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心理暗示的方法

心理暗示的方法

时间:2023-09-18 17:35:32

心理暗示的方法

第1篇

关键词:暗示;竞技状态;影响

前言

在运动竞赛中,暗示作用会使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映和变化,继而影响到竞技水平的发挥。本文探讨暗示在运动竞赛中对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影响,运用暗示在竞赛中的积极作用,以保持运动员良好的竞技状态。

1、暗示概述

暗示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我国学者时蓉华把暗示定义为“在无对抗条件下,某种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法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日本千叶康则认为“以一般脑机能为基础,语言介入其中,行为因之发生,对这种情况不妨称之为暗示。”暗示对人的生理及心理作用也早已被一些生理和心理学家的实验所证明,如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克斯和谢布鲁做过的著名的“视觉悬垂”实验等。

2、暗示对运动员的影响

在运动竞赛中,成功的暗示可以鼓舞士气,增强信心,对比赛产生安全感,失败的暗示致使运动员情绪产生波动,自信心下降,继而影响到运动员体、技能的发挥和战术的运用,最终影响到比赛的结果。

2.1 他人暗示的影响

所谓他人暗示,就是指在交往中,由个人或团体(或集体)向其他人或集体发出的暗示,把一定的概念、信念、意见、判断、行为准则等灌输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中,它是为别人指明方向,推动人们去做一件事或完成一个行为,同时阻止人们去干其它事情,它促成或抑制人们在各种活动中利用潜在的体力和脑力。在运动竞赛中他人对运动员的暗示主要来自观众、教练员和队友三个方面。

2.1.1 观众暗示的影响

观众的临场感受、情绪反映以及表现出来的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喝彩、助威、奚落、起哄等)的变化构成了体育比赛的观众氛围,对运动员形成了一种环境暗示。运动员在这种环境作用下,不同神经类型和心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映。一些心理素质好的运动员能在观众的“喝倒彩、奚落、叫骂、起哄”下,做到临危不乱,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稳定性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比赛中,其技术水平能正常发挥。相反,有些运动员在这种环境暗示作用的影响下,兴奋性降低,对比赛失去信心,比赛中精神不集中,技术动作变形,成绩不尽人意。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加强比赛现场模拟训练,营造多种比赛氛围,使运动员能够适应不同的比赛环境。

2.1.2 教练员暗示的影响

在比赛中,教练员的临场指挥对比赛获胜甚至起着关键的作用。赛场上,教练员的一个手势,一种表情,一句话都会对运动员产生暗示作用,使其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因此,在运动场上教练员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比赛形势,做出合适的动作、表情和语言,万不可使运动员思想情绪受到不良影响。

2.1.3 队友暗示的影响

在体育比赛中特别是集体项目比赛中同伴之间的暗示作用是非常大的,同伴之间常常通过不自觉的动作或语言给同伴以暗示作用,使同伴的心理发生变化。比如队员通过一个手势,一种眼神等默契“语言”给队友以暗示,来进行各种技、战术配合,这种默契“语言”使队员间的配合出神入化,暗示的积极功效在比赛中发挥的淋漓尽致。相反,队友的暗示也有起消极影响的时候。比如,一个队员失误了,队友给予的不是鼓励、安慰的语言或表情,而是挖苦、嘲笑,这样会对这个队员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影响,运动技、战术会更加发挥失常。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加强队员之间的团结和队员之间“暗示”配合,使他们在比赛场上能够运用自如。

2.2 自我暗示的影响

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自我暗示能够提高运动的稳定性和成功率。比如在比赛中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运动员可以借助一些套语,通过默念和想象,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例如“我能行”、“我很棒”、“我发挥的很好”等,通过积极、肯定的暗示语言,振奋精神,唤醒斗志,使比赛发生逆转。相反,若比赛成绩大大好于赛前预期目标或处于领先的境地,运动员就容易沾沾自喜,产生麻痹松劲的思想情绪。这时运动员要通过一些如“集中注意力”、“安静、小心”等暗示语言,使比较浮躁的情绪稳定下来。因此,在平时,教练员要加强对运动员进行自我暗示的心理训练。

转贴于 3、运用暗示方法的注意事项

3.1 语言暗示

暗示语有积极、肯定的,也有消极、否定的。只有积极、肯定的暗示语才能激发运动员的心理潜能,极大调动运动员的生理能量。在运动比赛中教练员与运动员都要自觉运用积极、肯定暗示语,避免消极暗示语。语言暗示要间接明了、通俗易懂,便于及时传递,方便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明白教练的意图。

3.1.2 暗示语应该多考虑比赛的过程性问题,少考虑结果性问题

赛场上,运动员紧张不安,不是来自比赛本身,而在于对比赛结果产生的想法。因此,缓解紧张心理的办法就是消除这种想法,诱导到单纯比赛和情绪稳定的心境中去,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比赛上,才能发挥出色。

3.1.3 暗示语的语调

暗示语应采用中音或低音进行,而且要求发音清晰,节奏缓慢,音调要适当拖长。因为受暗示者对暗示的语言信息具有较高的反映性。

3.2 动作和表情暗示

在竞赛过程中,除了语言暗示外,常见的还有动作暗示和表情暗示。尤其在比赛过程中,教练员在场外经常通过眼神、动作来提醒运动员注意什么和去做什么,但在传递暗示的过程中,教练员经常把无意识的表情暗示传递给运动员。尤其是运动员发挥不理想时,教练员的消极表情(焦急、生气等)无意的传给运动员,致使运动员心理更加紧张。因此教练员在暗示过程中始终保持自信的表情。

3.3 暗示训练与其他心理训练方法相结合

实践证明,在运动竞赛中,多种心理训练方法结合运用,效果会更好。例如,在即将到来的比赛前面,你产生了过于紧张的心理状态,这时,你如果采用暗示方法和想象训练方法相结合,采用暗示语“我现在很放松”“镇静”“我状态很好”,想象自己最近取得成功的一场比赛的情景,体会当时比赛的感觉。因为这样会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

3.4 暗示训练应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

心理技能训练必须经过千百次的系统练习,才能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发挥效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应该注意把心理训练和技术训练、战术训练相融合。暗示训练作为心理训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平时的训练中,反复加以运用。

4、结论

(1)在运动竞赛中影响运动员的暗示主要有二个方面:一个是自我暗示;另一个是他人暗示,如来自观众、教练员和队友等几个方面。

(2)在平时的训练中,多用积极、肯定、明了的暗示语训练运动员,运用暗示方法的要点和技巧,使暗示方法的作用在运动竞赛中得以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第2篇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心理暗示教学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心理暗示教学法的概念,并分析了心理暗示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应用时的常见特点(开发性、易接受性、愉悦性、多意义性),然后又据此提出了提升心理暗示教学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成效的几点建议,即:应重视任课教师的权威效应、重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以及注意愉悦的教学氛围的营造三点。

关键词 心理暗示教学法 网球教学 高校 教学建议

在高校网球教学过程中,很多任课教师过分重视学生的技术学习和技术训练情况,因此,常常关注的是学生的体能水平和技能水平,却忽略了学生的心理状况。而与此相对应的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所开展的网球教学训练活动也就同样较为少见,以致于教学活动较为单一枯燥,成为了影响高校网球教学成效的顺利提升的常见问题之一。而心理暗示教学法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合理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转变学生的内在要求,从而减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心理负担,进而起到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成效的效果。因此,本文就针对心理暗示教学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心理暗示教学法的概念及内涵

心理暗示教学法实际上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心理暗示的手段,间接地刺激学生的潜意识,从而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表现产生影响,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转变学生的内在要求,进而实现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信息传递的一种方式。

心理暗示教学法应用于体育教学时,通常呈现出开发性、易接受性、愉悦性、多意义性等几方面的特点,在将其应用于高校网球教学的过程中也不例外。其中,开发性主要指的是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来激活大脑接受教育的潜力,激发出学生接受教学知识的潜能;其次,易接受性。易接受性,主要指的是心理暗示教学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更符合学生的个性心理,更有利于师生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因此,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学生更易于接受。再次,愉悦性。愉悦性则主要指的是在利用心理暗示教学法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更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更有助于寓教于乐的实现;最后,多意义性。多意义性指的是在将心理暗示教学法应用于体育教学活动中时,能够通过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感觉、知觉、思维、意志等多个方面产生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个好、身心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提高心理暗示教学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成效的对策建议

(一)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时,应重视任课教师的权威效应

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时,要确保心理暗示教学法作用的有效发挥,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暗示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而在高校网球教学中,暗示者就是网球任课教师,权威性,则是指的任课教师在经过一定的时间验证后,所获得的学生的尊敬和学生对其所具有的信任感。

网球任课教师要具备实施心理暗示教学所需的权威效应,在日常的教学训练中,就必须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仪态言行。除此之外,还要注意不断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提升,通过高水平的专业能力和执教能力、丰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产生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并由此树立自身的权威性。以期能够在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开展高校网球教学时,通过权威效应的充分发挥来提高暗示信息的有效性。

(二)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时,应重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时,和谐的师生关系其顺利得以实施的保障,也是影响其能否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在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时,其中的心理暗示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正面的、积极的、诱导性的教育方式。被暗示者(也就是学生),必须要对暗示者(也就是此处的网球任课教师)具有充分的信赖才能在暗示活动中获得启发和感染,并做出相应的反应和反馈,而要实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在任课教师和学生两者之间必须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要确保心理暗示教学法在高校网球教学中的高效运用,就必须要重视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构建。

而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训练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保持和蔼亲切、平易近人的教学态度,这样就能够大幅降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其次,任课教师还要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坦诚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以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以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因角色不同而带来的心理差异,进而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目的;最后,任课教师还应注意改变传统的,以任课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开展高校网球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引入平等、民族的教育教学思想,以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心理暗示教学法的顺利实施创造所需的条件。

(三)在高校网球教学中应用心理暗示教学法时,应注意愉悦的教学氛围的营造

同样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学情境和教学氛围中应用时,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对于心理暗示教学法来说尤其明显。心理暗示教学法,主要利用的是通过心理暗示激发学生心理潜能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氛围和教学情境更为敏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更有利于学生对于暗示信息的吸收和利用。因此,在利用心理暗示教学法开展高校网球教学的过程中,网球任课教师应重视愉悦的教学氛围的营造,通过音乐、颜色、环境布置等多种方式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为心理暗示教学法高效应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郭炳德.念动训练与心理暗示相结合运用于高校网球训练中的实验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06).

[2]王宝霞.高校网球课的教学方法及其对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04).

第3篇

关键词: 暗示 暗示教学法 心理学

一、引言

暗示法是由保加利亚精神病医学家和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扎诺夫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创立的。暗示法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教学方法,自创立以来就引起激烈的争论。本文就暗示法的心理基础进行探讨,以此评析暗示法的价值所在。

二、暗示法简介

暗示法强调通过暗示,开发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潜力,激发高度的学习动机并创造最佳学习条件,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活动结合,让学习者在放松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心理状态下进行高效学习。其创立者罗扎诺夫还进一步针对以往教育中所存在的不符合人的生理、心理功能的做法,提出教学中充分考虑到心理、生理规律的三个原则:第一,学习活动应由整个大脑组织参与;第二,教学中的分析与综合应同时进行;第三,学习者的意识过程和超意识过程应同时地、不可分割地进行。暗示法总的说来就是通过各种暗示手段充分调动一切积极的心理生理因素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暗示法的心理学基础

1.暗示的概念

暗示,《心理学大辞典》上是这样描述的:“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暗示作用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抵制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2.暗示的种类

暗示按其对人的身心的影响作用不同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顾名思义,对人的身心产生积极作用的暗示,称为积极暗示;对人的身心产生消极作用的暗示,就称为消极暗示。俄国著名学者别赫捷列夫认为暗示性是每个人都具有的一种现象,是人类心理方面的正常特性。暗示也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暗示。他暗示是指将某种观念给被暗示者;自我暗示是指自己把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使情绪与意志发生作用。暗示和自我暗示常常是相互伴随的,积极性的自我暗示和消极性的自我暗示在生活中也是随处可见的。

3.暗示的作用

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让10个人穿过一间黑暗的房子,在他的引导下,这10个人都成功地穿了过去。然后,心理学家打开房内的一盏灯,在昏暗的灯光下,这些人看清了房子内的一切,这间房子的下面是一个大水池,水池里有十几条大鳄鱼,水池上方搭着一座窄窄的小木桥,刚才他们就是从小木桥上走过去的。当心理学家再次问还有谁愿意再次穿过这间房子的时候,没人回答。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进行了一次实验,这就是后来享誉全球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罗森塔尔效应成功的原因何在,即空话是怎么变成事实的呢?分析起来,只能是暗示产生了神奇的力量。教师把心理觉察当作权威,接受了心理学家的暗示,从而对被指定的学生产了深切的期待,期待他们“将在学业上有很大进步”“他们将表现出智力上的成熟”。教师接受暗示后,态度和行为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他们的改变也影响到学生,学生更多地接受肯定的评价,于是,他们的自我暗示发生作用,暗示自己朝着老师指定的方向努力,因此,预言也就变成了现实。

4.人为何容易接受暗示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人很容易接受暗示,为什么呢?关于“自我”进行决策和判断的心理过程的论文指出:人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是“自我”在综合了个人需要和环境限制之后作出的。但是,人不是神,没有万能的自我,更没有完美的自我,这样一来,“自我”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对的。“自我”的部分缺陷,就给外来影响留出了空间,给别人的暗示提供了机会。但是,外来影响空间的存在,以及易受暗示的机会,只是暗示成功的一个条件。另外一个条件,也是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受暗示者必须存在着对外来的暗示的自卑,即觉得自己不如暗示者,觉得暗示者比自己高明,自己应该向其讨教,自己必须接受暗示者的影响。其实,这样的暗示作用,在本质上,就是用自己认为比自己强的别人的指挥代替或者干脆取代自己的思维和判断。

5.课堂上暗示法是怎么进行成功的心理暗示的

第一,权威的教师形象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作为心理暗示的实施者,必须有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在敬佩、信任的情感体验中产生崇拜感,从而树立起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另外,心理暗示要在无对抗、无批判、无抵制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建立和维持与学生融洽协调、相互依赖的关系。

暗示法里讲到两个概念:威信和稚化。威信是指教师的威信和信息来源的威信;稚化指把学习者看作是小孩,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好像家长与孩子的关系,由教师组织他们参与各种对话、游戏、唱歌、体育;扮演各种角色,形成轻松愉快、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气氛,使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自信和自发性。教师威信对形成稚化的气氛又起重要作用,而威信与稚化结合,再加上音乐的运用,就形成了一种在放松和平静中全神贯注的心理状态,学生对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信息会全心全意地去接受,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乔治・罗扎诺夫经过长期探索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最佳的学习状态,这种状态出现于“心跳、呼吸频率和脑波流畅的同步之时”,此时身体是放松的,而头脑的注意力却是非常集中的,并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信息。暗示法对课堂环境的布置有特殊要求,把教学环境作为间接教材的一部分。要求教室有可调节的柔和光线、有播放音乐的设备,墙上贴有目的语国家美丽的图片,舒适的软椅排成半圆形,甚至可以用沙发、地毯和床来代替课桌椅。

第三,充分鼓励和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对学习者多表扬、肯定,少纠正错误,错误由教师正面示范,让学习者自己改正。没有强制性的课外作业,更不要给学习者考试的压力,以免造成紧张的心理。鼓励学生大胆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第四,在消除学习者的心理障碍,使其充分发挥潜力的情况下,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暗示教学法大纲所规定的语言材料比一般第二语言教学法要多出好几倍。大量语言材料的输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四、结语

暗示法是在功能主义语言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下形成的,与其他也是在人本主义影响下出现的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比如团体语言学习法、默教法、全身反应法、自然法等。暗示法从学习者心理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这样一种教学方法,从而把心理因素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在大放异彩的同时也受到了猛烈的争议。它大力提倡学习环境的舒适,课堂环境的轻松愉快,但过于强调也有很大的弊端。试问,语言学习中能完全排除焦虑和紧张吗?因此,我们应该吸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把心理生理因素放在一定的位置,给予它们足够的重视,来完善我们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5.

[2]白洁,马惠霞.对暗示的心理学分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2.

[3]陈平.心理暗示的影响有多大?[J].心理导航.

第4篇

1.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心理学相关文献资料及理论知识,为论文提供有力依据。

1.2赛训经验总结法针对平时训练、比赛中运动员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总结,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直观效应在游泳教学训练中的运用

少儿感知发展的特点是:视觉、听觉发育较早,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善于模仿,对示范直观教学法更容易接受,在游泳技术教学中,运用示范直观教学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1.1示范直观教学法在技术训练中的运用

示范教学是直观教学中的主要手段,教练员的动作示范是教学中最好的直观方式。运动员可以重复模仿教练员的示范动作,技术特点,逐步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掌握规范游泳技术。在示范教学中,教练员动作要规范、简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更利于运动员的模仿。

2.1.1.1完整的动作示范与分解动作相结合

在游泳技术教学中,教练员先做完整的技术动作示范,让运动员对技术有一个良好的、完整的技术概念,然后再做局部的分解动作示范,按部分逐步进行教学,可以简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的信心,有利于运动员更快的掌握较为复杂的技术动作。例如:自由泳技术教学。教练员先做一个完整的游泳技术示范动作,然后再做局部的分解动作示范:自由泳扶板打腿技术的示范动作;自由泳单臂分解动作示范;自由泳双臂分解示范;自由泳划臂和呼吸换气动作示范。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示范动作,详细讲解动作要领,使运动员建立了动作表象,了解了动作过程和主要技术动作要领。然后在教练的指导下做陆上技术动作模仿练习,体会技术动作要领,使运动员对所学自由泳技术建立起较为清晰的动作概念,再通过在水中分解练习、完整练习,掌握规范的自由泳技术。

2.1.1.2突出重点示范动作

用分解示范动作,让运动员明确某一环节的技术细节。例如:自由泳的水下划水技术,是影响前进速度最关键的技术之一,教练通过示范讲解,让运动员反复练习,及时纠正错误技术动作,体会技术动作细节,使技术动作更加准确、规范。

2.1.2视觉媒体技术在直观教学中的运用

直观教学易于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动作概念,稍纵即逝是体育运动的特点,这就使得许多在高速中完成的动作,学生难以通过瞬间的观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但是,借助于视觉媒体技术的回放、慢放、暂停等功能,再快的动作,其每个细小的技术环节,都能清楚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将有利于学生深刻而全面地建立起正确动作概念。例如:让学生观看优秀运动员的技术动作,通过慢放、暂停等功能,边观看边讲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细节和特点。

2.2暗示效应在游泳教学中的运用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从而使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者的意愿行动。暗示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积极的暗示能传递正面的力量,能激发人的潜能;消极的暗示则会给人带来负面的情绪。少儿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在游泳教学训练过程中,教练可以通过语言暗示、动作暗示、自我暗示等方法,提高教学训练效果。

2.2.1语言暗示的运用

语言暗示是心理暗示常用的方法之一。心理学研究表明,语言的暗示作用可极大的激发人的潜能。潜能是蕴藏在我们体内的一个宝藏,它拥有惊人的能量,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拥有这种惊人的能量,能够有效地激发人的潜能,人类自从有了语言以来,就一直接受其暗示。如成语中的“望梅止渴、画饼充饥”,都是通过语言暗示来改变人们的心境。表扬是一种积极的暗示方法,少儿运动员喜欢得到教练的喜爱和表扬“,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经常表扬队员,能调动队员的训练积极性、激发队员的潜能,树立队员的自信心。教练如能经常使用积极的暗示,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当队员成绩进步时,表扬他“你真棒!成绩有进步了。”“你训练很认真”“你真聪明,这么难的动作,你都做得这么好。”“你一定能行。”教练对队员的表扬,也是对队员能力的肯定,队员会认为“:我行,我能做好训练”,提高了自信心,增加了对训练的兴趣,训练就会越练越好。在训练中,教练应尽量避免使用消极语言。例如“:你真笨、怎么游这么差、这么简单的动作都学不会”等等。这种话说多了,会使队员产生自卑心理,失去自信,放弃努力,这是消极暗示带来的严重后果。

2.2.2动作暗示的运用

教练员用动作语言对队员加以暗示,动作暗示如能恰当合理的运用,就能起到传递、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教练员的一个手势、微笑就能使某个队员或整个队伍产生某种微妙的心理变化。例如:队员成功地完成动作,训练中取得进步,教练竖起大拇指,教练与队员的掌声,会为队员建立自信,能有效提高教学训练质量。

2.2.3自我暗示的运用

在游泳比赛中,激烈竞争的不仅是技术与体力,同时也是心理的较量,心理状态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比赛成绩。大赛前的过度紧张,是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感到烦恼的问题,有些心理过度紧张的运动员,甚至会呼吸急促,身体颤抖,失去自我控制能力,技术动作变形,以至于在比赛中无法发挥自己的水平。因此,在训练中教练要让运动员学会怎样舒缓和降低紧张度,以利于提高竞赛成绩。在平时教学训练中,安排一些简单实用的心理训练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摸索一套对运动员行之有效的、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方法,让运动员在心理紧张、焦虑、烦恼、疲惫时加以运用,快速调整好心态。

2.2.3.1音乐暗示法

音乐暗示法是心理暗示与放松练习中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优美动听的音乐,给神经系统一个良好的刺激,它能够使人精神振奋,产生轻松、愉快和舒适的感觉,并使大脑的功能得到改善和加强。选择暗示音乐是不带歌词的纯粹音乐,让运动员选择一首可以令他们舒缓焦虑、激昂斗志的乐曲,做为他们的首选暗示音乐,在他们平时的测验或比赛前加以运用,调节情绪状态,提高比赛的成功率。

2.2.3.2呼吸调节暗示法

让运动员调整到一个舒适的姿势,双目微闭,呼吸缓慢,从鼻腔慢慢吸气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自己的腹部也鼓起来了,吸到吸不动的时候,保持三秒钟,然后慢慢地通过口、鼻呼气,反复这样做,并在做的过程中默默地暗示自己“:我平静而舒缓地呼吸,我感到很安静、很温暖、很放松。”在缓慢的呼吸过程中去体会、去感觉,以达到完全放松的状态。

2.2.3.3口号暗示法

口号暗示可用于赛前训练阶段,对赛前队员来说,如果有哪一个口号可以使他们增加斗志,那么这一句口号就可以成为他们的首选暗示语,让他们在平时测验或比赛前加以运用,并配合动作想象比赛成功的场景,给自己以最大的激励。例如“:我今天一定能赛好、坚持就是胜利、有志者事竟成、让我来享受比赛吧!”。

3结语

第5篇

关键词:心理暗示;低年级小学生;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145-01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客观环境以不太明显的方式向个体施放某种信息,而个体在接受这些信息后,无意中做出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从教与学的角度来认识,“心理暗示”的本质在于,施加“心理暗示”的一方希望产生“期待效应”。

低年级的儿童平均年龄在六到八岁,这一年龄段决定了一二年级小学生仍带有幼儿特点。主要表现为生活自理能力差、松散和注意力不集中,低年级儿童的以上的特点决定了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上。心理暗示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促进师生之间心灵交汇,从课堂控制角度避免学生出现恐惧、厌学的心理。在教育中运用暗示手段,通过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以此达到高速、高质地传递教学信息的目的。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不全是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是一个序曲。它并非为学生提供各种不同学科的课程,而是为未来的长大成人提供表达自己以及与他人交往的工具。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上适当运用心理暗示法进行教学很有必要。其主要方式为:

一、体态暗示

体态暗示,是指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势、动作和距离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暗示,从而达到传递、感染、调控和激励等目的。低年级的儿童离开父母后,觉得老师既亲切,又有些害怕,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青睐。于是老师的一个眼神、手势,都能使学生信心倍增。低年级学生入学不久,对于课堂总是多一些怯懦,尤其是面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时。这时一个信任的眼神、鼓励的微笑会给他极大的鼓舞。

例如在表扬某同学认真学习的同时,用目光扫视做小动作的学生,就会起到一种调控作用;学生回答问题后竖起大拇指或是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他,会让学生感到莫大的鼓舞;老师饱满的精神、飞扬的神采也会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的运用能让学生在不能回答问题的时候或回答问题有误的时候,在教师激励性语言的引导下正视眼前的困难,积极思维,思考出答案。适时的语言暗示本身就包含了对问题的升华,语言暗示的过程就是“移情”的过程。教师在遵循师生间达成的“心理契约”的前提下以语言暗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启智的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处在“口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达”积极思维状态,愉悦的心理体验能避免“阻抑效应”的产生,保证了课堂信息交流的畅通。

在语文教学中,语言暗示是运用频率最高的一种“心理暗示”手段。有一位教师在执教人教版小语二册《要下雨了》一文,理解“潮湿”一词时,就运用了这种方法。“良言一句三冬暖”,教师的语言暗示中除了包含鼓励、肯定的感情因素以外,还包含了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方法等启发性的因素。学生在求解问题的过程中,始终处在最佳的动机水平状态下,即使是难度较大的知识,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化难为易,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类比暗示

类比暗示的运用能让学生在类比性语言的暗示中,由彼问题的思考方法联系到此问题的思考方法,从而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雪地里的小画家》一文时,就可以采用“类比暗示”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状、特点。在贴图片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类比性的暗示语言并辅之以教学简笔画,让学生注意找出竹叶、梅花、枫叶、月牙的形状与小鸡、小鸭、小狗、小马这四种动物爪(蹄)子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在类比中找出彼此的联系。这样,教师巧妙地运用类比暗示这种“心理暗示”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做中感受、理解、掌握课文的知识难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是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知识的建构就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求知状态中、在全身心投入的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完成。

四、情境暗示

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暗示刺激。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和现代教育媒体中的相关资源,创设声像结合、图文并茂的课堂情境,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刺激和感染学生,以增强暗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质量,教师事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色泽鲜艳的图片、可爱的小动物和有趣的情节使学生们在一种欢乐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学习,而且效果显著。

五、角色暗示

即教师将自身的角色融入到学生之中,使双方的距离拉近,激起学生产生相同的想法,使师生双方角色不断转化。学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沿着老师暗示的方向不断前进,从而达到心理暗示的最佳效果。在低年级教学中,教师有时可以将师生角色进行转换。

例如在“左右”教学中,教师曾经一脸迷惑地问学生:“为什么左右会发生变化呢?我不明白,你能告诉我吗?”教师将自己与学生的角色进行了转换,不仅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也将思考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在探索中解决问题,由此得到真正的提高。

心理暗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远不止上述几种方法。但是,不管是哪种“心理暗示”手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教育者要巧妙应用“心理暗示”技巧,激发学生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因此,抓住时机,巧施“心理暗示”,方能“锦上添花”,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阎立钦,倪文锦.语文教育学引论.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

第6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 心理暗示 语言 动作 情景环境

马启伟在《体育心理学》书中指出,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等刺激物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并进而控制行为的过程。心理暗示是通过大脑的思维活动对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进行处理,运用代表内外的事物和现象的词语对心理过程施加影响,进而在体育课堂学习中,达到控制情绪状态的一种心理调节方法。由此可见,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暗示训练方法,能够转变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理潜力,减轻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负担,从而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一、语言暗示

通过语言,人能接受暗示和进行自我暗示,通过代表外部环境和体内环境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言语可以调节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赞赏与信任的言语能对人的心理产生积极的暗示效应,这种心理作用能使学生产生被重视的自我意识,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减少自卑感,进而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充分挖掘内在潜力。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语言暗示根据实施者可分教师或他人进行的外部语言暗示,和用自己内心言语或低声的口头言语进行的自我暗示。

外部语言暗示。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以学生动作练习为主,教师讲解要少而精,做到形象生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首先,暗示的语言要有形象性。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要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想象动作过程,增加其记忆的保持量。这种表象体验能够起到大脑的“动员”作用,有利于学生建立和巩固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加快动作的熟练和加深动作记忆,提高学习效果。其次,暗示的语言要有激励性。当教师看到学生取得进步时,不论进步大小,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这既能表明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也能表达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再次,暗示语言要具有启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观察每个学生的练习情况,运用启发式的提问等语言暗示,促进学生理解技术动作,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如篮球传接球教学中,在提问学生接球动作要领的同时,将球传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问题暗示下,对动作进行思考,启发思维,增强对动作要点的理解。

自我暗示。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心理暗示能够提高动作的稳定性和成功率。自我暗示语句应当采用肯定的词语或句子,如在中长跑极点出现时,让学生心中默念“我浑身充满了力量,我的呼吸顺畅,我完全能够跑完全程!”

二、体态动作暗示

体态动作暗示是心理暗示最为常用的方法,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眼神、表情、姿态、动作等手段对学生加以暗示,发挥暗示的传递感染和激励引导等作用。

表情、姿态等暗示较之有声语言暗示更具有形象性,往往能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效果。当学生练习时出现畏难情绪时,教师用信任的目光和鼓励的微笑等对学生表示鼓励,使学生受到感染,激起勇气,减轻心理负担。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满意的点头,鼓掌等表情动作暗示,能使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肯定和表扬,增强自信。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严肃的表情,不满的摇头等暗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犯了错误并加以改正。

体态动作暗示还可以用于引导和指示学生练习。如通过击掌来引导学生按一定的节奏和速率进行练习,通过手势指导学生行进或动作的方向,利用口哨哨音来调动队伍,指挥学生完成动作练习等。这些体态动作所传达的信息,学生一看就能领会,并按照教师的暗示选择自己的行为。体态动作暗示在运用时如果与语言暗示合理相配,会起到更加良好的效果。

三、情景环境暗示

情景环境暗示是体育教师掌控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训练热情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任务来创造和设计良好的教学环境。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应该是将具体直观的生动形象和热情互助的气氛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当学生在练习动作时感到枯燥无味,教师应马上改变教学环境,可采用比赛、竞技等的形式进行环境暗示,激发出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采用比赛法,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采用比赛、竞技等方法时要注意对差生的指导,应根据学生身体情况为其设置合理的目标并鼓励其努力达到,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四、实物教具暗示

利用实物教具暗示是体育教师在教学和训练中常用的手段之一。在教学中有时频繁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都记清楚,而合理的运用教具则能使其一目了然,从而达到引导学生正确练习的目的。如在立定跳远中,部分学生过于关注距离远近,而忽视了起跳的高度,可以在沙坑上支起一根橡皮筋,用来提示学生起跳高度,效果是非常好的。在讲解团身前滚翻动作时,用球和砖块作滚动比较,同时加以正确和错误的动作演示,让学生自己总结动作要领,找出错误原因并加以改正。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有效的心理暗示,对学生学习和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提升自信,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建优异的教学环境具有积极作用。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暗示要能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维,运用的暗示方法要准确,能够控制暗示发出的程度,恰到好处,达到沟通心理、控制行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梁斌.心理暗示在体育教学与训练中的应用[J].体育科学研究,2009,(02).

第7篇

关键词:心理暗示;排球教学训练;学习兴趣

暗示能发掘人的心理潜力,因为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情感等方面的心理潜力非常大,再加上人心理具有的自觉性、能动性的特点,可以不同程度地受到暗示。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排球专选队选取的20名具有一定基本功,且身体素质较好的队员。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和网上查询法

通过对相关的学报、期刊资料进行收集归类,并利用图书馆网络资源下载、查阅、分析。

(2)逻辑分析法

对查询和调查所得的资料运用逻辑分析法进行归纳总结,对影响高校排球普修教学比赛的主要因素进行客观的逻辑论证与理论分析。

(3)观察法

笔者结合自身的训练经历,对20名队员6个月以来每天的训练都进行详细认真观察,第一时间掌握他们的感受以及训练状况。

二、结果与分析

1 传球进行中的心理暗示

除了暗示所有队员全身协调用力,两手自然张到最大,靠手指弹力将球传出,还要暗示研究对象注意听手击球的声音,声音过大说明动作不协调,声音越小动作越到位。

2 助跑起跳加挥臂练习时的心理暗示

让所有队员都牢记动作要领,分两组进行20次完整练习;将研究对象带到一定的高度,作为他们的挥臂目标,每个队员目标高度不一样,利用语言对他们进行暗示,刺激其尽最大努力往最高点挥臂,诱导他们全力以赴。

3 发球练习时的心理暗示

要求所有队员牢记发球要领,每人发球15个。发球同时默想教练员精心编写的各阶段相应的暗示语音来调节运动技能的发挥。

三、结论与建议

教学训练实践表明,暗示法可以提高排球动作技能的训练效率以及临场发挥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使运动员的心理控制能力变得越来越稳定。

1 运用合理的方法激发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激发动机是心理暗示运用的关键,学习兴趣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要让在校大学生对排球运动产生有意注意,这样才能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进行排球学习。

2 适时调整在校大学生的情绪

教师在合理运用心理暗示时,应以在校大学生的学习为出发点,让他们对体育运动的观念从根本上有所改善,积极投入排球这项运动中来。并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最佳状态下进行排球技术的练习。

3 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训练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学训练能力影响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水平,要知道,教师的暗示在大学生看来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因此,应该定期地对高校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修养,掌握多种排球教学方法和技巧,形成高超的排球教学艺术和教育机智,并能因人制宜,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李俊铭,体育教学中的暗示及其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07).

[2]王亚丽,胡建林,暗示法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宁波大学学报,2001(03).

[3]易学,暗示在体育训练与教学中的应用[M],体育科学。2001(06).

第8篇

【关 键 词】学校;教育暗示;因素;途径;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014-03

在学校中,既有“显性”的教育,也有“隐性”的教育。教育暗示可以称为“隐性教育”或“潜教育”。研究表明,教育暗示在学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完善的学校教育应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相互结合,发挥各自优势,弥补彼之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高效健康地发展。因此,研究学校中的教育暗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暗示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

教育暗示是指教育者以暗示的方式或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无对抗状态下自然接受影响的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暗示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1)间接性。教育暗示的目的、意图常常是隐含的,受教育者接受这种影响,是通过意会、感染、认同、内化、觉悟等内部心理机制转化,从而引起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变化。因此,它的作用具有间接性。(2)自愿性。教育暗示不具有强制性,并不要求受教育者一定要执行。教育暗示靠直接或间接的提示来产生影响,受教育者是在理解和无对抗状态下自然接受的,是符合受教育者内在需求的,具有自愿的性质。(3)无意识性。教育暗示是教育者把有意识的信息隐蔽于意识阈之下,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改变了自身的心理和行为,因而其影响方式是具有无意识特点的。

教育暗示由于其独特的内涵、特性,使其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高,会使个体积极从事某种活动,同时对结果有所期待。反之,亦然。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与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也就是说,学生只有相信他有能力取得学习成功,他才会努力学习,并对取得学业成绩抱有期望。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说明:“当人确信自己能够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罗森塔尔效应很好地说明了教师的积极暗示对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作用”。[1]教育暗示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表扬、鼓励、让其取得成功等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二)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因为“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类。当这两类活动处在最和谐的状态时,人的活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2]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暗示,可以启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活动,发挥无意识对有意识的调节作用,使无意识与有意识处在和谐的状态,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传统的教学,重视有意识而轻视无意识对教学的影响,使得学生的潜能未能充分发挥,教学效率低下。现代教学教育,应当注意克服这一缺陷,多运用教育暗示手段,使无意识和有意识共同发挥作用,以促进学生内在潜能的发挥,实现教学教育的高效率。

(三)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塑造良好个性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情感是人的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积极的情感能促进个体积极思维,加深认识;能调节意志活动,使人勇于面对困难;它是人活动的动力,是健康个性形成不可缺少的因素。个体能否接受教育影响,往往与个体的情绪情感是否被触动有关。教育暗示具有自愿性,符合个体的内在需求,因而,这种教育方式能有效促进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心态,进而产生积极的行动,从而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

二、学校中影响教育暗示的基本因素

教育暗示产生的过程是教育者为了实现教育影响,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各种暗示方式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从而使受教育者在无对抗状态下自然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影响教育暗示的基本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 教师。在学校中,教师是教育暗示的主要实施者,学生有“向师性”的心理,因而教师是影响教育暗示能否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要成功实施教育暗示,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教师应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学生都具有可暗示性,但每个学生接受暗示的能力是各不相同的。教师是影响其接受暗示能力的因素之一。当教师具有以上条件时,学生就会相信教师发出的教育暗示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贮存于潜意识当中,从而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其次,师生之间应建立和谐、融洽、民主的关系。师生关系良好,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和敬佩,进而产生崇拜感,就会对教师施加的影响加以注意和模仿,从而实现教育暗示的效果。再次,教师要注意调整能引起学生非特定心理反应的因素。个体在活动中,一般会出现两种反应:一种是特定的心理反应,另一种是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对教师所说的内容,产生注意的心理反应,称为特定的心理反应。教师说话时的表情、动作姿势等,时不时也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但这种是学生没有意识到的注意,这种反应,就是非特定性的心理反应。教师要发挥教育暗示的作用,不仅重视调整能引起特定心理反应的方面,而且还应注意调整引起非特定心理反应的方面,使这两种心理反应协调,才能达到教育暗示的最大功效。

2. 学生。在教育中,学生是受暗示者。教育暗示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学生是否接受教育暗示,主要受两类心理因素影响。首先,教育暗示应适合学生已有经验、智力水平等认知因素。教育暗示作为一种信息,必然会引起学生产生认识活动,如果这种信息是不合逻辑或学生缺少这方面的经验以及学生目前的智力还无法理解的,这些信息就难以产生暗示效果。其次,教育暗示应与学生已有的需要、动机、情感、信念、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相互协调。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对个体都具有暗示作用,但个体不可能对所有的暗示都会发生反应,能引起个体产生暗示反应的信息,常常是符合其内在需要、动机、情感、信念及其个性要求的。个体的非智力因素存在差异性,因而其接受暗示的能力也就千差万别。因此,实施教育暗示,不能忽视对学生这一心理因素的分析。

3. 暗示的内容与方式。教育暗示总是通过一定的内容和方式来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其能否产生暗示效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如前所述,教育暗示的内容与方式应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别差异。其次,教育暗示的内容与方式应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无意识心理活动是教育暗示实施的基础。无意注意是无意识地展开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教育暗示要发挥作用,应能引起学生产生无意注意。教育暗示应具有一定的强度、新颖性、富于变化以及突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才能较好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达到实施教育暗示的预期目的。

4. 教育暗示的情境。教育暗示总是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或多或少都会对教育暗示实施产生影响。首先,情境中某些因素,能对暗示信息进行强化,则暗示效果增强。如老师在实施教育暗示时,如果能创设一种能带给人欢愉的气氛,就会使教育暗示由于这种强化而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增加其影响力。其次,情境中的立体化信息协同作用会增强教育暗示的效果。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通过人的多种感官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如果这些信息不一致,就会产生顾此失彼、自相矛盾、无法形成统一的影响。因此,实施教育暗示时,应使来自周围情境的信息协调,共同发挥作用。再次,教育暗示应考虑一定的场合、时机进行。研究表明,人们焦虑、困惑、急于摆脱危险或困难的时候最容易接受暗示。

三、学校中实施教育暗示的途径与方式

实施教育暗示应依据其基本原理,采取有效、科学的途径和方式进行。

(一)应使教师形成运用教育暗示的意识

暗示对个体的影响具有随时性、隐蔽性和长期性,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运用教育暗示的意识,随时随地持续不断地加以运用,方能取得较好的暗示效果。教师能否形成这种意识,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应充分认识运用教育暗示对培养人才的重要性,了解教育暗示发生作用的内在原理,懂得教育暗示在实际中的操作方式。其次,教师应不断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品德修养,尊重学生,与学生关系良好,在学生当中形成威信,才能有效发挥教育暗示的积极作用。再次,教师应注意自身的言谈举止,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在运用教育暗示时,注意把言语暗示与非言语暗示结合,采用多种暗示方式对学生施加立体化的影响,使教育暗示的功效得以全面发挥。

(二)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因素入手

对于学生而言,教育暗示是一种外在因素,这种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加工、内化,方能显现其应有的功效。积极的暗示产生效果依赖于个体良好的心理因素,同样,消极暗示的影响也依赖于个体的不良心理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教育暗示时,应对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采取适合学生心理特征以及实际情况的教育暗示,促进其成长。此外,在实施教育暗示的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因素,为实施教育暗示创设条件,使教育暗示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构建教育暗示的学校文化环境系统

学校文化环境具有暗示性,是教育暗示实施的良好途径。构建教育暗示的学校文化环境系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优化学校的校园环境,使学校的每一空间、事物都能传递积极信息,陶冶心智。其次,形成良好舆论环境。健康的舆论对人产生良性暗示,当其具有一致性时,会产生强大的引导、改造和凝聚力量,使人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重视舆论环境的建设。再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演讲会、书画展等,形成动态文化环境。个体的心理素质是在活动中形成的。在学校中,通过各种活动,寓理于事,寓教于乐,传情达意,能有效改变学生的逆反心理、厌烦情绪,使学生接受时感到自然,容易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几种有效的教育暗示操作方式

良好的教育暗示操作方式,有利于发挥教育暗示的效果。(1)角色扮演。当学生扮演角色时,引导学生从角色的角度去思考、体验,久而久之,角色的内涵及其影响就会不知不觉融入学生的个性形成之中,从而有效实施教育暗示。(2)印象暗示。客观事物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具有深刻性、牢固性和先入性。这就要求教育者应重视这类暗示的作用。注意印象整饰,适当地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和塑造,无论是在课堂教学还是与学生的交往都尽可能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印象暗示发挥积极作用。(3)艺术暗示。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诱发个体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形成丰富联想,从而促使个体向往美好事物,形成积极的心态和行为,这种教育称之为艺术暗示。艺术暗示由于其能较好触动人的情感,具有形象性和可操作性,其产生的暗示效果不容忽视。对于年龄小的学生,其作用更加明显。(4)自我暗示。学生具有可暗示性,如果能培养学生自己对自己施加良性暗示,则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为此,教师应使学生了解积极或消极的暗示对人的影响,使学生形成运用积极暗示的意识。同时,还应训练学生掌握积极暗示的方法,从而达到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9篇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著。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2]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三联书店,2004.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72.

[4]冯友兰.中国哲学之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2007.85.

第10篇

关键词:暗示法;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中国分类号:G718.5

引言:暗示法使用了生理学、心理学、精神治疗学的整体性规律,让学生的头脑与身心,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活动当中,通过理性及感性的方式将其结合成一体。在教学的过程里,使用暗示、联想的方式,将脑力、体力、音乐等方式相结合,不断开发和研究学生心理潜能,激发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可以在愉悦的环境里学习。

一、暗示教学法的主要原则

1、愉悦且不紧张与精神集中的心理放松原则

心理学研究说明,轻松愉悦、自信乐观的正面情绪可以提高智力活动,而紧张、忧愁、悲观等负面情绪会对智力的开发起到阻碍作用。所以暗示教学法就是要营造出欢快、轻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里采取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例如:营造教学氛围、使用艺术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情绪,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有意识及无意识的统一原则

暗示教学法判定大脑在参与学习的过程里不只是左半球在运动,同时右半球也在运动。不只存在有意识的活动,还具有无意识的活动。不只是有理智的活动,还具有情感活动。暗示法教学需要老师把学生当成一个具有情感和理智的统一体看待,通过暗示法,激发出学生的无意识潜能,因为人的潜能只要被开发出来,就会让人获得无法想象的记忆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

3、暗示的相互作用原则

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可以互相给予尊重和信任。比如老师可以掌握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积极同学生进行交流,及时给予学生关爱,激励学生获得自信心,而学生也要学会尊师重道,这样才能够让师生的关系更加和谐,才有利于学生提升学习,并且还可以让老师认可自身的工作价值,拥有成就感。

二、暗示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老师和教材的权威性

此处的权威性并非指老师在学生面前有多么严肃、多么严谨,不让学生对老师有任何质疑。而是需要老师在专业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可以使用一些艺术的方法较好的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态度,可以和学生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教材的权威性指的是提供给学生的信息是十分权威的,由于人们通常对权威的任务或者信息较易记住,所以这样的信息来源可以提高记忆的暗示作用。

2、暗示法里明显的暗示方法就是幼稚化

幼稚化指的是学生具有孩子的心理状态,不受大人的看法、思维所影响,从而可以更加快捷的吸收知识,提高理解能力、记忆能力以及创造能力。因为小孩的心理屏障相对较低,心理阻碍相对较少,由于年龄的增长,心理屏蔽会越来越高。所以,暗示法提倡在课堂上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孩子,并且老师也要将学生看成是孩子,让他们可以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的学习。在操作过程里,通常采取听音乐、做游戏、讲故事、表演等方式激发出学生的潜力[2]。将教学内容的基本原理、要求以及表现方式相结合,让学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引发出最好的教学效果。

3、双平面意识

双平面指的是人们对周遭明显的刺激物有反应,对潜意识的刺激物也同样有反应。人的个性能够在有意识或无意识中产生很多刺激因素。这些因素可以让接受者产生很多信息。这样的第二平面成为了最直观的印象。在学习过程里,头脑的两个平面如果可以相互协调,就能够将潜意识的智力能动性发挥出来。

4、语调和节奏是暗示法最普遍使用的方法

语调属于双平面的一部分。在教学过程里,使用不同的语调,可以让学习效果特别是记忆效果明显提升。比如:老师在讲课时,可以让内容变得极其生动,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语调进行讲解,就一定会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所以,节奏可以加快潜意识的反应,还可以让头脑吸收更多的知识。节奏感尤其适合使用在诗歌、谚语以及较富有节奏感的篇章当中。老师有意识的使用节奏方式,就可以让文章更加优美、动听,让学生具有较为深刻的印象,也加强记忆力。

三、暗示教学法的启示

暗示教学法理论体系同当前教学论紧密相连,对于采用哪种理论进行指导教学并提升教学的质量,具有以下几方面观点:首先,由教育目的来看要强调发展论;其次,由教学效果来看要重视最佳论;再次,由教育对象而言要注重学习论。暗示教学发的基本思想以及以上理论观点是十分契合的。

1、在教学观方面暗示教学法的建立是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中并不是由老师教学生,而是透过老师不断引导以及学生自身的行为达成教学的目标。

2、在教学的过程里暗示教学发注重的是学生的能动性,建立自然情景让教学的过程成为一种自然的、真实的情景交际活动。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训练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如此获得的知识才会十分牢固,使用起来也会非常便捷,也能够更好的体现出教学成效。

3、在教学方式上,暗示教学法透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来启发学生的潜力[3]。暗示教学法不赞同苦学,注重的是教学氛围是否可以为学生提供健康的心理氛围,并通过不同的暗示方式,让学生可以在一个非常轻松的氛围里学习,将学生的潜意识以及积极作用真正发挥出来,最大程度的将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将学习过程中的苦变成甜。只有真正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才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质量,提高素质教育的教学意义。

结束语: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里,所有教学方法都存在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如果想要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就一定要由教学实际出发,使用相关的教学方法进行利用。所以,只要将暗示法的理论实质进一步明确,将学生对学习的潜力和能动性激发出来,综合各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实践的过程里有效的运用,就一定可以让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获得进步。

参考文献

[1]Phan Le Ha.The politics of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nd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identity,resistance and negotiation.Clevedon,UK:Multlingual Matters, 2008.pp.71-103

第11篇

【关键词】戏剧表演教学;暗示教学法;表演信心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240-01

暗示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含蓄的表达方式,影响学生的心理及行为,使学生能够主动接受教师的态度、观点、行为。将暗示教学法应用于戏剧表演教学中能够避免学生在进行表演时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增强学生表演的信心与动力,使学生尽快掌握戏剧表演知识,因此,戏剧表演教师应该将暗示教学法合理引入戏剧表演教学中,通过言语暗示和非言语暗示两种方式,挖掘学生表演潜能,激发学生表演兴趣,保证戏剧表演效果。

一、暗示教学法概述及分类

暗示教学法基本原理是,人们在学习过程中会协调两个大脑,是有意识与无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也将情感活动与理性活动相结合。暗示教学法通过对两个大脑施加暗示,使学习中的人建立无意识的情感倾向,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个人潜能,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暗示教学法主要遵循三点原则,一是有意识与无意识相统一的原则;二是愉快不紧张原则;三是互相作用原则。[1]在遵循上述原则情况下,暗示教学法一般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言语暗示,第二类是非言语暗示,其中非言语暗示又包括肢体语言暗示、声音暗示、面部表情暗示以及眼睛暗示。

二、暗示教学法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应用

(一)将言语暗示合理应用于戏剧知识讲解中

戏剧表演专业知识包括很多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例如道德剧、程式、舞台调度等,造成初入戏剧表演专业的学生在理解戏剧表演知识中的专业词汇时存在很大困难,影响学生学习戏剧表演知识的积极性,因此,为提高学生学习戏剧表演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就需要教师合理引入语言暗示法,主要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从学生爱好特点入手,使用幽默的语言为学生讲述戏剧表演特点、戏剧表演技巧以及戏剧表演手段,并将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拆分成学生能够听懂的词汇,使学生真正理解戏剧知识。[2]二是通过现实生活引入戏剧知识,在讲解戏剧知识时合理引入学生生活,将较为抽象的戏剧知识转化为学生常见的生活场景,使学生能够融入戏剧知识学习过程中,消除学生对戏剧表演的恐惧心理,提高戏剧表演教学效率。

(二)保证戏剧表演课堂氛围,合理应用言语暗示教学

由于在应用暗示教学法时,遵守愉快不紧张原则,因此,在戏剧表演教学过程中,合理应用语言暗示教学能够保证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在进行戏剧表演时难免由于紧张出现忘词等情况,在出现这些情况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当学生听见这些话语时,会缓解自身的紧张情绪,通过教师在课堂中正确给予学生理解与支持,使学生产生学习好戏剧表演的信心与决心,并且拉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

(三)非言语暗示教学法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肢体语言暗示。它主要是指教师通过手、足、头、颈等各种部位协调传递想要表述的想法观点,在戏剧表演教学中应用肢体语言暗示时,能够使学生真实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3]

2.声音暗示。声音暗示主要包括教师的语言速度、音调、音量。声音能够实现信息的传递,当戏剧表演教师在讲授到重要内容时,可以通过提高音量的方法,吸引学生注意,避免学生错过重要知识点,当教师在讲授戏剧人物性格特点时,可以根据人物性格特点选择讲课语调,如教师可以用较慢的语速去讲解悲剧人物,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提高学生学习戏剧表演知识的兴趣。

3.面部表情暗示。它是教师通过表情传递出自身情绪。教师站在讲台之上,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清楚观察到教师面部表情的变化,当学生课堂状态良好时,教师可以面带微笑,这样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真学习与戏剧表演有关的知识。

4.眼睛暗示。眼神可以很好传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戏剧表演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眼睛暗示法,合理运用眼神传递出安抚、信任、批评、鼓励等情感。这种方法能够良好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保证学生能够认真学习戏剧表演知识。

非言语暗示教学法能够体现出戏剧表演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在教师爱的包围下努力学习,挖掘出自身的表演潜能,在戏剧表演的道路上发展得更好。

三、结语

总之,将暗示教学法合理应用于戏剧表演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戏剧表演知识,激发学生表演兴趣,缓解学生在表演过程中出现的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有效提高戏剧表演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蓓蓓.浅谈暗示教学法在戏剧表演教学中的运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5(2).

第12篇

一、暗示的主要方式

1.环境暗示

主要是指利用具体的课堂环境实施对学生的暗示。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优劣。在体育教学中的教学环境,一方面是指教师课前场地器材的设置和周围环境,场地干净整齐器材齐全,无其他因素影响,学生会感到心情舒畅,显然会增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整个班级的精神面貌和班风、健康向上的学习风气、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2.表情暗示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信息的表达=7%言语+38%声音+55%的面部表情。教师讲解动作要领时,学生的目光都集中在教师脸上,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表现出不同的面部表情,学生通过对教师的情绪观察能加深讲解的印象。教师在课堂上表情温和平易近人,师生角色差异会大大减少,很容易沟通师生情感。当学生有进步时,教师报以微笑,学生会受到鼓励;当学生感到练习枯燥无味时,教师用幽默的表情感染学生,能提高学生的兴奋度;当学生畏惧练习新动作或动作失败时,教师亲切信任的目光会使学生受到鼓励。

3.行为暗示

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注意力分散,课堂纪律有些乱时,教师不用语言加以制止,而用适当的手势引导学生安静下来。手是会说话的工具,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手势,会使无声语言传情达意。另外,教师指导练习,既接近了学生,又对学生练习起到了督促作用。和学生共同练习,更能体现教师言传身教的良好风貌。

4.情感暗示

教学训练过程,既是教师向学生传授技术技能和体育知识的过程,又是师生沟通情感的过程。所谓情感暗示,是指教师将自己的情感表露,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受到一定的影响而产生反应。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若能以乐观、自信的情绪或状态教学,学生则会体验到愉快和振奋,感受到教师的和蔼可亲,注意力集中,学习技术与动作的效果明显增强。相反,如果上课时教师过分严肃、冷漠,就会使学生“望而生畏”或“敬而远之”,情绪低落,注意力分散,削弱练习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率。

5.语言暗示

语言暗示是指通过特定的语言调节学生的心理状态。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用外部语言进行的,另一种是用内部无声的动觉言语进行的。语言暗示不同于人们相互间的语言交流,必须注意以下几点:暗示语言必须明了、简略;暗示语言要求发音清晰,节奏缓慢,音调适当拖长;暗示语言应带有鼓励、信任的语调,使学生接受时感到亲切愉快。

6.权威暗示

权威暗示是利用学生对权威名人的崇拜敬仰,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适宜兴奋,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达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还有姿态暗示、语态暗示、衣着暗示等。

二、教师应用暗示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重自我威信的提高

在体育教学中,威信高的教师暗示的效果比威信低的教师要好得多,威信越高,暗示发挥的作用越大。教师威信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如果教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爱护学生,师生关系就会密切和谐,且乐于接受学生意见。有精湛的运动技能,示范动作优美准确,讲解清楚,练习方法多样,再有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样的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暗示的成功率会很高。

2.暗示的目的对象要明确

暗示本身所指事件或行为只有一种含义或者只能作特定的理解。暗示对象不明确,会使学生产生种种误解,无法接受或不能正确接受,这样的暗示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因而教师运用暗示时一定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切不可模棱两可。

3.暗示的手段要因人而异

在体育教学中,所有学生的心理特点并不都是相同的,学生接受暗示的程度与性别年龄性格品质情感等紧密联系。一般情况下,女生比男生容易接受暗示,性格内向富于情感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暗示,性格活泼幽默顽皮的学生会对暗示有一定的抵制倾向。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适当选择暗示的方式。

总之,教师正确运用暗示,对增强教学效果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