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

时间:2023-09-18 17:35:31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1

摘 要: 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日趋增大,心理上和思想上容易出现障碍,既往的以理论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不易解决学生的实际心理和思想问题,由此,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疏导 教学应用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又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有关心理疏导方面工作的开展,对于解除大学生的思想疑惑、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关系的探讨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方式是通过课程中的理论学习,引导大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实际是强调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心理疏导最初是医学心理学方面的一个概念,建立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础上,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相关技术和理论,以缓解或消除求治者的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的过程。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疏导相互作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政治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在工作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指明了方向,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使之相互借鉴、加强协作,发挥它们的联动效应,塑造大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

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现状

1.受教育者对心理疏导的认识具有片面性。

受教育者对高校思政教育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通常将心理疏导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甚至心理治疗相混淆。某些学生认为心理疏导对象是有心理疾病或者精神疾病的群体,这说明这些大学生对心理疏导对象存在误解,对心理疏导的认识停留在治疗心理疾病层面,忽视心理疏导是从心理层面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思想意识等实际问题的深层次的重要内容。

2.教育工作者心理疏导能力水平参差不齐。

某些从事辅导员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是非科班出身,没有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背景,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停留在初级阶段。一方面没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日常工作中忙于日常繁忙的事务性工作,没有时间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缺乏专业的心理疏导技能。

3.高校心理疏导机制不完善。

心理疏导是一项系统工程,贯穿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需要学校多方面的心理疏导资源,拓展心理疏导的新空间,形成目标统一、相互配合、全方位的心理疏导网络。另外,心理疏导机制还需要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及整个疏导环节的和谐。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证明:一个机构或者团体若有着健全的心理疏导机制,即使在各种条件极端差的情况下,学生也能保持好的心态,进而克服种种困难,甚至创造出奇迹;相反,心理疏导机制不健全,会导致学生产生消极的心理状态,不能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即使在优越的条件下进行学习或开展活动,也不能取得成效。因此,心理疏导机制的健全与否,事关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整个高校工作的重要一环。当前我国高校的心理疏导机制建立虽然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这种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如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心理疏导

1.教育工作者要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论水平。

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他们进入大学后,身边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生活环境、新的同学、新的课程、远离家乡,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感到无所适从,再加上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势必会造成巨大的心灵冲击。近年来,有些大学生心理上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自觉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应定期对教育工作者进行培训,并鼓励相关教师考取心理咨询师资格证。

2.高校应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当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和疾病的出现,与多个诱因有关联。近年来,某些高校学生因为心理障碍或是精神疾病导致各类事故时有发生,所以高校要不断完善心理疏导机制。要以人为本,从关心、爱护的前提出发,切实帮助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耐心细致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中心,构建各级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工作体系,加强个体心理排查工作。

3.需要创新心理疏导方式。

传统的心理疏导方式为:教育工作者一味地与学生谈心,通过交谈的方式解决学生的问题。但在现实中,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常与躯体疾病有关,躯体疾病常伴有心理问题的出现,心理问题常呈现躯体化表现,二者在生理解剖上存在一定的关联。建议学校适当增加健身设备、营造体育锻炼氛围,注重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灵协调、健康发展。高校还应开展形式多种多样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与学生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为以后的交流打好基础,可以通过活动使学生之间加强思想交流,树立团队合作精神,还可以通过相关的专题讲座,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懂得如何做人、如何与人相处,慢慢地敞开心扉,融入集体。

4.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使之乐于疏导。

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工程师更注重的是实践,既要会说,更要会做。要做好大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就要深入探索学生的心灵,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做到心与心的触碰,这样学生才会和教师面对面地交流、倾诉、提问,自觉地接受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系无声”的影响,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滋润大学生的心田。心理疏导的目的是防止学生出现过激的行为,所以要消除学生对于“心理咨询很丢人”的误解,让学生明白:心理咨询是一种勇敢的表现,并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建立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给学生提出建议,加快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韩小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探索――实现心理疏导与思想引导的有机结合[J].商,2015(3):66-67.

[2]姚念龙,刘颖.简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07-110.

[3]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104-108.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 心理危机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75-02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现状

心理危机是指个体运用寻常应付方式不能处理目前所遇到的内外部应激而陷于极度的焦虑、忧郁、甚至失去控制、不能自拔的状态。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主要表现为有厌学、厌世情绪,终日感到焦虑和忧郁,严重者会出现行为失控、有轻生趋向或伤害他人的现象。从近年的“马加爵事件”、“药加鑫事件”到多起大学生跳楼轻生事件,无不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在人格障碍、心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心理危机的存在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将来的工作,影响高校校园和社会的安全稳定。据相关资料显示,在大学生中有心理病症的人数由上世纪80年代的23%增加到90年代的25%,近年已经增长到30%以上。笔者于2010年对本院管理系600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测验,结果显示有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人际关系障碍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或少子女家庭,从小受到家庭其他成员的百般宠爱,过分的娇惯使得他们的独立性差,缺乏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精神,难以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由于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在人际交往中跳不出“以我为中心”的框框,不会关心他人和公共事业,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人际关系上往往会有孤独感,严重者会引发心理危机。

(二)存在自卑心理

与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和对高职教育认识的偏颇会存在自卑心理,绝大多数都是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迫到高职院校就读,实属无奈的选择。同时,从家庭背景看,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受到经济和教育资源条件的限制,缺乏兴趣爱好的培养,与城镇生源相比,农村生源多存在地域、经济条件、见识等方面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使得他们不能正确认识和接纳自我,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容易造成心理障碍,甚至引发心理危机。

(三)个人感情遭受挫折

大学生已步入青年时期,他们渴望与异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友谊和爱情。随着我国教育法规对在校大学生恋爱婚姻相关规定的包容,大学生谈恋爱由原来的半遮半掩到现在的完全公开化,而且比例趋高。但由于他们心理还不完全成熟,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意识过强,缺乏对恋爱对象的包容和责任心,多数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并没有把结婚作为恋爱目标,因此,他们的恋爱往往以分手而告终。有的对青春期的性要求理解不当,常会感到紧张和恐慌,甚至产生不正当的行为。这一人群中因受失恋、单相思等问题的困扰,导致苦闷、失望、悔恨与愤懑,给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由此引发精神疾病的也屡见不鲜。

(四)家庭或个人遭遇突发事件

家庭或个人遭遇突发事件的学生群体中产生心理危机的概率很大,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大学生生活历程比较简单,承受挫折能力不强,一旦遇到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如突然失去亲人或朋友、父母离异等,会引发过度悲痛与无助情绪,一时难以接受现实,如果这样的情绪持续过久,可能会引发心理危机;另一种情况是,自身出现严重疾病,个人感觉很痛苦,如果治疗周期较长也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严重者会产生轻生念头。

(五)来自学习的压力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的理论基础不是很牢固,对他们来说,纯理论的学习常常比较困难。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还是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标准,而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考评不够重视,导致学生也只能将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而忽视了自己在素质、特长和能力等方面优势的发挥和培养,他们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身心疲惫,有部分学生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在成绩不如别人时,又没有意识到挖掘自己在特长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优势加以弥补,从而对自己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引发心理危机。

(六)来自择业就业的压力

高年级大学生普遍存在由于社会就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感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忧郁和茫然。经过三年苦读,较之于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支付的学费,他们对择业的期望值都比较高,然而面对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市场,他们的择业梦想往往难以如期实现。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使他们产生心理扭曲,出现对未来的茫然和不同程度的焦虑、厌世情绪,从而引发心理危机。

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危机疏导策略

(一)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疏导体系

学生心理危机疏导工作在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学生工作处是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心理咨询中心是具体负责实施心理危机疏导工作的专职机构,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心理危机疏导的主要参与者和协助者。高职院校要组建由学生工作处、心理咨询中心教师、系主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政治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心理危机疏导体系。全体教职员工均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时,组建和大力扶持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展工作,指导他们开展心理健康培训、心理沙龙、团体讨论等有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和其他学生骨干在心理危机疏导工作中的作用。

(二)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防止心理危机的产生

大学生心理危机疏导工作应以教育为先,重在预防。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适应环境问题、情绪管理问题、恋爱与性的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学习方法问题等开展教育。首先,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面向全体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科普教育,使学生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调适方法。这也有利于新生顺利进行高中生向大学生角色的转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其次,根据学生在校三年的心理变化规律,如新生阶段的适应环境、中间阶段的交友恋爱、毕业阶段的就业困惑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主题班会和各种宣传手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再次,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和自我意识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人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愉快接纳自我,树立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最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环境。

(三)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由于缺乏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和就业前景的不明朗,往往会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学校要注意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就业推荐和指导工作,解决学生学习的后顾之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避免心理危机的发生。

学校要通过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和相关政策,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和方法。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结合本专业行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提高专业学习兴趣。同时,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

(四)关注心理健康缺陷学生群体,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缺陷的学生群体是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要重点从中排查有产生心理危机趋向的个体,及时地进行心理辅导,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中心每年要对全校新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测评,筛选出心理健康缺陷个体,对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要逐一访谈,并给予有效的心理帮助或心理疏导。此外,每年还要对以下七类人群进行重点关注和心理危机排查:大学一年级第一次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大学二年级多门课程不及格的学生;大三不能按时毕业的学生;失恋的学生;不善交际的学生;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自理能力较差的学生。政治辅导员、班主任要深入到学生当中,通过班级心理委员、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和其他学生骨干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健康缺陷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要及时开展疏导工作。

(五)对心理危机学生开展疏导工作,并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

对心理危机学生应及时给予疏导和治疗。症状表现较轻、危机程度不高的,以在校内接受心理咨询疏导或到专业机构接受心理治疗为主;对症状表现较重的,要到医院等专业机构接受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疏导;对症状表现严重,危机程度很高的,要立即通知其家长并送到专业精神医院接受治疗。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在校期间要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对心理危机程度较轻、能正常学习的,应成立以同宿舍的同学、学生干部为主的学生监护小组,对监护对象进行安全监护,并注意了解其心理和行为状况;对心理危机程度较高,但尚能坚持在校学习并接受治疗的,应及时向学生家长说明情况,并由家长到学校陪伴监护,如果愿意回家治疗的,则让学生休学回家治疗;经专门机构检查确认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应及时通知学生家长到校办理休学手续,让家长接学生回家或送医院治疗。

在整个心理危机预防和疏导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协会骨干、班长、心理委员、舍长等学生骨干的桥梁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心理疏导中来,使心理健康问题得以及早发现、及早疏导。

(六)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疏导的后期跟踪观察

对成功实施心理危机疏导后的学生要继续做好后期跟踪和心理辅导工作,注意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有益的文体活动,引导他们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情趣。因心理危机而休学的学生,在申请复学时要求其出具有效的心理疾病康复证明。复学后组织心理咨询中心老师和心理专家以预约咨询或随访咨询等形式对其进行跟踪咨询和风险评估。安排班级心理委员或平时与其关系较好的同学进行松散型的监护,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应随时了解其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问题趋向时及时给予疏导,避免心理危机的复发。

【参考文献】

[1]李云.高职学院心理弱势学生群体的危机干预策略[J].职业圈,2007(19)

[2]孙凡,丑文亚.试论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障碍的成因及疏导[J].现代企业教育,2009(14)

[3]陈红艳.高职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措施的实践与探讨[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3

[关键词]骨质疏松;健康教育;护理;老年性

1健康教育

1.1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在我国人口平均寿命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的今天,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已跃居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骨质疏松早期无明显症状,病人多以骨折就诊。即便是腰酸背痛,往往也不以为然,待到重视为时已晚。其发病过程缓慢、渐进,比较隐蔽,不易被人们所觉察。其严重危害性是导致全身骨折,不仅经济损失过大,而且对健康威胁最大。我国既是发展中国家,又地处亚洲,人口基数最大,老龄人群增加速度最快,这两个世界第一,决定了骨质疏松及其后果――骨折。骨质疏松症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它是一种多因素相关疾病,与遗传、环境、营养、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除遗传外,其他因素均为可控,通过合理调整,不但有利于生命前期最佳骨峰值的获得,而且有利于生命后期尽可能减少骨丢失,对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有重要的意义。

1.2.宣传教育健康知识是影响人们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提高患者的骨质疏松保健知识,有利于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阻止骨质疏松的发展和预防其并发症的发生。在护理工作中,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年龄层次以及文化程度的不同,可采取口头宣教、文字宣教、集体宣教、单独指导等不同的方式进行健康知识宣教。讲解骨质疏松发生的原因、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以解除其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达到最佳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3分级预防骨密度检测是骨质疏松的一项突破性进展,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预测骨折风险和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均有重要意义。骨质疏松患者的预防措施分为三级:一级预防为无病防病;二级预防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级预防为综合防治.包括:疾病知识指导;合理膳食;功能锻炼;合理用药;自我防护。因此老年人每年定期监测骨密度,以及时发现低骨量,并加以干预,预防发生骨质疏松。应尽早建议他们到医院寻求医师的指导或药物治疗。病情一旦诊断清楚,立即通过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缓解骨痛,提高生活质量。如发生骨折,应由专科医师进行治疗康复。

2护理措施

2.1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现代护理强调人是一个整体,应重视人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因此医护人员作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对疾病的转归,对患者能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起着重要的作用。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患者常常同时患有一种或多种其他慢性疾病,加上不同的家庭因素,情感比较复杂多变,容易产生悲观、失落、孤独、恐惧、急躁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的这些独特的心理特征,关心患者的病痛,为其尽快减轻病痛,协助患者取得舒适,做好各项生活护理,取得患者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消除顾虑,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2生活护理

2.2.1合理膳食

饮食结构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有很大关系,人到中老年,脾胃功能常不足,影响营养吸收而致骨质疏松。故饮食中既要吃富含蛋白质和钙丰富的饮食,如牛羊肉、奶类、海鲜、豆类、鱼类等,又要注意吃淮山药、党参之类健脾运脾的食品,使脾胃消化功能强健,营养物质充分吸收利用。另外,可选用胡桃肉、黑芝麻、阿胶等滋补保健品增强老年人的体质,保持一定的体重对骨质丢失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同时还应戒除烟酒。

2.2.2合理用药

骨质疏松症患者常使用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及雌激素等药物来预防及治疗骨质疏松症。护理人员应详细讲解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以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如:便秘、胃部不适、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告知服药的注意事项、正确服用方法,如:钙剂服用最佳时间在晚上临睡前比较好,因为甲状旁腺介导的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晚上空腹时;服用钙剂时要增加饮水量,减少泌尿系结石形成的机会。每日查询患者服药情况,防止漏服、多服和不按时服药的情况发生。

2.2.3适度运动

运动是预防骨质疏松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能发挥肌肉对骨质代谢所起的调节促进作用,防止由于肌力不足而导致的跌倒,从而改善症状,增强全身体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订运动方案,采用负重锻炼,如:散步、慢跑、爬楼梯和打太极拳等,运动量以身体能适应为原则,由小渐大,以轻度疲劳为限。每次锻炼的时间为30~40分钟,每周3~5次。锻炼的地方宜选在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的环境中进行,以增加日光照射,促进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磷吸收。

3小结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发生疏松改变,并可伴有骨折的一种疾病。由于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提高,长寿老人的数量迅速的增加,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也随之增加。因此,做好骨质疏松患者健康护理指导,把健康教育作为预防骨质疏松症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护士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时,应多一点鼓励、关心、安慰。通过医生、护士、患者三方面的配合,使患者能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锻炼,可以防止疾病发展和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申竹香.骨质疏松症病人健康教育效果观察.当代护士,2006(5):9798.

[2]李淑花.骨质疏松症病人的健康教育.当代护士,2003(7):5354.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4

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更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能否为学生带来可持续发展的支撑。通过应用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之后,能够自主地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和疏导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去解决其未来在工作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让学生具备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认为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高职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并不是仅仅针对某一两个心理问题对学生进行事后的补救性治疗,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生整个的高职学习过程。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地了解,并制订积极的引导和促进方案,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都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更好地投身到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中去。

2.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高职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既要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也要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开展教育活动。针对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采用一对一的心理健康辅导及治疗方式,能够解决个别学生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针对团体的心理健康辅导,采用公开讲座和辅导的方式,能够让所有的高职学生都从心理健康教育受益,有助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一些共性的问题,比如大部分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问题、就业不适问题等。

3.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为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全方位的,不仅关注与学生学习及生活相关的一些热点问题,也关注学生的一些个人隐私问题。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应该涵盖高职学生所有可能出现的就业心理问题、个人情感心理问题、个人职业定位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心理问题、家庭情况心理问题和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的心理问题。高职学校在开展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求心理健康老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知识背景,掌握多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疏导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并科学地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针对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可持续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研究和分析表明,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及活动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分析

目前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者安排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但总体而言,与可持续发展的应用需求还有一定差距。通过对当前大量高职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统计分析之后,发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重事后补救,轻预防。这是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都会犯的一个共性问题。究其原因,这些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其指导思想本身并不是真正地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状态为目标,而是以杜绝或消除学生因严重心理健康问题而产生的后果为目标,这种指导思想必然会导致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即只注重眼前利益,强调如何减少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何减轻心理问题带来的后果,而对于学生平常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普遍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够重视。这样的一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高职院校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时,采取的是一种补救式的教育方式,而对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状态并没有实质上的改进,更谈不上为学生构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重心理疾病治疗,轻健康心理培育。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常犯的一种错误。很多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包括部分同学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心理疾病之后,才需要去治疗的,即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病人的,而不是针对健康人群的。这种思想既会导致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会导致学生对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积极性。最终的结果是把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普适性的教育活动转变成只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同学开设的教育活动,大大违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和初衷。

3.重被动干预,轻自我修复。目前高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采用一种被动的干预教育模式,即发现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之后,再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措施对学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这种被动的干预都是在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后,才考虑如何去解决,解决方式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性。同时,这种被动的干预也只是去弥补和修复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之后带来的种种问题,而不是从根本上去修复学生的心理品质。而且由于学生长期都是接受这种被动的心理健康干预,因此并没有让学生养成一个自我修复、自我疏导的心理问题解决模式,使得学生不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修复能力。综合当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种种问题,发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体而言是缺乏可持续性的。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并不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具备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解决、自我疏导能力。

三、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设计

为了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本文专门设计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这一教育模式中,分别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设计,使得按照这一模式所设计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满足高职院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

1.在实践安排上,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为了能够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地覆盖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部学习过程中,需要在学生的全部学习阶段中都安排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而且针对不同环节、不同的热点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使得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提高心理健康程度。事实上,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的几年时间中,不同的时间阶段其学习要求、学习特点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学生在刚入学时,更多的是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学生在学习的第二年,更多的是解决人际关系、情感恋爱等问题;在学生学习的最后一年中,更多的是需要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以及人生观、职业观等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只有针对学生不同学习阶段产生的潜在心理问题,设置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环节,才能有助于学生自始至终都从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获益。

2.在教学理念上,培养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普通的心理问题治疗是有很大差别的。心理问题治疗是专门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人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本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为学生培养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以这种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去面对学习、生活和未来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因此,这就要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教育理念始终要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核心,而不是盯着针对个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治疗和疏导上。

3.在教学内容上,关注与学生相关的热点问题,疏导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社会上的各种热点事件以及与学生相关的一些事件时刻处于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当中,每一届的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也都各有差别,这就要求高职学校在制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要紧贴学生所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逐年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更新,使得教学内容能够贴近当前社会、满足学生需求。只有对心理健康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让教学内容紧贴学生发展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疏导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才能给绝大多数学生提供有帮助的心理健康教育。

4.在教学形式上,引导学生参与互动式的教学,培养学生自我疏导心理问题的习惯。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老师不断地给学生灌输不同的心理健康概念、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等。这会让学生慢慢地习惯于去接受别人的指导和被动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而忽略了学生在面对心理健康问题时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可以有意识地在教学形式上引入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对于一些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互动式的教学方式还可以让学生之间互为老师,互相进行开导和交流,让学生和学生之间自行地进行心理健康的疏导。这既有利于解决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也能让这些参与心理健康疏导的学生慢慢养成自我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习惯,培养其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3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弊端,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处在假、大、空的状态,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借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具体、更实际一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思想、行为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起来。在学校中,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基本相同,文化层次差异不大,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根据群体的目标、行为和规范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进行价值的判断。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把自己作为教育主体,将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在思想方法上,多从自身的考虑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少考虑学生有什么需求,往往造成教育内容形式化,缺乏针对性,事与愿违,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敷衍了事的态度。缺乏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考量,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受教育者个体的利益要求,没有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内容,往往具有一致性。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大多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意识,而很少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忘记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行人文关怀和一对一的思想疏导,缺乏吸引力、感召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受市场经济、并轨招生、自主择业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精神,其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渴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建设,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竞争的心态,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二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对以人为本内涵的高度阐释,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也对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从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锻炼,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当代高校学生杀人案件偶有发生,“马加爵杀人案”、“赵承熙杀人案”等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对待事情消极片面,不能正确看待矛盾。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校园和谐的大问题,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大学生会做出极端的行为,酿成悲剧。因此,应定期开展心理疏导课程,未雨绸缪,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构建和谐校园。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高校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很少接触到人文关怀课程和心理疏导课程,学习的效果自然较差。因此,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举措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同时,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大学生端正生活态度,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高校的普遍关注,各个高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各个高校可在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培养师资,提高老师的品质素养和工作能力;(2)确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应包括:用正确的生活态度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情怀,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去感受世界。

2.完善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应定期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举办讲座和开展深入的探讨,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各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构建人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危害。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保留传统手段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要利用便捷的网络,建立能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网络文化产业,充实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网络学习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接触健康向上的网络知识,避免沉迷网络。培养积极的人文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大学生。

四 结束语

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在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应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关注他们的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不断造就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6

中学生正处于半独立、半依赖、半成熟、半幼稚的成长时期,有其特殊的心理矛盾,有成人难以理解的困惑与苦恼。他们的许多心理冲突,或被自我掩盖,或被成人忽视,以至于不少学生感到孤立无助,只好都隐藏在心灵深处,备受煎熬,甚至诱发各种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地关系。

严峻的现实提醒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学习成绩而忽视他们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如何强化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1.设置心理课程。中学生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青春期,生理发展比较急剧,心理也比较复杂。心理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举办专题讲座。根据学生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学初针对初一新生不适应学校生活,脆弱、过分依赖的问题,举办了“如何适应学校的新生活”的专题讲座;对学生青春期心理比较复杂的特点,举办了“成长中的男孩”、“和女生青春期安全教育”等讲座。这些心理讲座帮助学生获得了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有效预防了心理问题的产生。

3.开设导航广播。在学校开设了“心灵驿站”心理导航广播,定期宣传心理知识。从学生自身出发,开设贴近学生生活、学习、成长需要的心理知识,易于接受,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产生共鸣。

二、优化健康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潜能,调动学生兴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是课堂心理环境的直接创造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放下“架子”,要真诚的对待学生,要蹲下身子看一看,放下架子问一问,深入学生中间与学生广泛交流,密切合作,结成学习的共同体,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所以,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营造宽松氛围,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其次,建立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因此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包括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平等的班级规章制度等。

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在同伴的交往中,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学会关心朋友,珍惜友谊,善待他人。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在班级里形成民主平等的风气,才能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让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参与讨论,体会到主人翁的自豪感,引导全体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习惯,积极的情感和正直的人品,激发学生团结向上,增强班级凝聚力,打造一流团队。

三、注重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的最佳手段是进行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教育疏导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并促使他们在智力、情绪、意志、性格、能力和品质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如何运用心理疏导这一教育手段呢?首先要对形成各种心理障碍的主客观因素及其危害性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然后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疏导疏导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目的性。心理疏导时,要在分析某种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上,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然后以此目标作为疏导的出发点和归缩点。

时效性。在不同时机和环境中疏导会产生不相同的效果。一般情况下,什么时候出现心理障碍应及时进行疏导,因为有些急性的心理障碍会立即引起恶性后果来。可对于大多数的心理失衡,在具体实施疏导过程中对时机、场合的选择却很有讲究。有些事适合在轻松随和的气氛下进行,这样可以消除学生的拘谨感。

适度性。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界限,超过界线就会走向反面。心理疏导也是如此。实际上,心理矛盾和心理障碍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很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因为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是充满矛盾的,复杂多变的,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现象也应复杂的、多变的、矛盾的。所以当学生出现某种心理矛盾和障碍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不应大惊小怪,不感情用事,不言过其实,否则疏导过度反而会加剧心理矛盾,出现新的心理障碍,容易引起厌倦、恐惧、逆反等不良心理。

艺术性。疏导作为一门艺术,没有规定的法则和固定的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地在实践中摸索、探讨。例如: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应采用与其性格相适应的疏导方式,对于性格内向的自尊性强的“闭锁型”学生应用“温和式”;对于性格外向的“开放型”学生宜“先柔后刚式”;对于性格倔强、逆反心理严重的学生宜采用“提醒式”;对于各种不同心理障碍,常用替换法来疏导,如出现好胜心理障碍或爱美心理障碍时,巧妙地以赞扬为主代替训斥、批评,其效果更好。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7

【关键词】 心理疏导; 心理健康; 护士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9-0061-03

The Research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o Solve The Clinical Nurses’ Mental Problems/XIONG Xiang-yu.//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9):61-63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the clinical nurses.Method:Selected 148 cases clinical nurses,they were give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tervention from March 2012 to August 2012,used the Symptom Checklist(SCL-90) and the 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MBI)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to assess the nurses’ mental health,surveyed the patients’satisfaction to the nurse care job to detect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tervention.Result:Before treatment the SCL-90 score was higher than the normal,and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intervention,and the MBI three dimensions score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intervention,the patients’satisfaction for care job improved,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Mental health; Nurs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ueyang,Yueyang 414100,China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护理工作也成为复杂、繁琐的特殊服务性工作,对护理人员及服务的要求标准也逐渐提高。随着我国医药体制逐渐进行改革,社会与患者群体对于护理工作的要求与需求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工作量大量的增加,护理资源严重缺乏,导致护士工作日益繁重[1]。尤其部分新增的基础护理属于零经济效益,这意味着护理人员的相关劳动处于零价格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而繁重的工作,被误解或看轻的感受,低廉的回报等现实,对护士人员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使其对工作产生厌烦、消极心理,直接影响到护理工作质量以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2]。本文通过对临床护士开展心理疏导干预,观察对其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现将研究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8月笔者所在医院在职在岗的148名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低于25岁57名,26~35岁76名,超过35岁15名;入职时间:低于5年70名,不低于5年78名;文化程度:中专36名,大专68名,本科44名;婚姻状况:已婚85名、未婚63名;独生子女61名、非独生子女87名。

1.2 方法

所有临床护士入组后对其发放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收集实验对象人口学资料,进行相应的心理学检查,并使用SCL-90与MBI两项量表进行评估,统计干预前心理健康评估情况,向在院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现场填写并回收统计。而后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认知疏导(通理说服劝导) 组织入组护士定期开展讲座学习及自学基本心理学知识,了解心理健康标准,介绍健康行为,如对待生理/心理问题时的正确应对处理方式,树立对待心理健康正确的心理认知与行为认知;阐述角色适应中所涉及的职业特性、声望、个人情感、价值、医院人际关系、社会角色关系等,帮助护士正确的认识自身职业及社会角色特点;评估护士产生认知偏差导致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原因,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具有共性的问题组织团体培训,对特性问题与相关护士采用单独开导,可采用面质技术、解释技术、自我开放技术进行开导、启发、规劝,帮其恢复理性思考、换位思考,促使情绪稳定和行为改变。

1.2.2 行为疏导(放松调节) 利用想象放松、呼吸放松、注意力转移、适当休息、适当娱乐的方法达到身心放松、情绪平复的目的。在工作中安排休息室与休息时间,休息室内保持安静或可播放舒缓音乐,组织护理人员练习冥想放松法,深呼吸并想象美好的画面、回忆等,逐渐放松肌肉与心理[3]。可组织护士间自愿成立互助小组,推动组内成员相互分享放松经验,并进行相互的提醒、督促、鼓励及支持,可以组为单位适当开展业余时间的娱乐活动或户外运动等,在放松身心同时也可促进护士机体健康与体质建设。

1.2.3 情绪疏导(合理渲泄) 在院内为护理人员创造环境、条件,如设立情感宣泄室,以体恤共情、用心倾听的方式给护士倾诉、书写、哭泣或呐喊的机会;并建立心理咨询室,帮助出现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护士进行心理咨询以及心理辅导,让其能够将压抑的情绪表达出来,减轻或心理压力,消除倦怠;在护士宣泄完后由心理咨询师帮助其快速恢复平稳情绪,并推动正向心理、情绪的建立。

1.3 观察指标

观察入组临床护士在实施心理疏导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情况以及护理工作状态,分析其心理健康状况,并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通过统计学检验对比分析干预前后各项指标之间差异。生活质量情况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包括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分属于躯体化、焦虑、抑郁、偏执、强迫、恐怖、敌对、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以及其他共10个症状因子,统计各症状因子积分以及总分;每个因子针对受测者个体某一方面症状进行反映,综合各因子评分可以体现受测者的症状分布情况;某因子评分达到2分以上时表明在这一方面受测个体存有一定心理健康问题,作为阳性因子[4]。护理工作状态使用工作倦怠量表(MBI)进行评估:该量表包含3个维度,玩世不恭、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其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83、0.88、0.82;而在国内常模中各维度标准误为3.16、3.80、3.73[5]。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使用我院自制调查问卷,问卷包括20项护理工作内容,每项内容采用5级即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较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评分,问卷满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满意程度越高。在接受心理疏导临床护士所负责病区、科室内,于干预前后分别对在院患者发放573份和596调查问卷,全部回收并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通过对入组临床护士在接受心理疏导干预前后各量表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可知,干预前SCL-90量表评估中焦虑、抑郁、强迫、偏执、恐怖、人际关系敏感6个症状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常模,而干预后此6项症状因子评分均有明显下降,阳性项目数与总分也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入组临床护士心理疏导干预前后工作倦怠量表MBI评估情况

对比 分

时间 玩世不恭 情绪衰竭 个人成就感

干预前(n=148) 6.19±4.93 22.84±9.86 27.53±7.26

干预后(n=148) 3.50±0.54 13.17±7.08 35.24±6.82

表3 临床护士心理疏导干预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

时间 调查患者数(例) 满意度(%)

干预前 573 84.61±5.82

干预后 796 92.84±4.13#

#与干预前比较,P

3 讨论

随着我国近年来社会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极大的提高,对于医疗服务的需要与要求也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当下的医疗条件、环境及相关人力资源尚无法快速的适应、满足患者人群对相关服务的需求,这就造成医务工作者面临着沉重的工作压力与精神压力[6]。

在医院内与患者进行直接接触最为广泛的就是护理人员,也是大部分医护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因此护理人员是医院与患者解除的第一窗口,直接影响着患者对于医院及医疗服务的感受与满意程度,因此在工作过程中面临着更高的风险与更大的压力。同时具有独特生长环境的独生子女逐渐进入社会岗位,而其应对复杂人际关系、不良生活事件能力的不足也加大了工作中的风险与压力[7]。

相关资料表明,在各科室护士中,急诊科、精神科以及ICU护士所承受的压力相对更大,其心理状况健康程度也相对较低[8]。而对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恐惧、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等,其中焦虑与抑郁发生情况尤为显著[9-10]。而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导致护士情感资源消耗过量,精力丧失、多处于疲惫状态,对待工作失去热情、满意度较低,这也直接导致护士对待工作多采用消极方式,对待患者也多带有冷漠、疏远的态度,严重影响了护理服务治疗与患者的满意程度。

SCL-90症状自评量表应用于对单体特定时间段(一周)内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11]。本文通过对我院部分护士在开展心理疏导干预前后进行SCL-90自评量表评估,发现干预前该量表评估中焦虑、抑郁、强迫、偏执、恐怖、人际关系敏感6个症状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常模,而干预后此6项症状因子评分均有明显下降,阳性项目数与总分也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MBI工作倦怠量表由美国两位社会心理学家联合研发,应用于对不低于16岁的各行业人群进行工作状态的检测,具有高度的内部一致性以及良好的信度与效度;起初3个维度为去人性化、情绪衰竭与个人成就感,现在演变为玩世不恭、情绪衰竭与成就感低落[12]。在对笔者所在医院护士开展心理疏导干预前后实施MBI量表评估发现,干预后MBI量表三个维度评分相比干预前均明显改善;且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通过对护士进行心理疏导,可以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情况,消除其工作中消极心理、提升护士职业认同感和护理工作质量,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促进病人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临床上也具有理想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陆红,童玉芬.门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91-793.

[2]游萍.夜班护士心理健康调查及解决措施探究[J].医学信息,2013,12(26):144-145.

[3]陈慧,侯仕彩,牟静,等.心理疏导对实习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9):19-20.

[4]丁菁.地方传染病医院优质护理对护士工作压力-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影响[D].太原:山西医科大学,2012.

[5]陈琼妮.威廉姆斯生活技能训练对ICU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D].长沙:中南大学,2010.

[6]刘庆芬,周晓燕,邱伟芬,等.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4,11(1):61-62.

[7]董杰,陈广华.内科新上岗护士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1,9(31):62-63.

[8]周远远,周太成.广州地区神经外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J].广州医药,2011,42(6):66-68.

[9]许安会,刘璨.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实习护士心理疏导效果探讨[J].医学信息,2013,12(11):346-347.

[10]屈辉秀.企业医院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0,16(3):64-66.

[11]李筱芹,肖昌慧.不同气质类型本科护士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75-78.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8

摘要:当前,影响学员心理健康的因素逐步增多,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明显增加,精神疾患带来的危害不断增大,保持心理健康的需求快速增长。本文就当前军校学员心理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笔者维护学员心理健康的几点想法。

关键词:军校学员 心理健康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据调查统计显示:33.3%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其中6.6%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问题,2.2%的人曾有过轻生念头;在心理咨询中也常发现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逆反心理等类型的心理问题。严酷的事实令人警醒,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雪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教育和疏导做为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一、军校学员常见心理问题的类型

当前,由于学员成长经历、年龄特征、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心理问题的类型相对比较集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恋爱情感困扰。军校学员因恋爱、情感问题易陷入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重者则痛不欲生,寻死觅活,甚至导致精神失常、自杀等严重后果。当前大学生因恋爱、情感引起的心理问题占心理问题数量的70—80%。

二是学习压力导致。由于不能很快适应大学教学方式或因专业不对口等问题产生心理压力,表现出厌学、紧张、自卑等消极的心理状态。

三是交往压力引发。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导致与同学的关系紧张,导致相互误解、讨厌、反感和敌视,引发不良情绪。

四是环境不适产生。新学员要面对离开家乡和父母而带来的孤独感,缺乏生活的依靠、感情的寄托、心灵的慰藉,产生孤独、焦虑、不安、沮丧等心理。

五是理想现实落差引起。学员普遍认为军校生活应该轻松浪漫,充满诗情画意。但现实并非如此。他们失落感顿生,对现实的不满,心理冲突加剧。

六是性心理焦虑激发。青年学员的性心理充满矛盾,性的焦虑普遍存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导致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表现出矛盾的行为与心态,如性压抑,单相思等。

二、维护军校学员心理健康几点设想

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的组织领导,切实把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纳入到党委议事日程,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有计划地安排好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工作,提高全员对心理知识的掌握,增强自我疏导的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小组

学员管理单位可以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学员心理健康教育疏导工作,协调解决在心理教育疏导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指导各学员队的心理咨询联络员的选拔,并负责最后的把关和任用;负责对学员队干部和心理咨询联络员的培训,提高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与心理咨询中心的联系,掌握学员存在心理问题的类型,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和疏导工作;负责相关制度规定的建立与执行,并根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整和修改;

(二)设立心理咨询联络员

要在学员队设立心理咨询联络员,选配优秀骨干担任。要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择心理素质好、学习成绩优、人际关系融洽、综合素质过硬的骨干担任。制定心理咨询联络员工作职责,及时发现心理问题的人员,并进行谈心疏导,对于超出能力范围之外的,建议其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负责发现应激心理危机,及时控制局面,请求领导协助处置;工作情况定期向上级汇报,紧急情况随时报告;必须做好相关人员信息的保密工作,离任时搞好情况交接,学员毕业后相关资料统一销毁。

(三)开展心理学知识培训

对学员队领导和心理咨询联络员(思想工作骨干),要系统开展心理学知识和心理咨询方法、技能的学习培训,由学员大队统一组织,请军地专业咨询人员协助。培训活动以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引发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和应激心理问题的处置原则等为主要内容,使干部和心理咨询联络员提高发现心理问题的能力,掌握一般心理问题的疏导方法,了解应激心理问题的处置原则,能更好地解决学员的心理问题,提高学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因心理问题给教育训练、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影响。

(四)畅通信息掌握渠道

学员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性格特征、婚恋变化、学习困难、重大变故等都可能诱发心理问题的产生。要通过谈心、查阅档案、骨干座谈等形势,了解学员的全面情况,认真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档案。对可能引起情绪波动、影响身心健康的重大事件和挫折经历做到心中有数,做到重点关注,有针对性地做好谈心疏导工作。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请求领导或心理咨询师协助解决。

(五)建立家长联系制度

起草《致家长的一封信》,介绍心理问题的表现特征、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心理问题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每学期学员通报学习情况和工作表现,建议家长将其家庭出现的亲人病故、婚姻变故、天灾人祸、下岗失业、婚恋受挫以及其他可能影响学员心理变化的重要信息,及时与学员队干部沟通,便于学员队干部及时准确掌握学员家庭重大变故,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六)建立谈心登记制度。

学员队干部调整变动频繁,4年在校学习期间,可能有多次的干部调整变动,在交接工作时很难把所有情况交代清楚,造成对学员思想掌握有遗漏,新任对干部掌握情况不全面。为此,我们要建立谈心制度,发放统一格式的登记本,规范登记内容。记录本要详细记录谈心时间、地点、谈话原因、发现的主要问题、采取的处置方式、谈话效果评价等等,谈心记录的电子版报学员旅备查。在学员队干部工作变动时,学员旅领导监督交接思想情况记录本,交接不完整的,不允许到新的工作岗位报到。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9

1资料与方法

1.1方法

1.1.1护理干预组织8名医护人员成立护理干预小组,其中包含5名护士,3名医生。主要内容包括:①对病人进行为期4个月的护理干预,每周至少要进行3次上门指导,平均时间为40min。指导的主要内容有:钙剂的正确补充、适当运动及健康饮食等,遇严重情况可适当运用药物治疗。饮食护理,正确的饮食对于骨质疏松症病人来说非常重要,护士应做好病人饮食护理指导工作。要注意钙质和维生素D的补充,钙每日摄入量应保持在1000mg~1500mg,多食用奶制品(酸奶、牛奶等)、新鲜的蔬菜(如油菜、荠菜等)、新鲜的水果,不能暴饮暴食,应该少食多餐,从而促进食物的吸收;心理护理,护士应积极与病人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病人心理问题,针对具体的情况给予护理干预,例如介绍疾病的具体情况,使病人减轻心理负担。②要经常性地为病人讲解骨质疏松症的注意事项,向病人发放防治的纸质宣传资料,让病人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及习惯,能够正确购买及使用药物[6]。骨痛护理,症状较轻者可进行推拿、热敷等,症状明显者,应尽量减少活动,必要时可给予止痛药。在治疗的同时,可播放温柔的音乐,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减轻疼痛感。③向病人宣传正确的运动方式和时间,让病人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运动指导,护士应指导骨质疏松症病人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时间不能过长,防止诱发其他的疾病。

1.1.2药物治疗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替代疗法、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二磷酸盐类等。

1.2治疗效果标准[7]在临床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4个月以后,对病人生活质量是否改善、骨折发生率以及遵照医嘱率等进行评价,其生活质量通过生活质量(QOL)测评表评价。具体内容:焦虑及抑郁心理状态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社会活动能力评分。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对实验中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独立样本R×C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定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按α=0.05的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钙质由骨骼往血液净移动的矿物质流失现象,骨质量减少,骨骼内孔隙增大,呈现中空疏松现象,速率取决于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活性的消长。骨质疏松症是一种系统性骨病,中老年人易患。以慢性腰背疼痛,甚至畸形、骨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全身性骨量减少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是以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骨矿成分和骨基质等比例不断减少,骨质变薄,骨小梁数量减少,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骨代谢障碍的疾病。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通过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可知,阳性骨折家族史、身材大小、种族、肤色、性别以及老年人等因素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骨质疏松症还与本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的联系,例如牛奶过敏、喝咖啡过多、缺乏运动、缺乏维生素、缺钙、过量饮酒以及过量吸烟等,都是引起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骨质疏松症的根治方法,如果病人出现骨折,那么需要很长的时间来进行治疗,并且治疗的过程也异常复杂,因此,预防骨质疏松症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存在骨质疏松症早期症状不明显等情况,导致潜在骨质疏松症病人去医院就诊率低,并且由于少数病人对该病的了解不够,缺乏相关的知识,导致住院率较低。

目前骨质疏松症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有副反应,并且不能根治。因此,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该重视预防工作,加强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要对骨质疏松症病患所有的诊治进行整理分析,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对不同情况的病人进行不同的护理干预。同时,向病人宣传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诊断知识以及相应的自我护理方法,让病人对于疾病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运动指导等。健康教育根据病人的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爱好、生活习惯等人群,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从生理、病理等角度帮助他们了解预防、发病机制和康复问题,有利于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调动机体内在的抵抗力,积极配合治疗。所以对骨质疏松病人健康教育和护理干预,选择有一定临床经验,并且熟练掌握骨质疏松症相关医学知识及健康教育方法的护理人员担当护理干预。在治疗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心理变化、知识掌握情况,并定期随访。从而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对病人进行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后,我们可以看到,病人的血钙、血清磷酸酶以及肌酐值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这说明病人的体质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这对于骨质疏松症病人的治疗以及恢复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在进行护理干预以及健康教育后,病人的生活能力以及心理情况等众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多进行户外运动,多晒阳光,有利于体内生成更多的有益元素以及促进钙吸收,改善骨质,降低新发骨折率。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两组新发骨折率、生活质量评分、生化检测结果等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张永良等对骨质疏松症治疗研究所得到的结果一致。因此,笔者认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护理干预治疗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相对仅使用药物治疗新发骨折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优于后者,并且此种联合疗法具有更多的优点,例如护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起到了不同程度的作用,能提高医疗质量,让医院的管理更加完善,使医院诊断治疗的每项临床数据达到标准化,最大限度地节省医疗资源,改善病人生活质量,降低病人经济负担,防治骨折发生。综上所述,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治疗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来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能够缓解病人的痛苦和改善治疗效果,降低病人的就医成本,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作者:区彩琼 麦娴静 林伟文 单位: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10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内涵

(一)人文关怀

“人文”在古代中国特指礼乐教化,《易?责》中记载:“文明之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突出强调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与追求。当今“人文关怀”中的“人文”则吸取了西方人文主义思潮中“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需要、追求人的自由解放”的进步含义。1987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曾把“关怀”解释为“等同于关心”,其实较“关心”而言,“关怀”更具高程度、努力性和价值指向性,关怀者在关怀过程中要考虑被关怀者的感受和关怀的实际效果。

随着和谐社会理念和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人文关怀被广泛运用到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领域。现代意义的人文关怀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个性及其社会特征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现实状况的关注,即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境遇的关注、对人的权利和价值的尊重、对人类发展前景和历史命运的思考。本文认为人文关怀是以人文精神为精神内核,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教育人、引导人和塑造人为出发点,侧重对人的生命、人的价值的关注,对人的权利的尊重和捍卫,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提升人的个性、人格和生存意义的一种重要实践行为。

(二)心理疏导

“心理疏导”源自心理学概念,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疏导指“心理疏导疗法,在心理治疗领域应用较为广泛,指设在医疗机构中,由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专家,运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相关技术和理论,对有心理障碍的个人或集体进行疏通引导,实施心理咨询或治疗,以缓解或消除求治者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促使其人格向健康、协调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疗心理疾病、促进心身健康的目的。”1比较广义的概念,即心理、观念或思想方法层面上的“疏通”和“引导”,它不仅仅从心理咨询意义上来讲,更是从社会关系、思想方法意义出发,并广泛运用于教育和管理领域。本文从比较广义的内涵总结心理疏导,即遵循人的心理活动形成与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共情、支持和相互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创造有利条件,让其充分表达,从而合理引导、帮助人们理顺心理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选择正确行为方式的一种方法。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产生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思想意识。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国际国内的宏观环境、当代主体的思维意识特征、社会要求、自身的发展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跨越国家地域和政治、经济、文化界限,需要更加增强人的开放意识与兼容态度;处于多元文化与多样价值观的影响下,更要有坚定的爱国情怀;面向国际竞争,更加需要竞争的勇气和世界眼光;走向国际舞台,更加需要对人类大家庭的热爱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培养适应国际市场的道德要求与规范,加强职业道德训练。”2 “21世纪高等教育的总体趋势为:教育理念由知识中心观向智慧中心观转变;教育内容从重视科学教育向提倡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教育目标从知识和能力培养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向发展;教育方法从注重向学生传授大量现存的观点、原理和知识向培养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3

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重专业教育,轻素质培养,重共性教育,轻个性培养,重形式,忽视实效等弊端,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避免。面对21世纪的国内外形势,我国高等教育应在保持本国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合理科学的教育理念,达到适时又可持续的发展目的;在科学网络迅猛发展的时代,坚持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贯通;在追求知识与人才的时代,努力探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适应当今世界对人才能力和素质高度综合的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顺应了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外在需求和人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把教育对象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终极目标。通过对学生的关爱,营造和谐的教育氛围,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不断提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度,促进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坚持把落脚点放在满足人的精神发展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培养具有自我选择、自我拓展和自我建树功能的全面发展的“世界公民”,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必将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三、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对策和建议

(一)树立科学人文关怀理念,深入理论研究

理念是行动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人文关怀,教育工作者就要转变教育观念,转向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中心的人文关怀教育理念上来,即以人为本。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视野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激发其主体发展欲望和追求崇高的自觉性,创造自主发展空间以展示独特的个性优势,彰显能动性与创造性。强化人文关怀角色意识,教育者要把自己定位为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关爱者、成长成才的引导者和思想教育的服务者,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以情动人,始终以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为己任,主动完善关怀者真善美理念的理性自觉,以理服人,自觉修养德行、求真务实、服务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务实的工作作风和优秀的个人品格影响学生,发挥教育中的人格魅力。为此,高校也应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领导工作,加强对教育者的思想教育和作风教育,深入对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论研究,并开展各种活动强化教育者的关怀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引导性。

(二)树立科学教育目标,完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人,其目标应是培养“完整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主要表现为德才兼备、知识结构合理、知识与能力协调、身心健康、持续发展等。“应以尊重、关心人的需要,特别是精神需要为基本特点,以不断提升人的精神品位、丰富人的心灵世界为价值取向,以唤醒人的主体意识和塑造独立人格为本质特征,以培养人的伦理情操、完善人的道德境界为核心内容,以建构精神家园、引导人的终极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4。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既相对稳定又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体系,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第一,紧密结合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进程,结合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新实际,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的思想理论阵地。第二,搞好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其法制观念。加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以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为落脚点。第三,积极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责任教育、生命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生命观和幸福观。第四,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指导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科学分析就业形势,设计人生规划,在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和精华的人文素质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思维方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

在新形势下,探索和寻求富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意蕴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方法。如:其一双向交流的教育方法,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交流,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形成双向对话模式,达到主体间的深层次沟通;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育活动的立体渗透,即教育对象为主体与教育者为主导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独立性的思维和创造性的能力。其二情感体验法。对高校学生而言,主要可以通过自然世界、现实世界、艺术世界三大范畴中获取情感体验,培养自己的感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路径主要有:融入大自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触摸大自然和历史风物,感受多元文化;创造文化情境,情与境有机地结合,在情与境中,启迪心灵,升华情感;开展校园审美活动,如艺术节、艺术团、戏剧社等。其三心理咨询疏导方法。通过咨询指导、精神渗透、情感沟通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论理、感化、启示、美育、行为等疏导,真正把学生的思想和言行疏通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三)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建设

首先,建立畅通信息反馈机制。建立书记、校长、教务长等实物信箱和网络信箱,确保学生的意见有处提;全方位收集学生所提出和反映的信息,给与解决和指导;加强信息反馈,发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的作用,对学生发生的情感变化、思想困惑、行为混乱等信息及时上报;及时合理进行反馈调节,成立校一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调小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形成“统一协调、多管齐下、分工明确、各司其职”的工作机制。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11

【关键词】高中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107

高中阶段被公认为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最为重要的阶段,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生的中学学习将告一段落,继而开启大学学习生涯。同时,在这个阶段学生可能会迎来自己一生中最叛逆的时期,并且面对的学习压力也是最重的。正是因为高中阶段学生发展与学业要求的特殊性,导致了许多学生出现了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问题,包括学习压力的缓解等。应对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要做到及时疏解,就需要学生自己、家长、朋友、老师的共同努力,但与疏解心理问题相比,防患于未然,杜绝心理问题的发生显得更为重要。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提出了相对应的应对措施。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一)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对该课程不重视

很多高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够重视,甚至很多学校在初中都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到了高中,由于学习压力和应试压力的增加,很多学校因此取消了该课程。而部分学校虽然依然保留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却对该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现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那么即便其他学科学得再好,于他们的成长和健康发育都是有害的。心理问题没有大小之分,只有提前发现心理问题并及时处理,才能防止学生的心理问题进一步严重或影响到他人。

(二)缺乏心理学专业教师

当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缺乏专业老师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学校正是因为没有专业的老师而没有开设这门课程,而部分学校让其他教师兼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这种现象更加普遍,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是班主任的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纳入到班会中,虽然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定的帮助,但无法替代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老师捕捉学生极其细微的心理活动,从而做出应对措施,如果缺乏专业的老师,兼职老师不懂得心理学知识,很有可能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不仅没有疏通学生心中的郁结,反而进一步刺激了学生的心理。

(三)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单一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学校还应该有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这不仅仅是针对学生,部分教学压力大的老师也可以合理利用心理咨询室来缓解压力。而就学生而言,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生理发育正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和逐渐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心理问题,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一个老师对应几十名学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心理健康教育,也难以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在认真听讲。所以除了课堂教学外,还需要学校采取其他的办法来配合老师的教学,其中包括硬件上的配备,诸如建立心理咨询室,还要包括结合多方的力量,包括家长、同学等进行联合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引起重视

对于部分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校必须要引起重视,我国几乎每年的高考季都会发生考生跳楼自杀或是与父母吵架离家出走。这些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学校没有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疏导,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第一步,应该是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部分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反而让心理健康教育的课时被其他学科的老师占用,对于这类现象,学校应该进行严处,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应该占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如果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繁重的教学任务只会加重他们的心理疾病,最终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二)进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对老师进行相关培训

想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建立起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只有专业的老师才能够给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才能疏解学生心中的郁结,降低心理问题出现的几率。其中,招收专业的老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于学校感兴趣的老师或有天赋的老师,要进行专业培训,以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训可以选取两个办法,一个办法是让老师到高校深造,学习相关知识,另外是请心理学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老师参加讲座并认真学习。相比之下,第一个办法虽然较为繁琐且成本较高,但老师深造之后,专业性程度更高;第二个办法比较简单实用,但只能应对一般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学生、家长、老师、社会的力量

应对当前我国高中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结构单一的问题,主要解决措施有两个:一是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由专业的老师担任心理咨询老师。这一个办法比较被动,主要是等学生上门咨询,但对于部分比较害羞、不愿和老师接触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二是结合多方力量,包括同学、家长、社会的力量进行心理疏导。很多老师会忽略同学的力量,但事实上,如果一位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最先知道的应该是和他最为要好的同学。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要出面,但是要私底下教这位同学该如何进行简单的心理疏导。学生对自己的同学没有过多的戒备心,如果专业的老师教学生对自己的同学进行心理疏导,其效果比老师直接参与或家长的直接参与要好得多。除此之外,家长和社会方面也应积极参与,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

高中生心理健康疏导范文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疏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在接受了心理疏导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变得更加有效果,也满足了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诉求,增进了师生的沟通交流和情感。通过实践证明,心理疏导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正面和直接有效的方式方法,体现了通过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获得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价值。

心理疏导方法具体实施多种角度

1.提倡以大学生为教育和疏导的主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心理疏通方法,应将大学生视为疏导的主体,给以其主体地位,教师应积极贴近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学习状况,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差异性,尊重和关爱大学生,通过引导帮助大学生认识自身的真实情况,有针对性地服务大学生,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心理需求,同时引导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的心理调节,促使大学生全面发展。

2.营造良好的心理疏导氛围和校园环境

高校应该重视大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能够为大学生创造适合学习和生活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在具有人文精神的校园氛围下,能够培养大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和陶冶情操。大学校园的宽松自由和包容的文化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构建了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疏导的校园环境应该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体现时展的精神面貌,促进和谐文化氛围的孕育。这样促使大学生能够以和谐的理念来处理各种问题,消解各种矛盾,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作用。同时,高校应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生精神,通过这种科学精神的追求和信念,真正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而形成无形的精神力量,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稳定性的正面积极的影响。高校应设立心理健康主体的网站平台,加强大学生获取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案例的信息资源,活跃大学生对心理知识的互动交流。

提高心理疏导的服务意识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和提高对大学生心理疏导的服务意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在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帮助大学生解决生活的困难,如积极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兼职工作和助学岗位,这样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与此同时,高校还应为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和企业实习的岗位,这样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奠定基础和经验,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学习能力。这样就将大学生的学习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促使大学生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

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应进行危机干预,教师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后,针对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服务,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的服务,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此开展预警和心理危机的干预[2]。这样能够提前进行预防,并且控制大学生心理状况产生不良发展,从而实现大学生有效的沟通,为大学生提高心理倾诉和心理缓释的机会。因此,高校在构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后,就能够有效帮助陷入心理困境中的大学生走出心理障碍,回归到和谐和积极的心理状态。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未来成才奠定了价值观的基础,教师引导和培养了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然而,大学生由于激烈竞争带来的心理压力和困惑需要进行心理状态的转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了教师的关注,在此情况下,教师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这样才能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应相融与互动

心理健康问题表现为人能否对自我和外界世界有正确的稳定的心态,并且能够进行自我调控,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正确审视自己和评价他人,不存在人格缺陷和心理障碍[3]。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针对个性化的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需求,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有利于健全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相融与互动现象,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内在品质[4],共同促进大学生正确的认知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大学生高尚的品质需要以心理健康为基础,心理健康需要通过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两者之间互相渗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了科技人文内容,并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以及社会的利益关系,促使大学生的内在心理要素和外在行动要素相统一。这些依赖于大学生的内在情感的认知与升华的心理活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维度

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的现实情况,高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这样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了不同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空间,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5]。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切入点,成为提高师生教学互动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