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时间:2023-09-18 17:35:32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

第1篇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4)01-0093-01 原发性高血压简称高血压,是全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不明,是以动脉压升高为主的疾病,发病常与遗传、精神过度紧张、肥胖、吸烟、饮酒、高钠饮食有关。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失眠、易怒等症状,若患者血压不能得到及时控制,血压持续增高,可导致心脏、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而情绪激动可使血管收缩,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进行心理指导,使患者释放压力,以保持血压稳定,减缓疾病的发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7月在我科住院治疗患者中,诊断为高血压的患者82例,其中,男65例,女17例,观察病人对疾病的心理反应,以及对治疗的期望值,根据不同病人,进行个体化心理护理。

1.2方法

1.2.1高血压患者的心理特点 慢性病的特点是有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症状复杂,变化多端,容易产生并发症;永久性的改变;需要长时间用药,高血压属于慢性病的一种,不仅具备以上的特点,而且高血压服药后见效慢、多反复发作的特点。

高血压病患病初期,有的患者无不适感觉,而且对高血压相关知识缺乏,因此对疾病毫不在乎,淡漠,不配合治疗,但多数患者有一定的情绪波动,存在着焦虑、紧张、恐惧抑郁的心理。

1.2.2心理护理 具体方法如下: (1)、首先应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性格、职业、文化程度、、民族,以便于很好与患者做初步的沟通,得到患者的信任。(2)、多与患者交谈,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3)、耐心倾听,掌握不同患者的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心理护理方案,以满足不同患者的具体需要。(4)、首先使患者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心理平衡,正视疾病,不会过分关注血压,也不会毫不在意血压,能积极面对生活。(5)、向病人讲解饮食的重要性、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如食盐摄入量过多可导致血压升高,禁止食用动物肝脏,多食蔬菜水果,减轻体重,因为肥胖,可使血压升高,吸烟、饮酒对血压的影响,使患者最终能听取护士的建议,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6)、多与患者聊聊生活琐事,将不愉快的事表达出来,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刺激。(7)、落实好医疗措施,给患者安全感,减轻患者紧张、焦虑,保持病情平稳。(8)、分多次向患者讲解高血压的相关知识,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并能坚持长期服药,坚持长期合理的有效治疗,可以控制好血压,消除紧张、疲劳,放松心身,稳定血压。(9)、与患者交谈,入院后观强战胜高血压病的信心。建议患者有目的的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养花、养鱼,听轻松的音乐,钓鱼等,从而达到消其心理平衡。(10)、坚持合理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使病人树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11)、建立高血压小组,鼓励患者介绍药物使用经验与心得体会,分享给其他病友,使患者提升自信心。(12)、向患者家属讲解高血压相关知识,鼓励家属参与心理干预。

2.结论:

护士通过了解高血压患者心理特点,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全面有效的心理护理,能使患者树立自信,正确面对疾病,能坚持终身服药,合理饮食,合理运动,消除焦虑、恐惧心理,有信心、有能力去面对疾病带来的不适,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

3.讨论:

通过对82例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心理特点研究分析及心理护理,使我们了解到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可缓解不良情绪的影响,转变认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改善治疗效果,降低血压,。所以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陶敏 周舸 行为转变模式在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2013.9.28-17

[2]丁全 陈世才 高血压患者化学服务的临床药师实践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3.11.11-6

第2篇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已成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长期高血压会影响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功能,最终可导致这些脏器的功能衰竭[1]。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对高血压患者实施心理护理越来越有必要,本文故对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心理护理及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3年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8例确诊为高血压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实施心理护理,其中男96例,女72例,年龄42岁―76岁,60岁以上90例,经过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心理护理后,出院时98%患者血压恢复正常或达到稳定的理想的程度。

高血压患者的主要心理问题

精神紧张、焦虑 患者刚刚入院时,对医院周围的环境及人群不熟悉,加上对自己疾病病情不了解,往往产生精神紧张、焦虑的心理。入院后测量血压高,更加加重患者紧张和焦虑的心理。高血压受饮食习惯、心理因素、环境以及遵医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血压忽高忽低,病情会反反复复,短期内治疗效果不明显,外加经济紧张,病人极易产生烦躁心理。

抑郁、不遵医行为 很多患者入院后,对环境的陌生和对疾病的不了解,病人往往会想像的比较悲观,血压稍微增高后就会表现的悲观、抑郁、情绪极其不稳定,失去信心等,觉得自己给家庭带来负担,成为累赘。甚至不愿服药、治疗,不愿配合治疗。也有部分患者认为,血压控制正常后就不用坚持服药,擅自减药、改药、停药,以至于发生不良后果。

对疾病知识缺乏,导致患者对高血压不重视,不去正规治疗,以至于延误病情及治疗。

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

2环境介绍

护理人员在接待新入院患者后,首先要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介绍病区住院环境、自我介绍、介绍主管医生、同病房的患者、物品摆放等,态度和蔼,消除患者进入陌生环境的紧张心理。

到患者病房多于患者交流,询问患者的病情,多关心患者、安慰患者、尊重患者,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的给予生活上的照顾,精神上的安慰,保持患者情绪稳定。一个人的心理情绪和行为习惯对高血压控制有着重要作用[2]。

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了解患者生活环境、习惯、文化背景等等,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后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适合患者的心理护理方案。要及时、耐心的向患者及家属简单地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饮食、生活中的注意事项,语言通俗易懂,也可以举出同病区一些成功的病例来开导患者及家属,消除患者及家属的顾虑,提高她们的积极性,并及时准确的回答她们的问题,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随后再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等,并讲解配合治疗的重要性以及疾病对人体损害的长期性、危害性,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以取得患者密切的配合。

根据不同心理问题的患者,采用不同的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在与抑郁患者谈话时,密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选择合适的话题,给病人做好安抚工作,也可以与家属沟通,要多陪伴患者、关心体贴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和经济支持,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对于急躁型患者,在谈话时要注意谈话技巧,避免外界打扰及不良刺激,让患者感受到你的真诚,要关心患者、安慰患者,使其能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并指导患者学会自我心态的调整,为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够完全明白药物的作用,不得私自改药、停药,使患者能够认识到高血压疾病的特点,使其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及护理。

向患者讲解放松训练的主要原理、特征以及其主要作用,帮助患者掌握一些简单的放松方法,每天可以通过听舒缓的音乐、散步、深呼吸等保持心情平静,分散其注意力使之淡化患者的角色,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使其身心压力得到缓解[3]。

3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心身疾病,需要长期的治疗、长期坚持服药,定时监测血压,治疗过程中血压忽高忽低,反反复复,加上经济负担,这些都会导致患者心理上的障碍。作为护理人员,应该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是高血压患者发病的不容忽视的因素,药物治疗加以心理干预才能更好地控制血压。通过对患者的细心观察,对家庭背景的了解以及环境中的紧张因素分析,为每个患者制定出适合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加上患者家属的协助与支持,消除患者紧张刺激,维持患者血压稳定,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英,内科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2

第3篇

【关键词】老年 高血压 心理 护理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也是一种心身疾病,这种疾病以老年人为主要发病人群,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元凶。高血压的治疗病程长,所以患者就会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暴躁等不良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刺激之下,身体会出现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平衡失调;而心理上则会出现拒绝治疗、乱用药品等不良反应。基于以上考虑,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控制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特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治疗高血压的患者80例,其中男34例,女46例。年龄62-87岁,平均年龄68.3±2.54岁。全部患者均符合WHO高血压诊断标准,由于患者全部属于老年人群,所以合并有很多身体疾病,其中有3例合并有肾衰竭,有5例合并有脑血管疾病,有16例合并有冠心病。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心理护理的治疗组和普通护理的对照组,每组有40人,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理状态、合并症情况没有明显差异,p>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有对比研究意义。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了常规的临床护理,对心理护理以鼓励谈话为主;治疗组的护理首先进行了心理分析,然后进行了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情况如下:

1.2.1 心理分析

对本组的40例患者全部进行了病情、心理状态的记录,主要了解方法有调查问卷、联系家属、主动攀谈、日常观察等几种方式。通过统计本组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悲观。长期不能恢复健康加上年龄过大,对自己的身体恢复失去信心,对康复不再报希望,进而不配合治疗,用药的痛苦更是加剧了患者的治疗抵抗心理。②抑郁。患者由于退休或者长期卧床,社会角色发生转变,产生心理落差;同时由于医院活动范围狭窄,同外界的交流减少,感觉到孤独。患者多表现为沉默,对外界事物缺乏兴趣。③暴躁。这类患者往往年轻时是高学历、高知识分子,以男性居多。患者长期住院治疗,失去了活动的空间,所以对生活小事也存在着极度地不满,往往会无缘无故地对子女和自身发脾气。

1.2.2 心理护理

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分为三个阶段性的渐进干预。①大约每7天左右就宣传一下高血压的相关知识,护士可以发放宣传资料或者组织患者观看记录片,以科普宣传为主。并针对患者的悲观心理因素和对疾病的错误看法,讲解高血压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使其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消除顾虑。②确定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需求,根据患者情况与家属共同建立教育目标,选择教育方法,协同实施教育计划。③进行集体心理治疗活动。这种方式可以转变患者的沮丧、暴躁的心理,方式可以是组织病友交流、组织进行联欢、进行电影播放等,并通过分组讨论,现身说法的示范作用强化教育。除此之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时建立电话沟通联络,对病人进行随机心理健康护理。

1.3 随访

本次研究的80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随访方式为电话随访和实地随访相结合。随访时间为6个月~1年,平均随访时间为8.15±1.65个月。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了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对比资料用 ±s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两组患者的护理前后SAS和SDS情况

图表 1: SA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为(心理学)焦虑自评量表;SDS为抑郁自评量表

从表1可以看出,通过心理护理干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情况明显地趋于稳定状态,患者的心理转变明显,而且治疗组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理问题呈现出对层次性,医护人员要注重查证,讲究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护理方式转变。例如:多数老年患者,已是多方求治,对自己的病情、常用药物有所了解,所谓“久病成医”,常常会干涉医护人员的正常治疗,点名要药和私自停用或加用药物。也有的病人听信别人讲用什么药好或是媒体上的广告,就忽视自己的体质及病情与他人的差异,生搬硬套,要求医生为其开药。这种不协调的举动都与患者的心理问题有直接关系, 医护人员如果一味地强调高血压的治疗方式往往起不到良好地效果,必须先要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治疗成功的保证。主动与病人交谈,有计划、有步骤,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视病人为亲人、朋友,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信任、理解。对病人不论身份、文化水平、社会地位高低,应同等对待,以此来获得信任,进而转变病人的心理弊病。医护人员在进行心理护理时要谨记,任何心理治疗的根本都是要使得病人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原发病,使得病人养成合理服用降压药、定期测量血压、坚持锻炼 、合理饮食的良好习惯。

参 考 文 献

第4篇

关键词:高血压;防护;护理;健康教育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目前国内高血压的诊断采用2000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按血压水平将高血压分为1,2,3级。目前,高血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

1防护措施

(1)限盐:高血压患者必须控制盐的摄入,研究表明,日均摄盐量每增加1g,平均高压上升2mmHg,低压上升1.7mmHg。(2)控制体重:肥胖是发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合理控制饮食和增加体育活动是保证体重正常的良好方法。(3)自身预防:①定期测量血压,1~2w应至少测量1次;②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4)适量运动: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胆固醇的合成,并能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改善睡眠。 (5)戒烟:烟叶内的尼古丁会兴奋中枢神经和交感神经,收缩血管,刺激血管内的化学感受器,使血压升高。长期大量吸烟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6)限酒:高浓度的酒精会导致动脉硬化,加重高血压。

2护理

2.1常规护理患者应适当休息,但不宜长期卧床。通过治疗,对于无明显脏器功能损害、血压稳定在一般水平者,除给予足够的睡眠外,应当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合理控制饮食,控制动物脂肪及钠盐的摄入,以清淡为主,宁素勿荤,宁淡勿浓,宁饥勿饱。应测量血压2~3次/d,并做好记录。主动与患者交流,不失时机的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2]。

2.2药物护理[3-4]

2.2.1用药个体化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合理用药。用药原则是:提高患者治疗的顺从性、更平稳地控制血压、保护靶器官,减少心血管病事件的危险性。

用药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切不可降压过快,尤其是老年人更是如此。对于心、脑、肾供血不足的患者,过度降压会导致缺血,因此应坚持长效平稳降压药物,长期治疗,每次均采取最小有效量,长期坚持。

2.2.2 联合用药如第一种药无效,血压未能达到目标,联合用药优于大剂量单药治疗,故通常是加用小剂量的第二种抗高血压药物,而不是加大第一种药物的剂量。联合用药可产生协同作用来抵消副作用,达到最大的降压效应、最少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效的联合用药组合是: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二氢吡啶类)+ 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ACEI、α肾上腺索能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5]。

2.2.3心理护理患者在入院时多情绪低落、恐惧、焦虑,而人在长期精神紧张、压力、焦虑或长期环境噪声、视觉刺激下可引起高血压[6]。据研究,暴怒、激动时,人的血压可急升30mmHg左右。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心理行为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改善了治疗效果[7] 。

心理治疗是通过密切医患关系而进行的通过安慰、支持、劝慰、保证、疏导和调整环境等方法来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等有关因素,调动患者的主动性来战胜疾病。作为尽职尽责的医护人员,应尽快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督促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满意度,从而使患者更好地配合治疗和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健康教育

3.1饮食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低胆固醇、富含纤维素等高维生素食物为主。避免辛辣刺激,限制动物脂肪、内脏、软体动物、甲壳类动物,禁烟酒,肥胖者控制食量、体重,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防止便秘。总之,高血压患者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宁素勿荤,宁淡勿浓,宁饥勿饱,生活上做到调情志,益肾精,慎饮食。合理调整饮食结构,适当控制摄人动物脂肪及钠盐,避免摄人高胆固醇食物[8]。例如平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限盐勺”来帮助我们控制摄盐量。

3.2运动患者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骑自行车等。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增加活动量。穿着舒适吸汗的衣服:选棉质衣料,运动鞋等是必要的。选择安全场所进行运动时,切勿空腹,以免发生低血糖,应在饭后2h。发生任何不适现象,应即停止。

3.3心理调节保持良好心态,情绪稳定,不要过度激动、兴奋、激动或发怒,避免隋绪激动、过度紧张、焦虑及各种不良刺激,降低患者在心理、生理、社会等多个层面上不愉快的状态,增加愉快的程度。对患者采取有效的舒适护理措施,可帮助患者的心理、生理、社会等多个层面处于最佳状态,

3.4中医手段研究人员曾将80例高血压病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评测生活质量,焦虑自评量表评测焦虑状态。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有提高,焦虑评分均降低;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医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高血压痛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焦虑状态。

4总结

高血压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高血压所诱发的并发症。因此,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并且,高血压患者用药较多,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非常重要和必要。在医疗系统飞速发展的今天,深入开展医院人性化服务的探索显得格外重要[9]。我们应立足国情推进医疗卫生改革,彰显公立医院公益性最基本特征,让患者感受到信心与力量;建立完善的医疗服务体系,坚持“一站式”服务;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医院人性化服务管理模式;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提供医院人性化服务思想组织保障;采取上下结合、多方携手,建立医院人性化服务保障体系;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人尽其才。

参考文献:

[1] McManus R J, Mant J, Bray E P, et al. Telemonitoring and self-management in the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TASMINH2):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J]. The Lancet, 2010, 376(9736): 163-172.

[2] 阳承建,杨笑芳,吴家辉.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对策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9):159-160.

[3]侯天梅.60例高血压患者的综合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2, 10(31) 332-333

[4] 宫文静.高血压患者的医学护理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1,(10):107-109

[5] 杨晓婷.高血压患者的护理[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11):205-206

[6] Hill M N, Miller N H, DeGeest S. Adherence and persistence with taking medication to control high blood press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ypertension, 2011, 5(1): 56-63.

[7] ZHAO Y, JIANG X, HE W, et al. Effectiveness observation of individualize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or hypertension patients combined with mental illness in rural community[J].Internal Medicine of China, 2013, 2: 001.

第5篇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高血压心脏病;血压;焦虑;抑郁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患者的血压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进而累及到心脏,改变了心脏的结构、功能,致使左心室出现肥厚,提高了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1]。高血压在临床上主要有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种,无论哪种类型,只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累积和程度的加重,都将加重左心室的负担,进而引发左心室增大、肥厚、功能不全等情况。因此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一定要尽早治疗,同时配合科学的护理措施,以逆转肥厚的心肌。为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影响,本研究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实验结果进行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沈阳市大东区辽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5年4月~2016年8月收治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患者中,男25例,女17例;年龄58~83岁,平均年龄(72.5±2.7)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7±1.8)年。对照组患者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59~84岁,平均年龄(73.6±2.9)岁;病程2~12年,平均病程(6.8±1.7)年。所有患者均排除^发性高血压患者、精神疾病患者、重要脏器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利用一般护理模式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将疾病知识向患者讲解,并详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等。实验组患者利用心理护理干预进行护理。护理人员要根据高血压心脏病的特点、临床护理要求、患者的心理特征等,详细分析患者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护理人员面对患者时,语气一定要平和,态度一定要热情,一定要让患者感觉舒服,切不可流露出厌烦和同情的情感,以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详细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并发症等情况,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强化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护理人员要将护理工作的具体内容向患者详细讲解,认真听取患者的倾述,详细解答患者的提问,通过专业的知识强化患者的信心。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分析患者的心态变化,及时发现患者的负面情绪,针对不同的原因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对策,并积极评估心理干预的效果,及时调整干预方案。

护理人员要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多理解患者,对患者多包容,在护理过程中更多的给予人文关怀。并指导患者家属一定要尽量陪伴患者,使患者感受到被关怀,提升患者的存在感,进而促进患者治疗依从性的提高。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家属保持良好的沟通,分析患者的家庭和社会情况,积极帮助患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而是患者可以集中精力配合治疗。要培养患者良好的生活习惯,根据患者的家庭情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并指导患者合理休息。对于负面情绪较为严重的患者要多关心,通过多种手段转移患者的注意力,询问患者的爱好,根据患者的爱好实施有效的放松手段,以缓解患者负面情绪。

1.3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和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通过SAS和SDS量表评估焦虑和抑郁情况,得分越高,表明患者的情况越严重,反之则越轻。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1.0 for windows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利用(%)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情况对比 实验组患者通过护理后舒张压(82.7±8.6)mmHg、收缩压(130.2±6.4)mmHg;对照组患者护理后舒张压(98.7±7.6)mmHg、(144.1±8.5)mmHg,实验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后SAS评分(32.54±14.31)分、SDS评分(36.53±12.68)分;对照组患者SAS评分(53.07±17.26)分、SDS评分(56.32±16.25)分,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高血压心脏病是临床上常见疾病之一,主要病因是高血压、血管扩张、左心室负荷加重等。长期治疗患者极易出现焦虑、抑郁的情绪,导致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浓度提升,进一步促进患者血压的升高,加重患者的病情[2]。因此,通过科学的护理干预手段,控制患者的血压是临床护理的关键。

心理护理干预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护理手段之一,其通过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降低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能够降低焦虑、抑郁情绪的蔓延,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防止血压持久性升高[3]。心理护理干预可强化患者的疾病认知,改进生活习惯,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有助于血压的进一步控制。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血压情况,降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对患者的影响,有助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值得临床进一步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侯岩芳,姚恒臣,李晓雯,等.心理干预对介入治疗心脏病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12(1):10-13.

第6篇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148-02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09年10-12月份,我院确诊高血压住院患者20人,社区高血压患者30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人,女20人。年龄30-70岁,平均50岁,病史最短2年,最长40年。50例高血压病的诊断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的诊断标准[1]。

1.2 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心理干预前患者的心理状况

2.2心理干预后患者的心理状况

2.3心理干预前后心理状况的差异

心理干预前后有明显的心理状况差异,各项心理症状均有不同层次的减轻和消失。见表3

3 讨论

3.1高血压患者的心理护理对策

护理人员应掌握心理学知识与技能,实施心理护理。护士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学会分析患者心理的技能。同时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尤其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知,改变其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2]。

3.1.1恐惧型护理 恐惧型的病人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的与病人交谈,解除病人的恐惧心理,使身心得到全面的照顾及医治。

3.1.2忧郁型护理 忧郁型的病人,护士应给与患者充分的理解,给予心理上的支持,并对其进行有效地疏导,鼓励说出内心的痛苦与烦恼、顾虑[3]。

3.1.3急躁型护理 此类病人情绪容易激动,常无故发脾气,多见于中年患者。护理人员应认识到急躁情绪是诱发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4]。

3.1.4焦虑型护理 此类病人对高血压知识有粗浅的认识,对环境不熟悉及与亲人分离,对血压增高缺乏承受能力,担心高血压会引起中风等并发症,表现为心神不宁、头痛、失眠、乏力[5]。对此护士应多关心患者,使患者缩短与医护人员的心理距离,建立信任感,鼓励患者接受现实。

3.1.5乐观型护理 乐观型的病人,护士应向他们介绍高血压病研究的最新发展,特别是病因治疗、保健、新药等,根据病人的性格,介绍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宜以及遇到紧张情况如何处理等知识。

3.1.6麻痹型护理 麻痹型的病人,护士应耐心的介绍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说明坚持长期正规服药和改善不良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定期检测血压,由浅入深的让病人接受,增强患者对高血压病的认识,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王瑞芳,白建乐.高血压[M].河北:科技出版社,2004:23-30..

[2] 宋燕华.精神障碍护理学[M].长沙市: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45-48.

[3] 计惠民.心理护理临床问答[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25-29.

第7篇

【关键词】 高血压;焦虑;抑郁;心理护理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173

高血压主要分布在中老年人群体, 高血压患者的大部分病因是由于内外环境变化过大所导致 [1]。本次研究选取在本院高血压科2013年2月~2015年3月的高血压伴有焦虑抑郁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高血压科2013年2月~2015年3月收治的的56例高血压伴有焦虑抑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8例。对照组中男17例, 女11例;平均年龄(61.80±5.30)岁;平均病程(2.80±1.50)年。观察组中男16例, 女12例;平均年龄(61.50±5.10)岁;平均病程(3.20±1.80)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采用普通护理 ①入院护理:进入病室前协助患者在接诊室洗头、理发、沐浴、更衣、剪指甲。②晨晚间护理:协助患者洗脸漱口, 洗脸洗手, 整理床铺以及更换污染衣单。③饭前后护理:协助患者洗手, 辅助患者坐好。

1. 2. 1 观察组采用心理护理[2] ①入院后有专职护理人员热情接待, 并亲切问候患者, 通过让患者感受到亲切, 减轻陌生感, 拉近和患者的距离。并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作息制度以及主管医师。在治疗过程中, 对患者关心、体贴以及尊重, 利用每天查房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 了解各例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心理状况并记录。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接触患者时, 应对患者的生活史详细了解, 通过患者能接受的方式, 进行心理护理和讲解高血压相关知识。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进行治疗。③对患者生活方式进行改善, 通过对饮食的控制和体育活动减轻体重量, 进行改善患者身体状况。并且保证每天足够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性。

1. 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进行SAS和SDS评价, 评分标准为:50分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60~70分为中度;>70分为重度[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SAS评分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 血压控制稳定所需时间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焦虑抑郁症临床表现为广泛性焦虑症和发作惊恐状态。广泛焦虑症患者有明显不愉快情绪, 轻度广泛焦虑症患者时常出现紧张、不安;重度广泛焦虑症患者会常常感到担心、忧虑以及害怕。当广泛焦虑症患者病重时经常感受到惊恐。惊恐发作患者在进行日常活动时, 如看书、做家务时或开会, 突然感受到强烈的恐惧感, 使患者难以忍受以及心悸。

高血压患者主要死亡原因是高血压所引发的并发症。只要日常改善生活行为和日常饮食, 血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通过心理护理以及日常饮食, 血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和正常人生活相同, 但由于焦虑和抑郁使患者对生活失去信心。护理人员需要帮助患者弥补缺失的认知, 以热情的方式接待焦虑抑郁患者以及帮助患者在病房更好的生活和治疗。护理人员要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 使患者心情保持愉悦。大多数焦虑抑郁症患者是由孤僻独处时间过久所导致,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病情以及心理症状, 进行心理辅导[4]。

综上所述, 对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进行心理辅导, 能更快更有效的稳定患者高血压, 心理护理效果优于普通护理,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 凌红梅, 黎艳梅, 姚秋红. 不同护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国现代医生, 2013, 51(9):66-67.

[2] 赵丽君, 刘信东, 陈嘉应, 等.抗焦虑抑郁治疗对高血压合并焦虑抑郁者降压效果的影响.西南国防医药, 2013, 23(8):843-845.

[3] 李婷, 段书.焦虑抑郁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医学与哲学, 2012, 33(10):47-48, 58.

第8篇

1.临床资料

12例癌症合并高血压病人中,男8例,女4例,年龄为45~66岁;肠癌1例,肺癌2例,胃癌4例,卵巢癌2例,恶性淋巴瘤1例,胆囊癌1例,胰腺癌1例,均为入院前确诊为高血压。9例以饮食控制治疗加降压药的使用,3例以饮食控制加适量运动为主。化疗药有氟尿嘧啶、顺铂、紫杉醇等。12例患者血压控制在收缩压130-110mmHg、舒张压85-70mmHg之间,顺利完成化疗治疗。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癌症病人由于化疗疗程多为4~6个疗程,周期多为21~28d,漫长的治疗过程加上治疗期间常伴有恶心呕吐、脱发、消瘦、疲惫等副反应和昂贵的医疗费用,导致多数病人情绪低落,常表现为焦虑、恐惧。当合并有高血压时加重了悲观、绝望等负性反应,故必须做好心理疏导。可以列举治疗成功例子或通过以往治疗成功者与病人进行交流,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也可通过了解病人的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性格特点等情况,指导病人调整不良心态,学会控制情绪。多与病人交谈,关心他们,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进行治疗时可以播放一些抒情音乐,观看一些幽默、喜剧录像,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另一方面护士自身的仪表、态度和技术熟练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病人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干预。整洁大方的仪表、亲切和蔼的态度和高质量的服务能使病人心情舒畅,乐于配合治疗,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2饮食控制和营养支持

合理的饮食控制和适当的营养支持对恶性肿瘤合并高血压化疗患者至关重要。饮食疗法是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基础,胃肠道肿瘤患者更需要注意饮食。向患者宣传饮食疗法的重要性,每日饮食中三大营养素所占总热量比例为:蛋白质15%一20%,脂肪<25%,碳水化合物50%~65%。严格按营养师的饮食处方中食物品种和量进行配餐,一日三餐要有规律。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食欲减退、消耗增加、吸收不良而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和贫血,感染预防能力明显下降,因此要增加营养,提高化疗耐受力,指导患者进食富含蛋白质、高纤维素、适量碳水化合物、低动物脂肪饮食,并避免进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当增加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鱼等,还要降低食盐量。以达到既能改善营养状况,又能控制血压的目的。

饮食宜煮、炖、煨,禁食生、冷、干、炸、烤、煎及辛辣食物,防止对消化道黏膜的刺激,引起消化道出血。食品应多样化,均衡饮食。本组有4例患者胃肠道反应严重进食受影响者,给予静脉补充氨基酸、脂肪乳等营养物质。

2.3高血压知识宣教

高血压教育在肿瘤手术、放疗、化疗前后则更显得重要,告诉病人及家属注意饮食的规律、合理的进食时间、品种、数量:不同的降压药的作用机制及合理的使用时间、方法,血压监测的重要性;如何预防并发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由于人体血压机制紊乱,加之饮食规律的打乱,厌食、呕吐,食物摄入的减少,使恶性肿瘤合并血压异常病人低血压发生率增加,低血压易导致昏迷,甚至生命危险。高血压宣教应多次反复、不厌其烦,还应定期请心血管内科医师、护师来科对护理人员及高血压病人进行专科知识的讲解和培训。

2.4血压过低反应护理

肿瘤患者化疗期间血压升高较为常见,但化疗期间的血压过低反应同样需要引起足够的认识,如果化疗期间胃肠道反应比较剧烈,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不能正常进食。仍按化疗前患者状况给予降压治疗,就会出现血压过低的危险,因此化疗期间需密切观察血压变化,并根据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降压药物,要教会患者自我监测低血压现象,如出现乏力、心慌、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皮肤苍白、出冷汗等,轻者立即卧床休息,重者立即根据医嘱使用药物,同时密切观察病情,监测血压的变化。

2.5感染的预防

化疗常致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免疫抑制等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合并高血压时更增加了感染的危险。因此,做治疗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输两种化疗药之间应用生理盐水冲皮条,合理使用静脉,选择血管弹性好、易固定、较清晰的血管,避免反复穿刺或拨针时造成血管损伤,渗漏,组织坏死。针对性向患者介绍化疗药物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加强患者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理解和认识,提高患者的自查能力,必要时行深静脉置管,同时做好置管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病室保持空气流通,限制探视的人数和次数。指导患者正确刷牙,并常用含漱液漱口,以减少口腔内的致病菌,穿宽松柔软衣服,加强足部护理,注意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寒冷季节做好保暖工作,防止感冒。

2.6运动指导

运动可增强末梢组织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降低血压。适当的运动对控制血压非常有利,化疗患者体质较差,使用激素又可能引起骨质疏松的远期并发症。因此运动量不宜过大,可根据患者年龄、体力、病情等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如散步、健身操、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运动时以患者感觉良好、皮肤微有出汗为度。运动应在餐后1h时进行,以免发生意外运动时应有人陪同,带些点心,单独活动时,需携带病情卡,联系电话,以备急需。

3.结论

在化疗前患者必须严格监测血压,血压稳定3d后方能进行化疗。化疗过程中和化疗后也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及时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同时严防因化疗引起呕吐、严重脱水等引起的低血压的发生。给予合理的饮食,加强基础护理,防止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另外,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促进患者参与到治疗和护理中,增加遵医的依从性,对于疾病的康复也是很关键的。

参考文献

[1]李民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化疗的全方位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9,12(16):1718

[2]王桂娟.高血压最佳生活方案.北京:理工大学出 版社,2009:55-61

[3]郑晓华,吴海燕.肾上腺肿瘤合并继发性高血压1例报告.中国健康月刊,2010.5:89-90

第9篇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大,人们每日劳累奔波,往往忽视身心健康。高血压这位无形杀手便趁虚而入,在我国,高血压病具有“三高”、“三低”的特点: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病人知晓率低、服药率低、控制率低。现代医学模式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身心疾病,其发病、发展和转归都与心理、社会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鉴于高血压病的特点,2007年4~7月,作者调查了50例患高血压病的疗养员,并将其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现将老年高血压患者疗养期的心理分析及有针对性护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高血压病组50例,均为我科疗养的老年高血压病疗养员,男34例,女16例;年龄60~77岁,平均72岁;文化程度:大学以上学历10例,高中学历17例,初中及以下23例。对照组50例,均为我科疗养的健康疗养员,男34例,女16例;年龄57~77岁,平均69岁;文化程度:大学以上学历12例,高中学历18例,初中及以下2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了解疗养员紧张、焦虑、忧郁、偏执等心理状况。

2 结果

两组疗养员心理状况调查结果(表1)。

3 护理

3.1 紧张、焦虑的护理 疗养院的每位护士都掌握着自己责任疗养员的第一手健康资料,每天都会去病房看望疗养员并有针对性的和疗养员进行艺术性的沟通交流,除了探讨疗养员如何规划自己的健康,同时也认真、耐心、细心地倾听疗养员诉说,让疗养员十分信任自己,以便护理措施容易展开并取得满意效果。同时,责任护士会定期对疗养员进行健康教育,并通过各种途径查询日常生活中治疗高血压病的饮食、运动、心理疗法等资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疗养员讲解,并做成有特色的小册子送给疗养员,疗养员随时可以阅读这些资料,并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运动、心理疗法来配合药物治疗[1]。

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疗养员都能够把自己的血压稳定地控制在正常范围。紧张、焦虑属于轻度的心理不适,一般的沟通交谈及针对性的讲解就可以取得较好效果,疗养员在护士的帮助下也比较容易调整好心态,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3.2 忧郁和情绪不稳定的护理 高血压病属于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临床上往往不是单纯的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升高的一种表现,常伴发其他慢性疾病,如冠脉硬化、高脂血症等。加之长期服药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一定负面影响,有些人便调整不好心态,特别是多愁善感的人,他们会认为自己给家人和社会增加了负担,情绪低落,严重者甚至悲观厌世。所以,在查房时要用心观察,在和疗养员沟通探讨的时候如果发现此类负面情绪要及时进行解释性心理护理,首先让疗养员明确高血压病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生活中注意饮食、运动与药物治疗相配合,也一样会有高质量的生活。同时,责任护士要和家属进行沟通交流,心理护理在这时候显得更为重要。日常生活中多一些积极乐观的正面暗示,让疗养员对自己充满信心,饮食、运动配合药物治疗才会有显著效果。8个疗养期中,护士遇到过这样的疗养员,通过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及和家属的交流,使疗养员的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最终,疗养员能够乐观的面对自己的病情,并主动学习高血压病的预防各方面的知识,积极配合治疗。

3.3 偏执易怒的护理 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多为“H型”行为类型人,此类行为类型的人易对周围的人和所发生的事情抱有愤怒、怀疑的想法,经常会因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情而乱发脾气[2]。老年高血压患者加之一系列慢性退行性的心理衰老变化,特别是患有长期慢性疾病和永久性身心障碍时,更易固执己见、脾气暴躁。如果责任护士在查房或与疗养员交谈时发现这种情况应引起高度重视,及时采取相应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帮助疗养员尽快摆脱困境。比如,可以帮助疗养员进行松弛训练,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拳、听音乐等,让疗养员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并长期坚持训练,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同时实施认知疗法,通过对症的心理护理及心理治疗,让疗养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采取轻松而健康的生活方式,乐观的面对身边发生的一切,经过健康教育,疗养员明白很多事情是自己对应激的过度反应,并积极配合治疗,所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得以顺利实施,并取得显著效果。

4 讨论

高血压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有密切关系。当机体受到内外环境的不良刺激时,便会引起情绪激动,进而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3]。对于精神压力大,心理紧张、抑郁、偏执的疗养员,我们要特别重视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调节。只有调整好心理状态,保持愉快的心情,才能顺利地进行后续的护理工作,所以此时的心理护理对于血压的控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与疗养员交流,使疗养员对高血压病的相关知识,如:临床上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生活中怎样从饮食、运动等方面入手配合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注意事项等内容都有较清楚的认识。知晓率明显提高,疗养期间疗养员的血压普遍控制在稳定范围。让疗养员从心理上接受疾病,并在血压确实能保持稳定的状态下,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预防高血压的知识和技能,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建立和谐的生活方式[4]。

参考文献

1 王文,马丽媛,向华.重视正常高值血压水平及其伴心血管危险因素者的干预[J].高血压杂志,2005,13(6):321-327

2 王素芳.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2):169

3 阳晓,杨定娇,阳旭.高血压患者第四医学行为状况及社区卫生服务性干预效果的调节[J].高血压杂志,2005,13(1):45-47

第10篇

关键词 心理干预 原发性高血压 疗效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013

我们对高血压病人常规降压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3~2005年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6例,男66例,女40例,年龄40~75岁,平均54.5岁,病史1~10年。其诊断均符合WHO/ISH 2003年制订的高血压诊断标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54例,对照组52例。两组对象基线资料如性别、平均年龄、婚姻状况、血压水平等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抗高血压治疗均给钙拮抗剂(硝苯地平缓释片10mg,2次/日),ACEI(依那普利10mg,1次/日),心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心理治疗,具体方法:①心理支持:通过谈话对患者的焦虑恐惧及抑郁情绪表示理解,并鼓励发泄;让患者认识到自身对社会及家人的价值,增强其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加强与与病人单位及亲属建立联系,让其感受到周围人的关怀,消除不必要的心理担忧,防止其自暴自弃;②放松训练:取坐位,两足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膝关节成90°,两手放在膝盖上,手掌向下,以舒适为度,闭目静坐5分钟后,依次默念身体各部位,达到全身放松;③音乐疗法:选旋律优美、病人熟悉喜爱的轻音乐,音量50分贝,听音乐前在半坐卧位下休息10分钟。听音乐阶段轻闭双眼,身体尽量放松,每次30分钟,早晚各1次。

观察指标:①血压:所有患者每2周于门诊随访1次,随访6个月,血压值的平均数为整个随访期的平均血压。血压测量时让患者静坐至少10分钟,测右上臂坐位血压2次,取平均值。

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收缩压下降至正常或收缩压下降≥40mmHg;或舒张压下降至正常或≥20mmHg;②有效:收缩压下降30~39mmHg,或舒张压下降10~19mmHg;③无效:未达上述标准(其中包括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疗效判定)。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

结 果

两组血压变化比较,见表1。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比对照组疗效好(P

讨 论

高血压发病机制中心理社会因素占有重要地位,强烈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负性情绪常是高血压病的发病诱园,而且心理因素不仅是高血压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还影响高血压转归、预后及疗效[2]。长期持续紧张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可使血管紧张性增加,阻力加大,同时交感神经长期兴奋使肾小球动脉持续收缩,久之形成高血压[3]。另一方面,长期高血压,患者心理负担加重,心情紧张,出现焦虑和忧郁等,引起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素轴功能调节紊乱[4],形成恶性循环,加重高血压病情。

在本试验中,经过治疗和随访观察,我们发现治理治疗组较常规降压治疗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控制,疗效也明显改善,提示心理治疗配合常规的降压治疗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有很好的控制作用。心理支持能改善高血压患者心理障碍,缓冲或消除患者的心理压力;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增强患者战胜疾病信心。而音乐疗法则使患者在优美动听、柔和、美妙的艺术中进入心旷神怡的意境,紊乱的神经得以调整,使患者从悲伤的意境中唤起兴奋,消除了紧张,忧郁等不良情绪。放松训练能够抵消生理和心理应激的负面影响,使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重新恢复平衡和协调,帮助个体以更健康的方式对待生活的挑战,使人体的非自主反应,如心率、呼吸、血压、肾上腺索的分泌在自主控制中。

参考文献

1 张钰聪,刘洪军,孟琛.北京城乡老年人高血压与抑郁的关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8(8):520-523.

2 Wassertheil-Smoller S,Applegate WB,Berge K,et a1.Change in depression as a precursor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SHEP Cooperative Research Group (Systoloc Hypertension in the elderly).Arch Intern Med,1996,156(5):553-561.

第11篇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上来说,高血压是一种身心性疾病,除受生理因素影响以外,本病的发病还与心理、精神因素密切相关[1,2]。为观察并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情况,本次研究中将2013年5月~2015年1月,社区医院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数据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5月~2015年1月,社区医院所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共计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分组,分别设置为对照组、干预组,每组患者均为50例。对照组中,男性为35例,女性为15例,年龄为62~85周岁,平均年龄为(69.5±1.3)岁;干预组中,男性为32例,女性为18例,年龄为62~85周岁,平均年龄为(70.5±1.9)岁。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共50例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用药,适当心理指导,饮食指导,以及运动干预等在内。

1.2.2干预组 干预组共50例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护理措施为:①支持性心理护理:每周集中安排患者参与高血压疾病相关防治知识讲座,帮助患者了解高血压与不良生活方式、个性缺陷、情绪反应等相关因素的相关性关系,指导患者形成对高血压疾病的正确认识。同时,在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需要耐心倾听,适当的给予肢体与语言上的支持,关心并鼓励患者,给患者提供积极且向上的建议;②认知心理护理:将纠正患者的不良认知作为护理重点,通过积极心理疏导的方式,帮助患者打消内心的焦虑、抑郁情节,掌握疏泄不良情绪的方法,使患者在情感与行为上产生相应的改变;③情感放松训练:护理人员需要向患者着重讲解情感放松训练的作用原理、特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引导患者掌握通过呼吸、意念、肌肉、以及音乐这些途径实现情感放松的方法。

1.3观察指标[3] 在护理实施前、实施后2个月,均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评估。评价因子包括:①躯体化;②强迫症状;③人际关系敏感;④抑郁;⑤焦虑;⑥敌对;⑦恐怖;⑧偏执;⑨精神病性。单项因子评分越低代表患者心理健康水平越佳。

1.4数据处理 研究相关数据资料录入SPSS 15.0版本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为(x±s),通过t检验,统计学处理期间可信区间取值95%,检验水准取值0.05,在检验P

2结果

护理实施前,两组患者SCL-90症状自评量表相关因子评分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实施后,干预组患者SCL-90症状自评量表相关因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3讨论

高血压作为常见心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高,且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高血压以及相关合并症导致患者死亡的几率也有所增大。相关调查资料中显示: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心理状态上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烦躁、焦虑、易怒、悲观等,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为此备受临床医务工作者的关注与重视[4,5]。

第12篇

关键词: 个性化护理;常规护理;血压控制;焦虑缓解;

随着大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血压监控的完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逐渐精细化。药物治疗的丰富,护理加强,都不断改善高血压患者的预后[1]~ [2]。近年来,我院通过对所收治的高血压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研究,对比个性化护理和常规护理在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以及心理焦虑的缓解的效果。进一步确认了个性化护理的重要性。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1],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年龄40~69岁,平均(53.5±2.1)岁。对照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43~67岁,平均(54.3±1.8)岁。所有患者神志清除且合作,均排除患有精神障碍、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其他急慢性疾病等。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患者入院后常规检查、病情监测、饮食指导等,并按照医嘱用药,叮嘱患者尽量避免意外跌倒,以免引发严重后果等。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个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如下:1)加强疾病知识宣传教育 根据患者社会背景、文化程度,运用有效沟通手段、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病人宣传高血压相关知识。如:高血压发病特点、危险因素、临床症状等,提高其对疾病的认知,让患者了解高血压虽可引起一系列严重并发症,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现已能得到很好治疗和控制,使患者心理压力得以消除,从而避免心理因素对生理疾病的干扰。2)增强患者对高血压治疗的了解 主动向病人介绍高血压治疗的目的、意义、配合治疗的必要性,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有关疾病治疗方面的问题,与患者共同探讨控制高血压的对策。让他们从根本上意识到坚持长期规律服药的重要性,提高其治疗依从性。3)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 环境与人的身心健康密不可分。病人入院时,护理人员主动介绍医院环境、病房设施、病区医务人员及其他病友,以消除患者因环境改变引起的紧张、焦虑情绪,使其尽快适应医院环境。同时保持病房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通风良好,以促进病人身心和谐统一。4)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高血压病情易反复、并发症多,在患者初次接受治疗时,即应让患者树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在护理过程中,应以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主动关心尊重病人,耐心倾听病人内心想法,评估患者需求,及时发现并分析解决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帮助其澄清对高血压疾病的错误观念和思维方式,以克服无助感。让患者在最佳状态下积极主动地接受治疗,维持血压的稳定。5)帮助病人形成有利于高血压治疗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 协助患者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运动,合理安排有益身心的活动,如下棋、散步等,转移患者对疾病的过度关注、担忧。指导患者控制体重,少食多餐,以低胆固醇、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饮食为原则,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预防便秘,禁烟酒。

1.3 疗效评价标准

高血压治疗合格标准[2]:收缩压低于140 mm Hg,舒张压低于90 mm Hg,无头痛头晕等症状即为血压合格。利用SAS量表评估患者的焦虑程度,总分低于40分表示患者为轻度或无焦虑症状;评分为40~50分表示患者有中度焦虑症状;评分大于50分为表示患者有重度焦虑症状[2]。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 . 1 两组患者高血压改善情况比较

观 察 组 血 压 达 标 25 例(89.29%),未合格3例(10.71%),对照组血压合格15例(68.18%),未合格7例(31.82%),两组血压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2组患者护理前后平均血压值的变化

2.2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观察组重度焦虑3例(10.71%),中度焦虑4例(14.29%),轻度及无焦虑21例(75.00%)对照组重度焦虑5例(22.73%),中度焦虑8例(36.36%),轻度及无焦虑9例(40.91%),两组焦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焦虑情况比较(%)

3讨论

高血压是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目前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持续的高血压状态易导致患者引发冠心病、脑出血、脑梗死等一系列并发疾病,若不及时控制与治疗,将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3-5]。对高血压患者针对性治疗的同时给予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高血压程度,对治疗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传统的护理方法着重于药物治疗与患者病症控制,而忽略了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药物,面对高血压病情出现的心理焦虑问题。而焦虑心理的产生会使病人大脑皮层兴奋,血管运动中枢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升高, 导致血压升高,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对患者提供常规护理基础上,应针对性的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护理干预,改善患者面对疾病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个性护理服务是指护理过程中充分考虑患者的性格、年龄、病情、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护理影响因素,为患者制定具有针对性、人文关怀的护理服务。个性化护理服务的实质是整体护理服务,是整体护理深入发展及走向成熟的具体表现[6-8]。通过个性化护理可改善患者紧张、不安、焦虑情绪,引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9]。此外,通过针对性护理服务可以引导患者合理饮食,保证营养摄入同时,不会增加高脂、高钠食物的摄入量[10]。在研究中发现:观察组血压合格25例(89.29%),未合格3例(10.71%),对照组血压合格15例(68.18%),未合格7 例(31.82%),观察组患者血压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平均血压值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个性化心理护理更加有利于患者的血压控制。在焦虑症状改善方面,观察组重度焦虑3例(10.71%),中度焦虑4例(14.29%),轻度及无焦虑21例(75.00%),对照组重度焦虑5例(22.73%),中度焦虑8例(36.36%),轻度及无焦虑9例(40.91%)。研究结果表明,个性化心理护理缓解了患者焦虑情绪,有助于提高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与常规护理相比,个性化护理对减轻患者的心理焦虑程度,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率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梅颜.心血管疾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精神问题[J].中华内科杂志,2011,50(9):722-723.

[2]胡大一,丁荣晶.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精神心理卫生的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2):89-91

[3] 李婷,段书.焦虑抑郁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J].医学与哲学,2012,33(10):47-48,58.

[4]危林松.高血压并发焦虑抑郁症状260例患者心理干预治疗分析[J].中国临床实用医学,2010,4(10):205-206.

[5]莫伟文.心理干预对原发性高血压伴抑郁焦虑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6):2300-2301.

[6]戴秀菊,杨金娟,周志虹,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理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43-44.

[7]徐穆娣,占美莲.老年高血压120例心理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1):32-33.

[8]靳芹,宋月兰.心理护理对高血压伴焦虑抑郁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