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管理和管理学

管理和管理学

时间:2023-09-22 09:45:52

管理和管理学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1

关于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我们首先应该明白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内涵及其重要性。科学的管理应当包括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科学管理是一种制度管理、规章管理,属于刚性层面。每所大学、每个单位建立的规章制度就属于这个层面。我们学校今年在珠海召开的战略发展研讨会上,一个重要议题,就是要加强监督和改变作风,在制度层面作出一些规定,使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准则。科学管理的特点就是强调它的制度性、刚性的层面。人文管理是强调被管理的对象、主体性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是一种人性的管理,也称作人本的管理。它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式,是一种软性的管理。

在我国的现代大学中,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都是亟待建构和完善的两个方面。从国家来说,党中央在改革开放以后强调“以法治国”,二十年后,又重申“以德治国”。“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应两方面并重。这也就是大学中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关系。“以法治国”中的“法”里面没有人情,只有结果,是制度的、刚性的东西。“以德治国”的“德”是靠人的道德、信念和社会的舆论来维持的,不带有强制性。在改革开放之初,许多人讲对事物要进行量化的计算。但事实上,有的东西可以计算,而有的无法用量化的方法进行计算。人既是可计算的又是不可计算的。人既是生命的真实的实体,又是追寻意义的存在物,既有一个实体存在的外在的物质需要,同时,又是一个意义的存在物,要进行理性的沉思。人既有物质的需要,又有精神的需要。从国家角度而言,我们要“以法治国”,同时又“以德治国”。古人看到“德”是靠人的内心信念,依托人的自主性维系道德的行为,而良心是维持最后一条战线的尺度。“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用政治和刑罚治理一个社会,人可以不犯罪,但没有羞耻之心;不犯罪是因为被人强制而不敢犯法,如果“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道德的礼治的方法治理社会,人不仅不犯法,且有羞

耻之心,能够管住自己的最后的良心的防线。在此意义上,道德和法、柔性和刚性,在国家的治理、社会的治理、一个大学的管理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现在,从事伦理研究的人强调道德的重要,从事法律工作的人把道德与人治联系为一体,认为“以德治国”是否是又回到人治的社会。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中国古代有丰富的道德遗产、道德资源和道德传统。可以说,从古代遗留下来的道德传统和道德资源到21世纪的今天,其中的精华仍然为世界所称颂。在1998年的世界伦理学大会上,有7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向大会提出报告,要求伦理学大会将我国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要求作为全世界共同伦理的道德准则。这是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一个文化传统、一种道德精神,我们觉得今天仍然是值得称道的。但为何许多人一想到道德、以德治国的时候,马上与人治联系到一起?我们的古贤在道德的功能、道德对人与社会的制约的层面,有非常高深的思想。而这些思想用今天的眼光来看,仍然是很有价值的。江总书记曾讲过,制度很重要,但制度又是人制定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管理者没有道德之心。只有人有道德之心时,才会意识到自己不能钻制度的空子,才能够维系住道德良心的最后的底线。

我们有如此丰富的道德资源、历史文化的传统,但在治理国家和社会时道德的功能却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反而是一讲中国传统就变成了人治的传统。从历史上看,我们的古圣贤对道德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道德对每个人具有同样的约束,是每个人建立在人和人平等的前提下的个人的自律性的要求。但是两千多年的宗法社会的政治体制决定了它不可能是民本,只能是官本,只能是君本。君本就是人说了算,就是君王说了算。因此,道德的资源被政治的体制包在里面,几千年中我们一方面总有一种若隐若现的社会的、民间的道德的传统慢慢遗留下来,另一方面,主要是宗法社会的人治异化了原来古贤提出的道德的功能的真正意义。所以,今天讲以德治国,不是回到宗法制度的君本的体系中去,而是要真正认识道德和法律在社会维持、在国家管理中同时发生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江总书记讲到:制度好时,也可能有坏人;制度不好时,也可能有好人。因为人和制度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因此,我们需要有制度,也需要有道德,以维系制度的道德性。

在大学中讲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这两个方面都非常重要。朱鎔基总理讲到,我国在加入WTO之后,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技术层面的、人才层面的,而是来自在管理制度和水平方面的差距。我们现在感到有人才的压力,人才竞争对学校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但更大的压力来自于管理层面。学校的中层干部是高级指挥官,其眼光、水平、责任感、能力,都会指导学校最终能发展到一个怎样的水平。

近两年,外面的机关把职业培训作为职工的一种福利。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大学毕业生将薪水的多少作为衡量是否是好工作的重要标准,现代大学生这种观念在发生变化,他们已经认识到,单位给个人提供的机会就是一笔无形的资产。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就是给你一笔财富。物质会发生变化,如果没有一个舞台表现你的价值、你的能力,个人价值的实现就无从谈起。过去我们把人和事定量化,现在人的这种观念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所以,大学中的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是一个现代大学形成良性管理、实现在管理中要效益的不可忽视的两个最基本方面。

现在,除银行和国家机关外,基本上都是全员合同制,员工一旦知识、观念跟不上,就有可能被淘汰。这就是科学管理的一些规则,即制度的层面。人文管理就是讲我们怎样在人性的层面、在人的情感需要发展的层面考虑管理的艺术,确立管理原则。这两个层面在大学尤其是不可分离的。

二、人文管理的特殊价值

从管理心理学的人性假设的角度出发,人文管理是人性的管理,强调把管理者当作人,尊重人的主体性。“教育就是用生命去碰撞生命”,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不仅是物质的生命,更是精神的生命。人性是哲学的,形而上的。管理是形而下的,属于实际运用的、操作的层面。在人性的管理中,人性与管理的关系是怎样的?管理心理学中,有几种不同的人性假设和管理原则。

管理心理学中第一种人性假设叫做经济人的假设。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麦格雷格在《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这个假设认为人天生都是懒惰的,尽可能逃避工作。要激发人的能量,就要给个人制定具体的任务,其管理原则就是“任务管理”。员工要得到相应的物质利益,就必须完成相应的任务。任务管理不考虑人的情感,强调计划、组织、经营和监督。

第二种假设是社会人的假设。这种假设认为人是社会的人,不是一个简单的生理的存在物。在人生存的时候,精神的层面、意义的层面、社会价值的实现层面,不同的人是不一样的。这个假设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比物质的奖励还要重要,其管理原则就是要强调对人的精神层面的满足,强调对人的尊重,强调对人的需要的理解和尊重。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比鸿毛还轻。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在于对社会的意义不同。“死剥夺了生的权利,但不死使生命失去了它的魅力”,因为人生有限,我们才会珍惜。人在有生之年,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社会,要有所追求,过有意义的生活。人是社会的人,不仅把人看作有生命的物质实体,同时是一个有情感、有需要的一个精神的实体,是一个追求意义的实体。在这样的人性假设中,认为人要提高生产的效率,经济刺激因素在许多的刺激因素中是重要的,但不是首要的。精神的作用是首要的,即处理好生产中、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比物质的奖励和管理制度更重要。在现代社会中,人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大,再在一个不和谐的人际关系空间中工作,人很容易崩溃。现代心理学的需要也随之不断增强。在今天这样的现代社会中,一方面人的精神需要越来越高,另一方面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不能给我们一种舒缓的、宽松的、和谐的关系的话,它会给人带来一种精神崩溃性的压力。目前,广东的地域优势在逐渐丧失,而全国各大学教师的经济待遇都相差无几,我们今天吸引人才就要满足人的最高层面的需要。“真正的人才是不会计较物质利益的多少的,而是看重能否做事情。”我们的工作效率、工作态度是决定一个人才能否最终来我校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人才的流动,很多人是流向人际环境。真正的人际环境是一种大家开放的、平等的、宽容的、沟通的、承认差异的环境,有个性的人才会到这里面来。

第三种人性是自我实现的人的假设。人都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人,人没有好逸恶劳的天性,人在本质上是自发自动的,并且能够自制的。其管理原则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使人在其中能够施展他的才华,建立一种能够保证员工展示自己才能的制度。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贝克曾经在《管理心理学》中讲到,人性中存在悖论,人都希望自己是优势群体中的一员,同时人又希望自己有一个鹤立鸡群的机会,这两者是人性的悖论。作为管理者要正视人性的悖论,一方面我们要创造一个优势的群体,在竞争激烈的今天,团队是社会竞争中、科技竞争中一个重要的依托力量、基本的力量。“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现代社会中人所追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这个人性假设中,实际上给我们提出了为人创造宽松环境的要求。

这三种人性假设中都有不同的合理性。在现代社会中,将它们当中合理的因素归结为两个基本方面就是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不同的人性假设有不同的管理原则,在大学管理中,我们要将其归结为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两个层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学管理中强调人文管理的特别意义何在呢?有学者指出,现代社会条件下,哪个企业没有人性管理,在21世纪就会被逐出局外。人的管理成为现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

的东西。市场经济的过程是一个技术理性的过程。技术理性是必要的,但不是绝对的。我们必须重视人文管理、人本管理。人本管理在大学中尤其重要,因为它与管理对象有很大关系。大学管理的主要对象是知识分子的群体,是教师、干部、学生。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是社会公正的象征,有自己独特的特点,也有自己的缺点。这个群体与其它群体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在情感层面的要求比一般的群体要高得多,同时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分子的特点又不同。人的情感的需要、尊严的需要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一个很小的动作能带给你尊严的满足。这些东西在日常的工作中,日常的管理中是无时不见的。常态下得到的和谐是长久的,非常态下得到的异常的热情是短暂的。知识分子在尊严、情感层面需要的特点,决定了大学中管理尤其要讲人性的管理,作为管理者尤其要有这样的理念。大学中管理的意义不是一种理性的工具,而是要有人性的关怀,使我们的工作能够尊重人,使每一个人在人性的层面给予尊重和回应。尤其是现在,一个学者有很高的科研能力,不意味着他能将任何事情都处理好。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怎样一个限度中宽容一个人的个性,对学校的管理者来说非常重要。如果只能存同排异,这样的管理不是对人的尊重,而是对人的一种强制的限

制,最终这种管理很难形成凝聚力。王 章教授曾讲过:拜托我们的中层干部,我们要给那些有个性的人一个宽容的环境。现在,人才的流进和流出,都是一个正常的流动,但人才的走与不走很重要的不只是钱的多少,最基本的问题在于他心情是否舒畅。越有本事的人越可以做选择。人才的最后选择,就是让他能够心情舒畅,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地方。这与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有非常大的关系。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2

关键词:高中学校;伦理管理;和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14-02

高中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是培养现代社会人在价值取向方面的重要阶段。作为较为完备的生态系统,高中学校的和谐主要包括学校内部与外部不同元素之间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而如何构建和谐的高中学习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各界追求的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伦理管理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伦理管理与和谐管理的内涵分析

1.伦理管理的内涵分析。高中学校在建设中的伦理管理通常是指学校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在管理的各个过程中融入伦理道德思想,以学校的整体价值观为奋斗方向,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学校各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一般说来,高中学校在伦理管理方面分为静态伦理管理与动态伦理管理两个方面。静态主要存在于学校的管理组织结构方面,主要是学校在管理方面的道德目标;动态主要在学校的设计组织方面,主要是学校在管理方面的行为伦理。二者在管理方面体现了全面性,要求高中学校应在不违背道德前提之下进行管理组织等活动,即以“伦理道德”作为核心价值体系,注重建立相同的价值观,以对话的形式进行传达性管理。

2.和谐管理的内涵分析。我国儒家思想中,“和谐”是指在同一事物内部各种不同的组成元素之间有着协调统一的存在状态,这样的状态能够给予人精神上的正面能量,真正实现自我的实现。而高中学校在建设中的“和谐”,不仅有理性思考上的秩序性和谐,同时还有感性上的思想性和谐。和谐的学校首先要求的是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其次,学校作为一个整体,与社会和家庭之间要有和谐的关系;此外,还有学校内部的人与学校所含客观物体之间的和谐。

二、如何构建高中学校的伦理管理与和谐管理

1.坚持依法治校,强化基础管理。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想对高中学校进行有效的伦理管理,那么学校就必须要在各个基层进行法制建设和思想上的深化。为此,昆山市第一中学由于高度重视教育法制工作,并于2009和2010年连获苏州市校务公开先进学校。而且学校在管理上对学生施行一视同仁的政策,没有快慢班、重点特色班。另外,还能够做到积极让学生参与自主管理。

2.创建组织有序,领导措施有力。①要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工作,领导班子是一所学校进行决策的大脑。如果大脑不够清晰,那学校的和谐建设与管理就是无本之木。昆山市第一中学采用的是“三位一体”的管理功能:即校长全面负责、党总支监督保证、教代会民主管理。除此之外,一中还专门成立了由校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建和谐学校领导小组,实现了学校内部领导之间的和谐。②创建工作阶段应该井井有条,学校在建设与管理运行中,容易出现各种责任不到位、经费纠纷等问题,阻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和谐运行。昆山市第一中学为此特地制定了创建规划并将创建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以一系列的实际行动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③确保学校各个部门配合协调,学校决策出台之后,如果没有各部门的明确分工,就会成为一纸空文、一盘散沙。而昆山市第一中学的各个部门联合了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积极参与到和谐学校的创建工作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并对各个先进组织或个人进行嘉奖。

3.挖掘悠久历史资源,建设文化校园。①充分挖掘德育资源,带动校风建设,有条件的话,学校应积极对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进行探索和挖掘,以此不断深化学校的内涵,同时能够以更加浓厚的人文精神对学生进行熏陶。昆山市第一中学的校史馆和独立支部纪念亭(碑)是昆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昆山市“爱国主义示范基地”。为此,学校建立了“两史两校一社区”(校史、县中地下党斗争史、业余党校、团校、社区)的德育工作模式,对学生进行党史校史教育。②奖励优秀上进学生,帮扶贫困学生,学校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同,而采取诸如奖学金、助学金等手段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而昆山市第一中学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共有“徐文斐英语奖学金”、“金宗发奖励基金”、“马骏教育奖励基金”、“浦江教育奖励基金”和“超华奖学金”等五项奖学金。同时还实行免、助、捐、奖四管齐下,广泛开展帮困助学活动。设立了校“扶贫帮困基金”,对希望工程、灾区人民、边远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伸出援助之手。此外,1998年秋季,学校高中创办“鸿志班”,在全市范围内招收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

4.重视绿色校园创建,普及环境教育。学校作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不仅应重视对环境的绿化和保护,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此外,为了巩固绿化成果,学校也应在师生群体中树立起环保意识。昆山市第一中学的德育处将校园各个区域进行了划分,使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绿化场地和责任区域。良好的校园环境成为强有力的德育阵地,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5.重视教学业务工作,确保良好社会效益。①重视优秀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各个决策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传播媒介,高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小觑。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文化成绩负责,确保学生在能够学习到知识的同时进入理想大学;另一方面,教师在平时应以身作则,对学生在伦理道德方面进行指导和纠正。因此,高中学校的优秀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要求教师要在各自的业务上做出实际成绩,而且要求其一言一行能够为自身、为学校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如昆山市第一中学为了保证教师质量,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并且鼓励教师参加教育局所组织的各个类型考试。另外,还对优秀的青年教师团队实行导师制度,不断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战斗力。②课程改革稳步推进,为了配合国家的新课改政策,学校要积极实施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同时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走出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办学风格与特色,努力做到在改革中前进,在前进中改革的有机统一。在这一方面,昆山市第一中学做到了坚持规范办学;对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开设有较为清晰的思路,在学生的评价方案上也不断进行完善,力求做到人性化、合理化。另外,昆山市第一中学还不断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做到了规范学生成长记录袋,严格学生作息时间,规范使用教辅用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有效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教学质量能又稳又快地上升。

在当今社会,和谐是社会各界追求的共同目标,高中学校也是一样。学校应致力于建设人与人、人与学校、学校与家庭社会等的和谐氛围。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应大力推行伦理管理,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并且承认、尊重其主体地位,以相对平等的地位来进行沟通与对话,努力实现我国高中学校在建设与管理上所具备的伦理性与和谐性。

参考文献: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3

论文关键词:初中,学校管理,人文管理,制度管理

一、初中学校管理中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结合的必要性

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完善的规章制度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秩序,规范师生行为的必要制度性前提。因此,学校的发展离不开规章制度的“硬性”要求,具体表现如下:一是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确保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保障;二是完善的办公室管理制度,是规范教师行为,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于利己,完成教学任务以及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的重要保障;三是初中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有机结合在一起,如学生管理制度、教师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和优化是形成良好学风、校纪的重要保障,共同发挥作用推动学校的向前发展。

二、在初中学校管理中如何将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有效结合

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为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校、师、生三方的共同进步,要将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具体表现在:

1.“刚”中带“柔”,“刚柔”融合

所谓“刚”中带“柔”,即在初中学校制度管理过程中,要彰显人文管理因素,具体表现在:

(1)充分发挥民主精神,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即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在制定管理制度时,要站在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位置上,着眼于大局,将校方利益及师生利益都考虑在内,充分发挥制度制定的民主精神,广泛征求师生对于制度制定的有效建议,集思广益,确保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有理有据。

(2)充实完善制度内容,体现人文关怀。即指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在商定制度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到师生的尊严、人格以及情感等方面因素,打造人性化的管理制度,使处于该制度约束下的师生在正常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感受到的是有空间的“自由”,是被尊重、被体贴,而不是被压抑的无法呼吸,以调动师生在遵循各项规章制度时的积极主动性。

2.“柔”中带“刚”,“柔刚”并举

所谓“柔”中带“刚”,即在初中学校人文管理过程中,要彰显制度管理价值,“柔刚”并举,毕业论文提高学校整体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具体表现在:

(1)培养师生的主人公意识,促进师生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制度管理中的“硬性”元素可以通过人文管理得到有效补充,并通过人文管理提高师生遵循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因此,初中学校人文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对师生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各方面的人文关怀,培养师生强烈的主人公意识,树立起“校兴我荣”的观念,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管理局面,从而自觉遵守学校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将校方规定的各项硬性要求转化为自觉行为。

(2)促进人文管理的制度化,保障人文管理成果。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人文管理水平及制度是不断发展进步的,长期的、成熟的人文管理经验及做法被逐渐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以促进学校的文明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因此,初中学校在人文管理过程中,要注重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的相辅相成,在利用强制性制度手段约束师生行为的同时,充分利用情感手段,对师生行为使用其自身的内省力进行约束,并在尊重、理解、和谐的人文环境中,将各项人文管理经验及做法以制度化的方式固定下来,将其内化成师生的共同行为准则,营造充满人情味的初中校园环境。

综上所述可知,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对于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学校管理过程中,要将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有效结合在一起,“刚柔并济”,营造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峰梅.“刚”“柔”并济“人”“法”双馨—浅谈学校管理中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和谐统一[J].小学教学研究,2015,(11).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4

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是管理方法论中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前者是管理学对科学方法的引进,以最优化、标准化、数量化为特征,其效用是实在确定的;后者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围绕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展开管理活动,其效用是不实在不确定的。两者分别体现了理性的和感性的思维方式,似乎是互不关联,甚至是相反对立的。但考察研究管理方法论的发展历史可知,科学管理虽先于人本管理产生,其中却已孕育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思想。

追溯管理思想演变的历程,就必然不可忽视科学管理理论创始人,被誉为“管理科学之父”的弗里德利克·泰罗(FrederichW.Taylor,1856—1915)。泰罗所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各种管理论著和教材都有详细的论述,概况起来,其中心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要点包括:1.通过“动作研究”,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工作定额原理;2.挑选和培训出第一流的工人;3.使工人的操作、工具、环境等标准化,即标准化原理;4.实行计件工资制;5.劳资合作两利;6.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前者由管理部门来承担;7.实行职能工长制;8.高级管理人员只保留对例外事项的决策权和监督权,这就是所谓的例外原则。泰罗力求用准确的科学研究和知识来代替旧式的个人判断或个人意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他的理论和实践构成的泰罗制,着重解决了用科学方法提高生产现场的生产效率问题。可以说,泰罗制冲破了百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的落后的经济管理办法,将科学引进到管理领域,并且创立了一套具体的科学管理方法来代替单凭个人经验进行作业和管理的旧方法。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把泰罗运用知识研究劳动所引发的革命称为生产力革命,认为泰罗应代替马克思的地位而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人物。

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方法论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该理论移植于科学方法论,具有标准化、规范化、数量化等知识特性,可以进行传授和复制。因此,当人们谈及人本管理(或以人为本)时,往往都以为泰罗把人当作类似于机器的要素来看待,以为泰罗仅从满足人的物质和经济方面的需求出发,设计了一套激发员工劳动积极性的方法,即让员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更多的收入。我们并不否定泰罗有这种倾向,但我们同时认为,泰罗所倡导的科学管理其实也是人本管理的一个里程碑,其中已隐伏了人本主义的管理方法论,这尤其能在泰罗于1912年发表的听证会证词中窥探一斑:“科学管理不是一种有效率的方法,不是一种获得效率的方法,也不是一串或一批有效率的方法;科学管理不是一种计算成本的新制度,不是一种支付工人工资的新办法,不是一种计件工作制,不是一种奖金制度,不是一种付酬制度,也根本不是一种支配工人的计划;科学管理不是拿着秒表观察一个人的工作并记下他的情况;它不是工时研究,不是动作研究或对工人动作的分析;科学管理不是印制一大批表格并将表格发给一些人,而且说:‘这就是你们的制度,照着办吧’;不是分工工长制或职能工长制;不是在谈到科学管理时一般人所想到的任何方法,一般人在听到‘科学管理’这个词时就会想到一种或几种上面所谈到的方法,但是科学管理不是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那么,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工厂、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同样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听证会记录,转引自[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页16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泰罗强调说,构成科学管理哲理不是任何一个因素,而是各种因素组成的整体:“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提高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科学管理原理》)显然,泰罗的管理哲学是一种效率哲学,他明确指出,科学管理的目的在于补救普遍的低效能现象。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把经验提高到科学。提倡科学,就是不单纯凭经验办事,而是要通过观察、测量、计算等手段,把工人的经验概括成规律、守则或公式。为此,就要使科学与工人相结合,推广先进工作方法,培养第一流工人,这就是科学的因素与人的因素相结合。必须相信工人与其他阶层的人没有什么不同,他们都不是蠢材。与此同时,管理也要从经验提高到科学,管理人员要承担大量的严格的科学管理的职责。新晨

创始于泰罗的科学管理,重点在于对事的管理,实际上也就是着重解决人与事的关系问题。而且,为了实行科学管理,还必须改善人与人的关系。因此,一方面,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即把管理与被管理,或曰管理的主体与管理的客体分开来。这种分开,克服了过去劳动和管理不分的弊端。另一方面,又要提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合作、资方和劳方的合作,只有合作,才能提高效率;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实现最大的富裕;所谓最大的富裕就是劳资双方都富裕,也即劳资两利;而为了劳资两利,必须实行劳资之间的合作。总之,集中到一点:为要提高生产率,必须实行对工作的科学管理;为了科学管理,必须实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劳方和资方职责上的分工和合作。关于后一点,泰罗十分强调。在他看来,科学管理的实质就在于:工人和管理人员双方实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一方面是工人和管理人员对待各自职责的态度的改变;另一方面是劳资双方相互态度的改变,从对立、斗争到合作、和平,因为只有合作才能互利。这就是泰罗科学管理哲学的精神所在,也是人本主义管理思想的孕育之地。

人本管理不仅发生于科学管理,亦发展于科学管理,两者虽在一战前后稍显对立,但确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科学方法引入管理学之后,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形成了一个生产力的革命。当效率提高至一定水平停滞不前时,一方面,必然会试图去寻求一种新的管理方法促使生产效率的继续提高;另一方面,既有的较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也使进一步考虑人的因素成为可能。于是,人本管理便在科学管理基础之上蓬勃发展,尤其是在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当代,企业成为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主体,而实现科技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则更要求企业重视人的作用,实施人本管理。如果说,资产阶级通过产业革命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那么,现代科技革命在短短的几十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更是史无前例。生产力飞速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或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并且实现良性循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中凸现出来,并在这种动态结合中不断深化和成熟。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5

关键词:外因;内因;管理环境;管理创新

一、引言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动力。当外因发生改变时,事物就要通过内因的作用随之发生变化。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对于管理学来说,目前的一个研究热点就是管理创新的问题。从哲学的角度来说,管理创新就是一个组织发展的内因,而与它共同起作用的外因就是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环境。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对管理环境和管理创新两个问题做以探讨。

二、管理环境

组织必定存在于环境当中。与组织有关的内部和外部的生存发展条件就构成了企业的管理环境。冯国珍认为,企业的环境就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它既为组织活动提供必要的条件,也对组织活动起着制约作用”。

(一)管理环境的特点

1、易变性。任何事物都处在不停的变化当中,管理环境当然也是如此。进入信息社会后,数字网络化使得这一变化急剧加速。每一分钟乃至每一秒钟都有新信息的披露,而这不间断的新信息就极有可能造成管理环境的改变。2、复杂性。管理环境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可以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内环境又可以分为制度环境、技术环境、人力环境等等;而外环境可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等。每一种环境又可细分为很多小环境,这些不同的环境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3、矛盾性。矛盾性是管理环境不可忽视的一个特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管理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其不仅有矛盾,而且矛盾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在组织管理的内环境和外环境中,有着不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又有着不同矛盾的不同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深刻认识管理环境的矛盾性有着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二)如何利用管理环境

要想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好管理环境,深刻认识管理环境的特点是首先必须做到的。其次我们就要根据其特点选择合理的对策,以便对管理环境加以利用。1、面对管理环境的易变性,我们首先要学会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中,及时找到与组织的管理环境密切相关的发生了变化的信息。在数字化时代,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变化中的信息中,与自己组织相关的可能只占全部信息中的极小一部分,找到这极小一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是组织的任何一项战略决策的制定依据。如果能正确捕捉到变化了的信息,组织就可以迅速根据变化修改已有战略决策,或制定新的战略决策。如果组织总是抓不住信息的变化,其战略决策跟随不上环境变化的要求,势必要被环境所淘汰。其次,要正确分析信息变化对组织环境的影响。有些信息的变化加大了环境对组织的正面影响,而有些信息变化则加大了对组织的负面影响。把这两类信息区分开是进一步决策的重要依据。所以正确区分信息也是很重要的。最后,根据对信息变化的鉴别与区分对组织的决策活动提出建议。分析管理环境的易变性最终是要为组织的管理服务。在对管理环境地的变化进行了准确分析之后,就应该把这些分析列为进一步决策的前提。要注意的是,环境一直在变化,分析每一次的变化是必要的,但每一次变化之后都更改或提出新决策则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要根据分析的结果判断有没有必要进行新的决策,决策过于频繁并不利于组织的发展,或许还会阻碍其发展。2、面对环境的复杂性,组织要在具体区分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每一个组织的内环境与外环境都是不一样的。对于环境的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组织首先应该将自己所面对的内外环境区别开来,然后细化为每一个子环境,其次进一步分析哪些环境对于自身的发展是有利的,哪些环境对于自身的发展是无利甚至有害的,并且分析哪些环境可以直接加以利用,哪些环境可以先改造再利用。最后在将这些分析总结归纳,强化好环境,弱化坏环境,直接可以利用的充分利用,可以改造的进一步有无改造价值,若有价值则先改造再利用。总之,不论多复杂的环境,只要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分类,就可化繁为简,为我所用。3、矛盾性是组织环境的一大突出特征。不论内环境还是外环境都有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内外环境之间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的矛盾。矛盾多并不可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矛盾。在这许许多多的矛盾中,组织要能够寻找到急需解决的矛盾,即主要矛盾。一定不能主次不分或主次颠倒,否则有可能造成组织的重大决策失误。在同一个矛盾中,组织要能区分出其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比如,一项产品市场销售额下滑,这对于组织来说是一个矛盾,要处理这样的矛盾,组织就会想到,是在产品上进行革新,还是换掉销售经理。这时候就要分析销售额下滑的原因,经过分析,发现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其它企业的同类产品在相同的价格线上功能更齐全,而次要原因是销售不力。这一分析结果无疑就在提醒企业,进行产品革新比换掉销售经理更为迫切而有效。但如果对矛盾的主次方面分析错误,并在错误的基础上做出换掉销售经理的决策,产品销售量下滑的趋势一定不会彻底扭转,最终必将被市场淘汰。

三、管理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就是在辩证的否定中发展的。创新就是事物的本质。管理创新是管理工作得以改善的基本保障,它是“一种思想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是一种原则以及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具体活动”。管理创新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企业适应环境。

(一)管理创新的特点

1、管理创新是内外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动态地与它所处的环境发生作用”。组织的发展必然要与外部的环境相适应。当组织内外达到平衡状态时,它就能顺利发展,反之则不行。管理创新就是当组织内外出现不平衡状态时,也就是组织的内部元素已与外界环境不相适应时而必须实施的管理工作。它是组织内外力量在不断的较量中试图取得平衡的一种途径,是内外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2、管理创新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管理创新不是一步登天。从创新需求开始萌发到最终创新成功,有着一个漫长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当组织内创新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发最终“质”的改变。3、管理创新是活动主体不断实践的过程。创新是组织不断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中,组织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创新过程。反复的思考与实践是创新过程的重要组织部分。实践一方面实现着思考,另一方面在检验着思考;而思考一方面是实践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实践的升华。

(二)如何实施管理创新

1、要清楚认识组织的内外力量。组织的内部力量是指组织内各种制度、战略、决策、行为所生成的合力;外部力量是外部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生成的合力。组织在实施创新时,要知道内外力量在相互作用中哪些方面发生了不平衡,发生不平衡的地方通常就是需要改革创新的地方。比如,在燃油价格持续高涨的外环境下,生产高耗能汽车的组织无疑会面对产品销售不好的局面,这一外部因素就在推动着组织创新产品,生产节能型汽车。如果组织无视这一外部力量的推动,不进行内部的产品改革,其效益肯定会受到大幅度影响。所以说,组织内外力量不相协调时,肯定要发生相互作用,组织要及时认清这种作用,顺应这种作用,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2、对于创新活动,要有足够的耐心。管理创新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不是定几个新制度、简单改变一些内部机构就可以完成的事情。管理创新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很长。因此,对于组织内的创新,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首先,创新理念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创新就是要改革、要变化。改革和变化势必会影响到一些人的利益,他们就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另外,一部分员工天性不喜欢变动,这些人也会抵触创新,因此,创新理念要想深入到员工思想中,需要一定的时间。其次,创新要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创新不是口号,而是要从一点一滴做起,逐渐让创新的目标深入人心。先局部创新,再慢慢扩展,每一步都要走得扎实有效。这一步步走下来,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再次,创新可能出现反复。任何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挫折时,要坚定目标,有信心排除困难,万万不能半途而废。总之,在实施管理创新的活动中,不可心急,要稳步前进。3、在管理创新中,要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组织在管理创新时,要勇于思考,不能让客观环境牵着走。在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立足于事实本身,不可妄想,不可盲目推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不要害怕失败。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失败了,总结教训,重新思考,重新实践,锲而不舍,终会成功。

参考文献:

[1]冯国珍,王云玺.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88

[2]周三多.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18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6

在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制度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常规的教学管理制度、科组工作制度和备课组活动制度等,这些相关管理制度就是与小学教育教学有关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有效执行,就可以满足学校工作的正常开展。

2、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在小学教育教学的有关管理制度中,教学管理制度、科组工作制度和备课组洪都制度等都是围绕着教育教育开展的。因此,在后文的议论中主要是如何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提高小学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促进小学教育教学的合理有效开展。

2.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小学教育的核心是学生,但是管事确实教师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建立一支具有职业道德、业务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确保小学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因为教育部门的相关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变化,对教师的素质和各种业务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不断的提升自身,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2.2构建良好的教学环境

小学教育教学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启蒙教育阶段。因此,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保证学生茁壮成长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教学环境不仅仅是说对学校进行全封闭式的管理,更是加强对学校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教师的业务素质的培训、学习风气氛围的养成等。特别是如今的小学教育已进入信息技术时代,在平常的教学中就应该应用相应的教学仪器来辅助教学。在对学生和教师团队的管理的时候应该尽量的合理、科学,让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有一个舒适、和谐的工作环境。

2.3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下,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师的教学方法都应该与时俱进,保留合理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旧时代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实际情况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驾驭观念就阻碍了新时代的学生教育。因此,需要摈弃陈旧思维,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全方面的发展自我。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帮助学生形成健全高尚的人格品质。通过这些情况综合的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更加合理科学。同时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性化的管理和办学。有些小学学校会在每次考试之后公开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这种做法有助于信息公开,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打击了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使得这些学生产生自卑的情绪。

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些小学学校可以公开的鼓励学习好的学生,并且设置一个最大进步奖,奖励那些通过自身努力取得很大进步的学生,同时对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面对面的交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系,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的教育教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学生也是很敏感的一个群体,太过严厉的管理模式制度会对学生的性格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应该适当的注意。学校的各个部分都是需要重视的,特别是校园安全问题,对这种问题,作为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应该坚持“足够的想象力、足够的耐心、足够的细心”的原则,及时的发现安全隐患,保证学生的安全。还有就是在关注安全问题的时候也应该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能力。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不仅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更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4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部分情况的大教室教学,这样的工作量相对较小,方便管理;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家庭情况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以及学生自身的智力开发程度不一样等使得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再适用。因此,为了学生的发展,学习应该根据具体的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不管是学习成绩不同还是兴趣差异,都要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让孩子在各种教学模式中获得发展的机会,在收获成绩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建立自信。

3、结束语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7

一、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不明确

很多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口号喊得很响,认为自己有办学特色,有独特的办学理念、与众不同的办学思路,但是在实际发展中,很多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都混为一谈;理念过于口号式、程式化,而且没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落实理念的具体措施。例如有的学校提出“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率”“学校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这是很多学校都会说的,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学校的“高”还有“特色”具体是什么样的?这应该是因校而异,具体情况集体分析了。因为口号不明确,学校的发展就没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

很多学校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缺少教师就会招聘,有时可能导致一年招聘很多教师的情况,但是学生如果减少,这些教师就会出现有很多闲置的现象,他们因为没有生源而无事可做;还有些学校如果不缺少教师就不进行招聘,但是学校可能存在教师老龄化的现象,这些教师退休后,学校发展动力不足。还有很多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缺乏对教师的总体规划,导致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教科研意识不够,这都影响了学校的继续发展。

三、学校管理不够规范化

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普遍存在注重校园硬件建设,缺乏“内涵式”发展理念。在学校的管理方式上,还是陈旧,缺乏管理的科学性,而且效率低下,实效性不明显。不讲方法和效率,而是用拼时间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以至于学生和教师都感到身心疲惫,这种蛮干、盲干的做法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没有遵循教育规律。而且在发展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在学校长期这样就会导致身体素质下降,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效率低下,成绩很难提高。

四、注重计划,忽视计划的实施、检查、总结

在学校的教育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新学期刚一开学,学校会想教师宣布学校这一学期的工作计划和本学期的重大教学安排,让每一个教师都明白了该做什么,可是宣布后好像就万事大吉了,接着便没有了下文。这些工作计划具体的实施和落实情况是什么样的,就无人知晓了。至于检查和总结好像都是为了应付,走走形式罢了。在工作计划的实施工程中具体出现了什么问题,应该如何改进和完善,很多学校都缺少细致的解决方案。即使有些学校有也是轻描淡写,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

针对这些问题,在这里我提出了几点改进的对策,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澄清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在办学的过程中,学校首先要把一些理念性、观念性的提法、表述明确,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实施落实上下功夫。比如学校提出“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办学特色和“全面发展并有特长”的育人目标,这些都是很好的,但是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应进一步具体,有明确落实的方案。并且在落实中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走综合性、高素质、有特色的发展道路,这才是一个学校能够成功的关键。

二、完善教师队伍的建设

学校的教师队伍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所以学校领导班子要制定教师队伍发展的长远规划。首先学校要让教师干一行爱一行,为教师制定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多派教师出去参加培训学习,为教师成为名家创造条件。其次学校要加强教研室工作,将教研室建成学校教师教学研究的中心,为教研室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经费支持。最后学校还要给教师制定读书计划,加大教师专业成长和培训的专用经费,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

三、规范学校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学校应该在学校教育的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有效性上多下些功夫,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率,多研究教学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建立健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不仅仅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更要锻炼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师也能够有时间多进行反思和分析,明确努力的方向,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效果,优化教学。

四、落实工作计划,常抓不懈

学校既然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计划,就要多花些时间来观察工作计划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并且还要派专门人员来跟踪检查工作计划的实施和运转情况,有问题马上解决,让计划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经验,改进和完善计划,为今后的教育和教学工作服务。这需要学校的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配合和长期坚持。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8

一、负责组织贯彻执行上级有关设备管理、使用与维修工作的方针、政策,监督检查处室设备维修、维护保养制度的执行情况。

二、负责建立机动设备预修计划、长远修理计划,组织设备维护状态的检查与评比工作。

三、组织各教学点正确使用与维护保养设备,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完好率,做好有关设备完好和事故的统计报表工作。

四、负责对全校各教学点进行机动设备维护、使用和管理方面的业务指导,并定期组织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

五、参与核定固定资产需用量,参与拟订设备更新、技术改造规划和大修理计划,提请各级领导审议讨论。

六、积累与分析有关机动设备维修工作的各项原始记录,研究设备维修规律,协助制定和修订出适时的规章制度。

七、做好全校机动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定期检测设备的质量,督促在用设备按时、按质维护,延长机动设备的使用寿命。

八、认真负责抓好仪器设备的到货验收,认真办理填写验收单等固产入账手续,对进口仪器设备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验收,要做好验收前所有准备工作,保证验收按计划,按要求进行,确保验收工作及时完成。

九、认真办好订货合同的催交工作,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做好商检、拒收、调换、索赔等工作,保障和维护学校的利益。

十. 执行校《仪器、设备报废处理管理规定》,严格履行仪器、设备报废的申报和审批手续;认真做好仪器设备报废的鉴定及处理工作。

十一. 会同有关部门拟订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实施办法; 核算公司固定资产,计算总资产、提取固定资产折旧、预提修理费用;

十二.参与固定资产的清查盘点与报废;

十三.分析固定资产的使用效果。

十四. 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思想素质和管理水平,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基层服务的思想。

十五. 完成处、室交办的其它工作。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掌握固定资产的构成与使用情况,确保学校财产不受损失,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学校所有固定资产管理。

三.责任人:

财务部制定此制度并颁布执行。

四.内容

1.为了更好的利用固定资产,实行固定资产归口管理,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维修与保养,建立岗位责任制和操作规范,按照集中领导、归口管理的原则以固定资产的类别确定分工管理如下:

1.1财务部作为固定资产的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明细帐卡。

1.2中心电教室仪器设备全部由电教室归口管理.

1.3.电教室负责生产各教学点设备的购建、安装、修理和使用管理。

1.4 学校仪器仪表设备应由教育技术中心归口管理。

2 主管部门的职责

2.1随时掌握固定资产的使用状况。

2.2负责监督配合使用单位做好设备的使用和维护,确保设备完好提高利用率,并定期组织设备的清点,保证帐、号、物三相符。

2.3负责固定资产的管理,搞好固定资产的分类,统一编号,建立固定资产档案,登记帐、编号,负责办理验收、调拨、报废、封存、启用等事项。

2.4根据使用部门的使用情况,组织编制设备大中修维修计划,按期编报设备更新计划。

2.5严肃财经纪律,对违反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擅自赠送、变卖、拆除固定资产的行为和破坏固定资产的现象。

3 使用部门职责

3.1各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负责本单位的设备管理工作,应设置专职或兼职的设备管理员,各教学点设置专门设备管理员,每台设备要明确使用、保管、维护的责任者。

3.2 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程和维护保养制度,确保设备的完好、清洁、润滑和安全使用。

3.3 建立固定资产明细帐,固定资产的领用、调出、报废必须经主管部门及中心主任批准;未经批准,不得擅自调动、报废,更不能自行外借和变卖。

3.4 根据主管部门的要求定期组织固定资产的盘点,做到帐、编号、物三相符。

4 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领用

4.1 由于教学、科研需要,各单位购置固定资产必须提前向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经中心及设备处批准后,由相关部门负责购置。

4.2购设备进校后,由相关单位开箱检查、验收,设备安装完毕后填“设备使用单”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根据“设备使用单”建立固定资产卡片,并通知使用单位。

5固定资产的调拨与转移

5.1 凡列入学校的固定资产未经学校主管领导和中心主任,任何单位不得擅自调拔、转移、借出和出售。

5.1 .1 学校内部设备的调拨与转移,必须通过主管部门办理资产转移手续,同时由调出、调入单位的双方领导及经办人签字后,由财务部门办理转帐手续, 并通知相关的会计进行帐、编号交接。

5.2 学校对外的设备调拨和转移一般实行有偿价调拨方式, 设备主管部门根据设备的使用年限、折余价值、新旧程度按质论价,原则上调出设备的价值不得低于设备的折余价值, 对外处理设备必须由主管部门提出处理价值,报中心主任签字方可处理,办理有关财务手续。

5.3 未经主管部门同意,各使用部门无权办理设备转移及处理,一经发现,将追究部门及经办人的责任。

6 固定资产的报废与封存

6.1 学校的固定资产报废处理时,须使用部门提出申请,填写设备报废单。经相关领导批复后,办理报废相关手续。

6.2 凡符合下列条件可申请报废:

6.2.1 超过使用年限,主要结构陈旧,精度低劣、工作效率低,耗能高,而且不能改造利用的。

6.2.2 不能动迁的设备,因教室改造或教室布置改变必须拆除的。

6.2.3 腐蚀严重无法修复或继续使用要发生危险的。

6.2.4 绝缘老化,磁路失效,性能低劣无修复价值的。

6.2.5 因事故或其他自然灾害,使设备遭受损坏无修复价值的。

6.3 凡经批准报废的固定资产不能继续在教学一线上使用,主管部门与使用部门要及时处理。 处理后的固定资产由主管部门和使用部门一起办理固定资产的注销手续, 对外处理报废固定资产时由主管部门提出处理意见,中心主任批准,变价收入上交财务部。

6.4 凡停用三个月以上的固定资产由使用部门封存、保管。

6.5闲置设备和封存设备启封后,由使用部门填写启封单,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使用。

7.固定资产的清查

7.1 为了保护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各部门必须对固定资产进行定期清查、盘点,以掌握固定资产的实有数量,查明有无丢失、 毁损或未列入帐的固定资产,保证账实相符。在清查时发现固定资产毁损和盘盈、盘亏,要查明原因,由责任部门写出书面情况,主管部门签署意见后,报知中心主任,待批复后,作相应的帐务处理。

固定资产管理原则

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合理调配、提高效益、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9

关键词:小学管理;德育教育;安全管理

在我国经济、会计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也逐渐提升对小学教育的重视。但是就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管理模式来讲,还存在管理方式单一、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尤其是在新课改政策推行后,我国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已经无法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实际要求。因此,当前小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对其管理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其中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则是需要改革与优化的重点,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小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

一确立德育教育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一是,在管理中注重德育教育的实施,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传统小学管理实行的通常都是刚性的管理方法,在实际管理中其方法的弹性与自主性不强,管理者对管理工作的安排也常常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和分配,教师则往往都是按部就班的执行和遵守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任务,缺乏相应的自主性,长期以往,小学管理机构也逐渐形成金字塔式的管理模式,而在这种模式的长期管理下,学校教育工作也逐渐呈现出单一、僵硬的状态,严重阻碍者学校的创新发展[1]。对此,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要求小学管理者应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同时还要正确认识到开展德育教育对提升小学管理水平的积极作用。而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管理者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并给予教师相应的自,进而使每个教师的优势与潜力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与挖掘,并通过采取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来激励教师积极、认真的完成教学任务。与传统刚性的管理手段相比,德育教育能够通过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个人修养、道德品质等方面,来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通过采用民主协商等方式来可续有效的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实行这样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不仅能够为小学管理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也能够引导教师积极的参与、献策,进而使学校管理水平能够从整体上得到显著提升[2]。二是,实施科学、灵活的民主化管理,并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小学管理工作的开着,不能一味沿用传统的管理经验,也不能完全依靠个人经验来安排主观化的管理任务,而是应该将科学性和民主化进行有机整合,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各项管理工作与策略高效、顺利的进行和实施。在新课改背景下,对学校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实践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其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学校管理发展水平也有着直接影响。因此,相关管理人员必须不断优化自身的专业知识结构,并积极实行管理、指导评价等科学管理方法,进而使其管理水平能够得到逐步提升。另外,学校还要重视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应结合学校教学和教师个人需要,组织教师参加相应的专业培训活动,并为教师积极提供实践学习和进修的机会,要定期对教师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水平进行考核,建立专业科学的评价体系。同时,还要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对于那些对学校教研等方面做出创新贡献的教师,应给予一定的精神表扬与物质奖励,进而使教师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能够得到全面激发,并积极的投身于小学管理工作,促进小学教学快速的建立起完善的管理模式[3]。此外,民主化管理还强调,学校管理人员应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管理过程中,并主动地参与到参与式、研讨式等多种教研活动,进而使教学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解决,进而使学校整体教育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学校管理制度是否科学、完善也对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学校应突破传统制度对教师的约束性,给予其一定的自主性,并结合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实际发需要,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制定出一套新颖、完善,并且符合学校教育和管理发展需求的规章制度,也使其充分满足教师成长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

二加强小学安全管理的措施分析

作为小学管理工活动的关键组成部分,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是构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以及保障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中重要前提。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对安全问题还没有正确和全面的认识,也不具备良好的防范意识,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极易产生安全问题[4]。因此,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对于安全问题应给予足够重视,如,失误安全卫生、踩踏和体罚事件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在日常管理中都应该给予重点预防,进而使小学生的人身安全能够得到有力保障,也使其能够在健康、快乐的校园环境中学习、成长。对于小学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注重校风建设,进而有效减少或杜绝打架斗殴等事件的发生。一个学校校风的好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建设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谦虚谨慎、团结统一等良好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生活自然就不会受到社会风气的侵袭,也不会引发相应的打击斗殴事件。二是,学校管理人员应针对学校管理现状与需要制定出完善、严格的规章制度,并要求师生严格遵守,使其能够充分明确哪些行为应该推崇,哪些行为应该受到处罚。通过制定这些规章制度,能够使学生充分意识到不良行为应承担的后宫,并给予足够重视,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能够清楚的明白自身应承担的职责与责任,并认真严谨的对待每一项管理工作,进而在突发意外时,每个管理工作人员都能够根据自己的职责快速的做出反应,并对其意外事件进行认真严肃处理,使其实意外事件的发生与处理能够对全校师生与管理人员起到警示作用[5]。三是,学校应针对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建立相应的安全预警系统,并对全校师生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工作。比如,学校必须要建立火灾防御系统,紧急急救药品等,在定期组织师生参加安全教育活动基础上,还要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开展安全逃生演练,并通过采取各种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尽可能的降低意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使全面师生的人身安全能够得到有力保障。

三结语

总之,各院校管理人员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德育教育与安全管理,对提升小学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性,在实际管理中,应积极突破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以德育教育为主,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到管理过程中,进而使整个管理过程充分体现出科学性与民主性。此外,对于安全问题学校也应该给予足够重视,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每项安全管理工作,进而有效防止或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为小学生营造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同时,还要结合时展需要积极学习新颖、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进而从整体上提高小学教育发展水平。

作者:郑金阳 单位:福建省南靖县龙山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王国勇.浅析小学管理中的德育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J].学周刊C版,2014,(12):129-130.

[2胡奎.浅析小学管理中的德教教育和安全管理问题[J].亚太教育,2015,5(14):176-177.

[3]覃春柳.优化班级管理主导德育教育--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初探[J].学园,2013,(28):149-150.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10

【关键词】和合管理;教学模式;创新

高等学校是社会组织单元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谐社会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的基地,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高等教育管理的核心价值也在于和谐,因为教育管理的过程和目的就是通过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去协调资源和谐配置,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和谐社会的本质表现为社会秩序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合管理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髓,“和合”思想最初是作为一种哲学概念于先秦时期开始出现,和合管理把“以人为本”与“和合”作为叠生的价值准则。“和”,即和谐、和睦、和平、谐和、中和;“合”,即合作、联合、结合、融合、组合。“和”、“合”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充满哲理性的概念,表示了和睦共处、和气生财、合作聚力、协作致胜的管理理念。“和”是“合”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方法和前提,和睦共处才能和气生财;“合”是“和”的选择和结果,是手段和途径,合作联合才能取得最佳经济效益。“和气生财”的管理目标,以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管理策略的实现,都必须依赖于和合管理之实践。[1]目前,对管理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快速增加,社会对于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要求提高,管理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学生群体,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生群体的行为特征和能力特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的高层次管理类专门人才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围绕形成具有和合管理理念的交互式的教学观,使学校成为教与学双方价值提升的平台,这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传统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理解为:课堂是人类专门的知识传授场所。因此,“知识型课堂”成为传统课堂的重要模式。它有如下特点:

1.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知识的传授者。在传统的“知识型课堂”中,教师是课堂教学信息传递的主体,教师依据教学大纲,将课程中的难点、重点作为教学的中心安排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教学的目标是围绕大纲将预先设计的内容进行细致的讲解,给予学生更多的是课本知识和间接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知识获取方法的基本训练,教师始终难以摆脱从小学、中学到大学本科段的保姆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更不用谈在管理实践能力上培养。

2.课堂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地位。传统管理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可以概括为“结构式课堂教学”,即重概念定义、轻管理实践,重理论体系、轻方法策略,重教师传授、轻学生参与,以至于课堂上学生只是对结论性和事实性的知识掌握较好,而在不同环境下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对环境进行分析研究的能力就明显不足。由于教学方式的单调,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塑造以及情感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方法,这必然影响到优秀的管理者应具备的综合能力的形成。

二、“和合管理”的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和合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进行历史的扬弃“无为无不为”、“刚柔相济”、“中庸之道”等辩证思想。“和合管理”的精髓就是“和气生财,合作致胜”。基于和合管理的教学模式是对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层次改革。表现在:一是在教学观念上倡导学习型的交互式教学观;二是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围绕研究型学习和合作型学习展开课堂教学活动;三是在教学手段上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和案例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教学双方思维同步、情感共鸣,使课堂成为管理人才成长的摇篮。

1.构建学习型的交互式课堂教学观。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是教学双方两个主体通过课程连接而成的一种特殊关系。两个主体都有自身的个性特征和人格价值,借助课堂这个载体,教师和学生会在沟通和合作中进行知识的交流、知识的共享,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体现建构主义学习思想,即任何学习都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是积极主动地根据认知结构有选择性地知觉外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课堂教学不仅具备知识传递的基本功能,而且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教师通过主题教学活动的组织,使学生在特定的模拟环境下,完成对知识点的理解、原理的运用和分析能力的提升。

2.融入研究型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主要的职责是引导学生掌握高层次管理人员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研究方法和过程以及价值观,使课堂由过去的“教”转向“学”的氛围,突出教学双方在知识的愉悦交流中的合作关系,展示创造性教学的魅力。研究型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启发下以主动探讨为特征的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围绕管理案例教学的基本原理,编撰案例教学手册,内容包括案例教学的一般方法、案例教学的基本环节、案例教学的引导控制、案例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案例分析的方法等五方面,从“教”与“学”互动的基础上,注重引导作用。在教学方法上,本着立足教材,精选案例、情景模拟;情景描述、介绍案例;提炼理论、分析案例;应用理论、审视案例;归纳总结、形成体系的原则,注重案例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和开放性。

3.在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活动中推进合作型学习方式。管理类课程教学案例库由管理基本原理和案例组成。运用案例教学让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并且可以从有限的教学空间中获得无限的理论与实践知识,这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延展性较强,让老师和学生在一种轻松高效的状态下授课与学习。知识点突出也是案例教学的另一大特点,知识点在案例教学中不是像课本上那样以条条框框来给出,而是结合着真实的事件,生动地提出,让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注重管理案例教学与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总之,由于管理类课程涉及企业的生产、财务、公关等职能部门,案例的信息量大,涉及的行业广泛,为了避免教学的分散性,尽可能将理论教案与案例实施配套,在方法上注重案例的分类研究。在教学中,运用教学的个性化原则,第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个性教育。教师首先在观念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其次,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背景,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及特长。在规范要求下引导学生发展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性,鼓励并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思考管理的热点问题。鼓励学生创新,从多角度提出案例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以宽容的态度、满腔的热情、激励的方式对待学生的每一次创新;第二,引导和培养学生发展合作性人格品质。人格品质决定着一个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下,通过教学活动的有效组织,针对性地使用案例,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强化学生在模拟、仿真管理环境中的沟通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深化管理理论教学的效果。

4.注重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管理。将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在教学准备中,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知识点,通过案例准备和程序安排以及授课环境布置等发挥作用,确定案例教学的重、难点,制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教师作为教学主体的性质不变,明确教师始终负有组织教学的任务。教师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引导之中及教学后,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案例教学理念,运用案例教学的特点,利用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管理实际背景,将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和游戏等方法,结合理论教学将案例引入课堂,教师充分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让学生加强思维的快速切入,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使教师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怎样获取知识,从讲解为主向启发引导为主转变。

三、结语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11

[摘要]对广东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电子商务”专业大三、大四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获得高年级学生对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水平的评价以及学生课外学习和实践情况等综合调查信息。通过对有效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提出了促进两个专业建设的建议:在“教”的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尽早开设专业课;在“学”的方面,要注重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多渠道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风气。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能力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专业问卷调查与分析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基础,它影响着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深度和效果。2007年6月,笔者以广东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和“电子商务”(以下简称“电商”)专业大三和大四本科生为调查对象,以专业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为目的,围绕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等内容,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通过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是否了解,对课程设置是否满意,对教师授课及课程考核方式有何意见等问题的回收问卷的统计分析,获得了促进两个专业教学管理和专业建设的相关资料。此次调查对于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层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1]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信管”、“电商”两个专业的建设具有参考价值。

一、问卷调查情况

全国有近500所高校开设了“信管”和“电商”专业。在广东工业大学,“信管”和“电商”两个专业都隶属于信息管理工程系,它们虽有专业差别,但在学科基础、培养模式、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所以笔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调查和分析。本次调查向信管和电商专业大三、大四学生发放调查问卷539份,回收有效问卷486份,回收率为90.2%。调查结果具有统计意义,可代表大部分二类院校和部分一类院校类似专业的情况。样本分布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调查问卷共30题,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清晰度;课程体系设置,包括专业课程设计顺序、英语教学情况(含专业英语)、实验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内容;教学及考核方式,着重从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的角度搜集学生意见;学生课余学习情况,主要从课前预习、课后查看相关专业书籍、课下自习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调查。问卷设计以选择题为主,被调查者只需对客观选项做出选择,在某些问题的改进意见方面设计了主观问题,被调查者以简短的文字作答。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多数学生不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区分度不高

在“是否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一题中,有143人选择了“很了解”,335人则表示对培养目标“不太了解”,另外8人表示“不了解”。由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高达70.6%的被调查者表示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甚清楚甚至一无所知。

在“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选择什么专业”这一主观题中,超过半数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这说明虽然学校在不断明确“信管”、“电商”专业的培养目标,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但是仍然没有完全把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学科融进“信管”和“电商”这两个专业的建设中来。在有些方面只是进行简单的课程叠加,以至于让学生有“论管理学知识不如工商管理专业,论IT技能不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感觉。专业定位的不明确,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进行职业规划。

2.课程设置“前松后紧”,英语课程安排需改进,实践教学环节学时较短

从表2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为专业课的开课时间和设计顺序欠合理。大一和大二两学年安排较多的是基础课,而专业课集中安排在大三两个学期和大四上学期。从学生填写的改进意见可以看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对“专业课”、“专业规划”和“专业的就业前途”等问题十分关心,希望尽早接触到专业课和专业老师。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前两年学习中课余时间相对较多,却因没有接触到专业课以及相关老师,无法对专业知识进行自学。因此,很多同学虚度了不少时间,甚至养成了诸多不良学习习惯,以至于当大三和大四学习难度和强度增大后,难以掌握骤然增多的相关专业知识。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尽早在大二安排技术性强的专业课,既可以为进一步自学打下基础,也可以缓解大三、大四的学习压力。

在英语课程的安排方面,77.8%的同学认为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合理的。但在随后的主观题“应如何改进英语教学”中,大多数同学认为应在大学三年级开展英语听说课程,弥补大三以后没有英语课的缺陷,并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关于专业英语课,有74.1%的学生表示虽然使用了双语教学,但由于专业知识难度较大以及自身英语水平欠佳的原因,学习非常费力,收效甚微。多数学生认为应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加大师生互动环节。

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62.1%的学生表示实验教学安排合理,收效很大。但同时,学生也要求增加实验课程学时,更新实验设备。在实习安排方面,89.7%的学生认为实习机会太少。这充分反映了“信管”、“电商”专业学生对实践的重视,也说明在学校扩招的同时,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并没有跟上。这种不足对于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的“信管”、“电商”两个专业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

3.学生不满足于传统教学模式,希望教师更注重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从表3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授课的要求已经不仅仅限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相应的是,学生更倾向于教师采取“边讲边练”和“以实际操作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及“实际技能考核”和“综合能力考核”的考核方式。这说明多数学生认为纯理论课教学是解决不了实践能力问题的,也无法培养出应用型的“信管”、“电商”人才,必须加强实践教学。

另外,关于“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的原因”,多数同学都表示主要是因为教师教学过程中方法单一,一味地将体系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说明,单纯向学生灌输知识是很难有吸引力的,甚至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教师授课方式需要多样化。

4.学生课余学习时间较少,自学能力不强

关于学生课余学习时间的问题,统计样本显示,349位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从不对课程进行预习,约占样本总数的71.8%;344位被调查者表示课后“几乎没有看过”或“只是偶尔看看”专业相关书籍,约占样本总数的70.8%;有419位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很少”或“从不”早读,约占样本总数的86.2%;有328位被调查者表示不能保证每天半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间,约占样本总数的67.5%。由此可见,学生虽然有学习专业课程的意愿,但是很少为其花费课余时间;虽然认识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却极少早读或保证每天坚持学习英语。要想推动“信管”、“电商”专业的建设,提高学生课余学习积极性是十分迫切的工作。

三、对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加大专业宣传力度

在专业培养目标上,“信管”专业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其研究的对象是“组织”及“计算机信息系统”,虽然也强调计算机技术,但更强调信息的组织与管理。计算机技术只是工具,毕业生的就业目标是系统分析员,而不是程序设计员。因而不必过分强调编程能力,而应该加强信息组织与管理以及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训练[2]。“电商”专业应以计算机作为工具,以商务为目的,旨在培养利用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人才[3]。

在核心能力培养方面,可以根据IS2002强调的相关内容,将信息技术、分析批判思维、商务基础知识、人际沟通能力与团队精神、技术驱动的商务开发能力这五种能力确立为“信管”、“电商”专业的核心能力,着力培养。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才有利于培养“既懂计算机技能又懂经济管理知识的‘金镶玉’型复合人才”,才能够突出综合性专业的优势。

在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的同时,学校还要向学生和用人单位大力宣传这两个专业。不能仅局限于入学时的一两次专业介绍、专业导论,而是要将专业培养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专业课教师课堂讲解、与高年级优秀学生座谈等形式,使学生深刻理解专业培养目标,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而学校在向用人单位宣传时,也应使其了解这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定位,旨在提高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和拓宽学生实习、就业渠道。

2.完善课程设置,提早开设专业课,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靠课程体系的整合和设计来支撑的,课程体系直接反映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针对笔者学校的办学实践,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注意如下三点:

(1)重视基础课教学的同时,提早开设专业课。针对课程安排“前松后紧”的情况,学校在抓紧基础课教学的同时,可以考虑将一些对理论基础要求不高的专业课安排在大一和大二开设,既可以使学生提早接触专业课,了解专业培养目标,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又可以减轻学生大三和大四时的学习压力。

(2)整合课程设置,形成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体系。在信管、电商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虽然计算机课程比重较大,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核心课程体系。不少学生认为自己对管理知识只了解一点皮毛,计算机技术也学得不扎实,面对就业的压力心里很是焦虑。对此,笔者认为应参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信管”、“电商”专业实力较强的高校,改革两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将信息组织与检索、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安全、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挖掘、决策理论与方法等课程作为“信管”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着重培养学生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的能力[4]。而电商专业应该全面开设和网络相关的计算机和网络课程,偏重于网络开发和应用,以形成自己的专业优势。

(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学校不但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还要不断地建立健全信管实验室和电商实验室,应以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平台,以专业软件为载体,以科学组织的案例、数据、图表和知识系统为实验教学材料,构建功能齐全的专业教学实验教学系统,并根据专业的发展不断更新实验硬件及软件设备。在做好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同时,可以通过购买或自行研制网络模拟软件,建成网上模拟实验室,如“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均可通过网络模拟实验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自身的实践能力[5]。

“校外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次数较少”一直是制约“信管”、“电商”专业发展的瓶颈。由于逐年扩招,学校安排学生实习的难度加大,大部分学生在综合设计环节均是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其中不少学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单位,实习效果不佳。鉴于此,学校可以加大校企联合力度,与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企业成为学生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的真实环境中,学生可以学到很多在理论教学中学不到的知识,有利于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这种方式,既可以利用企业资源加强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可以利用高校的人才和科研优势为企业提供多种服务,实现了校企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势互补。

3.改革教师授课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要打破“教师唱独角戏”的教学方式,把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提倡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模式。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方法。

4.采用多渠道引导的方式,激发学生课余学习积极性

针对“学生课下学习时间较短”这一问题,可以开展课堂引导、学生自评自省、系列讲座、座谈等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课余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英语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陈国青,陈禹.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8.

[2]张伟,李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情报科学,2006,(8):1263-1268.

[3]张一君,邓洪涛.关于高校电子商务课程设置的思考[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57-59.

管理和管理学范文12

一、实施思想引导,推行“自制式”管理

对市场主体进行依法经营教育既是工商部门的一种责任,也是一项义务。“思想通、百事通”,只有每一个市场主体都增强法制观念,自尊自励自强,尊重法律,守法经营,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才能赢得社会的敬重。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对市场主体的思想引导,推行“自制式”管理,一要引导市场主体不断增强法治意识,提高守法经营水平。有不少事实说明:只有把管理和教育有机结合,促使执法和普法并举,才能达到最佳的执法效果。要定期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以及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并通过电视、报纸、送法进社区等形式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让行政相对人了解什么行为要接受处罚、处罚多少,什么情况可以从轻、什么情况必须从重,从而帮助经营者树立牢固的守法经营意识,从根本上认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去除侥幸心理,决不以身试法,从源头上预防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二要拓宽与管理对象的沟通渠道。如通过建立局长接待日制度、定期不定期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与行政相对人的沟通和交流。对受过处罚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回访,了解其整改情况和依法经营情况,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引导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三要有效发挥各类群团协会和行业组织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作用,在会员中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推进行业自律。积极指导个私协会、信用协会等社会团体,充分发挥在披露信息、反映问题、内部自律和处置违法失信企业会员方面的教育、监督作用。提高会员的信用意识,大力营造“守信为荣、失信为耻”的风尚,构筑良好的社会信用基础。充分借助群团协会、中介组织与社会各界联系紧密的优势,通过办培训班、开交流会等方式,努力为群众提供实用的创业技能培训和咨询维权服务,着力解决创业者思路不够宽、信息不够灵、技能不够用的问题。广泛开展评选“创业之星”和“发展明星”等活动,有效挖掘、树立和宣传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自主创业和服务创业的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创业光荣、支持创业的浓烈氛围,让市场主体真切感受到工商部门对他们的关心支持,携手打造和谐的经营环境。

二、实施情感护导,推行“平等式”管理

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执法者自觉不自觉地怀有一种优越感,常持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姿态,对行政相对人大多采用灌输式、说教型、强制性的方式方法,这在人们的文化素养普遍升级、思辨能力普遍增强、认识水平普遍提高、思维方式普遍变化、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增多的现代社会,不仅已经显得极不适应,而且极易引起群众的反感,不利于工商部门树立执法为民的形象。

从某种角度而言,执法的最佳状态应是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的和谐,执法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的和谐,管理与服务的和谐。而要实现“和谐执法”的愿望,就要在监管中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实施“平等型”管理。每一个工商执法人员都要切实认识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贯穿于执法监管工作的始终,方式上依法执法,态度上与民为善,目的上促进和谐。一是转变监管理念。工商干部要从管制思维转向亲商思维,以促进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百姓富裕为最高目标,以服务企业、服务大众为落脚点。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为工商部门赢得和谐的外部空间:从人治思维转向法治思维、使管理模式从个人权威转向规则权威,注意保护行政相对人的人格权利和财产权利,尊重和维护当事人的人格独立和人格尊严。二是坚持换位思考。要视管理对象为父老乡亲,在监管中做到态度平和,语句温和,动情感人,说服教育感化违章者,使他们变被动服从为自觉遵守。要遵循嫌疑从无的原则,即在违法事实尚未查清前,应以认为行政相对人无违法行为的态度来看待,注意文明礼貌,不得粗暴对待行政相对人。即使是对实施了违法行为的行政相对人,也应遵循法定程序,认真听取当事人的陈述与申辩,不因行政相对人较为激烈的陈述、申辩而加重其处罚,充分保证行政相对人应所享有的各项权利。要多考虑企业违法违规的程度,多考虑一些客观的因素。使违法者在受罚时不感到“疑无路”,而是看到“又一村”。要经常深入到广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中,听取他们对执法程序、执法方式、执法作风的反映和意见,切实改进工作方法。特别要关爱下岗职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等弱势群体,彰显人文关怀,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办法’,诚心诚意为他们办实事,尽心竭力为他们解难题。三是做到监管与服务和谐统一。要找准严格执法与热情服务的最佳结合点,将服务寓于监管执法中,在执法中体现服务。要严格依法行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既不极端化,也不情绪化,体现法律的公正性、严肃性和权威性。既要坚决制止以强化监管为由,随意抬高门槛,人为设置障碍,故意刁难企业和群众,又要切实防止在具体工作中随意突破法律法规的规定,放松或削弱严格执法,损害法律的严肃性:既要敢于执法,又要善于执法,掌握好“火候”,把握好“度”,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惩戒处理和教育规范的统一,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促进公正执法、廉洁执法、文明执法,热情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在市场监管中可能产生的社会矛盾和不和谐因素,树立和谐工商新形象。

三、实施信息传导,推行“阳光式”管理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对每一个公民或社会组织来说至关重要。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因其职能、地位、工作性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在信息的收集、整理、披露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实行政务公开。阳光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民对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是创新工商管理方式的重要举措。一是实行阳光许可。建立许可公告制度。对保留实施的所有合法的工商行政管理行政许可项目,一律向社会公布。而且对今后有权机关

新设定的工商行政管理许可事项,也要设定一项公布一项;未经公布的,一律不得实施。实行许可公示制度。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将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有关工商行政管理许可的事项、依据、数量、程序、期限、收费、结果等八项内容全部向社会公示,依法赋予行政相对人对准予许可决定的查阅权,禁止搞“模糊公开”、“半关半开”。当然,对涉及国家机密、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内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不得对外公开;对未经批准的工商行政管理行政许可决定及其全部申请材料不予公开。全面畅通行政许可公开的渠道。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以办公场所、服务大厅为主载体,设立许可公告栏、张贴窗或电子触摸屏等,同时利用电话、互联网等载体,公开、公示工商行政管理许可事项。二是实行阳光提示。要有针对性地对市场主体涉及的营业期限、人资期限、许可期限、年检验照时限、办理专项审批和登记变更、注销手续等相关事项,采用信息、提醒、辅导等方式,帮助其有序进入或退出市场。三是实行阳光执法。推广行政执法告知单制度,即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告知相对人或者第三人应享有的权利、义务,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推行说理式执法,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做到“三个说清”:向行政相对人说清其违法事实和社会危害性,以案说法,使其深刻认识自身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向行政相对人说清处罚依据,努力促使其规范自身生产经营行为,以避免违法行为的再度发生:向行政相对人说清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途径和方法,使其正确行使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四是实行阳光收费。坚持定费、收费√催费事权分离,实行民主评费、集体定费、微机收费、巡查催费制度。要在各收费窗口、主要市场以及业户集中区域设置公示板,将收费标准、法定依据进行公示,业户的缴费情况也进行公示,确保收费透明化、规范化和程序化,让群众监督,使人民满意。

四、实施行政指导,推行“亲和式”管理

行政指导是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通常采取解释、感化、说服、规劝、劝阻、警示等方式,是一种柔性行政行为。

在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中推行行政指导,运用非强制性的管理手段管理社会经济事务,注重工商部门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沟通和配合,避免了以往因过度使用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管制性手段而频频引发的工商部门与相对人之间的对抗和矛盾,直接体现了社会和谐的一面。

实施行政指导,关键是将行政指导贯穿于监管的全过程,加强事前引导、事中规范、事后巩固,充分发挥市场主体能动作用,减少行政成本,消除违法状态。具体讲,要建立四项制度:一是轻微问题告诫制。即对市场主体违反市场秩序而法律又无明确规定、或轻微违法但无相应罚则的行为,予以行政告诫。告诫可采取口头或书面形式。口头告诫主要针对能够即时改正的事项,采取口头告诫予以纠正。书面告诫主要是针对违法行为不能即时改正的事项,应制发《工商行政管理告诫书》,督促其尽快改正。二是行政约见制。对市场主体内部制度缺失,多次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等突出问题,或在市场巡查过程中发现市场主体存在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能影响其合法经营的,则书面约见其法定代表人或相关负责人进行谈话,督促其完善制度,整改自身存在的问题,避免违法违规行为再次发生。三是管理责任建议制,即对市场主体的违法行为,在依法处理的同时,提出与工商执法职能相关的建议和意见,促使其合法经营。并抄告相关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四是行政奖罚制。要按照规定的条件,对为国家或社会作出贡献或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单位或个人,给予物质或精神奖励,以褒奖合法者,制裁违法者。如授予经营者“消费者信得过单位”或“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营者守法经营、优质服务,从而对市场秩序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对严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失信行为、经检测确定为不合格的商品以及下架退市商品,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网络或者新闻媒体向社会公示,引导帮助社会公众增强防范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完善社会监督,切实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五、实施法理疏导,推行“科学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