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免疫学

免疫学

时间:2023-01-21 03:02:46

免疫学范文1

促肝细胞生长素及其S4组份对人PBMC表型的影响 黄锡全,刘恭植,孔祥平,邹清雁,张宜俊

TNF-αRⅠ、Ⅱ的mRNA在正常及病理肝组织中表达的研究 黎光,蔡美英,魏大鹏

大蒜对老龄BALB/c小鼠血浆IL-1β、IL-6水平影响的研究 高明霞,李康生

CD4细胞在ConA诱导的急性肝损伤中的作用 李小刚,李绍白,王天才,唐望先

应用胞内染色技术分析抗TNF-α单链抗体的活性 陈萍,徐鹏,邓健蓓,韩骅,药立波,苏成芝

金标免疫层析对弓形虫抗体的检测 郭兰英,万卷芳

HLA-DQA1基因多态性与重症肌无力遗传易感性 杜可明,张克雄,陈秀珍,左及,夏培莉,郝中顺,吕传真

大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李楠,章卫平,田野苹,陈国友,何龙,刘艳君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Fas的检测 李天富,房玉珍,夏作理

Th1、Th2型细胞因子与免疫排斥反应及免疫耐受 李敬来,杨辰垣,萧明第

P选择素在几种恶性肿瘤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周同,王玲玲,陈金联,王懿,胡秉诚,季晓琼,朱延波,储谦

SLE病人外周血白细胞Bcl-2和Bcl-X mRNA表达研究 孙保东,沈南,裴军,钱捷,陈顺乐

单一多克隆双抗体夹心ABC-ELISA检测M-CSF可溶性受体 饶青,韩敬淑,耿以琪,杨文清,吴克复

uPA阳性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T细胞亚群变化 陈钰,许亦权,杨舸,步荣发

急性肾小球肾炎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L-13表达及其意义 张爱华,陈荣华,吴元俊,潘晓勤,黄文彦,蔡毅

视网膜下液可溶性Fas表达的临床意义 许迅,王裕发,何志平

哮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5-脂氧合酶及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 李伟杰,邓伟吾,郭雪君,黄绍光

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原皮试与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的相关性研究 祁沁红,浦志成,程雷,陈子庆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浆IL-12水平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任翠爱,张茂宏,徐从高,张锑

血清铁蛋白检测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中的意义 戚晓军,尹淑珍,刘伟,吕明,刘阳

肾小球疾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观察 余仁欢,聂莉芳,许勇钢,王国栋,魏晓超

实验性自身免疫病与神经内分泌平衡失调 方鉴,张永祥,茹祥斌

维生素D3结合蛋白对人单核细胞的激活作用 吴国球,高茂馗,何岳文

抗核周因子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意义 张晓,余运能

慢性肾衰患者血浆IL-10、IL-6、TNF-α量的变化及血液透析对其影响 王沙燕,戴勇,黄瑞芳,彭保,齐晖,李德萍

抗人红细胞血型B抗原单链抗体基因的构建表达 王长军,唐家琪,李先富,潘秀珍,操敏

云南拉祜族人HLA-DQA1基因分型 洪坤学,褚嘉佑,林克勤,杨昭庆

细胞凋亡的线粒体调控与Bcl-2基因家族 施勤,刘继明,张学光

分子克隆技术在变应性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王金德,许以平

二十一世纪的呼唤生命科学的重任 <上海免疫学杂志>编辑部

人类基因组计划-21世纪免疫学知识创新的源泉 陈竺

研究免疫系统,揭示免疫细胞生命活动的特殊规律 陈慰峰

探索免疫识别的奥秘-21世纪分子免疫学中的热点 金伯泉

肿瘤免疫-在确立人类肿瘤抗原的基础上面临新的飞跃 张友会

胚胎干细胞和异种器官移植--21世纪移植免疫学面临的挑战 周光炎

新型疫苗--预防和控制疾病的新途径 闻玉梅

重组人IL-4抗血清的特异性评价 汪建华,唱韶红,熊凌霜,王勇波,周涛

血清sTNFR2与肥胖度的关系 游捷,李松森,蔡军

胸腺肽α1对围手术期胰腺癌患者血中T和NK细胞的影响 傅德良,倪泉兴,虞先浚,徐近,张延龄

TGF-β1、TNF-α及IL-6与肝纤维化的关系 陈晓红,何有成,周元平,崇雨田,黄仰苏,姚春澜,姚集鲁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检测和分析 张宜俊,郑曲波,刘惠萍,刘树人,易学瑞,章谷生

乳腺癌患者及其家族成员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的检测 李明烈,高丽

增生性肾炎患者PBMC IFN-γ分泌水平升高 刘华锋,陈孝文,江黎明,唐德燊,黄萍萍

IFN-αAd3病毒诱导抗病毒蛋白MxA表达的研究 贡海蓉,徐仑,杨吉成,盛伟华

SEB诱导的淋巴细胞对 K562、HL-60细胞株杀伤作用 李琳,陈钰,季海生,任兴斌

233例儿童急性白血病免疫表型结果的分析 巩文玉,李志刚,李彬,吴敏媛

Th1/Th2极化:多因素的参与和调控 王莉,吴玉章

Th1/Th2极化:转录因子的作用 魏海明,田志刚

Th1/Th2极化: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 王燕平,李晓玉,孙兵

T淋巴细胞清除促进脐血造血细胞的体外扩增 田志刚,张建华,王郡甫,张彩,孙洓

口服幽门螺杆菌疫苗后小鼠粘膜免疫应答研究 于长青,邹全明,王缚鲲,鲁东水,曾浩

肺癌患者Th1/Th2状态及川芎嗪的调节作用 肖伟,郑春燕,孙继平,张春玲,王爱华

系膜增生性肾炎患者血清IL-4、sIL-6R、IL-10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唐德燊,谢彤,王胜春,陈群

生脉注射液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 杜丽华,邓学瑞,张才军,谢蒲玲,杨莉

一种新型输血传播的肝炎病毒检测及临床意义的探讨 马悦,高小平,马荣,陈艳君,马洪刚,唐玲

人促血小板生成素对造血干细胞的增殖及定向分化效应 宁丰,王良绪

难治性支气管哮喘淋巴液IL-6、IL-8、IL-10、IL-12检测及其意义 冯学斌,王福猛,刘凤,齐春生

天然免疫中一种新的抗原识别蛋白:Toll及Toll类受体家族 严正,钱晻,吴自荣

抗菌肽的基因表达调控研究进展 祝秉东,黄宁,王伯瑶

蛋白质糖基化与B细胞免疫 朱立平

Toll样受体与病原相关分子模式 富宁

双价志贺菌苗滴鼻免疫对小鼠NALT、GALT和脾淋巴细胞的影响 舒翠莉,高杰英,彭虹,徐辉,邢丽,石辛甫

侵袭蛋白对双价志贺菌苗免疫保护影响的研究 石辛甫,邢丽,陈志华,彭虹,高杰英

CTLA4Ig融合蛋白体外免疫抑制作用机制探讨 周璟,马宝骊,张家胜,王利,韩晓枫,张继英,柏峻

人特异性T细胞系间接识别猪抗原 沈佰华,谢晋,李宁丽,张冬青,周洪,周光炎

乙肝表面抗原诱生γ-干扰素的研究 朱玫,孙淑惠,何丽芳,计焱焱,姚光弼,闻玉梅

秃疮花注射液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正山,王勤,王廷璞,张琪,龚艳妮,赵祁

用SP2/0瘤细胞核或DNA免疫同系小鼠诱导抗核抗体的产生 沈璐琳,韩晓辉,郑秀娟,吴厚生

HLA-G分子在体外抑制NK细胞杀伤效应的研究 韩子英,王利,马宝骊,张继英,张汉明,柏峻,张莉

免疫学范文2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特点;免疫学特征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过度造成肝组织损伤,出现肝功能异常及相应症状体征的一组疾病[1]。为提高自身性免疫肝病的诊断率,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9月至2012年8月收治的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及免疫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自身性免疫肝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9例,男性73例,年龄33-58岁。排除酒精性或中毒性肝病、遗传代谢性疾病(α1胰蛋白酶缺乏症、Wilson病和遗传性血色病、铁、铁蛋白及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异常患者)。排除病原学检测HCV、HDV、HAV-IgM、HEV-IgM、抗TTV检测阳性者。PSC6例,AIH38例、PBC23例及AIH-PBC15例。PBC的诊断以2000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指导建议为准,AIH诊断参照2002年美国肝脏病学会发表的AIH诊疗指南,重叠综合征的诊断参照Joshi等文献。PSC的诊断参照Mayer标准。另选取我院同期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其中男性4例,女性36例,年龄30-55岁,其与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年龄、性别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 对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随访6个月-48个月,回顾性分析其发病或初诊至确诊的时间、临床、生化、免疫及以及治疗反应。

1.2.2 自身抗体检测 抽取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正常体检组的清晨、空腹12h、肘静脉血2-3ml装于专用抗凝管混匀,1h内以3000转/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置-20℃冰箱保存,用于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拉体抗体(AMA)的检测,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 果

2.1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主要临床特征 AIH、PBC、AIH-PBC多见于女性,PSC多见于男性。PSC的常见临床症状为黄疸和皮肤瘙痒,详见表1。

2.2 自身免疫抗体检测 自身免疫性肝病组患者的用于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拉体抗体(AM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

2.3 诊断情况 82例患者中PBC首诊正确诊断率为13.0%(3/23),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8个月,AIH诊断率为7.9%(3/38),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46个月,PSC诊断率为16.7%(1/6),从发病到确诊平均时间为31个月。AIH-PBC的诊断较为困难,常被误诊为单纯PBC或单纯AIH。

3 讨 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组免疫介导的、以肝脏为靶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其重叠综合征(AIH-PBC)[2],常伴有黄疸、发热、皮疹、关节炎等肝外症状[3],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自身免疫性肝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特别是近十年来对其重视度有显著的提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又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4]。PSC、AIH、PBC、AIH-PBC的病因、临床表现、组织学变化等相互交叉而又各不相同,诊断和鉴别诊断十分困难。本研究结果显示,AIH、PBC、AIH-PBC多见于中年女性,PSC多见于青年男性。AIH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黄疸和乏力,均有80%以上的患者有此类症状。PSC临床表现以瘙痒较为典型,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通常可通过血清生化检验、肝组织学检验、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抗体检测的结果判断[4]。自身免疫抗体检测方面,AIH、PBC的ANA的抗体阳性率较高,显著高于其他两组及对照组(P

综上所述,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不同分型之间各有特点,自身抗体检测在其的鉴别诊断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烨,孙贞,杨再兴,等.自身免疫肝病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现代免疫学,2007,27(6):504-506.

[2] 利方,郑山根,周萍.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检测及临床意义[J].免疫学杂志,2009,11(2):125-127.

免疫学范文3

[关键词] 免疫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R39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7(b)-140-02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前沿的科学,发展很快,又是密切联系实际的应用科学。其理论与技术广泛渗透至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1],其理论性强、内涵丰富、内容繁杂抽象,初学者很难理解和掌握,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呢?这就激励我们在教学实践工作中不断去寻找便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为了改变这种教者难教,学者难学的尴尬局面,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不断摸索改进,总结出了几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图解启示法

多媒体教学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我国的很多高校已经普及,这种教学手段为我们实施图解启示法教学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免疫学拥有大量的概念,各种免疫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丰富的免疫细胞发生作用的过程等等。如果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大量枯躁的文字讲解,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免疫学这门学科丧失兴趣。于是我们恰到好处地采用了图解启示法。例如,我们在讲解内源性抗原和外源性抗原的概念以及区别时,如果只是讲解内源性抗原由自身细胞合成,而外源性抗原则是外界物质入侵,就会显得有些抽象,这时我们可以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1来讲解,这样就比较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又例如,我们在讲免疫球蛋白的两个特殊的结构J链和分泌片时,我们讲到J链是一富含半胱氨酸的多肽链,浆细胞合成,以二硫键的形式共价结合到Ig的重链上,功能是将单体Ig分子连接为多聚体;分泌片,为含糖肽段,由黏膜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以非共价形式结合到二聚体上,保护分泌型IgA,使之不受环境中酶的破坏,并介导sIgA的转运。这样讲解,可能同学们很难想象这个J链和分泌片到底在免疫球蛋白的什么位置呢?如果结合多媒体课件上的图2讲解,同学们就比较好理解。

2箭头示意法

免疫学当中,很多免疫学术语对我们初学者来说比较陌生,抽象深奥,同学们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繁杂的语言描述可能会使同学们感到一头雾水,为了把难于讲解和理解的内容转化成易于讲解和理解的内容,我们采用了箭头示意法来对一些内容进行讲解。例如,我们举例感染SARS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的强弱决定着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我们就采用了如图3的箭头示意法。

图3 感染SARS后机体的反应

通过结合箭头示意法讲解以后,同学们头脑中就会形成一个清晰的轮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免疫功能下降以及免疫功能异常增强时,对机体产生了哪些不同的影响,就比较便于同学们掌握。可见,这种方法可化繁为简,便于学生记忆,激起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

3临床思维法

免疫学理论知识繁多,如果不能与临床相联系,就会导致教师教之枯躁,学生学之乏味的后果。为了消除这种弊端,我们在进行免疫学教学时,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基础免疫联系临床免疫,密切结合临床讲解免疫学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改变学生死记硬背的陋习,进而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我们在讲免疫应答发生在外周免疫器官,并且清除异物后,免疫细胞要发生凋亡时,举的例子是我们感冒时,颈部淋巴结肿大,是因为它是外周免疫器官,大量免疫细胞聚集到这里发挥免疫应答,所以淋巴结发生肿大,当感冒治愈以后,颈部淋巴结又恢复正常,就是因为发生应答以后,免疫细胞发生凋亡,保持机体正常的功能[2-4]。

综上所述,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通过采用图解启示法、箭头示意法和临床思维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学生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也显著优于“填鸭式”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敬宁.适应学科特点,提高免疫学教学效果[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5,7(4):346-347.

[2]李速婷.实验教学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应用调查[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124.

[3]陈爽,鞠晓红,方芳.谈基础免疫学理论的几种教学方法[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7):187.

[4]王纯伦,邹香普.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体会.医药产业资讯,2006,3(11):90.

免疫学范文4

【关键词】免疫调节;教学;构思

一、知识结构

免疫系统的组成

免疫调节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免疫学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和监控清除功能)

(二)能力目标

通过对资料“艾滋病死因和免疫系统受损的关系”分析艾滋病的成因、HIV和T细胞变化关系

(三)情感目标

1、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2、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第三道防线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

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

3.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的。)

(三)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四)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六)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疾病,如免疫功能过强时,会引起过敏反应和自身免疫病。免疫功能过低时会引起免疫缺陷病。

1、过敏反应: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相同的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1)特点:

①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

②一般不会破坏正常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损伤;

③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过程:过敏反应发生于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与吸附在细胞表面的相应抗体结合,使上述细胞释放组织胺,引起毛细血管扩张、血管壁细胞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和腺体分泌增多。

(3)分布:过敏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体液免疫中的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在组织液及外分泌液中。)

(4)预防: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找出过敏原,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5)过敏原

诱发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有几百种,它们通过吸入、食入、注射或接触等方式使机体致敏。常见的过敏原有以下五大类:

①吸入式过敏原。如粉尘、螨虫、动物皮屑等。

②食入式过敏原。如牛奶、抗菌素、香油以及一些蔬菜、水果等。

③接触式过敏原。如冷空气、化妆品、霉菌、寄生虫等。

④注射式过敏原。如青霉素、链霉素、异种血清等。

⑤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受微生物感染、电离辐射、烧伤等生物、理化因素影响而使结构或组成发生改变的自身组织抗原,以及由于外伤或感染而释放的自身隐蔽抗原,也可成为过敏原。

(6)花粉引起组织液增多的原因

过敏反应时组织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中蛋白质的浓度而降低了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

2、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应对自身的组织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

病因: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自身的组织和器官的表面结构十分相似,导致免疫系统产生的抗体不仅向抗原进攻的同时,也向自身的组织、器官发起进攻.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溃疡性结肠炎等。

3、免疫缺陷病:机体免疫功能缺乏或不足所引起的疾病。分为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具体有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

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HIV是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侵入人体后与T淋巴细胞相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功能瓦解,最终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病菌、病毒的入侵,或发生恶性肿瘤而死亡。

六、板书设计

(一)人体免疫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粘膜 阻挡和杀灭病原体,清扫异物 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 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第三道防线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 特异性免疫(后天形成)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三)免疫系统的功能

1.免疫系统对内:监控和清除功能

2.免疫系统对外:防卫功能

(四)免疫功能失调引起的疾病

1.过敏反应

2.自身免疫病

3.免疫缺陷病

(五)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预防

免疫学范文5

[关键词] 免疫学技术 生猪屠宰检疫

[中图分类号] S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4-0233-01

一、我国生猪屠宰检疫的现状

目前我国生猪屠宰机械化、规模化程度逐渐增高,大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也纷纷建厂扩展。另一方面,动物疫病日益纷杂,许多疫病在临床表现、病理变化上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难以区分。加强动物检验检疫,提高动物检验检疫的水平,一方面可有效防止病害生物进入我国,保障我国动物产品的养殖安全与生态环境的稳定;另一方面能控制疾病从疫区向非疫区传播,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动物产品的质量,维护我国动物产品的国际信誉,从而促进产品出口。在此背景下,生猪屠宰检疫水平、检疫技术也必须提高以适应相应的要求。但目前在生猪屠宰检疫过程中,大部分却依赖于检疫人员“一个钩、一把刀、一双手、两只眼”来从事检疫工作,几十年来未有新的、快速的检疫方法得以应用。

二、免疫学技术与生猪屠宰检疫

免疫学是生物医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尤其是免疫学技术的长足发展,把传统免疫学推进到现代免疫学的新时代。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化学发光标记免疫、酶标记免疫、核素标记免疫、生物素和荧光素标记免疫、金标记与稀土元素标记免疫等成为全新的技术门类,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免疫技术领域,而且免疫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的融合,对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免疫学技术在生猪屠宰检疫的应用

1.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及其应用

1.1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完整的病原微生物或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结合,在有电介质存在的条件下,经过一定时间,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小块,这种反应称之为凝集反应。目前可用凝集反应检疫的疫病主要有:猪布鲁氏菌病、猪支原体肺炎、猪囊虫病、猪萎缩性鼻炎、猪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副猪嗜血杆菌等。

1.2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细菌培养滤液、细胞或组织的侵出液、血清蛋白等)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沉淀物的现象,称之为沉淀反应。目前可用沉淀反应检疫的疫病主要有:猪旋毛虫病、炭疽、猪支原体肺炎、猪链球菌病等。

2.免疫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2.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一种酶联免疫技术。用于检测包被于固相板孔中的待测抗原(或抗体)。即用酶标记抗体,并将已知的抗原或抗体吸附在固相载体表面,使抗原抗体反应在固相载体表面进行,用洗涤法将液相中的游离成分洗除,最后通过酶作用于底物后显色来判断结果。目前可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疫的疫病主要有:猪囊虫病、猪瘟、猪旋毛虫病、猪乙型脑炎等。

2.2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织化技术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它是用标记的特异性抗体(或抗原)对组织内抗原(或抗体)的分布进行组织和细胞原位检测技术。目前可用免疫组化技术检疫的疫病主要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瘟、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等。

3.其他用标记抗体或抗原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范文6

Immunity to Parasitic

Infection

2012,520p

Hardcover

ISBN9780470972472

Tracey Lamb编著

18世纪至20世纪上半期,寄生虫病学是医学院的“显学”,那时它时髦的名字是“热带病学”。因为这些病原体和病例在热带多发。现在仍可以在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的招生目录上寻到热带病学系或学院。殖民时期,随着西班牙、大英帝国等国的坚船利炮横行全球,热带病的概念和防治体系也传送到各个殖民国家。那时船员最怕感染疟疾,否则就要终生服用苦之又苦的奎宁;贝格尔号上的查理·达尔文也未能幸免。据WHO近期数据,2010年约有2.19亿疟疾病例,有66万人死亡;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儿童中,那里每分钟便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本书提到的血吸虫病原在我国南方农村高发,建国后大力诊治,一度使其灭绝,成为我国在公共卫生领域举世瞩目的成就。

本书有5部分25章。第1部分 介绍人体免疫系统;1. 免疫系统概要;第2部分,介绍常见原虫病及病原体,含第2-9章:2. 原虫感染导论;3. 顶复动物亚门:疟原虫;4. 顶复动物亚门:刚地弓形虫;5. 顶复动物亚门:隐孢子虫;6. 双滴虫目:贾第鞭虫;7. 动基体目:利什曼原虫;8. 动基体目:锥虫;9. 动基体目:克氏锥虫(恰加斯病)。第3部分,介绍肠道蠕虫病及病原体,含第10-17章:10. 蠕虫感染导论;11. 线虫纲:丝虫;12. 线虫纲:蛔虫;13. 线虫纲:钩虫;14. 线虫纲:鞭虫;15. 线虫纲:旋毛虫;16. 吸虫纲:血吸虫学;17. 多节亚纲:绦虫;第4部分,介绍寄生虫共感染或与HIV共感染时,人体免疫系统的应答,含第18-22章:18. 寄生虫共感染:免疫学认知;19. HIV和疟原虫共感染;20. HIV和利什曼原虫共感染;21. 胃肠道蠕虫和疟原虫感染;22. 疟原虫和血吸虫共感染。第5部分,介绍了针对寄生虫病的疫苗开发和接种技术,含第23-25章:23. 卫生条件和童年感染对免疫系统潜在功能的影响;24. 蠕虫作为治疗性有机体;25.疟原虫疫苗接种;25.针对利什曼原虫病的疫苗开发策略;25.钩虫疫苗接种;25.针对丝虫病的疫苗开发策略。

本书主编Tracey Lamb早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现在是埃默里大学医学院感染科的助理教授。她的研究领域涉及疟原虫感染机制、免疫应答和疫苗开发。

本书适合寄生虫病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医师、研究生和科研人员。

魏玉保,博士生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免疫学范文7

1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为适应新的形势,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开展双语教学,使用先进教材和多媒体授课。在此形势下,如何利用先进的网络多媒体技术结合双语教学方式必然成了目前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点课题。相对于其它临床医学专业而言,由于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涉及范围广泛,如克隆选择学说、抗体工程、基因工程疫苗以及多种免疫分子及其受体信号的发现,为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增加了新的内涵,必将有助于了解免疫相关性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技术手段[2]。近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新仪器新技术大量应用于临床,现今的大多数现代化临床免疫仪器依赖于进口,其仪器操作、维修、保养等说明书均是外文,对检验医学专业学生外语水平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wWW.lw881.com另外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医学期刊、杂志和书籍均采用英文出版,国际会议也大都使用英语交流。这就要求医学检验学生在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的同时,有必要熟练掌握医学专业英语,这样才能具有获取更多医学信息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可以顺应时代的需要,具有通过提高学生掌握最新专业知识及跟踪科技前沿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才能为培养复合型、国际化医学检验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采用网络双语教学是培养符合当今学科要求的高素质临床免疫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2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优势

2.1 提供丰富的教与学的资源

网络资源可以提供大量关于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研究的英文原版资料,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搜索英文网络迅速地得到相关的信息,这对目前资源严重匮乏的双语教学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另外,网络可以通过创设各种虚拟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英语应用空间,让学习者了解到原汁原味的英美国家该学科领域的最新前沿理论,力图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和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推动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3]。这对师生双方都是非常必要的。

2.2 保证高效率的交流与反馈

双语教学特别强调交流,面对面交流和通过网络交流是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所特有的两种交互方式。在面对面交流中,师生双方可以充分地运用非语言行为进行强调、补充和辅助语言交流。网络交流的优势在于为师生、学生之间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交流空间,例如,bbs、聊天室、e-mail等,并且学生可以通过文字、图片或语音、视频等多种交流形式来提高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2.3 提供个别化学习空间

双语教学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英语学习水平、学习背景和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如果按照平均水平确定教学方案,这对学习水平高或低的学习者来讲并不是最有效的做法。网络资源提供了理想的个别化学习平台,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学习能力、掌握程度等选择有差别的学习内容。这对提高学习者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扩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是非常有效的。

2.4 营造宽松的学习心理氛围

网络可以营造平和的学习氛围,减轻师生英语交流的压力。在网络交流中师生可以暂时抛弃自己真实的身份,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大胆地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意思,尤其是水平较低的学生,他们可以不必顾虑语法或词句的错误,教师可以放下自己的“威严”,随时以“平民”身份介入讨论和交流过程,不必为回答不出问题而尴尬。这对激发师生双方学习本学科的激情是非常有益的。

3 基于网络资源开展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

3.1 网络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

网络双语师资队伍的培养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学术能力、知识视野、语言能力、组织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等等[4]。双语教学的任务如果仅仅是帮助学生通过语言关,双语教师的选择标准就应该是其外语水平,相应地,专业水平的要求可以放宽。但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接触到该学科的最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专业发展有很好的把握,对专业发展前沿有很深的了解。

3.2 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开发

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目前面临的一个困难在于缺乏我们自己的教学资源。以教材为例,几乎没有外文编写的教材,现阶段通行的做法是直接购买国外原版教材,教材昂贵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不易克服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可否通过图书馆购买教材,然后采取租赁的方法,既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又顺利地推进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双语教学。再如,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由于学科的特点,需要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学生对各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及检验技术的理解。比较国内外多媒体课件, 可以看出我们在这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有必要组织强有力的队伍, 加强网络双语教学资源的建设[5]。

3.3 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学生的外语基础直接影响网络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尽管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学了近十年的外语,掌握了相当量的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也系统地学习了语法知识,但仍存在听不懂,看得慢的现象,尤其在口语表达和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了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网络双语教学无法深入下去的症结,这也充分地反映出我国在英语教学体制上存在的不重视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弊端。如果这种状况不改变,网络双语教学很容易变成英语训练的场所,完全违背了双语教学的本意。因此,高校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总之,网络双语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教学方式,需要广大高校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教师的共同努力。通过大家的合作与交流,我国临床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网络双语教学将走出自己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鲍作臣.地方医学院校专业课双语教学的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1):9-10.

[2]赵毅,王燕.医学免疫学双语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27(1):75-76.

[3]胡咏武.生物化学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7,14(2):9-11.

免疫学范文8

关键词:医学免疫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

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6.03.007 文章编号:1672-2779(2016)-03-0014-03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也是紧密联系实际的重要应用学科。《医学免疫学》研究深入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各个领域,极大地促进对免疫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的认识和治疗手段的研发,同时带动了应用研究与生物技术产业化进程[1]。因此,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对于医学生从事临床或科研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医学免疫学》的内容较为抽象,系统性和逻辑性强,需要记忆的专业名词和英文缩写较多,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理论和新技术又发展迅速,《医学免疫学》便成为医学生难学课程之一。有报道显示,临床医学本科生中96.6%的学生认为《医学免疫学》重要,近50%的学生认为难理解,66%的学生认为难记忆[2]。这种对学习《医学免疫学》产生畏惧心理的情况在中医院校尤为普遍,这和中医院校普遍《医学免疫学》课程学时较少,学生西医基础知识相对薄弱有着密切的关系[3]。因此,如何帮助中医院校的医学生提高《医学免疫学》的知识水平是一个迫切且重要的任务。目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合并为一门必修课程,课堂教学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医学免疫学》部分30学时,主要讲述基础免疫、超敏反应及部分免疫学应用。此外在七年制专业中开设了临床免疫学的选修课,共36学时,主要讲述免疫缺陷、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抗感染免疫等。基础免疫部分课时相对西医院校较少。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免疫学知识尽可能多地传授给学生,我们认为,仅仅依靠课堂照本宣科的讲解、课后做大量习题等方法都不是有效的方法,无法让学生建立免疫学思维,不能了解免疫学的博大精深。要让学生真正学懂免疫学,并能灵活运用免疫学知识从事临床和科研工作,培养对免疫学的兴趣是最为重要,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深入钻研免疫学知识及持久学习的动力,并能激发学生灵感,激发巨大的潜能。如何让学生对抽象和系统的免疫学产生兴趣,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通过绪论引导学生进入免疫学殿堂

《医学免疫学》绪论部分是引导学生进入免疫学殿堂的一把重要的钥匙。能否对免疫全书所要阐述的内容产生较为全面的认识并激发学习免疫的兴趣,绪论的讲解至为关键。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从一些自然现象(活的有机体不出现腐烂、瘟疫不会感染同一个人两次)入手,引入免疫一词;进而通过输血反应、器官移植排斥、正常机体不会出现肿瘤等现象归纳出免疫的概念与功能;随后介绍免疫功能的执行者(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等);接下来按免疫反应的时间线引入免疫反应的两种执行方式(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并对二者进行比较;同时告诉学生免疫功能的执行也可能导致相关疾病的出现等。通过以上通俗但较为全面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免疫学有了概括性但较为系统的了解,这样的教学安排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免疫过程具体细节的兴趣,也可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有了大体的了解,以消除学习免疫的畏惧心理。同时在绪论中我们还应该对学生明确说明,在免疫学的整个过程中,那些章节可能会遇到较多的困难(如免疫分子相关章节),如何克服这样的困难,使学生在开始的学习中就能做到心中有数。

2加强免疫过程生物学意义的了解

很多时候,我们在给学生讲解时,只是告诉现象是什么,结果又是怎样,如此而已。学生往往记住了这些现象和结果,但却忽略了产生这些现象和结果的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只能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例如,在讲述MHC分子时,学生感到迷惑的是为什么机体需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但多达二十余种不一样的MHC的分子。这时,就需要我们结合MHC分子的功能进一步讲解这些分子同时存在的生物学意义(结合更多的抗原),才能使学生明白生命之所以这样设计的必要性。同样,讲解MHC基因的多态性也需要强调其生物学意义。再如,T细胞活化分化为效应细胞的过程中为什么有Th1、Th2、Th17等多种分化方向。在常规的讲述中,主要强调T细胞在不同细胞因子环境中会分化为不同细胞类型,但这样的解释其实难以让学生信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之所以这样分化的生物学意义、即之所以分化为这些亚群,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消灭相应的抗原。如Th分化为Th1,表面上是局部有IFN-γ,但本质上是因为胞内菌感染导致巨噬细胞释放IFN-γ,IFN-γ促进Th分化为Th1,而Th1恰恰是消灭胞内感染微生物最有效的效应T细胞。同样,分化为Th2是因为Th2是防御寄生虫感染的最有效的效应细胞。此外,讲述淋巴滤泡中的抗体的同种型转换也同样强调了转换的生物学意义。如转换为IgG是为了获得更高的调理作用,转换为IgE是为了活化肥大细胞,转换为IgA是为了能穿越黏膜上皮细胞。生物学意义分析是理解免疫学精髓的重要手段,在免疫学教学的绝大多数章节都可以运用。

3勾勒免疫反应的时间和空间关系

《医学免疫学》全书本质上是围绕着一件事情展开,即免疫系统对“非己”成分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这必然导致某些内容在多处反复出现,这种反复出现的好处是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但同时也会给前面相关章节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大部分《医学免疫学》教材是按照抗原、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顺序编排的。在免疫系统的组成的相关章节中,涉及到多种免疫应答过程,这些免疫组分的学习顺序与其在免疫反应过程中时间上的顺序可能是无关的,例如,免疫分子中的补体的激活既可以发生于早期的固有免疫反应,也可以发生于后期的适应性免疫反应。此外,免疫反应发生的空间位置在教材中体现较少。为了进一步增加学生对免疫反应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认识,我们在教学中较为注重强调免疫反应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即免疫反应的三要素:时间、地点和人物。用一句话来表示:什么人(细胞、分子)在什么时间(早期、晚期)和什么地方(次级免疫器官或组织、免疫效应组织)在干什么(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例如,在绪论中,我们不仅强调了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前后、层次关系,还通过一张图片强调了T、B淋巴细胞在整个适应性免疫反应过程的时间与空间。固有免疫阶段,树突状细胞在感染位点捕获抗原通过淋巴管引流至附近的淋巴结中;与此同时,血循环中的初始T细胞在经过淋巴结时,如果能识别此抗原,反应进入适应性免疫阶段。初始T细胞在淋巴结T细胞区识别抗原,并发生活化、增殖和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该效应T细胞离开淋巴结,进入循环,并在感染所在部位的血管中迁出,清除感染处的抗原。对于B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过程中时间和空间的关系也应当做出说明,但这一运行规律最好在讲述B细胞的适应性免疫应答时结合淋巴滤泡详细讲述为好。

4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有趣

4.1比喻教学法的应用

通过用比喻将抽象的免疫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可以大大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过程中可引用的比喻非常多,熟练运用比喻法将能极大地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免疫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能力。例如,可将免疫系统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军队,军队的作用包括发现入侵的敌人及国家内部的叛乱分子并将他们予以消灭;人体的免疫也是如此,发现并消灭入侵者(细菌、病毒、寄生虫)和自身的叛乱分子(肿瘤细胞)。还有将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在淋巴结中的增殖和分化比喻为在训练营中扩军(增殖)和训练(获得战斗力)等。

4.2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免疫反应众多奇妙之处,均可用来设置悬念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讲解MHC时,首先设疑:“讲其它分子,没有涉及到分子的基因结构,而在MHC分子中则要深入了解MHC基因结构”,激发学生的好奇。在讲完MHC基因结构之后,引出MHC分子的多基因性,并提出MHC基因的等位基因共表达特点,再次设疑:“为什们需要多基因且等位基因共表达合成具有结构相似且功能相同的MHC分子呢?”引导学生结合MHC分子的功能考虑MHC基因这样设计的必要性。在讲解MHC基因的多态性时,再次提出疑问“为什么不仅是每个个体需要多种MHC分子,而且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的MHC分子也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引出MHC基因多基因性、等位基因共显性表达、多态性的生物学意义。从而使学生能对本章的了解不仅局限于MHC的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还能了解到生物体设计出这些规则的生物学意义,我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这一章的讲解时,很多同学往往恍然大悟,深深感到大自然的奇妙,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

4.3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

《医学免疫学》中有许多微观、抽象的内容,如果仅仅通过文字、简单描述,难以使学生真正想象出免疫反应微观形象及相互联系,相反还可能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适当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可以将复杂、抽象的免疫反应过程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进而提高学习兴趣[4]。我们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形式是制作图片和一些简单的动画和录像。由于在课堂上播放动画和录像需要较多的时间、课时较少、动画和录像与教师之间的交互性较差等原因,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较少采用,而是多用于课后的复习。以图片为主的幻灯片动画演示是我们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方式。例如,在III型超敏反应的讲解中,幻灯片上首先出现血管;随后血管中出现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淀于血管基底膜上,随后补体出现激活,并释放补体片段;然后出现补体片段募集的中性粒细胞,最后演示中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导致血管的损伤。整个过程通过在同一张幻灯片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点击鼠标的方式不断添加后续的重要的细胞和分子,并最终揭示反应的结果,整个演示过程伴随教师的深入讲解。再如,讲解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从血管中迁出的过程中黏附分子的作用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当我们把这一过程制作成PPT动画后,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白细胞被选择素选择到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进而与趋化因子结合活化整合素,并通过整合素与其配基牢固结合后穿越血管内皮的整个过程。这样的动画显示直观、形象并富有趣味。这样的授课方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注意力也高度集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普遍反映比单纯的图片要更加形象生动,易理解。我们主要利用IllustratorCS软件绘制矢量图,并输出为png格式,在输出png格式时选择透明背景。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一是矢量图片不随图片的放大而模糊;二是png格式进入幻灯片演示文稿中时,只有示教元素本身而不带有背景,可以避免杂乱的背景带来的视觉干扰。总之,我们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思维和方法的尝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充分激发了中医院校学生学习免疫学的兴趣,使之能够将各章学到的免疫学知识加以整合,建立较为牢固、完善的免疫学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其它医学基础及临床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25(1):17-30.

[2]任德莲,高燕,邬于川.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免疫学教学调查及对策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4,6(2):135-137.

[3]汤琳,詹瑧.中医院校免疫学教学方法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0):271-272.

免疫学范文9

[关键词]动物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

免疫学是生命科学及现代医学领域中的前沿学科,近几十年来发展迅猛,生物技术及新的实验技术方法的快速发展更是促进了免疫学基本理论新成果的不断涌现和免疫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被认为与免疫有关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免疫学的学习和研究也日益受到动物医学专业学生的重视。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生命科学重要基础课之一的动物医学类免疫学,具有内容丰富、抽象复杂,涉及面广,发展迅速的特点。本着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免疫学知识以适应将来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的宗旨,笔者在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多种教学方法统合运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水平,使学生更形象的理解知识,并学以致用。

一、精心设计、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动物医学类免疫学系统性比较强,各个知识点比较抽象、深奥、难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困难。因此,要求教师在授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相对容易接受的教学形式将各个章节的内容进行重组串联。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中心,免疫学知识点多,且学科发展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医学免疫学领域带了日新月异的变革,造成了现有的教科书很难跟得上其发展。以免疫学为例,免疫应答及其分子机理始终是免疫学研究的前沿性课题,近30年来对先天性免疫细胞和T、B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抗原加工和递呈、免疫识别、免疫细胞活化以及信号转导进行了深入研究,迄今已发现和命名的淋巴细胞CD抗原分子超过了200余种,对其在机体免疫应答中的作用与作用机制正在深入研究。我们采取多媒体手段,将最新的研究内容和更新的科研创新点加入课堂讲述中,进一步丰富了课堂内容,保证免疫学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

二、紧跟学科前沿,开拓学生视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及时准确地向学生讲述、传递动物医学类免疫学的新理论和新发现,保持免疫学教材的与时俱进,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学的知识点多,且发展迅速,教材的更新远落后于学科的发展,因此针对免疫学的重要章节,我们采取对最近几年发表的高水平SCI期刊文章进行归纳总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最新的研究进展,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纵向深入的理解掌握。如讲述天然免疫系统时,介绍近年来重要的热点领域———天然免疫的识别机制,介绍今年来新发现的其他类的一些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的模式识别受体,包括识别胞内细菌等感染的NLR和细胞内的病毒RNA识别受体RIG-1和MDA5,让学生意识到这些不同的天然免疫受体之间存在着交叉或者互补的信号转导通路。如讲述T细胞和细胞因子时,介绍最近发现的一类不同于Th1、Th2和调节性T细胞的CD4+T细胞亚群。向学生传授了这一类T细胞亚群的发现,完善了T细胞分化的途径,丰富了以往的Th1、Th2、Th3、Treg的T细胞亚群的种类,增进了学生对T淋巴细胞以及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进一步了解。及时跟踪免疫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补充,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注意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免疫学课程的兴趣。

三、强化动物医学类免疫学实验课教学,注重实践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免疫学实验课所有的课前准备工作往往由学院的教辅人员提前做好预实验,同时协助准备实验所需要的各种试剂和实验材料。在实验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通过观察实验结果上交实验报告。学生缺乏对整个实验流程的了解也就造成了主观上的被动,造成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不高,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免疫学实验过程中,我们采取让学生加入实验的试剂配置和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在符合实验室安全的前提下,免疫学实验室还鼓励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实验进展,进行探索性实验设计,部分同学在探索性实验的前期研究结果基础上,获得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这些措施的实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设计能力,获得了一定的科研训练,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科研深造。

四、增强与其他专业课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已学的其他专业课程和免疫学紧密联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做到融会贯通。以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为例,由于疫苗的广泛应用和新型药物的发展,一些以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经被消灭或者发病率大大降低;与此同时,新的病原微生物如非典型性肺炎、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和H7N9禽流感等不断出现,很多公共卫生事件都与免疫学有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根据变化调整、更新授课内容,及时将新颖性和实效性的最新研究内容放入课程中,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2013年,H7N9禽流感疫情严重,本教研室针对疫情的发展,从免疫学的角度进行专题讲述,从流感病毒的历史、流行现状、临床症状和预防原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向学生传递了流感病毒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的,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产生恐慌心理。

五、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考试是为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点进行全面梳理,融会贯通,评定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水平和了解教学情况的重要途径。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改革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综合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课程考核的改革与免疫学的知识、平日的课程考核、期末考试和实验技能的考核结合起来,考核形式上采取笔试、开卷、闭卷、课堂提问和实验操作技能等多样的考核方式。开卷考试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相对客观的体现了学生对免疫学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潜能的发挥。课堂提问问题的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能够做到提前预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验操作技能的方式督促了学生学习,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结语

通过对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材的及时更新,免疫学实验课教学的改进,免疫学与其他专业课间的联系的加强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使学生能更好、更快地吸收免疫学的知识,更全面地紧跟学科前沿,开拓了学生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与最新的免疫学信息和知识的接轨。改革动物医学类免疫学教学,使之适应我国高等农林院校的专业性教学,使之适应现代化畜牧养殖业的需求,对提高高等农林院校的免疫学教学质量,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雪涛.免疫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免疫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9(1):10-23.

[2]栾希英,杨玉涛,张晓姝,等.医学免疫学教学中问题讨论式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110-112.

[3]苗英慧,郭艳丽.如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高教高职研究,2011(27):204.

[4]袁桂峰.生物技术专业免疫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基础医学教育,2011(5):404-406.

免疫学范文10

关键词:免疫学;综述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063-02

医学免疫学进入2l世纪以来迅猛发展,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学科之一,其理论和技术已广泛渗透到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各个学科,掌握医学免疫学的理论知识对医学生今后从事临床和科学研究工作都非常必要。本文就《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开展综述教学进行介绍。

一、综述教学的概念

综述教学就是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有关免疫学的某个研究主题,对与之相关的各种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对所负载的知识信息进行归纳鉴别,清理与分析,并对所研究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已取得的研究状况、成果、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叙述、评论与阐述,进而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收集整理专题文献,阅读与挖掘文献内容,清理与记述专题研究状况,建构与阐明专题研究发展趋势。使学生通过撰写综述增强其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文献查阅能力和基本科研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二、综述教学过程

1.教学分组。以我校2009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1个合班(6个小班共198人)为对照班,采用传统方式教学;在2010级临床医学本科学生的医学免疫教学中随机挑选1个合班(6个小班共192人)实施了综述教学,为实验班,另随机挑选1个合班进行传统式教学(6个小班共195人)做对照班。

2.综述教学基本流程。教师第一次课向实验班学生讲明综述教学目的、布置查阅综述基本格式作业—学生查阅综述后相互补充形成基本格式,教师确认—学生自选有关免疫学的兴趣点查阅文献,拟出研究主题(可以多个)—与指导教师讨论确定研究主题—学生针对确定主题查阅、整理文献、撰写综述—指导教师修改综述—学生按指导教师意见完善综述—课上交流总结、提高。

3.效果评价。采用成绩分析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评价。①学生成绩考核将进行综述教学的2010级实验班与传统教学方法的2009级和2010级对照班进行成绩比较,试题难度、覆盖面、基础知识等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见表1。

(a)P>0.05,vs①;(b)P

由试卷成绩可见实验班的平均成绩比对照班高(P

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综述教学能明显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多种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综述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比较,首先,综述教学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学生由原来的厌学变为乐学。其次,综述教学法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因此对本学科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时间和精力投入增加。再次,综述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在知识方面实现了从单一的课本知识教学向综合素质教育的转变,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开展综述教学,能显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卢渝.浅议如何提高免疫学教学质量[J].中国健康月刊,2011,30(6):312-313.

[2]林巧爱,薛向阳,张丽芳,等.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效果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5):407-409.

[3]温伟红,杨琨,王春燕.学免疫学本科生理论课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5):487-488.

[4]苗英慧,郭艳丽.如何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1,27:204.

[5]吴艳敏,王慧.在免疫学教学中开展互动教学的几点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3):434.

免疫学范文11

1、PBL与CBS相结合教学过程总体设计和实施

免疫学包括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免疫学两大部分。在实施PBL与CBS相结合教学过程中,针对免疫学教学大纲和护理学的专业特点,教研室重点选择了基础免疫学中的绪论、抗原、补体3章,临床免疫学中的肿瘤免疫和移植免疫两章。由教师提出重点讨论问题和案例,由学生通过课外查阅资料、分组讨论、集中答辩、教师辅导答疑等过程达到深入学习的目的;对其余章节的课外讨论和答疑,主要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问题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设问的题目必须能够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或者从具体的临床病例中提炼问题。好的设问可以起到“诱饵”的作用,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免疫功能时提出思考题:“免疫是一把双刃剑,免疫何时是保护机体的,何时会对机体造成病理损伤”。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免疫学现象,更形象生动地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在讲授补体的调节时提出“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补体为什么不会攻击正常组织细胞”,在讲授补体的功能后提出“如何理解介导天然免疫的补体分子是连接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一座桥梁?”又如,在讲授抗原一章时,选择1例接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引起粒细胞减少的甲亢病人病例资料,将其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如甲状腺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抗甲状腺药物种类、剂量及用药周期整理归纳为病案在课前发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教科书、参考文献、网络资源等讨论归纳,并回答问题:什么是半抗原,什么是完全抗原?粒细胞减少的原因是什么?粒细胞减少的表现有哪些?相应的护理策略是什么?通过讨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免疫学理论运用于具体的临床病例分析,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在讲到临床免疫学部分,先由带教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附属医院收集超敏反应疾病(过敏性休克、过敏性哮喘)、自身免疫性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肿瘤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治疗、移植免疫(肝移植、角膜移植)等病例,所选病例诊疗过程要记录详实,病历内容应具有启发性和针对性,同时还应具备完善的影像、实验室等辅助检查的资料。案例中问题的设计要反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提问题需简单明确,并循序渐进地深入,同时注重相关基础及临床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可通过已有的免疫学基础知识及课后查阅资料能够解答这些问题。在授课前1周,教师将典型病例的资料发给学生,并向学生说明在本章中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生5人或6人自由分为一个学习小组,通过之前学习的免疫学基本理论分析讨论病例资料,查找教科书、参考文献或通过网络等完成病例中涉及到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以案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围绕案列讨论是知识再现和巩固的过程,学生分小组讨论,随机从学生中指定主持人,由主持人控制讨论进度,主持人带领大家将病例资料总结归纳,按照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逐一板书列出,给出初步的护理诊断,学生则围绕初步诊断进行讨论,制订治疗和护理措施。由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是和机体的免疫功能密切相关的,学生可以用学过的免疫学基本原理推导疾病的发病机制。在分析讨论的同时学习新的免疫学知识。讨论完成后每个学习小组派1名代表进行汇报讲解,其余学习小组对该组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辩论。最后,教师指出各观点的分歧和不足,以及讨论中容易忽略或遗漏的问题,并进行总结、归纳。在讲授移植免疫时,对该类疾病选择了1例肝移植术治疗爆发性肝功能衰竭,术后并发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病例。急性排斥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发现,供体肝会在受体内发生肝坏死,导致移植失败。排斥反应的处理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鉴别、早期用药。因此,肝移植术后需要护理人员严密及时关注病情,病人的一般情况、腹部体征变化,有无明显腹胀不适等。一旦发现病人有急性排斥反应的症状,应及时采取血标本送检,监测肝功能各项指标,并及早使用免疫抑制剂。注意观察病人体温、血糖变化,维持内环境稳定。在进行案例讨论时,除了要求学生应用免疫学原理阐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之外,重点要求学生针对其症状和体征要早期发现,拟订出急救方案、同时阐述护理措施及所用药物的作用机制,促使学生不仅将免疫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还要查阅学习内科护理学、药理学和健康评估(或诊断学)等课程相关章节的内容,从而提高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

2、PBL与CBS相结合教学的体会和实施中尚需解决的问题

2.1有利于培养护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针对典型病例去查阅教科书、相关参考资料或同学间讨论,涉及到疾病的多方面、多个学科知识的融汇,学生在分析病例的过程中会发现知识的欠缺,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获取新信息,将一个较为复杂的病例材料分解为多个学科的相关知识点,通过讨论再整合并整合多学科学习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学生感受到自己在以一个“准护士”的身份在参与病案讨论,并做出护理诊断和采用正确的护理措施[6]。PBL与CBS相结合教学模式增强了护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护生早期的职业导入。

2.2需要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

教师应该熟悉教学大纲和学生的能力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讨论提纲,选择适当的临床病例。教师在授课前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不仅要对课堂知识充分熟悉,而且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要了解最新的临床科研进展。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授课中的问题设置、计划安排、节奏的控制等都要有很好的把握,对讨论进行耐心指导,调节课堂气氛,控制课堂节奏,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反馈总结。这就要求教师能够主动地自我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观念、和新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3需要构建和更新病例库

由于医院住院案例具有真实性,同时具备丰富的疾病相关资料,学生能通过这些信息获得大量知识。进一步构建了临床免疫学教学病例库,教师可以从病例库中任意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病例应用于理论和实验教学中,此法激发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学生在课上学习兴趣高,思考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提高了教学效果。这就需要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要与临床相关科室密切联系,获得完整的案例信息,同时熟悉整个案例的诊疗过程,以便应用于课堂教学。

2.4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

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图书馆文献资源和上网条件要求都很高,这就限制了PBL教学法的广泛应用。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建立了免疫学网站,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此教学互动平台进行讨论并与指导教师沟通交流。另外,学校还要加强图书馆的建设,扩大藏书量,添置必要的教学与实验设备,并为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提供便捷的条件。

2.5需要小班授课

传统教学模式属于“填鸭式”教学,采取大班上课,教学手段单调,通常是教师抱着课本讲,学生抱着课本听,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很难长时间地保持良好的注意力,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劳心劳力,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而PBL与CBS相结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围绕依据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置问题,或者从具体的临床病例中提炼问题进行讨论,为了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互动讨论中来,需要进行小班授课。但小班授课对教学资源要求高,这与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存在着矛盾,还需要进一步教学实践来解决[7]。

3、小结

免疫学范文12

关键词:化学发光免疫法;免疫放射法;促甲状腺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TSH)是腺垂体分泌的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和机能的激素。TSH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血液中,其含量很低,是性质稳定的糖蛋白激素。TSH受下丘脑一脑垂体一甲状腺轴线控制,当人体的甲状腺功能发生变化时,血清TSH的水平出现波动。甲状腺机能低下即甲减者的表现,多为血清中的TSH水平增高,甲状腺功能亢进即甲亢者,多为血清中TSH的降低。临床上,因此,TSH是判断甲状腺功能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是否正常的一线指标[1-2]。作者采用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与免疫放射法(IRMA)两种方法同时测定正常人及患者血清TSH,对其结果比较分析,从不同角度探讨两种检查方法在甲状腺功能疾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有人员均为来我单位健康查体或就诊的人员,见表1。

1.2仪器与试剂 CLIA采用美国雅培公司Axsym免疫化学发光仪,IRMA采用西安262厂F5-20089γ-放射免疫计数器。免疫化学发光测定试剂盒,由美国雅培公司提供,IRMA采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提供的试剂盒。

1.3方法

1.3.1样品采集 于每天上午采集研究对象空腹血清3 ml,然后分离血清,立即进行检测或-20℃冷冻保存,1 w内检测。

1.3.2 TSH的检测

1.3.2.1批内变异 分高、中、低三份质控样本,所有质控样本分别用CLIA和IRMA测定血清TSH含量,重复测定10次,计算批内变异系数。

1.3.2.2批间变异 将高、中、低三份血清样品,分别置于20只试管中,密封后置-20℃冰冻保存,于20个测定日复融后检测其含量,计算其变异系数。

1.3.2.3结果比较 将三组试验人员共213份血清样品同时采用CLIA和IRMA测定其TSH含量,对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x±s)的形式表示,对两种方法测得的结果行相关性分析,甲亢、甲减组和正常组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2.1批内变异和批间变异,见表2。

结果表明,CLIA的重复性和精密度优于IRMA。

2.2三组受试人员TSH测定结果比较,见表3。

2.3三组受试者诊断符合率比较,见表4。

TSH对甲亢组患者与甲减组患者的诊断符合率均较高,尤其是对于甲减的诊断,CLIA法检测TSH几乎是最为灵敏的考察指标。

2.4相关性比较 用CLIA和IRMA法分别对受检血清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两法测定结果相关系数为0.995,提示两法相关性良好。

3讨论

TSH 是腺垂体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主要功能是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临床上是反映甲状腺功能非常敏感的指标[3]。目前,常用的测定血清TSH 的方法有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和化学发光法(CLIA)。化学发光法(CLIA)测定是根据化学反应产生的辐射光的强度来检测物质含量的一种有效的痕量和微量分析方法[4]。

本报告数据显示,CLIA和IRMA法检测血清TSH相关性好。但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化学发光法具有以下优点:①无污染:CLIA 法检测以化学发光剂作为标记物,试剂稳定且无放射性,对周围环境无污染,工作人员也不会损害;IRMA通常以125 I标记,125 I半衰期仅为1个月左右,放射性碘对环境有污染,对工作人员也有伤害。②线性范围宽:有报道显示,低浓度时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区线性范围较宽,在低浓度范围测定较免疫放射分析法更为准确[5]。③自动化程度高: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自动化操作,这就排除了人为的误差,使操作更加简便,明显优于放射免疫法。④本组结果显示, CLIA的重复性和精密度优于IRMA。

综上,CLIA在检测血清TSH方面有着IRMA无法比拟优势,建议有条件的实验室采用。

参考文献:

[1]尹东光,贺佑丰,刘一兵,等.促甲状腺激素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研究[J].分析化学研究报告,2004,7(32):893-896.

[2]王华新,张立东,秦晓光.促甲状腺激素检验研究进展[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08,15(5):328-331.

[3]范仙萍 赵爱萍.血清甲状腺激素高灵敏度测定的临床应用探讨[J].实用医技杂志,2000,6 (7):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