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互联网技术革新

互联网技术革新

时间:2023-11-06 10:11:16

互联网技术革新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1

关键词:互联网;新技术;资产管理;变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4-0111-02

一、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行业的变革

从资产管理的价值链来看,从资产获取到分销,再到资产服务,各个环节的展业方式均由于技术的“赋能”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新技术改变不了金融的核心,即风险并没有被消除。只要仍存在金融资源的跨期、跨区配置,风险就仍然存在,而资管机构的专业价值也就仍然存在。

(一)资产获取、投资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基础资产的构成。过去的资产标的往往规模较大,趋于集中,比如大企业贷款、大型项目等。新技术的发展则通过新的渠道和新的风险管理手段,使一些过去不存在或没有纳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基础资产也能被收录其中,比如P2P模式下的小额贷款、股权众筹模式下的初创企业股权等等,从而推动了资产管理基础标的去中心化和分散化,也扩大了整体基础资产池。

2.改变了资产估值的方式。工业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通常基于硬件和实体资产的价值,比如生产线、厂房等,关注的是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信息时代的基础资产估值则是基于软件、数据、网络、服务的价值,关注的是关系链、数据和生态系统。例如,飞利浦从照明设备生产商转型为智能照明系统服务提供商,盈利模式也从耗材销售收入转为服务费用收取,其LED灯可免费安装,但通过智能照明系统节省电费,从节省部分分成。由此,对这类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现金流预测方式也需要相应改变。

3.改变了风险管理的方式。过去的风险管理手段主要是通过抵质押物、现金流等来进行判断和控制。信息时代的风险管理手段则更加多元和立体,借助海量数据进行风险的识别和预判。例如,传统征信巨头FICO推出了大数据分析产品BigDataAnalyzer。

4.改变了投资决策的方式。过去的投资决策更多是依靠专业投资顾问的经验,新技术的发展则使投资决策能够更多地依靠数据、量化分析,甚至机器人决策,从而更好地避免因情绪或情感对投资决策造成影响,保证策略和执行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同时还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成本实现规模化与定制化的平衡。例如,Betterment、WealthFront等在线财富管理平台就是利用自动化系统,针对客户的具体需求快速定制投资组合;又如嘉信理财的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

(二)产品分销、财富管理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分销方式。过去的投资产品主要依靠金融中介的实体渠道(如银行网点)进行分销。为了覆盖网点和人员的成本,金融中介往往不得不提高投资门槛或收取较高费用。新技术的发展使投资产品的分销更多地转移至PC端、移动端的直销渠道,大幅降低了分销成本,因而也降低了投资理财的门槛,吸收了更多原本难以进入资产管理体系的小额、零散资金。例如,东方财富旗下的天天基金网2014年实现基金销售2 000亿元人民币,2015年仅上半年基金销售额就急速上升至4 000亿元人民币,基金销售规模堪比四大行。

2.改变了投资人的参与方式。过去的投资决策依靠专业投资顾问的权威意见,普通投资人更多的只是被动接受。现在,专业金融机构在信息与产品领域的“权威性”及“特许供应”地位已经相对弱化,投资人日益习惯于主动获取信息,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或朋友的推荐,并且希望决定和主导投资决策。Motif、雪球网等社群化运营投资平台,很好地把握并促进了投资人的这种行为转变。

3.改变了投资人的体验。分销方式的改变和投资人参与方式的改变直接促进了投资人体验的提升:第一,投资门槛大幅降低,从数万数十万元降至数百数千元,甚至“1元”。第二,产品购买流程更加简单便捷,只用几分钟和几步流程即能实现随时随地线上开户和交易。第三,普通客户也能享受定制化服务,通过快速的数据分析和匹配,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在成本可控的基础上提供给所有客户。第四,投资透明度显著提升,通过在线平台,投资人可以轻松比较不同标的和产品并做出选择,对已投资的标的和产品能实时查看运行状况、还款情况、收益情况等。因此,投资人对资产管理机构的预期已随着客户体验的提升而彻底改变。

(三)资产服务环节的变革

1.改变了服务对象。过去,资产服务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主,现在,新技术所培育的大量创新业态也开始成为资产服务的对象,例如针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资金托管、针对在线销售的货币基金的托管、针对P2P平台和众筹平台的资金托管等,这一类业务目前也已成为了资产服务机构一大新的业务增长点。

2.改变了服务方式。大部分机构过去托管、清算、运营服务依靠电话、传真和人工手动,成本高、效率低,操作风险高。新技术环境下的服务体系则是以云和数据为基础,服务方式逐步向电子化、自动化、线上化转型,从而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高灵活性以及风险可控。例如,富达(Fidelity)就推出了专为资产管理机构及投资顾问服务的线上平台Fidelity Institutional Wealth Services;招商银行也推出了专门服务资产管理机构的全功能网上托管银行。

二、互联网和新技术下资产管理机构的创新

中国资产管理市场在经过了十年的快速发展期后,正面临转型的关键关口。互联网和新技术在资产获取及投资管理、分销及财富管理、资产服务这三大环节上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些变化已切实发生并且不可逆转,传统资产管理机构应如何应对?

(一)主动适应变革,积极进行改革

在资产管理价值链的三大环节上,分销及财富管理已受到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最深远的影响。专注于这一环节的资产管理巨头在应对创新模式的挑战方面主动适应变革,积极进行改革。例如,专注财富管理的嘉信理财最近推出了自己的线上理财平台SchwabIntelligentPortfolios。这一平台将客户的投资门槛从数万美元降至5 000美元,使客户只需花费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即可快速完成简单的线上注册流程,但同时仍保持了嘉信财富管理服务的专业度,包括:将客户资金配置到20个资产大类中;由系统自动为客户动态调整投资组合,以规避风险、保证收益;同时还为5万美元以上的客户提供原本只有高净值客户才能享受到的避税服务,所有这些服务全部免费。此外,嘉信还即将推出专为投资顾问和机构服务的线上平台InstitutionalIntelligentPortfolios,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

(二)加大科技投入

新科技的运用能帮助资产管理机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全球资产管理巨头们近年来纷纷加大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大力利用新技术建设私有云、新的投资平台、高质量的用户交互界面,积极培养和吸引金融与科技并重的人才。

例如,全球领先的资产托管机构道富银行在过去五年间每年的科技投入均达到8亿~9亿美元,占其营业收入的8%~9%。自2011年开始,道富银行开始通过“私有云”建设来促进其IT系统转型。2011―2014年,道富银行每年通过“私有云”项目实现了6.25亿美元的成本节省,同时也通过“私有云”为客户提供了快速的计算和定制,并且有效地保护了客户信息和交易的安全。

资产管理巨头摩根大通(JPMorgan)不仅加大了对内部科技的投入力度,而且还选择通过大量外部投资来增强创新能力。自2009年以来,摩根大通投资了数十家金融科技公司,涵盖支付、投资、P2P等多个领域。2011年参与移动支付公司Square的B轮融资,之后参与在线投资平台Motif的D轮融资并投资3 500万美元,近期又参与了P2P平台Prosper高达1.6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提升客户体验。

(三)积极拥抱生态系统

互联网时代的分工更加细化和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可以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更高效、更专业地实现更出色的客户体验,比如:与第三方合作获取资产或客户,与外包系统服务商合作进行平台开发,与外部征信机构合作完善风险管理,与外部投顾合作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和效率,与网银或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改善支付流程,与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或在线理财平台合作扩大分销网络等等。

全球最佳实践的经验表明,全能资管、精品资管、财富管理、服务专家是常见的四种资产管理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于蓉.美国金融中介资产管理业务发展及启示[J].金融研究,2015,(7).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2

技术革命与金融创新:双向创新驱动

近20年以来,中国见证了两股力量的崛起:信息革命和金融创新。信息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金融创新解放了财富驱动力。英国经济学家卡萝塔・佩蕾丝在《技术革命与金融资本――泡沫与黄金时代的动力学》一书中,通过人类历史上的五次技术革命分析了技术创新、金融资本与经济增长内在相关性,提出每一次重大的技术革命都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技术―经济范式”。

佩蕾丝认为,技术革命每隔40年至60年爆发一次,每次技术革命的发展浪潮大约持续五六十年,随着新技术的渗透和技术革命的扩散,可以划分为两大时期,前二三十年称为“导入期”,后二三十年称作“展开期”。技术革命发展浪潮的两个时期,还可以划分为四个基本阶段:导入期分为早期的爆发阶段(技术时代),后半段的狂热阶段(金融时代);展开期可分为新技术与包括金融在内的社会生产的协同阶段(黄金时代),新技术成熟与市场饱和的成熟阶段。

技术革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创造潜力,金融资本始终在技术对经济社会渗透过程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在导入期,金融资本支持技术创新及其向经济社会的渗透和扩散,金融资本与技术革命进入充满激情的恋爱时期,技术的发展和扩散既刺激金融创新也得益于金融创新产生的动力。在展开期,生产资本被视为财富的创造者,将新经济范式扩散到整个经济,金融资本成为“贤内助”推动增长。在技术扩散过程中,不仅需要生产领域的充分创新――包括产品、工艺和组织模式,而且需要金融和制度领域的创新。这些创新共同推动了技术革命充分释放潜能。而当一场技术革命行将结束时,金融资本又开始催生下一场技术革命。

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是一个“双向创新驱动”的关系,相互促进、良性互动。从导入期的金融主导型经济到展开期的生产主导型经济,这一转换过程深刻地影响了金融领域创新的方向和强度。如表1所示,按照对实体经济的有用程度,可以对金融创新进行分类,金融创新的各种类型在每个阶段各有特点。技术创新导入的爆发阶段,金融创新是最集中和最多样的,A型金融创新对新技术的扩散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双向创新驱动最明显。金融创新活动最明显的转变发生在泡沫破裂之后。在协同阶段,A、B、C型金融创新盛行于世,以适应性创新的形式伴随着技术创新的充分扩散,并促使社会资金回归实体经济,分享产业利润。

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双向创新驱动”的动力源在哪里?一是市场推动,二是制度创新。毫无疑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是推动创新的不竭动力。佩蕾丝的论述并没有注意制度的作用,而事实上,制度创新可以为激发整个经济和社会的活力提供土壤和环境,成为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的“新动力”。制度促进技术和金融创新的机制在于,通过组织创新和政策安排,推动新的“技术―经济范式”,释放经济潜能。2015年以来,政府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也在从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两个角度部署中国式创新发展的大局。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智能制造

“互联网+”的风越吹越大,既让各行各业都感觉到春风扑面,也为一些传统产业带来了有如飓风席卷般的恐惧感。小米等借助互联网平台发展壮大的新兴互联网企业促使传统制造业痛定思痛,海尔等传统企业积极拥抱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主要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走出了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制造业“互联网+”的路子。

中国制造业正在从工业1.0向工业2.0转变,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并行的发展阶段,中国制造业感受到了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双向挤压竞争”。未来,中国制造业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力争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2015年5月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中国制造业的主攻方向是智能制造,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和创新商业模式。

未来十年,中国制造的重点是创造智能产品、变革组织形态、创新应用体系。智能产品理解它们被制造的细节以及将被如何使用,能够回答诸如“我是什么时候被制造的”、“哪组参数应被用来处理我”、“我应该被传送到哪”等等问题。通过价值链及网络实现企业间横向集成,贯穿整个价值链的端到端工程数字化集成,企业内部灵活且可重新组合的网络化制造体系纵向集成,大力推进生产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积极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体系。

“工业互联网依靠数据连接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进而将设计、产品制造、供应链及分销以数字化的方式串联成有机整体。” 杰夫・伊梅尔特对工业互联网的预言触手可及。中国正努力将人、数据和机器连接起来,引领工业发展的潮流。

智能制造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

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因之一是技术进步的冲击。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之间存在互促互推的“双向创新驱动”关系,技术创新的产生和扩散依赖于金融创新的支持,金融创新同样有赖于技术进步对传统金融机构及其运作模式的冲击。目前,社会各界讨论“互联网+”时,对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层面的探讨较多,对“互联网+”商业模式思考得还不够深入。从工业互联网发展的趋势以及小米和海尔的实践,金融业可以从工业互联网的创新方面得到以下启示。

连接一切、无缝连接、连接未来

我们的世界正在从IT向DT(数字科技)时代快速跨越,未来将呈现出一个“连接一切”(万物互联)的新生态。人机交互、机器与机器的互联、用户与工厂的对接,在工业互联网模式下得以实现。比如,海尔与阿里合作的模块化智能电视,连接了门窗磁传感器、智能插座、煤气探测报警器、水浸传感器的“SmartCare智能家居套装”,纳入海尔统一的“U+ 智能生活操作系统”;同时,“U+平台”联结中小企业和创业团队、平台服务商、智能家电厂商、智能硬件厂商乃至本地生活服务商。再如,小米研发了通用智能模块,勾画了“以手机为中心连接所有智能设备”的蓝图,打造“开放、不排他、非独家”、“连接一切”的商业生态链。

金融的核心是信息和信用,连接一切是金融实现“互联网+”的内在精髓。信息网络技术推动金融领域产生了三次革命,经历了金融电子化、金融信息化和金融互联网化三个阶段,目前金融业离“连接一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金融业的互联互通既有来自于金融机构自我封闭的原因,也受支付清算、征信系统、托管机构、交易平台、信息安全等金融基础设施“硬件”的制约,还有整体金融法制环境、市场服务体系、社会信用环境、各类规则标准等“软件”的掣肘。

开发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化产品

工业经济时代讲求的“客户导向”主要是指在客户需求调查、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维系方面,但在“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中心”更多地应体现为用户全程参与,包括参与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配送和消费体验等所有的环节。比如,2015年3月,全球首台定制空调在海尔郑州互联工厂下线,郑州互联工厂打通了用户交互可视、定单可视等10个互联工厂可视化的关键节点,使用户定制产品的进程都在用户“掌握之中”。再如,小米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来响应用户意见、组织用户互动、免费赠送产品等等。小米充分尊重和采纳用户的意见,小米手机三分之一的改进见意来自于用户。

围绕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创新,将成为金融创新的主旋律。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口碑时代,产品是入口,发掘用户的痛点,设计极致产品,提高顾客的满意度、粉丝的尖叫度,这是实施“互联网+”最基础和最关键的一步。金融机构与客户连接、用户与用户连接、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连接,用户既是金融消费者,也是金融资源提供者,更是金融产品的创造者和监督者,增加了金融消费者的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过去金融机构习惯了以产品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以利润为中心,但正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深刻的变革将给金融服务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打造智能制造与电子商务结合的开放平台

当今,电子商务以其开放性、全球化、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广泛渗透到生产、流通、消费等各领域。工业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是未来趋势。比如,海尔形成了“前台一张网,后台一条链”(前台是海尔客户关系管理网站,后台是海尔的市场链)的闭环系统。电子商务平台――海尔商城将海尔集团前端的产品研发、生产资源和后端的物流配送、产品服务资源结合到一起。作为小米的电商运营部门,小米网伴随公司整体快速成长,如今已是中国第三大电商、消费电子垂直领域的领军平台。

越来越多电商企业跨界进入金融行业,依托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金融机构也借道电子商务巩固拓展自身业务。例如,2015年3月,中国工商银行酝酿已久的“e-ICBC”互联网金融品牌,尝试跨界经营电子商务。国有大型银行进入电子商务领域的效果如何尚有待观察,但金融行业实施“互联网+”有必要借鉴工业互联网的做法,形成各子系统之间无缝连接的系统集成,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型商业生态体系和模式。

重构更扁平、开放和协作的企业组织形式

生产的小型化、扁平化、平台化、创客化和专业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组织一个新的特征。比如,小米是一家有5000员工的“轻管理”型公司,企业组织架构简单得惊人,核心创始人――业务负责人――普通员工。小米不把财务指标当成重要的目标和考核指标,没有工作报告和年终总结,小米团队把80%的精力都集中在产品上,追求客户满意度。海尔正在将企业从管控组织变成一个创业的平台,最终海尔将只剩下平台主、小微主和创客三种人,企业平台化之后,员工是企业平台的创客小微,去掉中间管理层,实现组织管理的扁平化、智能化和互联网化。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必须拥抱“互联网+”,从经营理念、商业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深度改造。借鉴工业互联网的思路,传统金融机构渠道为王、产品驱动的金字塔形组织结构,将变得更扁平、灵活,强调开放的协作,进行多渠道整合和跨界合作,以轻资产的方式参与新的竞争。金融的未来形态是互联化、数字化、移动化、智能化,与此相对应,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应该是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去中介化,实行平台化的社群经营方式。在这个连接一切的平台上,金融机构掌握用户行为,获取和利用在线的活的大数据。

探索制造业与金融业的产融结合模式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产业变革新的方向,制造企业做供应链金融将成为发展服务型制造的重要商业模式。比如,海尔在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领域进行创新,与中信银行合作搭建了“电子商务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为其“日日顺”平台上的万余家经销商提供融资;与阿里小微金融进行直投合作,共同开放给小微企业客户群体;“海融易”平台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优化融资渠道;海尔云贷服务向海尔分散在各地的商、经销商发放小微贷款。

新兴的互联网企业、传统的制造业已经摸透了传统金融的问题所在,积极拥抱中国金融行业的改造、升级、创新,运用“互联网+”精选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伙伴和产品,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个人消费者,提供简单、便捷、安全、统一、高性价比的金融服务体验。站在未来看现在,金融行业大变局时代已经来临。

“互联网+产业+金融”的未来之路

在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金融革命三个革命叠加的“互联网+”时代,我国金融业的路在何方?创新、创新、再创新,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观念更新、产品创新、流程创新、模式创新、组织创新,实现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良性互动。

把握趋势比掌握优势更重要。我们的世界正处于大变革时期,技术革命、产业革命、金融革命三个革命的叠加,连接一切的技术革命刚刚开始,“(移动)互联网+”传统产业将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金融组织、产品和形态伴随着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发生革命性创新。有人测算,如果工业互联网得到充分应用,到2030年,工业互联网将可能为中国经济带来累计3万亿美元的GDP增量。永远不要与趋势为敌,传统金融行业一定要牢牢把握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和智能制造交汇萌生的新一轮产业大变革。

以客户为中心定制金融产品。金融业以客户为中心包含三层含义:一是高度注重个性需求,设计出让客户尖叫的金融产品;二是高度注重产品质量,生产出专注和极致的金融产品;三是高度注重客户体验,为用户提供舒心的消费体验。比如,2015年5月,京东推出的5款互联网保险创新产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基于对客户行为的数据分析,可以精准判断客户需求,将保险信息、投保、核保等服务全程网络化,意在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用户体验。

与电商企业合作连接一切数据。数据的获取能力、连接能力、加工能力和利用能力,将成为未来金融机构竞争的核心。传统金融机构获取数据的可选路径是与电商平台合作,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和收购电子商务平台不是最优选择。2015年5月4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提出,“鼓励商业银行与电子商务企业开展多元化金融服务合作,提升电子商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商业银行依托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创新符合电子商务的多元化需求、安全便捷的金融服务,可以提升金融服务广度、深度和能级,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创新产融结合模式服务实体经济。工业互联网领域的供应链金融将成为未来重要的产融结合模式。依托工业互联网的供应链金融是开放式的金融生态圈,包括大型电子商务平台自建、银行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建立的供应链金融,还有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企业合作建立的供应链金融,未来拥有供应链数据的公司都可以尝试做供应链金融。

结语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3

一种新的媒介技术,一旦变现为社会力量和市场效益,就会改变原先的社会结构和市场结构。阿里巴巴在中国市场上叱咤风云,Facebook在美国如日中天,但谁敢保证他们能长盛不衰,江山永固?君不见,柯达、索尼、诺基亚这些行业巨头,当年是何等辉煌!如今,还有多少人能记得这些过去的王者? 眼下,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浪潮势如破竹,重塑着人们的消费、支付、阅读、健身、旅游、学习、办公、社交等生活方式,也构成了现代生活的基础架构。同时在改变人们生活的还有可穿戴智能设备、无人驾驶汽车等物联网、云端交互等技术的集大成者,没有人能确知明天世界将会被技术改造成何等模样。而且,媒介技术革命还在持续,我们无法预料它会向何处去,但有一点似乎是清晰的,那就是,我们正处在新一轮媒介技术和传播革命的演进周期中,正处在继文字、印刷术、电子媒介之后的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大周期中。这一媒介技术革命大周期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互联网技术这一神奇的技术创造,对人类社会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它改变的不仅是人类社会的实体空间,而且凭空打破物理、地理的限制,创造了虚拟空间。这一虚拟空间不仅重构了人类生活空间,而且重构了人类的社会逻辑。

当然,新媒介技术的出现并非一定会将旧媒介技术赶出历史舞台。在很多时候,新旧媒介技术并非楚河汉界、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融合状态,正如杰克・富勒所认为的:“每种媒介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新媒介通常并不会消灭旧媒介,它们只是将旧媒介推到它们具有相对优势的领域”。①互联网技术横空出世,将此前的媒介技术功能囊括进去,也就是说,互联网媒介本身就是一个巨型的融合媒介,它兼容了此前众多媒介的功能。关键是,互联网媒介技术的活性远远大于此前任何一类媒介,它完全是开放性的。这种开放性表现在:

一,它几乎向所有的社会主体开放。此前的历次媒介技术革命,在社会空间落地后,迅速沦落为精英群体和利益集团控制的工具。相比之下,普罗大众往往就沦为看客。即便后来大众媒介崛起,其开放度也是有限的。大众更多是媒介消费的主体,而不是媒介传播的主体。

二,它超越了实体空间的限制,在虚拟空间中,可以无限延展其表达的空间。媒介作为时间与空间的技术,其开放性在互联网媒介身上表现得极为充分。传统意义上的疆土、疆域的概念,在互联网空间里遭到颠覆。

三,技术未来是开放的。面对互联网,我们很难估料其技术极限在哪里。互联网技术具有超强的技术活性,这是此前任何媒介技术难以企及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前的新传播革命影响会超过此前的历次媒介技术革命。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技术引爆的新传播革命,将先行的媒介技术深度卷入,将不同的媒介形式重组输送,形成一个高速的信息交换系统,也成为社会新的结构力量和权力逻辑。

此前的媒介技术所产生的还是局部性的,远不及互联网媒介技术的影响,互联网进入中国20年,对中国的影响更是空前的,它与中国社会转型叠加在一起,形成“乘数”效应,对中国社会的冲击极为深广。媒介技术革命几乎颠覆了人类社会的逻辑,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因它改变了时间和空间的结构关系,再造了新的社会关系,甚至连人类的思维逻辑都受到颠覆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仍在继续,从深度和广度来说,这种影响都未到极限时刻,也就是说,整个人类社会都被深度卷入媒介技术革命的大周期中,都要应对媒介技术革命新常态。

中国社会转型的大周期同时遭遇媒介技术革命大周期,这是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应对这场社会革命与媒介技术革命叠加在一起的大变局?这对中国的社会管理者、媒体人及每一个社会主体,均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新媒介技术革命带来大众政治的勃兴。②新媒介技术革命释放出的天量级的技术活性催生难以驾驭的社会活力,这种活力颠覆了传统权力结构和秩序惯性,同时也改变了此前封闭、科层化的传播权力结构。在新媒介技术革命发生之前,由于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受到政治组织控制,中国的政治传播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科层的层级与链条过长,也使信息传播中的失真较为严重。互联网的出现,使政治传播呈现出扁平化和非线性的特点。

从政治传播的角度看,互联网的最大功能在于:它打破了政治传播的科层制,使得层级传播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克服。③新媒介赋权使此前那些远在传播权力之外的“沉默的大多数”,形成众声喧哗的舆论场,从而使得大众政治的影响力在互联网空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在这种完全开放的社会语境下,若社会管理者继续因袭此前的控制性理念,以管理者自我为中心,过度强调刚性稳定,不计成本地将极具活性的社会力量控制在预想的框架中,这不但不能消弭风险,反而会激化风险,加剧风险化解的难度。因此,应对新媒介带来的大众政治风险,只有以开放应对开放,变控制为治理,将社会力量纳入协商框架,在对话和协商中建立一种新型社会互动关系,才有可能在大方向上不至于迷航。

媒体依靠技术驱动,它对技术变革自然会很敏感。技术革命的壮阔波澜强劲冲击媒体领域,考验着媒体的应变能力和革新意识。技术打破了行业之间的分野,给媒体的融合发展带来机遇。一方面,媒体业与IT业整合,形成“平台+终端+内容”模式。微软、苹果、谷歌等为信息传播提供多样的系统平台,硬件制造商提供性能体验良好的终端,而媒体则提供高质量内容。另外,媒体行业与电信行业的合作渐入深海。通信技术发展挑战了电信业的“话费经济”模式,要求其能提供优质内容吸引流量,与传媒业的深度合作也势在必然。④在这种背景下,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需要掌握利用开放共享的互联网信息进行内容生产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找到互联网的“接口”,以变应变,适应技术发展的新常态,主动融入这场波澜壮阔的媒介技术变革。

但在应对这场技术革命时,传统媒体所表现出来的盲目和盲动是有目共睹的。新媒体不是传统媒体的技术延伸,有着与传统媒体不同的运行逻辑。传统媒体人虽然整天把“互联网思维”挂在嘴边,但很多人是叶公好龙式或跟风式的言说,即便不乏有识之士在四面楚歌的新媒体围城中寻求突围之路,但因没找到真正的战略突破口,只是在乱阵中左冲右撞。

如今,一些传统媒体经过多轮突围,试图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构性失衡中找到新的支点,在渠道与内容、投入与收益、改变与坚守之间寻求平衡点。从整体态势来看,传统媒体的被动局面并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毕竟,传统媒体在原先的逻辑轨道上行驶多年,让他们改变因袭多年的轨道,着实很难。关键是,传统媒体与社会结构经过长期磨合,已经成为彼此套嵌、连筋带肉长在一起的整体结构,以至于社会结构与传播结构之间高度耦合,传统媒体深陷其中,难以在短期内抽身。至少从目前来看,传统媒体尚未找到一个完全融入新媒体的快捷通道。在新媒体这个最大技术和社会变量面前,传统媒体的转型尚在困境之中。

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感知和行为方式,也空前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新媒体的裂变式扩张和病毒式传播,带来资讯的超限繁殖以及虚拟空间的极度膨胀。凭借人们的常规认知能力,是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消化、统摄天量级的信息的。于是乎,人们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在新媒体世界里漂流。新媒体所释放出来的技术活性,颠覆了人类社会沿袭多年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公共行为的方式。在新媒体世界里,网民完全可以按照互联网技术提供的便利,进行社会关系再造以及组织重构。在互联网空间,人的集群行为会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往往是眼球引领大脑,“流量”冲刷“存量”。结果是,深处其中的网民个体会不由自主地被身外的“羊群”裹挟着往热闹的场子赶,谁也没有足够的抗拒力挣脱网络集群的强大磁场。虽然,也有不少人意识到这一点,但只是“沉默的螺旋”中的小众;相比之下,那些喧嚣的大多数,还是摆脱不了新媒体的磁场效应,被新媒体世界制造的碎片化风景绑架了注意力。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深水区的当下中国而言,互联网空间的嘈杂、无序,对现实空间的冲击也是革命性的。对于深处其中的每一位网民而言,他们尚未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来应对网络“新大陆”的生活。但这一关是必须要过的,否则,网络空间与现实空间对冲,对现实空间的伤害是难以估量的。

在技术变革的大周期面前,短期的无所适从是可以理解的,匆忙试错引致的失误也是可以原谅的,但不能一直“交学费”,一路错下去。应对媒介技术革命新常态,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我们需要敢于打碎自己、有破釜沉舟的勇气,也要善于在变化中寻找应对之策。

注释:

①【美】杰克・富勒:《信息时代的新闻价值观》,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②李良荣 张盛:《互联网与大众政治的勃兴》,《现代传播》,2012年第3期

③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4

“互联网+”概念解析

所谓的“互联网+”实际上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即对传统行业经营模式的一种技术性转化,并在转化的过程中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融合的过程(宁家骏,2015),是一个系统性概念,涉及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乃至互联网金融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包括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梁海红,2016;孟妍、王亚民,2016)、物流管理创新(郭金勇,2015)及经济发展(方巍巍,2017)等方面。”互联网+”促使信息更加对称(孙韬,2016),搜索成本大幅度下降,交易效率则大幅提升。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正在形成(辜胜阻等,2016),“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创新创业的热情有增无减。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创新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变革。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方面,英美等国早就走在了前列,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yberspace,ISC),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的《JISC2010-2012战略》、《信息经济战略2013》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我国在2017年3月份了《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进一步表明国家对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许多行业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生产经营形态会发生革命性变革。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经济的到来,充分把握数据时代机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望获得新的突破和机遇。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变成中心环节,由末端行业变成先导产业(任保平,2012),成为支撑相关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商贸流通业与消费市场和物流运输市场密切联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起居离不开商贸流通业的支持。我国商贸流通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对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有赖其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资本和技术的大量投入。如表1的统计,劳动贡献率(1997-2014)平均值为8.97%,而资本的贡献率达到了79.49%,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77.23%,这种贡献率结构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吻合。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影响下,企业发展依靠投资主导,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这点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从统计分析数据能够看出,无论是劳动、资本还是技术进步都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贡献巨大,且贡献率处在不断的增长当中,技术进步和资本的贡献率基本持平,这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1997年至2001年技术进步贡献率为53.42%,2001年至2005年资本的贡献率超过技术进步(70.81%),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演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商贸流通业传统的发展方式在创造企业利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问题:一是传统发展方式下商贸流通业依靠单一进销差价盈利模式获得生存,盈利模式单一,增值服务相对缺乏,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二是依赖简单重复的物流实现货物跨区域的运输,交通线路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净利润微薄;三是企业库存管理经验性因素过多而技术性因素相对不足,容易出现产品积压和资金周转困难;四是传统发展方式下商贸流通领域的企业融资难问题制约其发展。

“互联网+”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动力之源分析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营方式被优化,价值链的主导模式被重构(宋瑞,2015),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高效快捷,交易成本逐渐降低,服务效率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用户规模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提升了2.9个百分点。充分尊重行业发展规模,拥抱信息技术变革,利用互联网生态创造新的价值是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如图1所示,“互联网+”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变革,使得经济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快捷,参与网络交易的各方积累了原始的数据资源(见表2),通过运算便可转换成新的生产要素。数据资源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信息基础设施(云+网+端)上实现高效传递,并通过各类算法模型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辅助商业决策。信息基础设施的广泛建立为分工形态提供了平台,使得不同主体之间能够实时进行协同合作与分工。“互联网+”催生出新生产要素,与资本、劳动等传统经济发展要素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信息时代里信息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要素,而在DT时代(数据时代)里各类数据构成了新的要素,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能够将各类无关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挖掘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二)互联网渠道运用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生态产生了系统性的变化。众多企业开始逐渐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业务推广,在国内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市场规模正在进一步扩大。根据CNNIC的调查,2016年我国企业选择互联网作为营销渠道的比例为38.7%,较上年提高了4.9%,手机渠道2015年为10.5%,2016年为10.6%,电视渠道2016年为17.6%,通过户外广告营销的比例为28.7%,占比要低于互联网渠道,整体而言借助互联网进行营销推广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推广模式。表3统计的是我国2010年至2015年间网民数量的增长情况,网民数量的大量增长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是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关键。表4所统计的是我国企业开展互联网营销的比例,2011年互联网营销占比24.2%,这一数据到了2016年已经增长为38.7%,增长趋势明显。就商贸流通企业而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多数企业纷纷布局互联网领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行业变革,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表5的统计能够看出,企业开展在线销售和在线采购的比例逐渐增加,2016年在线销售比例达到45.3%,而在线采购比例为45.6%,增长幅度较大。从企业采购、销售、物流到消费者购物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销售环节而言,互联网技术使得精准营销模式得到大幅度推广,企业获取客户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客户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对市场的分析能力逐步提升。互联网技术也使得物流配送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对库存决策和物流路线规划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对消费者而言,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便捷购物,充分做到“货比三家”,提高了购物消费的效率,大大方便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变革方向

(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互联网+”时代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要素的互联网经济呈现爆发性趋势,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的快速崛起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与支持。正是在这样一个创新不断、革新不断的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拥有了更多的机遇和转型的可能,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是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抉择。商贸流通企业转变发展方式,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具体而言包括对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运用。由于我国商贸流通企业以往的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在技术开发和人才建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就要求商贸流通企业在现阶段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推动企业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企业自身实力的提高。(二)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互联网金融改变了传统金融的业务形态,对传统融资模式形成一种有益补充,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渠道得到有效拓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商贸流通业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拓宽融资渠道,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作化解融资难题,并能拓展新的业务范围和业务空间。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民主化、公平化的金融形式,它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国的金融生态,打破了传统金融的垄断地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商贸流通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和业务模式,商贸流通业能够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新的发展机遇。一方面互联网金融是商贸流通业破解融资难题的重要选择,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促使金融市场格局发生变革,进而构造一个良性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支持。结论综上所述,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活动越来越活跃,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有了新的方向和可能。在传统的发展方式下,商贸流通业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商贸流通业在盈利模式和经营方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已经失去内在的优势。转变商贸流通企业的发展方式,需要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积极革新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企业创新活动,并充分运用互联网金融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对“互联网+”问题的研究分析,能够对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基本的判断,互联网经济会以爆发性趋势不断推动市场变革,进而改变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方式。

作者:洪长青 单位:武昌工学院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5-0101-0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网络已经无时无刻不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首次明确提出“互联网+”理念,在国内各行各业掀起一次改革创新的浪潮。在教育领域,受互联网的影响,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个性化生产、个性化消费为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需要新型的人才,在教育领域也需要深入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一、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新概念

1.“互联网+”教育。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互联网正在重塑教育,提高教育效能,使教育发生革命性的改变。“互联网+教育”对传统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并进一步倒逼传统教育改革。

2.新媒体教学应用。新媒体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新技术媒体。当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大行其道,迅速地向教育等领域延展。新媒体可以融合包括图像、视听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经过教师的筛选、组合,可以形成优秀的教学资源。利用新媒体,可以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开放式教育。开放式教育,意味着打破传统的封闭教育体系,以创新、包容、灵活的方式充分利用及调动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使师生在教与学中得以相互学习、提高。开放式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性,体现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4.O2O教学模式。O2O即Online To Offline(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是一种新型的商业模式,是指将线下的商务机会与互联网结合,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这里的O2O教学模式,是指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运用互联网思维,将线上(课堂外的自学、辅导)与线下(课堂内的授课、主导)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在互联网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其中以“MOOC”和“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关注,吸引广大教育工作者参与到“MOOC”及“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中。

“MOOC”是一种在线教育形式,任何人都能免费注册使用,有与线下课程类似的作业评估体系和考核方式。它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的限制,依托互联网,足不出户,便可接受世界顶尖名校的免费教育。“MOOC”具有巩固资源多元化、课程易于使用、课程受众面广、课程参与自主性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MOOC”是对传统在线教育的革命,目前正在国内兴起。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翻转课堂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强调学生课下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教师由授课转为引导。2007年,可汗学院的出现,使“翻转课堂”风靡我国教育界。然而“翻转课堂”提了这么多年,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翻转课堂”在我国并未得到大范围的运用与实践。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变得切实可行。

“MOOC”和“翻转课堂”都是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式教育模式。两种教学模式都来自美国,美国之所以能够在短短三五年内流行开来,是因为那里有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受到传统教育理念、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硬件设备普及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影响,这些先进的教学模式多少会有些水土不服,需要我们结合国内教育环境,不断地去研究和实践,将好的理念和方法带入日常教学过程中,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国内“MOOC”及“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教学中正在被广泛研究和实践,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也逐渐被重视起来。

三、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意义

自2008年以来,河南省高考报名人数不断下降,录取率持续走高,2015年的高考整体录取率为81.7%。随着单独招生和注册入学制度的推行,录取率将很快达到100%,其中职业教育占了半壁江山。职业教育面向的是考试分数不高,但智商、情商并不低,出生于PC互联网时代的“90后”和出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00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互联网+”计划。“互联网+”开始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教育被普遍认为是未来互联网行业最受关注的领域,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采用学生熟悉的互联网因素来优化教育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助于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新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高效课堂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基于互联网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目标和内容

当前,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应实现以下两个目的。一是促进“互联网+”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信息技术手段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二是促进互联网环境下网络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构建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注入新活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除了传统课堂教学外,互联网应该也必将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工具和获取知识、方法的途径。高等职业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主动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适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研究“互联网+”教育对教育行业的冲击,探索传统教学方法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步伐;研究微博、微信、微课、客户端等新媒体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MOOC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启示;研究课堂内外如何有效利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为教学服务;对高职院校学情分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并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

五、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

在高等职业教育由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新常态下,在“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趋势中,高职院校要适应新的学情变化,借助互联网新媒体技术,运用互联网思维,线上(课堂外的自学、辅导)与线下(课堂内的授课、主导)相结合,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打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效的开放式的O2O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以学校计算机类学生为例,高考入校成绩较低,学习主动性不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大量问题不能及时解决,造成学习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教师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满堂灌”会造成恶性循环,因此,教学改革非常迫切。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改革,能够适应当前学情特点,更好地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教师教学。所以,学校要重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教师参与微课的制作与应用,搭建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建成网络课程,服务于网络教学的需要。

目前除高校以外,很多行业协会、教育机构及企业也加入互联网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便捷的学习资源。随着互联网入口的多元化和教学资源的规模化,作为高职院校教师,更应主动参与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促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六、结语

“互联网+”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是教育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教育信息技术在飞跃发展,教育教学理念也不断更新,教育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教学方式在不断革新,新的环境要求在校教师既要懂传统教育,又要有互联网思维。信息时代下,职业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更新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因素优化教育方法,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引导他们自信、自强,走出精彩的成才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程建钢.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01).

[2]乔万敏,邢亮.开放式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视角[J].教育研究,2010,(10).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04).

[4]吴代文.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5,(15).

[5]周庆礼,刁爱军.基于互联网思维的高职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2014,(12).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6

 

现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企业(也叫智慧企业),正在探索和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一系列制造业的新型的发展模式,像云制造、异地协同设计、规模定制以及精准:Dlk链事物,一系列新模式也正在对制造业整个体系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产生巨大变革。新的技术革命,实际上是开辟了人类创新智慧的一时代。

 

互联网对制造业带来的变革极其深远,每一次制造业的变革,都是信息技术的影响,反过来,制造业的变革也促进信息技术不断地发生,二者相辅相成。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的变革实际上早已开始,开放程度越高的环节融合程度越深,距消费者越近的行业融合环节越多,所以诞生了马云做电商,由营销走到服务,走到研发、制造,一步步深入地渗透到制造业的针环节。刚开始渗透到商品交易环节诞生了阿里巴巴,现在渗透到服务环节,诞生了一系列比阿里巴巴更多的制造企业,产品的服务、业务的服务以及方方面面的服务,下一步该往生产研发环节再渗透、再融合,再创新。

 

第二,互联网对工业发展产生的冲击和影响。

 

互联网、工业的融合是一个创新发展,它不是简单叠加在传统工业上的发展,它应该是提升改造改变,甚至创新出一个全新的工业发展模式。工业的生态体系也由此会发生变化,不是传统的大鱼吃小鱼,也不是传统的快鱼吃慢鱼,它会构成一个生态体系。

 

互联网融合是从传统数字化走到网络化,走到智能化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之前提到的工业2.0、3.0、4.0,它一定是一个创新发展的过程。那么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互联网+是一个整体,它不是一个仅仅简单的网络体,有网络就有计算,有计算就有大数据。大数据本身代表智慧的载体,所以这些新的科技体系,正在整体上融人到整个互联网信息技术中,给整个制造业装上一个智慧的大脑,形成一个智慧的网络,形成一个智能制造体系。现在,这种融入和融合正在双向进行。

 

互联网已然成为企业间协同创新与资源聚合共享的核心平台、企业内业务流程优化与运营效率提升的重要工具、服务模式创新的关键支撑、跨越企业边界并变革企业生态体系的集成创新系统。互联网大倍们正在积极往制造业渗透,淘宝已经提出淘工厂的概念,百度李彦宏提出要造卫星。如今,企业都在拥抱互联网,都在转型,不转就会被淘汰,不转很可能被互联网的波涛汹涌的浪潮侵蚀掉,这是相互的,也是必然要到来的趋势。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方向包括制造服务化、制造个性化、制造分散化、制造资源云化、制造智能化等等。传统的制造就是造产品、卖产品,现在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对一个产品的所有状态进行感知、监控、健康管理服务,所以,原来一个仅仅制造产品的厂商就变成了一个对它生产的产品进行全生命周期监控的厂商。

 

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互联网、物联网,就像云计算一样,把所有的计算资源结合起来,把所有的制造资源结合起来,按需使用,给制造资源带来极大的优化。

 

第三,大力推动智能制造。

 

中国虽然已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仍然面临着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强、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以及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问题。智能制造的推出,符合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出路。

 

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我国的战略选择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智能制造重大工程。《中国制造2025》中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时,我国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在这个过程中,智能制造是引领制造业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突破和方向’所以这也是赶上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途径。智能制造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全面深度互联为基础、以端到端信息数据流为核心驱动、以互联网驱动的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为特征,在设计、供应、制造和服务各环节实现端到端无缝协作的智能工业生态系统。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机器的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的革命,第三次我们没有赶上,这一次靠中国人的智慧来武装制造业,使中国走上制造业发展的高端。

 

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非常明确,要发展推动制造业走向智能化,它提出了由数字化、网络化走向智能化,这个路径选择符合中国实际,我们必须要2.0补课、3.0普及、4.0示范,必须要以智能制造为主线,来推动中国制造能力、基础能力,体系能力,创新能力、融人全球織力。

 

智能制造工程是这一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关键之关键。实际上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中国两化融合,都是占领智能制造的高端。

 

智能制造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智能制造工程以实现制造业的智能、高效、协同、绿色、安全发展为总体目标,力争通过2~3个五年计划的努力,形成较完整的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的技术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总体技术水平迈人国际先进行列,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需求,为我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制造强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智能制造重大工程的六大任务包括:

 

1)网络协同制造。其包括研究个性化定制、创客与众包设计、敏捷生产、制造服务等先进的互联网制造模式;开发产品创意创新设计、云服务、工业大数据决策支持平台;在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基础上,开展应用试点示范,促进制造业务模式、企业协作方式创新,增强产业链整体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等。

 

2)智能车间/工厂。其核心关键技术是研究IP化工业网络技术、现场监控、信息物理融合技术、工控过程信息安全与防护技术等;其智能系统集成设备包含研制信息实时采集、工业网络设备、过程监控设备、安全保障与防护设备等;构建智能化车间/工厂,可在钢铁、石化、冶金等行业构建高度智能化工厂示范,降低生产过程能源消耗、排放,在航空航天、工程机械行业,构建智能车间,提高生产产品个性化响应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工厂过去的管理模式,虽然有大型的机器、机器人,但主要由人来管理,这样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众所周知,沈阳的海尔互联工厂可以做到感知用户的需求,客户需要什么冰箱,将订单发过来,然后按照订单生产,直接由一个车间完成,而不是像传统上从顾客到商、经销商,然后到工厂一步一步传达。再如红米的服装,用户对西服个性定制的信息直接驱动工厂的布料选择、裁剪、缝制以及供应等,所有的中间过程去掉了,智能工厂就是这样一个能智能地管理、感知,形成自制的一套系统。

 

3)智能机器人。在技术攻关方面,需开展机器人应用技术、产业瓶颈技术及下一代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在机器人产品研制方面,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产品及关键零部件;对于批量化应用,在汽车、民爆、制药、电子、食品等典型行业,结合其他智能装备开展机器换人应用,构建智能生产线,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改造传统产业。

 

4)高端成套装备。①智能机床:在04专项基础上,实现从高性能化向智能化升级发展,研究智能数控系统、自学习自适应监测优化运行、智能工艺规划、CPS网络通信标准等关键技术和应用;②新一代柔性电子制造装备:面向穿戴式电子等新兴产业,研究开发柔性电子制造关键技术、重大制造装备、系统集成、示范应用等。③智能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在“数控一代”基础上,围绕纺织、轻工、印刷等重点传统产业,开发一批成套装备与生产线,实现机械产品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智能制造可以通过机器换人,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创新程度,有效应对由于我国制造业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中低端产业向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挑战。

 

我国制造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有着五方面需求:亟需加强制造基础能力方面的科技创新;亟需加强制造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亟需加强制造业智能化水平;亟需加强新兴产业关键装备的研发;亟需加强绿色技术的研发。所以,整个智能制造将会引领中国制造2025迈向一个全新的、高端的,面向智能化、网络化的现代制造体系。

 

在这样一个迅猛发展的新科技革命和制造业的变革中,智能制造一定会走到制造业发展的前沿和高端。伴随着这样一个制造业的变革,所有的网络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深刻融人到制造业中,不管是互联网+工业,还是工业+互联网,它的本质是在融合中产生智慧、产生创新,它像人的智慧一样,所以,两化融合、智能制造必将引领中国制造业朝着一个高端的目标迈进,同时也希望机器人产业在中国的智能制造、在中国制造2025中,能发挥越来越关键、越来越高端、越来越智能的作用,使得智能的机器服务于智能的工业。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7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金融发展与金融深化始终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在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信息科技革命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互联网与金融融合日益紧密,互联网金融迅速兴起。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既包括作为非金融机构的互联网企业从事的金融业务,也包括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

除了传统的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以外,近年来,蓬勃兴起、引起广泛社会关注的主要是那些由互联网企业开展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兴金融业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互联网支付――非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通过电子化手段为市场交易者提供支付服务;人人贷(Peer-to-Peer lending,P2P lending)――个人与个人之间通过互联网直接进行借贷活动;众筹融资(Crowdfunding)――通过互联网平台项目、向众多参与者筹集资金;等等。近年来,以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新型支付体系在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人人贷、众筹融资方兴未艾,成为风靡全球的新兴金融业务。受制于信息可得性、交易成本的苛刻约束,这些新兴的金融业务在传统的技术条件下往往很难开展,而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才使得这些新兴金融业务的开展成为可能。这类基于网络空间的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依托其培育的互联网商务网络、社交网络,向金融业跨界扩张而产生。更重要的是,这些只能基于互联网业务平台开展的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明显的“互联网基因”,是名副其实的“新金融”。在网络空间条件下,经过互联网平台升级、拓展、再造的“传统”金融与“新”金融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广义的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欧美发达国家,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更多地表现为一场传统金融机构静悄悄的自我革命,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对欧美发达国家传统融资体系和金融服务方式的冲击并不大。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中国,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不仅自身轰轰烈烈、风生水起,而且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形成了巨大冲击,正在成为倒逼发展中国家传统金融部门转型、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体系具有明显的压抑特征,即对金融部门存在过度的管制和干预。金融压抑不仅造成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扭曲和效率低下,而且也会严重阻碍经济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破除金融压抑、进行金融改革,推动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但是,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所导致的金融业竞争会摧毁既有金融机构的在位租金,而且金融市场存在固定的运行成本或参与成本,即金融市场的形成存在着门槛效应,而随着金融服务复杂程度提高,固定的进入成本或固定的交易成本也会随之提高,因此,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也受制于高额的固定成本约束。正因为如此,在现实中,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改革困难重重、步履艰难。而互联网的出现使上述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互联网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了金融活动的交易成本与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互联网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互联网企业、电商企业凭借已经积聚起的海量客户资源,可以很容易冲破少数金融机构对金融业的垄断和束缚,开辟崭新的互联网金融或新金融模式。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大大推进了在传统技术条件下难以实现的金融价格市场化、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业务多样化等放松金融管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进程,从而成为了推动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革命性力量。

因此,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不仅具有推动金融业从“工业时代的金融”向“信息时代的金融”或者“互联网时代的金融”革命性嬗变、跨越式发展的一般金融经济学意义,而且也具有推动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和金融深化的特殊发展经济学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互联网金融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影响比对发达国家金融体系的影响更为深远。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8

(讯)9月29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指导,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办的2015中国“互联网+”峰会在北京召开。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国家税务总局电子税务中心主任姚琴等出席峰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林念修在致辞中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对适应新经济、引领新常态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林主任号召产业界抓住新机遇,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我国网络、用户、产业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不断探索运用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手段来促进技术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大力发展“互联网+”新经济。最后,林念修就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提出四点工作思路:

一是加大政策支持,研究制定各行业互联网准入负面清单,加大对“互联网+”创新发展的财税支持和融资服务,进一步加强“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规范和法律体系建设,营造公平竞争、安全有序的发展环境。

二是创新工作机制,国家发展改革委正联合32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互联网+”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还将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组成“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为科学决策提供强力支撑。

三是抓好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抓好一批有影响、能落地的重点项目,并在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地,组织开展“互联网+”创新发展试点。

四是深入宣传贯彻,组建“互联网+”政策宣讲专家团,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宣讲,加强与各类新闻媒体的合作,持续扩大社会影响。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怀进鹏在致辞中指出,互联网的泛在连接及其大规模社会化应用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当前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怀部长提出把握“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需要抓住三个关键词:创新、融合与新生态。创新立足于如何借助新的平台,重新认识和反思我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融合需要有效利用跨界融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用户痛点和信息不对称,创造出满足客户需求、符合发展趋势的集成式融合创新。新生态要求紧抓“互联网+”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融合,重新认识和思考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怀进鹏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围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两化融合两大重点方向,大力推进“互联网+”发展。一是提升信息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深化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全面推进全光纤网络城市和4G网络建设,同时加快5G技术的研发和标准化。研究部署工业互联网,建设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工业互联网试验网。二是提升两化融合关键技术和产品整体水平。继续组织实施《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以及“核高基”重大专项,集中突破集成电路、工业控制系统、工业芯片、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和核心基础软硬件,加强制造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

本次峰会以“融合创新变革引领”为主题,业界权威专家和企业代表剖析了互联网融合变革的新模式、新业态、新趋势,介绍了“互联网+”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针对“互联网+”新兴业态发展、公共服务创新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专题,开展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分享了新经济发展成果,为积极推进我国“互联网+”进程建言献策。地方政府代表、业界权威专家、领军企业高管等600多人参加了峰会。(来源:电子信息产业网 文/徐恒)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9

――《21世纪的管理挑战》 著名管理大师德鲁克

当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网络接入速度加快,资费降低,社交平台大规模增长,支付平台全面开放,消费者、供应商、劳动者、平台、地理位置、移动支付等均已准备完毕,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全面到来。

互联网对人类的影响使得人类正处于一个经济、社会与技术大变革的时代,“世界近百年来发生的技术变革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辉煌。”

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同于互联网时代,更不同于工业时代,它又一次改变了商业规则、商业模式、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但是在“互联网+”的战略中,管理进化和互联网化转型沿用的管理根基却是上一次工业革命中的基本假设,这难免会把我们的企业引入歧途。

技术进步带动管理进步,移动互联网属性映射到企业管理,使得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发生了重大变迁;传统企业与移动互联网产生高度融合,“互联网+”的转型成为传统企业超越新兴互联网企业的绝佳契机;新兴互联网企业不再是颠覆传统企业的重要力量,颠覆传统企业的或许是它们自己。因此,我们将迎来三个重要的变革。

变革一:工业时代的管理理论和经济理论在“互联网+”时代将会过时

时过境迁,在“互联网+”时代,以工业化规模生产为基础的管理理论已经不适合。

变革二:“互联网+”将成为传统企业危境逆袭的绝对优势

传统企业家恐惧地看到,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匪夷所思的创新应用,正在搅局传统企业的生存法则。

变革三:颠覆你的并非是互联网企业,而是你自己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10

【关键词】大IT革命 大IT+ 互联网+ 致毁知识 科技危机

【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人类的思维方式与活动方式,语言―文字的出现,造纸―印刷术的发明与普及,把人类的信息能力与知识能力逐级提高到新的境界和水平,以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大IT技术系统,则为人类建立起第三级生存与发展的支持平台,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交往、学习、工作、生产、消费的方式。①1980年出版的托夫勒名著《第三次浪潮》让信息技术革命家喻户晓,而21世纪初开始的以互联网普及与大规模应用为核心特征的新变化,已经明显区别于30年前的信息技术革命,据此笔者提出“大信息技术革命”,简称“大IT革命(The Big IT Revolution)”,从量变到质变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作出了新判断。②互联网+的实质就是大IT+,作为政策语言,互联网+当然更简明易懂,但是作为研究与设计,从大IT+的角度考虑则会更加全面和深入。本文由三部分构成:一是阐述大IT与大IT革命的内涵,说明互联网+的实质就是大IT+;二是探讨大IT革命带来的最大挑战与机遇,说明正视其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三是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大IT:一个颠覆性的开放体系

信息技术是发展最快的技术,IT家族不断增加新成员,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人心思维、深入千家万户与各行各业,信息社会已经初步形成。如果把20世纪70到80年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称为“浅层IT革命”,则21世纪初开始的信息技术革命可被称为“深层IT革命”,即大IT革命。两次IT革命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是以IT本身的发展、应用和销售为主,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开始了IT的大规模应用,全面深入地渗透、融合到人们与社会的各个层面与方面。大IT的“大”体现为既“广”又“深”,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IT本身的品种多样,不仅针对信息也针对知识的生产、存储、搜索、传播、传授、处理、运用,与信息科学、软科技的一体化形成信息科技系统,并且发生大规模IT融合,即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内部融合和对其他技术进行整合的外部融合,提升整个技术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品质,与社会多方面结合形成信息科技产业与信息科技社会系统,IT与非IT界限模糊;二是人的思维、习惯、心理和价值观的改变;三是生活、学习、工作、消费、社交方式的改变;四是科研、设计、生产、流通、贸易、营销方式的改变;五是组织方式、管理方式、制度安排、产业及其结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权力关系和文化的改变;六是出现新的网络疆域,成为国家、组织、个人争夺和占有的新资源、新平台和新的生存发展空间,影响国际关系,决定国家、组织、个人的竞争力。显然,在20世纪70到80年代,这些深刻变化都没有发生或刚刚开始发生,只是“浅层IT革命”(也可称之为“小IT革命”),因此,确实有必要提出“大IT革命论”。

笔者称之为“大信息技术”(“大IT”、“大信技”)的技术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通信、网络、数字、智能、物联网、虚拟、云计算、大数据、软科技(简称“计、通、网、数、智、物、虚、云、大、软”,CCNDIIVCBS),其中软科技包括软科学、软技术③与创新方法及科技评价等(创新方法与科技评价极其重要,所以尽管包含在软科技中也将其单列出来),软科技也是信息处理,并且作为协调、整合、聚变、重构的因素,所以也包括在大IT之中。当然,这10项内容只是目前主要的信息科技,以后出现新科技,可随时加入,大IT是一个开放体系。IT革命是技术革命,大IT革命则是科技革命,科技一体化在大IT中有充分体现。大IT革命也就是上述大IT既“广”又“深”的六个方面的深刻变革。 互联网+的实质就是大IT+

众所周知,“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的提升与发展。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可见,互联网+已经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提出互联网+的实质就是大IT+,只是对已有的认识的概括与强调而已。继续使用互联网+这种简明易懂的政策语言也是合适的,但是根据上述对大IT的讨论,显然从大IT+的角度考虑会更加全面和深入。在许多方面,互联网与大IT还是不同的,例如目前不少讨论互联网思维的文章和书籍,为了大而全,把不属于互联网思维的内容放入其中,比如,把大数据思维放在了互联网思维的名下,实际上无论从思维层面还是操作层面看,两者都是不同的。如果用大IT思维,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强调大IT+可以从大IT革命的角度去分析和引导大IT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大IT中包括创新方法与科技评价在内的软科技,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在互联网中是没有的。从大IT革命的角度考虑大IT+,显然既包括互联网+,又远超出了互联网+的内容。也就是说,只有从大IT+和大IT革命的角度进行研究,才能准确把握和引导正在发生的科技变革、产业变革与社会变革。 大IT革命带来的最大挑战与机遇

大IT革命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在加速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科技危机。长期以来,人们形成一个习惯,对于新科技的出现与应用,首先而且主要考虑其正面效应,对负面效应只是顺便一提。这在科技负面效应不甚严重的过去还影响不大,而在科技威力越来越大的当代,如果还沿用过去的观念和做法则会带来巨大灾难。因此在讨论大IT革命的同时,必须强调规避科技风险。互联网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黑客、极端分子的违法犯罪带来方便。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院的院长尼克・博斯特罗姆(Nick Bostrom)教授指出,现在人们已经能从互联网上下载天花或者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的基因序列,但目前对普通人而言,你得到的也就只是电脑屏幕上的一串字符。可是如果DNA合成仪越来越先进,输入网上下载的序列信息,你就可以得到真正的RNA或者DNA序列,那么不久之后这些仪器可能就强大到可以直接制造出相应的病毒。④熟知“核黑市”的美国《华盛顿邮报》记者道格拉斯・弗兰斯于2013年6月在纽约的一次演讲中称,核黑市相关人员所持有的核武器设计图等大量资料就保存在网络上,强调现在面临着核技术一旦扩散就难以回收的危机。⑤不仅互联网会加快扩散“致毁知识”,而且还存在着被称之为“深网”(Deep Web)的深层网络,它是指互联网上那些不能被标准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网络内容,这是能匿名进行活动的网站,这类网站中的信息甚至比通常所说的普通网络要多数倍。在深网中进行交易是匿名的,用“比特币”结算,所以非常隐蔽,是罪犯的天堂,里面有大量的非法交易,有悬赏暗杀和职业杀手网站,有、武器、伪造证件的网站等,例如一家名为“丝绸之路”的网站,全球有100万顾客,全年营业额在12亿美元以上。⑥

大IT包括3D打印,利用这项技术可以打印实用的枪支,随着3D打印技术的发展,能够打印的东西越来越多,致毁知识变成致毁武器也就越来越容易,以致可以为所欲为。⑦此外,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已通过了13岁男孩的图灵测试,谷歌研制的机器狗奔跑自如,这种发展态势令人担忧。近几年,科技发展明显提速,这与大IT提供的科研与创新平台密不可分。本文论及的不是信息安全问题,而是探讨毁灭性的科技负面效应,可以说大IT既能加快致毁知识的增长,又能加快致毁知识的扩散与应用。

笔者将著名的囚徒困境和自己提出的动车困境、双刃剑困境、魔戒困境与科技危机合称“四大困境与最大危机”,将其认定为目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和挑战,大IT革命则全面加剧了这种困境与危机。四大困境是指人类在是否犯重大错误和能否认清与纠正重大错误的问题上陷入一系列困境,简称“囚车剑魔(PTSR)”。囚徒困境表明重大错误不可避免、甚至争先恐后地犯错(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两难);动车困境表明重大错误难以纠正,任由重大错误在争议中继续发生发展、继续危害社会(快慢与对错两难。边运行、边分析、边争论、边纠错的方式无法纠正重大错误);双刃剑困境表明重大错误无法抵消、甚至人们对此浑然不知(正面效应大与负面效应小两难。一方面完全忽视了尖端科技的正负效应不可抵消,比如核电站、核医学再好也抵消不了核灾难,是一“坏”遮百“好”,另一方面却总是一厢情愿地强调扬长避短,而不深思“短”能否避免,还想当然地认为是人决定了科技的使用,实际上许多情况下是科技诱使或迫使人来使用,连锁效应无法阻止);魔戒困境表明犯重大错误的门槛越来越低,个人能力越来越强,甚至可以发动战争和制造毁灭性灾难,小人物可以犯大错误(理性与行善两难。电脑病毒的泛滥就是魔戒困境的一个预演和体现,人有理性所以经不住诱惑)。四大困境表明人类不断犯大错,大错误又难以纠正、无法抵消,而且犯大错误的门槛越来越低,在各种错误中最致命的错误就是在科技发展与应用问题上犯的重大错误,可因此导致科技危机。⑧⑨

毫无疑问,大IT+、大IT革命在加速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科技危机,而科技的正负效应无法抵消,人类的命运不取决于科技的好处,而是取决于能否承受和化解科技带来的坏处,所以应该优先应对科技危机。笔者提出致毁知识概念和致毁知识研究模式,通过研究致毁知识来突破双刃剑思维模式,突破乐观派与悲观派相持不下的学术僵局。在明确“科技知识增长不可逆”“尖端科技知识正负效应不可抵消”“知识与应用具有连锁效应”这三个前提下,提出和解决了“在科技知识增长的同时,能否阻止其中的一类破坏力极大的科技知识――致毁知识――的增长与扩散?”这一难题,发现有26个原因不能阻止致毁知识的增长与扩散,得出的结论是目前人类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科技危机,其核心是:粗放式创新导致致毁知识不可逆、不可抵消、不可阻止地增长与扩散,以致人类面临毁灭的危险不断累加和递增,达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发生毁灭性灾难。从目前科技发展的速度和态势看这一进程在不断加快,恐怖活动日益猖獗,因此在中短期时间(5年至15年)内爆发灾难的可能性极大,而且这种不可逆增长的危险累进方式,使得毁灭性灾难发生的几率越来越大,直到爆发!美国的核心能力――大规模持续创新能力――也将瓦解,美国模式行将崩溃,因为它既高度依赖科技发展又无法克服其内生的自毁因素的增长与泛滥。⑩??

大IT革命带来的机遇。大IT革命会引发一系列深刻变化,也蕴含着众多机遇,这里只讨论两大机遇。

第一,率先实现从粗放式创新到永续创新的转变,创建科技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内有一种主流看法,就是在我国科技发展的现阶段不宜多讨论科技负面效应,在互联网+热潮席卷全国之际探讨大IT革命的最大挑战似乎也不合时宜。笔者认为这些看法是短视和错误的,原因有四:一是因为科技灾难一视同仁,并不因为你是科技后发国家而先放过你。事实上,因管理和治理水平不高,抵御科技灾难的能力弱,发展中国家受害程度更严重;二是我国已经决心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所以在规避科技风险方面也同样应该不走“先粗放创新后永续创新”的老路(何况粗放式创新是不可逆的。粗放式创新是指以牺牲安全、环境和永续发展为代价的创新?);三是现在强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就是强调增长方式比增长重要,同样科技的发展方式也比发展重要,强调规避科技风险就是要探索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模式;四是重视科技伦理、规避科技风险不仅不会拖累科技,反而有机会更好地发展科技。如上所述,当我们认清科技危机是最大的危机,认清现在世界主流科技发展模式和主流创新模式存在根本缺陷而不可持续,我国科技界在吸收发达国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就没有必要跟在美国的后面亦步亦趋,而是有绝好的机会率先创建全程安全的绿色科技,实现知识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率先实现从粗放式创新到永续创新的转变,实现科技转型与产业转型,率先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国科技界从“跟着走”跃升为“领着走”。?

第二,预演学和预演研究:大IT革命催生的理论创新。上述第一个机遇是关于发展模式创新的机遇,第二个机遇是关于方法和理论创新的机遇。大IT的出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系列新工具,也提供了方法创新、理论创新的机会,这里探讨预测研究领域的一组可能的新突破。科学的核心功能就两项,一是说明、解释,二是预测、控制。前者已经业绩辉煌,而预测和控制却远没能满足人类需要,尽管预测学、未来学开展了几十年的研究,但是由于尚未实际存在、尚未实际发生的未来很难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它超出了实证科学的理论适用范围,所以至今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笔者提出利用大IT诸多科技集成的优势,创建“预演学和预演研究”这一新的研究领域,初步构想是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有利/不利双因素趋势外推或转轨转型预演法”(简称“外推或转轨预演法”),核心原理是认为未来发展只有两种情况:①沿着现行的道路和模式继续前行,可用趋势外推方法进行预演、预测;②发生转变、转轨、转型,以新的道路和模式前行。“外推或转轨预演法”的关键是可以解决何种情况下趋势外推,何种情况下转轨转型。?二是已有和新增的理论与方法的支持系统,包括预测学、未来学、技术预见、情景规划、影视未来学、政策模拟、社会计算、平行管理、游戏理论、复杂性科学和新出现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等。三是已有和新增的技术支持系统,就是大IT包括的各种科技以及相关的与新出现的相关科技等。四是预演系统的建立与运行,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建立预演系统,开展有利/不利和外推/转轨分析,确定发展模式,然后利用在线、联网模拟等方式进行预演,这样受控的预演现象就可以成为实证研究的对象,从而解决长期以来未来学和预测学的一大难题。?这也可以看作是大IT+在理论创新方面的一个探索。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综上,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四项:互联网+的实质是大IT+,是大IT与可能的方方面面的深度融合,这一快速融合及其反应的过程可称之为大IT革命;大IT革命带来的最大挑战是在加速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加剧了科技危机,近年来出现的负责任创新的研究虽然注意到了现在某些创新不负责任,但是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粗放式创新的核心症结,高科技正负效应不能抵消,所以要优先应对科技危机;大IT革命带来的机遇众多,其中两个最为重要,一是创建科技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二是创建预演学和预演研究,破解长期困扰预测科学与未来学的难题,弥补当代科学在预测与控制上的缺陷,也为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形成大IT这样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为大IT+提供研究支撑。因此,应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视野下,充分考虑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处在大变革、大转型的历史时期,不是发展快者胜出,而是转型好者胜出。因此应坚持以转变发展方式(而不是加快发展)为出发点,从大IT革命的角度看待互联网+这一国家战略,双管齐下:在着力应对科技危机,将粗放式创新转变为可持续创新的同时,让大IT+在全面融合与促进各行各业升级换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科技发展方式上充分发挥作用。

注释

刘益东:《信息技术――人类第三级生存支持平台》,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刘益东:《大IT革命初论》,《科技资讯》,2014年第24期。

金周英:《全球性技术转变:从硬技术到软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8~29页。

罗斯・安德森:《技术进步为何会导致生存危机?》,http:///article/157672/。

《美国记者称网络上存在大量核武器设计图》,http:///gj/2013/06-11/4919779.shtml。

长侠:《隐匿之地:深网TOR揭秘》,http:///deep-web。

郭明哲、董晓洁:《当一切都可以3D打印时――警惕“致毁知识”》,《世界文化》,2013年第7期。

刘益东:《对不准原理与动车困境:人类已经丧失纠正重大错误的能力》,《未来与发展》,2011年第12期。

《科学的目的是追求真理吗?》,载于宋正海等主编:《边缘地带――来自学术前沿的报告》,北京: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17~28页。

刘益东:《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与科学转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4期。

刘益东:《致毁知识与科技危机:知识创新面临的最大挑战与机遇》,《未来与发展》,2014年第9期。

刘益东:《试论粗放式创新、致毁创新、可持续创新理论与知识安全学》,《科技资讯》,2014年第25期。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11

去年,12月29日,2015中国通信产业大会暨第十届中国通信技术年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以“赋能互联网+的机会与挑战”为主题,来自工信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铁塔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行业专家和来自华为、中兴通讯、烽火通信等设备商的企业大咖共议互联网+下的通信业机会和挑战。

作为中国通信产业大会的重头戏,创新之夜重磅2015年度中国通信产业十大事件、2015年度中国通信产业技术人物和2016年度通信产业十大技术趋势。

赋能互联网+与双创,信息通信产业成为赢家,还是被变革?考验着业界企业智慧。本次大会由通信产业报社、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联合中国通信学会、中国通信工业协会举办,探讨在互联网+与双创背景下对通信产业变革、创新的影响,分析赋能互联网+与双创下的产业机会,解读市场挑战及应对之道,促进通信产业创新发展。

机会和挑战并存

2015年,在通信产业大变革、大融合的深度转型进程中,“互联网+”呼啸而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旗帜高扬。互联网+与双创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在新一轮创新的热潮中,信息通信产业既是创新变革的沃土,也是中国互联网+与双创的赋能者。

韦乐平指出,电信网具有的电信级品质和全程全网、多层面的可靠运营保障能力是以生产性和服务性为主的互联网+应用所迫切需要的服务能力,也提升了其应用的层次、跨度和深度。

但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互联网+大潮下信息通信产业也面临全新挑战。互联网思维下的企业运营体制以及行业运行规则将被打破,支撑互联网+与双创的网络能力与基础设施需要重塑,传统通信业务面临着被层出不穷的创新业务的侵蚀。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立东在大会致辞中表示,随着互联网与传统产业逐渐交融,如何找准切入点,抢占制高点,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实现信息通信业自身转型发展和健康升级,是行业主管部门和业内专家需要共同研究的重大课题。

网络急需变革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现有网络架构已不适应互联网时代,这将彻底改变传统运营商主导的电信产业链架构,转向全开放的ICT产业链架构。

“现有网络的整体架构是在电话网时代建立的,是以本地电话网为基础、按行政区划构建的联邦式分层域管理体制,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建网准则都不复存在或已失效。”韦乐平表示。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唐雄燕同样认为,在网络层面,运营商网络架构正面临更大的挑战:通信运营业务环境正变为“CBD”:Cloud(服务模式云端化)、Broadband(数字内容宽带化)、Diversity(应用类型多样化)。通信运营服务对象变化为“CEO”:Consumer(个人用户)、 Enterprise(集团客户)、OTT(互联网客户)。

在这种背景下,运营商的网络急需变革,才能支撑运营商互联网+转型发展。“互联网+的众多新应用需要一个能不断演进的、强大、敏捷、可靠、泛在、开放和安全的网络基础设施来支持,否则只能成为空中楼阁。”韦乐平表示。

在互联网+的号召下,网络对带宽需求和时延的要求越来越高,5G被认为是当之无愧的万物互联世界的网络基础设施。

“移动通信每十年出现新一代技术,目前4G已进入规模商用阶段。5G作为下一个万亿元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国际竞争焦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标准所副所长万屹表示。

SDN/NFV主导变革

互联网技术革新范文12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革新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35-02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益普及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同时,为响应国务院总理于 2015 年提出的“互联网+”计划,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互联网+”已变得十分重要。这也正体现了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因此,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势在必行。

1 传统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存在一些问题

近年来,由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教学目标的认识不够清晰,教学内容过多过杂,教学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没有体现“互联网+”的思想,没有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等。

1.1 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通过调研许多高职院校信息技术公共课,发现很多院校对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义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目标,将两者的教学目标相混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计算机应用基础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办公及常用软件的应用等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中的应用能力奠定必要的计算机应用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比计算机课程的范围更加广泛。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偏重的是计算机技术性的知识,而信息技术课程偏重于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来解决生活、工作的问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搜集信息、传输信息、整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2 课程内容过多过繁

我们国内大多数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浓缩、简化而成,课程内容繁杂、陈旧,缺乏针对性,不能及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动态及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课作为非计算机专业课,一般都安排2学期,每周2学时,共72学时左右,但是课程内容却非常繁杂,几乎浓缩了计算机方方面面的知识点,从计算机基础理论到办公软件的使用,从常规媒体技术到多媒体技术,从网络的应用到信息的查询,从各种硬件的使用到各种软件的学习,这就给教师带来了异常艰巨的任务,时间紧内容繁多,学生也消化不了那么多的知识,出现了厌学情绪,好像是什么都学了,但学习过的内容根本就掌握不了。

1.3 高职信息技术教学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重复的一些内容

高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存在重复的现象,例如:powerpoint、word等办公软件的一些基本操作已经在中小学重复学习过。

1.4 课程内容的人文关怀缺失、没有体现“互联网+”的思想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应该以就业为导向,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而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人文关怀缺失,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不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专业情况,学生需求,理论性太强,普遍性太强,没有针对性,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在“互联网+”时代,没有涉及到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

2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革新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立足于“互联网 +”, “互联网 +”便是将当前发展得如火如荼的互联网技术与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资源,促进行业的飞速发展。因此,高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实用,实效,行业结合”为原则,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应避免与基础教育阶段重复的内容出现,也要把握好内容的难度和深度,适当拓展一些新兴技术和工具的使用,增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

2.1 删减陈旧、已学过的内容

对于高职学生已在低年级学过的或陈旧过时的内容要尽量删减,例如,对于学生在中学阶段曾经学习过的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在高职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里还列出了详细的操作演示步骤。没必要重复讲授的内容要尽量摒弃或更新,所以在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中无需再次出现,要以提高篇(应用案例)出现,比如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制作课件,制作汇报材料等。

2.2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为使信息技术教学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要将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应设置为必修课+选修课的模式,其中必修课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础部分,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基础知识应包括以下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网络应用及常用软件、移动网络办公设备。这些课程内容属于信息技术中的基础知识,因而将其作为必修课;其中选修课是根据不同学科和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开设的课程,如面向工科类专业学生开设《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或《c++程序设计》课程,面向管理类专业学生开设《数据库技术》或《网页设计》课程,面向艺术类专业开设《图形图像处理》或《Flas制作》课程,面向师范类专业开设《课件制作》课程等。这些课程内容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提升和拓展,作为学生的后续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来选修不同的课程,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该进行调整,循序渐进,让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和需要来选择自己学习的内容。

2.3 突出网络应用及常用网络软件课程内容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的信息量大幅提升。引导学生有效地使用计算机互联网进行搜索是非常有必要的。从大量的数据中高效地检索出有价值的信息来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是当前学生一项必备的生存技能。其次是掌握各种网络软件的使用,才能更好地使用和加工处理这些信息。如迅雷、Flashget、电驴、BT等常用下载软件的使用,会下载在线视频,会在论坛附件上传,软件下载,视频下载;压缩解压缩软件的使用; PDF阅读器的使用;各类即时通讯软件的使用如:微信、MSN、QQ ;微博的使用;邮件的使用等等。应该掌握的网络应用方法如:寝室宽带安装及设置,校园WLAN 接入,手机 WIFI 接入。业局域网软硬件共享,常用软件的下载、安装及使用,各种邮件的管理和使用,远程协助等。

2.4 增加各种新兴工具、技术的应用课程内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出现,要求学生能够熟练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为工作和学习提供便利,比如利用手机美颜相机功能进行图片的简单快速处理。利用各种app进行快速处理信息;了解安卓、苹果和微软三大移动设备操作系统。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云桌面、虚拟化等新技术的出现,信息技术课程应增加这些计算机领域的最新元素的课程内容,更能迎合高职学生的新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慕课”的出现,引发了高等教育的剧烈震荡,“慕课”改变了几千年来的教育模式,也意味着信息技术与数字化学习时代的来临。因此,高职信息课程应增加这些课程内容:介绍国内外“慕课”;介绍一些开放的网络教学平台;介绍一些公开课;介绍一些专业论坛;介绍在论坛主题,论坛回复,上传下载图片、附件等的在线论坛互动基本操作;介绍博客、Second Life网络社区、网络实时会议等互动学习的操作;介绍加入相关的QQ群、微信公众号进行学习交流;介绍“云”存储与备份等等。

2.5 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增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课程内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了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时刻与实践结合,时刻关注信息技术的新兴技术、工具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力争做到每一次的课堂学习能为今后的工作岗位服务,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实用性,教师就要在教学内容上多下工夫了,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与时俱进并增加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应用案例,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子表格和数据库时要增加相应的案例教学内容,比如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案例有:个人简历,报名表,班级学生一览表,成绩排名表等等;与今后工作岗位相关的案例有:财务报表,工资表,产品成本统计表,进出口统计表,仓库产品一览表,销售统计表等等,应当应用案例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调整。

总之,高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改革势在必行,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创新发展必然要站在“互联网+”潮头的前面,面对愈发严峻的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显得尤为重要,应该从现实需要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动力。作为高职院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进行积极改革,对学生实施按需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其适应时展新形势,从而将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赵萍. 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变革[J]. 智富时代,2016(5):183-185.

[2] 张焕俊.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分析[J]. 新课程研究,2016(3):46-47.

[3] 林刚.刘宗国. 秦硕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建设的缺失及对策研究――对现有部分教材的内容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71-74.

[4] 严从.林韵.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改革[J]. 信息技术,2013(12):24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