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教育心理论文

教育心理论文

时间:2022-05-29 11:21:31

教育心理论文

教育心理论文: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要求进步”。有些孩子的进步明显,但大多数孩子在前进道路上不免磕磕碰碰,不能如愿地享受成功。于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融入了心理健康的辅导,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进步。

一、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舒适优雅心理氛围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因此,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必须着力于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着力于营造舒适优雅的健康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氛围中成长起来。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觉得班级环境又有软硬之分。硬环境包括教室的美化,学习园地,队角,黑板报的布置等,良好的硬环境容易把握,只要班主任带领大家齐动脑,齐动手,一个洁齐美的教室环境便会形成。关键是班级软环境的创设,包括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等。这些环境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要使良好的软环境创设成功,一定要精心策划和组织一个坚强的团结的有朝气的班集体,促成每位学生心目中具备一定的班集体概念,群体观念,使他们知道自己属于班级中的一部分。可以在班队课上组织一次“40=1”(40是班级人数)的活动,制定共同目标,畅谈心中理想等。还可以请每个学生在班里自由选择自己能胜任的一个工作岗位,如有主持才能的可在班队课上做小主持,遵守纪律的可做“纪律监督员”,忠于职守的可在阴雨天负责开关电灯等,让学生明白不管大事小事都是班级之事,我是班级一分子,就要努力为班级服务。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动起来,主动发挥自己的正面作用,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不断健康成长。

二、关注学生个性特点,积极引导身心健康发展

活跃,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用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锁住他们的心灵。而心理辅导,却可以矫治他们不合理的行为,给予学生的是“轻风拂柳,丝丝入怀”的感受。但要真正摸清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多与他们接触、交流,主动有意接近,运用多种形式不同方法进行谈心,然后才能发现他们行为的不合理性,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当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时,可组织诸如“我有话对你说”、“我的自画像”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的活动中,认真地评价自己,认识别人,找出不足,自我改正,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发展。

三、组织丰富多采活动,陶冶纯真稚嫩美好心灵

活动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矫治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润物细无声。”正由于活动的特殊性,所以班主任要见缝插针,用一切时机(更多的是晨会、班队课,还可以与思品老师联系,共同组织)组织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种活动。诸如:“自信是成功的阶梯”、“少儿当自强”、“我为你高兴”、“真正的友谊”、“苦与乐”等主题,使学生纯真的心灵在活动中受到陶冶,使心理更健康地发展。

教育心理论文: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科护理论文

1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1精神科护理学的含义《精神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精神科疾病的防治和护理以及精神科患者的科学管理方法的一门学科,它与其它临床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作为临床医护人员都须具备一定的精神医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人格品质、提升心理整合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协调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是精神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举措。

1.2护理专业的特点护理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相比,既有相同点,又有其特殊性。不但要储备丰富的医学知识,还要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要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他人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等。加之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身心健康具有极大的影响,长时间作用于个体就会引发精神紧张,情绪不稳定,在一定条件下,会导致心理健康状况的损害,因此,医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他们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应高度重视。

1.3在精神科护理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进行精神科护理教学中客观地将医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改变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培养而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性。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既满足学生知识的渴求,又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提高学生面对问题的识别力和心理保健意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面临的学习、择业、人际交往、婚恋、社会适应能力等问题,及时调节学生的认识偏差、情绪障碍和不良行为。

2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有意识的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帮助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水平。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教育-发展”模式,优化课堂心理环境,创造和谐气氛,从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2.2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心理发展的主体,要深入挖掘出教材潜在的智力价值和心理价值,确定每一节课的心理培养目标,使教学内容既有意义又富有情趣。

2.3利用各种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范例来揭示各种心理问题表现与应对方法、负面情绪的宣泄方法、全纳观念的意义及养成,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控制,从而达到自我发展。

2.4以临床各科在日常工作中可能经常遇到的与精神科有关的护理问题为主,讲授精神科常见的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及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包括精神因素在内的社会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了解心理治疗的基本知识,能初步对常见的精神科疾病患者进行有效护理的同时正确评价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并能及时调整或治疗。

2.5通过心理健康宣教,让学生掌握各种心理问题的症状表现及危害,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和调节、维护心理健康的技巧。使医学生学会了解自己,提高驾驭情绪的能力和方法,以更好适应环境的变化。

作者:肖爽单位:长春市心理医院

教育心理论文:心理教育班级管理论文

一、引起中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随着国家对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大力支持,中职院校在提高知识文化教育、指导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工作非常出色,但是却忽视了对中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多种心理健康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自身心理素质较差。很多学生在就读中职院校后,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原有的心理结构是一种冲击,又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对于发生的问题缺少正确的自我判断能力,从而就会引发心理健康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其次是学校不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目前很多学校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成绩上,未能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无疑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最后是受不良社会行为的影响。由于中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学生在读书期间可不同程度接触到社会的很多方面,这样,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就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导致学生出现违法违纪的行为。

二、班级管理中开展心理教育的措施

(一)加强沟通,解除心理戒备

中职院校的学生刚刚经历人生中的一个转折,他们大多思想比较单纯、年龄较小,随着对社会的接触,他们在心理方面逐步出现复杂多变的问题;他们由于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的生活,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所以表现出更多的不自在,和人相处的时候有很强的戒备心理。所以教师要放下姿态,和学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以及心理变化。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要以平等的姿态和学生进行交流,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能够广泛采纳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与学生的交谈和对话中,要积极转变思想,认识到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教师应该主动接近和亲近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关心和爱护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温暖。

(二)合理设置心理教育课程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过程。从教材内容看,教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加入心理教育的内容,使之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学校也应该注重思想品德课程的安排,这门课程主要是以教育品质修养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的知识储量不仅会影响着学生,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他们能够对事物有着正确而客观的认识。这样教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格、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个性,也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促进他们的成长。

(三)集体辅导和个体辅导有效结合

教师是班级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开展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最佳辅导者,教师要根据心理学和教育学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有效地调整心态,培养他们开朗坚强的性格和乐观稳定的情绪,以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抗挫折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进行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学生可以对教师打开心扉,达到情感和心理有效的交流。教师不仅要对班级整体进行心理教育辅导,也要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收集归类和分析,以积极的心态鼓励学生和教化学生。

(四)采取灵活方式开展心理咨询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时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教师对学生在咨询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质疑要及时解答和指导,并做好详细的记录,方便后续的研究和探讨。教师还可以开通电话、网络或是专栏咨询等方式,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帮助,解决他们心理的困惑。教师应该开展形式多样的咨询活动,使学生可以选择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职班级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心理调整方法,也能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格。开展心理教育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作者:张广飞 单位:江苏省仪征技师学院

教育心理论文: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思想教育这块阵地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问题层出不穷,有学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教育形式。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的若干主题,比较了两者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指出生命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

近几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各级各类学校纷纷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宣传工作。通过开设各种形式的心理素质课和各种专题讲座,进行个别和团体心理辅导、危机干预、拓展训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在大学生中逐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大学生矫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的人生态度。从全社会来看,生活质量、快乐与发展等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讨论,心理学开始成为一个热门词汇。在这种思潮之下,有关生命的哲学思考也日益开展,生命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被郑重提出,在物质逐渐发达的今天,生命、人生的意义,精神的富足也正在被重视,成为人生成长不能越过的重要主题,也成为教育部门日益关注的重点。

较早研究生命教育的江西师范大学教授郑晓江指出,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人生与人生问题的教育,他认为生命教育的优秀理念是让青少年懂得如何处理“生命与生活的紧张”。可见生命教育是与生命有关的教育,对生命的珍惜、生命的意义、生命的潜能发挥等都在这个概念范围之内,有研究者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四个优秀概念“悦纳自我、珍爱生活、探询意义、走向卓越”。这些主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同样被提出和重视,但在思想脉络和内涵上,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显然也有很多不同,而生命教育探讨得更深、更远。

《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主编,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提出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的脉络,这样的思想正好解决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阵地,在工作实践中,思想政治工作者发现说教和其他一些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已不能满足新形式下学生的思想需要,于是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利用心理学这一学科的优势,从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若干理论出发,从与思想政治工作完全不同的个人发展的角度开展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当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成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和困惑,心理健康教育既受到学科背景的滋养,同时也受到学科背景的限制,当心理学方法遇到思想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郑晓江教授也谈到“青少年自杀不能简单归因于心理问题”,在他的论述中,他认为,“青少年对生命、生活的态度是自杀现象的又一个原因,要降低自杀率,必须从人生观的建构上着手,改变青少年对生命与生活的一些不健康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心理健康教育没做到的部分正好是生命教育所重视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实践工作中,通过与青少年的密切接触,心理健康教育者感受和理解着当今的青少年。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思想和观念慢慢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被敏锐的青少年所感知。大多数情况下,适当和正确的引导的缺乏会导致青少年不健康的一元价值取向以及消极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生命危机。在这种状况中,我们发现,实际上很多心理问题的出现就是对生命问题的拷问,而这里面又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情况。比如学业和能力、贫穷和疾病等问题都会引发生命尊严以及生命价值的问题,而生命尊严和价值的问题又会引起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人生意义的消极思考必然带来诸如吸毒、网瘾、自杀等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和生命哲学思考息息相关,在实践操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能适当地缓解和调整这些问题,但要想彻底解决问题,必须立足于人生观、价值观或生命思考的哲学层面上。

预防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但当面对强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偏差等问题的时候,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显得无奈,心理治疗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卡尔·R·罗杰斯(1902—1987)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心理学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当事人中心疗法主张相信当事人的自我成长力量(他这一观点认为是当事人中心疗法的基本假设),治疗师在真诚和谐关系中启发当事人运用自我发展潜力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罗杰斯认为这一原理也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子女以及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他的晚年,他甚至运用这种方法参与国家首脑的会晤,调解国家之间的争端。对于以上问题,罗杰斯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治疗观点,在他的治疗实践中,他发现尊重了当事人死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生,尊重了当事人神经症的选择,当事人会选择健康。也就是说,对当事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你需要首先用人本的方法去理解、接受,然后这种态度自然会引发当事人的思考,从而导致他自发地朝向健康的方向发展。本文接受这种观点,在治疗实践中也发现确实会有相当的效果,但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确实又会出现问题。因为心理治疗不可能针对广大人群,我们需要一种更强大的思想力量,需要一种更高的视角来看待整个问题,这种思想力量应该来源于哲学,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思考;这种思想力量应该也来源于社会相关学科和心理学。罗杰斯的观点完全可以运用到教育中,至于这些思想力量如何在教育中产生作用,生命教育给出了一些回答,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这种强有力的趋势和力量。

超个人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流派,同样也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经济背景下人们关注生命、关注精神领域的写照。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超个人心理学的先驱马斯洛指出人们在基本的五种人生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之外,还有超越性的需要,这是一种精神性的需要,人必须在一个更高的人类整体或人类与宇宙的关系的角度来反观人生,最终才能获得一种心灵和生命的解放,这与生命教育的内涵确有异曲同工之效。生命教育除了关注心理学一贯关注的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之外,开始更多地关注个人与环境以及个人与人类的和谐关系,这才是每个人最终获得解放和人生发展的必经途径。

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与生命教育有更多相似之处,它认为只有面对精神存在的时候,心理问题才能充分解决,只有将精神能量灌注到人的心理世界,才会发生根本的改变。同样,超个人心理学的出现也是要帮助人们追求一种宁静、和谐的精神生活样式,来对抗浮躁、喧嚣的物质生存状态。

在关注的主题上,生命教育比心理健康教育有更深的内涵和外延,生命教育关注的很多主题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关注的主题,如“贫困压力、就业压力、厌世悲观、逃避责任、自卑感、死胡同、得过且过、对生命的漠视、四面楚歌”。显然,这些问题就是心理问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但运用的大多是心理学的方法,如共情、渲泄,认知、理情分析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出口和若干可能的解决。但生命教育显然不是着眼于此,对于每一种问题,它更重要这些问题所产生的生命问题,如贫困压力的引起、有关贫困和生命价值的问题等等。因此,生命教育要比心理健康教育内涵更深、延伸更远。再如自杀和吸毒的问题,同样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问题,但生命教育对于其涉及到的生命问题的哲学和世界观的讨论更深刻。

此外,生命教育还涉及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未能充分关注的内容,比如死亡教育(对死亡的理解)、女性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与社会及环境的关系教育、休闲及养生教育等等。生命教育同时包括了很多生命伦理的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对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似乎很远,仔细分析又似乎很近,在一个融汇贯通的人文教育的大背景下,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剖析的问题。

心理学起源于哲学,在思想上有一脉相承的优势,在以后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向生命教育方面的引申应该是目前实践中可以做的工作。面对这种生命学问题的教育,学校教育多了一份责任,应在以后的实验及教学实践中发掘若干适用的教学资源、教学方法,与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结合,借鉴其理论及方法的优势。

生命教育是一种很好的突破,但生命教育也必然会有新的问题出现。教育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逐渐呈现一些问题,又逐渐解决一些问题,这是历史规律,作为教育者,顺应规律,作出努力,就是一种积极的教育态度和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积极的生命态度。

教育心理论文: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论文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要求进步”。有些孩子的进步明显,但大多数孩子在前进道路上不免磕磕碰碰,不能如愿地享受成功。于是我在班主任工作中融入了心理健康的辅导,旨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充分挖掘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更快更好地进步。

一、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营造舒适优雅心理氛围

班集体是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因此,要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必须着力于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着力于营造舒适优雅的健康心理氛围,使学生在健康的心理氛围中成长起来。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觉得班级环境又有软硬之分。硬环境包括教室的美化,学习园地,队角,黑板报的布置等,良好的硬环境容易把握,只要班主任带领大家齐动脑,齐动手,一个洁齐美的教室环境便会形成。关键是班级软环境的创设,包括班风、学风、班级凝聚力、向心力等。这些环境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要使良好的软环境创设成功,一定要精心策划和组织一个坚强的团结的有朝气的班集体,促成每位学生心目中具备一定的班集体概念,群体观念,使他们知道自己属于班级中的一部分。可以在班队课上组织一次“40=1”(40是班级人数)的活动,制定共同目标,畅谈心中理想等。还可以请每个学生在班里自由选择自己能胜任的一个工作岗位,如有主持才能的可在班队课上做小主持,遵守纪律的可做“纪律监督员”,忠于职守的可在阴雨天负责开关电灯等,让学生明白不管大事小事都是班级之事,我是班级一分子,就要努力为班级服务。促使每一位学生积极动起来,主动发挥自己的正面作用,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不断健康成长。

二、关注学生个性特点,积极引导身心健康发展

活跃,是儿童的天性。教师可以用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却不能锁住他们的心灵。而心理辅导,却可以矫治他们不合理的行为,给予学生的是“轻风拂柳,丝丝入怀”的感受。但要真正摸清和掌握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只有多与他们接触、交流,主动有意接近,运用多种形式不同方法进行谈心,然后才能发现他们行为的不合理性,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当发现有共性的问题时,可组织诸如“我有话对你说”、“我的自画像”等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心理辅导的活动中,认真地评价自己,认识别人,找出不足,自我改正,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健康发展。

三、组织丰富多采活动,陶冶纯真稚嫩美好心灵

活动是学生最喜闻乐见的,能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矫治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诗来形容:“润物细无声。”正由于活动的特殊性,所以班主任要见缝插针,用一切时机(更多的是晨会、班队课,还可以与思品老师联系,共同组织)组织心理健康方面的各种活动。诸如:“自信是成功的阶梯”、“少儿当自强”、“我为你高兴”、“真正的友谊”、“苦与乐”等主题,使学生纯真的心灵在活动中受到陶冶,使心理更健康地发展。

教育心理论文:积极心理学教育管理论文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正如积极心理学代表人物Seligman所言:“饥饿与战争年代,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抵御和治疗创伤;和平时期,心理学的任务则转向于使人们生活地更美好。”积极心理学顺应了心理学及社会发展趋势。所以,积极心理学家的各种主张逐渐演变成为异常空前绝后的心理学运动。这场运动也波及到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从而为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基础。首先,积极心理学赋予高等教育以积极的意义。总体而言,积极心理学总是强调对教育者进行积极、正面的教育。所以,大学生教育管理也逐渐由治疗问题学生转向引导大学生构建积极人生意义。这种教育管理模式在塑造健全人格、发展大学生身心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积极心理学使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内容更具系统性。在积极心理学出现之前,许多高等院校在教育管理上的做法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且教育的主要对象为已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管理内容,使教育管理具有了浓厚的理论基础,也使教育管理的时效性有所提高。最后,积极心理学既不同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心理学,也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它极大地融合了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加关注人的内心世界。

二、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一是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刚进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所有的事物都是新鲜的,都是他们在中小学阶段所不曾接触的内容。经过了长达十二年之久的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长期被学业所累,他们没有过多的业余时间来学习书本之外的东西,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历经三年备战大学入学考试。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的紧张气氛一下子松弛下来,并开始在摆脱父母的监管下自由享受大学的美好时光。所以,大学生开始广泛涉猎除书本之外的其他知识与技能。二是维持、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机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拓宽视野的重要基础和条件。一方面,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关系和谐稳定,从而打破唯分数是举的教育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要以教材讲授与课外活动的组织相结合,从而健全大学生人格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的主观体验

一是增强大学生的满足感。大学生教育管理需要以大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尽可能满足大学生的正常需求,不断拓展、延伸大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一旦大学生的满足感增强,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成效也将逐渐显现出来。二是增强大学生的成功体验。大学生具有半幼稚性、可塑性。其适应社会、融入社会需要通过教育激励、教育引导进行。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往昔的成绩不再成为其光环,相反,有些大学生成绩较差,但其组织能力、交际能力较强,同样能获得学校的赞许。所以,针对不同的大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使其充分体验到成功,从而为其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三)健全良好的个性特质

个性特质包括爱与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感受力、毅力等。每个大学生都有其优点、闪光点,教师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个性特质,使其认识到自身的优势。所以,大学生教育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构建起大学生的能力体系,从而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个人奋斗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各大高校教育管理的主要问题。许多高校过分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大学生个人素质啊、社会公德的提高。因此,教师要从社会需求出发,既考虑大学生的个人素质的提高,又不断促使大学生融入社会,与社会接轨,从而不断完善大学教育管理体系。作为心理学的新发展,积极心理学不仅完善了心理学发展体系,也为大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有效借鉴。所以,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将积极心理学引入教育管理中,拓展大学生视野,全面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滕晖单位:山东财经大学

教育心理论文:教育心理学发展管理论文

摘要: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论文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忽视人的特性;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程度不高;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解决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这些问题是我们心理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问题;对策

一、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一)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与整合性不够突出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体系缺乏统一的优秀内容,其系统性和整合性不够,还没有建立起一个“范式”。有的学者认为,这种庞杂、零乱的现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统一的心理现象被分割成易于实验和易于控制的小块,研究者各自为政,联系甚少;第二,研究课题繁杂多样:从小学生的记忆实验到中学生的思维研究,从教学技术到学科教育心理,从学习的神经心理学到教学策略的研究,五花八门的课题充斥于教育心理学领域。虽然多样性是学科进步的标志,但我们不得不说教育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优秀[1];第三,不同时期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更迭(从行为观到认知观、人本观,再到社会文化历史观等),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侧重点发生变化,使得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之所以难以形成相对稳定的“范式”,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研究对象非常复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它既研究施教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和学过程中各自的心理活动,又研究二者在相互交往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人内心的复杂性、人与人交往的复杂性、教与学情境的复杂性,必然导致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另一方面是因为研究者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对一门学科的认识往往是由简单到繁杂、由零散到系统,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全部认识清楚,这决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同样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此外,研究方法和手段的限制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的特性

传统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实证法,二是现象学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在不同时期各有侧重。

心理学的特点是人研究人,心理学研究的首要困难也恰恰在于人研究人。自然科学是人研究物,物性变化的表象与表象背后的真相都是客观而真实的,不以研究者的意志为转移。在心理学,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时,无论研究情景如何精密设计,终无法避免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因主观因素而造成的偏差。这就是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即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性”,而不是一般自然科学所研究的“物性”。教育心理学正是由于过多地仿效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忽视人研究人所形成的复杂人际关系的影响,无法达到根据外在行为表现以了解内在意识或动机的目的。

(三)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程度不高

心理学家在面对教育心理学问题时,会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研究旨趣:理解与应用。这便有两种不同的研究类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应该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侧重于应用的科学,应对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也即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不能脱离教育实践,而应该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和现状来看,传统教育心理学过分注重基础,所提出的理论和方法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往往是通过将教育心理学原理应用于其他教育学科(如教学法)而间接起作用的[1]。再有,即使是现在,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大多研究课题均来自于理论而非教育实践,这也使得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难以对教育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够明确。具体来讲,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脱节。教育心理学研究更多的是从理论到理论,难以指导实践,而教育部门的实践工作者虽深感教育心理学有用,却又不知如何去用。第二,目前的教育心理学更多的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广泛的应用性[2]。

(四)本土化研究不够深入

尽管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但是中国教育心理学和整个心理科学一样,属于“舶来品”。西方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对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更加突出[3]。纵观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还是学习借鉴的多,独立研究的少。

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中国化不足的问题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首先诞生在西方,它发展早、发展快,有着较好的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又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起步晚,尤其是经过“十年动乱”,在80年代后才开始全面复兴。当时,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刚刚恢复,还没有足够的研究成果和材料,而教育实践中又急需有关的知识,因此,只能借鉴和学习国外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开展一些独立研究。相比之下,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确实与西方存在着差距,尤其表现在研究课题、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这种差距常常使我们只看到学习他人的重要性,而忽略了自身独立发展的必要性。

二、解决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对策

(一)用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综观过去近一个世纪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发展变化,我们能够发现,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呈现出明显的综合化趋势。

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我们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人类教育的共同目的决定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框架,科学合理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必须符合教育的真正目的;第二,教育的对象特点和需要是选择教育心理学内容体系的基本依据,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依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在保障学科主干内容的前提下,灵活选择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即教育心理学在内容选择上既要有共性部分,也要考虑教育对象的实际需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和对象性;第三,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要在稳定和发展之间寻求平衡。教育是复杂的系统,人们对教育规律的探索也在与时俱进,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必须随时代的变化不断发展。同时教育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教育的目的、要素以及基本的教育理论(比如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都是相对稳定的,这要求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

笔者以为,以整合的观点构建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历史、理论派别等方面的内容;(2)学习心理,主要探讨学习心理的规律和方法;(3)教学心理,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策略以及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4)教与学的制约因素,主要讨论学生的个体差异,家庭、班级、社会、师生关系等影响因素以及美育心理、品德心理、教师心理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育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应处理好几对关系

1.要处理好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定量研究采用源自自然科学的方法,力图保证所研究问题与结论的客观性、可靠性和概括性。定性研究旨在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个体或社会的现象,这种研究通常在现象发生的真实环境中进行,借以把握该现象的整体轮廓。在国际上已经有人提出两种研究取向的结合问题。如“多方法三角测量(cross-methodtriangulation)”的观点认为,一个典型的应用就是在效度研究中的“多特质多方法模型(multi-traitmulti-methodmatrix)”[4]。

2.要处理好实验研究与史论研究的关系。教育心理学家都强调实验研究。教育心理学中的实验研究主要是指对教育现象有控制的观察研究。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实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教育心理学同样有许多理论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史论研究。实验研究要以史论研究为基础,史论研究是实验研究的升华[4]。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程,实际上也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也正是理论体系的日趋完善,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成熟的基础。

(三)以素质教育实践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南

21世纪是我国积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当代教育心理学要想作出应有的贡献并使自身充满生命的活力,就应当结合我国教育实践和改革,深入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对于促进我国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和教育心理学的自身发展都具有特殊的意义[5]。国内有学者指出,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对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践起到了推动作用,如张大均等(2005年)指出,教育心理学的以下研究成果为我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1)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与教育环境关系的研究:(2)学生智能发展与知识学习的研究;(3)学生社会性发展与规范学习的研究;(4)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5)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7]。

但是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为主的学科,其为教育实践所提供的指导还远远不够。为此,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为素质教育实践提供更多的指导:首先,继续加强德育心理研究。其次,美育心理研究应该进一步得到重视,为学校审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其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的研究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践服务。

(四)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

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就是要解决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国化(也称本土化)这一问题。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中国的心理学工作者在研究工作中要做到从研究者本位出发,准确地发现国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揭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心理的相同点和相异点,为世界心理学发展作出贡献。

发展本土文化取向的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可采取两个方向:一是以当代教育心理学重要理论为主题,以本土文化群体为对象,从事验证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用以推论解释文化同质性个体的心理与行为;二是以本土文化群体代表性的人性特质为主题,从中抽取的样本为对象,从事原创性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建构为理论,以彰显中国教育心理学的特色[6]。总的来说,教肓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应该遵循以下七个字的途径:摄取一选择一中国化。

教育心理论文:心理教育与班级管理论文

一、要达成学生心理的共识内化

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都不相同。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自身的阅历、知识经验等决定了每个个体在认识问题上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在客观上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班集体目标的实现效果。因此,为了使学生正确认识学校班级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意义,达成共识内化并去自觉遵守就需要通过充分、有效的沟通。协调各方不同意见,达成共识。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加强师生间的心理沟通交流。在制定班级建设发展目标、班集体的各项规章制度时,应该民主的由学生参与。教师可以通过建议箱的设立,收取学生对班级建设的建议,小组讨论后选派代表提出主要建议。共识的达成首先就是认同,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思考商讨确定才能使他们意识到到自己的职责,自觉地担负起建设班级的重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把自己当成班级的主人也就做到了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中所说的:“让每位学生都能在班集体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不用别人管理,自己约束自己。

二、“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从“心”开始

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展期,正是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有自己的想法,但同时又很幼稚不成熟。若教育管理者不走进学生心灵,不经常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很难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疏于对学生的情感沟通就不能准确进行教育与管理,久而久之,与学生的隔膜越来越大。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的相处,尊重学生,用情感来感化学生。也要注意方式和技巧,切忌高高在上,询问敷衍,要真实的面对学生,这样学生才会坦诚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当学生成绩下滑时,不要不问原因一味批评,可以和学生坐下来聊聊最近学习遇到的困难,共同分析找到问题所在。当学生情绪低落时,抚慰鼓励,帮助他走出情绪的低谷。当学生在班级管理工作中遇到困难时,反思工作方法的有效性,一起研究改进策略,以便有效实施。作为教师,威信不是靠强势就可以树立的,与学生坦诚相处,让他们感到温暖,使他们对老师有亲切感,自然会对教师格外的尊重。这样学生也会对班级产生依赖感,自觉地在班级这个“大家庭,小社会”中担任起自己的角色。

三、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人来自于自身内部的力量一旦被激活,其潜能是无限的。学习抓住内驱力,激发学习热情,事半功倍。在学生教育管理上也要抓住他们的内心特点,有的放矢。教育管理应该运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实现内在的自我肯定。认识自我,审视自我。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客观的帮助学生,然后采取激励教育。对于罗森塔尔效应教育者都不陌生。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教学实践证明教师的期望和肯定给了学生巨大的学习推动力。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较高需求是尊重,最高需求就是自我实现。所以,利用励志的事迹去激励学生,用鼓励的话语评价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赢得肯定,都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充满自信,这更有利于班集体的管理。

实现有效心理沟通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当今的学生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和困难,加之来自社会,学校,家长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学生的心理十分脆弱。教育管理者要及时的发现问题,帮助学生疏导缓解压力,解决困惑,建立起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可以通过班级活动来进行心理辅导,组织召开心理健康主题的班会,开展课外活动,比如挫折教育等。教师要一视同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良好的沟通交流的环境。班集体内的人际关系,即同学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融洽和谐,为有效的心理沟通奠定基础。

四、总结

总之,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讨话题,管理方法层出不穷。心理沟通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也符合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不论是哪种教育管理方法,都要求我们树立现代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实施中有效地用理论指导实践,以便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全面的提高。

作者:孙晓欢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教育心理论文:优化教育环境培养良好心理论文

心理健康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择业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职业教育作为学生学习技能和走向社会前的人生积累阶段,对其将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要让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心理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促使他们全面认识自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以便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满意的心境,形成良好的个性,塑造完整的人格,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真正做到高高兴兴来校学习,健健康康走向社会,完完全全实现人生价值。下面,我就个人肤浅认识探讨一下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

一、认识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是一个宏观概念,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部分,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而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健康有两层含义:一是没有心理疾病。

2、重视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是对保障心理健康的各种措施和活动的总称,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和保障,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的目的和结果。搞好心理卫生,有利于预防心理疾病,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活动的效率;有利于完善个性,搞好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和文明素质。

二、心理教育的目标

1、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教育要使受教育者的心理达到健康的程度。心理教育,就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和原理,对于受教育者的心理发挥积极的干预和影响,形成、维护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和教育的进步,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受教育者的健康不止意味着有强健的身体,还必须包括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形成、维护和促进,需要多方面的条件,所以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优化育人环境

在心理教育中要善于优化所需要的育人环境,有意识地通过改善物质文化设施来净化心理环境。这需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从而拥有良好的育人大环境,使全校师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文化环境的熏陶。和谐对优化心理环境至关重要,和谐的外部环境无时无刻不对心理产生着影响。学校对教室进行文化环境上的构建,是学生从要我学习转变为我要学习的外部条件。

3、以宿舍为活动载体

寄宿制是中职学校的一大特点,学生有多一半的时间要在宿舍中度过,宿舍是培养、形成和维护学生良好心理的重要场所。如何让同学们住宿如住家,既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亲情,又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所有职业学校必须面临的课题。所以职业学校要以宿舍为载体,大力倡导宿舍文化,把宿舍管理制度巧妙溶入宿舍文化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

三、心理健康的任务

1、教会学生克制激情

中等职业学生的情感又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容易发生冲动、波动,有时会因一次小的成功而欣喜若狂,也会因一次小的失败而心灰意冷;有时会为一点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也会为小的矛盾打的不可开交。这一切都说明了中职生的情绪、情感经常处于大起大落、彼消此涨的两极状态,而难以及时地用理智加以控制。解决这一矛盾,就要经常给学生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分析此时的心理状态,用案例和事实说服教育他们,使他们学会用理智控制感情,遇事能不急不躁,冷静处理。

2、扩大信息视野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信息交流日益频繁,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视听工具被广泛应用。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耳闻目睹,见多识广,视野开阔,认识空间得到极大拓展,从天文地理、世界风云、计算机、市场动态、名人传闻到服装、发型、流行歌曲等,他们都十分热心好奇,并积极探究。但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辨

别力、鉴别力还不强,加之客观现实的错综复杂,因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显得偏狭,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认识的混乱。在这种情况下,一味的堵是不行的,年轻人就是要有大千世界,就要他们在实践中成长。我们一方面给予学生广阔天地,一方面又要有选择的教育引导,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提高正确筛选、吸收信息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3、融洽师生关系

中职学校不同于中学,老师常常跟着、象一个影子无处不在。而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每周值一次班,平时去教室完全凭自己的责任心,任课老师更是上课来、下课走,为融洽师生关系,学校应建立师生定期交流的例会制度,拓宽师生心理沟通的途径,要求班主任老师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家长联系卡,定期向家长报告学生的

进步,这样的结果能让学生体会老师对他们的关爱,既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也丰富了教师心理教育的经验。

4、创造宽松心理环境

中职有其特殊的因素,除学习外,日常生活也在学校。每天起床、做操、上课、吃饭、写作业,似乎安排得井井有条,又很充实。但刻板单调的生活与年轻人天真活泼的本性产生了巨大矛盾,学校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因而要努力减少不必要的规定,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这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总的来说,职业教育就是全面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就业能力。未来的人才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不仅是整个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其他素质的基础和载体。因此,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必须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中等职业学校不断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实质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和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跨世纪人才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引起广大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教育心理论文: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一、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经常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各高校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1.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不仅包括身体、智力和能力的健康发展,还包括心理的健康发展。在高校全面、经常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通过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让大学生切实感受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应试教育体制下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麻木思想和忽视心理,有力地引导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及时剖析心理,及时纠正、解决问题,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有利于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完成这个任务的基础保障。要抓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要以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助力,引导教育大学生形成良好健康的心理,及时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全面掌握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明确自我发展方向,坚定所追求的奋斗目标,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交往圈,促进思想政治觉悟的不断提升,将知识转化为综合素质。

3.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中学时代的应试教育,实行的是填鸭式灌输,追求的是数字化的升学率;传统家庭的“温室教育”,实行的是溺爱式圈养,追求的是最大化的大包大揽,完全忽视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空间,忽略了学生的独立生存能力,习惯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生们一旦走入大学校园,面对需要独自思考和生存的新环境时,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不适应。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解决应试教育和“温室教育”所带来的弊端,通过心理教育方法,将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增强他们独立生存的能力。

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对策

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及时汇总分析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充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适当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疏导,引导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摆脱心理困扰,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

1.注重入学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角色转变新生入学初期,大学生处于人生转折的路口,各种思想冲击和心理变化随之而来,把握不好,很容易出现各种不适应的心理问题。因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注意把握新生入学这个重要的时期,通过正反面教育、参观学习、生活实践、人际交流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强化一对一的心理交流和辅导,传授他们心理调适方法,引导他们正确面对未来将面临的挑战,正确看待自己在适应转型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变化,充分地做好准备,有效地调适心理,及时地规范行为,不断提高自身的调节适应能力。具体而言,正确发挥高校辅导员的职能作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通信设备、教学设施等科技手段,放下身段走入大学生中间开展多样性的心理辅导教育,拉近师生关系,增强他们的存在感和归属感。同时要善于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协助作用,培养两名班级心理委员(男、女各一人),让他们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开展集体拓展活动,增强学生之间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2.注重心理调查,掌握大学生的适应情况心理调查能够及时直接地掌握大学生的适应情况和心理健康情况,它是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校园里面,可以充分利用心理咨询、问卷调查、模拟测试等方式,深入大学生开展广泛的心理调查活动,把握普遍性问题和特殊性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疏导教育。对于严重适应不良、家庭贫困、心理健康有问题、学业困难、身体残疾或有特殊疾病的特殊学生群体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建立相关学生的特殊档案信息,从物质、精神、心理多渠道、全方位地加以关心。高校辅导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团结学生合力做好思想引导、精神鼓励和心理疏导工作,最大限度地给予特殊学生群体合理的资助。

3.注重课堂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一,强化品格素质教育,增强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品格素质教育主要是以提高大学生的德行修养水平为目的,不断增强大学生意志力、耐挫力、自控力、责任感、荣誉感的教育。高校应该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教育、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等不同的教学形式,积极广泛地开展大学生的品格素质教育,促使大学生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培养其果断、坚毅、自信的意志品质,促使大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冷静、客观、全面的思维素质,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自我和现实。第二,强化情绪管理教育,增强大学生调节控制的能力。情绪管理教育包括情绪控制、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三个方面。大学生处于心理素质发展阶段,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情绪易敏感、情感易偏执、行为易冲动。因此,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把情绪管理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通过多样化的教育实践,促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正确认识自身的情绪及情感波动,充分利用积极的情绪状态,克制消除负面的情绪状态,规范自身的言行举止。第三,强化心理动力教育,增强大学生求知拼搏的能力。心理动力素质教育包括理想抱负、成就动机、求知欲、进取心和荣誉感。很多学生在努力奋斗成功步入大学校园后,阶段性成功的自我满足与陌生环境的自我茫然相冲突,反而产生困惑,不知道想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内心缺乏前行的动力。针对这种现实情况,高校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特别注重发挥心理动力教育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坚定确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奋斗的人生动机,养成强烈的荣誉感与抱负心,不断求知、不断进取,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

三、关注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者,与专业理论教师不同,辅导员在学习生活中与学生相处的机会多、时间长,师生之间的感情深厚,容易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在学生的自我认识、品格养成、情绪调整、人际管理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力。因此,高校辅导员面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态度、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的得当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强化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才培养。因此,高校辅导员必须充分认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铭记自身的使命和职责,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深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面掌握工作的发展规律及变化特点,不断积累科学的教育实践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2.积极搭建沟通平台,健全完善预防体系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切勿选择“单打独斗”的模式,应形成一种系统化思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等具体实践相互结合起来,辅导员可以充分发挥班干部、学生、家长的影响作用,构建“四位一体”的预防应急体系。通过飞信、QQ群、校内网等交流平台与大学生进行交流,深入细致地掌握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动态,通过建立特殊大学生心理档案、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心理咨询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被动变为主动,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实际效果。

3.紧盯关键时间节点,注重关怀特殊群体实践证明,新生入学初期、学期初始期和末尾期、毕业离校前期都是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高发期。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重点关注上述关键时期,有针对性地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要特别关注不能正常获得毕业证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遭受突发性重大变故的、身体有重大疾病史的、遭遇重大感情危机且情绪反应较激烈的,情绪极端不稳定有严重神经衰弱的、患抑郁症的等特殊大学生,及时给予温暖关怀,及时疏导负面心理,避免造成严重的问题和后果。

作者:黄奕欢何周华单位: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心理论文:心理学理论高校教育论文

一、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一)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改善提供了重要铺垫近年来,许多关于高校教学质量不完善和下降等不良的信息,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与当前高校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与学生在高校学习特点不能完美融合等有关。因此,为提高高校教育工作和教学质量,心理学理论的相关应用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有利于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正确的深入前提和学生心理疏导、激励等方法,进而辅以高校教学,从而在健康督促学生学习的基础上,也为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为高校教育工作方法提供了新思路心理学理论在社会诸多领域都起着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但面临我国当前高校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和其发展的自身特殊性,其教育工作方法都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进而,心理学理论的相关符合实际的应用为高校教育工作方法的完善和提升等提供新的思路,并大大提升了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三)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途径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途径,不再单一的依赖于授课和被动的接受学生心理咨询等,改善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等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现状问题。在学生大学生活、学习中的改良和积极的心理沟通基础上,激励其积极接受专业课知识和人生观等正确价值取向的培养,为社会提供良好素质的人才奠定良好根基。

二、结语

综上分析,不难发现,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有着诸多的良好作用,其有利于高校教育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学生自身、社会等多方面受益。因此,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值得提倡,并值得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等进行理性的思考和在实践中不断将其完善。

作者:胡双喜单位:新余学院

教育心理论文:高职院校教育心理教学管理论文

1教育心理学在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首先,教育心理学与学生的德育教学的融合,突出学校对学生的德育管理。德育教育是一个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德育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学校未来的发展快慢和学生素质水平的高低。因此,学校必须要将教育心理学与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有机的结合一定会激发出学生的潜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教师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影响,最终达到相互学习、相互进步的目的,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其次,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管理中,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教师作为学校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其水平的高低在某方面是对所在院校综合实力考量的一种依据。因此,需关注如何提升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在教学管理中应当将教育心理学中的德育教学和素质教学结合起来。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在心理成熟期,以德育教育为导向,加强心理辅导作用,让学生从小就明白基本做人的道理,让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心理学与教师队伍的管理,是借助于教育的教学本质和心理学的相关特点,教师不断将其进行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理论,这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水平,这也是对所在的高职院校的一种肯定。最后,将教育心理学与学校各个层次有机结合。教育心理学对推进高职院校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教师的教学、培训和科学研究上。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还是侧重于对专业化知识的教学上。教师教学成果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心理学一种实践的体现。例如在英语教学中,很多院校都在思考如何有效地将这门课程讲好,这就需要将心理教育学融入到教学中来,要对听、说、读、写、练进行创新,可以通过做游戏或者讲故事的方式来练习英语,真正将英语的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愿性的行为,真正把学生当成教学的主体。同时,在英语教学中真正解决学生不敢说的恐惧心理,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疏导和沟通。通过心理学理论,能够把英语中很多内在的语法特点及其相互之间普遍的规律和内在联系揭示出来,这也为教师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供依据。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语言技巧。平时的训练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于学生在非智力方面的训练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学中,就能轻松地教学,实现预期教学成果,真正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栋梁。

2提升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水平的措施

教育心理学本身就是教育学和心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融合,不断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和提升。教育心理学既注重理论知识也注重实践运用,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要无形地将教育心理学贯穿其中。教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育心理学息息相关,因此,如何提升其水平至关重要。第一,要着眼于理论指导实践,提升高职教学水平。教育心理学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也是源于教学实践的。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当今教育模式,不仅要求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最主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而教育心理学正是一门实训课,它更强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以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这样才能培养更多品学兼优、专业性突出的学生,真正才能提高高职教学的水平。第二,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提升教学质量。现在很多的院校都积极开展实践课程,因为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水平,更重要的是提升了教育心理学在大家心理的认知程度。课堂仍旧是广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好方式。当代教育心理学普遍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与自我认知的积极性有关,因此,越积极自我认知的人,其专业水平就越高,而教师仅仅只是给予指导作用。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课堂中就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通过此种方式,能够真正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建设中来。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在教学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一举一动都与教学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是道德的楷模,是专业技能的传授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融入到教师队伍中变得更加有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真正提升教学队伍水平。

3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其实践和动手能力,而教育心理学的引入更是对教学实践水平的最好检验方式。为了能够很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及成果,加快推进教育心理学在实践的运用至关重要。高职院校要加大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力度,并积极开展其在课堂的教学。我们坚信,教育心理学将绽放出美丽的花朵,高校教学质量也会登上新的高峰。

作者:刘艺 单位: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心理论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大学生由于家庭因素、个性特征、文化差异、个人经历不同等许多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健康方面也会存在着各种差异。今年来学界已经开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投入了更多的关注。一项以全国12.6万名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23%的人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据北京16所大学的联合报告,因心理、精神方面疾病休学、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清华大学在死亡和退学的学生中,精神分裂症占60%,中国人民大学因患精神分裂症死亡的学生占死亡学生总数的33.3%。有关单位对南京4所高校的一万多名大学生精神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约有四分之一的人有心理问题,有11.7%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另外,对南京市的608名同学调查时发现,有过心理危机的占75%。一项有四川农业大学生的学生组织的调查问卷显示,95%的大学生认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值得重视”。

南开大学一项对天津市20所高校2.3万余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有25.26%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障碍或疾病。一位学者在2007年10月在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就大学生心理健康对4400个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有心理障碍疾病或问题的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59%:其中有12%的同学感到心理是空虚的;15%的同学对自己缺乏信心或没有信心;10%的同学完全的从众行为;6%同学恋爱动机不明确;16%的同学感到社会压力大,不知道如何适应社会。除此外全国有许多高校都对本校内的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做过调查。例如浙江林学院采用SCL-90对该校不同经济背景家庭的102名经困生、101名经富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经困生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其他因子显著高于经富生和全国常模;经富生在恐怖、偏执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抑郁因子显著低于常模;经富女生心理最健康,经困女生心理最不健康。有学者使用UPI对大连工业大学2007级3219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新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男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于女生;大部分新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学习障碍、人际关系不良、情绪稳定性差等入学适应问题。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十分突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大学生已经逐渐的成为弱势群体,数人的心理都处于不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来源有:来自学习的问题;来自生活的问题;就业的压力;郁闷迷茫情绪普遍存在于本科在校大学生中;大学生的婚恋观对其心理的影响;对网络的依赖程度逐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下降。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从这些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可以看出我国高校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最终导致了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大学生中滋生蔓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

目前,一些教育者在把心理健康教育目的作为教育工作的导向的同时,忽视了构建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意义;在教育过程中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指向和总目标的同时,未能根据实际需要生成必要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事实上每个学生心理素质的基本结构和心理发展的起点、特征等都是不同的。一味生搬硬套地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目的,却不重视根据需要建构层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只能造成教育缺乏可操作性,使教育的实施过程封闭化、僵硬化,脱离与实际的联系,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失去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还有的教育者虽然设置了具体层级目标,却未重视教育目标的动态发展性,常局限于解决某一阶段的教育问题,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及时地调整或生成教育目标以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教育目标僵化不前。

2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少专业的师资力量,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程度不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具备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其次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和很高的专业素养,再次还要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要性的正确认识和良好的工作态度。但是现在很大一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是由德育工作教师或辅导员兼任他们并未系统学过心理学知识,或者并未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经常采用教导、训诫的方式进行授课,甚至有的教师自身人格和心理素质都存在缺陷。一些咨询员凭借主观臆断下结论,经常把心理问题扩大化或者“道德化”,等等,人为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期望学生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与标准,不仅未能帮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反而危害了其身心健康;部分教师咨询方式单一,忽视了教育途径的多样性和针对性,由于性格等原因,面对面咨询方式使部分羞怯、封闭的学生望而却步。

3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性”制宜的角度来看,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针对性不够

所谓因“时”制宜,是指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面对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大一主要是心理断乳、适应的问题,大四主要是升学、就业以及后续自己的情感问题,在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候应有所侧重。因“地”制宜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应从本院校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设置,即不仅要根据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共同规律来设置内容,也要关注他们此时此地的心理需求。因“性”制宜是指在当前的文化背景下,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心理需求是有差异的,同性别的教师给同性别的学生上课,和同性别的学生探讨、互动,更能产生心灵的共鸣。

4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放力度不够

在全国有许多的高校都没有开始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只在大一新生入校时举办一两次心理健康讲座,有的学校在校内开展了心理健康相关的选休课。但是很少有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入必修课的行列中。使得许多的大学生自大一之后就不能在接受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的学习虽然开始有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事先设置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最后使得心理健康教育课缺少针对性。

5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缺乏灵活性

从以往的课堂教学情况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授课形式仍然主要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教学形式单一,教学交流单向,教学手段传统。学生的情感、态度、需要、反馈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基本都被省略或忽略。在教学手段上,虽然大多数教师也能用多媒体制作Powerpoint进行教学,但所做课件更多的是板书的替代或补充,并没有真正意义上使课堂突破时空的限制,达到声感、形感、动感的有机结合。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改进措施

1加强家校合作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大学生家庭的重要责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重视家校合作这一项重要途径。家庭因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影响日益突出,使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不能回避家庭因素。目前,在这方面已有大量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贫困家庭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离异家庭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家庭环境因素(如家庭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家庭背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研究、出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等诸多方面。

2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学科学性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是制约心理健康课教学实效的“瓶颈”。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和保障。教师除了要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在知识的广度上下功夫努力健全知识结构,广泛延展思维触角。只有这样才能够使课堂变的更加的生动。为了给学生做好表率,教师还要锻造自己自信、乐观、开朗、热情、富有爱心、善解人意、乐于助人的品质。”没有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的人格方面的影响,就不可能有深入性格的真正教育工作。只有人格能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形成。教师还应该根据心理健康课程本身的特点,“量体定做”出全新的教学理念:即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和优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积极成长的强烈愿望和巨大潜能;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引导者、帮助者和支持者;师生关系更多的是共同参与、体验、分享和支持;助人的最终目的是“自助”。

3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是目标的载体,由于课程目标的建构性特征,课程内容也不是毫无生机的“死水”,是“动态化”的知识,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教育心理学也证明,教育要发挥作用,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有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才能做到这一点。课程内容应避免浓厚的学术色彩,生成具体的生活化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消除疑虑,把课堂学到的内容应用于现实生活,促进心理发展。教育内容应该多元,教师要洞悉学生各方面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心理问题,使教育内容全面化,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4注重传统与现代手段相结合,增强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令我们的课程更直观生动,更富有感染力,从而增强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加深学习印象,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现代教育技术为这种结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准备多媒体课件,把电影剪辑、动画等融入进来,图文并茂,加深印象,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5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

通过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发展和培养。社会实践也是提高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包括社会考察、生产实习、毕业实践、勤工俭学、参观学习等,可以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体验人生,有助于学习人际交往的技巧、积极的认知评价和智力开发、提高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心理素质的提高。总之虽然现代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对如今如此复杂的社会环境,这些进步很明显是不够的。为了能够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具有完全的人格和优秀综合素质的人才应该进一步的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心理论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论文

摘要: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需要。把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的内容相结合,可以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办民主开放的班级文化、组织丰富的班级活动三个方面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教育目的。

关键词:班级管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学生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无论是中学还是小学,学生的心理问题均比较突出,班级管理中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对学生的问题一定要细心观察,早发现、早引导,及时地调整问题学生的心态,引导学生理智健康的选择人生之路。但是这种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蹴而就形成,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我们要把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之中。

一、建立良好信任的师生关系,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班级不仅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集体,还是学生生活的集体,班主任就像是一位大家庭的家长。让学生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班集体是建立师生良好关系的基石。在这个大家庭中,要遵循“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重视每一个学生存在的价值。“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种不同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能够做到尊重需要,和学生的关系一定会很融洽。因为尊重学生,会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也就让学生对班主任、班级有了一种归属与爱的需要。在这种心理动机之下,班主任的工作就会很容易展开。一旦学生有了思想问题甚至是解不开的情结,在尊重班主任、敬爱班主任的心理动机之下,就会愿意接受班主任教师的劝慰,打开自己的心结,乐于沟通,学生也会在班主任教师的关爱之下,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就不存在所谓的心理健康的危机。在这里要特别指出,尤其是班级里的所谓“后进生”,更应该得到班主任教师的尊重。善于找出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不要过多地批评与职责,更多的应该是找出问题的原因,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和帮助。这样的问题学生往往和问题家庭有关,比如,单亲家庭、重组家庭或者是父母的疏于管理等,因此还要与学生的家长经常联系,尽量地弥补原来给孩子造成的影响,让孩子充分地信任自己的老师,而班主任一定要发自内心地爱这样的学生,只有教师理解了学生,了解了学生的想法,学生才会理解教师,这样才会与学生建立起友好又牢固的师生关系,这为心理健康教育培育了良好的感情基础。

二、创设民主开放的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越环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育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开发智力潜能、增强心理适应能力、激发内在动力、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即和谐的教育。他认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有自我价值展示的机会和愿望呢?建立民主开放的班级文化非常重要。所谓的民主型的班级文化,就是师生共同创造一个富有民主生活机制的精神家园,提升学生个体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提升班级集体的精神生活质量。建立这种开放的活动机制,需要班主任首先要相信学生,并且要给学生充分活动和思考的时间。当然,活动的组织仍然是要从学生的需要角度出发,尤其是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选择活动内容。还要与学校的整体安排协调一致,只不过在落实上级安排的德育活动的同时,还要兼顾班级的文化特点,让学生正确地理解,积极地设计还要主动的参与。在班级文化中也可以结合社会、学校以及和生活相关的内容加入到课堂与课间。比如在内容上,可以让学生拟定班级的班训,设计班级文化角,安排每周一次的班级黑板报等,全方位优化社会、家庭以及生活的心理环境,减少劣性刺激,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是班级管理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的开展,可以在学生的活动内容上有所增加,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会是一句空话。这里所说的班级活动,主要是指班主任组织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课内外教育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域。”现在的学生生活几乎被学习成绩填满,所以体育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程。班级管理的健康教育之所以要把班级教育活动作为其实施的途径,也是有原因的。从理论上来说,这是因为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维果斯基曾指出活动是心理的本源,是心理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从实践层面来说,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为学生接触自然、走向社会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它不仅增加了学生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而且在活动中可以获得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所以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比书本知识更有吸引力,有助于学生独立发现和独立探索,从而激发他们对生活、自然、对世界的热爱之情。试想,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又热爱自然的人,怎么会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不寄厚望呢?因此,班级管理要注意回归生活世界,在生活中并通过生活渗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的世界丰富起来。现代班级管理应强调“要遵循学生个体与集体的心理规律,管理为提高班级成员的心理发展水平服务”。所以,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应该科学地优化人、物、事、时间、空间等管理要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组织保证,进而发挥班级管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最后,借用朱丽芳的《班级管理,以“心”为重》中的一句话作为总结: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很多,值得班主任去探索和创新,但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给学生,或代替学生去作出判断和选择,而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接纳自我,尽量发挥他们的潜力,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作者:侯亚玲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亭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