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2-02-28 09:54:00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等级证书

一、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及意义

1.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始于1994年,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操作和应用计算机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许多单位部门已经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干部录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近年来,在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同英语等级考试一样被予以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也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们的“必修课”。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等级及组织实施

1.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共设置以下四个等级。

(1)一级考试科目。一级、一级WPS Office、一级B。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

(2)二级考试科目。QBasic、C语言、FoxBase+、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C++、Java、Access等。二级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

(3)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四个类别。“PC技术”考核PC机硬件组成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PC机使用、管理、维护和应用开发的基本技能;“信息管理技术”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基础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维护的基本技能;“数据库技术”考核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技能;“网络技术”考核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4)四级考核计算机专业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项目的分析设计、组织实施的基本技能。

2.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组织实施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组织工作由高校教务处教务科和计算中心共同承担。教务科负责等级考试的整体安排,计算中心负责等级考试的上机环节,包括考试系统的安装调试、监考、评分、成绩回收等工作。

三、高校大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1.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而且能够使用或熟练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的意义不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当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就业方面来选择考取计算机三级证书。比如三级“信息管理技术”证书,表明持有人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软件工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方法和技术,具备从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能力。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1)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关心最多的还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由于高校大学生已经熟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所以相对计算机一级证书而言,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更为重要。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能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数据库概念和应用模式,达到计算机应用的较先进水平,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

(2)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应更科学地选择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科目。计算机二级考试科目中比较普遍的有C语言、Visual Basic和Visual FoxPro(简称VFP)等。但是其中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VFP知识点相对集中,在学生毕业后也普遍具有应用价值。而其它考试科目有的过于理论化,有的又过于灵活,知识发散,并且考试通过率也比较低。

四、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程内容上,高校课堂授课内容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有一定的差异

(1)在学习内容上,由于编程语言中的部分内容在实际的编程中应用有限,再加上教学学时的限制,许多高校教师常把这些内容作为学生的自学部分或者仅仅一带而过,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这些内容却屡次出现,造成学生在考试中丢失分数。

(2)任课教师并不是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而是按照校内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在上机实践环节上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侧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也造成了在考试过程中不少学生失分的结果。

2.学生在备考方面不积极主动

(1)每次等级考试之前,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都会下发模拟考试系统供给各个考点模拟考试使用,这是最直接、快捷的提高上机操作技能的方法,但参加模拟考试的学生却很少。

(2)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每年都会编写出版和等级考试笔试、上机考试密切相关的辅导书籍,但购买相应书籍的学生数目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不够,准备不够充分。

五、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1.从整个教学过程角度考虑

(1)教学环节必须熟悉考试大纲。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等级考试通过率,任课教师就必须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主动地熟悉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

(2)加强教学环节的责任。任课教师应主动了解考试步骤、机试题型、考试要点、难点等上机考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甚至参加等级考试的模拟上机练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

2.从学生角度考虑

(1)应在掌握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本级别、本语言的应试要求和考核要点,同时全面复习,在抓住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历年失分比例较大的如进制的转换、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程序语言中常用的数据类型等方面上多下工夫。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2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针对所有大一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专业数据等开展的计算机继续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备系统且全面的计算机信息知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际动手能力。当他们迈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尽快地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而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掌握程度有差异[1],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2个:①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学习和掌握的能力不同;②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都采用的是“一刀切”和“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无法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需求。

2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计算机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重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中小学校都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是体现了国家对“计算机从娃娃抓起”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早已对计算机及其应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脱离了绝对“零基础”的程度。然而,非“零基础”并不意味着基础相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建设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样是大一新生,如果他的成长环境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会城市或是沿海经济开发区,那么他对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上机动手操作的能力就远远好于出生在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城镇中的孩子。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包含了很多中学,甚至是小学课本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虽然,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家长都对此提出质疑和意见,但是各个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还是要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需求考虑在内。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中,因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不同而产生的教学问题[2],找到更适合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在安排教学课程和准备教学内容时,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式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课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对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摸底测试以及问卷调查,在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和详细的分析后,将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分为以下3个等级:⑴零起点所谓的零起点,不是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绝对的零基础,什么都不会,而是学习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动手实践能力差,对于键盘操作和文字输入等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都不是很熟练。⑵初级水平初级水平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数据,使用多媒体软件查看视频资料。但是,他们的目的多为看电影和浏览网页。⑶中级水平中级水平的学生大多对计算机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计算机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些学生大多可以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够独立完成中等程度的任务。

3分组教学的具体实现

通过上述分等级后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的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材,这就使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无法满足不同等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基础,对于零起点的学生非常有利,但是对于已经具有中级水平的学生来说,就是重复学习在大学以前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这无形中就是一种伤害。笔者在这里提出分组教学的方案是在对大一新生等级分类的基础上对教学改革进行的一种尝试。分组教学分为2种形式,①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即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教学;②将基础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中都包含3个等级的学生,以下就这2种情况分别进行实例分析。

3.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3],组内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组间因基础的差异拉开等级,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掌握程度制定符合本组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阐述不同组之间的不同教学安排。

3.1.1零基础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零基础学生的入门级课程,以弥补大学前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欠账”。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制表以及上网等基本日常办公技能。授课方式:16课时理论课,34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起点,主要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和Internet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掌握文字输入、打印设置、制作图表、幻灯片和上网等。要以上机操作课为主,重点培养学生上机动手操作能力。

3.1.2初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排版、制表以及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数据。授课方式:10课时理论课,30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主要学习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上要高于零基础组。不强求额外增加教材外内容,但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熟练掌握基础软件的前提下,增加EXCEL的函数应用、WORD排版和PowerPoint的实际应用等知识。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

3.1.3中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娴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可以独立完成办公任务[4]。授课方式:6课时理论课,24课时上机,10课时实训。授课内容:改变原有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复习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讲授教材的时间,可以控制在6课时左右。用24课时的时间,将案例分析、实用技巧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进行系统及全面的讲解,并增加一些具有现代气息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等,以满足学生对更多知识面的渴求。另外,给这些基础较高而且想在计算机领域有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安排10课时的实训课程。在这10课时中,可将学生分组安排在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教务处等部门,以及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单位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在安排零基础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在总课时上多于初级水平组和中级水平组的课时数总量。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和学生都要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课程内容。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就给学生做好工作,鼓励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在课余时间也要多多加强实际动手上机操作的练习。学校的机房要尽可能免费为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上机训练。

3.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组间相同,组内不同的教学模式。课程开始前,先将一个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中分别包含了零基础、初级水平和中级水平的学生[5]。这样的分组教学方式使得组内同学之间存在基础差异,但是在其他组中都能找到与之水平相对应的同学。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组内互助,组间评比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促进水平较高的学生尽力拔高,还能提升各组间的总体水平,可谓是一举多得。每组中选出一名基础较好、有责任心和有耐心,并对计算机技术知识充满热情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的任务主要是在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让他们能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就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第三章制作个人求职书为例阐述分组教学的教学安排。制作个人求职书是每一个大学生为求职所做的必要准备,是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平台。个人求职书要求内容言简意赅和印象深刻,有针对性的将自己的基本情况、有所特长以及求职意向等通过书面的形式介绍给用人单位。在个人求职书中涉及到WORD办公系统中的很多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输入、修改图片、绘制表格、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及排版等等。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先将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提出每组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以及总体水平。同时,要在组间展开成果评比,这就需要组员之间进行通力合作,每个组员都要分配不同程度的工作任务,通过相互协商和努力共同完成作业。给每个组员安排工作任务时,要根据组员自身的基础掌握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分配,要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零基础、初级基础和中级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3.2.1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制作个人求职书;授课课时:4课时最高目标: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求职方向,设计一份目标明确且有明显针对性的求职书。求职书中要展示自己的特长,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独特个性的设计,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总体水平:组内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求职书的制作中,每个学生都要在自身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2.2组内人员任务安排零基础学生:WORD的新建和保存,自荐书内容的文字录入;初级水平学生:自荐书的排版,制作个人简历表;中级水平学生:制作求职书封面,包括图片的插入和修改、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等。通过笔者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认为分组教学的方式更加容易操作。此种方式减少了因先分层再分班而带来的各种麻烦。首先,分组教学只需要在本班级内进行,因此无需对所有大一新生进行打乱重新分班,这就解决了因大一新生要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进行教学,而受到计算机机房数量有限的制约了。其次,计算机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很多的软件之间的功能是可以通用的,老师指导过一次,再遇到相类似的部分就可以通过同学的演示来完成。这就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工作强度,弥补因老师不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一一指导而带来的不足。

4结束语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3

1.创新课堂教育方式的应用

以往的信息技术理论教育方式与计算机操作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讲授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知识的理解不详细、记忆不清楚导致知识的遗漏。而计算机技术作为理论性较高的知识,在理解和记忆上的难度更高。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方法,会更大降低学习效率,事倍功半。

本项目组采用创新的方法,先由培训的教师讲授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后由学员自行操作,让学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行解决,提高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对于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由培训人员进行详细解答,并在其中插入各个重要知识点,加强学员记忆。通过师生间有效的互动,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2.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相结合是培训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

理论永远需要实践的验证才有价值,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培训便是计算机理论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如果仅仅从理论上讲解上机操作的过程无法达到实际效果,无论在计算机培训还是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都同样重要。所以我们进行培训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要是理论和操作的双重结合,来达到方便理解记忆的目的。

3.情感与教育的相互渗透

课堂, 不仅仅有信息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传递。师生,不仅有智慧的碰撞,更有情感的交流。通过交流,不仅能了解更多的信息;通过交流,更能让学员理解知识的深义。

在计算机培训的课堂也是如此,一个不对培训充满热情的老师无法教出一个优秀的学员。只有参与培训的项目组成员拥有对培训的热情,拥有对学员的期望,才能激发出学员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提高自己的成绩以达到老师的期望。

4.重视知识的更新进步

与时俱进永远是世界的主流,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便只能被时代所淘汰。在计算机理论上,制度的完善使得各种计算机协议,联网传输方式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上,科技的进步使得操作软件版本不断更新,功能上不断完善,操作方式上各不相同。在实际,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知识来说,更是瞬息万变。而作为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者,知识更是要紧紧跟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出题方向,才能以最贴近的知识指导学员,才能最准确的指向考试的方向。在对学员进行培训之前,本项目组指导老师与组员,无论资历的深浅,均进行了知识的更新交流,以保证使用最实用的知识,达到教育的目的。

5.知识化整为零,实现各个击破

书本上的知识是经验的积累,实践的总结,但对学员来说却过于繁赘,生涩难懂。如果把整版的知识分散成多条简单易懂的小知识,便可减轻记忆压力,将繁杂的知识点一个个击破,之后将知识串联,最终掌握完整的考点。如整个Access的操作――如果直接学习操作难度会非常巨大,如果分块完成,最后进行功能合并,将能降低许多难度,也有利于学员进行分步学习,逐渐掌握知识,完成考试。

参考文献:

[1]向瑜.浅谈如何提高我校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J].现代企业教育.2012(04)

[2]白少艳.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备考策略[J].硅谷.2008(18)

[3]钟晓辉,刘辉.高职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4]李文.依纲据本,努力提高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06)

[5]郑德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试卷分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注:本课题研究项目受广西医科大学自治区级201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编号:2013cxcy060

作者简介:

郭承湘,硕士,讲师,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

王璐妮,学生,本科,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

宁琛,学生,本科,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专业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4

摘要:“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核心的课程之一,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计算机领域的理解和兴趣。本文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层次化教学目标思想。以面向对象语言C++为例,介绍基于层次化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思想和内容,并提出与之相适用的课程及实验设计,达到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层次化教学;C++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现状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是普通高校计算机教育的基本专业课程,在计算机领域的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都处于核心的地位。这门课程不仅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及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它还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对计算机领域的兴趣和理解,对引导和培养学生在计算机工程及理论方面的研究兴趣起着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因此,“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质量成为影响大学本科计算机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关键的因素。

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主要三个因素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设计。当前,大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的重点都放在程序语言的基本语法的讲授,课堂所设计的程序实例大部分围绕语法规则的演示和说明,这种模式同样也影响到实验环节的设计。这种就事论事,形而上学的教学模式具有许多明显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许多从事程序设计语言教学的教师(包括笔者)都有这样的感受:每讲授一门新的程序设计语言课,初期学生都抱着积极,对获取知识的极大热情投入课程的学习,但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这种热情往往不能持久。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有教师本身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缺陷,但根本原因还是教学内容的设置不科学。在单纯以讲授语法规则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难以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2) 不利于学生建立综合化,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程序设计语言是表达设计者思想和计算机计算逻辑的符号系统,具有多层面、多视角的内涵。要把学生培养为具有高素质的程序设计人员,仅仅熟悉没有精神的符号及符号规则远远不够,这需要学生具备设计高质量程序的综合化的知识体系,而当前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现状并不能满足这种需求。

(3) 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和思想

当前,素质教育成为各级教育系统,包括高等院校所关注的热点,知识高等院校所关注的“素质”内涵不同。笔者认为高校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综合化、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体系;应有已有的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的意识和思想。总体而言,大部分教师对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所采取的教学不利于这种素质的培养。

针对这种现状,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本文提出程序设计语言的层次化教学目标的思想,并以面向对象程序语言为例,论述在层次化教学目标驱动下的课程设计。

2层次化的教学目标

各项教学活动有效展开的基本条件是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定,但单一的教学目标并不能适用当前中国复杂的高等教育现状。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明显的多类型、层次化的人才需求,这种趋势在各类软件公司里表现得尤其明显。为了适用这种人才需求的转变,高等教育领域在这些年相应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种类型、各种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大量出现,改变了过去高等教育机构单纯负责培养具有从事复杂脑力劳动的高级专业人才的状况。这些变化最终体现为教师的工作,体现为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所制定的教学目标体系。

当前,由于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各类计算机类课程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例如笔者所在的苏州大学,几乎所有的院系都设置了信息技术类的有关课程,大约超过一半的院系设置了“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因此“计算机语言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总体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多年来一直在苏州大学承担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包括一类本科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二类本科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程。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单一的教学目标不能适用多样化的教学对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和程序设计语言知识逻辑在广度和深度方面所具有的层次化的特点。下面将论述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体系及各层的具体内涵。

2.1低级目标

该目标要求掌握标准化的程序语言语法体系,以学生掌握基本的标准语法体系为基本要求,并能初步应用语言开发较小型的简单应用程序,具备初步的程序设计能力。低级目标要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知其然”,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围绕标准的语法规则,课堂和实验环节所选定的程序实例大多围绕着验证和演示语法规则及语法规则之间的联系进行设计。在以低级目标驱动的教学中,因为重在基本知识的传授,因此核心教学内容的选择是第一位的要素。当然每门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都有其固有的核心内容,例如,在C++语言中,核心的教学内容为:面向对象的概念、继承、多态、模板及异常等,即使如此,还需要根据教学对象,对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选择和取舍。总的原则是围绕重点概念和知识采取“精讲多练”和“突出重点”的方式进行教学。

2.2中级目标

中级目标则要要求学生围绕目标程序设计语言,具备系统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技巧,逐渐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该层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语法”,还要让学生掌握“语义”;不仅让学生掌握语言本身,还要让学生扩展思维,了解、理解更多的外延的知识;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程序设计方法,要让学生初步掌握系统化的程序设计方法和建立起程序质量的观点。程序设计语言的外延知识涉及计算机专业许多重要的核心课程,包括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计算机组成与结构、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等。当然,不可能指望通过一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有效地、完整地掌握所有这些知识,只能使与实现中级目标有紧密联系的知识能渗入到重点的知识讲授和实验的安排中。

2.3高级目标

不管是初级目标的“知其然”,还是中级目标的“知其所以然”,都是知识学习,而高级目标阶段的重点是运用知识,体验知识,要求学生具备利用目标程序设计语言解决一定复杂度和规模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抽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方法和质量的观点。高级目标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在如何在所讲授的语言框架里解决一定规模的应用问题,并从具体的实现里提炼出抽象的设计思想,分析实现的质量,总结好的实现方法和设计思想。

确立了教学目标,下一步的焦点为围绕实现具体的教学目标,制定各教学环节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环节和上机实践环节。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下一节将围绕这方面的内容展开论述。

3层次化的目标引导的课程设计

C++语言因其强大的功能及广泛的实用性而日益成为当前高校理工类专业程序设计的主流教学语言,因此本节将以C++为例,讨论层次化教学目标思想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贯彻。C++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涉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环节,下面将就这两方面展开论述。

3.1课堂教学

确定目标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取得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前提和基本要求。针对本文所提出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体系的基本内涵,C++程序语言的课堂教学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也应该展现出层次化,递进性的特点。

在低级目标中,掌握本程序语言的基本语法体系是最重要的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确定语言的最核心最重要的语法现象。过程化程序设计向对象化程序设计是C++语言的最重要的特征,因此“对象”和“类”,以及由此产生的“继承”,“封装”,“多态”和“异常” 成为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应集中注意力于这些类对象的关键个性技术,围绕关键技术“精讲多练”,使学生深刻理解面向对象C++的这些关键技术;要有重点,不能面面俱到,有所失,才能有所得。

低级目标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使其“知其然”,那么中级目标则要逐渐使受教育者“知其所以然”,教学的重点从对语法的训练转向对语义的理解,包括静态结构语义和程序执行语义。在C++的教学中,以C++对象模型作为教学内容的重点,通过从静态的程序代码结构和运行的程序状态两方面展开课堂教学,这样在知识语言的“所以然”的基础上,学生不仅知道什么是“多态”,并且知识“多态”是怎么实现的;什么是运行时类型检查(RTTI),运行时类型检查能提供什么程序设计策略等;许多的外延知识能沿课堂展开,例如编译原理、算法分析与设计等。由Stanley B. Lippman所著的《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为我们设计课程材料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低级目标和中级目标都是针对知识的学习,而高级目标则针对知识运用,提高运用知识进行设计的能力。此层次涉及知识的学习、理解和综合运用,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计及课时的安排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对教者和学者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设计模式”可以成为本层次的基本或延展性的教学内容。设计模式虽然不与具体的设计语言有着必然的、密切的联系,但事实上各种技术性、或纯教学性的书籍中,都把面向对象语言作为实现各种设计思想的不二选择。通过设计模式内容的讲授,可以使得学生对面向对象的基础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增强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体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学所带来的设计上的“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当然,上面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论述仅仅进行了基本的界定和论述,需要通过下面几方面来贯彻实施,以达到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1) 通过教者的努力,设计出丰富的、具体的课程素材;

(2)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3)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布置合理的作业和考核方法。

3.2实践教学

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和上机实践教学是并重的环节,不可偏废,一起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取得。如何设计安排上机环节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已经总结出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下文就实验内容及实验的组织形式进行一些必要的、有益的讨论。

结合课堂内容,以往的实践环节主要由学生编制一些小的程序,进行语法现象的演示及验证。但笔者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普遍采用的,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调试程序的能力和技巧具有显著的效果。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这种方法也显示出种种的弊端,例如:学生专著于知识点,必然缺乏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学生容不易形成良好的编程习惯等。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实践的环节中,增加“读程序”的分量。教师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程序范例让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并对范例的程序风格和设计方法进行总结比较,以提高学者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到了后期,所提供的范例更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示范性,能极大地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实践人员的组织形式上,一般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中,都是学生独立进行的。在教学实践中,也可引进一些软件开发中的方法,比如采用小组制的形式,根据实践内容的不同,小组或大或小。即使是在低层目标为导向的教学中,也可采用小组的方法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不过此时小组人数不宜过多,最佳数目为二人。采用这样的方法,有以下的益处:

(1) 便于学生进行交流,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2) 提高教学效率,以较少教学活动取得同样甚至更好的效果;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

在以中级和高级目标为导向的教学中,实践环节应从语法演示和验证为重点转变为以知识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为重点,因此除了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实践内容外,最显著的特点是增加综合性的项目开发环节,以达到知识的综合掌握和运用。

当前以语法的演示和验证目的实践环节的设计具有大量的教学实践可资借鉴和学习,但针对更高两层教学目标的实践环节则缺乏有效的素材和经验可以利用,需要通过进一步的教学实践活动加以积累和总结。当前的一些做法是借用开发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来弥补纯语法的演示和验证实践方法的不足。

4结论

本文针对当前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层次教学目标的观念,并介绍了各层次目标的具体内容和以此目标为导向的主要的教学环节的设计。各个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并不是彼此割裂的,如何针对各种不同的教学对象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以提高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的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总结探索各种教学资源以及相应的考核方法,尤其是用于中级目标和高级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 吴乃陵. 面向对象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25(2):9-11.

[2] 徐宏,聂影,黄征华,等. 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探索[J]. 教学研究,2004(2):89-93.

[3] 沈军. 程序设计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思路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80-82.

[4] Stanley B. Lippman. Inside The C++ Object Model [M]. Addison-Wesley Publisher, 1996.

[5] Erich Gamma, Richard Helm, Ralph Johnson ,et al. Design Pattern: Elements of Reusable Object Oriented Software [M]. Addison-Wesley Publisher,1995.

Research on Teaching of Programming Language

CHEN Dong-huo,YAO Wang-shu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215006, China )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技工学校 计算机应用 期末考试 题型 内容 基本原则

一、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题型及现状

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发行,广东省职业技术教研室组编,陈素主编、潘永雄主审的《计算机应用》(2003年2月第1版)多年来被指定为广东省技工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必修教材。该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了计算机操作的必备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病毒防治、中英文录入,以配图等方式分步骤、详细清楚地介绍了Windows2000、Word2000、Excel2000、PowerPoint2000、Internet基础及应用等。按照技工学校相关教学规定,计算机应用课程是技工学校学生的必修课程,采用闭卷考核的方式,由计算机应用课程的科任教师负责设计试卷,同时出一份期末考试A卷和一份期末考试B卷,将A卷用作正考,将B卷用作补考。

在现实的考试活动中,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出期末考试试卷时,依据平时教学实际,采用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不同的考核方式,依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采用无纸化考试方式,从试题库中调取题目组合试卷,按照相关专业部(系)的具体要求,让考试题目尽可能多地涵盖所学知识点。采用百分制,分为6种题型,如理论题(20分,共20小题,每小题1分)、文件管理题(10分,共5小题,每小题2分)、Word排版题(15分,共2小题,其中第1小题为8分,第2小题为7分)、Word制表题(10分,共为1小题)、Excel操作题(20分,其中初级考试的为4小题,中级考试的为5小题)、网络制作(15分,共为1小题)、PowerPoint操作(10分,共为1小题)。依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学生与教师在同一个机房,计算机考试系统自动计时,时间一到,系统自动强制性退出,并且给出评分,科任教师即可得出中技生该课程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然后依据所在技工学校的“学生课程成绩综合计算办法”,采用期末卷面成绩占课程总成绩60%和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40%的实操要求,进行综合核算,即可得到中技生在计算机应用课程方面的总成绩。

二、导致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现实情况的相关原因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针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所出的试卷,依据相关中技生的实际和其专业教学的实际,所出考核题型比较固定,在考核知识点方面却比较灵活。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考核方式。笔者认为,导致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相关现实情况的相关原因有以下三点:

1.传统考核使科任教师采取选择和坚守的态度

长期以来,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考核已经形成了由科任教师运用机房设备对中技生进行实践操作考核的传统,由“笔试+机试”的方式慢慢地过渡到全部采用“机试”的方式,不断完善机试的题型和时长,使得计算机应用的考核方式与其他公共基础课程(如语文课程等)、专业基础课程(如机械基础课程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统的力量是巨大的,若是没有新的理论支撑和重大的过错,势必难以出现较大的创新。因此,笔者认为,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计算机应用课程现有的考核方式还会在技工学校得到坚持和贯彻。作为技工学校的科任教师,能做的就是让中技生在平时学得扎实一些、在考核系统中考得好一些罢了。

2.省级计算机统考方式为现有考核方式提供支撑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课堂教学面临较大压力,现在社会上的用工需求比较实在,若中技生在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方面比较缺乏,其就业竞争力势必略逊于具备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的准职场人员。而且,很多省级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将计算机中级等级证书与中技生的毕业证书进行挂钩。这两种实实在在的压力,迫使技工学校在平时基本上依照社会的实际要求和省级计算机统考方面的考纲来组织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而在进行课程考核时,也依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对中技生进行考核,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该课程现有考核方式的现实情况。

3.高效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为现有考核方式提供生命力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结合当前中技生的现实情况和其所持有的综合能力,依照省级计算机统考的考核标准,对现在的中技生进行相关考核,帮助学生寻找课程知识点方面的缺点和不足,使其更加清楚地明自身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现状,进而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系统(中级),不断地进行改正和操练,使其实际操作能力获得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考试系统(中级)的运用,也使科任教师提高了工作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计算机应用科任教师的工作强度,提高了相关的工作效率。

三、设计试卷考核题型和考核内容的基本原则

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笔者认为,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在设计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时,针对考核题型和考核内容方面的考虑,也适用于这句民谚。结合中技生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技工学校的相关规定,参照笔者本人的一些实践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所涉及的考核题型和考核内容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现实性原则

针对中技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和操作能力不强的现实,计算机专业教师在确定计算机应用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题型时,应当按照省级统考的要求,结合学校相关专业部(系)的规定,对中技生进行考前练兵。就当前情况来看,笔者认为计算机应用期末考试试卷的考核题型不易做大的变动,但是在题量方面有待商榷,例如多安排一些操作题,以增强中技生的动手能力;注重用理论题题型来考核中技生对计算机应用课程知识点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辨别能力。

2.科学性原则

技工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出计算机应用期末考试试卷,是为了检测一定时期内中技生群体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所涉及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到位,将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视为一种检测的工具和手段而已,所以笔者认为,依照题型、题量和考试时长,计算机应用课程期末考试试卷所涉知识点在计算机应用课程全部知识点中所占比例不宜过大,不宜达到100%,占30%~40%比较合理。

3.难易适中原则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6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发展极其迅速、操作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教师在授课过程应该注意做到与时俱进。2013年9月,全国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操作环境已经改为Windows7和Office2010(河北省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的操作环境尚未变化),但是我校学生学习的依然是Windowsxp和Office2003,这就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所有操作,并且理解操作的本质,这样,才能从容应对不同操作环境下的一级等级考试。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讲解操作方法为重点,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所有的操作过程。

另外,在办公软件Office2003的讲授过程中,可以给学生设置操作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自己探寻具体的操作步骤。例如,在讲解Word中表格的操作时,可以先给出一个特殊形式的课程表,教师提示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注意使用表格菜单以及表格和边框的工具栏,然后让学生自己根据图片做表,这样,学生在自己创建表格和编辑表格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很多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再系统地讲授,学生就会带着问题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与传统纸质媒介考试不同,计算机考试都是上机完成,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在每部分内容结束后给学生布置一次模拟考试,很多细小的问题就会在考试中暴露出来。模拟考试除了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避免在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中出现类似情况,还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操作要领,提高学生的过级率。

2结合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探索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

C语言是计算机语言中一种常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同时具备了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的特征。因此,我校采用C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授课内容,授课对象是临床专业的本科学生,授课内容以C语言程序设计中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为主线,讲授学时为36学时。但在授课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不重视,部分已经在授课前上过C语言学习班,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建议:

2.1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正式授课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目的,不仅是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方法、学习思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把授课重心由内容向思想、方法转化。在授课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渗透理论知识。例如,在讲授选择结构时,先让学生思考一件自己在生活中很难做决定的事情,然后让学生把自己处理这类事情的思想过程写下来,最后再利用C语句把学生的思维转化为计算机的思维,在转化的过程中,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再讲解理论知识。这样,学生面对的就是新问题,学生不但因此提高了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体会到学以致用的乐趣,对理论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2.2将计算机语言与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整合为一门课程的两个阶段

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是医学生的基础课,学生最终要通过计算机一级、二级等级考试,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两门课程应当整合为一门课程,可将整合后的课程命名为“计算机应用”,在大学一年级分成两个阶段进行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授课时间可由原来的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延长到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3月份左右(3月份进行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计算机语言作为第二阶段的学习内容,授课时间可放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之后。这种课程设置的优势在于:

2.2.1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学习更有连贯性: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之后,马上学习计算机语言,可以保持学习的连贯性,让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整体的感受,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先讲基础再讲应用,基础为应用做铺垫。

2.2.2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在目前的课程设置中,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计算机语言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二学期开设,学生由于急于参加等级考试,就会抽出课余时间报名参加学习班学习C语言,这样学生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精力。如果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改为整合课程授课,学生在参加计算机一级等级考试时就会得心应手;而一年级第二学期剩下的时间学生可以继续学习第二阶段的计算机语言课程,这样,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可以参加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这种课程设置,既能给学生学习专业课提供必要的计算机基础,又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后面的时间学习专业课程。

3总结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7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分级教学;

1、前言

随着人们对计算科学的重视,以及国家对大学生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的普遍要求,还有计算机软硬件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使得大学对类似计算机基础这样的课程有了很大的需求,特别是对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促使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更是:既要求学到位,又要求学的广[1]。只有掌握好了这样的基础知识才能很好的开展应用计算机相应软硬件环境模拟自己学科中的实验等有关的计算机操作。但是由于不同大学的入学新生的生源情况不同,各个中学对中学时代学生的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使得入校的大一新生对计算机理论及实际动手能力参差不齐。如果还是沿用传统的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对所有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各个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工科学生对自己后续专业实验的应用。为此本文提出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开展分级教学模式,使得适应当下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进一步对自己学科知识作为有益的补充。

2、分级教学模式

本文提出的分级教学模式采用如下几个阶段:分级前准备阶段、分级授课阶段、分级教学中期阶段、期末结束总结阶段。下面就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介绍。

2.1分级前准备阶段

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分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的第一步,首先是做分级教学准备工作,也即是对新入学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或者说水平有个初步的认识。笔者以自己学校新生入学后的大一新生为例做了摸底考试,对全校2000多个学生做了统计,对学生的成绩做出汇总,整个分数结构符合正态分布模型,故采用分级教学是可行的。但需要强调的是对考试试卷的结构需要说明。本校采用双试卷形式考核新生,即采用理论考试占据一部分,上机操作占据一部分[2],分值比重为理论占60%,上机占40%。如此比重是针对于对待中学中普遍采用理论教学为主的信息技术课程所做的分类。并且在试卷中理论部分是采用中学信息技术试题库中的计算机知识作为考核,有两点好处。其一,可以使新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个亲切的感觉,不会在以后学习中有畏惧的感觉。其二,对新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个基础性的回顾,便于对后续计算机知识的教学做好铺垫。在上机试卷中对三方面有相应考核,第一部分是对Windows操作做出上机考试,第二部分对类似简单应用软件上机考试,第三部分对网络应用上机考试。三部分中难度为易难易的形式。

2.2分级授课阶段

在经过上阶段的分级准备阶段后,即可针对各校的资源情况作出分级教学班的划分。即可分为2-3个级别的班级,如分为A、B、C三个班级。譬如A班为高级班,针对摸底考试中能力较强的学生采用计算机专业方面的知识讲解,对待教材中的高阶知识做较为详细的介绍和应用能力的实验。对B班为中级班,既要简要介绍高阶理论知识中基础又要强调对简单应用能力的实验要求,但高阶知识不宜过深讲授,使其知道大概即可。对C班为初级班学生来说,由于对计算机知识的能力不是太足,就有必要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尽量以多操作为主,理论知识介绍少,使其先会动手在来思考的方式教学。

2.3分级教学中期阶段

在上述方式的教学方式经过一段时间后,需要动用学校既有资源对各个分级班级进行再次考核,作为中期对分级教学方式的调整阶段。考核时需针对不同分类班级采用非同一方式,对各自分级班进行分类考核,各个班级侧重考核。之后对本班试卷做交叉批改。例如,A班改B班,B班改C班,C班改A班。如此一来,可以使得各个分级班级学生对不同类别的难易程度有所掌握,有利于学生对分级教学的初衷有更深入的认识,对计算机学科中的难易程度有更全面的认识。但需要C班由A班教师指导参与批改。如此对待也有利于对分级前以自然班为单位的学生之间在课余时间也可形成传、帮、带的学习氛围[3]。

2.4期末结束总结阶段

最后期末阶段,需要对各个分级教学班以本分级班为单位展开考核,对自己班级中的能力应用有所不同的考核,再针对于各个分级教学班中的情况进行总结。假如学校资源允许,可提供使A、B、C班学生如果愿意及时间、课程容许,可再申请下一年继续选修该课程。例如C班能力强学生可选修B班课程等,但须有上一分类级考试成绩达70分以上为限制。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在本校新生中入学后第一次摸底考试做出统计分析为依据,以已经实行的大学英语分班教学公共课为实验样本,提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分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模式的探讨,提出采用分级教学是对既有的学方式中对所有学生都采用一样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使得本文提出的分级教学方法对各个不同学生的学习计算机知识有很大帮助,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对未来本专业的知识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毛睿等,计算思维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8

关键词:程序设计;C语言;多角度;模块化;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204-02

1 引言

程序设计课程是工科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必修课,而C语言作为一种常见的高级语言被广泛采用。另外,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是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等课程的先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掌握相应的程序设计语法与一定的算法,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基础[1]。

然而,C语言涉及的概念较多,其语法规则广且较分散,各知识点间有穿插,常常使初学者很难理清头绪。传统教学方法按照相关知识点顺序介绍,常常使学生在学习的中前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到语法规则中。这样,部分学生在趣味性较多的算法介绍到来之前容易丧失信心甚至放弃学习。

针对这种情况,本文提出了多角度模块化教学方式,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化归纳提炼,使得学生在教学的早期阶段能够对课程有感性的整体认识。另外,通过不同视角的知识点模块化,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相关概念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从而达到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的目的。

本文剩余部分的结构为:第2节详细介绍了多角度模块化教学方法的实施细节,第3节介绍该教学改革的试点情况,第4节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2 多角度模块化教学方法

C语言课程知识点较多,包括: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顺序程序,循环程序,数组,函数,编译预处理,指针,结构体与共用体,文件,等。这些知识点中又包含相当多的语法规则,显得零零碎碎,初学的学生很难把握[2]。本章从三个不同的视角介绍模块化教学方式以解决这些问题。

2.1概念模块化

通过将众多的概念知识归纳提炼并模块化授课,可以有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概念,也便于进一步自学更多的知识点。以数据类型为例,授课时并不是逐一讲解,而是首先以模块化方式展现这一部分的主要知识点,图1给出了这部分概念模块化的一个示意图。

授课时根据模块图讲解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鼓励学生克服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感到枯燥的情绪,然后再逐步讲解这些概念内容,讲解中注重相关比较,使得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

由于从不同角度归纳总结存在不同的模块化,因此同时展现多个角度的知识概念模块对深刻理解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以C语言中的作用域与存储类别为例,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角度可以加深学生对这部分重要概念的掌握。图2给出了从作用域角度和存在时间角度归纳的变量存储类别。这些模块化归纳对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函数及软件复用的相关概念和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2.2常见算法模块化

学生在课程教学的中后期开始逐步理解和阅读相关程序,但自己写程序却非常困难,常常对自己理解的简单的程序也难以独立写出,这是因为缺少常见算法的模式积累。如同英语作文写作需要积累一定的句式一样,程序设计初学者也需要积累一定的常见算法模块。可以从多个角度积累相关算法模块,如从实际问题的角度、从程序套路的角度归纳提炼并进行模块化。

以实际问题的角度为例,比较重要的算法有:求素数、求公倍数公约数等等,这些算法的重要性其实不在应用本身,而是一种编程思想的锻炼。对这些问题模块化,有助于训练学生快速独立编写程序,树立学习信心。

从程序套路的角度,对初学者而言,熟练掌握累加、阶乘、求最值等的模块化套路是非常重要的。以累加为例:诸如:-+…± 此类的程序均可模块化为如下代码:

sum=0;sign=1;for(i=0;i

其中为泛化的累加项,sum记录累加和,sign记录正负号变化,i是循环变量,N是循环次数。通过将这些套路模块化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计算机与人各自的优缺点,理解自然语言转化为高级语言直至机器语言的一般过程,激发学生程序设计的兴趣和灵感。

2.3 实验模块化

实验对程序语言的学习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实验反复训练才可能真正掌握纷繁复杂的C语言语法规则,领悟程序设计的思想[3]。如何利用好有限的实验时间是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将实验按内容或方式模块化可以方便程序验证,提高学习效率。

通常,实验根据课程进度分阶段完成不同的内容,前后联系并不大,如果能合理规划,将内容模块化,随着课程的推进,后面的实验内容利用前面的模块,可以极大地提高实验效率并培养学生软件复用的思想。

对初学程序设计的同学而言,对于布置的实验,常常对结果比较重视,而忽略了调试能力的锻炼。鉴于这种状况,对实验方式开展专项练习,对实验的代码编写、运行、调试、测试、维护等阶段开展专项模块化训练,可以锻炼学生对程序的排错能力,提高所编写代码的质量,并逐步体会到软件工程的相关思想。

3 班级试点结果

教学方法改革在多个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班级均进行试点,所试点的计算机专业班级有多名同学参加程序设计竞赛获奖;所试点的非计算机专业班级在学校组织的同类型班级统考中多次名列前茅,在40多个同类型班级中一次排名第七,一次排名第四,一次排名第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 总结

C语言是一门重要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其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材选用、理论知识点的讲授以及实验的设计和创新。通过多视角多模块化教学方法的探索,可以有效地克服学生在学习中容易陷入繁杂知识点从而缺少整体观念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针对C语言程序特点,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创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何钦铭,颜晖,苏小红,等.“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实施方案[J].中国大学教学,2010,(5):62-65

[2]王国伟.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19):79-80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9

关键词 医学类高职高专 计算机文化基础 教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ffectiveness of Medical Vocational Computer Culture Foundation Education

LI Yan

(Baoshan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aoshan, Yunnan 678000)

Abstract In today's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people to learn and work. For medical vocational students, learning time in school only two years, the task is heavy and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skills is essential. Therefore, how to make students a good learning the basics of a good professional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efficient use of mastering computer skills are basic computer literacy educators should be actively thinking and conduct exploration.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medical students, to illustrate some effective ways to carry out this education.

Key words medical vocational; computer foundation;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1 计算机文化基础对医学类高职高专学生的意义

(1)学生特点和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介绍。调查对象为2011级入学的专科6个专业961名学生,少数民族数占27.05%,女生比例77.21%,农村学生比例88.76%。由于学生中实际组成特点,学生中在高中阶段对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的学生比例占8.12%;课后能熟练使用office办公软件的(word,excel,powerpoint)学生比例占63.68%。

(2)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的现状。现在的计算机基础教育,高校均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总体来说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但方法较为传统学生学习实践的时间较少。同时,没有很好引导学生利用可以接触的各种通信终端设备来进行实践,也没有很好地将学生今后的从事卫生工作的实际需求、升学需求等方面相结合。所以实际的教育情况和学生的期望之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学生觉得想学的东西没有学到,或者找不到很好的方法来巩固和熟练学到的知识。学生对教育教学和自己的学习掌握满意度不够。

(3)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应用是当代大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首先,它关系着学生求职就业。比如:现在很多医院等用人单位已将该项能力作为学生面试过程中进行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对学生office办公软件的(word,excel,powerpoint)的现场测试和打字能的要求――每分钟能打字40~50字左右等。其次,现在专科类医学生对继续到本科医学类院校进行深造(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近三年平均报名比例24.59%,实际的升学比例为13.7%)的需求较大,根据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招收的要求,报名学生必须通过云南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B类一级考试。出于学生的组成特点、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和个人的兴趣爱好,现在学生均对该项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比较重视,也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2 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育实效性的思考

2.1 建立对学生学习和教师的科学行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办法

制定教学考核和激励方法,这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对学生的考核。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核比例占80%,理论考核占20%。实践动手能力的考核内容从开课时就向学生提供根――根据教学任务来设计题库,在从题库中进行抽查。同时,向学生介绍考核的方式、时间、标准等内容。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目的性、积极性能得到很好地调动。改变以往老师怎么教,学生怎样学的传统教学方式,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二是,对教师的考核和激励。为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和教学的积极性,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和表彰。第一,建立教学上岗前培训和准入制度。培训结合学校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特点来开展,让教师了解各专业学生中开展教学工作的一般性规律和差别。再进行培训工作考核――如试讲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完成教师教育实践知识的储备和教学资格认定,进而为教师有效完成好教学任务作保障。第二,在教学考核中实行教考分离的办法,改变“讲什么,考什么,谁讲课,谁出题”的模式,建立教学监督机制,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并杜绝考试中出现的营私舞弊的现象。最后,对教育工作教师要及时提供教学工作总结,总结材料包含教学工作的办法、发现的问题和教师对学生课后的相关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以学生的学习要求为主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对教学过程有很好的总结,为下一步的工作开展提供良好的参考。

2.2 用人单位对相关技能水平需求和学生需求融入教学环节

首先,学校的工作开展都是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来进行的。而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内容。针对各专业不同的研究方向合理设置课程体系,选用或修编更加适合医学专业学生的配套教材,有区别地来完成好基础教学任务是必要条件,在此基础之上对学生需求和用人单位的需求有了解有研究,教学部门,就业工作部门提供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就业工作开展情况将教学理论性、实用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其次,对于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范围也应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求职要求得到很好的满足。在教学中也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不能本末倒置。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和等级考试的对象和目的均存在差别,计算机等级考试作为考核人们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水平考试,面向社会全体人员,注重培养人们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面对刚入学的新生,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基本的文化和知识,并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要帮助学生树立只有很好地完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了计算机基本的理论知识,才能为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的动力,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人成才。

3 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实效性的教学形式探索

(1)充分利用互联网知识,引导学生如何通过网络来解决学习上的疑问,满足不同的学习需求,而使用网络的途径也更多,如:计算机、手机等通信终端来连接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科知识的范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熟练地掌握学习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技能,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深度、复杂度。如,在与学生的接触过程中发现少数学生,对于如何发送电子邮件等一些基本操作上还存在问题,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来发送附件。而对如何提高打字水平则让很多的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其实这就是一个熟练的过程,除了多上机练习外,手机也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而且是一种更加便捷的练习方式。

4 小结

计算机基础文化的教育是高职高专医学生必备的意向技能,更是学校要重视和值得研究的教学任务。只有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此项课程,才能促进学生在当下这个信息时代中成人成才,完成社会赋予医学高专院校的任务。

参考文献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10

关键字:ATA考核;计算机基础案例法教学;学习目标;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 A

今天不论是在人类日常生活还是在各种工民业生产活动中的各个领域,已经广泛使用到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有着数以万计以计算机操作为生的劳动者,同时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人才需求量也非常大,使得社会针对计算机应用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社会需要具有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所以在中等职业技工学校里都会开展为期一学年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发展史、应用基础、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等课程。但是把这些应用模块都总结到在一起,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怎样测试学习者的综合应用能力水平,成为了一个新问题。ATA考核就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专项职业技能鉴定方式,测试其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它考核项目完备、项目功能明确、操作直观简洁、能力确定准确、水平测试相当且可操作性强。它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确定了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在学习的基础上检验自己的计算机能力,并且通过测试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为其择业提供一个应用水平与能力的证明。

1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

1.1 存在问题分析

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基本操作已经成为了每个人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不会使用计算机简直被视为了 “现代文盲”。所以在职业学校中,不论学习那一个专业都要首先进行计算机基础学习。《新编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这门课是第一个学年里必学的一个课程。相继要学习Windows XP 操作系统应用和Office办公应用软件的三大模块Word、Excel和Powerpoint,任务可谓非常之重。而入学的新生都只是初中毕业,其中很多一些来自农村或贫困家庭的学生进入中职技工学校之前并没有什么机会接触计算机。从整体来看,一年级新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化。通常有些学生在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同时,又把前面的知识基本忘记,形成了“天天舀水灌破缸”的局面。于是给老师的教学带来巨大的困难。

在教学期间,根据教学大纲里安排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每一个知识点对应一个练习,在一整章节里再结合所有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练习。而且理论知识讲的比较细,往往是各种应用软件启动和退出的方法都要讲三、四种,认为讲授的越多,学生掌握的越好,其实这样的教学方式内容杂乱没有条理,重点难点把握不到位,教学效果反而会降低,不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像Excel里的函数公式,公司一般都会应用到,是学习Excel的重点,但是公式比较复杂且很难记忆,又非常枯燥,就算把它记忆了,学生也不会将它进行系统的归类并能灵活掌握运用,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一种厌学的情绪,不愿意学习。

针对这些现实情况,目前中等职业技工学校大多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法,它是一种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的教学方法,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引入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解决实践中的一些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独立思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word中以求职信为案例的学习中,使得很多学生感到非常切合实际需要从而愿意主动操作练习。在完成了这份案例学习后,学生们能较好的掌握word中菜单栏和常用工具栏之间的快速使用和功能切换。充分的证明案例教学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符合中职院校教育特点的教学法。

2 ATA考核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1 ATA考核的意义

现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证书潮,拿出来的证书越多,就能证明自己做好了适应社会工作需要的各种技能并且立足得快。学生也在学习考核取证的过程中来获得某种成就感,证书的选择方面更是多种多样,但是难易一定要合适,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太难,会使学生失去信心。认为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从而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太简单,学生学习起来不费功夫,达不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成就感的效果,从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ATA办公软件类操作员级的考证,共12道题,都是Windows XP、Word和Excel的综合运用。把所学的知识点融合在这十二道题里,既考验学生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又能考验其灵活运用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考核取证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能更好的实现中职学生以就业为教育的目标。

2.2 归类作用

在ATA办公软件考核中共分为5级:高级操作师级、操作师级、高级操作员级、中级操作员级、初级操作员级。一般中职技工学校里对应的是中级操作员级,分为三大模块:Windows XP操作、Word操作和Excel操作,每一个模块都把所有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共12道题。比如说Windows XP操作,它涵盖有怎样启动我的电脑资源管理器,文件夹的建立与复制、重命名,添加新字体以及输入法等。这样的归类,能使得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把这一模块持续不断练习,直到能灵活运用,才可以跳到下一模块,这个模块也是耗时最短的。剩下的两个模块用的时间相对就比较长了。而这样的模式教学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便利,结合这三个模块中重点合理分配好时间,做好充分的准备指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学生熟练的掌握这三大模块的考核目标。

2.3 与传统考试的区别

传统的考试手段主要依靠有纸试卷,几乎没有可用性,一是学生记不住操作步骤无法进行解答,二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不利于环保。到后来的采用无纸化来进行操作考试,因为没有统一的计分标准,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没能把握得很清楚。而用计算机来设定的ATA考试智能系统,把要操作的内容清晰直观的显示出来,知识点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一目了然,使学生不再将考试视为一种枯燥无味的东西,提高了考试效果,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中进行考试,把枯燥的重复变为充满乐趣、具有启发性的考试过程,使学生能比较全面的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等综合素质。 2.4 考核带动学生主动学习

我们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里设定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考核取证,从而产生由老师带动学生或者学生相互学习、自主学习、老师辅导学生的一种考证方式。首先,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这样安排的,第一学期里的上半个学期学习计算机发展史、应用软件基础、Windows XP系统操作知识,下半个学期学习Word操作,第二个学期学习Excel表格为重点学习内容,在讲授一部分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在每个学期学习两门课,任务非常繁重,还要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压缩和系统地进行学习,这种教学安排相对学生来讲,学习时间有限并且掌握知识点非常困难。所以第一,我们要在学习的开始就告诉学生,学习的目标是“考核取证”,并且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其次,在这个过程里将书本上的重点难点和考证的知识点一一对应,将要考证的知识点先归纳出来,讲授给学生。带领学生将这些知识点“吃透”,并在不断的练习中去复习、巩固,然后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第三,采用“案例驱动法”将教学任务设计成多个教学实例,提供多种操作的方法供学生参考,加强他们的理解能力,提高操作水平。最后在第二个学期里要进行考证前的综合实训,正是有了之前的知识的铺垫,很多学生都会产生共鸣:“原来如此,遇到的考点、在以往的任务学习中老师已经重复过、划分过并且也练习过了,简单是大同小异呀。”等等,无形中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认为这些内容易学、易练,从而形成一种自信的心理,对于学习、考核取证甚至以后的就业考试也不会畏惧。

2.5 促进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操作能力

通过申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在全国统一组织实施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在我校设立了一个ATA考试点,提供的专业书籍和可供练习操作的模拟系统为我校的考评员和培训教师在组织培训、操作练习和自学提高等方面使用。我们作为带领学生考核取证的培训教师,必须熟悉ATA取证系统的整个操作(包括其界面操作和内容的划分),根据模拟考试试题信息去查询在授课过程中有没有错误或者缺失的知识点,然后根据教学大纲及时更改授课进度计划,帮学生补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达到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要求。而我们培训教师也在这个系统中不断的探索和学习,以现有的方法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需求。

结论

这是我带了五年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法教学与ATA办公软件类考核取证相结合所总结出来的一点小小经验,由此也证明了它们结合的必要性。这就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导向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考核取证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和步骤。使其主动参与计算机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学生发展。真正的是为自己而学,而不是在老师的要求学而学。或许,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未能尽善尽美,希望以后能与其他的老师能进行共同的探讨,以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11

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数据结构”自1968年前后形成一门独立的课程后,历来都被视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计算机网络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软件技术专业都把它列为主干课程。对这门课的了解、理解、掌握和拓展,将对每一个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编程能力有着极深的影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发现了很多教学问题,具体表现为:

1.学生在初学这门课时,不知道学习的方法,不了解学习的原因和目的。

2.在学习过程中,一旦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学习兴趣下降,大部分学生常常觉得教科书中的内容与具体的算法设计题相距甚远,无从下手。

3.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把握不准,动手编程能力较弱。在课程学习结束以后,不知道自己到底学了些什么。

4.课程中部分知识点和算法难于理解,没有考虑知识点之间、算法之间的联系。

5.在大学扩招以后,学生的基础参次不齐,尤其对于高等职业类学生,他们属于高招录取第三、四批的学生,基础较差,水平参次不齐,有的为对口生,有的为文科生,有的为理科生。在目前的教学中不能体现个性教学,不能真正按照每个学习者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从已有的与“数据结构”课程有关的研究论文可以看出,不少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学习方法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数据结构”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大多数论文是教师感性的教学经验,是从微观上对“数据结构”教学经验的总结和教学建议,缺乏从整体上、从理性思维上对“数据结构”课进行设计。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和最优化,仅靠单方面的、局部的改革是不可能实现的。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按照一种教学设计理论对“数据结构”课程做一次系统化、完整的教学设计,并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学习者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锻炼他们的各种思维能力,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数据结构”课程里的一些抽象概念、复杂算法。

2.构建一些真实的问题情境,学习者在问题情境中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动机得到了维持;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经过细致观察分析,能够找到解答问题的有效办法,从而能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学习经验。

3.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在“数据结构”课程学习中,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每个学生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活动、资源、工具,能够做到学有所需,学有所长。

4.通过“数据结构”的学习,能够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态度、情感和意志,促进学习者性格的养成,能够培养学习者协作能力、实际动手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数据结构”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研究

依照杨开城博士提出的“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我们对高等职业教育中的“数据结构”进行了理论实践研究。

1. 教学问题分析

为了确定“数据结构”科目中的教学问题,而不是感性的、模糊的认识,在具体的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2002级学生在“数据结构”科目教与学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调查、访谈,并进行总结、分析,最终确定真实存在的教学问题。

根据“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中的问题归因理论,我们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归纳如下:

生理因素方面

部分学生时间安排不好,在“数据结构”课堂上感到困倦、疲乏。

学习准备方面

“数据结构”课程的先决课程C语言知识掌握不牢,大部分学生对指针类知识点不熟练,学习复杂算法时有困难。

学习活动方面

(1)较多的学生只看书,学习方法单一。

(2)教学只采用了讲授、演示法,教学形式单一,学习活动单一。

(3)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活动有时过难,有时过易,对同学缺少吸引力。

(4)教师指导不力,学生之间没有有效的互助行为。

(5)针对某种目标的学习活动的量不足。

学习环境方面

(1)学习资源匮乏,不能满足需求。

(2)学习工具对学习活动的支持不足。

(3)教学媒体单一,学习内容设计不良。

学习动力方面

(1)学习动机水平低下。

(2)部分学生意志力薄弱。

(3)兴趣低落。

(4)缺乏群体动力。

学习时间不足

理论课与实践课时安排不合理,实践课太少。

2.学习者特征分析

高职大学生文化知识基础较差,文化素质、文明修养也相对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理想、信念不高,自信心不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力较差;但他们思想比较活跃,动手能力、专业技能、适应性较强。高职生虽然在学习成绩方面不如普通高校的大学生,但他们活跃的思维和爱动、爱表现自己“才华”的天性在大学里“暴露无疑”。由于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压力较小,在选择职业时,他们更加务实,找个工作先干着,不行以后自己当老板。所以,高职生与同等学历的大学生相比,他们更容易被社会接纳,发展前景也较好。

3.学习目标分析

在对“数据结构”课程进行学习目标分析的时候,采用的是一套知识技能领域学习目标分类体系进行分析,如表1是《数据结构》第六章的目标分析,表2为知识点与教学目标相关性分析。

其他章节也严格按照以上的方式进行严格的目标分析。

表1 学习目标描述

表2 知识点与教学目标相关性分析

4.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题对“数据结构”课程学习内容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是“绘制知识网络图”的分析方法,又称为知识建模分析法。这种方法主要是绘制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不仅能用于学习内容的鉴别和序列化,而且有助于学习活动设计。

依照知识网络图的绘制方法,对“数据结构”课程的每一章节进行了分析。

5.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活动是旨在完成特定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师生操作的总和。学习活动的设计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活动任务的设计,在设计每章的活动任务时,我们采用“知识网络图――知识组块――活动任务”的流程来设计,其中知识组块是一组关系紧密的知识点群。根据“数据结构”课程的知识网络图,我们对该课程各章节划分的各个知识组块,最后得出每个章节的学习活动。

6.教学方案的实施

根据以上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我们进行了实际的运作。

实施对象、时间、目的:

实施对象:正是由于操作对象的不可重复性,这次方案的实施对象为河南省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2004级的学生

实施目的:了解在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教学问题是否再次出现,借此来判断教学方案是否有效

实施时间:2005年3月至2005年7月。

7.教学方案的评价

对学习结果的分析

教学方案实施结束以后,我们对参于“数据结构”课程学习的鹤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专业的2002级、2003级的学生进行了学习成绩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条件:

(1) 2002级学生45名,2003级学生60名。

(2) 2002、2003级“数据结构”授课教师、实验辅导教师没有改变。

(3) 2002、2003级学生学习“数据结构”前的基本水平基本一致。

(4) 2002、2003级“数据结构”课程考试方案和形式都没有改变,实验成绩占30%,笔试成绩占70%。

(5) 2002级学生上课时没有采用学习方案,2003级学生上课时采用新的教学方案。

结果如图1所示。

2002级学生“数据结构”成绩比例2003级学生“数据结构”成绩比例

图1 2002、2003级学生学习结果分析图

依据图1我们可以得到,在90-100分的比例上,2003级学生比2002级学生高2%,在80-90分的比例上,2003级学生比2002级学生高6%,在70-80分的比例上,2003级学生比2002级学生高4%,从这些比较数据整体看来,2003级学生整体学习成绩比2002级学生要好一些。

课堂观察和实验室观察总结

一学期的课堂观察和实验室观察结束了。在课前,大部分学生都能自觉地进行预习,很少有人迟到。在进行“数据结构”课程学习时,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具体学习活动中去,大家非常喜欢小组合作学习,有什么问题自己先解决,解决不了的,小组在一块儿商量,小组解决不了的,再请教老师。每次上课时,学习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每节课可以看到学生提问、小组协作、气氛活跃。在实验室里,从整个学期的实验课来看,大多数同学每次实验都在认真的编写、调试程序,看不到以前经常发生的在上实验课期间打游戏、上网的现象。

同学们的学习积级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编程能力进一步增强,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授课教师的反思总结

在2003级计算机专业“数据结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相对02级学生,上课期间的睡觉现象少多了,很多同学都能积级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学习中,他们感觉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在进行课程内容的时候比较顺利,以前困扰学生的基础差的问题,他们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

在学习环境上,给学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学习材料――网络学习材料、学习活动手册、FTP服务器等,学生对这门课感到满意。

三、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中“数据结构”课程的教学设计经过四学期的研究、实践,终于结束了,在课题结束之际,回过头来看具体的设计、实践过程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在具体的知识网络图的绘制中,各种知识点的归类对于普通教师来说,稍显复杂。绘制知识网络图也是如此。

2.由于“数据结构”科目本身的特点,在构建具体实例时有一定难度。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12

关键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能力;网站

中图分类号:TP31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2.030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ation of High Level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Course

LIU Xia, LIU Zhi-Ming, LUo Jiang-Qin(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uNan HengYang 421001)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importance of training programming capability to students of computer major, summarizes the standing problem during the present teaching of high level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course, presents reform methods and measures from four links of teaching, practicing, testing and communicating. Base on these research results, the High Level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Course website is studied and designed. It can provide a platform for improving the students’ programming capability.

【Key words】High Level Language Program Design; Computer Major; Programming Capability; website

0 引 言

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依靠存储程序的原理以实现自动工作。程序对于计算机的重要性,决定了程序设计在计算机学科知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只有懂得程序设计,才能懂得计算机,才能真正了解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因此,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培养程序设计能力就成为其专业学习的主要目标。并且,程序设计能力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仅是职业技能的培养,也体现着创造性思维的信息素质培养过程。程序设计正是有形表达抽象思维的方法,在程序设计过程中贯穿阅读判断、分析思考、工具利用、抽象表达、综合创造等多项技能,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1]。

教育要面向市场需求[2]。《麦可思2008中国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年度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显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时的工作落实率为52%,离校时掌握的工作能力仅为5l%。当前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残酷现状反映出大部分计算机专业学生(包括毕业生)缺乏实际程序设计能力,没有很好地掌握一门程序设计语言。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成为计算机学科教学的一个亟待解决的 重要问题。

1 现状分析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类本科专业的核心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以计算机科学导论为先修课程,主要介绍某种高级语言的语法和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概念、方法和思想。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一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掌握程序设计的方法,确立程序设计的思维方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程序开发能力,并为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操作系统和其他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国内外凡是和程序设计相关的院系都开设了该门课程,《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已经成为世界级的计算机必修课程。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作为学生入校后接触到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可是说是大学四年中学生培养程序设计能力的起点,对后续各门课程的学习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为实例,总结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经验,研究探索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对当前的《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进行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教学方面。《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 包括:数据类型、运算符、表达式、选择结构、循环结构、数组、函数和指针等。内容涉及知识面广,概念复杂,内容抽象,规则繁多,使用灵活。尤其是作为学生入校后接触到的第一门程序设计课程,学生的程序设计思想尚未建立,导致该课程的入门难度较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程序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以语法教学为主,上机验证程序为辅,虽然利于许多学生对各分散知识点的入门学习,但学完之后要让他们应用相关知识来进行程序设计解决问题时往往不知从何下手。其原因就是当学生们深陷于在各个知识点语法细节的学习时,迷失了串起各个知识点的程序设计思想的主线,忽视了学生编程思维的建立和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的课程教学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的方式。教师一边讲解教学内容,一边进行演示,再在微机实验室让学生按实验辅导书进行操作、练习。教师个别辅导,有时也针对主要问题进行集体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虽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调控教学的组织管理和教学过程,却往往因为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践方面。程序设计课程传统的教学实践通常是由老师布置题目,学生编写程序,由老师来评判程序的正确与否。这种形式的教学实践既缺乏激励机制,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又因为需要人工评判程序,评判结果不及时且带有主观性。

(3)考核方式。目前,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方式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出勤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总评成绩30%的比重。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70%的比重,采用笔试的形式,对上机实践考核缺乏。笔试试题基本上是以考语法规则与阅读程序等形式为主,这种形式单调的考核方式,缺乏综合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无法从考试中充分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的操作技能。这样会造成学生能读懂程序,一旦轮到自己实际编写程序时,就不知从何下手,更谈不上思考算法了。忽视了动手操作与应用能力的培养。

(4)交流反馈。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通常充当被动接受的角色。除非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回答,师生之间很少交流。由于《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学院各专业的基础必修课,自高校扩展以来,多采用合班上课的形式,学生人数众多,教师无法兼顾所有同学。而对于大一的学生来说,《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思维方式上都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而且该课程的概念多、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对学生来说,在学习中很容易遇到问题。在交流有限的情况下,使得有些同学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更造成后续学习的困难。

2 教学研究与改革

2.1 教学环节

对教学环节的改进包含两个方面:课堂内的教学和课堂外的教学。

对于课堂内的教学,针对重语法、轻算法的教学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建议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引入新知识―解决问题―总结提高”这样一个循序渐进、交叉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主题,通过每一个典型的、针对性强的、贴近现实的案例程序设计作为贯穿各主题的主线。这样既能在较大程度上避免枯燥的语法知识,又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接受和理解这些思想和方法。

对于课堂外的教学,构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网站教学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课程网站教学平台教学资源丰富,提供经典算法(如选择、排序等)的 CAI 动画课件,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内容。提供课程信息栏、电子教案栏、课程资源栏、实验指导栏、答疑区、作业区、讨论区、测试区等数字化学习环境,可丰富学生课程学习的层面,使得启发式、任务驱动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教学模式成为教学的有力支撑,有力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2 实践环节

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主要依靠上机实践逐步培养出来的。编程不是看会的,不是听老师讲课听会的,而是学生自己通过上机实践练会的,可见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此外,有效的实践环节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对实践环节教学的改进包含两个方面:课堂内的实践和课堂外的实践。

对于课堂内的教学实践,建议调整理论和实验课时的比例,应该至少 1∶0.5或实验课时占到更高的比例;其次,教师应该提前下发实验作业,要求学生上机前提前准备好调试内容,并对学生准备情况进行检查,提高上机效率;再次,每一次实验任务明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程序调试。

对于课堂外的教学实践,向学生提供在线评判(OnlineJudge,简写为OJ)网站,供学生课余时间进行在线实践,作为课堂内教学实践的有效补充。在线实践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实践,它指由OJ网站提供试题,学生在线提交程序,OJ网站的在线评判系统实时反馈评判结果。这些试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而且评判过程和结果公正及时,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登录OJ网站浏览题目,根据题目要求完成程序,并在OJ上提交程序后,通过OJ系统反馈回来的评判结果反复修改程序,一直到最终收获Accept(程序正确)。这个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每成功解决一道题目都能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

2.3 考核环节

课程的考核是督促学生学习、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正确有效地考核不仅能准确获知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也能帮助教师发现课程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能对教学方法进行更好的改进。

对考核环节的改进包含两个方面:平时成绩考核和期末考核。对于学生的平时成绩考核,除了传统的评价指标,如:考勤、作业等外,还应综合考虑学生课外在课程网站教学平台上浏览课程网站、在线学习的效果、展示编程作品/提供编程巧妙方法的次数等因素;对于学生的期末考核,为改变传统笔试在考查学生上机实践方面的缺失,建议采用在线考试,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相对分数的方式给出,给出合理的分数比例段,突出学生在各个环节考核中的排序作用。这样做激励了学生之间的竞争,避免由于出题的深浅造成不合理的情况,学生的成绩具有横向可比性。

2.4 交流反馈环节

为了弥补课堂内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时间上的局限性,可借助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网站教学平台上提供的两种方式:留言簿和论坛。教师与学生课外通过留言簿和论坛进行交流讨论,留言簿仅由教师回复学生问题,实现一对一的教学;而论坛则由任何注册用户进行多级回复,便于学习讨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获取学生学习情况并及时对网站内容进行调整,学生也可从教师处获取有益的指导意见,及时调整和把握自己的学习进度。交流平台帮助教师及时获取同学的反馈,调整教学活动,是对以往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使教师成为教学的辅助者。

根据上述在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分析改革中所提出的需求,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网站结构如下图所示:

图1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网站结构图

3 总 结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