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

时间:2023-08-15 17:23:36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范文1

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森林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区系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 旅游 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 经济 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探讨森林公园的概念,明确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并提出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l. 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

由于森林公园是新生事物,人们对“森林公园”这一名词的真正含意并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园”人们并不陌生,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娱乐消遣的公共设施,而森林公园却不能理解为“森林”和普通意义“公园”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森林公园中的“公园”为一专有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而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 历史 。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

一词就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类自然保护区。鉴于国家公园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十届大会作出决议,对国家公园进行定义,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1 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

和生境具有特殊的 科学 、 教育 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1.2 政府权利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1.3 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

以上三个特征正是区别普通的“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显然,国家公园强调其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科学意义的特征,这是普通的公园所不能具备的,而森林公园却基本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森林公园的景观主体是森林植被,多为自然状态和半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区域已由地方政府划出,给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并主要用于开发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的森林公园相似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应该指出,国家公园是一类保护区的总称,拥有多种景观类型。森林公园的景观特征是森林植被,它仅为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种景观类型,除森林公园外,国家公园类型还应包括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地公园、荒漠公园、湿地公园等。

2. 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公认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在IUCN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中,国家公园一直是前5类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1]。但是,在我国森林公园并未被看作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资料几乎都未涉及森林公园,如国家环保局每年公布的《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没有森林公园的数据。另外,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1993年的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其条款 内容 都未提及森林公园,显然把森林公园排除在自然保护区的范畴之外。随着“森林 旅游 热”的兴起,森林公园的 发展 越来越快, 影响 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 问题 ,即: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在 自然 保护中的地位如何?它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如何?为探讨此问题,我们应首先区别“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的概念。一般认为,前者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包括那些保护对象自 然性较强、 科学 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呈绝对保护状态的保护区域;而后者指广义的自然保护(Protected area),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旅游。国外有许多保护区以及有些国家的国家公园都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就我国森林公园性质而言,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因此,它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不仅如此,我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也有许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如黄山、黄果树瀑布等。有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包含了相当多的人文 社会 成分,但也包含了明显的自然背景,如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等。上述这些风景名胜区也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

为了将狭义的和广义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起来,似乎应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该系统以自然保护性质为基础,既包括狭义的现有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广义的现有森林公园和部分风景名胜区。该系统充分强调具有自然保护性质,因而可明显区别于农业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防上的“军事禁区”和生活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3. 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下, 目前 全国就地保护设施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在建立、审批和管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都拥有一定的基础。

3.l 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近40年的努力,至1993年底,全国已建自然保护区763处,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18万hm2,占国土面积6.8%[3]。并且,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共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4],它们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根据国家现有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北戴河 ; 风景园林; 风格 ;艺术 ; 建设理念

[引言]:北戴河位于渤海湾北岸中部,全域面积111.108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171公顷,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气候宜人。北戴河是中国旅游的摇篮,1898年,清政府将北戴河开辟为“各国人士避暑地”,解放后,北戴河被首批命名为部级风景名胜区。由于近百年的园林建设,如今的北戴河,碧海、金沙、绿树、红顶、白墙、楼树齐高,山海相依,四季如画,优雅、迷人、浪漫。

1、北戴河风景园林的概况

目前,北戴河的绿化覆盖率 59.68%、绿地率55.75%、人均公共绿地 51.97m2,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园林植物品种丰富,共有330余种,其中乔灌木150余种,草本植物180余种。北戴河城区被西部联峰山、东部海滨林场、北部城市绿化隔离带三道生态屏障环绕,近岸海域环境优良,拥有北戴河湿地3个鸟类保护区和11个林地景区,成为400多种鸟类的乐园。具有点、线、面布局合理的绿化体系,凸显了“一湾金沙拥碧海,两山绿树掩红楼”的优美风景园林。被评为部级园林城市、部级生态示范区和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2、北戴河风景园林独特的风格

北戴河园林历史独特、内涵丰富,形成特有的园林风格,概括为:三大特色景观带及两大园林文化。三大景观带为:海滨特色景观带、山海精致景观带、郊野生态景观带;两大文化为:中西互渗、古今相融。

海滨特色景观带:滨海观光风格,以沿海路为主,东海滩、中海滩路绿化以滨海特色树种黑松、柽柳、桂香柳、槐等自然景观林地与精致小游园镶嵌,如枕涛园、浪淘沙园、天籁鸣湾园、怡情园、六座楼园、听涛园、平水桥园及鸽子窝、碧螺塔、老虎石公园,形成自然粗犷与细腻怡人的强烈对比美;西海滩路绿地植物品种繁多、疏密有致、三季繁花、色彩丰富,形成优美的观海景观绿带又称“观海画廊”,海中有花、花中映海,生态、自然、优美。

山海精致景^带:具有旅游历史风格与精致典雅风格,旅游历史风格以东经路、西经路为主,幽静、精致、素雅、和谐,北戴河园林文化代表――油松“古树群”,一株株古雅奇特的近百年油松,像艺术家笔下的“主角”陈设在海滨的观光路上,与雅致的花草共同映衬着道路两侧风格迥异的优美建筑,可谓举目诗画;精致典雅风格以东一路、东二路、东三路等街巷为代表;,精致、细腻、典雅,立体绿化和装饰性的墙边街角绿化与文化主题的墙饰、小品相得益彰。

郊野生态景观带:自然生态风格,108线、海北路等路,乡土树种为主,两侧自然地被,不禁使人联想起“乡愁”,层次丰富,自然、生态、节约。

3、北戴河的园林艺术

3.1精致的小游园与生态自然的公园

北戴河的公园游园融于自然、精致优美,遍布北戴河各个角落,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市民及游人观光游憩、赏心悦目。每一个园子从规划到实施,布局精巧、游憩适宜,从植物选材到栽植技术,精致细腻、赏心悦目,从园林艺术到文化内涵高雅怡人、独具特色。奥林匹克大道公园是国家优秀体育公园,曾连续多次举办国际轮滑节,建设理念生态自然与体育文化相映、堆山建水营造丰富空间,呈现优美现代园林;以纪念伟人主席创作的《浪淘沙.北戴河》诗词为主题的纪念性游园-修复近海岸营造精致园林与红色文化于一体,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赋予曹操名篇的碣石园,古亭、花廊、山石跌水、遍栽牡丹,曲径通幽深受市民喜爱;欧式别墅文化的六座楼游园,在海水浴、沙滩浴后享受“森林浴”,自然优美不乏历史文化内涵;天籁鸣湾、怡情园、听涛园、枕涛园、和逸园、月季园、红石园、秋韵园…等精巧、怡人的小游园园林艺术风格迥异。同时,北戴河更具有著名天然氧吧联峰山森林公园、观日出佳境鸽子窝公园、仿生建筑碧螺塔公园、优良公众浴场老虎石公园及被人称之为观鸟“麦加”的部级湿地公园等自然生态的园林美景。

3.2蕴含丰富文化的园林装饰艺术

北戴河的精致园林为中外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小巧玲珑、优雅艺术。大至具有文化主题的植物造型,小至艺术花钵、花卉垃圾箱、灯杆绿化、遍布主次街道的立体绿化以及墙体、街角的地域文化装饰,都具有文化气息。小小的花钵都具有不同主题的设计思想,有体育文化类、爱情主题类、海洋文化类等等。尤其是北戴河的立体绿化,绿化率达道路的90% 以上,拆墙透绿、拆违建绿、破硬还绿,墙体、栅栏、楼体、廊架尽其绿化,垂直绿化植物材料达20余种,主要有地锦、蔷薇、爬蔓月季、紫藤、扶芳藤、凌霄、金银花、红花金银花、大花铁线莲、常春藤、马蹄金等。达到了“绿满墙体花满房,鲜花廊下人乘凉”的特色立体绿化景观,为北戴河增添了无穷魅力。

3.3诗情画意的庭院园林

百余年前,世界各国名流雅士云集北戴河,建设精致别墅园林,北戴河的庭院园林楼树齐高、生态自然,文化底蕴丰富,承载历史,拥抱未来。园林风格中西结合、自然优美、精致雅趣、人居其中赏心悦目、怡情悦景。欧式别墅、疏林草地、中式亭廊、小桥跌水,唯美意境,无不让人流连忘返。

4、北戴河风景园林建设理念探讨

北戴河的园林、建筑、家具、山和海,中西合璧、古今相融,优美自然,精致细腻,是举世珍贵的风景园林。对北戴河的保护建设是一个科学严谨的课题,取得今天成绩是几代热爱北戴河的人做出不懈努力的结果。仅对北戴河风景园林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4.1突出风格、规划刚性 :北戴河是部级旅游风景名胜区,风景园林发展要明确定位,要准确、科学、符合城市发展需求,风景园林公共景观的规划要与总规相统一,制定完整、科学、协调、严密的规划,制定科学合理的绿线规定。长期坚持,刚性管理,如需调整必须经过专家委员会及人民代表的多方意见通过审议,并协调好自然生态与人工生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以人为本,努力创造最宜居的人居环境。

4.2保护与建设并重:建设国际一流的北戴河,要切实保

护好北戴河藉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礁石、大海、湿地、山体、植物资源和空气,以及我区的中外名人别墅、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资源,要聘请顶级的规划设计师深入研究、反复论证,用城市发展科学的理念,把北戴河特有的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突出北戴河的独特园林风格。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范文3

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关 键 词 森林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区系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探讨森林公园的概念,明确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并提出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l. 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

由于森林公园是新生事物,人们对“森林公园”这一名词的真正含意并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园”人们并不陌生,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娱乐消遣的公共设施,而森林公园却不能理解为“森林”和普通意义“公园”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森林公园中的“公园”为一专有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而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

一词就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类自然保护区。鉴于国家公园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十届大会作出决议,对国家公园进行定义,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1 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

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1.2 政府权利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1.3 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

以上三个特征正是区别普通的“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显然,国家公园强调其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科学意义的特征,这是普通的公园所不能具备的,而森林公园却基本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森林公园的景观主体是森林植被,多为自然状态和半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区域已由地方政府划出,给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并主要用于开发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的森林公园相似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应该指出,国家公园是一类保护区的总称,拥有多种景观类型。森林公园的景观特征是森林植被,它仅为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种景观类型,除森林公园外,国家公园类型还应包括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地公园、荒漠公园、湿地公园等。

2. 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公认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在IUCN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中,国家公园一直是前5类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1]。但是,在我国森林公园并未被看作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资料几乎都未涉及森林公园,如国家环保局每年公布的《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没有森林公园的数据。另外,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1993年的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其条款内容都未提及森林公园,显然把森林公园排除在自然保护区的范畴之外。

随着“森林旅游热”的兴起,森林公园的发展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如何?它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如何?为探讨此问题,我们应首先区别“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的概念。一般认为,前者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包括那些保护对象自 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呈绝对保护状态的保护区域;而后者指广义的自然保护(Protected area),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旅游。国外有许多保护区以及有些国家的国家公园都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

就我国森林公园性质而言,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因此,它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不仅如此,我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也有许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如黄山、黄果树瀑布等。有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包含了相当多的人文社会成分,但也包含了明显的自然背景,如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等。上述这些风景名胜区也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

为了将狭义的和广义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起来,似乎应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该系统以自然保护性质为基础,既包括狭义的现有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广义的现有森林公园和部分风景名胜区。该系统充分强调具有自然保护性质,因而可明显区别于农业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防上的“军事禁区”和生活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3. 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下,目前全国就地保护设施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在建立、审批和管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都拥有一定的基础。

3.l 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近40年的努力,至1993年底,全国已建自然保护区763处,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18万hm2,占国土面积6.8%[3]。并且,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共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4],它们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根据国家现有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范文4

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关 键 词 森林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区系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探讨森林公园的概念,明确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并提出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l. 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

由于森林公园是新生事物,人们对“森林公园”这一名词的真正含意并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园”人们并不陌生,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娱乐消遣的公共设施,而森林公园却不能理解为“森林”和普通意义“公园”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森林公园中的“公园”为一专有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National Park),而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

一词就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类自然保护区。鉴于国家公园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十届大会作出决议,对国家公园进行定义,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1 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

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1.2 政府权利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1.3 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

以上三个特征正是区别普通的“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显然,国家公园强调其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科学意义的特征,这是普通的公园所不能具备的,而森林公园却基本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森林公园的景观主体是森林植被,多为自然状态和半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区域已由地方政府划出,给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并主要用于开发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的森林公园相似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应该指出,国家公园是一类保护区的总称,拥有多种景观类型。森林公园的景观特征是森林植被,它仅为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种景观类型,除森林公园外,国家公园类型还应包括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地公园、荒漠公园、湿地公园等。

2. 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公认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在IUCN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中,国家公园一直是前5类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1]。但是,在我国森林公园并未被看作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资料几乎都未涉及森林公园,如国家环保局每年公布的《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没有森林公园的数据。另外,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1993年的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其条款内容都未提及森林公园,显然把森林公园排除在自然保护区的范畴之外。

随着“森林旅游热”的兴起,森林公园的发展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如何?它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如何?为探讨此问题,我们应首先区别“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的概念。一般认为,前者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Nature reserve),包括那些保护对象自 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呈绝对保护状态的保护区域;而后者指广义的自然保护(Protected area),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旅游。国外有许多保护区以及有些国家的国家公园都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

就我国森林公园性质而言,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因此,它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不仅如此,我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也有许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如黄山、黄果树瀑布等。有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包含了相当多的人文社会成分,但也包含了明显的自然背景,如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等。上述这些风景名胜区也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

为了将狭义的和广义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起来,似乎应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该系统以自然保护性质为基础,既包括狭义的现有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广义的现有森林公园和部分风景名胜区。该系统充分强调具有自然保护性质,因而可明显区别于农业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防上的“军事禁区”和生活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3. 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下,目前全国就地保护设施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在建立、审批和管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都拥有一定的基础。

3.l 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近40年的努力,至1993年底,全国已建自然保护区763处,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18万hm2,占国土面积6.8%[3]。并且,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共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4],它们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根据国家现有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范文5

看了俞孔坚“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之于’风景园林”,(以下简称“俞文”)之后,感觉到俞文对风景园林有片面理解,存在一些误区。表现在:

(1)把风景园林曲解为“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俞文先把“园林”和“风景园林”推到“唯审美论”、“唯艺术论” 的一个角落,于是“园林”和“风景园林”,就只能是19世纪“小农意识” 的延续,只能归入landscape gardening(英国式自然风景造园)之列,而不配和Iandscape architecture相当了。这是和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广大会员的理解不一样的,也是和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理解不一样的。

众所周知,风景园林是自然和生活的境域,不是平面艺术,从来就不是用“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所能概括。历史上众多的风景园林类型中,皇家园林、私家园林除了审美因素之外,还包含了很多政治、文化活动和游憩的内容,更不用说宗教园林、群众游乐园林和风景名胜区等类型了。历代帝皇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禁伐令以及俞教授所推崇的风水理论也不全是为了审美。

20世纪50年代以后,我国风景园林学科进入城市绿地系统层次,园林的主要功能是供人们游乐休息、美化环境和改善生态”。70年代又开展了风景名胜区工作,80年代以后风景园林工作领域更加拓展,包括水系、湿地、高速公路、人居环境、开发区和科技园区等各种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其业务范围正逐步向着大地景物规划延伸。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的理事、专家曾多次阐明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宗旨和发展方向,强调风景园林学科是包含游憩、审美、生态的综合性学科。这和一些学者认为现代LA学科的三元素是基本一致的。曾经是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硕士的俞孔坚否认这点,认为风景园林只是“唯审美论”、“唯艺术论”,恐怕是不大符合当年读学位时的学科实际吧。

(2)用“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取代风景园林的完整含义。

俞文说:“字典和《大百科全书》不能告诉我们一个蓬勃发展的学科的名称”。因而从字典去查找Iandscape和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解释就是缘木求鱼了。果真如此吗?

Landscape在英语里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学科里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译成汉语,不能都用“景观”一个词来对译。辞书中不是没有“景观”和“景观学”这两个词。《辞海》对“景观”和“景观学”已有详细的解说。俞孔坚在《导读》中引用《辞海》的解释时,有意删去了这两个词条的第一句话——定性语·[景观]地理学名词;[景观学]自然地理学的分支。混淆了地理学科和LA学科对landscape的不同内容和含义。难道这就是他所倡导的 “景观”的“完整的意义”?

Landscape在LA学科中真正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J.O.西蒙兹在其经典著作《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俞孔坚译为《景观设计学》)第六章:景的特征(the character of landscape俞译为景观特征)有详细论述。我们就引用俞的译文,看看其中的几个小标题:美、和谐、不协调要素的剔除、引入强调要素、使用性、适宜、协调、对比、变化……。这些和我国风景园林学研究的内容是多么吻合。足以证明landscape architecture中的landscape不是地理学的概念,也不是生态学的概念,正是风景园林的概念。

每个学科都应该有自己的定位。风景园林(LA)学科的定位是“一门保持和创造人及其活动与其周围的自然世界和谐关系的艺术和科学”。艺术是风景园林学科的主要因素之一(不是惟一),风景园林学科是要从艺术的角度去研究和处理土地,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的。如果取消了艺术这个要素,风景园林学就和地学、生态学、林学甚至城市规划学(不包括城市设计)没有什么区别了。包罗万象的“完整的意义”只能是定位模糊。

(3)风景园林过时了吗?

俞文说:“LA的过去叫园林或风景园林,LA的现代叫’景观设计学’,LA的未来是’土地设计学”’。目的很清楚:就是要把中国现代的LA——风景园林学推向过去,而把他首创的“景观设计学”取而代之。这完全是不正确的结论。

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发轫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经济不发达和政治的原因,历经曲折坎坷,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复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在正是欣欣向荣的黄金时代。而且在理论上和业务领域方面不断发展,与时俱进,并没有过时。不必讳言,中国现代的风景园林学科在理论、实践和教育方面,和国际上先进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大地景物规划层次某些内容还未开展,这是历史、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因造成的。但即使和IFLA各个会员国比起来,也是各有长短、各有特点。特别呈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绩,例如世界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园林城市的创建“和国际Nations in Broom”评选活动的参与,对国土生态的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和国际水平的拉近,也是世界公认的。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和国际上LA学科的内容 和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怎样缩短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和国际的差距,俞文提出的解决之道的情景A和情景B,都是建立在他所认为的风景园林就是风景审美的片面认识之上,是站不住脚的。他所提出的“景观设计学”的新瓶子里装的是什么酒呢?从实践方面看,北大景观设计中心及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所完成的各类项目,并没有超出《中国大百科全书》园林学所指出的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和大地景物规划3个层次的范围。俞文说:“斗胆试问,有多少以正宗风景园林师自称的设计师或设计院在这样的新城镇和城市新区的总体设计中,除了参与其绿地环境设计以外,到底还发挥过多大的作用?”据我所知,正宗的风景园林院系毕业的设计师在全国各省市的城市规划设计院担任院长或总工的大有人在,做具体城镇规划设计的就为数更多了。仅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例,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在城市规划所、风景园林所、历史名城所、旅游规划中心等所室的都有,他们的工作就不局限于城市绿地环境设计。像深圳经济特区总体规划修编、深圳宝安区、龙岗区分区规划、安徽黄山市(含屯溪、徽州、甘棠三区)总体规划、湖北十堰市总体规划修编等项目,也是由风景园林师主持的。风景园林专业是十分广博的专业,任何人都没有可能或能力把园林专业所有的内容做全做好。就象医科一样,学习的时候不分科,毕业出来工作时再分科。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的设计师,所处工作岗位不同,有的人微观的项目做得多一些,有的人偏重宏观一些,也是很正常的事。不能由此得出风景园林不等同于LA的结论。

风景园林教育方面,我国与国际的比较,应着重在本科方面,这是基础;研究生已有了本科的基础,可以再细分研究方向。美国的风景园林(LA)专业本科设立在建筑、农林、艺术学院的都有,课程设置也各有侧重,但是核心的社会、生态与艺术三位一体,不可偏废。我国的情况呈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专业在1998年前设在理工、农林、艺术等院校,课程设置基本上是规划设计和生物生态并重,有关社会方面的课程比较薄弱。应该说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质量还是不错 的,我国风景园林专业在校学生多次在IFLA大会的设计竞赛上超过外国学生,屡屡得奖,就是证明。教育部1999年撤消了理工学院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本科,仅在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作为一个研究方向,在农林院校保留园林专业本科(偏重于植物)。把一个完整的综合性专业分开设置在农林和理工院校里,不能不影响到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和它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然而这并不是风景园林专业本身的过错。至于北 京大学的“景观设计学研究院”,由于建立时间不长,而且没有本科,目前还看不出它的效果如何。

要改变上述情况,光靠改变名称就能解决问题吗?如果从汉语词汇的约定俗成来看,“景观”还不如“风景园林”。社会上有多少非专业人士能了解“景观”的“完整的意义”?单纯从字面上去理解可就真的会变成“唯审美论”和非生态性的了。看看有些房地产开发商打出的 “景观”牌是什么内容,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承认俞教授在翻译介绍国外风景园林理论、教育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 作。他对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一些弊病的批评,虽然在言辞上有些矫枉过正,却也切中时弊。至于他叫他的“景观设计学”,我们认我们的风景园林学,大家都明白这是相同的学科和相同的内容,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他非要推倒风景园林学科,自立山头,我们就不得不把事情挑开来说了,这已经超出学术之争的界限了,争论可以到此为止了。 参考文献

[1]汪菊渊.园林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2]中国勘察设计协会风景园林设计分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信息委员会.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李嘉乐,等.中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园林,1999(1).

[4]李嘉乐.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J]中国园林,20029(4)

[5]孙筱祥风景园林(LA)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国—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J],中国园林,2002(4).

[6]刘滨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2001(1).

[7]孟亚凡.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学科教育[J]中国园林,2003(7)

[8]J.O.西蒙兹著,俞孔坚,等译.景观设计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范文6

园林是由一个个、一组组不同的景观组成的,这些景观不是以独立的形式出现的,是由设计者把各景物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组织起来的。在园林中把这些景物按照一定的艺术规则有机地组织起来,创造一个和谐完美的整体,这个过程称为园林布局。

人们在游览园林时,在审美要求上是欣赏各种风景,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这些景物有自然的,如山、水、动植物;也有人工的,如亭、廊、榭等各种园林建筑。如何把这些自然的景物与人工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既完整又开放的优秀园林景观,这是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好的布局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园林布局的综合性与统一性

1)园林的功能决定其布局的综合性园林的形式是由园林的内容决定的,园林的功能是为人们创造一个优美的休息娱乐场所,同时在改善生态环境上起重要的作用,但如果只从这一方面考虑其布局的方法,不从经济与艺术方面的条件考虑,这种功能也是不能实现的。园林设计必须以经济条件为基础,以园林艺术、园林美学原理为依据,以园林的使用功能为目的。只考虑功能,没有经济条件作保证,再好的设计也是无法实现的。同样在设计中只考虑经济条件,脱离其实用功能,这种园林也不会为人们所接受。因此,经济、艺术和功能这三方面的条件必须综合考虑,只有把园林的环境保护,文化娱乐等功能与园林的经济要求及艺术要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解决,才能实现创造者的最终目标。

2)园林构成要素的布局具有统一性园林构图的素材主要包括地形、地貌、水体和动、植物等自然景观及其建筑、构筑物和广场等人文景观。这些要素中植物是园林中的主体,地形、地貌是植物生长的载体,这二者在园林中以自然形式存在。不经过人为干预的自然要素往往是最原始的产物,其艺术性往往达不到人们所期望的效果,建筑在园林中是人们根据其使用的功能要求出发而创造的人文景观,这些景物必须与天然的山水、植物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融合于自然中才能实现其功能要求。

以上三方面的要素在布局中必须统一考虑,不能分割开来,地形、地貌经过利用和改造可以丰富园林的景观,而建筑道路是实现园林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将生命赋予自然,将绿色赋予大地,没有植物就不能成为园林,没有丰富的、富于变化的地形、地貌和水体就不会满足园林的艺术要求。好的园林布局是将这三者统一起来,既有分工又要结合。

3)起开结合,多样统一对于园林中多样变化的景物,必须有一定的格局,否则会杂乱无章,既要使景物多样化,有曲折变化,又要使这些曲折变化有条有理,使多样的景物各有风趣,能互相联系起来,形成统一和谐的整体。

在我国的传统园林布局中使用“起开结合”四个字来实现这种多样统一。什么是“起开结合”呢?清朝的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中指出:布局“全在于势,势者,往来顺逆之间,则开合之所寓也。生发处是开,一面生发,即思一面收拾,则处处有结构而无散漫之弊。收拾处是合,一面收拾一面又思生发,则时时留有余意而有不尽之神,……如遇绵衍抱拽之处,不应一味平塌,宜思另起波澜。盖本处不好收拾,当从他处开来,庶棉平塌矣,或以山石,或以林木,或以烟云,或以屋宇,相其宜而用之。必于理于势两无妨而后可得,总之,行笔布局,一刻不得离开合。”这里就要求我们在布局时必须考虑曲折变化无穷,一开一合之中,一面展开景物,一面又考虑如何收合

(二)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园林布局除了从内容出发外,还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我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提出“园林巧于因借”的观点,他在《园冶》中指出:“因者虽其基势高下,体形之端正……”,“因”就是因势,“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入奥疏源,就低蓄水,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这种观点实际就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的最好典范1)地形、地貌和水体在园林中,地形、地貌和水体占有很大比例。地形可以分为平地、丘陵地、山地、凹地等。在建园时,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条件,对于低凹地区,应以布局水景为主,而丘陵地区,布局应以山景为主,要结合其地形地貌的特点来决定,不能只从设计者的想象来决定,例如北京陶然亭公园,在新中国成立前为城南有名的臭水坑,电影《城南旧事》中讲的就是这一地区的故事,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改善该地区的环境条件,采用挖湖蓄水的方法,把挖出的土方在北部堆积成山,在湖内布置水景,为人们提供一个水上活动场所,这样不仅改造了环境,同时也创造出一个景观秀丽、环境优美的园林景点。如果不是采用这种方法,而是从远处运土把坑填平,虽可以达到整治环境的目的,但不会有今天这样景观丰富的园林。

在工程建筑设施方面应就地取材,同时考虑经济技术方面的条件。园林在布局的内容与规模上,不能脱离现有的经济条件。在选材上以就地取材为主,例如假山置石,在园林中的确具有较高的景观效果,但不能一味追求其效果而不管经济条件是否允许,否则必然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宋徽宗在汴京所造万寿山就是一例:据史料记载,“公元1106年,宋徽宗为建万寿山,于太湖取石,高广数丈,载以大舟,挽以千夫,凿河断桥,毁堰折墙,数月乃至”,最终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而北京颐和园中的“败家石”(青芝岫)的来历也是如此。

建园所用材料的不同,对园林构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这是相对的,非绝对的,太湖石可谓置石中的上品,并非必不可少,例如北京北海静心斋的假山所用石材为北京房山所产,广州园林的假山为当地所产的黄德石等均属就地取材的成功之例。

2)植物及气候条件中国园林的布局受气候条件影响很大。我国南方气候炎热,在树种选择上应以遮阳目的为主,而北方地区,夏季炎热,需要遮荫,冬季寒冷,需要阳光,在树种选择上就应考虑以落叶树种为主。

在植物选择上还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乡土树种为主。如果只从景观上考虑,大量种植引进的树种,不管其是否能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其结果必是以失败而告终。

另外,植物对立地条件的适应性必须考虑,特别是植物的阳性和阴性,抗干旱性与耐水湿性等,如果把喜水湿的树种种在山坡上,或把阳性树种种在庇荫环境内,树木就不会正常生长,不能正常生长也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园林布局的艺术效果必须建立在适地适树的基础之上。

园林布局还应注意对原有树木和植被的利用上。一般在准备建造园林绿地的地界内,常有一些树木和植被,这些树木或植被在布局时,要根据其可利用程度和观赏价值,最大限度地组织到构图中去。正如《园冶》中所讲的那样:“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基,砍数、丫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难成。”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对原有植被充分利用,关于这一点,在我国现代园林建设中得到了肯定,例如北京朝阳公园中有很多大树为原居住区内搬迁后保留下来的,此公园于1999年建成,这些大树,在改善环境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它们多数以“孤赏树”的形式存在,如果全部伐去重新栽植新的树木,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不会很快达到理想的效果。

除此之外,在植物的布局中,还必须考虑植物的生长速度。一般新建的园林,由于种植的树木在短期内不可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在布局中应首先选择速生树种为主,慢生树种为辅。在短期内,速生树种可以很快形成园林风景效果,在远期规划上又必须合理安排一些慢生树种。关于这一点在居住区绿地规划中已有前车之鉴,一般居住区在建成后,要求很快实现绿化效果,在植物配植上,大面积种植草坪,同时为构图需要,配以一些针叶树,绿化效果是达到了,但没有注意居民对绿地的使用要求,每到夏季烈日炎炎,居民很难找到纳凉之处,这样的绿地是不会受欢迎的。因此,在园林植物的布局中,要了解植物的生物学特性,既考虑远期效果,又要兼顾当前的使用功能。

3)主题鲜明,主景突出任何园林都有固定的主题,主题是通过内容表现的。植物园的主题是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对植物进行鉴定、引种、驯化,同时向游人展示植物界的客观自然规律及人类利用植物和改造植物的知识,因此,在布局中必须始终围绕这个中心,使主题能够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整个园林绿化工作中,绿化固然重要,但必须有重点,美化才能实现其艺术要求园林是由许多景区组成,这些景区在布局中要有主次之分,主要景区在园林中以主景的形式出现。

在整个园林布局中要做到主景突出,其他景观(配景)必须服从于主景的安排,同时又要对主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配景的存在能够“相得而益彰”时,才能对构图有积极意义,例如北京颐和园有许多景区,如佛香阁景区、苏州河景区、龙王庙景区等,但以佛香阁景区为主体,其他景区为次要景区,在佛香阁景区中,以佛香阁建筑为主景,其他建筑为配景。

配景对突出主景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是从对比方面来烘托主景,例如,平静的昆明湖水面以对比的方式来烘托丰富的万寿山立面。另一方面是从类似方式来陪衬主景,例如西山的山形、玉泉山的宝塔等则是以类似的形式来陪衬万寿山的。

突出主景常用的方法有:主景升高、中轴对称、对比与调和、动势集中、重心处理及抑景等,其具体内容见本章第五节内容(四)园林布局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规定性园林是存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之一,在空间与时间上具有规定性。园林必须有一定的面积指标作保证才能发挥其作用。同时园林存在于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周边环境必然存在着某些联系,这些环境将对园林的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北京颐和园的风景效果受西山、玉泉山的影响很大,在空间上不是采用封闭式,而是把园外环境的风景引入到园内,这种做法称之为借景,正如《园冶》所讲“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疃,尽为烟景……”。这种做法超越了有限的园林空间。但有些园林景观在布局中是采用闭锁空间,例如颐和园内谐趣园,四周被建筑环抱,园内风景是封闭式的,这种闭锁空间的景物同样给人秀美之感。

园林布局在时间上的规定性,一是指园林功能的内容在不同时间内是有变化的,例如园林植物在夏季以为游人提供庇荫场所为主,在冬季则需要有充足的阳光。园林布局还必须对一年四季植物的季相变化作出规定,在植物选择上应是春季以绿草鲜花为主,夏季以绿树浓荫为主,秋季则以丰富的叶色和累累的硕果为主,冬季则应考虑人们对阳光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指植物随时间的推移而生长变化,直至衰老死亡,在形态上和色彩上也在发生变化,因此,必须了解植物的生长特性。植物有衰老死亡,而园林应该日新月异

二、园林静态布局

(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布局静态风景是指游人在相对固定的空间内所感受到的景观,这种风景是在相对固定的范围内观赏到的,因此,其观赏位置和效果之间有着内在的影响。

1)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1)景物的最佳视距一般正常人的明视距离为25~30cm,对景物细部能够看清的距离为40m左右,能分清景物类型的视距在250~300m左右,当视距在500m左右时只能辨认景物的轮廓,因此,不同的景物应有不同的视距。

(2)视域正常的眼睛,在观赏静物时,其垂直视角为130.,水平视角为160.;但能看清景物的水平视角在45.以内,垂直视角在30.以内,在这个范围内视距为景宽的1.2倍。在此位置观赏景物其效果最佳,但这个位置毕竟是有限的范围,还要使游人在不同的位置观景,因此,在一定范围内需预留较大一个空间,安排休息亭榭、花架等以供游人逗留及徘徊观赏。

园林中的景物在安排其高度与宽度方面必须考虑其观赏视距问题。一般对于具有华丽外形的建筑,如楼、阁、亭、榭等,应该在建筑高度1倍至4倍的地方布置一定的场地,以供游人在此范围内以不同的视角来观赏建筑。而在花坛设计中,独立性花坛一般位于视线之下,当游人远离花坛时,所看到的花坛面积变小,不同的视角范围内其观赏效果是不同的,当花坛的直径在9~10m时,其最佳观赏点的位置在距花坛2~3m左右,如果花坛直径超过10m时,平面形的花坛就应该改成斜面的,其倾斜角度可根据花坛的尺寸来调整,但一般在30.~60.时效果最佳,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的花坛,其中1997年以万众一心为主题的花坛,其直径近百米,且为平面布置,所以这种花坛从空中俯视效果要远比在广场上看到的效果好得多。

在纪念性园林中,一般要求其垂直视角相对要大些,特别是一些纪念碑、纪念雕像等,为增加其雄伟高大的效果,要求视距要小些,且把景物安排在较高的台地上,这样就更增加了其感染力。

2)不同视角的风景效果在园林中,景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景物要在不同的位置来观赏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一般根据人们在观赏景物时,其垂直视角的差异划分为平视风景、仰视风景和俯视风景三类。

(1)平视风景平视风景是指游人头部不必上仰下俯,就可以观赏的风景。这种风景的垂直视角在以视平线为中心的30.范围内,观赏这种风景没有紧张感,给人一种广阔宁静的感觉,在空间的感染力特别强,这种风景一般用在安静休息处、休息亭廊、休疗场所。在园林中常把要创造的宽阔水面、平缓的草坪、开辟的视野和远望的空间以平视的观赏方式来安排。

(2)仰视风景一般认为当游人在观赏景物,其仰角大于45°时,由于视线的消失,景物对游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高度感染力,在效果上可以给人一种特别雄伟、高大和威严感。这种风景在我国皇家园林中经常出现,例如北京颐和园佛香阁建筑群体中,在德辉殿后面,仰视佛香阁时,仰角为62.,使人感到佛香阁特别高大,给人一种高耸人云之感,同时也感到自我的渺小。

仰景的造景方法一般在纪念性园林中常使用,纪念碑、纪念雕塑等建筑,在布置其位置时,经常采用把游人的视距安排在主景高度的1倍以内的方法,不让游人有后退的余地,这是一种运用错觉,使对象显得雄伟。

我国在造景中使用的假山也常采用这种方法,为使假山给人一种高耸雄伟的效果,并非从假山的高度上着手,而是从安排视点位置着眼,也就是把视距安排很小,使视点不能后退,因而突出了仰视风景的感染力。因此,假山一般不宜布置在空旷草地的中央。

(3)俯视风景及效果当游人居高临下,俯视周围景观时,其视角在人的视平线以下,这种风景给人以“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这种风景一般布置在园林中的最高点位置,在此位置一般安排亭廊等建筑,居高临下,创造俯视景观。

另外,在创造这种风景时,要求视线必须通透,能够俯视周围的美好风景,如果通视条件不好,或者所看到的景物并不理想,这种俯视的效果也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北京某公园原设计一俯视风景,在园内的最高点安排一方亭,但由于周边树木过于高大,从亭内所看到的风景均为绿色树冠所遮挡,无法观赏到园内美好的景观。因此,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上三种风景在园林布局中要很好地结合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平地、山地、河湖等地形变化,创造成仰视、俯视和平视的风景,使富于变化的风景为游人创造欣赏不同风景效果的条件。杭州园林中著名的“三潭印月”为平视效果,“灵隐韬光”为仰视风景,而华山、泰山等为著名的俯视风景。

(二)开明风景与闭锁风景的处理

1)开朗风景所谓开朗风景是指在视域范围内的一切景物都在视平线高度以下,视线可以无限延伸到无穷远的地方,视线平行向前,不会产生疲劳的感觉。同时可以使人感到目光宏远,心胸开阔,壮观豪放。李白的“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返”。正是开辟空间,开朗风景的真实写照。

开朗风景由于人们视线低,在观赏远景时常模糊不清,有时见到大片单调的天空,这样又会使风景的艺术效果变差,因此,在布局上应尽量避免这种单调性。

在很多园林风景中,开朗风景是利用提高视点位置,使视线与地面形成较大的视角来提高远景的辨别率的,例如我国著名的风景点黄山、庐山、华山、泰山等,由于视点位置高,视界宽阔,成为人们喜爱的风景名胜,正如王涣之《登鹳雀楼》所留下的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闭锁风景当游人的视线被四周的树木、建筑或山体等遮挡住时,所看的风景就为闭锁风景。

景物顶部与人视平线之间的高差越大,闭锁性越强,反之则越弱,这也与游人和景物的距离有关,距离越小,闭锁性越强,距离越大,则闭锁性越弱。闭锁风景的近景感染力强,四面景物可琳琅满目,但长时间的观赏又易使人产生疲劳感。北京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内的风景均为闭锁风景。

一般在观赏闭锁风景时,仰角不宜过大,否则就会使人感到过于闭塞。

另外,闭锁风景的效果受景物的高度与闭锁空间的长度、宽度的比值影响较大,也就是景物所形成的闭锁空间的大小,当空间的直径大于10倍周围景物的高度时,其效果较差,一般要求景物的高度是空间直径的1/6~l/3时,游人可以不必抬头就可以观赏到周围的建筑,如果广场直径过小而建筑过高都会产生一种较强的闭塞感。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范文7

【关键词】风景园林;建筑设计;山石;植物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通常需要用到两大材料,一种是硬质景观材料,主要包括山石、水体和建筑等;另外一种就是软质景观材料,即植物,园林植物体现了自然属性和因为季节变换产生的时空序列变化的景观表现特征。因为植物和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园林的美好,吸引了人们的兴趣,满足了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活动的需要。

一、风景园林学的简介

1.风景园林学的定义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在古典造园和风景造园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式建立的一门新的学科。从传统的风景造园到现在的风景园林学,经过了从为少数人服务到为人类和生态系统服务;从单一的审美价值取向到生态和文化综合的价值取向;从中微观到全尺度的发展过程。

2.风景园林学科的分类

风景园林学以空间营造理论为核心基础,包括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和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

(1)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

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包括表述模型、评价模型、过程模型、变化模型、决策模型和影响模型等,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进行施工前的参照基础。

(2)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包括:范围和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完成调研报告、概念设计和施工设计等,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础。

3.风景园林学在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1)对风景园林建筑进行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园林建筑地的分析,进行功能整合,对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对园林景观进行整体性设计。

(2)在园林中对植物的应用:研究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对城市园林树种进行规划,实现园林植物是配置和设计。

二、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配置原则

风景园林的景观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把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和环境的生态相适应,又要符合艺术构图的原理,把植物的个体和群体美展现给观众,并让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感受到意境美。所以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要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等原则,实行协调对比,体现植物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2.植物颜色的配置设计

风景园林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对植物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植物的类别、颜色等,这些都要根据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大部分植物的颜色都是绿色,因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景观效果,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设计的时候,要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

一般的植物配置可以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色度的对比,色度级差别大的配置在一起,例如银杏和桧柏颜色对比明显,可以配置在一起;如果色彩比较相近,从颜色配置上来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大叶黄杨和海桐,颜色相近,而且形状相似,不适合搭配在一起。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把植物色彩和不同颜色的背景建筑或者植物进行配置设计,实现最佳的观赏效果。

3.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

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一般都具备表现季节变化、可以作为观赏景观和能够衬托其它景观的作用。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一定要符合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体现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充分发挥作为园林景观的观赏特征,吸引观众的兴趣,实现园林建筑的目的。

三、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山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

景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营造,应该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认真进行景石的选材和山石景观的造型,创造山石的意境,体现石材自身自然和个性的优点。在对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进行置石和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保证山石的自然性,注意整体景区的构造,保证山石的自然特征和环境协调关系。根据风景园林的不同建筑要求和景区的不同特征,对山石景观进行不同的艺术构造。

2.山石景观的分类

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中,对山石景观的构造分为:自然地貌式山石景观、艺术造型式山石景观、意境式山石景观和抽象式山石景观。风景园林自然地貌山石景观的构造,应该根据岩性和地质构造不同,进行景观构造,使观众感受自然的美好;对自然山石景观进行概括和重组,通过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段对山石景观进行处理,体现山石景观的艺术性;用抽象的意境进行山石景观的构造,引发观者的联想;运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山水造型进行抽象处理和构造,,表现风景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在意境。

3.进行山石构造的方法

(1)提高对景观园林学的应用:置石与山石景观是园林重要的构造组成部分,体现风景园林学的艺术理论,对成功的风景园林景观进行借鉴,发挥山石构造在园林景观建筑中的作用,融入园林环境。

(2)建设现代化山石园林景观体系:对风景园林景观山石的构造,建立置石和山石景观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实现风景园林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

(3)创新风景园林山石构造的方式:对风景园林景观的置石和山石景观艺术创造形式,进行创新,丰富山石景观构造的内容。

四、结语

综上所述,植物和山石经常在我国园林建筑设计中应用,以植物的生命力、怡人的色彩、不同的种类和山石本身的形体、质地、色彩和意境作为欣赏对象。这些植物和山石可以单独欣赏,也可以做成假山园,还可以砌作岸石道路,结合地形,进行造景,是园林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本文简要介绍风景园林学,浅谈植物和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毕迎春.地形、植物、水体在风景园林建设设计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1(12)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范文8

论文关键词:森林公园;规划理念;营销战略;株洲市;石峰公园

论文摘要:借鉴国内外森林公园规划指导思想,以株洲市石峰公园规划为例,在保护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差异性营销战略方法,对石峰公园进行景观差异性分析、客源市场分析、客源需求分析;以公园生态安全和市民需求为基础,结合公园景观资源特色,提出了规划理念、公园定位、功能布局和形象策划等,并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石峰森林公园各个功能区的具体规划、建设构思。

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为背景,融合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旅游及教科文化活动区域。它是大自然的浓缩,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森林公园的规划是公园建设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公园的发展。纵观国内外森林公园规划思想的发展,美国国家公园规划思想经历了总体规划、综合行动规划、行动决策构架三个阶段的演变,规划工作的重点也由以经济和美学价值为导向的旅游设施建设和视觉景观规划转向以“如何更好地保护资源”为导向的资源管理规划。其他发达国家的森林公园规划价值取向也由最初的游憩利用转向生态保护,森林公园功能重心由景观欣赏利用向生态资源保护转移。国内的森林公园规划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规划建设大多还处于以经济和美学价值为导向的旅游设施建设和视觉景观规划阶段,如何协调风景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森林公园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以株洲市石峰公园为例,以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运用差异性营销战略方法,通过市场调查明确市场定位,结合当地民俗文化和公园风景资源特色,详细设计公园文化取向,深人挖掘森林景观文化内涵,力求在保护公园风景资源的前提下,满足当地市民游憩和观赏需求。

1、概况

株洲市位于湖南省中东部、湘江中下游,距省会长沙市45 km,京广、浙赣、湘黔三大铁路干线交汇于此,为江南最大铁路枢纽。是湖南省“一点一线”区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也是全省经济最发达的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一隅。

株洲市石峰公园位于株洲市石峰区,建于1964年,北面以建设北路为界,南临湘江,以沿江路为界,由荒山绿化而成,公园四周被厂矿企业、行政机关、民宅包围,总面积达到153.46 hm2,为湖南省内面积最大的城市公园,被评为省级最佳公园。

2、风景资源优势及问题

2.1风景资源优势

石峰公园多为低矮丘陵地,地形变化不大,主峰海拔167.38 m,最低海拔42 m,但局部区域地形变化丰富。山形有一定特色,为土石结合的山体,园内有一些观赏价值较高的山石,如福字摩崖石刻、猴子石、猫公石、响石。公园内碑林景观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公园内植被较丰富,建筑形式古朴,建筑功能布局合理,建筑形式多样性。

公园主景有“云峰阁”,阁高26 m ,矗立于石峰山之巅,可俯瞰全市风光;山腰建有“蔷薇小观”,小观内种植各种花木共97种,其中蔷薇科植物有21种;公园内还建有“批把路”、“月季圃”、“玫瑰坡”、“红叶岛”、“樱桃沟”、“海棠林”等小景,建有“清心斋”、“听月亭”、“松涛廊”、“浮翠阁”等园林小品。

特色娱乐项目有:1987年创建了我国首家集智力、体育、科技、娱乐为一体的国际性体育项目—定向乐园;省内首家跑马场、射箭场,市内首家滑冰场、茶馆、滑道等;公园常年举办规模较大的春花、月季、国庆和秋菊花展及书、画、鸟展;公园内还建有玉兰山庄,可提供住宿、餐饮、会议、娱乐等服务,是全市各单位举办集体活动和庆典活动的中心地。

石峰公园地处株洲市市中心,长沙、湘潭、酸陵等大、中城市均距其一小时车程之内,交通便捷。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丘陵型公园,充满自然野趣。长株潭三市公交一体化后,市民来往更方便,票价也将相对降低,扩大了石峰公园的市场;湘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将进一步带动石峰公园的开发,使其成为湘江景观带上的一颗明珠。

2.2问题

石峰公园建成较晚,与公园有关的文化内涵较难挖掘;院内天然景点较少,植物种类较单一,植物造景较少;公园内平地较少,给游憩设施的建设拓展带来困难,局部山体不稳定,出现滑坡现象;水面小而少,对造景和防火均不利;公园内未经规划的绿地面积较大,裸露地也不少。建筑特异性不明显,车行道宽度不够,局部道路太陡或者转弯半径太小,有的地方没有考虑行车安全视距;周边环境较差,使公园本身营造的清新环境大打折扣;公园被其它单位蚕食,规模变小;公园在自然条件方面与长沙南郊公园类似,给差异性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3、公园规划理念、原则与目标

3.1规划理念

借鉴国际上“以保护和维持森林公园生态完整性”为指导的规划理念,在保护公园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结合市民对公园经济、观赏的需求,采用营销战略的方法,通过市场调查和公园风景资源调查,确定公园的主题为:市民休闲为主的长株潭区域知名的郊野型森林公园。公园规划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古今融合、历史延伸的理念,原创性、独特性理念。

3.2规划原则

(1)景观差异性原则。株洲市目前只有4座市级公园,文化园和流芳园面积较小,分别为15. 48 hm2和2. 1 hm2,地势平坦,游憩项目较少。神农公园为中型公园,面积32. 3hm2,以神农文化和水面为特色。石峰公园面积最大,功能较为全面、综合,丘陵山地的地形富于变化,充满自然野趣。规划以“绿野仙踪”为设计的基本点,充分发挥风景资源优势,突出“四围黛色篱边出,一阵花香竹里来”的生态特色,利用自然,美化自然,再创造自然。绿野仙踪的“绿”指公园以绿色环境为主基调,尽可能的减少硬地设施的面积,增加绿化品种及特色;“野”指游憩活动充分体现野趣,创造有别于城市环境的趣味活动;“仙”指项目设置以科学的方式体现人造仙境的独特感觉,并充分挖掘株洲的历史传说故事融人其中;“踪”指突显株洲文化的积淀,体现株洲文化的精髓、创造绿野文化溯源的独特游憩项目,延续传统文脉。

(2)客源市场细分原则。将不同年龄阶段的游客分类为:儿童类、青年类、中年类、老年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游客的需求,结合公园原有资源、地形、地势进行总体布局以及各功能区的设计,以长株潭一体化为契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吸引力,逐步形成以株洲为中心,以]h车程为半径的三级市场。三级市场分别为:一级客源市场指株洲市居民;二级客源市场指长沙、湘潭、醛陵市居民,三级客源市场(机会客源市场)指周边其它地区居民或外地居民顺便来访。

(3)公园文化差异性原则。通过提炼城市文化,提取公园主题形象,并围绕形象进行一系列的建设,将公园改造成一个主题突出、形象鲜明的综合性公园。在充分尊重公园原有道路网、建筑、植被等的基础上,理清规划主题与公园发展方向,确立了四色的形象主题线,四线分别是:褐色的诗话碑刻线,指公园北侧及中部以“碑廊诗刻”为引子,形成褐色文化线,是湖南名人文化和诗书文化的集中体现。红色的浪漫缘石线,指公园西侧以爱情石刻点缀,形成喜庆温馨的红色爱情主题线。本线同时贯穿福字摩崖石刻、猴公石、猫公石、响石等石文化主题游线,是株洲市文化的集中表现。绿色的精品园林线,指公园东侧汇集了一系列特色精品园林,构建一条融中国传统园林意境、体现植被特色与造景效果的绿色生态线。橙色的运动娱乐线,指公园南侧集青少年野外运动与现代游乐于一体,展现生命与运动之美,构成一条充满活力、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线。

上述4线串起了公园内“度假娱乐、儿童游乐、生态保育、市民健身”四大功能节点。

3. 3规划目标

创造一个有别于株洲城市其它地域,具有鲜明特征和地方特色的森林公园,以新颖、有文化气息、有趣、活泼为主要规划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新时代气息。整体造园风格以浑然一体的大地景观尤其是广裹动态的山林为公园大背景,是公园给人第一眼的主要印象。

(2)新景观形象。在森林公园人口广场等硬质景观的处理上采用直线型的轴线铺装和色彩斑斓的大地景观。

(3)新功能特色。公园功能分区紧跟时代脚步,游憩项目体现综合性公园的特点;具体项目设置满足不同年龄阶层的游憩心理以及兴趣互动的需要。

(4)优化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特色的发展和城市景观的改善,注重地域文化城市生态环境的协调。

(5)通过自然景观的科学配置及人工景观的有机配合,将公园建设成为具有高水平的郊野休闲公园,成为整个株洲市的核心景观之一。

4、功能布局

根据公园规划基地位置和地形以及项目设置内容,从最大限度利用和展现公园游憩机会的角度进行功能划分、景观构想与景点设置。从游憩机会序列和景观特色上将公园分为儿童乐园区、休闲度假区、市民健身娱乐区、浪漫婚庆区、现代游乐区、青少年野营基地区、湘江风情人口区、生态保护区等动静结合的八个功能区。

(1)儿童乐园区。是一处面向12岁以下儿童的综合性游乐场所,定位为“快乐童年,游戏创造知识”。

(2)休闲度假区。提供旅游者及市民休闲度假、会议、分时度假、疗养之用,定位为“诗文雅舍,在园林中惬意栖居”。

(3)市民健身娱乐区。将建成以自然山地登高、森林运动健身为主的市民健身娱乐场所,定位为“登高临林、于心旷神怡中健身养性”。

(4)浪漫婚庆区。建设成具有浪漫气质的、供新人或夫妇游玩、摄影的婚纱摄影、婚庆纪念外景地,定位为“浪漫定情地、处处显温馨”。

(5)现代游乐区。规划为以现代娱乐项目为主、面向不同层次游客的室内外现代游乐场馆区,定位为“游玩于山涧、体验于心田”。

(6)青少年野营基地区。集体能与智力训练、动物认知为主的青少年活动场所,成为青少年校外学习的课堂和锻炼意志品质的中心,定位为“不畏艰险的探索地、动物认知的活学堂”。

(7)湘江风情人口区。环境较差,建成体现湘江风情的小型景观休闲商业街区,定位为“游湘江风情、读千年株洲”,使其成为游客了解株洲、解读株洲的一个窗口。

(8)生态保护区。以环境与生态防护为重点,尤其注意与工厂临近区域的生态保护。通过大量绿化的种植强调公园边界,避免公园受到周边工业用地的蚕食。生态保护区是公园的生态背景,原则上禁止游客进人。区内保留好供消防用的通道。

5、景观规划

(1)景观体系规划。公园的景观体系考虑点线结合,主要由以下要素构成:主要景点、景观标志、主要景观轴线、次要景观轴线、景观视线。

主要景点即策划的“石峰八景”,通过八景引领公园的景观建设。

景观标志为各功能区内除主要景点外的其他的标志性景点与特色景观,起到烘托与充实主要景点的作用。

主要景观轴线为沿儿童乐园区—市民健身娱乐区—青少年野营基地的山脊轴线,此轴线南达湘江、北连城市,在平面上纵贯南北,成为公园山体格局构成的骨架,为公园内最主要的一条开放式的景观轴线。必须对其自然生态体系进行保护,维持山体的基本格局。在竖向上为整个公园的至高区域。

次要景观轴线为东西方向,贯穿浪漫婚庆区—现代游乐区。此轴线将公园内的三大景点“同心映月、湖光影羽、碧湖双秀”进行串联,是公园中自然景观尤其突出的景观带。

(2)景点规划。在整理和分析资源现状特点的基础上,

该公园重点策划了八大景点,形成“石峰八景”。以八景为龙头,形成八大景区,景区内的其他景点起到烘托和补充八大拳头景点的作用,共同形成公园的景点体系。公园内的八大景点为:蛟龙戏水、翠林茶香、高阁临风、蔷薇满园、同心映月、湖光影羽、碧湖双秀、浮翠春晓(见表1)。

6、讨论

本规划在保护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运用营销战略的方法,通过客源与周边公园资源的差异性比较分析,确定以“绿野仙踪”为设计的基本点,充分发挥风景资源优势,突出公园“四围黛色篱边出,一阵花香竹里来”的生态特色。将公园定位为以市民休闲为主的长株潭区域知名的郊野型城市森林公园。

根据客源市场分析、客源需求分析确定了公园的整体功能布局,将公园分为以下8个功能区:儿童乐园区、休闲度假区、市民健身娱乐区、浪漫婚庆区、现代游乐区、青少年野营基地区、湘江风情人口区、生态保护区。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明确。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范文9

关键词 生态园林;洛阳特色;对策

进入21世纪的洛阳园林,如何提升园林的生态功能、景观(审美)功能和文化功能,构建自然山水生态和文化的城市大园林,不仅是园林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1-2],同时也是洛阳市提出的“工业强市、旅游强市”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七大古都之一的洛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传统优势和地域优势,构建有洛阳地方特色的园林景观,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最佳人居环境,是园林工作者追求的永恒主题和终极理念。以往的建设目标往往是追求“国际大都市”、“国际商贸城”、“国际化旅游城市”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忽略城市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3-4],特别是文化层面的积累,更非一朝一夕。洛阳古代园林曾经辉煌灿烂,洛阳现代园林,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应注重生态建园、景观造园、文化塑园三者的统一。因此,把握当今全国乃至世界生态环境发展趋势,构建有自己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并与当地古老灿烂的文化相融合,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1历史上的洛阳园林特点及地位

洛阳是国务院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曾有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唐、后梁、后晋等13个朝代在洛阳建都,建都史长达1 529年,是我国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的古都。洛阳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伴随产生的宏大的宫苑园林、富丽堂皇的寺庙园林、巧夺天工的邸宅园林,在中国历史上独树一帜,其叠山理水的技艺和融入道教、佛教、理学为一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无不贯穿在各个时代的造园活动中,并在园林景观构建上达到了顶峰。洛人云:“园囿之胜不能相间者六: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难眺望。”唐代晋国公裴度所建“湖园”,“此六者,唯湖园而已”(李格非《洛阳名园记》)。在湖园这个理论上难于相兼而实践上的成功典范,对日本造园有着极大的影响。日本专门辟建有“兼六园”即是明证。

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源自于囿和台。前者涉及栽培、圈养,供狩猎之用,后者关涉通神望天,供祭天之用,游观功能是次要的。至东周迁都洛阳时,台与囿相结合,以台为中心而构成贵族园林的手法已比较成熟,台、宫、苑、囿的称谓互相混用,观赏的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甚至宫室和周围的天然山水都已被收摄为成景的要素,这得益于周武王灭殷后(公元前1066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国家,而东都洛邑正是周代开国以来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代表,形成了以王宫为中心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格局。至东汉,由于洛阳北依邙山,伊、瀍、涧、榖诸水汇入洛河,丰富的水资源为经营园林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见于文献记载的宫苑有九处,如濯龙园,“濯龙芳林,九谷八溪。芙蓉覆水,秋兰被涯。渚戏跃鱼,渊游龟蠵,永安离宫,修竹冬青,阴池幽流,玄泉冽清,鹎鸼秋栖,鴡鸠丽黄。关关嘤嘤”(张衡《东京赋》)。西园,“园内筑假山,水渠周流澄澈,可行舟,渠中种植荷花(夜舒莲)”,上林苑、广成苑是兼有狩猎、生产基地性质的园林,鸿池是调节水量的水库。此外还有圭灵昆苑、平乐苑、上林苑、广成苑、光风苑、显阳苑、鸿德苑等,绝大多数御苑依水而建或开辟水体,因水而成景,促进了园林理水技艺的发展,园林的游赏功能已上升到主要地位,并开始注重造景效果。在私家园林中,以梁冀的“园圃”和“菟园”为胜。园圃其“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像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后汉书·梁统列传》);菟园其“缮修楼观,数年乃成”,说明该园以高楼等建筑为多,为登楼远眺和“借景”、丰富园林总体的轮廓线起到一定作用。同时,东汉时期出现了住宅绿化,宅门道路两旁也成片种植树木,这从东汉画像砖上可以得到印证。

“魏晋南北忉时期,园林活动普及于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满足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并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而北魏时期的洛阳,更是“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而有”(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几乎就是一座花园城市了。除了华林园、西游园等皇家园林外,北魏时期的崇佛活动,促进了园林事业的大发展,当时洛阳“舍宅为寺”风行,建有大小寺庙1 367座,其中有66座单独建置园林,座座“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夸竞,崇门丰室,洞户连房,飞馆生风,重楼起雾。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就文人雅士而言,历代所建之私园更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如白居易的“履道坊宅园”、司马光的“独乐园”、李德裕的“泉庄”、 邵雍的“丛春园”,唐晋国公裴度的“湖园”更是兼宏大与幽邃、人造与苍古、水泉溪流与旷奥处理相得益彰的典范,对世界造园是一个贡献。宋邵康曰:“人间佳节唯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盖洛阳自周公营洛邑以及北宋,为帝都为陪京者二千余年。其间宫殿楼阁,宏杰壮丽,足以穷人世之技巧,竭山海之蓄藏,不知凡几,而当其胜也。士大夫之宅榭连檐街衢,园圃楼影溪山,远之若粱冀筑园十里八阪,石氏金谷风流繁华。至于隋唐,其公卿大夫王侯贵戚之属,列第东者尝不下千余,至宋则园林尤盛”。从李健人《天下名园重洛阳》中寥寥几笔,可以看出洛阳历史上园林盛极的状况。然而,由于战乱使名园毁尽,遗迹荡然无存,昔日的宫苑寺庙和私园早已成为后人美好的回忆。

2洛阳园林绿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是洛阳园林绿化发展最快的时期,目前林荫大道纵横,花坛花带遍布全市,以洛浦公园为标志的城市园林生态带象一条绿色项链,镶嵌在河洛大地。截至目前,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0.22%,绿地率38.23%,已被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称号。但是,客观评价洛阳市的绿化现状,应该说是绿化总量大但精品少,行道树冠大但种类少,整形修剪的灌木多但宿根花卉少。如何宏观把握未来洛阳绿化的走向,如何提升洛阳园林景观水平,需要审时度势。纵向与洛阳历史上的园林之胜相比,横向与沿海先进城市(不乏内陆先进城市)相比,从而找到构建洛阳特色园林景观的途径。洛南新区的规划开发为市园林建设提供了又一次发展机遇。在新区内规划2~3个人工湖面,将伊河水引入并贯通于洛河,该大胆设想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对构建未来城市风貌、真正形成以牡丹为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具有重大意义。这与魏明帝确引榖水人芳林园(后称华林园)建扶桑海、设流觞池,“西通榖水,东连阳渠,若旱魃为害,榖水注之不竭,离毕滂润,阳榖泻之不盈。”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前者为少数人服务,而后者是为大众服务的。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信息化、城市化的快速兴起,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促使园林绿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没有纯粹的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之分,也没有纯粹的东西方园林之差别,更没有一种流派或一种风格一统天下,似乎找不到能满足现代人要求的标准模式。但是,生态建园却是一致的共识。所谓生态建园,就是根据生态学原理,按照本地区自然地理、气候和生物物种,建立复合多层次的绿化体系,使植物物种按自然选择的结果,找准自己的生态位。与大自然的动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和谐相处,达到一种靠自然做功而非人力干预的动态平衡。生态建园可以是宏观的,大到一个城市或一个区域;也可以是微观的,小到一个景区或一个公园。生态建园的主要标志是物种的多样性。就洛阳而言,生态建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洛阳地处北纬33°31′~35°5′,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气候带,境内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森林植物中有高等植物173科,830属,2 308种及198个变种,6个变型。木本植物种占河南省木本植物种的49.3%,其中乔木285种,43个变种,1个变型;灌木为446种,2个变型,藤本105种,半寄生7种,竹类5种,1个变种。国家重点保护的植物有26科31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的有连香树、香果树、银杏、杜仲等11种,三级保护的有秦岭冷杉、巴山冷杉、麦吊云杉、铁杉、核桃楸、青檀等19种。遗憾的是,这些宝贵的资源尚未得到应用,洛阳城区行道树除了国槐、栾树、柳树外,其他基本上都是外来树种,悬铃木、雪松、黄杨、小叶女贞、金叶女贞遍布大街小巷。据统计,街道绿化使用的植物材料不超过30种,公园游园不超过100种,仅占洛阳境内现有植物的4%。而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城市,如伦敦、巴黎其用于绿化的植物均在2000种以上。这种现状说明我国基础工作的落后与差距。

据文献记载,洛阳是历史上最早栽植行道树的城市。早在周定王(公元前600—586年)就已在道路旁种植行道树,并作为一种治国的措施。民国时期,军阀吴佩孚驻扎洛阳,为了达到“统治四方”的野心,栽植杨、榆、柳、槐等树木达4亿株之多,龙门山的侧柏林即是当时的产物。然而,由于龙门山物种单一,每年均有火灾和病虫害的发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龙门风景区,今后应大量种植阔叶树种,作为生物防火的隔离带。大量种植色叶植物,以丰富景区一年四季的季相变化景观,大量种植浆果植物,招引鸟类,进行生物防治病虫害。

因此,应当避免营造人工纯林,遵循生态学规律绿化周山森林公园。周山森林公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是落叶阔叶林带,上层林木以壳斗科桦、杨槭、椴树为主,中层以侧柏、油松、山桃、山杏、榆叶梅、绣丝菊、溲疏、酸枣、荆条、黄栌等早中生树种为主。若林分郁闭度高,附生植物和藤本植物甚至低等的苔藓、蕨类植物也能伴生,该结构才是稳定的植物群落,才能真正形成森林的景观。然而,目前已实施的现状是经济林与景观林在一个层面,尽管有地势的高差,若没有垂直郁闭的结构,完全沿袭城市绿化的模式,这样一种“森林公园”在其生长演化过程中,对正常的自然灾害(火灾、病虫害、暴雨等)没有防范能力,没有自我平衡相互维系的生物链(包括动物、微生物),不能提供人们所预期的林业产品,除非不断地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施肥、病虫防治等措施,更不能形成具有本地区林木特征的森林景观。因此,应以系统生态学为指导,规划建设具有洛阳地带性特征、园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城市绿地系统,模拟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相对稳定的植物群落,丰富城市多样化景观。

3拓展城市生态大园林的对策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外,环境建设和生态保护也是重要的内容。洛阳北部的邙山属黄土高原延伸的余脉,大风将西北地区沙漠中的微细颗粒吹起,经漫长的岁月堆积而成。成分以富含碳酸钙为特征,平均黄土厚度50 m。由于遇水而易分解的黄土特性很容易引起土壤侵蚀,侵蚀谷地壁面相对较难崩塌,因此经垂直切割发育形成谷宽沟深的特殊地貌。由于植被的减少,黄土高原的细微颗粒极易被风吹起造成二次扬尘。近十年来,我国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持续时间在不断增长,以北京为例,其沙尘暴的源头之一,最近点距北京仅70 km;洛阳也是如此。尽管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绿化硬化面积不断增加,但每年晴空万里的天数却在不断减少。日常生活中几乎察觉不到空气质量转好的迹象,公共场所一日不扫灰则尘满地,家中居室一日不清则灰尘无孔不入,特别是一些所谓的亮点区域:花岗岩、彩砖铺成的广场,玻璃幕墙装饰的大厦,白色涂料刷新的立面。除了工业烟尘的因素,主要还有黄土高原(包括邙山)二次扬尘所为,加之洛阳城区处于一个盆地地区,很容易造成类似日本四日市的喘息病、伦敦烟雾事件的群体灾害。因此,沿黄河小浪底(及其上下游洛阳辖区内)至310国道间,应建立以生态防护林、经济林和邙山古墓葬群风景林为主体的绿化网络体系,改变以农作物为主的耕作方式和生产方式,进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建立洛阳的生态屏障,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考虑,强力推进,这就需要具有前瞻性的领导层和实践者不懈的努力,才能为后人赢得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未来的洛阳天变蓝、水变清、人民安居乐业。

具体规划上,在黄河与310国道间平均40 km范围内,沿黄河及众多的沟壑营造水土保护林,坡度大于10°的均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解决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黄河小浪底景区范围内进行荒山绿化,采取政府组织、个人承包等方式,避免年年造林不见林的现象。在现有耕地范围内,营造核桃、柿子、枣、杏等干鲜果类经济林,逐步减少粮食作物比重,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同时提高畜牧业比重,在林间空地种植优质牧草,进行复式种植,提高土地单产效益。在古墓葬群周围营造油松、白皮松、桧柏等风景林,块状分布,形成未来旅游开发的基础。平均每个林带或林块间距不低于500 m(否则不利于相关生物繁衍扩散和防止风沙功效),使该区域形成一个以清洁的空气、绿色食品和林副产品、多元化的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城市圈基底。减弱恶劣环境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实现自然界的物质良性循环,保持碳氧平衡,减少风沙及二次扬尘,提供愉悦人身心的文化景观,补偿城市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在隋唐城遗址保护区范围内,应逐步搬迁企业村庄,建立以牡丹观赏、生产为主体,展示隋唐文化的绿色生态园区。结合遗址保护,部分地段恢复展示隋唐城二十四里坊风貌,以第三产业为支柱,拓展旅游业。结合现有龙门山风景区、周山森林公园、上清宫森林公园,整个洛阳城区将形成以洛河为生态轴,邙山为生态屏障(防止风沙侵袭),中部有隋唐遗址绿色生态园区(解决城市热岛效应),南部龙门山风景区、西部周山万亩森林公园四大组团的城市生态大园林格局。北可阻挡减弱冬季西北风,东可让夏季盛行的偏东风带着暖湿气流注入市区,增加降水,中部有隋唐遗址生态园区作为城市绿肺,不断净化空气并起到循环城内气流泵的作用,加伊、洛、涧、瀍、中州渠、大明渠、秦岭防洪渠周边绿化和城市道路绿化,作为导入新鲜空气的通道,使洛阳最终成为最佳的人居环境。

近2年实施的通道绿化对建立洛阳大园林体系是一个极大的贡献。道路绿化是形成城市绿化框架的基础。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深刻认识,几乎每条道路都是简单的采用速生杨成排种植,对未来病虫害大发生留下了潜在的危险。根据生态学理论,任何植物种群数量达到一定阈值,势必会造成某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迅速蔓延,特别是林相结构单一的种群。因此,实施绿化树种的多样性,尤其是乡土树种(一定区域内千万年来经过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生存下来的物种)的广泛应用才是唯一的选择。

中国传统园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一部中国园林史几乎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在园林景观构建上如何使人们更直观的通过一些传统园林符号感受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这是目前城建中的薄弱环节。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一门艺术,充满了诗情画意,与文人造园有着密切的关系。园林、文学、绘画在中国历史上同步发展、互相影响、相互渗透,可以说,在计成《园冶》成书之前,几乎是由文人雅士指导工匠的造园时代。而中国古典园林既是艺术形态的精神财富,又是具有使用功能的物质财富。其包含的内容涉及到文化的所有层次——绘画、哲学、宗教、园艺、建筑、科技等,其涉及面之广、综合性之强,实为其他艺术门类所无法企及。因此,园林景观的构建,特别是文化建园,不仅需要具有生物学、建筑学知识的风景园林师,同时也需要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画家、文学家参与。近几年修建的洛浦公园,其宏大的绿地,让每一个身临其境的人都会为之折服。但长达20 km的范围,几乎没有精品,实属一种遗憾。尽管设置了许多廊园林建筑符号,但品味高、得到认可的项目实在是凤毛麟角。对于洛阳来说,文化建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洛阳现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7l处。如何保护与开发这些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址,对于展示古都风貌、体现洛阳文化特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对现有文物遗址地的自然植被应在保护恢复的同时加以改造,并扩大面积,大力营造以油松、白皮松、侧柏、河南桧、国槐、银杏、苦楝等乡土树种为主体,并配置其他观花、观叶等为中层的植被景观。近几年实施的龙门、关林、白马寺景区综合整治,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和尝试,但是龙门北出口规则式的绿化布局和以草坪为主的绿地景观,这种城市化的视觉效果与龙门风景区自然山水的特点极不协调,闲置多年的仿古商业区,无论是形式还是空间上的布局均是一个败笔;汉光武帝陵种植的大片雪松,也是忽视了外来物种对景区的协调搭配作用;白马寺的石拱桥仅是一种装饰,其陡坡的桥面没有实用功能,外侧仿欧式的欣艺杆与“第一古刹”的风格更是格格不入。

现代园林与传统园林的最大区别是服务的对象不同,而不存在形式的差别。所谓“既古老又现代,即传统又开放”的园林发展方向是一种虚幻的概念而已,须把握为大众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与目的,无论是古典的还是现代的,或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可以成为精品。然而,认识上的误区使人们只追求形式美(某些计师认为的现代化),而忽略了园林的生态功能是如何满足一年四季供人游憩的作用,超越了人口多、土地资源少、生态环境差的基本国情。事实上,中国古典园林作为古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亚洲汉文化圈的朝鲜、日本,18世纪对欧洲盛行的规则式园林,及英国式大草坪、孤立木的自然风景园林有着强烈的冲突。目前,人们却在追随西方已摒弃的风格,即欧式柱廓、欧式建筑、欧式栏杆不断出现,全然不考虑洛阳的城市文化背景,这对洛阳的城市风貌是一个极大的损害。

为达到园林大众服务的功能,生态建园是首要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素质的群体需要,既有供老龄人晨练的场所,又有供儿童游憩的设施;既要有为残疾人设置的通道,也要考虑到盲人等少数群体的特殊需要。例如构建盲人植物园,把开花植物、特别有香的植物,通过盲文、图形展示,使这一特殊群体能够体验大自然的万物,加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是文化建园的出发点。中国传统园林的诗情画意、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造园手法,以及园林小品的景题、匾额、楹联都是文化建园的重要元素。景区植物名称标牌、栖息鸟类说明牌、园区水生植物及其与湿地相关的科普知识,也是不可忽略的设计元素。植物配置方面,利用植物名与文化的相关性,造景或隐喻,如以龙柏、龙爪槐、龙爪柳、龙爪枣体现中华文化龙标志或涵义;松、竹、梅相配置的岁寒三友,以竹喻人的高风亮节;以荷花喻人的超凡脱俗等,以菩提树体现对宗教文化的展示。实际上,大量可供选择的五角枫、鸡爪槭、元宝枫、糖槭、复叶槭、栓皮槭、黄栌等体现秋景的植物,在园林造景中鲜有配置。所以,应在园林建设中突出文化的形象与涵义。

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系统,其发展演替走向成熟趋于稳定,或是衰退恶化走向崩溃,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影响最大。山、水、植物是园林的主要构景元素,中国传统园林历来都是通过堆山、理水、置石,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展示自然山岳大川的外貌,使园林呈现出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特点。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如果运用不好这些造景元素,不但不能让人产生美感,造成经济上的投资浪费,对城市形象的影响几乎是无法挽回的,因此,设计师的专业水平至关重要。然而,洛阳市目前就城建系统而言,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低,缺乏兼具丰富园林建筑知识和较高文化素质的大师级人物,这是洛阳市近几年没有设计出精品园林的原因所在。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大多靠的是电脑图库中的模块拼凑而已,而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也较低,缺乏一批能工巧匠。因此,应加快引进高素质人才,对项目进行广泛的招投标,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保证城市景观的良性发展。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建设、管理城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数字化城市、地理信息系统、航空遥感技术在城市绿化上的应用,早已成为现实。为了从宏观上把握城市发展、人口增加而出现的绿地变化、绿量定量考核,建立一套城市绿地数字化管理系统十分必要,不能因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成功而忽视了后期管理,要注重城市园林建设的长远发展。

4参考文献

[1] 魏敏.城市生态园林设计的要求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0(14):153.

[2] 朱春琴.浅谈城市生态园林建设[J].中国科技财富,2010(8):294.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范文10

关键词:风景园林;气候条件;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随着校园园林设计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美好生存环境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因而校园园林景观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与青睐。园林景观作为一种创造人类优美环境的综合艺术,其任务就是向人们提供亲临自然之境、享受自然之趣的良好氛围。本文结合自己多年在北方行业园林景观设计的经验,详细分析了园林景观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要求

1.1大气简约

校园景观首先应考虑实用性,要与简约硬朗的校园建筑及整体风格相适应,在净化校园空气的同时,为学校师生及大众营造绿意盎然、大气清新的特色校园景观。通达性、均好性、视觉的通畅性、与校园教学及生活的紧密结合应是景观设计考虑的首要前提,然后可以在标识性景观方面做出每个学校的不同特色。简约的线条、明快的动静分区、硬朗的风格、合理布局的校园设施及景观小品是园林景观体现校园特色的优势所在。

1.2自然生态

休闲生活是逃避城市的紧张和喧嚣,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故而园林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来说,景观园林一定要自然,要么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体现出田园风光,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严重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园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好,能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成本又低。

生态校园是当代校园景观的一个发展趋势,不仅仅体现在表现手法上,更重要的是通过环境的营造、绿化的配置达到优化学校环境、沉淀师生心灵的目的,为当下倡导的绿色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3人心趋静

校园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应立足于引导人们心情趋于舒缓平静,一入区就有一种绝尘脱俗的感觉,觉得和外面紧张的世界不一样,整个人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进入一种优雅的自然及人文环境中。植物色彩搭配不宜反差太大,慎用大面积的简单而又重复的构成,要有线条引导,当然也要避免又碎又乱。

水景的安排也应该安静多于喧闹。小品和雕塑要宁静温馨,不要张狂。引入动物要温和美丽的而不要丑陋吓人的。当然,不要理解为把需要里搞得到处都静悄悄。局部热闹的地方也还是需要的,比如大学生活动中心、教职工俱乐部、运动场等。

1.4文化性

校园景观有别于其他类型园林景观的一个特点就是其文化性。如何将历史文脉、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人格培养、兴趣爱好等文化要素结合到园林景观中,是校园景观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文化性既是抽象的无形的,同时也可以是可见的具体的,我们需要通过园林的手法将每个不同类型学校的文脉巧妙地结合于园林之中,寓教于乐,将室外景观做成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性格培养的一块基石,比如学校的历史、名人、各专业的特点及简介、校友留言等等,对在校的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效果。

2.地域性园林景观元素在现代校园中的应用

园林设计师应当广游天下美景,多接触真自然大山水,多搜集积累景观素材,进而更好地总结它们美的本质,才能把它们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放到我们的设计作品中。在不断的设计中,只有充分运用各设计元素的要点,才能不断地创造更多的精品。在校园景观中,对于设计元素我们经常用到的有植物、庭院理水、石头等等,最常用的为以下两个元素:

2.1 植物

现代园林的植物配置,在满足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多赋草木以情趣,才能使人们更乐于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热爱自然;其植物的品种多样性、色彩丰富性和景观季相性能将园林中的乔木、灌木、草花以及其它造景因素调和成色彩纷呈、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立体植物景观。同时,地被植物亦能充分满足生态城市的需要,其强大的覆盖功能对防止水土流失、维护生态平衡、削减噪音污染起到了其它类型植物无法替代的作用,并显著提高了城市绿地的绿量和绿化覆盖率。

首先,作为校园绿化,需要将绿化效果放在首位。与居住区绿化、道路绿化、公园绿化所不同的是,校园绿化在植被的选择上更为考究,既要呈现绿树如茵的整体景观效果,又要区分通透性与私密性,既需要大冠幅的乔木(如法桐、合欢等)作为主体,有需要垂直型主干植被(如银杏等)作为有益的补充。

其次,作为北方校园绿化,需要注重季节变化对校园景观的有利及不利影响,特别是冬季景观。与江南及岭南的绿化种类相比,北方可用的苗木种类明显偏少,比如棕榈类植物在北方地区几乎是不可能的,像水杉、玉兰等树种需要谨慎使用。当然,北方松柏类植物若运用得当,是可以营造出北方特有的冬季效果的,尤其是在雪天的效果十分明显。

然后,作为北方沿海地区的校园绿化,需要更加注重海风、海潮对于植物的不利影响,同时,也要注意靠海区域地表盐碱化对植物的严重破坏,需要在排水设施等方面考虑防盐碱措施。

2.2 庭园理水

如果说植物是园林景观的灵魂,那水就是景观的魂魄,中国园林讲究“无水不成园”。无论北方皇家园林还是江南私家园林都对水这种自然元素备加喜爱。“一池三山”、“水狭必间其隔”等等都是有关水景的重要理论。现在的社会发展也把水体景观的营造作为提高项目品味的重要手段,比如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人工开挖的琥珀,以及借助江景、湖景等自然景观,丰富了园林的空间层次。在水体景观的形态上讲究动静变化,运用了一些高科技手段,把自然界中水最有活力的形态凝固起来,展示在人们面前。比如一些喷泉、涌泉、溪流的设计应用,给园林增加了不少灵气。

校园景观中的水景既可以起到优化校园环境的作用,又可以增加校园的灵气,给人以灵感,让师生在畅游校园的过程中畅快、愉悦。另外,北方校园水景设计需注重季节性,特别注意的是要使冬季枯水期的水池效果同样充满情趣,运用石溪、拼花、跌落水景等措施确保无水期效果的灵动。

3.校园园林景观与相邻系统的关系

3.1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相互关系

例如一条城市滨江景观带,可能会遭受台风、暴雨和洪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同时还会遭受空气污染、交通、人流等人类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风景园林设计师在进行景观生态设计时,需要处理好目标景观与其外部的自然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期尽可能实现景观生态系统与其外部系统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共生的动态平衡。比如与前期的校园规划框架、建筑风格等都需要充分理解并深入分析,园林景观需要与之相协调并对上述各种系统起到有意的补充。

3.2校园景观与其他类型景观的介质关系

当前,园林景观主要包括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公共活动区(公园、广场等)、交通系统、特种景观(机关、医院、学校等)各种介质类型。而校园景观与其他各类型的景观有着相似及区别之处,相似之处在于都具备硬质景观、绿化景观等景观元素,并具有地域性及季节性,区别之处在于其服务对象及人群的特殊性。校园景观的特点在于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学生、教职工及部分其他受众,从年龄段可分为小学、中学、大学及老年大学景观,从类型可分为综合类学校、专科学校等,从管理模式可分为封闭式学校及开放式学校等等。校园景观可以从相邻类型的景观中吸取营养,来营造特色校园景观,比如公园的优美环境、居住区景观的舒适宜人、商业区景观的严谨硬朗、广场景观的豁达开敞等各种类型景观的优点与特色可以借鉴到校园景观中。

4.结束语

今天,通过园林景观在社会发展项目中的推广和应用,大部分有见地的社会公民都对园林景观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有了共识,也把园林景观作为提高品质和品位的主要选择,这也就确定了园林景观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怎样才能让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景观规划与建筑规划同步;第二,景观规划与社会发展的策划同步;第三,景观规划与自然植物生长同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更好的做好与社会接轨的景观设计,将更好的景观呈现给人们。作为校园景观,同样要与其所依托的学校作为载体,将校园景观与校园规划、校园建筑及学校教学融为一体,才能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参考文献:

[1]徐振、韩凌云.风景园林快题设计与表现.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范文11

关键词: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

1 住区绿化设计的概念

住区绿地设计是指结合住区范围内的功能布局、建筑环境和用地条件,在住区绿地中进行以绿化为主的环境设计过程。

住区绿地是直接为居民服务的绿地,其中的公共绿地是居民进行日常户外活动的良好场所;居住区绿地形成住宅建筑间必须的通风采光和景观视觉空间,它以绿化为主,形成住区赏心悦目、富有特色的景观环境。住区绿地包括住区用地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宅间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住区道路绿地等。

2 住区绿化设计的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统一:设计必须根据不同的气候特点来进行。夏日烈日炎炎,冬天寒风凛冽,在绿化设计上应注意植物的遮阳、挡风效果,在小区道路上以及停留休憩地点,宜使用遮阴乔木。

2.2因地制宜,设计需经济实用: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尽量减少土方工程。适地适树,例如可适当选择优良的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最能适应当地自然生长条件,容易成活,生长良好,成本低。

2.3美化环境:园林绿地设计是一种多维立体空间艺术的设计,是以自然美为特征的空间环境设计,其中绿化的季相变化是其他环境元素无法比拟的。绿化要有统一的形式,在统一的形式中再求得各个部分的变化。要充分利用对比与调和、韵律节奏、主从搭配等设计手法进行规划设计。

3 强调人性化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要特别强调人性化

人们进入绿地是为了休闲、运动和交流,因此,园林绿化所创造的环境氛围要充满生活气息,做到景为人用,富有人情味。人们能在树荫下乘凉、聊天、散步,天真活泼的孩子们能在泥土和石缝中寻找小动物;老人们买菜回来能有个歇脚的地方。因此在住宅入口,直到分户入口,都要进行绿化,使人们尽量多接触绿色,多看到园林景观,可以随时随地地享受到新鲜空气、阳光雨露、鸟语花香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坚持高质量优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健康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关注生活区质量已成为当今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如今,人们对住宅小区绿化的要求不再只是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一般情况下,绿化面积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0%。好一点的要达到50%以上,并要与周围环境高度协调和统一。在合理运用植物、园林小品、园路和铺装等前提下,特别要强调园林景观与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在空间组织上达到一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住宅园林景观环境必须同时兼备观赏性和实用性,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性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需要注意的是,住宅园林景观要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不要盲目效仿欧式风格的大门和护栏以及雕塑等。

4 科学布局,保证园林景观的质量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人们对生活的园林景观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不再局限追求一两块草地,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公园式景观。科学布局是保证园林景观质量的关键。因此,在园林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合理布局,确保园林景观的质量。笔者认为,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面积应该不少于建筑面积的3分之。如果要求高一点话,应该达到50%以上。而且,在植物布局方面,我们要强调园林景观与小区生活、文化的紧密联接,对于景物的布置要做到一步一景,处处都是“流暗花明”的感觉。同时,住宅园林景观要形成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格局,以纯自然的手法,将山体直接引入宅间,水与山体是连通的,山泉顺流而下积聚成潭,动时流水如琴韵,静则碧波可映月,要合理配置一些文化体育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景观中,营造良好的生态娱乐环境。此外,在园林景观布局中,我们还可以充分考虑到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提倡多元化,加入一些地方特殊或者民族风情的元素,使园林景观布局更加合理和科学。

5 发挥树木、花草合理搭配等生态效益

目前的住宅建设中,过分强调标志性建筑,占用过多的空间建造园林小品,使原本不多的绿化面积更加可怜。事实上,乔木下面有灌木,灌木下面有花草的复层种植结构,是强调以绿为主的具体体现,是增加绿量的基本保证。良好的植物景观,往往作为园林小品、甚至铺装、坐凳的独特背景,通过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对比,突出园林小品及铺装、坐凳所处的特定空间,已起到点景作用。以绿为主的另一层含义,是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不仅要平面化,而且要提高。林荫型的立体模式。利用墙壁种植攀缘植物,可弱化建筑形体生硬的几何线条,使这部分空间能增加美化、彩化效果,从而提高住宅小区的生态效益。

6 园林绿化设计的不断创新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切忌在不同的环境中作出相同的设计来,必须不断创新。住宅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不同于公园的设计,它应以自然为主线,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__的生活领域,使身居闹市的人们能获得重返自然的美好享受。虽然创新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但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这就要求园林设计者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又要头脑灵活,能不断将时代气息和作品巧妙地融为一体,奉献给社会和人类。

另外,住宅小区园林绿化不是一个独立体,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的好坏,根本制约了住宅小区园林绿化,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居住区环境设计是住宅小区园林绿化设计的前提,住宅小区园林绿化是环境设计的深加工,是锦上添花。所以居住区环境设计,也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社会化原则。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通过美化生活环境,体现社区文化,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并提倡公共参与设计,建设和管理。(2)坚持经济性原则。为顺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注重节能、节材,注重合理使用土地资源。提倡朴实简约,反对浮华铺张,并尽可能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达到优良的性价比。(3)坚持生态型原则。应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提倡将先进的生态技术运用到环境景观的塑造中去,才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4)坚持地域性原则。为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地创造出有时代特点、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避免盲目性移植。(5)坚持历史性原则。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宅小区景观设计,更有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做到保留在先,改造在后。

7 结语

总之,营造人性化居住区景观,要符合自然法则,遵循生态学原则,挖掘和赋予特定居住区特定景观的独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力求做到“天人合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园林景观》姚永正著.

风景园林和园林景观的区别范文12

关键词:中国园林;日本园林;对比分析

中国园林和日本园林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但因受到固有文化差异的影响,各自有不同的发展境地。本文对比分析中日园林从审美角度,总结异同之处,解读中日园林的造园思想和造园技巧,进一步加深对中日园林的理解的认识。

1.地域环境

1.1地理环境决定园林山水性质

中国人生活在在大陆,而日本人生活在海岛,这是中日两国在国土环境之上最本质的区别,进而形成了山水文化和海岛文化的差异。

1.1.1国土面积决定园林规模。中国国土幅员辽阔,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人的大尺度观念,在园林规模上也有所体现,其中皇家园林的恢弘气势最能体现出中国博大的特点。

日本园林国土面积较小,由于受到土地面积的限制,造园面积利用率低,园林规模也因此受限而相对较小。

1.1.2地形决定园林体量和特征。基于中日地形条件的不同,中日两地山的高度也出现一定的差异性,日本的真山普遍低于中国真山的高度,因此,在用以模拟真山的假山中,就能明显形成高度及体量上的差别。此外,中国园林水景营造中以引河水而成,日本园林则是因泉而积池,中国园林水体面积远大于日本园林。为使园林要素之间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水的形式影响其他景观要素的规模,从而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园林的体量。

1.2气候差异决定园林建筑风格和植物差异

中日园林因受各自地理位置的影响,气候存在着较大差异,从而影响建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种类植物的分布。

1.2.1建筑。中国园林根据地理位置来分,园林类型可分为北方园林、江南园林、岭南园林3大园林类型。北方园林建筑风格端庄厚重,功能上以防寒为主;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小巧玲珑,功能上以采光为主;岭南园林建筑风格疏朗俊秀,功能上以通风为主。

日本由于气候炎热,雨量充沛,盛产木材,木质结构住宅成为日本建筑的传统形式。建筑尺度小一般不用实墙,以推拉门窗替代,以此来创造通风、舒适的环境空间。随着时代的l展,建筑风格也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1.2.2植物。中国园林植物因南北地理气候的差异,植物配置形式多样,在植物的选择及运用方式上都出现了较大差别。

日本温度较高,雨量充足,植物长势良好,形式多样化。

2.园林类型

2.1所属分类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观园林3大类,其中更偏重于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皇家园林规模大,气势雄厚,典雅华贵,结构上,轴线明晰,对称明显,王者风范儿浓;私家园林规模相对较小,诗情画意,文人意味浓厚;寺观园林则风格不明显,依附于文人园林,普遍与私家园林相似。

日本古典园林分为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院园林3大类。其中更偏向于私家园林和寺院园林。皇家园林规模小,气势弱,装饰素雅;私家园林表现为武家园林,规模大,装饰华丽,在气势和风格上表现之最;寺院园林风格明显,宗教氛围浓厚。

2.2布局形式

2.2.1结构布局。中国园林的结构布局追求山水并存。文人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主体,其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并且无形地渗透到园林艺术当中,则园林强调幽深曲折、疏密有致、灵活多变的园林布局形式,追求步移景异的魅力,极具强烈的艺术内涵气息。

日本园林在营造过程中,本着避免人工斧凿的原则,强调体现自然、象征自然。日本园林在早期的园林布局上对中国园林早期进行了模仿,例如“一池三山”的用法,至今也成为日本园林中常见的构图形式。

2.2.2设计要素。中国园林的表现形式倾向于依山傍水,山石和水体可以说是造园要素中的骨骼元素,因此,画卷般的古典园林意境也就离不开山石水景与植物多种要素的搭配与表达。

日本园林擅长模拟自然山水,同时对于设计要素的运用极其简练,只选择部分重要的要素进行表达,但在细节刻画上,日本园林则处理得十分细腻,例如对洗手钵、石灯的细节处理。

3.文化思想

3.1园林哲学

中国园林深受道家“崇尚自然”思想和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以至“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当然,中国园林艺术中的自然并不是一味地机械照搬,而是通过艺术的再创造,达到“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境界。

日本园林深受禅宗文化影响,禅僧是庭院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其本身具有厌世的情怀,并将这种态度融人造园手法中,例如有名的枯山水景观和茶室庭园的设计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造园思想则强调禅宗佛教的简约和极致,“枯山水”即是代表,其反映了禅的超凡脱俗、崇尚自然的思想。

3.2园林文学

3.2.1园林文学形式。中国园林与诗词画融为一体,园林在造园上深受山水诗词和山水画的影响,文学家通过诗词及画的形式来表达园林的意境美,而造园家则通过园林景观的营造来创造一幅诗情画意的图画。

日本园林文学形式亦多种,其中以山水诗为多,通过诗的描写将园林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

3.2.2园林文学意境。中国园林在文学的创作上体现的是理性和积极,文人将自己的主观感情赋予创作中,景观意象的选取和表达与人的心理极为符合,表现出儒家的入世精神。总之,中国园林的营造受儒家思想影响最深,以人为创造中心,让自然景观区贴近人。

日本园林在文献的创作上则体现的是自然的苍凉和人世的悲哀,文人常以忧郁、悲观的心理来表达对世俗的厌恶之感,道家与佛家的思想体现得尤为明显。日本园林中枯山水和茶庭形式即是代表。

4.造园手法

4.1园林要素

4.1.1自然产物。从自然角度出发,园林要素包括动植物、山、水、石4大产物。

(1)植物。在植物的种类、选择上,中国园林常用高大乔木的灌木,日本园林常用低矮植物和草地;在植物配置上,中国园林植物配置方式多样,善于用景观营造空间,偏重于表现繁荣的景象,日本园林植物的配置方式如同置石一样,数量少,主次分明,形式简洁,偏重于表现萧瑟的景象。(2)山景。中国园林属于山型,山景表现较为丰富,善于以土或石堆山,形成人工假山。日本园林属山景较为少见,常用单个的石头象征山景,例如枯山水中石头的用法。(3)水景。中国园林有多种水景形式,如湖、池、海、溪等,由历史的发展来看,湖池型的水景形式多海景,且对水景形态、动静之美以及水声之美都有极高的追求。日本园林对水的表现较少,多为静水,且水的形态简单,作为海岛国家,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日本园林水体多以海为模拟对象,有些甚至不用水,如枯山水。(4)石景。在石材的选择上,中国石材,种类丰富,有太湖石、黄石、英德石和黄蜡石等,其中以作为“瘦透漏皱”奇丽景观代表的太湖石为主景石,日本则以水成岩、火成岩和变质岩为主,材质的选择主要考虑到人的实际用途;在造景手法上,中国园林以堆砌为主,追求高耸为上,日本园林偏重于把天然石块散置或形成石组。

4.1.2社会产物。从社会角度出发,园林要素包括建筑和园林活动2类产物。

(1)建筑。中国园林建筑较多,建筑密度大,且体量大、显得^为厚重,装饰上偏向于色彩华丽,表现中国园林在工艺上的精巧技艺。此外,中国园林考虑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组合,讲究联接、紧凑,并常用实墙来分隔空间,来表明人与自然的平等和独立。

日本园林的建筑较少,建筑密度低,形式美主要表现为自然、简约、空寂。尺寸虽小却设计细致,材料以木结构为主,表现出通透、自然的建筑形象。此外,日本建筑重视采光,追求自然之光,将建筑与自然有机结合。因此,落地窗是常用于感受自然的方式之一。

(2)园林活动。中国常见园林活动形式有茶艺、曲水流觞、庆典、狩猎、祭祀、修炼等。其中,茶艺与品茶是文人在园林中追求淡泊宁静的活动形式之一;曲水流觞则是文人聚会时用以和歌的主要活动。

常见园林活动有茶道、花道、歌道。其中,茶道是日本人对精神境界的更高追求,既可用于观赏,也可用于吸尘静心。此外,日本对于插花技艺也是极为讲究。

4.2景观营造

4.2.1景区构成。中国园林皆以向心式构图,以山水建筑为中心,视觉中心强;轴线概念强,主要表现在建筑本身的对称性及景点的对称;善于利用山、水、石、植物、建筑等组合景观和实墙来分别划分内部和外部空间景区,使各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追求多级系统观上的景区营造;空间处理上,中国园林常用以小见大的手法追求丰富的景观层次。日本园林平面中心意识强,基本上以水为中心;轴线概念弱,建筑、景点皆不对称,在景区划分上,因日本园林小,重合不重分,多用自然山水和植物来分隔空间。

4.2.2景点营造。中国园林擅长用于多种取景方式,如障景、框景、借景、仿景,对景物进行有效取舍或是巧妙借助于他景,来增强景深,营造多层次的空间景观。

日本园林擅长缩景和借景,将自然景观微缩入园。此外,日本园林基于海岛的水法,惯用横向布局,主要体现在真山水和枯山水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