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水产人才

水产人才

时间:2023-05-29 17:37:49

水产人才

水产人才范文1

关键词: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水产养殖;校企合作;特训营;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新常态经济发展需求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1]。当前,随着我国渔业转型升级的不断深入,对支撑渔业行业发展的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急需渔业从业人员在类型、数量和素质等方面发生结构性改变。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的平台是学生素质和技能形成发展的根源和动力[2],因而,不断探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新模式,将企业文化、企业标准、企业管理与学校育人深度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是输送更多与企业需求高度吻合的水产养殖优秀人才的关键所在[3]。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学院针对现代水产行业发展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新变化,围绕新时期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需要,注重技术技能发展,关注创新培养水产未来先锋,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江苏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启动实施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项目。现将“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的校企合作实践介绍如下。

1“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的举办

在江苏省教育厅的领导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学院与江苏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严格贯彻执行江苏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公布2018—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学术冬令营项目的通知》文件要求,面向江苏省内各个高职院校招生,于2019年1月12—19日在江苏省淮安市成功举办了大学生冬令营“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活动。

1.1入营条件

1)招生对象为江苏省全省高职院校学习水产养殖技术、水产动物医学、水族科学与技术及饲料与营养等相关专业的2017级专科生,经所在高校推荐参加。2)要求参加者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在校期间表现良好。有出色的创新创业成果或省级以上表彰奖励的优先录取。3)要求参加者对现代渔业行业有浓厚兴趣,爱渔民、爱渔村、爱渔业并有较强的或潜在的创新创业能力。4)要求参加者具备一定的沟通和表达能力,能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

1.2招收人数

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项目招募来自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共100名学生参营。

1.3“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的组织开展

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与江苏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一起成立了一支由水产科技学院院长担任总指挥、由公司总裁担任总协调、由学校老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共同组成秘书处的活动策划工作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及活动宗旨要求,精心策划特训营议程。特训营时长7d,此期间学员们深入参与了各项课程的学习,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当前水产行业发展形势、水产饲料生产流程、水产前沿技术、职场礼仪、水产行业专项调查等,紧扣水产发展大趋势,抓住水产养殖业痛点,让参营学员学有所感、学有所得。除了技术专业课程外,还策划安排了一系列贴近实际操作的课程、提升素养文化的课程和考察活动。通过实地考察生产基地,参与生产活动各项环节,学员对饲料生产加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参与拓展训练,提升综合素质,提高团队意识。参与“红色之旅”,参观伟人周恩来故居,领略领袖风采,升华心灵体验。特训营采用独具特色的小组竞赛方式开展学习,将参营学生分为6个小组,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日常表现、学习情况为自己的小组赢得加分,增加学习趣味性,提高学员学习热情,同时还能培养学员的团队意识,得到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

2“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成功举办的体会

2.1特训营之校企合作提升了专业吸引力

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水产品总产量约占世界的35%,其中养殖产量占世界渔业养殖产量65%左右,目前水产养殖业已成为国家战略产业。但水产养殖是较为艰苦的专业,学生潜意识中“轻农、歧农”思想较严重,再加上对现代水产养殖缺乏了解,一般不愿意选择水产类专业,因而高职院校长期以来均面临着招生难,生源层次低的困境;在读水产养殖专业的学生,往往专业思想不稳定,行业热爱度低,不少学生总想转专业,或沉迷于网络游戏经常旷课,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缺乏职业规划,对将来就业创业去向迷茫,总体形成了当前产业急需大量技术技能和一线高级管理人才的双紧缺、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1]。“水产饲料与营养特训营”招募了来自多所职业院校的100名学生,专业受益面广,并且集训场地直接设置在了江苏大北农水产科技有限公司。企业专家和学校骨干教师从水产业前景、水产饲料发展趋势、现代水产养殖技术模式、水产养殖前沿技术等方面为学生作了主题讲课;学生实地考察企业厂区和生产基地,生产各关键岗位负责人为学员讲解水产动保微生态发展动态、饲料产品生产工艺以及产品品质管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服务的全套流程;教学之余企业专家、学校教师还与学生进行了热烈而深刻的讨论,回答了学生提出的关于专业、行业以及职业方面的各种问题;此外,参营学员还接受了设计独特的富有思想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参观了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故居等红色景点。通过名师名家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讲授以及近距离的沟通交流,学生逐渐认知了水产专业,了解了水产行业,认识了就业,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水产养殖的兴趣和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动力和信心,同时素质拓展、红色之旅激发了学生的潜力,磨练了意志,培训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意识到要抓住水产行业目前的黄金时期,努力学习,扎实工作,超越自我,成就未来。

2.2特训营之校企合作增强了行业适应能力

当前,水产类专业校内很难提供水产养殖高技术人才培养的实境条件,教学内容也较为宽泛,与企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特训营期间,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针对性的就业岗位,将理论、实践、服务全方位融合,理论教学既贴近市场前沿又与工作岗位及生产一线案例结合,实践教学贯穿全过程,让学生真正接触到了最实用的生产技术,获取了更多的实践知识和技能,也能使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并进行综合运用。此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在于学生对于专业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还在于其职业道德素养和心理素质,只有具备了优良的职业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才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创新[4]。特训营期间,学生亲身感受企业的工作氛围,了解企业的发展愿景,接收企业文化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在职业素养和人格品质方面都得到了潜移默化的提升。这些对于参营的大专二年级学生是非常好的提前感知和参与的机会,在之后的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甚至毕业进入企业后,能很快适应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能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符合职业目标的实践岗位进行有效锻炼,大大缩短了学生综合技能运用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的适应期,也为更好地提升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3特训营之校企合作调动了教师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

企业的生产任务与社会需求是分不开的,学校教师在带队学生参与冬令营的活动中能及时掌握水产行情动态,了解一线水产养殖需求,获得学生培养的新导向,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科研能力,积极进行课程开发,设计教学方案,使教学内容和科研项目更加切合现代养殖生产企业的实际需求。此外,特训营小组竞赛的学习方式,启发专业教师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注入式教学模式,大力创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案例式、专题式、研讨探究式、设计实践式等形式,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实践的能力。特训营期间,企业专家通过与学生的深度交流,对于当代高职学生的个性特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对部分学生的问题及顾虑,能给予针对性的关怀和引导,这些及时而有效的思想干预能够帮助学生正确看待专业,积极进行专业学习和实践[5]。企业能够接触到所需的储备人才进而进行培养,避免了人才培养成本和时间上的浪费,实现学生就业和企业用工的顺利对接,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高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已有我校多位毕业学子选择在该公司实习,毕业后留在实习单位工作。

2.4特训营之校企合作推进了专业与产业深度对接

特训营期间的校企合作实践启发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水产科技学院全面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派出年轻教师到企业挂职顶岗参与企业生产经营,同时聘请行业管理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打造既懂生产又懂教学的高水平联合专家团队。依据现实企业人才需求深度剖析岗位技能,共同设置工作任务,开发综合性、连续性和针对性的功能模块实践课程群,把课堂搬到生产车间,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的紧密结合,丰富学生的职业岗位群知识,提高实践技能水平,培养综合分析能力、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以及应变能力等这些职业岗位能力;同时,将企业优秀文化渗透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学生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校企无间协作,无论对水产养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学院在国家高职院校中的知名度,还是对企业持续创造财富,都是一个“双赢”的过程[6]。

水产人才范文2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蓝色英才班;海洋水产类人才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建设海洋强国”,首次将“海洋强国”战略写入党的报告。提出的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为海洋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开拓了更为宏远的前景。进一步满足国家对海洋水产事业发展人才的特殊需求,成为海洋类高校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大连海洋大学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一所以海洋水产学科为特色的高等学校,水产、海洋科学等一级学科为学校传统的优势特色学科。为主动适应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水产、海洋科学等优势学科的引导、辐射作用,同时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的要求,大连海洋大学积极探索海洋水产类拔尖创新人才的新型培养模式,在充分借鉴国内高校优秀生实验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论证,于2013年起从入学新生中组织开办“蓝色英才”优秀生实验班(简称蓝色英才班),开展具有海洋大学特色的优秀学生培养实验班的实践探索。

蓝色英才班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建设具有海洋特色的“蓝色课程”为着力点,强化通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因材施教,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在新型理念的驱动下,蓝色英才班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为培养高素质的海洋水产类拔尖创新人才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学校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设立实体的蓝色英才班

蓝色英才班为实体班,面向水产养殖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水族科学与技术、水生动物医学、海洋技术、海洋科学、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海洋资源与环境等13个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招生。每学年新生入学后,学校从上述专业中有意申请加入蓝色英才班的新生里,择优录取50人,组建两个行政班,开始为期一年的蓝色英才班集中培养阶段。第一学年集中学习结束后,学生回到相应专业和班级继续学习,学生可继续享受蓝色英才班的部分优惠政策直至毕业。

二、强化通识教育,制定独立的蓝色英才班培养计划

学校为蓝色英才班的学生制订独立的教学计划,单独组织教学。在蓝色英才班教学计划中,加强外语、计算机、高等数学、大学物理以及化学类等基础课程的教学,课程较普通班难度更大,部分课程教学选用国外优秀教材或采用双语授课模式。

学校注重发挥海洋教育的特色,不断强化蓝色英才班的海洋通识教育。学校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为蓝色英才班单独开设了水产通论、海洋学概论、海洋管理概论等能够体现出学校海洋特色的优质课程,培养了学生的蓝色海洋意识;同时还单独开设了大学的历史与精神、中外文化比较、管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增加了学生的人文修养。学校还为蓝色英才班安排一些创新实践类课程和专题讲座等,为学生了解相关领域知识奠定基础。

三、加强组织管理,为蓝色英才班学生提供部分教学优惠政策

为保障蓝色英才班的教学质量,学校安排优秀教师承担蓝色英才班的教学任务。此外,蓝色英才班学生从第二学年起开始实施导师制,导师主要承担学生选课、参与科研活动、就业创业等的指导工作。

蓝色英才班学生还具有优先赴国内优秀海洋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根据学校与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达成的协议,学校从2013级蓝色英才班学生中共选派出18人赴上述两校交流学习,期限为第二学年一年。学生赴国内兄弟高校交流,能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得到与优秀学生交流学习的平台,使自己启迪思维、增长见识、积累经验。

四、注重教学质量,强化蓝色英才班的教学信息反馈工作

蓝色英才班作为学校首次开创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其教学模式是否合理、教学质量是否维持在较高水平,直接影响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加强对蓝色英才班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学校及时开展对蓝色英才班学生学习效果的追踪和反馈,多次召开师生座谈会、工作会,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作为教学的直接接受者,其真实感受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大连海洋大学设有学生教学信息中心,负责在学生范围内进行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反馈工作。为充分发挥蓝色英才班同学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体作用,在蓝色英才班成立后,教学信息中心即设立“蓝色英才组”,专门面向蓝色英才班学生招收学生教学信息员,并开展了多次问卷调查等信息反馈工作,将学生对蓝色英才班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校方。学校根据学生的合理建议,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模式,形成了有效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机制和质量改进机制。

《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我国要“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海洋人才队伍,不断提高海洋人才对海洋事业发展的贡献”,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使海洋人才资源总量翻一番,造就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海洋人才创新团队。这为国内各海洋高校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型海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优越的环境和更大的机遇。

水产人才范文3

猎才重在“以诚求贤”

城镇供水企业如何猎取企业在推进市场化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类人才?笔者认为,猎才,重在“以诚求贤”。

首先,要以诚求贤,诚心发掘人才。俗话说:“只有无能的管理,没有无用的人才”。人才是有的,就看我们城镇供水企业是否善于发掘,是否能以诚求贤。古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求才热忱,刘备“三顾茅庐”得诸葛亮,以求霸业;现有许多知名企业家“重金量才用人”。这些发掘人才圣明之举,贵在诚心。因此,诚心发掘人才,才能发掘出城镇供水企业在推进市场化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其次,要任人惟贤,精心选拔人才。城镇供水企业在选拔人才上要精心,切忌搞“任人惟亲”、“任人惟顺”,否则,城镇供水企业在推进市场化工作中就会压制人才,严重的可能影响到供水企业市场化改革推进工作。因此,在选拔人才时,要以“德、能、勤、才、智、廉”为用人标准,实行公平、公正、公开、民主、平等、竞争、择优等七大原则进行考核,这样,才能选拔出城镇供水企业在推进行业市场化进程中所需要的“真才实干”人才。

再次,要创造环境,热心培养人才。邓小平指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在城镇供水企业推进行业市场化进程中,不仅要对存在的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的错误思想进行批评、纠正,而且还要在供水企业中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为员工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条件,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激励企业员工发奋努力向上,积极不断进去,使企业人才层出不穷,城镇供水企业才能持续健康发展。

用人贵在“知人善任”

城镇供水企业在推进行业市场化进程中,发掘、选拔、造就人才后,如何留住城镇供水企业人才,让人才在推进行业市场化工作中有一个用武之地,贵在“知人善任”。

“用人”应“知人”。所谓知人,就是要了解人才,用辩证唯物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全面、发展的观点去看人才。在城镇供水企业推进行业市场化工作中,如企业不能对人才做出正确的评价,就会在用人方面出现失误,就会造成企业在推进行业市场化进程中“坐失良机”、出现“处处被动”的局面,从而把握不住改革的方向,保证不了城市供水安全,保障不了供水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但如何达到“知人”的目的。我们只有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历史地而不是一时地、深入地而不是表面地,通过文凭和水平相结合,资力和能力相结合,领导考察和群众评议相结合,责任制和考试制相结合等形式综合考察人才,科学地分析人才,分清良莠,识别真才,发挥人才效益,为城镇供水企业在推进行业市场化工作中献计献策。

“知人”应“善任”。识别了城镇供水企业在推进行业市场化工作中的所需人才,把人才用好是关键。人才用得好,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甚至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因此,在知人、选人、育人、用人诸问题中,用人是核心问题,如何用人?曰:“善任”。一是因事设人,量才任职,就才择人,就能授职,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二是要扬长避短,各尽所能。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用人首先要用其所长,尽可能将其放在最能发挥他优势的岗位上,扬其所长,挖掘其能。其次要避人之短,任何人有其长必有其短,完人是没有的,在工作中,有的人可能不拘小节,有的人可能个性较强,不宜相处,有的人可能爱挑毛病,造成领导难堪等,这些只要不涉及原则问题,就可容忍,也可给予一些帮助,不要求全责备而埋没人才。三是要明责授权,既然是选的人才,就应该要充分信任他们,使他们在工作范围内有一定的职权,做到有职、有权、有责、有利,使其能放手工作,充分发挥其在推进供水行业市场化工作中的聪明才智,使供水企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留人”应“发展”。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就要使供水企业全体员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人在本岗积极工作,做出贡献。从而,有力地推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有序和规范化发展,人力资源管理更富生命力。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则成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对城镇供水企业而言,人力资本是其核心竞争力与价值增值的源泉,而人力资本的投资是收益与风险并存,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就是尽量减少或规避其所存在的风险。加强全员岗位培训,提高整体竞争力。在职工培训方面加大力度,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经过几年的不断培训和学习,公司广大职工扎扎实实地提高了技术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职工整体素质得以全面提高,职工精神面貌得以持续改进,学技术、学业务形成良好风气,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安全不间断供水得到了保障。只有发掘人才,留住人才并发展人才,从而保持组织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成为企业稳步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

供水企业要想在今后长远的发展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从整体战略眼光来构筑整个人力资源治理的大厦,并让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治理的其他环节,如培训开发、治理沟通、岗位轮换、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相互联结、相互促进,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水产人才范文4

关键词:衡水内画;产业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91-01

一、加快整合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衡水内画产业特色

深入挖掘衡水内画艺术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历史过程中独具的文化价值。衡水内画艺术是中国传统书画艺术与壶造型艺术的巧妙结合,它把中国绘画、书法、雕刻、镶嵌等多种艺术形式融为一体,既利于观赏又便于收藏。衡水内画技术是具有科学性的,是不同于一般绘画的特殊技艺,其载体不是纸张而是器皿的内壁,其工具不是普通毛笔而是特制的金属勾笔,其技术更是匠心独具,在器皿的内壁进行反画,堪称“中国一绝”。衡水内画艺术的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是其文化意义的与价值的全面展现,深入挖掘这些隐含在衡水内画产品中的文化意义与价值是保护衡水内画艺术延续发展的前提。

二、以科技助推衡水内画产业升级,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

内画艺术在题材、载体、工艺上应学习、借鉴、吸收和融合,做到诗书画完美结合,历史和现代结合,各类姊妹艺术结合,从而促进新产品的出现。拓展衡水内画艺术空间,将多种艺术元素充分融合,使文化价值和衡水内画的利用空间得到扩展,提升内画艺术品味,以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取胜,最终达到文化价值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艺术的感性思考和对材料的理性认识,将设计的对象与工艺要求结合起来,是衡水内画艺术发展探索的必经之路。

三、开发衡水内画产业人力资源,完善人才梯队培养体系

衡水内画是否能长远发展的关键在于合格的人才培养。人才建设首先应注重培养艺术大师、领军人物,其次是提高普通从业人员的素质,形成从高到低的梯队型人才体系。衡水内画产业化发展的人才梯队建设要从人员培养及各种激励机制入手。衡水内画产业的蓬勃发展,除专业技术性人才外,还需要经营管理型人才及各门类拔尖人才的共同努力,引进各方面人才,共同参与衡水内画产业发展,形成专业技术、管理及营销等全位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名人的引领作用。

四、打造衡水内画产业知名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

文化资源要转化为文化产业,需要大力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重要标志,是文化软实力的具体体现。通过建立、维护和发展知名文化品牌,可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资本聚集、消费导向、产业示范、利润增值等多重增值效应。将衡水内画打造成知名的地方文化品牌,可以有效地调动相关文化资源,使之有机结合并协调发展,进而使衡水内画形成一个稳健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提升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以便在地区之间、国际之间的文化产业竞争中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

五、规范衡水内画产业市场秩序,制定产品等级划分标准

衡水内画产业化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规范的市场秩序,这需要内画企业、工商、税务等部门的通力配合与合作。首先,建立公平竞争平台,从源头上遏制不规范企业扰乱市场。其次,应根据市场需求状况对产品进行明确分级,因为不同层次的内画产品,其质量、价值、市场、营销方式均不相同,大致可以将内画分为收藏品、礼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四个层级。

六、建立多元化的产品营销网络

紧密关注市场动态,在深入了解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吸收相关的新知识和新工艺,以适应多变的市场。在对市场细化分析后进行产品分级生产,并结合多元化的营销手段建立广泛的市场交易平台。根据不同产品等级划分不同的市场领域,采取多样化的销售方式。例如专卖店销售、特许经营、网络经营等,多种营销方式相结合,取长补短,可以有效地占领国内外市场,带来更大的文化经济效益,迅速树立地方文化品牌。

七、完善和落实衡水内画产业政策体系,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水产人才范文5

目前,创意产业正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支柱产业,成为衡量其综合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据有关资料表明,全世界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达220亿美元,并以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升温。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10年,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将超过1000亿元,占北京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10%。

慧博研究院对文化创意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进行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6成的从业人员认为人才质量是人才方面制约文化创意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有4成多的人认为人才培养机制也是关键的制约因素;超过3成的从业人员选择了人才激励机制;而人才结构失衡、人才政策、人才吸引力约占2成左右;人才流失和人才浪费略超过1成。影响产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获得更多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尤其要注意产业人力资源的作用,人力资源将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文化创意企业在招聘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此类人才稀少、

酬没有竞争力和没有针对性的招聘渠道,这分别占37.50%、33.33%、25.00%;而企业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以及人才流动性不强均占16.67%。从以上数据和分布来看,第一,当前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新兴的产业,行业人才稀少是一个比较鲜明的特点;第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要从加大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产业整体薪酬竞争力和吸引其他产业的相关人才入手去解决产业发展的人才缺口。

从文化创意产业人员的年龄来看,25岁以下的从业人员数量比较集中,占到了78.35%,26岁到30岁这个年龄段员工数量的比例次之,仅达到了14.43%的比例,超过30岁以上年龄的员工数量仅为7.21%。可以看出,从业人员年轻化是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显著性特点,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更多是年轻人,对他们的要求是不仅充满激情活力,而且有较强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从人员学历来看,以大学本科为主占到69.1%,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大专及以下学历约占3成,显示出企业在用人时并不简单的唯学历化,更关注实际能力。从薪酬水平来看,年度薪酬水平在5万以内的员工人数达到46%,薪酬水平在5万至10万范围内的员工人数占到35.38,薪酬水平在10万元以上的员工人数为18.46%,从产业总体薪酬水平和不同薪酬水平的员工数量构成看,文化创意企业的薪酬水平不高。

面对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将极大制约和影响产业的快速和长远发展。专家提出:文化创意行业必须通过促进产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培训和管理提升,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流动平台和社会化人力资源服务体系,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从根本上建立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机制,适应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要求。文化创意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专业内容创意人才、管理人才和复合经营人才都必不可少。

水产人才范文6

一、乡土人才建设

溧水县是南京的南大门,距南京仅42公里,是南京国际空港第一县,总面积1067平方公里,人口41万,下辖七个镇,一个省级开发区。近年来,溧水县通过创建培育、交流、创业和服务“四大平台”,建立各类专业合作社(协会)40多个,培育和吸纳各类乡土人才400多名。

1、创新工作方式,搭建工作平台。溧水县对乡土人才的培养,主要通过创建基地、举办辅导班、聘请专家帮扶等方式,先后创建了黑莓、苗木、有机农业等农村实用人才产业化培训基地,采取“课堂讲座+现场示范”的方式,对农户进行直观指导,并借助县农广校、镇成人学校等举办花卉苗木、大棚蔬菜、渔业养殖等实用技术培训。同时组织有关专家以“百名专家进百村”、“双带科技服务团”等方式,进村入户进行技术帮扶或巡回宣讲,提高了乡土人才的技术水平。在乡土人才的交流方面,注重建设常态化的人才市场,形成了人才集市、专场招聘、网上市场、招聘四位一体的大市场格局。

此外,该县还注重发挥专业协会的纽带作用,积极开辟人才柔性流动渠道,有力地推进了农村主导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培育示范基地推动、引导组建公司带动、开展结对帮扶联动等方式积极打造乡土人才创业平台,为农村种养能手、农民经纪人、专业协会领办人等大批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提供了新天地;通过实施评价激励、健全人事管理、完善政策引导、提供信息服务等打造乡土人才服务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激发了农村实用人才的活力。

2、构建管理网络,创新管理体制。针对农业产业地域分布和农村实用人才分散的特点,着重建立了一套组织管理和自我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网络。一是组织管理。县、镇两级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人才发展总体规划通盘考虑,并突出强调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动态管理。县、镇、村每年对实用人才数据库进行调整更新,通过建档造册、走访联系、领导挂点等制度,使管理有章可循;加强联系沟通。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每人联系1名乡土拔尖人才,加强对乡土优秀科技人才的服务;构建工作网络。县人才办专门组建人才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镇、重点企事业单位三支共47人的人才工作联络员队伍,加强人才工作的规范化建设、经常化建设。二是自我管理。协会(合作社)自我管理。溧水县现有黑莓、蚕桑、水产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0多家,吸纳1500多名实用人才。各协会(合作社)通过制定章程、明确权利义务、定期开展活动,实现实用人才行业自律和自我管理;专业党支部的管理。各基层党组织创新设置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组建28个各类农业专业党支部,吸纳353名党员实用人才。通过协会(合作社)和党支部的管理,使农村实用人才由松散型向相对紧密型群体转变,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效率。

3、抓好两只队伍,规范人才选拔。以县中青年拔尖人才和镇村优秀科技人才“两只队伍”的选拔为示范,促使各镇农村实用人才脱颖而出。一是严格选拔程序。县委组织部等四家单位联合组成评审委员会,明确规定“两只队伍”选拔的对象范围、条件和要求等,采取个人申报、单位推荐、组织考察相结合的方法,本着“好中选优、灵活实用”的原则,先后选拔两批共55名县中青年拔尖人才和56名镇村优秀科技人才。各镇在县委人才选拔工作的示范带动下,坚持“村摸底、镇审核”的两级把关制度,严把本镇农村实用人才选拔“入口关”。二是构建三级人才网。县委建立高级拔尖人才库,省“333”工程人才、市中青年拔尖人才、市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县“两支队伍”等近100人入库管理;各镇、村根据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效益等,将部分村干部、党员、专业大户、个体工商业者等乡土人才登记建档,形成镇有协会组织、村有科技示范户、户有科技明白人的庞大人才网。每个人才都签订责任书,2年一签,考核合格的县财政每年和镇、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三是加强目标责任考核。县人才办实施新的《考核办法》,通过与“两支队伍”签定《双向目标责任书》,开展“四个一”工程等形式,加强考核管理;各镇对进入镇级实用人才库的“土专家”、“田秀才”、“种养能手”,坚持每年一次考核,优胜劣汰,不断调整更新扩充镇实用人才队伍。

4、加强培训力度,培育实用人才。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一是进行分类培训。发挥电教网点、村官学校等镇村培训场所的作用,通过组织观看电教片、聘请专家和种养殖大户授课、技术指导等形式,对乡土人才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并做到集中与分散培训、短期与长期培训、课堂讲授与现场示范等各种培训形式相结合;发挥县委党校、县职教中心等县级培训机构的作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人才培养计划,选派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实用人才和村干部参加学习,20122008年该县共投入经费70余万元,举办147期(场)次培训,1.3万多名实用人才得到培训。二是广辟培训渠道。组织外出学习。如组织到华西村、山东寿光等地区参观学习,组织参加绿博会、农博会等进行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农村实用人才眼光向外,开阔思维;开展科普活动。从县镇优秀科技人才中精心挑选18名同志组成“双带科技服务团”,开展送科技下乡、现场技术指导等多形式科普活动,眼光向下,培养面广量大的新型农民;启动网上咨询。利用南京党建网“农科专家咨询台”这个交流平台,开展网上科技党日活动,让农村乡土人才与高层专家进行在线问答交流,运用网络提高技术水平。三是利用基地培训。创建培训基地,溧水县首个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黑莓产业实用人才培训基地2008年在白马镇建成,基地担负着人员培训、新技术推广、技术交流等功能,对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通过实践,该县目前已形成一大批优秀实用人才典型,他们干给农户看,带着农民干,以自身鲜活的事例影响着周围群众共同致富。

5、健全激励机制,谋求长远发展。一是政策上激励。溧水县委、县政府启动实施《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关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内容和优先项目,实施《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对获得县科技功臣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奖金最高达到5万元。二是政治上激励。实施党员人才“四培工程”,即把农民培养成实用人才、把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科技致富带头人、把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使全县一大批农村实用人才有为有位。目前,全县有120多名年轻的农村优秀乡土人才被推选为村干部。三是荣誉上激励。通过选树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和成果经验,加大对他们的奖励表彰力度,提高他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营造了“四个尊重”的浓厚氛围。四是待遇上激励。一些镇对实用人才给予“六个优先”,即组织外出参观考察优先,农用生产资料和农用贷款发放使用优先,享受科技上门服务指导优先,列为党员发展对象优先,评定相应技术职称优先,选配村组干部优先,调动了实用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二、特色产业扶持政策

溧水县主要围绕五大农业(即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设施农业、安全农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培育了有机农业、特色林果、优质畜禽和特种水产等优势特色产业,推进了以傅家边科技园为重点的旅游休闲农业发展,拓展了农业新功能;同时建成了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开发有机蔬菜、黑莓、獭兔等系列特色农产品畅销国内外。

1、建立政策奖补体系。新建连片10亩以上连栋大棚设施,每亩补助3000元;新建连片100亩以上钢架大棚,每亩补助1000元;新建连片200亩以上,每亩补助1500元;新建连片500亩以上,每亩补助2000元。对镇、区建成500亩以上的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对每个园区以奖代补10万元。在土地流转方面,1000亩以上省每亩给予农户100元一次性补贴,200亩以上,南京市每亩给予农户200元一次性补贴。对专业合作组织,适度规模的产业园区,给予解决4%生产用房用地指标。

2、培育示范基地推动。立足实际,结合特色产业发展,通过选派科技特派员扶持,广泛开展科技示范活动,近年来,全县已建立傅家边、白马、博士牛等农业科技产业园区近10个,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集生产示范、科技研发、推广辐射、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示范基地,辐射带动10万多户群众走上了致富之路。

20123、组建龙头公司带动。采取政策扶持、激励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村优秀人才组建农业龙头企业,并运用“公司+农户”形式,通过提供种苗、技术、回收产品,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溧水县有60多名乡土人才创建农产品加工、销售等企业,形成以东润、思源、新得力等一批大型农业骨干企业,创建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品牌13个,带动1万余户加入其产业链中。

4、扶持重点项目拉动。溧水县重点扶持了一批带动力较强、发展前景较广的农业项目,促成农村优秀人才积极参与重点项目的开发经营,引导他们把视野跳出“农门”,向大市场、大产业方向转变,把产业链做大做强。傅家边集团公司、黑莓集团等一批重点工程的实施,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黑莓、獭兔、花卉苗木、有机农业等特色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就黑莓而言,溧水县把黑莓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在白马镇广泛推广,不仅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种植,还邀请省市科研院所专家到田间地头讲授种植技术。目前黑莓面积已从当初引种试栽的5.8亩发展到2.3万亩,种植黑莓的农户从2户发展到6200户,年鲜果总产量也从当初的1500公斤发展到800万公斤。并且溧水县从2006年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溧水·中国黑莓节,依托黑莓节这个平台,充分展示溧水生态资源和农业特色产业,增强溧水黑莓在国内外知名度,进而推动全县高效外向农业的快速发展。

三、几点启示

(一)乡土人才建设

1、做好乡土人才的认定。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一定的区域、行业、领域内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熟练掌握一至几门劳动技能,敢为人先,勇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依靠诚实劳动率先致富,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认定为乡土人才。

(1)在农业科技攻关、科技承包、重要科技项目中,能解决技术难题的农村科研人员。

(2)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营销等行业的技术人员或行业大户,在技术推广和应用上头脑灵活、敢于第一个吃螃蟹,善于试验,能起示范带头作用。

(3)从事农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具有一定规模,并能带动和帮助周围群众脱贫致富,起到牵动辐射作用,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农村科技成果转让、农副产品推销、劳动技能介绍等方面牵线搭桥的农民经纪人。

(5)具有一技之长,在运输、建筑、餐饮、服务、民间艺术等行业中的能工巧匠。

2、加强对乡土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1)拓宽选人视野。结合实际,拓宽选人视野,将种养能手、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经营能人和致富带头人等各类“土专家、田秀才”都作为选才对象,并按照不同类型,分门别类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完善乡土实用人才库。

(2)建立乡土人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乡土人才学习培训,开展学术研讨,并请外地乡土人才来县传经送宝,提供咨询,从而把课堂理论辅导和乡土人才现身说法紧密结合,将培训课堂搬到乡土人才示范基地,通过乡土人才介绍自身发展的成功经验,在现场观摩中进行技术指导,提升培训效果。并且把符合党员条件的乡土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把党员培养成科技致富带头人,把科技致富带头人进一步培养成村干部,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

(3)建立专业人才与乡土人才结对机制。全县选聘100名农艺师、畜牧师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与乡土人才结对,做到乡土人才有技术依托。

(4)进一步做好对乡土人才的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乡土人才考核标准。明确职责,形成以县、乡领导牵头抓,村党支部、中小学共同参与,分工负责,各司其职,上下结合,齐抓共管。做到对农村乡土人才的动态管理长效机制。

(5)加强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建设。建立和完善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库、支农专家库和科技信息库,形成县、镇两级信息资源共享、分级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管理体系。并且要对入选乡土人才资源库的人才进行跟踪培养,使其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保证其技术特长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6)组建乡土人才报告团。根据特色产业和区域产业的布局特点,每年适时组织乡土人才在本县范围内进行技术指导报告,介绍农民急需的种、养业、苗木花卉业等生产技术,提供农副产品加工、流通等方面的要领和信息。通过组建报告团,让乡土人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3、完善乡土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乡土人才的评选表彰力度,把取得专业技术职称、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等作为乡土人才扶持奖励和使用的重要依据。在项目申报、个人信贷等方面实施政策倾斜,为乡土人才创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乡土人才扩大经营规模,同时在组织到外参观学习上给予优先考虑。采取组织“引”,党员“帮”的方式,把符合入党条件的乡土人才及时吸纳到党内来,把年纪轻、素质好、懂经济的党员乡土人才,纳入农村后备干部人选,把致富能力强、群众公认的党员乡土人才,选拔到村级班子中来。同时要建立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乡土人才制度。实行乡土人才工作副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领导联系协会,乡镇领导班子成员联系乡土人才制度,切实做到对乡土人才政治上关心、发展上帮助、生活上照顾、事业上支持,帮助乡土人才协调解决好创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因此,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把乡土人才建设纳入全县人才发展战略。

(二)特色产业扶持政策

1、加强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训工作。紧密联系县、镇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开展培训,要细化培训机制,做到使支柱产业更加牢固,特色产业更加鲜明,使乡土人才培养有明确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起到培养一批人才、带动一片产业、发展一方经济的人才效应。

2、扶持壮大省、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继续坚持“围绕产业扶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思路,在溧水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县优势产业,重点扶持带动农民强、与基地联结关系紧的龙头企业,积极引导企业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基地。

3、进一步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及时做好重要信息报送工作,积极争取省、市、县领导对我县草莓、水稻、小麦、苗木花卉、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努力为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水产人才范文7

关键词: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钻石模型;竞争力

一、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深圳罗湖水贝的黄金珠宝产业从20世纪80年开始,逐步发展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不断延伸,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现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拥有众多知名品牌的黄金珠宝产业集群。2012年末,水贝黄金珠宝产业企业数1914个,个体经营户2003个,专业交易市场22个;年末黄金珠宝产业从业人员52850人,黄金珠宝产业营业收入785.74亿元,利润总额13.72亿元,上缴税金8.58亿元,实现增加值34.75亿元。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黄金珠宝工业企业81个,占全市规模以上黄金珠宝工业企业的68.6%、占全省39.7%、占全国20.1%,全年营业收入651.43亿元、增长28.3%,高于全市17.8%、全省21.9%及全国25.6%的增长水平。营业收入占全市的50.1%、占全省33.3%、占全国22.5%。从效益上看,利润总额12.01亿元、增长18.1%,高于全市17.0%、全省-4.6%及全国0.6%的增长水平;占全市31.2%、占全省19.1%、占全国11.5%。

二、波特“钻石模型”下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

1.生产要素分析

(1)人力资源。一是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拥有7.71亿的经济活动人口,显示我国仍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为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提供丰富人劳动力。二是人力资源相对低廉,2012年深圳市珠宝首饰加工制作人员工资指导价平均数仅为2654元/月,是美国最低时薪的34%,香港的66%,是泰国的2倍,处在较低水平,导致招工相对较难,对集群企业调研中,企业负责人表示人力成本上涨、招工难影响企业正常经营。三是集群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有6.8%,具有高级职称的从业仅有0.8%,具有高级技工仅有0.4%,说明高端人才的引进和相对的缺乏,阻碍着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的提升。

(2)资本资源。黄金珠宝是一种高价值的产品,集群中的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从融资途径看,银行贷款是产业集群企业中企业主要融资途径。集群中大部分企业是通过银行贷款进行融资,来解决企业的资金问题。在融资的途径的方式上,上市融资的途径上非常缺乏,2466家A股上市的公司中,只有5家黄金珠宝制造和销售企业,其中仅有1家东方金钰股份有限公司是位于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中。

(3)基础设施。为了改善产业集群的营商环境,市区政府先后投入1.4亿元对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进行环境改造,先后建立多个珠宝场地,对园区内原先老旧工厂的外立面进行了美化,水贝黄金珠宝基地出现新的面貌,而且优化和提升集群的交通、电力供应等配套。

2.需求条件分析

国内持续对黄金珠宝首饰的需求是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动力。2004年的国内珠宝首饰消费额1200亿元上升到2011年的3000亿元。珠宝消费与人民生活水平有直接关系。下面通过相关分析分析人均收入与国内珠宝首饰消费额的关系。

设国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国内珠宝首饰销售额为为Y,国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国内珠宝销售额的相关系数为r,通过计算r的来反映相关程度。

算出r的值为0.994743155,大于0.7,显示国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国内珠宝首饰消费呈高度的线性正相关性。同时应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y=a+bx对国内珠宝消费市场进行分析。如下:

算出,b=0.136387817

根据党的“十”指出202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及近几年国家经济发展的发展情况,2012—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约为10%左右。相关数据的预测如下表:

从上对国内市场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珠宝首饰销售市场仍会持续的繁荣,对于集群中大部分以内销为主的珠宝企业来说提供了动力。

3.相关、支持性产业分析

首先从黄金供应看,2012年国内黄金产量高达403吨,连续6年成为世界第一的黄金生产国。国内黄金生产企业2012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08亿元、增长33.9%。黄金产量不断增长,为深圳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发展基础。

资料来源:中国黄金协会

其次从设计行业看,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中内部设计机构(含法人、产业单位和个体户)数量从2004年的11个,增加到2012年99个,设计机构的增加为集群带来了活力和创新的氛围,为集群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从珠宝销售行业看, 黄金珠宝销售行业快速的扩展,为集群珠宝生产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销售的渠道。罗湖2004年珠宝销售机构仅有439个,到了2012年,扩张到3144个。营业收入从2004年的16.2亿元规模迅速增长到2012年的115.53亿元,是2004年的7.13倍。

数据来源:根据统计局数据整理

4.企业战略、结构与同业竟争分析

集群中的企业以技术创新、做强品牌的战略。在国内涉及珠宝方面的专利(含发明、新型、外观)中,深圳珠宝企业拥有1636个,为全国最多,占国内总数的32.4%。深圳珠宝企业从2004年时仅拥有6项专利,到2012年授予专利的345项,但比2011年的455件减少了90件,为当年全国各个城市中授予数量最多的地区。集群中企业有23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28家企业获得广东省名牌产品,有42家企业通过ISO14001等的质量体系认证,20家获得驰名商标的称号;但 2012年的专利数出现了下滑(图:2),加上集群内部国际较为著名的珠宝企业仍然极少。因此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的品牌战略仍进一步推进下去,往产业链的高端上走。

数据来源于:网页“专利之星检索系统”

网址:http://.cn

5.机会与政府分析

从机会看,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来珠宝产业发展的格局,为珠宝企业获得新一轮竞争优势提供了机遇,集群中的企业因加强内部管理和品牌建设、提高工艺和设计水平方面、加强营销人员培训和客户服务为集群内珠宝企业转型升级中获得新一轮竞争优势。

从政府看,集群的竞争力以及竞争优势形成离不开政府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和所需的软件条件。2012年罗湖区政府安排了2亿元对产业转型升级进行扶持和奖励,并出台了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资金“1+10”文件,黄金珠宝、文化创意均纳入扶持政策内。在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品牌方面,区政府扶持集群内部8家龙头珠宝企业在央视二套《购时尚》栏目投放广告,提高了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知名度,促进集群内部企业向品牌化、高端化发展。

三、波特“钻石模型”下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的劣势分析

1.集群内创新高端人才不足

在分析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的人资源时,提到集群内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有6.8%,具有高级职称的从业仅有0.8%,具有高级技工仅有0.4%。说明集群内创新高端人才不足。一是高端创新技术人才不足,缺少这种人才导致集群内企业的原创产品相对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足;二是高端管理及经营人才,黄金珠宝产业具有文化性和创意性,因此需要了解这些特性的高端管理、经营人才,集群内这样的人才仍然不足,影响集群内企业做大做强。

2.集群内投融资方式不完善

罗湖水贝黄金产业集群内企业生产运营、技术创新的融资方式不完善,尤其是支撑文化创意设计发展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发育完善,资助技术工艺创新企业的高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投资机制尚未形成,市场风险资本注入偏低,而且缺乏熟悉风险资本运营的专门人才,融资渠道受限使得生产能力不能得到有效释放。

3.集群内缺少强大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虽然已成为国家最主要黄金珠宝基金地之一,但由于集群内许多企业由于缺少先进制造工艺、创新设计等,产品创新多以模仿创新为主,因此,大部分企业都缺少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法与国际的知名企业分庭抗礼。虽然集群内部拥有较多国家名牌的珠宝企业,但是其品牌价值远低于香港、国际知名珠宝品牌的价值。

四、波特“钻石模型”下提高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建议

1.培养和引进创意设计人才,提高区域文化氛围

水贝黄金珠宝集群虽然集聚了不少创意人才和相关人才,但不足以培育起一个有国际影响的高端黄金珠宝产业集群。因此,一要大力推进我区黄金珠宝企业与香港及国外著名的创意设计产业学术机构和企业的交流,引进培训资源、更新理念,提高创意设计产业的管理和运营水平。将富有文艺精神的创新教育融进不同形式的教育中。二是认真落实《深圳市引进人才实施办法》,进一步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环境,并借鉴香港和上海等经验,建立起符合我区实际的人才引进和发展计划,尤其要充分利用我区比邻香港的优势,实现深港人才互补和共享,打造创新型人才高地。三是对不同文化需要的居民进行多层次的文化艺术教育,提升大众对文化、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使创意设计产业植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2.完善融资渠道,建立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体系

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的资金筹集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企业间贷款。因此应该完善融资渠道,以银行贷款、发放债券、股票、风险投资、引进外资等形式,形成资、全民、集体、私营等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体系,同时要吸引跨国公司、上市公司和投资集团来罗湖水贝投资,并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产业,要充分用好国家支持文化创意企业上市的有关政策,推动一批有潜力的黄金珠宝企业上市。

3.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品质和特色

一是鼓励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国内外大企业的技术研发力量的互动与合作,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推进集群内的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在产业集群内,以多种方式建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三是鼓励产业集群中规模较大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广泛吸纳科技型人才,组建研发机构,加强自主创新,做大做强。

五、结语

通过波特“钻石模型”对罗湖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的分析,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群应从全球竞争的视角出发,充分发挥其规模、增长快的优势,通过政府引导,加大融资渠道,增加黄金珠宝工艺和设计的投入,吸引更多高端人才加入和国外知名品牌的珠宝企业入驻。同时鼓励龙头企业的做大做强,使黄金珠宝生产获得规模经济、交易成本、品牌以及创新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促进产业集群规模集约化发展,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9—72.

[2]马建会:产业集群成长机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3.

[3]王缉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产业集群面临升级压力[J],中国报道,2008,(2):22-26.

水产人才范文8

1.1包装良好、防止腐变的特殊要求

水产品从生产开始到最后的运输、营销都涉及到包装问题。优质的包装是为保证水产品不会变质,不会产生物理损耗。据温州市统计局统计,温州水产品每年的产出量接近60万t,如果包装不合格,其带来的损失也是难以估量的。在包装方面,要妥善解决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诸如变质、腐烂等问题。因此,在对包装材料的选取与应用上,都必须有严格的要求。要采用绿色环保安全性高的材料,不能给食物带来安全层面的问题;若是真空包装则要保证空气的隔绝性,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1.2满足水产品需求不平衡的特点

我国气候差异性比较大,水产品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从小区域向大区域扩散,推动水产品向中西部流通。由于地理分布的问题,人们生活饮食上存在明显差异,水产品的供应表现为不平衡性。一些地区的水产品进行淡水养殖或加工处理,而一些地区却是以冷冻的水产品为主。由于沿海地区水产品的消费高于内陆地区,这就要求水产品物流系统能够及时做出应对,能够完全适应这种因地理分布问题而带来的需求的不平衡性。

2温州水产品的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2.1水产品物流运输快速发展

水产品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导致了水产品在食品消费中的比例逐渐增加,而水产品物流又是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正处在快速发展期。近年来,水产品物流变得越发重要,正在向着国际化方向发展。从2001年以来,我国就开始建设水产品物流,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水产品物流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运营体系已经大致形成。特别是在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食品原材料相对比较集中的城市。从不同角度来看,温州水产品的产出和出口贸易水平都很强。近年来,温州市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第二和第三产业上,对于水产品加工规模较大的企业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这也推动了水产品物流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目前温州市已经在各个县区、乡镇建设了多个水产品加工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园区也都拥有一些水产品物流所拥有的特点,比如集约化、专业化等,对于物流的需求极大,规模也相对比较大。

2.2水产品物流的规模不断扩大

一方面,温州作为水产品生产规模较大的沿海城市之一,水产品产量连续几年来都相对稳定,2013年温州市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了57.38万t,其中海洋捕捞和淡水捕捞的比例都在递增,海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稍有下降。温州市的水产品加工企业已经扩大到了200多家,交易面积超过10万m2,年交易量达40万t以上,交易额超过45亿元,全市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达50kg。随着水产品产量的增加,物流运输原先的规模已经不能够适应现在的水产品市场需求,因此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物流规模才能够适应这一需求的变化。2.3水产品物流基础设施有了一定改善随着城市交通条件的改善,温州市的水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以及设备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完善。2013年温州市的交通网络系统发展较快,到年末温州市公路总里程突破了1.4万km,其中二、三级公路所占的比例较大,公路绿化率达到了62.8%;2013年温州市的铁路货运量处于稳定发展状态,铁路货运量同比增长36.5%;温州市现有市区老港、杨府山、龙湾、七里四个主要港区和部分货主码头,目前码头岸线总长达到了5795m,拥有的生产泊位接近80个;机场载货量也有所提高,出货量都在呈现增长趋势。拥有如此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温州市的高效率水产品的“绿色通道”正在紧密建设中。

3温州水产品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3.1专业化程度低、成本高

由于温州市水产品还处于起步阶段,组织专业化程度偏低,经营状况不尽人意。在温州市所拥有的水产品市场中,个体经营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并且市场发展并不完善,水产品的流通却要通过多重的渠道,流通成本高。水产品从生产开始到最终消费者,其中经过了批发商、零售商等多道环节,这就使得水产品的流通渠道复杂化,物流信息不能够及时反馈或者出现信息失真混乱的情况。同时,正处在发展阶段的水产品物流企业存在着较多问题,如物流网络系统的不规范,管理水平的落后等;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建设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服务水平也不够完善,制约着第三方物流的运作水平,无法形成一体化运作的物流网络体系。另一方面,水产品物流与普通行业物流相比,却显得较为复杂庞大。因为水产品容易变质,要使其保持原有的鲜活,在物流活动的运输过程中要全程保持低温,这就需要物流设备有专业的冷冻、冷藏功能以及相应的技术为其低温的储存环境提供保障,例如冷藏车、冷库等。因此,水产品物流运作必然与能源消耗的费用有密切的关系,所需要的投资、管理运营等成本都远远高于传统的物流系统,这就导致了其成本的增加。然而,中小型物流企业却缺少雄厚的资金,因此往往借助于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来弥补本企业物流系统的缺陷。另外,温州市水产品市场管理较为松懈,导致价格以及供需较不稳定。政府部门水产品市场建设的体制保障较为薄弱,难以保障市场的稳定运行。物流活动需要尽可能地节约物流成本,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提供优惠政策来改善市场。

3.2水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尚待加强

标准化在物流产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否符合标准化要求影响着物流产业的发展。然而水产品自身的标准化程度较低,对于水产品的分类、分级等标准化工作不够严谨,误差较大,特别是没有形成一致的操作标准,这给水产品运输过程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制约着温州水产品物流的发展。水产品自身的非标准化导致了物流的非标准化,水产品物流的非标准化主要体现在水产品物流技术和设备的不统一。冷冻海产品温度、生鲜海产品储存温度及储存技术等一系列的标准没有确立;在实践操作中,仓储、运输设施标准不配套、各种运输方式难以协调、空间规划不够合理等,造成物流资源浪费,这些都制约着水产品物流活动的品质和效益。

3.3水产品物流企业还不能完全满足要求

水产品物流企业在逐渐地发展、兴起,但其管理机制不成熟,技术还未完全专业化,一些设备还相对比较落后,这些问题都在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温州水产品物流企业的制度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市场秩序较为混乱,企业的综合素质还有待提高。水产品物流行业的发展受到了企业自身不够完善的影响,无法全面展开,很难形成规范统一的水产品物流网络体系。水产品物流投入的滞后和不足导致目前水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仍显薄弱,无法实施集中性发展。

3.4物流人才的欠缺

在专业从事水产品物流的人员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从国外留学回来的,真正意义上的本土物流人才较少,物流方面的人才培养还处在初级阶段。同时,高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而没有专业的人才,任何产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水产品物流更是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来促进行业的发展。

4温州水产品物流发展策略的优化

4.1政府部门应提高运作水平,推动人才培养

物流业能否快速稳定的发展,与国家、地方政策的引导和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有着紧密的联系。政府部门应提高温州物流体制改革发展速度,明晰企业之间的关系,为水产品物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奠定基础。应规范温州市水产品物流市场,在一些发展较好的水产品加工中心增加一些配套的物流服务点,并加强管理和监督。应促进水产品企业与物流企业的联系,促进两者的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其在市场中的管理作用,对水产品市场进行良好的整合,防止水产品物流企业的盲从,造成市场混乱;加大对市场管理的力度,做好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统筹规划水产品物流体系,打造标准化程度较高、井然有序的行业环境;加速交通行业的建设,拓展交通运输网络体系,以此提高水产品物流的发展速度。当然,政府部门还应尊重物流市场规律,推动水产品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水产品物流信息化发展。要借鉴其他省市或者国外的发展经验,引进先进设备,规范水产品物流包装,加快标准化和自动化水产品仓储中心建设;合理规划发展水产品物流园区,促进水产品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人才是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目前水产品物流人才极为匮乏,也影响着水产品物流的发展。温州市应积极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利用配套政策吸引物流专业人才,从各个方面培养物流专业人才,为水产品物流的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4.2抓好水产品物流标准化建设

温州市水产品物流没有形成统一的物流标准体系,这导致了温州市水产品物流较为混乱。政府部门或行业协会应在加快温州市水产品生产标准建设的同时,借鉴其他省市或国外的水产品物流建设经验,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加快水产品物流行业标准的建设。按照规范使用专业术语、实施技术标准,最大程度减少物流过程中的损失,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与此同时,物流企业也应当积极加快自身标准化建设,严格按标准化要求开展运作,合理规划物流活动,寻找并使用简单、快捷、合理的方法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提高效率,并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开展监督体系和认证体系的构建。另外,还要充分运用有限资源,打造水产品物流网络系统。特别要对水产品包装技术进行创新,提高水产品的附加价值,研究分析当前市场,并制定出相应的规划,提升物流技术水平。

4.3变革水产品生产企业的传统理念

水产人才范文9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注:2012年度衡水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为:2012003A

作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正逐步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快并实现我市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已变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一、我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总体上发展比较缓慢,相比还处在起步阶段,还是弱势产业,发展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衡水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分析:

1.发展基础良好

衡水市民间艺术与民间工艺品资源优势与产业比较优势明显。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衡水法帖分别被列为部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金鱼、侯店毛笔、武强和饶阳乐器、深州黑陶、武邑和饶阳雕刻也都在国内外久享盛名。

2.基础设施完善

衡水市的交通设施完备,已形成具有较强运输能力的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尤其是大广高速开通,衡水已经融入环京津2小时经济圈,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

3.政府政策支持

衡水市政府对创意产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政府从税收、人才、资金等各方面对文化创意企业实行政策扶持,突出特色,整合资源,完善规划,培育龙头,这些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持续发展。

(二)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的问题:

1.文化创意产业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有了较大发展,但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研究却明显滞后,成果供给不足。

2.政府层面缺乏有效的协调管理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明确文化创意产业的主管机构或部门,在文化资源整合方面,缺乏统一协调和总体规划。文化单位拥有的各种资源和市场范围还处于行政分割状态。

3.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政策环境:与一些发达城市相比,衡水文化创意产业在产业发展规划、专项资金、重点企业等方面尚需专门的政策。市场环境:缺乏行业自律,中介服务不足。知识产权观念较为淡薄,创意、创新价值得不到合理体现。

4.大部分文化创意企业规模小并且竞争力不强

衡水市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大部分企业处于规模小、水平低的初步产业化阶段,缺乏国际和国内市场拓展能力,这成为衡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软肋”。

5.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创意复合型人才匮乏。

据初步统计.衡水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相对于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来讲,人才缺口依然较大。

二、加快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以点带面,发展县域文化创意产业园

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要注意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衡水市文化产业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文化产业布局较为分散的情况下,依靠优势企业,培养文化产业龙头。内画博物馆、金音乐器、生态农业采摘园、武强年画等项目都具有进一步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园的潜力。鼓励优势企业深挖文化因子和产业特色,引入创意思维,建立完整文化产业链,大力发展文化衍生品,增强文化集聚能力,采用与国内外创意、出版企业合作的方式引入文化项目、文化团队、增加与国内外同行的文化交流,构建以企业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园。

(二)多元经营,发展功能齐全、内容丰富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文化项目

文化创意产业园是文化产业的集群,从现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来说,文化创意产业园也存在高端与低端的类别设定。不管是哪类文化创意产业园都存在改革、升级的问题。衡水文化产业也存在升级的问题,应整合各类资源,积极寻找发展机会,扩充文化内涵与产业内容,推动衡水文化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

(三)集思广益,用创意凸显衡水特色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关键是“脑子”,缺少创意人才是制约衡水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创意人才的缺乏导致国内很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新力不够,运营形式相似、内容单一。

(四)立足自身优势,打造产业集团

在衡水推行文化创意产业园要着眼市场、研究消费者,不断从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来建设和发展园区,努力形成自身特色和经济增长点。在衡水,老白干、鼻烟壶内画在国内外名声最响,衡水湖生态资源、旅游资源最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要围绕这三种关键产业做文章。

(五)实施人才支撑战略,强化产业智力支持

加强人才培养。有效利用衡水市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加强对文化创意人员的培养,鼓励企业与学校之间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外的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国际化竞争的人才。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不断发现和储备高素质后备人才,通过举办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创意文化节、博览会,开展“优秀文化产业园(企业)”、“优秀文化产品”评选活动等,激发创意人才的激情和动力。

参考文献:

水产人才范文10

水产养殖校外实习基地应用型人才水产养殖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急需的高等水产养殖技术应用型人才,毕业生走出校门就直接进入生产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校外实习基地具备一定的规模化、完善的专业设施等条件。如果没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实习基地,就难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难以培养出适应生产一线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校外实习基地是高职水产养殖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场所。近几年来,我校对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作用

1.弥补了校内实训资源不足

校外实习基地能有效的弥补校内实习资源的不足。虽然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水产养殖专业校内实训设施建设,但近几年发现,实训仪器设备基本能满足实习教学需要,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仍制约着水产养殖专业人才的培养。我们通过加强与辽宁沿海地区水产养殖企业的联系,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从而有效弥补了校内实习资源的不足。

2.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通过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将淡水鱼类人工繁殖、鱼苗培育等专业实习项目安排在锦州市海洋渔业局淡水水产良种场等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将文蛤等贝类苗种生产内容安排在盘山部级文蛤原种场进行,将海参苗种生产项目安排在锦州达连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盘锦金利水产养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进行,将大菱鲆等海水鱼的养殖内容安排在葫芦岛兴城知名养殖企业进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打破了原有“教室讲理论、实验室做试验”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带薪实习,在水产养殖生产一线通过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边学习边实践,熟练掌握专业技能操作,有效的提高了水产养殖专业实践教学质量。

3.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的同时,组织专业青年教师与学生一起到生产企业中,将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工作逐渐融入到实际生产中。专业青年教师虽然具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但生产实践能力有所欠缺。通过长期深入生产一线,专业青年教师一方面增强了对水产养殖行业的认识,另一方面在生产一线指导学生实习,能准确把握水产生产中的岗位设置及各个岗位对技术人员和工人的能力要求,为今后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进一步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二、水产养殖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状况

1.进行生产实习教学改革

生产实习教学是水产专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指学生在生产实习基地,在教师和相关技术人员指导下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学校通过校企、校地合作,加大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力度,在质量和数量上保证学生生产实践实习的需求。

根据辽宁沿海水产养殖行业发展趋势和对水产技能人才需求的变化,我校及时调整水产养殖教学计划,从2006年对水产养殖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我们将水生生物学、鱼类学等专业基础课安排在第一学年第二学期,第二学年第二学期开始,给学生重点讲授《鱼类增养殖技术》《虾蟹增养殖技术》《海水贝类增养殖技术》和《名特优水产养殖技术》等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在学生进入生产厂家之前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水产专业技能操作的集中综合实训,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进入企业后学生带薪上岗,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工作热情。由校内教师和厂家技术人员共同在真实的生产过程中完成生产实践任务,并改革考核方式,注重过程考核,考核结内容包括实习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动手能力操作规范以及生产纪律、职业道德等方面。

2.加强校外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设

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初期,我们选择生产条件好、业务水平高、社会信誉好的水产养殖企业为我校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在确保实习基地建设质量的同时,还要考虑交通、学生食宿等条件是否便于实习工作开展。一直以来,学校与辽宁沿海地区的水产养殖企业有比较稳定的生产实习合作关系。例如大连鹤圣丰海珍品养殖场、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凌海达莲海珍品有限公司、盘锦市海洋与渔业局淡水水产良种场以及盘山部级文蛤原种场等十余家生产企业,这些单位每年能提供近100名学生的实习岗位,充分保证了学生的生产实习教学的需求。

3.加强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教育质量和专业人才规格目标的实现。因此,本校水产养殖教研室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鼓励教师不断增强专业理论学习,另一方面鼓励大家积极深入生产一线。由于教研室青年教师数量较多,学校要求青年教师作为实习指导教师必须跟班下企业蹲点,必须对学生实习方案提出合理的改进意见,同时在生产车间收集教学案例,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用以指导课堂教学。学校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生产一线的同时,还聘请水产养殖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外聘教师,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生产实习。学校教师结合自身较高理论知识水平的特点运用理论来指导学生实践,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水产企业技术人员结合自身现场专业技能熟练的特点,讲解实用的技术内容并指导生产操作。

4.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

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过程中,教学与生产不可避免会产生冲突,但通过校方与生产企业不断沟通调节,生产实习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的效果。一方面,校外实习基地为学校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也有效解决了生产单位工人短缺不足的难题。

三、结语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经在辽宁沿海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辽宁沿海地区水产企业培养了急需的水产技术人才,初步形成了校企双方长期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郝瑞荣,王伟伟.提高水产专业教学生产实习质量的探讨.科教文汇,2009,(5):91.

[2]熊良伟,王权,李育培,朱云干,张力.高职高专水产养殖专业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及运行机制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2,(3):124-125.

[3]肖调义,文祝友,肖克宇,向建国,陈开健.水产专业“学研产”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中国农业教育,2003,(3):28-29.

水产人才范文11

论文关键词:新建电厂 ;人才队伍;人才引进

电力生产是高新技术密集、操作规范严格、安全责任重大的基础行业,随着国内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和水电开发竞争日趋升温,电力企业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人才需求更加旺盛。尤其是对于新建电厂,如何加大人才队伍引进和培养力度,深入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企业平稳起步、健康发展是新时期新建电厂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当前新建电厂人才队伍需求面临的新形势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水电作为绿色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内水电项目开发进度加快,水电机组朝着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一些新理念、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不断应用于现代新建水电厂,新建电厂逐步朝着高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对电力生产人才的需求出现新的形势。

1.综合素质要求高

电力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行业,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是高素质的人才。随着数字化、自动化、一体化技术在发电设备的广泛应用,电力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幅增加,电力生产管理模式逐步由传统的运行、维护分离向运维合一转变,由传统的机械、电气分离向机电合一转变。管理模式的改变导致对人才的要求发生深刻的变革。特别是对一线生产人员,要求从传统的单一的运行专业或维护专业人才,向既要懂运行又要懂维护的复合型人才发展。加之现代电厂按照创建一流企业标准,定员明显减少,企业职工数量需求不多,需要职工多专多能,对职工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严格。

2.学习能力要求强

人才队伍是保障企业安全生产的现实需要。水电厂一般地处深山峡谷,厂房、坝型千差万别,机电设备样式、性能各不相同,需要新进人员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适应新的岗位要求。由于新建电厂大多推行“机电合一”、“运维合一”新型生产管理模式,要求生产人员全面懂得电厂机械、电气专业知识,懂得运行、维护知识,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深的理论功底、较强的学习能力,才能准确理解工作意图,完成复杂任务,胜任岗位要求,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和工作质量,确保设备健康运行,确保新企业平稳起步、持续稳定发展。

3.社会需求量增大

企业竞争越来越体现为人才队伍的竞争,依靠人才强企,不断增强创新和发展能力,才能使企业保持持续的领先。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水电开发竞争越来越激烈。当前一大批电站陆续开工建设,对基建人才需求旺盛。再过3-5年,国内一大批电站将相继投产,对电力生产人才的需求将迎来高峰期。特别是对综合性、复合型的电力生产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从传统的电力生产人才成长实践来看,一个较为成熟的人才需要经历3-5年的培养,而今推崇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其成长时间需要更长。因而未来几年对电力生产人才的争夺将会变得更加激烈。

二、新建电厂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

新建电厂应该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按照“引进急需的,提高现有的,培养永久的”人才培养思路,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员整体素质,为全面实现“顺利接机、安全发电”目标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要。

1.统筹规划,扎实抓好人才队伍引进

人才引进和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建电厂一切从零开始。加之现代大型水电厂定员少,要求人人能用,人尽其才。要高度重视外部人才引进,尤其是重点引进急需的成熟电力人才,以承担繁重的接机发电任务。更要注重引进有潜力的学生,充实新鲜血液。近年来,很多新建电厂通过组织调配和市场化的引才机制,直接从内部兄弟单位和社会上招聘各类人才,增强人力资源活力,为企业的长期发展储备了人才、奠定了基础。

一是编制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工程建设推进速度,按照人员配置进程既要满足建管结合、无缝交接的要求,又要确保顺利接机、安全发电的原则,在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制人才引进计划。二是把握人才引进进度。按照引进计划,结合生产筹备进程,前期招聘引进人员主要是管理和技术骨干,并陆续引进各专业成熟人才,介入设备安装和生产准备,全面参与电站机电设备选型、工程方案确定、设计联络、标书审查、安装调试、质量控制、工程验收、出厂验收等工作,为接机发电提供了坚实的人力支撑。同时从国内外高校引进学生,不仅充实了新鲜血液,而且为后续流域电站生产储备了人才。

2.细化措施,扎实抓好人才队伍培养

人才培养是长期积累与发展的过程,作为新建电厂,面对新设备、新人员,切实建立好内部培训体系,大力开展覆盖全面、具有层次、针对性强的人才培养工作,是满足企业内部日常管理、生产工作需要,推进企业平稳起步的重要环节。企业应立足实际,着力推进大培训、大练兵,切实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培养一支政治坚定、技能过硬、作风顽强的电力生产队伍。

(1)突出专业性,确立人才队伍培养目标。要从企业发展角度出发,制定教育培训管理办法,全面构建教育培训体系,不仅着眼于当前员工所需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更要着眼于水电开发电力生产、管理人员的发展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需要,将技能知识培训与管理知识培训并举。要认真分析新建电厂岗位设置,以及每一个岗位知识需求、能力需求,从而确立了管理岗位、生产岗位培训重点,出台人才培训滚动计划。结合水电厂生产特点细化专业,按照组织确立和自我选择相结合的原则,确保电厂涉及的每一个管理专业、生产技术专业有人钻研,有一批人才队伍。在实际培训过程中,注重从个人、队伍绩效反馈上查找差距,按照“差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持续改进。

水产人才范文12

[关键词]经济进程型态 欠发达 高职院校 困惑 对策

[作者简介]阳征保(1970- ),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湖南 长沙 410205)阳征会(1970- ),男,湖南邵阳人,青海铜业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冶金与环境工程。(青海 西宁 81000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青海省“123”科技支撑工程项目“复杂多金属铜矿高效综合利用关键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工程”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2-G-157A)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14-03

一、关于经济发展的进程型态

从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因素看,在没有外力干扰的特定区域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理论线路是族群自力型经济―家庭自力型经济―剩余产品交换型经济―产品分工型经济―市场争夺型经济―资源争夺型经济―地位争夺型经济―协调合作型经济。经济进程理论上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在民族、阶级、国家等因素的影响下,进程中每种经济型态不仅出现时点和存在时长不一致,还呈现两个普遍现象:一是缺失现象,因外力和高一级或几级经济发展型态的影响,会出现一种或几种经济形态缺失的现象;二是叠加现象,低级型态没有消亡,高一级和高几级的型态就已同时出现交错存在。缺失现象导致经济发展过程生产力水平不同而出现不平衡状态,叠加现象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与竞争性。

二、我国经济进程型态现状

我们选取东部6个省市、中西部各2个省份,依据2012年国家统计的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比例、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等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人均生产总值越大,生产力水平越高,产品竞争力越强;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越大,人口对农业产业的依存度越高,工业化程度越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越多,工资水平就越高;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越多,农业专业化成度越高。

由15页表中的数据可知,东部省市的人均生产总值是中部省份的2倍以上,是西部省份的3倍以上,中部省份人均生产总值约为西部省份的1.5倍;中西部地区人口对农业产业的依存度是东部的2倍以上;东部地区工资水平及农业报酬是中西部的1.5~2倍;东部地区的农民纯收入几乎接近西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总收入。这说明,我国目前是家庭自力型经济、剩余产品交换型经济、产品分工型经济、市场争夺型经济、资源争取型经济、地位争夺型经济五种型态并存的叠加型经济社会。非均衡的改革开放经济政策,不仅使我国经济在区域上大致按东、中、西部呈梯度发展的态势,还使得我国二元社会结构呈现出区域与区域、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四大差别。

三、叠加型经济社会对人力资源市场的影响

(一)劳动力市场需求空间格局不平衡

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决定着劳动力市场的有效需求量,经济社会需求是人才就业的基础和前提,人才流向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区域社会需求是由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叠加型态下的经济在区域上大致按东、中、西部呈梯度发展的态势,社会结构呈现出区域与区域、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四大差别,人才市场需求量呈现出空间格局不平衡的多维梯度结构特征。

(二)人才流动呈多维梯度状

拥有主动性或能动的人力资源是各项人类活动中唯一具有创造性的因素,是其他生产力要素的掌握者和使用者,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差异客观上导致生产要素收益上的差异,引发生产要素不断向相对收益高的经济快速发展的地方汇集,相同行业在不同区域的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在市场效应下,具有流动性的人力资本总是从收益相对低的地方往收益相对高的地方流动,经济发展水平与职业收入呈正相关。在经济型态叠加社会,人才流向量的比例呈现多维梯度结构特征。人才通过市场筛选,中部的往东部流动,西部的往中部和东部流动,乡村的往城里流动,小城镇的往大中城市流动,区域城市的往中心城市流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成为各类人才流向的首选地,经济发达地区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收割机”。

(三)人力资源结构重心两极分化

在劳动力市场中各种职业都可能存在着不同人才之间的同行业或跨行业的替代现象,除了某些特定的职业外,具有不同学历的人可以适应同样职业,具有同样学历的人也可以适应多种职业。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上人才过度集中,挤占效应不可避免,人才依次降格替代使用成为必然现象。结果是人才档次要求越来越高的经济发达地区,其人力资源结构重心上移,人才缺乏的欠发达地区,其人力资源结构趋于下移。

(四)低层职业岗位稳定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

生产力水平越高,社会经济体的竞争与生存能力越高,稳定程度也越高,社会经济体的稳定程度决定职业岗位的稳定程度,低层职业岗位稳定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经济发展型态叠加现象加剧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与竞争性,企业生存环境更为错综复杂,落后产业升级与转型使得职业技能技术淘汰速度加快,加之人才依次降格替代使用常态化及企业员工权益保障制度不健全,经济发展水平越低,低层岗位稳定性越差。

(五)人才流动空间范围及幅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

劳动工作所得是我国绝大多数人最主要、最基本的收入来源,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只要存在经济差别,就会存在劳动收入上的比较收益,存在劳动比较收益就存在人才流动。非均衡的经济政策与结果,导致我国叠加型经济社会的社会结构呈现出区域与区域、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农村、农村与农村四大差别,人才流动空间范围及幅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广大欠发达地区人才的流动空间范围与幅度最大。

四、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困惑

(一)影响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办学功能和目标定位

为谁培养、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基本问题。服务区域经济是地方政府举办高职教育的期望,适时适需培养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是高职教育的责任。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向经济发达地区,影响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服务区域的办学功能和目标定位,导致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在数量、结构方面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不一致,从整体数量上看表现为教育不足、过度教育与知识失业,从整体结构上看表现为某一层次或某一专业的人才过量与人才短缺同时存在。

(二)影响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如何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另一个基本问题,作为社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的教育,其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制约,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内容、组织形式、教学方式和教育手段。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人才有效需求的同时也制约体现职业教育共同规律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课程与教学模式,影响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

(三)影响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教育是融入了强烈的情感与非理性参与的社会制度,教师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任何教育活动都要依赖教育者自身的品质,依赖教师的教育意识、心性与觉悟。若以高考成绩论成败的话,可以说高职学生是“应试教育失败者”。然而,知识、技能与能力的灌输和堆积并不是高职教育活动的全部,高职教育活动关注知识、技能、能力和规范的同时,更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爱好、基本价值观等。优秀的高职教师队伍是高职教育成功的关键。由于在区域经济、社会、制度、地理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存在比较收益现象,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要培养一个优秀教师很不容易,想留住一个优秀教师就更加困难。

五、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国家层面

1.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人才区域流向的不对称,人才区域配置的不均衡反过来又扩大区域经济的差距。改革开放后,我国从过去的区域均衡发展战略转向以提高效率为目的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对高等教育以及社会诸多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只有贯彻落实西部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努力缩小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才能提高欠发达地区人才的吸纳能力,人才区域流向才会趋于合理化、均衡化。

2.缩小区域工资差异。劳动工资收入的差异主要源于生产率的差异,而不是区域不同的产业结构所致。区域间存在劳动收入上的比较收益,就存在区域间的人才流动现象。由于政府转移支付作用的存在,使工资收入差距小于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可以做到的。在目前欠发达地区不可能大规模提高生产率的情况下,国家应继续并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

3.加大对口支援工作力度。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是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这一措施使受援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整体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普遍提高、学科建设显著加强,特别是使原来各方面基础条件较薄弱的受援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且对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口支援工作的力度,逐步覆盖整个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

4.积极构建支持高职教育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外部机制。建立稳定可靠的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机制,是当前发展高职教育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基本保障。世界各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表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开放性的外部环境。国外职业教育模式成功的前提是政府的适度干预,这为职业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开放性外部环境。在非均衡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只有加大税收优惠措施等政府战略干预力度,欠发达地区才能建立起支持高职教育所要求的外部环境,确保市场成为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参与力量。

5.加快建立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预警机制。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直面社会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能级提升的要求,专业结构布局与结构调整主要是政府层面的责任,高等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和完善同高职专业设置与建设问题息息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测、专业人才培养状况信息平台、专业教育水平评价信息平台、就业状况信息平台、人力资源供求预测、高职专业预警机制等方面的制度,构建一套动态的、主动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需求的、既具有导向性又具有预警性的专业建设机制,提高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科学指导与管理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的水平,消除制约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竞争力的不利因素的影响。

(二)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

1.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人是知识、信息和技术的载体,人力资源是当代和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之一,是社会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动资源。因此,欠发达地区应该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当然,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岗位需求不足,难免会出现人才外流现象,但通过制度安排在比较收益与比较优势转化的情况下,外流人才会带着技术、资金和先进管理理念与方法回乡投资创业,从而推动地方发展。

2.扶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专业建设。高等教育总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来进行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依靠当地高素质的劳动者,依靠足够数量的各种人才。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可利用可支配的财政资源和决策权制定倾斜政策,扶持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等教育专业建设;为培养一大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适时适需的高水平高技能人才,可以制定减免学费、专项专业津贴、专项奖助学金等优惠政策来吸引、鼓励和激励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学习的高职学生并留住他们。

(三)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

1.注重区域发展需求专业建设的同时面对市场不断寻求平衡。满足区域未来一定时期内经济各部门及社会各领域在数量、质量和结构方面对高素质技能人员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所承担的责任。输送的人才是否适时适需,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劳动力需求市场是复杂多变的,没有直线性的劳动力市场逻辑指示高职教育如何去培养人才。保持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并非是要两者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而是要将非均衡状态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高职教育完全可以通过分析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关注劳动力市场动态需求与提高培养能力变迁的敏捷力来明确并完成自身的使命。

2.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能力变迁的敏捷力。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空间格局不平衡、人才多维梯度式流动、人力资源结构重心分化严重的形势下,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呈双向的非均衡互动关系。没有一成不变的教育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过程其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高职教育过去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了突破性成绩,正是因其在培养能力上主动地不断变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变迁的敏捷力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而言意义更为重大。

3.在争取对口支援的同时探索高职教育联盟合作办学模式。在机遇与风险共存的时代,各优势互补的成员单位地位平等、资源共享、独立运作、彼此相互支持的高职院校联盟办学模式可以化解高职院校收入、教师、招生、就业及专业建设等方面充满竞争性和市场导向的风险,可以整合教育资源而充分发挥合作各方的优势,能够将教育质量推向新领域而达到共同目的。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争取对口支援的同时要积极探索不同区域、不同院校间的优势互补性联盟合作办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高秀叶,吴卫红.教育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