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7-27 16:23:46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

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听力残疾的特殊学生有独特的内心世界,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特殊教育在指导思想、教育目标、教学和训练方法、教育的设施和手段方面都与普通教育有一定的区别,致使特殊学生受到“特殊教育”。但真正做好特殊学生的教育,确实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在当今社会纷杂的变革影响下,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尤显重要。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做到从心理上给予特殊儿童更多关怀,帮助特殊儿童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在特殊孩子们的心目中,“上帝是不公平的”。他们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因素,被剥夺了说话、唱歌、欣赏音乐的机会,生活在欲说不能、沉寂的、无声的世界当中;别人轻易能得到的东西,他们却无法获得;他们内心承受着超乎常人所能想象的痛苦。他们的缺陷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灵上的。因此,特殊教育者要真切地了解特殊学生,感受他们所感受的,用自己的真心抚慰他们受伤的心灵。这些孩子在受到挫折或委屈后,心理产生的郁闷不知道如何正确宣泄,为避免自己再度受到伤害,他们一般会选择沉默、自闭的形式逃避。教师在这一时期则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可以及时的发现并了解事情或矛盾的经过,运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解决内心的问题,杜绝可能使其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隐患。另外,教师应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平时尽可能多的接触他们,细心地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使他们对自己产生一种信任感。这样即便是算残疾儿童自己不愿对教师倾诉,教师自己也可以从他们日常的行为和情绪中观察到他们的异常,给予及时的开导和劝解。在实际教学中应从以下几点入手,尽量做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用爱心抚慰特殊学生受伤的心灵

爱心并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爱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当中。有时候只要一个关切的眼神、一个肯定进步的微笑,都可以让特殊学生得到莫大的欣慰。在教学实践中,特殊教育教师对于本班每一个学生的思想性格特点,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并且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差异,注重实施“因材施教”原则,采用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发掘每个学生内在的“闪光点”,注意做好后进生的教育工作,对于他们的优良表现,及时地给予肯定,使其树立自信,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力量和信心。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师生关系氛围中,尝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学生会产生一种自觉、积极进取的健康心理。

二、要用心体察特殊学生敏感的心灵

敏感是特殊孩子对现实的不公平的直接反应,因为他们受伤太重,唯恐再次受到哪怕是一点点的伤害。他们的内心时时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注视着身边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哪怕是风吹草动,也可能在他们的内心引起波涛般的反应。作为一名特殊教育的教师,必须能敏锐地观察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的变化,细心体会他们内心的感受。通过身边的具体事例,通过教学实践中具体的言传身教,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懂得正确地判断、应对各类事件,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同时要结合当今市场经济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状,教育他们如果没有科学文化知识,掌握不了现代技术,残疾人的生活就业将面临严峻挑战,因此,从现在开始,就要不断努力学习,只要努力拼搏,残疾人也可以与健全人一样有所作为,对社会有所贡献,一样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在教学中激发聋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的耐挫能力,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们学会微笑着面对学习前进道路上的“拦路虎”,失败时,不气馁、自责消沉,而是保持冷静的头脑,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在战胜失败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品德和意志。

三、要用同情心化解特殊学生叛逆的心灵

特殊孩子受伤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激起叛逆,因为他们和所有人一样,有着很强的自尊心,需要成就体验,而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成就需要受挫,他们就会奋起反抗。所以要用同情心理解他们,并从根本上维护他们的自尊,并用鼓励和表扬满足他们的成就需要。还要注重理解孩子,对孩子负责。听力残疾的孩子由于听力缺陷,上课是主要通过视觉等感官来完成“听讲”,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造成注意力涣散,理解事物慢,记忆短暂等问题。这些缺陷的产生并非是由于他们的过错造成的,责任不在于他们。作为特殊教育的教师,只有理解了这一点,面对现实,从孩子的身体和智力的现有条件出发,对他们进行相应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和训练,给予其切合实际的期望,才能使其健康成长。

近年来,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逐步受到国家、社会的重视,特殊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改善,但特殊教育中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应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只有身心的共同健康才是真正的健康,才能促进特殊儿童的教育不断向前进步与发展。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2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理念

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一直以治疗心理疾病、使所有人的生活更完美幸福、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为研究目标和使命。然而,在整个20世纪,心理学的研究仅局限于人类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现、诊断和治疗。而这种以问题为中心的消极研究模式明显与心理学研究的初衷渐行渐远。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以Seligman为发起人的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思潮,主张心理学要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活力与美德。积极心理学超越了传统心理学只关注“心理问题”的旧模式,关注人类的健康、幸福与发展。积极心理学家倡导要用一种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和价值,强调从正面而不是从负面来研究人类的心理。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关注个体积极情绪的体验

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它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当前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是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未来。

2.关注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注重人性的优点,而不是人性的弱点。以Seligman为首的积极心理学家们倡导研究和探索人类的美德和积极心理品质,并提出了6个维度的美德和24种积极心理品质,如好奇心、真诚、勇敢、爱、宽容、感恩、希望等。积极心理学认为,这些积极人格品质普遍存在,主要是通过实现和激发个体的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而形成。

3.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

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离不开周围环境和家长、教师、同伴等提供的最优支持。最优支持环境的特点是尊重个体的独特性,并给予他无条件的接纳和理解。所以,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社会环境的营造,包括建立温暖的家庭、关系融洽的社区、科学有效的学校、有高度责任感和良知的媒体以及社会机构等。

二、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由孟万金教授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而创立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和模式,是指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品质和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灵和积极美好的人生的教育活动。与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侧重于问题学生和学生的问题,教育重心不再放在诊断和消除痛苦上,而是采用积极取向,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心态来对待和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特殊儿童由于身心存在某种问题和障碍,他们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与正常儿童相比,他们更需要精神鼓励,更需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因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不仅顺应心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满足特殊儿童的心理需求。

1.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

传统消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坚持“重矫治,轻发展”的目标导向,以问题为中心,注重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防治,而对学生心理的积极面关注不足。传统心理学在纠正心理问题的研究上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却疏忽了心理学的最高使命——充分开发人的潜能,使人的生命更有意义和价值。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只要个体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只要个体具有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拥有无限的心理能量和勇气,自然而然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把培养学生的积极心品质作为教育重心,即应以发展积极心理品质为主,以防治心理问题为辅。特殊儿童在适应社会环境和日常人际交往中,尽管难免会面临各种挑战和困难,但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能充分挖掘和开发他们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他们就能形成乐观的心态,具备积极的的眼光,选择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拥有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顺利的解决问题和战胜挑战。

2.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问题而进行,教育内容多是以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类及其具体表现、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和策略为主。这种以心理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内容极其不适合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本来就有生理缺陷,这种对消极的浓重渲染极易使特殊儿童过度关注自己的缺陷和问题。不断的消极暗示引起更加消极的自我概念,从而阻碍特殊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向上生长的力量,特殊儿童亦是如此,他们跟正常儿童一样,也具有积极的心理能量,也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品质,用积极的心理品质引导他们生长出绚丽多彩的生命之花。具体来说,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积极的认知方式,如积极的归因方式,灵活的、有弹性的思维方式,发展性的看问题的眼光等;(2)积极的情绪体验,以情绪智力为主,如积极的情绪表达、情绪理解、情绪管理能力,积极情绪的培养能力等;(3)积极的意志品质,如自我决定,勇敢,坚持,自律等;(4)积极的人际关系,如真诚,友善,宽容,爱和团队精神等;(5)积极的自我概念,如自我悦纳,自我效能感等;(6)积极的习惯,如积极的生活习惯(自我照顾,自我管理)和积极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目标制定,时间管理,自我激励等);(6)积极的心态:包括感恩,希望和乐观等。

3.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应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注重知识灌输和方法的传授,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再加上教育内容又以心理问题为中心,极易导致学生的抵触情绪,教育效果也因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消基础教育探究蔡伟林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特殊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极被动而大打折扣。与之相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极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倡导通过积极的情感体验铸就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上,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主张通过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特殊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设计在形式上丰富多彩、在内容上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活动中思考和感悟,也在活动中体验收获和愉悦,并逐渐自觉形成各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学校不仅可通过运用角色扮演、心理剧表演、心理游戏、价值观辨析、小组讨论、认知行为训练等方法开展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还可通过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如班队活动(主题班会、卫生值日、升旗仪式、入队仪式、成人典礼、毕业典礼等)、文体活动(朗诵、舞蹈、歌唱、绘画、体育等表演及竞赛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公益、社会调查、亲子郊游、家务劳动)等,灵活多样的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以感恩的培养为例,可组织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以视频欣赏(以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为主题)、小组交流(说说父母对你的爱)、问卷调查(你对父母知多少)、小组讨论(如何回馈父母的爱)、制作感恩卡(写出对父母的爱)等为活动内容;也可通过开展以“感恩父母”为主题的征文活动或演讲比赛、绘画比赛,还可以是家务活动如帮父母分担家务或给父母提供爱心服务等校园文化活动。这两种活动方式,均注重学生的主动反思和领悟,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并通过与自己对父母的回馈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们有所感悟、有所触动,促成他们培养感恩父母的意识和行动。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3

    一、存在严重自卑自闭症状

    特殊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和一般人的不同,非常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也逃避进行正常的交际活动,不愿意和别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尤其是盲童、聋哑等本身有交流障碍的孩子,他们总是因为自己交流上的缺陷而逃避和别人相处,长期以往他们就难以融入社会,很难和别人交流沟通,然后就表现出一些自闭症的症状。

    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在当今社会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相关专业人员培养非常重要。重点是对师资队伍进行心理健康和教育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特殊教育教学能力,打造出有爱心、有耐心并且有教学能力的特殊教育师资队伍,用爱感化学生,用寓教于乐、切实可行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导学生。

    2.引导特殊儿童增强自我调适能力。特殊儿童的大部分心理问题都是由自身认知能力和调适能力不足造成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引导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增强他们的自我调适能力。比如“特殊儿童怎样正视自身缺陷”这个问题,有些融合学校的教师鼓励普通学生不要嘲笑和歧视特殊儿童,不要用“聋子”、“瞎子”、“白痴”等字眼来称呼他们,这固然对特殊儿童是一种保护方式,但是也应该引导鼓励特殊儿童正确地认知自己在身体、心理、智力等方面的缺陷,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使用助残仪器、配合教师、医生等的训练,才能勇敢地去接触社会。正如周婷婷在“聋人如何适应主流社会中”所说“:我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健听人世界里,这20年来,从意识到自己是聋人,到忘记自己是聋人,再到面对自己是聋人,最后到忽略自己是聋人、同时也正视自己是聋人,经历了一番颇为矛盾、痛苦的心理历程”。

    3.要用足够的爱心、耐心对待特殊儿童。(1)用爱心抚慰特殊儿童受伤的心灵。对待特殊儿童的爱心要时时刻刻体现在教师的言行举止中,爱护关心学生并不需要说多少大道理,有时仅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动作,就能表达对特殊学生的关怀、肯定、鼓励,使学生心灵受到极大的鼓舞。在实际特殊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清楚班内每个特殊儿童的性格、思想,并充分尊重他们个体的差异和每个孩子本身的缺陷,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因材施教,综合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每个特殊学生身上的长处,不吝于给他们的任何细小进步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重新找回自信心,让他们在一次次的进步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2)用爱心感受特殊儿童敏感的心灵。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心灵都比较敏感,任何人、事、物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引起他们内心强烈的反应。从事特殊教育事业的教师,需要能够时刻洞察到特殊学生的每一个内心的变化,用爱心来体会他们的内心情感。并利用现实中的具体实例、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鼓励他们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引导他们学会怎样正确判断和应对各种事件。(3)用爱心理解并感化特殊儿童叛逆的心灵。特殊儿童由于自卑而敏感的心灵,容易有叛逆的倾向。教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并经常以鼓励、表扬的话语,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就感。还要充分理解他们身体或心理事实,不因他们本身的缺陷阻碍学习而责怪他们。比如有些在听力上存在障碍的儿童,他们听课主要依靠视觉等感官,使得他们眼睛等器官压力较大,容易产生注意力不集中、理解力下降、记忆力下降等问题,可能在学习过程中进度比较慢,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教师只有认识并理解了这些,才能从他们实际情况入手,为他们针对性地设置学习内容,有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和训练,使他们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4.在教学活动中提高特殊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除了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关注学生的心理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特征设计出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体验、合作和自我反思的活动平台,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能力教育融入到科学的文化知识教学中。促使学生尽可能直观地感受和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为特殊儿童创造出轻松、愉悦、积极的学习环境,这对帮助减少特殊儿童的自卑、厌学、敌对等情绪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培养特殊儿童良好的心理素质。

    5.注意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特殊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白,所有的特殊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了让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所以需要注意将教学理论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不但设置各种教学活动来贯穿心理健康教育,还要在学生住宿或家庭中的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使心理健康教育和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只有这样,特殊儿童才能将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主动自发地调适自己的心理以适应社会的实际情况。

    三、结束语

    最近几年来,特殊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和民众的关注,使得教育质量和教学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进行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不但要注重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进和创新,更要用爱心、耐心给予特殊儿童心理上的关怀、理解,为他们的学习成长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充满爱的、积极向上的环境,促进他们生理和心理同步的健康发展。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4

我校深入贯彻省、市、县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各项要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特殊儿童的教育管理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改善了我校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状况,促进了我校特殊儿童健康、快乐成长,初步解除了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现将我们关心关爱特殊儿童各项工作进行汇报:

一、深入调研,准确掌握全校特殊儿童情况

开学初,对全校父母外出务工的特殊儿童进行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系统排摸,分别予以登记造册,做到了底清数明,建立了档案,为切实开展特殊儿童关爱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大部分儿童留在家里隔代看护,少数特殊儿童寄托给亲戚看护或住校寄宿。

二、制定方案,构建特殊儿童关爱网络

我校根据教育局文件精神,开展了关爱特殊儿童系列活动,并制定《关心关爱特殊儿童工作方案》,明确了职责,分解落实了任务,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关注特殊儿童,学校成立由校长、政教主任和班主任组成的关爱特殊儿童领导小组,构建层层推进、齐抓共管的特殊儿童关爱网络,确保关爱特殊儿童活动顺利开展,这样有利于提高特殊儿童的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三、多措并举,大力实施特殊儿童关爱行动

1.开展结对关爱系列活动。积极动员志愿者、教师、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广泛开展与特殊儿童结对关爱活动,使远离父母的特殊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学有人教、难有人帮”。目前,通过关爱人员与结对儿童面对面交谈、与结对儿童家长交流、与结对儿童共同活动等方式,在生活、学习、心理上给予“特殊儿童”足够的帮助。

2.针对特殊儿童学生心理比较脆弱,我校有计划地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按年级设计的分层活动,有针对性地培养特殊儿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健康的心理,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开展贫困特殊儿童帮扶结对活动。老师与贫困特殊儿童结对资助,确保这些孩子学业正常。另外还组织一些老师慰问贫困特殊儿童。

4.建立“特殊儿童”家长教育联系制度。利用家长会、重大节假日家长回家之机对特殊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开展对监护人专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让他们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切实承担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5

一、特殊儿童受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培养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势在必行

(一)提高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对待殊儿童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

特殊儿童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职业准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道德自我约束能力的缺憾。大多数特殊儿童由于缺少运动,身体免疫力和抵抗能力远低于同龄正常儿童,综合健康水平也低于其他正常儿童的水平。尤其在身体形态、运动技能、心理素质等方面差异比较显著。身心的健康是他们生活、学习、就业、社交等能力实现的基础,只有是他们的身心健康,逐渐康复,接近常人,才能更好地培养与提高他们的各方面能力。通过体育教育与活动,能够使特殊儿童掌握和独立完成简单的身体活动,具备从事他们能够承受和完成的简单劳动、体育活动,有助于促进特殊儿童个人生活自理能力、基本劳动能力、职业准备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道德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

特殊儿童个体精神生活、学习生活、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1)社交需要的满足;(2)受教育公平性的需求;(3)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4)被社会认可与重视的需要;(5)精神与身体活动的满足。特殊儿童和其他正常儿童一样需要被社会认可、被他人重视与关注、实现个人价值。

(二)培养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曾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开班仪式上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发展特殊教育事业的方针、政策、法律体现了特殊教育儿童的享有公平的社会权利。特殊教育儿童作为弱势群体,更应该受到人们的关爱,运动技能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是特殊教育儿童融入和谐社会的两根拐杖。对于特殊教育儿童,发展运动能力是基础,学习文化知识是提高。只有将这一问题解决,特殊教育儿童才可融入和谐社会,成为和谐社会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此,加强对特殊教育儿童的研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特殊儿童个体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特殊教育儿童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有进一步融入社会,自食其力的良好愿望,基本能成为社会劳动者的要求。特殊教育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瓶颈是缺乏正常人的运动能力,由此导致生活、学习、心理等一系列问题。通过体育锻炼,多方协调发展运动技能,既可以提高特殊儿童的能力,也拓展了特殊儿童生活的空间,改善了人际交往的环境,消除对现实社会的陌生感,找到相互慰藉、兴趣相同的朋友,他们通过切磋体育锻炼的技能与体会的同时,也进行了许多信息交流,从而对生活产生信心。更为重要的是,特殊教育儿童通过体育活动提高了特殊儿童的能力,真正达到增强社会适应性能力的目的,极大地促进特殊儿童心理康复,克服自卑,树立信心,走出封闭,融合社会。

(四)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残疾人事业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法》中有规定“全社会应当关心、支持残疾人参加体育运动,保障特殊群体的体育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擦去措施,为特殊群体参加体育运动提供条件和方便”。我国各级、各类残疾人运动会的逐渐普及和发展,也为特殊儿童群体能够享受更多的体育教育公平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五)特殊儿童群体享受良好的体育教育也是社会教育公平性实现的条件之一

“平等、参与、共享、和谐”不仅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更是体育精神所提倡和要实现的目标。

二、体育对培养特殊儿童社会适应性的主要体现

残疾儿童是我国众多人群中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存在生理或心理的障碍,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与健全人相比更具有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除了缺乏正常的肢体活动能力以外,尤其突出的是心理问题。体育教学实践有助于帮助他们的提高身体活动能力、认识水平、心理发展水平,为他们语言能力、活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6

关键词:儿童 社会工作 问题 对策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儿童自身的发展、家庭的和谐、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但在儿童期人生发展的这样一个关键时期,各种各样的潮流、文化,通过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严重影响儿童的成长的环境。处在变革环境中的儿童社会化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大致分为普遍儿童问题和特殊儿童问题(残疾儿童、留守儿童和遗弃儿童等)。根据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0~14岁儿童人口超过2.2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6.6%,其中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

儿童服务是指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发展,家庭、学校、政府、社会机构和大众传播媒介等各个方面,对儿童的服务。对特殊儿童的服务除了以上几方面还包括对单亲家庭子女、孤残儿童的生活保障、身心辅导等。

一、当前我国儿童成长存在中的问题与分析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但在现实中,儿童仍然在身心健康、教育、安全等方面存在着“成长的烦恼”,亟待解决。

(一)普遍性问题

1.生活照料方面。由于受计划生育等相关政策影响,现在小型家庭核心化在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但是家庭的儿童生活照料功能却在逐渐外移,儿童的生活照料多依赖于祖辈或者幼儿园、托儿所等社会机构来完成。在农村,多数留守儿童与祖辈共同生活。据调查,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平均年龄为59.2岁,受教育程度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造成一些留守儿童处于无人监管、自行其事的状态,容易侵害他人或受到侵害,比如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

2.教育方面。第一,教育功利化。功利性教育是指抛开对人的心灵、理性的培养,过分看重实用性的唯意志主义倾向明显的狭隘教育。关注成名成家,忽视如何做人,不顾孩子的成长规律,忽视孩子的内心诉求。第二,教育应试化。应试教育是指以应付考试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目的的违反教育科学规律的一种教育模式,此种教育模式严重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孩子丧失兴趣,严重阻碍了孩子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

3.心理健康方面。儿童本身处在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其安全、社交、自我实现等层次需要具有极不稳定性,多种因素的综合很容易出现同一性危机以及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为恐惧、焦虑,不愿上学等。二是行为表现为离群独处,精神不集中,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逃学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为头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唐洪丽则指出:对于儿童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儿童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

(二)特殊性问题

儿童的特殊性问题,一般针对特殊儿童群体,如留守儿童群体、残疾儿童群体(弃婴)以及青少年犯罪群体等。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旧两种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带来社会上部分群体经济、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失衡,严重影响相关特殊儿童群体,导致其原有的支持性系统的功能丧失,出现一系列问题。比如我国目前有6102.55万农村留守儿童,它们面临亲情缺失、学习失教、生活失育、安全失保等相关问题,这严重影响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总之,当代儿童在教育、生活、心理、社交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普遍性问题,同时也存在众多的特殊性问题。因此,通过儿童社会工作和社会服务的开展,使家庭、学校、社区、NGO和政府对儿童社会化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孩子们快乐、开心地成长。

二、社工工作视野下介入儿童问题的相关对策

乐悠悠大世界坚持将“培养儿童良好个性品质、促进儿童健康人格发展”作为工作的目标,围绕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社会能力培养、早期教育、素质教育、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开展多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项目。密切结合少年儿童成长成才的要求,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多项立意深远、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实践活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社会工作服务道路。具体对策如下:

1.新机制――构建社会工作服务儿童的长效机制。首先,加强与大学的合作,大力培养社会工作专业性人才,推进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其次,我们可以考虑在学校、儿童医院以及社区建立儿童服务中心及心理咨询室等服务机构,为儿童、老师提供直接的帮助。同时对儿童及其监护人、以及学校老师进行观察,做跟进的计划与安排,以促成孩子的健康成长。

2.新平台――构建为儿童服务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平台。政府是家庭、学校、社区与NGO连接的中心点。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政府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帮助服务儿童机构健康发展,做好一个守夜人的角色。另外,乐悠悠大世界等非政府组织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学校相互链接,综合运用各种社会资源,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构建一个各方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的新平台。

3.新主体――NGO参与儿童服务。首先,NGO应加强自身建设。如应加强组织内部建设,使组织行为规范化、透明化;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纳更多的社会工作、心理学和管理学等专业人才;接着在教学、开展活动过程中,不断提升组织的公信力。其次,NGO应接受政府的监督,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坚持公正经营,公开竞争,自负盈亏。总而言之,NGO与政府应步调一致,携手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4.新理念――教育理念的融合。首先,政府应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同时将五常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贯穿与教学活动中,让我们的孩子开心的学习。其次,我们也应该寓教于乐,运用儿童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理念,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认清儿童有特定的思考方式,以达到帮助儿童健康发展的目的。

三、研究总结

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儿童后天的发展、家庭的和谐、社会的进步以及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应该在正确的理念和原则指导下,开展儿童社会工作,从而推动儿童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总而言之,政府、家庭、学校、社区(农村)与NGO(非政府组织)应五位一体,携手并进,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儿童发展实际、以儿童为本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辅导教材编写组.社会工作实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2.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7

特殊学生心理异常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判断是非的能力差,易上当受骗。

2、意志力薄弱,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3、依赖性强,不善于自主学习。

4、自私自利,排斥他人。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他人的利益、处境、心理感受,与别人(包括家长、老师、同学、邻居)关系疏远,常发生冲突。

针对以上的论述,我认为在学生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与家长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来得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家校联合的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二、创设良好的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 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三、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8

关键词:特殊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28-01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尤其是特殊教育学校,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还是比较落后,且发展也不平衡。造成这一落后状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特殊教育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学生有着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残疾。

因此,特殊教育学校比普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殊性,难度更大,要搞好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遵循特殊教育规律,又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许多特殊教育学校对这两种规律认识不清把握不准,同时许多特殊教育学校设备、经费和师资等物资和人员条件不足,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办好。可能的原因有:或学校领导思想落后,封闭办学;或特殊教育学校办学自指导思想不科学,学校只重视简单的文化知识传授和基本的康复训练,不重视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还有部分主管行政领导对特殊教育学校发展不重视,不能给予政策、资金和师资等支持。有关行政领导如果能够改变传统特殊教育观念,多关注特殊儿童的发展,对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予以重视,那么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论从政策上,还是设备和师资上均可得到更多支持,特殊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就会充满信心。那么,如何开展好对特殊学校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生活环境

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架起沟通桥梁,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

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三、将德育融入生活,感恩社会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理解和信任是对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前提。在这里学习的特殊学生是社会的不幸儿,在社会和家庭中他们受到的常常是冷落和歧视,很少能享受到温暖和爱,这就使他们的缺陷程度加重,如胆小任性、蛮横无理,动不动就表现出一种防卫姿态,丧失自信心,自卑心理突出……这些病态的心理,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但教师满腔热情的爱心,再加上特殊的理解和信任,可使他们智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并能逐步建立起向上的信心,使不良行为习惯得以淡化,使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强化。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9

在智障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为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与家长密切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接学生时和家长面对面的交谈等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架起沟通桥梁,使智障儿童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培养智障儿童感恩之情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0

在智障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为智障儿童创设良好的德育教育生活环境

好的环境能使人振奋。对特殊学生来说,影响最直接、最经常的是学校班级以及与他们交往密切的老师和朝夕相处的同学。有序的学校管理,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风、班风,和谐的人际关系,浓厚的学习氛围,共同的理想目标,这些都会使特殊学生在心理上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为此,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和“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原则,积极创建团结协作、互助友爱、乐观向上的班级环境和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课外环境以及优美文明的校园环境。面对社会上一些不良影响和学生的现状,我们应把堵与导结合起来,通过各种激励性的活动,努力营造校园文明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集体规范的认同效应、校容校貌的陶冶效应、人际关系的凝聚效应和良好校风的导向效应。特殊教育学校也必须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规制度是一套系统的行为规则,它确定着对儿童行为活动规范的方式和标准。特殊学生由于易遗忘、丢三落四、时间观念差、个人卫生差,坚持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更为重要。

例如每周一升国旗,在国旗下奖励卫生好、学习好、不迟到、爱劳动、讲文明的优秀班集体和优秀个人。学生养成了每周日自觉洗头、洗澡、剪指甲、换衣服的习惯,每个星期一都能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按时到校上课。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和心理健康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与家长密切配合,提高家教水平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我国特殊儿童入学年龄一般比正常儿童晚,他们在家庭生活的时间比正常儿童长,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及生活习惯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孩子,家庭教育以其启蒙性、连续性、终身性、潜移性的特点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完整的家庭结构、温馨的家庭教育氛围、科学的教养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学校可通过召开家长会、家访、接学生时和家长面对面的交谈等方式,使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使教师与家长统一认识、分工合作,形成教育合力,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架起沟通桥梁,使智障儿童融入文明社会

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更需要我们每一个健全人与他们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则更要关注他们、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疏导和矫正。我们要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依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施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排除他们心理上的苦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消除他们的紧张和焦虑,避免他们可能产生的挫折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使他们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融入文明的社会大家庭中。如,与正常学校建立友谊班,加强与正常儿童的接触和交往,增强其自信心和独立意识。正常儿童每月来帮他们打扫卫生,辅导他们做数学题。他们也可以为正常学生表演他们的文艺节目,或者向正常儿童赠送小礼品等。通过这一活动的开展,学生们懂得了人与人之间需要理解、需要友爱,从而培养了正常儿童理解、尊重、帮助残疾儿童的良好美德,对特殊学生来说也克服了自卑感,增强了独立意识,也学习了正常儿童的办事效率与优秀品质。

四、将德育融入生活,培养智障儿童感恩之情

在抓好特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生活能力的培养,让他们在监护和安全条件下,开展有利于他们品德发展的活动。 如:教育学生孝敬长辈,让他们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尊老爱幼、关心他人、热爱劳动的观念,又能提高他们做事的能力,提高自立、自强的信心。毕竟,这群学生早晚是要走向社会的,将来想在社会上生存肯定要获得更多人的帮助。那么,现在就要学会感恩父母、感恩社会、回馈社会。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1

 

关键词:家庭教育工作 儿童 群体 外出务工人员 出国人员 流动人员 经济全球化 市场化趋势

 

一、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4年11月,省妇联成立了由省妇联主席任组长,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的10多位专家学者共同参加的特殊群体家庭教育工作课题组,组织开展了“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留守孩”家庭教育、“服刑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等课题的调研。采用访谈、实地考察、上门走访、召开会座谈、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先后在厦门、福州、泉州、莆田、龙岩5个市、部分县(区)及福建省女子监狱、榕城监狱和专门收容抚养无家可归的服刑人员子女的闽侯县善恩园,发放调查问卷1万多份,走访家庭100多户,与300多个儿童和400多位家长座谈。 

调查结果表明,特殊群体儿童的家庭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一)生活艰难、中途辍学。相当部分流动家庭曾因借读赞助费太高导致孩子失学;特别是单亲或双亲服刑的家庭,生活条件普遍较差,经济困难不仅造成孩子中途辍学,有的甚至连生存条件都受到威胁,更谈不上家庭教育。 

(二)抚养人素质不高,难以实施家教。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受到父母文化程度、教育观念和教育投入等方面的限制;“留守孩”代养人多为祖辈,据泉州、福州、沙县三地调查,78%的代养人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较低,难以实施家庭教育;服刑人员大多自身素质较差,子女往往从小就受到不良影响。 

(三)情感缺失,人格发展受阻。由于流动儿童父母的社会地位低、住所不定,“留守孩”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交流和沟通,父母服刑的子女因父母服刑带来强烈刺激和巨大落差,这些孩子从小就失爱、失教、失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孤僻、抑郁、冷漠、嫉妒、逆反等心理或暴躁、攻击、逃学等行为,学业成绩差。不健康的人格和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将有可能成为儿童产生反社会行为的重要原因,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一大源头。 

 

二、特殊群体儿童家庭教育工作策略 

 

(一)广泛宣传,为开展特殊群体儿童家教工作营造良好氛围。发挥媒体传播覆盖面广的优势,制作专题科学家教节目,广泛传播家教知识。去年以来,省妇联与福建教育电视台联合开辟了《科学家教》专题节目,以“生活篇”、“学习篇”、“心理篇”、“缺失家庭教育篇”、“环境影响篇”、“情商培养篇”等为主题,制作专题节目60多期。最近,《科学家教》节目改版为《家长》后,从每周1期增加为每周5期,把访谈形式改为案例分析,通过案例说明一个道理,指明一个方向,进一步增强家教节目的针对性,受到广大家长欢迎。 

(二)立足社区,发动各方力量共同关心特殊孩子教育问题。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是妇联工作进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开展社区特殊群体儿童的家教工作,全省各级妇联积极协调,促进社区建立家教委员会,由社区牵头,学校、妇联、关工委、派出所等有关部门互相配合,共同关心特殊群体孩子的教育问题。 

1、强化政府统筹,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一是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重视并关注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要将其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及时将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研和研究,制定和出台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和义务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减少或取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城市学校上学的借读费,改善农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留守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与城市儿童共享城市文明。二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加速提高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创造就业岗位,让农村群众就近务工,从而减少留守儿童。三是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加强和

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建议政府加大对农村中小学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投资力度,建立起义务教育阶段相配套的寄宿制学校,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暂时的家”,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2、完善学校教育,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在留守儿童教育中,学校应义不容辞地发挥主导作用:一是学校成立留守儿童管理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各部门及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形成校内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师生谈心制度》、《家访制度》、《心理咨询教师工作制度》、《课外学习小组活动制度》、《校外义务辅导员工作职责》等有关规章制度,完善学校留守儿童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三知、三多、三沟通”机制(对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留守儿童父母外出务工去向及联系电话等方面的知情;多与留守儿童谈心交心,多开展充满人文关怀的集体活动,多到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家访;定期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监护人、所在学校和校外教导员、代管人进行沟通),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三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加心理咨询、心理矫正等教育内容,加大疏导力度,创造条件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课,创设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亲情热线电话等,使留守儿童的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得到及时矫正。四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和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特殊的关爱,要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坚持启发、引导的疏导原则,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组织班队活动让留守儿童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自我生活,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守儿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教育,以弥补他们亲情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五是创新家长学校机制,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定期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给予家庭教育的科学指导,提高监护人的家教水平和监护能力,更好地履行监护人的责任。充分利用节假日外出务工人员集中返乡之机,举办留守儿童家长培训班,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更新家教观念,学习掌握家教知识和方法。

3、充分发挥(村)社区功能,建立农村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教育是家庭、学校、村(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村(社区)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得村(社区)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在村(社区)可建立家教咨询站、家教服务站、农村少年儿童教育服务中心,由村(社区)党支部领导,团支部、妇代会直接组织和开展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服务、家教服务工作;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队伍,动员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加入到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来,组织他们深入留守儿童家庭开展帮扶活动,使留守儿童“心有人爱,难有人帮”;有条件的村也可利用村活动室开展一些集娱乐和教育为一体的活动,使留守儿童有地方活动、娱乐,改变单调的生活;鼓励社会力量创办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托管托教中心等留守儿童社会服务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看护、学习、教育、生活、安全、兴趣等服务,引导这些孩子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加强同社区、村组和家庭的联系,形成政府、村(社区)、学校、家庭四级联动的教育网络,共同构建农村中小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4、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行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成长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参与,齐抓共管。文明办要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到“三个文明”建设中,总结交流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成功经验,评比、表彰基层开展留守儿童工作的先进典型。妇联要充分发挥联系各界妇女的特殊作用,广泛开展“妈妈”活动,给予留守学生尤其是没有监护人的留守学生更具体的爱,组织留守母亲接受文化教育、健康育和心理健康,提高她们的素质,更好地承担起对留守子女的抚养和教育的责任;共青团可组织留守儿童参加团(队)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先进典型,组织城市儿童和留守儿童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交流活动,增进友谊,共同成长;各级关工委要发挥“五老”优势和作用,积极参与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与有特殊困难和问题的留守儿童结对“一帮一”“多帮一”对子,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亲情和关爱。文化部门要加大不良文化市场的专项整治力度,铲除毒害未成年人精神的“有毒”文化。各有关部门要强化济困助学服务,通过实施“两免一补”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重点救助;通过“春蕾计划”、“希望工程”、民政救助等扶助资金,帮助贫困留守儿童完成学业;通过开展“手拉手”、“一帮一”、城乡帮扶等系列活动,为留守儿童办好事、办实事。要发挥社会化协调机制、法制服务机构的作用,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和自护教育,依法维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积极开展服刑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建

立集寄养、看护、教育于一体的“家庭”。 

如我省于2000年创办了第一所代养无家可归的服刑人员子女的社会福利机构——善恩园。该园本着“让临时孤儿有个温暖的家”的宗旨,至今已收容70多名无家可归的孩子,年龄最大的18岁,最小的只有几个月,他们大多数在当地中小学就读。为开展服刑人员子女的教育工作,省妇联经常组织家教专家到善恩园与孩子和代养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性格异常的孩子,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指导与行为矫正。在省妇联和省家教专家的督导下,善恩园的老师们根据孩子的特点开展一系列教育活动,重点进行文明礼貌、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教育。经过3年多的努力,那些刚入园时心态扭曲、性格暴戾、任性、散漫、不讲卫生的孩子,逐渐从昔日的阴影中走出来,学会了善良与感激,找回了爱心与诚实,行为变得文明礼貌,逐渐成为一个热爱集体、积极向上的好孩子。如来自漳州的吴华荣,10年前父亲被判刑入狱,母亲离家出走,他在遭人嫌弃中度过了童年,来园时性格粗暴,经常欺负其他孩子,抢别人的东西。经过善恩园老师和省家教专家的教育,现在他能礼让甚至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与小朋友和睦相处。如今,善恩园里有些孩子还被就读学校评为“三好学生”,今年还有一个孩子考上了省重点中学,不少服刑的父母被孩子的进步所激励,自己因表现好而被减刑。最近,我省的三明市和福州市又各建了一所善恩园,为无家可归的服刑人员子女营造温暖的家。 

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范文12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保健;家长参与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002-01

儿童社区预防保健工作对保障社区儿童健康、促进儿童正常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家长作为儿童的监护人,其预防保健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成效[1],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进一步加强儿童保健工作,对本辖区内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辖小区内的婴幼儿及家长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80例,对照组80例婴儿中男婴儿46例,女婴儿34例,年龄3~12个月,平均年龄(5.9±2.1)个月,80例家长中男性21例,女性59例,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7.6±2.3)岁;观察组80例婴儿中男婴儿44例,女婴儿36例,年龄3~12个月,平均年龄(5.7±2.2)个月,80例家长中男性19例,女性61例,年龄21~36岁,平均年龄(26.8±2.5)岁,两组研究对象基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家长文化水平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2 方法对照组给予一般健康教育,包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二楼楼道内张贴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宣传画,制作板报并按时更换,发放儿童健康教育手册,在疫苗接种日向家长进行疫苗接种相关知识的教育等。观察组给予特殊健康教育,具体实施方法如下:(1)健康教育人员培训:实施健康教育前由儿童保健科相关专家对担任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人员进行定期系统培训,促使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掌握儿童保健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实施准则、调查问卷发放方法及实施健康宣教过程中应注意事项等,提高工作人员健康宣教水平;(2)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小儿感冒、腹泻、湿疹、小儿佝偻病的预防与治疗、婴幼儿贫血的预防与治疗等婴幼儿常见病预防与治疗,生长发育监测的意义、婴儿各月龄体重、身高正常值,母乳喂养的重要性、辅食添加时间、原则等,Ⅰ、Ⅱ类疫苗种类、各类疫苗接种时间、接种疫苗后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等;(3)健康教育形式:根据家长的文化水平、职业、兴趣爱好等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教育方式进行宣教;定期开展儿童保健相关知识讲座,通过专家宣讲、播放录像带、组织家长进行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注意了解家长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根据家长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实施有针对性、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知识讲解;采用电话、短信、QQ群等联络方法为家长提供健康咨询,耐心解答家长疑惑,建立起与家长间的信息反馈、互动系统,丰富家长的儿童保健知识。1.3 评价指标采用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制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生长发育监测、常见病预防、母乳喂养与营养和疫苗接种四个项目;调查统计婴幼儿定期健康体检的参与率及婴幼儿定时接种疫苗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婴幼儿定期健康体检参与率及婴幼儿疫苗按时接种率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比较,P

2 结果

2.1 两组家长健康教育前后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比较 两组家长实施健康教育后,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均较实施健康教育前有明显提高(P

3 讨论

婴幼儿期是儿童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随着婴幼儿活动能力逐渐增强,接触感染源的机会也逐渐增加,因而婴幼儿时期的预防保健工作十分重要[2]。家长是婴幼儿的监护人,其对预防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关系着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效果,对婴幼儿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而以往有调查研究发现,国内婴幼儿家长对儿童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参与儿童保健的积极性较低[3],从我中心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实施健康教育前,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均较低,因此加强对婴幼儿家长的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十分必要。

我中心在一般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健康宣教,对婴幼儿家长实施特殊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培训,提高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专业素质,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对家长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从实践结果来看,实施系统化、综合性的健康教育后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有明显提高,婴幼儿定期健康体检参与率及定时接种疫苗率明显高于一般健康组,表明对家长实施综合性、系统性的特殊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婴幼儿家长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提高家长参与儿童保健的积极性,促使家长配合儿童预防保健工作。

参考文献

[1]周红芳.健康教育对预防保健的促进作用探讨[J].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3,(12):4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