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时间:2023-11-24 10:41:54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教育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内涵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内容,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核心文化和价值取向,凝聚了中华儿女共同愿望和愿景,把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内容是符合党的十八大精神,顺应时展要求,遵循了大学生思政工作规律和要求,有利于确保大学生思政工作取得胜利的关键。通过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引导全国人民、全社会树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风气和舆论氛围。高校思政教育内容需要与党和国家的发展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阶段党和国家核心文化价值观,这必然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大学生思政重要内容。由此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符合党和国家发展要求,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途径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高校思政教育途径培育,是实现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必然选择。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科研工作、队伍建设和日常管理等途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性。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途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一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高校“两课”各门课程中,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内容整体融入或依据每门课程特点和培养人才需要选择融入内容。例如,把“爱国、敬业、诚信、法治”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把“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等内容融入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中等;二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全过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把它的精髓和内容融会贯通到思政课堂学习、讨论、作业中,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外实践。高校思政教育课外实践是大学生体验生活、锻炼意志、理论联系实际、提升阅历和强化思想政治行为观念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就要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课外实践活动,要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学习体会、启发、在长期潜移默化环境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养成良好行为和观念,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生活、生产和工作中。

(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是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行为规范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园文化和社会环境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前提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就要把它的内容和精髓融入校园文化宣传工作,通过宣传栏、黑板报、广播台、横幅、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图书馆节目、校园网、微信、微博、短信、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等媒介和平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校园生活、学习中,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大学生思政教育规律和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过程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是大学生思政教育一项重要内容,要把社会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需要长时间、持久的教育引导。因此,日常生活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把它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通过集体宿舍生活、校园活动、吃饭就餐、日常购物等日常生活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和促进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标准规范,引导和规范大学生日常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文明意识,让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要求,符合大学生思政教育规律,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视。这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重要作用。

(一)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借助高校思政教育完善的体制、机制,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将如虎添翼,锦上添花,全面融入到高校思政教育中,为它进教材、进课堂、进大脑提供快速通道。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是促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优化质量和效果的根本保证。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2

一、作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概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源于对人类精神生活的认识,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反映。它是思想文化上的一个新概念,同其他重要理论的概念一样,是我们党在实践过程中长期思考、归纳和提炼的结果。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先后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提法,这些概念的提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概念的提出,是对思想文化建设有关概念的继承和创新,它蕴含的思想内容很深刻、很丰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内容有三方面含义。就性质而言,它是社会主义的,不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就地位而言,它是价值的核心部分,不是价值的全部。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价值体系,依据重要程度和应用范围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地位和不同的层次。核心价值体系是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处于支配和统领地位的价值系统。就内容而言,它不是单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零散的、片段的、枝节的认识,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具有内在统一性的科学体系。

当然,任何社会都有自己占据主导地位的价值体系,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它在社会生活中都发挥着主导的、决定和制约其他价值目标的作用。但过去人们未认识到这一点,也未提出过“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无疑,它是我们党的一个理论创造,标志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境界,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大贡献。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新概括,我们就可以自觉地运用它,人在思想文化建设中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要素集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体系

我们党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有机统一整体。其内在统一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一方面,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把符合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作为一切行动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它又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共同理想,强调最大限度地保证人们的社会需要和利益。二是理想目标与现实过程的统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它面向实际,着眼于实践,作用于实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都是实现这个理想所必需的思想道德支撑,把理想目标的实现牢牢地建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过程中。三是民族传统与时代要求的统一。将民族精神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体现了它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关系,强调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体现了其面向世界、面向时代的精神气息。四是高度概括性与具体操作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三方面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的价值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发挥着理论前提和思想导向的作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应该遵守的基本思想道德规范和应该养成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的具体概括。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由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的框架结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体现出来的先进性、深刻性是以往任何社会的价值理念所不能比拟的。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在自身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形成了适合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需要的一些有价值的思想理念。这些理念在发挥一定进步作用的同时,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历史局限。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出现,提出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消灭剥削和压迫、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为最大的价值追求和行动指南时,人类对价值观的认识才走上了科学道路。伴随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不断得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更是实现了价值观上的一次跨越。它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涵,并将其置于一定的系统结构中,达到了新的理论境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四大基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构成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

三、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作为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调整和解决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融洽,这不仅需要相应的社会制度,也需要相应的思想共识。近年来,我们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发展目标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发展模式等一系列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这些都是对和谐理想的追求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人类先进的和谐理念的集中体现,它既蕴含着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基础和目标,又提出了实现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途径和方法,是和谐社会建设必不可少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历史作用的根本性阐释,也是对和谐文化的质的规定。它不仅表明和谐文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保证了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发展方向,也为我们鉴别思想文化的政治属性提供了根本标准。

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有一定的核心价值体系或主导价值体系的指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纷繁复杂,为全社会各种价值观念的滋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价值观念的碰撞。在这种形势下,我们特别需要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弘扬正气、凝聚人心,沟通情感、增进友爱,和睦相处、彼此融合的功能。它能够引导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以及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进整个社会的团结稳定,形成全社会昂扬向上的精神斗志。所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往往包含有多种价值追求,同时又要在多样化的思想文化生活中树立主导性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凸显其主导性,又倡导包容性。它在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的同时,也不否认文化的包容性和差异性的存在;在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否认其他具体理想存在的合理性;在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排斥其他适应社会需要的精神产品的存在;在承认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引领作用的同时,也不否认其他社会道德规范还将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存在的现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够有效地引导和制约非核心的社会价值体系作用的发挥,保障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稳定和发展。当然,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统一,并不是说可以不分良莠、不辨是非,而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辨别是非,并引导、协调、整合其他价值观念。同样,辨别、引导、协调、整合其他价值观念,也并不是要消除价值观在内容和层次上的所有差异。主导性与包容性的统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能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又能赢得全社会广泛的认同,从而形成全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四、提出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3

每个社会都有其独特的核心价值,奴隶社会有、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都有其核心价值,且各自的核心价值形态各异。马克思以生产方式为标准,把人类社会依次划分为不同的社会形态,正是社会形态决定了其核心价值的性质、特征和基本内容,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比以前的核心价值先进。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正是在吸收了人类文明各种优秀成果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于是,造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结构特征:

1.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结构。任何文化和精神都不是无源之水。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同样无法也不是空中造楼,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某种最广泛被熟知的形式表现出来;提供此种表现形式,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如通俗易懂、影响深远等等。能胜任此项重任者,有且仅有中国传统文化智识资源。传统文化智识资源与时代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纵向特点。

中国传统社会是典型的人治社会,虽然伦理的政治化造成了灾难性后果,但中国文化蕴含宝贵的伦理道德资源,是不可辩驳的事实,此种资源是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渴望的。管子的“思维”是历史上中国伦理道德最早的系统表述,“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1]从此“礼义廉耻”深入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骨髓;孔子确定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孟子把仁、义、礼、智“四端”定义为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2]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促使了伦理道德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当前中国社会,“和谐”是时代的主题,所以中国传统智识资源中的“和”文化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早在《尚书》上就提出了“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理念;儒家提倡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不仅儒家追求“和”,其他学派亦不乏此种主张,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博大精深,它包括了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政令和谐及协和万邦等内容,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还在继续影响着当代中国。

2.中华文明成果与西方优秀文化相结合的结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成果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其与西方优秀文化的融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横向结构。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无比感叹:“几千年来,中国人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成功经验”。[3]该种政治文化上的核心既是爱国主义。屈原、范仲淹、文天祥、岳飞、史可法、顾炎武、林则徐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精神,各自表现了爱国主义的不同内涵:反对侵略、维护独立、民族至上、国家至上、忠君爱国、声讨国罪、学习外国、忍辱负重和为国献身等。爱国主义从古至今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种巨大力量,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强力量。

在当今,爱国主义具有其时代内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爱国主义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4]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民族精神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5]胡锦涛同志指出:“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也有其西方文化传统的出身。马克思主义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观,而“自由”正是近代以降西方的最高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当汲取西方文化传统的精华,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价值追求,直接促使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胜利,这些价值理念的进步性是毋容置疑的,那这些价值理论能否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用呢?当然可以。因为“资本主义价值理念的缺陷,不在于价值理念本身,而在于这些价值表现为资产阶级性质和它的虚伪性”。[7]对那些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元素,应该不是排斥,而是改造,把它们转化为社会主义性质的。

3.开放式结构。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不断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在结合中也会不断产生出新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而产生出新内涵;时代精神更是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随着人类文明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发展,新的内容会不断产生。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会不断充实,永无止境,生生不息。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加快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当且仅当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才有可能。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8]马克思主义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在 《第179号的社论》中鲜明指出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9]马克思主义要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就必须不断时代化,才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碰到的新问题、面临新情况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2.确立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何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何关联?理论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高度概括和最高抽象,很容易植根于人们的头脑。每个人的价值观并不是天赋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培养、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因其概括性、形象性、简明扼要、易懂易记等特征,价值观的教育和推广,具有价值体系的教育和推广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高度抽象,概括和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理论界曾展开积极讨论,但众说纷纭,无法取得一致意见。王艳丽等人认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田海舰等人在认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基础上,认为还应加上人的自由发展;陈静等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毕孟琴等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抽象和提炼为“共同富裕、公正民主、科学文明、人本和谐”;朱剑昌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应包括民主、平等、公正、互助、诚信和科学。[10]可喜的是,虽然存在差异,但也取得了不少共识。但可见上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主要集中于集体或制度层面,甚少涉及个人层面,而我们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来看,荣辱观应该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内容。鉴于此,徐国民先生区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认为个体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内容。[11]但这种方式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产生了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原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区分可能难以令人信服。基于此种现状,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了这场争论,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爱”。[12]这一概括充分汲取和体现了理论界探讨的成果,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4

关键词:理想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5-0182-04

理想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不能忽视了理想问题的探讨,只有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理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中有理想教育的内容,但不够明确。应该把理想教育作为一个范畴提出来,突出理想教育的内容,既符合教育学生,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内容的新突破。

一、理想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2007年底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建设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理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理想教育,坚定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念,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决心,树立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抱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出发点,在广大的青年学生中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培养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加强理想教育,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品质,也是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理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重要内容 理想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也应该是该课程中基本的范畴。理想是人们对于事物未来发展态势的一种期许和设想,是人们希望事物将来的发展符合主观的预期。理想可以是人们对自己将来人生规划的构建,可以是人们对物质世界变革的愿景,当然也可以是对未来社会发展模式的愿望。因此,我们谈理想,谈未来,应该从一般性上来考量,把它作为一个基本的哲学范畴、哲学理念来加以理解。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理想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P57)。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人不断地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现有世界的过程,人们都是在事物现有状态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谋划和分析,加之理性的判断,为事物的将来状态作出计划,然后通过实践活动去达成目标的过程。这也就是马克思所强调的改造世界的过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这种实践观坚持物质世界的客观性,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从来都是把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发展看成是实践的产物,是从事物的现存状态和未来状态的统一中去认识实践的。

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明确地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P219)。传统的哲学研究,概括所表现的倾向是关注对客观规律和认识真理性的研究,因此以往的哲学研究是一种人们如何认识世界的方法论。而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解释中,不但有人们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也应该存在着认识之后如何生成新事物的问题。在思维反映存在的过程中,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以及它存在的规律,而在存在映现思维的过程中,人们会根据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实现生成新事物,改造客观世界的理想。因此,哲学的功能不但是人们如何认识世界的问题,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人们如何改造世界的方法论问题。因此,理想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自始至终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应该贯彻理想教育,突出理想教育,把理想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加以重点讲述,这样既符合该课程培养合格人才的宗旨,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新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应贯彻理想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一个基本职能就是要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合格人才。高等教育中的广大大学生群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大学生在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从党中央到各个高校对这个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都特别重视。近年来,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虽然进行了不少的尝试和改革,力图使该课程能够达到让学生“真正喜欢,终身受用”的精品课程,为此我们要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融入

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和内涵高度契合。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条鲜明主线贯穿并有效融入“基础”课程教学,对高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方法论意义。

一、“基础”课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条件

“基础”课教学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恰逢其时。“基础”课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和道德法治教育中起着主干课的作用。大一学生正值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来自心理的疑惑、困惑与来自外部的迷惑、诱惑往往会叠加在一起,身心容易受到影响。因此,高校对这个阶段的大学生进行适应教育、养成教育和主流的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集中体现,从传统优秀文化孕育而生,从社会生活实践而来,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帮助匡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人们的行为规范、精神状态和实践动力问题。在“基础”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他们的道德法治观念,及时解决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容易产生的迷惑、困惑以及面临的各种思想和现实问题。

二、坚持理论指导和内容贯通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指导“基础”课教学

“基础”课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融入,为“基础”课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价值引领。在各种思想文化交汇激荡的今天,在价值观念日趋复杂多变的大学生群体中,高校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全过程,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用理论的魅力和真理的价值引导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锤炼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方式,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发展智慧、贡献青春力量。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基础”课教学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要义,为“基础”课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信息和内容。“基础”课教学主要涵盖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治教育等内容,培育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国家意识、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和民主法治观念等。教师在教学“基础”课内容时,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目标和内涵要求融入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从理念层面的理想、信念、信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到实践层面的爱国主义、文化道德、法制纪律、品格修养,从国家层面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精神到社会层面的伦理公正、法治正义、和谐社会,再到个人层面的理想追求、文化传扬、道德践履、法纪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充实了“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使教学既有了方向和目标,又有了基石和内涵。

三、坚持生本教育,从情感和实践认同上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以生为本,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具体行动的指南。高校要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努力培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虔诚信仰者和模范践行者。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交心交情,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真心为学生着想,真诚帮助学生解答心理困惑,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看到榜样和坐标,感受到切切实实的帮助和温暖,以心比心、以德报德、以情还情,让学生真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教学要立足校本,深入挖掘校训精神内涵,深入阐释学校教育教学思想,大力弘扬学校文化,从时空上拉近学生、从情感上贴近学生,教育引导学生认同学校文化、传承校训精神,由内而外,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学以致用,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认同

理论只有指导实践时才有说服力和影响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真正培育和践行。弘扬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和理论层面上,必须融入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当中。“基础”课既是思想教育的理论课,也是大学生思想修养、法治教育和品德塑造的实践课。高校和教师要认真开展主题实践教学活动,坚持把“五进”(“进课堂、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融入到“基础”课教学中去,身体力行,教书育人。一方面,高校要开展好课堂实践教学。做好“进课堂”,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运用情境教学、事实教学、案例教学和体验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共震,形成共认共识。另一方面,高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锻炼,坚持“进图书馆、进实验实训室、进体育场馆、进社会”。学生通过实践实训,以实际行动提高认识、提升修养、锤炼品质、增强素质,做到外显于行、内存于心,在学习中创新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成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认同。

参考文献: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方向

(1)夯实大学生价值基础,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是当代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必须要有核心思想的引领,否则社会思潮必定混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理论,进行国家建设必须一以贯之。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是科学的、先进的思想,在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中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核心价值观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必须要明确时展潮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可以实现这样的目标。

(2)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精神旗帜。这面旗帜引领着社会思潮,引领着大学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

第一,马克思主义思想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思想。针对大学生的教育首先必须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开展大学生教育活动时针对这方面的教育必然不能忽视。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体现着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学生必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拥有的精神,这样大学生才能保持昂扬向上的姿态。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人们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大学生应积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评判自己的行为,时刻以此警示自己、严格要求自己。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增添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促使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与时俱进,不断与时代、与社会接轨,永远保持生命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可以分为理念创新、理论创新、内容创新、目标创新四个方面。

第一,从理念创新、理论创新来讲,政治具有稳定性,也充满变化。核心价值观所贯彻的理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大学生拥有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对社会发展中的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所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在不断与时代接轨的同时,又可创新核心价值观的理念,从而推动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创新。

第二,从内容创新、目标创新来讲,当今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政治层面也是如此,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为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丰富做出贡献。

3.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有密切的联系,必须准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以促进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铜学,仇小梅.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及其实践——以怀化学院物信系宿舍管理阳光台为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7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高校作为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主战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重要的建设作用。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具象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行动指南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青年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当今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态势。一些大学生因为年轻,阅历浅,对客观世界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容易受到一些不良风气和多元文化的影响,导致价值观扭曲。因此,有必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和促使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达到知行合一,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性

(一)一致性的教育内容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涵盖了开展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三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及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素质教育。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其中包含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及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完全呼应,因此在教育的基本内容上是一致的。

(二)一致性的教育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主要定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和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可靠接班人,同时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合格建设者。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出发点,统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二者在教育的基本功能上是一致的。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教育环节中突出针对性

主题教育活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具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教育活动环节,对于进一步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在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主题教育环节的有效路径上,笔者认为必须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着力点。一是突出辅导员的主导作用。高校辅导员工作在育人第一线,是大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高校辅导员须具备较强的活动策划和组织能力,并带头践行。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中,首先,辅导员要明确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基本策略,增强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其次,要精心设计宣传环节,努力做好活动的氛围营造和渲染;再次,要注重活动经验成果的总结与宣传,不断强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长效性。二是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学生既是受教育者,更是参与者,作为主体,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主题教育环节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尽可能动员更多学生参与到主题教育活动中,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升境界、铸就品格。为此,要注重从大学生自身实际需求出发,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适合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既有思想性、教育性,又不乏趣味性,力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

(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环节中增强实践性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它所具备的实践性本质属性全部贯穿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实践环节,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和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以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大力开展公益及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大学生乐于奉献的情感和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责任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要构建社会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高校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整个人才培养的体系中,通过制定相关细则,建立健全考核评估制度,确保制度能够真正落实,这样才能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和长效性。三是要形成社会实践育人的大格局。要以社会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基础,以丰富的活动形式为依托,以吸引广大学生热情参与为重点形成全员参与的活动大格局。通过开展社会调研、参观考察、专业实习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分享社会实践活动带给他们成长与收获的喜悦,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环节中提升凝聚力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华生认为:“环境改变的程度越高,则人格改变的程度也越高。”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具有育人功能,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影响,通过不断改造环境,可以不断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质。要提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环节的有效性,第一,要通过树立典型,倡导新风,切实做到“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不断净化校园文化环境,有效增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校园文化建设要重点做到“两贴近”:一是贴近学生。学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尊重学生、服务学生,根据学生所需开展活动;二是贴近实际。即开展校园文化建设要紧跟国家和社会发展,结合学校实际,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助推活动有效开展。第二,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风、学风建设。校风、学风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风、学风建设,以学风来带动校风建设,以校风促进学风进步。学风好坏是衡量校风好坏的重要标志,要积极树立典型,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典型、学习榜样的氛围,提升校风、学风建设效果。第三,要进一步夯实校园网络文化新阵地,充分借助互联网、微信平台、易班网络等新媒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参考文献:

[1]徐莲.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和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2(1):136-137.

[2]杨立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青年论坛,2013,529(19):44.

[3]王占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41(5):16-19.

[4]骆郁廷,黎海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解析[J].中青年学者论坛,2009:17-20.

[5]路强.思想政治教育论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29-232.

[6]隋璐璐,王洛忠.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4(2):67-69.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关键和根本

我们党是一个善于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阶段,总是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时代特征和我国具体国情紧密结合起来,以创新的成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这又是我们党的又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2、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理想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理想决定行动。有了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在现阶段,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得体现。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华民族又形成了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在新世纪新阶段,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激励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4、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领群众,就能够充分发挥和谐文化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党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党中央适应我国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建设和谐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也决定着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义属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发展。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很强的创造力、感召力和包容性、整合性。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1、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含义

所谓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没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没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保障,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从上述内容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首先,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属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它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作为一种以和谐为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形态,反映了人们对和谐现象、和谐本质以及和谐规律的总体思考和认识,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维系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纽带。再次,它主张和而不同、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保证。和而不同反映在文化上,就是要承认不同文化传承之间的差异,通过借鉴、吸收,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最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不仅是经济建设的重要指针,也是文化进步的重要动力。在文化建设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全体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过程成为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

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关键和根本

(1)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紧紧的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才能保证和谐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支流,才能在扑朔迷离的文化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客观要求。强调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解决了和谐文化建设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就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是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证。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在全社会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3、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关键和根本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价值基础。要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基本价值层面上倡导普遍的社会公德即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价值基础。

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没有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建设和谐文化就无从谈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这一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从而保证了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高度一致。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价值理念之中,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从而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和谐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也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我们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总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 牢牢的掌握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主导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活力,夯实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社会道德基础,有利于增强我们党执政的文化基础 有利于充分发挥和谐文化的凝聚力有利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09年修订版.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 》光明日报2009年04月17日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007年09月03日 《求是》杂志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9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他们是少数民族青年干部储备力量的主力军,他们的价值观,价值选择会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社会和谐的发展,在西方文化思潮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背景下的今天,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问题具有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因为这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是高校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的意义

核心价值观是指:“我们必须拥有的终极信念,是国家和社会哲学中起主导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外矛盾的一系列准则,它影响与表明国家如何生存的立场!”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国家的性质、人民努力奋斗的目标。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获得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才能最终超越民族、语言、习惯、地域等差异而形成归属感。只有这样才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选择进行正确的引导。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教育部2007年工作要点明确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2012年,党的十明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新的概括,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自党的十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的内容提出了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全体社会成员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各界研究的热潮。在高校,研究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问题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这是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而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和有义务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发展。

二、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我校位于革命老区百色市,学校坚持在“老、少、边、山、穷、库”地区办学,凝练了“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克难攻坚、磨砺成才”的“石磨精神”,走出一条艰苦创业的发展之路;秉承“志远行敏、德高业精”校训,每年为社会提供了一大批可靠的人才,有力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及教育事业的发展,为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防巩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来自当地的少数民族偏远山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复合我们调查研究的条件。

为了了解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我们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为375份,有效率为93.8%。问卷设计的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依次是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共20道。在调查对象中,男生占28.18%,女生占71.82%;少数民族学生占63.59%,汉族学生占36.41%;大一学生占2.99%,大二学生占73.57%;大三学生占15.46%;大四学生占7.98%;专业中,文科占77.06%,理科占22.94%;家庭所在地,居住在县城及以上城市的占18.95%,居住在乡镇的占12.47%,居住在农村的占68.58%,此次被调查的人员涉及的少数民族超过一半以上,女生居多,文科专业的比例也大于50%,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这对于我们的调查研究有很大的帮助,也符合调查的要求。在调查中,当被问及“您明确自己的价值观吗?”时,68.33%的学生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说明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但仍有少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价值观不明确,甚至不清楚,这是作为高校教育者应该要注意的问题。

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主体意识在不断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充满信心,大部分民族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高度认同,对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信心,对祖国充满自豪感、民族感等,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少部分学生不明确自己的价值观,不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甚至不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有待改进,高校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活动存在着宣传教育形式化、教育活动单一,枯燥无味,宣传内容生硬,学生不易理解,开展活动不结合实际等问题。

三、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因素

首先,西方腐朽社会文化和社会转型的矛盾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我国正处于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西方外来文化通过电视广播、杂志、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传播。在这些思想文化当中存在着对青年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不利因素,包括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内容,这些腐朽的思想文化阻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发展。特别是他们出现了“自身价值偏好功利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削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虚无化、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淡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模糊化”等问题。同时市场经济利益的主体化和社会转型的矛盾也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

其次,民族地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相当一部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自于经济欠发达、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教育基础比较薄弱,家庭条件并不富裕,加上民族地区特有的、风俗习惯的影响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价值选择受到影响。与此同时,西方敌对势力与我争夺下一代,利用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来达到破坏民族团结、分裂国家的目的,这些因素从不同程度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影响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主要渠道、方式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关系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然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存在着教学实效性不高,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仍以灌输为主的问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低下,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因此在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就会遇到阻碍。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仅需要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努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首先要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存在的特殊性,从意识形态的高度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它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本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当中,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利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认识自身成长当中遇到的价值困惑,正确理解西方文化思潮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区别与关系,正确认识改革发展当中出现的矛盾,更有利于他们接受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明确自身的理想信念与发展方向,进而实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学生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和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渠道和方式,为此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这是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之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是指:“根据社会和时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要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的特殊性,要与学生的切身利益相关,要解决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要不断的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案例,教学方法要有艺术性,课堂氛围要有感染力等等,只有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才能发挥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让他们多方面、多角度去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本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中央16号文件《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教育部思政司《关于2006年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关通知》(教育部思政司函[2006]6号)也指出:“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重要的育人文化功能,还具有激励、引导、塑造的功能,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通过这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作用;其次,发挥党团组织的作用。通过党团组织的先进性、纯洁性吸引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入,进而提高他们的党性修养和素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当中走在前列;再次,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如今互联网的主要用户包括大学生这一代表青春、活力、走在时代前列的群体,应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校园网络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校园网络文化的创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健康发展;最后,由于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宗教文化、风俗习惯这一特殊性和复杂性,高校要努力创建互相尊重、包容、学习的校园氛围,从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少数民族大学生当中。

(四)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深入社会实践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54-02

当前高职院校已占据了高等院校总数的半壁江山,肩负着培养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战略任务。在校高职学生人数也已占到整个高等教育的50%以上,这块思想文化阵地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比较重要的地方。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核心内容是将起统领思想方向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其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1],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将其“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2],到党的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倍加重视,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3]可以说,这是党中央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提出的重要任务的具体化。

而对此高职院校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也更加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起的重要作用,但是如何将其切实有效地融入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则一直是一个难题。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融入的角度,分析一下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应该充分肯定,高职院校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健康向上的,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较为突出地表现出了令人担忧的“超然物外”的散漫态度、集体观念不强、信仰淡漠等思想和行为。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这一直是横亘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其致力的方向。要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就必须将这一体系中所包含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融入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融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来,融入到学生的日常行为中来。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职院校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三门政治理论课,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主干课程。要有效利用好这几门课,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融入教学之中,做到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这样才能真正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难题之一是:部分高职学生不爱学习理论知识,缺乏学习动力,甚至不想学习。这就要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而不是按部就班地按章节授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在确定目标、组织内容和教育形式上都应体现以人为本和学生主体的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接受教育,最大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在课堂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要针对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间仅有一学年、课程容量大、理论性较强、课时矛盾问题十分突出这一客观现实入手解决。课堂教学内容既要尊重教材,又要重新优化整合,联系现实,使教学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自然融入其中,起到教育与引导的作用,而不是简单灌输。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一共十五章内容,一般都安排在一个学期内讲完,可针对这门课程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和理论成果为主线的课程特点,在内容上要有所取舍,有所侧重。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社情和民情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让这一课程有鲜活的生命力,更好地让学生学习和接受。

(二)提高实践教学实效性

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对高职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学活动可安排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各个领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优势。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些重点内容安排到实践教学中来,确保结合教材、结合实际又能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安排活动内容。实践教学多样化的形式是优于课堂教学的,可采用校园内如座谈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图片展、辩论赛、演讲、影视教育等方式,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社会实践如参观、调研、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引导学生接触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复杂性与真实性,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感性结合理性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魅力,以实现实践教学的成效。

(三)提升教师素质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11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8/09-0032-0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论述“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时候,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课题和战略任务。认真研究这一重大课题,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基本内涵

价值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指客体对主体的意义,表示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人们作为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评价和认识就是人的价值观。价值观的总体理论被称为价值观体系或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

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无论从社会理想、社会运动还是现实社会制度来说,都表征着一种与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自由解放息息相关的价值诉求,是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的价值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它既包含着理想性的价值诉求,又体现着现实性的价值要求;既有感召人们不断递升的先进性价值理念,又有大多数人可以接受并实践的广泛性价值体现。它是现实性和理想性的有机统一整体。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从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已经从制度层面深入到价值层面,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关于工人阶级、劳动人民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是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也提供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仅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提供了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只有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有强大生命力。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想是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希望和愿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理想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精神上团结一致,凝聚智慧和力量,克服困难,创造未来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理想决定行动,共同的理想决定共同的行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最现实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中。建设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文明、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只有形成共同的理想,才能更好地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才能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和谐方能团结,而团结就是力量。同时,每一个社会成员只有把自己的理想与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它激励我们成就了惊天动地的伟业。从一定意义上讲,民族精神的力量比物质力量还要强大。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既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原则和价值规范。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是紧密结合的。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就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为振兴中华而奋斗。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我们形成了与以往时代鲜明不同的时代精神,而改革、创新则是这一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是当今时代最重要的主题,改革强调与时俱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新是当今时代的本质特征,创新强调开拓创造。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全民族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与时俱进的改革和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品格。只有坚持改革创新,才能冲破一切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破除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让一切创造新生活的活力和源泉竞相迸发、充分涌流。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深深熔铸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使中华民族能够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明确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基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总结,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只有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才能保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首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社会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旧社会的解体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崩溃为先声,新社会的诞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为先导,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也往往以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和完善为支撑。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以“三纲五常”为主要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从精神、观念层面维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秩序。在西方国家,资产阶级在反封建斗争中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思想武器赢得了胜利,却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为实质内容的核心价值体系。没有金钱至上的财富观,没有对享乐、消费的无限贪欲,没有在这种财富观和贪欲驱动下的“个人奋斗”,资本主义就不可能得到发展。西方国家公开标榜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掩盖不了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极和没落。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弘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继承和发扬全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观念深入人心。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和民族精神获得新的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成为时代潮流。但是,也必须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在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上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一方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推动下,经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马克思主义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逐步形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健康、进步的主流在发展;另一方面,在各种因素影响下,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特别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较量还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甚至是非常尖锐的。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将长期面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特别是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进行文化扩张和思想渗透的压力。而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极为深刻的社会转型和变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不仅在经济、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也使思想文化领域产生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是我们国家的主心骨,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促使全民族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的是全社会所追求的主流价值,它提供了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可以促使人们超越民族、血缘、语言、习惯、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全民族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定必不可少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多元而又统一的民族。千百年来,历经沧桑,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着民族精神,并建立了一个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把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相融合,将为全民族团结一致、和睦相处提供更为牢固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三、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途径和方法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按照《决定》提供的总体思路进行。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当前,特别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思潮是一定社会群体对某些事物大体一致的共同意见,它决定和影响着社会舆论的性质和走向。当今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出现,社会思潮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广泛蔓延和流行。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是当今世界三大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当代中国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有:愚昧迷信、伪科学思潮;经济私有化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保守主义思潮;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殖民文化思潮;民族分裂主义思潮;拜金主义思潮;利己主义思潮。这些思潮的特点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潮来潮去,相互变动,国外思潮向国内思潮不断转化,沉渣泛起,反复出现,思想侵蚀,潜移默化。

社会思潮的存在是一种客观事实,并且都有其存在的客观理由和根据,这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只有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当代中国社会的各种思潮,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才能有助于我们了解社情民意;有助于调节社会矛盾;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有助于抵制落后、腐朽思想的侵蚀;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文化。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必须坚持原则,区别对待。所谓坚持原则,就是同志所指出的:“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不能有半点含糊。所谓区别对待,就是对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非社会主义和主义应当有所区别。我们抵制、批判的主要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前者大多是认识问题,教育问题,要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去加以解决。就是对于前者的抵制和批判也不只是简单地说个“不”就算完结,而是要给以科学的具体的分析,指出其错误的实质和产生根源,并从反面中吸取其错误的教训,用以告诫自己。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必须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和规范。一方面,要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在现代社会,新闻舆论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舆论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能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和党的执政地位,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反映人民心声,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努力营造顾全大局、珍视团结、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规范作用。由于社会舆论具有大众化、普遍化和无孔不入的特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十分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这种规范、制约和影响作用,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鼓励人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价值认同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之中,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增强价值认同,养成良好习惯,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必须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研究和分析当今各种社会思潮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既注意政治方向的辨别,又注意理论正误的分析。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确引导,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的引导作用。

其次,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生活也日趋多样化。应该认识到这种多样化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必须承认多样化,推动多样化,发展多样化。这种多样化总体上是积极的、进步的,它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和创造积极性,使人们有了更多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空间,为促进社会创造活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充实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提供了养分。

当今社会文化多元,我们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真理,普及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助长社会正气,这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

巩固和发展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是百年大计,也是眼前十分紧迫的工作。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使人们的思想行为避免陷于混乱和冲突的同时,也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包容多样。只有尊重个性并包容个性的差异,各类文化主体才能得到维护和发展。

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范文12

关键字:90s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大科学命题,并提出要在全体人民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并提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突出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并在社会建设的各领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假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90s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关乎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这些90s大学生这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处于社会转型的复杂环境之中,他们更容易在不同的价值取向面前出现困惑和迷茫。因此,我们要了解当代90s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在这些大学生中更加旗帜鲜明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这对于90s大学生自身和我国的发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当代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状况

1.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程度。我们在系统梳理90s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就90s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现状展开调查研究。经过深入研究,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现状总体上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要求一致,但也存在部分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认同非全面、感情认同不稳定、行为认同不一致的问题。部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没有完全了解,比较模糊。同时也有对某些方面的不认同。但是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和践行还是主流。

2.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满意程度。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的行为还在规范之内,他们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规范性,这也在无形中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但是只有很少的90s学生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完善的,虽然大部分认为相当完善,这也意味着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更高的期待,我们还要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而努力。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现实的生活中,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也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

二、影响90s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度的因素

1.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干扰了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我国逐步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不断的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样不仅使中国的经济更加繁荣健康的发展,同时产生了多样化的利益格局,而随之而来的是造成了当今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根据利益选择的不同,产生了更多的价值取向。拜金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随之产生了,这些给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90s大学生带来了跟多的干扰。90s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意志还比较薄弱,他们又处于更加开放、更加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在形成正确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面临着更多的诱惑和干扰。当代90s大学生是知识水平较高的群体,但是面对我国存在的多种价值观念,必然会产生困惑,甚至在负面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下迷失自我。在面对这些干扰的情况下,90s大学生容易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也影响我国未来的发展道路。

2.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影响了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对于引导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是他们接受知识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90s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能有效地、全面地应对市场经济反映出来的使用、功利导向等的冲击,导致了一些90s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为了学分,没有真正的好好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所以很难从书本上和课堂上完全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90s大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同时,现在大多数学校的教育方法仍然是采用灌输式的教育,特别是政治理论课,只注重理论的灌输,忽视了实践过程,这样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就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太过政治化,缺乏亲切感,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当代90s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开放,较强的自主性和探索精神使他们很难接受政治理论的简单的灌输。这样,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不成功的,没有更加有效的、直接的影响当代90s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影响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

3.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制约了90s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度。90s大学生的出生环境错综复杂。国家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西方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思想,网络的普及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破碎了90s大学生“天之骄子”的梦想。处于这样的环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充满了机遇,又内含极大的挑战性。当社会正讨论他们如何思维前卫、个性张扬、行为另类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已在高校校园悄然出现,并逐渐成为高校校园的“主旋律”。早熟、独立、张扬、自信成为他们的代名词。虽然他们他们独立意识强,但同时也具有依赖性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等弱点。现在的90s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使他们具有独立思想和行为的自由空间,也形成他们独立、张扬的个性。但是父母对他们关爱太多也造成了90s大学生们缺少独立处理问题的经验,进而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由于科技的发达,网络文化给90s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冲击。他们越来越依赖网络,一方面使他们更快的接受新事物,另一方面使他们缺少了现实中的交流。

三、提升90s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度的具体途径

1.加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程教学在90s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引导90s大学生认知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教育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的环节,我们要不断实现现代化的学校教育改革,更加突出学校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不但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是学生们更加容易的接受教学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缺点就是灌输式的教育方法,缺乏知与行的统一。政治了理论课的教学太过枯燥无味,活泼开放的90s大学生不能很好的接受这样的教学方法,所以要改革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加强理论教育,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提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的素质。在理论课教学中,提升90s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使他们真正的认识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不断提高老师的理论和教学水平,还要更加注重实践,把教学内容融入到生活和学习中,让学生们更好地接受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在社会实践中很好的运用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在其他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处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融入到90s大学生学习的每个角落。

2.加强阳光心灵工程建设,开展深入细致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学生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大力开展谈心等心理教育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优质的心理健康指导与服务,帮助大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情要求90s大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不但要注重学生们的理论水平,而且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心理和身体素质。针对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不同要求,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使他们有一个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更好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社会实践中遵循并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也要为90s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采取一些措施。社会上也要建立必要的督导机制、调整机制。由于90s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具有多样化,要使他们坚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必要建立合理的督导机制和调整机制。在学校和社会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90s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

3.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实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为基础, 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 以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为重点, 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加强管理,注重积累,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学生党团组织是引导的载体,引导90s学生积极加入这些党团组织,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充分调动90s大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入党,更多的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社团,发挥党团组织的引导作用,在提高90s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度的基础上,并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可开展不同的社团活动,使学生们不但在课堂上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在社团活动中学习到核心价值的内容。课堂与社团活动相辅相成,最终是他们形成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更加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身份。

90s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趋于成型,但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鉴别力明显欠缺。赢得青年就赢得未来,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加强90s大学生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要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不够完善,还不能完全满足90s大学生的需求,所以我们也要不断提高我国的理论创新水平,使之更加符合新时期的新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提高90s大学生们的认知度,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

[1].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M]. 人民出版社,2007.

[2]王海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D].西安:西安建 筑科技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