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

时间:2023-09-22 09:45:52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1

本次亲子关系干预研究方案的实施目标为: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案研究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帮助中职生掌握亲子沟通的方法和技巧,设身处地理解父母,重视与父母之间的情感,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学生通过自身的行为变化逐渐影响其父母的教育观念和态度。父母学会真正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的独立性,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多理解孩子,与孩子进行互动、沟通,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本研究在考察广州市黄埔职业技术学校354名中职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特点的基础上,根据班主任推荐、学生和家长自愿为原则,抽取20名中职生及父母作为实验对象。

一、团体辅导

研究者自行编制了相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材料,共包括6个单元:(1)当我们同在一起;(2)互敬互爱;(3)沟通从心开始;(4)接纳“不完美”;(5)学会感恩;(6)共建温馨家园。

研究者运用自编实验材料对20名实验对象进行辅导,每周1次,每次1小时,共6周。在辅导过程中,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1)角色扮演,收集一些不良亲子关系的日常情景,要求亲子双方交换身份,将对方平常在该情境下的情绪表达和行为方式,以校园心理剧的形式表演出来。(2)案例分析,辅导者提前收集典型案例,利用焦点团体访谈的形式,让团体成员对这些案例发表各自的看法,自由讨论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3)自由分享,泛指亲子之间的一些经验分享,包括对亲子之间经历的事件、自己内心真实想法或感受的分享。在双方表达过程中,双方都不能批评指责对方,只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4)知识讲座,是指专门针对家长开设的知识讲座,内容包括青少年的身心特点、良好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重要性等。同时在其他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也适时穿插一些亲子沟通技巧的知识。(5)亲子游戏,通过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使亲子共同体验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的乐趣。

二、个案辅导分析

在观察团体心理活动训练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和家长自愿的原则、且双方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意愿,研究者选择了父亲B和学生A(父女关系)作为典型个案。在个案辅导过程中,研究者每周定期与来访者做心理咨询,每次咨询时间约一个小时,一共十次。研究者除了收集来访者的基本家庭信息、成长历史、家庭关系现状等内容,主要还采用了家庭治疗的模式对个案进行辅导和分析,旨在通过改变家庭的结构与交往方式以发挥家庭的功能,从而真正有效改善亲子关系,以解决中职生的个人问题。

三、成效

在学校的德育团队特别是班主任的支持下,本次针对中职生亲子关系的干预研究得以顺利进行。每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之后,研究助手都会发放“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意见反馈表”,及时了解实验对象对团体辅导的看法和感受,随时把握亲子之间的变化及动态,也方便研究者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在所有干预研究结束之后,研究者主要是采用行为观察法和访谈调查法来了解本次中职生亲子关系干预研究的成效。事实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方法能够有效改善中职生的不良亲子关系。家长们表示对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及矛盾性有了更好的认识,能逐渐意识到根据孩子的能力和人格特点提出合理的要求,学会赏识,鼓励孩子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职业蓝领。学生们表示,活动对他们触动很大,真正了解父母内心的一些想法,能够尝试从家长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辛苦和矛盾,同时学会以成熟的交流方式与父母沟通,交流彼此的内心感受。

个案辅导分析法作为本次干预研究的补充形式,能够更加深入、有针对性地解决亲子不良关系问题。父亲B和学生A亲子矛盾缓和了很多,父亲逐渐改进了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观念。学生A的精神状态大有改善,主动与班主任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与同学们的交流也明显增多,能积极参加班级的活动。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辅导员 单亲家庭学生 案例分析 教育对策

1 高职院校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特征

作为已成年的单亲家庭高职生来说,由于长期生活在亲情残缺的困境和压力下,他们的心理阴影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而是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扩大。因为在随着自我意识提高的同时,他们心理的敏感度也会随之增加,加上高职院校比较复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极易形成以下几种心理特征:①自控能力差,不遵守纪律,厌恶学习的偏激型;②自卑情结严重,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的消极型;③情绪不稳定,易怒,遇事易冲动的攻击型。

2 高职院校辅导员单亲家庭学生教育对策探讨

2.1 深入宿舍,逐一摸查,掌握信息,建立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档案。宿舍是学生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特征表现最明显的场所。深入宿舍,广泛与学生交流,辅导员就能很好的掌握单亲家庭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心理特征。在了解单亲家庭学生个人信息和心理特征的情况下,为他们建立心理辅导档案,这有助于辅导员有计划有目的开展教育引导工作,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在深入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状况,单亲的原因,以及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表现的基础上,辅导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逐步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阴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建立档案后,辅导员还要记录他们心理变化过程,为以后的反复教育及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2.2 营造关爱、宽容、理解的温馨环境氛围,引发单亲家庭学生愉悦心理。辅导员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为单亲家庭学生营造充满温馨的环境氛围。①来自教师的关爱。在高职院校,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一线老师。辅导员要深入学生中,及时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辅导员也要经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向他们介绍单亲家庭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他们的个性特征,争取任课教师共同的关心和帮助。②来自同学的友爱。在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学生交往最多的就是同学。因此,来自同学的关爱,是引发单亲家庭学生愉悦心理的重要因素。辅导员要设法创造友爱的班风,营造同学之间相互关心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依靠班团干和学生党员,成立帮扶小组,对单亲家庭学生实施关爱行动。如第一种心理特征的学生,可由班级负责考勤的班干进行监督。督促其按时上课。在期末考试前,安排学习委员和班上学习优秀的同学帮助其复习。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关心下,这类学生的自控能力便会有较大的提高,旷课现象逐渐减少,学习成绩也逐渐提高。又如第三种心理特征的学生,情绪不稳定,遇事易冲动的现象,辅导员与其宿舍的其他成员,一起分析和商量帮扶对策。让大家以宽容、理解的心态给予其更多的爱心和关怀,主动与其谈心交流,一起外出参与活动,让真挚的友情感染他们。③来自家长的配合。单亲家庭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因素造成的,所以单亲家庭学生的家长对自己孩子态度的变化,是直接影响对单亲家庭学生心理辅导和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辅导员在教育单亲家庭学生时应以家庭作为切入点,主动与家长联系,并结合单亲家庭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与其家长一起分析家庭在教育上的误区,共同商量教育孩子的方法。根据单亲家庭的具体情况,选择家庭主要联系对象,这样不仅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更可以引导家长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让他们了解自己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发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积极配合学校做好教育转化工作。家长态度的变化,能引发单亲家庭学生的愉悦心理。在愉悦心理的感召下,促进他们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激励自己的进取心。

2.3 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弱化消极行为,增强单亲家庭学生自信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种活动,让单亲家庭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集体的力量和与他人交往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能极大的弱化他们的消极行为,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以主题班会活动的形式,突出教育的主题,强化针对性,易使单亲家庭学生理解和接受。为了促进新生之间的认识和熟悉,让每位同学走上讲台自我介绍,谈个人和家庭状况,谈自己的理想和希望,加深同学彼此间的了解。为了解决学生对专业学习迷惘的问题,邀请任课老师就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以及职业岗位要求,与学生开展交流,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为了更好地了解单亲家庭学生的思想,以分析案例的方式,引导他们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心理,大胆说出自己的心声。让他们在倾听和被倾听过程中,表现自我,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提高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交往,培养和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活动中,辅导员要善于发挥单亲家庭学生的特长,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他们成功信念。在系组织的心理情景剧表演比赛中,动员单亲家庭学生参加表演,让他们在表演中体验不良心理的危害性,同时感受与同学们合作的快乐。

总之,对待单亲家庭高职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辅导员除了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外,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心理学有关理论和方法,并联合多方面的力量,如学校心理咨询室、任课老师、家长、班团干及同宿舍的同学,共同协调配合,才能使单亲家庭学生的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方淑琼.单亲家庭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对策[J].肇庆学院学报,2002(2).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3

关键词 :父母教养方式;大学生心理危机;高校辅导员心理干预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国基础教育虽然提出要培养人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现实的衡量标准却是能否考上大学,高考成绩的高低。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被高考的强大压力所掩盖,同时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被灌输一个观念——进入大学,万事轻松。学生进入大学后发现有很多比自己优秀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是衡量优秀的唯一标准,大学以综合指标进行评价。此时,我们发现,大学生群体中因为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意外事件远高于中学生。这背后的原因有哪些?高校辅导员如何及时识别心理问题、初步的心理干预成为不容回避的问题。

一、原因探析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发展成为社会人的一个持续性的、伴随人一生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是个体社会化的载体。父母与子女构成的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家庭教育中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家庭教育是“面对面”的交往群体,家庭给予个体的非正式教育比正式教育对少年儿童发展的影响更大,在个体社会化中有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亲子互动方式、内容不同,导致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作为基础性教育,家庭教育一旦出现失误和偏差,在教育对象身上便会留下不可抹去的烙印。家庭教养方式正确与否是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且基础性原因。

人们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对精神病和神经症患者致病起因的探讨。在临床实践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父母教养方式不仅与非正常心理存在着高度相关,而且对正常人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①钱铭怡等相关研究发现,积极的养育方式以及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行为与子女的自尊水平和自我效能感相关,而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不仅与抑郁有关,且与个体心理健康的诸多方面广泛存在相关关系,这一结果提示,自我效能和自尊可能是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中介因素。②

笔者所带的一名学生在新生心理普中被查出为严重心理危机。普查资料显示,母亲积极教养方式、消极教养方式指数分别为33.32、83.36,父亲积极教养方式、消极教养方式分别为42.18、90.28。该生心理问题严重时,辅导员通过电话沟通、当面沟通等方式反馈学生情况,并商量处理方法。通过对谈话资料分析以及观察所得:该生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普查数据一致,父母的消极教养方式远高于积极教养方式。辅导员、学生家长和学生之间谈话,学生与家长保持明显的距离感,躲避父母眼光很少与父母正视。当谈到该生入学前的学习和心理状况时,其父亲表示并不问其学习状况,只是告诉他考不上大学就没什么本事,必须要好好学习,对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描述笼统而模糊。研究表明,父亲惩罚严厉会构成对反社会人格偏离的影响。一方面,从遗传角度出发,父亲所具有的惩罚严厉的教育方式往往也是他们自身性格的一种体现,而这种性格可能有其生物基础,能进一步遗传给下一代。另一方面,父亲对子女的惩罚严厉会让子女对父亲产生严重的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情绪变得不稳定、暴躁,而且往往用父亲对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他人,把对父亲的对产情绪移植到他人身人,甚至扩大到整个社会。③

心理咨询师复诊时认为该生应中止学习,立即接受治疗,父母并非以婉转可以让学生接受的方式告知具体情况,而是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其根据自己的病情决定是继续读书还是中断学业接受治疗,这一举措使得该生在亲子关系中完全被孤立,双方成对立面,此时家长并未考虑到其心理状况以及心理压力。钱铭怡、肖广兰(1998)通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发现,自我效能和自尊可能是父母养育方式影响子女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中介因素。当父母对子女给予更多关心、温暖与理解时,有助于子女形成较高水平的自尊及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而这有助于更好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境,减少面对困难挫折时的躯体化倾向、神经症性及精神病性反应等。反之,负性的养育方式则不利于个体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形成。④“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父母对子女最大的期望,父母对子女的抚育既有生理层面,也有社会层面,但若不了解子女心理,不注意与子女心理层面的沟通,而是一味的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子女身上,将子女当成自己的附属品,容易引起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冲突,冲突既有外显的,又有内隐的,而最不良的影响是子女可能丧失自我。

二、应对措施探究

家庭教育的失误和偏差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很难弥补或剔除,当学生中出现心理危机学生时,作为高校辅导员应本着“关爱为主,挽救学生”的原则处理此类问题。具体可以从下几方面着手:

1.收集信息,与社会支持力量建立联系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接触最多的教育者,对于心理危机学生,辅导员应快速、详尽的收集该学生的信息。入学前特殊的学习、生活与家庭教育状况,是造成该类学生心理问题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因素,所以全面了解其入学前的状况至关重要。主要途径有:查看学生学籍档案;与学生家长沟通,及时反馈信息双方配合,但向学生本人保密;从其他学生中侧面了解等等方式,以了解该生过往的生活以及教育经历。如果有学生心理普查的相关资料,辅导员应详细查看该生心理普查中各项数据,与心理咨询师联系,以做到精确掌握学生心理基本情况。掌握该类学生基本信息,以保证之后的谈话有的放矢。

2.接触与交流

辅导员是校园中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成年人,同吃、同住、同学习。现在高校辅导员年轻化,这个群体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较小,辅导员是学生们遇到困难时最先想到的求助对象。基于此,高校辅导员能起到随时发现、及时识别问题、初步干预问题、全程保障康复的桥梁作用。这一阶段,应该主动回应心理危机学生提出的要求,以非指示性的、热情且易接受、有效帮助的方式进行接触和交流。特别是第一次以尊重、热情的方式来进行接触,做到理解、真诚、接纳和尊重,这将有益于建立一种积极有效的帮助关系,以促使学生从心理上逐渐接受辅导员,保证之后的心理干预能顺利展开。

3.控制与稳定

课堂、学生宿舍是学生在校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每个辅导员带的学生众多,且不可能随时随地关注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状况,这就要求辅导员安排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及其舍友关注学生动向。此项工作应注意:⑴以合适、恰当的理由告知他们关注该生的理由,不应将全部实情告知学生干部、学生党员;⑵这种关注不能让心理危机学生知道,以免对其造成心理压力。

4.对需求提供支持帮助

通过前期关注与沟通,如果心理危机学生对辅导员明确表示信任,且主动向辅导员寻求帮助,此时辅导员应通过加强即时的和延续性的安全保障,提供生理和情绪上的安慰与帮助。搭建良好的沟通渠道,确保及时、全面的了解与掌握学生思想状况与心理动向。

5.与其他援助服务建立联系

高校辅导员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虽已展开,但毕竟非专业人员,不能做到全面、准确的心理救助。这就要求我们与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保持沟通。一方面,辅导员应全面反馈该生信息给心理咨询师;另一方面,寻求帮助,关注心理咨询师建议的关注点。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队伍建设规定》中对辅导员的角色定位是: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每一位学生身上寄托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未来,辅导员可以说是肩负重任。高校辅导员在做好日常性工作的同时,应该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心理咨询技术的培训,真正能够做到随时发现、及时识别问题、初步干预问题、全程保障康复,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引文注释

①彭文涛.父母教养方式研究概述[J].阴山学刊,2008(1).

②钱铭怡,肖广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自我效能、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

③曲晓艳,甘怡群,沈秀琼.青少年人格特点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3).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4

关键词:辅助生殖技术简介 辅助生殖技术意义 伦理问题 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R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77-02

一、辅助生殖技术概述

(一)辅助生殖技术简介

辅助生殖是与通过男女、女性输卵管内完成受精、植入女性子宫并着床、妊娠分娩等各步骤组成的自然生殖过程相对而言的一种概念。人们将可以替代人类自然生殖过程中的任何一个步骤甚至全部步骤的医学技术称之为“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长期的应用实践,当前的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已经形成三大领域,分别是:人工授精、体外受精、无性生殖/克隆。

(二)辅助生殖技术的意义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活环境被大肆破坏,而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人类身体健康的损害。有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不能成功进行自然生育的已婚夫妇有10%,其中在发达国家,每7对已婚夫妇中就会有1对无法自然生育,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患有不孕不育症的患者只有育龄人口数的3%,但是到了2015年便增长到了125%。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便帮助了这些患有不育不孕症而无法自然生育的人们解决了生育难题,从1987年第一例体外受精技术成功实施开始,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已经为无数人实现了生儿育女、组建家庭的梦想。由于人工辅助生殖技术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们保存生育能力以及治疗不孕不育症,人们便可以更好地追求生育权,由自己选择并决定什么时间生育,通过什么方式生育,从传统的生育方式中挣脱出来。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还可以有效地降低子代患家族遗传病的几率,帮助计划生育更好地实施,为优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科学技术手段,使医疗科学技术与临床应用研究更加迅速地发展。

二、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

(一)生殖细胞商业化

由于辅助生殖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生育难题,所以越来越多的不孕不育症患者愿意接受并且使用,但是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使用率增加,对于与卵子的需求也是大幅度增加,自愿捐献的与卵子远远不够使用,这就导致了配子商业化事件的发生。由于捐献配子可以获得金钱这一原因,使得一些配子捐献者可能故意隐瞒自身的健康情况,使所捐献的配子质量得不到保证,从而增加了配子携带遗传病基因的概率,而这一行为最直接的结果便是伤害子代的身体健康和影响子代的生活质量,违反了伦理学基本原则――不伤害原则。再者,出于商业目的设立并经营的卵子库与库,使有的人为了获得金钱而多次捐献配子,导致库与卵子库对同一个人所捐献的配子反复使用,从而使受体所生的子代在将来有近亲结婚的可能性。配子买卖的巨大利益也促进了黑市交易与非法取卵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曾发生17岁少女一次性取卵20颗并造成生命危险的恶性事件,若类似这样的恶性事件大规模发生,便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配子商业化也促使“名人库”现象的产生,“名人库”中只保存高智商、高学历等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男性,而大部分男性却被拒之门外,这种做法不仅毫无科学依据,还违反了生命平等观,导致人类基因库过于单一而缺乏多样性,引发各种社会问题。

(二)胚胎与配子的处理问题

为了提高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和防止因多胎妊娠而导致女性发生流产和生命危险的事情,在治疗周期中一般只会在女性子宫腔内植入1到3个胚胎,余下的胚胎则会被常年冷冻保存,“冷冻储存胚胎”这项措施在一些国家已经作为辅助生殖技术的常规程序,但是这种做法却存在着伦理问题。在芬兰和西班牙等某些国家规定胚胎冷冻保存的最大期限是10年,如果这些胚胎保存的时间超过了最大保存期限,那么这些胚胎该如何处置?如果胚胎的所有人离婚或者死亡了又该如何处置,这些胚胎是否拥有遗产继承权?英国法律规定,如果冷冻的胚胎持续5年没有人认领,就将被直接销毁掉,有资料显示,自1998年之后就已经有3300个冷冻胚胎被销毁,而且这一数目还在逐年增长。这一做法无疑是违背伦理道德的,胚胎不是普通的遗传物质,它涉及着子代的出生,有成为人的潜能,应该受到人类的尊重,这种随便制造并且销毁的做法,无疑是对生命尊严的践踏,是违反伦理原则的。卵子与虽然不像胚胎一样直接涉及子代,但是也应该妥善处理,目前全球对于卵子保存的时间期限只有5年,如果对达到保存期限的配子随意销毁或者赠送,不仅是对医疗资源的一种浪费,对人类尊严的一种践踏,也是破坏社会秩序的导火索,所以对于胚胎以及配子的处理问题需要人们思考与解决。

(三)代孕问题

代孕是指女性使用自己的卵子或者捐献者的配子人工授精之后妊娠,或者他人的受精卵植入自己的子宫,在成功分娩子代之后交给他人养育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对伦理道德造成了严重的冲击。首先,愿意代孕的女性大部分是由于事后可以@得金钱,这种行为便将妇女与婴儿商品化,将生育变为生产产品的过程,将子宫变为一种获取利益的工具,将婴儿变为一种可以随意买卖的商品,这无疑是违背了人类的伦理道德,践踏了生命的尊严。再者,也会对代孕女性造成情感上的伤害与精神上的损伤。经心理学研究证明,女性在怀孕期间会产生极强的母性情结,将胎儿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并紧紧联系在一起,大部分代孕女性在将孩子移交他人之后都会非常悲痛,有10%的代孕女性在分娩之后需要接受心理治疗,违背了“不伤害”这一基本的伦理学原则;代孕女性在怀孕期间会被要求放弃一切有关损伤婴儿健康的活动,并且在分娩之后还会被要求检测孩子的基因是否正确,这无疑是对女性自的不尊重,有的人甚至认为代孕这种做法在道德上与卖身为奴没有什么区别。随着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大规模使用,促使代孕行为大规模发生,其引发的伦理问题也越发严重。虽然我国已经明确规定禁止一切形式的代孕行为,但还是屡禁不止,代孕以及代孕引发的伦理问题需要人们给予足够的重视及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四)父母与子女关系受到冲击

在人工授精过程中,有时会使用取自其他男性的来完成,而使用这种方式出生的孩子便有了两个父亲,一个是提供遗传物质的生物学父亲,另一个则是养育他的社会学父亲。而由辅助生殖技术大规模使用而引发的代孕行为使子代也拥有两个母亲,一个是怀胎十月的生物学母亲,另一个是负责抚养的社会母亲,如果使用他人的配子来进行人工授精再由别的女性来代孕,由这种方式出生的孩子甚至拥有5个父母:生物遗传学上的父母,负责养育的社会学父母以及负责代孕的母亲。那么,谁才是这个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父母?生物学父母与社会学父母之间的道德、法律义务与责任又变成了什么?这些伦理问题困扰着人们。虽然大部分国家都建立了相关的法律法规,肯定了社会学父母的合法地位,但是我们不能否认由于社会学父母与子代之间缺乏生物遗传上的联系,使得“天伦之爱”这一基于血缘关系的重要道德基础被破坏。由此可见,辅助生殖技术的出现与使用,使传统的遗传、孕育、抚养一体的父母角色和身份被肢解和破坏,弱化了父母的角色,使父母、孩子、亲属之间的关系变得混乱,对亲子之间的血缘关系造成了冲击,传统的亲子观念受到严重的破坏。

(五)对供体与子代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会对配子捐献者及子代造成身体与心理上的伤害。首先女性捐献卵子时为了可以一次性获得多个卵子会被要求服用促排卵药物,但是促排卵药物会过度地刺激卵巢,危害卵巢健康,在穿刺过程中也存在着出血和感染,损害女性生殖器官而导致不孕不育甚至威胁生命安全。由辅助生殖技术所出生的儿童最大年龄没有超过三十岁,人们无法保证这些儿童在今后几十年的身体健康。经科学研究证实,在人工授精过程中畸形儿与疾病的发生率都普遍较高,出生后的身体健康情况也较差,在前三年,人工授精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要比正常生育儿童缓慢许多。其次,如果由辅助生殖技术出生的儿童得知自己与父母中的一方甚至双方不存在遗传关系,那么带给他们心理上的伤害是不可估计的,不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甚至会破坏家庭和谐关系。有资料显示,非自然受孕的儿童与自然受孕的儿童相比较,他们的身体健康不但没有自然受孕的儿童好,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也远没有自然受孕儿童和谐。大部分父母都会对这些儿童采取隐瞒的方式,但这种做法不仅存在着难度,也存在着不尊重子女知情嗟穆桌砦侍狻C扛鋈硕加兄道自己身世的权利,而且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身世。血缘关系是人作为历史存在者的基础,经科学研究证实,不清楚自己遗传学父母是谁的孩子无论他得到多少关怀与关爱,其心理上的不安全感都无法消除,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应对方法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带给伦理道德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破坏了人们传统的伦理道德。这就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可以使用法律与伦理道德的方式来应对辅助生殖技术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对辅助生殖技术进行规范与指导。

(一)遵循伦理原则

伦理道德对辅助生殖技术的指导与规范作用是巨大的,是不容人们所忽视的。我国在2003年修订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和库伦理原则》中已明确规定,要求人们在开展与使用人工辅助生殖技术时必须遵循伦理原则,其中包括:社会公益原则、禁止商业化原则、保护后代原则、有利于患者的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保密原则、伦理监督原则。遵循伦理原则不仅帮助我们有效地解决由辅助生殖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也能起到规范辅助生殖技术健康发展的作用。当然,有关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原则也应随着辅助生殖技术与社会环境的进步和发展做到与时俱进,相应调整,使辅助生殖技术更好地造福人类。

(二)加强法律约束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涉及的伦理问题非常多,其中包括:配子商业化、代孕、子代继承权等问题,想要解决这些伦理问题,单靠伦理道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与相关法律机构共同约束与规范,通过法律法规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条件、使用范围、实施程序以及违规后所承担的法律后果进行明确,从而对辅助生殖技术的开发与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管,对辅助生殖技术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与法律问题进行快速且有效的解决,稳定社会秩序,使辅助生殖技术在不违反法律与伦理道德的情况下,发挥最大的威力。

参考文献:

[1]吴能表.生命伦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程新宇.生命伦理学――前沿问题研究[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3]谢志青,王萍.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伦理问题与应对机制[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5

在学校心理咨询和辅导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遇到心理困惑的学生或者老师,由于自我保护、焦虑、紧张等原因,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语言简明地表达自己的心理困惑和情感,导致咨询关系难以建立、咨询周期长或者咨询效果不明显。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尝试用“搭桥咨询”突破这一学校心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难题。所谓“搭桥咨询”,是指把某一种辅导工具,例如布偶等作为媒介引进辅导过程,借题说话,有效减轻来访者的阻抗情绪,迅速建立咨访关系、切入主题和深入话题。这种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过探索,我们发现,用做“搭桥”的媒介中,得觉相牌是迄今为止最便捷有效的工具,在学校心理辅导过程中使用得觉相牌常常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咨询效果。

得觉相牌是由四川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格桑泽仁教授和他的团队历时5年研发成功并由世界华人心理学家协会监制的一套心理投射工具,共有128张,文字卡和图画卡各64张。文字的内容是格桑泽仁教授在多年的心理咨询和催眠治疗过程中搜集的出现概率最高的、可以直接与人的无意识状态相连的词语或暗示语。图画是由几名七八岁的儿童凭本能意识画出大人口中描述的场景,再由格桑泽仁团队中学习过绘画的学生整理出来。

众所周知,文字和图画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投射人的情绪情感、内心状态以及无意识思维习惯。在心理咨询和辅导过程中,我们以相牌为媒介,让来访者自行选牌并在心理老师的引导下对文字、画面作出自己的解读,心理老师据此掌握来访者的讯息,为他们作出心理分析,提供生活建议。目前,我们以得觉相牌“搭桥”,已经在考试辅导、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潜能开发、团队沟通等多个领域作了积极的尝试。

案例一:小鸣,二年级男生,上课不听讲,作业不认真,考试成绩差。情绪不稳定,常常因为小事跟同学打架,同学关系紧张,在班里受到孤立。小鸣的班主任是学校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她带的班级具有健康的班级舆论,小鸣因为种种“不良行为”受到全班同学的谴责,她既感到欣慰又为小鸣担心。她在这个孩子身上看到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仇视的目光,她意识到在这个孩子偏差行为的背后,一定隐藏着秘密。所以她一直想打开小鸣的心锁。一个大课间,小鸣前排的两个同学在座位上聊天、游戏,小鸣突然爆发,他用力敲打着桌子,用脚猛踹前面同学的凳子。因为他的反常举动,被班干部以“破坏公物”为由送到班主任老师面前。班主任意识到这是一个发现问题根源的契机,于是,老师一改以前在办公室里跟小鸣谈话的做法,而是在接下来的体育时间,把小鸣带到学校的“阳光小屋”。老师不愠不火、态度和蔼地掏出相牌,跟小鸣说:“我们来玩一个纸牌游戏吧!”小鸣一听玩游戏,先前像斗鸡似的态度顿时缓和了下来。在老师的引导下,小鸣开始抽牌讲故事。

小鸣抽到的第一张牌是两个人面对面坐在圆桌前(图1)。

图1 两个人面对面坐着

“小鸣,这两个人是谁?他们在干什么?”老师问。

“我妈妈在跟我亲爸讨要生活费。”小鸣恨恨地说。原来,小鸣的父母离婚了,他跟随母亲生活,父亲每月支付小鸣生活费。但是,小鸣的父亲跟母亲积怨甚深,每月的生活费都要拖欠,小鸣的母亲总为讨要生活费跟小鸣父亲发生冲突,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受到母亲的影响,小鸣对生父也充满了怨恨。在老师的引导下,小鸣说出了事情的经过,情绪得到一定的宣泄。

在老师的引导下,小鸣又抽了一张牌。这张牌上一男一女面对面站立(图2)。

图2 一男一女面对面站立

一看到这张牌,小鸣就气冲冲地说:“这是妈妈在跟继父打架。”小鸣继续讲他的故事。妈妈改嫁后,生了一个小弟弟。妈妈跟继父关系不好,常常在孩子们面前吵来吵去。继父对小鸣也不好,小鸣常常感觉自己在这个新家是多余的,亲生父亲那边又指望不上……话题就这样打开了。

分析:一个在家庭里得不到安全感的孩子,必然要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异样的举动。小鸣的班主任从接过新班开始,就发现了小鸣的不同寻常。在小鸣跟同学打架、弄坏班级公物等问题行为发生后,班主任一开始采取了“头疼医头”的办法,但发现好不了几天的他又会继续闹出新的状况。于是,老师转变工作思路,利用相牌搭桥,有效减轻了小鸣的阻抗情绪,了解了他的生活故事,挖掘出小鸣偏差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相牌,唤醒了小鸣潜意识中对父亲的恨、对新家的不满和无奈。老师通过相牌引导小鸣发现自己的问题,帮助他处理一部分情绪,并通过家校联系、做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进而构建了良好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为小鸣的转变创造了良好条件。

案例二:小伟,八年级男生,学习成绩居班级中游。自七年级下学期开始成绩下滑,老师一直抓他学习但是效果不明显。据小伟妈妈反映,小伟在家很少说话,总是闷闷不乐,妈妈很着急,托人找心理老师做小伟的工作。因为小伟所在的学校只在七年级开设心理辅导课,现在上八年级的小伟已经半年没有上过心理辅导课了,心理老师很担心突然找小伟谈话会引起他的怀疑,所以,就在午休时间以“帮老师打扫心理咨询室卫生”为由,将小伟和他的好朋友小隆“骗”到了咨询室。打扫完卫生后,心理老师说:“我这里有一套心理扑克,你们想不想玩啊?”一听玩扑克,小伟和小隆眼睛一亮,齐声应许。

心理老师拿出相牌,让小伟从中抽取字卡、画卡各三张,组成三对。小伟抽的第一对牌,字是“母”,画是“厨房”(图3)。

图3 “母”和“厨房”

“这对牌跟你有关系吗?”老师问。“有关系。”小伟说。“这是我帮妈妈在厨房里做饭。”“感觉怎么样?”老师又问。“感觉很好,很温馨。”心理老师据此判断,小伟跟母亲的关系不错,事后跟班主任的谈话证实了这一点。

接着,小伟打开了他抽的第二对牌,字是“停”,画是“一男一女拥抱”(图4)。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6

摘 要 高校辅导员除了做好学生的各项日常管理工作外,还应明确他们与学生家长沟通的必要性,把与学生家长沟通这项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来,并从中积累经验,总结、归纳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艺术性,从而使学生工作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 家长 沟通 艺术性

高校辅导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内容很多,却很少有人把“与学生家长沟通”这项工作纳入到日常工作中来,我认为, 如果合理的利用与家长沟通的机会, 我们就能从中积累经验、感悟技巧,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

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与学生家长有着或多或少的接触与沟通,但很多辅导员对与家长沟通这一问题十分敏感,甚至有的辅导员还认为与家长沟通是件很头疼的事。因为我们的学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处于“半成熟”期,他们大多很反感辅导员私底下与家长联系,他们会把辅导员对他们的这种“关爱”误认为是向家长“告状”;再由于我们接触的家长素质层次参差不齐,导致我们的工作很难开展。但我始终相信: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我们用心去与学生家长沟通,问题和困难一定会迎刃而解。

一、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重要性

良好的沟通就是思想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使交换的双方互相了解和信任。沟通是使一个单位中各种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方法,良好的沟通可以促进我们的工作,促使我们向同一个方向前进,并达成目标。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也是情感的交换,行为的影响及其它方面的渗透[1]。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沟通,特别是在教育这样的行业中,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仅要与同事沟通、与学生沟通,还要与学生的家长沟通。

1.辅导员与学生家长沟通是获取入校新生基本信息的重要途径

作为刚入校的新生,辅导员只能了解他们的基本信息,对于学生的性格、

品行、特长等信息却不是一朝一夕能了解透彻的,况且每个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又很多。这个时候,我们必须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在与他们的交流、沟通之中获取我们所要了解的学生信息,以便于我们能够因人而异,更好地开展以后的学生管理工作;

2.辅导员与学生家长沟通能起到学校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的作用

学生是幸福的,他们拥有着家长和老师对他们共同的关爱和期望。辅导员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可以通过相互反馈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的信息,达成一致的科学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双管齐下”,使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高校辅导员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艺术性

沟通,有人以为只要人际交往时不隐瞒、真实地表达本意就行了,其实这是很不够的。确实,不以诚相待就根本谈不上良性沟通,但真知灼见、合理碰撞有时也会不欢而散。因此,沟通不仅需要真实,还需要技巧。

1.了解情况,有的放矢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为了更有效地与家长进行沟通,我们在此之前,

必须认真查看学生入校时填写的《学生基本信息表》,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家长的基本情况等等。针对不同家庭出身的学生,我们与他们的家长沟通时也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在我们所管理的学生中,学生家长的工作性质主要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商人这四种类型。

(1)工人、农民类型的家长

这类家长往往文化程度不高,说话比较粗俗。我们在与这类学生家长沟通交

流的时候,语气要平和,要通俗易懂,要用真诚对待他们,让他们强烈地感受到学校和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爱”。但是,在这类家长中,我们有时也会碰到几个蛮不讲理的家长,他们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孩子有错误,而是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老师和学校,并且出言不逊。如果遇到这样的家长,即使我们心里委屈、感觉生气,我们也不能表现出来,我们更要有耐心,不卑不亢,特别要注意语言表达,并能很好的驾驭批评的艺术,使这类家长在沟通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孩子确实有不对的地方,并认识到孩子的错误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害,我们要用理智的态度来面对和解决学生和家长的问题。

(2)知识分子类型的家长

这类家长往往受过高等教育,有的从事教育工作,有的是机关干部,社会地位较高。我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家长都是这种类型的,这类家长也不是很好沟通。他们十分溺爱孩子,又能说会道,习惯用言语来“镇”住我们。如果我们不注意沟通的艺术,在沟通中就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面对这类家长,我们首先要摆正位置,作为老师,我们跟家长的社会地位是平等的。在与他们的沟通中,我们要做到不卑不亢,大方得体。既显出我们的修养,又不失老师的威信。

(3)经商类型的家长

这类家长往往文化程度不是太高,但十分有钱。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所以,他们愿意花钱送孩子来学校学习,希望他们能拿到很高的文凭。我带的班上有一小部分学生家长是属于这一类。这种家长平时忙于经商,很少主动与老师联系。他们认为金钱可以买到一切,却疏于关心孩子的心理状况和学习情况。对于这类家长,我们应该经常主动与他们联系,让他们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学习等状况,促使他们多关心孩子,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2.尊重家长,学会倾听

常言道:“敬人者,人恒敬之”。辅导员对待学生家长要主动、热情、谦和,尊重家长的人格,与学生家长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因为,辅导员的言行举止,都会在家长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好的印象不仅可以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而且还可以让家长感受到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从而愿意协助辅导员的工作。

倾听是一种沟通,它能使我们了解家长的想法和要求。同时,倾听也是一种技巧,在与家长面对面沟通的时候,我们应该全神贯注,让他们感觉到你不仅仅是用耳朵在倾听,而且是用心在倾听。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换位思考”,以便做出正确的反应,这样可以提高辅导员与家长沟通的效果[2]。

3.通报情况,有所选择

很小的时候,我就读过美国著名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

护士在病房窗外的树上画了一片叶子,鼓励病人一定要好好活下去,因为树上还有一片叶子也在顽强地与风作斗争,永不落去。一个善意的谎言,使这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奇迹般地活了下来[3]。同样,针对有些很调皮、倔强而又讲道理的学生,辅导员在与他们家长沟通的过程中,不妨试试“善意的谎言”,这一点,我体会颇深。

我带的班上有个男生脾气很倔,讲义气,学习态度不端正,长期旷课。通过多次与该生谈心,我了解到他的家长对他的期望值很高。他明白老师和家长对自己的关心,也愿意听老师的话,但就是惰性太大,自控能力较差。而且从与他的谈话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一点:他与他父亲的关系不好。因此他不想让父亲知道自己在学校不好的表现。我知道,这样的学生可塑性是很强的,因为他有韧性。因此,在与他父亲的沟通中,我十分注意说话的分寸,在介绍了该生情况的时候做了一些处理,说了一些“善意的谎言”。等到新学期开学时,该生很高兴地告诉我,他与父亲的关系改善了,放假还和父亲一块儿下棋了。他说他父亲很感谢我对他的教导,让他今后好好听我的话。这个学生最后跟我说:“辅导员,我真的很感谢你,我知道自己表现并不好,但你对我父亲‘善意的谎言’激励了我,也改善了我们父子的关系,今后我一定会改正缺点,好好表现的!”

4.评价学生,先扬后抑

有些家长会不定期地给辅导员打电话,想通过辅导员了解学生近期的学习和其他情况。这类家长很信任学校和辅导员,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也很关心的。我们在向家长告知学生表现的时候,往往要懂得“先扬后抑”,因为我们中国人有种“先入为主”的意识,我们先把学生在校好的表现告诉家长,对他们进行肯定,然后再把学生的不足之处简短带过,希望家长配合老师对学生进行督促,使其改正缺点,全面健康地发展[4]。这样,家长就会更配合老师来共同教育好学生,但如果我们劈头就在家长面前对他的孩子一顿训斥,不仅家长会觉得没有面子,还会对自己的孩子大发雷霆,这样是达不到辅导员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预期效果的。

5.及时反馈,无论喜忧

一般情况下,很多辅导员只会在学生犯错或表现异常的时候才会主动联系

家长。其实,学生有进步的时候,辅导员一定要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家长在分享孩子进步之喜悦的同时,会及时对孩子表示肯定,并对他们进行鼓励,更好地促使学生积极进取,取得更大进步。同时,家长也深深体会到了辅导员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关爱之情,会因此拉近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便于辅导员今后开展工作。

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采用书信、网络、短信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无论对学生还是家长,我始终秉着“以德服人,用心沟通”的理念,深受学生的爱戴和家长的好评。

高校辅导员如何与家长沟通,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学生的教育绩效,关系到辅导员工作能否被学生家长接受和肯定,也关系到我们学校的声誉。人的工作固然难做,但我相信:只要我们用“眼”、用“耳”、用“手”、用“嘴”、用“心”去做,一定能做好这个阳光下最灿烂的事业,我们也一定会是阳光下最美丽的人!

参考文献:

[1] 余世维.有效沟通.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聂道琴.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西陵教育信息网.2007.11.18.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7

【关键词】高校;家访;思想政治教育

党的十报告中阐述“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工作载体,使我们的教育深入人心。辽宁省教育厅自开展“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以来,学校也大力支持辅导员开展家访工作,辅导员与家长的沟通方式由电话、写信到面对面交流,家访由扶贫帮困到关注心理困境、学习困难、品学兼优、特殊家庭学生(父母离异、单亲或孤残、身体有问题的学生),家访方式也由登门造访到与地区家长会相结合。

一、家访是检测辅导员日常工作的有效手段

家访的目的是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家庭教育状况,使学校教育有的放矢;如果对学生的了解程度不够,冒然家访,就不可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的让人欣喜,有的让人动容。当教育者坐在明亮的办公室,站在宽敞的教室,待在温馨整洁的宿舍楼里为学生传道授业,谈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时,我们不会知道学生现状表面现象下所积攒的问题根源。只有走入他的生活、他的家庭、他的内心,我们才会更贴近问题的本质,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工作。因此,熟悉、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和在校表现,认真查课、查寝、与学生耐心地谈心,才能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这既是做好家访工作的前提,也是对辅导员日常工作的检测。平时工作的细致入微不仅关系到与家长沟通内容的可信性,而且关系到学生对辅导员老师的认同度以及家访的实际效果。才能在家访过程中针对被访学生的情况侃侃而谈,让家长信服我们的教育。

二、家访方式的转变有助于师、生、家长之间建立充分的信任

传统的家访往往是问题出现了,老师登门造访细数学生的种种不是,学生抵触,家长郁闷。现今,我们面对的学生已经为90后,他们思想活跃,清新健康,朝气蓬勃。他们出生在社会转型加剧、改革深入、开放扩大和信息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既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网络时代的体验者,也是社会不良风气和文化传媒的受害者。因此,他们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思维、行为和认知方式。面对这个“张扬、自信、独立、成熟”、特点鲜明、时代感鲜明的学生群体,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认清形势,转变理念,积极探索,走进他们的心理,挖掘他们的潜力。

他们成长过程中经历的家长会、家访多为“指责说教的批评性家访”、“事后告状的被动家访”、“评价学生性家访”。当我们提到家访时,一些优秀学生都表现出很有顾虑,学习较差的学生更是避之唯恐不及,甚至当我们联系到家长时,家长也表现出疑惑,不知老师的来意为何。因此,我们坚持“以鼓励为主的正面家访”、“加强沟通,主动联系性家访”和“职业(学业)规划构建性家访”,消除家长、学生的顾虑,建立充分的信任,更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三、家校合作,共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学业规划的系统工程

1.家校合作,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大部分家长对孩子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学习和就业,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成长等问题。家访过程中,辅导员应适当地向家长灌输非智力因素、性格养成对大学生的意义。

一些家长苦于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无法与孩子正面沟通。家长认为孩子阅历少、不成熟,希望孩子遇到问题时都听自己的;而学生认为自己已是成年人了,不愿意处处听家长安排,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加剧,影响亲子关系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坚持“以鼓励为主的正面家访”,给予孩子正面鼓励、肯定的同时,建议家长也适时地采用赏识教育的方式,尊重孩子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平等地与孩子去进行沟通,家校合力,共同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

此外,“加强沟通,主动联系性家访”是避免危急事件发生的有效手段。在日常工作中,那些看似乖巧,平时按时上下课,性格内向的学生不容易引起老师的重视,但外界的突发变故引起他们的强烈不适继而发生问题。因此,要积极关注那些性格内向、敏感脆弱的学生,并与其家长主动联系,经常沟通。家访让我们了解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成长环境和父母的言传身教,帮助家长重视学生的问题。

2.家校合作,共建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工程

父母一辈的经历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80后的父母大都赶上上山下乡、单位下岗,这样家庭的子女普遍缺乏安全感,在就业时选择保守,倾向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稳定的工作。部分90后的父母接受过高等教育,思路开阔,这样家庭的孩子在就业选择时更独立,更具有主见,喜欢有挑战有个性的工作。

“职业(学业)规划建构性家访”能够向家长介绍学生的就业方向与趋势,帮助学生尽早制定学业目标,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与家长共同探讨孩子的发展方向。这一方式的家访对那些学习成绩中等以及中等偏下的学生效果显著,这些学生不是没有学习能力,只是目标不明确,家庭沟通的不畅又使得这些学生的困惑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学生在实现自我与实现家长希望的矛盾冲突中纠结,踌躇不前。对学生职业(学业)规划的构建可以使家庭、学校、学生的奋斗目标更加一致,对学生的培养更有针对性。

四、家访能够更进一步关注特殊家庭学生,有针对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关键,对于大学生来说,家庭教育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表现离不开家长的教育和支持。和谐的家庭氛围,善解人意的父母已经在孩子升入大学前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品质,学校教育是基于此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

不同的家庭环境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有的学生家庭环境优越,但这没有让孩子成为温室里的花朵,而是成为了一个自信、品学兼优的骄子;有的学生家庭贫穷,但贫穷并不能阻碍孩子前进的脚步,艰苦的环境也没有压垮他们的脊梁,打垮他们的意志,这些反而成了他们前进的永恒动力,骨子里特有的坚韧和顽强,对生命和现实的不屈精神,一直鼓舞着他们坚强地走下去,这种乐观不言败的生活态度,令人欣慰。

除了家庭环境的富裕与贫穷,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性格、行为也决定了孩子自身的成长。如果家庭环境是“灰色”的,父母给予他的影响是“消极”的,那么学生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就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此外,单亲家庭学生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在学生中的比例逐渐增大,而且产生单亲家庭的原因也呈现出多样化,随之带来的解决方法也不尽相同。从行为表现上来看,这个群体上既有成就需求弱、心理脆弱等特性,也有自理能力差、不善面对挫折的共性。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教育,应主动积极的研究特殊的教育模式,把对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关爱教育贯穿学生工作的始终。

五、家访对于辅导员工作的意义

1.家访是对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促进

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教育缺少了一个必不可少的参与因素――家庭。家庭作为大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对学生性格的形成、思维习惯的养成和行为方式的塑造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想真正在解决大学生思想问题上有所作为,就必须促成学校与家庭在大学生教育上的良性互动,这样高校家访工作就显得非常必要。

辅导员家访是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一条重要的育人渠道。首先,家访能够确立起学校与家长沟通的良好途径,使家长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建立起家校互信合作的良性关系。其次,家访工作能使家长真正了解到孩子在学校成长的真实情况,有助于家长对孩子下一步的教育成长做出合理的计划;也能使辅导员对学生家里的家庭结构、经济条件、亲子关系、教育模式以及学生以往的经历等有进一步了解,思想教育工作中许多难题的答案就会有源可溯,有根可寻,对学生的认识会更丰满真实,有利于下一阶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最后,家访工作可以汲取家长对孩子教育和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形成教育合力,共同监督,共同促进,达到学生教育的“三赢”效果。

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是实现家访效果长期化的必要途径。家访结束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还是要继续坚持的。如果想通过一两次的家访就解决这个学生身上的所有问题是不现实,也是不科学的。因此,一如既往地关心学生,对他们的问题认真分析、区别处理,本着教书育人、爱护学生的原则与学生交往,是实现家访效果长期化的必要途径。此外,家访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也需要辅导员继续跟进,在日后的工作中逐渐解决,家长的配合也必然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塑造优秀人格的目标。

2.家访能够提升辅导员的责任感

通过家访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学生工作的内涵,也更加坚定了做一名优秀辅导员的信念。家访活动,不仅促进了学校与家庭、辅导员与家长的联系,形成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强大合力,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热烈欢迎,而且激发了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强化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进一步提高了辅导员的工作水平。

每一名学生在校时可能是我们教育对象中的二百分之一,但对于一个家庭则是百分之百。当然,我们总是希望每个学生都有充满希望的人生目标,希望每个学生都能顺利毕业找到理想工作,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将精力投入到学习,希望每个学生的寝室都是整洁的,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展示出最棒的一面,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快乐地学习、生活……我们有那么多的希望,而这些希望都需要我们以辛勤和智慧的工作去实现,这才不愧于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这个光荣的称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关乎全局的宏伟事业,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力量,担负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任,是无比光荣的工作岗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贯彻党的十精神,不断探索、创新想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桓美丽.对高校学生家访工作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11(9).

[2]孙建青.辅导员如何深入做好家访工作[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2).

[3]金新等.高校家访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4]李明.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4).

[5]赵鹏云等.关于新时期贫困大学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的思考[J].2011(1).

[6]尚洪娟.浅谈大学生辅导员的家访工作[J].辽宁科技学院,2011(9).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8

论文摘要:农业院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相对其它院校辅导员而言,他们的辅导对象从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之处。因此,农业院校辅导员在应用普通心理辅导理论基础上,还需要以有针对性的方式来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此外,辅导员队伍是近几年高校的新生力量,他们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现状喜忧参半。本文就农业院校学生及辅导员工作现状,结合实际案例,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来对当前农业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提出建议。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在关注大学生学习、思想健康的同时,越来越关注日益突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校园中“辅导员”队伍伴随着这种现象应运而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辅导员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尤其是农业院校的辅导员,他们面对的大学生群体与其它院校的大学生群体从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特殊之处。

一、案例

小A,大二女生。大二上学期期末与舍友因口角在宿舍发生打架。事发当时,被打的小B因在卫生间洗衣服时泼水溅湿了同在卫生间的小A的一条裤腿。小A认为小B是故意的,于时发生了争吵,最终小A把小B打翻在地。事情发生后,其所在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多次与其谈话。经了解,小A来自某边疆小镇。父母早年离异且现在又各组家庭。小A初二以前都与外婆和母亲住在一起,后外婆去世后便形成与父亲的新家庭住一段时间又与母亲的新家庭住一段时间的局面。考上大学后,每年春节便成为她最难过的时候,觉得自己无论父亲还是母亲的新家都无法融入其中。父亲的性格比较粗暴,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母亲很能干,但感情生活很不幸福。自己从小不喜欢别人谈论自己父母离婚的事情,会以吵骂的方式对待这些人。从进入大学后,与本宿舍的同学先后发生争执,人际关系紧张。此事发生后,学院请其母亲来到学校,与小A一起面对这件事。进入大二下学期,小A努力从性格、学习上修正自己,补考科目全部通过,参加本班辩论队。但在下学期开学一个多月后,与舍友小C又因误用饭盒的问题发生口角。此事经了解,小A和小C都有过错且小C过错在前,学院没有追究二人的责任。目前小A正在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且有小进步。但在整个过程中,小A最爱的讲的两句话是“我太累了”和“我知道该怎么做,可我就是做不到”。

案例分析:小A因幼时父母离异,又与无限宠爱自己的外婆生活在一起,当时的家人因对其的经历有愧疚,对其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但其本身较为敏感,且从小从父亲身上习得了武力解决问题的习惯,造成她人际紧张的根源。在面对其父母各组重组家庭及外婆去世等多个变故后,原来家庭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这种新环境,于是开始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用离经叛道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以证明他们的爱。行为出现偏差,自我中心严重。

二、农业院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与学生关系紧密,能较大范围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工作位置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日常工作就是与管理学生、服务学生。因此,辅导员工作性质决定他们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熟悉当前学生的思想动态,易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并从日常工作中筛选出心理有问题的同学,及时发现危机及时做疏导。

(二)能将心理健康知识较大范围的传播。辅导员因工作便利,能在日常管理中通过个人谈话、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将心理学知识在学生中传播,使心理辅导“助人自助”的理念得以实现。

(三)易于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数据。辅导员在协助学校开展心理普查或心理实验等工作的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心理数据,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展开工作。

(四)年龄优势。就目前辅导员的年龄段来看,60%以上的辅导员年龄处于比在校大学生年长5-10岁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他们的同龄人。学生在接受谈话时较易受感染,接受辅导员的提议。

三、农业院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劣势

(一)难于共情,且学生易移情。与学生谈话,一般都是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三级分别进行与同时进行的模式。在同时谈话过程中,一个学生同时面对3-4位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很难于学生之间建立咨询关系中的“共情”,即使辅导员做到了共情,但学生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人数处于弱势,很容易将事件中的不良情绪带进谈话中,出现移情甚至阻抗,导致谈话效果不佳。

(二)受制因素多,目标控制较难掌握进度。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后,所制订的咨询目标,很可能与班主任等其他参与辅导的老师之间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在同时处理这些目标过程中,不但学生自己难于掌握进度,辅导员也难于对学生的目标进程做出及时指导。

(三)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与辅导工作内容公开的矛盾。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就是保密,对学生谈及的内容除非有危及社会、个人等内容时,不能对任何人谈及这些谈话内容。但是辅导工作往往是多个人同时进行的,对学生的谈话内容是公开讨论还是保守秘密,难于掌握。

(四)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薄弱,主动求助少。农业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自小没有关注心理健康的习惯。再加上外环境对心理健康的误导,学生以为心理不健康就是“疯子”、“变态”等观念较为普遍。因此,学生即使觉察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心态异常,也较少会主动求助。以至要发展到上述案例一样,矛盾激化后才会被发现。这种状态下的辅导工作难度更大。

四、建议

(一)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水平。辅导员的心理学背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至关重要。因为辅导员在辅导过程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辅导员自身缺点较多,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在,就难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加重学生的不健康水平。

(二)协调“思想辅导”与“心理咨询”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肖琼等人从工作对象、工作范围、工作深度、工作目的、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和工作场所等7个方面对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作了比较,由此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就从这7个方面注意协调“思想辅导”和“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有效达到共情,避免学生移情;心理治疗目标结合思想辅导目标,多与班主任等参与辅导人员交流,对制订的目标进度灵活掌握,及时校正。

(三)加大心理学知识的普及。除正规课程外,利用大学生协会组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学习,纠正学生对心理健忘的认识误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肖琼等.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心理学思考[J].理论导刊,2010(10):84-87.

[2] 任璐颖.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的现状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0(4):103-105.

[3] 韩广梅,黄励.中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4-76.

[4] 巩惠玲,柏晴.关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思考与分析[J].科技资讯,2009(29):246-247.

[5] 郝志,申应涛.高校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9)89-90.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9

关键词:辅导员 园丁式教育 心理辅导 缺爱学生

一、案例讲述

A某,男,渭南人,16级计算机系学生。在迎新生的时发现A某是为数不多的自己到学校报道的学生,与A某简单的交流了几句得知他来自农村、单亲家庭,父亲重度军残,祖母病重的情况,但他独立、寡言少语的性格却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在办理完入学相关手续后,我走访新同学宿舍时询问了他的基本情况后得知,A某每年放假期间都会去兼职打工,今年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也因自身原因无法参军入伍,在种种受挫的情况下他最后选择了就读高职,即便是这样,他也对大学的生活也非常期待与向往。在竞选班干时,A某很主动的选择毛遂自荐,最终竞选成功。随着军训的结束,同学们也都进入了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了。A某却在开学一个月出现旷课的现象,同学叫他上课,他也变得很抗拒,宿舍同学发现他想退学的QQ状态,晚自习期间经常在操场独来独往。我意识到他肯定是遇到了什么困难或事情才让A某的产生了不良的情绪,我主动找到他与谈心,发现站在我面前的A同学现在是一种自卑、消极、敏感、忧虑的状态。通过两个小时的沟通我发现导致A某的发生转变的原因有:

(一)缺失家庭关爱。A某的父母因性格不和离婚,A某便一直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父亲身体残疾、性格固执,对A某的关心与交流也变得甚少,父母的曾经动手吵架等行为给他留下了很严重的心理阴影。他更觉得祖父母年迈已高,父母离婚后生活经济情况不好、压力很大,而自己读大学还需要花费更多的钱,自己不想给家庭带来更多的负担,便产生了退学走向社会打工的想法。

(二)缺乏自信与自律。由于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从小变养成了我行我素习惯。心情难过时选择忍气吞声,面临经济压力时采取极端方式解决,偶然的机会学会了上网。他的朋友都是比自己年长社会人。不合群、不适应校园环境,戒不掉网上的行为,加之学习基础薄弱,使A某对大学生活与学习失去的信心。

二、案例剖析

通过与A学生深入恳谈的方式,该生属于产生消极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由于父母的离异导致他一直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在长期缺爱的状态下,在看到周围同学的父母关爱的对待方式时,A某内心也是缺乏安全感同时也极度渴望被关爱。由于自己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总觉得自己与他人不一样,他渐渐会产生自卑、孤僻的性格。由于自卑而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没有用,就会萎靡不振,破罐子破摔的状态。

(二)在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上双方容易懈怠、放任孩子,由于一方独自支持着家庭。为了保证生活,忽视了教育子女的精力与时间,甚至无心管理。A某父亲性格偏执、暴躁,在孩子面前发脾气,甚至将自己痛苦与不良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使孩子产生害怕没有安全感。加之对孩子的学习教育不管不问,产生了厌学、自暴自弃的情绪,甚至是难以戒掉网瘾。

三、解决“缺失”问题学生的自我角色与方法

通过这次沟通我认为A学生因榧彝ァ叭卑”而产生的心理问题较大,建议该同学到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进行寻求专业老师的帮助。但是A某拒绝了我的建议,因为他对心理老师陌生而不能坦诚相见,反而通过与我的心理沟通后情绪会有所好转。综合考虑A同学的个人心理想法和需求,初步排除了抑郁症或精神分裂的可能。我及时把A某的情况汇与做法报给主管领导,并得到了院系与学生部领导的支持与肯定。在每周的定期恳谈交流中,最为辅导员的我采取以下方法解决“缺失”问题学生:

(一)发挥园丁关爱力量,做到将心比心

所谓“园丁关爱”属于“园丁式”管理的范畴,它的管理与教育目标在于激励每一位教师用“真心、耐心、爱心、全心”的教育理念关爱与关注学生的发展。发挥园丁关爱的力量与精神,是一种人文关怀与人性发展的教育,辅导员在确立自己园丁角色时就意味着教师的教育核心就是爱,正如园丁对花园里幼苗成长的关心与爱护,也意味着幼苗健康成长。在学生对辅导员讲述心声能产生一种信任感,在此基础上,辅导员需要保持平等的关系维度,用诚心换真心的态度对待学生,认真聆听他的心声,感受他的内心,理解与包容他所遭遇的境遇。在融洽的对话中帮助学生寻找问题的源头,告诉他正确看待父母的婚姻,分离与否都不他所造成的,学会勇敢的面对现实。

(二)把握园丁育人技巧,呵护学生全面发展

辅导员作为 “园丁式”的角色,事先对培育的对象现状有所了解,注重学生的心理上个体差异和内在情绪的分层现象。辅导员在解决问题时,要注重把握学生性格和心里状况,掌握沟通技巧,如性格内向敏感,要启发他勇敢的表达自己;如性格暴躁倔强,要指出他们认知上存在偏差的问题;如厌学情绪,要教育A某要有一颗自尊、自强、自爱、自励的心,不要逃避社会,拒绝与人交往,要引导他们保持开朗乐观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在面对缺爱心理的学生时,做好恳谈记录与特殊家庭学生信息建档,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给予政策上资助与人文关怀,确保学生不因内因而心理焦躁,不因外因而被迫退学。

四、处理结果与教育效果

针对A某的单亲“缺爱”的家庭情况,发动宿舍的每位同学关心他的学习与生活,经过一个月与我的恳谈与交流,性格变得平稳,对待父母的现状表示理解,并且主动联系父母,自己也有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考虑学生家庭的特殊性与自我努力的态度,系部领导与同学们民主评议,最终给予A某国家特困助学金作为鼓励。目前与老师、同学们相处融洽。

参考文献:

[1]黄贵玲.论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心理艺术”[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5).

[2]杨冬青.践行“园丁式”管理 主推教师专业化成长[J].思想理论教育,2009,(12).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10

一、一般资料

小花,女,11岁,乡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小花在笔者为其班上了一节《我的情绪我作主》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后主动找到笔者求助。

二、主述

两年多前,爸爸骑摩托车带我出门玩出了车祸受了伤,腿至今有问题。爸妈关系不好,常吵架,看样子要离婚了。自己跟爷爷奶奶住,从来没有开心过,没有笑过。要求心理辅导老师对自己的情况保密。

三、观察及他人反映

观察:小花身体健康,发育良好,穿着整洁,看起来聪慧漂亮;情绪低落,说话迟疑,语调低沉。

班主任反映:(班主任是小花爸的朋友)小花父母都是大专学历,原皆是公职人员。目前父亲在家养病,母亲远在广东。小花两年前随父母在某镇读书,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其后因家庭情况巨变由原生活地转学到本乡中心小学就读,由爷爷奶奶照顾生活,学习成绩中上。两年前小花父亲出车祸受重伤,至今生活不能自理,由小花爷爷奶奶照顾,但因大脑受损,常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添麻烦。在小花父出车祸近一年仍在住院治疗时,小花母跟他人私奔去了广东。去年春季小花母回老家欲与小花父离婚并带走小花,小花因父病中不肯随母去。爷爷奶奶年岁已大,靠种田维持一家人生活,对小花极疼爱,照顾周到。小花在校显得比同龄人成熟懂事而心事重重,自尊心强,敏感,遇事好哭,上课精力不集中,课后也不太合群,沉默寡言。

四、评估与诊断

求助者产生问题的原因是:

1.生理原因:年龄小,仅11岁。

2.社会原因:(1)存在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家庭环境巨变,爷爷奶奶年迈、生活来源艰辛,父亲出车祸生活不能自理,母亲背叛父亲远走他乡。(2)社会交往少,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3)未得到父母、老师、同学的理解和帮助。

3.心理原因:(1)存在认知错误:认为父母不应该离婚;父亲出车祸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应该为父母的关系负责。(2)情绪方面:受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困扰,自己不能解决。(3)在行为模式上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4)个性追求完美,无法正视挫折。

初步诊断:一般心理问题,生活上的挫折引起的抑郁情绪。

主要诊断依据有:求助者对学习和生活兴趣降低,对前途比较悲观,情绪持续低落,焦虑、自我评价低、注意力不集中,与同伴交往少,以上表现已一年多;求助者学习生活基本正常,社会功能基本完好;有强烈求助意愿和动机。诊断为生活上的挫折引起的抑郁情绪。

五、辅导方法

当事人中心疗法、理性情绪辅导法和行为训练法。

六、辅导目标

1.最终目标:促进小花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2.阶段目标:

(1)心理辅导老师与小花建立信任关系,鼓励其倾诉心事并宣泄不良情绪。

(2)通过与小花共同分析其原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帮助小花逐步改变其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观念,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3)通过行为训练和家庭支持,改变小花的同伴交往状况,消除其抑郁情绪。

七、辅导方案

1.向爷爷奶奶了解小花在家的情况,与爷爷奶奶交换意见,争取家庭的配合。

2.应用当事人中心疗法与小花建立信任的心理辅导关系。对小花的抑郁情绪表示接纳、鼓励和给予信心,应用共情技巧,鼓励其倾诉心事并宣泄不良情绪。

3.用理性情绪辅导法帮助小花改变认知,接受现实,遇事往好处想。

4.用行为训练法帮助小花建立自信,转移注意力,摆脱抑郁情绪,改变同伴交往状况。

个别咨询一周一次。

八、辅导过程

第一次辅导:

采用当事人中心疗法建立信任关系。本着真诚、尊重和理解的原则,态度和蔼地鼓励小花积极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绪,在辅导过程中以小花个人倾诉为主,让其言尽其意,直抒己见,创造一个充满温暖的信任的气氛,使小花无忧无虑地开放自我,以便辅导老师掌握材料,了解小花的具体情况和想法。辅导老师肯定小花在此种情况下产生的情绪很正常,并表示了认同和理解。小花在这一过程中表现非常好,充分信任辅导老师,比较充分地倾诉了她感到抑郁的事件和感受。

第二次辅导(一周以后):

采用理性情绪辅导法及行为训练法,帮助小花澄清认知,改变消极观念,树立恰当的观念并采取行动克服消极情绪。一是通过讲他人的故事让小花认识到虽然她目前的处境很不好,但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其实平时看到的那些脸上挂满笑容的人并非没有烦恼和困难,只是他们勇于面对,肯接受现实。鼓励小花勇敢地接受现实。二是父母关系不好,是他们没有处理好夫妻关系,缘分不够,这不是小花的错,跟她没有关系,不必为父母承担什么,担忧什么。父母对待生活有他们自己选择的权利,我们应该学会尊重他们的真实情感和慎重的选择。不管怎样,他们永远是她的父母。不应为此而自暴自弃,加深烦恼。用举例子的方式让小花认识到烦恼的产生不是由于父母要离婚,而是由于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所致,应该学会排除这种刻板印象,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三是接受现实,遇事往好处想。人的一生或早或晚都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这很正常,只是小花的挫折来得早一些。小花虽然没有父母的照顾,可是有爷爷奶奶的照顾和爱,有老师的关心和体贴,有同学的友爱,她不孤单。而自怜自艾对自己的生活和成长没有一点好处,不敢面对现实中的挑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她的烦恼和情绪困扰来自对人或事的绝对化的期望和要求。四是励志。心理辅导老师问了小花的学习成绩,自认为学习成绩好。小花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表现很积极,主动要求做助手板书同学们说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从板书中心理辅导老师发现她归纳概括能力较强,人也聪明灵活。心理辅导老师在辅导中对她心理课上的表现和优点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赞赏。帮她树立目标:小花这么聪明、懂事、好学,成绩好,人又长得漂亮,现在集中精力学习,将来一定能考上一流大学,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处境,一定会过上幸福的好生活。五是引导小花从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学习的调节情绪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几种方法,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争取做个开心快乐的人。小花选择了升华、转移注意力、游戏、倾诉、自我激励等调节方法。把精力、注意力转移到更有意义的学习中去,为考一流大学做充分的准备,而不去想自己无能为力的父母的事。下课后主动和同学游戏、玩耍,感受同学友情,愉悦身心,不让自己有胡思乱想的时间。把自己不快乐的情绪向日记倾诉,用格言警句激励自己勇于面对困境。

第三次辅导:

争取爷爷奶奶的支持。爷爷奶奶也认为小花比同龄人懂事,考虑担忧的事多,心事重。平时对这个没爹妈疼的孙女照顾得很仔细,不太敢跟小花说话,怕引起她伤心。建议爷爷奶奶找机会跟小花沟通,告诉她爷爷奶奶身体好,有哪些经济来源,生活上不用担心;小花回家也可以让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她感到自己在家里是有用的,而不光是一个消费者;在小花面前不提困难,给孩子树立勇敢面对困难的榜样,鼓励小花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像对待父母双全的孩子一样对待小花,不要太小心、太周到,不要让她感到自己与从不同,是个可怜的人,是个被人同情的人;鼓励小花树立远大理想,为考上一流的大学而努力学习。

第四次辅导:

积极关注及强化。让小花谈心理辅导以来自己在对事情的看法上、情绪上、学习上和生活上有哪些变化,有哪些进步。小花通过自我总结,对自己的进步和能力更加明晰,并进一步澄清一些观念:人的快乐来自于自己对事情有积极的观念和评价,人应该有能力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实而乐观地生活。当小花在学习和生活中有进步或对自己表现出信心的时候,心理辅导老师给予及时反馈,肯定她的进步和成长,增强她改变自己的信心,使她相信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开心快乐的人的。鼓励小花坚持前面的一些好的做法。

第五次辅导:

主要采用行为训练法。经过多次接触和了解后,认识到小花语言表达能力强,有演讲才能,建议班主任开一个《二十年后的我》演讲主题班会。班会前让小花充分准备,帮助修改演讲稿,在班会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借此机会让小花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与特长,使其目标和理想更加清晰明朗,努力追求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

第六次辅导:

积极关注及强化。对小花的心理辅导除了严格意义上的一周一次的个别辅导外,平时还做了很多相关工作。因为小花是在校小学生,所以在小花主动向心理辅导老师求助以后,辅导老师除了对其爷爷奶奶进行指导外,还跟其班主任讨论了帮助计划,班主任在小花的学习生活中进行了积极关注与强化工作,这对小花的顺利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九、咨询效果

小花的自我评估:我最大的收获是接受了自己不能改变的事实,遇事往好处想。我发现周围的人都是关心我爱护我的,我不再觉得自己是个可怜的人,对前途有了信心。现在我能为了考上大学安心学习,我还是两年前那个快乐的我。

小花老师的评估:小花性格比以前热情开朗了,脸上有了笑容,遇事不再易哭,能主动与同学交往,在班上也有了自己的知心朋友,自信心有提升;上课精力能集中,课堂上能积极回答问题,学习更加用功,学习成绩也有上升。

心理辅导老师的评估:小花跟心理辅导老师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小花悟性好,改变意愿强烈,对自己情绪的调节主动有效,能按辅导老师的要求完成辅导作业。小花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学习上和与同学相处上,不再逃避周围环境而暗自神伤,性格比以前热情开朗了,逐步摆脱了抑郁情绪,基本达到了辅导目标。

点 评

作者较完整地介绍了一个个别心理辅导的个案,全面展示了学校个别心理辅导的完整过程,从收集资料、评估诊断、确定辅导目标、制定辅导方案到连续六次的辅导过程等都了作者的大量心血,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连续进行一个应激案例的咨询辅导是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作者能很好地处理与来访学生的关系,使用一定的辅导技术并把辅导引向深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辅导中,作者有意识地使用了倾听技术、共情技术和认知行为技术等,对来访学生原有的扭曲观念和不合理信念进行了相应的处理,比较充分地调动了小花可以利用的社会支持系统资源对小花产生影响,使小花很快地从抑郁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不过作为小学生的案例,如果能够更多地从成长角度开展工作就更好了,医学倾向标签式的诊断评估很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小学生的心理辅导更多地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让学生在游戏和活动中愉快、健康地成长!

点评人:覃军,湖北省宜昌市心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青少年专业委员会会员,三峡大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宜昌市基础教育干部教师培训中心特聘心理教师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11

一、个案背景

亭亭,女,10岁,小学四年级,自小随到沪务工的父母迁至上海。

亭母30岁不到,亭父29岁,均是初中文化。两年前两人开始自营小吃生意,家中还有一个4岁的小女儿。

二、辅导过程

(一)“被认定”的问题女孩

亭亭是由一位小学老师转介而来,转介的理由是:“这个孩子问题很多,老师怎么管都没有用,母亲怎么打也没用,就想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

4月16日下午,我第一次见到了这个女孩,陪同前来的是她的母亲。因为亭亭是老师和家长认为需要矫治的对象,所以我让她先说说为什么要到心理老师这里来。十岁的孩子没有任何抵触,非常配合地告知,自己“撒谎”“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懂事”等。当我们共同回顾其中的某些具体事件时,母亲会替代女儿发言,渐渐地,母亲的声音大了起来,而亭亭则不再说话。不过,她一直在默默地关注母亲:每当母亲表达自己的愤怒和失望时,她就会非常紧张;在母亲说到悲伤的事情时,她也会泪眼汪汪。

虽然母亲描述了许多事件,但是问题的指向并不集中;而且几乎每件“学坏”的事情背后,孩子都有合理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她在咨询室强烈的倾诉欲望和超过当事人的激动,让我意识到真正需要关注的对象或许不是亭亭。

家庭治疗取向的咨询师认为,面对来访者的问题时,不能仅仅聚焦于来访者本身的心灵内部,而应当扩大视野、关注来访者的整个家庭。因为家庭是一个成员之间相互影响和牵制的系统,那些最初“被认定的患者”(Identified Patient),反映的往往是整个系统的功能不足或缺失。

亭亭是否就是“被认定”的问题女孩?她又代表了家庭何种功能的不足呢?

(二)打骂女儿的母亲

在第一次访谈中,亭亭提到撒谎的主要原因是怕妈妈打。母亲也证实了这一点,她差不多“两三天就要打一次”女儿。在交流“是否尝试过其他管教孩子的方法”时,亭亭的母亲表示没有过,“自己性格有些急,所以每一回脾气上来了就直接打了”。

这次访谈结束后,有两周的时间母亲没有再打亭亭,母女俩也尝试用咨询时学到的方法进行正面沟通。但是到了月底,打骂再次发生。

那是我们约定的第三次访谈,与前两次不同,母亲没有陪伴而来,单独前来的亭亭右脸则多了几道突兀的血痂。原来一周前,母亲因为数学老师在本子上留言“全班最差”而动手打了她。事发之时,母亲直接冲到厨房拿了一把刀逼问亭亭“是选择继续上学还是做生意”。被劝阻放下刀之后,母亲把她留在店里务工两天。事后亭亭觉得自己并不是没有认真做作业,而是因为小组长催交所以仓促上交。但是母亲的举刀,让她恐惧至极,她只顾嚎啕大哭,根本没有想到更多。

很显然,母亲强烈的情绪与行为反应,超过了正常应激水平。她针对的不再是女儿的作业本身,而是试图表达更多的不满与愤怒。这些不满和愤怒是指向谁?亭亭的沙盘作品给了我提示。

(三)爱恨莫辨的父亲

在每次咨询结束前,我都会邀请亭亭做一次沙盘游戏。这既是让不善言辞的亭亭自我修复的辅助手段,也是帮助我搜集更多家庭信息的有效方式。

亭亭的沙盘表现的都是家庭生活,每次各有侧重,而第三次的沙盘则直接地呈现了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见下图)。

开心的一天

这幅作品被亭亭命名为“开心的一天”。沙盘的中心是一套桌椅,桌上放着茶具和新鲜的水果,画面上的四个玩偶代表的是亭亭一家人,从左至右依次是父亲、母亲、妹妹和自己。引起我特别关注的是一家四口的位置和关系。

妹妹和母亲站在一起,亭亭与她们在同一侧,而爸爸则在距离母女三人较远的另一端。亭亭解释,和爸爸离得远是因为她和妹妹“都很讨厌爸爸”。因为厌恶,她不允许父亲亲她的脸颊,甚至父亲一回家就会把自己的房门关上。但她又说不出讨厌的理由,因为父亲就像沙盘上拉手风琴的圣诞老人,“经常在家里唱一些很好玩的歌曲,还很有趣”——在亭亭这里,父亲的印象评价与客观形象出现了矛盾。这个“很讨厌”的评价,也和前两次母亲在场时“我最喜欢爸爸”的口吻截然相反。哪种情感才是她的真情实感?另一种相反的情感又是在替谁言心声?

当再问“那妹妹为何也讨厌爸爸”时,亭亭回答:“因为妈妈讨厌爸爸。”

原来真正讨厌父亲的人是亭亭的母亲,原来母亲令人捉摸不透的不满和愤怒指向的是自己的丈夫。家庭治疗的实证研究表明,在父母发生冲突时,孩子们行使着冲突转移机制的功能。所以,虽然在前两次的访谈中母亲没有提到这些情绪,两个女儿却真实地替母亲在承担和表达。对母亲情绪状态极其敏感的亭亭更是以各种问题行为,转移着父母的注意力,以此降低父母间冲突的压力。

这些既验证了我之前的假想,也提示着,单纯地提供沟通行为训练和学习方法辅导,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家庭的需要。所以第三次访谈结束之后,我决定直接约谈亭亭的父母。

(四)阻抗之后的突破

邀约两次,亭亭的父母均爽约。这可能是咨询进入到重要阶段、来访者出现了阻抗的缘故,于是我继续等待。

五月下旬的某天,亭亭的父母来到了咨询室。和母女同来时一样,亭亭母亲仍然抢着发言;相比之下,亭亭父亲言语不多,也显得更年轻。亭亭父亲表示,与妻子在生活中的确多有冲突,不过通常的应对方式是“不理,让她唠叨”,所以也吵不起来。他没有意识到,不回应也是一种传递敌意的对抗方式,长期如此,妻子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负面情绪。

接下来的咨询可分为四个层次。

1.理顺脉络,帮助母亲觉察自己的负面情绪来源

父母二人的初衷还是“解决亭亭的问题”,于是我向他们呈现了亭亭在咨询中的一些作业,两人很受触动。母亲说:“亭亭很老实,小的(女儿)比较狡猾。她就是不上进,和她爸爸一样。”

我问亭母:“我留意到了一个词‘不上进’,你把它同时用在了老公和女儿的身上。”

亭母叹了一口气说:“其实不是亭亭的问题,是她爸爸。”

于是亭母讲述了亭亭父亲从一贫如洗到勤奋刻苦,直至改善家境的过程。她解释,这些都多亏她催促,因为丈夫本身“一点儿也不上进”。

“听上去,亭亭妈妈觉得多亏她催促,你才变得上进。那你自己的看法呢?”我问亭父。

“当然不是啊,她催得我有些烦。人都是靠自律的。”丈夫完全不领情。

亭亭妈妈再次强调,多亏她催促,否则丈夫如何不上进。

当我用“听上去‘不上进’是一个特别不能被容忍的缺点”回应她时,几乎没有停顿地,她又开始讲述自己19岁嫁入婆家以后的种种不幸经历。尽管过得不好,但她在亲生父母面前都未提及过……这些事件带来强烈的情感冲击,令她现场痛哭失声:“那些日子就像一根根刺扎在心里,我好委屈,好恨哪!我这样替他争气,而他竟然还这样不上进!”

我一边倾听一边共情:“你觉得努力上进、过好日子,就是理解你这些年来所受的委屈。可他总是不理解你。”

“是啊,他根本就不理解我,我经常想起这些事情,就不知道该跟谁去说,该跟谁去哭,心情真的是很不好。”

我问,拿刀面质女儿,是否与这种愤怒、抑郁的心境背景有关。她坦诚这几年的确是越来越焦虑,“我打女儿,一次比一次下手重。再这样下去,有一天亭亭会死在我手里!”说到这里她又开始流泪,“其实不是亭亭的问题,真正有问题的是我。”

至此,亭亭母亲开始觉察到,因为融入新家庭的种种困难,她积压了大量对丈夫的不满和愤怒,这些不满和愤怒被泛化到了女儿亭亭的身上,只因她和父亲一样“不上进”。

2.示范行为,教授父亲积极回应的技巧,修复家庭对成员的心理保护功能

亭母心里有大量情绪的积压,不愿意和父母说,丈夫又无动于衷,那么她惟一的发泄途径可能就是自己的孩子。我鼓励亭父作为第三个支点更多地参与母女间的互动,至少可以为母亲提供情感支持。

亭父看到妻子强烈的情绪反应,很是惊讶和愧疚,表示愿意“以后对她更好”,但是在回答“下次妻子若在你面前唠叨这些事情,你会怎么做”的问题时,他说:“有时候看到她在那里唠叨,我觉得很无助,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怎么办,然后就不作反应了。”

于是,我为亭父作了一个共情示范,让他跟随着一句一句地说给妻子听。亭父看着亭母,然后跟随我的句子:“这么多年来,你在我们家受了很多委屈……许多时候你都觉得很无助,很绝望,不知道该怎么办,你很希望我能帮你说两句……”这个丈夫才说了几句,本来强势的妻子一下子就捂住了脸呜呜哭泣起来,很久以后才抬起头来说:“要是你早这么说,我心里就感觉好多了。”亭父不善言辞,说了几句就说不下去了,然后想表决心。我提示他,妻子不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她更渴望的是被丈夫认同和理解。

家庭治疗大师米纽庆认为,家庭的对内功能是对成员进行心理保护和情感支持。很显然,前几年丈夫的相对缺席使得家庭的这一功能受损,所以问题转而呈现为母亲和女儿的相互冲突。因此,辅导有必要让亭父重回其位,行使支持妻子情感需要的职责,促发成员间良性互动,形成健康稳固的关系三角。

3.深入探讨,增强家庭在迁移文化中的心理弹性

在前期的咨询中,亭母说时常考虑到底要不要回老家生活,与丈夫在外漂泊了十年,她不喜欢这种没有根的感觉,可是回去以后也不知道该干什么;也多次忧心忡忡地表示:“像我们这种在上海打工的外地人不上进,不知道以后的出路在哪里。”想到这些问题,她晚上就睡不着觉,很容易发火,可是每次发火过后,“脑袋就疼得不得了”。对于生活环境的担忧,既是她的另一个情绪困扰来源,也对家庭其他成员构成了消极暗示。于是,我鼓励夫妻双方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亭母说,因为在外地漂泊总是很没有安全感,所以就希望老公、女儿“听话”一些,但他们总是不让自己如愿。

亭父说:“我不喜欢你一直要我‘听话’,感觉像在‘控制’我。”

我挑战亭母:“前几年是老公不可控制、让你担忧,现在是大女儿不可控制、让你担忧,再过几年,是不是又要开始担忧小女儿?”

她笑了:“真正心理有问题的人其实是我。”然后说,“还是要想开点才行。”

亭父说:“在外漂泊,我也没安全感,但现在不是已经有了一家四口吗?”

“你以前从没这么说过。”亭母嗔怪丈夫,但已经是带着笑意。

系统家庭治疗的观点认为,环境也是心灵经验的组成部分,家庭是心灵最重要的外部资源。对于外来入沪务工家庭来说,当生存环境被迫变迁时,只有加强家庭的稳定性才是增强全体成员心理弹性的有益选择。

4.家庭作业,巩固辅导时习得的技巧

我布置了两项家庭作业给亭亭的父母,一项是每天留出半个小时夫妻单独共处,另一项是每当妻子打骂女儿时,父亲就主动过来承担,以此保证他在家庭互动中的充分参与,巩固辅导时习得的各项技巧。亭父表现出了很强的执行意愿。

三、辅导效果

这次辅导结束现场,亭亭的父母就表达了他们对于辅导的满意:“学心理学的就是不一样,一句话就直接说到我们心里去了。”隔了几天,他们送来许多水果到我单位的门岗,以示感谢。

本来还想就亲子沟通技巧和学习方法指导等内容再做几次会面,因为亭亭的问题毕竟是他们求助的初衷,但他们没有再来求询。而且令人喜出望外的是,两个月后我在商场碰到亭亭的父母时,他们竟然表示,亭亭“比以前要懂事了,期末成绩有进步,有两门八十几分,她自己也挺高兴的”,亭亭母亲也“很久没有打她了”。他们把这些变化归功于心理辅导,而我认为这些只不过是家庭系统原有功能的自然果实而已。

四、辅导反思

亭亭个案最初看起来像一个行为问题,实际上却是一个家庭关系的问题。咨询师通过面询和沙盘等方法技巧,充分搜集信息,修通了表象到核心之间的关系。当母亲意识到女儿的问题不过是在替她表达内心情绪困扰时,亲子冲突就得到了终结;当丈夫重回其位、积极回应妻子的情感需求时,缺损的家庭功能就得到了修复,良性的家庭成员互动开始启动。这个个案之所以进展快速,得益于亭亭家庭成员之间原有的良好情感基础,这是家庭系统持续发挥功能的内在资源。

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范文12

[关键词]小学生 学生成长导师制 心理辅导

一、前言

由于生理成熟期的提前,小学高年级已成为学生向青春期的“过度时期”,他们生理上的迅速“成长”极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间、心理诸因素之间的平衡。这时期,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也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可惜对于这种悄悄来到的变化,学生自身没有思想准备,我们的一些家长、老师也往往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没有主动及时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帮助他们渡过“过渡时期”、“危险年龄”,致使这时期成为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因此,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更要庄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学生成长导师制”就是基于此而产生的新的教育模式。“学生成长导师制”在于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发展,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质量与个性、个性化学习需要。它体现了两大特色:一是从“导学”走向“导育”,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真正变成“人生成长导师”;二是从“导师制”走向“导生制”,教师的指导最终是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需要,转化为学生的人生规划意识和能力。通过“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的潜力,真正做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能有效地预防和矫冶学生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促成学生生活上自理、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省、心态上自控、情感上自悦,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二、个案基本情况及问题原因分析

五年级的男生小韬,父亲是某物业公司经理,母亲是幼儿园园长。小韬从小任性刁蛮,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鬼点子多,个儿不高,却常常捉弄人,惹人嫌。课堂上不遵守纪律,随意下位,乱插话,常常影响同学听课。稍有不顺,就会跟老师闹情绪,恨老师,有时会捉弄老师。

学校实行导师制,我成了小韬的导师。为了做好小韬的辅导工作,我们走访了家长、幼儿园及以往教过他的老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

其一,由于其母亲是幼儿园的园长,幼儿园的老师碍于面子,给予他更多的“特殊待遇”,不敢对他进行严格管理和教育。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欺负同学也不会受到批评。

其二,该孩子的母亲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并对他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旦他到了学校出现了问题,母亲想管时,或许管的方式不科学,他嫌母亲烦,太啰嗦,因而母亲对他的教育根本不起作用,还常常与母亲闹不愉快。

其三,在学校,某些老师不能正视调皮的学生,常把他的特点当缺点。如:在课堂上,当他嘴里喊:“老师,我来!我来!”小手举起,跃跃欲试时,有的老师便训斥道:“你喊什么喊,狗嘴吐不出象牙。你给我坐好!”有的还这样讽刺:“亏你还是幼儿园园长的儿子,这么吵的,你妈怎么教你的。”这就严重地挫伤了孩子的自尊,让他觉得没有面子,因而就会在课堂上捣乱。

三、辅导策略和措施

经过分析,找到小韬问题产生的原因所在后,我们在心理辅导中采取以下辅导策略和措施。

1、从心理学的角度正确对待学生

对有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惑的学生在课堂上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不断,破坏课堂纪律等现象,不宜采用批评、训斥甚至是体罚等方式处理。因为惩罚是不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的,甚至会加剧学生的心理问题。这要求导师有极大的爱心、耐心和觉察学生心理与行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在教育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号入座现象,避免对学生发展及其心理问题的矫冶产生消极影响。另外,在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是倾听学生的倾诉,同时,为了消除学生的顾虑,要保护学生的隐私。转贴于

2、从“导其心”入手,进行导其言、其行

①以诚心赢得他的信任。为了获得他的信任,我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心平气和地以朋友的身份与其交谈,开始几次他对我爱理不理。随着交谈次数的增多,他与老师的距离开始拉近,开始愿意和老师说说心里话,在课堂上的自我控制力也有所增强。

②以爱心抚慰他的心灵。青春期的学生面临着由生理变化带来的心灵的迷茫,导师应该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个适应他的身心健康发展的平等、和谐、友爱的氛围。为此,我时刻关注他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动态。在学习上,让他当语文科小组长以督促他主动学习。同时,在课堂上让他多发言。在班队活动中,让他发挥“点子多”的优势,为班级活动出谋献策,让他尽情表现,以增强他的自信心。

③善于抓住他的闪光点。在一次运动会的接力赛中,对手故意碰撞,把班上的队员撞伤,他主动上前跟对方讲理,并帮助受伤的同学。我抓住这个契机,与他促膝谈心,使他更关心班级,为班级做事,改变以往不劳动,“游手好闲”的公子样。

3、营造和谐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关系,创设愉快安定的学习生活环境

我注意及时与家长互通信息,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且利用教师家访、小学生素质发展报告书、教师家长联系簿等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家长、教师和谐的关系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的心理环境,帮助学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评价,树立学习生活的自信心、进取心。

4、公平对待每个学生

教师不能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夹层”中的学生漠不关心,对所谓的“问题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要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护关心学生。

四、辅导效果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