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教育心理学

特殊教育心理学

时间:2023-09-13 17:13:48

特殊教育心理学

特殊教育心理学范文1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理念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为研究目标和使命。然而,在整个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仅局限于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现、诊断和治疗。而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消极研究模式明显与心理学研究的初衷渐行渐远。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以Seligman为发起人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主张心理学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活力与美德。积极心理学超越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旧模式,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家倡导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和价值,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2.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以Seligman为首的积极心理学家们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和积极心理品质,并提出了6个维度的美德和24种积极心理品质,如好奇心、真诚、勇敢、爱、宽容、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积极人格品质普遍存在,主要是通过实现和激发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而形成。

3.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和家长、教师、同伴等提供的最优支持。最优支持环境的特点是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给予他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所以,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温暖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科学有效的学校、有高度责任感和良知的媒体以及社会机构等。

二、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孟万金教授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而创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模式,是指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灵和积极美好的人生的教育活动。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教育重心不再放在诊断和消除痛苦上,而是采用积极取向,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和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存在某种问题和障碍,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需要精神鼓励,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不仅顺应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满足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

1.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

传统消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重矫治,轻发展”的目标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防治,而对学生心理的积极面关注不足。传统心理学在纠正心理问题的研究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却疏忽了心理学的最高使命——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个体具有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拥有无限的心理能量和勇气,自然而然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心品质作为教育重心,即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特殊儿童在适应社会环境和日常人际交往中,尽管难免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能充分挖掘和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形成乐观的心态,具备积极的的眼光,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和战胜挑战。

2.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进行,教育内容多是以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为主。这种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极其不适合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本来就有生理缺陷,这种对消极的浓重渲染极易使特殊儿童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问题。不断的消极暗示引起更加消极的自我概念,从而阻碍特殊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向上生长的力量,特殊儿童亦是如此,他们跟正常儿童一样,也具有积极的心理能量,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用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生长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具体来说,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积极的认知方式,如积极的归因方式,灵活的、有弹性的思维方式,发展性的看问题的眼光等;(2)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情绪智力为主,如积极的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管理能力,积极情绪的培养能力等;(3)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我决定,勇敢,坚持,自律等;(4)积极的人际关系,如真诚,友善,宽容,爱和团队精神等;(5)积极的自我概念,如自我悦纳,自我效能感等;(6)积极的习惯,如积极的生活习惯(自我照顾,自我管理)和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目标制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等);(6)积极的心态:包括感恩,希望和乐观等。

3.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和方法的传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再加上教育内容又以心理问题为中心,极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也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消基础教育探究蔡伟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极被动而大打折扣。与之相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极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铸就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主张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殊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设计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在内容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思考和感悟,也在活动中体验收获和愉悦,并逐渐自觉形成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不仅可通过运用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心理游戏、价值观辨析、小组讨论、认知行为训练等方法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还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班队活动(主题班会、卫生值日、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成人典礼、毕业典礼等)、文体活动(朗诵、舞蹈、歌唱、绘画、体育等表演及竞赛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公益、社会调查、亲子郊游、家务劳动)等,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感恩的培养为例,可组织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视频欣赏(以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为主题)、小组交流(说说父母对你的爱)、问卷调查(你对父母知多少)、小组讨论(如何回馈父母的爱)、制作感恩卡(写出对父母的爱)等为活动内容;也可通过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或演讲比赛、绘画比赛,还可以是家务活动如帮父母分担家务或给父母提供爱心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方式,均注重学生的主动反思和领悟,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并通过与自己对父母的回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促成他们培养感恩父母的意识和行动。

特殊教育心理学范文2

关键词:特殊教育;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方式方法

特殊教育针对的群体是特殊学生,与普通学校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对于特殊学生的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也需要教育工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当今社会,道德品质越来越成为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德育工作也成为学校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然而,特殊教育学校目前的德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还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增强其实效性,是我们特殊教育学校正面临者的一项迫切要求。为了提高德育的实际成效,充分发挥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学生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研究,努力提高德育质量。以下是笔者对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的理解。

1转变育人观念,加强素质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念,应重视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学校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要转变育人观念,特殊学生虽然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但那些敷衍教学的做法是错误的,特殊教育不能忽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此,转变育人观念势在必行。学校要推行和实施素质教育,这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加强与改进学生教育工作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学校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思想,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特殊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发展当作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为德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严格实行素质教育,成绩与品德共举,始终把德育工作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才能从根本上落实德育工作,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2加强常规管理,落实德育工作

特殊教育学校德育与思想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落实到学校日常的教学中,从点滴进行渗透,促进学生加强思想品德修养。特殊学生往往存在一些缺陷,比如辨别是非能力差、表达能力差、缺乏自信等等,因此,心理容易发生一些变化,但不易被发现,长此以往,将会影响学生的成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应加强常规管理,认真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学校要抓好学生养成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制定学校的纪律标准,利用常规班级督查,考核班级考核学生。长期下去,学生定能不断内化,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修养。其次,学校可以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节庆日、“公民道德宣传日”等时机,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通过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传统文化讲座等多样的形式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对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起到积极意义,同时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的理解。此外,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特殊学生往往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容易受到侵害和欺骗,因此学校应重视法制建设工作,力求做到预防为主,警钟长鸣。学校要做到定期开展法制与安全教育主题班会,组织防震演练和消防演练,并要求学生们写出心得体会,正确引导学生加强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珍爱生命”的意识,学会更好地保护自己。学校应定期进行校园安全检查,对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器械等进行评估检查,确保学校周边环境安全、安全设施齐备,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学生在校的安全。

3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接触最早、受影响最深的教育环境,对于特殊学生来说,父母是他们依赖的港湾,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与家庭教育密切联系、配合,才能相辅相成,事半功倍。因此,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一股合力、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培养,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那么,学校教育应如何实现与家庭教育的联系呢?第一,为适应学校教育工作的需要,可以定期举办家长接待日,邀请家长走进校园,与老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促进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了解。首先,老师与家长沟通交流学生在校和在家的表现,全方位了解学生,促进双方在教育方法上达成共识,更好地认识到在学生德育发展中应扮演的角色,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德育教育的成功贡献力量。其次,带领家长在学校进行参观,通过旁听学生上课等形式,让家长进一步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优缺点,从而引起对孩子发展的重视,增强自身责任感。此外,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让优秀学生介绍自己的成长经历,让优秀学生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引导家长正确地引导孩子,采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孩子成才。第二,组织学生进行家庭实践活动。开展学生在家庭中的理财、做家务、走访亲友等活动,例如“今天我当家”、“走亲访友讲礼貌”、“我是家务小能手”等主题实践活动,并要求学生写出心得或实践报告,从而锻炼学生的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体会打理家庭事务的不易,达到指导学生的家庭实践锻炼的目的。最后,学校可利用校园网站,开辟家长专栏,或建立家长交流群,为家校联系搭建一个广阔的平台,鼓励家长参与到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中来,吸纳家长的有益建议,并向家长说明学校的德育教育要求,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完善,从而形成一股合力,使学校德育向校外延伸,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格局。特殊教育学校的德育工作的进行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作,许多方面仍有待完善,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不断创新、锐意进取,积极探索实行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切实落实德育教育,实现伟大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苏峰;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西兰特殊教育服务政策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14;

[2]罗来纲;普通高中学校有效德育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3年4期;

特殊教育心理学范文3

关键词:特殊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重要性 主要问题 策略

特殊学生由于大脑发育障碍,其身心特性较之正常学生在发展方面有明显差异。智能方面:学习能力弱;语言发展缓慢;短时记忆弱;无论什么刺激都是他们关注的对象;学习迁移也相当困难,缺乏想象,大多数时候仅能模仿。情绪方面:轻度学生怕、怒、忧、惊讶、情感和厌恶,但理智调节功能差,高级情感发展慢。在人格特征方面:缺乏求知、好奇、与人交往、获得成功、自我实现等,缺乏自制力、固执。在社会性特征方面,听别人指挥、甘愿屈服、有时也有暴力和自残行为等。我们学校就如何加快对残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帮他们“生理残疾,不能导致心理残疾”已成为我校教师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校德育工作始终坚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许多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和研究。结合当前学校中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谈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对特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学生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特殊教育学校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特殊学生成才的重要保证

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目前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现状看,特教工作者越来越意识到,特殊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对其成才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作用比智力因素大得多。纵观古今中外的聋盲人成功的例子,无不说明,他们一旦战胜残疾生理,完成了心灵自救,便在人生道路上实现了一次艰难的飞跃。

(二)心理健康教育也是特殊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

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差异,但两者也有密切联系。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健康生活、回归主流的前提

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特殊学校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回归主流社会,获得平等参与社会各种竞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文化知识,熟练的劳动技能,而且还要心理健康,懂得自强、自尊、自爱,有鉴别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有强烈的自信心和广泛的适应力。

二、特殊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活心理障碍(情绪障碍)

由于特殊学生生理发育超前,心理发育滞后,如聋生听力残疾,导致性格偏执、孤独、倔犟、冷漠、自卑等;由于常受到周围人的关心、帮助以及家长的过分爱护,或多或少地表现出自私、依赖、怕苦怕累,缺乏竞争意识;因对改革后的就业形势缺乏辩证认识和理解,常埋怨别人或社会,感到日后就业无望,前途渺茫,对自己今后生活过度焦虑,失去希望和信心等。

(二)学习心理障碍(认知障碍)

特殊学生与正常人一样,渴望学习各门文化和技能,将来得到理想职业,实现自己的愿望。

(三)行为障碍

特殊学生行为障碍有多种多样,表现比较常见的有粗鲁,常因小事伤害和侮辱他人;不遵守学习纪律,屡犯错误;逆反心态、易冲动,明知破坏公物或自己财物不好,偏去破坏;不易接受批评、常怄气;常撒谎、迷恋游戏机、小偷小摸、打架;交坏朋友,甚至离家出走等。

(四)青春期心理障碍

主要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异常。如对自己的生理变化产生困惑、畏惧感,男女同学存在隔阂,产生互相猜疑、嫉妒、疏远等心理。

三、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基本对策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学生自身素质的重要作用,针对当前学生中心理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特殊学校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一)运用专门途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渠道有三种,即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根据特殊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分团体心理健康教育和个别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去实施。

(二)实行全面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固然有其渠道,但是仅限于专门渠道是不够的,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去。

2.活动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以外的学生活动领域,是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的场所,对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具有重要作用。

(三)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各种专门和非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外,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形成健康心理素质。

1.抓好学校和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建设

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学校和班级是主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2.重视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家庭是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家庭的环境对学生个性形成、发展产生一定作用。

特殊教育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特殊群体大学生 心理状况 教育建议

本文系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院级课题“学院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NSZY1004)阶段性成果之一。

课题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十一五”高等教育科学规划项目(NGJGH2010016)。

一、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特点

大学校园里的特殊群体主要是指贫困生、生理缺陷学生、环境适应困难学生、学习困难学生、家庭结构复杂的学生及民族预科生和心理问题学生等,其心理健康水平在很多维度上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虽属不同群体,却有其共通性,其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评价较低,高自尊的同时伴有自卑心理。特殊群体学生在与其他同学的相处中,由于自身的不利境地而产生自卑感,总觉得比别人低一等。大多数特殊群体学生缺乏战胜 挫折的意志,选择自我封闭,顾影自怜。他们想自强自立,但又害怕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缺陷,害怕别人的鄙夷目光。

同时,特殊群体学生的自尊心比一般大学生强。作为特殊群体学生,对于自身或经济上、或生活上的窘迫讳莫如深,他们想通过优异的成绩证明自己的实力,赢得同学 们 的尊重。在这种强烈 自尊意识的作用下,特殊群体学生容易导致自我防御意识过浓,表现为敏感、偏执、易激惹。这种自尊的保护壳十分脆弱,一旦遇到挫折便会走向自卑的一端,使部分特殊群体学生形成自卑与自尊,坚强又脆弱的双重性格。在多次遭遇失败后,很多特殊群体学生对学习生活的态度便由焦虑变为冷漠。表现出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情不感兴趣,终日随波逐流,自暴自弃,无所事事。

第二,人际关系敏感。由于缺乏自信,许多特殊群体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乐群性低的特点。与同学交流,害怕别人问及让自己自卑的事情,如家庭、学业等,很少向别人敞开心扉,少数特殊群体学生甚 至 因 此造成性格的扭曲。由于传统教育方式和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与其他同学相比,特殊群体学生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他们常常把自己游离在集体 之外。其实,他们有融入集体生活的愿望,有与他人交往的渴望,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把他人的关心当作施舍和怜悯。在任何活动中都是躲在人后,减少与他人的接触,来增强自身的安全感,以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有时受到某些同学的歧视、排斥或拒绝,他们会从强装笑脸到自我封闭,甚至用独来独往的方式进行自我保护。从而使自己脱离了集体,切断了与外界的交流。

第三,敏感而又脆弱。由于自卑心理的影响,部分特殊群体学生表现得敏感又脆弱,当别人对其表示关心时,他们会当成是对自己的同情和怜悯;而当别人与其保持距离时,他们又会感觉人情泠漠、内心孤独,这种敏感的心理导致很多特殊群体学生没有朋友。部分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表现得神经过敏,反应过度。对于他人的言谈举止过于紧张。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很渴望成功与友谊,甚至爱情。只要我们适时、适当的给予关注爱护、鼓励支持,相信每位特殊群体学生都会感觉到集体的温暖和人际的善良,这样他们会放下戒备心、虚荣心,摆脱脆弱的灵魂,健康快乐的生活和学习。

二、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教育的建议

第一,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情绪教育。情绪是一种与人格、社会适应、创造能力密切相关的心理状况,是心理健康的窗口。 研究表明,较多的特殊群体学生有不良情绪反映,且不善于调节情绪困扰,如果不及时加以调节,消极情绪作用过长或强度过大,都会对身心造成伤害,甚至导致行为偏差。因此应对特殊群体学生的情绪问题给予更多的关注,进行情绪教育,培养其准确理解、表达情绪的能力,善于用积极健康的情绪直面环境,帮助他们消除或合理渲泄各种消极情感,保持愉快平稳的心境。

第二,培养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的意识。心理健康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成长方面的自觉意识,学会自主地确定个人成长的发展方向、成长计划和发展行动,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自强不息、坚韧不拔、顽强进取的精神。对特殊群体学生而言,一方面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他们相信自己能战胜眼前的困难。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善目前状况,促进自我成长,避免出现“等、要、靠”的不良思想。

第三,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障碍。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来说,挫折是暂时的,是在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遇到的困难,是可以改变的境遇。对特殊群体大学生而言,优越的条件固然促其成才,但逆境也并非毫无意义。挫折既是打击,也为人提供了成长的机会,磨难是人生的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许多名人都经历过生活的磨难,但却激发了他们的斗志,成为了他们刻苦拼搏的强大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最出色的成绩往往是在困境中做出的。正视困难,锁定目标,辛勤努力,必能开拓出成功之路。

第四,帮助特殊群体学生树立健全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健全的人能正确认识自我和发展自我,保持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协调一致,能积极自我肯定,与外界保持协调一致,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健全的自我意识是个体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全面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培养特殊群体学生客观准确地评价自我,让他们明白虽无完人,也无一无是处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是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能因为自身的某些方面处理弱势,便否定自身的全部,抹杀自己的优势,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做到不卑不亢。更不能拿自己的弱点与别人的优势作比较。要引导特殊群体学生确立自己在集体和社会中的位置,不要把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与对自己的整体评价等同起来。

第五,提高特殊群体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是人的全部认识的总称。大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不成熟,难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观念,影响了他们对对社会、人生和自己的正确看法。因此让特殊群体大学生了解认知的心理过程,调 整认识结构,消除认知偏见,学会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尤其要学会遇到挫折进行正向思维,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事情,学会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作斗争,树立健康健全的认知系统。这样有助于特殊群体学生保持乐观、开阔的视野和心胸,增强对挫折的耐受力。

第六,培养特殊群体学生健康的人格。人格是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人格具有稳定性的同时也具有可塑性,健康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培养的。特殊群体学生在人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内外不良因素的相互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特殊群体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甚至导致人格发展缺陷,严重的还引起了人格障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重视特殊群体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面发展,也要使特殊群体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各种心理特征得到健康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协调、健全和完整的心理结构,使其能够在知识经济社会的挑战中,具备开放的头脑、博大的胸襟、健康的身心和超前的意识,具有自主、创造、和谐的人格特征与素养。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心理学范文5

一、把握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状态

特殊家庭长大的孩子过早地承受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人情世故。其性格、行为、习惯、情绪等方面受到家庭或者社会不利条件的影响,这些学生普遍遇事比较冲动,且不够理智。调查表明,在特殊家庭生活的儿童患心理疾病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家庭的儿童,两者之间相差近10倍。这些儿童的情绪容易变得消极,常常会压抑自己的情感,喜欢独处,待人处事冷漠。有时候会出现焦躁不安、情绪波动起伏较大等问题。另外,在特殊家庭环境下生活的学生经常受到不良事件的刺激,当这些刺激超出了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时,学生就会表现得手足无措、坐立不安,如果这些刺激经常出现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为了适应这种“威胁”,就会采取独处,封闭自己,不与其他人交流等方式来保护自己,使人体的生物机能受到损害,最后身体与心理都将受到疾病的折磨。

二、分析特殊家庭学生学习问题

特殊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都不是太好。因为其特殊的家庭背景构成了不利的学习环境,另外由于家庭的各种原因,家长对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容易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另外,家庭矛盾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这一类学生在课堂中不能集中精力认真听讲,并且在课后不能独立、按时地完成作业,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开始逃学和旷课,学习成绩下降。另一方面,特殊家庭的不利环境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危机”,使学生变得冷漠、孤独、自卑、怀疑、彷徨等,致使部分学生开始出现一些问题。此外,父母对于孩子的监管力度不够,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任其自由发展,这些中小学生就容易出现品德低劣、行为偏激和自我封闭等问题。更有甚者,个别中小学生会出现反人类、的倾向,进而危害社会。

三、维护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

家庭、社会、学校是中小学生接受教育的三大殿堂。这三者对于特殊家庭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对特殊家庭孩子品行的矫正,学校、家庭、社会要通力合作、各尽其责,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开设“家长信箱、家教热线”。针对孩子在家庭和学校中的不良表现,家长和教师要经常沟通,制定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解决方案。并且学校要定期组织家长会,请心理教育专家介绍家庭教育方法,让优秀学生的家长分享自己的育儿经。同时,邀请不同层次的特殊家庭孩子的家长进行座谈,共同商榷学生的成长问题,相互交流管理、教育经验,让家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孩子走入歧途。

第二,组织家访,上门辅导。学校应当要求全体教师不定期地对问题学生进行家访,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以及学习状况,有的放矢地制定学校教育方案。

第三,开设家长学校,特殊家庭孩子行为、思想、品格的转变与家长有着直接的关系,首先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环境,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孩子的成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

第四,学校要建立心理辅导室。学校邀请了专业的心理教育专家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除此之外,还开通了“悄悄话”电话专线,为学生建立个人心理档案,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努力。

特殊教育心理学范文6

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一:自卑心理型

初中阶段,本应是无忧无虑、青春烂漫的时期,却因为自己的非正常家庭而背负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出生于非正常家庭的青少年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由于思想观念的封闭和传统思维的偏见,学校里有很多学生对此类学生的态度不是谅解,更多的会给予歧视甚至嘲笑等异样的目光。长期生活在班级内的这类学生会由于他人的偏见、本人的自惭形秽随时间的延长而心生出极度的内向,他们在与同学、老师的交往中避讳谈起自己的家庭。在班级内凡事以躲避为主,不主动,不积极。在校园生活中,固守己见,受了委屈会暗藏在内心深处而不是去找好朋友或关系要好的同学去倾诉。时间长了,其他同学也会因为他们的不合群而渐渐疏离,回到家也没有人和他分享生活、学习、校园中的喜怒哀乐,久而久之,自卑内向的心理更加严重。

对策:首先,要引导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艾利克斯的ABC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其评价引起的。通俗的来讲,就是人们头脑中的信念是产生某种情绪的根本原因。有自卑心理向的学生往往对事件的解释存在不合理信念,那么引导学生将这种不合理信念进行改变就有助于自卑的消除。其次,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强化。自卑感受强的同学大多性格内向、敏感多疑,在学校活动中,老师们要引导这些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通过活动培养他们勇于进取的品质,逐渐让他们感受取得成功时候的那份喜悦,从而强化自信心,消除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当然我们在引导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引导特殊家庭学生逐步用自信取代自卑。另外,教师还要注重补偿与升华。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一个人如果在某些方面自觉不足,他可以通过有条理的努力来进行补偿,也就是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作用。教师要引导特殊家庭学生找准他们的兴趣点和爱好,提高他们对个人爱好的进取心和积极性,从而在自己擅长的方面做出成就,以获得心理的补偿。

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二:自负心理型

特殊家庭走出来的学生,在生活能力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因为从小就缺乏来自父母的指导,他们很多事情都是自己摸索着完成。进入学校之后,动手能力和自觉性又比较强,久而久之,便自以为是,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干,什么都比别人强,认为自己就是最厉害的,便瞧不起别人,内心的自负情绪越来越严重。但实际上并不是他们自己所认为的那样自己什么都能做。一个自负的人不可能做成事情,同时也会被别人讨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引导这些特殊学生克服自负心理呢?

对策:面对自负心理比较严重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引导这些学生全面认识自我。要告诉他们,人对自己的认识要辩证的去看,每个人都有两面,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有优势也有劣势,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比,在这方面可能你比其他同学要强一点,但在另一方面你可能就不如别人。其次,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过曾经的辉煌,但笑到最后才算笑得最好。为了更好的生活,我们不能总是沉浸在以前的辉煌灿烂中,要想生活的更好,就要把眼光看远一些,在生活和学习中用加倍的努力去创造更好的成绩。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懂得谦虚,平等待人,学会接受批评和自我批评。

特殊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三:自私心理型

特殊家庭学生因为父母长期的无视与忽略,导致他们产生自私心理的不在少数。父母不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他们也不体恤父母的辛苦;父母不关注他们的前途未来,他们也只看到眼前的蝇头小利。在日常生活中,凡事从自身出发,只考虑自己是否得利了,根本不管其他人的感受。

对策: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注重自我反省。教师要依据社会公德与社会规范向自私心理严重的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在学校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向这类特殊学生强化社会价值取向,要引导他们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人物进行学习,告诉他们学习过程中要对照榜样与模范不断进行自我反省,找出自己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模范人物之间的差距。还要从自己自私行为的不良后果中看到可能带给自己的危害。其次,可以向自私心理严重的学生实施回避性训练。和这类学生相互约定,在生活当中只要脑海当中有了自私的念头或行为,就可用缚在手腕上的橡皮筋弹击自己,让他们从痛觉中意识到自私是不好的,促使他们纠正内心的自私观念。

特殊教育心理学范文7

关键词:特殊学校;学生教育;特殊关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殊教育行业同样作出了改变,特殊教育行业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其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特殊教育相比普通教育更特殊、复杂,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学生需要得到更多的特殊照顾。

一、改变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教育观念,给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以特殊关怀

在具体实践中,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要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工作方法不断改进,特别注意坚持一个“爱”字,突出一个“特”字。所谓“爱”,即要关注学生的成长方面,关注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例如,关心学生和正常人的交流问题,解答他们的疑惑等,做到把“爱”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教师要树立学生工作高于一切的思想,并以“爱”为纽带,增进师生情感交流,耐心教育。同时,突出“特”字,考虑聋哑学生、听力障碍学生的需求,选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积极面对特殊教育任务的艰巨性,要勇于克服工作的巨大困难。在具体的工作中,要积极帮助他们树立起自强、自立、自信的决心,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目标。

二、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给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以特殊关怀

特殊教育教师除具备职业素养和知识能力外,还要熟练掌握特殊教育知识,如心理学、缺陷教育学等,教师还要对语言、听力等专业学科有所了解。教师要对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教材进行综合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特征进行有效的教育,满足学生的生理需求和心理需要。例如,对有听力障碍的学生,教师采用助听、读写等形式对其进行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应照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因为听力障碍学生实际听力水平有所不同,教师在开展教育时,也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实施针对性较强的教育方式。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对于增强学生的信心、满足其教育需要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特殊教育学校要加强对特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1]。

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给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以特殊关怀

针对性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进行教育,如学生的能力、爱好、身体健康情况等,教师需要根据这些条件制定教学计划、为学生制定学习方案。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现有资源,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特殊教育学校的针对性教育主要是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和爱好进行教育。例如,学生对舞蹈充满兴趣,同时自身条件允许其学习舞蹈,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并给予鼓励,增强学生学习舞蹈的信心,使其舞蹈生涯顺利开始,并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丰富的知识,更需要得到尊重。他们的内心是脆弱的,教师在教育时要照顾学生的心理感受,使学生的内心得到满足,这种满足会使他们感受到快乐,对生活充满信心。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内心,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四、坚持以人为本,给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以特殊关怀

任何教育都应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成为教育的核心。教育方案的设计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重视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格。然而,在特殊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理念一直被宣传,却没有受到特殊教育教师的重视,特殊教育同样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教学中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特殊教育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过于程式化,导致学生的心灵和人格没有得到充分的自由成长。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没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了解学生对生活的渴望,满足学生作为单独存在个体的情感需求。特殊教育学校以人为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将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使学生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次,学生“以人为本”的本质是将学生价值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将学生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实现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服务的宗旨,促进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综合发展[2]。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实际发展与需要的角度出发,实现特殊教育学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总而言之,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特殊教育教师要树立一种特殊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为更好地从事特殊教育工作,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世英.特殊学校学生教育的特殊关怀[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5):70.

特殊教育心理学范文8

[论文摘要]“经验—分析”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以“归纳—演绎”为主的教育学研究范式、以“批判—理解”为主的社会学研究范式是特殊教育研究的明显特征。当前,特殊教育研究经历着全纳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抵牾、多学科的参与对特殊教育学科地位的质疑、丰富多样的特殊教育实践对特殊教育研究回应能力的质疑等后现代遭遇。

[论文关键词]特殊教育研究 本质主义 后现代主义 范式

一、特殊教育研究的范式

对特殊教育研究的描述和分析不单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是一个总体性的范式问题。托马斯·库恩指出,范式是“一个特定社团的成员共同接受的信仰、公认的价值和技术的总和”。“科学发展是新范式取代旧范式的过程”。可见,范式作为一个研究共同体所共同遵循的理论体系、价值信念、思维方式和技术规范的总和,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视野与理论参照的体系。借鉴他的范式概念和理论,特殊教育研究不但涉及特殊教育研究者共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程序,还涉及共同的教育研究信念、价值观点。以此反观,特殊教育研究先后出现了以下三种研究范式:

(一)经验一分析为主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

这主要体现在基督教和医学/心理学为主的前现代特殊教育阶段,即特殊教育尚未向教育学领域转移以前。这时期,是特殊教育及其研究的自发和萌芽时期。特殊教育与研究表现为传教士个体自发行为的“传教士教育”或医生自发的“医疗训练教育”及其研究。这时期的研究是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上,主要针对“特殊儿童的残疾是怎样的”、“如何针对残疾进行康复训练和学习”,揭示残疾和教育训练之间的因果联系,重视对特殊儿童进行感官训练,提高感官机能。在研究者的学术信念和假设上,特殊教育视为朴素的上帝博爱、仁慈,是救赎的工具;或者认为特殊儿童可以诊断并通过经验论的感官训练能提高生存技能。形成的基本研究规范主要是从基督教/医学为基本视野看待特殊教育,把特殊儿童作为身体病态的患者,并以教育帮助作为救赎特殊儿童以及自己原罪的途径,运用简单归纳和形式演绎来研究特殊教育理论和问题。特别是基于医学视角的特殊教育,表现出鲜明的实证/经验主义倾向,认为残疾缺陷能通过医学来测量和诊断,确信对特殊儿童的医疗训练、康复补偿能提高特殊儿童生存能力。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研究尽管不具备现代教育研究意义上的实质,但开辟了特殊教育本质主义研究起点,为特殊教育研究成为一个教育学概念设下了逻辑必然。

(二)归纳一演绎为主的教育学研究范式

这主要体现在特殊教育融人教育学体系的现代特殊教育阶段。这是特殊教育及其研究自觉走向科学化的黄金时期。这时期,由于基督教/医学(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面向身体器官机能的“医疗训练教育”,无法对增强人的主体理性能力作出回答(如对创造能力、实践与生产能力、认识能力及道德、意志、审美等)。如阿曼“把聋人教学缩小为单纯的发音教学,对智力发展不重视,形成了机械训练和形式主义”。另一方面,在文艺复兴运动后,上帝、教会本身已成为批判的对象,于是特殊教育研究开始向教育学转移;同时,随着西方工业化大生产和人权思想的推进,出现了特殊学校教育,特殊教育具有了完全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形式。这时期,特殊教育对象、目标等教育思想理论已超出了17世纪以来少数医生、教士等基于特殊儿童个体意义上的个体教育行为,用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描述揭示特殊儿童与教育的内在逻辑和规律,成为人们的追求和目的。特别是现代科学主义以来,随着特殊儿童从上帝的恩惠和救赎中解蔽出来,特殊教育研究也开始超越简单的上帝仁慈、博爱,走向以人的理性为基础的、以特殊儿童教育为主的、涉及康复、医学、社会学等知识的专业领域。这时期的特殊教育研究基本成为教育学的分支,主要以教育学范式开展研究。在研究者的共同信念和假设上,特殊教育成为了一个教育学概念的存在,媾和了教育的功能特点和属性要求,开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外在工具价值和促进自身全面自由发展的内在价值出发进行研究。社会化要求和个性化成长是特殊教育研究的大前提。在研究规范上,认为特殊教育本质、规律是人的理性的“客观发现”,是人的理性能力的投射,坚信人们对揭示和把握特殊教育本质、规律、特殊儿童成长规律的可能。坚持特殊教育的本质必须在理性面前接受检验、证明自己的存在。注重从科学理性出发运用归纳一演绎的方法论研究特殊教育问题,体现出鲜明的现代性特征。这直接为扩张隔离制的特殊学校和班级授课制提供了基础和依据。这时期特殊教育及其研究开始成为一个日趋完整的学科体系。一是特殊学校不断增多,特殊学校教育形式不断被国家确立,且不断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予以保障,使得特殊教育研究开始专门化、体制化,有了自己的专业领域,成为一种专业活动,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有了相对固定和完整的体系、范畴和基本根据。自1789年法国承认莱佩建立的第一个残疾人教育机构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中叶,世界各国都以立法和制度的形式先后确立了特殊教育学校教育制度,且在20世纪中叶前一直是主流的教育组织形式,即使在今天的许多国家仍占据特殊教育的大半壁江山。二是随着经验科学分化、独立,如心理学、生物学及其他与残疾人相关的病理学等逐步加入到特殊教育研究中,为认识特殊儿童和进行科学主义的特殊教育提供了支持,特殊教育研究得以运用经验科学的新成果进行假设和检验,进而以盲、聋哑、智力落后、肢体残疾、问题行为等更精细的分类、更专业化的学科理论建设、更相对分离的专门教育实践等,将特殊教育及其研究予以专门化、精细化、常态化。这时期的研究主要围绕确立特殊教育逻辑分析的总体性结构,总结归纳了特殊儿童教育与训练的经验,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特殊教育理论、内容和方法,许多著作奠基了特殊教育学科发展,使特殊教育逐渐形成了现对独立的交叉和边缘学科,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的内容。

(三)批判一理解为主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这主要体现在全纳教育为主的后现代特殊教育阶段。这时期,由于教育学研究范式的特殊教育研究囿于科学理性的狭隘视野内,用统一的、唯一的本质主义发现和描述特殊教育,所以面临全球高涨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质疑和颠覆。一方面,复杂多样的教育实践、丰富多样的特殊儿童差异质疑着统一的教育规律和本质的合法存在,特殊教育研究解释和指导能力变得力不从心(特别是普遍意义的宏大理论对解决多重残疾、重度残疾等特殊儿童的无能),面临压制个性、遗忘多样、抑制创造、扼杀活力的“现代性暴力”的指责。另一方面,基于教育学和医学科学主义精细描述的残疾缺陷的差异不断被隔离的安置形态、教学组织形态及其课程等强化和夸大,差异成为特殊儿童与其他健全儿童的本质不同。特别在安置形态上,隔离制特殊学校教育加大了特殊儿童的社会分层、隔离和歧视,使得教育学范式的特殊教育研究开始与教育学分离而转向社会学研究范式。20世纪中叶在北欧出现“正常化”(normali—zation)运动,开启了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全纳教育的序幕。这时期,特殊教育研究者的共同信念是,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反思现代性特殊教育理念给特殊儿童权利、尊严等带来的问题,指责特殊教育给特殊儿童带来的人本关怀的疏离,认为特殊儿童生存境遇的窘迫及其生命意义的失落是特殊教育现代性的恶果,是以健全人为主导的社会群体的价值选择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压迫,是普通教育话语权对特殊教育地位的遮蔽。先后主张用融合、回归主流、全纳教育的理念重建特殊教育之于特殊儿童价值秩序的位移,防止特殊儿童生命价值被剥夺或篡越。特别是全纳教育明显将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学体系的概念,侧重用社会学的方法解决特殊儿童的发展问题。这时期,确保特殊儿童的权利和尊严及其价值的实现是特殊教育研究的大前提。在研究规范上,面对教育学对解决歧视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无能,特别是对回答平等问题、人的尊严问题、社会适应等问题的无能为力,注重人本主义的社会批判研究,唤起人们对特殊儿童的理解关注,伸张特殊教育研究的社会学视野。在20世纪90年代后,全纳教育思潮迅速蔓延到整个教育领域,主张用民主、群体、合作的价值理念和方法论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并提出构建全纳社区和全纳文化,将博爱、仁慈、平等、人权、尊严、价值空前张扬到极致,以期望通过社会资源和力量进行特殊儿童教育。这时期主要围绕“什么是好特殊教育”、“特殊儿童怎样才更有尊严、更有权利”、“如何推进全纳教育”、“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实施”等问题展开研究。一是将全纳教育作为“好特殊教育”的解释框架,并研究探索了“个别化教育计划”等实践模式。

二、特殊教育研究的困境

(一)全纳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纠结

自20世纪中叶产生融合教育后,国际上逐步形成了隔离制特殊学校教育与融合教育(后为全纳教育)制度并存的两种教育体制。特殊学校教育也称为传统教育。是现代性思维特征的教育方式,以客观主义和实证为特点,遵循的是现性,“诉诸科学的、精确的方法,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整体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遵循实证科学研究的程序一。它一方面怀有工具理性至上的价值崇尚,淡忘了特殊儿童个体的目的性价值,注重的是统一化、体制化、模式化和效率化的社会本位价值观,桎梏了特殊儿童的独立自主发展空间,淹没了特殊儿童的尊严和权利。另一方面,基于教育学范式的特殊教育研究,在追求学科化建设的过程中,借鉴甚至移植了普通教育和自然科学研究的一些科学实证主义的方法体系,建立概念、范畴和理论,尽管“制造”了一些特殊教育知识,但疏离了特殊儿童及其教育的实际,将特殊儿童客体化而抽空了鲜活独特的内容后,研究成果无法与丰富的实践对话,且难有独特的创新。

传统特殊教育研究忘却了特殊教育自身根基与个性,其存在合理性不足的重要缺陷,为后现代思维的全纳教育进行批判和否定设置了空间和依据。但全纳教育激扬高涨的后现代话语和思维,决定了它在很长历史时期内只能是后现代主义的激情和义愤,是带有浓厚主观臆想色彩的“乌托邦”。一是在价值层面具有高度的理想性质。全纳教育以人的尊严和权利为理由否定特殊儿童客观存在的“差异”,简单地认为“差异是正常的”存而不论,且反对传统的特殊教育分类、诊断和教学体系,遗忘了基于客观事实的实证就是反对科学理性,从而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二是在方法论方面具有忽视或超越科学实证理性的方法论缺陷。它强调将民主、平等、群体合作这些价值性质的应然之物作为实然的方法论,如通过民主、平等、合作建构全纳学校、全纳社区、全纳文化等,以民主、合作等价值论代替方法论或超越实证经验方法论,来解决客观存在的“差异”,存有方法论不足的致命缺陷,对解决特殊儿童教育问题毫无益处。三是在教育对象上具有高度张扬虚妄的激进性质。它追求实质平等和关注每一个特殊需要个体生存的境遇和命运,提出“满足所有儿童特殊教育需要”、“每个儿童获得成功”等,忽视了特殊儿童生理、心理及认知等差异对成长的制约,以及特殊儿童社会生存的现实,使得全纳教育方式和质量备受人们的质疑。四是全纳教育实践本身就是对其自身存在的否定过程。因为全纳教育一旦实施,必然要运用实证的方法对特殊教育需要者的残疾缺陷进行鉴定、分类,而这些分类、鉴别本身就是全纳教育所反对的歧视和隔离;另外,对特殊需要的满足必然涉及个别教育方案的制定实施,无法绕开残疾缺陷的差异及其建立在这一客观实在基础上的实证理性,且难以保证满足所有特殊需要儿童特殊需要及其成功。可见,全纳教育存在本身极易被其理想性所否定,全纳教育就只能是这样一个悖论的存在——它自身充满矛盾对立性,又激发人们的理想张力。因此,如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彻底的颠覆与反叛,全纳教育也仅仅是在彻底反思与批判传统的隔离式特殊教育模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社会批判的解构概念,而不是建构性的概念。

全纳教育与传统教育的纠结,反映了后现代主义与现代性的抵牾。传统教育的教育方式和思维以及传统教育研究的本质主义宏大叙事,有利于大面积快速普及特殊教育,但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后现代主义的全纳教育则有利于对弱势的被边缘化的特殊儿童个体的保护和关注,有利于他们教育实质平等的实现,但是全纳教育极具理想性质,而且在本体存在上,全纳教育既然无法被一个本质所涵盖、为一个总体性所总结,其研究也就无法为其学科地位的存在而辩护。

(二)多学科的参与对特殊教育学科地位的质疑

特殊教育本身源起于基督教、医学/心理学、人权的进步与发展,具有医学/心理学的医疗、康复、训练以及基督教和人权思想的平等、博爱、仁慈等蕴涵。也就说,自其诞生起就在心理学、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中缺失着自己自主的学科地位和意识。当前,随着经验学科的分化,医学、康复学、心理学等多学科渗入特殊教育研究,使得特殊教育单一的教育学研究范式或社会学研究范式面临新的挑战,甚至连特殊教育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也面临质疑。

首先,多学科的参与使特殊教育的学科边界越来越模糊和不确定,教育研究的对象不再为教育学所独有,而是已经被其他学科所涵盖,成为具有多学科性公共学科。特殊教育究竟是何种类型的知识?在学科分化日益加剧、学科边界日益森严的今天,特殊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边界”在哪里?特殊教育及其研究的独立性已遭到边缘化,与其说是一个学科倒不如说更是一个专业领域。其次,在多学科参与下的特殊教育领域,特殊教育逐渐失去了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与相关学科对话而应有的基础性的语言、概念系统,身陷心理学、医学、康复等学科之中。当前,尽管特殊教育已从教育中分化出独特的社会活动方式、组织形式和人群,形成了一个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病理学等诸学科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分支研究领域,但一方面由于特殊教育研究者对价值研究的疏离,对实证主义的事实研究的偏执,使得特殊教育范畴、概念等根本性问题尚不明晰,特殊教育不能真正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另一方面,由于研究人员缺少学科独立的主体意识,丧失了坚守和捍卫特殊教育话语规则的决心和信念。

在我国特殊教育作为一个事实的专业领域,特殊教育研究正处于内在的学科焦虑之中。一方面,特殊教育作为一个教育事实的存在,特别是近20年来,一系列愈来愈深入、愈来愈专业化的基于事实的研究,使得特殊教育日趋独立于普通教育,展现出一种学科分化的趋向;可另一方面,特殊教育仅仅立足于“事实”存在的研究,面对一系列新的实践问题和反身性的追问,显得局促不安,惶恐无奈。如:特殊教育属于教育学概念,可为什么心理学、医学和康复在特殊教育中占据相当大的空间和份额呢?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可为什么仅凭教育的专业支持解决不了特殊儿童教育问题呢?这直接引发了对“特殊教育是什么”、“特殊教育应当是什么”、“特殊教育何以可能”、“什么才是更好的特殊教育”等根本性问题的思考。同时,由于本土化主体研究意识的丧失,使得我国特殊教育失去了话语权和自主能动性,特别是在西方移植来的“特殊教育需要”概念啃噬下,特殊教育对象也不再确定、独特,成了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收容所”。这种仅仅以移植、搬运为手段复制西方的特殊教育话语,不但难以满足我国特殊教育成长发展的渴望,而且使我国特殊教育产生身份的忘却和迷失。我国特殊教育的根基在哪里,何处是我国特殊教育的家园?这些无疑是特殊教育研究学科化、专门化研究亟待回答的问题。也许研究者的“学科情结”会被讥讽为象牙塔的自娱自乐,可缺少学科研究的独立性也就失去了特殊教育研究存在的合理性基础。

(三)丰富多样的特殊教育实践对特殊教育研究回应能力的质疑

特殊教育心理学范文9

【关键词】特殊教育 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52-01

所谓特殊教育,主要指针对特殊儿童进行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设备特别设计,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教育的开展对为残疾学生提供足够的教育支持,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理念。特殊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其发展,实现其与普通教育的协调发展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整体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发展特殊教育的关键。近些年来,随着教育事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尽管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形成了一支较为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

本文结合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现状,在分析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的对策。

一、我国特殊教育学生师资建设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国家对于特殊教育做出了整体规划,明确指出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我国特殊教育事业也基本形成了一支较为合理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如特殊教育生师比趋于合理,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任教师结构趋于合理及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学历结构与职称结构趋于合理等等。然而,特殊教育师资建设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

在特殊教育领域,由于学生在身体上有不同程度的缺陷,需要根据其身心状况开展各种辅助教学,因此对特教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部分特殊教育学校存在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象,如特殊教师所学教育不是特殊教育,特殊体育教师任教的课程亦不是其所学的专业,专业出身的教师数量低于非专业教师数量,非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就上岗的现象屡见不鲜。

2.教师队伍科研能力欠缺

目前,特殊教育学校的师资队伍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老教师;另一个层面则是近年来不断补充到特教队伍中的年轻新教师。老教师教育观念保守,思想观念僵化,对现代特殊教育模式、方法接受程度不高,从而局限于传统特教的教学。新教师虽思维观念较为活跃,但缺乏经验,缺乏对课程教学应有的思考。作为当前特教队伍的主体,这两个层面的教师都存在科研能力欠缺的问题,对现代特殊教育的脉搏把握不够,对特殊教育的教育方式、课程建构、评价模式等缺乏探索。不能满足特教学校、尤其是特殊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各学科教学需要和事业发展需求。

3.教师队伍思想意识和心理压力隐患较多

在笔者所开展的一项调查活动中,访问特教学校教师“为什么选择特教事业”时,近5成的教师回答是因教师工资有保障,或因毕业分配,无其他选择机会而选择特教,而并非从思想意识上喜欢特教学校教师这一职业。同时,在心理压力上,将近4成的教师认为工作压力超出了承受能力,在分析压力来源时,一方面是特殊儿童的不良行为及教学的费时费力;另一方面则是特殊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对特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的对策

1.建立完善的教师任用机制和培养体系,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直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特教学校应把好任用和培养关,建立完善的教师任用机制和培养体系,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首先,教师的任用应结合教师的所学和专长具体进行,探索符合不同学段、专业和岗位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健全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教师职务聘任和聘期合同管理制度。鼓励普通高中聘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等机构的专业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鼓励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聘用能工巧匠、企业管理人员等担任专兼职教师。其次,开展紧缺专业特聘教师引进培养工作,依托当地高等特殊教育学院和专业机构建设特殊教育教师培训基地,把特殊教育教师培训纳入地方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推动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师资培养。最后,加强特教师资的职后培训,开展集中办班和巡回指导的培训活动。把教师继续学习的动机与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培训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实用性,调动教师参加职后培训的积极性。从而通过培训活动,切实提高特教学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

2.建立专门网络研修社区,加强特教教师教研、科研队伍建设

课题研究是反思教学行为,解决教学困难,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抓手。针对当前特教队伍两个主体存在科研能力欠缺的问题,特殊教育学校应积极建立专门网络研修社区,开展“小问题切入,小步子推进”的科研方案。使课题研究置于一个公开的可以实现交流互动的平台上,实现跨区域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传统校本教研的时空局限,促进新老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努力实现对学校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课程建构、评价模式的全新架构,构建更符合现代特殊教育需求和特殊儿童培养需要的教学体系。

3.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树立特教教师全新的思想认识、缓解心理压力

特殊教育学校应在工作作风、管理方式、教师晋级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特教学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师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意识,增强教育责任感,把特殊教育事业作为自身的终身投入事业,将外部的管理要求转化为他们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学校应结合政府、社会、家庭等的共同力量,建立特教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的外部社会支持系统,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让教师获得更好的心理环境。

三、总结

发展特教,师资先行。建立一支数量足够、质量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是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针对特殊教育学校师资建设存在的问题,学校应从提高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程度,加强特教教师教研、科研队伍建设及树立特教教师全新的思想认识、缓解心理压力等方面入手来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师资的建设。

参考文献:

特殊教育心理学范文10

一、目标任务

一)实现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协调发展。继续全面普及特殊儿童义务教育的同时,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扩大特殊儿童接受1年以上学前教育规模;努力保障特殊教育在校学生至少接受1项职业技能教育,不断提高适龄“三残”盲、聋、智残)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不断扩大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继续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比例和残疾青年接受各种形式的高等教育比例。

二)建立和完善促进城乡特殊教育统筹发展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2015年,整合特殊教育资源。建成以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为龙头,三残”盲、聋、智残)特殊教育体系完善,城乡特殊教育资源整合的特殊教育公共服务体系。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盲、聋、培智、康复等)硬件建设力争达到全国同类学校先进水平;区县级特殊教育学校开设学前教育部和职业教育部,使其成为当地特殊教育的实验基地、资源中心、培训中心和教学研究中心。

三)促进特殊教育学校、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学生素质均衡发展。从2010年开始,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学校为有特殊需要的校儿童制订个别教育计划,定期检查个别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并对教师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进行评估。2015年,初步建立起我市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规范,全市特殊教育水平得到较大提高。

二、重点措施

一)完善特殊教育体系。

扩大全市特殊教育资源,1.加快特殊教育中心建设。科学规划特殊教育中心功能。健全我市特殊教育体系,增大特殊教育规模,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率,努力把重庆市特殊教育中心建设成为全市特殊教育的研究中心、培训中心和资源中心,建成与直辖市相适应的市级特殊教育中心。

各区县(自治县)从2011年开始在本地幼儿园开设残疾儿童入学点。鼓励普通幼儿园招收残疾儿童,2.积极发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积极开展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试点。挖掘特殊教育学校的潜力,并在现有特殊教育学校内开办学前班。积极鼓励社会团体、个人举办各种类型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和康复机构,大力支持社区、家庭开展残疾儿童早期康复、教育活动。

落实特殊教育政策,3.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普及质量。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健全随班就读机制。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规模,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大力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4.加快发展残疾学生高中教育。采取多种形式。满足部分残疾学生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力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让残疾学生通过职业培训扬长避短,掌握必要的实用技能和生活能力,为他平等参加社会生活创造条件。

普通高校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政策招收符合录取标准的残疾考生,5.扩大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完善地方高校招收残疾考生政策。不得因其残疾而拒绝招收。高等特殊教育学院(专业)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招生规模,拓宽专业设置,提高办学层次。全市各地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等提供更多方便,满足残疾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鼓励和支持残疾人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积极发展残疾人成人教育,6.建立健全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依托各种教育资源。利用社区成人培训机构、远程教育等多种形式,加强对残疾人的职业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基本形成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沟通、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协调发展的残疾人终身教育体系。

二)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增强战胜自身缺陷的信心。关注残疾学生的个性发展,1.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残疾学生正确对待自身残疾的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养残疾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依法保护残疾学生合法权益,开展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残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适合残疾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育人氛围。

改进教育教学方式,2.全面实施特殊教育新课程改革。加强特殊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效益。加强对特殊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和评估,将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升学就业指导等内容纳入特殊教育课程体系。根据特殊儿童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加强体育、美育等工作,努力提高残疾学生综合素质。根据残疾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鼓励特殊教育学校编订、试行“校本课程”形成教学特色。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促进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共建共享。

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和劳动技能教育,3.努力提高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坚持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帮助解决好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以及就业后的残疾职工培训、继续教育问题;鼓励和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兴办校办企业并积极吸纳本校毕业生就业。

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特殊教育学校定期派出教师对普通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学工作进行巡回指导。4.提高残疾学生随班就读质量。建立和完善所有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学生随班就读的管理机制、管理办法;制定特殊教育班和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考评办法。

深化特殊教育教学改革,5.深入开展特殊教育研究。加强特殊教育专题研究。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校本研究机制,加强特殊教育的国际、地区间交流与合作,提高特殊教育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继续开展盲文、手语研究,使之更加科学、实用。

三)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特殊教育本科及硕士研究生教育水平。将特殊教育内容纳入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范围,1.加强特殊教育培训。加强特殊教育教师的职前、职后培养培训工作。进一步办好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和西南大学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专业。扩大特殊教育专业门类。鼓励普通教育机构教师掌握特殊教育内容。2015年,全市普通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职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不少于24学时;特殊教育培训学时不足的教师,视为没有完成本周期的继续教育任务,需限时补课。

配齐、配足教师,2.保证特殊教育队伍编制。按照相关编制标准。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机构)正常的教育教学需求。实行特殊教育校长和教师持证上岗制,主城区特殊教育教师学历要求本科或同等学历,区县(自治县)要达到大学专科或同等学历。特殊教育转岗和新任教师需进行为期半年的专业培训再上岗,转岗教师年龄不得超过40岁。

对特殊教育教职工待遇从优。全市将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与管理人员的工作列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职称评定、表彰奖励等方面,3.提高特殊教育教职工待遇。国家政策范围内。加大对特殊教育教师的倾斜力度,积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的生活水平。

四)加大特殊教育经费投入。

努力增加特殊教育经费;保证特殊教育必需的办学经费,坚持特殊教育经费以地方人民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确保特殊教育学校(机构)正常运转。

确保学校无危房和校园校舍的安全,1.努力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加强特殊教育学校校舍建设。努力达到普通中小学标准化学校要求;按照标准配备特殊教育专用设备,有条件的还要积极为特殊教育学校配备现代化的教学、康复设备和器材,满足残疾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加强对特殊教育学校图书馆(室)建设,尤其要根据特殊教育需要配备有关图书、刊物。

全面启动“校校通”工程,2.加快特殊教育的信息化进程。根据残疾儿童少年的特点配备信息教育技术设备。开通远程教育网络,加快特殊教育资源库建设,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优秀的教育教学内容,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三、保障体系

一)基本建设和办学经费方面对特殊教育给予积极支持,建立特殊教育目标责任制度。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认真制定特殊教育发展规划。并落实特殊教育学校(班)教师的各种待遇。要充分利用儿童福利机构和综合利机构内的儿童教育训练场所,努力为残疾儿童少年提供良好的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民政部门、残联要共同负责,多渠道安排好残疾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卫生部门负责做好残疾儿童少年的分类鉴定、康复治疗工作,配合教育部门做好招生鉴定工作。残联要把普及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作为帮助残疾人自强、自立的治本办法;要做好残疾儿童人数的调查统计工作,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登记制度;实施贫困残疾学生和失学、辍学残疾学生救助;协调做好残疾考生参加高考的录取工作;开展盲文、聋人手语的研究、推广等,并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共同促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

二)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学生参照4倍标准执行。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就读经费保障机制。残疾儿童在校学生生均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按照不低于我市普通学生生均公用经费的5倍。针对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进一步提高残疾学生的补助水平。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部分资金用于残疾人职业培训。

三)制定切实可行的检查措施和考核办法。加大对特殊教育工作成绩显著的地区、单位和个人定期进行表彰、奖励力度,加强特殊教育督导评估工作。市教委要会同有关部门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对拒收残疾儿童的幼儿园、学校和不能实现特殊教育目标的区县(自治县)予以通报批评,并按照工作目标责任书规定追究领导责任。

特殊教育心理学范文11

 

一、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基本情况

 

上海市现有特殊教育学校29所,其中盲校1所、聋校4所、辅读学校19所、职业技术学校4所、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1所,另有特殊幼儿园1所、学前教育点28个、全日制高等教育点4个。全市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社区教育为补充”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

 

上海市管理特殊教育学校主要采取市、区双重管理的办法,区负责学校党务和人事工作,市教委教研室特教部负责全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业务管理,对全市特殊教育学校进行业务检查和考核。

 

该市整合了原本分属于教育、卫生、残联等不同部门里的残疾儿童发生、干预、教育、康复等信息,构建了全市统一的“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实现了部门之间信息的共建和共享,为特殊教育决策管理提供基本信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协同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共同建设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整合优质资源,搭建教育平台,健全特殊教育支持体系,更好地满足了特殊儿童及其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上海市特殊教育的先进经验

 

上海市将特殊教育的发展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市、区县均建立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各司其职,加强合作,研究与协调解决特殊教育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形成各部门协作,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机制。2004年上海市启动了“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工作,2006年命名了7所首批“上海市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目前,上海市的特殊教育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

 

(一)从制度上保障特殊教育稳健发展

 

近年来,上海市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随班就读工作管理若干意见》《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年)》《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和经费配备意见》《上海市聋校、辅读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装备标准(试行)》《上海市特殊教育专业岗位培训计划》《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发现、诊断与安置工作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特殊教育学校(班)办学条件的几点意见》《关于上海市盲、聋特殊教育机构与相关医疗机构开展医教结合合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特殊教育文件与法规。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后,上海又及时制订印发了《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年)》,从制度上保障了特殊教育事业的稳健发展。

 

(二)办学经费对特殊教育大幅度倾斜

 

仅2009~2011年,上海市的市、区县两级财政共投入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约4.57亿元,其中市级财政投入约1.7亿元,区级财政投入约2.87亿元,全市共迁建、扩建、改建特殊教育校舍约15万平方米,25所特殊教育学校教学与康复设施设备达到规定标准,35个学前特殊教育点改善了办学条件,99所有随班就读学生的中小学建立了116个资源教室,17所学校配备了电梯,特殊教育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上海市能足额保障特殊教育医教结合、设施设备配备经费,并纳入年度特殊教育经费预算。2012年起,上海市调整了特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按照每生每年不低于7800元的标准拨付。上海市的免费特殊教育已覆盖学前到高中。

 

(三)率先实施“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早在1997年发文明确提出在上海市建立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文件规定自1997年7月起对特殊教育学校在职教师进行特殊教育基本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及考核,经考核合格者获得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印制的“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格证书”。自1998年9月起,取得“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格证书”者方可在上海市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上海市为各特殊教育学校配备了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和康复专职教师,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教师资培训中心开展业务培训;通过组织特教教师出国培训、考察和引进国外专家讲学等方式,对特教教师进行培训;探索特教教师双学历职前培训机制,使特教教师具备开展医教结合特殊教育的学识与能力。

 

上海市教育、编办、财政、人社等部门及时修订和完善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标准并保障落实,使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结构、岗位设置符合特殊教育工作需要。当前,上海市特殊教育教师配备标准是: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2.4,学生在200人以下的按200人核编。学前特教班每班配备3名专任教师。

 

(四)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医教结合特殊教育服务网络

 

上海市发展特殊教育的理念是“医教结合”,即做到教育队伍与医学队伍结合、教育教学与康复医学结合、医院康复与学校康复结合,对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医生、教师、家长共同评估机制,做到科学选择教育方式、科学制定教学与康复方案、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和生涯规划,实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被列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借助“上海市特殊教育信息通报系统”,上海市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建立了个人档案,记录其接受随访、康复、教育等各种医教结合服务的过程。目前,上海市已构建了特殊教育机构、医教结合行政管理体系、医教结合专业服务体系和医教结合支持保障体系四位一体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管理系统,全市实现了医教结合服务全覆盖。

 

三、上海市特殊教育经验对发展广西特殊教育的启示

 

“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项目”落地广西后,广西各地一批新(改)建的特殊教育学校陆续投入使用,适龄残疾儿童受教育权利得到保障,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氛围正在逐渐形成。但是,广西特殊教育总体状况与其他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重大意义,加快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和其他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落实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支持特殊教育”的重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并落实加快发展特殊教育的政策、举措,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各特殊教育学校也要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大力宣传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成绩,宣传和弘扬特教教师高尚的师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主动走出去,争取社会支持,通过各种途径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一)完善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成本相对普通学校来说要大得多。虽然各地在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上已经采取了倾斜政策,但离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正常发展需要还有较大缺口。

 

2014年1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制订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要在3年内达到每年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目前,广西特殊教育公用经费标准总体上还比较低,广西应及时逐步上调现行经费标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优先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各级财政、教育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财政教育经费预算,要实施特教学校、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的生均公用经费统一标准,还应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多渠道筹措特殊教育办学经费,确保特殊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创新特殊教育管理方式

 

近年来,广西特殊教育学校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加强管理、提高办学质量的问题。当前,各地对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在业务的管理和指导方面还比较欠缺。笔者认为,广西可以借鉴上海市的成功经验,党务和人事仍按照属地管理的办法,业务方面由自治区或者各市教研室负责,统一开展特殊教育业务活动。这样,既便于集中资源优势开展活动,也有利于各特殊教育学校间形成竞争机制,促进提高。

 

各特殊教育学校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残障程度、智力水平提供力所能及的个性化的课程内容、要求与评价,要设置不同的技能课程,学习、训练不同的技能内容,切实使每一个学生学有进步、学有所长。广西还应整合资源,扶持有条件的特殊教育学校创办区域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或高级中学,扩大特殊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探索发展残疾人高等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且有能力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各类残疾学生创造继续学习的机会。

 

正在规划或新建的特殊教育学校要执行2012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并参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评估标准》,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当前,广西各特殊教育学校的招生压力很大,各地可以在特殊教育学校成立指导中心,建立资源教室,发挥特殊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和指导作用,扩大在普通学校开设特教班和增设随班就读点的规模,建立健全随班就读工作机制,提高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广西还可以借鉴上海市的经验,建立广西特殊教育网络信息共享平台,通过部门分工合作,为每一个残疾儿童、学生建立电子化个人档案,并且与学籍管理系统对接,为残疾儿童、学生提供自发现开始的医教结合跟踪服务。

 

(三)打造优质特教师资队伍

 

广西要致力于打造一支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教师资队伍。当前,广西特教师资队伍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数量方面,要争取编制、人社部门的支持,制定特殊教育学校师资配备编制标准,合理配备教职工,并有计划地引进康复、心理、医学方面的专业人才;质量方面,要以教师的特殊教育、康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为重点,开发培训内容,加强和改进校本研修。广西可以整合区内相关高校的特殊教育力量,充分发挥“广西特殊教育师资培训中心”的作用,或者可以考虑在每年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单列开班,凸显特殊教育专业特色,开展更有针对性的特殊教育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培训,打造优质特教师资队伍。

 

(四)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

 

医教结合已经写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当代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疗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特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与康复。上海市是我国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实施最早、最有成效的地区,广西可以借鉴其经验,因地制宜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2011年,教育部公布了全国首批18所医教结合实验基地学校,广西南宁市培智学校也在其中。广西要发挥南宁市培智学校的辐射作用,鼓励和支持各地特教学校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与研究,提高学校康复服务水平,推进广西示范性特殊教育学校创建工作,带动广西特殊教育的全面发展。

特殊教育心理学范文12

摘要:特殊儿童是一个急需关注的群体,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在这中需要下自然萌生的学科。它在中国还是一门极为年轻的学科,无论是在研究还是在学科课程设置上都存在着问题。本文集中从学科定位、研究现状以及学科设置三个方面论述了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特殊儿童;心理学

在人类社会飞速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人”成为了时代的中心与永恒的主题。在这种语境之下,特殊儿童作为极为特别的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关注特殊儿童,必然要回答如何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问题,那么特殊儿童心理学这个涵盖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特殊学科应运而生。事实上,相较于国外的累累硕果,特殊儿童心理学在国内才刚刚起步,并不成熟。那么什么是特殊儿童心理学、它的特点是什么、它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又是如何的,都是我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定位

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以特殊儿童的心理为研究对象的,它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归纳特殊儿童心理现象的规律,最终以完成对特殊儿童的必须教育为旨归。很显然,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一)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

可以肯定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从这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对对象的心理现象,包括情感、认知、记忆、注意、思维等等进行研究,从而认清对象心理现象的普遍规律,掌握对象心理发展的总体趋势。只是研究的对象具有特殊性——他们是特殊儿童。以上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的指导对特殊儿童的照看、教育甚至康复。由此来看,作为心理学分支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意义很强的学科。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特殊儿童心理学与心理学内部的其他分支也有极强的交叉性。比如:普通心理学作为基础学科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为特殊儿童心理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儿童心理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学补充,为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可能。

可见,仅仅从心理学的方面来看,把特殊儿童心理学当做独立的学科都是不可能的。

(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

说教育学可能范围太广,或许我们可以在特殊教育学中找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位置。从特殊教育学一方面来说,特殊儿童心理学不再是一门应用学科,它成为了一门基础理论学科。其目的在于为鉴别特殊儿童提供标准,为实施特殊教育提供依据与方法。

由此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是一门丰富而复杂的交叉学科,它即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意义。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学科界定为我们特殊儿童心理的研究提供了方向,拓宽了道路。

二、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现状

那么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呢?

在欧洲发达国家,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从70年代就开始起步,出现了不少重要的论著。与国外相比,我国显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但是不得不说,我国对特殊儿童心理的关注正在逐渐升温,研究内容与对象也在逐渐丰富。

从研究文献数量来看,自80年代至今,每年发表的特殊儿童心理学论文都在不断的增多。从开始的每年几篇到如今的几十几百,虽偶有回落,但总体上数量呈上升趋势。

研究的对象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狭义的特殊儿童,一般是指那些生理缺陷明显的儿童,也就是残疾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除残疾儿童外还包括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比如:学习障碍儿童、孤独症儿童、弱智儿童、超常儿童等等。我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范围是在不断扩大的。但仍然集中在对学习障碍儿童、弱智儿童的研究。

从研究内容来看,近三十年更是从单一走向多元,涵盖面越来越广。包括对认知能力的研究、智力量表的制作、对特殊儿童的诊断与界定的研究以及对特殊儿童如何回归社会的研究等等方面都有涉及。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虽然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是乐观的,但不得不说我们仍缺少规范化系统化的研究。比如:大多数研究仍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没有严谨科学的方法与完善的理论支撑。并且大多数学者都只针对一个比较熟悉的方面进行研究,使得特殊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专作较多而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则少见。这都是我们下一步应当努力的方向。

三、 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建设

我们前面已经论述过,特殊儿童心理学属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在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的课程主要针对高校的特殊教育专业以及心理学专业开设。在这两个专业之中其课程的设置主要有这样几种方式:

第一, 在特殊教育的框架之中开设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以研究心理特点为主。

第二, 直接以特殊儿童心理学作为课程重点,涉及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方方面面。

第三, 进一步细化学科,将特殊儿童心理学中的某一个方面作为专题开设课程。包括专门的认知发展研究课程、特殊儿童诊断界定课程等等。

这些课程都以是教育学以及心理学为依托,在大框架之中细化分流产生的。

与课程相适应的是专门教材的编写。比如在《特殊教育概论》、《特殊教育学》、《特殊儿童心理与教育》等教材中都突出讲到了特殊儿童心理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至2000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了一套中等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专业教科书。这套教科书被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包括:《盲童心理学》、《智力落后儿童心理学》、《聋童心理学》三本。可见特殊儿童心理学在课程设置中逐渐被重视起来。

但是,我们仍能看到目前的课程建设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第一, 特殊儿童教育课程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一门特殊教育以及心理学必须应当囊括进的学科并不是在所有高校中都开设的。到目前为止,也只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少部分的高等学府在其特殊教育专业或心理学专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大多数的师范院校则忽略了这门课程。并且,在这少数的几所院校之中,这门课程的开设学时也不够。

第二,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业教师不足。由于这门学科是刚刚兴起的年轻学科,因此经过系统理论学习的专业人才并不多甚至没有,这使得高校中即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没有功底扎实或经验丰富的教师讲授。使得多数时候这门课程成为了纸上谈兵。

第三, 特殊儿童心理学的教材仍然匮乏且不系统。除我们上述提到的少数教材外,其他系统的论述特殊儿童心理学的专著少之又少。同时,与研究现状存在同样的问题,教材多集中于对某一方面的研究,但是全面而成体系的教材则没有。

现存的这些问题,使得我们的特殊儿童心理学教育处在施展不开的窘境。因此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特殊儿童心理学被重视起来,有更科学的课程设置,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专业的特教等方面的人才是我们必须面对的。

总而言之,我国的特殊儿童心理学仍处于方兴未艾之际。这一处于心理学与特殊教育学框架下的新兴学科需要更多的关注与研究。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应该关注特殊儿童群体,努力使得他们融入社会,学会生活。因此特殊儿童心理学应当在这一片充满爱的热土上发展起来。(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蒋科星.特殊儿童“缺陷人格”的教育关怀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2]杜晓新.试论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的特点与方法[J].心理科学,2002,05:552-554+575-639.

[3]韦小满,刘洪沛.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研究二十年发展的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2,04:3-8.

[4]雷江华,方俊明.我国特殊儿童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特殊教育,2009,04: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