,又要加大对创新体验性旅游项目的投入,构建多元化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如海洋主题公园之旅、海洋民俗风情之旅、海洋美食文化之旅、海洋生态环保之旅等。加强对高品位、高质量旅游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突出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文化性。汕头南澳岛、汕尾红海湾、惠州巽寮湾、深圳小梅沙、珠海海岛群、江门上下川岛、阳江海陵岛、茂名放鸡岛、湛江东海岛等景区可以加强区域合作,塑造统一品牌,建设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海洋文化旅游精品。在海洋旅游线路的设计上,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突出主题原则、合理搭配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即适应旅游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突出主题原则即依靠广东海洋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主题与特色;合理搭配原则即充分考虑来粤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安排游览顺序与节奏,科学设计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完美路线。

(五)开展海洋旅游教育,完善海洋人才培训机制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11

关键词:海洋旅游;旅游资源;旅游文化

连云港是江苏第一大港,也是我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被列为江苏省四个旅游中心城市之一,是一个新兴的海滨旅游城市。2009年,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的通过,连云港市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和黄金发展期,同时也面临着加快跨越、后发先至的繁重任务。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旅游业,连云港市旅游业必须抓住这次机遇,根据连云港市的海洋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加大海洋旅游的研究与开发的力度,形成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连云港特色的海洋旅游。

一、连云港海洋旅游业的现状

(一)连云港海洋资源概况

蕴藏着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的海洋,不仅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同时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连云港市拥有江苏最长的基岩海岸线,江苏最大的海岛――东西连岛,中国第一长堤――西大堤,以及被誉为“江苏北戴河”的海洲湾等丰富海洋旅游资源。独特的海滨景观和优良的自然沙滩,连云港每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

(二)连云港海洋旅游市场现状

2005、2007、2009年连云港旅游年接待海内外游客分别为700万、910万、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分别为64亿元、97亿元、100亿元。而2010年,连云港旅游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500万人次,年增长达到了18% 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40亿元,年增长20%以上。因此,连云港市被评为全国旅游发展最快的三个地级市之一,和全国20个优秀旅游目的地之一。我们在对这些来连云港的游客进行分析中发现连云港的游客以省内游客为主,对外省,特别是经济发达的消费能力较强的京、沪和沿海发达城市的游客较少。并且这些游客大多集中在4-10月来连云港,特别是每年的黄金周和暑假,他们大多是被花果山和连云港的海滨所吸引。

(三)连云港海洋旅游发展取得的一些成就

作为“山海相拥的海滨城市”目前连云港有大沙湾、连岛海滨浴场、连岛度假村、西大堤、苏马湾等景点(景区),以及部分海上观光、训练基地和沙滩休闲娱乐等一些项目。其中连岛旅游度假区于2002年列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海州湾国家海洋公园项目目前已经顺利通过专家评审。

二、连云港海洋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品牌形象模糊

作为中国最早的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江苏省最大的天然优质海滨、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得连岛度假区等,连云港所拥有的只是品位较高的旅游资源,却没有打造出具有持久吸引力的高知名度的品牌。

(二)开发力度不够

连云港在江苏省是个经济总量不大的不发达中小城市,海洋的统一规划和开发都滞后,与其他临近的海滨城市如青岛、日照等等相比相差很大。在海滨自然景区(点)边,都是不繁华的小镇或小村,相应的配套设施如商店在数量上、档次上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且各个海滨景区(点)的交通与卫生都还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三)重设施轻文化

海洋旅游资源分海洋自然旅游资源与海洋人文旅游资源。其中自然旅游资源包括海洋生物旅游资源、海洋地貌旅游资源、海洋气象气候旅游资源、海洋水体旅游资源和海洋其他物产旅游资源;海洋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海洋古建筑、海洋古遗迹、海洋、海洋城市、海洋民风民俗、海洋文学艺术、海洋科学知识。连云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较多地关注海滨旅游区(点)的硬件设施的配备,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海洋旅游资源的体系,特别是在连云港别具特色的海洋人文旅游资源上的研究与开发还处于刚起步的状态。

(四)季节性明显

连云港每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次都在增加,增幅都在10%以上,尤其是2010年接待海内外游客超1500万人次,年增长达到了18% 以上,实现旅游收入140亿元,年增长20%以上。高速增长的游客大多选择4-10的旅游旺季,旅游淡季相对较少。季节性明显,这是连云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如何做到淡季有活动,旺季有高潮,这也是连云港旅游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五)相关旅游商品开发力度小

目前连云港市初步形成了以水晶、海产品为龙头的旅游商品系列。现在东海水晶现已形成10多个系列、200多个品种的水晶念品、工艺品,年销售额达到4亿多元。相对于水晶旅游产品,海洋旅游商品海停留在海产品的加工和简单贝壳类工艺品上。景区(点)内叫卖这些旅游商品的小店杂乱,卫生条件较差,缺乏统一管理。

三、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发展连云港海洋旅游业

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应当遵循生态经济原则、社会效益原则、特色原则,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开发水平,提高品味,同时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加强海洋环境的整治与保护。此外,还应依托淮海工学院等高等教育院校,发展海洋高等教育,大力培养海洋开发、海洋经济管理人才。政府还应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留住人才的同时吸引人才。

(二)增强连云港人们的海洋意识,提高海洋品牌的持续吸引力

2005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建设国际性的海滨城市、现代化的港口工业城市和山海相拥的知名旅游城市”的城市发展定位,首次把建设国际性的海滨旅游城市作为发展目标予以确定。连云港海洋旅游要以"江苏沿海大开发"为契机,广泛开展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海洋意识。要加强海洋政策法规宣传,增强群众的海洋法制意识;要加强重点海洋项目如国际油轮码头、游艇俱乐部、海上运动、休闲广场等海滨标志性旅游项目的建设宣传,增强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的理念;要加强海洋环境污染防治宣传,大力弘扬"保护环境、科学用海"的理念;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海洋环保公益活动,动员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学生积极参加海洋环保活动,引导全体市民参与到关心海洋、热爱海洋、开发海洋、保护海洋的行动中来。

(三)大力彰显城市海洋文化形象

连云港是中国东部沿海最早开发沿海疆土、利用海洋资 早生成海洋文化的重要港口城市。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几千年的沧海桑田,使得连云港与海洋有着无法割舍的文化渊源。连云港的海洋文化既有海洋文化的共同特征,又有其鲜明的地域色彩,其文化底蕴深厚,山海景观奇特,海洋产业初具规模,海洋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建设富有特色、内涵丰富、富有活力的连云港海洋文化,是国际性海滨城市建设的灵魂和生命。连云港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必须要深挖连云港海洋文化内涵,从城市发展的全局和长远,科学谋划、精心规划,制定目标、重在建设,实现海洋文化与城市经济的融合。在连云港的城市建设中同时体现出连云港海洋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层面。

(四)加强连云港海洋旅游资源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整合

连云港有众多的文化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如徐福文化、孔子文化、摩崖佛教文化、海州文化、淮盐文化、淮海戏艺术等,连云港的海洋旅游要创新思路,大胆地将本土优秀的文化与海洋旅游业文化结合起来,整体开发,形成有连云港地方特色的海洋旅游业。

(五)全面开发海洋旅游资源,适度开发新的海洋旅游资源,形成新的增长点

连云港拥有162公里海岸线,其中有40公里基岩岸线,这是是全省独有,此外还拥有129万亩沿海滩涂,400万亩可开发浅海水域。目前连云港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海水育苗、浅海深海养殖、海产品加工和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洋医药等特色产业。依托连云港的优良海滩和港口及其重要渔业与土地资源,适度开发航海旅游,国际海钓休闲,职业旅游、海洋工业旅游等,以弥补或淡化连云港海洋旅游淡旺季明显的不足,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娟,中国海洋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J]海岸工程,2003,22(1):103-108;

[2]董玉明,海洋文化与青岛旅游开发[J]海岸工程,2002,21(1):40-44;

[3]王昆欣《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第一版 ISBN7-5624-2674-0;

[4]迭里尔・特拉维斯.情感品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海洋产业发展前景范文12

辽宁省瓦房店市地处辽东半岛中西部,隶属大连市,位于大连市西北部。西临渤海,海岸线461km,占辽宁省海岸线总长的17%。近海水域总面积2105km2,占瓦房店市陆地面积60.6%,发展海洋经济的自然资源基础较好,辖区内有六大海湾,大小岛屿25个,自然港湾55个,滩涂总面积27.2万亩,盐田20余万亩,浅海水域面积22.4万亩,沿海乡镇11个,渔村30个。瓦房店经济发展迅速,200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48874元,渔业社会经济总产值实现36.2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12252元,获得“辽宁地区规模最大的苗种生产基地”、“辽宁海参特产之乡”等称号。

1瓦房店市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1.1海洋渔业

瓦房店市渔业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近年来,全市海洋经济发展以结构调整为中心,以科技兴海为动力,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全面提高海洋渔业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了海洋渔业经济的持续发展。近海水域生产毛虾、海蜇、杂色蛤、牡蛎、蟹类等优质种类,海水养殖海参、车虾、文蛤、沙蚕等品种。已发展港圈养殖面积14万亩,浅海底播增养殖面积8万亩,滩涂贝类养殖面积8万亩,浅海贝类管护面积13万亩,已发展陆地工厂化育苗养殖车间规模达200万方水体,有大小育苗企业2000余家,2009年苗种产值实现3.8亿元。现已建成海参、车虾、杂色蛤、文蛤、沙蚕等五大品种养殖基地,十大现代渔业园区建设初见端倪,海参、车虾、扇贝的苗种生产是辽南地区规模最大的生产基地,海参养殖已成为该市渔业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环渤海地区规模最大的海参养殖基地。2009年全市完成增养殖产量9.4万t,产值达14.3亿元。

1.2滨海旅游业

滨海旅游是瓦房店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滨海路沿线有李官景区、驼山海滨森林公园、仙浴湾国家AAA级旅游度假区、西杨将军石景区、炮台鲍鱼岛景点、红沿河景点、永宁景点等滨海旅游热线及许屯龙门汤、李官等多处温泉疗养胜地。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全市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3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亿元。

1.3港址资源

瓦房店市10m等深线离岸1km以内的深水岸线资源有48km,占总岸线长度的10%。主要有长兴岛、松木岛、西中岛等港址。瓦房店市适宜建设港口之处较多,且不乏深水不冻之处,为港口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但是,瓦房店市港口建设一直处于空白,没有货运港口,461km的海岸线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优势,也制约了瓦房店市海上运输业的发展。

1.4海盐及盐化工业

瓦房店复州湾盐场始建于1848年,现已发展成以海盐生产为主、集海盐深加工、盐化工生产、盐田资源综合利用、房地产开发于一体的国有盐业大型企业,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两碱化工用盐及民食用盐的供应基地,是大连市唯一的国家食盐定点生产企业。2005年,生产原盐83万t,加工食用盐21万t,生产盐化工产品总量4.5万t,实现工业总产值14979万元(不变价),实现销售收入20006万元。

2瓦房店市海洋经济存在问题

2.1海洋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较低

目前,瓦房店市海洋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发展观念不够先进,发展规模不够大,发展质量不够好,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没有自己强势的品牌,整个海洋经济的发展水平与瓦房店具有的天然地理优势和全市已经步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不相适应,不能满足瓦房店市发展的要求。从图1可以看出,2006年—2009年在大连市海洋经济总产值中,瓦房店市占的份额比较小且增长缓慢,低于大连市的平均增长速度。从单位海域面积的经济产值来看,瓦房店是0.015亿元/km2,大连市是0.036亿元/km2,远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2.2海洋产业结构不平衡

瓦房店市传统产业在海洋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且对海洋经济整体关联和拉动力弱。瓦房店海洋产业结构非常不平衡,海洋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占海洋产业60%以上,海洋产业结构仍未摆脱传统的结构模式;海洋第二产业发展缓慢,在海洋产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在18%~25%浮动,且水产品加工在海洋第二产业中占相当大的比重;海洋第三产业处于产业发展初期,稳定增长。全市海洋产业结构呈“一、二、三”的结构序列。瓦房店市的海洋产业结构比例远远低于大连市和全国海洋产业结构的平均水平,海洋产业在许多方面表现为粗放型和资源掠夺型,落后的海洋科技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瓦房店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因此,要实现全市海洋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序列向“三、二、一”序列转化,必须提高海洋科技水平,在稳定提高海洋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3海洋科技水平不高

瓦房店市海洋科技薄弱,海洋开发所需要的海洋生物、海洋工业、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人才缺乏,海洋科技投入偏低,科技成果储备匮乏,科技示范滞后于生产的发展,重项目开发建设,轻科研基础试验研究,海洋科技的转化应用不多,海洋资源的利用深度不够,海洋经济核心竞争力不强。在海洋渔业方面,近海过渡捕捞,资源日益衰退,“船多鱼少”矛盾突出。养殖业育种科技明显落后,“种子工程”建设滞后于生产的发展,渔业发展速度迟缓,单位投入效益没有增长。在海洋工业方面,目前对海水的利用主要是制盐,从海水中提取其他重大价值的产品很少,影响海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由于海洋科技落后,海洋产业多以资源依赖型、劳动密集型和群众自发型为主,新兴海洋产业比重偏低,海水淡化利用、海洋电力、海洋生物制药、海洋化工、新能源等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利用的高附加值产业还没有形成,与其他先进地区存在明显差距。

3瓦房店市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的对策

3.1抓住机遇,做强做大海洋经济

着眼于大连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战略,瓦房店将转身向海,做强做大海洋经济。瓦房店是大连市北大门,大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装备制造业向北转移、公共设施向北延伸、生产要素向北集聚的战略部署,这对瓦房店来说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依托现有的沿岸海水养殖基础设施大力发展海水增养殖和设施渔业;依托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的船舶制造基地优势,位于周边的谢屯镇、三台乡打造船舶制造配套产业集聚区、产业园;依托复州湾盐场资源优势打造松木岛海盐化工产业集聚区;依托仙浴湾、龙王庙、驼山、红沿河核电、复州古城扩大发展滨海旅游和休闲渔业;依托将军石渔港、松木岛港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和建设水产品交易市场。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来统筹安排,要进一步理顺海洋经济管理体制,高起点谋划沿海经济区建设,把海洋经济建设推向新的高度。#p#分页标题#e#

3.2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带动海洋经济发展,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首先,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引导海洋科技力量形成合力。其次,大力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做到传统产业支持新兴产业,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提高二、三产业比重。通过项目牵动、龙头带动、工程驱动,提高全市海洋经济的整体实力。三是加快海洋产、学、研一体化。鼓励科研、教学与生产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四是加强海洋资源综合利用和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培育海洋科研、开发和管理的各类人才,提高海洋科技贡献率。

3.3加大投入,完善海洋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保障。当前,要加大对交通、能源和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以此带动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推动沿海地区投资兴业的热潮,加快沿海和临港地区中心城镇、节点城镇的建设、发展与壮大,推进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建设对沿海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3.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渔业开放

积极吸收国内外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是渔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招商引资重点要围绕浅海水面开发利用、工厂化养殖和水产品精深加工3个方面来开展。充分利用好该市的资源优势,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坚持走出去原则,积极参加各种渔业经贸洽谈会,招商会议,广泛与各业客商接触,宣传瓦房店市渔业优势和政策。进一步扩大加工贸易的规模和水平,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根据WTO贸易自由化原则,大力发展水产品进出口贸易。与此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政府的渔业开发建设项目资金,通过大项目的建设,拉动渔业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