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

时间:2024-02-21 14:35:14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1

房地产业进入新阶段,需要认识和拥抱互联网。

当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兴起,互联网创新驱动的新的供应链和新的经济动能,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为手段的产业领域服务,成为各行各业的基本共识。房地产业走向新业态,需要创新和拓展互联网。今年“两会”,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提出要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正在与经济社会方方面面融合,在推动房地产业提高效率,加快组织变革,促进技术进步,提升生产力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代表一种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经济形态不断的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发展、创新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

房地产业告别了黄金十年,迎来白银十年,房地产行业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房地产产品经历四代转型,

第一代是为业主提供一座好房子,一个居住空间;

第二代是为业主提供好的建筑、好的户型、好的景观绿化,好的生活配套;

第三代是为业主提供集品质及服务于一体的大体量的住、商、旅、文、老综合体;

第四代是提供高品质的生活方式,即通过创新实现文化、信息技术、科技创新、互联网+应用的合成与整合以及向后期服务产业链延伸,建立舒适生活、健康愉悦、延年益寿的生活环境。让住户得到更舒适的居住体验,回归住宅本身的居住价值。可见,房地产业同工业一样,也要实现4.0版新业态。

我国房地产业的三大改变:一是住房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变化。住房需求层次和需求观念发生了变化,房地产每年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但核心是供求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仍然是由传统的衣食住行需求变为人性化的生活方式的需求。居住人群分散、需求多样性、个性化,城市各具特色,迅速掌握和市场预测较为困难,供求十分复杂。消费者会依照自己年龄、职业、家庭情况,了解欲购楼盘周边的交通、文化、教育等信息,这种需求是千差万别的,要精准地掌握这些需求必须通过大数据、互联网汇集算成。互联网是聚合和整合这些有效需求信息的工具。二是改进信息的获取和过渡的方式。三是将分散的信息整合后,有针对性的提供给消费者。

互联网是一个产业,同时也是一个工具,运用户互联网+中国房地产产业转型升级作用很大,通过互联网把资源聚集起来,是促进产业升级的观念的提出,也是机制的创新。

进入互联网以后,不但通过资源整合、兼并重组、跨界合作、人才流动,改变房地产的生产组织方式,还能通过利用互联网技术支持房地产业创新产品和服务,优化流程和管理,增强资源服务。

通过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能够降低传统业务的营销和运营成本。同时围绕互联网技术开展新的业务,如社区增值服务、房地产金融等,这也符合房企的转型思路。三五年后,将检验‘互联网+’概念的成果,过了这两年的风口,市场将回归理性,企业的好与坏很容易浮出水面,届时“互联网+房地产”企业大洗牌的阶段也就会来临。

由于多地产、跨界地产的特点,为互联网对置业提供了多种可能。互联网通过发现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差异化发展。例如万达按照要求,在万达广场定制实体店,实现线上线下强强联合。再比如,江苏盐城在新区引进大数据产业,推动智慧城市、生态城市、人居新城融合发展。

利用互联网金融解决开发企业所需的资金。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成立了中国供求网,目标是为全国2800多个市县提供融资、融商等中介评估和信用服务。这些互联网+服务,无疑在房地产等业态和模式的创新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互联网另外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新。前几年,由于租赁市场发展缓慢,房地产企业和企业家创新动力不足,而互联网+所提供的跨界融合无疑激发了企业家二次创业的热情,像万科的毛大庆创业做创新工厂。如论坛用互联网为阿拉善牧民公益卖小米,有了互联网,使企业家对市场的把握更准确、管理更智慧,人和人的创造性也得到更好的发挥。

房地产业展现新特征,需要连接和融入互联网

对互联网仅仅停留在供求认识和需求把握还不够,还要运用好互联网。当前房地产领域哪些环节需要互联网,互联网+加到什么地方最合适,发展的趋势是推动互联网与房地产业的全面融合。利用互联网+帮助房地产行业找市场、找定位、找资金、找客户、找人才、找合作。看房地产业的未来市场究竟在哪里,产品能不能满足老百姓需求,其中有五个方面应该优先考虑。

互联网+产业融合:互联网虽然千变万化,但本色就是连接。无论连接是人与人的关系,还是连接产业与产业的关系,互联网的重要之处就是实现更大的拓展和延伸,网络越大,拓展力越强,房地产产业链长,多环节环环相扣。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升房地产业的附加值、深价值还有很大空间。

我们将不可移动的房地产变成灵性的、人性化、绿色、环保、宜居、节能、生态的房地产,从而实现房地产的居住生命周期中价值最大发挥,同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互联网+众筹:首先,它能营造市场,以需定产,新金融服务为消费者降低购房职责。房地产除了土地、建造成本以外主要是融资成本和营销成本,这些成本大部分由消费者承担,众筹以后可以将市场零散的资金归集起来,减少项目前期开发的费用,有效降低开发成本。其次,可以帮助开发企业尽快回笼资金,加快资金周转。在制造稳定供需市场、保证企业收益、节省过程有好处。三是消费者可以在线上选择设计,考虑地段,自己提出意见、户型和配套设施的需求,跟踪施工建设,施工建造和质量监管,将小区的文化、教育、健康等资源引入未来社区。

互联网+营销,化繁为简,让买卖双方都受益。它的好处一是信息便捷,方便查阅,有利于新房交易,也有利于发展中介市场。

互联网+家装解决了装修个性和批量化生产,将传统家装的研发、设计、硬装、软装,家电等联系在一起,30分钟左右就可以打出效果图。

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室内设计和装修服务一键生成,成本和工程量一标核算,施工效果图一目了然,使住房者既省时、省力,也省心、省钱。

互联网+社区服务,构建社区生态链的“引力”与“磁场”。

只要我们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房地产提升产品品质的前景会越来越好。经济社会效益也会不断提高。房地产与互联网的融合不仅仅是上面五个方面,还会把互联网+与房地产的设计与施工、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以及清洁地产、旅游地产、养老地产、医疗健康等相融合,为传统的房地产业插上新的翅膀。

房地产业走向新业态,需要创新和拓展互联网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房地产业的发展方式,推动房地产业向高层次、高质量发展。但在用好和发展互联网优势的同时,也不能丢掉房地产业长期形成的优势和特点。优势之一就是住宅产业化和百年住宅的创新技术和信息手段。住宅产业化与互联网有着天然的共存共生的关系,其本身就有新技术、新服务的代表,除了先进产业的大方向,要使互联网+在房地产业发生更大的作用,关键要让互联网与信息化、与住宅产业化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在这方面有两项工作非常重要。

互联网+住宅产业化,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通过互联网与信息化,促进互联网与建造业的跨界融合,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BIM技术进行制作在供应商阶段,不管是预制的墙还是部品,都通过芯片连接起来,无论钢材、沙子是哪里生产的,整个生产过程是谁经手的、谁安装的、谁监理的,全部可以数字化,让每一个部件、构件、标号、质量都能跟踪,向实现房地产业中国制造2025或曰4.0版房地产迈出了一大步。

利用互联网核心改进互联网的建造方式。远大住工在充分吸纳美国、日本、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先进理念与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实际情况,建立起完善的住宅产业化研发体系、制造体系、施工体系、材料体系和产品体系,解决了保温隔热、隔音效果差、防护抗震性能不符合要求等质量通病,使污染、能耗降到再低,有利于住宅建造早日创造工业化标准、工厂化精度、工业化效率、工业化质量。

通过互联网技术改进和提高住宅的性能。过去住宅品质上不去,与部品性能差、质量使用周期短有很大关系,具体体现在采购环节成本高、效率低,信息不对称,在建材和部品部件优采方面做得还不够好。有了电子商务,在线上线下互动,优采平台不但能进行产业化选择更多更好产品,还可以淘汰那些能耗高、有污染的建材,利用更多的绿色建材、环保建材和新型建材,提高居住者的居住质量和生活品质。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2

一、电信网间互联组织机构

(一)为加强对我省电信网间互联工作的领导,省通信管理局成立由主管局长任组长、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的电信网间互联工作领导小组。

(二)各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成立电信网间互联工作小组,由公司分管领导任组长,成员由计划建设、运行维护、市场经营、计费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同时明确具体承办电信网间互联工作的牵头部门,各市级分公司应指定专人负责电信网间互联工作。

二、电信网间互联例会制度

(一)省通信管理局在每季度的第一个月(时间、地点届时通知),主持召开由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分管领导参加的电信网间互联工作会议,学习信息产业部有关电信网间互联的法律、法规和规定,通报网间互联情况,研究解决网间互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安排部署下一步网间互联工作。

(二)省通信管理局根据工作需要,每月召开由相关电信运营企业电信网间互联牵头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网间互联工作情况通报会(时间、地点届时通知),协调解决网间互联中存在的问题,通报电信网间运行质量情况及网间通信主要障碍处理情况等。对于出现重大网间通信障碍的,邀请相关省级公司分管领导参加会议,必要时邀请相关市级分公司有关人员参加会议。

(三)各省级电信运营企业应不定期召开相应会议,研究解决网间互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三、电信网间互联备案制度

(一)各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应将网间互联组织机构设置和变动情况及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二)各电信运营企业(含专用电信网单位)省级公司,根据本网工程进度或网络运行情况,在向其他电信运营企业省级公司提出互联申请时,应当面提交互联书面要求,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互联工作开始启动。

网间互联需新设互联点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供下列备案材料:1、互联申请;2、互联技术方案;3、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通信设施、设备配置情况;4、互联的工程进度计划安排及资金保障等。

网间互联不需新设互联点,只需进行网络扩容改造的电信运营企业应向省通信管理局提供下列备案材料:1、互联申请;2、网络运行情况;3、互联技术方案;4、工程进度与资金保障等。

省通信管理局自收到备案材料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完成对备案材料的审查,向互联申请者发出予以备案或不予备案的通知。予以备案的,以备案通知上所确定的时间启动互联工作;不予备案的,书面通知申请者并说明理由。

电信运营企业不得拒绝其他电信运营企业提出的互联要求。

电信网间互联工作启动后,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就启动的网间互联事项进行友好协商,每次互联协商会议均应制作会议纪要或经双方签字认可的会议记录。

(三)两个电信运营企业之间或电信运营企业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达成的互联有关协议,均由省级公司签订,被授权的市级分公司可以签订省级公司协议的补充协议。

为便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掌握协议内容,协议签订双方在协议签订的10个工作日前,应将协议初稿报省通信管理局初审。10个工作日内不提出意见的,视省通信管理局同意,双方可以签订协议;省通信管理局认为有关条款有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在10个工作日内将意见通知双方企业,双方应修改协议初稿。

(四)各电信运营企业间及各电信运营企业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签订的互联协议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互联协议不得含有歧视性内容和损害第三方利益的内容。

(五)互联双方省级以上机构应当自协议签订之日起15日内将协议发至各自下属机构,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六)互联实施中,因客观原因致使互联不能在规定的互联时限内完成的,经互联双方认可并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可以顺延互联时间。

(七)互联双方在省通信管理局就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作出行政决定前,可以自行达成互联协议,并在10个工作日内报省通信管理局备案。

(八)省通信管理局对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出具的《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在7个工作日内向信息产业部备案;对申请协调的互联争议作出的行政决定,在7个工作日内向信息产业部行政复议机构备案。

四、电信网间互联报告制度

(一)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落实已启动的网间互联进展情况(含有启动的互联项目名称、工作进展、存

在问题、解决办法及时间进度等内容)报省通信管理局,详见附表一。

(二)互联双方应当在业务开通30日内,将互联启动日期、业务开通日期及业务开通后3日内的网间通信质量情况,以书面形式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

(三)实现互联的电信运营企业应按照省通信管理局"关于定期监督检查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通知"(通信管[2002]35号)的要求,在每月10日前将上月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情况报送省通信管理局。报送的内容包括:电信网月度运行情况报告(如通信质量概况,对网间业务封堵、网间通信中断、网间通信重大障碍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等通信异常情况的分析及拟采取的措施,建议等)和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表(详见附表二)。

(四)当发生网间通信中断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网间接通率即应答试呼比低于20%,以及用户有明显感知的时延、断话、杂音等情况)时,电信运营企业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恢复通信,做好必要的记录和其他相应的工作,记录应妥善保管备查,并及时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在通信恢复后的10日内,互联的双方省级公司将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向省通信管理局报告,报告须附相应的原始数据和有关资料。

网间通信中断30分钟以上的,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应按照《**省电信运营业事故报告规定(试行)》的要求,及时报告省通信管理局。

(五)为了便于省通信管理局了解网间通信质量问题的处理情况,各省级电信运营企业间有关网间通信质量的函文应同时抄送省通信管理局。

五、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制度

(一)电信运营企业之间的互联工作应以省级公司为主,在互联实施中发生争议致使互联不能继续进行或在互联后发生争议影响网间业务互通时,争议双方应尽可能在省级公司之间协商解决。

(二)电信运营企业之间、专用电信网单位与电信运营企业之间发生互联争议,经协商,确实不能达成协议的,争议的任何一方均可以向省通信管理局递交《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详见附表三)申请协调,并附网间互联争议的有关材料。

(三)省通信管理局在收到互联争议协调申请书后,对协调申请书的内容进行初步审查。经审查,发现申请协调的争议有与国家有关规定明显不符或超出省通信管理局职责权限的,在5个工作日内给予书面答复不予受理或告知相关机构处理;对申请协调的争议符合有关规定要求,省通信管理局在7日内依据相关法规、规定,公平、公开、公正地开始协调网间互联争议问题,并出具《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协调意见书》(详见附表四)。协调自开始协调之日起45日内结束。

(四)协调结束后,争议双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省通信管理局将根据不同类型的互联争议,随机邀请电信技术、经济、法律方面的专家进行公开论证。省通信管理局根据所邀请专家的公开论证结论和提出的网间互联争议解决方案作出行政决定,强制争议双方执行。行政决定在协调结束之日起45日内作出。

(五)必要时,省通信管理局可以对网间互联提出具体的业务开通时间要求。

六、电信网间互联网络运行管理制度

(一)未经信息产业部批准,任何电信运营企业(含专用电信网单位)不得擅自中断网间通信。

(二)电信运营企业对涉及网间通信设备的检修、搬迁、工程割接、网络及软件版本升级等可预见的原因影响网间通信的,应当提前15个工作日向省通信管理局提出书面申请,经批准后方可实施。

(三)电信运营企业应明确划分网间通信的运行维护责任,加强对网间互联设备的运行维护管理,建立网间通信质量相互通报制度,定期协同分析网间通信质量。

(四)电信运营企业应建立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任何电信运营企业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应及时与对方电信运营企业联系,双方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

(五)网间互联中继忙时平均每线话务量达到0.6Erl时,互联任一方应按照互联有关规定,在向省通信管理局备案后,启动网间中继电路扩容工作。经扩容,网间互联中继忙时平均每线话务量不超过0.5Erl时,本次扩容工作结束,以确保网间通信的畅通。

七、电信网间互联通报制度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3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统计数据 质量管控 研究

一、统计数据质量管控概述

统计数据质量管控是统计数据工作中重要的部分,完善有效的质量管控可以提高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为企业事业单位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性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统计数据质量的重要性更大。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和信息化的背景下,统信息的数量越来越多,并更加复杂化,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可以及时地位企事业单位提供决策和经营的真真实有效的数据,但低质量的统计数据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在逐渐增加,因此,“互联网”+时代下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更高。

(二)传统统计数据质量管控方法

传统统计数据质量管控方法有: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基于知识的方法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传统统计数据质量管控的方法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不断发展,在新形势下,统计数据工作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统计工具和统计质量管控的方法,对统计数据的质量进行全面的提升。

二、“互联网+”时代下对统计数据质量管控的新要求

(一)“互联网+”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信息的快速传播性,给企业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数据库资源,有利于数据资料的搜索与使用,大众可以随时搜索到他所想要了解的数据信息。

互联网时代下的统计数据要更具真实性,更具准确性,才能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如何对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下的统计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质量管控,成为企事业单位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准确、真实、具有时效性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可以为企事业单位的职能规划和经营发展,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二)新形势下统计数据质量管控工作面临的挑战

1、统计对象日益复杂化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使企事业单位的相关数据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储存和传递,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使统计数据的对象日益复杂化;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使统计数据的对象多而杂,很多民营企业或者小型企业生产经营不合理,在进行经营统计数据时面对着很多复杂的统计数据问题,导致统计数据的质量无法保证,不利于统计数据的质量较低。

2、基层统计工作没有顺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

虽然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统计数据的方法和工具的改进,有利于统计数据质量的管控,但是基层统计工作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利用较少,由于地域和资金的限制,不能有效地对“互联网”+时代下的各项信息技术进行熟练掌握,导致数据的统计工作出现滞后和不真实的情况,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

三、利用“互联网+”加强对统计数据质量管控的可行性分析

(一)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最重要,它是支持数据质量的前提,准确的统计数据可以为企事业单位工作提供有效的管控数据。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技术设计统计数据的质量评价信息体系,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管控,促进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的提高。

(二)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由于统计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方法不合理,统计监管不健全等问题,导致统计数据不真实的现象存在。“互联网+”可以促进信息数据有效共享,有利于消除和减少生产经营、贸易往来中的虚假信息,促进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计算机统计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有效真实的进行数据统计,提供了具有科学分析水平的统计工具,实现数据的快速、有效收集和统计,并保证了统计的真实性。

四、结束语

本文从统计数据的质量管控现状出发,以企事业单位数据统计为重要研究点,研究“互联网”+时代下统计数据面临的调整和问题,分析统计数据质量管控的可行性,希望本文对“互联网+”时代下的统计数据质量管控的研究,能够为统计数据质量的提升起到一定推动作用,促进统计数据质量管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学刚,王学斌,刘康兵.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11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4

一、“互联网+”概述

1.“互联网+”的含义

在2012年11月的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于扬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在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继而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两次提及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的时代已经迎面向我们加速走来。“互联网+”就是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传统的各行业进行重新的组合、融通、创新,改变传统行业原有的发展模式、结构,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最终实现大于相加的效益。

2.“互联网+会计”的发展

1979年我国第一次对会计电算化进行试点工作,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会计对互联网的首次触及,也是“会计+互联网”的基础阶段,“会计+互联网”只是把互联网用做一种工具、传输介质,在不改变会计业原有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互联网技术一种浅层次的运用,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互联网+会计”是对“会计+互联网”的更近一步的发展,以互联网技术为主要侧重点,互联网企业作为主导者促进会计行业和互联网技术的紧密结合,改变其看待用户和与用户相处的方式,颠覆会计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使会计资源在时间上、空间上得到合理的调节和配置,促进会计工作的转型。会计的发展受到社会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其中社会条件影响更为重要,“互联网+”无疑给会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互联网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应用及影响

1.为会计职能的转变提供了环境

现代社会对会计职能有多种说法,其中“一职能”、“二职能”、“三职能”中的“二职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所谓“一职能”就是提供会计信息,“二职能”就是会计核算职能和会计监督职能,“三职能”就是计算过去,控制现在,预测未来。“互联网+会计”的发展,让会计行业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背景下,不再将过多的时间精力放在数据的收集、填制等方面,大大减轻了工作负担,管理职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管理会计的工作逐渐强化,会计工作的目的从主要为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服务向主要为企业内部预测,管理、决策服务,改变会计被动的事后处理会计信息模式,加强事前的预测、计算,事中的监督管理,动态且全方位的监控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

2.为会计人员的转型提供了动力

传统会计从业人员的特征就是高级会计从业人员稀少,低级从业人员居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技能单一,思维僵化,传统会计人员不适应“互联网+会计”的发展要求,“互联网+会计”的发展潮流推动会计人员树立互联网思维,处理、分析、管理数据的能力增强,不仅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还积极学习互联网技能,使用软件完成传统的数据收集、填制,具备高超的沟通交际能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向全方面、互联网化、创新型会计人才发展。

3.为会计技术的升级提供了支持

传统的手写复式簿记系统存在耗费时间长,数据精准性较低,工作量大的特点,“互联网+会计”下应用的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给会计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例如XBRL对企业的档案、财务信息、工商信息、质检、国税、地税等信息进行快捷高效的处理,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企业管理领域、审计领域、证券市场领域等;对于会计数据的指数式增长,云计算显示出超大的容载量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云计算基础上建立的会计信息系统降低企业成本,信息传递更加便利化。

三、“互联网+会计”发展过程的对策思考

1.修订法律法规,完善会计准则和规范

一个事物要想得到快捷高质量的发展,政府出台的法律法规能提供最好的保障?h境,“互联网+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善,政府应根据我国“互联网+会计”发展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政策,颁布相关规范“互联网+会计”推广发展的法律法规,同时完善企业会计行为的参照物-会计规范、准则。规范从业人员的会计行为,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监管会计系统,保护会计软件的开发,严厉打击盗版行为,使“互联网+会计”的发展有法可依,处在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环境里。

2.更新会计理论,完善数据标准

“互联网+会计”的发展催生了一套新的发展模式,传统会计理论已经不能完全覆盖互联网下会计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下的会计模式,扩大了会计主体假设的范围,比如网络公司的兴起,持续经营假设对于经营灵活的“互联网+会计”模式的意义也没那么重要了,会计分期假设跟互联网会计模式要求即时结算也不吻合,货币计量假设更是受到了电子货币兴起的冲击4,这就要求专家学者去更新会计理论,根据“互联网+会计”的实际发展特征,更新相应的会计理论,以形成一套与之相匹配的会计理论体系。数据标准的制定对于会计主体来说至关重要,因互联网而兴起的新的会计发展模式,需要对数据标准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同时加强与国际的接轨,促使企业进行成本控制,制定合适的价格战略,做出最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

3.加强创新研究,提高会计技术水平

我国的“互联网+会计”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相关技术仍需不断的完善改进,就会计软件而言,很多企业没有相关的资金支持和科技力量,去研发一套与自身经营条件完全吻合的财会软件,不得不去花高价购买其他公司研发的软件,这让企业的成本提高,还包括系统运行成本、维修成本,买入的软件与公司的契合度不高,除此之外,软件的质量还不能得到有效保障,软件中的某些模块设计有缺陷,轻则导致数据丢失,重责数据分析错误,致使企业决策的依据错误,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政府应该加强对互联网会计技术的支持力度,鼓励会计技术的创新研发,强调会计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吸收借鉴国外先进的会计技术,提倡财会人员进行会计技术的研究、互联网人才研发会计软件,提高互联网会计的技术水平,降低会计技术的使用成本。

4.树立互联网思维,培养综合性、全面性会计人才

人力资源是“互联网+会计”发展最宝贵的财富,“互联网+会计”要求相关从业人员既要拥有扎实的会计知识,又要具备相应的互联网技术。针对我国现在会计从业人员的基本现状,从业人员需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强化财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树立互联网思维,提升互联网技术掌握水平,政府、企业组织“互联网+会计”的培训、讲座,提供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的学习平台,派遣员工深造学习,定期测试,优异者进行奖励,不合格者处罚或者淘汰,奖惩并重,从业人员自身也应该树立学习无止境的信念,强化自身职业道德操守。使会计人员能够在“互联网+会计”的发展模式下建立完整的会计系统,处理会计数据,完成会计确认,进行合计核算,自动精准生成会计报表,用战略性的眼光思考解决企业经营中的财务问题,分析内部及外部的数据信息,制定精准的预算及决策。

5.鼓励资本流入,发挥社会各界资金支持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会计行业的发展,大到国家,小到每一个人,都深受其惠利。但是很多企业苦于资金短缺,会计软件的买入、运行、维修成本过高、会计信息系统的高成本,及互联网会计技术推广的资金需求量大等原因,还处在传统的会计模式。在全社会应该建立起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资本为辅的资金扶持模式,加大各类型的民间资本在“互联网+会计”的活跃度,由民间资本出资研发核心会计技术,互联网巨头与会计行业深向合作发展,同时政府在“互联网+会计”的发展中调拨一定的资金,直接补贴企业,对软件等会计技术的购买、运行实施优惠政策和抵税政策,使“互联网+会计”的发展有大量的资金作为保障。

6.强化监管度,保障会计信息的安全性、准确性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5

根据我国电信网间互联的有关立法,电信网间互联合同的主要内容包括:签订合同的依据、互联工程进度时间表、互通的业务、互联技术方案(包括互联点的设置、互联点两侧的设备设置、拨号方式、路由组织、中继容量,以及信令、计费、同步、传输质量等)、与互联有关的功能及通信设施的提供、与互联相关的设备配置、互联费用的分摊、互联后的网络管理(包括互联双方维护范围、网间通信质量相互通报制度、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网间通信重大障碍报告制度、网间通信应急方案等)、网间结算、违约责任等。

下面就网间互联合同中若干关键性条款的商订作如下说明:

(一) 关于网间互联的原则

互联双方应在合同中明确:合同任何一方必须在遵守国家有关电信、法规和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的有关管理互联规定和技术规范的前提下,向合同另一方及时、合理地提供所需的网间互联服务。在国家规定的互联范围内,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得拒绝对方提出的互联要求。

合同双方应按照技术可行、合理、公平公正、相互配合、诚实信用和维护电信用户利益的原则实现网间互联。互联方案应有利于合同双方业务的开展和满足电信用户的需求,方便合同双方的网络管理,同时要便于合同双方的网间结算,并保证双方网间通信质量的安全可靠,且符合国家标准。 互联双方还应根据有关互联法规和规章的要求在互联合同中明确约定具体的互联时限,并在约定的互联时限内完成互联工作。

,电信立法对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行为实行比较严格的规制。主要表现在:

1、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必须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行、不通信网络中的任何一点上,与其他电信业务的经营者实现互联。

2、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必须制定、公布具体的互联实施办法。

3、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必须根据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的互联要求,及时配置、改造、扩容其网络。

4、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必须向其他电信业务的经营者提供与互联有关的网络设备功能、机房、管道等信息。

5、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必须保证通信质量不低于其网内同类业务的通信质量。

6、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在技术可行的前提下,应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的要求,必须无附加条件地及时向其用户提供各种电信业务服务(含特种业务和智能业务等)。

以上六项中的5、6项同样适用于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①

(二)关于互联业务的范围

互联合同双方在实现互联后,原则上一方所有的电信用户和国际、港澳台来访到一方的电信用户均能与另一方所有的电信用户相互通信。在起草互联业务的范围条款时,最好采用列举加综合的方式。例如,“甲方所有的电信用户,包括但不限于……和国际、港澳台来访到甲方的电信用户能够与乙方所有的电信用户,包括但不限于…..,进行相互通信。”

如果遇有互联合同一方电信网与第三方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须经过合同另一方电信网实现互联时,合同一方应将其与第三方电信业务经营者所签合同中有关转接的内容以书面形式向合同另一方提供。

(三)关于互联技术方案的确定

互联技术方案是网间互联合同的重要标条款,包括互联点的设置、互联点两侧的设备设置、拨号方式、路由组织、中继容量,以及信令、计费、同步、传输质量等。

1、 互联点的设置。

互联点(Point of Interconnection,“POI”)是指两个电信网网间直接相联时的物理接口点。互联合同一方的电话网与互联合同另一方的电话网之间是通过互联点相联接的。

根据我国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的有关规定,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与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互联时,互联点应当设置在互联传输线路的一端,即远离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侧的设备的一端(例如,当互联传输线路为光缆时,互联点设置在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光配线架外侧)。如果两个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电信网网间直接互联时,互联点的具体位置由双方协商确定。

关于互联点的数量应当根据互联合同双方业务以及网间通信安全的需要协商确定。但是,在一个本地网内,合同双方电信网网间互联应当至少有两个以上(含两个)互联点。当一个本地网内的互联点超过一个时,互联点两侧的关口局可以交叉使用。互联合同中对关口局的概念和作用应进行明确约定,即:关口局指靠近互联点两侧用于疏通网间业务的电话交换机,该交换机具有网内汇接功能。在一个本地网范围内,合同一方关口局可以与合同另一方关口局互联;一方IP电话网关可以直接与另一方关口局互联,也可以通过本方的关口局与另一方的关口局互联。

2、拨号方式、接续路由及网间号码传递。

本条应重点约定的内容有:本地电话的呼叫与接续、国内长途电话的呼叫与接续、国际电话的呼叫与接续、IP电话的呼叫与接续、紧急特服台呼叫与服务台直联、转接呼叫、呼叫前转、网间主叫号码传递的实现以及信令和同步方式等。

关于拨号方式应以举例的方式进行约定,如一方移动电话用户呼叫另一方本地固定电话用户或普通特服业务时拨:0+长途区号+另一方固定本地电话号码或特服业务号码,或直接拨另一方固定本地电话号码或特服业务号码。当一方移动电话用户呼叫本地紧急特服业务(110、119、120、122)时拨:110、119、120、122;当一方移动电话用户呼叫另一方全国联网的普通特服业务时拨:特服业务号码等。

关于转接呼叫应当明确:A方电话网转接B 方与第三方电信运营商之间的本地电话呼叫时,B方电话用户做主叫,B方在主叫所在地将呼叫经互联点送入A方电话网,A方负责完成转接接续;B方电话用户做被叫,A方在被叫归属地将呼叫送入B方电话网等。

“呼叫前转”是指用户A呼叫用户B、当用户B将呼叫前转至用户C(包括特服业务)时,网间路由接续相当于用户B重新发起了一次到用户C的呼叫。互联合同双方应按照合同中约定的相应网间路由接续原则对呼叫前转进行接续。有关信令点编码,互联合同应约定双方网间均应采用全国统一的24位信令点编码等。

(四)关于互联费用的分摊

二00三年十月信息产业部重新制定了《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结算及中继费用分摊办法》(信部电454号,下称《新办法》),取代了二00一年的《电信网间通话费结算办法》。有关互联合同双方网间互联中继电路的费用分摊应按照《新办法》执行。

1、 关于互联点两侧的电信设备(含各自网内的电信设备)的建设、扩容改造费用(含信令方式、局数据修改、软件版本升级等费用)应由互联合同双方各自承担。

2、 关于互联点两侧的电信设备的配套设施(含机房、空调、电源、测试仪器、计费设备、及其他配套设施)的费用也应由互联合同双方各自承担。

3、 在同一本地网范围内,对于合同双方各种电话网间互联传输线路,当采用共建方式时,互联传输线路及管道的费用原则上由合同双方各自承担一半;根据各自产权各自负责的原则,维护费用由合同双方下属公司根据产权的具体归属情况商定。

以上费用主要是物理联接费,是一次性投入的,不须重复投资。

(五)关于互联费用的结算

《新办法》以附件的形式公布了《电信网间互联结算表》。《新办法》规定,电信网间互联合同应按照《新办法》的附件(《电信网间互联结算表》)确定合同双方的互联结算。

1、 关于结算时间单位。

在本地范围内,固定用户通过网间互联点过网呼叫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网内挂设的业务台,或移动用户呼叫固定用户,以及通过网间互联点过往呼叫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网内挂设的业务台,每次通话的结算时间长以分钟为单位,不足一分钟按一分钟。

国内长途电话呼叫、国际及港澳台电话呼叫、IP电话呼叫,每次通话的结算时间长以6秒钟为单位,不足6秒钟按6秒钟计算。

2、 关于结算周期与结算地点

结算周期一般为每月进行一次网间通话结算,以通话结束时间为准,如规定:结算周期从上月xx日0时0分0秒(含)至本月xx日24时0分0秒(不含)。关于结算地点应为互联点所在本地网。

3、 关于呼叫前转时的结算

当用户A呼叫用户B、用户B将呼叫前转至用户C时,相当于两次呼叫。第一次呼叫为用户A到用户B的呼叫,第二次呼叫为用户B到用户C的呼叫。若其中的任何一次呼叫接续经过合同双方网间互联点,则合同双方均应按照互联合同相关的结算条款分别进行结算。

4、 关于中途入网的结算

网间国内呼叫若在既非主叫所在地又非被叫归属地进入对方电话网,在本次呼叫所经互联点所在地,应由将该呼叫送入对方电话网的一方按在主叫所在地进入对方电话网的结算价向对方付费。

网间国际去话呼叫若在既非主叫所在地又非对方国际局所在地进入对方电话网,在本次呼叫所经互联点所在地,应由将该呼叫送入对方电话网的一方按在主叫所在地进入对方电话网的结算价向对方付费。

网间国际、港澳台来话若在既非国际局所在地又非被叫归属地进入对方电话网,在本次呼叫所经互联点所在地,应由将该呼叫送入对方电话网的一方按在国际局所在地进入对方电话网的结算价向对方付费。

5、 关于网间结算的技术保障

互联合同双方应在互联合同中明确约定各类话务的路由组织原则,清晰地规定互联中继分群或合群设置,并保证主、被叫号码的正确传送。上述技术条件未经合同双方一致同意,任何互联一方不得更改。互联合同还应对互联双方在互联点两侧的交换机,以及双方各自网内的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标准作出明确约定。

由于国家的网间互联结算政策在合同签订后会出现调整的情况,合同双方可以约定:如果遇有国家网间互联结算政策调整,双方应按调整后的网间互联结算政策执行,不在另行签订或变更合同。(六)关于互联后的管理

互联后的网络管理涉及到互联合同签订后的实际履行,是互联合同中的核心条款,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互联后的网络管理包括的主要有:互联双方工作机构的确立与职责、互联双方维护范围、网间通信质量、相互通报制度、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网间通信重大障碍报告制度、网间通信应急方案等。

1、关于互联双方的工作机构

合同双方及合同双方下属公司应分别设立互联工作机构负责网间互联工作。互联工作机构应当建立正常的工作联系制度,以保证双方工作渠道的畅通。

(1)省级公司互联互通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

a. 贯彻执行国家及国务院信息产业主管部门有关互联工作的各项法规、规章;贯彻执行省通信行政主管部门及上级公司对互联工作的各项要求,指导市公司的网间互联及结算工作。

b. 向省通信行政主管部门和上级公司汇报本省互联工作情况。

c. 与合同另一方的电信运营共同制定互联工作联系流程,并经常进行交流。

d. 组织进行本省互联合同的谈判,签约、修订,并监督检查互联合同的执行情况。

e. 督促、协调相关部门尽快处理本省互联争议及网间通信故障,事后及时经验。组织制定防范措施,指导本省互联工作。

f. 组织进行本省互联方面的、技术、管理培训及经验交流,不断提高人员的技术及管理水平。

g. 负责互联方面的法律法规、管理规定、技术规范、互联合同、结算资料等档案管理、归档和保密工作,做到正确、清晰、完整。

h. 负责本省互联报表上报工作。

i. 其他与互联相关工作的归口管理。

(2)地市分公司互联互通工作机构的主要职责。

a. 认真履行省公司与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所签订的互联互通及结算合同。在省公司的指导下,协助省公司完成与其他电信运营企业进行的与本市有关的互联、接入等技术方案的制定与执行,并协助解决结算过程中发现的相关技术问题。

b. 负责互联方面的法律法规、管理规定、技术规范、互联协议、结算资料等档案的管理、归档和保密工作,做到正确、清晰、完整。

c. 负责本分公司互联报表的上报工作。

d. 其他与互联相关工作的归口管理。

2、关于网间通信质量及通报制度

网间互接中最突出的问题,是“通而不畅”。特别是IP长途电话网长期处在通而不畅的状态,网间接通率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和双方在互联合同中约定的标准,有的地方的接通率竟然在5%以下。因此,互联合同中的网间通信质量是非主导的电信经营者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尽管我国《电信条例》规定,“网间互联的通信质量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向其他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网间互联,服务质量不得低于本网内的同类业务及向其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提供的同类业务质量。”然而,在执行过程中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很难将本网内互联的同类业务的通信质量与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向其子公司或者分支机构提供的同类业务的通信质量相对比。

因此,在互联合同中最好明确规定:有关互联互通后的通信质量,合同双方将执行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通信行业标准》,即:《公用电信网通信质量技术要求——电话呼叫的接同率和拨号时延》(下称《标准》)。我国采用的《标准》是YD/1284—2003版本。《标准》对各种呼叫的连接规定了详细的指标,如固定电话呼叫、移动电话呼叫、固定用户呼叫移动用户、移动用户呼叫固定用户、IP电话呼叫的连接、用户拨号上网的呼叫参考连接、中继和交换点的呼损指标、网间呼叫端到端的接通率的测量指标、网间呼叫拨号后时延指标、呼叫连接的拨号后时延的平均值和最大值以及网间互联互通时的考核指标等。

为了确保网间通信质量,合同双方应当明确划分网间运行维护责任,定期协同网间通信质量,建立网间通信质量的定期检查制度和相互通报制度。对网间业务封堵、网间通信中断、网间通信障碍或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等通信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及时提出建议并采取措施;合同任何一方均不得以任何理由致使网间通信不畅。一般情况,双方网间呼损应不大于1%,各中继群平均每线忙时话务量应不大于0.7Erl。若网间互联中继平均每线忙时话务量达到上述极限指标时,合同双方应协商增加网间互联中继的容量。如果互联合同一方因网内发生扩容改造、路由组织、中继电路、信令方式、局数据、软件版本等的调整,可能到合同另一方网的用户通信时,应当至少提前10日以书面形式向另一方通报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确保另一方用户的通信不受影响。

合同双方还应按照信息产业部《关于定期监督检查公用电信网间通信质量的通知》的要求,定期就互联点数量、总话务量、每线话务量、应答占用比以及溢出比向通信行政管理机关报告。

3、关于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

合同双方及合同双方下属公司间应建立网间通信障碍处理制度,发现网间通信中断或通信不畅的一方有义务及时通知互联的另一方,互联的另一方在接到通知后,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限内确认障碍并答复对方;合同双方有责任相互配合,在处理本网同类障碍的时限内,共同处理网间通信障碍,合同中最好约定网间通信障碍的处理时限。根据《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的要求,互联合同的另一方在接到合同一方的网间通信中断或通信不畅的通知后,处理障碍的时限应该与处理本网同类障碍的时限相同。障碍处理完毕后,合同双方应对故障原因、故障修复情况进行确认。为了明确责任和处理故障程序的透明,双方最好共同制定“网间通信故障处理流程”,并将其作为互联合同的附件,以便在合同履行中共同遵守。

(七)关于违约责任

违约责任也称违反合同的的民事责任,是指合同当事人违反合同义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互联合同一旦生效,即在双方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之间发生法律拘束力,双方应按照互联合同的约定全面、严格地履行合同义务,任何一方当事人违反互联合同所规定的义务均应承但违约责任。违约责任作为民事责任的一种形式,是民事责任的重要内容。民事责任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因实施违法行为而依法应承但的民事法律后果或者基于法律特别规定而应承但的民事法律责任。②

网间互联互通中的民事责任可以由法律、法规和规章直接规定也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决定。在双方签订的互联合同中,当事方在明确了互联工程进度时间表、互通的业务、互联技术方案,与互联有关的设备配置、互联费用的分摊、互联后的网络管理以及网间结算等实体和程序性内容之后,必须明确约定违反互联合同的责任方应承担的违约责任。对于互联合同中的当事方来讲,不履行或不适当履行互联合同的直接法律后果就是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依合同法规定,互联一方不履行或者不适当履行互联合同所应承担违约责任主要包括:继续履行和赔偿损失。互联合同与一般的民事合同不同,违约一方对互联合同的继续履行是依国家强制力为保障的,不论违约方是否愿意,其继续履行互联合同的义务是强制的。

违反互联合同的违约方所承担的违约赔偿责任主要有:

a.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拒绝向非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提供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的信息,以及与互联有关的管道(孔)、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光缆(纤)、带宽、电路等通信设施使用信息的;

b. 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对非主导的电信网网间互联、互联传输线路必须经由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的通道、杆路、线缆引入口及槽道等通信设施时,主导的电信业务经营者不予配合提供使用,或附加任何不合理条件的;

c. 电信业务的经营者无故拖延互联时间的;

d. 电信业务的经营者违反信息产业部制定的相关网间互联要求规范和技术规定的;

e. 电信业务的经营者不按互联协议规定的结算周期进行网间结算,无故拖延向对方结算费用的;

f. 主导的电信经营者未与对方协商单方面变更互联点的;

g. 当网间通信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电信经营者对网间路由组织、中继电路、信令方式、局数据、软件版本的调整不予配合的;

h. 当互联一方发现网间通信障碍时,通知对方

处理通信障碍,对方不予配合的。

按照《公用电信网间互联管理规定》的规定,有以上情形给其他的电信经营者造成直接损失的(不可抗力例外),应予以赔偿。笔者认为,从公平和等价交换原则来看,当互联一方不履行互联合同规定的义务或者履行互联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时,给对方造成损失或者引发对方电信用户索赔的,损失赔偿额应相当于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这个损失应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即可得利益的损失。这里的“可得利益”的损失指违约行为的发生导致受害人丧失了合同如期履行下所能得到的预期利益。例如,由于互联后的合同一方的IP电话网间接通率(应答试呼比)低于20%,以及用户有明显感知的时延、断话、杂音等情况,致使合同一方的IP电话业务量明显下降,收入减少。这种损失虽然不是实际的财产损失,但它是可以得到的利益损失,即如果没有合同另一方的违约(网间通信严重不畅)的发生,合同一方完全能够获得预期的财产利益。

实践中,互联双方在签订互联合同时,都回避对违约责任的约定,这是极不正常的。事实上,违约责任制度是作为保障互联合同全面履行的一种重要措施,在互联合同中应居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互联当事方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③在这方面电信行政主管部门应有所作为,督促合同当事人签订完善的违约责任条款。

(八)关于合同的备案与争议的解决

互联合同双方应当在合同签订之日起十五日内将合同发至各自的下属分支机构实施和执行;与此同时应向电信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国家确立互联合同备案制度的目的不是干预合同当事人的私法自治,而是通过对互联合同的备案,加强对互联互通的管理,保障国家有关互联互通规则和政策的贯彻落实。

根据《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处理办法》的规定,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者之间及其与专用电信网单位之间因互联技术方案、与互联有关的网络功能及通信设施的提供、互联时限、电信业务的提供、网间通信质量以及与互联有关的费用等而产生的争议,争议双方当事人应首先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双方任何一方可以向国务院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主管部门申请协调;协调不成的,由电信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决定;当事人对电信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决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按照以上规定,互联双方因履行互联合同发生争议在协商未果时,只能申请电信主管部门进行协调,协调不成时,由电信主管部门作出行政决定;当事人对电信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决定不服的,才可以提起司法审查。实践中,在互联争议当事人协商不成,将争议提交行政审查并作出政决定后,当事人很少就电信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决定提起司法审查。

笔者认为,因网间互联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如适用《电信网间互联争议处理办法》的处理程序,有悖于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限制了合同当事人的诉权。诉权,与审判权相对应,是当事人在民事权益受到侵犯或与他人发生争议时,请求法院进行审判以强制实现其民事权益的权利。程序意义诉权是当事人请求法院开始诉讼程序的权利,包括起诉权、反诉权、上诉权和申请再审权;实体意义诉权是当事人请求法院通过审判强制实现其民事权益的权利。④因此,在网间互联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争议时,如通过协商或申请协调未果时,权益受到侵犯的一方互联当事人可直接行使诉权,寻求司法救济。

注释:

① 陈代云 《电信网络的经济学分析与规制》P268,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② 郭明瑞 《民事责任论》P10,出版社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6

面对“互联网+”这项全新的事业,要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部署,集中全省智慧,学习经典理论,借鉴成功经验,掌握发展规律,从省情实际出发,发挥优势,努力开创全省“互联网+”工作新局面,促进创新创业,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汇聚新动能。

要从战略高度对待、促进“互联网+”发展。一要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对“互联网+”发展趋势的重大判断和工作部署。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的贺词中指出,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这些都是我们推动工作的基本遵循。二要深刻认识全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趋势和我省推动“互联网+”发展的现状,有关部门和企业要及时掌握。近年来,我省在农业、商贸、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借助互联网发展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点上的成绩和经验。但同时,我们在推动“互联网+”发展方面整体社会氛围不够,企业整体在“互联网+”领域竞争力不强,政府和企业在研究把握“互联网+”深度发展的要害问题存在差距和不足。龙江发展“互联网+”有经济基础,有若干产业优势带来的市场机会,有科教人才优势,也有靠独特的生态化资源引入外部需求的条件,特别是每年2000余万省外游客的应用需求。三要从战略高度来把握发展“互联网+”的重大意义。“互联网+”是全新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将产生一系列我们没有完全可知的新商业和服务模式,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依据和基础,还可以带动、重塑其他产业发展。

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推动“互联网+”要加强学习研究,特别要注意学习全球产业界、学术界关于互联网经济的经典著作,如凯文・凯利的《失控》《新经济新规则》、杰里米・里夫金的《零边际成本社会》,及时掌握国际、国内权威机构对互联网发展趋势和新变化的研究成果,特别关注用互联网经济的新理念看待经济发展的新变化和新商业模式,理念在思路前面。陆昊指出,产业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取得的实践突破充分表明,“互联网+”在以下4个角度对传统产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冲击,一是以信息技术及其衍生商业模式为核心的行业最先受到影响,影响最先体现在胶片、唱片、报纸、邮政等与信息传播和存储介质相关的行业;二是信息技术对消费行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以支付、物流、互联网平台为主要载体;三是对专业领域的垂直挖掘和横向渗透,最直接地体现在金融、医疗、教育等行业上;四是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改变与重塑。总之,“互联网+”必将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和改变。

在黑龙江推动“互联网+”应该怎么加,首先要按照模仿、学习“互联网+”成功的经典范例、学习前沿如“互联网+装修”、结合实际探索创新的逻辑次序掌握正确的方式方法。其次要准确把握“互联网+”一些方向性的东西,例如关注生活当中的新变化、生活品质的提高、传统欲望新的表现形式和新技术条件下的欲望,关注生产当中通过互联网来高速配置生产原料、技术、加工能力、劳动力和市场,关注商业活动中的新模式等。第三要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设计中把握合作、专业化、差别化、规模效益、注意力、抓住合作领域的要害等重要原则。第四要突出龙江优势。要在有总需求增长或总需求替代,同时有区域竞争优势的领域率先推动“互联网+”发展。排浪式消费结束后,旅游、健康养老、高品质食品乳制品、高品质生活用品、信息服务、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有总需求增长空间。互联网兴起导致消费领域中电子商务对传统商业的替代,201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27898亿元,同比增长49.7%,(下转11页)(上接4页)今年一季度继续保持41%的高速增长;2014年我省网上卖出的商品零售额58亿元,同比增长42.5%,网上购买的商品零售额412.5亿元,同比增长44%;2013年我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达2204.6亿元,同比增长29%,近3年复合增速高达32.5%,2014年全国手机旅行预订的用户年增长高达194.6%,是增长最为快速地移动商务类应用。龙江有区域竞争优势的领域包括现代农业、生态化、资源及其深加工、对俄合作、人才及高技术成果等。陆昊结合我省情况,用观察感受和大量实例与大家交流了我省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领域及商业模式建议。在现代农业方面,可以把全部绿色、有机种植的数据都展示到互联网上,体现龙江农作物绿色、有机的核心竞争力;销售环节可以把产地、自然条件、渠道、产品品牌全部融入线上线下销售之中;奶牛肉牛养殖过程可以把养殖环境、检测数据与产品销售实现“点对点”对接,并与渠道保障、物流配送相结合,增强消费者对龙江鲜奶、牛肉品质的信心;农机使用可以运用互联网提高配置使用效率;金融保险可以通过互联网掌握农民和农业生产的情况,有针对性地提供互联网金融保险最擅长的“点对点”服务产品,扩大业务领域;还可以运用互联网探索农产品价格撮合机制,形成中期动态价格,形成稳定的供需关系。在旅游业方面,要按照产品逻辑开发互联网旅游,一是与旅行社合作在互联网上销售各种景点、线路、时间、价格组合成的旅游产品,二是通过网络搜索为自助游、自驾游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在生态化背景下的健康养老旅游业结合方面,要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养老与健康相结合、健康养老与旅游相结合,合理开发设计产品。在医疗方面,要实现线上的挂号、分诊、候诊、交费、取报告和线下的检查、诊断、治疗相结合。在食品工业方面,要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多种原料配置问题,按照安全性、健康性、时尚性、娱乐性发展趋势刻画经典饮食产品,同时与互联网销售相结合,争取在游客中至少销售一次。在物流方面,要把握好满足龙江区域消费的物流主线,服务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总需求的物流主线,突出龙江优势资源、辐射全国的物流主线,以及对俄物流主线这4条主线,与互联网充分结合,使供求信息最大程度实现对称,提高物流企业的配送效率。在教育文化方面,要通过互联网让更多的年轻人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进行网上课堂教学,同时具备一定程度的互动功能。

政府部门要切实做好推动“互联网+”的各项工作。一要营造良好氛围、带头学习研究。二要分行业、分领域编制“互联网+”规划。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硬件保障。四要提供物流通道,降低电子商务成本。五要强有力支持属地互联网企业发展,评选、推荐全省最佳网上商城、网站和增值服务项目。六要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大学生创业,“互联网+”是面向年轻人的事业,大学生最具接受新思想、新技术的能力,在参与并推动“互联网+”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七要充分发挥“互联网+”企业贴近市场、具有创新活力的优势,推动“互联网+”企业与资本市场合作。八要充分发挥具有掌握全部移动终端、流量大幅提升优势地位的电信运营商、国有新闻出版单位在推动“互联网+”中的重要作用。九要加强“互联网+政务”工作,把能在网上完成的政务工作都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利化服务。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7

苗圩在讲话中指出,工业互联网已成为各主要工业强国实现智能制造、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的共同选项。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将有力地促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也为各类企业的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创造出无限的商机、开辟新的蓝海。强调为切实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都将布局工业互联网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推动。

苗圩对联盟使命和任务做出指示,要求联盟发挥好牵引带动作用,真正成为政府和企业的双向沟通平台、工业和信息通信领域的跨界融合平台、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有效对接平台。并希望工业和信息化部有关司局加强业务指导,各地主管部门积极支持联盟工作,共同营造良好发展格局。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立足于搭建工业互联网的合作与促进平台,聚集工业界和信息通信界的中坚力量及相关机构,服务企业,支撑政府决策,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为推动《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融合发展提供必要支撑。联盟任务是着力聚集产业生态各方力量,联合开展工业互联网技术研发、标准化、试点示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共同探索工业互联网的新模式和新机制,开展试点示范,推进技术、产业发展与应用推广,同时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形成全球化的合作平台。

“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接受工业和信息化部业务指导,部长苗圩担任指导委员会主任。联盟组织机构包括会员大会、专家委员会、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下设秘书处。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担任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是联盟理事长单位,院长曹淑敏担任理事长。联盟还包括航天科工、中国电信、海尔、华为等9家副理事长单位,以及三一重工、潍柴动力、中国移动、中国电科集团等34家理事单位。联盟首批成员单位143家,包括56家工业企业、48家信息通信企业、7家信息通信安全公司、6家协会、15家高校级科研院所以及11家境外企业等。

出席会议的还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司局、相关单位代表、业界专家和有关嘉宾。

航天云网的三朵云

关于航天科工在工业互联网所做的创新与实践,航天云网天智公司总经理柴旭东表示,在新一轮的全球工业革命中,各国都在抢抓新一代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都在制造自己的产业体系,其本质是未来智能制造产业系统。

航天科工在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方面都有很深厚的积淀。2009年,航天科工率先在国际上提出了云制造的理念,这个跟今天的“互联网+”和智能制造的路径方向是一致的。2013年航天科工启动了自己的数字化工业体系建设,实际上是站在工业体系的视角,尤其是在体系化、数字化论证建设方面,航天科工深感有责任和义务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中发挥骨干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2015年6月15日成立了航天云网公司,实际上它是航天科工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发挥作用的一个窗口和载体,目前已经在整个航天云网的云体系上建设了三朵云,而且,三朵云已经上线了。

三朵云分别是:第一个是服务于航天科工自己协同制造所需要的、自己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内部的专有云。第二个是服务于社会化企业包括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一些技术和服务的公有云平台。第三个是在2015年年底上线的相应的国际云。事实上,它们既帮助了中国企业朝国际化发展,同时也把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引入国内。

柴旭东表示,和国外比较先进的工业国家比起来,我们国家在智能工厂的基础方面实际上是相对薄弱的,而且低端制造的产能相对比较富余。当然我们也有优势,我们的工业体系的门类现在在全世界是较齐全的,产业链是相对完整的。

另外,大中小企业在现在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改造上,能力和内生的动力都是有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和基础上,他们实际上采取了一种模式,类似于消费互联网,围绕适应互联网经济,尤其是未来,在逐步已经开始的共享经济模式下,在企业层形成制造的资源和能力的共享与网络的效应,使企业能够通过网络使得资源配置使用的成本极大的降低,以及企业之间协作成本极大降低,帮助企业创造实际绩效,吸引企业主动开展智能化的改造。

德国以智能工厂、数字化工厂为切入点,实际上是通过工厂的智能化系统的提升,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创造价值。美国更注重采用集成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尤其是价值链的整合集成技术,来提升企业的价值和竞争力。航天云网是通过技术创新,尤其是最新的信息技术,两化融合和制造领域相结合的技术,带动商业模式和管理的创新,航天云网也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能够实现弯道超车。

富士康智能制造六层架构

针对工业互联网与工业4.0的实践,富士康科技集团技术总监高子龙表示,所谓的智能制造运用了六层架构,如何做到智能制造六层架构,如果从最低层也就是第一层来看,即工业互联网和智能装备层,在网络的连接方面,基本上都离不开几个连接。第一,人对机台的连接,机台对机台的连接,富士康要让工厂做到机器对机器连接起来,连接起来才能做到所谓的智能制造的部分。富士康拥有大量的技术,从模具的生产、制造到电子元器件、传感器、成品,如何才能把产品做到品质最好,成本管控最佳。因此到了第二层,智能制造平台层,也就是技术最需要的一环,这上面会衍生出大量的工业云跟大数据的一些运用。从机台、产品、品质、成本管控和交流上的数据,基本上把大数据转化成有用的小数据,再打包到应用层。富士康期望在互相使用和服务价值应用方面,快速帮助中小企业做制造业升级的转型,这是富士康做智能制造的一大目标。

云端储存、移动端应用、大数据应用和对一些智能数据的判断,以及最后的网络连接,这几个部分把工业互联网连接在一起,再结合富士康目前所强调的生活应用,基本上是“互联网+生活+工业互联网”很好的应用范例,包含工作生活、安全生活、教育生活、健康生活、娱乐生活、财产交易生活、社交生活和环保交通生活,目前富士康主要还是以工作生活为主在做智能制造。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8

以产业数字化引领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袁家军省长在第六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工业互联网的 创新与突破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2019年10月21日)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本届世界互联网大会聚焦“智能互联,开放合作”,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互联网诞生50周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25周年,主题鲜明,时点特殊,意义重大。“浙江分论坛”已连续举办了六届,今年论坛的主题是“工业互联网的创新与突破——产业数字化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契合了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焦点。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和5737万浙江人民,对本届论坛的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对远道而来的各位嘉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我围绕本次论坛主题,重点聚焦产业数字化在浙江省域层面的实践,和大家分享三点思考:  

第一,产业数字化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深刻指出:“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要坚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强自主创新,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把我国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搞上去。”的重要指示,为我国制造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有高质量的制造业作为支撑,必须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跃升。 2.万物互联的时代正向我们走来。万物互联时代是“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时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新业态方兴未艾,互联网迎来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能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万物互联时代,物体和互联网将深度连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层出不穷的新变化新挑战新机遇。我们要接受变化、适应变化,更要崇尚变化、追求变化。唯有如此,才能成为行业的引领者、潮流的驾驭者、创新红利的“尝鲜者”。 3.工业互联网和数字化是制造业提质增效的利器。强调:“要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我认为,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数字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关键基石和支撑,将对未来制造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的革命性影响。特别是,工业互联网通过跨设备、跨系统、跨产业、跨地区的全面互联互通,实现各种生产和服务在更大范围、更高效率、更加精准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大幅提升企业的组织效率、生产效率、劳动效率。据预测,未来5G应用场景的80%会在工业互联网。  

第二,产业数字化助推浙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浙江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抢抓工业互联网机遇,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五年倍增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老树发新枝、新树深扎根”的转型新路。2018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2.33万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41.5%。今年1—9月,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3%。 一是工业互联网平台从“起步”逐步迈向“成熟”。聚焦技术创新突破,整合阿里云、浙江中控、之江实验室等优势力量,初步建成“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全力打造“supET”基础性平台,推动各类技术深度融合,加快提升产业基础、共性和通用服务能力。目前supET平台已接入离散工业设备约15万台、流程行业成套设备2.5万套,提供云化通用软件700多款、高价值工业应用软件30多款,托管工业APP 230个。加快培育N类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平台,目前全省打造行业云应用示范平台22家,上云企业累计达31.5万家。 二是企业由“制造”逐步迈向“智造”。大力推动智能化改造,经历了从“机器换人”到建设“无人车间”“无人工厂”再到建设“未来工厂”三个阶段,企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全省在役工业机器人8.09万台,拥有智能工厂121家,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2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5.6万家。比如,杭州兆丰机电通过工业互联网应用,建设智慧工厂,生产能耗减少6.7%,综合效率提升3%以上,订单交付周期缩短7天,人均产值从85万/年提升到280万/年。 三是传统产业由“量大”逐步迈向“质优”。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步伐。自2017年起,我省全面推进10个传统制造业改造,重点推动传统制造业设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去年,10个传统制造业研究开发支出增长33.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8.2%,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1.4%、快于规上工业6.1个百分点。 四是新动能由“萌芽”逐步迈向“茁壮”。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智能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加快建设数字安防、云计算大数据和电子商务3个世界级产业集群。比如,成立于2001年的海康威视,从28个人的创业团队发展成为1.2万人的高科技企业,连续多年蝉联全球视频监控市场占有率第1位,成为我省安防产业集群的领军者和强劲增长极。  

第三,以产业数字化为引领,加快推动浙江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总体目标是,聚焦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到2022 年,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较2017年翻一番,达到4万亿元以上,基本建成“三区三中心”:全国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数字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先导区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科技创新中心、新型贸易中心、新兴金融中心。 1.着力推动工业互联网的创新与突破。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大力推进集成创新和平台创新,重点抓好“一核、两链、四支撑”。一核,就是紧紧抓住“1+N”工业互联网平台这个核心。加快完善“supET”基础性平台,积极培育行业级、区域级、企业级平台,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能力。到2020年,培育形成“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开发集成3万款以上工业应用程序(APP),连接5000万台工业设备,服务10万家以上工业企业。两链,就是抓好“内链”和“外链”。在企业内部,打通实现人机物的闭环系统,构建工厂内部人与机器、机器与物料、机器与机器互联的网络结构。在企业外部,全向打通上下游供应链、销售链,加快构建大数据支撑、网络化共享、智慧化协作的上下游全产业链体系。四支撑,就是企业上云、5G边缘计算、工业互联网智能终端应用、网络安全保障。企业上云方面,推动企业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鼓励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管理、供应链协同等应用。5G边缘计算方面,重点加快5G网络规模试点和应用示范,积极推进IPv6规模部署和应用,深入实施“云上浙江”“宽带浙江”“泛在浙江”行动,优化大数据中心布局。工业互联网智能终端应用方面,大力实施工业技术软件化行动,全面开展分行业、分区域工业APP应用试点,加快构建工业APP开发、流通、应用的新型网络生态系统。网络安全方面,重点建设工业互联网攻防实验室,加快健全涵盖设备安全、控制安全、网络安全、平台安全和数据安全的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显著提升安全技术防护能力。 2.着力增强制造业创新能力。把创新驱动摆在产业数字化的重中之重位置,提升“三大能力”。一是提升基础创新能力。围绕制造业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充分发挥之江实验室、浙江大学、阿里巴巴的综合集成优势,努力形成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二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谋划建设智能云平台、量子计算研究等大科学装置,加快5G、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配送等试验平台建设,积极培育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和企业技术中心。三是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集中力量攻克一批产业发展瓶颈,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自给率。到2022年,力争创建2家部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10个以上部级试验验证平台和30个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形成一批标志性创新成果,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2.5万项以上。 3.着力推动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抓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行动计划,加强工业机器人应用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促进传统制造业安全、绿色、集聚、高效发展。到2022年,力争传统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7%以上,建设示范智能工厂100个,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00台/万人。二是抓新兴产业培育,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区块链、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柔性电子等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推动浙江制造品质加快提升,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左右,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5万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收入突破1万亿元。三是抓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培育发展网络化协同研发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云制造等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打造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示范平台。 4.着力推进制造业企业主体升级。以产业数字化领域为重点,大力实施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培育本土跨国公司“雄鹰行动”、培育单打冠军隐形冠军“雏鹰行动”,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双倍增”计划,支持科创企业上市。力争到2022年,培育数字经济世界一流企业5~8家、上市企业150家、独角兽企业50家、准独角兽企业250家,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协同共生的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5.着力以政府数字化转型营造最优发展环境。把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作为打造最佳营商环境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对政府职能进行系统性、数字化重塑,打造“掌上办事之省”“掌上办公之省”,以政府数字化转型牵引撬动经济和社会数字化转型。到今年底,全省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网上可办,80%以上实现掌上办,90%以上实现“跑零次”可办,90%以上民生事项实现“一证通办”。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数字革命改变世界,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深入贯彻主席贺信精神,以本次论坛为新起点,抢抓机遇,开放合作,发展好、运用好、治理好互联网,共迎风险挑战,共抓发展机遇,共同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最后,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和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9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同时也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发展,这些都对现代企业形成了不小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互联网+作了简单阐述,然后对互联网+形态下的网络经济进行了分析,最后探讨了网络经济在互联网+形态下对现代企业产生的各种影响和应对措施,希望可以给相关行业起到参考作用。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经济;现代企业;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但是也制造了一定的挑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现代企业应该如何面对来自网络经济的压力,转变企业的发展方向和业务形式以应对网络经济的冲击,值得现代企业深入研究辨析。因此,必须对互联网+形态下的网络经济形成深入认识,分析其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才能针对性地展开相关工作。

一、互联网+

所谓互联网+,在某种程度上说来可以看作是互联网的升级,也就是互联网2.0。互联网+的到来,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形势,总理也曾指出:需科学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加速电子商务、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和现代企业的融合,推动互联网金融、工业互联网以及电子商务的可持续发展,促使互联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开疆拓土。互联网+的实质就是立足互联网,辐射到各个行业之中,以互联网引导各行业的创新型发展。如此,也就可以明确“+”的含义,即连接互联网和各行业之间的纽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并非将各行业和互联网简单联系起来,而是要实现更深层次的融合。所以,互联网+表现出了几个基本特点,即跨界融合、结构重塑、开放生态、以人为本以及驱动创新等。

二、互联网+形态下的网络经济

所谓网络经济,从其基本内涵上说来就是立足互联网开展的经济活动,比如电子商务就是网络经济的典型代表。而在互联网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已成常态的情况下,网络经济的形式发生了诸多变化,并且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产生的经济效应也越来越明显。首先,网络经济规模的扩大化,导致相应的流量和不断增多,这也反映出用户数量的增长。通过基数庞大的网络用户数量,可以有效提升网络经济的规模和效益。其次,网络经济的发展表现出了“先到先得”的特点,即最早开始涉足网络经济的企业能够积累足够多的原始用户,并且能够对网络经济的发展形成独到的见解。这就导致后入者难以望其项背,只能对一些尚未开发或是存在遗留的领域展开竞争。最后,规模的扩大化,会导致网络经济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但是鉴于国家对网络经济方面缺少详细完善的法律法规,导致恶性竞争不断涌现。这不仅会导致网络经济自身发展受到阻碍,还可能会危及用户利益。

三、现代企业在互联网+网络经济中受到的影响及发展策略

(一)经济市场

市场是企业发展的主战场,谁能在市场中掌握主动权,谁就能够在竞争中胜出。由于互联网+的普及性和及时性,网络经济能够通过网络数据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精准的决策,而现代企业由于自身获取信息数据方面存在局限,无法和网络经济相比,因此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快人一步判断市场趋势,从而导致竞争处于不利局面。对于网络经济给现代企业造成的这一影响,企业必须通过科学合理的办法予以回击,重新夺回市场竞争的主动权。首先,企业需要扩大信息来源渠道,提升信息的权威性。由于互联网信息来源驳杂,质量高低各异,因此,现代企业无法在及时性上战胜网络经济,就必须在信息质量上狠下功夫,用高质量的信息对市场变化作出更加可靠的预判,为企业的发展制定更加科学的方案。其次,企业应该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将企业自身的长处予以发挥,短处予以弥补,基于互联网+构建战略发展平台体系,实现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

(二)经营模式

网络经济的经营模式方便快捷,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实现主体与客体的经济交易活动,不需要投入太多成本。但是,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其主要是依靠实体完成经济活动,比如实体书城、服装店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在网络经济的压榨下,如此高昂的成本投入不仅会减少现代企业的经济利润,更会降低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因此,基于互联网+,现代企业必须对经营模式进行创新。首先,优化实体经营结构,简化中间环节,缩减成本投入,最大程度提升利润。其次,企业需要立足互联网,构建“互联网+产品”的经营模式,创设全新的互联网经济体,以此对抗网络经济的冲击。最后,企业应该着眼未来,加强对“互联网+企业”模式的构建。毕竟网络经济是未来经济形式的主流,现代企业必须着力发展网络经济,创新出具有企业特点的网络经营模式,如此才能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人才储备

互联网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投身于互联网的人越来越多,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也与日俱增,这给网络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能量。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实体经济方面的人才不断缩减,尤其是一些较为传统的冷门行业,几乎已经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这对于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现代企业必须加强人才的储备,尤其是对实体经济和网络经济都有独到见解和技能素养的人才,企业更是应该不留余力地将其招入企业当中,为企业的发展转型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不仅如此,企业还需对内部员工展开互联网+思维的培训,让各级员工认识到互联网+的未来趋势,并学会用互联网+的思维处理各项工作。如此,才可确保企业能够应对互联网+的改革浪潮。

四、结束语

互联网+形态的网络经济发展迅速,并且是未来的主流趋势。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必须认识到互联网+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产生的影响,以此立足从市场竞争、运行模式和人才储备等方面加强工作,加快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增强对网络经济的竞争力。

作者:隋殿海 单位:抚顺市东洲区委党校

参考文献:

[1]易伟杰,张奕萌.浅析“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J].经营管理者,2015,24.

[2]胡志英,黄宁,夏建刚.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影响探讨[J].商业时代,2012,05.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10

我想,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顺势而为,会使中国经济飞起来。”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并正式确立其为国家战略。互联网已经跳出一个行业的范畴,正式成为国民经济的一大新引擎。

响应总理号召,在全国各大智库中率先出版“互联网”智库系列图书,本文摘选自全国首部详解“互联网+”理论框架的实践著作——《互联网+:跨界与融合》(100ec.cn/detail--6249575.html)。据目前全国新华书店、机场中信书店,天猫、京东、当当、亚马逊中国、苏宁易购、淘宝、微店、拍拍各大O2O渠道全线热销中,位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

本书作者团队汇聚了国内一线互联网+领域权威专家,包括主任曹磊、易观国际互联网+研究院长陈灿、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互联网金融专家郭勤贵律师、传统企业转型专家卢彦联合编著,堪称“豪华”,本书是首部真正意义上讲解从“互联网+”的理论与框架到产业、企业实践的专著。以下是本书抢先试读:

细读今年的政府报告可以发现,互联网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概念都直接受益于“互联网+”行动计划。但这其中,最先得到政策助力的,还是工业互联网化。

眼下,工信部正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规划”,将互联网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司长冯飞3月9日在访谈时表示,目前全球正在进行新一轮工业革命,这轮革命的工具是互联网,“互联网+工业”就是“工业4.0”。

提起“德国制造”,人们就会想到大众、奔驰、宝马、西门子、博世、拜耳、巴斯夫这些称雄全球的著名品牌。德国制造,已然成为“舒适、优质、高端”的代名词。德国著名的管理学思想家,“隐形冠军”之父赫尔曼·西蒙曾说:“中国或许是世界工厂,而德国早已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半个多世纪来,一直居世界领先地位的德国制造业,在数字化的大潮中再次站上潮头。在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正联手推动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工业4.0”项目被确定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反观“中国制造”,为中国带来了“世界工厂”的称号,但却逃不过“廉价”、“低端”甚至“劣质”、“山寨”等标签。这些标签,成为了中国制造的切肤之痛。对标德国制造,我们的差距在哪里?中国制造又该向德国制造学什么?除了品质管理、技术创新和精益生产,对中国企业而言,当下最重要的,是追赶工业4.0时代的脚步,实现“制造”向“智造”的转变。

目前,“中国工业版4.0”规划正待国务院审批。事实上,在两会召开前,工信部就提出将支撑1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积极探索智能工厂、智能设备和智能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支撑1000家工业及生产性服务企业的高带宽专线服务,新增智能机器终端1000万个,促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工业4.0”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提出,工业4.0概念源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它将工业发展分为4个阶段。包括蒸汽机时代的工业1.0,电力时代的工业2.0,自动化时代的工业3.0。工业4.0指将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的融合,构建资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关联的“实体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将封闭的生产工厂转变为一个开放的、智能的生产空间。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4.0较大的进步在于利用互联网激活了传统工业过程,使工厂设备“能说话、能思考”,同时实现三大功能:较大程度地降低制造业对劳动力的依赖、较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将流通成本降到较低。从长期来看,工业4.0时代,对于智能工厂的投入将远超过一般工业,但项目盈利能力也将显著提高,并且资本投入越大、斜率越陡峭,即投资的边际回报率越高。

我国要借鉴德国工业4.0经验,把握创新2.0时代趋势,在创新2.0指导下实行颠覆性创新,变“全球制造大国”为“全球智造强国”。我们可以看到工业1.0-3.0阶段创新所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的变化,是工业社会创新1.0模式,而工业4.0是知识社会创新2.0模式,实现了服务范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工业4.0的开放创新。工业4.0的创新不再仅仅限于工厂的边界以内,创新触角延伸到用户端,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产业链分工将重组,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工业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

工业4.0的协同创新。在虚拟、移动技术支撑下,企业生产环境和方式会有巨大改变,员工将拥有高度的管理自主权,也有利于更多不同教育背景、社会环境的人参与,这种协同的工作进一步推动了推动更多的创新。同时也有利于工业产业链不同的企业间的无缝合作。

工业4.0的用户创新。CPS可以联系到所有参与的人员、物体和系统,利于让实际用户参与到产品设计与服务反馈过程中来,有助于实现产品个性化产品定制。用户可以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工业4.0的开放创新、协同创新、用户创新注重用户的价值,关注个性化需求产品的设计,推动了工业创新从生产范式到服务范式的转变。德国正是想通过工业4.0的创新确保德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争夺新一轮技术与产业革命的话语权,这对我国也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工业4.0的出现引发了巨大的变化,其将ICT和生产制造深度融合,重新定义了制造业;工业4.0通过物联网(IoT)技术,改变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除此之外,工业4.0也在能源、车联网、物流等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甚至人类对于存在的认知。

工业4.0的推进,会逐步将最先进的IT、CT技术应用到制造的核心领域,这需要ICT厂商和传统制造厂商紧密结合,建立广泛的合作,联合创新,并率先在部分行业构建样板,树立典范,形成示范效应。示范效应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同时会出现新的商业模式,保守的企业有可能会被迅速淘汰。另外,标准化对工业4.0至关重要。这方面国家和国际组织需要发挥作用,推动跨国、跨产业的合作,在Connectivity、设备IP化和移动化、数据共享和安全机制等几个方面深入讨论。

大数据、云计算以及物联网等新技术都会应用到工业4.0当中,但是工业4.0并非是为了技术而技术,其最根本的驱动力是解决当前行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行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聚焦智能工厂和智能工程机械

面向工业4.0的解决方案中,智能工厂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其通过采用网络化的分布式生产设施,组合成智能化生产系统,实现智能化生产过程。在智能工厂中,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为了实现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需要考虑对现有工厂的设备进行智能化改造,采用有线、无线一体化的网络打破生产网络和办公网络之间的屏障。在此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设备和网络开放带来的安全风险,提供端到端的安全保障。同时,为了实现智能制造,设备和生产过程产生的大量数据也要有效地加以利用,以构建先进的制造云平台,提供生产数据的大数据分析和处理,优化生产流程,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

目前工程机械正面临着向服务转型的巨大机遇。据统计,目前欧美发达市场上,工厂机械的服务销售占比高达70%,而以中国为首的亚太区域,工程机械的服务销售占比只有30%,估计到2016年,中国工程机械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1600亿美元。

当前热点:交通控制网络和车载系统

工业4.0除了将在制造和能源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之外,在车联网、可穿戴等诸多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也将带来深远的影响。以车联网为例,虽然现在很多车辆上已经安装了GPS,而且也能够通过GPRS或者3G网络上传车辆的位置信息,但是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车与车、车与路、车与人、车与传感设备等的交互将会更加频繁。

通过车与车、车与人、车与路互联互通,可实现信息共享,收集车辆、道路和环境的信息,并在信息网络平台上对多源采集的信息进行加工、计算、共享和安全,根据不同的功能需求对车辆进行有效的引导与监管,并提供专业的多媒体与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

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劳动力制造业就业意愿的下降,对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巨大制约。根据美国某咨询机构统计,中国沿海地区劳动力综合成本已经与美国本土部分地区接近。

客观上说,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抢先进入“工业4.0”时代,以保持第一大支出产业-制造业竞争力,是中国无法不选择的一个命题。李克强总理2014年10月份访德期间签订“工业4.0”战略合作框架,显示出高层对制造业4.0升级改造的强力支持。

【典型案例】海尔的“工业4.0”战略:颠覆传统制造及需求模式

政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两大热点在家电行业获得有力回应。2015年3月12日,海尔集团对外了“工业4.0战略”,并上线了用户交互定制平台、模块商资源平台两大平台。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机械化制造为核心的工业3.0模式,主宰全球制造产业四十多年之后,一个全新的制造时代终于来临。以全新的数字分析能力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正在主导制造业的变革,这就是工业4.0模式。人机交互、机器与机器的互联、用户与工厂的对接,在工业4.0模式下全部得以实现。

“工业4.0”开启了“用户造空调”时代

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和制造中心,我国的空调产业也正迎来工业4.0的风暴,2015年的3月7日,海尔空调智能互联工厂在郑州基地正式投产,这也是全球首家智能互联空调工厂。海尔空调此举,可以视为是全球空调产业制造模式的一次全新变革,在推行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型过程中,海尔颠覆了空调产业百年来的制造逻辑,开启了“用户造空调”时代。

国内空调市场正在发生着巨变,移动互联网对消费者日常生活的融入,使得空调产业的商业模式、产品开发模式乃至消费者的行为模式都处于变革之中。所以,海尔空调全球市场总监王友宁就谈到:“到底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什么样的产品能给客户带来价值,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是:个性化的定制,可以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

2014年不仅是空调智能化发展的元年,更是整个空调产业互联网转型的关键阶段。在此基础上,2015年及后期更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空调市场的发展趋势已是非常明朗,产品的智能化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消费者用户的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对产品机制性的舒适度要求也是日渐提高。

2014年,中国空调市场出现了微幅增长,而海尔空调的销售量同比增长10.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智能化空调销售规模中,海尔的销售量占比达到了68.5%,销售额占比达到了67.2%。正是这样一个产业环境和市场基础,为海尔推行工业4.0制造模式和互联工厂的投产,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海尔空调智能互联工厂已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互联、机机互联、机物互联”)

工业4.0的本质是“互联工厂”——颠覆传统制造及需求模式

如果说既往的制造模式,是工厂根据市场整体概况生产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通过渠道、零售终端向消费者输出,是后端对前端的产品传导;那么,在海尔的个性化工业定制体系下,是消费者与工厂直接对接,定制符合自身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是前端对后端的牵引,这其中,消费者是唯一的信息源,直接参与了工厂的产品开发和制造。

(在现场显示用户订单实时信息的小屏幕背后,是支持实现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庞大的全流程智能互联系统)

用户可通过定制平台——海尔商城,根据个人的喜好,自由选择空调的颜色、款式、性能、结构等,定制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空调,智能互联工厂能快速地满足其定制需求。

与以往用户只能选择特定商品不同,海尔空调智能互联工厂让用户全流程参与到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等过程,用户不仅是产品的“消费者”,更是产品的“创造者”,用一个时髦的词讲,就是“创客”。所以,海尔建成智能互联工厂是承接互联网时代用户个性化需求和订单而进行的创新颠覆。

事实上,早在2012年底,海尔就进入了网络化战略阶段,并致力于通过搭建由利益相关方组成的平台型团队,根据用户的需求整合全球的设计资源、模块供应商资源等,满足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和碎片化需求。据王友宁介绍,在2015年,海尔的主题非常明确,即聚焦用户为中心,人人为创客,引爆引领,创建全球空调行业首家实现工业4.0的制造工厂,实现工厂资源与用户的直接对接。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11

关键词:员工激励机制;互联网企业;改进措施

一、互联网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与意义

(一)员工激励机制建立的目的

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由于产品大多数为虚拟货物,相较于制造业公司而言,节省了制造、库存、运输等环节的人力物力,因此互联网公司的创建运营成本较低,真正的核心取决于员工,要想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需要吸引优秀的人才,加上互联网技术的更迭发展速度快,所以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每年都需要不断吸收新的人才,从而适应行业的发展,为了招聘到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并且对员工进行培养,企业需要提高工作人员的企业归属感,为工作人员制定适当的激励措施,从而实现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出适应公司的优秀人才,更好的创造出价值,打造企业的核心团队。

(二)员工激励机制建设的意义

1.增强员工的归属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互联网行业,互联网企业之间的竞争压力很大,而且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从而保证企业能够适应行业的发展,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有助于吸引优秀的毕业人才,而且也能够帮助企业去征聘优秀的行业专家,来为公司的发展做技术指导,同时,合理的激励策略,有助于打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以及企业文化。

2.提高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需要把握行业的发展动态,及时进行转型,并且要不断地提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比如需要保证自身企业的产品比别的公司有优势,或者说自己的技术领先于其他企业,这样就能够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互联网公司而言,如何保证自己的产品得到用户的喜爱,这就需要员工在开发制作新产品的时候,需要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当产品问世之后,还需要不断地根据用户的反馈调整更新产品,所以企业需要建立合理健全的员工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挖掘每个人的工作潜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企业的发展是为了获取最大的利益,从某种方面来看,员工的价值就反应了企业的价值,因此公司企业应该提高对员工的待遇,制定奖励,使员工的价值得到最大化,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二、我国的互联网企业员工激励现状

目前,我国互联网企业管理中员工激励的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物质方面、精神方面以及其他非薪酬财务方面。

(一)物质方面激励

员工进行劳动,劳动价值对应的就是公司给的薪酬奖励,互联网企业由于少了很多环节的制约,成本低,所以盈利十分可观,相比于其他行业,互联网行业的薪资报酬也属于比较高的,但是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内部的职务不同,对应的薪资也有所区别,比如研发部门就会比文职、财会等部门的薪资待遇更高,因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研发部门,销售部门的薪资计算方式与研发又有所不同,所以企业应该根据公司的发展方向,合理的制定薪资制度,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除此之外,节假日的礼品发放,也属于物质奖励的一种。

(二)精神方面激励

对于员工而言,物质奖励是调动工作积极性的一种奖励方式,企业还需要对员工进行精神方面的奖励,从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互联网行业的加班比较多,员工的情绪波动比较大,所以企业领导需要对员工的加班情绪进行安抚,可以进行精神上的奖励,比如颁发优秀员工证书,一方面表明了公司对员工的工作认可,另一方面也能够勉励其他工作人员更好的工作,精神奖励相较于物质奖励,更具备稳定性以及长久性,能够让员工的工作得到认可,实现自我价值,增强团队归属感,也有助于企业建立属于自己的核心团队,不被别的公司挖走。

(三)其他非薪酬财务方面激励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迅速,因此需要不断的吸引大量的人才,要想留住优秀企业人才,吸引刚毕业的学生,那么除了物质奖励待遇之外,企业还应该加强其他非薪酬财务方面的待遇,比如带薪年假、无息贷款、住房食宿交通补贴、文体活动等非薪酬激励措施,这样一来,既可以丰富企业的内部文化,又可以更好地吸引人才。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的其他非薪酬财务方面待遇也成为越来越多的求职者的考虑方面。

三、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长期激励方式匮乏

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将近20年,与传统的行业比如煤炭、钢铁、电力等相比,仍然属于年轻行业,因此互联网企业的管理还不太成熟,与其他行业相比,互联网企业缺乏健全的中长期激励机制,主要表现为员工的薪资工资与当月的业绩相关联,而没有与公司长远发展的脚步结合进行激励,这样的激励方式,导致短期内的员工工作积极性高,但是时间一长,员工就容易出现疲软,精神懈怠的表现,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尤其是高层领导,需要与公司的发展相结合,才能够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二)员工激励方式单一

大多数互联网企业进行奖励都是采用奖金的形式,这种也是最直接的手段,但是长期下来的话,这种单一的激励方式容易让员工产生疲劳,并不会调动工作热情,除了奖金奖励之外,互联网公司还应该采取其他的奖励方式,比如给优秀员工进行股票配权,或者是提供带薪假期,支持无息贷款,职务晋升等方面,丰富的激励手段能够刺激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价值。

(三)员工激励机制设计未与企业实际情况挂钩

互联网企业大多数都位于大城市,比如北上广深江浙一带,这一代地区的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对于互联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该地区的住宿成本比较高,尤其是北上广深,对于求职者而言,租房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大部分互联网企业提供的福利仅仅满足社会福利的基本需要,如五险一金,工作许可证和居留许可证的方面,没有提供更吸引人才的奖励,公司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租房补贴、无息贷款购买房屋等方面的服务。

四、我国互联网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改进措施

(一)完善绩效管理制度

互联网企业应该做好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设,因为绩效与员工的工资收入息息相关,改进业绩管理制度能够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互联网企业比较活跃,更具活力,所以在进行管理的时候,可以采取人性化的方式,比如建立一个合理的意见收集平台,员工可以在微信群内自由分享他们的意见,公司应该做好匿名隐私保护处理,从而能够让员工畅所欲言,这样一来,既可以缓解工作的压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企业发展提供新思路,有助于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价值,提高确保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建立企业的健全薪酬福利制度,根据员工的工作强度,提供弹性休假的支持,而且对于加班的工作人员,做好餐补工作。

(二)加强员工职业生涯管理

为了给不同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管理,企业应该打造多元化的思想管理模式,加强员工事业中间的组织和管理,定期组织相关的团队建设活动,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让各同事之间进一步了解彼此的职业经历,从而结合公司的发展制定属于自己的职业规划,企业可以实施工作岗位轮换制度,这样一来可以提高员工的危机感,也有助于调动企业的活力。

结语:

综上所述,互联网企业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应该加强对人才的管理,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定位,建立健全员工激励机制,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的长久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贾兆德,廉菁.对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领域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3(11)

[2]李鹏.基于自组织系统观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构建[A].基于全球视角的人力资源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国际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六届亚洲年会论文集(中文部分)[C].2010

工业互联网的本质范文12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出口成本:运营商

中图分类号:F6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2)05-0041-02

铁通公司作为非主导运营商,对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互联网出口流量结算成本成为制约公司业务发展的主要瓶颈,随着公司经营规模的不断拓展。互联网出口成本的快速增加在公司业务经营发展中的问题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随着公司网络规模的扩大,互联网出口带宽、出口流量,出口成本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在影响网络质量的同时,加剧了运营企业的负担。二是“十二五”期间,发展三网融合、物联网等创新应用的趋势,对网络带宽的提升需求,要求企业从网络接入方面提高技术改造力度,提高带宽及用户感知。三是企业从提高竞争力出发,在提高接入带宽的同时,不断降低运营成本,来满足长远发展的需求。下面我们从提高互联网质量及降低互联网出口成本的主要思路与措施方面进行简述。

1 降低互联网出口成本的主要思路

1.1管理层面:领导重视、组织到位是关键,规范管理、强化考核是保证。围绕宽带用户发展目标和出口成本控制要求,多年来,铁通陕西分公司成立以主管网运副总经理为组长的专题小组,成员由网运部、网络支撑中心和各市分公司相关人员组成。按照分工负责的原则,通过制定互联网出口成本计划,对计划进行层层分解,深入分析,落实目标措施。同时在制度与流程上,规范健全并认真执行互联网出口成本控制各项制度,重点从互联网出口成本监测与分析、互联网出口扩容、互联网出口路由调整、考核奖励方面完善了《互联网出口路由管理办法》、《互联网流量控制管理办法》、《互联网TP地址规划与分配原则》、《互联网出口成本奖励原则及计算办法》、《互联网流量监控流程》、《互联网出口扩容流程》、《数据网维护作业标准》等十六个办法和流程,使互联网出口成本控制成为一项常态工作,同时强化对互联网出口成本的考核与奖励,使互联网出口成本逐年得到有效控制。

1.2技术层面:掌握方法是前提,创新手段是根本。铁通陕西分公司通过对自建互联网出口的管理和优化,合理分流、限流、资源整合等方法,深入挖掘IP综合网管,迅雷、SCE、SIG、云存储设备平台功能,有效控制流量成本增长速度。

2 降低互联网出口成本的主要措施

2.1加强流量流向分析,动态调整路由指向。提升流量疏解能力

省IP网默认路由指向为北京2.5G通道,在新增本地出口后,经测试国际出口质量,访问国际网站质量差异不大,但价格相差较大,因此将国际路由调整至本地通道,通过调整节约出200M带宽。后来通过SIG发现,城域网出口P2P应用中PPS流量峰值已接近2G,我们将访问PPS种子服务器的路由指向骨干网出口,调整后对比发现本地出口上PPS的上、下行流量忙时均下降了近500M。

2.2充分利用骨干网出口,合理疏解出网流量

密切监控骨干出口带宽利用率,按省分公司出口优化标准适度延缓扩容周期;对流量流向进行精细化分析,将骨干网穿透利用率调整至95-105%之间,确保对等互联路由指向骨干网出口,通过降低非穿透出口路由表减少摊分成本:同时完善出口倒代预案,在省分公司自建出口质量出现波动时,确定不同流向路由的倒代顺序,尽可能的减少总部摊分成本。经过调整与疏解,提高了用户平均带宽,有效保障了用户的访问质量。

2.3加强城域网出口性价比分析、及时组织链路调整

通过对既有8条小容量出口与GE出口价格比较,性价比已不占优势且存在不易调整的问题。为此,组织新增一条GE出口置换原8条小容量出口,调整后出口带宽净增400M,有效提高出口流量承载能力,性价比远高于原出口。

2.4深入挖掘流量管理设备功能,提高出口的承载能力及资源利用率

针对部分自建出口带宽利用率趋于饱和问题,利用闲置的服务器架设了一套DNS域名解析系统,通过DNS解析控制用户的访问,调节出口通道上的流量,从而避免部分通道过于拥塞。同时根据出口网关防火墙设备性能及部分出口特点,将三条出口通道捆绑使用,捆绑后增强了通道的安全性及利用率,保证了通道的充分利用,延缓了城域网扩容周期,减少流量成本增长速度。通过SIG及SCE对P2P流量分时段进行控制,即网络忙时对P2P应用进行严格控制,保证忙时网络游戏、Web等敏感业务的体验;网络空闲时放宽对P2P应用的控制,便于出口带宽的充分利用。在SIG策略生效的时段,出口上的P2P应用被明显控制。同时P2P策略应用对出口有明显的“削峰填谷”的作用,全天出口流量波动很小。

2.5加强云存储设备维护管理,有效分流出网流量

通过新建迅雷服务器,将迅雷、土豆、酷6、QVOD、酷我的种子服务器指向骨干网,同时充分利用骨干网内部署的大量缓冲服务器,缓存了点击率较高的资源,目前迅雷Cache服务器总流量已增加到2G,骨干网出口峰值流量增长至19G。

3 落实互联网精细化管理的一些想法

3.1强化互联网管理机制与监控手段,实现流量灵活调度

采取“集中管理、统一调度”的原则,建立健全出口扩容上报、审批流程,针对目前的流量调度方式存在工作强度大、实时性及准确性较差等问题,通过省网与骨干网BGP改造,通过相应的策略对出口流量进行细分,实现国际、对等路由的实时、精确控制。更改目前的流量调度为源加目的的综合调度方式,用优质通道优先保证优质用户的质量,同时分析用户的访问热点,根据目的的不同将流量疏导至最优通道。

3.2建立出口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定期分析骨干网带宽利用率、免费带宽应用、国际流量应用、流控措施、网内迅雷CACHE和NDC业务应用、流量流向控制、用户体验系统实测指标。

3.3在策略层面

由于NAT方式相对于BGP出口具有费用相对低廉的优点,对于普通用户采用NAT方式实现,对敏感的企业用户及内容用户,则通过在省核心路由器上配置策略路由的方式实现质量保障。

3.4加快内容服务建设

进一步加强对云存储服务器的建设力度,增加云存储服务器数量,加强云存储服务器性能、流量分析,提供网内内容引导,充分发掘出口分流的效能,降低出口成本的同时,提高用户感知及网络质量。

3.5充分利用错峰,优化用户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