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时间:2023-09-14 17:44:28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1

【关键词】中小型 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 管理研究

从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运作环境来看,由于处于市场经济背景下,因此它的各种经济活动也同样可以通过经济模式进行探讨。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基本经济模式是在资源、社会约束以及技术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去实现自身最大的经济价值。所以对于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讲,管理好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是让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一、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意义

(一)从中小型商业银行自身来讲

站在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角度上讲,加强对自身资产负债的管理能够有助于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商业资产以及负债结构,不仅能够有效的防止商业银行因为自身的储备资金不足陷入流动性的危机,而且还能够避免因为大量的资金被闲置而降低了使用的效率。另外,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够进一步丰富资产的种类,以及实现服务对象的多样化,从而有效的避免了部分公司或者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除此之外,中小型商业银行通过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制定出相应的资本充足率、信贷比率等管理指标,能够有效的制约风险资产规模。

(二)从社会经济意义来讲

站在社会经济意义上看,中小型商业银行加强对负债资产的管理具有以下意义:一是中小型商业银行作为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之一,自身的发展和运作需要一定的社会空间,离不开稳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做保障。所以,中小型商业银行也应该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为自身的业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如果能够具有较强管理资产负债的能力,不仅能够有效的防范各种风险,还能够避免跟同行因为竞争造成过多的成本投资,从而实现了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由于市场的参与者投资风险造成金融市场的紊乱,加强中小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双方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维持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

从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来看,经过不断发展,很多商业银行在对资产和负债方面的预测能力、控制能力以及监督能力上有了显著的提高,能够对资金的来源、运行、期限以及利率结构进行合理的匹配以及准确的监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规模正在逐渐扩大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一些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规模呈现出逐渐扩大的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我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不断开发出各种经营业务以及扩大的经营的规模。在不断和现有客户保持良好合作的同时还不断发掘出有潜力的新客户,积极扩展新的业务。

2.最近几年,绝大部分的中小型商业银行都将扩大自身的规模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主要手段,从而逐渐进入到了一些以前从没有涉及、接触的行业和领域。

(二)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最近几年,伴随着西方文化涌入我国,一些国外先进的银行管理理论也随之进入我国,从而促进了我国中小型商业能够对各种资产和负债进行有效的预测、调控和监督,并对资金的来源、使用、期限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匹配和监控,因此资产负债的管理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三)中间业务收入正在逐渐增加

从国际上一些取得显著成绩的商业银行来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自身的经营过程中非常重视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中间业务跟传统的贷款业务存在很大的区别,这种新型的业务能够给中小型银行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通过不断创新自身的产品、扩大给客户提供服务的范围、不断建立系统和网络平台等等手段,多元化自身产品,提高中间业务的收入。

三、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显露出一些典型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单一

从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来看,方法多样,除了包含资金的流动性管理以及利率敏感性管理方法外,还包括了缺口管理措施以及持续期缺口分析等等。但是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上更加偏向是对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管理的方法相对单一,跟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从而增加了中小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二)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结构单一、规模上和期限上不匹配

在我国银行的负债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存款的总额,因此各个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以及其他资金的相对较少。从资金的运用角度上看,虽然银行的中间业务面临着逐渐扩大的趋势,但是因为贷款的比重过大以及金融产品种类的限制,导致我国商业银行被动负债比例较大,主动借款比例较小。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单一直接增加了银行的成本,加大了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

(三)中小型商业银行防范风险意识不高

在目前中小型企业资产负债管理中,风险防范意识不高也是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部分管理人员没有对各种风险引起高度的重视,也没有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及从事风险管理相关工作人员自身能力有限,导致部分中小型商业银行缺乏一支专业、完整的基础业务的数据系统,不能及时的对各种风险认识和管理。

(四)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和工具落后

从目前我国中小型商业银行对负债资产的管理办法来看,主要采用的是一系列事前确定的比例手段,对于这种传统的管理办法,相信在未来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除此之外,中小型商业银行管理负债资产的工具也很落后,主要表现在:一是眼下使用最多的资产负债管理都是通过资产对负债的数量进行约束,整个管理过程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的分析。二是对于目前的中小型商业银行,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净利差、缺口静态管理等政策,而对于一些动态的管理政策却很少涉及。

四、中小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策略研究

(一)加强主动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中小型商业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或更新技术手段,对自身的资产负债机构进行调整,在尽量考虑到资金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的前提下实现对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地区以及对象上的合理配置,实现银行的最大经济效益。调整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实现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平衡性,例如可以将一些时间长、成本高的负债配置给收益较高的资产,相反对于时间短的负债可以配置给收益较低的资产,从而实现了资产负债收益和成本之间相互对应。二是要尽可能的实现资产负债之间的利差,可以采用提高利率资产的比例;降低高利率负债所占比例以及扩大资产之间的负债利差等等。三是对除一般存款之外的资产的负债例如提高外币资产、债权等等一些非贷款自查的比例,从而增加自身资产变成现金的能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主动型的负债方式来降低自身在经营过程中的风险,从而提高经营的流动性。

(二)提高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本使用率

资金作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经营的重要支柱,要实现对资产负债的管理就应该加强对自身资本的使用率。具体途径主要有:一是中小型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优化收入的结构,从而增加中间业务所占的比例。争取在增加自身非利息收入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在非利息收入在整体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从而逐渐摆脱传统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最终实现有效的避免了因为经济发展周期所造成的各种风险。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客户结构的调整。中小型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支持和响应国家、地区发展产业和行业。尽可能的降低因为自身或者行业政策的变化对客户造成的影响,加强对资本的使用,降低银行经营的风险。

(三)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定价制度

在中小型商业银行中建立科学的定价制度有助于实现内部的资金转移定价系统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从而逐渐扩大中小型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的范围,扩大资产的覆盖面积,增加各种负债以及中间业务。根据自身的产品种类去制定相应的定目标、定价方法以及定价措施等,并根据市场经济的变化对这写方面进行调节,从而形成对金融市场市场的快速反映能力,争取降低因为市场的变化对资产负债造成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还应该逐步推行中小型商业银行内部自检转移的定价系统,实现对市场风险的集中管理。要正确的制定出商业银行的内部资金的转移价格,利用利率的有利作用,实现对自身资金的去向以及流量的控制,争取实现资产负债业务在区域、产业以及行业等方面的最佳配置。

(四)建立资产负债管理信息系统

由于中小型商业银行的特殊性,要实现对资产负债的有效管理就应该建立相应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在该系统中可以加入一些先进的决策模型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应用软件的设计的开发,并建立相应的预测、分析系统,实现新型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现代化操作的有效结合,提高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在信息管理系统中,要充分引用一些先进的资产负债的管理方法实现资产负债精细化管理。引入资产负债管理优化决策模型,将盈利性指标、不同风险指标,以及银行业绩和市场占有率指标集成为多目标规划函数,在内外部环境约束下进行多情景优化。

(五)建立健全有效、安全的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的建立离不开银行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所以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努力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建立一个有效、安全的金融市场,通过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实现中小型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公平、公正。除此之外,还应该适当的放宽对金融的监管,让中小型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资产负债业务以及管理方法,实现对资产负债的全面管理。

(六)加快中小型商业银行改革步伐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应该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具体要求将我国的中小型商业银行打造成产权清楚、债权明确以及科学化管理的现代金融企业。通过不断对中小型商业银行进行改革,不断改善其自身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及运行机制,从而让中小型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能够有效的开展和实施。

五、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资产负债管理在中小型商业银行中的重要性,因此加强其负债管理是实现银行发展的重要举措。要加强对资产负债管理,商业银行的相关部门首先应该弄清楚在负债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发挥对资产负债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Z].中国人民银行网站,2012-01-1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2

关键词:商业银行管理 nim资产负债管理 政策建议

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度量指标选择

资产负债管理(alm)是国外商业银行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的一种经营管理方法,具体指在给定的风险承受能力和约束下,为企业财务目标而制定,实施,监督和修正企业资产和负债的有关决策。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全方位的管理方法,它代表了当今国际上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先进水平,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主要是指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商业银行实现其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的程度和效率。通常以两种方法来衡量:生产/成本边界法(production/cost frontler,p/c-f)和净息差法(nim)。p/c-f方法以效率最高的银行作为效率前沿,其他银行以此为标准进行比较、衡量银行的效率水平。在nim法中,将银行的净息差(净利息收入的收益率,即净利息收入与平均生息资产规模的比值)作为效率分析的核心。

根据产业组织的观点来看,净利息收入是银行经营管理的基础。一般来说,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技术的提高,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对资金来源和运用,资金期限、资金的利率结构等进行合理的搭配,从而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产收益,使利差收入增加,从而增加银行的经营收入。berger(1995)以及demi rgu kunt and huizinga(1 999)指出,净息差法(nim)的优点不仅仅是简单方便,也包含着商业银行效率的许多重要信息。

银行收入结构从整体上可分为三部分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和非营业收入。在早期,银行收入绝大部分来自于传统存、贷业务的利差收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业的收入结构和业务范围也在不断变化,利息收入所占比重不断缩小,非利息收八的比重不断扩大。即便如此,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仍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当前世界大银行利息收入约占60%左右,非利息收入可占到总收的40%左右。因此,可以认为,nim仍是决定大多数商业银行盈利性的主要变量。

当然,利用净息差(nim)来衡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从社会福利的角度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的规则来说明净息差越高越好、还是越低越好。因为,一方面较高的净息差确实代表着银行经营管理效率的提高,但是作为一个产业,较高的利差也同时说明了该产业市场结构存在垄断性、政府管制成本较高。因此,仅使用nim考察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效率,得到的结论可能不够全面。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净利息收入和非净利息收入占了银行净收入的绝大比重。在忽略营业外收入的前提下,总资产回报率(roa)不仅衡量了银行最重要的存贷业务(表现为nim),同时也衡量了中间业务的管理状况。所以,在衡量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和效率时,以roa作为辅助工具,可以得出更全面的结论。

在本文中,将以nim为核心,同时辅助参考roa,来考察商业银行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实现经营目标的效果。基于数据的获得的便利性,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已上市银行的nim指标,来研究中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在时间上,则选择自2007年开始,因为2007年3月份中国进入新一轮升息周期,而2008年11月开始又迅速下调利率,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经历完整的加息,降息周期,对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率的检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从1994年起,国内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世界著名的大银行纷纷倒下,由于开放程度不足,中国银行业所受的影响非常有限,取得了独树一帜的好成绩。

2008年,14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润达到3753.35亿元,同比增长30.5%。在14家上市银行大规模集

体加大拨备的情况下,2008年资本回报率仍然高达17.6%。比2007年,2006年分别提高2.38和5.28个百分点,显著高于全球银行业平均水平。

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国内经济持续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连续降息造成利差持续缩小,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实现的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超过一成,使14家上市银行仅实现净利润1087.5亿元,同比下降8.9%。

从2008年一季报可以发现,14家上市银行的息差出现较为严重的分化,见表1。环比降幅最低的是深发展,其次是宁波银行和华夏银行,同比降幅最低的是民生银行,其次是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总体上看大型银行nim更加平稳,这是由于商业银行资产规模越大,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资产和负债,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减少资金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银行的净息差。

nim的不同降幅直接导致利息净收入的不同表现,整体银行业净利息收入环比下降10.7%,只有深发展和宁波银行利息净收入实现正增长,其他银行均为负增长。南京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降幅在7%以内,个别银行超过10%,见图1。

roa是对银行分配和管理资源效益的基本衡量指标,roa的高低决定了银行对于息差变动的缓冲能力。roa越高,同样程度的息差下降,对于业绩的影响就会越小,反之亦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roa水平提升很快,尤其是在2007年度的加息周期中,商业银行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阶段。随着降息周期的到来,各银行盈利能力受到冲击,表现为roa也开始下降,见表2。总体上看,大型银行roa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中小银行,显示出良好的平稳性,表明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

三、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国内外对比

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主要银行业nim也呈现下滑态势,区间位于2%-5%之间。其中,富国银行历史净息差水平较高,在2000年2003年曾达到5%以上,美国银行和usb净息差的回落有限。而日本银行的整体nim水平较低,大于1%-2%之间,明显低于美国银行业水平,这主要是与“流动性陷阱”和“过度银行化”的特殊国情有关。香港各大银行的nim则基本上保持在2%3%之间,稳定率较高。

由于国外银行一般不受75%的存贷比限制,使国外银行业nim水平一直高于国内水平。不过由于发达国家在80年代初基本上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银行业竞争激烈,存款的实际取得成本要高于中国,激烈的竞争也导致国外银行的nim不断收窄。

毫无疑问,金融危机给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相比之下,国外银行受到的影响明显大于国内银行。对比这些知名国际银行,可以发现,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尤其是2003年以来,平均nim水平开始大幅提升,这与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实施股份制改造、进行注资并剥离不良资产,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在进行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改革密不可分。随着国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能的不断提高,再加上美国银行业受金融危机;冲击发展受阻,国内银行业nim水平开始接近于国际一般水平,见图2(由于数据获得的限制和计算的简便,在计量中美银行业nlm平均值时,采用的是简单的算术平均法,而没有使用资产加权平均法)。

四、结论及建议

本文使用nim指标,衡量了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效率,具体结论如下2003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效能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海啸造成的中国经济快速下滑,2008年下半年以来货币政策不断放松,造成利差持续缩小,对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但是总体上看,大型银行n『m更加平稳,抗冲击能力更强。如果从盈利能力来考察,大型银行显示出良好的平稳性,roa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中小银行,也表明大型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较高。另外,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通过实施股份制改造,银行业资产负债效能不断提高,再加上国外银行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使国内银行业在资产负债管理效能方面开始接近与国际水平。

如果对我国银行业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做一个展望,笔者认为,未来商业银行资产管理效率提升空间较大。2008年度各商业银行nim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与我国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密不可分。央行在短短4个月内下调5次基准利率,六个月至一年期贷款利率从7.47%下调至5.31%,一年期存款利率从4.14%下调至2.25%。经济环境的恶化使投资渠道更窄,造成银行存款回流和定期化趋势,2009年第一季度定期存款

占比开始接近50%,出现抬头迹象,这些都增加了银行的资金成本,给资产负债管理增加了难度。出于谨慎的考虑,各银行纷纷增加了收益率偏低的票据贴现的比例,影响了生息资产的收益率,而信贷窗口指导的取消,带来了新一轮信贷投放井喷,充裕的资产供应进一步压低了银行业的溢价能力,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利息收入。

未来随着银行业资产和负债重定价的进行,nim下降的压力将大大减轻。国内银行业净息差最坏的时刻已经到来。一般来说,当预测市场利率上升时,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将利率敏感缺口调整为正,同时主动增加负债比重,以控制综合成本,也可以转移市场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随着宽松货币政策开始收紧,未来银行业的nim也会随之提升。另外,相关研究指出,贷款增速见顶之后息差即会改善,而息差见顶后贷款增速会再度上升。由于本轮贷款增速自2008年11月开始回升,由此推算,净息差有望在半年后企稳回升。

从国外经验分析,美国银行业nim水平与gdp增速相关程度很高,如果将这个规律推广到中国,在2009年经济成功实现“保8”,实现“v”字型反转,则未来银行业nim也将随着经济的企稳回升而步入新一轮的上升通道。

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资产负债管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商业银行经营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效能已经接近于国际水平,但这是在国外同行受金融危机冲击更大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绩,可能并不是一种常态。随着国外银行业的新一轮注资计划完成和金融市场的复苏,未来各国际银行也将恢复其发展势头,国内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推进,持续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仍是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3

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在可容忍的风险限额内实现既定经营目标,而对自身整体表内外资产和负债,进行统一计划、运作、管控的过程,以及前瞻性的选择业务决策的管理体系。资产负债管理体系,由管理架构、方法与工具、多维度报告这三部分组成。

管理架构

商业银行大多是按照“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设计标准,建立了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组成的治理架构,形成了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管理层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制衡机制。

结合商业银行整体治理架构,资产负债管理架构中应该明确制定资产负债的战略、偏好、目标、组织、政策、流程、规划。战略和偏好要与全行经营战略目标协调一致,通过创建指标体系库,制定指标阈值,规范资产负债管理偏好。资产负债建设目标是银行整体工作目标在资产负债管理环节的细节体现。组织、政策和流程在资产负债管理中最主要价值是确保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结果要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更需要结合自身发展和外部竞争环境、监管环境,制定资产负债管理的详细规划,规划是建立资产负债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导航图。

方法与工具

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方法和工具由流动性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汇率风险管理、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管理、资本管理和压力测试工具组成,这部分是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核心精华。

流动性管理。2008年金融危机后,银行业对流动性风险管理和监管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中国银监会借鉴巴塞尔协议Ⅲ流动性标准,2014年《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试行)》,明确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资金比率(NFSR)标准等。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分析资产与负债的错配,流动性管理能够实现对所有资产和所有负债的到期期限错配及其缺口分析。通过流动性管理,分析资金来源和投向的集中度、分散度,对银行流动性存量和流量统一管控,分析静态及其调整流动性缺口、动态流动性缺口等,并在此基础上,引入流动性多维度限额和压力测试管理。例如,制定每日最大累计现金净流出限额,并出具大额资金提供者报告,为流动性压力测试和流动性应急预案提供有效支撑。

利率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商业银行实际业务操作中,分为银行账户和交易账户两个部分,大多数商业银行将银行账户利率风险归属资产负债管理,将交易账户利率风险归属市场风险管理,本文所指是银行账户利率风险。

资产负债管理中对利率风险从两个角度进行管理,会计角度和经济价值角度,如下图1所示。会计角度主要是对利润表的分析,侧重于由于市场利率的变化引起的对银行净利息收入的短期影响;而经济价值角度则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关注由于利率的变化引起的对银行净现值的长期影响。两种角度的侧重点不同,采用的工具不相同,对决策层的借鉴作用有所区别。

汇率风险管理。通过汇率风险管理,使用汇率风险量化工具和模型分析汇率风险敞口、动态模拟分析和策略组合分析等。在实际操作中实现外币资本金管理、结售汇敞口管理和外币资产敞口管理等。另外,可以引入多维度限额和压力测试工具,全面管理汇率风险。

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以下简称FTP)是资产负债管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在实践中,需要圈定定价范围,制定定价单元,选择定价方法,开发定价模型,绘制内部收益率曲线等工作。FTP最主要的价值在于,能够在账户级计算出资金转移价格,使每一笔资产端业务有成本,每一笔负债端业务有收入,使每一笔银行业务都具备内部资金成本属性。资金转移定价有效的统一绩效口径,将市场风险集中到司库统一管理,为产品定价和精细化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资本管理。资本管理是评估资本需求后,对当前和未来资本需求进行分析,清晰明确银行各时间段内资本需求、预计资本支出、目标资本水平和外部资本来源。大多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实践中,分为实物资本和经济资本两个口径管理。实物资本管理对象包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多以现金和变现能力很强的证券形式存在。经济资本是为抵御各项资产业务风险需要的相应资本支持,满足各项资产业务风险所产生的资本需求,是一种虚拟的、与银行内部非预期损失等额的资本。

资产负债管理中资本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全面科学的经济资本测算与分配。资本管理是全行风险调整回报率(RAROC)测算的基础,其功能定位非常重要。

压力测试工具。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压力测试对象,主要是流动性、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资本管理中相关的分析模型或者各类关键指标。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管理实践中,通常不将压力测试工具分散在各个管理模块中,而是将压力测试作为独立统一工具实施。实践中,首先选择压力测试对象,指定压力测试目标,根据目标确定压力测试技术方案,列支输入端参数,明确压力传导机制。然后设计压力测试情景,通常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种,同时搜集并整理数据。最后是模拟运行压力测试情景,输出压力测试报告,对报告项内容进行解读。

多维报告

资产负债多维报告,从事后分析的角度,对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分析结果详细剖析解读,这种剖析解读是多维度、全视角的。按照其应用目的可分为三类。

内部管理类。对高管层和经营层的报告,用于经营决策参考。通过关键指标、概览图、图形化提供各个维度、明细和汇总的资产负债信息,帮助分析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和趋势等。

监管类。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外汇管理局等监管机构要求的监管报表,能够有效的监控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外汇风险和资本充足率等。

分析类。按照不同应用主题对客户、产品、利率、条线和渠道等维度整合资产负债业务信息。有助于开发内部分析模型,并细化到不同场景和时间段的模拟分析。

资产负债管理必要性和紧迫性

国内商业银行业,依赖利率政策保护和行业保护,做大规模赚取利差的粗放式管理模式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对精细化管理并没有迫切需求和外在压力。2015年宏观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利率逐步实现市场化,银行利润增长放缓和业务增速下降已成常态,往日的光辉岁月很难重现。另外,民营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来势凶猛,激烈的金融市场竞争格局已经形成。金融脱媒愈演愈烈,社会直接融资比例正在加大,理财产品日益丰富,多元化金融产品服务体系正逐渐形成,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不断出台。

商业银行经营格局的变化面临多重不确定性因素,营业收入结构、资产负债结构、业务发展模式和社会融资环境的变化都有可能对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影响。通过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和优化,可以实现银行资产负债规模、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

2015年全面放开存款利率是大概率事件,在真正利率市场化环境中,通过利率的重定价风险和久期分析,进一步模拟分析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带来的净利息收益和净现值,最后动态模拟出真实利率市场化环境中的风险收益和风险价值,在第一时间洞察到市场利率对商业银行的直接影响,总体上增强了银行的竞争实力,资产负债水平较高的银行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经济全面进入新常态,商业银行获取负债更加困难,负债成本呈攀高趋势。一味地抬高成本聚焦于稳定负债端,不是长久之计,更应该全盘关注表内外资产端、负债端的配置,只有通过现代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打通业务隔阂,稳固出新,统筹发展表内外资产负债业务,才是面对新常态的最佳应对。

市场化驱动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的价值创造

市场化的驱动,货币的流通速度会加快,促进金融市场的活跃,供需双方、同业竞争者等多方博弈,资金按照市场需求,以合理价格配置到它应该去的客户、行业或地区。

在市场竞争环境中,如果不能有效落实资产负债管理的相关分析和预测模型,就无法及时获取市场供需关系,无法洞察每个客户和产品的成本、风险,找不到与客户谈判底线,不能实现差异化定价和有效风险管理,做不到准确模拟场景和科学的配置资本,这是未来银行生存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

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的目的是价值创造,市场化大潮的驱动下,资产负债管理的价值在以下四个方面体现更为突出。

支撑产品定价

金融产品定价的实质是资源的合理分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产品定价管理是目前商业银行面对最迫切问题,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深后,能否生存的最基本技能。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将极大地促使产品利率定价的客观和权威,从而更贴近客户真实需求。

目前金融产品定价模型比较成熟,实践中的重点问题是如何在产品维度上归集定价模型中的成本信息和各类交易属性信息。首先,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实现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实际就是核算资金成本的过程,同时在此过程中,可以捕获到客户、产品、贡献度、区域、渠道等维度信息,这些正是实现差异化定价最依赖的信息。

其次,根据市场利率波动传导机制,分析出对敏感型资产与负债利息收支和净市值的影响,可以有效地适时调整金融产品价格,矫正资源不合理分配,使风险可控范围内,定价合理,收益最大。

最后,经济资本管理的价值之一是对资本成本核算,在机构、客户、产品、渠道等口径上均能做到经济资本的科学计量和分摊,以确保定价中资本成本的权威性与准确性。

促进风险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任务是对风险进行准确计量和科学管理,核心原则就是资产端与负债端总量和结构平衡,一旦失衡,将引发风险。例如,美国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一些金融机构利用短期负债为长期利率固定贷款提供资金,引起利率风险大规模爆发,大量金融机构倒闭,这是典型的资产负债利率和期限结构不匹配所致。

在一个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环境中,利用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建立资产端和负债端的动态平衡机制。如果使资产端和负债端在规模、利率结构、期限结构、敏感度等维度平衡,资产负债管理基础层面需要逐笔业务进行分析,按照组合模型进行计量,使资产端和负债端按照机构、产品、客户、渠道等口径错配。这种方式可以量化出流动性缺口、利率缺口和久期缺口等,这样就可以在不同时间节点观察到资产负债错配缺口风险,提前做好风险防范和应急预案。

模拟业务场景

金融市场化背景下,资产负债另外一个重要的功能定位是模拟业务场景,分析出模拟场景中关键环节业务收支、风险和成本特征,便于制定风险控制策略和应急预案。同业的领先实践中,每设计一款金融产品之后,均要模拟该产品投放市场后各个时间节点的预期收益,不但模拟利率、汇率平稳环境中产品的损益表现,而且模拟出利率、汇率波动环境中,该金融产品对银行收益、流动性、各类缺口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此外,资产负债模拟工具从侧面对银行全面预算管理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基于某个时间点的业务数据,模拟未来一段时间的业务情况,对做好下一个时期的预算编制工作是有参考价值的。

提升资本利用率

商业银行经营中,资本是最为稀缺和昂贵的资源,因此资产负债管理对经济资本进行科学计量和合理配置的工作格外重要,如果资本计量和配置不准确,直接影响到资本利用率,各条线或产品领域,出现资本供给过度与资本供给不足并存现象,一旦出现风险,资本端与风险端不错配,将会导致风险发酵蔓延。

资产负债管理通过引入资本计量和配置模型,在不同压力场景下模拟出资本配置方案,保证有充足的资本覆盖风险,又保证经济资本投放在收益风险比最大的业务领域,且计量和配置灵活可调。这种引入模型的方式,可以使资本配置具有权威性。

资产负债管理对经济资本在机构、部门、客户、产品、渠道等维度计量和配置,可以更好的实现资本、风险等信息的对接与整合,让资本和风险在各个维度口径上相错配,使资本管理能够自我约束,提高资本使用率,达到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益的动态平衡,使资本利用率最大化。

资产负债管理深度展望

未来,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成熟和开放,金融产品将更加丰富和复杂,各种不同计结息方式、不同现金流特征的产品,以及带有期权属性的产品都将大量涌现,并在金融市场中快速流通。新产品及其衍生品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机遇,同时也会带来市场风险的急剧增加,如果管理不当,很容易造成巨额亏损,这为资产负债管理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管理创新机遇。

根据在资产负债管理领域的观察,未来随着资产负债管理广泛普及,以下几个方面,将会有更多深入的应用和模式创新。

客户和产品双主题全融合

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常见的一句话,“以客户为中心,以产品为导向”。就是以消费者(买方)的需求为中心,金融产品是为需求设计的配套服务,其目的是从消费者的满足之中获取利润,客户和产品这两个关键动因促成一笔金融业务,客户关系和产品体系建设双重重要,目前已成为金融市场化营销的新思想、新潮流。

客户信息和产品信息,是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数据。商业银行通过将各个信息系统的客户和产品信息整合,全面梳理客户基本信息、交易信息、行为信息和未来现金流信息,建立标准全产品目录。按照客户和产品两个主题设计,统一制定数据标准,标准化各类业务规则,分别形成客户统一全视图和产品统一全视图,双视图形成内部紧密联系、信息勾稽的融合态。

资产负债管理,基于客户和产品双视图,利用数据分析技术,综合评估识别客户、洞察客户偏好、分析客户行为以及交叉销售的业务能力等因素对资产负债结构、缺口、净利息收入和风险收益的影响,实现基于分析模型的快速产品创新和精准圈定目标客户,反馈给前台市场营销团队。另外,还可以准确的识别、监测、计量、验证流动性和利率风险,并反馈给风险团队,扩大了资产负债管理的分析范围。

客户和产品融合的模式驱动,将引入更多基于客户和产品信息的分析模型,进行资产负债日常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在银行中后台的作用及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大数据护航资产负债管理

大数据在某种程度上,是资产负债管理得到良好运用的数据基础,资产负债管理借助大数据可以实现更多价值创造。

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全方位多角度将银行内部数据和外部经济、金融等数据整合,凭借数据分析模型,对金融产品现金流信息、市场流动性信息、监管信息、客户账务信息及其上下游合作商信息等关联分析,得到更全面、更多视角的资产负债影响性报告,更为准确高效的防范风险。

大数据夯实银行内部信息,同时整合了银行外部市场信息,具备海量级高质量的数据支撑。有大数据护航,资产负债模拟工具可以运用到极致,模拟出银行单体融入在浩淼金融市场之中,可以更真实洞察到金融市场中的供需关系,进而观测到金融产品在客户中的受欢迎程度,然后按不同应用主题进行详尽分析,更详细的产出各类缺口报告、资金来源及资金运用、现金流特征、压力测试、经济价值等分析结果。

基于大数据的支撑,提高了资产负债管理对大数据分析的驾驭能力,资产负债管理各类分析模型和报告,具有很高的实时性和权威性。大数据应用为银行流动性、利率和汇率风险管理构建起一道强有力的信息屏障。

监管合规

商业银行建立和完善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体系,是顺应未来国际监管潮流的必然选择。巴塞尔协议Ⅲ就是加强资产负债管理很好的一个监管契机,新版巴塞尔协议Ⅲ中要求商业银行计提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这就使得最低资本要求拥有更大的弹性空间。第二支柱资本要求计提总量的动因包括流动性风险、银行账户利率风险、资本管理水平等,均是资产负债管理范畴。

监管机构未来对资产负债管理的总量和结构性平衡方面还会加大监管力度,确保短期资产错配短期负债、长期资产必须足额错配长期负债,整体保证风险敏感型资产和风险敏感型负债可容忍期限内错配。另外,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对表外业务管理的关注,近些年表外业务规模比重逐年增加,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直接影响到资产负债,资产负债管理会加强表外项目精细化管理分析,使信息透明化、风险可控。现代资产负债管理的逐步深入化,会满足更多的监管层面的合规披露要求。

整体性决策模式升级

在交易频繁、货币快速流通的金融市场中,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需要加强整体性协同作业。它是跨机构、跨部门、跨产品、跨账户、跨渠道和信息系统的工作方式。最终体现为,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功能定位与银行整体战略一致前提下,各机构、部门、产品条线等配合资产负债管理全过程,配套制度、流程、职责等执行落地,达到顺畅有效。这样更有利于对客户、产品、利率和经营业务线的精细化管理与分析,有利于通盘决策资产端、负债端和或有资产与或有负债端业务的全面配置。

资产负债管理不是输出资产负债报告就终止了,更重要的是基于分析结果的决策应用。比如,新常态下,银行负债端成本上升,如何综合利用资产负债平衡理论,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稳定低成本负债来源比例,如何将主动负债业务控制在合理范围,如何合理管控成本底线,如何减少资产端资本消耗且增加收益等,就是商业银行必须要面对的一个整体性资产负债策略命题,这恰恰是亟需提升的。所以说,未来资产负债深度应用还有很漫长的路。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4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商业银行 资产负债管理 现状 对策

一、引言

资产负债管理是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金融机构常用的一种管理手段。资产负债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是指金融机构按一定的策略进行资金配置来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目标组合。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指在利率波动的环境中,通过策略性改变利率敏感资金的配置状况,来实现金融机构的目标,或者通过调整总体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来维持金融机构正的净值。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实质上是指对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个项目的总量结构进行计划,操作和控制,在确保商业银行流动性充裕和安全的情况下,以最小的成本费用来获取最大的收益。资产负债管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一直被普遍应用于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07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批的商业银行陷入倒逼和重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导致银行经营中过度使用金融杠杆,从而累积了大量的风险,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开始浮出水面。

二、金融危机暴露的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问题和缺陷

我国的商业银行虽然一直以来运用资产负债管理,但是与西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采用的是比较简单,直观,明确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推进,尤其是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如何尽快地向规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过渡,是我国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与国际惯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异,有很多需要不断改进的地方。

1.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

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在结构安排方面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导致银行的流动性比较差,容易引发流动性短缺的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借款来维持其流动性需要,银行的自有资金不足,资本充足率比较低。商业银行的资产配置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贷款占较大比重,银行的资产形式单一;短期贷款被长期占用;各种形式的政策性资金占用仍占有一定的比重;资产质量较差,机构调整困难,银行经营风险较大。另外,银行的负债也存在着很多的结构问题:居民储蓄存款成为资金来源的主要渠道,负债形式单一;国有银行资本金不足;长期以来养成了对中央银行资金的过度依赖;主动性负债量少,形式单一。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结构中存在着这些问题,导致银行存在着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很容易引发一些问题。

2.利率管制导致银行存贷比高,利差收入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利率管理政策,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基本上是由中央银行来确定,这导致商业隐含的存贷款利差很大,银行的利差收入成为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在银行的收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在国外的商业银行中,由于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利差收入在银行的收入中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其收入的主要来源为表外业务,中间业务和投资等业务。过去5年,在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中,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一直都是他们利润的主要来源。《中国经济周刊》联合万得资讯的统计显示,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4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978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7万亿元;2009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1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2252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2008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1.2万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79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4万亿元;2007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达到9587亿元,手续费及佣金收入为1396亿元,营业收入达到1.1万亿元。2007―2010年,16家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最低为70%,最高甚至达到101%;中间业务普遍在20%以下,大部分都在10%以下。而据全球银行与金融机构分析库bankscope的统计,欧美甚至东盟地区的商业银行,息差占比一般只有50%~60%左右,中间业务则都在20%以上。

在金融危机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的这种经营模式和收入结构存在着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对于提升我国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有着不利的影响,并存在很大的风险隐患。

3.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低,存在着很大的坏账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中,对于资产的质量管理和风险控制的能力和意识比较差,导致逾期贷款和“两呆”贷款比例远高于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比例的标准,资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存在着很大的坏账风险。尤其在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展开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商业银行在这个期间向地方政府发放了巨额贷款。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我国地方政府负债问题开始逐渐的暴露出来,在地方政府的巨额负债中,银行的贷款占有很大比例,这些积累的债务很有可能会导致商业银行出现大规模的坏账和呆账,从而引发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缺陷的成因

1.我国商业银行自我积累机制的缺失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分配是金额上缴和少量留利,没有建立起随资产增长而补充自有资金的积累机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信贷资金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充,从而影响了自身的资金实力,这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资金运营的约束机制。在对于存贷款来源的控制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存贷款长短期错配,盲目扩张信贷,不断的扩大银行的规模和义务,对于风险的控制能力比较差,这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的根本原因。其次是缺乏有效的经营风险消化机制。坏账准备金的提取和使用未能充分考虑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提取比例过低,且未能真正消化资产坏账,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有增无减。

2. 我国居民高储蓄倾向和国家政策的扶持

我国居民的高储蓄倾向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使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比较宽松,银行对于风险控制的意识比较差,国际竞争能力比较差。我国的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居民储蓄,我国居民长期以来的高储蓄倾向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比较充裕,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经营环境比较宽松,不重视其他货币业务的发展,不重视对于资产负债结构的配比和控制。其次,我国对于商业银行一直采取扶持政策,中央银行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使得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来源非常稳定,存在很大的盈利空间,这种机制使得商业银行不重视对于风险的控制和收入途径来源的创新,使得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比较低。

3. 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发展不健全

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展比较缓慢,作为直接融资平台的资本市场存在很多的问题和漏洞,严格的发审制度使得企业直接融资的难度比较大,导致企业只有通过银行的间接融资来获得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种情况使得银行非常容易获得贷款对象,导致银行对于资产负债的管理不重视。

四、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1.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距离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银行管理实质上是对利率的管理,银行利润的大部分是通过利息差的控制实现的。因此,只有在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加快对于业务的改革和创新,银行才会更注重对自身资产和负债的管理?

2.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拓展业务渠道,提高资产负债的质量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积极拓展业务渠道,积极发展表外业务,中间业务以及其他投资业务,以增加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质量。适当增加短期贷款的数量,限制中长期贷款数量的增加,增加投资流动性强的证券品种,以降低流动性风险?同时,积极开展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尽可能地实现双方的互惠合作,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3. 加快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改革

健康健全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是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市场条件。我国要不断加强资本市场的改革,给银行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和资金来源,为银行业务的多元化创造条件,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空间,为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供更多的手段。另外,要不断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融资提供更好的平台,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为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提供保障。

4.银行监管机构要积极引导和监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

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需要银行监管机构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和引导。我国的商业银行监管机构,包括中央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要不断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和手段,积极监督和引导银行做好资产负债管理工作。另外,监管部门要不断加强对于银行风险管理的监督和控制,积极引导银行开展新业务,拓展投资范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从而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保障。

五、总结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同时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的吸取经验和教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不断的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高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孟艳. 金融危机冲击下资产负债管理的再审视[J]. 金融论坛. 2010(02)

[2] 何浩. 商业银行应对经济周期下行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 国际金融研究. 2009(06)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5

摘 要:利率市场化作为我国金融改革的一项根本性变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别是对资产负债管理带来诸多影响。本文通过对利率市场化的提出背景及改革进程归纳阐述,深入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为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01-02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1. 利率市场化提出背景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意味着利率是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利率市场化提出的理论依据主要是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麦金农和爱德华·肖提出的“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即利率管制导致金融抑制,使得实际利率远远低于市场均衡水平,资金将无法得到有效配置,抑制了金融中介作用的发挥,阻碍了经济发展。因此,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是必然的,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和完善宏观调控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金融体制逐步趋向成熟的必备条件。

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国早期的改革侧重于理顺商品价格。90 年代后期以来,开始强调生产要素价格的合理化与市场化。资金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市场化是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的重要方面。我国利率市场化是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的。其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了以下四个阶段:一是1986-1990 年的萌芽阶段;二是1996-2004 年的初步发展阶段;三是2004-2008年的攻坚阶段;四是2012 年之后的全面放开阶段,也是核心利率市场化时期。具体过程见表1。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影响

1. 对资产负债结构产生影响

首先,取消利率管制后,缓解了金融脱媒现象,商业银行的吸存能力有所增加,也改变了负债结构和存款期限结构,使得资金成本上升,促使银行倾向于发展较多的高利率贷款以获得更高的利率。但是,利率市场化缩窄了存贷利差,由于利息收入占据银行收入的比重较高,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商业银行的利润下滑,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积累能力,对商业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监管要求带来一定程度的风险。其次,由于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中介作用逐渐下降的大趋势下,混业经营管制的放松、金融创新带来的投资渠道多样化以及居民储蓄倾向的下降,导致存款占付息负债的比例再次下滑,导致银行负债中借入资金增多,加大了银行的资金成本。银行存款结构中的低成本存款会向高成本存款转换。最后,银行更青睐于高利率贷款。从银行角度来说,贷款利率上升将导致优质大企业直接融资比例提高,银行不得不寻求新的贷款客户。而从客户的角度来分析,银行的高利率贷款也将刺激贷款客户风险偏好的提升,使得大量信贷流向高风险领域。在资产端,贷款和投资占总资产的比重基本稳定,但贷款结构调整,对公贷款占比下降,风险较高的房地产贷款业务占比上升。在负债端,存款占负债的比重下降且结构出现调整,短期类存款占比下降,长期类存款占比上升。

2. 对银行风险管理难度增加

利率市场化后在管理利率上存在期限错配,即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期限的搭配不匹配,利率变动时,这种不对称使银行的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会发生变化。如果银行以短期存款作为长期固定利率贷款的融资来源,当利率上升时贷款的利息收入是固定的,但存款的利息支出却会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致使银行遭受损失。同时,利率变动还会引起借款人提前偿付借款本息和存款人提前支取存款,导致银行遭受的潜在选择性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也会带来信用风险,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不能完全观察到借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当银行调高贷款利率,只有那些高风险高回报的借款人才会借款,极易产生逆向选择,高贷款利率刺激借款人获得借款后从事高风险活动,引发道德风险。

3. 对资产负债管理要求更高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加强资产负债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银行需深化流动性风险管理、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定价管理等,整体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首先,在流动性管理方面,高资本充足率并不一定有效,货币市场流动性可能短时间消失,市场并不总是运转良好,新环境下的存款并不总是稳定,流动性成本可能会很高。因此,在制定发展和业务策略时必须将流动性作为稀缺资源加以考虑,开展流动性压力测试,在应急计划中加入危机持续时间和流动性储备资产规模设定,加强对存款黏性和客户行为的分析建模,由静态流动性比例向动态现金流分析转变。其次,在银行账户利率风险管理方面,利率因子波动更频繁,风险管理难度加大。因此,需使用更为先进的方法和模型计量利率风险,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开展相关压力测试。再次,随着二元利率环境的逐步消失和对内部转移定价精细化要求的提高,银行需探索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过渡内部转移定价曲线,并以内部转移定价为抓手,加强其对资产负债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

4. 对资产负债表和表外业务的管理难度加大

由于利率市场化程度加深,中国银行业的贷款结构已经逐步发生改变,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负债成本上升,非标和同业创新业务层出不穷,对资产负债表和表外业务的管理难度加大。首先,贷款增速进一步放缓,个贷增长快于公司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下降,个人经营性贷款和信用卡业务快速增长。其次,以“信托收益权和资管计划”为代表的类信贷资产业务发展迅速,股份制银行尤为明显。股份制银行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应收款项类投资占比大幅度增长,其中大部分为信托收益权资产、资产管理计划和理财产品等非标准资产的投资业务。再次,银行业存款增速有所放缓,存贷比压力趋升。最后,活期存款占比下降,股份制商业银行对同业负债的依赖度变大。

三、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应对措施

1. 调整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拓展多元化营业收入

鼓励商业银行加大产品创新能力,大力拓展多元化营业收入,提高中间收入所占比重。当前商业银行收入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利息收入,这同发达国家的银行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将是利率市场化后,决定商业银行利润和市场地位的分水岭。中间业务是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与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收益,但不承担利率风险。要通过资源倾斜和管理政策引导,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逐步改变银行大部分的业务仍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经营收入主要依赖资产负债业务的现状。这也是商业银行规避利率风险和实现稳健经营的重要手段。

2. 加强关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组合的管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处于市场经济竞争中。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调整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组合框架。对负债资产组合进行系统性的完善。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要对外部市场环境进行充分的分析,清楚自己在市场中处于何种地位。在有限的条件下,积极倡导资产负债结构的发展。对于信贷组合来讲,想要调整好结构,首先要建立出合适的模型。充分考虑资金的流动性。对于负债的框架也要进行系统的优化。负债框架是整个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面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要把融资成本降低,保证负债在可控范围之内。将被动转化为动,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3. 学习国外商业银行关于风险控制的先进管理技术

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关于银行利息率风险控制于管理,采用了多元化的管理方式。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风险管理之中。在关于人工智能、数据库创设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国外商业银行关于资金预测的技术为风险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就现实情况来看,一方面我国的商业银行要通过具体现金分析的方法,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对银行面临的风险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决策出最佳解决方案。从另一方面来讲,我国商业银行要强化金融周边产品的综合运用,要在真正意义理解其中的原理。

4. 从资产负债管理过渡到资产负债表管理

流动性和银行账户利率风险是资产负债表管理的核心问题,它要求银行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去预测到期期限匹配和重定价缺口问题,同时又要从这两个方面去寻找满足相关限额要求的缓释途径。在明确规定资本充足率目标前提下,根据不同经营环境制定各类资产的风险度量标准和资本规划,以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作为考察银行收益的主要评估标准。通过调整各类资产和负债的搭配,保持资产规模与负债规模和结构的适度对称关系,并进行动态调整和监控。

在后危机时代,先进银行进行积极探索,强调“资产负债表管理”在银行整体管理体系中的重要性,“资产负债表管理”旨在秉承“1 个目标”,使用“2 个手段”,管理“3类风险”。“1 个目标”指对资产负债表进行策略性管理,对资产负债表结构作出持续性的改进,以期符合机构战略,在可接受的风险限度内使得资本收益(价值)达到最大。“2个手段”为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和资本配置。“3 类风险”指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管理旨在避免汇率变化导致收入或价值的不利波动,流动性风险管理指保持金融机构具备恰当的流动性并为挤兑等突发状况做出筹资策略,利率风险管理将确认不利利率波动趋势并加以管理,实现市净利息收入损失和净现值损失最小化。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6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4-000-01

一、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创新

(一)领域及对象的选择

造成银行不良贷款率很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企产权清、资不抵债、只贷不还。利率化市场条件下,为防止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可以选择有良好发展前景的领域和信用度高的客户,这样可以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选择贷款领域:为适应国家政策导向的变化和新经济领域日趋良好的前景,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支持新经济,将贷款投资于发展前景看好的企业,而不是固守传统体制下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电子信息产品创造业和软件业、生物工程行业、环保产业都是当前心得投资热点,为获取丰厚收益,应及早抢占这一领域的贷款份额。

选择贷款对象:客户是否具有良好的信用度对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商业银行要深入研究客户市场,根据客户价值的不同细分客户,提供差别服务,以培育相互依托、互惠互利的优良的基本客户群体。选择具有良好合作历史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具有发展潜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对于上述企业应当给予适当优惠,将其作为优质客户,稳定的发展与其合作关系,在其资金周转方面给予支持。

(二)贷款品种的选择与创新

一是促进担保贷款种类的多样化。作为一种相对稳定、风险性较小的贷款方式,担保贷款一直是银行贷款类业务经营中的重点环节,出于其自身风险性小的特点,在担保环节上衍生出了诸多新的质押物,譬如:厂房、商业用房、有价证券、商业票据、人寿保单等,甚至出现以应收帐款作为抵押的质押方式。而与此同时,2000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通过一项新的决议,那就是对符合相关条件的证券公司的部分机构投资人员在向银行进行担保贷款时,采取相对放宽的开放性政策,即这类投资者在向银行申请质押贷款时,质押物不用受限于原先限定的房产、票据等这类贷款风险较小的固定资产,而现在证券机构投资们者可以直接以自营股票和证券基金这类较难进行价值评估的资产作为向银行贷款的担保质押。

二是积极推进银团贷款业务。银团贷款有至少2家以上的银行参与,利益均沾,风险均摊,能有效地解决某些大型建设项目的融资难题,同时各家参团行在稀释风险的同时均可获得一定利益。我行作为实力雄厚的国有大行,应积极争取牵头行地位,不仅可以获得最大收益,同时可以掌握调度客户还款资金的主动权。

三是大力发展委托贷款业务。固定资产贷款一般都具有投入大、回收周期长的特点,而市场瞬息万变,对银行业而言风险也较大。银行可将符合条件的此类业务设计为委托贷款,转变银行在信贷中的角色,降低信贷风险,并且仍可获得较高的收益。银行在委托贷款中的职责为进行真实完全的信息披露,在委托贷款中一般只作为资金的托管方,不承担或仅承担很小的风险,而可以取得客观的中间业务收入。我行有着广泛的同业合作基础,可以大力拓展保险等同业机构参与委托贷款业务。

(三)市场化下其他资产业务品种的发展与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在资产结构中适当增加一些债券投资,尤其是债信好、期限短的优质债券投资,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在利差下降的大趋势下,商业银行在信托等业务中充当中间人的角色,直接受到利差减小的影响也相对较小,适当加强这类业务可以提高银行的盈利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二、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改进之处

我国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为了满足在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更加自由、竞争也更加激烈的金融市场中,依然能够维持良好的流动性,使支付结算等业务在正常轨道上运行,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必须加以优化调整。这里所提到的负债结构包含期限方面、流动性方面、利率方面。负债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金来源和流动性,同时也控制着负债的成本和相应的风险,引导资产业务的规模和投入渠道。

(一)负债期限构成

金融机构对于资金的运用存在明显的期限依赖性,这表现在商业银行在安排资产业务时,必须要考虑能够稳定的用作资产项目的资金余额,而这部分稳定的资金余额多少取决于商业银行不同期限的负债来源,包括短期、中期、长期负债等。

随着国民的消费观念有所变化,证券市场的日益兴起,以及金融市场利率的不断调整,相比于活期存款,商业银行所能够吸收的长期定期存款份额不断下降,这种商业银行长期负债的不断减少使得其大大缩短了偿还负债的周期,能够稳定利用的资金额大幅下降。但对于这种长期负债的下降,商业银行并不掌握主动权,需要通过调整存款利率、鼓励银证投资、发展负债项目、加强服务平直等调节的方式加以引导,降低利息支出,吸收稳定存款。

(二)负债流动性构成

负债的流动性不同于流动性负债。负债的流动性结构,要看各项易变负债的占有和构成状况,它既取决于市场资金的供求,也取决于银行对各项易变负债的开发和运用能力。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易变负债项目来源渠道有不畅之处,还具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未来应主要致力于非存款负债的拓展,开发易变负债。现时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及外汇市场等的建立和完善,都为银行优化负债结构、搞好流动性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7

【关键词】资产负债管理 银行 应用

近年来,受宏观经济持续下行、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加快推进、存款增长趋势性放缓、监管政策逐渐严格等多重考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逐渐暴露出一系列不可忽视的问题。资产负债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的根基和生命线,在银行内部具有“纲举目张”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主动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积极构建银行发展新模式,建立健全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迫在眉睫。

一、资产负债管理的定义及演进

资产负债管理的工作目标是考虑利率、流动性约束、汇率和资本充足率的未来变化及其可能产生的银行,以银行的资产、负债及其机构的形式产生银行的经营策略,其通过缺口分析、存续期分析和情景模拟等多种分析工具,以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风险控制和价值创造的双重目标。

从西方银行发展轨迹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大致可以分为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管理三个阶段。目前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坐标。

二、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存在的弊端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期限错配、资产负债管理不够全面等弊端,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经营理念和体制机制问题等深层次原因,实务操作中资产负债管理部门功能缺失和FTP机制欠完善是直接原因。

(一)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

资金运用方面一是贷款证券化运用不普及,可自由流通的二级市场尚未完善,影响资产组合结构调整,并增加了流动性风险,二是资金投向于信贷资产比重过高,非信贷业务拓展空间受限。在资金来源方面,负债被动增长,结构单一,需进一步提高负债业务的前瞻性、主动性和敏感性,通过负债主动管理配置相关资产。

(二)期限错配

随着银行间存款竞争日益激烈和理财产品的井喷式增长,负债有短期化趋势,客户存款在同业间游走逐利,尤其是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错配需引起高度重视。

(三)资产管理不全面

一是资产负债管理方法和工具落后,现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往往侧重对过去已发生经营结果的静态分析,缺乏前瞻性的研判及“三性“平衡的临界点分析和动态调整,系统化程度低,大量依赖于手工统计,技术手段落后,二是资产负债管理范围不够全面,资产管理侧重信贷资产,对非信贷资产缺乏有效管理;未将表外业务纳入统一管理范围,未能很好解决如何提高表内外业务的协同配合能力等问题。

三、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内涵

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是一种前瞻性的策略选择管理,要求商业银行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自身发展战略,确定“三性”选择偏好,以战略决定配置,以配置驱动发展,要求银行对资金来源进行统筹和主动性管理,对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币种结构进行全面的、动态的计划、匹配、协调和控制,通过科学的数量模型计量各种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并将风险量化为成本,以提出资本分配的解决方案,战略性、前瞻性地引导各业务条线主动收缩和扩张。

四、搭建主动性、前瞻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具体举措

(一)准确计量并防范流动性风险

实务操作中,流动性风险管理包括日常流动性管理,非预期流动性风险管理及结构性风险管理三部分,其中:

第一,日常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完善资金头寸管理,合理地安排、调配、运用资金以保证流动性;,可借助的工具是资金头寸管理系统,银行需重点关注正常情境下的隔日及一周以内的流动性缺口。

第二,结构性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资产负债管理(流动性缺口、情景模拟)、FTP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工具,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结构,对投资和融资进行合理布局,减少由于期限错配造成的流动性风险,银行需重点关注正常情景下的一年以内流动性缺口。

第三,非预期流动性管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风险限额、压力测试、流动性储备及应急计划等工具,测试银行在危机情况下,是否有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危机对银行的冲击,并制定危机的应对措施和计划,银行需重点关注压力情境下的一月以内的流动性缺口。

(二)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资产负债组合管理

如今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已经走到了关键时点,银行经营思路亟需创新与变革,必须建立以“资本为中心”的表内外统筹管理模式,强化资本刚性约束,在服从资本支撑能力前提下,加强资产主动配置,理顺价值传导机制,把资本回报水平作为表内资产组合管理的核心依据,资产配置的视角要从信贷市场拓展至整个金融市场,打通信贷、投行、理财等业务边界,实现表内外统筹。建立收益、风险、资本相结合的资本考核体系,实现由监管资本向经济资本过渡。

(三)建立差异化定价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利率定价管理体系,以客户为中心,紧跟市场价格变化,灵活动态调整全行定价策略。发挥价格引导作用,调整客户结构和产品业务结构。在资金同质下建立统一的负债定价管理体系,实现全行负债管理一盘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降低负债成本为目标,以流动性安全为底线的全面负债定价管理体系,加强主动负债管理,实现差异化自主定价,做好客户分类管理,设定相应的准入标准,深度挖潜,不断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

(四)搭建基于利率市场化的ALM系统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系统化程度较低,部分银行甚至未搭建ALM系统,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要求银行ALM系统能动态监控相关数据,提升对流动性风险及利率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能力,系统内生成所需的标准及客制化报表,增强管理细度和指导性,提高管理效率,按项目需求完成相关客户行为模型分析,深化对不同情况下客户行为的认识,提高数据和分析的精确度,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及预见力。

参考文献

[1]彭纯.国际先进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经验.

[2]陈小宪.加速建立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J].金融研究,2003,(2):30-37.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8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商业银行对所有资产负债的类型、数量以及资产负债的总量、比例等做出决策的一种综合性资金管理的科学方法。其实质是对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各项目的总量结构进行计划、安排和控制,在保证资金使用安全性、流动性的前提下,以最少的耗费获取最佳的收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它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和资产负债表管理等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对资产负债表的管理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竞争能力的重要手段。

二国际金融危机暴露了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缺陷

2007年开始的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与金融体系带来巨大损失。众多专家和学者在分析其原因时指出:商业银行奉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在金融危机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资产负债管理导致金融机构高杠杆化经营,这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埋下了隐患。从这次金融危机中可以明显地感觉到,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尤其是其发展到资产负债表管理阶段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一)随着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到资产负债表业务管理阶段,金融机构摆脱了存款增长放缓对资产业务的制约,使得金融机构进入了高杠杆经营的阶段。而这种经营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经营得当,其股本收益率会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但如果经营出现失误,其股本收益率的亏损也会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地放大,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承受能力。

(二)建立在现代金融理论基础上的资产负债管理技术,是以统计学意义上的大数定律为依据的,并且使用很多的参数设置以衡量资产与负债的风险收益情况,这比较适用于正常运行的金融市场。但金融市场一旦出现大幅波动,那么资产负债管理中的很多参数设置就会出现与实际不符的情况,资产负债管理技术也就会失去其控制风险、提高收益的功能与作用。

另外,随着新金融工具的涌现,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尤其是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得货币监督机构在风险测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这又增大了货币监督机构的管理难度,提高了社会管理成本。

三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现状和问题

我国银行业长期实行资金计划管理,对存款和贷款施行两条线管理,这容易造成存款与贷款在规模、结构和期限上的不对称,不符合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协调管理要求。从1994年起,各商业银行开始实行资产负债管理,但特有的内、外部因素又决定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特殊性。(一)在资产负债总量管理方面。我国目前的资产负债总量管理,主要是依据“规模对称原理”进行的,即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负债的总量平衡、资产的总量平衡和资产负债的总量平衡。(二)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对应管理方面。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目前对资产及负债业务期限的控制力不足,使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对应管理的实际应用受到了诸多限制,以致目前的管理仍处于分析性应用阶段。(三)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为了适应金融体制改革,自1994年起,我国逐步对各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其主要指标包括:资本充足率、存贷款比例、资产流动性比例等。

由于条件的约束,我国的资产负债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其理论与实践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而且我国很多商业银行对资产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虽然他们也参照国外的做法,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的组织机构和框架体系,但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环境和监管条件下,没有动力和压力去借鉴、学习与践行现代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技术,基本上没有在全行范围内使用和完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

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对策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剧烈的市场动荡,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应充分重视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及时采取措施,逐步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业务。

(一)金融监管方面,加强外部市场的完善和监管环境和手段的改善。

1、加强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引导工作和力度。为更好地推进资产负债管理业务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运用,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监管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资产负债管理对商业银行的积极作用,并采取实际措施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业务加以引导,增强其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水平。

2、加快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让银行真正成为利率市场的“定价者”。虽然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距离建立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还有一定差距。银行管理实质上是对利率的管理,银行利润的大部分是通过利息差的控制实现的。因此,只有在银行成为利率市场的“定价者”时才能更注重对自身资产和负债的管理。

3、深化证券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改革。目前,我国政府禁止银行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这极大地限制了银行投资变现的能力,必然导致银行资产流动性的不足。证券市场特别是货币市场的的发展是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所必须的市场条件。证券市场的发展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和增加其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工具,从而为调整资产负债业务提供更多的手段。

(二)在商业银行内部,也需要在加快资产负债管理发展方面开展相应工作:

1、提高认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为更好地应对千变万化的国际金融市场,今后我国商业银行要充分认识到当前相对有利的市场环境是不能长期存在的,迟早要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冲击。居安思危,明确资产负债管理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提早着手开展资产负债管理的系列工作。

2、建立健全覆盖全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业务组织体系,明确和完善该体系的权利和职责,协调好行内各部门的关系,使资产负债管理成为全行上下的重要工作。

3、拓展业务渠道,降低流动性风险。单一的业务结构导致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明显不足,具有很高流动性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应进行多样化的业务渠道安排,适当增加短期贷款的数量,限制中长期贷款数量的增加,增加投资流动性强的证券品种,以降低流动性风险。同时,积极开展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尽可能地实现双方的互惠合作,以增强资产的流动性。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9

关键词: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会计

商业银行是现代社会经济体系中经营货币的企业和资金供需方的媒介,但仅靠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远远不能满足其资产活动的需要,这个资金缺口的弥补有赖于银行的负债业务,负债业务提供了商业银行绝大部分资金来源,因此负债管理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负债管理方面明显较为薄弱,加强其负债业务的经营管理刻不容缓。

早在2005年,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行长联席会议就“资本约束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问题已达成了五项共识:以降低资本占用为中心,大力调整资产结构;以提升资产负债管理水平为核心,积极调整负债结构;以提高服务能力为基点,主动调整客户结构;以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和中间业务为重点,加快调整业务结构;以扩大非利息收入为基础,逐步调整收入结构。自此,负债管理被重新提升到一个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多数商业银行人民币对公存款业务面临发展困境,“季末效应”异常突出,已经严重影响了银行客户的信贷投放,牵制了商业银行业务新产品推广的精力,也削弱了公司业务在商业银行战略中的支撑作用。可以讲,负债管理理念的科学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客户结构的合理性,也影响着资产业务的发展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先进的负债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发展历史数据的分析,并借鉴国际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理念,初步构建了一个适合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管理体系,以期建立负债业务发展的长效机制。

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念

(一)核心存款

核心存款主要从当地市场筹集,与购买的资金相比对利率敏感性弱、利息成本较低、稳定性较强,核心存款的拥有量是衡量商业银行价值的标准之一。核心存款主要包括四部分:

活期存款账户(DDAs)。在国外,该类存款指不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银行只承担处理成本,为弥补处理成本,可以根据账户的使用频率或余额收取费用,比如对“不足量资金”的收费;其他可签发支票余额。该类存款指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它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称为“可转让支付命令”或NOW账户;储蓄账户。主要指存折储蓄账户和卡储蓄账户;小额定期存款。在美国,定期存款(CDs)根据面额或规模分类,以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存款保险上限(10万美元)为临界点,10万美元以下为小额定期存款,以上为大额定期存款。

核心存款管理的意义在于其提供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且利息成本较低。假定其他条件相同,核心存款较多的银行具有较强的付息成本优势。

(二)管理负债

管理负债(或“购买的资金”),是银行资金来源中的“热钱”。与核心存款相比,管理负债是在国际国内市场筹集的、对利率相对敏感的不稳定资金,主要包括在国外分支机构的存款、在国内分支机构的大额定期存款、购买的联邦基金等。

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回顾与管理现状

(一)国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

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存款与管理负债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相差较大,并且银行资产规模和核心存款之间存在着反向关系,即规模越大核心存款所占比重越小。除活期存款(DDAs)外,这一关系普遍存在于各类银行。美国1985年到1995年11年间四类规模商业银行的历史数据基本验证了这一规律(表1所示)。

(二)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结构变化的回顾

1.第一阶段(1989-1996年):企业存款为主、储蓄存款为辅的“二元模式”。在这一阶段,由于网点覆盖面有限、客户认知度不高,储蓄存款规模非常有限。同时由于成立初期,迫于扩张规模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积极拓展公司业务、吸收企业存款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主要营销策略。

2.第二阶段(1997年至今):企业存款存量占优、储蓄存款增势良好、管理负债增速明显的“三元结构”。随着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兴起,企业存款业务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网点的增加,银行负债业务呈现出了新的形式:企业存款在负债业务中占比逐步下降,储蓄存款稳步上升,以同业存款为主的管理负债也明显增加;企业存款中活期存款在震荡中呈增长趋势,基本保持在60%以上,定期存款则呈下降趋势;储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呈增长趋势;若以对公存款和对私存款划分负债(将管理负债计入对公存款),则对公存款仍占负债总额的60%,但呈下降趋势,对私存款稳步增长,达到负债总额的40%。

(三)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现状

从业绩考核角度来看,银行对负债业务的管理在剔除同业存款后,主要分储蓄存款和对公存款两大类,以日均增量考核为主,时点余额增量考核为参考,并没有根据各类负债对利率的敏感性进行分类,也就无法计量和考核各类负债的成本。

我国商业银行负债管理体系构建设想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了“积极吸收储蓄类存款、着力优化企业存款结构,降低负债业务成本、增强负债业务稳定性;同时灵活运用管理负债、发挥资金蓄水池功能”的思路,并初步构建了商业银行负债管理新体系。

(一)基本原则

1.负债成本最小化原则。每一项资金的总成本包括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其中非利息成本包括分摊到该项负债资金的全部营业费用,如固定资产折旧、人力成本及营销费用的分摊等,总之,要将吸收该项负债资金所产生的所有成本归集并分摊到该项负债。实务中,可以根据负债资金对利率的敏感性将其分为核心存款、管理负债两大类,再依据其所承担的利息成本和非利息成本的不同进行细分,最终通过计量、控制全行加权资金成本,实现负债成本的最小化。

2.客户关系最优化原则。本文认为,评价负债结构合理性的标准是:能否与资产业务结构相匹配并创造最佳的风险调整收益率(RAROC)。基于这一标准,商业银行总是试图通过“交叉销售”让现有客户接受其更多的服务,以便用其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抵消净利差的收窄。为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协议满足客户信用要求,如贷款承诺、信用额度,在核心存款不足时,为了维持最优的客户关系,将更多的考虑吸收管理负债。

3.合理规避监管的原则。和其他形式的价格控制类似,存款利率上限监管造成了资金供求关系的扭曲和低效。因为存款利率上限虽然监督了商业银行所支付的显性利息成本,但是却迫使银行通过支付相同甚至更多的隐性利息或者寻求利率市场化的负债资金以抵消监管的影响。

4.灵活性原则。进入负债业务发展的“三元结构”时期,灵活掌握管理负债在全行负债业务中的比例、适度调控高成本的企业大额定期存款、积极发展储蓄存款将成为负债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当前形势下,要加大储蓄存款和企业活期存款占比,降低定期存款占比、严格限制高成本的协议存款,实现负债结构的整体优化。

(二)初步框架构建

核心存款。一般包括:储蓄存款、企业存款(扣除企业大额定期存款,具体金额标准需进一步测算)、机关团体存款、农业存款以及其他存款;管理负债。一般包括:企业大额定期存款、财政性存款、金融债券、应付及暂收款、卖出回购证券、向中央银行借款、同业往来、委托及投资基金存款、金融机构贷款基金以及各项准备。

应当说明的是,核心存款和管理负债的比例及其内部各项负债的比例应当结合其银行的规模和在同业中的地位而定,核心存款是基础,而管理负债具有一定的“蓄水池”功能。

(三)技术支撑

数据集中后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为商业银行负债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其意义在于以下方面:

1.区别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套横向的、模拟的、市场化的资源配置机制。对于以负债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和以资产业务为主的经营部门,在功能定位时可区别对待,前者更适合为成本中心,而后者更适合为利润中心。若不做区别,在目前以净利润为导向的经营策略下,必然会导致更多经营部门“为利是图”,用更多的资源去竞争有限的资产业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其关键在于为具有成本中心性质或具有利润中心性质的不同部门建立一个价格协商、自由交易、利益分成的市场化机制。简单讲,办理资产业务或负债业务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的成本收益自行选择、自由交易,分行的职能在于提供和规范这一机制。若客户经理由分行集中管理,这种交易的主体则由部门演变为客户经理。

2.将成本核算到具体的产品,在分行范围内构建一个纵向的、以条线考核为主的管理会计考核体系。事实上,办理资产业务的部门(资金需求方)和办理负债业务的部门(资金供给方)在交易时更多的是基于某一项业务,而非某一个部门,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负债业务还是资产业务,其成本必须核算到具体的某一项或某一类业务。也就是说,必须为每一项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定价,而不是粗略地为一个部门定价。

3.全面计量利息成本与非利息成本,在银行内构建一个各类负债的管理会计成本核算体系。与以往财务会计成本概念所不同的是,管理会计成本蕴涵的不仅仅是显性的利息成本,更重要的是非利息成本,其中包括正常的营业性费用分摊以及该项业务所隐含的超额服务及营销管理费用。现实的例子是:频繁交易的账户理应承担较多的服务成本;存款余额大户往往意味着须承担更高的营销维护成本。

(四)配套措施

1.建立以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为交易对象,以客户经理为交易主体的市场交易机制。须注意的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存款低利率、零利率化及管理负债利率上限的市场化,决定了资产业务引导负债业务、负债业务必须满足和匹配于资产业务;从管理会计中作业成本的角度分析,资产业务是负债业务的成本动因,相应负债业务所产生的付息成本与非付息成本应该通过其所匹配的资产业务得以补偿。

2.建立以产品创新为手段、以“交叉销售”为模式的负债业务营销机制。管理负债由于对利率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吸收管理负债更多的是借助于较高的利息支出。不同的是,核心存款由于利率上限管制的存在,使得商业银行将更多地借助于非利息成本支付或产品创新、“交叉销售”来吸收。显然,后两者为上策。

参考文献:

1.葛奇著.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李杨勇等著.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彭建刚.现代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10

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

在我国,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如何尽快地向规范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过渡,是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和风险管理与国际惯例相比还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本充足率低,自有资金严重不足。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8%的水平,但我国对国有商业银行拨入的信贷基金当初就不是按比例拨入的,而且随着银行业务的发展,资本金没有得到相应补充,因而现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极低,远远低于8%的水平。

二是存贷倒挂不平衡,超负荷运行严重。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信贷规模盲目扩张,信贷收支靠拆借和占用汇差来平衡,导致存贷倒挂、超负荷运行严重,与商业银行存贷比例要求相差甚远。

三是资产负债结构不合理,流动性差。流动性负债长期资产化十分严重,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比例失衡,国有商业银行在很大程度上靠借款来维持其流动性需要。

四是资产结构单一,存量板结。银行资产的80%以上都是信贷资产,且短期资产长期化十分突出,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不能满足流动性和多样性要求。

五是资产质量低,安全性差。逾期贷款和“两呆”贷款比例远高于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比例的标准,资产安全性得不到保障。

资产负债管理状况产生的原因

从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看,首先是自我积累机制缺失。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利润分配是金额上缴和少量留利,没有建立起随资产增长而补充自有资金的积累机制,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多年来信贷资金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充,从而影响了自身的资金实力,这是目前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其次是缺乏资金运营的约束机制。存贷不讲来源,期限不讲对称,盲目扩张信贷,争规模上项目,不管期限长短和风险收益,这是造成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存量板结,超负荷运行的根本原因。再次是缺乏经营风险消化机制。呆账准备金的提取和使用未能充分考虑自身经营风险,提取比例过低,且未能真正消化资产坏账,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风险有增无减。

从国家宏观金融运作看,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市场金融调控采取刚性办法且松紧无常,使国有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缺乏主动性,在调控中处于被动状态,从而给国有商业银行资产带来巨大的负效应。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结构单一,在资产的流动性方面缺乏必要的第二准备金,如短期证券投资,短期拆放,短期票据贴现等。而中央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采取规模控制办法,调控时紧时松:松时敞口供应,国有商业银行千方百计扩张规模,形成许多无效贷款;紧时“一刀切”,国有商业银行只得牺牲好的企业压缩贷款规模,这使得好的差的企业都不能搞活。中央银行这种刚性控制使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每况愈下。

从社会经济环境看,主要是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企业经营机制对国有商业银行经营制约,政府直接干扰金融,企业吃信贷资金的“大锅饭”等,使得国有商业银行无法按照信贷资金的“三性”原则来运转。

几点建议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着重开展工作:

构建资产负债管理的工具体系。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推进金融市场改革,开展金融创新,在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汇率制度改革、资本市场改革的基础上,及时推出债券、拆放同业、回购融资、利率及汇率期权期货、掉期等金融工具,为商业银行提供资产管理工具、负债管理工具、流动性管理工具以及风险管理工具,拓展商业银行业务空间,全面提升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水平。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11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风险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对策

一、加强主动管理,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从西方商业银行的实践来看,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将由于利率变动而造成的经营风险降至最低限度,通过资产负债管理使银行保持稳定的利差,也使其具有流动性和资本充足性。对于国内商业银行来说,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变被动为主动。通过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技术手段的运用等方法,积极地调整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在兼顾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的前提下,通过资产负债在数量、时间、区域、品种、对象上的合理配置,实现银行收益的最大化。调整的主要思路:一是实现资产负债的结构平衡,如将长期高成本负债配置给高收益资产、短期负债配置给低收益资产,以实现资产负债成本对应性。二是实现资产负债的利差最大化,如增加高利率资产占比、降低高利率负债占比、灵活运用浮动利率等,扩大资产负债利差。三是适当增加一般存贷款以外的资产负债,如提高债券、投资、外币资产等非贷资产业务的比重,提高资产的变现能力;积极开展主动型负债,如进行同业拆借、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贴现贷款、向国际货币市场借人资金、争取发行金融债券等等,以此来分散、降低风险,提高银行经营的流动性。四是严格控制库存现金、固定资产等非生息资产的过快增长,同时大力压缩银行不良资产的百分比。

二、借鉴国际先进的资产负债管理思想

(一)缺口管理。缺口解决的是缺口所带来的流动性风险,通过对资产与负债管理,化解市场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因此,要求商业银行对在一定计划期内需要重新定价的资产与负债进行分析,并采取一些必要措施,优化资产与负债结构,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商业银行可采取较为保守的缺口管理,使利率敏感性资产等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利率敏感性缺口为零。这时利率的波动使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与负债成本同向变动,收益大于成本,从而化解因利率波动而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但资产与负债在动态过程中难以实现零缺口,银行也可采取积极的缺口管理。

(二)平均期限管理。平均期限管理指银行资产或负债的现金流量现值的加权平均期限。当固定利率资产平均期限不等于固定利率负债平均期限时就产生了风险。在正期限风险时,即固定利率资产的平均期限长于固定利率负债的平均期限,利率上升会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下降幅度大于负债的市场价格下降幅度,这时,银行可通过减少较长期限资产,增加较短期资产,增加较长期限负债,减少较短期限负债等达到防范流动性风险的目的。同理,在负期限风险时,利率下降会导致资产的市场价格上升幅度小于负债的市场价格上升幅度,银行可通过增加短期借款,减少短期贷款等措施来达到目的。

(三)衍生工具对冲。利率市场化后,利率波动使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难度加大,为使商业银行免受利率波动的损失,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通常采用利率期货、利率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来回避利率风险。利用利率期货合约对冲风险:在正缺口时,商业银行面临利率下降的再投资风险,那么银行可买人期货合约。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损失可从期货市场上得到弥补;而利率上升时,银行会获得收益。相反,在负缺口时,卖出利率期货合约对冲风险。利用利率期权合约对冲风险:在正缺口时,银行可购买看涨期权,当市场利率下降,银行则可从期权合约中获益,从而抵销正缺口因利率下降而造成的流动性减少。在负缺口,银行可购买看跌期权,当市场利率上升,银行则可从期权合约中获益,并抵销负缺口因利率上升而造成的流动性减少。利用利率掉换对冲风险:通过利率掉换,银行可将固定利率变为浮动利率或将浮动利率变为因定利率,使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相匹配,降低利率风险。诚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市场利率波动受国内、国际的诸多因素影响,商业银行难以准确预见利率的走势,为防范流动性风险,就应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不断推出新的金融衍生产品。

三、掌握现代技术,提高利率管理水平

在西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中,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和深人的运用。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他一些信息处理加工技术,如金融工程技术、系统动力学技术、运筹学技术、决策预测技术等为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从长期看,我国利率市场化不可避免。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已经参与了大量的国际金融业务,因此,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不仅是未来的要求,而且是现实的需要。一方面,商业银行要运用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动态收人模拟等方法,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模拟市场利率变化对银行资产、负债价值的影响,进而分析出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侧算出银行利润的变化状况,给出风险最小、效益最优的优化调整方案。另一方面,要探索利索风险的表外业务控制方法,加强对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期货、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和运用,特别是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如在我国货币市场、债券发行和二级市场上,利用套期保值技术来规避利率风险就显得十分重要。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范文12

关键词:利率互换;对冲策略;长期投资策略;短期投资策略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2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品种不断完善,业务品种包括债券认购业务、分销业务,现券业务,质押式回购业务,买断式回购,债券远期业务等等。这些债券交易的品种正随着债券业务的发展逐渐丰富。

一、国内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的特点

债券业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10年的相关数据,银行间债券市场中的债券余额比09年增长了49%,比市场托管总量高出10%,国内商业银行的所持的债券占比是70.48%,较09年提高了4.5%。

债券的交易非常活跃,首当其冲的是债券认购交易,10年国内商业银行认购各类从银行间市场发行的债券,包括国债,政策性银行债,企业债等,共计11747.9亿元,比09年增加了41.21%。第二大活跃的是回购业务,10年,国内商业银行各类质押式回购业务的累计金额高达500071亿元,比09年增加了61.62%。第三大活跃的债券交易是现券业务,10年,现券交易的二级市场的交易量都维持在6成以上,与银行间市场一样处于主导地位。

开展债券业务的商业银行机构数量不断增加,据结算公司的统计分析,10年商业银行的债券业务有了明显上升,其中除了国有四大银行,一些中等银行的债券业务也发展迅猛。除此之外,像天津商业银行,南京商业银行这样的小型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投资债券,可见,债券业务对提高国内商业银行收入水平至关重要。

二、商业银行债券业务策略的制定

(一)商业银行债券投资策略制定

存贷款业务是国内商业银行现阶段的主营业务,而且存款利率会长期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另外,高额的储蓄率,也使得商业银行把扩张存款规模作为主要经营目标。这些存款是商业银行的稳定的资金来源。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债券投资策略的主要因素是贷款和收益率。商业银行的长期债券投资策略模型可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利润和收益率来建立。这个模型可以用来确定投资策略,但每个商业银行都不同,利润的绝对指标没有一个准确的参考值。基于此,学者们选取资产收益率ROA,来建立债券投资策略模型。

根据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个会计恒等式,排除临时性拆入资金,再贴现或在贷款的情况,那么将得出资产=吸收存款+所有者权益。如果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情况,还可得到,贷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系统内清算资金+固定资产+债券投资+净存放同业+现金=吸收存款+所有者权益。也就是公式1如果把公式1转换为商业吸收存款的函数就可以得到公式2 根据公式2 的原理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可以得到公式3从最后的公式3中,学者们发现国内的商业银行可以采取长期债券投资策略,根据公式也就是以ROE为当期经营目标,再根据预期存款发展规模D,固定资产目标以及所有者权益,来确定债券投资的可用规模和逾期收益,依照市场收益率,来建仓债券,为确保收益,主要的操作手法为长期持有。

有长期投资策略就有短期投资策略,虽然理论上商业债券投资应该为中长期投资策略,但实际上,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价格有一些波动,尤其是出现牛市的情况,二级市场的买卖操作会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的收益,所以在确保资金流动安全的情况下,国内商业银行有必要进行短期债券投资。国内商业银行的短期债券投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长债收益提前变现操作策略,在持有期内,商业银行可将长期债券抛出,将利息收入变成资本利得,从而提高持有期收益率。这种假设在理论上是可以实现的, 因为市场收益曲线是上凸形的,不是一条直线,所以商业银行不但可获得资本利得还可获得实际收益率,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整体收入水平。但事实却非如此,因为市场收益率会波动,由于提前抛出的长期债券而获得的收益率会随着市场收益率的向上平移而下降。相反的情况,收益率会上升。基于此,即便是短期投资,也应该参照长期投资的原则。

其次是回购放大操作策略,也就是说商业银行可发挥债券的杠杆作用来开展回购业务,利用杠杆效应来放大有限资金,如果忽略交易费用可放大20多倍。虽然回购业务很普遍,但如果杠杆效应发挥的充分,效果就很可观。可获得数倍的回购利息收入。如果商业银行在资金上有缺口,也可运用债券正回购,来进行做多操作。如果市场的行情上涨,也可利用回购,来获得资本利得。

再次是OAS对冲策略,其中OAS是指债券实际收益率与理论收益率的差值。OAS对冲策略就是首先计算出债券收益率曲线,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持有债券的理论收益率,在考虑完每个债券的OAS均值,方差和流动性风险后,选择一个合适的债券做对冲。如果债券品种挑选的合适,接下来商业银行将卖空高估的国债,做多低估的国债,就可以在牛市和熊市中获利了。

最后是套利操作策略,目前商业银行在债券套利时遇到一些困难,因为商业银行只能在银行间市场操作债券业务。但这并不影响套利操作。商业银行可利用债券回购利息率和短期债券到期收益率的利差来套利。

(二)商业银行债券业务风险防范策略

首先要利用利率互换工具来防范风险。利率互换就是两个主体定期交换与名义本金相等的债券和票据。比较常见的利率互换是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交换。通过转换浮动利率为固定利率,商业银行可以规避市场利率风险。学者们发现债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利率风险都很大。债券发行的频率过快是发行市场利率风险的表现形式。债券招标的发行利率低会导致债券价值的降低。如果流通市场上的市场收益率下滑,收益率曲线平坦这说明市场的短期行为和长债短炒的现象严重。总之利率互换是解决基差风险和利率互换风险的有力工具,也是解决商业银行常年利率风险的好方法。

其次是债券组合期限管理。资产负债管理要遵循总量平衡和结构对应的原则,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确定资金运用期限的时候要考虑市场流动性风险,以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资金来源期限。商业银行总资产中债券资产的比值不断加大,所以确定组合的期限前先要参考商业银行的负债结构。原有的投资账户和交易账户互相转换的制度马上就要被禁止了,所以商业银行要比以往更为谨慎并参照市场变化的情况,来合理配置债券投资组合结构,从而优化债券存量组合结构。

再次是规范信用风险管理。虽然信用风险很小,但是由于银行次级债和企业短期债的发展迅速,其他债券品种也在不断增加,所以债券信用管理又被放到了一个重要位置。商业银行要建立动态信息传递机制来防范债券主体风险。收集分析企业披露的信息,并从内部建立好信息狗头和专递机制,从而加强债券内部信用评估机制,对于不同的信用等级进行不同的限额管理。要在各商业银行实施授信额度的互通与共用,以便于防范个体客户的风险。另外还要建立债券信用评估制度,以便于控制债券业务的信用风险。

最后是提升市场预测能力。商业银行的利率和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政策上的变动引起的。商业银行金融工具的估值会随着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财务状况也会受影响。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对市场环境和宏观经济有很高的预见能力。

(三)协调商业银行传统经营策略与债券业务策略

债券业务在决策和流程管理上的地位都不是很主要,但是如果独立债券业务的话,就会割裂商业银行传统业务。而且还会增加机会成本,整体收益水平会下降,所以债券业务策略需与传统经营策略相协调。

首先要协调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管理指的是,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协调管理和比例控制资产与负债,以便于更好的经营管理。债券投资会受到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所以商业银行管理资产负债的时候,要根据债券资产盈利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调整债券资产余额结构和资金来源,这样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目标就可以达到了。要紧密结合利率风险防范和资产负债管理中的缺口管理手段,运用各种期限数据去计算负债总久期和贷款总久期,最终得出平行移动收益率曲线时的风险免疫的最小组合,这样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其次要协调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商业银行为提高提高资金管理水平,要创新资金管理思路。传统的银行资金管理是以存款的金额来确定贷款的资金量。如果资金有富余就用作备付金。我国商业银行的备付金比较充足,流动性也好,但却不怎么盈利,主要是由于简单和粗放的全盘资金管理。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随着市场流动性的加强和回购业务的普及,来源渠道比以前广泛了。这样头寸管理和资金调度就不用依靠存款了。资金管理与债券业务相谐调,可动态化资金流动性管理,彻底解决了备付金过高影响收益的问题。

再次要协调FTP管理。FTP系统是内部转移定价系统,有助于衡量存款和贷款部门的业绩,引导资金来源结构的。FTP管理是否成功,取决于内部利率制定是否有效。商业银行要把FTP管理与债务投资业务相关联,不但要找出市场收益率曲线,还要与市场利率相关联,这样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就能合理的制定了。

最后要协调好中间业务产品资源匹配问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依赖结算类和利息转化类产品,所以开发新品种,尤其是投资类产品,对拓展中间业务盈利点尤为重要。债券投资业务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重中之重。如果国内商业银行能够利用其丰富的客户资源和信息资源,积极拓展代客债券投资业务,可以缓解自营债券投资业务的风险,同时相应提高商业银行债券定价能力,形成相融共生的发展格局,有利于提高债券业务整体收益。

综上所述,国内商业银行债券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债券品种日益完善。但是受宏观经济运行的波动和央行货币政策的影响,国内商业银行的债券业务会遇到各种系统性风险,需制定相应风险措施来防范债券业务风险。此外,债券业务发展还要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协调,并根据不同的期限制定不同的策略。

参考文献:

[1]金晔.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对策[J].金融论坛,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