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免疫学基础

免疫学基础

时间:2023-05-30 10:16:13

免疫学基础

免疫学基础范文1

关键词:病原生物;免疫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是由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两部分组成。病原生物学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免疫学基础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免疫性疾病发生机制、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生物科学。这门学科是本专业的基础学科,也是重点和难点学科。针对这门课程内容繁琐枯燥、知识点抽象、知识体量大的特点,教师要灵活运用各式教学方法,结合每个层次的课程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学质量。

一、善于利用比较教学法

常见微生物中,病原体有个性更有共性,各个知识点容易混淆,通过比较、结合临床实际更能加深学生记忆。免疫学中,超敏反应是最难掌握的,有四种类型,可以通过比较来讲解。首先,从免疫应答的方面来比较,Ⅰ、Ⅱ、Ⅲ型超敏反应属于体液免疫,而Ⅳ型超敏反应则是属于细胞免疫;其次,从结果方面进行比较,Ⅰ型反应是可逆的,且会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Ⅱ、Ⅲ、Ⅳ型反应不同,仅导致组织器官病理方面损伤,这是不可逆的;最后,把相关联的免疫物质放在一起进行比较,Ⅰ型反应跟IgE因素相关联,同时Ⅱ、Ⅲ型反应跟IgM因素、IgG因素有关联,Ⅳ型反应与CD4+、CD8+T淋巴细胞释放的免疫因子相关联。

在病原生物中,人体寄生虫分类中的医学蠕虫部分,是学生不爱也不想学习的部分,因为寄生虫的种类多,生活史杂。我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重点比较,以达到教学目标。首先从中间宿主这个关键点来进行区分,有的医学蠕虫是有中间宿主的,而有的医学蠕虫则没有。以线虫纲来说,线虫没有中间宿主。二是对各类型寄生虫的感染阶段进行比较,通过PPT比例放大图片的展示,其形状特征清晰可见、对比效果一目了然。三是鼓励学生主动寻找,并抓住共同点进行比较。就像在生活史中,比较叙述线虫纲中各类型寄生虫的生活史时,我会指出蛔虫的生活史最长,以此为例打开话题,将它生活史中的两个阶段详细地解释出来,将学科的疑点和难点释放出来。这是比较教学法的精髓,通过两个相似的知识点或者两个有关联但是截然相反的事例,加深学生的记忆。在知识点的对比中,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记忆方法与知识网络,在以后的实践中举一反三。

二、积极运用线条图形教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近年来慢慢成为主流教学手段,此教学方法需要与多媒体紧密配合。一是能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加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丰富教学内容;二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的难度系数。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课件进行临时修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目的地植入内容,及时调整授课进度,提升教学质量。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线条图形是形象教学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局限于薄弱的基础硬件条件,又能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经济、简单、易行的长处。课件的制作不拘泥于形式,且有一定的留白,设计框架要条理清晰、便于理解,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在制作课件时,将图形按比例放大,使其色彩鲜明,达到让学生看得准、记得牢、理解快、分得清的直接目的。

三、大胆使用实验演示教学法

实验演示教学法,又称为直观教学法,即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展示不同类型实物物品和教学用具,进行示范性操作实验,另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方法更适合基础薄弱的学生,能让学生建立更感性的认识,在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培养学生无菌操作的意识。

例如,肠道杆菌属中各个类型的细菌,因为都是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单纯地依据形态染色的特征,是无法辨别的,只有通过各种生化反应和有关血清凝集实验的检测方法,才能确定实验结果。假如我们大胆使用实验演示教学法,将预备好的试验器具,如生化反应管、选择培养基和鉴别培养基带到课堂,一边进行实验演示,一边对学生讲解生化反应原理,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教师作为灵魂工程师和学生医学事业引路人,承担着沉重的责任。要运用更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熟悉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探究的能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只有高素质和高技能的人才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有立足之地,为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谢雪华.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2008(8).

[2]陈先宏.浅谈中专《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方法[J].成功,2013v4w.

免疫学基础范文2

关键词: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教学效果 提高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属于医学基础课,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键交叉学科,是学好其他医学课的基础,理论性和实践性都较强且发展迅速。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应从以下七方面下狠功夫:

一、转变教学观念

由于新课程理念的传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课堂出现了师生互动、平等学习的生动画面。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而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课堂上呈现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不再是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都要有求变的意识,不断地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尝试新的教法,勇于创新,自我反思,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二、优化教学内容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基础、人体寄生虫学,涉及多学科交叉,内容繁杂且抽象、枯燥,学生兴趣不高。为了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知识和技能,应该以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尽可能结合易懂常见的临床实际讲解,同时补充相关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如:近年来微生物所致的新型传染病迅速出现且危害大,传统传染病死灰复燃、重新肆虐,另外,超级细菌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强,教师需要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当补充新的教学内容。

三、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清晰,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设计,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并最终指向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实现提升教学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等。

四、改革教学方法

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的,适度导入PBL教学模式。PBL教学模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体现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主旨,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的综合教学方式,在教学中进行PBL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和分析,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学习临床实践。比如免疫学教学中采用PBL进行超敏反应的教学,可以在授课期选择比如青霉素过敏性休克、输血反应等几个相关临床典型病例给学生,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查阅和收集相关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课堂上指定代表进行小组观点总结,其他学生参与讨论,教师进一步帮助引导学生分析超敏反应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其发生机制和特点,以学生讨论为主,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改进教学手段

现代化教学手段重视直观教学,通过借助多媒体手段做到图文并茂,将所要讲的内容清楚地展示于大屏幕上,老师可以利用超链接功能,加入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知识及新进展、新动态,例如SARS、禽流感以及现在的甲流全球大流行等。这些内容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老师自身的学识,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六、强化实验教学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很强的,而实验课是提高学生实践性的关键课程,应合理安排实验项目的内容和顺序,注重动手基本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验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大胆主动地动手,尽量独立完成实验。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大胆动手实验,并有针对性地指导,适当给予辅导。同时,要加强实验考核,包括课前预习、实验操作练习、实验报告记录和期末实验考核等。考核要遵循严格、公正、客观的原则。

七、加强能力训练

课程改革中积极倡导学生是发展的人,并着重指出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必要条件,学习能力的大小会从多方面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技能的高低。笔者认为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想学,能学,善学,坚持学”的学习能力,让他们自觉地为达到自身发展的目标而努力,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需要根据当代疾病的演变、现代医学的需求和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的课程特点继续完善教学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培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免疫学基础范文3

关键词 食品免疫学 课程调查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调查

食品免疫学基础课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免疫学发展的简史、现状及发展前景,掌握免疫系统构成的基本概念、生物学功能和免疫应答过程,尤其是与食品紧密相关的免疫反应,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食品生产和食品安全事件中与免疫学相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食品生产与质量管理工作打下基础。近几年,吉首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以免疫系统的构成、抗原、抗体、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免疫应答、消化道黏膜免疫、食源性感染免疫及免疫预防、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食品营养与免疫等知识内容为重点开展了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哪些知识最感兴趣?他们认为哪些知识点最重要?哪些知识点最难理解?哪些知识对其一生都有帮助?带着这些问题,课题组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对96名同学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发现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过程中的兴趣和困难所在。这些发现有助于教师在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中确定教学重点和采取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法。

2 学生最感兴趣的知识

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程中有大量关于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普遍反映学习过程既复杂又艰苦。如何使学生从艰苦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是此课程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①苏联教育家%洹·赞科夫认为,“情绪具有形成动机的力量”,“劳动、学习的过程及其成果所带来的迷恋和喜悦会给人增添新的力量,赋予活动以高涨的精力”。 ②因此,在教学前先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然后从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出发,引入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添学生学习的动力。调查问卷显示,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比较集中,对“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知识点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占到56.3%,对“食品营养与免疫”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为30.2%,还有9.4%的学生对“抗体”一章感兴趣。在原因调查中,对“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和“食品营养与免疫”知识点感兴趣的原因是这两个知识点都贴近生活,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拓展学生关于食物过敏方面的知识,更具实际意义。另外,在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程之前已经开设了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学生已掌握一些营养基础知识,对“食品营养与过敏”知识点比较容易理解。而对“抗体”感兴趣则是因为学生着迷于抗体的神奇结构并且该知识点容易理解。因此,在课程开始时,适当地以食品与免疫之间关系的介绍作为铺垫,容易捕捉学生对免疫学的好奇心,使学生成为乐知者,让学生在积极、轻松的氛围中学习食品免疫学知识。

3 学生认为最重要的知识点

课程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原材料”,是有待学生能动加工、作用的对象。③学生往往会从自身发展的需要,能动地对课程内容进行筛选。调查反映,关于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程中最重要的知识点这一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19.8%的学生认为抗原、抗体、免疫系统的相关知识最重要,因为是它们构成了免疫学的基础;29.2%的学生认为免疫应答知识最重要,原因它们是透彻理解免疫机制和学好免疫学的关键;还有28.1%的学生认为常识性、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免疫学知识最重要,例如超敏反应与食物过敏,而非免疫学的机理等知识,因为与生活贴近的知识更具实际意义。可以认为,持第一、二种观点的学生倾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持第三种观点的学生更加倾向于对知识的应用。作为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在了解学生的所想之后,在保障食品免疫学知识系统性教学的前提下,合理地设计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4 学生最难理解的知识点

食品免疫学是与医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等学科存在广泛交叉与联系的一门学科,其内容繁杂抽象、艰涩难懂,初学者常常较难理解和掌握。由于食品免疫学内容系统性强,不能对内容随意删减,因此要求教师掌握学生理解各知识点的难易程度,然后在备课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才能使食品免疫学成为一个能被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④调查发现,38.5%的学生认为“补体系统与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是最难理解的知识点,原因是之前没涉及过此领域的知识,许多概念都没接触过,觉得特别抽象。40.6%的学生认为免疫应答中的B细胞免疫和T细胞免疫的机理及其关系十分复杂,最难理解。还有一些同学除了免疫系统知识以外,对其他许多章节都难于理解,主要是因为这些学生觉得以后的专业工作中用不上免疫学知识,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

5 学生对食品免疫学的态度

虽然大多数学生感觉食品免疫学基础课难学,但是他们也都认为该课程对自己将来的一生都有帮助。他们认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了对免疫学的认识,掌握了疫苗的基本常识,可以及早地发现身体出现的异常状况,在生活中防范过敏反应的发生,减少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发生概率,同时也可以帮助朋友及家人预防一些常见的疾病,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方面有帮助。所以,学生都具有较强的学好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的动机。

6 课程教学的建议

虽然学生具有学好食品免疫学课的动机,但不合适的教学方法往往会让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教学方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对教学的最终效果有着决定性的作用。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掌握食品免疫学知识?通过调查,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他们依然喜欢有声有色有动画的东西,对PPT中充斥大篇幅文字有排斥心理,可以选择一些相关的视频结合教材进行教学。学生往往对视频里的知识记忆深刻,而食品免疫学中专有名词太多,学生特别容易忘记,在教学过程中用视频教学的方式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2)学习的主动性十分重要。在绪论课中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开设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程的必要性。只有让学生明白课程对他们的专业和生活有普遍的指导性,学生才会有兴趣去了解它。

(3)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教,找到学生共同感兴趣的知识点教。授课内容可以从日常生活、饮食习惯、常见疾病等方面来教授,提炼浓缩一些纯理论的内容,让学生清楚地了解食品免疫学基础课的实用性,这样才能提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也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4)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整个课程的教授过程可以采用多种教法,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和新鲜感。例如,多和学生互动,布置一些课堂作业,留待下一堂课与同学交流,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是老师先对整本书做个概况介绍,然后由学生自由组合选章节进行讲解,老师做点评、提问,其他组的同学积极参与,这既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查找资料、演讲等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查阅食品免疫学研究相关报道并开展讨论;介绍食品免疫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增强课程内容的新颖性和前沿性,等等。

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2013JSUJGA07)

注释

① 盛忠兴.教学中的趣味性原则[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1).

② %洹·赞科夫.教学与发展[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免疫学基础范文4

【关键词】 病原生物学;免疫学;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2003年4月,《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正式出台,全国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全面启动。经过十数年,业已形成部级、省市级、校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1]各级各类院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大大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观念得以更新,教学设备得以改善,优质的教学资源初步实现资源共享,教学质量逐步提高。

《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以下简称《病免》)是高职高专医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在新形势下如何提高《病免》的教学质量,一直是我们教学团队孜孜探求的问题,[2,3]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更加促进了《病免》教学改革。本文介绍我们教学团队在《病免》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探索教学改革的体会,与广大同仁交流学习。

一、教学改革背景

1、学科特点及地位

《病免》包含免疫学基础部分,病原微生物学部分,以及人体寄生虫学部分三大模块。病原微生物个体微小,肉眼不见,而且有些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类似,容易混淆;免疫学比较抽象,英文缩写符号较多,原理复杂,学生较难理解和记忆;人体寄生虫学部分相对简单些,但有些寄生虫生活史比较复杂,概念容易混淆等等。课程教学涉及的专业有护理学,医学影像技术,临床医学,康复技术等,是医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为临床课程服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重要支撑和促进作用,为后续课程衔接做好铺垫。这些,都要求教师探求适当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理解掌握。

2、学情分析

高职高专院校招收的学生分数一般比较低,而且文理兼收。学生学习本课程需要有一定的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生物学等基础知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比较薄弱,尤其是文科生,学习起来会感到更加吃力,不容易理解。另外,社会不良风气以及网络的影响和干扰,再加上学生自制能力差,控制能力弱,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4,5]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顾及各个层面的学生,如何化繁为简,这些是我们要探求的问题。

3、新的契机

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学院鼓励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故我们教学团队结合《病免》精品课程建设过程,进一步探索教学改革,以寻求能适应当前社会教育形势,适应现阶段生源特点,适应课程目标培养方案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二、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1、教材建设

精品课程建设离不开高质量教材的编写。为适应现代医学教育的需要,围绕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的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积极开展教材建设。笔者参与东南大学出版社《病免》第三版的编写,[6]并以副主编身份参与同济大学出版社《病免》第三版的编写工作。[7]教材编写包含“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临床护理实践,使教材内容与医学职业岗位需求对接、与国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等对接。教材采用案例引导模式,章前设置“案例导引”、“学习目标”,正文穿插“知识链接”、“知识拓展”,章末设置“情景案例”或“思考题”等,使教材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了能使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检验学习效果,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团队根据选用的《病免》教材编写学习指导及同步练习册,供学生查缺补漏。

2、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优秀的教学团队不仅是教学质量的保障,更是提高教科研水平的保障。

(1)教师积极通过各种学习形式,提高学历水平。目前,整个教学团队的教师全部获得硕士学位,在知识掌握的精度和广度上提高了一个层次,对课程教学的整体把握更加精准,利于实施教改和保障教学质量。

(2)教学团队高级、中级、初级职称的教师分布合理,教学梯队特征明显,老教师发挥的传、帮、带作用。教师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以教研活动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3)积极参与校际教研活动,学习兄弟院校新的教学理念、教改经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4)积极申报科研课题,提高教学团队的整体科研能力,通过科研带动教研、以教研促进教学,建设集科研、教研、教学于一体的优秀教学团队。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实验室是《病免》学习的重要场所。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实验室添置一些新的设备以保障实验教学的开展。如建立显微互动教室,购买CO2细胞培养箱等,一些受设备限制不能开展的实验项目得以顺利开展,保障教学质量。

4、教学改革探索

(1)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动画、图片、视频的展示,配合生动形象的讲解,使微观世界宏观展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使书本知识动起来,使学生更易理解掌握;分享优质网站,学生可以查阅资料,深度学习。

(2)多种教学方法并用:不同模块,不同章节,结合学生的条件,合理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给学生充分的预习时间,让学生上台讲授,最后老师总结。学生在准备授课的时候要广泛收集素材,分析重点、难点并讲述出来,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和探索能力,效果很好。

(3)结合时事教学:讲授细菌生长繁殖时可以结合环境污染问题展开教学,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8]讲授呼吸道病毒时结合流感和禽流感展开;围绕手足口病毒展开肠道病毒的讲授等等。与时事结合,与当下流行病结合进行授课,学生会感觉话题新鲜,积极主动性被调动起来,积极展开讨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4)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作用,培养学生科研意识:通过实验课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细菌形态和结构的观察、革兰氏染色、吞噬细胞吞噬功能检测、药敏实验等。实验课更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比如学生设计实验,观察教室、寝室、操场、实验室、河边等校园内细菌分布情况。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观察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

(5)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学效果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如通过课堂提问、期末笔试、实验作业、实验考核、平时作业、专题讨论等进行综合考核。理论考核与实验考核相结合;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专家评价相结合等等。通过这种评价方式,随时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改进,保障教学质量。

(6)建设课程网站,共享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授课教案、实验指导、课后习题、图库等。精心构建文本,通过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等展示课程特色。学生可以利用精品课程资源查漏补缺,提高成绩。

三、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工程与教学质量的组成部分,《病免》精品课程建设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意识、实践能力等。我们教学团队结合精品课程建设过程,通过加强教材建设,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师队伍,探索多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手段等形式,寻求适合现阶段学生、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检验并修正。

【参考文献】

[1] 梁晓芳.高等职业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与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05.87-91.

[2] 尚智.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绪论课教学方法探讨[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03.93-94.

[3] 汪作琳.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探索[J].考试周刊,2014.24.14.

[4] 袁金妗.大学生厌学原因及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2.113-114.

[5] 张红霞.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原因与对策探讨[J].新西部(理论版),2014.10.143.

[6] 夏和先,齐永长.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

[7] 刘文辉,张亚光.免疫与病原生物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8] 尚智.将环保意识融入微生物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4.18.76-77.

免疫学基础范文5

关键词:免疫 传染病 预防 安全用药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93-02

研究表明,90%的疾病是与免疫系统平衡的破坏所造成的。现代人由于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过大,也会影响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个人的预防保健在提高生活质量中的地位和作用也逐步加深了认识。目前医疗保健正在向“自助型”的方向发展,人们对怎样才能做到自我保健也有了进一步的要求。要想免除疫病、保持健康,首先就必须认识机体的免疫系统。

1 免疫系统

1.1 定义。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

1.2 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3个层次组成,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等功能。

1.2.1 免疫器官和组织。中枢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在人类包括骨髓和胸腺,是造血干细胞分别分化为B细胞和T细胞的场所。

周围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淋巴小结及全身弥散的淋巴组织。它们是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定居以及对抗原应答的场所。

1.2.2 免疫细胞。大体上分为免疫活性细胞、辅佐细胞和其它细胞三类。

1.2.3 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B细胞转化为浆细胞,分泌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即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Ab)。

补体:用C’表示。是血清中存在的一组具有酶活性的、不稳定的能帮助抗体溶解靶细胞的一组蛋白,称补体系统。补体激活途径至少有三条:经典途径、替代途径和凝集素途径。

1.3 人体的三道防线。

1.3.1 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能杀菌。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

1.3.2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因此叫做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多数情况下,这两道防线可以防止病原体对机体的侵袭。

1.3.3 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组成。这道防线是人体在出生以后逐渐建立起来的后天防御功能,特点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

1.4 免疫系统的工作原理。当第一次的感染被抑制住以后,免疫系统会把这种致病微生物的所有过程用具的记录下来。如果人体再次受到同样的致病微生物入侵,免疫系统已经清楚地知道该怎样对付他们,并能够很容易、很准确、很迅速的作出反应,将入侵致病微生物消灭掉。

1.5 免疫的功能。

1.5.1 生理防御。就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侵犯,使人免患感染性疾病。

1.5.2 自身稳定。免疫系统能及时地把衰老和死亡的细胞识别出来,并把它从体内清除出去,从而保持人体的稳定。

1.5.3 免疫监视。免疫系统具有识别、杀伤并及时清除体内突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称为免疫监视。免疫监视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2 免疫与传染病

2.1 传染病的概念及其特点。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2.2 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就是传染源,传播途径和人群易感性。三个环节必须同时存在,方能构成传染病流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新的传染不会发生,不可能形成流行。

2.3 传染病预防措施:若能完全切断基本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2.3.1 管理传染源包括对病人、病原体携带者及感染动物的管理。对病人要求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2.3.2 切断传播途径虫媒传染病,采用药物或其他措施进行防虫、杀虫;呼吸道传染病,应开窗通风、空气消毒、个人戴口罩。消毒也是切断传染病传播途径的一项重要手段。

2.3.3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注意合理的生活制度,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健康水平,以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

预防接种:有计划地定期对易感人群进行疫苗、菌苗、类毒素等预防接种工作,以增强机体特异性免疫力,降低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水平。

3 安全用药

3.1 防止滥用药物。滥用药,就是不管病情,用药对象(包括老人,儿童,成年人),药物性能而任意使用,这种做法轻者无效,延长治疗时间,重者延误治疗时机使病情加重,给病人带来痛苦。

3.2 尽量少联合用药。家庭用药种类最好单一使用或最多一次两种药联合使用。

3.3 按药品说明书使用。由于大多数人都不是医生,只是对药物略懂皮毛,所以用药必须按照药物说明书写的要求来做。

3.4 防止药物过敏。药物过敏往往后果相当严重。尤其是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解热镇痛类如去痛片等。以往对某种药有明确过敏史者应禁止再次使用该种药物。

3.5 掌握剂量所以服药剂量一定要准确,若剂量不足达不到治疗目的,还可能产生抗药性;而超过规定剂量,则可引起中毒。

3.6 禁服过期药品药品。有效期是指药品在一定的贮存条件下能够保持质量的期限,过期药品有效成份降低,而毒性增强,应禁用。

4 保护自己的免疫系统

免疫学基础范文6

医学免疫学教学包括基础和临床免疫两部分,其中基础免疫教学主要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分子及免疫应答等内容,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占据主干,具有较强的理论及严谨的逻辑性。但是由于免疫学知识抽象、深奥,内容繁杂,学生理解起来较困?y、枯燥,学习兴趣不能提起,致使免疫学的学习提升难度。因此,如何能提高其教学质量,使内容由深入浅、由繁化简,是每位免疫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延安大学医学院对临床学专业的改革以及临床学学生的特点,我们免疫学教研室在原有基础上查阅了相关文献、视频资料,还包括一些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同时将科研汇入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得到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旦人们对一些事物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会主动去学习、去摸索、去实践,同时在此过程中产生美好的情绪、体验,因此,从第一堂课绪论开始就应引入故事,医学免疫学从发现到证实的每个知识点,都有一段感人的科学故事,比如将预防天花的“痘苗”的发现作为铺垫,将抽象的“免疫”具体化为学生们碰触过的事件,使学生们对“免疫的感念”有个初步的认知,在故事的背景下再阐明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的功能等抽象的知识就顺理成章了。免疫学其他的概念同样有相关的故事,比如德国科学家贝林用白喉抗血清拯救白喉患儿故事,从而得出了抗体这章知识的学习。因而,在同学们学习的每一新章里,老师们都必须用心设计,耐心引导,同学们对相关章节的知识产生浓密的学习乐趣,以带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

二、提高学生对免疫学教学的重视

吸引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重视,才能使学生有学好免疫学的决心,所以,将以下几点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1、纳入诺贝尔奖的教学

向学生们介绍关于医学免疫学在诺贝尔奖中所取得的主要业绩,提高学生们了解免疫学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例如,早在1908年,俄国科学家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与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发现的细胞吞噬作用,从而取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随后,奥地利的Karl Landsteiner 在1900 年发现了 A、B、O血型以及 1913 年法国的Charles Robert Richet对超敏反应的研究,分别获取了的生理学医学奖。到2000 年以后,仍然有关于医学免疫学的研究而获奖。其中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Luc Montagnier 和 Francoise Barre Sinoussi两位科学家因此在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此类科学家们的故事讲解可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讲课格外生动,引起学生对免疫学的重视性。

2、结合实验课教学

在讲授理论教学的同时,实验课的教学可验证其基础知识,能协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4]常见的免疫学试验分如凝集反应、ELISA、吞噬实验及单核细胞的分离及过敏原检测等。即可以提高学生科研操作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操作及其发生原理的讲解,引起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重视。

3、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教学

免疫学基础范文7

【关键词】 医学免疫学;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策略

医学免疫学在医学类专业基础学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作为一门涉及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及基础医学的生长性和交叉性学科,对医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及知识的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1]在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非常迅速,在一些如肿瘤、感染、移植排斥及自身免疫等疾病的发生机制、诊断及其预防治疗中的发挥着非常重要作用,是医学生尤其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育中不可获取的一门课程。

医学免疫学教学包括基础和临床免疫两部分,其中基础免疫教学主要包括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免疫分子及免疫应答等内容,在医学免疫学教学占据主干,具有较强的理论及严谨的逻辑性。但是由于免疫学知识抽象、深奥,内容繁杂,学生理解起来较困y、枯燥,学习兴趣不能提起,致使免疫学的学习提升难度。因此,如何能提高其教学质量,使内容由深入浅、由繁化简,是每位免疫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针对延安大学医学院对临床学专业的改革以及临床学学生的特点,我们免疫学教研室在原有基础上查阅了相关文献、视频资料,还包括一些在临床方面的应用,同时将科研汇入到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得到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激发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一旦人们对一些事物激起了浓厚的兴趣,自然会主动去学习、去摸索、去实践,同时在此过程中产生美好的情绪、体验,因此,从第一堂课绪论开始就应引入故事,医学免疫学从发现到证实的每个知识点,都有一段感人的科学故事,比如将预防天花的“痘苗”的发现作为铺垫,将抽象的“免疫”具体化为学生们碰触过的事件,使学生们对“免疫的感念”有个初步的认知,在故事的背景下再阐明免疫的概念及免疫的功能等抽象的知识就顺理成章了。免疫学其他的概念同样有相关的故事,比如德国科学家贝林用白喉抗血清拯救白喉患儿故事,从而得出了抗体这章知识的学习。因而,在同学们学习的每一新章里,老师们都必须用心设计,耐心引导,同学们对相关章节的知识产生浓密的学习乐趣,以带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

二、提高学生对免疫学教学的重视

吸引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重视,才能使学生有学好免疫学的决心,所以,将以下几点教学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1、纳入诺贝尔奖的教学

向学生们介绍关于医学免疫学在诺贝尔奖中所取得的主要业绩,提高学生们了解免疫学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例如,早在1908年,俄国科学家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与德国科学家保罗・埃尔利希发现的细胞吞噬作用,从而取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随后,奥地利的Karl Landsteiner 在1900 年发现了 A、B、O血型以及 1913 年法国的Charles Robert Richet对超敏反应的研究,分别获取了的生理学医学奖。到2000 年以后,仍然有关于医学免疫学的研究而获奖。其中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Luc Montagnier 和 Francoise Barre Sinoussi两位科学家因此在2008年获得诺贝尔奖。此类科学家们的故事讲解可使原本枯燥无味的讲课格外生动,引起学生对免疫学的重视性。

2、结合实验课教学

在讲授理论教学的同时,实验课的教学可验证其基础知识,能协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3-4]常见的免疫学试验分如凝集反应、ELISA、吞噬实验及单核细胞的分离及过敏原检测等。即可以提高学生科研操作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理论教学结合实验操作及其发生原理的讲解,引起学生对医学免疫学的重视。

3、结合临床病例进行教学

免疫学学习中穿插临床病例教学,可使抽象的概念易于理解、通俗易懂,同时提高了学生的重视。在免疫教学过程中 “免疫应答”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恰当插入病例,如“MHC”教学环节中,引入患有“重症肌无力”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相关检查项目如“DR3”,结合病例进行讲解,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气氛,可提升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的主动学习。教学过程中,把理论教学内容与临床病例相关知识紧紧融合在一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开阔了知识领域,而且能使医学免疫学的理论教学与临床病例更加紧密得结合在一起,能使学生在学习基础免疫知识的过程中,愈加深切地认识到,基础免疫的知识在临床中的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可增加对医学免疫学教学趣味性,把索然无味的知识介绍的津津有味,使临床班的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免疫学相关的人物事迹、形象实验操作或临床病例相融合,大大减弱了对免疫学知识的理解度,同时提升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可使医学免疫学在学生的心目中烙下了的深深的烙印,对临床生将来无论从事的科研或临床工作都能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Boye S,Moen T,Vik T.An e-learning course in medical immunology:does it improve learning outcome?[J]. Med Teach,2012(9)649-653.

[2] 刘星光,陈祥,侯晋,等.以兴趣为导向的多元化医学免疫学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6)436-438.

[3] 郑源强,包玉龙,丁枫等.研究生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5(4)548-550.

[4] 史丽云,何海根,康艳华等.医学免疫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13(4)376-379.

免疫学基础范文8

[关键词]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晓率;重视度

[中图分类号] R18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06-0013-03

为了解中山市某区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情况,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水平和质量,促进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开展,探索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有效措施,2011年9~10月笔者对中山市某区部分儿童家长进行了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现况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分别在中山市某区预防接种门诊、托儿所、幼儿园及公共场所随机抽查6周岁以下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共480名,其中男208名,女272名。

1.2 方法

统一制定调查问卷,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儿童家长(父亲或母亲)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和态度进行调查,对回收的480份调查表资料用Excel进行资料整理及统计分析。调查内容包括:家长的基本情况、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和儿童免疫规划有关政策的认知情况、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影响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知识和重视度的因素等。

2 结果

2.1 家长基本情况

480名儿童家长中,本地儿童家长218名,占45.42%(218/480),流动儿童家长262名,占54.59%(262/480);文化程度中专(高中)及以下57.92%(278/480),大专以上占42.08%(202/480)。

2.2 家长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2.2.1 家长对预防接种基本知识的了解 所调查家长中,99.38%(477/480)家长知道孩子出生后应该接种疫苗;88.13%(423/480)的家长对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和接种程序比较了解;11.88%(57/480)的家长完全不清楚儿童在6周岁内需要接种的10种基础疫苗的种类和接种程序。92.71%(445/480)的家长对小孩发热或身体不适时不宜接种疫苗较了解。

2.2.2 家长对本地区国家儿童免疫规划10种基础免疫疫苗知识的了解程度 对本地区国家免疫规划的10种基础疫苗,家长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乙型肝炎疫苗、卡介苗、麻疹(麻风二联疫苗)、口服脊灰糖丸(OPV)、百白破三联疫苗、麻风腮疫苗、甲型肝炎疫苗、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白破疫苗(表1)。

2.2.3 家长对本地区国家儿童免疫规划10种基础疫苗可预防相应的12种传染病了解程度 家长知晓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乙型肝炎、甲型肝炎、麻疹、脊髓灰质炎、结核、破伤风、百日咳、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白喉、腮腺炎(表2)。

2.3 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

家长预防接种相关知识知晓来源有多种途径,知晓途径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告知90.84%(436/480)、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信息告知82.71%(397/480)、预防接种告知书75.83%(364/480)、自己了解59.80%(287/480)、各种宣传活动43.75%(210/480)、亲人朋友告知42.30%(203/480)、预防接种知识讲座8.96%(43/480)。

2.4 家长对儿童预防接种的重视程度

87.71%(421/480)的家长会主动按照接种程序时间安排带孩子接种疫苗,89.17%(428/480)的家长认为有必要全程按时接种基础免疫疫苗;19.38%(93/480)的家长不能按时给孩子接种疫苗;83.13%(399/480)的家长因小孩生病等特殊原因漏种或推迟接种疫苗会带小孩及时补种;77.50%(372/480)的家长认为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疾病;71.67%(344/480)家长认为疫苗接种是安全的。

2.5 影响家长预防接种知识和重视度的因素

2.5.1 家长户籍对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程度比较 本地家长和流动儿童家长在对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的了解(χ2=2.41,P > 0.05)及主动按照接种程序带孩子接种疫苗(χ2=3.12,P > 0.05)方面在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本地家长明显低于流动儿童家长(χ2=14.21,P < 0.05);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本地家长明显高于流动儿童家长(χ2=3.95,P < 0.05)(表3)。

2.5.2 家长文化程度对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度比较 中专以下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家长对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中的全部或部分疫苗的了解(χ2=1.15,P > 0.05)及主动按照接种程序带孩子接种疫苗(χ2=3.48,P > 0.05)方面统计学比较无显著差异;而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明显低于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家长(χ2=14.77,P < 0.05);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明显高于中专以下儿童家长(χ2=4.36,P < 0.05)(表4)。

3 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该地区儿童家长对小孩预防接种的主动意识比较强,大多数家长基本或部分了解本地区6周岁内儿童应接种的国家免疫规划10种基础免疫疫苗及对应预防的传染病,主动接种、补种疫苗的意识比较高;但对接种疫苗能有效预防相应的传染病和认为接种疫苗的安全性方面认同度较低,提示家长对部分基础免疫疫苗及对应预防的传染病的具体认识和了解深度方面仍不够。调查显示家长对早期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五苗”即乙肝疫苗、卡介苗、脊髓灰质炎活疫苗、麻疹、百白破三联等疫苗比较熟悉,知晓率较高,而对近几年才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甲肝疫苗等知晓率较低。此外,对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及重视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流动儿童家长较本地家长、中专以下文化程度家长较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家长在完全不知道本地区10种基础疫苗明显偏高,而因特殊原因漏种疫苗是否会及时带小孩补种疫苗方面则明显偏低。国内文献报道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与父母文化程度有关,儿童父母有一方或两方都是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其预防接种知识知晓度最高[1];文化程度高的母亲预防接种知晓率高,文化程度低的家长不愿意接受新知识,卫生意识淡薄,对于预防接种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不理想[2]。经济条件对预防接种知识掌握程度也有影响,高收入家庭对知识的掌握优于低收入家庭[3],部分流动儿童家长文化程度低,预防保健意识不强,由于经济条件较差,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预防接种,有的家长甚至拒绝接种疫苗;同时迁移频繁,联系方式不固定,使得计划免疫工作人员也不能准确、及时掌握流动人员的情况。这提示仍需进一步加大国家对一类疫苗免费接种政策及疫苗知识、接种方法、禁忌证和疫苗针对疾病等方面的知识宣传力度,同时重点针对流动人群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加大管理力度,切实落实流动儿童基础免疫接种和查漏补种工作,以确保国家儿童免疫规划的有效落实。

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和教育能促使儿童家长的计划免疫方面知识明显提高[4]。对儿童家长实施预防接种知识健康教育效果显著,但要根据不同文化程度、职业等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措施[5]。调查中该地区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途径的主要来源是预防接种门诊医生告知、预防接种门诊接种信息告知、预防接种告知书、各种宣传活动等,提示该地区预防接种机构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和形式,面向各层次人员主动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服务意识和行为效果良好,与该市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预防接种告知制度和预防接种短信息通知平台,儿童在本市医院出生时即有疾控机构医师跟进,及时给予新生儿家长预防接种的告知和疫苗接种的预约登记,使家长及时知道和了解国家儿童免疫规划政策和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明白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享受同等的基础免疫服务,确保儿童能够及时获得计划免疫接种的资讯和服务,从而提高家长预防接种知识,促进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国内文献研究报道,儿童接生地点对母亲预防接种知晓率有影响,在医院出生的儿童比在家中出生的儿童能更好地接受计划免疫服务[6]。为此,建议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与医院产科合作机制,提高住院分娩率,尝试利用新生儿出生时的有利时机对家长开展适时的预防接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对家长实施相关知识教育,不仅提高预防接种质量,降低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还使家长懂得预防接种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参与[7],儿童家长预防保健知识得到提高也有效促进儿童保健的数量与质量的大幅度提高[8]。因而,在常规开展儿童家长群体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特别针对流动人口这一特殊群体和文化程度较低的人群特征,探索一种浅显易懂、多途径、针对该部分人群特点的预防接种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方式,将会更好地全面促进儿童预防接种工作的开展,提高儿童免疫接种工作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 陈敬玉. 北海市社区儿童父母预防接种知识知晓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 应用预防医学,2010,16(1):33-35.

[2] 何庚声,李慧,崔富强,等. 甘肃省不同经济状况地区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2,8(4):217-219.

[3] 温莹,刘凤洁. 柳州市某社区儿童父母计划免疫知识的知晓情况调查[J]. 社区医学杂志,2011,9(10):41-42.

[4] 张德春,崔骊,李胜玲. 健康教育对社区儿童家长获取计划免疫知识的效果评价[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8):739-742.

[5] 岑绮玲,罗小燕,赵玲杰,等. 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的健康教育效果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1):1467-1468.

[6] 孙晓冬,赵丽丽,胡家瑜,等. 上海市儿童计划免疫与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中国计划免疫,2001,7(5):262-264.

[7] 程昌华,王芳. 儿童预防接种中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22(2):122-123.

免疫学基础范文9

【关键词】儿童;学龄前;乙型肝炎病毒;疫苗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约40%携带乙肝病毒(HBV)的母亲可将病毒传染给其婴儿,如新生儿感染HBV后,90% ~ 95%将发展成慢性携带状态[1]。应用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在母婴间垂直传播及人群间水平传播,降低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控制乙肝的发病率。为了解五莲县托幼儿童乙肝疫苗免疫状况,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12年进行了此次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潮河、许孟、街头、于里4乡镇,每处随机抽取1所幼儿园及县直机关幼儿园,每所幼儿园随机抽取大、中、小班各一个,被抽中班级的儿童均为调查对象。

1.2 样本采集 由经培训的专业卫生人员现场采集调查对象静脉血2-3毫升,送当地实验室尽快分离血清,血清冷冻保存,统一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1.3 检测方法和判断标准 采用ELISA法检测乙肝HbsAg和抗-HBs,试剂盒由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批号20120621),有效期内使用。按试剂盒提供的说明书操作及判断结果。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率的比较用x2检验。

2 结果

2.1 托幼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情况 共调查495名儿童,有全程免疫史的儿童481名,未全程免疫的儿童14名,全程接种率97.17%。

2.2 不同免疫次数托幼儿童抗-HBs阳性率比较 1992年开始五莲县实行的乙肝疫苗免疫程序是0、1、6月基础免疫3针,3~5年后加强免疫一针的免疫程序。调查结果发现,未完成基础免疫的托幼儿童的抗体阳性率较低,仅为50.00%,只完成基础免疫的托幼儿童抗体阳性率为57.76%,加强一针的托幼儿童抗体阳性率有所升高为78.43%,而加强2针或以上的托幼儿童抗体阳性率达到了85.71%(表1)。无加强免疫的儿童抗-HBs阳性率(57.76%)明显低于有加强免疫的儿童(78.43%),而加强1针的儿童抗体阳性率与加强2针或以上的儿童无差异(x2分别为22.54和3.78,P0.05)。

2.3 不同年龄段托幼儿童抗-HBs阳性率比较 按五莲县现行的免疫程序将调查对象分成3个年龄段,由表2可以看出,同年龄组有加强免疫史的儿童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只完成基础免疫的儿童;在只有基础免疫史的儿童中,高年龄段(≥6岁)儿童抗-HBs阳性率(38.46%)低于低年龄段(≤4岁)儿童(69.72%)(x2=15.68,P

2.4 不同性别、城乡托幼儿童抗-HBs阳性率比较 495名儿童中,抗-HBs阳性 327名,抗-HBs阳性率为66.06%,其中,男童65.64%(170/259),女童为66.53%(157/236)。城区、乡镇儿童抗-HBs阳性率分别为67.68%(67/99)和65.65%(260/396)。不同性别、城乡儿童间抗-HBs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04和0.14,均P>0.05)。

3 讨论

结果分析显示,五莲县托幼儿童的乙肝疫苗接种率较高,HbsAg携带率已降至较低水平,表明自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托幼儿童的总抗-HBs阳性率并不高,只有加强免疫的儿童抗-HBs阳性率达到了78.43%。同年龄组有加强免疫史的儿童抗-HBs阳性率明显高于只完成基础免疫的儿童,且在只有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史的儿童中高年龄段儿童抗-HBs阳性率低于低年龄段儿童,而在有加强免疫的儿童中该差异则不明显,可见加强免疫的重要性。

有资料显示,约有5% ~10%的儿童初次全程免疫无应答,且初免后5~ 6a检测,已有10%~40%的人抗-HBs转阴,这部分人在加强接种前仍有被HBV感染的可能性[2]。这说明免疫次数是影响抗-HBs阳性率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检测出抗-HBs阴性儿童时应及时予以加强免疫。

参考文献:

免疫学基础范文10

【关键词】 临床免疫学; 免疫检验; 实践; 探索

临床免疫学是免疫学与临床医学的重要连接环节。免疫学检验是以免疫学原理为基础,利用各种具有敏感特性的标记技术,对各种病理和生理的免疫学指标行特异性、超微量地分析,包括细胞的、体液的诊治及预后评估[1]。就免疫学检验进行准确定位,是临床医生依据检验结果对疾病进行诊治和防控的有效技术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就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的相关实施与探索进行综述如下。

1 临床免疫学概念

临床免疫学属重要的免疫学分支部分,为免疫学应用到临床医学的途径。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与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相关性,为临床及时、科学的应用免疫学新技术,在疾病的治疗、监测、确诊、预后中均发挥重要的引导及参考作用[2]。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多种免疫学技术已被普遍开展应用,如流式细胞式和免疫细胞检测及分类技术、血清蛋白电泳技术及各种肽类物质、激素、细胞因子、肿瘤标志的检测技术等[3]。随着目前检验项目在临床的不断增多,临床医务人员及患者自身都对临床检验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各种免疫学技术均需紧跟医疗科技发展步伐,更全面、迅速的发展,以尽快的与临床应用适宜,进而开展临床免疫学技术的崭新局面。

2 临床免疫学促进新技术发展

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创新基础均需有相应的理论,如PCR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均为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重要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而这些技巧中,理论基础为DNA的双螺旋。同时免疫学的抗体理论与抗原对多种临床免疫学新技术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如标记技术、沉淀、凝集等的发展进展[4]。近年来,受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渗透及免疫学的飞速积习难改展,使免疫学在理论上获得了较大的突破。

3 临床免疫学新技术发展特点分析

3.1 多学科交融 临床免疫学经典技术包括免疫标记技术、溶血技术、中和技术、沉淀技术、凝集技术等。以上技术为临床免疫学基础,在临床免疫学传统及现代的理论中均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以上技术或其基础上发展创新的技术至今仍在科学研究和临床检验中广泛应用。但生命科学在不断发展,不同学科间渐较难明确区分和界定,形成广泛的渗透和交叉的局面,而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适体技术、分子杂交技术、PCR技术、染色质沉淀技术等免疫学新技术,使免疫应用范围和理论不断拓展。另外,临床免疫检验中,组织学、细胞学中的显微镜技术也为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如由普通显微镜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联合对抗原进行检测,自身抗体采用荧光显微镜与荧光标记技术联合进行检测。且电子显微镜对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免疫细胞的行为可直接行动态观察。以上技术的应用,使临床免疫学技术得到了较大丰富,为发展提供了动力及方向[5]。同时免疫学检测数据显著多,用日益复杂,有效分析数据和正确应用结果显得较为重要故临床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也渐趋深入。

3.2 高通量、智能化、自动化的免疫新技术 临床免疫学检测具有同步化、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与传统手工操作有较大的区别,如微粒子酶免疫技术、电化学发学分析技术等,毛细管电泳技术也在临床广泛应用,目的,生物芯片技术使整个检验医学检测实现了大规模、平行化、高通量的要求。同时,组学技术、后基因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极大的满足了临床免疫学需要。

4 免疫学检验定义

4.1 临床免疫学中免疫学检验为重要组织部分 以基础免疫学理论作指导,临床免疫学对免疫学方法及技术不断创新,在对疾病研究,特别是自身免疫病、肿瘤、传染病、血液病、免疫缺陷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发机制、诊治、预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属免疫学分支学科,是基础免疫学内容与临床免疫学内容的中间环节,为临床医师对疾病进行研究的相关技术方法。

4.2 免疫学检验的相关定义 依据免疫学原理,特别是抗体与抗原反应原理,对各种敏感标记进行利用,如荧光素、发光物质、放射性同位素等,特异地、超微量的对各种病理和生理免疫学指标进行分析,包括细胞的和体液应用,行疾病诊治和评估的一组医学临床检验项目[6]。其要点为即对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加以利用,又可对免疫学参数的各种内容进行检测。

5 免疫学检验存在的问题

5.1 定位 目前,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单位中,尚未设立免疫学检验专业,无专业的检验设备,无实验室,无固定的专业的检验人员,免疫学检验中的一些项目被分散在微生物实验室和生化实验室进行检验,对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5.2 质量管理分析 虽免疫学检验中大部分项目在各大医学中已参加了国家卫生部相关室间质量评估活动,但在对室内质量进行控制的环节中,仍较为薄弱。对于大部分免疫学检验项目,在质控品和标准品上,国内尚未做到有效统一,虽部分有供应,但项目不全,价格昂贵[7]。故多数试验室质量控制不达标,导致检验质量不稳定。目前,尚普遍存在试剂缺乏统一的现象,检验结果中的假阴性、假阳性较难杜绝,为质量管理及标准化检查带来了一定难度[8]。同时,专业的免疫学检验人员较少,缺乏高素质、高学历的带头人,同时也缺乏娴熟操作的技术人员[9]。此外,还存在研究内容与临床缺乏有效结合等,在疾病诊治中未发挥有效作用[10]。

6 发展建议

针对免疫检验的重要性,医院领导和检验科需重视免疫学检验专业的设置,设备引进、项目定位和人员配备,加强培训,建全室内质量控制[11],同时成立免疫检验学小组,就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解决方案,各级质量部分需加强参考品、质控品的管理,以提高检验效果,使临床免疫学作用落到实处[12]。

7 小结

综上,临床检验为临床免疫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项技术的研发为临床检验学发展提供了机遇,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节约了样本用量,实现了疾病准确、快速、无创的诊断。同时也需正视存在的困难,对复杂的数据行合理和有效的应用,以减轻患者负担,控制成本。同时加强基础研究的合作与交流,让从业者加强各种技术的培养和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满足临床免疫检验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松华,罗识奇,周为民,等.28所医疗机构检验免疫学部分指标现场检测调查[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2):154.

[2] Beutler B,Casanova J L.New frontiers in immunology.Workshop on The Road Ahead:Future directions in fundamental and clinical immunology[J].EMBO(European Molecular Biology Organization),2005,6(7):620-623.

[3] 武建国.老年人抗病毒螺旋抗体测定的假阳性率偏高[J].临床检验杂志,2006,24(4):241-243.

[4] Hartmann M,Schrenk M,Dottinger A,et al.Expanding assay dynamics:a combined competitive and direct assay system for the quantification of proteins in multiplexed immunoassays[J].Clin Chen,2009,54(1):956-963.

[5] 周镇先,吴玉强,黄茂萍,等.国产抗HBs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1):70.

[6] Shoshan S H,Admon A.Novel technologies for cancer biomarker discovery:humoral proteomics[J].Cancer Biomark,2007,3(1):141-154.

[7]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第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559-712.

[8] 史俊敏,吴晓勇.临床检验质量管理的重要性[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2(8):2377-2378.

[9] 张伟民,宋超.落实质量考核与监督措施,促进独立实验室健康发展-对医学独立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与探讨[J].浙江检验医学,2009,7(3):285-287.

[10] 师建国,田玉梅,郭芝芳,等.量子共振检测在精神分裂症诊断中的应用(摘要)[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八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0:288-289.

[11] 袁红,黄文芳,杨明清,等.对四川省二级及二级以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的检查及指导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9,26(18):126.

免疫学基础范文11

1课程定位与目的

众所周知,免疫学知识体量庞大、术语概念性较强,理论比较艰深且更新速度很快,即使对于医学专业学生而言也是较难掌握的基础医学学科之一。因此,过于专业的课程内容可能会使得非医学类专业学生觉得“过难”、“过深”,从而对免疫学课程望而却步,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因此,考虑到通识课以及免疫学教学内容的特点,我们将开设课程设为《人体最好的医生———免疫力》,旨在从定位上淡化课程内容的概念色彩,避免让学生产生畏惧情绪,以求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作为一门综合性大学的全校通选课,我们发现绝大多数选课的学生来自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文科类学院,这些学生文史知识丰富、阅读积极性较高、思维活跃,但是涉猎医学包括免疫学知识的机会较少,且缺乏适当水平的读物作为媒介。因此,我们将本课程定位为高级科普类课程,强调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不单纯把科学理论简单化,而是以案例式教学的方式,将相关的免疫学知识通俗化,及时与日常生活中的情形状况相联系,从学生容易接触、更有感触的地方入手,始终贯彻实用性的目标进行讲授。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人体免疫系统的基础上,提高维护自身免疫力的意识,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工作中。

2教材选用及课程架构

目前国内医学专业的高等学校统编教材学术性较强,不适合文科类学生使用,而适合于非医学专业学生使用的免疫学通识教材尚未开发。因此,我们经过对若干非教材类读物的对比分析,选用《免疫学/生命之窗》一书,该书在介绍免疫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通俗、形象地介绍免疫学领域的最新进展。选用该教材的原因考虑到:一是该书对免疫学基本知识均有覆盖,对于保证讲授的体系性很有帮助;二是从案例出发介绍免疫学的理论,便于文科学生理解;三是全书各个章节图文并茂,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加快理解速度,降低门槛障碍。此外,我们还选择了《免疫力是人体最好的医生》一书作为重要的参考书,内容更加精简易于学生理解。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开课前教学组做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和讨论。我们从免疫基础知识出发,将教学内容划分成不同的模块,通过案例分析环境与免疫、药物与免疫、营养与免疫、心理与免疫、中医与免疫、感染与免疫、肿瘤与免疫等的关系;从教学目标上,我们做了如下设计,即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向学生传递提高免疫力的生活智慧,教会学生如何缓解学业压力,树立正确的免疫学观念,教会学生免疫力的自我检测,达到完善知识、充实内心和提高健康生活方法的目的。

3优化教学内容,提高上课效率

目前,我校通选课课时数为16学时,而免疫学课程信息量大,较短的教学时间不足以深入、透彻、全面地讲解免疫学知识。因此,如何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有限的学时数,既保证知识传递的科学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按照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见表1),我们对授课内容进行精选和取舍。大多数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对免疫系统所知甚微,因此对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等基础知识的讲授是课程的重点之一[1]。不同免疫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过程非常复杂,这部分内容是文科类专业学生学习的难点。此外,我们选取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模块进行了讲授。比如介绍药物与免疫时,在讲授免疫增强剂、免疫抑制剂的基础上,对当前研究较热的免疫治疗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在讲授环境与免疫时,我们从雾霾天气说起,介绍黏膜免疫的组成、功能,及其与慢性炎症、肿瘤的关系。讲授生活方式与免疫时,我们从学习压力重、考研、就业等学生面临的压力谈起,讲授心理/情感状态均能影响了免疫系统,继而影响新陈代谢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等,从而影响个人的健康。让枯燥无味的免疫学知识从课本中走进大学生的生活,鼓励学生调整心态、正确对待压力、摒弃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提升自身免疫力。

4采用案例法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通过实际案例的讲解和细致分析,引出重点、难点,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一过程中,利用已有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故能吸引学生听讲并引导学生对免疫学产生兴趣[2-4]。在感染与免疫一章节的讲授过程中,列举HBV、HIV、SARS、禽流感等病毒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学致病机制。从免疫学角度教会学生认识乙肝疫苗的预防意义、正确对待乙肝患者,增强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意识。在面向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免疫学通选课上,我们授课内容也体现了免疫学理论和临床治疗的前沿进展。例如讲授药物与免疫时,列举当前研究较热的靶向PD-1、CTLA-4的单抗药物,又称为“免疫卡控点”疗法,其在部分黑色素瘤患者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在讲授肿瘤与免疫的过程中,介绍免疫细胞治疗的多种方式,尤其列举了当前研究较热的CART细胞疗法。通过介绍这些前沿进展,使得文科类专业学生对当前的医学研究热点作一了解,大大拓展了视野。

5考核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采用提交论文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的检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向学生强调,采用免疫学理论和视角对自己经历或者周围发生的事件进行分析。从反馈的结果来看,无论是知识储备还是健康习惯培养,学生均有所收益,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比如,有的学生以免疫学知识深刻解析了自己所经历疾病的过程,包括对疾病的重新理解、治疗药物带来的一系列身体和心理的改变,再到生活方式的反思和改善。我们还及时通过山东大学的选课平台对选课学生所反馈的免疫学通选课评价进行了及时的了解和分析,让我们感到欣慰和欣喜的是,很多学生都给出了如“非常有趣,很长知识”、“扩展了医学知识”、“免疫学概念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结合”等评价,这也表明我们初步达成了面向文科类学生开设本课的目的。

6思考和尚解决的问题

虽然我们开设的免疫学全校通识课已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针对文科类专业的免疫学教学活动仍有待于深入改革和探索。例如,结合研讨式教学,通过辩论、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积极发言,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此外,能否通过增加实验室参观、观摩实验课的形式使文科类专业学生对免疫系统有较为直观的了解,在调动学生兴趣的同时,使文科类专业学生对医学免疫学实验有一定程度的认知。此外,部分文科专业学生将来可能从事与健康和医学相关的媒体工作,因此了解和掌握必要医学知识、树立健康意识并能够在具体工作中正确运用,对社会整体医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樱,,金伯泉.药学专业《免疫学概论》教学内容改革的体会[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32(7):1060-1061.

[2]孙爱平,张国俊,赵铁锁,等.基于网络平台的“翻转课堂”冶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上的应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6,32(10):1534-1536.

[3]尹晓琳,魏林,曾瑞红,等.医学免疫学多种教学改革方法的利与弊[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4-5.

免疫学基础范文12

实施入托入学查验是贯彻实施中国传染病防治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每年的三月、九月学校幼儿园新生入学、为加强学校及托幼机构的传染病防治工作,有效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在学校托幼机构爆发、流行以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开展入托入学查验接种证的通知,我院承担辖区幼儿园学校接种证查验的工作。儿童入托、入学前一律凭预防接种证到家庭所在的辖区医院进行接种证查验,合格后加盖“基础疫苗已完成”或“加强疫苗已完成”章方可入托、入学。从2005年开展查验工作至今,计划免疫门诊采取由校医统一收取接种证,我院派遣计划免疫工作人员入校查验,对逾期漏种儿童下发通知单由儿童监护人带孩子至接种门诊补种。

回顾近几年工作对存在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整改。以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完成。⑴儿童家长对计划免疫知识知晓率较低,对接种工作不配合,部分家长对预防接种依从性不强,多次通知仍不能按时补种。⑵孩子新入托入学环境不适应,经常生病影响疫苗接种。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随父母各地流动,对国家扩大免疫疫苗接种政策知晓率低,漏种疫苗较多。短时间不能补种完全。⑷每年疫苗接种事件对家长早造成负面影响,进而影响疫苗接种。⑸部分私立学校幼儿园校医经常更换,工作连续性不强。⑹部分疫苗为收费疫苗,不可强制执行。如水痘传染性极强,在潜伏期即有很强的传染性,,近距离接触对未接接种水痘儿童极易造成感染并造成疾病快速流行,并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对家长社会增加负担。

为确保入学入托儿童按照免疫规划流程完成疫苗接种,建立有效免疫屏障为保障辖区儿童身体健康。我院计划免疫门诊采取多种措施、对托幼儿童查验卡介苗、脊灰、百白破、麻疹、乙肝、流脑、乙脑、甲肝、麻腮风等国家扩大基础疫苗接种情况进行查验,同时及时的对托幼、学龄前儿童进行漏种疫苗接种和麻腮风、白破二联疫苗加强接种。对已完成全程疫苗的儿童进行加盖“基础疫苗已完成” 或“加强疫苗已完成”章,我们以高度责任心认真查验每个儿童的接种证,分析以上原因对免疫接种未完成儿童采取以下措施:

(1)安排专题讲座、对辖区幼儿园、学校、园医、校医进行免疫接种知识培训及儿童常见病多发病防治。达到详细了解免疫接种流程。能够独立熟练查验接种。在儿童准备入园入学前及时发现漏种针次,并督促家长至原接种门诊补种。

(2)对全部入园入学儿童基础疫苗接种信息进行接种证电子表格录入,实施实时监控,对达到接种疫苗时间儿童及时通知补种,并在电子表格中录入,在各类疫苗查漏补种不用再次收取接种证达到快速收集资料。

(3)充分利用河南省预防接种信息平台,对在本省接种的异地儿童接种信息进行核查登记,并及时上传补种信息,避免重复个案,达到信息资源共享。为政府统计接种率做好基础工作。

(4)安排有经验的计划免疫工作人员深入辖区学校幼儿园,现场进行查验,填写补种通知单。收取未种儿童接种本。由班主任通过校信通通知家长带未种儿童补种

(5)对接种儿童详细询问免疫史、过敏史、健康情况。做到安全接种。并将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告知家长,预防接种疫苗发生异常反应时,对家长要先及时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在心理疏导和心理护理过程中要讲究技巧和正确的方法才能有效,取得家长信任并配合处理措施得以保证接种流程顺利实施。

(6)认真做好查验工作的各项登记,;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儿童按照麻疹、脊灰、乙肝、卡介苗、百白破顺序及时预约,督促其尽快完成接种。完成接种后将完成接种信息填入登记入档保存。并将补种记录反馈至学校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