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

时间:2023-06-01 09:47:01

水产业发展现状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

关键词:水泥行业 清洁生产 现状 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a)-0127-01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工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而水泥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柱,直接关乎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为了有效的加快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进程,就要对水泥行业进行合理化的生产,而清洁生产作为现代化新型的生产工艺,被广泛的应用于水泥行业的生产发展中。因此本文对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和技术发展进行探讨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清洁生产的概念以及清洁生产的必要性

(1)清洁生产的概念。一般而言,清洁生产主要是对传统粗放式生产方式的直接突破,清洁生产不仅仅是对先进生产技术加以运用,同时更是借助于新型且具有清洁的原材料和能源,并对管理方式加以改进,进而促进清洁生产过程。清洁生产主要在生产过程不仅仅将工业上的生产的能源消耗减少,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环境污染着重减少,并将原料使用效率最大程度上提高。就其实质性而言,清洁生产不仅仅对人类的身体健康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人类生存环境也有着实质性的改善效果,总之,清洁生产最主要的目的则是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2)清洁生产的必要性。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技术思想,主要基于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的角度,将生产效率着重提高,并将人类以及环境的风险着重减少。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过程难免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以及能源消耗严重等问题,而清洁生产作为一种全新的环保潮流,不仅仅对于工业健康安全生产有着实质性的积极促进作用,同时对于环境的保护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总之清洁生产有着一定的必要性,不仅仅顺应当今时展的潮流,同时又是我国节能减排发展的实际需要。

2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现状分析

随着时代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工业经济逐渐趋向于多元化的发展,同时水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不仅仅有着极为严重的污染,同时其传统粗放式的生产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伴随着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对于水泥的安全环保生产提高了极大的重视,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环境污染急性综合性的治理。

水泥行业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主要的三个步骤为生料制备、熟料煅烧和水泥磨粉,一般而言,水泥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源主要来自于常温中的有尘气体,同时其污染源同样也来自高温的烟尘。而现代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是对除尘设备进行的使用,并对二级除尘方法加以采用,实际的除尘过程中,首先借助于旋风收尘器将颗粒较大的灰尘进行收集,之后借助于静电除尘器再次进行收尘管理,并对相对微小的灰尘加以收集。

但是水泥行业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尤其是在生料制备过程中,为了对产生的污染加以合理的抑制,往往需要对干法窑方法进行治理,但是在治理过程中,就要对风管的温度进行合理的控制。

总之,我国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其袋式除尘以及静电除尘技术日益成熟,但是我国水泥行业对于环境污染自动测量和污染监控系统的技术上相对落后,难以实现环境真正意义上的保护,同时其能源的消耗也是相当的大。

3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技术发展

(1)石灰石破碎和水泥粉末节电技术。一般而言,水泥行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为了更好的适应当今时展的潮流,更应该基于环境保护以及节能减排的角度,进行综合性的清洁生产。而粉磨电耗有着相对较高的耗电率,在未来的技术发展中,更应该对高效立式磨、挤压磨以及高细磨等有着较低耗能的小磨机加以采用,并对粉磨工艺进行改进,采用高效助磨剂,将预破碎增加。

(2)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水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的余热,同时这些余热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再次回收,而水泥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通过对余热进行回收实现发电的过程。另一方面则对于水泥实际的生产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将煤炭资源有效节约,进而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对可燃废料的再回收利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的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些废料,同时其中的废料又有着可燃性,通过对可燃废料进行熟料的煅烧,不仅仅将能耗降低,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将水泥生产对环境带来的污染有效减少,并将煅烧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4)水泥行业清洁生产对工业废渣生产水泥的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其原料主要是通过一些工业废渣进行提取,并将资源消耗有效减少,进而将环境所带来的种种污染进行减轻,一般而言,石灰石的污染相对来说比较的大,在水泥行业清洁生产过程中,将采矿产生的废石碎屑进行掺加,将熟料的用量降低,并将煤炭原料消耗着重减少,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能减排。

(5)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中节水技术的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水资源有着较为严重的短缺,而在水泥实际的生产过程中,要想从根本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一方面就要淘汰传统高消耗和较大用水量的冷却池,并将高效的旁滤器装置进行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则要在水泥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将高效冷却节水技术积极引入,并合理的优化循环冷却水系统,不仅仅将成本降低,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节水。

4 结语

水泥行业清洁生产作为我国工业发展的首要选择,对于环境保护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有着实质性的积极影响,同时水泥行业清洁生产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也是不可估量的,对于我国国民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党广彬.山东省水泥行业清洁生产现状调查与评价[D].山东大学,2012.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2

关键词:水族;现状;发展对策;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30-02

水族产业属于休闲渔业范畴,具有产业链条延伸广、产品附加值高、生产要素集约型强等优点。近几年,随着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安徽省水族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包括水族用品销售,水族产业总产值超过3亿元,水族产业已成为安徽渔业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1 安徽水族产业发展现状

1.1 观赏鱼产业分布区域化 2015年,安徽省观赏鱼养殖基地80多个,年产观赏鱼商品鱼1亿多尾。观赏鱼养殖基地区域化特色明显,主要分布在合肥市、阜阳市,淮北市、滁州市、六安市、铜陵市等市也有少数基地分布,合肥市、阜阳市已成为安徽观赏鱼产业发展的聚集地。目前安徽生产的观赏鱼主要是金鱼、锦鲤,金鱼的品种100多个,主要品种有草金、五花、虎头、凤尾、蝶尾、泰狮等,锦鲤品种有10多个,包括红白、大正、昭和、黄金、秋翠、黑金等。安徽红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我省最大的标准化观赏鱼专业生产基地集种苗繁殖、养殖、研发为一体,年观赏鱼繁殖能力达到2亿尾,2015年省农委认定为省级水产良种场,养殖观赏鱼出口英国、德国等国家。

1.2 观赏鱼养殖生产标准化 安徽省大力发展观赏鱼健康养殖,推进生产标准化,提高观赏鱼产品品质。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阜阳市颍州区水产站等单位先后制定了草金鱼繁殖、草金鱼养殖、紫蝶尾龙睛金鱼繁育、兰寿金鱼繁育等4项观赏鱼养殖省级地方标准。阜阳市全州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获得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称号。

1.3 水族市场发展专业化 安徽每个地级市都形成了从事观赏鱼、水族用品、专用饲料销售的专业水族市场或者集散地。观赏鱼销售主要品种包括金鱼、锦鲤、龙鱼、热带鱼和观赏龟类,水族用品主要有水族缸、观赏鱼专用饲料等。销售产品中金鱼、锦鲤、观赏龟类主要来自本省养殖基地,龙鱼、热带鱼、水族缸、专用饲料等都来自广东、上海、浙江等经济发达和观赏鱼产业发展较好的省份。合肥市较大的水族专业市场有裕丰花市、海汇花市、清溪路花市等,其中裕丰花市有水族经营户50多户,年销售额近亿元。

1.4 水族产业形式组织化 在省渔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安徽省于2012年成立了安徽省水族协会,现有会员100多个。安徽省水族协会的成立,为推进观赏鱼健康养殖,为协调、规范发展以及服务行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安徽省水族协会于2013、2014年连续2a在合肥市成功举办水族展暨观赏鱼大赛,宣传展示安徽水族产业发展成就,为全省各地从事水族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士建立同行之间的联络,交流研讨新思路新经验,沟通推广新技术、新产品,为广大水族消费者普及水族知识,扩大安徽水族产业社会影响,推动了安徽省水族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2 安徽水族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水族产业总体规模还不大 安徽水族产业与广东、上海、北京等省市相比,总体规模还不大,安徽目前还没有水族用品、专用饲料研发和生产的专业企业。

2.2 水族产业品牌意识不强 安徽观赏鱼生产单位品牌意识不强,全省观赏鱼注册商标很少,也没有区域性特色品牌。

2.3 水族产品销售模式有待创新 安徽水族产品销售还以传统的批发、零售市场销售为主,网上销售量较小,拍卖销售基本没有。

3 安徽省水族产业发展对策

全国“十二五”渔业规划提出要鼓励发展文化多元的休闲渔业,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渔业发展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快发展休闲观赏渔业。安徽是内陆水产大省,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交通便捷,发展水族产业条件优越。

3.1 推进生产发展 观赏鱼繁殖、养殖是水族产业发展的基础。渔业部门要把观赏鱼养殖基地建设作为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支持,依托资源条件,推进观赏鱼养殖向多品种、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指导观赏鱼养殖基地根据实际确定健康养殖模式,制定执行生产操作规范,建立生产投入品采购、保管和使用规章制度。养殖基地要做到场区内环境整洁,道路平整通畅,养殖生产设施现状良好,养殖用水符合无公害水产养殖用水标准,养殖废水达标排放,确保观赏鱼品质优良。

3.2 加快品种研发 品种是观赏鱼养殖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发展观赏鱼产业,必须加强新品种的研究与开发。安徽现有观赏鱼生产单位多数是从养殖食用商品鱼转产而来,其研究开发新品种的技术能力和经济实力都十分有限。要充分利用观赏鱼产业发展科研资源,建立科研团队,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开展观赏鱼的品种研发,在维护好传统观赏鱼品种特有品质的同时,不断推出大众喜爱的新品种、好品种,促进观赏鱼消费的时尚化。引导观赏鱼生产经营单位开展观赏鱼品种研发,形成万众创新的局面。

3.3 强化品牌建设 水族产业发展的方向是高档化和大众化,品牌建设至关重要。要通过强化品牌建设,加大宣传力度,以品牌赢得市场。要支持观赏鱼生产经营单位注册商标,打响企业品牌。观赏鱼生产聚集地要打响区域品牌,根据安徽观赏鱼生产区域布局,阜阳市可以主打“阜阳金鱼”、“阜阳锦鲤”品牌;合肥市主打“合肥金鱼”品牌。要创新观赏鱼销售方式,大力推广网上销售、拍卖销售等方式,提高产品价格,提升产品知名度。通过举办展会和评比活动,宣传推介安徽观赏鱼和水族产品,向消费者普及观赏鱼养殖知识,推动观赏鱼进千家入万户。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3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现状;问题;对策;甘肃天水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9-0334-02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利好政策的带动下,甘肃省天水市中药材产业有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拥有一批专业的加工销售企业。随着“关天经济区”战略和天水“1135”战略目标的实施,中药材产业又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药材产业是甘肃天水农业特色产业之一,发展速度较快,前景看好,但在种植、加工、销售环节上都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现就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入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对策。

1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的现状

1.1 中药材种植情况

全市5个县2个区均有中药材种植,且品种多而杂。据统计,2012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2万hm2,总产量7.0万t,总产值12.64亿元。种类有党参、柴胡、板蓝根、半夏、黄芪、红芪、冬花、甘草、黄芩、独活、当归、防风等逾20个,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主要有党参、半夏、当归、柴胡、黄芪、黄芩、甘草等,种植面积最大的是党参5 266.67 hm2,其次是半夏2 800.00 hm2,666.67 hm2以上的有党参、半夏、柴胡、板蓝根、黄芪、红芪、甘草、冬花等,占种植总面积的74%。天水市中药材种植模式主要有“公司+农户”和农户自发种植2种,种植面积相近。采用“公司+农户”种植模式的有武山常乐医药有限公司、天水市茂丰中药材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农户自发散在种植主要有清水县种植的半夏、麦积区种植的柴胡。目前天水市几类重点中药材品种均未开展GAP认证(GAP全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2 中药材加工情况

中药材的加工指以中药材为原料的药品生产和中药饮片生产。随着中药材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天水市的中药材加工规模也有了较大的发展,现有药品生产和中药饮片生产企业13家,分布在秦州、麦积、甘谷、武山、张川5个县区。其中药品生产企业有甘肃天水岐黄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太极集团甘肃天水羲皇阿胶有限公司等5家,均通过GMP认证(GMP全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5家企业拥有[国药准字]药品批准文号209个,其中使用中药饮片作原料的中药制剂就达152个。据不完全统计,152个中药制剂涉及356个中药材品种,年消耗中药材数量大约为1 000 t,但属天水地产的中药材不到100种,占30%左右,年消耗300~400 t。中药饮片生产企业8家,甘谷三陇安康药业有限公司等6家通过了药品GMP认证,生产品种1 780个,有2家新开办企业在准备认证。

1.3 中药材销售情况

中药材既是药品又是农副产品,流通渠道较复杂。中药材采收后,大多数在农贸市场出售,以农产品长途贩运外地,少部分直接进入中药材加工、经营企业。全市从事中药材经营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共20家,个体药材经销商达5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天水市年药品销售额为3.5亿~4.0亿元,其中中药材、中药饮片的年批发销售额在2 000万~2 8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5%~7%。而从品种上来说,天水市地产药材占中药材经营品种35%~40%,占销售额40%左右。天水市现有中药材、中药饮片批发企业41家,其中专营企业有天水开源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兼营企业有甘肃医药集团天水医药采购供应站秦州中药经营部等34家。有40家企业通过GSP认证(GSP全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有1家新开办企业在准备认证。

2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中药材种植方面的问题

2.1.1 规模化程度较低,没有产量优势。全市中药材种植虽涉及到2个区5个县逾40个乡镇,但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以农户分散种植为主,具有盲目性、趋同性和脆弱性,抵抗市场中药材价格波动、改良品种、防治病虫害、抵御自然灾害等能力弱。一些种植户更是一味追求产量,导致中药材药用价值下降。

2.1.2 中药材种植科研工作滞后。在品种选择、新品种选育、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生物肥料应用、低残留新农药、新肥料筛选、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十分欠缺,特别是在野生药材开发、驯化、育苗等方面的研究跟不上需求。

2.1.3 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品牌优势。中药材的种植未全面实施GAP,传统的粗放式种植模式依然存在,标准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知名品牌。目前,虽然国家对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有扶持政策,但是以项目为前提,没有普惠性。农户种植得不到资金的支持,缺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和帮助,标准化种植难以全面实施,直接影响了中药材的质量和价格。由于对认证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加上客观条件限制,天水市还没有通过GAP认证的中药材,未形成品牌优势。

2.1.4 种植收入不稳定,遏制药农积极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没有完全启动,企业和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尚不健全,加之中药材种植生产周期长、见效慢、市场不稳定,农户直接承受着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

2.2 中药材加工方面的问题

2.2.1 产业链条短,缺乏主打产品。以岐黄药业为首的5家药品生产企业,生产的品种很多,却只有“浓缩六味地黄丸”、“苁蓉通便口服液”等几个有较好销路的产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起步相对较晚,生产层次低,多为附加值较低的粗加工产品,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外销少。企业只维持基本的加工生产,没有财力投资提升产品质量、研发新产品,无法形成占领外省市场的主打产品。

2.2.2 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竞争力。天水市中药材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资金有限,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科技投入不足,发展的局限性大。另外,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一线的工作苦、脏、累,加之企业的效益普遍不佳,难以留住人才和技术骨干。

2.3 中药材销售方面的问题

2.3.1 流通体系不完善,风险大。中药材是特殊的农产品,用途狭窄。由于中药材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加之游资的市场炒作,较之于粮食果蔬,价格波动大、产业风险大。天水市中药材种植缺乏统一管理和协作,抵御风险能力差,没有相对稳定的种植收益,不能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严重影响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2.3.2 贮存难度大,成本高。中药材采收后,大部分时间都在仓库内存放。几乎所有的中药材都有一个生虫期,尤其是天水市大面积种植的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含淀粉和糖分高,容易发霉生虫变质。为了保证库存中药材的质量,就要推广安全科学的消毒杀菌方法,建立满足中药材、中药饮片贮存的空调库,无疑会增加中药材的贮存养护成本。

2.3.3 市场开拓少。天水市中药材大多以原料外销,当地企业资金有限,收购数量少。在中药材加工环节,没有形成主打产品,竞争力不强,向外开拓市场少,多是当地企业间的生产销售竞争。

3 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组建专家科技团队,指导扩大产业规模,创建产业品牌

实施GAP标准化种植是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基础。要以现有的GAP种植基地为依托,建立可追溯的中药材种植质量体系。按照天水市药检所对全市人工种植中药材的基源鉴定,选种正确品种的药材。加强GAP基础知识的宣传及生产技能的培训,培养一批中药材种植方面的农村土专家、土人才,降低中药材种植户因专业技术不够而可能带来的中药材质量风险。开展种植区域重金属含量和农药残留的监测,从源头上保证中药材质量。在标准化种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GAP认证,力争几类重点品种能全部通过GAP认证。

农业部门带头帮助有实力有意向的企业和个人积极争取种植项目,选择市场前景广阔、适宜种植的当归、党参、黄芪等品种,建立稳定可控的种植基地,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集中连片、规模化种植。鼓励“公司+农户”的种植模式,发展可控的订单农业。针对农户的分散自由种植,也给予政策扶持引导,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以乡镇为区域,发展特色中药材种植产业,作为果蔬等主要特色产业的补充,依靠质优量丰,形成天水地道药材品牌[1-2]。

3.2 加强加工销售,增加产业效益

虽然目前天水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效益差,但是企业均通过GMP认证,发展空间和可挖掘潜力大,前景乐观。在省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导下,鼓励辖区内中药材加工企业,改造升级,增加企业产能。在普通中药饮片加工领域,发挥地产药材优势和企业技术优势,强化质量,批量生产,通过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用质优价廉的饮片赢得市场。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挖掘中药材产业潜力,开发中药材的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层次。产品研发依靠企业自身条件很难完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及科研部门的参与和外部力量的融入等多方面的努力。鼓励和吸引非药品生产企业,精选优势突出、市场前景广阔的地道药材,开发日化、保健、旅游产品等,扩大产业面,延长产业链,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

天水市南连陇南、西接陇西两大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大区,在甘肃省中药材产业发展中居交通枢纽位置。借助天水独特的地理优势和便利的交通优势,依托陇西中药材市场增加中药材流通,借助岷县当归品牌,对外扩大品牌效应,促销地产中药材。依据天水市“1135”区域发展战略,开辟区域中心市场,建设中药材产业现代物流园,增强规模贮存、托市收购能力,稳定地道药材价格,规避市场风险。

3.3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以中药材主导特色品种为依托,组织种、加、销企业成立松散型集团,走一体化经营之路,培育发展一批主业优势明显、上联市场、下联基地、竞争力强、能带动全市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的龙头企业[1]。抓住中药材扶持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向上争取项目,争取国家投入支持,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鼓励中药材企业走集群化发展模式,同业联合,形成合力优势。利用资源优势,招商引资,吸引外部资金和技术力量,投资办企业,开发中药材产品,提升企业竞争力。

3.4 强化监督管理,确保中草药的产量和品质

进一步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规范中药材购销渠道,规范中药材市场。根据《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保护并合理利用天水野生药材资源,人工种植黄芩、五味子、防风、连翘等国家重点保护药材品种,防止有限资源的过度采挖。建立区域性的良种繁育基地和种子产业生产基地,保证大宗中药材种源供应充足。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建立检测中心,从中药材生产的源头上把好质量关。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的研究和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加快制定中药材良种繁育、规范化栽培和储存、加工等方面的技术操作规程,由市、县、乡的农技推广部门对项目区种植户、加工户进行培训,在中药材的工厂化育苗、规范化种植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试验和推广无污染、无公害栽培技术,确保中药材产品符合“安全、稳定、可控、有效”的要求。把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和无公害中药材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来抓,建立无公害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

3.5 加强市场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市场份额

建立健全中药材市场体系是实行中药材产业化经营的关键,要以有形的市场推动无形的市场,健全市场内部各项管理制度和法规[3]。建立中药材信息中心,定时各类药材信息,以流通大户为主,在全国重要药材市场设立窗口,及时捕捉市场信息,形成稳定的市场营销网络。积极组建、规范中药材产业协会、中药材种植专业协会、药商经销协会、中药材科技示范户等中介服务组织,在农技及药材产业单位等部门的协调指导下,加强对中药材产业的调查研究、策划指导、宣传报道,为中药材产业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药农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千家万户的种植与千变万化的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市场份额,降低市场风险。

3.6 强化中药材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优势中药材产区要树立品牌意识,加强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横向联合,积极申报地道中药材地理标志登记,申报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加大“三G”认证力度(“三G”即GSP全称《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MP全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全称《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打造优质品牌,提高知名度,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品牌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建立严格的中药材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规范产品生产、加工、包装、上市行为,为实现中药材品牌化和中药国际化、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3-4]。

3.7 打破行业界限,实现中药材产业和中药企业有机结合

将中药材产业、中药材加工和中药制造等行业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企业+行业协会+基地+农户”等模式,进行统筹和宏观调控,改目前的原料出售为成品出售,品牌化上市,延长生产链,激活经济链,推动药材种植、中药制造、包装运输、药品经营等相关产业一体化,实现中药材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及中药产业现代化[4]。

4 参考文献

[1] 潘之.对天水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305-306.

[2] 陈富超,杨曼,,等.十堰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中医药导报,2010(11):101-102.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4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来贯穿的。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个发展问题;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是个发展问题。发展是硬道理。 我们当前的主要矛盾依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面对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错综复杂的前进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增强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才能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才能增强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信念。党要承担起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嵊泗县要达到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关键就是发展。嵊泗县有着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优势,以海洋资源为基础的水产品加工业,历来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随着渔业资源的严重衰退,水产加工企业面临着新的问题、新的困难、新的形势,新的挑战,为此,本研究在对全县水产加工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调查的基础上,就嵊泗县水产加工业的发展提出不成熟的拙见,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的现状 截止2002年底,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共有49家,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25.5%,拥有总资产28434万元,职工876人,创利301万元。地域分布是:菜园20家(7家停产),嵊山镇17家(8家停产),五龙乡5家,黄龙乡3家,枸杞乡4家,县直属1家。产品主要以冷冻品、小包装水产品、饲料鱼粉、速冻贻贝为主。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49家企业中,处于停产状态的企业15家,目前正常生产的35家企业中,有集体所有制1家,股份及股份合作制9家,私营独资12家,私营合伙7家,其他有限责任公司有6家。 (一)企业规模、技术、设备情况 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有12家。全县有冷藏库36座(见表一),冷藏500吨以上的5家,占14.3%;冷藏200吨的12家,占34.3%;200吨以下的19家,占51.4%。企业的设备大多是以八十年代中期和九十年代初期购置为主,由于企业的生产设备陈旧、落后,企业只能维持简单的水产品加工流程,缺少先进高科技生产线,缺乏现代加工能力。表一 全县水产企业冷藏能力情况表 冷藏能力(吨/次) 500 200 200以下 合 计 冷藏库数 (座) 5 12 19 36 比 例(%) 13.9 33.3 52.8 100 (二)企业厂长、经理素质情况 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见表二):在30—40岁的7名,占20.0%,41—50岁的10名,占28.6%,51岁以ISO9000 HACCP 国内卫生认证 其他认证 未取得认证 合计 企业数(个) 4 2 20 4 5 35 比 例(%) 11.4 5.7 57. 2 11.4 14. 3 100 (四)企业运营能力及效益情况 2002年,全县水产加工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6084万元,销售产值30562万元,产销率84.7%,比标准96%少11.3个百分点。35家企业中盈利在5万元以上的10家,微利企业16家,亏损企业9家。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301万元,其中盈利企业创利491万元。整个行业利润主要集中在5家规模以上企业中,仅黄龙鱼品厂就创利260万元。亏损企业亏损额190万元,亏损面25.7%,亏损率38.7%,户均亏损21万元。从经济类型上看:股份合作制企业亏97万元,私营企业实现利润118万元,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处于优势,除1家企业亏3万元外,其他5家都盈利,且盈利总额为280万元。 表五 水产加工企业盈、亏情况表 项 目 盈利5万元以上 微利企业 亏损企业 合计 企业数(个) 10 16 9 35 比 例(%) 28.6 45.7 25.7 100 二、嵊泗县水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海洋渔业资源衰退 1、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和实施,使舟山海洋捕捞失去了部分传统渔场,部分渔场受到严格限制,而导致捕捞业的生存空间的缩小,从而制约了捕捞渔场的拓展。 2、渔业资源衰减,大量的渔民争抢有限的水产品资源,造成了可开发利用的品种资源减少,突出了“船多鱼少”的矛盾。 3、传统的“靠海吃海”的观念根深蒂固,对转产转业的认识不足。加之财力、物力的制约,很难改变渔民的捕捞作业结构。政府和主管部门,虽然重视渔民的捕捞作业的调整,但受物力、财力及其它环境因素的制约,没有真正大力度的、有效的外来资金 民间借款 合计 比例(%) 63.6 27.6 2.6 6.2 100 (四)企业采、销的局限性 通过调查,嵊泗县水产加工业在原材料采购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企业的采、购信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本企业的采购员,另一个是来源于对方的推销员。企业主要以自行收购为主,国内市场中调拨的很少,大部分是来自本市,目前,无一家企业利用远洋捕捞水产品和国外进口水产品。 产品销售是实现企业利润的重要环节,再好的产品如果在销售环节上出现障碍,不仅影响销售量,也给企业的利润增长带来很大影响。调查发现(见表八),全县水产品加工企业产品销售固定商家的占10%,为对方做订单的占6.7%,企业通过批发商销售的占33.3%,通过零售渠道的占6.7%,企业直销的占43.3%。企业产品销售渠道单一(见表九),销往国内外的产品主要是本省和上海市,其中销往上海的占50.7%,销往本省的占28.1%,销往山东的占14.9%,销往其它省市及国外的占6.3。所有出口产品主要销往韩国和日本。 表八 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固定商家 做订单 批发商 零售 企业直销 合计 比例(%) 10 6.7 33.3 6.7 43.3 100 表九 水产加工企业销售结构表 项目 上海 本省 山东 其它省市及国外 合计 比例(%) 50.7 28.1 14.9 6.3 100 (五)企业人员素质低,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企业人员的文化程度偏低,管理人员年龄偏大。在35家企业厂长、经理中,年龄在51岁以上的占51.4%,而40岁以下的化经营。对产品质量高、科技含量高、经济实力强、市场潜力大、辐射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给予扶强扶壮。促成水产品加工流通为主的素质较高的企业集团的成长和壮大,推动渔业产业化向更高水平迈进。 (三)加快水产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 技术创新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是企业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要加快企业的人材培养,包括技术人材、外贸人材、经营人材的培养和企业家队伍的建设。要加大对行业的技术改造和金融支持力度,并争取国家及省市有关部门的支持。积极引进相应的生产技术装备,努力使嵊泗县水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同类产品从单一品种向多样化、系列化发展;从大包装向小包装,大冻块向小冻块、冻块向冻条、单冻转变,提高其产品附加值,重点要加强对低值鱼类的综合利用,开发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各类方便休闲食品。逐步加大水产精加工的比重。 (四)加强和改进水产加工业的行业管理 目前,嵊泗县水产加工企业除少数几家重点企业外,大多数企业存在规模小,管理薄弱,装备落后,各类人材缺乏的情况。有些企业为了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相互压价,低价竞争,最终导致“肥水外流”。因此要加强对水产加工业的规划引导和行业管理。建立健全行业管理组织(包括行业管理协会、各专业协会),并赋予必要的工作职能,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充分发挥协会在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认真分析研究国内外水产加工业的发展趋势,结合嵊泗县实际,适时提出行业发展指导意见,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五)积极招商引资,加速推进水产品工业的建设 遵循“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外商资金和民间资金积极参股园区基础设施开发,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因地制宜建立规模适中的工业园区,生产模式以大企业为龙头,小企业围绕大企业,进行产品配套生产,从而提高“团体”竞争力,促进企业的产品升级,避免竞相压价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加强水产加工业的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突出自己的特色,走质量效益型的水产加工业发展的路子。加工企业要尽快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出口企业要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组织生产。政府应集中建立水产加工检测中心。加强检测,提高防范能力,避免“绿色壁垒”阻档。要积极培育水产加工的新品牌。提高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七)加强水产加工业的信息化建设 中国加入WTO后,企业直接面对国际竞争,信息将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因此,要把信息化用在企业的内部管理、销售、生产技术、新产品研发上,用信息推进企业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形成企业的“造血功能”。在有条件的企业中制作企业网页,扩大企业知名度,从而改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范围。增强企业广告投入,设立专业销售部门,增加连锁销售点,建立固定的销售网络。采用互联网大力收集人才信息和科技信息,密切掌握市场发展动态。 (八)努力创造条件,尽快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 全面提高企业人员素质,有赖于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而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以完成全民族开发为最终目标,因此必须由政府也只有以政府为主才能完成这一宏大的工程。人力资源的整体性开发主要靠教育,教育的发展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从而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由于历史的原因,嵊泗的教育发展水平欠账太多,仅靠政府投资往往力不

从心。可以考虑引进市场机制和个人力量,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巨大利益,政府要勇于放弃眼前的较小利益和既得利益。尤其要把庞大的行政开支再降下来,降低行政管理中公共物品供给的实际成本,腾出的资金用于教育全县人民。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5

关键词:伊通县;水稻产业;发展现状;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791.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004-1

伊通满族自治县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全县耕地总面积220万亩,粮食生产是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的主导产业,是部级重点商品粮基地县。水稻栽培历史悠久,水稻生产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水稻主产区农户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但是,由于水稻生产成本、劳动用工等生产环节的资金投入与玉米生产相比没有优势,水田生产面积出现逐年锐减的趋势。2002年全县水稻生产面积达到18万亩,到今年实际生产面积约7万亩,年平均递减11%。之所以出现“水改旱”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的直接因素:

1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田间管理劳动强度大、时间长

伊通满族自治县水稻生产从3月25日左右浸种开始,育苗、整田、移栽、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整个生产过程持续7个月左右,需要专人进行不间断的田间管理,相对玉米生产劳动强度大、时间长。种植玉米管理环节少,劳动空闲时间长,在剩余劳动时间内能够从事养殖、劳务、运输等其他创收活动。因此,种植玉米农户要比种植水稻农户的创收渠道广,家庭收入差距很大。

2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资金投入较大

仅从今年农用物资市场价格以及劳务情况来看,玉米生产每公顷总投入大致是9300元,水稻生产每公顷总投入12450元左右,每公顷水稻生产比玉米生产多投入约3150元(详见下表)。

3 相对玉米,水稻生产利润偏低

近三年来,虽然玉米、水稻市场价格都处于大幅上扬趋势,但是,从2011年生产成本核算和销售收入来分析,水稻和玉米之间利润差距较大。每公顷玉米平均净收益14900元左右,每公顷水稻平均净收益10750元左右,利润差约在4150元左右(详见下表)。

4 对稳定水稻产业发展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稻米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是口粮,水稻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关系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问题。因此,从我们县的实际情况来看,应该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4.1 加大粮食市场价格的宏观调控力度

根据年度生产成本以及产量比,合理调整玉米、大豆与水稻产品之间的国家最低收购价格,通过市场拉动来保护水稻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

4.2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

在稳定和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的基础上,要特殊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水稻生产者特别是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和农垦企业,要给予政策倾斜,通过政策推动来调动水稻生产者的种粮积极性。

4.3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基础投入力度

水稻生产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依赖度很高,目前伊通满族自治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很薄弱,防洪灌溉能力不强的问题比较突出。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灌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强对水库、塘坝、渠道、机井等灌溉设备设施的建设,通过提高灌溉能力稳定并增加水稻生产面积。

4.4 加大对水稻产业发展的科技推广力度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6

关键词:蔬菜;发展;对策;无公害农产品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东北部,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平均海拔在1 500 m以上,年日照时长2 076.9 h,月均日照时长173.1 h,年平均气温8.8 ℃,年有效积温2 200 ℃左右,年均降水量580 mm,无霜期67 d左右,总土地面积2 012 km2,耕地面积2.7万hm2,其中水浇地面积1.3万hm2。以牛头河流域为主的河谷川道区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光照条件好,气候温和,蔬菜生产发展较快,已成为全县蔬菜主产区。

1 蔬菜生产现状

1.1 生产逐步规范化

2010年清水县蔬菜种植面积2 920 hm2,总产量超过8万t,总产值5 800万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以上,蔬菜产业化经营已初具规模,生产面积逐年扩大,两棚蔬菜建设已由中部河谷川垣区向沟台、浅山区推进。以大白菜为主的绿色无公害蔬菜面积进一步扩大,不但蔬菜的花色品种增多,而且品质有了很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已形成了以牛头河流域为中心,县城东关高科技示范园区为辐射带动,东西部浅山区为的生产格局,初步完成了由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向精细、无公害生产模式的转变。

在蔬菜生产的区域布局上,坚持普通性、实用性、效益性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辐射带动、规模发展。一是建立了以县良种繁育场为中心的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占地30多hm2,建有日光温室36座,由具有专业技术特长,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员承包经营,以栽培反季节蔬菜番茄、菜豆、丝瓜、甜瓜、西瓜、黄瓜、西葫芦等为主,并且引进食用仙人掌、百合等一些精细蔬菜进行种植推广,成为全县精细蔬菜生产的中心和农户培训实践基地。二是建成了以金集镇潘山村、松对乡松树村、左李村和黄门上、下成村为主的浅山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总计面积1 200 hm2,有高效日光温室21座,普通塑料大棚400多座,主栽品种有黄瓜、南瓜、番茄、蒜苗等。三是建成了以牛头河流域为中心的红堡、小泉、永清、白沙等乡镇川区无公害栽培蔬菜400 hm2,主体生产番茄、辣椒、黄瓜、西瓜等。而且该区位于张北和桐温公路两侧,运销十分便利。

全县已涌现出34个蔬菜专业村,4 000多个专业户,蔬菜基地建设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蔬菜产业已逐步成为清水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

1.2 生产方式科学化

蔬菜生产已由原来的单作、粗放生产发展为一村一品,多种栽培模式共同发展的格局。日光温室以秋冬一大茬生产精细蔬菜为主,主要栽培黄瓜、番茄、辣椒、西葫芦等,占地400 m2的日光温室,年收入可达到8 000元以上。普通塑料大棚采用早春茬栽培,主要种植瓜类、番茄、茄子、西葫芦、莴笋、辣椒等,比露地栽培可提早上市20~30 d,一个占地333 m2的棚可收入1 700~2 000元。露地栽培有2种种植模式,一种是麦后复种,主要分布在牛头河流域的白沙、永清、红堡等2镇1乡,每年栽培面积800 hm2,以麦后地膜栽培大白菜为主,667 m2可收入500元左右。另一种是粮菜套种,主要为地膜玉米套蒜苗、地膜玉米套甘蓝、地膜玉米套大蒜、地膜玉米套菜花,主要分布在陇东、草川、土门、远门、白驼、王河等乡镇,年栽培面积约400 hm2,667 m2蔬菜收入400元左右。

1.3 市场建设网络化

全县形成以县城西关、中山路、东关蔬菜综合批发市场为中心,乡镇农贸集市为依托,村头路口微型市场为基础的促销流通体系。这3处市场集中了全县60%以上蔬菜交易量,日蔬菜上市量300 t以上,年成交额0.5亿元,据统计,清水县已建成县乡镇蔬菜批发市场9个,具备蔬菜交易、客商住宿、配套运输、中介服务的良好条件。在流通领域,活跃着2 000名以上的经纪人和贩运大户,承担着蔬菜总产量80%的外销任务。

1.4 蔬菜加工企业化

全县蔬菜有加工、贮藏、保鲜和个体作坊加工企业50多个,年消化原料2万t,有恒温库、冷库3座,贮藏能力900 t,新建塑料厂、纸箱厂、包装厂、配肥厂、棚架加工厂等相关企业,提高了蔬菜生产、加工、包装、贮运能力。

1.5 服务体系社会化

现已形成以县农技中心为主力,县科委、科协参与,水利、扶贫部门配合,全社会积极参与支持的社会化服务格局。全县共有各级职称专门从事蔬菜生产的技术人员48名,协会18个,有会员296人。并且有甘肃省农科院、天水市农科所和县农牧局技术人员常年进行技术指导,保证了蔬菜产业的迅速发展。

2 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结构不合理

蔬菜生产以露地菜、大棚菜为主,反季节精细菜面积较小,夏季大量上市,春冬供应不足,常导致露地和大棚生产的部分蔬菜夏季滞销,价格偏低,而冬春精细蔬菜供不应求,价格偏高。

2.2 病虫害逐年加重

由于连作和大面积保护地周年生产,病虫害周年滋生,为害逐年加重,据调查,用药成本露地菜在450元/hm2以上,大棚菜在3 000元/hm2左右,日光温室蔬菜在4 500元/hm2左右,而且因为防治时期掌握不准及防治技术落后,用药单一等因素,致使茄科蔬菜晚疫病、瓜类霜霉病及茄子、番茄、黄瓜、辣椒、莴笋上的灰霉病严重发生,白粉虱、斑潜蝇、蚜虫等为害加重,造成生产成本增加和品质下降,从而大大降低了蔬菜种植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3 服务体系不健全

尽管在蔬菜生产上已经形成了以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和社会组织扶持的社会化服务格局,但是按大市场大农业及产业化要求看,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一是专业技术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具备初级职称的人员多,而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人员少;二是能带项目、资金、技术进入高科技示范园区参与开发的人员少;三是信息渠道不畅,蔬菜种植供销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上网交流;四是生产经营缺乏宏观调控,农户自由种植,生产盲目性大,这些都给蔬菜生产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4 生产规模零散,市场管理不善

全县传统蔬菜如大白菜、甘蓝、萝卜等面积较大,分布区域零散,栽培技术粗放,蔬菜的商品率低下,全县3 000 hm2蔬菜,除中部牛头河流域和一般山区2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栽培相对集中,形成连片规模外,其余均为分户零散种植。在市场管理方面,因受交通、通讯、信息和菜农文化水平、传统观念、经济条件的制约,市场发育相对迟缓,并且在市场管理工作中重收费,轻管理,市场交易混乱,交易纠纷不能及时处理,市场环境不宽松,服务质量一般,对客商缺乏吸引力。

2.5 缺少无公害绿色认证产品和检测体系

由于受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无公害绿色蔬菜的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刚刚起步,对无公害绿色安全蔬菜的生产、检测、销售、宣传示范力度不够,认证争取不力,从而导致大量蔬菜产品没有经过国家和省级绿色产品认证,缺乏市场竞争力。

3 蔬菜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3.1 提高栽培水平

根据清水县蔬菜生产现状,合理安排茬口,设施蔬菜栽培茬口选择以早春一大茬为主,但往往因天气寒冷,菜农用于棚上的防寒设施较差,在棚内定植前育苗不能一次完成,定植后菜苗生产不均匀,影响了产量,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且大多采用早春一大茬,蔬菜上市相对集中,价格低,效益不高。因此按照当地蔬菜市场需求均匀上市,在茬口的安排上采取早春一大茬和秋冬茬相搭配。

增加防寒设施。和邻县相比,清水县除年均气温略高于张家川自治县外,均低于邻近其他县区1~2 ℃。冬季气温更低,采用早春一大茬栽培,育苗在棚内定植需近3个月时间,这段时间,正好是清水县气温最低时段(一般10月开始育苗,12月棚内移栽,3月开始上市),但农户采用的防寒设施,仅为单层草帘,棚内没有其他增温设施,早晚温度一般在3~5 ℃,低于蔬菜正常生产的温度,根据近几年菜农经验,钢砖结构的大棚,墙体内填充干燥的岩棉废料,覆盖双层草帘,可有效地提高棚内温度,一般可提高3~5 ℃,早晚达到8~10 ℃。

采用滴灌技术。采用滴灌技术不仅能节约水资源,而且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程度。目前,清水县菜农用的仍是漫灌方式,不但水资源浪费严重,而且棚内湿度很高,病害发生严重。根据部分菜农经验,在棚内修建长3 m,宽2 m,深1.0~1.5 m的蓄水池,灌前一天蓄水,采用微滴灌溉,不但节水效果好,而且棚内湿度降低,与漫灌相比,病害发生较轻。

合理用药,及时防治病虫害,注意通风。从目前菜农用药情况来看,一般对同一种病虫害,采用一种农药防治,只不过是每次防治农药用量增加,效果并不理想,而采用不同的药物,交叉防治效果较好。病虫防治要做到及时适量,尤其在病害初发期,灌水后棚内湿度骤增,病害蔓延相当快,要在防治的同时,及时打开风口,进行排湿。但要注意的是打开风口在春冬季不能一次打到位,应当逐渐打开到位,否则棚内外冷暖空气形成强对流,棚内温度猛降,菜苗因受冻而出现萎蔫,严重时会冻死。

3.2 统一规划,规模建棚

计划5年内在适宜发展日光温室的永清、红堡、白沙、金集等乡镇通过申请项目、招商引资、政府补贴、个人投资等多种筹资渠道,建成二代温室基地600 hm2,以形成规模,扩大市场,增强竞争力,不断招引客商,促进蔬菜产业外向发展。

3.3 引进性能先进的现代化设施

包括建立工厂化育苗生产线,蔬菜种子繁育中心,推广最新棚室结构等保护地设施等,实现蔬菜瓜果周年生产,四季上市,取得更佳经济效益。继续以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以无公害绿色蔬菜品牌认证为重点,使清水县蔬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变。

3.4 加快结构调整步伐

积极引进适销全国的名、优、特蔬菜品种。对传统种植的蔬菜实施更新换代,引进栽培技术,增强竞争力,实现主栽蔬菜品种良种化,坚决淘汰过时落后的品种,随时掌握品种信息,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优品种,提高综合竞争力。

3.5 引进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和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

通过调控和优化温、湿、光和CO2等环境因子,引进适宜当地生产的抗病虫品种,采用工厂化育苗,改进棚室结构,设置防虫网,采用生物防治,并增施有机肥,保护环境,充分发挥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的优点,为生产绿色食品,申请绿色食品基地打好基础。

3.6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针对蔬菜加工、保鲜、贮运的薄弱环节,突出重点,大力发展一批龙头企业,促进产后服务的同步发展,化解市场风险,以龙头企业带动清水县蔬菜向产业化经营方向发展。同时,要增强名牌意识,将产品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出口优势。

3.7 建设蔬菜产业标准化体系,努力实现“三化”目标

按照“生产标准化,经营国际化、农民知识化”的要求,制定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品质指标、保鲜贮藏、包装、计量等相关质量标准,建立检验体系,争取在全县蔬菜主产地和批发市场配备蔬菜农药残留、硝酸盐快速检测仪器,形成县有中心,乡有重点区域设检测站的农产品检测体系。树立蔬菜生产的优质、无公害意识,走有机农业、生态农业之路。实施农民现代化教育工程,建立一支懂科技、高素质的新型农民队伍。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7

摘要阐述了溧水县和凤镇林业生产的现状,提出和凤镇林业生产的发展思路,以期为优化和凤镇林业生产结构,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产;现状;发展思路;江苏溧水;和凤镇

溧水县和凤镇是典型的宁镇扬丘陵区,全镇半山半圩,东高西低,共有宜林地近2 000hm2,农业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是南京市绿化先进乡镇。近年来,和凤镇在“绿色南京、生态溧水、绿化和凤”的大好政策下,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目标,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建设,先后兴建了宁高高速公路绿色通道工程、石臼湖防护林工程、浙江三叶园林孔镇苗木生产基地、圩区高标准农田林网工程、丘陵山区退耕还林工程等林业生态建设项目,城镇绿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林业屏障作用日益明显。和凤镇在稳定提高生态林的同时,大力开发商品林,努力实现林业功能的多元化,初步形成中西部丘陵山区以花卉苗木、板栗、丰水梨为主的经济林,东、南部丘陵山区以茶叶为主,形成了南京严景万茶场、南京久宏茶叶有限公司等一批茶叶生产龙头企业,并取得有机认证,市场产品供不应求。今后和凤镇将进一步优化林业生产结构,在加强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意杨、果树、茶叶、花卉苗木等特色产业,以实现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溧水县和凤镇林业生产现状

溧水县和凤镇开展“绿色南京、生态溧水、绿化和凤”工程建设已近6年,共栽植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绿色通道、商品林、荒山造林、沿湖、河防护林等1 278.1hm2,现全镇林地面积近2 000hm2。通过努力,和凤镇已由原本的一个林业小镇,转变为溧水地区甚至南京地区有名的林业名镇,并初具规模,特别在高档花卉苗木产业和有机茶叶产业已成为溧水县农业生产的亮点,其发展特点如下:

1.1茶叶经济明显

全镇现有规模经营茶场4家,从业人员1 000多人,有机茶叶品牌2个,绿色茶叶品牌1个,无公害茶叶品牌4个,江苏省名牌产品和省著名商标茶叶1个,南京市名牌产品和市著名商标茶叶1个,县名牌茶叶产品1个。和凤镇南京严景万茶场生产的“严景万”牌碧螺春、炒青和南京久宏茶叶有限公生产的“久宏”牌碧螺春、翠芽茶叶多次在市、县茶叶评比中获金、银奖。为了更好的发展和凤茶叶生产,在和凤镇政府的指导下,2008年和凤镇成立了南京严海林茶叶专业合作社和溧水饮茶专业合作社,以整合和凤镇现有茶叶资源,带动和凤镇茶叶生产,2009年和凤镇茶叶产业达2 000万元以上。

1.2花卉苗木初具规模

和凤镇通过采取多元投入和市场运作等办法筹集林业发展资金,进一步优化民营林业的发展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各类民间资本、工商资本,采用租赁、承包、合资合作等方式,投资开发名、特、优、新经济林和商品用材林,促进全镇林业的加快发展。和凤镇在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工作,以土地租赁的方式引进浙江三叶园林有限公司,在和凤镇孔镇村率先种植了高档花卉苗木生产示范基地131hm2,近3年该公司已在和凤镇孔镇、毛公铺、乌飞塘、沙塘庵、中杨等村种植花卉苗木逾533.33hm2,使全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666.67hm2,实现年销售收入1 000万元;0.67hm2以上的花卉苗木种植户60户,从业人员400多人,花木经纪人45人;从事园林绿化公司6家,苗木基地20多个,主要栽种花卉苗木树种有含笑、榉树、香樟、广玉兰、桂花等。进入2000年以来,和凤镇加大了全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花卉苗木得到长足发展,和凤镇引进了一批花卉苗木新品种、新技术,并在全镇苗木生产经营户中大力推广,花卉苗木品种已由原来的不足10个发展到现在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品种,由低档品种向中高档品种发展。培育大规格苗木生产已成一种发展趋势,各个苗木生产基地开始实行花卉苗木上、中、下的多方位立体栽植模式,逐步由个体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区域化的公司运行机制发展,通过苗木化公司的生产基地生产,带动周边苗木生产户的生产,或通过“公司+基地+大户”的生产模式进行生产。

1.3其他林业生产效益明显

多年来,特别是“绿色南京”工程实施以来,和凤镇充分利用全镇丰富的丘陵岗地优势,抓好“三荒”、“四沿”等绿化和岗地的综合开发,大力挖掘全镇宜林资源,多次召开林业工作会议,明确农业中心工作人员任务,充分挖掘全镇宜林资源,大力统筹发展全镇葡萄、板栗、黑莓、青梅、杨树等商品林建设,同时完成新村绿化39个。近6年来,全镇共种植商品林667.8hm2,已逐步形成葡萄、青梅、杨树等连片种植带,并涌现出一大批从事葡萄、梨、黑莓、杨树等经济林果和商品林生产经营的大户和公司,经营效益明显。

2溧水县和凤镇林业生产发展思路

虽然和凤镇林业生产取得了一定的规模和成就,但仍存在较大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林业生产规模总体不大,生产经营分散,全镇分布不均匀、区域性差距大,科技水平不高等方面。为了更好地做大做强和凤镇林业产业,现提出如下发展思路。

2.1大力挖掘丘陵山区资源潜力

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大力发展茶叶、花卉苗木、经济林果等林业产业,把林业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项致富工程来抓,充分利用和凤镇丰富的丘陵岗地优势,抓好“三荒”、“四沿”的绿化和岗地的综合开发[1]。

2.2重点发展区域特色林业产业规模

把造林绿化与发展特色林果和促进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做大特色林业产业规模,实行典型引路,培植壮大地方特色,抓好基地建设,培植全镇林业专业户、种植大户[2]。构建林业龙头企业群体,做大企业规模,培植竞争主体,生产适销对路的林业和经济品种,实行“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经营模式[3]。今后要大力扶持南京严景万茶场、浙江三叶园林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生产,在政策、资金上对其进行倾斜和支持,以壮大企业规模,带动全镇林业生产。

2.3发展和壮大经纪人队伍

在培育林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和凤镇要成立林业专业化合作社,构建市场与林业生产农户的桥梁。培植壮大和凤镇林业生产,加大优势林业品种生产,培育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4]。

2.4大力吸纳民间资金

吸纳民间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和凤镇林业生产的扶持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科技帮扶制度,解决林业技术难题,使投资者走进来,留得住,有回报。同时切实强化服务,搭建市场信息平台,强化政府服务职能,抓好林业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技术服务、产后销售服务等服务功能,做好技术指导,突出和强化林业新品种的引进、繁育、推广和林业病、虫、草害防治等,为和凤镇林业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政策和技术保证。

3参考文献

[1] 席瑞红.秦州区林业生产发展现状与对策[j].甘肃林业,2008(1):24-25.

[2] 王大海.完善双层经营机制促进林业生产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1992(3):50-51.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8

1产业现状

1.1因势利导,打造重点乡镇

六合区的水芹种植起源在马集镇的大圣地区。该地区属丘陵地,小型水库多,水质独特,环境优越,种植水芹有百年历史。过去当地种植水芹基本是农户自家消费,仅有少部分供应本地市场;种植地主要在低洼地不能种农作物的地方,种植面积小,难显地方特色。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需求出现了变化,新、奇、特的优质蔬菜深受消费者的欢迎,马集镇的大圣地区水芹开始逐步被人们认识。因当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水源、土质,使水芹以“长、白、细、嫩、香、脆”的特点显著区别于其他地产水芹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随着种植面积逐步扩大,马集农民开始到周边城镇和南京市场销售。由于传统的粗放种植,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个体销售效益低而不稳,地方特色还是没有完全显现。但从2000年开始,六合区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农业经济,并根据马集镇农业生产特点,因势利导,打造水芹种植特色乡镇,发展水芹产业。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市级特色基地项目的政策扶持,加强马集镇水芹种植基地建设,大力改善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开展水芹种苗繁育,促进该镇水芹产业向规模化发展。目前,马集镇是六合区水芹生产的主要地区,该镇的水芹种植面积已达540 hm2,占全区72%以上。水芹产业已成为马集镇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

1.2发展龙头企业,创立产业品牌

2001年,六合区成立了以南京马集金盛利农业开发公司为龙头的水芹生产企业。该公司位于六合区水芹产地――马集镇,定位于农业产业化服务的科技型企业,现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流动资金120多万元,年实现经营额1 200多万元。公司常年与南京农业大学、扬大园艺学院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以科技发展水芹产业。注册了“大圣”牌商标,全面介入水芹产业化开发,以品牌促销售。现建有水芹标准化基地300 hm2,每年组织水芹净菜配送达10万多kg进入南京主要生鲜蔬菜超市销售。公司的水芹产品不仅稳占南京市场的85%以上,而且水芹净菜包装参加在上海举办的第二届江苏名特优农产品展销会,出现供不应求的销售火爆场面,水芹产品已销往北京、大连、上海、福州、马鞍山等地。公司先后申报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大圣”牌水芹还被评为南京市名牌产品,南京市著名商标。

1.3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

近年来,六合区围绕蔬菜产业向优质、高效目标发展,大力推广水芹标准化生产技术,建立了六合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实施了大圣水芹的IC卡管理,完善了产地监测体系和销售管理体系,保证了水芹产品品质。“大圣牌”水芹因其生产环境无污染,并按“大圣水芹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和“有机食品水芹生产技术规程”进行种植,实行标准化生产,控制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加强生产过程安全质量管理,坚持田头准出的“农残”检测,产品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目前,按标准化生产的面积达530 hm2,已通过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江苏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并顺利通过了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的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

1.4引进新技术,创新种植模式

为了解决水芹田每年3-8月上旬空闲,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2006年起在杨云水库水芹种植基地引进水芹、小龙虾间作种养技术[1],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2010年,该模式已在杨云水库水芹种植基地推广间作面积达33.3 hm2。每667 m2产水芹4 000 kg左右,产值6 400元,效益3 400元,与单纯种植水芹相比基本持平。同时,产龙虾50 kg,产值1 537元,效益950元。每667 m2总效益达1 900元,增加效益1 000多元。通过近年来种养间作实践表明,该模式经济效益好,是龙虾养殖技术的一种创新,适宜在水芹种植地区进行推广。其茬口种养模式安排为:龙虾3月中旬开始养殖,6月份开始上市,8月上旬捕获结束。而水芹8月中旬种植,当年10月中旬开始采收,到第2年3月上旬采收结束。水芹池间作龙虾,既在生长时间上互不冲突,互不影响,又提高了土地(水面)利用率,增加了种、养效益。

1.5成立专业合作社,解决生产经营的难题

大圣水芹合作社成立于2005年7月,现有个人社员102人,团体社员2家,资产总额38.62万元,年销售水芹1 600万kg,年销售额3 000万元左右。合作社已达到市“五有”标准,即有制度、有场所、有服务、有渠道、有品牌。合作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水芹种植户实行六个“统一”,即:统一标准,全面推行“大圣水芹无公害技术操作规程”和“有机食品水芹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品牌,统一使用大圣牌商标;统一包装,合作社统一印制大圣水芹无公害包装袋;统一收购,合作社组织专业收购人员到农户地头收购水芹;统一运输,合作社统一组织将水芹运到南京等地;统一销售,合作社组织一批营销人员,在南京白云亭市场设立直销摊位,统一进行水芹销售。水芹合作社实行六个“统一”的服务,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提高了水芹种植效益,解决水芹生产经营的难题。

2存在问题

2.1品种单一,新技术应用少,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水芹因营养丰富,具有保健功能,在生产过程中病虫害少,无污染,而受消费者喜爱。从目前的蔬菜市场上来看,对水芹的长期供应需求非常大。但是,本地的水芹供应时间短,种植主要还是以地方品种大圣水芹为主,采取深水栽培,无遮阳网覆盖栽培和湿栽水芹保护地栽培等技术。一般在8月中旬种植,当年10月中旬开始采收,到第2年3月上旬采收结束。供应市场时间5个多月,品种单一,新技术应用少,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2.2技术力量薄弱,影响水芹产品开发

一是技术指导力量弱。水芹生产开发不同于其他常规蔬菜,它需要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技术。从目前的生产情况看,技术指导力量同水芹的生产开发还不配套。主要原因是区级从事蔬菜技术指导的人员知识老化,乡镇级农业部门农技人员大多数是从事常规农作物技术指导,还没有专业的从事蔬菜技术指导的工作人员。他们的技术水平针对技术要求高的水芹生产已不相适应,因而在水芹的配方施肥、无公害技术应用等方面指导能力不强,影响水芹产品开发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水芹生产成本高、效益低。二是从事水芹生产的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当前的水芹生产虽然有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统一进行技术指导,但是从事水芹生产的人员大多数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他们文化素质不高,接受和学习技术能力不强,种植水芹还是凭老经验、老方法的较多,因而影响到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开发。

2.3投入还不足,生产基础有待提高

水芹栽培对水利条件要求比较高,能灌能排才能确保水芹安全生产。目前水芹生产基地建设投入还不足,大部分基地的基础设施仍然落后,排灌设施还不配套,抵御自然风险能力还较差。另外,基地栽培还是以露地为主,设施栽培技术因投入不足,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2.4受土地流转制约,水芹产业发展不力

发展水芹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是提高产品质量,带动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从目前六合区的水芹生产情况看,产业化水平不高的根本原因在于受土地流转的制约。本地农户的思想认识还不高,不愿意把土地转让出来进行规模化经营;习惯于小商小贩式的经营流通,不愿意参加合作经济组织。致使水芹产业除马集镇外在其他丘陵地,如马鞍、金牛湖、竹镇等乡镇发展不快,辐射能力不强,产业化程度进展不力。

2.5市场体系不够建全,缺乏专业批发市场

蔬菜生产受市场影响较大,完善的市场体系,能够提供蔬菜交易平台,扩大销售空间,解决蔬菜供求矛盾。目前本地蔬菜市场体系还不建全,还没有专业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提供蔬菜交易平台,大部分水芹主要还是靠合作社在南京范围内销售,还缺乏向市外、省外销售的广阔空间。

3发展思路

3.1认真规划,建立水芹生态产业园,促进水芹产业发展

在水芹生产重点乡镇马集镇建立水芹生态产业园,带动全区水芹产业跨越式发展。(1)指导思想。以现有水芹生产基地和产业为基础,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支撑,因地制宜,高起点规划,整合资源,推进清洁生产,延长产业链条,带动农民增收致富。(2)规划原则。依托科技和市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水芹产业开发的贡献率。紧紧把握现代社会人们绿色健康消费需求,通过规模化、清洁化生产,确保产品数量、品质安全,满足消费市场需求。(3)总体目标。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占地667 hm2、并强劲辐射带动667 hm2预留发展区的南京大圣水芹万亩生态产业园。通过水源保护与规范使用、内部物质循环,形成水芹良好生产体系。通过水芹新品种、新技术及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培训推广,以及水芹贮藏、初加工和深加工的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形成较为科学的水芹生态产业链。通过水芹种植、技术研究、文化挖掘、科技普及和农业观光的和谐融合,形成园区集中、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景观优美、技术先进、运行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化生态产业园。实现园区水芹100%采用有机栽培技术生产,其中90%达到绿色食品标准,10%达到有机食品标准,667 m2平均收入万元以上,平均效益8 000元以上,力争园区成为全省水芹产业优势基地、特色蔬菜基地和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3.2引进新技术,开发新品种,保证水芹周年供应

在种植基础较好的水芹基地,引进推广水芹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及湿栽水芹保护地栽培技术,并开发好与两项技术相适应的配套品种,保证水芹能够周年供应市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选用的主要品种有常熟白芹、玉祁红芹、湖南深山浅水芹等,其中以湖南深山浅水芹为最佳[2]。该品种香味较浓,种植上不需要开挖深池,浅水栽植即可,收割方便,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成本。3月可上市,11月结束,共能收割7~8茬,667 m2产1万kg,可有效填补南京夏季市场水芹供应的空白。

3.3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技术力量

一是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3]。针对现有区、镇技术人员对蔬菜生产管理知识的缺乏,加大知识更新力度,通过推荐到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进修学习,以及安排他们参加省、市区举办的高效农业培训,提高技术水平,更好地为广大农户服务。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对水芹种植户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种菜水平。充分利用合作经济组织,对社员进行专业技术知识培训指导。利用“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的实施,加大对从业人员水芹生产技术培训,改变他们水芹种植的传统观念,提高他们学习技术的能力,促进新品种开发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用“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培育一批水芹种植示范户,以示范户引导周围群众科学种菜,从而带动全区水芹种植水平的提高。

3.4提高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要重视水芹产业发展,加大对水芹种植乡镇的投入,每年通过支持河塘清於、小流域整治和农田基本建设等项目,改造各种植区域水芹基地农田排灌设施,增强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科研单位紧密联系,投入支持科技发展基金,发展设施栽培,提高水芹种植的科技含量,提升水芹产品市场竞争力。

3.5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带动水芹产业发展

通过马集镇大圣村的试点,在水芹种植的主要乡镇成立土地合作经济组织,采取土地入股的形式,鼓励土地向大户或生产企业集中,促进水芹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努力做到统一规划,统一种植,发挥规模优势,形成产业化经营,带动全区水芹产业发展。

3.6建设专业化批发市场,完善市场体系,推动水芹产业发展

通过建设蔬菜交易市场,完善蔬菜市场体系,推动水芹产业化发展。2010年南京江北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已在六合经济开发区沪江商贸城内建成,项目总投资6亿元,总建筑面积约37万m2,主要从事蔬菜、水果等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及无公害检验检测等。预计全年可实现年交易量约750万t,年销售收入约30亿元。这给六合区的蔬菜规模化经营带来契机,将有效推动六合区水芹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荣,郭燕,朱训永.小龙虾、水芹间作种养技术[J].水产养殖,2010,(8):33-34.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9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发展建议

1、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不断拉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为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截止2012年我县现有发展规模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3家,其中部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11家,市级2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07家,入社社员7837余人,带动农户11347户,带动农民增收1500元,但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只停留在生产或收购初级农产品的阶段。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组织化、集约化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1.1 主导产业不断壮大

我县将主导产业的发展与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围绕甘蔗、花生、水产畜牧、果蔬、木薯等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整合优势资源,发展精深加工,促进全县农产品加工从初级低附加值向精细高附加值转变,提高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对禽畜产品加工企业主要有广西凤翔集团畜禽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鸿雁食品有限公司,加工产值达10.5亿元;对水产品进行加工的企业有广西中颐水产有限公司、北海市北联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农产品加工饲料主要有广西北海恒兴特种饲料有限公司、广西粤海饲料有限公司,加工产值9亿元;木薯加工率达80%以上,主要是广西中粮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广西北海市宏泉淀粉科技有限公司2家企业;甘蔗加工率达100%,主要是西场永鑫糖业有限公司、白沙伟恒糖业有限公司2家企业,年榨蔗量约100万吨,产糖量约10万吨;对菠萝、百香果等水果进行深加工达65%以上,主要是广西北海市百果源果汁食品有限公司、北海市果香园果汁有限公司、北海田野食品有限公司、合浦县祥兴农副产品土特产有限公司。

1.2 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了全县甘蔗、畜禽、木薯、水果、海淡水产品等基地建设,另一方面依托自身的经济优势和产品优势,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形成了以龙头带基地、基地促龙头的良性互动,与农户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截止2012年,我县建立了花生高产创建活动万亩示范区,面积共1.056万亩;建立石湾东江万亩蔬菜“三避”技术高产示范基地,面积共1万亩;建立甘蔗高产示范片2个;甘蔗良种推广面积达95%以上。龙头企业建立生产基地150多个,面积5.64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从农民手中采购农产品量占加工总量的比率达90%,带动农户1.6万户,其中采用合同制1.3万户,利益联结方式绝大部分是按照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形式带动农户。通过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县建立了对虾、罗非鱼、三鸟、水果、木薯、甘蔗、速生林、蔬菜等优势支柱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7063元,比上年增加1000元,增16.5%。

1.3 名牌效应逐步显现

各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不惜投入资金,努力打造自己的产品品牌,创造品牌效益,给企业和农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广西凤翔集团家禽食品有限公司2003年9月打造的“凤翔麻鸡”品牌获广西家禽品种审定委员会核定为新品种,并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2004年获东南亚水产畜牧博览会金奖;2008年“叮当牌”桂香鸡在香港国际农产品博览会上获得“国际金奖”、“国际优质产品”称号。合浦县利康花生油厂1994年创造的“浦康牌”花生油,并于当年获中国博览会金奖和广西新产品百花奖,1995年获广西名优产品称号,2002年被评为全国五类食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产品;已通过IS09001国际标准质量体系认证,成为消费者信得过产品。

2、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县农产品加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有了一些比较好的产品,但是对照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民增收的要求,差距仍不小,主要存在五方面的问题。

2.1 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许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实际组织带动农户数较少,利益关系相对松散,不能很好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

2.2 基地建设明显滞后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基础设施不配套,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跟不上等因素,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发展。

2.3 工作指导不适应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管理体制不顺畅,政策不配套,按照市场规律指导企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与产业化发展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县级专项财政扶持资金缺乏,影响了农业产业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2.4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收购资金贷款难

龙头企业收购资金一次性需求量大、占用时间长,一般商业性贷款难以满足,影响了农产品收购和农民增收。

2.5 抗御风险能力低

大部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都没有建立稳固的抗风险机制,也就是说没有建立风险基金,市场如果变动较大,合同兑现就出现较大风险,影响了农民收入,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3、发展建议

3.1 增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

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或“公司+农户”的联结模式,创新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推行面向农户的利润再分配,探索建立风险基金制度,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目标。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发展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企业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3.2 增强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能力

农产品加工企业应把科技创新放在重要位置,增加投入,努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加大高新技术的引进和开发力度,坚持产、学、研联合,研究开发一批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特色鲜明的农产品,推进产品深度开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二是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三是注重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职工队伍的素质,加强现代经营管理和科技知识的培训,使他们尽快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企业人才。

3.3 大力优化外部环境

企业要坚持依法守信经营,自觉运用法律规范企业行为,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契约观念,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率,共同营造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要对利益联结机制好的企业和合作组织给予扶持,既扶大扶强,又扶小扶弱。要对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以利益机制作为衡量考核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主要指标,进行多方面的监督管理,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龙头企业要强化责任,不断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让农民共享产业化经营的成果,确保良性的企业利益联结机制沿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前进。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0

加大宣传、展示和创建力度,全面推动我国园艺产业提质增效

开拓思想,创新机制,巩固成果,扩大规模确保标准园创建惠及整个园艺产业

标准园创建工作专家点评

北京市标准果园创建工作主要内容及做法

河北省水果标准园创建成效及主要经验

以创建标准果园为抓手,加快推进辽宁果业提质升级

2011年安徽省水果标准园创建成效及经验

山西省标准果园创建成效及主要措施

国内外柑桔果实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比分析

2011产季我国柑桔出口形势分析及扩大出口对策建议

2011年浙江省柑桔产销形势分析

2011产季赣南脐橙产销形势分析

永春芦柑鲜果出口动态

景宁县杨梅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肯尼亚:农民从鳄梨出口找到财源

美国:拟成立树莓加工与研究推广项目

卢旺达:计划减少香蕉进口

菲律宾:香蕉种植者寻求降低关税

厄瓜多尔:出台政策规范香蕉出口

印度尼西亚柑桔进出口现状与中国柑桔出口印尼前景

中国几种主要水果生产状况动态分析与国际比较

四川枇杷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从江柑桔品牌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优化品种结构促进水果发展永春水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全州县柑桔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贺州市水果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睢宁“三水梨”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永安市脐橙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叙永县甜橙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红河州柑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新干柑桔出口基地发展经验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番木瓜

云霄枇杷产业欣欣向荣

水果科技示范种植大户引领建水县水果业发展

梅子:洱源县的四大经济支柱之一

黑腰枣引领宾川农民走上致富路

平和县琯溪蜜柚产业持续繁荣

云霄县以产销论坛推动枇杷业发展

德钦“太阳魂”冰葡萄酒通过鉴定

建水县水果产值突破4亿元

四川发展特色水果产业的优势与对策

重庆柑桔容器苗繁育场疫病防范对策与建议

着力发展特色柑桔产业打造郧县新农村建设支柱

黄河故道地区桃高效生产策略之我见

建立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富川水果种植基地快速发展

云阳县柑桔产业现状及持续发展对策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柑桔螨类、蚧类及实蝇类害虫研究概略

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柑桔贮藏保鲜及商品化处理研究进展及成果

土耳其拟成立世界杏委员会

2008/2009销售季智利猕猴桃出口在艰难中增长

美国研究人员着力研究樱桃机械采收及无果梗樱桃

坦桑尼亚腰果出口量增加

巴基斯坦金诺桔出口现危机

澳大利亚首例转基因香蕉收获

澳大利亚澳洲坚果歉收

巴基斯坦成立优质杧果中心增加出口

巴西研究水果出口策略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1

关键词:黑龙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经济水平

黑龙江的产业结构变动是在近几年开始逐渐进行的,受到经济发展的推动,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尤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从现阶段黑龙江省产业结构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来看,目前的产业结构已经受到严重的打击,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有利优势,就要将改变产业结构作为最基本的发展问题。对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确立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是目前的首要目标。

1黑龙江省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概况

1.1从产业结构偏离的角度分析

黑龙江省大庆市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在近些年中较为活跃,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经济水平的提升。从总体趋势来看,现阶段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的情况正在逐渐减弱,产业结构处于逐渐平衡的发展趋势。在进行产业结构偏离的计算中需要利用产业结构中产业各自的劳动力比重值与产业结构中各产业的产值比重值。计算结构表明黑龙江省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虽然产业结构偏离数值正在逐渐的减小,但是仍然处于产业结构偏离的状况。事实表明黑龙江省农业的劳动效率低下,农业所需的劳动力要比其他产业所需的劳动力多,但是随着人均经济水平的提高,从事与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要比以往有很大的减少,这更加使得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偏离的状况严重化。除第一产业农业来说,第二产业所表现出的特点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劳动效率也是处于低下的状况。第三产业在近几年来的发展较为稳定,越来越多的第三产业进行扩大与发展,这对劳动效率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1.2从产业劳动生产率的角度分析

产业劳动生产率就是产业结构中各产业增加值的比重除以产业结构中各产业就业的比重,产业劳动生产率能够很好地说明地区的产业结构状况,在进行分析时作为重要的数据参考。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是现阶段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只有使黑龙江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保证经济效益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水平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表现出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趋于平均则说明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均衡,对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以及经济水平实力都较强。相反,表现出的各产业劳动生产率相差较大则说明地区各产业发展不均衡,这对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应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2黑龙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均衡

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不均衡是黑龙江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想要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就必须要解决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的矛盾。黑龙江省的能源占有量在发展的初期还是较为充足的,但是随着发展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能源用于黑龙江省的建设与人均利用,这就造成能源短缺的情况发生。能源结构从以往的较为平衡逐渐遭到破坏,缺少能源的支持使得黑龙江省的未来发展受到极大影响。黑龙江省的消费结构在近年来也呈现大幅增长的状况,消费水平的提高虽然能够促进经济水平的发展,但是在促进经济水平提高的同时增加了资源消耗的负担。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的发展特点使得它们的整体发展不均衡,能源结构的减弱提供不了消费结构逐渐增加的能源需求,所以在现阶段发展中两者的矛盾变化趋势对于黑龙江省产业结构平衡化目标的达成十分不利。能源结构与消费结构的不均衡状况如果持续恶化,这对于地区的产业发展具有严重不良影响,最终将拖垮整个地区经济,这种结果十分严重。从整体上来说在黑龙江的工业中还是以制造业和采矿业为主,这两种产业都属于重工业。在制造业与采矿业中不能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对资源深加工比较少,使得后期增值比较小。这种状况的产生对黑龙江产业结构的未来发展十分不利,如果不改变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黑龙江的整体发展就会落后。

2.2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

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的数量较多,最为突出的重工业就是石油业。大庆市的石油储备量较为充足,所以在石油开采方面占有很大优势。除石油业以外,其他重工业经过石油业的带动也呈现出发展较快的趋势,重工业的发展使得大庆市的经济发展得到基本的保障,在就业职位提供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为黑龙江省的劳动力安置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虽然在重工业方面有较好的发展,黑龙江省大庆市的轻工业却一直处于较为低迷的发展趋势,轻工业作为重要的产业之一是促进地区产业结构平衡的重要因素。目前在黑龙江省的整体发展中,轻工业的数量较重工业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这种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的状况引发了很多严重的问题,重工业和轻工业比例失调是高碳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状况的存在首先使得不同技术人才的就业机会不相同,轻工业数量较少使较多的轻工业技术人才不得已去往其他地区就业,这将进一步恶化轻工业发展较慢的问题,对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十分不利。重工业与轻工业比例失调还会使得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滞后,经济水平的提高是保证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所以在建设过程中对经济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

2.3对国有企业改革缓慢

在黑龙江的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重要的发展目标,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无法做到彻底改革,改革的速度也处于缓慢的状态。国有企业在黑龙江省的比重较大,国有企业的数量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减小的趋势,作为支柱产业国有企业对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国有企业的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发展模式的落后使国有企业不能很好地适应快速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想要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有利优势就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劳动力数量正在不断地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得不到就业的机会,国有企业作为主要的企业形式应当对劳动者增加情况进行缓解,加速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扩大规模从而能够使更多的劳动力得到就业的机会。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风险相对较小,所以在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发展过程中应该对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发展,提高国有企业的发展前景,这对黑龙江省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国有企业改革缓慢的状况也将引起其他企业的发展,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企业相互竞争的关系对于所有企业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国有企业的发展缓慢将打破这一平衡关系,其他企业的发展势头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3黑龙江省未来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及定位

3.1优化能源结构

优化能源结构是黑龙江省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措施,能源作为重要的发展基础受到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目前黑龙江省的整体能源所有量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优化能源结构已成为现阶段最为重要的发展目标。优化能源结构要从节约能源方面入手,能源储备量的逐渐减小迫使黑龙江省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寻找新型的能源物质来代替不可再生能源。积极建设新型清洁低碳能源基地,利用清洁的新型能源进行替换,对新型的能源进行合理必要的研究,分析其使用过程中的特点,保证新能源的安全性。低碳环保意识也是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内容,提高低碳意识将有效地减小能源的浪费。在进行低碳发展过程中要注意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方式的改变,传统的生产过程中对于能源的利用量十分大。传统的生产方式需要进行必要的改变,改进生产方式,解决能源加速减少的问题。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作为省级管理部门的未来长期目标,长期的机制能够有效地对低碳经济进行实施,能够很好地保证能源不被浪费。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同时还要加强法规标准的确立,严格的法规能够最大程度上制约能源浪费的发生,加大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力度。

3.2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

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是现阶段黑龙江省面临的难题,所以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想要平衡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就要将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发展低碳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使得黑龙江必须改变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的现状。以建立重工业低碳发展模式为切入点,将低碳经济的发展观念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目标,低碳经济的实行需要在重工业的生产过程中严格进行。在重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同时,还要对黑龙江省的轻工业进行提高与发展,根据黑龙江省的发展状况,引进合适的轻工业进行投资,合理的增加轻工产业的数量,使轻工业的发展促进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平衡。调整重工业与轻工业的产业结构不仅能够使黑龙江省的产业发展更加全面,还能够对黑龙江省的经济水平提高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传统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一直是支柱产业,其生产成本也十分可观,低碳经济下的重工业发展能够使生产成本进行大幅的减小。轻工业的发展对于黑龙江省的经济水平提高也有重要的作用,轻工业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产业,所以想要使黑龙江的经济水平在短时间内进行提高就要发展轻工业。

3.3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

国有企业在黑龙江省占有重要的发展地位,所以想要调整目前的生产结构就要加快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空间更大,有利于促进经济水平的提高。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就要对现阶段黑龙江省的国有企业的发展状态进行细致的研究,根据黑龙江省的未来发展方向来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模式以及发展目标进行确定。将国有企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相应合理的解决措施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使国有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占有有利地位,促进黑龙江省的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4结语

现阶段黑龙江省大庆市的产业结构变化较快,这对于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虽然现阶段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发展不够均衡,但是经过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找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来对产业结构加以调整,这就能够很好地改善黑龙江省的产业结构,使未来应该加强发展的产业进行加强,对产业结构平衡不利的产业加以调整。黑龙江省产业结构的平衡将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未来的发展十分有利。

作者:金丹 单位:佳木斯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国林.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J].天津政协,2013(9).

[2]闫成磊,刘超,李宇欣,等.低碳经济域下的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18).

[3]尚慧丽,姜述弢.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效益研究[J].商业研究,2012(3).

[4]何小川,李国祥.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黑龙江金融,2014(10).

水产业发展现状范文12

一、*县水泥行业基本情况

根据《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请报送应予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总量指标和企业(生产线)名单的通知》的要求,对全县水泥企业进行调查摸底,我县有水泥生产企业4家,目前均为粉磨站,2007年实际生产水泥103万吨,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家即**屯水泥有限公司,于1999年10月投产,原为机立窑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8万吨,目前已将落后的立窑生产设备淘汰后改为粉磨站,拥有1台磨机。水泥综合能耗标准煤118.3千克/吨,水泥综合耗电量为28度/吨,折合标准煤34千克/吨。另外3家粉磨站,枣泰水泥粉磨站于2*年6月建成,拥有2台2.6m*11m、2.2m*8m磨机,年生产能力为80万吨;中鑫水泥粉磨站于2007年5月投产,拥有2台2.6m*11m、2.6m*13m磨机,年生产能力为66万吨;金旺水泥于2*年3月竣工投产,拥有2台2.4m*8m磨机,年生产能力为26万吨。

二、存在的问题

从现状来看,一是由于水泥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生产成本加大,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效益下滑,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二是在宏观调控和适度从紧的金融政策的大环境下,企业信贷资金供应明显趋紧,资金紧缺,制约了企业进一步加快发展。

三、下步工作措施

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我们将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积极引导企业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引进新型干法生产设备。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掌握行业发展的现状和条件。为加强水泥行业管理,深化水泥结构调整进程,对全县水泥行业的现状和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和了解,掌握全县水泥企业现状的详细资料,为制定切合我县实际的发展规划,引导行业正确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针对我县水泥工业企业数量少、环境污染大、市场竞争力低、经济效益差、生产工艺落后的现实情况,一方面严格禁止新建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根据新型干法水泥发展态势,及时进行政策引导和调控。**屯水泥有限公司计划在20*年引进一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取代现有的立窑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由过去的18万吨增至60万吨,枣泰水泥20*年10月份前再上1台3.3m*13m磨机,从而不断引导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促使我县水泥行业进一步规范和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