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公文范文 留守儿童教育探讨3篇

留守儿童教育探讨3篇

时间:2022-12-30 10:12:54

留守儿童教育探讨3篇

留守儿童教育探讨篇1

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还很差,大部分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挣钱,子女就由爷爷奶奶照顾,而他们的文化水平都很低,对小孩的教育不重视。除这一影响外,乡下的孩子一直都住在农村,他们几乎没有什么知识,他们所学的知识都是书本知识,因为他们还小,所以认知能力还不够强,结果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对于他们的未来是多么有用,他们也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负面影响。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1.家庭教育的缺失

缺乏家庭教育是主要原因。因为父母远离家乡,几乎没有时间与孩子联系,通常是通过电话,孩子们没有得到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照顾。据调查,全国32.9%的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每天联系孩子一次,39.8%的家长联系孩子一年一次,4.9%的家长每年只与孩子接触一次,1.3%的家长不与孩子接触。许多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比较迁就。大部分老人没有文化知识,不能为孩子提供学习指导,不能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另外,老人会溺爱孩子,在吃喝方面虽然不会亏待孩子,但不能培养孩子优良的道德品质,帮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留守儿童逐渐形成顽固、脆弱、自卑的性格。

2.学校教育不足

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学校和教师缺乏足够的知识来促进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归根结底,我们认为大多数中国学校仍然追求学业成绩和出勤率,只要学生好好学习,完成学业,就会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据调查,半数教师从未上门家访探望过学生,说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了解不够。与此同时,由于农村经济落后,师资力量、办学条件和教育观念等方面的缺陷。再加上资金不足,不能聘请专业心理教师,并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在这些困难面前,许多学校心有余力不足。

3.社会关爱缺乏

留守儿童正逐渐形成一种重要的人格。目前社会环境复杂,唯利可图。有些地方政府管控不到位。例如许多中小学周围隐藏着一些黑网吧和游戏厅。孩子缺少家长的监督和管教,留守儿童年龄小,缺乏自我控制,容易被不良环境所误导。与此同时,大部分村干部也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属于自己的家庭。对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应对措施缺乏足够的重视,会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造成严重影响,如:有的留守儿童顽皮,性格偏激,内心自卑,会给孩子们的行为习惯造成恶性循环。

二、针对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生活,首先要让他们与父母共处在一个家庭环境之中。所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父母应该避免外出工作或带孩子上班。家长外出工作时,应合理安排被留守儿童的生活,努力寻找一位有责任心、有资质的监护人,增强与家长的联系,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身体和精神状况。日常生活中要多花时间观察孩子,多与孩子交流。不应该只是告诉孩子学习,而是要更多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他们有什么问题,并在适当的时候提出建议。只有了解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也应及时与孩子的老师加强沟通,了解孩子的学校生活,积极与老师协商,共同解决孩子的困难。学校应要求老师经常家访,多与孩子父母沟通,多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困难。例如,我们班上学生蒋义强,学习成绩一般,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家境贫寒,跟着奶奶生活,性格内向,老师通过家访,与其交流谈心做朋友,经常给他买文具,个别辅导,进入学生内心,打开其心扉,使之自信阳光,期中考试授奖大会上,看到他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问题,使他们在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的过程中,为他们的健康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2.要怀揣爱心和耐心对待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大多数缺少父爱母爱,在他们心里,最缺少的就是爱心,所以在上学的时候,他们更希望能够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关心,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这些坚守在农村教育第一线的人,要从小事上关心他们,关注他们的心理,并与他们进行交流,找到问题,并加以处理,用一份温馨的爱心来填充那些缺少亲情的心灵,让他们从内心深处把校园当成自己的家,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这里。例如,我班蒋礼标同学,学习成绩较差,有时拖交作业,有点自卑,老师通过家访得知其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在家跟着奶奶生活,老师经常与其谈话交流,与其做朋友,发现他爱好体育,老师顺势而为,因材施教,培养其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增强自信,适时对其"闪光点”加以表扬,在上学期“庆六一”活动中,他表演的“翻筋斗,劈腿,鲤鱼打挺”等节目,赢得台下掌声一片…。我认为,只要我们这些身为第一线的老师,经常以母亲的仁爱和持之以恒的关心他们,他们在校园里肯定能感受到家庭的温馨。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由于大多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仅与自己所信赖的一小部分人打交道,导致其情感比较冷漠,从而引起一系列的精神问题。根据这个特性,我在班会上播放了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影片,让学生感受一下外出务工人员的辛苦,让孩子们觉得,父母并不是因为不喜欢他们,只是想让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让他们养成节俭的习惯。老师建议留守儿童参与课堂的各项活动,并在不同的课堂上组织他们参与活动,引导他们发掘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兴趣,多参与社会性的实践,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在团体中锻炼他们的意志力。

作者:蒋青汉 单位:江西省上饶市鄱阳县双港镇蒋家小学

留守儿童教育探讨篇2

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关乎社会的发展,受教育权作为一项重要的公民权利,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保护。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这一课题,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第一,有利于加深对我国宪法的基本权利理论的认识,发挥宪法根本大法的功能;第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第三,有利于减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现象,保护儿童身心健康;第四,对我国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濮阳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颁布了《关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关于进一步做好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工作的通知》《濮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一、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调查

欲全面了解濮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的基本情况,笔者于2022年8月开展了调查。在教育部门的配合下,对濮阳市中小学生档案资料进行分析,基本掌握了濮阳农村留守儿童的情况,广泛发放调查问卷,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老师、父母、朋友等人设计不同的问卷问题,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答案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在以上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一定比例的老师、家长和管理者进行访谈,为进一步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这一工作提供思路。濮阳市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共辖61乡17镇,2946个行政村,总人口396.86万,濮阳市经济发展水平在县市区中与中国国情相似,具有一定代表性。调查结果对于改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保护现状理应具有参考意义。目前濮阳农村地区,外出务工成为年轻人的主要就业方式,如范县新庄镇付庄村,其中之一的村民小组中共有36户人家,28户人家的青壮年全部外出务工,剩余的8户人家中年轻男性全部外出务工,全村已经基本没有青壮年劳力在家待业。据濮阳市教育部门的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留守儿童22000人,占全市学生总人数的31%,且这个数字在近几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这一数字无疑给社会各界敲响了警钟: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下文中笔者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相关的现状进行总结。

二、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的现状

(一)家庭保护存在不足监护即民法概念,是对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实行的监督和保护。我国《民法典》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1]濮阳农村留守儿童监护大致分为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亲戚监护、无人监护四类。一是隔代监护,占留守儿童比例的52%,隔代监护人是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外祖父母,他们文化水平较低,年龄较大,缺乏良好的教育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儿童们会形成娇生惯养、急躁易怒的性格。生活在梨园乡三合村的十岁女孩晴晴(化名)就是典型的农村留守儿童,她的家里只有爷爷奶奶,母亲早年离家出走,父亲又在外打工,晴晴八十多岁的爷爷和七十多岁的奶奶成了小雯的日常“父母”,在晴晴心中几乎就不存在父母的概念。二是单亲监护,约占留守儿童比例的21%,即父亲在外打工,由母亲负责照顾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爱,孩子性格会变得怯懦、胆小。三是上代亲戚监护,约占留守儿童比例的19%,监护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小孩,不会倾注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留守儿童身上。儿童往往会形成逆反心理,沾染一些坏习惯。四是无人监护,约占留守儿童比例的8%,这种类型一般存在于中学阶段,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更有甚者会结识社会不良青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学校教育存在问题学校是儿童受教育权利实现的具体运作者,在儿童受教育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留守儿童在思想道德、学习等方面的诸多困境。一是学校基础设施不全,开设课程有限。75%的农村学校没有图书馆,有图书馆的部分学校图书资源匮乏且开放时间不固定,无法为儿童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61%的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缺陷,只开设了语文、数学等基础课程,缺乏体育、艺术等课程设置,只有19%的学校设置了安全教育课程,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安全教育普及度不足。二是学校教育资源短缺,70%的农村学校存在师资配置不足的问题,学生们接受教育的条件艰苦,对所就读学校没有选择的余地。三是学校氛围差,82%的儿童认为自己所在的学校学习氛围较差,农村学校中往往聚集了大量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缺乏自制能力,又缺乏父母监管,很容易遭受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在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给予的关爱不足,老师难以顾及到每位儿童,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习主动性较差,厌学情绪严重等问题。

(三)社会保护方面存在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社会保护作为兜底性工程,具有固根本、稳长远的功能。社会保护不仅要参与进来,还要起到整合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的作用。然而地方对于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的问题却重视不够。一是“城市优先”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城乡发展不均衡的二元化教育体制,广大农民工很难真正融入城市,而他们的孩子也只能留在农村。二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就近入学”政策,导致城乡间教育不均衡的问题日益突出。三是对于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门资金的投入、专门人员和专门机构的配置,更缺乏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问题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四是社会上仍然普遍存在着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歧视,85%的留守儿童称会感受到内心自卑,因此这些儿童更乐意留在家乡接受教育,而不愿进城上学。

三、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教育不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难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进城务工在所难免,监护人对于儿童教育问题鞭长莫及。孩子的家庭教育会大打折扣。一是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更,从儿童的父母转移到亲属身上,然而亲属或因年龄、健康、文化水平等原因无法胜任对儿童的教育。二是对儿童教育出现重物质轻精神的趋势。一味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对于儿童良好精神品质的培养,会使留守儿童养成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恶习。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不足,不能简单将其归结于监护人,这实乃城市化进程下的无奈之举,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共同努力解决这一问题。

(二)学校关爱不够公立学校大多存在教育设施不齐、师资力量不强的问题。公办学校苟延维持,私立学校成为农村教育的主力。私立学校往往存在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单一等弊病,加上家庭教育缺位,留守儿童往往存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性格叛逆等问题。就现实而言,老师们会青睐学习成绩优异、行为习惯好的学生,导致留守儿童在学校中处于更弱势的地位。他们在老师那里成为被忽视、被放弃的对象,在同学那里又会被嘲笑、被歧视,进而多数留守儿童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心理。

(三)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在政策支持上,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的相关内容规定简单,存在不少政策性缺陷,导致实施效果不理想。尽管濮阳市政府颁布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然而这些规定并没有依据濮阳市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类指导和统筹规划,缺乏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服务系统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四)社会保障存在困境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息息相关。一是农村教育学风不正。部分群体鼓吹的“读书无用论”严重污染了农村儿童的教育环境。二是户籍制度的桎梏。[2]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将户口人为划分为城市和农村户口,有了市民和农民身份的区别,这正是教育不公平产生的症结所在。三是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简单依赖于社会救助和财政拨款的方式,社会关爱机构浮于表面,缺乏持续性、实效性。总体而言,对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社会保障根基不稳、层次低下。

四、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措施

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应得到更多关爱。坚持把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作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工程持续性推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的问题,离不开各方共同努力。

(一)强化家庭保护正确的家庭教育是个人成长的重要源泉,有益于儿童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第一,留守儿童父母应树立正确教育理念,杜绝“读书无用论”思想,用积极、乐观、开明的态度培养儿童学习观念,鼓励儿童奋发进取。第二,父母要慎重选择监护人。对于一些确有特殊困难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的父母,要为孩子选任合格的监护人。综合考虑监护人的年龄、健康状况、与孩子的亲密关系等因素,做出理性选择。第三,父母要经常与孩子沟通。无论父母是否陪伴在儿童身边,父母不仅要关心儿童的学习情况,也要关心儿童的心理变化,有条件时多回家看看,平时用网络等方式与儿童互动交流。

(二)提升学校保障学校是儿童受教育权保护中的重要一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一是促进教学设施水平的不断升级,提升教学条件,为农村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现农村留守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老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还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够为留守儿童的成长提供指引。三是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档案,掌握农村儿童基本情况,实现动态管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和其他权利的实现。

(三)完善法律保护我国《宪法》将受教育权规定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需要国家提供法律上的保障以及通过各种具体措施予以维护。一是要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因地制宜完善地方性立法,进一步完善立法配套措施,从资金配置、人员分配等方面进行明确。二是要加强法律监督,政府、学校、监护人等多方主体应联合起来,对侵犯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的行为予以检举和惩戒,保障法律权威。[3]三是要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升公民权利意识。充分发挥媒体的优势作用,把留守儿童法制教育纳入地区普法工作中,为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服务。

(四)夯实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作用的发挥,需要财政补贴和社会互助功能的配合。一是要落实财政保障。地方财政部门要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财政预算轨道,安排专项资金。二是为农村留守儿童建设关爱阵地,设立留守儿童爱心家园,为留守儿童文体娱乐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场地。三是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爱心帮扶。组织社会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捐资捐物、奉献爱心,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进步,使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得到更好实现。

五、结语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城镇化推进的必然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问题困难重重。本论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及原因的分析,提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保护的个人建议。留守儿童受教育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界的参与和支持,这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笔者衷心祝愿,在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留守儿童会健康快乐成长,成为国家栋梁。

作者:戴金 单位:青海民族大学

留守儿童教育探讨篇3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时间在六个月以上的未成年儿童。作为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对象。从人生发展阶段来看,留守儿童正处于个性和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缺乏父母在身边的陪护,留守儿童很可能面临各种风险。为此,201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应该建立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制度,以维护和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研究者已作了大量研究。我们以“留守儿童”和“心理健康”为关键词,在知网可以检索到2321条结果。近年来,相关研究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在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然而,目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依然突出,这给研究者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本研究试图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出发,探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新路径,以期为改善和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提供参考。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提出的一门新兴学科,他认为人是具有不断发展潜能的个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挖掘和提升积极心理潜能有益于个体生活质量的提高。然而,目前从积极心理学视域来探究如何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路径的研究还非常缺乏。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假设和观点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改善和提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首先,在理论视角上,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积极的潜能,对这些潜能给予积极的关注和培育,可以促进个体积极健康地成长。其次,在具体实践路径上,积极心理学认为,自我效能感对个体成长具有积极的动机作用,人格品质中的希望和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风险因子具有建设性保护作用。因此,本文从积极心理学中的自我效能感、希望感和心理弹性三个重要主题出发,探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新路径。这不仅有利于推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还将为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关爱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一、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强留守儿童积极体验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和判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决定个体完成任务的动机水平,影响个体对行为的选择,以及对该行为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同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进而影响着个体新行为的习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1]增强自我效能感,有利于增强个体面对困难的信心,激发积极情绪,开发个体积极潜能,进而有助于维护和提升个体的心理健康。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在成长过程中留守儿童更可能在生活和学习上缺乏方向和目标,容易出现自信心不足、学习倦怠等现象,[2]部分自控力低的学生容易出现沉迷网络、游戏成瘾、甚者辍学等现象。这些因素将给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因此,提升留守儿童自我效能感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重要,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1.树立合适的目标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建立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树立合适的目标,并真正帮助其实现目标,让留守儿童获得成功的体验。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的信心,激发留守儿童积极向上的动力,进而推动留守儿童积极地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去。通过这种方式让留守儿童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更好地实现自我,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推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

2.发挥榜样的作用替代性经验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来获得自我能力可能性的认知。替代性经验对个体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育工作者可以帮助留守儿童寻找身边的榜样,引导他们向榜样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帮助留守儿童获得替代性经验,从而增强留守儿童追求成功的信心。

3.增强赏识教育教育工作者或家长在生活和学习中多鼓励和欣赏留守儿童,通过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来提升其自我效能感。在留守儿童获得成功时,及时给予鼓励并强化其行为,在留守儿童遇到挫折时进行勉励,使其相信自己具有胜任一定任务的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4.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留守儿童主题教育活动,如积极心理的主题班会、心理素质拓展等,以增强师生之情、生生之情,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支持与理解,提升留守儿童的归属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二、营造积极健康的环境,增强留守儿童的希望感

相关研究表明,希望感作为个体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积极体验,与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相关。[3]斯奈德将希望感定义为“一种基于内在成功感的积极心理品质,包括意愿动力和思维路径,前者指一种目标性指向的能量,后者指用来达到目标的路径和计划”[4]。希望感作为一种积极心理品质,对个体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改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5]缓解留守儿童孤独感;[6]希望感作为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对个体生活满意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7]提升留守儿童的希望感,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三个层面构建“三位一体”的关爱体系。

1.营造积极的社会支持氛围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有利于增强留守儿童的希望感,进而促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8,9]因此,可以运用多种帮扶手段,利用优势视角、助人自助原则帮助留守儿童调动和整合家庭、社区等多层面的资源,构建一个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营造一个充满关爱的服务环境,[9]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整个社会的关爱,从而提升留守儿童的希望感。具体来说:其一,在社区层面,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留守儿童关爱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拉近社区与留守儿童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起积极的情感联结。其二,在数据化时代,媒体应多报道留守儿童的积极事件,多传播正能量的信息,减轻留守儿童的消极体验,以促进留守儿童的积极发展。

2.建设富有人文关怀的学校学校作为留守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主阵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目前一些学校重智轻德,忽视学生情感需求,让留守儿童的压力和情绪得不到宣泄,对未来缺乏信心。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因此,教师应当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学生归属与爱的需要。通过打造留守儿童的图书角、悄悄话信箱,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让留守儿童在学校感受到温暖与产生归属感。其次,学校还应健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打造留守儿童家园、留守儿童工作站,呵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3.培养民主友爱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与专制型和放任型相比,民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能更好培养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10]温暖的家庭互动能够促进儿童拥有更多积极的情绪体验。[11]基于此,父母应当采用民主教养方式,积极引导并鼓励留守儿童,营造轻松平等友爱的家庭氛围,消除留守儿童的无助感,增强留守儿童的幸福感、希望感等体验。此外,家长可以通过微信、QQ等加强与留守儿童的沟通,通过定期通话或者不定期给留守儿童寄送礼品等形式,拉近亲子间的距离,填补他们在情感上的缺失,增强他们对未来的期待。此外,家长还应该多与老师联系,了解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及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引导,帮助留守儿童树立信心,提升希望感。

三、建构多维的关爱系统,提升留守儿童的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又称心理韧性、心理复原力等。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弹性定义为:在面临逆境、创伤、悲剧、威胁、艰辛及其他生活重压下能够良好适应的“反弹能力”。[12]凯瑟琳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面对重大压力和危险时显示出一些特征和能力,它是一个相对变化的过程,使得个体从困难经历中恢复过来、成功应对的动态过程。”[13]相关研究表明,心理弹性对留守儿童自主动机有调节作用,提高心理弹性能够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15]同样是留守儿童,面对同样的压力和逆境,为何有些留守儿童能顶住压力,健康成长;有些留守儿童在压力重担下却表现出诸多的身心问题,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心理弹性的差异。因此,深入探究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提升路径,对改善和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首先,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留守儿童,无条件接纳他们。要以真诚的态度倾听留守儿童的“心声”,鼓励留守儿童倾诉压力与烦恼,及时给予积极的反馈,激发其内在成长的动力,培养留守儿童承受挫折的心理韧性。其次,可以通过创设主题情境,引导留守儿童分析心理健康问题,从中学习处理心理困境的方法和技巧。再次,可以通过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的专题训练,增强留守儿童耐挫体验。此外,还可以通过自我分析,促进留守儿童对自己的了解,增强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鼓励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心理韧性,不断在逆境中获得自我成长。[16]

参考文献:

[1]陈嘉豪.大学生孤独感、自我控制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9.

[2]刘慧.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现状及帮扶措施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9(5):120-123.

[3]郭晨虹.高中生希望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多元幸福感的中介作用[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2):17-19.

[4]黎燕.初中生希望特质在反刍思维与抑郁、焦虑间的调节作用[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1.

[5]杨青松,周玲,胡义秋,等.亲子沟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影响:希望感的调节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4(6):1118-1120.

[6]范兴华,何苗,陈锋菊.父母关爱与留守儿童孤独感:希望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4):702-705.

[7]田芸,杨青松,张灵聪.状态-特质焦虑对中职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希望感的中介作用[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0(3):148-150.

作者:唐旭 杨青松 单位:遵义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