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时间:2023-12-05 11:34:48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1

摘要:农村“文化大院” 是指在农村设立的融文化艺术、学习教育、科技普及为一体的农村文化阵地。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巩固农村思想文化的核心阵地一方面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促进了新农村文化的发展。同时,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有效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整体推进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日益成为沟通联系党群的一个有效载体。近年来,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步伐的加快,农村文化大院应运而生,通过文化大院举办的各种文娱活动适应了民情、民意,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求,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2013年8月,我们重庆工商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组成调研组赴重庆黔江区,就农村文化大院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

关键词:文化大院;精神文明;建设

一、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蓬勃兴起

黔江地域文化资源丰厚独特,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多姿多彩。过去,“三个月种田,三个月过年,三个月耍钱,三个月干闲”。这句话仍是黔江部分地区农民生活的缩影。以前农民由于忙吃穿,没心思追求精神生活,现在富裕了,头脑却有些空虚了,闲暇时无所事事,寻求各种刺激,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也给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带来了难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带动的人们精神文化水平追求的提升,现有的文化阵地和活动方式日益显现出其缺陷,因此,在群众的现实需要和实践创造中,农村文化大院应运而生,黔江市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这主要源于三个动因:一是群众自主创造。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强,重庆市部分农村地区群众自发形成了一种文化活动形式,即以兴趣爱好为纽带,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以民间艺人为骨干,以村间院落为阵地,以农闲时节为契机,三五成群,自发聚集,灵活开展各类民间民俗文化娱乐活动,在实践创造中逐渐形成了文化大院的雏形。二是党政重视支持。重庆市委、黔江区委着力寻找有效载体,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按照“政府支持、社会捐助、自主管理”和“惠民、亲民、便民”的原则,多方筹资,加大投入,进行农村文化大院试点建设,建成集基层组织活动室、农民科技学校、文化广场、农家书屋、阅报栏、计生室、村级网络信息室、特色产品陈列室、乡土风情展室、民乐演奏室、书画创作室、村史陈列室为一体的农村文化大院,基本形成了 “区有文化中心、乡有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或文化小广场”的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三是政策有效引导。市、区两委根据实际,因地制宜,讨论制定了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标准》和《测评细则》,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意见》等政策规定,表彰奖励和命名挂牌了两批26个成绩突出的文化大院。通过布点建设,逐步推广的工作思路,形成以点点带面的传导效应。

二、 农村文化大院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自开展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以来,文化大院日益成为现代化新型农村中文明大院、团结大院、幸福大院的象征。他有效的促使了农村文化内容形式,内涵的丰富多彩,层次鲜明。寓教于乐为一体,广大农民群众乐在其中。

1、农村文化大院活动有利于巩固基层政权。总所周知在这之前的农民文化活动,一般只是表演几个节目,例如唱唱歌曲、表演规定节目。它活动形势单一,仅仅依靠村里统一组织的节目性活动,而如今文化大院采用了多元化的形式,一般由农民自发的组织在一起,以群众自身为主题,用身边的人演群众身边的事情。同时,农村文化大院活动在内容上大多以生活中的邻里乡情为主,她们的演唱不仅唱乡里乡亲,也是歌唱了他们自己,从侧面上这也体现了农村文化大院活动在宣传党的政策带给农民的收益和客观的经济效益所起到的作用。像濯水镇创作的“濯水乡间情”和快板“歌唱党的政策好”等节目,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群众感受大丰收的喜悦和党的好的政策带来的丰硕。从深层次的意义上讲,农村文化大院活动的开展,有效的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有效化解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2、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促进了村风民风的好转。在调研中,我们感到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已不同于之前,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实质性改变,他们渴求拥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获得更优质的生活质量水平。为此,濯水县政府通过组织群众大秧歌、健身操等活动,激起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让广大农民群众收获健康、收获快乐、收获和谐。不得不说,这一系列文化娱乐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而且从正面对、封建迷信活动进行了有效遏制,在积极健康的思想和文化得到广泛传播的同时,农民精神面貌得以改善,精神生活得以充实。

3、农村文化大院活动有利于农村和谐稳定。正因为文化大院的开展采用了新形式,文化大院的集体活动使农村群众“聚”到一起,一起参与,相互交流、沟通,邻里乡亲关系更加融洽,这无形中有效化解了许多矛盾和纠葛,逐渐建成了农村和谐稳定的新社会局面。像在濯水镇,濯水民众建起了农民小剧团,表演脱口相声、川剧、重庆地方言子戏等。只要县文艺部“喇叭一响”,县里男女老少齐上阵、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文化大院生机勃勃,使农村乡里乡亲关系其乐融融,使和谐稳定新农村社会局面稳定发展。

4、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在文化大院里,通过农技讲座、科普宣传、送图书下乡、农村剩余劳动力其他技能培训等活动形式,使广大农民群众学到了科学知识,掌握了致富本领,走上了增收致富的道路。加深了对党政策的理解和对和谐社会认识,培育了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而且促进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农民素质的提高。

三、当前农村文化大院仍存有的问题

农村文化大院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新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建设,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产生了许多突出问题:

1、农村文化大院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主要体现在后备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设备不齐全。而这些问题主要反映了有的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上,因此由于支持力度不够,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常常得不到保证,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导致大部分农村文化大院活动的开展受到资金和活动场地的限制,必备的设备、器材数量少、质量差,无法满足大规模活动的需要和更新节目内容的需求,这从根本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大院的发展。

2、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人才匮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乡镇文化站的专干待遇偏低,有能力的不愿意做,没能力的又干不好,难以吸引有较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的人才;二是由于体制的不完善使从事农村文化工作的人员既难以获得评定的专业技术职称(很多人没有专业),又极少有提拔晋升的机会,同时工资及福利待遇相对普遍较低;三是近年来,农村文化站调进和分配的新增人员专业技能不够,这使得文体站虽名义上有文化专干,但实质上能够真正胜任的人员却屈指可数。这样就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工作整体水平不高,同时农村文化大院由于缺少外界在业务上的有力指导,造成文化大院的演出节目整体质量较低。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2

关键词:音乐 豫西南 新农村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C-0062-02

当前,河南省城乡一体化正在飞速发展,新型农村社区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的有效载体,社区配套建设日趋完善,新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逐步提升。在物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愈发明显。音乐作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最直接、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势必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此社会背景下,给新农村音乐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豫西南新型农村社区正处于快速建设期,在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成绩,但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相对滞后。音乐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在豫西南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社区居民对音乐的认识存在偏差、社区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居民参加音乐活动项目受限等原因,音乐服务新农村文化处于初步探索建设期,尚需加快发展步伐,以便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音乐文化在豫西南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思想意识决定行动。音乐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首要原因是部分基层领导思想认识不到位,觉得把农民的生活水平、质量提高了就可以,只注重农民物质方面的需要而忽略了农民在精神方面的需求。

(二)规划滞后、政策倾斜不够

规划滞后、政策不配套是制约当前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的要求根本问题。一些地方对新型农村的农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认识不足,规划不够,认为文化建设比较“虚”,在农民文化娱乐设施及场地的规划方面滞后,同时在制定政策和资金配备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折扣,影响和制约着音乐文化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三)音乐文化活动少,受众面窄

由于新农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的老人和孩子居多,缺乏了音乐文化活动最主要的群体,所以举办一些音乐文化活动受限,农民参与度不高,而且适合老人和孩子的音乐文化活动较少,致使新农村音乐文化发展相对缓慢。

(四)配套资金短缺,文化娱乐设施不够健全

由于缺乏开展文化活动的资金和配套设施,一些传统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不能得到实施。比如南阳板头曲在豫西南地区非常盛行,爱好者众多,很多农民都想通过一些比赛和演出看到精彩的节目。但是,由于没有资金支持,也没有比赛和演出的平台和设施,这些好的想法就只能搁浅了。

二、解决音乐文化在豫西南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各级领导思想上要高度重视

各级领导特别是地方领导首先要在思想方面高度重视新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可在县、乡镇、新型农村社区三级管理体系中落实领导责任制,安排专人负责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工作,同时充分利用当地大学生村官的文化职能,让其在乡镇、新型农村社区中肩负起宣传、落实、监督音乐文化建设工作,联合起来开创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建设工作的新局面。

(二)完善音乐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

进一步完善音乐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机构。在乡镇的科技文化站、新型农村社区的文体领导小组和行政村的文化点完善组织机构,根据区域特点,成立音乐文化协会、组织。各协会、组织单独进行宣传、训练、活动、竞赛,让居民自己管理自己进行音乐文化活动,如秧歌协会、广场舞协会、唢呐协会、曲艺协会、戏曲协会等。不同的协会适合不同的人群,促进大家在闲暇时间从事音乐文化活动。

(三)开发社区原有乡村本土特色音乐文化

豫西南地区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农民喜闻乐见的有大调曲子、南阳板头曲、豫剧、南阳锣鼓曲和唢呐曲,这些音乐形式在豫西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合理开发新型农村社区原有的本土民间、民俗音乐文化,让优秀的民俗音乐文化发扬光大。在新型农村社区居民中还有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我们要把这些民间音乐文化挖掘出来,并加以继承和发扬。同时对其进行现代化的开发与创作,不仅让其给大家带来精神上的财富,也要给大家带来经济上的财富,繁荣新型农村社区音乐文化事业。

(四)搭建音乐文化平台,同时给予经济支持

把一些富有传统地方特色、农民喜闻乐见的音乐文化形式,以音乐比赛、节日庆典等形式,广泛宣传,同时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保障。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活动号召大家积极参加文艺活动,促进相互交流和学习,互相了解,增进新型农村社区中居民之间的关系, (下转65页)(上接62页)使农民摆脱生活环境陌生、人际交往范围缩小带来的心理上的寂寞,加快融入新的生活。

(五)建设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室,传播音乐文化

新型农村社区设立科技信息网络资源室,配置宽带电脑,让人们在闲暇时间里通过网络进行消遣娱乐,观看大型音乐赛事活动,接触更多、更好的艺术形式,丰富音乐文化生活,提升音乐修养,加强与外界的音乐文化交流。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新农村的农民们不再满足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他们渴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变得丰富多彩。当下,各级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上已经取得重大的成就,但在农民的精神生活领域的关注度还需加强,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改善,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农民才算真正的安居乐业。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音乐在豫西南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QN-419)

参考文献:

[1]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2]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1).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群众文化活动;途径策略措施

随着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农民参与群众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满足农民日益增长和转变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前,我们要把文化基础性建设的重点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在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的前提下,把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进一步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紧密依托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发挥其社会功能,进一步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因人而异,开展不同年龄层次的群众文化活动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不同农民群体的文化需求差异,因人而异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年龄层次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1.针对农村老年人群开展文化活动。大部分老年人热衷于戏曲和民俗风情的表演,乡镇广播和文化站应该充分利用有线电视网经常在固定时间段选放越剧、婺剧、说书、小品、相声等特别节目。紧密结合老年农民养生保健的需求,普及卫生保健常识,开展生活知识培训。积极创造条件兴办老年文化娱乐和健身活动场所,使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从而安度晚年。

2.针对青壮年劳动力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当前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一般文化程度不高,大多缺少专业生产技能,闲暇之余往往以看电视、听歌或打牌消磨时光。这个群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对“求知、求乐、求美、求健”乃至自我实现等潜在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很大。因而紧密结合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大力建设和完善一批满足青壮年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文化站、图书室、文体活动中心,倡导他们学文化、学技能,有效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满足他们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3.针对广大学生有效开展提高性文化活动。在切实加强对农村游戏室、网吧、录像室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坚决禁止中小学生进入的情况下,农村文化站应该紧密联系学校开办特长培训班,为农村孩子提供学文化艺术的活动场所。

二、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

1.坚持“三贴近”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一定要紧密贴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以创建文明村居、文明家庭等为活动载体,科学引导广大群众学习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有效提高文化道德水平,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积极向上的和谐的社会风尚。有效利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七夕”节等传统节日,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深化活动内涵,开展民间文艺汇演、灯展、义务送春联字画以及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发挥民间戏曲文化优势,组织“庄户剧团”,唱“地方戏”,让群众自娱自乐。而对群众自发组织的广场卡拉OK、健身操、戏曲弹唱等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也要给予科学指导和大力扶持。

2.大力开展广场群众文化活动,进一步提高群众参与度。我们要充分利用本地的人才优势和群众的文化基础,在村镇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的引领下,把本地的几个地方分别建成某一文化形式的活动点,如太极拳活动点、健身操活动点、戏曲表演活动点等,这也是开展村镇文化活动的一种有效形式。在此基础上,充分发动和组织群众,大力开展村镇广场文化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比如流行歌曲卡拉OK赛、红色歌曲大家唱、民歌对唱、中老年交谊舞、广场舞、排舞、太极拳表演、武术表演、健身球、柔力球等。建设村镇广场文化,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广场文化要避免政治、经济色彩过浓,避免过于功利性。广场文化应该有利于减轻人们日常劳作的疲劳和压力,使人们精神享受的愉悦的生活方式。其次,市场文化要考虑大多数人的审美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再次,要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广场文化应当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宗旨,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必须铲除那些低级趣味,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背离的腐朽的和落后的精神垃圾。参与村镇广场文化活动的表演者从无数观众的掌声中和赞美声中得到愉悦,得到心里满足,觉得自己有创造美的力量,他会更加完美地表现,以此更加丰富群众文化。

3.在乡镇(街道)文化综合服务中心的引领下,提升群众文化活动的品味。群众文化活动应当从本地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利于把不同兴趣的群众都吸引到活动中来。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家自办书屋、电影巡回放映队,扶持一批农村剧团,支持他们可持续科学发展,进而有效服务农民,传承民间艺术,传播有益文化。基层文化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出一些短而精,贴近民众生活,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多举办他们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要在对传统文化经典剧目继承的基础上,将党的大政方针融于文艺节目中,编写一些反映时代气息、讴歌时代典型的现代乡土剧目。

三、传承发扬,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

加强对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系统发掘、整理和保护,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开展“民俗特色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建设和命名活动。例如“文艺百花会”是武义传统地方文艺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了16届。县文化馆把举办文艺百花会和推进群众文艺活动结合起来,鼓励文艺骨干进社区、农村,精心策划、编排独具特色的地方节目。让身边的人演身边的事,带动了农村群众文艺活动开展。这种政府搭台,宣传、文化和旅游部门组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传承和发扬了地方特色文化。其中《花灯花轿》《武义昆曲》《武义抬阁》等民间优秀表演艺术项目已被列入浙江省级“非遗”名录。《武义木偶戏》《畲族祖图舞》《推端午船》等民间优秀表演艺术项目被列入金华市级和武义县级“非遗”名录。民间舞蹈《鲤鱼跳龙门》曾荣获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大赛金奖和文化部群星奖优秀奖,花灯花轿曾出访法国,参加杭州中日民间花会演出,深受好评。

当然,积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关键在于切实抓好农村文化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的建设和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人员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镇乡、街道文化站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等问题,鼓励、倡导城市的农业、科技、文艺、教育工作者到农村基层文化机构任职或挂职。对现有的农村文化工作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分期分批培训,以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进而有效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作用,把热心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有效组织起来,从而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郭晓君.中国农村文化建设论[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1.

[2]王农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参考[M].红旗出版社,

2006.

[3]谢景芳.农村文化建设在构造和谐社会中的现状及对策

研究[J].前沿,2006,(8).

[4]顾锦霞.繁荣农村文化丰富群众生活[J].江海纵横,

2009,(4).

[5]张建洁.浅谈群众文化要创新形式提高群众参与性[J].

大众文艺,2010,(16).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043-03

一、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鲜明的时代特征

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中,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政治文明建设是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是精神动力,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精神动力,从意识层面指引着新农村全面发展的方向,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鲜明时代特征。

(二)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使乡风文明得到根本好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就是要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形成良好的乡风文明、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凝聚人心,使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并且主动摒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这些都为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扫清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四)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是广大农民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能够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积极性和热情,并在长期的实务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办事民主的作风和依法办事的习惯,长此以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进入21世纪以来,不管是农村的面貌还是农民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走上小康生活的农民群众,早已不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他们强烈希望能分享到现代化的精神文明成果,渴望能够生活在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才有可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这一迫切的愿望。

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党和国家制定出了很科学的方针、政策,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并未完全按照预期的方向进行,众所周知,目前的农村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土地抛荒问题”等等,这些都把农村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拉了下来,违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性、持续性、长久性。学者对湖北省黄梅县新开镇下属的宝兴村、邓湾村、汪庙村、郭窑村等村庄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具体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投入得不到保证

目前乡村两级财政十分困难,无法筹集到资金建设文化阵地,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力。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这一点汪庙村可以作为典型。

(二)阵地建设滞后

边远乡村大多缺乏文化基础设施,就连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也因缺乏足够的运营资金,无法发挥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部分乡镇没有专职的宣传委员,使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很多村社文化活动室因缺乏活动主体名存实亡,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巨大反差。

(三)陋习仍占市场

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乡、村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一些地方不良风气蔓延,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风越刮越烈。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

(四)领导不够重视

一些经济和基础建设较为落后的村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做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五)农民参与度不高

调查发现,较多农民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方面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对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在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的进程中,必须统筹兼顾,不断抓好五项措施,坚持五个结合,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一)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要切实抓好五项措施

1.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的关键环节和核心环节。要培育新型农民,必须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以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有生活质量”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定期开讲座、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引入专家、学者,深入到农村内部,把先进、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广大农民,把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当作一项长久的工程来好好落实。

2.深化开展生态文明活动,营造和谐的农村生存环境

虽然农民是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脏、乱、差”的生存环境仍然存在,必须对其加以整治。为此应当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进而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全面进步。具体来说,可以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和树立文明新风;建立“农民诚信档案”,推进新农村诚信建设;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各种文体宣传活动,整合新农村文化设施资源;扶持培育新农村家庭文化中心户,引导新农村建设一批别具特色的“图书、书画、剪纸、曲艺、灯谜、雕刻、收藏、集邮、园艺、健身、摄影”等家庭文化中心户,并把他们视为本村的“精神家园”,为村民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加快乡风文明的传播。

3.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中国特色新农村文化

总结漫漫历史长河的经验,可以看出文化具有整合、凝聚、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在当今的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完全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充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必须将丰富多彩、健康和谐、有科技含量、实用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技术深入传播到新农村的千家万户,构建“新农村大文化”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使农民更快融入到精神文化生活中,可以“以娱教学”,发掘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潜能,调动进城务过工农民的积极性,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引导他们自编自演、自我教育,打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文化,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发挥先进模范的影响作用,带动乡风文明建设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的先进模范,他们的个人品质或者事件性质,具有示范效应、教化效应、凝聚效应和名牌效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效法的榜样,正确对该影响作用加以运用,可以使乡风文明建设事半功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立足农村实际,从农民群众身边选模范典型,注重农民群众公认性,拉近模范与农民群众距离,建立一支有人格魅力、时代特征、群众基础的,含不同层次人员的先进模范队伍,使群众在对模范的可敬、可亲、可学、可比中收获感动、触动思想、见诸行动,激发他们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激情,进而在整个农村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随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5.完善长效机制,保障乡风文明建设的持久深入开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和安定有序,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也不是心血来潮、如发奇想的工作安排,必须完善管理、运行的长效机制,以保证其持续的效力。为此,应当完善领导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建立健全制度,解决谁来抓、抓落实、合力抓以及保障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并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评比和表彰,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能够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勤劳致富,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充分各种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另外,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立足长远,制定各阶段的规划和实施步骤,及时总结各地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

1.与农村党的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

中有关党员义务的规定,对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农村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党员同志在带头遵纪守法的作用,提倡讲文明、移风易俗,党员应当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助解决农村矛盾、纷争,影响并引导农民提高综合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以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步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

2.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和共同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推进精神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与广泛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使之走进农村的每个角落、深入每个农民的心田,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懂得明是非、识美丑、辨善恶的界限,自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3.与发展集体经济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发展好、实力强的村屯,精神文明活动开展相对较多,且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人民群众从中受教育的程度也越深,各项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因此,各地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共同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只有这样,乡风文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才有坚实的物质保障。

4.与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起来

村规民约与乡风形成密不可分,其具有时间上的长远性、行为上的高度自觉性和民意上的广泛性。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民的就业渠道、居住区域、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沿用已久的村规民约已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有必要组织各村屯群众对已过时的村规民约进行讨论。同时结合新时势的要求,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新的规约更突出时代性,力求针对性,把握规律性,体现合法性,从而给广大村民树立新的文明标杆,向新标杆看齐,充分发挥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不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村屯的整体文明品位。

5.与不良社会风气作斗争结合起来

一个地区的乡风文明程度与该地区的治安状况是紧密联系的,在南宁市一些农村,封建迷信、偷盗等现象还比较普遍,这是与乡风文明格格不入的。必须坚决抵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依法打击违法乱纪行为,消除不文明行为,大力弘扬好人好事,打击歪风邪气,祛邪扶正,以正压邪。而文明的乡风正是源自于对文明行为的弘扬和对不文明行为的压制和修正。此外,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还必须在整个农村营造“人人有责,人人有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和氛围,从而让广大农民自觉远离一切不良习气和不文明行为。

参考文献:

〔1〕闫秀丽.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乡风文明建设[D].浙江大学,2013.4.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5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目前,正处在我国十二五规划开局时期,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组织形式、人口构成等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任务,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于提高农民文明素质,提高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就要坚定不移地贯彻邓小平同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眼现实,立足长远,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上加以重视,树立常抓不懈的思想,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提供的有利社会环境和机遇,清除旧观念、清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对农村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影响,提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包括农村思想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它是相对于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来讲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随着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而发展的。一方面,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解放,开拓了视野,渴求建设新生活;另一方面,物质文化建设的发展,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断提出新任务和要求。二者之间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建设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问题。在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的同时,还要进行爱国主义、纪律的教育。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型农民。要切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端正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到重要的位置上。在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原则性和战斗性同时,结合改革开放、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摆脱小农经济思想束缚,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大力普及农村文化科学技术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目前,在广大农村中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发展,采取了多项有效措施。如:制订乡规民约,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种好形式,是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好方法;加强了农村集镇文化中心的建设,这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争做五好家庭、模范个人的活动在我国广大农村展开,把中华民族崇尚文明、追求文明、建设文明的行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此项工作仍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任务。比较低下的农民文化程度;封建的、落后的、愚昧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再加上部分农村干部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都严重地影响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以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还要积极努力,继续付出长时间的和极大的努力。

1.强化领导,推进创建工作。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和整治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与督促检查工作。加强协调沟通。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需要各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县文明办做为牵头单位,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主动加强同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工作格局。搞好共建活动。开展共建文明示范村活动,是深化文明创建活动的重要举措。各级文明单位要把共建活动纳入本单位创建活动计划,做到机制到位,活动到位,所需经费到位,切实支持文明村镇建设。要帮助共建村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做好自然村的规划和整治,抓好文化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制度建设,并为共建村提供农业科技知识和致富信息,确保共建活动卓有成效。抓好督促检查。每年将结合文明村镇创建考评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一次考核、评比、通报。

2.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高农民道德水平,逐步构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家庭为立足点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明确道德建设的方针、原则、内容和方法。加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公民基本规范教育,结合村镇实际,在村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为主要内容的村规民约,通过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不良风气。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组织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科学发展观,帮助农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抓好党的基本政策、路线、方针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要结合“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要结合实际,进行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要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切实加快发展,服务群众,化解矛盾,解决好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继续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农业法》和《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增强农民守法意识和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3.坚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开展“五提倡、五反对”活动,即提倡婚事新办,反对奢侈浪费;提倡丧事简办,反对铺张挥霍;提倡学科学、信科学、用科学,反对封建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聚众;提倡晚婚晚育,实行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反对超生、抢生。运用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科教兴农,宣传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引导农民树立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广泛持久地开展“科普”活动和“科技下乡”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科技难题。要大力抓好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先进经验的推广,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引导农民争当脱贫致富的带头人,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卫生的生活方式。

4.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农村文化阵地是农村科学、教育、文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和依托,也是衡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利用个体或股份制等形式建设村镇文化、卫生、体育等公益事业设施,完善村级四站四室设备。各级艺术馆、文化馆、图书馆要加强对农村基层文化工作的指导,努力兴建村级文化中心,健全农村群众文化阵地。抓好农村广播电视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广播网,提高农村电视覆盖率,搞好“村村通”工程,要充分发挥这些阵地的作用,广泛开展内容健康、方式文明、特色鲜明、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继续搞好成人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提高科技致富能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多渠道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杜绝“”组织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对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侵蚀。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6

实现农村文化长效发展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任务,同时也是改善农村整体文化环境的重要措施,是农民接受基础教育的有效途径。其有利于扩大我党的执政基础,推动新农村建设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是提升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物质文明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当前的农村发展要求,农民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为了促进农村地区发展,繁荣农村地区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更多的精神养分,就需要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新农村文化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核心指导理念,将的系列讲话精神融入到建设指导方针中。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应该不断事先基础体制改革,增强对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与政策扶持。依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当地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情况,健全新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真正切实保证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权利。加大市场督查力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充分发扬农村的优秀健康文化。做到有选择的继承,摒弃不良文化,如封建愚昧思想等。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需求,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之间相辅相存,相互促进,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囊括了农村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等多方面的建设需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农村地区的具体实践。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包含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的要求,这些要求同时也为农村地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具体的指导作用,为推动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长效发展提供充足的依据与重要支持。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文化建设实践

(一)强化农村文化管理阶层建设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改革红利所带来的机遇,强化农村文化管理阶层建设,不断实现文化管理阶层的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督的有效结合。针对现有的文化管理机制进行改革,发挥出农村文化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够有效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以保证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高效性与有效性。强化文化激励机制建设,增强各文化主体的文化建设积极性,使得农村文化建设能够真正成为同经济发展同样重要的工作。各级政府应该大力极大对于农村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通过下拨专项资金,为这些地区配备相关的文娱器材以及文化设施。同时提高文化人才奖励力度,大力提倡创新人才进入新农村文化建设事业,转变新农村文化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出各级政府部分的文化建设作用,以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发展。

(二)加强农村文化教育首先,学习其他优秀农村的文化模式,把这些村子作为潜在的竞争对手,以不断超越,不断完善自我。其次,坚持不懈,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将职业道德、奉献、敬业、诚信、团结、合作等思想融入到村民的价值观。三是要加强对村民的业务,大力推进教育培训,技能大赛,积极鼓励新型农村人才,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村民的业务能力。四是建立农村模范人物,用先进人物来树立榜样,激发村民的主动性与发展性。五,强化基础文化建设,促进农村为村民自主行为的健康发展,激发村民的内在动力。

(三)不断丰富农村文化市场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民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农村文化市场建设中,应该充分发掘当地农村文化元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扶持那些积极向上,阳光健康的农村文化社团,带领村民抵制低俗、落后的文化市场。充分发挥乡镇文化事业站所作用,通过不断加大监管力度,不断规范和整顿不合理的文化市场。对于那些无证经营,涉嫌传播色情、暴力、凶杀等违反精神文明建设的市场要坚决予以取消。加强对于农村文化市场的检查监督,对于那些严重损害违反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问题要及时予以整治。加大“扫黄打非”整治力度,对于那些非法传播各种谣言、色情、暴力、迷信等书籍、影碟等要予以销毁,对于相关责任人要坚决予以惩处。同时对于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的各种违法盗版书籍、光碟、影像资料等要坚决予以打击,从有效实现农村文化市场的良性发展,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作品。

农村文化建设是党和国家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村文化现状的关键环节,也是提升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水平的重要方式。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一端挂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地,另一端抢占先进文化和社交中心,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而发展,有利于全社会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

作者:白音峰 单位:赤峰市元宝山区平庄镇文体广电服务中心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7

按照大会安排,现在我就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从两个方面作如下发言。

一、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

我县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省、市文明办的指导下,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争创四川省首批文明县城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一是创建四川省首批文明县城取得圆满成功,综合考核测评荣获全省文明县城第一名;二是通过创建省级文明县城活动,市民文明素质和三台整体形象得到了显著提升,受到了省市各级领导、外来客商和各界人士的充分肯定与高度称赞;三是文明细胞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果,年,全县新建省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文明单位4个,市级文明镇1个,县级文明行业1个,县级文明单位16个,县级文明社区2个;四是以清洁农村大行动为载体的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就,乡风民风、镇容村貌发生了明显的改观,新增了2500户“八好文明户”。

去年9-10月,我参加了县政协组织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专题调研,根据调研和平时了解的情况综合分析,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可归纳为“四个良好、四个薄弱”。

“四个良好”:一是文明细胞建设良好。目前,全县已建成文明村143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7个,县级135个);文明镇22个(其中全国文明镇和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镇各1个,市级8个,县级12个);镇乡辖区内文明单位660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15个);农村“三户”年底就已达到了35.3万户,以上这些数据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形成了农村文明细胞建设大县强县的格局。二是公民道德教育良好。近年来,随着各级送文化、卫生、科技、法律等活动的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活动的载体不断丰富,实效不断增强,农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古井镇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彭乾维,数九严寒跳海抢救落水者而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双胜乡外出务工青年农民张仕旭获重庆市“十佳农民工”和“重庆市五一劳动奖章”的殊荣,就是三台农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最有力的见证。三是镇容村貌改观良好。随着清洁农村大行动的深入开展,农民群众爱清洁、讲卫生的意识有所增强,特别是乡镇机关、单位、街道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沼气池、卫生井、道路等建设不断加强,村容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四是文化事业发展良好。全县63个乡镇全部建起了文化站,并配备了专、兼职文化体育干部,其中18个文化站有面积达4580平方米的活动场地,部分文化站图书室藏书在1000册以上。

“四个薄弱”:一是文明建设思想基础薄弱。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不信科学信鬼神、不惜代价建庙宇、占卜算命、烧香拜佛、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传宗接代要男孩、不愿火葬要土葬等与时代要求不合拍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据统计,近年来,全县农村新修庙宇达748处。这些落后现象的存在和漫延,不仅耗费了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迷惑了人们的思想灵魂,丧失了科学发展、文明进步的精神动力。二是文明创建能力薄弱。目前,农村有一定文化和技术的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妇女儿童、“五保”对象等,他们严重缺乏参与和创造精神文明的能力。三是文明建设经济基础薄弱。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精神文明建设一样,需要有经费保障,但实际情况却是从镇到村普遍反映出精神文明建设缺少经费,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组织领导力量薄弱。乡镇改革,机构精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力量明显削弱。过去有党委宣传委员主抓精神文明,现在多数乡镇是由中层干部这项工作,一人身兼多职,从时间和精力上都难以保障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调研中发现,有的乡镇领导连精神文明建设与文明创建的概念都不清楚,甚至有的领导连所在地方的文明建设的组织机构、创建成果等基本情况也知之甚少,更不用说抓部门、抓基层的精神文明建设。绝大多数村组织就连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都没有,工作自然开展不起来。

综上所述,我县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但问题突出。主要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落后于城市。无论是从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机制体制还是载体抓手、活动开展、实效体现等方面,农村与城市之间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巩固我县创建四川省首批文明县城的成果,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势在必行。为此,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路子和党的十七大、县第十一次党代会的要求,对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新的定位和新的思考。

二、关于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群众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主义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应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委书记刘奇葆提出“城市更文明,农村更清洁”的要求,针对上述“四个薄弱”问题,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为此,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切实做到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各级都要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人员建立由“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站、办、所、学校、卫生院配合抓,党、政、工、青、妇齐抓共管的领导机制。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和农村工作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民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多变、多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形势和新挑战的特点,镇乡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要分析新形势,探索新路子,研究新对策,切实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努力形成组织管、领导抓、农民参与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管理体系。要更加注重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和集镇的辐射作用,以县城的创建活动带动农村,以镇乡的创建活动带动村社,以村社创建活动带动广大农户。县、乡(镇)两级务必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落实到位,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纳入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进行考核,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定期检查,年终总结,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为硬指标,确保我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

(二)开展“六大活动”,加强教育引导

围绕“树文明新风,建美好家园”这个主题,以深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努力推进乡风文明。要坚持深入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努力推进村容整洁,进一步改善镇容村貌。一是以提升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结合“五五”普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等教育,深入开展“革陋习、讲文明、树新风”和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主题教育活动。二是以节庆为重点,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文明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要求每个镇(乡)一届内必须开展1—2次大型文体活动,并纳入届期工作考核。三是以改善环境为重点,深入开展清洁农村大行动。本着经济实用、安全美观,体现地方人文特色的原则,深入开展“两管”、“五改”、“三清一建”等工作,不断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四是扎实开展文明乡镇、文明村、“八好文明户”创评活动,不断提高活动实效。五是以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不断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要积极探索建立镇乡党政领导包校、教职工包学生、村干部包家庭的“三包”责任制,帮助“留守儿童”找好家长,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父母联系卡,开设亲情电话,在学校成立“留守儿童”托管和义务辅导员教师队伍,引导师生与“留守儿童”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为“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六是大力实施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努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从产业结构调整上着手,组织县级部门开展“三下乡”活动,重点落实科技培训,引导农户正确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推进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加大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致富本领,为新农村生产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三)加大投入,巩固阵地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对精神文明需求也不断增长,求富、求知、求乐、求健、求美已成为时代潮流和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但是农村目前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贫乏。建议县、镇(乡)财政加大投入,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和阵地建设。一是全县63个镇乡应尽快建好文化站、文化活动室、阅览室;二是各村可将村委会办公室、村小学改造成为集培训、办公、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阵地,建好村文化活动室、村民文明学校、图书室、阅报栏,用好、用活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学习和借鉴潼川镇、花园镇修建村级标准群众文化活动室和文化阵地的经验,不断提升培训、办公、休闲娱乐档次;三是要加快农村有线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让农民能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了解致富信息。有条件的村还应该加快电脑进村入户的速度,提高电脑、电视普及率。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8

2009年7月,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将在我市召开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这既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肯定和发展契机,同时也是对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检验和考验。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市委政府高度重视,今天我们召开这次动员会其目的就在于提高认识,明确方向,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加大力度,齐抓共管承办好这次盛会,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开好会议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目标,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重点,做了大量扎扎实实、富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力的发挥了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作用。

(一)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农民群众的素质不断提高。近年来,全市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和农村发展,坚持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促进了农民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一是围绕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深入开展形势政策教育,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看到中央和省、市委解决“三农”问题的坚强决心,看到党和政府对农民切身利益的深切关怀,看到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更加深入人心。二是围绕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对农村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广大农村牧区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宣传“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基本道德规范。广泛市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干净人家、精把媳妇”的评选和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促进了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三是围绕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广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深入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摒弃陈规陋习。

(二)加大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力度,农牧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几年来,随着中央、自治区、市委解决“三农”问题重大举措的实施,各旗县区和有关部门采取切实措施,不断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相继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乡镇宣传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全市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要求,大力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多方整合资金,重点支持乡镇苏木宣传文化站和村嘎查宣传文化室建设。在“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的带动下,各旗县区普遍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的地方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已达90%以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网络。各旗县区以文化阵地为依托,组织时事政策教育,开展集中文体活动,举办科技知识培训,把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办成了思想教育的阵地,法纪教育的场所,科技培训的课堂,文化活动的园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桥梁。广泛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活跃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农民群众精神面貌发生可喜变化。全市以提高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为目标,紧密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面貌改善,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在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进一步打造“北疆文明大通道”。近几年,我们重点抓了110国道、丹拉高速公路、固查线、五乌线、临赛线绿色通道建设。大力整治村容村貌,硬化路街巷,绿化、美化、净化村庄,重点清理城乡共建示范点上的破墙烂院、柴草杂物、污水垃圾,解决乱搭乱建、坑洼不平等问题,努力实现“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二是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市文明委抽调130个单位,分成30个组,由组长单位负责,共联了30个村,由几个单位联合起来联建一个村,三年之内将所联村庄建成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示范点的基本框架要求是“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三是创建生态文明村。近几年,我市以建设文明生态村为目标,把发展生态经济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战略,认真实施“生态家园”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启动了54个示范引领型村庄建设,建成乡村油路1913公里,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沼气入户2.6万户,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4万亩,农田水利配套262万亩。四是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不断深化。各旗县区把创建文明村镇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按照规划科学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发展迅速,产业特色突出,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秩序良好,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环境面貌整洁优美的目标,全面加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取得了新的成效。五是连片创建出现了良好发展势头。各旗县区重点重点抓了主轴线沿线及两侧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中心小集镇及建制镇的创建工作,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不断深入,逐步显现出连片创建格局,日益发挥整体效应。通过积极开展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临河区新华镇、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公田村2005年获得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29个苏木建制镇获得1-6星级文明镇,34个嘎查村获得1-6星级文明村。

(四)坚持多办实事好事,农民群众在创建中得到实惠。多年来,全市各地和有关部门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围绕群众反映强烈、要求迫切解决的问题,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每年办一些实事好事,使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精神文明带来的实惠和好处,自觉参与到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中来。一是积极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全市以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为宗旨,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奔小康为目标,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三下乡”活动,不断扩大“三下乡”活动的实效,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好评。二是认真实施“万村书库”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把“万村书库”工程与科技兴农、科技兴牧,与扶贫和各种创建活动相结合,在全市已建成个乡镇苏木图书室、个村嘎查图书阅览室。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市所有的自然村实现了通广播电视。三是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帮助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建立村务公开、卫生保洁等项制度,推动了这些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总的看,近年来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在服务“三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级领导对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旗县区、各有关部门的工作力度越来越大,农民群众参与面越来越广,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效果进一步明显。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还是初步的。对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目前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要求还有差距,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要按照中央、自治区、市委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发扬成绩、坚定信心,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二、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扎实推进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

当前,我区及我市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已步入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要做好农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城带乡等文章。要围绕构建核心价值体系,抓住提升农牧民素质这一根本,围绕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激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这个载体,围绕构建和谐农村牧区、解决好民生问题这个重点,围绕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牧区思想文化这个阵地。要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组织领导,打破城乡发展二元结构,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一体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空间、城乡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现代文明加快从城市向农村牧区传播普及。要正确处理好典型示范与全面推进的关系,促进农村牧区精神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对于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把握重点,全面落实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目标,按照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要求,以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着力点,以完善文化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为突破口,以城乡共建、多办实事为重要途径,以活动为总载体,从抓试点入手,以点带面,连片创建,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着力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着力提升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推动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l、大力提高农民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牧民。

农牧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新牧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着眼于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大力培育新型农牧民。培养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合格主体,是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农村牧区各项文化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素质,突出培育新农民这个主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人才保障。一要大力加强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和教育农村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要广泛深入宣传“十一五”规划的奋斗目标和重要部署,宣传中央、自治区、市委关于“三农”工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举措,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党的方针政策转化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要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农牧民群众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要深入进行艰苦创业精神的宣传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农村干部群众不断增强竞争意识、发展意识、市场意识、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民主法制观念和开拓创新精神。要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农民明荣辱之分,做当荣之事,拒为辱之行,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二要抓好农牧民培训工作。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农牧民,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知识、文明礼仪知识培训,大力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和农牧民转移就业培训,帮助农牧民提高综合素质,加快致富、奔小康步伐。三要广泛开展“五进三争”活动。“五进三争”活动的基本内容是:道德规范进农家、政策法纪进农家、科技知识进农家、卫生健康进农家、文化活动进农家,争做新型农民、争当文明农户、争创文明村镇。这个活动载体基本上涵盖了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主要任务,涵盖了农民、农户、农村三个层面,抓住这个总载体,广泛开展多种创建活动,对于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具有积极作用。要把开展“五进三争”活动同农村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同创评文明村户、文明生态村和好媳妇、好妯娌、好婆婆、好农民评选结合起来,广泛吸引农民群众参与,形成以“五进三争”活动为总载体,多种创建活动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创建格局。要通过多种创建活动的扎实开展,把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送到农村牧区,促进农牧民素质提高,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工作,使农牧民子女得到良好的教育。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一批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和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村牧区适用人才。

2、选准突破口,推动全局工作。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任务繁重,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务求突破,带动全局。当前,我们要把完善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努力促进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不断提高。

一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牧区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农村牧区公共文化,有利于提高广大农牧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农村文化设施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的重要依托,目前农村文化设施严重滞后,必须着力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要认真落实中央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切实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一批乡镇宣传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发展一批文化中心户,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使文化资源向农牧民倾斜,逐步改变城乡文化资源失衡的问题,提高农村牧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二是抓好农村牧区文化活动。要积极抓好农村牧区群众文化活动,把丰富多彩的民族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与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活动载体,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要依托农村牧区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要抓好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农民文化骨干。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培育内容积极健康、风格清新质朴、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农村群众文化,不断充实、丰富和活跃农牧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教育引导农牧民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乡风乡俗。

三是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必须按照村容整洁的要求,从改善农村牧区人居环境入手,狠抓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五改五建”、“三通、三化”(改水、改电、改院、改圈、改厕;建新房、建青贮窖、建沼气池、建养殖小区、建大棚;通油路、通有线电视、通电话;村庄绿化、巷道硬化、庭院净化)。要引导和帮助农村完善公共环卫设施,建立卫生保洁制度,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农村环境面貌的较大改观。要把发展生产、农牧民致富和治理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以公共秩序、社会风气、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农村牧区文明程度,促进农村牧区和谐稳定。

四是以文明村镇建设为重点,推动农村区域性连片创建。今后一个时期的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以文明村镇创建为重点,以点带面,形成农村牧区域性连片创建的工作新格局。要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大力开展区域性片性创建活动,认真抓好区域性连片创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不断改善农民生活环境;加强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要抓好文明乡镇苏木、文明村嘎查、十星级文明户等常规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创建标准,丰富创建内容,创新创建方式。确保创建质量,提高创建水平。

3、切实建好试点,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抓好全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既需要宏观指导、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又必须抓好试点、培养典型、搞好示范,要通过先行试点,摸索经验,以点带面,扎实推进。各旗县区、乡镇都要选择一批经济发展、组织建设、工作基础和自然条件不同的村嘎查作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的试点。要根据创建文明村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什么问题突出就解决什么问题的要求,切实抓好试点的创建工作。要发挥好试点的带动作用,及时总结试点的创建经验,为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水平的地方提供学习借鉴。要搞好典型宣传,组织新闻媒体,集中宣传一批特色鲜明、时代感强的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树立一批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创建品牌。

4、服务农牧民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服务群众、多办实事是搞好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从具体事情抓起,从一件一件的实事抓起。要把创建活动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从群众最欢迎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问题改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让农牧民群众从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实惠。要特别关注农村的困难群体,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对于安排了的实事,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务求实效。要按照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要求,组织各级文明单位根据各地创建规划,与试点村结对帮扶。一个或几个文明单位帮扶一个试点村,重点帮助农村牧区建设文化活动室、改善文化条件,建设公共设施、硬化村中道路,治理环境卫生、美化村容村貌,开展文化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等。要把结对帮扶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评选和管理,作为文明单位年度复查和创建考评的重要内容之一,努力使结对帮扶形成长效机制。各级文明办要加强对结对帮扶工作的指导,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三、加强领导,扎实工作,精心组织,齐抓共管,全力开好这次盛会

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大局,实践表明,“以会促创”精神文明建设重点推进战略,是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全区两个文明建设的有效措施和重要载体。自治区党委、政府之所以把全区新农村新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放在巴彦淖尔市召开,就是为了更好地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展示已有的工作成就,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好的建设新农村新牧区、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途径、新举措。因此,这不仅是巴彦淖尔市的一件大事,也是自治区的一件大事。

l、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明确任务,狠抓落实。

全市上下、各旗县区和各有关部门要把这次经验交流会作为推动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契机,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紧迫任务、头等大事列入议事日程,精心组织实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狠抓工作落实。对别是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要结合实际,在认真调查研究、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明确加强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路、目标、重点,拿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要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形成领导重视、部门联动、城乡共建、各方共同参与的新格局。

2、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体现特色。

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是一个历史进程,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突出重点。要着眼于农民的全面发展,重点规划一批造福于农民的教育、科技、文化项目,使农村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近期内可以选择一批经济条件好、文化基础好的试点,把重点放在培养新农民、建设新村庄上,在促进乡风民俗树立新风尚、乡村面貌呈现新变化、乡村治理健全新机制等方面抓出一批特色示范点来,充分展示我市农村牧区精神文明的成果。各项创建工作既要有紧迫感,又不能急于求成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形成合力。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9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群众文化;引导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33-2

0 前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乡差别问题开始日益严重,而城乡差别不仅体现在物质建设方面,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更是差异巨大。根据《中国发展年度报告2009》中提供的资料,目前我国农村用于精神文化方面的消费不到城镇人口的1/3,不仅如此,农村在剧院、音乐厅、图书馆、学校等精神文明硬件设施建设方面严重滞后,这些情况都严重影响着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我国有着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人口众多,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以及“两个文明”社会的实现而言,都具有重大意义,所以科学有效地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成为了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持续推进城乡建设发展一体化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农村地区与城镇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异,我们要想有效地推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对这些差异因素进行分类和总结,以指导我们的方针政策,使我们的工作有的放矢。

1 农村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特点,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1.1 群众文化基础较差

农村地区由于地域、资金、人才流动等多方面的原因,教育建设和发展一直远远落后于城市地区,再加之近年来农村地区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这一系列因素使得农村地区的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人民群众缺乏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我国部分偏远山区,其文盲比列仍然高达3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我们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便不能走过于“理论化、高雅化”的路子,而必须用老百姓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来作为载体。

1.2 硬件建设滞后

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硬件建设远不如城市地区,广场、艺术馆、科技馆、图书馆等大量的文化公共建筑在农村难觅其踪,这一方面是资金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我国农村地区本质上也不适合建设类似的大型公共设施,这使得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不能过分依赖于硬件设施。

1.3 文化建设专业性不够

应该说农村地区的文化活动还是比较丰富多彩的,但是这些活动往往缺乏专业人士的指导与规范,这使得农村的文化活动长期停留在“自娱自乐”的阶段,没能很好地实现由“文体活动”到“文化建设”的升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专业性引导,一些本来很好的文化活动逐步成为了封建迷信和低俗文化的载体,严重影响着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2 针对农村地区的上述特点,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工作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2.1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硬件建设

硬件设施的完善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针对我国农村地区在资金和专业人员资源等多方面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考虑走“活动室”的模式。活动室包括图书室、文化室、电影室等一系列可满足农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硬件设施的统称,活动室需要的资金较少,管理难度不高,可以采用政府补贴和群众集资有机结合的方式解决资金和管理问题,一系列活动室的建立可以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同时提升当地群众文化水平,为精神文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加强对农村文化活动的专业化引导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采取文化下乡的方式,整合政府、社区、高校、社会的力量,由宣传小分队深入到农村基层对当地的文化活动进行指导,例如秧歌、二人转、评书、快板等农村地区常见的文化活动,可由相关方面的专家对群众进行教授和指引,这样既可以让这些群众文化活动得到层次上升,农村群众更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对农村的文化活动进行引导,对当中的糟粕和封建迷信、低俗文化等进行有效的杜绝和打击。

2.3 深入挖掘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广泛采用民间群众艺术

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同时不同的地区有着很强的地域特色,这些地区文化有着很强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元素来提升我们的建设工作。例如河南某村,地处于千年古城开封附近,当地居民有着延续多年的扭秧歌的传统并且有着丰富的秧歌文化,当地政府抓住这一特点,深入挖掘,创作出了“千人大秧歌”、“秧歌舞”、“板凳秧歌”等一系列的秧歌形式,深受农村百姓喜爱,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也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又如,三句半是东北农村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群众艺术,黑龙江某村便利用这一优势,用三句半的形式来宣传政策、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等,在宣传八荣八耻思想时,便创作了相应的三句半“

站在台上放眼瞧,台下真是人如潮;咱来整个三句半,好好好

胡总书记发号召,八荣八耻讲得好;要是大家不知道,听咱唠

热爱祖国第一条,男女老少要记牢;背叛祖国是汉奸,不能搞

为民服务最光荣,背离人民是狗熊;雷锋精神放光芒,真火红

崇尚科学最可靠,愚昧无知是傻冒;封建迷信害死人,不能要

……

八荣八耻荣辱观,总书记教导记心间;全国上下齐努力,创佳绩”

采取这样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农村群众而言显得十分亲切自然,他们也十分容易接受,这对深入全面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而言,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且持久的工作,但只要我们积极总结和探索,深入结合我国当下农村的实际情况,那么我们农村的精神文明状况一定可以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吴嘉成.八荣八耻荣辱观[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7,(9).

[2] 蒋建国.群众艺术发展的动力[J].求是,2009,(13).

[3] 项仲平.谈谈新农村文化发展[J].社会,2008,(8).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10

我省最近几年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风生水起,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文化资源共享、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村庄整治等工程的实施,为农村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注入了生机与活力,特别是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的贵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激发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改造环境、转变社会风气和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提高公民文明素质、社会文明程度和群众生活质量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认肯,受到了全国媒体的广泛关注。2009年9月,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经验交流会即将在“四在农家”发源地遵义市召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贵州是如何虚功实做的?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谌贻琴。

《当代贵州》:我省是一个欠发达、欠开发的农业省份,3900多万人口有2900万在农村。这个基本省情下我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是什么?

谌贻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只有农业发展了、农村繁荣了、农民富裕了,才能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我省农村贫困面大,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较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难度更大,要求更迫切。

对于我省来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不断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能力;就是要把广大农民群众组织起来,改变农村脏乱状况,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创造稳定的社会秩序;就是要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创造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先进思想占领文化阵地,防止文化糟粕乘虚而入;就是要引导农民摒弃陈规陋习,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风气,把群众的思想凝聚到谋发展、促发展上来。

《当代贵州》: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如何才能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以上建设成效?

谌贻琴: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办农民之所需的原则,多为老百姓办好事、实事。一是要准确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特别是要把关系农民群众文化生活的突出问题、损害农村社会风气的突出问题、影响农村卫生环境的突出问题,一个―个搞清楚,为策划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现实基础,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创建活动根基在群众,主体是群众。要采取群众跃跃欲试的创建形式,群众与干部打成一片。切忌干部唱独角戏,群众事不关已。三是要给群众带来实惠。要让农民群众从创建活动中看到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美、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社会越来越和谐,使创建活动既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又解决了群众的思想问题。“四在农家”就是很好的范例。

《当代贵州》:我省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四在农家”目前取得了什么样的成效?

谌贻琴:遵义市结合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2001年开始,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为主要内容的“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有力地推进了全面小康建设,促进了“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目前,全市已完成“四在农家”创建点5700多个,覆盖23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300多个村,310万农民群众从中受益。遵义的新农村已成为省内外人们向往的地方。

通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到2008年底,各级财政已投入2亿多元,带动农民投资投劳达到20多亿元,起到了“政府投一、农民投十”的有力拉动农村内需的作用。通过开展“四在农家”创建,群众得到了实惠,收入普遍增加。2008年,各创建点农民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0多元,达到3500元以上。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还培育打造了近1000个乡村旅游点(农家乐),成为城市人休闲、避暑的胜地,到目前累计接待人数达50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亿元。桐梓县在开展“四在农家”活动中,依托毗邻重庆市的地域优势和娄山关凉爽的气候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桐梓农村变成“火炉”重庆的避暑胜地,乡村旅游呈现出火爆的场面,仅2008年就接待游客76万人次,农民从乡村旅游中获得收入5200多万元。

通过几年的创建,广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用农民的话说就是“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烧饭不用柴,村寨靓起来”。农民们自豪地说:“建设美丽新农家,农村不比城市差”,农民群众实现了安居乐业。

2005年12月李长春同志在贵州省考察期间,专程考察了遵义县南白镇龙泉村“四在农家”创建情况,对遵义市“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认为贵州结合自己的实际,把“四在农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个抓手,这项工作做得很好。

《当代贵州》:贵州今后如何更好地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

谌贻琴:“四在农家”活动是我省基层干部和农民的精彩创造,为欠发达、欠开发地区如何建设新农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载体,把爱党、爱国、爱家乡的信念深刻在了农民心中。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农村的生动实践,是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在农村的重要载体,也是贵州农村落实“三个基本”要求,尽快奔向小康的有效模式。我省农村干部群众的这一创造,使富裕和文明走进了大山深处。

“四在农家”今后的创建活动要有新突破。一要在推广范围上有新突破。要统一思想,树立品牌意识,把“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推广到全省。二要在活动的内涵上不断丰富和深化。切实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活动质量,扩大活动影响,丰富活动内涵,推动多村面貌呈现新变化。要通过“四在农家”活动的有力带动,努力在农村形成积极、健康、文明的道德风尚和生活方式。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11

本文作者:刘勋昌胡凯工作单位: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文化战略观

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文化战略观,就是要站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深刻领会与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始终把推进文化惠农工程建设当做一项事关农村发展方向的民生工程。这一工程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的战略目标: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就必须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距。[3]调整文化城乡二元化格局,均衡文化资源分布,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扩大农民群众文化消费,提高其文化消费水平,培育农村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成为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的必然要求。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深深根植于当前我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实际。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精神文化生活相对于城市仍然较为贫乏,适合农民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的文化产品相对匮乏,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机制仍需完善。因此,农村基层干部必须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缩小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差距而不懈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4]其中,乡风文明是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道德和新风尚,体现了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反映了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不断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基层干部应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使广大农村形成崇尚科学、勤劳致富、互助合作、民风淳朴、爱护环境、家庭和睦、和谐稳定的文明道德风尚。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共同的历史任务。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的原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5]当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铲除农村腐朽落后文化,净化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社会风气不断改善,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制观念与集体观念,用农民群众喜爱的具有浓郁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丰富其精神生活,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识。在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着重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农民群众树立勤劳致富、科学致富以及致富不忘国家的思想观念,增强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不断提高其思想道德觉悟程度。推动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要求党员干部着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也要“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6]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将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使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这对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和共产党员的示范作用,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理论水平、党性修养与工作本领,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至关重要。努力做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的推动者和实践者,向农民群众传播先进文化知识,不断提高带领农民群众科学致富的能力,不断增强深入分析与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新现象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

文化使命观

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使命观,即其对履行推进农村文化建设职责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文化使命观就是要始终牢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文化基础与精神支撑作为其责无旁贷的文化使命。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农村基层干部肩负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重任,而履行文化使命需要养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自觉是其对农村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意义及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积极回应、觉醒与勇于担当。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自觉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思想前提,既体现在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切和贡献中,又体现在对自身文化品位、文化价值追求的实践中。农村基层干部应树立高远的社会担当精神,回应农民群众迫切需求,切实维护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树立先进文化意识,自觉担当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农村基层干部树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意识,就是要始终铭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一种健康、科学、文明、向上的精神生活方式。”[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取向,是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担当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重任,就是要增强在农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紧迫感,精心组织,扎实推进,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创建活动卓有成效。农村基层干部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当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表率,应当以自身良好的理论素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思想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崭新的精神面貌,发挥示范与导向作用。树立文化引领意识,自觉担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文化引领意识,就是要始终牢记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引领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农村社会风尚、教育农民群众、推动农村发展、维护农村安全的功能,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领路人和指导者,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文化建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农民群众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与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成为农民群众及农村基层干部自身日常现实生活的基本遵循,成为他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动力。当前,我国农民群众整体文化素质与文明素质较低,部分农民群众的集体观念与履行义务意识较为淡薄,部分农民群众将腐朽落后文化作为个人的精神寄托,部分农民群众的道德标准模糊、道德意识弱化。这些主观不利因素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农村基层干部应时刻密切关注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状况、愿望和利益诉求,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农民群众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农民群众和谐文化理念。与此同时,农村基层干部应加强自身队伍建设,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导作用,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涵养个人品格。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应模范遵守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保持高尚的品格与精神追求,成为引领农村社会风尚与农民群众道德修养方面的表率。为此,一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自身思想阵地,时刻筑牢信念、道德与法纪防线。二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荡涤自身思想上的尘埃,时刻警惕中外消极腐朽文化的侵蚀,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增强抵御各种诱惑陷阱的自觉性与免疫力,时时处处保持党员干部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担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就是要深刻认识和高度重视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紧迫性,确保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农民群众手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农村基层干部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要自觉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加强农村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间艺人与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二要围绕农村文化建设主题,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与革命传统资源,加强对古镇古村落及红色旅游景点的保护工作,加强对乡间尤其是民族地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保存工作,确保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抢救与传承。三要用简洁、通俗、朴实、生动、活泼的语言与鲜活的事例在农民群众中间深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使农民群众养成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勤俭持家、自立自强、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家庭和睦、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的淳厚民风。树立精神家园意识,自觉担当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农村基层干部树立精神家园意识,就是要始终牢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的科学论断,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传承民族的血脉为己任,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给农民群众以精神启迪。农村基层干部要充分发挥文化愉悦身心、滋润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与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创造力的本质功能,增强服务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农民群众真正找到自己的心灵寄托和精神支柱。引导农民群众建设精神家园,就是要在广大农村“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8]农村基层干部自觉担当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任,就是要始终牢记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传播先进思想文化,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文化需求,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培育农民文化精神。为此,一要大力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乡村休闲文化广场、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枯燥的现状。二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文化发展基本要求,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聚合农村各类文化生产要素,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多为农民群众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与地域文化艺术产品,满足其文化消费心理需求,多为农村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产品,促进其学习进步与健康成长。三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引导扶持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加强对乡镇电影院、录像厅、游戏厅、网吧、个体报摊书屋等文化经营场所的管理与监督,坚决依法打击制作贩卖含有色情、暴力、迷信、、等不良文化内容的书刊光碟、播放影视及艳舞表演的违法犯罪活动,彻底清除腐朽落后文化产品,用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塑造人、熏陶人,使农民群众的世界观、价值观、精神品质等得以鼓舞与引导。四要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组织农民群众成立农民文化协会,鼓励农民群众自娱自乐。农民文化协会可由读书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禁赌、禁协会、文艺演出队、铜管乐队、腰鼓队、舞龙舞狮队等群众组织组成。引导农民文化协会以传统民俗节日、红白喜事为载体,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娱活动,活跃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有助于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培育新的精神风貌、形成新的风尚习惯、实现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五要组织开办乡村社区基层大讲堂等文化公益活动,邀请宣讲志愿者主讲“形势政策、道德文明、法律法规、科学技能、传统文化、社会保障、投资理财、养生保健、婚姻家庭等多方面的内容”,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9]

文化管理观

在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基层干部要引导全体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必须树立新的文化管理观。文化管理观主要解决的是在如何推动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进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问题。这就需要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文化学习观、文化服务观和文化娱乐观。文化学习观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学习观,即其对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文化的育人功能总的认识和根本态度。当今,在农村基层干部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学习观,大多数人认为,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素质,运用所学知识技能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村社会进步服务,是与时俱进之举。少部分人则把学习看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甚至对学习没有兴趣。农村基层干部要自觉深入贯彻落实党的文化惠农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服务水平。终身学习是更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与业务水平、改造世界观、增强工作能力与保持党员干部先进性的重要方式。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坚持读书学习。总理指出,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刘云山部长指出,学习是一个民族和国家传承文明、繁荣进步的重要途径。坚持读些好书,能使人开阔视野、增长见识、精神充实,获得心灵的愉悦。农村基层干部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就是要始终坚持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即要立足本职工作,结合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农业科技知识、农村公共管理知识、化解农民群众矛盾纠纷以及处理突发性所需要的心理干预与疏导知识等,不断丰富农村工作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武装。文化服务观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服务观,即其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看法和对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所采取的服务态度。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关键在于农村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文化服务观,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工作,把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看做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重要民生工程,要把为农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作为自己文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坚持文化惠农服务观,要坚持农村文化事业与农村文化产业并举,既要为农民群众提供开展丰富多彩文化活动的平台,又要为农民群众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文化产品,切实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农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文化利益。还要把文化惠农看作是文化强农的有效手段,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为农民群众积极投身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和思想保障。文化娱乐观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娱乐观,即其对工作之余选择文化娱乐方式与消费何种文化产品的根本观点和倾向。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化娱乐方式能反映他们真实的业余精神生活,是其文化价值取向的体现。农村基层干部的文娱方式会对农民群众产生辐射作用,直接引领着农村的社会风气。农村基层干部应树立健康的文化娱乐观,选择积极有益的文娱方式,多欣赏有思想深度和审美价值的文化产品,拒绝消极有害的文娱方式,坚决抵制低俗、媚俗、庸俗的文化风气,绝不可沉溺于享受麻将文化、花酒文化、色情文化与神秘文化而不能自拔。农村基层干部选择积极有益的文娱方式,既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与能力发展,又有利于家庭团结与社会稳定。积极有益的文娱方式“能使人放松身心,修身养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而消极有害的文娱方式通常只是片面追求感官刺激,则易使人灵魂堕落、意志消沉、精神萎靡,会给家庭与社会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农村基层干部必须用积极有益的文娱方式“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发展文明、高雅、向上的兴趣爱好,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始终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10]始终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者。

农村精神文化建设范文12

关键词:农村精神文明;群众文化;重要作用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是我们整个国家赖以生存的支柱型产业,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4.3%,在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同样重要的今天,占人口主要比例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国家精神文明进步的关键环节。在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先富带动后富并最终实现小康水平的建设要求下,城市化的发展不断的加快,而农村因为各种历史原因相对城市在文化发展方面落后较多,为更好地实现整个国家的协调发展,加快城乡结合,农村文化建设势在必行。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村人们文化水平的主要措施

1)通过我们长期的努力,农村生活已经逐步摆脱了饥饿达到了温饱水平,但正是因为这个努力过程非常的漫长和艰辛,使得精神生活的进步远远赶不上物质文明的步伐,使得很多农村不文明现象屡屡发生,家族仗势欺人,邻里偷鸡摸狗、不赡养老人、土地恶意占用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能不说与农民的精神素养不高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立足农村实际情况,加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现象。2)政府应该解决农村教育实际困难,联合城镇教育资源定期送培训到村庄,加强农村文化站点的建设,在每个村或者几个村联合成立村图书馆,方便村民进行阅读和素养提升。3)通过组织乡村文艺汇演给农民自我发挥的舞台,通过舞台剧等多种展现形式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警示和启发,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文化,探知文化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只有不断的进行文化渗透,才能逐步带领广大农村群众脱离低俗和无知,无形中也使他们的精神面貌升向一个新的台阶。

2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文化氛围的增强

1)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农村文化一般具有浓厚的本土特色,每个地方都有其固有的文化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必须结合农村文化特点进一步深化文化改革,重点发展农村群众文化,通过群众力量形成农村良好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氛围,不断的完善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友好的邻里关系。2)群众文化是提高农村文化环境最重要的方式,只有通过全员参与才能使农民彼此之间发生相互渗透和传染性的文化氛围。农民所在的文化环境积极向上了,农民的思想意识才会不断提升,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见识,相互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待事情的处理态度等才会奔向理性认知。3)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当群里文化已经形成一种农村的特定文化常态,农村文化也将逐步脱离低俗和封建思想的禁锢,一些积极、阳光的群众集体活动也会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农村文化市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就形成了良好的农村文化氛围。

3农村群众文化有利于农村市场价值的开发和提高

物产丰饶的中国具有很多地方特色的文化和物质资源,当群众文化冲出了区域限制,通过跨区域的文化传播形式可以使农村的文化和物质资源通往全世界,奔向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目前对于农村市场下的旅游景点的开发和建设就是一种农村价值的挖掘,农村的市场潜力只有通过不断的发挥农村群众文化的传播和带动作用才能进一步的走出新格局,农村文化建设可以带动农民从被动转向政策主导,以群众文化中接受的新文化视野来打造农村的多元文化发展。从而为农村市场创造更高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4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自我利益保护

1)一些不法分子抓住了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专门组织在农村进行招摇诈骗,通过群众文化建设,乡镇政府组织村民认真学习和了解中国基本法律法规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使广大农村群众提高警惕,能从法制法规角度分析问题,不再简单盲目的相信一些不法宣传和拉拢。在遇到特殊问题时,能做出最基本的正确判断和较高层次的认识。2)通过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可以使农民对农村土地,树木,水源等固有资源的支配有当家作主的意识,改变一些农村村干部独揽分配权的方式,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参入到农村自由资源支配上,参与农村政治事务中来。

5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农村人才

1)在我国农村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因为中国的国情所在,只重视了农业发展,农民意识里只要后代能够具备上山下海的体力,就具备了生存能力,对于文化是否到什么程度,不会受到关心。这就导致了在广大农村,文化教育不受到重视。正因为不重视教育,就从根本上埋没了许多本应该在我们国家的科技与社会各方面发展中起到栋梁之才的人才。2)只有进行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在日常各种文艺活动或者各种培训中挖掘农村人才,使各有所长的人能够在群众文化建设的熏陶下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并通过发挥自身特长参与到社会政治,经济,体育,文化,技术等各行各行中来。3)另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今和以后很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物质条件的改善还是精神文明的提高,都离不开新农村新型人才力量,加强农村文化群众文化建设中农业科技的培训,通过抓住农民最感兴趣的农业种植方面进行指导,指引农民走出世世代代的耕种误区,提高农作物产量,使农民对新型农业有了积极性。

6结语

时代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力量,在中国城市发展中,化科技为动力,中国城市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理,在农村建设中,必须通过科技力量来解放传统劳动力,农村的群众文化不止单纯的理论灌输,它需要全体群众参与到文化中来,以群众文化为载体,强化农村各个方面的先进科技力量和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养,通过群众文化来进对群众进行文化征服,群众思想丰富了,文化市场氛围也就提高了,中国农民建设也就顺理成章了。

作者:孙慧 单位:禹城市文化局

参考文献:

[1]李烨.繁荣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3(11):40.

[2]董晶.论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新思路[J].东方企业文化,2014(2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