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

时间:2023-10-26 11:29:59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范文1

关键词:生态水文学;教学策略;案例研究;问题导向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181-03

生态水文学是水文学中一个相对年轻但发展迅速的研究领域,是研究水循环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于1992年的都柏林国际水与环境大会上被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和人与生物圈计划(UNESCO's International Hydrology Program and 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的实施而迅速得以发展,成为当前水文学的研究热点。目前,生态水文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①陆地表面气候、土壤、植被、地下水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服务于土地利用、粮食生产和气候变化调控;②河流廊道内径流的动态变化、水生生物的响应以及污染物在河岸带内迁移转化等,主要服务于水资源开发、水质保护与改善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③河水和地下水对湖泊、河口和海岸带的水量和物质输入,主要服务于水质保护与改善(特别是富营养化)以及渔业生产。可以看出,生态水文学与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生态安全、水资源开发与保护等一系列的国际焦点和国家重大需求密切相关。正因如此,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史,但生态水文学已成为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英国、德国、荷兰、阿根廷等国的许多大学不仅很早就开设了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课程,部分大学还专门设立了生态水文学专业。国内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也都将生态水文学作为水文学与水资源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开设。

一、生态水文学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的需求

自诞生之时起,生态水文学就致力于生态环境与水环境问题的解决和为流域尺度上土地与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供指导,具有极强的实践和应用色彩。因此,在生态水文学教学过程中,除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和决策、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批判性思考等能力,缩短真实世界与书本世界之间的差距,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显然,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无法单独承担这一重任。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遍推行和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正在盛行。该教育理念对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给予了很大关注,注重体现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个性等方面的要求,在理解和关注学生兴趣与需求的前提下进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满堂灌”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主要起创造学习环境、引导学习活动、提供相关资源的作用,以使学生能主动地接收知识,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看出,这一教育理论与生态水文学的教学目标非常一致。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教师应在生态水文学课程教学中大胆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要想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键是教学策略的选择。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有研究性学习、案例研究、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式学习、自主学习等。这些策略在适用的教学目标、内容和对象上存在明显差异。这里重点探讨适用于工程教育的案例研究法和问题导向学习两类策略。

二、案例研究在生态水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的案例研究(case studies)教学,是指学生通过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研究活动,从而完成学习目标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学生可以逐渐熟悉生产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掌握解决这些问题所需的技能。事实上,作为一种非常灵活的教学方法,案例研究既可用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也可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当案例界定清晰,且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时,案例研究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当没有给出或只给出部分解决方案,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信息搜寻、数据分析、转换和创新时,案例研究通常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在工程教育中,基于案例的学习相当普遍。不少研究证明,基于案例的学习能够增进学生的代入感、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技能。

在生态水文学课程中,案例研究教学的开展遵循如下步骤。

1.介绍。教师给学生介绍案例研究教学的基本概念,并对生态水文学课程中拟采用的案例研究教学进行概括性介绍,以使学生理解案例研究教学的优势,克服从常规课堂到案例研究课堂转变中的不适应,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心理准备。

2.案例选择。针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师提前准备好与拟讨论的主题密切相关的案例。选择的案例应符合以下标准:取自于真实生活情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专业探讨价值;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其进行创新性和批判性思考;不能过于简单,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例如,可以选用历史上的富营养化事件、国际知名的试验流域的相关成果、当前的水资源管理问题等,也可选用本专业学术杂志上的研究性论文。

3.案例感知。引导学生阅读案例材料,使其熟悉案例情境,掌握案例涉及到的主要事实和数据,识别案例情境中包含的关键问题,对案例进行初步分析。案例感知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自主探究。基于案例信息,应用已有的专业知识,进行个体的自主探究。对于已有解决方案的案例,按“问题提出、现象观察、假说形成、试验设计、结果分析、假说验证、结论形成”的流程对案例进行分析,重新演绎解决方案的形成过程,评价与判断这些解决方案的优缺点,尝试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于没有提供或只提供部分解决方案的案例,围绕已识别出的关键问题和案例中的重要信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拟订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策略,探讨实施的具体计划,并按“准备、执行、评估、调整”的行动调节理论进行执行。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管理和决策、批判性思考等能力。

5.交流与讨论。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的独立见解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在生态水文学教学过程中,将交流讨论又划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进行分组合作,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就自己的自主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相对一致的意见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完成下阶段课堂陈述与讨论的准备工作,包括材料的准备、幻灯片的制作等;第二阶段是课堂陈述,即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其案例分析过程与成果进行正式陈述;第三阶段是小组间讨论,在每个小组汇报完毕后,引导其他小组对其进行提问、评价、补充等,开展小组间的交流。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领导力。

6.总结评价。在案例研究教学的最后,教师对整个案例研究过程做出总结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从而得到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总结评价的内容包括:①学生在前几个阶段中的表现,要突出其优点,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进行合理的评价,评价的重点应该集中在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和决策、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批判性思考等能力上,而不是知识或学术观点上;②对案例本身所蕴含的知识或问题进行评价,评价的重点集中在知识点的提炼、与已有知识的联系、需要补充的知识等上面,使学生意识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找到进一步完善的方向。

三、问题导向学习在生态水文学教学中的应用

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基于问题解决过程的学习,它旨在让学生试着解决真实世界的实际问题而不仅仅只是通过教师的讲授来进行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最初起源于医学院和专业技术学院的教学活动,目前已开始应用于工程教育中。众所周知,问题解决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认知活动,而问题导向学习则通过模拟人类自然的问题解决过程来促进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到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和灵活的问题解决技能提供大量机会,保证在新情境中可以迁移技能与应用知识。此外,问题导向学习还被证明可以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代入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生态水文学课程中,问题导向学习的开展遵循如下步骤。

1.介绍。教师对生态水文学课程中拟采用的问题导向学习进行简要介绍,以使学生为接下来的教学作好心理准备。此外,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讲解,对接下来的问题导向学习可能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概括性介绍。

2.问题提出。问题的提出有两种方式:教师提前精心准备好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只给出主题,介绍相关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问题。在问题导向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一个开放性的现实世界的问题。比较理想的问题应该复杂性适中、结构简单且可能具有多个解决途径或解决方案,同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如降雨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如何影响城市水安全?大坝修建或拆除的影响有哪些(安全、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为什么全球范围内陆地径流在减小?为什么某河流的出山径流量在减少?

3.分组研究。通过教师指定或自由组合的方式将学生分组,小组以4~6人为宜。小组成员首先通过内部讨论确定总体的工作规划;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找出解决问题还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通过各种方法来获取这些必要的知识;再次进行小组讨论,初步确定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实施计划,并对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小组成员根据分工开展信息收集、实验设计、数据统计、模型构建、综合分析等工作,按照“准备―执行―评估―调整”的行动调节理论执行计划,从而解决问题;最后,基于上述成果,编写研究报告,制作下阶段汇报所用的幻灯片。在该阶段,老师主要起引导者、辅助者和资源提供者的作用,要避免控制学生的思维。该阶段最能体现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是问题导向学习的核心所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管理和决策、团队合作、交流沟通、批判性思考等能力,同时能提高学生的假设提出和检验、数据收集、实验操作、统计分析、模型模拟、学术写作等专业技能,还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及终生学习的态度。

4.陈述与讨论。通过课堂陈述的方式,各小组对其问题提出、问题解决思路与过程以及最终的问题答案或解决方案进行介绍。陈述时鼓励学生使用多媒体演示,鼓励所有成员都参与到陈述中(可采用分段分工陈述方式)。陈述后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判,教师也可参与到提问中去。该阶段主要培养学生交流沟通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技能。

5.评估与反思。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中要注意用语,以肯定为主,对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以建设性意见的形式进行合理点评。同时,要求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小组成员之间和小组之间也进行平行评估。这些评估,促进学生反思自己在知识结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上的欠缺,为下一步的学习方向和学习目标的制订奠定基础。

四、“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态水文学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将“以学生为中心”与“以教师为中心”截然对立。生态水文学兼具理、工科的特点,涉及的部分理论知识或基础知识在案例选择或问题设计上存在着较大困难,可能需要传统的课堂讲解;无论是案例研究还是问题导向学习,在开展之前都需要教师对教学方法进行介绍,对关键知识点及其之间的联系进行概略式讲解,这都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范畴;在案例研究教学过程中,如果选择的案例是本专业中较为艰深或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的学术论文,可能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更为合适;两类教学策略最后阶段的教师总结与评价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属于必不可少的内容。

2.无论是案例研究中的案例,还是问题导向学习中的问题,都必须选择真实世界中的实际情景,在注重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同时,还要兼顾趣味性和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3.在讨论阶段,教师不能完全“隐退”或只扮演主持人的角色,要成为讨论的引导者和参与者,提示学生进行对比、反思和举一反三,使得讨论得以深入发展,同时防止学生离题或者提出不当的问题影响讨论,防止一个学生或者少数学生垄断讨论。

4.在分组研究阶段,教师应起到监督作用,督促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不能出现一个学生为主,其他人袖手旁观的现象。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不能简单地重复事实,或者在案例研究中重复和无条件认同前人的结论和观点。

5.教师应营造开放、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自由探索和发言,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或意见也要以鼓励为主,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勇于冒险的精神,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的韧性和对失败与挫折的无所畏惧。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珍惜和培养学生的认知灵活性。

参考文献:

[1]nce,M.J.and R.M.Felder.Indu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Definitions,comparisons and research bases[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06,(95):123,138.

[2]av,A.,G.M.Shaver,and P.Meckl.Lessons learned:Implementing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a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urs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2010,(99):55-69.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课程教学;案例教学法;案例生活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9019002

作者简介:钟钦钦(1983-),女,湖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与教学;罗俊(1981-),男,硕士,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道路桥梁。

1案例教学法存在的弊端

案例教学法,着眼于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做中学”的形式,通过一个实际的个案,掌握并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能够解决类似及相似的问题。案例教学法能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尽管它有许多的好处,但对于《动态网页设计》这门课程来说,存在着许多弊端。

案例的真实性不利于学生理解。《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中所采用的案例都是真真切切的设计个案,例如:聊天室、留言版、广告轮播、内容链接组件的使用等,都是真实的个案。从某个层面来说,学生能够真切地接触到网页设计的实际工作,但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这些设计内容都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整个设计过程基本上都是依葫芦画瓢,学生只会原原本本地按照案例的实现过程去敲写代码,一旦更换内容或变更形式,将无法完成设计任务。

案例操作过程的固化不利于学生掌握。《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中所采用案例的操作过程都是固定的,第一步应该如何,第二步应该如何,第三步应该如何……等等,学生按照案例操作过程去实现的时候,所记住的是步骤,而没有理解各步骤所实现内容之间的关联,导致对于所学习知识点的理解层面不高,学生只会以某一固定的方式去实现一个网页功能,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点。

综上所述,必须在原有的案例上进行加工处理,文中笔者采用的方式是将案例生活化。

2教学案例生活化

从事软件设计教学的教师都会强调,软件的设计源于生活,往往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某一问题才会促使设计者们去设计一个软件。教学案例生活化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那么原有的案例不也是“生活化”吗?例如:在访问网站看小说的时候,会有一个页面,上面会有小说各个章节的链接。诚然,这是生活中访问网页时会出现的一种现象,但有局限性,一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在网络上看小说;二是即便学生有类似或相同的访问经历,但对于此网页功能实现的过程却是第一次接触。所以,这样的“生活化”不能称为生活化,它是一种表面形式,表面上看来,生活中确有其事,但不是人人都接触并理解的事物。

所以,要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知识,最好的方式是做到案例能和现实中人人都接触并理解的事物相联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表明,案例生活化的教学效果要比所有的案例教学效果好得多,学生表示和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相联系后,能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3案例生活化教学设计

本文以内容链接组件教学设计为例说明案例的生活化。

内容链接组件的作用是将多个网页形成一个网页目录导航。

问:“同学们都买过书,看过书,对不对?”

得到回答:“对。”

问:“书都会有目录,对不对?”

得到回答:“对。”

那么这和所讲的内容链接组件有什么关系呢?现在通过表1来比较分析。

在此案例中,加入生活中人人都看过并理解的书的目录,并与内容链接组件实现各项内容相联系。由此可见,要实现内容链接组件的功能就必然少不了内容导航页面、列表文件及组成内容导航页面的多个网页。那么这三者之间的关联如图1所示。

通过这一关联图,能一目了然地知道内容导航页面、列表文件及组成内容导航页面的多个网页这三者之间的过程和关系。

以《宝宝营养餐》为例。

(1)首先需要用以形成链接导航的网页1、网页2、网页3……网页N(好比一本书目录的形成首先需要章节的存在)。

5.asp4-5岁营养食谱

(3)内容链接导航主程序页面(index.asp),在这个主程序页面中,将要用到内容链接组件,首先要实现的便是这个组件的实例化,使用server.createobject方法创建MSWC.Nextlink的实例,并用set关键字赋给NL,于是产生了名为NL的内容链接组件实例对象。一切方法的运用都在此对象进行。

完成go.asp后,最后一步则是将此功能添加到1.asp-5.asp中。此时,“1.asp~5.asp”这5个文件仍然是独立的程序块,使用标记 插入到每一分页文件(1.asp~5.asp)的结尾,即可实现链接。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范文3

高中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应用篇,主要是把区域发展的一般分析思路和方法交给学生,这就离不开案例型情境的有效设计。所谓案例型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落实课标要求,根据所学知识特性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一定的案例素材,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渗透、融合其中,适合学生主体活动,并产生一定探究欲望的场景。在区域地理教学中,针对案例型情境的设计,可从不同的案例素材入手,创设“疑”境、布构“动”境、引导“议”境、巧立“辩”境等方式,让学生获得区域发展的理性认识。

 

一、搜集现实和史料素材,创设直观感知情境,引导学生生“疑”,逐步建立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直观的教学情境能使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知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知识,有助于展示事物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有助于知识的“同化”与“顺应”,让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和思维方式。

 

创设直观情境就是为学生提供生动而鲜明,可供直接感知的具体事物,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先有个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在心生“疑”问、逐步探究的过程中达成课标要求。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读黄土高原区位图,以及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景观图,聆听陕北民歌“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

资料2: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表明,古代黄土高原的山地上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树木既有松柏等针叶树,也有多种阔叶大乔木,在沟谷中生长着由阔叶树形成的茂密森林。在由厚层黄土堆积而成的黄土高原和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既生长大乔木,也生长小乔木以及种类很多的灌木。灌木成片连丛生长。还有面积很广大的天然草地,草本植物很茂盛。附地处过渡地带的黄土高原图。 

 

资料3:搜集一些黄土高原生态问题治理成果的图文素材,体会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思考:(1)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能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2)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其主要因素是什么?

(3)在搜集部分治理成果的图文数字基础上,讨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要点】(1)水土流失;耕地变薄、生态恶化、河床抬升。 (2)自然因素(位置、土壤、气候和地质);人为因素(轮荒、露天开矿、无计划施工、破坏植被);人为因素。(3)工程、农业技术和生物措施。

 

【思路点拨】教学中,第一步先通过现实素材的探究,引导学生心生“疑”问,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明确水土流失能带来哪些危害。第二步再通过史实素材,认识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农耕以来人类活动破坏生态环境的结果,所以说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等人为原因才是黄土高原生态问题形成的决定因素。

 

最后,形成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分析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西南地区的石漠化、亚马孙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等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案例型情境设置方法。

【注意要点】案例型情境设计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够利用旧知“同化”新知,或做到认知结构“顺应”新知。

二、虚拟故事情节,创设诱思情境,引导学生行“动”,逐步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思路

曾有教育工作者说过,施教三功贵在诱导,进学三功贵在领悟。以诱导的方式把学生引入案例情境的分析,这是案例教学成功的前题。

设疑诱思的实质就是用悬念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学生学习首先要有需要,为满足需要才会有内驱力以至于行动。而学生的需要是靠诱因激发的,教师创设冲突或矛盾的情境是诱因,当教师能激发学生想舒缓矛盾的需要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并产生想解决矛盾的内驱力。因此,扣住课标要求,虚拟一些故事情节,制造一些悬念,作为案例型情境的素材,有助于学生产生适度学习动机,从而逐步建立分析区域资源开发与发展的基本思路。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9世纪后半期,保罗·罗伯特是一家小企业管理者,他的企业位于莱茵河支流鲁尔河畔的杜伊斯堡,经过他和他的工友们几十年的拼搏与努力,他的机械制造企业蓬勃发展,企业规模空前扩大,迅速成为当地一家有名的企业,老罗伯特因此也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到20世纪50年代末,退休在家的百岁老人老罗伯特每月领到的薪水越来越少,企业区住房、生活空间的生存环境与生态条件越来越差,后来他因患肺部疾病(肺气肿)而死亡。

 

20世纪60年代起,当地政府提出治理措施,老罗伯特的孙子——怀特·罗伯特,从企业技师的岗位走上了企业家的管理岗位,小罗伯特带领他的工友们,利用政府政策,努力工作,不断改造企业,治理企业周边环境,企业东山再起,成为蒸蒸日上的现代大企业。

 

思考:(1)通过阅读以上三段文字,结合教材内容,从图文中找到鲁尔区的区域特征有哪些?并探寻鲁尔区发展前后期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2)联系提供素材和教材内容,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找出问题的表现和成因)

(3)如果你是鲁尔区政府决策者,针对区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你会提出什么样的治理策略?

【答案要点】(1)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较近;水源充足;市场广阔。 (2)发展前期,区位优势条件明显;发展后期,传统产业衰落,生态环境恶化,人地关系不协调。 (3)改造传统产业,扶持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布局,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整治环境污染,营造绿色空间。

 

【思路点拨】第一步,让学生回顾区域特征的内容,包括区域的位置和范围、优势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而结合素材第一段文字和教材第一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特征,评价区域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如交通、资源、市场等。

第二步,结合素材第二段文字和教材第二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传统产业衰落和生态恶化等现象的成因、表现和危害,认识区域发展中出现的人地不协调。

第三步,结合素材第三段文字和教材第三目内容,分析区域发展的综合治理措施,如产业调整、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整治环境污染和营造绿色空间等。

最后,经过以上逐步行“动”,明确区域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基本分析思路:分析区域特征探寻、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制约因素,认识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选择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我国山西省能源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等,也可以采用这类案例型情境

进行教学。

【注意要点】案例素材设计要关注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创意要新颖,以激起学生的亲切感和好奇心。

三、迁移同类案例素材,创设对比情境,引导学生善“议”,逐步掌握资源跨区域调配及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

迁移是人类认知的普遍特征,凡有学习的地方就有迁移,m. s. james就将迁移定义为“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获得或态度形成的影响”[1] 。可见,课堂教学中同类案例素材迁移的情境创设,能影响学生认知迁移能力的提高,达到一举反三的教学效果。

 

当然,近年来基于建构主义的研究也提出,抽象的、一般的知识与技能常常不能促进知识的迁移,因为知识与认知技能双方均高度地依赖于学生获得这些知识与技能时的情境[2] 。只有在特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才能比一般知识更容易迁移。

 

新课程理念就是要改变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习技能和经验,而不是知识本身,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创设同类案例素材的迁移,引导学生掌握终身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西电东送”工程主要是把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输送到电力紧缺的珠江三角洲、沪宁杭和京津唐地区。西电东送分北、中、南3条通道:北部通道是将黄河上游的水电和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火电送往京津唐地区;中部通道是将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南部通道是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三省区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厂的电能开发出来送往广东、海南等地。

 

西电东送可有效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拉动经济发展,促进江河治理,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意义重大。

 

资料2:我国西电东送的主要路线图。

思考:(1)我国的水能资源、坑口电厂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东西部供需矛盾有什么差异?(为什么要送?)

(2)西电东送的3条通道分别是什么?请同学们在地图上用彩笔描绘下来。(怎么送?)

(3)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分别是什么?(送后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要点】(1)黄河上游和晋、内蒙古煤产地;三峡和金沙江干支流;乌江、澜沧江和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以及黔、滇煤产地。东部电力不足,需求量大;中西部电力富余,需求量小。 (2)在图上描绘。(3)促进中西部电力资源开发,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缓解东部电力紧缺和交通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大气质量,实现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思路点拨】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先“议”区域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及供需矛盾,引出为什么要跨区域调配资源。第二步,运用地图描绘三条通道,加深学生对西电东送怎么送的认识。第三步,分组活动、查阅资料讨论西电东送对区域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第四步,形成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一般学习思路:为什么送?(该资源有什么特点、供需矛盾是什么)怎么送?(线路方案是什么)带来什么影响?(正面、负面影响,以及如何趋利避害)。第五步,迁移在该案例型情境基础上形成的学习思路,开始分析教材中的“南水北调”案例。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部分内容,也可以运用案例型情境的迁移与对比分析的学习思路来进行。如长江、田纳西河、珠江、伏尔加河等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注意要点】迁移同类案例情境素材的设计,要有详、有略、有对比性,才能突出课标要求的重心。

四、提供图表文字素材,创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情境,引导学生巧“辩”,逐步厘定经济发达地区或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

利用图表文字素材,创设“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教学情境,是教学设计的常用技巧。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提出“思维起源于直接经验的情境”。[3] 区域地理可持续发展部分直观内容多,但抽象内容也不少。教师要善于从直观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分析理性的内容,巧选中间案例素材,设置“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案例素材情境,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思维模型,以带动课文两端内容的学习。

 

【素材设计】阅读以下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1: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通过大量引进外资企业,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为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资料2:20世纪8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大大带动了城市化进程,城镇人口和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该地区已有城市25座,建制镇420个,城镇密度为108个/万平方千米,城市密度为6座/万平方千米,形成以广州为中心,包括深圳、珠海、中山等大中城市在内的城市群。2010年,珠三角城市化水平已近70%,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答案要点】(1)从资料1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是什么?

(2)从资料2可以看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是什么?

(3)从资料1和资料2可以看出,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是什么?

答案:(1)优惠政策、外向型经济、国际产业转移,促进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加快。(2)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带动城市化水平提高。(3)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两者相互促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思路点拨】第一步,阅读资料1和2,搜集一些图表文字素材,分析珠三角工业化进程快的成因,以及城市化水平高的成因,初步厘清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关系。了解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较低或刚刚起步的发展中国家,往往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先行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从而预设好“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案例型情境。

 

第二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珠三角工业经济发展快、城市化水平高的优势条件是什么,结合珠三角区位图,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完成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区位优势条件、区域经济发展成就的分析,认识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利弊影响。

 

第三步,提供巧辩方式,顺着“中间开花”的案例情境,分组梳理珠三角地区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对策,探讨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如巧设“要科学发展规划,还是要单纯发展速度”等辩题,以体现学生对区域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城市规划和生态建设等问题和措施的理性认识,进一步了解珠三角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现实意义。

 

“区域农业发展”一节内容,也可以采用这类案例型情境,先预设探讨“区域农业生产和布局特点”这个中间

案例,再引导学生探究区域农业生产条件,以及区域农业发展中遇到的生态问题,最终讨论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

 

【注意要点】“中间开花”案例型情境设计要关注开放性,以引导学生产生多方面联想,生成相关思维,体现“中间开花,带动两头”的妙境。

当前,案例型情境设计与运用依然存在诸多操作误区。诸如“讲”案例,而不是“用”案例教学;脱离教材,精典案例不选,另选其他案例;新选案例素材设计不当,没有扣住课标要求教学,等等。

 

另外,根据教学业务差异,案例型情境设计的层次性应不同:一个是浅层次案例型情境设计,即教师采用有意义接受式的教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操作方式适合新教师;另一个是深层次案例型情境设计,即学生采用有意义发现式的教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操作方式适合有经验教师。两个层次的案例型情境设计,教师均应把握。

 

参考文献:

[1] 吴庆麟,胡谊. 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54-263.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范文4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Applicating in Planning Ecology Curriculum

Zeng Liqun Zhu Peng fei

(School of Planning and Ecology,Beihai College of Beihang University,Beihai Guangxi,536000,China)

Abstract:Basing on the analysis of"Planning Ecology"curriculum’s teaching status,it was proposed this curriculum’s case investigating,arrangement desig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to achieve better sound effect.Problems during the curriculum’s case teaching wa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gain more effectiveness.It would be a reference for the other curriculum’s teaching.

Key Words:Planning ecology;Case-based teaching;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1 《规划生态学》课程教学现状

《规划生态学》课程介绍生态学和规划学科的相关理论、方法、技术等内容,强调以生态学理论来指导规划,[1]是我校城乡规划专业三年级学生的专业理论课程,是我校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一,也是广西区城乡规划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之一。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该生态学与规划的理论知识、方法体系和研究步骤,能够将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结合起来应用到城乡规划案例分析和编制工作中。近年来,《规划生态学》的教学以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为主,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学的课程知识,但学生的参与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不高,不能很好的进行知识应用,未能取得良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影响了城乡规划特色专业特色的体现,因此,需引入新的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效果。

2 《规划生态学》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案例教学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是美国哈弗商学院倡导应用真实的案例,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和培养学生互动性,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一种独特教学方法。[2]发展至今其内容、方法、经验已日趋完善。[3]为了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真正成为具有生态学背景和特色的城乡规划专业特色人才,在《规划生态学》课程的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2.1 案例选取

适当的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吸引学生作为当事人参与到教学中,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新。在该课程的教学中,选取适当的案例,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引发学生对案例的思考,并应用已学的生态学知识对案例进行优化和完善。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基础理论和分析应用两大板块,基础理论板块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分析应用板块采用案例教学为主传统教学为辅的方法,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正面或反面教学案例,以达到案例式教学的效果。

2.2 设计编排

传统的理论教学进度主要由教师来控制,而案例式教学的课程进度在案例引入、学生参与讨论、分析的过程中不容易控制,需要仔细安排好案例式课程的进度。需要教师对讨论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引导学生讨论的内容和方向,避免交流时间太长、研讨范围漫无目的和一些不相关内容介入而影响课程的教学进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要求,选取适当的案例,理清教学思路,合理进行教学过程安排设计,形成教学方案。该课程案例教学分为:案例引入――分组讨论分析――总结评价三个环节来展开,以控制好课程教学的进度(如表1课堂进度安排表,以1次课2学时计算)。

2.3 教学实施

案例教学根据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开展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总结交流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技术方法及其应用的理解和掌握。[4]该课程教学的实施,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采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如表2)。

为了能够保证案例教学的顺利开展,达到教学目标。案例课程教学之前需要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对类似的案例有一定的了解,保证学生分组讨论教学环节的质量。例如在规划案例生态分析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课前了解生态分析的步骤、内容和方法,以保证学生对课堂教学案例能够有话可说;而在生态规划与设计的案例教学中,需要学生课前收集一些生态规划与设计的优秀作品,保证学生在课堂给定的设计条件下,对给定区域的生态规划与设计能够有一定的思路。

案例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围绕教学的主题和内容展开讨论,以避免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的引导包括案例的介绍和问题的提出两大方面。在案例介绍时要为之后的分组讨论埋下伏笔,而在分组讨论中又需要提出一些关键且具有引导性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而不是漫无目的浪费时间的闲谈。例如在第6章规划生态分析课堂教学中,选择学生熟悉的教学基地广西钦州大芦村为例,进行案例式课堂教学(如表3)。

3 《规划生态学》案例式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3.1 先修课程的要求

《规划生态学》课程注重学生对规划案例的生态分析和规划项目生态规划的编制能力的培养两大方面,要求学生此前具备一定的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的基础理论。因此,在课程开设之前需要先修生态学基础课程和城乡规划基础课程。生态学基础课程包括:生态学原理、城市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园林植物学和生态学原理教学实习;城乡规划基础课程有:城市规划原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规划设计、场地设计和专业认知实践。

3.2 案例选取应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好的案例是案例式教学成功开展的有利保障,城乡规划的案例很多,但如何能够选择具有启发性、难易适中、重点突出的案例需要教师不断揣摩和设计。[5]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和城乡规划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项目的特色课程,案例选取以突出城乡规划专业的生态学特色为主。

3.3 案例和教材相结合

规划生态学课程案例教学,需要案例和教材相结合。教材侧重系统的理论知识,而案例来源于实践,其蕴含的知识点不能脱离教材。因此,在案例选择时要以课程知识点为导向,选择合适的案例,以案例为载体,按照培养能力和课程教学的要求来设计案例,组织教学内容和梳理知识点,使知识案例化、实践化。

3.4 提高师资力量

案例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课程所需的生态学和城乡规划相关知识,而且需要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此外,教师最好能够是双师型的,能够利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经验积累,编写教案、划出重点、难点,将教学的内容和案例融会贯通,更有利于案例教学的开展,保证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范文5

―、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案例教学的认识不够。目前,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为了迎合时展,工商管理的求学思路、办学理念都必须改变,也就是说从传统的专业教育、灌输式向重能力、基础、宽口径的教育模式转变。从实施成果来看:案例教学很好的实现了工商管理实践与管理理论的整合,同时也弥补了可操作性缺乏、理论不完善构成的影响,它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模式。虽然国内工商管理教学近年来也取得了很大的教学改变,但是案例教学一直以非主流的姿势呈现,缺乏明确的教学地位,从而对教学效果也构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缺乏符合本地国情的案例。从髙等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提供的案例来看,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哈佛大学使用的案例,适用于实践经验较丰富的MBA学生;第二种是彼得.德鲁克提倡的精焊短小式案例。这两种案例受不同的文化与案例背景影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价值并不大。第三种则是1999年北京大学提出的中国管理案例库工程,这类案例满足国内工商管理实践活动,只是案例明显缺乏对企业管理进程的调整和专业审批,在案例整理、搜集、分析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很难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作出正确的评价与分析。另外,不鲜明的案例,案例落后陈旧,根本不能正确反映国际市场工商管理发展,这也是现代工商管理强烈要求改善教学的主要原因。

(三)老师缺乏案例教学水平。在工商管理教学中,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对任课老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还必须有一定的课堂驾驭能力和实践经验,这样才能对结论与分析方法作出正确的评价。但是事实上,国内案例教学,不仅缺乏符合实际的案例,老师也缺乏案例教学水平,大部分老师都是根据教学经验与自身理解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影响了案例教学的系统性,同时在内容重复交叉的情况下,让大部分案例限于表面,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也让学生陷入了疲于应对的状态。

(四)案例教学方式落后。工商管理案例教学和其他的知识讨论不同,为了顺利实施案例教学,老师必须作出大量准备,它需要一定的硬件、软件环境,具体如:电视录像、幻灯片演示、多媒体教学等。从教学实际来看,受经费短缺、认识不够等多种问题影响,很多学院在教学投入上明显不足,在教学方式落后的环境下,让工商管理教学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局面。所以,要想提高教学成效,必须改变落后的案例教学状态。

二、强化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对策

(一)重视案例教学地位。为了提高教育成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针对研讨会、案例式研究以及讲授课堂进行了不同方法的研究,并且在培养分析能力、传授知识、转变态度、提升交往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案例教学的综合成绩排在第一。所以,高校老师在工商管理教学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正视案例教学对工商管理的重要性,通过调节案例教学比例,从根本上增强案例教学的地位,让它成为授业、解惑、传道的有效方法。

(二)选择符合工商管理教学的案例。案例作为提高案例教学实效性的基础,恰当的案例才能让学生对教学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讨论。因此,在选择案例时,必须结合案例教学的新颖、典型性,让案例教学和现实生活缩短距离,同时这也是掌握工商管理动向的重要方法。另外,案例还应该具有针对性、鲜活性,在案例选择时除了要考虑学生阅历和知识水平,还要考虑国际性与本土化。

(三)提高案例教学老师素养。案例教学作为一项层次较高的教学方式,它对老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大部分老师的工作区域都在校园,缺乏其他工作经历。所以在工商管理案例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实效性,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管理与工作经验,这样才能了解企业运作以及职能要求。

(四)完善案例教学手段。受案例分析的不确定性影响,只有老师在掌握了数据与事实以后,对案例的识别能力才会越强,所以在教学前老师必须精心准备,通过掌握案例精华,帮助学生提前做好知识准备,引导学生主动进入角色,这样才能有所得。通常,案例教学采用的是讨论的方法,它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案例进行全班或者分组讨论,所以老师必须针对学生讨论的内容及时归纳、总结,找出最佳答案。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范文6

一、课标要求及分析

“举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探究,体验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案例可用教材提供的,也可选择其它案例,最好是当地案例。

举例说明、强调案例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案例中归纳一般性规律,并用来说明具体的事物。因此要求学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主要使学生掌握地形形态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具体影响,对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其它因素有一定了解。

二、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已基本具备中国地形、中国气候等基础知识,但可能对宁夏、台湾等区域的特征不熟悉,影响分析。

教材分析:新高中地理课程不强调地理知识的完整性,但是特别强调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因此本章是高中地理的重点。本节课重点向学生讲解自然条件中的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通过地形地势与交通、宝成线的修建、宁夏交通等案例使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教材意图通过上述内容学习,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人地关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分析宝成线8字型线路设计的原因和中国铁路分布、宁夏交通密度等资料,理解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走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了解影响聚落和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学会进行地理调查;通过“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能够用原有知识,结合各区域的特征具体分析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能够运用所提供的文字或图像资料,提取并分析信息,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知识迁移、探索创新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结合实例说明自然条件对交通线的影响,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体验成功乐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地形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走向的影响;结合实例理解地形、气候、河流和地貌等对交通线的影响。

难点:世界、中国等具体区域的区域特征;地形对交通线走向的影响;案例的剖析以及案例分析方法的训练。

五、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举例说明法、图表资料分析法等。

六、设计思路

结合上节所学内容,通过本节所举案例,在理解基本知识及其地理原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宁夏的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进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体会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愿意学习生活化的地理。

七、教学资源

相关台湾地图、宝成铁路图、宁夏黄河金岸规划图等来源于网络;相关表格来源于教材;“中国地势三大阶梯”、“2000年中国交通线路密度分布”等图来源于地图册和其它教材。

八、教学过程(表1)

九、教学反思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范文7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案例驱动;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278-02

1 引言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一门与实际结合非常紧密、实用性非常强的课程。面向对象软件开发方法集抽象性、封装性、继承性和多态性于一体,面向对象思想是基于抽象数据类型的,在编程过程中将数据类型和结构与其操作绑定成模块,该思想已经应用到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数据库系统、人工智能等很多领域。程序设计的核心是数据结构和算法,面向对象方法的核心是封装、继承和多态,学生需要掌握用面向对象方法定义类,然后定义必要的数据成员,然后再定义成员函数来实现一个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复用性。通过解决面向对象的核心问题,数据的抽象化和继承关系使得概念和定义可以复用,多态性使得实现和应用可以复用,抽象化合封装可以保持和促进系统的可维护性。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成多个能够独立的功能对象,然后通过提供了封装、继承和多态等特性,使得一个系统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提供可复用性。C++既是设计工具,又是实现工具;既可抽象概念,描述实际问题,又兼顾效率,能很好地实现底层的系统软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多数学生感到上课似乎听懂了,但编程应用起来有很大困难,普遍缺乏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影响了整体的教学效果。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既能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参与性和主动性学习,又能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2 案例驱动教学思想的引入

应用面向对象的方法有助于提升认识问题的能力,可以很快地洞察问题的实质,建立起问题域的逻辑模型,并以此为依据解决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引入案例驱动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案例为主线,教师主导课堂,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学习案例所涉及的相关知识点,针对问题需求相互探讨提出见解,做出决策相互合作进行上机实践。

3 案例驱动教学内容的实施

3.1 案例的选取

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最大的特色就是能让程序更容易的应对需求变化,用哪种语言来编写程序不重要,要考虑的是如何针对抽象编程。结合C++语言的特点,教师选取的案例要是学生在编程工作中学会如何去设计和考虑问题,更好的应用面向对象技术来创建可维护、可扩展、可复用并灵活性好的程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要从师生关系演变为项目负责人与程序员的关系。

案例的选取首先应结合讲授,覆盖多个相关知识点。第二,案例应具有实践性,是学生熟悉的题材,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反应。第三,案例难度适中,循序渐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

3.2 案例的实施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很多,C++语言兼容C语言,并且具备C语言的性能。如在讲授类与对象章节,选用的是学生管理系统,结合这个案例,首先讲解目必须的知识点——类的定义,将数据的操作归入数据结构中,数据内部结构的改变不会影响使用数据包的程序部分,用类来实现封装机制,共有成员和私有成员;然后分析学生管理系统,假设实现如果发现某班级中的一位同学犯错误,则全班同学都扣除一分的需求;根据案例先识别出类,在识别出类的属性、方法、关系;根据不同的业务规则,结合设计模式设计实体类,设计客户端,设计业务类。将学生合理的划分为5至6人一组,提供案例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完成学习任务。A组学生设计实体类,完成学生与班级的定义,如图1所示;B组学生设计客户端,需要一个公开的惩罚方法;CDE组学生实现惩罚方法的算法,通过某个学生得到该学生所在的班级,通过班级得到该班级的全部学生,循环所有学生扣除每个学生一个小红花如图2所示;FG组学生设计业务类,业务中有两个方法需要学生业务类去实现如图3所示,一个方法需要班级业务类去实现如图4所示。

案例驱动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习惯,通过案例的选取以及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学生真正参与到互动学习中,理解案例所涉及的知识;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建立正确的编程思想,有效完成各自小组上机实践任务,最后进行分析讲述,形成创造型学习形式。

3.3 案例驱动教学法的推动

首先,理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基础概念:类与对象、继承与组合、虚函数与多态,有助于案例驱动教学法的推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重点是类的设计,而不是对象的设计。设计孤立的类是比较容易的,难的是正确设计基类及其派生类。在设计类时“以行为为中心”,即首先考虑类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函数。C++的“继承”特性可以提高程序的可复用性。除了继承外,C++的另一个优良特性是支持多态,即允许将派生类的对象当作基类的对象使用。C++用关键字virtual来声明一个函数为虚函数,派生类的虚函数将(override)基类对应的虚函数的功能。

其次,良好的编程风格是产生高质量程序的前提。学生划分为5至6人的“学习小组”,根据案例需求分工合作进行上机实践。指导学生不要编写过分复杂的语句,不要编写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函数,不要将BOOL值TRUE和FALSE对应1和0进行编程。

再次,将案例驱动教学的上机实践引入学生成绩考核。

4 案例驱动教学成果的展示

在将案例驱动教学思想引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调查问卷中,82%以上的同学认为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自我课堂参与性,41%的同学对整体程序设计具备了一定的分析与处理能力,89%的同学认为掌握章节中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93%的同学感到小组成员对他学习的帮助。

5 结束语

面向对象是一组思维方法、分析方法和编程方法的集合,可以将一个复杂问题迅速简化,第一步解决最小的简单模型;第二步解决复合的常规模型;第三步解决扩展的推广模型。把案例驱动的教学思想引入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堂,选取有代表性的案例,切实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帼鸾.“项目驱动”教学法在C++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9,7:200-201.

[2]肖明.案例教学法在“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6:83-86.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范文8

关键词:连接词尾;“■”;教育方案设计

“■”一般都是在初级阶段开始学习,对于韩语还不太熟练的初学者来说,掌握其形态特征和意义具有较大难度,出现错误的频率也比较高。本文以语法教育理论为基础,运用更系统有效、更合理的教学方法,设计出“■”的课堂教育方案,希望能够给韩语学习者和教学者一些启发。

一、韩国语语法教育方法

1.语法教育的重要性及韩语教学模式

外语的教学与习得过程离不开语法这一概念。所谓语法,简单来说就是语言本身所具备的结构、功能、语用等方面的规律。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沟通交流,而语法的应用能力对于运用语言沟通交流的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一部分。

为了更有效地达到语法教学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各样的教材、教具及教学方法,包括图片、表格、地图、词汇卡片以及一些物品的准备,还有情景对话、作文、游戏、讨论等练习方式。

2.语法教学构成方案

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教学内容的构成以及教学顺序也有很多种,一般来说主要有如下五个阶段:一是导入阶段,本阶段通过比较自然的方式有意识地诱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预测学习内容;第二阶段是认知阶段,对语法的规则进行详细的讲解;第三阶段是语法原理的学习阶段,利用教材及教具,通过替换、应答、连接,完成句子等多种多样的练习方式,掌握语法使用规则;第四阶段是活用阶段,目的是使学习者能够在实际应用中正确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第五阶段是整理阶段,确认是否达成学习目的,整理所学内容,本阶段可以合并到活用阶段。

二、“■”的教学方案设计

1.“■”的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更有效的教学效果,制订教案是非常必要的,对于语法的教学设计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既定的教学内容以最有效的方式进行下去。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因此在制订语言教学教案时不仅要考虑到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及语言知识的习得,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法的训练提升语言的运用能力。

本文“■”教案的设计以语法教学法理论为基础,充分考虑到教学目的以及学习者已学到的知识,力求以最有效的方法达到教育及学习的目的。

【“■”的教案】

教学目标:掌握连接词尾“■”语法特征及意义并能够根据情况正确的运用。

教学内容:连接词尾“■”的背景说明,对比对照。

教学对象:初级韩国语学习者。

教学资料:单词卡片(包含动词形容词名词,每种词性的单词都要包含开音节单词和闭音节单词)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1)通过简单的对话形式提出要学习的语法。(2)讲解语法意义及用法。运用板书的形式根据词性讲解连接词尾“■”的形态变化规则。板书:

通过例句加深对语法的认识(包括各种形态变化以及不同意义的例句);形态变化练习。(3)通过练习加深对语法的理解。练习1:运用连接词尾“■”连接两个句子。练习2:给出前半句或者后半句让学生造句。练习3:展示相同的前半句分别用“■”和“■”完成句子。(4)通过活用练习加强语法的实际运用能力。

2.“■”的课堂教学实例

教师根据教案并结合初级学习者所掌握的词汇语法难易度,对于连接词尾“■”的课堂教学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进行。

(1)形态变化规则的讲解。通过两段比较自然的对话方式提出本课所要学习的语法。

重复一遍刚刚对话的内容并在黑板上写出对话中用“■”连接起来的两个句子:

重点划出“■”部分,提出本课所要学习的语法“■”,并详细讲解语法意义及变化规则。

讲解形态变化的规则并按照词性通过板书举例说明,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单词展示给学生,做“■”形态变化的练习。单词要包括各种词性的开闭音节单词以及“■”不规则动词,“■”不规则动词,还有名词等。练习时时制词尾的变化也要一起做。例如:■,掌握好形态变化规则之后再结合例句进行意义的讲解。

(2)对“■”意义特征的讲解。“■”意义特征的讲解不尽相同,本文以各类语法教材以及高校教材为基础将“■”分为状况说明与对比对照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①前后文是对比对照的关系,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前后文是单纯的对立关系,位置可以互换,意义上没有任何变化。例句:

第二,后文出现与先行文期待相反的结果,前后文位置不可互换。例句:

②提出状况背景的说明关系,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为了提议、命令提问而使先行文成为前提背景或者为了后文具体内容的展开而说明状况。例句:

第二,使先行文成为后文的理由根据。例句:

(3)进行阶段性的练习。通过以上的讲解及例句展示学习者对“■”的一些语法规则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阶段性的多样化练习使学习者对“■”有更深入的了解,掌握其内在的特征,以便在会话中能够灵活正确地运用。

练习1:用“■”把两句话连成一句。通过这个练习使学习者达到灵活掌握”■”形态变化规则的目的。例如:

练习2:给出句子的前半部分或者后半部分完成句子。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加深对“■”意义特征的理解。

练习3:“■”在意义上有时与连接词尾“■”,“■”难以区分容易发生错误,因此可以针对这一点进行练习。

通过以上的说明讲解以及练习,学习者基本能够掌握连接词尾■”的语法规则。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还要通过一些活用练习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运用,活用练习可以通过看图造句编对话等方式进行。

以上是“■”的教案设计及课堂教学实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可以根据教材以及学习者的水平进行适当调整。

参考文献: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范文9

财务会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都有很大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财务会计时不仅掌握过硬的财务会计知识,还应锻炼应用能力,将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本文通过对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运用进行分析,希望为提高财务会计教学效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运用分析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财务会计;教学

在财务会计的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十分广泛。但是这种应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培养能够适应社会要求的综合素质人才,而是因为考试中往往会出现通过一个案例要求学生进行分析问题的试题,教师只能在教学中加入案例教学法的元素,使学生熟悉这种解题方式,提高考试成绩。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案例教学法的意义,而是将案例教学法作为考高分的工具,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1 案例教学法的概念释义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教师举出与理论知识相关的案例,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剖析,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在遇到与案例相似的情景时能够使用理论知识从容应对。案例教学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在上世纪发明,在外国教学中应用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 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解析

财务会计的相关课程不仅需要学生具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备实践能力,使理论知识能够应用到工作中。并且,由于财务会计的工作面对物质财富,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关会计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还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及时温习课堂知识,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学生会发现问题,并将过去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能够通过营造工作场景使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并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采取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直、诚实的工作心态。

3 在财务会计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措施选项

我国财务会计相关课程的教育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课堂成为老师的天下,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学生的思考方向被老师掌控,大大限制了学生理解、探究的能力,虽然在素质教育潮流中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加入了案例教学法的元素,但是教师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的答题速度加快,初衷并不是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案例教学仍然不能真正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服务,只能流于形式。为加强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教学中的作用,现提出以下措施。

3.1 适当选择案例

由于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所以在案例教学时应选择适当的案例进行分析。案例选择应当与该节课的教学任务相关,能够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案例中,并且案例最好不仅能够应用本节课的知识,还能够结合以前所学进行复习,使财务会计知识在学生脑中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结构。案例的编写应当选择精确的角度,使学生尽量发现更多问题,了解财务会计工作的实际要求。案例还应当真实,且发生时间较近,这样能够为学生模拟一个与时俱进的工作环境,使学生融入案例中。

3.2 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

探究性学习教学方式是教学的一种新理念,教师可以选择适当的案例,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解决方式,营造一种探索和研究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独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和改进的过程中,对财务会计知识产生更深刻的了解。探究式学习强调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主,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能够得到思维宽度的拓展,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对待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有助于学生发挥独立性,使学习态度更加自主、科学

3.3 重视案例报告的评价

在学生分析完案例后,教师应当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将学生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思路、解决方法、运用的知识、分析结果条理清晰地记录下来,教师在课堂上组织讨论会,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报告进行分析讨论,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教师给予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分析结果进行评分,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的信心,使学生乐于参与到案例分析教学活动中,逐渐对案例的分析程度加深理解,加强财务会计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学生的讨论结果对错、讨论过程优劣,而是要对学生的态度进行肯定,激励学生自主完成对报告的改进。

3.4 给予学生充足的分析时间

现在我国案例分析教学法存在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流于形式,虽然课堂上确实出现了案例教学的身影,但是这种案例教学法的效果不明显。这说明教师在案例教学法的开展上用力不够,如在时间安排上不充足,使学生不能在深入理解案例的情况下结合知识进行分析,而是将本节课的知识强硬地加入案例分析中,导致主末倒置,不是通过案例引出知识,而是知识套入案例。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教育部门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为学生合理安排教学任务,不会使教师因为教学任务繁重而不得已将好的教学措施流于形式,另外,教师也应当加强教研工作,完善案例教学方法。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财务会计的能力也有了更多要求,财务会计工作人员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加强财务会计的教学工作,有利于学生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后快速融入工作中,不会感觉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轨,产生知识无处可用的情况。对于学生尽快适应职场环境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教学改革,适应社会用工需要的英明举措。

【参考文献】

[1] 黄肖红,唐春雯.财务会计案例教学法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5(01):42-43

[2] 张晓丽.案例教学法在财务会计课程中的应用[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2,36(07):27-28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范文10

关键词:案例教学;通用技术;德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64-03

案例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景的客观描述。通用技术是一门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教师常借助各种案例辅助教学。教材中提供大量案例,也体现了借助案例教学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育应该从学生可能熟悉的内容与经历出发,以便他们将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为了给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拓展能力搭建富有意义的学习平台,从教育意义出发,在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上大量使用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案例的有效使用,不仅将知识点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由浅入深地递进式呈现给学生,优化教学、达成目标,又可以给学生提供广泛的问题情景和思考空间,让其主动建构“技术”中蕴含的道德责任、文化传承等人文因素,达到对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情操陶冶、人文精神的塑造。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教育理念的更新,技术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教育,而是更注重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强调学生技能的形成,思想方法的掌握和文化的领悟三者之间的统一,技术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凸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笔者通过几年以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谈谈案例教学在通用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应用。

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通用技术课程内容不应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是要给学生呈现人类历史发展的生活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现实生活中加以组织,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从其生活世界中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在浓重生活氛围中得到陶冶、体验和理解技术。

例如,在讲到粤教版《技术与设计1》的技术需要综合知识一节内容时,正值我国嫦娥1号即将发射之际,于是笔者结合神舟5号的案例,向学生简介了我国的神舟载人航天系列、嫦娥探月计划等案例,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笔者还及时做了网站展示有关我国航天发展史、近期我国的航天计划及我国航天领域在世界的领先地位的网页内容,实践证明,它产生了相当大的轰动效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案例和形式。在粤教版《技术与设计1》中“技术发明和革新”的教学时,笔者精心选用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彩陶技术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人类社会的巨大推动作用;案例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这些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民族的自尊心。在粤教版《技术与设计2》中的运用古城墙、三峡大坝和赵州桥结构的欣赏的案例对“探究结构”的内容进行教学也都是很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案例。

二、有效教学,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人格的形成,有遗传的因素,但更主要是来自于后天的教育。现代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经历和教育对人格的形成有决定的意义。这个时期正是人的学生时代,所以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与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有直接的关系。通用技术教师不能把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不能把完整的生命体当作认知体来看待。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决不能以单一的知识、技能甚至所谓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来遮蔽对学生进行自主人格培育的光芒。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对案例分析、讨论和发表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学生的心声,肯定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创新,才能促使学生在接受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去尊重老师,热爱周围的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如果学生在每天的学习中都能感受到被尊重,被关爱的平等、宽容,那么经过耳濡目染,日积月累,就能成为一个富有爱心,宽厚待人,关爱人生,关注社会的人,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受到感染、同化,促使学生坚定信心,自尊自强,展示自身的闪光点,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素养。

如在粤教版《技术与设计1》中“怎样进行设计”的内容教学时,笔者恰当地选择合适有效的内容载体作为教学案例,直接或间接地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如在广州繁华的商业街中心设计地下通道,是为了方便行人安全通过马路。设计时既考虑了普通人群的需要,又考虑了特殊人群的需要;电脑界面越来越人性化,用户只需轻轻点击鼠标,所有任务就可以在系统提示下完成。这种“人性化”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设计者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再如,产品设计时不能单纯为了谋取利益而损害人类居住的环境,更不能为了私利而制造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产品。如目前市场上出现的假冒伪劣食品,已成了人民生命安全中的隐患,是非常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行为。通过这些案例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确立学生健全人格。

三、以培养学生的情感为导向,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凝聚力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许多新课改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特别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的要求,广大教师已经耳熟能详了。作为通用技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时刻不忘达到“情感、态度、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那么如何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呢?在选择案例进行分析时,尽量以能使学生形成合作和交流的态度,养成严谨、守信、负责、勤俭、进取等良好品质,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培养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意志为导向。这样在案例分析时,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也就达到了。如在复习“系统与设计”这一节内容时,首先与学生一起回顾了系统的概念以及系统的基本特征,接着开始提问学生:班级是一个系统吗?学生回答:当然是。接着要求学生以班级为例,谈谈系统的概念以及系统的一些基本特征。学生分组讨论。经过学生讨论交流,笔者最后总结,班级是一个系统,而我们每一个学生都是系统的一个要素,学生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如果学生相互团结、相互促进,那么我们班级这一系统就会发挥出大家所想像不到的功能。班级系统有一个特定的功能,那就是给大家创造一种学习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创设是每一位学生都的责任与义务。大家都是班级系统的一个要素,一个差生进入一个学习氛围很好的班级后慢慢地也变得爱学习了,这就是环境的适应性。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相互帮助,班集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生的集体荣誉、团队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人类发展的责任意识

任何事物客观上都具有两面性,技术也不例外,它既可以给人们带来福音,也可能给人们来危害。如电池可为人类带来光明和动力,但任意丢弃的旧电池中所含重金属都会对环境造成巨大破坏。又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沟通和交流更加便捷高效,但是信息技术使用不当,也产生了种种犯罪活动,如复制和传播计算机病毒、黄色影像制品、遥控指挥走私、贩毒等。技术应用的负面效应的责任在于人,而不在于技术本身,因为技术只有通过人的使用才能发挥作用。应用这些案例时,教师应结合技术的两面性,教育学生要理性地看待技术,正确、合理地使用技术,想办法克服它的负面影响,减轻它的危害。始终坚持“技术应当造福人类,应当以人为本”的技术观,逐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依靠技术,人类得以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如技术使南水北调、西气东输成为可能,但技术的发展给自然生态环境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自然资源匮乏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控制,人类的前途就会陷入困境。人是有理智、有感情的,在这种危机面前,人类重新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和自然应该保持和谐共处的友好关系,人类应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从而使学生懂得在应用技术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居心不良。而应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关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意识。

当然,在选用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教育时不能喧宾夺主,千万不能把通用技术课上成为了政治课,要恰当地运用合理、合适的案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此外我们还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自然性。运用案例教学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科学地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课程目标,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就有可能收到德、育双优的教育功效。尽管我们不能期待依靠一门课程一次两次,一年两年就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充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和人文特征,用技术所携带的文化性和道德责任去打动学生心灵,就能达到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全,蒋礼文.新时期学校德育目标分层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范文11

关键词: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课堂设计;固态相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05-02

固态相变理论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必修内容,是从事金属材料工程的科技人员手中的一把钥匙。传统的固态相变课堂教学是教师单纯的传授知识,学生机械接受知识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如何创造条件,改进教学方式,实施有效和谐的师生互动,变传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参与式和启发式学习,是如今固态相变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主要课题。案例教学的最大优点是从归纳的角度而不是从演绎的角度展开对某一知识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更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求,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就固态相变课程课堂互动与案例教学活动中的课程设计进行一些探索。

一、课堂有效互动的重要性

固态相变课程教学中,课堂活动的有效互动是参与式和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记忆,理解越深,记忆就越牢固。学生通过参与,受到启发,从而找到并解决认识过程中知与不知的矛盾。互动教学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带着问题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并自发地分析和归纳总结。

1.影响课堂有效互动的因素。课堂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以知识为媒介,形成的具有稳定依赖性的教学交往活动。课堂教学效果优劣的标志不在于互动的多与少,而在于互动的有效性,即师生之间交流的质量[1]。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质量课堂互动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双方毫无局促,轻松愉快的交流,达到最高的效率。教师在课堂上营造活跃、平等的课堂环境更需要融洽的氛围。教师热情高涨,平易近人,学生往往敢于积极发言,好学乐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愿意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是因为他们寄希望于教师告知答案。通过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双向交流的过程中,教师有机会发现并诱导学生开发自己的潜能,开阔学生不断发展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内容,从而有信心参与更多的互动。

2.促进课堂互动教学的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教师只有具备较高的课堂教学的责任意识,才会拿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和分析课堂教学,寻找促进课堂互动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互动的效果。教师需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主体,真正做到以学论教、为学而教、以教促学。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的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讨论、辩论、案例教学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合作意识,使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摆脱机械传授知识的沉闷课堂氛围,学生越发积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也就会出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气象。同时,师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强联系,通过电子邮件、短信等各种辅助的交流工具,时刻了解学生的各种诉求,促进沟通,加强友谊,为日后课堂教学互动奠定基础。

二、固态相变案例教学的课堂设计

固态相变课程的内容涉及相变的热力学、动力学、晶体学、组织学、性能学等,学习的重点是固态相变的物理本质和相变机理,是理论知识较强的课程。传统课堂教学的目的侧重于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了解该课程的基础理论体系。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奥氏体转变、珠光体转变、马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的热力学机制,理解上述转变发生的方式和过程,而很少考虑如何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目的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应用基础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轴承在精加工时发现裂纹”的案例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能运用热处理理论知识,寻找金属零部件开裂的原因,了解金属材料加热及保温过程的重要性等。

1.案例教学模式的特点。案例教学是一种教与学两方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和合作式的教学方案。案例教学的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必须注重课堂设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案例不能代替教材,案例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引子”,是吸引学生的“载体”,仍需要系统地学习教材上的理论知识;②案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内容,用于师生讨论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灌输讲授;③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引导者和推动者,不是唯一的讲解者,学生是案例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参与有效地互动有利于其能力的培养。案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课堂气氛活跃,内容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论知识的学习。

2.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的内容。由于课堂教学所具有的特点,使得教师必须同时借助课堂讲解、提问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固态相变的教学实践看,传统的基础理论知识讲解或许对于知识的概括有很好的效果,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感性认识也不强,对于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更是模糊不清。利用固态相变在科研和实际生产过程中积累的典型应用,如齿轮、轴承、弹簧、工具等零部件具体的热处理工艺过程及原理,这些具体的理论知识应用实例会吸引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互动,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时课堂的合理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①经典教学案例的选择,案例的科学选择是案例教学课堂互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固态相变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相关概念及一般规律、奥氏体的形成、珠光体及共析分解、马氏体转变、贝氏体转变及回火转变等,金属零部件的热处理工艺过程都会或多或少涉及这些基础知识。因此,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有针对性地凸现每一个案例背后的知识点,通过案例归纳出需要重点讲授的理论知识。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对所讲案例进行深度剖析,找出案例中的关键性科学问题,弄清该问题与课程知识点的关联。同时,学生在案例教学中,还要提前预习相关的专业知识,找到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点,并对案例提出个人的分析意见。②课堂上的互动策略,精心选择的案例可以缩短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环境的差距。案例在引入时,教师需要阐述案例教学的基本思想,介绍案例讨论过程中的具体要求,如课堂讨论的时间限制、程序安排、可能涉及的知识点和案例分析应该注意的问题等,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熟悉案例,让学生尽快思考案例的科学本质[3]。课堂提问是案例教学中组织和控制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恰到好处的提问,能够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案例情境,有助于学生运用有价值的信息分析案例和进行创造性思考。设计的问题除了要具有启发性外,还需要符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特点。问题应该是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纽带,通过选择题、填空题、是非题等提问形式,引导学生回归讨论的主题,师生通过对案例中所包括的信息进行解释、分析、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最终实现从具体案例分析过渡到学习一般理论知识的过程。③归纳理论知识,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是归纳或演绎专业理论知识。教师通过点评学生的讨论,对讨论中涉及的理论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延伸,点明该理论或知识点在固态相变课程框架中的位置。在此环节,教师对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表现要给予鼓励和肯定,以便于今后能更好地进行案例讨论。同时,教师有必要对案例进行总结,揭示其包含的原理、规律,并对该理论知识进行更加翔实的阐述,使学生对该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例如,金属零部件在精加工时发现开裂现象,需要与材料的奥氏体化、淬火等热处理工艺过程联系起来,寻找材料发生开裂的原因及其科学本质。

三、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善了固态相变课程的教学效果。科学地运用好案例教学,需要避免案例选择的随意性和案例分析时的就事论事。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课堂设计水平的高低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4]。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案例教学本身的局限性。通过经典案例概括的知识在整个知识框架中不具有普适性和科学性,往往会误导或限制学生运用基础理论知识解决具体的实际生产问题。固态相变案例教学只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法,它不能完全代替固态相变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只有进行科学地应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5]。因此,只有通过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的过程,将案例教学的优势和传统的固态相变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方法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固态相变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改善教学效果。

总之,案例教学作为固态相变课程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案例的选择和课堂的设计既要符合固态相变课程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又要发挥案例教学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优势,最终实现固态相变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应用两者的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李彪,宣恒农.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探析[J].江苏高教,2012,(3):78-80.

[2]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62-64.

[3]孙承毅,孙万东.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管理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150-151.

生态文明教学案例范文12

[关键词] 新课程;思政;心理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内容。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强调,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促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道”,不仅指学生学习的方法、做事的方法,更包含了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养成这样的深远含义。正确认识、恰当引导中学生心中的“道”,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要任务。引用郝京华教授的一句话:“有时候,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是知识,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足见它的重要性。所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比传授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更重要!

二、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对课程性质是这么诠释的:“高中思想政治课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由此可见,习得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常识性知识只是学习的浅表层次,以此为载体,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才是目的和归宿。

三、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要让学生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形成稳定而深刻的情感现象: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树立追求理想的终极目标和信念,关键在于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激发学生乐于学习的情感,从而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我曾在嘉兴学习时听了一堂嘉兴特级教师潘新华老师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课,让我感触颇多。现以此为例就政治课堂教学中情感价值观的落实谈一些个人的教学设想。

1、案例情境化,水到渠成

思想政治课上,“讨而不论”、“言而不发”、“视而不见”、“无动于衷”及上课时睡觉、看小说、开小差等现象时常发生,屡见不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思想政治课内容理论性强,过于抽象,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情境中,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从中获得教学原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的情感价值观的升华。但是案例的选择至关重要,如果案例选择不当,直接会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有时候会出现相反的效果。所以选择案例时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

案例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事例、数据的真实性上,真实的案例才具有说服力,才能让学生信服。教学“信度”的提高,有利于教学“效度”的提高。高中学生的心理、思维能力已接近成年人,再加上现在大众传媒广泛运用,高中生社会参与意识提高,他们对社会也就有了一定的接触和认识,对事例真假的判断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教学时若运用捕风捉影、道听途说、经不起推敲的案例,那么学生对教师的“信度”就大打折扣,从而对教学理论产生怀疑,更加不能让学生从教学内容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所以引用的案例尽量讲明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等。在这节课中,潘新华老师运用的是嘉兴报刊上“出租车司机寻找40多年前的救命恩人”的案例,在整节课结尾时他告诉学生“那出租车司机王先生找到了恩人,是2010年嘉兴市道德模范当选者赵先生。”在真实的案例中,学生产生了共鸣,有利于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2)贴近性

贴近性原则是因材施教这一教育原则的运用,同时也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运用。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能力基础,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选择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情景案例。

在这节课中,潘老师运用了嘉兴报刊上刊登的几则招聘信息:“晚报招聘记者;一所学校招聘教师;一所医院招聘医生;一家工厂招聘仓库管理员”。潘老师就把四组学生分别进行角色模拟:第一组是招聘记者;第二组是招聘教师的;第三组是招聘医生的:第四组是招聘仓库管理员的。然后抛出问题“如果你代表招聘方,你会选择怎样的人呢?并说明理由”他在黑板上划出四个区域,同时给了每小组一张白纸。讨论5分钟后,各小组分别选派了2名同学在指定的区域内填上了各自的要求。之后,潘老师逐一与学生一起分析和归纳,最后,学生自然而然得出了一个结论:无论是什么职业,都要求员工既要有较好的业务能力(即科学文化修养),也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一个学生站起来发表感慨“我们不单要学文化,更要学做人。”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到了升华。

2、方式多样化,印象深刻

思想政治课之所以让很多学生感到抵触,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达不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更加不能完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能任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色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不同的教学方式中感悟到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观。

(1)情境讨论教学法

围绕学生关注的文化现象、经济现象、政治现象或问题,选取学生身边比较典型的事例作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使学生在探究讨论活动中提炼观点,在案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比较鉴别汇总确认观点。前面提到的招聘信息,让学生转换角色,在探究中领悟出结论,从而达到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统一的效果。

(2)讨论法和辩论法

美国哈佛大学道德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科尔伯特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辩论的题目,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好好利用这些材料。而且在每一单元的最后都有综合探究,这些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辩题,如“正确对等待金钱”、“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有序与无序的政治参与”、“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这些辩题通过稍微改变就可以成为辩论会的主题,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就业观、公民观、权力观、爱国主义教育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在这节课中,潘老师利用了嘉兴报刊上刊登的一则信息“出租车司机寻找40多年前的救命恩人”。并提出问题“王先生该不该找恩人?为什么?”同时展示了不少网友的评论,提出“为什么有的人说王先生是傻冒一个,你认为呢?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观点?”“你有没有碰到过这种让你两难的事情,你是怎么选择的呢?”等一系列问题。学生身临其境,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并分享了各自曾经的困惑。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明白了要通过提高思想道德修养来解决生活中的道德冲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