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历史的问题

初中历史的问题

时间:2023-08-15 17:23:35

初中历史的问题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 问题式教学法 运用

作为一名合格的初中历史教师,应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还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主题的作用性。问题式的教学方法也是研究型的教学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问题式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许多的不同,问题式教学法是由教学老师通过对问题的情景创设和问题的设定,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引导,问题是教学法还可以加强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影响。以下是对初中历史课堂问题式教学方法运用的分析:

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法的作用

历史教学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一定要对问题进行充分的考虑,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可以顺利解决问题。另外,教学老师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应该对课程教育的内容进行不断的丰富。历史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启发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只有启发了学生了问题的求知欲,学生才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问答,问题式教育是所有科目教育中的一项重要教育手段,同时也是学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引导,从而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充分掌握问题式教育的模式。教师在进行问题式教学法运用的时要注意学生平时对知识的了解程度之后,再对问题进行设定才可对学生进行提问,经过设定的历史问题会正确的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回答,教师在提问时可以把问题和现实生活的某些例子相结合,让学生对问题产生熟悉感,对问题不再存在陌生感,使平时不爱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学生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的分析当中,此外,历史教学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归纳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析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

(一)怎样对问题进行设计。历史教师在课堂中提出问题的时候,不能只是单一的提出问题,应该加入生动形象的语言,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到历史情境当中,从而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可以自主进行思考,并向老师反问。因初中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幼小,所以教师在提问的时候不能用太过于严肃的语气向学生提问,而是应该采用较为亲切的语气向学生提问,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大胆想象、大胆回答、大胆反问,另外,教师在设计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候可以由较浅的问题慢慢将问题进行深入,而问题的答案不能只设定成一个标准的答案,因历史属于文科,所以会存在很多不同答案的描述方式,从而同一个问题就拥有了多种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只要答案和标准答案的原意接近即可,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提问可以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使学生对历史这门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

怎样对问题进行思考。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就让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而采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教师是向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再对问题进行辅助语言的分析,教师对问题进行辅导语言的分析之后,会对学生探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引导。另外,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要给15至20分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这段思考时间当中会自己把学过的知识主动进行回忆然后与问题相互结合,从而对问题进行全方面的分析与探究。

怎样对问题进行讨论。当学生完成思考的过程之后,教师可以把学生分为3至5人的一个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之间进行问题答案的讨论和分析,而教师在学生进行探讨和分析的时候可以在一旁进行适当的点拨,让讨论小组充满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讨论的过程是为了让学生可以没有拘束性的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观点,并发挥出每个学生自身的才智以及激发出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

(四)怎样对问题进行解释。对于教师提出问题的回答,首先由各个小组选出发言代表,然后再由各讨论小组的发言人和历史教师进行对问题分析、探讨和总结,最后得出问题的标准答案。在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各小组的发言代表一定要积极主动发言,当小组发言代表发完言之后,历史教师不管答案对与否都应该给学生正面的评价,同时教师应该给予发言人和发言人所在谈论小组语言的鼓励,如果给了学生负面的评价就会减少学生以后在问题探讨、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中的积极主动性。当各小组的发言代表发完言之后,教师应再次给予各讨论小组语言和掌声鼓励,最后再给出正确并完整的答案。

(五)怎样创设学习情景。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法的关键教育关节就是情景的创设,情景的创设包括了4部分:①情景创设所需的问题分类,②对情景问题的创设设计问题,③对情景问题的分析,④情景问题的组成和探究。另外,初中历史课堂情景创设的引导需要辅助语言、图片、模型,情景,情景创设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探究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大胆的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假设,然后再通过问题的假设对问题进行认知的过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法是一种启发性的教育模式,问题式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当然,问题式教育法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教师在运用问题式教育法的时候要注意在上课之前做好备课工作,在课堂中要把学生作为主导,对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好问题的质量,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不能有打击学生积极主动性的语言并和学生融为一体,另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特长发挥加以重视,教师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真正发挥出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杨丽娜.初中历史课堂中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J]

[2]韩丽华.初中历史情境教学法研究[D]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初中历史;多媒体;单元知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9007601

问题教学法是教师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合作、自行思考等方式寻求答案,使学生在利用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掌握相关知识,并发展自身的智力,从而提升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历史的价值、魅力,从而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发展创造性思维。

一、利用多媒体结合问题教学法提升历史课堂效率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多媒体与问题教学法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历史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效率,是符合当下时代潮流的新型教学手段。在利用问题教学法进行历史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预习学案来进行教学课件的设计。教师可通过研究学生的预习学案,将学生的共性问题、通过自学能解决的问题等进行分类、整合,并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制作相应的教学视频、短片,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播放。因为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充分掌握了学生的预习学案,所以可以驾驭历史课堂中的节奏,从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一课为例,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可以先播放提前制作好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同学们都听过《松花江上》和《义勇军进行曲》这两首歌曲吧?那么大家知道这两首歌曲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创作的呢?”利用这样的问题,将学生带入历史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接下来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2001年10月14日总书记发给张学良的亲属唁电中称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为什么总书记会给予张学良如此高的评价?而在西安事变发生之后,你们认为是该杀蒋还是放蒋呢?”在教师提问之后,可以让学生利用教学课件中的资料以及教材中的内容来进行解答。

在回答以上问题之后,教师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提问:“通过刚才对教材以及视频资料的观看,你们知道日军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吗?在九一八事变后,为什么政府不予以抵抗呢?教材中日军将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炸毁后为什么污蔑是中国军队所为?”在学生通过自身理解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之后,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教材内的知识和教学课件中的资料描绘思维导图。通过学生的思维导图,教师可以掌握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结构。

通过多媒体与问题教学法的结合,历史课堂变得生动起来,同时学生在利用多媒体资料以及教材内容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在脑海中构建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有效提升自身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提高了历史课堂的效率。

二、利用问题教学法整合单元知识点,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教学法不光可以应用在某一课的教学中,在教师教学完一个单元的内容后,可以利用问题教学法对单元内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以帮助W生巩固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使学生在脑海中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如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有关唐朝的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网络、书籍等途径收集汉朝方面的历史资料,并在课堂上举办汉朝历史知识竞赛,看谁能更快更好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通过汉朝历史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勇猛强悍、机智聪明,他的贞观之治政绩流传千古,那么这个人是谁呢?”学生:“唐太宗。”

教师:“请利用学过的历史知识评价唐太宗。”

学生:“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如‘房谋杜断’的房玄龄与杜如晦,敢于直言的魏征等。”

教师:“唐太宗在贞观之治中都做了哪些决定呢?”

学生:“在贞观时期,唐太宗增加了宰相人数,并吸取隋亡的经验,居安思危。唐太宗轻徭薄赋,实行均田制,完善科举制度重视人才培养。”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学科素养

历史探究式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创设探究环境,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组织和指导学生主动地了解历史事实、阐释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从而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历史观、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发展历史学科素养的实践活动。探究式教学倡导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应从具体的历史问题出发,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体验,掌握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针对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相比,探究式教学应具备下列特点:(1)教学目标方面,强调学生掌握获取历史知识的技能,侧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2)教学重点方面,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3)教学导向方面,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而不是一般的记忆、理解和解题。更强调学生通过参与探究问题的体验,加深对学科价值的认识,使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升华;(4)教学实施方面,由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对话,提倡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互助共同参与,促进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5)教学主体方面,突出学生主体性,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状况和兴趣爱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落实因材施教;(6)学习空间方面,鼓励学生对问题的自主探索,突出探究学习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带来了广大教师教育理念的巨大转变,也催化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革新,探究式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它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自主建构,在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获得内在的求知快乐,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二是教学过程中历史认识的自然生成,在探究过程中产生不同的思想火花,在思维碰撞中每个学生产生独立的结论和价值判断。然而,教育理念转化为合理的教学行为的探索实践过程,受过时学术观点的束缚、教师知识储备的限制、教学环境的制约、评价机制的导向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如果探究目的不明确、探究过程流于形式主义,不仅达不到激发学生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反而浪费大量宝贵的教学时间,冲淡了教学主题,使得教学效果背离初衷。以下拟就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其原因,以寻求可行的对策。

一、初中历史课探究式教学的典型问题

(一)探究主题不明确

探究式教学以问题解决为目标,以学生“已知”为基础,在教师指导下探求“未知”。开展探究式教学,前提是要选择适合的主题,其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可探究性,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某一层面、某一角度。教师能适当指出富于探究性的问题是教育工作的精髓,有了值得思考的问题才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进而积极开展独立思考。【案例1】探究《艰难时代的创业英雄》。师:同学们喜欢看电视吗?知道《感动中国》这个栏目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师生合作总结央视《感动中国》栏目主旨)师:如果这个栏目出现在艰苦创业的年代,又有哪些感动中国的创业英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业英雄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人的英雄模范事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思考题并把内容划到课本上。)学生活动:依据思考题各小组组内交流,自学不会的知识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的放在课堂中群学。小组长安排,组员间相互补充,记录员记录讨论结果。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已经穿越到了艰苦创业的年代,而现在就是《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晚会现场,你能为这3位英雄写出颁奖词吗?学生小组代表说出各位英雄人物的事迹,老师总结他们各自的宝贵精神。最后,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总结。在这场探究活动中,教师虽然创设了特定的场景,活跃了教学气氛;但问题设置过于平淡,缺少启发性和层次性,制约了学生感知的深入与思维的拓展。另外,教师往往以其个人好恶确定探究内容,脱离生本环境,赘述不能引发师生思维碰撞的话题,造成教学目标被淡化的局面。【案例2】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师:既然三国不能长久,它们是怎样结束的?师: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师: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逐步回答并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教师分析总结民族内迁的意义。该课重点是江南经济的开发及原因,应围绕它设计问题,然而授课教师却以三国西晋政权为素材展开探究,课堂上还为此补充大量的课外内容,甚至包括一些野史轶闻,而对教学重点内容一带而过。虽说学生兴趣高涨,但教师如此“激活课堂”无助于学生掌握形成清晰的历史线索,也难以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

(二)探究过程形式化

为了讨论而讨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产生自己的独特见解,尽管场面热闹非常,形同虚设。【案例3】探究鸦片战争爆发原因师:鸦片输入前中英两国在中英贸易中分别处于什么地位?师:英国输入鸦片的原因是什么?师:请同学们讨论,鸦片输入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危害?学生看书,阅读图片,分组讨论,展示总结:(1)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2)毒害吸食者体质,严重削弱军队战斗力。(3)腐蚀统治机构,使政治更加腐败。师:林则徐奉命到达广州禁烟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师:英国发动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生(讨论后回答):直接原因是虎门销烟,根本原因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上述学习活动基本上是对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目标是归纳出确定的“已知”结论,学生历史认知会流于表面。这样的活动设计呈现封闭型的特征,不利于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三)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体现

学生无疑是教学的主角,增进其思考力和创造力是教学活动根本目的。然而在实践中,许多教师以偏概全,仅关注个别优等生的表现,对多数学生视而不见;探究活动也紧紧依据预设问题展开,不敢触及生成性问题,不愿意深入解决学生们存在的真实困惑。【案例4】探究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老师创设历史情境:胡大魁是一名宋朝军队的士兵,入伍三年后解甲回乡。请问他回江南老家后能够在哪些方面大展宏图?学习任务:1.请同学们分组活动,从农业、手工业、商业三个方面进行市场调查。2.各小组结合史实,分别阐述建议他回家务农、学习手艺、回家经商的理由。本次探究活动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常情况下,小组间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不能一味推崇———小组合作学习更多地给成绩优异、表现欲强、口才较好的少数学生创造了展示机会;久而久之,反而挫伤了更多学生的积极性,不能真正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反观上述活动,探究任务仅仅是对宋朝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再认与复述,问题的难度不大,可探究性不足,这样的“探究”环节有不如无。(四)效果评价标准单一,脱离学科特征教师应重视观察学生分析问题的发散程度、追根溯源的敏锐性与持续性,以及探究兴趣的持久性。而现实情况是,有不少老师仅仅关注学生是否形式上表现活跃,是否开口讲话、动手翻书甚至抄写结论,忽视对历史资料的观察分析,忽视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问题,历史探究活动蜕变成为失去学科特征的课堂演练活动。学生在展示中的行为表现,确实能反映出他的信心、勇气、现场表达能力、文明礼仪等方面的成长特征,但其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才是探究环节的主要关注点。【案例5】师:汇报之前,我们先一起学习展示的时候怎么做。“我自信我最棒,聚焦点处来亮相。胸挺直头高昂,面带微笑喜洋洋。嘴里说心里想,脱稿不可看师长。吐字清声洪亮,嗯啊口语别带上。一握拳一挥掌,肢体语言能帮忙。展示完忙退让,褒贬评价记心房。”这样的口诀对于初中生而言有些“小儿科”了,假如以此作为评价探究活动效果的依据,显然舍本逐末。

二、宏观分析

笔者通过随机抽样,在邯郸市城市和农村学校针对初中历史教师发放调查问卷132份,回收128份,回收率约为97%,其中有效问卷为126份,有效率约为95.5%。调查数据整理如下:

(一)学生开展历史探究活动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多选)

在教师眼中,学生在历史探究活动中的困难集中于:历史资料掌握的少,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表达能力不强、历史问题的逻辑联系复杂等方面。

(二)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活动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多选)

由于现实中班容量大、学生对历史学习重视程度低等原因,课堂管理成为教师在探究活动中最为突出的困难。

(三)教师对课堂探究效果的评价差异大,使用频率随之不同

三、教学建议

(一)更新观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

新课程改革倡导改变以往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方式,提倡通过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与此同时,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体作用的发挥,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指导。在梳理历史知识脉络、启发诱导学生思维方面,教师的支持作用不可替代。

(二)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

问题是探究式教学的核心,问题的优劣直接关系着教学的成败。问题的设计要坚持:(1)问在学生有疑之处。任何教学手段都要注意实效,不要装模作样;(2)问题要难易适宜,呈现需有梯度。符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水平,既有一定的挑战,又要循序渐进;(3)紧扣教学目标,突破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节点;(4)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允许甚至期待学生得出教师没准备好的回应;(5)兼顾问题的预设与生成,让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和学情发生共鸣;(6)呈现问题要做到疏密得当,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还要使学生保持适度紧张。

(三)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确保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探究式教学的开展,需要有效的教学策略:(1)做好课前预习。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方向,对课堂要解决的问题形成一种期待;(2)创设历史情境,运用翔实资料让学生感悟历史,甚至设身处地参与历史问题演绎,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3)以具体学情为依据优化小组分工与合作,每人承担相应的任务。

(四)加强历史材料的研习,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

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是开展初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的前提,合理补充教学资源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重要切入点。历史材料的获得不能局限于课堂上和课本中,要拓宽视野,开发利用课外教学资源,从师生生活阅历和周围环境中找寻更为多元的素材,充实丰富教学内容。探究式教学中应指导学生:(1)学会收集材料。围绕主题得出查找历史材料的办法。(2)正确理解各种史料的特点,领会其时代特征和文化背景。(3)学会处理材料信息。依据记录者的主客观制约等因素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考证和处理,弄清材料背后历史人物的思想、心态以及由此反映出来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内容。(4)充分利用材料。教师在学生读懂材料的基础上,必须指导学生发现历史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充分利用从材料中获得的历史信息,去说明、论证或解释所要探究的历史问题。

(五)辩证看待教与学的关系,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 课堂教学 “真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2-0098-02

课堂教学是一个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一节课,问题提得恰当,课堂效果就事半功倍,否则,就会适得其反。因此,对课堂教学中“真问题”的研究很有必要。

初中历史是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建构其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进而成为拥有良好综合素质的合格公民的课程。丰富而翔实的历史史实会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但这种兴趣只是维系在学生对史实的浅显了解,当这种欲望得到满足时,学生就会懈怠。如果这个时候,教师呈现出的仍是一些简单的史实性问题,加上一些伪问题的出现,课堂状态和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且,这样的教学长期下去,历史学习就会止步不前,历史人文素养就无法提升。所以对课堂问题的品质要格外关注,让每一个问题都成为“真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真问题”呢?

一 课堂“真问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课前预设问题要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从学生最近发展区出发,使得学生能在瞬间达到共鸣并作出反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很多老师喜欢在导课时运用歌曲或影视资料,这种形式学生喜闻乐见,如果这时的问题提得恰当,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一位老师在上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民族团结》一课时,播放了歌曲《爱我中华》,学生们非常兴奋,老师提问演唱者是谁,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老师追问演唱者是哪个民族,学生们七嘴八舌,乱说一通,老师只好打断学生,说出答案。整个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显得凌乱。很显然问歌唱家是哪个民族不属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换一个问题,老师接下来让学生谈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和听这首歌的感受,直击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学生会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和56个民族大团结而自豪,这样在情感上就会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团结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那么这个问题就是一个“真问题”,课堂效果就会不一样。

二 课堂“真问题”尽量不要宽泛,问题指向要层级化、具体化

一个初中学生,其概括能力、逻辑组织能力毕竟有限。一位老师上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直接抛出一个问题:你如何评价拿破仑?本来活跃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下来,老师再三追问,只有几个学生勉强作答,差强人意。后来与这位老师交流,老师只是简单地认为学生不配合。这种不配合大概可以理解为两种情况:一是学生不知怎么作答,所以不配合;二是学生知道怎么作答,但故意不作答。就初中生来说,后一种情况不能成立。学生脑子里有拿破仑的很多知识,但都是凌乱的,实际上老师的问题太宽泛,指向不具体,给学生回答问题造成障碍。倘若,老师给出一个结论,让学生找出史实论据或者老师给出事实,让学生得出结论,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样问题层级化,指向具体化,学生肯定会很好地配合,课堂效果也将有所不同。

三 课堂“真问题”要考虑到教学重点和难点

“真问题”不应该是琐碎的、简单孤立的,而应是相互联系、能够突破难点、实现教学重点的。因此,增强问题的深度和牵动力是课堂问题提出的重要出发点。一个“真问题”,要起到激发兴趣、思维延展,并有效提升的效果。一位老师在执教中华书局版《八年抗战》一课时,在对平型关战斗、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学习后,提出一个问题,请学生说出这三个战役或战斗的共同点,学生支支吾吾,半天也没说出来,后来才明白老师的意思是让学生通过三个战役或战斗认识到八年抗战是国家危亡之时国共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战,从而让学生坚信祖国一定能够实现统一、中华民族必定复兴。应当说这个老师对课题相当熟悉,但问题提得不好,不准确、不够深度,也没有牵动力。后来做了一个改动,问题是:学完三个有代表性的战役后,谈谈三个战役的共同作用及你对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有何感受。同学们踊跃发言,有一个学生说:“三次战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极大地鼓舞了抗日热情。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伟大,中华民族的空前团结。”老师借此追问:“中国人民八年抗战铸就了怎样的民族魂?这段沉重的历史,引起你心灵深处怎样的呐喊?”教学进入高潮,学生在历史史实的学习中,思维得到延展,情感得到升华,从而突破难点,实现重点。而另一位老师在上《新中国的外交》中考主题复习课时,他做得很有特点,他没有按常规的知识串讲、重难点突破、知识的应用这三个板块进行,而是通过问题来串联整节课。他把知识串讲设计成了一个新中国外交大事年表,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呈现给学生,通过集体朗读对知识实现回忆和再现,对于重难点突破和知识的应用则是通过问题设计来实现的,设计问题如下:(1)根据大事年表,请学生概括出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阶段和本阶段的外交特征。(2)联系所学知识说说每个阶段所处的国内外背景。(3)由问题(1)(2)思考一个国家外交的出发点和影响国家间外交的因素。(4)钱其琛外长评价说:“同志善于在尖锐的矛盾中求同,在适当的条件下求异。”指的是什么?(5)请举例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活动中对这种思想的实践。(6)根据上题所举事例,指出其“同”与“异”分别是什么?(7)当前,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请用“求同存异”的思想谈谈如何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这七个问题中第(1)个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再现,老师在授课时就分析过,学生只是一个回忆和再现。第(2)(3)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对新中国外交史实的深入思考和提升。第(4)(5)(6)问题是知识的拓展,牵动学生思维,为第(7)个问题的作答作了铺垫。这样一气呵成,让学生在有趣味的问题中学习,这样的问题才是“真问题”,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历史本身的复杂多样性,历史记录者主观认知能力与价值旨趣的差异性,加上拥有话语主导权的统治者出于种种原因有意无意对历史史实的掩饰或歪曲,今天的历史学者在接受相关历史信息时,本来已是残缺不全或真伪混杂的了。”这就使得历史学科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特点,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避免给学生留下绝对化、片面化的判断和认识。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人物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切忌给予定性的评判。比如对辛亥革命结果的认识就有成功论、失败论和不彻底论。说其成功是因为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说其失败是因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说其不彻底是因为政府承认列强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再如,对左宗棠的评价,不能因为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民族英雄而忽略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史实,也不能因为其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而否认其收复新疆是民族英雄的史实。

一节好课必然是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真问题”不宜太多,太多必然出现假问题、伪问题。而问题太少,也会引起学生思维无法展开和拓展。笔者以为,一节课有4~5个问题足矣,问题之间环环相扣,让学生在问题的解决和生成中愉快地学习,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实效和高效。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注意的问题;教材整合;初中历史

随着新课改进展的日渐深入,初中历史教材的框架体系、内容、教学理念都发生了重大转变。教材由原来历史教学的终极目标转变成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这意味着教材不再是不可动摇的“圣经”,而是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和需求进行必要的取舍和重新编排体系。由于除了历史课程标准外,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中最主要、最基本的教学资源,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基于狭义教材观意义上的教材整合,即历史教师从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初中阶段所学习的历史内容(单元、课等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以引领学习者实现有效学习。

一、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符合建构主义理论原则。建构主义是新课程理念的理论来源之一,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传递,而是通过建构,即为了使学习者得到正确的体验和解释,学习者必须对学科知识进行“再创造”,或新知识必须与学习者自身已有认知基础(包括价值观、经验、信念等)相结合。因此,历史教师要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科方法的训练,要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补充,要对不同的知识内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是因材施教的实践要求。“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再好的教学方式和教材也不会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教师的备课和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智慧和专业素养来对教材的“再开发”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用教材教历史而非教教材,因此,结合学情的教材整合是落实“生本”课堂的重要内容。

二、初中历史教材整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初中历史教材整合主要包括课内整合、单元内整合、单元间整合和学科间整合等类型。历史教师如何整合教材显示出历史教师不同的专业素养。如何让教材整合服务教学、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成就历史课堂的魅力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整合要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

课程标准是编写历史教科书的依据,也是进行历史教学和学生学业评价的依据,对历史教学产生重要的指导作用。新课标内容以平实叙述为主,不做性质上的划分和归类,这为历史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师自身的特点整合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前首先要研读和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其次,历史教材整合也不能漫无边际,教师需要从历史观和文明观角度对教材中的内容作出合理的迁移和必要的取舍。

2.对初中历史教材进行整合要结合学情和教师自身特点

历史教学的目标之一是培养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教材整合的目的就是服务于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历史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时必须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并且要结合具体学情和自身特点和优势。

历史教师在备课时应多考虑班级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认知水平和结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等因素,并能对学生在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估,以生成一份结合学情特点的有实效的教学设计,采取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单项到综合、由理解到应用等方式。必要时,调整子目顺序,形成子目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课,形成知识体系;又或是整合子目内容,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比较、概括的能力;还可以人物、事件等为线索整合全课,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历史课堂有了主线和灵魂。

另外,教材整合除了结合学情还要结合历史教师自身的特点。完美的教学设计只是历史课堂成功的一半,真正的魅力课堂还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实践。因此,教师在进行教材整合时还应考虑自身的性格特点、语言习惯、知识结构组成等,切莫东施效颦。只有这样,历史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师生享受的殿堂。

3.初中历史教材的整合需要历史教师具备优秀的专业素养、勇于反思和创新的勇气

“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体现了时展的要求和素质教育的宗旨,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挑战和机遇。历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史学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还需要具有一定的学科科研能力。

(1)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要具备一定的学科渗透能力,这样才能对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综合性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并对教材的取舍和增删有一个较合理的判断。(2)教师自身应具备科学的历史观,并能够正确地运用历史辩证唯物观对历史事件和趋势作一宏观体系的分析和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对章节关系加以合理的把握与处理,并对纵向与横向的知识体系进行联系与比较,构建起相对完整的历史教学体系。此外,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反思。教学中,反思使教学少走弯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更趋理论化。教师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在反思中不断创新实践,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关注自己各方面的成败得失,拓展提升自己的空间。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6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有问题分析

1.对历史教学重视不足。把初中历史课视为小三门已成传统,在考虑学科教学时往往被搁置一边,似乎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将会喧宾夺主,影响主课教学,分散学生学习精力。因此对待初中历史教学只求过得去,不在全面提高素质上做文章。教学管理随意表现在课程课时设置上,有的学校初三不排历史课,或者课表上反映,实际没有,或者删改课时。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历史课也常常被挪作主课教学。这样的教学管理怎能正常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2.教学效果差。不少非专业教师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主观上就给自己定位――不会教。因此课堂教学敷衍了事,课堂教学内容重点吃不准,难点讲不清,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有的改成自修课,现代教学媒体很少使用,谈不上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认真进行课堂教学。

3.教师能力有限。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历史知识面太窄,一方面教师不能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灵活多变,自己的能力难以完全发挥;另一方面教师能力不足导致了教师备课的不充足,课堂知识拓展有限,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一些教师好大喜功,急于表现自己的学识渊博,教学偏离正轨,忽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造成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空白,影响了学生对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掌握,致使教学成绩难以提高。再次,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要性认识得不足。

4.学生积极性低。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第一年认真,第二年松懈,第三年不当一回事,究其原因是功利主义和中考指挥棒所致。学生心里有杆秤,初中历史中考不派用场,何苦劳神?因此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热情始终高涨不起来:有的上课走神,似听非听,似想非想;有的在历史课本下压着语、数、外的作业本,干脆偷偷做起作业来;有的在下面偷偷看课外书;也有的甚至连课本都不带,他们对教师的提问谈不上踊跃发言。

二、初中历史教学优化途径

1.强化对历史教师的培训。一方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选择专业的、知识能力强、思维开阔的教师;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历史教师的培训,避免教师的落伍。要不断丰富历史教学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并对培训效果设定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历史教师的培训不能钻牛角尖,造成培训内容枯燥、乏味、深奥,使受训人员不但不能完全掌握,还会把这种枯燥的讲授方式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造成了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枯燥、乏味;其次,培训形式要丰富、新颖,使受训教师能受到启发,从而跟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灵活风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注意课堂导入的形式,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同时,要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注重历史知识与其他科目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如秦王扫六合的课堂教学中:第一,可与语文知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结合长城的存在,秦始皇的功绩,劳民伤财,当年的威风,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一粒尘埃。第二,可与地理结合,秦始皇扫平六国的根据地在哪?今天的陕西咸阳西安地区。还可以结合历史地理,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能力。如在讲课中巧妙设计内容,让学生知道鸿门宴与阿房宫有多远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课堂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帮助学生总结历史学习的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进行综合评价。

3.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知识蕴含广泛的学科,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可是由于中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偏见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障碍等原因,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化解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偏科行为,排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历史的课堂教学。

4.强化师生互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代表,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对历史知识进行讨论。在学生面对困难时进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吴慧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8,(27):46。

[2]孙璇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4):154。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7

乡土历史是指家乡或者故乡的历史,包括我们成长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历史文物、古城遗迹、民间艺术、风土人情、名人秩事等。乡土历史资源和教材知识的融合教学,可以为学生搭建重现历史的平台,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能更好地进行品德教育。乡土资源是具体而亲切的,可见而摸得着的,如能在教学中合理地融合乡土历史资源,做到“润物无声”,历史教学将呈现出美好的前景,而学生则是最大的受益者。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历史教学中践行乡土教育,但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历史课时相对较少、学生负担重等因素制约,历史教师很少利用乡土版教材进行教学,丰富的乡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此,我尝试在人教版初中历史的教学实践中加强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一、在历史课堂上穿插乡土教学资源

大部分历史教师把教学重心放在了历史教科书上,因为历史教科书是历史教学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也体现着绝大部分的考试内容,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新编《中国历史》等四册书中,在内容设计上更加贴近学生实际,反映出社会的各种现象,这就提示学生应从衣食住行等不同角度重现当今的社会活动。现在的历史教材中,具有地域特色的乡土资源很多是与历史教科书内容息息相关、互为补充的。因此,历史教师应对教科书中出现的与乡土资源教材有关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和有效指导,使乡土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在讲授七年级“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我引导学生参考南京地区的乡土教学资源中的《胥河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进行学习,世界上第一条运河叫“胥河”,以它的开凿者——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命名。最早的运河,就是用于战争的。它从苏州通到太湖,经宜兴、溧阳、高淳,穿固城湖,在芜湖接长江,全长100多公里。有了这条“快速通道”,前线兵员、粮草源源不绝,才有日后伍子胥攻入郢都,鞭尸雪耻的故事,如今胥河已褪去硝烟,仍在滋养两岸生灵,肩负高淳、溧阳间的引水灌溉与河道通航。为延续中华文明做出了贡献。在学习“辛亥革命”一课时,我结合乡土教材,把江苏人们在辛亥革命前夕抗捐抗税斗争的革命斗争展现给学生,让他们知道当时饥寒交迫、民不聊生、官吏横行的社会是怎样官逼民反的。在学习完《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后,我将《江苏乡土历史》教材作为总结课的教材,让学生通过文字描述重现当年江苏人民英勇抗战的事迹,学生都为自己家乡的英雄感到骄傲,对守护着他们的烈士表示崇敬,对这片养育着他们的土地深深眷恋。

二、开展历史遗迹文物课外参观活动

我国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全国各地都保存着各具特色的历史遗迹遗址、文物博物馆、历史名人秩事和自然景观等。浙江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各类历史文化资源也是十分丰富的。以南京市为例,就有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汤山直立人化石遗址、清朝乾隆下诏修撰的《四库全书》、全国佛教五大名山之一——雪窦山弥勒佛道场,还有黄宗羲、王守仁、高则诚等一大批名人,历史资源丰富。各个市属文化局或者博物馆也会不断推出各种系列的专题历史展览以供市民、学生观赏和学习。这些历史文物和历史遗址是任何文字书籍都替代不了的历史乡土资源,能最真实地将历史重现,这种可见的、摸得着的历史文物更容易让学生融入历史情境中,触发情感。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不可代替的乡土历史资源,因地制宜地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这些历史文物,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历史学习激情。

我在历史教学中,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走出去感受自然、感受历史。在本学期的第五周,由于地理位置和时间等各种条件限制,我选择分批带领学生参观中国原二大十博物馆——南京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学生的兴致就被点燃了。他们一边认真地听讲解员的介绍,一边认真做下笔记,用发现的眼睛寻找着历史,最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博物馆。简单的参观并不能让学生在瞬间与历史“感同身受”,但在每一次学生的观后感中都能发现他们成长的亮点。

三、实践活动整合乡土历史新资源

“实践出真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即使现有的历史教科书编写得多么完善,资源多么充足,但仍有值得探究和创新的方面。新编教科书在每一课中都增加了“活动与探究”版块,在每个单元最后都安排了不同类型的“活动课”,就是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活动实践,从历史印象走进现实社会的方方面面,以一种新的形式去收集信息、探究问题、深入生活、了解社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社会主人翁的责任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和学科知识开展科学合理的历史探究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收集过去的购物证券,如各种货币、布票、粮票等,以此感受市场经济的巨大变化;开展“知我家乡,爱我家乡”等主题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的巨大变化等一系列课外活动,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整合出教材上没有的乡土历史知识。

例如,八年级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告诉我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而我们各自家乡的变化是中国大变化的影子。我采用社会调查的形式开展“我的家乡焕然一新”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专项调查,整理“我的家乡新在×××”报告。在开展活动之前,我指导各组学生制订具体的调研活动计划:

1.确定主题:家乡的交通变化、教育变化、建筑变化等;

2.确定调研形式:实地考察,人物访谈,问卷调查等;

3.调研对象:普通居民、文化部门、老一代知识分子等;

4.分工合作:记录员、资料整理员、分析员等。

在学生完成调研资料收集后,我再指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和补充,让学生的调研报告更具科学性。

总而言之,乡土资源作为历史教育甚至是爱国教育必不可少的素材,历史教师要善于加以利用和开发,让乡土资源发挥出应有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晓光.乡土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价值与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2(36).

[2]张爽.谈丰富的乡土资源的好处[J].教育教学论坛,2011(2).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8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问题教学 模式构建 操作程序 实践思考

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其核心就是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有根据地引入“新问题”,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研究事物、探索知识、发现真理,突出他们学习过程的主体性、自我体验和主动建构知识。

一、问题教学模式的构建

1.模式的指导思想。初中历史课中的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活动为基础来开展教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构建,强调教学的探索性、学生的主体性、师生的互动性;强调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和应用,培养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模式的基本结构。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历史的问题教学模式大致呈现以下基本结构:

此模式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充分体现自身的主体性,认为学生是问题的拥有者,在进入问题情境、情感问题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学生是问题的解决者,是在充分思考、交流的前提下解决问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点拨、引导、评价和必要的补充作用。

在整个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都时刻存在着交流。就教师而言,呈现问题情境后,要努力激活情境,让学生感知问题,激发兴趣。教师组织、协调学生的活动,及时评价学生的思维活动及问题解决的进程,促进他们的探索、讨论、交流、体验,鼓励其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对探究的问题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内化后,教师引导他们梳理概括,得出结论,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3.模式的基本特点。

(1)问题性。问题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学形式,问题是诱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直接动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2)开放性。在同一问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方式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的运用及研究结果的表达等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过程。

(3)过程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问题、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4)互动性。在同一问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方式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项目的运用及研究结果的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从而形成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学习过程。

(5)应用性。问题教学强调学生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加深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体验,实现历史课程的价值。

4.模式的具体实施要求。

(1)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教师必须转变陈旧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以学生为本,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使他们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被充分肯定和认可,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2)实行弹性、宽松的教学管理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保证。现代的教学管理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性的解放,教师不仅要具有民主的管理作风,还要有启发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提倡“学生自治”或“自我教育”,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施问题教学法的基础。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疑释的心理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的意识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两大要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有助于学生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4)创设问题情境是实施问题教学方法的关键。教师能否把学生要求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探究的情景问题,是决定问题教学法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不断钻研教材和学生实际情况,树立问题意识,在创设问题情境上下工夫,在提高技巧上多思谋,把握提问的度。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析

1.第一阶段:问题呈现。问题情境创设是问题教学法的开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是多样的,如由旧知识拓展引出新问题、一组漫画、一段录像片、一个小品、一组材料等。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引发学生的心理冲突和认知冲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就此产生疑问,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使他们积极思维,大胆提出个人见解,勇敢地与周围同学争论,从而感知问题。同时,问题情境的设计应用应体现目标性、开放性、启发性、层次性等特征。

教师在创设情境后,要及时激活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或发现问题的“端倪”,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质疑”,发展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在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世界经济的奇迹》教学中,可以通过一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材料1:1988年11月20日,刘春生与北四平乡保汤村签订了承包马道沟小流域的合同书,他在自己承包的山上栽了树,种了人参,山下挖了鱼塘养了林蛙……多年来他头脑中形成的开发、治理同步走,既发展经济又要保持生态平衡的愿望成为现实。

材料2:1998年我国长江发生特大水灾的原因如下:

深林砍伐?陴植被破坏?陴水土流失?陴泥沙淤积?陴河床抬高围湖造田?陴湖泊面积和数量减少?陴蓄洪能力锐减长江洪灾造成危害

提问:两则材料反映了生产行为,你赞赏哪种行为?反对哪种行为?

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学生明白了第一种行为注重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开发的相互协调,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而第二种行为只顾眼前的经济利益,没有注重经济和发展和环境、资源开发的相互协调,导致严重的后果,是违反可持续发展规律的行为。在引出学生学习的相关概念后,紧接着用多媒体显示导读思考题:①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②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学生根据导读思考题自读教材,能自主解决上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问题。

2.第二阶段:问题阐释。学生在感知情境中的问题后,就有一种想解决问题的冲动。这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分析问题,使他们获得更多的问题信息,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或合理的假设。但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现问题并不是有某个知识点就能解决的,这就要求对现有的知识进行重组。如回答在“一国两制”中,我们为什么要实行两种制度而不是直接实行社会主义制度这个问题时,只要把实行“一国两制”提出的科学依据和实行“一国两制”的意义进行重组就可以了。再如,回答为什么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个问题时,只要把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国情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意义进行重组就可以了。有的学生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他们对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很好地重组。此时,教师应加强引导,教会学生分析WNET目标的策略和进行知识重组的方法。

3.第三阶段:问题探讨。学生对现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取舍后,进行自主探究,确定解决方法。此过程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思维的独创性得到最明显的体现。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与问题情境、学习材料、自己经验、体验、实验等互动获得信息及联系,积累直接经验和获得问题的初步结论,但由于理解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解决过程,对解决的体验、结论也就可能不同。在这同一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发挥课堂反馈、调节、监控的作用,使学生的问题探讨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究,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思路和方法,做到想问、敢问和善问。

(2)由于学生思维能力上的差异,在解决过程中有些学生会陷入困境。这时教师要准确地分析、判断他们的学习情况,帮组其整合基本知识与技能,传授思维方法,点拨思路,激活思维。

(3)对学生获得的阶段性成果,教师要及时肯定,促进学生知识成果的内化,使之真正体验到问题探究的自主性。

4.第四阶段:问题深化。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可能会提出新的问题,或者就是通过问题变式,提出新的问题,使问题深化。为了让学生对问题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之前探究能获得的知识成果相互合作交流,促进知识的迁移、应用、丰富。比如,在讨论探究了“一国两制”上述问题后,继续设问:“一国两制”和吕秀莲鼓吹的“远亲近邻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当前青年学生应该怎样为早日解决实现 祖国统一贡献力量?……如在讨论探究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后,继续设问:西部大开发中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地区,有没有不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给我们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的例子呢?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该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呢?……

5.第五阶段:问题解决。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和评价。教师要对学生获得的知识成果、能力培养、情感体验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自我总结。小结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自己小结,总结这节课的主要收获,学到了什么,搞懂了几个问题,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还有什么疑惑需要大家一起探讨、解决。这样,不仅能及时反馈信息,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主体的发展,学生通过对本课的回顾总结,真正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

三、问题解决模式的体会和思考

1.问题教学模式,虽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还需要在实际操作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学生和教学活动的实际,适当调节问题模式的结构程序。

2.教师要摆正位置,努力激发学生自我提问的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品质,逐步使他们的主体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3.无论是问题情境的创设,还是问题的解决,都要重过程、重分析。只有面向过程的教学,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也只有通过对过程的体验,才能实现知识、情感的内化,促进学生的发展。

4.要注意模式实施过程中每一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如果操作程序某一环节安排的时间不当,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问题教学模式,需要给学生较多的独立思考时间,这与教学可用时间相矛盾。若设想对教材内容进行再组织,可以知识联系为纽带,以问题为主线组织教学,克服时间上的困难,但对教材内容重新组织需要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9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重视,在历史教学上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于我国目前各个历史老师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一定缺陷,影响学生能力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初中历史教学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在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就是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且在平时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历史老师主要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这种教学方法忽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能挖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有些教师在对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仍旧以强调教师为主的思维对学生进行讲课,没有新意压抑学生个性,使得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学到更加有意思的知识,挫伤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历史教学手段单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注重关心人才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些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全能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是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主要借助老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只是在聆听老师讲课,并没有发挥能动作用,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而且历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历史的乐趣,这样容易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烦,出现严重偏科的问题。

(三)应试教育的束缚。就目前看,各个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升学质量,只是一味地把学生成绩的提升和升学率作为教学目标,过于强调主科和副科,使得老师不对历史的教学进行创新,严重阻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潜能的挖掘,最终导致学生历史成绩较差,历史老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二、问题式教学法优势

当前,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其中问题式教学法可以体现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针对所讲授知识,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作答,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活跃课堂气氛,给历史课堂注入一些新鲜活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历史,老师可以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对学生讲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善于发展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发展新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得学生可以在学好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历史课程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要想培养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问题意识,就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通过一个历史事件,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和其他学科有所关联,留言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思考,除此之外,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好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自己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想培养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问题意识,就要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中历史主要是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历史老师应该将历史故事和书本中的知识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讲授,而且,相对其他学习科目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曾经屈辱的历史并正确认识这些屈辱,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对他们的个人品德、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努力使这些学生的身体、心理全面健康,并且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帮助的,一个好的教师的教育对学生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将来求职都有重要影响,这就要加强初中历史老师团队的建设,解决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促进初中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39-01

常言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时期,一定要重视人才的培养。对于初中历史教育而言,要认清自身所承当的人才培养的神圣使命,积极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正确历史观的、睿智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这对于人才的培养,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历史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

在新形势下,初中历史教学虽然的到了很大的发展,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升,教学质量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教学的深化发展。具体而言,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教师教学观念存在的问题。教学观念决定着教学的行为,决定着课堂开展的形式。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展开教学的活动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一味地突出自己的作用,进行满堂灌教学,这严重影响力学生历史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而新形势下,很多教师都认识到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这种认识本身是正确的,但很多教师有忽视了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忽视了自己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作用,导致课堂气氛热烈,但学生散漫,课堂纪律差,无法有效保证课堂质量的提升。第二,教学方式单一。在历史教学中,由于传统的考试制度没有改变,很多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组织教学,教师针对考试内容讲解课本内容,把有关可能会考到的内容让学生标示出来,利用课堂课下时间让学生记忆背诵。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导致很多学生都觉得历史学习没意思,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学不学也无所谓,学生认为只要把该背诵的背会了就行。学生除了识记一些历史知识外,学生的历史思维,历史眼光根本没有得到发展,学生的认识没有得到提升,这种单一的教学必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三,历史教师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初中历史教学后,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的素质问题。很多教师因循守旧,不能积极针对形式的变化,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依然以考试为标准组织教学,考试靠什么,教学就教什么,考试不考的内容,教学中也不会涉及到。教学依然是传统手段开展,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不强。很多教师都不能积极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进行学习提高。知识储备量有限,知识内容成就,教学内容与时代与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不重视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教师综合素养不高,导致初中历史教学质量不是很高。

二、提升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策略

1、创新教学观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针对教学情况,创新教学观念。教师要认识到无论是教师本人,还是学生都是课堂的重要主城部分,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师生亲密配合,师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但教师也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把课堂完全教给学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课堂主导作用,要做学生的学习的引导者, 要做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能够通过教师的鼓励激励,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要树立这种观念,积极改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才能有效促进初中历史就行教学的发展。

2、创新教学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创新,要认识到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必要性,能够针对教学内容,针对学生情况,积极探究新的教学方式的应用策略,以此手段,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比如,在讲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搜集多种材料,展开教学,利用这种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眼界,使学生对二战性质有深刻的理解。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比赛的方式组织教学,比如,开展与历史知识相关的知识竞赛活动,开展演讲比赛活动,以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不断丰富字的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感悟能力,在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应用历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通过多种方式创新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3、创新评价机制

在历史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评价方式的单一,只以分数低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手段是不科学不合理的。因此,在教学中,创新评价方式,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比如,传统评价是以一次考试为主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是不科学的。创新评价方式可以以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依托,以学生多次口头考试或者是书面考试为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更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比如,教师不仅以考试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还应积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价,多种评价方式并用,创新评价机制,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和情感,这种教育必定是成功的。

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这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11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式教学方法;主动学习;留白式教学

一、运用问题式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理念的改变和新课标的出现,明确了素质教育在初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素质教育指出,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应同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求知欲望以及正确的三观。只有经过这样培养的学生才拥有主动求知的欲望,才能发现并深入思考未知领域,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实施,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越来越突出,它是革除传统教学手段的新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手段之一。问题式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带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寻求答案、交流合作,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同时感受知识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以问题的情景为探索知识的基础,熟练的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习、创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问题式教学法对初中历史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独立思考,对学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也是学生发展和成长的必备能力。初中阶段是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初步系统的学习阶段,也是学生对历史这一学科产生兴趣的重要阶段。历史这一学科知识点覆盖面广,并且知识点杂乱,在学习时很难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产生好感,并且产生兴趣,还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力从书本中寻求新知,成为了教师教学的难题。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占有很大的优势,它能够将书本上提供的现成知识转化成学生们自己的知识,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新时代下优秀人才的教学关键。学生像一颗种子一样,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力,教师在教学中能做到的,只是给予学生们必要的生存条件就像是阳光、空气、水,只给他们适当的关心和照料,让学生独自成长。这样成长出的人才具有更多优秀的品质。不论是在今后的生活上或是工作上都会更加受到p识。

三、使用问题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让课堂变得枯燥,学生无法在课堂上集中精神,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如何改变现状,让学生主动学习,并喜欢上独立思考?问题式教学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一切有利于激发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历史知识,增长见识,提高文学素养,增长某项技能的方法都可以算得上是“问题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和传统的历史教学相比,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更加牢固原因就在于寻找答案的过程。就拿学习第一次鸦片战争来说大致可以分为:背景、原因、导火索、结果几个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由浅至深一步一步了解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自然会更加记忆深刻。带着问题找答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教师工作量的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技能。

四、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问题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记忆为主要线索,并且把这一线索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也就是教师在备课时以本课的主要知识点为中心提出相关问题,将问题带进课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理解并讨论问题,最后由教师根据讨论结果对问题进行讲解,并布置作业,加强学生记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自学为主,培养学生的自学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提高课堂参与度,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放弃以往铺天盖地的知识点传授,转变成留有空白的教学,增加学生课堂实践机会的同时,加强了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锻炼。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变,不能像以往一样将知识点编成条条框框灌输给学生,而是应该使教学中有部分问题拿给学生们思考探索才能使学习变得回味无穷,引人入胜。避免了囫囵吞枣、生搬硬套的同时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将获得知识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要比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更加任重而道远。问题式教学方法可以启迪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知识点面前自求自得,不仅能减少教师的工作量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的问题范文12

关键词:历史教学;问题;对策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备课环节的问题

一个成功的教案不是临场发挥或者纯粹的经验,而是要有一定的目的,需要按照一定计划进行充分、认真的准备。目前有些教师对教学的内容缺乏精心的准备,容易受到课堂的干扰,所讲的内容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交头接耳、课堂秩序混乱。

(二)教师课堂管理的问题

有些历史教师缺乏管理意识,不能够自觉地运用科学管理的思想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他们认为历史教师的任务是搞好自己的教学工作,而管理班级的任务则应该是班主任的事情。这样就导致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问题的时候,不去找自身的管理问题,而是抱怨班主任没有形成良好的班容、班貌,对工作没有足够的责任心,不会管理班级。

课堂的管理涉及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甚至课后。然而有些历史教师走进了课堂管理的误区,认为课堂管理的对象仅仅是学生。教师不允许学生质疑,不允许学生有半点的躁动,不允许学生有任何的过失。当课堂秩序混乱管理失败后,要么拍桌子瞪眼,对学生大吼大叫;要么恶言恶语,讽刺挖苦;最后没有办法,就听之任之。这样就导致历史教师不能够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不会优化教学模式,不会去聆听学生内心的呼唤,最终形成专制或者放任的管理模式。

(三)偏离历史教育的本质

历史可以为人们提供参考和借鉴,因此,历史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功能。然而,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历史教育偏离了价值理性的目标,过分追求分数,导致学生没有太多的欲望和兴趣去了解历史。他们认为历史学习太容易了,考试前做几套习题,熟悉一下教材就可以考一个不低的分数,长此以往,将是我们民族的一个悲哀。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形成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最重要源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要求学生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成绩,而是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获得预期的进步和发展。教师认真研读教学的内容而不盲从教材,并对教学中学生容易问到的问题做好预测和估计,考虑好处置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在高效率的利用时间的同时,语言、动作、情感要具有感染力,解释要清楚明了。结合实际情况,要组织好课外活动,科学有效地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文化遗产,这样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及爱国情操。

(二)形成有效的管理策略

尽管教师在上课之前做了详细而又周密的计划,但是课堂上并不会按照预设的教学轨道去发展,有时会出现突发事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自如地应对、化解突发事件。对偶尔发生的事件,要冷静的处理,既不影响课堂的任务又不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对课堂上顽皮的学生,要因势利导使其进入学习的状态。当教师出现错误的时候,要和学生共同探讨,找到正确的结果。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管理的前提,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应该使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学生创造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教师要与学生产生互动,以对话的形式走进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与学生产生合作关系,在合作的过程中体验学生的情感,欣赏他们的独特见解,鼓励他们创新和研究。

(三)注重教育本质

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要努力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加深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伟大的人生理想。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加深对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理解,建立理性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塑造完美的人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感。

参考文献:

[1]陈时见.课堂管理:意义与变革[J].教育科学研究,2006.

[2]马彦宏.中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与思考[J].普教研究,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