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渔业现代化

渔业现代化

时间:2023-09-21 17:56:19

渔业现代化

渔业现代化范文1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全局工作中具有重中之重的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党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是推进“三化同步”的紧迫任务,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我市是渔业大市,渔业总产量已连续10多年居全省首位,现代高效渔业规模全省第一,渔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农民增收的骨干项目。“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也是推进我市现代渔业跨域发展的重要时期,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意义重大。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的重要性,紧紧围绕目标任务,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发展质量,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村繁荣和渔区和谐稳定,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作出贡献。

二、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生态、高效、品牌”三个理念,突出“质量、安全、效益”三个重点,确立“合作、开拓、创新”三个方向,按照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生产方式产业化、生产手段信息化、从业人员知识化和渔业发展可持续化的“六化”标准,加快推进渔业现代化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的要求,依据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定量测算结果,结合我市渔业发展实际,我市要在2017年底前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具体实现目标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2015年全市渔业增加值达到135亿元,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达20%,高标准鱼池比重60%,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0%,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7%,渔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73%,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70%,农民人均渔业纯收入810元。渔业产出效益、科技进步、产业经营、设施装备、生态环境和支持保障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渔业现代化体系,有条件的县(市)率先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第二阶段,到2017年全市渔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5%,高标准鱼池比重67%,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86%,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渔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1%,农民人均渔业纯收入1000元,全市基本实现渔业现代化。

三、实施渔业现代化工程的主要内容

(一)加快推进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建设。

在高效设施渔业建设上,继续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广高效健康养殖模式,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在巩固提高异育银鲫、中华绒螯蟹、南美白对虾等三大主导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条斑紫菜和克氏原螯虾产业,加快发展斑点叉尾鮰、黄颡鱼、鳗鱼、滩涂贝类等名特优养殖品种,使其迅速形成规模和特色,提升渔业的集约化水平和产出效益。到2017年,全市要培植2-3个产值过50亿元的主导产业和4-5个产值过10亿元的主导产业,建成高效渔业面积200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设施渔业基地50万亩以上,占比达到25%。

在水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积极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园区建设,从发展特色产品入手,逐步建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以基地带市场,市场带养殖户的有机结合。组织实施集团战略,引导龙头企业集聚发展,创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养殖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组建行业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产品主导型等大型企业集团。在现有基础上,全市要培植10家省级龙头企业和2-3家部级龙头企业,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要超现有基础的2倍。努力扩大加工领域,激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加工企业积极开展鱼、虾、蟹、贝类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加快开发即食食品、休闲食品、保健食品,提升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附加值,着力推动我市水产加工业向科技型、工业化、高端化方向转变。加快推动依托渔港的专业市场、依托生产基地的特色市场和城市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培植1-2个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水产品专业市场;鼓励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力争使我市水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提高到80%以上。

在质量渔业建设上,全面建立养殖日记制度,抓好投入品的督查管理,实行定时定点监测监控,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加快市级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县级检测站和水产品批发市场与大型农贸市场速测点三级质检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养殖、加工、运输、销售各个环节质量监控。加快推进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和“三品”建设,到2017年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规模加工企业中全面推行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ISO14000系列管理标准和HACCP管理模式,尽快与国际接轨。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加大创牌争优力度,使水产品品牌化,品牌产品超市化,超市产品绿色化,努力提高我市水产品的知名度、覆盖面和竞争力。

在休闲渔业建设上,充分利用我市西部荡滩和滩涂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选择靠近大、中城镇,交通方便的池塘,或在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荡滩、河汊、港口、滩涂和沙洲上,建设、沿通榆河、沿湖荡三条以传播渔文化为主的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休闲观光线。在发展形式上,打破单一产品、单一格局,发展集观赏、垂钓、观光、饮食、娱乐于一体的高层次休闲渔业。

(二)突出推动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建立现代渔业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我市今后一段时期的切实需要,实施重点科技创新计划,围绕养殖容量与水产增养殖、设施化渔业与集约化渔业等重点领域开展自主创新;围绕小龙虾生态养殖与加工、黄颡鱼育苗与养殖、河蟹生态育苗与养殖、滩涂贝类增养殖等我市的优势水产品进行技术集成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加工企业与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联合,在贝类、蟹类深加工和水产即食食品、保健食品、功能食品及生物医药上协作攻关;加强科技合作,积极开展生物防病、环保型饲料、安全渔药、循环水养殖、海洋牧场、浅海养殖、节能减排等技术研发和先进技术成果消化、吸收再创新。到2017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要达到70%以上。

2.构建现代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强化与名牌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重点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科技成果与生产衔接搭建平台。支持省级科研单位在我市建立海洋与渔业科研基地,加快推进海洋与渔业研发中心、渔业科技示范区、渔业科技大联盟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再新建2个研发中心,15个新型现代渔业科技示范区,30个科技成转化平台,增强渔业科技创新能力。

3.提升先进渔业技术应用水平。积极实施现代良种覆盖工程,建设完善省、市、县级良种场、规模苗种场,配套提高苗种生产基地规模,保证养殖业对优良苗种的需要,实现主导养殖品种纯良化。大力实施“三新”推广工程,通过实施渔业科技入户工程、送科技下乡活动等,推动技术人员与养殖户直接对接,加快集约化养殖技术、立体套(混、轮)养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先进技术推广应用。加速推进成果转化,引导科技成果持有单位,通过创办企业,自行转化科技成果;扶持科研部门带课题进入企业,解决企业的生产技术关键,直接转化成果;鼓励科技人员带成果、带技术下乡创业,实施成果转化。每年推广应用先进科技成果1-2项,推广渔业实用技术5-10项。

4.加快现代渔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加大现代渔业人才培训力度,2017年前,培训现代渔业技术推广人员1000人,培训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村经纪人等专门人才1万人,持证现代职业渔民达到6万人,提高专业素质,壮大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基层渔业骨干人才进院校培训深造,提高创新能力和推广水平;鼓励技术推广机构、大专院校毕业生、水产专家等,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创新创业,提高技术水平。

(三)切实加强渔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

1.加快鱼池改造步伐。组织实施百万亩标准化鱼池改造工程,加快鱼池浅水改深水、土坡改硬坡、分散改连片的标准化改造步伐。加强养殖集中区域中小河流的治理,开展连片养殖区域主进排水干渠疏浚整治,配套完善中、小型进水泵站及养殖用各类闸、涵、洞等,建立养殖区基础设施养护管理的长态机制。到2017年,全市新、改建高标准鱼池120万亩,高标准鱼池面积要达到养殖总面积的2/3以上。

2.提高渔业装备水平。全面推广“双机一饵”等鱼池配套,完善提高养殖区域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推进设施渔业建设,大力推广养殖用水循环利用、微孔增氧等先进设备,提高健康养殖水平;积极推广钢架大棚、日光温室、智能化管理等现代渔业设施,开展多茬养殖。加快现代规模渔业基地建设,配套建设进排水、环境控制、饵料投喂、疫病防治等机械化自动化设施设备,提高生产能力。加快建设鲜活水产品运输冷链,促进水产品流通销售。到2017年全市渔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以上。

3.加快五大渔港建设。继续配套完善好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加快建设东台弶港、大丰斗龙港、响水和翻身河港等4个一级渔港,完成码头工程、核心区开发工程,完善配套设施。到2017年,力争在我市建成5个部级渔港,同时依托港口建设,加快加工集中区和聚散结合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通过以渔兴港、港城联动战略,建成五个特色渔港城镇。

(四)积极推动渔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1.建立健全渔技推广服务体系。配套完善10个市、县级水产技术推广站,加快知识更新,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履行技术推广、病害防治、防疫检疫和水产品质量检测监管职能;重点建设30-40个区域性乡镇渔业技术指导站,加强人员培训,配备必要设施,改善工作条件,增强基层渔经服务;培育、扶持技术咨询、信息服务、苗种供应、水产品销售等服务实体和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市、县、乡、点四级推广服务体系。

2.大力发展渔民专业合作组织。以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增加渔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采取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示范推广等措施,积极引导渔农民组建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同时,积极推广优秀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模式,加强对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分类指导、监督管理,有效提高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化水平、行业自律能力和竞争优势。到2017年,发展各类渔业合作经济组织300个,渔民参加合作组织人数达到渔民总人数的80%以上。

3.逐步扩大社会化服务范围。积极推行以苗种、饲料等生产供应和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促进形成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共同参与渔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利益共同体,大力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力争使我市渔业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60万亩以上,占比达到80%;加大鱼虾病害测报网络、渔业环境监测站点的布设,加快发展渔业服务热线、手机信息平台,及时为渔农民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加大海洋环境、渔业环境监测站点的布设和监测力度,做好对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工作,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渔业现代工程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切实抓住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把发展渔业作为农村经济支柱产业来抓,重视渔业生产,在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优先照顾;对于渔业现代化的整体目标、发展方向和具体部署,务必做好规划,逐步加以实施;对于试点项目,要细化分解,组织实施,定期检查,分阶段验收;在政策引导上,由偏重扶持传统产业向扶持发展新兴产业转变,由偏重产业发展指导向依法强化管理转变,充分利用我市现有的渔业资源,出台发展渔业生产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水域养殖开发,发展渔业生产。

渔业现代化范文2

关键词现代渔业;基本特征;发展途径;保障措施;湖北省

AbstractModern fishery consists of modern production element,modern technology,modern equipment,modern management and modern fisherman,whose core is raising labor productivity,resource utilization rate,aquatic commodity and environment level. The meaning of the modern fishing industry was expounded,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dern fishing industry and its evaluation index were introduced,and the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and safeguard measures were present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isheries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modern fishery;basic feature;path of development;safeguards;Hubei Province

渔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性产业,它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和食品安全大计,在世界或国内经济成分中,渔业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2]。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渔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09年,国内渔业生产总量突破5 000万t,已经连续21年居世界第1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达到37kg,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倍。我国的养殖产量占到全部水产总量的70%,这个产量也占到了世界养殖总量的70%。湖北是渔业大省,2009年渔业生产总量达到360万t,已经连续15年保持全国淡水渔业第1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约 48kg,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倍。总体来看,中国渔业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湖北渔业处于国内淡水渔业的优势地位。网

1现代渔业的涵义

现代渔业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集合渔业领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经济学概念。是由现代水产资料、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管理、现代渔民(工)等要素构成,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水产商品率和生态环境水平为核心的现代产业。现代渔业的基本内涵是: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指导, 以保障水产品供给、增加渔民收入、提供劳动力就业、维护生态环境等为主要目标,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为支撑,运用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手段,促进渔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整体发展。提高渔业集约化、机电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水体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渔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现代渔业与传统渔业相比,更加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现代生产要素的集约式管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和多种功能的综合开发。

2现代渔业的基本特征及其评价指标

现代渔业指的是渔业的现代化进程,是从变化、转化、进化的趋势来探索渔业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假如把渔业的发展按历史来划分,可以分为:原始渔业—传统渔业—现代渔业,我国渔业处在现代渔业的起始阶段;如按成长年代来划分,可以分为:幼年—青年—壮年—老年,我国渔业处在成长的壮年阶段。从湖北省渔业行业发展的过程来看,现阶段整个行业正处于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变之中,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要素集约型转变[3]。尽管现代渔业的理论还在探索之中,但是现代渔业的实践却突飞猛进。现代渔业的发展规律正在为人们所掌握,其主要特征已经或正在显现出来。下面将从宏观的层面分析现代渔业的主要特征和评价指标。

2.1规模化渔业

规模化指的层次的多级化与结构的多样化,是容量的积累过程,指渔业内在的模式、模型以及总量的成长变化。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结构和层次的组织,缺乏结构和层次的组合,就缺少内生的动力和活力,也就没有发展可言。规模化是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特征。目前,湖北省渔业的整体养殖规模已经够大,但结构性模式、模型优势不明显,特别是基本结构单位经营规模较小与现代渔业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矛盾十分突出。规模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从业人口、从业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总投入、总产量、总产值;总水面、总养殖水面等。可以从养殖、加工、流通与市场等系统进行细分。

2.2区域化渔业

区域化指的是整体中经济类型的板块型划分。现代渔业的区域化属性是由江河流域和资源禀赋决定的,也是市场经济的商品交换属性决定的,历史形成的行政区划也是现代渔业区域化的基本依据。以市、县为框架的区域化特色渔业是湖北省现在和将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区域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支柱产品产量、产值;商品生产率;市场占有率等,也要评价局部渔业经济的总量指标。

2.3集约化渔业

集约化指的是生产和流通中各个要素的整合程度。集约化不是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全部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融合。现代渔业的集约化主要依靠现代科技和先进管理。集约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良种覆盖率;劳动生产率;科技贡献率等。

2.4专业化渔业

专业化指的是市场经济中生产链条的技术性分工程度,是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组织化过程,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湖北省渔业的专业化分工和组织化程度不高,个体经营突出,混业现象明显。企业或合作社的集团经营模式是将来渔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专业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企业和合作社数量、规模(亿尾/万t/亿元)以上养殖产量、产值;水产品加工能力、产量、产值;内、外贸易水平等。

2.5品牌化渔业

品牌化是指产品的价值集成过程和社会认知程度。品牌是产品的内在质量、消费价值和社会影响力的总和,是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标志。湖北省的渔业品牌建设还处在“三品一标”的中间阶段,登记的部级农产品品牌只有1个,知名度很小。品牌化渔业的评价指标是:品牌产品个数、产量、产值、市场占有率等。可以从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知名商业品牌和国家、省区等层次进行细分。

2.6机电化渔业

机电化是指机械、电器等装备替代手工操作的程度。我国社会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之中,渔业装备机电化可以化解农民向城镇转移带来的劳动力竞争矛盾,同时又能够提高渔业劳动生产率。手工操作—机电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渔业进步的必然路径。评价机电化渔业的指标是:三机(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装配率;单位面积动力数;劳动生产率等。

2.7信息化渔业

信息化是指智能工具、智能操作与控制、信息服务的应用程度。信息化应当是现代渔业的最高级形态。随着我国社会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渔业的智能化决策、智能化控制、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流通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等将得以实现。评价信息化渔业的指标是:智能化装备(电脑、控制器、处理器等)装配率;互联网用户覆盖率;政务、商务、综合服务网站的数量及网络化水平。

2.8生态化渔业

生态化是指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生物与人类等相互关系的变化状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发展是生态渔业的主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的追求目标。评价生态化渔业的指标是:水生经济动植物种数;水质类型;无公害养殖面积、产量;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等。

3现代渔业的发展途径

“十一五”中后期,国家相继批准和启动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2个规划;湖北省开展了“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示范区”行动。这些重大规划和行动从时间和进程的安排上重叠于“十二五”规划,从内容和战略上包含了湖北省现代渔业建设的主要任务和路径。

3.1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十二五”时期,按照稳步发展养殖业、加快发展加工业、突出发展流通业的战略思路,深入开展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是稳步发展养殖业。完成从数量型渔业到质量效益型渔业的根本转变,“十二五”期间,达到养殖产量保持4%~5%的年均增长速度,养殖产值达到10%~12%的年均增长速度。在养殖结构调整上,既要特别重视名特新品种在渔业价值提升中的作用,又要重新审视大宗淡水鱼类在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与地位。二是加快发展加工业。大力加强湖北省的水产加工业建设,提升加工能力和加工水平。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加工能力达到160万t,实现转化加工水产品40%的目标。要支持水产加工龙头企业的战略扩张,适当引导战略重组,到“十二五”期末,达到5家加工企业进入全省“四个一批”的行列[4]。三是突出发展流通业。重点发展水产品流通业,依靠以武汉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湖北省水产品向省外输出和出口。达到输出水产品占生产量30%左右的目标。

3.2加快渔业增长方式转变

“十二五”时期,按照从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支撑型、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小农经济型向集约化经营型转变的整体思路,加快湖北省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重点开展池塘生态改造行动、江河湖库增殖放流行动、水产亲本升级换代与良种推广行动、标准饲料规范化使用行动、疾病灾害预防控制行动等生态健康安全养殖行动。同时,探索和推进水产品精深加工、投入品便捷服务运转、鲜活水产品快速流通等行动。到“十二五”期末,使湖北省渔业形成持续有效的内生增长动力。基本完成产供销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的现代渔业产业化格局,达到降低生产和营运成本,提高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3加快推进渔业科技进步

“十二五”时期,按照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渔业科技服务的总体思路推进渔业科技进步。一是建立和完善渔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中心、涵盖产业链环节、产学研结合、政府参与的渔业科技创新联盟。统一组织建设渔业科技研发中心(含展示中心)—试验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户等完整的产业技术体系[5]。主要开展以大宗淡水鱼类与名特新品种为对象的产品创新开发,重点是实用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二是推进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改进和完善水产推广体系与推广机制,加速成熟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以上。三是加强和改善渔业科技服务。继续推进科技入户工程;探索和改进科技特派员与科技创业行动;加强科技110、信息网络、科技培训等工作。促进渔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到“十二五” 期末,使湖北省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

3.4加强渔业区域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湖北省渔业将在“优势水产品板块”、“一县一品”、“一鱼一产业”等建设的基础上,依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的要求,重点加强长江渔业经济带中武汉城市圈渔业、鄂西生态渔业等区域化渔业建设;同时开展重点水产大县的区域化渔业建设,兼顾山岗、丘陵地带特色渔业建设。努力形成湖北省“一带两圈,辐射水产大县”的区域化渔业大格局,努力打造以生态渔业、有机渔业为主体,特色渔业与优势渔业互为补充的现代渔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大板块。

3.5开展生态渔业建设

“十二五”时期,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清洁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强湖北省渔业的池塘改造和生态修复,加强大江大河放流增殖,适当控制大湖大库的养殖强度。在池塘改造和生态修复的基础上,推行按照水体承载力安排生产的制度,适当推进池塘养殖尾水的净化处理与循环利用。坚定开展大江大河的禁渔区、禁渔期行动,适当扩大江河支流与大湖大库的“两禁”试验和江湖连通工程,大力开展引进、移植、放流等活动。

3.6提高渔业组织化水平

渔业组织具有提高渔民地位、保护渔民利益、获取市场信息、节约生产成本、增加渔民收入、整和渔业资源、提升产品竞争力、促进渔业产业化、加速渔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渔民素质等作用。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渔民开展养殖水面使用权的流转改革,或者按照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渔业生产合作社或企业;支持科技人员创建加工和投入品流通企业;培植购销大户牵头组建多种类型的合作社或企业;加强科技、信息等服务体系的建设。到“十二五”期末,使进入合作社或企业等组织的渔民占到渔业从业人员的80%以上。

3.7推进渔业机电化、信息化建设

渔业的现代化离不开机电化和信息化。机电化、信息化是渔业向工业化转变的必然途径,是打破城市与乡村二元结构的必要手段,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紧迫要求。“十二五”时期,要加快渔区的电网改造和建设,加快电动机械的推广和应用,重点推进抽水机、增氧机、投饵机的装配和使用,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清淤机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智能化装备的应用。大力推进渔业的信息化网络建设,构建多种层次的政务、商务、综合服务信息网络体系,提高互联网上渔业用户的普及率。跟随国家推进“物联网”的信息化进程,开展渔业领域遥感、遥测、遥控等为基础内容的远程智能化经营管理试点与示范。

3.8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保障水产品充足、优质、高效、安全供应是现代渔业的根本目标。构建和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仍然是“十二五”期间现代渔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大力加强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的建设,推广和提升良好渔业操作管理水平;大力加强“三品一标”的认定和认证工作,同时加强复查和保持工作,提高覆盖水平;加强渔业标准化的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大力加强水产品环境与质量的监测检测工作,实现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管理。重点开展“三品一标”的创建行动、优质名牌产品的创新行动、省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测中心的建设行动、县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的建设行动和水产品市场监管行动。 4保障措施

4.1加强对现代渔业建设的资本投入

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的转型,必须依靠高强度的资本投入。建立和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引导和激励社会多元化投入的体制机制,是现代渔业快速发展的根本保障。财政支持投入的主要方向是:加强对池塘生态改造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水产良种选育和良种推广的投入;加强对水产科研项目及其试验示范基地建设的投入;加强对生态健康养殖以及标准化示范建设的投入;加强对江河湖泊渔业资源增殖和保护行动的投入;加强对渔业环境与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及其监测检测工作的投入。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打造投融资平台,鼓励商业性银行、社会资本、外资、集体和个人投资现代渔业。

4.2建立健全支撑现代渔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是加强渔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关键技术和集成技术的突破来引领和支撑现代渔业的发展。逐步完善渔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加大科技进村入户、科技培训等工作力度。二是加强现代渔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扩充信息服务网络的建设,包括政务、商务、科技服务、综合信息服务等平台及其网络的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水生动物病害防控网络体系的建设,提高病害防控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理能力;加强渔业环境和产品质量的监测检测体系建设,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和循环渔业的发展;加强渔业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高执法能力,提升安全、和谐渔业水平[6]。

4.3制定和落实强农、惠渔政策

渔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农产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针对湖北省渔业转型的特点,制定和落实各项强渔、惠渔政策。重点是促进渔业科技进步支撑政策、促进水面经营权流转政策、促进渔业经营主体合作政策、促进生产资料和产品流通政策、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装备政策及促进渔业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政策等。

4.4加强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能力建设

现代渔业的本质是市场化经营、社会化生产,但更加强调政府与职能部门的调控和管理服务。各级政府管理和服务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现代渔业的新特点、新规律以及发展趋势,提升政策制定水平,提高决策和执政能力;从大社会、大市场、全方位的角度做好生产与消费、产品与流通、产业与市场、投资与积累等的安排和部署;加强重大项目设计、规划、审定、实施、验收等环节的组织、协调、监督等管理;不断总结发展过程中的新特点、新模式、新技术、新经验,全面推进现代渔业向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可持续方向发展。

5参考文献

[1] 曹俊杰,王学真.东亚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与政策调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2] 崔利锋.新时期渔业资源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中国渔业经济,2006(1):36-38.

[3] 赵珍. 现代渔业的内涵及发展战略研究[J].渔业经济研究,2009(5):3-6,34.

[4] 杨云彦,秦尊文.建设武汉城市经济圈促进中部地区早日崛起[J].中国城市经济,2004(9):28-31.

渔业现代化范文3

传统国家除介入盐业等特定涉海行业外,没有能力全面介入海洋社会治理,往往采取“无为而治”。海洋渔业资源均衡方面,在国家权力不能有力地管理时,涉海人群形成了“自治”,借助习俗维持海洋渔业资源的均衡。海洋渔业资源的捕捞业是一个季节作业鲜明的行业。海洋捕捞渔民严格遵守“春捞秋捕,夏养冬斗”的作业方法。不仅捕捞作业的渔民遵守着习俗,而且近海“赶海”或潜海作业的渔民也有类似习俗。如采集海珍品的潜水作业,渔民是不准拣拾小海参的。即使潜水渔民疏忽,把小海参拣到船上,负责制参的渔民还是会把它随手扔还海里。即使已经刨开参肚,也要扔回去。对于其他海物,如小栉孔扇贝,即使拣上来,渔行也不计产量。

涉海人群形成的均衡渔业资源的习俗,进而被神圣化,转化为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心灵世界的规则。“谢洋”即是这种习俗神圣化的结果之一。渔民谢洋,是沿海渔民崇拜和信仰海龙王及海上诸神的一种祭祀方式,其参与性之广、影响之大、延续历史之长,是我国涉海人群海洋文化积淀的一种呈现。

二、整合:现代国家的海洋社会渗透

现代国家在西欧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国家向基层社会的侵入过程。分散的、多中心的、割据性的权威体系,逐渐转变为一个以现代民族国家为中心的结构。个人从传统的家庭、家族、地域或宗教认同的阴影下独立出来,成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国家”从众多的社会控制制度中脱颖而出,成为社会的权力中心。

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始于晚清。就晚清和民国而言,现代国家通过“经纪体制”以正规化、科层化方式向基层社会渗透,却意外导致保护型经纪的退出和赢利型经纪的掠夺,危及了现代国家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这一问题直到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胜利才被克服。

渔业体制是中国现代国家向海洋社会渗透的主要途径之一。建国前,渔业经济体制以分散的一家一户个体经营为主。沿江沿海农村还有一些渔农兼业的农户,从事讨小海和渔业养殖。建国初期,沿海渔业互助合作就有了较大力度的推行,在沿海渔区成立了季节性互助组或常年性互助组。在初级社期间,渔民的船网工具作价入社归集体所有,有较完整的生产组织、生产计划和管理制度。直至其后的渔业高级社以及在体制下渔业生产大队,劳力、物资、渔产、财务由生产大队管理,收益统一分配,逐步建立计划管理、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劳动管理和收益分配等规章制度。

现代国家同时介入到流通领域,在沿海渔区取消或接管了旧式鱼行、兴建了一批新型的水产交易市场,扩大产销范围,相继创建了国营水产商业企业和渔业供销合作社,以“留”、“转”、“包”三种方法改造海洋渔业的加工商、运输商和部分坐商,引导渔业小商小贩进入互助合作组织。

渔业体制的集体化进程和集体制运作,是现代国家建设的一次尝试。通过体制变革,现代国家触及涉海的生产、流通和分配,通过其者建立了与涉海人群直接关联。这一尝试,结束了自晚清以来国家政权建设中的“赢利型经纪”问题,进而渗透到海洋社会,改变了海洋渔业资源均衡的基本方式。

曾维系海洋渔业资源均衡的诸种习俗,在现代国家的基层渗透中,悄然逝去了其发挥功能的合法性基础。谢洋、祭海等海洋渔业习俗被斥为封建迷信活动加以禁绝,失去了均衡渔业资源、约束涉海行为的功能。这些习俗蛰伏在渔村生活和渔民行为中,但海洋渔业的生产活动不得不服务于缓解粮食需求压力和提高人民健康素质国家战略需要。中国渔业管理为缓解短缺状态而追求产量,强调“增船增网、多捞多捕”,尚未过多考虑资源保护问题。渔业经济以“产量论英雄”,重数量轻质量。临海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将提高产量作为工作重点。1978年海产品总量达到536万吨,比1949年的52万吨增长了约10倍,这是世界渔业史上罕见的。当渔业经营体制转化,致富的冲动就会轻易突破尚未恢复的渔业习俗,出现均衡渔业资源的真空阶段。

三、制度化:现代国家海洋渔业资源均衡的治理

渔业经营在80年代中后期引入了市场机制,却造成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公地灾难”。为追求产量和利益最大化,沿海各地扩大捕捞能力,渔场作业由季节性生产转向常年追捕,产卵和越冬鱼群被大量捕捞,造成渔业资源枯竭,危及渔业生产循环。

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临海各级政府和渔业行政主管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对保护渔业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其执行效果并不理想,以至于90年代中后期渔业资源均衡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鉴于沿海渔业资源的“公地灾难”,现代国家尝试以伏季休渔制度强力实施渔业资源保护,规定每年的一定时间、一定水域不得从事捕捞作业。伏季休渔制度,传承了传统的海洋渔业习俗,是其制度化的转换。

现代国家传承了渔业习俗,并通过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全面实施该项制度。为确保伏休制度实施,农业部向沿海各省发出伏季休渔管理的相关通知,要求严格执行伏休制度。伏休制度自上而下经“压力型体制”延伸到海洋社会的基层组织。许多渔区组织加强动员,落实管理责任,建立了渔业、宣传、边防、工商等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伏休工作群体,并抽调人员检查、督促各渔村的伏休工作。海洋与渔业组织,核实渔船数量及作业类型,编印了渔船老大通讯录,从人员上加以控制。伏休期间实行休渔的渔船,必须做到“船进港、网封存、证(捕捞许可证)集中”。

作业海洋区域,渔政部门及其所属的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也加强休渔期间的执法检查,并对所有停港渔船全面检查,监管渔船的供油、供冰及收购、运销、代冻、储藏鱼货等事项,提高休渔质量和效果。

现代国家还通过复兴渔业习俗以求落实伏休制度。山东青岛、浙江岱山、广东湛江等临海县市的地方政府借助国家伏季休渔制度和渔业传统习俗,举办仿古的“谢海”仪式,“千帆归港,休渔养海,落篷挂橹,祭海谢洋”。期间有放养、传统习俗等互动活动,以求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四、 结语

渔业现代化范文4

这次全市海洋与渔业暨“十百千万”工程工作会议是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题是:贯彻市委五届四次五次全会、市两会和全市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研究部署今年和今后几年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任务。刚才,*同志作了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报告,总结了20*年工作,分析了当前面临的形势,部署了2009年具体任务,我都表示同意。会议还通报表彰了去年全市海洋与渔业工作各类先进单位,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代表*区政府、*镇政府、*乡政府作了交流发言,讲得都很好,我很受启发。会上还签订了2009年渔业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希望各县(区)政府和*认真抓好落实。

对于海洋管理工作,今后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抓好国家海洋局《关于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精神的贯彻落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配套措施,提高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水平。具体就不展开了。下面,着重围绕现代渔业发展,讲三点意见。

一、进一步认清现代渔业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渔业对于*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渔业是*的传统产业,也是建国以来很长一个时期的支柱产业;现在来看,依然是重要的优势产业,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是不可替代的民生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出现了两个新的趋势,一是海洋开发全面推进,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旅游等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船舶工业迅速崛起,其经济规模超越渔业,成为全市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二是渔业经济受到作业空间、渔业资源、海洋环境、宏观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进入了产量“零增长”的发展新阶段,渔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在出现两大趋势的同时,在具体工作思路上,我们也经历了从“渔港景”到“港景渔”的变化。当然,这是我们对海洋资源优势的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判断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断向前的必然趋势。但这绝不是我们忽视和放弃渔业工作和渔业发展的理由,更不能说明渔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的下降和作用的弱化。虽然,我们已经告别了单纯依赖渔业资源的“渔兴则兴、渔衰则衰”的历史,但渔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当前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渔业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渔业在全国的独特优势和影响力。

首先,从文化力上看,渔业是*城市对外形象的金字招牌。*是一块福地,大自然赋予了*独特的地理位置,把*造化成了世界著名的“海上鱼仓”。*5000年的渔业史积淀了深厚的渔业文化,孕育了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之一的沈家门渔港,铸就了名副其实的“中国渔都”和“中国海鲜之都”。渔业已经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具有不可估量的无形价值,成为推动*发展进步的文化力量。可以说,*就是这个城市,就是“城因渔名、渔因城兴”,渔业和岛城交互辉映、相得益彰。*渔业的历史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中止,*渔业的美誉必须再继续发扬光大。

其次,从民生观上说,渔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支撑。全市现有渔业人口*万,占总人口的比重仍在20%以上。现有的渔业规模创造了*万个就业岗位,解决了近*万渔民的生产就业问题,目前全市的渔民收入主要来源于渔业,仅捕捞收入占渔民总收入的比例就高达*以上。因此说,渔业仍然是渔民最主要的就业门路,是渔民最可靠的生计产业。渔业还是粮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水产品是“菜蓝子”不可或缺的特色品种,对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动物蛋白供应、改善居民膳食结构、提高群众生活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渔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没有渔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市的稳定,渔业是稳社会、安天下的基础产业。

第三,从经济学上论,渔业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渔业已经从过去一种纯粹的生产方式,逐步演化为一种消费方式、运动方式、休闲方式,甚至文化方式。现在的渔业,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第一产业,它已经逐步衍生出了许多新的产业类型,如休闲渔业、游钓渔业、观赏渔业、美食渔业、渔家乐等,这些衍生出的新兴产业成为了渔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渔业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渔业与全市二、三产业的融合性、关联度也更加凸现,对水产加工和出口贸易、海洋休闲旅游、港口发展、城镇建设、商贸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带动和贡献也更加突出。渔业不仅是一个传统产业门类,而且是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现代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

第四,从生态论上讲,渔业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抓手。对于*城市建设,我们提出了*目标,这都有赖于拥有一个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由于*地处长江入海口的特殊区位,再加上这几年我们自身以及长三角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市海洋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重。渔业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实施增殖放流,建设海上牧场等手段,科学利用和合理养护渔业资源,不仅有利于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提高海洋净化功能,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总之,渔业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可以借用今年中央1号文件的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扩大市内需求,最大潜力在渔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渔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渔民。今年的市“两会”上,一些代表和委员对进一步重视*渔业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代表、委员的呼声,就是群众的心声。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战略的角度、长远的深度重新审视和认识渔业,坚持渔业在*的基础地位不动摇,坚持发展现代渔业的信心不动摇,坚持加强对渔业工作的领导不动摇。

二、进一步把握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渔业工作的主要任务

刚才,*同志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渔业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我想,*渔业发展必须明确一个总的目标,这就是要继续巩固和提升*渔业在全省、全国的领先地位,坚持发挥优势、错位竞争,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推进渔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里,我就事关全局、影响长远的几项重点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全面实施渔业“十百千万”工程

“十百千万”工程,是市委、市政府根据新阶段*渔业发展的新形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渔业工作的总抓手。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就是要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创建十个渔业特色强镇(乡),培育百名渔业发展领头人,打造千艘捕捞示范带头船,建设万亩生态高效养殖示范基地。“十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对于推进我市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对于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和渔区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级各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上来,充分认识实施这项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力量凝聚到工程建设的目标上来,认真组织实施,努力把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为全面推动“十百千万”工程的组织实施,市里将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一是成立渔业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班子,具体负责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和考核评比等工作。市里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办公室挂靠在市海洋与渔业局。各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办事机构。二是建立领导专家联系制度,每个渔业强镇(乡)要有一名市、县(区)领导和渔业部门领导作为直接联系人,每个渔业发展领头人有一名市、县(区)的渔业部门和乡镇干部作为直接联系人,每个养殖示范基地有一名市、县(区)渔业部门的科技专家作为直接联系人。三是加强资金、政策重点扶持,市渔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及各类资源要素要向“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倾斜,并实行“一乡一策”、“一镇一策”。四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从今年起,市里将建立“十百千万”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设立“以奖代补”专项资金,表彰奖励成绩突出的渔业特色强镇(乡)、养殖示范基地、渔业发展领头人、捕捞示范带头船,以及其他作出特殊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希望通过多措并举、上下努力,在本届政府任期结束后,渔业“十百千万”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渔业经济转型升级初显成效,为我市现代渔业持续快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切实抓好渔业三大安全建设

渔业生产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渔业生态安全是渔业工作基本的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任务。渔业生产安全事关渔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千家万户的平安与和谐。水产品质量安全是群众关心、领导关注、进口国关切的重大敏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渔业生态安全是海洋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是我们打造港口宜居城市、海上花园城市的重要基础。对于水产品质量安全,群众有反映、代表委员有建议提案,市里还要专门召开会议强调部署,这里不展开了,就讲一句话,水产品质量安全决不能出问题,哪里出问题追究哪里的责任。今天着重强调渔业生产安全问题。

渔业是高风险产业,是安全事故易发多发领域,是全市安全生产的重点行业。对于渔业安全生产,全市上下一直都是高度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工作成效尤为明显,我市渔业安全主要指标已连续多年控制在省控渔业安全指标内。但是也不可否认,我市的渔业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类渔业安全事故还是时有发生,重特大责任事故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渔业安全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渔业安全生产的警钟要始终长鸣,抓渔业安全生产的弦要始终绷紧,安全生产作为渔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始终长抓不懈。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全市上下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精神(〔20*〕113号),各级政府和渔业部门要根据各地渔业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真正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特别要重点围绕“三基”抓好落实。去年,衢山镇接二连三发生渔业生产安全事故,其中有很多的因素,但主要的原因是“三基”工作没有抓到位。一要抓基层,就是要健全基层管理网络。渔业管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困难和问题也主要在基层。今年要大力开展渔业安全生产“基层建设年”活动,全面推广嵊泗黄龙渔业安全生产社会化管理经验,重点在完善乡镇、村级渔业管理机构和强化管理责任下功夫,做到“人员、经费、设备、责任”四到位,争取通过1—2年的努力,建立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运转协调、管理高效的基层渔业安全管理组织和运行体系。二要抓基础,就是要提高渔民船员的整体素质。渔业安全生产关键在渔船“老大”。衢山发生事故多,事实证明对“老大”教育管理不到位,不良的社会氛围又助长了“老大”违规作业的风气。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强渔船“老大”队伍建设,围绕渔船“老大”抓安全,把对渔船“老大”的教育、培训、管理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真正坚持好针对渔船“老大”的面对面安全教育制度。要严格落实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对于触犯刑法,必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与此同时,要研究制定外来劳力培训、使用和管理的相关规定,提高外来劳力技能素质,规范外来劳力用工管理。三是抓基本,就是要完善渔业管理制度体系。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是渔业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必须继续抓紧抓实抓好。比如,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渔船动态报告制度、渔业安全宣传教育制度、渔业政策性保险制度、渔政船巡航护渔制度、渔船自救互救制度等等,这些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制度,我们要始终坚持并不断深化。此外,对于渔业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应急预案、涉外渔船安全管理应急预案等,我们要不断完善,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实战能力。对于渔船签证制度、渔业信息化管理制度等,我们要逐步建立并全面实施。要通过建立健全渔业管理制度体系,切实提升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三)加快推进渔业基础设施建设

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提高渔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现代渔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去年的渔港建设工作会议上,我作过强调,在我们*,渔港是最重要的渔业基础设施,要把加快渔港建设摆在首要的位置,重点加以推进。近年来,我市渔港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渔业防灾减灾、服务渔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繁荣渔区经济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渔港设施薄弱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观,与现代渔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当前一个阶段是渔港建设的重要机遇期,中央和省政府对渔港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前所未有,我们一定要用足用活用好政策,加快渔港建设步伐,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全面完成本届政府任期内渔港建设规划任务,初步建立起与现代渔业发展相适应的渔港保障体系。一是要进一步落实渔港建设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各县(区)政府要把渔港建设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和相关部门,细化任务要求,明确工作进度,实行考核奖惩,确保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工作到位。二是要切实抓好渔港建设要素保障。要优先保障建设资金,重点保障建设用地,科学保障技术力量,确保渔港建设进度。同时要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坚决杜绝出现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生产事故。三是要积极探索渔港建设管理机制创新。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渔港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对一些配套设施项目尝试实行市场化运作,吸纳社会民间资本投入建设,缓解政府财政资金压力。

(四)进一步深化渔业经营体制改革

生产经营体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是渔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渔业现行的生产经营制度是在渔船股份合作基础上的家庭分散经营,是上世纪90年代初对集体渔业经济实施股份合作制改革后的重大成果。经过近20年的发展,渔船股份合作制在有效解决效率问题后,逐步出现了公平的矛盾,主要是大股东侵占小股东权益问题呈普遍化、严重化趋势,若任其发展下去将反过来影响效率问题,从而丧失渔船股份合作的制度优势。家庭分散经营则愈来愈显现出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成为渔业发展、渔民增收的瓶颈制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现代渔业的发展要求。因此,推进渔业经营体制改革创新是摆在我

们面前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任务。我们要在思想上切实加以重视,在政策上强化支持力度,在工作上把握正确方向,努力推动建立适应新阶段渔业发展新要求的新型渔业经营体制。一是要进一步规范完善渔船股份合作制。要深入调查研究,尽快制定出台渔船股份合作规范化意见,强化渔船内部的分配结构、财务支出、民主决策等制度,着力解决效率与公平矛盾,保持并焕发渔船股份合作制的生命力。渔船股份合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是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今年我们一定要有突破,切实予以解决。二是大力支持发展渔业合作经济组织。鼓励以产品或服务为纽带,以相同作业方式为对象或以社区(村社)为单位,联合渔运船只,组建渔业专业合作社。鼓励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或水产贸易市场与专业合作社的紧密联结,形成“水产加工龙头企业或水产贸易市场+专业合作社+渔船”的一体化经营模式。要通过建立专业合作社、构建一体化经营模式,大力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降低生产经营成本,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业和水产加工是渔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托、共荣共衰,但现在分属不同口子管理,要多加强沟通衔接和统筹协调。我个人考虑,也可以在管理体制上作一些探索。三是积极引导培育公司制渔业企业。要根据渔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市场竞争的外部需要,对有条件有愿望的,要引导组建公司制渔业企业,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道路。要加大对公司制渔业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逐步成为我市渔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此外,要加强渔业行业协会建设,支持、鼓励建立各类专业协会,充分发挥协会在产业发展、行业自律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五)不断规范渔业基础管理

加强渔业管理是政府及渔业部门的基本职责。规划是宏观的管理和引领,当前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抓紧调整、完善渔业产业发展规划,根据全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结合实施渔业“十百千万”工程,按照“有保有弃、助强削弱”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集聚要素、整合资源”要求,重新明确渔业发展的重点区域和优势产业,要加强捕捞主体地位,突出海水养殖特色,做大休闲渔业产业,提高海洋渔业综合发展能力。在具体的渔业管理工作中,要抓好三个重点。一是要加强“渔船双控”管理。“渔船双控”是渔业的基本政策,自实施以来,我市一直实行市级统筹调控。实践证明是有效果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县以下没有自,缺乏积极性。为了进一步形成合力,提高双控效果,适应“十百千万”工程建设实际需要,今年起“渔船双控”指标下达到县(区)政府,由县(区)政府直接实施管理,市里负责调剂平衡和监督考核。与此同时,要以换发新版捕捞许可证为契机,探索建立渔船规范管理新制度,如建立渔船即时申报制度,及时掌握渔船变化动态。二是要加强渔业信息化管理。要尽快完成渔业安全监控、渔船防碰撞、渔港实时监控、渔业视频会商、渔业环境预报、海上应急救助系统和渔业信息库的“一库六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渔业规范管理和“平安渔业”建设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三是要加强执法监督管理。要突出资源与环境保护、渔业安全生产、渔场生产秩序、水产品质量安全等重点,坚持日常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坚持执法与服务相统一,强化公开、公平、公正执法,保障渔业健康发展。

三、切实加强领导,把渔业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各级各部门重视渔业、关心渔业、支持渔业,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也是*渔业发展的重要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进一步加强对渔业工作的领导,确保渔业工作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促进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加大对渔业工作的领导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渔业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体现重视程度和工作力度。各县(区)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渔业工作,经常听取渔业工作汇报,定期研究渔业发展问题;分管领导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渔业工作上。重点渔业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专心致志、全力以赴抓渔业工作。各部门各单位要大力支持、积极配合渔业工作,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合力兴渔”的良好氛围。要完善政府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将有关渔业重点工作纳入考核体系,实行渔业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要建立各级领导定点联系渔业制度,经常深入渔区基层调查研究,破解难题,总结经验,推动面上发展。

二是要加大对渔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各地要进一步增加对渔业的资金投入,财政专项支渔资金要逐年有所增加,支渔资金占各级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要逐年有所增加。重点保障渔业重点建设工程、发展项目的资金投入,标准渔港建设、渔船安全设施设备配备和“十百千万”工程等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要确保落实到位。要强化科技对渔业的支持力度,加强与教育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关键领域、重要产品、核心技术的攻关,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研究开发渔业节能高效、水产品保鲜保活以及良种繁育、病害防治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进一步提高渔业的质量和效益。

渔业现代化范文5

[关键词] 渔业 信息化 可持续发展 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15-01

一、相关概念解释

1.渔业现代化

渔业现代化主要是相对传统农业提出的。渔业现代化,响应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理念、设备、和管理理念,从而形成一个产业机构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渔业发展格局。

2.渔业信息化

渔业信息化在我国现代渔业发展中,占有了重要的地位。渔业科技要想创新,根本途径是渔业信息化。一方面,可以提高渔业科研的效率,拓展渔业科研依托平台,通过强大的网络平台,加强各地科研所的联系,缩短了一些大型科研合作项目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可以促进资源共享。另一方面,有利于推动科研理论成果向实际产业化应用转化。紧密了渔业科研机构和实地运用机构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从而提高渔业科技贡献率,同时,也提高了渔业劳动者劳动技能。改善了传统的渔业方式。

渔业信息化也改变了政府管理的方式。传统的渔业管理部门,主要依靠金字塔式的垂直管理方式来进行对渔业的管理,行政运作成本高,办事效率低下,信息传递速度太慢。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管理模式得到了一个转变,渔民可以直接和政府对话,政府了解民情更加便捷,同时,也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简化了政府管理模式,提高了行政效率。

随着渔业信息化的发展,水产品市场流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信息化的发展,保证了边远渔村的信息来源渠道更加规范,真实度更高,市场需求和供给信息提供的更加及时,促进了偏远地区渔业的发展。

此外,渔业信息化对水产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水产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随着渔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高的科技技术对水产从业人员也就更加挑剔,他们不仅要有一些基本的吃苦耐劳、勤恳工作的精神,同样也要有较高的业务知识和能力。

二、白银市渔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我市加强渔业信息化发展,加快渔业信息化建设步伐,在行政管理和业务化应用方面大量的应用了信息技术。在信息共享方面,通过建立相关渔业网站,为白银市渔业信息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平台。

1.渔业管理

在渔业管理方面,建立了渔业近岸超短波安全救助系统(90A系统)配备了船舶避碰设备(AIS)、搭建了远程渔港视频监控系统。从各个方面提升渔业管理水平。

2.水产养殖

在水产品养殖方面,通过构建专家咨询决策系统,实现了专家远程服务和信息服务,有效的提高了产品的专业化,信息的时效性得到保证。

3.水产质量

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根据北京农业系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将水产品生产产地、中转环节、市场销售等一连串的从生产到销售的全部环节都记录下来,构建安全管理网络,加强对水产品的安全监控。

三、白银市渔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

从我市的渔业数据库来看,数量多但规模小,更新速度慢、与其他地区数据库流通不畅。尽管渔业相关网站较多,但是内容过于繁杂,缺乏整齐有序的整合分类。政府对渔业信息化发展缺少一个长远的规划,过于注重短期效益。对于信息的采集、和查阅的渠道过窄,渔业服务人员对渔民的信息需求掌握不够准确,这样对渔业服务不到位。

2、政府监管不到位,体系构建不够

目前白银市对渔业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指导和统一标准规范程度依然较低,缺乏一个统一完备的标准体系,这样,对信息采集、应用环境等的控制就不够全面。此外,因为体制的制约,各个部门自身的信息网络系统都是各自独立的,很难得到有效的资源共享,这样造成了信息重复,资源浪费。

3.养鱼群众文化素质偏低

我市养鱼群众普遍受教育年限短,接受过专业培训的人相当少,他们当中大多依然固守着传统的养鱼方式,接受新知识的意愿和能力较差。此外,因为环境和生活条件的限制,养鱼群众对信息的接受、筛选、组织和分析的能力较弱,对有效信息的敏感度不高,从而导致一些服务信息很难产生本应有的效果

四、白银市渔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大力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

要进行对渔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的制定,从而确定渔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明确发展的重点,推动渔业信息化顺利发展。此外,应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给予渔业信息化建设的财政保证。同时,也要引导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到渔业化建设中来。渔业信息化也要注重与广大养鱼群众之间的交流联系,业务部门要做好培训工作,鼓励养鱼群众对渔业信息的关注度和了解度。

2、加大对渔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成立信息共享机构

加强对信息资源的整理,在目前信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信息,挖掘信息潜在的价值,最大限度的使用好信息。同时,也要通过对养鱼群众的信息使用技能培训,提高他们使用信息的能力,使渔业信息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3、加强渔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农村农业信息化。“金农工程”和“三电合一”是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大型工程。白银市渔业发展,应该借助农业发展的工程,以此来促进渔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要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加快速度完善现代渔业数据库,以及渔业信息化配套服务,比如经济分析、预测预警等。

4、加强渔业信息化人才队伍引进

科技发展主要依靠人才队伍的建设。白银市本地养鱼群众综合素质较低,对渔业信息化建设的了解不够深入,这些需要专业人才来对他们进行讲解和指导。由于白银市渔业信息化起步较晚,渔业信息技术人才相当的缺乏,因此,政府需要大力引进水产信息技术人才,可以给予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人才。此外,本地的大专院校可以因时需要,开展渔业信息专业课程,培养各个水平层次的渔业信息化技术人才,为本地渔业产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人才供给。要注重对现有信息人员的定期教育和培训,建立健全渔业信息人才的管理监督机构,从而促进科技成果及时得到应用,提高渔业生产力,促进渔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首英,闫雪,静莹. 我国渔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J]. 渔业信息与战略,2013,01:20-26.

渔业现代化范文6

休闲渔业旅游,包含的概念有三个,休闲渔业旅游。其组合,可以是休闲渔业,也可以是渔业旅游,或者休闲渔业旅游。休闲是指免于工作家庭社会的责任之外,个人觉得自己的意愿所从事的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松弛娱乐或扩大知识促进社会参与实践创造力。关于休闲渔业的概念,国内外许多学者都有所涉及。最早对休闲渔业进行定义的是台湾著名经济学家江荣吉教授,认为:休闲渔业就是利用渔村设备渔村空间渔业生产的场地渔法渔具渔业产品渔业经营活动渔业自然环境及渔村人文资源,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渔业于渔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国人对渔村与渔业之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渔民收益,促进渔村发展。洪惠馨先生在《大力发展休闲渔业拓展渔业发展空间》一文中定义:休闲渔业,是利用海洋和淡水渔业资源陆上渔村村舍渔业公共设施渔业生产器具渔产品,结合当地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规划设计相关活动和休闲空间,提供给民众体验渔业活动并达到休闲娱乐功能的一种产业。研究休闲渔业的林法玲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以资源为依托,从市场需求实际出发,通过渔业和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将休闲娱乐餐饮等行业与渔业结合为一体,实现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提高渔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实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渔业。国内多数专家认为,休闲渔业是一种集渔业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它不同于普通的渔业,因为它具有包括旅游休闲娱乐业的性质;也不同于以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第一产业,而属于以服务增殖为特性的第三产业。国内也有专家定义:休闲渔业是在资源开发和环境护协调发展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将休闲娱乐餐饮等活动与渔业有机结合,实现渔业资源和旅游资源优化组合的一种新兴产业。上述专家对休闲渔业概念的表述虽各有侧重,表达形式各异,但其共识点有三:一是休闲渔业要利用渔业资源;二是休闲渔业是将传统渔业与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渔业方式;三是休闲渔业是一种新兴的产业。

休闲渔业相对于传统的渔业而言,两者具有本质的区别。从从事的目的看,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是渔民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捕捞行为。其生产目的是为了获得捕鱼量,销售后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从而维持生计。获取渔业经济收入是传统渔业生产的唯一目的。而休闲渔业是为了活化渔业资源,吸引渔业从事人员以外的人,也即旅游者的参与。旨在为前来观光休闲的客人即旅游者创造和提供体验渔民捕鱼生产方式的机会,通过旅游者对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亲身体验,获得身心的休闲与放松,体验另一种生活情趣,从而丰富人生的阅历,增加人生经验。也就是说,渔民是通过旅游者休闲的取得,来获得相应的经济收入的。渔民从事休闲渔业作业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渔业经济收入,但这不是唯一的目的,休闲渔业的目的具有双重性,也即创造渔业收入和为旅游者创造休闲体验。除此,休闲渔业其活动的主体活动的时间活动的空间范围以及活动形式等也与传统的渔业不同。休闲渔业更注重活动主体的参与性,体现出活动时间的短暂性以及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根据休闲渔业的这些特征,结合旅游业特点,认为可将休闲渔业旅游概念表述为:休闲渔业旅游是以现有各种渔业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休闲为表现形式,将旅游活动与现代渔业生产活动结合为一体的一种新型的体验型的旅游产品。

而对于渔业旅游,目前旅游业专家涉略的还不多,尚没有对渔业旅游进行定义。笔者认为,休闲渔业是个人或团体从事经营的一种关于渔业方面的旅游产品,是渔业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渔业旅游即是由一种以上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构成的多种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合,是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组装,通常也指关于休闲渔业旅游的线路或者游程。

二休闲渔业旅游类型

对于休闲渔业,台湾专家将其分成五种形态:一是运动形态,主要指以钓鱼为主的体育运动。二是体验形态,让游客直接参与渔业生产活动,如采集贝壳等。三是食鱼形态,表现为旅游购买,品尝海鲜等方式。四是游览形态,指游玩,观赏渔业劳作的观光形式。五是教育文化形态,主要是水族馆渔业博览会及各种展览会等,带有一定的教育性和科普性。

根据以上五种分类,国内一些休闲渔业研究专家将现代休闲渔业分类为:生产经营型,指一些渔场以渔业生产为主,以垂钓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休闲垂钓型,指一些专业垂钓园和设施较完备的垂钓场以开展垂钓为主,集游乐健身餐饮为一体的休闲渔业。观光疗养型,指一些公园山区及沿海地区结合周围旅游景点,综合开发水资源,“住水边玩水面食水鲜”,既有垂钓餐饮,又能观景休闲度假避暑。展示教育型,指一些水族馆以展示海洋鱼类为主,集科普教育观赏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博览馆。

除此,对于休闲渔业分类还有多种。2004年12月,在浙江省休闲渔业之乡舟山市举行的休闲渔业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休闲渔业类型进行了多种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一是将休闲渔业划分为休闲养殖垂钓型涉渔运动观光型旅游综合配套型;二是分为海陆养殖垂钓型渔业生产体验型领略渔村风俗型海岛观光游览型和休闲综合配套型。三是分为体验型品尝型观赏型和综合型。四是分为以海钓为主,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运动型,以旅游为主,集休闲观赏于一体的游览型,以品尝海鲜为主,集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品尝型。五是分为休闲垂钓型生态观光型生活体验型和综合配套型。

而对于旅游产品的划分,依据划分标准不同,其类型也呈现多样化。根据旅游目的标准,可分为观光休闲度假探亲宗教修学以及参与性专题旅游产品。笔者认为:渔业作为旅游活动,应该根据旅游者参与方式参与程度旅游目的的不同来进行类别划分。类别的数量可以因地制宜,以浙江舟山为例可分为四类:一是单纯性观光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单纯让旅游者乘上渔船,绕岛屿或者附近海(湖)域,欣赏和领略海岛风光,或岸上驻足欣赏观光海(湖)景,同时感受渔民捕鱼的经历。如舟山市普陀区朱家尖乌石塘嵊泗县菜园镇的休闲渔业旅游便是。二是参与型休闲渔业旅游,即旅游者或是乘上渔船参与捕鱼或是在圈定的深水网箱内凭杠垂钓或是在小岛(湖)边上垂钓,也可在海边赶海。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到参与的乐趣。如舟山市定海区的半岛娱乐园普陀区蚂蚁岛的渔家乐项目岱山县秀山岛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以及嵊泗县的田岙村渔家乐项目等均是。三是娱乐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就是说,旅游者既参与休闲渔业旅游活动,又可以休闲娱乐。如舟山市嵊泗县位于中心渔港的“海上人家”旅游项目即是。旅游者既可以乘船捕鱼,又可以享用丰硕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可以一边欣赏音乐或高歌一曲,达到充分的休闲效果。四是科普教育型休闲渔业旅游,也即以教育为目的休闲渔业旅游,包括各种渔业博物馆海底隧道水族馆等休闲渔业旅游产品[1]。

三发展休闲渔业旅游的重要意义

休闲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业,其性质发生了变化,原本第一产业的渔业变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渔业仅仅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资源,一种工具,是众多旅游产品项目之一。休闲渔业旅游发达地区,普遍而言是渔区。在渔业发展内外环境不很理想的情况下,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具有一定的意义,主要体现为:

(一)休闲渔业旅游丰富了旅游地旅游资源,构建旅游地旅游品牌

休闲渔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丰富了旅游地旅游产品种类,特别是对于旅游资源较为贫乏的旅游目的地,可以将休闲渔业旅游产品挖掘策划成为当地主打旅游品牌。

(二)休闲渔业旅游有利于解决渔区渔民转产转业问题,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

在海洋渔业资源减少捕捞海域受限渔民出路存在困难的渔区,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为无路可走的渔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开阔了就业空间。同时,休闲渔业旅游目的地普遍在渔村,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其区位优势较弱,交通不太发达。休闲渔业旅游的开发,可以带动渔区交通业餐饮业住宿业等其他旅游行业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调整休闲渔业发达旅游地产业结构。

(三)增加渔区旅游经济收入

由于休闲渔业旅游项目先期资金投入不需很多,又可以利用现存的闲置渔业器械与人力资源,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发展休闲渔业旅游,增加了渔区渔民的创汇途径,有利于提高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收入,达到渔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双丰收,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四)对提高渔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1]

休闲渔业旅游深得广大旅游者喜爱,满足了旅游者求新求奇重参与重体验的需求,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从事休闲渔业旅游的人员原本都是渔民,休闲渔业一旦与旅游业结合,那么其产业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的第一产业渔业转化为第三产业旅游业,所以渔民身份与角色也相应发生变化,由原来的渔民演变为旅游业服务人员。旅游者对他们的要求,也以旅游服务人员的要求相对应。这就对渔民们提出了一个提高素质的要求。要求他们既具有渔业知识,也要具备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原来,渔民很少甚至根本不了解旅游业状况,经营上只注重经济效益,而现则需多方面提升自己。这样,渔民势必要改变生活方式,改变一些不良的生活陋习,利用业余时间自觉参加旅游业相关知识的学习。生活方式与业余时间支配方式的改变,渔民由闲散型生活方式向学习型生活方式的转变,既提高了综合素质,又提高了生活质量,有利于渔区的稳定,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总之,在旅游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仅仅是冰山一角;在地缘广阔的中国,休闲渔业旅游发展地区一般多位于沿海以及内陆具有淡水湖泊之地;与具有近三十年发展历程的中国旅游业历史相比,休闲渔业旅游才是近几年刚起步的旅游。但是,伴随着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海洋旅游休闲旅游的日益成熟,休闲渔业旅游必将受到旅游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将有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到休闲渔业旅游中来。

论文关键词:休闲渔业旅游概念类型意义

渔业现代化范文7

一、指导思想

按照“积极发展现代渔业、繁荣农村经济”和“优势集中”的发展理念,结合我县渔业实际,以发展高效生态渔业和促进渔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为重点,实行统一规划,集中投入、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加快现代渔业建设,提升渔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构建主导产业优势明显,产业集群日益壮大,竞争力显著增强的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和现代渔业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我县现代渔业建设步伐。

二、工作目标和重点

(一)主要目标

至2015年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8万吨,总产值26亿元;水产品加工量达到9.5万吨,产值14亿元;渔业科技贡献率达65%,养殖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年渔民人均纯收入超万元,渔业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有明显提升。

(二)工作重点

以标准化养殖基地池塘改造、养殖设施更新改造、现代渔业苗种场和水产品加工生产基地为建设重点:

1、标准化养殖基地池塘改造建设。期间,全县增加完成1万亩池塘标准化改造,达到全县标准化养殖池塘2万亩。以梅岭镇前江埭、悬钟埭虾池养殖区、金星乡田朴围垦养殖区,桥东甲州埭、仙塘埭、含英西埭围垦养殖区,西山农场养殖区,四都镇港口渡池塘养殖区、梅州乡梅州港口渡池塘养殖区,金星乡湖内池塘养殖区,西潭乡新春洋养鱼区连片海淡水养殖池为主要建设区,每年完成2-3千亩的标准化池塘改造任务。

2、现代渔业苗种场建设。根据我县水产苗种生产状况,力争到2015年,重点改造配套建设2-3个培育石斑鱼、对虾、鲍鱼等主导品种和特色优质种苗的规模化繁育场,使全县主导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

3、水产品加工生产基地建设。根据我县水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潜力和现状,结合市场需求导向,重点扶持新建和新增投资规模的水产加工企业,以梅岭镇安邦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深桥镇市燕锋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梅洲乡海利水产有限公司为建设重点,突出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主题,提高加工自动化和质量安全水平,打造3-5个新的规模化、标准化、上档次水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推进渔业产业化进程。

4、养殖设施更新改造建设。重点突出池塘养殖设施的更新改造,逐步实现养殖生产节能、生态、高效,促进养殖生产的持续发展。

三、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落实措施

切实加强对现代渔业发展的领导,县政府成立由分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及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现代渔业发展的规划、组织制定及方案实施,支持和指导各乡镇、企业开展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确保现代渔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的落实。

2、多级联动,形成合力

现代渔业的建设和发展是及今后一段时期渔业发展的战略任务。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形成共识,抓住机遇,将现代渔业生产发展作为全县重要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乡镇联动、整体推进的要求,形成联动工作机制,明确职责,加强监督,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金融部门要加强资金支持,每年安排一定贷款额度,加强对现代渔业产业投资项目的资金扶持;国土部门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在项目用地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在项目用水、用电、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方面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支持和优惠。

渔业现代化范文8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对渔业的带动促进作用日渐显著,人力与劳工配合流水线工作趋于没落。而在儋州“白马井码头”存在着一种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码头景观,从凌晨到夜晚,来来往往都是女性卸货装箱、讨价还价,她们有着一个共同的名字——渔婆。她们作为农村家庭的女性从事着男性的粗重体力劳动,用女性羸弱的双手和肩膀创造家庭和社会财富,他们身上蕴含着海南人民坚毅勤劳、精明能干的品格,同时也颠复着中国传统社会分工中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

渔婆文化发展至今,已在更大的程度上体现出传统文明与现代之美,在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白马井渔婆文化历史变迁,以推出系列承载渔婆精神的特色文创产品,探索渔婆生存现状、渔婆文化发展存在问题和留存发展模式,肩负起深度挖掘海南渔婆文化资源、弘扬渔婆文化精神的重任。

关键词:渔婆文化;白马井;乡村振兴;传承发展

目录

一、渔婆文化发展调查主题背景 1

二、渔婆文化发展调查内容 1

(一)了解渔婆文化 1

(二)探索渔婆文化的传承方式 2

(三)当地渔民对渔婆文化的关注情况、看法及传承态度 2

三、渔婆文化发展研究调查方法 2

(一)网络调查法 2

(二)文献分析法 2

(三)访谈调查法 3

3.1实地前期访谈考察 3

3.2后续的实地访谈考察 3

四、渔婆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调查结果 3

(一)渔婆历史起源 3

1、前世起源 3

2、今生未来 3

(二) 渔婆劳作生活方式 4

(三) 民俗及传说 4

五、渔婆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5

(一)渔婆分散经营,管理不当 5

(二)渔村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5

(三)渔婆实业遭遇外部因素影响 5

(四)渔婆文化尚未形成文化品牌 6

(五)劳动者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 6

六、渔婆文化传承与保护对策建议 6

(一)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实施保护 7

(二)充分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7

(三)增加培训和学习机会 8

(四)增加渔婆文化创意 8

(五)大力繁荣渔婆文化创作 8

(六)创新渔婆民俗庆典 9

(七)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培养文化自觉 9

七、 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一、渔婆文化发展调查主题背景

白马井镇位于儋州市西北部,相传因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而得名,很长时间以来,这里都是海南的渔业重镇。随着近几年的开发,拥有良好的深水良港、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白马井从一片原始沉寂的西海岸变成了投资的热土。渔业的发展促进了白马井迈向“滨海时代”。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渔业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部分。在儋州白马井渔婆文化是渔业文化一项重要内容。[1]

渔婆文化和渔业相互促进。白马井的经济快速提升和城市发展战略的规划,对传统渔婆文化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渔业发展,渔婆文化的传承面临冲击,企业合理开发渔婆文化的价值,充分发挥渔婆文化的积极作用,对提升企业文化和儋州文化品质具有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不科学,产业发展质量不高,发展动力不足,白马井镇的渔业仍然处在传统的生产和发展水平上,渔婆文化也面临困境。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我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村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现实必然路径。[2]因此乡村文化兴盛同样重要,从文化振兴的角度探索儋州白马井渔婆文化的振兴道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目标追求。

在这种背景下,探索儋州白马井的渔婆文化有着深刻的意义。期望通过调查及保护等研究,传承和发展优秀的渔婆文化。利用新媒体传播和弘扬渔婆文化,感受传统文明与现代之美的碰撞和融合,发现渔婆文化的精髓,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中华传统文化需求,唤醒人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此外,把渔婆文化融入城市的先进性,多渠道多思路发掘承载渔婆精神的特色文创产品,这些实体产品能够给乡村振兴带来福利,让村民感受到乡村文化振兴给渔民带来的实惠。

二、渔婆文化发展调查内容

以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渔婆文化变迁过程为主线,以历史志、图鉴和视频为传播载体展开调查:

(一)了解渔婆文化

通过儋州市博物馆、图书馆进行相关文献、实物记载等资料的查询;搜集当地广为流传的故事、民谣;对儋州创华实业有限公司走访调查;寻找当地工作的渔婆和当地人了解等。

(二)探索渔婆文化的传承方式

第一,创作白马井渔婆文化历史志,分为三方面:首先,针对白马井渔婆劳作的场景从时间脉络上进行追溯,打造一本具有渔婆文化特色的追忆性历史志;其次,利用实践调研的成果对其周边文化创意产品进行设计及制作,扩大白马井渔婆文化传播的内涵;最后,针对白马井渔婆劳作的具体场景,如斗笠的差别,人员劳作的传承等进行白马井渔婆文化图鉴的创作。第二,利用纪录片、宣传片、微视频、直播等视频传播方式,展现白马井渔婆劳作、生活的状况,追溯渔婆文化历史发展,挖掘白马井渔婆背后的精神内涵。

三、渔婆文化发展研究调查方法

(一)网络调查法

网上资料的搜集是整个团队工作的重要方式,通过新浪微博、天涯论坛、有关贴吧以及百度搜狗等各种搜索引擎,广泛全面地初步了解儋州白马井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习俗信息以及现在的发展状况及前景,同时有针对性地对此次调查核心——“白马井渔婆”,这一特殊人群进行深入了解和调查,为之后进行实地调查和调查总结的整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献分析法                                                                                

为进一步获得有关儋州白马井渔婆文化的信息,按照原定计划,8月1日,团队抽调出部分队员到儋州市博物馆和图书馆进行书面和实物文献资料查阅。

在图书馆,队员们仔细全面地查阅从上世纪90年代至现在的海南日报、儋州日报等报纸资料,以及近几年的海南年鉴、儋州历史图志、黎族人文图志、渔业的历史和发展等珍贵一手文献。同时,从图书馆借阅了数十本有关图书,为之后编纂图志、论文撰写以及有关资料提取做好准备。

博物馆方面,队员们详细听取讲解员对儋州民俗文化及有关渔业历史的解说,并对展览的相关文物进行拍照保存,取得了非常珍贵且实质性的的资料。

(三)访谈调查法  

3.1实地前期访谈考察

8月18日,按照原计划,指导老师和团队负责人带领部分队员到达儋州市创华实业有限公司,面对面和白马井渔人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现在的生活作息、具体的工作内容、对渔婆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白马井渔婆这一特殊群体未来的发展前景,同时队员们进行了实地资料的考察,拍摄下很多珍贵的资料,为后续实地考察做好准备。

3.2后续的实地访谈考察

在进行一番全面的准备后,8月21日,指导老师和团队负责人带领队员们再次向白马井进发,进行一次后续实地考察,对此次调查的重点人群——“白马井渔婆”进行深入了解访谈调查。

四、渔婆文化发展模式研究调查结果

(一)渔婆历史起源

1、前世起源

白马井渔婆文化,随着白马井码头的发展产生。白马井码头又叫南司码头,与南司公司密切相关。南司公司全称国营南海水产公司,于建国后五十年代成立。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保卫南海疆土做出过突出贡献,是具有光荣传统的国有企业。南司公司在广州市成立,但因主要作业渔场在北部湾,因此,在50年代末,公司整体搬迁到儋州市白马井镇。公司集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制冰、发电、运输等职能为一体,伴随着公司的建立与白马井码头的发展,在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催动下,产生了“渔婆”这一群体。

2、今生未来

调查结果显示,80年代初,由于体制不顺,近海渔场萎缩,设备陈旧老化,远洋捕捞能力不足等原因,南司公司开始衰败,直至21世纪初,轰然倒下。虽然南司公司没有延续发展,但是白马井码头依旧发展,渔婆这一群体也经历了几代留存至今。调查过程中,依据受访者的表述,可以发现这几年来,除了码头基础设施略有改进,由以前的土路变化到现在的水泥马路之外,渔婆的生活方式、劳作工具、民俗文化等方面均没有其他明显变化。相较于三亚码头,白马井码头的科技设备引进较少,现代化程度较低是造成变化差异小的一个主要原因。白马井码头靠岸水位较浅,大型渔船无法停泊,不利于现代化机器设立,这一特殊原因使得渔婆这一行业没有随着科技的进步而被取代。在未来的近几十年中这一现象将持续存在。

(二)渔婆劳作生活方式

白马井镇地处儋州市中北部,距省城海口138千米、三亚251千米,全镇海岸线长6.8公里,位于西部线路枢纽地带,交通便利。镇辖区内有原海南省海洋渔业总公司工业厂区,是海南省较为发达的一个渔业城镇。白马井镇是海南省重要的渔业基地之一,海鲜品种产量在全省同类乡镇中位居前列,其海产品产量占全省十分之一以上。

从渔船到港口开始,下船卸货,分鱼、装箱、放冰,肩挑手扛把各式海鲜从船上搬运到市场,争吵这讨价还价,完成交易,都是由这些“渔婆”来完成的,其中不乏一些本该男人做的重体力劳动。

这里被称为早鱼市,天不亮这些渔婆就出来干活了,早则深夜一两点,最晚不到五点她们便会早早的来到渔市场,等着回来的船,开始她们的工作,这繁忙的工作,大致要持续到上午九时许,而渔市散市场,要直至中午。

凌晨的码头,有数不清的女人,但是她们有着明确的层级分工,有联络渔船安排挑鱼的贩头,有从船上挑鱼、挑冰、挑水的苦工,有在市场开摊位等着卖鱼的摊主、有等着买鱼转手的中间商渔婆,她们各司其职,繁忙却也尽然有序。[3]

忙碌过后,下午的是属于渔婆们的“休闲时光”,在公园锻炼、跳舞、与人闲聊。在每年的休渔期,不同层级的渔婆有不同的生活方式。贩头一类的渔婆会选择出去旅游,放松心情。但是那些做苦工的渔婆,因生活所迫,则再继续寻找散工,补贴家用。

(三)民俗及传说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涉海民众会自发产生一套神灵崇拜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应上午仪式制度,是以称为信仰。[4]不同于福建、台湾渔民信奉妈祖,白马井的渔民渔婆信奉伏波将军。长久以来以渔业为生,人们希望海洋能够保佑他们渔业丰收,出海平安,归来能够鱼获仓满。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在白马井镇有一个很大的付波将军庙,每年的正月十六,当地人都会把付波神像抬出街放鞭炮庆祝节日,祭拜将军。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四,是伏波将军的生日,每一条巷子的代表都会杀猪,来祭拜他。

五、渔婆文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渔婆分散经营,管理不当

现在每个渔村以承包制为主的体制将原来属于集体的渔业权转给了个人,使得每个渔民都获得了渔业权,这跟我国农村现在实行的土地承包制是同样的道理。这样,渔婆的运作是个体进行的,以个体家庭为单位进行分工劳作,大大降低了其抵抗风险的能力。同时由于对码头捕捞流水线管理制度缺乏,现场秩序管理问题频出,摊位摆放杂乱,卫生状况堪忧,管理人员岗位分散较少。

(二)渔村文化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白马井向现代化都市的过渡范围在不断地扩大,沿海码头区域不断地被开发,以求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在开发的过程中,渔婆文化作为白马井渔文化的体现,必须选择与城市相同的模式来存在,而渔婆文化所独有的衣帽服饰,富有民间表演特色的表演艺术,多年来流传下来的渔业劳作工具,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节日的气氛越来越淡,很多时候无暇顾及这些工艺的制作,忽视了它们的存在。目前白马井渔婆文化旅游尚未开发,调研过程中发现人们保护意识不强,渔婆的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如旅游发展层次不高、转型提升压力较大、渔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略低等。通过调研走访发现,白马井未出现有渔具馆、渔婆文化馆、民间收藏馆、文化体验馆和历史文化馆等文化博物馆。而且,当地还没有结合其地域和传统渔文化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以此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白马井缺少能够体现当地浓郁特色的旅游文化产品[5]。

(三)渔婆实业遭遇外部因素影响

相关行政体制改革加快了渔民的阶层分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渔婆由于收入问题开始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需要社会、政府更多的扶持,但是目前的国家政策对渔业多是限制、 控制、调整。与此相对的是又出台了很多扶持渔业发展的政策,两方面的作用反而加快了渔婆和渔民的阶层分化。其次是生产方式粗放落后,随着我国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和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建,比如航道、港口建设等,渔业水域、养殖滩涂地的被占用;近海海域的污染,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对于渔婆作业生存也是极大的考验[6]。

(四)渔婆文化尚未形成文化品牌

 白马井渔婆文化作为海南一种历史悠久的海洋渔业文化,世人知晓度不高。渔婆文化中独到的代表劳作分工与阶级差异的尖顶或圆顶的竹编斗笠,各色水靴,肩挑扁担与平板车等,由于制作价值与收益不成正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虽然认识到它的价值,但是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学习这些制作手法、继承这种这些文化元素,其中最大的阻碍因素是收入低,渔婆们朴实能干,大多并不在意工具是否到位,而是以按时完成海鲜交接运送贩卖,因此这些工具没有特定交易对象。倘若这些富有特色的工艺能够被人们所熟知,其中最重要的就将其作为一项表演内容被呈现出来,如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等。现阶段发展渔婆文化没有很好载体途径转化成市场产品,缺少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白马井渔婆文化的个性不被人广为知晓,知名度较低。应该打开市场,将地域文化做大成全国知名品牌,甚至具有国际地位的品牌,才能有长久发展的前景。

(五)劳动者素质偏低,服务水平不高

渔婆勤劳朴实,质朴善良。但就渔婆本身而言,她们的文化素质不高且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渔婆自认为处在社会最底层,自我否定,有强烈的自卑感。她们认为自身愚笨,只能做苦力劳动维持生计。休闲渔业发展其中劳动者素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现阶段,渔婆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而休闲渔业的发展需要有大批具有一定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员,这样可以给游客一定的指导。目前在这一方面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严重影响了休闲渔业的服务质量水平。

六、渔婆文化传承与保护对策建议

伴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的渔婆文化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无形渔婆文化的发展脉络已经断裂;有形的物质文化也是面临着自然界的日益侵蚀、削弱和人为破坏。现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组织已经认识到了这些有形和无形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例如:近年来胶州大秧歌、 茂腔、胶东大鼓、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崂山民间故事、崂山道教音乐、柳腔、周戈庄祭海仪式等,都被列入了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目前的这些保护措施并不能够阻挡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的消失。我们必须认识到,传承与保护文化是一项非常庞大的工程,需要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此,我们针对这方面的渔婆文化留存与发展,必须有一个详尽的计划和实施措施。

(一)国家要完善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性实施保护

目前,我国已经加入了关于遗产保护的国际公约,也制定了比较详细的《文物保护法》,但该法律主要是针对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漏洞。由于看不到无形文化本身所带来的价值,因此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如现今渔婆流传的很多海洋传说等相关信仰传说已趋于消失,或者残缺不全,大部分为当地老渔婆的口述记录。另外,在发展白马井旅游业的过程中,由于没有注重保护而出现一边开发一边破坏的现象。对此,以法律制约的形式使人们树立起一个概念,即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渔婆文化,保护好渔村文化,而不是破坏,在开发的过程中应做到旅游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协调发展。

(二)充分发展文化产业,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

白马井传统渔婆文化已具备丰富的地域特色、历史特色、民族特色,可适当融进现代科学技术并进而形成独特的时代特色,开发以较短时间吸引大量短期参与者的“节庆会展型”(可充分利用现成的儋州博物馆或另行建馆)、划定传统渔婆文化景区建造诸多景点的“古迹仿造型”、将白马井渔婆文化景点集于一起的浓“缩集锦型”等项目[7]。白马井可在建立渔具馆、渔婆文化馆、和历史文化馆等基础上,可集思广益开展更多的渔文化展馆,可以精心组织、充分利用各种传统文化节日开展活动,比如举办特色渔货的展销会并配合民俗表演,借助白马井正月十六迎神节等各种节事活动的影响力来推动白马井渔婆文化的发展等一系列有浓郁渔村特色的旅游活动来吸引游客。还可以结合当地码头旅游业的发展,继续开展和新增渔家乐、垂钓乐等休闲娱乐活动,户外的传统渔婆文化可与海上劳作相结合,实践操作如拉网、杂海浅滩劳作等均可设定固定单元,由专人负责,以便游客随时体验。培植以“白马井渔婆文化为品牌,以休闲农业为内涵,出海打渔,打造海岛天然氧吧”为特色的旅游新景观,催生出白马井旅游的附加产业,又可增加当地居民就业机会,且与渔婆文化并行发展,与白马井古镇旅游接轨[8]。在这些基础上再发展出其他水上休闲活动,通过发展渔婆文化旅游来保留和传承传统渔婆文化的原生态,焕发新的生命力。提升渔婆文化的影响力,提高渔民的收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增加培训和学习机会

针对渔村妇女教育文化及科技素质偏低,培训机会仍需加大[9],针对其思想落后、专业技能不足等情况,政府应加大培训力度。如邀请专家或者利用网络等资源对渔婆进行专业的培训,深入促进渔婆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使得渔婆的专业素养、沟通能力、对白马井热爱和骄傲感、对游客的友好和服务质量等有所提升,有助于促进休闲渔业的发展和奠定渔婆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

(四)增加渔婆文化创意

渔婆文化创意产业要深入到渔婆文化里面,白马井得天独厚的“渔、港、景”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白马井发展渔婆文化产业的前提,目前以旅游和渔婆文化结合的码头旅游业为重点,打造渔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基础上寻找更加具有前景的创意产业,以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8]。以满足大众文化娱乐审美要求为目的,创新产品的研发,拓展文化产业链,为当地经济提供新的增长点。

(五)大力繁荣渔婆文化创作

丰富渔婆文化创作,繁荣渔婆文化活动是传承创新和弘扬渔婆文化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一是丰富渔婆文化创作。通过规划与立项监督与管理、考核与奖惩,切实加强对全县渔婆文化乃至海洋文化名品挖 掘、保护、提炼和渔婆文化精品创作、生产、传播的总体规划,切实加强对文化创作的宏观指导,实行专项扶持和重点攻关,积极提炼一批具有特色的渔婆文化特质、具有传承和创新意义的优秀文化,加强文化与技术研究,促进更多艺术成果壮大[10]。重点创作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能生产较大影响的渔婆文化精品,打响渔婆文化品牌,提高渔婆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提升鱼婆文化知名度,通过文字,视频,网络等进行宣传。也可以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增加产业收入,提升鱼婆文化体验度,同时加大知名度。打造鱼婆品牌,对销售的水产品进行鱼婆标签,同时对相关渔具,产品进行品牌标注,并生产一些手办,微缩的场景,把文化进行实体化转变,作为实体产品销售。

(六)创新渔婆民俗庆典

创新渔婆文化节庆,以渔婆文化为主题,重视开渔节和庆典开展,把开渔节办成一个真正的旅游大节和文化大节,重视做好旅游和文化文章,打造出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品牌,更要着力体现节庆活动的群众性和参与性,把开渔节办成一个真正的渔婆与渔民的节日、群众的节日,激发渔民群众的积极性,激活节庆活动的内在生命力, 扩大节庆品牌的社会认同面。积极创新运作模式,强化时常化运作理念,把开渔节办成一个真正的市场化运作的节庆。三是繁荣渔婆民俗文化活动。 大力扶持保护民间的庆典娱乐等活动, 扶持舞龙、龙灯、 船灯、马灯、渔鼓、船鼓等民俗文艺队伍建设,不断丰富渔婆与渔民民俗文化活动。

(七)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培养文化自觉

当前,渔婆文化在快节奏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已开始出现与社会脱节及开发滞后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渔文化的开发和管理处于政府管理薄弱及民众随意“划地盘”的僵局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求城市现代生活方式或涌向城市;一些人执着于高科技、收效快的现代深海捕捞等,使得白马井年轻一代对渔民与渔婆浅海捕捞中蕴藏的丰富的地方性知识甚或连基础的浅海作业及其中的信仰讲究都不理解;渔婆文化的呈现不是常态性的而是“应旅游者要求”才能看到;等等。要打破这个格局,关键在于:理顺政府管理与民众自发的关系,只有政府先行,做好政府决策、发展规划,树立教育理念,才能带领当地人民对渔婆文化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及其意义、作用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只有自上而下、由下而上地结合,渔婆文化自觉、自信才能真正形成。

七、总结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每一个坐落在海边的渔村在我国沿海地区都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其独特的风格,形成我国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白马井码头上的女人,彰显吃苦耐劳,顽强不懈,乐观向上的优秀品质,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传统人工有很多被取代,渔婆这一群体也受到科技发展的冲击,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平凡群体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气息。

本文基于实地调查结果,结合网络调查、文献分析等方法,就渔婆文化发展历史的背景、内容、发展模式、存在问题以及原因等角度进行论述,对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建议,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群“闯码头的女人”,感受渔婆文化发展过程中展现的传统文明与现代之美,让海南人民勤奋坚毅,吃苦能干的优良品质始终激励我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弘扬。

参考文献

[1] 王婷荣. 青岛传统渔村文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2] 王朝辉. 乡村振兴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能动性探索[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29(08):203-204.

[3] 白马井早鱼市一个属于“渔婆”的天地[N].天涯论坛

[4] 孙德汉.山东区域文化通览·青岛文化通览.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19

[5] 渔业经济转型对渔村妇女就业的影响研究——以上海市金山嘴渔村为例[J]. 韩兴勇,张丽.  中国渔业经济. 2014(02)

[6] 王婷荣. 青岛传统渔村文化研究——以青山渔村为案例[D].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7] 张秋萍. 京族传统渔文化的调适危机与当代意义[N].中国民族报,2017.

[8] 付翠莲,陶松珠.舟山渔农村妇女人力资源的现状与开发对策分析[D].浙江海洋大学 2016

渔业现代化范文9

关键词:休闲渔业;渔业资源;投资多元化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休闲渔业在发展渔业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休闲渔业的发展关系到渔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渔业产业水平的提升也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我国休闲渔业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初见成效。休闲渔业是以渔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渔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

1 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管理问题 休闲渔业虽是国家鼓励扶持的朝阳产业,但也具有其弱质性,需要凭借旅游资源优势和社会各方面合作。由于观念上的原因,导致目前在编制发展规划、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标准、规范经营和管理行为等方面比较薄弱,产业发展还未走上有序的轨道。

1.2 规模和效益问题 严格意义上讲,上海的休闲渔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与许多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很多资源没有得到合理开发和利用。由于一些场所投入较少,项目内容单一,设施和功能配套也不完善,至今未能成为普通百姓项目。因此,参与竞争的能力总体讲还不够强。

1.3 文化的融入和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休闲渔业还只是简单的“观巨网捕鱼、品有机鱼宴”,缺少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渔家文化方面的内容。同时,从传统渔业转移而来农民,他们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偏低,缺乏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与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2 休闲渔业发展趋势

我国的休闲渔业正在从仅仅根据当地资源特点开发各种休闲渔业项目的单一型,逐步走向整合当地的渔业资源、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开发综合性休闲项目的综合型,直至以休闲渔业为核心创造产业联动优势,带动相关生产和服务业,实现渔业产业升级的产业联动型方向发展。

2.1 重视与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休闲渔业的发展是渔业产业功能的拓展,是现代渔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其规划设计必须与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规划和城市产业布局等相结合,还必须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性适应。休闲渔业的发展要有前瞻性,对人们的休闲消费起到引领作用。

2.2 注重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 休闲渔业的发展必须因地治宜,各地根据自然资源和渔业资源的优势,选择有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进行深度开发,形成品牌,避免项目形式单一内容雷同、盲目竞争的状态。

2.3 与观光旅游的有机结合 休闲渔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相关行业的结合,尤其是观光旅游业。把休闲渔业与当地的旅游线路结合,成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设计旅游线路,借外力发展休闲渔业,这样才能迅速成长。

3 我国休闲渔业的发展对策借鉴

3.1 重新定位,做好休闲渔业的长期规划 要形成国家、省、市、区发展规划体系,内容包括开发的范围、内容,开发的时间、方式,开发的投入和产出,管理体系等。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循序渐进,进行选择性、滚动式开发,切实避免近距离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恶性竞争;与旅游规划开发相结合,与餐饮等服务业的建设相结合,科学合理布局,形成集聚效用,充分吸引客源。政策的制定要有整体性和长期性,综合考虑实施政策所产生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为休闲渔业营造稳定的发展环境。

3.2 广辟融资渠道,实现投资多元化 发展休闲渔业,必须首先解决好资金问题。同美、日相比,我国政府财政收入低,需要支持的项目多,因此不可能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来发展休闲渔业,应该在政府的扶持下,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多元化投资格局。(1)财政扶持。建立渔区转移支付制度是政府的一种投入方式,即对纯渔村、渔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建立鼓励休闲渔业发展的发展基金、专项基金、补助基金等。(2)银行贷款。政府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和规范渔村的融资环境,协调好渔区的商业保险和互助保险,为休闲渔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

3.3 加强对鱼文化的研究 鱼类是一种吉祥物,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吃鱼找健康,观赏鱼找和谐,已经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的一种时尚。在我国悠久的文明历史长河中,鱼类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鱼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颗灿烂明珠。加强对鱼文化的研究与融合,开发多种文化表现形式,例如开渔节、捕鱼节、钓鱼节、渔人节、渔饰节、螃蟹节、海鲜节……全方位提升渔业文化层次。

参考文献

[1] 柴寿升、戴欢丹、王海建,休闲渔业资源的分类及其开发评价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2-37.

渔业现代化范文10

关键词:海洋渔业;产业结构;滨海新区;天津市

海洋渔业是滨海新区经济板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以来,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成上升趋势,总体情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多重约束下,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上升势头有所下降甚至倒退,渔业产量下滑影响渔业产值和渔民收入,渔业产业结构亟待升级优化。

一、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现状

(一)海洋渔业发展态势良好,稳中有进

2014年底,天津市海洋经济总值达到5027亿元,其中海洋第一产业增加为13亿元,占海洋生产总值的0.26%。2014年天津市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万吨,较之2013年增加2.36%,2013年水产品产量为39.86万吨,比2012年增加了9.2%,水产品产量逐渐稳步增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现价)达到23.9299亿元,其中渔业生产总值(现价)为10.9960亿元,占滨海新区第一产业的45.95%,所占比重较大,与2011年相比而言,农林牧渔业增加了9.3790亿元,渔业产值增加了4.1981亿元。与全市相比,2012年天津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375.62亿元,渔业生产总值为61.66亿元,其中滨海新区农林牧渔业产值占全市6.4%,渔业产值占全市渔业总产值的17.83%。到2013年,天津市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412.36亿元,同比增长3.8%,渔业产值达到73.20,同比增长5.4%。

(二)渔业结构比重逐渐上升

2011年天津市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349.48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分别为179.87亿元,2.46亿元,98.52亿元,58.61亿元,10.03亿元,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15:0.007:0.282:0.168:0.028,2012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22:0.007:0.28:0.164:0.027,2013年天津市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比为0.53:0.075:0.263:0.178:0.025,渔业产值结构从2011到2013年分别为16.7%,16.4%,17.8%,渔业比重稳中有进,渔业结构在数量关系上呈上升趋势。与天津市整个地区相比,滨海新区2012年农林牧渔总产值23.9299亿元,农林牧渔产业结构比为0.27:0.002:0.273:0.46,其中渔业产业结构占第一产业比重较大,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等海洋渔业总量逐渐上升,海洋渔业结构日趋合理。

(三)渔业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滨海新区海洋渔业规模不断扩大。2012年天津市海洋渔业水产养殖面积4.13万公顷,海洋渔业生产总值为7.9亿元,与全市相比,滨海新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0.89万公顷,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22%,其中塘沽水产养殖面积为2014公顷,汉沽水产养殖面积1129公顷,大港海水养殖面积5733公顷,淡水面积为5107公顷,水产品产量5.3090万吨。到2014年末,滨海新区已兴建了100万平方米的工厂化养殖基地,大力发展水产养殖加工业,石斑鱼,大菱鲆等水产品年产量可达万吨,以天津市滨海新区杨家泊镇为例,该镇以打造新区水产集聚区为目的,加快发展工厂化水产品养殖,目前已有水产养殖面积9800亩,海水养殖面积6600亩,淡水养殖面积3200亩,海水养殖占比较大,设施养殖企业达41家,主要从事海水产品养殖,海珍品养殖,及育苗孵化作业。渔业规模不断扩大。

二、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捕捞致使近海资源衰竭

目前我国渔业资源存在着衰竭的现象。由于近30年来渔业资源开发几乎是消灭特种式捕捞,导致大量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获物常年处于低劣化状态。

过度捕捞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起初捕捞的目标是海域中个体大、价值高的鱼类,当系统中这类的鱼类资源枯竭时,捕捞的目标是转向相对价值较小的物种,而当这种资源也消耗殆尽时,捕捞的目标则转向下一级。这样海域中所有的资源都趋于枯竭,渔业资源等级退化。

如今海区的鱼群分布密度日趋降低,比20世纪50年代降低了80%。获取的鱼类中传统经济鱼类日趋减少,日益衰退趋势加快,较之前年份更多为个体小、价值低的鱼类,原本优势鱼类转变为稀少物种。

(二)海域环境日趋恶化

海域环境是近海水生生物赖以生存、繁衍的空间环境。海域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海洋渔业的前景与发展,而我国日趋恶劣的海域环境,严重限制了渔业与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天津市滨海新区近海海域环境的污染源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第一,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中的未经处理的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废水、废物是造成海域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根据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2014年度天津市14个陆源入海排污口进行监测,结果表明陆源排污口达标次数仅占监测次数的8.5%,低于2013年,达标率较低逐渐下降,排污情况严重,对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蓟运河入海排污口排污监测数据表明,氨氮超标率达50%,铅超标31.8%,石油类和泵超标率均为27.2%,对海水污染较大,滨海新区近海水域环境不容乐观。第二,目前新区大面积、单品种、高密度的养殖格局也造成了对海域环境的严重破坏。近海水产品养殖以高投放、高施肥为主要方式,未被吸收的饵料以及鱼虾粪便、残骸沉入海底,滋生大量细菌病毒。加之养殖密度大、海洋自净能力差,污染得不到控制,导致滨海新区渔业资源的衰退。

(三)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有待加强

渔业信息化是指将遥感信息处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电子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渔业生产活动中,推动渔业现代化进程,对渔业增长起越来越多的积极作用的过程。通过提升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来推动海洋渔业提质增效,是海洋渔业深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我国的相关从业人员技术水平低,综合能力差;相关信息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快速、准确地发现、解决问题;相关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脱节;相关技术推广较为滞后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着海洋渔业的进一步发展。由于成本等因素限制,养殖业遥感技术监测不能大面积实施,渔业信息管理系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人才等都阻碍了海洋渔业信息化发展,因此,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高。

三、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分析,对于促进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从以下五个角度探讨: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以渔业科技园区发展来带动海洋渔业经济进步;发展现代远洋捕捞渔业;大力发展海洋休闲渔业。

(一)明晰产权,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制度

产权不明晰是造成海洋渔业捕捞“公地悲剧”的原因之一,由此而引发海洋生物性递减,资源衰竭等问题,首先,要明晰海洋捕捞产权,将海洋渔业资源的使用权和拥有权分离,使渔业资源产权实现市场交易,尽可能的达到渔业资源最优开发利用。其次探索个人可转让配额制度,防止过度捕捞。第三,按照《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来制定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与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相适应的海洋渔业管理制度体系,使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保护,增殖,开发和利用等有法可依,更加科学规范合理。第四,严格制定科学的捕鱼量,建立合理的休渔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渔业资源的产卵场及鱼苗的生存,降低渔业资源的总捕捞量。

(二)加大海域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要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减少渔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污染排放,为海洋生物生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完善海洋生态保护制度,从制度角度限制人为的污染海域环境的行为,减少海洋渔业生产作业过程中的海域环境污染。第二,建立滨海新区涉渔工程项目的生态补偿机制,降低对近海水体的污染,加强对海域水体的检测,提高应对海洋渔业事故的突发应急能力,比如石油泄露,赤潮等灾害,提高预防控制能力,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此外,建立涉渔生态保护区,充分发挥滨海新区近海资源优势,推广生态海洋渔业发展模式,有效降低海洋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海洋渔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三)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及海洋休闲渔业

伴随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渔业装备的级别及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于提高海养鱼业产值,提高海水产品产量,发展匹配产业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海洋渔业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新的方向和领域。提高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完善海洋渔业基础设施是推动新区海洋渔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首先,要不断提升和改进滨海新区海洋渔业信息化水平,从外部硬件设施上提高海洋渔业装备信息化水平,加强海水养殖、海洋捕捞装备和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提高海洋渔业养殖、捕捞效率。从软件条件上要加强互联网技术在海洋渔业领域的应用,创新海洋渔业发展方式,销售模式,提高RS技术,GP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对海水养殖业的带动作用。

其次,海洋休闲渔业将旅游、观光,休闲协调起来发展,实现了海洋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互动融合发展,创新了海洋渔业发展业态及模式,对于提高渔民收入,壮大滨海新区渔业经济作用巨大。首先,通过海上垂钓,海底观光,水族馆观赏,渔家乐等休闲活动与渔业作业生产相互渗透发展,激发海洋渔业发展的潜力,推动海洋渔业产业链的延伸。其次,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形态,带动新区海洋渔业结构升级,促进渔村环境整治改善,加快海洋渔业现代化发展,不断打造滨海新区海洋渔业经济升级版。此外,大力发展新区海洋休闲渔业还必须发挥新区资源优势,突出新区特色品牌;提高新区渔业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加强政府支持力度等进一步实现滨海新区海洋渔业高质量高层次发展。最后,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将滨海新区海洋休闲渔业服务,渔家乐,渔业景区参观等项目进行网络营销,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旅游消费,既带动了滨海新区海洋渔业发展,促进渔民增收,也有利于形成滨海新区新的产业增长极。

参考文献:

[1]权锡鉴,花昭红.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

[2]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09).

[3]中国政府网站.2014年天津市海洋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http:///tjep/ConInfoParticular.jsp?id=56430,2015-05-18

渔业现代化范文11

昨天,我们参观了滨州市的博兴县、滨城区和东营市的利津县、垦利县、东营区的现场,刚才又听了东营、滨州、威海、济宁四市和即墨、莱州两市的典型发言,感到很受鼓舞和启发。东营、滨州两市做资源开发增值的文章,变包袱为资源、变劣势为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有许多新亮点、好做法,值得大家很好学习借鉴。英民厅长对近年来全省渔业发展情况和今后工作打算讲了很好的意见,希望同志们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正确把握形势,切实增强发展现代渔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我省是海洋大省、渔业大省,渔业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较好,渔业发展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战略意义。历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重视海洋和渔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渔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把渔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加群众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积极发展生态渔业、高效渔业、品牌渔业,努力促进我省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由渔业大省向渔业强省转变。2006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757万吨、渔业总产值1445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7520元,同比分别增长2.8%、12.4%和4.4%。全省始终保持了第一渔业大省的地位,水产品产量、产值、出口总量和贸易额等连续十三年居全国首位。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各地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养殖业,培育了海参、对虾、扇贝、大菱鲆、梭子蟹等10大主导品种,优质品种养殖率达70%以上。全省渔业企业发展到1700多家,其中省级以上渔业龙头企业40家。二是水产品质量明显提升。全省共建立省级渔业标准化基地42处,认定无公害水产品基地254个,面积发展到310多万亩,有387个水产品通过省级以上认定,共培育20多个部级和省级渔业知名品牌。三是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全省已建立6个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150多处省市名优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和15个部级、省级水产原良种场。人工育苗、健康养殖、疫病防控等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为我省渔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保障。特别是海参、大菱鲆等养殖技术的新突破,都形成了大产业,海参年产值75亿元,大菱鲆30亿元。四是水产品市场日益扩大。2006年全省水产品出口110万吨,出口额32.4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水产品出口总额的1/3,占全省农产品出口额的40%;全省已建成各类水产品批发市场128处,年交易量达370万吨。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渔业作为我省农业的优势产业,生产效益高,带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空间大,发展潜力大,在沿海、沿河、沿湖、沿库地区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一是渔业发展潜力大。我省管辖海域15万平方公里,与陆地面积相当,可用于养殖的浅海滩涂面积近2000万亩,目前利用不到六分之一,深海海域更有广阔的利用空间。内陆有近1000万亩淡水水面和盐碱涝洼地,利用率也较低。特别是黄河三角洲有近7800平方公里负10米浅海和330多万亩滩涂,渔业发展优势十分突出。这些都是我省渔业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二是渔业综合效益高。渔业是高效益产业,常有“一亩水面十亩田”的说法。目前,海上筏式养殖每亩平均纯收入2000元,底播养殖每亩平均纯收入4500元,网箱养殖收益更高。昨天我们参观的东营、滨州两市的池塘养殖,一亩水面的海参纯利润在8000元左右,对虾养殖的纯收入也在3000元左右,收入远远高于粮食作物和一般的经济作物。而且水面养殖可以充分利用煤矿塌陷区、盐碱涝洼地等废弃土地,可以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特别是近几年兴起的观光休闲渔业,进一步拓展了渔业功能,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三是渔业带动农民增收能力强。渔业的工业化程度较高,产业链条较长,与之关联配套的上下游产业较多,涉及水产种苗、饲料药物、加工冷藏、休闲餐饮等20多个产业,容易形成强势产业集群,能够吸引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目前全省重点渔区当地劳力与外来劳力基本上是1:1。2006年全省渔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3152元。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处于农业农村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渔业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既面临着有利的环境条件、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我们应当客观认识渔业工作出现的新情况,科学把握面对的新形势,努力适应渔业发展面临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发展现代渔业。

第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海洋灾害和突发性事件的不断增多,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和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当前陆源污染仍是水域污染的主要因素,渤海石油污染事件时有发生,局部水域环境污染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止,渔业资源的根本恢复尚需时日,渔业发展面临的市场行情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疫病疫情风险逐步加大。

第二,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更新,人民群众对水产品的消费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用于改善食物消费的支出也随之增加,各收入阶层对水产品的购买力明显提高。全社会的食品安全、健康消费和绿色生态意识不断增强,人们不仅要求吃饱,而且要求吃得多样,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以前逢年过节才能吃鱼,现在平常日子也要吃,以前偶尔消费的珍贵水产品,现在也走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无鱼不成宴”在许多地方已经成为消费时尚,水产品已成为常年性消费食品。

第三,随着农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推动水产品流通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推进,使水产品的流通半径在扩大,交易方式在更新,以前主要靠就地就近供应,属于小半径、近距离流通,现在已发展为全球化大市场、大流通格局。以前消费者主要到集贸市场购买,现在越来越习惯到超市购买;以前主要是简单加工贮运,现在是越来越多地采用冷藏低温仓储或精深加工为主的冷链系统。

第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渔业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就会追求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这样就为渔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以渔为载体的垂钓、观赏、美化、休闲、娱乐已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渔业也由单一的养殖业,实现了多业并举的转变。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渔业提出的新要求和当前渔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我们应当积极谋划新思路,认真研究新举措,以工作指导方式的转变,促进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从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等方面实行一系列适应性变革,坚持加快发展、注重安全和资源保护三位一体统筹兼顾,坚持两手抓,要从单纯抓开发、抓生产、抓数量,转向开发与保护并举、生产与市场并重、数量与质量同步增长的良性循环轨道,在新形势下寻求渔业产业的新突破,切实推进渔业增长方式的历史性转变,有力推动现代渔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转变增长方式,全面提升渔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加快渔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和海洋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工作指导思想转变的实际行动。长期以来,我省渔业发展主要靠产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虽然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产品质量水平不高,对资源环境破坏也比较大。无论从渔业自身发展要求,还是从市场需求的方面来看,继续依靠传统发展模式已经没有出路,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推进渔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生态型转变,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渔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现代渔业为目标,坚持“生态、高效、品牌”三个理念,突出“质量、安全、效益”三个重点,以建设**半岛渔业经济区为主体,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提升渔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渔业经济强省。

主要任务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渔业总产值达到2500亿元,渔业增加值达到112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4.2%和15.8%;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50万吨,水产品出口160万吨,出口额45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9%、9.8%和10%;渔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年均增长8%左右。为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努力打造**水产品牌。一个产业的发展,如果没有规模,就不会有成熟的市场,没有成熟的市场就不会带来好的效益。对水产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要大力培育健康发展的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产业的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一是大力发展健康养殖业。要加快制订实施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养殖区域、发展规模、生产布局和养殖容量,依法保护养殖水域滩涂,引导养殖业健康发展。要继续抓好10大主导品种发展,不断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力争到2010年,全省优势主导水产品和特色水产品养殖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65%以上,形成10大主导产业。各市也要确定具有地方特色主导品种,建立示范区,由点到面,扎实推进,把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二是深入挖掘渔业发展潜力。要依靠科技,实施渔业育种、繁育、推广等技术的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培育、引进一批水产良种,力争到2010年,渔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要充分开发利用海域资源,大力发展滩涂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底播增殖和深海网箱养殖,实施海洋农牧化工程,向海洋要食品、要效益。各地要结合省政府实施的“五百万亩标准化池塘整理工程”,迅速行动,积极开发,尽快在全省形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渔业生产基地。

三是努力打造知名渔业品牌。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效益。要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尽快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叫得响、过得硬、占有率高的水产品知名品牌,靠品牌拓市场,向品牌要效益。如胶东海参、鲍鱼、海带、扇贝等,淡水的南美白对虾、乌鳢、大闸蟹等,完全可以叫响做大。要加大品牌整合、市场开拓和诚信体系建设力度,支持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增强整体市场竞争能力。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引导作用,通过展览、展销等形式,不断扩大品牌影响,加快资源优势向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的转变。

(二)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水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近年来,因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等问题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严重的产业损失,还引起人民群众的消费恐慌。去年发生的“多宝鱼”事件,给我省大菱鲆业带来了负面影响,教训极为深刻。质量就是产品生命,市场决定出路,没有质量安全作保障的渔业产业,规模越大,风险越大,一旦出了问题,损失也最为惨重。

一是建立健全渔业标准体系。逐步健全完善符合我省实际、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加快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要把养殖全过程标准化作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主攻方向,抓紧制(修)订品种繁育、健康养殖、病害检测、药物残留、饲料及添加剂等地方标准或操作规程,逐步实现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相关标准的配套统一。要加快各类渔业标准化示范区、标准化养殖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健康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和应用水平,不断扩大渔业标准化生产规模。

二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积极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落实监管责任,加大疫病防控力度,加强产地环境、投入品市场的监管。要先从工厂化养殖、苗种繁育入手,组织开展好水产品质量专项整治活动,加大重点环节、重点投入品(苗种、渔药、饲料)、重点管理对象的监管执法力度,尽快使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建立健全水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农产品取得了质量认证就是取得了市场通行证。各地要对生产比较规范、质量保障体系比较完善的生产(养殖)基地和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养殖GAP认证、加工领域HACCP认证和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水产品认证,不断扩大“三品”生产规模。

(三)积极促进产业化经营,提高渔业整体效益。产业化经营是转变渔业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和渔业主管部门要在渔业产业化经营上多下功夫,把渔业产业化作为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来抓,促进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有机连接,形成完整高效的产业体系,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一是加快培植一批起点高、规模大、效益好的外向型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对渔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龙头企业往往可以带动起一个产业。要继续加大扶持力度,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聚,构建渔业板块经济。要依靠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实施养殖产品加工出口推进行动,在稳步发展来料加工的同时,积极扩大本地水产品的加工出口。力争到“十一五”末,全省规模以上渔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0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1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100家,本地水产品加工出口数量占水产品出口总量的50%以上。

二是加快建设一批产出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示范作用大的水产品基地。各地要围绕优势品种,搞好规划指导,加快优势水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渔业的区域平台,引导现代渔业生产要素加速集聚,推进优势水产品产业带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无公害标准化水产品生产基地400万亩,认证无公害水产品基地300处、无公害产品500个。

三是加快发展一批有能力利用公海资源的远洋渔业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这是发展现代渔业的重要标志。要依托规模大的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涉外生产加工基地,更好的利用和分享海洋资源与海外市场。海洋资源方面要从过洋性捕捞转向大洋性公海捕捞,重点海域是东西太平洋、西北印度洋、东中大西洋和东南大西洋。市场开拓方面重点是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市场。沿海各级要对发展远洋渔业在服务保障体系、政策扶持、依法维权等方面给予重视。省政府即将下发有关的政策性、指导性文件。

四是加快建立一批带动力强、机制完善、运营规范的渔业专业合作组织。推进渔业组织化建设,建立专业合作社,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需要,是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也是推进渔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渔业的重要载体。今后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养殖大户领办,养殖户联办渔业合作社。要按大宗水产品分类建立行业协会,逐步建立以同一产品为纽带、相互联系、上下贯通的合作组织网络体系。要发挥渔民合作社和渔业协会在专业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等方面的集约集聚功能,将分散经营的渔户组织起来,把渔业产前产中产后的相关环节链接起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解决好千家万户生产与千变万化市场对接问题。

(四)加快实施一批渔业技术创新和推广项目。渔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养殖业的每一次跨越都是科技突破的结果。必须高度重视渔业技术、特别是养殖技术的创新。一是加快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整合各级科技资源,加快建设符合渔业科技发展规律、适应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的新型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力争在水产主导品种培育、水产重大疫病防控、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健康养殖方式、新兴渔药和饲料、水生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渔业节能技术等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二是完善水产养殖苗种繁育、饲料生产和疫病防控体系。重视和加强水产良种的选育和繁育,重点培育部级、突出发展省级原良种场,带动区域性良种场和县级苗种繁育场上规模、上水平,不断提高我省水产良种自给率和覆盖率。把解决渔用饲料问题当成一项重大工程来抓,鼓励科研院所、饲料企业和生产单位开发高效、安全的新型环保饲料和疫苗,引导渔民使用全价颗粒饲料和配合饲料。三是搞好渔业技术推广服务。抓好科技入户,解决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是农技推广的瓶颈环节。要创新渔业技术推广的有效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培育涉渔企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户等新的技术转化主体,积极探索渔业科技服务体系向村级延伸的新模式,构建渔业科技进企入户的便捷通道,提高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四是加强对渔民的技能培训。要抓好对示范户、生产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人员的专业培训,增强其致富能力、创业能力和带动能力。

三、加强海洋综合管理,搞好海洋生态和安全基础建设

借此机会,讲讲加强海洋管理问题。当前,海洋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自2002年《海域法》实施以来,我省海洋管理工作沿着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监察执法等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全省已累计确权发证的各类开放式用海、围海和填海造地项目8376个,用海面积381万亩。其中,依法由国务院和省政府审批的填海造地总面积达6.07万亩,保证了沿海地区217个建设项目落地,项目总投资额达3231亿元,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目前,我省海洋管理工作与海洋经济发展需要,与科学用海要求相比,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一方面,我省的黄金海岸成为开发的热点,海洋经济发展升温;另一方面,我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着从未有过的巨大压力,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这就要求我们科学用海、规范用海、依法管海,努力提高海洋管理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一是积极服务海洋经济发展大局。要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坚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护优先的原则,执行从严从紧的海域审批政策,把好建设用海“闸门”,坚持有保有压,区别对待,保证重点,合理用海,既要保护好海洋资源环境,又要为沿海经济发展提供建设用海保障。

二是坚持科学管海用海。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防止管理随意性,维护区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搞好全省海岸线普查,摸清家底,科学编制全省海岸保护和利用规划,加快制定海域使用规划、海洋环境保护、海岛利用规划,进一步促进海洋开发利用转到科学、合理、有序上来。加强海域使用动态监控,依法对违法建设项目用海进行治理整顿,规范用海秩序。要尽快完成海域勘界工作,这是今年海洋管理工作的一项硬性任务,必须努力完成,省里负责勘定的7条市际界线已勘定6条,沿海市负责的27条县际界线已勘定25条,希望有关市县积极配合,尽快完成。

三是积极推进海洋生态安全和平安渔业建设。安全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生态安全和渔业生产安全工作。在海洋生态安全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尽快制定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实施海洋生态环境分类管理和海洋环境准入制度,切实把好海洋工程和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评关。加强海洋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抓好海水养殖、海洋石油钻探、各类船舶、港口等海洋开发活动的污染防治,最大限度降低海洋自身污染。要建设和管理好各类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海洋生态补偿机制,依法确立生态补偿依据和标准。在渔业安全管理方面,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对渔民群众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一如既往地重视平安渔业建设,加快建立海洋渔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健全防灾救灾体系,完善渔业安全法规制度,严格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制,推行安全生产目标化管理,抓基层、打基础,将安全措施落实到船、落实到人,逐步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安全监督机构依法监管、渔业生产企业和渔船船东全面负责,渔民群众参与监督的安全生产新格局。要切实搞好渔业安全教育与培训,向渔民广泛宣传渔业安全生产知识。争取到“十一五”末,全省建成指挥有力、职责分明、规范有序、功能齐全的渔业灾害救助体系,确保渔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渔业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度重视,切实把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各级政府要将加快现代渔业发展放在当地经济发展的全局中统筹谋划,尽快制定完善渔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政策;在出台重大改革措施时,要切实维护渔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安排资金项目时,要注重考虑渔业发展要求;在考核政绩时,要把渔业发展成效作为检验一个地方领导班子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

(二)加大投入,增强对现代渔业发展的扶持力度。渔业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各地要进一步加大投入,积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投融资新机制,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商业资本和外资参与渔业资源开发。今后一段时间,省里将加大投入,重点扶持健康养殖业、标准化池塘改造和渔业资源修复。各级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更多地向这方面倾斜,逐步形成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要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在渔民减负、减船转产、民营经济发展、吸引外资等方面搞好研究,制定落实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为渔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渔业现代化范文12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渔业、打造广东重要海洋产业基地和建设海洋经济强市为总目标,通过加强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实施渔业品牌战略和渔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强化海洋渔业综合开发、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推进渔业“六大基地”建设,促使我市现代渔业建设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广大渔民在我市农村率先步入宽裕型小康生活。

2、发展目标。到2011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5万吨,海洋渔业经济总产值114亿元,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建成“六大基地”:一是建成广东省重要现代化海洋捕捞渔业基地,全市拥有海洋捕捞钢质渔船500艘以上,海洋捕捞生产能力处于全省或全国领先水平;二是建成广东省重要优质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水产养殖总产量达67万吨,居全省前列;三是建成广东省重要水产品加工出口基地,水产品加工产量达到20万吨,加工产值达35亿元,水产品加工出口创汇达3.2亿美元以上,继续居全省前列;四是建成广东省重要水产种苗生产基地,种苗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处于全省领先水平;五是建成广东省重要现代渔港经济区,建设一批以渔港为依托的集渔船补给、避风、渔货交易、水产品加工出口、渔船修造、海洋与渔业文化、海洋旅游以及城镇规划建设于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六是建成广东重要区域性水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形成以渔港水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以*市粤西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为中心的辐射全省的水产品流通网络。

二、抓好规划布局,科学利用海洋资源

编制好海洋与渔业发展规划,做好《*市海洋功能区划》的报批跟踪工作,在2007年底前完成《*港区域建设用海总体规划》、《*市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规划》和《*市水域滩涂养殖开发利用规划》,以及江城区、阳东县、阳西县、海陵区四个沿海县(区)的海洋功能区划、海洋与渔业环境保护规划和水域滩涂养殖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制任务。要充分发挥规划先行、统筹开发的作用,切实按照规划进行渔业综合开发。

三、抓好结构调整,发展现代渔业

1、做大水产养殖业。鼓励沿海地区利用浅海滩涂和沿海岸带养殖空间广阔的优势,发展对虾、牡蛎、泥蚶、海水优质鱼等为主导品种的特色海水养殖;内陆地区利用丢荒田等资源和水质优良的优势,发展罗非鱼、鳗鱼、中华鳖、斑点叉尾鮰等品种的规模化淡水养殖。

2、做优海洋捕捞业。实施渔船标准化建设,加快木质渔船钢质化改造升级。引导扶持渔民积极参与深海外海渔业开发,重点开发中、西、南沙金枪鱼等渔业资源,鼓励开拓远洋渔业,增强国际竞争力。

3、做强水产品加工业。培植一批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鼓励渔业企业自营出口。扩大美国FDA认证企业数量,突破欧盟认证,创建一批具有国际质量认证的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鼓励捕捞、养殖企业(渔户)开展水产品的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建设一批水产品加工出口原料基地和供应港澳水产品养殖生产基地。

4、做旺水产品流通业。重点健全水产品流通体系,着力扶持闸坡、沙扒、东平等依托渔港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壮大,盘活*市粤西水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广东重要水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形成多渠道、全方位、信息灵的水产品物流体系。

四、抓机制创新,提高渔业产业化水平

1、推广以股份制和“公司+基地+渔户”发展模式。推广阳西县顺兴海洋渔业有限公司实行股份制经营和*市谊林海达速冻水产有限公司、*市万事达海洋食品有限公司的“公司+基地+渔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企业走渔工贸一体化、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发展路子。

2、发展渔业协会和渔业专业合作社。推广阳西县沙扒纲钓船协会、程村蚝协会的成功经验,提高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市组建市渔业协会及各类渔业分会,各县(市、区)要选择1至2个渔委会按照《农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开展渔业专业合作社建设的试点工作,逐步将渔委会改革成适应现代渔业发展的经营模式。

3、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制订和落实吸引外资的发展渔业优惠政策,建立健全以经营者投资为主的投资机制,走出一条依靠市场、企业为主、群众自筹、引进外资、政府扶持、金融支持进行渔业开发的新路子。

五、抓好科技进步,提高渔业发展水平

1、建立渔业科技创新平台。建立重点以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水产研究所等渔业科研院所为支撑,以各级海洋与渔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以渔业企业为主体,上级部门支持的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渔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开发、引进、示范和推广,加强优势品种病害预防控制研究。

2、建立和健全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建立健全县(市、区)、镇水产技术推广机构,开展水产技术推广站改革试点工作,充实水产技术推广力量,加强技术培训和成果推广工作。

3、大力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实施阳西县部级和阳东县省级渔业科技入户试点示范工程,把一批渔业实用技术推广到千家万户,提高我市水产养殖技术水平。支持市技工学校开展渔业技术专业培训,加强渔业人才、产业工人的培养和储备。

4、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按照发展现代渔业的要求,各县(市、区)选择1至2个有条件的渔业企业、渔业基地,建设成现代渔业示范区。同时,重点围绕我市大宗、特色优势水产品积极开展渔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

六、抓好品牌建设,提高渔业的市场竞争力

1、办好南海(*)开渔节。总结历届经验,借鉴外地做法,进一步丰富内容,彰显特色,提升层次,打响开渔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使其成为推动我市渔业经济发展的平台。

2、争创品牌渔业。积极扶持一批有实力的企业争创省级、部级品牌渔业,争取在“*”期间成功培育、申报创建部级、省级渔业品牌5至6个,争取2至3个自主渔业品牌打进国际市场。

3、开展创建渔业特色镇和渔业专业镇活动。落实省、市关于扶持专业镇发展的政策措施,组织开展程村镇“牡蛎之乡”、平冈镇“泥蚶之乡”、圭岗镇“仔鱼之乡”、潭水镇“水产种苗之乡”等的申报工作。

七、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1、加快渔港升级建设,增强渔港功能。开展创建国家和省级区域性渔港活动,争取“*”期间全市七大渔港全面升级。今年重点加快闸坡国家中心渔港一期工程建设,争取年底通过验收,并启动二期工程的申报工作;加快组织实施沙扒国家一级渔港工程,争取今年下半年动工兴建;继续做好争创东平国家中心渔港和溪头、对岸国家一级渔港申报工作;推进阳西县清草渡、马村、红木山和江城区埠场等渔船避风塘建设。

2、大力发展水产种苗产业。开展创建国家和省级水产良种场活动,加大对现有水产种苗场的改造升级力度,组织有条件的水产种苗生产企业改善生产条件,争取到2011年全市建成2个部级、10个省级水产良种场;每个县(市、区)有2家以上的国家或省级水产良种场。

3、加快发展渔业配套产业。重点发展渔业饲料工业、渔业机械工业、渔船修造业等配套产业,建设渔业商贸城(中心)以及进一步完善渔业基础产业,促进渔业的健康发展。

八、抓好综合管理,促进“和谐海洋和谐渔业”建设

1、抓好渔业安全生产。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全市渔船安全生产通信指挥系统和渔业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加快渔船集体救生设备配备,加强对渔船渔港的安全监督检查,认真抓好每年的伏季休渔工作,严格把好渔船检验关和进出港签证关,确保渔船安全生产;建立和健全渔业保险制度,完善全市渔业互助保险网络,为渔民救灾和恢复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2、全面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健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控制度,加快海洋与渔业“三合一”实验室(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水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建设,规范养殖行为,推广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打击滥用不合格投入品的行为,确保水产品的安全供给。

3、加强海域使用管理。推行海域权属管理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做好阳西县、阳东县和江城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百强示范县工作,实施好东亚海岸带综合管理平行示范点项目,完成江城区与阳东县之间的海域区域行政界线的勘定,加强对重大用海项目的跟踪协调与服务,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完成与国家海洋局共建*市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中心。

4、加强海洋与渔业生态和环境保护。贯彻落实《广东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06-2015年)》,强化海洋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按照《*市*-2011年人工鱼礁建设规划》,到2011年全市建设人工鱼礁区9座,建设人工鱼礁体空方80万立方米,在全市近海建成面积达1.6万公顷的人工鱼礁群和省级种苗增殖放流基地。加强海陵岛附近海域的海草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加快建设南鹏列岛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建立市文昌鱼自然保护区和市浅海滩涂养殖自然保护区。各县(区)也要结合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海洋与水产自然保护区。加强对海滨海水浴场、港口水域、重点养殖水域、重大临海项目和入海排污口的监测,定期公布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情况。

5、加强渔政海监装备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渔政海监执法能力。强化执法手段,争取上级部门支持,配置大马力渔政海监执法船和建设省属渔政海监执法基地,建设市渔政指挥中心和全市渔业安全生产通讯指挥系统以及七大渔港视频监控系统。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合格、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反应快速、装备先进、保障有力的海洋与渔业执法队伍。

九、抓好办点示范,推进社会主义新渔区(村)建设

1、以渔业特色镇(村)为重点,带动新渔区(村)建设。组织对水产养殖、捕捞、加工、流通产值比重较大,以及渔业品种品牌集中、有竞争力、有特色的镇、村申报国家和省级渔业特色镇(村)、专业镇(村),落实省、市关于扶持专业镇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发展壮大渔业特色经济。

2、以培养新型渔民为关键,推动新渔区建设。借助国家和省实施渔民转产转业政策,进一步加强对渔民的培训教育,全面提高渔民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新渔村建设的要求。

3、以实施渔民安居工程为契机,加快新渔区(村)建设。江城区、阳春市和阳西县要抓住省实施贫困及水上居渔民上岸安居工程的有利时机,加快渔民安居工程建设进度,力争我市在2007年底全省率先完成渔民安居工程建设任务。

4、以维护渔民利益为宗旨,保障新渔区建设。打击渔霸村霸,维护渔区(村)社会稳定和渔业正常生产秩序;完善渔业保障制度,探索适合渔民特点的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险办法,建立健全以渔业互助保险为基础的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不断扩大渔业互助保险覆盖范围,切实解决广大渔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