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海洋信息化前景

海洋信息化前景

时间:2023-08-27 15:10:20

海洋信息化前景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1

【关键词】 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建设;背景;概况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陆地可供使用的资源逐渐枯竭,而且开发陆地资源造成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伴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海洋科技的发展,海洋的经济开发受到重视,海洋经济成为了人们开发和利用海洋的重要领域,世界各海洋大国之间在海洋经济、科技、资源、海权等方面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未来50年,世界性、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内容。

浙江是一个海洋大省,管辖海域面积约 26 万平方公里,随着陆地可利用资源的不断消耗、人口的不断膨胀以及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问题的日趋严重,近年来海洋产业得以迅速发展。“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最终的目标是成为我国海洋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区域和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高地。”2011年2月,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全省上下合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正着力构建“一核、两翼、三圈、九区、多岛”的总体海洋经济发展格局。本文探讨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建设的有关问题。

一、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建设背景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内陆文化而言的,它包括渔俗文化、盐业文化、航运文化、旅游文化、海洋文学、海洋艺术、海洋教育、海洋科技等各个方面,除了具有与内陆文化相同的民族性、地域性之外,还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进取性。

2001年,联合国正式文件中首次提出“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浙江地处沿海,不仅要从经济方面成为一个海洋大省,而且要从文化方面成为一个海洋大省。浙江有着独特的海洋自然条件、优厚的海洋资源,并有着悠久的地域文化传统。近年来,浙江一些沿海城市推广的海洋文化活动已经在国内享有盛誉,并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的海洋文化旅游事业,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浙江象山举办的每年一届的“中国开渔节”,开创了中国独一无二的海洋庆典活动;舟山举办的普陀山观音文化节、舟山国际沙雕节、舟山渔民画艺术节、中国海洋文化节、徐福东渡国际文化节、普陀民间民俗大会等一系列海洋文化节庆也为中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除此之外,浙江省高校对于海洋文化研究的氛围也日益浓厚,逐渐形成气候,主要的几所高校都有海洋文化的研究机构。如建在宁波大学的浙江省海洋文化与经济研究中心,是2006年4月公布的浙江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成立于1998年9月的浙江海洋学院海洋文化研究所,近年来也承担了大量省市县资助的课题。浙江大学也在2009年成立了海洋系、海洋中心,并于2011年与舟山建立了长期的总体性战略合作关系。不过,浙江省内一直缺乏一个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全方位推广、宣传、展示的平台,而一个有效的网络资源平台将更有利于浙江省海洋经济的发展。

二、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内容框架

经初步构想,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基本内容版块包括:海事新闻、海警预报、海洋经济、海洋监管、海洋文化、海洋影像、海洋科普、会展公告等8个版块。每一个版块下有若干子版块,如下表所示:

三、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概况介绍

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建设的总目标是:建成一个覆盖全省的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共知共享的浙江省海洋文化经济网络资源信息库,为各界人士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

1、风格定位

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作为海洋文化经济信息资源和利用的平台,一是突出其实用性和功能性,实现向为社会各界提供海洋文化经济信息的服务定位;二是突出内容的丰富性,信息库将包含海事新闻、海洋经济、海洋文化等众多内容;三是突出信息的专业性,信息库所提供的信息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影像等诸多领域,并且具有高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功能定位

(1)宣传造势。浙江省内一些沿海城市近几年创造性地举办了一系列海洋节庆,如舟山开渔节、普陀山观音文化节、舟山国际沙雕节、海鲜美食节、舟山渔民画艺术节、中国海洋文化节、中国嵊泗贻贝节、徐福东渡国际文化节、普陀民间民俗大会、岱山海洋文化节、桃花金庸武侠文化节、东港佛茶文化节等。但对于外界而言,很多人对这一系列节庆活动并不是很熟悉,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这些活动,有利于推广浙江的海洋文化活动,推动浙江海洋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城市居民消费和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

(2)展示平台。这将是一个海洋文化资源丰富的大省,有着众多的“海洋动物传说”、“海洋特产传说”、“海岛风俗传说”、“岛礁地名传说”、“海洋佛道传说”、“鱼类故事”以及“龙的传说”,沿海城市民间还有连响、马灯、渔鼓、秧歌等民间文艺以及渔民画、刺绣、剪纸、珊瑚、贝类、珍珠工艺品等海洋文化产品,浙江省海洋文化经济网络资源信息库的建立可以为这些文化产品提供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既可以带动海洋文化经济的发展,又可以起到保护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

(3)推广平台。21世纪被称为网络时代,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资源,可以最大程度地向全世界图文并茂地展示浙江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推广海洋文化经济,这也必将会进一步推动浙江社会经济的发展。

(4)政策。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还可以作为国家、浙江省及地方县市推出与海洋相关政策的推广平台,有利于党和国家海洋政策与决议的传达、贯彻与实施;同时还为社会各界提供海洋文化经济的最新资讯。

(5)交流经验。2010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将山东、浙江、广东三个沿海省份作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并相继批复了相关发展规划。2011年7月,我国唯一以群岛建制的地级市浙江省舟山市获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内首个群岛新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之后,成为我国政府批准设立的又一个部级新区。

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浙江海洋经济得到了党和国家在政策和决策上的支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建立浙江省海洋文化网络资源信息库,一方面可以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成就的展示,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海洋文化经济建设的交流平台,有助于推动中国海洋经济在全球市场的崛起。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2

1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网络营销现状的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游客对大连圣亚海洋世界新媒体宣传的客观评价,及时掌握游客多变的需求,2014年10月在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对游览游客分别展开调查。本次调查问卷主要以研究游客的社会背景,游客对新媒体的态度和新媒体对游客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调查。

2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1)营销缺乏全方位互动。随着经济、技术的进步,旅游者开始越来越注重自我意识的提升和个性的张扬,更重视从旅游过程中获得符合自己心理需要和情趣偏好的特定体验。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越来越多同类的旅游企业在崛起,体验成为了游客做出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在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网络营销中缺乏景区体验和游客互动,没有让游客找到自己想要的一种游览体验。

(2)传播范围小,且形式单一。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目前的营销方式还是以传统媒体为主,虽然也开通了微博和微信平台,但是关注的人相当的少,大大限制了传播的范围,影响营销效果。

(3)资源缺乏系统化的整合。各大网站对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介绍各有千秋,但是网站的内容缺乏系统化的整理合并,游客很难通过某一网站对大连圣亚海洋世界进行全面的了解。各大网站仍旧存在着信息量少,且信息简单重复的现象。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网络营销并没有充分运用新媒体营销的优势,没有体现出自己的特有风格和特点。

二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网络营销的建议

1社会化媒体营销

社会化媒体,即社交媒体(SocialMedia),是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利用社会化媒体增加景区的体验和游客的互动,使游客获得符合自己心理需求的特定体验。虽然微博和微信都是社会化媒体,但两者倾向不同。微博倾向于社会化信息网络,对于信息的传播速度极快,且属于自由媒体平台,信息无论是好友还是陌生人都是可以看得到的;而微信则倾向于社会化关系网络,平台注重用户圈子的维系,用户在圈子当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分享。

(1)微博。随着手机网络时代的到来,“刷微博”已经成为人们追寻时尚潮流的一种,越来越多的人在关注微博,因此,微博营销所带来的影响价值非常的可观。虽然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已经开通了微博,但关注的人却并不多。微博营销应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进行“病毒式”传播,让更多的用户来关注其微博。通过观察发现,直接相关动态,用户的转发率和评论率并不高;而通过发起互动话题,或回答用户的问题等形式,获得的传播效果反而更好。因此,在微博营销中减少推荐产品的广告,多用一些提问讨论话题的方式,引起游客们的注意。

(2)微信。微信是新媒体营销中发展较晚的网络营销方式,越来越多的旅游企业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平台。微信与微博不同,微信更着重于圈子当中的互相交流。微信平台便可利用这一点进行圈子中的营销,例如,由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官方微信平台发出一个话题,凭此话题集满多少个赞,并截图发回,便可获得免费门票,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便达到了营销目的。

2网络视频营销

网络视频营销就是在网络视频中巧妙的植入广告,或在视频网站进行创意广告征集等方式来进行宣传与推广。利用网络视频传播的生动性、实时性、信息海量等优势,进行旅游企业的网络营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连圣亚海洋世界可以通过上传网络视频的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增加宣传形式,使宣传多样化,让大家有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网络视频营销可以将大连圣亚海洋世界的相关表演、展出加之一些浪漫的爱情故事或一些有关亲情的故事,做成一系列微电影、视频等,投放在官网和优酷网等知名网站上去;也可以调动网友的积极性,举办“圣亚海洋世界创意视频”征集活动,吸引更多的网友来关注了解大连圣亚海洋世界。

3网络口碑营销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3

关键词 学科服务 供给侧 改革 案例

1背景

在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当中,探讨最多的当属学科服务。从之前学科馆员的单兵作战,到现在采用团队工作作为学科服务的主要形式,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科服务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的过程。目前的学科服务,主要强调“从读者需求出发”。如读者需要使用某个数据库时,学科馆员就积极申请试用、进而做出评估和是否购买的决定;院系需要了解教职员情况时,学科馆员就积极沟通了解需求、检索相关数据库并提供论文收录与引用情况等。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仅仅等待读者提出需求再做出反馈,将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也正因为如此,学科服务提出了一些需要改善的新问题。

首先,已开展的学科服务项目多数采取等待读者提要求,往往导致驻足不前。学科服务项目的启动是所有图书馆关注的问题,但是启动后如何跟进、推动往往不容易落到实处。其次,学科服务领域有一定的局限性。目前的服务对象一般局限于高校师生,能够嵌入院系或师生的科研项目就已经算是好的服务方式,较少有人主动结合国家层面的需求开展深度服务。此外,学科服务的内涵也有待开发。大部分高校图书馆仍在既有的服务内容上打转,如何在服务内容上推陈出新、在团队建设上与时俱进都面临着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去年,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即“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简单地说,以前从需求侧来拉动经济增长,但现在一般的供给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比如不少国人到海外去消费、去接受教育和医疗等服务。这些东西中国不是没有,而是没有高端产品,或者没有国外供给的产品质量好或者服务好。因此需要从供给方面进行改革,来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由此可见,供给侧改革是侧重供给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优化供给方、促进供给方进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使之更能满足需求,最终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侧重供给方面的改革,不是否定需求,而是为了达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平衡。

对图书馆事业而言,供给侧改革也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如何准确认识供给侧改革,如何将图书馆服务融入供给侧改革战略,如何抓住供给侧改革机遇优化图书馆服务体系结构、提高服务质量等等,研究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探讨,更是促进图书馆发展的现实问题,对推动和指导图书馆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章从图书馆这个服务提供方(供给侧)的视角,并以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服务实践为具体实例,探讨了如何丰富学科服务内容,创新学科服务机制,进而提升学科服务水平和质量。

2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学科服务构想

作为学科服务的供给侧(服务的提供方、供给端),图书馆在不断适应环境、资源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思考如何改革自己的服务理念、更新服务资源、完善服务技术与服务手段等,在用户未表现出明确需求的时候就通过供给端的主动创新为他们创造需求并予以满足。

图书馆可以在3个方向全面出击:一是全力推动已有的学科服务内容,例如促进学科信息门户建设、继续深入信息素养服务、科学数据服务等;二是结合国家政策和新生研究领域,把握“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研究热点,拓宽思路,寻求辅助服务需求而开辟全新的学科服务领域;第三,也是重中之重,一定要以学科为基础,推陈出新,加大力度发展新的服务内容,如在决策支持服务、专利信息服务、竞争力分析等全新服务领域稳健推进,真正保证学科服务的常办常新。

3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服务实践案例

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是新近成立的综合性海洋研究机构,是图书馆的新服务对象,研究院立足深海大洋事业和现代海洋科技,以海洋科学、海洋工程、海洋人文社科和海洋战略为重点研究领域,其目标之一是成为国家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智库。研究院成立之初就与图书馆建立了合作。在供给侧改革指导下,图书馆没有坐等研究院提出需求,而是组建海洋学服务团队后就积极展开广泛的调研,提供专题平台建设、学科资源建设、科研数据服务、决策支持服务等全方位的服务。

3.1推动学科服务新进展

随着可选择的资源越来越多,读者更希望直接获取学科信息,对学科信息门户的要求正在逐步增加;另一方面,读者的检索能力进一步提高,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检索到目标文献,势必产生对数据服务、信息服盏拇罅啃枨蟆4庸侧改革角度来看,图书馆在读者提出自身需求之前,如能有准备地开展工作,必将大大促进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发展。

3.1.1学科信息门户建设兼顾“全”,突出“精”和“新”

国家科学图书馆的张晓林曾提到,学科信息门户的作用是“致力于将特定学科领域的信息资源、工具与服务集成到一个整体中,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的信息检索和服务入口”。可见,资源完整、使用便捷是信息门户的根本要求。

北京大学图书馆在考虑海洋学用户的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工作特色和目前的服务能力和深度,准备把海洋学学科信息门户打造成兼顾“全”,突出“精”和“新”的学科信息门户,并希望以此为样本在其他学科推广。门户建设的重点在于如何智能的筛选、分类和抽取信息,并为研究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以及通过文献计量分析和探索,为高校推进海洋学科建设提供基于文献分析的研究热点和竞争情报分析。依托Web of Science(WOS)平台、SCOPUS数据库、CNKI数据库、Innography专利数据库等文献资源,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部分涉及海洋学科的学科热点和竞争力进行分析。针对高校海洋学的发展现状和建设要求,针对海洋研究综合性、跨学科的特点,依托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电子资源,利用图书馆学科馆员专业的信息搜集和情报分析能力,构建具有文献信息智能处理功能的新型海洋信息服务系统,为海洋研究院的教师和科研人员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

3.1.2提供基于科研数据周期的科研数据服务

美国图书馆科研数据服务(RDS)报告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小组提出的DataONE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都认为图书馆科研数据服务有8种类型,即计划服务、采集服务、确认服务、描述服务、保存服务、检索服务、整合服务、分析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在此服务框架下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从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成立伊始,图书馆肖珑副馆长兼任海洋研究院的研究员,并开始组织人力提供文献保障和文献分析服务,以支持海洋研究院的建设。

在科研数据服务方面,馆员结合科研数据周期,从供给侧调整自身的服务能力,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并随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对海洋研究院的老师进行访谈和邮件沟通,帮助他们规划和确定海洋信息服务岗的信息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是否需要推送资源等;根据教师需求,跟踪和了解最新的图书信息,例如如何从约翰威立公司(John Wiley&SonsInc)、施普林格公司(Springer-Verlag)、爱思唯尔公司(Elsevier Academic Press)、剑桥大学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National Academies Press)、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等出版社抓取最新出版的海洋学相关的图书、专业期刊及核心期刊等;积极推荐北京大学机构知识库和开放研究数据平台,收集并保存北京大学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学术与智力成果,以及开展科研数据的存档、管理、、检索和开放共享等服务;基于海洋研究院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对国内外海洋学研究机构、研究人员等的分析,协助学者对各类型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加工,了解全球研究布局、学科发展方向、竞争对手的研究情况等,下一步可以推送更有针对性的服务内容,包括学科发展报告、重点学科领域热点趋势报告、机构科研成果报告、科学前沿和学科竞争力分析报告等。

3.2开辟学科服务新领域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得到重视,国家区域间正在协调发展,例如“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等等,这将会给沿线经济带来大量的消费、投资机遇,催生新的研究领域,也会派生出大量的辅助服务需求,而学科服务将可以在新生领域得以实施。

2015年海洋研究院信息研究中心王继民主任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属企业共同申请“一带一路”大型数据库建设项目,并特邀图书馆为其提供相关科研支持服务。图书馆科研支持服务是指大学图书馆根据科研人员的需求,按照科研生命周期的发展进程,即在科研选题、科研相关文献获取、研究数据管理、撰写研究论文、存储研究成果等各个环节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为了突出和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提升对科研的支持水平和能力,提供能参与到科研全过程的科研支持服务,北京大学图书馆于2015年专门成立科研支持部门――研究支持中心,立足于图书馆的资源、工具和设施,发扬图书馆的服务精神,面向研究生、教师、科研人员开展科研支撑服务,全方位运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技能服务于教学科研。

针对“一带一路”大型数据库建设项目,学科馆员们梳理了图书馆关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统计资料相关数据库,包括文献数据库、统计指标数据库等,搜集了Bureau van Dijk系列数据库(BVD)、环亚经济数据库(CEIC)、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数据库(OEC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IMF)等统计数据库的代表性数据内容,并对数据进行了大量清洗和整理工作,为“一带一路”数据库建设项目提供了多角度的信息参考和咨询。

3.3催生学科服务新内容

供给侧改革促使图书馆不断审视自身工作,改善现有服务,同时催生了新的服务内容,提供更有深度、更广泛的服务,例如为学校、各院系、学者个人的发展提供“北京大学学术影响力分析报告”等决策信息和竞争情报分析服务;为科研课题提供更具学科特色的专业化服务,如科研成果前沿报道、课题开题咨询、研究动态综述、成果查新等;为科研工作者提供个人参考文献收集和管理、最新文献报道等服务;为特定的学科或者专业提供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加工、采集和服务,更加方便读者使用。

总之,这些新的服务内容都在读者提出需求之前做出了布局,其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科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图书馆供给与读者需求达到新平衡。

3.3.1提供更为客观和系统的决策支持服务

对所在院校的科研绩效或者竞争力进行评价是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已开展的工作,这也是决策支持服务的重要内容。但目前这些评价工作大都是针对本校已有研究情况,且是相对比较单一的数据来源,如北京大学过去某个时间段内论文被科学引文索引收录数量,总被引次数,篇均被引次数等等。对于高校或者科研机构的管理者或决策者来说,更希望掌握的是全面的相关数据,既包括本校发展的各方面数据,也包括国内外同类高校的各类数据;既包括横向的发展状况,又包括纵向的发展态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统计分析结果;既包括国内外认可的权威数据来源,又要根据学科类别适当参考其他数据来源。管理者或决策者只有基于坚实的客观数据,才能更好地认清本校当前所处状态,明确存在的问题,从而把握学科动态,预测今后发展态势,明确高校或机构的努力方向,从而做出科学的管理决策。

经过多年数字化、信息化建设和发展,图书馆已经积累了海量数字资源,馆员们熟练掌握信息检索技能和相关技术手段,能够采集、挖掘数据源并进一步统计分析数据,因此完全具备为高校或院系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服务的能力,这已成为图书馆学科服务新的生长点。在面向海洋学研究院的科研与决策支持工作中,学科馆员们积极探索,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措施,跟踪特定学科或专项的科技活动的发展状况、发展方向、未来规划,开展学科前沿追踪和学科态势分析等战略情报研究,为学科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利用情报学的研究方法,例如引文分析、文献计量、词频分析等,分析W科目前的已有成果和研究现状,确定海洋学科的主要研究机构、研究团队和人员,团队研究方向和热点,预测其未来发展态势,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动态跟踪(这些都是学者及其团队非常关注的事情)。2014年下半年,团队已就海洋学的学科发展进行了分析,分别就海洋能源、海洋材料和海洋法律三个方面利用CiteSpace工具进行了内容分析,并提交了研究简报,这标志着图书馆为院系乃至校级管理部门提供的科研评估和决策支持服务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3.3.2逐步提供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导向的专利信息服务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三大主体之一,是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主要阵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后,高校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专利信息的挖掘和利用作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高校图书馆的重视。

作为高校从事信息分析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机构,图书馆正在逐步加强专利信息服务工作。专利信息服务服务工作成为当前高校图书馆加快服务转型、推进服务创新的新型重点业务方向,为高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重要支撑。顺应这一趋势,图书馆从供给侧调整自身的服务内容,认真分析自身在知识产权服务方面的优势,进而全新开展专利查新及知识产权服务,支持北京大学科研成果转化:

第一,图书馆具备数字资源优势,除了免费专利检索数据库,如中国专利局专利检索、世界知识产权数据库、美国专利数据库、欧洲专利数据库、加拿大专利数据库以及日本、澳大利亚、港台等专利数据库外,图书馆还拥有德温特专利索引数据库、万方专利数据库等专业数据库,2015年图书馆购买了Inno-graphy数据库,可以查询和获取100多个国家的上亿条专利数据、超过900万条非专利科技文献、700多万的商标信息,还可检索和获取各种专利诉讼数据以及专利权人财务数据;另外,图书馆可以利用Innography的专利评价指标和分析功能,为院系进行专利竞争力、转化、引证、热点趋势等各种有价值的分析。相较于不熟悉专利资源的用户在网络上盲目地查找专利信息内容,图书馆可以发挥专业优势,组织馆员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上述专利数据库进行整合,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目前,服务团队已经整理出海洋学相关的专利信息,着手搭建海洋学平台,并利用Innography完成了《海洋能源学科发展趋势及北大相关学科分析》中专利相关的内容。

第二,图书馆具有人力资源优势。目前学科馆员的学科背景呈多元化趋势,不仅有图书馆学、情报专业,也有越来越多的经济学、环境科学、工学、理学、信息科学等学科背景的馆员进入服务团队。由不同学科背景的馆员共同从事深层次专利信息服务,可以更全面的为各个学科提供服务。同时,图书馆也在加强团队的专利信息素质培养工作,2015年派出学科馆员参加全国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分析与服务研修班,通过战略研讨、专家授课、案例分享、操作实战等方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专利信息分析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了解了我国在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的新形势、新政策和新要求,掌握了专利信息服务的内容、方法和流程。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4

一、福建“海洋产业集群”的优势分析及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一)福建培育“海洋产业集群”促经济发展的优势分析

福建地处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地处长江和珠江三角洲之间,与浙江、江西、广东交界,毗邻港澳,产业龙头企业可以加强与这些地区的经济协作和交流。目前,福建已制定了闽台产业对接规划,必将推动福建经济的发展,是它的区位优势。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海洋经济体系,是它的体制优势。

福建省海洋资源丰富,拥有“渔、港、景、油、能”五大优势资源。近海有海洋生物2000多种,其中鱼类752种,发展海洋水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产有60余种,有工业利用价值的20余种,矿产地300余处。海峡油气资源丰富,据调查油气资源总量2.9亿吨。全省沿海风能资源丰富。并有利用潮汐、波浪、海流、温差发电的广阔前景。沿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是天然的度假和旅游胜地。发展海洋产业集群前景十分广阔。此外。福建内陆的非金属和金属的矿种多,林产、水产、农产、水力资源丰富,也为建设海洋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资源条件,是它的资源优势。

福建沿海有大小港湾125处,深水港湾22处,深水港口岸线资源居全国首位,沙埕湾、三都澳、罗源湾、松下港、江阴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都是福建的大型深水良港,目前已建成或正在建设的高速公路网以及铁路网,使福建形成以港口为起点,航道、公路网及铁路网为连线,辐射内陆、台湾和世界各地的主要通道和枢纽,依托其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吸引更多的重化工企业前来投资,促进临港重化产业的相对积聚,形成重化产业集群,实现福建工业结构由轻型向重化工业转变,是它的交通优势。

福建是全国著名的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达一千多万人,80%的台胞祖籍在福建,其中不乏商业巨子和实业家,随着福建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必将为福建海洋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资金。2003―2005年,福建民间投资完成2690亿元,占同期全社会总投资的46.8%,年均增长35.2%,比同期国有投资平均增长速度高19.3个百分点。是它的侨台优势。

(二)“海洋产业集群”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产业集群对推动福建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可以充分利用便捷的运输通道,实现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出口销售的连接,提高创汇能力,扩大对外开放。

众所周知,近海城市往往都是海洋产业龙头企业的聚集地,区位的优势使得这些企业能够及时掌握国内外的经济信息,一方面通过内陆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把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集中到港口海运出口;另一方面把国内需要的各种进口物资通过海运集中到港口,再通过内陆的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发送到内陆各地,既解决了资源不足的问题,又提高了出口创汇的能力,从而实现大进大出的经济发展战略。

2,可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自身优势,合理开发、综合利用海洋资源。带动福建海洋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变。

海洋中不仅拥有陆地上的各种矿产资源,而且还富生陆地上许多稀缺资源。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有石油、天然气;煤、铁;海滨砂矿;多金属结核和富钴锰结壳;热液矿藏;可燃冰等六大类矿产资源。在陆地资源日趋枯竭的今天,海洋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重要空间,沿海国家和地区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把目光投向大海。发达国家更是把目光从外太空转向海洋,他们以陆地为依托,以海洋为重点。把资源的潜在优势转化成现实的经济优势,实现从单一的传统海洋经济向多元化的现代海洋经济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各个海洋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利用其自身在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科技、海洋信息技术、海洋保健品系列、船舶机械、水产加工机械、旅游休闲用品、沙滩运动产品、国际游艇、海景楼盘、经贸旅游投资等生产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可以加强山海协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人才流动,实现资金和资产的有效利用,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

随着福建高速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打破了传统产业集群的空间限制,使山海的紧密协作成为可能。也就是说,现代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实现由近海经济的发展,向近海、涉海经济的全面发展。可以想象,一批同一产业的内陆企业,以沿海生产该产业一种主导产品的一个或若干个龙头企业为核心。启用剩余资本和闲置资产为产品的深度加工提前、产中、产后服务,使产业链迅速向内地延伸,并在产业集群中实现信息共享、人才流动、技术交流、资源互补和创新互动。其结果必然会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发挥品牌效应,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带动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

此外随着产业链向内地延伸,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分工更加明确,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原材料得到综合利用,产品得到进一步深度加工,使海洋开发秩序进一步规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

二、福建培育“海洋产业集群”促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认真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从海洋生态保护和海岸线合理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本着发挥港口优势、内陆和沿海互动发展的原则,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石化、能源、冶金、机械、造船等产业发展规划,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引导福建海洋产业的相对集聚、有序发展,从而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二)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强化对海洋资源的管理

2003年10月,东盟和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在一次会议上强调。创设有效的渔业管理体制,对确保渔业可持续性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海洋表面、水体、海底都广泛分布着各种海洋资源,甚至在同一海域存在着多种资源。为了确保国家利益的实现,保证海洋资源的有序开发,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防止出现蓝色圈海运动(或者称“圈海运动”)以及掠夺性和破坏性开发现象,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对海洋资源的管理,包括对海

洋的综合归口管理,制定和完善海洋惯例法规,实行依法管理等。要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思路,加快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使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海洋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走海洋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精心制定培育政策,完善海洋法制体系

实践证明,以发展新兴产业为目标,以保护措施为核心的培育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政策,在许多省份都产生过明显的正效应。若只听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没有保护措施,新兴产业又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福建的海洋产业将在未来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只能在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对海洋资源的初加工产业中具有优势。要积极研究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组织政策。探索政策的实施手段,要通过政府投资的方式,迅速在规划范围内建立起较为可观的海洋产业规模,采用替代进口的战略,对鼓励发展的产业实行保护政策。与此同时,通过税收、价格、融资、奖励等方面的措施,鼓励民间投资者向规划范围内的海洋产业集聚,与海洋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融合在一起,使培育海洋支柱产业集群的目标得以实现。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依法强化海洋管理

沿海地区要吸引产业集聚,就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港口的疏港公路、铁路进港问题,加快沿海地区的集装箱码头、供排水网、燃气管网、电网、信息网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千方百计地改变船舶待港及货物压港、滞港等影响沿海产业经济发展的现象。

(五)实施科技兴海策略,增强海洋科技实力

纵观世界海洋经济发展的历史,无论海洋传统产业的革新,还是海洋新兴产业的崛起,处处都显示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要提升产业层次,一定要加强海洋科技的研究和发展,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相关科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海洋资源的深入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与海洋灾害的防治。

(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海洋产业素质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5

1.温州地处浙江南部沿海地区,是浙江省沿海大市之一,全市海域面积1.1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大致相当;全市11个县(市、区)中只有2个为内陆县,其余皆为沿海县(市、区),海岛建制县1个;全市河口水域面积1018平方公里,潮间带面积33.1平方公里,占浙江省海涂面积的27%;全市海岸线漫长曲折,陆域岸线全长339公里,江口港湾众多,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共有沿海岛礁437个(岛屿239.5个),岛屿岸线长567.9公里,其中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岛屿与大陆滨海区42个,主要有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南麂列岛、世界古航标•中国诗之岛江心屿,中国唯一以整个县来命名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洞头百岛,中国沿海大陆架最长最大的苍南渔寮大沙滩,还有苍南炎亭、平阳西湾、瑞安铜盘岛、鹿城七都岛、龙湾灵昆岛、乐清沙门岛等等,海洋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发展海洋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2.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的完成开通,拓展了温州旅游发展空间,标志着温州已开始从“瓯江时代”走向“东海时代”,不仅温州市区的面积增加了好几倍,同时温州的山江海旅游资源有机的整合,可以凸显温州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温州半岛工程的顺利通车为洞头乃至温州全市海洋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加快温州海洋旅游经济发展产生极为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海洋旅游已成为带动温州旅游发展的一大特色拳头产品,成为温州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卖点与赢利点。从海洋旅游发展角度看,半岛工程的通车消除了洞头县洞头旅游发展的交通瓶颈制约,加快了实施“海上温州”战略的步伐,为温州旅游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半岛工程开通以来,洞头旅游发展连年出现高速增长的“井喷”现象,说明了温州海洋旅游的洞头时代已经来临。温州作为浙江省沿海大市之一,海洋旅游资源非常丰富,2011年洞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综合改革试点县及开展海岛海洋休闲旅游标准的制订,有利于发挥海洋旅游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对于加快海洋旅游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3.加快海洋海岛旅游业发展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一种共识,围绕旅游做文章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借助温州被列入海西旅游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与浙江省对台前沿城市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海西旅游经济区建设,参与签订了《厦门宣言》、《福州协议》,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扶持海洋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市级有关部门开始积极主动地思考自身工作如何更好地与海洋海岛旅游结合。各沿海县(市、区)也根据自身的优势,将海洋海岛旅游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业”与旅游发展的“重头”予以安排。这为温州海洋海岛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按照区域联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温州与周边省市克服了地域、交通、规划、信息等障碍,就实现跨区域资源整合、促进客源市场共享形成了共识,积极推进了以甬台温舟绍、浙南闽东为重点的跨区域海洋海岛旅游合作开发,共同打造无障碍旅游合作区。总之,温州海洋旅游业完全有条件有可能做快、做大、做强、做精、做靓、做响。

温州海洋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海洋旅游业发展,坚持规划先导,狠抓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开发海洋旅游项目、产品、线路,不断挖掘旅游文化内涵,促进我市海洋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11年,全市海洋蓝色旅游共接待海内外游客780万人次,占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18.7%;实现海洋旅游收入21.21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5.42%

(一)编制海洋旅游发展规划

2006年编制的《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针对温州海洋旅游发展,提出了要构筑温州滨海风景带与岛桥海洋旅游板块,借助半岛工程建设胡念望:关于温州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思考的契机,整合洞头半岛、北麂列岛、大北列岛和南麂列岛的海洋资源,进行差异化规划设计,开发国际游轮旅游、海洋旅游、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景观房地产、生态科考等系列旅游产品,构筑以“开放,欢乐、富足,休闲”为核心理念的海洋综合旅游区。2010年7月完成编制的《温州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为全市发展海洋蓝色旅游奠定了基础。海洋旅游发展规划提出,温州海洋旅游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使海洋旅游也成为温州市海洋经济的增长型主导产业,到2015年海洋旅游业产值占全市旅游业的比重达到25-30%”,中远期目标是“使海洋旅游业成为温州市海洋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及推进海洋地区服务产业功能集聚的龙头产业,到2020年力争海洋旅游业产值占全市旅游业比重提高到50%”。沿海各县(市、区)也相应的编制了滨海旅游区点的详细规划与建设规划,并把海洋蓝色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旅游品牌进行培育扶植,注重海洋旅游发展的投入。苍南县自1992年以来,先后编制并组织实施了《苍南县海洋开发总体规划》及渔寮景区、炎亭景区海口度假区等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规划。平阳县编制了《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及西湾旅游景区发展规划等。乐清市完成编制并组织实施了《滨海旅游发展规划》。瑞安市建设了东山海鲜美食基地。

(二)积极实施“海上温州”战略

2006年以来,温州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来“海上、山上、晚上”旅游发展战略,“海上温州”得到空前的重视与发展。结合温州市旅游节庆活动,温州市政府主办了多届中国海洋旅游高峰论坛,开展了温州台湾两岸半屏山旅游文化经贸交流活动,开通了温州洞头至台湾基隆港的海上客货轮直航。2002年以来,洞头县召开了海洋旅游开发建设动员大会,坚持以海洋文化为主线,旅游推介、经贸活动为主体,将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军事、旅游与渔业的结合,创建具有洞头海岛海洋特色的旅游项目和知名旅游品牌,重点打响“海霞”军事主题公园和半屏山“神州海上第一屏”品牌,推出了海滨度假、孤岛生存、海洋观光、海上运动等精品旅游线路,达到促进海洋经济、海洋文化、海洋旅游的同步发展。苍南县从1999年开始实施“海上苍南”战略,明确提出开发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化工三条产业链,把海洋旅游业作为苍南旅游的品牌进行培育扶植。

(三)加大对海洋旅游发展的投入,着力改善海洋旅游业发展的基础配套设施。

近年来,洞头、乐清、苍南、瑞安、龙湾等地都出台了促进海洋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开通了温州市区至洞头、南麂等海岛的旅游客轮。近年来,洞头、乐清、苍南、瑞安、龙湾等县(市)区积极出台海洋旅游业发展有关优惠政策,大力引进与落实了龙湾金海岸休闲旅游、苍南(海口)游艇俱乐部、鹿城(七都)水上乐园等项目,创建具有温州海岛海洋特色的旅游项目和知名旅游品牌。苍南县累计投入滨海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接待设施建设资金数亿元,开通并拓宽了金乡至霞关61公里长的环海公路,把滨海景区连接成一片,协议引进外资1.2亿元,其中海苑山庄、度假山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海景山庄和省帆板俱乐部正在办理前期征地等有关手续。洞头县先后投资近亿元,建成了旅游大厦、大沙岙旅游度假区、马岙潭旅游度假区,精心策划包装了东郊山顶“望海楼”、半屏山旅游度假中心、三盘“渔家乐园”、花岗“渔家村落”等一批特色海洋旅游项目。

(四)加大了海洋旅游宣传促销工作

首先是明确促销主题口号,如市旅游局一直把“浙南闽东,山海奇观”作为我市一大特色旅游线路产品来推广,着力培育“蓝色温州,自在畅游”海洋特色旅游产品;洞头提出“观海景、尝海鲜、体验渔家生活”、“百岛洞头、海霞故乡”等促销口号。苍南提出了“北看乌镇,南玩渔寮大沙滩”的口号等等。其次是编制了精美的宣传资料,如《百岛洞头•海上桃源》、《洞头旅游指南》、《南麂列岛》等,拍摄了一批VCD光盘与电视专题风光片。并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旅游交易会、展销会、推介会等,强力促销,招徕游客,积极利用国内主流媒体与新闻高地等做好有效宣传。第三是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洞头先后成功举办了六届“渔家乐”民俗风情旅游节、四届中国(洞头)国际矶钓节。“渔家乐”、矶钓节活动已经成为展示洞头风貌的精美名片而享有盛誉,成为我市地方特色节庆之一。苍南每年在炎亭和渔寮两景区举办端午观海节,先后举办了电视吉尼斯织渔网大奖赛、海口杯象棋赛、保龄球赛等,积极开展帆板、滑翔等体育活动。从2003年开始,每年在炎亭景区举办海鲜美食节。平阳南麂举办了四届全国海钓邀请赛。还有鹿城江心屿金秋文化旅游节、洞头霓屿紫菜品尝节、洞头妈祖文化旅游节、乐清蒲岐鲨鱼美食节、平阳西湾海鲜美食节、瑞安东山海鲜美食节、瑞安海鲜年货购物节、苍南渔寮沙滩音乐节、苍南巴槽开渔节,等等。这些节庆活动,有力地扩大了温州海洋旅游资源、产品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就总体而言,温州海洋旅游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少的:海洋旅游管理体制不顺,影响了海洋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江心屿、南麂岛分属不同单位管辖,政出多门,难以形成协调发展的机制;海洋海岛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接待容量、接待能力难以满足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游艇码头与旅游专用码头等设施严重短缺;海洋海岛旅游景区发展规划建设管理滞后,海洋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亟待加强;海洋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海洋旅游文化挖掘不够,产品、线路单一趋势同,缺乏深加工,缺乏特色与个性,缺乏特色海洋旅游项目与瓯江夜游项目。

加快温州海洋旅游发展的策略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实施“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和“1650”大都市建设总战略,以激情、浪漫、休闲为主题,充分利用温州连绵的海岸线以及独特的海洋群岛优势,以洞头群岛、南麂列岛、乐清至苍南海洋经济带为重点,突出抓好“二岛一带”滨海旅游,推出以休闲海钓、邮轮游艇、水上运动、巡游观光、海鲜美食、养生度假、商务会展为重要旅游产品的浪漫海洋休闲度假游,构筑体现浓郁瓯越风情、海韵渔情、现代商情的滨海旅游区,努力使海洋海岛旅游成为我市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与休闲经济的重要产业。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抓好海洋旅游发展规划编制与实施

按照《温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与《温州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要求,精心组织实施《温州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及滨海、海洋旅游度假区与海洋旅游项目实施详细规划,突出全市海洋旅游发展一盘棋的思路,对全市范围内的海洋旅游资源与产品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策划、统一开发、统一包装、统一推介,优化全市海洋旅游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好温州的海洋海岛旅游资源,实现温州海洋旅游业从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增长转变,使海洋海岛蓝色旅游成为全市沿海各县(市、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主业”与较强带动力的“龙头”。要着眼于全市海洋旅游发展,注重旅游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注重旅游项目产品的策划,注重可操作性、适度超前性与科学性。注重用营销的思路进行规划,避免海洋旅游发展项目的雷同与低水平重复建设。要严格按照海洋旅游发展规划的要求组织实施,避免规划建设的随意性与对旅游资源掠夺性的建设性破坏行为。要注重全市海洋旅游资源的整合与旅游项目的科学配置。

(二)强化“两岛一带”战略与海洋旅游项目开发

要切实加大对海洋旅游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完善游览环境。实施洞头群岛和南麂列岛差异化发展战略。打造洞头海岛观光、水上运动、海鲜美食、养生度假、海钓基地、游艇邮轮等大众化多样性的海洋旅游目的地呵滨海旅游先行区,推进国际性旅游休闲岛建设。推动南麂旅游产业革命,重点发展海洋科普考察旅游和滨海高端休闲旅游,打造国际高端海岛旅游品牌。试行游客人数限定和旅游预约新机制,成为我国生态环保型旅游示范地。要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与手段,完善海洋旅游发展政策。构筑山江海旅游“金三角”、打造南麂岛旅游品牌、打造苍南滨海休闲度假基地、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渔家乐”。努力降低外资进入门槛,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大社会办大旅游。借助世界大型游轮集团将投资主要转向亚洲和中国市场的契机,推动洞头与南麂水上和空中交通建设,争取早日开展游艇游轮、水上飞机等高端海上旅游项目,促进“二岛一带”旅游互动,形成若干个国际海钓基地、海鲜美食基地、游艇休闲基地、海岛度假基地。利用瓯江口新区、瓯飞滩等围海资源和乐清、龙湾、瑞安、平阳、苍南等天然港湾及岸线沙滩,开发海涂和涉海旅游休闲项目,发展个性化滨海旅游业。加快瓯江旅游夜游项目开发、旅游客运码头与游艇专用码头建设,进一步完善瓯江沿岸的环境整治与景观改造。加快规划发展瓯江水上夜游项目与海上运动项目,大力发展海洋旅游购物与海洋海岛旅游信息产业,积极拓宽海洋旅游产业链,做大做强做足做活海洋旅游文章。

(三)切实加大对海洋旅游的宣传

要树立“市场就是做形象、做品牌就是做影响”的理念,创新旅游营销思维,充分做好品牌塑造、形象推广与渠道嫁接。把“海上温州”与“晚上温州”作为温州海洋旅游的一大品牌来策划好、包装好、宣传好。积极编制旅游宣传促销规划,制定旅游宣传促销计划。加强对目标客源市场与游客需求行为的研究,有的放矢地搞好产品宣传与市场营销。进一步研究编制海洋旅游宣传资料,积极抢占国内外主流媒体与宣传高地,整合宣传资源与力量,进行区域联合促销,如进一步深化台湾阿里山与雁荡山姊妹山、洞头海上半屏山与台湾高雄路上半屏山的互动交流。做大做响温州海洋旅游节庆活动系列。要按照智慧旅游城市创建的要求,加强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信息化基础建设,着力打造旅游行业监管平台、旅游咨询服务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平台等一批公共平台以及智慧旅游技术应用示范基地,积极为广大市民与外来旅游者提供一站式便捷式全方位人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络。

(四)加强海洋旅游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与永续利用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6

关键词: 校园人文景观 环境育人 景观设计 文博育人

大学校园既是保障大学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又是传承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场所。优美适宜的大学校园环境,沉淀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承载着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对大学师生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1]。自觉应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文博育人理念来塑造和推广校园文化景观,对于建设先进、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对于弘扬大学精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发现,目前关于高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高校校园文化等方面的文献比较丰富,但高校校园文化与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的专项研究却不多,而基于文博育人理念对高校校园文化景观塑造和推广进行较全面系统研究的成果则更少。

基于如此背景,本文拟从文化角度切入,以上海海洋大学(以下简称“海大”)沪城环路校区(新校区)为研究对象,对其校园文化景观作深入系统研究,通过研读大量相关理论成果,梳理实地调研资料,总结当前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的闪光点和不足,试图多角度地对高校校园文化景观的塑造和推广进行分析。

1.校园文化景观与环境育人

校园文化景观是一种存在于校园空间中,以校园空间为依托,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时间为线索,以校园精神文化为核心,同时体现一个学校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观念及价值取向,具有某种规范力量及潜在教育功能,能使学生领会它所提供的信息的景观形态[3]。校园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最大不同就是与生俱来的教育性,它所产生的最具价值层面的意义就在于能满足空间环境的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衍生出文化素质教育价值。

对于环境育人的重要性,古人早有研究:《荀子・劝学》中“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晋代傅玄《太子少傅箴》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唐代杜甫《佳人》中“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三字经》中“昔孟母,择邻处”……这些经典语录充分说明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更是如此。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旦就曾说道:“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4]建筑优美的校园环境,静谧和谐的艺术氛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春风化雨的熏陶和感染,养成高尚的道德观念,培养正确的行为规范。

2.上海海洋大学校园文化景观建设案例

上海海洋大学创办于1912年。学校曾数易其名,几易校址。2008年,学校主体搬迁至新建成的沪城环路校区。“简致和美,清雅俊逸”的校园风格,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等文化设施,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浓郁的新古典历史主义的“江南书院”韵味。其后,学校逐步设计增加了一些校园人物塑像和特色小品,配备宣传橱窗,在教学楼、公共实验楼、学院楼等建设“文化走廊”,校园人文气息日益浓郁。2012年百年校庆前夕,学校为深化内涵建设,将700米长的朝海路设计、建造成校史文化长廊,把校史馆的历史变迁叙事放到室外,使校园本身成为“文博育人”的一部分。校园静谧舒适的优美环境、错落和谐的空间布局、设计优美的灰调建筑、寓意深刻的雕塑小品、内涵丰富的学校标志,都反映了e极向上的审美意向和价值,体现学校的办学目标、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

2.1校园建筑风貌。

上海海洋大学沪城环路校区位于南汇新城东海之滨、滴水湖畔,远离城市喧嚣,河道纵横、芦苇丛生,一片闲情野趣,自然环境得天独厚。步入海大校园,能够真正体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文人意境,非常利于莘莘学子学习成长。

海大新校区汲取古今中外知名高校校园建设中的经验得失,传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是一座富有历史文化气息和人文关怀的校园。新校区从历史与文化的双重角度出发,将书院文化、庭院空间、山水园林、自然生态等建筑艺术元素融入新古典历史主义风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古朴大气,充满学术气息。首先,建筑群以古代书院黑白灰色系为基调,延承江南园林曲径通幽的设计风格,融合西方大学建筑艺术元素,沉稳厚重而不失典雅壮丽,既纪念学校建校之初曾借求志书院办学的历史,又增强了百年老校的文化内涵,总体印象“简致和美,清雅俊逸”。其次,采用经典建筑的比例和尺度,继承以往上海海洋大学校园建筑“大屋顶”等历史符号,并截取某一时代有明显特征性和夸张表现力的元素,把特征符号加以强化,与现代新工艺、新材料相结合,在现代工业基础上表现出传统人工美的独特魅力。再者,吸收中国传统园林和西方建筑艺术经验,将建筑、道路、桥梁、植被、水系等有机交织,通过一条环路“元鼎路”串联,同时以15米宽的主轴大道(朝海路)贯穿学院区和教学区,整个校园“浑然一体、错落有致,造型丰富、耐人寻味,交通便利、环境宜人”[5]。

2.2配套文化设施。

2.2.1专业文化建筑

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等具有独特的教育、启迪及审美功能,是精神文化的传播基地,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建设好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等专业文化建筑,为大学厚重的学术氛围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有利于服务高校教育教学、培养各类人才;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学校传统教育和优良校风教育,增强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吸引更多人关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为高校建设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上海海洋大学图书馆、博物馆、校史馆等文化建筑均集中在图文信息中心,地理位置处于校园中心,南边与苏友楼、公共实验楼一水之隔,北边毗连学院区,东边紧靠教学区,西边挨着美丽的明湖,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图文信息中心高12层,为校内也是南汇新城最高建筑,呈八边柱形,沿袭江南书院式的建筑风格,内敛而不失大方,典雅而不失清秀,处处透着浓郁的书香气息。若是晴天,站在12楼观景平台望去,东海大桥一目了然,中国航海博物馆俨然触手可及,图文信息中心已然成为海大校园甚至上海临港最美的地标。

2.2.2特色文化建筑

2.2.2.1校训墙

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要求和大学精神的高度概括,同时也是育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海洋大学校训“勤朴忠实”于1914年9月1日确立,其缘起为首任校长张H该年年初对学生宣布希望五事:勤勉,造成诚朴之校风,戒浮嚣,勿空谈国事,当自食其力。2004年本科教学评估期间,学校对校训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勤奋敬业、质朴大方、爱国荣校、求真务实。2014年,在校训提出100周年之际,学校特地举办“挖掘百年校训档案,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活动。

海大新校区主门入口处即建造有“勤朴忠实”校训照壁,旨在凸显大学精神,明确办学目标,规约师生行为,指导大学发展,体现大学传统,塑造大学形象。正是这四个庄严质朴的大字以其特有的文化魅力,激励着一代代师生上下求索、艰苦奋斗,涌现出众多建设海洋强国的栋梁之材。

2.2.2.2历史文化长廊

历史文化长廊是校史馆的拓展和延伸,是校史变迁展示的外化,它以完全开放的展览方式将悠久历史文化自然贴切地表现出来。开阔明朗的露天展区既改善一般展馆面积小,容量少的弊端;又美化校园环境,增加其文化内涵。如今,已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为传播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发挥着默默叙述者的角色。

上海海洋大学700米长的朝海路历史文化长廊郁郁葱葱、优美典雅,走进其中如同走进学校发展的历史长河,一路概览上海海洋大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黑色玄武石上的“海大赋”犹如序篇,将海大历史以文言赋体的方式作了简略描述;其后通过复原校门和雕塑展示“七道门”,默默讲述着学校历经5次搬迁11次更名的坎坷历程,带领大家重温海大历史;中间穿插着的雕塑又巧妙地将学校水产(雕塑《元鼎骨》、《志行八方》等)、食品(雕塑《美味》)和海洋(雕塑《渔歌》、《绞纲机》、《六分仪》等)三大主干学科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有纪念主题的《饮水思源》、《走向世界》,又有把握现在的《风华正茂》,亦有展望未来的《创新石》等;还有很多传承涵养、启迪智慧、净化心灵、催人奋进的《孔子像》、《岫玉》、《雏鸟振翅》、《读书郎》等。

这条历史文化长廊的很多设计灵感,来自学校数万卷的档案资源,例如《饮水思源》、《元鼎骨》、《渔歌》等,都是深入研究校史档案,从档案中汲取精华,再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设计制作而成。既满足校园景观视觉美的直观感受,又体现学校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自2014年起,学校每年均举办“百年潮・海大梦――上海海洋大学品读海大园”活动,旨在加强新生对于母校历史的认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身临朝海路历史文化长廊,领略海大百年史霜,先贤们科学钻研的精神和拳拳爱校之心,总能让每一位新生都更坚定自己对上海海洋大学的选择。

2.2.3人文小品

校园人文小品已逐渐成为学生精神文化的载体。好的人文小品能够浓郁文化环境,能够以人为本,润物无声,构建独具特色的空间感受和文化氛围,提升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景观的文化品位。

海大校园里能见到多个人物塑像,主要分布在学院区域,诸如水产与生命学院正门口的塑像《朱元鼎》,海洋科W学院正门口的雕像《侯朝海》,食品学院门口的铜像《骆肇荛》等。这些生动具体的身边楷模,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发愤图强,努力成为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全面发展、德才兼备、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母校争光。教学楼周围设置有多个现代抽象派雕塑,譬如《竞》、《翔》等,既点缀教学环境,更能以抽象的构造启迪智慧,发人深省。

2.2.4特定符号标识

符号标识不仅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细节要素,还是校园文化要素体现的特点之一。这个符号标识并不局限于某些图形,而是可以广泛地认定为是象征校园的任何事物,如某个品种的树木、某种建筑材料、某种颜色和某种平面构成等[6]。海大校园内特定符号标识也不少。例如所有窨井盖都标有“上海海洋大学”字样;所有垃圾箱都标有蓝色号牌,而蓝色正是上海海洋大学的默认主题色。适逢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学校设计评选出“海精灵”作为学校世博志愿者标识,此后“海精灵”作为校园志愿者标识活跃于各种校园公益活动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认可。桃园、梨园、橘园、渔政林等特色植物景观更是别具风味,成为校园特色鲜明的地标。镜湖更是闻名遐迩,素有“最美校园水系”之称,面积约6万平方米,湖中栽植了荷花、再力花、荇菜、刺苦草等20多种水生植物,湖面上还建造了九曲千回的木栈桥。漫步湖边能深切体会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恬淡。

3.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建议

校园景观是师生每天耳濡目染的物质文化形态,其建设要满足广大师生生活和审美需要,要考虑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思想启迪和行为导引作用,体现大学校园文化内涵,让师生员工在校园中感到和谐温馨,同时又受到鞭策和鼓舞,精神饱满、斗志昂扬[7]。

上海海洋大学新校区建设并不久,由于缺少岁月检阅,其建筑或许还无法称为永恒的建筑,但至少它为全校师生展现出其悠久的历史底蕴、隽永的文化内涵,恬静的学习氛围,得到了广大师生和领导、来宾的认可。当然,不可避免地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分析上海海洋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实例和当前校园文化景观建设存在的通病,笔者认为高校文化景观建设有几点值得重视。

3.1注重建筑风貌,增强地域联系。

建筑风貌是校园文化特色最为重要的载体,应当从建筑风格、材料、色彩等细节着手,切实发挥建筑风貌引导策略,加强对校园的识别感,增强师生的归属感。同时,区域的天然联系、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及利益需求,促使学校与社会区域的结合,不仅增加了区域教育活动,更强化了城市区域的文化氛围。典型建筑或场所联系着城市的魂,浓缩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地域风情和民俗特色,它们是这个城市的象征和骄傲,是维系当地人历史祖辈的记忆纽带[8]。校园景观在美化城市的同时,也应增强城市魅力,争取成为地域甚至所在城市的一个风景点,成为宁静宜人的学习与休憩的园地。

3.2浓厚文化底蕴,重视内涵建设。

文化性是校园精神的实质,是师生对校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根基所在,没有文化性,学校的建筑和环境将显得苍白无力。特别是对于新校区,其校园文化尚未正式形成,新建的物质环境应当作为校园文化的催化剂,为形成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提供有利的空间环境[9]。而当前校园整体规划中,由于时间紧迫、资金不足等原因,对某些校园景观应具有的文化内涵强调不够,盲目停留在美化校园的浅层次上,不惜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搞绿化、建筑和房屋更新,校园特色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脉、校友名人等文化信息没有得到传承,或者有些淡化[10]。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特色景观及文化小品等设计应当充分挖掘档案资源,从办学主体、办学思想、管理方式、所处地域历史、学校的v史文化背景等多角度综合分析,务必体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将校园特色文化、历史文脉、校友名人等文化信息在校园文化景观中得到传承和加强,切实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

3.3发挥标识导向,提高感染力。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特定符号标志的宣传力度和使用不够,符号标识未成为校园独有的文化特色。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应当选取合适的文化符号标识。针对一种或几种符号标识进行系统的规划指引,让独特的文化符号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和师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并加强符号标识在师生及校外人员心中的认同度。例如,北京大学的湖光塔影,清华大学的荷塘月色,武汉大学的樱花零落,中山大学的树影成林,厦门大学的滨海风光[11],让每一所大学校园都有其独有的文化特色。

3.4秉持动态发展理念,适时更新。

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不断地更新、发展、流传,使得文化景观也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变化过程中。校园文化景观的建造更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发展和完善过程,需要依据学校文化建设在不同时期的内涵进行适时更新。加强校园建筑设计和校园空间结构的灵活发展,校园整体环境的有机生长,强调校园景观整体文化循序发展和新旧建筑群体空间的有机结合,实现动态的设计发展理念,将校园的建设看成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

3.5保护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生态性的设计原则表现得更为突出,在考虑场地的特有的自然环境以外,更应该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有机结合,营造多层次、多空间的校园生态环境空间,学习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等优秀建造经验,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展现,减少人工化的处理,注重开放性环境营造[8],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切实做好提升校园文化景观水平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马晨曦.浅议和谐大学校园中的隐性文化建设[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7(5):136-138.

[2]李香云.弘扬北林大学精神,构建先进校园文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s2):154-156.

[3]康敏.重庆市高校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

[4]马锦义,薛亮,王雅云.浅析大学校园文化景观与环境育人[J].中国农业教育,2010(2):35-37

[5]潘迎捷.继承与创新――上海海洋大学校园规划与建设[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郭子成,甄玮.校园规划视角下的文脉传承规划策略――以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校园规划为例[J].规划师论坛,2014:20-24.

[7]杨能山.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J].当代教育论坛,2008(4):110-113.

[8]刘建现.基于文脉思想的美国高校校园景观文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艺术学院,2012.

[9]刘志强.自然、人文与开放的融合――南京审计学院浦口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18(1):61-65.

[10]王虎森.浅析高职院校校园景观设计的文化表达―以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11]陈帅.校园文化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实现途径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7

关键词:互联网+;海洋休闲渔业;新业态发展;路径探析

引言

海洋渔业是指从事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的生产事业。而在海洋渔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服务业,是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业,积极发展海洋休闲渔业,可为人民提供大量的动物蛋白质,为外贸提供重要商品,有利于缓解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发展海洋休闲渔业的过程中,传统的经营模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所以要借助网络技术,通过直播以及其他形式来提升行业服务质量。

1海洋休闲渔业新业态发展的趋势

作为新型产业之一,休闲渔业势必会成为未来海洋渔业发展的大趋势,该产业在维持传统海洋渔业养殖的基础上,还拓展了第三服务产业,打造成一个新的行业模式,渔业养殖和服务产业可以相互影响,并逐步形成一个产业集群。根据相关研究报告的结果显示,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呈现出“微笑曲线”式的发展状态,该产业在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异常火爆,有取代传统渔业的趋势,但是由于缺少行业规范,世界各国的经济又处于一个低迷期,从而导致了海洋休闲渔业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而中小型从事海洋休闲渔业的企业均由于经营成本问题而限制养殖规模,此时海洋休闲渔业经受着挑战。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式提出要根据海洋渔业目前发展的态势,打造一套完成的海洋休闲渔业体系,确保海洋经济能够切实得到发展,而正是国家的支持,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推动海洋休闲渔业春天的到来。作为海洋休闲渔业的企业,宣传途径丰富,不再仅仅依靠电视广告来推广自己,而是可以借助直播平台以及自媒体来宣传,而且借助国家有利的优惠政策,可以更好的开展海洋休闲渔业。不仅如此,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海洋养殖业由于经济来源过于单一,经营成本较高,所以大部分养殖企业也会抓住机会,借助互联网+的时代特征,实现企业转型。

2新型业态发展路径解析

新型业态发展,需要合理使用互联网技术,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对行业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从而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而在服务方面,为了让客户有一个流畅性更高的体验,需要采取定制化服务的思维模式,利用网络技术打造一套服务系统,客户在手机上就可以预定服务项目,而相关的服务人员在接收到任务之后,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1]。

2.1借助互联网平台宣传海洋休闲渔业

互联网+大背景下,电子产品以及相关科技行业发展迅速,对于海洋休闲渔业来说,网络平台资源丰富,用户基数大,是宣传行业的一个良好的机会。所以对海洋休闲渔业而言,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宣传使推动传统行业完成转型,以及海洋休闲渔业是根本途径之一。首先,行业需要和大型网络直播平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请其为自己的企业和服务项目进行宣传,而对于直播平台而言,可以获得企业独家的直播权限。这样对于两个行业来说是双赢的。其次,企业需要根据自己服务的特色,在网络上一系列短视频来吸引群众的关注,提高企业在行业中的知名度。

2.2搭建电子服务平台,提升客户服务体验

服务质量,是决定海洋休闲渔业发展核心要素之一,如果行业无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确实会导致客户群体的流失,而且会对行业本身的影响力造成影响,而在互联网时代下,借助网络技术打造专属服务系统,是最好的选择之一[2]。首先,系统的组成方面,基础部分由操作模块和服务评价模块组成,以上两部分主要为客户提供操作的页面,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服务项目,而在一个服务项目结束之后也可以在相应页面对所接受的服务给出评价。而为了解决系统的服务盲区,还要设定人工服务模块,当客户在服务期间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由人工服务为其解决。当然,系统中还会有推送模块,定期会给客户推送一些和产业以及服务相关的文章和建议,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客户的体验。其次,服务系统运行的流程是,第一步由客户在系统上预定服务,并点击提交,选定时间,然后后台会将客户的信息以及其所选定的服务发送至服务部门,服务部门再预先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准备,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直到客户在系统上做出评价,一个服务项目才算完成[3]。在电子服务系统的支持下,可以切实提高客户的体验,让每一位客户都能够享受到顶级的服务,而在手机上安装了服务APP的客户会成为潜在固定客源,经过后期维护可以发展成长期客户。所以,为了推动海洋休闲渔业发展,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开发出具有个性化的服务系统[5]。

2.3大数据采掘,分析行业业态

数据采掘对行业来说至关重要,除了海洋休闲渔业外,对其他行业也是一样的,所以借助大数据采掘分析行业业态,可以推动海洋休闲渔业更好的发展。数据开采技术从一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它不仅仅要完成面向特定数据库的检索、查询、调用,而且要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综合和推理,以指导实际问题的求解,发现一件事和其他事件的相互关联,甚至利用已有的数据对未来的活动进行预测。数据开采技术的目标是从大量数据中,发现隐藏于其后的规律或数据间的关系,从而服务于决策。数据挖掘一般有以下四类主要任务:数据总结、分类、关联分析和聚类[6]。在具体开展数据采掘工作的时候,一方面需要保障采集讯息的全面性,除了导出电子服务系统中的客户信息以外,还要积极调查行业动态,确保信息的种类齐全;另外一个方面,在于对分析结果的利用上,要根据数据采掘分析工作的最终结果,适当调整发展战略,并且要对各类信息提起足够的重视。其中,要格外重视对所采集数据的关联分析,确保各类数据的分类准确恰当,能够为行业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结果。当然,在对客户的评价信息进行数据分析的时候,也要切实提高分析质量,要做好对评价信息的分类工作,并根据最终分析得出的结论,对整个服务工作进行调整,从而确保服务质量可以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够有大幅度的提升。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8

关键词:南海海区 新型 大型航标船 功能定位

交通运输部下辖南海、东海、北海三个航海保障中心,负责我国三大海域的航海保障工作。在航海保障工作中,航标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环,而作为航标管理的基础性装备,航标作业船舶的功能定位是否先进、适用、全面,将直接影响到航标管理工作质量。而在新形势下,国家愈发重视海权,海洋强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航标作业船舶作为国家公务船舶,其功能定位势必要融入国家海洋战略大背景中。本文将通过航标发展现状、未来航标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目前国家的海洋战略背景并结合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辖区实际,探讨今后建造的新型大型航标船(以下简称新型大标船)功能定位。

1.目前航标发展现状

(1)目视航标数量及灯浮标尺寸的变化。近年来目视航标数量在逐渐增加,而灯浮标尺寸也呈逐步增大的趋势。同时,一方面受限于航标船的作业能力,另方面也由于航标技术科技含量的飞速发展,灯浮标的尺寸增大到一定程度即相对放缓,目视航标数量增加速度也相对放缓。

目前,我国三大海区使用最多的仍是以02.4m、03.Om为代表的中型浮标,05.Om的大型浮标运用较少

(2)科技含量飞速提升。各种新技术不断被运用到传统航标中,包括LED光源、同步闪技术、一体化灯器、遥测遥控技术、无线电导航技术(RBN/DGPS系统、AIS系统、北斗系统)、虚拟航标、电子示位标等先进科学技术。

2.未来航标发展的趋势

IALA将易航海定义为:通过电子方式在船舶和岸上协调收集、集成、交换、显示和分析海事信息,以增强船舶从码头至码头之间的航行及相关服务,实现海上安全、保安和海上环境保护的目的。如何处理好物理信息和电子信息之间的平衡以及这对平衡在未来如何发展是决定易航海理念在实施中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但我们必须清楚传递助航信息是航标的主要功能。

为了提高航行安全、减少航海者工作时的工作量,电子系统、传统航标和航海技术将有机结合。虽然传统航标的布设范围以及某些特定地区的航标数量在减少,但它们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在海上安全、保安和保护海洋环境上发挥重要作用。

参阅有关学术论文报告,并综合国内外航标近年来发展现状及行业发展规律,未来航标发展的趋势为:数量适当增加,相对大型化,更加科技化。

3.南海海区新型大标船功能定位

南海海区新型大标船所具备的最主要功能是沿海公用航标的管理及养护,具体包括航标巡检、布设、吊换、航标应急反应、航标修复、监测、大型数据处理功能等,同时兼顾海上人命搜救、溢油清污、无线电通信导航、移动无线电导航基站等辅助功能;在结合国家海洋强国大战略背景、结合船舶自身的公务属性的情况下,对新型大标船的功能定位提出三个层次的需求:

第一层次:立足海区,即本船的主要服务区域立足于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的辖区范围――华南沿海,包括广东、广西沿海及海南沿岛海域,主要用途是辖区的公用航标管理、养护及专用航标行业监管,主要作业对象为中国华南沿海航道和重要江河人海口水域中型浮标(01.8-03.Om,以02.4m、03.Om为代表),但在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未来发展,超前设计,最大作业能力、运载能力、存放空间应以05.Om浮标来设计考虑;

第二层次:驶向南海,即本船的航行、作业区域应延伸至中国南海(南中国海)――我国海疆最南端直至公海。在这一层次的功能定位里,新型大标船应能在恶劣条件下远海航区航行并实施航标作业,能在我国有关岛礁甚至争议海域抛设浮标甚至建设简易固定标志以宣示国家;同时中国南海蕴藏了大量的海洋资源,新型大标船在中国南海甚至公海需要兼顾有关海洋科考功能,具备在深海投放科考浮标的能力;

第三层次:探索极地,即新型大标船的航行、作业区域应延伸至南极、北极。在这一层次的功能定位里,新型大标船应服务于国家的极地战略,服务于科学考察及资源开发,能在极地安全航行、实施极地深海科考浮标的投放布设,并具备在有关科考位置建设简易固定标志的能力。

4.使用要求

4.1功能要求

按照前述三层功能定位,新型大标船的主要航行及作业海区由近及远,第一层次为中国南部沿海水域及相应的港口、航道,主要用于中国华南沿海和重要江河人海口水域港口航道公用航标的管理及养护,满足中型浮标(01.8-3.Om)作业及航标应急反应,并满足今后十年航标管养工作发展的需要,同时兼顾海上人命搜救、溢油清污、无线电通信导航、移动无线电导航基站等功能,这些功能应符合《中国海事发展纲要(2005-2020)》中提出的有关要求;第二层次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需要该船航行航区更远,具备在更恶劣海况下作业的能力,并具备简易固定航标建设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深海浮标投放布设能力;第三层次又在第二层次的基础上,需要该船具有无限航区功能,配备极地导航系统,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具备抗冰、破冰能力,具备冰区作业能力,具备深海浮标投放布设能力以及冰区建设简易固定标志能力。

4.2 性能要求

4.2.1 第一层次对应

第一层次对应的船舶服务区域为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辖区海域,具备满足在中国南部沿海水域三级海况条件下进行05.Om及以下灯浮标安全作业的能力,满足每年进行03.0m及以下灯浮标安全作业不少于240天的要求,极限能力应满足二级海况下05.Om浮标安全作业的能力,具备执行一次性布放较多航标或跨辖区布标等作业任务的能力,具备相对较大起重能力(200kN以上)、绞盘拉力(200kN以上),并具备合适的续航力和较经济的运行性能。具体地,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快速性。该船应具备公务船必须的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其最大航速应不小于14kn。

(2)航区和稳性。按远海航区的要求校核航行稳性;作业工况的稳性应满足“法规”对远海航区的要求。

(3)耐波性。该型船舶属于小型海洋工程船舶,其各项耐波性指标可参照对海洋考察船或渔船的衡准值,并尽可能达到要求。

(4)操纵性。该船应具有良好的操纵性能。在主尺度选取上应充分考虑采用合适的船宽比,应对主尺度参数进行优化设计,确保船型良好,操纵性能优良;动力装置的配置应充分考虑动力定位系统或手控档单手柄定位系统的要求;在总布置上应充分重视作业区、机舱区、生活区,尤其是驾驶室的格局、视线等的协调一致性,满足航标作业对船舶操纵、机械设备控制、航标抛设精度和习惯的要求。

(5)续航力和自持力。本船的续航力和自持力应满足对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辖区所有海域一次巡航的要求。在主尺度论证和总布置设计中,应使燃油舱和淡水舱的容积满足要求,即在巡航航速且设计最大航标器材装载量情况下,续航力不小于4000n mile、自持力不小于20d。

(6)作业机械化程度。新型大标船应重点解决现役船型存在的航标作业劳动强度大、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提高航标作业机械化程度和作业效率,应充分吸收现有航标船的先进经验,应用已经研制成功的液压锚链绞车、升降式导链滚轮及航标抛设弃链装置,除配备传统的起吊设备外,还应配备浮标夹持装置,同时,为改善船舶定位性能、保证航标作业环境安全稳定,新型大标船应采用电力推进系统,并配备船舶首侧推装置。

(7)足够的运载能力及空间。本船的甲板空间应能存放10座以上02.4m浮标,同时,考虑恶劣海况下灯浮标的安全存放、固定,在甲板上需设计配备可调节直径(01.8-05.Om)的灯浮标固定装置。

(8)更完善的信息化水平。新型大标船应设有综合航标信息系统,与配置的电子海图相结合,保证各种相关航行信息、航标数据的实时记录和显示。其配备的航标显示与监控系统,除了能显示海图及船位以外,还能执行各种导航任务,进行航标作业和对航标进行检查,完成航线设计、航路检测、船位动态显示、航标维护作业、航行自动报警、快速查询等各种助航信息等任务;除去上述传统的航标信息化功能外,面对日益繁忙的海上通航环境,新型大标船还应具有电子示位功能,例如应急设置电子沉船示位标、电子集装箱示位标,此外还应配备无线电导航(AIS)基站设备,在特殊情况下要求到达基站盲区作为临时无线电基站之用。

(9)救助水平。该船须具备海上人命救助功能,并配备相应的救生设备。

(10)海上清污功能。在发生沉船事故时,航标作业船往往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为的是抛设应急沉船示位标。若此时发生溢油事故,可以第一时间开展清污工作防止污染扩散。因此,新型大标船必须配备安装收油、清污设备和材料,具备溢油处置应急反应能力。

总之,第一层次船型的总体要求是:合理的主尺度和总体布局,良好的快速性、耐波性、操纵性、机动性和抗风浪能力;配备更合理、更机械化、功能更强大的航标作业设备设施;具有足够的甲板作业面积和适宜的设备布置方案,能方便安全高效地进行甲板作业和浮标设备器材的载运;同时配备更先进的动力系统、推进系统及更齐全更智能化的信息系统,辅以一定的海上人命救助及清污设备,确保该船是一型性能优良、配置合理、经济节能、综合功能齐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新一代大型航标船,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本类船舶的先驱及设计标杆。

4.2.2 第二层次对应

第二层次对应的新型大标船型主要为了维护国家海权、体现国家意志而建造,因此,这一层次的船型可比第一层次相对弱化灯浮标作业能力,而更加强巡航能力并且辅以建设简易固定标志能力。

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第二层次的船型需要更大的续航力和自持力,以满足从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辖区最东侧(汕头港)至我国南海最远海疆岛礁往返一次;此外,为保证特殊情况下需在我国南海岛礁建设简易固定标志,这一层次的新型大标船需配备小型运输驳船,并具备钢筋混凝土施工能力,即配备混凝土搅拌机及材料(砂、石、淡水、钢材)存放仓库;同时,为兼顾科考功能,需要具备一定的深海浮标布设能力,考虑到深海科考浮标一般直径在03.0m以下,因此,灯浮标起吊能力以03.Om设计为宜,而同时需考虑深海浮标布设所需的抛设、锚系装置。

4.2.3 第三层次对应

第三层次对应的新型大标船型主要作用是极地科考、极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这一层次的船型设计主要围绕上述目的。

在第一、第二层次的基础上,需要本船具有无限航区功能,具备更大的续航力和自持力(该船设计最大航速14kn,从南海航海保障中心辖区到南北极最远约6500海里,设计最大航标器材装载量条件下续航力不小于6500nmile,自持力不小于45d),配备极地导航系统,具有更强的抗风能力,具备抗冰、破冰能力,所配备的机械设备及电子设备应能适应冰区作业,应能在冰区布设电子示位标、虚拟航标,并有相应的航标数据监测、数据处理功能,具备深海浮标投放布设能力以及冰区建设简易固定标志能力。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9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蓝色英才班;海洋水产类人才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建设海洋强国”,首次将“海洋强国”战略写入党的报告。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海洋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开拓了更为宏远的前景。进一步满足国家对海洋水产事业发展人才的特殊需求,成为海洋类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一所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的高等学校,水产、海洋科学等一级学科为学校传统的优势特色学科。为主动适应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水产、海洋科学等优势学科的引导、辐射作用,同时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的要求,大连海洋大学积极探索海洋水产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在充分借鉴国内高校优秀生实验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于2013年起从入学新生中组织开办“蓝色英才”优秀生实验班(简称蓝色英才班),开展具有海洋大学特色的优秀学生培养实验班的实践探索。

蓝色英才班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建设具有海洋特色的“蓝色课程”为着力点,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因材施教,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在新型理念的驱动下,蓝色英才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海洋水产类拔尖创新人才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学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实体的蓝色英才班

蓝色英才班为实体班,面向水产养殖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水族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等13个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招生。每学年新生入学后,学校从上述专业中有意申请加入蓝色英才班的新生里,择优录取50人,组建两个行政班,开始为期一年的蓝色英才班集中培养阶段。第一学年集中学习结束后,学生回到相应专业和班级继续学习,学生可继续享受蓝色英才班的部分优惠政策直至毕业。

二、强化通识教育,制定独立的蓝色英才班培养计划

学校为蓝色英才班的学生制订独立的教学计划,单独组织教学。在蓝色英才班教学计划中,加强外语、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以及化学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课程较普通班难度更大,部分课程教学选用国外优秀教材或采用双语授课模式。

学校注重发挥海洋教育的特色,不断强化蓝色英才班的海洋通识教育。学校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为蓝色英才班单独开设了水产通论、海洋学概论、海洋管理概论等能够体现出学校海洋特色的优质课程,培养了学生的蓝色海洋意识;同时还单独开设了大学的历史与精神、中外文化比较、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增加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学校还为蓝色英才班安排一些创新实践类课程和专题讲座等,为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知识奠定基础。

三、加强组织管理,为蓝色英才班学生提供部分教学优惠政策

为保障蓝色英才班的教学质量,学校安排优秀教师承担蓝色英才班的教学任务。此外,蓝色英才班学生从第二学年起开始实施导师制,导师主要承担学生选课、参与科研活动、就业创业等的指导工作。

蓝色英才班学生还具有优先赴国内优秀海洋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根据学校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达成的协议,学校从2013级蓝色英才班学生中共选派出18人赴上述两校交流学习,期限为第二学年一年。学生赴国内兄弟高校交流,能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得到与优秀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使自己启迪思维、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四、注重教学质量,强化蓝色英才班的教学信息反馈工作

蓝色英才班作为学校首次开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教学模式是否合理、教学质量是否维持在较高水平,直接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加强对蓝色英才班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学校及时开展对蓝色英才班学生学习效果的追踪和反馈,多次召开师生座谈会、工作会,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作为教学的直接接受者,其真实感受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大连海洋大学设有学生教学信息中心,负责在学生范围内进行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反馈工作。为充分发挥蓝色英才班同学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在蓝色英才班成立后,教学信息中心即设立“蓝色英才组”,专门面向蓝色英才班学生招收学生教学信息员,并开展了多次问卷调查等信息反馈工作,将学生对蓝色英才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校方。学校根据学生的合理建议,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和质量改进机制。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海洋人才对海洋事业发展的贡献”,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海洋人才资源总量翻一番,造就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海洋人才创新团队。这为国内各海洋高校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海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优越的环境和更大的机遇。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10

下面,我就从转变教学模式、创设教学情境、展现课文情节三方面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论述和说明。

一、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育模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常规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都一贯采用传统式教学方法,即“满堂灌”“注入式”,强行对小学生进行各种语文知识点的灌输,教学工具也仅仅局限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教师的主导性占据了整节课堂,学生根本没有参与的机会,这就使原本该精彩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毫无生机。学生没有参与的积极性,我们自然也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而信息技术的运用,则能使这一情况得到有效改观,教师不必一个人在讲台上面对几十位学生唱独角戏,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以将课堂学习权利归还学生,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比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课文时,在课前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项作业:回家上网搜集有关海洋的资料,如海洋的特点、海洋和人类的关系、保护海洋环境的重要性等等,然后,让班里学生5人为一组,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汇总,并制成精美、详细的课件,在课堂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到讲台上对本组制作的课件进行演示、讲解,如此,我就调动了班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做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和感知,并激发了他们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情感。

二、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总是用口头语言给学生描述课文中的情节和情境,这样纵使优美隽秀的文章,学生听起来也味同嚼蜡。而信息技术,集声音、视频、画面、文字等于一体,能够将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描述通过生动有趣、色彩鲜明的动画效果演示出来,从而创设出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通过图、文、声并茂的活动影像来了解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黄果树瀑布》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呈现了有关黄果树瀑布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的图片,并给学生放映了一段黄果树瀑布的视频,于是,学生马上就感受到了文中所描写的“银雨撒金街”的壮观奇景,并被眼前的美丽景象所吸引,他们眼睛眨都不眨地盯着投影屏幕,认真观看着黄果树瀑布如诗如画、生动形象的壮丽景观。这样,我们一方面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感性上的认识和了解,为后续教学活动的进行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变得多姿多彩、丰富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三、运用信息技术,展现课文情节,增强学生感性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而且由于地域和时空的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章他们无法真正感知和体验,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将课文中的文字与客观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也无法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去感知。而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等教学优势的信息技术,则能打破这一落后的教学局面。它能使课文中所描绘的距离我们年代久远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重新展现在学生眼前,从而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

理解。

比如,在学习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时,我就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了《水浒传》中“林冲战胜洪教头”这一精彩场面的电视片段,于是,课文中所描写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便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地出现在了学生面前,如武艺高强、忍让谦和的林冲,傲慢无礼、盛气凌人的洪教头,以及他们比武时的精准动作,都一一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这样,我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现课文情境,缩短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历史距离,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课文中的一些教学难点也能在学生观看影像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化解。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无论是在教师的教学方面还是学生的学习方面,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希望广大语文教师能够继续在教学道路上探索、实践、反思,争取探寻出更多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进行有效融合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变得绚烂多彩、生动有趣!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11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海洋经济;统计

一、信息化时代海洋经济统计的发展现状

我国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那时的统计工作主要由人工来完成。进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软硬件设备都得到了升级和更新,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程度明显提高。“十一五”期间,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标准的建立和研究、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处理系统的应用和推广、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和基础数据平台的建立等,使得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得到了全面发展。

(一)建立了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体系

1原始数据库将不同信息源、不同载体的历史海洋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结合历年海洋经济统计取得的数据,形成统一的、标准的原始数据库,支撑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体系的建设和应用。原始数据库主要包括:海洋经济历史资料数据库、海洋经济专项调查数据库、海洋资源现状数据库、沿海社会经济数据库和海洋经济规划建设情况信息库等。2基础数据库建立基础数据库为其他数据库提供技术性支撑,为海洋经济统计的分析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包括涉海基本单位名录库、主要海洋产品名录库、海洋功能区划数据库、涉海法律法规数据库、海洋统计调查项目管理数据库、海洋基础地理信息库和海洋资源环境背景信息库等。3主题数据库将原始数据、基础数据和综合数据进行加工和分类,形成主题数据库,以便进一步的数据查询和数据分析。主题数据库主要分为分产业主题数据库和分地区主题数据库。分产业主题数据库是依据海洋产业来划分的数据库,包括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和服务、海洋相关产业等主题数据库。分地区主题数据库是按照我国各区域主要经济指标来建立的主题数据库,包括各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各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各地区人均海洋生产总值等。4应用数据库应用数据库是在原始数据、基础数据、主题数据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形成综合指标,建立满足公众需求和政府决策的数据库。主要包括:公报、分析报告、政策建议等海洋经济信息共享和公共数据库。

(二)建立了海洋经济统计的业务化运行系统

1数据采集、传输、审核和处理系统统计数据采集、传输、审核和处理系统是海洋经济统计业务的核心应用系统之一。统计数据采集、传输、审核和处理系统是采用统一的应用软件,实现各沿海省市数据的网上录入、报送、编辑、审核、汇总、分类和管理,以确保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业务化运行。2海洋经济统计分析系统基于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库,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时间序列分析、数据挖掘等常规统计分析方法,建立多种统计分析系统,对采集到的海洋经济统计数据进行多角度、多目标、深层次的对比、分析、加工,对海洋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做出正确分析和预测,为海洋经济管理决策提供依据,针对热点问题编写专题统计分析报告。

(三)健全了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的公开化体系

信息化时代海洋经济统计信息除了保密信息外,其他不海洋经济统计数据已通过多种形式面向社会,为公众所知、所用。这些海洋经济基础信息、公益性信息资源已通过互联网,被社会共享。每一个从事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单位都有门户网站,每一个门户网站都包括机构新闻、工作动态、信息公开等栏目,海洋经济统计数据通过互联网实现社会化。

二、信息化时代海洋经济统计存在的问题

海洋经济统计是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环节,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管理是对海洋经济信息资源进行采集、传输、存储、检索、应用、分析、运算和管理,满足用户对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使用和对信息资源分析结论的运用。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质量直接影响海洋经济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因此,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管理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海洋经济信息统计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管理。

(一)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缺乏规划与协调

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包括地理遥感、海岛管理、海洋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海洋经济与规划、海洋科技、海洋执法等多方面内容,信息资源流动与共享需求迫切。目前,国家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主管部门来统筹管理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工作,也缺少高层次的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管理体制,各部门之间协调困难,很难从全局上统筹规划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无法实现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高速流通和合理运用。

(二)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存在信息资源浪费现象

随着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海洋经济信息系统和业务平台不断建立,如国家海洋局建设了海域动态监视监测专网、海岛管理系统、908数字海洋传输网络等,但是,目前大部分的系统和业务平台都是孤立的,各专线和系统仍没有实现整合,各系统数据之间无法实现共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三)海洋经济统计工作存在信息安全隐患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信息安全问题愈发严重,数据信息对网络安全要求越来越高。网络安全隐患包括数据因各种原因而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无法正常地运行,网络服务中断,计算机犯罪,病毒传播。这些安全隐患直接影响海洋信息统计的发展。

三、信息化时代海洋经济统计的发展策略

(一)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海洋经济统计水平

1 运用网络技术,实现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在信息化浪潮下,把网络技术应用于统计工作领域,利用信息技术开发统计信息资源,改造传统的统计工作模式,提高统计工作效率,促进统计信息的共享,以实现标准的统计信息标准、规范的统计报表体系和高效的统计业务流程。随着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海洋经济统计工作正在努力朝着规范化、网络化和信息共享方向推进,实现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2 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提高信息存取效率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海洋经济统计信息的收集、传输、处理、存储、,从而提高海洋经济统计工作的时效性。海洋经济统计信息化的核心是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统计信息生产流程,其手段是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和应用软件等,其基础是海洋经济统计管理和运行模式[1]159。

(二)加强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整合

信息资源是生产及管理过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资料、图表和数据等信息的总称[2]。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相比,信息资源能够重复使用,它的价值在使用中得到体现。而且信息资源具有整合性,人们对其检索和利用,不受时间、空间、语言、地域和行业的制约。信息资源具有流动性、共享性。海洋经济信息资源涵盖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遥感、海洋物理、海洋环境等多个领域,来源多样、格式繁杂。从用户角度看,可分为面向科研的海洋信息(基础数据、产品数据)、面向公众的海洋信息(预报产品数据、生态环境数据、基础地理数据等)和有偿使用数据(原始调查数据、二次产品数据和监测数据)等[3]。海洋经济信息资源是海洋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基础,是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之一[4]。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科学整合、全面共享、合理利用是实现海洋经济快速增长、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海洋经济建设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取海洋经济数据,为海洋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是十分紧迫而必要的。在整合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基础上,以海洋经济信息资源标准规范为保障,加强安全体系建设,逐步实现系统与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实现海洋经济统计数据的高速流通和合理运用。

(三)实现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共享

1 建立海洋经济信息共享机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XML、GML、云计算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出现和推广,实现和推动了海洋经济数据和信息资源的交换和共享。随着海洋经济信息共享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内容越来越丰富,各国政府、组织、科研机构制定了各自的信息共享标准、规范、管理技术和安全体系等。不同的标准规范给信息数据共享和流动带来了麻烦,降低了数据交换的效率,无法发挥数据的最大价值。现阶段,对于如何获取、使用、管理海洋经济信息,海洋经济信息的所有权归属和保护,我国仍缺乏明确规定,因此,急需建立海洋经济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是制定针对海洋信息数据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明确海洋基础数据信息属于国家所有,非调查机构或私人所有,保证海洋基础信息流动渠道畅通,实现信息共享;二是设置专门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全国海洋经济信息的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类海洋数据库,建设数据各级节点和主干网,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共享体系建设,建立起自上而下的信息共享各级节点,实现海洋经济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全面共享。2建设海洋经济信息共享平台海洋经济信息包括地理遥感、海岛管理、海洋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海洋经济与规划、海洋科技、海洋执法等多方面内容,信息来源多样、数据复杂,数据查找耗时又费力。因此要推进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共享,就要先从整合着手,整合各项专项调查数据、历史数据,通过综合集成平台建设,建立多学科、多专业、多用途、综合性的海洋经济信息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海洋经济信息的整合与共享,为海洋经济信息的快速流动和全面共享提供技术支撑。

(四)完善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标准规范

目前我国现有海洋信息标准规范主要包括数据标准化处理、数据库建设、数据交换、产品制作、信息系统建设等,仍缺少海洋信息采集、传输、存储、检索、应用、分析、运算、管理等相关标准规范。对现有相关海洋信息标准规范进一步整合,研究制定海洋信息传输和存储的相关标准规范,按照基础标准、管理标准、共享标准、网络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等内容,构建和完善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标准体系,并且要满足各种海洋信息资源标准化需求。如:海洋原始数据和各项目数据内容丰富,格式多样,不同的系统和平台无法导入相应的数据,兼容性差;不同的测量仪器和设备获取的数据标准、数据质量和预处理方法不同;不同的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用户需求存在差异等。要通过系统科学的研究,逐步建立和完善具有科学性、层次性、结构性的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标准体系。

(五)建立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安全体系

海洋调查和监测数据不仅是我国宝贵的信息产品和资源,更涉及到国家海洋领土安全,因此在共享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同时,必须建立海洋经济信息资源的安全体系,来保障海洋经济信息安全。海洋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设一个由策略、防护、检测和响应组成的完整安全体系,从而最大限度地保护信息不受诸多威胁的侵犯,确保连续性,将损失和风险降低到最低程度[5]。海洋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安全、应用系统安全、网络接入安全、网络传输安全。计算机系统安全的实现主要包括实现多级的访问控制,对网络中不同的资源进行不同程度的防护强度和不同的访问控制力度;建立身份认证和授权系统,采用口令、双中心(证书认证中心、密钥管理中心)、双证书(加密证书、签名证书)等认证方式来实现身份认证和授权。应用系统安全的实现包括建立应用系统网络全方位的病毒防范体系;建立业务系统和数据的备份系统。网络接入安全要采用防火墙和安全隔离系统做好网络接入的保护和隔离,防止非法访问;采用漏洞扫描系统,及时修补系统漏洞。网络传输安全要加强对网络传输数据的加密保护。

参考文献:

[1]何广顺.海洋经济统计方法与实践[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

[2]文庭孝,陈能华.信息资源共享及其社会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3):78-81.

[3]张峰,金继业,石绥祥.我国数字海洋信息基础框架建设进展[J].海洋信息,2012(1):1-16.

[4]林绍花.制定海洋信息化规划,加快海洋信息化发展[J].海洋信息,2007(1):2-5.

海洋信息化前景范文12

关键词: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S75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况

蓝黄经济区规划范围

山东半岛蓝黄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6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

蓝黄经济区开发的定位

国务院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

国务院对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

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规划构架的目标

根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部级战略规划,其生态景观应以研究人与自然、人与资源、人与环境的协调与发展为主,通过发掘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原理、规律,确定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协调人类活动和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资源利用和资源承载的相互匹配,生态景观元素关系反馈与负反馈,寻求生活功能、生产功能和还原功能间的平衡。其景观规划应具备前瞻性、科学性、生态性。笔者认为其景观规划应从空中、陆地、海洋三方面入手,做全、做细、做精,同时留出足够的待开发空间,为未来景观空间开发预留种子。

生态景观规划的原则

1.生态性原则

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在强调水平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同时,还应研究陆地、海洋、河流等多个生态系统之间的空间格局及相互之间的生态系统,包括各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物种流,干扰的扩散等,并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模式来分析和改变原有生态景观。

蓝色经济区斑块原有景观斑块多受海洋影响,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狭长的海岸线、蓝天、白云为其主要表象特征,植被针叶林比重较大,兼有部分落叶阔叶林。

黄河构成了经济区的景观廊道,流动的河水带来清新的空气,野生动物、鱼类、植物能形成连接,规划时应尽量保留并完善植物的多样性、生物的多样性,最大比例的维持原有区域的生态平衡。

景观斑块为不可再生资源,原有区域内的自然斑块应尽量保留其完整性,乡土树种尽量保留。同时建筑、动物、植物、河流、海洋等构成了经济区的景观基质,如何完美的达到各基质因子间的平衡,保证各因子能量的合理化是生态性原则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科学性原则

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主要体现在自然景观规划的客观性、全面性、多样性,切忌以偏概全,应尊重景观个体要素的差异性,切勿一个标准、一种方法、一种模式的一刀切。

蓝蓝黄经济区战略规划是国家性的,其生态景观规划也应上升到国家地位,国际代表性科技景观元素、景观理念、景观设计手法应充分运用其中。完成后的景观能够成为一定时期内现代中国元素的代表、国际生态景观规划的典范之作。

可持续性原则

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资源规划的可持续性原则主要体现在资源利用的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和阶段性。

由于经济区范围广,现有经济基础不均衡,思维意识良莠不齐,因此在进行生态景观的规划与开发时首先要体现公平性;对相同的景观元素、类似的场地规划体现其共同性;生态资源的开发还应在在保护的基础上体现持续性和阶段性,尽量达到经济区人居环境中自然生态的平衡。

4.唯一性原则

唯一性也可称之为个性,个性是生态形象的特点,是自然生命存在的标志。独特的人文及地理位置、大地之脉“水”的连纵成为蓝黄经济区生态景观生态背景的显著标志,景观廊道—黄河、斑块—海域、基质—齐鲁文化为生态景观的创造提供了多彩的主题,为景观规划的社会性和认可性奠定了基础。

生态景观规划构思

生态景观区域划分

依据生态景观功能性,建议将规划构架概念板块划分生态板块、科技板块、信息版块、教育板块、卫生及服务版块。

生态景观板块可从空中、路地、海洋3方面形成立体架构,涵盖发展规划的生态环保、园区发展、海洋工程建筑业发展、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水利发展、土地开发利用、城镇体系建设、海洋文化旅游业发展等9个专项规划。

科技生态板块可从能源、机械、探索发展等方面规划,涵盖发展规划的海洋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洋生物产业发展、海洋装备制造业、临港重化工业发展、盐化工及海洋化工产业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发展、海底矿产勘探开发开采输送加工等专项、科技事业发展等9个专项规划。

信息生态版块涵盖发展规划的信息服务、对外开放、交通运输发展、人力资源和社会事业发展等4个专项规划。

教育生态板块涵盖发展规划的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卫生及服务版块涵盖发展规划的卫生事业发展、现代服务业等2个专项规划。

生态景观板块规划构思

生态景观板块规划首先要强调环境生态绿化,根据自然界生物学原理,利用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研究如何保护或创造令人舒适的良好的物质环境。

其次要注重景观环境形象,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同时生态景观板块规划还应注意大众行为心理,从人类的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人类在环境中的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的规律,利用心理、文化的引导,研究如何创造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

环境生态绿化方面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应突出碧海、蓝天、绿树、绵长的海岸线,树种以黑松、水杉、油松等针叶树为主,间杂部分苹果、樱桃、桃、梨、山楂等经济林树种。潍坊、东营、滨州应以突出沿海湿地、黄河及支流湿地景观,树种以白蜡、柳树、栾树、刺槐、毛白杨等落叶阔叶树种为主,山体绿化常绿树种以蜀桧、侧柏为主,多植地被花卉以增添基础色块。

景观环境形象方面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应突出红瓦、白墙、色彩艳丽多姿,易于碧海、蓝天相衬;潍坊、东营、滨州应以突出色彩的多样性,以厚重、朴实、宽广的风格彰显齐鲁文化、鲁家文化的源远流长。潍坊、东营、滨州因地域影响,海边、河畔应留出足够待开发区,为鸟类生命迁徙做好保障。

大众行为心理方面青岛、烟台、日照、威海应突出洁净、阳光、亮丽、热情、绵长的海岸线,大海是主体,阳光、沙滩、蓝天是次区域景观的载体。潍坊、东营、滨州应突出纯朴、粗框、自然、朴实,湿地、鸟、植被与动物是主体,游客观赏的是大自然的壮美与荒野。

结语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在开发初期,我们应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开发的先进经验,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做好生态景观规划,达到生态与开发共赢的格局。笔者尝试运用生态景观规划"斑块-廊道-基质"的基本原理对经济区生态景观在环境生态绿化、景观环境形象、大众行为心理方面之间进行了有机协调,并提出各板块特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