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

时间:2023-09-20 16:57:02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1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学科建设

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加大,究其原因,科学技术创新速度加快,若国内科技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则会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范围内的地位与经济实力,也同样会制约国家发展与进步。为此,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必然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国内高校对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教育与培养给予了高度的重视,要想培养出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大部分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都引入了物联网技术,并且确定了该专业建设方向与目标。

1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现状

目前,国内已高度重视物联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但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状况可以发现,计算机网络工程在实际建设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绝大部分高等院校专业课程体系并不健全,而且教学规划并不科学与合理,物联网技术方面的师资严重不足,甚至在实验室设备方面也有待完善。以上问题都对国内物联网技术专业人才的教育以及培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1]。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高校对于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并不重视,形式化严重。根据上述研究与分析可以发现,这也是国内计算机人才缺失的根本原因。为此,要想实现高等院校对物联网技术的充分利用,确保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得以科学合理地建设,就必须要高度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有效采用正确方法,不断增强高等院校观念与意识。因为高等院校是计算机专业人才集中的场所,因而必须要发挥自身的主导性作用,以保证学生能够更主动地探索计算机网络工程的建设途径,实现该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路径

2.1物联网发展方向的确定

物联网技术与互联网技术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在物联网技术当中包含互联网技术,同样也包含射频标签与传感器网络技术,有效地实现了物和物以及人和物之间的智能化沟通与对话,同时构建现代化网络信息系统[2]。以物联网技术为切入点展开分析,要想实现物联网技术的全面发展,就一定要有计算机设计作为重要基础,因为计算机学科是推动物联网知识完善的前提。站在物联网技术结构角度分析,物联网技术可以细化成三个层次,即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实际研究结果表明,传统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更关注对学生计算机软件开发与应用的引导,通常都是将设计和搭建作为核心,营造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氛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物联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中并未得到充分运用,反而是传统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更为突出[3]。所以,要想将物联网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那么专业工作人员不仅仅需要掌握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知识以及资料,同样也应确定物联网技术未来发展的具体方向,正确认识物联网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补充应用层以及感知层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专业人员还需要合理借鉴传统计算机网络工程具备的优良特点,有机融入物联网技术,进而不断调整并改善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内容,全面培养物联网技术的专业人才。

2.2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全面培养

现阶段,我国社会的局势变化速度较快,而在发展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各方面人才培养,特别是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已逐渐成为国民关注的重点。但是,因为不同高等院校的侧重点存在差异,因而在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方面同样存在不同之处[4]。在这种情况下,培养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时,教育部门必须要构建更为健全的教育教学机制,同时配备充足软件设施以及硬件设施。另外,因物联网技术的实践应用范围较广,所以高等院校在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入分析物联网技术,同时构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必须保证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形式改革的合理性,并且因地制宜,才能够更进一步创新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保证调动起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积极地参与实践教学。这样一来,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并培养专业人才才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成绩。

2.3网络工程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健全

要想进一步提高计算机网络工程项目的建设效率,高等院校则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形成更加完整与健全的网络工程培养模式。根据实践研究结果可以发现,网络工程的培养模式的具体组成有四个部分,即人才专业地位、创新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以及知识结构[5]。而在以上四个组成部分当中,创新能力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机制占据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高等院校只有全面创新自身的思想观念,才能够与时展需求相适应,进而构建更具特色优势的网络模式,正确指导并教育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也只有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机制更加完善,才能够及时发现高等院校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弥补。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某高等院校为例,其内部设立了“食品营养与安全”以及“工业发酵微生物”等重点实验室以及教育部,并且在食品科学以及生物工程等相关领域取得了理想的研究成果。基于该院校所具备的优势学科,即食品与生物工程,计算机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就可以将食品安全和生物发酵控制物联网作为应用领域,与食品学院以及生物学院中的专业教学资源相互结合,拓展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的方向。而在诸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基础上,将轻工行业物联网的应用作为主要特色,构建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机制。

3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优化策略

物联网技术的运用并不仅局限在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过程中,同样可以将其融入到其他专业当中。为此,各高等院校应积极构建更具特色与优势的网络工程建设培养系统[6]。与培养的实际状况以及资料数据相互结合,确定物联网技术的具体培养目标,全面创新课程体系。除此之外,还应与时俱进,充分考虑科学技术发生的变化,适当调整计算机教学大纲,有效补充传统教学方案内容,以保证为学生创造更加理想的学习条件,确保教育教学的特色,在毕业以后学生能够彰显自身实力,提高就业能力以及市场竞争实力。

3.1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基于物联网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建设应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作为重要对象,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保证学生可以在毕业以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轻工行业、科研单位以及信息产业中,成长为更具专业行业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此过程中,需有效培养学生的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以及网络技术等基本理论以及应用能力,以实现系统化地集成和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广,提高自身的物联网工程实践水平。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需要满足以下要求:(1)掌握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网络工程等方面的理论以及方法,并具备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2)全面掌握传感器技术以及无线通信等相关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的知识以及技能;(3)具有各种类型网络系统运维能力,并具备较高水平的分析、开发以及设计的能力,同时软件编程的能力要突出;(4)可以从事轻工行业中物联网领域的科学研究;(5)深入了解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技术标准,熟悉与掌握资料查询以及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能够通过互联网的合理运用获得所需信息内容,并具备信息获取的能力[7]。

3.2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

对于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而言,其物联网方面的课程设置应将专业的培养目标作为重点方向,全面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其创新思维。而学生则能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和物联网基本理论与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网络分析以及设计方法,同样具备灵活应用物联网的技能。在物联网当中,感知层的作用就是感知并采集现实世界当中的信息,所以,网络工程专业的物联网课程设置应将当前计算机物理层课程作为重要基础,有效结合通信原理、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无线通信等多方面的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与物联网感知层相关的理论知识。而针对物联网的网络层,在传统网络工程专业中,已涵盖大部分知识内容,只需将无线传感网络与自组网的理论课程融入其中,即可有效增强学生对于物联网网络层的理解与认知。对于物联网的应用层,其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考虑各个行业发展的具体需求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充分结合行业应用的具体特点,集成相关的内容服务。与应用层特点相互结合,各个院校能够与自身的优势学科相互结合,进而设置具有独特行业特色的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物联网应用程序设计以及无线自组网的应用等相关课程教学[8]。与物联网安全技术相关的课程并不仅仅包含物联网中的三个层次,同样也包含嵌入式知识课程内容。综合性考虑既有网络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物联网课程所包含的内容主要有:网络程序的设计、物联网应用程序的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离散数学、物联网安全技术、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网络系统的集成、计算机网络、网络管理、物联网信息处理技术、射频技术和无线通信等。

3.3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实验

通过设置专业实验,能够全面培养学生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的学习与开发能力,并构建综合性平台,以保证学生自身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使其更加熟悉与了解网络工程以及物联网原理与实践应用。网络工程专业实践环节主要包含了五个部分,即毕业实习阶段、计算机基础练习阶段、课程设计阶段、生产实习阶段与毕业设计阶段。而对于专业实验而言,则主要有面向对象课程的设计、无线传感器网络课程的设计、物联网综合应用课程的设计以及数据结构和C语言课程的设计等。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物联网时代背景下,物联网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在社会各个领域当中,而人才培养是推动该行业发展的根本要素,所以,要想满足物联网行业对于复合型人才的实际需求,有必要深入分析并探讨物联网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同时应有效结合传统的网络工程专业和学校内部优势学科,在有机整合跨学科专业资源的基础上,积极成立更具行业特色的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本文针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物联网人才培养目标、主干课程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以及培养模式评价机制展开了深入探讨,进一步推动了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样也使得高等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与合理。

参考文献

[1]帅军.探讨物联网技术下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J].科技展望,2015,25(29):7.

[2]熊聪聪,畅卫功,刘尧猛,等.物联网技术下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的探讨[J].中国轻工教育,2012(4):9-11.

[3]沈广东.物联网技术下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电脑迷,2016(6):126-127.

[4]许浒.基于物联网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教学设计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33):7933-7935.

[5]邓春晖,余小华,蔡沂,等.网络工程专业下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方向课程设置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3(10):87-89.

[6]包永锋.刍议建筑智能化技术在物联网时代的发展和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6):2387-2388.

[7]刘冠群.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教室一体化现代教学模式构建[J].现代职业教育,2015(10):15-17.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2

摘要:通过认识和把握矿山企业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特点,分析了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应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程度、内容,探讨了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具备要的计算机技术素质的基本过程:利学定位内容,基础培训扎实,结合工作需要坚持继续教育。

关键词:矿山企业;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

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是指与采矿工程密切相关的,如采矿、矿井建设、矿山地质、矿山测量等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是矿山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肩负解决生产技术难题和进行企业技术创新的责任,从事的主要是矿山工程设计、施工及岩层控制、矿体及其分布规律分析研究、矿图绘制、矿山生产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技术工作,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安全生产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对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知识,同时也是进行专业技术创新的工具。针对矿山生产技术特点,研究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

技术素质问题,对构建科学的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培养体系,以及进行在岗培训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的基本要求首先应明确,作为汁算机技术的应用者.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对计算机硬件知识的掌握,只需具备能正确使用和维护汁算机硬件的水平,其计算技术素质的要求主要是指对计算机软件的理解、掌握程度与使用能力。从软件的开发与应用过程可知,针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与使用,有四个不同技术层次的人群:1.进行软件工程理论研究与软件开发战略研究的软件科学家。2.针对应用实际,进行软件设计、测试的软件工程师。3.根据设计编写原代码制造软件及进行软件售后服务的软件工人。4.购买商业软件使用的用户。矿山生产要求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一方面能开发解决本企业生产中出现的特殊技术问题的软件;另一方面能使用通用软件解决矿山企业具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前者的特点是紧密结合矿山工程实际,具有特殊性,但不一定复杂,由于软件一般为解决特殊矿山工程问题的专门性中小型软件,因而需要自主开发,或是在通用基础软件平台上二次开发;后者解决的则是较复杂的矿山技术或管理问题,软件由有关的专业单位研发,矿山技术人员重在能熟练使用。由上述分析可知,矿山生产经营过程对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的计算机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能进行中小型软件自主开发或二次开发,能熟练使用矿山用大型软件,同时也应能使用公共性通用工具软件,要求其计算机技术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是介于软件工程师与高级软件工人间的水平,这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水平要求是有区别的。

二、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应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知识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问题,主要集中在矿山工程的技术设计、生产与技术管理系统开发、数据处理如矿山测量计算、矿压数据分析、矿山变形观测与分析等、矿图绘制以及综合性的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开发等方面。因此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应涵盖计算机通用知识、网络知识,具有强大计算、绘图功能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功能的基础平台软件使用知识,软件设计与原代码编写的基本知识等方面。其具体应掌握的内容包括:1.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主流操作系统及计算机网络方面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病毒清除与预防知识,对通用型常用工具软件能熟练使用。2.掌握Auto CAD及GIS类软件的使用知识,这些大型基础平台软件是工程设计、矿图绘制、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方面的基础软件,掌握程度应达到能在其基础上开发适用于本企业特点的中小型应用软件的水平。3.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理论,具有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掌握C及C十+编程语言,能自主开发矿山矿压数据分析计算、矿山测量计算、矿山开采沉陷、矿山变形观测与分析、矿产储量计算与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方面的中小型软件。4.掌握一些专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如矿图数字化软件、矿山工程中力学方面的计算软件等。

三、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根据霍州王庄煤矿在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计算机技术素质方面培养与提高的体会,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需采取多种方式。一是做好基础培训。对近年来的院校毕业生,其基础培训在校学习期间已完成,实践证明其计算机技术基础是比较好的。对计算机技术基础差的老技术人员应采用脱产培训的办法,并可适当降低要求,以达到能使用专业软件的水平;二是结合工作实践的培训与提高。在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术素质基础上,紧密结合具体工作中对计算机应用提出的要求,大胆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屏弃传统手工作业方式,应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学+实践+探索的方法,它既可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也是加强和提高技术人员计算机知识水平的最有效途径;三是与院校及科研单位合作,提高在岗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可有专门培训,也可在与专家合作解决难度较大的矿山工程技术问题的过程中,提高矿山工程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另外,购进专业软件时,厂商提供的培训也是提高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机会。

本文对矿山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在计算机技术素质要求、内涵及培养提高方面所作的讨论仅是基于基层工作实践的一点粗浅探索。矿山工程类技术人员的计算机技术素质对矿山现代化建设、提高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必须作为矿山企业管理的一件大事来抓。

参考文献

[1] 刘智运.跨世纪的课题:转变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1998.(3).

[2] 路甬祥.工业创新和高等教育改革E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3

目前,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由师范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或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的老师担任,在讲授课程时必然会侧重于本专业的学科特点。为了灵活有效地完成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两个不同学科的教师必须认识掌握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从而取长补短,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游刃有余。

一、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学科特点

计算机技术(ComputerTechnology)专业是计算机硬件与软件相结合、面向系统、侧重应用的宽口径专业。它具有技术密集、知识密集、应用面广、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对于中职的信息技术课程来说,计算机是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是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开展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一定能力的掌握和积累才能灵活的运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延伸到其它教学辅助媒体和辅助工具的使用,从而更好的提升信息素养。

二、教育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同点比较

1.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课程起源不同。计算机课程是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等发展的需要而开设的,其产生先于信息技术课程。中职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是顺应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浪潮,由计算机课程转化为信息技术课程,尤其是要测重学生的计算机技术的实用性,因此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是在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教育技术专业是由电化教育专业转型而来,其中仍然保留了教学摄录编辑、教学设备使用与维护以及教学软件开发等课程,并且新增现代教育技术下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基础(又称计算机文化基础)等学科。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讲授相对计算机专业在技术、原理上更深入,后者在教法、手段层面更具优势。2.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目标不同。计算机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与其相比,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由计算机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转变为信息素养的培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构成教育技术课程的目标,是对计算机课程目标的继承、超越并合理扬弃的结果。提升中职学生的信息素养是在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前提下拓展开的,因此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会在无形中侧重培养学生的使用技能,而教育技术专业的老师则会诱导学生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丰富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加工信息的手段,学生也更容易接受这些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策略。3.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不同。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学习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操作与使用、程序设计、工具软件等等,它更注重与计算机本身相关的技术原理及探究。教育技术课程内容主要是学习一些教育技术原理、网络基础及其应用、数据库管理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另外它不仅仅要求学生有计算机应用技术,更要有一定的教育方法论,这是计算机课程所没有要求的。4.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不同。计算机课程基本是以技能训练为主,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练结合的方法;教育技术课程则是以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这是由于因为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5.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评价方法不同。计算机课程评价的功能是甄别与选拔,在评价内容上重视学生的逻辑推理思维、算法推理和计算机相关软件的操作技巧,评价常常是量化的,老师是单一的评价主体,对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归因也是单一的。教育技术课程的评价功能是激励、诊断和促进教学,评价内容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考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协调发展;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以教师为主但还有学生自己、同伴、甚至家长;对于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归因也是从多维归因,注重学生信息素养的潜力。对中职学校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更应该是多层次的,不应该只追求考试或测评的结果,而是要从方法与过程、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进行评价。6.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不同。计算机课程的资源来源于计算机、网络及数学等方面的知识。教育技术课程的来源,包括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专业资源网站等)和非数字化资源(如报纸、书籍、期刊、录像等),所以教育技术课程的资源要丰富,计算机和网络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就课程资源而言教育技术所涵盖的资源要更加广泛,在中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平台上获取更加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学习资源是很有必要的。7.计算机专业和教育技术专业在使用计算机时的地位不同。计算机课程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惟一的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而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中职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从单一的计算机技能学习向多元化、多媒体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在教学当中有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但这种辅助教学工具绝对不是唯一的。8.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范畴和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所包含的范畴也有不同。计算机辅助教学主要是教师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有时候是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相比较,范畴从计算机扩展为信息技术,从教学扩展到课程,从辅助扩展到整合。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包含计算机辅助教学。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在计算机辅助教学基础上发展起来,不但理念有所提升,而且范畴扩大。凡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教学活动都可认为是属于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教育技术课程与计算机课程的根本区别,或者说是分水岭就在于如何看待计算机。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对象来学习,而且是唯一的学习对象;而教育技术课程则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学习工具来学习,并且只是学习的工具之一。

中职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信息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动态学科,它所涵盖的知识面比较广,主要包括计算机和网络在内的多种通讯媒体、沟通渠道和沟通方式。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关键在于如何利用多样化的信息环境改进学生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思想和方法,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好的利用多样化的信息环境解决问题,因此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要求非常专业化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是高校计算机课程的简单下放,而是需要综合反映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侧重学生在信息技术在应用方面的技术掌握及熟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社会信息的获取及筛选,为学生今后的信息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张强 单位:甘肃省卫生学校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4

关键词:信息时代;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任何一门专业或者技术都有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法则,这也是人才培养最基本的原则,对于计算机专业而言,学科历史并不太长,却是时下极为热门的领域,计算机技术带动下的各个行业更是对相应人才的需求出现井喷的情况。当然系统性学习计算机技术是有一定难度的,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将来的就业方向。同时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是同等重要的,计算机科学本身是通过不断试错形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推动理论科学的完善,在计算机科学上体现得非常充分。

1计算机专业概述

计算机专业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及,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对计算机专业教学和就业都存在误区,所以对计算机专业进行概述很有现实意义。专业学科的分析需从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分析、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发展历史以及就业方向等几个维度介绍,才能完整展示设置本专业的意义。

1.1专业分析

现阶段,我国计算机专业主要分为3大类:计算机基础专业、偏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偏文科艺术类的计算机专业。1.1.1计算机基础专业本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在于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及操作原理,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培养其基本操作能力,就业方向主要集中在企事业单位的系统维护。1.1.2偏理工科的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科学本身就是应用型极强的学科,特别是科学高速发展时期,新科技新技术层出不穷,大众生活深受技术的影响,所以偏理工科里的计算机专业涉及面广,涉及深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整体上学习难度较大,比如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1.1.3偏文科艺术类的计算机专业这类专业的兴起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手工作画设计逐渐被计算机代替,解放了部分人工[1]。虽然人力资源得到解放,但是对于学生而言,最大的难度源自创意设计。在掌握设计基础和计算机基础后,学生如何利用计算机创造最完美的草图,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电脑绘画、电脑制作、网页设计等各种与设计有关的理论都需要涉及。

1.2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

计算机专业延展性极强,与其他学科交叉较多,所以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是本专业重点培养的。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电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专业与移动互联网以及电商经济的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基于此,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体现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架构、原理及实验方法,并能进行相关软硬件的开发。所以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还需加以其他专业知识的辅助,比如经济管理学以及人文知识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触类旁通。另外在能力方面,还需要加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挖掘潜力,培养创新思维。

1.3发展历史

素质教育背景下,新的教学大纲加入了对学科历史的介绍和考察,计算机本业也是如此。以往教师和学生大多把大量教学时间用于理论和实践上,缺乏对学科本身人文知识的了解,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就计算机专业而言,发展历史是让学生理解本专业的最佳途径,这也是基础教育理应提供给学生的。研制计算机最早是基于军事目的,这本属常识,但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却是冷知识,这种现象值得深思。1.4就业方向在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下,所学专业与就业行业并不完全具有相关性,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并不少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理论与实际不匹配。作为理论性强与实践性强的专业,不少教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忽视了计算机专业另外一个特征就是发展迅速。摩尔定律曾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业定律,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工业体系也开始对摩尔定律形成挑战,所以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师在教学时,除了对经典理论进行讲解之外,还需要为学生讲解行业内最新的发展动态,以免就业时开倒车。

2计算机技术的概述

2.1计算机技术的定义

计算机技术其实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概念,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可把计算机技术分为:系统技术、部件技术以及组装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外延会更加丰富。2.1.1系统技术大众对系统技术应该是最为熟悉的,几乎每天都会使用系统技术进行相关操作,只是对普通人而言,并不会去系统学习系统技术的分类。对于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言,系统技术是学习计算机系统的基础。系统技术可分为:系统结构技术、管理技术、维护技术以及应用技术。系统技术的作用是使计算机更有效率地运行。管理技术的作用在于让计算机的硬软件能够高度匹配,高效率地处理指令,维护技术的作用在于维护计算机安排,预防和处理可能发生的网络风险。应用技术的作用在于将程序完整的推向实际应用。2.1.2部件技术计算机是非常复杂的电子设备,而组成计算机的最基本单位叫作电子元件,计算机能够从军事领域转为民用领域,离不开电子元件的巨大进步,生产工艺以及设计的突飞猛进,使计算机体积大大减少,为微型计算机的诞生提供了前提,同时由于其降低了使用门槛和费用,为计算机的普及奠定基础。具体而言,部件技术包括运算与控制技术、信息储存技术、输出输入技术。运算与控制技术处于根本地位,中央处理器代表这个计算机的处理能力,运算算法的优化以及指令重叠、开行以及缓冲储存器的应用,大大提升了微程序处理能力。再者,信息储存对于海量数据的处理具有关键作用,MOS储存技术的诞生淘汰了前一代低功率的产品,同时在设计、价格和功耗方面都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还有就是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技术,计算机在于人机交互,人类创造了程序,如果需要计算机执行相关指令,就需要通过媒介传导,一系列外设逐渐流行并被大众使用,键盘和打印机就是典型代表。2.1.3组装技术计算机的组装具有较大难度,由于计算机本身涉及元器件较复杂,不仅包含硬件软件,还包括不同厂家产品的适配问题和器件涉及的规范化问题。主机是计算机温度较高的区域,特别是靠近中央处理器的区域,如果组装过于靠近该区域,其元器件的稳定性就会大打折扣,灰尘的集聚不仅不利于散热甚至有可能导致主板短路。所以如何最佳地规划制冷是组装技术需要突破的。另外随着元器件体积越来越小,信号延迟的弊端开始显现,组装密度同样也需要突破。

2.2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提出在计算机发展初期为混乱的制造体系提供了参照的范本,比如诺依曼体制的技术逻辑在现阶段的技术开发商已经显得不太适用[2]。那么新技术的提出将会对整个行业进行重塑,新的生产标准和新的算法逻辑的提出,将推动计算机行业大规模变革。当然,技术的产生源于需求的强劲,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电商经济对大众生活的渗透越来越高,计算机技术与移动互联网融合速度正在加快,新的技术背景和市场需求,将促使计算机技术迭代频率加快,这也要求学生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还需要发挥创造性思维,敢于提出自己的技术解决方案。

3结语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5

土木建筑计算机课程体系土建特色人才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类是对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目前,在国内外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成熟。在国际上,ACM/IEEE-CS不断推出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的最新方案,在国内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是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总结。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问题,国外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在国内,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经过多年的对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和经验、条件基础和社会需求的研究和总结,相继提出了课题报告《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China Fundamental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简称CFC2004),CFC2006,CFC2008[5],成为指导全国各类高校办学的重要文件。CFC2008是在CFC2004和CFC2006的基础之上,经过对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由课题小组提出的最新研究报告,它重新编写了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参考方案,提出了各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学、财经、文史法哲、艺术和师范类等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提供了各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程,列出了每门课程的要求和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实践环节。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问题上我们国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是我们也看到,虽然CFC2008提出了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但是它在学科划分上还是比较笼统,对于要求彰显本校办学特色的各类高校来说,其课程体系设置还需要研究更详细的方案。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因此,对于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来说,如何有效地设置和动态地调整计算机课程,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是当前各类高校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研究讨论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要求问题,目的是为了彰显土建特色,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土建类人才提出一点建议。

一、当前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技术在土建领域的发展形势,对人才的一般与特殊要求,现有人才状况。

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是飞速发展,其应用也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各个行业,专业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应用技术相结合越来越普遍,技术划分越来越细,水平越来越高。以土建领域为例,计算机的应用由过去的主要参与数据分析,到现在的辅助设计,辅助施工,数据处理,办公自动化等,为土建领域的技术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有以下一些特点:

2.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继续深化。虽然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种专业软件不断涌现,但和人们的期望相比,显然还有差距,各类软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些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还很薄弱,这些问题都促使了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继续深化,例如结构分析类软件是土建工作中应用最早,技术相对成熟的软件,但它在可视化、数据交换方面,还需要改进。所以在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涉及计算机的众多技术。由于土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计算机在土建领域应用中涉及到计算机的众多技术,具体有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等。

由于计算机在土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对从事土建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在计算机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体的要求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应该在计算机图形处理、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了解基本的知识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在某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有所专长;特殊的工作人员应该为研究人员,他们应该为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计算机的某一个分支中成为专业级的人员,所以他们必须要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大学是培养各类专业人员的摇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内容与应用脱节是当前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造成了社会急需人才的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当前对于计算机应用有所专长的土建类人才是土建领域急需的人员。

二、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普通的应用型人才与特殊的研究型人才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个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都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教育,社会也急需掌握了计算机知识的各类人才。那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都有那些基本要求呢?这大致可以按需求分为两种类型,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和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应该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等。基本操作应该包括计算机及其主要设备的基本使用与维护,网络的基本操作等。

2.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会应用这些软件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计算机常用软件主要是指办公自动化、图形处理、多媒体以及杀毒、上网等大众常用软件。工作人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能应用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3.掌握某一种或几种专业软件的应用。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往往都具有特殊性,一般使用的都是专门开发的软件,这些软件极大的提高了专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要求专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

4.掌握专业信息搜集的能力。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有力工具,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利用网络辅助专业工作的能力。

5.具有促进专业软件开发和表达诉求的能力。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是由用户决定的,用户的需要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中发展的动力,专业人员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当中,应具有根据使用的体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促进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的能力。对于专业领域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应用和发展的骨干,对于这一部分人员,他们的计算机素质要求要更高一些,除了应该具有上述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应该在计算机应用的某一领域具有计算机高级专业人员的水平,对于计算机最新的科学技术有所了解,对于计算机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具有前瞻性。

三、彰显土建特色的各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与教学内容探讨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形成一种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做为土木建筑类大学,土建就是其最重要的特色,各方面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特色来进行,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各专业性质的不同,要求的不同,学时的限制,学习条件的限制,学生基础的限制等客观因素,对教学活动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因此本人对于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综合性大学往往办有很多专业,各专业之间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能根据专业的需要学到有用的计算机知识。

2.每一个模块划分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分为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和综合实践层次。基础层次主要学习一些计算机基础性课程;专业层次主要是结合专业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知识和专业基础软件;综合实践层次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座等教学活动。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往往受到国家教委专业设置规定的限制,灵活性很小,而当今社会对人才计算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规定课程中难以满足学习的要求,因此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解决大学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

4.重视实践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实践课是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教学方式,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也不例外,学校应该针对专业需要,多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学生能尽快的掌握实际应用的本领。

在模块划分方面,可以以院系为基础,合并学习内容交集较多的院系,设置计算机学习课程,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但在综合实践层次的课程设置上,则必须以专业的需要设置学习课程,打破模块的限制。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基础层次可以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CAD基础、3DMAX基础、PHTOSHOP等课程;专业层次可以安排C语言程序设计、VF数据库设计、SQLserver、MATLAB、建筑CAD及其它各计算机和专业软件课程;综合实践层次应该以安排实践课程为主,同时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安排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土建类专业可以安排结构分析类软件、预算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电子类专业可以安排电路图设计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等。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6

关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发展规划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经费安排

二,表格

安徽省高等学校设置专业的基本情况简表

专业教师及教辅人员简明表

专业建设带头人简明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表

专业教学周分配表

校(院)审议意见表

高等学校专业评议委员会评审意见表

一,关于设置"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论证报告返回

为了满足滁州市及其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根据我校的办学条件及师资队伍情况,拟在我校开办三年制"计算机与网络技术"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及较强的应用能力的计算机方面的高级技术人才,主要培养方向为计算机软件设计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毕业学生至少具备该两方面中的一方面的应用能力.

1.设置本专业的必要性

⑴从全国范围的人才需求情况分析,设置本专业是必要的

目前,计算机技术方面的人才是全世界范围内的紧缺人才.根据今年全国各人才市场的统计数据,计算机专业人才在各人才市场的需求量均占前三位,而其中又以软件及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最为强劲,在未来五年中,我国每年需要近百万这方面的技术人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各方面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中,大量的是从事基础性技术工作,维护工作的专业人员,而并不全是高学历人才.例如,一般的程序设计人员,即所谓的程序员或软件蓝领,软件工人,未来五年这方面的需求量约25~30万人/年,国家教育部也针对这方面的需求专门推出了建立软件学院的计划以培养各种层次的软件专业人才.而就网络方面而言,从全国范围讲,电子政务, 根据滁州市经

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为了充分了解市场对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人才需求情况,我们对滁州市计划发展委员会,经济贸易委员会,人事局等政府部门及扬子集团,安康集团,全柴集团,天大集团等大企业进行了调查访问,同时也对数十家中小企业进行了访问.调查表明,在未来的五年中,每年约有300多家中小企业拟开展 另外还有部分教师参加了国外的认证培训与考试.

进制我们还聘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中心主任杨寿保教授为我校客座教授,在杨教授的指导下,在办学思路及教学科研方面,我校均有了一定的提高.

这方面工作的开展,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准备好了一支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

⑶实验设备及图书准备情况

目前,我校信息中心有专门供学生上机实习用机房5个,微机310台.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有微机80台.

我校于1998年建成校园网,投入运行以来,对教学和科研发挥了重大作用.

另外我校物理系还建设有专门的电路技术实验室及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

以上各方面的实验室为我校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提供了物质保障.

我校图书馆现有计算机类图书近4万册,中外文计算机类期刊近百种.另外,我校还新建了电子阅览室,其中计算机类电子读物近2万种.

⑷实习基地准备情况

我校与滁州市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有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为本专业的学生实习提供了保障.目前联系的实习基地共有三个,分别是滁州市国税局,滁州市信息中心,滁州市电信局数据分局.

综上所述,我校已具备了开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基本条件.

3.本专业的特色

本专业从计算机学科的基本要求出发,本着理论够用,实践加强的原则,特别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我们认真总结了我校信息中心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多年的办学经验,同时结合国外先进的IT教学模式,将注重技术的先进性与实用性,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本专业的

主要特色应该有以下几点:

⑴厚基础:为了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及适应能力,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如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厚实的数学与英语基础;

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本专业的学生在面向市场,必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及应用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及教学方面,我们将特别注意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力度,适当压缩课堂教学时间,增加学生的实验与实践时间,特别是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加大学生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与实验时间;

⑶紧跟学科技术发展的最新方向:我们将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的动态,及时调整应用性实践性课程的内容,保证学生学到的是最新的技术,用得上的技术.

⑷"双师型"教师:本专业现有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有丰富的应用开发经验,都有实际的应用项目开发经历,同时也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这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保障,也符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高职高专学校的教师队伍应该向"双师型"方向发展的要求.

⑸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与培养模式:在本专业的教学中,拟借鉴国外IT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在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及教学方法方面做必要的改进,以保证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为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我校已先后有4人次的教师接受了国外的认证培训.

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考虑,本专业侧重培养计算机软件编程及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返回

1.培养模式

(1)专业名称:计算机网络技术

(2)修业年限:三年.

(3)学历层次:专科

(4)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计算机与网络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较强的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对象应该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业务要求:本专业学生的学习重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方面的最新应用技

术,如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等.使得学生在毕业走向工作岗位时,至少具备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计算机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①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②能熟练使用计算机,具备一定的算法分析和编写应用程序的能力或者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

③能运用所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④对计算机与网络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的新发展有所了解;

⑤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有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研,教学和软件开发能力.

⑹就业方向与范围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适合从事一般性的程序设计或网络管理与维护工作.就业范围包括各类企事业单位,以企业为主.本专业的毕业生也可以进一步的发展,参加"专升本"的考试,进一步的参加本科段的学习.

2.本专业主干课程

围绕上述培养目标和业务要求,我们设计本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构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限选课程等几个方面,具体如表四所示,其中部分主干课程名称如下:

⑴高等数学

学时:168

⑵计算机导论

学时:90

⑶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学时:108

⑷电路技术基础

学时:90

⑸数据结构

学时:108

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

学时:108

⑺操作系统

学时:72

⑻计算机组成原理

学时:72

⑼微机原理

学时:72

⑽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学时:90

⑾计算机网络

学时:90

⑿多媒体技术

学时:54

3.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的课程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公共基础课.这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

第二部分,专业基础与专业课.在本部分的课程学习中,要使学生打下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使学生对计算机有全面深入地理解,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对计算机网络有较好的理解,同时对计算机应用的其它方面也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部分,选修课.通过本部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计算机软件编程或者网络技术方面掌握一定的应用能力.本部分课程为两个系列的选修课,学生必选其中之一.本部分课程强调紧密联系技术发展与应用实际.

详细课程安排参见表四.

4.教学时间体系结构

在安排教学时间体系结构方面,充分考虑专科层次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因此适当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加大了实验教学的时间比例.

三,设置本专业的发展规划返回

1.专业的课程调整与发展计划

对本专业的课程调整我们拟遵循的原则是:尊重学科发展规律与教学规律,从实际需要出发,专业基础课程相对稳定,选修课程根据学科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

按此原则,专业基础课程的调整周期相对较长一些,拟三至四年一次.选修课程,将不断淘汰落后的技术课程,紧密联系市场需求,每两年时间调整一次选修课程,以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与实用性.

在选修课程方面,拟开设两个方向(系列)的选修课程.一个方向是计算机软件编程方面,另一个方向是网络管理与维护方面.

本专业的建设目标是向省级重点专业努力,争取将其中的二至三门课程申报为省级重点课程,五至八门课程申报为校级重点课程.未来我校升本后,争取开设本科的相应专业.

2.教师的配备与培训计划

我校一向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办好本专业,并保证本专业有较好的发展势头,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如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加大本校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为本校年青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与锻炼机

会等.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目前已初步具备了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有关这方面的详细情况请见附表.为了保证本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学校拟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进一步采取如下措施.

(1)加大人才引进的力度.拟订今后每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充实本专业的教师队伍.在引进时特别注重本专业教师人员结构和整体知识结构,注意学历梯度,职称梯度和年龄梯度.学校已制订了专门的人才引进计划与措施.

(3)聘请校外专家为兼职教授.考虑到我校的实际情况,拟聘请国内知名大学的专家担任我校的兼职教授.担任或指导部分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同时,对我校教师进行指导,以便更快地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4)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合作交流.拟与省内的其它高校合作开展横向的科研项目,以便拓宽本专业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实验条件的配备与建设计划

我校现已基本具备了开设本专业所需的实验条件.信息中心现有微机310台及多媒体教室8个,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系现有微机80台.物理系有电路技术实验室,计算机应用实验室.我校1998年建成校园网.我们将从校内资源共享的角度考虑,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实验室,发挥其效益.

同时,为了进一步地做好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学校计划投资如下:

2003/2004学年度投入40万元,新建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

2004/2005学年度再投入30万元,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计算机应用实验室.

四,本专业所需经费安排计划返回

为了搞好"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确保其教学计划得以顺利实施和本专业的健康发展,在近三年内计划投入110万元资金用于本专业的建设,具体安排如下

:

计算机网络实验室:40万元;

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室:30万元;

图书资料:40万元;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7

论文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

一、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信息产业正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产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信息产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科技人才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源动力,是我国攀登计算机科学高峰的主力军,这就对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科技人才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针对目前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其根本问题不是人才过剩,而是供需结构性存在失衡。近年来,我国内外高校和学术团体都在积极探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但由于受美国“91教学计划”和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影响,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校而言,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从而导致了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的供需矛盾,反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因此,无论是按照高等教育理论的发展,还是在实际办学过程中,都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基本的实验方式、方法与应用技能,对专业学生应要求具有必要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技术开发、应用能力。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按照过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关于算法的学问,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开展算法研究与应用的能力。这是一种以专业学术发展和研究为导向的培养模式,在此模式下,学校重视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轻视应用技能的强化培养,培养的人才偏重于学科型、学术型,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计算机开发、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缺乏对现实事物的抽象能力。信息化社会需要的是以职业化为导向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企业要求招聘的毕业生经过短时间的岗前培训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对于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有项目开发的经验、专业基础比较好,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或方法来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二)造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

1、专业定位与社会发展脱节

高等教育在计算机科学理论研究与知识推广方面有比较好的优势,但对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却有些单一。

2、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仍然沿照多年前的专业设置方案,未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与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同步前进。

3、实习实践环节缺乏

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

4、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多属于理论型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快速发展,知识组织结构和核心基础知识变得越来越庞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专业分委员会组织的我国信息化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查结果显示,成熟的企业并不回避再培养的问题,但迫切希望有效地降低再培养成本。IT项目主管认为,目前计算机专业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经验不足;责任心和纪律性不强。人力资源主管则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计算机专业人才最欠缺的能力为:对工具和方法应用不熟、经验不足;价值取向和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成熟;外语能力欠缺;缺乏基本的抽象分析问题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因此,根据社会需要制定不同的培养规格,是解决目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专业特征不明显的可行途径;从长远看,有必要考虑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适当的分解,进一步明确专业方向,以适应社会的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快、应用范围广、社会需求差异大的特点,必须全面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行分层次教学计划,才能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要充分认识到本科专业教学内容比较灵活、学术水平要求一般、重视能力培养要求的特点,明确的培养目标,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制订有效的实施方案,立足社会需要,加强专业建设,才能保证较高的本科教学质量。因此,从中国的国情和社会需要出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实行分层次培养格局,才能有利于发展,有利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发展。

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为促进我国信息化进程的发展,为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需要对现行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结合多年在高校从事一线教学的相关经验提出几点改革建议: 转贴于  (一)转变教学观念

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的目前,多数院校以培养理论型、研究型的计算机人才为目的,这种培养理念符合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初期的需要,在当时的条件下,计算机技术处于理论研究与推广阶段,发展趋势缓慢,理论研究有助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应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需要的是大量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人员,企业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的、动手能力强的毕业生,而院校培养的依然是大量理论型、研究型计算机人才,因在培养过程中缺乏过硬的实践实习环节,导致他们在实践动手能力上还很欠缺,已经不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院校应抛弃以前的教育模式,跟近社会的发展,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

教学体系设计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同时注重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团队协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协调发展。

院校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应根据社会需求的应用方向设置不同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方向,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嵌入式技术等;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方向选择教学课程,要有所偏重,有所放弃;将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对于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须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内容应与时俱进,紧跟企业应用的需要,结合课程的要点,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后立刻进入实践环节,使其在了解课程应用方向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程精髓。

(三)开展校企合作,建设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专业课程的学习及其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对该门专业课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基本应用能力。在企业应用中,需要综合运用多门专业课程的理论及其应用知识。实践出真知,为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可以尝试开展校企合作,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开展校企合作,既是把学生送入企业中实习,观摩、学习、参与企业的生产环节,这可以让学生更早地与企业接触,深入了解企业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的学习,掌握业界内计算机最新的发展趋势;建立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有参与项目开发实践的机会,并力争使学生们参与一个或多个企业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从项目需求定义、项目设计、项目开发、项目测试运行到项目维护。经过这个过程的学习与锻炼,同学们能将理论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能力应用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同学们对计算机专业应用的了解,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性,另一方面,企业应用项目有一定的复杂度、时间限制,对同学们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在有压力的驱动下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锻炼了同学们与他人沟通协作的团队精神。

(四)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教学模式对师资队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仅具有理论教学的能力,而且还应具有项目设计开发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具备相关实际应用开发经验,在教授理论课程时,能够深入把握课程的要点,并结合具体应用实例进行讲解,在教授实践实习课程时,能将应用项目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条理清晰,便于同学们理解与掌握理论与实践知识,而且能够在学生专业技术上、就业上给予积极的支持与帮助,同时也树立了应用型人才的一个榜样。学校在建设双师型队伍过程中,可灵活采取多种形式,可鼓励与支持理论型专业课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的应用开发,使教师得到应用能力实践与提高的机会,也可招聘在一线的开发应用人员到院校从事实践实习型课程的教学工作。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使培养的学生能很快进入工作岗位,就需要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院校需要改变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设计,积极加强与企业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8

关键词:专业结合;计算机应用教育;探索研究

计算机专业已经成为了目前我国高校中招生规模最大,学生数量最多地专业之一。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及时掌握最新地技术理论,还需要广泛地吸收高层次的专家与学者进行深入的探究。且计算机的应用教育还应当坚持以培养高水平的人才为导向,融合相关知识,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一、计算机专业目前发展的现状

现如今,各类高校中非计算机专业的种类很多,且涉及地范围也比较广泛,学生在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也就各不相同。如果要重视计算机基础教学,就不能不重点审视目前的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现状。

(一)在小学与中学中,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步入正轨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根据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与战略部署,在学生的中学阶段就要完成计算机的基础教育,所以高校中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内容就要实施非零起点的教学方法。

(二)信息化发展的进程在不断的加快

随着社会化信息不断的扩展与延伸,就导致信息化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电子政务、商务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校园正在逐渐得到普及。

(三)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各个领域中

在各项专业科研工作以及专业课中,计算机信息技术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各个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也有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四)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更为的严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学生的计算机方面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学生工作的过程中能够较好的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已经成为了学生择业的一项必备条件。

二、计算机应用教学的发展

在高校中的计算机教学中,普遍有两种教学措施,一种是将计算机的基础与应用区分开来,低年级的学生学习基础教育,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应用教育。它们是由两个不同的部门进行的规划与教学的。而另一种则是要实现育,将基础教育与应用教育合二为一,以专业的实际应用为主导,合理的安排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它并不是要指先学完计算机基础课程后在学习计算机应用。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校中普遍采用的都第一种教学方法,然而随着计算机教学的不断发展,后一种教学模式将会逐渐的得到推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此外计算机的应用教育必须要高过计算机基础教育,或是要开阔出全新的领域,这也是从计算机专业发展的更深层次来满足计算机课程的需要。结合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为其所在的专业提供对口的相关知识,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扩展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空间。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工作应当要以实际应用为主要发展目标的,为社会培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结合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按照需要设置计算机课程。在计算机技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在教学内容上也要以实际应用为主,在知识的处理上也要以增加知识的宽广度为主。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要贴近实际应用

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来相应的设置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专业也要有着不同的要求,可以适当的从多个方面来切入教学,更好地与专业接轨。如金融管理类的院校中在学习电子商务的过程中,就应当要尽可能的涉及一些计算机类的知识。并安排与之相应地专业课程,还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商务方面的知识。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要先应用后提高

目前所讲的计算机应用主要是针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应用,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提出了问题。所以在设计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过程中要充分满足大多数学生对于知识的需要,并适当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也不能够受到理论系统性的限制,对于常用的知识要多学,对于较少用到的知识要少学或不学,在教师讲述实际应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借助相关的知识与技术。如在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网络的使用着手,逐渐渗入网络技术知识。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要注重应用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要多学习一些用的到的知识,教师在设计计算机课程时,也应当要以专业应用为主,计算机知识为辅的课程。

(四)计算机专业课程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不同高度与类型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这样才能够有利于培养复合型的技术人才,也能够有效的发展学生的个性。所以教师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选修课程与任选课程等等来实施教学。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上机辅导与网上资源授课等方式来开展计算机教学,增强教学方法与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如在学生学习VB程序设计课程时可以适当的采用集中授课或上机授课与辅导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网络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在线交流,扩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计算机专业课程要统筹信息资源

目前许多高校中都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来说,由于教学的对象不同,就使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也不同,就造成学生形成了教学基本分离的现象,这样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教学与专业化的发展、沟通与融合不能很好地进行。学生期望地计算机应用课程要包含多种概念、最新的应用技术,并想从中学到实际的应用能力。在其它的专业课程中,计算机教育能够实际地贴近专业,如工业设计专业、医学专业与生物专业等等。所以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概念与技术性的内容,确保这些技术内容的科学合理性,让计算机应用能够更加的符合实际的需求。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也在各行各业中不断的被应用,所以高校中的计算机教育只有不断的更新与改变自身,及时采用先进的专业知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安排科学合理的专业内容,让高校中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掌握网络技术与硬件软件技术的实际应用,不断的发展自己,才能够让我国的计算机教育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雪涛.基于B/S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辅助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11):789-789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9

土木建筑计算机课程体系土建特色人才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有两类不同的范畴:一类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科教育――计算机专业教育;另一类是对全体大学生的计算机普及教育。目前,在国内外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研究工作相对比较成熟。在国际上,ACM/IEEE-CS不断推出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的最新方案,在国内中国计算机学会、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清华大学出版社联合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是国内相关研究工作的总结。但是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问题,国外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寻,在国内,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和清华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成立了“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课题研究组”,经过多年的对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和经验、条件基础和社会需求的研究和总结,相继提出了课题报告《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China Fundamental Computing Curricula 2004,简称CFC2004),CFC2006,CFC2008[5],成为指导全国各类高校办学的重要文件。CFC2008是在CFC2004和CFC2006的基础之上,经过对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由课题小组提出的最新研究报告,它重新编写了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参考方案,提出了各类专业(包括理工、农林、医学、财经、文史法哲、艺术和师范类等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提供了各类专业学生学习的计算机课程,列出了每门课程的要求和内容,以及与之相应的实践环节。在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的问题上我们国家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是我们也看到,虽然CFC2008提出了各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参考方案,但是它在学科划分上还是比较笼统,对于要求彰显本校办学特色的各类高校来说,其课程体系设置还需要研究更详细的方案。同时,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应用不断涌现,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和新的要求,因此,对于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来说,如何有效地设置和动态地调整计算机课程,研究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是当前各类高校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主要研究讨论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要求问题,目的是为了彰显土建特色,为社会培养所需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型土建类人才提出一点建议。

一、当前计算机科学与应用技术在土建领域的发展形势,对人才的一般与特殊要求,现有人才状况。

众所周知,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从其诞生之日起,一直是飞速发展,其应用也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在各个行业,专业技术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应用技术相结合越来越普遍,技术划分越来越细,水平越来越高。以土建领域为例,计算机的应用由过去的主要参与数据分析,到现在的辅助设计,辅助施工,数据处理,办公自动化等,为土建领域的技术革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有以下一些特点:

1.全面参与土建领域的各项工作。土建领域的工作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即设计、施工、销售和维护,以CAD、PKPM、SAP2000等为代表的制图和结构分析软件在项目设计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极大的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以广联达、求实等为代表的数据处理软件,在项目设计、施工管理、房屋销售和维护的工作中,提供各种数据预算,为项目设计、施工管理、房屋销售和维护提供了依据;以CAD、PHTOSHOP、3DMAX等为代表的图形处理软件为项目的设计、宣传销售等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OFFICE办公自动化软件,全面参与项目的各种文档的建立,数据处理等项工作,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总之,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土建的各个领域。

2.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继续深化。虽然当前计算机的应用在土建领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各种专业软件不断涌现,但和人们的期望相比,显然还有差距,各类软件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些工作中计算机的应用还很薄弱,这些问题都促使了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继续深化,例如结构分析类软件是土建工作中应用最早,技术相对成熟的软件,但它在可视化、数据交换方面,还需要改进。所以在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3.土建领域计算机的应用涉及计算机的众多技术。由于土建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计算机在土建领域应用中涉及到计算机的众多技术,具体有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技术等。

4.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技术及土建领域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未来发展前景广阔。当前在土建领域和计算机应用有关的热门课题就有(1)土木与建筑工程中面向对象建模技术;(2)结构分析与计算过程的可视化技术;(3)施工过程中的计算机技术;(4)应用软件集成技术;(5)多媒体技术在土木与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等。

由于计算机在土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对从事土建领域工作的专业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在计算机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具体的要求是一般的工作人员应该在计算机图形处理、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数学计算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了解基本的知识和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操作,在某一方面结合自己的工作有所专长;特殊的工作人员应该为研究人员,他们应该为计算机在土建领域的应用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计算机的某一个分支中成为专业级的人员,所以他们必须要学习更多的计算机知识。

大学是培养各类专业人员的摇篮,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内容与应用脱节是当前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造成了社会急需人才的短缺,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的短缺,当前对于计算机应用有所专长的土建类人才是土建领域急需的人员。

二、在计算机应用领域普通的应用型人才与特殊的研究型人才对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都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每一个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都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计算机的教育,社会也急需掌握了计算机知识的各类人才。那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计算机知识和能力都有那些基本要求呢?这大致可以按需求分为两种类型,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和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对于普通的应用型人才在计算机知识和能力方面应该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应该包括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多媒体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知识、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等。基本操作应该包括计算机及其主要设备的基本使用与维护,网络的基本操作等。

2.掌握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会应用这些软件解决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计算机常用软件主要是指办公自动化、图形处理、多媒体以及杀毒、上网等大众常用软件。工作人员应该结合自己的工作需要能应用其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

3.掌握某一种或几种专业软件的应用。专业领域的计算机应用往往都具有特殊性,一般使用的都是专门开发的软件,这些软件极大的提高了专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要求专业人员必须熟练掌握。

4.掌握专业信息搜集的能力。网络现在已经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的有力工具,专业人员必须掌握利用网络辅助专业工作的能力。

5.具有促进专业软件开发和表达诉求的能力。计算机软件的功能是由用户决定的,用户的需要是计算机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中发展的动力,专业人员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当中,应具有根据使用的体会和技术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渠道,表达自己的诉求,促进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的能力。对于专业领域特殊的科学技术研究型人才,他们是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应用和发展的骨干,对于这一部分人员,他们的计算机素质要求要更高一些,除了应该具有上述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之外,还应该在计算机应用的某一领域具有计算机高级专业人员的水平,对于计算机最新的科学技术有所了解,对于计算机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具有前瞻性。

三、彰显土建特色的各专业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方案与教学内容探讨

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一所大学经过长期的努力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说,形成一种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做为土木建筑类大学,土建就是其最重要的特色,各方面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这个特色来进行,计算机的教学活动也不例外。但是我们也必须考虑到各专业性质的不同,要求的不同,学时的限制,学习条件的限制,学生基础的限制等客观因素,对教学活动做出合理科学的安排,因此本人对于土木建筑类大学计算机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综合性大学往往办有很多专业,各专业之间对掌握计算机知识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对于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应该根据专业的特点划分不同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能根据专业的需要学到有用的计算机知识。

2.每一个模块划分出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分为基础层次、专业层次和综合实践层次。基础层次主要学习一些计算机基础性课程;专业层次主要是结合专业需要学习一些计算机知识和专业基础软件;综合实践层次主要是根据社会需要,结合实际问题,学习应用计算机知识和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

3.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座等教学活动。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学时分配往往受到国家教委专业设置规定的限制,灵活性很小,而当今社会对人才计算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在规定课程中难以满足学习的要求,因此加强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解决大学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

4.重视实践课,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投入。实践课是培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最好教学方式,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也不例外,学校应该针对专业需要,多开设一些计算机应用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并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使学生能尽快的掌握实际应用的本领。

在模块划分方面,可以以院系为基础,合并学习内容交集较多的院系,设置计算机学习课程,合理有效地利用教学资源。但在综合实践层次的课程设置上,则必须以专业的需要设置学习课程,打破模块的限制。

在教学内容设置方面,基础层次可以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CAD基础、3DMAX基础、PHTOSHOP等课程;专业层次可以安排C语言程序设计、VF数据库设计、SQLserver、MATLAB、建筑CAD及其它各计算机和专业软件课程;综合实践层次应该以安排实践课程为主,同时各专业可以根据专业的需要安排专业软件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土建类专业可以安排结构分析类软件、预算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电子类专业可以安排电路图设计类软件的学习与实践等。

选修课、培训班、讲作等教学活动是大学辅助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它不受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学时的限制,可以紧跟当前应用形势,讲授最新的应用技术,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特殊的研究和应用型人才。当前,可以通过选修课、培训班开设一些计算机实用课程,例如建筑三维动画、JAVA程序设计,网页设计、实用PHTOSHOP、实用3DMAX等应用热门课程,通过讲座讲授专业领域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培养社会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大学办学的宗旨。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土木建筑领域急需要的是具有一定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土建类人才,所以做为土木建筑类大学,就要尽快适应当前的这种形势,改革自己的教学体系,加强计算机教育,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土木建筑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柯长仁,蒋俊玲.计算机教学在我院土木工程专业培养中的改革探讨[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09(11):487-489.

[2]李永梅,孙国富.构建土木专业自主型计算机教学体系[J].高等建筑教育,2011,20(6):85-88.

[3]代晋,余文芳.对土木工程类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探讨[J].消费导刊,2007(5):184-185.

[4]任爱珠.土木工程计算机技术新进展及研究热点[J].土木工程学报,1996,29(6):53-59.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10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自1946年美国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以来,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计算机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到了如今几乎家家户户都普及的地步。当今社会早已经步入了计算机时代,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对计算机的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水平可谓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与此同时,社会对于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多,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便应运而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包含的学科有很多,主要有信息科学、软件工程、计算机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及信息安全等,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科技的越来越发达,计算机专业也发展得越来越迅速,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不过,时代是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是不断创新的,计算机科技所涉及的领域也正不断扩大,而为了使计算机专业人才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必须要将传统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得更加具有特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这也是推动我国计算可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一)招生情况逐年下滑。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刚兴起之初,报考该专业的考生非常之多,且生源质量非常好,然而随着近年来计算机的越来越普及,社会对该专业的整体认可度越来越低,同时却又对其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导致很多学生因为不愿意吃苦而不肯选择该专业。众所周知,IT行业是一个更新迅速的行业,计算机专业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服务意识、可适应性、团队合作精神及可持续发展性等,要求的严苛使得真正能够达到标准的人才数量逐年减少,而该专业的招生情况也逐年下滑,这对我国计算机科技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二)专业特色不明显。计算机科技是处于迅速发展之中的,但是大多数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大纲却都没有跟得上计算机科技本身的发展速度,其教学大纲往往几年都不更新,因此导致专业特色非常缺乏;更甚者,有些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中连续十几年都是采用的同一本讲义,其学科发展滞后严重,根本无法顺应时代的形势和发展,所以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在就业中失去竞争力。

(三)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目前,大多数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每天只能跟各种数据库、高级程序语言等打交道,而实践机会非常少,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对策

(一)准确定位专业特色。高校若想加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首先应当要准确定位该专业的特色,具体来说,应当要结合所在地区的发展特点、经济形势、人文风貌及根据学校自己的特点来制定独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现实情况、适应社会发展。例如,矿业类高校可以在计算机专业建设中加入矿业特色、石油类学校可以加入石油特色,这样更加有利于教育工作得到当地政府和行业企业的支持,继而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就业。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当不断引入更多专业的、经验丰富的、具有责任心的高素质计算机专业教师,并给教师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讨会、积极进行科学项目研究,从而提升整体师资力量。同时,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师自身也应当要具有努力拼搏的精神,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更新自己的思想,做到无私奉献、爱岗敬业。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11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措施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科技水平也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计算机顺应时展,被应用的也越来越多。多数中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这门课,而且是作为必修课来学习,由此可见其重要性。虽然该课程属于重点课程、热门课程,但是遇到的问题也不少,很多中职学校只是重视教授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正式的实践操作能力却较很少,这和现在中职教育的初衷相违背,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失去了意义,应该做好教学改革工作,解决类似问题

1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简述

计算机技术应用不但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体现,其也受到国家和人民群众的青睐与关注,所以,计算机应用技术这一门课程应运而生。作为中职教育的基础课,计算机应用技术是通向该门课专业知识的理论基础,也是想要学习这方面专业知识的前提条件。学习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既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又需要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做支撑。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学生的思想比较受约束,在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比较欠缺,而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需要灵活的思想和创新的思想,这就令该门课程教师教学面临一定的困难,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在中职教育教学中实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制能够提高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的有效性,更能使该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

2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存在问题

现在,我国在计算机应用专业方面的教育上,面铺的广,但是在教学层次上表现出良莠不齐,很多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已经参加了工作,这从一定程度上使我国的计算机应用行业的发展得到推广。但消极方面是,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参加工作的时间越久,得到的反馈信息就是,其在工作岗位也就会遇到更多问题,因此,需要抓紧解决。很多中职学校在教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时,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重理论而轻实践,重技术效果而轻该课程的本质内涵。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这一课程成为热门,受人追捧时,中职院校只考虑到赶紧抓住市场需求,而没有考虑这也需要很强的师资力量,如果仅是为了填补该专业在中职学校的空白,而聘请资历和水平较低的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那么只会影响到教学质量,进而影响学校名誉、生源、就业等一系列问题。当前中职学校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重点只在计算机应用软件原理和运用上,而在实际操作方面比较少,甚至没有提及,使得学生只懂理论,不懂实践。随着计算机专业的快速发展,该专业的教学也改革较大,同时课程的教学内容也不断增多,比如新添加的计算机软件原理、计算机操作和运用等,为的就是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学会灵活运用,达到融汇贯通,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但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抓住重视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技术不等同抓住其教学本质,现在该专业教学中计算机应用还是较少。

3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措施研究

3.1建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学校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需要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基础,同时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而且做到理论和实践相互联系,因此,中职学校在教授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时分成两部分内容,第一是基础教育,第二是专业核心能力训练教育,在这两方面的教课中,都要融入实践教学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教授要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夯实计算机基础方面的实用知识,更能够使其理论和实践能力增强。

3.2改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方法

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时代的快速发展,加上中职学生观念的转变,以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方式已经和当前社会需求不相符,而且学生对以往教学方式也不认可,因此,需要对此进行改革。中职学校应该采用科学合适的先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可以通过情景教学,为学生营造一定的氛围,令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便于理解;通过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内在潜力,使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的动力更强;通过案例教学法,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同时也更能接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有很多教学方法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然后适当引入到专业教学中。

3.3改变中职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理念

该专业教学理念一定要改变,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不同其他专业,其更新比较快,教师的思想一定要跟上,把之前的重理论轻技术的思想去除掉,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不要尽信书。可以通过打字比赛、网页制作比赛、组织装机比赛等形式来使学生的应用技能得以提升,摒弃之前光学习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的观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给学生灌输职业素养的理念,让学生从点滴中体现中职生应有的素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此外,中职学校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科要能够做到定位准确,把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当成教学目标,努力做到培养的人才被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

引用:

[1]袁勇.推行“三合一体”培养信息技术技能人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业,2015,27:88-90.

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专业范文12

高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热门与紧俏到日前的招生与就业困难,其中的变化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作深刻的反思。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以一专多能的专业定位培养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导致计算机应用专业举步维艰。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中有近90%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计算机行业,绝大多数毕业生走上社会后需通过其他的社会实践或学习才能获得工作。学校的生源质量及人数也都在下滑,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从早期的3个班直降到1个班。可见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形势将越来越严峻。

1 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1.1 社会发展的必然

计算机应用专业最初热门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都认为计算机是门高科技的学科,对其崇拜,都去追宠,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升级更新,计算机已经不像早期那样神秘,现在的计算机就像电视一样走进了普通老百姓家,计算机的操作也十分简单,于是报考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便随之减少。

1.2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定位问题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他们制定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有扎实的计算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机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数据库等常用软件应用、网络基本应用等能力,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相关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一专多能。

这种专业定位在早期的确合理,同时高校用这样的专业定位为国家培养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不过这种专业定位所带来的隐患在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首先,上世纪90年代人学毕业生实现分配制,所以没有就业难的问题;其次,当时信息化水平不高,很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只用计算机进行打字、复印等比较简单的工作,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单位后,体现不出个人能力的好与坏,这种假象迷惑了很多人。

现在这种一专多能思想专业定位所存在的问题已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了多能,专业课程开设过多,但由于课时总量的限制,每门课程只能讲到一定的程度,并不能深入进去。

(2)学生掌握的知识多而肤浅,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3)专业课程理论过多、过旧,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平时实践类课时少且远离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不能达到企业用工需求,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4)学校的学生成绩测定方式存在问题,现在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局限在一纸试卷上,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够。

上述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用工的条件越来越现实,他们需要上岗就能工作的员工,招聘会上的常见词“有工作经验”是最好的体现。这对于那些在学校里学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知识但缺少职业性的动手能力的毕业生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2)计算机的工具特性使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呈现多样化趋势,现在很多职业要求是既要懂计算机,还要懂其他相关知识。对于那些仅学习计算机应用但水平不高的毕业生来说,找份满意的工作相当困难。温州地区的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工作岗位,如平面设计师和网页设计师的职业,公司希望招聘美工好的员工,对于那些PS,CORELDRAW,网页三剑客等应用软件操作非常熟悉的毕业生来说,他们还要去学习美工方面的知识。

1.3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素质下降

随着高校的扩招,其生源素质也逐渐下降。学生的英语和数学知识掌握不够,学习计算机的深层知识困难较大,最终导致很多毕业生走出校门后,感觉到自己处在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上,很难实现就业。浙江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方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计算机应用专业2007级的3个班中,高考分数基本都在350分以下。还有部分学生是从职高通过学校的自主招生上来的,他们在职高基本没有学习英语和数学,升到高职院校学习,感觉知识跟不上,最后发展到学不下去,不想学的程度。

2 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之路

2.1 拆分细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针对目前的社会需求,应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拆分和细化,把早期的一专多能思想改变成一专一能的思想,可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拆分成一些生命力更强的专业。如企业办公自动化(MIS,信息管理方向)、企业Ⅵ设计(平面设计方向)、Internet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企业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WEB设计与开发(软件技术方向)、数据库应用开发(软件技术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印刷,模具设计,服装设计等方向)等。目前在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中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迈进,下面是对一些高职院校的纵向和横向分析: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06—2009年计算机相关专业变化情况详见表1。从表中可清晰看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分离出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业。

浙江省其他主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分离情况详见表4,其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分离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软件技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等新专业。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电子商务、通信网络与设备、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在新专业中,最明显的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细分出来专业就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该专业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网络工程方向应用。

从全国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设置情况详见表5,该表列举了我国几所非常著名的高职示范性院校,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上分离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专业。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上分离出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上分离出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信息管理、游戏软件、IBM软件测试、IT智能楼宇,值得一提的是 该校新专业中的游戏软件、IBM软件测试、IT智能楼宇专业都是面向某种具体应用的专业,这些专业具有很好的前景。

2.2 培养方式必须坚持以职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

计算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工具性决定了计算机必然成为其他职业的附属技能。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文化已经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职业为导向进行教学。如企业办公自动化专业,除了要讲授OA的相关软件,还应该讲企业管理,企业的信息化,业务流程等专业知识。

走工学结合之路是大势所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目的。该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以职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只能暂时解决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上的困难,因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可违背,计算机应用专业被拆分细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 结语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计算机应用新的需求,计算机应用专业一专多能的专业定位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计算机应用专业必然会在未来的几年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上需求广,生命力更强的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拆分和细化出来的更多新专业。我们在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问题研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计划及报到率没有详细数据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之路,今后的工作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来杰.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社会调查与培养模式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41-44.

[2]项霞.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J].太原科技,2009(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