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

时间:2023-09-20 16:57:02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范文1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安全教育;留守儿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6.026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6-050-02

收稿日期:2012-04-20

一、“留守儿童”的情感空缺以及依靠薄弱

随着“进城热”一浪高过一浪,如今农村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进城务工,大量“留守儿童”“留守村”随之出现。绝大部分学龄儿童被父母留在家里,依靠年老的爷爷奶奶或者寄养于亲戚或者学校。第一监护人的分离,所导致的不仅仅是孩子在学习上的放任自流,还有孩子感情的缺失,很多孩子断乳开始就离开父母的监护,他们一年或者两年见到父母一面,也有的孩子几年也见不到父母的面,依靠电话建立的感情显得空虚而薄弱。所赖以依靠的爷爷奶奶不负重荷,除去务农这些繁杂的体力劳动还有老无依靠的情感压力,致使其能给孩子一口饱饭就是最高保障。

“留守儿童”的感情缺失所表现的对于老师同学的不信任以及弱于律己是小学教育面对的一道障碍,在学生和老师之间缺少纽带。唯一依靠的隔代老人过分的溺爱或者对于正面教育的不理解,使一线教育工作者颇感压力。

二、新的农村政策下出现了年龄最小的“工薪阶层”

国家对于农村的补偿性政策从2009年春季学期开始,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寄宿生住宿费,取消中小学校借读费,只能按照原“一费制”相关标准收取作业本费,除此之外,学校不得向学生收取任何费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展的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和各种基本办学支出,一律在财政安排给学校的公用经费预算中开支,不允许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解决。省财政承担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寄宿制学校就读的寄宿中、小学生,每生每天最低生活费1元,全年300元(每年在校天数按300天计算,下同)的费用。其中,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家庭的寄宿生,小学生每生每天最低生活补助费2元,全年补助600元,初中生每生每天最低生活补助费3元,全年补助900元。

这些新的政策,带来的不仅仅是农村教育支出的变化,还滋长了包括家长在内的惰性和优越感。很多学生变成了“工薪阶层”,不依赖于父母反而有助于父母,一部分学生学习不再是理想或者改变命运的阶梯,而是“有偿劳动”,显得理直气壮。

三、就业形势对于农村教育的误导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和新的变化,很多学生以及家长觉得上学不再是唯一途径。很多大学毕业就业困难,少数就业的收入也不是很理想。在家长和学生眼里,大学毕业和在外打工收入没有什么区别。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在城里务工的农民工,也在县城或者是条件好的地方买房置业,孩子也有了不错的学习生活环境。反而那些按部就班上大学毕业就业的显得清贫很多。一味强调表面的物质利益,误导了很多家长以及学生,小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也受到了影响。

四、安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上述一系列新的状况,需要工作在第一线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的心血使农村教育“更上一层楼”。最重要的是要强调安全工作,因此,有以下几点建议:

1.要学校明确领导及教师责任,真正从制度上完善学校安全制度。要进一步明确学校是安全工作责任主体、校长是学校安全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安全负总责,班主任是直接责任人,其他负责人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分管范围内的安全工作负责。

2.要把学生安全放到学校价值观中,真正从根本上给予重视。具体来说,要把安全工作当做成绩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安全问题纷繁复杂,特别是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容易引起伤害事故发生。还有就是课间学生在操场、教室玩耍,或是自己不小心,或是他人推搡打闹,或是学校设施设备的因素,引起伤害事故。 可以通过开展讨论会等方式让老师真正认识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从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师对学生安全意识的教育。同时也可以定期放一些宣传安全教育的影片来宣传其重要性。

3.学或放学时的伤害是学校安全管理最为薄弱、也最为艰难的环节。既包括上学前放学后这一时段发生在校园的伤害事件,也包括发生在路途中的伤害事件。 因此学校可以和村委会达成一致,定期对家长做一些安全教育的宣传,这样可以使学校家长达成一致,形成一股强大的保障力,从各方面对孩子们的安全得到保障。对那些“留守儿童”,建议形成互助组,不能在安全这道环节忽视任何一个人。

人身安全固然重要,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媒体的强大作用,使得很多孩子出现“早熟”,因此,对农村小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以及性教育也显得格外重要,对于这一点,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可以开展心理辅导课或者心理辅导工作室,给孩子健康的心理教育,正确认识周围发生的事情。及时解除内心阴霾,使每个孩子都有一颗健康阳光的心灵。

第二,进行实时的家长培训,或者印发宣传册,要求每一个家长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做出好的表率,比如不看内容的光盘,不谈不适合孩子的成人话题等等。遇到问题,正确教导,不避讳更不能误导。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范文2

农村学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教师对安全工作不够重视

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流于形式。一是大多老师对学校的安全管理只停留在领导的安排上,应付式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没有变成教师的自觉行动。部分老师认为:安全教育管理是领导、班主任的事,感觉上那种重大安全事故似乎离他们很远,而且平时要忙的事太多了,部分老师或多或少有一种侥幸心理,二是由于责任不明,安全规章制度、安全预案形同虚设。要是真正出了稍大的安全问题,许多老师都是手忙脚乱。

(二)安全教育方式单一效果差

为了做好安全工作,各学校、教师都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都得到加强,上级相关文件也强调“安全教育”逢会必讲,为了抓好安全教育,往往学校都安排了安全教育课,要求各班制定了安全教育计划与制度,也特别规定了每天必须讲安全,所以安全教育随时都挂在老师们的口上。部分老师每天都对学生唠叨的同样的内容,几乎天天都是叫学生不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教育内容单调乏味,且没有侧重点。这样的安全教育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和感受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更不能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安全方面的知识。

(三)农村不少家长的意识存在问题。部分农村的家长,或是忙于工作和事业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重视力度不够,甚至缺少必要的监管,甚至认为学生交给了学校,什么都是学校的事情了,出了问题找学校的麻烦就是了,根本不愿意或没有时间注重对学生的管理教育。尤其许多农村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常年外出务工,学生长期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老年人在管理,由于老年人自身对安全意识欠缺,导致家庭安全教育的缺乏,甚至在学生的监管上都没有到位。

(四)不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目前许多学校和家长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都不太重视心理健康及生活技能的培养,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形同虚设,部分学生在遇到挫折后未能很好的得到良好的疏导沟通,直接造成部分学生胆怯自卑,承受挫折能力不强。当他们的心理素质解决不了现实矛盾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或疾病甚至会走极端。

针对以上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教职工安全意识,改变教师传统的安全教育观。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首先应从教师做起,学校需加强对教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使教师真正意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其次是提高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水平,学校通过校外培训、听专家讲座、自己的理论学习、开展安全教育专题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进行,通过这些活动教师往往会获得许多新安全的教育观念。

(二)利用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

安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引导促使学生形成安全行为,从而在学习生活中远离安全事故。我们要要不断转变观念,改变脱离实际单纯灌输的陈旧方法,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一、老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入手进行安全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会有许多的新鲜事发生,在这些事情中不乏会有一些安全事故的例子。作为教师,可采用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趣味性的组织教学。要善于捕捉,善于调动学生从广播、电视、报纸中去收集生活中这些真实的素材,把它运用到我们的安全教育中来,通过实例展现、展开讨论、谈论认识、动手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帮助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第二在日常的学科教学中,我们要时时不忘适时利用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渗透,做到有的放矢的引导,让学生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让学生认识到这是什么原因,从而进一步指导该怎样正确的做,这样才能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范文3

【关键词】强化;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7-0-03

一、培养农村小学生安全意识的意义

2014年新学年伊始,教育部颁发了《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纲要指出“培养中小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提高中小学生面临突发安全事件自救自护的应变能力,根据《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系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把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使广大中小学生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通过开展公共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养成在日常生活和突发安全事件中正确应对的习惯,最大限度地预防安全事故发生和减少安全事件对中小学生造成的伤害,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学生认知特点,注重实践性、实用性和实效性。坚持专门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相结合;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知识教育与强化管理、培养习惯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国家统一要求与地方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相结合;自救自护与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相结合,做到由浅入深,不断强化,养成习惯。

因此,我认为,强化农村小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保障农村小学生人身财产安全,促进农村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确保学校和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突出问题,所以,不断提高和强化小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

二、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会层面:国家安全教育制度缺失

应试教育的现状,使得安全教育在制度上遭遇缺失,我们国家的安全教育基本处于无组织的散落在中小学课本“阅读材料”之中的状态。学校作为安全教育的重要主体之一,在安全教育的意识上、课程设置上、教育方式上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亟待解决。虽然《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对有关安全知识作了规定,但教什么,怎么教,达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还需有具体详实的东西规范出来。

(二)学校层面:系统性安全教育严重缺失

每个地区每个学校的安全教育千差万别,尤其是农村学校,具体表现在:

1、应试教育机制迫使学校和教师们把更多地时间用在要考试的科目上。比如小学中的语、数、英,甚至音、体、美区上都要统一检测,市上抽测,占去了学生几乎所有时间。

2、在忙于应对各科质量考试的同时,还要随时根据上级部门下达的各项文件,完成各方面的“安全教育任务”。实质上是学校和老师噼里啪啦讲一通,拍两张照片交一份总结完事,学生们仅从“知”的角度,听老师和学校一遍又一遍的重复什么不能做。

3、培养学生安全能力应该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老师通过讲课的方式教授“应知”的知识,通过演练的方式培养“应会”的技能,来有效培养学生自救、互助的技能。而实际情况则是学校的安全教育仅存于每周一节的生命与安全课中,演练也不过一学期两三次,这与学生安全教育的实际需求相差甚远。

(三)家庭层面:安全教育存在诸多误区

1、安全教育有空洞说教的倾向

这主要表现为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安全常识教育时,空洞的说教多,具体可操作性的行为指导少。如家长会时常提醒孩子:“放学后要早点回家,小心坏人”。这话就比较抽象空洞,孩子不知道怎样的人才算“坏人”。如2012年我市某校小学女生在放学途中做好事——为一眉慈目善的“老爷爷”(实为强奸幼女提前释放人员)带路而惨遭杀害。由于小学生辨别能力弱,所以在遇到意外时往往不知所措,安全事故和悲剧也因此发生。

2、重保护轻教育的问题普遍存在

孩子的安全问题一直为广大家长和教师所关注。为了防止孩子发生意外,家长总是小心翼翼、时时刻刻对孩子严加保护和防范。当孩子面临危险时,成人更具普遍性的做法是包办代替,而不是教育孩子如何去应对这样的场面,如何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如:当孩子摔倒时,很多家长不是教孩子怎样避免再次摔倒,而是赶紧抱起孩子,指着身边的一根树枝或是一个石头破口大骂:“叫你绊着我的孩子”,甚至还教孩子在摔倒的地方狠狠地跺上几脚,“踩死你”。让孩子从小建立起來的是一种责任推卸意识而不是自我保护意识。这种“重保护轻教育”的行为,使得孩子们越发缺乏生存经验和自我保护常识。

3、家长自身缺乏相关的安全知识与经验

当前我国还没有面向公众的、系统而健全的家庭安全教育体系。许多家长的安全意识通常来自于相关书面知识的积累与自身有限的生活实践,有的甚至是一些道听途说的经验。因此,家长自身的安全常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也非常有限。“育人者”自身尚不具备全面的、科学的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得他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或顾此失彼。

(四)学生层面: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

某媒体曾经有过这样一则报道:某部门组织中日小朋友进行联欢,当孩子们到达下榻的宾馆时,中国的孩子放下行囊就开始嬉戏玩耍,而日本小朋友却在走道里东张西望——他们正在查看安全通道在什么地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很少有日本儿童这样的安全意识,甚至许多家长也很少做到随时留意自身的安全问题。尽管现在有很多孩子知道打110,但是绝大部分孩子不知道在遇到火灾、地震、龙卷风等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不完全知道在遇到犯罪分子的时候,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

广大农村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更是让人担忧。比如,2013年5月攀枝花仁和区某校的两个男孩子中午回家吃午饭后,不听老师教导和其他同学劝阻,偷偷跑到金沙江边游泳而导致溺水身亡。学生在开学时都签过防溺水保证书,但还是要下江游泳,这充分说明学生的安全意识还未真正形成。

三、强化农村小学生安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社会层面:充分利用好现有法律法规,健全保障机制

目前,我国最主要的安全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具体专门针对学生的条例、办法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公安机关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八条措施》和《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安全工作六条措施》,这些法律法规、条例办法都为学生撑开了保护伞,为安全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2000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中小学安全教育系列指导丛书”也为学生安全教育提供了规范完整的保障。

(二)学校层面:抓好常规,强化训练,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认真抓好安全教育常规工作,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①安全教育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现在小学生中经常会出现一些现象,同学之间为了一点小事争吵起来,互不相让,进而动手扭打,造成事故。但如果一所学校的品德教育抓得好,风气正,学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就可以避免一些事故的发生。所以抓好安全教育,一定要与品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即结合品德课堂来进行安全教育。如要把《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讲文明、懂礼貌、遵守纪律、关心他人”等一些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事例,生动具体的告诉学生,让他们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多年来,作为德育主任的我始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基础,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二十条和《小学生守则》十条为准绳,结合学校实际及班级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德育工作实施条例》,并分年段落到实处,使学生们在学校和班级集体活动中受到良好的熏陶,让学生们在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同时要求班主任结合留守儿童的情况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如:建立进门须知和来访登记等一些必要的制度来约束学生的非规范行为,防微杜渐,反复练习,特别要训练学生在没有老师和家长监护的情况下,有遵守纪律的自觉性。班主任除了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外,还要根据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教育,如:我们学校靠近路边开展交通安全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门前来往车辆较多,过马路要看没有车辆最安全,不在马路上嬉戏,使学生认识到在马路边玩耍、游戏的危害,要做一个遵守交通规则的好学生。作为班主任的我也利用看图片、讲故事、唱儿歌、看录像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②把安全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学校安全事故一般发生得很少,因此,很多学校不会把安全教育和教学放在同等的位置,而且如果只是单纯的理论教学又过于枯燥,学生就算听了,当真的发生事故时,他们会不知所错、手忙脚乱。我认为应该把安全教育当作一种生活常识,把它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首先,学校要每个星期安排一节班队课,专门给学生讲安全知识,针对每个地区不同的情况开展一些有必要的演练,像防踩踏事故的演练,每个学校都应该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事故发生的太多了;像怎样在火灾中逃生,这些知识最好是老师做正确的示范,这样能让学生更准确的掌握;班主任一定要让学生彻底地明白一些事故的后果,像夏天为了图凉爽而去江河中洗澡,冬天为了图暖和在房里关上门窗烤火等。因此而丧命的事故时有发生,班主任可以结合这些身边的事故带领学生一些分析发生的原因,这些行为将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只有让学生从意识上了解他们的危害,他们才不会犯错。而对于其他的事故,为了防范于未然,要经常提上课堂,让学生们时刻保持一颗警惕之心。

再者,科任老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和地震,安全事故有关的内容夜应该详细的讲解清楚。记得我上初中时,历史老师在讲长征的时候,特意给我们讲了关于沼泽的知识,我至今仍记得很清楚。所以,我想只要老师多讲,真正从心底关心学生,他们会真正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最后,教会学生临危不变的处事态度。对于突发状况,谁都不能保证自己不紧张,不出错,但是有一种东西却很难受环境的影响,那就是习惯,所以要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每次我们学校聚会结束后,教师都会亲自指挥学生上楼,一个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都自觉的按照顺序进出教室,不再需要老师的监督。我想习惯的力量是无穷的,多花点时间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万一遇上紧急状况,也不用担心。学生可能不能切实明白一些安全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更加关注才行,先有人,后有才,安全至上,它必须时刻摆在第一位。

2、強化突发事件中的逃生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信每一位教育者都还清晰地记得“5.12”地震中那位历史上最牛的校长——叶志平,他仅用时1分36秒,就将全校2300多名师生,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疏散到操场,并以班级为单位站好。这就是长期有序疏散演练的效果,作为农村学校,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就应强化并坚持做好突发事件中的逃生技能训练。

我校自“5.12”之后也从中吸取经验,把应急疏散演练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来抓:即每周四的第二节课,警报响起,师生们便快速有序的从各个教室撤出。以下是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常用到的一些技能,供大家参考。

(1)火灾中的逃生技能

在对孩子进行火灾中的求生常识教育的时候,应该给孩子以尽可能详细的行为指导,向他们传授具体方法。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一些方法:

①向孩子传授火灾中的呼救技巧。如果楼道着火了,而室内未着火,要赶快关闭通向楼道的门窗,然后站在靠窗的地方等待救援;如果是晚上可以用手电筒或者是摔东西发出声音的方法,或者挥动白色衣服作为呼救的信号。

②向孩子传授逃离火场的方法。如果在屋子里发现门外冒着浓烟,不要马上开门查看火势,先摸摸门把手,烫就不要开门,否则一开门就可能会发生爆炸;即使把手不烫,开门的时候也不要站在正面,以防火苗突然窜入而被烧伤;如果室内有浓烟,要把衣服用水浇湿,然后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巴,趴在地上尽快爬出火场,以防窒息或中毒死亡;如果身上着火,要赶快把衣服脱下——因为衣服受热会融化并贴在身上,而且有毒性,或者是躺在地上打滚把火苗压灭;失火的时候千万不要使用电梯,可以从安全通道撤离;如果安全通道已经起火,楼层不高的话,可以用绳子或者床单结成系在窗子上慢慢滑下来。

③教孩子在遇到室外火灾时的应对措施。如果在野外遇到森林大火时,应尽快离开火场,并立即报警和通知大人。逃离时,千万不要往树林里跑或者顺风跑。如果一时跑不开,要选择近地的土坑、河滩或者河沟,把衣服用水浸湿,蒙头上卧倒避火;也可以用湿衣服把头包好,选好走到地方,一口气冲出火场。

(2)地震中的求生技巧

如果孩子在教室里遇到地震,要听老师的指挥,把书包顶在头上保护头部;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跑到门外去,在靠近墙的位置的同学则可以靠着墙根蹲着;在教室中间的可以在课桌底下躲避。

如果是在家中,要拔掉室内用电器的插头,并且立即用枕头或者被子顶在头上保护头部,躲在坚实的家具下;或者到厨房、厕所等宽度小而强度大的地方,但是一定要避开墙薄的地方。逃生时不要乘坐电梯。如果在电影院,靠近门的要立即逃往外面,中间的人最好是躲在排椅的下面,在前排的可以到舞台和乐池的下面躲避。如果在商店要赶快躲到大柱子旁边或者没有堆放货物的通道,千万不要躲在商品橱窗边。

(三)家庭层面:要加强学生应“知”的安全常识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在安全教育方面,作为农村地区的家长,不但要给孩子“干粮”,还要给孩子“猎枪”;不但要监护好孩子,更应向他们传授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能。

1、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常识学习

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潜在的安全威胁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交通安全常识

在农村或城郊地区,对孩子的交通安全常识教育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①过公路左看右看,注意防范意外事件发生,不要翻越马路上的护栏和隔离墩,听到消防车、救护车、警车鸣笛时,要主动避让

②不在公路边追逐打闹、玩耍。在街道或公路上行走时,不可边走边看书报或带耳塞听音乐,也不要突然从汽车后面跑出来——这样容易和来往的车辆相撞。

③安全騎驶自行车或电摩的常识。应教育孩子养成骑车前检查刹车、车铃等是否安全有效的习惯,中途发现刹车坏了要下车推行;在马路上骑车,不要并排骑车、相互追逐、骑车带人或放车把骑车,也不要在两边车把上都悬着东西而影响转弯,应靠右行驶并走非机动车道,遇到陡坡要下车推行。

(2)用电安全

“电”被人称为“无形杀手”。如何确保农村孩子的用电安全已经成为家庭教育的当务之急。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注意向孩子传授安全用电知识,教孩子安全的使用家用电器。应教育孩子不要触摸电源开关的金属部分或破损的电线,以防触电;不能用小刀、铁丝等金属物去捅电源插座和开关,以防因金属导电而发生意外;电扇转动时,不可把手伸进去,也不可擦拭电扇等等。

其次,要教孩子不可在电力设施附近(如:变电站、变压器、变压房)玩耍,以免发生意外。

再次,要教孩子预防雷电。家长应告诫孩子在雷电交加的下雨天,不要站在大树和高压电线杆下避雨、不要靠近避雷针和它的接地装置、不要在旷野里行走或者打着雨伞在旷野里跑、不要使用电视机和收音机,以防雷击而遭意外。

(3)预防火灾

预防火灾,是农村家长最应做好的安全教育。具体讲有以下几方面:

①教育孩子安全地使用容易引发火灾的日用品。如,打火机(火柴)、各种炉灶、蜡烛、煤油灯、蚊香等,如果使用不当,极易引发火灾。家长应教育孩子使用这些物品时注意:

A、不要拿着油灯、蜡烛等可移动的火源进入阁楼之类的狭小空间或床底下等低矮的地方;应将其固定好并放置平稳,以防倾倒引燃附近的物品;外出或睡觉时,要将其熄灭以绝隐患。

B、不要在炉灶边放置易燃物,也不要在火炉边玩耍、打闹、以防意外;切勿在明火熄灭之前,直接往酒精炉、煤油灯内添加酒精、煤油等液体燃料,不可与汽油、酒精混合在一起作燃料使用;使用旧式泥砖砌成的炉灶时,应注意不要在炉灶旁堆放过多的柴草,离开灶膛前要检查柴草是否完全进入灶膛内,若是长时间离家外出,还要注意熄灭灶膛内的余火,以防死灰复燃引发火灾;此外,家长还应提醒孩子外出时要关好煤气阀,并告诉他们如何正确的处理煤气泄漏。

C、不可将燃着的蚊香放置在窗帘、床单等附近,以防这些易燃物因风吹动而触及蚊香火头导致火灾。

②常用灭火方法的传授。一是教孩子如何使用灭火用品,二是教孩子在何种场合使用禁忌和特定的适用场合。如:水可以用来灭火,但只能浇灭纸、布、木头等一般可燃物引起的火灾;钾、电石、炙热的金属等遇水易燃烧的物品以及带电的电线、电气设施起火、则不能用水扑救;由于汽油、煤油、食用油等比水轻,且油和水不易混合,水浇上去会使其液面升高、液体外溢而扩大燃烧范围,也不可用水扑火。另外,还应教孩子了解不同类型的灭火器的特征和功用,学会相应的使用方法,并告诉孩子,“人身上着火后不能用灭火器扑救,否则会造成感染”等等相关常识。

2、珍惜生命,防暴自卫

当前,社会治安还存在一些问题,拐卖和绑架儿童、利用孩子行窃或抢劫等案件时有发生;小学生“见义勇为”却白白送命的事件也较为常见。家长应注意强化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提升孩子的自卫应急能力。对广大的小学生来讲,应该把自身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以谨慎的态度去帮助别人。

3、家长应尽可能给孩子具体的行为指导

①教育孩子在遇到陌生人来访,应采取如下措施:

(1)独自在家时,决不开门。如果来访者是从未见过面的,不论他说什么好话,都不能将门打开;如果来访的陌生人自称是抄电表或收水费的,或是能道出父母姓名并自称其朋友、同事的人,也不要开门,应将其婉拒门外,并告诉他们在大人回家后再来访。

(2)如果陌生人是打听某件事、某个人的,也要注意辨别对方意图,如果对方确实有事,自己又确实能给予帮助,可以隔着门回答。

(3)听到敲门声,也可从防盗门的“猫眼”看一下,对方是陌生人可假装家里没人而不予理会,过会见没有反应,来访者多半会走开。

(4)见到成群陌生人,切勿随便开门。若是来了一群陌生人,没有自报姓名而上来就敲门是决不能开门的。若对方急于入室,必要时可打电话跟父母或邻居联系,若来者不善,要一边沉住气,一边打“110”报警。

另外,还要提醒孩子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更不可随便吃陌生人给的食物;不要一人到人少偏僻的地方去,也不要在晚上孤身外出;独自一人在快要到家时,要环顾四周,看看有无陌生人跟随,如果发现有人尾随,而家里可能又无大人时,不要先开门,可以先到邻居家等等。

②刚柔并济,机智应对犯罪分子

在生活中,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勇敢地与坏人作斗争。但是,也应该教育孩子做一个刚柔并济的人,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在四顾无援的情况下,面对匪徒要摆出一幅受害者的样子,而不可表现得十分潇洒,以免招来更大的灾祸。另外,我们不主张孩子鲁莽地与犯罪分子搏斗,或是用眼神和其他动作激怒罪犯——这并不是教孩子当懦夫,但孩子在毫无反抗能力、伤害无可避免的情况下,必须学会放弃匹夫之勇、钱财、甚至做人的尊严,以求保住自己的生命。因为这些固然重要,但生命更可贵——只有让自己活下去,一切才有希望;只有留得青山在,才能开拓未来;也只有活下来,才有可能去指证罪犯,进而将他们绳之以法,同时也避免其他无辜的人再受到伤害。

③“见义智为”而不是“舍己救人”

“舍己救人”的烈士是崇高的,但是我们认为“救人而不舍己”的英雄更值得敬重和学习。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它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善待它、珍惜它。当别人的生命面臨危险时,你应该积极救助,但不应该冒着自身的生命危险盲目行动——因为你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一样重要;鲁莽行事、用一个人的牺牲去换取另一个人的生存,甚至因此而白白送命,同样是对生命的亵渎和不负责任。小学生本身行为能力较弱、生活经验缺乏,在“见义”之时,最恰当的行为应该是积极呼救,而不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去直接救助,应该“智为”而不是“勇为”。我们不主张宣传少年烈士,更反对让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冲锋陷阵、争当英雄;而应该教育孩子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学会采取理性的、恰当的行为去救人于危难之中,学会“救人而不舍己”。

④适当的收敛光彩,以保障自身安全

曾经有一位家长给上小学的孩子买了一款非常时尚、漂亮的电子手表,当他的孩子第一次带着它去上学,却再没有回来——这款在成人看来并不值钱的手表,却引起了比他们的孩子年长的、问题少年们的注意,他们抢走了孩子的手表,并失手打死了高声呼救的孩子。家长心疼孩子,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这种做法自然可以理解,让孩子们穿戴流行的服饰、使用时尚的产品也不为过。这些对于有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较强的消费能力的人来讲,也许并不算什么,但对于有的人来讲,却可能和你的性命一样值钱。小学生生活经验与自我保护能力相对缺乏,且每天要出入车站、码头,骑车或步行上学;他们应该避祸而不是惹人注目、诱人垂涎和引人犯罪。因此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学会适当的收敛光彩,以保障自身安全。

总之,小学生安全问题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的知识也极为丰富。在现实生活中,天灾人祸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人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自我保护,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广大的小学生既应该有迎接幸福和欢笑的情怀,也应该有面对厄运和挫折的勇气与能耐。我们衷心地希望有更多的家长、教师和学校能重视小学生安全教育,努力做好安全教育工作,让孩子们掌握更多的生存知识和技能,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校工作地正常运行,才能保证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

作者:龙泽勇

参考文献: 

[1]李纪梅.安全应急教师指导手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10 

[2]李连宁.教育部教育司主编.安全工作集要.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10 

[3]李连宁.教育部教育司主编.校外活动安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10 

[4]李连宁.教育部教育司主编.校内活动安全.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10 

[5]李连宁.教育部教育司主编.自然灾害防范.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10 

[6]四川省教育厅组织编写.小学生安全教育手册.成都.天地出版社.2002.1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范文4

“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讨论“六·一”活动的一些细节,就活动所要买的奖品,大家你一言我一句地说了一大堆:什么铅笔,小刀,水果糖,橡皮啊,校长一一记在本子上,但最后校长把“小刀”给划掉了,说是学校给买的,万一学生使用时引起安全事故怎么办? 这绝对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由此折射出各级各类学校已经视安全为头等大事。大会小会强调安全,课堂教学强调安全,集队放学也要强调安全。这本不算是什么坏事,毕竟是为了学生的人身安全着想。但如果为了安全限制学生的活动,甚至学校为避免学生出事,制定了一些所谓的“禁令”,把安全工作当作是一条“高压线”,碰不得,结果弄得人人自危,这就不正常了。也与我们所推进的素质教育严重相悖,那么,怎样才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呢?

一、安全教育与课堂教学

小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环境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但他们所获取的知识还不足以应对来自生活中的这些变化,如安全使用煤气灶,家用电器,自行车等等,这些东西他们每天都在接触着,但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如何教他们规避风险,对他们进行安全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尤其是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以及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等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小学生应知应会的一些安全知识。图文并茂,生动形像,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通过播放录像、安全健康知识讲座和竞赛、师生自编自演小品、防灾自救、紧急疏散演习等各种有效灵活的方式,进行防火、防触电、防溺水、防中毒等各种安全自救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只有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安全保护能力,事故率就会大大地降低。

二、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

安全教育不等于安全管理。安全教育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安全方面的知识,而安全管理,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安全的学生和生活的环境。比如:在楼梯上,设置警示语,提醒学生上下楼梯不得拥挤。学生不得随便用地上捡到的任何食物,校园内外小摊贩不得无证经营“三无”食品。值日学生对学生入校进行检查,易燃、易爆的物品及宠物等不得带入校园,不得私自下河游泳,不得到有危险的地方玩耍,不得爬车、爬树和爬护栏、围墙等到危险物。学生不要接触电线,不要用棍碰触、打击电线,不要走近变压器。行走在铁路上的学生要做到“一站、二看、三通过。”过渡时,学生不得在船上摇晃和打闹。学校实行集队放学,学生以村民组为单位,每队选出队长领队。负责对本队成员进行监督与管理。只要我们的管理工作做得周到、细密,就能防患于未然。

三、安全教育不能因噎废食

开学初,不时有学生问我:“王老师,我们啥时候去春游?”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说去吧,也许我是在撒谎,是不去吧,学生会失望的。尽管我们都很想带学生出去感知一下大自然,但学校对待这样的活动是非常谨慎的,学校为了安全管理,避免事故的发生,往往以只好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限制:不准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游览……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要让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可是如果我们把学生死死地关在学校里,没有什么文体活动,只能学习、学习、再学习,这样不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也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以前老师每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出去野游、参观,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的阅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只要我们对活动进行一个周密地计划,注意防范,事故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要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教会他们科学有效的自我救护的方法,加强管理和防范,把学生的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既要抓安全教育,又要抓素质教育,把两者都落到实处。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范文5

关键词: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原因;问题;措施

一、农村小学撤点并校的原因分析――以罗山县农村小学为例

(1)农村学龄儿童人数的锐减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部分农村人口走出乡村,外出务工,使得家庭经济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部分有条件的农村人由于眼界的扩宽,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和子女的教育,逐步从农村向城市转移或者有部分人为了子女更好的受教育,把子女送到城镇上学,使得农村学龄儿童不断流失,在加上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农村生育率降低,使得目前大多数小学每个年级多的不过十一二人,少的甚至只有区区几人。一些农村小学全校学生只有二三十人左右,大量的教室空置,农村小学出现学生荒,为了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行撤点并校。

(2)农村小学教学条件差,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目前农村仍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一些地区由于欠发达,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教育,使得农村小学的一些基础设施仍然比较欠缺,如缺少阅览室,缺少体育设施,多媒体教室。另外农村小学教师的生活条件,待遇等各方面都不如人意,年轻优秀的教师不愿到农村任教,所以农村的小学教师大部分仍是一些由当地的民办转公办的教师任教,这部分教师一直在当地一个小学任教几十年,教学模式仍是传统的应试教育,而且基本上固化,难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素质教育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大部分教师都处于临近退休的状态,使得一些乡村小学不得不撤点并到附近教学条件相对更好的乡村小学或城镇里去。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统计数据,从1997年到2010年的14年间,全国减少小学371470所,其中农村小学减少302099所,占全国小学总减少量的81.3%,农村小学虽然撤点并校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二、农村小学撤点并校带来了以下问题――以罗山县农村小学为例

(1)上学不便,而且存在安全隐患

农村小学的设立一般都有利于小学生就近就读,在没撤点并校前,农村的小学生不用坐车就可以上学,父母接送孩子也比较方便。但在撤点并校后一些农村家庭居住地距离新的小学就比较远,有的距离十几公里远,学生不得不坐车上学,父母不得不接送孩子上学。而且目前农村校车接送只是在小范围和小规模的运行,就这很少的校车也存在校车老化,安全质量不达标,司机可能在驾驶过程中存在超载,超速的问题,对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大部分农村孩子的父母为了家庭出外务工,孩子只能留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养育,而老年人年龄大,活动不便而小孩只有五六岁,最大的也不过十二三岁,孩子上学接送就很困难,老年人很难按时接送孩子,尤其是在雨雪等恶劣天气下就更困难,在上学路上孩子和老人都不安全,导致一些孩子到上学年龄仍待在家里,有的甚至只能辍学在家。

(2)增加农村家庭的负担

由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国家免除学费和减免部分杂费,国家助学金的补助,因此小学生在原所在地上学每人每年的费用在400―500元之间,学校撤点并校后,学生只能到附近的乡村小学或者镇上上学,六年级以下的学生,中午在学校就餐,下午放学回家,每个学生一个学期的伙食费就得增加400元左右,一年就多800元左右。如果是六年级的学生那么还要住校,每学期食宿就得1300元左右,一年就得2600元左右,如果再加上交通费用,以及其他的费用,那么这对于一些收入低的家庭来说,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家庭负担就会很重,在那些家长普遍反映撤点并校后孩子上寄宿制学校的费用远远超过了原来所在地上学费用的地方,家长对于撤点并校就会有很大的不满情绪,甚至是怨恨,因为撤点并校后所带来的成本实际上有一部分转嫁到学生家长的身上,这无疑加重了农村家庭的负担。

(3)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农村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每个农村家庭普遍就一个孩子,多的也就两个孩子,由于现在孩子上学比较早,这些孩子年龄小,六年级的学生也只不过十二三岁,他们都是家里的宝贝,没吃什么苦,而且也缺乏足够的自理能力,在认知上也不全,更多的是感性认识,所以很容易受各方面的影响,情绪不稳定,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都可能让他们感到不安,他们更渴望父母的关爱,当他们由原来的只需要放学回家就有可口的饭菜,干净舒适的衣服,父母的关爱到撤点并校后离开父母,只能一个星期回一次的寄宿制学校生活时,他们可能一时难以接受这个现实,情绪低落,甚至产生孤僻,恐惧的情绪。另外由于撤点并校,使得几个学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老师也很难照顾关心到每个人,有的孩子受同学欺负也不敢告诉老师,只能一个人默默的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哭泣,久而久之有些孩子就会厌学甚至辍学,这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三、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措施解决问题

(1)政府要做好规划安排

学校撤点并校不仅仅要考虑教学资源的整合优化配置,更应该考虑的是方便学生上学,因此地方政府要实际深入当地农村开展调查研究,要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教师的意见,要结合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以及当地的经济、文化、风俗习惯和地理环境等因素,做到科学合理的撤点并校,这样才能得到当地百姓的理解和支持,撤点并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它真正有利于乡村教育的发展,使百姓受益。如果只是凭着某个或几个领导拍板,那么在不顾及当地实际情况下强行撤点并校,可能会引发群众与政府的冲突,不仅不能解决问题,为人民群众服务,反而破坏干群关系,不利于农村的健康发展。同时政府在撤点前也需对要撤点的学校提前做好合理规划安排,不能让其成为废墟,要充分利用起来,使其能物有所用。

(2)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教学及生活设施,减轻百姓负担

针对农村小学教学设施的缺乏,政府在财政支出上要有适当的倾斜,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完善教学设施,使学生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好好学习,同时建立现代化的多媒体信息教室,让学生能够在多媒体的教室上课,让学生了解,学习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另外对于体育锻炼设施的不足,要增加体育设施,使学生能在操场更好的锻炼身体。在师资力量上,要适当的提高教师的待遇,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对于年轻优秀的教师可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以补充更多新鲜的血液,提高教学质量。在伙食和住宿方面,政府要做好监管和督查,督促学校完善伙食和住宿管理,要对学生的健康和安全负责,让学生吃到健康可口的饭菜,让他们住上安全舒适的房子,同时要对学生的伙食和住宿给予一定的补贴,对于特别困难的家庭可以更大幅度的减免或者免除学生伙食住宿费用。这样就有利于减轻农村家庭的负担,让更多的学龄儿童能上得起学,吃得起饭,使祖国的花朵能真正开开心心的学习,使农村小学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3)保障学生上学方便和安全

针对撤点并校后,部分学生的家离校较远,上学难,上学不安全问题,学校要切实落实好学生的上下学问题,要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尽力安排更多,安全的校车来接送学生上下学,同时学校要制定学生乘车守则和司机守则,并对学生和司机进行安全教育和乘车演练,让学生按乘车守则做好有序安全的乘车,司机要定期培训教育,不能酒驾,超速超载,驾车以安全为第一准则,同时保证每辆车都必须有一个教师随车而行,上学时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平平安安的到校学习,放学后每个学生都能平平安安的交到学生家长的手中。对于路途遥远的地方要安排专车或者要等到学生家长来才能让学生离校,同时对学生家长也要进行安全教育,告诫其路上要注意安全,完善学生的接送制度,定时定点的接送学生上下学。对于离校近的,不需乘车或家长接送的学生,也要让学生们结伴而行,不能单独的上下学。对于父母不在家,只有爷爷奶奶照顾的学生的上学问题更应该高度重视,安排教师专人定点帮助,让学生不再因为上学远,上学难,到上学年龄而推迟上学甚至是辍学,让学生能真正的上学方便和安全。

(4)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开导,设置心理咨询室

小学生年龄小,经历的事情也较少,对于社会的认知还比较肤浅,更多的是感性认知,情绪变化大,不稳定,由于离开至亲,到陌生的地方,换了新的学习环境、住宿环境和老师,可能一时难以适应,产生焦躁,恐惧的情绪,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有的甚至想辍学,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情况,平时教师要更多的关心学生,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的消极悲观情绪要及时的予以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克服紧张,恐惧的情绪,要让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快速的适应下来,安心快乐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应该加强班级管理,教育每个学生团结互助,互帮互爱,对于小孩子之间的打闹,要善于批评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好的品德,关心他人,热爱集体,让这个班级小集体成为孩子们欢乐的家园,在这个欢乐的集体中,每个学生都能放松下来,融入其中,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中国,农村人口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教育问题关乎中国教育的成败,农村教育能否现实公平,实现健康发展,也关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取得圆满成功,农村小学的撤点并校要切实结合中国国情,结合农村的实际,在充分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心声的基础上,推行撤点并校,农村脱贫致富需要教育的发展,因此教育要从小抓起,切实保障农村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农村教育的好坏关乎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好坏,只有农村教育发展好才能为农村真正走上小康之路提供动力,撤点并校政策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完善,中国农村的教育改革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冬梅.村小撤并对农村小学生影响的质性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范文6

这次全市农村教育工作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部署推进我市农村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结束不久,市政府就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分赴三区和直管单位进行农村教育工作调研,深入了解全市农村教育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既为省里提供参考材料,也初步拟定了符合鄂州市情的贯彻建议。全省农村教育工作会召开之后,谢松保市长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专门听取了全市农村教育工作情况汇报,研究我市农村教育发展的重大问题,并就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决定》和省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意见。这次会前,市委徐松南书记听取了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指出要将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开成鼓舞干劲、凝聚力量、解决问题的大会。下面,我讲几点意见。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增强农村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础要素,是现代文明基石。建市以来,我市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1996的全市完成了“普九”的历史性任务,1999年通过了省政府“普九”复查。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在校生入学率达99.4。全市3个区都基本确立了“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教师工资发放情况有了根本好转。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基本实现了由“以农民为主”向“以政府为主”的转变。20__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2.54亿元,比上年增加1546万元,增长6.48,基本保证了农村教育的正常发展。师资队伍整体素质逐步优化,20__年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使教师队伍平均年龄从39.5岁下降到37.9岁,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99.9、94、85。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力度加大,校舍危房面积自1996年3.2万平方米下降到8千平方米,降幅为75。近两年,全市农村共撤并中小学35所,教育投入的效益明显提高。这些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农村教育功不可没。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差距加大。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师资队伍素质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两基”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巩固提高的任务还很艰巨。农村初中辍学率有所回升,少数地方超过国家规定的3标准。二是投入不足。由于区级财政底子薄和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不到位,保安全、保运转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入学的资金缺口较大,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为零。三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和乡镇两级政府在农村基础教育中的责权不明确,存在“缺位”现象。四是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规模偏小,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结合得不紧,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市农村教育整体上还比较薄弱,不能较好地满足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我市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农村教育在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分析我市农村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充分认识农村教育的重要地位,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任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市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他们是最大的受教育群体,也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群体,大部分还是经济收入较低的群体。农村教育发展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现在,农村群众最迫切的愿望是让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宁愿自己日子过得苦一些,也要供子女上学,也要让孩子获得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因此,只有把农村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发展,才能真正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其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我市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的必然要求。20__年,我市提出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的奋斗目标,这对全市劳动力素质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市农村人口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5,村组干部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8,参加“绿色证书”规范化职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只占全市农业劳动力的3.5。这样低素质的人力资源与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我市建成武汉等周边城市的后花园和菜篮子的目标不相适应,与我市发展城郊型农业特色经济的目标不相适应,与加快我市农村城镇化的建设步伐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只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 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为我市建设富裕型小康城市创造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对策。“三农”问题之所以长期存在,其根本原因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存在差距。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农村的教育水平、教育条件和受教育程度落后于城镇,农村教育的发展跟不上整个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及其子女享有良好教育机会,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此,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搞好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我市农村教育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大力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教育发展的总体任务是:完善“以区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努力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规模与结构合理,质量与效益较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体制,基本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是,到20__年,全市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双高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农村适龄人口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达到85以上。为确保上述目标的实现,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发展农村教育,关键是巩固和完善“以区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明确有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建立健全稳固可靠的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机制,切实做到“五保、一化解”。

一是保投入。各区人民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落实教育经费的“两个比例”、“三个增长”,依法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报告教育经费预算决算安排情况,并接受其监督和检查。严格执行“农村税费改革固定转移支付资金用于教育的比例不能低于60”的规定,用途主要是补助学校公用经费、改造中小学危房、偿还“普九”债务等。新增的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确保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不低于改革前的水平并力争有所提高。在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同时,也要增加对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和扫盲教育的投入。

二是保工资。确保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发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要进一步落实区长负责制。各区政府要按照核定的教职工编制和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标准,将教职工工资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不得留有缺口。要改变教师工资由乡镇财政按月上划,再由区财政发放的现状,建立教师工资专户,由区财政统一预算、统一发放。要建立教师工资发放考核制度,将教师工资发放情况纳入对区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对拖欠教师工资的地方实行“一票否决”。

三是保安全。各地要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力争到20__年底必须消除现存D级危房。各区人民政府要将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中小学校舍所需经费全额纳入区级财政预算,建立危房改造资金专户。危房改造工程要立足于脱险加固,做到有危必改,改必除险,改必无患。要充分考虑人口出生逐年减少的实际,结合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统筹规划,统筹安排。要坚持规模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严禁高标准、超规模举债建设,不得因危房改造给学校增加新的债务。要按照国家规定,减免中小学危房改造危房鉴定费和其他有关税费,任何部门和单位都不准收取中小学危房改造调控费和管理费。

四是保运转。各区财政要按照新的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全额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视财力情况逐年增加。区级财政部门要统一设立中小学公用经费专户,对学校的收费收入和财政安排的公用经费实行统一管理补助,由教育部门提出使用安排方案,经财政部门审核后足额拨付到学校。严禁截留、挪用、平调、挤占学校的收费收入,不得将学校收费收入平衡财政预算,不得抵顶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拨款,不得从中提取任何性质的调节基金。教材费和作业本费属代收费,由学校直接用于购买教材和作业本,不计入学校收入,不纳入财政专户管理。要加大教育乱收费的治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教育收费管理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切实规范教育收费行为。

五是保贫困家庭子女入学。从今年起,市、区政府要安排专项资金,资助贫困家庭子女入学,并视财力情况逐年有所增加。争取到20__年,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困难学生都能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活费)。积极支持“希望工程”、“春蕾计划”等公益性活动,鼓励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捐资助学或设立助学项目。各有关部门、单位对学校检查、审计时的罚没收入,要缴入同级财政专户,全额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资助贫困学生工作的领导,建立以教育、财政、民政、物价、扶贫办、共青团、工会 、妇联等参加的助学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各种形式的助学活动。努力做到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六是要努力化解“普九”债务。各区政府要制订切实可行的“普九”债务偿还计划,在安排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时,要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普九”债务的偿还。债权单位和个人不得因追索债务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对采用强迫学生停课,将师生逐出校园等方式影响正常教学秩序和稳定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并严肃处理。

第二、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增强农村教育发展后劲。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必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更新观念,改革内容,创新手段,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积极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不断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积极推进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进一步加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力度,研究制定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招生制度。要结合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开展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培训,保证每个初中学生毕业时接受不少于300学时的农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要根据实际情况,为农村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生劳动实践、勤工俭学场所和寄宿学校的蔬菜基地。要抓住我市跻身全省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区的机遇,大力发展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提供条件。

二、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办好农村学校,关键是校长和教师。我市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太合理,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师还有一定的数量,优秀教师外流情况也比较严重。要改变目前这个现状,就必须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吸引优秀人员到农村中小学任教。要尽快清理并归还违规占用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对在编不在岗的人员要限期与学校脱离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中小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公开选拔任用校长。要全面推进教师聘任制,充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形成竞争择优、积极进取的良好氛围。要完善教师交流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应有在农村中小学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同时适当提高乡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吸引教师扎根农村教育。要大力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和“农村教师援助计划”,力争在五年内为全市所有乡镇初中和小学主要学科培训一名骨干教师,逐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各区、乡镇要切实担负起办学责任和义务。各区要充分挖掘现有普通高中潜力,满足农村群众的子女接受高中教育的需求。各乡镇要充分利用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幼儿教育,力争五年内每个乡镇建成一所示范性幼儿园。积极鼓励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试办高质量的民办中小学校,在招生、学籍管理、教职工职务评聘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增强为“三农”服务能力。职业教育是现实生产力。20__年全市职业教育工作会召开后,我市在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步子迈得还不大。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结合农村实际,开拓创新,不断完善“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的机制。

一是加强政府统筹,扩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为“三农”服务功能。要建立以职业中专学校为龙头,以区级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中心为骨干,以乡镇村化技术学校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网络体系,为实施富民工程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供技术支撑。要大力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和村民组织等多方面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要大力推进劳动预备制度,严格实行就业准入制度,依法保障职业教育持续化的发展。要大力宣传“读完初中读职中,打工致富一路通”的职教观念,推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目标责任制,将职业教育招生计划分解到乡镇、初中学校,逐步壮大职业教育规模。

二是促进教育与市场相结合,实现招生、教学、就业一体化。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特别是职业学校,最根本的出路怎么样,是看它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市场需求,就业率是否高。就业率高,毕业生就有市场需求,学校就可以扩张,就可以发展,反之就萎缩。因此发展好职业教育最根本的是研究好市场,开拓市场,围绕劳动力市场需求开设专业,按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突出能力本位,推进招生、教学就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三是争取省内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扶持,推进“农科教”结合。要充分发挥我市优越的区位优势,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灵活主动地与武汉高校、科研机构搞好对接,促进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科研成果转让,促进本区、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借助他们的力量帮助农村职业学校和中小学培训师资,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

三、加强领导,依法治教,保障农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办好农村教育,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发展农村教育,有体制问题,有经费问题,有师资问题,关键还是加强领导问题。因此,各级党政领导要一如既往地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

第一,要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和监督机制。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加强农村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农村教育。市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农村教育工作目标年度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农村教育工作的领导责任制,将农村教育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各区党政主要领导政绩的重要内容。今年下半年,各区、乡镇政府每年要向上一级专题报告一次农村教育工作情况。市政府要定期向社会公布各区“五保一化解”等工作的落实情况。要建立农村教育工作督查制度,设立市、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聘请一批兼职督学,加强对农村教育的督导检查。市级督导室重点督查“以区为主”的管理体制和“保投入、保工资、保安全、保助学、化解普九债务”的落实情况,区级督导室重点督查“两基”巩固提高的进展情况。要定期开展教育经费投入、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督导检查,并实行农村教育工作通报制度。市监察局要研究制定对区政府主要领导履行农村教育工作职责情况的纪律处罚办法,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今年第四季度,省政府将对我市三区“普九”工作进行复查,这是对三区政府办教育工作的一次考核,各区一定要引起高 度重视,做好自检自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得力有效措施,确保复查过关。

第二,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都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完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切实抓好学校安全工作。要经常性开展安全教育和健康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卫生、交通、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学校抓好食品卫生、交通安全、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切实保证广大师生人身安全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范文7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农村小学体育观念落后。在农村,虽然素质教育已实施多年,但效果不显著,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学校体育课时开设不足,大多被语文数学等必考科目挤占,即使个别小学开设了体育课,也是流于形式化,体育教师不负责,不精心设计安排课堂教学,一节体育课无所事事。上课热情不够高,不精心备课,每逢体育课,往往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就是放羊式。一上课,围绕操场跑两圈,然后排球、篮球或足球操场上一扔,让学生自己活动。只要不出现安全事故,就让学生在操场上随便玩。忽视了体育教学的价值,没有对体育从提高全民素质的高度和深度认识。学校体育观念滞后,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农村小学体育师资不足。自实施体育新课程以来,小学体育课已全部实行每周三、四课时,体育课时总量明显增加。农村自然条件比较落后,一些教师不愿在农村任教,导致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不断增加。因此,大部分体育教师连基本的体育课堂常规、基本的体育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都不熟悉,如何保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更谈不上贯彻落实新课改的要求。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仍然有过去那种“几根绳子,几个球”,老师和学生都自由活动的体育课;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农村体育教师师资缺乏,质量不高,队伍不稳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3.体育场地器材资源匮乏。就我校现状来说,目前学校的体育场地虽然有所改进,但是不能与符合体育发展要求相提并论,虽然添加了器材,数量还远远不能够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需求。而且现状在短期之内难以改变,将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

4.体育活动开展不足。农村小学一年到头从不开展各种活动,一是学校忙于教学,没有时间举行这项活动,二是缺乏场地,没有地方开展体育活动,三是没有专门的体育教师和体育器材,没有人也没有器材开展体育活动。经常不开展体育活动,自然就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减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不能对学生平时的一些体育技能和身体素质进行测评,制约农村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鉴于以上众多问题,严重影响农村小学体育的发展,就以上问题,我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工作,全面推进小学素质教育,保证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对策分析

1.改变观念,重视学生身心健康。目前,从上而下改变思想,合理安排好体育课的课时,加强对体育课的监管,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安排好体育课的活动,上好每一节体育课。同时,应将体育课的技能考核纳入每期期末考试中。

2.加大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国家可以将政策向农村边远地区倾斜,加强农村教师配备,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改善农村小学教学环境,使教师可以安心地在农村工作;应制订农村体育教师培训发展计划,提高农村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满足农村小学上体育课的需求。

3.加大农村教育投资,配全体育设施。农村小学不可能一下子投入大量资金在短期内实现高标准的场地与器材设施,只能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完善和补充。农村小学教师要转变农村体育课因场地小、器材少而上不好的观念,应该着眼于现实,针对实际情况实施体育教学。国家应在以往基础之上,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投资,满足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为农村小学配全体育设施,一步一步地改变农村小学无器材或少器材的情况。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范文8

一、明确农村教育发展目标,加快普及十五年教育

1.总体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全面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坚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段教育、学前三年教育和特殊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构建学习型社会,逐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到**年,全市农村全面普及十五年教育;到2010年,高标准高质量普及十五年教育。

2.具体目标:到**年,全市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6%以上,其中农村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0%以上,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均符合《**省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巩固率达到99.5%以上,“三残”适学儿童入学率达到95%,五类贫困家庭子女实施免费的十二年基础教育,初升高比例达到90%以上;高考综合上线率继续保持全省先进水平;县区全部通过省教育强县区复评。到2010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8%以上,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及80%以上的村办幼儿园达到市等级幼儿园标准;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以上,巩固率达到100%,“三残”适学儿童入学率达到98%,初升高比例达到95%以上;50个乡镇成为“**市示范性教育强镇”;全面普及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建成一批区域性乡镇化技术学校或农村社区教育中心。

二、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3.建立“以县为主”的财政保障制度。各县区政府要切实担负起农村教育投入的主要责任,将教师工资、学校公用经费、学校维修改造建设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特别是要在确保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的同时,将教师的各项政策性津贴、补贴纳入财政预算,做到按时足额发放。乡镇政府要继续承担在农村学校基本建设、改善教师福利等方面的责任与义务,尽一切可能,筹措资金,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4.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2005年财政预算内安排生均公用经费在2004年基础上增加10元,以后每年按总量不低于3%的比例逐年增加。凡是教师工资、学校公用经费和维修经费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并按时足额拨付的,县区政府原则上不得新建办公楼和购买小汽车。

5.多渠道筹措农村教育经费。各级财政要按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2%—5%和财政新增收入中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费改税后,各级政府有关教育方面的转移支付必须主要用于学校基本建设和办学条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要继续征足面向企业的农村教育费附加,并全额用于学校建设。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进一步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纳税人通过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和国家机关向农村教育捐赠,应在纳税所得额中全额扣除。

6.逐步消解农村中小学基本建设债务。各县区要按照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制定还贷计划,妥善清欠多年来形成的农村中小学基本建设债务。市本级将安排专项资金,出台消债奖励办法。

三、努力创造条件,促进教育公平

7.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各县区要加大统筹力度,切实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所有学校必须尽快达到“六有”基本要求,即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在此基础上,到**年,有50%以上的农村学校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标准;到2010年,98%以上的农村学校达到省标准化学校标准。

8.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到**年,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都要建成计算机教室,实现“校校通”。加强市教育信息中心的资源库建设,为广大农村学校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信息。各级重点学校和示范性学校要充分利用电视和网络资源,积极开设面向广大农村学校的网络学校、空中课堂、空中家教和网络教研,努力使广大农村学生同步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9.加大对弱势群体家庭子女入学的救助力度。整合各方面的助学资源,以“助学教育券”的形式予以统筹安排与管理,将全社会助学资金真正落实到帮助贫困学生学习上。继续做好五类贫困家庭子女免费入学工作。从今年起,市、县区每年分别筹措不少于100万元,建立贫困学生入学救助专项资金,并由教育部门牵头,建立贫困家庭学生数据库,统一协调做好贫困学生入学救助工作。按照“盲教育以省办为主、聋教育以市办为主、弱智教育以县办为主”的原则,继续办好特殊教育。

10.切实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凡在**有正当职业,领取了暂住证一年以上,在原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人,并符合当地计划生育政策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各级政府要保障其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的教育待遇。县区政府应给接受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的学校以一定的经费补助。对家庭经济确实困难的学生,要酌情减免有关费用。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11.切实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深化完善“德育导师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有效的途径和办法。教育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特点,调整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新闻宣传部门要高度重视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强化舆论引导,努力营造良好的氛围。新闻出版、公安、工商等部门要深入开展“扫黄打非”行动,严肃查处出版、传播、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内容的案件。文化部门要继续加强对营业性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和网吧的管理,进一步优化校园周边环境。财政部门要切实加大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投入,保证必要的经费支出,努力为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12.加快推进农村教育教学改革。采取各种措施,实施好农村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推进农村“小班化”教学,努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积极开发体现农村特点和要求的地方教材和校本课程,让农村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探索建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一律实行免试就近入学。

13.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职业教育的领导,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确保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数占高中段招生总数的50%以上。到2010年,全市建成5个省级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个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个省级示范专业,40个市级示范专业。各县区要重视做好区域性化技术学校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发挥区域性中心成校在农村成人教育、农村社区教育、农民终身教育中的作用。要整合教育、农业、科技等部门的资源,以“双证制教育”、“百万农民培训工程”为主要载体,大力开展农民培训。县区财政要按每人每年不少于2元的标准安排成人教育经费,教育费附加中安排用于成人教育的比例不低于10%。乡镇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农村成人教育的办学责任,办好化技术学校。积极推进自学考试等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向农村延伸。

14.加快发展农村幼儿教育。规范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学前教育管理。农村幼儿教育以乡镇政府管理为主,乡镇中心幼儿园的建设与管理由乡镇政府负责。严格农村幼托园所举办者资格准入和园长、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按照乡镇规模,落实1-3名中心幼儿园公办教师编制,配备专门人员负责管理本乡镇的学前教育。鼓励乡镇中心幼儿园连锁举办农村托幼园所,实行统一管理,充分发挥中心幼儿园的示范幅射作用。按照“谁举办、谁负责、谁保障”的原则,不断改善农村幼托机构教职员工工作生活条件,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15.切实加强农村学校管理。积极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不断提高农村学校的管理水平,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完善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学校师生安全。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自救能力的培养,建立预警机制和处置预案,防止危房倒塌、食物中毒、意外伤害、流行疾病和交通、溺水等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重视抓好幼儿园的安全工作,整治非法办园。

五、改善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6.对长期工作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教师实行上浮工资的政策。从今年开始,凡在偏远山区和经济薄弱乡镇(由县、区界定)工作满5年、近2年考核连续称职的教师,上浮二档职务工资,调出偏远山区和经济薄弱乡镇后自然取消。凡在偏远山区和经济薄弱乡镇工作满10年,且考核连续称职的教师,10年后上浮的二档职务工资转为固定工资。

17.实行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以外奖金福利最低限政策。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以外奖金福利全年不得低于5000元,并做到逐年增长,其中县区及乡镇二级财政确保安排3000元以上(如果学校自筹部分有困难,各级政府应补足5000元)。已经达到以上标准的乡镇,应按不低于10%的比例逐年递增。分期分批落实在职及退休教职工的住房货币化政策。有计划地提高教师的住房公积金标准。

18.加强对农村教师的管理。各级教育部门要认真实施和规范农村教师的资格认定、招聘录用、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调配交流和考核管理等制度,配足配强农村学校教师。对班额较少的农村学校,在编制核定上要适当给予照顾。

19.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县区财政按每年不低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3%的比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中小学师资培训。农村中小学师资培训经费实行以县区为单位统筹。培训的重点要从学历补偿转向帮助教师专业成长。对经过培训还不能适应教学工作的教师,要通过转岗、转行等方式退出教育领域。

20.开展“百校结对,千师支教”活动。由市、县区教育局确定100所城镇中小学、幼儿园,对口支援100所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每所支援学校派出10名教师到受援学校以不同方式任教,缩小城乡学校校际差距,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六、加强领导,确保农村教育协调发展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范文9

我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到年,全市80%以上初中和中心小学达到市现代化初中和现代化小学的标准,并通过市验收;全市所有农村小学(包括中心小学分校)都要通过市“合格村小”评估验收,其中50%以上的农村小学通过“示范村小”评估验收。到年,农村义务教育优质化、均衡化达到更高水平,全市100%的初中和中心小学完成现代化学校的验收;80%以上的农村小学通过“示范村小”评估验收。进一步提高全市小学、初中师资水平,使受教育者得到更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得到充分关注和保障。对农村小学,实施农村小学校园建设与改造“163”工程(建好一个整洁美观的校园;建好六室:科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室、艺术教室、图书阅览室、少先队室;建好三场:田径场、篮球排球场、乒乓球场),加快改善农村村小信息技术教育装备。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调整布局,合理规划。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规划好各镇农村小学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对于地势较偏,学生人数多,办学基础较好的非独立建制的农村小学应进行就地改造。农村小学办学规模应保持在1—2轨(6—12个教学班)。对于上学路程较远、生源少(不足200人)、基础较差的农村小学,原则上也应予以撤并。因特殊原因无法撤并的,应统筹规划,易地新建,新建学校办学规模应保持在3—4轨,情况特殊的不低于2轨。根据实际,三年内规划保留农村小学应在8--10所。农村小学撤并后,资产应用于教育设施添置,并考虑规划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设置。在撤并村小时,各地要妥善安排好学生安全乘车上学问题,同时注意不能降低中心小学的办学标准。

(二)深化改革,优化师资。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村小学校长的培训力度,健全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制度。到年,全市农村村小教师学历达标,大专学历层次达到70%。实行教师轮岗交流,鼓励区域内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到农村小学支教。教育局制定农村村小校长、教师培训、培养计划。在教师职称评审、评优、晋级中,对长期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优先破格考虑。关心农村小学教师的生活和待遇,自年3月起,农村小学在编教师享受每月100元岗位津贴,津贴部分市镇两级各承担50%,确保农村小学教师工资福利不低于中心小学教师,充分调动农村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年秋季起,按农村小学教师15—20%的比例安排支教教师。

(三)强化管理,依法治教。积极推进依法治校、规范办学、民主管理,不断提高农村小学的管理水平。一是实行校际挂钩制度。实验小学、中心小学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以结对形式落实对农村小学规范管理的帮扶措施,促进农村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认真抓好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二是实行中心小学副校长或中心校中层干部下农村小学挂职制度。各中心小学要有计划地选调副校长或优秀中层干部到农村小学挂职,提升学校管理层次。三是实行一体化考核制度。农村小学教育管理、教学质量、学校安全等方面的考核结果纳入中心小学教学质量综合评估,实行中心小学与农村小学捆绑式考核,通过评估导向,提高农村小学办学水平。四是实行以评促建制度。市教育局修订《市常规管理先进农村小学评比细则》,定期进行常规管理先进农村小学的考核评比及优秀支教教师评比。要探索农村小学特色建设,开展农村小学特色学校评比,努力实现“一校一特色,校校有特色”的目标。

三、实施步骤

学校现代化建设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进行。根据市教育局计划,在年我市2所学校通过了市验收基础上,今年我市初中、小学将分三批接受市教育局现代化学校检查验收:3月份8所中心小学、8所初中;5月份6所中心小学;10月份9所中心小学、9所初中;12月份5所中心小学、7所初中。同时,在今年12月前,所有保留村小全部要通过市“合格村小”、“示范村小”评估验收。年初,市教育局要协同各镇(区)对所属初中、中心小学和所有保留的非建制村小做好实施计划,组织人员定期对各镇(区)全面检查,督促各地按进度实施。对需要增加校舍建设的学校,各地必须利用暑假进行改造,确保完成任务。

四、政策保障

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机制,加大对中小学现代化建设支持力度。中小学校现代化所需教育经费由市镇两级财政安排,在经费分配上向农村学校倾斜。各地要认真对照市初中、小学和村小现代化建设的标准,及早作好测算,确保落实,使学校的硬件设施添置到位,并使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内涵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市政府教育督导室要加强督查,重点督查经费落实和建设进度,并将督导评估的结果作为年度镇(区)教育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对创建成市现代化小学、市现代化初中的学校市奖励10—20万元;对各地撤并农村小学,每撤并一所农村小学,市奖励10万元;农村小学通过市现代化农村“合格村小”评估验收,市奖励该校投入资金的40%,农村小学通过市现代化农村“示范村小”评估验收,市奖励该校投入资金的50%(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合格、示范不重复奖励)。根据财政现行体制,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应参照标准,建设经费自行负担,为了加快全市整体推进,市财政将按奖励标准的50%以奖代补。

五、组织保障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范文10

【关键词】体育游戏 校本课程 原则 路径

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说是现下深化小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但笔者在考察本地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时却发现,一般农村学校重视的是语、数、外课程的校本课程开发,对传统意义上的“小三门”却存在热情不高、力度不大、效果式微的现象,而其中对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是少之又少,以体育游戏为题材开发校本课程的几乎没有。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对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当下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体育游戏乃是从传统游戏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具有生动教育学意义的现代游戏。农村小学地处广袤的农村,体育游戏又散见于广大农村的村村寨寨,被大多数农民所喜爱,更是农村孩子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所以,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入手认真做好小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工作,可以说是农村学校在课改中一种接地气的“弯道超车”式举措。

一、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备校本课程开发应有的特质

(一)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其他体育运动不可替代的特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能够丰富农村体育教学,因陋就简地让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理解体育精神,增强体质,提高运动能力,促进身心健康。由于农村体育游戏根植于广袤的乡村大地,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它既便于组织,又易于推广普及。更为可贵的是学生一学就会,接受起来无障碍,而且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游戏中放飞心情,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满足了身心需求,陶冶了情操。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形式具有灵活性,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不同需求,随时随地作相应的调整与变动。既可是跑、跳、投、走等徒手展开,亦可借助于现有的可利用的各类器材进行相关的训练。同时,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要求具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济的特点。也就是说,开展农村体育游戏既可以对某些项目,比如笔者所在地区闻名全国的体育游戏有“四坝攻鼓子”“九剑跳踯(舞剑)”“胡腾(胡腾舞)”“狮子(狮子舞)”“樵夫打狗熊”等,对这些游戏的要领做出严格的动作规范及要求,也可以根据地域、社区资源、学校设施、学情等特殊情况,弱化其动作规范及要求,以突出其自由性。比如“捉迷藏”“老鹰叼小鸡”“踩石过河”“摔泥巴”等游戏。

(二)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具有新课改推崇的特殊价值

从体育的角度而言,农村体育游戏对增强学生体质具有无与伦比的良效。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关键期,借助于开展的体育游戏,可以养成学生正确的跑、跳、投、攀、走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从心理健康角度而言,体育游戏因为具有丰富、有趣的活动形式,融入活动适度的竞争性,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参与的兴奋感,获胜的成功感,能使弱者找到差距、目标,通过活动重拾信心,使强者做到更快、更强,具有改善现时心理状况、提升心理素质的特殊价值;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而言,积极开展体育游戏,有利于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最自由、最全面、最直接的发展。这在“应试教育”阴霾未除的前提下是最好的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从人际关系学而言,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教育任务是培养集体主义者,只有在集体中、通过集体和为了集体进行教育,才能完成培养集体主义者的任务”,体育游戏可以改善和修复因“应试教育”引发的学生与学生之间过度的竞争而造成的紧张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协作、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

(三)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多样性为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最佳的切入点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从人体活动能力来分类,可分为行走类、奔跑类、跳跃类、投掷类、爬越类、支撑类、负重类、攀登类、悬垂类等;从提升素质水平来分类,可分为速度类、耐力类、耐力速度类、力量类、弹跳类、灵敏反应类等;从开展的项目来分类,可分为田径类、体操类、武术类、篮球类、排球类、足球类、乒乓球类等;从体育教学与训练来分类,可分为准备活动类、提高兴奋类、集中注意类、放松类等。从上述体育游戏蕴含的特质不难看出,农村小学开发体育游戏校本课程,有利于弥补国家体育课程的不足,有利于实现农村小学教育资源与农村社区教育资源的整合及利用,可以提高专兼职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同时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因地制宜地开展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还能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学校之间的体育人才培养与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差距。基于此,在今天我们苦于为农村小学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寻找思路与出路的当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以优异的课程资源特质,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开创了新的路径。

二、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基于农村小学体育游戏的固有特质,本着为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创新寻找出路的初心,笔者认为在进行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乡土性原则

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就要突出农村的乡土气息。同时,要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充分利用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弘扬乡贤精神。按照杜威先生“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的教育理念来开发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让农村学校管理者、农村学校教师、家长、农村体育爱好者、农村武术家、农村体育世家以及学生参加,并且秉持以农村小学为主、其余为辅的工作基点。

(二)发展性原则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丰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内容,突出发展与农村学生相适应的某种专项体育基本能力。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中要强调学生锻炼的层次性,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统筹兼顾、综合考量、协同发展。注意实施过程中主要目标的引领性,必须明确次级目标为主要目标服务的思想。

(三)趣味性原则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为了吸引学生参与。因此,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的动作设计上,要突出戏剧化,强调变异性,打破常规,就地取材,努力使动作简洁、轻松、诙谐,充满趣味。同时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考评上,也要强调趣味性,做到计时与计分共处,个人与团体兼顾,等等。总之,力戒文化课的考评做派,以学生好玩为出发点。

(四)适度竞争性原则

体育游戏具有天然的竞争性特点,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中也要关注这一点,不能回避。制定游戏规则时要贯彻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游戏中努力做到让学生“跳一跳,摘个桃”。游戏规则要做到公开、公正、公平。要让每一个校本课程开发者明确,让学生参与游戏活动,目的就是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使弱者变强,使强者更强。

(五)安全性原则

在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时要充分考虑安全性问题,做到安全第一。在课程开发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都要明确相关安全措施,体育教师要学会必要的防范与处理应急事故的基本方法。同时教育学生学会一定的应对体育游戏事故的必要方法。在课程实施中,体育教师要有安全意识,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预警;在课中,注意仔细观察,发现隐患及时排除;在课后,总结点评,巩固成效,进而养成学生的安全意识。

三、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路径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课程开发的命名

课程命名即给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一般在这类校本课程命名中遵循两种方式,一种是以动作结合活动形式直接命名,比如“高跷舞蹈”“穿越山林”“单脚跳比远”“捉迷藏”“老鹰叼小鸡”等。另一种是在动作和活动形式的基础上,以突出的情节来命名,比如“踩石过河”“摔泥巴”“跳方方”“跳皮筋”“击鼓传花”“打弹弓比远”等。总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命名要力争做到简洁、明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简洁就是课程题目不能太长,最好三四个字为妙。明了就是让小学生一看就明白是什么游戏。激发学生想象力就是要抓住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的特点,让课程的动作冲击力、情节感染力引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小学生参与体育游戏的热情,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二)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

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应注重农村小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三个维度。因此,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目标的确立,笔者认为一般以“提高”“发展”“培养”三个动词表述较为妥帖。比如涉及某种体育活动能力的,可用“提高”来表述,像“提高小学生的耐力”“提高小学生的攀越能力”“提高小学生的平衡能力”等。在注重身体素质时,往往用“发展”来表述,像“发展速度素质”“发展灵敏素质”“发展协调平衡素质”等。在凸显心理健康水平时,常常用“培养” 来表述,如“培养小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小学生的判断力”“培养小学生的信任感”等。

(三)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

1.成立农村小学体育游戏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主抓课程开发的全盘工作(包括指导思想确立、方案的制定、人员的认定与聘任、课程开发与实施管理以及课程评价等)。2.组织有关人员,成立课程开发专家组,具体负责课程开发工作。3.开展课程开发前的评估工作,包括对学生体育游戏需求方面进行评估,对必要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即对来自于社区的、学校的、家庭的、网络的资源进行摸排收集整合。4.制定课程开发的规划,即对即将开发的课程进行有关课程结构、实施要求、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顶层设计。5.开展相应的课程开发培训工作。培训的对象应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以及相关人员,通过培训使其理解课程框架,把握实施技能,为日后课程实施做准备。6.精心做好课程开发的过程管理,即时刻注意着手解决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确保实施过程达到既定目标和水平。7.对即将实施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教法及学法进行建议与预警设置。建议与预警的重点既要针对教学者“重点抓好什么”“注意避免什么”以及对学习者“重点学习什么”“注意防范什么”提出建议,又要对课程实施及学习过程中活动前期的准备、活动中的流程,活动结束后的注意事项进行安全预警。8.做好对开发课程的相关总结评价工作,即对开发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的实施效果、经验和教训乃至遇到困难进行最基本的判断。9.以哲学家的情怀,及时对实施后的体育游戏校本课程进行扬弃批判,并着手开展下一轮的课程开发工作。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范文11

关键词:上好学;特色发展;策略思考;农村小学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是“努力实现所有适龄儿童少年‘上好学’”。作为农村小学校长,如何实现适龄学生“上好学”,推进社会公平、和谐,促进教育均衡,如何更好地谋求生存与发展?现结合农村小学实际,谈办好农村小学所面临的问题及相应的实践对策,供同行交流。

一、农村小学需要坚守什么

农村小学承载着推进教育公平、化解义务教育深层次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乡村文明的诸多使命和任务。作为农村小学领导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坚定的信念和务实的行动。

1.坚守“真实的质量”—— “教学质量的诉求”需要“真实”

农村小学在生源上差距决定着整体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成才、得高分,家长也有高质量的诉求。但有些农村小学为了应付上级的学科考试评估,出现了考前传授考试机宜,在各种评估等流程中作手脚等的虚伪的行为,谋求功利。对此,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教学质量考评要因校制宜,体现发展性,切忌一刀切;同时,学校自身也应建立自己的质量评估体系和基本质量标准,让家长参与评价,体现合理、切实、客观。

2.坚守“自然的品牌”—— “全面发展和特色培育”需要“权衡”

让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通过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素质优良,学业合格,还能在某些特长培养上、学业上的有不凡的成就,这是对孩子们最大的恩惠。农村小学不能作为某个领导的升迁的筹码,可以随意撤并、迁移,也不能为了校长自身利益而拔苗助长、弄虚作假搞特色。应当在培养新一代接班人和建设者与发展学校的特色,追求办学的品牌之间作分析与权衡。遵循自然的法则,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呵护每位孩子的成长,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潜能的特色培育,才是正道。

3.坚守“持续的发展”——“学校发展的势态”需要“评估”

基层农村生源差,条件苦,教师素质不高,农村小学“无可作为”的思想在个别学校的领导中是存在。不少农村小学校园建设滞后,校园活动形式单一、数量少,教师教学手段传统、教育理念陈旧、工作没有激情……这样的状态显然违背“上好学”的政策要求,对农村孩子接受优质教育显然不公。所以,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加强监管、督查和定期评估,以评估促建设,以评估促改革,对出现的苗头、暴露出来的问题及时处理,对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加以剖析,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保障农村小学健康、良性发展。

二、农村小学如何实现最优化发展

让农村孩子们“上好学”,获得与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农村小学需要坚守,更需要迈开实践的步子,勇于担当,履行责任,不断探索。

(一)关注身心健康和平安,夯实和谐发展的“基准度”

儿女的健康与平安是父母的最大的心愿。在问及孩子的健康、安全与成才时,大部分农村家长认为,孩子首先要身心健康,只有在健康的条件下才能谈学习和成才;如果有危险,宁愿不让儿女去上“清华”、“北大”,只求一个活蹦乱跳的孩子。

1.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校园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农村父母每天早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寄希望于学校,他们对学校的安全、卫生和身体健康保障等方面寄予厚望。如果校园的安全存在问题,学生健康、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牵动千万父母的心。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村小学的校园投入一年比一年多,尽量让安全隐患远离学校,人防、技防、物防,特别是在硬件基础上加以巩固。但在日常工作中,仍需学校领导深入校园每个角落去落实、去排查,避免悲剧的发生,确保社区、村庄的稳定和平安。

2.消除学习环境中的安全隐患。环境设施安全责任在于学校,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一般城市学校资金到位情况好于农村。而农村小学靠的是大项目投入,一般的修修补补经费少,平时往往无法一步到位维修。问题与隐患靠的是经常检查发现,及时修补才是正事。攀爬树木、围墙等是农村孩子的家常便饭,所以在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对学习环境的安全隐患及时消除。

3.周边及家庭生活环境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农村小学多数紧挨村庄,农民养狗、养牛,有时家禽、动物会脱离主人的看管跑进学校,狗儿发狂咬人,牛儿撞墙顶人,在校园内发生意外也是常有的事,校内环境管理责任重大,如果学校在日常安全管理中疏忽,就可能直接给学生带来伤害。 农村孩子的家庭环境也比较复杂,安全隐患防不慎防,外出打工、忙于生计的父母多,各类安全事故也多,池塘、建筑工地、土石堆、破围墙、乱树林等,对于小孩的安全来说,都是隐患。学校就需要有预见性,多宣传、多提醒,常联络,取得家长、社会的支持,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自由、愉快的生活,远离事故。

(二)引导“读书”与培养“好习惯”,构建内涵发展的“宽广度”

学校,是做什么的?学校是孩子们与老师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方法与方式等方面获得启发和指引的地方。教育真正的价值在于通过阅读与交流,丰盈心灵,充实知识,获得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素质。

1.提倡开卷有益,在阅读中滋养生命。农村学校的孩子,家庭读书环境不是很好,父母外出的多,平均每户农村家庭的的藏书量只是城市家庭的十分之一,应该提倡广泛阅读课外书。包括经典名著、名人传记等,应该大胆放心让孩子读。学校可以设立开放式的读书吧,让孩子在课余时间翻阅各类学生读物,在学校里有书读,能读到好书!在课堂中加以指导,在阅读中提升,在交流中明辨是非,获得成长。

2.给予孩子自由,在选择中发展特长。农村孩子家长不太重视艺术方面的教育,作为学校,需要引导,但也不必强求,孩子们有兴趣的可以重点指导;对需求不大的,或者没有兴趣的没有必要,避免“硬拉着水牛喝水”的现象。放学、周末、节假日,让学生自由去支配,不要硬性规定他们读什么书,写多少文章,承担过多的读书任务。根据农村孩子的特长和喜好对其进行培养,哪怕爱上“手工劳作”也行。针对不喜欢读书的,一旦他们随意在看书,便可以称赞与鼓励。

3.重视养习、品行,习惯收获人生。农村孩子长在农村,传统陋习、恶习、迷信等会一代代传下来的。当务之急,应重视培育孩子的学习自信心,大力推行“普通话”,落实英语课、提倡“写好字、走好路”,培养现代文明人,通过学校教育,让孩子“走进来自信,走出去成功”,为一生幸福奠基。面对农村孩子的不听话、不良习性,我们不能一昧的责备,有时要思考自己在教育方式、方法中存在的缺失,把准问题的关键点,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力。

4.让学生参与管理,锻炼全面素质。学生的成长是多方面的,不是简单德获取知识、获得某种情感的满足,而是包含着拓展知识、深化思维、丰富情感、锻炼意志等多方面的发展。让学生参与农村小学校的发展、变革、管理,有利于学生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校要创设机制,创造机会,搭建平台,引导农村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学校发展和变革中来,真正使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体、管理与活动的主人,让学校都变成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家园”和“健康乐园”。

(三)建构“愿景”与培育“自信”,打造特色发展的“新高度”

农村学校也要有自己发展的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育人特色,建构办学愿景,帮助农村孩子建立自信。

1.“立德”为先。农村基层小学,交通不便,信息相对闭塞,教师自我学习、自主发展意识相对薄弱,德行上会有所松懈。学校领导必须抓实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打造学习型组织,研究型团队,凝聚教师的思想,丰富教师的心灵。知识或可言传,德行则需要身教。

分数能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的心理,只有切实加强思想师生的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与氛围,才能将良好的品行、做人处事的态度、社会公德、人生价值观、学校愿景、个人目标等融合起来,入脑入心。

2.“自信”为重。“今天,我最勤奋”; “每天多努力一点点。”“只要努力,梦想会在不远处等你”……这些激励性口号,应当在农村孩子耳边想起,这些熟悉的声音,可以成为开启幸福人生的钥匙。要通过承办农村特色的节庆教育活动、丰收季节的活动,如主题歌会、辩论会、游园活动、个人展示会等活动,凝聚志趣相投的孩子,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满足农村学生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这样的活动,哪怕有缺陷和失败也重要意义。因为有喜有忧、有苦有乐的活动,才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孩子们的自信心,才能锻炼同学们的组织、管理能力。

3.“公平”为本。农村学校孩子发展水平、家庭之间的差距更大,留守儿童、特困、残疾学生人数比例高。为此,要加强教师的公平意识和促进教育公平的能力的培养。积极倡导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热爱所有学生,每个学生有平等的地位、平等的机会、平等的评价、平等的发展。要着力打造“公平教室”,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接触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动手接触到可以使用的教具、器材。加强现代教育设备、设施的投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公用共享,让农家孩子拓展见识,真正在学校教育中受益。

4.“特色”为优。要“目标引领”与“贴近本土”相结合,坚持把推进特色放在重要位置。要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丰厚的人文教育资源和地方特色资源,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围绕办学目标,选准特色教育的切入口,做好做深特色文章,保障农村的弱势群体也能享有优质、特色品牌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

[2] 张力.从国际国内两个视角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J].人民教育,2010(1):5-8

农村小学安全教育范文12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现状;原因;对策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093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历史必然性

1.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对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农村的教育资源得到了一定的合理配置;文化事业不断得到丰富,从而反过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所以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是基础教育投入增大带来的客观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以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势必加大对教育基础设施的投入,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为了确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改善办学条件就成为现实和可能。如何在农村教育发展这一难题上获得突破,也就成为了政府以及教育界一直不断探索的问题。通过长期的考察与调研发现:对分散的校点进行拆并不仅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吸纳和整合教育资源的需要。

3. 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是教育资源合理优化配置的必然要求

随着不同地区经济战略的实施,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农业人口不断向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致使一些乡村中小学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其原因归结起来不外乎是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不高,规模太小,学生人数太少,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地理位置偏僻,服务半径和人口密度小等。这样的学校一方面是办学效益低,另一方面是学生难以享受到充分的受教育的权利,严重制约了教育平等权的实现,拆并一些校点就成为必然。

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现状

1.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开展以来,从整体上看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农村学校数目、教师数量得到了大幅度缩减,节省了教育资源,有利于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改善了办学条件,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整顿了教师队伍,有利于提升教师的素质。同时,规范了教育管理制度,便于教育部门统一管理。

2.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的问题

(1)农村中小学生上学存在严重的安全问题

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学生上学路途较远,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由于一些乡镇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地的生源分布和交通环境等问题,盲目将学生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或村联校,使得少数农村中小学生一天往返要步行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崎岖的山路到乡镇中心学校或联校上学,人身安全受到影响。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不仅要注重效率,而且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实际问题和学生的切身感受。只有这样,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工作才会事半功倍。

(2)子女教育费用增加,农民家庭无力支撑,难以为继

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有的农村家长只能让孩子搭车上学并在外解决午餐,这样就不得不额外增加了一笔交通费和午餐费的开支。还有许多家长迫于孩子上学路途远,只能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尽管学校尽量降低学生的住宿费用,但要为孩子置办住宿设备,加上伙食费等,仍不是一笔小数目。此外,孩子寄宿后,一些原本孩子可以帮忙做的农活和家务都得由家长承担,导致家庭经济、生活负担加重。这样,农民家庭就无力支撑,孩子上学就难以为继。

(3)农村寄宿学校安全、卫生、管理等凸显许多问题

一些合并后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卫生、管理等方面存在困难,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资金有限,一些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其条件也大多简陋,后勤配套设施难以到位,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缺乏必要保障,学生寄宿的基本要求难以得到满足。一些学校受资金限制无力配齐配全食堂、厕所等基本设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使农村学生受益,不切实际盲目落实政策只会伤害农民的切身利益,产生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4)布局调整后教师负担加重,教学质量下降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意是通过合理合并,提高中心学校或联校的办学质量。但是一些调整后的中心学校或联校的教育质量没有得到较好的提升,反而因为学校学生人数陡然增加、住宿和后勤配套设施一时难以跟上、教师教学压力过大等问题,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一些合并后的中心小学班额大多在60人以上。如果按照标准班编班,则会出现校舍紧缺、教师编制不足等问题。农村学校公用经费短缺,维持学校运转尚且不易,更不用说进行校舍建设、后勤配套、师资提高等。班额的陡增不仅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

三、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 对中央的调整精神缺乏深入理解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在保障每个农村儿童能够得到教育机会的前提下,对农村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切实可行优化与调整。国务院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缺乏深入地理解中央的调整精神,不能全面地分析和理解调整工作,对调整政策甚至理解片面模糊,将调整简单地理解为“撤并”、“缩减”农村中小学,从而导致调整工作的简单化、形式化。

2. 一些地方政府将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看作政绩工程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功与否的衡量指标并非撤减农村中小学的数量或调整后农村中小学的规模越大越好,而是能否保证当地农村中小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的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一方面大规模地撤减农村中小学数量,以提前超额为布局调整的目标和口号。另一方面有追求撤并后的教学规模,从而脱离了农村实际,并且给当地农民带来了负担,这样的布局调整工作不但不会取得成效,反而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3. 对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缺乏研究和了解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差异大,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因此布局调整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然而,一些当地政府在进行这样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时,缺乏对当地社会、地理、经济、教育等实际问题的深入调研,调整工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调整工作必须考虑到区域的人口数量、人口结构、经济条件、地理环境,也要考虑到地方的文化特点、民族状况、人口流动和产业结构问题,不能搞一刀切,必须进行科学研究、科学决策,避免盲目、草率和非理性的调整行为。

四、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 正确认识、科学理解中央对农村中小学合并调整的政策

应正确认识、科学理解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政策。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应该以促进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保障农民子女尽可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为出发点。因而,必须科学、全面地理解调整政策,深刻领会各项调整工作与措施都必须围绕有利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最大程度地优化和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必须做出科学规划

应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农村中小学的布局调整。合理进行统筹规划,制定科学的调整方案是成功推行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重要前提。要坚决遵循因地制宜、符合新农村建设实际的基本原则,在深入调研生源分布、地理环境、交通状况以及农民的经济生活情况和原有学校的设置与质量等实际情况下,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做出客观科学的论证,以取得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3. 解决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遗留的问题

(1)完善寄宿学校的后勤设施

应大力推进、全面落实寄宿制学校配套设施建设。从当前布局调整中所产生的问题来看,应充分重视撤点并校后寄宿制学校的配套建设与管理。要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对一些已经合并或计划合并的寄宿制学校加大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配套设施,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专职教师编制,为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学习和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2)切实解决合并调整后凸显的交通安全问题

应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具体落实调整方案、实施调整工作的过程中,应采取逐步过渡、循序渐进的做法,充分考虑本地生源分布、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的特殊性和农民群众的可接受程度,避免过快调整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对那些边远偏僻、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不具备集中办学条件的地方,仍应保留原有村办学校或教学点,并尽力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从而达到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又方便孩子就近入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