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商业企业发展

商业企业发展

时间:2023-06-07 09:14:08

商业企业发展

商业企业发展范文1

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营销方式,是当今国际上通行的经营业态,它以独具的组织结构和经营方式在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中迅速发展,对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商品流通方式的现代化起到了重要作用。*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引入连锁经营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连锁批发和零售、餐饮业不断向集约化、组织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多种业态、多种连锁方式并存的格局。

一、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一)经营机构快速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自1992年麦当劳第一家在*厦门落户以来,*连锁经营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到*7年末,全省已有限额以上连锁批发和零售、餐饮企业96个(其中批零企业82个,餐饮企业14个),比*2年增加29个,增长43.3%;96个连锁总店共拥有连锁门店数2547家,从业人员5.36万人,营业面积达248.60万平方米,与*2年相比,连锁门店数、从业人员和营业面积分别增长2.8倍、3.5倍和15.5倍。目前*连锁企业已覆盖全国12个省直辖市,*7年全省连锁批发和零售、餐饮业实现销售总额481.43亿元,比*2年增长6.6倍,年平均增长50.1%。其中,商品零售额335.30亿元,比*2年增长5.1倍,年平均增长43.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从*2年的3.5%上升到*7年的10.5%。连锁批发零售餐饮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辐射力显著增强,成为开拓市场、扩大需求的新增长点。

(二)内资连锁企业占主体,外商连锁业绩突出。随着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沃尔玛,德国的麦德龙等跨国连锁企业相继“登陆”*,不仅提高了*消费品连锁市场的国际化、现代化程度,而且推动内资连锁企业的迅速发展,全省形成了以内资企业为主体的连锁格局。到*7年底,全省限额以上内资连锁企业达82家,占全省限额以上连锁企业数的85.4%;港澳台商和外商投资的限额以上连锁企业14家,占14.6%。从门店总数看,*7年全省限额以上内资连锁企业拥有门店数1842个,占全省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门店数的72.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拥有门店数为705个,占全省连锁企业门店数的27.7%。从销售额增长变化看,*7年限额以上内资连锁企业销售额365.55亿元,比*5年增长51.8%(*5年以前没有按注册类型统计),占全省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销售额的75.9%。外商投资限额以上连锁企业销售额111.57亿元,比*5年增长15.9倍。数据表明,*连锁经营主体内资占主体情况下,外商投资发展势头强劲。

(三)各种业态齐头并进,专业店成为市场主体。截止到*7年底,全省批零连锁企业所属门店最多的是专业店有1402个,占批零连锁经营门店总数的69.7%;其次是专卖店和超级市场,各有门店238个和224个,这三类业态拥有的门店数已占全省批零连锁经营门店数的92.6%。百货商店、便利店和其他业态门店各占批零连锁经营门店总数的2.0%、2.6%和2.8%。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批发和零售连锁企业经营的范围已延伸到百货、家用电器、石化、烟草、家电、家具、服装、食品、药品等商品的零售行业,*7年,专业店实现商品零售额226.96亿元,比*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71.8%,占全省批零连锁经营销售总额的71.1%;超级市场实现零售额42.59亿元,比*2年增长2.3倍,年均增长27.3%,占全省批零连锁经营销售总额的13.3%;专卖店实现销售总额33.01亿元,比*2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39.3%,占全省批零连锁经营销售总额的10.3%。这三类业态实现的销售额共占全省批零连锁经营销售总额的94.7%。百货商店、便利店和其他业态连锁店,分别实现销售总额6.99亿元、0.86亿元和9.01亿元,各占全省批零连锁经营销售总额的2.2%、0.3%和2.8%。

(四)连锁餐饮业快速发展,外资企业在经营中抢得先机。目前,*以快餐为主的餐饮连锁企业日益深入百姓生活。到*7年末,全省14家连锁餐饮企业拥有门店535个,比*2年增加了510个,增长20.4倍;连锁餐饮业营业面积13.45万平方米,实现营业收入15.89亿元,分别比*2年增长2.8倍和3.3倍。按行业分,正餐店占21.1%,实现营业收入0.86亿元,比*2年增长2.4倍;快餐店占78.9%,营业收入15.03亿元,比*2年增长3.6倍。外资企业在经营中业绩突出,*7年全省外商及港澳台投资连锁住餐业门店为135个,仅占连锁餐饮业门店总数的25.2%,但实现营业收入11.23亿元,占连锁餐饮业营业总收入的70.7%。

(五)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超亿元的连锁批零、餐饮企业不断增加。近年来,各级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扶优扶强,加大了资产经营的力度,通过联营、并购、加盟等方式,加速了规模化发展的过程,加快了龙头企业培育,使一些优势企业的销售规模迅速扩大。*7年全省销售额超亿元的连锁批发零售餐饮业业有37家,销售额449.79亿元,其中5亿元以上有14家,销售额达390.37亿元,占全省连锁批发零售餐饮业销售总额的81.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连锁企业的门店在县及县以下布点较少。随着连锁经营的兴起,*连锁批发和零售、餐饮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及沿海地区,农村发展滞后,网点数量不多,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发展规模和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7年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集中了全省96家限额以上连锁零售餐饮业企业(单位)数的87.5%,其中仅福州、厦门就占60.4%。从门店分布看,有75.9%的门店在城市,县及县以下仅占24.1%。

(二)组织化程度不高,向省外扩张力不强。*7年*连锁总店平均每个企业拥有门店27个,全省96家连锁企业门店数超过20个的仅29家,占30.2%。与国内发达省市上海61个和江苏33个门店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与国际知名的连锁企业比差距就更大了,如美国的沃尔玛拥有4000多家门店,法国的家乐福有9000多家分店,德国的麦德龙有2100多家分店。目前,全省连锁门店有80%以上与总部在同一城市,带有明显的区域性;向外扩张力不强,跨省连锁企业只有3家,门店数也只有381个。

(三)市场定位不明确,“千店一面”的情况严重。许多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的商品、种类、价格及商店的布局、功能等缺乏经营特色,造成同地域、同档次、同类型的多家企业之间的竞争;不重视消费者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而且连锁零售企业偏重眼前利益,竞争手段仍停留在价格的竞争上,没有建立起自身的经营特色。

(四)注重外表统一,忽视实质统一。许多加盟门店、合资门店为了赶时髦,追求店名、店貌、标识等形式的统一,忽视采购、配送、决策、管理的统一。据了解,有的门店有独立进货的权力,虽然表面上由总部配货,却实行少配多购的策略;有的门店虽然规定有正规的进货渠道,但由于管理不严格,采购人员也可以从非正规、非主流进货渠道进货,这种现象造成价格难统一,也破坏了连锁超市企业的形象和信誉。

(五)配送中心发展滞后,配送规模偏小。连锁配送中心是沟通总部和门店的桥梁,通过集中配送能够减少流通环节,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高商品的社会化水平,实现规模经济,扩大销售利润。从*连锁经营配送中心的情况看,*7年全省96个连锁总店共有统一配送中心154个,但连锁企业商品购进总额接受统一配送比例仅为47.1%,配送规模偏小,国外连锁零售企业商品配送比重一般都在90%左右。

五、对策建议

(一)统筹兼顾,构建和谐有序的连锁经营格局。一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和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布局,统筹城乡、点面结合、以方便人们生活、满足工农业生产为切入点,重新规划合理、有序、畅通、完善的新型连锁经营体系。二是政府要改革现有税收和市场监管模式,同时,加大在财政税收、资金融通、信息服务、技术应用等方面对连锁经营的扶持力度,并制订政策吸引国际国内优秀人才参与*连锁企业的经营管理,努力营造良好和谐的经营环境。三是树立连锁企业的统一整体形象。连锁总部要为加盟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满足加盟店和顾客的需求,从而形成总部、加盟店和消费者“三赢”局面。

(二)拓展新的市场空间,努力开拓农村市场。目前*连锁门店有76%位于市区,农村网点缺乏,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连锁经营商圈必将从中心商店向城郊边缘地带扩散,从城市向农村转移,农村市场开始成为发展连锁商业的新亮点。*连锁零售餐饮企业应抢先一步占领农村市场,以供销合作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依托,以农村集镇为网点,以工业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下乡和农副产品进城为主要任务的农村连锁网络布局。打破区间,行业间壁垒,组建产供销相结合的大型商贸集团,推动村镇级农家店建设,形成城乡联动规模优势,以对抗外来商业资本的竞争。

(三)发展龙头企业,提高竞争能力。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比照国家对大集团试点的扶持政策,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以资金为纽带,运用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建立直营连锁集团,或是运用商品、商号、配送、经营模式、管理技术等优势发展加盟连锁经营网络,形成实力强、管理规范的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连锁集团,积极引导各种所有制的流通企业走以连锁为主要内容的新型业态之路,引导规模小、实力弱的连锁企业加盟大型连锁公司,发挥规模经营优势,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商业企业发展范文2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机遇挑战

电子商务是将企业的核心商务过程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以便改善客户服务,减少流通时间,降低流通费用,从有限的资源中得到更多的利润。

1电子商务的应用模式

1.1企业内部商务模式

企业内部网目前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商务工具,它能够提供企业内各部门、各员工之间快速、安全的交流通道。企业的信息系统间可以加强信息传递,也可自动进行业务处理。总之,企业内部网能增加商务活动处理的敏捷性,对市场状况能更快地作出反应,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1.2企业与消费者间商务模式

这是消费者利用因特网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形式,类同于商业电子化的零售商务。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网上销售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在因特网上有许许多多各种类型的虚拟商店和虚拟企业提供各种与商品销售有关的服务。通过网上商店买卖的商品可以是实体化的,如书籍、鲜花、服装、食品、汽车、电视等等;也可以是数字化的,如新闻、音乐、电影、数据库、软件及各类知识商品;还可以是提供的各类服务,如安排旅游、在线医疗诊断和远程教育等。

1.3企业间电子商务模式

这种模式是电子商务应用最重要和最受企业重视的形式;企业可以使用In?鄄ternet或其他网络对每笔交易寻找最佳合作伙伴,完成从订购到结算的全部交易行为,包括向供应商订货、签约、接受发票和使用电子资金转移、信用证、银行托收等方式进行付款,以及在商贸过程中发生的其他问题如索赔、商品发送管理等。

1.4税收电子化商务模式

如今很流行的电子税收,是税收电子化商务模式在现实中的主要应用。政府和企业间通过这样一种平台,在网上完成税务申报、支付、传输证明等功能。有了这样一个电子税收平台,纳税人申报将不必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税务人员也可以轻松地解决数据处理审核问题。

1.5政府采购电子化商务模式

在该模式下,政府可以通过互联网采购清单,企业可以以电子化方式来完成对政府采购的响应。政府和企业站在完全平等的立场上,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双方的交易。作为电子时代的甲方乙方,政府与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完成交易,一方面可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便于建立监督机制,尽量避免腐败行为的发生。

2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众所周知,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全球性竞争空前激烈的时代,面对残酷的竞争事实,企业若想保持优势,经营者必须利用一切机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扩大市场及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确保自己的竞争优势。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全球性贸易环境,建立了新型的商务通道,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在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各环节上,它具有无可比拟的作用。

2.1提高商务活动的效率

电子商务使以销定产更为简便易行,企业通过电脑网络展示自己产品的质量、性能、价格、售前售后服务及付款条件等,客户各取所需,发出订单,企业生产部门根据电脑网络传递的订购信息及时安排或调整生产规模和品种,从而实现小批量、多品种、零库存、即时制造和交货的理想模式,适应现代社会消费潮流。电子商务的实施不但可以大大提高交易速度,加快订单处理和货款结算支付,而且可以减少人为的疏忽,一些计算机程序基本能发现业务人员输入的错误信息而提出警告或自动予以纠正,避免可能发生的损失和浪费。这对严格要求单证一致的信用证结算贸易业务显得尤为重要。

2.2提高工作质量,扩大市场

电子商务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无论双方是否跨地区、跨国界,空间的障碍已经消失,电子商务系统网络站点使得客户和供货方均能了解对方的最新数据,而且电子数据交换更加强了企业间的合作。电子商务可以提供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的服务,使企业能更及时、准确、充分地掌握市场需求信息,按时、按质提供客户所需要的商品或服务从而加强市场竞争地位。同时电子商务可以提供交互式的销售渠道,使商家能及时得到市场反馈,改进本身的工作。

2.3降低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

电子商务能降低交易成本,节省了潜在开支,如电子邮件节省了通信邮费,电子数据交换则大大节省了管理和人员环节的开销。

3电子商务给企业带来的挑战

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企业必须在构建电子商务环境、重构管理机制等方面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才能在电子商务的潮流中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3.1构建电子商务环境,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企业电子商务建设和功能的充分实现离不开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目前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信息化基础落后与网络和电子商务技术的现代化形成了巨大反差,已经不适应甚至阻碍了中国企业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企业是开展电子商务的主角,对于要参与和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企业来讲,必须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三个基本要素,即①企业自身内部管理的现代化和计算机化,以及业务操作的电子化。②企业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和开展电子商务所依赖的连接网络。③企业要建立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的应用系统。

用户在自身电子商务环境构建时应考虑以下因素:系统必须具有实用性;系统必须实现数据的集中存储和集中备份;系统必须具备在线扩展能力;系统必须考虑数据业务的安全问题等。只有构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环境,才能在电子商务时代继续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3.2企业必须规范业务流程,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的开展对于各类企业的好处和优势自不待言,虽然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已经具备,但最好的技术并不代表最好的结果,技术必须与企业的管理和运营有机结合。供应链在企业内外是否有效展开?特别是企业的外部合作伙伴的管理和信息处理技术是否满足核心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基本标准,如数据处理是否已经电子化,如果目前没有满足,那么企业需要给出达标时间进度表;同时企业内部的采购制度是否已经公开化、制度化、标准化,采购流程是否电子化等。一个企业事实上不可能只选择一家供应商的应用软件产品,企业也不可能一夜之间放弃原有的信息系统,问题的关键不是处理企业比较标准和正常的业务数据流程,而是如何处理不同系统间的差异,这些系统是否能够在线实时传输和处理。

商业企业发展范文3

1企业电子商务的内涵及意义

1.1 企业电子商务的内涵

企业电子商务就是企业通过专用网络或因特网进行数据信息传递、开展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其主要内容一是网络的软、硬件以及人力的技术支持,二是企业内部与外部以及内外部关系的电子商业管理,三是外部和企业通过网络进行的购买交易电子商务活动。

1.2 企业电子商务的意义

1.2.1 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企业电子商务可以减少交易中的通信、邮政和纸质文档的制作与维护工作量,减少业务成本,减少传统广告投入,依靠电子商务技术,可以保证通过因特网,动态维系企业的供货、制造、分销、运输和其他贸易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真正建立起高效的全方位供应链系统,降低供应链耗费成本。

1.2.2 提高计划决策管理水平。信息化使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信息的变化,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完成、出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控制,不断改进运行过程。

1.2.3 拓展市场和增加商业机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将接受网络化的业务,电子商务将是未来商业活动的标准模式。因特网的无国界和无时限的特点为企业提供了理想和低成本的信息渠道,因此商业机会大大增加。

2企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2.1 电子商务政策有待于进一步明确和配套。在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政府相继发表了有关电子商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的全球形势下,我国在电子商务的立法方面的差距正在扩大,制定电子商务长期发展规划刻不容缓。

2.2 我国金融服务的水平和电子化程度不高。电子商务的进行需要支付与结算的手段,因此需要有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及其电子化的配合。

2.3 电子商务应用所需要的市场环境、运行环境尚不完善,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电子商务标准、规范仍需加强。

2.4 网络技术的问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支持能力低,无论是网络技术与管理、商品信息、上网资费水平、通讯速度、安全和保密条件等方面都相对落后,影响电子商务的推广。

2.5 人员素质的问题。我国绝大部分企业的领导对于因特网仅限于泛泛了解,对于上网的真正益处还有待于认识。国内网民数量较多但整体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且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

2.6 国内电子商务发展极不平衡。中国地区差异巨大,限制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应用,因而电子商务模式繁杂,发展不平衡,突出问题是中、小企业总量高达1200多万家,信息化建设总体处于起步阶段,而传统的大型企业又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

3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建议

电子商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新的商务环境,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商业的方法,我们必须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规划和策略,确保企业电子商务健康有序地发展。

3.1 提高认识,积极参与

企业应该提高全员的思想认识,积极运用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进行科学的管理。目前,我国企业电子商务有了一定的进展,但相当多的企业尚未认识到电子商务能够给他们带来比传统贸易更为有利的机遇,而认为电子商务距离他们比较遥远。企业对电子商务的重视决定了电子商务的应用程度,而企业领导层的重视和参与则是关系到企业电子商务开展成败的关键所在。

3.2 合理规划,循序渐进

电子商务系统是商务与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兼顾商务和技术两个方面的因素,以科学、合理的程序展开系统设计、建设和应用工作。首先,企业在对现实情况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充分研究涉及电子商务系统的所有因素,同时与企业自身的组织、管理、业务流程、资金、技术、人员、未来发展等资源状况相结合,全面分析、统筹规划,详细进行各环节的规划部署。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电子商务形式,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形成尽可能完善的电子商务系统设计方案,在此基础上有条不紊地进行电子商务系统建设。其次,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应立足于本企业,首先满足本企业的业务需求,根据企业的现实需求,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利用已经建立好、成熟的现有系统,建立一个良好的整体框架,从简到全、循序渐进地发展电子商务,把企业本身作为电子商务平台最大的客户,根据业务需求分步进行集成。按照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全面调整、变革传统的组织、管理和业务流程,以适应电子商务运作方式的要求;同时全面进行计算机软硬件配置、网络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系统集成,完成电子商务系统技术支持体系的建设,从技术上保障电子商务系统的正常运作。

3.3 夯实基础,稳步推进

商业企业发展范文4

关键词: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一、引言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小微企业正如雨后春笋班,其数量越来越多,而在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融资难是其发展的困境,应急迫切需要银行的支持。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客户,它能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益收入。在现代社会里,商业银行开始认识到小微企业的巨大潜力,纷纷发展小微企业业务,但是在发展在那小微企业业务,由于小微企业的经营风险比较大,使得商业心银行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必须全面分析,积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二、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意义

小微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小微企业数量也随之增加。小微企业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同时政府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推动小微企业发展,由此可见,小微企业有着良好地发展市场前景。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有着重大意义。首先,小微企业可以作为商业银行的潜在客户,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拓宽企业的客户群,从而自身带来更多的利益收入;其次,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履行社会职责。对于小微企业而言,融资难是其发展的困境,由于小微企业缺乏发展资金,就会使得小微企业数量逐渐下降,越来越多的人会失业,从而增加国家负担。而商业银行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可以更好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扶持,从而实现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另外,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也能更好地优化银行自身结构,通过开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尚特银行的盈利能力[1]。

三、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策略

(一)转变经营观念

相比一些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而言,小微企业无论是从资金还是技术方面都处于一定的弱势地位,也正是因为小微企业的这种弱势地位使得许多商业银行不重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银行自身的业务重点主要偏向于那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而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积极转变观念,要明确小微企业市场定位,致力于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如台州银行开展的“小本贷款”,该银行始终坚持“小微企业的伙伴银行”的市场定位,为小微企业提供了更好的金融服务,也正是因为银行的这种经营理念,使得小微企业客户成为了该银行的业务主体,为银行自身带来了好的利益[2]。

(二)加大创新

随着小微企业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要认识到小微企业的潜在价值,纷纷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在现代社会里,小微企业信贷金融服务的对象多样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要想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加大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从而增强小微企业对本银行的黏度。首先,要加大金融产品的创新,要根据小微企业的需求,研发符合小微企业需求的特色产品,满足小微企业小、频、急的贷款需求;其次,要加大金融服务的创新,要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满足小微企业各个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善于利用网络来拓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从而带给小微企业更好的服务。另外,要创新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流程。小微企业信贷有着小、频、急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满足小微企业的需求,商业银行就必须优化信贷业务流程,从而满足小微企业信贷的需要[3]。

(三)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在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过程中,专业的信贷业务人才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重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细分小微信贷业务,设计不同的职能部门,从而内部人员中或者对外招引专业的人员进行任职;其次,要强化业务人员能力的培训,提高业务人员对小微企业信贷业务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了解,强化职业教育和服务意识的培养,从而为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培养一直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队伍[4]。

(四)强化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由于小微企业经营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使得商业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因此在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都做好风险管理工作,要将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风险纳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去,全面提高风险管理能力,要积极做好风险评估工作,从而降低信贷风险[5]。

四、结语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小微企业是一直具有重大潜力的客户,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小微信贷业务可以拓宽银行的客户群,为银行自身带来好的利益。同时,发展小微信贷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实现。但是对于小微企业而言,它自身经营风险较大,使得商业银行对其开展的信贷业务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商业银行要想更好地发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就必须结合小微企业信贷的特点来开展小微企业信贷业务,要加大金融创新,要积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为从而带给小微企业更好的金融服务,推动银行自身更好发展。

作者:肖毅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分行

参考文献:

[1]韩炳旭.论商业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与风险防范[J].商,2013,14:187.

[2]李静怡.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业务发展探析[J].浙江金融,2013,10:34-36.

[3]杨志新.大中型商业银行如何走出支持小微企业协调发展的信贷业务瓶颈[J].时代金融,2014,05:109-110+112.

商业企业发展范文5

关键词:商业企业 分销业 可持续发展 企业生态系统

商贸流通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目前,商贸流通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的主体,作为商贸流通业市场主体的商业企业也成为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产业集群。然而,按照入世承诺,自2004年12月11日起我国分销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取消对外商投资商业企业的数量、地域和股权比例限制,我国商业企业将面临外资商业更大的竞争挑战。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资商业企业1341家(其中2005年批准1027家),开设店铺5657个,外资超市的市场份额已超过25%。因此,我国商业企业如何在分销业全面对外开放下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一)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商业企业自身需求,又不危及客户、制造企业和其它产业的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商品或服务贸易获益过程中不引起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冲突,与供应商和客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与竞争者建立竞合双赢的关系。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构建“商业生态系统”。1993年美国学者穆尔(Mo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竞争的新生态学”论文中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Business Ecosystems)概念,指出它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客户、供应商、相关厂家、融资机构、行业协会及其他有关人员组成的群体。

(二)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商业企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上讲,商贸流通业在社会资源有效配置、经济结构调整、拉动内需和扩大消费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商贸流通业发展与城市化是互相促进的。学者晏维龙(2006年)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从长期看,城市化水平每增长1%促使流通业增长2.436%。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则以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彼此建立良性发展的关系。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集中表现为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从某种意义上说,商贸流通业发展滞后、产业集中度低、缺乏核心竞争力是造成我国目前众多商品产销不旺、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商贸流通业和商业企业发展水平低、结构不合理,必然加剧流通中的产品淤塞,导致产品销售困难,引致国民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失衡,影响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006年5月,世界最大的家电连锁企业美国百思买集团注资1.8亿美元控股我国第四大家电连锁商江苏五星电器。2005年,曾跻身2000年全国百强连锁企业的北京城市之光、福建华榕等超市在外资商业的挤压下倒闭。据统计,自2005年6月以来的10多个月内,国内共有150家超市倒闭,自此外资商业大举进入我国流通业,最终受冲击的并非流通业,而是制造业。外资商业集团“大进大出”能力及其给出的批量和价格“订单”,事关众多制造商的产品销路和生死。如果外资商业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之势,这决不仅仅关系到我国流通业的命运,还将控制我国众多制造商的供销命脉,直至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进而掌控我国的经济命脉。因此,采取相应对策,增强内资商业应对外资商业竞争的能力,实现我国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是事关我国经济安全的国家大计。

推进商业企业外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商业企业生态系统是商业企业外部生产系统和内部生态系统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综合体,为此,我国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对策选择可从这两方面展开。商业企业外部生态系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外部保障。

(一)全面认识我国商业全面对外开放的利弊,推进商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分销业全面对外开放对促进我国流通体制改革、推进流通现代化和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外开放,外商加大对我国流通业的投资,可弥补商业发展资金的不足,丰富和完善我国零售业态结构,促进商业企业改制,提高商业企业的技术、营销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商品出口。但是,分销业全面开放后,实力雄厚的外资商业企业已对我国弱小的商业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为防止外资商业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之势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我国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法律法规和采取相应对策,为国内外商业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推进我国商业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打破条块分割体制,创造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宏观环境

条块分割、地方保护违背了资源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要求,阻碍了商业企业加快市场化和提高产业集中度的步伐。地方保护的结果往往是落后的商业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商业企业 “入世”后面临的最大威胁不是来自国外,而是来自国内;不是来自对外开放程度太快,而是来自“对内开放的不足”。主管部门权力过大,地区间相互封锁,束缚了企业的横向发展。为此,本文建议国家协调主管部门,改变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的局面,在赋予外商国民待遇的同时,不能忘记国内企业的国民待遇。当前,中央政府需采取相关举措来杜绝地方政府出于“政绩工程”考虑而赋予外资商业企业“超国民待遇”,做好企业制度、市场制度及对流通领域的宏观调控与规章制度创新,创造“公平竞争,公平交易”的环境。同时,各省区市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现“行政区商贸”向“经济区商贸”的转变,构建区域共同市场,创建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促进区域商贸经济协同发展。

(三)科学制定城市商业规划,加强对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监管

科学制定城市商业规划,是推进我国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制定《大卖场店址法》(《大店法》)。日本在1974年实施的《大店铺法》将须审查的商店分为两类:一类是店铺面积超过1500 m2的商店;另一类是店铺面积在500m2~1500m2之间的商店。对第一类商店的开设申请、扩大营业面积、改变营业时间等都须进行严格审查。为此,借鉴日本做法,在我国新制定的《大店法》中应采取“严格控制大卖场,限制大型超市,鼓励发展中小连锁超市和专业店”原则,加强对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审查、监管,健全大卖场建设的项目听证制度,控制营业面积达0.8万m2(大城市1万m2)以上大卖场的建设;1500m2(大城市3000m2)以上商业网点的设立、营业时间和营业面积变更均须经商业部或商业部授权的商务厅(局)的审查。

(四)加大农村商业网点建设,通过城乡商业合作拓展商业企业发展空间

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城市商业发展迅速、竞争激烈而农村商业发展不足。因此,从城乡商贸一体化角度进行商业资源合理配置,鼓励商业企业突破城乡界限,向农村多渠道延伸,设立连锁经营网点,既是当前开拓农村市场,拓展城市商业发展空间,实现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又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举措。加强农村商业网点建设的举措有:加强商业网点建设和其连锁经营的支持力度,加大农村商业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提高县城和乡镇的城市经济密度来提高流通效率,引导城市商业向乡镇延伸网络;通过城乡商业合作发展农用物资连锁经营,加大农资物流配送,统一农资的货源、质量标准和售后服务,从源头上堵住假冒伪劣农资;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农村流通组织发展的支持力度。以现代商业为启动点,增加投入,建立农产品、工业品购销网络,发展“商贸带动型”新农业,是我国建设新农村和富裕农民的必由之路。

(五)制定《反垄断法》,保障公平竞争

为防止外资商业主导我国商贸流通业,我国政府和立法机关应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出发,加强商业法规体系建设,出台《反垄断法》防止和遏制商业企业,尤其是外资商业企业的市场垄断行为,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有序发展。《反垄断法》一是要防止外资垄断某些业态,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二是要防止外资通过掠夺性定价,摧毁我国中小商业企业。

推进商业企业内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商业企业内部生态系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部生态环境系统,其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商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

(一)提高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指对组织未来成功有关键作用的少数强势,是组织持续竞争优势之源。加里·哈默(Gary.Hamel)和C.K.普拉哈德(C.K.Prahalad)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曾强调,企业必须围绕核心竞争力进行设计,从而使各种战略业务单位共享核心能力。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在其特有的经营服务理念、企业文化、供应链和价值链等。许多跨国商业公司的国际生态圈比我国公司稳定,能真正对待商业价值,他们是一个个企业利益串联、并联起来的商业链。

2.提高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依托电子商务发展供应链管理。发展现代物流。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来源”,发展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是发展现代物流的关键。通过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改造一批传统批发、运输、仓储企业,引导其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同时依托电子商务发展第四方物流;引导我国大型商业企业调整内部采购供应系统,组建规模化配送中心,并使其向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转变。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据商务部调查,2005年,全国前30家连锁企业的销售额比2004年增长30.9%,高于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12.0%的实际增长率,对扩大销售起到重要作用。重视经营创新。商业企业要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经营创新,不断开拓和引进新的经营方式,形成经营创新惯性。为此,我国商业企业可引进西方开创的商业生态系竞争方式,构建商业生态系统,通过群体竞争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实施自有品牌经营等。

(二)组建商业企业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依据优势互补原则建立的一种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商业企业的战略联盟主要体现在其和生产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合作。英国学者马丁·克里斯多夫有句名言,“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20世纪80年代起,流通领域的主导权逐步由生产企业转向零售企业,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由此,沃尔玛和宝洁公司(P&G)结成了战略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推动双方数据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沃尔玛向宝洁提供市场需求信息,帮助宝洁控制成本,推动其做好生产控制与其物流设施的衔接。在合作中,一方面,沃尔玛快速推进它的产销协作进程;另一方面,宝洁在稳定与沃尔玛联盟的基础上,向多样化、多渠道和提供服务等纵深化方向发展。2003年宝洁514亿美元的销售额中的8%来自沃尔玛,而沃尔玛2560亿美元销售额中有3.5%归功于宝洁。这种厂商战略联盟,有助于商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通过资源共享、专业分工、优势互补,服务于消费者,达到战略协同、合作制胜的目的,值得我国商业企业借鉴。

(三)加快资本重组以培育大型商业企业集团

20世纪末,世界商贸流通业形成了“大企业主导的格局”。在美国,沃尔玛占了消费品市场的20%。目前,我国商业发展中突出的问题是,传统百货业过剩、新型业态发展虽快但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等。因此,我国商业企业发展的出路在于结构调整、资本重组。面对商业企业低水平过度竞争和外国商业资本的压力,我国零售商亟待开创大型化、集约化、内涵化发展的新阶段。为此,我国商业企业要以资本为纽带,按照自愿、平等、互利原则,对商业资源实行跨所有制、部门和地区重组、强强联合,尽快形成规模大、实力强、连锁型和跨国经营的商业资本集团,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建立供应商和零售商的竞合双赢关系模式

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会导致双方发展的不可持续。竞合(co-opetition)双赢才是双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这种模式强调,合作双方共享信息、协同发展。为此,须做好以下工作:通过建立互信的关系来提高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用长期合作取代短期合同;建立双方共享的信息系统,杜绝商业权势;增强双方的契约意识和信誉意识。可通过契约把供需双方的利益关系约定下来,使双方结为利益共同体;建立商业行为规范,把供应商和商业企业双方关系调整到合作双赢的轨道上来,使双方获得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毅.世界零售业50强加速扩张 七成已登陆中国[N].经济参考报,2005-02-16

2.晏维龙.中国城市化对流通业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6(3)

3.陈高宏.外资商业抢夺攻略显现“灭杀”效应[N].中国商报,2005-11-04

商业企业发展范文6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小企业;可持续性;支撑

1可持续性支撑概念的界定

“可持续性”(sustainable)一词最早源于生态学,应用于其他学科领域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指满足现代人的需求以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可持续发展虽然起源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观,它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由此,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所提供的可持续性支撑可以界定为,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的支持既要考虑中小企业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中小企业未来发展的需要,通过提供融资等多种服务帮助中小企业做大做强,从长远的角度关注企业成长。这一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把握好支持与发展、效率与进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的状态。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可持续性支撑必须要实现融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质量过硬,融资过程中始终保证效益优先,运作规范和提倡创新的基本目标。

2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必要性

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融资是为中小企业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商业银行拓展发展空间的战略选择。具体而言:

(1)未来几年,我国政府在解决就业、消除收入差距等问题上承担的责任将日益明显,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增加城镇居民收入有重要作用的中小企业将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把握住中小企业,也就把握了未来中国经济中最有朝气的经济主体。

(2)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限制,大型企业融资渠道的增多,以及大型集团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都必然制约商业银行对大型集团企业的融资,能否有效地拓展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就是商业银行在未来的信贷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的关键所在。

(3)中小企业融资是商业银行有效分散信贷集中风险,保持适度资产负债比例结构的手段,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以流动资金为主,融资期限较短,金额不大,可以有效提高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另外,中小企业数量多,行业分布广泛,可以降低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行业的融资集中度,分散信贷风险。

(4)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继续推进,商业银行从风险相对较低的大型、垄断型或跨国型优质企业融资中获得的收益将非常有限,以有效控制风险并获取高收益为特征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无疑将成为商业银行信贷收益的主要来源。

3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难点

(1)商业银行在信贷管理上实行“一刀切”政策,往往将大型企业的信贷管理模式运用于中小企业;在对企业的评级授信方面也沿用一个标准,致使中小企业能达到客户信用标准的很少;在具体信贷业务操作过程中,信贷审查环节多,链条长,手续繁杂,难以适应和满足中小企业贷款期限短、需求急、额度相对较小的特点,使中小企业难以信贷准入。

(2)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因素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门槛被不断提高。近年来国家为了缓解经济过热的势头,采取了一系列紧缩银根措施,加大了中小企业的信贷准入难度。同时受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影响,部分行业采取了信贷收缩政策,给中小企业带来了融资障碍。

(3)担保落实难,贷款成本高,使中小企业望而却步。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多采取抵押和保证两种贷款担保方式,为了降低风险,近年来,银行原则上还是采取抵押担保方式,抵押担保主要是采取不动产抵押,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其可抵押的有效资产有限,抵押担保难以落实,而中介公司、担保公司存在担保能力不足的问题,保证担保能力难以取得商业银行的认可,加之过高的资产评估费、担保手续费、公证费、贷款利率等,造成企业贷款成本过高,使一些低盈利企业难以承受,只能望而却步。

(4)大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产品单一,仍然是以存款、贷款和一般的结算类产品等传统性业务为主,缺乏适合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有针对性的产品或组合产品,缺乏对中小企业营销的特色品牌,专门为中小企业设计的产品少之又少。

4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支撑的具体措施

(1)组建中小企业信贷部门,建立适应中小企业融资特点的长期信贷管理模式。在信贷管理方面,根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特征制定有区别的融资策略,将中小企业信贷从其他信贷中分理出来专管专放,力争做到方便、快捷,又规范、合理,既能够在短期内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平快的特性,又能在长期为中小企业提供持续支撑。在评级授信管理上,制定出适合中小企业的授信评级标准,既可以防范信贷风险,又能客观评价信用状况。

(2)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要求和管理能力,合理选择中小企业目标客户群体,形成合理的信贷准入门槛。商业银行在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的同时,也要兼顾低风险、高收益的信贷原则,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方面,要将成长型的优质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群,通过调整信贷准入政策,优选客户;另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合理确定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增长速度和规模。

(3)创新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方式,方便优质中小企业贷款。从理论上讲,一切具有相对价值的物品和权益都可用作抵押。由此,商业银行可以尝试允许部分优质中小企业可以存货、应收账款、存单、专利权等用于抵押(质押)而取得贷款,放宽信贷条件,使中小企业能够获取用于周转的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更迅速地抓住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4)商业银行需不断加强服务内容、手段的创新。依托银行在人才、资金、信息方面的优势,以中间业务为平台,主要定位于中小企业,开展资信调查、财务顾问、代客理财、项目评估、投资银行、网上银行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服务,为中小企业广泛参与资本运作、促进资源的优化重组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扬.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赵家敏,黄英婷.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金融论坛,2006,(4).

[3]徐晓峰,纪建悦.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再探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商业企业发展范文7

论文关键词:商业企业 层次组织 结构

论文摘要:国内外经济学家对于商业集团的说法各异,企业界认识的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从对国内外商业企业集团历史和现况的研究中我们看到,商业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从其组织形态来考察,是一个以大型骨千商业企业为主体,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主体不同程度控制或影响的企业为,通过各种联系方式如资产联合、资产融通和经济协作而构成的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多功能的大型、稳定和特殊的经济联合体。

在国外,商业企业己经有悠久的历史了,而在中国的大地上它却仅仅有二十年的经历。然而就在这二十来年中,它却充分显示了其具有的优越性而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什么是商业集团?在经济生活中是怎样发挥作用呢?

    国内外经济学家对于商业集团的说法各异,企业界认识的看法也是不尽相同的。从对国内外商业企业集团历史和现况的研究中我们看到,商业企业集团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从其组织形态来考察,是一个以大型骨干商业企业为主体,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主体不同程度控制或影响的企业为,通过各种联系方式如资产联合、资产融通和经济协作而构成的具有多层次组织结构,多功能的大型、稳定和特殊的经济联合体。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首先商业企业集团是一种经济组织而不是政治组织、行政组织或别的什么组织。其次,商业企业集团是由一批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又有着某种共同利益的企业联合而成的,因而不是一个完整的经济实体或企业。再次,商业企业集团的特殊表现为它有一个对其他企业具有控制力或影响力的核心:表现为企业集团各成员之间联系方式的多样性,正是这种多样性使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经过分析我们来为商业企业集团的本质总结一下特征:1.商业企业集团对于商业企业具有规模大的特点。这里所说的规模指企业集团核心企业的规模,也指企业集团的整体规模。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中企业集团的数量并不多但其规模之大是非常惊人的。2.商业企业集团经营的多角化。这是因为商业的形成过程具有兼容各行业相关企业的特点,这样必然使其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越来越广。同时商业企业集团庞大的规模决定了它既有必要多角化经营以分散经营风险获得多种机会,也有可能这样做。多角经营是和主攻行业相辅相承的,不可割裂地看待。3.产融结合。商业企业发展到一定时候,必然出现产业和金融的结合。这己成为企业集团的明显特征。这一特征的出现时因为企业集团的产生或销售对货币资金的需求迅速增大,而它的强大实力所产生的信用可靠性也使金融业更乐于、更有必要和产业相结合。4.经营国际化。在资本主义国家,商业企业集团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上占据重要地位,几乎所有大的企业集团都是跨国经营的。我国的企业也正走向经营的国际化,不少大型企业集团已把国际市场作为自己的进攻目标,在创造条件向外向型企业集团转化。

    目前我国企业集团有以下特点:第一、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所有制结构这一特点,直接影响着企业集团的其他特点。第二、企业集团面对多层次政府的管理。首先是政府主管部门;然后是总部和成员所在地政府的管理。第三、企业集团的行业性特点比较明显。由于我国企业集团尚属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它仍然保持较强的行业性特点。第四、企业集团具有联系国家和企业的桥梁作用。企业集团根据国家的基本政策再对成员企业进行不同方式的管理和指导,使其成为国家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既避免了国家对企业之间的直接干预,有防止了企业围观活动偏离国家宏观调控的倾向。

    要更加深入清楚地认识商业企业集团,有必要对其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做进一步的考察。首先,通过优化流通生产力的配置,发挥群体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其次,通过“强弱结合”,带动中小企业发展,提高社会商业整体商业效益。再次,通过发展“多元化经营”,趋利避害分散风险,保持企业的稳定发展。最后,发挥大批量经营的优势,降低成本,降低流通费用,薄利多销,提高市场竞争力。

    那么如何使它更好地更快地健康发展成为我们当前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首先,组建时机主要在于各企是否具备以下条件:组建企业集团已经成为多数联营企业的共同要求。实行紧密联合的企业己有一定数量并且相对的稳定。有适宜的政策环境。其次,合理模式的评价标准:是否有利于核心企业作用的发挥。是否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是否有利于集团内各种关系的协调。是否有利于集团正确地处理各种对外关系。

    如何对企业集团进行选择尤为重要,第一、成员企业应该具备的条件,能够正常的经营活动,与集团企业之间有着生产经营上的某种联系:第二,两种不同组合的选择:一种是优优组合既集团或集团的某一部分或层次是由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的企业组成,一种是优劣组合既集团或集团的某一部分或层次是由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企业和其他方面不太好的企业组合的。组建商业企业集团可以达到规模效益,那么就涉及到集团的合理规模:首先,在发展初期要防止不顾条件一意扩大规模或有条件却不积极努力的去争取规模扩大这两种倾向;其次,在快速发展时期要特别注意防止保守倾向;最后,在稳定发展时期,要特别注意防止继续大力推进规模的做法。

    中国的企业集团虽然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己显露出美好的前景,犹如含苞待放的鲜花,它孕育一片生机,必会发展的更快更好,在中国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商业企业发展范文8

[关键词]企业年金,商业保险,保险公司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均收入和人均寿命的大幅度提高,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已不能适应人们对较高层次生活水平的追求,企业年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被引入我国,并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目前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需求。在国际上,保险公司始终是企业年金市场的中坚力量,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然而,我国保险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上面临着来自其他金融主体的有力竞争。在2007年11月第二批受托人名单公布之前,作为核心的受托人主体只有5家。但是随着第二批年金资格的认定,出现了首批银行受托人,还新增了3家养老险公司和1家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自此,3家银行、3家信托机构和5家保险机构鼎足而立。银行业获得受托人资格意味着银行机构不用新设养老金管理公司就能顺利成为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银行有着更强大网络、更庞大客户资源和无可匹敌的信任优势。可以说,受冲击最大的是保险公司的市场。

那么,现在的问题是: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保险公司如何权衡现在和未来,如何参与企业年金市场呢?

保险公司利用自身产品优势和技术优势,依靠已有的经验,以多重身份进军企业年金市场,扮演好企业年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并大力发展团体年金业务,把企业年金市场做大,这既是保险公司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一步,也是保险业服务社会、加快发展的机遇。

一、我国企业年金市场的经营环境分析

1991年我国首次提出“国家提倡、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企业补充养老保险正式更名为企业年金。截至2007年底,我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已达3万多家,参加职工超过1000万人,积累基金接近1500亿元。我国企业年金发展潜力巨大,据中国保监会预测,我国企业年金每年新增数额将达到1000亿元以上,到2010年预计能达到10000亿元的规模。另据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将成为世界第三大企业年金市场。但就目前而言,我国企业年金覆盖面极小。据资料统计,2000年我国企业年金覆盖人数为560.3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36%,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为16247家;2002年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增至655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9%;截至2004年3月,我国企业年金制度覆盖人数约为700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6.012%,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为22463家。而在西方国家,实行强制性企业年金的几个国家的覆盖率几乎达到100%,其他实行非强制性企业年金国家的覆盖率也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如奥地利为95%,美国、加拿大为50%左右。相比之下,我国企业年金的覆盖面过小,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从政策环境来分析。企业年金的政策环境主要是指对企业和个人的纳税要求和对商业养老金业务的税收优惠政策,它直接影响着企业参与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和投保型企业年金产品的需求强度、业务发展深度和广度。我国现行的企业年金税优政策既不统一也不明确,一直没有出台针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延迟纳税计划”。而税收优惠政策是各国鼓励企业建立退休养老计划和购买投保型年金产品的重要措施。近几年来,政府相关部门明显加快了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步伐,对企业年金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也开始讨论。

其次,从企业年金需求的角度分析。很多文献在分析我国企业年金市场发展滞后原因时认为“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时期,大多数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不好,企业年金的建立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无疑是奢侈品”。且现实中的企业年金也仅在少数效益较好、经营稳定的垄断性企业中建立,这似乎是上述观点的有力证明。

诚然,在我国各行业之间差别很大,企业之间差别也很大。同时,特殊行业往往在企业年金计划中扮演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很多行业已经具备实行企业年金计划的各项条件,如铁路、有色金属、煤炭、电信、石油、民航、汽车制造业、飞机制造业、钢铁等。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规模庞大,它们完全可以以行业为单位发起企业年金计划,这种做法有利于从业人员在行业内的流动。从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状况也可以看出,目前企业年金主要在国有垄断性的大型企业中实行。2007年末,伴随着年金管理机构对国内年金市场的发力,已经有一部分中小企业参加了企业年金计划,但与我国近430万家中小企业总量相比,也只是沧海一粟。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发展、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的稳定发展,企业年金计划发展的前景将会更加广阔。

最后,从企业年金经营主体分析。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多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了参与企业年金市场经营的主体有银行、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各个行业各有优势与不足。其中,信托公司可以作为企业年金的受托人,而基金管理公司、证券管理公司将可能是主要的投资管理人,银行是理所当然的年金基金托管人、受托人和账户管理人。而保险公司通过销售投资连结、万能寿险等产品,已经积累了账户管理人的经验,保险公司具有很强的年金计划的设计、销售能力以及精算能力,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的省、市、县、乡、镇。同时,保险公司具有多年投资与运作的经验。

从企业年金市场众多竞争主体中选择哪个金融机构,由企业年金理事会决定,选择的依据是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信状况。因此,只有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积累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拥有成熟的产品设计和研发技术以及丰富的市场经验的金融机构,才能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取得竞争优势,也才能为企业年金需求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二、我国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的定位分析

考察世界各国企业年金的运营模式,大致分成以下几种方式:直接承付模式、保险合同模式、基金会模式和信托模式。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确立了中国企业年金管理将以信托型为基本模式,采用两种管理模式:由受托人担任账户管理人或投资管理人的部分委托模式;由受托人选择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的全部委托模式。

在《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出台之前,除了社保部门经营企业年金之外,我国的企业年金市场主要被各家保险公司占据。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保险公司就开始参与企业年金的探索和研究,如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率先推出了团体退休金投资连结保险和团体年金(分红型)保险,而后又开发企业年金账户管理系统。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到2004年3月由保险公司经办的团体退休金计划的企业年金资产和覆盖人员所占份额均占到30%的比例。这种由保险公司经营的企业年金业务就是投保型企业年金,也即企业年金的保险合同模式。

保险合同模式是指企业年金计划发起人可以直接同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由企业和职工定期向寿险公司缴费或由企业直接为员工购买寿险公司的养老型产品的方式为企业员工提供养老保障。这种投保型企业年金以保单的形式归在个人名下,主要在中小企业流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企业年金总量小,如果分别选择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支付的费用太高,而保险合同模式可以确保资金安全,同时还能降低成本。

从根本上说,保险公司在企业年金市场的定位应该是风险保障和资产管理。

企业年金业务与传统的商业养老保险之间具有替代性,保险公司是否将面对两难选择?

从理论上说,企业年金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拓展。但若从我国企业年金的实际运行状况来分析,这种担忧就没有充分的根据。

首先,根据两个《试行办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是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首要前提。此项规定将使部分没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有养老金需求的企业排除在外;同时由于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程序的繁琐及管理成本问题,很多中小企业在企业年金前望而却步,从而为商业养老金的发展留下了很大的市场空间.

其次,企业年金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在各地区间的不统一,使得许多跨地区经营的大企业因政策的地区差异而产生管理上的不便,在选择养老金安排时可能更倾向于建立商业养老保险计划。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发现,企业年金政策以及年金市场的发展状况等,将影响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的开展情况,但企业年金与商业养老保险之间没有完全的替代关系,从长远来看,二者完全可以平衡发展。

三、企业年金与商业保险协同发展

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多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7年11月19日公布了第二批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名单。倍受关注的是有三家银行获企业年金受托人资格。这意味着银行不用新设养老金管理公司就能顺利成为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可以说,银行业获得受托人资格,受冲击最大的是保险公司的市场。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保险企业应如何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介入企业年金市场?在不同的政策导向下,保险企业在企业年金市场中可采取不同的战略模式。

(一)保险公司作为资产管理人

首先,保险公司作为受托人,由其提供综合的、捆绑式的年金服务,同时承担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的角色,才能发挥其分账管理和精算的优势,还可兼得企业年金资产投资收益。事实上,在企业年金的运营管理中,投资才是最重要的环节,无论谁做受托人,都要找到最好的投资人。以目前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股市和企业年金管理中的优秀表现,以及其公开透明的管理方式,他们是最受认同的机构理财者之一。所以对定位于专业技术性角色的保险公司来说,做好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在集团经营模式下提供专业化服务。随着我国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和企业年金市场的逐渐成熟,综合性保险公司能够成为企业年金管理服务的良好载体。如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旗下设有信托公司、寿险公司、证券公司,集团设有资产运营中心,则可采取由信托作为受托人、寿险公司作为账户管理人、将资产运营中心的职能与人员剥离到信托公司或证券公司作为投资管理人,或者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独立运作,托管人则可以由合作银行或是未来的参股银行承担。

最后,一些不具有规模实力和多种管理能力的中小型保险公司不妨开展有关企业年金咨询业务。据中国养老金网的统计,现在具有单一企业年金资格供应服务能力的金融机构就多达61家。试想,客户突然面临几十家年金资格的金融机构竞逐,市场上若没有强大的中介力量,如何维护委托人及受益人利益,保持市场的稳定与平衡。因此,开展企业年金管理咨询业务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险公司作为风险保障的提供者

对比企业年金的信托模式与保险合同模式,会发现:商业养老保险操作管理简单,但是不能享受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而采取信托型企业年金制度,可以享受相应的税收优惠,由职工承担投资风险而减少企业的风险负担;保险公司通过大数法则将年金的死亡率风险等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分散;在保险合同模式中,通常由保险公司等单一金融机构整合了养老计划的全部业务,形成了综合服务的规模优势,可以大幅节省运营费用。

由此可见,保险合同模式较之于信托模式有诸多优点。而没有出台针对商业养老保险的“延迟纳税计划”是制约保险公司开展投保型年金的政策障碍。

2007年11月,中国保监会《保险公司养老保险业务管理办法》,鼓励保险公司发挥专业优势,通过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业务、团体养老年金保险业务、企业年金管理业务等提供养老保障服务。

据悉,作为我国养老保障体制的重要补充——个人缴纳商业养老保险制度,有望通过论证在税收优惠政策上获得突破,并进而在上海实行试点。来自上海保监局相关人士的消息是,受中国保监会委托,该局正在进行“个人延税型养老保险运营机制”的研究项目。

其实,保险公司经营企业年金业务的优势着重体现在其产品设计方面。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开发销售投保型产品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员工提供养老保障。目前,国内保险公司经营的养老保险产品种类已达110多个,主要是一些传统团体寿险和万能保险、投资连结团体寿险产品。如何将商业保险产品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配套是摆在各家保险公司面前的重大课题。

因此,保险公司应该进一步发挥其产品研发方面的优势,开发固定年金、变额年金、可转换年金、开放式养老金账户等产品,增强产品的投资功能和账户管理功能,并提供多样化的年金领取服务。通过积极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业务,把年金市场做大,这既是保险公司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一步,也是保险业服务社会、服务经济、加快发展的机遇。

四、结论

企业年金制度的建立为保险公司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年金市场是一个多行业提供服务的市场。因此,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保险公司应该首先明确自身及其主要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并在自身比较优势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角色选择。

商业企业发展范文9

·管理创新

■丁宁蒋华英

企业商业模式发展的趋势———商业生态系统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动态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竞争方式正进一步向复杂化方向发展,同时企业的合作和协作也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环境下,企业之间会逐渐演化成生态系统的竞争,也是商业模式未来表现形式的竞争。文章论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内涵和特征,并阐释了商业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类型与策略,最后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健康与维护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商业模式;趋势;商业生态系统

一、商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最早把经济看作是生态系统的是罗斯查尔德,他形容经济生态系统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好被看作一个真实的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是美国战略专家詹姆斯·弗·穆尔(JamesF.Moore )于1993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竞争的新生态学”一文中首次提出的新观念,他指出:“商业生态系统是以组织和个人的相互作用为基础的经济联合体”。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投资商、政府等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中心组成的群体。这种经济联合体具有特定的经济功能,生产出对消费者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赵湘莲等学者这样描述了商业生态系统的表现形态:“商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商业系统。但它与一般商业系统不同的是,它具有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中成员之间构成了价值链,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处在价值链的一个环节两端的单位是共生关系,多个共生关系形成了商业生态系统的价值网。链网式集成形成了系统存在的基础。物质、能量和信息等通过价值网在联合体成员间流动和循环。每个成员仅是价值网中的一个结点,执行着某一功能,某一结点的缺

失将对整个系统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成员之间的协同进化会使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维持一定的动态平衡。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种一样,商业生态系统中的成员,最终都要与整个商业生态系统共命运。但它与生态系统又有所不同的是,商业生态系统是经过精心策划的有未来目标和构想的人工系统。系统中的成员必须分析在这种构想中希望扮演什么角色?希望对整个系统的影响和控制达到一种什么程度?他们在价值网各节点之间不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而是价值或利益交换的关系,并在共同的前景下对自身及系统进行精心管理。

因此,商业生态系统除了具有一般商业系统和企业所具有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和环境适应性等特征外,还体现为结构复杂、关系复杂和行为复杂,具有自组织的特性,是典型的动态、开放的复杂系统。”

二、商业生态系统的特征

商业生态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网络,不仅具有企业网络的一般特征,同时它还具有以下必然遵循的自然生态现象几个核心的特征:

第一,存在就是目的。生存与生命的繁衍,是物种在生态环境中基本的行为动力。物种从环境中去的资源,纯粹是为了延续本身与族群的生命,并非意图对其他物种有任何贡献。在生态说的概念下,“生存”本身即是商业模式存在的目的。企业在社会中挣扎求生的情形,就像物种在生态环境中求取生存的情况一样,我们注意的焦点在于企业商业模式如何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以持续本身的生存。至于商业模式的存在到底对社会有什么功用、对消费者有何意义、对社会福利或资源分配有何改善,都是商业模式在存在的前提下进一步关心的重点。

第二,物竞天择。物种在面对其生存

环境时,是非常渺小与无助的。在生物演进史中,没有任何一种物种曾经改变过生存环境。因此,“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态学的基本理念。这种宿命观,和传统的策略者抱着“人定胜天”的哲学观,和信服“自己的命运操在自己手中”的主流思想,有极大的不同。换言之,生态说基本思考的问题是:“商业模式如何由环境中取得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来适应当前的环境,而非商业模式对环境有何贡献或影响。同时,在商业模式被环境支配的被动性立场下,我们应理解,商业模式生存是配合环境进化而非进步的结果,重点应在于“适合”而非“完美”。

第三,长时间,宽视野。传统的策略逻辑以个别商业模式为分析单位,不论是商业模式本身的条件能力,或未来的发展策略,均以单一商业模式为分析对象。然而,族群生态学是研究物种族群如何适应环境的一门科学。从生态的观点思考,当环境条件产生变化时,不能适应新环境而条件相似的组织族群,即使其中个体的行为各有差异,而呈现出不同强弱的生存能力。但就长期而言,整个族群被天择淘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换言之,生态说的策略逻辑是适用于整个族群的,个体是无法对抗这个趋势的。当然,它亦必须亦较长时间幅度来观察,才能验证逻辑的正确性。

生态观点既然不以个别组织为分析对象,它的议题就常常围绕在大结构上,去推论企业与其他各类相关利益组织或竞争组织之间的关系,或考察如何还有一些关系的安排,以及对法令政策、人力结构等环境因素所做的调整,以求取族群的生存,是一个典型的宽视野的巨观思考。

三、商业生态系统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类型与策略

(一)战略类型

2011.01(下)

C h i n a C o l l e c t i v e E c o n o m y

集体经济·管理创新

1、核心型战略。在商业生态系统中,

企业充当商业生态系统调控者的角色,通过影响这个系统的特定行为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网络核心战略是指在改善生态系统的总体健康情况,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使本企业取得可持续的绩效的一种运营战略。其特征是注重外部资源的管理,努力构建外部的网络结构,积极维持整个网络的健康并从中受益。

的关键。要做到快速追随,“同步工程”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过去任何研究发展的过程,都是从基本的构想提出,然后开始研究后,准备推广,培训,如此必然须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实施。今天如果要让商业模式准时实施,就必须让这些活动同步进行,当构想刚出现时,就已经开始准备推广与培训。唯有这样的方式,才能让商业模式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市场需要。

的应用开发商争利,IBM 才赢得了这个群体的信任,并借助他们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战略。

第二,保持理念的先进性。要提高协作和创新的成效,就必须建立能够被各方接受的统一理念。这个理念还必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前瞻性,否则就很难保证这个生态系统的长期存续,更不用说获得什么优势。

第三,推动生态系统中的合作。生态系统中的核心企业必须推动整个生态系统内的价值创造活动,其中既包括合作伙伴与自己的合作,也包括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特别是核心企业要能提供一些免费的资源和资讯吸引其他企业合作,从而加大合作的力度,力争把蛋糕做大,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第四,控制生态系统风险。核心企业在推进生态系统内部的合作时,必须把生态系统中的风险控制到最小。核心企业在构建自己的生态系统时要谨慎选择合作伙伴降低风险,系统中的骨干企业应对其他企业的弱项予以适当的帮助,以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风险。另外,商业生态系统还要重点防范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参考文献:

2、支配主宰型战略和坐收其利型战

略。坐收其利型战略是一种不连贯的战略,采取该战略的企业既不愿意通过一体化来控制生态系统,但又过多的从生态系统中攫取价值。即采取这样战略的企业既不承担为生态系统创造价值的责任,又不愿意与生态系统中其他成员分享价值。这是一种弊端明显的战略。支配主宰型战略是指某一企业通过横向一体化或者纵向一体化直接控制和管理商业生态系统,但它过度的管理了生态系统。这种战略虽有弊端,但支配主宰者创造了大量的价值使得过度攫取价值的负面影响并不明显。

3、生存与繁衍策略。当外在环境变化

很快速的时候,企业要记得,生存是第一优先。若今天不愿意顺应大环境来做改变,只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可能很快会被环境淘汰。但今天大环境的改变这样快,要赶上环境的变化是一件困难的事。什么时候流行什么商业模式,很难在事前掌握,所以在这个时候需要制定适当的商业模式繁衍策略。

四、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及维护措施在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作用非常重要,这个起支持作用的企业,对整个系统的建设和发展负有重大责任———不仅要推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还要维持它的健康与动态平衡,并不断增强它的生命力。

第一,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IBM 作为行业内的领先企业,而且提供的是平台型产品,其可以称得上是所在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但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可能会猜度,会不会在合作时自己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暴露自己的业务和优势的风险?因此,为了取得合作伙伴的信任,就必须给它们留出足够的价值空间。1999年,

3、缝隙型战略。着眼于专业化和差异

化,将自己独特的能力集中在某些业务上,利用其他企业提供的关键资源来开展经营活动。缝隙型企业最主要的作用在于有效的利用整个生态系统的资源,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

(二)发展策略

1、顺应策略。这个策略的基本理念是,

承认这个环境没有办法改变,也不准备去挑战这个环境,只希望在变化环境中找到一个安身立命之处。

IBM 决定放弃应用软件,专注于发展中

间件。中间件目前在软件业务中还只是一个很小的类别。正是由于避免与众多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形成“高效采矿(高回采率、低贫化率、贫富兼采)-选矿(高回收率、伴生元素回收)-选矿尾矿再回收利用(干抛尾矿再选、尾矿制砖)-井下水、废水循环利用-节能降耗”的矿业循环经济模式,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同步增长,实现了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2、快速追随策略。在不确定的环境

中,快速追随对忽然出现的市场是成功(上接第43页)

空压机和破碎磨矿设

1、赵湘莲, 陈桂英. 未来新的商业模式———商业生态系统[J].经济纵横,2007(4).

2、李炜, 王安民. 构造健康商业生态系统的战略模式[J].中国经贸,2007(12).

3、李振勇. 商业模式:企业竞争的最高形态[M].新华出版社,2006.

4、吴建材. 商业生态系统及其特征研究[J].科技信息,2007(7).

(作者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

备,减少能源消耗;三是矿井提升采用先进的电控装置;四是优化厂房布置,形成物料短捷顺畅的生产线,消除了矿流折返输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物料传送的能耗和损失;五是水泵、主风机、选矿设备等采用软起动、变频调速装置,能有效地节约电耗;六是采用节能型变压器等高效节能设备、高效节能光源与灯具,并使变电所尽量靠近负荷中心。

全矿单位耗电为40.7kWh/t.矿,折合标煤14.9kg/t矿,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三、结论

龙桥铁矿通过技术研究、资金支持,

3、卢振伟, 吴郭泉, 张明山等. 矿业循环经济“5R ”理论及应用研究[J].资源与产业,2008(4).

4、丁志平, 张志宏. 我国矿业发展必须选择循环经济[J].资源与产业,2007(1).

5、王永生. 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我国矿业可持续发展[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5(2).

6、王云飞, 方军. 回收尾矿中有用成分的实践探讨[J].包钢科技,2004(4).

(作者单位:丁铭,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4地质队;杨玉访,安徽省庐江龙桥矿业有限公司;梁慧勇,安徽省庐江龙桥矿业有限公司;程伟,安徽省庐江龙桥矿业有限公司)

1、吴明安, 张千明, 汪祥云等. 安徽庐江龙桥铁矿[M].地质出版社,1996.

2、吴尚昆, 李守义, 孙英男等. 矿产资源经济学基本理论的发展与展望[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4(2).

商业企业发展范文10

1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顾名思义是指在Internet网上进行商务活动。其主要功能包括网上的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递交等销售、售前和售后服务,以及市场调查分析、财务核计及生产安排等多项利用In-ternet开发的商业活动。电子商务提供企业虚拟的全球性贸易环境,大大提高了商务活动的水平和服务质量。增加了客户和供货方的联系、提高了服务质量、提供了交互式的销售渠道,最重要的一点是,电子商务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2电子商务在钢铁企业中的应用状况

2.1电子商务在国际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国际钢铁公司正在迅速走向电子商务,USSteel是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购买了一个做钢材贸易的电子商务网站的少量股份,在工业界引起了轰动。这表明钢铁工业已经从工业时代进入信息时代,目标是建立战略同盟,强化钢铁公司的管理,并使它的网站为用户、销售商架起一座桥梁。MetalFirst公司致力于建设全球最大的在线金属交易市场。目前,来自109个国家的100000多个金属生产企业、经销商、最终用户及其相关企业和机构已经注册成为MetalFirst的会员。目前MetalFirst英文站点已经为全球3大金属行业站点之一,拥有覆盖全球的网络平台。通过MetalFirst,金属生产企业、经销商、最终用户及其相关企业和机构可以较以往获取更多产品、潜在客户、供应商及实时贸易信息,可以在众多全球买家面前获得更多的曝光机会,进而为MetalFirst的买家及供应商促成更多的商机。

2.2电子商务在中国钢铁企业中的应用

2.2.1中国钢铁企业电子商务概况。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当前钢铁行业所面临的生产经营环境,按订单生产,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是钢铁行业的发展趋势。钢铁行业本来是以大规模批量生产见长的。近10年来,钢铁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客户对钢材的品种、规格(如板材的宽度、厚度、镀层和机械性能指标等)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客户需求呈现多品种、小批量特点。这种局面下,钢铁企业对用户需求的预测越来越困难,为了减少库存,节约成本,最有效的运作策略是将传统以预测为主轴的推式系统,改为以需求计划为主轴的拉式系统。企业生产将减少预测性生产,而变成主要按订单生产;生产模式也由过去大批大量生产方式改变成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进入21世纪,钢铁企业的经营从以运作产品为主已逐步过渡到以运营资本为主的阶段,企业的管理已经开始转变为数字的管理,企业管理数字化、计算机化、信息化已经成为资本运作不可替代的手段。因此,钢铁企业只有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才能使企业最终获得最大的资金效益和利润。

2.2.2电子商务在中国钢铁企业的应用情况。2000年宝钢公司信息化建设开始向“以客户为中心”实施战略转移。其主要标志之一就是以ERP系统为依托,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工程。宝钢公司早在2000年就与东方钢铁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合作建成了电子商务网站“宝钢在线”,全面推进电子商务工程。通过应用东方钢铁在线平台大宗物资的网上招标工作,截至2010年7月实现的采购额达150多亿元人民币,参与的供应商已近40000家。目前宝钢集团每年数万吨钢铁产品、数百亿元人民币的销售,包括出口都是在网上进行。宝钢发挥大型企业龙头作用,利用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把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向客户和供应商两端延伸,带动整个供应链实现信息化。2年多来,网上用户信息服务系统开通各类用户近3000家,向用户提供合同信息、生产进度、质保书数据、产成品出厂实绩的查询和数据下载功能。网上订货系统以ERP系统为依托,以网络安全工程为保障,实现了实时在线的网上海外订货,支持公司的自营出口业务,获得大量的出口优惠,2010年累计完成销售额约120亿元。

目前“宝钢在线”电子商务平台,不仅已经成为宝钢公司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成为宝钢上下游企业共同的信息化平台,宝钢以自己的实践充分发挥了大型国有企业在信息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成为钢铁行业信息化的一面旗帜。东方钢铁在线是以企业对企业(B2B)电子商务模式为基础的,联合国内主要钢厂,立足钢铁工业,面向全国,瞄准世界电子商务潮流的,建立服务于整个钢铁行业的电子交易平台。在这里,钢铁企业的买家、卖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灵活的方式进行交易。交易平台通过提供安全、可靠、高效的交易系统,将创建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为包括原料供应商、钢铁生产厂、贸易商、剪切服务中心以及最终用户在内的整个企业链提供增值服务,最终建成完整的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集交易、管理、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于一体,覆盖全球的钢铁在线交易系统。

安徽钢材中心批发市场该批发市场开通全国首家网上钢材市场以来,受到了企业的追捧。当天便有全国15家大型钢铁生产企业和100多家经销商入驻市场,开展网上交易,每天的钢材成交量在10000t以上。除合肥市外,该市场已在上海、天津、武汉、广州等大城市建有指定仓库,交易商在网上成交后,可就近选择交货地点,凭市场认可的指定仓库提货单,便可在网上卖出钢材,最大限度地实现现货流通。

3电子商务在包钢的应用

3.1包钢电子商务概况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包钢越来越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特别在钢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严峻形势下,在历经入世后经济全球化荡涤的同时,也面临着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空前机遇,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正成为包钢的主要驱动力,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的要求也日显紧迫。包钢通过2年多的努力开发,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已经成功搭建起现代化营销管理平台,从而实现了现代营销管理系统的再造,为电子商务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3.2包钢电子商务的应用情况

包钢电子商务管理平台利用完善可靠的管理模式,支撑起了崭新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构架,不仅体现出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为一体的集成思想,更把企业各方面的管理功能集成起来,取得了非常实际的应用效果,已被各业务部门广泛接受。在大大降低管理费用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从陈旧落后的营销管理模式中彻底 挣脱出来,使包钢营销管理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实现全方位电子商务奠定了基础。自包钢电子商务管理平台投入运行以来,各项工作管理水平和管理档次明显提高,提高了整个营销系统的核心竞争能力,仅2003年一年就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300万元,到2010年底累计实现经济效益3.2亿元,投入产出比收益明显。

4发展钢铁企业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4.1目前存在的问题

①我国电子商务尚处起步阶段、初始阶段或初步应用阶段;②大部分电子商务是非支付型电子商务,即网上营销,网下支付,小部分是支付型电子商务,即网上营销,网上支付;③钢铁企业信息化基础薄弱,自动化水平低,传统销售模式与电子商务的现代销售模式将长期并存;④多样化、多层次、多模式的有中国特色的钢铁企业ERP应用有关标准、规范既缺乏又不统一,急需加强;⑤与钢铁企业电子商务有关的标准比较滞后,投入明显不足。

4.2钢铁企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

继续抓好钢铁企业高层对电子商务的认识,通过论坛、讲座、观摩、考察和研讨,明确电子商务在钢铁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电子商务与生产、装备、技术、经营管理、企业战略的关系,了解电子商务在不同类型钢铁企业中产生实效的作用机理及获取效益的途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电子商务的投入产出模型。深入调查研究,把握并解决钢铁企业电子商务的共性问题。例如,冶金规范的问题、编码问题、效益量化考核的问题等,提出务实的指导意见。按照企业需求,组织专家对一些钢铁企业的电子商务工程进行咨询、评审和鉴定;组织企业专业人员进行电子商务规划方法论和可行性研究的培训。加强技术创新,大力促进电子商务应用成果向市场产品的转化,培育有钢铁行业特色的名牌信息产品和名牌设计工程企业。

商业企业发展范文11

(一)企业年金制度

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第20号令《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开始建立规范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性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基本养老、个人储蓄性养老构成城镇职工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

(二)企业年金发展现状

目前,全国共有年金管理机构34家,共计57个资格,其中受托资格10个、账管资格17个、投管资格20个、托管资格10个。

表1:我国现行企业年金管理机构资格情况表

截至2014年底,全国企业年金积累基金达到7688.95亿元,有73261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计划,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达到2292.78万人。

二、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的重要载体

人口老龄化和普通民众“资产管理”意识觉醒背景下,商业银行存款性质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简单地说,就是“短期存款理财产品化,长期存款养老金产品化”。大力发展以养老金资产管理的新兴业务链,将突破银行传统的存贷业务模式,开辟一条新的资产管理渠道,促进商业银行个人业务、对公业务、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和发展。

(二)商业银行实现综合化经营重要平台

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比,年金业务涉及保险、基金、证券、信托等多种业务,通过与上述业务的衔接,以及和资本市场的融合,将促进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为其未来发展创造更多的利润增长点。

(三)商业银行稳定客户、实现中间业务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

由于企业年金具有长期性、积累性、稳定性、规模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巩固和密切客户关系,防止优质公司客户流失,并争取新的客户资源。并且年金业务形成的业务收入具有低风险、收入长期稳定的性质,有利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稳定增长。

三、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机遇与挑战

(一)机遇

1.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空间巨大

根据人社部规划“十二五”末,全国企业年金资产将达到1万亿元。世界银行预测:到2030年中国企业年金总规模将高达1.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养老金市场。广阔的业务市场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源源不断的业务机会,实现中间业务收入的持续增长,并带动零售业务和批发业务的整体发展。

2.国家利好政策不断出台

(1)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扩大。2013年4月,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扩大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范围的通知》及《关于企业年金养老金产品有关问题的通知》,前者放宽了企业年金的投资渠道,后者则允许年金投资管理人发行养老金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年金“松了梆”,扩大了企业年金基金可投资的范围,能够增加资产配置的灵活性与主动性,有效分散投资组合的风险,提高投资效率。

(2)新税优惠政策。2013年12月,《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出台,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对企业及员工在年金缴费环节和年金基金的投资收益环节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将纳税义务递延到个人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实现了税收递延,减轻了企业和员工的税负,激发了企业设立企业年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职业年金的推进。2015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明确规定机关事业单位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应当为其工作人员建立职业年金。按照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4000万,平均月工资3000元,70%的参与率计算,职业年金年新增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也将带动企业年金市场新一波的快速增长,扩大商业银行的年金业务规模。

(二)挑战

1.企业年金市场竞争激烈。年金管理市场竞争较为激烈,商业银行不仅面临银行同业的竞争,还面临着与保险、基金、信托公司的竞争。特别在受托业务方面,由于保险公司在专业团队、精算技术、服务理念、补充养老经验,以及专门为企业年金设计的IT系统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同时凭借拥有受托人和投资管理人双重资格,约60%以上的法人受托业务由养老保险公司揽获。

2.企业年金业务整体收益偏低。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的规定,商业银行从经营企业年金业务中获得的收入主要有:受托管理费,最低为托管基金净值(下同)的1‰(不超过2‰);托管费,最低0.7‰(不超过2‰)。账户管理费最低1元/月.人(不超过5元/月.人)。该收益远低于银行投入的营运成本。

四、商业银行发展企业年金业务的建议

(一)加快产品创新,实现业务长远发展

商业银行应积极创新,开拓企业年金蓝海。创新不仅包括不同客户、服务领域的创新,如针对具有延期支付性质的各类资金进行产品开发,包括企业为职工发放的补充医疗、住房补贴、高管薪酬延付、员工持股计划、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等。还包括投资领域的创新、合作机构的创新,如发展养老金理财产品以及与投资管理公司合作发展养老金产品。

(二)加强联动营销,提升业务综合回报

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需求,制定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方案,如给予企业年金客户信贷业务办理优先权,以及为企业年金客户员工提供各项个人金融服务,开展个人养老理财规划、高端产品联动营销等,在增加客户粘度的同时提升养老金客户的综合贡献度。

商业企业发展范文12

随着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大客户直接融资渠道不断扩大、议价能力不断加强,对银行贡献度下降速度比预计加快,商业银行通过依托大客户维持高速增长的局面难以再现。而小企业市场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对银行的贡献度随着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增强正在逐步上升,并日益成为银行调整结构、增加竞争力、实现稳定发展的战略选择。然而长期以来,在小企业融资问题上,“企业资金短缺、商业银行惜贷”现象却是普遍存在。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对于小企业及商业银行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一、小企业贷款困难的原因,不仅受银行信贷政策的影响,还受到企业自身因素的影响

(一)银行信贷政策的影响

1.担保问题还未解决

抵押、担保难落实,企业融资成本高。由于小企业自身抵押物不足,企业间担保难寻,抵押及担保手续多、有效期短、收费较高等原因,许多小企业无法落实银行要求的抵押、担保,无法获得贷款。

2.原有大中型企业的信贷操作流程难以适应小企业特点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模式不论是大小客户,从其申请到发放贷款,都执行相同的操作模式,这一系列的操作流程少则一个月,多则超过两个月。而小企业贷款需求具有“急、频、少、高”的特点,小企业与银行合作,更多的是看重银行业务运作效率和能否得到充分的信贷支持,而对贷款利率的敏感性普遍不高。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沿用大客户的信贷操作流程、审批模式、没有单独设计小企业特点的差别化信贷操作流程,很难满足小企业“急、频”的融资需求。

3.信贷人员规避个人责任增加了推进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目前,银行在决策过程中实行审批主责任人制。这将大大提高信贷经营人员的谨慎程度。从长期来看,对于防范风险是有益处的,但小企业贷款风险高于大中型企业,银行若在信贷责任追究上不加以区别,势必形成利益与责任不对称,使信贷人员产生恐贷、惧贷心理,而规避小企业贷款。

(二)企业自身因素影响

1.企业缺乏规范经营、管理能力

不少小企业属于“家庭式管理”,一人独断的家长作风,个人作用过分突出,自我约束力较差;经营方式粗放、重视规模扩张;轻风险控制;经营随意性大、经常会不断追求经济热点;业务稳定性较弱、投机性和经营风险较高。有的企业迷信所谓的资本运作,不发展自身的主业,而忙于并购或上市,或把有限的资金跨行业投向房地产甚至高风险的证券市场,造成极大的风险隐患。

2.企业财务管理混乱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的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制度不健全、报表不真实的情况。通常企业有几套财务报表,上报主管部门一套,上报税务部门一套,上报银行的又是一套,令银行的信贷员也难识“庐山真面目”。

3.小企业信用意识相对薄弱

小企业信用程度较低,经营风险较大,诚信意识缺乏,道德风险较严重。不少企业将贷款资金作为自有资金使用,短贷长用现象较为普遍,银行一旦给这些企业发放贷款,贷款本金就很难如约偿还,必须不断续贷,而且一些小企业负债沉重,经营不景气,融资资信差,逃废债较严重。发生在小企业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大企业,这也是小企业得不到银行贷款支持的关键。

二、改善对小企业贷款服务的建议

(一)合理细分市场,科学把握信贷投向

商业银行发展小企业信贷业务应坚持以效益为中心,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有所为,有所不为”。从风险控制、价值发掘和客户管理的角度,对小企业客户群体进行合理细分,并实施差别化的信贷发展策略。在行业上,选择国家产业和环保政策鼓励,具有较强生命力和高成长性、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在产业链上,选择处于重要产业链上下游、为绩优大型企业提供配套协作服务的小企业;在企业生命周期上,选择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且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在客户品质上,重点选择经营有特色、产品有市场,经营效益好、信用等级高、管理较规范、管理人员素质较好的小企业。

(二)探索灵活的抵押担保方式

在利用房产、土地、有价证券做抵押品的基础上,放宽抵押资产的范围,积极探索企业采用无形资产、股权、出口退税税单、商业汇票、应收账款、在建工程、土地发包权、人工林地、出租车营运证等作为抵押资产的多种方式,解决小企业抵押资产不足的问题。探索新的贷款担保形式,开办联保协议贷款业务,允许自然人、企业法人、核心股东、主要经营责任人提供的以其个人财产或权利为抵(质)押的担保。与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进行合作,探索信贷业务担保和保险的融合,利用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的信誉、实力分散信贷风险。

(三)创新适合小企业的信贷融资产品

不断适应小企业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积极进行贷款融资产品创新。对效益、潜力和信用高的企业,在能够提供足额有效担保的前提下,可对其实行综合授信,一次性签订融资合同,循环使用;对100%保证金或存款质押等低风险业务,可直接到基层银行办理;适应小企业资金分期回流的特点,可开办整贷零偿贷款,通过一次贷款、分期偿还的方式,使小企业的还款有一定的灵活性。

(四)实行“双人四眼”审贷原则

小企业客户融资具有“急、频、少、高”的特点,商业银行传统的以大企业为主的审贷体制和操作流程不能适应小企业的融资特点和发展规律。因此银行必须缩减不必要的环节和过程,对小企业采用差别化的授权机制,对符合一定条件金额和业务条件的小企业的授信,可实行“双人四眼”审贷制,快速审贷,提高效率。

(五)推行信贷管理新体制

首先,针对小企业贷款的特点,银行必须实行在贷款审批上实现规模经济,采用集中审贷的贷款审批方式。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规模化处理能降低经营成本;集中审贷有利于审贷标准统一,集中清收不良贷款能做到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因为单个小企业客户风险规模较小,不值得对所有贷款逐个进行繁杂的评估。标准化、流程化和自动化能够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大提升审贷效率,节省经营成本。第三,要建立审贷授权体系,以人为本,区别情况,推行个人审贷权限限额分类制度。

(六)构建新型问责机制

严格的贷款责任追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道德风险的产生,但同时也不利于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挖掘业务深度、提高盈利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因此,对于贷款风险较大的小企业,首先必须建立与小企业文化相适应的责任追究制度,采取例举“尽职”事项,逐一对照,真正做到“尽职”即“免责”;其次问责应该在资产处置之后,因为小企业融资以抵押为主,如果处置之后资产没有实际损失,就没必要问责;第三还应设定一个相对合适的容忍度,只要排除是内外勾结和欺诈,损失在这个区间之内就可以免责。

(七)切实增强小企业的信用观念及转变其融资观念

小企业要增强信用观念,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增强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信用是企业生产经营、生存发展的生命,小企业坚持诚信、履约守信,提高自身的资信度,靠良好的信用、真实的资讯,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小企业还要转变融资观念,实现从单一的间接融资到从债券市场、创业板市场直接融资转变。

(八)银行审核小企业贷款申请,可根据小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单纯依赖正式的财务报表、商业计划或各类书面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