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

时间:2023-06-05 09:55:12

特殊儿童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1

关键词: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进城务工人口在不断壮大,导致儿童的流动性也在不断增加,这也就导致了儿童出现心理、生理状况的局面进一步恶化,研究如何提高当前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水平,如何将他们塑造成祖国的可用之材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现行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体制的缺陷

2.1课程更新速度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最近一些年来,我国中小学等各类普通学校都对音乐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教学模式也逐渐转向了素质教育,然而对于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则远远落后于普通学校的改革速度。现今,大部分特殊儿童的音乐课程依然依照多年来的老旧方案,授课教材也大都十分陈旧。还存在一些学校只关注文化教育的成果,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素质能力严重忽视的状况,这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顺利步入社会等都是不利的。由此可见,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易远远落后于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未能跟随时展的步伐,更未能满足特殊儿童的实际需求及发展需要。

2.2对教材的重视胜于对综合素质的重视

虽然对于特殊儿童音乐教材的编制非常关键和重要,但是对于这类认知带有缺陷的儿童我们过分地关注他们对教材的理论的掌握,过多地强调他们认识乐谱、拍打节奏的能力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以及实际能力的提高存在很大的限制。另外,对于当前特殊儿童的音乐教材的编制上和他们的培养目标还是存在着一些偏差和矛盾的,对教材的重视只会使教师忽略对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长此以往将严重制约特殊儿童的发展。

2.3尚未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

受传统观念的制约是当前我国各类院校的弊病之一,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体制的完善和发展。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也同样存在此类缺陷,他们的教材的确定通常是由老师来确定的,教学方法也是有授课老师自己的经验总结得到的,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则大多遵循老旧的教学计划。一些存在自闭症等疾病的学生往往难以顺利实现学习,他们只是被动地跟随模仿,难以真正了解和满足他们的真正需求。除此之外,对于特殊儿童的具体培养方案均是通过教育机构进行决策的,这就导致了一直以来他们的授课教材、课程安排、培养目标等都是一成不变的现状,未能针对性地为那些自闭症等学生出具一套真实、可行的授课方案,最终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同时也严重拉长了这些儿童的康复周期。

3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改进措施

对特殊儿童的音乐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不仅仅是特殊儿童的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此,我们应当综合各方面因素,从全局的角度出发,这里笔者认为可以从培养目标、教学手段、课程方案这几个方面入手,下面进行了具体分析。

3.1科学确定培养目标

对特殊儿童的培养目标树立一个科学、准确的观念,并进行合理的确定是对特殊儿童音乐教育改革的首要步骤。只有培养不表科学合理,才能够顺利地完成对教学课程的设置以及对教学手段的完善。依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我们可以将对特殊儿童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成良好的社会公民,使他们具备普通公民应有的社会道德感、责任感,并且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社会观;培养具有社会价值的公民,首先要帮助特殊儿童完成基本的日常行为,改善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并向他们传输一些基本的社会技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多地创造自身以及社会价值;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才,努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情操,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培养高尚的兴趣和追求,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积极面对人生。

3.2完善教学手段

对特殊儿童进行音乐授课的教师应当时刻牢记特殊儿童才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教学计划死板地教学。要更多地考虑的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具体因素,尽量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针对性教学、体态语言方法教学等方式,通过对不同教学手段的运用及创新,帮助不同的学生适应课堂教学,使他们能够敞开心扉,积极融入到集体生活当中。

3.3改进课程方案

要想更好地帮助特殊儿童健康发展,提高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对课程方案进行改进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在对课程进行设置的过程中,应当综合考虑的特殊儿童的认知能力、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对课程的整合,关注特殊儿童的感知认知能力以及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样可以帮助特殊儿童更加有效地识记歌词、准确发音、科学认谱。勇于冲破学科的约束,积极和其他学科进行结合,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拓展和延伸。还要将学生情感的培养考虑进去,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生活,提高情感认知水平,促进特殊儿童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阿娜.浅谈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J].林区教学.2010,(4).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2

一、区域联动:推动随班就读工作均衡、优质发展

近年来,中山市随班就读工作区域联动得到进一步发展,建立了多级联动机制,成立了“市、镇(区)、校”三级随班就读工作体系,在开展过程中不断完善“市教育局———镇(区)文体教育局———中山特校与普校”的组织保障联动体系,不断完善“中山特校———镇(区) 随班就读中心校———随班就读学校”的具体实施 联动体系,不断完善“特教专家———特 教 专 业 教 师———随 班就 读骨干教师———随班就读教师———普校教师”的师资建设联动体系等多元多级联动机制。中山特校在区域联动实践中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工作伊始就从本校优选了 10 多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作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成员,对中山市 24 个镇(区)分片区实施包干,落实责任分工,做到每个中心成员都负责 2 至 3 个镇(区),每个镇(区)都有 2 至 3 个联系人,实现了特校与镇(区)间协作的无缝覆盖。紧接着建立了镇(区)随班就读通讯本和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群、开通了随班就读工作热线和空中家校特教专栏,加强了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特校骨干教师、镇(区)特教专干、随班就读学校各级行政与教师师间的联动。又通过实地调研,甄选出各镇(区)随班就读中心校,以点带面地开展各项工作,促进中山地区随班就读教师培训、教学教研、检测评估、专业支持服务等工作实施。为促进中山地区随班就读教师由单一发展模式逐步迈向多元综合发展模式,推动随班就读工作均衡、优质发展,中山特校实施了一揽子区域联动工作计划。先后邀请肖非、邓猛、刘全礼、盛永进、王辉、许家成、李晓庆等专家教授进行全市随班就读培训,开设“中山特教讲堂”定期举行特殊教育知识、技能的培训;组织编写《认识与帮助特殊儿童》系列丛书、随班就读文集,作为随班就读等学习材料;组织随班就读学校调研;组织撰写随班就读教育信息简报,协调各随班就读学校的经验推广;开展各随班就读学校间主题班会、学科教学、教育故事等研讨、评比活动;组织建设中山市特殊教育和随班就读资源库,协调各种随班就读资源服务随班就读工作。

二、普特融合:为残疾儿童提供适宜的教育服务

随班就读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的一种融合形式,要提高随班就读的质量,就必须发挥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双方的优势,加强普特融合。中山特校和普校的学生交流频繁。中山特校的招生咨询十分重视评估转介工作,努力推荐适宜随班就读的轻度残疾儿童入读普校,中重度残疾儿童在中山特校教育康复效果较好的也经常被转介到普校随班试读。转介不是终点,而是促进普融的开始。中山特校经常根据随班就读学校的工作反馈前往调研,协助教师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评估、制定个别化教育支持计划、探索有效教学方法,指导随班就读中心校资源教室的建设和资源教师的培养。对于休学的残疾儿童,中山特校不断探索、实践送教上门服务的新途径。随班就读学生有特别需要的也可以来到中山特校接受专业支持服务。中山特校一方面加强对此类儿童的巡回指导,另外对需要进入中山特校接受言语训练、运动康复、情绪行为调节、社会交往引导等专门服务的随班就读学生,中山特校优选专业骨干教师为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训练,并对随班就读学生采用双学籍管理办法,记录学生的个别教育经历。通过校际合作与普特融合,近两年有多所学校的随班就读学生到中山特校接受专门的教育康复训练,其中有 3 名自闭症儿童坚持了几个学期,每周 2 小时接受沟通康复和社交技能干预。除此之外,中山特校每学年还接待超过 200 位特殊需要儿童来校咨询。当遇到适宜到普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时,学校通过评估检测与耐心细致的沟通,推荐并积极跟进适宜儿童随班就读,为随班就读学生接受适宜服务提供持续支持。为了保障随班就读学生接受到最适宜的教育服务,中山特校结合本校校本课程研发工作,编写了《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辅助教材》以及生活适应、生活语文、生活数学、语言训练、运动康复、认知沟通、心理健康等学科或领域的校本教材,赠送给有需要的随班就读学校,并与普校教师探讨最适宜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将中山特校教育的成功经验与随班就读学校教育工作有机融合。

三、综合服务:多管齐下提升随班就读工作质量

中山特校注重打造特殊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常年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义务的监测评估与转介服务,让残疾儿童入学有路;组建随班就读巡回指导教师队伍,对全市随班就读工作进行业务管理、专业指导和师资培训,帮助随班就读教师工作有法;整合资源,为随班就读儿童提供专业的特殊教育支持、康复训练服务,使随班就读工作后顾无忧;引领基层随班就读学校教科研,探索随班就读先进理论,传递随班就读学校先进经验,推动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科学发展;广泛开展特教宣导活动,令全市随班就读工作环境和谐悦纳。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推进区域随班就读工作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样的综合服务模式也将中山特校逐渐打造成中山市随班就读工作的咨询中心、管理中心、指导中心、培训中心、研究中心、资源中心、德育中心与服务中心。中山特校的家委会作为“2012感动中山年度人物特别奖”获得者(该项活动为中山市首次举行,仅 2个团体获得特别奖),积极参与中山特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对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多年来特校家委会筹措善款逾百万元,全部用于资助校内外病困学生及其亲属。家委会在中山特校领导下,向随班就读家庭提供心理疏导、传递家庭教育经验,利用节假日组织特殊儿童亲子活动,努力宣传呼吁社会关心特殊儿童,为随班就读工作的铺开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在随班就读工作过程中,中山特校选择市随班就读指导中心成员和师德先进人物进入随班就读学校进行德育宣导活动。如,指导随班就读学生所在班级结合“修身行动”和“学雷锋”等活动开展主题班队会活动;指导随班就读学校改善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环境,为随班就读学生创设更加悦纳的氛围。随班就读学校在此过程中推广了“伙伴助学”“改变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认识与帮助特殊需要儿童”等先进的做法、经验。中山特校推进随班就读工作逐渐形成的综合服务体系,既帮到了本校师生家长,又促进了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提升,还促进社会环境不断向更加包容和谐发展。中山特校通过区域联动、普特融合、综合服务以及和谐发展等工作方式,有效推进区域随班就读工作健康发展,促进了区域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中山市的随班就读工作将不断取得新的进步,残疾儿童将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服务。

作者:汤剑文 林昌 单位 :广东省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3

1农村幼儿园教育现状分析

我们幼儿园在2011年5月份被评为河北省农村示范园的称号,但和城市幼儿园比起来在师资和硬件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师资方面,一个班只有一名教师,没有配备保育员,更没有医护人员,以上这些职务多是笔者和副园长兼职的。因园内教师资源紧张,作为幼儿园的园长,除日常工作外,笔者重点就是负责全园特殊儿童的教育。因他们有的很难在同一个地方集中注意力时间过长,总乱跑。真可谓“上蹿下跳”,让带班老师们伤透了脑筋。因为正常的孩子毕竟占大多数,总是为了一两个特殊的孩子而忽视其他的孩子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们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而笔者自然而然在完成日常工作后,与这些孩子在一起,看着他们天真无邪的笑,与他们一起玩、沟通,与他们尽可能多的接触。观察他们,对他们多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

2幼儿园的培养措施

我们毕竟是普通园,特殊幼儿是个别的。而我们一日活动的主体是儿童,教学活动的内容与要求符合多数幼儿的认知水平,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的关系是“融”与被“融”的关系,教师要充分了解特殊孩子,为他们提供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创造合适的保教环境,在每次教学活动前,笔者都与带班教师进行沟通,制定出特殊幼儿和普通幼儿的教学活动目标,在集体活动中充分运用多种教育策略和教育形式,以满足特殊儿童不同教育要求,使教学活动能符合普通幼儿发展的需要,又能让特殊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对于特殊儿童更为重要,怎样让他们有正常的人际交往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过于依赖成人,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中,明确要求我们要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和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强调幼儿的社会性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笔者认为这一点对特殊儿童更为重要。对特殊儿童的保护不应过度。人只有经过社会化,逐步接受社会化,习得社会生活技能,我们所处的时代最低的要求。而只有从幼儿时期注重社会性特征的获得,将来才能积极的适应社会环境,乐观的对待人生。我们有针对性的提供和创设活动环境,使幼儿在环境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中,发展与人交往和社会适应的能力。我园对不同年龄段的特殊幼儿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同时,更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的准备和奠基阶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教师是专业人员,而农村的家长文化水平低,素质较差,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又离不开家长的率先垂范。幼儿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凭借观察和模仿的方式来掌握日常生活的信息,家长更应注重自身的修养。因此,幼儿园在培养幼儿的同时,也尽最大的努力改变家长的育儿方式,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以家园共育的方式,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讨论孩子的表现,共同发现孩子们的点滴进步。

3实例观察分析

王俊是大班的一名小朋友,五周岁,男孩,眼睛先天性斜视,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很调皮,家长及其娇惯。在园的表现很让人头痛,小朋友们经常告状,没有一个孩子愿意和他成为朋友。可他却满不在乎,斜着眼睛望着你,一副不服气的样子。偶然的一天早晨,我在幼儿园门口值班,一个小女孩一进园门,就甜甜的向我问好,我摸着她的头。亲切的问候她。正好王俊在她后面进来,看到他羡慕的目光,我立刻也摸摸他的头。先向他问好,并帮他整理衣服。结果他受宠若惊,一整天都很开心,表现很好。我心里一动,这孩子很向往被人关心、被人爱。一次,我去大班听课,教师讲的是手工课,其他小朋友都自顾地剪,纸屑掉了一地。只有王俊放下手中的剪刀。把地上的纸屑捡得干干净净,还忙得不亦乐乎。多可爱的小朋友!我听完课后,在班内表扬了他,还奖励了他一朵小红花,他别提多开心了。从那以后,我尽量交给他一些小任务,象发餐点,课外活动整队之类,给他锻炼,让他感到老师和小朋友都喜欢他,树立他的信心,慢慢地他进步了,还主动与教师、小朋友交流了。刚放五一假期回来,我在幼儿园门口,遇见王俊妈妈,她告诉我王俊在放假时一直在讲怎么还不上学,以前他提起上学是很不乐意的,又哭又闹,他妈妈很感谢我们,还给老师们拿来了自己种的甜瓜,我告诉她,不能收,这是我们该做的。她急了,对于这个质朴的农村妇女,我心里酸酸的。还能说什么呢?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凡事贵在坚持,特别是对于特殊儿童不良习惯性格的纠正,就更不能操之过急。所以教师与家长应该做好心理上的长期准备,只有统一战线,坚持不懈,逐步提高,才会最终达到目的。

本文作者:陈井岗 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汀流河镇张王庄幼儿园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4

关键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原则;问题;举措;分析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是针对那些在6岁之前因发展异常和其他原因造成的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针对学前特殊儿童进行的教育指的就是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产业起步较晚,主要是国家政策的扶持力度较弱,而随着我国幼儿出生数量的减少以及家庭对幼儿的重视程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学前特殊儿童开始寻求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改善当前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供不应求的现状。

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原则

首先是全面性原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存在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提供全面的教育服务,这就意味着不能单纯的针对特殊儿童的弱项而放弃其他方面的教育。在保障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全面性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妥善处理教学与康复之间的关系、幼儿德智体美教育的关系、全面与个性发展的关系,特殊幼儿教育过程要兼顾常规教学还要考虑特殊的康复需求,同时也要像面对普通儿童一样进行德智体美教育,促进儿童的综合能力提升,最后还要鼓励儿童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扬自身个性。

其次是个别化原则,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不同于普通儿童的学前教育,每个儿童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因此在制定教育任务指标时必须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也就是针对儿童的个别情况制定教育计划,这其中既要考虑到对幼儿的尊重,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与足够的教育指导,辅助其完成学前特殊教育。

第三是直观性原则,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期间,必须区别于普通的学前儿童教育,采取更为直观的教育方式,比如利用其既得生活经验和强烈的色彩对比等来吸引特殊儿童的注意力,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直观教育时,必须考虑到特殊儿童自身的特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机构的特点和特殊儿童的家庭情况,综合考虑来保障直观性教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最后是趣味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使各个教学环节充满趣味,以引导特殊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特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主要采取组织兴趣活动、设置特色教育环境和提供教育玩具等方式来提高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趣味性。

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存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没有专门系统的针对学前特殊教育的法律,有些零星的条款只是部分涉及特殊教育。而特殊教育立法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强大助推剂,因此我国政府把特殊儿童教育置于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优先地位,努力推进、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

2 缺乏家长支持

对于家庭而言,特殊儿童的存在使其既痛心又难以接受,从主观上既想恢复特殊儿童的身体状况,又因负面情绪不愿意让其过多接触社会,这样的情绪不利于特殊儿童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特殊儿童在长大后也更难以融入社会。

3 师资力量薄弱

无论普通幼儿园还是民办的康复教育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教师主要来自幼儿师范专业。从我国目前的幼儿师资来看,即使有些教师接受过一定的特殊教育培训,但与专业的教师相比,仍然相差甚远。

三、改善我国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现状举措

1.规范特殊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从法律层面来看,针对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规范,旨在通过强化法律责任来保障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权利。只有完善我国特殊教育的法制化进程,才能迅速提高我国残疾儿童的入学率,切实解决当前现实中最紧迫也是最棘手的难题。

2.转变家长观念

家长与教师不断地探讨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提供孩子特殊需求的教学内容,发挥孩子的潜能。鼓励家长让孩子尽早接受专业的治疗与安排,以提早进行学习与补救,并配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融入居家生活中。帮助家长对融合教育形成正确的态度,并了解其重要性。

3.培养师资队伍

首先,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生少,加上各种原因的流失,当前特教师资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其次,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前特殊教育的质量。理顺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体制,积极推进特殊教育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高等师范院校的特殊教育研究水平要尽快提高。

四、结语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是对我国平等教育理念最直观的体现,在我国任何一名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特殊儿童,因此在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领域的投入必须逐渐增大,从上述分析也可以看出,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在满足特殊儿童基本教育需求的同时,还担负着引导学前特殊儿童身体康复与接触社会的责任与义务,这使得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压力更大。无论是从社会关注、法律制度上,还是在资金投入与人才队伍建设上,学前特殊儿童教育领域都存在着巨大的提升空间,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伶俐.特殊儿童的发现与培养――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J]. 新课程(教研). 2010(08)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5

有研究表明,0~6岁是个体认知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学前教育作为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对特殊儿童实施科学、有效的学前引导和教育,再加上他们自身的缺陷和障碍,会对他们将来对主流社会的认知发展有很大的阻碍。而通过一些教育手段,比如交际情境创设,能够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思维、想象、语言、记忆、感知能力等认知能力的良性发展。学前阶段是后天因素初始对儿童产生影响的阶段,也就是儿童社会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通过有效的后天教育和环境刺激,在与周围人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会逐渐获得初始的对人、事、物感知的态度、情感,也会初步形成个体性格情绪、行为习惯、人格品质等。所以,学前教育时期是幼儿个体从自我认知向社会化过度的重要时期。进行科学的学期教育,能够使特殊儿童获得应有的初步社会感知、交往交际等能力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为残疾儿童将来很好地融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重要性

随着一个特殊儿童接受科学合理的学前教育,这个特殊儿童家庭的生活模式也会为了适应其发展特点二发生转变,学前教育对特殊儿童家庭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学前教育能够帮助减轻特殊儿童家庭负担。残疾儿童缺陷的补偿和矫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精力,这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如果特殊儿童进行学前教育,就能由学校对孩子进行专业的康复训练,这样就减轻了家庭的经济压力。同时还能够减少家长照顾孩子的工作量,减少家长的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正常的工作中,从而挣取到更多的经济收入;其次进行学前教育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家庭稳定,促进家庭情感的和谐,进而使得特殊儿童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学前特殊教育机构为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科学的早期干预、引导和教育的知识,能够使得家长从心理和能力上给特殊儿童更科学的照顾和教育,使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和谐。

二、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对对社会的重要性

1.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表现了教育的公平性。目前我国的特殊儿童学前教育入学情况远不如正常儿童乐观,为残疾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特殊教育机构严重匾乏,远不能满足残疾儿童的入学需求。如果特殊儿童没有接受科学的学前教育,将会对他们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也会使得家庭和社会面临更沉重的负担。“每个幼儿都有权利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这一理念显示了每个幼儿在人格和人权上都是平等的,即使是特殊儿童,他们也应该享受和正常儿童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是实现教育公平的起点。所以,大力发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的目标。

2.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现阶段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的特殊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的,其中有的学生缺乏语言基础和基本的生活经验和尝试。特殊学校就只能从最基础的学前教育做起,还需要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康复训练,来矫正和弥补他们的缺陷。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本来就受到残疾的影响,而因为学前教育的缺乏,他们还要额外学习更多的东西,所以他们的发展水平要比正常儿童的低。如果能够在特殊儿童学龄前对他们进行良好的学前教育,给他们打下日后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他们也就不会在义务教育阶段那么吃力,特殊教育的质量也就能得到提高。所以说,进行高质量的学前教育,能够促进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3.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社会减轻负担。由上述可知,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能够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减轻负担,同样的,社会作为一个大的家庭,开展特殊儿童学前教育,也能够帮助减轻社会负担。这是因为学前教育在减轻家庭负担的同时能够促进特殊儿童父母安心、积极工作,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如果对特殊儿童进行了特殊教育,那么就会大大减少社会在特殊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投入,间接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

三、结束语

总之,特殊儿童的学前教育对儿童本省、儿童家庭及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重要性,对整个教育事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国家、社会及民众应该提高对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的关注和重视,从各个方面团结力量,促进特殊儿童学前入学率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从而为我国特殊教育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作者:吴军莉单位:大连市残疾人康复文体活动中心)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6

关键词:特殊儿童 特殊教育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特殊儿童在我国人口数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特殊儿童的在心理与生理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那么对待特殊儿童我们就不能采取普通的教育方式,而是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特殊教育。要想让特殊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并惠及到每个特殊儿童,这就需要以教育部门为主干力量,民政、卫生、残联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并且还要积极的发展社会的力量来形成我国特殊教育的办学渠道。

1 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

所谓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情绪、肢体、行为语言等方面与一般的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我国特殊儿童主要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着各种缺陷的儿童。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而特别设计的教育。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着一些共同点,普通教育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能适用,但特殊教育也有着特殊的一面,它除了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应该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一般可分为三种形式,开办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的学校内设置特殊教育班和在普通学校的班级中进行随班就读。目前第三种的特殊教育方式在我国较为普遍。

2 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在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隶属于现行的教育体系,一般情况下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但是目前的教育立法体系中仍然缺乏单独的残疾人教育立法而且法律的执行力还不够,这就导致了现存的立法层次还难以发挥相应的效力,特殊儿童的教育权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根据《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的教育实施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的体制,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要远远的低于普通儿童教育,这就存在着不教育经费不公平的现象。另外,家庭教育也在特殊儿童教育的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家庭作为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对掌握孩子的心理与情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应当在教育系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和作用,承担起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3 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特殊儿童教育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范围和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导致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3.1 不能实现公平教育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进行随班就读,这样可以使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得到相当大的提高,但是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的缺乏就导致了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专项资金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用于随班就读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从侧面造成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的因素。

3.2 在特殊教育中政府责任的缺失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同点,其中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得到的回报远远的低于从普通教育中等到的回报,这就造成了政府在特殊教育中不愿意履行相应的职责。对于我国特殊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我国对特殊教育的立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包括:法律体系不完备,立法层次低;特殊教育立法程序中的法律用语不规范;缺乏实际操作性以及特殊教育司法制度的薄弱。

3.3 特殊教育公共品的供给问题

特殊教育的公共品主要是指国家、集体或社会渠道供给的用于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要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教育经费等公共物品。在特殊教育的公共品供给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公共品的供给失衡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品的供给水平远远的低于特殊儿童的需求水平;公共品的供给不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等。

3.4 特殊教育机构类型不健全

特殊儿童尤其是残疾儿童,其特点各不相同,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等很多方面,因此对待不同的特殊儿童就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造成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固定,基本上一所学校只能固定一种残疾的学生,这就导致了对于多种残疾的特殊儿童依然不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因此,我国的特殊教育不仅是在机构类型上还是在全面性上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改善就无法实现特殊儿童的公平教育和发展。

3.5 特殊教育教师水平和培训体制问题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有着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残疾,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仍然缺少相关的特殊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而且特殊教育的培训体制也不是很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对特殊教育培训和专业人员资格方面的政策和标准,对特殊教育的教师水平和培训体制不能进行相应的保障和约束。

4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改进措施

为了使特殊儿童得到和普通儿童一样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应该正视在现行特殊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国的特殊教育才能得到全面与长远的发展。

4.1 加强政府责任、完善立法

对于特殊教育,政府应当承担起它的责任,不能只因为利益的关系而漠视甚至放弃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政府代表的是我们的国家,一个政府如何对待特殊儿童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水平,只有我国的特殊儿童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能证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对于现行的教育法规,立法机构还应进行相应的补充,使其在原则性上和可操作性上得到提高,只有教育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强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每一个特殊儿童接受教育。

4.2 加大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

为了确保特殊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政府就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由于特殊儿童的特点,其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都不同于普通教育,而且这些设施的投入成本也远远的高于普通教育,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加大特殊教育的经费就势在必行。

4.3 全面发展特殊教育机构

从而发展特殊教育机构能最大限度的让特殊儿童都受到相应的教育,并且能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机构进行培训与教育。要想全面发展特殊教育的机构,首先政府要从政策与经济上给予支持,其次这些机构还应提高自己的教学与培训能力,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最后还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与参与,让它能够和普通的学校一起生存与发展。

4.4 加强教育水平和培训体制的建设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参加特殊教育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只限于其教学能力,还应包括其道德的好坏。为了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我国就应该加强与完善特殊教育的培训体制,只有加强培训,才能让特殊儿童享受到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教学服务与质量。

结束语:以上我们对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遇到的问题做了简要的探讨,虽然我国的特殊教育有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应该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提高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加强监管责任,能过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特殊教育的公平化,让每一个特殊的儿童都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何侃 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与展望 残疾人研究 2012(02)

[2] 陈云凡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评估 学海 2007(04)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7

特殊教育存在问题法律政策学习兴趣中国近代意义上特殊教育的真正发展始于1874年,如今中国的特殊教育已有了130多年的历史。纵观这一百多年,从最初的不完善到现在的逐渐成熟,取得的成果令人兴奋,但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在特殊学生的教育上方式也存在问题。

一p特殊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特殊教育学是一门针对身心上有缺陷,包括智力较低、身体残疾、心理疾病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学科。特殊人群中广大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更是为世人所关注,特殊教育儿童学因为面临的是特殊儿童群体,所以采用的方法必然要和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所区别,它采用“育”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育”,从字面上看有养育的意思,特殊儿童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在很多时候就要扮演“妈妈”这一角色,教会他们穿衣,说话,学习。“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特殊儿童他们经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时候就需要的是用耐心用爱心走进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成长。

二p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1.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特殊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1951年,总理签署了名为《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文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积极创办设立盲人聋哑人特殊学校,关注残疾人的受教育问题,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1979年,北京市为智障儿童创办了特殊教育班级,聘请专业特殊教育老师针对儿童们的需求授课。1982年,我国第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关爱残疾人的生活和关心他们的受教育情况。198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文件指出:特殊教育要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发展,一方面,要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尤其重视其在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开展特殊人群的中高等教育,逐步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政府社会相配合,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积极拓展实施特殊教育的地区,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2.当今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开放程度大大提高,人们对平等的追求更加显著,从而对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目前,全国学龄残疾儿童近650万,但接受特殊教育的只有40万,而这40万儿童的受教育质量又急需提高。所以为提高特殊教育的发展质量,我们应努力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师资数量短缺,专业程度较低

教师是教育事业不断传承的重要保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还应拥有优秀的品质品德。特殊儿童在身心上的缺陷,容易造成他们心灵感情上敏感脆弱,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具备耐心爱心的同时,更要求他们要掌握科学专业的教育方法去引导特殊儿童。但是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在全国高等院校的开设率很低,只有少数师范类高校设有本科专业。除此之外,社会环境造成了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偏见,就业选择有限,发展前景较差,使得从业人数远远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2)学校教育资金匮乏

特殊教育学校一般是由国家政府一次性投资建设,由于教育资金有限,许多学校的教育环境并不适合儿童发展。尽管当今社会中热心人士积极捐款帮助学校的发展,但是投资大,几乎零回报的运作模式使得很多学校入不敷出,资金短缺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规模小,硬件设施水平低,这在一方面造成了学校环境条件较差,教师薪资较低,也吸引不到专业的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转变国人的观念与认识,给残疾儿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在受教育机遇,工作机遇中,不应有先后之别,使全社会参与到特殊教育中;另一方面,加强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特殊教育体制。

三p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特殊儿童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激发特殊儿童学习的欲望。在许多特殊儿童中,也许因身体残疾或者精神异常使得他们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们却可以在其他方面(如心算,演唱,指挥等)具有很高的天赋。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渴求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1.用关爱的方式教育,用竞争的方法激发

特殊儿童的生活是艰难的,他们无法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事物,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有限,因此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在教育特殊儿童时,我们应该秉承着耐心关爱的态度,慢慢地重复地教育他们,鼓励他们。特殊儿童也有孩子般天真可爱的性格,小小的竞争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奖品可以带给他们喜悦。

2.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特点的学生。

特殊儿童在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因人而异,从而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熟悉不同学生的特点后,充分认识到学生间的不同,正确地加以引导教育,使每个特殊儿童的天赋得以展现。

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检验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条件,它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还处在上升阶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问题,才能使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在教育方式方面,应更加注重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潜在动力,调动了他们的兴趣,才能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双管齐下共同努力,使特殊教育的发展日渐成熟。

参考文献:

[1]林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孟万全,刘玉娟.再论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特殊儿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8

关键词:特殊教育;智障儿童;音乐教学

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表现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不论是唱、奏或听都内涵着关联人们千丝万缕情感的因素。为什么音乐能表达人们的感情呢?因为音与音之间的联接或重叠就产生了音乐的高低、疏密、强弱、浓淡、明暗、刚柔、起伏、断连等,它与人的脉搏律动和感情起伏等有一定的关联作用,特别对人的心理起着不能用言语所能形容的影响作用。广义的讲,音乐就是一种艺术,是令人愉快、神圣的声音。

一、智障儿童的定义

智力障碍就是智力落后,有弱智、智力残疾、智力低下或精神发育迟滞,是一种常见的残疾。美国智力残会对智力障碍定义为:在发育期间表现出来的智力功能显著地低于平均水平,并同时伴随有社会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通过在教学中对这些学生的观察,总结出智障儿童的一些行为特点。

发展进程失调。这样的学生常常有别于正常孩子的发展状况,有的学生可以记住每一节课该上什么课,却记不住简单的一个字符;有的学生能掌握较复杂的节奏谱,却算不出十以内的加减法;有的学生能准确地回答出某日是星期几,不仅如此,他们还会由于生理上的因素,使他们不但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他们的能力,反而会越来越退步,甚至连原本已掌握的能力也随之一同消失。

感官反映异常。智障学生,他们不仅智力上有别于常人,在很多感官反映方面,也伴随有许多异常。比如,他们会害怕过分强烈的阳光,不敢与人进行目光接触,当你直视他的眼睛的时候,他就会不知所措,甚至是暴跳如雷;他们喜欢制造出声音来刺激自己,或者害怕听到强烈的音响;他们无法控制自己的喜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无视旁人的自娱自乐。

言语沟通障碍。他们语言发展非常迟缓,不懂也不愿意用言语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内心,因此,他们就会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甚至去伤害别人。其实,他们因为长久自我封闭,以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使得他们不会用语言来表达,只能用行为去攻击他人。言语经常是含糊不清的,他们会在课上不分场合重复老师说过的话,就像鹦鹉学舌,他们分不清“你”、“我”,更难以理解别人的情感,不理解别人言语。

情绪及行为障碍。他们的情绪极为不稳定,波幅很大,经常会有无顾的焦虑、害怕,还会无缘无故地大笑大叫。会在课堂上突然从座位上跳起来,然后沿着教室跳一圈,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坐在那里继续听讲。他们注意力不集中,显得坐立不安,有的孩子,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可是却听不到老师说的任何一句话。

那么,音乐教学中如何针对智障儿童的特点进行有效教学呢?

二、选择适宜智力障碍儿童听、唱、弹练的治疗性乐曲

针对智障儿童的以上行为特点,音乐治疗正是特殊教育中作为有目的安排的训练疗法。有人说“耳朵是心智之门”,音乐可以启智。事实证明,音乐治疗能改善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力、心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促进他们的身心和智能发展有着较好的作用。在音乐课上,结合智障儿童的行为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性乐曲进行教学。相应的乐曲归类如下:

一是具有“莫扎特效应”的乐曲。近年来,不断有人提出聆听莫扎特的某些乐曲有促进智能发展的效应,称为“莫扎特效应”。这类乐曲比较复杂,每首时间较长,弱智儿童难以集中注意力坚持听下去。二是鼓乐或其他节奏感强、声音或沉浑或清脆的打击乐,这类乐曲对大脑皮质兴奋性、刺激性较强,儿童参与击鼓同时聆听鼓声,或按鼓点步行、拍掌、身体摆动都能起到“大脑体操”的训练作用。三是童谣儿歌或特定编制的简单歌谣这类乐曲适合独唱或合唱,韵律感较强,易学易记。

对智障儿童的音乐治疗需要个别对待和“人性化”方法教学。教学中要针对儿童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音乐。以聆听乐曲为例,每个智障儿童对不同类型的乐曲有不同的接受程度,有的喜欢儿歌,有的喜欢流行曲,有的喜欢古典音乐中的钢琴曲、大提琴曲,甚至管弦乐曲,对待他们要耐心,让他们能听上和练习各自喜欢的音乐。

三、智障儿童的音乐训练方法

对智障儿童,单靠聆听治疗性乐曲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教育他们唱歌、弹奏乐器、亲身参与各种特殊方法进行的音乐活动。需要教师结合智障儿童的特点和音乐乐曲,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法进行教学。

方法如:1.结合游戏进行敲打乐器或唱歌,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2.教唱特殊的歌谣训练言语能力和节奏感。3.结合简单的身体动作,聆听音乐或唱歌,训练身体运动能力。如体操、舞蹈、手足摆动或各种走步,随着音乐运动,有助于刺激和提高人的认知能力。4.通过集体的音乐活动,改善与别人相处和交流的能力。

四、音乐治疗的教学效果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9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在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期间在上海市儿童福利院特殊学校内25名一、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年龄在7岁~12岁,其中11名学生为轻度智力落后,11名学生为中度智力落后、3名学生为重度智力落后学生。

 

(二)方法

 

采用儿童智力筛查测验量表根据学生的年龄测定学生的智力水平。2013年9月每个学生入学时测验一次,2014年7月学年结束进行第二次测验,对比两次测验结果,用以探究教学有效性。

 

(三)讨论

 

根据智力筛查量表对学生各方面测试的分析以及结合学生的普遍特征,学校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置,旨在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智力水平。

 

第一,教学原则。

 

一是分层教学原则。教师针对班级中智力落后学生的特殊需要进行分层,为其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二是激发兴趣原则。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由于智力落后儿童注意力难以持久保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创设充满爱与快乐的教学环境,克服儿童的退缩、压抑等不良心理,使学生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三是充分练习原则。也叫过度学习原则,是指在智力落后儿童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反复学习、充分练习所学知识和技能,使之加深印象,熟能生巧。

 

四是学以致用原则。学以致用原则是指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要紧密结合智力落后儿童职业生活、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实际,使其所学能适应参与正常人类生活的目标。

 

五是补偿缺陷原则。指在智力落后儿童的教学中,除了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的文化科学知识,发展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技能外,还要有计划地克服和补偿学生身体和心理方面存在的缺陷,通过各种活动,发展他们的活动技能,使其能从事简单的劳动,使其身心机能协调发展。

 

第二,课堂教学内容。

 

一是以学科性课程为智力落后儿童认知奠定基础。

 

二是在关注智力落后儿童文化知识的掌握的同时,着重于能力培养、态度养成和缺陷补偿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开设了思品课、心理课、保健课、美工课、活动课、体锻课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卫生习惯,认真负责的做事态度,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高尚品质。

 

三是改变课程设置形式单一的模式,增加针对满足智力落后儿童特殊教育需要的课程设置 考虑近几年新生肢残较多的情况,学校把学生的身心康复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增设了康复课,根据学生的残疾类别和程度,有针对性地进行康复训练,将感觉统合的内容贯穿其中,使学生通过康复运动锻炼肌体功能,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四是增强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培养。

 

五是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兴趣爱好,重点发展学生的兴趣,培养发挥其特长,让学习能力较差,但在其他方面仍有发展空间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第三,课堂教学方法

 

一是分层化教学法。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维定势、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把学生分成几个层次,从学生具体情况出发,有区别、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二是生活化教学法。

 

由于智力落后学生的感知速度慢,范围窄,感知信息容量小,观察力不精确。他们的感知速度几乎比正常儿童慢一半。根据他们的这些特点,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采用了生活化教学法。

 

三是情境化教学法。

 

创设生活情境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再现,它能营造出良好的情感体验氛围,让儿童在真实的生活中去感受、体验。在课堂上,创设情景,情境表演,情境对话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以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四是自主化教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不仅仅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理念,更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的“自主性”。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先”。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学校活动中,也时时以学生为主。学生自主参与学校活动,不仅展示了自我,提升了各方面的能力,更帮助他们开阔眼界、融入社会,为今后能进入社区学校打下基础。

 

五是情感化教学法。

 

有人曾说过:“孩子们求学的欲望是由教师激发出来的,假如他们是温和的,是循循善诱的,不用粗鲁的办法去使学生疏远他们,而用仁慈的感情与言语去吸引他们;假如他们和善地对待他们的学生,他们就容易得到学生的好感,学生就宁愿进学校而不愿停留在家里了。”由于我校学生普遍具有不稳定、不深刻、情感易变化和冲动,易受外界情景的支配,缺乏自信心,易沮丧、缺乏冲劲与竞争的观念等特征。因此创设良好的校园、课堂氛围尤为重要。如布置温馨而又规范的教室,给学生亲切的问候与关心,学生答题正确时,教师用表扬与奖励送去欣赏;当学生不敢发言时,教师用激励的话语送去鼓励;当学生回答错误时,教师用微笑去宽容。让学生的身心感到愉快,智能得到发展,帮助学生茁壮成长。

 

根据实际数据显示,经过学校的教育,学生在各方面都有显著的提高,智力水平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近年来,在校就读的学生中被送往正常学校就读的学生数量也日益增加,但仍然存在着一些学生无法完全适应外校学习生活的问题。因此,除了针对智力发育迟缓学生学习特点,将多种教学手段有效融合于课堂教学中,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外,还需要更加努力,培养学生发挥想象力,发展思维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学习活动中,将来能有更多的学生走向社区正常学校,适应学校生活,融入社会。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10

关键词:家庭教育工作 儿童 群体 外出务工人员 出国人员 流动人员 经济全球化 市场化趋势

一、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4年11月,省妇联成立了由省妇联主席任组长,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的1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的特殊群体家庭教育工作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留守孩”家庭教育、“服刑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等课题的调研。采用访谈、实地考察、上门走访、召开会座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先后在厦门、福州、泉州、莆田、龙岩5个市、部分县(区)及福建省女子监狱、榕城监狱和专门收容抚养无家可归的服刑人员子女的闽侯县善恩园,发放调查问卷1万多份,走访家庭100多户,与300多个儿童和400多位家长座谈。

调查结果表明,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活艰难、中途辍学。相当部分流动家庭曾因借读赞助费太高导致孩子失学;特别是单亲或双亲服刑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经济困难不仅造成孩子中途辍学,有的甚至连生存条件都受到威胁,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二)抚养人素质不高,难以实施家教。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到父母文化程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投入等方面的限制;“留守孩”代养人多为祖辈,据泉州、福州、沙县三地调查,78%的代养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较低,难以实施家庭教育;服刑人员大多自身素质较差,子女往往从小就受到不良影响。

(三)情感缺失,人格发展受阻。由于流动儿童父母的社会地位低、住所不定,“留守孩”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和沟通,父母服刑的子女因父母服刑带来强烈刺激和巨大落差,这些孩子从小就失爱、失教、失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孤僻、抑郁、冷漠、嫉妒、逆反等心理或暴躁、攻击、逃学等行为,学业成绩差。不健康的人格和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将有可能成为儿童产生行为的重要原因,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大源头。

二、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策略

(一)广泛宣传,为开展特殊群体儿童家教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发挥媒体传播覆盖面广的优势,制作专题科学家教节目,广泛传播家教知识。去年以来,省妇联与福建教育电视合开辟了《科学家教》专题节目,以“生活篇”、“学习篇”、“心理篇”、“缺失家庭教育篇”、“环境影响篇”、“情商培养篇”等为主题,制作专题节目60多期。最近,《科学家教》节目改版为《家长》后,从每周1期增加为每周5期,把访谈形式改为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说明一个道理,指明一个方向,进一步增强家教节目的针对性,受到广大家长欢迎。

(二)立足社区,发动各方力量共同关心特殊孩子教育问题。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是妇联工作进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展社区特殊群体儿童的家教工作,全省各级妇联积极协调,促进社区建立家教委员会,由社区牵头,学校、妇联、关工委、派出所等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关心特殊群体孩子的教育问题。

1、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三是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和

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2、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师生谈心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咨询教师工作制度》、《课外学习小组活动制度》、《校外义务辅导员工作职责》等有关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所在学校和校外教导员、代管人进行沟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四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五是创新家长学校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

3、充分发挥(村)社区功能,建立农村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教育是家庭、学校、村(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村(社区)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得村(社区)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村(社区)可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由村(社区)党支部领导,团支部、妇代会直接组织和开展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服务、家教服务工作;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难有人帮”;有条件的村也可利用村活动室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管托教中心等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联系,形成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4、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文明办要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三个文明”建设中,总结交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评比、表彰基层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先进典型。妇联要充分发挥联系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广泛开展“妈妈”活动,给予留守学生尤其是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学生更具体的爱,组织留守母亲接受文化教育、健康育和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素质,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共青团可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团(队)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先进典型,组织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增进友谊,共同成长;各级关工委要发挥“五老”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与有特殊困难和问题的留守儿童结对“一帮一”“多帮一”对子,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和关爱。文化部门要加大不良文化市场的专项整治力度,铲除毒害未成年人精神的“有毒”文化。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济困助学服务,通过实施“两免一补”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通过“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民政救助等扶助资金,帮助贫困留守儿童完成学业;通过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城乡帮扶等系列活动,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要发挥社会化协调机制、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积极开展服刑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建

立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家庭”。

如我省于2000年创办了第一所代养无家可归的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福利机构——善恩园。该园本着“让临时孤儿有个温暖的家”的宗旨,至今已收容70多名无家可归的孩子,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他们大多数在当地中小学就读。为开展服刑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省妇联经常组织家教专家到善恩园与孩子和代养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性格异常的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与行为矫正。在省妇联和省家教专家的督导下,善恩园的老师们根据孩子的特点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重点进行文明礼貌、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教育。经过3年多的努力,那些刚入园时心态扭曲、性格暴戾、任性、散漫、不讲卫生的孩子,逐渐从昔日的阴影中走出来,学会了善良与感激,找回了爱心与诚实,行为变得文明礼貌,逐渐成为一个热爱集体、积极向上的好孩子。如来自漳州的吴华荣,10年前父亲被判刑入狱,母亲离家出走,他在遭人嫌弃中度过了童年,来园时性格粗暴,经常欺负其他孩子,抢别人的东西。经过善恩园老师和省家教专家的教育,现在他能礼让甚至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与小朋友和睦相处。如今,善恩园里有些孩子还被就读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今年还有一个孩子考上了省重点中学,不少服刑的父母被孩子的进步所激励,自己因表现好而被减刑。最近,我省的三明市和福州市又各建了一所善恩园,为无家可归的服刑人员子女营造温暖的家。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11

你们这个学校历史悠久,规模大,师资强,管理水平比较高,办学成效非常显著。这些年来,不仅将大量残疾儿童培养成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而且为高等学校输送了一批人才,使他们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由于你们出色的工作,学校获得了很多荣誉(先后获得“四川省残疾人职业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市“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市特殊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有24人次聋生的书法作品获奖,20多名学生的作品在各类报刊上发表;2003年以来,有11名学生考上了大学;目前,学校盲生就业率达到100%,聋生就业率达到95%)。这个成绩来之不易,借此机会,我们向*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前两天,你们学校的“小画家”——*同学给我写了一封信,并寄来了他的绘画作品。在信中,他讲了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理想,也谈到了学画的经过。*同学身残志坚,他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毅力,深深地感动了我,我随即给他写了回信。(*同学以及你们的校领导邀请我们到学校来参加“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我和*省长愉快地答应了。)*同学的事迹充分说明,身体残疾的孩子只要心中充满“希望之火”,通过奋发进取、努力奋斗,同样可以取得成功。我们坚信,只要大家始终保持乐观的、积极的、健康的精神状态,笑对人生、自强自立,就一定能够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之材、栋梁之材!

一个儿童成长起来不容易,一个残疾孩子要成长起来更不容易。不仅自身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以坚强的毅力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而且需要学校的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们在特殊的岗位上浇灌祖国的花朵,哺育孩子们的成长,工作非常辛苦,责任十分重大。正是由于你们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关爱,给了孩子们挑战命运、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力量。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细心呵护、精心培养残疾儿童,让他们在充满温暖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幸福地生活,不断增强参与和适应社会生活的本领。

让残疾儿童拥有一个健康、活泼、幸福的童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积极营造爱残、护残、帮残、扶残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舆论,大力弘扬人道主义精神,积极为残疾儿童的健康成长,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做好事、做实事,努力形成人人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特别是残疾儿童的良好风尚。社会各界对孩子们多一份关爱,孩子们就会多一份信心。

你们学校324名残疾同学都是我们可爱的花朵,大家学习都很努力。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少年时期是学习知识的最好时期,也是奠定人生基础的黄金阶段。希望大家抓紧时间、珍惜光阴,勤奋学习科学文化,努力培养优良的思想品德,为今后走向社会作好充分的准备。

最后,衷心地祝愿同学们、小朋友们茁壮成长,幸福快乐!祝愿*市特殊教育学校越办越好,取得更大的成绩!

特殊儿童教育范文12

关键词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 校车 保障

分类号 G769

在美国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学校人数规模的扩大、人口日趋多样化,不同种族、经济和社会背景的学生给学校带来社会、文化和语言问题,这些变化使得学校在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需求方面承担越来越大的责任。作为特殊教育一部分的学校交通系统如何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上下学需求,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为了给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校车服务,美国1973年颁布的《康复法案》(the Rehabilitation Act)中提及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校车服务,此后在联邦法律层面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问题关注越来越多,联邦法律一直在不断完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服务获得迅速发展。2004年《残疾人教育法》(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hties Education Act of 2004)颁布后,基本形成一个完善的校车保障机制。在这个机制中,联邦政府负责制定法律,州和学区根据实际情况,在联邦法律的框架下制定相关的校车政策予以保障。

1 美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法律保障

特殊教育是指“为满足身体残疾儿童的特殊需要而专门设计的教育”。在提供特殊教育时,校车服务是相关服务之一。美国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管理有详细的法律规定。其中,涉及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保障的联邦法律主要有:《康复法案》、《公法94―142》(Publk:Law 94―142)、《美国残疾人法案》(the American With Disabilities Act)和《残疾人教育法》。

《康复法案》规定公立学校需为所有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及相关服务,包括校车服务,法案具体涉及到校车的规定是:学区为残疾儿童提供的校车服务必须与普通儿童的校车相同。《公法94―142》,即《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the Education of All Handicapped Children Act),规定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服务作为特殊教育的服务,其服务内容包括:(1)上下学的交通服务,以及学校间的交通服务;(2)在学校里或学校建筑物周围的交通服务;(3)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特殊设备,例如,特制或改造的校车,升降梯,供轮椅上下的坡面等。

《美国残疾人法案》中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保障的规定,延续了《公法94―142》中的要求,即公立学校要“为残疾儿童提供非学术服务、课外服务和活动,以便残疾儿童可以与普通儿童在这些服务上享有同等机会”,在这一规定的框架下,《1990年美国残疾人法案》把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纳入“非学术服务”中,强调尽最大可能把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融合在一起。

《残疾人教育法》是对《公法94―142》的修订,这部法律更详细规定交通部门官员的职责,例如,为不同年龄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设置不同的安全保护装置;对行车过程进行监管;增加对相关服务人员的培训等。根据《残疾人教育法》的规定,特殊教育需要儿童须是具有一定特征的儿童,具体的分类是:孤独症儿童、聋一盲儿童、聋儿童、听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多重残疾儿童、肢体障碍儿童、言语语言障碍儿童、情绪障碍儿童、特殊学习障碍儿童、创伤性脑损伤儿童、视力障碍儿童、发育迟缓儿童、其他健康障碍儿童。

综上,联邦政府制定的这四部法律不仅从法律上保障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享有同等服务的权益,而且充分顾及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特殊需求。这些法律也随时修订,不断完善校车的相关规定。

2 美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政策保障

2.1州的政策保障

各州制定政策具体规定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服务,如:伊利诺伊州出台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Special Needs Student Transportation),阐述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分类、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坐校车所需提供的服务、合理设计路线、严格控制行车时间,以及在校车上如何处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紧急状况;科罗拉多州的《科罗拉多州学生交通――残疾儿童手册》(Colorado Student Transportation Disabilities Manual),规定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坐校车所需设备、校车路线、司机培训、司机职责以及各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坐校车时可能需要的服务。从州政策来看,各州都充分考虑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特殊性,在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车需求的同时,还考虑他们乘车的便捷性,保障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车时的安全,使得校车的安全性是私家车的40倍。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校车服务成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福利之一。

2.2学区的保障政策

各州的学区根据自身的实际,制定区域性政策。以德克萨斯州的科尔普斯・克里斯蒂独立学区(Corpus Christi Independent School District)为例,其官方文件《特殊需要交通的家长,监护人手册》(Special Needs Trans-pertation Parent/Guardian Handbook)明确提出,该学区不以种族、民族、肤色、性别、残疾与否对儿童区别对待,为所有儿童提供校车服务。这保证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与普通儿童享有同等的乘车权利,促进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权益。

3 美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运作保障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坐校车是联邦法律赋予的权利,各州和学区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实施运作,以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享有的校车服务权利和乘坐校车的安全。校车的运作机制是由多方要素组成,包括:家长/监护人、学生、司机和助理人员、学校、特殊教育办公室、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服务部门。校车的运行依靠各方相互沟通与合作,成员之间的分工十分明确,他们各尽其责。

3.1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相关人员的责任

3.1.1家长/监护人

家长/监护人的主要职责包括:(1)协助学校及时提交交通服务表,如果信息提供不及时或信息有误,会导致交通服务的推迟;(2)需向学校行政人员、校车司机、助理人员说明可能影响儿童安全与健康的药物和行为;(3)如果应急下车地点和备用下车地点发生改变,要及时告知学校新的地址,家庭住址发生改变时,要及时告知学校行政人员,如需安排新的校车,将会在3到5个工作日内安排好新的校车线路,或安排途经新地址的已有校车,原有的接送时间也会发生改变,确保指定接送儿童的人员每天按时接送儿童,接送人员或接送地点(包括备用下车地点)发生了改变,要向学校和交通部门提交书面申请;(4)保证儿童每天按时到达校车站点;(5)如有必要,需协助司机和助理人员帮助儿童上下车;(6)没有司机的允许,家长不能上校车。

3.1.2司机和助理人员

司机是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安全的关键,为了校车安全,司机主要做到:告知家长,监护人校车编号以及接送儿童的时间;按时接送儿童上下学;严格遵守校车时刻表的时间安排,即使提前到达站点,也须等到校车时刻表上规定的出发时间才可离开该站点;保证行车安全;只在指定站点让儿童下车;制定紧急疏散计划;妥善保管学生名单,以便在事故中供医务人员使用;在紧急事件中,高效地组织儿童撤离校车。

助理人员是校车上直接接触儿童的人员,作为司机的助手,他们有自己的职责:助理人员在校车上的座位要位于恰当的位置,以便照顾到每个学生;帮助行动不便的学生安全上下车,并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妥善安置他们使用的辅助设备;看管残疾学生使用的导盲犬、导听犬,或者为其他残疾者提供帮助的服务动物;发生紧急情况时,协助司机帮助儿童撤离校车。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司机和助理人员也要接受交通部门关于急救措施和安全驾驶方面的培训,他们需要了解每位乘车儿童的残疾状况,并且能提供正确的急救措施或心肺复苏术。

3.1.3学校

学校在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安全方面肩负重要职责:学校需要向校车服务部门及时准确地提供学生的交通申请,如有变化,要及时更新;校车时刻表一旦有变化,及时通知家长,监护人;如果学生上下车需要有人协助,学校应提供相关服务;学生不是正常乘坐早晚校车上下学,或放学后用其他方式回家,学校应向校车服务部门说明情况。

3.1.4特殊教育办公室

特殊教育办公室在校车运行保障中,主要担任的职责是:当有关特殊教育政策和程序上的一些变化可能会影响到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服务时,特殊教育办公室需负责通知校车服务部门有哪些变化,同时,需确保学校在指定的时间内向校车服务部门提交每年的交通申请。

3.1.5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服务部门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服务部门的责任是:给每个符合标准的儿童安排校车线路;向家长/监护人、学校行政人员、司机、助理人员和社区居民说明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服务的重要性;制定安全、合理、高效的校车路线和时间表;为司机和助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在学区的政策框架内,制定和完善交通规则;确保每辆校车都遵守联邦、州及地方的法律法规;确保校车上的轮椅固定装置达到联邦标准。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安全不仅要依靠以上各方相互协调、配合,还需要儿童与上述各方合作,例如,儿童乘坐校车时要遵守司机和助理人员制定的规则,尊重校车上其他学生和人员的权利,在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等待校车。

3.2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坐校车的程序

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交通服务部门制定了常规程序,以便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安全、高效的交通服务。交通服务部门接到家长,监护人的特殊请求时,有权决定是否满足他们的要求,同意与否主要需考虑整个校车的儿童安全问题。

3.2.1接送事项

第一,路边到路边服务(curb―to―curb service)。在大多数情况下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的是路边到路边的交通服务。路边到路边服务意味着校车在学生家或日托中心门口接送学生。接送地点个别时候可能需要学生过马路,如条件允许,司机或助理人员会带领儿童过马路。碰到儿童家或日托中心门口的路面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比如死胡同、路面过窄),这时的接送地点会选择在更安全的地点。无论何种情况,都会选择距离儿童家或日托中心近的地点接送学生。

第二,接送时间。开学初接送学生的时间是交通服务部门根据多种情况估算的。时刻表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校车司机或交通服务部门会在改动时刻表之前通知家长。时刻表是根据每所学校的上下学时间制定的,以保障校车有效运营。司机在一个站点等待不能超过三分钟,否则校车的延误会影响到沿途其他儿童的乘车时间。

第三,备用下车地点(alternate drop―off)。司机只能在学校或指定的地点让学生下车。如果在学校之外的指定地点没有指定人员接学生,则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司机将把学生带到交通申请表上注明的备用下车地点;在备用地点还无人接学生,或者交通申请表中没有写明备用下车地点,司机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至少再遣送小学生两次、中学生一次到指定地点或备用下车地点;在此期间家长/监护人尚未与司机联系,学生会被送到校车停车场;家长如果还没在指定时间内来停车场接学生,学校会把学生交给警察局照看。

3.2.2上下车事项

校车到达接送地点时,司机或助理人员会帮助学生上下车。在特殊情况下,家长/监护人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上下车,并且只能帮助自己的孩子。家长/监护人最好向司机或助理人员提供关于安全帮助学生上下车的信息。校车到学校时,为了使学生更便捷地上下车,学校工作人员会协助学生上下车。在上下车过程中,学校工作人员会注意到每个儿童的安全。

3.2.3学生行为事项

学生的任何不安全行为都会及时上报给学校行政人员。如果校车上学生的行为对其他人产生潜在的危险,司机就会立即给交通服务部门打电话求助。学生行为一旦对他人构成严重的威胁,司机会立刻报警求助,随后给交通服务部门打电话汇报校车所在位置,并说明具体情况。

3.2.4应急措施

为了自如应对紧急状态,所有学生每学年都要参加司机或助理人员组织的撤离校车演练,每个学生需要了解在校车行驶过程中遇到突发事件,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司机和助理人员有义务确保每个儿童了解在紧急状况下应如何撤离校车。学生也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使用应急门。

在真正发生紧急事件时,司机需立即向交通服务部门报告事故地点,并寻求指导。根据时间和事故类型,司机会在疏散学生之前向交通服务部门汇报情况,交通服务部门需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故及事故地点。如遇特别紧急的情况,司机可报警求助。交通服务部门会向乘车儿童家长/监护人和学校行政人员告知事故的具体情况。

如遇突发事件,司机和助理人员需保持冷静,给乘车儿童明确的指示,并指导儿童撤离校车。先要观察校车所处的环境、位置以及有无烟雾、燃料泄漏。一旦发现校车所处的位置不安全或车内有烟、火、燃料泄漏等问题,就要立即组织儿童撤离校车。

撤离校车的大致步骤是:司机或助理人员帮助儿童松开或剪断安全带,以便让儿童离开座位;对于坐在轮椅上的儿童,则先把儿童转移到安全地点,时间允许的话,再从车内拿出轮椅;迅速选择使用适合的应急出口(儿童使用的辅助设备可能会不能通过离儿童最近的出口);把儿童带到离校车至少100英尺的地方;拿出的轮椅如尚未损害,还适合乘坐的话,司机或助理人员再帮助儿童坐上轮椅。

但该机制目前遇到的问题是,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具体人数难以估计,每个部门的统计数字不一致,这为开展有针对性的校车服务带来难度。以坐轮椅儿童乘坐校车人数为例。在2011年,美国国家层面尚无法准确获得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数据。因为美国教育部的数据表明,约有13.8%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乘坐校车。而来自美国汽车舰队的数据约为15%。但根据美国残疾人的14种分类来看,有三种儿童――肢体残疾儿童、多重残疾儿童、发育迟缓儿童――需要乘坐校车。汽车舰队的数据显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中约10%属于这三类,但在这三类中只有1.5%乘坐校车。因此,美国大概有300,000乘坐轮椅的儿童乘校车上下学。没有具体的数据,就无法在校车上安装轮椅的特定设备,数据不精确变成为坐轮椅儿童提供校车服务的一个障碍。

在涉及乘坐轮椅儿童的校车保障政策和他们乘车所需设备方面,联邦政府没有强制性规定,致使各州、乃至州内不同城市,在这一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这导致交通事故发生时,乘坐轮椅儿童受伤的几率增加。据2008年的统计数据,如果合格的技术人员正确安装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座椅,校车死亡人数会大大减少。目前这一问题已受到重视,有学者就乘坐轮椅儿童的校车安全规则进行探讨,如对家长在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安全方面的作用,以及对固定轮椅装置是三点固定还是四点固定进行了比较。但是,统一标准并非易事,这需要乘坐轮椅儿童的家长、医生以及交通专业人士共同探讨解决。

4 结论与启示

美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保障越来越受到关注,其相关法律与政策健全,运行得到保障,已形成比较合理的校车保障机制。美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保障机制能够为我国城镇化中校车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4.1建立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法律

美国联邦通过制定《康复法案》、《残疾人教育法》等法律,保障了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服务。而在我国大多学校,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处于被边缘地位,他们的需求不能得到社会和学校的认同。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还处于发展阶段,校车相关法律尚不完善。为此,我国应加大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立法力度,健全我国的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法律,做到有法可依。依靠法制保障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提供校车服务,从法律层面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校车权利。

4.2制定完善的校车区域政策

美国在联邦法律的范围内,由各州和学区根据实际制定区域政策,统筹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运行。我国地域广阔,每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较大。为此,应当建立区域性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政策,包括规定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特殊需求、校车路线、行车时间、司机培训、财政投入、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特殊设备、安全保护装置以及相关部门的责任等。加大不同地区间校车政策统筹,开拓相互协调,相互补充,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局面,从政策层面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权益。

4.3建立良好的校车运行保障

在实施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服务时,充分考虑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特殊性,制定合理的乘车程序。针对不同情况,例如行动不便儿童、视力障碍儿童、失聪儿童及其他身体障碍儿童,配备轮椅、导盲犬、导听犬等服务设备和动物,在安全地点接送儿童,在校车停靠点与地面接触地方,放置铁板,保障行动不便的儿童上下校车。还要注意校车应急处理措施的模拟训练,一旦遇到意外事故,司机、助理人员和学生能机智应对紧急事件。从实施角度保障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的安全运行。

4.4明确校车相关人员的责任

美国在特殊教育需要儿童校车供应中,家长、司机、学校、特殊教育办公室、交通部门等都有明确的分工与责任。为此,我们在校车运作过程中,需要各方相互配合、彼此合作。要做到学校了解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具体情况。家长要按时接送学生,及时与学校沟通。政府要制定符合各地实际的校车政策,交通部门要制定安全的行车路线。同时加强对司机与助理人员的培训,使司机等人员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一旦发生意外可在第一时间帮助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