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

时间:2022-07-09 02:23:59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1

为深入推进家庭文化建设,__市__镇妇联开展了一系列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家庭文化活动,以实际行动在家庭领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家庭风采,促进社会和谐。

强化基层妇女组织建设。年初,镇妇联联合镇社区教育中心举办首期“农村妇女网上行”基础技能培训班,全镇各村(社区)的28名农村妇女参加了培训,并获得了证书。15年年末底,组织了25名农村妇女开展第二期“农村妇女网上行”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妇女群众网络技能操作水平。整合资源优势,镇妇联联合镇计生办举办基层妇女干部培训班,通过“人际沟通和咨询技巧”、“科技公共服务”等知识讲座,进一步强化基层广大妇女干部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综合素质,增强服务履职能力。

注重和谐家庭思想教育建设。3月6日,和谐家庭村(社区)行专题讲座走进__。__市巾帼律师志愿团团长、江苏世纪天合律师事务所的张翼律师结合自己及身边的事例,为全镇60多位基层妇女干部讲述了如何营建和谐家庭、和谐家庭,提高基层妇女干部在家庭文化工作上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开展“最美家庭”、“好婆媳”事迹宣讲活动,共营和谐社会氛围。__月30日,举办“我身边的最美家庭”事迹宣讲活动,向辖区内妇女同胞__市“最美家庭”__家庭和__镇“最美家庭”__、__、__等家庭的感人事迹。__月27日,开展__镇“最美媳妇”暨好婆媳事迹宣讲活动。通过宣讲,弘扬了夫妻和睦、尊老爱幼、科学教子、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的家庭美德,引领全镇家庭树立良好家风,促进社会文明风尚的形成。

开展市、镇两级“最美媳妇”寻访活动,共掀真善美学习热潮。为进一步深化“最美家庭”寻访活动,开展了寻访__市、__镇“最美媳妇”活动。依托基层“妇女儿童之家”, 组织发动群众,把事迹突出、群众公认、社会影响大的“最美媳妇”推荐到市妇联、镇妇联,把寻访过程变成树立、宣传、学习典型的过程,形成“人人有孝心、人人行善举、人人争孝星”的良好氛围。__社区__被评为“__市最美媳妇”提名奖。通过组织发动,__村__等8位妇女代表获得镇级“最美媳妇”,结合“婆媳情深·共创和谐”主题活动进行了表彰和事迹宣讲,进一步在全镇掀起真善美的学习热潮。

开展家庭文化节分会场活动,共谱和谐家庭之曲。举办了“竞展家庭风采,助力和美__”亲子趣味赛,吸引了20多户家庭参赛,通过嘟嘴传吸管、二人三足、玉兔蹦蹦跳等家庭亲子趣味项目,体现我镇家庭和谐美满、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联合计生举办“亲子同乐,创意无限”面具制作大赛,15个家庭争分夺秒,画画、剪纸、贴图,分工合作,亲子同乐、气氛融融,促进亲子间的情感交流。邀请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柴建农专家为0-3岁200多位婴幼儿家长授课,结合临床从科学合理喂养、良好习惯养成、注重能力培养、早期安全教育、如何增强体质以及常见儿科疾病家庭护理等六个方面,帮助家长掌握科学育儿方法,提高家长育儿经验,使科学育儿的早教理念深入每位家长心中。

开展“绿化庭院、美化家园”争创活动,共建绿色生态之家。结合镇部级卫生镇复审,发动妇女、家庭积极参与“美丽镇村”建设。吕志里等10户家庭获选2015年度__市“美丽庭院”荣誉称号。推荐__社区吴志明、王庄中心幼儿园丁晓亚家庭参选“苏州市绿色健康家庭”评选活动。

传递爱心,助力贫困学生。积极营造爱心助学的社会氛围,开展“心系蓝天·情系__”“8·26”爱心助学活动,第七建筑党支部、中讯航天绝缘材料党支部爱心捐助,向12位贫困学生送上了每人500元的助学金,并组织贫困学生参加DIY油画活动,助力贫困学生正常学习,感受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传递文明,关爱流动儿童。为帮助流动儿童更快适应新环境、更好地融入__,11月-12月,镇妇联联合__中心小学启动“兰花伴我成长”流动儿童融入__增能行动社会化项目,对学校20名流动儿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依托“学唱方言歌”《__好地方》、“牵一下小小手”、“品一出兰花戏”、“观一回__新貌”亲子活动、“当一回志愿者”、“我心中的__”绘画比赛等活动,切实让流动儿童家庭般的温暖,促使其更好地融入地方文化。

传递正能量,维护妇儿权益。2015年镇妇联共接待各类来信来访15件,答复率100%,努力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受理__市人民法院少年庭民事案件未成年

人爱心观护调查2件,调查回复率100%。结合“11.25国际反家庭暴力日”主题,镇妇联还联合镇工会开展“女职工婚姻家庭法律知识讲座”活动,对80多名女职工代表、村(社区)妇联主席开展婚姻家庭法律知识宣传,提高妇女干部的法律素养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夯实和巩固妇女在家庭关系中的核心作用。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2

好媳妇事迹材料一

前东社区居委会,人们经常议论着一位普通妇女。几十年如一日敬公婆的好媳妇。她就是前东社区建材小区的申菊英,她的事迹在平罗县前东社区被大家交口称赞。

51岁的申菊英尊纪守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十六屇三中全会以来面对高科技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她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事业上她兢兢业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胆创新,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她带头计划生育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她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姚亮以大学毕业,为祖国贡献力量。

申菊英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先后被评为区级十星级文明户和全县五好家庭。

申菊英与同在农具厂工作的姚会元认识相爱后结为夫妻。申菊英的公爹、婆婆后来生活在农村,依靠种田维持生活。1983年,她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大了,想把二老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可是老公爹心里顾虑重重,他是姚会元继父,认为自己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能行吗?就算是与亲生儿子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的,他担心将来大家会闹得不欢而散。申菊英看出老人的顾虑连说带劝地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二十多年来,申菊英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婆婆身体有病,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几呼都是申菊英来做。当时儿子年纪小,丈夫工作忙,两个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顾婆婆的重担落在了申菊英的肩上。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唠叨。申菊英也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一边心平气和地安微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有时婆婆大小便失禁,屡尿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老公爹突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老人想解小便却无法动身,尿憋的不行,身边只有申菊英照顾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脸的痛苦状。细心的申菊英立刻瑞起尿盆给老公公接小便,老人感动的热泪直流。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还可靠。我们能活到80多岁与她细心照料分不开。

1994年,申菊英下岗了,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开办了一家煤气灶具经销部。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申菊英事业有成,还创办了自己的事业,家里富裕了,但她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听说社区居民的下水道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尤其一到雨季,雨水积在巷道里漫灌到部分居民家中,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社区居委会想为居民解决问题,苦于无处筹集资金时,申菊英主动站出来,带头捐款,并帮助社区干部挨家挨户的地筹集资金,找人修好下水道,彻底解决居民的难题。建材小区居民区的巷道没有硬化,一遇雨雪天,巷道泥泞不堪,申菊英带头捐款,并参与了巷道硬化。由于申菊英乐于助人,左右邻居煤气灶具出了毛病,只要招呼一声,她很快上门维修,从不收一分钱,她的淳朴、善良、宽宏大度、慷慨大方、一直有口皆碑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好媳妇事迹材料二

2003年她与丈夫结婚,一直孝敬公婆,被左邻右舍交口称赞。不幸的是公公于2006年十月查出患有肺癌,公公病情发展的很快,没过多久就不能进食了,为了能让公公能够多维持些日子,也为了减轻婆婆的负担,她每日在工作之余抽空回家为公公做可口的粥饭,和婆婆一起一口一口喂公公吃饭,让本已神志不清的公公留下了两行眼泪。不久公公去世了,她们一家三口便和婆婆住在了一起,婆媳俩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没隔一年,婆婆的大儿子和儿媳妇也不幸遇害,白发人送黑发人,婆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让她一时承受不起,无疑是雪上加霜,终日以泪洗面,还常常会说一些自暴自弃的话语,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是她整日陪在婆婆身边耐心地开导她、服侍她,让她的内心重获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她很重视老人心理需求,一有时间就陪婆婆聊天,婆婆的亲戚朋友来了,她总是热情招待,遇到与婆婆有分歧的事情,她总是心平气和地和婆婆沟通交流、消除隔阂。 每次外出买东西,看到合适的总会给婆婆带一份,知道婆婆的要不好,她就迫不及待的跑去超市为老人家买按摩器和足浴盆。这些年来,婆婆的饮食起居都有她一人服侍,同龄的老太太经常开玩笑的逗她一看你就不像在儿媳妇跟前受委屈的,穿得好,脸色也好! 她会高兴的说:我这个小媳妇啊,比女儿还贴心!

她和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就是两人之间的沟通非常到位,他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地聊天。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情上,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版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他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不铺张浪费。

培养孩子上学以及其它生活琐碎事情很少让丈夫操心,让丈夫安心工作。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3

文明家庭标兵事迹材料

湘江河畔的栗江镇白洲村,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村,人们群众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可有一位中年妇女,靠自已勤劳的双手,打开了幸福之门,引领着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受到群众的普遍赞誉,她就是年近53岁的xx村妇女主任xxx。她的家庭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多年来,在阳秋菊的努力下,她家夫妻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热心公益,是远近闻名的五好文明家庭。

一、工作中勇挑重担,乐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带领村民勤劳致富

xx镇是个农业生产大镇,历来以生产水稻为主。80年代初刚分田到户时,谁也不敢试种水稻新品种云天二0二,xxx成了第一个试种户,当时受到了村民的不少非义,可她坚信农技人员的科技推广,就这样,在她的精心管理下,水稻亩平单产增加80公斤,当年自家的吃粮问题基本解决。群众纷纷奔走相告,一时间,该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后来她又试种了地膜蔬菜,极大地提高了蔬菜产量,自家种的菜不但吃不完,还可以拿到街上来卖,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生活变好了,阳秋菊将刚嫁来时的二间低矮土砖房换成了红砖房。

她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虽然生活好了,可还在不断的奋起。90年代以后,阳秋菊结合栗江镇的自然、气侯条件,再加上自己对市场的了解,认为发展水果种植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动员全村老百姓上山开荒种植板栗、柑桔等名优水果,创办了栗江镇干果场,目前干果场每年可为村民创收近万元。在农村,到了冬季农闲时候,留守妇女们大都没什么事做,2004年湘绣落户栗江镇,于是阳秋菊同志就主动与栗江绣品站联系,领取绣品再发给村里的留守妇女,然后她再把村民的刺绣品收购来交到绣品站,为农村妇女们寻找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

三、家庭和睦,尊老爱幼

xxx从80年代初和丈夫结婚至今,从没有和丈夫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夫妻两相互支持。xxx对老小更是体贴入微,自己不管多苦多累,她都抢着做家务,在婆婆心里她是一位孝顺的好媳妇,丈夫在家中则抢挑重担,任劳任怨。xxx的婆婆尽管有两个儿子,但婆婆多年来一直跟xx过。2003年婆婆患了胆结石,到衡阳动手术,xxx主动承担了陪护、照料任务,在医院一住就是十多天。婆婆出院后,还把婆婆接到自己房里,抱上抱下,递饭送水,使婆婆很快恢复了健康。阳秋菊丈夫兄弟二人,由于长兄较阳秋菊丈夫年长许多,长兄似父,这些年兄弟俩从未发生过口角,家里有事互相商量,多年来一直没有分家。平时侄儿侄媳在外打工,春节回来后都在阳秋菊家过个团圆年,使婆婆享受了天伦之乐,兄弟妯娌们高兴,子女们在一起过得开心,对长辈也很尊敬。

四、真情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阳秋菊和邻居们也相处得十分和谐,受到了邻居们的尊敬和信任。一次,她家两个邻居之间不知为何发生争吵,xxx立即跑去劝解,拉着一方到自己家坐着劝说,然后又把另一方叫来劝解,最后两人终于消气和解,象这样化解村民矛盾的事对xxx更是举不胜举。本组80多岁的熊庆贵老婆婆,由于没有儿子,四个女儿都全部嫁到外地,近十来年的生活起居都是阳秋菊负责照料。熊庆贵老婆婆逢人就讲,阳秋菊真是比我亲闺女还亲呀。xxx不但善待邻里,还乐于助人。村里谁家有困难,只要跟她说一声,她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最多的时候一次借给别人一万多元,她还经常从自家拿米拿粮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在她的影响下,侄儿、侄女、儿子们十分懂事,现在全在外工作,有好几人还是国家干部。他们对长辈都十分尊敬,他们的亲家母一提起女婿、媳妇都说是xxx教导有方,比亲儿子、亲闺女还孝顺。

xxx这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在栗江镇她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妇女发家致富带了头,用自己朴素的言行影响了许多人,使我们这个社会到处充满了亲情、友情和关爱。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4

她像亲生女儿一样照顾婆婆

“在农村,能有曾端祥这样的媳妇,真的是做婆婆的一大福气,她像亲生女儿一样地对待自己的婆婆,还要支撑起一个没有男人的家庭,真的是不容易。17年来,我们从来没有见到婆媳俩吵过架、红过脸……”中洲村妇女主任聂检梅面对笔者如是说。

在村民的带领下,七拐八转,在村里一所简陋的房子里,笔者终于见到了曾端祥,一副黝黑的脸庞,敦实的身材。听说笔者是来采访的,她一脸憨厚的笑容:“孝敬婆婆是应该的,人都会老,到了要人孝敬的时候总要有人伺候,我只不过是把她照顾好而已。”说着,她不时地去帮坐在厅堂里木椅上的婆婆整理被子。“这几天,婆婆看上去气色还蛮好,只是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太清楚,身体右偏瘫,行动不便。这些年来我一个人照顾她虽然苦点,但是心里过得去,对得起她。”说到自己,曾端祥显得很平淡。“我已经把自己当做是她的亲生女儿了,现在婆婆没有了老公和儿子在身边,只有我做她最亲的人了。”原来,曾端祥是童养媳,她嫁过来时,公公已病逝,留下一大堆的债,1993年,婆婆唯一的儿子曾端祥的丈夫又不幸患上肾炎,抛下全家老小离开了人世。

她像男人一样撑起一个家

丈夫病逝的那一年,曾端祥才45岁。由于年轻能干,待人真诚,曾端祥在村里口碑很好。看到曾端祥屡遭不幸,一些好心的村民便劝曾端祥再嫁,过几年好日子。有一次,她坐车去县城,热心的媒婆还追到了车上。面对媒人的好意,曾端祥却婉转地拒绝了。她对媒人说:“这个家,老的老,小的小。如果只顾寻求自己的幸福,这个家就散了。”她一门子心思扑在家庭生产生活上。然而世事难料,2002年冬天,婆婆突发脑血栓,经过抢救,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还是造成右偏瘫,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看到自己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废人,想到过世的丈夫和儿子,老人的情绪一落千丈,每天以泪洗面,长吁短叹。特别是看到曾端祥为治她的病奔波劳累,家里为治她的病再次陷入贫困的境地,她觉得拖累了全家,便产生了轻生的念头。有一天,婆婆趁家里没人,扯下床头灯的开关拉线勒住脖子,用手绢塞住嘴巴,准备悬梁自尽。幸好这时曾端祥从地里回来,一下将婆婆抱下来,又赶快叫来医生,才使婆婆幸免于难。事后,她跪在婆婆面前说:“妈,您以后可千万别再这样了,要是您对我有什么不满意您尽管说呀,您都八十多岁的人了,您不能不善终呀。妈,您一定要答应我好好治病,好好活着。”老人也泣不成声说:“儿媳啊!不是你不好,你看我现在都成这个样子,而且还让你整天为我这个老婆子操心,拖累着你和孩子们,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曾端祥痛哭着对婆婆说:“妈,您可千万不能这样想,您这病能治好,即使不能治好,我也不会不管您呀!有我一口吃就不会让你饿着。”在曾端祥的苦苦央求下,老人暂时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并积极配合着治病。为彻底打消婆婆轻生的念头,白天,曾端祥每隔二三个钟头就会到婆婆房间里陪婆婆说说话,晚上,还搬到婆婆房间里陪婆婆睡。每当预感婆婆会出事时,曾端祥即使在田里干活,不管离家多远,她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跑到家里看看婆婆是不是很好。曾端祥说:“每次看到婆婆在家好好的,不管有多苦多累,我的心里都很高兴。”在曾端祥无微不至地照料下,刘细妹渐渐走出了生活的阴影,抛弃了轻生的念头。

她像护士一样伺候婆婆

在替婆婆治病的过程中,医生告诉她,老年人中风后需要好好的治疗,如果照顾不好,以后可能终身瘫痪;如果受到较好的照顾,以后就有好起来的希望。为了治婆婆的病,曾端祥像护士一样伺候婆婆。每天早上,她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婆婆房里扶她下床,帮她洗脸、端茶、喂饭。为防止婆婆患褥疮,曾端祥每天要为她擦洗三次身体,细心的照顾,使老人至今从未生过褥疮。婆婆中风后,大小便成了老大难问题,可曾端祥从没有丝毫厌烦之心,在婆婆解手的时候,她自始至终地搀扶着婆婆。有时婆婆因消化不好,排便困难,曾端祥不顾脏臭,用手指轻轻地为老人抠大便。白天天气好的时候,她还将婆婆背出房间,让她晒晒太阳,晚上天气凉时,她把婆婆冰凉的脚揣在怀里,替她的脚取暖。有时自己事忙走开,曾端祥就请邻居代劳看护。为更好的照顾婆婆,曾端祥干脆把被子搬进婆婆房间,一住就是八年。在曾端祥的精心护理下,现年91岁的刘细妹,除了眼睛看不清,耳朵听不见,不能自己活动外,思维清晰,说话流畅;全身上下干净清爽。每当亲戚和邻里来看望她,婆婆总是抹着眼泪说:“没有我媳妇,我这把老骨头就算不病死,也早烂死在床上了。”

她像老师一样言传身教孝道美德

曾端祥不但把全部精力放在照料婆婆的身上,还抽出时间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她常对孩子们说:“孝道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没有了孝道,就像树空了心,是长不高、长不大的。”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5

市“三八”红旗集体事迹材料(村妇代会)

增城市小楼镇腊圃村妇代会在镇党委、政府和上级妇联的正确领导和关心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团结带领全村妇女群众、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带领全村妇女脱贫奔康致富,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培训,提高妇女致富意识。腊圃村妇代会以增加农村妇女收入为主线,以科技培训为核心,强化宣传教育培训,引导帮扶农村妇女劳动转移就业,不断深化“巾帼建功”和“双学双比”活动,定期邀请增城、广州专家到村委上技术课,为了增强妇女的信心,村妇代会还组织了村里的妇女骨干十多人到东莞、广州、顺德等地参观学习,让她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同时说服村“两委”干部和自己一起率先搞起了种养致富,以点带面,带动全村妇女群众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走共同致富之路。

二、创办优秀妇女文化学校,提高妇女的科技文化素质。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形势,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感受到科技知识的重要性。为此,腊圃村妇代会于1996年率先成立了小楼镇第一批村级优秀妇女文化学校,并与此为阵地,向全村妇女宣传家庭教育,农业实用科技、卫生保健、家庭美德等方面知识,根据妇女年龄的特点,每季度定期组织妇女学习新婚期、育儿期、更年期等有关知识,利用妇女文化学校阵地印发农技科普知识10000多份下发给农户,妇代会还积极发动本村妇女参加“绿色证书”培训和一专多能培训,定期聘请广州、增城等有关农技专家深入农户,现场指导农户种植冬瓜技术和优质水稻管理等技术知识。

三、积极为妇女群众排忧解难。多年来,妇代会都一如既往地关心、帮助村中的孤儿、五保老人及单亲特困家庭,想方设法筹集资金,利用各种节假日对她们进行上门看望和慰问活动,以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还发动了本村妇女骨干开展了“邻帮邻,富帮贫、富裕扶持贫困户”的帮扶活动。此外,妇代会还认真做好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工作,积极为受害妇女伸张正义。

四、化解纠纷,维护安宁。对夫妻间矛盾、邻居间纠纷,婆媳关系、老人赡养等婚姻家庭纠纷,妇代会及时调解处理,并利用计生工作妇代会工作室等场所,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思想教育,组织全村妇女接受妇女病检查,宣传优生优育知识,开展“五情五进”教育,提高了妇女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农村群众的矛盾纠纷及时化解,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发生。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6

“农村人大多没有多少积蓄,不会存啥养老钱,不养儿咋防老?”

生育率低了

“周口市的生育率确实下降不少。”河南省周口市计生委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005年的统计显示,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已经成功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30年来全国少生人口4个亿,节省社会抚养费7万亿元。

河南省的计划生育无疑对中国的人口控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6年11月底,河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处处长王杰英宣布:实行计划生育政策30年来,河南省累计少出生了3260万人。

20世纪90年代初期,作为中国人口大省的河南人口形势吃紧。1992年,河南省委、省政府制定了“一高一低”(经济增长高速度,人口增长低指标)的工作思路,并且对各地(市)、县党政一把手实行计划生育工作“黄牌警告”的淘汰制度。

计划生育工作做得如何,成了各地方各单位负责人政绩考核和仕途升迁的决定因素之一。这种威慑力在河南的周口市也得到了验证。

周口市某镇公立初中的减少,某种程度上便是这种变化的一个佐证。这个镇的公立初中由4所改为2所。不少学生去上了私立中学,不过主要还是因为孩子少了。教学质量、硬件设备最好的一中在2000年有3000多名学生,如今一中3个年级只有600多名学生。

记者调查了该镇陈村,据村支书介绍,全村2003年后结婚的家庭多是一个男孩,“很少有两个孩子的。虽然没有做绝育手术,但是他们中很少有人想生第二胎。”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者所收缴的罚款呈逐年减少的势头。该村干部说:“我们村将近3000人,过去每年都能收罚款好几万,现在不行了。”超生的农户少,以前生育指标是不够用,现在是要的人少。

该镇计生部门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2000年以前该镇夫妻生3个孩子的居多,而2000年以后结婚的夫妻,一般以两个孩子的居多,“3个孩子的基本没有”。独生子女户也越来越多了。2000年以前,哪个村要是有一家独生子女户,镇里的干部会敲锣打鼓亲自送光荣匾,“现在不送了,独生子女户不罕见了”。

一些农村生育率降低的现实,和国家政策的愿景如此巧合地在社会转型的今天汇合于同一轨道,有人称为“政策的必然”和“时代的奇迹”,也有人认为是“现状困扰下的无奈”,并深为忧虑。

“多一个孩子多一份罪”

周口市某镇陈村村民陈平正为他的3个儿子发愁。眼看分别为22岁、21岁、19岁的孩子都快到了结婚的年龄,彩礼、盖房子、办婚礼,起码要准备18万元。沉重的压力让陈平开始抱怨:“怪当年没想开。儿子越多,受罪越多啊。”

在该镇,男女结婚之前,男方通常要送给女方家少则8000元、多则一两万元的彩礼,而且女方都要求男方必须盖一套新房。近些年,很多女方家长又码高条件――必须盖楼房。盖一栋两层高的楼房,材料费至少需要五六万元,再加上建筑费、家电家具费、摆宴席等费用,又要两万多块。

“大概2000年以前吧,当时的闺女哪有现在值钱!当时结个婚不到两万元就够了。”当地的一位媒婆频频感叹这种今非昔比。以男子22岁、女子20岁结婚算起,2000年结婚的男女多出生在1980年前,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远没有像今天这样受重视,只要是“肚子一鼓”就能生下来,“不管是男是女,想要男孩可以继续生,那时男孩女孩差不多一样多”。

一般情况下,要是不想花好几万为孩子娶媳妇,除非孩子能跳出农门。但是这条路又何其难走。“把一个孩子培养成大学生需要近10万元”,这几乎相当于该镇富裕农户一辈子的收入;至于贫穷的农户,这10万元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天文数字”。

电视剧《新结婚时代》里,何建国和何建成兄弟俩都考上了大学,因为家贫,却不得不抓阄决定两人中谁继续上学,谁打工赚钱。这种现象在农村并不鲜见。就像村民陈平所说:“现在不是怕罚钱,就那么几千块的罚款,大家勒紧腰带都交得起。关键是养孩子,尤其是男孩子,以后不管是结婚还是上学都要花上一大笔钱。”

养育孩子成本的持续升高仿佛雨后暴涨的山洪,骤然阻挡了许多中国农民通往“儿孙满堂”梦想之地的路途。于是,在他们内心深处,世代相袭“多子多福”的信念动摇了。

养老方是大问题

在我国农村,养老更多的是儿子的义务,然而越来越多的家庭矛盾表明,并非儿子越多老人的晚年就越幸福。在不少乡村,孝顺这种古老的道德传统似乎正在慢慢消解。

张营村的张王氏,丈夫去世后,4个儿子都不愿赡养她。儿子们认为4个人的母亲不该一个人养。经过村里的调解,4个儿子每人每年给老人兑400斤麦子,再给50元钱。老母亲每次去拿钱拿粮时,都要遭受儿媳们的刁难。

“儿子多了也不一定幸福。”老人说:“要是只有一个儿子,可能就不会像这样左推右推了。”

在国家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系列政策实施后,农村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习俗和观念已悄然发生改变。尽管参差和缓慢,但却是坚定而有力的。

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在河南普遍推行,这让乡村群众感到生活多了一层保障。每年交10元钱,就可以报销40%的医疗费用。村民于成元说:“虽然报销额度不大,但是每年只交10元钱,还是减轻了不小的负担。一个保险就是半个儿啊。”

河南省还对独生子女户、双女户予以养老补助。而这项举措只是河南计划生育奖励、优惠、减免、扶持、保障和救助“六位一体”利益导向机制中的一种。 养老保险制度也开始在河南农村试点。2007年2月1日,河南省民政厅了《2007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点的通知》,文件规定,要推动有条件的地方政府,逐步加大对农保制度建设的投入,逐步建立参保补贴制度和转移支付机制。河南民政厅的目标是“逐步通过养老保险的方式解决农村养老的后顾之忧”。文件还对农民工养老保险做了专门规定,农民工将花较少的钱来办理个人养老保险;同时,养老保险实行“可转移”政策,农民工不用再担心出外打工时养老保险难以续接的问题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5月的最新数据,2006年年末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5374万人,去年共有355万农民领取养老金,比上年增加53万人,全年共支付养老金30亿元。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7

“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公司能成为一个全方位的生态有机庄园。人们走进来能够参观有机茶园、喝到有机茶;可以享受远离尘嚣的自然风光,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可以在我们的鱼塘里钓到没有污染的生态活鱼,吃到吃茶树上的虫子长大的生态鸡,吃到不吃任何饲料的猪牛肉,可以自己去菜园采摘没有任何化肥农药的绿色有机蔬菜……庄园里的每一个人都因为生活在这里感到幸福、安宁……”知道我们杂志这期的主题是“庄园梦”,来接待我的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的销售总监沈友才就迫不及待地做起“梦”来,他相信这个“美梦”很快就能“成真”了,因为在这个庄园里每一个人都朴实地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行。

汽车从刀官寨的收费站驶出,就逐渐开始远离车马喧嚣,驶进绿意盎然的山林。不到半个小时,我们到达普洱市南屏镇整碗村,祖祥高山茶园的所在地。这是一个位于无量山南迤余脉的小盆地,因地形像个碗,故得名“整碗”。历史上这里是滇南九勐土司之一——六顺土司府的庄园,现在是祖祥的有机茶庄园。虽然在当今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庄园,因为土地私有化问题无法解决,但是一些企业已经开始按照庄园的模式来组织和运营,中国式庄园的样板虽然还没有正式出现,但至少在我看来,祖祥高山茶园已经具备了庄园的雏形——种植、加工、生产一体;家族成员大多是住在庄园里并承担一定的庄园内部事务;工人及主要家属也居住在庄园里工作生活;庄园里景色优美,可供外来者参观、休闲……

公司董事长董祖祥先生,很难从村子里的村民中一眼辨识出这个“董事长”来,他说他就个没有什么文化的农民。因为生于斯、长于斯,热爱这片土地,所以他有着最原始朴素的自然主义观念。年轻时他在木材厂做过,要砍树、破坏森林,他总觉得有负罪感,于是他带领种植了五万多亩的人工林。后来他又搞养殖,成了村里的养猪、养鱼大户,但他觉得这个项目很难带动相亲们一起致富,最后他想到了做茶,在荒山上开辟茶园,不会破坏自然,茶叶种植、采摘、加工都需要很多工人,可以把村里以及周围一些贫困的乡亲们招到厂里来工作,让他们摆脱赤贫的生活状态。这才是他最理想的事业。于是他从1999年开始种茶,2001年成立茶厂,2006年成立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自有茶园从最初的几百亩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亩,以及2.3万亩茶叶合作社的合作茶园。他的儿子、儿媳妇都在庄园里工作,为了熟悉现代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组祥还不定期送儿子、儿媳出去学习、培训。经过家族成员和公司员工的共同努力,现在祖祥高山茶园有限公司的年加工生产能力达到了1000多吨,过去大多以原材料的形态出售,产品附加值较低。现在开始致力于品牌的打造,以绿茶为主,普洱茶、红茶为辅,在市场最受欢迎的“绿茶三剑客”:无量翠环、无量剑兰、无量雪龙,成为中国大叶种优质绿茶的典型代表。

董祖祥是傣族人,信奉小乘佛教,一直引导他前行的都是一些简单、朴实的理念。起初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有机、生态”的概念,他只知道茶是要喝进肚子里的,关系人们的健康,一定要安全、卫生。事实上这是连孩童们都懂得的道理,只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为了经济效益往往忘记了这些原初的道理,才会有这些年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董祖祥刚刚种茶的时候就坚持不施用化肥,用农家肥,不打农药和除草剂。直到2008年,他外出考察,听人介绍了“欧盟有机认证”,了解到这是全世界生态食品最高标准的认证,只要通过这项认证的产品就可以很顺利地出口到欧美地区。他回来以后马上筹备申请有机认证,认证机构发来了一长串的各项指标,也来了一些专家考察指导。因为茶园本身的生态基础好,根据各项标准,经过三年时间的转换,2010年4月祖祥高山茶园获得了欧盟、美国、中国颁发的三份有机茶叶证书。

欧盟有机认证无疑是为祖祥有机茶的出口颁发了绿色通行证,目前祖祥出产的有机茶有20%以上用于出口,2011年,曾以2800元/公斤的价格出口日本,这恐怕是大叶种绿茶出口国外的最高价格吧!说起这还有个故事,去年云南大旱,祖祥茶园减产60%,日本方面30吨的订单早已签订,定金也已经付了,眼看着交货时间要到了,干旱那么严重,30吨的订单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怎么办?他又以最原始、简单的方式化解了这次危机:坦诚。知道订单完成不了,他带着儿子跑到日本,亲自向客户道歉,并讲明实情,干旱减产,合同规定标准的茶确实完成不了。日本客户见他态度诚恳,也说从凤凰卫视看到了云南大旱的消息,证实情况属实,也就没有追究,还热情地请他们吃饭。最后30吨的订单,只交了11吨,这个日本客户却成了他们的朋友以及忠实客户。今年下半年祖祥又签了一份来自美国的50吨的订单,工厂的机器要全年无休了。

傍晚太阳没有那么毒的时候,我要求去茶园里走走,一睹有机茶园的真面目。从厂区出来是一片水塘,周围长满了白色的芦苇,在晚风中摇曳,落日的霞光映射在水塘上,一只白鹭飞过,划破水塘的平静后一起身又飞向远处的丛林中,几声犬吠声在空中回旋,此情此境,如诗如画。沿着茶园的方向走去,几排砖砌的平房出现在眼前,几个小孩在房前的空地上支起小桌椅认真地写着作业。这就是祖祥为茶工们建的家园了,整个有机茶庄园住着200多户人家,共五六百人,工人大多是从贫困高寒山区招来的农民,最远到贵州。现在每户人家都有一套房子,水电路三通,住户只要交点电费,其他全免,家里有小孩的就在附近的整碗小学读书。

穿过茶工们的生活社区,沿着路一直往上走就是茶园了,这里的茶园从外部环境到内部设施都完全按照欧盟有机标准建设的。茶园里铺着石板路可供游客参观,放眼望去,茶园里高高低低间种了各种树,这就是所谓的“疏林茶园”,在于增加茶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茶园自有的生态系统。走近茶园,会发现很多茶树上布满了蜘蛛网,蜘蛛网是茶树最好的朋友,祖祥交待茶工们采茶的时候,宁可少采那几片叶子,也不能破坏蜘蛛网,吓跑了蜘蛛。茶园茶是很难避免虫害的,不能洒农药,为了除虫,他们可是无所不用其极,物理防治+生物防治:色板诱杀、灯光诱杀是必备的。我还看到茶园的空地上疏疏落落立着一些小房子,原本以为是工人们休息的地方,靠近一看竟是鸡舍,茶工们把鸡养在茶园里,鸡也可以吃虫子,此外,必要的时候还会发动工人手工捉虫,反正农药那是坚决不打的。经过茶园的行间,会发现泥土有翻松过的痕迹,工人们刚刚用锄头人工除草并翻松土壤,除草剂在这里也是绝对禁止的。今年以来祖祥又投资600万为整个茶园建设了滴灌设施,用以应对云南每年的春旱。要说最具独创性还属茶园的有机肥料,在许多技术人员的研究之下祖祥发明了用塘泥、油枯、羊粪经生物发酵剂发酵的专有茶叶有机肥,之所以选用羊粪,是因为其他家畜都有可能吃饲料,只有羊是只吃草不吃饲料的,所以羊粪中受污染的几率最小。光是收羊粪都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整个云贵地区有山、有草有羊的地方几乎都跑遍了。为建一片能达到欧盟有机标准的茶园,为了您杯中的一杯茶能够安全、卫生、健康,所需要付出的远不止于此。目前祖祥正在按照欧盟标准打造高规格的有机茶生产车间,今后呈现给我们的将是一个风光更加宜人、建筑更有风格、内容更加丰富、细节更加完美的生态有机茶庄园。

天色渐晚,我们在下山的路上遇到了刚在茶园锄草完准备回家的杨华英老人,等他吆喝着把鸡赶进鸡舍里后,我们一路闲聊着下山。杨华英是从墨江县龙坝乡打东村过来的,2011年底,杨华英老公在家里照料久病的公公,她和儿子、儿媳还有小孙女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祖祥高山茶园,现在他儿子和儿媳在绿茶车间做绿茶,儿子还兼做司机,小孙女上着村里的幼儿园,每天都有车接送。老人和我聊天的时候,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但是他只会说:“这里好在,比起在老家好在多了。”到家的时候,小孙女在门口玩耍,门口停着家里新买的摩托车,我问她,家里现在一年有多少钱的收入?老人估摸了半天说:“怕有上万块吧!”据说祖祥的茶工们做得好的家庭收入最多有上10万块的,杨华英邀请我们进屋坐,我走进去看到他们三室两厅的房子说:“你们家可比我在昆明的房子大多了。”老人笑着说:“你下来跟我们一起住了,好在呢!”儿媳正在厨房做饭,炊具用的是电磁炉、电饭锅,很少烧柴火了,客厅里没有开灯,有点暗,但我还是能看到客厅里电视机、影碟机各种家电都用。祖祥真是给了他们一个安乐的家啊!而且公司还给茶工买农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让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提到董祖祥,老人就会很激动地说:“董事长是好人啊!”那一瞬间,我觉得自己是置身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每个人都辛勤劳动着,但不是为了赚钱糊口,而是为了这个家的兴旺,而董祖祥,应该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了吧!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8

金秋时节,在祁连山下,在百里浩门长川,在青海湖北岸广袤的土地上——她的名字,被人们传颂着;她的事迹,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了“道德”的力量。她就是____,一位门源回族自治县西滩乡宝积湾村的普通妇女。今年9月,她被授予第四届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称号。

早上七点多,____像往常一样,给重度弱智、高位瘫痪的小叔子穿衣服、洗脸,然后又招呼腿有残疾的大伯坐在炕上,给他们端上了不丰盛但很可口的早饭,而这“简单”的事情已成为她生命中周而复始的固定内容,并已默默坚持了17年。

今年42岁的____出生在浩门镇疙瘩村,父亲是一位老党员、老村干部,为人正直,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她从小就养成了尊敬老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好习惯。1996年,她经人介绍与西滩乡宝积湾村青年吴元新结婚。丈夫吴元新家庭极为困难,弟兄7人,他排行老六。最小的吴元林先天性智障和高位瘫痪不会说话,生活不能自理,完全靠别人照顾。老五吴元寿儿时由于患了小儿麻痹症没能及时给于治疗,导致右腿残疾。婚前,____已经知道这些情况,但淳朴善良的她依然毫不犹豫地来到吴家当儿媳妇。她用一句最朴实的话表达了她当时的想法,她说:“嫁人嫁人,我嫁的就是人,而不是家庭条件。”

虽然____早有思想准备,但嫁过来之后,吴元新家的家庭条件远比她想象的更加艰难。宝积湾村本来就是一个多灾的脑山地区,庄稼十种九不成,一年辛苦下来换不了几个辛苦钱。吴元新家的情况就更糟糕了,60多岁的婆婆,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大伯子和瘫痪的小叔子,家里所有的花销全靠丈夫吴元新一个人种地、打零工维持。看到这种情况时,____伤心地流泪了,心里也直打鼓:“怎么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坚持下去呀!”当看到善良的婆婆像对亲生女儿一样对待,老实忠厚的丈夫也对她疼爱有加,想到患病可怜的大伯子和小叔子更需要有人照顾时,这位善良的农村妇女以柔弱的肩膀毅然扛起了这个家,而且一扛就是17年。

婚后的日子里,____悉心照料着一家老小。刚结婚那会儿,全家人的吃饭成了很大的问题,生活虽然艰难,她还是尽最大努力,把生活调剂得好一些,让家人吃饱吃好。家里每次割点儿肉,买点儿在平常人家看似不起眼而对这个家庭来说就是稀罕点儿的东西时,她和丈夫都舍不得吃,让小叔子、大伯和孩子们多吃点。平日里,她就到地里挖蕨麻和野菜来改善生活。为了增加收入,聪明能干的她在父亲的资助下喂养了一头母猪,本希望母猪产下猪仔后卖点钱能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不料母猪却死了。但这位平凡而又坚强的农村妇女并没有在困难面前退缩,她一心想让全家人过上好日子,后来聪明能干的她贷款喂养起了猪、羊。她省吃俭用,勤劳持家,渐渐地家里的生活终于有了起色。看着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再看看自己家低矮潮湿的三间土胚房,____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奔着盖新房的希望,她和丈夫起早贪黑,那时,他们的女儿刚刚一岁多,____正怀着现在的儿子,____顶着大肚子不辞辛苦,每天帮丈夫搬砖,拉水泥。由于家里经济困难,又没劳力,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他们才盖起了一处新房。日子渐渐好过了,____依旧细心照料着一家人的生活起居,丈夫忙着地里的农活,小日子虽说不富裕,但也有滋有味。____6年,婆婆因病离开了人世,那时____的女儿才7岁、儿子6岁。婆婆的去世意味着照顾小叔子、大伯子、一双儿女的重担全压在了____一个人的身上。2011年6月,丈夫由于被查出患有胃糜烂住进了医院,这对原本就生活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虽然家中生活已是捉襟见肘,但是坚强的____硬是咬着牙,再次迎接了命运对她的挑战,她知道,这个家中儿女需要她。家里的活,需要她。重度弱智、高位瘫痪小叔子和右腿残疾的大伯,需要她。丈夫更是需要她,她深知这副担子的分量,思量过后,这个坚强的女人,毅然继续担负着照顾小叔子、大伯和一家老小的担子。

____的小叔子今年已经40多岁了,一年四季瘫痪在床,由于智力发育问题至今不能开口说话,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不知道。而且吃饭也很困难,硬东西咬不动,下咽也很吃力,所以____做饭时尽量把饭做绵软一些。遇到吃拉面、面条时,就把面切成小节,单独给小叔子做。吃肉的时候,____就把煮得很烂的肉用手撕着一点一点的喂他吃,吃煮洋芋时,怕他被噎着,就把洋芋掰碎,一口洋芋一口茶的喂他吃。吴元林还有个流口水的毛病,____就随身准备了一条毛巾帮他拭去嘴角的口水,有时由于忙于家务,无法时刻待在吴元林身边照看他,____就帮他做了一个护衣,以免在冬天弄湿衣物,从而得病。一天三顿饭,都是____做好后,再出去喂他吃。吴元林就像个孩子有时不吃饭,有时爱发小脾气,每当这时,____就耐心地连劝带哄,如果小叔子执意不吃,她就重新另做,直到看着小叔子吃完才放心。多年来,她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去伺候小叔子,上厕所、换衣服、给他洗脸,忙完这一切又去生火做饭,等小孩去上学,丈夫去干活后,她又忙着打扫房间。晚上,她总是先照料小叔子睡好后再去休息。而她自己,无论再忙再累,都及时为大伯和小叔子把衣服洗干净,还定期催促丈夫带小叔子去理发。小叔子穿的衣服总是干干净净的,头发理得整整齐齐的。她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任劳任怨,毫无怨言。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外面下着大雪,在睡梦中她听到小叔子吴元林的房间里有声响,当她急忙赶到小叔子房间时,看见他抱着肚子直打滚,她就给小叔子用热水瓶捂肚子、捂脚,可是两个小时过去了,仍不见好转,她就背着小叔子冒着大雪去找医生,在她的照料下小叔子的病痊愈了,而她却得了一场重感冒。邻居们都说,她这样每天从天明忙到天黑,实在是太累了。可她却说 “照顾好家人亲人,苦点累点不算什么。”

患难见孝心,日久见真情!丈夫吴元新说:“____是我的好媳妇,也是一个大好人,能娶到她,是我最大的幸福。” 在母亲的感染下,____的儿女也十分尊重孝敬叔叔和大伯,孝敬和爱心成了这个家庭的家风。____的母亲柯金莲说:“我的女儿出嫁17年来,她都没有在娘家住过一个晚上,但只要她自己过得好,照顾好全家老小,我就很欣慰了。”

“没有____,也就没有这个家,她的小叔子吴元林也活不到今天,她是好人,好人有好报呀!”她孝老爱亲的举动更是感动着左邻右舍。宝积湾村村委会主任杨占海说:“我们在村里调解一些老人赡养、婆媳矛盾等问题是总会拿____的事迹作为正面教材教育村民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村民之间‘比模范、学模范、赶模范、超模范’的风气蔚然形成。”

____对长辈孝心对晚辈爱护的举动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但也有人觉得她傻,____却说:“我知道有些人觉得我不值得去做,但我只是个普通人,做的也只是儿媳应该做的份内事,只要能让小叔健健康康的活着,一家6口人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这才是我最大的满足和愿望。”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9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材料    **,女,汉族,出生于1972年3月,****革命旧址管理处副主任。

   自19 89年参加工作以来,奉行奉献社会、爱岗敬业的原则,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较好地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在生活中尊老爱幼,赡养老人,尽心做好一个女儿和儿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认真学习党的精神和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始终热心社会公益,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工作生活中一向把助人为乐,扶残助残、救人于难、解人之困当做自己的义务和职责。长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义务帮助盲人技能培训服务中心和智障儿童康复工作;义务参加爱心助考义务接送考生工作。多年以来一直义务帮助盲人姜云龙、吕建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每到助残日都会组织残障人士参观革命旧址,学习革命传统,并成立志愿者帮扶小组。**年到**年先后数十次为**残疾人联合会、**盲人协会、**福利院、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捐款赠物献爱心。多年来,她动员民营企业、爱心人士慰问救助弱势群体发放物资价值**万元。

   她工作期间先后被**残疾人联合会评为**年“爱心人士”;被**盲人协会评为**、**年“优秀志愿者”;被**市革命纪念地管理局评为**年“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热心公益、充满爱心、扶残助残

   **,女,汉族,1972年出生,现****革命旧址管理处工作。

   自19 89年参加工作以来,奉行奉献社会、爱岗敬业的原则,在工作中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努力学习业务知识,较好地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在生活中尊老爱幼,赡养老人,尽心做好一个女儿和儿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认真学习党的精神和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始终热心社会公益,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工作生活中一向把助人为乐,扶残助残、救人于难、解人之困当做自己的义务和职责。长期参加各种志愿者活动,义务帮助盲人技能培训服务中心和智障儿童康复工作,参与盲人协会各项工作,多年以来一直义务帮助盲人姜云龙、吕建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还影响带动身边和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加入爱心助残行列中。每到助残日,都会组织上百名残障人士参观革命旧址,学习革命传统。连续多年参加爱心助考义务接送考生,曾获得“**年先进工作”荣誉称号。**年至**年先后数十次为**残疾人联合会,**救助站、**盲人协会、**福利院、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捐款赠物献爱心,累计数拾万元。

   一次在中医院中医理疗后顺路送下班的盲人技师姜云龙下楼过马路回家,了解到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尤其是盲人他们的一生都是在黑暗中度过的,明白盲人生活的艰辛和困难,了解怎样才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残疾人,他们没有办法独自行动,乘车、运动,上下楼梯,过马路时,都很困难,他们基本都家庭困难,没有收入,无法出行,对于正常人普通的小事情,残疾人却是十分困难奢侈的,残疾人思想和心理都很需要大家的帮助、关心和理解。需要全社会伸出热情的双手,尽可能给予他们更多的扶持和关爱。便把残疾人这一困难群体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处处主动义务帮助残疾人的活动,看到人行道盲道上车辆停放,有障碍物,影响盲人出行便马上联系城管部门处理或者打电话给车主请求移车离开盲道。同时长期义务帮助盲人姜云龙的生活学习,后来姜云龙在残联的关心帮助下,开办了盲人技能培训服务中心,自食其力,评为了残疾人自强模范后,成立了**盲人协会。她又主动承担了盲人协会的日常工作,长期主动义务帮助盲协的盲人日常工作、生活,帮他们学习盲人电脑,兼顾盲人按摩康复中心的工作,义务接送他们去市残联,区残联开会办事,义务为盲人朋友填写表格材料,帮助解决盲人去医院看病,孩子上学的问题,帮他们购买生活用品和他们谈心,开导他们,从身边的小事情做起,一点一滴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尽心尽力为弱势群体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坚持帮助盲人朋友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成为了她工作以外的另一份工作。

   **年在**区开展环境整治工作,打造“文明**,魅力**”的攻坚工作中,她积极协调,主动联系**湖南商会发起30多家民营企业捐赠价值66万元的1000套环卫设施,并购买200个保温水杯赠给环卫工人。支持了****区的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为提升**“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年5月助残日,主动联系**市残联捐赠50俩残疾人代步轮椅给**县救助站,为残疾老人们送去了温暖和关爱,鼓励残疾人自己办养鸡场增加收入,改善生活。得到**残疾人联合会、**县政府和民政局的表彰。

   **年春节参与****区盲人协会慰问困难残疾人,捐赠面粉10袋,大米10袋,食用油10桶。

   **年“全国助残日”暨“世界博物馆日”联系**市残联和盲协组织100多名盲人走出家门来到**西北局纪念馆参观学习和文艺演出,同时为他们送上100个残疾人电磁炉方便残疾人日常生活,组织讲解员成立义务帮扶小组,鼓励他们自强不息面对生活,利用自己学到的手艺回报社会幸福生活。**年与**盲协一起到**福利院陪残疾孤儿过“六一儿童节”,并自费购买学习用品,零食玩具,鼓励孩子努力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得知有的孩子没有吃过肯德基,又买来了肯德基汉堡送到福利院。利用业余时间到**智障儿童康复中心,关爱智障儿童的学习康复,为这些折翼的天使献出自己的爱心。

   **年助残日积极参与**残联慰问残疾人活动,捐赠10部盲人语音智能手机,并教会他们使用方法,让他们更方便使用智能手机,让他们能够自由的与外界交流沟通,更好地融入社会、融入网络世界,不断改善生活条件。

   **年9月到****工作后,由于基层工作路途远,条件艰苦,便常常在单位值班,发现**镇有一个残疾人鲁新民经常在广场附近,街道上向来往行人乞讨,面对残疾人的残疾心理,耐心细致的询问,主动沟通,了解他的家庭生活困难后,及时帮他联系**市残联申请残疾救助金给予生活帮助;同时每年中秋节、春节与单位同事一起看望**镇孤寡老人屈升花,为她送去大米、白面、食油解决她的生活困难。

   **年积极协调**省社科联**省**精神研究会与**红军小学结对子,帮扶10名家庭困难、品学兼优的学生学习直到大学毕业。

   **年9月到****革命旧址工作后,在红5A创建工作中,对残疾人通道、第三卫生间的标准更是非常注意。在细节上、服务上努力提高**红色旅游的环境质量和服务质量。国庆节期间在值班中发现参观游客多,在旧址坡道,台阶处,行动不便的残疾人不方便参观,便增加了坡道、台阶和卫生间的工作人员帮助残疾人游客上下台阶,方便出行。自己也主动为她们介绍**路况、周边景象,并给她们抬轮椅、帮扶上下台阶、接开水、拍照片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实际行动体现“四个意识”、做到“两个坚决维护”去关爱他们,让他们感觉到**革命圣地的热情好客、微笑服务、细心周到。为**的创建红5A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温暖,感受到我们共同拥有一个美好的世界。

   **年10月在中残联成立30周年暨34个国际盲人节时积极协调**公交公司公交车辆义务接送50名盲人来到**参观学习红色革命传统教育,与讲解员一起进行文艺演出,一起互动。同时**革命旧址管理处捐赠50个报警水壶,方便盲人日常生活。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用自己学到的技术回报社会,鼓舞残疾人更加勇敢地迎接生活的挑战、更加坚强地实现人生的梦想,自己的中国梦。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材料    **,出生于19**年3月,是**镇**村**人,一位单亲妈妈。母亲患有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父亲19**年中风病倒在床,20**年去逝。为了照顾家人,**放弃打工赚钱的机会,挑起抚养母亲、两个弟弟和儿子的生活重担,并主动照顾孤身哑吧叔父的生活。现如今她已是**县女子机械插秧第一人、**镇女子插秧队队长,还是农机阳光培训特聘教师。

   哪家有困难,就有她的身影

   **村3组农民**、**、**都是在家留守妇女,每家都种有四亩多田,每年春耕时节都是她们最困难的时候。请人种,生产成本高,种下去也赚不了多少钱,不请人种,家庭又无劳动力,完全没有能力种好这个田。**她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凑足钱买了一台插秧机和一台小耕田机,除把自己的20多亩田种好外,还帮助把几个留守妇女家的田都种下去了,解决了她们的生产中问题和困难,也使她们的家人在外打工能安心的工作。他们都感激地说:“小何把我们家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帮了忙还不收工钱,解人之忧,助人为乐,真实我们村的一个活雷锋”。

   钻研农业技术,辐射推广机械插秧

   机械插秧技术是我们农机新技术推广科目之一,由于几千年的种田习惯,农民对这项技术

   种田方式还有一个认识、改变、接受的过程,为把这项利民惠民的新技术推广开,她在镇农机服务中心的指导下,认真学习,积极钻研,从育秧到插秧机调试、操作,她样样都研究透,成了一个地道的“土专家”“女能人”。20**年,县农机学校将她聘为兼职教师,在全县巡讲机械插秧技术,授课20多场次,她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讲经验,谈体会,农民喜欢听也听得懂,只要是她讲课,课堂总是鸦雀无声,并将她的电话告诉所有农民“机插秧有难题就找**”,农民看到一个体态娇小的妹子能搞机械插秧,就反思自己,我为什么就不试试?在她的带动下,全县机械插秧面积大幅上升。今年春耕,她帮本村农民**、**、**、**、**、**、**、**,**等九户指导机插秧40多亩,还无偿帮他们插。她处处想到的是别人,想到的是帮别人解决困难。**镇温泉村梅海如想买插秧机,因为资金凑不齐而感到无奈,他找到小何帮忙,小何慷慨地说:“只要你们愿意用机插,没有机械就把我的插秧机拉去用好了,我不收一分钱费用,她说到做到,叫来一辆三轮车,当场将插秧机交给了梅海如拖了回去。

   心地善良,关爱孤寡老人

   她还是个心地善良,很有孝心的人。在农忙时节,她经常为村子里特困农民、五保老人提供农机作业服务,常常是连油钱都不收一分。去年入冬,她给母亲、叔父每人做一双棉鞋,两位老人很高兴。由此,她想到镇福利院的老人同样需要一双温暖的棉鞋,于是她主动与福利院联系,亲自到福利院为23位老人逐一量好鞋码。她没日没夜地泡在做棉鞋上,在做到第15双棉鞋时,她虚弱的身子累倒了,住进了医院,但她心里还在惦记着福利院的老人天冷了没穿上棉鞋,她硬是坐在病床上做完了最后8双棉鞋,让老人在寒冬都穿上了暖鞋。她的爱心善举感动着**的乡亲们,深受着村民们的喜爱。

   生活让**受尽了苦,但练就了她坚强的性格。她不仅会操作手扶式插秧机、乘坐式插秧机、收割机、拖拉机等农业机械,还熟练掌握着软盘育秧技术。她经常说到一句话:“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同样能做好。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材料    女,24岁,中国农业银行省分行营业部,是农业银行省分行营业部一名普通员工,当我们对“义工”还很陌生的时候,她已经开始从事义工工作了。七年来,每周六、日,她风雨不改到老人院陪伴老人、到少年宫辅导特殊儿童、带智障人士逛公园、到残疾人家服务、去社区清理垃圾、去公园清除入侵植物、为贫困学生募集图书、到边远山区探访留守儿童……只要有需要人帮助的地方,都能见到她娇小的身影,灿烂的笑容。八年来,她做义工的时数达到3000多个小时。由于表现突出,在她被省发展志愿服务事业指导委员会评选为“省志愿服务先进个人”。

   作为山区服务队的负责人,她时刻记挂着边远山区留守儿童的生活,每年她都会组织志愿者到山区探访留守儿童。年初,南方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她了解到她曾探访的山区儿童由于受到雪灾影响,无法回校读书,家里的农作物也因大雪全部枯萎,生活极其困难。为此,她向总部提出建议,并亲自策划了雪灾送暖活动,组织志愿者到清远阳山塘楼小学探访留守儿童,为当地150位小学生送上保温瓶及保暖物资,使小朋友在冰雪天气也能吃上热饭。

   八年的义工生活让她看到了“人间自有真情在”,体会到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温暖的人间”这句歌词的真正意义。是的,就是在这种充满温暖、欢乐的义工生活里,她在一步步地成长着;她的行为也在不断地感染着周围更多的人参与到义工群体中去,为社会公益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让这个社会充满更多的爱和温暖。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10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不可多得的女性作家,或许铁凝的创作数量是不多的。这数量不多的小说,隐藏着她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和理念。铁凝的创作是冷静的,冷静中不断地散发出一种遗世而独立的人格魅力;铁凝的创作是清晰的,清晰中不停地辐射出一种对于现实生活的淡定和关切;铁凝的创作是流动的,流动中延续着一种倔强而又厚重的情感。

从1975年的《会飞的镰刀》到2005年的《笨花》,铁凝的创作技巧在娴熟,内容在扩大。无论是铁凝作品中的女性主义精神理念,还是铁凝笔下的宗教情怀;无论是铁凝心心念念地农村生活,还是铁凝丝丝牵挂的北京胡同,都体现出铁凝的独具慧眼。因为她有一颗独特的心,表现得最为完美的应该是表现在她对于农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之中。

著名的作家孙犁先生给铁凝的信中这样指出,“我总觉得,你写农村最合适,一写到农村,你的才力便得到充分的发挥,一写到那些女孩子们,你的高尚的纯洁的想象,便如同加上翅膀一样能往更高处、更远处飞翔。①”铁凝在创作农村题材的小说时,是从容不迫。她得心应手的塑造着别具风格的农村姑娘,展现着实实在在地农村现实。没有一般的城里人那般“好奇”地去注视他们的一举一动,也不是某些出身农村的作家,用一种逃离的心态控诉着社会对于农村的忽视,而在有意无意之间强调着自己已非农民的身份。铁凝用一种冷淡的旁观者的角度在叙述着、阐述着一个个如此现实的、活生生的农村人和农村现实。

本文拟从揭秘历史褶皱下的真实中国农村的角度出发,以铁凝的《哦,香雪》、《棉花垛》、《麦秸垛》、《笨花》等作品为蓝本,探寻铁凝关于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基本理念和独特魅力,以及铁凝笔下的农村与众多农村题材的小说作品之间的千丝万缕的差异性。

铁凝在谈论自己的创作感怀时说,一个中国作家,要描写、叙述、表达你对这个民族的理解,对中国人的理解和认识,我想还是应该对中国的农村有所理解。不真正的了解中国农民、中国农村、就不可能真正把握、理解中国这个民族②。中国农民占据着大半个中国,但是中国农民内心深处真正的想的是什么?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子的?中国的农民在期待着什么?中国农民心中能够期待的未来是什么?翻开厚重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国的农村、中国的农民一直都是作家们关切的对象。

活跃在当代文坛上的中国作家们都企图寻找真实的中国农村、活生生的中国农民形象。众多的农村题材小说塑造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农民,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中国农村,揭示了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不同认知的影响下,中国的农民形象一次又一次的被颠覆,中国农村在作家的笔下也显得苍白而支离破碎。在柳青的笔下,中国农民是被三六九等的,不同出身的农民在一个小小的村落里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政治的斗争,政治意识取代了农民内心的那一霎那的真实。柳青笔下的中国农民没有真正的自我,而这种柳青式的中国农村早已被我们的社会实践所证实了这并不是真正的中国农村所应该呈现的状态。李佩甫笔下的中国农村则是对柳青式的中国农村的一种悖论。一个万能的村长,控制着整个部落的大小事务。那是一个“枭雄”的时代,它不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农村,它充其量也是一个荒诞的城堡。林白用一种近乎粗鄙的语言描述了改革开放之后的中国农村,运用一个妇女的视角来探讨中国农村的现状,字里行间的渗透,表述着一个被现代经济冲击下的中国农村是荒诞而无耻的一幕幕。在他们的笔下,中国农村被演绎成一个个荒诞离奇的城堡,农民们在不断地上演着丑恶而荒诞的戏码,中国农民最本真的一面被他们给悄无声息地泯灭了。在铁凝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中国农民的那份坚定与淡泊的大无畏的精神;通过铁凝,我们拨开了历史重重的褶皱,揭开了一幕幕真实的中国农村。

自古以来,中国农民最为关注的是土地、是收成、他们为之生存的根本,而不是大大小小的政治斗争、或者是家长里短的流言蜚语。在当代文坛上,铁凝以厚重、沉着的笔调,以不变应万变的姿态揭开了历史褶皱下的真实的中国农村。铁凝以一种看似不着痕迹的态度在不断地强化着中国农民最本真的一幕。“日子挨着日子,是这样的一模一样,每一个麦收却老是叫端村人兴奋。人们累得臭死,可是人们笑。汗水把皱了许久的脸面冲得舒展开来。”(《麦秸垛》)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农民,为每一个好的收成年份,展开最真实的笑容。无论是汗是泪,疲倦的身子在丰收的果实面前都会觉得是值得的。这也是中国农民最美好的本真。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是战火纷飞的混乱时代里摇摇欲坠的中国农村还是市场经济冲击波辐射下的跨步向前的中国农村,土地和收成永远都是中国农民心头的不灭的痕迹。一个如此本真的表情,在铁凝的神笔之下,显得如此的鲜艳。这是被众多的作家们所忽视的表情——汗水把皱了许久的脸面冲得舒展开来。铁凝在真切的感受着农民的喜悦,一句简单而会意的描述却展现出独特的铁凝式的不变应万变的中国农村叙事。

铁凝以万般变化的姿态阐述着对于中国农村的不变的情怀。对于农村,铁凝是包容的,如同中国农民和中国农村也以包容的态度来面对着这个世界。“如果不是有人发明了火车,如果不是有人把铁轨铺进深山,你怎么也不会发现台儿沟这个小村。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的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铁凝在小说《哦香雪》中是这样阐述的。(《哦,香雪》)在铁凝的笔下,中国农村永远都是充满活力的,对于生活,中国农民永远都持一种乐观观望进而积极参与的生活态度。尽管时间在不断的变化,但是中国农民的内心却依然保存着那一份单纯而坚定,就算是被放置在一个长期被忽略的位置,农民们也无怨无悔,仍顽强的过着自己该过的日子。

转贴于

铁凝笔下的中国农民不是一潭死水,他们一样激情盎然的生存在广袤的大地上,面对外来的新鲜事物,面对一个他们所未能全知的新鲜世界,他们以好奇的眼光在探视着,寻求着与新世界接轨的节点。在《哦,香雪》一文中,对于新鲜事物火车的到来,农民们起先是以好奇的眼光在探寻着这个陌生的庞然大物,继而利用短暂的到站时间做起了买卖,用山里的土特产换回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打听着山外的世界。这才是中国农民的真实,一种自发的追逐力量在引导着中国农民在时代潮流的驱使下逐渐走向现代,成就了现代化的中国农民。铁凝总是站在农民的角度,尽管她并不是农民。但是她并没有以一种俯视的态度来面对这一群可爱且值得我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的中国农民。在她的字里行间,都是在描述着最本真的中国农民。铁凝的淡定与流动的思绪,使得她笔下的中国农民和农村显得自然且亲切。真实而自在就是铁凝在创作有关于中国农村题材的小说中的最大的亮点。

在20世纪80年代突兀其来的铁凝以其独特的视角,为广大的读者们编织了一幅幅在历史褶皱下被故意作家们隐匿的真实农村。铁凝的笔下没有沉重的灾难,哪怕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时代,铁凝笔下的农村也是由一件一件的日常生活琐事所堆积,淡化了战争的血腥。铁凝总是善于在徘徊在血腥的周围,哪怕是最丑恶的事情都可以用中国农民特有的宽厚和真实自我来化解。“铁凝早期的创作,特别是《哦,香雪》、《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村路带我回家》,其创作中真善美的人生追求,生机勃勃的进取精神,乐观昂本文由收集整理扬的时代情绪,对美好生活的诗意憧憬,就像一股清纯的溪流,涤荡过人们的灵魂,激起人们无愧于新时代的向善向美的强烈愿望,巨大的社会反响、独特的文字魅力,使青春的铁凝成为新时期文坛上一道亮丽的光芒③。

香雪姑娘,是铁凝早期文学创作中最为成功的一个人物。作者写出了在社会转型期,一个青春少艾的女孩子内心的波动。当火车呼啸而来的时候,香雪总是跑在最前边;当火车停战的时候,她却缩到最后边去了。一种渴望追逐,希望可以紧跟时代步伐往前冲的她,却很保守,内心深处还有一种由于不自信造成的怯懦。当其他的姑娘们眼光关注着火车乘客手里、头上的饰品的时候,香雪眼光所到之处都是学生用的书包、笔盒。当其他的姑娘们用家中的鸡蛋换来乘客们钞票或其他饰品是,香雪却红着脸,想用鸡蛋换走女学生的铅笔盒。当女学生决定把笔盒送给香雪时候,香雪一面摆弄着笔盒,一面想着主意,“台儿沟再穷,她也从没白拿别人的东西。”于是她理直气壮的把鸡蛋留给了女学生,连夜从从西山口车站走回了台儿沟。因为车上的人既不了解火车呼啸曾经怎样叫她像只受伤的小鹿那样不知所措,更不了解山里的女孩子在大山和黑夜面前到底有多大本事。

骨子里的勇气和正气,使她拒绝白拿女学生的笔盒;为了一份理直气壮的尊严,她用自己最质朴的行动展现中国农村姑娘最被本真的一面。铁凝笔下的中国农民是真实而自在的,他们超脱了政治框架下规规矩矩的农民形象,他们不再是为了崇高的政治理想目标而刻意的忽略自我的梁生宝。他们页不是李佩甫笔下的中国农民在拜金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滋养下成长其来的乎天成。

在《棉花垛》一文中,铁凝以细腻的情感、沉着朴实的语言阐述了以肉体换棉花的米子姑娘和村民们的关系。周围的村民们没有以鄙视的眼神看待米子的行为,以什么样的姿态换取什么样的回报,村民们心安理得的“窥视”米子们的行为。“明喜要看花了,媳妇总是和明喜恩爱着一夜不睡,就像明喜要出征、要远行,要遇到不测风云,那不测风云就是窝棚里的事。她知道现在丈夫对她的热情都是提前给予她的歉意。”(《棉花垛》)字里行间辐射着明喜媳妇对窝棚里的明喜和米子的事情的无奈和睁眼闭眼的默许,对于丈夫的出轨行为,媳妇总是大度地包容,因为她知道这是来自乡里乡规的默认,作为妻子的她,当然不乐意丈夫的行为,所以她给予了作为嫁妆的棉被期望着丈夫会有所收敛,但是窝棚里的事实却容不得她一丝的怒意。“那时媳妇看看手下这套让人揉搓了两个月的被褥,想着发生在褥子上面、被子底下的事,不嫌寒碜,便埋头拆洗,拆洗干净等明年。“(棉花垛)作为媳妇的她,是清楚的,但是她不能光明正大的反对丈夫,因为公开表达不满只是一种愚蠢女人的反抗,聪敏的她,总是在暗地里默默的提醒丈夫,因为她深知米子迟早都会离开,丈夫最终还是会回到自己身边。铁凝以诗一般的语言赞美着在恪守着中国传统道德的中庸之道,不好事,以站立在成功男人的身后为荣的中国农村女性。

铁凝笔下的中国农民没有刻意的寻觅某种特定的人生,似乎他们就是这么浑浑噩噩之间过完了属于自己的一生。他们精彩的人生片段却在铁凝漫不经心的笔下褶褶生辉,展示着最为真实的人生轨迹。铁凝笔下的女子是聪慧的,无论是面对感情还是面对生存,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母性光辉掩盖着自己的聪慧,在日常生活中以笨拙的方式展示自己灵魂深处的精明。大智若愚的中国农民,是铁凝笔下从容不迫的沉淀着属于自己的光辉。

在铁凝的小说世界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两个不同的世界,那就是乡村小说所营构的乡村世界和城市小说所营构的城市市民世界。铁凝的这两类小说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主要得益于铁凝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准确把握④。而在铁凝的农村题材小说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亦可以清晰的发现来自两个不同的对立面的人群,一群是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们的祖辈以黄土地为根基,世世代代生存在这个不变的环境之中,至今仍然依靠黄土地为生的农民;另一群则是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知识技能的知识分子。这两个对立面之间的矛盾冲突在铁凝的笔下有条不紊的运作着,两类人群的不同的转贴于

生活体验、不同的处事态度,在小说的字里行间无不彰显着铁凝个人的生存理念和创作出发点。

人类生存是世界里,没有永恒的和谐。铁凝在她的创作中,从来都不避讳这一点。在创作中,铁凝总是以一种淡定和沉着的态度来面对一场场不和谐的画面,在《哦,香雪》一文中刻画了一群来自富裕公社中学的女学生以俯视的态度来鄙视贫穷的香雪,在铁凝轻描淡写的陈述中,却深刻而细致的描述了农村之间的不和谐的音符。“其实,她们早知道桌角那只小木盒就是香雪的铅笔盒,但她们还是做出吃惊的样子。每到这时,香雪的同桌就把自己那只宽大的泡沫塑料铅笔盒摆弄得哒哒乱响。”(《哦,香雪》)一个细微的动作,看似只是两个女学生之间的争端,在作者细巧的安排下,却轻而易举的让读者觉察到了来自两个不同身份的农村女学生之间的高傲和卑微。铁凝以一种平衡的视角,局外人的身份来参与这场农民与农民之间的斗争,客观冷静的陈述着一个被众多作家所忽略的事实。

铁凝她以平常心看待着在一群在不同凡响的时代里的苦苦生存的中国农民,“当然,铁凝并不是居高临下的,而是采取平视的角度进行观照⑤”。但是作为作家的铁凝,在创作之时,总是带有自己独特的情感倾向。纵观铁凝的小说创作,铁凝总是把所有美好的词汇和情感赋予给了那些土生土长、恪守中庸之道的农民们。一如《哦,香雪》里的香雪,《麦秸垛》里的大芝妈等等.

在《笨花》一文中,铁凝再度以细腻的白描手法揭开了两种农民的人群:“女人们接过葱,却不马上离开,还在打葱车的主意,她们都愿意再揪下一、两根车上的葱叶作为“白饶”。卖葱人伸出手推挡着说:“别揪了吧,这买葱的不容易,这卖葱的也不容易。”买葱的女人还是有机会躲过卖葱人的推挡,揪两根葱叶的。她们攥紧那“白饶”的葱叶,心满意足地往家走,走着,朝着“白饶”的葱叶咬一口,香甜地嚼着,葱味儿立刻从嘴里喷出来。女人拿鸡蛋换葱,揪卖葱人两根葱叶显得很自然。”和“秀芝换葱不揪葱叶,她不是不希罕近在眼前的葱叶,她是觉着抹不开。但对于鸡蛋大小的认可,有时她也和卖葱人的看法不一。卖葱人说向家鸡蛋小,当少给其葱,秀芝就说,这鸡蛋不小,别少给了。最后,卖葱人把秀芝已经拿在手中的葱左换右换,终是把大的换成小的。秀芝也不再争执,心想,天天见哩,随他去吧,吆喝半天也不容易。”

短短的两段,白描式的写作手法,内心独白的表述,使得生存于同一个背景下的中国农民的真面目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无恶意的贪图小便宜的农民形象,读来也不会觉得厌恶,反而更见天真自在的一面,反观被知识分子的身份所枷锁的农民,一副吃了亏但又抹不开面子的虚伪,让读者愈发觉得中国农民的自在和活泼。

结语

从柳青的《创业史》到李佩甫的《羊的门》,从赵树理的农村题材创作到林白赤裸裸的农民自白式的诉说,作家视野下的中国农村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农民的形象也在这个动荡不安的文坛被不断地颠覆着。而铁凝却以一种非农民非城市,既农民既城市的独特身份揭开了被中国历史的褶皱深深掩埋下的真实可爱的中国农民和中国农村。自由自在的生存,活泼自然的中国农民,在铁凝的笔下是如此的栩栩如生,而这一切都源于铁凝的自信的文本理念。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11

89岁的王有太足够幸运,在河南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的那场大火中得以逃生。

2015年5月25日晚11点,女儿王双霞找到他时,他赤着脚穿着秋衣秋裤,闭眼坐在马路边,一声不吭。彼时,老人所有身外物连同他昔日入住的“铁皮屋”化为灰烬。就在4个小时前,康乐园老年公寓发生火灾,根据官方事后公布的数字,共有38人在这场大火中遇难、6人受伤,起火原因为外部电线私拉乱扯。

王双霞在感慨父亲命大的同时,表示不会再把老人送去养老院了,“赡养老人的事情,必须得让他们自己办。”“他们”指老人的三个儿子,王双霞的三个弟弟。除了老二王双定留在老家鲁山县库渠乡高庄村务农外,其他两人分别携家带口在山东和广东打工。火灾5天后,他们仍未能赶回老家看望父亲。

“七山二水一分田”的鲁山,虽为农业县,但人均“好地”(能够种植玉米和小麦)不足半亩,人均“坡地”(仅能种植红薯)不足一亩。在土地里刨食,仅能满足温饱。于是许多人选择离开,沿着城市的路径,前往异乡讨生活。

年轻人大量外流的现象,在全国以农业为主且较贫困的地区并不鲜见,鲁山是一个缩影。人口的外流,附带效应是农村地区家庭养老的功能被极度弱化,农村社会传统的“养儿防老”陷入僵局。

家庭条件稍好的,如王有太,被送至养老院。不好的,则仍以70多岁的高龄独自在田间劳作,用粗茶淡饭填补日常的空虚。近几年,农村老人自杀、孤死家中的事件时有曝光,国家层面虽数度颁发文件重视农村养老问题,然而执行乏力。

“关注农村老人养老问题刻不容缓,河南鲁山养老院的火灾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否则以后要付出更高昂的社会代价。”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表示。 养儿不再能防老

75岁之前的王有太,靠种地维持与老伴的日常生活。76岁那年,他手抖得厉害,连饭碗都端不住,在县城寻医问药无果后,儿女们只能任由其病情发展。

之后,3个儿子每人每年给两位老人200斤小麦,每月25元零花钱。王有太由老伴一人照顾,直到3年前,老伴因病去世。经三儿子建议,王有太被送至康乐园老年公寓,费用为每月1400元,三个儿子均摊。

在高庄村,多数70岁以上的老人与王有太有着相似的家庭格局和养老轨迹:儿女较多――多在4个以上,除去因脑溢血、高血压引发的半身瘫痪以及癌症卧床等重大疾病外,多数老人坚持在田间劳作。

79岁的胡文茂居住在王有太的邻村,患有脑血管疾病,育有两儿两女,儿子及儿媳均长期在城里的建筑队打工。5月30日中午,太阳炙烤着柏油路发出刺鼻的气味,老人仍在村口的马路上晾晒豆秸。

目前,中国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70%以上都有慢性病,他们如蝼蚁般挣扎着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庞大的农村老龄人口基数,为这一长期生活在公众视野之外的群体又增添几分悲凉色彩。

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在1.94亿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农村老年人口约有1.2亿,空巢老人约9000万人。中国自从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持续以每年3.2%的速度不断增长。以此推算,至今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已过亿。

王有太是高庄村唯一一个被送到养老院的老人,事故发生前,他是同村老人艳羡的对象。在当地,老人不管是自己生活还是由后辈轮流照顾,饮食方面均为最常见的“农村饭”,即粥、馒头、面片汤,偶尔会吃顿饺子。而在康乐园老年公寓,王有太每天早上能吃到一个白水煮蛋,中午还有炒菜。

高庄村村委会主任张国宝表示,在他们村,孝顺的标准为让老人吃饱、穿暖、有地儿住。这一标准在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的农村均适用。

在陆杰华看来,农村老人的养老水平与城市老人有很大差距,过去公众关注的多为城镇养老问题,农村的养老问题被尘封太久。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开始施行。具体到河南标准为:子女每年为父母缴100元的保费,缴满15年且父母满60岁后,每月可领取60元的养老金。

“每月60元,在提高农村老人的医疗条件、生活水平方面是杯水车薪。”陆杰华说,而高门槛、低保障的特点,使其覆盖面窄,受益老人数量有限。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指出农村要加强居家养老服务,各级政府用于养老服务的财政资金应重点向农村倾斜,并要求城市的公办养老院与农村的养老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合作机制。在过去两年时间内,地方的配套政策呼之未出。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居家养老前景不明的现实条件下,养老机构为农村老人的养老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鲁山每个乡镇均有一间敬老院,入院资格较严格,仅接收本乡镇无儿无女的五保户老人。按照每人每年3500元的标准,由县级财政拨款。

“给的钱太少了。”鲁山县露峰敬老院院长张明光(化名)说,敬老院目前入住10人。为了使敬老院不出现财务亏空,管理人员带领老人们,在养老院旁边开辟了2亩耕地,种植玉米和小麦。另外,院子里还种了半亩地蔬菜,这些都用以维持老人们的日常生活。

78岁的林国栋在这所敬老院住了5年,据他说,他们的日常饮食多为玉米粥、馍馍、面片汤,很少有机会吃肉。

在露峰敬老院,工作人员仅有一名管理人员和一名为老人们做饭的农妇。老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自己打理,生病后院方通知老人的监护人将其接走,监护人多为老人远房亲戚。同样,老人因病生活无法自理后,仍由远房亲戚接走照顾。“我们实在拿不出多余的钱去请护工。”张明光说。

除去福利色彩浓重的敬老院,鲁山县境内另有两家养老院,一家是县人民医院创办的康乐养老院,可容纳100人;另一家是民营的康乐园老年公寓,即此次发生特大火灾的养老院,最多能容纳200余人。

鲁山县人口为92.7万,按照10%的老龄化社会的最低标准,可推算出鲁山老年人口的下限为9.27万。两所养老院可容纳的老人数量仅为全县老年人数量的0.03%,养老机构存在极大缺口。

这也是康乐园老年公寓自2010年后急速扩张的主因,但一场大火曝光了扩张背后的种种问题。 急速扩张的代价

郭亚斌于2014年7月将父亲郭玉送到康乐园老年公寓,老人此前因脑溢血后遗症导致半身瘫痪。对于选择这家养老院的原因,郭亚斌的妻子解释:民政局办的敬老院进不去,而县医院主办的康乐养老院不收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只能选择这家民营的养老院。

对于不收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的“指控”,康乐养老院院长肖丙银强调他们的“公立”身份,“如果病人出现意外,我们是要担责的”,“民营养老院以追求利润为目的,当然什么样的人都敢收。”

肖丙银引以为豪的“公立”身份,并未给养老院带来实质利益,养老院由医院自负盈亏,并无财政补助。

2013年,康乐养老院从县医院的一个科室发展到现在的规模,近期也逐渐接纳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每人每月1950元,这部分仅有30张床位,全部住满。

生活不能自理区共有5名护工,这些护工的基本工资为700元,每照顾一个老人提成500元。

肖丙银表示,养老院收益多来自能够自理的老人,他们的收费标准为每人每月950元,除去吃喝及护理费,每人每月能为养老院带来不到100元的效益。

养老院用房是县人民医院出资建造,不用缴纳租金,“如果扣除住房成本,我们肯定会出现赤字。”肖丙银说。

失火的康乐园老年公寓收费比康乐养老院平均每人贵100元左右,且养老院所占的30亩土地全部为租赁,以此推算,经营者并不能获得高收益。一位知情人士表示,康乐园法定代表人范花枝“两口子不像是有钱人,在县城没有房,一家人都住在养老院内,包括去年刚刚结婚的儿子儿媳。”

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在调研中发现,在建立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国务院和各部委的政策并未落实,各地方政府对养老机构承诺的财政补贴也未到位。

收费无法提高,想要增加收入,只能靠扩大经营、增加入住的老人数量这条路。

2010年,拿到民政局的养老机构设立许可证后,康乐园老年公寓迅速从二三十人的规模发展到最多可容纳200余人,为了降低建设成本,新增房屋均为彩钢房,这种简易房屋一般被用于建筑工地的临时用房。

鲁山县民政局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在火灾后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康乐园养老公寓的建筑不符规定,彩钢房属临时建筑且易燃,应使用砖混或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建筑。

中国《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养老院建筑应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居室不应采用易燃、易碎、化纤及散发有害有毒气味的装修材料。而河南省政府2011年养老服务机构年检结果报表显示,当年康乐园老年公寓年检结果为“合格”。

在杜鹏看来,这次的事件很多方面不只是养老院的问题,“在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的前提下,很多不合标准的养老机构也通过了年检,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考虑如何采取措施令其符合标准,而不是睁只眼闭只眼或一关了之。”

“5・25”鲁山养老院大火之后,各地纷纷开始排查养老机构的安全设施。

5月26日凌晨1点,王有太被接到大女儿王双霞家暂住,等待大儿子和三儿子从外地赶回后,讨论以后的生活安排。

在庆幸父亲死里逃生的同时,王双霞感慨,自己的晚年生活肯定比不上父亲。54岁的王双霞赶上了计划生育的大潮,与丈夫仅育有一子,目前儿子媳妇均在郑州打工。丈夫曾开玩笑似地跟她说:“我们俩以后也得吃养老院那碗饭。”在火灾之后,这个玩笑对她来说显得有些沉重。

58岁的李秀芬(化名)在露峰敬老院为老人们做饭,每月940元,一年365天与老人们在敬老院同吃同住,这份工作她已经做了六年,“我在为自己攒养老钱”。

在陆杰华的研究中,如果没有财政补贴,现有的养老机构基本不能正常运营,而为保正常运转,只能压缩老人的生活水平。

“这是历史的欠账。”陆杰华说,“中西部地区没有太多钱投资农村老人的养老事业,这需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

2007年,在最初的规划中,鲁山县人民医院打算建设医养结合的公立养老院。在当年的申报资料中,院方希望政府拨款800万元,实际批下来的资金仅为80万元。“没有鼓励政策,没有专项资金,我们自己去办医养结合,难度太大。”肖丙银说。

肖丙银希望慈善单位、社会团体的资金能够注入养老机构,“在目前看来,建造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爱心养老院,是养老事业的最佳选择。”他说。

但杜鹏认为,把爱心作为养老服务这一民生事业的根基,并不是长久之计。在他看来,“公建民营”模式能够解决民营机构在用地、硬件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困难。“民营机构的长处是提供服务,对其任务进行分解,能够减缓这些机构之前面临的双重压力,使收费趋于合理,让更多老人有机会享受服务。即使在相同的收费条件下,也有更多的资金去提高服务。”

农村好儿媳事迹材料范文12

阶级仇、民族恨,迫使她们从军

1936年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东征到山西,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9月,一些地下党员、进步青年,在阎锡山支持下,组建了官办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下称牺盟会)。10月后,薄一波等一批中共地下党员参加并改组牺盟会,牺盟会实际已成为中共所控制的抗日团体。牺盟会会员深入厂矿、农村宣传“不愿做奴隶、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联合起来、武装起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并教唱抗日救亡歌曲。牺盟会中的女干部常到工人家讲工人要解放的道理,抗日救亡运动在山西兴起。

此后,全国有22个省、市的4500名爱国青年(内有华侨、秘密的中共党员)云集太原进入牺盟会开办的军政训练班和民训干部训练团及妇女运动训练班(妇训班训练期满后分赴农村做妇运工作)。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犯中国,9月上旬已将战火烧向山西。

阎锡山为代表的山西当局在共产党、八路军的推动配合下,为保卫山西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口号,允许成立了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简称战动总会)。又在共产党帮助下,组建了9个旅的山西新军。地处国防前线的山西,国共军队共同直接对日作战。

9支新军中,有一支就是由中共太原市委组织的工人武装――山西工人武装自卫总队,其后改编成工人武装自卫旅。成批的妇女和男人一样,发出“我们不做亡国奴,我们要做中国主人”的誓言。首先带头参加工卫总队的是晋华卷烟厂的女工王长秀、王长吉姐妹全家。她们剪了辫子,穿上军衣,扛起了步枪。后来她俩的哥哥也参了军,可是留下妈妈怎么办呢?妈妈毅然说:“爱国抗日人人有责,你们走,我也走,咱们全家都去抗日好了。”同时报名参加工卫总队的还有王宝姝全家。

这样,工卫总队有了近百人的娘子军,当中,跟随丈夫参军的就有6人。她们是胡革英(其夫曲俊)、段智慧(其夫乔木秀)、郭志坚(其夫马真)、郭宜凛(其夫陈志远)、武英(其夫张守信)、王秀兰(其夫付尚士)。

郭志坚1岁丧母、12岁丧父,她和继母相依为命。她15岁嫁给本村青年。1937年10月随夫经过几天几夜的爬山涉水,来到中阳县参加了工卫总队。王秀兰是山西大学教育学院的学生,原计划毕业回乡办教育。丈夫是并州大学的学生兼任秘书。国难当头把两个女儿(大的3岁,小的才4个月)送回故乡托母亲照管,带了榆次部分工人,冒着敌机轰炸来到了文水、交城一带,参加了工卫总队。

还有几位是由童养媳参加工卫总队的。其中李春庭是文水县一户贫农的女儿,在她8岁时给祁县姓渠的一家当了童养媳,为摆脱家庭的欺压,曾两次出走投军未成,被婆母捆绑,后经搏斗,忍痛将几岁的孩子托人照管参加了工卫总队。宋立华当了10年的童养媳,1938年9月跟随哥哥参军到工卫总队。贾述真,9岁进入晋华卷烟厂当包装工, 16岁时,其父忍痛以120元大洋卖给太原市一户开粮店的范家二儿子当了童养媳。范家长媳也是卷烟厂的工人,很不满意这个地主兼工商资本家对她们二人的束缚。她们以上街买纸为由,到国民师范参加了工卫总队。王兴国、田润珍二人是不顾公婆和未来丈夫的管束而参加工卫总队的一对童养媳妯娌。

还有不少人是抛弃了优越的生活,舍别新婚的丈夫参加到工卫总队的。罗烙,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在太原有房产。她看不惯父亲抛弃文盲小脚的生母而另找新欢的做法,为了抗日,她独自参加山西工卫总队。

在工卫旅近百名女兵中,还有在部队转到晋西北时吸收的汾阳铭义中学、崇德小学的一批女学生,汾阳游击队的部分女兵,孝义县任应枢领导的抗日武装自卫队一批女兵。

参加工卫总队是她们革命生涯的起点。女战士文月樵回忆当年的情景曾写诗:

日寇侵华动刀兵,

激怒神州五亿人。

中华儿女齐奋起,

救国哪怕女儿身。

岗位虽不同,都是娘子军

穿上军装的女战士,来到工卫旅,都经过了严格的政治、军事训练。她们对政治理论学习特别感兴趣。在政干校、教导队进行的短期培训中,学习《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运动史》《大众哲学》。她们上课专心听讲,下课认真讨论。还边学习边认字,有的在行军路上把生字贴在队友的背包上,抬头看,低头背。休息时用树枝在地上写,天长日久,成了小“秀才”。

女战士分配在工卫旅的各个岗位上。旅司令部和政治部有女科长、女干事,如徐愤之、左友、王亚南、王静英等。各团有女政工员,如龙双娥、文月樵等。宣传队有女宣传员,如王宝姝、刘培荣、温恩梅、郝素英、贾淑贞等。干部学校有女工作员,如孙韵生等。连队里有文化教员、卫生员,如樊桂英、孟宝珍、胡月娥、余翠岫等。工作队、儿童队有女队长、女教员,如高青萍、郭宜凛等。后勤部门工作的,如被服厂有田润珍、武金娥,制鞋厂有王秀兰等。

为了发动群众,工卫旅的各个宣传队随时向群众讲抗日道理,宣传工卫旅是积极抗日,保护老百姓的。农民见来的是女兵,往往很容易解除疑虑,与部队很快融洽起来,建立了密切的军民关系。

工作队的女战士,在群众中号召青年成立自卫队、游击队,并直接用所得军事常识训练他们。不女直接送子参军、送郎上前线。她们组织妇女为供给部门提供粮食、草料,赶制军鞋,组织担架队,转运救护伤员。还组织儿童团站岗、放哨、查路条。

女战士和农民在一起,农民把她们当亲人。1940年抗日战争更加残酷和艰苦。一次在文水北胡家堡战斗中,刘培荣、王长秀被敌人包围。当地农民把自己女儿衣服给她们穿上,睡在炕上装病。再把她们脱下的军服埋掉,躲过了敌人的搜查。宣传队中,女战士最多,她们能演、会唱,是部队的喉舌,又是联系群众的纽带。每到一地就在群众中教唱抗日救亡歌曲、演出短小精干的街头剧如《放下你的鞭子》,还演出独幕话剧如《打鬼子去》《查路条》《送郎参军》等,很受群众欢迎。下连队时,同战士一齐开联欢会、祝捷会,进行慰问演出。随军在前线的女战士文月樵、龙双娥曾用了一星期的时间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约2万字)刻印了出来,及时供战士学习。

工卫旅的鞋厂,是以女战士为主,由王秀兰负责。制鞋的原料主要靠服装厂的破布、碎布及外出采购的材料。用手工方式制作,费力又费时。1938年制鞋原料一时短缺,大家想出了上山采集秕麻皮制鞋底、鞋廓子的办法,使产量由月产300双上升到400双。鞋厂工人就住在老乡的窑洞里,和群众的关系搞得很好。没有拨绳的用具,老乡给送了10多个拨吊。保证了每月都能超额完成制鞋任务。被服厂厂长梁瑜、女工组长田润珍、工作员贾竹君、武英,一起领导全厂职工每年赶制军装。做完夏服做冬装,还要给每个战士制做一件棉大衣,战士们高兴地说:“工人手中线,我们身上衣。”正值寒冷的冬天,给战士送来的棉大衣,晚上可当被子盖。

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后,日军用主要兵力“扫荡”抗日根据地。根据地的生产、生活条件恶化。旅属医院只得在居住不足10户人家很偏僻的交城县罗板沟建立。一排能容纳近百名伤员的土房子依势靠坡搭枝建起。女战士柳莹任医院中共党支部书记,团结全体医护人员没粮吃自己种,没油吃上山采野杏核、野桃核自己榨,还种菜、养猪改善生活。

还有一批女战士成为优秀的医护人员。宋立华,不识字,在交城县岔口镇大寒村医院当看护时,下决心学文化。她把硬币剪成方块,请识字的人写上分管的伤病员名字,再请人写药名、器械名。白天工作,晚上学习,在病房门口做个沙盘练习写字,不到半年就学会了常用的汉字。以后调她到药房当调剂员,她就边操作、边学习,不到半年,就掌握了日常用语和医术护理知识。

要战斗,就会有牺牲。在残酷的斗争中,有的女战士,如张葆湘,不幸被俘,她经受了敌人的严刑考打,英勇牺牲在狱中。1938年战斗在宣传岗位上的王长吉、阎淑贞、赵金波得了病,因缺衣少药而病故。她们当时还不到20岁。

无论战事多紧,工卫旅党组织始终不忘对女战士的培养。仅在晋西事变前后,分批将数十名女战士送往延安女子大学、留守兵团部队艺术学校和地方党校深造,为党的事业造就了一批有作为的女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