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时间:2023-08-07 17:30:19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

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而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高低与否,取决于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客观分析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和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稳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 问题分析

1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素质现状令人担忧

现阶段,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要求教师应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然而,目前我国农村教师的素质着实令人忧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精神缺失

由于我国农村贫困落后,导致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普遍较低。虽然国家也采取了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一些措施,但同社会上其他相同知识层次的人员相比,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最低。在这种情况下,相当多的教师不愿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其人生价值取向严重地存在着对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疏远感和排斥感,选择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有着难以言状的“被迫性”。经济上的巨大反差使多数到了农村的教师感到“蒙受屈辱”,认为经济地位的低下造成了他们社会地位的低下,因而不少人缺乏工作热情,一心想通过找关系、走后门离开农村。由此,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据笔者调查,某省的一个乡镇,2003年一年中就有11人停薪留职,24人“跳槽”,9人考研离去,18人另寻出路。尽管一些优秀教师被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采取的相关措施留了下来,但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缺乏工作积极性,悲观失望,消极应付,思想深处不想也不愿为农村教育事业献身。现在,农村中小学校仍未能走出“需要的难来,来到的难稳,人才奇缺”的怪圈。这样的局面,严重制约了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

(2)业务素质较差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与城市相比,我国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师生比例结构不合理,教师劳动强度大,优秀教师远未能达到需求的标准。从统计数字看,尽管近几年具有相当学历的教师的比例在迅速增长,但实际上很多人是名不副实,有文凭而无水平。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与之相适应,但很多农村教师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水平有限,在多年的教学中故步自封,因循守旧,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愿也不敢在教学中改革创新,不能根据内容更新和时展的情况转变教学方式,因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仍沿用过去的那一套,在分析、开发新教材方面显得力度不够,方法陈旧。

据笔者调查,目前,有20%-40%的农村中小学教师还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如:许多教师对当前的研究性教学、建构性教学和反思性教学方法缺乏了解,更谈不上应用;许多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知之不多,更不会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效地使用;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只会使用简单的电教设备,欠缺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更不会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显然,教学中照搬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然束缚学生智力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也严重影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3)存在较严重的不健康的心理表现

分析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心理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不少教师往往表现出心胸宽容度不够、自我情绪失控等现象。如不能容忍成绩较差的学生,直接或间接地予以排斥,甚至挖苦,讽刺、羞辱、贬损,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也有一些教师对自身价值缺乏正确的估计,过于“清高”,经受不了农村艰苦条件的考验,喜、怒、哀、乐表露无遗,对自己的怨恨情绪缺乏节制,甚至于把自己的不满发泄到学生身上。教师如此不健康的心理,有意无意中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不少悲剧的发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心理伤害这种“无形杀手”。

2 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形式主义严重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提出“生活即教育”,要“依据乡村实际生活,造就乡村学校教师”。但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未达到这样的境界,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敷衍应付,走过场

一是领导不重视。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校的领导对继续教育的认识还不到位,没有很好地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学习、领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关于继续教育方面的文件精神,没有真正明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领导对教师继续教育一问三不知,缺乏相应的制度和措施,管理乏力,继续教育往往流于形式,一些教务人员只是应付一年一度的登记和盖章。由于领导认识不到位,加之条件的限制,很多地方农村中小学教师集中培训的时间很少。作为乡村教师,能到县城学校听听课就算是很不错的,可这样的机会也非常有限。二是培训者和参训者对继续教育均持消极态度。不少地方的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是“为学分而学,为过关而战”,只看重证书和学分,而不重视学习的过程和效果;部分教师往往采取一些非正常的手段以获取一纸证书;不少培训者对农村教育状况缺乏充分的了解,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已,置教学效果于不顾。这些“异化”现象的存在,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被扭曲,变成一种负担。

(2)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方法单一

继续教育的特定对象和目的决定了继续教育内容应具有特殊性。为此,继续教育的内容应补偿教师职前教育之不足,使之能够适应社会和环境的不断变化,充分发挥其创造潜能。教育部于1999年颁发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教育部1999年第7号令)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修养;专业知识及更新与扩展;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科技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等。现 阶段,尽管继续教育的教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教材内容不适合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一是教材城市化取向明显,脱离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二是教材质量较粗糙,急功近利,大多数为职前学习内容的再版,新瓶装旧酒之作较多;三是自我封闭、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不少地方只用本地教材,而不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难以引进继续教育的“活水”;四是重理论而忽视实践;五是强调统一而忽视灵活;六是具体学习内容由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指定,教师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教学方式上,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仍是以课程为中心,采取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上,仍以单一的讲授法为主;在教学手段上,仍然是“黑板+粉笔”的传统的“口耳相授”。呆板的教学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农村中小学教师最需要的技能、技巧和反思教学实践的思维习惯未能得到培养和训练。

(3)经费紧缺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还指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育事业费中专项列支。”但很多农村地区难以落实,即使学校领导十分重视继续教育这项工作,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要原因是学校生源逐年减少,教育经费日益困难。有的学校早已是负债累累,连一些正常的教学和教研活动都难以如期开展,更无法拿出经费派人到外地学习取经或参加县级、市级的学习培训。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待遇本身较低,办学单位又不能将经费负担转嫁给参训的教师,因而造成农村中小学校继续教育的经费严重不足,使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缺乏后劲和动力。

转贴于 二 对策探讨

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又与之不相适应。有鉴于此,我们应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现状和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困惑,并努力寻求改进继续教育现状的良策。

1 更新教育观念

一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要加强观念教育。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观念教育,能促进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使之内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而观念教育应着重强调教师自身的发展观和价值观。教师自身的发展观主要表现为教师作为社会的个体对待生活、工作等方面的态度和对自身的期望,它关系到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直接影响着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村中小学教师在工作环境、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等许多方面不如城市中小学教师的情况下,如何给自己以恰当定位就成为继续教育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此,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参训教师的个人发展观和价值观,—使之形成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理想和品格,以重事业轻名利的心态对待生活,以对知识和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追求来充实自己,从而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师继续教育办学机构要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和为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强化“服务意识”、“农村意识”,淡化“创收意识”,真正面向农村教师举办培训活动。此外,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打破“先经济后教育”的思维定势,积极创造条件,尽快摆脱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短缺的困境,实现“敦促富,富促教,教富同步行”的良性循环。

2 注重教育内容的适用性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职后教育,与全日制学历教育明显不同,具有“成人”、“在职”、“师范”和动态性、层次性、开放性、阶段性、实用性等特点。因此,设计培训内容时应当深入到农村中小学教学第一线,从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21世纪社会发展对农村人才的要求出发,有的放矢,体现按需施训、学用结合的原则;培训内容的设计思路应有明确的定位,力求融知识、技能、观念为一体,依照各地的不同特点,把统一教材与地方自编教材结合起来,把主修课程与适合不同需要的多种选修课程结合起来,把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社会人文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要注重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应用,把计算机知识、技能和辅助教学的培训作为实现全员培训目标的突破口,切实提高教师获取信息与知识和接受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开设一些紧贴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和参训教师感兴趣的课程,如课堂教学艺术、教学大纲与教材综合分析、青少年心理学、班主任工作指导、师德修养等,使之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调整、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真正提高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3 着力教育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特点,应注重继续教育办班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办班形式不拘一格

根据农村中小学教师经费紧缺、交通不便、工学矛盾突出等实际情况,开展继续教育可采用以下办班形式:1)培训院校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认真组织,积极配合,选派那些年富力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进行短期脱产培训,时间可为几个月或一年不等。2)培训院校送教上门。也就是说,培训院校把培训班办到乡镇。这样可以避免工学矛盾,节省参训教师的开支,使更多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有机会接受培训。3)农村中小学校联合举办继续教育班。尽管这些学校都在农村,但学校之间的教学水平及设备等仍存在较大的差别,通过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开展教学帮带活动,可以实现教师、设备等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4)举办校本培训班。农村各中小学校可充分挖掘本校人力、物力资源,组织开展诸如一种教学方法、一种科研方法、一种管理方法的培训活动,也可邀请校外专家到学校来举办专题讲座。校本培训搞得好,便会在学校里、教师中营造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

(2)培训方法多种多样

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中,除了本体性知识中的理论部分需要系统讲解外,其他教学内容均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以增加其实践性和实效性。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培训方法:1)系统指导讲课。目前,很多农村中小学教师讲课缺乏科学性、生动性,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因而培训时应着力辅导参训教师按照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各门学科的教学法,对某一堂课进行有声有色、生动形象、逻辑严密的教学示范,参训教师回校后反复练习“做课”,直至得心应手;而培训教师在适当时候要考察“做课人”的教学实践是否达到要求。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促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自我锻炼、自我矫正,是培养农村中小学青年教师的一种有效的方法。2)自学自教。这是指在培训者的指导下,要求参训教师独立思考,系统学习,自我提高,成为一种有组织、有计划的自学活动。尤其是在农村中小学校,要注意把继续教育与远程教育结合起来,把教师的参与培训与自我发展结合起来。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参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学方式和自学教材等,做到“因材施教”、“按需而学”。3)典型示范。在继续教育中,利用典型人物“现身说法”,具有亲切感、真实感和吸引力,能够激发参训教师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可选择具有突出贡献的先进教师作典型,也可选择参训教师身边的典型(这样的典型更具有现实意义)。4)课题研究。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意识较为淡薄,科研能力较差,用课题研究的方法来实施继续教育还存在较大的难度。这就要求培训者在教学中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引导参训教师进行合作研究。如以一个课题为中心,组织学员搜集资料、阅读书籍、调查访谈、讨论研究,使之在研究中获得理论,熟悉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研究课题的确定,可以根据理论需要来选择,也可以根据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来选择。这种方式可以在已确立的某一课题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之后,将研究成果及时返回到实践中去加以检验、修正和完善,最后达到指导教学实践和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5)参与式学习。培训者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时,要引导参训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并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研究任务,使其带着任务学习。这种继续教育方法的特点是:学习任务真实;培训者是推动者,为参训教师创造和提供活动、合作、解决问题、执行任务的机会;参训教师是探索和反思的实践者,每个人都明确自己的任务.从而主动、互动、合作地学习。6)调查、考察与研究相结合。培训者不仅要从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寻找问题,而且要组织、带领参训教师作社会调查和考察,并从中寻找问题,然后开展理论学习和深入的探讨。经过反复的调查、考察和研究,借此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大家会对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最后形成调查报告或论文,从而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

上述各种继续教育的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才能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他律行为转变为自觉行为,才能把农村中小学教师培养成为真正的实践研究者和反思型学习者。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2

一、 应试教育“出力不讨好”

过去的应试教育存在着以下几个明显的弊端和不良后果:

1.培养了极少数尖子生,使绝大多数成绩一般的学生被淘汰。

2.受应试制约,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塑造。

3.一切以升学为中心,导致在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

4.学生的个性特长得不到发挥。有的可能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长期以来,人们的应试教育观念在人脑中根深蒂固,如果不从思想上转变,那么实施素质教育只能是一句伟大的空话。

二、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我们常说,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教育振兴的希望在教师。无疑在教育战线最前沿的教师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因此,教师在观念上要改变,在素质上要提高。而我国农村由于落后,在许多中小学教师中,有的学历不合格,有的民师没能很好的进入师范学校进行系统教育尽管他们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但是总的来说,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太高,至今还有许多教师口头上接受了素质教育,但行动上仍在实行旧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所以,我认为,提高农村教师素质也是当务之急,可根据条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地方政府和学校领导应力所能及的给予教师思想上的指导、经济上的支持,鼓励他们自学、进修等,以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

2、学校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分期分批的输送一些教师到专业学校接受培训。

3、和教学质量高,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学校经常开展交流活动,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渐提高每位教师的素质。

4.教师应尽力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平常要多看书,讲话要文明、有礼貌,给学生以言传身教。教育家陶行之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就是说,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去追求真理,从而起到了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能力的目的。

三、联系实际,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

中国的出路在于改革、改革是解决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唯一途径。不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我们的教育事业将永远在低谷中徘徊,农村的教育事业也将面临着严重的危机,所以积极推进农村教育教训改革已成燃眉之急,刻不容缓。但是农村相对落后的现况,又提醒我们只能因地制宜,坚决“不能搞一刀切”,“一个模式”。根据有些农村地方实施素质教育教育已取得的成绩来看,改革农村教育教学也多方面,多层次的。要立足于农村的现实,面向农村经济,培养农村建设人才。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课程结构的改革。

(1)改革要采用新的标准去评价教育质量的好坏,比如用新用综合评价标准。可包括办学方面和指导思想,办学条件,办学内容,教师队伍状况,学生精神风貌、学生整体素质等。

(2)淡化应试观念,学生的文化成绩不能当作评价的唯一标准,可降低考核。作为评价学生“智”的一种,当然也不能取消。总之,新的标准,要让学生和老师都能朝素质教育方面努力发展,为农村的经济建设服务。而不是停留在“升学率”的怪圈子里面。

(3)将目标教学引进课堂。所谓“目标教学”就是近几年教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实践证明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这种科学的教学法即能保证学生有效地掌握文化知识,又能全面提高学生品质悟性能力,思维认识能力以及个性发展能力。因此,在农村的教育教学中,各学科都要抓紧引入这种新的教学法。

(4)大力开展兴趣教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要力求学得有趣,玩的开心,要寓教于乐,寓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但不是乱动。而是面对知识,面对老师的目标动起来,如动手:拆剪、装;动脑:想、算;动嘴;讲、唱、问;动笔:写、描、画、游戏等。一切有利于学生素质提高的动都可以用。还可用些有趣得体的东西做教具,力求新颖,这样就能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训效果。

2.改变教师的家长制作风,对学生要满腔热忱。

陶行之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做教师必须用自己热烈的爱心才能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只有用自己高尚的情操言传身教,才能提高学生的素质。而动辄对学生打骂、挖苦或变相体罚。这样的结果,只能降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又怎么能教好学生呢?陶行之曾这么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可见,挖掘人才只有在素质教育中才能充分体现,关心和爱护学生要比压制、打骂好得多。

3.充实课外活动内容。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3

在中小学诸门课程当中,有这样几门课常常被人为地划到所谓的“副课”中,比如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其中历史、地理、生物在某些地区或学校被叫做“小三课”。这样的划分或叫法,折射出除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这些所谓的“主课”外,其余诸课均被轻视的怪现象。

“副课”何以就成了副课

众所周知,中小学的课程设置并没有主次之分,各门课程同等重要,地位平等。但是在很多地区、很多学校,情形却发生了变化。

有的学校压缩了音、体、美,史、地、生、政的课时,甚至干脆不开设某一门或几门课。更有甚者,某些教师强制性占用这些他们认为不重要的课。笔者曾任教的学校及周围几所学校,都存在这种现象。

音乐教师在农村是稀缺资源。笔者曾任教的中学就因为没有音乐教师而不开设音乐课,每逢上级来检查时,就从其他学校借一位音乐教师来上两节课。有时候从小学借,有时候从幼儿园借。记得有一次从幼儿园借来的教师,教学生唱的歌曲竟然是《数鸭子》。

体育课的状况稍好,但是课堂质量却不敢恭维了。除了整队、跑步、解散、自由活动之外,其他内容很少见到,所以学生们管体育课叫做“放羊课”。

至于美术课,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上一幅画,让学生们“照葫芦画瓢”,就算是一堂课了,什么国画、素描、水粉、水彩等,学生们都不曾见识过。

历史课、政治课、地理课、生物课、书法课、实践课由语文、数学或其他主课教师兼任是比较通行的做法,而且一般人还得不到这份“美差”,因为主课教师兼任这些科目会拿到一笔不菲的课时费。可以说,这些课在农村中小学很少由专业教师来讲授,大都是非专业教师来兼任。虽然有的兼任教师的确把课教得很好,但大多数教师因为是非专业出身,不可能对这些课有很深入的研究。

转变思想,摒弃“副课”提法

一些学校长期以来形成了这样一种上“副课”的模式:前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们在书上划出课后习题的答案,之后学生自己看书或背诵答案,教师则坐在讲台上批改作业或看报纸、杂志。这种上课模式,或许考试成绩还说得过去,但大都是死记硬背答案,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少并没有人知道。

如果说上个世纪出现上述情况,是因为当时没有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现在的学校如果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就实在不应该了。但是笔者调查发现,仍然有学校在继续这种错误的做法。

今天的农村地区,一些学校在教师、器材、场地、设施均配备到位的情况下仍然会发生“副课”开不全,甚至被挤占的情况。这就亟须我们的学校、家长乃至社会,从思想上扭转原来的错误观念。

首先,要摒弃“主课”与“副课”的提法。不管语数外,还是音体美,都是素质教育新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其次,这些课都要由专业教师来教授,不可以用任何理由挪用或挤占。再次,为防止有些教师混课堂,学校应加大检查力度,制订监督措施。最后,一部分学生和家长的观念也需要转变。让学生们把每一门课都当作“主课”来上,也是相当重要的。

反“副”为主。教育者须努力

“减负”并不是减“副课”,而是要教师提高课堂效率,打造更高质量的课堂。这同时也对“副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历史教师要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责任感;地理教师要有丰厚的人文地理知识;生物教师既要带领学生做好实验,同时也要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政治教师不能一味地宣教,所教内容要联系到社会和生活;音体美教师更是要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身体素质放在头等位置。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4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对策

当前农村中小学在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情况下,由于思想准备不足、理念转变不够、行动迟缓等原因,素质教育收效甚微,严重阻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学生素质现状

笔者通过走访部分中小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家长,了解到农村中小学一些学生的素质没有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道德素质较差。二是心理品质较差。三是创造能力较差。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几点对策

顾明远说素质教育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德育为先,二是能力为重,三是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推进素质教育体现在方方面面,就目前农村中小学生素质现状来看,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思想品质教育。人的思想品德、世界观、人生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教育培养的。在学生的各项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摆在首位的。一个人其他方面的素质再优秀,倘若是非不分、善恶不分、美丑不辨,怎么会是个有用之才呢?有个形象的比喻十分贴切:“孩子的智力不好是次品,体质不好是废品,而品德不好则是危险品。”品德的好坏关键是要靠从小养成。因而,中小学应把学生的品德培养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制定中小学生德育具体标准,开展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品德教育活动。通过看得见的养成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和爱国情感,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重智轻德”的教育误区,造成当今中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健康,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且朝低龄化发展。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农村中小学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法制教育刻不容缓。农村中小学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上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学校可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情绪、增强受挫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多参加一些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学会交往,培养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促进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三)开展创新能力教育。青少年正处于创造力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创造力发展如何,对他们的现在、将来及国家前途命运都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正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学生会读书、会考试,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农村的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更深,缺乏创新精神的现象更普遍。农村的学生相对城市里的学生来说更为胆小怕事,合作能力差,不善交际,自卑感明显,因此个性得不到张扬,束缚了创造力的发展。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5

素质教育对中小学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同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体育教师是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发挥着主导作用。那么如何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我觉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能力是新时期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体制的实际情况,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联系密切。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从事、学习各项体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热爱体育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名学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体育教育教学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体育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造诣。同时还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等。具有了这些能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得心应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体育课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质教育

德育教育应贯穿于各科教学之中,体育课教学同样应重视德育教育。在体育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动作迅速、听从指挥、遵守纪律、协同行动的良好习惯和作风。通过教材中的游戏内容,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勇敢顽强、机智果断、遵守规则等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田径、球类、体操等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和勇敢、果断、机智、顽强的意志及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通过体育教师的表率作用教育影响学生,时时刻刻注意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为为学生做出表率。在体育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同其它学科一样重要,体育教师且不可有忽视德育教育现象,否则培养出来的学生则只能是四肢发达,只懂体育技能的学生,同党的教育方针将格格不入。

在体育课上教师一定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备课只是教学的基础,教学才是中心环节。只有在教学中反映出备课的设计理念,才能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真正落实。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体育课上要让学生当主角。传统的教学,老师是主角,学生是听众、观众,只能是教师有板有眼的教,学生按部就班的学,在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下,课堂气氛沉闷,单调枯燥,严重的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至于使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课程改革要求让学生当主角,要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实践、去尝试,才能让每个学生从容的学习,有思考的余地,有自己解决、处理问题的机会。只有使体育课的后进生和一般学生的差距缩小,才能实现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二是要鼓励学生互相帮助。上课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合作交往,使学生之间达到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学生之间的思维方式、操作方法不同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因而要鼓励学生互相帮助,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泼、主动的状态。

三是体育教师一定要和学生打成一片。“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就要低下身来同学生交流,为学生传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推广好的学习方法。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师成为学生可信、可亲、可依、可敬的学习伙伴。这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需要,也是为学生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运动、掌握方法技巧以及人格方面进一步的深化。

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和爱好的培养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使之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要充分发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潜力和乐趣,以良好的教学形式,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并把稳定的兴趣培养为自我锻炼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受益终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体育基本知识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教会学生运用知识技能的方法及科学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形式,加强对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顽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要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6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价值。

三、论题的研究方法

1、实证分析:对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2、对比法:通过对农村与城镇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的对比,分析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空白的原因。

3、文献资料法: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借鉴有关研究成果。

四、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一部分:当前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二)师资力量薄弱

(三)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四)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第二部分: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 注重三方面着手转变教育观念

(二) 优化三个环境促进均衡发展

(三)抓好三支队伍提供组织保障

五、本文研究的结果

我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匮乏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管理水平不高、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等问题。针对农村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转变观念、优化环境、提供保障等这几方面进行论述如何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六、论文参考文献

[1]魏庆洪,中小学“减负”--我国素质教育面临的瓶颈[J],当代教育论坛,2017.

[2]刘近枚,曹兴宇,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与策略[J],文教资料,2017。

[3]陈思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江西师范大学,2017

[4]王巧玲,县城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董薇,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J]学理论,2018(36)

[6]谭牡凤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研究 [D]燕山大学,2018.

[7]梁志森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ygu]学园,2016(25)

[8]黄济、劳凯声,小学教育学 [J],人民教育出版社。

[9]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 [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朱永新 我的教育理想 [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9.

[11]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 教育评论,2007(6)

目录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1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1

(二)师资力量薄弱……………………………………………………………………………2

(三)课程改革流于形式…………………………………………………………………2

(四)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3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3

二、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建议………………………………………………………4

(一) 注重三方面着手转变教育观念…………………………………………………………4

(二) 优化三个环境促进均衡发展……………………………………………………………4

(三)抓好三支队伍提供组织保障……………………………………………………………6

参考文献………………………………………………………………………………………8

浅谈当前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黄丽红指导教师:陈智强

内容摘要:我国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是农村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仍存在教育理念匮乏落后、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不合理、教育管理水平不高、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等问题。针对农村中小学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议从转变观念、优化环境、提供保障等方面着手,积极提高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问题;对策

素质教育是全面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强国必先强教。”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特殊价值。但是教育发展并不均衡,特别是基本具备或不大具备条件的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还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笔者根据工作实际和经验,对农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作肤浅的表述。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理念匮乏落后

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其次把发展学生的特长理解为素质教育的全部,但是在实施过程中演化成了形式主义,放手发展学生但却不给予指导和培养,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成了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课堂学习的“自由玩耍”的天地。另外挂着素质教育的旗帜来搞应试教育,仍然把升学率当成评估质量的硬指标。

这些问题都是对素质教育的不理解,吃不透精神而引起的弊病。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农村中小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竞赛考试,升学率。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不仅仅是教师们的过错,也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二)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从教师来源来看,有的是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是“学历合同”转正的,有的是向社会招收的;从学历层次来看,第一学历合格率低;从年龄结构上看,老教师和年轻教师居多;从职称结构看,高中级职称的少,绝大部分是初级的;从学科结构上看,音体美和农技教师奇缺。2、教学科研水平偏低。对新课改感到“水土不服”。加之受农村文化的内在影响,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占主导地位,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文化冲突普遍感到不适应。3、农村教师队伍不稳定。由于城乡学校差距悬殊,农村教师受利益驱动,工作不安心,千方百计想调入城镇学校。城镇教育又发展迅速,亟需调配师资,于是通过招考等方式从农村学校挖走了大批优秀的教师。农村教师队伍呈现出不稳定的态势。

(三)课程改革流于形式

目前农村与城市一样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方案,使用单一的课程标准,出现“校校同课程,生生同课本”的局面。农村学校教学内容单一化,其实施的目标也是唯一的,即参加中考或高考,仅仅追求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加之农村受条件的限制,很少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课程,很少使用乡土教材,致使农村课程设置单一,严重脱离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课程与教学跟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适应。

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沿袭传统教学,课程改革只是口头上的旗号,依然是重视应试,忽视学生的能力发展;重一刀切,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教师的教,忽视学生的学。好学生是学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通过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而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学中教师却不是按照这样的思路去让学生学习的。依旧把讲授作为重点和中心。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孩子,教师讲授使一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没有问题方认为这一节课是授课成功了。熟不知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知道教师讲的是什么,或者有问题,或者有其它的想法思考等都被教师扼杀在摇篮中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学生不善于解决问题,创新能力更别提能够得到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是决不会放心这样做的。会认为学生把课堂搞乱,教学任务完不成。教师引导学生也只是很短暂的一个环节,学生智慧的火花不可能在与教师的交流目光中一瞬间爆发。教师认为如果不给学生设计好一堂课的“框架”,让学生在里面去“填实”,那么这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教师讲到哪里学生要跟到哪里,这样才行,方可说学生们很听话,很配合教师。听课的也会评上个“好”字,一堂课下来,教学目标完成的好,学生积极主动,课堂气氛活跃…这些实际上都是做出来让别人看的。实质是把学生当木偶来演戏。新课程也可以为学生们做个“框架”,但这个框架可不是像电影的剧本一样,它不是个死的而是个活的。也可以让学生们去“填”,但这个填法却完全不同,学生们填,主动权就交给了学生,教师是在一边做欣赏者和点评者的。把舞台还给他们,不用你教,他们会跳更好看的舞蹈。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实现,新课程改革才能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生根发芽。

(四)教育教学管理水平不高

一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了显示政绩,搞形象工程,过分重视“示范性学校”,“重点学校”的建设和管理,而把农村学校当成“弃儿”,疏于管理。加之一些学校领导教学观念陈旧,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相当部分校长和教导主任就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心中无底,无章可循。有些学校或沿袭已制订的制度,学校教学工作缺乏激励机制,目标管理不明确,跟现代教学管理理念很不适应。有些学校领导不思进取,学校干脆不设什么管理制度,农村学校教学管理非常松散。学校没有引进竞争机制,工作既无动力又无压力,教师工作积极性普遍不高,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倦怠情绪。平时教学只重数量而不重质量,作业批改的越多,越能得高分。教案写的越详越能证明工作积极性高,检查者却不看看教师的教案是怎么写成的。多年来写一次教案却能从容应付许多年,今年抄去年的,明年抄今年的。现在网上教案多如牛毛,教师为了“钻研教材”也都在网上“认真备课”了。

(五)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广大的农村家庭“留守学生”问题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独特而重要问题。由于“留守”在家的孩子缺少父母的爱,在对他们的管教上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比如,隔代监护容易产生溺爱、寄养监护会出现偏爱、无人监护就会失爱,而这些孩子又缺少自律意识,部分孩子的学习成绩比较差,人格形成出现了缺馅,心理问题复杂。“留守学生”在心理上的问题比较明显。更多的“留守学生”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症状:更容易违纪,成为教育的难管对象,更为严重者还会走向犯罪道路。普遍有厌学倾向,学习成绩差。缺乏沟通,人际关系和青春期问题突现。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成员之间亲情的缺乏,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二是学校教师的急功近利、重视知识传授,放松学生品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认识误区,以及对“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忽视。三是社会教育的监管力度不够,社会环境中不良风气对于“留守学生”的影响,也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

二、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注重三方面着手转变教育观念

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注重在以下三个方面来转变观念:1.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2.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3.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优化三个环境促进均衡发展

1、优化政策环境。鼓励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任教。根据农村学校教学实际需要,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和择优的原则,每年通过考试、考核,选拔一定数量的师范类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每年应有计划地安排城镇中小学校教师,支援农村中小学校尤其是教师力量薄弱的学校的教学工作。二是优势教育资源向弱势群体倾斜。建立和完善国家对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就学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三是可以试探性改革小升初、初升高的录取方法,根据学生人数比例,把重点初中和示范高中的升学指标下分到个乡镇,由教育部门分乡镇录取。

2、优化教育环境。一是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建设。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制度,健全科教领导小组及工作会议制度,实行年报监测,进行行风评议,加强新闻监督,建立家长学校。建立督导评估报告,定期公告制度,及时公布督导结果,接受群众监督,重视人民群众和社会舆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升学考试制度的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排除阻碍。改革以分数多少作为升学依据的考试制度,形成符合素质教育理念的考试评价体系,从而真正把教育从分数中解放出来,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全面发展。三是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思想教育和物质激励手段,打破平均主义,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转换学校内部运行机制,提高办学水平和效益。

3、优化社会环境。一是要提高社会关注度。尤其是城市教育要支持农村教育,为农村教育提供教育资源上的帮助、做好送课下乡的工作。教育政策应该倾向于农村教育,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用于农村教学硬件设施,提高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另外要大力呼吁社会各界人士为农村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农村教育的快速发展,为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使我国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整个社会都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二是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农村学校较城市学校而言,问题行为学生比较多,表现得也比较复杂。这使得农村学校在对待问题行为学生的时候会出现走极端的现象。一部分是留守学生,一部分是家庭畸形造成的。这些学生在学校表现都比较极端,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教师的管理。为此学校也煞费苦心,想尽各种办法去对待问题行为学生。可收效却不明显。大多是采用强制措施,压制这些学生的行为。教师大多采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办法。在课堂上当众侮辱问题行为学生,或在课下恩威并施。有些教师却听之任之,放任自流等。很多教师也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但只是流于形式,不能够深入。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要他们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等。对问题行为学生来说这些说教是起不到根本的治疗作用的。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问题行为学生的身心问题就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是从人格上要尊重这些学生,在生活上去关心他们,在行为上去引导他们。其次是想他们之所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一个教师,还要学会做一个好的父母,做一个忠实的朋友。以教师的人格去打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化他们。让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只有从内心深处认识自我才能形成一种动力,才能努力学习,教师才能真正地放心,教育也才能走向良性循环。此外,建议农村中小学开设心理辅导课程,由专门的教师进行讲授,做为一门学科纳入农村中小学的课程。三是要推进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开发和建设一批具有乡村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激发乡村孩子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农村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养成了农村孩子诚实善良、善于动手、吃苦耐劳、好奇心强等优良品质。乡村学校可以通过艺术课﹑园艺课﹑养殖课﹑制作课和劳作课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乡村日常生活世界的背后,蕴含着无限的生存智慧和人文情怀,也埋藏着许多技术神奇和科学奥秘,只有真正走进乡村孩子的生活世界,才能切实地激发他们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性,才能真正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

(三)抓好三支队伍提供组织保障

1、加强管理,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校长队伍。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校长队伍。中小学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水平的差距往往带来学校之间的差距,一个好的校长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一所薄弱校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甚至跃入先进行列。因此,培养一批有事业心、责任心,有现代办学理念,善于领导的好校长是摆在教育局长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就要依法完善中小学校长的管理体制,改革校长的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明确校长的任职资格,逐步建立校长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机制。逐步弱化校长的行政级别,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要建立开放的校长培训、储备机制,鼓励优秀青年教师选修学校管理培训课程,建立稳定的后备校长队伍培养机制。要完善校长继续教育制度,通过课程选修、课题研究、省(市)级培训等渠道,不断提高校长的个体素质。要坚持以好的作风和办法选校长,选作风好和素质高的人当校长,树立“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用人观念,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有改革创新精神、业务娴熟、善于管理、教职工拥护的优秀教师选拔到学校领导岗位上来。

2、激活机制,协力构建一支业务精、结构优的小学教师队伍。一是要优化教师队伍组成机构。积极引进优秀高校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优化队伍组成结构。加强新教师上岗培训,对非师范类的新教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普通话”的培训,并通过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考核,合格者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才允许上岗任职。二是要优化教师队伍学历结构。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函授、自考、网络教育等各种提高学历层次的培训学习,提高广大教师学历。三是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引导教师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积极拓展学科知识面,加快知识的更新和提高。加强教师在职培训,今后一段时间,以新课程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并加强考核和管理。四是整合师资配置,优化教师队伍层次结构。对教师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实施宏观调控,按照各类学校的教师职务比例结构,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抽调得力干部和骨干教师充实相对薄弱校。严格控制城区学校教师中高级职务指标限额,已超过限额学校的申报对象,达到任职资格并愿意交流到薄弱校任教的,可聘为高一级教师职务,以促进优秀教师向师资相对薄弱学校流动。逐步实行城区学校及新录用教师到师资相对薄弱学校顶岗锻炼政策,从外地引进的骨干教师、毕业生优先充实到乡(镇)学校、薄弱学校任教。五是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培养。积极探索骨干教师培养渠道和方法,将学历培训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导师指导与自学提高相结合,积极鼓励重点学校和师资薄弱校挂钩,组织重点学校有经验的教师到对口学校挂职锻炼。

3、强化培训,努力建设一支理念新、科研强的教研员队伍。教研员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是理论者和教师间的桥梁。教研员观察思想问题既有理论层面的,又有实践层面的。长期以来,教研员们习惯了给教师讲解教材、大纲,把自己的想法给予教师;习惯听老师上课,点评课堂得失;习惯在办公室勾画理想课堂、理想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做什么、怎么做,是每一位教研员都应该思考的。课程改革为教研员的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时空,教研员要发展,而且应当优先、超前地发展,只有站在课程改革的前沿,不断地将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才能使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思想得以贯彻,才能将理想中的课程变为现实的课程。教研员要为课程改革、为学生的发展、为教师的发展、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思想、信息、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要做学习的先行者、理念的传播者、积极的探索者、不倦的思考者、资源的开发者。教学研究应高扬新课程倡导的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不仅要研究课程改革实验的实施,而且要研究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教研的内容、形式能有效地帮助教师将课程理念体现在教学行为上、作用于学生身上,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专家型教师。

参考文献

[1]魏庆洪,中小学“减负”--我国素质教育面临的瓶颈[J],当代教育论坛,2017.

[2]刘近枚,曹兴宇,新时期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问题与策略[J],文教资料,2017。

[3]陈思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江西师范大学,2017

[4]王巧玲,县城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9.

[5]董薇,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校园 [J]学理论,2018(36)

[6]谭牡凤 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校园文化研究 [D]燕山大学,2018.

[7]梁志森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学校——小学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ygu]学园,2016(25)

[8]黄济、劳凯声,小学教育学 [J],人民教育出版社。

[9]朱幕菊 走进新课程 [J]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7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农村经济的落后,使得许多农村家长觉得,只有让孩子好好学习,考入高等院校才能够真正摆脱贫困。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农村的教育更加应试化,素质教育没有机会开展,即使进行素质教育也会受到这部分家长的阻碍和影响。所以在一些农村里,应试教育依旧占据统治地位。4.宣传、投入力度不够。长期以来,农村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不够,大部分农村居民并没有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且由于农村生活水平和条件比较差,教学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以及办校质量等更是无法与城里小学相比,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开展。

二、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对人才数量以及质量方面的需要越来越高,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教育工作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升学、成绩等,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呈现一种高分低能的状态,无法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小学是学生各方面成长的初级阶段,对于学生今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因此必须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更好地适应农村文明建设的发展需要。此外,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开展义务教育的需要。义务教育是我国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保证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提高国民素质。但是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人们往往忽视教育质量的提高,导致学生的素质存在较大偏差,与义务教育的目的相背离,因此必须加强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民主性和全面性能够更好地保证农村儿童的学习权利,解决农村小学教育中只重视知识理论传授的缺陷,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和个性化也有助于农村小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和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根据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发展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

三、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法

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要想使素质教育在农村小学得到开展与实行,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农村家庭以及教育管理者认识到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影响。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他们更好地理解素质教育,改变以考试、学习为中心的应试教育的观念,强化对农村素质教育的管理和检查力度,为农村小学推行素质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素质教育的观念深入人心,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2.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的能力素质对于学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在农村小学开展素质教育,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教师的各方面能力素质。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素质和能力,从以教课为主的教学人员转变成研究性的专业教师。有关部门应明确农村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专业培训工作,并与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加强教师能力素质培养。此外,还应定期组织教师到城市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观摩学习,明确素质教育的内涵与方法。强化农村教师的引入,为农村的素质教育注入新鲜的教育力量。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能力的基础上,还应注重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发挥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为农村孩子的学习与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3.推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农村小学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进农村基础教育改革是实现农村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新课程改革有助于转变教师以及学生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教学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为此,因积极推进农村课程和教学改革,实行新课程改革,在课程改革中推进素质教育,转变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推进素质教育,使农村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发展自己。4.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之间的合作。家庭教育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加强学生的家庭教育,能够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提供帮助。农村小学可以成立家长委员会,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育目标,找到合适的方法开展素质教育。学校教师对家长进行教育,使家长明确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转变教育观念,更好地配合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素质教育的开展也需要全社会力量支持和辅助,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应在学校的统一指导下,家庭、社会通力配合,为素质教学的开展提供保障。5.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要使农村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真正达到教学的效果,要解决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长期以来,由于受历史以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比较艰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教育部门应给予农村小学一定的政策扶持,吸引优秀教师或大学生到农村支教,多给予农村教师关心,为农村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设备,促进素质教育的开展。农村办学条件、教学设备和设施的改善是以当地的经济基础作为先决条件的,因此,要努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只有城乡实现协调发展,差距缩小到一定程度,农村学校才能够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四、结语

在农村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应努力转变农村应试教育的观念,认识到素质教育对学生以及今后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农村办学条件以及教师的素质能力,结合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发挥其优势资源,努力推进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进行。

作者:唐凤岗 单位:河北省清河县双城集中心校区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8

关键词: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出发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对教育提出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步伐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对于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具有特殊价值。

一、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存在着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较差,教育资源短缺,教育结构单一等方面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存在的、越来越严重的城乡差异造成的。

1.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家长认识到,只有将孩子送进高等学校才是摆脱农村户口、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唯一出路。城市居民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医疗、教育、失业救济,甚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享受各种优惠,而农村人则与此无缘。不仅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农村人即使有钱也无法享受城市人的特殊待遇,比如子女入学、高水平的医疗等。因此;农村的家长和学生都知道,只有好好学习,通过各种考试才能加入到可以享受各种优厚待遇的城市人的行列。哪个校升学率高,哪个学校就好;只要能使孩子考上大学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让孩子考上大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这是他们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唯—标准,也是他们对教育的唯一追求。因此,越是贫穷的地方,“应试教育”越严重,素质教育的推进越困难。

2.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农村青年就业、致富更为困难和艰辛,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地少人多,生产力比较落后,工业不发达,因此除了种植和养殖以外很少有其他出路。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手段还十分落后,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较低,资金匮乏,即使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青年,其创业空间也不是很大,而且十分艰辛。大多数农村青年还是要进入城市,并且主要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这就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技术教育不太热情,学习成绩较好的,更多地愿意到普通学校学习,希望将来能够升入高等学校;学校成绩较差的,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3.城乡居民在社会资本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提高考试分数才能在竞争中获胜,这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在农村学校的盛行。和城市学生的家长相比,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社会资本相对较少,在各种机会面前处于不利境地,只有依靠较好的学习成绩,确切地说,只有依靠较好的考试成绩来和城市学生竞争。因此,从家长、学生到老师都非常清楚:只有考试成绩好,才能在竞争中有一些优势。

4.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更加依靠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图书资料,更没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学生应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没有实验只好死记硬背教材,学生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的内容只好靠老师告诉、自己硬记。为了牢固记住这些应该通过实验、课外阅读、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在升学、考试中与城市学生竞争,教师、学生只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背会这些知识。

5.城乡学校在师资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都没有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从而造成这些学科或者不开,或者简单应付。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进修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也严重缺乏。这就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曾在四个县的农村小学、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的个案研究,结果发现,在农村中小学“端坐静听”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控制下的“注入式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反复读书、死记硬背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周周考试、以分数排名是评价师生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单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学校“应试教育”更加严重,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更多。

6.城乡教育管理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加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城市的管理不同,目前对农村学校的管理主要是由县教育局代表县政府具体进行的,县教育局是最主要的管理机构。由于在农村,村民、家长等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多、很普遍,家长、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农村家长对学校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县教育局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育局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看升学率;对教师的管理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目前;许多地方对教师实行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典型的表现。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另外,农村教师的流动也进二步强化了教师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凡是教得好的老师即所教学生考试分数高的教师,很快就调入城里,即使本县不调,也会有其他地方来挖,而所教学生成绩较低的教师只能留在原地,甚至还要被调到条件更差的学校,在城市学校中教得不好的教师即所教学生考试成绩较差的教师,也会被“流动”到农村学校。

二、素质教育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特殊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国内的客观形势对教育的现实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理论及实践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使得素质教育这一普通词语带有了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并且产生了新的丰富的含义。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种含义或特性。

1.全面性与整体性。全面性就是要求教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当前,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还远没有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地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尤其是对德育重视不够,而在智育中又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理解不深,特别是没有理解到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方针把全面发展分为几育来谈是为了更便于说明和理解。实际上这几育所育成的人的素质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而每个人就是靠着这个整体素质来发挥本人的作用的,所以发展的全面性应与整体性结合起来理解,几育不能得到平衡的发展,整体的作用就难以正常地发挥出来。

2.全民性与民主性。素质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所有的人,人人都有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当然,由于人的天赋潜能之不同,不能强使所有的人都接受同一的教育,但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

3.终身性与可持续性。素质教育要及早开始,要在中小学打好基础,但在以后的教育阶段中仍应巩固提高,并且坚持终身。今天之所以强调终身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取新知识及适应职业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4.个性与差异性。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小或大的差异,因此,实行素质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即所谓因材施教。只有把各人不同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算是充分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可见,这里提到的个性与差异性和前面提到的全民性并尤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

5.主动性与创造性。教育是离不开学习者的主体性的,教育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于主体性的认识。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主体性的重要,才能派生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者的主体性中,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与条件,也不断给予主动性以生长与活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对于解决农村中小学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克服枯燥单调的知识记忆,克服学生厌学具有重要独特价值。素质教育的全民性与民主性对于保障每位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的学习权利,保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农村儿童青少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农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个性与差异性对于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尊重学生的潜能和特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要注重儿童的内在需求及其心理、生理发展特点,遵循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三、农村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和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特别要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当前,许多地方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要么将素质教育与升学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不要升学率了,因此导致教师、学生和家长拒斥素质教育;要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展课外活动,甚至在课外活动方面与城市学校盲目攀比;素质教育是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要克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全部围绕考试进行的做法。

当前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和留级率较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学校依然要强调升学率,但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强调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或终身发展、生动活泼学习前提下的升学率。实施素质教育是降低留级率和辍学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各种宣传、典型示范、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使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跳农门”的局面,农村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加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提高教育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对农村基础教育来说,县级政府是最主要的办学主体,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县级政府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发展观和绩效观直接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尤其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

当前,县级教育局局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尚不到位,甚至是一些地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因此,要通过研讨、培训、考察、学习等,使各级领导对素质教育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县教育局代表县级政府具体负责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因此教育局负责人的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等,直接决定其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决定着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评价,决定着当地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县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应加大培训的力度,要选拔那些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于部担任教育局局长或主要负责人。农村学校校长的选拔与任用,对校长的考核与评价,也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避免单纯按照升学率来进行。

4.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契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新课程从纲要的起草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参照了国际趋势,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新课程在部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实验也表明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特别是新课程对于解决农村学校长期存在课程文化单一、课程内容脱离当地实际、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辍学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农村学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实施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较大,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9

1.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使得农村青年就业、致富更为困难和艰辛,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地少人多,生产力比较落后,工业不发达,因此除了种植和养殖以外很少有其他出路。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农业生产手段还十分落后,农业的现代化程度较低,资金匮乏,即使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青年,其创业空间也不是很大,而且十分艰辛。大多数农村青年还是要进入城市,并且主要从事的是体力劳动,这就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对职业技术教育不太热情,学习成绩较好的,更多地愿意到普通学校学习,希望将来能够升入高等学校;学校成绩较差的,早早辍学,外出打工。

2.城乡差距的存在,使得农村家长认识到,只有将孩子送进高等学校才是摆脱农村户口、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甚至是唯一出路。城市居民具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在医疗、教育、失业救济,甚至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享受各种优惠,而农村人则与此无缘。不仅如此,在很多情况下,农村人即使有钱也无法享受城市人的特殊待遇,比如子女入学、高水平的医疗等。因此;农村的家长和学生都知道,只有好好学习,通过各种考试才能加入到可以享受各种优厚待遇的城市人的行列。哪个校升学率高,哪个学校就好;只要能使孩子考上大学的学校就是好学校;能让孩子考上大学的老师就是好老师。这是他们评价学校、评价老师的唯—标准,也是他们对教育的唯一追求。因此,越是贫穷的地方,“应试教育”越严重,素质教育的推进越困难。

3.城乡居民在社会资本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家长和学生认为,只有努力学习,提高考试分数才能在竞争中获胜,这进一步加剧了“应试教育”在农村学校的盛行。和城市学生的家长相比,农村学生的家长由于社会资本相对较少,在各种机会面前处于不利境地,只有依靠较好的学习成绩,确切地说,只有依靠较好的考试成绩来和城市学生竞争。因此,从家长、学生到老师都非常清楚:只有考试成绩好,才能在竞争中有一些优势。

4.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更加依靠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死记硬背来提高成绩。办学条件是制约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小学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课程资源等方面均较差,难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在中西部的一些农村学校,甚至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图书资料,更没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软硬件条件。学生应该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获取的知识和能力,由于没有实验只好死记硬背教材,学生应该通过查阅资料来学习的内容只好靠老师告诉、自己硬记。为了牢固记住这些应该通过实验、课外阅读、信息技术手段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达到教学目标,在升学、考试中与城市学生竞争,教师、学生只好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记住、背会这些知识。

5.城乡学校在师资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教师厌教,学生厌学。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的教师相比,在学历、职称、能力、水平、见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代课教师,主要分布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都没有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从而造成这些学科或者不开,或者简单应付。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和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的教师工作环境较差,收入较低,工作负担较重。另外,农村中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参加培训、开展学术交流、进修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发展机会也严重缺乏。这就导致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育观念、教学水平、评价方式、课堂管理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课题组曾在四个县的农村小学、初中进行课堂教学的个案研究,结果发现,在农村中小学“端坐静听”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控制下的“注入式讲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反复读书、死记硬背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周周考试、以分数排名是评价师生的唯一标准。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枯燥乏味,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辍学率居高不下。单纯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学校“应试教育”更加严重,实施素质教育的困难更多。

6.城乡教育管理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学校的教师更加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与城市的管理不同,目前对农村学校的管理主要是由县教育局代表县政府具体进行的,县教育局是最主要的管理机构。由于在农村,村民、家长等在参与学校管理方面还不是很多、很普遍,家长、学生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就是看升学率,农村家长对学校也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因此县教育局在农村学校的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育局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看升学率;对教师的管理也主要是看考试分数。目前;许多地方对教师实行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典型的表现。这进一步强化了学校、教师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另外,农村教师的流动也进二步强化了教师对考试分数的追求。凡是教得好的老师即所教学生考试分数高的教师,很快就调入城里,即使本县不调,也会有其他地方来挖,而所教学生成绩较低的教师只能留在原地,甚至还要被调到条件更差的学校,在城市学校中教得不好的教师即所教学生考试成绩较差的教师,也会被“流动”到农村学校。

二、素质教育对促进农村教育发展的特殊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方向。这一方面是由于国际国内的客观形势对教育的现实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教育理论及实践自身的发展也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使得素质教育这一普通词语带有了浓厚的时代特色和中国特点,并且产生了新的丰富的含义。我们今天所说的素质教育具有以下几种含义或特性。

1.全面性与整体性。全面性就是要求教育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当前,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还远没有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片面地重视智育而轻视其他,尤其是对德育重视不够,而在智育中又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与智力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对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理解不深,特别是没有理解到全面发展的整体性,教育方针把全面发展分为几育来谈是为了更便于说明和理解。实际上这几育所育成的人的素质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而每个人就是靠着这个整体素质来发挥本人的作用的,所以发展的全面性应与整体性结合起来理解,几育不能得到平衡的发展,整体的作用就难以正常地发挥出来。

2.全民性与民主性。素质教育的对象应该包括所有的人,人人都有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的权利与义务。当然,由于人的天赋潜能之不同,不能强使所有的人都接受同一的教育,但教育的机会应该是平等的,不能人为地加以限制。

3.终身性与可持续性。素质教育要及早开始,要在中小学打好基础,但在以后的教育阶段中仍应巩固提高,并且坚持终身。今天之所以强调终身教育,不仅是为了获取新知识及适应职业变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人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每个人都应有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4.个性与差异性。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或小或大的差异,因此,实行素质教育必须适应这种客观存在的差异,即所谓因材施教。只有把各人不同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才能算是充分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可见,这里提到的个性与差异性和前面提到的全民性并尤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5.主动性与创造性。教育是离不开学习者的主体性的,教育功能是否能充分发挥,关键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对于主体性的认识。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这种主体性的重要,才能派生出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在学习者的主体性中,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它是人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因素与条件,也不断给予主动性以生长与活力。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对于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和整体性,对于解决农村中小学只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克服枯燥单调的知识记忆,克服学生厌学具有重要独特价值。素质教育的全民性与民主性对于保障每位儿童特别是农村儿童的学习权利,保证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终身性和可持续性,对于农村儿童青少年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农村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个性与差异性对于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尊重学生的潜能和特质,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要求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要注重儿童的内在需求及其心理、生理发展特点,遵循儿童发展的身心特点,要采用多元化的方法,使得教育教学活动生动活泼。

三、农村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对策

1.实事求是,正确认识和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一定要实事求是,特别要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当前,许多地方特别是相当多的农村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全面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要么将素质教育与升学对立起来,认为素质教育不要升学率了,因此导致教师、学生和家长拒斥素质教育;要么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开展课外活动,甚至在课外活动方面与城市学校盲目攀比;素质教育是要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是要克服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全部围绕考试进行的做法。

当前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和留级率较高的现象依然存在,农村学校依然要强调升学率,但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是强调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或终身发展、生动活泼学习前提下的升学率。实施素质教育是降低留级率和辍学率,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各种宣传、典型示范、经验交流会、现场观摩等,使农村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素质教育的特点,全面领会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条件。只有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差距缩小到一定的程度,农村教育才能真正摆脱“跳农门”的局面,农村学校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的制约,素质教育才能顺利推进。

3.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绩效观,加强基层教育行政部门和农村学校校长的能力建设,提高教育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是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对农村基础教育来说,县级政府是最主要的办学主体,对教育发展的影响较大,因此县级政府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发展观和绩效观直接影响着当地教育的发展,尤其影响素质教育的推进。

当前,县级教育局局长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尚不到位,甚至是一些地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障碍。因此,要通过研讨、培训、考察、学习等,使各级领导对素质教育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县教育局代表县级政府具体负责本地区教育发展的规划和管理,因此教育局负责人的发展观、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等,直接决定其对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对教师的管理和评价,决定着校长的选拔、任用和评价,决定着当地教育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对县教育局主要负责人应加大培训的力度,要选拔那些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卓有成效的于部担任教育局局长或主要负责人。农村学校校长的选拔与任用,对校长的考核与评价,也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避免单纯按照升学率来进行。

4.积极开展课程与教学改革,全面实施新课程,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契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采取的重大改革措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

新课程从纲要的起草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既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又参照了国际趋势,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新课程在部级实验区和省级实验区的实验也表明其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新课程不仅有利于培养目标的进一步明确、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有利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和不同发展,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

特别是新课程对于解决农村学校长期存在课程文化单一、课程内容脱离当地实际、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辍学率居高不下等突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因此,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农村中小学实施新课程。农村学校也应该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实施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5.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是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目前,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无论是从数量还是从质量来看,都与城市学校的差距较大,不能适应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新课程的实施,要求要树立科学的课程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再单单是教书匠,而是课程的实施者、创造者,教师要能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的实际、现实的课程资源等,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教师要能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这些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来说都是新课题、新要求。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应抓住这一机会,建立和完善新的教师培训机制,开展以新课程为主的新一轮教师培训。

6.积极开展城乡对口支援,对流,充分利用城市教育资源带动乡村教育发展,是促进农村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我国东部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大中城市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教师的水平也相对较高,而且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创造出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对农村中小学来说是十分需要的,对于促进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有效的,因此搞好对口支援对农村中小学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教育部或地方政府应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农村学校推进素质教育中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各种热点、难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组织有关专家,深入农村中小学,开展校长和教师培训,解答校长和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或与农村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共同探讨、解决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应组织发达地区和城市学校的优秀教师或校长到农村学校担任校长,实行城市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轮流任教等措施。

7.优化农村教育的结构,提供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农村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要注重农村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协调发展。当前许多地方农村高中数量偏少,难以满足初中毕业生的升学需求,进一步加剧了入学的竞争,强化了“应试教育”。还要注意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政府要加大对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除了校舍和实验设备、师资等投入以外,还要注意设立助学金、奖学金,积极开展银行助学贷款,保证学生能够接受实用的职业技术教育,从而增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10

中小学生的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对其加以合理的心理素质培养与锻炼是当前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当下的农村教师不仅肩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更承担了与农村学生最直接、最密切地接触和交流的工作。因此,提高农村教师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教师心理素质的高低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农村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与能力训练除受父母的日常引导外,更主要的来自于对他们实施教育的主体,即农村教师。简单讲,农村教师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受教学生对象的心理素质的水平。因此,对农村教师心理素质的提高实有必要,而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对其进行心理素质培训。

其次,有助于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伴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农村学生身体健康状况逐渐改善,但不容忽视的是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疏导和指引。目前,农村教师人数依旧占我国教师总人数的绝大部分,但相对城市教育而言,农村教育是薄弱环节,通过农村教师心理素质培训来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最后,有助于降低青少年犯罪率。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少年(如留守儿童)犯罪现象愈发严重。追根溯源,主要是由于其在青春期心理素质教育的缺失,导致其不能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所致。教师是农村青少年日常接触最为密切和直接的对象。通过对农村教师心理素质的培训,有助于教师在交流过程中察觉学生的异常,并对其展开进一步的教育疏导工作,以此来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

二、农村教师心理素质培训现状

(一)国家培训标准文件的相关要求

网上资料显示,超五成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以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辽宁省内168所城乡中小学2292名教师进行检测的结果为例:教师存在心理问题的占51.23%,其中属于轻度心理障碍的占32.18%,属于中度心理障碍的占16.56%,患心理疾病的占2.49%。实际上国家对于中小学心理素质培训的相关文件早在2002年就已经形成了。2002年8月1日,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指出:要重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要求逐步建立在校长领导下,以班主任和专,兼职心理辅导教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条件。此后,又不断对上述纲要进行完善和修订,同时不断强调对于农村教师心理素质进行培训。

(二)培训方案的设计

以2014年东营教育信息网上显示的《关于举办2014年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班的通知》为例,实行培训方式和职业技能考试相结合的模式。具体如下:培训主要通过当地(也就是东营)心理学会负责具体的落实和实施,通常以集中面授与自学、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培训结束后,依据相关要求和自身条件申报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考试,成绩合格后由国家人力资源与劳动保障部颁发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书。对于首次考试不能通过的,可免费继续参加一期学习,但补考费用需自理。

(三)培训效果的反思

自教育部下发相关文件以来,各地纷纷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相关工作,其中,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鲁教基字[2013]16号),无锡市教育局举办了2014年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就心理素质培训的效果而言,首先,提高了农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意义以及重要性的认知;其次,进一步培养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意识;再次,提高了教师与学生融洽相处的技巧,在交流过程中不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还了解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最后,通过交流学习与自主研究使教师逐步掌握学生心理健康全程管理之教育事前防范机制、事中处理模式及事后教育疏导工作。

三、提升农村教师心理素质培训实效的对策

农村教师是当地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与调节的精神导师,为了实现对学生心理及时、高效地疏导,指引,矫正,对农村教师心理素质培训迫在眉睫,具体对策如下。

(一)教师自身需要主动调整心理状态

提升农村教师心理素质培训最根本的环节在于建立起教师自身良好的自我概念,积极预防、调控不良心理障碍和情绪,并学会主动自我调整。正确面对自己,面对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时刻加强自身在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解决突出问题的能力,针对问题本身有效提出应对策略。不断加强自身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和沟通,积极争取与学生的交流。作为教育的主体,要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同学相互之间和谐相处的交往意识。时刻保持以身作则的精神面貌,将积极、健康、友好、和谐的意识渗透在教导学生的日常学习中。

(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

在教师自身努力提高素质的同时,需要外部环境及条件的补给与激励。从宏观的方面来讲,各级政府和教育相关部门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切实保障农村教师的生活水平。除了保障农村教师的工资正常发放外,还要深入了解农村教师的生活困难,增加对他们的福利待遇,不断缩小城乡教育福利待遇的差距;对离家较远的农村教师或长期坚持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经济补偿,切实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三)积极组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作为学校,要定期组织农村教师参加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为农村教师创造与城市教师同等和谐的环境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教师心理测验与调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活动。值得一提的是,积极组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选择不同方式,如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社会资源,组织教师进行寒暑假的培训和学习,也可选择引进校外专门人才以专题讲座、活动课、心理辅导培训班等形式授课,最终实现农村教师掌握一般的心理调节技术。

(四)建立农村教师心理素质考核机制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11

关键词:教师素质;农村基础教育;对策与措施

收稿日期:2007―11―20

作者简介:赵新亭(1957―),男,汉族,山东省定陶人,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的教学与科研。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是支撑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而农村教师素质是当前教育发展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环节。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一、教师素质的界定

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从一般意义上讲,教师素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构成。

1.教师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教师为人师表,发挥着榜样示范作用,教师的举止言行无时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应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的精神境界愈高,道德品质愈好,就愈能在道德品质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就愈能使教师自身素质更上一层境界。

2.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责任心。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许多工作很难进行准确量化评价,因而责任心便成为影响其学习与工作最重要的因素。教师一旦具有了较强的责任心,就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它能使教学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化为有利因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一种积极向上、敞开心扉的教育氛围。

3.教师的知识素质。黄宗羲在《读师说》中说道:“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其掌握知识的多寡与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目标的达成。根据当前知识的特点,中小学教师应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首先,教师应掌握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其次,老师还应了解新知识、新技术。第三,教师必须具有美学知识和美育素养。

4.教师的能力素质。为达到教学目的,教师仅仅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还不够,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其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创新能力。其次,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最基本的能力。第三,科研能力。

二、农村教师素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农村教基础育发展过程中,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思想政治品质中存在着问题。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师风中暴露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责任心,敬业精神不够;二是缺乏进取心,安于现状;三是缺乏危机感,抱着捧铁饭碗,吃大锅饭的心理状态;四是缺乏无私奉献的精神,一切向钱看,只求索取,不讲奉献。

2.编制紧缺,导致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化严重。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结构一直没有太大改观。中小学新编制标准实施后,虽然精简了教师队伍,清退了一批不合格教师,但是,许多地方农村中小学仍存在教师超编现象。一些地方,由于没有编制,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师范毕业生无法按需分配到位,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老化严重等诸多问题。

3. “层层拔高”,使农村教师队伍陷入低质徘徊的怪圈。前几年经过招、转等途径转正的民办教师年龄多在45岁以上,大多数集中在农村教学第一线,他们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是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的,这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

近几年来,由于高中扩招,造成高中教师严重短缺,不得不从初中教师中选拔大专学历的教师进高中任教,从小学高年级教师中选拔中专学历的教师到初中任教,这种“层层拔高”现象,把原本合格的教师变成了不合格的教师,把原来的骨干教师变成了一般教师,以致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和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

4.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现象普遍,教师专业化水平较低。目前,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学校美术、音乐、体育、英语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极少,有的学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专业教师,只能由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这种状况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教师素质,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

为加快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我们应采取采取相关措施解决农村基础教育中教师素质问题。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教师要有较强的思想素养。每一个教师都应把提高思想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从“树形象、铸师魂、做表率”出发,要求自己事事处处做好学生的表率,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塑造人,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高雅的气质影响人。增强自己的责任感,激发自己的工作热情,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教育工作者。“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了解、关心、尊重、信任学生的老师,能与学生交朋友,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才能有信其道的积极效果。

2.教科研资源的共享,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实现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的备课、教学案例、课后反思、论文、课题研究等教科研资源的共享,也是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以教师间的联合备课为例:联合备课打破了教师的个体备课方式,使教师的备课行为不再是单一的、个体的,而是集体的、共同的。它把教师备课的整个过程展现出来,使备课的结果不再是教师个体享用而成为全体组织成员的共同成果。除了共同研究备课的人数增加、过程展开以外,对备课关注的提高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教师对备课的深入研究。这样的举措,最终是要实现教师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能享受到最优化了的教学过程。

3.尽快建立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人事制度和工资制度。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应抓紧落实人事部、教育部《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中小学教职工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依法管理教师队伍,加快农村中小学教师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

目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应做好以下工作:

(1)根据农村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保证农村学校必要的编制需求。要按照保证基础教育发展的基本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力求精简和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原则,根据高中、初中、小学不同教育层次和城市、县镇、农村等不同地域的情况,按照学生数额的一定比例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解决教职工“编制倒挂”的问题。

(2)把好教师队伍进口关,及时为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新的血液。要借助教师资格制度的全面实施,坚持择优录用,把近几年毕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吸纳到教师队伍中来。

(3)推进人员流动,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结构。积极推动中小学人员校际、区域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学段、区域、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结构性失衡问题,特别是边远和贫困地区中小学合格教师短缺以及“教非所学、学非所教”等问题。

(4)根据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进展情况,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来安置未聘教职工和“在岗不在编”人员,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5)采取切实措施,遏制农村中小学教师“层层拔高”使用的现象,保持农村偏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高质量师资比例,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4.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建立完善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快速走上制度化的轨道,为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保驾护航。充分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成为优化教师队伍的重要举措。

(1)鼓励教师进修,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首先,学历进修。为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和文化修养,制定奖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学历进修活动。其次,其他继续教育。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要求全体教师参加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学校鼓励广大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WTO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更新、创新能力、电子政务等培训,并且把各种培训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学校实际工作中去,切切实实地提高学校各项工作的效率。

(2)加强农村教师培训的组织和管理,首先,要建立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考核和成绩登记制度,制定奖惩办法。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的成绩,按照有关规定折算成学分予以登记,作为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次,要建立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审批制度,规范培训机构的培训行为。第三,建立符合继续教育特点的监测评估制度,形成、完善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特别要明确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县(市)、乡(镇)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使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入良性运行状态。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充分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参考文献:

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范文12

论文摘 要: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经费投入、课程改革、教师生活待遇、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努力,但当前基础教育特别是城市中私立基础教育,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现状令人堪忧。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所必不可少的。

我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说: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是平民,平民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的素质。国家国民的素质在于教育的发展程度,国家的发展最终要靠提高全民的素质来实现。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农业、农民问题被置于重要地位,农村、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村教育也因此具有重要作用。

而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如何?

一、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入学率、升学率低

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初中教育,由于多种因素所致普及初中阶段义务教育的“普九”工作困难重重,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形势,。这突出地表现为初中入学率、巩固率低。城镇家长都会想方设法让子女继续接受教育,而在农村却是个不常见的现象。其原因主要是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不足,“读书无用论”重新泛起。其实农民认为读书无用,更多时候,并不是认为读书后的“期望收益较小”,而是现在读书付出的“代价”太大。大家都认为连大学生都难以找到工作,还不如早点出去打工。

2.农村基础教育的资源、设施落后

长期以来,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各地在基础教育阶段出现了一大批薄弱学校,这些学校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三差”“两低”。所谓“三差”是指:校舍、设备比较差;师资队伍的素质和水平比较差;学校的生源和社会声誉比较差。“两低”是指:教育、教学质量比较低;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比较低。

首先,从硬件上来说,由于农村基础教育投资不足,经费缺口大,渠道不畅。

其次,从软件上看,生源不足。随着我国计生政策的深入贯彻,入学人口高峰期已过。从师资力量来说:①教师分布不合理。村小学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②教师素质偏低。现在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是民办转公办或村聘教师,他们当中只有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相当一部分教师教法陈旧、观念落后。③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生活的环境相对于城市小学来说非常差,老教师陆续退休,新教师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农村小学任教,造成农村小学教师紧缺。④教师专业不对口现象普遍。一个教师教两个不相关学科的现象在一些学校十分普遍。特别是农村小学中有些学校,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了,但师资力量不能保证,一个教师既是语文老师,又是数学老师,同时还兼职社会科学、体育、音乐等课程。

二、促进我国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对策

1.明确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主体,构建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的经费保障机制,增加投入量。像抓“义务教育达标”一样,抓好薄弱中小学校的改造、提高工作。我们应当根据基础教育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工作重点,制订改造、提高薄弱中小学的规划,并且积极付诸实践。

2.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是促进基础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任何时候人力资源都是最宝贵的,它是决定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育水平质量的核心因素。

(1)提高农村教师的经济地位和待遇,避免农村老师往乡镇跑,乡镇老师往县城跑,县城老师往城市跑,人人都想往外跑的局面,让农村老师能安心教书,安心工作。

(2)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提高中小学教师质量,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及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同时,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对在艰苦、贫困地区乡村长期任教并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建立县镇中小学教师到乡村任教服务期制度。

(3)大力开展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新观念也不断涌现。作为教师,自身知识的积累、更新是十分必要的,而对于处在信息相对滞后的农村,知识的更新更加缓慢。因此,对在职教师进行再教育,十分重要。

4.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落实免费义务教育制度,减少农村青少年辍学现象的发生。

农村基础教育步履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如何应对现实挑战,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顺利发展,是摆在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农村校长及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只有深刻认识到农村基础教育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找出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才能寻求相应的对策,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