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

时间:2024-02-21 15:46:32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范文1

《意见》指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农村商业模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不断丰富,电子商务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但总体上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市场主体发育不健全、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滞后、发展环境不完善和人才缺乏等问题。

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创新商业模式、完善农村现代市场体系的必然选择,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抓手,是增加农民收入、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民生的客观要求,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z2015{1号)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z2015{24号)的要求,为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和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政策环境,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创新农村商业模式,培育和壮大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发展线上线下融合、覆盖全程、综合配套、安全高效、便捷实惠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和服务网络。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为主、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突出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策、强化服务、搭建平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依法维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营造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2.统筹规划、创新发展。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纳入区域发展战略和新型城镇化规划,作为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和产业支撑,促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以商业模式创新推动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改造传统商业的业务流程,提升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文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基础条件,认真研究分析,着眼长远,理性推进。注重发挥基层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县而异,探索适合本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

4.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先行先试、集中力量解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务求实效,对老少边穷地区要重点扶持、优先试点;总结先行地区经验,不断提升示范效应,形成推广机制。

(三)发展目标

争取到2020年,在全国培育一批具有典型带动作用的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电子商务在降低农村流通成本、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和农民收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加农村就业、带动扶贫开发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

二、提升农村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四)建设新型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

适应农村产业组织变化趋势,充分利用“万村千乡”、信息进村入户、交通、邮政、供销合作社和商贸企业等现有农村渠道资源,与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优势互补,加强服务资源整合。推动传统生产、经营主体转型升级,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的优化重组,增强产、供、销协同能力,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企业渠道下沉。加强县级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建设,鼓励“万村千乡”等企业向村级店提供B2B网上商品批发和配送服务。鼓励将具备条件的村级农家店、供销合作社基层网点、农村邮政局所、村邮站、快递网点、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等改造为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加强与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平台的共享共用,推动建立覆盖县、乡、村的电子商务运营网络。

(五)加快推进农村产品电子商务

以农产品、农村制品等为重点,通过加强对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提升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培育农村产品品牌,提高商品化率和电子商务交易比例,带动农民增收。与农村和农民特点相结合,研究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个性化、体验式的农村电子商务。指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供销合作社、扶贫龙头企业、涉农残疾人扶贫基地等,对接电商平台,重点推动电商平台开设农业电商专区、降低平台使用费用和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等,实现“三品一标”“名特优新”“一村一品”农产品上网销售。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进行网上分销,构建与实体市场互为支撑的电子商务平台,对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探索开展网上批发交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城市邮政局所、快递网点和社区直接对接,开展生鲜农产品“基地+社区直供”电子商务业务。从大型生产基地和批发商等团体用户入手,发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优势,在农产品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探索形成线上线下高效衔接的农产品交易模式。

(六)鼓励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

组织相关企业、合作社,依托电商平台和“万村千乡”农资店、供销合作社农资连锁店、农村邮政局所、村邮站、乡村快递网点、信息进村入户村级信息服务站等,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并开展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电子商务,推动放心农资进农家,为农民提供优质、实惠、可追溯的农业生产资料。发挥农资企业和研究机构的技术优势,将农资研发、生产、销售与指导农业生产相结合,通过网络、手机等提供及时、专业、贴心的农业专家服务,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加强使用技术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宣传、应用和推广农业最新科研成果。

(七)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逐步增加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功能,实现一网多用,缩小城乡居民在商品和服务消费上的差距。鼓励与服务业企业、金融机构等加强合作,提高大数据分析能力,在不断完善农民网络购物功能的基础上,逐步叠加手机充值、票务代购、水电气费缴纳、农产品网络销售、小额取现、信用贷款、家电维修、养老、医疗、土地流转等功能,进一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服务水平。与城市社区电子商务系统有机结合,实现城乡互补和融合发展。

(八)提高电子商务扶贫开发水平

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原则,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把电子商务纳入扶贫开发工作体系。积极推进电商扶贫工程,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村,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鼓励引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和搬迁人口发展电子商务。提升贫困地区交通物流、网络通讯等发展水平,增强贫困地区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推动贫困地区特色农副产品、旅游产品销售,增加贫困户收入。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贫困老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与合作社、种养大户建立直采直供关系。到2020年,对有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实现电商扶贫全覆盖。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主体

(九)鼓励各类资本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本加强合作,实现优势资源的对接与整合,参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支持快递企业“向下”“向西”发展。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创新和拓展涉农电商业务。引导涉农信息平台向在线交易和电商平台转型,提升服务功能。

(十)积极培育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引导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农村业务,支持组建区域性农村电子商务协会等行业组织,成立专业服务机构等。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咨询、人员培训、技术支持、网店建设、品牌培育、品质控制、营销推广、物流解决、运营等专业化服务,引导市场主体规范有序发展,培育一批扎根农村的电子商务服务企业。

(十一)鼓励农民依托电子商务进行创业

实施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和巾帼电商创业行动。以返乡高校毕业生、返乡青年、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巾帼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等为重点,培养一批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和实用型人才,切实发挥他们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指导具有特色商品生产基础的乡村开展电子商务,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引导农民立足农村、对接城市,探索农村创业新模式。各类农村电子商务运营网点要积极吸收农村妇女、残疾人士等就业。

四、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加强农村宽带、公路等设施建设

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宽带中国”建设,促进宽带网络提速降费,积极推动4G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以建制村通硬化路为重点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公交化改造。

(十三)提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

加强交通运输、商贸流通、农业、供销、邮政各部门和单位及电商、快递企业等相关农村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的共享衔接,发挥好邮政点多面广和普遍服务的优势,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基础设施网络,鼓励多站合一、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农村物流体系建设,打通农村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推动第三方配送、共同配送在农村的发展,建立完善农村公共仓储配送体系,重点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物流设施建设。

五、创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有利环境

(十四)搭建多层次发展平台

鼓励电商基础较好的地方积极协调落实项目用地、利用闲置厂房等建设农村特色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园区或综合运营服务中心,发挥孵化功能,为当地网商、创业青年和妇女等提供低成本的办公用房、网络通信、培训、摄影、仓储配送等公共服务,促进网商在农村的集聚发展。支持地方依托第三方综合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搭建区域性电商服务平台。促进线下产业发展平台和线上电商交易平台的结合,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研究建立适合农村情况的电子商务标准、统计制度等。发挥各类农业信息资源优势,逐步覆盖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全程,提高市场信息传导效应,引导农民开展订单生产。

(十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通过拓宽社会融资渠道设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基金。鼓励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助农取款服务点相互依托建设,实现优势互补、资源整合,提高利用效率。提高农村电商的大数据分析能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和支付机构研发适合农村特点、满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求的网上支付、手机支付、供应链贷款等金融产品,加强有关风险控制,保障客户信息安全和资金安全。加大对电商创业农民的授信和贷款支持。充分利用各地设计开发的“青”字号专属金融产品,或依托金融机构现有产品,设计“青”字号电商创业金融服务项目,支持农村青年创业。协调各类农业信贷担保机构,简化农村网商小额短期贷款办理手续,对信誉良好、符合政策条件的农村网商,可按规定享受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

(十六)加强培训和人才培养

依托现有培训项目和资源,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各类培训机构、协会对机关、企业、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等,进行电子商务政策、理论、运营、操作等方面培训。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专业的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和师资队伍,努力培养一批既懂理论、又懂业务、会经营网店、能带头致富的复合型人才。引导具有实践经验的电商从业者返乡创业,鼓励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到农村发展。进一步降低农村电商人才就业保障等方面的门槛。

(十七)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网络市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守法诚信经营。督促第三方交易平台加强内部管理,规范主体准入,遏制“刷信用”等欺诈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营造良好创业营商环境。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诚信建设。加强农产品标准化、检验检测、安全监控、分级包装、冷链仓储、加工配送、追溯体系等技术、设施的研究、应用和建设,提高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的质量管控水平,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

(十八)开展示范和宣传推广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范文2

 

一、总体思路

 

为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促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

 

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促进电子商务网购网销得到快速发展,农村商品物流配送能力和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幅提高,全面实现快递到镇、配送到村的电商氛围浓厚,配套体系健全,与“三农”发展融合。纳入示范的农产品、日用品、农生产资料等服务“三农”的网商或网店得到较快发展,电子商务交易额逐年增长,物流成本逐年下降,农村流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实现“一网多用、城乡互动、双向流通、融合一体”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二、实施内容

 

1、建立电商运营平台

 

利用本地现有电商平台,优选电商平台,打造全新的综合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整合外部平台如:淘宝、京东、一号店等,将线上网站打造成统一的流量入口,同时依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供销、农党网体系以及大型龙头流通企业、电商企业,从而实现线上资源的整合。线下利用现有的超市连锁直营店、乡村加盟店、邮政营业网点、便民服务站、三农服务站、报刊亭等实体渠道,建立农村电子商务镇、村服务站,为村民提供电商(如代买、代卖)服务,从而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有机结合。

 

2、建立电子商务运营中心

 

电子商务运营中心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管理和经营,负责在农村植入、普及、推广电子商务,打造新农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让电子商务走进农村的千家万户。电子商务中心在搭建线上农村购物和售物平台的同时,帮助特色农产品商户开设网店,入驻网络销售平台,并为商户提供信用认证和创业贷款等支持。通过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为特色农产品经营户提供统一的货源组织、收购、订单处理、产品包装、包裹寄递等增值服务。从而实现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功能,为农民提供在村购物、售物、缴费等一站式解决方案,让广大农民享受电子商务带来的红利。

 

3、建立商品仓储集散中心

 

建设商品集散仓储中心,建设乡镇商品配送中心,建设乡镇农资配送中心,建设标准化电商实体服务点。

 

4、建立畅通的农村商品物流渠道

 

依托供销、邮政等企业和社会第三方物流网络,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开发,建立方便用户的新型农村商贸物流配送系统,为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构建快速流通渠道,构建电子商务进农村的物流通道,逐步覆盖示范区域内所有乡镇,行政村和居民委员会。

 

三、扶持政策

 

(一)鼓励企业(网商)做大做强。鼓励区域内的电商企业做大业务量,扩大注册用户,增加电商户数。

 

(二)鼓励镇、村带头发展。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现农副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带动城乡统筹发展。整合农村远程教育网、农村电信宽带网络、广电数据网络等资源,实现一网多用、城乡互动、双向流通、融合一体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鼓励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的村级农家店、直营店,以及乡镇商贸中心和配送中心进行信息化改造。各地要重视电子商务工作,结合本地实际谋划电子商务发展路径,鼓励本地区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或者农业产业化企业、农村种养殖大户在网络上展示展销,扩大网络销售量。对电子商务年销售额、企业(网商)数、社区和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达到一定标准的示范乡镇(街道)、村,分别给予奖励。鼓励乡镇推动有条件的村创建电商村,对符合电商村标准的,给予奖励。

 

(三)鼓励电子商务广泛应用。各行业主管部门要逐步在旅游、文化、生态、餐饮、休闲、教育、医疗、政府采购、金融等领域确定若干主流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重点培育,引导更多企业入驻和应用。鼓励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提供本地生活电子商务。

 

(四)加大活动推广力度。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组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营销活动阶段;参加各类电子商务推进会等重大赛事、创业活动;组织赴先进电商地区学习考察等。鼓励电子商务企业(网商)组团参加专业展会。

 

(五)加大财税金融扶持力度。执行国家对电子商务产业税收的优惠政策,税务部门加强对电子商务企业(网店)的纳税辅导,营造有利于电子商务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六)加强电子商务人才保障。对引进的电子商务领域优秀创业创新人才,按引进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给予兑现落实。每年安排或整合一定资金,用于电子商务培训、电子商务人才对接会等。鼓励和支持本地网商,建立一批青年网上创业见习基地,根据工作量给予见习基地一定补助。

 

(七)扶持电子商务支撑行业发展。鼓励引进高端物流企业,提升物流专业化管理、整体配送和冷链运输能力。加快宽带提速升级,实现重点公共区域免费无线网络全覆盖,加快推进4G通讯网络建设。

 

四、组织推进

 

(一)明确职责分工 。实行“属地推进,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办法,统筹推进实施。

 

(二)加强业务培训。切实制定农村流通信息化工作培训计划,纳入农村流通设施信息化改造提升工程规划及实施方案,落实培训经费,适时培训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操作人员,各农家店等服务人员全面接受培训确保应知应会。

 

(三)抓好智力支持。重视发挥信息服务中介组织作用,邀请各级电子商务协会、学会、产业联盟中介组织和大专院校来开展智力服务,举办学术与科研交流,提供商务信息服务政策与技术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和市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四)加大支持力度。贯彻落实国家扶持信息化建设和电子商务发展的各项政策,研究制定促进通信、金融与农村流通信息化、电子商务互相支持、协同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适应农村流通信息化电子商务发展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

 

(五)建立考核制度。将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纳入有关部门和乡镇目标考核并设立专项工作奖励。研究制定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绩效评价办法,定期考核评价各地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情况,将考核实绩作为总结表彰的重要依据,促进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范文3

摘要: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推行了好多年,本文简单刍议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成败评价的衡量标准。

关键字:农村电子商务;成败评价;衡量标准

前言

农村电子商务成败评价的衡量标准,应该结合当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十二五”规划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践行了发展战略思想改革,本文立足于我国当前的几种发展模式,简单阐述了其成败评价衡量标准的情况。

一、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较好的几种模式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近年来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推动下不断调整发展战略思路,自下而上的利用市场信息化平台,促使农民自发的要做电子商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种发展模式之中:

1、东高庄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河北省邢台市清河是这种模式的发源地。东高庄村高达75%的农户自发利用市场网络平台从事羊绒纱线与制品电子商务,其中电子商务年销售总额超过100万元的多达20多家,电子商务年销售总额最高的超过了1000万元。这种电子商务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当农村当地的工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能够支撑起网络销售)的时候,利用市场网络平台将自己的产品推广出去,并获得经济效益。

2、沙集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江苏睢宁东风村是这种模式的发源地。农民用家具在淘宝网上打开了销售渠道,在获得经济效益并不断发展之后,利用网络的裂变效应,拉动家具产业的发展,如:配件、加工制造、物流、原材料等,这些产业通力合作,形成新的产业群,并且网上年销售额在3亿以上。这种电子商务模式的突出特点是: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带动农村当地的工业产业化,使得网络销售和实体工业相互融合,促进经济全面发展。

3、堰下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江苏沭阳颜集镇是这种模式的发源地。农民的花木网络销售占总销售额的1/3以上,主要是通过淘宝平台进行产品销售。这种电子商务模式的突出特点是:农村当地的农副产品在原有生产结构改变不大的情况下,利用更加广阔的网络销售平台进行经济利益的获取。

4、青岩刘电子商务发展模式:浙江义乌是这种模式的发源地。一个1000多人的小村子凭借货运市场的便利以及毗邻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地理优势,使得高达7000-8000的外地人前来当地落户,开办网店,销售小商品。这种电子商务模式的突出特点是:优越的地理条件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些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的有效发展,给农村经济的基础结构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传统的农村经济基础结构是 “公司+农户”,现在通过“网络”销售平台的加入,使得农民可以足不出户的进行产品销售与市场对接,直接实现产品销售的网络化。

农村的电子商务,无需第三方的插入,农民可以在网上直接与交易方进行沟通、协商、价格的谈定等,这样就能够使得农民产品的销售信息与交易方直接对接,避免了不必要的问题产生。因此,农村的电子商务可以直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

值得关注的是:农民在家中直接利用网络平台进行电子商务创业致富,其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社会影响巨大,且对我国整体的电子商务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信息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同时对于我国多年的城乡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样提供了一个新选择。

二、基于几种发展较好的电子商务模式分析,阐述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成败评价的衡量标准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成败评价的衡量标准,必须要回归到农村电子商务本质问题的研究,否则会导致我们对衡量标准的认知偏差。从目前我国发展较好的几种电子商务模式的实质来看,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成败评价的衡量标准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即:农村电子商务的主体和农村电子商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主体是几亿农民。农村产业化、公司化程度低,且拥有几亿农民,是我国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最为现实的国情,这也是传统的农村经济基础结构“公司+农户”不能成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主体的原因。传统的农村经济基础结构“公司+农户”,虽然在建构意义上是服务农户,但从多年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这种传统的形式往往凌驾于农户之上,农户总是被这种脱离了实际的基础结构牵着鼻子走,因此如果把“公司+农户”这种传统的农村经济基础结构作为农村电子商务的主体,那么,就会使得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且不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经济的健康发展。

当然,“公司+农户”的农村经济基础结构能够加入网络这个现代化的元素,以亿万农民为电子商务的发展主体,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切实保护好农民的经济利益,带动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以亿万农民是否积极参与进来并且获得切身实惠作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成败评价的衡量标准,才能客观真实、全面具体的概括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成败。

另外,我国的农村电子商务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显而易见:几亿农民分散的产品生产、销售如何与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大市场全面接轨。我国农村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家庭为单位的产品生产、制作、销售,难以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所有产品的生产、销售融合在一个整体的世界市场。面对这种全面的市场背景已经严峻的市场竞争,我国的产品销售必须打开更为广阔的市场,即将农村经济的产品生产、销售纳入到网络平台,与世界交易市场接轨,才能使得我国的农村经济得以复苏、全面持续发展下去。

现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全面发展,将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了时空界限的划破,农民可以直接与世界各地的交易人、交易商进行网络交流,且可以根据网上的信息,制定自己产品的价格,使得农副产品直接面向世界大市场。另外,由于农村长期的闭塞,产品的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网络平台,即电子商务的开展,为广大的农民提供了信息参考,自主进行产品交易,从而使得广大农民获得切身利益。改变了以往被牵着鼻子走的格局,农民获得了订单,价格等的主动话语权,从而获得与世界大市场接轨的主动权,为我国整体的电子商务发展提供保障。

三、针对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发展战略建议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是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政府该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在何时何处才能发挥作用。首先,政府正确的支持方式与政策,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另外,政府在扶植原则上,应该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为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提供良好的因素,且不能越俎代庖,不能越过农民的意愿和市场的需要进行不必要的干涉。要相信农民和市场都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凡是农民和市场能够自我调整、自我解决的事情,政府不要强加干预,只要做好必要的预防即可,但是对于那些市场失灵,农民不能自主解决的问题,诸如:资金、土地、人才、网络资源、网络环境等,政府要严加干预,发挥政府职能,帮助农民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提供公共服务。

政府能够为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做出的努力包括两个方面:“播神火”和“接地气”。

“播神火”:政府对以往相对轻视自下而上农村电子商务的偏颇进行调整,鼓励和促进、大力传播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为我国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政策环境,农民在电子商务过程中,难以克服的发展瓶颈政府要及时的进行帮助解决,让自下而上的电子商务发展越来越红火。

“接地气”:将政府干预的电子商务发展体系与自下而上的农民自主开展电子商务的发展体系进行积极的结合探索,使得政府的辅助作用在农民自主实现电子商务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将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落实到实处。

因此,政府要继续完善我国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环境,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普及完善农村网络基础设施的覆盖、提高各种网络交易终端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降低农民从业电子商务所需要的创业经费、加快农村的“三网合一”、开展相应的电子商务培训等,为我国整体的电子商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保障。基于此,需要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1)政府要大力提倡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还是比较落后,导致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使得农民在从事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出现许多问题,大多数农民不敢轻易尝试,致使我国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相对滞后。然而,我国不缺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比较好的案例,如上文所说的四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因此,政府应该大力传播优秀的、先进的、获得成果的、成功的发展模式,鼓励农民发展电子商务事业,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使得农民可以借鉴成功的案例,端正自己的认识态度,从而可能帮助更多的农民走上农村电子商务创业致富之路。另外,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功的案例,其成功的典型经验和榜样效应可以激发农民的电子商务创业热情,且对他们的自我意识具有冲击作用,政府可以重点鼓励农村大学生或农民工等有上网经验的人才进行电子商务的开展,并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培训,鼓励广大农民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2)电子商务市场化平台需要农民充分利用,政府要对其进行鼓励。

我国成功的自下而上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都是在充分利用网络市场化平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民自发在淘宝、拍拍等市场化的交易平台进行产品交易。这些网络化的市场平台与实际的市场相比更加具有开放性,任何人都可以在这种市场交易平台上开店,进行销售、交易等,且不受时空的限制,另外,这种网络市场平台具有丰富多彩的功能,基本上消费者的所有需要,这个平台都能够满足,且从机制上很好的解决了信用问题,交易双方都需遵守支付安全体系并有安全支付绑定。更重要的是,网络市场化平台产生了空前的人气凝聚,交易双方、服务等都归纳在一个庞大的人气团里,农民可以根据人气指数调整产品的销售方式和销售价格,从而促进交易额的上升,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且这种方式实现了农民获得产品销售价格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的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向成功,同时为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

(3)政府要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绩效评价进行严格的标准控制。

目前,我国的农村电子商务的绩效评价体系还是比较缺乏规范性和制度性,农民在电子商务的应用上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重复建设等问题,因此,政府要根据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严格的绩效监督,从而推动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接地气”。

结语

我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是一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就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事业,而且需要长期发展下去。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评价的衡量标准的研究,还是需要结合不同的发展时段进行归纳总结,希望本文对这些方面的阐述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贾利军:电子商务环境中电子服务质量评价模型研究[D];2006(9):112-114.

[2] 尚文芳:电子商务企业的订单履行效率评价[J];2014(9):101-102.

[3] 彭银香: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模糊综合评价[J];2005(31):169-170.

[4] 于晗:林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策略研究[D];2010(2):108-109.

[5] 王铄:基于电子商务的CRM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2009(5):12-13.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范文4

(一)年度目标

2020年巩固发展特色经果林产业1.7万亩,(其中油茶4800亩、元宝枫3000亩、丑柑2100亩、翠红李2000亩、板栗1300亩、米核桃2100亩、苹果桃500亩、花椒1200亩);持续发展传统粮油马铃薯1万亩马铃薯1万亩、玉米2万亩、水稻1000亩、前胡1000亩、三重楼150亩、黄精200亩、生猪2万余头、中蜂5000群、肉牛500头、土鸡6万余只、山羊5000只、石蛙10万只等传统农业;2020年预计新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5个、家庭农场3个、农业企业3个。

(二)工作措施

1.建设乡镇产业扶贫示范。各村(社区)要围绕全镇主导产业,结合区域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依托辖区内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1个以上产业扶贫示范。示范建设要以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重点,着力调优产品结构、调绿生产方式、调顺经营模式,提高产业效益,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领区域产业发展。通过产业示范建设,引领一批贫困户产业发展。

2.发展村级扶贫增收产业。各村要结合长期稳定增收目标和脱贫现实需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村级产业结构,确保每个村(社区)有1—2个主要增收产业,村级主要增收产业种植规模在500亩以上或覆盖有劳动能力、发展意愿的在家贫困户。通过发展村级增收产业,带动一批贫困户产业发展。

3.推进增收项目精准到户。开展产业扶贫入户调查,做好“五查五看”,即贫困户情况、看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是否全部纳入产业扶贫对象,查产业发展情况、看产业是否覆盖了所有扶贫对象,查项目实施情况、看是否符合贫困户实际,查政策落实情况、看贫困户是否真正受益,查帮扶指导情况、看帮扶措施是否真正到位。通过“五查五看”进一步摸清贫困户增收项目现状、发展意愿、对资金信息技术等方面需求,规范产业扶贫到户档案,做到户有卡、村有册、镇有档。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精准规划并实施到户增收项目。通过实施到户增收项目,推进一批贫困户产业发展。

4.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农业项目招商引资力度,鼓励村社干部、乡村能人、返乡民工、返乡大学生等群体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示范建设、村级增收产业发展、贫困户增收项目帮扶。鼓励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捆绑发展,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建设生产基地、发展产品加工、创建产品品牌、发展农村电商、开展购销合作、提供技术服务,支持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围绕扶贫产业,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业效益。支持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股份合作、联合发展、代管托管等方式,完善与农户及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融合一批贫困户产业发展。

5.建立健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与贫困户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三变改革”,推广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等有效做法和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积极推广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务工就业、保底分红、产品代销等有效做法,带动区域扶贫产业发展。

6.推广“双对接双选择”产业到村到户机制。细化产业链建设环节,指导贫困群众优选主导产业,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围绕脱贫目标,制定产业项目清单,指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自主选择,做到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为载体,立足贫困村实际,搞好产销对接、订单收购,提升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采取“农企对接”、“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方式,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

二、集体经济发展

(一)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各村(社区)要用好用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村级地票收益资金,把资金通过入股农业经营主体产业项目、借贷农业经营主体还本付息、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直接注资项目发展产业等方式,获取收益。加大涉农财政资金股权化改革试点力度,扩充村级集体经济资本金,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机动林地、耕地、荒地、宅基地等可利用的集体资源资产,通过流转、出租、入股、直接经营等方式,获取收益。鼓励有产业、有基础的村推进“三变”改革、“三权”分置、农村集体资产量化确权改革试点工作,通过改革试点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二)规范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

强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建设,稳定农村财会队伍。用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管理、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管理等系统和监督管理平台,提高农村集体资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农村财务会计核算等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落实民主理财制度,规范财务公开,切实维护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财产权益。集体经济组织依法依规接受监察、审计等监督,强化日常财务收支等定期审计、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离任审计,对财务混乱的村集体,及时组织力量整顿。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深化结对帮扶,不断深化选派、帮扶、结对共建等成果,继续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各村(居)出思路、出资金、出人才、出技术,鼓励企业与村结对共建,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

三、农村经济总收入

202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计划达到36899.442万元,同期增长8.6%,其中:农业收入13435.29万元,同期增长9%;林业收入2050.39万元,同期增长7%;牧业收入8185.65万元,同期增长10%,工业收入1395.702万元,同期增长6%;建筑业收入1976.7825万元,同期增长5%;运输业收入1530.27万元,同期增长5%;商饮业收入1393.2万元,同期增长8%;服务业收入692.29万元,同期增长7%;其他收入90.66万元,同期增长15%;农民外出劳务收入6149.22万元,同期增长10%。农村经济总费用10738.035万元,同期增长5%,农民所得总额26161.407万元,同期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1782.66元,同期增长9%。

四、电商扶贫

(一)工作目标

通过实施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农村电子商务在促进农产品销售、降低流通成本、带动贫困户创业就业、发展农村产业、增加贫困群众收入,2020年计划完成10个村居的电商平台全覆盖,并持续推进电子商务“千店带万户”扶贫规划,到村到组培训电子商务技能人才,确保每个村民小组都有电子商务带头人,各村(居)的电子商务带头人要对各自辖区的在家且有意愿参与发展电子商务的农户进行全覆盖。

2020年完善电子商务扶贫公共服务、配套政策、网货供应、物流配送、质量标准、产品溯源、人才培养等体系,扶持电子商务服务站点达10个以上。

(二)工作措施

1.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全覆盖。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站点建设,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坚持基础服务公益性,丰富服务内容,建立服务标准,为农民群众提供一站式电子商务公共服务。

2.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体系全覆盖。推进电子商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强化商贸流通、交通运输、农业、供销、邮政及快递企业等农村物流服务网络的衔接整合,鼓励多站点合一、资源共享,建立农村公共仓储配送网络。推广城乡一体共同配送模式,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业,以及农超对接、直供直销等商业模式协同发展。

3.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全覆盖。加强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培养,依托电子商务带头人为贫困户提供全方位电子商务服务,推动电子商务带头人与贫困户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电子商务+带头人+贫困户”“电子商务+农民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电子商务+龙头企业+贫困户”的带动脱贫新模式。

4.主打农产品质量追溯全覆盖。以红薯、中蜂、高山蔬菜、食用菌等主打农产品、品牌农特产品为重点,制定严格的产品质量、公共品牌管理、产地认证、质量监管、分等定级、产品包装、销售赔付、服务保障等标准和制度,建立电子商务农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的质量追溯体系。

五、统计工作

(一)全力以赴、切实做好各项统计调查工作

认真做好城乡居民收支调查工作,配合做好畜禽、规下工业、小微企业等专项调查。全面完成农业统计年报、季报、月报表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县统计局的各项统计报表制度,进一步规范我镇的数据处理,加强审核评估。

(二)强化职能,进一步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加强报表分析研究,进一步完善统计报表和统计信息,增加信息量,提高实效,紧密围绕镇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难点,领导关注的重点问题等,积极开展统计分析研究,及时为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统计依据。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范文5

就在电商巨头不惜代价血拼一线城市份额时,电商之风似乎不经意间,吹进了广袤乡村。

2014年10月,阿里巴巴正式启动“千县万村农村淘宝计划”(以下简称:千县万村),宣布在未来3~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一个覆盖1000个县、10万个行政村的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将其电子商务的网络,覆盖到全国1/3强的县以及1/6的农村地区。为此,阿里巴巴还专门成立农村电商团队。

此后,各电商平台紧随阿里步伐挺进乡村。

巨头的到来,以及力度空前的政策扶持引导,让近两年的农村电商发展如火如荼,甚至有评论认为,农村,会是电商最后“蓝海”。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挑战亦逐步显现。面对广阔的农村市场,何种电商模式能真正走通?电子商务又能否改变中国6亿农村居民的生活?

电商巨头,布兵乡村

在阿里巴巴推出“千县万村”之前,其农村电商战略,早已谋划布局。

早在2009年,随着电商发展,在江浙地区便出现了大量网商聚集村落,即村民以淘宝为主要交易平台,从事网上商品买卖活动。阿里巴巴将这种活跃网店数量超过当地家庭户数10%、电商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的网商群聚村称作“淘宝村”。

据阿里研究院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全国共有780个淘宝村,同比增长268%,覆盖了17个省市地区。其中仅浙江一省就发现了280个淘宝村。在这780个淘宝村中,活跃的网店数量超过20万个,其年交易额从1000万元到上亿元不等。

淘宝村的集聚又可催生出淘宝镇。有调查显示,一些地区正是通过淘宝村、淘宝镇的聚集效应,在原有产业基本为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上亿元的新兴产业群。

可以说,最初出现的淘宝村,正是阿里巴巴此后农村电商网货下乡的排头兵。而淘宝村与农村淘宝亦成为阿里农村电商战略中的两大核心。截至2015年12月底,阿里巴巴已在200个县建设了1万个农村淘宝服务站。

阿里在农村市场布局谋划时,其他电商巨头也不甘示弱。腾讯、京东、苏宁、国美在线等电商也相继开启下乡战略。

腾讯,2014年启动“为村”计划。所谓为村,以“连接,为乡村”作为口号。这是一个用移动互联网发现乡村价值的开放平台,以“互联网+乡村”的模式,为乡村连接情感,连接信息,连接财富。申请成为“为村”的村庄,可以获得腾讯为村提供的三大支持:移动互联网工具包、资源平台、社区营造工作坊。

京东,则逐渐形成农村电商“3F战略”,即工业品进农村战略、农村金融战略,以及生鲜电商战略。“3F战略”的提出,针对的正是长期困扰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难题:工业品进农村战略,瞄准农民“买东西贵”问题。京东发挥电商优势,让工业品下乡,消除城乡价格差异,让农民买到跟城里人同样价格的商品;农村金融战略,瞄准农民“借钱难”问题。京东通过在金融领域的布局,让农民简单、方便地以合理的利息拿到贷款;生鲜电商战略,瞄准农民“卖东西难”问题。京东打造生鲜电商,让优质农产品从产地直达消费者餐桌,打掉中间流通环节,以价格杠杆引导农民种植绿色安全农产品,帮助农民增收,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找到出路。

截至目前,京东乡村推广员人数已达到15万,服务15万个行政村;京东县级服务中心超过1100家;京东帮服务店布局超过1300家;地方特产馆、特产店已达到600多家。

至于苏宁,在2015年1月才提出农村电商计划,到11月实际已建成1000家苏宁易购服务站。

同时,中国邮政也加速了农村电商布局,仅陕西就新建村级服务点3000个,而上年就开始试点的山东、河南,建设规模更大。中国电信也开始发展农村电商,在青海省开展了村级电商服务点建设试点,从代收费服务切入农村电商市场。

有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各类涉农电商企业已经达到3.1万家,农产品在线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阿里研究院则预测,到2016年中国农村网购市场总量可能突破4600亿元。可以说,“互联网+”的速度奇迹,在农村电商领域展现得淋漓尽致。

利好政策密集落地

行业发展,势必离不开政策支持。

如果说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农村电商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则让农村电商得以打开新局面。

2015年,被称作农村电商发展元年。不仅在于各电商巨头纷纷抢滩乡村这块“沃土”,还在于国家接连出台诸多政策红利,进一步推进电商在农村市场普及。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2015年下半年,国家更是接连下发三份政策文件,加码农村电商。

当年10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部署加快发展农村电商,要在改善农村电商发展环境、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加大农村电商政策扶持等方面下大功夫。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农村电商发展,把实体店与电商有机结合,将实体经济与互联网产生叠加效应,有利于促消费、扩内需,推动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其实,早在2015年以前,从国家政策层面就已经开始对农村电商的持续扶持和推动。

2012年两会期间,时任总理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同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表示,要积极发展网络购物等新型消费业态,降低流通成本。

可以说,陆续出台的政策改革,体现出的正是中央对农村电商市场发展的极力重视。

发展“最后一公里”

政策东风给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进军农村带来更多机会,而它们向农村迈进的每一步,几乎都有地方政府的身影。

比如,河北省提出,“十三五”期间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培育以电子商务为主要手段的新型流通业态,实现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全覆盖。四川则表示,力争到2017年,农村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率30%以上,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1000亿元以上;除三州外,县、乡级农村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站点)覆盖率分别达100%、70%,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覆盖率达60%。到2020年,初步建成统一开放的农村电子商务市场体系。

其实,早在2014年7月,在杭州召开的首届中国县域经济和电子商务峰会上,阿里就请来全国百位县长参会,而这恰好从侧面证明了基层政府对农村电商的极大重视。

但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发展农村电商仍是新课题,如何处理发展与服务、政策与市场的关系,如何将农村电商有序、稳妥落到实处,仍有待进一步实践。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域条件限制等诸多原因,目前我国各地农村电商发展在信息技术推广、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人才储备不足、用户习惯建立等方面,还存在短板。

比如,农村物流网络不发达、配送成本高,农村电商“最后一公里”配送难度大,一直被认为是制约农村电商的发展关键。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9月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高达六成的农村居民认为快递收件不方便。除中国邮政外,顺丰、“四通一达”等主要快递企业的营业网点大多只建到县城,许多社会快递公司不愿意、也没有能力向农村地区延伸物流服务。而正是由于农村物流体系发展落后,严重阻碍了农产品流通以及工业品下乡,不仅削弱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使得农村用户无法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消费价格红利。

除物流等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外,还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农村电商还存在标准化程度不高的问题,即产品、包装、配送、验收、质量等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无标可依或有标不依,甚至同一家电商不同批次农产品质量的差异也较大,导致农产品质量缺乏公信力。

虽然存在以上短板,但随着政策的日趋明朗,国家层面的农村电商“补短”工作也在同步推进。

2016年1月19日,农业部印发《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提出将在10省份开展农业电商试点,逐步探索出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不同类别农业电商发展路径。

此后,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与京东集团签署《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将在832个贫困县中选择200个县作为电商扶贫示范县。国家发展改革委则与阿里巴巴达成结合返乡创业试点发展农村电商战略合作的协议。未来三年,双方将共同支持300余试点县(市、区)结合返乡创业试点发展农村电商。

中央的2016年“一号文件”,再次给农村电商发出政策红包,重点强调了对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提出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冷链标准化示范,实施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以及实施“快递下乡”工程,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与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相比,201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还重点提到了要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范文6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其在经济领域的作用不断凸显,在创造消费、吸引投资、促进就业等方面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力量。农村电子商务是近几年来的新热点,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本文针对农村电子商务研究做一个相关的梳理,希望能够通过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的整理对农村电子商务的现状和发展状况稍作探讨。

1 从农村信息化到农村电子商务

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建立在农村信息化的基础之上的应用。在农村信息化过程中,政府主导向农村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从上到下,从城市到农村的发展虽然也获得了一些成功,但是由于这种方式在带动农民的积极性方面收效甚微,推进效果比较缓慢。而农村电子商务是对农村信息化在商务上的聚焦,农村信息化又是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的推行信息化建设和服务,着力点是非营利性的信息技术公共设施的建设。因此,农村电子商务则是建立在公共服务上的商业行为,属于信息化平台上的增值部分,它的灵活性更强,主体范围也得到扩展,既可以是政府引导,自上而下的推进,也存在农民为主体,自下而上发展的模式。

2 农产品贸易到农村电商产业集群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农民开始接触电子商务,产生了一批不以农产品为主要交易物的新型农村电子商务,这类农村电子商务的主体是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农民加入到互联网平台中,以村为据点,依托互联网和物流做非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并且在农村形成以村为基本单位,以县为域的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区,这一举措是农民在没有政府支撑的情况下,自发跳出农产品的范围,对更广阔的网络商务行业进行探索,并且在一些地区取得了成功。例如,“沙集模式”出现以后,不少对沙集模式为代表的农村电子商务进行了总结,提出沙集网销业存在的问题,并归纳出农村电子商务的衡量标准。

3 农村电子商务的挑战与机遇

3.1 地域差异和农村电子商务扶贫

我国本土国情带来的地域性差异明显,造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地域性差异巨大,在东南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而到了西北偏远地区却依旧停留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这一差异现象的存在也就表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在地域上具有极大的不均衡性,因此它与我国地域经济差异是分不开的,偏远地区信息化设施建设基础差,环境相对闭塞,农民难以自发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仍旧需要政府引导。虽然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关注,各级政府对农村电商扶贫十分重视,尤其是县域经济的提出,让各地县级政府对农村电子商务的投入大大增加,但是如何让电子商务扶贫真正落在实处,农村电商如何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是政府需要考虑的关键。

3.2 农村电子商务绩效的测度

目前来看,对农村电子商务项目的绩效测评仍然存在研究空白,分析其原因,一是信息化产业发展与工业化的统计数据之间依旧存在测度上的数据缺失问题,信息技术渗透在各行各业,却无法在工业统计数据中将信息技术投入和产出提取出来,同时,增量算法也难以计算信息技术带来的差异化和多样化的增加;二是互联网产业本身处于高速发展和因为技术带来的跳跃式发展并行状态,如近几年PC用户端向移动用户端转移,给项目绩效测度带来了新的难题。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方兴未艾,政府和农民的对接问题还没有显现,对其绩效的测评还没有引起重视。

3.3 农村电子商务利益相关产业

由于农村电子商务是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产物,所以农村电子商务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会辐射到其他产业,影响最大的是物流业。加之农村电子商务是否能发展起来不仅仅依靠互联网平台的支撑,也需要电子商务物流的保障。然而由于我国农村物流业并不发达,因此在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同时必然要发展农村物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物流产业,降低物流成本,是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途径。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迫切需要金融支持。但是我国传统农村金融体系不适应农村电商发展需要,所以应重视小微网商,利用互联网信用体系改革金融体系,对农村电子商务进行更好的服务和支持。在互联网金融的促进下,农业电子商务必然迎来金融业的改革,这也将成为未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研究的新焦点。

4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的特点总结

(1)在传统农业发展模式中,农民自发组织极容易出现盲目跟风,产品同质化程度太深的情况。因此,在农村电子商务的促进之下,传统农业的政府主导形式被农民自主自发所取代,一方面释放了农民积极性和创造力,让农民获得真正的实惠,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出现了政府的职能转移,由以往的政府做主,转化为政府起引导和服务的辅助作用,这是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变化。

(2)农村电子商务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但是空有信息基础设施而不去应用就会造成闲置和浪费,这是信息化过程中最常见的基建与效果不一致,因此农民自发应用电子商务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但是由于农民由于电子商务应用而对信息化建设有了要求,甚至在政府并没有搭建平台和提供帮助的情况下,农民能够由需求驱动,通过自主自助的形式进行信息化设施的建设,从建设到应用之间几乎没有时间拖延,这样就有效杜绝了资源浪费。

(3)互联网经济理论在经济领域是新生事物,它是信息技术经济与平台经济的结合,在研究领域中存在大量的空白,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换代和互联网的复杂瞬息万变又增加了互联网经济领域的不确定性,使得理论研究工作变得更加艰难,现阶段针对农村电子商务案例研究已经很多,但是并未形成宏观上的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程丽丽.基于区域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构建――以台州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1):35-37.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范文7

信息不通畅引发增产难增收

有目共睹,自改革开放以来,与其他行业一样,农业也获得巨大发展,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志就是农业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量大大增加。据《中国农业年鉴(**7)》统计,我国水果年总产量近9000万吨,蔬菜年总产量近6亿吨。其中苹果**0多万吨,梨1000多万吨,柑橘1600万吨。因为农产品商品交易额接近农业总产值的一半,所以农产品流通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农民迫切需要市场信息,扩大销售渠道和市场,实现增产增收。然而从近几年农副产品流通情况看,价贱伤农问题却频频发生,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比较突出。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7年,受暖冬天气影响,全国冬季农产品普遍丰收,但是丰收所带来的并非喜悦,却是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卖难”现象。例如海南是我国冬季辣椒重要种植地,年初出现了大量滞销,辣椒价格最低时只卖到0.1元/斤,有的椒农甚至把卖不出去的辣椒倒在路边。而在去年陕西芹菜滞销后,还出现了农民自毁芹菜事件等。“总理**7年在陕西农民自毁芹菜引发的网民热议事件发生后,要求商务部重视鲜活农产品卖难问题,研究解决这一问题的机制和措施。”从**副部长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政府对促进农产品流通、帮助解决卖难问题的高度重视。

要解决这些难题,首先需要分析其根源所在。在采访中,**指出,造成目前农产品卖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畅。“长期以来,分散的农民面对大市场,严重缺乏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手段和能力,导致了‘三不’现象的出现:一是农民不了解市场需求,不知道种什么;二是农民不知道卖给谁,不敢扩大生产;三是农民不知道市场行情,卖不了好价格。这也直接造成了鲜活农产品在一些地方的‘卖难’问题,部分水果蔬菜产区由于产品卖不出去而成堆地烂掉。”正如**副部长所说,一直以来,信息不对称可以说“坑苦”了腰包并不鼓的老百姓,如果解决不好,还将长期影响广大农民腰包鼓起来的速度。而且,虽然近年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应用也越来越普及,但城乡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信息化水平要低得多。据统计,截至**7年底,农村网民只占网民总数的1/4,农村所拥有的计算机数、掌握上网能力的人数都很少。正是由于信息不畅,导致一些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不知道去哪里卖,或是不知道到哪里能卖个好价格,以至增产却不增收。

商务信息化拓宽农村致富路

针对目前农村地区信息流通不畅的难题,**副部长给记者开出了一个“良方”:“农村信息瓶颈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迫切需要公益性的商务信息服务指导农民生产和销售。”从**6年初开始,商务部先后深入19个省(区、市)广大农村基层,就“搞活农村流通关键在哪里?目前农民致富最需要什么?”等问题进行调研,了解到当前农民对商务信息服务有需求,绝大多数农村具备网络接入条件,但缺乏有力的促进和引导。据**副部长向记者介绍,为解决农村信息瓶颈难题,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商品流通,引导和方便农民推销农副产品,购买质优价廉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商务部于**6年初启动了“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专门为农民建立了一个促进农村农副产品流通的网络服务平台——新农村商网,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公共商务信息服务的形式,帮助农村搞活流通。“工程”实施两年以来在促进农副产品销售方面成效显著,不仅有效地帮助解决了许多农民的“卖难”、“买难”问题,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如今,农副产品已经越来越多地通过互联网实现交易,这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农民的‘卖难’问题,也体现了利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公共商务信息服务,投入少、见效快、覆盖面广的特点,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据**副部长向记者介绍,**6年陕西西瓜出现“卖难”,商务部通过试运行的“新农村商网”对接平台,为农民促销西瓜,10天时间就销售出2880吨。“这次成功的实践之后,商务部每年都在农产品集中上市的夏季、秋季、冬季举办网上购销对接会,成交的规模和金额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商务部共举办了7次网上购销对接会,共促成农副产品成交663万吨,成交总额达146亿元。”在采访中,**副部长还特别指出,商务部最近(6月10日至7月10日)举办的夏季对接会,共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地震灾区供求信息688条,其中四川省399条,共帮助四川地震灾区农民销售和达成购销意向总额3.72亿元,为抗震救灾发挥了积极作用。

可以说,网上购销对接充分发挥了信息化手段的优势,对此曾任信息产业部副部长的**更是感受颇深:“利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购销信息对接服务,不仅有效解决了部分地区农副产品卖难问题,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好处,同时还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促使农民调整产销方式和生产结构,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促进了农村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正如**副部长所说,借助“新农村商网”对接平台实现交易,不仅仅有效帮助解决了农村“卖难”,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还促进了订单农业发展。

据了解,每次对接会都会促成不少订单,使一些优质农产品实现了规模生产。与此同时,网上购销对接会也培养并提高了农民的品牌意识,带动了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据**副部长介绍,福建省建瓯市徐墩镇盛产优质芦柑,以往销路一直不好,不少农民甚至假冒其它品牌销售。**7年,当地果农通过参加网上购销对接会,认识到了品牌的价值,注册了“建瓯芦柑”商标,销售范围迅速扩大到安徽、上海、黑龙江等地。建瓯芦柑的订单比**6年增加了近50%。

从几次网上对接会的火爆程度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已深入人心,农村商务信息服务成效也日益凸显。正如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一位农村大户所说:“包产到户是农村的第一个春天;两免一补是第二个春天;农民网上购销便是第三个春天。”

听到农民这样的心声,我们在感激、感动的同时,其实更多了一份责任、一种动力。尤为重要的是,对接会带来的这些切切实实可见的收益与好处,将会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得市场信息而发家致富,农民的信息意识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将起到极大的示范与推动作用,进而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奠定基础。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湖北省洪湖市黄家口镇湘口村村支书唐丛柏通过与安徽、湖南、河南、山西等客商在网上联系,实现销售额230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很多村民也纷纷购买电脑,学习从网上寻找和信息。“对接会的引导示范作用激发了农民应用信息化的积极性,这无疑为我们推进农村商务信息化及农村信息化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将搞活农村流通、实现农民增产增收落到了实处。”**副部长如是说。

融合推进农村商务信息化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副产品借助互联网实现交易,商务信息服务也受到越来越多农民的认可和欢迎,这对我们既是一种肯定,同时也是一种鞭策。客观地说,目前农村电脑普及率还很低,大多数农民不会使用电脑上网,信息采集的方法、手段、渠道受到很多限制,购销信息对接服务还要靠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等传统的通信方式送达,服务的效率还不够高,农村商务信息化服务功能还远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的长效机制,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融合推进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从**副部长的谈话中我们可以明确感受到,虽然网上交易、“网上对接会”等有益的尝试开拓了农村商务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给农民带来了真正实惠,也使得农民在交易中真正获得较为平等的交易地位,观念和素质得到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产销方式调整和“订单农业”发展,但这还只是一个好的开始,还需要立足当前,积极创新,采用多种模式,形成融合推进的机制,共同推进农村商务信息化及农村信息化建设。

“首先要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服务资源,通过建立与电信运营企业、IT企业、民间组织、其他相关部门及农民之间的密切协作机制,加快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正如**副部长所说,目前在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形势下,各部门、各行业越来越关注“三农”,农村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建立了许多公益性或商业性的网络信息平台。“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也就是说,除了我们现在已经建成的网络外,要利用好各部门、各行业已经建立的网络,形成合力,扩大服务范围。”

可能是因为有过在原信息产业部担任副部长的经历,**副部长对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与通信网融合推进可以说十分关注:“目前信息通信行业在积极推进村村通宽带,其实村村通宽带只是农村信息化的基础,村村‘用’宽带才是实现农村信息化的关键。通宽带如果是‘铺路’,那么用宽带就好比‘通车’,应该综合考虑。不久前,河南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与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资源整合暨农村商务信息栏目开通仪式成功举行,其实就是实现优势互补、融合推进,既丰富了党员教育网的信息,又扩大了商务信息服务的范围,从而让更多的农民受益,可谓一举多得。”正如**副部长所说,要推进农村商务信息化必须创新服务方式、途径,特别是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地情况也不同,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对农民最有效、最便利的服务方式和途径,解决好信息传输最后一公里问题。比如在一些农村地区,就需要让农民充分利用手机、电话、广播、电视、电脑等多种手段,便捷地上网了解所需的各种的信息,平衡农村的信息不对称。

“其次还要充分借助技术、法规等手段进一步完善农村商务的诚信体系建设,这样才能确保农村商务越做越大。”正如**副部长所说,现在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诚信体系不完善,对于电子商务的可信度是很多消费者最担心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可喜的是,目前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走的是一条适合农村特色的电子商务发展之路,整个服务的过程都有严格的程序,尤其是在保证网上购销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方面,各级商务部门逐条审核、层层把关,然后再帮助农民进行信息对接,各级商务部门在中间起到了一个诚信体系的辅助作用。

“通过全国各级商务部门的努力,我们在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的诚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过从长远来看,我们还要发动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既要依靠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又要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将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在**副部长看来,完善的诚信体系可以说是农村商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长效机制保障之一,尤其随着农村商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普及与推广,随着商务信息库的不断丰富与拓展,就必然需要进一步联合电信运营企业、IT企业及相关法律法规部门等在内的各方,充分借助技术、法规等手段,建立完善农村商务诚信体系,构建一个可控、可管理的高服务质量的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平台,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建设的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使其真正成为一个服务“三农”的精品工程、品牌工程。

“通过充分释放整合资源、融合推进模式的优势,在不断完善农村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因地制宜,以点带面推动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的全面开展,把我们目前在农村商务信息化建设探索实践中的一些好经验尽快在全省、全国推广,发挥试点工作以点带面的作用,使我们试点成果转化为全面推进的一个动力。”**副部长说,“一枝独秀不为美,万紫千红才是春。”如果不能实现规模发展,推进农村商务信息化建设只能成为一句空谈,借助商务信息化手段服务“三农”也无从实现。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范文8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 农村流通体系 双向物流

目前,供应链管理思想不仅在制造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流通领域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为不管是农产品的流通、农用生产资料的流通还是农村日用品的流通过程都可以看成供应链的运作过程,所以把农村流通的各个流通组织看成供应链的节点,把农村流通的过程当成供应链运作过程的方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传统农村流通供应链分析

我国的传统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分为以下三种:以批发市场为核心主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以超市等零售商为核心主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和以加工企业为核心主体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传统的农村流通供应链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①销售网点总量不足,布局不够合理。②中间环节多,组织化程度低,缺乏规模化的农村流通企业。③农产品流通与加工技术水平不高。

二、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分析

本文把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定义为:在涉及农业及农村消费方面,利用互联网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所进行的生产和流通活动。与传统农村流通供应链相比,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具有以下优势:①减少农村物流渠道环节。②促使农村物流观念改变。③农村物流成本的降低。④提高农村物流的时效性。⑤改变农产品或农用物资的运输方式。⑥农村物流趋于专业化,农村第三方物流迅速发展。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现状的特殊性,它仍存在以下局限性:①分散性,是指农村的生产和需求总量,散落分布于广大的农村地理空间中,即平均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和需求量非常低。②小规模性,是指农村基础的生产和需求单位,如农户或一个村庄,其生产量和需求量的规模很小,不具有规模效应和谈判力。③农产品自身的特点,农产品主要的特点有:季节性、产量固定性、易腐性、必需性、可加工性等。

三、对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化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局限性,本文在基于农村电子商务平台的前提下,提出下述三种改进手段。

农村合作社:要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供应体系,首先要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建立农村合作组织,由合作组来统一农产品的收购与销售。建立农村合作组织,在合作组内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中心,不仅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小农户、大市场的问题,还可以树立农产品品牌形象,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村地区网上购物的发展,使广大农村和全体农民都从电子商务中受益。

第三方物流:农村第三方物流是将农产品物流功能从加工商和零售商中分离出来,这样农户合作社专注于生产,加工企业专注于加工,零售商专注于农产品销售。第三方物流模式较供应链一体化模式来说是对农村物流的整体优化,是高效率的,流通和生产之间也可以通过契约制度来有效的协作。并且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供专业化的农产品、农用物资品和农村日用品的物流服务,这也为双向物流集成提供了条件。

双向物流:本文给出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的定义:围绕核心企业,将农用物资和农村日用品从城市通过流通网络流入农村消费市场同时将农产品从农村经过相同的流通网络逆向的流向城市消费市场,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协调控制,将农用物资供应商、核心企业、分销商、零售商以及城市消费者和农民连成具有整体功能性的双正向物流网络结构。双向物流包括,一是农用物资的采购物流,即从城市到农村的物流,一是农产品物流,从农村到城市的物流。本文旨在将这两个正向的物流过程进行集成形成规模效应,有效地降低农用车的空载率和农村物流成本。

四、基于双向物流的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模型的构建

通过上述三种手段整合,我们可以构建以物流中心和农村合作社为主体的农村电子商务双向供应链模型来实现对传统农村电子商务供应链的优化,具体模型如图所示:

构建该农村双向物流供应链模式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降低农民生产的风险成本,通过双向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与普及,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也可以降低延误供货的风险,从而达到降低农民生产风险的目的。

(2)是降低生产成本,农村双向物流的发展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资料的品质和技术服务,并能适度降低采购成本,方便农民购买价格优惠、质量保证的农资产品,以降低生产成本。

(3)是降低流通成本。农村双向物流的发展能快速、及时地将农产品送到需求地,有效地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有利于削减中转交易时间与流通费用。同时由于有双向物流的集成效应,可以有效降低车辆的空载率,增加流通效率,从而也能降低流通成本。

五、总结

构建农村电子商务双向供应链可以使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快速有效地整合起来,从而优化农村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供应链流通成本,改变现有农产品流通模式与流通格局。

参考文献:

[1]牛东来.流通业供应来年管理与电子商务模型及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杜文宏.农村电子商务发展.[J].商业现代化,2008, (2).

[3]李海平.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模型创新.[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1, (2).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范文9

近几年,在人民银行的统一部署下,各商业银行积极推动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大力拓展农村客户群体,扩大支付系统覆盖范围,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农村支付环境得到明显改善。这其中电子支付业务的快速发展对改善农村支付环境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发展电子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

首先,电子支付就是客户与银行之间通过信息网络,使用安全的信息传输手段,采用数字化方式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根据支付渠道不同分为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销售点终端交易、自动柜员机交易和其他电子支付。电子支付具有方便、快捷、高效、经济的优势,且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发展电子支付业务,能够大幅降低商业银行人力、营销以及网点建设等成本,能够有效稳定客户群、提升储户价值、增强银行竞争力。

其次,完善的信息通信网络为电子支付业务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信部的《2012年全国通信业运行状况统计分析》显示,2012年,电信业大力推进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化进程,持续深入实施通信村村通工程。行政村通宽带方面,全年新增通宽带行政村1.9万个,行政村通宽带比例从年初的84%提高到87.9%。自然村通电话方面,全年新增1.1万个自然村通电话,全国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比例从年初的94.7%提高到95.2%。移动电话方面,2012年,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1215.5万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2.6部/百人,比上年末提高9.0部/百人。2012年,全国网民数达到5.64亿人,手机网民数达到4.20亿人,占网民总数的74.5%;农村网民数净增0.2亿人,达到1.56亿人,占网民总数的27.7%。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比上年末提高3.8个百分点。农村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改善和农村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为商业银行大力发展电子支付业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第三,发展电子支付业务是商业银行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有效途径。经过商业银行近些年的努力,农村金融服务整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然而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仍然不能适应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服务仍然不足,改善农村地区支付环境仍存在许多现实性困难,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服务设施少。由于农村地区人口相对分散、支付业务少,商业银行物理网点严重不足,ATM、POS机等受理终端少,乡镇以下还存在很多金融服务盲区。由于布放ATM、POS等机具特别是新增营业网点的投入成本较高,而农村地区支付服务需求量及农民承受价格能力低,导致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机构支付服务产出相对较低。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局面使得商业银行机构增加农村县域尤其是乡镇的支付服务基础设施难,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农民生产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一实际,各商业银行纷纷大力推进电子支付渠道建设,推出了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短信金融、电话银行等电子支付业务。电子支付业务的推广,改变了客户与银行间的信息传递方式,打破了地域、时间对业务拓展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商业银行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填补了村镇农民的金融需求缺口。根据艾瑞咨询的统计,2011年,中国网上银行的整体交易规模达到701.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5.9%,其中企业网银交易规模为563万亿元,占比约80.3%,同比增长34%;个人网银交易规模为138.1万亿元,占比约19.7%,同比增长45%。此外, 2011年电子银行替代率达到66.9%,即电子渠道交易笔数总量是柜面交易笔数的两倍。

二、加快电子支付渠道建设的几点建议

首先,大力发展银行卡,扩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覆盖面。目前,农村地区的银行卡渗透率不足10%,与城市尤其是发达地区相比,差距非常大。各商业银行应积极开拓银行卡市场,扩大银行卡在农村地区覆盖面。一是要简化银行卡申领流程、方便客户办理。例如建设银行借助网点预审批系统为客户办卡,客户可足不出户,在建行门户网站轻松实现信用卡网上申请。二是商业银行要加强与地方政府、财政、社保等部门的合作,积极拓展基于银行卡业务的新农保、新农合、粮食直补等项目,扩大银行卡客户群体和特色服务业务的覆盖面。三是要制定灵活的发卡优惠政策,发卡时要考虑到农村客户对费用的承受力和敏感度,在银行卡工本费和使用年费上给予减免优惠。

其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电子支付渠道在农村地区的辐射范围。商业银行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扩大支付系统在农村的覆盖面,加快农村地区ATM、POS机具的应用,促进农村地区用卡环境的改善。在农村地区集市、农资批发市场、大型商铺等支付交易量较大区域,增设ATM、POS机具。对商业银行在农村投放的ATM、POS等设备,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制订出台补偿政策,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也可考虑在商业银行间通过支付跨行交易补偿费用的方式,增加ATM、POS等设备所属商业银行的收入,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增设ATM、POS机具,扩大覆盖范围,并降低结算业务收费标准,减轻农民负担。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范文10

(一)农村电子商务对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意义

目前我们国家在新农村建设中也非常注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从通讯设备的推广到互联网的部分覆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不等于农村信息化,很多农村的村民能够每天上网,但网上活动的内容则基本是游戏与娱乐,信息传播的功能尚待开发,更不用说农民运用信息来增进知识、开启思路、拓宽市场了。与城市的信息化发展相区别,农村信息化的发展缺少技术条件、存在观念障碍、缺乏自发刺激,在这种情况下来推进农村的信息化,缩小城乡的“数字鸿沟”,就需要牢牢抓住农民的兴奋点,从最直接的现实利益入手,只有这样,农民对信息化的热情才会得到提升。信息化如果能够跟产业化、工业化相融合,情况则完全不一样,农村电子商务正是两者结合的产物。以前,农民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社会的到来,而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农民开始积极主动地学习新事物,开始注重自身信息化素质的培养。“四化同步”中已经指出要“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在农村能实现二者的深度融合意义深远。农村电子商务将信息化融入产业化当中,让信息化更具诱惑力,更容易被村民所接受,同时在信息化与产业化融合的基础上,农民的身份发生转变,从以前的农民身份、地方工厂的雇员变身为独立的老板。他们可以学习网上开店技术,可以自主管理店铺,与不同类型的人进行商务往来,从而实现就地城镇化,实现“四化同步”中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这种通过互联网来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农民被称为“新农人”,“新农人”代表着农民的信息化。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会产生连锁反应,举例来说,在浙江省临安市昌化镇白牛村,随着电子商务的日益更新,村内还设置了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网点,以方便村民代购、代缴水电费,代售农产品等。临安市还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信息系统,将多个与村民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部门整合进系统中,实现了村民网上办事。从当地村民对信息化社会的接受过程看,农村电子商务所起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农村”优势在凸显,现代化思维范式

在式微上文指出了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现代化思维范式陷阱的存在,只不过这种陷阱在新型城镇化变得隐蔽了,不像传统城镇化中那样露骨。现代化思维范式陷阱之所以长期存在,是源于我们很难找到农村发展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不仅城里人认为农村是落后的,需要向城市靠拢,农村人也有同样认识。在这样的认识背景下,不是决策者和学者们可以一厢情愿能够左右的。但城乡与“现代—传统”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欧美的现代化理论将传统和现代截然对立起来是站不住脚的,并非在‘传统’之后才有了‘现代’,恰恰相反,我们是因为有了‘现代’而发生‘传统’,因此,‘传统’实质上就是‘现代’的另一面,是对‘现代’更为深刻的表达和揭示。”既然传统与现代之间并非是简单的时间先后序列,那么传统也就不会必然向现代转变了,虽然我们可以说整个社会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但是城市并不能毫无疑问地证明自身就代表着现代,因此更无法推出农村必然要效仿城市的结论。真正的解决办法是,让农村在把握时代脉搏的基础上,凸显自身的优势,走出自身的特色发展之路。跳出现代化思维范式的陷阱就是要找到农民能够重获道路自信与文化自信的途径,找到让农村优势闪光的突破点。农村电子商务体现了几方面优势:一是接地气,能够最大程度地依托农村的固有优势(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人力资源等),让农村的优势得以打包呈现,克服了线下交易的地域局限性,走出了“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局,让越来越多的城里人看到了农村的乡土特色;二是接前沿,能够让农民享受信息时代的成果,让农民运用信息时代的生产工具服务于自身,让农民有了追赶时代潮流的可能,便于农民摆脱“数字鸿沟”所造成的自卑感,从而重拾文化自信;三是接问题的核心,在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下,农民地位的认同不再是勤劳与忠厚,用农民的话说,就是“再勤劳,赚不到钱,也没用”。而农村电子商务带给农民的是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实在好处。虽然在农村电子商务兴起之前,以广东、浙江为代表的东南部沿海等地也存在农民优势的凸显情况,但那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土地”。在城市圈形成后,土地升值最终使农民受益,但这依然是停留于现代化思维范式的陷阱中。农村电子商务区别于东部沿海农民的土地优势是,让农民在社会发展大趋势中找到了自身优势,这里包含着知识习得、市场意识以及文化优势等。因此可以说,农村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农村优势凸显,对全社会的思维观念有着巨大冲击,城乡在人员素质与能力方面的认知在调整,这种转变跳出了现代化思维范式陷阱,也摆脱了城镇化所固有的理论范式桎梏。

(三)农村电子商务对城乡“剪刀差”的有效缩减

城乡的“剪刀差”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目标的实现,要想扭转城乡的“剪刀差”、实现城乡的良性互动是很困难的。有学者指出,“新农村建设是缩小城乡差别的根本途径,也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不过,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才算抓住问题的根本呢?城乡在整个产业链上的不对等关系是城乡“剪刀差”的症结所在,若想缩小城乡“剪刀差”,就需要在城乡产业链的不对等关系方面下功夫。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实现了农村的产业信息化,让农民也能在信息时代与城市人共分一杯羹,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原本农村生产的农产品处于整个产业链的末端,产品附加值低,而现在在“淘宝村”,农民将特色农产品经过加工、包装、贴牌,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商业化过渡,在商务领域争得了一片天。当然,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农村电子商务与城市电子商务的差距还很大,农村电子商务的内容多停留于农产品经营,较少涉及制造业,更不用说高科技产品,所以,农村电子商务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城乡“剪刀差”,并没有从实质上改变城乡差距。目前的“淘宝村”也在尝试进行产业升级换代,不再过度依赖农村的传统资源(如山货等),这种进一步缩小城乡“剪刀差”的做法是可取的。城乡在产业链上的不对等关系得到调整之后,城乡的“剪刀差”也就得到了明显缩减,新型城镇化也由此跳出了传统城镇化的城市剥削农村的困境。从未来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看,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与竞争优势,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推进,如果能解决物流局限,农村电子商务比城市电子商务有更加明显的优势(如离工厂近、地租便宜、薪资便宜等)。在大城市病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城市周边的农村或城乡结合部都可以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集聚地,城乡的“剪刀差”会进一步缩小。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日益壮大,农村电子商务也吸引了一部分高层次人才。例如目前“淘宝村”的一些龙头企业都会高薪聘请懂技术、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作经理,同时在客服、售后方面也会聘请大量的大中专毕业生,这样发展的结果是部分人才的逆向流动。人才是决定城乡“剪刀差”的重要因素,从“推—拉”理论来看,人才的流向说明了城乡在吸引力和排斥力上的变化。目前出现的部分人才逆向流动说明了农村电子商务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提升,而能够让农村留住人才,并且让这些人才带动更多的人走向富裕、走向“新农人”,那么农村也就实现了城镇化。虽然地域上没有变化,但在身份、观念、物质上都实现了转变,这正是新型城镇化的创新所在。

二、以信息化手段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建议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开启了新型城镇化的一种新模式,它有助于破解新型城镇化推进中面临的一些问题,提供不同于现有发展思路的另一种方案。为此,总结这种模式的内容与特点,正确看待模式局限,提出针对性的改革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

农村电子商务虽然早就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它对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却阐述得不够,一些地方总结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如浙江省的“遂昌模式”),但更多地着眼于如何让农村电子商务落地扎根,却没有注重发挥它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是站在“四化同步”的高度,旨在摆脱现代化思维范式陷阱、彰显农村优势,缩小城乡“剪刀差”、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产业化升级,从而让农村实现“四化同步”、让农民实现就地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中心内容是:借助信息产业化改变城乡的过度“剪刀差”,让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在实现致富的过程中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变,同时又不是单纯模仿市民,而是彰显农村的先天优势、文化优势,从而实现农村的特色城镇化之路。新型城镇化中的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这种发展模式重在抓住城乡二元结构的症结即产业链上的不对等关系,从问题的核心入手才具有战略意义;二是该模式重在抓住农民神经的刺激点即信息化与产业化相结合,根据农民的特点推进模式才能够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三是该模式重在通过现代化的优势即信息来弥补地域局限,实现农民的就地城镇化。信息社会的城镇化不应过度强调地域优势,因为互联网能够有效地拉近时空距离,城镇化的实现也能够借此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

(二)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的局限

农村电子商务的兴起虽然能够克服传统城镇化的一些不足之处,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但也不能过分乐观地看待农村电子商务,盲目地进行模式推广,因为这种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1.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前景

不确定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产品质检问题、恶性竞争问题、市场饱和问题等。这些问题中如产品质检问题是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解决的,但恶性竞争问题与市场饱和问题则是不容易解决的。恶性竞争问题源于农村电子商务销售产品的同质性,也就是说农村电子商务的竞争力不够,多元性不足;市场饱和问题源于农村电子商务在产品研发和创新性方面不够。这两方面的问题都要求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广需要找准市场、找到自身特色,避免简单移植、盲目模仿。从整个电子商务的发展态势来看,电商高速增长的时代已趋于结束,导致过去这些年来每年翻番的条件(市场红利与人口红利)已经减弱。受整体市场环境的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前景更是未知,这决定了“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农村电子商务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随意推广,一旦市场萎缩、缺乏竞争力、效益低下,该模式便无法实现预期效果。

2.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对农民的能动性要求较高

如今代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势头的20个“淘宝村”均集中于东部地区。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的产业基础较好,很多地区在农村电子商务兴起之前,已经具有多年线下经营的丰富经验。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地区的农民能动性较强、市场意识浓厚、前瞻能力较好,他们肯吃苦、善经营、愿学习、胆大心细,这些能力不是所有农民都具备的。反过来,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农民很难在电子商务的激烈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单纯实现农民向“新农人”或“市民”身份的转变是没有现实意义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的效果取决于农民在信息社会中的竞争能力,这不是政府的配套支持与培育所能左右的。

(三)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对策

建议在认识到“新型城镇化推进中农村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优势与自身局限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发挥优势、克服局限、实现新型城镇化的特色推进呢?

1.加快农村信息化设施建设

促进电子商务的就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农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互联网和物流快递的普及等。虽然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工作已经取得了骄人成绩,但是物流快递的普及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东中西部在电子商务上的一个显著差别就是:东部地区大体上实现了物流快递在乡镇一级的覆盖,而中部和西部只实现了县一级的覆盖甚至还没有实现,因此中部和西部的农村电子商务是无法实际操作的,农民有网络而无物流支撑,特色农产品无法借助电子商务销售出去,外地产品也无法借助电子商务购买进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不但影响到农村电子商务的培育,也制约了农民追随信息时代的步伐。

2.多方努力克服农村电子商务现实困难

培育农村电子商务广阔前景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在发展中还受制于很多因素,硬件方面如网络流量、场地配置等,软件方面包括人才数量、推广渠道、品牌打造、产业升级等。针对这些因素的制约,地方政府、基层自治组织要着力解决好网络普及、供电保障、场地提供、人才吸引、产业升级等问题;村里要尽快成立相应的电商协会,便于品牌整合、市场推广、自主研发等。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来推进新型城镇化就需要保持好农村电子商务良好的发展势头,从质量保障、产品多元、不断换代等方面着手,解决好产品质检问题、恶性竞争问题和市场饱和问题,从而拓宽农村电子商务的前景。

3.重点扶持农民的整体转型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范文11

作者通过对安徽等地开展市场调研,对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系统的归纳总结,总体上上述诸多问题可以归咎于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建设,优质农产品有效开发与高效整合和优质工业品高效率下乡三个层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才紧缺,电子商务无法在农村落地生根

1.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输出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需求

通过调查显示:有意向而放弃开展电子商务的人群中,42.31%因为技术难题,29.49%因为缺乏团队。不少人因技术难题,无法从事电子商务。7.5%的网民开了网店,但是因为技术问题,运营效果不明显。

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严重紧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人才输出量上远远不足。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对于工业化电子商务发展而言,原本就显得极为紧缺的人才输出,随着农村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起来后,人才数量上的紧缺就显得突出;二是人才培养质量低。由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不平衡,课程开设不合理,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岗位技能需求严重脱轨,岗位群不明确,教师缺乏真实的实战能力等,导致人才培养质量严重缩水,绝大部分毕业生难以胜任电子商务工作,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输出的专业人才中,80%以上的毕业生无法从事电子商务工作。因此,随着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人才输出相对市场需求而言更是九牛一毛。

2.社会对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训质量不高,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近年来,各地区农委、商务局、农委、人事局等各大部门纷纷组织开展个体户、农民工的电子商务项目培训,从量上看虽然以初具规模,但是由于参训人员参差不齐,有初中生、高中生、大专生、也有本科毕业生,有开店人员、有从未从事过网上开店人员、甚至还有从没有进行过网络购物人员,同时培训承办机构五花八门,培训内容不是专业性太强,就是理论太过,类似的一揽子培训方式培训方式单一,导致培训缺乏针对性,培训层次不分明,培训时间不能保障,导致整体培训质量不高,参训人员无法胜任农村电子商务工作。

因此,由于人才紧缺,没有专业人才和专业团队注入,农村电子商务无法落地生根,电子商务在农村将缺乏实质性的发展基础。即使“村淘”“邮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等搬到每个农户家中,也只能是一种摆设而已,不能从根本上帮助农民形成农产品网络销售转化。虽然偶尔看到一些农产品的网络销业绩报道,但这也只是个案甚至是炒作,而不能成为一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新常态,更不能将这种个案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等同视之。

二、网络“有效网销”难突破,大大降低了农民对电子商务的认可度和参与度

由于农村资源缺乏有效开发与整合,物流?w系不健全,农副产品进城难度较大等诸多问题,农民网络“有效网销”很难突破。

从生产、加工、运输与配送环节看,目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凸显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农特产品产业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难以形成优势竞争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

农特产品生产环节缺乏有效整合:①绝大多数农特产品生产属于个体农户家庭式生产,产业规模小,生产网点相对分散,“收购难”问题愈发突出,无法形成规模效应;②缺乏统一的生产标准,散户在种养方面,从种子、肥料、饲料到种养殖过程,都是凭借自己的经验随心而行,产品质量无法保障;③农户的分拣专业水平低,层次分拣意识欠缺,大小不一、好坏不分,导致产品缺乏市场卖相和品质层次感,严重影响网络销售价格。④产品质量监测、监督难以控制,质量溯源体系缺失,消费者没有质量保证。⑤普遍农户缺乏品牌意识,加之产业规模小,农特产品缺乏优势竞争品牌。上述诸多因素导致农特产品无法形成较好的市场附加价值,使优质产品普遍出现“白菜价”,农民增收受限,对电子商务发展兴趣不高。

2.农村物流配送体系不健全,生鲜农副产品没法有效销售出去

虽然我国物流业在飞速发展,但是农村物流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偏远山区、落后地区),生鲜农副产品没法运出去。冷链物流体系不健全,运输途中容易腐烂变质,不仅造成巨大损失,优质生鲜产品贬值现象严重,网络消费需求大大缩水,生鲜农副产品电子商务无法获得有效发展。

3.电子商务技术受限和监测体系缺失,优质农产品往往在价格战中死于非命,农民参与积极性严重受损

一方面,电子商务与生俱来的信息相对对称、透明化程度高,整个市场竞争激烈,众所周知,电子商务不是在个性化、特色化竞争中发财,就是在价格战中死去。而当前受农民的文化水平、电子商务的业务能力、无品牌竞争优势、无质量溯源体系缺失、产业规模受限等诸多因素影响,决定了农村电子商务很难突破重围,实现特色化、个性化竞争,留给农民的只有价格战。

另一方面,很多农产品又非某个地区特有生产,同种产品在不同地区的产量和成本又不尽相同,从而出现即使是打价格战也往往是一场不公平的价格战,不少真正的优质产品往往死于价格非命。

另外,即使少数农特产品具有地域标签,但是由于质量监测体系缺失,加之在网上真假难辨,网络市场鱼龙混杂现象严重,优质农特产严重失去市场公信度,很难促使网络转化,如霍山石斛,原本享有九仙至尊美誉的优质产品,由于身份显贵、权威监测体系缺失等因素影响,导致高仿品层出不穷,在网上大家都在冠霍山石斛之名,这样一朵中华瑰宝就这样在外地高仿品中慢慢凋零。类似霍山石斛被网络市场所抛弃的案例举不胜举,农村电商发展很难突破。

三、工业品下乡受阻,农村“有效网购”市场推广很难深入

要能实现工业品全方位下乡,必须改变农民的消费习惯,要实现农民消费习惯的彻底改变,必须解决农民愿意买、放心买、买得起、懂得买等诸多几个问题。虽然全国多地也陆续开创了新模式、新方法力图破解电子商务进村难题。如浙江遂昌赶街模式,在每个村依托商业小店或卫生所建立服务站点,为服务站点免费配备电脑,并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解决上网问题。同时,在每个村培训兼职的站点服务员,通过返利模式让年轻人帮村民在赶街网上代购。还有天津乡镇驿站模式、村淘模式、中国邮政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模式,同时也开始推出旺农贷等农村金融服务项目等。不得不说大家的这些努力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得起、懂得买等问题。但是大家却忽视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各大电子商务巨头和村名在对待农村电子商务发展问题上,根本是存在着交易目不统一问题,各大电子商务巨头进驻农村电子商务市场其目的更多是为了瞄准农村电子商务蓝海市场,从农村索取新的流量注入来填补城镇网民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增长缓慢的空缺,从其动机和目的性上就决定各大电子商务巨头的竞争焦点是如何以不同的加盟模式吸引各县区、各乡镇、各乡村加盟,以便快速、更大范围地铺开整个农村市场网点,将产品卖到农村市场。而村民的电子商务交易目的更多是如何通过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将农产品很好的卖到城市去,从中获得比线下收购还要高的利益。因此,由于存在目的上的不统一,一方面即使是淘宝农村电子商务其主要精力和投入并非放在如何帮助村民提高农产品的销售上,另一方面当村民在农产品销售上看不到希望时,他们对发展电子商务兴趣自然就不是很高,参与度也不深入。从而不仅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进程的难度,更是严重阻碍了工业品下乡的进程,推广很难深入,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迟缓。

四、电子商务产业园功能单一,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农村电子商务工作总结范文12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电商;物流;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F724.6;F320.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2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十三五”期间,只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提高我国大国农业竞争力,才能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随着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产品进程双向电商通道的逐步完善,农村电商无疑将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将在乡村旅游、农村金融服务等方面深度发力,不仅会改善农民生活,还将加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电商仍面临配送体系不够完善、标准化程度不高、网络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问题,随着农民电商意识越来越强,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十三五”期间,电商必将成为精准扶贫和农村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农村电商未来的吸引力也将大大增强。

一、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义

1.农村电商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

电子商务需要寄托于互联网之上来发展,对于每一个行业而言,都需要建立一定的发展机制,农村经济体系的建设也是如此,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商业发展机制,才会为农村地区农产品的销售开辟新的道路。我国是一个多元化的国家,从现如今的农村销售模式上来看,如果能够将现代化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引入到农产品的销售中,必将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帮助。通过网络促进了信息的沟通与传播,可以有效的缓解农产品囤积、滞销等现象。2016年初,阿里巴巴公司与柳城县政府有关部门签约成功后,充分利用了农村电商低成本、快捷、直接、打破空间和时间壁垒等优点,实现了农产品在网上销售的工作,有效的解决了农村“卖难”问题,使农民在家中也能享受到和城市中一样的便利生活。由此可见,电商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促使农民增加收入,促进农村整体经济消费的不断发展。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农村市场进行合理的开发,必将会取得很大的成效,在日常的生活中,有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进而促进电子商务在农村的快速发展。

2.农村电商可以拉动农村的消费

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购物选择面狭窄,假货充斥现象严重,导致农民减少线下消费的欲望,电子商务平台成为了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有效工具。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村使用手机上网比例高达84.6%,农村消费人群主要是20-29岁,占农村消费者总数的32%,由于网上价格优惠、具有更多商品选择的空间,网上购物为村民带来超越线下购物的绝对优势。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网购2014年规模累计达到1800亿元,2016年将达到4600亿元,此数据说明中国农村电商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由于农村淘宝店的不断兴起和发展大力推动了农村消费,为百姓提供更加广阔的消费空间,电子商务平台不断推动农村网络消费市场的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1.对电子商务的认识较为落后

政府有关部门对于农村信息化意识薄弱,对农村信息化建设内容理解不是十分清楚,未能意识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政府部门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认识不够充分,导致政府未能够结合本地区农村电商具体情况及具体现状进行完善的建设。除了政府部门对农村电商认识淡薄以外,还包括百姓思想之间的差距,很多时候农村地区的人们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对于新鲜事物接受缓慢。对于一般的农村家庭而言,如果出现任何的意外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大多数的农民家庭对电子商务交易有着一定的抗拒心理,很少有农民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商品交易活动,他们认为传统的农业购销方式存在一定的安全性及稳定性,往往忽视了现代化市场发展的真正需要。在电子商务出现的时候,买卖双方通过网络建立关系,由于地域的限制,建立安全和信任的交易关系十分困难,政府及百姓对于农村电商认知度不够是导致电子商务在农村不能够更好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农村地区电子商务网络基础设施不完善

电子商务的发展要依托于现代化的信息与网络技术,而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中,一些偏远的山区连通讯工具都没有,电脑的普及性很差。首先农村电商网络硬件设施不完善,例如没有宽带网络接入,3G/4G网络信号覆盖不够全面;面向三农提供的网络平台、数据共享平台都比较少,尚未建立利于农村电商发展的农业数据平台。其次农村电商网络基础设施软实力有待加强,例如农村商业流通基础设施有待加强,农村地区缺乏对于电脑的了解,农村地区网络传播能动性差。由于农村的地理分布问题,导致了农村各地区之间网络设施建设不全面,满足不了广大农村用户对互联网的需求,原始的有线网络建设不仅投入成本巨大、运行维护成本高而且收益缓慢。这些因素都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3.农村地区物流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村电商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由于农村地域普遍较为偏僻,运送成本过高,农村物流配送能力有待提高,缺少专用的搬运设备;车辆配置较落后,导致远距离农产品无法送达;库存仓储条件有限难以保证农产品新鲜程度;网络与农户接通“最后一公里”配送工作未能在农村真正实现;物流体系节点覆盖率低,不能保证配送站全面性。所以很多物流公司的配送范围并不包括农村地区,可见物流体系还有待完善。

4.农产品加工满足不了电子商务品质需求

我国的农产品加工面临着大量的农产品加工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和国内的生产总成本不断上升的双重压迫。我国目前大多数的农产品加工主要局限于个体生产或者是小部分的承包制,导致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效率较低。并且农产品再加工未真正运用现代工业体系,未能从实质增强农产品功能;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消耗资源,破坏了生态环境;农产品加工水平低下,缺乏对于产品的精加工及深加工,导致农产品质量低下,农产品粗放型的经营模式制约了农村电商的进步与发展。

5.政府有关部门对电商的管理不到位

农村电子商务要想实现快速的建设和发展,必将离不开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管理。由于我国农村电商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政府对于农村电商扶持力度薄弱,农村电商专项资金及技术支持不够及时,关于引进物流企业入驻农村未能出台相关普惠制政策,政府对于市场秩序监督不到位等因素,导致农村电商发展缓慢,这也就导致了农村地区电商缺乏专业的技术性政府指导。

三、解决我国农村电子商务问题的对策

1.加大宣传提高农村电商认知度

在促进农村电商发展中提高农村地区人们自身的素质和意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例如张贴宣传海报、设置网络宣传栏等,或者是通过平面媒体等来对农村地区的人们进行文化教育,利用新媒体平台宣传农村电商成功案例,积极调动村民思想意识,加强人们的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这样能够更好的实现现代农村的发展和建设。不仅如此,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安排一些电商专业刚毕业大学生到农村地区进行实习,这样不仅可以能够让农村地区的人们更好的接受到外界最新的技术和思维方式,可见提升现代农村地区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农产品始终都有着一个非常广阔的市场平台,农民应增强电商意识掌握正确的机会去寻找销售平台,如果能够学会科学有效的运用互联网技术,就可以更好的将电子商务与农产品销售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实现农村电子商务的高效发展。

2.加强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

网络建设是农村电商发展的首要内容,信息化技术的建设和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综合国力的主要内容,只有不断的加强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才会更好的改善农村地区的现状,为实现农村地区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了确保我国多数农村地区能够实现电子商务的合理化运用,就应该不断的加强农村地区的网络建设,通过建设网络设施来为后期的电子商务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架设网线、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完善硬件设备,提升网速,扩宽通信管网、建立无线基站、加强农村计算机设施的覆盖率,采用WLAN无线局域网技术替代部分光纤网络, 最快的将网络拓展到每村每户,并且节省到每位农民的最后一公里的接入成本中,大幅度的降低线路铺设成本。使互联网光辉照进每一个村舍,为互联沟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些都是加强农村地区网络建设的重要举措。

3.完善物流体系的管理机和建设

完善农村地区物流系统是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的先决条件,对于我国而言,城乡之间的物流体系建设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对于乡村地区而言,物流体系并不完善,为了能够更好的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建设,有关部门应该利用先进的信息手段和网络技术来优化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例如通过规划路线、降低运输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等,在农村地区加强“最后一公里”物流建设,促进农村电商真正快速发展。对于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而言,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来完善现有的物流体系才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内容。

4.提高农产品质量满足电子商务品质需求

提升农产品生产品质不仅仅是为了顺应消费市场需求,更是为了农业产品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提高自身生产力的基础上,生产好的农产品需要从源头保护好生态农业资源,提高生产技术,为完善商品品质建立深加工产业链,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真正意义上做到精加工,从品质源头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满足电子商务的市场需求。

5.国家加强对农村电子商务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二十一世纪互联网的发展为人们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是在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隐藏着一些风险,例如互联网存在着网络诈骗,还有一些非法的商家在网络上进行农产品销售。所以农村在运用电子商务的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我国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2015年11月9日,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78号),奠定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基石,为确保电子商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网上技术、产品、市场信息的可靠性,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该方面的监督力度,定期的对网络上相关内容进行核实和监督,一旦发现有违法的情况就应该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对其进行制裁。

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部门起到的不仅仅是监督作用,更是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相关部门统筹协调电子商务发展以外,农业、扶贫、供销等涉及农村电商也出台明确的农产品电商帮扶政策,政府加强推动整合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集中在网上推出;培育一大批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县、淘宝村以及农村电商模范企业,建立试点推进电商帮扶工程工作。政府通过创办电商创业孵化基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通过相关创业贷款等福利政策促进农村电商发展。对于我国而言,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有可靠的市场信息来源,采用正确的引导形式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四、结论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现如今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要想更好的推动农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就应该从根本上认识到电子商务的重要性,与城市地区相比,农村地区存在着经济落后、人们思想落后的情况,这些都是能够影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有不断的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才会更好的实现农村电子商务的高效发展,为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给予更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范鹏,张继宇,王梦瑶,李东学.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几点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13(08):134-146.

[2]张建,王猛,李上宏,张铁柱.河北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06):121-128.

[3]于晓燕,汪小菲,李萌浩.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经济导刊,2013(06):134-167.

[4]郭军明,董月丽,李青青.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策略浅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06):187-189.

[5]叶福全,王雪飞,李阳阳.关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思考[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4(04):12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