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时间:2023-09-13 17:14:15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1

关键词:规范化制度化;会计核算体制;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E232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个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那么,企业要想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一定要有自身强大的竞争力和实力。企业会计核算体制的作用,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有效信息、资源数据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因此,企业内部的核心部门是企业会计核算体制,也是企业经济全面发展和充分运营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预防财务危机的有效途径,还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有关数据进行核对和决策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众多企业中,企业会计核算体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求企业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规范化原则。

一、我国众多企业建立会计核算体制的重要原则

企业会计体制的重要原则对于核算提出了一些要求,会计原则是企业会计进行业务处理的重要依据,对于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会计假设是会计原则的重要基础,如果会计假设不当,企业不能正常进行核算工作,因此,会计原则就不复存在。但企业会计假设以及会计原则又有不同的地方,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具体表现为:会计假设是企业会计进行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原则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规范。因此,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企业会计原则的作用是导向性,对企业会计进行有效核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企业会计核算体制建立的重要原则是:一是,企业会计资源质量原则,换句话说是企业会计进行核算数据过程中的一贯性和客观性、及时性和相关性、以及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工作人员要将会计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以及完整性有所保障;二是企业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要求企业要符合运营收支原则;三是企业会计修订原则是指,要求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小心谨慎,同时,要符合实质性原则和重要原则。

二、我国企业充分建立规范化、制度化会计核算体系采取的手段

我国企业充分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会计核算体系而采取的有效手段,具体包括: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步利用相关政策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制度化管理、逐步完善有效会计统一科目、逐步建立高效的企业会计核算体制。

(一)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不断改善,各项经济政策法规以及税收情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变化后,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重视对财务部门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具备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同时,要求工作人员要非常熟练的掌握企业会计纳税报税的全新模式。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正向激励的方式,将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全面激发,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会计工作者[2]。

(二)逐步利用相关政策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制度化管理

众多企业在经营管理期间,要想做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一定要遵守企业核算原则。在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内部会计工作非常重视,但是对于企业会计政策工作却十分不重视,由于这个原因,对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会计政策,这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是没有竞争力的。对众多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部门进行有效调查,有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于自身企业的会计政策不重视。公司会计政策的预算管理是整个企业的核心。所以,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实行制度化的会计政策是十分有必要的。

企业内部会计规范化、制度化会计政策具体表现为:对企业收入政策的确立、对企业成本和支出政策进行有效确认、企业总资产减值有效政策的确立、企业的无形资产政策确立。进行短期存货和投资政策的确立等。企业要想进行有效的制度管理,设立统一的会计政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统一的会计政策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和纳入预算管理要统一,换句话说,这类企业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供电行业和电信行业;二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和纳入预算管理不相统一。符合这类特点的的企业业务种类非常多。例如,机器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控股有限公司和物流行业以及国有企业等等,这类行业特点是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化制度,因此,这类行业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并且要逐步从有效的预算着手[3]。

(三)逐步完善有效会计统一科目

企业在全面实行内部核算体制以及预算期间,对企业内部的会计科目进行有效的总结,有助于降低财政部门的工作量,是企业充分健全内部会计核算体制的重要标准。部分企业的成本预算是内部财务人员制作的,企业内部核算科目同成本预算数据不一致,整理后的会计预算和核算数据不符合,因此,难以进行有效的企业内部审核管理。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会计科目,能够高效的解决企业内部财务问题,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逐步建立高效的企业会计核算体制

企业要逐步完善高效的会计核算体制,具体的企业会计核算体制包括: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制度的建立、企业稽核制度的建立、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等等。所以,企业只有逐步建立高效的内部核算体制,才能有效的开展企业内部会计工作[4]。

企业要想逐步提高企业会计体制,一定要从建立企业稽核制度开始。对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工作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相关财务凭证以及企业的审核账本等,进行有效的企业内部核算制度管理,一旦审核核算出现情况,要做好应对措施,及时对类似问题作出决策,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情,只有这样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制才能有效建立,进而强化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企业才能长期稳定的发展。

企业具体的核算成本、核算对象以及核算形式构成了企业的核算体制,同时,是企业内部核算体制的重要部分。所以,企业在实行经营管理过程中,要逐渐强化企业会计核算体制,尽可能的从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将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制工作有效进行,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核算效率。

结束语: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制有待进一步提高,伴随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众多企业内部将逐步完善会计核算体制,开辟出一条属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制度。因此,企业要逐步考虑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的内部核算体制的作用,同时,企业自身要想全方位、多层次的向前发展,一定要重视企业内部核算体制的建立,进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无限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企业预防财务危机的有效途径是会计核算体制的全面建立;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有关数据进行核对和决策的重要因素是会计核算体制。所以,在众多企业中,企业会计核算体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求企业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规范化原则,进而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向涛,金颖.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一旬刊),2013,06(11):32一33.

[2]孙金来,刘丽莉.谈对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一旬刊),2013,10(31):16一17.

[3]齐晓晶.企业会计核算所需注意的问题探讨[J].中国外资,2013,15(03):58一60

[4]王坯,李凤鸣.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瓶颈与突破[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03(11):147一148.谷雨

山东省泰安市公路局 山东泰安271000

摘要:当前我国会计相关制度不断更新,但是,众多企业不重视会计核算体系的建立与否,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对于会计核算体系重要性的认识,部分企业经营管理中,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体制,阻碍了企业的经营与管理。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要求企业一定要建立有效的会计核算体制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因此,本文针对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原则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且对企业如何建立制度化以及规范化的会计核算体制进行有效的探究和阐述。

关键词:规范化制度化;会计核算体制;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E232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迅速,各个企业之间竞争日趋激烈,那么,企业要想长期持续稳定的发展,一定要有自身强大的竞争力和实力。企业会计核算体制的作用,主要是对企业内部的有效信息、资源数据以及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因此,企业内部的核心部门是企业会计核算体制,也是企业经济全面发展和充分运营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预防财务危机的有效途径,还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有关数据进行核对和决策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众多企业中,企业会计核算体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求企业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规范化原则。

一、我国众多企业建立会计核算体制的重要原则

企业会计体制的重要原则对于核算提出了一些要求,会计原则是企业会计进行业务处理的重要依据,对于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会计假设是会计原则的重要基础,如果会计假设不当,企业不能正常进行核算工作,因此,会计原则就不复存在。但企业会计假设以及会计原则又有不同的地方,存在一定的差异,其具体表现为:会计假设是企业会计进行工作的重要基础,会计原则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规范。因此,在企业会计核算中,企业会计原则的作用是导向性,对企业会计进行有效核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

企业会计核算体制建立的重要原则是:一是,企业会计资源质量原则,换句话说是企业会计进行核算数据过程中的一贯性和客观性、及时性和相关性、以及可比性原则,要求企业工作人员要将会计信息资源的有效性以及完整性有所保障;二是企业会计确认和计量原则,要求企业要符合运营收支原则;三是企业会计修订原则是指,要求企业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小心谨慎,同时,要符合实质性原则和重要原则。

二、我国企业充分建立规范化、制度化会计核算体系采取的手段

我国企业充分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会计核算体系而采取的有效手段,具体包括: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逐步利用相关政策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制度化管理、逐步完善有效会计统一科目、逐步建立高效的企业会计核算体制。

(一)企业管理人员要充分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

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不断改善,各项经济政策法规以及税收情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发生变化后,要求企业管理人员要重视对财务部门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保证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具备高质量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同时,要求工作人员要非常熟练的掌握企业会计纳税报税的全新模式。另一方面,对于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可以采取正向激励的方式,将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全面激发,培养出具有一定专业水准的会计工作者[2]。

(二)逐步利用相关政策将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进行制度化管理

众多企业在经营管理期间,要想做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一定要遵守企业核算原则。在企业管理中,管理人员对于企业内部会计工作非常重视,但是对于企业会计政策工作却十分不重视,由于这个原因,对企业内部会计工作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企业没有一个良好的会计政策,这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始终是没有竞争力的。对众多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部门进行有效调查,有一部分企业的管理者对于自身企业的会计政策不重视。公司会计政策的预算管理是整个企业的核心。所以,企业内部会计管理实行制度化的会计政策是十分有必要的。

企业内部会计规范化、制度化会计政策具体表现为:对企业收入政策的确立、对企业成本和支出政策进行有效确认、企业总资产减值有效政策的确立、企业的无形资产政策确立。进行短期存货和投资政策的确立等。企业要想进行有效的制度管理,设立统一的会计政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建立统一的会计政策具体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和纳入预算管理要统一,换句话说,这类企业具有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供电行业和电信行业;二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和纳入预算管理不相统一。符合这类特点的的企业业务种类非常多。例如,机器制造行业和服务行业、控股有限公司和物流行业以及国有企业等等,这类行业特点是没有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化制度,因此,这类行业需要提高管理水平,并且要逐步从有效的预算着手[3]。

(三)逐步完善有效会计统一科目

企业在全面实行内部核算体制以及预算期间,对企业内部的会计科目进行有效的总结,有助于降低财政部门的工作量,是企业充分健全内部会计核算体制的重要标准。部分企业的成本预算是内部财务人员制作的,企业内部核算科目同成本预算数据不一致,整理后的会计预算和核算数据不符合,因此,难以进行有效的企业内部审核管理。企业建立健全有效的会计科目,能够高效的解决企业内部财务问题,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

(四)逐步建立高效的企业会计核算体制

企业要逐步完善高效的会计核算体制,具体的企业会计核算体制包括: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制度的建立、企业稽核制度的建立、企业财务制度的建立、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等等。所以,企业只有逐步建立高效的内部核算体制,才能有效的开展企业内部会计工作[4]。

企业要想逐步提高企业会计体制,一定要从建立企业稽核制度开始。对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工作要根据企业的财务报表、相关财务凭证以及企业的审核账本等,进行有效的企业内部核算制度管理,一旦审核核算出现情况,要做好应对措施,及时对类似问题作出决策,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情,只有这样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制才能有效建立,进而强化企业的内部会计管理,企业才能长期稳定的发展。

企业具体的核算成本、核算对象以及核算形式构成了企业的核算体制,同时,是企业内部核算体制的重要部分。所以,企业在实行经营管理过程中,要逐渐强化企业会计核算体制,尽可能的从规范化、制度化的基础上将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制工作有效进行,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核算效率。

结束语:

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体制有待进一步提高,伴随我国经济制度的不断改善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众多企业内部将逐步完善会计核算体制,开辟出一条属于企业内部的核算制度。因此,企业要逐步考虑完善制度化、规范化的内部核算体制的作用,同时,企业自身要想全方位、多层次的向前发展,一定要重视企业内部核算体制的建立,进而能够为企业带来无限的经济效益,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企业预防财务危机的有效途径是会计核算体制的全面建立;企业管理人员对于企业有关数据进行核对和决策的重要因素是会计核算体制。所以,在众多企业中,企业会计核算体制是十分重要的,要求企业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规范化原则,进而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向涛,金颖.如何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一旬刊),2013,06(11):32一33.

[2]孙金来,刘丽莉.谈对规范企业会计核算体系的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一旬刊),2013,10(31):16一17.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2

[关键词]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

[DOI]10.13939/ki.zgsc.2015.02.062

1 企业会计核算及其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

1.1 企业会计核算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发生变化,逐渐代替了传统核算模式。现代会计核算功能既包括对企业收入和支出的核算,还包括对企业经营活动的预算。企业会计核算人员承担着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经营策略的重要任务,会计核算人员基本素质包括:企业资产、收入及负债核算能力、企业成本控制能力和对企业利润的预算与核算能力。基于此的会计核算需要遵守一定的管理原则,其中包括:准确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和清晰原则。即企业会计核算要真实,及时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业务发展水平。并且确保企业会计账目与实际发生的经济支出一致,做到会计账目一目了然,促进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化和透明化。

1.2 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作用

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会计核算有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使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通过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建立,企业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在成本管理的基础上,企业经营成本在立足市场和运用市场之间实现了平衡。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使会计人员的职能更加明确,核算管理工作优质化,企业财务风险降低,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会计核算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

2 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内控机制薄弱

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主要体现在:①会计核算主体不明确。很多企业的核算人员无法正确界定企业资产与个人资产,企业财务管理职位的设置不合理,尤其在国有企业这一点表现较为明显。②会计人员不能依照规定方式建账。即建账方式与企业规模、性质等不符,账目较为混乱,会计虚假问题较多,甚至存在严重的资金挪用现象。③会计监督管理体系的缺失。我国多数企业存在这一问题,企业对会计核算人员缺乏合理的约束,监督体系不完整。企业会计人员被赋予的权力较小,其工作常受到管理人员的干扰。而企业内控机制薄弱主要体现在其对会计监督职能作用发挥的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对其基本制度的执行力度较低,导致企业人员利用自身权力,使企业经济损失巨大。并且严重影响了与企业相关的人员的外部利益,监督体系缺失严重。

2.2 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

会计核算人员作为企业的核心,其核算能力素质高低对企业的发展影响巨大。目前,多数企业存在会计核算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很多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素质不强,经验不够丰富。一部分会计人员道德品质缺失,对企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总之,企业会计人员的素质无法达到行业的要求,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3 会计信息不准确

会计核算的主要业务就是对企业经济活动中的所有数据进行整理和存储。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职能,目前,复杂的经济活动加大了会计核算的难度,但企业会计对信息的处理能力较差,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会计信息的精细化程度不足,使企业会计信息存在片面化甚至是错误的信息,对企业造成消极的影响。

3 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3.1 完善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针对企业会计管理制度不健全这一现状,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其管理制度,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明确企业会计核算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能,在制度建立上,赋予会计人员更多的权力,防止管理人员出现的现象。健全我国会计核算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会计外部监督。政府应与企业进行合作,严格监督企业运行状况,尤其是经济状况。从而避免会计信息的不真实现象的出现,及时正确地处理会计行为不规范问题。同时,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内部监督。根据会计行业准则,构建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体系,从制度上实现事务所内部会计行为的规范化。为会计诚信建设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加大宣传力度,以控制会计虚假信息和经济犯罪行为。并加大国家对经济犯罪等行为的惩罚力度,对其产生很好的威慑作用。

3.2 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

其中包括专业素质提升和道德素质提升。尤其是对于重技术、轻道德的企业,应加强其对企业人员诚信的培训,使其将会计人员诚信教育列入企业会计从业职能之列。培养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技能。另外,企业会计人员要了解国家相关会计法。严格遵守职业规定,自觉履行会计人员业务,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企业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试,逐渐督促会计人员改掉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其认识到企业发展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促进二者共同进步。

3.3 完善会计职业道德体系

职业道德体系的完善是企业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基于此企业应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针对我国目前会计职业道德体系不完善这一现状,企业应扩大会计师职业道德的涵盖范围,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且构建合理的核算制度,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实现财务票据和企业印章的分离,引进发达国家完善的会计体系,并根据我国国情和企业发展现状,加强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监管,防止不必要的企业财务风险。确保企业实现核算管理一体化,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4 结 论

总之,企业会计核算在企业发展中具有积极作用,现代企业应重视会计核算。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培养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以及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预测性。全球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企业不仅要做好当下的财务核算,还要对经济形势的发展进行正确的把握,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具有前瞻性。基于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提出了解决方案,当然,针对不同的企业,其具体实施还应以企业发展现状为前提,逐渐推进现代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东娜.关于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J].河南科技,2013(6).

[2]张广维.略论加强会计诚信建设[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3).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3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情况 

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是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大变革,大发展的二十多年。笔者认为,这期间我国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和完善会计制度的: 

1.适应计划管理的要求对会计工作整顿、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制度 

由于林彪、“四人帮”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工作形成的一些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被作为资本主义的东西而遭到无情批判,社会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当时会计工作面临的主要任务,一是恢复和完善过去财务会计工作中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水平逐步得以恢复和改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便会计核算工作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要贯彻执行党中央确定的改革开放的方针,保证和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保证和促进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此,1980年财政部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时的会计规章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首先选择涉及面广、影响大、会计业务相对较为复杂且具有普遍性的《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对其进行修订。修订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增加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改变了在会计核算工作中强调简化的片面性和不讲科学的偏向,对于恢复会计工作正常的秩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的修订,带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全面修订。财政部于1981年1月至10月先后制定了《国营供销企业会计制度》、《国营施工企业会计制度》、《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这些会计制度的修订和完善,满足了企业健全会计核算规章、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通过上述会计制度及相关规定的实施,使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走出了混乱状态,满足了当时强化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此后,我国还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企业会计制度作了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如对《国营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先后于1985年和1988年进行了两次重大的修订,便其满足经济体制改革对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 

2.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努力开创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新局面 

在财务会计工作领域,我国在恢复和重建企业会计规章制度的基础上,适应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需要,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一系列相应的配套改革,使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日益完善。1982年到1987年之间,我国先后制定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等一系列会计法规,便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进一步的发展,严格了企业会计核算行为,强化了企业经营管理要求,保证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开创了新时期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工作的新局面。 

第一,制定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以下简称 《折旧条例》)。在传统的经济体制下,我国按照计划经济管理的要求,对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作了相应的规定,这些规定散见于有关规章制度中。当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没有统一的管理要求,难于对国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实施统一管理,固定资产折旧率偏低。1985 

年4月26日国务院正式并实施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为了配合 《折旧条例》的实施,财政部于1988年5月19日制定了《国营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试行条例实施细则》,对《折旧条例》的有关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折旧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的贯彻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规范了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和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的使用。 

第二,制定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以下简称 《成本管理条例》)。建国以来,对于国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国家规定了其成本开支范围和主要的费用开支标准,制定了成本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整顿,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加强,但在企业成本管理方面仍然存在着管理不严、损失浪费严重的现象。财经纪律松弛、乱挤乱摊成本的现象也比较普遍;基础工作差、成本核算严重不实的问题也大量存在。为了改变 

这种状况,财政部从1981年开始就着手拟定《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1984年3月5日,国务院了《国营企业成本管理条例》。财政部于1985年先后制定了国营工业、交通企业、建设业、商业、金融业的成本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成本管理条例》的实施,促使企业加强和改善成本管理,增收节支,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我国当时的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 

第三,制定了《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下简称《成本核算办法》。为了配合 《成本管理条例》的实施,财政部于1986年12月23日制定了《成本核算办法》,对企业的成本核算的具体方法和程序作了明确的规定。《成本核算办法》的贯彻实施,规范和强化企业成本核算,提高了成本核算质量,进一步促进了《成本管理条例》的贯彻实施。 

3.适应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要求,制定实施 《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形势的发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使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这些企业的出现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一个突破,其经营方式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营企业大不相同,其会计核算的要求也与计划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会计核算的要求大不相同。当时我国制定实施的国营企业会计制度等规定,难于适应和满足其进行会计核算的要求,也难于适应其经营方式的要求。为此,必须根据其特殊的经营方法和方式,结合其经营特点制定相应的会计核算规范,以满足其会计核算的需要,规范其会计核算行为,保证其健康发展。 

财政部从1979年底开始着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工作,1985年3月正式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会计制度》,自当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一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要求、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内容。从该会计制度的主要内容来看,其所规定的会计核算原则、记账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均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采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它的制定与实施,开始了我国会计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协调的步伐,它实际上是我国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乃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制度模式进行的一次积极的探索,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先导。 

4.制定实施股份公司会计制度,促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进行 

1984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随着城市经济体制的全面展开,股份制也悄然出现于经济体制改革实践之中。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延中实业等几家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批上市的上市公司。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后,国有企业还先后在香港、纽约等地证券交易所实现了境外上市。 

为推动股份制试点工作的健康发展,规范上市公司会计核算及其会计信息的披露,财政部于1992年5月制定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这一会计制度的与实施,是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重大事件。无论从该会计制度的内容,还是从其形式来看,这一会计制度一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制度模式,是一次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探索。由于这一会计制度实施于《企业会计准则》及行业会计制度制定之前,实际上这一制度的实施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全面改革的前奏,对于促进股份制试点企业的健康发展,规范股份制试点企业的会计核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财政部于1998年1月27日在 《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自1998年1月1日起,在按照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中施行。 

5.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实施以企业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计改革建国四十余年来,我国会计核算规范主要是国家统一的、按各种所有制形式、部门制定的会计制度,对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各部门所属的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要求、具体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作了规定。我国虽然根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情况,对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完善,但是传统的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和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性改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这种会计制度模式已日益显露出其局限性和不适应性。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对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出了越来越紧迫的要求。 

第一,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实现我国会计核算模式的转换。1992年11月如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以财政部长令的形式,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在借鉴和参考国际会计经验和总结我国会计核算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作了规定,如规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的计量和确认以及财务会计报告等。 

第二,制定行业会计制度,建立行业会计制度体系。我国传统企业会计制度,是按照所有制成份,分别不同的部门或行业设计制定的。此次会计制度改革在对既存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确定按照企业所属的行业设计制定会计制度的原则,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各行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不同特点及不同的管理要求,将国民经济各部门划分为若干个行业,分别制定了工业企业会计制度、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制度、农业企业会计制度等13个全国统一的行业会计制度,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体系。 

在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后,为了使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我国在具体会计准则研究起草过程中,聘请了外国咨询专家为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提供咨询服务。自1994年起,我国先后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企业会计准则――现金流量表》等13项具体会计准则,初步建立了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基本架构。 

6.配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逐步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办法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谈话以后,我国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伐。自1997年起,我国先后进行了财政、税收、金融、外贸、外汇、计划、投资、价格、流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体制改革。与此相配套,按照上述财政、税收、外汇等体制改革实施的需要,在企业会计制度方面也进行了相配套的改革,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第一,配合新税制改革,制定实施新税制会计处理办法。从1997年开始,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对税制进行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流转税制,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撤并和开征一些地方税种。为了配合我国财政税收制度的改革,规范了企业税制改革的会计核算,根据有关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财政部于1993年12月至1994年6月先后制定了新税制的会计核算办法,具体包括《关于增值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消费税会计处理的规定》、《关于营业税会计处理的规定》以及《关于资源税会计处理的规定》等新税制会计核算办法。这些会计处理规定的与实施,规范企业新税制的会计核算,保证和促进了新税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第二,配合外汇体制改革,改进外币业务核算办法。为了促进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国务院了《关于进一步改革外汇管理体制的通知扒对外汇管理体制作出了进一步改革的决定。为适应外汇体制改革需要,规范企业外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财政部于1994年2月制定了《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企业外币业务会计处理的规定》,并于1994年7月2日制定了《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有关会计处理的补充规定》,就企业外币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作出具体规定。 

第三,适应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需要,先后制定了《合并会计报表暂行规定》、《企业商品期货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国有企业试行破产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 

7.配合新修订《会计法》的实施,统一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核算行为 

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经济效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9年10月31日审议通过新修订的《会计法》。新修订的《会计法》,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立法宗旨,突出强调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的责任,以及进一步加强会计监督的要求。更主要的是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核算规则,对公司、企业的会计核算作了特殊规定,新修订的《会计法》单设一章,规定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同时对公司、企业容易导致会计资料失真、失实的问题作了禁止性规定。 

为了配合新修订的《会计法》的实施,规范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保证会计报告的真实和完整,国务院于2000年6月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国务院令第287号)(以下简称《条例》。《条例》对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等会计要素进行了严格的界定;对使用财务会计报告的部门和机构的行为也作了规定;对重大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关联交易、企业合并和分立、重大的投资融资活动等事项披露提出明确要求。 

《条例》的和实施,要求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为落实《条例》的要求,财政部于2000年12月制定《企业会计制度》,暂在股份有限公司的范围内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在总结即存的会计制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条例》的要求,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规定了统一的确认和计量标准,基本上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等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 

二、对二十多年来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基本评论 

本人认为,从上述会计制度改革的情况来看,这二十多年基本上可以划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自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到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的;第二阶段为企业会计准则的到二十世纪末。 

在第一阶段,我国首先按照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对 “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严重破坏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恢复和重建;在重建过程中,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与完善,基本建立了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这一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对于加强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促进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财、物消耗,降低成本水平,乃至于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一时期的企业会计制度建设,是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是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日臻完善的时期,形成了我国独具特色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在这一时期,对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会计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积极探索,为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会计制度的全面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在第二阶段,我国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了全面改革,《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的实施、《企业会计准则》以及13个行业会计制度的制定实施等,使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企业会计制度体系,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由于在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中,大胆地借鉴国际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会计报表体系,使我国会计制度逐步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被国际会计界所认可和接受。这对于促进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我国经济国际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回顾二十多年来会计制度改革的历程,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基本上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制度体系,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协凋。笔者认为,二十多年来我国企业会计制度的改革,有如下重要特点: 

1.适应经济体制的改革而推行企业会计制度改革 

会计无论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其存在与发展必须与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相适应。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我国分步骤地推行改革措施,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现经济体制的根本改造。这一时期也是我国会计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时期。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对会计制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实现了会计制度的根本改造。会计制度的改革,既适应和满足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在经济工作中贯彻实施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新的八字方针,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此相适应,通过对企业会计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便被林彪、“四人帮”破坏的会计规章得以恢复,便会计工作秩序走上正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整顿。在会计制度的修订中,我们不是简单地恢复原来被破坏的会计制度,而是根据国民经济调整、整顿、提高的要求,从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出发,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的,即在会计制度的恢复中实现重建,在恢复重建中实施会计制度的改革。如在修订会计制度时,将会计核算的科学性作为一项原则提出来,要求会计制度的制定既要满足企业加强会计核算和强化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也要满足国家对企业实施计划管理的要求。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后,我国制定实施了《折旧条例》、《成本管理条例》、《成本核算办法》等,以规范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行为、成本管理和核算行为。通过这些法规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加强,经济效益的提高。为配合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促进搞活企业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财税制度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企业基金办法,实施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改革,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等,同时在会计制度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配合这些财税改革措施的实施。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4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

会计核算工作是我国现代企业会计工作的基本性职能之一,其在我国现代企业基础性会计业务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长期占据着核心地位。最近几年以来,伴随着我国基础性宏观经济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成熟,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条文体系和政策制度体系,逐步提升了对我国企业现有管理工作规范化水平的要求力度。随着最新版本的企业会计准则在我国现代企业中引入运用,我国现代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性实践职能均发生了深刻变化,深刻转变了我国现有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业务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路径,为一定历史时期之内我国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的组织开展质量效能造成了深刻转变,为我国现代企业组织综合性生产经营经济收益获取水平的改善优化创造了充分的助力条件。有研究资料揭示,切实改善企业内部现有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是我国现代企业组织基础性内部管理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综合效能不断实现改善优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有鉴于此,本文围绕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展开了简要阐述。

一、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理论概述

在我国现代企业实际经历的基础性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过程中,会计核算工作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任务构成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内容要素,能够实现对我国现代企业实际具备的基础性生产经营业务实践状况的全面清晰反映。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内涵,就是在严格遵循我国现有法律法律条文体系,以及现代会计事业领域基础管理性和指导性规章制度的前提条件下,指令我国现代企业内部专门性聘任和配置的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在切实选取和应用科学有效的会计核算工作业务实践方法的背景条件之下,针对我国现代企业组织自身,在各项基础性生产经营业务实践环节发生过程中遭遇的资金要素支出规模数据,以及收入规模数据展开系统全面的录入和计算处理,确保在如上所述的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业务环节的组织开展过程中,对企业经营管理业务实践活动综合性组织开展效果实现全面准确的认识。从具体的内容构成角度展开分析,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具体涉及的内容,集中展现在如下所述的三个方面:第一,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发生之前,针对企业将要经历的生产经营业务实践活动展开科学合理的预算性规划控制;第二,在企业实际化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针对企业实际发生的成本支出要素和利益收获要素展开核算分析;第三,在企业内部各类基础性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结束之后,针对企业在具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发生和演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类型的会计业务性数据信息要素展开针对性的解释分析。从整体性业务活动实践效能获取状态角度展开分析,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数据信息结果的质量水平,对于我国企业实际获取的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收益获取状态具备深刻的间接影响作用。企业所有者和企业经营管理者,通常需要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数据信息成果的基础上,针对企业在特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践性时间节点所具备的生产经营活动发展情况展开全面分析,继而制定形成企业在未来一段经营发展时期之内应当遵循的战略性规划方案。在上述业务性实践背景之下,我国企业想要切实保障实际组织开展的会计核算业务实践活动能够切实获取到最优化的预期效果,必须切实建构形成指向企业会计核算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实践模式。要基于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客观性实践路径的全面考量视角,为我国企业在现有经营发展阶段实际面对的会计核算工作建构和提供科学平稳的业务实践活动环境氛围支持条件,并且具体建构完善针对我国企业现有会计核算工作组织开展路径的内部性管理控制制度。要在企业内部各职能组成部门之中,大力推行基础性会计核算业务体系建设活动,扎实完善企业内部现有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还要在扎实充分发挥我国企业内部监督控制业务实践机制的背景之下,保障和促进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在具体开展过程中的规范化水平,能够显著优化;要切实加强针对我国企业内部现有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会计核算理论知识和会计核算业务实践技能的教育培训工作力度,确保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参与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有效提升我国基础性会计核算工作在业务实际过程中的规范化水平。最近几年以来,我国企业在基础性会计核算管理工作规范化实践过程中获取了一系列表现鲜明的实践成果,为一定历史时期之内我国会计核算工作管理机制的改善优化造成了深刻影响,也为我国企业基础性财务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构筑了支持条件。

二、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的现存问题

(一)企业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缺乏健全性

第一,会计核算工作主体认知存在局限性。受多种多样主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在企业性资产要素和个人性资产要素的区分界定过程中,存在着一定表现程度的认知模糊性,因而导致在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业务活动组织开展过程中,存在着一定表现程度的企业性资产要素与个人性资产要素相互占用现象,同时在企业内部重要性财务管理工作岗位的人员设置方面存在着表现程度较为显著的任人唯亲现象。第二,我国部分企业现有的会计核算工作人员,未能严格遵照基础性的规章制度完成会计建账业务实践行为。遵照我国现代企业会计核算业务领域的基础性法律法规和管理性规章制度,我国企业在具体组织开展基础性账簿设置行为过程中,应当全面关注和考量我国企业内部现有的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实施属性,生产经营活动组织实施规模,生产经营活动具体实践业务量等多元化考量因素,确保我国企业实际组织开展的会计账簿设施工作,能够具备相对充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是在现有的实践性业务发展演进路径中,受多元化的主客观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我国企业在实际组织开展的会计账簿设置业务实践环节过程中,存在着表现程度较为显著的以票据替代账簿和账目登记呈现状态较为紊乱等不良问题,甚至有部分企业中存在虚假登账,以及同时设置多套账簿记录系统的不良业务实践现象,给我国企业实际组织开展的基础性会计核算实践工作的综合性效能获取水平,造成了表现程度显著的不良不良影响。第三,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监督管理工作体系建设实施状态存在一定表现程度的不完善性。受多元化主客观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企业在现有的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状态层面,存在着表现鲜明的不完善性,直接导致企业现阶段实际制定实施的会计核算工作监督管理工作制度,无法针对企业内部现有的会计核算工作组织开展路径,展开实时性、全面性,以及完整性监督控制,在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发生一定表现程度的业务操作行为失当现象的实践条件下,通常无法借由科学有效的干预处置措施的具体实施,改善企业内部现有的空间核算工作组织开展状态,从而造成企业内部财务核算工作成果的质量水平无法获取到充分保障。

(二)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群

体的整体性素质水平亟需改善优化企业内部财务会计工作的综合性组织开展质量,对我国现代企业基础性经营发展活动预期设定目标的顺利实现具备深刻的影响价值,而我国企业想要切实在实际组织开展的会计核算工作的实践过程中顺利获取到最佳预期效果,必须切实配备数量充足的专业性会计核算工作人员,借由充分保障提升我国企业内部现有会计核算业务工作人员的综合性知识技能的学习掌握水平,以及基础性职业素养的建构发展水平,确保我国企业实际形成和获取的会计核算工作成果,能够切实具备最优化的质量表现状态。但是,受多元化的主客观影响因素的共同约制和作用,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基础性财务会计核算工作实践人员,在会计核算技术理论知识学习掌握水平,会计核算技术业务实践技能认知运用情况,以及会计核算工作基础性职业道德素的发展表现状态等具体化要素指标项目层面,依然存在着表现特征极其鲜明的局限性,给我国企业基础性会计核算工作的综合性效能获取水平,造成了极其显著的不良影响。应当引起广泛关注。

三、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的实践对策

第一,切实建构完善现行的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法律法规条文体系以及相关性的规范控制制度,同时不断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外部性管理监督制度的建设优化力度。我国企业想要切实提升会计核算工作在具体管理实践过程中的规范化水平,必须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干预措施,切实建构完善现行的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管理工作法律法规条文体系以及相关性的规范控制制度,同时不断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外部性管理监督制度的建设优化力度。要结合我国现有企业在会计核算业务实践活动过程中面对的具体实践情况,针对我国会计核算业务工作实践领域现有部门性民事法律、国务院专属行政法规,以及财政部分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等官方性指导约束文件中的基础条文展开适当程度的修订规范,在切实改善我国现有企业基础性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性水平基础上,保障和促进我国现有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划化和程序化水平,实现程度显著的改善优化。第二,切实改善优化我国企业内部现有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我国企业想要切实实现会计核算工作在具体管理实践过程中的规范化水平,必须切实采取行之有效的控制干预措施,切实改善提升企业内部现有会计核算工作人员的基础性会计核算理论知识和业务实践技能,以及自身综合性职业素养的建构和发展水平,确保我国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在业务实践过程中的规范化水平,切实实现表现程度显著的改善优化。

四、结束语

针对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问题,本文择取企业内部会计核算工作的基础理论概述、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的现存问题,以及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化管理的实践对策,三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作者:段晋芬 单位: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英栋.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的探讨[J].中国商贸,2013,15:40+42.

[2]任杰.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探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20:58-59.

[3]王卉敏.新时期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5:154-155.

[4]张云飞.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6:274.

[5]张金栋.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的探讨[J].化工管理,2015,06:30.

[6]张勇.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5,08:235-236.

[7]孙凌云.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的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6,01:200-201.

[8]赵丹.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的探讨[J].商,2016,07:139.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涉农科技企业经济核算上面临的难点及构建核算新模式的创新思路。探讨了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核算创新方式。提出了农业科技企业经济核算应适应市场,以农业种业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核算模式;中小种子企业的核算模式;家庭农场的核算模式;货币资金支付新模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财务管理信息模式等建立依创新为目标效益的系列操作。

1现状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及种子行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体制和管理形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的范围增加,农业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复杂多变,风险越来越大。目前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财务管理观念,围绕人的价值确立经济核算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管理活动,协调以财务关系为表现的人的关系,充分动调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的发展,及发挥在财务资金管理中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考核等方面的作用,有力促进农业科技企业快速发展。因而,建立改革涉农科技企业经济核算办法成为的一项紧迫任务。

2经济核算中存在的难点

我国现行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是1993年7月1日实行的。农业科技企业是个特殊的行业,其生产过程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过程,一方面,农业科技企业生产活动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容易受到旱涝、霜冻、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减产,质地变差,也可能引致生产及运输设备的损失;另一方面,农业种业生产周期较长,从农作物种子的播种到农产品的收获,需要经7—8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目前的农业科技企业会计核算体系在实施中明显存在一些与农业科技行业特点不相适应的弊病。

2.1与会计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不相适应自《农业企业会计制度》颁布实施以来,我国会计制度进行了多次重大改革。首先,国家在1985年1月21日颁布中国第一部《会计法》的基础上,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分别于1993年12月29日、1998年10月30日会计法》进行了两次修订。其次,自1992年起先后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财务通则》和16个具体会计准则;2000年12月29日又颁布了新《企业会计制度》,并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按照这次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我国农业企业的会计核算应针对准则有冲突的地方作相应的调整和补充。

2.2不能提供农业产品成本的详细核算资料从实际调查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农业企业经济核算中还无法提供农业产品成本的详细核算资料,农场与承包农户(家庭农场)之间的关系往往表现为一种收取承包费(实物地租)的形式。例如,一些规模较小的国有农场将土地承包给职工、周围农户以及外来农户,实行“自主经营”的管理模式,完全由承包者自己根据市场需求来决定种植作物的种类和面积,农场总部只负责承包合同的签订、承包费的收取与管理,以及向上级主管部门定期报送统计报表等。

很显然,在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下,农场本身也就没有健全的经济核算制度,只编制一些简单的统计报表,根本无法提供完整的农业产品成本核算资料。而在一些大型国有农场,是将公司的耕地承包给农户,对农户实行“四到户两自理”(即机械、土地、风险、管理到户;生产自理与生活自理),每年按一定的标准收取实物地租。承包农户的数量多而分散,自身的会计业务水平有限,平时不对农业活动进行记帐、核算,而总公司是汇总分公司的会计报表,无法提供反映农业生产活动和种子产品生产成本的详细的经济核算资料,尤其是某一种农业试验产品的成本核算资料。

浙江很多地方的国有农场都实行报帐制,其基本做法是以国有农场为单位建立经济核算中心,取消基层所属生产的经营单位(主要是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独立经济核算职能,基层单位发生的经济核算业务由报帐员汇总到核算中心统一组织核算。报帐制的目的是为了加强经济核算与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但报帐制的实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的特殊问题。

2.3不能适应科技企业自身发展的新需要从农业企业本身角度来看,如今的涉农企业与10a前刚开始实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时相比,已发生了很大变化。10前,我国还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时期,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一般按计划进行,收获农业种子后由政府统一收购,农业企业并不直接向市场提供农业产品。在目前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经营模式和经营活动范围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业企业的经济核算仍然执行《农业企业会计制度》,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更不能保证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

2.4存在经济信息失真的问题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各国的经济核算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我国的农业企业也不例外。一方面,农业种子生产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人类无法预测和预防一些不利自然事件的发生,不能对农业种子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督,因而无法保证农业种子生产活动的会计计量与记录的准确性,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另一方面,作为土地承包者的农户与家庭农场,在自主经营模式下,完全可以自己占有、支配完成承包任务后剩余的部分,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经济信息的准确与失真,对各承包户的利益并没有多大的利害关系,利益激励机制的缺乏进一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3涉农企业经济核算的对策选择

在国际上,很多国家对待特殊行业都有单独的会计标准,因为特殊行业具有很多特殊会计核算要求,是一般企业会计制度所包含不了的。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科技企业的经济核算制度如何,农业科技企业经济信息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考虑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需要,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有必要以新《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借鉴《国际会计准则41号一农业》等国外的会计核算准则,制定涉农企业经济专业核算办法,对涉农企业活动实行专业化核算。按农业科技企业的规模大小和农业活动所占比重的高低,可以将科技企业划分为以农业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小涉农企业和家庭农场三种基本类型。

3.1以农业种业为主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核算模式农业种子企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总部应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由于种业上市公司一般是由几个与种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分公司组成,有的分公司主要从事种子包衣、加工及运输活动,已完全脱离种业生产活动,所以,会计核算工作不能“一刀切”,应按分公司的业务活动内容进行分类。涉及种业活动的分公司业务,应按种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进行日常的会计帐务处理;不涉及农业活动的分公司业务,应执行统一的新《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既能反映种业上市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又能提供种子产品成本核算的详细资料,突出种子企业活动的特点,满足企业内外不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3.2涉农中小企业的核算模式许多国家都有特殊行业的会计制度,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已经了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标准。目前,联合国专家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把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作为工作重点,用于规范中小企业的经济核算工作,所以,对于我国中小规模的涉农企业,可以先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待发展到一定层次后,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可逐步转向执行统一的新《企业会计制度》。

3.3家庭农场的核算模式家庭农场是以种植、收获农产品及相关产品为其经营活动的农业经营主体,其会计核算过程应着重体现农业产业活动的特点。一般来说,由于家庭农场的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低,经济核算知识匮乏,不具备进行精确经济核算的条件。对这部分经营者来说,可以要求他们对农业产业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耗费和损失进行流水帐式的记录和反映,以便为农业产业系统的经济核算提供翔实的原始资料。

根据企业产品生产的特点和成本管理要求,在产品成本计算工作中主要采用品种法、分步法和分批法3种基本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但由于农业科技产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植物,其生产要以自然再生产为基础,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在具体运用某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农业产品生产成本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特别注意,应按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设置“农业产品生产成本——机械作业成本”帐户,突出农业产业活动的特点,以便正确反映涉农产业活动中所消耗的机械作业成本、手工作业成本,提供详细的农业产品成本核算资料。另外,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农业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对于这部分损失,应按实际成本、借记“待处理财产损溢”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报经有关部门批准后,再作相应的会计处理。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6

关键词:国有企业 会计集中核算 问题 策略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意义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可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财务情况,更加高效地对下属单位进行会计监督和管理,增强国有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贪污和资金的闲置及浪费。会计集中核算是随着国有企业的发展而产生的,是一种适合国有企业发展现状的会计核算方式,适应了现代化企业的管理模式。会计集中核算有利于国有企业更好地进行会计核算管理,落实和全面实行会计管理政策,合理的配置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国有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面的掌握下属单位的财务状况,及时发现下属单位的财务问题,以及会计集中核算中遇到的障碍,从而解决问题,使企业规避风险,顺利运行。此外,会计集中核算改变了下属单位自行管理资金的管理模式,避免其出现资金管理混乱和资金短缺的现象,使企业更加灵活、自由地运用资金,优化资金配置。

二、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与实物资产管理相分离

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中心对企业各下级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账务核算,但是下级单位的实物资产还是由各单位自行管理,这必然会出现下级单位的账务信息与实物资产不符的情况。事实上,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只是侧重于账面价值的核算,却忽视了对各单位实际资产状况的管理,造成会计集中核算与各单位实物资产管理相分离的情况,使得企业无法及时了解下级单位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变化,账实核对不及时,不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

(二)会计核算与其他部门配合度不高

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工作人员与其他管理部门的人员缺少配合,这影响到企业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以及财务工作效果。目前,许多国有企业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制度尚不完善,未能明确核算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相互监督,造成企业整体的运行效率较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之后,核算中心人员的工作范围扩大,工作量也会加大,因而无暇顾及其他部门的业务情况,缺少相应的配合工作,有时还会出现财务问题混乱等情况。

(三)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会计集中核算实施之后,集中核算中心会把重心放在对下级单位资金状况的监督上,监督其资金的使用情况,但会计核算的基础工作却得不到充分的重视,工作质量难以保证。过分重视监督职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会计的基础职能,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把控和稽核并不严谨,经常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一些国有企业处理不好集权与放权的关系,过于集权就会对下级单位管的过严,使下级单位失去积极性,而过于放权又会出现管理过于松散的情况。

(四)会计核算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人员的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会计人员和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许多会计人员对基本业务非常熟练,但是对会计软件的应用却不大精通。实际工作中,集中核算不仅要求会计人员懂得基本的会计业务处理,还要精通会计电算化,懂得如何运用财务软件等。会计人员缺乏对电算化和财务软件的了解,这会大大降低其工作效率。

三、加强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的策略

(一)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和实物资产管理

会计集中核算后,企业不仅要着重核实账面信息,还要注重对下级公司实物资产的管理,而下级公司也要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责任,认真的核对账面信息与实物资产,定期与集团公司核对资产情况。此外,企业与下级单位都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增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提高财务人员对实物资产的监督和管理能力。对于遵守企业内控管理制度,表现好的会计人员要给予奖励,以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

(二)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加强配合

会计集中核算部门要与其他部门紧密配合,明确部门及相关人员的职责,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方法,便于下级单位经济业务的开展与会计核算。一方面,要增强各部门对本职工作的熟悉程度,从制度上强化其在业务上的协调与配合,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会计核算部门要主动与其他部门沟通,共同加强对企业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等的清查,确保账账相符、账实相符,下级单位也要配合集团企业会计审核的清查工作,加强财务会计的监督管理,以提高会计核算质量。

(三)完善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

国有企业要转变管理观念,完善企业内部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严格执行操作程序,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资产监管制度,加强对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监管,确保国有企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具体而言,在企业会计集中核算中的每个环节都要将责任明确到人,建立明细分类账目,及时掌握各个环节的资产流动情况并予以记录。同时,要正确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采用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会计集中核算管理方法。核算中心要完善内部审计,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确保会计业务质量。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使会计核算与监督有机结合在一起,保证国有企业的资产保值与增值。

(四)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电算化技能

国有企业要逐步招聘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择优录取,并定期的对会计核算人员的会计知识和操作能力进行考核。同时,要给在职的会计的人员提供培训的机会,使他们提高会计专业素质,尤其是要掌握会计电算化方面的知识,以及财务软件的应用,以提高其工作效率。此外,还要提升网络管理人员的财务会计知识,从而能够更好地对财务软件进行维护,对出现的会计业务问题和紧急情况能够快速反应并及时处理,避免企业出现更大的经济损失。

四、结束语

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能够有效提高国有企业会计核算的有效性,为企业做好财务管理工作打下基础。企业要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就应加强内控管理和实物资产的管理,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加强部门间的相互配合,从而有效提高国有企业会计核算质量。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7

(一)规范国有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以往由于很多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国有企业存在“人人手中有票据,个个身上有现金,账随人走或人走账无,常年不报账和不结账”的现象,并且国有企业无法按照《会计法》和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来日清月结。会计集中核算的建立,使得国有企业只设报账员负责办理日常现金收支事务,会计业务纳入核算中心进行统一核算,账簿的建立、科目的设置和平整的装订等,都能按照统一的要求和规定来执行,从而极大地规范了国有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确保了会计核算资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和统一性。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建立,使得国有企业的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相互制约,会计人员和会计主体进行了彻底分离,会计人员可以独立地行使会计监督和会计核算职能,严格按照会计规范化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也使得《会计法》在国有企业得到了更好的贯彻执行。

(二)强化会计监督的功能,从源头上制止腐败行为

在自设账户和自行核算的背景下,很多国有企业始终存在着“假账真做,真账假做,查不出是我的运气,查得出是你的本事”的心理,帐外设账和隐匿收入,导致贪污浪费等行为时有发生。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能够做到“收入一个漏斗,支出一个口子”,从制度和运作程序上规范国有企业的财务行为,初步形成了具有预防性和前瞻性的会计监督机制。与此同时,财会人员可以更大胆地实行会计监督职能,确保所有资金支出都在阳光下进行,实现了资金支出过程的全方位监督。通过对国有企业每项收支的审核,国有企业所有的资金来源和使用去向、财务账务都一目了然,对不合理的收入分配起到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由此对乱支乱报现象进行有效遏制,从源头上制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三)资金的统一管理,有利于部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

传统分散核算的理财方式重收入管理而轻支出管理,重审批分配而轻监督控制,这种模式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缺少对资金使用过程的事前监督和全面控制,同时由于资金使用信息的反馈滞后,使得预算安排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一方面使得国有企业核算中心能够实行“集中核算、分户管理”的管理办法,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和详实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在核算中心统一、集中和高效的核算体制下,国有企业的所有开支在企业审核的基础上要经核算中心审批后方可入账,这样能够确保部门预算真正发挥作用。

二、加强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管理

(一)明确职责分工,合理配备核算中心工作人员

合理配备核算中心工作人员,是国有企业实施会计集中核算的关键。只有配备了一定素质和质量的财务人员,才能确保对国有企业进行规范、全面的会计监督和财务核算,使会计核算工作人员能够有时间和能力进行相应的财务分析和专项课题调研,从而为国有企业提供更优质和专业的财务管理服务。

(二)健全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内控和保密制度

国有企业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开展,使得所有财务数据都必须录入到财务电算化系统中。在会计电算化环境下,建立完善的内控措施,制定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内控和保密制度。具体说来,国有企业要对财务电算化账套实行企业权限管理,根据业务药物,设立各个电脑操作岗位(如软件操作员、系统维护员、系统管理员等),明确各自的权限。

(三)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既要监督,又要服务,在服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监督的智能。会计核算中心既要对预算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与监督,又要实行资金集中支付,两种职能的统一意味着财政职能的延伸,又是预算管理强化的体现,这就要求会计核算中心的会计人员一方面要从财务审批程序、列支渠道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监督;另一方面,核算会计更要重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和转变工作作风,对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熟练掌握,在充分了解国有企业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解决,从而切实为国有企业管好钱、理好财。

(四)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监控制度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8

【关键词】企业会计成本 核算 管理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在市场上企业之间竞争愈演愈烈。企业如何在这场战争中胜出,成为企业的重点工作。在现代企业管理方面,成本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企业成本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基础,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控制成本是企业运行中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单纯的降低成本已经不再适用现代经济,企业最终目标是利益最大化,企业成本核算及管理对企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保障措施。

一、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管理的含义和意义

(1)含义。会计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折旧等。会计核算是企业成本核算最主要的部分,以货币做为计量单位。成本核算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产生的耗费的配比,是总成本以及单位成本的计算依据。

成本管理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的策和成本控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行为的总称。

(2)意义。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可以通过企业成本会计核算了解本公司资金的流动情况,发现资金的运用流向以及存在的浪费和不足之处,针对这些寻找企业内部和外部因素,采取调查,深入分析,找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根据原因分析,采取措施,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成本核算不仅能够提升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能够减少资源的浪费,促进我国的环保事业进步。再者,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能够实现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仅使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也使得国家财政得到提升。国家部分收入可以投入到国民经济建设之中。在企业长期运营过程中,如果企业不进行成本核算,那将造成财产的无形流失,达不到企业利益最大化得目的,也给国家财政造成损失。因此,企业会计核算及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大作用。

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层对成本核算的重视度有待提高。在很多企业中,管理人员对会计成本核算不够重视,知识相对缺乏,这样就逐渐造成企业会计核算人员的流失。更有甚者,为了使企业利润最大化而精简会计机构设置,这种做法与期望结果恰恰相反,不仅加大了会计人员的工作量,造成工作中资料出现混乱,增加了企业财政负担,直接带来更加严重的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2)企业财务部门人员素质不高。财务人员本应该具备相当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种种因素,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缺乏,对财务的结算和转账知识很机械的操作,在更新会计成本核算的方式不能随着时代的步伐既是调整改进,对工作没有实质性的建议。

(3)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方法单一。进行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方式本应该有很多种,但是,现在大多企业采取的方式比较单一。在我国企业发展方式也多种多样,面对不同的情况,企业应该根据本身发展采取适合企业自身需求的会计成本核算方式,这可以防止会计成本核算中的漏洞出现,有利于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

(4)缺少成本核算及管理的监督。关于成本核算及管理,不少企业缺乏监督人员和监督标准。例如在企业运行、材料的采购、材料的领取、材料的分配、材料的加工、材料的分配、以及成品的质量、废料回收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成本核算问题,并且缺少成本核算监督,不能及时找出原因,做出处理,那样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严重的回直接引起财政危机。

(5)对于成本核算的范围过于狭窄。企业主要的生产要素已经逐渐转变为知识资源,那知识资源的消耗也理所应当成为产品的一部分。如果将无形资产列入管理费用当中,这显然不合适,没有反映出产品的真实情况,不符合知识成本的含义。所以,会计成本核算中完成对企业无形资产的评估将会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知识经济的时代应该包括知识资源,企业劳动中也有知识资源的劳动,对知识价值的记录、衡量、确认等工作也是成本会计核算的内容,也是经济知识时代的要求。

(6)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制度还不够科学。科学的管理制度是会计制度核算进行的有效保障,但是,在国内很多企业,相关的制度方面建立的并不科学。例如:一些中小企业,成本结转不规范,人员素质低造成营私舞弊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和治理;还有一些企业,随意变更核算方式,这样不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导致国内企业对会计核算的执行、监管等都是不利的。另外,不科学的会计成本核算制度还表现在,企业内部没有统一、规范化的财务票据、单据,对企业内部物质的采购、库存管理、使用、报废等没有完善的制度规范查证。最后,大多数企业对会计成本核算理解产生错误,误认为会计成本核算就是简单的为生产环境的成本控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生产之前的环节还有生产之后的环节的成本核算。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应该会涉及更为广泛的内容。

三、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及管理的策略

(1)重视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对于企业在会计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来说,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管理层还没完善有建立起来,对会计成本核算的理解不够,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首先,企业管理层的管理素质应该不断提升,改善企业管理层的思想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这有利于企业会计成本核算。其次,在企业内部重视员工成本核算意识的培养。良好的企业成本核算控制氛围是保障企业核算工作顺利的进行。最后,重视企业员工职业素质的提升。鼓励企业员工自主学习,加强成本核算的监督,争取在最短时间提升员工综合素质,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2)优化现代化企业会计成本核算的内部组织结构。组织结构,对实现企业正常运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情况,选择合适的组织结构对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很有帮助。在众多案例中,由于组织机构设计不科学造成的成本浪费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因此,优化组织结构意义重大。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9

一、会计核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的制度与准则并存,会计信息缺乏可比性,运行成本大

由于我国的特色国情与习惯,在会计核算制度中,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没有进行细致的划分,所涉及的行业多达几十个,所以就导致了会计信息的不规范和不清晰,也会导致信息使用者与提供者之间的矛盾,所以导致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严重受到了影响,并且增加了会计核算运行的成本。

(二)会计核算制度滞后

企业在制定会计核算制度的时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为了能够适应市场潮流的发展,会使得会计核算制度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进行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飞速发展,我国的法制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并且随着我国的市场体制的日趋完善,也会导致我国的管理体系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随着市场经济的多元化时代,导致了现在的会计核算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并且产生了滞后性。

(三)会计责任混乱

会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即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所以必须要把责任落实到每个岗位之上。会计应该及时的反映出经济业务的完整记录,并且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来进行会计核算,及时的进行编制和报表;会计监督可以分为一般监督和会计再监督两个方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会造成会计核算中心与被核算单位之间的脱轨,只能通过被核算单位提供的票据来进行会计核算,会影响到核算结果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所以在出现虚假会计信息的时候,就会因为会计核算责任的不明确导致双方进行推诿。

(四)会计核算方法凌乱

会计核算方法可以分为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以及电算会计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对经济业务进行完整、连续以及系统的记录和计算。会计的各个核算方法是相互直接联系的,形成了一个系统科学的核算方法体系。但是在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了核算标准不明确,以及核算人员掌握的核算方法太过于单一,严重的影响了会计核算的效率,不利于会计核算的发展。

(五)体系不完善

由于我国的会计核算方法多而复杂,于是就导致了我国会计核算体系的不完善和分类的不科学。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会计核算还存在的较大的差距,比如国外只分真正的预算会计以及政府会计,而我国的会计分类种类复杂和多样,比如我国企业会计和事业单位的会计之间存在的制度与准则并存的复杂情况,导致了会计核算信息的不准确性。

二、完善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体制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体制

为了能够建立健全我国企业内部的会计核算体制,需要在《会计法》的基础上,以净化企业生产经营为目的,并且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建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科学的、合理的财务会计核算体制。

(二)建立健全的企业外部财务会计核算体制

企业外部也需要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体制,需要政府和社会的监督,政府应该在进行会计核算的时候,对其提供的信息真实性进行有效的辨别,并且做出合理的治理,维护公共利益,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受到影响。社会应该运用社会审计等企业外部的会计核算单位,避免内部企业会计单位出现信息失真的现象,实现对企业进行客观的,公正的,合理的会计核算。

(三)强化企业会计核算监督执行检查力度

会计核算监督执行检查是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复杂的工作,其主要内容就是检查企业会计人员的执业资格、是否存在违规操作以及是否具有偷税、漏税以及逃税的行为等为主要内容。所以政府应该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企业在会计核算的检查,以保证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性以及完整性,促进企业会计核算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和规范。

(四)加强会计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10

一、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一)现行行业会计制度已不适应现阶段主义市场的要求

建国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的几次变革,以1993年的改革为最大。这次改革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这次以会计模式转换、会计框架体系变更为主要的改革奠定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国有公司制改革和实行企业制度的基础,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但是,众所周知,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变迁,新经济业务不断涌现,现行行业会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进行新一轮的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二)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依据

新《会计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第五十条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新《会计法》颁布后,国务院于2000年6月21日公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并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重新确定了我国会计要素的概念,明确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合理确认和计量的依据。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加速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步伐。

(三)实行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所遵循的原则

针对这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财政部会计司已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我们认为,现阶段建立并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市场经济要求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遵循市场规则,参与竞争,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要从统一的会计标准和会计政策上促进会计信息真实,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自我发展,服务于市场经济。因此,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不仅是制定制度的原则之一,也是这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2、贯彻“稳健”会计原则。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急需解决的,不少企业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现象。例如,在现行行业会计制度下,坏账准备提取比例较低,已发生的坏账损失要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大量呆、坏账长期挂账,资产不实,妨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又如,存货严重积压,变现能力差,存货的账面价值已经低于市价,但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仍是成本价值,而不能反映可变现净值;再如,由于技术进步,原有设备已经被淘汰或长期闲置不用,这些设备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仍作为企业的资产反映在会计报表上,造成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等等。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应当贯彻“稳健”原则,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修改,从制度上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企业虚盈实亏、短期行为和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促进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

3、遵循会计和税收相分离的原则。我们认为,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应当与税收制度适当分离,因为二者属于两个体系,不能混为一谈。根据会计制度的财务成果是会计利润(利润总额),按税收制度计算调整后的利润称为计税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制度如有与税收制度不一致或不协调的,先按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纳税时再作调整。比如,股份有限公司现行的提取四项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规定,可能要纳入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并要求符合条件的除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也要提取,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自行确定,这就必然会出现会计制度规定与国家税收对提取坏账准备的规定不一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再进行纳税调整即可。如果不遵循会计与税收相分离,会计的“稳健‘等若干会计原则将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

4、体现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规定的原则。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由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会计制度只是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相关账务处理,虽然1993年进行了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但是,当时的行业会计制度没有解决会计的确认计量问题,对会计要素定义以及确认计量等方面都未加以准确的定义,会计制度仍规定会计记录和报告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统收统支,成本开支范围由国家规定,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盈利全部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企业完成国家计划是主要的,很少具有财务决策自主权,也就谈不上会计的确认计量,企业会计主要是记录和报告。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企业自主经营,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组、上市后,重大问题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决定,会计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要求恢复其本来面目,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制度规定应当包括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全部内容。

5、补充“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是指经济实质重于具体表现形式。“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会计惯例,是国际上制定会计准则所遵循的原则。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的某些规定也遵循了这一原则,例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见,上述四个条件中,前3个收入确认原则就贯彻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收入确认的条件不是所有权凭证或实物(如现金)形式上的交付,而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等实质性条件。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制度时虽遵循这一原则,但一直未将其明文列示于会计原则部分,此次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拟将这一原则补充进去。

(四)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内容结构及实施

1、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内容结构。此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1)打破行业、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界限,建立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对特殊业务的核算办法进行规范。(2)兼顾小规模企业不对外直接筹资的特点,制定小规模企业会计核算制度。(3)考虑到性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制定金融性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在结构上由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会计科目说明、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说明、特殊业务核算办法等几个部分组成。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制度结构,是因为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形式为主体的会计制度比较符合人的思维方式,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理解和操作。

统一的核算制度实施后,现行的十几个行业会计制度将被废除,但是,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不是对现行的行业会计制度的简单相加,而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加以制定。需要说明的是,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结构中,除一般规定和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外,还将制定若干行业的核算办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2、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据了解,财政部会计司正在抓紧制定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预计2001年年初便可颁布实施。关于实施的范围,这要考虑新旧制度的衔接,总的来说,要求所有企业全面实施。对于股份公司、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来讲,实行新的会计制度难度不大,其他国有企业可能会分步实行,但时间也不会太长,因为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执行稳健的会计政策。

(五)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新会计准则建设从1988年起步,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1993年财政部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从1997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第一项具体准则起,至今已了10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有些也适用于其他企业。这些具体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在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业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较多的话题。这次改革会计核算制度,必然存在着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

1、两者的相同点:首先,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与具体准则都属于我国的行政法规,由财政部制定,企业必须执行。其次,两者都是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出规定。

2、两者的不同点:首先,涵盖的业务范围不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自成体系,涵盖企业全部经济业务;会计准则特别是具体会计准则只就企业的某项业务作出规定,到为止的10项具体会计准则只能规范企业的部分经济业务。其次,侧重点不同,具体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规定更加原则,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较为具体,可操作性强。第三,在适用范围上,具体会计准则大多只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有些也适用于其他企业;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将要求除企业和小型企业外所有企业都执行。第四。会计准则的结构、语言表述更适用于国际方面的阅读;科目、报表式的统一会计核算制度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3、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由于会计准则与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各有其侧重点和作用,例如,关联方关系及交易事项,用科目、报表式的会计制度难以说清楚,用会计准则来进行规范效果更好。根据我国的国情,在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将同时并存,用准则代替制度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用制度代替准则不能较好地体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二者缺一不可。即使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实施后,具体会计准则仍要加速制定。

二、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各单位正确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规、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单位内部管理、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实行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层经营目标的重要举措。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会计法》的配套法规,也是下一步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制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背景

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薄弱,管理权限失控,舞弊行为时有发生,会计信息失真,单位和国家财产严重受损,阻碍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健康。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新修订的《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这些规定为我国制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11

一、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一)现行行业会计制度已不适应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建国后,我国财务会计制度进行的几次变革,以1993年的改革影响为最大。这次改革初步实现了我国会计核算模式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这次以会计模式转换、会计框架体系变更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奠定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实践证明是成功的。但是,众所周知,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体制、社会文化、人们的观念、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进行变迁,新经济业务不断涌现,现行行业会计制度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需要进行新一轮的会计核算制度改革,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

(二)新《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为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新《会计法》第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制度。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由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并公布。”第五十条规定:“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指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本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新《会计法》颁布后,国务院于2000年6月21日公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并规定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条例》重新确定了我国会计要素的概念,明确了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是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合理确认和计量的依据。这些法律、法规的出台,为国家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加速了我国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步伐。

(三)实行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所遵循的原则

针对这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财政部会计司已向全社会广泛征求意见。我们认为,现阶段建立并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应当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原则。市场经济要求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遵循市场规则,参与竞争,优胜劣汰,在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要从统一的会计标准和会计政策上促进会计信息真实,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自我发展,服务于市场经济。因此,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这不仅是制定制度的原则之一,也是这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基本目标。

2、贯彻“稳健”会计原则。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现象。例如,在现行行业会计制度下,坏账准备提取比例较低,已发生的坏账损失要经过财政部门批准才能冲销,大量呆、坏账长期挂账,资产不实,妨碍了企业的资金周转;又如,存货严重积压,变现能力差,存货的账面价值已经低于市价,但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仍是成本价值,而不能反映可变现净值;再如,由于技术进步,原有设备已经被淘汰或长期闲置不用,这些设备已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仍作为企业的资产反映在会计报表上,造成企业虚增资产,虚增利润;等等。实行全国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应当贯彻“稳健”原则,对那些不符合会计要素定义、不符合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内容进行修改,从制度上尽可能地防止和避免企业虚盈实亏、短期行为和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促进企业卸掉包袱,轻装上阵。

3、遵循会计和税收相分离的原则。我们认为,企业实行的会计制度应当与税收制度适当分离,因为二者属于两个体系,不能混为一谈。根据会计制度计算的财务成果是会计利润(利润总额),按税收制度计算调整后的利润称为计税利润或应纳税所得额。在实际工作中,会计制度如有与税收制度不一致或不协调的,先按会计制度进行核算,纳税时再作调整。比如,股份有限公司现行的提取四项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规定,可能要纳入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中,并要求符合条件的除股份有限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也要提取,提取比例由企业根据自身资产状况自行确定,这就必然会出现会计制度规定与国家税收对提取坏账准备的规定不一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当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核算,在计算缴纳所得税时再进行纳税调整即可。如果不遵循会计与税收相分离,会计的“稳健‘等若干会计原则将不能很好地贯彻、执行。

4、体现会计要素确认计量规定的原则。计划经济条件下,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模式,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均由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会计制度只是按照财务制度规定进行相关账务处理,虽然1993年进行了财务会计制度改革,但是,当时的行业会计制度没有解决会计的确认计量问题,对会计要素定义以及确认计量等方面都未加以准确的定义,会计制度仍规定会计记录和报告的内容。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国家实行统收统支,成本开支范围由国家规定,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盈利全部上交国家,亏损由国家弥补。企业完成国家计划是主要的,很少具有财务决策自,也就谈不上会计的确认计量,企业会计主要是记录和报告。市场经济发展至今,企业自主经营,特别是国有企业公司制改组、上市后,重大问题由股东大会、董事会决定,会计的角色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要求恢复其本来面目,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制度规定应当包括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全部内容。

5、补充“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是指经济实质重于具体表现形式。“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会计惯例,是国际上制定会计准则所遵循的原则。我国现行的会计准则中的某些规定也遵循了这一原则,例如,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1)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2)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控制;(3)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4)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可见,上述四个条件中,前3个收入确认原则就贯彻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即收入确认的条件不是所有权凭证或实物(如现金)形式上的交付,而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等实质性条件。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制度时虽遵循这一原则,但一直未将其明文列示于会计原则部分,此次制定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拟将这一原则补充进去。

(四)国家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内容结构及实施

1、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的内容结构。此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是:(1)打破行业、所有制和组织形式的界限,建立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对特殊业务的核算办法进行规范。(2)兼顾小规模企业不对外直接筹资的特点,制定小规模企业会计核算制度。(3)考虑到金融性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制定金融性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在结构上由一般规定。会计科目及会计科目说明、会计报表及会计报表说明、特殊业务核算办法等几个部分组成。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制度结构,是因为以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形式为主体的会计制度比较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便于广大会计人员理解和操作。

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实施后,现行的十几个行业会计制度将被废除,但是,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不是对现行的行业会计制度的简单相加,而是以《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为基础加以制定。需要说明的是,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内容结构中,除一般规定和会计科目、会计报表外,还将制定若干行业的核算办法,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2、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实施。据了解,财政部会计司正在抓紧制定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预计2001年年初便可颁布实施。关于实施的范围,这要考虑新旧制度的衔接问题,总的来说,要求所有企业全面实施。对于股份公司、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特大型国有企业来讲,实行新的会计制度难度不大,其他国有企业可能会分步实行,但时间也不会太长,因为国有企业迫切需要执行稳健的会计政策。

(五)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新中国会计准则建设从1988年起步,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1993年财政部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从1997年《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第一项具体准则起,至今已了10项具体会计准则,这些准则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有些也适用于其他企业。这些具体准则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接轨,在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行业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较多的话题。这次改革会计核算制度,必然存在着统一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的关系问题。笔者认为:

1、两者的相同点:首先,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与具体准则都属于我国的行政法规,由财政部制定,企业必须执行。其次,两者都是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核算行为,对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出规定。

2、两者的不同点:首先,涵盖的业务范围不同,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自成体系,涵盖企业全部经济业务;会计准则特别是具体会计准则只就企业的某项业务作出规定,到目前为止的10项具体会计准则只能规范企业的部分经济业务。其次,侧重点不同,具体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规定更加原则,统一会计核算制度的规定较为具体,可操作性强。第三,在适用范围上,具体会计准则大多只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有些也适用于其他企业;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将要求除金融企业和小型企业外所有企业都执行。第四。会计准则的结构、语言表述更适用于国际方面的阅读;科目、报表式的统一会计核算制度更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3、统一会计核算制度与会计准则并存。由于会计准则与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各有其侧重点和作用,例如,关联方关系及交易事项,用科目、报表式的会计制度难以说清楚,用会计准则来进行规范效果更好。根据我国的国情,在现阶段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统一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准则体系将同时并存,用准则代替制度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用制度代替准则不能较好地体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二者缺一不可。即使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实施后,具体会计准则仍要加速制定。

二、研究制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各单位正确贯彻执行国家会计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单位内部管理、保证会计工作规范有序进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管理层经营目标的重要举措。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作为《会计法》的配套法规,也是下一步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制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背景

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薄弱,管理权限失控,舞弊行为时有发生,会计信息失真,单位和国家财产严重受损,阻碍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迫切要求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新修订的《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下列要求:1、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这些规定为我国制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国有企业会计核算制度范文12

一、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相结合

新制度的内容从诸多方面上都体现了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的现代企业管理要求和理念。现代企业管理要求企业生产和经营要有规范的制度保障,科学的流程控制和作业方法以及准确可靠及时的信息提供。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首先在规范化上作了更新,整个核算制度共五章五十三条内容,对全国十大类行业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的对象、项目和范围以及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的方法进行了统一的条例要求规范,使得这十大行业企业以及其他参照执行的企业都有了可以依据的法律制度条文,结束了各行业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此外,《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通过对成本核算中相关概念的重新明确和定义,是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比如作业成本法)的肯定和正名,同时对十大类不同行业企业都进行了各自不同且适合的制度设计,这也体现了现代企业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的要求,不仅规范而且避免了以偏盖全,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制度设计理念。这为制度的具体执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有利于企业对产品作业活动的正确划分,有利于产品生产的精细化和科学化,对我国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都大有裨益。

二、覆盖范围广、适用性强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一章第二条规定了该制度的适用范围是制造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房地产业、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农业、信息传输业、文化业等十大类行业。这十大类行业基本已经涵盖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中的大部分行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将我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重新加以了划分,将主要生产经营模式类似或者相同的行业都归为一类,如农、林、牧、渔业归为“农业”;批发零售业其实都属于“商业”等。而一些新兴行业也加以细分,比如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文化业等都单独归为一类。此外,对于金融保险业则因其行业的特殊服务性质暂时没有将其列入覆盖范围中。我国的工业企业原来都是执行已经废除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这个老文件的适用范围相对于现在的国民经济状况来说较为狭隘,并且“国营工业企业”的称谓如今也已不再使用了,所以取消是大势所趋。相比之下,新制度的适用范围更加宽泛,基本满足了我国大部分行业企业对于成本核算制度的迫切要求。而且在其扩大覆盖范围的同时,新制度还针对不同的行业企业进行了与之相对应的行业企业制度设计,使得新制度得以有针对性地在各个行业企业中可靠地执行。

三、明确定义产品成本核算相关概念

《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一章第三条对产品成本的概念进行了明确规定,“产品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提供的劳务或者服务。而产品成本则是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发生的材料费用、职工薪酬等,以及不能直接计入而按一定标准分配计入的各种间接费用。”这个定义与《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中存货的定义相比有所变化,企业会计准则对于产品的定义仅仅包括企业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而新制度则增加了“劳务或者服务”等内容,对新制度的适用范围做了进一步的突破和扩大,对于日益壮大成长的第三产业来说,加入“劳务或者服务”的定义可以将其经营业务也纳入成本核算制度中来。这样,制造业中的产成品,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中的商品以及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业、文化业等第三产业中的劳务都属于新制度定义的产品。此外,对于产品成本的新定义也有效地改变了原来对于产品成本中材料,人工,费用等模糊定位,而是要求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条件,正确区别产品成本和期间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进一步明确了企业生产经营中产生的期间费用不能计入产品成本。

四、与财务会计准则有效结合,推进成本核算制度化

在理论上成本核算制度应该属于成本会计或者产品会计的范围,而成本会计从类别上又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作为管理会计的范畴,其本身自然也具有管理会计的特征,比如成本核算制度不像财务会计那样需要对外进行公布,只需要对内负责,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相关信息即可;也不需要有非常规范或者专门的财务报表格式要求,成本核算的报表相对来说比较随意,没有行业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则注意到这一点,新制度有效地与财务会计准则相结合,在之前的《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企业会计制度》和行业会计制度等基础之上,对企业成本核算体系进行了重新规范和创新。如制度的第四章第四十二条就要求建筑企业参考《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的规定执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的第二章第八条至第十九条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对存货、职工薪酬、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方面进行了成本核算要素内容的细化,统一和规范了成本核算相关科目,使得同一行业同一类型的企业有了参展的规范,降低了各个行业企业之间的随意性。而新制度第二章第二十条对于“多维度”和“多层次”进行了成本核算管理方面的定义,满足了大中型企业集团化经营的管理需求,使其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有了可靠规范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

五、针对行业特点和类型制定成本核算规则

我国行业企业类型众多,各行业情况不同,而成本核算制度涉及行业企业自身结构、运营方式、作业流程等多方面的问题,自然不能将一种成本核算制度套用于全部的行业企业中。因此在制度设计时就应该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的状况分别制定不同的成本核算规则。《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二章各条内容确定了十大类行业企业各自的成本核算对象,而第三章则针对我国十大类行业的企业分门别类地制定了各自的成本核算设置项目并规范了核算范围。在新制度第二至第四章的准则中,出现最多的文字就是“企业应当根据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要求”,要求企业对应自身特殊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企业管理要求,按照准则要求的原则(成本的经济用途和生产要素内容相结合)进行项目的设置和核算方法的选择。其中对于各个行业企业,准则都做了有针对性的合理的要求。如,第三章第二十二条和二十七条中规定制造企业和采矿企业设置的成本项目一般有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等。相比之下第三章第二十三条中的农业企业就没有设置燃料和动力这一项目,而是增加了机械作业费这一科目。而第三章第三十一条文化企业的成本项目因为其生产经营的不是具体的产成品而是提供服务,所以变化更大,其项目设置由开发成本和制作成本等组成。此外,新制度的第四章也针对不同行业企业进行了各种不同的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法的定义和规范。

六、引入现代成本核算方法

新制度第四章第三十六条鼓励制造企业可以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不能直接计入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进行归集和分配,从而在制度上明确了作业成本法可以作为产品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实际运用,为这种现代成本核算方法的引进和推广扫除了制度上的障碍。相比以前《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中采用的完全成本法,这是一大突破和进步。在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中,核算产品成本普遍将生产产品的全部成本费用如原材料、人工、期间费用一律计入产品成本中,在实际操作中这种方法非常简单易懂,操作方便,很受财务人员的欢迎。但这种简单的完全成本法不能真实合理地反映产品的实际情况,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工艺的多样化,简单的人工小时等指标已经无法满足企业效率管理的需求,传统成本核算法也无法将企业生产的实际业绩完整可靠地展现给管理者,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对产品成本有清晰明白的了解,更谈不上预测决策。而作业成本法在1993年7月1日已经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提及并应用,之后我国部分大型企业陆续开始相关方法的实际尝试,如著名的宝钢集团就率先采用了作业成本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益。作业成本法将产品成本中的间接费用进行了划分,通过企业的作业动因对间接费用重新进行归集和分配。这种方法不单注重与生产产品有关的费用,也将成本核算和作业流程工作效率都结合起来,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过程控制,特别适合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制造行业。因此,《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试行)》第四章第三十六条中肯定了“作业成本法”的作用并鼓励相关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产经营情况采用这一方法,这对于我国现代企业管理的建立和完善有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