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生态经济产业链

生态经济产业链

时间:2023-09-19 18:49:18

生态经济产业链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1

关键词:生态规划 循环经济 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164-03

一、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研究的现实意义

发展青海省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现实意义在于“四个利于一个要求”,发展青海省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有利于青海省生态环境的恢复;有利于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青海省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总之,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与产业链和谐发展是在长期的探索中找到的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有效模式,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青海省经济持续、高效、健康地发展。

二、区域生态规划基本原理与现实意义

生态规划就是要通过生态辨识和系统规划,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手段去辨识、模拟、设计生态系统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生态功能,促进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可行的调控政策。其本质是一种系统认识和重新安排人与环境关系的复合生态系统规划。生态规划具有以下特点和科学内涵:(1)以人为本;(2)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3)系统开放、优势互补;(4)高效、和谐、可持续。

生态规划基本原理主要分为:(1)生态平衡原理;(2)趋适开拓原理;(3)协调共生原理;(4)区域分异理论;(5)整体优化理论;(6)高效和谐原理;(7)可持续发展理论。

生态规划的主要方法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别、模拟和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

然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通常由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和基础建设四部分内容组成。前三部分的规划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差别,形成了一种相互的“交集”,而基础建设规划是上述三部分交集的“交集”。就是说,对于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社会发展规划或生态环境规划,必须考虑到其中“两两”和“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与制约关系;而对于城市的交通道路、房屋建筑、给排水系统、公共场所配备等基础建设规划,均要考虑到上述三个方面的需求和保障。相较而言,生态环境规划则是城市有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基础,其目标旨在能够保障其经济繁荣、景观优美、环境清洁、人居舒适及其与外部地区自然环境的谐和。

因此制定区域生态规划,应根据青海省本区域或本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和污染等生态破坏状况,因地制宜地研究确定本地区的生态建设性状指标,以确保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该地区的资源潜力,不降低它的使用效率,保证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活动适应于生态平衡,使自然环境不发生剧烈的破坏性的变动。青海省发展循环经济的长久战略,必须以区域生态规划为重要目的进行和谐型产业链模式创新设计,不断需求突破发展之举。

三、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分析

改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是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不同类型产业链模式针对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造,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实际情况,应进行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改造规划,在整个地区中形成能源、物料的循环利用网.在区域生态规划动态仿真模型下的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分析。区域生态规划动态仿真模型下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分为上中下游产业链,具体来说:上游产业链包括农业、牧业、资源开采产业。例如,马铃薯油菜等经济作物种植业、藏药种植业、牛羊养殖业、原油天然气开采业、原煤开采业等。中游产业链主要包括:资源加工业、制造业、藏医药加工业。例如,清真食品经济、铜资源加工产业、高原特色食品加工经济等。下游产业链主要包括:部分高附加值服务业、银行金融业、部分高科技产业经济,例如:教育业、高原特色旅游业、金融市场、新型光伏产业链等。

2.针对“十一五”青海省循环经济完成成果的产业链分析。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资源富集。气候、区域、资源、人文等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禀赋,为发展特色优势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前提和基础。在“十一五”中,青海省实施了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了特色经济。进一步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循环利用、有效配置,发展和提升了既具有青海特色又具有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的产业,其循环经济产业链下也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1)上游产业链主要集中于农牧业方面,在“十一五”期间,全省农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2)中游产业链还主要集中于工业方面,青海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了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大力发展了特色工业。在“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3)下游产业链还主要以特色旅游为引领,“十一五”期间,青海省也加大力度,促进了服务业快速发展,并开拓了金融、高端科技产业的发展。五年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其中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

总的来说,在青海省过去的“十一五”发展中,循环经济产业链逐步凸显其特色和活力,总体是成功的,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其自然气候与地理等的局限性使得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不足,结合产业链模式图,我们可以看出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局限于中上游产业链环,下游产业练环只是局部突出,说明其依旧处于欠发达经济状况。

四、关于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改进建议

1.在“十二五”期间,继续稳健发展青海省特色产业方面的重点工程。力保特色农牧业重点工程:继续稳步扩大规模油菜生产基地,优质杂交油菜制种基地;规模马铃薯生产基地,制种基地;优质蚕豆出口基地;优质青稞、反季节蔬菜、中藏药材种植、优质杂果、菊芋基地;环湖百万羔羊工程;农区的优质肉羊生产基地;东部的优质奶牛良种繁育基地;牛羊肉分割及精深加工、蚕豌豆深加工、菊芋系列产品加工、马铃薯精淀粉加工、沙棘加工、乳制品加工、藏毯编制等农牧业产业化项目。重视资源开发、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百万吨钾肥产品综合利用项目;东西台吉乃尔湖锂钾硼资源开发项目;海西纯碱二、三期工程;大盐滩钾肥项目;海西氯碱项目;西宁氯碱盐项目;氯化镁、高纯氧化镁、无水氯化镁项目;大风山天青石采选二期工程;格尔木甲醇项目;复合肥项目;海东、海西焦化项目。铝加工项目;铝及铝合金铸锭项目;镁合金压铸件项目;德尔尼铜矿开发项目;甘河滩电解铜项目。硅系列新材料项目;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格尔木铁矿开发项目;浮法玻璃项目。

2.积极实施资源转换战略,需求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优势资源,立足产业基础,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壮大和提升特色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企业为主体,以科技为支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培育优势产业群,扩大经济总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资源转换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是青海省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根本途径。要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融合。

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下游产业链,切实实施循环经济战略。从青海省上中下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受区位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制约,农牧业的发展潜力很有限;服务业的发展依赖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其受省内市场狭小又远离国内主要市场的制约,发展阻力大。在工业化初级阶段,服务业突破难度大,必须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优势资源为依托,围绕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高原特色生物资源、旅游资源五大特色产业链来规划大项目,发挥特色比较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开发由单一开发向综合开发转型,由粗放开发向集约开发转型,实现产业的融合发展,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度和综合利用水平,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长久的实施青海省循环经济,需要不断调整产业链结构模式,逐步实现下游产业链产值占全省GDP经济比重稳步增长的目标;在此过程中应该不断进行高附加值产业设计,需求青海省发展出路。针对本省实际情况,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重点打造了环西宁“中国夏都”旅游圈、青藏铁路世界屋脊旅游带、环青海湖风光体育旅游圈、黄河上游水上明珠旅游带和三江源生态旅游区,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全国著名的高原旅游目的地;二是大力发展了生产服务业,改造提升了生活服务业,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精心培育了大型连锁经营龙头企业。以西宁、格尔木、德令哈等为重点,加快发展了新型流通业,扩大了连锁经营、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形成覆盖全省、融合青藏、连接内地的现代物流网络;三是大胆并稳健的进行高科技产业投资,如光伏产业,在青海省,光资源丰富,开发节能环保能源,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又可以从根本上寻找青海省崛起的核心力量。

五、结束语

对于区域生态规划下的青海省循环经济产业链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规划的理念、内容设计、研究方法需要充分贯彻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有助于在定性定量定位结合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层次地认知其发展的现状、阻碍、潜力和正确地把握未来的发展目标与对策,以利科学决策和实践;上述基于生态规划的产业链模式分析原理、模型方法和操作过程,同样适于生态省、县的综合发展或可持续发展规划,希望对于青海省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浅薄思考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生态城市基本理念及规划原理与模型方法[Z],2007-08-06.

[2]“十一五”五大特色产业链将引领青海可持续发展[EB/OL].青海省人民政府网站,2006-01-16.

[3]黄克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青海经济跨越发展[EB/OL].中国能源网,2009-10-26.

[4]建高原区域性循环经济模式[EB/OL].新华网:青海频道西宁,2010-08-12.

[5]侯碧波,易丰,艾卓玛措.青海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研究[J].青海统计,2009,(5).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2

循环经济研究的内容包括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等。其中,物流是载体,信息流是媒体,能量流是核心,共同构成了循环经济的三大要素流。

与传统线性经济“资源―产品―废物”的物质流动方向不同,循环经济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中的物质、能量进行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使物质和能源在整个经济活动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合理与持久利用,进而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存在的经济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冲突问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及目标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于1996年在美国国际科学基金(NRC)资助进行的一项“环境负责制造”的研究中提出的,其概念和内涵还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至今尚无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引用Jeremy Hall对其的定义:绿色供应链是指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全新的设计思想,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直到废物回收再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整条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绿色供应链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仍以物流为主,伴随有信息流和资金流,并通过逆向物流构成一个闭路的循环。其网链结构

如图1所示:

绿色供应链追求的目标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优化,即实现尽可能短的市场响应时间、尽可能高的产品质量、尽可能低的资源消耗。实施绿色供应链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从而直接降低成本;可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从而减少或避免因环境问题而造成的罚款;可塑造企业更好的社会形象,从而为企业增添无形资产,是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三、循环经济与绿色供应链之间的关系

1.循环经济和绿色供应链都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经济学为理论支撑

(1)可持续发展理论。布伦特兰在她提交给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Brundland,1987)。可持续发展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联结为一个互为因果的有机整体,认为经济发展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的长期承载能力,使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又使其作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之一而直接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

循环经济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其资源流动方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表现为经济增长,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污染物排放减少,经济发展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的选择和重要保证。而绿色供应链将“绿色”和“环境意识”理念融入供应链,使得整个供应链的资源循环和环境影响(负作用)最小,是现代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2)生态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就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其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就是生态经济,也可称是一种绿色经济,“点绿成金”的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而绿色供应链涉及了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供应链中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经济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2.构建绿色供应链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的绿色化,只有对从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销售到废弃物回收整个过程进行环境管理,构建绿色供应链,才能使发展循环经济真正落到实处。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是实现物流的良性循环,信息流的通畅与共享,提高资源的转化效率,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废弃物流的比例,提高回收物流的比例,而实现这些要求和措施的重要保证就是构建绿色供应链,推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四、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的构建

构建面向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应从以下三个层次进行:一是供应链上企业的生态企业化,二是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三是延长生产链条,做好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增强反馈机制。

1.供应链上企业的生态企业化。即将供应链上的每个企业建设成生态企业。生态企业的主要特征是要求企业按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的处理过程实施集约、高效、无废、无害、无污染或少污染的生产形式,采取少废料和无废料并尽可能做到闭路循环的生产工艺,节能、低消耗和高效率的生产技术,比一般企业更能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生产出更多的清洁产品。

(1)推行生态设计。生态设计又称面向环境的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把改善环境的努力和对污染的预防从设计开始做起,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包括在产品设计时尽可能选用绿色材料等内容。构建绿色供应链要求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从单个供应链企业的角度来考虑,更应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出发。

(2)实行清洁生产。即要求供应链企业生产过程的所有活动均按ISO14000标准进行。改变工艺,由排放工艺改变成少废或无废工艺;改进生产设备,提高设备效率和原材料利用率;现场循环回收和利用,建立生产过程中的废物循环利用系统;加强厂内生产全过程的管理,力争做到资源利用的最合理化,经济效益的最大量化,人类与环境的危害最小量化。

2.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

(1)在共生企业间构建绿色运输体系。运输是物流成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也会产生严重的污染问题。在企业间共生形成绿色供应链及其网链时,应注重各企业间绿色运输体系的构建。合理配置物流中心,合理选择运输线路,采取复合一贯制的运输方式,尽量使用清洁干净的燃料和绿色交通工具,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货损量和货运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

(2)将绿色性纳入选择与监督合作伙伴的评估体系。在绿色供应链的构建过程中,对合作伙伴的评估和选择显得尤为重要。在选择合作伙伴时,不仅要考虑生产能力、生产成本、产品质量、交货期、服务和信誉等因素,而且要重点考虑环境因素(包括环境法规指标和积极的环境管理指标等)。

核心企业作为绿色供应链的设计者和完善者为维持整条供应链的良性运行,应加大对绿色化技术的投入,为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或支持,不断优化整个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组织机构,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能力,以追求绿色供应链的全局最优。

每条绿色供应链既自成体系、相互独立,又与其他绿色供应链系统彼此交叉,相连成网,构成绿色供应链网链,进而使得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大的绿色供应链系统。

3.延长生产链条,做好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增强反馈机制

逆向供应链是从用户手中回收产品,对回收产品进行分类/检测,直到最终处置或者再利用的一些企业或企业部门构成的网络,如图2.所示

它的下游有两条路径:一是有利用价值物品的再制造、再分销(可并入正向物流),二是无利用价值物品的报废处理,如粉碎、焚烧掩埋等。通过逆向供应链获取有价值的库存等产品使用信息,有效地避免供应链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信息失真与放大效应,增强反馈机制。同时,逆向供应链的构建,延长了生产的链条,使得绿色供应链成为一个闭合的环境型的循环,使达到传统物流末端的废旧物资能回流到正常的物流过程或抑制其对环境造成危害,从而促进经济和消费生活的健康发展。

五、结束语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3

基于共生型循环经济思想,从技术、自然、经济和产业组织等多个角度,在更大范围内研究林业和造纸工业复合型循环经济系统。通过文献梳理、理论分析、实际调研和专家咨询等方法,按照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逻辑线路,依次研究制浆造纸子系统、资源与消费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循环经济核心结构模型及其多层次拓展结构模型。研究表明,资源、生态和价值链的循环运行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形成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共生发展机制:价值链要借助资源链和生态链实现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它又通过资金直接投入、供应链利益合理分配、各类市场交易的利益再分配等多种途径促进资源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发展;资源链是生态链的生物学基础,而生态链又是资源链持续增长的生态学支撑,两者相辅相成。本文提出的多层次嵌套式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模型,分别为各级和各类管理者提供了分层次的和整体的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模型,有助于他们根据各自的具体问题制定局部和全局相关联的科学决策。

关键词 循环经济模型;林纸供应链;资源链;生态链;价值链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12-0046-08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2.008

造纸工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不仅在于污染物的大量排放,而且还在于对林木资源的大量采伐。面对产业与生态相互冲突的重重围困,造纸工业究竟路在何方?有没有一条两全其美的出路?研究和实践表明,从技术的角度看,发展以木材纤维为原料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林业造纸,有利于提高污染控制水平,并且有利于化学品、水资源、热能和电能等回收利用;从自然的角度看,造纸用木材原料具有可再生性、可降解性和固碳功能,可以进行大规模人工培育,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从经济的角度看,推行以造纸工业为核心的林纸循环经济模式,有利于原料和产品的多重和多产业的回收利用,从而可以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污染物的净发生量;从产业组织的角度看,构建绿色共生型林纸供应链体系,有利于实现资源、环境、生态和产业的共生发展[1]。从以上4个角度可以看出,造纸工业的出路在于,在发展林纸一体化绿色供应链的基础上,构建多层次和多方位拓展的循环经济系统。甚至有专家认为,现代造纸工业是实现循环经济的最佳产业[2]。关于循环经济的研究,在经历了诸如循环经济的内涵、思想、战略、路径、模式、评价、政策和对策等概念模型的探讨之后,循环经济系统的结构模型及其运行机理是下一步需要探索的核心问题。在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结构模型及其机理研究方面,现有的文献主要聚焦于造纸企业内部循环经济系统中的某些具体技术问题。例如,国内外学者在制浆造纸闭合水循环系统模型和废水处理技术[3]、利用造纸污泥生产包装板的再制造和再循环系统原理[4]、制浆造纸废水和污泥处理过程中能量回收利用的系统模型[5]、制浆企业热电联产系统结构模型[6]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专项技术研究。但是,林纸循环经济是一个大系统,需要将这些单项技术联系成一个整体,并拓展到林业等相关产业和自然系统,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经济和生态效应。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更大范围内的林纸循环经济系统问题[7-8]。为此,笔者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上述4个角度综合起来,按照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逻辑线路,对先前提出的林业绿色供应链系统的宏观、中观和微观循环结构[7,9]进行进一步深化,研究绿色共生型林纸供应链循环经济系统的多层次拓展模型及其运行机理。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研究的造纸工业仅限于以木材为原料的造纸工业部门,文中所提到的造纸企业是单纯制浆、单纯造纸、制浆造纸一体化、林纸一体化和林浆纸一体化等企业的统称。

1 绿色共生型循环经济思想的提出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人们运用生态学的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并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系统构建、可持续消费和利益均衡等融为一体。因此,循环经济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而林纸供应链的循环经济系统本身就横跨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具有一般循环经济所不备的独特结构与绿色共生特性。图1表达了林纸供应链循环经济系统的基本构成和本研究的逻辑框架。

从自然属性看,林纸供应链循环经济系统可以划分为产业和生态两大子系统,前者是人工系统,后者是自然系统。在产业系统中,既包含造纸工业、营林业、营销业和物流业等纵向供应链环节,也包含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林产化工业等相关产业的横向供应链环节。其中,营林业是联系人工系统和自然系统的桥梁,是产业系统和生态系统共生关系的纽带。

运用共生理论,林纸供应链中产业和生态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可分为共生关系和非共生关系两种模式[1]。共生关系是指产业与生态子系统具有正的相互作用,包括偏利和互利共生等模式;而非共生关系是指产业与生态子系统具有负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竞争、偏害、寄生和捕食等几种模式。其中,互利共生模式(mutualism)是指两个子系统相互促进和双赢的关系,又称为绿色共生模式(green symbiosis),这是林纸供应链循环经济系统的发展目标。

绿色共生型循环经济模式和一般循环经济有所不同,它具有其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一般的循环经济方式构成了“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保健式”闭合回路,即所谓“从摇篮到摇篮”绿色供应链模式。而林纸供应链的循环经济方式除此之外,还应包含“可再生资源—产品—价值—回馈可再生资源”的“成长式”良性循环,即所谓“从苗圃到森林”的绿色共生型循环经济模式[7]。绿色共生型循环经济模式一方面可以解决造纸工业原料短缺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得森林资源不断增长、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的格局,实现我国造纸工业的生态化和绿色化,并为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为了实现产业与生态绿色共生的目标,不仅要在林纸供应链的核心结构——制浆造纸子系统中构建循环经济系统,而且还需要向资源和消费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社会经济子系统拓展,分别形成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绿色共生型循环经济系统。通过这三个链条的相互作用,才能真正实现林纸供应链系统的绿色共生模式[7]。

2 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核心结构(制浆造纸子系统)

林纸循环经济系统最基础或核心的结构主要是制浆造纸子系统的循环经济结构。在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已有许多关于制浆造纸企业循环经济系统单项技术的研

究成果。根据对我国造纸企业的实际调研,这些研究成果分别在不同企业已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但是,由于制浆造纸废弃物的综合回收利用投资大、系统复杂,比较完整的集成化循环经济系统尚未建立起来。

循环经济系统不仅仅是经济系统,尤其在核心结构中,更多地表现为技术系统。现代制浆造纸有多种不同的技术,它们所对应的循环经济系统的结构有较大的差别。选择我国制浆造纸企业常用的碱法制浆工艺为例,对散落在有关文献中的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制浆造纸工艺进行了梳理,并进行反复比较、选择和整合。然后,通过相关企业调研,并向制浆造纸技术专家进行咨询,根据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构建了图2所示的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核心结构模型,为造纸企业建设更加完善的集成化循环经济系统提供依据。

在图2中,白色方框表示资源处理的过程,简称为“资源过程”;灰色方框表示资源处理系统(如车间、设备、设施等),其中又包含若干处理过程;联接各方框的有向实线表示资源流,包括物质流和能量流。所谓资源链就是由这些资源过程和资源流构成的顺箭头方向的链条。此外,图2中的有向弧线标示出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径或回路。

由图2可见,木材原料经过备料车间锯段、去皮、除节、劈木、削片、筛选和再碎等工序;送入制浆车间,经过蒸煮、洗涤、筛选、漂白、浓缩等工序形成纸浆;然后进入抄纸车间,经过打浆、配浆、净化、筛选、成形、脱水、压榨、干燥、压光、卷取、裁切、包装等工序,最终生产出成品纸。将这一主干生产流程与原材料回收利用、能源回收利用、“三废”处理等循环经济过程相结合,便可以构成包含多个循环回路和降低污染排放环节的循环经济系统。通过碱回收车间、热电联产设备、水过滤和处理设施等,形成碱回收、石灰回收、水回收、能量回收、蒸汽回收、纤维回收、废料利用、废纸回收等多重循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物的产生。另外,再通过污水、烟尘和废渣处理设备,对“三废”进行处理,以降低环境污染。

3 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资源链拓展结构(资源与消费子系统拓展)

在图2所示的林纸循环经济核心结构模型的基础上,将视野扩大到制浆造纸企业外部的资源子系统与消费子系统。对核心结构模型的输出物质(如纸产品、废水、污泥、废气、粉尘、煤灰、木质素等)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以构建其循环经济的资源链拓展结构模型(图3)。图2中的林纸循环经济核心结构在图3中被压缩成了“林纸CE核心结构”灰色方框。图3中的方框、有向实线和有向弧的含义与图2相同。

3.1 资源链上游拓展

在资源链的上游,该拓展结构模型将森林资源培育业作为造纸工业的“第一车间”,为制浆造纸过程提供交易成本和经营风险较低的稳定的原料来源;而交易成本较高、风险较大且稳定性较差的供应链外部市场交易渠道只作为一种辅助的原料来源(木材原料市场交易过程将在下面的价值链拓展结构中反映出来)。为提高木材资源的利用率,造纸工业的木材原料来源还包括森林“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等。同时,制浆造纸企业及其供应链成员(如木材加工企业)对原料林基地进行营林物资的投入,构成营林循环。

3.2 资源链下游拓展

在资源链的下游,林纸循环经济系统可以延伸到消费环节的废弃物回收利用,即所谓逆向物流业或静脉产业。拓展领域主要包括制浆造纸循环链(化学加工循环)和木材加工循环链(物理加工循环)两个方面。在制浆造纸循环链中,木材原料用于制浆造纸,经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加工过程形成了纸产品,供消费者使用。然后,将消费者使用后的废弃纸品回收,经适当处理后再次作为制浆造纸的原料,循环使用。在木材加工循环链中,木材经过机械加工和胶粘等工艺形成木制产品供消费者使用,然后将消费者使用后的废弃木制品回收。经适当处理后,一部分仍可用于其它木制品的加工,形成木材加工循环链;另一部分则作为木材纤维原料用于制浆造纸,进入制浆造纸循环链重复使用。

3.3 资源链横向拓展

从资源链的横向来看,林纸循环经济系统可以拓展到木材加工业和生产过程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等产业。在木材加工业方面,其加工剩余物可以用作制浆造纸。例如,加拿大制浆造纸业就和木材加工业密切结合, 大中型制材厂把占原木材积25%-30%的加工剩余物削成木片供应造纸企业,而制浆工业所用原料的30%-60%来自木材加工剩余物[10]。在造纸污泥利用方面,可以采用施胶和高压工艺,生产高强度包装板,如塑维板或刨花板贴面[4]等,用于成品纸或其他产品的包装,以节约木材用量。在煤灰利用方面,

制浆造纸生产过程中的各类锅炉燃烧后的煤灰可以用来制造煤灰砖(如空心砖)等产品,既可用作建筑材料,又能够减少对空气的污染。

此外,木质素(lignin)是自然界中在总量上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天然有机物,是自然界中唯一能大量提供可再生芳基化合物的非石油资源。木质素及其衍生物具有多种功能性,可作为分散剂、吸附剂、解吸剂、石油回收助剂、沥青乳化剂等,因此在建筑、采油、水处理、农业,以及水泥、橡胶和塑料生产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11]。但目前,由于技术、经济和循环经济意识等多方面的原因,制浆废液中的木质素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既浪费了资源,又造成了环境污染。

4 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生态链拓展结构(生态环境子系统拓展)

资源链拓展结构为林纸循环经济系统进一步向生态环境子系统拓展提供了必要的生物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生态系统的运行原理,结合我国生态建设的实践,我们构建了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生态链拓展结构(图4)。图3中的林纸循环经济资源链拓展结构在图4中被压缩成“林纸CE资源链拓展结构”灰色方框,该方框中的有向实线为图3中的主要资源链。在灰色方框外部,各方框表示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过程,简称为“生态过程”;联接各方框的有向点划线代表生态流,表示各生态过程之间的作用力,简称为“生态力”。与资源流不同的是,生态流已超出了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范畴,它通过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技术流、过程流等“流体”,形成生态作用力。所谓生态链就是由这些生态过程和生态流(生态力)构成的顺箭头方向的链条。

在图4中,制浆造纸及其横向拓展的供应链企业(如木材加工企业)通过以下途径形成生态链循环:①在林工一体化战略指导下,进行工业原料林建设,一方面解决企业的原料供应问题,另一方面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做出贡献;②在绿色营销战略的指导下,开展森林认证工作,实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③经过处理的制浆造纸废水在除去有害物质后,留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可以用于灌溉林地,有利于林木生长;④造纸污泥以及已分离出来的木质素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N、P、K等有利于树木生长的物质,可以用来开发速生材专用复合肥和土壤改良剂等。

此外,在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制定的生态环境政策或法规的引导和规制下,一方面通过资源节约、节能减排、生态工业园建设等措施促进林纸循环经济核心结构的建设和完善,进而提高造纸工业的环境友好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森林分类经营、近自然育林、生态补偿等途径,为森林培育提供有效的措施、技术和资金等支持,进而促进森林生态效益的提高。同时,森林资源的良性增长可以提高森林的固碳能力和自然界的碳循环效率,进而为发展低碳经济做出贡献。

要使得一个生态过程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不仅该过程应当具有良好的生态功能,而且还取决于其输入的生态

力。正的生态力输入将起到提升生态效益推进力,反之,负的生态力将起到破坏生态的作用。因此,只有通过整个生态链系统的良性循环,才能最终实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管理目标。

5 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价值链拓展结构(社会经济子系统拓展)

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价值链拓展结构是将林纸绿色供应链融入社会经济大系统之中,为上述循环经济系统的良性互动提供经济动力和价值纽带。针对我国林纸供应链运行过程中呈现的价值链瓶颈,借鉴国外造纸工业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将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理论进行推广,我们构建了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价值链拓展结构模型(图5)。在这一结构中,图4所示的林纸循环经济生态链拓展结构被压缩成“林纸CE生态链拓展结构”灰色方框,其中有向实线为图4所包含的核心结构和资源链拓展结构中的主要资源流。在灰色方框外部,各方框表示促进价值增值的过程,简称为“价值过程”;联接各方框的有向虚线代表价值流。价值流与资金流有关,但并不等同于资金流,它表示价值实现和增值(即价值创造)的运动方向,其中包括单向和双向的价值流。所谓价值链就是由这些价值过程和价值流构成的顺箭头方向的链条。

在图5中,森林资源沿着价值链方向(其中有一部分与供应链方向吻合)不断提升价值,并通过与上述生态链和资源链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5中,供应链利益分配的优化与协调过程是一个重要的价值链环节,是一个供应链管理的过程。合理的利益分配可以调动循环经济各主体的积极性,进而发生一系列的良性循环过程:①促进价值链自身的协同和有效运行;②激励制浆造纸企业、木材加工企业、其他市场主体、公共财政、社会资本、林场和林农等循环经济主体,对森林资源培育进行持续的要素投入,实现价值回馈;③进而促进循环经济系统的资源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④资源链和生态链的健康发展又反过来支持价值链的良性增长;⑤最终推进整个循环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

除了价值分配和要素投入外,价值链促进资源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循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市场交易价值过程。它分为面向资源链和面向生态链的两类价值链环节,前者包括木材原料市场交易、浆纸产品市场交易、木材产品市场交易和林权市场交易等,后者包括排污权市场交易、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和生态发行等。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实现循环经济系统的再次价值分配,弥补行政管理措施的不足和初次价值分配的不合理,进而利用系统的自组织机制实现价值链的进一步优化。

6 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循环运行并不是独立完成的,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形成了林纸循环经济系统的共生发展机制。首先,价值链要借助资源链和生态链实现价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其次,价值链通过资金直接投入、供应链利益合理分配、各类市场交易的利益再分配等多种途径促进资源链和生态链的良性发展;再次,资源链是生态链的生物学基础,而生态链又是资源链持续增长的生态学支撑,两者相辅相成。

将以上图2所示的循环经济系统核心结构与图3-5所示的资源链、生态链及价值链拓展结构综合起来,不难形成林纸循环经济系统完整的结构模型(由于结构图过于庞大和复杂,这里就不再绘制),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资源链、生态链和价值链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本文实际上给出了林纸循环经济的多层次嵌套的整体结构模型。一方面,整体结构模型使我们对该复杂系统有一个完整和全面的认识,便于在林纸循环经济建设过程中拓展思路,有利于科学制定国家和区域循环经济的战略规划。另一方面,分层次的结构模型有利于造纸企业、木材加工企业、营林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各级政府相关管理部门等决策主体,在制定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决策时,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和关注点,既能够各取所需,又便于理解局部结构与整体系统的关系,而且还有利于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张智光,等. 绿色中国(第二卷):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 [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1. [Zhang Zhiguang, et al. Green China(Ⅱ): Mode of Green Symbiosis Supply Chain [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11.]

[2]中国造纸学会. 全国造纸工业循环经济论坛纪要 [J]. 中华纸业,2006,27(12):19-20 .[China Technical Association of Paper Industry. The Forum Summary of Chinese Paper Industry Circular Economy [J]. China Pulp & Paper Industry, 2006, 27(12): 19-20.]

[3]Karthik M, Dhodapkar R, Manekar P, et al. Closing Water Loop in a Paper Mill Section for Water Conservation and Reuse [J]. Desalination, 2011, 281(17): 172-178.

[4]Taramian A, Doosthoseini K, Mirshokraii S A, et al. Particleboard Manufacturing: An Innovative Way to Recycle Paper Sludge [J]. Waste Management, 2007, 27(12): 1739-1746.

[5]Stoica A, Sandberg M, Holby O. Energy Use and Recovery Strategies Within Wastewater Treatment and Sludge Handling at Pulp and Paper Mills [J].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09, 100(14): 3497-3505.

[6]谭仁力. 热电联产在制浆企业中的应用 [J]. 中华纸业,2009,30(6):67-70. [Tan Renli. Application of Cogeneration in Pulp Enterprises [J]. China Pulp & Paper Industry, 2009, 30(6): 67-70.]

[7]张智光.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的林纸一体化共生机制 [J]. 林业科学,2011,47(2):111-117. [Zhang Zhiguang. Symbiosis Mechanism of Forestrypaper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een Supply Chain [J]. Scientia Silvae Sinicae, 2011, 47(2): 111-117.]

[8]刘春平,赖明勇,肖伟.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造纸企业循环经济模式对比 [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1):257-260. [Liu Chunping, Lai Mingyong, Xiao Wei. Contrast of the Pattern of Cyclic Economy in Papermaking Industry based on Systems Dynamics [J]. Ecological Economy, 2008,(1):257-260.]

[9]张智光. 实现产业与生态互利共生的林业绿色供应链模式研究 [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2):3-10 .[Zhang Zhiguang. Research on the Mode of Forestry Green Supply Chain for Mutualism between Industry and Ecology [J]. Journal of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36(2): 3-10.]

[10]张智光,杨加猛,谢煜,等. 中国林纸一体化进程:实施、研究与政策 [J]. 中国造纸学报,2010,25(3):64-72. [Zhang Zhiguang, Yang Jiameng, Xie Yu, et al.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Forestrypaper Integration in China: Practice, Research and Policy [J]. Transactions of China Pulp and Paper, 2010, 25(3): 64-72.]

[11]刘飞跃,曹德榕. 制浆废液木质素的利用研究进展 [J]. 纤维素科学与技术,2008,16(1):65-70. [Liu Feiyue,Cao Derong. Progress in Utilization of Lignin from Pulping Spent liquor [J]. Journal of Cellulo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8, 16(1): 65-70.]

System Models of ForestryPaper Circular Economy Expanded

in Resources Chain, EcoChain and Value Chain

ZHANG Zhiguang1,2

(1.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2. System Engineering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China)

Abstract

The compound circular economy system of forestry and paper industry is researched in a wider scope from multiple views of technology, nature, econom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ough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the logic of resources chain, ecochain and value chain, the core and multilayer expanded structure models for subsystems of pulping and paper making, resources and consumption,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society and economy are studied successively, by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ry analysis, theoretical analysis, actual investigation, expert consultation, etc.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ycle operations of resources chain, ecochain and value chain are not isolated, but intertwined and synergistic to form a symbiotic development mechanism for forestrypaper circular economy system. Value chain requires the aid of resources chain and ecochain to realize value add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versely, it also promotes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chain and ecochain by multiple ways such as direct investment, reasonable benefit share in supply chain, interest’s redistribution through various markets, and so on. Further more, resources chain is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ecochain, and ecochain is the ecological support of resources chain. So, both supplement each other. The multilayer and nested circular economy structure models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provide hierarchical and integral structure models of forestrypaper circular economy system for various kinds of managers at different levels with their concrete problems to make scientific decisions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relevance of parts and the whole.

Key words circular economy model; forestrypaper supply chain; resources chain; ecochain; value chain

收稿日期:2012-08-28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4

[关键词] 生物质能产业链; 生态产业链网络; 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04 . 031

1引言

1.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20世纪以来,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的需要,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大肆掠夺,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人类的生存发展面临着自然资源严重匮乏、能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困境。为了摆脱困境,在全世界兴起了对新的生产方式的研究,这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宗旨是要实现“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健康发展。于是一个个“生态园区”应运而生,我国也在国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已在世界各地蓬勃发展起来。

随着石油危机及温室气体减排呼声的日益高涨,寻找替代性清洁能源成为化解能源危机和温室效应的最佳策略。由于生物质能是一种化学态能,不仅能够发电、供热,而且还能转化为液态燃料和生物基产品,是唯一可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主要发达国家的技术专家和决策者都非常重视生物质能产业的开发。近年来,伴随着针对生物质能产业创新而发生的“车人争粮”、“人道危机”、“环境问题”等激烈争论,世界生物质能产业创新开始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生物质能产业基于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理论所建立的生物质能生态产业链网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成为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本文通过对金骄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的分析,追踪这些新趋势和新特点,旨在发现生物质能产业创新的规律社会约束条件,探索适合

2.2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与工业生态学理论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思潮兴起的时代,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可以作为循环经济的早期代表。该理论的核心是:如果人们像过去那样不合理地开发资源和破坏环境,超过了地球的超载能力,就会像宇宙飞船那样走向毁灭。人类应以“循环式经济”代替传统的“单程式经济”,这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应该从效仿以线性为特征的机械论规律转向服从以反馈为特征的生态学规律。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是物质闭环流动型(closing materials cycle)经济和资源循环(resources circulate)经济的简称。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学者和政府清醒认识到,当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根源在于工业化运动以来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模式,从物质流动和表现形态角度看,传统工业社会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地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能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水平。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3金骄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结构解析

金骄集团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主要是利用各种植物秸秆、林作物以及不能作为食用油的油作物等。据相关资料介绍:巴彦淖尔市耕地面积中有可耕地77.3万公顷,灌溉面积60万公顷,有待开发面积50.7万公顷。其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和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为12.7万公顷和13.9万公顷,另外还有油葵、食葵等经济油料作物,这可以为金骄集团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纤维类原料。巴彦淖尔市周边的土地多为沙荒地、盐碱地、荒坡地,共133.3万公顷,其可作为生物质能产业的林木种植基地,种植面积可达20万公顷以上。金骄集团现已在该市边际性土地上建立石油植物园,重点培育油料作物文冠果。

目前集团开发的生物质能三大产品包括生物甲醇、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另外,为了更好地实现生物质能产业应有的生态性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物流循环,该集团建成了独立的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见图1)。

该集团以石油植物园、甲醇基燃料系统、生物柴油—生物油联产系统、纤维制乙醇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框架,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从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物质能产业链网络,见图2。

本文以产业链“内含链”理论为基础,从“企业链”、“产品链”、“生产链”、“技术链”等4个方面对金骄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进行阐释。

3.1集团企业链解析

从图2中可以看出,该集团产业链主要由3条主链组成:

(1) 文冠果果实制生物柴油产生副产品粕及二氧化碳;

(2) 生物甲醇生物柴油废渣制堆肥石油植物园;

(3) 文冠果废枝条燃料乙醇废渣制堆肥石油植物园。

将3条主链对应到各个生物质能产业系统,即表示成“企业链”的形式为:

(1) 石油植物园生物柴油、生物油联产系统环境处理系统;

(2) 生物甲醇系统生物柴油、生物油联产系统石油植物园;

(3) 石油植物园燃料乙醇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石油植物园。

另外,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和热电联产系统与集团内三大生物质能产品系统的联系紧密。这两个系统的存在不仅实现了集团内的水循环和能量循环,它还是联系三大生物质能产品系统的重要纽带。其具体“企业链”形式如图3所示。

企业链(1)是以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链中下游企业,该系统的物料投入主要是来自集团内生物质能生产系统和热电联产系统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各种废水、废渣和废气等废物。

企业链(2)是以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链中上游企业,它表示废水、废渣和废气等经该系统处理后,被集团内其他系统循环利用的过程。其中该系统主要利用回用水工程,将废水经过处理以后,达到工业用水的要求,重新被甲醇基燃料系统、燃料乙醇系统所利用。

企业链(3)是以热电联产系统为链中上游企业,它表示该系统以利用甲醇基燃料系统的余热和其他投入为基础,将产生的电、汽、热全部应用于集团内三大生物质能产品系统的生产过程。

3.2集团产品链解析

从产品结构视角看,产业链是指以某项核心技术或工艺为基础,以市场前景比较好的、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产品关联度比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为链核,以产品技术为联系,投入产出为纽带,上下连结、向下延伸、前后联系形成的产品链。产业链中,上一个企业的产出是下一个企业的投入——这是产业链的“基础内含链”。

从“企业链”的角度来讲,金骄集团仅有3个生物质能产品系统。但从“产品链”的角度来讲,金骄集团生物质能产品共有5种:生物甲醇、生物柴油、生物油、燃料乙醇、碳酸二烷酯等。从生物柴油、生物油联产系统的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可以看出,油酸甘油酯通过酯交换、酯化,分别生成生物柴油、生物油两种生物质能产品;甲醇基燃料系统最终生产出生物甲醇、碳酸二烷酯两种生物质能产品,碳酸二烷酯以生物甲醇为原料,由生物甲醇进一步加工而生成。另外生物甲醇作为中间投入,用于生物柴油、生物油联产系统中,作为最终生物质能产品生物柴油的中间投入。由此便形了成金骄集团生物质能“产品链”,具体见图5。

3.3集团生产链解析

产业链的生产链是与最终产品生产直接或间接相关的诸多企业及社会经济的若干部门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链状经济技术关系。

产业链的生产链结构及运行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运行时间上的继起性。空间并存性,是指链条的基本环节在空间上不能空缺,也就是在同一时点上各个环节都必须同时存在。时间的继起性,是指生产链的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运动不仅自身不能停止,而且必须一个接一个地有序地跟着前进。二是链状结构之间的比例性和运动的平衡性。只有各环节在组织规模与作业数量上保持一定的比例,才能保持各环节在运动中的动态平衡;也只有保持链状环节的动态平衡,才能保持整个生产链良性互动,并产生出整合的前推力量。该原理可借鉴并联电路中总电流i与分电流ii的关系进行描述,见图6。

在图6中,电阻之间是相互并联的关系,总电流i与分电流ii的关系为:i = i1 + i2 + … + in 。

当电路中其中一个电阻值ri变大时,则:ii减小,因此便会引起总电流变小。为保证整个电路能够正常工作,当其中电阻变大时,总电压也应相应地增大。

对于金骄集团的5个系统,各个系统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其中任何一个系统产品产量和规模的变化都会给其他系统带来影响。如:热电联产系统,该系统存在的意义是将电、汽、热及时、保质保量地供应给其他系统,这样才能保证集团生物质能产品的正常生产。如果三大生物质能产品系统中任何一个系统想要扩大生产规模,那么该系统对电、汽、热的需求便会增加,此时就应该相应地扩大热电联产系统的规模。

3.4集团技术链解析

产业链中每个企业为了保证产品生产的质量,都有一系列的技术支撑,所有不同环节企业的技术之和便构成了产业链的技术链。由于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每个企业也都有独特的技术,这些技术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所在。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首先会引起技术链的变化,只有技术链能顺利对接才能保证产业链生产上的对接,才能保证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金骄集团各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经济技术联系,如果没有各种生物质能技术的支撑,就不能形成生物质能产业链。各系统中利用的关键技术见表1。

以纤维制乙醇为例,该工艺与发酵法纤维制乙醇相比,成本相当于其58%,投资低65%,生产规模是其2~3倍,与天然气制醇类燃料相比,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co2的排放(是其26%),该技术工艺是由金骄集团自主研发的。

金骄集团吸纳国内在生物质炼制领域技术领先的3所重点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作为股东,共同办企业。由大学教授与企业科研人员共同组成课题组,利用大学的基础研究设施和企业的应用研究、小试生产、中试生产设施共同完成科研开发,实现大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企业的产品研发、应用技术研究相结合。开发队伍精干,具备一流的研发实验设施,形成灵活高效的运作机制、显著的自主创新优势和突出的技术特色,能够持续不断地为生物质炼制产业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4金骄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的特性

4.1“生态产业链”特性

生态产业链一般是指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恢复和扩大自然资源存量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或满足社会需要,对2种以上产业的链接进行设计(或改造)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

生物质能产业链是借助于高新科技将“生态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耦合而形成的一种产业链,因此其必定具有一定的生态特性:

(1) 首先,从集团发展生物质能的原料来看,甲醇基燃料系统、纤维制乙醇系统均以植物纤维等农林废物为原料,这些纤维素类物质是地球上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资源,利用这些废物不但可恢复、扩充自然资源增量,还会减少这些废物对生物生存空间的侵占并减少一定的环境污染。另外该集团利用巴彦淖尔市边际性土地(沙荒地、盐碱地、荒坡地)种植文冠果果树等生物质能林木,原料供应不但做到了“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从而避免以往生物质能产业引起的“车人争粮”、“人道危机”、“环境问题”等激烈争论,而且将能源林基地建设与防风固沙、城市周边绿化融为一体,更好地体现了该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的生态特性。

(2) 从生物质能产业链的“生态工业系统”角度来讲,金骄集团研发部依据生物质c、h、o循环机制、生物质炼制与环境的协调性、生物质产品技术经济分析等设计和改进生物质能生产工艺,其生产过程中处处体现绿色、无毒和安全的特性。例如,在生物柴油、生物油联产系统整个生产过程中,利用国际领先的工艺(生物柴油生产过程采用国际先进的汉高法;生物油生产过程采用国际先进的有利凯玛法,均为国际通称的“绿色精细化工”方法),不添加任何对环境可能造成污染的添加剂,且工艺安全合理。另外,在生产过程中,涉及外运的易燃易爆品为工业溶剂油和甲醇,将采用专用车、专用道、专用时间运输。

(3) 从生物质能产品利用的角度来讲,生物质能产品与石油能源产品相比,其本身具有很好的环境友好特性,下面以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为例进行说明。

生物柴油具有优良的环保特性,主要表现在:由于生物柴油中硫含量低,使得二氧化硫和硫化物的排放可减少约30%(有催化剂时为70%);生物柴油中不含对环境有污染的芳香族烷烃,因而其废气对人体的损害低于柴油,检测表明,与普通柴油相比,使用生物柴油可降低90%的空气毒性,降低94%的患癌率;由于生物柴油含氧量高,其燃烧时排烟少,其co2的排放与柴油相比减少约10%(有催化剂时为95%);生物柴油生物降解率高,对水和土壤的污染比较少(参见表2)。

随着燃料乙醇在汽油中混合比例的增加,其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总水平值降低。当混合比例为100%时,环境影响总水平值最低,为4.26 × 10-5人/km。因此,与汽油比较,燃料乙醇产生的环境影响较小(参见图7)。

一直以来,煤炭作为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是我国主要依赖的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其比例高达70%。然而煤炭的利用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co2、so2等有害气体的大量排放,在造成环境污染的同时也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物质能作为世界第四大能源,是唯一既可再生又可直接储运的能源,其开发利用可使人类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4.2循环经济特性

循环经济是指为保护环境,实现物质资源的永续利用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生态循环体系的客观要求,通过清洁生产、市场机制、社会调控等方式促进物质资源在生产中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运行形态。资源的循环利用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循环”则是循环经济的中心含义。“循环”是指经济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资源在国民经济再生产体系中各个环节的不断循环利用(参见图8)。

金骄集团循环经济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能源原材料的果实、秸秆、叶子等全方位的利用。以石油植物园中生产的文冠果为例,文冠果是我国特有的优良木本油料树种,种子含油量为45%~50%,种仁含油量为70%。从能源角度看,是一种理想的能源林植物。金骄集团将文冠果果实作为生物柴油、生物油投入的原料;其废枝条用于燃料乙醇和热电联产系统;文冠果叶被采摘直接销售到市场,经其他企业加工生产高级茶叶。

(2) 通过适当的技术尽量将生产的副产品进行回收。金骄集团三大生物质能产品系统在生产过程中均有一定数量的副产品生成。如:甲醇基燃料系统副产品二氧化碳、堆肥;生物柴油、生物油联产系统副产品甘油、粕;纤维制乙醇系统副产品堆肥。其中,副产品堆肥作为有机复合肥用于石油植物园的中间投入进行使用,以节约资源,减少集团开支。另外,副产品甘油、粕等直接进入流通市场,为集团创造了额外的经济效益。

(3) 在各系统生产过程中,一个系统排出的“废物”作为集团内其他系统的最初投入。以甲醇基燃料系统为例,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被热电联产系统所利用;集团内各系统生产过程中所排出的“废渣”、“废水”等废物,均是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的最初投入。在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中,通过回用水工程,实现了集团内的水循环。

4.3产业链网络结构特性

根据以上论述,金骄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既具有生态性,又具有循环经济特性。因此在集团内部,一条产业链的“下游企业”有可能是另一条产业链的“上游企业”。产业链的这种特性,很好地实现了系统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通过上下纵向延伸和横向环向拓展,形成产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构建出生物质能产业共生网络系统。其中上下纵向延伸是对生物质资源进行深加工,环向拓展就是将上下延伸的产业链排放出来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再深度加工。

产业链网状结构的构建需要多种技术,除包括循环经济技术中通常使用的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以外,还包括系统优化技术以及共生链接技术。系统优化技术是从系统工程的原理出发,通过资源、能源工业代谢分析,实现区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价值流等优化配置的软科学技术,可用于指导产业链网状结构的构建;共生链接技术是在构建产品组合、产业组合,实现产业链链接和产业共生时采用的链接技术,这对于构建生态产业链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

根据前面对集团产业链的解析结果,该集团目前存在的纵向主导产业链有:文冠果果实—生物柴油—市场;文冠果果实—生物柴油—生物油—市场;文冠果纤维茎秆—燃料乙醇—市场;生物质纤维—生物甲醇—市场;生物质纤维—生物甲醇—生物柴油—市场;生物质纤维—生物甲醇—碳酸二烷酯—市场。

而环向产业链的构建主要是靠集团内两大寄生型共生系统为媒介进行搭建。环境综合处理系统吸收并消化三大产品系统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并实现了废水回用于集团各系统,实现了水系统集成;热电联产系统利用石油植物园中植物纤维以及生物甲醇系统的余热实现发电,并用于满足集团各系统对于热、电、汽的需求,但是从对该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耦合程度的考察结果来看,其在纵向延伸的深度和横向延伸的广度上可进一步加强,从而构建出更加健全稳定的生物质能产业链网状结构。

5进一步构建集团生物质能生态产业链网络的建议

金骄集团生物质能产业共生系统在其结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加深各种链状结构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联系,从而又形成新内容的链状结构,最终形成更复杂的产业链网状结构。本文根据目前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网络的发展情况,提出了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网络结构的改进措施,具体如下:

(1) 燃料乙醇产业向上延伸与化石能源煤炭产业接轨,利用劣质煤炭褐煤与植物纤维双原料技术,生产乙醇基燃料;

(2) 生物甲醇系统可进一步利用甲醇催化脱水制备二甲醚,利用再度脱水制备汽油技术,生成最终产品生物汽油,延长其产业链长度,增加经济效益;

(3) 进一步扩大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的规模,改进污水处理技术,并将处理后的水用于石油植物园的灌溉和生物柴油系统中,更好地发挥集团水集成系统功能;

(4) 利用循环经济技术,进一步构建co2利用产业链,更好地实现废物利用的经济效益。

5.1燃料乙醇产业向上纵向延伸

内蒙古自治区具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在该地区煤炭资源开发与利用过程中,一部分劣质煤市场竞争力较弱,价格低廉,在对其开采过程中往往造成很大的浪费;另一方面,集团现有的纤维制燃料乙醇气化技术存在着能量利用率低、过程污染严重等问题,因此该技术亟待改善。本文建议结合当地煤炭资源优势,在纤维制乙醇系统中将褐煤这一劣质煤作为原料,与植物纤维混合制乙醇,在改进技术工艺的基础上,使生物质能产业向上延伸,与煤炭行业接轨。

纤维质与煤炭双原料气化技术的优势在于:

(1) 煤炭的气化温度高,生物质的气化温度低,双原料气化可以使生物质气化在较高的温度下进行,气化反应充分,并可促进焦油的分解,减少过程的污染;

(2) 生物质中的高碱金属可以在煤焦气化过程中起催化作用,加快气化反应速度;

(3) 生物质供应受季节的影响,而生物质和煤双原料利用解决了季节性问题。

本项目以“生物质与煤双原料制乙醇基燃料”技术为依托,采用高压循环流动床气化和连续自热式固定床合成塔催化合成乙醇基燃料工艺,以生物质与煤为原料,通过双流气化制备双流合成气;双流合成气可满足管道输送要求,从而可提高天然气的供应量;乙醇基燃料可直接掺入汽油或柴油中作为发动机燃料,燃料特性比甲醇好,而且还是甲醇、汽油的助溶剂,是生物柴油的功能改进剂。

5.2生物甲醇制备生物汽油

该项目经工艺延伸联产高附加值产品,实现生物基化学品与石油化学品的“功能替代”,生产的生物汽油可代替化石能源直接应用于各种发动机。

生物质能产品的主要风险来自市场的竞争,而产品的价格竞争又是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该项目直接利用金骄集团生产的生物甲醇来生产生物汽油,降低了原料成本,提高了生物汽油的市场竞争力,与原有生物甲醇产业链相比,其经济效益的提高非常明显,具体见表3。

甲醇制汽油技术工艺并不复杂,具体见图9。

反应式为:2ch3ohch3och3+h2o(脱水反应)

首先甲醇转化为烃类是强放热反应,因此控制和传递大量热量是甲醇转化为汽油工艺的重要问题。其次是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水的问题,反应主要装置有流化床反应器、再生塔和外冷却器,反应器包括一个密相段,其下部为稀相提升管。

原料甲醇和水按一定比例配料并进行气化,过热到177℃后进入流化床反应器。反应生成的相气中除去夹带的催化剂后进行冷却,分离为水、稳定的汽油和轻组分。反应热是在高温催化剂返回反应器之前,通过冷却器循环而回收。同时反应热可发生高压水蒸气,其提供的余热同样可用于集团中的热电联产系统。

5.3进一步发挥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的功能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集团环境综合处理系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水集成系统的功能,但是其集成程度并不完善,这直接造成以环境综合处理系统为主导企业的产业链网络中的环链结构不够发达,因此本文提出对其进行完善的建议,具体见图10。

在已有的环向链联系中,由于环境综合处理系统规模较小,使其处理废物的能力受到限制,其处理的废物中又以废水为主,而对于其他废物的处理能力较弱,造成部分废物的流失,其中包括温室气体co2等。另外,集团中生物柴油系统是一个用水量较多的系统,而目前其用水主要为新鲜水,因此,为节约水资源,提高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的水处理能力势在必行。

另外,石油植物园中植物的种植,需要肥料和大量灌溉水。在集团三大产品生产系统中都有大量的有机堆肥产生,经过环境综合系统对其进行处理,将其作为植物生长中所需的肥料;各系统中产生的各种废水经过环境综合系统回用水工程处理,可用于植物灌溉。通过这种从“源”—“汇”—“源”的纵向闭合来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产业生态学要求从产品设计开始,就必须考虑产品使用期结束后的处置和再循环问题。因此,废弃物处置和产品的设计、生产一样重要,并且具有特殊的生态经济意义,它既是物质生命周期的最终环节,也是链接上下两个循环周期以及纵向闭合与横向耦合、协同共生与内外和谐的关键环节。

5.4构建集团副产物co2利用产业链

循环经济要求构建原材料、产品、副产品以及废物的循环工业链,实现物质的最优化循环和利用。循环工业链的设计是生物质能产业链环向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纵观金骄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网络,我们发现在其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主要废弃物就是co2,且以生物甲醇系统为最,每生产1吨生物甲醇就会产生0.1吨的co2。

实际上,co2在工业、农业、食品、医药、精细化工等领域应用广泛,但结合本集团种植业与工业生产相结合的现状,可考虑利用co2发展生态农业。具体做法是:收集各系统产生的co2气体用于集团石油植物园温室育苗过程,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可利用集团中各系统产生的余热来维持温室温度。

另外,该集团正在开发藻类生产生物柴油技术,并在石油植物园中培育高产量藻类品种,而藻类在其生长过程中同样离不开co2,因此在集团内部就可以将co2消化掉。利用co2气体构建的生态产业链可以表示为:co2气体—种植业—三大产品系统;co2气体—藻类培育—生物柴油。因此,co2产业链的构建使得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的耦合程度更加复杂化,生物质能产业链网络更加完善,具体见图11。

综上所述,在原有的生物质能产业链网络结构基础上,可延伸出褐煤—乙醇基燃料、生物甲醇—生物汽油—市场等纵向产业链;以及各系统废水—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石油植物园、生物甲醇系统—co2气体—石油植物园、co2气体—藻类培育—生物柴油系统等多条横向耦合的产业链,形成了更加复杂的生物质能产业链网络。

在该生物质能产业链网络中,其价值链更长。循环经济生产方式本身拉长了产业链,深化了资源价值的开发。在该结构中,废弃的副产品被回收、处理、加工,因此增加了生产环节,价值链相应得到延伸,用同样的资源却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

6总结

通过对金骄集团生物质能产业链的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 生物质能产业链是借助于高新科技将“生态工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耦合而形成一种资源循环利用型产业链,以此发挥该产业在经济部门中的静脉作用。生物质能产业链的培育要充分发挥产业集成技术与循环经济技术的优势。

(2) 生物质能产品企业的核心技术是提高生物质能产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金骄集团应进一步加大对生物质能技术的开发力度,使其成为产业链中在技术创新、专利、标准、品牌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核心企业,以其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更多的生物质能产品的消费者。

(3) 我们通过探讨各产业之间“链”的链接结构以及特性,找到产业链上生态经济形成的原因,并据此进一步提出完善集团生态产业链网络内部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建议,以实现整个集团产业链网络的和谐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b hillring.rural development and bioenergy:experiences from 20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sweden [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02,23(6):443-451.

[2] k mandal,et al. bioenergy and economic analysis of soybean-based crop production systems in central india [j] .biomass and bioenergy,2002,23(5):337-345.

[3] 欧阳志云,赵同谦,苗鸿,等. 海南制糖—酒精—能源—农业生态产业模式设计[j]. 环境科学学报,2004,24(5):915-921.

[4] 施士争. 以柳树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产业链探讨[j]. 江苏林业科技,2007,34(2).

[5] 黄何,于文益,苏碧霞. 广东省非粮燃料乙醇技术发展与产业对策探讨[j]. 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1):67-69.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5

降低能消耗率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节约资源以谋求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铝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已形成以采矿、选矿、冶金、消费者以及废杂铝的回收与循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铝业如何适应社会这一发展潮流,走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之路,将铝产业链衍化为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和关键所在.所谓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其关键词有“生态化”和“低碳经济”,生态化是借鉴生态学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原理,使物质、能源、废弃物梯级循环利用,在产业链条上的每一个节点企业和企业内部各工序全部节点的生态化链接;低碳经济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这对高能耗高污染的铝产业适应节能减排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1铝产业链的物质运动及其存在问题的分析

1.1中国铝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我国铝产业链上的物质运动包括:开采、选矿、冶金、电解、加工、消费和废杂铝的回收与循环利用以及各环节排放出的物质运动等,见图1所示.

1.2中国铝产业链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根据铝产业链的物质运动情况,对铝产业链存在问题进行归纳与分析如下.(1)铝土矿山采选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我国铝土矿资源自然禀赋较差,90%以上的铝土矿资源为沉积型铝土矿,矿石为一水硬铝石,属于高铝、高硅、低铁、难溶的中低品位铝土矿,集中在山西、河南、贵州、广西.主要应用露采方法和单一的自卸汽车直进沟开拓方式,这种方法剥采比大,采矿损失率和矿石贫化率很高.一般剥采比达10~15m3/m3,有的高达22~25m3/m3,总体剥离量占采剥总量的80%~90%[1],这样导致占用土地多,影响面大,铝土矿资源的开采问题已成为铝产业链发展壮大的制约瓶颈.我国铝土矿选矿常采用手选,再用浮选脱硅、机械或化学处理办法脱除钛和铁等杂质,进一步采取相应措施脱除钾和钠杂质,人工拣选导致铝资源遭到严重破坏.(2)铝冶炼情况及其存在问题分析.采用不同的冶炼方法对铝土矿品质要求不一样,拜耳法要求铝土矿的铝硅比≥8~10,联合法要求铝土矿的铝硅比为5~7之间,烧结法要求铝土矿的铝硅比为3.5~5.0,提高铝硅比成为冶炼的关键.目前我国企业氧化铝的生产多采用联合法,这种方法先以拜耳法处理大部分易溶的一水硬铝石,再将难溶或不溶部分转入烧结法,在烧结时再配入部分铝土矿来提高品位,我国大型氧化铝生产企业均用此法生产氧化铝.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赤泥,赤泥堆存因含有大量的废液,污染地下水.我国原铝生产企业一般采用熔盐电解法.电解铝时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生产1t铝约耗电16000kWh.而目前我国的铝电解槽大部分是自焙阳极电解槽,这类自焙槽几乎没有安装消除氟化物等毒气装置,从烟囱直接排放,有的小铝厂就是“裸排”,工作环境中弥漫着氟化物和沥青烟,导致工作场地环境恶劣,严重威胁着工人身心健康.(3)综合回收利用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我国铝土矿共伴生的有益矿产尚未得到充分的综合利用,铝土矿中伴生的丰富的稀有、稀土及稀散元素中,目前只对部分镓和铁元素进行回收利用,其他的均进入赤泥中.而国外90%以上的镓和钪是在氧化铝生产的过程中提取的[2].再生铝冶炼加工可以节省大量的能源消耗,理论估计每生产1t再生铝与生产原铝相比,可以节约95%的能源,节水10.05t,少用固体材料11t,少排放CO20.8t、SO20.6t[3].目前我国再生铝企业“小、多、散”,科技开发力量薄弱,技术水平低,能源与资源浪费大,远未达到理论估计水平.特别是大量作坊式的企业,在拆解废旧电器、旧电机、旧电缆的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到处乱扔,废水流入农田,进入水系,自然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铝产品深加工企业结构不合理,生产经营分散,生产集中度低,深加工能力薄弱,产品附加值低,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高的铝加工产品主要依靠进口,抵御风险能力不强.(4)产业链信息系统分析.铝产业链单元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大型骨干企业建立了生产执行系统(MES)、供应链管理系统及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但应用方面还需完善,实现了基础管理,在生产、经营与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增强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和综合竞争能力.对铝产业链信息系统有待建立和运行.针对以上铝产业链现实情况及其存在问题,构建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试图系统地解决这些问题.

2构建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理论模型

2.1构建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构建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用生态化办法解决物质循环问题,二是考虑节能减排问题.构建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首先要完善铝产业链节点的组成与联系,将通过铝产业链中每一个节点的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对铝产品进行非物质化设计,并形成科技开发、技术服务支持系统,构建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4-6],如图2所示.

2.2对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的解释对上述所构建的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型的解释:

(1)节点组成.围绕铝产业链,针对采、选、冶、加工企业和企业内部核心工序构建起铝产业链生态化的主体,从而形成铝产业链共生生态群落.

(2)系统集成.针对构建铝产业链的物质流,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通过物质集成、能量集成、水集成、技术集成和信息集成[4],使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运行分述如下.第1,物质集成.通过深入分析铝产业链的生产工艺流程,采用新工艺和新技术,使铝产业链的生产流程朝着简单化、紧凑化、大型化、连续化和循环化的方向发展,实现铝产业链的物质集成,从而减少铝产业链废弃物的产生与排放,用较少的铝资源投入,最大限度地并可持续利用铝再生资源,使铝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废物循环利用升值化、废水废气废渣产生最小化[4].第2,能量集成.运用以系统工程理论和热力学分析为基础的能量集成技术,对铝产业链全生产过程的耗能现实进行深入细致分析与诊断,发现耗能高的部位及原因,通过采用“能量集成策略”,并结合铝产业链的生产过程中的操作、管理、工艺等因素,应用先进的节能设备和环保工艺,对铝产业链系统节能降耗改造方案进行决策,淘汰或改造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采用新能量集成系统高效运行,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排放.第3,水集成.水的梯级利用与开发是实现水集成的有效方法,其本质要求是全过程控制、分散和集中相结合,水的梯级利用技术主要包括铝产业链的水梯级利用技术和企业内部的水梯级利用技术,建立企业内部工序之间和产业链各企业之间多级用水循环系统,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与装备,对铝产业链的水系统进行有效的改造,使铝产业链的水集成系统稳定运行,实现废水资源化,污水“零”排放.第4,技术集成.技术集成包括软技术和硬技术的成组配套.依据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设计的理念,把相关高新技术、抗风险技术、废物利用和交换技术、信息技术、管理技术等成组配套集成起来,建立起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小化、废物和污染物产生最少的高新技术系统,以实现铝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技术要求.第5,信息集成.建立完善铝产业链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包括物质流、能源流和废物流的信息,铝产业链上的相关企业采购原材料、生产半成品、成品、技术进步、市场发展等方面的信息,以及法律法规、相关的宏观环境的信息,从而形成铝业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信息支持系统.

(3)非物质化设计.指通过铝产品小型化、轻型化、使用循环材料和部件,以及提高铝产品寿命,在相同或者更少铝材的基础上,获取最大价值的铝产品,或者在获取相同铝产品的功能时,实现铝产业链物质和能量的投入最小化.

(4)铝业生态化低碳产业链设计.这是指依据工业生态学的原理,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链接所进行的最优化组合设计与改造.按我们构建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下面以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3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实证分析

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针对产业链,围绕“四个环节和四个重点”[7-9],对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进行了努力的探索,并取得了一些进展.其具体做法如下.

3.1重视四个环节①重视在资源开采环节的回采率和综合回收率的提高,延长矿山经济寿命周期;②重视在资源消耗环节能耗降低,资源产出效率的提高,开展能源梯级利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工程实践活动;③重视资源的再利用,进行科技开发回收镓,做强产业链;④重视原燃材料供应和产品销售的节能环保标准的使用,努力建设生态铝业.

3.2狠抓四个重点

(1)狠抓上游一体化发展战略控制资源.力争矿权,加快对矿山的控制,合理储备矿产资源,制定向上游扩张的前向一体化发展战略.

(2)狠抓能量集成技术开发降低能耗.针对能耗高的问题,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攻关和技术开发工作,如对已使用的混联法生产氧化铝的工艺流程及设备,展开了“自流式外循环板式降膜蒸发器”、“烧结法赤泥快速分离技术与装备”、“烧成窑提产工艺装备创新技术”、“单套管预热———高压釜强化溶出技术”、“混联法高浓度氧化铝生产工艺技术”、“混联法二段分解生产砂状氧化铝工艺技术”、“熟料窑增产、提质、节能技术”、“常压脱硅”、“高效精滤技术”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开发项目,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取得了显著的节能降耗效果;在电解铝方面同样通过技术开发,如通过“180kA级铝电解槽技术”和“230kA高效节能型预焙铝电解槽”技术产业化开发,提高了该企业的电解槽的稳定性和单位面积产能,降低了能耗;在电解控制技术上开发了“大型预焙电解槽自适应控制及新型风动下料装置”、“186kA预焙槽系列智能模糊控制技术”、“铝电解在线检测”、“预焙铝电解槽槽电压噪声控制”、“铝电解物料储运及烟气净化管控一体化综合系统”,建成了“铝电解工艺-控制研究室”,经集成创新所形成的“DJYF-1型铝电解工艺过程控制系统”,成功应用于电解铝的生产,综合节能效果显著.

(3)狠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建生态矿山.该公司围绕氧化铝、电解铝、碳素三大块产生大量废弃物的问题,从原辅材料和能源、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过程控制、管理制度、员工素质、产品和污染物8个方面,仔细分析原因、判明具体部位,寻求系统解决方案:首先从废水治理入手,控制废水产生源头、完善废水处理过程,梯度利用再生水,基本达到“污水零排放”理想目标;同时对固体废弃物加以综合利用,如粉煤灰用于水泥生产原料,用作建筑材料生产的原料,烧结赤泥和粉煤灰混合用于筑坝.该公司对岗位粉尘和噪声进行了治理,对老矿山进行复垦,将废弃排土填埋采空区,平整场地,种树、种花、种草,使老矿区草化、花化、绿化,通过综合利用废弃物,取得了节能降耗、减污添绿,增效增收的良好效果.

(4)狠抓科学管理推动生态化低碳发展.完善管理制度,再造优化流程,严格规范管理,确保质量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环境管理和计量检测制度有效运行.推行精益生产、预算管理、成本管理,引进ERP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严格执行国家安全法律法规,开展企业亚文化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贵铝文化特色的形象识别系统,使员工的日常行为规范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科学管理推动了贵铝产业链朝着生态化低碳经济方向发展.

4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路径

从中国铝业贵州分公司具体实践看,朝着生态化低碳经济方向发展确实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缺乏对产业链的系统思考,与铝业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型还有较大差距,为此,提出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的实现的具体路径如下.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理论模式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构造铝产业链生态系统,首先要完善铝产业链的节点的组成与联系,将通过铝产业链中每一个节点的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以达到有机链接,减少废渣、废液、废气和温室气体等物质的排放和铝资源的循环利用,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的目标.其实现途径主要有[10-12]:

4.1科学地规划设计首先考虑铝产业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物质循环,上游企业所产生物质(包括废物)为下游企业提供资源,使铝产业链做到尽量少的废弃排放.其次考虑将物质、能量、水、技术和信息进行系统集成设计,形成循环链;最后考虑节能问题,采用高新大设备与先进工艺进行综合改造方案,形成全新的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运行系统规划.

4.2按设计方案进行改造按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发展模式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要注意引进冶金高技术、新工艺、大装备,并利用管理信息技术将他们集成起来;要敢想敢干,构建起铝产业链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最大化和能耗、废物和污染物产生最小化的高新技术系统,以满足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运行的要求.

4.3加强企业管理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高新技术系统建成以后,要加强企业日常管理,特别是强化现场管理,做到物流有序、操作规范,切实落实岗位责任制,建立激励与约束长效机制,努力使铝产业链做到生态化运行和低碳化排放.加强企业管理是确保铝产业链生态化低碳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6

产业资本主义时代催生的技术创新、全球性产业分工体系和贸易体系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体系的崛起提供了基础条件,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崛起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技术、产业和贸易的全球化,并开始迅速支配和主导全球产业分工、贸易、价格、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体系。

全球金融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崭新的经济生态系统。这个全新的经济生态系统已经和正在重塑全球产业价值链、价格和资源配置体系、财富和收入分配体系,重塑每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战略、货币金融和汇率政策、产业发展策略。今天,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忽视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哪怕是微弱的变化,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忽视国际资金流动和汇率动荡,各国货币政策皆深受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制约,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与此同时,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新经济生态体系正在颠覆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政策思维。我们所熟悉的货币数量理论、凯恩斯IS―LM模型、购买力平价和利率平价理论,以至整个经济学,都是基于以各个国家为主体的封闭经济体系。经济学家的基本思维范式是各个封闭国家之间的贸易、货币和金融平衡(均衡),西方经济学的所有宏观模型皆源自这个基本的封闭经济假设。然而,全球金融资本主义体系将所有国家的经济彻底改造成为开放经济体系,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封闭起来,只有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本身才是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基本封闭经济假设的所有经济模型皆在失去解释能力。

全球金融资本主义时代,货币数量论无法解释全球或个别国家的通胀或通缩,购买力平价理论无法解释汇率的波动,利率平价理论无法解释各国利率和汇率变动的关系,汇率波动和生产力增速差异亦无法解释各国利率和汇率变动的关系,汇率波动和生产力增速差异亦无法解释各国的贸易和国际收支变动,IS―LM模型无法作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基础和指南,L险分散模型无法阐释国际资金的流动方向,边际生产力学说无法解释全球和各国的收入和财富分配失衡。

最麻烦的是,数百年来的西方经济学理论,始终回避或忽视物理学和生物学所揭示的宇宙自然和生命演化的规律和真理,将人类经济体系与宇宙自然和生命演化过程完全隔绝开来,经济学变成基于抽象人性假设的象牙塔学问,甚至成为一种纯粹的数学游戏。很多时候,当我们试图运用所谓主流经济学来解释金融危机、经济衰退、贫富分化、汇率波动、资金流动和其他众多全球性经济现象时,我们发现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似乎完全颠倒过来了。我们确实需要全新的经济理论来解释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和突变历史表明,新的自然生态体系突变和崛起并占据支配和主导地位,占据自然生态链的高端,将持续不断地侵略、毁灭、蚕食和改造旧的生态体系。譬如人类崛起之后,逐渐形成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球生态体系和生态链,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生态系统。与此同时,人类生态体系和生态链亦必然深受其他生态体系和生态链的影响和制约。

同样,新经济生态体系的出现,必然重塑整个人类经济体系的价值链和生态链。蒸汽机的发明和煤炭的广泛使用,石油的发现和重化工的兴起,电力的发明和人类生活全方位的电力化,内燃机和汽车的发明,公路网的兴建,电报电话和无线通信的发明,电脑互联网的崛起和人类生活全方位的数字化,皆是新经济生态体系崛起并全面重塑经济生态链和价值链的经典故事。

然而,新生态体系的突变和崛起,并不意味着旧的生态体系消失殆尽。旧的生态体系可以继续存在,与新的生态体系共存共生,只是新生态体系将居于整个自然生态体系的支配地位。

商业资本主义的兴起,并没有完全消灭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市场交换模式,传统经济形态和市场交换模式长期存在,只是商业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开始主导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价格体系,商业资本家开始主导各国经济政策;工业资本主义崛起,亦没有消灭商业资本主义,只是工业资本开始主导资源配置、收入分配和价格体系,工业资本家开始左右和支配国家的经济政策;金融资本主义兴起之后,工业资本主义继续存在,然而金融资本开始主导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金融资本家开始成为资源配置、国家经济政策、收入分配和价格体系的主导者和决定者;全球金融资本主义兴起之后,全球金融资本和货币体系开始主导全球产业分工体系、资源配置和价格体系、收入和财富分配体系以及各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全球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融合,形成各个行业的垄断资本,形成财雄势大、富可敌国的跨国公司或全球垄断企业,纵横世界。

某种程度上,商业资本主义和工业资本主义都是全球性的资本主义体系。然而,只有当资本主义演变到全球资本主义阶段,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才真正成为一个全球性体系。商业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程度相当有限,产业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程度大幅提升。金融资本主义兴起之后,不仅彻底改变了金融资本本身,而且彻底改变了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随着金融资本的全球化而彻底全球化。

深入认识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及其内在机制,不同经济生态体系的本质区别,主要看哪些产业居于经济生态链的高端和支配地位,哪些市场居于市场体系的高端和支配地位,哪些价格居于价格体系的高端和支配地位。

我们分析产业分工层级结构或产业价值链层级结构的本质。产业分工体系就是产业价值链结构或价值链体系。价值是经济学的基础概念,亦是经济体系赖以运转的枢纽,是人类经济生活的本质。价值容易定义却很难度量。理论上,凡是能够满足人类一切精神物质需求者,皆是价值。如此定义的价值,无法以数值度量。经济学者发明的国民收入核算体系或国内生产总值度量体系,仅仅能够衡量价值的一小部分,即人类劳动本身所创造的那部分物质财富或价值,自然所赋予我们的宝贵价值,譬如美轮美奂的自然、潺潺清澈的流水,清新甜美的空气等,皆无法准确量度。自有历史以来,人类所创造和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没有人能够准确量度其价值。然而,如果没有这些宝贵的自然和人文精神价值做最后的基础,人类一天也无法生存下去。现代国内生产总值崇拜症的根本谬误就在于过度重视人类所创造的那点儿物质财富,忽视乃至无意和蓄意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天赋价值和人文精神价值。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7

[关键词]东海岛;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132-03

在我国,重工业一向被认为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的产业,依据循环经济理论,资源的高效利用、循环利用可以和生态环境保护完美结合,成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2009年8月10日,中石化宣布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决定选址湛江东海岛;2012年5月24日,湛江市东海岛宝钢项目获国务院批准。依托深水大港和国内国际资源,东海岛将重点建设钢铁、石化两大核心产业,并配套发展港口物流、电力、精细化工、建材、燃料、化工、海水淡化等匹配企业,大力拓宽产业链,发展精细钢铁加工、现代装备制造、金属包装、汽车零部件生产、碳四深加工、碳五深加工、芳烃综合利用、聚氨酯、丙烯酸酯及深加工、氯碱及深加工、精细化工、汽车配套化学品等相关补充企业,打造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1生态产业链概述

生态产业链是指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的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以资源(原料、副产品、能源、信息、资金、人才等)为纽带形成的具有产业连接关系的工厂或企业联盟,以实现区域范围内的循环流动。[1]

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形式,生态产业链应具有高效率、高效益、高生态化、低污染的特征。只有科学建立产业链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合理评价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才能推进该系统的不断完善和升华,保障园区产业链的稳定运行。

2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21系统性与层次性相结合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所选的指标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应能全面地反映和测度生态产业链系统的各个方面,它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各子系统之间、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子系统与组成要素之间,既相互联系,同时又相互独立,体现出系统性与层次性。指标的设置既要反映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又要反映竞争力和发展前景。

22科学性原则

在设计指标体系时,要考虑理论上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即指标的概念必须明确,权重系数的确定以及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等要有科学依据,避免指标间的重叠和简单罗列。

23区域差异性原则

本项目研究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所涉及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因此在衡量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时所选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东海岛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选取能代表东海岛区域环境的指标,反映出鲜明的区域特征。

24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原则

生态产业链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闭环系统,但它在运行过程中又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交换。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既要考虑静态的数据,又要考虑动态的变量,使生态产业链系统的稳定性和动态性都得到全面地反映。[2]

2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为了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在评价指标的设置过程中,应尽可能选取可量化的指标,从而精确地反映生态产业链系统的情况。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定性指标又是评价要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定性指标所依据的主观判断的结论能够弥补定量指标难以准确定义、测量的模糊状态。因此,尽管这类指标采集、处理起来都比较困难,但它在评价生态产业链系统时是不可或缺的。

26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置应充分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量化的难易程度,既要能全面反映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各种内涵,又要尽量利用统计资料和有关规范标准。

3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生态学相关理论,在参考国家有关标准基础上,综合考虑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筛选方法,本项目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分为:外部影响指标、生态产业链企业指标、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3类一级指标;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环境、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社会发展效益、系统信息化水平、系统柔韧性7类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三级指标。其中,三级指标具体在进行园区规划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和特殊条件而进行调整。

31外部影响指标

外部影响指标包括国家宏观政策、市场环境2个二级指标。

311国家宏观政策

国家宏观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相关行业的政策。这些政策对生态产业链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国家宏观政策涉及许多方面,方方面面都从外部作用于生态产业链企业内部,对企业的经营形式、管理效果、效益状况等产生重要影响。在内部素质和能力基本无差异的情况下,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越宽松,企业获利的概率就越大,抵御外界和内部的冲击的能力也就越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就会增强。从我国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国家宏观政策在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3个方面对企业影响最为突出。

312市场环境

企业的市场环境主要通过企业在市场上原料供应稳定性、主导产品市场需求状况、产品市场持续性等方面体现出来。

(1)原料供应稳定性:指产业链企业产品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原材料来源。

(2)主导产品市场需求状况:指产业链企业产出的主要产品是否具有良好的市场需求,供需比例是否恰当。

(3)产品市场持续性:指产业链企业产品是否具有持续稳定的市场需求趋势,是否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而被市场淘汰。[3]

32生态产业链企业指标

产业链企业指标主要是企业竞争力的评定。企业竞争力是指在竞争性的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用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企业竞争力是企业综合实力的显现,也是企业活力的根本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可通过经济效益、资源环境效益和社会发展效益3个二级指标来判定。

321经济效益

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产品竞争力来评估。

(1)盈利能力:反映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一定时期内企业收益数额的多少及其水平的高低。可通过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等来综合评估。

(2)偿债能力:是指企业用其资产偿还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的能力。常用的衡量比率有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

(3)企业营运能力:主要指企业营运资产的效率与效益。可用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等来衡量。

(4)产品竞争力:是指产品符合市场要求的程度。市场占有率、产销率、客户满意度等都是衡量产品竞争力的常用指标。

322资源环境效益

发展生态产业链的目的在于缓解能源约束和减轻环境污染的前提下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构建生态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将“资源与环境友好”的原则囊括在内。资源环境效益可通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来评估。

(1)资源指标:指企业在产出产品的过程中对各项原料、能源的消耗量和使用效率。包括单位原料产出率、单位产品综合能耗、单位产品水耗、水重复利用率、废物综合利用率等。

(2)环境指标:反映企业在生产运作的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具体衡量标准有单位产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污染物排放达标率等。

323社会发展效益

企业作为社会中的重要参与主体,在盈利的过程中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社会发展效益主要从员工责任和社会责任两方面来考量企业的表现。[4]

(1)员工责任:指企业对员工应承担的责任。主要衡量标准有:工伤频率、工人工资增长率、职工社会保障程度等。

(2)社会责任:指一个企业对社会应负的责任。可从资金纳税率、社会贡献率、社会公益支出比重等方面来加以判定。

33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

生态产业链系统整体指标包括系统信息化水平、系统柔韧性2个二级指标。[5]

331系统信息化水平

系统信息化水平主要包括以下3个次级指标。

(1)产业链系统内的企业链接率:是指生态产业链系统内两两具有物质或能量链接的企业占系统内企业的比例。该比率反映了系统内企业之间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所构成系统的复杂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C=2ls(s-1)

式中,l为系统内企业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相互联系数,有联系的即为1,s为系统内的企业个数。

(2)系统内企业开发链接技术的投入水平:生态产业链系统得以形成是以链接技术为基础的,因此产业链企业对链接技术的开发需要一定的资金、人才、技术等的投入才能促成生态产业链的系统化。

(3)系统内企业信息共享程度:生态产业链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信息支持,大量信息的有序组织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信息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以对产业链企业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组合进行研究,对整个系统的效率作出估计,对园区进行包括环境、经济和工作机会在内的多目标规划,为系统所在园区的设计、决策和维护提供参考。

332系统柔韧性

系统柔韧性主要包括以下2个二级指标。

(1)具有平行关系的企业占系统内企业总数的比例:是指除了固定的上(下)游企业之外,企业是否有其他与固定上(下)游企业发挥同样作用的企业,即与其具有平行关系的企业,以此类企业占系统内企业总数的比例来衡量系统的柔韧性。

(2)产业链企业垂直延伸能力:指产业链企业的纵向延伸能力,即发展其上下游企业的可能性大小。

需要指出的是,生态产业链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及数量可根据系统内外部因素变化进行适当调整,这是由生态产业链系统特征及评价对象所处区域和行业性质所决定的。

4结论

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东海岛工业园生态产业链的发展和管理提供了较为客观的理论依据。这一系统的建立将有助于园区更加准确地朝着预期的生产方向和发展目标前进,使人们能更加及时地调控园区及产业链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生态产业链优越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兆华,尹建华,武春友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149-52

[2]袁飚,陈雪梅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生态产业链形成机理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0(6):101-105

[3]韩玉堂生态工业园中的生态产业链系统构建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124-125

[4]元炯亮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03(3):38-40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8

摘 要:企业的成本控制是企业经济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决定企业经济利润高低的要素之一。传统的成本控制已经不能够满足我国现今迅猛发展的经济水平的要求,我国采用哈佛教授波特提出的“价值链”的观念为指导思想,促进我国企业成本核算水平的提升。本篇论文就是针对企业成本核算在新思想的指导下的相关问题做浅要分析。

关键词 :价值链 成本控制 竞争

价值链是企业创造价值的一种动态的生产经营过程,它由各种生产经营活动组成,它们共同促进企业获取更高的利润。价值链对于现在我国的经济状况而言恰如其分,其经济活动的价值化,可以有效的控制企业生产成本。从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服务等多个企业经济经营活动共同构成了企业的动态价值链,在波动过程中寻找最佳的平衡,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价值链思想指导的必要性

价值链的管理模式是我国经济现状选择的结果。企业传统的成本核算在价值链思想的指导下的演化,这种经济活动为企业带来很多实质性的利益,因此深刻体现了价值链思想在企业活动中的必要性。

1.会计信息的实效性。现今我国经济市场千变万化,不再是传统停滞的市场状态,在为企业创造了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增加了竞争的激烈程度,优胜劣汰的生存法则决定对价值信息有更高的要求,价值观念为此提供可能。在价值链的观念下,它不仅仅包含了企业自身的经济活动,还包含了供应商和客户的价值信息,甚至整个行业的价值信息,综合的价值信息数据才能保证信息的实效性和保证企业经济活动的正确性,因此价值链观念的渗入势在必行。

2.企业竞争的优势。价值链对于企业内部的决策起决定性作用。内部价值链的走向,是从企业的经济活动中成本和价值的比值波动来决定今后经济活动的大体走向。该比值的高低可以直接反应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利于企业制定正确的战略步骤,从而有效的对企业成本进行管理。

3.市场的变幻莫测。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对于多变的市场现状,存在很多的漏洞,快节奏的生活节奏决定企业产品的寿命急剧缩短,因此经济活动一定要“快、准、狠”,价值观的会计管理模式可以及时反映市场变幻的现状,准确把握商机,实现“零库存”的理想状态。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可以降低企业成本,例如引入精益生产中零库存的概念,根据市场最新会计信息决定最佳的生产任务,不做多余的业务,从而减轻企业的经济压力和降低经济成本。

4.价值链所创建的优势。价值链本身就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对象,其优化就是增加企业的竞争实力。价值链的建立可以充分体现出企业行业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整体上提升企业的经济实力,竞可能避免战略方向上的失误;价值链全面的反应企业经济活动状态,它使得企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成为相互依存的状态,体现了其内在的联系。充分体现了其企业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利于彼此之间的良好合作。

价值链创建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企业增加业务,带来更多的经济利润。发现企业互动中业务的劣势,从而不断进行优化,增加企业经济活动的创造价值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二、价值链思想指导下成本核算的程序

价值链思想涉及到自身与竞争对手相互关联的价值链分析,做到知己知彼,自然无往不利。在整个经济体制中,自身企业和竞争企业之间的关系存在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状态,彼此之间只有共同进步才能达到双赢的局面。例如典型案例肯德基和麦当劳之间的竞争活动。因此价值链的分析应该从企业自身价值出发,综合性分析其价值动态。

1.企业项目价值链分析。企业根据不同的市场环境决定不同的经济活动,企业经济活动被视为重点必须符合以下条件,才能发挥其重要功效。一是该项经济活动的预算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有重要比例;二是该项目和一般经济活动的功效有明显区分;三是该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创造更高的价值;四是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等。该项目符合以上条件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胜利。

2.增加会计管理的功效。相较于传统的会计管理模式,价值链的管理模式更有利于会计管理功能的实现。价值链的管理模式下财会管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部门,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高度融合,其管理模式还深入到内部审计、成本核算、战略制定等多方面,打破了传统模式的局限性,其将企业生产作为价值链中的一员,并准确找准自身的定位,不仅具有正确的决策性,更具有准确的预测性和高效的监督性。

3.价值链账户的设置。传统的账户管理不能适应价值链分析的特性。制定新的账户管理方案成为首要任务。其根据价值链的分析特性来制定相关的账户管理的类别。在原有账户管理的基础上增加该经济活动成本相关联的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分析内容。账户管理除了反应经济活动所需的成本外,还反映其价值的亏损状态和所涉及的边际利润,使其反应的数据内容更加丰富和细化。

账户管理人员一定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来执行。明确记录经济活动中的各项花费,会计部门建立强大的审核队伍,确保资金到位和各项资金记录都有相关凭证,制定与价值链相适应的账户,以便与核算价值链中核算项目的总成本。

创造价值是账户设置的新内容,定期核算企业各个项目在价值链中所创造的价值和边际利润,才能够深度挖掘该经济活动的潜力。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项目,体现项目的价值所在。

每月的账户核算都要分为两部分任务,一部分是上个月的所创造的价值转为本月的经济活动的成本,增加本月经济活动的资金实力;另一部分就是本月所产生的创造价值。每一笔资金都是价值链中的一部分,只有企业资金本身流转起来才能充分利用企业的资金库和不断充实企业的资金库,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实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竞争的愈演愈烈,我国将价值链的观念引入到企业成本核算当中。价值链实质上是将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向导。价值链的建立为企业成本核算提供的战略上的有力数据,促使企业清晰的认识到自身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优势与劣势,从而增加企业综合的经济实力,在市场激烈竞争的环境良好的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武.基于RCA的价值链会计企业间成本核算研究[J].财会研究.2014(4).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9

[关键词]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农业产业链

精准扶贫是当前贫困地区经济工作的重点,实现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解困是赢得扶贫攻坚战胜利的重要保障。依据国家划分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贵州省涵括了乌蒙山区、武陵山区和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连片特困区域,贵州省三大特困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程度深,而且贫困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夺得贵州省三大特困区扶贫攻坚的胜利尤为困难。在精准扶贫中,依托贵州省山地特色农业资源,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链,可以有效整合贵州省农业经营体系各类资源,提升农业的全要素生产效率,加速特困地区民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农业产业链是农业经营体系所呈现的一种业态,其实质为由多种利益联结机制将农业采购、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链接在一起所形成的农业经营系统,早在1985年,赫希曼就通过对交易过程的深入观察,提出了产业链的概念,并对产业链的前后向关系进行了阐述。农业产业链是一个复合型系统,其由多种农业经营元素耦合而成,同时农业产业链也是一个非稳定态的系统,在内外变量引动下,农业产业链会发生从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动态演进。对当前贫困地区而言,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推动下,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加速转型,而农业产业链也发生深刻嬗变,其产业链的演进机制,演进历程上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1贵州省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产业链演进的动力机制

1.1政府推力

政府的政策供给是农业产业链发展演进的重要动力。农业产业链的内生元素包括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产品销售商等,而在影响农业产业链的外生元素中,政府是关键性主体,政府可以通过政策的输入,为构建高效率的农业产业链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政府作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体,可以通过财政、金融、土地、保险等多方面的政策路径,助推农业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形成,并增强农业产业链的稳定性。在精准扶贫中,贫困地区政府会成立专门特色农业发展的管理机构,动态把握农业产业链的培育态势,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政策服务,更好的推进农业产业链的成长。

1.2市场拉力

农业产业链的终端是农产品市场,农产品需求的变化会对农业产业链的演进产生深刻的影响。当前,随着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对特色农产品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对绿色、天然、有机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也很旺盛。而培育特色农业产业链,可以通过产业链中的信息传导机制,快速反馈市场信息至产业链中的经营体制,进而使农户和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经营方略,生产对口市场需求的产品,有效降低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提升农业经营系统的运行效率。从市场体系分析,农产品市场需求端的不断变化,将引导农产品的生产端发生变化,而随着引导农业产业链的经营组织模式、利益联结机制发生变化,市场拉力是农业产业链演进的重要动力。

1.3利益诉求

利益诉求是推动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的重要力量。农业产业链的各经营元素都是利益主体,其相互通过利益机制连接。如果变革利益联结机制或者重组经营元素对产业链中的经营主体有利,在利益的驱动下,各经营主体会积极的趋向调整农业产业链,进而使农业产业链发生演进。反之,如果变革无利可图,经营主体就会丧失调整利益格局的积极性。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具有产业链短、信息不对称、经营主体实力弱、产业链不稳定等特点,因此在扶贫战略的推动下,通过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的输入,产业链延伸、整合、拓展的方向都将有利于农业经营主体,利益机制效能的发挥会推动产业链的演进。

1.4创新驱动

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因素。对农业产业链而言,一方面管理制度上的创新,将会优化农业产业链的组织链,使产业链的关系联结更为稳固,同时增强产业链上经营主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技术上的创新可以扩大农业生产可能性边界,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而推进产业链组织形态发生演化。同时,消费市场信号是引导农业产业链变动的重要动力,当新的农产品市场需求产生,新的市场机会生成的情况下,农业经营主体能否将市场机遇转化为自身经济利益,关键点也是自身的技术水平。农业经营主体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在生产、价格、物流体系方面和市场形成联动,从而把握市场机遇,赢得市场先机。

2贵州省连片特困区特色农业产业链演进阶段划分

农业产业链是一种多元复合型系统,产业链蕴含着组织链、物流链、资金链和信息链四种形态。对贫困地区而言,由于其经济总量少、资本存量低、市场化进程滞后,其产业链的演进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从经济转型的视角分析贫困地区产业链演进可以分为传统农业产业链、转型期农业产业链和现代农业产业链三个过程。

2.1传统农业产业链

贵州省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低势能地区,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的问题尤为突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效率低、生产规模小、农户生计资本少、抗风险能力弱。从产业链分析,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贵州省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也被纳入市场经济体系,以农户—经销商—农产品市场为节点的农业产业链已经形成。但是这种简单的农业产业链表现出显著的“双柠檬结构”,即一方面农资供应商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突出,另一方面消费者和农户之间的信息也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由此导致整个产业链系统运行效率的降低。表现在实践中,一方面贵州省贫困山区农户难以采购到价优质高的农业生产资料,另一方面贵州省优势特色农产品不能形成品牌,市场销路难以打开。从资金链分析,产业链的利润多流向了产业链的两端,而居于生产者地位的农户往往只能分享产业链的较少利润,长此以往,导致农户增收困难,尤其遇到风险冲击时,农户生产的农产品价值一旦得不到有效补偿,农业生产经营的再循环很容易被打断,由此导致农户陷入贫困。

2.2转型期农业产业链

在精准扶贫战略的推动下,各种外生资源注入农业生产经营系统,加速了贵州省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的演进。农业产业链演进的最大特点是产业链被延伸和扩展,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生经营元素加入产业链系统,同时在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传统以农产品流动为核心的农业产业链也向乡村旅游方向横向扩展。但是,发生嬗变的产业链又表现出明显的转型期特征,一是支撑农业产业链的社会化服务系统不健全,产业链系统内部的分工不够细致,产业链的资源整合效能不能充分发挥;二是产业链内部起着连接一产、对接三产的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协调机制不够完善,现在贵州省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多为外生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体系中居于强势一方,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没有完善。三是产业链中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多为近年来新成立、层次低、组织体系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资本实力弱等问题较为突出,能够成长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的内生化龙头企业的少之又少。由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业产业链由转型期过渡到现代农业产业链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3现代农业产业链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链是贵州省连片特困地区农业产业链培育的目标。贫困地区现代农业产业链应该是集产品生产、特色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服务于一体的多元型复合组织。现代农业产业链通过组织创新,可以实现外部交易的内部化,产业链经营主体间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体。同时,产业链具有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包括种子育苗、农机服务、病虫害防治、信息咨询、农业保险、物流配送等方方面面,通过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专业化分工,极大提升产业链的运行效率。在信息化时代,对于贵州贫困山区而言,现代农业产业链应该具备发达的电子信息网络,形成农业产业链各经营主体共享的综合性信息平台,保障农业经营体系各环节的信息能够精准、及时传达到各经营主体。同时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科学技术也能通过互联网平台扩大传播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产业链系统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体系应该形成自身特色品牌,通过品牌的溢价,使得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得到提升,最终形成上规模、有品牌、有品质的农业产业链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利痒.特色农业产业链治理:主体与功能,农业经济管理[J].2010(1).

[2]张明林.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产业链成长机制[M].北京:科技出版社,2010.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10

关键词:环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链;错位;延展;补充;对接;协同发展;世界城市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4-0111-05

继“环首都经济圈”(以下简称“环首区”)布局后,河北省紧接着又规划了“环首都文化产业带”,政府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反映了双方优化产业结构和保护环境的共同需求。显然,河北省以政府战略的形式构设了环首区发展的美好蓝图,为其承接首都“溢出效应”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然而,与首都的协同难题仍是制约该区域文化产业链完善的关键因素。产业发展实践表明,只有理顺产业链,才有可能将良好愿望转化为生产力;准确对接首都文化产业链,有助于推进绿色无污染产业的发展。为探寻环首区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笔者所在课题组多次深入该区14县、区实地考察,对影响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产业链相关理论,提出完善文化产业链、优化价值链核的对接思路。

一、文化产业链对接相关理论

(一)产业链内涵界定

众所周知,亚当·斯密(Adam Smith)基于社会分工的“迂回的链条”说,被视为产业链思想的萌芽;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Alfred Marshall)将分工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进一步突出了企业间分工协作的重要性;发展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将研究的视域逐渐扩展到了企业外部。1958年,在《经济发展策略》一书中赫希曼强调了产业链环节“前向”和“后向”的关联效应,自此,“关联效应”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国内相关研究,是在供需链、企业链、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区域产业发展实践进一步深化扩展的结果。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不仅把产业链作为一种单独的经济组织形式加以理论化,还将“产业关联”理论扩及不同产业间和不同区域间,拓展了西方研究由微观到中观的探索路径。

自20世纪90年代傅国华开始使用产业链概念以来,国内对产业链的概念、内涵、类别等方面的讨论逐渐深入,但尚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理论体系。就现有文献分析,关于产业链概念内涵的界定主要有如下三类。(1)定位在产业内关联。认为产业链是“在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等经济活动过程按内在的技术经济关联要求将有关的经济活动、经济过程、生产阶段或经济业务按次序联结起来的链式结构”。[1](2)跨产业关联,产业链不必局限于同一产业间。刘贵富总结了简新华、杨公仆、龚勤林等相关说法,认为产业链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同一产业部门或不同产业部门某一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其相关企业,以产品为纽带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关系,联结成的具有价值增值功能的链网式企业战略联盟。[2]刘志迎根据经济学中标准的定义,更进一步强调跨产业的特征,“产业链既涉及不同分工形成上下游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又伴随着知识、技术等的传递,因此并非仅指某种最终产品所在的产业,产业链应该是跨产业的一个概念,单独一个产业无所谓产业链。”[3](3)跨区域关联,关注区域市场间的关系。郁义鸿将产业链抽象为由两个相关产业之间或相邻市场之间的关系,将这类关系分为上下游产业之间的纵向关系和并行产业之间的横向关系两类。[4]

本文综合以上三种界定,重点探讨文化产业链节点间关联效应对区域经济的作用,而不着意区别商品链、生产链、供应链以及价值链等概念。因而,产业链概念既包括实体存在的企业、产品,也涵括了企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品牌形象认同等联系,这些内容共同构成了产业链要素。一条完整产业链由创意设计、生产、交换、消费环节组成,但不同企业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与之相应的市场活动,确定适宜的产业链节点,在特定区域内构成不尽相同的供需链。增值性是构建、优化产业链的主要诉求,完善的产业链,能够实现1+1>2的乘数效应。一般说,产业链越长,链核越强大,增值、辐射效应越明显。在出版产业中,一条包括了上游版权、中游出版物、印刷和下游的光盘生产,甚至延至境外合作出版等活动的产业链所带来的范围效应就会很突出。拓宽、延伸产业链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文化产业链构建是一个涉及多部门的系统工程

依以上界定,文化产业链可概括为:各文化产业部门与其他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因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环境,由不同的产业价值环节连缀而成的链式形态。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推进,文化产业不仅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和广电等传统业态,还涵盖了手机出版、交友平台、视频网站等由传统文化符号和数字技术融合所产生的新兴业态。在产业链中,文化符号的数字化开发、创意设计居上游高端层,中游是文化内容产品的大量复制生产环节,下游是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市场推广和消费,处低端层。当前,我国文化园区雨后春笋般出现,文化产业确已“做大”,但规模不经济、范围不经济现象严重。许多地方还只是园区型、板块式单打独斗发展。产业链不完善,链条短、链核缺失等问题突出。

文化产业链的完善,超过了单一的文化产业层面,其产业链的构建涉及到多种因素。文化产业不仅具有跨行业、跨市场的特性,还颇具融产业特征。产业形态不仅涉及文化部门、广播电视部门、工业信息部门,而且也将农业、工业等产业形态涵括进来,比如观光农业、旧工业区创意改造等。向勇等以迈克尔·波特钻石理论分析框架为蓝本,总结了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以及相互关系,得出如图1所示的中国文化产业本土实践分析框架,对完善环首区文化产业链具有一定启示。

从图1[5]可以看出,在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中,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环节的有效对接,不仅要考虑特定政治、经济等宏观背景,同时也要利用科技力量并及时把握新出现的机会,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当前,环首区产业发展在宏观环境利好的背景下,突破点是中观层面整合区域内外资源、把握时机理顺产业要素供求关系,使之顺畅运行。

(三)环首区文化产业链对接集中在三个方面

环首区产业链完善的复杂性,不只表现在一区自身产业对接,而是要力促跨区域、跨市场、跨行业的有效对接。在环首区这样可囊括所有环节的大经济区,完善产业链不仅要构建设计完整的产业链,更要动态关注关键环节的优化提升。所谓优化提升,是指借助品牌影响力或资本、科技优势、政策推动平台以及资源配置、创新等力量,将主要的增值体能、增值空间较大的链核环节做强,发挥其辐射力和产业拉动力。优化产业链环即可看作一种方法,也可视为一种对接方式,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与构建产业链按先后顺序展开,也可同步渗透。

产业链对接的内涵,在环首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区域功能对接。河北省提出按照“六基地”(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规划布局,以“绿色”环保为核心价值诉求。这种注重生态的发展目标,一方面适应了产业转型、打造河北经济“增长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主动服务首都“世界城市”建设的态度。为此,文化产业发展需沟通协调,通过产业链完善实现共赢。二是政策对接。这是跨区域发展中最棘手的问题,如纽约都市圈、长三角区域发展都经过了不断磨合的过程。施祖麟认为不能只为北京考虑,而是“应该结合河北省,整体上对这14个县、区应该有个明确的省内定位,不能光说是环首都经济圈、绿色经济圈。要给他们什么优惠政策,而且这个优惠政策是向省要,还是向北京或者中央要,这很重要。”[6]这就需要双方在土地、税收、人才等问题上协调,力避政策不一、割裂式产业格局的出现。三是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对接。京冀双方产业发展理念是否对接,关系到产业政策制定,更直接影响着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的贯通。文化产业发展需产业化运作,应借鉴美国迪士尼、韩国影视产业链构建的成功经验,以科技创新、品牌带动、衍生品开发的方式延伸产业链,以期收获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之效益。

二、环首区文化产业发展理念、发展态势分析

环首区文化产业发展处在大北京经济区域环境下,京冀双方协同发展难题由来已久,一直存在着发展诉求、资源禀赋基础、传统经济活动的惯性等差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京冀区域间的产业关联效应更加突出,双方协同发展渐成共识,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然而对接思路不明晰也阻滞环首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协同发展已为京冀双方共识

从发展目标看,首都以生态为取向,而河北致力于经济发展,这对矛盾曾严重影响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市委研究室“首都经济圈研究”课题组研究指出:“京、津两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远未发挥出来,甚至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虹吸现象,在使京津周边成为经济发展的谷底的同时,也导致自身出现了众多的大城市病,已经到了必须改变现状的时候了。”[7]环首区战略的“绿色”定位可视为双方协调的表现,低碳概念利于河北产业转型,也是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需要。

1. 环首区担负着河北省新“增长极”的重任。对于处在贫困带的环首区来说,多年来不仅未得到首都经济的“溢出”效应,还在人才、资源方面受巨大磁场的吸引,经济发展落差极大。一方面,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偏低,配套设施不健全,产业开发能力受限。该区域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缺乏现代化科技设备和高档次的影院、演出场所,加之图书陈旧,远远不能满足区域内外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利用,多停留在名胜遗址的简单修复和静态观展层面,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无从实现。

为改变这种状况,2010年10月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战略提出举全省之力打造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随后又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逐步引导形成‘四带一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布局”,并按照“协同与共赢、借力与错位”等原则,打造跨区域协调发展的“环首都文化产业带”。在具体支持措施上,管理层不仅在资金上支持(自2011年起,河北省将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从每年1 500万元提高到2亿元),而且还依照经济特区的优惠幅度进行引导,其中在土地供应、工商登记、项目审批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之大在国内领先。与之相应,环首区所涉的4市及14县、区也相继出台了支持配套措施。

2. 北京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问题”突出,“世界城市”建设任务急迫。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对文化的消费逐渐增多,消费能力增强。2010年北京市人均GDP就已超9 295.48美元,2011年则超1.2万美元,2012年更是超过1.3万美元,恩格尔系数降至了36%左右,已达到世界中等富裕生活水平。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发展迅猛。“十一五”时期,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3%;2011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1 938.6亿元;2012年,实现增加值2 189.2亿元(增长情况参见图2)。

然而,随着城市功能过度集中,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制约了北京的进一步发展。从1990年开始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而且在逐年加重。《北京市2011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247.9万,占总人口的19.4%;80岁及以上人口38.6万,占总人口的3%。老年抚养系数高达27.6%,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

同时,从需求看,首都“大国首都、世界城市”的建设目标,城市空间布局要重新调整、产业要转型升级,这就需要周边区域的强力支撑。世界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依赖城市周边区域发展体系的共同发展,而绝非孤枝独秀。在韩国,首尔经济圈GDP经济总量占到了全国的67%。而北京首都经济圈(京津冀三省市)在2009年只占国家经济总量的10.9%,2010年仅为10.8%,远不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圈,2010年其16个城市GDP经济总量占比达17.6%,2011年占到17.4%。显然,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北京,周边存在这样一个贫困带,无法匹配“世界城市”发展的蒸蒸气象。

环首区对于拓展产业空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都市圈良性发展的重要意义,首都各界也已逐渐达成共识。2011年12月在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主办的“环首都圈与北京对接发展论坛”上,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金良浚指出,北京在金融业、文化产业、高端服务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中,必须实施部分产业向环首都圈转移。更要指出的是,在国家“推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将打造“首都经济圈”定为“十二五”国家战略,明确“首都经济圈”包括“环首都经济圈”。由此可知,环首区发展已不再是河北“一厢情愿”式的“单相思”了,而是变为共同愿望。

(二)环首区文化产业发展虽有一定基础,但产业链对接思路有待明晰

可以说,环首区发展文化产业不仅处地利又得天时,不仅资源丰富,而且有的企业已经自觉应对首都出版业需求,发展态势良好,形成印装产业集群。但对于多数县市来说,还在盲目模仿,尚未找准产业链中的价值增值环节,消弱了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1. 环首区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1)文化遗产形态多样,生态环境良好,利于休闲娱乐产业发展。该区域涵盖了三祖文化、三国文化、元文化、明文化及清文化等文化形态,分布着遗存230多项,仅涿鹿一县就有中华三祖堂、中华合符坛、逐鹿狩猎场多达17项。而且,文化资源开发方式不断创新。滦平县为扩大国际影响力,利用“万里长城,金山独秀”的优势,开展国际长城马拉松赛、金山岭长城徒步大会等体育活动,促成了美国摄影学会中国摄影基地(PSA China)落户金山岭长城。从生态环境看,该区域有多处风光独特、气候舒适宜人的自然景观。不仅有野三坡、雾灵山生态旅游胜地,还有潮白河、滦河等河流资源。(2)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在商务会议会展、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等领域产生了一定影响;二是印刷复制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廊坊的香河县、三河市、安次区的数字印刷、彩色印刷具有专业化和快速的特点,满足了北京众多出版社的需求,规模化效应显现;高氏集团、华林印务等年产值上亿的龙头企业,具有了集约化的产业特征;三是演艺影视业已有一定知名度。大厂评剧歌舞团演艺公司、国华影视公司、央视涿州影视基地的品牌影响,已有一定的文化产业辐射力。

2. 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还不明确。环首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其表现可概括为“十五多十五少”:因地制宜多,关注产业结构少;内向眼光多,外向关注少;自说自话多,主动对接少;历史多,现实少;静态多,动态少;场地园区建设多,内容少;硬件多,软件少;小巧有余,宏大不足;零碎多,规模少;传统多,现代高科技少;浅尝辄止多,深入耕耘少;现成利用多,创意少;谈投入多,谈效益少;本土多,世界少;园区项目多,商业模式少。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可总结出以下特征:(1)产业链对接意识较弱,产业观念有待强化。(2)先进生产要素缺乏,产业链不完整,辐射力弱。

三、环首都经济圈文化产业链对接思路

环首区文化产业要实现跨越发展,应在生态性、整体性原则下,依据首都需求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身区域比较优势,以优区位理念设计产业发展格局;再从首都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手,延展、补充产业链;进而以错位发展思路,优化产业链、追求超越。

第一,从区域功能定位出发,依照首都布局和文化产业链现状,分级设计产业对接格局。环首区对于京冀双方发展诉求来说,是承担着特殊功能的特区,既承担着为首都发展提供绿色保障的重任,也负载着河北省打造新增长极的期待,要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基于此,若对应“世界城市”的目标,建设14颗耀眼闪烁的“世界一流”绿色卫星城环绕北京,那自然会相得益彰。这就需要根据北京市的规划格局和文化产业分布的状况,通过循优推移将产业链的各个节点配置到适合其经济活动诉求的特定位置,即优区位。

首先,从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规划考虑,可分级设计北京的卫星城格局。对于首都经济圈发展布局,刘永瑞认为“以首都为圆心、以100公里左右为半径的环带是核心圈层,应加强对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发展的规划和推进,大力发展无毒、无害、无污染的产业或行业,为首都地区营造更加宜人的居住环境。”这种区域功能定位体现在产业链的设计中,既要在环保的前提下承接首都“溢出效应”,更要打造河北绿色文化产业政策实验和品牌集聚的平台。作为第二层级的固安和大厂可以承接高端商务会议,发展总部经济,满足首都高层交流的需求;也可利用生态优势建设休闲度假基地,开发体验经济。作为第三层级的张、承六县可开发原生态旅游基地,为首都提供绿色屏障。功能定位及产业发展方向参见示意图3。

具体的产业链环节的确定,需要根据北京文化产业布局而选择。北京现有的31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多集中在内容创意及现代科技传播等产业上游环节:在影视业,北京集全国70%以上的影视公司、发行公司和后期制作单位;在艺术品创作展示产业有798园区,“到北京,游长城、吃烤鸭、逛798”的说法即为明证;在数字产业,仅石景山基地注册上亿的数字娱乐企业已超过500家;新媒体产业,有大兴国家新媒体基地;动漫产业,有石景山国家动漫基地。从分布看,大型项目主要集中在朝阳区、海淀区和通州区;从结构上看,以上游创意为主,软件与计算机网络服务、设计服务、广告会展、艺术品交易四大行业规模最大。从所涉及行业看,主要有艺术品交易、影视及新媒体制作、主题游乐项目、出版影视、IT业、艺术设计业、传统古玩业以及旅游业。可见,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竞争力,不仅资金、人才、市场等要素最齐备,而且产业门类比较齐全、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突出。环首区产业布局应避免直接和首都形成竞争态势,而是要对应“六基地”目标,根据新闻出版发行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文化信息传输服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工艺美术品的生产、文化产品生产的辅助生产、文化用品的生产、文化专用设备的生产这十大产业门类的经济特点,根据优区位原则分别安排创意、生产、销售、消费、再消费诸多环节。

第二,按照“绿色”价值诉求,围绕“生态”目标选择产业链对接策略。对接北京,可根据出版传媒业、文化休闲娱乐业等对资源禀赋的不同要求,选择切入点,或者集聚或者分散,确定适宜的产业链对接方式。

从延展、补充环节着手,搭建文化服务平台。“补充”策略是该区的首选方式。众所周知,在北京的电视台、影视公司,规模都很大,而规模所带来的创意内容和高科技优势,环首都地区难以企及。大兴区的北京星光影视园便是利用地利优势,选择“补充”方式运作的成功案例。由做灯光设备到建摄影棚承接贵州电视台拍摄龙永图《论道》等节目制作,再到把新华网、搜索等部级媒体引进影视园,陈瑞福这种“补充”式发展,极大地带动了大兴文化产业发展。环首区可借鉴参考这一思路,重点发展生产和销售、服务业,着力点应放在延展、补充、服务环节。可从两个方向布局:一是建设文化产业衍生产品基地。将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成果,采取景观化手段集中演示并力求产业升级,构建北京各大文化产业聚集区产业延伸的“后台”——生产基地,如文化产业公园、衍生品研发制作、专业化、定制化的后续服务等;二是建设文化产业“前台”,即试验基地,为北京市文化产业提供经营、生产、推广等环节的前期试验服务,例如动漫、影视、演艺等。如香河,可发挥家具产业优势,提供大型影视剧特定场面的道具、布景、服装、甚至延伸到化妆服务等环节。

以错位、迂回思路,追求超越。要推动环首都区域文化的共同发展,首先就需要从空间资源的整体性和产业关联性出发,编制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把14县、区利益与区域大局统一起来,设计区域内的错位布局,探索引领方式。廊坊市曾提出“引领北京”的设想。引领,首先要错位。北京拥有国家大剧院、北京工体、宋庄、潘家园等相当成熟的文化市场主体,环首区不宜硬碰硬竞争,发展只可“迂回”行进,找错位思路。环首区可规划北京没有的项目或者薄弱环节,如高科技全息演唱、未来体验、太空舱的体验、概念车、智能家居等,有可能实现“引领”,甚至“超越”。也可借独具的资源优势,建设原生态基地,通过温泉养生旅游、农业体验观光旅游、休闲体育健身旅游产业,延长产业链以带动环首区发展。

第三,增加高科技和文化元素的注入,优化产业链,以名品打造核心价值链辐射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文化资源转化成产业,特别需要现代科技作为桥梁,借助高科技打造影响力。在法国,为鼓励出版行业技术化和完善产业链,文化和交流部制定了系列优惠政策,年资助额度高达四亿欧元。环首区应将文化与科技创新作为未来发展的驱动力,通过政策激励以文化引领休闲时尚、以科技创造全新体验,布局科技与文化融合创新的示范区,打造有影响力的文化名品。比如,环首区可以建设以“科技、互动、娱乐、体验”为特点的大型航天主题公园和部级航天科普馆,开发具有航天气魄、草原风情、民族特色的航天主题体验城。金山岭长城的原味文化底蕴,可用数字声像技术再现。韩国名将张保皋借韩剧《海神》得以传播,同样,抗倭英雄戚继光修筑长城的聪明才智,也可借力现代影视技术传播,以拓展文化旅游宽度。涿鹿县三祖遗产的开发,可采用影视等娱乐的方式吸引注意力,然后再将独特又丰富的“釜山合符”内涵,借数字技术展示出来,使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产业的文化内涵得以提升。兴隆县的体育训练基地、大厂的评剧也可考虑与动漫、数码科技链接,向节庆会展延伸,进行深加工。

同时,重视产业间融合发展,为传统产业注入文化、科技内涵。传统产业要主动借用文化元素,促使产业结构升级,满足现代文化需求。平泉的活性炭开发可作为范本推广,把传统农业通过工业加工、艺术构想创意使文化产品为现实生活服务,螺旋式上升,打通产业门类,实现产业融合。丰宁草原旅游可以谋划与奥迪绿色驾驶活动联姻,香河的家具设计也可向城市建设、文化地标设计渗透,开拓出产业间大市场,扩大文化资源的品牌影响。

参考文献:

[1]周新生.产业链与产业链打造[J].广东社会科学,2006,(4):30.

[2]刘贵富.产业链:内涵、特性及其表现形式[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3):114.

[3]刘志迎.产业链概念、分类及形成机理研究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9,(10):52.

[4]郁义鸿.产业链类型与产业链效率基准[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11):36.

[5]向勇,刘静.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十年进程:一个实践分析框架研究[J].福建论坛,2009,(8):115.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11

1. 坚持规划先行,以规划引导发展

循环经济遵循的是先进的生态理念,走的是创新发展之路。把循环经济组织好、发展好,科学规划是前提。只有编制出一个科学合理、切合实际、高水平的规划,才能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循环经济规划还没有出台有关规定,但我们认为,规划不仅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目标,同时更重要地是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评价循环经济的现有基础,理性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找准发展的重点。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的试点市―鹤壁市高度重视循环经济的规划工作,聘请国内的知名专家做指导,编制了《鹤壁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确立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建立资源―生产/消耗―再生资源循环经济模式”为核心,实现“资源依赖型产业向资源效益型产业、资源型工业城市向生态型城市”两个转型,打造“新型资源型产业、优质食品加工业、环保型先进制造业”三大基地,完善“煤电、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等循环产业链。

2. 发挥区位优势,抓好结构调整

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和自身的产业特色,按照工业生态学的理念,大力推进经济结构向生态化转变,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推进,拉长产业链,打造特色产业链。鹤壁市在拓展煤电循环产业链等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经过几年来的积极探索和努力,鹤壁市已初步形成了煤炭、电力、水泥、金属镁、食品加工五大循环产业链。一是煤炭产业链,已初步形成了煤炭和矸石―发电―新型建材、煤―精煤―煤化工、煤层气发电、矿井水综合利用等产业链;二是电力产业链,除了建设电力项目外,对电力项目产生的大量粉煤灰、废水和余热,实行循环综合利用,发展了电―粉煤灰―水泥、电―粉煤灰―建材、电―余热和脱硫综合利用等产业链; 三是水泥产业链,以年产360万t新型干质水泥的同力水泥公司为核心,形成了余热―发电―粉煤灰―水泥循环链。在这一循环链中,以回转窑无公害化焚烧处理危险废物中水回用项目为突破口,加强水泥生产线的环境治理,创造“绿色生态企业”;四是金属镁产业链,以维思克镁业公司为龙头,形成金属镁―废渣―建材、余热―发电产业链; 五是食品加工产业链,以大用、永达公司为龙头,初步形成了种植―养殖―食品加工―废物回收利用―有机肥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产业链。

3. 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实践证明,政府只有通过一系列有效的科学决策和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来影响企业和消费者,循环经济才能够顺利推进和快速发展。鹤壁市为了保障循环经济的顺利推进,建立了高规格的组织协调机构和有效的领导管理机构,同时,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和保障机制方面,出台了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鼓励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在全市城镇建设中逐步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的通知等文件,设立了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市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元,包括市财政筹措的资金、排污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科技三项费用等用于循环经济贴息;在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业产品、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出台了关闭污染严重金属镁、化工助剂生产企业专项实施方案和加强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取缔关闭小金属镁企业50家、小造纸及麦草制浆企业32家、化工助剂11家、水泥企业4家和5条生产线;在改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城市方面,出台了淇河开发保护管理办法、淇河水资源保护暂行管理规定、加强淇河生态保护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的意见、经济技术开发区集中供热区内烧煤锅炉整改工作实施方案和创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工作实施方案。

4. 引导企业参与,推进节能降耗

节能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而企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微观行为主体,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通过降低能耗、物耗、减少污染、节约能源等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利益的最大化,以最终获得持续发展。为此,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政府应引导企业参与节能工作,企业应该把节能降耗作为自身生存发展的战略之一。鹤壁市采取各项有效措施,对大中型企业加强能耗管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每年市委、市政府与各县区和有关企业签订节能目标责任书,实行节能目标管理。同时,严格执行《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大力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屋面保温隔热、节能门窗、照明和空调、地热能、空气能和太阳能利用等新型节能技术和产品,积极进行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应用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不断提高建筑节能水平,强力推进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工作,推行使用非粘土类或工业废渣类等材料生产的新型墙体。

(作者为中共鹤壁市委党校副校长)

生态经济产业链范文12

南京林业大学张智光教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20年磨一剑,新近出版的《绿色中国(1-3卷)》(先后于2010年和2011年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向世人展示了绿色中国建设从理论和战略到模式和运作的宏大篇章。目前,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系统研究绿色中国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学术专著还是首次出版。此前我们所见到的为数极少的以“绿色中国”命名的著作,或侧重于描述中国生态环境的历史、现状和问题,或致力于环保知识的普及。张智光教授的《绿色中国》系列著作,对实现环境和经济共生发展的绿色中国之路进行了开创性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这套著作有许多创新之处,我认为最突出的亮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抓住了绿色中国研究的关键交汇点

绿色中国建设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包括资源与能源节约利用、可再生资源培育、森林生态建设、国土绿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土地沙漠化和盐碱化、水资源保护、湿地保护、环境污染治理、垃圾处理、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防治自然灾害、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许多方面。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课题,如果面面俱到,则难以深入研究下去,因此必须寻找到关键的突破口。

许多学者对地球生态系统做出了形象的比喻:森林是地球之肺,湿地是地球之肾,水系是地球的血脉,土地沙化是地球的癌症,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的免疫系统等。而这些子系统的健康与否都与林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联合国的《2000年全球生态环境展望》中所指出的:“没有任何问题比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生态系统更重要了,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应赋予林业首要地位”。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林业在绿色中国建设中的突出地位, 自2001年以来多次阐述了林业的地位: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上总理代表中国做出了温室气体减排的承诺,并强调,中国是世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人工林面积达5 400万hm2,居世界第一。

由此可见,与绿色中国建设各子系统关联度最大的关键子系统就是林业系统。张智光教授的这套专著恰恰抓住了绿色中国研究的关键交汇点,以林业为中心深入研究绿色中国建设的关键路径。然后在此基础上,适当拓展到绿色中国建设的其他相关领域,做到了深度和广度的有效结合。从而使得该著作所得出的森林生态与林业经济共生发展模式等研究结果,对其他领域的环境经济协调发展也有良好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2 构建了绿色中国建设的三维体系框架

确定了研究的关键点,可以极大地提高研究工作的聚

焦度。然而,即使是以林业为中心的绿色中国建设问题也还是一个涉及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复杂系统工程,还需要构建绿色中国建设的理论框架,以便为研究工作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根据张智光教授先前提出的管理金字塔理论张智光著. 管理金字塔——成功企业三维集成管理体系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2011年,获江苏省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他们将《绿色中国》系列专著的研究框架设计成一个包含管理层次维、领域维和过程维的严谨的三维管理金字塔体系。其中,管理层次维由绿色中国战略层、绿色共生模式层、绿色模式运作层构成;管理领域维由第一产业资源培育、第二产业绿色制造、第三产业绿色营销和绿色物流等构成;管理过程维由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构成。在过程维中,组织过程是关键。在绿色中国建设的不同层次,其组织过程具有不同的内涵,它们分别是:战略层的经济—生态、模式层的价值链—资源链—生态链、运作层的运行机制—制度机制—市场机制等。

上述三维体系结构将复杂的绿色中国建设问题梳理得十分清晰,对于该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都提供了十分有效的系统化分析框架和工作路径。

3 提出了绿色中国建设的理论和战略体系

根据以上三维体系框架,《绿色中国(第一卷):理论、战略与应用》主要研究了在绿色中国建设战略层的问题,包括战略理论、战略体系和战略应用。在这本著作中,作者首先构建了绿色中国战略的理论体系,并将相关理论归纳为绿色中国战略的通用理论和专用理论两大类。其中,通用理论包括环境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绿色GDP理论、绿色文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低碳经济理论等,专用理论包括森林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FREES)协调发展理论、林业绿色供应链理论、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城市理论等。这一理论体系既体现出一般性绿色中国理论的广度和前沿性,又展示了以林业为中心的绿色中国理论的深度和独创性。

在战略理论的指导下,该书研究者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绿色中国战略环境、FREES系统结构、战略目标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系统评价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战略领域维和过程维的绿色中国的战略体系。在战略领域维,从林业三次产业的视角,着重研究生态战略和产业绿色化战略;在战略过程维,主要研究了绿色中国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组织保障以及绿色文化建设等问题。而在绿色中国建设的系统结构、定量评价、优化模型、战略保障和战略应用等方面均体现出多维度的集成化战略管理思想。

4 确立了实现绿色中国战略的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

在探讨了绿色中国的理论和战略之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践行这些理论,探索实现绿色中国战略的途径和模式。为此,《绿色中国(第二卷):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运用共生理论,提出了实现经济与环境互利共生(又称为绿色共生)的林业绿色供应链模式。

张智光教授把传统供应链、一般绿色供应链、绿色共生型供应链三者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入木三分:传统供应链的目的是实现物流链和价值链的整体优化,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是一种非共生关系;一般绿色供应链通过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回用,实现“从摇篮到摇篮”的资源循环利用,从而降低资源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提高经济效益,是一种“保健式”的管理机制,属于偏利共生;而绿色共生型供应链将传统制造业拓展到可再生资源培育环节,不仅要减少对资源、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更要实现森林资源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效益的提升,即实现整体供应链“从苗圃到森林”的“成长式”管理机制,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是实现绿色中国战略的正确和有效的途径。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该书研究者在模式领域维,以林业绿色供应链为主线,将战略层的三次产业具体化,着重研究资源培育、绿色制造、绿色营销和绿色物流等供应链环节及其相互关联的系统结构和运行原理。在模式过程维,将战略层的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过程进一步深化,研究价值链、资源链和生态链三个循环过程,探讨“三链”系统结构和“三链共生”模式的原理。然后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各维度的集成管理:探讨中国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发展状况;研究林业绿色供应链的多级测度体系——面向企业的绿色核算体系、面向产业的绿色度评价体系、面向产业与生态的共生度评价体系;由此构建林业绿色供应链“三链共生”模式的多层次结构模型和循环经济结构模型。

张智光教授的研究团队所提出的绿色共生型供应链模式为绿色中国建设在经济与生态的矛盾交织中找到了一个“冲出重围”的突破口,以及实现绿色战略目标的有效路径。

5 设计了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机制

战略和模式建立起来后,要将绿色中国建设的谋划付诸实现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必须解决,这就是绿色共生模式如何运作的问题。否则,绿色中国战略和模式都将成为不同层面上的“空中楼阁”。为此,在《绿色中国(第三卷):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中,张智光等进一步探讨了绿色共生模式的运作管理问题。

在运作层的领域维,沿袭模式层的资源培育、绿色制造、绿色营销和绿色物流等供应链环节,研究了绿色共生模式下林业供应链的销售、生产和资源培育各环节的集成化运作技术,以及林业绿色物流各环节和整体物流系统的集成化运作技术。

在运作层的过程维,根据模式层所提出的价值链、资源链和生态链的共生原理,从多层次运行机制、制度机制、市场机制、生态文明支撑等管理过程,研究“三链共生”的集成化运作体系。在运行机制方面,基于MultiAgent技术,分别研究了林业绿色供应链系统的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和协同层的运行机制。在制度机制方面,分别面向资源链、价值链和生态链,研究了绿色共生模式的制度机制和市场机制。在生态文明支撑方面,研究了生态文明理论框架、发展现状和绩效评价,并从生态物质文明(包括生态经济文明、生态环境文明和生态科技文明等)、生态精神文明和生态社会文明(包括生态政治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等)几个方面构建了绿色共生模式的生态文明支撑体系。党的十报告已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可见张智光教授的科研团队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学术前瞻性。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该书作者还将上述研究成果综合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为我国两个林业绿色供应链示范区量身定制了具体的发展战略、共生模式和运作方案,并进行实施成效的分析和展望。示范区的实践探索,一方面表明关于绿色中国建设的研究成果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效果,另一方面也为绿色共生模式的广泛实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6 结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