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免疫学的重要性

免疫学的重要性

时间:2024-01-24 14:49:45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1

关键词:免疫学 交叉学科 前言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25-

进入21世纪以来,免疫学成为了当前发展比较快的前沿学科。目前,免疫学科已经成为了全球科研ESI评价体系中的学科之一,并且各个国家也通过免疫学科的发展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免疫学一方面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也对于人类重大疾病的机制破解和制剂的研发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解决了人类的重大疾病,增进了人类的健康,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我国的国民力量,并且结合了我国的重大需求,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可以使我国的免疫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包含有新型免疫组织器官、单细胞、亚细胞层面的免疫功能和调节机制等。而一些新型技术的创新发展又促进了这些系统性免疫学的研究。这使得免疫学又与化学、光学、信息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免疫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使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免疫机制得到破解,其治疗的手段也得到了改革和创新。在生命系统中,免疫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互相调控的作用。而对于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很好地破解人类的一些重大疾病。因此,在我国免疫学快速发展并且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升的过程中,开展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对于免疫学所能解决的人类重大疾病的诊疗新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也需要基金委在政策和基金方面得到资助。

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与重要研究成果

2.1 免疫学与生命科学内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我国免疫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免疫研究技术方法得到了改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第一,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了病毒侵染和免疫应答机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能够从感染免疫学当中研究出结构免疫学这一重要的分支。第二,免疫学与干细胞生物学的交叉。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是多能干细胞的培养与器官重塑。而干胞生物医学转化的前提是需要免疫学交叉对于干细胞的免疫分化和排斥的研究。第三,免疫学与演化生物学的交叉。免疫学与演化生物学的交叉揭示了抗原受体及免疫应答多样性的物种起源。第四,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的交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生物信息学的影响,免疫学的研究模式已经转换成为了数字化可预测的分析模式。

2.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一,免疫学与临床医学交叉的相互促进。对于免疫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说,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了感染性疾病。而免疫学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使其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免疫学与肿瘤学的交叉在近几年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肿瘤疫苗的上市增强了T细胞的应答,延长了肿瘤晚期患者的存活率。而对于免疫学与器官移植而言,免疫学的研究使器官移植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化学表观修饰时免疫调节的重要机制。化学学科一方面从微观分子化学键角度分析了免疫分子,还研究了免疫表观调节的化学修饰机制,提高了免疫调节研究的作用。第三,糖结构生物学开拓了解析免疫分子功能的新视野。近年来,糖结构免疫学研究发现多糖及受体对于免疫细胞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从以上几点来看,目前免疫学和其他的生命学科、化学学科、医学科学领域的交叉合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并且在代谢疾病、免疫治疗以及化学表观调控机制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3 其他学科作为关键辅助手段促进免疫学高水平发展的成果

3.1 化学修饰与示踪技术是免疫学在体实时研究的重要手段

单克隆抗体检测功能把荧光和酶化学修饰作为其应用的前提。可视化技术中运用了荧光分子修饰与化学光学成像技术。而一些化学、光团以及金属离子修饰使佐剂、示踪剂以及转染增效剂具有了更多的功能,也推动了免疫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另外,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免疫网络之间的作用和调节。因此,对于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可有效实现对于重大疾病的免疫干预。近年来,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实现高效鉴定和化学改构,使小分子免疫调节得到快速的发展。

3.2 材料科学在免疫佐剂、递送体系、示踪检测试剂方面的重要应用

近些年,材料科学和免疫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人类对于新型疫苗、人工器官以及生物材料的需求也加快了免疫学科与材料学科的交叉和联合。第一,对于免疫治疗新分子或者药物来说,特异性靶向问题成为了最应注意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材料学的研究实现了免疫分子的靶向问题。例如,PH敏感材料使纳米颗粒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得到有序或者定向的释放,有效推动了肠道免疫研究以及口服药物的开发。第二,人类疫苗佐剂的主要成分为皂苷和糖脂等。而目前开发的固有免疫激动剂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其中IL-15以及全反式维甲酸等分子有可能成为新型的黏膜佐剂。第三,一些新型材料的免疫示踪技术已经实现了在机体和细胞层面对于免疫应答的实时监控。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在体单细胞免疫成像技术揭示了B-T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向浆细胞转化的流程。

3.3 信息学与数学工具将实现免疫组学数据的分析归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已建立了关于病原体和疾病相关的大规模数据库。数学、信息科学与免疫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实现了数据的采集、标记和关联,分析了不同标准下的数据分类和集成以及不同筛选条件下的数据提取、运算和分析等。

4 我国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的不足与挑战

在国际上,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应当意识到在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的不足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对于免疫应答的代谢、表观调控等基层理论而言,我国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却没有建立一定的新理论和新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无法将基层理论和临床进行紧密结合的研究,使我国的自身免疫疾病研究的大规模临床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另外,我国在肿瘤免疫研究方面得不到创新性的发展,使得肿瘤特异性抗原、免疫调节以及免疫治疗的机理研究得不到一定突破性的进展。最后,在抗感染疫苗方面,我国也只是在戊型肝炎疫苗得到了一定的创新性法,但是在结核、乙肝、艾滋病等方面的免疫治疗却没有重大的突破。在生物医用新型材料方面,我国缺乏一些实质性的学科交叉研究。而在化学修饰分子和生物材料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国也缺乏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仪器和软件,这也已经成为了免疫组学研究应当面临的突破口。

5 未来的优先资助方向建议

在我国免疫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免疫学科也派生出了多个具有活力的交叉型新学科。例如,代谢免疫学科、结构免疫学科、神经免疫学科等,使免疫学研究的范畴从疫苗研发、抗原体结合扩展到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机制、生命现象的本质、免疫应答的结构等,并在很大程度上使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创新。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当前免疫学需要注重的课题是有效地将免疫学和医学学科、化学学科以及生命学科等诸多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解决共同的科学问题,实现对于领域前沿的重大突破。

5.1 免疫应答的化学表观调控

目前,我国应当深入了解免疫识别以及应答的核心问题是表观调控信号对组织器官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及对于人体免疫表观调控机制的探索。

5.2 代谢的免疫调控

各类免疫细胞需要通过代谢调控来实现分化和增殖。生命本质的研究需要了解免疫细胞代谢的免疫调控和信号传导、宿主以及微生态代谢的关系,也要能够免疫细胞的代谢调控、代谢产物的组学分析之间的流向和转运调控等。这也能够成为人类重大疾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和新分子靶标。

5.3 未来资助的优先领域

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免疫学科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应当从3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一,免疫新器官、新亚群以及新分子的新发现。重新认识和研究各个免疫新器官的基本免疫学特性,发现和鉴定新的免疫细胞亚群,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细胞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完善和描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作用网络。第二,免疫应答的单细胞和亚细胞的特征以及调控机制。联合化学和生物学方法促进了免疫学示踪技术的发展。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细胞的轨迹以及相互作用。第三,广谱中和抗体产生和作用的新机制。广谱中和抗体产生的动力学,广谱中和抗体的基因突变以及维持机制,广谱中和抗体诱生的B细胞调控机制等。第四,固有免疫应答和调节新机制。固有免疫应答在微生态调控中的作用,固有免疫应答与调节机制。第五,代谢与免疫。免疫细胞的代谢特征、转导与调控机制,细胞自噬与免疫的调节等。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免疫学科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免疫学也有着非常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这也标志着我国对于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深入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我国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的现状和挑战,我国也通过开展一些论坛来分析当前我国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促进了我国免疫学和生命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

⒖嘉南

[1] 庆祝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暨国际免疫学进展学术讨论会通知[J].现代免疫学,2009(5):363.

[2] 何兴华.免疫学与营养免疫学[J].西部医学,2006,18(2):219.

[3] 徐杰.第三届亚洲大洋洲免疫学联盟学术大会在杭州隆重召开[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5(5):323.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2

【关键词】免疫 功能 作用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328-02

1 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

免疫根据来源特点和作用特点不同分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先天免疫是天然存在的一种免疫,获得性免疫是个体在抗原作用下,后天获得的一种免疫。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比较如下:

2 免疫有抗感染作用也有其他作用

免疫有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抗感染免疫是机体抵抗病原生物及有害产物,维护机体生理稳定的一种防御功能。抗感染免疫是免疫防御功能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根据所作用的病原生物不同,抗感染免疫又分为抗细菌免疫、抗病毒免疫、抗外毒素免疫和抗真菌免疫、抗寄生虫免疫等.。抗感染免疫决不是免疫的唯一功能,免疫还有许多非抗感染的免疫作用,如抗肿瘤、移植排斥反应、超敏反应、抗衰老等。非感染免疫学一直把注意焦点聚集在一些与传染性疾病无关的免疫性问题上。如输血与移植条件下的组织不相容性,妊娠时的并发症免疫学机理与癌症预防,某些血液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各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原因。好像非感染性免疫学这个术语隆重地宣布:此门科学决非只研究预防传染病问题,它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免疫学中的一些答案都来自许多非传染性问题。[1]

3 免疫的保护作用与免疫损伤作用

抗感染免疫消灭病原生物,终止感染,对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但抗感染免疫表现出对机体有利作用的同时,也可出现免疫病理损伤。如病原生物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形成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血管壁基底膜,引起免疫复合物病;CD4+Th1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消化能力,清除细胞内寄生的细菌同时,也引起邻近正常组织不同程度的损伤;CD8+CTL在消灭病毒感染细胞时,对病毒及病毒所寄生的宿主细胞都有杀伤作用。抗感染免疫引起的免疫病理损伤,与病原生物的种类、数量、抗原结构以及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发疯”,“免疫系统攻击自身”,从而破坏机体正常细胞而引起的。这决不是简单的免疫系统功能缺陷或减弱,而是倒错、异常、叛变。忠诚捍卫公民的警察被取代、被消灭,而发挥作用的是“第五纵队”。类风湿关节炎和红斑狼疮的罪魁祸首是免疫系统“发疯”,是免疫细胞中间混有的叛徒,混有的变节分子,出现了发疯的淋巴细胞克隆。[1]

4 特异性免疫的两大类型-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相互作用,共同完成机体的免疫功能

5 免疫系统与神经、内泌系统的相互作用

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引起免疫应答,产生细胞因子,细胞因子通过神经、内分泌组织细胞上的细胞因子受体传递信息。神经、内分泌系统在这些信息的作用下释放递质和内分泌激素,并可反过来作用于免疫系统,调节免疫功能。[2]

最后的忠告――随意增强免疫力是危险的,并非免疫力越强越好。尽量地保持免疫平衡,这才是关键。免疫功能有多种表现并受多种因素影响,人只有在健康平衡的状态下免疫力才是最好的。[3]

参考文献

[1]《现代医学免疫学硕果荟萃摘要》 书籍作者:李根田等编译图书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主编张建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7月第二次印刷.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3

文章编号:1003-1383(2006)03-0310-03

中图分类号:R 512.6文献标识码:Aお

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措施,已得到国内外学者一致肯定。按0、1、6月免疫程序对健康人群进行接种3针乙肝疫苗,仍有5%~10%[1]接种者不产生抗HBs或抗HBs水平过低,而又重新成为乙肝的易感者,这种现象称为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许多学者经过多年研究,证实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或低应答与诸多因素有关,如疫苗贮存条件、免疫程序、接种部位、性别、体重、吸烟等。但在消除以上因素后,乙肝疫苗无、低应答现象仍然存在,许多学者又对接种者机体内HBV感染、人白细胞抗原、免疫应答异常、免疫缺陷、年龄等因素进行研究。近年许多学者为提高乙肝疫苗应答率,也做了大量的探索,如增加疫苗免疫次数、免疫剂量、变更免疫途径、延期接种、与HIBG联合使用、接种不同类型疫苗、与佐剂同时使用。本文就这些方面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乙肝疫苗的免疫作用机理

现代研究表明,乙肝疫苗的作用机理非常之复杂,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一个网络,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两个系统,即体液免疫系统和细胞免疫系统;三个阶段,即抗原的提呈阶段、免疫反应阶段和免疫效应阶段。

プ⑸浣入体内的抗原被巨噬细胞吞噬而留在细胞的胞囊里,在内质网里产生的Ⅱ类MHC分子被输送到胞囊里,一条蛋白质链(γ链)使Ⅱ类MHC分子稳定和被封闭,进入胞囊后脱落使Ⅱ类MHC分子结合抗原肽段,这一复合物随即运送到细胞表面,在那里与TD细胞结合,TD细胞释放淋巴因子激活巨噬细胞,指令它去分解和转化胞囊里的抗原。B细胞表面上的抗体起着B细胞抗原受体的作用,当抗体在血液发现了某个外来抗原后就和它结合,并把这个抗原运送到细胞的胞囊里,这个抗原被分解成肽段,产生内质网里的Ⅱ类MHC分子把肽段运送到细胞表面,一个TH(CD4)细胞的受体与复合物结合,并激活B细胞,使其增殖和产生抗体。随着分子免疫学的研究进展,许多学者认识到细胞免疫在乙肝疫苗免疫作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免疫无或低应答的相关因素

1.接种者机体内存在HBV隐性感染处于HBV感染潜伏期或一些HBV感染者,使用ELISA法检测血液中HBsAg呈现阴性,但使用PCR方法检查,HBVDNA阳性。郭慧平等[1]对按免疫程序要求接种乙肝疫苗后未产生抗体的20名新生儿,用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结果阳性率为35%(7/20),对照组无一例阳性,提示机体内的HBV量太少,不表达或表达很低水平的HBsAg,用常规的ELISA法检测不出;Luo等[2]报告:乙肝疫苗免疫志愿者的无应答者60%以上为HBV潜伏感染。张宪忠等[3]对100例接种乙肝疫苗无应答者用PCR法检测血清HBVDNA,阳性率为66%(66/100),也证实这一现象。另一种是HBVS区发生了变异,不表达出HBsAg。吕晴等[4,5]对106例乙肝疫苗免疫失败儿童的血清检查发现有28.3%的标本存在S基因变异。

2.与人白细胞抗原(HLA)有关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称为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系统。其中免疫细胞上的HLA在抗原识别、免疫应答和免疫调控,对破坏外来抗原靶细胞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涂正坤等[6]对52名湖北汉族健康志愿者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水平与HLAI类分子多态性的相关研究,发现无应答者与HLAB39具有显著性相关(RR=17.5,χ2=5.22)。钱毅等[7]研究了1400名广东汉族人接种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与HLADRB1*02、07、09等位基因的相关性,无弱应答组与强应答组HLADRB1*02和HLADRB1*07的携带率有显著差异,提示广东汉族人群无弱应答与HLADRB1*07相关,与HLADRB1*02低携带有关。故认为HLADR7亚型可能难以将抗原提呈给T细胞,故不能产生抗体应答,这是由于宿主免疫系统的遗传影响所致。

3.与遗传因素有关辅T细胞(Th)对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以及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Th1细胞介导细胞免疫,分泌Th1型细胞因子,Th2细胞介导体液免疫,分泌Th2型细胞因子。成双等[8]对20例无或弱应答者的IL2活性水平检测,结果无或弱应答组明显低于强应答组,而且强应答组中,接种疫苗后的抗体滴度与IL2活性水平呈正相关。黄茵等[9]对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与IL12、IL10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无弱应答者的PBMC体外受PHA刺激后,从CD4+、CD8+细胞数及PBMC表面的CD80、CD86分子,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IL12、IL10的水平来看,T细胞的功能与强弱应答无显著性差异;但对外源rHBsAg刺激的增殖反应明显低下,IL12、IL10的产生均明显不足,这可能与抗原呈递细胞功能不强,包括共刺激分子CD80、CD86表达不足导致T细胞未被充分活化有关。当患者患有某些免疫缺陷病如HIV感染或使用免疫抑制剂时,对乙肝疫苗的抗体应答有一定影响。Yrsof等报告[10],HIV血清阴性和阳性者的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5.3%和31.1%,抗HBsS/N分别为205.3和15.5。

4.与接种者年龄有关年龄对乙肝疫苗的应答率高低有明显关系。王昕等[11]对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学效果及不良反应作年龄分组比较,在免疫后7个月,22~

探索提高免疫应答率的策略

1.增加疫苗免疫次数或接种剂量以提高免疫应答庄贵华等[13]对40例无应答者按0、1、2个月接种10 μg×3完成30个月观察,抗HBs阳性率为64.7%。Zuckerman等[14]对100名无弱应答者进行复种,第1针后69人应答,第2针后仅增加应答1人。徐英杰等[15]报告,对129例低或无应答者接种剂量为30 μg×3,抗体阳转率为78.79%。Fabrizi等[16]报告,在慢性肾透析病人无弱应答者中所做研究总接种剂量为80 μg,皮内组分16次接种优于肌肉组2次接种。提示对常规的接种部位无应答者采用皮内多次注射可提高应答率。

2.高效HBIG联合使用对HBV携带者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在出生时接种高效价HBIG和乙肝疫苗,可提高免疫新生儿的免疫应答率。张惠忠等[17]对304例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观察,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对HBeAg阳性组阻断率达96.51%。姜秀浓等[18]报告:单纯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组HBsAg慢性携带率为15%,抗HBs阳转率为80%;联合用药组则分别为2%和95%。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如美国Merck公司生产的RecombivaxB疫苗、国内深圳康泰、北京天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疫苗是由重组酵母表达的HBsAg制成,不含有PreS基因的疫苗[12],而PreS基因对阻止HBsAg进入肝细胞起关键作用,能够增强HBsAg的免疫源性,是诱生抗HBs最重要的决定簇之一。Katkov WN等[19]对87例无弱应答者接种含不同剂量的Pres2乙肝疫苗,结果94%抗体阳性,含Pres2乙肝疫苗的免疫源性明显超过不含前S基因疫苗组。

3.与佐剂同时应用疫苗佐剂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免疫增生剂,本身不具备抗原性,与抗原同时或先用,能非特异性增强或改变机体对抗原免疫应答。我国生产的乙肝疫苗的常规佐剂是氢氧化铝,铝佐剂可以增强Th2类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但能抑制Th1类免疫应答和细胞反应[20]。体液免疫是HBV进入机体在细胞外时才具有保护作用,一旦HBV侵入细胞内,只有细胞免疫才有效,为此,要加快开发增强细胞免疫的佐剂的研究。Davis等[21]接种2剂含CpGOPN为佐剂的乙肝疫苗后4周,抗体滴度100%达到保护水平。王四清等[22]用CpGOPN联合AL(HO)3O 佐剂使用的免疫效果比单用AL(HO)3提高4倍,比单用CpG提高7倍。疫苗+AL(HO)3时免疫,IgG1抗体亚型占优势,联合CpG后,IgG1和IgG2a均升高,以IgG2a升高显著。刘建勋等[23]用IL2和乙肝疫苗联合接种60名无应答者,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单用疫苗组。易学端等[24]用DCChol制成粒径为50-300 nm的正电荷脂质体作为乙肝疫苗佐剂免疫小鼠,发现该佐剂所诱导的抗体亚型以IgG2a为主,脾细胞产生的IL2、IL5、IFNr比铝佐剂组分别高16.5倍、10倍、2倍,表明该佐剂具有很强的细胞免疫反应。

バ矶嘌д咄ü多年研究,针对低无应答者采取相应对策,如增加接种次数和剂量、变更接种途径、接种Pres2的疫苗、与HBIG联合使用、与佐剂同时应用等,使许多低、无应答者出现抗HBs阳转,这些易感者得到了保护。但由于乙肝疫苗免疫机理非常复杂,引起低、无应答的相关因素较多,仍然会出现一些低、无应答者。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相应进展,疫苗的免疫机理会更进一步的了解,乙肝疫苗应答率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郭慧平,徐岷,王玉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低下患者20例血清HBVDNA检测[J].河南医科大学学报,1997, 32(4):22.

[2]KangXian Luo,LengPing Wang,Jun Nie,et al. Is nonresponsiveness to hepatitis B vaccine due to latent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 Diseases, 1992,165:777.

[3]张宪忠,朱文,杨洪生.100例乙肝疫苗无应答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4):484.

[4]吕晴,朱启容,段恕诚,等.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小儿S基因变异及临床特点研究[J].中华肝病杂志,1997,5(1):15-16.

[5]吕晴,朱启容,熊思东,等.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失败儿童S基因变异株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2):736-738.

[6]涂正坤,吴雄文,刘敏,等. 湖北汉族健康自愿者进行乙肝疫苗免疫水平与HLAI类分子多态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1999,15(5):20-22.

[7]钱毅,章康,梁雪梅,等. 1400名广东汉族人接种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与HLADRB1*02、07、09等位基因的相关性[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2,22(1):67-69.

[8]成双,马玉莲,孔令丙,等.乙肝疫苗接种后无(弱)应答者IL2活性水平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1999,9(9):27-30.

[9]黄茵,陈智,徐承槐,等.乙肝疫苗无、弱应答与B7CD28及IL12、IL10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2,18(6):452-455.

[10]Yrsof JHM.Transmission of HBV analyzed by conformationdependent polymorphisms of singlestranded Viral DNA[J].J Infect Dis 1994,169(1):62-67.

[11]王昕,孙树.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学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年龄分组比较[J].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6):223.

[12]迮文远.计划免疫学[M].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511.

[13]庄贵华,王学良,徐慧文,等.乙型肝炎疫苗无/弱应答者复种无期效果[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9(7):778.

[14]Zuckerman JN,Sabin C,Craing FM,et al.Immune response to a new hepatitis B vaccine in healthcare workers who had not responded to standard vaccine:randomized double blind dose response study[J].BMJ,1997,314(7077):329-333.

[15]徐英杰 刘林华 韩兴罡,等.对乙肝疫苗低和无应答成人加强免疫方法的比较[J].预防医学杂志,2002,20(2):148.

[16]Fabrizi F,Andrulli S,Bacchini G,et al.Intradermal versus intramuscular hepatitis B revacciuation in nonresponsive dialysis patients:a pre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with costeffectiveness evaluation[J].Nephrol Dial Transplant,1997,12(6):1204-1211.

[17]张惠忠,马明孝,李霞,等.304例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5,(5).

[18]姜秀浓,钱云松,胡守廉.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单用或联用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对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的比较[J].新医学,2003,(11).

[19]Katkov WN,Watkins E,DeMelia HC,et al.Immunogenicity of a preS2pluS’hepatitis B vaccine in healthy adults[J].J Viral Hepat,1994,1(1):79-83.

[20]何萍,吕凤林,任建敏,等.铝佐剂的机制及其纳米化前景[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3,11(11):1764-1768.

[21]Davis HL,Sularo II,Weeratna RR,et al.CpG DNA overcomes hyporeponsiveness to hepatitis Bvaccine in orangutans[J]. Vaccine,2000,18(18):1920-1924.

[22]王四清,田淑芳,许洪林,等.CpG对乙型肝炎基因重组(CHO细胞)疫苗免疫效果的影响[J].病毒学报,2002,18(2):108-112.

[23]刘建勋,石浩,杨建国,等.应用白介素2诱导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者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研究[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1999,10(3):138-139,142.

[24]易学端,租萍,袁有成,等.脂质体佐剂对增强HBsAg免疫源性的作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22(6):395-397.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4

为全面做好20**年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迎国庆、保安全,确保下半年全县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事件,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畜禽养殖场(小区)科学防控和依法监管工程”,以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为重点,兼顾做好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狂犬病、炭疽等其它主要人畜共患病的防控工作,狠抓强制免疫、疫情监测、检疫监督等综合防控措施的落实,实现全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目标,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总体要求

加强领导,周密部署,统一行动,严格督查,通过实施集中免疫、疫情监测、检疫监管和督导检查行动,监督指导养殖场(户)严格落实各项防疫措施,规范动物防检疫基础工作,确保秋防工作取得实效,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

三、行动目标

(一)疫情控制目标。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情,力争不发生,确保不扩散,其它动物疫情得到稳定控制。

(二)免疫质量目标

1.免疫密度。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布病免疫密度达到100%;鸡新城疫,规模场免疫率达到100%,散养户达到95%以上。

2.免疫抗体水平。按照《20**年**市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方案》要求执行,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抗体合格率达到70%以上。

(三)免疫标识及动物疫病可追溯体系目标。免疫证持证率、防疫档案建档率达到100%,牲畜耳标佩戴率达到100%。

四、行动计划

秋季动物疫病防控行动从9月11日开始,到9月30日结束,全县统一实施集中免疫、疫情监测、督导检查专项行动。

(一)集中免疫行动。9月11日至9月30日,全县集中开展强制免疫行动.规模饲养场要在当地防疫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免疫方案和程序进行免疫。对散养畜禽要组织集中免疫,对新补栏的畜禽要及时补免。结合强制免疫工作,以养殖场(小区)、畜禽交易市场、屠宰场等场所为重点,开展预防消毒。

高致病性禽流感:种禽、蛋禽、肉禽、水禽等家禽全部实施强制免疫,同时要做好鸽子及其它禽类免疫。各类家禽的免疫程序按照《20**年**市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方案》执行。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对所有生猪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母猪配种前和仔猪断奶前要加强免疫一次。具体免疫程序按照《20**年**市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方案》执行。

口蹄疫:对所有存栏家畜实施强制免疫,具体免疫程序按照《20**年**市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方案》执行。在做好O型、亚洲I型口蹄疫免疫基础上,对所有奶牛实施A型口蹄疫免疫,具体免疫程序与要求:①免疫途径及计量。肌肉注射,进针要达到足够深度,保证将疫苗注入肌肉内。6月龄以上成年牛每头2ml,6月龄以下犊牛每头1ml;②新生犊牛免疫程序。新生犊牛于80-90日龄首免,间隔1个月进行一次强化免疫,以后每隔4个月进行常规免疫;③成年牛免疫程序。首免后,间隔1个月进行1次强化免疫,以后每隔4个月进行常规免疫。

猪瘟:对所有存栏生猪全部实施强制免疫,具体免疫程序按照《20**年**市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方案》执行。

鸡新城疫、狂犬病、布病、炭疽和猪流行性乙型脑炎:按照《20**年**市主要动物疫病免疫方案》执行。

(二)疫情监测行动。集中免疫结束后,开展秋季集中疫情监测行动。按照《20**年**市高致病性禽流感和口蹄疫等主要动物疫病监测方案》要求,除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外,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实行秋季集中监测。一要加强免疫质量检测。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鸡新城疫免疫后,按规定及时进行免疫抗体抽样检测,准确掌握免疫质量。二要加强动物疫情监测。在普遍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县兽医实验室要按规定采集样品,报市实验室进行检测。三要进一步完善应急体系和机制。完善应急处置程序和应急储备制度,发现重大动物疫情,要严格按照《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规定的时限、程序和内容报告,同时按规定迅速启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坚决、果断地处置疫情,切实做到“早发现、快反应、严处理”。

(三)督导检查行动。县政府督查室要协同有关部门组成专门的督导队伍,深入一线督导检查,做好督导记录,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对因行动迟缓、组织不力,导致免疫工作落后的乡镇,要进行通报批评。

五、进度安排

(一)宣传发动、调查摸底和疫情排查阶段(9月11日——16日)。县政府组织召开秋季动物防疫工作会议,具体安排部署防疫任务。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以广播、电视、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做好宣传组织发动工作。同时,各乡镇对辖区内所有养殖场、户进行调查摸底和疫情排查,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新晨

(二)全面实施阶段(9月16日——9月30日)。各乡镇及有关部门要按照方案要求,全面实施各项行动。

(三)检查验收阶段(10月10日——15日)。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将组织相关部门对各乡镇秋防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并对检查验收结果进行通报。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按照政府对动物防疫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负责人是动物防疫工作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具体负责人的要求,完善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级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指挥部要统一组织、协调防控工作,逐级分解防控任务,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

(二)加大投入,保障防疫工作所需经费。财政部门要保证防疫经费足额到位,确保强制免疫、疫病监测、监督管理等具体工作的落实。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5

关键词:疫病预防;免疫监测;防疫规范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1-0084-1

随着目前养殖业的持续发展,一些传染性比较强、危害性比较大的疾病成为生猪养殖业的头号杀手,全世界普遍采用预防接种作为预防和控制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然而,当疫苗接种到动物体内后,必须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之后才能够产生保护力,而这种保护力的产生往往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疫苗方面、动物方面、接种方式方法及时机选择、饲养管理以及环境等,每一个方面的因素出现变化都有可能对免疫效果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而接种抗原所产生的抗体滴度或效价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免疫效果,因此从监测即时抗体水平或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来判断动物对某种疾病的抵抗力或某种疫苗的免疫效果变的尤为重要。

1免疫监测的概念

免疫监测是通过免疫血清学的方法对免疫后机体抗体水平的测定,根据免疫监测的结果来检验免疫成效的一种技术方法。血清学试验是运用敏感、特异的手段来检测机体针对微生物的抗体应答。这种可引起机体发生抗体应答的微生物可以是病原微生物,也可以是因注射疫苗而诱导的,也可以是无致病性的微生物或者机体内正常存在的菌群的一部分。目前应用于动物血清定抗体检测的方法有很多,这些方法主要有血凝试验(HA)、血凝抑制试验(HI)、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AGID)、病毒中和试验( NV)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在这些方法中,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个准确性、安全性高,实用性强的检测技术,其特点为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速度快。目前我国兽医部门日常动物疫病监测首选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

2免疫监测的重要性

2.1 掌握猪群整体免疫状态,预防重大疫病爆发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和商品化程度的增高,畜禽流动和引种工作的频繁,一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能够快速掌握本场猪群的整体免疫状态变的至关重要,稍不在意,一个细小的问题就会导致整个猪场暴发疫病,损失惨重。为了控制猪口蹄疫、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等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猪场管理者应严格而又认真的进行疫病免疫检测。

2.2 加强猪场免疫监测,减少免疫失败发生

目前绝大多数养猪场没有充分利用实验室检测手段,在养殖生产中使用疫苗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免疫效果不理想,甚至接种了疫苗后猪群仍然暴发该疾病。猪场人员应对不同阶段的猪进行定期采取血样,采集的血样尽量广泛而具有代表性,送到有实验室检测能力的相关部门(如各地县级或市级畜牧兽医站)作出科学的检测报告,进行分析决策。通过动态采样监测了解猪群中到底有哪些疾病的存在,同时掌握检测出的疾病感染程度,什么时间、什么疾病感染了哪个阶段的猪群,这样才能因地制宜适时而正确的选择疫苗接种的种类和接种疫苗的时机,同时也能够掌握疫苗的免疫效果,也就是经过疫苗接种后摸清了某些疾病的抗体水平的高低、群体猪的抗体效价的均匀度、疫苗的保护率和保护时间。对于出现抗体滴度不合格的猪,应及时给予补免,从而避免因免疫失败再次感染该疾病的可能。

2.3 指导猪场的群体防疫准则,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免疫程序受母源抗体和自身抗体水平高低、免疫时间、免疫方法、疫苗种类、免疫次数和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良好免疫效果的获得依赖于首次免疫和再次免疫时机是否合适,母源抗体水平决定首次免疫的时间,上次免疫时体内的残留抗体水平决定再次免疫的时间,由于各方面的影响,一个养殖场的免疫程序应根据每年免疫监测情况适时加以调整修订。一味照搬别场免疫程序,或连年不变的做法难免会失误,进而引发疫病的流行。因此,不能教条地仿效其他猪场的免疫程序,只有以根据本场所测的实际抗体水平为依据,结合当地的实际,才能制定出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这一切都是依赖于抗体水平的监测。

3总结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6

关键词:鸡;免疫增强剂;免疫效果

中图分类号:S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85-04

目前,疫苗的应用在防治家禽疾病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免疫效果差、保护力差甚至免疫失败的发生。因此,如何获得满意的免疫效果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免疫增强剂是先于抗原或与抗原同时应用,能非特异性地增强机体对抗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本身并无抗原性的物质。现已发现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物质有几十种之多[1],常用的有左旋咪唑、西咪替丁、甲硝唑、蜂胶、弗氏佐剂、油佐剂、维生素E、转移因子、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虽然对鸡免疫增强剂的研究较多,但目前兽药市场上常见的产品相对较少,如转移因子、维生素E、黄芪多糖、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左旋咪唑等。该研究介绍了鸡免疫增强剂的常见种类及作用机理,为兽医临床上更好的运用鸡的各种免疫增强剂、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及更好的防治鸡的各种传染病提供参考。

1 化学药物类

目前对于鸡化学药物类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主要在左旋咪唑、甲硝唑和西咪替丁等咪唑类化合物上。

1.1 左旋咪唑

左旋咪唑是第一个被发现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化学药物,不仅对正常的鸡群有免疫增强的作用,还具有广泛的免疫调节活性,能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有关左旋咪唑免疫方面的研究较多,程相朝等[2]观察了左旋咪唑对HVT(火鸡疱疹病毒)免疫雏鸡后免疫器官中T淋巴细胞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接种HVT冻干苗后连续4 d 应用15 mg/kg 左旋咪唑的鸡群与空白鸡群各免疫器官中T淋巴细胞的数量相比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多。乔彦良等[3]研究表明左旋咪唑可使正常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率升高,TS 细胞百分比降低,Th 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

1.2 甲硝唑

甲硝唑属于硝基咪唑衍生物,临床上常作为抗微生物和抗寄生虫药物,研究发现甲硝唑也具有免疫调节活性。乔彦良等[4]研究表明甲硝唑能使回忆性免疫应答反应明显升高,与左旋咪唑有相似的作用,应用甲硝唑对新城疫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都能提高其抗体滴度并维持机体较高抗体水平。

1.3 西咪替丁

西咪替丁为H2受体拮抗剂,在人医临床上常用于消化道溃疡的治疗,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西咪替丁还有抗病毒和免疫增强的作用。西咪替丁促进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广泛,能明显促进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乔彦良等[5]研究结果表明西咪替丁能够促进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转化,提高抗体滴度并维持机体较高抗体水平,使2次免疫鸡对抗原抗体滴度回忆性免疫应答反应明显升高。

2 维生素及矿物元素类

2.1 维生素类

维生素是鸡体内不可缺少的微量营养物质,它主要以辅酶和催化剂的形式参与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对维持鸡的机体健康,提高其生产性能及免疫力和抗病力有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与免疫有关的维生素主要有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C等。Chardra[6]指出维生素A能促进巨噬细胞活化,提高对特异性抗原的递呈作用,使B淋巴细胞活性增强,IgG 、IgA 和IgM 合成与分泌增加,从而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张淑云等[7]研究表明维生素D可使免疫器官指数最高,且对胸腺和脾脏指数作用显著,同时还有提高免疫球蛋白含量和降低IL-2 含量的作用。史嫦娥等[8]指出维生素E可提高鸡的体液免疫水平,可提高鸡的细胞免疫,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以减少前列腺素的生成而对免疫反应有促进作用。邱荣斌等[9]报道在日粮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能促进脾脏、胸腺等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显著增强免疫系统合成分泌抗体的能力。

2.2 矿物元素类

矿物元素是动物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在机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同时还影响免疫系统的发育与功能的发挥,可改变免疫力,影响抵抗疾病的能力。与免疫有关的矿物质元素主要有硒、锌、铜、铁、铬、碘等。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矿物质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有不同的影响。邓桦等[10]报道了硒能提高新城疫抗体滴度,提高红细胞Ⅰ型补体受体(CRⅠ)活性。杜晋平等[11]的研究表明补锌对蛋鸡免疫器官发育有增强作用,当日粮中锌添加量在60~80 mg/kg 时,对于蛋雏鸡具有促进免疫器官发育、增强体液免疫的功能。吴建设等[12]研究结果表明铜缺乏或过量导致肉仔鸡生长抑制、免疫器官萎缩、淋巴细胞活性以及接种弱毒疫苗后抗体效价降低。铜营养状况显著影响机体免疫功能,铜对免疫功能的作用表现出剂量效应,而且最佳生长和免疫功能状态下对铜的营养需要量都是11 mg/kg。张庆东等[13]报道添加铬能增加6周龄肉仔鸡胸腺重及T淋巴细胞转化率,对血清中新城疫抗体、禽流感抗体有增高的趋势。

3 中药类

中药是我国的国粹,关于中药在免疫方面的作用,前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中药中有很多不管是中药单味药还是中药复方或是中药的提取物对免疫都有不同程度地增强作用。中药免疫增强剂具有活性刺激、营养、调节及抗菌抗病毒的功能[14]。其作用机理与多种因素有关:如促进动物机体免疫器官发育,提供更多更优秀的免疫活性细胞,同时加强免疫活性细胞上与免疫相关的受体的表达;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处理及递呈抗原的作用;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及活性;促进和调节补体、抗体及溶菌酶的产生;影响核酸和核苷酸的合成;改善骨髓的造血功能;改善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效(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网络的完善。

3.1 单味中药

单味中药中补益类、清热解暑类、渗水利水类、解表类、固涩类、止血类、泄下类、驱虫类都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常见的单味中药有:党参、当归、黄芪、大枣、阿胶、首乌、白术、天冬、麦冬、鳖甲、龟板、枸杞、山萸肉、五加皮、鸡血藤、补骨脂、肉桂、锁阳、杜仲、枸杞、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女贞子、沙参、黄连、黄柏、黄芩、大蒜、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石苇、石蒜、半枝莲、山豆根、金银花、穿心莲、白头翁、败酱草、紫花地丁、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伏苓、猪苓、木通、柴胡、仙鹤草、大黄、慧苡仁、蜂胶等。王凤霞等[15]在日粮中添加黄芪茎叶粉,结果表明黄芪茎叶粉对雏鸡增重、免疫器官指数、Ea玫瑰花环形成率和ANAE 阳性率都有显著影响,其中以添加3%的效果显著。陈海蛟等[16]将黄芪超微粉添加到雏鸡饲料、饮水及新城疫油乳剂灭活苗中,结果表明黄芪超微粉能促进鸡增重,提高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效价。于洋等[17]将蟾酥添加于饲料中,观察了免疫器官发育情况及免疫器官中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蟾酥对肉仔鸡免疫器官的生长发育和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石莉莎等[18]对女贞子在蛋鸡育成期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添加0.5%女贞子能提高雏鸡生长前期的法氏囊指数,添加1.0%女贞子能提高雏鸡生长中、后期的胸腺与脾脏指数,女贞子能显著提高蛋雏鸡的新城疫抗体效价,能显著提高鸡外周淋巴细胞转化率。

3.2 中药复方

中药复方中有免疫增强作用的有补气方、补血方、补阴方、补阳方、扶正固表方、温补膊阳方、清热方、和解方和一些自拟方剂。陈晓丹等[19]研究了复方女贞子(女贞子、黄芪、党参)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复方女贞子后,雏鸡血清细胞因子IL-1、IL-2,免疫球蛋白IgG 、IgM 和IgA 的含量、外周血液T、B 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均明显升高,复方女贞子可明显提高雏鸡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王福传等[20]对由人参、黄芪等10 味中药配制的中药制剂进行蛋鸡免疫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该中药复方组脾脏、法氏囊指教及T、B 淋巴细胞相对数均高于对照组,新城疫、法氏囊抗体效价、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吞噬指数和T淋巴细胞转化率均高于对照组。杨鸿等[21]对加味玉屏风散对雏鸡红细胞免疫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加味玉屏风散能显著提高正常雏鸡RBC-CR1 花环率,对RBC-IC 花环率没有明显影响。

3.3 中药提取物

随着科技的发展,对于中药的研究也逐渐深入,由最初的单味药和方剂研究,逐步发展到单味中药提取物及方剂提取物研究,深入至分子和基因水平研究。对于提取物中与免疫有关的研究主要还是在有免疫增强作用的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的基础上进行。张训海等[22]研究了黄芪多糖对鸡体液免疫的影响,表明加入不同剂量黄芪多糖的油苗在一些时间点均能显著提高新城疫抗体效价,黄芪多糖在300 mg/L 时能显著促进鸡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周建强等[23]对党参多糖对免疫雏鸡抗体效价和淋巴细胞增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党参多糖能明显提高新城疫HI 抗体效价,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李星艳等研究了由黄芪、茯苓等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多糖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方多糖能提高AI-HI 抗体效价,多糖组能不同程度提高红细胞-C3b 花环率和红细胞-IC 花环率。

4 细胞因子类

近年来随着鸡细胞因子的大量发现,对鸡细胞因子作为免疫增强剂的研究也增多。细胞因子类产品具有作用剂量小、生物活性高、作用迅速等特点。目前报道细胞因子中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主要有白细胞介素、干扰素和肿瘤坏死因子。赵珊珊等研究了重组IL-2 对固始鸡空肠黏膜具有免疫增强作用,添加重组IL-2 能够提高sIgA细胞的分泌,从而提高动物的免疫能力。张春杰等研究报道了IL-18 作为免疫增强剂不但具有明显的增强IBD 灭活疫苗诱导细胞免疫的作用,而且对于中和抗体水平的提高及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加强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从而使疫苗的保护率从86.7% 上升到93.3%。

5 其他类

免疫增强还包括核酸佐剂、免疫刺激复合物(抗原物质与皂树皮糖苷及胆固醇按1∶1∶1混合后自发形成)、卡介苗、脂质体、胸腺肽、一些生物制剂(小棒状杆菌)、胞壁酰二肽(分枝杆菌细胞壁骨架中具有免疫活性的最小结构单位)等。

6 展望

尽管目前报道了很多物质(包括化学药物、传统中药、维生素、矿物质、细胞因子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免疫增强作用,但是真正作为免疫增强剂使用的品种却很少,国家兽药标准中几乎还是空白。但同时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特别是分子免疫学等基础理论的飞速发展,免疫增强剂的作用不再局限于增强免疫应答,而更着重于诱导机体选择性地产生有效防御相应病原体感染的特异性的免疫应答,以减少抗原物质的副作用。因此寻找特性确定、高效、稳定、无毒的理想免疫增强剂是当前免疫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随着免疫增强剂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宽,新成员、新剂型不断发现,机理探讨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免疫增强剂在动物的疫病防治中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庆功,崔艳红,赵玉军.免疫增强剂在鸡疫病防制中的应用[J].动物医学进展,2005,26(10):28-32.

[2] 程相朝,张春杰,李银聚,等.左旋咪唑对HVT免疫雏鸡免疫器官中T细胞数量影响的观察[J ]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2002 19(8):31-33.

[3] 乔彦良,杨汉春,郭玉璞,等.左旋咪唑对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的作用[J].畜牧与兽医,2000,32(2):1-4.

[4] 乔彦良,李桂华,盛英霞,等.甲硝唑对鸡回忆性体液免疫应答反应的作用[J] .中国兽医杂志,2002,36(5):25-27.

[5] 乔彦良,盛英霞,杨汉春,等.西咪替丁对鸡回忆性体液免疫应答反应的作用[J] .中国兽医杂志,2001,35(3):13-15.

[6] CHARDRA P K..Im munology of nutritional disorders[M] . LLondon:Edward .Amold ,1980.

[7] 张淑云,王 安.钙和维生素D对生长肉鸡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J] .动物营养学报, 2010, 22(3):579-585.

[8] 史嫦娥,龚月生.维生素E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J].畜禽业,2005(10):38-39.

[9] 邱荣斌,张敏君.维生素C对蛋鸡部分免疫器官指数及新城疫抗体效价的影响[J] .中国畜牧兽医,2009,36(11):37-40.

[10] 邓 桦,杨 鸿,刘玉清,等.免疫增强剂硒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J] .中国兽医学报,2001,21(1)96-98 .

[11] 杜晋平,赵恒寿.Zn对蛋雏鸡免疫机能的影响[J].饲料博览,2003,3(1):1-3.

[12] 吴建设,呙于明,杨汉春,等.微量元素铜影响肉仔鸡免疫功能剂量效应的研究[J].动物营养学报,2002,14(1):55-60 .

[13] 张庆东,罗绪刚,王永军,等.铬对肉仔鸡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胴体品质的影响[J].单胃动物营养,2006,42(9):19-21.

[14] 纪 旭.兽用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在鸡生产上应用研究进展[J].山东家禽,2004(10):46-48.

[15] 王凤霞,宫新城,刘占民.等.黄芪茎叶粉对雏鸡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饲料,2009(21):11-13.

[16] 陈海蛟,唐志武,陈兴波,等.黄芪超细微粉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09,31(8):657-659.

[17] 于 洋,唐雨顺,张玉科,等.中药蟾酥免疫增强剂对肉仔鸡免疫器官生长发育及免疫活性细胞影响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1,27(1):403-406.

[18] 石莉莎,单安山,张 玮,等.女贞子对蛋鸡育成期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40(10):79-84.

[19] 陈晓丹,葛 铭,林 巍,等.复方女贞子对增强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兽医学杂志,2009(3):16-18.

[20] 王福传,方昌阁,张玉换,等.复方中草药免疫增强剂对蛋鸡免疫效果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06,37(2):187-192.

[21] 杨 鸿,陈杖榴.加味玉屏风散对雏鸡红细胞免疫及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05,41(6):36-37.

[22] 张训海,王德云,胡元亮,等.黄芪多糖对鸡体液免疫增强作用[J].中国兽医学报,2009,29(3):312-314.

[23] 周建强,潘 琦,王 涛,等.党参多糖对免疫雏鸡抗体效价和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0(3):263-264.

[24] 李星艳,罗 燕,谷新利.中药复方多糖对鸡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兽医杂志,2009,45(6):45-46.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7

2011年10月3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3位免疫学家博伊特勒(BruceA.Beutler)、霍夫曼(JulesA.Hoffmann)和斯坦曼(RalphM.Steinman),共同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霍夫曼此前刚刚获得了2011年度“邵逸夫奖”医学奖,斯坦曼则不幸于颁奖前3天溘然离世,这位最先发现树突状细胞,并在生命最后时刻利用该研究成果与癌症抗争的免疫学家,没能亲耳听到自己获奖的喜讯,让人深感惋惜![1-2]1“Toll样受体”和“树突状细胞”获奖原因在于免疫识别3位免疫学家获奖的依据是,分别发现Toll样受体及树突状细胞的生物学功能。1973年发现的树突状细胞和1998年发现的Toll样受体蛋白,作为先天性免疫及免疫识别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突破,近10年间一直都是免疫学研究的热点[3]。早在2010年NatureImmunology杂志就已经预言这两项研究可能问鼎近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4]。当外源致病因素(抗原)侵入机体时,机体会做出反应清除、中和它,这称之为免疫应答。有些免疫应答是与生俱来的,叫做先天性免疫。有些免疫应答是经抗原诱导后产生的特异性反应,叫做获得性免疫。无论是先天性免疫还是获得性免疫,都存在一个免疫系统如何识别自我和非我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免疫学上的抗原递呈的概念。即,只有修饰、加工后的抗原,才能被免疫细胞识别,发生免疫应答。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发现的Toll样受体,便是识别抗原,激活先天性免疫的受体蛋白。它能给白细胞发出警报(Tollthebell),激活机体的第一道防线,这在真菌、细菌感染的治疗上,有着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而斯坦曼发现的树突状细胞则是一种专职的抗原呈递细胞,能够摄取并加工抗原,递呈给T细胞产生获得性免疫。由于它结合抗原的能力很强,外形奇特,如树突状,故称之为树突状细胞。目前,利用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激活能力,开发出的肿瘤疫苗已经开始在临床上使用。斯坦曼本人在2007年诊断出胰腺癌后,就尝试了不下3种此类的疫苗[5]。面对外来疾病的入侵,机体如何区分自我和非我并产生免疫应答?根据3人的研究成果:Toll样受体首先能够激活第一道防线,分泌白细胞杀死病菌。随后树突状细胞将抗原修饰、加工后,递呈给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的获得性免疫,进一步清除、中和抗原。无论是博伊特勒和霍夫曼发现的Toll样受体,还是斯坦曼发现的树突状细胞,都是在试图解释免疫学的核心问题———免疫识别。此外,树突状细胞也能分泌Toll样受体,Toll样受体也参与获得性免疫反应,两者将机体的两大免疫体系(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联系了起来[6-8]。3人的研究成果,涵盖了免疫学上的两个研究领域———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一个核心问题———免疫识别,这势必会对免疫学理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正如本届颁奖词中所言:“3人的研究使人们对于免疫学的认识发生了革命性的改观!”

2免疫学与诺贝尔奖的百年渊源

2.117项免疫学研究成果先后荣膺诺贝尔奖在免疫学领域,除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外,尚有拉斯克基础医学奖(AlbertLaskerBasicMedicalRe-searchAwards,1946年始)、加拿大盖尔德纳基金会国际奖(CanadaGairdnerInternationalAwards,1959年始)等重要奖项,许多拉斯克奖、盖尔德纳奖的获得者,随后几年都有可能问鼎诺贝尔奖。历史上也出现过一项免疫学研究成果同获数项国际大奖的情况。但是,无论从奖项历史还是学术影响来说,这些奖项无法与诺贝尔奖相提并论的[4]。学界、公众更多以诺贝尔奖为标杆,去衡量一项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算上201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奖开始,在免疫学研究范畴内所获得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已经累计到了17次(表1)。除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8年蒂塞利乌斯(ArneTiseli-us)因研究电泳和吸附分析血清蛋白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血清电泳技术也在免疫学的研究范畴之内,所以这项殊荣也应记在免疫学名下[4]。免疫学研究机体如何免除疫病及抵抗疾病的发生。研究内容与临床医学直接相关,研究成果(疫苗、移植、免疫耐受等)可以直接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已在全世界内被消灭”,这一人类征服疾病的最辉煌成果,便是得益于琴纳(Jen-ner)发明牛痘疫苗;现代免疫学研究更是涉及人体的生老病死等根本问题与普遍规律,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之一。正是因为免疫学研究探索的是一个充满无穷未知和巨大机遇的领域,才使得近30位免疫学家最终走上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2.2诺贝尔奖见证免疫学发展历程1901年,第1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便颁给了使用抗毒素治疗白喉病的贝林(EmilvonBehring)。1908年,诺贝尔奖同时授予免疫学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理论的创始人(PaulEhrlich及ElieMetchnikoff),这常被看作免疫学诞生的标志。此后,诺贝尔奖又见证了免疫学从化学免疫学向生物免疫学的转型。长长的诺贝尔奖获奖名单(表1)清晰地展现出免疫学发展的百年轨迹。其中几次重要免疫学成果的获奖,更是成为了划分免疫学发展若干时期的历史节点。

2.2.1脱胎于微生物学的经验免疫学在中国,公元303年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记载“使用患病狗的大脑预防狂犬病”,这可能是有文献记载最早的预防性免疫[9]。在西方,19世纪末已经出现了众多灭活疫苗,如琴纳的牛痘天花疫苗、巴斯德的炭疽疫苗、狂犬疫苗等。人类在与疾病抗争的长期实践中逐渐有免疫的概念,但是对于机体免疫应答的发生原理毫无认识,而从事免疫学研究的科学家多为微生物学家动物学家、胚胎学家、化学家等。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尤其是显微镜的广泛使用和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成熟。各种致病菌的分离、培养成为了可能。1876年,科赫发现炭疽热的病原菌———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anthracis),并进一步提出“感染是由致病菌造成”的“科赫假说”。几乎是同时期,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发现腐败是由于微生物造成(巴斯德的“病原学说”),并进一步的制成多种灭活疫苗。19世纪末,人类对于疾病成因的理论探寻,以及多种减毒疫苗在临床上的应用,为免疫学学科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此时的免疫学更多是经验免疫学[10-11]。虽然早期的经验免疫学脱胎于微生物学,但是它进一步探寻病原菌与宿主之间的关系,若从医学的角度看,这种二元论的思维方式,使得免疫学较此前的微生物学更近了一步[12]。值得一提的是,科赫在柏林创立的科赫学院(Koch’sInstitute)培育了EmilvonBehring、PaulEhrlich、JulesBordet等众多人才,而巴斯德在巴黎创立的巴斯德研究所(InstitutePasteur)也先后培养了ElieMetchnikoff,DanielBordet等人,这些人为早期的免疫学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在20世纪初先后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3]。

2.2.2免疫化学向免疫生物学的转型诺贝尔奖获得者贝林发现了抗毒素,在用动物血清治疗白喉患者中取得巨大成功。这也是免疫学上被动免疫和血清疗法的先河。190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PaulEhrlich和ElieMetchnikoff分别提出了体液免疫学说和细胞免疫学说,这两大学说的提出,对免疫学的影响意义深远[15]。这标志着免疫学理论体系架构的初步完成,免疫学自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两位科学家被称为“免疫学之父”[14](图1,2)。此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争论[16]。20世纪上半叶,基于化学结构的抗体研究不断深入,导致体液免疫学说的盛行,体液免疫学说取得许多辉煌的成就,如抗体侧链学说、模板学说、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等,这使得早期的免疫学更像是免疫化学[13,17]。但是,类似“锁-匙”这样简单的结构模型,显然不能解释一种抗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多种抗体的事实。关于抗体多样性的疑惑,成了免疫学上的GOD(the直到1957年克隆选择学说的提出和此后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抗体多样性的问题才得到圆满的解释。克隆选择学说认为,免疫细胞是随机形成的多样性细胞克隆,每一克隆的细胞表达同一种特异性的抗体[19],这就推动了对淋巴细胞的研究,并逐渐揭示细胞免疫应答及免疫耐受的分子机制。1960年,F.M.Burnet因“克隆选择学说和获得性免疫耐受”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标志免疫学由基于抗体的免疫化学转向基于细胞研究的免疫生物学[10-11,17]。此后,抗体基因重排规律的解释(1987年诺贝尔奖)、MHC结构功能的研究、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研究(1980、1996、2011年诺贝尔奖),免疫学逐渐深入到分子免疫学的层面[13,17]。《免疫学史》一书曾将免疫学这段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形象地描绘为繁荣的细菌学时期、沉寂的化学免疫时期、复兴的生物免疫学[13]。

2.2.3后基因组时代的现代免疫学21世纪伊始,以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为标识,生命科学研究进入到“后基因组时代”。随着免疫学研究中使用的模式生物(如小鼠、猴、海胆等)和众多病原体(如痢疾杆菌、结核杆菌、艾滋病毒等)的完成基因组测序[20],现代免疫学的研究更多的借助于基因组学手段,从基因序列入手,预测基因功能,通过模式生物验证的反向免疫学[11]开始兴起。当代免疫学的研究范畴也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形成了细胞免疫学(cellularim-munology)、病原免疫学(immunopathology)、自身免疫学(autoimmunity)、免疫遗传学(immunogenetics)等众多分支学科。

3免疫学领域历届获奖成果的理论价值和临床应用

3.1获奖成果的理论价值先后荣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17项研究成果,几乎涵盖了免疫学研究领域重大理论的突破。对于抗体及其物质基础,贝林所发现的抗毒素,其实是今天免疫学上抗体概念的雏形。美国科学家埃德尔曼(GeraldM.Edelman)、英国科学家波特(RodneyR.Porter)研究发现,抗体是四肽组成的免疫球蛋白(1972年诺贝尔奖)。对于抗体多样性来源的问题,从开始的侧链形成理论(1908年诺贝尔奖)发展到克隆选择学说(1960年诺贝尔奖),再到相对成熟的天然选择学说(1984年诺贝尔奖),最终通过杂交瘤技术(1984年诺贝尔奖)和抗体基因重排规律(1987年诺贝尔奖)得以证明。关于病理性免疫应答的问题,里歇(CharlesRichet)发现过敏反应(1913年诺贝尔奖),表明过度的免疫反应也会对机体造成伤害。博尔特(DanielBordet)发明了组胺药物化学疗法;对于自身耐受的问题,伯内特(F.M.Burnet)和梅达沃(PeterB.Medawar)提出和证明了胚胎期形成免疫耐受的概念(1960年诺贝尔奖),这也为临床上器官移植中使用诱导耐受抗移植排斥奠定了基础(1990年诺贝尔奖)。关于免疫应答的遗传控制,多赛(JeanDausset)发现人HLA基因和斯内尔(GeorgeSnell)发现小鼠的H-2基因(1980年诺贝尔奖),并进一步认识到,是组织相容复合物控制这免疫应答的遗传性(1990年诺贝尔奖)。2011年度获奖的成果———Toll样受体、树突状细胞的发现,则分别解释了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的抗原识别问题。

3.2获奖成果的临床应用一百多年前,瑞典人诺贝尔作为一位化学家,深知解读自然科学奥秘对于人类自身的意义;而作为一位实业家,他更知道能够将研究成果在医疗实践中应用才是最终目的。这也许是诺贝尔当年设立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初衷。能够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理论突破,并能在医疗实践得到广泛应用,这一直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的标准之一[4]。今天回头看来,一百年来荣膺诺贝尔奖的众多免疫学研究成果,基本都做到以上两点。抗毒素治愈白喉病人,发明疫苗预防黄热病,利用组胺药物治疗过敏反应,根据血型抗原进行输血,抑制免疫排斥进行器官移植等等,不胜枚举。除了这些直接用于临床的研究成果外,免疫学对于抗原、抗体、免疫应答过程的研究,也直接催生了现代生物技术药物产业。如今生物技术药物产业中,疫苗、抗体、细胞因子无不来自于免疫学的研究成果。以单克隆抗体为例,先是发现免疫反应的物质基础———抗毒素(抗体),成就了第一代抗体———多克隆抗体(抗体血清)。而后通过明晰抗体化学结构,探讨其生物合成,发明了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在此技术问世(1986年)11年后第二代抗体药物———治疗性单抗药物(OKT3?,muromonab)在美国上市。此后,随着抗体基因重排规律的阐释,重组抗体作为第三代抗体逐渐问世。2010年,单克隆抗体药物已经成为生物技术药物中的最大类别。目前世界上销售额排名前10的药物,有5种属于单抗药物[21]。近10年来,无论是树突状细胞,还是Toll样受体蛋白不仅是免疫学的研究前沿,更是新药研发的热点。Toll样受体已经成为重要药物靶点,以此开发的数种药物已经进入临床研究阶段[22]。而以树突状细胞为主要成分的肿瘤疫苗(Provenge?),在2010年4月已经在美国上市。我们可以乐观地期待,201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所褒奖的树突状细胞、Toll样受体等免疫应答分子机制的研究成果,日后会在肿瘤、感染、自身免疫疾病等临床领域取得更多的应用。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8

摘要 医学免疫学是与临床和应用结合紧密的、生物工程专业学生务必学习和掌握一门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工科院校因为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对医学免疫学内容的选择和讲授必须符合自身院校的特点。本文从课程的内容设置和教学方法改革两方面来探讨在工科院校如何进行医学免疫学的教授和学习。

关键词 工科院校 生物工程专业 医学免疫学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与免疫学基础理论相互渗透的一门边缘学科,也是基础医学向临床医学转变的一门过渡课程。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及其向医学免疫学的不断渗透,也使后者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研究方法上不断得到改进、发展和完善,这给医学免疫学的的讲授带来很大的挑战和压力,尤其是工科院校由于任务重、课时少等现实特点,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不断更新的医学免疫学知识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是作者对工科院校医学免疫学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的一点初步思考。

一、课程设置

(一)确立教学目标。在工科院校,医学免疫学这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就是通过教学和学习,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该领域内的最新研究进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独立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与免疫相关的问题。通过学习,主要使学生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掌握人类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②掌握机体免疫应答的种类、过程和特点;③了解一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如爱滋病、自身免疫病等。④了解免疫学防治的相关知识;⑤了解和掌握一些重要的免疫学技术,熟悉免疫学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选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根据工科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医学免疫学本身的发展特点确定课程的主要讲授内容分为以下四部分:①免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包括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等内容;②临床免疫:变态反应、肿瘤免疫、移植免疫、艾滋病等内容;③免疫学防治;④免疫技术。

(三)重视实验课开设。实验课的开设是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培养优良科研作风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动手能力,而且还可以验证所学习的基础理论,巩固所学知识,开发创新意识,培植学生创新能力。目前,一些工科院校由于课程设置将医学免疫学定为选修课、实验条件较差等原因限制了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的开设,这需要工科院校主管领导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重视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开设实验课,重新设置课程类别和实验内容,优化实验资源,唯有这样才能圆满完成培养新世纪生物工程人才的培养目标。比如免疫细胞的形态特征、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T细胞表面的CD2和绵羊红细胞结合、免疫技术中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切片的制作等理论性较强的知识的学习和记忆,使学生感到非常枯燥乏味,但是如果我们在理论知识讲授后马上接着开设免疫细胞形态学观察、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分离纯化、玫瑰花环实验、免疫组织化学实验、冰冻切片和石蜡切片的制作等实验,加深学生对有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实验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研意识。

二、教学改革

(一)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的优化组织选择。工科院校学制为四年,开设的专业课程比较多,理论的教学内容随着研究的深入又不断地深化和丰富。工科院校学生学习具有课程重、授课时间短等特点,如何在有限的校内学习阶段让学生掌握大量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不断发展完善的新观点、新知识,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讲课之前认真组织安排授课内容,精心选择授课方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并领会、记忆丰富的理论知识。①授课内容的组织:根据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的基本框架可以将医学免疫学分为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应答、临床免疫和免疫技术等六大模块。前一模块的知识内容是后一模块知识内容的基础和铺垫,理解和熟悉前一模块内容可以易化对后一模块内容的学习和记忆,按照如此顺序依次进行讲授,符合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此外,还有医学免疫学知识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最新进展与以上六个内容的模块没有冲突之处,它们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完善着医学免疫学课程的理论知识;②授课方式的选择:授课方式的选择也就是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选择,根据课堂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易混点等来选择讲授、自学、讨论、见习、实验操作、电化教育等相结合的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最大化的理解吸收课堂知识,如对最新研究进展的讲授可以和与此有关的理论知识穿插进行。在授课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此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和创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景,诱导学生产生猜想,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良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1]。

(二)加强学校、医院和企业的联系。医学免疫学是医学基础学科更是一门临床学科,至少也是基础和临床联系非常紧密的一门过渡学科。社会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环境污染的加重以及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等多方面原因,免疫性疾病发病率大大增高,特别是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硬化症等。在对各种免疫性疾病讲授过程中,通过电化教学手段以影视的方式将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过程完完全全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这些免疫病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感性阶段,还要深入到理论层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与市内医院联系,带领学生到一些相关科室特别是免疫科亲自接触一些免疫病患者,观察他们的临床表现,了解诊断过程。通过电教和临床实习的结合,使学生达到对一些常见的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学生除了对一些临床常见病例有浓厚的兴趣外,还格外关注免疫学技术在一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际应用情况。免疫学技术作为一种方法学对科学研究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特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的创新意识与创造灵感,使他们能把这些意识和灵感带到即将或正在开展的科研工作之中[2]。为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传授相关科研领域中经常用到的免疫学技术外,还要联系相关企业带领学生下厂参观、实习。实践证明,加强与临床和企业的结合很受学生欢迎,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学术讲座和课外兴趣小组。医学免疫学随着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不断扩展它的深度和广度,生命科学的每一步进展都补充和完善着医学免疫学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对于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必须了解和熟悉这些新的知识更新点,但工科院校由于课时少,如医学免疫学的课时一般都在30节左右,授课内容多等这些特点使授课老师在课堂讲授中不能过多地给学生传授这些新的进展情况,这样容易造成学习的知识和一些实践的脱节,因此,通过以下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种知识的脱节。①鼓励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选择合适时间,学校鼓励任课教师或邀请一些该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一方面任课教师根据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给学生进行补充和传授;另一方面,和本领域的专家近距离接触可以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了解该学科发展的动态;②组建兴趣小组:根据学生的兴趣可以组建“自身免疫病研究兴趣小组”、“单克隆抗体制作研究小组”或:“疫苗制作研究小组”,有专职教师带领,定期不定期的开展一些有关医学免疫学的活动,如医学免疫学知识竞赛活动、自身免疫病的调查和分析、参观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巩固和深化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还可以培养和锻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处理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改进和完善成绩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试卷测试,成绩的评价要整体上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等综合素质,这就决定成绩的高低不能不能仅凭试卷考试,可以通过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动手操作、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式进行综合考核,将各项成绩加权后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可以客观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结论

医学免疫学不仅仅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更是与临床和应用结合紧密的学科,这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并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迅速,作为任课教师不能只重理论知识传授而忽略相关技术的传授,也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的讲解而忽略最新研究进展的传递,因此,任课教师思想上要重视医学免疫学培养目标和讲授内容的改变,在备课和讲课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教学内容和授课方法和重视实验课的开设,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即具有扎实理论知识又具有实验能力的新型生物工程人才。

参考文献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9

关键词:免疫应激;规模化养殖;策略

中图分类号: S858.2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4.054

免疫应激俗称免疫激发,同时还包括动物亚健康状态下所受的病原侵袭、感染 、创伤,乃至内部肿瘤等,我们通常说的动物免疫接种后出现过敏、体温升高、厌食、生长减缓、饲养周期延长的不良现象。

免疫器官重量与生长发育、免疫器官指数、免疫系统成熟速度呈正相关,因此临床上常采用测量免疫器官重量及其指数来评价动物体免疫状态。

1免疫应激机制

免疫应激一般认为是由糖皮质激素介导的,另外,免疫应激过程中,机体内分泌系统功能性活动明显改变。范少光认为, 肾上腺皮质激素介导应激有一定浓度范围。机体主要通过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参与调节应激反应。高文伟等研究发现动物出现免疫应激后初期细胞和体液免疫受到抑制。

2产生因素

2.1疫苗

临床上症状为体温升高,食欲衰减,生长减缓及免疫机能下滑。畜禽品种不同症状不定,羊主要表现出精神萎靡,呆滞,食欲衰减,严重者致死。猪表现为肌肉震颤,口鼻流涎或白沫,目光迟钝,不采食。鸡表现为甩头、流泪、打喷嚏等。

2.2饲粮

宋志学等研究发现:饲粮中添加一定量的红芪粗多糖能够有效缓解细菌脂多糖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下降的影响,红芪粗多糖能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丙二醛含量,同时影响碱性磷酸酶活性[3]。韩杰等研究发现:与饲喂基础饲粮相比,添加了刺五加多糖的实验组的脾脏指数、胸腺指数和粪便乳酸杆菌数量均与基础日粮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粪便大肠杆菌数、 回肠和盲肠内容物pH显著下降。刺五加多糖与细菌脂多糖的互作效应对脾脏、胸腺指数、粪便乳酸杆菌数量、盲肠内容物pH的影响显著。可见饲粮添加刺五加多糖具有促进免疫应激仔猪免疫器官发育和调节肠道健康的作用。

2.3环境

胃肠道不仅是动物体营养物质代谢和吸收的场所,而且本身还是多种非特异性免疫防御机制的功能途径,既促进了机体代谢,同时形成天然的保护屏障。另外,胃肠道酸度是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影响因子,因此适宜的胃肠道酸度是畜禽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3危害性

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控制和抵抗畜禽传染病,作为特殊的应激因子,疫苗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侵害的同时也会对机体产生一定的损害,轻则影响动物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的发挥,重则造成动物死亡。猪生产中通常需接种5~6种疫苗,特别是60日龄以前,此阶段免疫应激强度大,对仔猪生长发育影响严重。鸡生产中,短时间需接种十几种疫苗,引起较强的免疫应激。免疫应激已成为影响畜禽生产的突出问题,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针对性预防措施,但收效甚微。

4应对策略

4.1加强饲料营养调控

细菌脂多糖能激发动物体免疫系统,采食量与体重增加,蛋白质沉积速度下降,同时营养物质的利用率下降,最终致使生长性能下降。

研究表明某些中草药成分可有效缓解动物免疫应激,特别是中草药对生猪的保健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其成分能抑制与宿主争夺营养成分的微生物繁殖的功能,肠壁变薄、绒毛变长,进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利用。

4.2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4.2.1 注射操作不规范 存在打飞针、注射深度不够、方式错误、部位出现偏差、消毒不彻底等问题。

4.2.2疫苗运输、保存及使用不规范 疫苗需要合适的温度条件进行保存,使用、保存中温度及免疫剂量不适均会对动物造成免疫应激。

4.2.3个体因素 不同动物体对不同、相同疫苗的免疫耐受不同,免疫接种应依据个体体况、健康状况科学合理使用疫苗。

4.3 应用抗应激生物制剂

免疫器官重量及其指数常被用于评价动物体免疫功能,重量是免疫器官生长发育状况的体现,而免疫器官指数与免疫系统完善程度以及功能呈正相关。

众多研究显示,多糖能促进免疫功能低下机体免疫器官的发育,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的同时提高免疫力。Chen等研究发现牛膝多糖能提高法氏囊指数。芦殿荣等发现香菇多糖能增加胸腺和脾脏重量。

5结语

当前高密度养殖使免疫原对动物的免疫刺激相当普遍。免疫应激发生时机体养分从用于生长转为优先满足免疫系统代谢需要。免疫应激时基础代谢率提高、骨骼肌蛋白沉积下降、肝急性期蛋白合成上升、抗体生成上升、氨基酸糖异生的量上升以及机体淋巴细胞的数量增加。进而造成肉料比、蛋料比下降,动物体生长发育减缓,长时间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免疫耐受力下降,因此免疫应激及其危害应引起广大畜牧从业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任远,马骏,崔笑梅.红芪多糖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Ⅱ)[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04):10-11.

[2] 刘慧,李丽立,张彬,等.中草药多糖对断奶仔猪肠道组 织形态的影响[J].家畜生态学报,2008,29(01):63-66.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10

关键词:农村;免疫;思考

随着云南省蒙自市兽医体制改革顺利推进,基层疫病防控措施不断完善,防疫队伍得到壮大,动物整体免疫密度明显提高。但由于农村的饲养方式、基层防疫体系、防疫经费不足等诸多因素影响到计划免疫程序或强制免疫措施的有效落实,给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和蔓延留下了隐患。本文通过分析免疫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为确保农村动物疫病防控免疫落到实处提供参考。

1基本情况

蒙自市辖11个乡镇86个村委会。1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共计58人,从学历来看,具有本科学历的6人,大专学历的38人,中专学历的14人,分别占10.3%、65.5%、24.2%;从职称上看,有副高级兽医师1人,兽医师21人,助理兽医师12人,技术员24人,分别占1.7%、36.2%、20.7%、41.4%。86个村委会登记在册村级动物防疫员174人,其中大专学历3人、中专69人、初高中78人、小学24人,分别占1.7%、39.7%、44.8%、13.8%。全市乡镇拥有防疫用车4辆,电脑13台,冰箱188L15台、326L12台;村级配有冰箱92L86台,疫苗冷藏包174个。

2009年底,全市各类畜禽存栏129.38万头(只、羽),除鸡以外的其他畜禽基本为农户散养;全年累计免疫注射畜禽429.81万头(只、羽),其中猪牛羊免疫116.59万头、家禽免疫307.29万羽、犬猫免疫5.93万只。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的覆盖率均能达到95%以上。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层行政领导重视不够

部分乡镇的主要领导侧重畜牧业宏观数量的发展,对基础免疫的重视力度不够,认为动物疫病的防控免疫工作是畜牧兽医部门的事,造成平时只重视抓畜牧业生产发展和项目推广,而防控免疫宣传、组织管理却不到位。

2.2制度不健全

兽医管理体制建设滞后,动物防疫体系网络不完善,防控策略、计划、方案等与技术措施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和实施,特别是农村动物防疫中的计划免疫程序得不到组织和实施。

2.3资金投入不足

(1)村级防疫部门没有固定的兽医(防疫)室,防疫专用设备设施不全或破损得不到及时的补充,造成免疫质量无法保证。

(2)村级动物防疫员用低廉的报酬承担了最繁重最基础的免疫工作,却没有社会保障,报酬低,而少数强制免疫病种规定不能收费,政府补助(免疫注射补助每头、只0.01~0.10元/次)又低,一定程度影响了村级动物防疫员的积极性。

2.4时间紧、任务重

村级动物防疫员是当前农村畜牧业生产的全能指导员,不但要做好责任区内畜禽免疫工作,还要承担畜牧业科技推广、动物医疗保健和疫情监测等一系列工作。由于在规定的时间内要完成春秋两季集中免疫规定的任务,容易出现一些新补栏畜禽未及时补免的空白点。

2.5养殖户防疫观念淡薄

农村养殖模式为一家一户散养,养殖规模小但养殖面广,由于受家庭经济和传统思维的影响,多数农户缺乏防疫主动性,部分农户防疫观念淡薄,无整体防控意识,村级动物防疫员主动上门服务不予支持、不配合甚至还阻扰免疫工作。

2.6动物流动性大

农村散养畜禽动态性强,养殖户随时都会销售和购进畜禽,防疫员很难及时准确地掌握防疫责任区内的畜禽变化情况,极易发生免疫遗漏现象。

3做好农村动物免疫工作的几点建议

3.1加大行政组织力度

(1)乡镇必须认真履行《动物防疫法》赋予政府在动物防疫工作中的领导、组织、宣传职责,进一步建立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在规划、推广、实施各类项目时,必须把防疫免疫工作放在首位,将“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规定落到实处,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1]。

(2)全市动物防疫人员实行市到乡、乡到村的兽医分片联系责任制,明确任务目标,严格奖惩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继续推进和扩大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将基础免疫做牢、做扎实,降低疫病发生风险。

(3)为防止重开会布置,轻检查落实的情况出现,应将免疫密度、质量等防疫内容与基层领导年度工作业绩挂钩考核兑现,严格执行动物防疫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3.2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强化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程序,严格动物检疫员出证行为,对没有耳标、防疫档案的动

[1] [2] [3] 

物不予出具产地检疫证,不准进入流通环节,同时采取强制免疫等措施,让出村动物免疫率达100%,真正做到“防检结合,以检促防”的目的。  3.3建立基层防疫长效机制

(1)建议成立兽医协会,发挥行业指导、交流、服务、协调、维权和自律的作用,有利于规范行业行为,开展行业活动,促进兽医(防疫)工作的全面健康发展[]。

(2)改变村级防疫以家代室的局面,设立村级兽医(防疫)室。村级兽医室主要承担动物计划免疫程序的推广、免疫标识的配戴、防疫档案的建立、疫情观察等公益性工作,有利于免疫专用设备设施的保管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实施,能密切与养殖户的联系。

3.4建立科学合理检查机制

根据周边的动物疫病发生、流行和当地实际情况,不断完善现有计划中的免疫程序和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组织实施,进一步提高动物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对免疫密度、免疫质量等主要指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免疫密度要根据动物标识、免疫档案、调查养殖者、疫苗领用量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免疫质量以血清学检测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3.5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1)完善设备。各级地方政府是动物防疫经费的投入主体,要不断增加对动物防疫的投入,建立村级兽医(防疫)室;完善更新乡、村防疫设备和器械,特别应补充和更新村级已坏冷藏(冰箱、合格的疫苗冷藏包等)设备,彻底杜绝使用无效疫苗的现象发生,以提高免疫质量。

(2)提高劳动报酬。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劳务补贴,可根据防疫工作量和当地收入水平情况,科学合理制定每月定额补助标准和动物免疫密度、质量等情况核定免疫补助(按头、只计算)标准,月均收入应定在800~1 000元,并保证及时足额落实到位;尽快出台有关村级动物防疫员社会养老保险等政策,将退休人员纳入农村低保[3],提高其社会地位,解决后顾之忧,有利于稳定基层防疫队伍,并能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3)加大免疫补助投入。将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应急防疫、疫情监测等防疫物质和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政府公共卫生范畴列入财政预算,完善和落实免疫副反应死亡补偿机制,全面实现禽流感、猪瘟、蓝耳病和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不收费,对狂犬病、鸡新城疫等动物疫病免疫少收或不收费,最大限度地降低养殖户的负担,调动养殖户参与动物防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6加大技术培训力度

加强乡村动物防疫队伍的技术培训,制定完善的计划或方案,分层次对动物防疫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操作技能、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增加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提高防疫人员的业务素质,逐步打造一支素质高、技术水平较高、能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村级动物防疫队伍,提高动物防疫科技含量,确保免疫工作科学规范。

3.7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动物防疫工作的重要性,以村、组为单位,逐步推行按免疫程序有计划地预约免疫,让养殖户看到搞好动物防疫不仅可以降低疫病的发生和死亡,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养殖效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广大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形成养殖户支持、配合、主动要求防疫的局面。

3.8免疫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

(1)疫苗使用前查看疫苗有效期、批号等情况,禁止使用过期、无批号、破损、颜色异常的疫苗。

(2)稀释弱毒疫苗时,一定要用专用稀释液严格按比例稀释,一次稀释量不能太多,时间不易太长,一般夏天不超过2h,冬天不超过4h[4]。

(3)接种弱毒菌苗前后1周内,禁用抗生素类药物及含抗生素类药物的饲料添加剂[]。

(4)疫苗使用前应摇匀,但避免剧烈摇动,接种时掌握好剂量,不多不少。

(5)注射器等接种用具须进行消毒处理,用过的废弃物要收集好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造成环境污染。

(6)建立健全免疫档案,每次都要记录,及时掌握区域内应免数量和免疫日期,以保证有计划地及时接种各类疫苗,真正发挥免疫记录档案的作用。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11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临床医学专业

1医学免疫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医学免疫学的教学内容繁多,包括理论和实验两大块,主要从免疫系统、免疫细胞及免疫分子方面讲授免疫学的基本原理、生理和临床意义以及在临床疾病诊断、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发现和技术层出不穷,由曹雪涛主编的《医学免疫学》已更新至第7版,但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①教学内容陈旧,未能紧跟免疫学研究的前沿进展;②教学方式单一,仍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式教学;③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普遍存在实验内容陈旧、实验操作过于简单、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积极性差等问题[3,4]。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无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学者提出在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中增加自主实验设计内容,开阔学生的科研思维[5,6]。这说明科研可促进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此外,也有学者提出将科研融入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7]。然而,如何通过科研反哺教学途径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尚无具体的教学改革措施。因此,我们结合本教研室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医学免疫学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两方面对科研如何反哺教学进行改革和探索。

2科研反哺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专业课。我校医学免疫学有72个学时,包括56个理论学时和16个实验学时。本教研室一直很重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在加强师资队伍培养的同时,定期开展教学讨论,研讨如何将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

2.1将医学免疫学的重大发现以科研故事方式应用于理论教学

医学免疫学的理论主要来源于科研实践。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将医学免疫学的重要知识来源以科研故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是不错的方法。例如,在讲解胸腺是T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重要器官时,可向学生阐述其发现过程:1961年Miller和Good等发现小鼠新生期切除胸腺或新生儿先天性胸腺缺陷,其外周血和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致使免疫功能缺陷。由此确定T淋巴细胞的发育和成熟依赖于胸腺,T来自胸腺Thymus的第一个字母。通过这样的讲述,学生对T细胞的发现及胸腺的作用就有了较好的认识。在讲解补体一章时,可向学生介绍1895年JulesBordet如何开拓了补体学领域以及1899年Ehrlich对补体的命名(存在于正常血清中、对热敏感的成分是抗体发挥溶菌或溶细胞作用所必需的补充条件)。听完这些研究发现后,学生对补体的理化性质及功能会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对补体成分和复杂的补体激活途径产生兴趣。因此,以科研故事的方式讲解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是科研反哺教学的重要途径。此外,通过讲解免疫学重要知识的发现过程,能让学生熟悉书本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2.2教师的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本教研室教师均具有自己的科研方向,这为科研反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在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能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细胞因子的功能时,可向学生介绍在科研过程中,研究者经常在体外加入某种或某些细胞因子促进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如利用GM-CSF可促进骨髓细胞向粒细胞增殖和分化;用TGF-β可促进naveT细胞向调节性T细胞(Treg)分化。在讲解白细胞分化抗原和分化群(clusterofdifferentiation,CD)时,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流式细胞术说明CD分子在科研中的重要作用,加深学生对白细胞分化抗原及CD分子概念的理解。此外,教师可将最新的研究进展与教材中的知识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将教师的科研融入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能很好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质量。

2.3采用PBL教学使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

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的效果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方法[8]。除了课前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外,我们主要采用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使科研反哺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一方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此外,本教研室教师会选择一些高质量的综述或重要研究文献,布置1-2个问题,让学生根据提供的题目去查阅相关文献,获得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采用PBL教学能很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

3科研反哺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

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医学免疫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加强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9]。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本教研室在2010年组织编写了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规划教材《医学免疫学实验》,并在2016年做了修订。现阶段,我校医学免疫学的实验教学开设了凝集沉淀反应(ABO血型的鉴定)、免疫标记技术(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天然免疫功能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小吞噬实验、溶菌酶的溶菌作用、溶血反应等)和细胞免疫功能的检测(PBMC的分离和E花环实验、流式细胞术、淋巴细胞的转化实验等)等医学免疫学实验。这些经典的免疫学实验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我们从科研反哺教学角度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探索。

3.1采用科研思维进行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

首先,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实验前,向学生介绍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目的、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在此阶段通过多问“为什么”,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然后,由指导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同时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对自己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结论。最后,由指导老师进行评价和总结,要求学生撰写较为详细的实验报告。在实验报告中,需要学生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呈现实验结果、结果分析、实验结论及改进措施。通过鼓励学生思考实验现象背后的原理和实验失败的原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并能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

3.2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和开展研究课题

目前,免疫学技术种类繁多。鉴于实验条件和场所的局限性,对于一些复杂的实验技术和仪器操作,我们也会通过示范性实验教学使学生有个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指导老师会给出若干实验项目(如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细胞凋亡的检测、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分化及鉴定等),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合理的实验设计。然后,由指导老师对学生所提交的实验设计内容开展课堂讨论、总结和评价。实验中心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放实验室。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学生可对自主设计的实验进行操作。此外,我们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加学校每年举行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设计项目的活动,开展医学免疫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TBL(team-basedlearning)法组建研究小组,让学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文献,撰写项目申请书,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撰写研究论文。指导学生开展免疫学相关研究课题不仅可促进医学免疫学的实验和理论教学,还可扩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免疫学的重要性范文12

关键词:病原生物学;免疫学;临床课程;知识点;课程改革

《病原生物与免疫》是一门联结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医学基础桥梁课程,其病原生物内容、基础免疫学中的免疫学理论与技术的应用涉及各个医学临床课程。

2007年,卫生部新一轮全国高职高专护理课程改革规划教材相继出版。《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根据职业教育“贴近临床”的培养目标,内容在编排上相对于传统教材有较大整合。打破了传统的病原微生物与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界限,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交叉融合为病原生物,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人才培养需求。病原生物各论则结合临床传染病特点,以传播途径为纲串写。我们使用该教材迄今已经两年。在使用教材的同时,我们通读了整个系列教材的临床课程(《成人护理》、《儿童护理》和《母婴护理》),以调研了解《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中的各知识点在临床课程中的分布情况,对《病原生物与免疫》与临床课程的衔接和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看法,旨在为《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仔细阅读和系统调研卫生部规划教材《成人护理》(上、下册,第1版)、《儿童护理》、《母婴护理》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病原生物与免疫》(第1版)教材内容作分类比较,了解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各知识点分布的密度、深度及其重要性。lw881.com同时,将临床课程中所涉及的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与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和授课内容对照,找出两者的差距。

结果和讨论

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情况临床课程中病原免疫学知识点分布的密度见表1。从表1来看,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知识点占72%,其中最主要的是细菌性感染(占32.1%),其次是病毒性感染(占18.1%),免疫学基础理论的应用知识点占28%。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的授课学时,病原生物约占总学时的2/3,免疫学约占1/3,与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与免疫知识点密度基本吻合。《母婴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较少,主要分布在妊娠合并乙肝、分娩并发症羊水栓塞、产褥感染、新生儿感染等章节。《儿童护理》所涉及病原生物知识主要分布于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常见的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免疫学知识点更单独用了一个章节“免疫性疾病病儿的护理”系统地介绍,并着重介绍儿童常见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病、超敏反应等,由此可见免疫学在临床学科中的重要性。《成人护理》(上、下册)所涉及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点最多,各系统的疾病病因中均有(病原生物感染致病/免疫机制致病),各系统的疾病的诊断方法中也常用到免疫学方法和手段。在常用诊疗技术章节中还常用到无菌观念、无菌操作技术等。在所有上述临床课程中均未涉及细胞因子这部分内容。

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在临床课程中的应用情况见表2。从表2来看,在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最多应用于对疾病发病机制的解释(占73%),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多次应用到免疫学中自身抗体概念和组织损伤机制。病原生物和免疫学知识用于实验室诊断(主要是消毒灭菌、无菌操作、病原学检查)占18.3%、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也占8.6%。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实验时数仅6学时(总学时54时),实验学时比例明显偏低。

章节顺序的比较临床课程章节顺序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章节顺序的比较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临床课程《儿童护理》、《成人护理》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按照传播途径来介绍病原生物时也有困惑,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使学生感到混乱。

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临床课程与《病原生物与免疫》课程内容的差异比较见表4。补体在临床课程中虽有提起,但有的仅提一下名称,有的仅说一下实验室检测时含量增减的意义。《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中白血病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而我们的《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尚无这方面的知识。

改进建议

(一)教学时间——《病原生物与免疫》大纲适当调整

实验课时少,不利于强化学生的无菌观念,不利于学生无菌操作习惯的养成。现在免疫学知识大量应用于疾病的诊断预防,如何保证在3次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也值得商榷,需要对实验内容、时间进行重新考虑,并有序地安排。可考虑开设讲座、专题报告或选修课来开阔学生的视野。有限的54学时与教材知识的滞后性,使得基础课程的教学难以跟上临床的应用研究进展和个别知识热点。免疫学知识更是发展快,更新周期短。可以根据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和新进展,将与临床疾病有关的临床免疫部分,如免疫缺陷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免疫预防及免疫治疗作介绍。对当前正在流行的新病原、与传统观点有相悖之处的新观念等可安排2~3次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进行介绍。

(二)教学任务——《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内容适当调整

删除临床已经不用的内容现《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对临床已不使用的免疫学方法要进行淘汰,如对流免疫电泳等。

减少临床上少用或未涉及的内容教学重点应该落实在实用性上,应确立临床上有用的就是重点的观点,强调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将一些培养目标非必需掌握的教学内容过滤掉。如细胞因子这部分不需要写得面面俱到,分子水平上介绍的免疫应答知识也可适当减少,补体的难度也可适当下降。

增加新的内容《成人护理》“常见传染性疾病病人的护理”中专门提到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儿童护理》在白血病章节中提到反转录病毒,这些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材和教学中要考虑添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成为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在教材中应予补充。

重组各论内容临床课程的编写是按照总论、各个系统、传染病顺序编排的,其中《成人护理》传染病中再分为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而《病原生物与免疫》各论是按照疾病传播途径串讲,其实一种病原往往不止一种传播途径,在同一种传播途径的章节里,病原来自不同的类型(病毒、细菌、寄生虫)也易给学生带来困惑,建议转变视角,按病毒、细菌、寄生虫引发的不同疾病来编写,既注重病原生物的系统性,又对应临床《成人护理》中传染病这一章的顺序,也可参照《儿童护理》,将免疫系统疾病专门列出。

(三)教学实施——注重将相关知识点的临床疾病融会贯通

如何将基础知识与临床知识融会贯通是教学改革的关键。临床课程中病原生物免疫学知识的应用情况对今后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教学中,要重视与临床学科联系密切的知识点。讲自身抗原时,就可以举几个临床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甲亢、甲减、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使学生在接触实际问题时能作逻辑推理,举一反三。如免疫分子hla与临床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教学中可多联系临床。

总之,在对《病原生物与免疫》所承担的教学任务与临床课程中相关知识点进行反复的对照和论证后,可以去除原有《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任务中繁杂的内容,且可以将临床上的实用知识和新近发展的内容融入《病原生物与免疫》的教学。应对照现用《病原生物与免疫》教学大纲,对课程设计加以完善,找到基础医学课程贴近临床,满足医学临床课程实际需要的途径,从而使两者更好地衔接,有效地克服基础医学与临床教学脱节的弊端,提高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裘遂.病原生物与免疫[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蔡小红.成人护理(上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蔡小红.成人护理(下册)[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4]程学军.儿童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潘青.母婴护理[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