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23 17:00:14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范文1

关键词:呼吸道 传染病 预防 管理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252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227-01

近些年来,随着多种因素对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影响,其发病率也趋于多样化如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甲型流感等,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1]。其传播速度快、传播途径多及发病迅速、传染性高的特点,且已经成为突发公共卫生问题[2]。因此,做好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是各个医院的工作的重点,本文对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管理进行分析探讨,具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文选取选取2009年1月1日到2012年12月30日在我县医院治疗的480例呼吸道传染疾病患者。观察组为2010年-2012年发病的266例患者,其中男133例,占50%,女133例,占50%,年龄3-79岁,平均年龄(56.7±5.0)岁;对照组为2009年发医病的214例患者,其中男111例,占51.9%,女103例,占48.1%,年龄4-80岁,平均年龄(57.0±6.0)岁。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进行分析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0.05)。

1.2 预防措施和管理方法。

1.2.1 预防措施。①接种疫苗:目前控制与预防感染的主要措施为接种疫苗,接种对象为15岁以下的儿童,以此来提高儿童的免疫水平,从而达到某些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目前,我国计划内的疫苗种类很多如风疹、流感、麻疹等,接种后,可防止致病菌的侵入,以达到预防的目的。②药物预防:目前很多药物对传染性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如磺胺能够预防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红霉素可以预防百日咳、衣原体、支原体肺炎等;异烟肼可以预防结核杆菌等。这类药物作为临床预防药物目前应用较少。若医护人员或家属,与传染病患者有过接触,应立即隔离,给予一定的预防性药物,以避免感染的发生。③做好消毒工作:各种呼吸道疾病的致病菌对含氯的消毒剂的耐受性不好,极易被杀死,因此,呼吸道感染的病房内,应严格做好消毒工作,选用国家标准的消毒剂,定时进行消毒,以达到预防的效果[3]。

1.2.2 管理方法。①完善医院感染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达到对感染病患者的管理,如《传染病的预检和分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及《医护人员防护制度》等,使各项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提高全体医护人员的感染意识,使各项制度有效落实。②重者分类管理。患者的症状、发病原因存在很大差异,不能够统一管理,因此,应将患者进行准确诊断后,科学分类,不同的患者给予不同的管理办法,如发热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常见现象,诊断后,应立即分诊,注意后期的预防与治疗;对于不同原因的肺炎患者,应进行实时的监控,以了解病情的变化,以控制病情的发展。对于经骨干医生讨论后无法确诊的患者,应立即隔离,并向疾控中心报告,等待后期的处理;对于流感样的患者也应及时观察,注意病情的变化,以控制疾病的发展。③加强感染科室建设。对呼吸道传染疾病的患者应由感染科室主要负责,传染科室要明确的分区和专用通道,通风设施良好,同时要求传染病科室医护人员掌握足够的医学知识如流行病学、常见的传染病感染疾病治疗等,达到知识多元化的目的。

2 结果

两组患者不同年份的发病情况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较对照组的发病人数有所降低,如2010年肺结核的发病率较2009年下降45.88%,2011年较2009年下降49.26%,2012年较2009年下降52.27%;观察组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发病人数得到很好地额控制,猩红热的发病人数也逐年下降且趋于稳定,各年份间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P

表1 两组患者不同年份的发病情况

3 结论

呼吸道感染疾病一旦发生,其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会波及很多人群,因此,实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是十分重要的手段[1]。做好呼吸道感染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是临床医生工作的重点,通过合理有效的手段如合理使用消毒剂、对患者进行分类管理等,能达到很好的预防疾病发生的效果。综上所述,对呼吸道感染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管理能后控制感染疾病的发生率,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凌晓芬.浅述基层医院呼吸道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3,7(3):25-25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范文2

关键词:传染病;预警机制;实践

传染病是一种病原(主要为各种微生物)感染而引起的广泛的在人类和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类型,其传播包含携带源、传播途径及易感群体等三个关键环节,及时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能避免其大规模流行爆发,这对于传染疾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综合医院在其已有的预警、分诊及防控体制的基础上,通过完善原有的体系、优化原有流程、改善报告机制、坚强防控力度,能够提升医护人员对于传染病的预警能力、控制能力和应对能力,从而提高防控意识及工作效率,在早期实行隔离措施,避免传染病的扩大化传播[1,2]。

1预警机制

1.1发热症状的预警、分诊及应对

1.1.1症状标准医院应公开告知发热症状(其体表温度≥37.5℃)的患者应在入院时首先于发热门诊进行分诊,医护人员应积极主动予以引导,按照下面的流程进行诊治。

1.1.2流程 ①发热患者经检查后由经验丰富的接诊医师作出初步判断,确定该发热患者是否为传染病患者或疑似患者;②若检查结果揭示患有或疑似患有传染病,则立即对该患者进行专室隔离并接受治疗和监控;③填写报告文件,及时上报至医院管理人员,同时进一步检查和监控患者状况,并将传染病进行分类,在确认无误后将信息上传至疾控中心等待指示。

1.1.3应对措施发热为呼吸道病的一般症状,而该类传染病伴有呼吸困难、剧烈咳嗽、哮喘等相关表现。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以飞沫传染为主,因此及时将传染源及疑似传染源加以隔离为有效的应对手段,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

1.2腹泻患者的分诊、应对

1.2.1一般症状就诊者的腹泻症状规定为排泄次数>3次/d,且其排泄物多为水样便、稀便、血便或黏便,同样医院应公开规定有类似症状的就诊者首先到肠道门诊行预检,并按照以下流程操作。

1.2.2分诊流程①通过详细检查确定腹泻患者否为消化道传染病者;②若检查结果表明其为消化道传染病者或疑似患者,则立即对该患者进行专室隔离、治疗和监控;③填写报告,将信息上传至疾控中心。

1.2.3疾病防控消化道传染病一般包括霍乱、痢疾等,粪便、水源、病原接触为传播的重要途径,因此对患者进行隔离,同时对病例地区进行水质的病原学检测。

1.3流感的诊断及监控

1.3.1症状发热门诊的流感样患者的腋下测温高于或等于38℃,且伴有喉部疼痛、咳嗽等表现。

1.3.2分诊与发热患者的诊断类似,主要仍是对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行专室隔离诊治策略,作好记录,避免交叉污染,并及时上报。

1.3.3防控此类传染病较为常见,应详细记录各年龄段患者的数量并加以统计,掌握其流行病学特征,并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儿科、内科、急诊科及发热门诊作为重点的防控科室,积极隔离和治疗患者,防止其流行传播。

2实践内容

我院实践及完善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明确职责、优化结构、规范流程、举办例会和加强培训等方面,具体介绍如下。

2.1建立体系和明确指责 实践的首要任务为建立其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我院采用三级管理模式,分别为总体级、预警级、防控级别,总体级负责监督管理并评估全院的疾病防控实践活动,由院长担任;预警级则负责疾病防控预案和相应管理制度的制定、预警制度的建立、相关制度培训、人员体系搭建以及模拟演练的实施,由疾控中心专家担任,提出宝贵意见;防控级则负责具体的防控工作及应对策略的实施,由感染管理科室人员、专家组、应急组和信息科人员组成,感染管理科室负责管理就诊者的分诊、隔离及治疗工作;而专家组负责分析检查结果、提供权威建议,并负责重症患者的筛查和救治工作;应急组则负责按照管理科指示进行接诊、隔离等防控应对工作;信息科则负责填写报告、备案及病例上报工作。

2.2优化流程 公告规定有发热、腹泻及流感症状的患者首先于相关科室就诊,并由应急组工作人员加以引导。优先接诊重症、急症患者,并行隔离治疗,以提高工作效率,优化分诊流程。

2.3定期开展例会 规定每月至少举办1次例会,在会上通过回顾、探讨、分析、反馈,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对实例进行回顾,探讨处理对策;记录会议要点,实时检验实践效果。三级管理人员均应参加,由院长召开。

2.4加强培训 制定了传染病的防控措施和制度后,应对全院人员实施培训,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分类、传染病防控要素、隔离措施、应对策略等专业知识及相关规定,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及管理者的应对能力。

2.5实践效果

3效果总结

实践结果发现,各类传染疾病的上报数、数据完整性、问题发现数目均有所增加,而漏报、误报数明显减少,并补报了相关传染病病例。整个实践过程中,我院的工作效率得以提升、医护人员疾病防控的意识得到增强、隔离和应对措施得当、上报及时、记录完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了呼吸道传染病如肺结核、消化道传染病如霍乱以及禽流感疾病的传播,效果令人满意。而同时,传染病的防控对于公共卫生安全的重大作用也提示我们实践具有长期性、持续性、计划性、时效性等特点,必须不断完善预警机制、不断调整应对措施、不断加强管理力度、不断提升医疗水平,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疾病,从而保障公共卫生和健康安全[3]。

综上,针对较为常见的传染病类型(例如呼吸道传染疾病、流行性感冒以及消化道传染疾病等)进行仔细分析,对急诊患者临床表现出的腹泻症状、流感样症状以及发热症状进行认真观察,创建具体的预检标准以及分诊标准。我院采取明确职责、建立体系、优化流程、举办例会和加强培训等措施,建立了高效的预警机制,使医护人员的应对传染病的能力、防控意识及工作效率大为提升,从而更加有效地做好传染病的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安凤梅,姚峥.综合医院传染病防控预警机制建立与实践探讨[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2):1757-1759.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范文3

【关键词】 结核病; 感染控制; 三级预防体系

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我国近几年来结核病发病率一直呈上升态势,患者数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位,因此,结核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而医院,尤其是结核病医院或结核病房是结核患者高度集中之处,存在着院内结核杆菌感染传播的危险,这种危险不仅存在于患者之间,而且也时刻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身体健康。若不能做好有效地预防与控制,医务人员和其他非结核患者,将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下面就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问题做探讨。

1 结核病的传染源

有咳嗽、咳痰症状的结核患者,是结核病流行病学上的真正传染源。结核杆菌在空气可以形成大约1~5 μm的颗粒随空气流动进行播散,这是结核传播的唯一途径。传染性大小主要取决于患者痰中结核菌量多少与患者向环境中排出的结核杆菌数量,亦即暴露空气中细菌的浓度和暴露时间。美国国立过敏性及传染性疾病研究中心(NIAID)指出,如与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每天接触 8 h持续6个月,或每天接触 24 h持续 2 个月,将有50%可能被感染结核[1]。

2 结核病的传染机制

当排菌肺结核患者咳嗽、喷嚏、大声说笑等情况下,会喷出大量传染性微滴,在空中水分蒸发后,重量减轻,能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随空气流动,漂浮至各处,健康人吸入肺泡后受到感染。

3 三级感染预防体系

3.1 管理控制 管理控制是采取管理措施减低医务工作者、患者和其他人员接触到结核分枝杆菌的机会,降低感染风险。

3.1.1 开展本机构肺结核感染危险性评估 (1)统计本机构及本机构特定区域每年发现的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数。(2)统计本机构或机构定区域是否存在导致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浓度上升的因素,如环境通风、中央空调、痰液收集等方面。候诊室和走廊、门诊、病房、实验室和放射检查室,这些区域都相对密闭,在此驻留过的人员较易受感染。

3.1.2 制定本机构的结核病感染预防与控制计划 (1)制定和实施本机构的感染控制计划,尤其是关于确保结核患者及可疑者早期诊断、隔离和正确治疗的政策。(2)医务人员结核病的评价;患者中HIV流行的评价;特殊区域感染控制建议。

3.1.3 开展感染预防与控制、职业安全防护技术的培训,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医务人员都应该进行关于结核病传染和发病机制基本概念的教育,包括结核病隐性感染和活动性结核鉴别知识,结核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结核病项目中筛查的重要性。

3.1.4 开展预防结核病传播的宣传教育,增加公众对结核病预防知识的知晓率,候诊室等处张贴宣传画。

3.2 环境控制 是第二级感染控制措施,目的是降低环境空气中结核分枝杆菌浓度。在密闭狭小的环境中接触结核杆菌;环境局部或整体通气不良;污染空气的再循环;医疗设备清洁消毒不彻底;标本的非正规处理操作等。

3.2.1 高危区域使用多种环境控制措施以降低空气中飞沫浓度。(1)自然通风,用开窗通风的方式移走或稀释空气中存在的结核分枝杆菌,降低飞沫传染的可能性。(2)机械通风,在独立房间或病房使用机械通风装置,能够预防污染的空气进入走廊和其他环境。(3)通过空气过滤装置移走传染性颗粒,并通过紫外灯照射杀灭结核分枝杆菌。

3.2.2 消毒 (1)空气消毒:①紫外灯照射消毒;②熏蒸或喷雾消毒。(2)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①用0.1%过氧乙酸或1000~2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拖地或喷洒;②桌椅门窗柜仪器设备(有特殊要求的除外)等可用1000~2000 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消毒。(3)其他物品消毒及处理:①呼吸治疗装置使用前应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尽量使用一次性管道;②所有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物品,每次使用前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③患者的医疗垃圾和医务人员使用后的口罩、帽子、手套、鞋套及其他医疗废弃物均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执行。

3.3 个人防护 是第三级感染控制措施,主要用于结核杆菌高度危险的区域。

3.3.1 佩戴口罩 (1)肺结核患者或疑似患者就诊时应佩戴外科口罩,减少带菌飞沫对周围空气的污染。(2)医务人员在接触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特别是MDR-TB患者,以及进行一些高风险操作(如做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吸呼吸道分泌物)时,均需佩戴防护性口罩。美国CDC推荐,接触肺结核患者的医务人员采用过滤效率不小于95%的N95口罩进行防护。我国《医疗机构隔离预防技术规范2008》建议,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2]。

3.3.2 戴手套 (1)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洗手。(2)遵守《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3.3.3 防护面罩 可防止血液或其他感染性物质飞溅到眼睛、鼻子、口腔或面部其它部位。

4 结论

综上所述,有健全的感染预防体系,完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整体布局及消毒处理妥当,如常开窗通风或用机械通风,净化走廊及其他地方的空气。消毒方面,通过紫外线灯、熏蒸或喷雾消毒等方式对地面和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桌椅门窗柜仪器设备常擦拭消毒。医用垃圾按照专业的处理办法条例处理。加强医务人员和病患者的管理,对其进行感染预防宣传教育,包括结核病隐性感染和活动性结核鉴别知识,结核病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结核病项目中筛查的重要性,最简单的就是可以佩戴口罩,戴手套等,以及在候诊室等处张贴宣传画,可有效避免结核病在院内的感染和扩散。归根结底,只有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及规范化管理,才能有效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 徐彩虹.浅谈结核病控制中的感染控制措施[J].结核病健康教育,2008(2):33-35.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范文4

关键词:手足口病;感染控制;护理管理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柯萨奇A16型(C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成人也可患病,但病情多较轻[1]。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近距离接触等途径传播。青海省东部地区为手足口病高发区,一年四季均有发病,加之青海地区经济落后,群体预防保健意识及卫生观念较差,传染病传播速度快,疫情控制难度较大,易发生院内感染。我院的服务对象-母婴,又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而护理工作贯穿于预防医院感染的各个环节[2],因此加强护理管理在预防和控制高原地区手足口病医院感染的发生,保障母婴安全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将我院救治10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感染控制及护理管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1月~12月28日我院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8例,其中男56例,女52例,全部病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3]。

1.2 方法 通过对手足口病患者发病月份、年龄的分析,总结出院内院外配合控制感染和护理管理的重要性和可行性,防止手足口病院内外感染爆发及流行。见表1~表2。

通过表1分析,手足口病6~12月份高发,医院可提前采取多种预防应对措施。

通过表2分析,手足口病患者高发年龄在5岁以下,以散居儿童和学龄前儿童多见,因此对患儿看护人及托幼机构的宣教显得十分必要,是感染控制和护理管理的关键[4]。

2结果

本组108例患儿均痊愈出院,无1例发生医院感染,无患者所在学校、班级、社区手足口病大流行情况。

3 感染控制与护理管理措施

3.1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 医院从5月份开始即采取预防措施,做好手足口病患儿登记、筛查和报告工作,坚持关口前移,切实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门诊大厅预检分诊处安排经过培训的专业护士,严格查看每个就诊患儿手、足、口有无丘疹、疱疹及溃疡,发现疑似患儿直接引导患儿到感染门诊候诊、就诊;对于高度疑似患儿,建立"绿色通道",直接进入诊疗环节,避免与其他患儿同时候诊、就诊、治疗。门诊静脉输液室准备好隔离间,儿科病房准备好隔离病房。

3.2 加强健康教育,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3.2.1 手卫生宣教 要求看护人做到:饭前便后、外出后在流动水下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避免接触其他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护理人员亲自示范,教会患儿及其看护人掌握六步洗手法及基本消毒知识,防止交叉感染。

3.2.2 健康宣教 护理部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邀请患儿家属参加,进行手足口病的防病知识讲解,告知患儿家属手足口病可防、可治、可控,预后良好,使患儿家属了解手足口病的防病知识,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在手足口病区内制作宣传栏,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并针对每个患儿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

3.2.3 提高群体保健意识 我院儿童保健科医护人员利用到托幼机构给儿童体检的机会,宣教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并发放宣传材料,普及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知识。教育家长患病期间不准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做好群体保健知识宣传,从而减少手足口病在社会上的传播,防止手足口病大流行。

3.3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在手足口病区,医护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治疗用品及哺乳用具应一婴一用一消毒,避免继发感染[5]。接触患儿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的物品时戴手套;诊疗、护理每一位患儿后均应认真洗手或消毒双手。对患儿使用过、接触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以及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患儿分泌物、排泄物按要求消毒处理。对孩子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物品都要彻底清洗消毒。

3.4 严格探视陪护制度 每一患儿只留一人陪护,患儿不能互串病房,病室内物品尽量专用。护士及时巡视病房,给患儿家属现场指导各项护理措施。

3.5 加强环境管理 护理部要求病室地面必须湿式清扫,每日通风,拖把分室使用,标记清楚,用后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晾干备用。床单位如凳、床头柜每日用消毒液擦拭2遍,保证一床一桌一抹布,环境定期动态消毒。患者出院后,患者房间的环境和使用的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3.6 做好患儿及家长心理疏导 加强沟通,医护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长讲明该病的发病原因、治疗、相关检查及目的、注意事项及预后等,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疾病并配合治疗,同时减轻其对疾病的恐慌心理。

4 讨论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可有效预防院内交叉感染[6],手足口病传染性强,因此,我院把严格落实手足口病消毒隔离措施始终贯穿在护理管理全过程, 护理部将手足口病消毒隔离质量纳入护理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抽查和每月大检查,量化考核,及时发现消毒隔离措施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每月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考核结果,并与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挂钩,如此以来,我院的消毒隔离措施始终不断地得到完善和提高,形成了良性循环。

由于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对控制院内感染有了充分的认识,将预防院内感染体现在护理工作的全过程,在手足口病的疫情中,有预见性、针对性地加强护理干预[7],从而有效防止手足口病疫情扩散和控制院内感染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安丽.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10年实践与发展的思考[J].护理杂志,2007,24(1):3-6.

[2]胡玉洁,王绍琼,刘光华,医院感染控制中的护理管理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2(6):460-461

[3] 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S].2010.

[4]张晓景.浅谈小儿手足口病的预防宣教和护理措施[J].医学信息,2011,24(4):683.

[5] 赵博伦,姜安丽.中、美《护理学基础》教材先进性的比较研究[J].护理杂志,2007,24(2):12-14.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范文5

[关键词] 肺结核病区;医院感染;预防

[中图分类号] R197.32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3(c)-131-02

为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确保肺结核病区患者的康复,预防交叉感染,笔者对我院肺结核病区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探讨结核病区的医院感染管理和预防对策,现报道如下:

1 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1 布局不合理,防护用品不到位

肺结核作为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合理划分是杜绝医院感染的关键,可医院曾经存在的分区不合理,致使污染区与清洁区互相交叉;医务人员每天都要近距离接触结核患者,他们使用的防护口罩在在控制医院感染中起到了防线的作用,而以前医院为医务人员佩戴的16层纱布口罩平均孔径为117 μm,而结核杆菌直径最大为1.6 μm,所以16层纱布口罩无法阻挡结核杆菌的入侵[1],这些均为医院感染控制埋下隐患。

1.2 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薄弱

近年来,医院新进的聘任医护人员较多,尽管在进院后做了严格的岗前培训,可部分医护人员仍然缺乏医院感染知识和防护观念,自我防护意识淡漠,工作中不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所有这些都增加了医务人员发生医院感染的机会。

1.3 肺结核患者中的老年患者,是最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群体[2]

住入我院的结核病老年患者80%是农民,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卫生状况差,是最易发生呼吸道感染的群体之一。

1.4 肺结核患者中合并基础疾病者

如患有糖尿病者也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1.5 病区护士不重视环境的消毒

患者携带自家物品多,陪侍多,导致病房拥挤,空气混浊,给发生医院感染埋下了隐患。

1.6 手卫生不规范

部分医务人员认为肺结核主要是呼吸道传染,没必要洗手。在日常工作中,由医务人员的手把各种病原微生物传播给患者而发生医院感染。

2 管理对策

2.1 领导重视,改善医疗操作环境,更新防护用品

近年来,我院不断改善医疗环境,对结核病区进行整修,按照标准严格分区,①清洁区:医务人员更衣室、休息室;②潜在污染区:医办室、治疗室、护理站;③污染区:病房及外走廊、接待室、穿刺室;④缓冲区:清洁区与潜在污染区之间、潜在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医务人员穿脱防护用品的区域,两面的门不能同时打开。建立两个通道:医务人员和患者的通道[3]。医务人员和患者均应严格执行各区域的管理,不得发生交叉。患者不得随便进入潜在污染区和清洁区;医务人员在不同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医院同时对结核病区进行了扩建,增加了职工的办公面积,并设立了职工学习室、活动室。病区设立了接待患者室、穿刺室等,病床之间距离>1米,病房设有通风设施。医院按规定给职工购入防护用品,并要求结核病区的医务人员必须戴医用防护口罩。

2.2 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及防范措施

科室制订“肺结核病区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传染病防护和报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以及适合呼吸道隔离的各种生物安全防范措施。科室负责人和医院感染科专职人员要监督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强化标准预防的概念和措施,并定期检查,最大程度地降低职业危害的风险。

2.3 开展培训,提高科室人员防护意识和能力

建立职业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定期组织员工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法规,所有结核病区的医护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方可上岗。让职工改变观念,认识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性。增加考试次数,加大监督力度。开展《预防医院感染从手卫生开始》活动,提高洗手的依从性[4]。

2.4 加强患者及陪探视人员的管理

制订宣教制度,让患者掌握有关预防医院感染的基本常识。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使患者及其家属懂得结核病的危害和传染方式,养成不随地吐痰的卫生习惯。患者在咳嗽、打喷嚏时,要用卫生纸捂住口鼻并将痰吐在纸上包好后按医疗废物处理。不要近距离面对他人大声说话。减少陪侍,限制探视。陪侍者需戴外科口罩,护理患者后要及时洗手或手消毒。痰涂片阳性患者尽量单独居住,并每日进行空气消毒。限制患者的活动,如要离开病区做其他检查时需戴外科口罩。对合并糖尿病及其他基础疾病的患者和老年性结核病患者,要注意个人卫生管理、心里卫生管理、加强支持疗法、增加免疫功能。

2.5 进行规范彻底治疗、杜绝滥用抗生素可减少医院二重感染的发生

院感科协同医务科、药剂科对临床使用抗菌药物进行统计,组织专家对其使用抗菌药物是否合理进行评判,将结果进行通报并考核。

2.6 发挥医院感染管理科的督导作用,重视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

医院感染管理科针对预防医院感染制订的规章制度制订了考核标准,增加监督检查次数,加大奖惩力度,不断强化防护意识,使医务人员充分认识严格执行标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我院肺结核病区的医院感染率由2007年5.6%下降到2008年的3.2%,患者满意度也由2007年的80%提升为2008年的96%,杜绝了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胡关芳.结核病区医院感染因素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110.

[2]岳文化,梁晓丽.肺结核患者医院感染的分析与预防[J].中外健康文摘,2008,5(24):1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隔离技术规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3(19):Ⅳ.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范文6

【关键词】预见性护理管理;感染科;陪护;应用;效果

在医院管理过程中,除了对患者和医护人员管理外,最难以管理的便是住院患者的陪护人员。在所有的陪护人员中,患者家属是目前陪护人员的最重要的组成。在陪护过程中,患者的家属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护理技能培训,也不具有专业陪护规范意识;同时,在对于患者家属的管理上,医院也没用组织专业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的规范性管理,这样就导致了护理水平低下,甚至还会出现一些患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家属出现在陪护人员的行列,这样不但起不到陪护作用,反而会和患者发生交叉感染。感染科本身就是一个感染事件多发科室,如果患者的家属发生了上述问题,将会给患者的治疗到来一定的难题,同时也给医院的护理管理增加难题,使医院的感染科面对着更大的挑战。为解决这个难题,我院针对2011年8月-2012年8月入住我院感染科的患者526例进行预见性护理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8月-2012年8月入住我院感染科的患者526例,男284例,女242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45±2.4岁,患者所患的疾病主要有:肺结核、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细菌性痢疾等。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65例,中专-本科110例,高中158例,其他193例。

陪护人员478例,全部为患者家属。其中,男236例,女257例,年龄30-64岁,平均年龄48±2.6岁;患者家属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14例,中专-本科17例,高中34例,其他均在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1.2方法在认真分析患者的基本状况以及感染科护理原理的基础上,针对消毒隔离、病房管理、基础护理等方面认真制订预见性护理管理措施,并将其应用在临床护理过程中。

1.2.1严格消毒隔离措施严格按照感染科消毒隔离规范制定消毒隔离措施,并针对患者、患者家属进行消毒隔离相关知识培训,将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消毒隔离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确保患者及其患者家属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感染科护理人员还要及时对患者家属进行体检,确保不引入其他传染源,严格执行患者家属、亲朋探视制度,从而有效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1.2.2大力加强病房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患者家属护理标准。按照传染科护理要求制定患者家属护理标准,确保患者家属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严格执行患者家属的体检制度、准予参与护理制度。患者家属进入感染科参与护理,必须经经科室负责人签字同意并严格遵守医院的相关护理要求。制定并执行患者家属的护理流程。制定并执行病房管理规范。根据感染科护理的特点,制定相关管理规范。明确患者家属的临床护理职责、护理范围、奖惩措施,严格规范患者家属的行为,确保患者家属能够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1.2.3切实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要想提高基础护理的质量,首先必须努力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医院必须大力加强护理人员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严格考核标准,不断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知识水平和操作技能。建立患者护理质量评估档案,对患者的病况、体征、心理状况等内容进行认真的调查并记录,然后根据患者的病况、体征、心理状况调整护理措施,制定完全符合患者的贴身护理措施。

1.3评价标准编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表,按照不同的权重设置各方面的分数值,并将调查问卷发放到每一位患者手中。调查问卷共10个小题,百分制,每题10分,100分为优秀,80-100分为良好,60-80为中等,60分为达标,60分以下为不达标。

1.4统计学方法利用SPSS17.0进行统计数据处理。x2检验,其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P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范文7

医院感染不仅是一个全球性有关医院人体健康的重要问题,也是医院管理与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医院感染不仅部分地反映了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和声誉,还给患者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痛苦和负担[1]。为了控制感染的发生,医务工作者对其发生及相关因素做了很多研究,现综述如下。

1 医院感染的流行状况

医院感染是研究医院人群中医院感染的分布及影响分布的因素,为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2]。通过不同人群、不同时间医院感染情况的比较,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发病趋势,及是否有医院感染的聚集性发生或爆发流行,以便采取措施将其消灭在萌芽之中。

在国际上,医院感染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是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逐步形成的。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院感染率低于5%[3]。内科患者医院感染部位构成为呼吸道45.5%,切口15.9%,消化道12.4%,外科医院感染率为4.3%,感染部位构成为呼吸道67%。感染管理已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总的医院感染5%,切口14.4%,消化道10.2%,皮肤软组织5.9%。从以上调查结果可见,我国近几年医院感染总发病率低于国外有关报道。这并不意味着国内医院感染控制程度较国外好。主要原因可能与出院患者随访工作未到位、隐匿性感染漏诊有关系。也可能与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或主观上重视程度不够,不愿上报本部门医院感染的发生情况等因素有关。上述结果同样显示,医院感染的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切口、泌尿道、胃肠道、上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

2 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研究

2.1 侵袭性操作侵袭性操作因素明显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因侵袭性操作破坏了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为细菌的入侵打开了门户,极易引起相应部位的感染。有报道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其次为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是引起泌尿道感染的重要原因,留置导管是血管相关性感染的主要原因。

2.2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耐药菌株感染仍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4]。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繁殖。目前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现象。这不但是细菌易产生耐药性,而且机体失去了抗真菌的条件,破坏了正常菌群内部各种微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的条件,造成了微生物失衡,使正常情况下不致病的条件致病菌得以大量繁殖,从而引起条件致病菌和真菌的双重感染[5] 。

2.3 宿主对感染的易感性包括年龄、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机体免疫功能。在导致医院感染的诸多因素中,老年因素已成为医院感染中的易感因素,高龄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因高龄患者身体主要器官功能退化,生理防御能力衰退,免疫力下降,即便是微少的有毒力的微生物亦可导致感染发生。医院感染常发生在有危险的患者,这些患者常有一种以上的基础疾病,如恶性肿瘤、糖尿病等。因这些患者基础疾病严重,住院时间长,抗病能力差,使用抗生素、进行侵入性操作及化疗、放疗机会相对多,所以容易发生医院感染。

2.4 住院时间长医院是各种病原微生物流行的场所,住院时间越长,受感染的机会越多。

2.5 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手术后感染作为外科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日益受到重视。手术切口感染又是最常见的外科感染之一。因此研究手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对降低外科患者的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手术视野及各种医疗器械遭受空气污染的概率增加,手术人员身体上及手上的细菌易随潮湿的衣服和破裂的手套进入手术部位。同时,长时间手术,患者多伴有机体创伤面扩大、出血及局部血肿等,从而降低了全身和局部的抵抗力,这些都是导致术后切口容易感染的原因。

3 院内感染发生的常见原因

3.1 由交叉感染引起的医院感染患者入院时正处于某种传染病的潜伏期,入院后发病,此时患者就是该病的传染源。与其同室居住的患者,就有被传染发病的可能,尤以呼吸道传染病为甚。不同传染病,收容在同一病区,如果消毒、隔离不严,则易发生交叉感染。虽然病室收容同一种传染病患者,但如果感染的病原体型别不同,也会发生交叉感染,人院时诊断错误,如把一种传染病误诊为另一种传染病,也会发生交叉感染。住院患者或医院工作人员是病原携带者,患某种疾病的人,同时又是另一种疾病的病原携带者,此类感染难以查明,因为很少对在院人员做系统的带菌检查。本组病例中因交叉感染引起的院内感染例数占总感染例数的43%,是引起院内感染第一大危险因素。

3.2 条件致病菌感染许多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等,由于患者抵抗力降低,而造成自身感染。本组病例中因条件致病菌引起的院内感染例数占总感染例数的17%。

3.3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化学药物 杜青云等[6]指出,抗生素的应用为引起院内感染第二大危险因子。近年来国内外医院应用抗生素品种繁多,数量大,导致抗药菌株增加。因为滥用抗生素可增大细菌的耐药性,增加患者感染的机会,增加患者的易感染性。本组病例中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引起的院内感染例数占总感例数的36%。因此严格控制抗生素的滥用是预防和治疗的当务之急,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在控制院内感染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3.4 医院管理不当探视制度不严。对探视者不加管理,随意出入病房,可由探视者带入污染食物、物品等而引起医院感染。医院内隔离、消毒制度执行不严格。如医疗器械消毒不彻底;医护人员接触污染物后不洗手消毒而又去处理其他患者;食品、食具被污染未处理等都容易发生医院感染。本组病例中因管理不当引起的院内感染例数占总感染例数的4%。

4 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4.1 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的监测系统:医院感染监测系统通过连续地观察在医院的人群中医院感染发生的频率和分布以及影响感染的有关因素,我院主要检测指标如下:①医院感染发生率:指一定时期内,在所有入院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新病例数的频率;②医院感染患病率:观察期内医院感染的总病例数占同期住院患者总数的比例;③医院感染续发率:是指与指示病例有效接触后经一个最长潜伏期,在接触者中续发病例数与接触者总数的比值;④医院感染漏报率:为确保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的准确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漏报率调查。根据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来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消除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以降低或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保护医院环境中特殊人群的健康。

4.2 针对于抗生素的使用,采取以下措施:①开展抗生素教育;②根据抗菌谱合理选用抗生素;③科学使用抗生素;④严格掌握侵入性诊疗手段的运用指征;⑤落实消毒隔离的相关管理制度;⑥强化对抗生素的宏观管理。

4.3 加强医院管理完善各部门的规章制度:如接诊分诊制度,陪床探视制度等,切断外源性细菌污染的途径,降低感染率。首先是加强和改善基础设施,治疗室布局合理、分区明确,诊疗操作前后清洁与消毒手,除采用常规的消毒剂浸泡外,快速有效的手消毒揉搓剂已在医院广泛使用。供应室的消毒条件逐年明显改善,医疗器械普遍采用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保证灭菌效果的安全可靠。并引进自动清洗消毒机、冲洗消毒机应用。因此既保证了灭菌前的高洁净度,同时又避免了操作者的锐器伤,提高了工作效率。医用垃圾、生活垃圾、锐器分类处理,定时回收,集中处理,回收的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确保回收人员的身心健康[7]。

4.4 加强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提高医护人员对消毒隔离措施的依从性,增强各种消毒到位率,提高操作的正确性,把手消毒和空气消毒作为重点[8]。因此,在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中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开展全员培训,强化各级医务人员对医院内感染的主观意识,加强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建立医院内感染控制三级管理网,每月定期作治疗室空气、消毒液、物体表面、医、护、工人手的细菌监测,严格各种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另外慢性疾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抗病能力差,住院时间长,也易发生医院内感染[9、10]。

4.5 加强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护士应做到对所有的注射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垫一巾一带一消毒[11];对各种消毒容器定期灭菌更换,标明日期、有效期、失效期;对服药杯、血压计、压舌板、体温表等,都必须实行一人一份,并用后立即消毒处理[12]。加强各种置管的护理,操作时应严格无菌,各种引流袋要24h更换1次,患者引流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经消毒处理后倒掉[13]。加强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卫生用品,可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在使用中应统一保管、严格标准、分类处理。

4.6 预防口罩造成的交叉感染陈缨等[14]在内外科5个病区随机抽取20只口罩进行晨间护理前后的菌落数调查实验,研究表明,护士戴着晨护后的污染口罩在口罩下方约30em处继续做无菌操作,其细菌污染率明显增高,给院内带来很大感染的威胁。且有研究表明,口罩细菌污染程度与清洗的频率有关,每天清洗的口罩染菌量与煮沸消毒、高压灭菌的口罩差异没有显著性[15]。因此,最好使用一次性口罩,这样可以减少院内感染发生率,提高工作安全性,同时加强护士自身防范。

综上所述,导致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主要为侵袭性操作,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宿主对感染的易感性,住院时间长等。预防医院感染必须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在控制感染源的同时,保护易感人群。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加各种标本的送检率,并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认真洗手,严格执行无菌及隔离技术,加强各项操作的规范化。重视监测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1]孙伯英,李守勇.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4):390—392.

[2]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1998—1999年监测资料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6):401—403.

[3]赵霞.2003—2006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9):1088—1090.

[4]范春,高燕,邱红,等.5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变迁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82—1284.

[5]漆坚,程献.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0):1285—1286.

[6]杜青云,张铭穷,黄纯,等.抗生素滥用与医院感染.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7,13(6):330.

[7]张蕾.医院内感染的预防措施.中国民康医学,2008,20(4):378.

[8]陶怡秀.医院感染与医院消毒效果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2007,24(6);549.

[9]史文听,史文晶,李静峰,等.2409例医院感染调查分析.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53.

[10]杨志辉,牟静,阮菊琴,等.2002—2004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调查.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55.

[11]周荣慧,白淑玲.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方法与探讨.中华护理杂志,2006,41(3):246—247.

[12]毛惠芳,裘丽君.护息交流中的换位思考.实用护理杂志,2003,19(8):67.

[13]李静,李华,韩卫华.强化病房管理预防院内感染.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5(5):689.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范文8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门诊分诊;服务

【中图分类号】R19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092-011 提供合理的就诊环境,有效地预防感染和交叉感染

1.1 位置布局要合理:感染病科门诊与其他门诊必须分开,相对独立建造,应设置挂号收费室、呼吸道(发热)和消化道疾病患者的各自候诊区和诊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处置室、抢救室等。严格区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

1.2 环境要符合消毒隔离要求:利用电子传输和数字化技术传递图像,减少纸质文件及胶片传递,减少交叉感染,地面、墙面、桌椅、物件等应每天用消毒水拭擦或喷洒,保持空气流通,并予紫外线空气消毒。各种先进感染控制技术设备、用品的应用,如空气过滤除菌器等的应用,此类产品可以更好地协助我们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1.3 指引要清晰:进医院大门后有通向各机构部门的指引牌和安排导医,进入诊区后设就诊指南,各功能部门设置明显标示,以便患者更快地了解就诊程序。

2 针对感染科门诊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分诊方法

2.1 门诊患者特点:一方面是对自身疾病担心,由于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造成对预后的担忧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另一方面是周围人群对某些传染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对患者的歧视,使其产生自卑的心理;还有一方面是害怕在候诊就诊其间的交叉感染。

2.2 分诊方法

2.2.1 遵循“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分诊护士是患者第1个直接接触的医护人员,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患者对医院的满意度,因此,分诊护士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度的责任感,更新护理服务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以患者为中心, 以人文护理为宗旨,在工作中主动关心患者、保护患者的隐私、对患者充满爱心、同情心、要热爱每一位患者。语言要文明、温和,通俗易懂,态度要和蔼,要耐心解释、疏导患者, 减轻其精神上的压力,大多患者都希望能尽快就诊,有些还会抱怨等候时间太长,在接到患者时要面带微笑,双手接过挂号单,请患者座下等候就诊,告诉他们轮到看病时会叫名字。护士要经常巡视,及时发现危急重症患者及不懂得就诊程序、徘徊不定的患者,主动讲解,帮助其顺利完成就诊。

2.2.2 合理安排,尽可能地缩短候诊时间:介绍当日专家特色、专家特长及出诊时间 ,以方便患者择时就医。定时向候诊患者告知候诊顺序变化情况 ,使患者心中有数 ,稳定情绪。分诊护士询问其症状,并简单询问其流行病学史、职业暴露史、密切接触史,必要时应立即提供一次性口罩,避免交叉感染。护送患者到的目标诊室就诊,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提醒下一个就诊患者备好各种检查结果准备就诊,对排队到的患者要领到诊室,并可协助医师进行简单的检查如生命体征的测量等,以减少就诊时间。要杜绝插队看病的现象,要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对待,这样才能维持最基本的秩序,但对行动不便、病情重或有其他特殊情况的患者则应安排提前就诊,并向其他候诊患者解释情况,以免引起误会。 护士要与本科住院部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床位使用情况,尽快安排需要住院治疗的患者入院。为解决挂号排长龙的烦恼,方便外地患者挂号,我院开通了网上挂号和电话预约挂号,简化了就诊流程,缩短了候诊时间。

2.2.3 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提供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利用就诊等候时间,对患者进行面对面讲解、音像、宣传画、手册等多种手段,广泛宣传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各种传染病的一般临床特点、流行病学特点、主要危害、必要的自我预防措施及就诊情况。控制传染源的知识,如动物源性、血源性及虫媒等传染病传染源的控制知识和方法,传染病患者和带菌者作为传染源,要进行隔离和管理知识的教育,特别对家庭隔离患者更应注意此方面的教育,防止对常见、多发传染病患者隔离的轻视和麻痹,而对病死率高、少见传染病和感染者的恐惧倾向,如对待痢疾患者隔离意识差;对艾滋病感染者或患者恐惧害怕,这方面应该加以引导和教育,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有效地切断传染病的传染途径,针对不同类型传染病传播途径;教给大家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消化道传染病,采取“三管一灭” (管水、管饮食、管粪便、灭苍蝇) 措施,防止病从口入;又如性传播疾病,主要教育大家洁身自爱,注意不良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血源性传染病,除了传统认可的输血传染外,近几年来,因吸毒时使用不洁注射器传染的疾病人数也在不断增多,尤以艾滋病常见,要做好这方面的宣传。提高人群免疫力的知识,主要是普及计划免疫与预防接种的知识。针对性地介绍传染病的家庭防护知识、饮食起居注意事项等。

2.2.4 做好疫情报告工作:对首诊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护士应提醒首诊医生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限为甲类2 h、乙类6 h、丙类24 h,甲类传染病或重大疫情时,要通过电话直接报告主管院长、院感办、防疫科、医务处,再由院感办报告区疾控中心;分诊护士要及时做好消毒隔离、登记、上报工作。

总之,作为感染科的工作人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时刻面临着各种意想不到的社会公共突发事件及各种传染病的爆发流行,是没有规律可言的。[2]将门诊窗口的服务作为重中之重,提高服务质量,注重细节的服务,分诊护士应具备德、才、技、素等全面技能。因为,护士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到就诊患者对医院的整体印象及满意度。要做好分诊工作,护士除了要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基础理论知识、护理方法和必须检验项目外,同时要以端庄的仪表仪态、文雅的言行举止、面带微笑、双目注视着对方、与患者保持距离适中、言谈举止中流露出对患者的关心与帮助,带给患者舒心悦目的感受。通过不断提高分诊护士的整体素质,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和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患者满意度和医院声誉得到大幅度提高。[3]

参考文献

[1] 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范文9

关键词:血液透析室 院感管理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73-02

近几年,随着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院内感染已成为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1]。血液透析作为有效替代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之一,往往受透析患者自身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功能受损、血管通路建立及营养不良等因素的影响,使其极易受到细菌病毒的感染而影响透析质量;同时,血液性疾病传播的高危人群也是血液透析患者[2]。笔者通过分析该院血液透析室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血液透析室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血液透析室院感管理中普遍存在着:①与血液透析院感管理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完善,或制度落实不彻底;②没有相关的监督制度保障各项制度的切实执行;③参加血透专科培训的医务人员较少,医院对感染知识的相关培训比较缺乏;④透析病人传染病的定期复查不到位;⑤透析导管及透析液、透析粉的使用未按规定操作或操作过程不够严谨,存在污染的潜在危险因素;⑥透析病人的健康指导不够;⑦透析病人与护士之间产生交叉感染;⑧无菌技术不严,手卫生依存性差,造成透析通路感染;⑨血液透析室室内设置或布局不合理,环境拥挤,密度高,空气质量差,使患者发生肺部感染;⑩透析用水管理不严格。

2 相关对策

2.1 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血液透析室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项透析室院感管理制度,并对各项制度细化,责任落实到各级工作人员并与绩效挂钩。成立由科室主任带头,护士长协助的监督机制,对各项操作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每月总结一次,切实保证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

2.2 定期进行医护人员培训。对于新上岗人员的相关专业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且不得少于3个月的培训时间[3],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为提高全科医护人员的院感警惕性,选择在每周的早会时间进行强化提问,每月进行一次学习;每季培训并测试;每年组织一次感染知识的培训或请专家来院授课。培训的主要内容是:院感管理的各项制度及预防、血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隔离技术等。

2.3 加强透析患者相关管理及健康指导。对患者采用实名制管理,初次透析的患者在透析前必须进行各项传染病的常规检查。透析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低蛋白血症及机体营养不良等状况,及时定期(半年)进行一次HBV、HIV、HCV及梅毒等系列传染病的相关检查[4]。为减少透析通路的感染,每天使用2000mg/L的碘伏消毒患者的穿刺皮肤且以穿刺点为中心,面积不小于5cm半径,缩短穿刺导管的留置时间。使用合格的透析液,透析粉的配制应严格按照规定操作。酒精、碘酒及碘伏等消毒剂密闭保存,3d更换一次;每天更换一次容器;每日每人次更换氧气湿化瓶及其管道等,使用后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同时,对透析患者加强健康指导,指导其妥善保护内瘘及透析导管,建议患者注意饮食,提高自身抵抗力,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

2.4 工作人员卫生管理。工作人员进入血液透析室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换鞋并配戴口罩。注重手卫生,为病人进行各项操作前、操作后以及离开透析室,要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严格执行各项无菌操作。戴手套进行上机、下机、穿刺等操作。为防止交叉感染应遵循一位病人一副手套的原则,减少患者感染的发生。工作人员也要加强自身防护[5],每年定期进行乙肝、丙肝病毒检测,发现异常应立即调离岗位,防止患者与工作人员之间的感染机会。

2.5 加强患者家属的管理。对于透析患者的家属也要采取人性化管理,家属的随意出人会使透析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数量超标,造成室内空气质量低下,使患者肺部感染率增加。医护人员应耐心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说明遵守透析室各项规章制度的重要性。对肢体活动障碍、身体虚弱、病情危重等不能配合的患者合理制定合理的家属陪探制度,拒绝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家属探视。

2.6 透析室消毒隔离管理。透析室应结合本科室实际情况及流程设置合理的布局,清洁区、污染区及相对污染区划分严格,明确区分患者及家属的等候区。环境整洁,物品、地面每天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次,进行日常消毒,如被血迹污染应用1000-2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每日定期开窗通风。物体表面、空气、消毒液及灭菌后的物品应符合消毒灭菌和环境卫生学监测要求。细菌菌落总数达到:物体表面

2.7 严格规范透析水管理。透析室对透析用水的要求较高,血透室水处理系统要定期进行水质检测:二氧化碳的浓度及软化水的硬度,检测值完全达标的透析用水才可使用。透析用水每月进行细菌培养并做好记录,细菌总数

综上所述,医院血液透析室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并辅以相应的监督机制确保制度的执行,在不断的总结中完善并改进制度,责任落实到个人,杜绝血透室感染与交叉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和透析患者的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肖琼,徐红燕,杨元媛,等.血液透析室应用规范化管理控制院内感染的效果[J].护理杂志,2008,25(9):57-59

[2] 关炳梅.院感干预在血液透析室中的应用[J].青岛医药卫生,2010,42(5):395

[3] 王丽晓,尹虹.血液透析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管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19):94-95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范文10

【关键词】 ICU;院内感染;控制;对策

重症监护病房(ICU),是集中疑难重危病例进行病情监测和积极治疗的单位,也是医院易感人群和感染因素集中的场所。院内感染是ICU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是影响患者住院预后的重要因素, 不仅会引起病情恶化, 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还会造成医疗费用的巨大浪费, 甚至直接影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ICU作为危重患者监护及治疗的特殊区域, 因其患者多来自于院内各科室,且病情危重,抵抗力差, 患者接受较多的治疗和监护措施,大量应用抗菌素,产生耐药菌的机会多,加之各种侵入性监测的实施及介入治疗等,使ICU患者感染的机率明显高于一般病房;又因患者治愈后,又回散到原科室,使在ICU的耐药菌株被携带到医院各处而引起流行。ICU院内感染要比普通病房高出3~4倍[1],是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医院感染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可见ICU病室为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感染控制十分必要。采取可预见性的控制和预防ICU院内感染,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10多年的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地控制ICU的院内感染, 不仅需要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而且需要严格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加强室内空气环境监控,严格无菌操作,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强营养支持疗法,增强免疫力,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在基础设施相对不足的前提之下,努力减少和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出造成重症监护患者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控制对策,现综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6年1月至2009年9月,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神经科患者372例,年龄3~86岁,平均44.7岁。其中男217例、女155例,颅脑损伤207例、脑血管病101例、脑肿瘤62例,意识障碍319例,手术治疗316例。住院时间8~380 d。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其在ICU接受治疗后医源性感染的情况,直至患者返回普通病房后48 h。参照全国医院感染监测网采用的统一院内感染诊断标准[2],依据临床症状、体格检查、血象、细菌培养、X 线检查等确定诊断。

2 结果

2.1 感染情况 在372例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95例,发生率为25.54%,高于同期医院平均感染率(4.00%)。感染部位:下呼吸道47例,占49.47%;泌尿道22例,占23.16%;胃肠道15例,占15.79%;血液5例,占5.26%;其他6例,占6.32%。

2.2 年龄、性别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在95例感染患者中,男性患者感染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年龄在65~86岁之间感染率最高。

2.3 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的关系 研究对象中住院时间最短是8 d,最长是380 d,统计表明患者住院时间越长感染机会越多。

2.4 侵入性操作 372例重症监护患者均留置各种导管,其中导尿管351例、气管切开导管或气管插管193例、脑室外引流管78例、脑部血肿腔引流管85例。

2.5 抗生素的使用 372例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为96.1%,联合用药为40.3%,所用抗生素中三代头孢占97.2%,也有少数是使用四代头孢或其他抗生素。

3 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3.1 患者的自身特点 ICU病室内的患者,绝大多数病情极其危重, 全身状态,营养状况和抗感染能力较差,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应激功能减退,易感性增强, 难以控制, 使ICU 的患者成为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

3.2 环境的特殊性 病房所处位置相对闭塞,通风换气不良,空气污浊;仪器设备多、洗手设施简陋、治疗操作量大、医务人员查房频繁等,造成空气、物表清洁消毒困难;出入通道的混用等都是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3.3 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各种先进的监测治疗技术使侵入性有创伤口日益增多,从而成为患者易发生院内感染的直接原因。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3]。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采血针、吸血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能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有创伤口的增多,增加了菌血症发生的可能,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3.4 完全胃肠外营养治疗引起菌群失调 完全胃肠外营养已成为许多危重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因正常胃肠道功能废弃, 导致肠道内厌氧菌生长过度, 有些患者应用后可引起肝功能异常, 从而引起感染。

3.5 医务人员因素 医务人员感染监控的思想认识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控制院内感染的质量问题。工作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约占30%。有资料表明, 医护人员的手在接触患者2~5 h 后,仍可查出病原菌, 因此医护人员的手不仅传播病原,还可成为病原传播储藏所。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不强, ICU 病房工作繁重, 抢救生命时需要快速, 往往造成无菌操作不严格, 为继发感染埋下隐患[4]。

3.6 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大量抗生素的使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耐药菌株的繁殖和增加。ICU患者病情危重,使用抗生素品种多,存在许多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和较多三线抗生素的使用,不同程度地破坏了正常菌群平衡,也易引起院内感染。

3.7医疗仪器消毒与灭菌不彻底 如:①ICU 配备先进的仪器设备, 材料特殊, 无法彻底消毒。②长期存放使用, 增加感染源和感染机会。

4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对策

4.1 开展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 针对护理人员对感染管理重要认识不足,缺乏消毒灭菌知识这一薄弱环节,以卫生部颁布的《院内感染管理规范(试行)》和《消毒技术规范》为标准,院部对全体护理人员进行消毒隔离有关的技术和感染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进行学习,科室再根据各科特点培训,把预防院感染内容作为平时抽查的内容之一,人人掌握,个个执行。

4.2 合理建设ICU

建立独立的ICU,严格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配备独立的监护室医护人员,建立更多的专科监护病房,减少综合监护病房病种。有条件时可建立层流净化系统,提高病房空气质量。

4.3 加强ICU的消毒管理

4.3.1 环境的消毒 地面、墙体、门窗、柜、床,每天用1∶3晶安消毒液擦洗3次。地面有呕吐物、分泌物、血迹等污染应及时擦拭。各室拖把和各类擦布分开使用,分类放置。空气:包括自然通风和室内空气消毒,自然通风每天2~3次,20~30 min/次;室内空气消毒在有患者的情况下采用空气消毒机(DF-医用型)2次/d,每次60 min,也可选用紫外线,2次/d,30 min/次以上,但要注意防护。如室内无患者,用每立方米乳酸0.12 ml加等量水或2%过氧乙酸8 ml加热熏蒸,密闭门窗30~120 min。床铺、床单、被服消毒后使用,每天更换1次,污染时及时更换,便器专人使用,每天浸泡2次。

4.3.2 器械的消毒 外科常用器械、敷料、换药碗使用完毕用1∶3晶安液浸泡30 min,用清水冲洗灭菌后备用。雾化吸入器的喷头、管道,盛雾化液的容器在使用前后用1∶3晶安消毒液浸泡30 min,用蒸馏水冲净。人工呼吸机的呼吸回路管道、配备双套,每天更换1次,更换下的管道用1∶3晶安消毒液浸泡30 min,蒸馏水冲净凉干备用。湿化器、湿化瓶每天更换蒸馏水,每周更换1次。上述用物每周熏蒸1次。

4.4 做好生物学监测 重视监测工作,加强监测控制是预防医院内感染的主要措施[5]。院内应成立一支得力的院内感染监控小组,每周自查1次,每月对发生的院内感染类型、发生率及感染的病原学特点等方面进行定期监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查找原因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

4.5 加强监护室的人员管理

4.5.1 所有工作人员应穿专用工作服、工作鞋,在处理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的不同部位前后均必须认真洗手,进行无菌操作前应加消毒液洗手,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4.5.2 探视者入室前穿隔离衣,换上鞋套,并发给口罩,有呼吸道感染者禁止入内。患者进入监护室更换衣、褥。

4.5.3 限制探视,尽量减少人员流动。

4.6 加强危重患者基础护理

4.6.1 新入ICU的患者全身皮肤进行清洁处理更衣,如有伤口要立即消毒。自备衣物、包裹及不必要的物不准带入,减少对ICU的污染。

4.6.2 加强晨晚间护理,定时为者擦浴,保持皮肤清洁。

4.6.3 口腔护理,2~3次/d。

4.6.4 为患者导尿时,选择粗细适宜的导尿管,插管动作要轻柔,长期留导尿管者每10~14 d更换导尿管1次,集尿袋每天更换1次;加强会护理,用新洁尔灭自尿道口向外进行擦洗消,2次/d。避免不必要的膀胱冲洗。研究证明,膀胱冲洗对尿无明显作用,且因尿管中尿液逆流或增加导尿管连接口染机会而造成尿路感染[6]。如必须冲洗,应严格无菌操作。

4.6.5 为防止肺部感染,定时为患者翻身叩背、鼓励咳痰,加强雾化吸人,促进痰液排出,必要时吸痰,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对用呼吸机的患者要及时倾倒呼吸机管路中的冷凝水,以防人气道引起感染。

4.6.6 有中心静脉置管者,每天在无菌操作下换置管处敷贴,静脉推注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装置连接部。

4.6.7 各种侵人性导管的插人,要严格无菌操作,并尽可能缩短导管留置时间。

4.6.8 患有传染性疾病或严重感染者,应进行隔离治疗。

4.7 配合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株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护士应掌握合理用药知识,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和药物使用后反应及抗生素的配伍禁忌,及时采集好各个标本,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建议医生停药或换药。采用适当剂量,明确给药方法,按规定时间给药,以最大限度提高抗生素使用效果,减少耐药和医院感染发生。

4.8 加强营养支持疗法 危重患者都处于高代谢状态,常导致难以控制的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障碍,极易发生细胞免疫功能损害和难治性感染,故要求高度重视全身性营养支持,积极开展肠内、外营养,鼓励患者积极自主、早期均衡饮食,保证营养供给,提高机体抵抗力。

综上所述,ICU院内感染发病率高,严重影响危重病患者预后,是急待解决的问题。本院ICU通过狠抓控制院内感染护理管理力度,落实护理措施,在控制院内感染方面收到满意效果。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死,护理工作是预防和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护理质量的标准。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时刻绷紧控制院内感染这根弦,自觉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各项护理措施,加强监测力度,不断提高医护人员的抗感染意识,严格控制ICU院内感染的发生,从而降低ICU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谭玲玲,雷莉萍,雷欢梅.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影响分析.新医学学刊,2008,5(5):813-814.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中华医学杂志,2001,81(5):314-320.

[3] 胡咏春.易引起ICU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7-78.

[4] 邵正荣.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与控制对策.中国医药导报,2008,5(25):173-174.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范文11

内科住院患者的感染原因主要为患者自身条件和医源性这两大方面。下面对这两大方面的原因分别进行论述。

1.1自身条件方面

(1)内科住院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且病种复杂,加上老年人身体素质相对较差,免疫力低下,易被感染。

(2)内科住院患者不止一种疾病,许多患者病情复杂,可能同时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这就使得住院患者身体的有关器官功能衰竭,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差、感染率高。

(3)许多内科住院患者经常使用广谱抗生素来预防感染,但是由于使用不当或者长期使用导致增强了细菌的耐药性,对免疫系统产生了抑制作用。

(4)住院患者如果神经系统有疾病,那么患者可能由于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原因出现大小便失禁,导致泌尿系统受到感染。

1.2医源性方面

(1)由于医院老年病房的探视人员较多,加之病房内患者的飞沫,还有病房内通风消毒不及时等等,这些原因都为病原菌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内科住院病房的紧张致使不同病种的患者混住一个病房,这使得多种感染的传播成为可能。

(3)医疗器械消毒工作做的不好也是引起感染的原因,比如说使用呼吸机时对呼吸机的螺纹管消毒不彻底,使得呼吸道的感染率增大,泌尿道插管的消毒不彻底会增加泌尿系统的感染率等等。

2防范内科住院感染的有效策略

内科住院感染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医院不仅要做好感染的治疗工作,更重要的是做好内科感染的防范工作,降低感染的发病率。下面为几条防范策略,供大家参考。

(1)做好培训工作,提高医生和护士的职业素质和对内科感染的认识程度,在工作时要保证手和医疗器械的清洁,尽量做到无菌操作。

(2)医院要加强抗生素药物的使用管理。多数内科住院患者的感染是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将体内的敏感菌株杀死或者抑制而引起的。所以医院管理中心要依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其用量和应用范围。给病人使用抗生素时应尽可能缩短用药时间,增强患者自身的防御机制,提高患者自身对病菌的免疫能力。

(3)精心护理,营养治疗,为患者的伙食搭配中添加可以增强免疫力的含有脂肪酸、核酸和膳食纤维等食物,通过增强患者的身体素质来提高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4)做好消毒工作,尤其要加强对呼吸机,吸氧管还有泌尿道插管等医疗器械的消毒力度。另外病房内部要经常打扫通风和消毒,切断病原菌依靠飞沫传播的途径,对患者的日常用品也要进行消毒处理,避免接触感染。

(5)医院应该规范病房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同种病种同一病房,做好感染的隔离工作,避免患者遭受多种感染。另外对探视人员的探视时间做出限制,尽量缩短探视时间。

(6)老年人为内科感染率最高的人群,所以在日常的工作中要保护老年人不被感染。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应该耐心的护理,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预防和治疗工作。

(7)特殊护理。对待一些特殊的住院患者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护理方式,这样才能降低感染率。特殊护理表现在预防神经内科感染,具体表现为以下2个方面::①护理人员对神经内科的昏迷患者要定时翻身,保持患者的身体和被褥的干燥,以免发生坠积性肺炎和压疮,同时在日常的护理中还要及时帮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和口腔中的分泌物,促进患者及时排痰,并对排出的痰严肃处理,不能随意抛弃,以免痰中病原体通过空气传播。②住院的神经患者如果有大小便失禁的,一般情况下患者的泌尿系统容易受到感染,这时就需要保证使用的导尿管清洁无菌,保证引流管要密封,对女性的会阴要及时清洗,并使会保持干燥状态,为湿疹的预防做好充分的准备。

传染病患者管理制度范文12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病案污染;防范措施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医学本身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新的诊疗技术和方法层出不穷,感染性疾病作为一类人们比较难以控制的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所谓感染性疾病是指因为患者在治疗期间,由于自身体质或者抗菌能力差的因素被动感染其余的疾病。一般而言,感染性疾病科常常是传染病患者比较集中的地方,病案就极容易遭到污染。为减少甚至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寻找出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因素迫在眉睫,其次就是要探讨出相应的有效防范措施予以人为干预。因此,此次研究就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因素和防范措施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现将经验报告如下。

1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因素

11医务人员在使用病案的时候遭到污染①在患者办理入院手续的时候,感染病患者一般会拿着自己的门诊病历和住院证明去相关地点进行办理,而患者本身未进行消毒处理,这就在无形中使得病案遭到污染。②当患者进入病区的时候,没有进行消毒,在有关医师进行治疗或者手术的时候忘记了洗手,又下意识地拿着病案进行填写,也会导致病案污染。此外,有部分的医师在探查患者病情的时候,常常习惯性地拿着病案,将其放在患者床边,这就会使得病案出现交叉感染[1]。

12病案储存过程中污染如果存在有疑问或者问题的病案,病案室会让有关医师对病案进行修改处理,而在补贴检查单或者化验单的过程中就会造成病案污染。在贴的时候有关人员没有清洁双手,细菌会趁机留在了病案上。

13在传阅或者运送的途中污染有关规定指出,如果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存在疑问的时候,可以查阅病案或者复印,随着病案的价值的提升,触碰病案的人员也是比较多的。如果这些人员中存在传染疾病患者,也会造成病案污染。

2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防范措施[2]

2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于医院来说,它们可以明确向医护人员指出国家的有关条文,比如《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让他们有规章可依,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避免在治疗时、后细菌对患者、病案的感染。完善各项细节措施,避免传输过程中出现污染。同时医院需要为工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配备相关的防护物品。

22科室工作人员定期对感染性疾病科室人员进行关于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内容涉及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对他们可以实行定期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科室的布局、分区合理,人流、物流要合理,所有物品、区域必须标识明确。保持室内清洁卫生。

23病案保存环境有关人员需要注意消毒处理,包括对病案的消毒和保存地点的消毒,建议病案保存地点选择电子臭氧消毒柜。门诊病案和住院证需经过消毒再由病案室工作人员归档保存,不得进行多次传阅。每日做好保洁工作,定期对病案档案进行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4加强手部的清洁病案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的手部,所以加强手部的清洁和消毒对于防范病案污染是极为重要的,特别是医护人员。

3结束语

对于医院来说,加强病案污染的防范在满足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项需求,有利于增加治疗的成功率的同时,还可以大力推进医院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医院的社会形象,势必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和社会效益。同时,在社会树立起良好的职业形象和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医院的信誉度,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由于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国家三农政策的支持,医改的实施,这都为医院提供了资金、技术和法律上的支持,使得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防范更为方便。

综上所述,了解感染性疾病科病案污染的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予以防范可以减少医患纠纷,而且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创造了更为安全、规范的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