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文关怀建设

人文关怀建设

时间:2023-09-18 17:35:31

人文关怀建设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1

关键词:校园文化 人文关怀 建设

1.概述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学校领导、教职工,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其作用主要表现为学校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导向力和辐射力。校园文化发展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的关键在于人,发展的根本也在于人,因此应当把人文关怀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以此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人文关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已经逐步成为学校发展的时代主题。每一所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应该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具有浓郁的人文情味,才能更好地发掘与发展校园文化,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进而达到促进学校发展与壮大并反馈于社会的终端目的。学校的一切活动最终都要通过教职员工来完成,它是学校最根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教职员工是学校可以发展和壮大的最重要的资源,学校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开发人力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培育教职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去实现学校的终极发展目标,争取实现教职员工的个体目标与学校整体目标的一致。另一方面,教职员工虽说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但从“人”的本性需求来考虑,学校完全应该将教职员工视为与学校并列发展的独立主体,尊重其自身价值观念和职业生涯目标,通过较健全的管理制度,尤其是以较合理的薪酬分配制度、较完善的激励机制以及更符合个性发展的职业生涯上升通道去满足教职员工的人本需求。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始终,才能使得教职员工成为学校发展壮大的关键,才能使得校园文化与学校发展相关联。

3.人文关怀应反映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过程中

人文关怀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应体现在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从战略规划的制定到具体项目的实施,从制度规章的建立到实际工作的安排,都要贯穿以人为本的思想。人文关怀并非不要制度或不遵守制度,而是要加强制度的设计和维护,将“人文关怀”反映在各种规章制度中。学校将“人文关怀”反映在各项规章制度中,就必须将以下的几个方面全部实施制度化,使教职员工在学校的工作参与、工作回报及其职业生涯发展等都能体会到学校的“人文关怀”理念。①教职员工能够借助于工作小组、任务团队等活动,广泛地融入并参与管理;②通过流程设计使教职员工入职伊始就获得指导和培育,工作更富有灵活性,并体现出责任感;③教职员工有更大的职业稳定性空间;④ 教职员工在工作中有不断学习的机会和持续进步的渠道;⑤教职员工深造和培训的着眼点不仅是提高学历和掌握某种技能或专业,而是加强自我发展和完善;⑥构建给予教职员工工作业绩或工作成就的薪酬奖励制度;⑦以“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等文化因素来构建教职员工和学校领导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过程中,充分融入“人文关怀”理念,体现和谐发展,教职员工才能和学校发展水融,共同发展,校园文化才会植入每位教职员工的思想之中,校园文化才有生命力。

4.人文关怀体现在各级管理者的沟通中

事实上,教职员工从接触单位的第一天、见到的第一人起,他(她)实际上就已在感受具体的学校校园文化了,学校各级领导必须了解人格魅力是学校凝聚力的关键,应努力从自身要求做起,将“人文关怀”体现在与教职员工的沟通之间。人在潜意识中会寻找社会、单位、人群等的认可,也只有在一定的团体认可后,人才能体会到其心理所需的归属感,但人的性格认同及人的人格缺陷却常使人与人的交往存在客观障碍。因此,学校各级领导都应对一个集体里面的同事或上下级给与理解和沟通,工作上尽可能扬长避短地发挥人的专业和长处,人性上尽可能给与人格上的尊重。从上而下层层的“人文关怀”能构建出畅通的沟通渠道,具有人文关怀的和谐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基础。

5.人文关怀使得校园文化魅力四射

一个优秀的学校团体应有一个求真务实、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而一个高效的校园文化不能缺少真诚的人文关怀。在当前社会变革时期,对外的开放,社会资源的再分配,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建立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一句话,就是要使教职员工关心学校,能够与学校同心同德、尽职尽责,重要的在于教职员工能否分享学校成长所带来的好处。只有在这种校园文化下,教职员工才能树立积极的工作价值观,才能真正感受到成功的乐趣,才能体会出人格的被尊重,也才能表现出敬业敬职的精神,学校才真正被员工所热爱。

参考文献:

[1]金秀兰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辽宁教育研究,2004,(09).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2

关键词:校园环境;人文关怀;校园文化

一、校园环境建设中人文关怀的基本内涵

校园环境是指在校园内影响师生员工生活、学习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本文所指的环境是特指学校的物质环境,主要包括学校的建筑群、运动场地、校园绿化、道路以及人文景观等校园文化物质形态,是校园文化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

人文关怀是指以关怀人、尊重人为主旨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现状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校园环境建设中的人文关怀,就是指在校园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实施的过程中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理顺人与环境的关系,确立人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关心、理解,通过优美的校园环境体现人们生活情趣和人生追求。

二、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的现实意义

随着教育的发展,对校园环境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的理念的以及和谐校园的提出,大学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朝着“综合素质型”转变,人们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使校园环境德育和美育的职能进一步强化,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在此背景下,提倡人文关怀,对于校园环境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校园环境是人化的环境,校园环境的职能,就要求在校园环境建设中,以人为主体,关心人,以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目前校园环境建设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与我们的理想状态还有较大的距离,存在种种弊端。校园规划设计沿用旧标准模式,设计方法存在局限,对现代大学的新变化缺乏敏感和预见,忽视了校园环境的具体的人类行为特征,过分追求宏伟、高大的景观形象,却因此忽视了人对环境的多层次需求。广场以大为好,往往大而不当;车道以宽为好,行人的空间越来越小;绿化急功近利,多以草坪为主,绿而无荫;建筑物的造型以新异奇特为美,破坏了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凡此种种,与人文关的精神怀背道而驰。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人方关怀是校园环境职能的必然要求。

(一)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是校园环境最基本的职能

校园环境是师生从事教学、科研、生活的物质载体。满足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相互交流、师生生活等物质需要是校园环境的基本职能。校园环境是师生参与、交流和聚会的场所,是每个人获得认同并以之为归属的场所。校园环境是因人的需要而建设,是为人服务。因此校园环境建设理所当然要体现人文关怀,以方便、舒适、安全为最基本的要求。结构、功能合理的物质空间环境有利于激发人们学习和交流的愿望。

(二)环境育人是校园环境的又一职能

环境的育人性,是校园环境的又一职能。马克思说过:“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显而易见,人格的升华、自我的完善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景美则心旷,心旷则神怡,神怡则智清,智清则学佳。”好的环境就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有利于学生从中吸取精神营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学校环境对人的影响在本质上是一种细语润无声的“无声教育”、是一种“隐形教育”。环境要达到教育的目的,就要尊重师生在环境中的主体地位,使师生在环境中充分体会到环境对人的关怀,使人对环境产生依恋和认同,在思想上产生共鸣,进而影响和改变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立场。在校园环境中注重人文关怀,才发挥环境寓教于景、润物无声的作用,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三)校园环境是师生休闲娱乐的憩息地

校园环境是一个高雅的文化场所,也是师生休闲娱乐的憩息地,创设一个温馨舒适的生活环境十分重要。在紧张的教学之余,人们回归自然,“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在优美的环境中享受美好生活,接受美的熏陶,净化心灵,融洽人际关系。校园环境要满足师生休闲娱乐的需要,就要以人对美的理解和享受生活的要求,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实现环境对人的包容和理解。营造绿草如茵、鸟语花香、亭榭交错、山水相映的自然环境和充满人文精神的世界,离不开人文关怀。

三、校园环境建设中注重人文关怀的着力点

把校园建筑的作用由注重满足人的生活、生存等基本需要,提高到满足人的情感寄托和追求生活的诗情画意的更高层次上来。校园环境规划和建设要一方面体现传承历史,体现学校特色,反映时代风貌,表现学校的文化特点。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人文关怀,大学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场所,其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所做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师生的需要来设计安排,维护师生的利益,塑造与人亲和的环境。以满足师生学习、生活的需要,舒适、安全、健康、文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准绳,以达到审美、益智、修身、养性为目的,并要注重彰显学生的个性,平衡学生个体间需要。

校园建设要靠全体师生共同建立和推动,通过他们的积极参与来进一步促进校园建设迈上新的层次。校园的建设,千万不能靠“长官意志”和凭主观想象。基建和管理部门要尊重师生的意愿,提高师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师生的民主公平地共同参与学校环境教育建设,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良性互动。重要的决策活动,要充分征求师生的意见和建议。这样做可以找到师生满意的方案,还可以通过参与校园环境建设,学习环境和社会的知识,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提高环境素养。

人文关怀体现在师生学习、生活环境的方方面面。校园环境中的人文关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需要。校园中常常见到的一些绿色植物上悬挂的标识牌,牌面用各种文字标注植物特征,使学子们能经常认识植物,了解植物,研究植物。

2.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方便的需要。在中心地带设置校园分布图,在建筑物上标注其名称、在交叉路口设置路牌等标识,方便来访者找寻。在机动车不能通过的路段,预先设立指示牌。种植耐践踏的草种,把绿化带拐角改成弧形,将踏出的小路变成真正的小路,方便行人。校园的车行道和步行道系统,既是校园各区域的交通联系纽带,也是人员疏散流动的重要场所。要坚持步行为主,人车分流的原则,满足交通便捷的要求,保护步行者的安全。应采取限制车速,禁止某些车辆通过等交通措施。

3.满足学生追求美的需要,发挥校园环境的审美功能。营造一些具有艺术价值或象征意义的经典景观。布置的景点、植物造型、小品,力求精美,以形悦心,以文悦目;校园建筑要与校园环境相融合,体现美观与实用的有机统一。追求陶冶师生情操的建筑美;植物分布、绿地要讲求自然美、协调美。

4.满足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校园的建筑、雕塑艺术、园林绿化景点是一个个文化符号,它传达着教育者的理念,蕴涵着大学的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理性的启迪。精心打造人文景观,名人警句、名人雕塑等不仅是对校园的美化,更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在美观、优雅和文化内涵丰富的环境中生活,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个体思想品质、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达到“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的教育效果。

5.满足学生多层次的需要。人们对环境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在空间设置上,应满足师生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场合的需要。人们既需要有高大宏伟的景观展示人类的伟大的力量和理想,满足“瞭望”的要。也需要有婉转私密的空间,给浪漫的情人一个含蓄追逐的场所,或是给思考者一个回忆和想象的空间,以满足受到“庇护”的愿望。人们既需要有宽阔的场所表现自我,满足当“演员”的要求。也需要在林荫边缘地的“歇脚”,以满足成为一名观众的愿望。人们既需要有方便快捷人流通道,以满足快节奏学习生活的需要,也需要曲折迂回的小径,以满足课余散步休闲的要求。“应具有一定的供师生交往、聚会、健身等活动的公共场所;具备一定的供个人学习、休息、观赏等不受外人干扰的安静角落;具备供三五成群的小团体集聚高谈之地。”

当然,我们在强调校园建设要注重人文关怀的同时,还要注重生态环境自身内在的规律,在对客观物质环境的理解和改造上还应依据系统内在的运行机制,而不能盲目地强调“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3

关键词:EAP 银行 人文关怀 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209-02

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深刻变革的时代,日益加剧的社会竞争以及不断加快的现代生活节奏,造成各种无序和失范行为,容易使人产生价值缺失、精神焦虑、职场危机等。尤其是银行业,随着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综合经营趋势不断发展,各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国际金融竞争日趋激烈,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使银行员工对工作的不安全感和压力感不断增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报告指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这为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也为企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文化指明了方向。银行要把员工心理健康工作作为生产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心”建设,调动全体银行员工的积极性,建立新形势下和谐发展的企业组织。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是企业现代化、科学化、人性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符合“人本管理”的基本精神,又高度体现了银行对员工全方位的人文关怀:关注人、尊重人、注重人的价值、帮助人面对困难、开发潜能、以及保持人的心理健康和成熟等。EAP已被公认为是一个非常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它可以帮助员工及其家属更好地面对个人在生活和工作方面的各种困惑或问题,从而提高员工绩效,帮助组织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一、EAP的含义及发展

1.EAP的含义。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帮助计划,是企业组织利用自身资源或者外部专业机构力量,为员工提供系统的、长期的支持与福利项目。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以及员工进行诊断和建议,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员工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提升组织绩效、改善组织气氛及提高管理艺术。简而言之,EAP是企业用于管理和解决员工个人问题,从而提高员工与企业绩效的有效机制。它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强效作用为目前世界各知名企业所广泛认同,是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2.EAP在国外的发展。员工援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EAP)最早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职业戒酒计划。美国的一些企业注意到员工的酗酒和其它一些药物滥用问题影响了组织绩效,于是聘请有关专家解决这些问题。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动,滥用药物、工作压力、家庭问题、身体疾病、法律纠纷、亲人伤亡等问题逐渐成为影响员工情绪及工作表现的重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起,更多的企业实行了员工援助计划,扩大了帮助解决员工个人问题的范围,员工援助计划与之前相比在内容上有了延伸和扩展。20世纪80年代,员工援助计划扩充至员工增强计划,它更加关注压力管理、人际关系管理、工作生活质量、全面健康生活形态等问题,致力于改善工作环境从而影响员工的行为来提升组织绩效。通用公司1979年采用了EAP,获得了突出成果,促使更多组织对EAP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些国家政府对EAP的态度也越来越积极,因为EAP不仅让企业增加了收益,也给社会带来了好处。现在,EAP在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发达国家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广泛应用。EAP已成为世界知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

3.EAP在国内的发展。20世纪90年初我国引进EAP,主要流行于大型外资企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同时带来了包括EAP在内的各种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国外的EAP服务机构也因此开始进入中国市场。2001年3月,在北师大博士张西超的主持下,国内诞生的第一个完整的EAP项目是联想客户服务部的员工援助计划。此项目建立了良好的反馈机制,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并将咨询中所发现的组织管理相关问题反馈给企业,进而改进了企业管理,提高了组织绩效。2003年10月,我国首届EAP年会在上海召开,这标志着EAP项目在国内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员工的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时勘指出:“企业组织也应像人体一样健康,具备健康正常的组织文化。其中,员工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因此人力资源部门有必要实施EAP。”所以,尽管EAP目前在我国大陆尚处于认知、教育和普及阶段,但在当下这个竞争激烈变革不断而导致人们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时代,它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手段,必将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EAP在银行运用的必要性

1.大环境的急切呼唤。在国外,EAP被视为重要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手段。据2011年日本产业部对日本国内企业调查的一项数据显示,80%以上的企业采用了产业心理咨询服务,90%以上的企业设立了专门的机构,配备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为企业员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据统计目前美国有1/4以上的企业员工常年享受着EAP服务,英国全部员工中有近10%得到EAP服务。英国的研究显示,每年由于员工心理导致的健康问题通过直接的医疗费用和间接的工作缺勤等形式造成的损失竟达GDP的10%,而EAP被认为最佳的有效解决途径。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频发,员工的心理状态与困扰备受国家层面与组织层面的重视,未来几年EAP在我国必然会快速发展。这首先是因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带动支持经济发展的相关行业的发展;一方面,这种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所有的参与者具有更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状态,能够以一种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人们的生活节奏加速、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际关系变得更具有挑战性、对个人发展及在社会中的竞争力和适应性等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所有这一切将促使管理者和员工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EAP需求近几年来呈爆炸式增长,达到300%多的年增长率。国内许多知名企业已在积极开展相关工作,例如联想、TCL、中国移动、实达公司等都常年聘请心理专家开展心理培训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员工帮助计划已成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举足轻重的环节。

2.银行发展的迫切需要。当下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综合经营趋势不断发展,各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国际金融竞争日趋激烈,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不确定因素增多,银行从业人员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据调查显示:银行员工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相较于普通人来说更差,突出表现在抑郁、躯体化、焦虑、敌对四个因子上,即很多员工在工作中都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抑郁、焦虑情绪,对生活悲观,失去兴趣,容易紧张、神经过敏等,进而导致躯体的不适感,比如心血管、肠胃道、呼吸等系统的不适,以及头疼、背痛、肌肉酸痛和焦虑等其他躯体表现,从而引发了个体容易敌对,好争论,脾气难以控制的现象发生。

员工是银行的主体,员工的喜怒哀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服务质量和效益,健康、幸福、高效的员工是银行最大的财富。据组织心理学家研究公布,高效能的组织其员工所展现出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比例为5.6∶1,即积极率为5.6。研究发现,经常体验积极情感的人更能够感觉到自我能力、自我决定力和正向的人际关系力量,这些感觉又会进而提升人们的工作效能、创造力与潜能。员工的幸福必然带来组织的幸福,幸福组织又必然能达成卓越的效能与惊人的正向结果。因此,银行要把员工心理健康工作作为生产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心”建设,EAP是“以人为本”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对员工心理健康的重视,是一种有效的人文关怀。

3.EAP的特有价值。当企业进入规模发展并实施绩效管理后,许多管理者仍困惑地发现:员工或组织的绩效提升不能仅靠制度规范、流程标准或营销、品牌等“术”的支持,更需要持续之“道”的支持,例如工作情绪、人际关系等问题靠制度设计或管理技能培训是很难解决的。正是这种对人性“自我”的认识,对心理潜层问题在企业管理中重要性的发现,使得EAP成为企业“后制度管理”时代的人性化表现。EAP在当下银行中的应用,是在刚性管理的主旋律上增添了人性化的柔性色彩,刚柔相济相生互补,不仅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创造激情,而且促进了员工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和谐,在温暖而和谐的工作氛围之下,可以充分发挥员工和团队的创造力,有利于组织和员工处于积极向上的发展状态。

三、EAP在银行的实施建议

1.全面理解,做好EAP准确定位。EAP把服务定位在为企业人文关怀提供智力支持,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经营环境上,针对的主要是正常的员工而不是已经出了问题的员工,因而更多的是预防而不是救火;不是仅仅帮助员工解决具体的、现实的问题,而应当帮助员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心理学家将EAP的概念引入我国,在推广过程中,过分突出心理的辅导与咨询的概念,使我国企业误认为EAP就是企业为员工购买心理辅导及咨询的服务。事实上,EAP的主要服务内容包括社会、心理、经济与健康四大方面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社会客观环境下所产生的精神与经济的问题,及身心健康相关的对组织和个人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EAP都会为此提供咨询服务和解决方案。员工援助计划的内容广泛,但绝不是简单的心理咨询服务,EAP引入我国以后,其内容也需要根据我国的国情、组织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EAP是通过让员工状态更佳、更快乐地工作,从而使组织的绩效更高,即从个体入手,但落脚点是组织绩效,让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得到和谐统一。EAP模式具有交叉学科特征,是心理学与企业管理的完美结合。

2.精心策划,确保EAP顺利启动。要在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各支行由工会和党建部门牵头,会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精心制定周密的员工帮助计划实施方案,明确开展EAP的总体原则、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适时召开启动会议,对EAP的导入和实施进行总体部署安排。在EAP政策和程序的制定过程中,EAP实施人员应该与员工代表、企业相关领导充分沟通,获得员工的理解、组织的支持,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政策内容除包括服务项目、服务程序等具体内容之外,还应包括员工隐私保护等员工权益保护内容以及建立EAP数据库等保障性措施。要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EAP员工帮助计划领导小组,设立员工心理健康服务室,按公司在册员工一定比例确定由员工组成的兼职EAP工作者,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他们培训辅导,并对工作开展进行实践指导,为员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3.加强宣传,增强员工认同感。EAP员工帮助计划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新生事物,大多数管理者和员工对其还比较陌生,对EAP的作用和意义不甚了解,因而产生一种神秘感,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为了消除员工的错误认识和思想误区,使员工对EAP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增强员工认同度,从而推动员工帮助计划的顺利实施,在活动启动初期,适当的宣传培训是很重要的,让员工感受到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了解相关知识,能够敞开心扉积极配合参与到各种活动中来,良好的双向互动才能促进员工关怀计划的顺利推行。一方面可以张贴宣传EAP员工关怀计划的资料,帮助员工了解该活动并参与其中,同时也可用于宣传正面积极心态及心理学常识,如“心态树"、“情绪调整法”等,管理者还可以利用当前比较流行的沟通资讯平台,如微信,微博等,建立群组,不定期一些正面激励的帖子,小故事等,还可以给员工创建更多沟通互动渠道,增进团队关系。总之,要引导员工对心理健康的正确认识,鼓励遇到心理困扰问题时积极寻求组织帮助,相信EAP会帮助其提高心理素质。

4.高效反馈,注重EAP实施成果的评估。对每一阶段EAP计划的实施进行客观评价,不断改进完善EAP计划,使之能更好地为银行服务。在银行实行EAP,定量化的成果评估是必要的。EAP的实施是一个商业决定,必须具备长期的成本效益,如果只注重短期的效果,不关心长远的系统规划,就很容易让银行的EAP项目欠缺连贯性,最终影响到员工对于EAP服务的接受度,削弱EAP服务的效果。这是银行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定量化的评估能够反映引入和继续实施EAP的效果,显示EAP实施的成本效益;同时,定量化的成果评估能够找到定性化的指标变化的源头,优化相关措施,提高成本效益。实行EAP定量化的成果评估,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EAP的实施状况,为EAP的长期高质量发展寻求更加经济的实施模式,实现成本优化。EAP成果评估宜采取软指标与硬指标、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相结合的方式,从认知、行为、绩效和投入产出四个层面进行评估。

作为大型银行来说,为了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面对余额宝、百发等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的挑战,迎接国内国际金融激烈竞争及转型压力,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包涵个性、富于创新的系统的EAP员工帮助体系,以实现员工快乐幸福、组织和谐高效!

参考文献:

[1] 郭景虹.关于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和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8)

[2] 程彤,程文霞.论企业的激励机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4)

[3] 金丽芳.浅析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j].商情,2009(27)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4

【关键词】弱势群体;人文关怀;生理需求;社会交往求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师应建立起关注弱势群体的伦理价值观,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将设计带来的功能享受和精神愉悦传递到他们身上,是当下每个建筑师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在建筑设计中往往因重视业主的感受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戏剧性的效果图和纯净美丽的模型上,而忽视了人在真实建筑环境中的实际视觉心理感受,对具有自卑心理的弱势群体尤为突出。

笔者根据多年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在建筑设计中怎样体现对这部分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

1 生理需求

弱势群体不同的生理需求,对建筑提出了不同的功能需求,例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针对特殊群体的建筑类型的设计,如老年人住宅和中小户型住宅,医疗建筑,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在设计中,首先必须考虑的是他们的生理特征及行为习惯,找出其共性的东西,提出这部分群体使用建筑功能和空间存在哪些特殊的生理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在设计中提出解决方案。

以弱势群体中的行动不便者为考虑对象,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状态,决定了公共空间和建筑使用上必须有无障碍设计,来保障他们的“平等”享受信息交流与社会资源,才能让他们真实地感受到平等与自尊。目前,尽管法律与规范已经逐步联手督促无障碍设计的推进与发展,但是无障碍设计仍旧是重要的研究课题。以日本为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无障碍设施已经非常完善。在东京、横滨等城市的住宅、道路交通、公用设施等方面的无障碍设计,考虑非常周到和人性化。所有路口全部坡化;主要路段人行横道口都装有盲人过街音响指示器;公用设施内轮椅可以通达所有地方等。

目前国内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成为了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因素,设计师们开始逐步关注中小户型住宅的设计。从中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和家庭构成角度出发,“力求在较小的空间内创造较高的生活舒适度”是设计要着力解决的问题。这类住宅需要具备空间的舒适性和功能的多变性来满足住户对居住质量的要求,并不能因为面积小而降低生活的品质,应该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建筑师首先要合理的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尽量减少交通面积;在功能齐全的前提下,对居住空间的适宜尺度和空间作出判断,有效控制总面积;平面布局要适应灵活性和差异性,模糊某些功能空间边界,根据实际使用再次划分。最后,要考虑整个居住区的环境,必须在规划时就做到景观的均好性,每户均有好的朝向、好的景观。

2 心理的自尊需求

传统的人文关怀更多的是站在关怀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他们在被关怀时往往享受不到作为社会平等一员所应有的尊重,会下意识地“说服”自己“不被关怀”。所谓的“人文关怀”很可能衍生出一定的伤害或者形同虚设。在建筑设计时,建筑师要有意识地考虑他们精神上的自尊需求,要运用情绪、情感增强的关怀效果,让他们的体验具有肯定、积极的作用,从而表现为喜悦、喜爱、愉快等。很多设计功能上满足了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但实际使用上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在公共场所,经常会看到很多无障碍设施形同虚设,这些生硬的设计,根本没有人愿意去使用,一定程度上又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又如,由于城市老龄化问题和城市“空巢”老人现象的出现,以老年人为对象的住宅正逐步得到建筑师们的关注,虽然这部分住宅设施完善,但他们还是感受不到生活的愉悦和社会的认可,有时过分的关注,让他们感到自己是社会的包袱,被社会抛弃。再如现在国内很多城市兴建了不少临时救助设施,但是这部分庇护建筑除了能满足流浪汉的基本衣食住行外,总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以上这些设计满足了使用者的生理需求,却没有更多考虑使用者的心理方面的自尊需求,缺少一种亲切的情感关怀,而使设计并不那么成功。

以下两个成功的例子,让我们看到建筑设计不光要从使用者生理需求角度,更要从心理需求角度更人性化的设计,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西班牙Navarra新建了一座极简主义风格的永久性收容中心,它更像是市郊的周末度假村,四周景观环绕。设计者非常重视环境对使用者的心理影响,将这个建筑塑造成一个“安静的盒子”,能有效的保护内部的隐私远离那些喜好旁观者的好奇心,并能使这座低调的建筑与整座平静的市镇更好的相连。这个收容中心将提供住所和食物给使用者,而作为交换,他们必须在“家”中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这种方式使流浪者不感觉自己是被施舍者,而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满足了他们精神上的自尊需求。在美国加州Santa Monica 的46套专为无家可归者和精神病患者提供的居住和服务用房名为“Step Up”,为了让用户和社区联系更紧密,底层设置了商业零售空间和地下停车场。主立面上的镀铝板上安装了喷水口,朝南的墙上用不对称的水平开口过滤了直接的日光照射,形成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深度,也为居住者带来一些安全感。这些幕墙在阳光下发光,夜晚也闪闪发亮,既称为遮阳板又称为保护私密的挡板。从这两个成功的例子中我们得到启示,建筑应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和愿望,是安全的,和周围环境融合不冲突;对建筑师而言,不应该通过形体的张扬和标新立异来彰显建筑师的个性,建筑应该相对低调友好;对使用者而言,可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体验生活,而不是被过分关注的,过分照顾的,能够受到平等的对待,体现自己的尊严。

3 社会的交往需求

弱势群体的内心比较脆弱和自卑,更需要社会的认可,更希望融入社会生活。在建筑设计中,为他们提供社会交往的平台非常重要,使他们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和社会交往,满足他们自我价值的体现。首先,公共建筑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弱势群体的较密

集区,方便他们到达才有使用的可能。例如云南楚雄州图书馆,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同时附近有休闲广场,老年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和两所小学。这样科学合理的选址,吸引了许多的老人和儿童来使用图书馆,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在图书馆阅览室看书的读者中,老人所占比例竟高达1/3。同在云南省的保山图书馆新馆,由于地处城郊,尽管馆舍壮观、馆内外环境优美,但读者却很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更是寥寥无几。从全国范围来看,由于图书馆选址优劣带来读者阅读量的巨大差异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在设计前期建筑的区位选址,方便弱势群体的可达性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其次,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的设计也非常重要,成功的设计能增强建筑的活力,能为使用者融入社会生活提供交流平台。以教育建筑为例,教学楼群体通常采用单面走廊南北向布置,与东西侧围合成内向半封闭庭院,这种大客厅式交往空间正是师生聚会交流的场所。很多公共建筑内部的交往空间,通过 “人看人”,丰富了空间层次,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一些人,人们为另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种交往空间中发生的活动大多是被动式接触,却极具吸引力。这种无拘束的广泛交流既可以是熟悉的人,也可以是陌生的人,在“看”与“被看”中表现个人的自尊及对自我价值认可和满足。特别是在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弱势群体的交通可达性,选址非常重要,成功的区位选址是建筑成功的先决条件。其次要有意识的设计一些方便弱势群体交流和休息的空间,满足他们社会交往的需求,通过人与人的交往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5 结束语

根据弱势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现状,探讨了建筑师的伦理价值观。从研究弱势群体的生理需求,精神需求和社会交往角度出发,分析了在建筑设计领域对这部分群体的人文关怀,即如何将设计带来的功能享受和精神愉悦传递到弱势群体身上,使其平等地享受社会资源,融入社会生活,体现自尊和自我价值。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5

关键词:企业变革;思想政治工作;人文关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要求,它抓住了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和灵魂,进一步丰富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视野,这标志着我们党对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思考和新认识,也为企业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在企业变革中思想政治建设中引入人文关怀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发展,企业也在不断发生变革,在企业变革以后,企业结构得到了一定调整,但却对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和日常生活都造成了一定影响,甚至使企业员工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发生偏移,以至于造成很多不利因素:

首先,使员工对工作失去信心,有些员工想通过不断的努力工作将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最终获得职位提升,但经过长期工作以后,这种愿望一直得不到实现,最终对工作失去信心。其次,由于员工长期从事同一项工作,工作内容单一,薪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就会使员工对现有工作产生厌烦情绪,还有些员工会因为长期从事这样的工作感到满足,不求上进,缺乏一定的忧患意识。第三,有些员工由于薪资待遇等问题还会产生不平衡的心理现象,将自己与社会其他成员相比较,引起对企业的不满,最终导致工作积极性下降。

这些都是企业变革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这样消极的情绪会使企业部门职能受到限制,这就需要在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中加入人文关怀,从员工角度看待问题,想员工之所想,急员工之所急。此外,如果企业思想政治建设缺乏人文关怀,就会使企业思想政治教育达不到应有效果,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利于企业发展,降低企业凝聚力,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下降,同时,还会使企业整体向心力下降,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占有任何优势。

二、在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中加入人文关怀主要措施

(一)在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中加入人文关怀的原则

当企业发生变革以后,员工就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采取相应措施做出调整,如在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中加入人文关怀。加入人文关怀就是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添加人性元素,实现政治与人文关怀并行。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遵循以下两点原则:

1.遵循人性化原则

要看到员工的主体地位,在思想政治工作充分体现员工的价值,使员工的主体地位得到彰显。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使员工能够自我认识、自我调整,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领导人要与员工平等对话,尊重员工,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企业领导人与员工之间构建良好的沟通桥梁,让员工主动参与到企业建设中。

2.遵循个性化原则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工作中也要看到个性的存在,根据员工的性格、学历、家庭状况区别对待,找到最适宜的方式展开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这种个性化对待,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效能。

(二)在企业思想政治建设中加入人文关怀的措施

1.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细节处体现人为关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细节处体现人为关怀精细化、系统化、标准化,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共识。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也是如此。360度关怀是人为关怀的重要精髓,对于员工的生活、工作等的细节进行关怀,一方面,可以感动员工,让员工体会到企业对于员工的关注,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全方位的关怀员工,有助于促进企业把握每一位员工的思想动态,从而促进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发展的掌控,有助于促进企业管理者更好的认识企业的竞争实力,从而做出最为正确的决定,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2.不断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

在当今时代,市场环境下,员工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不断的加强人为关怀,从而安抚员工,维护员工的正当权益,从而促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点,主要是:一是,企业要重视沟通,针对心理危机的不可预知性,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网络、等多媒体,全方位的进行观察,及时的发现员工的心理变化,并且同时要针对员工的心里危机,进行协调,促进员工心理与工作的平衡性。二是,更加突出关怀。在当今时代,人的作用更加的突出,认得重要性受到了企业的广泛关注。在工作中,企业不断的改善工作中的硬件以及软件,提高员工的工作幸福指数,从而不断的稳定员工,促进企业运用的稳定性。

三、结论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也在不断发生变革,企业员工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在工作中产生一定负面情绪,不仅影响员工工作热情降低工作效率,还使企业经济效益不断降低。要转变这一现象,企业在思想政治建设中就要加入人文关怀,减轻员工心理压力,提升工作热情,最终使企业得到发展,壮大企业。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人文关怀;建筑设计;可持续发展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绿色建筑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绿色建筑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建筑理念,将人文关怀的思想引入到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能够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的使用功能,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绿色地产”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建筑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被提起。很大程度上,绿色地产的由来是受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影响。当土地资源越来越少,人口越来越多,建筑师们就不得不去探寻新的建筑形式来适应人类社会变化带来的居住变化。

一、绿色建筑的概念和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加快,建筑项目的数量、规模以及科技含量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在当今社会,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提高,绿色建筑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的体现了其环保、节能以及亲近自然的特点,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了建筑设计发展的又一热点方向。

在绿色建筑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文关怀始终是绿色建筑设计的灵魂。绿色建筑中“绿色”的含义主要是指建筑的可以充分的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身的使用功能,并且在建筑物的修建与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一种概念。可以说,绿色建筑的建设的目标是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则是以人为本,因此,在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需要充分的尊重使用者的主观感受,体现出建筑本身的人文关怀。而只有在绿色建筑中充分提相处人文关怀的精神,才能够完整的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初衷,确保绿色建筑能够更好的为使用者服务。

二、人文关怀背景下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

1.合理设计空间的布局

巧妙的利用不同的建筑结构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不仅可以起到增加建筑物使用功能的作用,也能让简单的建筑显得更富有层次感,同时也更加节省空间,提高绿色建筑的空间利用效率,满足使用者的需要。但如果单纯的重视空间的划分,又会令不同的功能区显得过于狭小,此时,通过灵活的利用镜面、落地窗、玻璃幕墙等通透性较强的设计来加强室内空间的视觉延展性,可以让有限的空间看起来更为宽广,达到舒缓使用者心情的目的。另外,为了在空间布局中体现出绿色建筑自身的特点以及人文关怀的具体要求,应当尽量采用木材、竹子等地毯环保的建筑材料,使绿色建筑更加低碳环保,并拉近使用者与自然地距离,起到缓解使用者精神压力的效果。

2.充分的利用环境能源

将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作为向绿色建筑运行中部分能源的来源,不仅能够降低绿色建筑的能源消耗,控制绿色建筑的运行成本,还可以有效地减轻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建筑节能环保的设计要求。建筑内的采光也是建筑物能源消耗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玻璃幕墙与落地窗等设计,扩大建筑的透光面积,可以充分的利用自然光线满足绿色建筑内部的照明需要,缩短绿色建筑的照明时间,降低绿色建筑的照明强度,进一步的降低了绿色建筑的能耗。同时,巧妙的利用空气流通的规律,设计出能够使空气进行自然交换的结构,还能够适当的减少建筑内部的空气循环装置,实现建筑物的节能减排。利用环境能源调节绿色建筑内部的光照、空气与温度,在实现绿色建筑环境保护工程的同时,还起到了提高建筑内部环境质量的效果,充分的体现出了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理念。

3.重视建筑内外的绿化设计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而个别的绿色植物还可以吸收环境中存在的部分有害气体,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同时,绿化设计还能够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达到舒缓神经、缓解压力的作用。在绿色建筑的设计中,应当合理的进行绿化设计,例如,竹子不仅能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而且在中国的文化中,竹还具有高洁的含义,将竹子用于绿色建筑内外环境的绿化当中,可以在实现绿色建筑生态功能的同时,提高绿色建筑的审美功能和文化底蕴,充分的体现了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精神。

三、如何更好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想要更好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首先要改变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在重视建筑物生态功能的同时,考虑到建筑的设计对使用者产生的影响,秉承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理念,将人文关怀的思想融入到绿色建筑的设计当中,使绿色建筑的设计处处体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

其次,要巧妙的利用多种建筑结构与建筑手法,充分的发挥创新精神,将不同的设计技巧有机的结合起来,注重细节的设计与规划,力求在建筑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出人文关的设计理念,达到人文关怀与绿色建筑的有机结合。

最后,要积极学习外国的先进设计理念与技术方法,不断提升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水平,在绿色建筑设计与时俱进的同时,更好的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四、总结

巧妙地利用多种手法来体现出绿色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关怀,能够使绿色建筑的设计更加人性化,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见着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安启,马欣伯.绿色建筑基本人文理念阐释[J]. 建设科技. 2011(07)

[2]连宇新. 绿色建筑经济性影响量化评价模型的构建[J].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1(04)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7

一、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作用

在建立以患者为本的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医院工会开展的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注重人文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真正做到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才能在降低医护纠纷发生率的基础上,增进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任。总的来说,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作用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改善当前的医患关系,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的情况下,医护人员拥有着大部分的主动权,因此,整个医疗过程中,患者很少接触各种治疗方案的细节问题,如果医护人员的态度不好,或者是不及时关心患者的健康情况,则有可能产生医疗纠纷,甚至造成严重不良的社会影响,最终给医院整体形象、长远发展等造成极大影响。所以,在患者维权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医患之间的矛盾在不断激化,不但提高医疗纠纷的发生率,还给医院日常工作正常开展造成严重影响,是当前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注重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合理应用,有利于改善当前的医患关系,也能促进医院职工对患者关怀意识的不断增强,从而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对于增强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信任有着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医院全体员工都必须参与到人文关怀教育中,才能真正解决医患纠纷问题,从而为患者构建一个和谐、积极的就医环境。

(二)提高医院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如果医生和患者之间没有可靠的信任度,患者不会理解医生的辛苦,医生也无法体会到患者的痛苦,从而大大降低医院各部门的工作效率。最终降低患者的医疗效果。因此,注重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合理应用,不断增强医院职工的人文关怀意识,是提高医院各部门工作效率、提升医院服务质量等的重要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医生通过关心患者的治疗情况、心情等,可以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影响因素等,不但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还能缩短治疗时间,以在患者全方位配合医生的情况下,促进医患之间信任度不断增强,对于促进医院服务水平、治疗水平等进一步提升有着极大作用。

(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社会稳定性。在医疗纠纷发生率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序开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作用,才能有效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从而减少各种不良事件。所以,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推进,可以通过人为关怀教育增强医院职工的责任意识,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最终达到提高社会稳定性的目的。

二、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措施

在实践过程中,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医院职工全面树立人文关怀理念,紧密联系生活、工作等多个方面,才能真正体现人人平等的管理原则。同时,从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出发,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奖惩机制,是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对于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有着极大作用。总的来说,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应用的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加大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力度。在医院不断推进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情况下,人文关怀的合理应用,需要加大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设力度,提升医院职工的整体素质,才能真正提高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的整体效用,从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重要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医院工会的成员需要注重自身工作技能、思想道德方面的学习与提升,深入理解人文关怀思想的内涵,并真正认识到人文关怀思想建设发挥的重要作用,才能真正达到增强医院职工人文关怀意识的目的。同时,医院工会中素质较高的成员,需要大力推进人文关怀思想教育的宣传力度,并与职工的本质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在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的情况下,不断改进和完善职工的工作技能,从而促进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全面提升。

(二)注重人文关怀与医院工会集体活动的结合。在医院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医院工会可以根据医院的实际情况组织各种集体活动,以增强医院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促进医院各部门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因此,人文关怀在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合理应用,需要与医院工会集体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的促进医院各部门协调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加强医院人文关怀建设,让其真正融入到医院工会的各种集体活动中,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人文关怀活动,提高医院职工的参与积极性,有利于医院职工充分认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从而引导医院职工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二是,通过开展讲座、会议、宣传咨询活动等方式,提高人文关怀思想建设的影响力,真正改善医患之间的关系,从而将人文关怀思想建设落实到医院文化建设中。三是,通过不同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展医院工会活动,(下转第38页)(上接第31页)并将人文关怀意识渗透到医院各种管理工作中,对于构建和谐、积极、健康的医院环境有着极大作用。

(三)加强医院人文关怀机制的有效完善。在医院的实际发展中,有序开展医院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推进人文关怀思想建设,需要加强医院人文关怀机制的有效完善,以真正为民众提供一个反馈意见、解决问题的机构,从而有效解决医患之间存在的矛盾,是改善医患之间关系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人文关怀思想建设的全面落实,需要加强医院各部门和工会成员的联系,深入群众内部了解患者的就医需求,是人文关怀机制不断完善的重要基础,对于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8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同志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把握住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深刻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我们解读“人文关怀”,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就要一切从人出发,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文关怀就是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就是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格完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提升。另一方面又要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起来,延伸到妥善和谐地处理人际关系上,这就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得到了扩展,也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易于落到实处。

“心理疏导”的核心是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性审视,是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通过解释、说明、沟通等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障碍。“心理疏导”既需要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也需要通过具体的解释、说明、同情、支持等情感表达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影响对方的心理状态,改变和改善人们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达到化解不良心理情绪和消除心理障碍的目的。

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要注重对人本身的关心。人文关怀侧重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心理疏导侧重解决人们的心理情绪问题,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贴近实际,贴近师生,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重在解决大学生内心的困惑。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施以正面教育和引导,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最大化。

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思路和手段,既是对大学生物质生活的关怀,也是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关怀。关注大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深层情感需求和发展需求,走进大学生的心灵深处,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造就和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的全面成长,是高校实现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重要路径。

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还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构建和谐校园是推进高校发展建设的重要保障。而大学生是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注重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

二、积极构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

实施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关键在于长效机制的构建。构建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长效机制就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第一要奠定好思想基础,在高校内营造一个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良好育人氛围;第二要建设好工作队伍,通过建设主体工作队伍带动全员,聚合起高校内关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整体力量;第三要建立健全校园内的交互机制,畅通师生间思想情感的沟通交流渠道;第四要健全完善教育、管理、咨询等服务于大学生的工作体系,为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供有力保障;第五要运用现代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升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育人功效。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营造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育人氛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契合人的本性,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育人理论,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1.把尊重人性放在第一位,实现教育人与关爱人的统一。高校的教育者要改变以往单纯批评、说教及命令的方式,应当通过平等沟通来与学生达到思想上的相互信任、情感上的相互理解和认识上的共同提升。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育人新理念,在高校内建立一种以人性化、民主化沟通为基础,一切制度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人本教育模式,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健康的校园氛围。

2.积极倡导和谐理念,努力培育和谐精神。高校最难得的是人才汇聚,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才,构建和谐校园是培育人才、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要求。要在校园内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大学生用理性的方式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培育乐观、豁达、包容、协作的精神,保持自尊自信、理性平和、健康向上的心态。

3.营造全员关注学生、全过程关心学生的氛围。高校的所有教职员工都应具有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关爱大学生的实际行动,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从入学到毕业,对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进行全程关注,关注他们的理想、信念和情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真正把培养学生作为高校的生存之本。

(二)发挥主体工作队伍的作用,形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整体力量

实施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主体工作队伍包括:高校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队伍。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实施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时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学生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形成能够发挥“一个重要作用”和“四个积极作用”的主体工作队伍。

首先要建设好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发挥其在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的重要作用。辅导员和班主任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从事学生工作的基层人员,在实施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要强化辅导员和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的育人作用,培养良好的工作作风,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理念,积极搭建民主、平等、互信互敬的新型师生关系平台。要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并通过建立一系列规范合理的培养、管理、发展、激励机制,促进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可持续发展。

高校党政领导干部在推进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更引导着学校的整体风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与学生的课堂接触,把人文关怀渗透到教学实践环节,在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心理辅导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情感问题和心理困扰的主导力量,建设好这支队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由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社团等组织中的积极分子所组成的学生骨干队伍是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是来自学生内部的重要力量。因此要充分发挥这些队伍的积极作用,带动全体教职员工形成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整体力量。

(三)搭建交流平台,畅通沟通渠道,建立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交互机制

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是心理疏导的具体方式。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根本表现形式就是师生之间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1.建立健全校园思想情感交流沟通的平台,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可以借助传统的师生交流平台,如设立学校领导接待日、校长信箱、师生座谈会、辅导员谈心等沟通渠道;或是借助现代的网络系统,如开设辅导员博客、校园论坛、心灵驿站,建立网络育人的新平台,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问题为大学生提供咨询和帮助,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走向,化解情感困惑。高校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主动地关注和倾听大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凡是学生要求反映问题、汇报思想的,学校的政工干部和辅导员都要热情接待,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只有贴近学生的心灵,才能明白学生在想什么、学生需要什么,才能实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有效的心理疏导。

2.要建立健全校园舆情的信息机制。校园舆情对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如不及时做好校园舆情信息工作,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适当的方式和办法处理和应对校园内发生的矛盾,就会威胁校园的稳定与和谐。因此要格外重视和关注校园舆情,建立分析研判机制,采取舆情应对措施。学校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定期听取学生对校园工作的意见,深入基层,建立多种沟通渠道,制订相关的制度来征求师生意见,做好对校内政策的解释疏通工作,积极应对校园舆情变化。

(四)健全完善服务学生的工作体系,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保障

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都是针对大学生的具体问题和具体困难展开的。要解决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这些实际问题,就要建立一系列健全完善的学生教育、管理、咨询、服务的工作体系,这是强化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工作保障。

1.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实施文化育人。要突出对学校人文环境的塑造,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即文化“化”人。文化育人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它是通过挖掘深层的文化精神和营造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彰显大学精神,用优秀的文化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人文修养、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

2.积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和规范日常行为的有效机制。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要进一步按照中央16号文件的精神,建立和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考察大学生素质的重要依据。因此,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通过制定制度、规范管理,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有效机制。

3.建立教育、疏导、监测、治疗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关注心理健康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要重视大学生的情绪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特别是心理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建设高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按照要求和比例配备落实设备和人员,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普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构建集教育、疏导、监测和治疗于一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机制,这是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根本保障。

4.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开展自我教育的外部条件。要营造“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自我心理疏导能力。积极鼓励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要充分发挥党团、学生会、校园社团等学生组织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以可亲、可近的方式贴近学生、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要寓教于乐,用先进的文化育人,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追求高雅的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塑造美好的心灵。营造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和谐团结的氛围。让学生通过同学间的相互帮助和沟通来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5.健全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机制。在当前形势下,要通过有效机制解决好大学生在成长和生活中面临的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指导工作,这是关系到每名大学生及其家庭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二是做好对贫困家庭学生的帮扶工作,解决他们遇到的经济困难和心理矛盾,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三是进一步做好教务管理、后勤管理和其他服务工作,从关心学生学习、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从学生反映的一个一个问题抓起,满足学生提出的合理要求;四是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交友、恋爱等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倡导健康、道德的恋爱行为,培养积极的人格和心态。

(五)运用现代教育的理念方法,提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育人功效

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是有特殊教育意义的人文关怀,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需的心理疏导。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彰显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主义情怀,也指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方向。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要在实施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中运用隐性教育法、渗透教育法、情感教育法等多种现代教育理念方法。隐性教育法是在与大学生交往沟通、解决实际困难、疏导心理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潜在地实施教育的方法,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都能起到独特而重要的作用。渗透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和完整持久的教育,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国外的现代教育理论都为渗透教育提供了重要依据,渗透教育对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必然要求,高校要认识到情感教育的巨大作用,运用情感教育手段,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积极开展情感教育活动,促进大学生的心智和情感发展。只有运用多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才能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功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杨宝清.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N].中国教育报,2007-11-19.

[3]王东莉.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5(2).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9

关键词: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师德建设启示

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由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后现代女性主义课程学家的杰出代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内尔•诺丁斯创立。诺丁斯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对学生体验和感受的重视,教师的榜样作用和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并提出道德教育的四种方法:榜样、对话、实践和证实。学会关怀成为全球教育共同关注的主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可并以文件报告的形式宣传开来。诺丁斯教授的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在我国具有现实意义与价值,特别是在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发表《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标准。做“四有”教师已经成为当代教师的基本素养。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四有”教师的培养及当代师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一、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概述

(一)关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学者看来,关怀是一种美德,但诺丁斯教授却将关怀看成一种包容性、相互性和实践性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际交往关系。关怀存在于关怀者与被关怀者之间的关系之中,它始于关怀者,结束于被关怀者。关怀关系的形成首先需要被关怀者有某种需要,接着关怀者辨认出对方的需要,并做出相应的关怀反应。最后被关怀者向关怀者的关怀行为表示认可和接纳,这样的关怀关系才是有效的,并维持和巩固下去,形成良性循环。关怀关系并不是单向的,并非简单的一方施予,促使另一方接受的关系。在道德关怀理论系统中关怀需要双方付出,关怀关系中的双方也都会有收获。诺丁斯教授认为关怀关系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征,一是全情全身心地投入,即关怀者要全身心地、开放的、无条件地关注被关怀者,二是反馈,积极地回应反馈关怀者给予的投入。接受关怀方的意识特征是对关怀方的关怀做出接受、认可和回应。总之,关怀是一种需要投入,同时需要回应的人与人相互作用影响的关系。

(二)关怀圈层理论

内尔•诺丁斯教授认为关怀的双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通过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作用构成远近不同的同心圆,“我”是这些圆圈的圆心。在靠近圆的内圈,我们是因为爱产生关怀,比如对亲人、爱人与朋友等。关怀围绕着内圈不断延伸拓展,扩展至很多领域,不同的人给予多种多样形式的关怀构成关怀圈:关怀的对象从自身出发,辐射到自己至亲至爱的人,进而扩展到关怀到自己有关系或者进一步上升到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随着思维认识程度的提升,关怀非人类的生命,关怀人类创造的物质世界,关怀环境,等等。每个人周围都存在这样的关怀圈层,关怀圈层随着自身社会实践的不断拓展而逐步扩大。诺丁斯的关怀圈层理论在其道德关怀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关怀是一种实践性鲜明的行为

诺丁斯教授特别强调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实践。正如前文所述,她从长期的道德教育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认为道德教育组成的四个部分:榜样、对话、实践和证实。榜样是关心的关键因素,学校教师无需告诫学生关心,只需与学生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这是关怀发生的前提,进而学校教师才有机会演示如何关心。对话允许学校中的师生表达各自心声,拉进心与心的距离,从而通过相互了解,使建立充满关心的人际关系成为可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关怀实践,促使人与人有机会练习关心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发展必需的个性态度。而证实过程有助于人们获得一个理解人本质的视野和机会。诺丁斯教授提出的德育是由四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部分组成的。诺丁斯教授认为关怀道德不仅是认识上的更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的,在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

二、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对师德建设的启示

(一)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良好师德建设的氛围保障

诺丁斯教授认为关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具体而言关怀始于教师的关怀行为,结束于学生的被关怀感受。学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在学校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构建师生间平等尊重的关怀关系。为此,学校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不足与缺点,充分尊重信任学生。在素质教育大力发展的今天,学校教师再也不能以学业成绩判定学生,应该认识到当代“90后”、“00后”学生存在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学校教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学习与求知的权利。学校教师关怀的首要环节是认清并接受学生角色,通过自身言语与行为教育学生,而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学生身上。学校教师与学生呈现主体间的平等关系,尤其是我国实行独生子女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在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当代学生呈现出鲜明个性。他们在学校思维活跃,主动参与课程讨论与活动,这是积极方面。但同时“90后”、“00后”部分学生师道尊严观念淡薄,缺乏对教师足够的尊重,敢于挑战教师权威,师生关系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为了改变师生关系不和谐因素,诺丁斯的关怀道德理论给我们带来启示。在关怀型师生关系的氛围下,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关怀学生。为人师表的教师设身处地理解学生处境,保护学生的情感,宽容学生的缺点。在21世纪的今天,民主平等、尊重学生成了师德的基本内涵,关怀型师生关系促使教师对师生关系有了全新理解,教师需要将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思想的“人”,以平等的姿态努力经营好师生关系。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付出与用心,尊敬教师的情感才能油然而生。可以说,营造关怀型师生关系成为良好师德建设的氛围保障,对学生与教师的成长发展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教师广博知识体系———良好师德建设的智力支持

诺丁斯关怀圈层理论内涵丰富,包含内容广泛,作为个体需要关怀的内容是一个宏博的知识体系群,既有人类的身体健康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又有人际交往知识、职业知识、社会生活知识等。有学者曾将教师传授学生的知识比喻为“水”,恰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言。曾经学校教师教授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自身要有“一碗水”。当代信息科技飞速发展,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式工具的广泛普及使得学生具体信息检索、获取知识的能力。反观当代教育领域,教师要教授给学生“一滴水”的知识,教师自己必须储备“一条河”的知识,博古通今,触类旁通方能得到学生的认可与赞许。这对当代教师提出巨大挑战。在诺丁斯道德关怀圈层理论指导下,学校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学校未来的发展,真正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与使命。这就要求学校教师不仅精通所教授学科的内容,还要知晓社会生活、适应环境等基本知识,成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通才。学校教师良好师德的构建离不开教师广博知识体系的支撑,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活到老学到老成为对当代学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唯有不断提升不断扩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才能让自身变成充实各类知识“河”,将源源不断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发挥教师榜样作用———良好师德建设的助推器

在诺丁斯道德关怀理论体系中关怀是实践性鲜明的行为。为此,现代学校教师不仅要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同时必须与时俱进,在科学文化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及心理素养等方面有所提升。由于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更注重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情感、态度直接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对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教师的德育言语行为直接关系到德育工作的成效。古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真正的榜样是以教师本人的关怀行为去感染、熏陶学生并鼓励学生把受教育者放在广阔的生活世界去实践、体验。当教师始终以树立榜样为自身行为及道德实践准则时,将助推良好师德的建设。

三、结语

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内涵非常丰富,其现实意义与实践指导价值较大。关怀道德教育理论不仅仅用于指导学校德育教育过程,对于良好师德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启示我们,教师良好师德建设需要建立关怀型师生关系,构建自身广博的知识体系,参与道德实践成为榜样。广大教师可以从诺丁斯关怀道德理论中汲取养分,努力提升自身修养,立志成为所倡导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教师。

参考文献:

[1]赖丽.关怀道德教育理论及其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科教文汇,2008(20):4.

[2]侯晶晶,朱小蔓.诺丁斯以关怀为核心的适德教育理论及其启示[J].教育研究,2004(3):36-37.

[3]董赟.诺丁斯关心理论及其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6):41.

[4]何艺,檀传宝.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学与关怀教育思想[J].伦理学研究,2004(1):82.

[5]陈方.女性主义视野下的道德教育[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

[6]唐卓.诺丁斯关心理论对我国大学德育工作的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7]张军,唐卓.关心理论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实践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2):110-112.

[8]倪伟,方红.学会关心———诺丁斯的关心理论及其对高校德育的启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5):137.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10

关键词:网络教育;人文关怀;企业文化;职业生涯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探讨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邮政企业教育手段也呈现出多样性。其中网络教育作为新兴教育手段,以其高效率、低成本、方便快捷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企事业教育培训工作者的青睐。人文关怀作为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现代企业网络教育中发挥应有作用,值得分析和研究。

1网络教育与人文关怀的关系

现代邮政企业的发展,关键在员工。员工素质的提升为邮政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而员工素质的提高又离不开持续的教育培训,员工终身学习是邮政企业和员工共同成长的基础。网络教育则是终身学习最好的平台和途径。

1.1网络教育是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有效途径

当前,随着国际、国内的竞争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员工不仅关注邮政企业的规模、薪金、环境条件,也更加关注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更加关注自己的职业成长。据员工满意度调查发现,员工最为关心的三个维度是薪酬福利、培训和职业生涯规划,其中职业生涯规划满意度最低。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企业在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指导和执行上以及晋升空间的创造和用人机制的公平、公正上,还存在不足和问题。职业生涯发展主要涉及晋升空间、晋升渠道、晋升公平性、深造机会、岗位轮换等,这些都与人文关怀密切相关。邮政企业在网络教育工作中,要从知识型员工的需要出发,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创造条件,提供方便,注重以人为本,将重点放在以员工在未来社会竞争中的工作能力为目标,使所有员工看到自己的希望和前景,从人力资本增值的角度达成邮政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间接推动邮政企业的发展。

1.2网络教育是人文关怀在邮政企业文化的宣贯渠道

网络培训作为邮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建设的重要手段,对邮政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邮政企业的发展是对员工最根本的人文关怀,只有邮政企业自身能够实现良性发展,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才有章可循,否则在邮政企业生存尚存在较大困难的情况下,谈人文关怀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文关怀在精神方面的体现,是邮政企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精神层面的人文关怀是强化邮政企业管理中的激励因素,使员工从工作中获得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成就感,达到精神上的满足。这属于邮政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工作,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关怀。邮政企业文化的宣传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程。网络教育是合理高效的宣传贯彻渠道,通过持续的、不断强化的宣传教育,邮政企业文化才会真正深入到员工心中,养成自觉自愿的行为习惯,从而把邮政企业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2邮政网络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网络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技术手段为主的教育方式,若过度关注技术本身,容易造成网络教育较传统教育缺乏人文关怀,显得生硬、呆板,影响网络教育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答疑解惑的及时性与互动性欠缺

网络教育与面授培训学习相比较,二者在老师答疑解惑方面,面授培训学习更有氛围、更及时。尤其是对于适合采取行动学习的课程而言,面对面的学习培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通过面对面充分沟通碰撞,采用头脑风暴式的交流与争论,让每个人都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互动中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邮政网络教育中的答疑解惑采取的方式是,学员的问题通常通过网络平台的“问答中心”来解决。学员提出问题,老师在线时回答问题,但老师离线时学员只能等待。这种方式一方面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员工的问题;另一方面学员也不能与老师面对面地进行沟通交流。这样就给学员造成了生硬、机械的学习体验,没有情感的沟通和交流使学员与老师之间产生遥不可及的感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影响了网络教育的效果。

2.2学员对技术手段望而生畏

技术手段的大量运用,有效解决了教育的时效问题和成本问题,但是也让一些员工,尤其是年龄较大的员工望而生畏。因为“高大上”的技术手段往往成为他们网络学习的制约因素。这是因为网络教育平台设计复杂,同时又缺少简明、精准的学习导航,再加上这些员工对信息技术不熟悉等方面因素,导致这些学员对技术望而生畏,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使网络教育不能有效发挥应有作用。

2.3资源建设不均衡

邮政网络教育更加关注对员工业务知识、专业技能的提升,因此根据其资源建设情况设置的课程基本围绕知识技能来安排,而对于邮政企业文化建设、人文内容开发、组织建设等人文关怀相关的资源建设相对较少,从而使得员工在这些方面接受的教育培训严重不足,导致邮政企业人文关怀有所缺失。从人文关怀的角度看,员工需要的不仅仅是业务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他们的思想、精神生活、价值观以及对企业的认同感等同样需要关注。应该看到,当所有的学习都寄托于业务知识、专业技能时,学习就会开始异化。学员的个性也被扭曲,自身的生命价值受到压挤。学员感受不到邮政企业的关怀,从而影响到他们对业务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及工作情绪,造成工作粗糙、人心涣散等。更有甚者,还可能会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导致人才流失,直接影响邮政企业的健康发展。

3邮政网络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策略

3.1提供多样化的问题解决途径

建立与邮政企业各专业相配套的问题知识数据库,提供多样的问题解答手段,及时有效地解决员工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完善现有在线问答系统的基础上,建立邮政各专业、各工种的知识库,并通过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深入挖掘员工常见的问题,通过智能机器人的方式实现老师离线时的问题解答。通过自主或外包等方式建立符合邮政企业培训特点的呼叫中心,及时有效地解答员工培训问题。呼叫中心坐席的设置既可以解决员工业务技能问题,又能给人以面对面交流的真实感受,可以有效弥补生硬的技术学习的缺陷。充分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广移动学习技术,支持手机端学员问答,提供更为便利的问题解决途径,满足员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出问题的需求,及时有效地解决学习培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2强化网络教育平台的人本性

邮政在网络教育平台的设计中,强化平台的人本性。努力做到以人文思维设计并建设平台,体现以人为本,加强人文关怀。注重人性化设计,以学员的需要和感受为出发点,围绕学员的需要和感受进行系统设计。在使用流程、人机交互、沟通交流、答疑解惑等方面充分考虑学员的使用习惯以及视觉感受等,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邮政在网络培训平台的设计中,还应该充分考虑学员的个性化需求,使每个人都可以个性化定制自己的培训计划、学习内容、发展方向等,并根据每个人的岗位、专业、爱好等为学员推送所需要的资源、信息等,以人文的角度提供个性化服务。邮政网络教育具有人人参与的便利性,在网络平台设计、课程开发、资源建设等方面,可以让员工积极参与进来,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员工的成就感,让网络教育平台成为员工自己的平台。

3.3丰富人文内容网络资源

在注重员工业务知识、专业技能提升的同时,加强对员工人文素养教育的提升,重点开发邮政企业文化建设、团队合作、和谐邮政企业建设等柔性课程资源,通过网络培训的形式对邮政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进行大力宣传贯彻。根据邮政员工的入职时间,建设有针对性的人文资源体系。例如:新员工侧重于邮政企业文化的宣贯、邮政发展史的学习、先进邮政工作者事迹学习等;老员工则侧重于对企业忠诚度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员工晋升通道等资源设计。通过将人文资源建设纳入网络教育的资源体系,并持续不断地进行丰富完善,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资源体系,从而形成具有邮政企业特色的人文关怀网络课程资源,使邮政的企业文化不断传承。

4结语

网络教育的迅猛发展,提高了邮政企业教育培训的效率,降低了教育培训成本,尤其是对邮政企业文化的宣贯可以实现从顶层到底层的充分贯彻,减少了信息流失的可能,为邮政企业人力资源建设和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有效途径。在以生硬机械技术为主的网络教育中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必将受到广大邮政企业员工的欢迎,并在邮政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和邮政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11

关键词 理工科院校 人文关怀 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Reasons for lack of Humane Care in Colle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tudents Education

Abstract Humane care is becoming the core philosophy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because of many reasons of national policy-oriented factors,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factor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ors as well as students own factors,part of the humanistic qua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is getting worse, so we mus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students majoring in science education in the humane care and humane care to improve students' education, based on the reasons for the lack of humane care.

Key word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humane care; reasons

1 国家政策导向因素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招生数量逐年扩大,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满足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和需求,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人才,提高了整个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但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一些学校尤其是一些非重点大学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并没有跟上扩张的步伐。教学面积、生活面积、图书占有量的不足,师资力量的匮乏,教师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这些都直接间接地导致高校学生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应试教育作为我国选拔人才最主要的方式,不论是升学还是求职考试基本还是唯一的方式。在生存压力越来越大的环境下,应试教育直接导致大学生教育重知识轻实践,重智慧轻道德,甚至将考试成绩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这种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导致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片面地夸大课本知识的效用,忽视对学生思想心理情感的培养。这势必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

2 校园文化建设因素

2.1 人文关怀理念尚未形成

当前,为了顺应时展的要求,很多专业性很强的理工科院校都争相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发展,但根本观念上并没有改变重理轻文的办学理念,人文关怀的理念尚未在管理者中形成。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对教师和学生的关怀直接决定着高校的人文关怀情况。然而,高校对师生的利益诉求和情感世界关注远远不够,对涉及师生的现实利益问题,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以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和长远利益等理由搪塞。如对年轻教师的恋爱婚姻和事业发展问题,中年教师的评职晋级问题,老年教师的健康及养老问题。这些对教师基本需求的忽视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2 人文课堂受到挤压

理工科院校在人文课堂的设置上,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口径越来越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受到专业课程的挤压,只能沦为选修地位;有些学校的人文社会课程被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取代,导致大学生对人文传统极其陌生。

2.3 校园文化环境缺少人文气息

大学的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其本质上是一种人文环境和文化氛围,直接体现着一个学校的人文关怀状况。而今,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许多普通高校争相向综合性大学发展,但其实际办学条件跟不上,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室图书馆都不够用,整个校园感受不到一所大学应有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和厚重的历史传统,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文景观的缺失、校园生态环境的不合理布局、先进的实验设施的低使用率、大量图书资料的无人问津、信息栏被铺天盖地的商业广告所覆盖等等,这样的环境使人置身其中很难在精神上得到陶冶,心智上有所启迪。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受各种社会文化和思潮的影响、浸染,大学的学术氛围、教学氛围、文化氛围愈显功利和世俗。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大学对教师现行的行政管理制度,弱化了学术管理和民主管理制度,大学校园中到处弥漫着官本位思想和功利思想,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控制;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制度过于生硬死板,缺乏人性化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积极引导,重科技文体活动轻人文学术活动,学生很难在活动中汲取人文知识和启迪思想灵魂。

3 教育者人文素质

3.1 教育者人文素质的欠缺

教师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一些教师人文知识匮乏,人文素质欠缺。有些教师歧视人文学科,对人文学科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人文学科是无用的学科;教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片面以理论知识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教育活动被看成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活动。

3.2 教育者功利思想严重

受治学理念,管理制度,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了一些教师功利思想浓厚,仅仅把教师职业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忽略了育人的伟大使命,对学生缺乏责任意识,官本位思想严重,不研究专业学术知识,却偏好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以博取更好的职称和职务,根本无心教育学生,何谈人文关怀。

4 学生自身因素

4.1 理工科院校学生自身人文素质低

当代大学生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日常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大学教育就是专业教育,德育是无用的学科。有的学生盲目追求大众文化和粗俗文化,丧失道德辨别能力,所以,他们难以用厚重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高尚道德情操,从而也很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人文素质低下,尤其表现在理工科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与个人的发展需要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4.2 社会压力大,只专注于专业知识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造成了高校毕业生数量的骤然增加以及就业竞争力的普遍加大,进而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问题。面对近乎残酷的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更加注重对专业技能的培训和提高,而忽略了对人文知识的学习及人文精神的培育。

4.3 思想差异大,需求多元化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成长的家庭背景变得日益纷繁复杂。由于家庭环境,教育背景、思想道德水准和身心素质发展等不尽相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利益取向、成才观念趋向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差异性特征明显增强。

5 结语

人文关怀是“以生为本”的充分体现,是高校学生教育的价值支点,而现实中人文关怀并没有在高校学生教育中发挥其作用。上述所分析的理工科院校学生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四方面原因并不是割裂的,它们之前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只有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相互配合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从而提高高校教育水平,提高大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王东莉.人文关怀:当代学校德育的逻辑起点[J].当代青年研究,2004(4).

[2] 刘美华.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努力践行师德规范[J].德育与学生工作,2011(6).

[3] 王东莉,王杰康.学生辅导员的人文关怀素养[J].当代青年研究,2009(12).

[4] 胡新峰,马建清.倾注人文关怀[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

人文关怀建设范文12

【摘 要】 文章阐述了怀化构建生态城镇群的重要意义,介绍了怀化构建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的战略要点,提出了加快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建设的措施。要明确提出市级层面的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建设的设想;积极推介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建立群间的协调体制机制;强化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

【关键词】 怀化市;“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战略设想

怀化位于湖南西部偏南,常住人口490.16万人(2015年)。全市辖13个县市区,总面积27572平方千米,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地级市。怀化生态环境优良,是全国9大生态良好区域之一,湖南省首个市级“国家生态示范区”。

2015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制定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怀化被确定为依托区域通枢纽和生态优势,辐射大西南、对接成渝城市群的新增长极。2016年9月,市第五次党代会将“基本奠定湖南新增长极地位”确定为必须坚决完成的“三大历史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怀化主城区为核心的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建设设想就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

一、怀化构建生态城镇群的重要意义

虽然省委赋予了怀化“一极两带”的战略定位,但今天怀化的发展现实距离省委的定位还有一定的差距,然而怀化又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如通达四方的立体交通网络、良好的生态和旅游资源、多民族原生态文化、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特别是在怀化主城区――鹤城区周边半径50公里范围内,已经有中方镇、芷江镇、安江镇、黔城镇、洪江区、罗旧镇、托口镇、桐木镇等中小城镇与怀化主城区形成了一个初步成形的城镇群。这个以鹤城为核心的城镇群,主要包括怀化市鹤城区、中方县、芷江县、洪江市、洪江区和怀化经开区、怀化高新区,中心城区与周边中小城镇联系密切、互动共生,正在成长为与其他县市区有明显分界的经济高地。

鹤中洪芷城镇群位处怀化地理空间的中轴地带,是怀化十三个县市区中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位处怀化十三个县市区的地理空间中心,集聚了怀化最主要的城镇人口,集中了怀化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工业)园区,是怀化经济最为活跃的核心区域,同时也是怀化最大的集中连片生态良好片区。因此,怀化构建以主城区鹤城区为核心的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是对省委“十三五”规划最好的贯彻落实,在省委的整体空间布局中,这一城镇群正好处于沪昆高铁经济带和张吉怀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的结合点,不仅具有率先崛起的可能,而且有促进两大经济带迅速发展的作用。在发展资源有限,需要突出重点的情况下,突出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建设是完全必要的。

二、怀化构建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的战略要点

1、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的建设范围和总体定位

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空间范围以怀化主城区(包括鹤城区、经开区、高新区)为核心,以怀黔工业走廊和舞水、沅水生态文化旅游带为轴线,以中方县城、芷江县城、黔城镇(洪江市政府所在镇)、洪江区县城、安江镇为主要支点,辐射50公里范围区域(见图1)。

图1 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的建设范围

鹤中洪芷城镇群要利用区域内丰富的山水、红色等生态和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各异的中心城镇。其中主城区以建设武陵山片区最大中心城市为目标,使其城市人口逐步增加到100万人,成为我国中西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中方县通过撤县设区调整纳入怀化市范围,作为城市功能区进行建设和发展。芷江县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和生态农业为主,打造“和平之城”历史文化名城。洪江市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材料加工业为主,打造宜居古城。洪江区以古城旅游和商旅文化为引领,建设生态循环工业基地。群内各重点建制镇以上述总体定位为导向,紧密协作、合理分工,增强经济与产业要素的聚集与辐射能力,形成大、中、小城镇等级较为完整、层级较为清晰和类别较为齐全的城市体系,形成合理有序的城市群空g发展格局。

2、构建现代综合交通网络

根据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和交通发展现状,交通布局上可初步考虑形成以怀化主城区鹤城区为中心,打造包括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快速通道、高等级公路、航空在内的“两环四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见图2)

“两环”是主城区与周边县城和重点建制镇联通的内外交通圈,以怀化主城区鹤城区为中心,依托现有的沪昆高速、包茂高速、沪昆高铁和怀黔公路,在建的怀邵衡铁路、怀芷高速、怀芷城际快速通道,形成鹤城主城区与中方县、芷江县、洪江市、洪江区四县市的半小时通勤经济圈。规划建设芷江―托口、安江―岔头―新建的高等级公路,进一步加强与重点建制镇的联系,打造交通“外环”,为“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绿色交通保障。

“四射”是对接周边城市和城市群的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即以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为中心,加快推进渝怀铁路复线和怀邵衡铁路建设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加快包茂高速通道―桂林段、怀铜高速、芷江互通的建设,提升高速公路的通行能力,提升芷江机场功能、扩大航运辐射范围,形成怀化―铜仁―重庆―成都、怀化―衡阳―厦门、怀化―桂林―北海、怀化―长沙―国内大中城市等4条放射状对外综合运输通道。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

鹤中洪芷城镇群处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有广阔的绿地、农田和水面,具备良好的生态禀赋和绿色优势,生态城镇群建设应该充分依托山水无间、绿色相连的自然地貌,注重依山就水,推进“五圈两廊”的保护和建设,创建与自然完美融合、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优美生态环境。“五圈”包括主城区内的“中坡山―五溪大道”生态圈、城郊“凉山―康龙”生态圈、芷江“明山―三道坑”生态圈、洪江“嵩云山―密岩”生态圈和托口“环清江湖”生态圈,“两廊”是芷江―黔城的舞水走廊和托口―安江的沅水走廊。“五大生态圈”贯穿和环绕鹤中洪芷城镇群,涵盖了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多种生态形式,“两条水域走廊”是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内的重要水源区,也是连接五大生态圈的纽带,建设和保护好“五圈两廊”能有效的美化绿化城区环境、改善城乡的生态景观、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在建设和保护中要有前瞻性,坚持高标准。

4、优化城镇群产业布局

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要以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为重点,构筑“一廊、一园、一圈”的产业布局。

“一廊”以主城区至洪江走廊沿线地区作为城市群产业发展主轴,主城区依托其方便快捷的交通和区位条件,突出政治、文化、信息、商贸、金融和物流中心功能,发展现代服务业、商贸物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传统产业向高新区和洪江、安江等地转移、扩散,着力培育和发展生态工业经济,集中培植几个工业集中区,探索园区“飞地经济”实现形式,加快新型工业化速度。高新区以申报部级新区为契机,重点发展健康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五大主导产业。洪江、安江等地可发挥资源能源优势和老工业基地优势,以资源开发和深度加工为特色,培育壮大清洁能源、农产品加工、矿产加工、竹木加工等重大产业。

“一园”是以生态农业为依据,对传统农业进行升级改造,打造一个覆盖中方县、芷江县、托口镇部分区域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

“一圈”是要整合生态旅游资源,延伸旅游产业链,形成“一个旅游中心(芷江),三张旅游王牌(全域生态、和平文化、稻作文化)”的总体格局,北连张家界、吉首,南通桂林,西延贵州,形成开放发展的良好态势。同时,大力发展金融、文化、会展、信息及中介服务等生态友好型第三产业。

三、加快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建设的措施

1、明确提出市级层面的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建设的设想

一是主要突出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的生态和文化优势,形成特色和品牌效应。作为武陵山片区第一个城镇群、第一个生态城镇群,这一品牌将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和商业机会,为武陵山片区实现脱贫攻坚、和谐健康发展提供范例。二是近期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的基本区域不应太大,以后再逐步向周边县、镇扩展。在这两点设想下,根据城镇群发展的内在规律,抓紧编制《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区域规划》,对区域发展定位、目标设定、空g布局、产业规划和体制机制等进行全面部署。市委、市政府尽快关于建设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实施意见的文件,争取尽早进入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争取列入省级乃至国家规划重点支持的城市群建设范围。

2、推介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

利用各种专家论坛、招商引资、经贸洽谈会的机会,通过多种传播媒体,宣传推介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特别突出它的山水性、生态性、文化性和沪昆高铁、张吉怀文化旅游两大经济带的交汇性。对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建设中的各种问题、课题展开多层面的研究,形成鹤中洪芷生态城镇群建设的舆论热潮。同时,对城镇群建设中的基础设施、产业项目、新型业态做好立项准备,争取更多的商业和投资机会。

3、建立群间协调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县(市、区)长联席会议制度,研究决定、协调推进群间合作的重大事宜;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群间合作日常工作。二是建立群间跨行政区划的专项事务协调委员会,对群间的规划、交通、环保、信息、公共事务等专项事务进行衔接、落实和监督。三是培育群间区域性民间组织。推进区域性的中介服务和行业协会组织的建立,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力量在城镇群建设进程中的积极作用。四是大胆创新先行,可比照其他地区的做法,在不调整行政区划的前提下设立独立于各县市区之外的管理机构或者申请省直管新区。

4、强化生态意识教育和宣传

面向全社会,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生态环保教育,大力宣传和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经济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使广大民众和党员干部特别是决策层的观念得到升华和转变。对各级干部进行生态行政教育,树立“环境是资源、生态是资本”的观念;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环保法律、绿色减排的教育,帮助其确立“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环保责任意识;对广大公众通过媒体宣传、信息公示、公益宣传等形式,扩大知情权和参与率,使“健康生活、绿色消费、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 王志国.关于建设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的设想[J].城市,2007.11.8-11.

[2] 唐海珍.关于长株潭生态城市群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4-7.

[3] 刘昭霞.黄三角地区建设低碳生态城市群的设想与探析[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9.2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