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免疫学教学

免疫学教学

时间:2023-01-26 22:03:23

免疫学教学

免疫学教学范文1

关键词 免疫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

一、兴趣教学法在免疫教学中的应用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能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笔者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点人手:

1.依据教学目的和大纲重点来设计问题

我们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出与本节新知识相衔接的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明白了本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学好了有什么意义。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对学习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2.上好绪论课

绪论是医学免疫学的第一章,也是首次要讲授的内容。绪论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整个免疫学的学习情绪。我们在课堂上提出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动例子和一些趣味小故事,比如我国古代医学家用人痘法预防天花的由来,通过虎克发明显微镜的故事,使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等。并提出问题,如为什么大家要接种疫苗,临床上输错血型为什么可能导致病人死亡,肿瘤、过敏等疾病和免疫细胞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使得同学们对免疫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浓厚的兴趣,急于通过以下各章节的学习寻找答案。

3.在教学中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树立良好的师者形象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尊重有利于教学互动的建立,学生学习的效果取决于师生的双向努力。多关心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怀和人格魅力,学生就更容易获得学习的乐趣。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才能获得尊重的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相信”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生才能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在学习中获得愉快的情绪。

二、理论课新模式的尝试

1.理论联系实际。和临床知识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将书本知识和临床实例相结合,与自身机体相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免疫学理论知识的意义,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为以后走上I临床打下基础。例如讲到补体激活,可以联系临床上异型输血导致的溶血现象;讲到抗原,可以举例临床上一些抗原导致的常见病,如过敏;讲到抗体,可以联系临床上疫苗的注射等。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启发了学生用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问题。

2.课堂讨论和针对性讲解相结合

我们根据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提出讨论题,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在网络上或者图书馆中查找相关资料,经学生自己的学习、归纳和分析对讨论题进行准备,课堂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之后围绕教学要求中的难点及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讲解,使得教学更条理,脉络更清晰。通过师生共同总结,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有助于章节中重点内容的掌握。

3.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讲授形式

将多媒体应用到现代免疫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模拟等手段于一体,能够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具有极高的课堂表现力。我们在教学中避免了许多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犯下的通病,即制作课件简单粗糙。文字过多而动画和图片太少的幻灯片极易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和厌倦情绪。所以我们利用网络下载大量的免疫学相关图片,尝试制作一些动画插件,借鉴兄弟院校的精品课件,将这些元素重新整合,力求使讲授内容更生动活泼,更形象具体化,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三、理论和实验紧密结合,合理统筹

在免疫教学中,实验和理论相结合,既有利于对理论课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免疫学的初步研究能力。我们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出的多个实验,涉及免疫学各方面的理论,并将实验与临床相联系。如抗原抗体结合出现的凝集现象,我们让学生自己指尖采血,完成血型鉴定;检测T细胞表面抗原的E花结实验中,学生同样是自己独立完成抽血、离心、染色和镜检等多个步骤的操作。因为每个学生做的是自己的样本,所以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兴趣性。他们往往积极地多途径地查阅资料,以求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知识。在进行实验操作的同时,我们利用幻灯向同学展示临床相关疾病和免疫学进展,这样学生的知识也更加立体化。而在理论课的教学中,可适当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实验内容,边理论,边实践,互相穿插,强调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则更易理解和记忆。作为高校的教师,几年来,我们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和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加强改革传统的课

堂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并加强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的培养,了解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以成功实现教学相长,为学生今后的临床实践和医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免疫学基础。

参考文献:

[1]金伯泉,朱勇,张新海.硕士研究生《医学免疫学》教学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6(8):452—453.

[2]陈慰峰.免疫学在生命科学和医学发展中的作用[J].上海免疫学杂志,2002,22(2):73—78.

免疫学教学范文2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 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7-0221-01

医学免疫学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卫功能和有害的病理作用及其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1]。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与其他基础医学内容及临床各学科联系密切。特别是近年来,免疫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疾病的研究、预防、诊断、治疗等应用中不断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就。但医学免疫学内容比较抽象、枯燥而连贯性强,初次接触免疫的医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常常感到听不懂,是历届学生反映较难的课程,所以要提高免疫学的教学质量,就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求知欲,那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讲好免疫学开篇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免疫学绪论的讲解尤其关键,当给学生们介绍免疫学发展史及现状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虽然免疫学的发展只有三个半世纪,但是发展是很迅速的,世界上已有二十多位科学家因在这方面作出重大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同时可从网上搜索下载相关的内容和图片,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这些科学家的事迹及其研究工作。还可以给学生看看典型的天花患者的图片,使学生知道天花的危害性,而后告诉他们这种病已经在这世界上消失了,并告诉他们Jenner是如何发现牛痘可以预防天花的。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们认识到免疫学是一门非常实用、非常重要的学科,另一方面还可以使他们对免疫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2.1运用启迪式、讨论式、比喻式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计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运用“启迪式”教学法,循循善诱,不让学生吃“现成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2]。比如在基础免疫内容结束时,留下一道综合讨论题:“机体是如何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让学生去思考、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针对学生的答案,一一讲解,指出优缺点。这种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免疫学教学要多采用形象贴切的比喻,例如:在讲到抗原的概念时,把抗原比喻成一把没有钥匙的锁,而把抗体比喻成钥匙,然后让学生们讨论:如果我们只有锁,而没有钥匙,要文明地开门,应该怎么办?可以得出结论:先配钥匙,然后将钥匙插到锁孔中开锁。这样,学生们不但能很好地理解抗原这个概念,而且容易记住,并能提高学习兴趣。

2.2 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比较抽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多,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得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的问题。反之,讲课重点突出,难点讲透,学生不但会理解透彻,而且可以增加学习的信心,是事半功倍。

2.3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能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把知识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达到的。CAI课件具有直观性好、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等特点,而且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难点。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板书的时间,教师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3]。例如,在讲授ADCC效应、抗原提呈等时,教师采用形象生动的动画描述免疫反应过程,配合动画加以讲解。这种讲解方式可使原本抽象难懂的反应原理变为生动的画面,学生能很快理解讲授内容,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益。

2.4 理论与临床的结合的教学方法。免疫学是一门与临床有着密切联系的基础医学学科。许多临床现象都是学生已感知到的,但并没有清楚地理解:为什么乙肝疫苗可以预防乙肝?为什么器官移植时会发生排斥反应?为什么输错了血会发生溶血反应?在教学中把学生已感知到的临床现象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从现象到本质,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使学生从“不识庐山真面目”一跃为“一览众山小”的境地。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教学内容有声有色、有血有肉。

3 注重实验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针对免疫学基本概念多,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的特点,有效地运用实验教学,不仅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计划所做的实验应遵守几个要点:一是要能涉及到主要的知识点。二是实验现象明显,可操作性强。三是在条件的允许下安排前沿实验技术,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实验仪器和方法。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讨论,可以使原来枯燥的内容变得鲜活,极大促进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学习兴趣,而且为以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我们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不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自身的教学素养显著提高,即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 陈慰峰.医学免疫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疫学教学范文3

关键词: 免疫学;教学;优化;质量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深奥、内容抽象的医学基础课,由于其概念多、前后知识交叉大,学生普遍感到难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优化师生关系,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考试形式,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 优化师生关系

1.1 培养积极的师生情感是实现师生关系优化的前提 如能培养积极的情感,师生之间就能相互信任,平等对待,融洽相处 〔1〕 。所谓“亲其师而信其 道”,学生喜欢某位教师,就对他所授学科产生兴趣而努力学习,相反,教师再生动的课他们也难以听进去,学不好。因此,教师应以专注的精神、充沛的精力、严谨的作风全身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以赢得学生的信任;同时教师还要消除权威心理,把学生当朋友对待,主动关心接近学生,加强与班主任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及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以帮助,从而增进师生感情,缩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所谓“知学生者才能善教,善教者才能使学生善学”。

1.2 扎实而宽广的理论基础是实现师生关系优化的保证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现在的学生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往往从教师的理论基础、知识水平、政治观点、教姿教态、甚至语音语调上去评价教师的水平,从而确定自己是否乐意接受这一教师的授课。如果教师板书清楚、表达准确、举止得体,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启发学生,为学生答疑解惑,拟定的思考题或病例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就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可能涉及到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其他基础学科和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这些都要求教师有坚实而宽广的基础知识、稳固精深的专业知识,熟知当前免疫学发展的动向和新成果。因此,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通过学历教育、进修、参加学习班等形式,提高自身素质和各种能力,实现师生关系的优化才有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成为可能。

2 优化教学方法

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使学生爱听易懂。免疫学中概念多,各种概念相互解释 〔2〕 ,并以英文简写出现,使得学生感到纷乱复杂,难以掌握。而免疫学的概念是构成免疫学科的基石和“砖块”,只有准确而牢固掌握,才能理解好免疫学基本理论和技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授概念的来源、英文的原义、原义和现义的区别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如免疫的英文是“immune”,传统意义是免除传染病,这与免疫学是从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中发展而来密切相关。然而近代免疫学已超越了单纯抗感染、抵抗传染病的范畴,从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病以及超敏反应等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免疫现代意义为:识别自身和非己成分,对自身的成分形成耐受,对非己成分产生清除。又如抗体的水解片段Fab和Fc中,Fab即fragment of antigen binding,抗原结合片段;Fc即fragment crystalliz-able,可结晶片段。记住其英文对理解掌握这些概念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如,超敏反应一章中, 内容抽象,各型反应之间的机理容易混淆,常见的疾病容易弄错,我们采用讲授法先讲解各型超敏反应,再应用列表比较法,对各型超敏反应的机理、参与反应的免疫应答产物、特点、常见疾病等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对各型超敏反应有一清晰的框架。

3 优化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对象,教学手段可视化差,对微观世界的动态变化显得无能为力,众多的图表、图片、照片无法显示,缺少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开拓了视野,丰富思维,扩大知识面,使学习变得更加新奇、多样和有趣。如果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优化组合,教师将学生难以想象和理解的抽象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需要模拟的微观世界等采用动画、图像、声音的形式编制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动态模拟、局部放大等手段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将抽象化为具体,深奥化为浅显,枯燥乏味化为生动形象 〔3〕 ,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免疫应答中“MHC-I分子对内源性抗原的提呈过程”这部分内容,用单纯的传统讲授法讲解,学生感到非常抽象枯燥,如果在传统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板书及结合多媒体动画形式,能清楚地显示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被蛋白酶加工成抗原肽,转运到内织网与其中新合成的MHC-I类分子结合,逐渐移行表达在细胞膜上,供CD 8+ T细胞识别的整个动态过程。这样就能使学生学起来更直观、好理解且能活跃学生的思维,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 优化考试形式

考试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4〕 ,其最明显的作用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传统的教育观念重知识轻能力,学生更多的是“听取”知识、“背诵”知识和再显知识,结果造成学生上课记笔记、课后看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状况。要真正改变大学考试中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状况,不仅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优化组合,考试形式也应优化组合,使考试成为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过去我们理论课、实验课不分,一张试卷定成绩。这样只能考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并不能考察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往往束缚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现在我们把学生学习免疫学的成绩分学习态度分、笔试成绩分、实验报告分、技能操作成绩四部分。学习态度分占10%,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有无完成教师的提问等给予评分;笔试占60%,主要考查学生对免疫学基本理论的掌握,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判断题和简答题;实验报告占15%,通过对学生每次完成实验报告情况、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和合作精神给予综合评定;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占15%,考察学生对免疫学的基本技能掌握情况及熟练程度,通过学生对玻片标本的辨认、直接凝集反应(血型的测定)、简接凝集反应(抗O试验)、 ELISA检测结果的判断等给予评分。通过优化考 试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课时能主动寻找动手机会,特别注意各项操作技能的锻炼和标本的辨认。

参考文献

〔1〕朱俊勇.“学导式”教学法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课中的应用与体会[J].西北医学教育,2001,9(4):238-240.

〔2〕伊晓琳.浅议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8):986.

免疫学教学范文4

[关键词]食品专业 本科 免疫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4-0174-02

[作者简介]匡华,彭池方,徐丽广,宋珊珊,胥传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免疫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食品学科作为典型的交叉学科,与医学、生物技术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食品科学的发展,目前对食品营养、食品功能、膳食摄入与健康、食品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成为食品科学以及预防医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国际上食品科学发展较好的院校非常重视食品科学教学中基础生命科学知识的教学,其中,最受重视的就是免疫学基础。

一、课程设置

免疫学课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抽象、枯燥,毫无医学相关知识和临床经验的食品专业本科生几乎对免疫学缺乏感性认识,学习起来较为困难。

江南大学食品专业学生在基础课程阶段开设了生物化学(理论讲授56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微生物学(理论讲授48学时。实验课程32学时)、食品营养(理论讲授24学时.实验课程16学时)和食品化学(理论讲授40学时)等相关课程。为学习免疫学知识打下了一定基础。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开设在第7学期,只开设了理论讲授课程。共计16个学时.相对于其他兄弟院校,没有开设免疫实验课程,而且学时数量也偏少。例如:暨南大学食品专业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40学时,实验32学时;陕西师范大学食品专业免疫学理论学时36,实验课程18学时。其他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食品专业都在开设免疫学理论课程在同时开设了免疫实验课,总学时数远远多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课时安排。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免疫学课程安排在大四的第7学期,这距离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相关课程相关背景课程的开设已经过了1年的时间,此时,学生对于生化或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大多已经淡忘,给课程的讲授增加了难度。而国内其他院校都安排在了大二或大三阶段(即第4至第6学期),这个时间安排在生物化学及微生物等相关基础课程之后,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免疫学是一门抽象的理论型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在免疫学教学中尤为重要。而且,学生对直接的感性认识印象更为深刻。因此.我们认为,食品专业本科生免疫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宜过晚,应该在生化、微生物等基础课程之后开设,并辅以适当的试验课程,这将会对学生的认知起到较大的推进作用。

二、课程理论讲授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内容纷繁芜杂,理论深奥。一般来说,医学本科生的免疫学是专业核心的骨干课程,其讲授分为基础免疫学、免疫学试验和临床免疫学等3个部分。目前我们对国内高校使用的“食品免疫学”的教材进行了梳理、归纳,主要教材包括: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南大学胥传来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顾瑞金主编的《食品免疫学概论》;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江汉湖主编的《食品免疫学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出版、宋宏新主编的《食品免疫学》,以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范远景主编的《食品免疫学》等,这些教材基本都覆盖了医学免疫学的全部内容。而在一些非医科大学中,免疫学理论课学时数开设相对较少,如此众多的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实在很困难,使其望而生畏。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一味强调学科的完整性而将内容全面展开,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挫伤学生学习的兴趣。

此外,各种教材在章节顺序的编排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科学生平时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一些宏观概念。而对微观上一些概念的理解感到很难。因此我们认为,在章节的顺序上应遵循从宏观到微观,有重点、有层次地展开教学内容。讲授内容一般包括:绪论和免疫系统(2个学时)、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4个学时)、免疫应答(4个学时)、食品免疫检测技术(2个学时)、食物过敏及预防(2个学时)及功能性食品与健康(2个学时)。讲授内容应摒弃较为晦涩难懂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及细胞因子等知识,而将涉及这些内容的书籍和教材推荐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阅读参考。

开设免疫学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免疫学的基本原理.从而指导日后他们可能从事的食品研发、食品加工和食品检测工作。我们在食品专业免疫学的讲授中发现,本科生对于大量出现的各种医学名词、定义和关系很难一下子弄清楚。因此,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重点,适当地精简内容,是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课程实验内容的选择

免疫学课程的实验教学具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作用,既可巩固理论知识,又可为以后的研究和实践奠定扎实的基础。国内医科专业学校由于安排了足够的实验学时,可以就抗原抗体反应、免疫细胞检测、免疫分子检测、临床免疫(超敏反应)等内容安排凝集实验、沉淀实验、免疫电泳、补体结合实验、免疫标记实验、抗体制备实验、免疫细胞分离实验、淋巴细胞功能检测实验,以及免疫分子测定等实验内容。

对于食品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而言,由于受课时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因此在讲授内容上,不能照搬医学院免疫学实验课程的全部内容,而应根据“免疫学”这门学科特点将课程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进行教学。“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实验教学工作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应该侧重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根据理论讲授的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力求简明实用。为此,我们建议在实验教学内容中开设抗原抗体凝集和沉淀反应实验(可设置4个学时)、抗体制备实验(可设置8个小时)、酶免疫测定实验(可设置8个学时)等内容。

免疫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免疫学实验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和生物学研究。随着免疫学理论的进展及相关学科新技术在免疫学的应用。近年来诞生了不少免疫学新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推动了免疫学的发展。也是疾病诊断、疗效评估和探讨疾病机制和治疗的重要手段。为此,不同学校可根据本校对仪器和设备资源的具体占用情况,采用现场讲授和演示的方式对免疫电泳技术、免疫印迹技术,以及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介绍,使学生了解其检测过程和应用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原理及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讲授方式

免疫学教学范文5

1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为适应新的形势,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双语教学,使用先进教材和多媒体授课。在此形势下,如何利用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结合双语教学方式必然成了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相对于其它临床医学专业而言,由于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涉及范围广泛,如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工程、基因工程疫苗以及多种免疫分子及其受体信号的发现,为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增加了新的内涵,必将有助于了解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手段[2]。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大量应用于临床,现今的大多数现代化临床免疫仪器依赖于进口,其仪器操作、维修、保养等说明书均是外文,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wWW.lw881.com另外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医学期刊、杂志和书籍均采用英文出版,国际会议也大都使用英语交流。这就要求医学检验学生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有必要熟练掌握医学专业英语,这样才能具有获取更多医学信息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可以顺应时代的需要,具有通过提高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及跟踪科技前沿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才能为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医学检验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采用网络双语教学是培养符合当今学科要求的高素质临床免疫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优势

2.1 提供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

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大量关于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研究的英文原版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搜索英文网络迅速地得到相关的信息,这对目前资源严重匮乏的双语教学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另外,网络可以通过创设各种虚拟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英语应用空间,让学习者了解到原汁原味的英美国家该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理论,力图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推动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3]。这对师生双方都是非常必要的。

2.2 保证高效率的交流与反馈

双语教学特别强调交流,面对面交流和通过网络交流是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所特有的两种交互方式。在面对面交流中,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地运用非语言行为进行强调、补充和辅助语言交流。网络交流的优势在于为师生、学生之间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空间,例如,bbs、聊天室、e-mail等,并且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形式来提高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2.3 提供个别化学习空间

双语教学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英语学习水平、学习背景和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如果按照平均水平确定教学方案,这对学习水平高或低的学习者来讲并不是最有效的做法。网络资源提供了理想的个别化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能力、掌握程度等选择有差别的学习内容。这对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扩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有效的。

2.4 营造宽松的学习心理氛围

网络可以营造平和的学习氛围,减轻师生英语交流的压力。在网络交流中师生可以暂时抛弃自己真实的身份,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水平较低的学生,他们可以不必顾虑语法或词句的错误,教师可以放下自己的“威严”,随时以“平民”身份介入讨论和交流过程,不必为回答不出问题而尴尬。这对激发师生双方学习本学科的激情是非常有益的。

3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

3.1 网络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

网络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学术能力、知识视野、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等[4]。双语教学的任务如果仅仅是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关,双语教师的选择标准就应该是其外语水平,相应地,专业水平的要求可以放宽。但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接触到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专业发展有很好的把握,对专业发展前沿有很深的了解。

3.2 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开发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目前面临的一个困难在于缺乏我们自己的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例,几乎没有外文编写的教材,现阶段通行的做法是直接购买国外原版教材,教材昂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易克服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可否通过图书馆购买教材,然后采取租赁的方法,既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又顺利地推进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再如,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由于学科的特点,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各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检验技术的理解。比较国内外多媒体课件, 可以看出我们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有必要组织强有力的队伍, 加强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建设[5]。

3.3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学生的外语基础直接影响网络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尽管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学了近十年的外语,掌握了相当量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也系统地学习了语法知识,但仍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的现象,尤其在口语表达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了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网络双语教学无法深入下去的症结,这也充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英语教学体制上存在的不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弊端。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网络双语教学很容易变成英语训练的场所,完全违背了双语教学的本意。因此,高校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总之,网络双语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广大高校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大家的合作与交流,我国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网络双语教学将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鲍作臣.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1):9-10.

[2]赵毅,王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1):75-76.

[3]胡咏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2):9-11.

免疫学教学范文6

关键词: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应用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在医学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目前普遍存在医学基础课与临床医学专业课严重脱节的情况,且《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免疫学部分知识点深奥难以理解,病原生物学部分内容繁杂,逻辑性较差,不易讲解。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已经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2]。案例式立体教学法(CaseThree-dimensionalTeachingMethod)是将案例教学法和立体教学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医学图像三维重建术和多媒体技术等技术,结合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精品网络课程、电化教学等手段,精心设计教案、课件、立体展现仿真(也称为虚拟或数字)病人、病例讨论资料[3]。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其将实际临床问题引入课堂,立体直观系统展现教学内容,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具有极强的实践意义[4]。本研究首次在《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课堂上引入CTTM,并评价其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选择同一年级临床医学1401-04及1405-1408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班级将学生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120人,对照组116人,两组学生入学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设计教案及课件。

根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并且具有感染力的真实案例,使学生不仅能够接受课堂讲授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对这个真实的案例有所触动,印象深刻。每一个案例都要结合一定的图片和视频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并上传至超星网络平台(由超星公司开发的一款全国的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供学生自主学习或下载。

2.实施教学。

试验组采用CTTM教学方法:将试验组60名学生随机分为6组,每组设一名组长,组长组织小组讨论,收集归纳组员的反馈意见,协助教师维持课堂秩序。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利用超星网络平台进行教学资源的查阅、下载、完成阶段性作业以及与教师、同学进行课堂讨论。对照组学生和试验组学生由同一位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

(1)下发案例及提出问题。

通过超星网络平台,教师下发案例及提出问题。所有案例据来源于临床真实案例,由授课教师、临床系专任教师以及临床医生共同编写完成。下面以速发型超敏反应为例:案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受空袭影响,大部分地区变为废墟。战后重建之一就是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柳杉生长速度快,木材质地优良,所以被大批量种植。上世纪60年代末,长大成材的柳杉开始大量产生花粉,每年春季来临,很多日本人出现鼻痒、喷嚏,眼痒、流泪,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问题:①请问案例中日本人的症状是什么疾病?②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是什么?③很多病例就在你我身边,大家一起来说说。

(2)讨论交流及解决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案例及解决相关问题,其他各组可以给予补充,对有争议的问题,学生之间没有确定的解决方案,留授课教师总结。这个环节需要的时间为1学时。

(3)授课教师总结。

教师按照教学进度表及课程标准,讲授此次课的理论知识,对案例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解答学生的疑惑。此环节需要的时间为1学时。

3.效果评价。

该课程所有课时结束以后,采用相同的一份试卷对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期末测试。

4.统计学方法。

期末考试成绩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成绩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试验组期末考试成绩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研究结果表明案例式立体教学法教学效果明显,可提高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

三、讨论

此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将实际临床问题引入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则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展开,以超星为学习平台,借助真实临床案例的针对性、直观性及实际联系密切等特点,缩短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的距离。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学习,目标具体而明确,可学到实际临床应用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加了班级的凝聚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案例式立体教学法使学习过程更加的生动有趣,学生可学到实际临床应用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可以明显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韵靓,鲁林荣.卡牌类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2(30):273-4.

[2]徐兰,俞赤卉,初明,等.翻转课堂和情景式教学在免疫学实验课中的设计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4,34(6):898-914.

[3]祖雄兵,张晖辉.案例式立体教学法在泌尿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2,22(10):103-4.

免疫学教学范文7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国际化的挑战,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及科技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双语教学是必然选择。国家教育部于2001年秋季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大力推广使用外语讲授公共课和专业课,并提出要用开出多少完善的双语课作为衡量大学教学水平的重要尺度[1]。我们教研室在吉林大学 “关于实施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双语教学的意见”的积极倡导和资助下,在医学七年制教学中,对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双语教学中,由于其语言的变化,使该课程教方与学方的各环节需要有整体的变革:包括教方的教材选用、备课内容、课时安排、讲解方式、考试方式;学方的预习内容、听课方式、复习方法等[2]。因此,探索一套适应时代需要、符合学生实际、利于免疫专业学习的双语教学模式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1 教材的选择

双语教学必须选好合适的教材,否则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在教材的选择上,本着内容难易适当、价格符合学生承受能力的原则。我们先后尝试了三类英文教材:(1)开始为了降低教材的价格,采用自编教材,从原版教材中精选出与中文教材较为相近的章节和内容。几轮使用之后,教员和学生都感到了一些问题,一是自编教材的英文水平肯定与原版教材相差较大,不利于学生英文阅读和写作水平的提高;二是图表不够丰富和生动,不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2)随后,我们选用了高教出版社影印原版教材“roitt’免疫学基础(roitt’essential immunology)”。该教材虽然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其篇幅较长(100万字),内容较为复杂,这与我们可得到的授课时数相矛盾。(3)最后,在国内现有的原版外文教材和影印教材中选取了科学出版社影印的“现代生物学精要速览?免疫学(instant notes in immunology)”(47万字)作为英文教材,并选用与之相应的中文教材配套使用。这套教材基本解决了以上问题。

经过了几种教材的尝试,选到了合适的教材。合适的原版教材的使用使学生阅读原版教材和原版医学文献的能力大大增强。

2 教学大纲和教学实施计划制定

为了配合双语教学的开展,我们制定了较为科学并符合学生总体英文水平的双语教学大纲。明确了学生学习中必须用英文掌握、理解和了解的内容。探索出了符合双语教学的授课进度和教学课时,见表1。

表1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略)

tab.1 teaching contents and teaching hours

3 全英文“医学免疫学”多媒体课件制作

为了进行全英文“医学免疫学”的授课,制备适应所选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全英文多媒体课件是进行双语授课的必要条件。为此,我们制作了适应双语教学的全英文“医学免疫学”多媒体课件,其课件的特色为:

(1)完整配套:制作了全套配合所选原版教材及教学大纲的全英文多媒体课件。理论内容丰富,清晰并有条理的反映了“医学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

(2)清晰生动:课件的制作精良,内容丰富,图片生动,条理清晰。使免疫学比较抽象的专业内容变得生动,易于理解。

(3)把握前沿:及时增添免疫学新进展、新信息。

该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为全英文“医学免疫学”授课提供了必备的手段,使抽象的专业内容变得生动,有利于弥补对语言表达理解上的障碍。

4 授课方式建立

课堂讲授方式是双语教学中最为困难的环节。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之间英文水平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免疫学课程是本学校在医学本科教学中,率先在整个课程中实行双语教学的课程。为此我们试验了多种方式,从中探索出了较为有效的模式。

(1)全英文全程授课方式:在双语教学开展之初,我们首先采用了全英文全程授课。这一方式在40人以内的小班,由于学生的英文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别较小,效果还可以。但随着招生量加大,学生达到200人的大班,这种全程全英文的授课出现了部分学生较难适应、授课知识量降低和学时不够用的现象。

(2)英文与中文比例逐渐增加方式:首先,在开课的前2~3章,主要用中文讲授,强化英语专业词汇;随后,逐渐增加英文讲解比例;最后,在免疫应答之后,由于免疫学基本内容的掌握、词汇的熟悉和英文听力水平的提高,进入全英文授课。经过几轮的实践,获得了满意的效果,使学生达到了可以听英文讲解来充分掌握免疫学知识量的水平。

5 考试方式的改革

在双语教学中,传统的考试模式不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定。原则上应该以测定免疫学知识掌握为主,运用英文的能力为辅。为此,将考试方式进行了“多样化”改革:

(1)闭卷“考试”与开卷“综述”相结合。最后的考卷是测定学生最终掌握和记忆的知识。但在双语教学中,为了锻炼英文阅读、英文思维和英文写作能力,我们让学生在学习了免疫系统组成的基础上,自己将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应答内容,通过自学进行理解,并用其个性化的方式“综述”出来。结果,在学生们“综述”作业中,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综合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自学能力的提高、写作水平的锻炼和个性思维的展示。

(2)闭卷“考试”中采用英文必答、中英文选答相结合。由于学生之间英文水平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而我们的考试是以测定免疫学知识掌握为主要目的。如果考卷单纯要求全英文答卷,一些英文基础较差、而免疫学学习很好的同学将无法测定出真实的成绩;但如果全部试题都可以中英文选答,就会失去让学生较为扎实的掌握专业英语的双语教学目的。因此,我们在名词解释和概念性问答的考题中,要求必须用英文回答;而论述性和理解发挥的考题,可用英文回答,也可用中文回答,但中文回答所得分数为英文回答所得分数的80%。

6 结语

经过全方位的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教师通过双语教学,带动了自身的专业学习,在完成教学工作过程中,使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大大提高;学生通过免疫学的双语教学,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专业英语水平;更重要的是由于医学免疫学的特点:既是生命科学领域发展迅速的前沿科学,又是与基础、临床各学科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因此,该课程恰当、有效的双语教学,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各前沿生命科学的关注和学习,而且对后续学科双语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免疫学教学范文8

关键词:PBL;医学免疫学;教学评估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主要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方法。但是,由于医学免疫学的学科知识抽象,概念多,前后内容的关联性和逻辑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与其他的基础医学课程如医学遗传学、医学微生物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病理学联系紧密,而且与临床的皮肤性病学、肿瘤学、传染病学和内科学等课程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因而掌握本课程的理论和技能对于临床实践意义重大,故而是医学院校学生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的一门课程。

我国传统教学采用典型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导,而学生则被动接受教师在课堂灌输的知识和体系。这种教学方式长期是我国教学的主流模式,但是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模式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是以若干个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要参与者的一种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某些方面的不足。鉴于此,我们在本校2012级中医临床7年制1班引入了这种教学模式,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和评估,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校2012级中医临床七年制2个班级。其中1班的医学免疫学教学引入了PBL方式教学模式,2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作为对照组。

⒉研究方法

PBL教学实验班首先由教师系统讲授几章医学免疫学基础知识,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组5-6人,引入5-6个与医学免疫学相关的临床综合性案例,以小组为单位,让小组学生协同自主学习,分工协作查找相关文献,给出每个问题的解决思路和答案,并制作成PPT课件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进行讲解和汇报,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打分。对照组班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本门课程结束后4周采用同一份医学免疫学试卷进行考试,制订好参考答案后由教研室其他教师进行阅卷工作,阅卷结束后我们对试卷及考试成绩进行了综合和系统分析。

二、结果

医学免疫学试卷卷面满分100分,题型有名词解释、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以及论述题,实验班和对照班级最终考试成绩和得分都呈正态分布,但是各个分数段的人数分布有差异,结果如下所述。

1.试卷综合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知识面涵盖了《医学免疫学》教材12个章节所有内容,题量适中,题型合理,难度中等。通过对试卷的系统分析和统计,计算出各个题型相应的得分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1 2012级中医临床七年制1班和2班医学免疫学考试试卷

[题型\&分值\&平均得分率\&实验组\&对照组\&名词解释\&15\&13\&12\&单项选择题\&25\&23\&21\&多项选择题\&20\&16\&10\&填空题\&10\&8\&7\&简答题\&20\&18\&15\&案例分析题\&10\&8\&4\&合计\&100\&86\&69\&] 注:平均得分率=该题目所有学生得分综合/学生总人数

综合分析表1的结果,实验班级的平均成绩好于对照班级,从试卷具体题型的完成情况来看,实验班级学生的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的得分率都要明显优于对照班级。

2.考试成绩对比

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学生人数各为43人,总人数为86人。在课程结束后均参加了闭卷考试,无人缺考。对原始考试成绩各分数段的学生人数进行统计,结果如下。

图中显示,实验班级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班级,80-89分数段人数也较对照班级多,并且不及格人数为0;而对照班级大部分学生得分都位于70-79分数段,90分以上的仅有2人,考试成绩明显要较实验班级差。

三、讨论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经过一学期PBL教学模式的实践,同样的一套试题,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得分率有明显差别,名词解释题、单项选择题和填空题这些综合性不强的题型两个班级的得分率相差不大,但是在综合性比较强的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案例分析题就出现了较大的分差,尤其是综合性最强的案例分析题,两组的分值相差是最大的。从最终的各分数段学生人数来看,实验班级90分以上人数远多于对照班级,得分在80~89分之间的也远多于对照班级。

由此可推断,PBL教学模式是将典型的问题引入学生的学习,学生要在自我学习的基础上解决这个问题,无形之中就要求学生收集、整理和获取大量的课外知识,而学生在搜集这些课外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方能解决问题。

而在PBL教学过程中引入的综合案例往往是多个学科的结合和知识渗透,一些案例与临床联系紧密。因此,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能够更深切地体会到医学免疫学基本原理和知识对于学习其他课程,特别是临床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自觉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及临床意义。

通过PBL的教学实践与实施,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查找资料和获取相关知识,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搜寻文献资料的任务;自己动手制作针对案例的PPT汇报课件,自己上台阐述观点。通过这个过程的自我学习,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使用PPT等软件、克服害羞胆怯心理以及与同伴开展团结合作的能力。因此,PBL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较好,值得大力推广。

但是,我们在实施医学免疫学PBL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PBL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水平和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知识,要对医学相关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比较熟悉,而我校由于各种原因,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很多都没有医学背景知识,这影响了医学免疫学在全校的推广,这就需要从事医学免疫学PBL教学的教师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二是部分学生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不太适应,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参与度也不够;三是教材的局限性,我们目前使用的是传统模式的《医学免疫学》教材,与PBL教学模式不相适应,这给我们的PBL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1]曾常茜.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93-1195.

[2]黄亚玲,刘亚玲,彭义香,等.中国学生应用PBL学习方法可行性论证[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3-4.

[3]谭海珠,杨锦华.P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2005(5):48-50.

[4]叶湘漓,雷立芳.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2(3):34-35.

免疫学教学范文9

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是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提出的一种“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以问题为中心”自主学习模式。PBL将课本知识与问题挂钩,使学生投入问题中,强调把知识设置到与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情景中,引发学习者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最终通过自主查找资料、分析讨论来解决问题,从而掌握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主动探索的能力,进而改善学习效果[2]。PBL教学法的精髓在于发挥问题对书本知识的指导作用,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对于医学免疫学这种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课程,通过PBL法将抽象的、重点的知识设计成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来解决问题,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以医学免疫学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章节为例,这章是医学免疫学的难点章节,内容比较复杂、抽象,涉及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的知识,如果按照传统方式讲解MHC结构及遗传特性,再讲MHC分子,对于初学者来说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对于此章节,笔者采取PBL法教学。在讲解此章节之前,给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天气变化,流感来袭时,一个寝室的同学,有人能抵抗病毒的侵袭而有人不行呢?”这一简单的问题就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课前查找资料,预习本章节,课上讨论,最终笔者归纳总结,点出MHC分子是机体能否抵抗流感病毒的关键,每个人抗感染能力不同正是因为MHC分子的多样性所造成的,而MHC分子由MHC基因编码,自然而然过渡到MHC基因的结构及多态性上,这样通过事例问题到原因的自学和讲解能让学生对MHC基因有更深刻的理解。在全面认识每个人的MHC基因不同之后,讲解MHC分子的结构及器官移植的配型就水到渠成了。本章讲解先将难理解的MHC简单化成一个现实问题,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具体事例,这样使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然后再引导学生一步步的从具体向抽象转变,最终循序渐进地掌握MHC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笔者以本校临床医学大二学生为对象,分别按照上述PBL方式和传统授课方式进行了MHC章节的讲解。课后问卷调查显示,PBL方式教学的班级中,86%学生对PBL教学方法表示欢迎和认可,71%的学生理解了MHC概念和作用机制;而以传统方式讲授的对照班中,只有43%的同学可以理解了MHC概念和意义,再给对照班以PBL教学方式重新讲解MHC后,96%的同学认为PBL授课方式要好于传统的讲授,83%的同学表示掌握了MHC概念和作用机理。由此可见,PBL教学法确实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免疫学的兴趣并改善其学习效果。

2采用比喻法教学

比喻法是指根据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喻教学法就是把比喻这种方法运用到课堂中,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将难懂的知识巧设比喻,以生动形象的类比来阐述抽象、深奥的知识,最终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针对医学免疫学中繁多的概念、深奥抽象的机理,合理运用比喻、类比的方法不仅能使深奥的机理通俗易懂,使学生易于理解,学得轻松,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笔者同样是以本校临床医学大二学生为对象,分别给这一专业的两个班上课,其中一个班讲解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构的时候采用了比喻法,将免疫球蛋白的H链或L链比作班级的座位,从门到窗蛇形排列。可变区就是靠门的这一排座位,学生就是氨基酸。“可变区氨基酸变化频率大”可以理解为靠门的这一排座位可以落坐的学生是随机的。遇到某种病原体侵袭,机体会挑选出可以与病原体的抗原互补结合的氨基酸(合适的学生),让其坐在可变区,形成特定空间结构与抗原互补结合。当侵袭机体的病原体种类改变后,机体又会挑选不同的氨基酸落座于可变区,与病原体抗原发生互补结合。“可变区氨基酸变化频率大”即可理解为“抗体可变区可以进入的氨基酸是随着侵入机体病原体的种类不同而发生改变的”,这样类比的讲解能让学生直观、快速地理解“可变区氨基酸变化频率大”的含义,使学生顿悟,加深印象;而另一个班只是按部就班的常规讲解,课后学生反映对于“可变区氨基酸变化频率大”这一点很难理解。细细思考,医学免疫学很多抽象难懂的知识点就蕴含在日常生活之中,采用比喻法讲解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如T/B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过程可以比作小孩到士兵的成长,除了T/B细胞本身发育成长之外,它们的武器——TCR/BCR也在不断打磨(基因重排),最终发育为配备武器(TCR、BCR)的成年人(成熟T/B细胞),经过阴、阳性选择(体检),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细胞后,成为合格的士兵,保卫机体。再比如IgM类抗体好比先头部队,在感染早期发挥作用;IgG就是正规主力军,在感染中晚期加入战场,起杀伤病原体的主要作用;sIgA为边防军,驻守机体的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免疫缺陷病犹如军事防御和攻击系统被被摧毁了,其他的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大肆破坏机体。自身免疫病好比是免疫系统被蒙上了眼睛,分不清敌我,误伤了自身。这样的类比和比喻鲜明生动,不仅营造了良好课堂气氛,而且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笔者运用比喻法在教学实践中收效不错,学生反映明显提升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3合理运用基于手机的移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通过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方式将书本上枯燥乏味的概念变成生动、直观的画面,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3]。目前,我国高校基本都实现了计算机为辅助手段的多媒体教学。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表现力和真实感,相比单纯的语言及粉笔讲解,更易受到师生的欢迎。但是,仅仅依靠计算机和投影仪的多媒体教学,一方面会造成学生上完课就结束,知识印象不深,另一方面又很容易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4],也不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现在智能手机已成为广大学生的标配,几乎所有学生都会带手机进入课堂。笔者在讲解完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时,会将相关的动画或视屏通过基于手机的学习软件发给学生,这样做不仅通过多媒体手段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形象化,易于掌握,而且还便于学生根据个人情况随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知识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另外,通过手机的学习软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可以随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测验,学生通过手机进行答题,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同时方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后续改进教学提供参考[5]。此外,师生之间还可以通过手机进行答疑解惑,为学生学习提供便捷。笔者在讲解补体激活途径这类抽象的、需要空间想象的知识时,常辅助采用移动多媒体教学,将补体激活的动画视屏发到学生手机端,便于学生理解和课下学习,部分同学还针对动画视屏中多于书本知识的地方提出疑问,笔者通过答疑解惑,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还提高了其学习免疫的兴趣。基于手机的移动多媒体教学虽然有上述一些优点,能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激发学习兴趣,但也要看到它的一些弊端,要合理恰当的使用手机移动多媒体教学,将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要本末倒置,忽略对免疫知识的讲解。

4适当拓展课本知识

医学免疫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知识更新非常快,仅讲解课本的知识很难培养出合格的免疫学人才。应当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对一些知识点适当拓展,补充一些有趣的实例,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对问题本身有更深、更好地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免疫的兴趣。比如在讲解胸腺的时候,就可以提到胸腺缺陷小鼠——裸鼠。给学生讲解一下裸鼠的用途,这样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反过来加深了对胸腺功能的认识。再比如讲解T细胞表面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及细胞毒T淋巴细胞抗原4(CTLA-4)时,可以延伸一下PD-1及CTLA-4抗体药物治疗肿瘤的原理及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PD-1及CTLA-4抗体药物和临床疗效,同时讲清楚这类药物使用范围及副作用;在讲肿瘤免疫时,扩展一下肿瘤免疫的新进展,如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及潜在的问题,将书本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在一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且丰富了课堂,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小结

医学免疫学的抽象性、前沿性、交叉性等特点不仅给学生理解知识设置了障碍,而且还增加了教师对课程讲解的难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给学生一碗水,需要教师有一桶水,甚至一潭水,教师只有不断的充电,找到抽象知识与现实事例的联系,用更易于理解的图片、影像等方式展示出来,才能在免疫学教学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将书本知识更加生动多彩地讲授给学生,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志刚,曹雪涛.免疫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J].科学观察,2014,9(3):33-36.

[2]郝强,张勇.PBL与案例教学法的分析与比较[J].继续医学教育,2017,31(2):50-52.

[3]徐胜,韩超峰,刘星光,等.医学免疫学教学中提高学员兴趣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5):458-461.

[4]王沁峰,李延平,常勇,等.Android智能手机在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J].集美大学学报,2014,15(3):115-119.

免疫学教学范文1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的教学课时大幅减少,让学生在课时不足的情况下理解、领悟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在教学中针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参考护士资格考试相关标准,结合实际情况,首先对教学顺序进行一些调整:(1)人体寄生虫学;(2)医学微生物学总论;(3)医学微生物学各论;(4)免疫学基础。其次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组合。具体情况如下:

1.1人体寄生虫学

寄生虫在病原生物中形体较大,其内容简单,特别是讲授时能结合大体标本进行形象教学,因此作为第一部分讲解,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人体寄生虫学分为总论和各论两部分内容,重点讲授总论部分内容,在寄生虫学各论教学中,重点讲解消化道感染的寄生虫,如蛔虫、华支睾吸虫等,以及在我国局部地区依然流行寄生虫,如血吸虫和疟原虫等,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自学(如;丝虫等)。

1.2医学微生物学

医学微生物学包括总论和各论两部分部分内容,其中总论是学习各论的基础,应作重点讲述,尤其是消毒、灭菌和医院感染相关内容,这样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时刻牢记无菌操作。在各论讲解中,重点讲授常见病原生物,如化脓性细菌、肠道杆菌、破伤风杆菌、结核杆菌以及肝炎病毒、HIV等;同时补充一些新增病原体,如SARS病毒、甲型H7N9流感病毒、埃博拉病毒、MERS病毒等;删除一些少见的病原体,如放线菌、脊髓灰质炎病毒等。

1.3医学免疫学

免疫学进展迅速,其理论知识已经渗透到了医学的很多学科,而免疫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抽象难以理解,学生很难掌握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较容易的免疫系统放在首位讲解,使学生整体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联,然后再讲解其他各个章节,这样可以使分散的知识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便于学生掌握、理解。此外,有必要侧重讲解临床发病率较高的免疫疾病(如超敏反应等)以及免疫学预防。对于护理专业实用性不大而又很难的内容,如补体的激活、MHC复合体和免疫学检测进行简要讲解。

2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是填鸭式教学,学生欠缺主观能动性,此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教学的需要。所以,要依据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教学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特点,选择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施教。

2.1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集声、像、图、文、动画于一体,具有生动形象,直观鲜明等特点。《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这门课涉及许多病原生物的形态,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应采用多媒体教学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如在讲解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各论部分时,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如果仅靠文字讲解则非常抽象,学生不易理解,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提供大量的图片,使学生对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有一个形象、直观的认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加深记忆。对于一些知识难点,还可以制成Flas,如病毒的复制增殖过程制成Flas后,使原来难以理解的抽象概念变成生动的画面,使学生对吸附、穿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与成熟、释放等过程一目了然。

2.2采取PBL教学法,激励学生自学

PBL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根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根据本课程特点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教学中可以摘选合适的内容进行PBL教学,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获取知识,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联系起来。譬如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可采用PBL教学法进行变态反应的教学。具体方法是:课前选好几个典型病例如过敏性鼻炎、新生儿溶血症、过敏性胃肠炎等,让学生查阅资料,预习超敏反应相关内容,课堂上先围绕病例所提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分析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特点与临床常见疾病之间的联系;然后每组选出代表作答,最后教师针对错漏之处加以讲解补充,同时强调重点和难点。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此外学生通过自身探究和体验,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

2.3重视引导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解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采用引导提问教学法,鼓励学生自学。如在讲解结核分枝杆菌时,可提前选择肺结核病的病例,提出相关问题:(1)结核杆菌有哪些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2)结核杆菌的传播途径?(3)如何进行微生物学诊断?(4)如何预防、治疗结核病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免疫性、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细菌学知识分析总结结核杆菌致病机制,并与结核杆菌的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相联系。这样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4采用科普讲座形式教学,增加学科前沿知识,开拓学生视野

随着现代医学的持续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病原生物,特别是近年来,很多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都和本课程有着紧密联系,同时这些知识对学生以后的工作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座的方式对近年来临床典型的流行传染病,如MERS、甲型H7N9和非典等进行介绍,便于学生了解当前现状,开拓学生的眼界。

3改革实验教学,强化学生技能培养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其实验课教学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目标,合理安排实验内容,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首先,要改革实验内容,选择和护理专业相关且直观的实验内容,如皮肤消毒试验、空气和口腔中细菌培养试验等;第二,要鼓励学生大胆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做皮肤消毒试验时,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消毒剂进行实验,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亲身认识到细菌分布之广,同时为她们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养成无菌观念打下基础;第三,注重实验考核,将考核在实验中进行,期末综合评定。考核流程分为课前预习、实验操作、实验态度和实验报告。考核成绩课前预习占20%,实验操作占30%,实验态度占15%,实验报告占35%。这种考核方法既能提高学生平时的操作能力,也便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

4改革考试模式,全面评估学生成绩

免疫学教学范文11

【关键词】 免疫学;中医教学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它的研究深入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在临床应用与疾病诊断防治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极大地促进对免疫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和治疗手段的研发,同时带动了应用研究与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1]。因此,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现代医学生今后从事临床或科研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医院校普遍免疫学课程学时较少,学生西医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中医院校学生专业特点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 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中医药与免疫关系密切,中医的一些重要理论与现代免疫学的基础理论有着密切联系,而现代免疫学在阐明中医药的作用机制以及促进中医药的发展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2]。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针对七年制中西医结合、五年制中医学、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免疫学为必修考查课,课时为25学时,相对西医院校少。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反映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又要突出中医特色,按照集体备课制定的教学大纲,主要讲授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包括导论、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机体免疫应答的过程等。在导论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回顾免疫学悠久的历史。免疫学与中医关系密切,早在公元16世纪,我国就利用人痘苗防治天花,为后人发明牛痘苗和减毒活疫苗提供了宝贵经验。在介绍免疫识别的分子基础时,突出了免疫学基础知识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目前,许多传染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等的诊断都是利用了免疫学的实验技术。在讲授免疫细胞和免疫应答时,课堂提及了Treg细胞是效应性T细胞的一个亚群,进一步补充了Treg细胞在疾病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的最新进展,尤其是传统中药有效成分毛萼乙素对这群细胞的调节作用。这样,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中医院校学生的专业特点,在讲解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的同时,结合学科研究进展和中医药知识介绍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本门课程的重视,为学生今后从事相关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2 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课堂教学老师讲多少,学生就学多少,师生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往往“课上抄笔记,课后背笔记”,死记硬背,应付考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本校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如在讲免疫应答的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时,便结合学生亲身经历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为什么要注射三针为例,来引导他们思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规律及特点,从而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走上讲台针对一些研究热点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给予讲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比如在介绍T细胞活化双信号模型,让学生思考这一原理在肿瘤免疫治疗和减轻移植排斥反应中可以有怎样的应用,并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分组讨论,这样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树立了相互合作的团队意识。

3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免疫学一直是学生感到吃力的一门课,其研究的对象大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分子,各种免疫分子之间又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和调控网络,名词与英文缩略语繁多,内容抽象,难懂难记。利用网络资源下载一些典型的、生动的图片、视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比如: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功能,如果用flash演示,就能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免疫球蛋白如何通过Fab段与抗原结合,又如何通过Fc段与自然杀伤(NK)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促进NK细胞活化进而发挥细胞毒作用。动画省去了教师冗长的说理,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使抽象的知识形象生动。

4 结合实验、科研讲解

中医院校免疫学学时较少,实验课相对更少。为了让学生利用有限的实验课时学到更多的知识,在实验课上,除了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和示范以外,还强调了该实验在基础和临床中的应用并突出其医学意义。比如结合实验课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单向免疫扩散来讲述抗原抗体的沉淀反应,这一方法常用于定量测定IgG、IgA、IgM和C3等血清蛋白,让学生充分理解沉淀反应的原理及应用。

在上好理论与实验课的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免疫学知识和技术进展迅速,通过查阅文献、参与课题设计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免疫学的最新进展,也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把教研室目前的主攻研究方向、中医药与免疫和自己的研究课题以及相关学术会议的信息介绍给学生。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建议他们成立科研小组,带领他们进入实验室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初步形成,为毕业后开展创新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5 加强教学检查:课后作业、期末考试与综述报告相结合

平时经常性地随堂提问,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以适当调整教学进度与方法。采用几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检查学习情况。布置一些探究性作业,比如:“病毒感染后,免疫系统的整个防御过程是如何进行的”,题目综合性强,很难在书上找到现成答案,必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免疫学进展迅速,为了紧跟学科发展,并让学生对本领域的发展和研究现状进行深入了解,本组织了综述报告的撰写,比如 :“中西医结合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治研究进展”,然后进行交流的方式。培养了学生文献检索的能力,开阔视野。期末考试全面考查综合学习情况。

对于免疫学发展中最新研究成果以课堂介绍、学生查阅文献进行书面综述、交流或讨论等多途径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们在扩大知识面的同时,进行了自学、交流和文献综合与写作的训练。

总之,结合中医院校学生专业特点并联系临床及科研实践讲授免疫学,并通过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知识的传授与应用结合起来, 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学生对教学效果普遍反映较好,而且有学生在进入重点西医院校或海外知名高校进一步深造后碰到相关问题仍愿意回头请教,建立了亦师亦友的良好合作关系。

参 考 文 献

免疫学教学范文12

关键词:免疫学;食品专业;积极性;互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3402

1 引言

作为生命科学和医学的基础性、支柱性学科,免疫学非常重要。免疫学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等学科均有一定的交叉。目前在苏州大学,免疫学也是食品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1,2]。然而,由于专业背景的差异,食品系学生在学习免疫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同于医学专业学生的规律和特点。而且近10多年来,免疫学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基础理论不断修正和更新,新的免疫学技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免疫学专业教师必须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同时承担着医学专业和食品专业学生的免疫学n程,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与大家共同分享授课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2 教学方法分析

2.1 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免疫学理论知识较为抽象、内容繁杂、概念和英文缩写较多,即使对于医学背景的学生来说,学习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部分同学对免疫学学习兴趣低下,学习效果不理想[3~5]。因此,调动食品专业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是提高授课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讲解背后的免疫学原理,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笔者在讲授“超敏反应”时,以日常生活中的花生和鸡蛋过敏为例,先给学生介绍基本症状,再结合生理学和免疫学知识详细讲解引起超敏反应的机制。然后又拓展到花粉过敏、螨虫过敏等其它常见的过敏性疾病。这样,一方面贴近实际生活,另一方面也与食品系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符合,提高了他们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又如,在讲授“免疫缺陷病”章节关于“人免疫缺陷病毒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时,通过讲解骨髓移植治疗HIV感染的病例,一方面复习了HIV病毒入侵T细胞的机制;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学习免疫学知识以及其它学科的知识,并灵活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在讲授免疫耐受时,通过实验分组的讨论,让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构思及逻辑。通过讲述一些伟大免疫学家取得的成就及其研究过程,激发学生对免疫学的的主动学习热情和兴趣。

2.2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理论丰满生动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成倍增长的信息时代,各种新式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层出不穷。怎样使免疫学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和抽象的理论具象化、生动化,是对课件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教学方法研究的重点之一。笔者认为,在课件中应该尽量减少文字,多以图片及动画的形式,详细、系统、精确地展示免疫学的基本理论。比如通过图片演示免疫细胞结构时,可以通过不同形状和颜色去区分不同的细胞器;讲解T细胞活化过程时,通过动画、视频的方式一步步演示T细胞活化的步骤,并且在关键步骤要有颜色深浅的区分。在讲解淋巴细胞的黏附与迁移时,则首先要通过图片讲解黏附分子的结构和相应的配体,然后通过视频一步步讲解淋巴细胞在趋化因子的驱动下,引起黏附分子构象的变化,从而将不同的淋巴细胞募集到特定的免疫器官。多媒体手段的引入,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具体,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理论的理解及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3 重点传授免疫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在免疫学知识快速更新,各种信息呈现爆发式增长的信息时代,免疫学理论不断地扩充。因此,作为教师也要不断整合新知识、更新旧理论,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应深刻认识到,只依靠老师的讲解和传授是不可能把免疫学的全部知识教授给学生的。因此,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已经成为各个大学阶段学习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不仅仅要在课堂上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传授给他们学习方法,培养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苏州大学的老师都非常重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笔者的授课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能力。首先,从今后的学习和工作角度,强调免疫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到,几乎所有的疾病都与免疫系统有一定的关系。其次,摘取顶级期刊的最新的研究结果,向学生展示免疫学的重要性。再次,向学生推荐一些免疫学的经典著作,包括中文以及英文的经典教材。最后,给学生推荐一些免疫学论坛的网址和链接,让学生自己通过互联网去查阅免疫学资料。通过学习方法的传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授之以渔”的教学目的。

2.4 及时复习并增强课后互动

在每节课开始前,都要对上次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复习,这样可以不断加深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如在讲解T细胞受体时,首先回顾B细胞受体的结构,引出T细胞受体的内容;在讲解了T细胞受体结构后,将其与B细胞受体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在结构上的相似性和差异,可以增强学生对两种受体结构的理解和记忆。在“淋巴细胞的分化发育”章节,着重讲解T细胞和B细胞在中枢发育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视频动态呈现B细胞和T细胞发育的过程。在讲授过程中,及时提出问题,如“外周淋巴结中是αβT细胞多还是γλT细胞多?为什么?”。通过这种互动,将原本比较枯燥的TCR胚系基因图以及难以理解的T细胞发育过程变得生动、形象,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兴趣。在讲解理论知识时,幽默、风趣、形象的比喻,能够快速地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生动的比喻带给学生对免疫学抽象概念的形象理解,比如在讲解“细胞因子的分泌方式”时,笔者将“自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挣钱自己花;“旁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挣钱朋友花;“内分泌作用方式”比喻成自己挣钱多了,就去做慈善,让边远地区的人民一起花。这使得免疫学课程的节奏变得生动、活泼、轻快,使学生易于接受免疫学的理论知识。课后,通过手机、电子邮件及微信、QQ等软件,进行实时互动与交流。在互动的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免疫学理论知识,并用免疫学理论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及临床上的现象,做到学以致用。这些课中、课后的交流与互动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兴趣,提高了免疫学的教学与学习效果。

3 结语

对食品专业的学生而言,免疫学是一门相对深奥、抽象、逻辑性强的课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贯彻“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运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预习、复习及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近10年来,免疫学新理论层出不穷,许多免疫学现象有了新的、更合理的解释,甚至有的理论被重新改写。这些对于教授免疫学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时刻主动学习新理论、更新知识。在将新理论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学习方法,让他们自己完成知识的整合、更新,为其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源强,包玉龙,丁 枫,等.研究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31):548~550.

[2]杜 冰,任 华,祁 灵,等.免疫学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404~405.

[3]林巧爱,薛向阳.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407~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