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

时间:2023-06-05 09:55:35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213-03

一、引言

风景园林学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管理人文自然环境的综合性学科[1]。在世界性的环境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空间与生态问题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的中心课题。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树立强烈的生态理念,在掌握空间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正确地认识并引导规划设计与建设的实施。20世纪后半叶,不少学者提出了面向园林规划的、区域规划的生态分析模型。不断发展的景观生态学及其指数方法大量应用在景观分析中,从而使我们能够深入理解景观结构与动态过程,并为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规划提供了客观的依据。风景园林的规划与分析离不开空间信息技术的支撑。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建立现代风景园林专业。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和环境生态危机的涌现,风景园林专业逐渐受到重视,社会需求大幅增加[2]。中国的风景园林专业属于工学和农林学科领域,在教育方法上比较重视空间规划设计、植物配置与设计制图方面的训练,缺乏对于空间信息处理技能的基本训练,而中国空间技术的进步也未能与蓬勃发展的风景园林教育有效结合。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与生态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必须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与自然方面的问题,处理海量的多源异构数据,因此掌握一定的空间信息分析技术显得尤为迫切。高等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应考虑纳入相应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这对于进一步改进现有的教学内容是有益的探索。

二、“数字地球”与3S技术

“数字地球”是空间信息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概念。“数字地球”的构想是美国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提出的,其实质是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与计算机构成的数字化地理虚拟系统,目的是使人们能够通过数字化信息网络,自由地链接、调用地理信息。“数字地球”的核心是3S集成技术。

3S包括GPS、RS和GIS。GPS即全球定位系统,可通过坐标系统进行全天候精确定位、定性和定时,在导航、测绘、军事、农业、考古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广阔。RS即遥感技术,各类卫星遥感能够全天候对地表实时监测,深入、准确地监测地表景观的状态。GIS即地理信息系统,是各类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集成数据库平台,能够进行各类空间分析、演变分析与三维成像。GIS、RS与GPS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具有共通性,能够达到无缝连接,极大地拓展了风景园林中分析、规划与设计的一体化能力。

三、空间信息技术促进风景园林专业技能变革

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能够大幅促进我国风景园林专业技能的变革。主要的变化包括空间数据、景观的监测与分析、工作效率化方面。

风景园林研究、规划和设计均涉及各类空间数据。对于规划设计人员来说,获取、处理有效的数据是重要的专业技能。针对基础数据内容庞杂、种类繁多且尺度不一的特点,我国已经着手建设地图数据库、测绘档案等数据基础设施。各类商业遥感影像也是重要的数据源,可以根据用户要求有针对性的调取。规划设计人员能够在GIS平台上,对空间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准确地掌握基地的地表状况,提高规划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风景园林从业人员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貌景观进行广域、实时、高精度的监测,并通过GIS进行定量化分析;通过RS和GIS技术,规划师可以定量地掌握绿地植被分布状态,在GIS中可以进行时间序列演变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热岛分析、空间分析(包括网络分析、可达性分析、叠加分析等)、景观指数分析等,为绿地规划、城乡与区域规划提供基本的依据。

引入数字技术能够大幅提高工作效率。空间数字信息技术,尤其是3S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促进了数据与软件的无缝兼容,推动了园林设计的自动化进程。设计自动化包括办公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自动化、输入输出自动化、分析自动化和管理自动化。办公电子设备与软件集成化发展提高了数据传输与处理的效率,国家大力推动的数据标准化与共享化也有力提升了规划设计人员采集、分析和处理数据的能力[3]。

四、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

(一)加强对空间数据的理解

风景园林专业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到空间数据的处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实际上是围绕空间数据的获取、处理、分析而展开的。目前学生普遍缺乏对空间数据的理解,对于空间数据的基本属性、数据的格式与转换、数据的来源缺少科学的认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使学生深入掌握各类空间数据的特征、理解数据的含义和表达、了解数据的来源途径和获取方法,熟练运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能,为识别有效数据、处理数据奠定基础。

(二)掌握空间数据的获取能力

空间数据来源广泛、质量混杂,初学者往往难以理清数据的来源渠道。比如有学生在课题中利用遥感图像进行绿化地解析,所采用的数据为网络下载的栅格数据,这类数据失真性较大,并不能用于绿地定量研究。出现这种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了解有效数据的获取途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国际、国家和省市等相关机构和商业公司的各类空间数据范围及其特性,以及这些数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用途,使学生具有识别有效数据,掌握有效数据获取途径的能力。

(三)掌握基本的空间分析方法

深入、正确的空间分析是获得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前提,也是对规划设计方案进行调整的基础。因此,应使园林专业学生了解、掌握利用GIS软件处理空间数据和进行空间分析的方法。GIS平台中的空间分析模块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表面分析、计量统计等功能,可进行时间序列演变与空间格局的量化分析,也可以利用统计结果进行各类景观指数的演算,并制作相应的主题图,作为规划设计的依据。

(四)掌握数据库能力

数据库是对各类工作数据的管理平台。对于景观规划、园林遗产保护、园林植物与应用方向的学生来说,需要收集、管理各类园林资源、植物和地理空间数据。而现实状况中,这些数据往往数量庞大、来源复杂、格式多样,如何管理好这些数据成为影响工作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库是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方法。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应使学生获得数据库构建技能,进一步提升其管理数据、使用数据的能力与效率,对其将来的工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五、高校风景园林专业空间信息技术课程设置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与社会实际需求结合紧密。而空间信息技术本身是系统性的科学,因此需要以风景园林专业特点为中心进行知识点提炼,建立有针对性和系统性的教学体系。风景园林专业课程包括理论与设计两大类型,成系列的规划设计课程为教学体系的中心,相关理论知识点是围绕提高学生规划设计能力这个目标来设置的。因此,空间信息技术课程也应以园林规划设计为中心,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培养学生空间数据处理技能达到提高规划设计能力的目的[4,5]。

一般来说,高校园林专业所设置的园林规划设计系列课程包括园林设计与园林规划两大内容。园林设计是针对中小尺度的场地,包括庭园设计、专类公园设计、综合公园设计、广场设计、居住区绿地设计、街旁绿地设计、带状公园设计等课程,园林规划是在大尺度的场地上实施的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区规划、度假区景观规划、滨水区景观规划等。设计的尺度越大,与城市、社区以及自然环境的关系越复杂,就越需要学生具备较好的数据收集和处理能力,并能够掌握、应用一定的空间分析方法。

笔者认为,针对园林专业课程内容和技能要求,可将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有不同的教学内容与目的,且与相应的园林教学课程相对应。三个模块包括基础模块、数据处理模块和空间分析模块,基础模块是理论教学,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是实践教学。基础模块以学生认知空间数据为基本目的,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的格式与分类、空间数据的作用与意义、地理坐标系统与地图学基本知识、3S技术原理、数据库基础、数据基础设施与常用空间数据源等教学内容。数据处理模块与园林设计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正确获取、处理基地环境数据为目的,教学内容包括DEM高程数据处理、GPS数据获取与转换、CAD文件格式转换、RS地物分析等。空间分析模块与园林规划课程相对应,以学生在规划过程中能够进行科学地空间分析为根本目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可达性分析、距离分析等,并使学生能够制作主题图,作为规划的依据。基础模块、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三个模块教学内容应依次进行,只有掌握前一个模块内容,方能进行下一个模块的教学。

基础模块必须开设独立的课程,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模块既可以是独立的课程,也可以作为园林设计课程中的组成单元,或者采用连续性的讲座形式。

六、难点与展望

在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面临基础薄弱、师资和设备场地不足等问题。当前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开设空间信息技术课程极少,个别院校即便开设有GIS课程,多以理论为主,上机实践操作较少,难以对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产生实质的影响。尽管在科学研究和实际规划项目中,运用遥感与GIS分析方法越来越多,但是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说,空间信息技术教学毕竟是新事物,目前缺少这方面的教学实践积累和相应的教学研究,只能是边尝试、边总结、边推进。

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引入空间信息技术教学,要求主讲教师不仅是园林规划设计和研究的专家,还要熟悉3S等空间信息技术的理论与技能。目前这方面的师资严重缺乏.虽然高校中不乏GIS、RS等专业的教师,但这些老师不了解风景园林专业的特点,所开设课程难以与园林规划设计课程衔接,常导致学生听课后不知道如何运用。因此,高校风景园林学科应大力引入擅长GIS、RS操作,并有实际园林规划设计项目经验的专业老师,解决这方面师资不足的问题。

教学空间信息技术中的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内容,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因此,该部分教学需要专业实验室和上机设备,还需购置相应的教学用软件。只有通过增加这方面的教学投入,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和设备使用效率才能解决目前高校存在的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深,环境生态问题日益严重,风景园林学科将承担越来越重的社会责任,必须根据社会情势调整现有的教学内容。随着社会对高校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不断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大量的复合型人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进入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笔者相信,师资问题和硬件问题都将获得解决,通过不断的探索,必然能够完善面向风景园林专业的空间信息技术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2010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10,(4).

[2]张启翔.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6-17.

[3]许浩.空间信息科学的发展对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C].国际景观教育大会论文集,2005,(10):221-225.

[4]王浩,苏同向,赵兵.聚点成面、以面拓展、强化核心――南京林业大学园林规划设计教学体系的创新建设[J].中国园林,2008,(1):16-18.

[5]林广思.关于规划设计主导的风景园林教学评述[J].中国园林,2009,(11):59-62.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范文2

风景园林专业就业方向1、各省市园林局、绿化处、公园、风景区管理、市政工程类或相关行业主管部门。从事园林监督、管理类工作,此类就业方向一般对毕业生要求比较高。

2、各省市园林绿化、景观类设计、施工、园林监理类企业。此类方向为园林类专业(风景园林、城市规划)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从事景观类设计、施工、植物栽培养护、计算机绘图、园林工程监理类等方面的工作。

3、建筑行业类企业、房产类开发公司。随着各地房地产业的火爆,此类企业对园林类专业毕业生也有一定需求量,主要工作为建筑景观配套设计、居民区环境设计、小区植物栽培养护等。

4、苗木苗圃公司。包括一些苗木、种子的进出口公司和相关单位。主要从事植物品种的引种育化、繁殖栽培等工作。

5、园林类教学、科研机构。主要从事园林教育、规划设计、科学研究类工作。

风景园林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绿化及生态环境成为新追求,不仅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竞相打起了“绿化牌”、“景观牌”、“生态环境牌”,一些企事业单位也越来越注重环境景观设计,使之“既要与城市环境协调,又要让员工和客户舒畅”,那些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和花卉苗木养护,又懂得“绿色经济”经营管理的人才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

当今世界城市化和花卉产业的兴起,更促进了园林事业的发展。风景园林专业也是培养适应未来城市环境美化要求及发展花卉产业所需人才的专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精神生活要求的提高,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社会对此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社会急需大批优秀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

风景园林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学、园林植物、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在综合分析、设计表达、设计实践、科研创新、团队合作等方面得到训练。

1.掌握中外园林史、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原理、园林建筑设计原理、园林工程技术理论等风景园林基础理论与知识;

2.熟悉普通生态学、景观生态理论、群落生态理论等风景园林自然系统理论基本理论与知识;

3.掌握素描、水彩画、钢笔画,中外艺术、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空间构成美学基础,掌握传统手绘表现技法与数字表现技术等设计表现技法,掌握画法几何、阴影透视、建筑及园林制图等专业制图基础;

4.熟练掌握庭园、公园、开发空间、专用绿地等园林与景观设计能力,掌握区域绿地系统与城镇绿地系统等城乡绿地系统规划内容与方法,熟悉旅游景区、休闲游憩、乡土景观等规划流程与方法,了解生态修复规划要点;

5.掌握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风景区规划与设计流程与方法;

6.掌握风景建筑、园林建筑、建筑小品等现代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能力,熟悉传统园林建筑测绘、设计与营造;

7.能掌握400种以上园林植物,熟悉其园林造景运用特征,了解其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知识。掌握植物多样性规划、植物景观规划等植物造景规划与设计。了解花艺与盆景艺术基本知识;

8.掌握园林竖向土方、种植、给排水、水景、园路、照明、假山、园林建筑工程等园林工程技术与材料;9.熟悉风景园林政策与法规,了解风景区与园林管理等风景园林管理;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风景园林 ;中国特色;价值探讨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风景园林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在我国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创立到其后的30多年,其教育体系一直比较稳定,变化不是很大。从90年代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风景园林行业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设计项目数量惊人,实践的范围不断拓展,不同专业的人员纷纷投身这个行业之中,引发了对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急速扩大的市场需求。同时,1999年有关部门大张旗鼓地推行教育产业化,掀起了各大高校纷纷设置新专业和扩大招生规模的浪潮。在此背景下,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也急剧地扩张了。除了过去传统的几个农林院校和个别的工科院校大量扩招外,原来没有该专业的农林、建筑、艺术、甚至地理学科的院校都设置了相关专业,尽管名称不同,但其教学内容、培养方向实际上差不太多。1990年,全国设置风景园林本科专业的院校是21所,到了2006年,全国设置风景园林、园林、景观设计、景观建筑学、环境艺术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了109所。目前高校数量查阅其他资料)

然而,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繁荣,有着许多泡沫的成份,尽管相对于风景园林行业几十年处在边缘的尴尬地位,这样的景象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但也确实带来了许多问题。 无论是原有风景园林专业还是新增该专业的院校,都没有时间来做好思想上和技术上的准备。原有的师资面对翻几番的学生数量显得严重不足,教师的工作量成倍地增加了,被大量学时搞得疲惫不堪的教师失去了教学的兴趣和钻研业务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扩招相对应的,教师队伍也出现了急剧的扩大,新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经验不足,仓促上阵,不能保证高水平的教学。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优良的教学传统被打破了,小班课变成合班课,原本一个老师带十来个学生的设计课现在变成了每个老师带三十几个学生,每个学生能够享有的教育资源相对减少了,质量下降了。几十年不变的课程体系面对新的行业发展形势表现出许多局限性,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欠缺,即便是具有悠久传统的专业课程,其内容也比较陈旧,跟不上行业发展的步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但无论是老课的革新还是新课程的开设却面临学术研究水平低和人才缺乏的瓶颈。 经过十年左右的大发展,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目标的调整,高校大规模扩招行动的结束,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现在已经进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我们终于有时间喘息并坐下来思考它的未来

二、我国风景园林体系的发展趋势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系统化

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LA)专业,在国际教育界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而设立的,这个学科体系的建立对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人才培养以及环境、景观工程实践都有积极的意义。我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正经历着最重大的变革。

1.风景园林专业的内涵

风景园林专业是应用艺术、科学和技术三个类型的知识来规划、设计和管理土地的一门学科。从事该专业的工作者——景观设计师,运用人文科学知识来考虑资源的管理和经营,创造一个令人愉快的生存环境。职业内容包括土地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资源保护与经营管理、城市扩展控制、中心老城区复兴。设计主题有:居住区、商住发展、公司厂房和机构部门、校园、度假旅游胜地、公园、城市广场、交通网络和滨水区域发展等内容。

该专业应学习艺术、设计理论、土木工程、场址分析、土地规划过程、生态分析,以及影响设计过程的社会、经济、 法律 、环境和政策的问题。该学科理论建立在人文学科和生态学分析之上,其艺术在于创造有意义的场所,其伦理是关爱土地以及居住其中的人。

2.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目标

风景园林专业致力于探索并提供:有信息、程序和技术所组成的、用于景观规划设计职业的应用知识;与相关的社会学、自然科学专家进行语言和图形交流的能力;理解由文化决定人类行为,以及社会、 政治 、经济和法律上对土地利用及决策的影响;理解形成土地合理利用和设计的两大决定因素——自然因素和生态因素。

3.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方向

当今中国风景园林学科正在迅速扩展。传统园林专业局限于园里植物和园林规划的局面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由于风景园林是一门集艺术、科学和技术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必然要和这三个领域发生联系,这就大大的拓展了传统风景园林专业的范围,使其从单一专业扩展为综合专业。

为培养未来负责环境设计的领头人,学生要从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等三个学科的交叉中受益,并在课程中求得深入全面发展。这些课程有:人类学、生物工程、农业工程、比较文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伦 理学 、森林资源学、地理学、地质学、房屋供给与消费者经济学、 哲学 、社会服务学和社会学等。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学科

我国国土之大,各地气候、土壤、植被等条件各不相同,更兼有不同的文化历史背景,由此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我国许多着名的园林古建筑无不包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其设计思想无一不折射出独特的人文理念,这也是引起人们无限遐想的根本原因。弄清楚国学的内涵在园林 教育 中的作用,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园林专业,培养合格的园林专业人才具有现实意义。

(一)我国传统的园林设计方法

《园冶》中记载,相地、立基、屋宇、装拆为园林设计的步骤。我国园林传统的创作路线和方法讲究综合性和实事求是,表现在:(1)总在处理着一个个的具体空间以及这些空间之间的联系,而不是图纸;(2)在做出任何一个判断和决策时,已经照顾到方方面面;(3)时时刻刻离不开对现场的调查、理解和分析。可以说,我国园林文化大大超越了迄今为止的西方发展水平,这也是一些世界大师对中国传统园林十分佩服的根本原因。

(二)风水与中国园林

中国古代的园林设计,从本质而言,与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无异,探讨的都是“天人( 自然 与人)关系”。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风水学说的集大成者,其中很多原理都与现代科技有“巧合”之处。例如,建筑对风向的处理不当,不仅不利于人体健康,也不利于安全与美观。中国园林设计,一直遵循着“坐北朝南”的地理原则,可以避免对人不利的“阴风”(北风),这也顺应了中国的季风型气候。

古代风水学中关于水的认识,大多符合 科学 道理,如可选择河流岸的台地上,且要高于常年洪水水位之上,避免在水流湍急、河床不稳定、死水沼泽之处建房等。除此之外,对水源水质也要详加注意。另外,风水学中符合医学科学的内容也很多。例如,住宅建筑前屋低、后屋高,符合人们对于光照的需要,配合“坐北朝南”进行采光。

从根本上说,在去除风水中迷信的糟粕部分,中国园林的风水,深深浸透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精神。它们讲求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生态因素,适当保留有景观特色的自然地形地貌,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使中国东、西、南、北、中的园林景观各具特色,美不胜收。

(三)国学是中国园林之源

传统对于现代而言,文化从来都是有继承性的,如果否认传统,现代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园林教育也是一样,现代园林教育只有在继承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基础上,才能继续发展。在过去的十几年的时问里,中国风景园林规划专业教育,正在从以古典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教育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教学。历经百年,景观规划设计学在国际上一直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专业而独立存在的,在我国,这一学科专业尚处萌芽阶段。积极寻求结合国情的景观规划设计发展创新之路,是我国风景园林教育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敏;中国特色的风景园林体系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 2009年03期.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数字技术;风景园林;计算机辅助设计;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

1 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和功能

1.1 资料收集、数据共享与信息交流

应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各园林科学研究单位、高等院校、规划设计单位、园林生产单位之间,可以进行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远程教学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包括在网络上实现信息目录检索与查询、风景园林信息、方案征集、网络会议、网上方案评审等。全国乃至全球风景园林领域内的网络用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风景园林信息的共享,这对于促进全球的风景园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空间分析与信息提取

地理信息系统(GIS)为风景园林专业人员提供了直观而理性的空间分析工具。通过GIS对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收集的各种资料进行各种领域的信息提取分析,可以在风景评价和规划中建立所需的空间数据库,并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提取查询,可以将反映基地的各种景观要素信息进行统计,可以对各地图要素进行操作、编辑、提取和输出。

1.3 景观表达

运用电子信息数据形式来描述景观,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静态形式,一种是动态形式。

1.4 景观评价

采用“3S”技术,能够更客观地对景区的资源状况进行评价。

1.5 植物选择

园林设计师应具备选择适宜不同场合植物的能力。

1.6 动态监测与管理

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图像,通过GIS软件的叠加分析,可以对区域绿地变迁、城市绿地发展、风景园林建设进行动态监测,这对于营造大地景观,促进城市绿化,控制绿地流失,建设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7 虚拟园林

1.8 远程设计、施工与管理

在将来,通过计算机网络及相关技术,园林设计师可以方便地进行千里之外的基地设计、施工与管理。

2 风景园林数字化的内容及方法

根据风景园林及其规划设计的特点,笔者认为风景园林数字化的内容应包括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风景园林实景的数字化——即风景园林实景的三维模拟以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字信息、风景园林的主题及景点介绍等相关信息的数字化三部分。具体内容及相应方法分别介绍如下:

2.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数字化

在设计工作实践中,人们需要对设计效果的可预见性,需要大量的表现图和信息化的资料来表达园林景观设计的意图,希望在未建成之前,就能看到其设计效果,及时地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进行修改,以利领导或甲方对设计的方案提出建议和决策。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日益更新换代,给园林景观设计意图的表现,提供了一个能随时修改和展示空间。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园林景观的设计,很好地解决以前图纸修改困难,表达不直观,而到建成后又留下不少遗憾的难题。

2.1.1 建立数据库,现状信息采集

园林设计与建筑、市政设计相似,首先依据已有的地形图及数据库和信息化的资料,进行现状调查,现状信息采集,包括周边环境,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的现状信息进行采集,对已有的地形图及数据库和信息化的资料进行校核和充实,建立图样库。对现状信息采集,以前通常采用照相机拍照,再经扫描仪扫描后传给计算机(这样常会有部分信息损失) 。现在采用数码相机,把现状拍摄下来,效果立刻可见,不满意可以重拍(不会浪费胶片) ,采集下来的图片是以数据信息来存储的,可以直接传给计算机,减少了信息的损失。也可以采用数码录相机把现场录制下来,以计算机能识别的信息数据传给计算机,经刻录程序EasyCD等软件加工后,作为动画以真实再现的形式输出。

2.1.2 三维建模,显示立体效果

任何一种建筑设计都是为了满足某种物质和精神的功能需要,采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来组织特定的空间。在该设计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构成一个供人们使用、居住和观赏、游憩的环境。我们将采集回来的现状信息,转成计算机信息后,作为背景或参考底图,由设计人员进行初步方案的设计,根据功能需要,艺术要求,环境条件等因素,勾勒出大致的设计意图(立意)。再由数字化制作人员,依据设计意图,将设计人员设计的AutoCAD格式的二维图形,转成标准数据文件格式传给现代先进的三维造型软件3DS或3dsMAX等软件,进行初步的三维粗胚模型制作,以寻求环境分布关系和空间分布关系,来确定设计的合理性,在艺术构图技法上考虑统一、变化、尺度、比例、均衡、对比等原则。同时,园林建筑和园林景观是一种占有时间空间,有形有色,以至有声有味的立体空间塑造,它较其它一般建筑设计更加需要意匠。意者立意,匠者技巧,通过数字化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把立意表现出来,立意与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相辅相成。

2.1.3 设计反馈,确定空间关系

设计人员依据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得到的空间分布关系图,结合当地的周边环境、历史文物、名胜古迹进行深入的园林布局考虑,把周边环境插入计算机虚拟现实的透视图中,进行借景的考虑,进行尺度与比例的综合考虑。再考虑以功能的需要,艺术的要求,环境的条件等因素,经过综合思维产生出总的设计意图。

2.1.4 材质设定,增强艺术感染力

数字化制作人员依据设计人员修改后的意图,可以利用AutoCAD软件包中嵌入的LISP语言,完成科学计算和数据分析及图形处理,也可以利用3DS或3dsMAX等软件的二维造型2Dshaper、三维造型3Dlofter的功能,进行精确的三维建模工作,利用材质编辑器Material的复合材质与贴图,进行彩质的赋予,进行色彩与质感的处理,考虑绿化景观的地域性(如福州的南国风光) ,分析园林空间的艺术感染力的关系。

2.1.5 后期处理,综合考虑

应用强大图像处理能力计算机的PhotoShop软件,进行图像后期处理,由彩色激光打印机将透视图输出。利用计算机软件的多种特殊滤镜功能,进行艺术效果的综合分析并及时地修改其艺术效果,同时园林景观的设计不仅是作为游赏的场所,还利用它来改善城镇的小气候条件,调整局部地区的气温、湿度、气流,以它来保护环境,绿化视觉,净化城市空气、减低城市噪音,抑制水质和土壤的污染,进行综合考虑,达到设计完美的境界。设计人员在确定效果图的同时也确定了图纸的设计,再配合设计规范的要求和计算机数据,依法设计,使该项目不仅具有艺术效果,而且合法合理。

2.1.6 投影汇报,声图文并茂

设计成果的投影汇报,应用计算机的投影仪,用世界通行的Power point或Author ware软件,进行现状信息、设计意念,功能分区,设计图、三维效果图、三维动画效果有机的合成。将声音、图片、动画以及地理数字化信息,进行剪接和编辑,制作出正确清楚地表达园林景观设计意图的投影汇报程序。另外,利用Photoshop等软件支持多种Web使用文件格式及互联网络Homepage的功能,应用网络技术,通过Intemet全球互联网,把设计完成的作品传到电话能通到的地方,实现不受地域影响的异地合作设计或委托设计。

2.2 风景园林实景的数字化——即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

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实际上是风景园林实景的一种图像化、图形化的表达方式。它应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等技术获取实地数据和遥感影像,采用可视化、虚拟现实技术(VR)、3DGIS等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将复杂的自然景观图形化。通过与Internet、Web的集成,链接声音、照片、遥感影像、视频动画等,使用户在三维虚拟风景园林中动态地、多视角地、全方位地、多层面地浏览和欣赏园内各景点,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外,为了使风景园林的景观更加直观化,我们还可以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对风景园林进行三维模拟,制作三维模型,从而全面、详尽地描述景观整体的美学特征和环境氛围等。这两种方式都是对风景园林实际景观进行的数字化,对于专家分析景观的格局和确定景观观光分区及旅游开发都有很大作用,从而做到优化和美化景观,发挥景观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生态、经济、美学价值。

2.3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字信息、风景园林的主题及景点介绍等相关信息的数字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文字信息包括:每个案例规划与设计项目的基本情况、自然地理概况、社会经济条件等背景信息、风景资源调查及景观分析与评价、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规划设计原则及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说明书等;主题介绍,特别是专题性的风景园林,如纪念性风景园林、观光型风景园林的主题介绍;主要景点介绍,包括那些有充分代表性并且富有特色的景点介绍,如名树、名花、雕塑、喷泉、广场的介绍信息。我们必须对这些风景园林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及管理。首先,这些信息是风景园林各项内容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数字化后加以保存并提供利用;其次,把这些信息数字化甚至同风景园林的三维模拟图形、图像一起提供上网后,无论是对于用户理解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思想还是对于用户在线游览风景园林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3 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应用现状

美国自60年代在风景规划专业领域用计算机来完成各种工作以来,许多大学、科学研究机构和设计事务所都在组织大批的人力、物力、财力致力于风景园林领域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包括专业软件的开发、专家系统的研制等,并已走在世界的前沿。近十余年来,致力于园林专业信息技术理论研究的一些国内学者已经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了可喜进展,如刘滨谊建立的景观信息系统理论框架,俞孔坚建立的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理论模型,赵涛构想的风景园林综合信息系统理论框架等。但是,我国当前现代信息技术在风景园林领域的应用程度依然很低。如今,园林工作者对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应用大多还偏重于数据库的建立或者单纯的制图,数字技术在风景园林中的许多强大的功能却总是徘徊在应用的门槛之外。其原因除风景园林专业涉及面广泛、问题复杂之外,主要是因为社会各界(包括风景园林界)对该领域不够重视,未形成整体的技术应用与开发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世人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大尺度空间土地利用中对资源调查、景观分析、环境保护、废弃土地利用以及城市建设等方面,因此,风景园林领域所面临的范围和问题的复杂程度也日趋扩大。

参考文献

[1]冯钟平.中国园林建筑[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风景园林;美术;教学模式

1目前风景园林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风景园林专业美术教学师资力量呈现出一种落后需求的状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年年都在扩招,很多学生并不能及时得到老师的专业性指导,根本不能在专业方面深入地学习。近年来,随着教师工作量的不断增多,大部分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去学习,其自身各方面能力得不到提高,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科发展的理念和内容进行了解,因此,风景园林美术教学的要求很难得到满足。

1.2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

风景园林专业在招生时并没有限制美术基础,因此,该专业一些学生几乎是零基础,专业中展开的一些教学活动却是专业化的训练。目前,该专业的教学通常从简单造型开始对学生的设计技巧进行培养和锻炼,学生接触美术教学并经过一番基础训练之后,才能展开后续的专业教学,而短时间的考前培训根本不能与目前高校的专业需求相适应,形成了一种矛盾的现象,多数学生对该专业的认知程度始终存在不足。

1.3教学内容严重缺乏

色彩和素描教学在风景园林美术教学中占有很大比例,而教学内容中很少会涉及到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这与高校中应用型教学理念存在冲突,所以,目前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与合理性。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首先,美术课程中过分重视写实训练。其次,美术课程教学中过分关注本身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严重忽略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要想在短期掌握感性思维学习的方法始终存在一定难度,加上教学内容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有必要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

2风景园林专业美术教学模式分析

2.1积极改进现有的教学模式

该专业多数学生之前并没有美术基础,所以,组织零基础学生展开基础练习很有必要。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设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将课时均匀地分配出去,但并没有获得预期成效,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上了枷锁。大量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感知非常关键,教师主要起引导性作用,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到一起,充分分配美术教学课程,保证在原来课时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确定课时的变化。

2.2确定教学重点

确定教学重点需要从造型、设计及手绘3个方面的基础着手。首先,从造型基础角度来看,应引导学生把握写实技巧,掌握形的整体,不断强化学生对造型基础的了解和认识,例如,在素描课程中应从几何图形开始,多角度观察和描绘,提升造型表达能力。其次,从设计基础角度来说,目前很多高校会安排6~10个学时来讲述三大构成,实际上要想提高对三大构成的重视程度,应该将色彩、平面及立体构成融入其中,这些都是本专业学生非常需要的能力。最后,从手绘表现方面来看,手绘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表现及动手能力,这些都是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打基础的,所以,教师应充分重视手绘教学和学生体验能力的提高,将现代教学方式和常规教学方式结合起来,重视学生环境空间造型能力的提高。此外,还要注意不能单纯依靠对作品的临摹,这样容易产生依赖性,应积极变换临摹的场景和地点,在变换过程中真正掌握空间画法。

2.3重视教学方法的革新

美术教学本身主观性强,这就要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质展开教学,针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虽然教师在美术课程教学中占有主导性地位,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自己引导者的身份,尤其是园林专业的教师,更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按照学校对美术课程教学的定位及学生的需求,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风景园林美术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要想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应该制定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本专业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大量具有优秀品质的风景园林设计人才,因此,应针对目前美术绘画技能方面的实际需要,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积极改革,探索出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园林设计人才。

作者:韩冰 王志超 单位:辽宁省农业经济学校

参考文献: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景观;应用型人才;改革;综合素质

现代园林发展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在古典造园、风景造园的基础上,经过科学革命方式建立起来的新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以强调建设和谐的人居户外空间环境为基础,把工程技术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并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植物学、艺术美学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地丰富科学艺术手段,为人类建立了一种适合生存并促进自身发展的室外生活环境。在21世纪,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气候变暖、能源紧缺、环境危机是人类面对的共同挑战。科学发展、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经济稳定增长和快速城市化仍将持续很长时间。物质主义和过度消费开始引起有识之士的关切和思考,对大自然和美好精神生活的追求初露端倪,因此风景园林应运而生。由于风景园林学科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根本使命,以保护和营造高品质的空间景观环境为基本任务,因此它的发展前景不可限量。风景园林学科的时代背景、发展前景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社会发展、人类科技文化的进步,使得风景园林专业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风景园林的任务是丰富多变的,这就需要大量的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正是基于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专业人才为目的,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开设了景观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通过优秀景观设计的案例分析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了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该课程主要介绍有关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发展演变、景观资源的类型及评价方法及城市与区域的景观与绿地系统的规划方法。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是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景观设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了与景观设计有关的理论知识、景观设计的原则,熟悉景观的构成要素、景观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因此,从教学内容、授课方式、实践教学、教学资源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分模块的改革创新,创造了一体式学生理论实践创新思维模式。

1景观设计原理课程概述与目前存在问题

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该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景观概述、发展历程、影响因素、空间设计、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设计程序与方法、设计表达、各种类型景观设计。此外,还有景观设计原理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指导意义。景观概述:景观设计的基本认识(景观的概念、景观设计的概念、景观设计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景观设计师)。发展历程:古典园林的传承、现代景观的产生。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功能因素:(功能属性、功能构成、功能、布局)空间因素、人文因素、生态因素、技术因素。景观环境与行为心理(人对环境的需求、环境感知与环境认知、个人空间与感觉尺度、私密性与领域性、环境行为规律)。空间设计:空间设计基础(空间概念、讲解点线面体以及空间)、空间处理手法(空间构成、空间类型、空间操作、空间界定、空间与功能)、空间要素与设计原则。景观构成的环境要素:地形、道路与场地、植物、水体与山石、景观设施与小品、照明设计、景观建筑单体设计。设计程序与方法:讲解一般景观设计的程序与主要内容以及各阶段的注意事项。设计表达:景观制图、景观透视。各种类型景观设计:城市公园、广场、居住区、庭院、滨水、道路景观设计。讲解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存在问题:第一,课程内容空洞,理论缺乏实际指导和借鉴作用;第二,课程内容浅显,未能满足培养风景园林专业实践性人才的培养需求;第三,整个课程为48个学时,基本以理论课为主,未安排相应的实践课学时,未能很好达到锻炼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的效果。

2课程改革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

2.1课程内容与实践、实际项目相联系

将课程与招标网的实际工程项目相结合,通过理论知识点赋予相应的设计项目无缝衔接,配合指导老师进行指导。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风景园林学科相关设计竞赛,以团队进行考察的形式,从中培养设计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

2.2多维度、多地点进行设计考察

从理论课堂与室外课程进行呼应,通过案例图片和现场实际参观考察进行,把景观设计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设计类别进行阐述,对一些设计热点,如生态停车场设计、海面城市、雨水花园、美丽乡村等相关案例进行重点剖析。

2.3网络平台资源的利用与整理

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浏览相关专业网站,搜集相应素材。国内比较有名的,如生生景观、秋凌景观设计、国际新景观、筑龙园林景观、园景人、田园志、微设计、景观派等。借助这些互联网平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实践案例以及理论思想,并且提供相关设计素材丰富设计作业的层次感。

2.4师生互动

平时课程作业让师生充分互动,进行思考,课堂上由一组学生讲解他们所欣赏的景观设计案例,内容包含案例的概括、案例优缺点、由此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5专项作业训练

快速设计与草图表现能力是风景园林设计行业所必备的一项技能,在课程的授课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设计训练,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专题进行快题设计方案构思。例如,选择永川兴龙湖公园、观音山公园、渝西广场等地方进行景观改造设计。

3结语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范文7

关键词:风景园林 教学 改革

2012年11月8日,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探讨。2013年3月27日,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并发表讲话时再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由此可见,中国对“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有了深层次的思考。正因如此,风景园林专业也开始正式迈上新时代中国生态建设的舞台。而风景园林专业正是力求综合利用科学和艺术手段营造人类更加美好的居住生活环境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且与其他相关非生物学科、气象学、历史学、心理学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互结合的综合学科。如今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并且已经荣升为国家一级学科。在过去的20年间,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与教育正在从以古典的园林为核心的传统园林设计转向以现代景观为核心的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知识体系、实践取向这四个方面都发生着结构性的重大转变, 并且这种转变正在加速。【1】如今,风景园林学科教育教学体系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然而,在亲身的教学的过程中,还是能够发现有很多的问题存在,下面我将就教学中的发现和感受,提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解决方法。

一、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模式的几点现状问题

在风景园林专业相关的主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于教学进程的把握,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经过整体课程的讲授,我在教学中逐渐发现以下几点主要问题:

1.课程的衔接不到位,课程与课程之间脱轨,理论与实践脱轨。由于风景园林专业所学的课程相对比较复杂,导致有些课程内容出现叠加的情况,学生会学习两次相同的或者相似的知识。并且存在有些课程针对性不强的情况,例如关于美术基础方面的课程,常常更侧重于美术的专业方向的训练,例如,水粉,水彩的表达,而不是园林表现中常用的表现技法例如马克笔的表现方法,导致学生在具体应用中学过相关的课程却在实际应用中不懂相关的画法。同时,风景园林专业自身就是一门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的专业,需要了解和接触实际方案的实施,要求学生有准确的尺度感与空间感,在课程设置中,校内教授的内容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不够密切,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接触不到相关的设计方案的实际实施,学过的理论不能真正用于实际项目中。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轨。

2.课程设置混乱,专业课程时间被压缩。在教学中,我发现一些非专业类基础课程课时量过大,而风景园林本来就是涵盖多专业领域知识,需要获得的知识量很大的学科,因此导致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时间被压缩,学生过累却不能更好的获得与专业有关的知识。这样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以及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

3.课外实践不受重视,但实践环节却与专业关系密切。课外实践对于风景园林专业来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往往由于一些外在因素,学生的课外实践不受重视,导致学生视野不够开阔,而又由于风景园林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国内外知名的景观设计方案,需要学生们在实景中感受设计作品带给游人的心里感受。否则在设计过程中会造成设计作品与实际尺寸所呈现出的景观效果表现不相符的情况。尤其,我国苏州杭州和北京存在大量中国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设计作品的精粹,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的积淀。只有真正身处其中才能领略到其中对于空间与植物的运用,人性化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处理的奥妙和玄机。有些身在景观之中的视觉冲击力是无法从和图片中体会和获得的。不仅如此,身为一名专业素养较高的风景园林设计师,更应该去国外领略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设计风格,尤其是以法国园林为代表的西方园林,其中有很多作品中,对于景观的处理手法对现代景观设计风格的产生了深厚影响。正所谓知己知彼,扬长补短。所以,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如果眼光短浅、思维狭隘,那么对其未来的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是不利的。

4.学生对于新理念的设计作品接触不多,自主学习不到位。首先,学生翻阅的资料有限,风景园林专业需要及时的接触到世界前沿的设计方案和设计理念尤其是近些年来对于生态理念的侧重的案例,然而资料室中包含的内容比较有限,并且有些前沿理念甚至还没有出版成册,导致学生们的知识面过于狭窄。同时也包含学生自身的自主学习侧重点和学习态度不到位。有些作业中就可以看出,过于重视图面的表达,而不注重设计理念内涵。学生掌握的知识不够导致设计方案空洞乏味。

二、教学模式现状出现的原因

以上所述,在风景园林这门学科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其实是我国当今各大高校风景园林专业教学过程中普遍出现的。而正因为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相关学科才能得到完善与长远稳固的发展,综合分析,以上出现的问题主要的原因在于:

1.风景园林学科尚属新兴学科,学科体制建设不完善

对于风景园林学科的地位,按原本的学科划分方式,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在建筑学以及学科中仅仅是城市规划与设计的二级学科部分,相当于三级学科或研究方向层次,所以学科发展受到限制,同时又由于风景园林学科涵盖知识较为广泛,分属不同学科,分化严重,也不利于学科的发展。而新目录在2011年已将“风景园林学”正式升级为一级学科,标志着风景园林行业从国家层面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和认可。但是风景园林学不可否认的仍然是较为新兴的一门学科,成立时间与其他学科相比仍然有很大的悬殊,因此风景园林这一学科的教学体制,教育教学方法都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 风景园林学科的特殊性

这一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风景园林学科的实践性,与其他绝大数专业不同,风景园林专业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了解国内外的风景园林发展史,区分各种类型的设计风格,于此同时,风景园林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设计所涵盖的内容非常的广,大至大型的部级湿地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的设计,再到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设计,小至小型的别墅庭院的设计,无论场地面积大小,都与相关的实践离不开,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提升尺度感空间感,在实践中培养如何才能使我们所强调的审美艺术与使用功能更好的结合。

3. 教学条件有限

正如我们一直在强调风景园林学科实践性的重要性,想要培养优秀的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就急需为学生提供接触实践,亲身参加实践的机会,而实践不仅仅包括项目的参与,还包眼界的扩充,追根溯源的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优秀的景观设计案例。这就涉及在我国被视为我国的园林瑰宝的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些优秀作品,以北京的皇家园林,江南的私家园林为代表。身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对于这些经典的享誉国内外的作品自然要不能仅仅停留在识图从照片中感知的初步认识,要身临其境,仔细揣摩优秀的设计作品怎样去进行景观空间感的推敲,而学校身处北方城市,教学条件有限,想要去亲身感受这些优秀作品往往需要经过很多繁琐的校内外各方的审批程序,尤其当今强调学生安全的情势之下,实习实践活动更加难以进行,学生相关的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自然,专业发展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三、风景园林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适当合理地调整教学计划

针对一些校内公共选修课和校内公共基础课,适当予以减少,留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专业课程内容的配置,对于风景园林专业学生来讲,主要的专业课程传授的是大学期间必须要掌握的核心知识。要扎实学生理论基础知识,尽可能的传授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每一门课程都是教学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组成环节。同时,课程大纲教研室共享,并且组织教研室教师进行研究讨论,精减相关的重复课程,这样就可以尽量避免课程内容的交叉。在减轻教师负担的同时加强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习知识正如盖楼,所以扎实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增强学生专业技能,努力的培养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本科生是风景园林教学改革的第一步。

2. 课程与实践相结合,增加综合实习课程比重

在园林专业的教学中, 可以结合课程内容进行现场教学。例如,在方案场地确定时可以适当考虑学校内部的地块,让学生能实际感受现场的尺寸和比例关系。同时,多设置与教学相关的课程实习。例如在园林建筑设计的教学中, 当讲到有关建筑立面设计的章节时, 可以带学生走出教室, 以校园内的特色建筑为例进行实地的讲解。同时,不仅要设置校内的课程实习,还应克服种种不便和困难,带领学生去国内甚至国外园林设计最精华的一些地方去亲身体验,身临其境的感受尺度与空间之间的变化和关系,开阔视野,拓展知识。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设置学生和教师的国内外的交流,突破原有的教学体系的束缚,将更多的专业学者、专业资源融合到一起,是对我国专风景园林业教学体系的有益补充。

3.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升学生专业视野,促进学生积极性

国内外都已经创办了很多针对风景园林专业的大型景观设计竞赛,教室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这类比赛。这些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竞赛有助于学生专业水平的提升,促进学生思考,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比赛也能了解同等院校的学生的专业水平,并针对相关的情况加以改革和优化。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提倡国际性的景观设计大赛并且屡屡获奖,在学生短期内提升了专业素质并且的到自我价值实现和提升的同时,学校的相关专业的声誉也因此而得到了提升和加强。并且北京林业大学的张晋石曾提出:通过举办全国性的毕业设计竞赛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2】

4. 优化课堂形式,促进多元化教学

在许多国内风景园林专业的知名学府,为了提升开阔学生的眼界,了解最新的国内外设计手法和景观发展形势,常常会举办邀请知名设计者或者知名专家讲座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且从中能够获得更加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应该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请一些国际,国内的知名设计师来校以讲座的形式传授最新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说,讲座形式的授课是拓宽学生专业视野,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的重要手段。

在大量境外景观公司和事务所挤占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践领域的市场,同时中国国内却缺乏高素质设计人才的时候, 加强和提高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基础和设计水平,培养大量适应市场需求的园林景观设计人员,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在飞速发展,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在不断扩展,教育的思想观念也需要不断更新改革,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模式必须顺应当今的多元的变化才能满足社会对于景观设计人才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的同时,及时跟上社会发展的进程,努力完成社会和国家赋予我们的使命。近年来,我们风景园林专业教师也在努力转变教育观念的基础上,对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确实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仍需要不断努力改革创新以适应新世纪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滨谊 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的重大转变与对策【J】中国园林增刊, ??2006(22);219-222.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范文8

关键词: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TU;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5004605自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风景园林行业服务在中国的急速发展,社会对风景园林人才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量”的方面,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基本上是以扩招来满足社会的这一需求。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摸索,中国的风景园林行业也逐渐规范和成熟化,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体现为逐渐地由“量”向“质”的转变[1]。但这种由“量”向“质”的转变在当前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却变得非常艰难。调查发现,在国外,学生经过几年的大学教育,便能成长成为具有独立工作能力的成熟专业人员;而在中国,大部分高校还只是在培养“设计院的实习生”[2]。由此可见,保证和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已经成为当今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目标和核心。但如何监测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使其能满足行业从业人员的基本需求,已然成为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

一、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是监测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

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调动多方面的因素协调完成。笔者在本课题的前期研究中结合风景园林专业自身特点,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展开了“模块+制度化”教学改革探索[1](图1)。可以看出,在整个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运作机制中,评价模块是监测人才质量、检验分析其他各模块的直接标尺和基本手段,是整个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块体系中的核心模块。在评价

图1人才培养模块体系示意图模块中,不同对象、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评价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一个覆盖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的评价体系(图2)。在该评价体系的引领下,学校人才培养运作机制一直围绕“人才质量”这一核心不断调整和改进。构建科学合理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将成为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制度化”教学改革探索的一个关键环节,是监测和提高专业人才质量的根本保障。

二、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须实现的几个根本性转变

风景园林专业的教学形式(包括课堂授课形式、实践实训形式等)有很强的独特性和灵活性,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表现出“小范围辅导、突出实训环节和教学形式多样化”等特点,这就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评价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从新的角度调整和改进传统教学评价方式,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为此,必须首先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根本性转变。

(一)评价主体的根本性转变——由校内拓展到校外在美国,大学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自我完善或追求所谓学术完善的象牙塔,而是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3]。因此,其教育质量(人才质量)的评价应该放在社会大环境中检验,需要社会参与评定和监督。但中国高校目前的教学评价主体基本上都是高校内部成员。风景园林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在教学体系中有诸多实训环节,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是评判的培养质量乃至学校该专业的办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对学生质量乃至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办学质量的评价主体必然由校内学生、督导组等拓展到社会用人单位、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构),实现评价主体的根本性转变(图3)。

(二)评价目标的根本性转变——由单纯地评教师教学转向综合性评学校专业办学工作

高校的教学评价目的在于提高办学质量,但在具体的操作时却往往只单纯地评教师教学工作,甚至把教学评价与对教师的奖惩挂钩,最后无奈地蜕变成学校“管老师”的机械性手段,这大大歪曲了评价的本质。要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实现评价目标的根本性转变,也就是由目前只注重评教师教学这一环节转变成评价高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由单纯地评价教师教学工作转向综合性评价学校风景园林专业办学工作(图3)。

(三)评价内容(范围)的拓展——由教师教学模块拓展到专业办学的各个环节

评价目标的根本性转变必然会带动评价内容(范围)的拓展。评价的实际内容由原来的教师教学拓展到教师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资源配置、教学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面分析评价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图3)。

(四)评价客体的根本性转变——由固定单一评价客体向非固定多评价客体转变

如果教学评价跳出教师教学这一狭隘的评价范畴,把教学评价提升到评价专业综合性办学质量的高度,那么,评价由谁来评、评价谁也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说,评价将由原来单一的评价客体——教师转向非固定的、多样性的评价客体,一切评价客体的确定均根据评价目标的需要来确定(图3)。

三、以“质量”为目标和核心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以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优化课程体系设置、集约利用教学资源、促进高校教学服务管理水平并最终提升学生质量和专业办学质量为目标和核心的全方位检测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应包括两部分,一是评价操作体系的构建,二是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一)评价操作体系的构建

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不只是一个校内简单的以教师教学为对象的单一性评价体系,具有评价主客体和评价指标多样化等特点,因此,构建一套科学可行的评价操作体系是进行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基础(图4)。

注:“毕业生甲类”是毕业后一年内处于见习期内的学生,“毕业生乙类”是指大学四年级在校毕业生

从图中可以看出,整个评价体系围绕毕业生质量展开,由高校招生就业管理机构和校专业学术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分会负责组织执行,对毕业生的质量评价分为社会评价和校内评价两部分。社会评价的评价主体是用人单位和政府教育行政管理机关(构),评价客体是刚毕业的学生(毕业一年内);校内评价的评价主体是高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评价客体是大学四年级在校学生。质量评价目的是为了监测、检验毕业生(指毕业一年内和大学四年级在校学生)的专业培养质量。围绕这一培养目的,可以监测、检验专业培养的成果,及时发现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并把监测检验结果反馈给学校专业学术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分会,并由其牵头对原有人才培养模块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展开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下一阶段评价——校内自检性评价。校内自检性评价就是学校专业学术委员会风景园林专业分会牵头组织校内相关职能部门(专业系室、教务、科研、学工等部门)根据上一阶段社会评价所提供的监测结果,从“课程体系设置、教师教学、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检测并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形成校内评价意见作为调整人才培养模块体系的重要依据。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理顺评价操作体系的基础上,以何种标准来评判评价对象的表现及能否找出深层次问题,是关系到评价是否科学客观、人才培养模块是否合理的核心环节。因此,与评价操作体系协调,根据评价客体、评价侧重点的不同拟定相应的评价指标并形成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将成为评价过程中对评价客体检验检测的最基本手段。本课题根据不同的评价对象拟定出评价指标和评价因子两个层级,通过评价因子评判相关的指标(表1)。在该表中,评价因子可以根据不同高校风景园林专业办学的具体情况分别设置评分标准,从而对相对应的评价对象做出客观的评价。

四、结语

文章以高校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构建作为研究平台和契入点,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全面评价风景园林专业办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尝试探索构建一套更加科学全面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尽可能克服传统教学评价只停留在注重评教师教学工作这一不够全面的评价体系的不足,从而更加高效地推动风景园林专业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林世平.风景园林专业“模块+制度化”教学模式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10(5):32-36.

[2] 朱祥明.对风景园林教育的几点思考——从设计行业的需求谈风景园林人才的培养[J].中国园林,2007(11):93-94.

[3] 冯玉芳.美国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4.

[4] 陈赟,唐仁春,张凤明.AHP法在高校学生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高教研究,2005(7):9-11.

[5] 李春玲.教学研究型多科性大学教学评价要素和指标体系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4):114-117.

[6] 徐秀英,韩美贵,李中华.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价反馈与教学适应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2):92-95.

[7] 黄超,陈文彬.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4):134-136.

Talent training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LIN Shiping

(School of Gardening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Hainan University, Haikou 570228, Hainan Province, P. R. China)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范文9

【关键词】景观园林;规划;设计

前言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有别于传统园林,内涵已扩展得越来越广泛。风景园林、环境生态、旅游游憩三大优势互补是核心,在目前我国人居环境建设快速发展中,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就时空跨度之大,项目种类之多,目标的大众性,项目参与人员的丰富性,规划设计实践的环保性,呈现硕果之丰富,已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景观园林基本特性。但是诗情画意还得要,叠山理水也不可少,所以仅靠传统的园林技术已难以满足今天社会对景观的需要。

一、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现状分析

大多数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阴一类的“软质景观”的规划设计。景观环境建设中,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仍然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作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

(一)观念目标陈旧僵化

当前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虽然引进、吸收、消化是促进发展的动力,但是个性鲜明、耐人回味的创新性作品很少,很多都在照搬模仿,其根本是忘记了中国元素的魅力所在。环境绿化设计中从属不清。大多数设计者,往往侧重于构成景观环境的“硬质景观”,而忽视了绿地林荫一类的“软质景观”。各类缸砖、花岗岩、石料、不锈钢等金属材料所占比例过大,相比之下,绿地草皮、林木花卉、河池水体则往往处于从属地位。场地意识淡薄更是景观园林规划设计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于居住环境,鲜明的视觉形象、良好的绿化环境、足够的活动场地才是设计的基本出发点。随着景观环境建设的发展,仅仅满足游憩行为这一基本目标,也许还远远不够。但这毕竟是远期景观发展的基础,对于未来景观建设的腾飞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优化重组学科专业

在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学科专业,这一新兴学科专业尚处研究、教育、实践的萌芽初期。传统园林学一统天下的格局已松解,风景园林、环境艺术、旅游游憩三者在分争天下,现阶段还难以做到重组统一。以视觉形象为核心带动的景观艺术,是环境艺术专业的强项;以环境绿化、水土整治为核心的园林绿化艺术与技术,园林专业最为擅长;“游憩娱乐学”这个专业在中国名义上没有,但实际上正在从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学科中快速产生一个“旅游游憩”分支专业。不管是哪种,均涉及到研究怎样的环境为人们所接受,会引发什么样的行为活动等。

二、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项目实践

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实践的基本方面均蕴含有三个不同层面。

(一)景观感受层面,基于视觉的所有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的设计,即狭议景观设计。

(二)环境、生态、资源层面,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体、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调查,分析、评估、规划、保护,即大地景观规划。

(三)人类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历史与艺术层面,包括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即行为精神景观规划设计。

上述三个层面予以概括提炼,引出了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大方面;景观环境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现代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三方面,源于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实践。纵览全球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例,任何一个具有时代风格和现代意识的成功之作,无不饱含着对这三个方面的刻意追求和深思熟虑。景观环境形象是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如何创造赏心悦目的环境形象。

(1)视觉景观层面的感悟

从狭义景观设计讲,感受营造良好的视觉景观氛围,是基于所有的自然与人工形态及其感受而设计,不然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从人类视觉形象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美学规律,利用空间虚实景物,研究创造赏心悦目的景观环境形象。西安大雁塔南广场文化休闲区就实现了这种效果。而部分城市的广场只是对植物、花卉、地面做简单的分割,完全没有景观环境形象的感觉。

(2)大地景观层面的感悟

大地景观规划设计必须从土地利用、地形、水体、动植物、气候、光照等自然资源在内的分析、规划、保护入手,使自然与人、环境与资源等元素有机统一、人文和谐。从人类的生理感受要求出发,根据生物学原理,利用自然界的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土壤、水体等自然和人工材料,不断注入现代工艺、内容,创造舒适、良好的环境生态绿化。

(3)精神景观层面的感悟

从古至今,传统的风景园林,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其共同的追求仍然是艺术,它始终贯串于风景园林理论与实践之中,潜在于园林环境中的历史文化、风土民情、风俗习惯等与人们精神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文明。

从人类心理、精神感受需求出发,根据行为心理乃至精神生活规律,去研究如何创造出使人赏心悦目、浮想联翩、积极上进的精神环境。强调景观环境形象,以呈鲜明的视觉形象为首;强调环境生态,首先要有足够的绿地和绿化;强调群体大众的使用,除具备足够的场地外,还要有为大多数人所用的空间设施。

三、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的观念目标创新

针对我国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实践,其观念目标就是“游憩行为”、“景观形态”、“环境生态”规划与设计创新。游憩行为规划,其核心是对自然天成和人为创造两类组成景观资源、人们行为心理与项目经济运作,进行相互交织揣摩、分析、设定、预测;景观形态规划设计,又称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其核心是对游憩行为、景观项目、设施建设,进行空间布局、时间分期、设施设计;环境生态规划设计。其核心是对景观环境,景区、景点自然要素环境,以及因景观开发建设而引起诸影响,进行识别、分析、保护的规划设计。

现代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就时空范围、项目内容、项目性质而言,虽其规模、层次、深度、性质各不相同,但从自然原始景观的保留到人工生态的再造,传统文化的发掘到现代精神的追求,理性的解析重构到浪漫的随心所欲,工程技术的计算论证到文学艺术的灵感顿悟等方面,都应予以重点考虑,所不同的只是其比重、深度和广度有所差别。

结语

景观规划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一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工作。其工作的领域是如此广阔,前景是如此美好,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那么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就只能是用来装饰门面而己。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为了我们共同的、惟一的家园―――地球的美好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滨谊.景观规划设计三元论[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5,1:46.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范文10

景观建筑涉及更加注重生态规划与设计,为了确保生态设计的有效落实,需要掌握确保环境质量的设计政策、导向与规划的阐释、分析和组织,而且在实践中,不仅仅是分析与评估土地资源,而更要侧重自然环境发展的稳定性。

2正加注重人性化的设计

基于社会与行为学,景观建筑涉及更加凸显人性化,如为了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需求,而进行特别的设计。这一领域,需要设计师充分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知识。其研究领域也相应地包括设计评估建成的环境、以及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等。

3从景观建筑分析对风景园林建设的启示

与美国景观建筑的实践活动相比较,我国的风景园林建设可以从中获得如下启示。

3.1要对原有的专业范围进行拓展。美国的景观建筑涉及生态、流域、区域风景、国家公园、城市布局,以及保护自然资源、能源,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等一切设计领域。在各个领域中,景观建筑师通过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在宏观与微观方面,不断创建并调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因此,相比较而言,全面进入城市领域应该是我国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方向,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专业技能与优势,并与生态学、城市学、环境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构建高效、和谐的城市环境体系,为推动我国城市环境的发展贡献力量。

3.2积极参与城市的设计与改造。美国的景观建筑是伴随着城市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景观建筑设计全程参与了其城市公园运动、城市美化运动、建设城市休闲广场、复兴中心区、保护商业步行街的历史地段等实践活动,创造出了很多景观建筑同城市设计相结合的优秀作品,如洛克菲勒下沉式广场、亚利桑那中心广场、达拉斯市艾利德银行前的喷泉广场等。鉴于此,我国的风景园林应该突破专业单一的局限性,结合当代城市设计的先进理念,利用丰富的园林设计知识,积极参与到城市的改造、和设计的进程中。

3.3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目前,我国的园林设计的落后的手工作业模式还比较普遍,只在一些简单的设计过程中利用了计算机技术。而美国的景观建筑设计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不仅减轻了手工设计的劳动强度,而且进一步提高了设计质量,扩大了专业范围与设计领域。

3.4坚持进行全面的生态规划。当今世界,都对生态城市的发展予以重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城市进程中人们的共识。基于生态文明的新理念,美国新的生态城市景观已“不再把规则与不规则分开、几何形同自然形态分开、建筑与自然分开、整体与局部分开”,从而以一种新的城市景观审美倾向应运而生。在这里,我国的风景园林能够得到的启示是:鉴于迅猛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的日益被破坏,我们必须从整体的生态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规划体系。例如:海南的建设“国际生态旅游岛”规划,日本的“环境立国论”,都是全面进行生态规划的典型。

4立足现有,对风景园林进行长远思考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范文11

关键词:风景园林;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4303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风景园林学新增为一级学科。风景园林一级学科的设立,为专业教育和行业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风景园林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风景园林专业人才要在加强理论教育和实践联系的同时,倡导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体现风景园林价值。

一、风景园林学内涵与外延

风景园林学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是一门建立在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其核心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当前风景园林学要应对城市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等诸多问题,所以风景园林专业随时展其内涵与外延需不断被重新定位。

张启祥[1]提出风景园林一级学科是以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文化艺术、建筑工程、植物生态、社会生活五位一体为核心知识内容的多学科融合的完整体系。朱建宁[2]认为风景园林的含义就是领土的安排与整治,风景园林学本质特征是以自然文化为基础,以自然要素为素材,以自然风景为源泉,是有生命的、不断生长变化的空间造型艺术和领土整治行为。成玉宁[3]认为风景园林学科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必然着眼于系统建立 “人、场所、生态、功能、空间、材料、技术、文化”相互关联的思维模型,强调设计与建造过程的科学化,突出环境空间、场所、功能、文化及技术支撑的一体化整合设计。由此可见,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具有高度整合与高度专业化并存的特点。二、 新形势下风景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当前国内有一百多所院校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包括农林院校、建筑工科院校、美术院校、师范类院校等。由于各学校培养目标不同和自身条件限制导致,如工科院校缺乏自然学科知识体系交融,农林院校的学生园林建筑及空间构建能力薄弱等。因此,风景园林人才培养应基于多学科的专业背景。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朱颖风景园林专业多学科综合教学探索

吴良镛先生[4]一贯倡导建筑、园林、规划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3个学科各有特点和规律,但在学科发展过程中,专业的边界日趋模糊,三者在技术进步、环境意识增强以及关注地域性的背景下逐步融合。

传统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已不适合社会发展现状,整个行业的发展需要培养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文化素养高、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而且风景园林专业日趋重视本土文化内涵、密切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由此,多学科的教学模式是当代风景园林教育的一个途径。

三、风景园林多学科综合教学途径

(一)构建多学科共融的学科基础,形成特色领域

新时期,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和建筑三位一体的学科发展,必然要有共同的基础。吴良镛先生[4]提出为风景园林、城市规划及建筑学科构建共同的学科基础。科技基础:结构、设备、植物、交通、场地工程等;人文基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基本认识和修养;艺术基础:绘画的技巧以及审美文化的修养;生态基础: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风景园林专业应侧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研究,设立独立的理论核心以及支持该理论的核心课程,形成特色领域。

(二)将建筑空间感教育植入景观空间

空间感是建筑的特征,借鉴建筑空间构建理论与方法,对园林空间进行空间要素、空间类型及次序、行为模式、空间功能、空间组合方法、空间建构以及细部等分析,并结合风景园林点、线、面空间建构进行训练,由若干专题单元组建成园林空间教学体系,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园林空间本质。虽然国外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将建筑融入景观设计[5],但是国内现阶段的风景园林与建筑依然处于分离状态,有必要在教学中加强两个学科间的融汇。

(三)将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融入风景园林教学

现代风景园林涉及领域更加广泛、面对的问题更加复杂,由此将城市规划理论课程引入风景园林教学中,不仅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城市的发展状况,还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设计思路。在具体的园林规划设计中,学生应具备从宏观到微观的规划设计理念,综合考虑社会各项复杂问题,使园林规划设计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四)新技术内容引入风景园林教学

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将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在教学中引入新技术领域知识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先进技术,奠定专业知识基础,使其迅速适应社会需求。风景园林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园林施工技术、生态技术以及数字技术。

1.园林工程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园林工程对施工技术、施工材料与施工艺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如园林工程中对水质净化技术、立体绿化的新材料新技术、园林透气透水铺装新材料、大树移植技术、水景技术、照明技术等均有其特殊要求。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与行业前沿技术和最新材料相关的课程。

2.生态技术

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形势下,风景园林生态技术具有积极的发展意义,生态技术包含以下内容。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可以为风景园林规划中因不合理开发建设或其他因素干扰造成的生态破坏提供解决之道。风景园林为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多样、广阔的实践载体,由此也充实和丰富了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层面[6]。

节能技术:生态节能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为风景园林中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的循环利用、绿色设计等生态节能技术提供了途径,也为生态园林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3.数字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及城市规划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利用计算机技术产生的一种人为虚拟环境,这种环境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感知。虚拟现实技术使园林设计突破“平面、立面、剖面”的常规模式,让设计者从不同角度直观面对设计对象,更加深入地研究环境中各设计要素及空间之间的关系和比例。

(五)管理学知识汇入风景园林教学

传统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围绕设计师培养进行,但是毕业生就业调研分析及社会需求总体情况表明: 设计实际上只是行业的一小部分,政府机构、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等都需要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考虑社会及人才市场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具体要求,风景园林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方面应重视园林规划设计技能,同时还应关注理论认知、政策水平及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在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有弹性的课程体系,在基础和核心课程之外,提供几个方向的选修课程,如政策法规、工程管理、施工管理等,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规划未来的发展方向。

四、 结语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角度,风景园林师都担负着改善生活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人才培养是风景园林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承担的重任。风景园林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融合是必然趋势。多学科综合教学要求风景园林教学立足专业特色,兼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科优势,汇集技术及管理内容,强化教学体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与社会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启祥.关于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6-17.

[2] 朱建宁.做一个神圣的风景园林师[J].中国园林,2008(1):38-42.

[3] 成玉宁.论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J].风景园林,2011(2):25.

[4] 吴良镛.关于建筑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同列为一级学科的思考[J].中国园林,2011(5):11-12.

[5] 何昉.站在新起点,遥望风景园林大师辈出的时代[J].风景园林,2011(2):25-26.

[6] 荣先林.生态修复技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以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D].杭州: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2010.

Multidisciplinary teach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pecialty

ZHU Y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zhou 215001,Jiangsu Province, P. R. China)

风景园林专业分析范文12

1 21世纪园林专业发展趋势

1.1历史的价值不容忽视

东、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艺术中最重要的两大体系。作为东方园林代表的中国古典园林在延绵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展成为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其高度的艺术价值一直作为学术研究的课题。而西方园林的内容也十分丰富,从古埃及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西方古典园林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运动”后的“现代景观”,园林的形式和内涵在不断发展变化,为世界园林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今天的西方景观设计,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新的景观是分枝结构的而不是收敛聚集的;是多元价值论的,而不是一套被普遍承认的价值观。

在我国景观设计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西方的经验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我们当然不能完全忽视历史的价值,但也不能让传统成为束缚我们前进的枷锁。对于一种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并不代表对过去的拷贝,也不意味着对早期风格的单线轨迹的延伸,而是要触摸到那些超越时代的基本点,通过吸收早期答案背后的各种原理,把它们转换为适应新的条件的合适的表达方式,也就是吸收其精神而不是模仿其风格。

1.2生态观念的融入

生态观念即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景观设计中生态思想的发展壮大不是偶然的,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一系列的环境污染事件后,人类很快察觉到自己正在破坏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土壤遭到破坏,能源浪费,森林面积减少,淡水资源受到威胁,沿海地带被污染……这种状况与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截然相反。人类意识到应以生态平衡发展为基础,加强社会、经济、环境与文化的整体协调,避免产生生态系统的恶性循环,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随着生态观念的建立,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西方园林的生态设计先后出现了生态保护性设计和生态恢复性设计,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并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中国园林界对生态设计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开展了园林绿化与生物多样性、城市环境生态绿化、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等方面的课题研究;一部分设计者则将生态学成果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使中国园林的生态设计拥有良好的开端。

1.3社会信息化对园林专业的冲击

信息社会中的各种空间环境如何规划设计己成为园林专业的重要课题。我国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起步,而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必然对园林专业产生重大影响,使园林的研究方法、设计理念、工程技术、教育手段等发生巨大变化。面对上述种种因素的影响,21世纪的园林专业必须扩展学科内容并探索合理的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培养适应国情的园林专业人才。

2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2.1学生动手能力差

设计类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对学生技能(绘图、模型制作)的要求很高,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功夫就不能成为优秀的设计人才。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我国农林院校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其原因是他们缺少规范化的基本技能的强化训练。

2.2课程设置的弊病

由于园林专业自身特点,其专业基础课程美术及核心课程规划设计、生物生态课程必须得到加强,保证有足够的课时。而近年来,某些高等院校对课时的削减和对课程门数的増加,使有些部门盲目服从,没有认识到像园林这样的一些专业的特殊性,导致园林专业的特色不能突出,学生独立设计能力差。

2.3传统思想的禁锢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水平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峴,被公认为风景园林的渊源。它有着完善的理论体系和较为规范的营造模式,一直作为园林设计课程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自然式山水园林风格的影响,缺少对西方园林的了解和现代园林发展趋势的认识。对风景园林创新人才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3园林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方法探索

3.1端正学习方向,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计算机在园林设计中的广泛应用及其优势,使得大多数学生甚至教师侧重于计算机制图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只要掌握计算机绘图技能,手绘功夫较差也一样能做好设计。事实上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不仅仅是手头功夫的训练,更是对学生造型能力的培养。学生具备较扎实的手绘技能,能将自己的创意较为准确而快速地表达出来,増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提高学习兴趣,这也是计算机制图达不到的效果。

因此,对学生应从其入学之日起到毕业之时都要不间断地进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为主,以快速设计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计对学生进行系统训练,园林专业学生的手头功夫就一定能大幅度提高,以此为基础,加上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一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建立自学与教学互动方式

3.2.1教师要使学生明确自学的重要性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要进行背图和徒手的训练。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孙筱祥先生、唐学山先生等风景园林学科的元老,对于背图都是身有体会的,他们对中西方许多经典的园林设计从设计理论到图纸内容都是相当熟悉的,这使他们在毕生的设计工作中受益非浅。背图在潜移默化中积累了丰富的素材,锻炼了徒手绘图技能,往往成为设计灵感的源泉。

3.2.2教师应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

(1)不可缺少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技术处理信息的特点,使其能全面、生动、准确地传递各种各样的知识信息,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具有教学直观性强、容易更新等优点。设计离不开图纸,而多媒体技术对园林设计案例的形象化展示弥补了空谈设计理论的弊病,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有极大的帮助。因而,多媒体教学是园林专业的最佳教学方式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课件不要过于注重表面形式,避免喧宾夺主。(2)科学合理的案例教学:通过典型设计实例的剖析,引导学生的设计思路,触类旁通,掌握设计方法,是设计类课程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然而案例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是教学效果成败的关键。案例的选择既要有中、西方传统园林中的精华又应结合学科发展的前沿与热点问题,避免教学内容的一成不变、陈旧过时。对于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可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随课程设计的进度而进一步展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略其精华。(3)积极有效的共性教学:教师鼓励并引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了解当前学科的发展前沿动态与热点问题,并结合此类问题展开讨论,以激发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进而拓宽学生视野,同时弥补了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被动性。(4)实践教学:建立与城建园林部门的实践教学关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结合具体项目完成,学生有机会体验设计的全过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反馈和最好的补充。

3.3课程体系的完善及其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系统化

3.3.1完善课程体系,适应社会需求

从1900年哈佛大学开设第一个LandscapeArchitecture(风景园林学)专业开始,经过百年的发展,欧美的Land-scapeAichitectuie专业己由初期的私人花园、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扩展到“大地景观规划”的阶段,延伸到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范围。

目前,我国多数大专院校中园林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对狭溢,课程设置多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造成知识面狭窄以及设计观念和手法的落后,难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变化。因此,必须调整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1)设计方向的课程除了传统园林学中的基础内容(园林艺术、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外,还要加强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的专业课程,并将生态学课程更好地融入其中,使园林学科的系统更为完善,更具开放性与综合性。(2)在学好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学生自己选择方向研修并提高此类课题的学分数。既培养能主持大型设计的高层次人才,也培养专向突出的高质量专才,更要培养创业型人才,并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竞争。

3.3.2教学内容的更新与系统化

园林专业的设计类课程没有完善的教材。到现在为止包括园林设计初步、园林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园林工程、城市绿地规划等课程还在沿用老教材,而老教材的内容陈旧和不完善明显跟不上形势。作为设计专业教师,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应放在首位,即不局限于传统园林学内容,深入了解现代园林的研究对象和审美要求,将设计类课程内容提升到广义景观规划设计的层面。

更新教学内容必须收集大量的素材,内容丰富。那么在课件制作时除了按章、节编辑外,还可根据课程内容特点做成专题形式,如园林设计课,为了使学生掌握设计方法和技巧、拓宽设计思路,笔者设计了专题形式课件,如:概念设计与园林形式、园林与艺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案例分析、西方现代景观经典设计等,将实例的选择科学化、系统化,使学生在教材以外获得了大量系统的专业知识。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