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

时间:2023-12-21 10:37:00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1

关键词:高效益;低密度;趋向;展望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5-0178-1

根据我国国情,水产养殖业的可用面积实际上还有很多,在技术改革不断加快的今天,如何利用经济学规律、尊重自然发展来建立完整科学的养殖模式,将水产养殖推向可持续性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养殖水域和自然资源,保护养殖水域生态平衡,是水产养殖业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1 水产养殖业发展创新性趋势

创新性养殖模式:低密度、高效益。目前来说,养殖的高密度、低收益往往是制约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在高密度的养殖作业中,鱼病虫害的发病率往往较高,收获的鱼类身体内往往残留有大量的农药等化学残留物,水质也会因此恶化。在今后的水产养殖中,必然会在低密度的养殖环境中进行自然养殖,尽量避免农药的使用及污染。

创新性养殖方法:立体型、复合型养殖模式。水产养殖的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单一性养殖,会慢慢趋向于复合型和立体型养殖模式。

创新性思想:改变养殖从业人员的思想观念,改变营销策略。从业人员不再仅仅局限于技术性、单纯性的养殖作业,在今后的发展趋势中,养殖人员的养殖方向将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真正做到将生产重心转变到水产营销上来。

创新养殖资本:养殖业的发展是以市场需求为风向标的。在国内水产养殖渐成规模的今天,应当紧抓机遇,创造自己的特色品牌,走健康、环保的水产养殖路线,例如号召水产养殖低脂肪、高蛋白、高营养等特色养殖,真正做到特色养殖,提高养殖资本。

创新性养殖品种:我国养殖业逐渐发展的今天,多品种的区域养殖将逐渐偏向于独一品种的特色化养殖,单一的养殖品种更加有利于形成强势品种,加强养殖业的地域独特性,拉大与周边养殖业的差异,在激烈的养殖产业竞争中加大自己的养殖优势和竞争力。

2 对于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建设性意见

2.1 继续深化养殖结构改革

养殖结构的改变应当从养殖属性和养殖方向来进行更新改革。例如沿海地域的滩涂养殖比较普遍,但也有必要尝试工厂化作业养殖或者深海养殖,将养殖空间最大化扩张。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心理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从前满足于温饱,而现在观光旅游已然较为常见,所以养殖业可以向观光类、休闲类方向发展,利用养殖业天然的地域优势来吸引消费,带动地域化养殖业的发展,继而带动该地域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2.2 加大养殖品种优化

在养育品种上,需要注意的是必须选一种稳定性较强的鱼种,类似于草鱼、鲈鱼、大白鱼等需求量较大的淡水鱼类就可以大规模养殖,另外也可以引进其他有优势的鱼种进行实验性养殖,例如一些高蛋白低脂肪的鱼种在市场上就颇受欢迎。需要注意的是,养殖珍稀或者外地鱼种过程中必须有相关技术专家的监督和指导,尽量避免因鱼种养殖的技术性问题所造成的资源和资金的浪费。

2.3 不断提升养殖区域优势

在水产养殖业中,往往地域化较普遍,在这个基础上引进政府的参与,建设区域性的养殖培育基地,最大化利用地方政府的牵头作用。地方政府需要尽量调动水产养殖业的群众参与性和企业合作性,建立公众的技术小组,真正带动该地域的水产养殖业共同发展,从而提高该地区水产养殖业的整体优势。

2.4 保证养殖品种的质量安全

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水产养殖业也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间,然而市场竞争和挑战也是相应增大的,对于水产品的质量和价格要求也越来越严苛。以前的高产量、低质量的养殖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国际化市场的需求。所以渔业产品的质量安全已经成为我国养殖业能否具有国际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这种发展需求之下,首先考虑养殖的标准化操作,监理一套完整而又科学的养殖操作流程,摒弃旧有的人工化、经验化养殖,其次考虑引进先进的质量监测系统和模式,为水产品提供更加完整的质量保证,在生产过程中也必须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实行更加严格和规范的管理系统,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养殖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从主观上杜绝不安全因素的产生。

3 总结

我国水产养殖业在提高国民经济生产的同时,也为水产业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竞争力度,同时就目前情况来看,国内的水产养殖业仍然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不好的养殖习惯,在这种发展背景之下,必须将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同时进行,不断优化养殖结构和养殖品种,在创新性养殖模式的引导下为我国水产养殖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契机和方向。

水产养殖同时也和国民身体素质,生活水平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水产养殖业的质量技术水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水产养殖的高效益、低密度经营模式也是迫在眉睫。不断优化技术,不断提高产量质量,不断地着重思考环境保护的分量,都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这些相关企业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参考文献

[1] 刘焕亮.中国水产业及其养殖业的发展与科技成就——庆祝建国五十周年[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1999,(03).

[2] 王海华,徐厚民,黄江峰,盛银平,吴苏敏.我国水产养殖业现状与发展对策[J].江西水产科技,2003,(01).

[3] 杨正先,孟范平,朱小山,李永祺.海水养殖业与可持续发展[J].海洋科学,2004,(10).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2

“阿昌,考上哪所大学了?”“华南农业大学。” “不错啊小子,恭喜恭喜!哪个专业啊?”“水产养殖。”“什么,你去学养鱼了?”又是一张张大的嘴巴,眼睛也像看到怪物般睁得大大的。我已经习惯了,基本上每一个人听到我的回答后都这表情,见怪不怪,只能自己无奈地傻笑附和。对啊,学养鱼去了。持有水产养殖专业就是学养鱼的观点的人不少,我很难向所有人一一解释。因为这么说也并非全错,事实上,养鱼就是水产养殖大板块中的一部分。但水产养殖绝非只是一个单纯学养鱼的枯燥专业,它是研究水产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性、生存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内在联系、养殖理论与技术的一门学科,简单来说就是研究一切生活在水中或者与水有关的生物及非生物。下面就让我为大家揭开这个专业的神秘面纱吧。

水产养殖作为一门偏应用的学科,让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格外的生动有趣。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专属小鱼缸,同学们喜欢在里面养上一些美丽的观赏鱼类、龟鳖、水母等可爱的小生物,每天看着它们慢悠悠地游来游去,开心地吃着美食,我们的心情自然也变得格外舒畅。一般水产养殖专业的实验室条件都不差,如果你热衷于做水产实验,老师会给你充分的支持和帮助,让你可以尽情地去发挥,勇敢地去探索。我们大一就开始学习解剖,观察水生生物样本各个器官的位置,借此分析它们的生活习性。除了实验室,外出的 “探索之旅”是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你可以到湖边采样回实验室进行实验,对其中的化学物质和藻类加以分析;也可以去采集鱼的样品,见识到几十上百种的鱼类,游山玩水甚是惬意;还可以去养殖场对鱼的死亡原因进行测定,就像法医一样。总之,你可以游刃于水产之间不亦乐乎。

看完了上面的描述,你是不是已经开始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大学生活有了一种别样的兴趣呢?当然,我们不能只关心水产养殖在学校的情况,我们还应该关心这个专业毕业后到底能做些什么。据以往的就业方向来看,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的走向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1.若你商业头脑敏锐,你可以从事水产品的销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业务员。水产品的销售涉及收购商、采购商、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终端,以及最近兴起的电商等,这都是你大显身手的商业领域。

2.目前的水产养殖大多是粗放型的,以小农小户为主,今后将会向资源集约化、绿色环保原生态养殖方向发展,这就需要更多的新世纪技术型人才。所以你可以进入一些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当研究员或到有关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3.除了水产行业的主体产业链之外,还有很多与水产相关的产业或者工作岗位,就业方向十分广泛。如进入生产螺旋藻、海马、海参等保健品或药品行业;到一些报道水产资讯的杂志、期刊、报纸等媒体行业当记者;海关部门会招聘水产养殖专业的人员检查水产品;政府海洋与渔业局等与水产相关的部门也会招聘水产专业的公务员;目前兴起的农家乐等休闲渔业场所或者称之为观光渔业,也需要大量的水产专业人员;女生可以辅修会计相关专业进入水产企业做财务相关工作。渔业行政机关、水产技术推广站、渔政监督管理站、动物检疫部门、名优特水产品良种场、养殖场、饲料加工厂、水产品加工厂、水产公司……等等,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眼花了呢?

水产养殖既不是一个朝阳产业,也不是一个夕阳产业,但肯定是个常青产业。在过去的二十年,水产养殖是食品领域增长最快的行业之一,全国水产养殖保持着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渔业重点省的优势养殖区域和主导养殖品种也在逐步形成。水产养殖的巨大市场需求带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为这个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很好的就业机会。

中国水产养殖业还有很多空白的地方,它不像其他行业发展得那么成熟,更因此,它的成长空间是巨大的,等待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大家庭去填补那些空白。水产养殖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开发。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3

一、我区水产养殖业基本情况

*区水产养殖业发端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前二十年一直在粗放形态下徘徊。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在引进虾类围塘养殖后,全区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但总体上还是粗放式经营。进入新世纪后,我区加大了渔业结构调整力度,水产养殖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20*年的几年间,全区水产养殖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20*年更是达到高峰。20*年以来,受临港产业快速发展等影响和制约,水产养殖发展势头趋缓并呈逐年回落态势。从发展历史看,水产养殖业在我区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进一步优化了渔业结构。近年来,*区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科技创新等,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20*年底止,全区水产养殖总面积为5.21万亩,养殖产量为1.55万吨,占全区渔业总产量(10.5万吨)的14.76%,养殖总产值为2.25亿元,占全区渔业总产值(7.03亿元)的32.*%。在渔场面积缩小、渔业资源衰退、捕捞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优化了渔业结构,为我区渔业的发展、渔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渔农民致富的新门路。据调查,20*年以来我区有大批渔(农)民转产水产养殖业,如长白乡有25名捕捞劳力转产水产养殖业,小沙镇毛峙村30多名捕捞渔民上岸承包了近1000亩养殖塘进行水产养殖。目前,全区从事水产养殖业的劳动力已达2000多人。其中,还涌现出一些如陈文龙、黄秀癸等的养殖能人和养殖大户(旭旺养殖场的对虾亩纯利润11万元、绿源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对虾单茬亩产1150公斤双双荣获浙江省首届农业吉尼斯记录)。20*年水产养殖劳均收入达3.5万元以上,为全区农渔村居民人均收入(9741元、比上年增17%)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

3、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渔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水产养殖业为水产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加工原料,同时养殖产品加工后提高了附加值,也促进了渔业增效、渔农民增收。水产养殖业带动了饲料、药物、运输、服务、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为渔农民和社会富余人员增加了就业机会。水产养殖业促进了渔农村集体经济增长,我区部分二三产业不够发达的乡村,充分利用一些滩涂、荒田、低产田发展水产养殖,稳定了集体经济。

4、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增添了舟山的特色。一直以来,海洋渔业是舟山最倩丽的名片之一,来舟山的游客在游览完海山风光之后,都不忘品尝和选购舟山的特色海鲜。当前,我区水产养殖业已形成了虾、蟹、鱼、贝等四大类30多个产品的格局。水产养殖在丰富水产品品种、增加渔业产量的同时,弥补了海洋捕捞特别是伏季休渔期间水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此外有些水产养殖基地还为游客提供了休闲观光场所。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为我们舟山添彩加色。

二、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区水产养殖业经过多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水产养殖业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临港产业的发展与水产养殖业的矛盾日益突出。近年来,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给水产养殖业带来了严重冲击,主要反映在空间上的矛盾。一些养殖塘纷纷被征用,养殖空间被临港产业挤占。全区海水围塘养殖面积已从20*年的近3万亩,减少到20*年的1.9万亩。随着“南生活、北生产”战略的深入实施,原来编制的水产养殖发展规划中一些产业布局已不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预计我区的海水围塘养殖面积还将进一步缩小。同时,还有些认识上的误差,认为工业经济是强区之路,水产养殖产生不了多少GDP和财政收入,对发展水产养殖业热情不高。如有些地方对现有养殖塘采取一年一包的办法,以方便今后在发展临港产业征用养殖塘时的政策处理。

2、水产养殖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区海域环境质量主要受长江、钱塘江、甬江等江河污染物排放的影响。随着这些区域临江、临港产业的加快发展及人口的不断集聚,工业污水、生活废水等排放量不断增加,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舟山本地临港产业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近海水质的恶化。养殖户自身投放的饲料、鲜活饵料残余以及养殖产品排放的大量有机物,也对养殖区域周围的水域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目前,全区称得上设施渔业的养殖面积不到1000亩,约占围塘养殖总面积的5%。虽然我区有陈文龙、黄秀癸等一批养殖能人和一些先进养殖模式,且许多养殖户也有采用先进养殖技术和模式的意愿,但由于资金缺乏、技术落后、规划滞后,使得他们不敢投入。同时,由于我区水产养殖业受一家一户传统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资金投入较少,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开发滞后,先进的高产高效养殖模式难以大范围推广普及,影响了养殖业整体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高。20*年,全区1.9万亩围塘平均亩产仅0.59吨,亩产值0.9万元,高低相差20多倍。水产技术推广机制尚不够完善,人员经费缺乏,一些行之有效的养殖科技措施难以迅速推广,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4、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高。水产品质量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最近几年,对虾、梭子蟹、文蛤、泥螺等养殖水产品均有病害发生。其原因:一是环境污染;二是个别养殖户由于缺乏一定的科学用药知识,一旦遇到养殖品种发生病害,常常盲目用药,甚至在不知道何为违禁药物的情况下无意中使用了含有硝基呋喃类、氯霉素等禁用药物,致使一些养殖水产品的药物残留超标,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三、对策和建议

渔业历来是*区的传统基础产业之一,水产养殖是现代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过去,尽管我区的水产养殖在省内面积不是很多、总产量也不是很高,但是养殖技术在全省、乃至全国均有很高的知名度,特别是高位池南美白对虾精养高产技术和大棚南美白对虾反季节养殖技术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是全区乃至全市渔业的亮点和旗帜。展望未来,受过度捕捞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后国内外水产品新增需求将主要靠发展养殖业来补充,而且养殖产品由于规格和品质比较统一、生长期和生产规模可控性强、质量标准容易实施以及贮藏和运输等方面的便利,深受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消费市场的青睐。经过调研,我们认为,在今后一段时期,*区水产养殖业仍是可以有所作为、可以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我们必须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渔(农)增收为目的,把发展高位池和大棚养殖等设施渔业作为海水养殖业的主攻方向,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效益作为海水养殖发展的主要目标,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为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水产养殖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水产养殖在促进渔业结构调整、渔民转产转业、渔业发展、渔村稳定、渔民增收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处理好临港工业与水产养殖业、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要进一步加大对水产养殖工作的领导力度,把水产养殖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产业来抓。建议区政府出台海水精养工程的扶持政策,设立精养高产专项资金,加大对公益性和产业共性技术的投入,对疫苗、良种给予资金补贴以引导渔民应用新技术,加大推广体系人才、资金和设备等的投入,以推动全区海水精养工程的发展。区政府设立的生态建设基金,要适当向无公害水产养殖生产倾斜,对推进无公害水产品基地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助和奖励。针对精养投入大、资本回收时间长的特点,建议将养殖塘承包期延长到十年左右,以鼓励养殖户大胆投资。渔业部门要积极向上争取省、市养殖专项资金,区财政要配套一定比例的资金。交通、科技、电力、水利等部门要做好基础设施向水产养殖基地的延伸工作。针对水产养殖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水产养殖户和养殖企业保险意识不强的现状,要积极开展水产养殖保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延伸保险公司对养殖户、企业开展保险业务。

2、保持重点区域长期稳定,着力推进养殖结构调整。要将重点水产养殖区纳入长期保护发展规划,在符合国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将保护区域长期稳定,不作他用,以利全区水产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根据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围绕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认真做好养殖规划调整工作,做到有保有压。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可供选择的区域有:小沙旭旺养殖场600亩,长白绿源水产养殖公司1000亩,长白大满养殖场500亩,干览富田小芦畈养殖场300亩,册子大晒网80亩,册子双螺80亩,岑港韭菜塘230亩,岑港北斗岙300亩(包括100亩左右抛荒农田),长白小满涂280亩,环南大巨100亩,环南摘箬山东岙110亩,小沙小江尖60亩,岑港海景养殖区块100亩,全区合计约4000亩面积。建议在搞好高产精养基地建设规划论证工作的基础上,将这些区域开发为海水精养基地。

3、着力构筑多元化的投入体系,不断加快产业化进程。针对目前全区养殖大户投入不足、养殖规模不大的现状,积极开展招商引资,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民间资本投向养殖业。积极推行养殖股份合作制,通过养殖大户的技术与社会资金的结合,大力发展养殖民营经济,推进养殖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积极鼓励水产养殖户通过集资、合股、贷款等方式,发展高位池精养(每亩1.5万元左右)。鼓励养殖户通过引进民营企业,运用集资、贷款、合股等方式,发展大棚养殖(每亩15万元左右)。建议金融部门加大对水产养殖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牢固树立“流通富民”的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培植水产品营销主体,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要积极吸纳农民经纪人、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和企业家等能人贤才,组建规范操作、有效运转的行业协会,发挥行业自律、服务协调职能,进行生产营销的分工合作,争取市场主动。鼓励组建多种养殖协会,如南美白对虾养殖协会、三疣梭子蟹养殖协会等。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成立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采取“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办社原则,发挥其新的作用。要高度重视养殖产品的加工增值问题,围绕西码头水产品精深加工集聚区、西码头中心渔港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各类资本新办或嫁接改造龙头加工企业。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继续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出口龙头企业,引导和推动养殖加工出口上规模、上档次。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养殖户之间通过订单、合作、利润返还等方式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重点推动“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鼓励水产企业积极参与各类渔博会、展销会、洽谈会等,努力提高我区水产品的知名度。要围绕三年百家农渔家乐行动,把一些养殖基地培育成为休闲渔业基地。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4

(1.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贵州正安563400;2.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作者简介:王金娜(1988-),女,研究生,正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E-mail:895609959@qq.com

通讯作者:安苗(1970-),男,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水产动物增养殖的教学和鱼类种质资源。E-mail:gzuam@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5.03.022

虹鳟(Oncorhynchusmykiss)又称彩虹鳟,三文鳟。体呈长纺锤形,吻圆、鳞细而圆,背部和头部苍青色或深灰色,下腹部银白色,体背、体侧与鳍上有分散的小黑点,性成熟的个体体侧中部沿侧线上有一条类似彩虹的紫红色彩带,并延伸至尾鳍基部而得名。虹鳟在鱼类分类学上隶属于鲱形目、鲑鳟亚目、鲑科(Salmonidae)、鲑属(Salmo),是北半球的冷水性鱼类,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西岸,是适应性较广的一种冷水性鱼类[1]。虹鳟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要求水体流速在2~30cm/s之间,溶氧量达到5mg/L以上,水温为8~18℃(稚鱼生活的适宜水温为10℃),最适生长水温为16~18℃,没有明显的生长下限温度,只要水不结冰就能够摄食生长;虹鳟为短日照型鱼类,其繁殖季节为10月至翌年的2月。

虹鳟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驯化养殖的经济鱼类之一,为典型的肉食性、冷水性鱼类,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几乎不含胆固醇,并且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DHA、EPA等优点[2]。美国在1874年就开始了虹鳟鱼的人工养殖,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工养殖虹鳟鱼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人工增养殖探索,如今虹鳟鱼人工养殖已遍及世界五大洲,成为当今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养殖鱼类之一。随着养殖地区不断扩大,养殖产量不断提高,养殖方式也由单一的池塘流水养殖,发展到海水、淡水网箱、围栏养殖以及湖泊水库增养殖。相对而言,我国进行虹鳟鱼的人工养殖起步较晚(比国外晚近一百年),最初是在1959年,朝鲜金日成主席赠送周总理50000粒发眼卵以及6000尾当年鱼种,由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负责试养成功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虹鳟鱼试验场,从而揭开了我国的虹鳟鱼养殖序幕[3]。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广大消费者不仅对水产品需要的数量日益扩大,而且对水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就人们对淡水养殖的鱼类需求而言,中高档的冷水性鲜活鱼(如虹鳟)将逐渐取代传统的鲤科鱼类产品,成为广大消费者生活中补充蛋白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由于虹鳟鱼具有形态别致、容易上钩等特点,现已成为极好的旅游垂钓对象;又由于其具有刺少、肉多、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产量高、生产经济效益好等特性,已经成为目前最具广泛养殖前途的推广对象之一。

1国内外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1.1国外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虹鳟鱼,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西岸,阿拉斯加的克斯硅姆河、落基山脉西侧的加拿大、美国以及墨西哥西北部是虹鳟鱼的天然分布地域。虹鳟具有陆封型、降海型、湖沼型三种类型,陆封型虹鳟生活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的上中游水域中,是目前用于人工养殖的主要类型;降海型虹鳟包括冬季入海与夏季入海两大群体;湖沼型虹鳟生活在比较深的冷水及其沿岸带水域中。1872年美国的生物学家将野生虹鳟鱼发眼卵从太平洋西岸移往内陆进行养殖试验,他发现虹鳟鱼的发眼卵具有便于运输、其稚鱼开口便食人工饵料适合于家化养殖的优良性状,从此以虹鳟鱼为主的冷水性鱼类养殖很快传到欧亚大陆,如今已成为遍布120多个国家及其地区的养殖鱼类;美国华盛顿大学道纳尔逊博士,经过30年的探索研究,从降海型虹鳟鱼中选育出生长快、怀卵量多、肉质鲜美的速生品系,并很快传遍全世界;20世纪80年代,虹鳟鱼养殖业已经发展为世界性的水产养殖业,养殖方式主要是淡水集约化流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以及淡水网箱养殖;20世纪90年代初期,世界主要养殖虹鳟鱼的国家的养殖总产量高达46万t,其中美国、挪威、智利、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丹麦及意大利等国家,依次被称为鳟鱼的养殖大国,这些国家的年生产量都在2万t以上;目前法国的养鳟场达800多个;日本的养鳟场从1877年接受美国赠送的10000粒虹鳟鱼发眼卵开始,到现在已经遍及全国;丹麦的大小养鳟场也达600多个;而美国作为最早养殖虹鳟鱼的国家,如今已有45个州进行虹鳟鱼的养殖[5]。

虹鳟鱼的养殖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的研究推动了虹鳟鱼养殖业的迅速发展。1920年美国西部鱼类营养研究所,开始了虹鳟等冷水性鱼类的营养生理学研究;1957年提出虹鳟鱼全价配合饵料的饵料配方;针对饵料成本高的问题,日本在1962年研发了成本较低,适合于广泛使用的全价配合饵料;全价配合饵料的产生,解决了因营养不良导致的育成效率低下的问题,促使虹鳟鱼的养殖饵料进入了社会商品化的新时期。此外,在虹鳟鱼的生物学研究上,科技工作者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如1937年,美国的学者通过改变光周期的方式促使虹鳟鱼性腺成熟提前的研究取得成功;1962年,日本东京大学野村等人通过光控制虹鳟提前产卵并获得成功。有研究表明,雄性虹鳟鱼的性成熟较早,因此会使生长受到阻碍,但可在稚鱼期通过性转变的方式将虹鳟鱼全部雌性化,然后放入12℃的水体中生长14个月,结果其生长迅速,体重可达500g以上;另有资料显示,虹鳟鱼养殖的过程中,细菌与病毒性疾病是集约化养殖虹鳟的主要威胁,而美国、挪威、日本等虹鳟鱼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在虹鳟鱼病原、病因、预防以及治疗技术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1970年,虹鳟鱼养殖业已经成为生物学基础研究雄厚、经营管理科学以及养殖技术先进的水产养殖业[6]。

1.2我国虹鳟鱼养殖发展概况

与具有悠久历史的家鱼养殖业相比,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还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新兴产业,直到20世纪中叶才传入中国,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7]:

第一阶段:1959年至1965年是虹鳟鱼试验养殖及初期发展阶段。1959年朝鲜主席金日成赠送周总理50000粒发眼卵以及6000尾当年鱼种,由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负责试养,并于同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虹鳟鱼养殖试验站,从而揭开了我国的虹鳟鱼养殖序幕;1963年,该试验站育成我国第一代虹鳟成熟亲鱼,并取得人工繁殖的首次成功;1964年,北京市接受朝鲜平壤市赠送的24尾虹鳟亲鱼、200尾当年稚鱼,并在北京市水产研究所试养;1965年,黑龙江水产科学研究所虹鳟鱼养殖试验站迁移至宁安市渤海镇莲花村。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是虹鳟鱼养殖停滞阶段。1968年,虹鳟鱼发眼卵生产能力达到200万粒,向黄河流域的几个省、自治区提供发眼卵并推广虹鳟鱼的养殖技术;经过近10年的虹鳟鱼人工养殖试验,养殖技术基本具备了推动虹鳟鱼养殖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但1966年以后,刚刚起步的虹鳟鱼养殖业停滞了10年。第三阶段:1980年前后是实验研究的恢复阶段。我国虹鳟鱼养殖业从1978年开始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将渤海虹鳟鱼试验场扩建成我国唯一的综合性冷水鱼试验站,通过该站的规划设计以及设施改造,建起了封闭遮光式自流水孵化室;此外,该研究所已发展成为中国虹鳟鱼养殖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的基地以及国内外虹鳟鱼养殖科学技术交流的窗口;1980年以来,我国与国外的技术交流逐渐增多,农业部以及有关省、市,先后多次组团前往法国、日本等考察虹鳟鱼的养殖技术,并向海外派出留学人员,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第四阶段:1981年至1983年是政府指导、大力宣传阶段。为了向广大养殖户普及虹鳟鱼的养殖技术,1981年,原国家水产总局在北京市水产研究所举办了首次虹鳟鱼养殖技术培训班。第五阶段:1984年至1988年是扩大生产规模,向产业化发展阶段。1984年,全国虹鳟鱼养殖技术的培训班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举办;1984年至1988年,全国性的虹鳟鱼养殖、虹鳟鱼繁殖育种的前沿技术讲座,先后两次在黑龙江水产研究所举办;1987年,我国将虹鳟鱼养殖列为国家科委的星火计划,并在吉林、山东以及黑龙江等省实施,虹鳟鱼养殖业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第六阶段:1988年以后是虹鳟养殖业的稳步发展阶段。1989年,中国水产学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国际性冷水鱼养殖技术研讨会”,增加了我国对虹鳟鱼养殖前沿技术的认识与了解,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技术与基础研究的深入发展。第七阶段:1996年至今,虹鳟鱼养殖业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迅速的发展。在部分经济发达地区虹鳟鱼游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北京市延庆、怀柔等六个山区县的虹鳟鱼游钓业已经初具产业化规模。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虹鳟鱼发眼卵的年生产量已达2500万粒~2800万粒,全国已有虹鳟鱼养殖场达800多家,主要分布在山东、北京、辽宁、甘肃、黑龙江、云南、山西以及浙江等29个省、市、自治区;虹鳟鱼的主要养殖区为山东、北京、辽宁以及甘肃等省、市,这些地方虹鳟鱼的产量,占国内虹鳟鱼总产量的90%以上[6]。

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现已由山泉水养殖,发展到水库以及海洋养殖,由单一的流水池养殖发展到网箱养殖,并扩展至旅游业,成为旅游业上的一个亮点和游钓的对象。虹鳟鱼的养殖、游钓在我国一些省份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也是推动旅游业发展与农民致富的重要产业。

2国内外虹鳟鱼养殖现状

虹鳟鱼是重要的淡水以及半咸水鲑科养殖鱼类之一,尤其对于欧美地区的国家而言,因其发眼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温度较低、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也较强、孵化时间较长、比较适合于长途运输、便于引种,所以虹鳟鱼是目前世界上养殖最为广泛的冷水性经济鱼类[8]。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开始于1959年,虽然已经经历了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现阶段,我国正在加快开发冷水资源,扩大冷水性鱼类(如虹鳟)的养殖规模与范围,但其实际产量较低,仅占全球虹鳟鱼产量的0.05%[9]。目前,我国市场年消费虹鳟鱼总量随着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国内养殖产量不足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极大部分仍需要依靠进口。到上世纪80年代,虹鳟鱼养殖业成为了世界性的水产养殖业,已经推广到86个国家和地区[10],其养殖方式主要是集约化流水养殖、海水网箱养殖以及淡水网箱养殖,美国的虹鳟鱼养殖业以淡水养殖为主;日本自1877年从美国引进虹鳟鱼发眼卵开始,迄今养殖鲑、鳟鱼类已经达到27种;欧洲国家挪威、丹麦、瑞典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以大型海水网箱养殖虹鳟鱼,其虹鳟鱼养殖设施研制以及高脂肪饵料的开发均占世界首位[11]。

虹鳟鱼是我国冷水性鱼类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养殖方式根据水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山涧溪流水(如贵州山区);二是地下涌泉(如山东济宁);三是井水(多在南方地区)等进行流水养殖;四是水库或水库坝下河道设置网箱进行养殖(如刘家峡水库)[12]。辽宁省采用水库底层水进行虹鳟鱼商品鱼的养殖试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3];南方虹鳟鱼养殖场多设在高山、冷水泉、谷地等区域[14];甘肃省虹鳟鱼流水池养殖面积达1?6万m2,网箱养殖面积达0.35万m2,虹鳟鱼年产量达1222t[15];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发展壮大,目前在东部地区至杭州市、西部地区如新疆、青海等地、南方地区至广东省、北方地区至黑龙江等29个省、市、地区进行引种推广;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消费者对优质水产品需求量将会逐渐增加,因此,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发展潜力更加巨大[16]。

3虹鳟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与方向

3.1虹鳟鱼养殖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虹鳟鱼养殖业的发展较为迅速,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虹鳟鱼养殖的专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目前我国虹鳟鱼的养殖场大多数属于自主经营的单位,并且还有许多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其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市场的抗风险能力较差、经济效益不明显;二是虹鳟鱼生产效率较低。我国虹鳟鱼养殖生产的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单位水体的产量和人均生产方面。有研究表明,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主要是流水池养殖,其产量通常在30~40kg/m3,但不同地区的人均生产率具有较大的差距,高达20000kg/人·年,低至5000kg/人·年,有的地区则更低。

3.2虹鳟鱼的发展前景与方向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我国与国外的交往更加密切,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能够促使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来,我国的虹鳟鱼养殖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支持下,开始使用高能量饵料,降低了虹鳟鱼的养殖成本,增加了养殖户的养殖收入,有力促进了我国虹鳟鱼养殖业向专业化的生产方向发展。实践证明,积极稳妥地引进国际先进的养殖技术,建立苗种、饵料供给体系,促使虹鳟鱼的“产——供——销”一体化发展,继续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以龙头企业带动周边的养殖户,实行规模化、集团化生产经营,走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不仅能够提高地方的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能够推动我国虹鳟鱼养殖业走上健康、快速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玉祥,高峰,曲淑珍,等.虹鳟鱼养殖及项目开发与效益评价[M].北京市: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5

[2]刘雄,王昭明,金国善,等.虹鳟鱼养殖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3]王洪亮等编著.虹鳟鱼实用养殖技术[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

[4]农牧渔业部水产局.虹鳟鱼养殖资料汇编[M].1984.09

[5]李勤慎,陈静.冷水性鱼类养殖实用技术[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6]王昭明,吴凡修,深希顺.虹鳟鱼养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7]张红敏.论我国冷水鱼养殖[J].农家科技,2013(8):218

[8]李明华.伊朗虹鳟鱼养殖[J].水产科技,2006(5):39-42

[9]杨建宝.甘肃金鳟部分形态学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以及IGF-I、IGF-Ⅱ基因的SNPs与生长性状的关联分析[D].甘肃,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2

[10]马志坚,朱国强.虹鳟生物学特性及养殖技术[J].黑龙江水产,2009(4):23-28

[11]张秀荣.欧洲虹鳟养殖概况[J].齐鲁渔业,1995,12(1):47

[12]郭焱,马明宝.虹鳟养殖技术之二-新疆天然水域虹鳟增养殖前景分析[J].中国水产,2007(11):39-40

[13]刘丽艳,袁国志,刘学光,等.虹鳟鱼养殖技术之一利用水库底层水养殖虹鳟[J].中国水产科学,2003(03):47-48

[14]李周明.南方虹鳟鱼养殖技术[J].福建农业,2012(7):37

[15]陈昌.甘肃省刘家峡水库虹鳟鱼网箱养殖技术研究[D].甘肃,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5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5

1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2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以养为主,推广生态养殖,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治鱼病,禁止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以渔养水,以水养渔,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改变渔民传统的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渔业和日光温室渔业,全方位、多渠道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4增强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养殖渔民市场化运作能力

养殖渔业是一项具有一定风险性的弱势产业,投资效益回报较慢,国家要从政策和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要稳定和完善水域滩涂使用制度和功能,像保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样,保护渔民的水域滩涂使用权;完善渔业权制度建设,严禁非法侵占、拍卖用于养殖的水域;对“失水”渔民按照“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要求进行补偿,并免费对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让养殖者体验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及温暖;对重要的渔业养殖基地,要增强他们抗风险的能力,尝试渔民拿一点、政府补大头的财产保险机制,消除养殖者的后顾之忧。渔业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养殖渔民的专业合作社建设,帮助他们培养经纪人,使其成为连结产品与市场的桥梁,利用市场价格的杠杆作用,把渔业产业做大做优做强,实现效益最大化,让养殖者增产增收,并不断满足人们的市场消费需求。

论文关键词:渔业养殖者合法权益保护对策

论文摘要:为了大力发展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要不断增强养殖者的法律意识和职能部门的管理水平,积极为养殖者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提供先进的的技术服务,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体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强化养殖渔民市场化运作能力,做到增产增收及效益最大化,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6

关键词:淡水渔业生产; 集约化; 水库水域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丰富的水资源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集约化淡水渔业的发展。水库水域水体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大,渔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域污染增多、病害严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及水产品质量下降,影响着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如何解决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已经成为淡水渔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制约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淡水渔业的养殖范围也在断的扩大,我国水域虽然辽阔,但渔业资源也不能完全考海洋补给,为了节省养殖区域,我国开始使用了集中箱养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应的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然而,这种集中箱养殖方法在养殖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后,不仅使水体被污染,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甚至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对集约化淡水渔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的影响如下。

1.1 鱼类饵料的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业得快速发展,我国水产养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向着集约化方向转变。这种集约化方式所利用的是集中箱养殖方法,这种养殖的密度相对较高,方便管理,同时也能够提高水产养殖效益。但是这种水产养殖方式主要靠人工喂食饵料,因是集中箱式管理,所投放的喂饵量比较大,在长期养殖中会有大量的饵料残余和粪便。虽然经常进行清理,但是还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水质,加剧水库水域污染压力,同时也会影响水库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等。

1.2 富营养化的影响   由于是集中箱式养殖方法,在养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在养殖的过程中,会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往箱中房鱼苗或是将成鱼取出,频繁的水体交换会给水域带来一些污染物,不同类别的污染物严重超标,会给水库带来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小型水库。由于水库自身洁净能力是有限的,在污染物超标的状况下,废物会排放出大量的气体,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所谓的富营养化就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在水体频繁交换的情况下,在水域中会产生大量的藻类,溶解氧会耗竭,加剧水质恶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不仅会影响书体的透明度,还会是大量的浮游生物被氧化,致使大量的鱼类死亡。富营养化过程中还会分解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及生物霉素。同时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会增多,人畜使用这种水后,轻者中毒,重者致病甚至死亡。因此,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会使水库水的水质迅速恶化,加剧水库水域压力,也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众多的不便。富营养化问题已经成为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影响最大的限制性条件。

1.3 病虫害影响   就目前来看,我国淡水渔业生产中,养殖人员比较重视养殖的经济效益,很少注重其淡水渔业对水库水域的影响。由于一些养殖人员在饲养过程中出现一些疏忽,投喂饵料后产生的饵料及粪便不进行及时的处理,以及在用药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残余的药物等,这些都会给水体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出现病原菌滋生的现象,引起相应的水下生物疾病,导致与病虫害频发,甚至会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损失。同时也会加剧水体污染程度,也会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

2 减少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影响策略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7

关键词:合肥市;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路径

中图分类号 S8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9-114-05

合肥市作为省会城市,养殖业经济发展面临着城乡资源、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生态环境等诸多刚性约束,尤其是区划调整之后,合肥成为全国唯一环抱著名的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的省会城市,围绕合肥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发展战略,养殖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如何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的养殖业转型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前合肥养殖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课题。

1 加速养殖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现实基础

近年来,在合肥市“工业立市”、“县域突破”、“统筹城乡”等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举措的强力带动下,全市养殖业经济发展实现了新跨越,初步实现了传统养殖业向基本现代养殖业转变,其保障城市养殖产品供给和消费安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生态循环产业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日益突出。

1.1 养殖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 2012年,全市畜牧水产一产产值186亿元,比2011年增加6%,占农业总产值近半壁江山。生猪存栏量138.07万头、出栏量283.07万头,分别比2011年增长2.8和5.2个百分点;出栏家禽1.54亿只,禽蛋产量19.28万t,分别比2011年增长6和6.6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47.21万t,牛奶产量11.17万t,水产品产量21.57万t,分别比2011年增长5.5、6.7和6.3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家禽出栏量和奶牛存栏量保持全省第一。

1.2 养殖业结构不断优化 大力实施“畜牧业升级计划”、“水产跨越发展”等工程建设,建设了一大批“百头奶牛、万头生猪、千亩龙虾、千万只家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着力推进环巢湖生态渔业发展,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养殖基地快速扩张。目前,全市规模养殖场(小区、户)突破1.1万个,规模养殖比重达76%以上。乳业、生猪、家禽、龙虾、饲料、渔网渔具6大加工体系加速形成,前五大产业加工能力分别达40万t、400万头、2.5亿只、2万t和200万t,加工产值超过300亿元,渔业出口创汇达2.5亿美元,多年位居全省农业首位。龙虾经济产值突破20亿元,合肥市荣获全国唯一“中国淡水龙虾之都”殊荣。全市养殖业综合加工能力、畜牧水产业集群集聚度、辐射带动力、综合发展能力均稳居全省首位。

1.3 养殖业区域化布局日趋完善 区域化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形成了肥东县以生猪、奶牛、商品鱼为主,肥西县以家禽、生猪、黄鳝泥鳅养殖为主,长丰县以奶牛、生猪、家禽、龙虾养殖为主,庐江县以生猪、蛋鸭、河蟹等水产养殖为主,巢湖市以生猪、湖羊、麻鸭养殖为主,城区以休闲观赏渔业为主的功能化定位、规模化养殖、生态化循环的养殖业集群集聚发展新格局。

1.4 养殖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 龙头企业集群不断壮大,中国最大的养殖企业温氏集团、最大的乳品加工企业伊利集团、国内知名的肉品加工企业雨润集团、亚洲单体规模最大的奶牛养殖企业现代牧业以及业内最早上市的上海大江集团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合肥,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至213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达35家;养殖业合作社发展到623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养殖小区+农户”的产业化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产业化经营活力不断释放。

1.5 养殖业科技支撑能力日益增强 全市拥有养殖业科技人员达5 000余人,中级以上职称突破200人。牵头组建了安徽省“115”水产业创新团队,不断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取得了良种培育、生态健康养殖、疫病防控、产品加工等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其中《淮猪新品系选育技术及产业开发》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牛羊胚胎工程产业技术研究》、《克氏螯虾(龙虾)苗种繁育与大面积推广》等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科技型养殖企业加速发展,其中长风公司、安泰公司被认定为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森科公司被认定为部级淮猪遗传资源保护场,富煌三珍食品集团被认定为部级高新技术企业。

1.6 养殖业功能延展取得新突破 肥西老母鸡家园、肥东2814垂钓休闲渔场、大圩渔家乐、环湖生态渔业等休闲观光养殖业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先后成功地举办了长临钓鱼节、中国合肥龙虾节等一系列会展和节庆,中国合肥龙虾节已连续举办12届,成为合肥对外的重要窗口和名片之一。合肥养殖业正在由过去提供单一性物质消费产品,向提供消费物质产品与满足市民追求文化、休闲、旅游、观光等精神产品并重的多元化消费需求转变,其促进城乡互动的文化内涵日渐增强,经济、生活、生态、服务等多元化功能已初现倪端。

1.7 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制定实施养殖业地方标准29个,全市部级标准化及健康示范场总数达30家,无公害畜水产品140个,在农业部产地畜水产品例行监测中,合肥抽检合格率始终保持在100%。在全国开创了动物防疫和畜水产品质量安全一体化管理、全程质量控制的先河,在全国率先解决了“注水肉”上市问题,实行牛羊肉报验以来,没收并无害化处理的含水量超标牛肉超过40万kg。建成了市县两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了一系列养殖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养殖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有力地提升了养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1.8 养殖业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在全国、全省率先开展并完成了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在全市建成了集“行政管理、监督执法、技术支撑”三位一体的动物防疫新体制和“市县有局、区域有所、乡镇(街道)有室、村级有员”的动物防疫新体系,建立了“市指导、县负责、乡(街道)为主、村落实、户联防”的动物防疫工作新机制,形成了“政府管面、部门抓线、场户抓点、群众监督、专家把关、群防群治、依法防控”的动物防疫工作新格局。在中部省会城市率先启动并顺利推进了无规定动物疫病防治省级示范区建设,在全省率先推动动物防疫监督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在全市建立起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农业生产安全保障体制。建立了“政府组织、畜牧主管、部门负责、分关把守、市县联动、联合执法”的监管工作新体制和“局、所、队、场”四级监管新体系,形成了“政府管理,部门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源头治理,全程控制,产销联防,溯源管理”的监管工作格局。实现了连续10a全市安全无疫和连续8a无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防控目标,动物卫生综合监管能力和水平显著增强。

2 推动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外因素

随着近年来合肥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养殖业经济发展的外在环境和内在机制均发生了深刻变化。

2.1 外在发展环境推动

2.1.1 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合肥区划调整之后,生态环境建设对养殖业发展的刚性约束更加明显,尤其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任务,对养殖业的加速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新要求。加大养殖业污染面源防控、促进养殖业废弃物生态化和能源化综合利用力度,走生态循环、综合利用、安全健康、保护环境的养殖业发展之路,已成为合肥养殖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2.1.2 消费市场需求 合肥作为全省重要的畜禽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最大、最密集的畜禽产品消费市场之一,具有消费的群体规模大、结构层次多、需求多元化和安全化要求高等特点,既为大力发展优质、安全养殖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提供了发展空间,也对发展高效安全优质的养殖业提出了更高要求。

2.1.3 城乡统筹带动 全市深入实施“四化同步”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农村人口转移和扩大就业,加速了工业成果和城市文明向“三农”辐射,全市初步建立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的发展机制,加速了城乡资源配置和流动,带动和装备了全市养殖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优化配置,为加快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蓄了能量。

2.1.4 政策扶持增力 市政府连续5a出台《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与市级新型工业化、自主创新、服务业构建了养殖业发展政策共享平台,奖补项目达180余项,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市县两级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体系,形成了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同步发力”的新格局,支持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政策引导和激励效应日益凸显。

2.1.5 宏观经济压力 在宏观经环境影响下,养殖业经济发展受关联行业和饲料、燃油等相关产品市场价格影响的不确定压力加大,加之受粗放利用资源等传统生产方式叠加影响,迫切需要养殖业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

2.2 内在矛盾的促使与驱动

2.2.1 “菜篮子”保障责任大与安全优质养殖产品生产能力小的矛盾 畜禽水产品作为“菜篮子”重要的基本供给产品,保障有效供给责任重大。随着自然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以及动物疫病越来越呈现出多种类、多频发特点,加之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相对较少,致使安全优质养殖产品生产能力相对薄弱,滞后于多元化和安全化消费需求增长。

2.2.2 养殖业产业经营组织增效期望高与比较效益低的矛盾 养殖业生产在逐步由小生产向规模化大生产转变渐进过程中,进入了高成本、高投入的“双高”阶段,同时受当前“老人农业”、“空心村”、生态环境等影响,也进入了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趋紧的“双紧”阶段,农资价格上涨,用工成本增加,设施投入加大,养殖业生产经营组织,尤其是养殖农户对增效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实际获利空间却越来越窄。

2.2.3 全产业链经营要求与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的矛盾 构建产、加、销一体化的全程产业链生产经营体系是养殖产业化经营的必然要求。就目前合肥养殖业整体经营情况而言,尽管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大企业,但龙头企业、养殖业农民合作社总量仍然偏低,联接养殖大户、农户的紧密型利益机制尚不健全,带动能力不强,粗放和分散的小规模养殖仍然占相当比重,养殖产品精细加工和深度开发程度不高,品牌总量偏少和知名度不高,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链较短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亟待通过加快养殖业生产、经营、主体、要素和功能等转型升级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2.2.4 优质安全要求与疫病防控和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的矛盾 全市养殖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之带来了疫病防控和养殖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较大压力。动物疫病种类多、病源复杂,流行范围广,尤其是口蹄疫、蓝耳病、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病源变异机率加大,整体防控任务加重,加之在应对动物疫病防控中不可避免地使用防控药剂,质量安全监管的任务也随之加大。

2.2.5 科技兴业需求强与支撑能力弱的矛盾 全市养殖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以及农技推广队伍和从业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尤其是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相对滞后、高附加值畜禽水产品研发水平不高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制约养殖业转型提升的瓶颈之一。

3 实现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

牢固树立“大产业”理念,不断破除“就养言养”的发展路径定势,始终将推进养殖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现代养殖业产业体系置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以谋划和推进。充分利用多年来持续推进而积淀的养殖业经济发展的良好基础,围绕全面转型升级和生产、生活、生态、生物功能定位,以规模化、园区化、专业化、设施化为方向,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坚持用新型工业化理念引领养殖业发展,以新型工业化成果装备养殖业基础设施,以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设方式建设养殖业产业,大力发展“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现代养殖业,推动养殖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开发和集约化发展,加快构建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现代经营为基础、现代农民为主体、三产联动为特征的具有合肥特色的现代养殖业发展新格局。

3.1 围绕产业“发展什么”,深入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着力解决生产“散而不聚、多而不优”的问题,强化现代养殖业的主阵地,大力提升养殖生产的特色化、高效化和规模化水平 坚持“优质高效、科技进步、规模集约、绿色低碳”的发展原则,进一步优化全市养殖业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高起点、高标准修订和完善县域养殖业发展和建设规划,与美好乡村建设、土地利用规划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规划同步衔接,突出县域特点,通过深入实施畜牧业升级、水产跨越发展、良种繁育体系、生态休闲渔业提升、养殖产品加工增值等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养殖业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

3.2 围绕产业“谁来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养殖业经营主体,着力解决主体“量多不优、大则不强”的问题,壮大现代养殖业发展的主力军,大力提升经营主体的集团化、合作化和职业化水平 突出龙头地位,“做大做强”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养殖业兴办龙头企业,培育壮大养殖产品加工企业,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途径,发展养殖业经济,大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经营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和市场开拓力,着力打造一批养殖业领域的领军企业、知名企业和品牌企业,加速形成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集团。突出合作带动,“提升发展”农民合作社,按照加大扶持促发展、完善机制促规范、服务农民强功能、拓宽领域增实力的要求,在增量、扩面、规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养殖业合作社再联合、再集聚和再提升,全面提高养殖业合作社发展水平。突出农民主体,“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坚持以养殖大户为重点,积极探索养殖业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使之成为当地园区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优质化产品的示范者和带动者。突出新生力量,“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养殖者,把返乡大学生、在农业领域从业的大学生作为培育新型职业养殖农民的重要力量,鼓励大学生从事农业创业;鼓励农技人员解放思想,投身现代养殖业发展,到农村一线领办、创办示范基地;加强养殖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培训教育,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养殖业从业人员队伍。

3.3 围绕产业“强体增效”,加大养殖业“全产业链”经营力度,着力解决产业经营“产业链较短、商品率较低”的问题,加强现代养殖业经营的主牵引,大力提升养殖业经营的专业化、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 着力推动“养工商”三业互动和养殖业“产加销”三环衔接、三产联动、上下游配套、多功能开发,加速建设生猪、家禽、乳业、渔业等一批总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构建全产业链产业集群。突出特色主导产业培育,围绕养殖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综合各地资源优势和生产传统,确定产业主攻方向,以“县域有特色、乡村有特品”的发展模式,着力打造区域性特色版块,建立特色养殖业产业基地。突出示范村镇创建,建立健全“一村一品”联动发展机制,发展生猪、家禽、龙虾、水产、休闲渔业等特色“一村一品”,建设“村企对接、一村一品”专业养殖示范村,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养殖业集群发展新格局,争创一批国家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突出产品精深加工,围绕养殖业主导产业,大力兴办各类养殖产品加工企业,促进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配套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现养殖产品多层次、多领域的转化增值,不断延伸高效特色产业链。突出利益机制完善,引导龙头企业积极构建“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公司+养殖园区+农户+基地”等多种形式的养殖产业化联合体,不断完善定向服务投入、价格保护、风险保障和利润分配等联农经营机制,增强养殖业强农联农带动能力,促进农民增收。突出提升养殖产品市场化水平,建立健全以城区大型综合性养殖产品交易市场为龙头,以产地批发市场和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的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以连锁配送、冷链物流、农超对接、电子商务、直供直销等现代流通业态为主导,建设具有较强聚合产品营销和辐射带动能力的养殖产品市场体系。加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以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为龙头,县(市)中心为骨干,区域性乡镇站为基础和基地检测点为补充的养殖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大力实施“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保障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

3.4 围绕产业“要素集聚”,深入推进养殖园区建设,着力解决先进生产要素“集聚载体少、承载功能弱”的问题,建立引领现代养殖业发展的主战场,大力提升养殖业建设的园区化、集约化和集群化水平 突出规模化和综合型的养殖园区建设,加大资源、项目、资金整合力度,推动产业、企业、科技、人才、资金、服务集聚,改变养殖业“低、小、散”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重点加大“部、省、市、县”四级标准化及健康养殖示范场联创工作力度,实现健康养殖在规模养殖场的全覆盖。围绕“产园村”一体化建设,突出温氏、现代牧业、合肥立华、富煌三珍、海纳百川等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以“一村一品”专业村为基础,积极规划和发展生猪、奶牛、家禽、水产、黄鳝泥鳅等主导产业园区建设,加速构建以大型现代养殖园区带动适度规模养殖业经营的园区化、规模化养殖新格局。依托部、省、市、县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加强示范区内现代养殖园区建设,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和聚才引智,促进养殖生产示范基地、苗种繁育基地、质量检测中心等平台建设,实现现代养殖园区和现代农业园区设施、服务共享,带动周边养殖主导产业共同发展。深化养殖园区发展机制创新,引导农民通过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实现规模养殖,建立“大园区+小业主”和“园区+农户”的运作模式,鼓励农户参与现代养殖园区建设。

3.5 围绕产业“持续发展”,加速推进养殖业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解决资源环境“利用粗放、负荷加大”的问题,建设现代养殖业发挥多重效益的主平台,大力提升养殖业功能建设的低碳化、绿色化和生态化水平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养殖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要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养殖业发展,促进养殖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3大效益同步提高。突出“调”,以“环城、环湖、环饮用水源保护地”、“沿山、沿岭、沿路”“三环三沿”为重点,积极发展生态养殖、集约养殖和污染控制。实行大房郢水库和董铺水库等水源保护地畜禽禁养、限养;规划和推进环湖1.5km以内禁养畜禽,加大禁养区域的养殖规模控制和生态环保养殖措施落实的力度,控制养殖污染。加大山区、岭区、沿路等区域高效、生态养殖业、林果业和农业循环发展,加速构建规模与效益并重的现代生态养殖产业体系。突出“转”,创新循环养殖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采取“一个产业一种模式”,创新推广适应地域特点的林间养殖、猪沼结合等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养殖技术,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多层与立体交织的生态循环养殖产业链。突出“控”,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减量化使用养殖业投入品,大力实施养殖业废弃物能源化利用,推广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和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构建减排与防控同步的养殖业面源污染防控体系。突出“融”,坚持把生态渔业与旅游产业相融合、与美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相对接,促进休闲渔业发展,重点加快环巢湖等重点区域渔湖风情带建设,构建“以产稳业、以游延业、以节旺业”的生态休闲观光渔业产业新体系。

3.6 围绕产业“活力释放”,深入推进养殖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发展动力“内力不足,外力难融”的问题,强化推进现代养殖业提速发展的主驱动,大力提升养殖业经营机制创新的系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创新规模经营机制,会同农业部门,在建立健全规范化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促进土地向规模养殖集中,着力解决发展规模养殖的土地难集中问题。创新养殖业经营机制,积极推广以土地股份合作制、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形式的养殖业规模经营模式。以品牌企业、企业品牌产品、区域性主导产业等为重点,完善和推广以产业链为主线的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村)+适度规模养殖+农户的经营方式,提升产业经营效益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创新养殖服务机制,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养殖业的必然要求。围绕养殖业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互为补充、有机结合的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制,形成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导,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公益与经营相结合,专业与综合相协调的“一主多元”养殖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养殖业生产经营服务水平,推动养殖业发展方式进一步由传统的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提高养殖业生产经营水平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创新养殖业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支持养殖业发展支出稳定增长机制,实行对养殖园区集中投入、重点投入,引导工商和民间等各类资本投入现代养殖业建设。积极引导养殖业经营者开展资金互助合作,开展联户担保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担保,从村镇银行、小额信贷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组织贷款。创新商业性银行信贷方式,探索养殖业经营组织商业合作基金联盟,拓展信贷渠道。积极推行农村“三权”抵押,探索以养殖产品订单、保单作贷款担保,扩大养殖户有效担保物范围。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养殖业保险制度,加大农业保险力度,降低养殖业生产风险。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充分利用工商资本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综合优势,深入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实行内外资齐引,内外商齐招,依托“龙虾节”、“合肥农交会”等载体,重点引导工商资本投入养殖业设施建设和产品加工等关键环节,增强养殖业发展后劲。

3.7 围绕产业“支撑引领”,深入推进养殖业科技进步,着力解决科技“集成创新弱、推广应用低”的问题,强化养殖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大力提升养殖业科技推广应用的信息化、集成化和普及化水平 依托和发挥合肥科教资源优势,深入实施科技强牧和科技兴渔战略,重点加强现代苗种、养殖设施、精深加工、物联网技术的集成创新和组装配套,形成与农业养殖业相适应的科技要素结构,提升养殖业核心竞争力。突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龙头企业研发中心、综合试验站、科技示范园区等养殖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大与安农大、省农科院、在肥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院校和机构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力度,按照首席专家+创新团队+协作单位的科技创新与推广联盟模式,加强养殖业生产和加工领域的科技创新,建设一批现代养殖业科技创新的孵化和转化载体,提高科技转化推广的组织化、系统化和科学化水平。突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围绕生猪、家禽、龙虾等主导产业,加强地方优质良种资源保护、开发和新品种繁育,壮大畜禽水产良种企业集群,建立“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相配套的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自主育种、供种能力。突出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发挥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乡镇区域站、村级防疫员的养殖科技推广作用,探索推行“网格化”、“组团式”畜禽水产科技服务模式,组织开展社会化服务人员、规模养殖场技术人员参加的协同科技服务,促进养殖科技进村入户,提高服务的有效性。突出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养殖业,积极推进地理信息、智能控制等现代科技和物联网技术在养殖生产、产品加工营销和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创建一批养殖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养殖业领域广泛运用,提高养殖业管理智能化水平。

3.8 围绕产业“强基增力”,增强养殖业保障能力,着力解决发展“基础设施弱、稳定投入低”的问题,强化现代养殖业发展基础的主抓手,大力提升养殖业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化和项目化水平 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市县两级财政奖补政策,引导各社会资本投资养殖业。以县(市)区为主体,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联动农业、林业、农开发等相关部门,积极推进养殖业项目集聚,突出基础保障,统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本农田水利、标准农田等重大项目的集聚建设,为促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奠定设施基础。加强养殖业重大项目编报和争取,大力加强建设、调度和服务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养殖业投入,夯实养殖业发展基础。

3.9 围绕产业“生产安全”,大力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着力解决疫病防控“松懈麻痹、言防即苗”的问题,筑建现代养殖业安全发展的主防线,大力提升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制化、常态化和科学化水平 强化各级政府和养殖业主管部门“无疫就是安全、无疫才有增收、无疫促进发展”的意识,充分认识重大动物疫病多病联发、多发频发等难控的新形势和新特征,不断提高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研究能力,着力推进防控工作由以人治疫向依法治疫、被动防控向源头管理、集中负责向落实责任制、集中强免向规范管理、事后查处向事前预防监督的转变,以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为主线,以突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建设为重点,坚持“突出重点,源头管理,全程控制,防养并举,防控结合”工作原则和“无疫严防、有疫严控,立足早发现,全力抓救治”工作要求,完善“市指导、县负责、乡为主、村落实、户联防”长效机制。加大“政府负总责,部门各司其职”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动物防疫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落实和监督力度。以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H7N9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猪瘟、猪蓝耳病、狂犬病、奶牛结核病等动物疫病为重点,以开展强制免疫为主线,强化城区活禽市场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全面落实以强制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畜禽疫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和人畜共患病发病风险。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8

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以及"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方针的确立,使渔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花色品种逐渐增多,产品鲜度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水产品产量的增加使水产品市场供给有了根本改观,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逐年提高。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消息,从1990年起,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连续11年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而且水产品人均占有量逐年提高,从1978年的4.8公斤提高到1999年的32.7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水产品对外贸易蓬勃发展,1999年贸易总量达265.32万吨,总额44.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量134.8万吨,出口总额31.4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扩大了13.6倍和11倍,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2,6%,我国城市居民"吃鱼难"已成为过去。

业内有关专家乐观的估计,到2005年,中国渔业总产值有望突破2500亿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将由目前的32.4公斤提高到34公斤。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将增加10公斤,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内中国渔业还要更加快速稳定的发展。据预测,新世纪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到2025年人口至少达到15亿,耕地面积却要下降到低谷。因此,"水中捞食"即水产业在新的世纪里,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不仅要改善人民食物构成,而且要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二业并举,东方不亮西方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眼下渔业捕捞强度的快增长与海洋生物资源慢增长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鱼少船多,劳动力多,再加上我国渔船淘汰制度和国家补贴政策尚未出台,渔船以旧变新使得捕捞强度呈增长态势。而且,过度开发、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资源自然规律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以往常见的黄鱼汛、带鱼汛已成为历史。《国际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更是"雪上加霜",使捕捞作业区大为缩小。还有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使我国近外海渔场受损,造成大批渔民、渔船面临转产转业的难题。形势的严峻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于是"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并举"的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开始贯彻实施。2000年,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0%,成为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目前全国非国有渔业专业劳动力628.7万人,其中养殖专业劳动力372.2万人。养殖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较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养殖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养殖业在调整渔业结构、振兴渔业经济、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渔民生产生活、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重困扰,挑战中国水产界

近年来,国内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高档水产品不再高价,进口水产品抢滩中国市场等等,都说明我国水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广东省湛江市海鲜市场经营惨淡,大量网箱养殖海鱼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平均跌幅已达到一半。正值牡蛎肉肥膏腴大量上市之际,地处浙南沿海的洞头渔民,却为数千亩牡蛎的出路而焦虑万分,苦于找不到买主,致使一年辛苦劳作,丰产却未丰收。三四年前,大黄鱼在我国沿海几乎绝迹,即使市场上偶有一见,价格之高也是令人瞠目结舌。而今据调查,浙江省宁波市网箱养殖黄鱼积压数量达千吨左右,市场上大黄鱼收购价迭破每市斤10元,也少人问津……

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下述3个方面:

1.水产品结构不合理。养殖品种结构基本雷同,使品种结构调整从旧的趋同走向新的趋同。不少省市的养殖户对目前的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感到茫然,你调我也调,大家都在调,到底应该怎样调,谁也不明了。前几年网箱养鱼形势较好,一些养殖珍珠、对虾的专业户看到网箱养鱼风险小,有钱赚,纷纷上马,于是从事网箱养鱼的人数成倍增长,致使年总产量迅速膨胀。但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种群混杂、种质退化。我国虽然突破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彻底扭转了养殖业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但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只讲产量、不讲质量、忽视种植、近亲、逆向选择、品种混杂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养殖对象生长速度慢、性成熟年龄提早、抗病能力下降等。例如河蟹人工繁殖亲体小型化和辽蟹南移均促使河蟹种质的混杂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的退化。宁波黄鱼缘何滞销?种质退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宁波今年养殖的大黄鱼,多系福建引进闽侗族,由于多年的养殖,种质严重退化,不再具有原来的大黄鱼的风味。

污染严重,水质恶劣。鱼儿离不开水,水是水产品的生存环境,但遗憾的是在新的世纪,水域污染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赤潮频繁发生,污染事故接连不断。再加上养殖生产高密度,自身污染也日趋严重。近几年,随着水污染的日益加重,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体环境和养殖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日益明显。1997年以来,我国海域多次发生前所未有的赤潮,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目前,全国每年发生污染死鱼的事件近千起,直接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0亿元。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亦十分严重,在淡水养殖方面,养1吨淡水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猪的粪便量,在海水养殖方面,每生产1吨虾需要投下饲料3吨~5吨,相当于蛋白质1吨~1.3吨。大量的氮流入水体中,造成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1994年全年沿海对虾养殖相继爆发了大面积传染性疾病,病害面积约168万亩,对虾减产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这与养殖水体的二次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大战略,铸就新世纪水产之路

渔业大国的盛况下面潜藏着如此严峻的问题,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同时,更要群策群力,着眼于解决问题,使水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为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肉类消费压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调整养殖模式,品种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要瞄准市场,适应消费需要。从主养品种上、规格上进行调整,合理布局,制定出适宜本地的最佳放养模式。常规鱼类要盯住"三口之家"的消费市场,如农村鲢、鳙鱼消费量大,小城镇主要消费有规格适宜的鲫鱼、草鱼、鲤鱼等,大城市的普通消费品种有青鱼、团头鲂、乌鳢等;主养的名特优品种要看国内国外市场,如河蟹、青虾、罗氏沼虾、鲫鱼要求大规格,甲鱼要野生的。同时要根据苗种来源及养殖技术,因地制宜,积极推行鱼蟹、鱼虾、鱼鳖、鱼龟、鱼蚌以及鱼虾蟹等多品种混养模式,使当家鱼类和特种水产品协调发展,并且采取轮捕轮放技术,使水产品均衡供应市场,可避免淡季过淡,旺季过旺,产生水产品过分集中的现象,以利于加速资金周转,缓减养殖资金难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销售价格,还能控制养殖对象的合理密度,减轻浮头、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死亡,节约饲料、提高产量。

优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品质。江苏省淮阴市某个体甲鱼商贩以40元/斤的价格将甲鱼400斤一转眼卖出。原因是甲鱼品质好,身体厚实而不浮肿,裙边宽厚,特别是背板呈嫩绿色,底板呈白色,其体色非常接近自然生长的甲鱼,深受消费者青睐。由此可见,要卖出较高的价格,提高品质是一种办法。

优良的品质与苗种的优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养殖品种改良方面一直做着积极的探索。1999年11月7日,日照市水产研究所经山东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实地考察验收,确认为全国首家"中国对虾原种场"。近来水产养殖品优质种层出不穷,但并非处处可养、人人可养、养了就能赚钱。还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论证,解决"水土不服",做到因地制宜。在确定养殖品种之后,接着便是通过养殖手段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养殖对象的品质。人工养殖的种类为什么品质不如天然野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养殖业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缩短养殖周期,投放饵料单一,营养成分不合理,高密度养殖,运动量不足。因此目前提出的模拟自然生态的养殖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养殖业的青睐。

做水的文章,改善生长环境。在养殖水体上下再大的功夫都不为过,因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理和控制,对防病治病、健康养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了解,海南经典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三江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台湾最先进的成套微生物养殖技术养虾,设有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每个虾池都配有生化室,培育新的微生物以净化水质。经过微生物处理的水通过管道进入虾池可常年循环使用,不向外排放,因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这种方法还能科学有效地清除池底的各种污物,保持池水清洁,为对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概括起来,改善水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首先是物理方法,其次是化学防治法,最新的一种是生物处理法。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渔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业必须自觉利用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来谋求更大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大大改善渔业分散、可控程度差等固有的行业弱势,使水域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水产养殖户可以根据网上的信息更科学地制定本地的生产目标在网上可以寻找到高产高效渔业生产技术和其他信息,并可以在网上进行水产品的销售。另外,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可以加快我国设施渔业的发展,使得水体环境各种理化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成为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业靠天养鱼和凭经验养鱼的局面,使设施渔业成为可能。

五大变化,蕴含困难和希望

一是渔业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发展渔业已不仅仅是满足市场需求、丰富"菜篮子",而是对促进农村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渔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渔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在不少地方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是水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供求不足转到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渔业的比较效益和渔民收入明显下降,渔业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的提高都已显得刻不容缓,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尤为迫切。

三是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既是时代的呼声,也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由于渔业水域环境的污染进一步加重,以及捕捞强度居高不下,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保护渔业水域环境不仅是渔业部门更是全社会的重要职责,切实降低捕捞强度、保护和恢复渔业资源任重道远。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9

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品市场的全面开放,以及"以养为主"渔业发展方针的确立,使渔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释放,水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花色品种逐渐增多,产品鲜度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水产品产量的增加使水产品市场供给有了根本改观,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逐年提高。据农业部渔业局提供的消息,从1990年起,我国水产品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连续11年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而且水产品人均占有量逐年提高,从1978年的4.8公斤提高到1999年的32.7公斤,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水产品对外贸易蓬勃发展,1999年贸易总量达265.32万吨,总额44.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量134.8万吨,出口总额31.4亿美元,分别比1978年扩大了13.6倍和11倍,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2,6%,我国城市居民"吃鱼难"已成为过去。

业内有关专家乐观的估计,到2005年,中国渔业总产值有望突破2500亿元,人均水产品占有量将由目前的32.4公斤提高到34公斤。根据中国政府公布的《2010年食物发展纲要》,到2010年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还将增加10公斤,这就意味着未来10年内中国渔业还要更加快速稳定的发展。据预测,新世纪我国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到2025年人口至少达到15亿,耕地面积却要下降到低谷。因此,"水中捞食"即水产业在新的世纪里,就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意义:不仅要改善人民食物构成,而且要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二业并举,东方不亮西方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海洋捕捞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步入世界前列,但眼下渔业捕捞强度的快增长与海洋生物资源慢增长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鱼少船多,劳动力多,再加上我国渔船淘汰制度和国家补贴政策尚未出台,渔船以旧变新使得捕捞强度呈增长态势。而且,过度开发、过度捕捞使海洋生物资源自然规律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日益脆弱。以往常见的黄鱼汛、带鱼汛已成为历史。《国际海洋法公约》的实施,更是"雪上加霜",使捕捞作业区大为缩小。还有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使我国近外海渔场受损,造成大批渔民、渔船面临转产转业的难题。形势的严峻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资源,于是"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并举"的观点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并开始贯彻实施。2000年,我国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由1985年的44%上升到2000年的60%,成为世界上惟一的一个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目前全国非国有渔业专业劳动力628.7万人,其中养殖专业劳动力372.2万人。养殖渔民的生产积极性较改革开放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养殖业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养殖业在调整渔业结构、振兴渔业经济、确保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渔民生产生活、维护农村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重困扰,挑战中国水产界

近年来,国内水产品价格持续走低,高档水产品不再高价,进口水产品抢滩中国市场等等,都说明我国水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广东省湛江市海鲜市场经营惨淡,大量网箱养殖海鱼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平均跌幅已达到一半。正值牡蛎肉肥膏腴大量上市之际,地处浙南沿海的洞头渔民,却为数千亩牡蛎的出路而焦虑万分,苦于找不到买主,致使一年辛苦劳作,丰产却未丰收。三四年前,大黄鱼在我国沿海几乎绝迹,即使市场上偶有一见,价格之高也是令人瞠目结舌。而今据调查,浙江省宁波市网箱养殖黄鱼积压数量达千吨左右,市场上大黄鱼收购价迭破每市斤10元,也少人问津……

归纳起来,主要问题有下述3个方面:

1.水产品结构不合理。养殖品种结构基本雷同,使品种结构调整从旧的趋同走向新的趋同。不少省市的养殖户对目前的养殖品种结构调整感到茫然,你调我也调,大家都在调,到底应该怎样调,谁也不明了。前几年网箱养鱼形势较好,一些养殖珍珠、对虾的专业户看到网箱养鱼风险小,有钱赚,纷纷上马,于是从事网箱养鱼的人数成倍增长,致使年总产量迅速膨胀。但市场需求并没有同步增长,种群混杂、种质退化。我国虽然突破了"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彻底扭转了养殖业受天然苗种限制的局面,但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只讲产量、不讲质量、忽视种植、近亲、逆向选择、品种混杂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养殖对象生长速度慢、性成熟年龄提早、抗病能力下降等。例如河蟹人工繁殖亲体小型化和辽蟹南移均促使河蟹种质的混杂和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质的退化。宁波黄鱼缘何滞销?种质退化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宁波今年养殖的大黄鱼,多系福建引进闽侗族,由于多年的养殖,种质严重退化,不再具有原来的大黄鱼的风味。

污染严重,水质恶劣。鱼儿离不开水,水是水产品的生存环境,但遗憾的是在新的世纪,水域污染不仅没有得到遏制,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赤潮频繁发生,污染事故接连不断。再加上养殖生产高密度,自身污染也日趋严重。近几年,随着水污染的日益加重,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水体环境和养殖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日益明显。1997年以来,我国海域多次发生前所未有的赤潮,致使大量海洋生物死亡。目前,全国每年发生污染死鱼的事件近千起,直接造成渔业经济损失10亿元。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亦十分严重,在淡水养殖方面,养1吨淡水鱼产生的粪便相当于20头猪的粪便量,在海水养殖方面,每生产1吨虾需要投下饲料3吨~5吨,相当于蛋白质1吨~1.3吨。大量的氮流入水体中,造成养殖水域的二次污染。1994年全年沿海对虾养殖相继爆发了大面积传染性疾病,病害面积约168万亩,对虾减产12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35亿元,这与养殖水体的二次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大战略,铸就新世纪水产之路

渔业大国的盛况下面潜藏着如此严峻的问题,我们在面对现实的同时,更要群策群力,着眼于解决问题,使水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路,为缓解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肉类消费压力,为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应有贡献。

调整养殖模式,品种向多元化、优质化方向发展。要瞄准市场,适应消费需要。从主养品种上、规格上进行调整,合理布局,制定出适宜本地的最佳放养模式。常规鱼类要盯住"三口之家"的消费市场,如农村鲢、鳙鱼消费量大,小城镇主要消费有规格适宜的鲫鱼、草鱼、鲤鱼等,大城市的普通消费品种有青鱼、团头鲂、乌鳢等;主养的名特优品种要看国内国外市场,如河蟹、青虾、罗氏沼虾、鲫鱼要求大规格,甲鱼要野生的。同时要根据苗种来源及养殖技术,因地制宜,积极推行鱼蟹、鱼虾、鱼鳖、鱼龟、鱼蚌以及鱼虾蟹等多品种混养模式,使当家鱼类和特种水产品协调发展,并且采取轮捕轮放技术,使水产品均衡供应市场,可避免淡季过淡,旺季过旺,产生水产品过分集中的现象,以利于加速资金周转,缓减养殖资金难的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销售价格,还能控制养殖对象的合理密度,减轻浮头、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死亡,节约饲料、提高产量。

优化养殖品种,提高养殖品质。江苏省淮阴市某个体甲鱼商贩以40元/斤的价格将甲鱼400斤一转眼卖出。原因是甲鱼品质好,身体厚实而不浮肿,裙边宽厚,特别是背板呈嫩绿色,底板呈白色,其体色非常接近自然生长的甲鱼,深受消费者青睐。由此可见,要卖出较高的价格,提高品质是一种办法。

优良的品质与苗种的优良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在养殖品种改良方面一直做着积极的探索。1999年11月7日,日照市水产研究所经山东省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实地考察验收,确认为全国首家"中国对虾原种场"。近来水产养殖品优质种层出不穷,但并非处处可养、人人可养、养了就能赚钱。还要进行实地考察,研究论证,解决"水土不服",做到因地制宜。在确定养殖品种之后,接着便是通过养殖手段的改善,进一步提高养殖对象的品质。人工养殖的种类为什么品质不如天然野生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养殖业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缩短养殖周期,投放饵料单一,营养成分不合理,高密度养殖,运动量不足。因此目前提出的模拟自然生态的养殖方式,已越来越受到养殖业的青睐。

做水的文章,改善生长环境。在养殖水体上下再大的功夫都不为过,因为加强对环境污染的管理和控制,对防病治病、健康养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据了解,海南经典生物技术工程有限公司三江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台湾最先进的成套微生物养殖技术养虾,设有统一的污水处理系统,每个虾池都配有生化室,培育新的微生物以净化水质。经过微生物处理的水通过管道进入虾池可常年循环使用,不向外排放,因而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同时,这种方法还能科学有效地清除池底的各种污物,保持池水清洁,为对虾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概括起来,改善水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3种:首先是物理方法,其次是化学防治法,最新的一种是生物处理法。

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渔业。21世纪是知识经济,信息技术在每一个领域里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作为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业必须自觉利用最新的信息和技术来谋求更大的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可大大改善渔业分散、可控程度差等固有的行业弱势,使水域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同时水产养殖户可以根据网上的信息更科学地制定本地的生产目标在网上可以寻找到高产高效渔业生产技术和其他信息,并可以在网上进行水产品的销售。另外,现代计算机技术在水产养殖业的应用可以加快我国设施渔业的发展,使得水体环境各种理化因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成为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传统水产养殖业靠天养鱼和凭经验养鱼的局面,使设施渔业成为可能。

五大变化,蕴含困难和希望

一是渔业的作用和地位发生了明显变化,发展渔业已不仅仅是满足市场需求、丰富"菜篮子",而是对促进农村和地方经济发展,增加渔民收入发挥着重要作用,渔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在不少地方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经济增长点,成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是水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已由供求不足转到受市场和资源的双重约束,渔业的比较效益和渔民收入明显下降,渔业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的提高都已显得刻不容缓,渔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尤为迫切。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10

关键词:淡水渔业生产; 集约化; 水库水域

 

 我国是水资源大国,丰富的水资源为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条件。但是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一些集约化淡水渔业的发展。水库水域水体环境污染也随之加大,渔业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域污染增多、病害严重、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业生物多样性减少及水产品质量下降,影响着我国淡水渔业的发展。如何解决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已经成为淡水渔业值得思考的问题。

1 制约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的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淡水渔业的养殖范围也在断的扩大,我国水域虽然辽阔,但渔业资源也不能完全考海洋补给,为了节省养殖区域,我国开始使用了集中箱养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相应的问题,也取得了一定的效益。然而,这种集中箱养殖方法在养殖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后,不仅使水体被污染,同时也会影响人们生产生活用水,甚至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争端,对集约化淡水渔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的影响如下。

1.1 鱼类饵料的影响   随着水产养殖业得快速发展,我国水产养殖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向着集约化方向转变。这种集约化方式所利用的是集中箱养殖方法,这种养殖的密度相对较高,方便管理,同时也能够提高水产养殖效益。但是这种水产养殖方式主要靠人工喂食饵料,因是集中箱式管理,所投放的喂饵量比较大,在长期养殖中会有大量的饵料残余和粪便。虽然经常进行清理,但是还会不同程度的影响水质,加剧水库水域污染压力,同时也会影响水库周围居民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及农业灌溉等。

1.2 富营养化的影响   由于是集中箱式养殖方法,在养殖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富营养化现象。在养殖的过程中,会根据实际的需要,不断往箱中房鱼苗或是将成鱼取出,频繁的水体交换会给水域带来一些污染物,不同类别的污染物严重超标,会给水库带来一定的压力,特别是小型水库。由于水库自身洁净能力是有限的,在污染物超标的状况下,废物会排放出大量的气体,使水体出现富营养化。所谓的富营养化就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和有机物在水体频繁交换的情况下,在水域中会产生大量的藻类,溶解氧会耗竭,加剧水质恶化。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不仅会影响书体的透明度,还会是大量的浮游生物被氧化,致使大量的鱼类死亡。富营养化过程中还会分解出大量的有害物质及生物霉素。同时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的含量会增多,人畜使用这种水后,轻者中毒,重者致病甚至死亡。因此,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会使水库水的水质迅速恶化,加剧水库水域压力,也会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众多的不便。富营养化问题已经成为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影响最大的限制性条件。

1.3 病虫害影响   就目前来看,我国淡水渔业生产中,养殖人员比较重视养殖的经济效益,很少注重其淡水渔业对水库水域的影响。由于一些养殖人员在饲养过程中出现一些疏忽,投喂饵料后产生的饵料及粪便不进行及时的处理,以及在用药的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残余的药物等,这些都会给水体带来严重的后果,甚至会出现病原菌滋生的现象,引起相应的水下生物疾病,导致与病虫害频发,甚至会给养殖户带来重大的损失。同时也会加剧水体污染程度,也会影响水体的生态平衡。

2 减少集约化淡水渔业生产对水库水域影响策略

2.1 选择适当的水域   集中箱式淡水鱼养殖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水库水域的水体质量。要想使集中箱淡水鱼养殖方法得到更好的利用,减少对水体的污染程度,在淡水养殖选址的过程中就应该注意。

 在淡水渔业养殖选址的时候,最好选择水域面积在二十以上,水深达到三米以上的水库。这样集中箱式渔业就能大量获得有机物,也可以加强水库自身洁净能能力,在一定时期内减少因富营养化而引起水体污染现象。此外,集约化水产养殖在发展的过程中是需要一些养殖设备的,水产养殖设备是需要一定面积和水深才能更好的利用的。因此,只有水深和面积达到一定的标准,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才能更好的满足集约设备的使用,以促进集约化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在淡水养殖中,还要注意水库地势的选择,必须保证在一定范围内没有大的水产养殖产水库。要选择地势较低,水量丰富的地区作为养殖基地。必须要远离大型的畜牧业养殖场,畜牧业在养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在一定程度上会污染水

源,甚至会给鱼类带来影响,因此必须远离畜牧业在养殖厂;必须选择水质比较稳定的地区,枯水期也能达到渔业所需要的用水量,水质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水产品的质量。水库中的水资源最好是一年四季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尽量选择交通比较便利的水库,方便鱼类运输,也能使渔业达到增收的目的;选择的水库,最好是远离居民区会使大型的工厂,以免因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造成水体污染,影响鱼类的成长。

2.2 合理控制集中箱密度   如果集中箱密度过密,在投喂饵料的时候容易产生大量的粪便,还有可能产生富营养化现象,加剧水域污染程度。因此,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必须注重集中箱的密度。最好是对水域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清理,保证水质的质量。首先就要对养殖容量进行科学的规划,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使养殖户在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水产养殖,以免因养殖容量过大,而加剧水域污染程度;要合理的布置集中箱,并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水产养殖,在养殖的过程中应该对水产养殖中出现的废物进行合理的利用,以减少因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废物而使水体污染程度加重;在投喂饵料的时候,尽量避免过量或是产生更多的废物,同时也要合理的使用鱼药,以免增加水库水域的负担。

    只有注重保护水域环境,并有意识地对其进行生态修复,见少池底淤泥,适时的将水藻除去,并采用人工增氧的方式以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才能保证水体质量,使鱼类更好的成长,使淡水渔业想更好的方向发展。

2.3 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随着淡水渔业的发展给水库水域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国家应该进一步制定相应

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污染水体的渔业养殖业进行治理,同时也应该实行政策干预和引导,以保证渔业养殖的质量安全。在渔业养殖达标的状况下,还应引导养殖户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多养殖的品种进行改良,以提高节约化养殖的目的。

3 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有的淡水渔业生产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实的需要,集中箱式养殖方法的出现,为淡水渔业生产带来了一定方便。在方便渔业生产的时候,我们也该看到其不足之处,这种养殖方式在养殖过程中,常会受富营养化、鱼类饵料以及病虫害的影响,而加剧水库水域污染程度。因此,一定要对养殖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控制,以保证水体质量,使集约化淡水渔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成谦. 试论淡水渔业的高效率及规模化建设. 吉林农业,2011(03):129-132.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11

关键词:渔业养殖者 合法权益 保护对策 

 

《渔业法》第十八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养殖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了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提高养殖效益和水产品质量,规范养殖行为,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认真履行职责,加强执法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强化执法效率,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渔业养殖秩序,依法打击侵害养殖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努力增强养殖者的法律观念和维权能力,积极鼓励养殖者充分利用现有水域滩涂资源发展水产养殖业。本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用科学发展观实现依法兴渔、科技兴渔、以渔富民的目标,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在当前新形势下,保护内陆水域养殖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养殖渔业的健康发展,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强养殖者的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养殖行为 

为了促进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减轻养殖者的负担,增加渔民的收入,渔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养殖者法律法规的培训和指导,开展送法入户活动,让养殖者懂法、守法和依法养殖,强化养殖者的渔业安全生产意识;让养殖者明白国家鼓励发展养殖业的方针、政策和对水产养殖水域滩涂实行养殖证制度的重要性。只有持证养殖,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养殖权是养殖者依据法律规定在一定水域滩涂从事水生动植物养殖的权利,为了保护水域滩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养殖者在取得租赁、承包、使用养殖水体的养殖权时,应当签定承包合同或养殖协议,明确约定双方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必要时可聘请律师代为办理并进行公证,依法完善养殖措施,以有效规避养殖纠纷,减少麻烦,放手大胆地从事养殖生产。只有不断提高养殖者的法律意识,使其熟知国家发展养殖渔业的政策,养殖者的合法权益才不会受到侵害。 

2增强依法行政的责任心,努力创造良好的养殖环境]

渔业养殖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水产业的发展,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充分行使法律赋予自身的权力。坚持依法行政,执法为民;坚持勤政清廉、亲民安民富民;做养殖者维权的使者,不辜负渔民的期望。对国家确定的重点养殖水域要加强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体,宣传大力发展养殖渔业的重要性,提高人们自觉尊重他人养殖权的法律观念,对干扰养殖渔业生产秩序,偷捕、抢夺他人养殖水产品,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造成他人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决不姑息迁就,以维护法律的尊严。对养殖水体造成的污染事故,要及时采取行政措施、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并按照《渔业污染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调查取证,核算损失,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依法为养殖者挽回损失。努力维护良好的养殖环境和渔业生产秩序,真正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积极为养殖渔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3增强养殖者的技术水平,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渔民的养殖效益提高了,才有推动养殖渔业快速发展的源动力,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大科技扶持力度,对养殖大户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抓点促面,带动整体,发挥部门优势,把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模式送到渔民手中,强化高效渔业基地建设。抓住3个转变不放松:即从产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无标生产向标准化生产转变;从分散单一型向规模集约型转变。让养殖渔民从中受益,坚持以养为主,推广生态养殖,指导养殖者科学防治鱼病,禁止滥用药物,影响水产品质量,以渔养水,以水养渔,优化养殖结构,发展特色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改变渔民传统的养殖模式,在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庭院渔业和日光温室渔业,全方位、多渠道转变养殖效益的增长方式。

水产养殖就业方向范文12

人才供求格局发展期望培养模式本科教育水产养殖上海海洋大学(原上海水产大学)的水产养殖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具有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拥有多门国家和上海精品课程、多位教学名师等优势。作为我国最早建设该专业、拥有90多年学科专业建设历史和曾经对我国水产养殖专业建设产生过极其重要影响的百年老校,其对水产养殖本科教育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以迎接新时代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鉴于目前国内建设有水产养殖专业的本科院校已逾48所,上海海洋大学将水产养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为国家培养输送水产养殖高端人才这一新目标。以培养一大批有服务国家和人民社会责任感、有献身国家水产养殖事业志向、具国际视野、专业基础扎实、政治和业务素质过硬、创新能力强的水产养殖专门人才。

二、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的优化和完善

针对以往专业培养方案的单一化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之间的突出矛盾,以培养水产高端人才为目标导向,以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律为出发点,对本科人才的培养计划和培养方案进行大力改革和优化完善,从而制订出符合多样化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总体计划和培养方案,使之更符合学术型、应用型和管理型等不同应用趋向的高端水产养殖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包括打造国际化的教学团队;开设具有特色专业课程群以及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1.国际化高水平教学团队的建设

确定每位教师的工作岗位(承担的课程),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完成教师专业转型和职称系列的转型,逐步使职称系列和教学工作相一致。进一步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并以水产养殖学科核心课程(如《鱼类增养殖》、《贝类增养殖学》、《虾蟹类增养殖学》等主干课程)建设为契机,建立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建设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课程组、课程群及专业为中心的教学团队,加强中青年教师培训机制。

2.开设具有国际水准的专业课程群

开发适应专业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使理论教学切合实际,实践教学注重实效,形成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启动和推进精品课程建设,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群和创新型课程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式方法

在建立国际视野的师资团队的基础上,对国际上流行的教学方法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和借鉴,以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

四、教学平台特别是实践教学平台的大力建设

水产养殖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都极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也是专业教育的核心。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校内研究基地,给本科生在创新活动和毕业论文等方面提供更强有力的平台支持,形成教育的深入变革。与一批水产养殖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通过“行业发展情况社会调研”、“科技入户夏季行动”“鱼文化节”“河蟹大赛”“观赏鱼协会”等寓教于乐,培养专业感情。

五、建立专业内就业保障制度

通过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提高毕业生质量,促进学生在专业内的就业,提高就业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用人单位的多样化需求。

1.学术型人才的就业

水产养殖专业培养的学术型人才将成为水产科研院所、高校提供研究生生源。首先满足校方日益增加的研究生队伍生源需求,包括本科生的保研和本硕连读,同时可以向我国水产科研院所和高校输送研究生生源,也可将同学送出国门,到国外深造。

2.创业创新人才(应用型人才I类)的就业

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主要为龙头企业、大型国企提供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与海外科研生产单位建立广泛合作与联系。开拓本专业的海外就业市场,让本来打算出国的同学有可能继续在本行业内就业。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其发展代表了本行业的领先水平,输送学生前往行业内龙头企业实习,可以让学生提前进入工作环境。

3.管理人才(应用型人才II类)的就业

此类人才将面向水产行业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行业。其就业保障工作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建立渔业主管部门广泛合作关系,与所在地和周边省市渔业主管部门签订合作协议,以向县市一级渔业部门输送技术推广和行政管理人才为目标,共同培养本专业学生。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本专业学生参加“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村官计划”等国家和地方项目。

参考文献:

[1]蒋廷玉,陈晓春.高校如何构筑创新人才成长高地[N].新华日报,2010-05-04( A6).

[2]杨晨光.找准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结合点[N].中国教育报,2011-04-02(1).

[3]曲晓波.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89.

[4]申玉春,陈刚,朱春华,汤保贵,操玉涛.鱼类增养殖学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9,(2):86-88.

[5]李政涛.教育实践的研究路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8,(4):1-6.

[6]段德君.建设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4,(3):50-52.

[7]周志刚,朱正国,吴嘉敏.水产养殖本科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3,(9):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