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等护理教育

高等护理教育

时间:2022-06-24 07:06:39

高等护理教育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1

1.1坚持高等医学护理精英教育之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从毛入学率角度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从高等医学护理教育的本质特征看,她仍属于精英教育的范畴[1]。目前,国内外的护理人才都很奇缺,要实现护理精英教育,政府必须加大投入,适当增加护理院校,控制招生人数,绝不能一轰而起,不受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医学护理教育。

1.2坚持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思想

教学相长,学生为先,教师引导,学生为本.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始终是教师必须坚持的教育思想。

1.3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

要围绕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学课程。从知识结构方面讲,作为高级护理人才,必须具备医学、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的知识。因此应该适当增加人文科学和其它新兴科学的学习。夯实医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为毕业后继续教育学习打牢坚实基础。

1.4改变和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现多数学校的教学模式仍沿用的是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维一体[2]和基础课-理论课-实习课三段式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对这种教育模式进行改革,但对教学方法的改进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要努力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开启新式的教学方法.如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它被认为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从诞生之时就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的关注,近年来在国内护理教育领域也看到了它的实践结果[3]。PBL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评判性思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有利于变注入式为启发式教学。

2把握高等医学循证护理教育之趋势

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Nursing,EBN)起源于"以实证为基础的医疗"实践,是结合护理实践而产生的一种护理理论与方法。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求实证,运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护理。[4]EBN被公认为21世纪临床护理发展的必然趋势。[5]循证护理是临床护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护理理论和方法。Mulhall将其定义为: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病人的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过程[5]。EBN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也是经验与技术的结合,更是临床护理与病人需求的结合,所以循证护理教育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要开展循证护理教育接踵而至的需要循证护理的师资和教材,目前我国的许多护理高校正在为之努力,循证护理教育是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我们要紧紧把握这个大方向,使循证护理教育更加趋于科学化,好与国际接轨。

3把握高等医学护理实践教学之环节

高等医学护理教育要围绕培养目标实施教育计划[6]。我们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临床护理、社区护理、涉外护理,应用型高素质,全科型高级护理人才。这里要特别强调"应用"型,"全科"型高级护理人才。因此,实践教学显得特别重要,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

3.1上好护理综合实践课

根据教材内容要精选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病例,把课堂讲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病种、病例中去,使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贯通。

3.2上好临床护理实习课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2

1.1学生标准化病人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概念

情景模拟是指根据被试者可能担任的任务,将其安排在模拟的、逼真的工作环境中,要求其处理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5]。而临床情景模拟是将临床案例应用于情景模拟中。临床情景模拟训练可以提升护生的专业技能及心理应对能力,避免其在真正进入临床环境时出现惊慌失措、无从下手等表现[6]。标准化病人是指对患者或从事非医疗工作的正常人进行系统化培训后,由他们充当患者、评估者和教师3种角色,用于医学生临床技能教学、评估以及职业态度培养[7],主要包括专业标准化病人、教师标准化病人和学生标准化病人3种形式。其中,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standardizedpatient,SSP)是指由学习过一定医学、护理知识的医学生来担任标准化病人。学生标准化病人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率先研究使用医学生充当SP[8]。

1.2SSP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特点

一般来说,与其他SP相比,SSP存在以下优势[9-11]:①经费支出较少;②模拟病种相对较多;③SSP容易管理和培训;④可缩短培训时间;⑤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临床技能;⑥可实施性较高,容易被推广应用等。SSP临床情景模拟教学为医学生搭建了从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到临床实践的桥梁,在现代医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证明,SSP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可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强化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其沟通交流能力[12]。同时,SSP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13-14]:①SSP虽然可以高度模拟临床案例,但无法完全模拟患者的一些阳性体征;②由于情景模仿与临床真实环境存在差异,SSP在设身处地地体会或表现临床案例的突发性和紧迫性方面会受到一定影响;③SSP作为医学生,学习任务较繁重,同时还需投入较多时间接受和完成培训,故具体实施中常仅是针对典型案例进行情景模仿,无法包括大多数病例;④由于实验设备的质量对于临床情景模拟的效果有较大影响,这也使得SSP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发展趋于缓慢。

2在护理教学中开展学生标准化病人临床情景模拟教学的具体做法及思考

2.1实施前提:更新教学理念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中国金课”的主题[15],强调大学生课程需要体现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重视虚拟仿真金课的建设。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阶段的教学要求。更新教学理念,加快推进SSP临床情景模拟教学的开展,成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推进金课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作为互动式教学方法之一,强调了在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相互交融中实现教学相长。在SSP临床情景模拟中,学生不仅需要独立观察“患者”的病情、与“患者”沟通,分析其病情并做出临床决策,还要对“患者”实施技能操作等。此外,学生还需加强团队协作,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进而寻求真相。这一过程可使学生的沟通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这种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主要通过“做中学”或“实际演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2准备工作:完善教学条件

2.2.1模拟环境的充分准备

临床情景模拟教学对模拟场地的要求较高,情景渲染不足会影响模拟教学的效果[11]。为了增强情景模拟的真实性,培训教师需要为模拟疾病准备一些相关道具。例如,在进行骨科疾病的模拟演练时,需要准备石膏、拐杖、颈托及外伤的化妆工具等;对于难以表现的临床体征(例如爪形手)需要准备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的图片资料;若疾病包括肋骨骨折等特征,则同时需要准备听诊器,并提前录好患者的呼吸音等。另外,模拟患者的影像学资料(CT、MRI等)均应以PPT的形式展现,以备情景模拟时使用。

2.2.2SSP的规范培训

在临床情景模拟中,护生对于疾病的判断与SSP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密切相关。所以,SSP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患者”的体征,尤其是可展现的阳性体征需要SSP在接受体格检查时通过语言、表情和躯体反应呈现出来。如在表演急性胆囊炎“右上腹压痛、肌紧张、墨菲氏征阳性”的临床体征时,可训练SSP在“检查者”触诊除右上腹以外的部位时表情放松,当触诊到右上腹时双眉紧皱、呈现痛苦表情,并用语言(喊痛)或动作(拒绝接受检查,推开检查者的手等)表示,同时配合腹肌收缩(表现局部肌紧张)。当“检查者”以左手掌放在“患者”的右肋缘部,将拇指放在胆囊点,嘱“患者”进行深呼吸时,SSP应表现出因疼痛而突然屏气。同样方法适用于急性阑尾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的临床情景模拟。显然,SSP在体征表演时的技巧是SSP培训的重点和难点。但是,具体情境中也存在很多SSP难以模拟的阳性体征和情况,如心脏杂音、烧伤等。针对这些问题,合理利用多媒体放映典型病例的图片、录像,或应用有心脏杂音录音及播放功能的听诊器以及烧伤模具等,可最大限度地弥补相关不足。另外,还可以合理地对SSP进行化妆,如对于扮演门脉高压症的SSP应给予肝掌、蜘蛛痣的化妆等。

2.2.3教师的准备

教师作为SSP临床情景模拟案例的准备者,同时也是教学实施及反思的引导者。模拟教学开展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对教学方法的掌控程度。进行临床情景模拟前,教师需进行案例编制。一般首先由护理专业教师、临床兼职教师等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团队再依据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SSP所能实现的临床表现等,以临床实际案例为主导,完成教学案例的编制。案例模版一般包括案例名称、模拟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教学时间、患者资料(教师用)和病例概要(学生用)、情景设置、建议的正确处理措施、引导性反馈等内容。

2.3具体实施:规范情景模拟流程

2.3.1课前讲解

模拟教学开始前,教师要向学生介绍案例发生的背景。讲解内容主要包括:患者发生症状的时间、地点、入院时间及入院方式等基本信息。此外,教师应告知护生整个教学流程以及每个临床情境的教学目标、时间和角色分配等,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其职责。课前讲解时间一般为10min。

2.3.2情景模拟

模拟教学实施之初,已培训的学生(SSP)作为“患者”,其他学生分别承担家属、护士、护士长、医生等角色,可在教师指导下合理调整角色。学生需结合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发现“患者”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初步拟定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在教师进行课前讲解之后,学生进入角色,并按照分工开始临床情景案例模拟。依据案例设计,担任不同角色的护生分别完成询问病史、体检评估、制订计划、实施照护、开展健康教育以及医护合作等任务;教师全程观察每位学生的表现并做好记录。每个模拟过程时间大约15~30min,如遇复杂案例可适当延长模拟时间。

2.3.3课后反馈

在模拟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师记录对情景模拟时的具体环节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通过教师、学生以及SSP不同角度对临床情景模拟案例进行总结和反思,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技能操作的熟练度,还能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提升。同时,通过与学生标准化病人交流及经验反馈,学生可以深切体会到患者的不适与痛苦,提高与患者交流沟通的能力,增强护生的人文情怀。此外,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法允许学生犯错误,且学生可以对同一案例进行反复练习。练习过程有助于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并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护生可以在临床情景模拟中真正体会护士的身份,培养良好的专业态度[16]。及时的课后反馈可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其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4实施后评价:构建形成性和终结性评价标准

现阶段护理教育中,由于SSP的发展刚刚起步,还未建立系统化的评价标准,但大多护理教育者会通过不同角色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17]。①SSP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一般采用评分表的方式,由参与培训的教师、负责考核的教师以及临床专家根据案例内容设计相应的评分表,这是SSP教学开展的必备条件。②教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一般采用评分表的方式,教师对护生模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策略、状态进行记录并打分,或由评委教师及专业教师对SSP以及学生的整体表现进行评估。③学生的反馈评价:通过学生对SSP教学或整体教学过程的反馈,了解模拟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可以提高SSP的扮演水平及临床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的质量。

3小结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3

关键词:成人高等;护理人员;护理教育;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公共医疗卫生服务面临很大压力[1]。护士的工作区域从原来的医院,扩大到社区和家庭;护士的工作内容从各类疾病的基础护理拓展到对病人的心理障碍的疏导,健康知识的普及等方面;护士的服务对象从病人扩展为亚健康人群。护士已经从医生助手转变为健康领域的宣传员、管理员等多种角色。长期以来我国护理专业一直以中专教育为主,没有提高学历教育层次,及时更新职业教育内容,很多护理人员无法胜任群众多方面需求,面临诸多新问题。重视护士的终身教育,通过成人高等护理教育提升护理人才的业务水平,是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更好更快向前发展的关键。

一、护理人才队伍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护理人员的数量快速增长

自2005年以来,我国注册护士人数高速增长,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注册护士总数比2005年增长了52%,全国每千人平均拥有护士数量从已有的1.06提高到1.52,护理人才队伍紧缺的现象有所缓解。2014年的“5•12”国际护士节座谈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透露,截至2013年年底,我国注册护士人数达到了278.3万,比2005年增加了143.3万,增长幅度达到106%,我国医护数量首次实现持平。《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14人,医护比达到1∶1.25,人才规模与我国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相适应,城乡和区域医药卫生人才分布趋于合理,各类人才队伍统筹协调发展”。因此,在今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注册护士人数仍然将保持一个稳定的增长态势,以满足人民大众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护理人才队伍的壮大从客观上为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拓宽了一条良好的生源渠道。

(二)护理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要求:“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中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只占总人数的56%,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护士仅占总人数的10.6%。由此可见,现阶段我国护理人才队伍的总体学历水平普遍偏低,使得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以满足护理人才队伍自我提升的需要。

二、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特点分析

成人高等护理教育是面向护理人才队伍的终身教育,选择就读于成人高等护理专业的学生都有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一线工作经历,学习思维比较清晰,自主动手能力较强,渴望通过成人教育这种教学方式学习到更先进的医疗技术,以促进自己在所从事的护理领域能够得到知识提升,以适应当今时代医疗卫生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性

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在学习目的上和全日制在校生有显著不同。全日制在校生心智还未成熟,普遍存在对学习目标认识不清的现象,被动学习的情况较为常见。成人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渴望通过业余时间的学习获取专业知识和前沿资讯,促进工作能力的提升,提高自身的业务竞争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医疗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变化,成人学生对学习有强烈的紧迫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展示出浓厚的“我要学”的情感色彩。当然,也不排除一些成人学生探求对当前工作难题的解决方法,对系统性、理论性、研究性领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对学习存在功利性的问题。

(二)学习的理解能力较强

虽然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年龄较大,在识记背诵能力方面远远不如全日制在校生,但是,由于具备丰富的一线工作经历,接触病人实际的典型案例较多,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善于结合实际护理工作情况对理论知识进行联想和整合。成人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懂得运用工作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比较能力、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比全日制的学生较强,这是学习中的优势。

(三)学习的自制能力较强

自制能力是意志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虽然每天需要将大量的时间放在工作上,但是,在岗的护理工作中多数人身心已经逐渐成熟,具备较强的自主意识,能够排除学习过程中各种惰性因素的干扰,合理分配业余时间,从而保证基本的学习时长。此外,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开展自我管理,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积极进行教学互动,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四)“工、学、家”矛盾突出

首先,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大部分护士的工作时间是采用“三班倒”方式,导致每一位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每天工作和休息的时间都不固定,极大地制约了成人教育的授课时间安排。其次,目前社会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大,医患矛盾又长期存在,护士除了承担着繁重的工作压力之外,还面临着紧张的精神压力。第三,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大部分处于25-35岁的年龄段,在生活上面临着结婚、抚养子女的压力,一部分学生还需要照顾家中的长辈,家庭负担较重,这种社会角色的多元化导致了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难以有规律地进行学习,加重了学习的难度。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面临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能够用来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难以系统性地开展教学。因此,成人高等护理教育必须针对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来开展,做到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

三、成人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探索

(一)顺应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发展方向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提出,要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明确人才配备、培养和使用三个环节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培训的目标和方向。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获取新知识作为办学的出发点,通过构建合适的教学模式,满足知识储备各不相同的各类社会成员对提升学历的需求。教育部职成司成人教育处处长张志坤指出:“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成人教育的使命是弘扬人文精神,提升内在素质,弥补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成人教育的目的不是选拔人才,而是开设适合人的教育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因此,成人教育具有终身性和开放性的办学特点,对于现阶段护理人才队伍学历普通偏低、工作压力繁重的现状,通过成人教育的培养方式,可以较好的解决医疗一线工作者在工作中遇到的知识盲点,有助于提升护理人才队伍的业务员素养,顺应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方向。今后,成人教育在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中将发挥出巨大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

(二)明确现代护理的基本理念和价值观体系

在护理学中,人的定义是一个由生理、心理、社会、精神和文化等元素相结合的整体,并且不断地与周围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的定义决定了护士在开展对人的护理工作中,需要运用多种沟通方式了解病人的健康情况、心理诉求和生活习惯,实行因人而异的个性化护理服务。因此,人文关怀护理理念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2]。同时,现代护理的价值观也要求尊重人的价值和独特性,维护他人利益和遵守道德、法律和人道主义原则[3]。但是,由于以往基础教育观念的滞后,目前一部分护士的工作范围依然局限在病人的生理状态,忽视了病人心理和社会状况,还有一部分护士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激励,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成人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延续。针对我国护理专业的职业观念和专业特征淡薄的现状,成人高等护理专业教育内容应该加强引导,深入反映现代护理的基本概念和价值观体系,帮助护理人才队伍调整知识结构,提高业务素养。

(三)大力推进成人高等护理专业的教材建设

多年来,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在教材建设方面比较滞后,基本上都是采用普通全日制教材。在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中,必须适应成人学生的特点,贴近护理专业成人学生的实际需求,大力推进教材建设,满足学生的求学需要[4]。教材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鼓励任课教师自己编写成人高等护理专业教材。由于任课教师长期和学生接触,了解成人学生知识局限和学习兴趣,所编写的教材更能突出成人教育的特色,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给予任课教师更多选择教材的权利,成人高等护理专业的教材常年一成不变,无法做到与时俱进,给任课教师更多的选择空间,就可以更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教材进行授课;三是定期征求任课教师和学生对所用教材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反馈情况,对一些知识点陈旧,或者内容偏难的教材进行淘汰,重新选用通俗易懂、实用性强的教材。

(四)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

当今社会是知识型的社会,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了适应医学水平的进步和护理学科的发展,成人高等护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及时反映出当代科技的发展水平,及时吸收科技发展中创造出来的新成果。任课教师应该在授课前精心增减教学内容,科学制定教学计划,确保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尽量满足一线护理工作者的实际需要。另外,由于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成人学生的学习时间并不宽裕,如果参照全日制在校生的教学模式,必然激化护理专业成人学生的工学矛盾。护理专业成人学生长期在行业一线工作,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扎实,所欠缺的,一般是当前先进的医疗知识和操作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减少对基础性常识的讲解,重点传授最新的行业知识,做到因材施教。

(五)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针对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学习时间碎片化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当改变学生盲目学习的现状,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由于工作区域不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缺乏互动,所以需要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构建师生交流的平台,通过学院BBS论坛、QQ群、电子邮箱,移动飞信等高科技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的团结互助,提升成人高等护理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此外,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可以把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集中起来,在课堂上来让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探讨解决的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目前,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手段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成人教育应当在普通高等教育的实践基础上,根据成人高等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摸索一条合适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注重护理的实践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以要求成人学生要有一定的识记,尤其是对一些重要的、基础的知识点,但不能有过多脱离实际的死记硬背。因此,在设定教学场景时,教师可以采取现场教学法、讨论法、或者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将重要的知识点贯穿在里面,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成人学生有一定的护理经验积累,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更能让学生容易理解并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就能摒弃依靠经验的习惯,用先进的护理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行动,并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和消化,从而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如此一来,教学目的也就达成了。成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不能一味的“读死书”,只有切实掌握了科学的护理知识,才能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2014年国际护士节的主题是“护士:变革的力量,重要的健康资源”。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正在不断变革,成人高等护理教育也在不断变革,要根据护理人才队伍的需要及时做出调整,通过创新护理教学理念,搞好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出一批理论基础扎实、专业信念坚定、行为目标明确、操作技能精湛,能把握行业发展动向的高学历、高业务水平的护理专业人才,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更好更快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梅.加快培育新型社区康复护理人才的必要性[J].卫生职业教育,2011(2).

[2]赵文慧,张淑艳.人文关怀护理理念———现代护理的发展趋势[J].全科护理,2009(7).

[3]覃凤琼,韦驱.国内外护理职业价值观的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0(3).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4

关键词:高等护理;护理教育;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109-03

现代医学护理技术迅速发展、卫生保健服务体制改革和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走向国际标准化轨道的趋势,对于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1]。护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实验教学部分对于护士实践技能与评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一、实验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尤其在实验教学方面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其中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验内容、评价体系、实验室建设等方面有待于进一步完善[3]。教育部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强化能力的培养。应用型人才重点是培养应用型知识与实践技能。因此,面对国家发展需要,应注重应用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二、我国高等护理实验教学现状

1.培养目标不能顺应时展。肖国华[4]等认为我国高等护理实验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上存在问题,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仍然停滞在操作技能上,认为操作技能水平代表了学生的能力,从而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少之又少。

2.课程设置无法突出护理专业的特点。2011年护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而多数院校课程结构仍以生物医学模式为课程的基本框架,过分依赖于医学学科模式,注重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相互独立重复存在,护理特色未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出来,培养模式比较单一[5]。

3.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高校实验室教学一直以来均采用由教师主讲、示范、护生操作这样一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以及护生的需求[6]。授课方式仍然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且课程平淡无奇,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现有的护理实验课程的考核体系在分值上不占优势,容易使学生们忽视此模块。在对于实验课程的考核上,教师按照评分细则逐条对学生操作的进行评判,致使学生对于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标准化过于关注,无法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护理观,更不利于护生沟通、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7]。

5.实验教学资源有待改善。现代医疗工作中采用的大多是一次性物品,而实验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物品,不能保证实验课与时俱进。专职教师长期脱离临床,教学中缺少临床经验和实例[8];查阅相关资料,属于被动接受别人的间接经验,且相关资料与新技术新产品中的时间差会导致相对信息滞后。且护理实验课的操作多依托于模拟人,导致学生操作时无人应对,简单模拟沟通内容,缺少变化性。

三、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实验教学改革

1.改革与完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整个护理专业的灵魂,它对教育活动、教学内容、形式和环节等方面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是专业教育的直接出发点和归宿[9]。改变以往的重视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养理念,树立以护生全方位发展和社会需求相结合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培养综合素质强,知识结构合理广泛、专业技术能力和适应性强,能独立承担临床护理以及社区养老机构卫生保健的突出护理学特色的实用型人才[10]。

2.完善课程体系。我国护理实验课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三类,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而在近几年的不断探索中,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也突出了优势。如郭娟[11]将综合性实验应用于护理实验教学中研的究认为,综合性实验涵盖面广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用物,适当缩短理论授课时间,使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所学知识并进行练习,互相指出不足之处。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

3.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

(1)教学模式改革。我国护生的学习步骤为在校实验课学习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实习前短期综合培训―实习―毕业前综合训练这样的模式进行。我国学生往往没有一个中间的过度阶段就投入到真实的临床环境中,使学生对于临床的各种不适应增多,不利于以后的继续学习。对护生来说,早期接触临床,建立临床思维结构框架,能够弥补我国传统护理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并且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完善[12]。

(2)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以教师为主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如PBL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学反思日记法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自觉的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了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13]。

4.改善实践技能考核体系。相应增加实验课所占比重,使学生重视实验教学。改变传统的过分强调细节的考核方式,转变为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方式。针对社会对新时期护理人员的要求,着重在知识的综合运用上,沟通交流,应变能力之上进行考察。高婧[14]等认为可以尝试优化整合实验课技能操作评价指标、探索开展动态式和全程化评价模式,可尝试实验报告等级评价、学生课堂表现评价、团队协作评价等。

5.优化实验教学资源配置。良好的实验环境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引进先进的仪器与教学模型,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改善实验室环境,将实验室建设成为高度的虚拟仿真病房,充分营造出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环境;对于实验用物尽量与临床同步,使学生能够很好的熟悉临床护理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进入实习阶段能够更好地胜任医院临床护理工作[15]。尽可能在没有安排实验课的基础上延长实验室的开放时间,供护生们进行操作练习。

6.提高教师整体综合素质。参与教学的教师团队需要不断学习,了解临床新知识、新技术、新进展,注意收集和整理与临床结合紧密的护理技能发展动态,并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实验教学与临床实际零距离。鼓励教师以新的教学手段来营造欢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课堂上学习知识;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起相应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16]。

总之,护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17]。对于实验教学的改革,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各项操作技能的充分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为下临床做充实的准备;同时对于教师来说也是极大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促进教师在教学方向的创新。但是我国现在护理教育实验教学改革仍处于实验教学阶段,并没有整合完善,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情景教学课下准备工作量大,学生时间不好支配;角色扮演中的患者与家属可能实验操作弱于扮演护士角色的学生;扩建实验教学基地,由于学校之间资源分布不均,实验室建设也有参差不齐的情况等;我们对这些不足之处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案,促进我国护理实验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玲玲,姜安丽.护理学本科教学内容的构建[J].护理研究,2008,22(9):2333-2334.

[2]张金勇,单志军,高玉霞.改革护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科学,2013,16(2):55-56.

[3]董晓红,李艳微,贾佩华,等.以研究为特色的护理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12(1):66-26.

[4]肖国华,王丽,沈学清.护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华护理教育,2010,7(3):113-115.

[5]杨丽,仰曙芬,隋树杰,等.国外护理课程设置对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启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4-5.

[6]朱建华,蒋新军,李东雅,等.情境领导理论在护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4):1251-1252.

[7]易霞,刘红华,袁群,等.从培养能力型、实用型护理人才看基础护理学考核模式改革[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95-97.

[8]尹娅萍.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现状的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5(5):515-516.

[9]姜安丽.我国高等护理教育改革 10年实践与发展的思考[J].护理杂志,2007,24(1):3-6.

[10]刘东玲,杨培常,李伟,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2705-2707.

[11]郭娟.综合性实验在《妇产科护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4,30(9):1305-1306.

[12]谈益芬,王胜香,李佳,等.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护理实验教学改革[J].全科护理,2014,12(16):1523-1524.

[13]邓颖,王艳玲,吴瑛,等.基于问题的学习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成人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3,10(4):147-149.

[14]高婧,邵珍珍,吴小婉.护理学专业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与趋势[J].护理研究,2015,29(1):260-262.

[15]汪爱琴.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临床护理综合实训课程建设初探[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4,14(11):77-78.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5

关键词:现代护理学;高等教育;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传统的护理是附属于医学的。而现代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高等教育中,从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和报考生源质量的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地增加,都越来越充分展现其重要性。笔者从事外科临床工作三十多年来长期兼职外科护理学教学,近年专职从事现代护理学高等教育工作近七年,经历了传统护理学教学发展到现代护理学教育的发展过程,逐渐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现代护理学新观念、新理论、新知识的再学习,对现代护理学高等教育产生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现代护理学与医学辩证关系

我国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逐渐进入中国,亦将西医逐渐带进了中国。特别是教会医院的建立及其逐渐增多和扩大,西医在中国影响越来越大。但护理在早年是附属于医学的,护理只是执行医嘱完成一些基础的护理操作。随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特别是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发展到“生物心理模式”,进而发展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现代护理学也相应逐步提高完善而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护理工作也从附属于临床医学执行医嘱发展到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为整体人服务的工作。

20世纪70年代之后,现代护理学迅速发展。1980年美国护理学会提出现代护理的定义:“护理是诊断和处理人类对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反应。”加之西方护理学家提出的程序护理及护理诊断的概念和相关理论,极大地丰富完善了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这些理论和实践明确了现代护理学重视的是人类对健康问题的反应,而不是健康问题和疾病本身。这也明确了现代护理专业与医疗专业的区别,同时表明了护理的对象不单是单纯的疾病,也不单是个体的人,而是整体的人。这个“人”是身体、心理、社会文化的统一体,人可以指个人,也包括指家庭与社会社区中的人群。基于此,现代护理学务必将对人的生理、心理、社会作全面的了解,才能最终了解到人对各种健康问题的反应,同时针对这些反应展开现代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护理学与医学密切相关联但又独立成为一门学科的道理。

现代护理学针对的是人对健康问题的反应,而不是问题本身。这个基本理念在现代护理学高等教育中教师务必充分理解,才能使学生理解,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从而区别于医学临床教育。这种辩证关系在现代护理学高等教育中应得到生动体现。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

现代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现代护理学理论认为:护理的目标是“使每个人或人群达到最佳健康水平,”要求实际工作中的护理人员要面对个体或群体的人进行护理工作,“了解现象、应用理论、采取行动、评价效果”。基于此,现代护理学教学应同样重视其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教学,并高度重视两者的有机结合。若强调理论教学忽视了实践训练,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见到护理对象不能动手或不敢动手工作;若强调了实践训练忽视了理论教学,这样教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很快进入临床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很难提高,而且出了错还不知为什么错。

美国教育家戴尔1946年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中提出“经验之塔”的理论,提出教育应从具体经验人手逐渐上升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应充满具体经验。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们的支柱。教育也不能止于经验,要由具象和普遍发展表成概念”。

现代护理学高等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教学不能偏废,更不能或缺,而且还应该使两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互相呼应,有机结合。

三、现代护理学知识的点、线、面及空间关系

现代护理学高等教育实践使我体会到,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将一个个知识点串成系统的线,而纵向深入与横向扩展的线又织成知识的网。这个知识的网在实际运用中一拉开,又形成一个知识的空间。如:静脉穿刺输液,以这一知识点纵向深入要了解掌握静脉血管的分布走向,并细化到静脉的显微组织结构;横向了解相关的血液方面的知识,静脉邻近的组织结构,血液循环的生理及病理相关知识等。相关的众多知识围绕静脉穿刺的基本内容形成立体的知识网。所以前期的课程:人体解剖、生理及其它相关课程,与后续临床课程的教师围绕着为学生编织网状的知识结构体系有机地相互结合,将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整体的培养。

四、理解与记忆的关系

现代护理学高等教育与其他教学一样,会遇到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某些知识内容的问题,而且现代护理学格外不能忽视了一些基本概念、基本数据、基本临床表现等方面知识的记忆。因为护理学培养出的学生毕业后是要实际进入临床工作,而临床工作常会遇到突发、危重、紧急的情况,务必要在瞬间正确观察了解情况,并果断正确决策。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有要求学生记住的内容务必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只有真正理解才能真正记住。所谓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人们感知过、思考过、体验过和行动过的事物都可成为个体的经验。我们的教学过程应重视对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结合实际病例展开理论教学亦是效的办法。如介绍“毒血症”的概念,结合破伤风病的介绍强调毒血症的理论概念。破伤风杆菌从患者足部破损创洞进入人体,在患者是局部创洞内繁殖并产生大量毒素进入人体血液循环,引发严重的全身表现。当破伤风杆菌未进入人体全身血循环时,若从病人上肢抽血化验作血培养是找不到破伤风杆菌的,这时只有患足局部创洞内才有破伤风杆菌存在。这就形象地介绍了毒血症的概念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记住这个概念就显合理且较容易了。

五、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的关系

现代护理学高等教育所设置的课目中有一些是核心主课,如:基础护理、内外妇儿等各专科护理课,另一方面也必然要安排一些辅助课目。而近几年对辅助课目越来越重视,因为现代护理学要求护理人员与服务对象之间互动。护理学实为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在保证核心主干课的同时,精选辅助课目,既不滥,又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及科学的相关性,如护理礼仪、护理心理学等。信息时代、信息革命改变着整个世界,当然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观和教师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掌握信息并无优势,这促使教师从传授知识向启发智慧的功能转变。主课和辅课的教师应该统一到这

个新的教育观和教师观上来。

六、现代护理学高等教育与社会现实需求的关系

许多护理学毕业的学生进入临床护理工作常反馈信息,反映医院的实际工作并不需要高级的现代护理学理论,仍然是只要求最初级的基础护理技能。很多医院并不要求另设护理病历,只要求有医学临床病历。这让人面对一个尴尬的事实:到底现代护理学高等教育与现实社会对护理的需求如何趋向协调。这应引起各部门专家及决策者的重视。我国临床护理的现状与现代护理学高等教育的理论要求是有相当多的不一致,甚至大量基层医疗单位只要求护士会注射会测血压体温就行了,并不需要护士用现代护理理论作护理诊断,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认为我们的现代护理学教育应向前看,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需求,必然会从量到质全方位提高。教育理念不能滞后,只应超前或稍超过现实社会需要,否则给毕业生补课将是来不及的。当然,结合现实社会需要而将教学中的理论要求作相应的调整,使之有一定的适应性亦是必要的。事实上,现代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本身就在发展、充实、调整之中,这方面引起各种观点的讨论和关注是正常的。期待中国护理学的发展将丰富和推动世界现代护理学的发展。

七、课内与课外的关系

课内主要完成教学大纲基本要求内容的教学活动,这是基础的教学工作。但我们务必认识到学生的课外活动实为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万不能忽视。

我认为医护生的大学教育应使其成为有良好道德、健康身体、丰富文化知识的科技工作者。这个理念使我们不能忽视了学生的非专业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内容务必要学生了解,如先秦诸子的儒、道、法等各家的基本常识,另如西方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的基本常识等。当然,这些要靠学生自己在课余努力学习、积累,高教工作者也应在组织学生课外活动时予以引导和指导,诸如学生的社团活动、业余体育锻炼、课外书籍阅读等均应纳入高教工作者的关注和工作内容之中。

八、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的关系

如今多媒体教学在高教工作中占了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任何事物一走向极端即是问题出’现的时候,据说有教师一遇多媒体设备故障竟不能上课了,传统板书的教学方式方法渐被轻视淡忘了。我认为传统板书教学不容忽视,应使其与多媒体教学有机配合、综合发挥,特别是医护教学中更应两者并用,有机结合。

美国教育家戴尔在《教学中的视听方法》中全面提出了教学的“经验之塔”理论。其认为视听资料的展示是“观察的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医护高教是极重要的。但上升到“抽象的经验”时,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是板书的演示和讲解。在板书教学时,学生能适时做好课堂笔记,而学生能否做好课堂笔记又是高教工作者近几年忽视的。让学生学会并做好课堂笔记实为高教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现实中,我认为板书教学应受到应有的高度重视。在充分发挥多媒体与板书演示各自的优点时使两者有机结合、互补,以更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九、电脑打字与手笔书写的关系

中国汉字作为一种重要载体之一,传承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然而,如今大学生对手笔书写汉字出现了两个极端情况:一方面,年青人中出现了水平极高的书法家;另一方面,相当多的大学生写的汉字歪斜乱划,令观者难受,毫无汉字的章法,甚至无法辩认。如今大学生们过度依赖电脑打字,这些大学生被电脑推向“无笔”甚至“无纸”的时代。上课不做笔记,课余不写书信,加之写字时的浮燥,写出的字潦草难认,影响其人际文字交流。对医护生更是严重影响医护文件的书写,无法正常完成临床工作。医护专业的高教工作者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应鼓励学生多动手写字,练书法,教师亦应适时主动运用板书教学的方式方法,并严格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笔记,这些都是有益而且重要的。

十、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我们进入一个信息时代。传统意义的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已不能完全表达现代教师了。当代的教育观和教师观发生着巨大变化。在信息革命席卷全球的形势下,比之学生,教师掌握信息并无优势。这必然地一方面促使教师再学习,更重要的是促使教师从传授知识向启发智慧的功能转变。高教工作者须看清这一重要的、巨大的、原则性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尤显重要,而不是简单的介绍某些知识。当然,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需要创造型的教师,这些教师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互动,而且相互学习的,不会向学生学习的教师很难成为好教师。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6

关键词:护理教育;教育资源;现状分析;综述文献

教育资源是涵盖教育领域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等的总称,是教育发展的前提和依托[1]。随着国家对护理教育的重视程度增加,以及护理行业自身的努力,各地区对护理教育资源的相关研究也有所增加。2011年,国家将护理学认定为一级学科,这一举措为护理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契机[2]。近年来,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发展以及全球人口的老龄化,对护理人员的要求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社会各界对护理人才的需求量增大,要求护士不仅要满足患者身体需求,更要满足患者心理、社会等人文精神需求[3]。所以发展护理学科十分必要。而护理教育资源作为促进护理学科发展的保障,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相关研究来看,国内对于护理教育资源的内涵理解不清晰,对于护理教育资源的认识不全面,有关护理教育资源相关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明确各地区护理教育资源的研究现状有助于了解目前国内护理教育发展的程度,也为护理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发展趋势提供参考依据。因此,笔者将近年来有关护理教育资源的师资、人才培养、物力、财力、护理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护理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1护理教育资源内涵及现状

护理教育资源是指为护理领域发展提供护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总称。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晚、层次低、发展缓慢,目前各地区护理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从相关研究来看,我国护理资源发展整体存在护理教育师资及人才匮乏,护理教育资源存在投入与利用不足共存,护理教育物资、财力投入不足等[4-7]现象,越是经济发达的省、市,护理资源配备越齐全。蔡少芳等[8]研究指出,东部地区医学院校的数量、占地面积、师资及护理人才要多于中、西部地区。从世界卫生组织编制的《国际医学教育指南》[9]显示的世界各地医学院校设置,可大致了解全球医学教育资源分布呈现严重不均衡现象,经济越发达地区医学院校越多,而这些地区如北美、欧洲等人口相对较少,人口数量多的地区反而设置较少。

2护理教育资源的配置

2.1护理教育人力资源

2.1.1护理师资培养

国内护理教育师资的配置总体上存在人力短缺、高学历少、偏年轻化、临床实践缺乏的现象[10]。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以及社会对护理学的关注度提升,护理教育招生规模越来越大,相应的也需要大量优秀的护理教师来培养护理人才。由于我国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对于护理教师的培养还在发展中。近年来为了增强国内护理师资队伍力量,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相关研究。21世纪初,教育部提出发展“双师型”护理教师[11],即培养既能胜任护理教学工作,同时又拥有丰富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的护理教师。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国内对于护理师资方面研究大多集中在岗位培训、人才引进、学历教育、校外师资选聘等方面,而对高校护理专职教师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研究较少,这对将来护理师资的研究方向也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国外护理师资配置发展较快。21世纪初,美国护理联盟(NationalLeagueforNursing,NLN)提出护理教育者出现老龄化、数量短缺、专职教师比重减少的现象,指出要提高护理教育地位,减少护理教育人才流失。随后NLN完成第1版护理教师能力指标框架[12],经过不断修改,成为美国护理教师上岗认证的标准(CertifledNurseEducator,CNE)。此外,护理教育工作者能力要符合用人单位要求,护理教师至少达到研究生水平,以及具备临床实践能力。欧洲学者研究证实了教学能力在护理教师核心能力中的重要地位[13]。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有关护理教育者能力研究较国内早、发展迅速,对护理教育者的要求也较高,而国内很多学者虽然正在积极地进行相关探索,但研究的结果大多只能在小范围应用,并不能成为国家认定护理教师的标准。

2.1.2护理人才的培养

拥有大量优秀的护理人才是护理教育发展的基石,是护理教育资源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纵观国内外护理人才的培养,护理专业起始教育层次较低,起步较晚,但全球各地区的发展情况也有所不同。我国护理专业教育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层次,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提高,近年来中专生的培养规模逐渐缩小,大专生、本科生的教育规模逐步扩大,护理专业研究生、博士生也不断增多。目前,我国护理专科院校数量超过500所,护理本科院校超过180所,设置护理研究生培养的院校超过60所,已有超过20多所护理院校设置护理博士点,且这些数据还在不断增长中[14]。“十二五”时期,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取得了显著成效,护理队伍的学历不断提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注册护士占总数的62.5%[15]。“十三五”时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为我国护理教育事业的发展制定了新的目标:到2020年,注册护士总数达到445万,每千人注册护士数至少为3.14;大力培养老年护理人才,其参加培训比例达到90%等;要求护理人才培养要与行业需求相平衡,逐步建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相互衔接的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可见,近年来我国护理教育层次的不断提高,教育规模也不断扩大,国家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但这与国外护理人才培养还有一定差距。国外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护理教育的发展,近年来发展迅速。20世纪中后期,美国就已经提出护理教育应以本科学历为主,20世纪60年代开始培养护理研究生;北欧一些国家将护理本科教育作为注册护士的最低要求;20世纪80年代日本、泰国、韩国开始培养护理博士;澳大利亚要求注册护士达到本科学历才能上岗,现已完成100%的高等护理教育[16]。Shirazi等[17]研究提出多样的自学活动对护理研究生的自学能力起着重要作用,主要包括运用感官知觉学习、知识建设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研究方式、与他人互动4大种类。有报道显示,西方发达国家的护理专业协会如英国助理和助产士委员会、美国护理学会等建立有完善的护理人才介入机制,制定了护理专业协会对护理高等护理课程体系认证制度等[18],以弥补护理专业教育的认证和管理不足。

2.2财力、物力资源研究

2.2.1财力资源

高等医学院校建设成本与其他种类同等层次高等院校相比较多,因为其培养医学生所需时间长,一门课需配备多专业老师而致人力成本高(如理论老师、实验室老师、临床老师等),实验设备需不断更新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医学院校的扩招,教育经费出现不足及分配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院校的护理研究没有固定的课题资金来源且申请资金渠道少[19]。赵国伟等[20]通过Delphi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地方医学院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提出把教育经费的筹集能力、运作能力、增长潜力3个维度作为评价教育经费管理水平一级指标,下设8个二级指标及28个三级指标。这一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教育经费的管理提供参考。有学者提出应形成具有医学院校的经费核算体系,公开教育核算信息。

2.2.2物力资源

教育资源中的物力资源主要包括图书、建筑物、教育及科研设备等。充足的护理教育物力资源可以为护理专业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实践条件。由于经济水平发展的程度不同,以及部属地方院校教育资源配备的渠道来源不同,各地区医学院校的物力资源发展参差不齐。调查显示,地方院校的自习室、文化娱乐设施等资源供给不足,部属医学院校学生对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高于地方院校[1]。目前我国很多医学院校大型设备匮乏,实验室规划和建设不合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利用不足的现象并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有学者也作出了尝试,但国内对护理教育物资的研究还较少。管静等[21]对护理实验室功能定位和建设模式进行探索,提出构建“3个平台1个区”护理试验教学中心,即基础平台、专科实验平台、综合试验平台、储备实验室,能较好地提高设备利用效率。

3护理教育资源共享

目前教育资源共享是全球研究的热点。虽然我国有关护理教育资源共享建设和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如网络技术缺乏而导致护理教育资源网络平台建设不完善,大多数网络资源共享模式只通过网络课程来实现,缺少多样化资源共享模式等。但我国从院校合作到运用网络共享教育资源,都进行了尝试和努力。我国的教育资源共享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3.1院校合并

政府依据院校性质、地理、学科特点等把2所或以上高等院校合并,共享师资、图书资料、院校设施等,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并进而打造实力强校[22]。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通过这种模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也是我国最早探索教育资源共享的实践模式。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院校的综合实力,但由于各校建设制度和学科发展程度不同,以及权责分配不明等问题,大学合并后会增加教育管理成本,实现教育资源合理配置反而较为困难。因而有学者提出此种模式不宜作为教育资源共享的常用模式。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校企合作可否作为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新模式,如医学院校与医院间合作。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护理学院与附属医院联合培养护理人才和师资,聘请临床护理专家任教,派送学生到医院实习、见习,这种方式可将临床实践技能资源运用到护理学院教学资源中,同时也将护理知识理论运用于临床护理人才培养,从而实现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环境和资源的共享。

3.2大学城建设

将高等院校集中建立在一个区域,或者在大学集中地域建立社区,各高校在这一特定区域对硬件、软件资源共同利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23]。这种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的大学城建设在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各高校的管理制度和隶属单位不同,综合实力有差异,存在有些院校共享意识淡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资源共享。目前,大学城建设是多种不同类型院校的加入,建议可以建设同种类型院校的大学城。比如建立医学大学城,同时邀请教学医院加入,形成大规模医学教育资源共享区域。护理专业作为医学专业的一部分,通过各高校护理学院与医院护理教学部门共同建设,利用地域便利优势实现资源共享。

3.3大学联盟

该模式起源于美国克莱蒙特大学联盟,现已发展得比较成熟。大学联盟指2所或以上高校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活动方面为达到共同的目标,汇集其总资源而形成的合作组织,也可以由科研机构、学院共同参与,具有区域性、多机构合作、扩大资源、节约资源成本等特点[24]。20世纪80年代,美国护理教育界开始广泛以大学联盟作为护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我国护理教育界也可借鉴这种模式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有些护理院校已通过互聘教师等形式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这对解决师资匮乏、教学力量薄弱等问题有一定的意义。但就目前大学联盟在我国的运用程度来看,还十分不够。护理教育领域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学联盟,比如大学附属医院附近建立新的护理高校,培养高素质临床护理人才;护理学院与护理科研机构联盟,加快护理科研的进步;护理学院与养老机构合作,促进老年护理教育发展等。

3.4网络教育资源共享

在护理教育领域,我国正在通过网络最大化实现护理教育资源共享。

3.4.1通过慕课共享护理教育资源

慕课是一种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学习各种学科知识[25],它与网络公开课的区别在于慕课包含的是一个完整的学习周期,是“理想课堂”的再现,也创新了教育资源共享方式。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创办我国首门护理慕课《常见慢性病健康管理》在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上线。傅映平[26]提出护理专业教师可以把慕课、课堂研讨、翻转课堂3种模式融合,将慕课和护理课堂紧密联系起来。高校护理教师可开设在线虚拟护理实验室教授护理临床技能课程,既增加学生的兴趣,又可缓解实验室紧缺的现状。护理教育与慕课的结合响应了医学教育改革,通过这种自主化、随时随地的学习方式使越来越多的护理专业学习者提升护理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拓宽了学习护理知识的视野,对护理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共享,有利于促进护理教育人力资源的发展和研究。

3.4.2其他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实践

冯俐[27]对医学教育网络资源网站技术构建进行了探索,通过对上传和下载的医学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强调了元数据对提高教育资源维护性和共享性的意义。汪庆玲等[28]在104家全国具有代表性的医学院校和医院配合下,构建共享型全国高职护理护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了13门核心课程,推动了护理教学模式的改革,实现了有限的护理资源无限的共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加速护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过程,对将来护理专业资源库建设的深化和完善有一定意义。这些网络资源平台的建立和网络课程的开设可以缓解目前医学院校教室设备不足、图书资料紧张等教育物力资源缺乏的矛盾。大部分网络教育资源因其可反复免费利用,节约了教育成本,也缓解了教育财力资源紧张与需求量大的矛盾。通过互联网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已经成为必然趋势,虽然社会各界都作出了相应的努力,但目前我国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不足,上传和下载网络教育资源的推广力度还不够,缺乏完善的网络构建机制。这些对于护理教育网络资源共享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护理教育研究者应根据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特点,建立适合我国护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

4小结

通过对护理教育资源相关文献的分析,从护理教育资源中人力资源的师资和人才培养方面、财力资源方面、物力资源方面、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归纳总结,发现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力方面,而缺乏对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深入研究,护理教育领域网络教育资源共享的研究也还不够。护理学者应集结各方力量,研究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力资源培养方式,加大护理教育物力资源、财力资源的投入力度,合理分配,同时探索出适合我国护理教育资源共享模式,积极构建护理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充分利用高科技迎接护理教育资源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彦斌,侯建林,陈娟.中国医学生对就读院校教育资源配置的评价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6,36(2):170-175.

[2]魏晓琼,郑显兰.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发展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3):233-235.

[3]罗军飞,廖小利,汪迪.论我国护理学科社会科学属性的现状及其发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6):100-102.

[4]尤黎明,万丽红,赵娟娟,等.广东省护理教育资源与需求及发展趋势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2):101-109.

[5]赵杰刚,史素玲.河南省护理教育资源及三级医院护理人力需求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3,28(2):73-76.

[6]高艳华,刘秀,李颖,等.河北省医学教育资源现状分析[J].河北职工医学院学报,2002,19(4):42-46.

[7]苏建萍,赵慧玲,代亚丽.新疆地区高等护理教育资源现况调查[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507-509.

[8]蔡少芳,申思思,张妮莉,等.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分布现状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5,36(12):68-71.

[9]WorldHealthOrganization.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Directory[EB/OL].(2013-10-05)[2017-04-20].ht-tp://avicenna.ku.dk/database/medicine.

[10]董兰,刘冬,吕君.护理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J].全科护理,2015,13(20):1145-1146.

[11]许路,邱东民.院校合作下高职护理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3,24(3):83-84.

[12]NationalLeagueforNursing.CertifiedNurseEducator(CNE)2012-2013CandidateHandbook[EB/OL].(2017-03-08)[2017-04-22].

[13]朱迪,杨培常,张艳,等.高校护理专业教师核心能力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0):34-37.

[14]章琳,王丽娟.我国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思路[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3):2992-2994.

[15]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EB/OL].(2015-11-24)[2017-02-24].

[16]柯盈盈,郑晶,尤黎明.我国护理专业起始教育规模与层次结构及区域分布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2):145-148.

[17]ShiraziF,SharifF,MolazemZ,etal.Dynamicsofself-directedlearninginM.Sc.nursingstudents:aqualitativeresearch[J].JAdvMedEducProf,2017,5(1):33-41.

[18]曹梅娟.国外专业协会对护理学科人才培养的介入机制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2):189-190.

[19]郭桂芳.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概述[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7):485-489.

[20]赵国伟,段志光.地方医学院校教育经费管理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9):703-707.

[21]管静,孙宏玉.护理学实验室功能定位与建设模式的探讨[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79-881.

[22]孙爱萍,张红光,严永江,等.秉承双赢原则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9):203-204.

[23]赵蕾.基于大学城模式下的资源共享问题分析[C].北京市高教学会技术物资研究会第十五届(2014)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11.

[24]李芳芳,姜安丽,顾申.护理专业教育资源共享的方式———大学联盟及其发展[J].护理杂志,2010,27(7):990-992.

[25]MilliganC,LittlejohnA.Howhealthprofessionalsregu-latetheirlearninginmassiveopenonlinecourses[J].In-ternetHighEduc,2016,31:113-121.

[26]傅映平.浅析“后MOOC时代”我国高校护理教育发展策略[J].西北医学教育,2016,24(2):201-204.

[27]冯俐.医学教育资源网站的技术构建与实现[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28(6):617-619.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7

[论文摘要]文章论述了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探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护理教育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医疗卫生事业培养合格护理人才的艰巨任务。如何办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特色,发挥中医护理优势,走出中西医结合护理之路,培养顺应时展需求的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是摆在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严峻问题。为此,我们启动了“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模块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以期明确中西医结合的高等护理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高等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一、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①分析了45所高等医药院校四年制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其中10所为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它们在课程设置上未能摆脱中医学教育模式,仍沿袭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疗加护理的模式,而且两套护理理论与技术并行,中西医未能系统有效的结合,普遍存在着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课程设置是中医学教育模式的翻版,未能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特色。在35所高等护理教育院校中,20所开设了1~2门中医护理相关课程,学时27~144不等,平均为48学时;课程名称不一,有中医学、中医护理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学概论和针灸学;16所为专业必修课,2所为专业任选课,2所为专业基础课。可见,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中,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发展迟缓,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护理学专业课程设置中,“中医护理学”课程门数单一,学时少,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以上原因导致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不能有效地掌握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这与社会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

2.师资队伍建设。由于护理学专业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未得到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相对薄弱,学历层次较低,本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占大多数。加之我国中西医结合护理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教师从事本科教学年限较短,教学经验相对不足②;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大多数来源于临床,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但学历层次低,缺乏系统的教学理论;一部分师资来源于高等医学院校医疗专业毕业生或由医生改行担任护理教师,他们中医理论基础扎实,但缺乏对护理教育理念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医疗专业的压缩或翻版,教学内容不佳③。总之,中西医结合护理师资总体水平与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尚有一定距离。

3.教学手段、方法。目前,中西医结合护理教学手段、方法滞后,基本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法,较少采用PBL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手段,缺乏学生主动参与。

4.实践教学。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由于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实训学时严重不足,实训基地建设投入不足,设备陈旧、落后,实训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相对滞后,队伍不稳定。这与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护理人才的目标相悖。

5.教材建设。尚未有一套完整的关于中西医结合护理的教材。中西医结合护理是近20年来逐步建立与形成的,其理论和实践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目前中西医护理课程教材的编写基本沿袭医疗+护理的模式,医疗内容偏多而中医护理内容零散、重复,缺乏实用性,未充分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无法满足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掌握中医护理理论和技能的需要。

二、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

1.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现状。目前在各类医院中医病房中的护士几乎都是西医护理专业或中医护理专业的毕业生,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据2003年一项中医护理人力调查显示,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人力情况基本相似,学历层次低④。由于护理人员编制不合理;护理工作价值不能有效体现,护理费低廉;护士外流现象严重;护理学术带头人稀少等方面的原因,加速了护理人力的紧缺。加之中医护理教育发展滞后,中医护理教育重西医轻中医,中西医护理未能系统、有效地结合,使得中西医结合护理人力严重缺乏。

2.社会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首先,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决定了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增加。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社区护理的蓬勃发展,众多社区人群迫切需要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住院病人和社区居民希望了解中医护理技术,愿意接受中医护理和中医养生保健指导⑤。市场需求就是人才需求,社会对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的需求决定了社会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次,中国护理事业发展的方向预示着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中国护理事业发展 规划纲要》(2011~2010年)明确提出,随着我国护理事业迅猛发展,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领域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现代医学模式和新的健康观念对护理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丰富了护理工作内涵。树立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护理服务领域不断向家庭、社区延伸,家庭护理、临终关怀、老年护理等多样化的社区护理服务有所发展。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应坚持护理工作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宗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适合我国国情的护理事业发展道路。中医护理以其独特的护理理念,重视养生保健、饮食护理、用药护理情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因“简、便、廉、验”更适合于社区,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应该给社区居民提供经济、有效和优质的卫生服务。因此,随着我国集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为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区将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三,加快发展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大趋势决定了社会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2003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进一步规定:“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1月5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揭示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原理,中西医结合学术创新,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社会和学科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中西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着、设备配套、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科研基地,完善中西医结合技术标准规范,整体提高中西医结合学术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以期在我国的医疗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见,大力发展中西医结合事业势在必行,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

其四,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需要培养大量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病种的变迁,以及护理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医护理优秀的整体护理观、辨证护理观和在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日趋凸显出来,引起了国际护理界的高度重视。因此,高等护理教育的国际化不仅要重视跨文化知识和结构,而且要开创中医西医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以满足国际对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的需求。我国的中西医结合护理高等教育起步晚,发展缓慢,因此,加快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

三、护理学中西医结合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我国中医护理教育起步较晚,到2006年为止,高等中医护理教育院校不足20所,加之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在高等护理教育中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导致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与国内外对中医护理理论与技术的需求不相适应。因此,探讨如何依托发展较为成熟的现代高等护理教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的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化的中西医结合护理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

1.明确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应使学生从中西医结合的角度重新认识人、健康、环境和护理等四个护理主理念,在熟练掌握现代护理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下,运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临床和社区护理质量。

2.建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我校发展较为完善的四年制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统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建立护理学专业现代护理与中医护理课程同步并进、系统融合的课程体系。(1)课程目标。使学生具备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了解适度、够用的中医护理相关理论,掌握辩证施护方法,熟练操作“简、便、廉、验”的实用中医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2)课程模块。摆脱医学教育模式的束缚,顺应我国卫生服务体系的发展需求,进行课程重组,避免重复,减少医学内容,突出中医护理特点,挖掘和提炼社区实用中医护理理论和技术,将课程模块设立为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健康人群的中西医结合养生保健、病人的中西医结合护理等五大模块。(3)课程设置。在不冲击西医护理教育正常进程的前提下,设立中西医结合护理专业方向,以专业选修课的方式开设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导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思路与方法、中医预测学、社区实用中医护理技术、中药与食疗学、中医养生学、中医临床护理学等七门课程。并且加强实训教学基地建设,依托学校护理实训基地,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理论与实训并重的中医护理实训教学体系,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和技能。(4)教学运行方式。保证中医、西医护理课程同步,使学生早期接触中医护理,树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念。为此,我校从第2学期开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选课,接受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由于目前我校还无法实现专业方向的彻底分流,以及未引入导师制,因此,尚存在学生盲目选课和课程内容不能有效衔接的问题。

中西医结合护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护理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中西医结合护理途径和结合点,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运行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注释]

①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等医药教育课程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629-673.

②沈勤,孙秋华,李玲.高等中医院校中医护理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医教育,2011,24(4):71-72.

③王士才.护理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路及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0-132.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8

关键词:《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体现了学科的基本知识规范和知识体系。护理教育学作为护理学专业的重要课程,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护理教育理念,掌握护理教学技能方法,为毕业后从事护理教学工作奠定基础。因此,《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对护理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1《护理教育学》教材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

选取目前国内较为通用的4版《护理教育学》教材,通过目录内容的对比,得知现有《护理教育学》教材的知识体系如下。详见表1。通过对国内《护理教育学》教材比较得知,其知识体系包括了护理教育的目标体系、护理教育课程、护理教育心理学基础、护理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方式方法等。虽然教材理论体系全面,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不足。(1)学生学习获得感不强。护理教育学是一门运用教育学规律、理论与方法研究护理教育现象与问题、发现护理教育规律的学科。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具有很强的跨学科性,其中包含的教育哲学、教育伦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较难掌握与理解,学习难度高,获得感不强。(2)学生对课程认同度不高。《护理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材的知识体系有着明显的教育学痕迹,多借用教育学理论与方法为来阐释护理教育,护理教育理论特质凸显不足,学生对课程认同度不高。“选课初衷是想多了解医学教育理论或护理教育理论,开阔学科视野,但学习后觉得和教育学原理或概论课程中有太多的交叉重叠,未实现学习目标”。(3)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叠。心理学是教育学的重要学科支撑,在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与作用。现有《护理教育学》的主要教材中,大多设置了“护理教育心理学基础”的课程单元,包含了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些理论知识与《护理心理学》存在交叉与重叠。重复性的理论讲授降低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热情,削弱了护理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2《护理教育学》教材优化的原则

2.1坚持立德树人

体现尊师重道教材既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高校教材必须体现党和国家意志。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求,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5]。《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在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更要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因此,新时期《护理教育学》教材知识体系优化,要坚守立德树人的初心,履行教书育人使命。充分利用教材这一重要传递载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现铸魂育人。“继承发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新时期尊师文化的民族根基。”[6]“尊师重道”是中华精神文明中师道文化的精髓,《护理教育学》教材建设中,以“尊师重道”为立德树人着力点,确立课程思政的育人主线。通过对护理教育经典思想的解读、护理教育家榜样引领、护理教育热点问题分析等,引导学生尊重护理教育规律、热爱护理教育学科、崇尚护理教师职业。

2.2对接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凸显护理教育特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教材建设的重要遵循。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了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特别是“临床教学能力”[7]。护理教育学课程作为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直接关联性的课程,需要按照国家要求,科学设置教材体系与内容,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初步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设定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初步”作为程度副词相对于高级、高深而言,对于本科专业学生来说,掌握护理教育最基本的理论与技能,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教学提供保障,为研究生阶段护理教育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教学能力”则是明确了本科阶段护理教育学课程以传授教学理论与培养教学技能为主,确保学生毕业后能够独立从事教学组织、实施与评价等活动。因此,对照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护理教育学》在教材知识体系优化中,应以护理教学的理论、技能方法作为教材建设的主体内容,特别是鉴于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要关注临床护理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学习效果的评价等,既契合教学国家质量标准要求,又凸显了护理教育的学科特质。

2.3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立体化教材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探索给中国高等教育“变轨超车”提供了重大机遇[8]。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了更好地适应青年学生的认知特点,满足微课、翻转课堂等新时期教学改革的需要,《护理教育学》应建立配套的立体化教材资源。这种资源不仅限于纸质教材的数字化转化,更应该丰富数字教材元素,开发融文字、音频、视频为一体的数字资源,使护理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有利于师生互动交流。利用二维码、信息链接等方式,提高知识容量,及时为学生推送护理教育的新理论、新成果,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针对教师教学实践需要,编写辅助教学的教案、课件、案例库、素材库、试题库等,为教师提供有力的教学支撑,弥补由于教育学学科背景缺乏所造成的能力短板。

3《护理教育学》编写体例与知识体系

3.1教材编写体例

教材编写体例不仅是知识呈现方式,更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导引索。依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护理教育学》应进一步丰富学习资源,完善知识结构,设立“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思维导图、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问题思考、内容小结、拓展学习、自我评价”等栏目,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在单元教学前,设置“学习目标、关键术语、思维导图”栏目。“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学习活动,也是课程教学目标的依据;“关键术语”提炼单元教学的核心词汇,发挥提纲挈领作用;“思维导图”运用结构图明确单元知识理论的逻辑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加深理解与识记。在单元教学中设计了“问题情境、实践活动、问题思考”栏目。“问题情境”作为单元教学的导语,选取贴近学生实际的护理教育热点现象与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课程教学创设情境;“实践活动”则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如观察、调查、阅读、资料收集、讨论等方式,主动地参与教学;“问题思考”是在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部分,通过设置问题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内容。在单元教学后设置“内容小结、拓展学习、自我评价”栏目。“单元小结”是总结单元学习内容,及时帮助学生复习回忆,加深知识记忆;“拓展学习”为学生推送前沿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读本,拓宽视野;“自我评价”分为学习收获与学习不足,引导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实现自我激励、自我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3.2教材知识体系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9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736-02

随着高职护理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护士的人文素养教育逐渐倍受关注。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等构成了护士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在整体护理理念广泛开展的今天,在高职护理教育中构建全面、系统的美育课程体系,帮助她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顺利地适应现代护理的工作岗位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1]。

1 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我国医学教育重专业文化技能,轻人文社科知识的倾向比较明显,导致护士在人文修养、综合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通过学校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教育以及审美教育已经成为护理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共识。

1.1 促进护理模式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

医学模式反映了人们在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对健康和疾病现象的认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新的医学模式使医学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追求以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健康状态为中心[2]。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也随之由“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新模式转变,现代护理模式对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对护士角色期待也随之不断提高。

1.2 提高护士内在素质,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在护理过程中综合运用护理专业知识技术以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美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对病人进行心身全面护理,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护理专业学生接受审美教育,掌握有关美学知识,具备良好的美学修养,可以用美学原则指导整体护理工作,不断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1.3 有利于护患关系的改善

护士与病人的关系是护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在护理实践中,护患双方从对方的行为、举止、语言、表情等活动中捕捉美的信息,积累美的印象,护理专业学生接收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在护理工作中用高尚的道德品质、美好的言行、娴熟的技能等取得病人的好感,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3]。

1.4 培育护生良好的社会心态,激发创新思维

美育可以通过具体、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净化护生的情感世界,陶冶情操,培养坚强的意志,健全护生的人格,从而推动形成良好的社会心态。现代医学模式需要护理人员具备全面辩证的思维方式,审美教育能促进人的智力发展,开阔视野,增长智慧,训练思维,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护生在科研创新、理论创新、技能创新等领域能力提升。

2 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审美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护理专业的审美教育与专业艺术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要有明显的区别。护理专业的审美教育重点在于培养护生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境界,提高审美能力,而不在于培养艺术家。因此护理审美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教学,使护生树立医学审美理想、重塑价值理性和健康人格[4]。

2.1 构建适合护理专业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

正规的课堂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加强护士审美修养,提高护士审美素质的基本途径。高职护理专业教育必须构建护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护生人文知识的学习[5]。

开设《美学基础》、《护理美学》等课程,对护生进行正规的美学理论教育,从基础知识入手,为提高护士审美素质奠定基础;通过开设《人际沟通》、《礼仪》等课程,让学生懂得和谐人际关系的美学功效;通过开设《医学美学》等课程,掌握人体美的完整含义。学校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将以上课程有针对性纳入护生培养的必修课程。

为进一步提升护生的美的鉴赏能力,将美学理论走向具体的审美途径,可通过开设《文学鉴赏》、《音乐鉴赏》、《影视鉴赏》、《服饰艺术》、《书画鉴赏》等美育鉴赏选修课程,作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性的选择1-2门。

2.2 指导护生在课外活动中提高审美能力

要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审美修养,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结合护理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活动,通过课外活动让他们充分感受、理解和审美体验,丰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审美观。

各学校可结合各自实际,在护理专业学生中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依托学生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摄影协会、舞蹈协会、音乐协会、文学社等开展活动,使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在第二课堂及时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卡拉0K大赛、诗歌朗诵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手工艺品制作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意大赛等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遇到有纪念意义的重大节日,如国庆、元旦、5.12护士节、学校庆典时,可开展诸如学术论坛、综合文艺晚会、大合唱比赛等校园大型艺术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既提高了素质,亦凝聚了人心;同时,校内各院系还可以结合各自实际,开展航模制作、剪纸、贴绒、雕刻、书法、相声、小品、演讲、辩论、小合唱、舞蹈等比赛活动,这些美的教育活动能给学生带来荣誉感、成就感,让每个学生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6]。

总之,审美教育应渗透到一切教育形式和活动中去,全面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这对护理专业学生的道德水平、知识体系、身体素质、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构建和完善均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还要关注自身的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家庭环境。让护生通过对美的感受、在情感上受到感染,情操得以陶冶,成为一个既有精湛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的当代护理工作者。

参考文献:

[1] 马淑芬.杨林.“白衣天使”审美教育的必要性[J].护理与美学,2005,11:238.

[2J 雷鹤.徐巧玲等.临床护士美学知识掌握现状的调查及体会[J].护理杂志,2011,1(28):76-77.

[3] 刘运喜.论加强护士审美教育的意义[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0-41

[4] 邓一洁.张瑞琴 浅谈对护生进行护理美学教育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9):84-85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10

(一)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护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根本原因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战略调整,使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物质资源供应、国民消费水平等情况都飞速发展:我国加入WTO后融入国际经济环境,要求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大;社会的进步使人口流动和城市化速度加快,同时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例如各种疾病、伤残增加等;随着人们物质条件、生活方式改变,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并且需求趋向多样化;生活水平提高带来了营养过剩、食品卫生等问题,也使疾病谱发生了变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趋势和老年脆弱人群的身心特点,使卫生消费发生改变;再加上贵州“9+3”计划———巩固提高9年义务教育和实行3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贵州省到2015年,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比例达到1∶1,规模均已达到85万人,要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降低初中毕业生辍学率和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为我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急需专业培养人才。在这样的情形下,护理中高职课程衔接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不仅给护理中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还能给医院提供高技术和高技能护理人才。

(二)保证社会稳固发展是护理中高职课程衔接的主要原因

1.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体制的完善等,使医院的组织结构相应发生了变化。对于医院组织所发生的变化,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的调整可能会使本身处在上游的护理人员发生很大的变化,变成下游,惨遭淘汰。在这时候,实施护理职业教育就显得无比重要,而护理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其关键点,所以需要大幅度提高护理学生的高职教育率,使更多的学生能进入高职就读,模仿西方一些教育比较好的国家进行教学,在一定条件内,允许已经具有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可以重返高职院校学习,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知识技能,为医院提供更多的护理人才,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医院护理质量,减少护理事故的发生;有助于保障社会稳定。在20世纪末,如果拥有护理中等职业的教育经历,可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在我国是属于高学历的范畴,而紧跟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如果当时护理中职毕业是因为一技之长而进入医院,而现在随着知识时代的来临,依靠护理中职毕业的一技之长已经不能被时代所接受了,很可能会惨遭淘汰。所以,护理中职毕业的学生需要不断进行自我提升,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这种情形下,护理中高职课程的衔接可以使护理中职毕业的学生继续学习后满足社会中的岗位需求,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2.有利于个人升学需要。我们现在处于知识高度发展的社会,医院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不符合高层次护理人才要求的人员就可能遭到医院的舍弃,这不仅仅和社会的进步休戚与共,还给个人职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医院在进行护士招聘时,招聘人员可能会盲目追求高学历,使应聘的护士不得不追求更高层次的教育,从而刺激了整个社会的护理教育往高处走。为了使高层次的护理教育得到满足,需要建造一个完整的护理高层次教育体系,而护理中高职课程衔接对其具有基础作用。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下,高考是全国瞩目的考试,也是进入高等学府的唯一途径,无疑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而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升学需求,提供了另一种学习教育途径。

3.有利于满足医院用人需要。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给医院提供了许多的机遇,同时也具有挑战,医院要求人才应具备的条件也越来越多,使人才的发展愈加全面。《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明确要求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改革开放之后,护理中等职业教育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医院的需求,建立护理中高职衔接系统是迫在眉睫的关键,有利于满足医院的用人需要。根据目前统计得出,护理专业的人才比较缺乏,人才结构不够完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表明,截至“十一五”末,我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205万,较2005年增长了52%,是历史上护士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05年的1.06提高到2010年的1.52。医院的医护比由2005年的1∶0.97提高到2010年的1∶1.16。公立医院中,三级医院医护比达到1∶1.36,二级医院达到1∶1.13,医院医护比例倒置问题逐步扭转。但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床位与护士比例”保持在1∶1的比例相比还远远不够。这个数据充分表明了护理人才仍然缺乏。这种情况会继续推动护理事业的进步。护理人才的缺乏和人才结构的不完善,影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特别是现在以社区为核心进行医疗服务,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会持续增加。这样的社会现象使我国不得不抓紧职业学校培养护理人才的步伐。我国目前在大幅度发展医疗事业,主要的医疗事业是以社区为核心开展医疗服务。因为这样,护士应负责更多的内容,不仅要为患者提供日常保健及护理服务,还要辅助患者并提供咨询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对护理人才的要求愈发增高,需要对护理人才结构进行逐步完善。而中高职培养模式,能够将培养时间进行压缩处理,保证中高职毕业的学生无论是在知识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有能力,因此可知,中高职衔接是可以满足医院用人需要的,能够成为医院的重要支撑力量。

4.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健全教育体制的关键。职业教育主要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是教育体制中的主要构成环节,与职业的关系也是息息相关的。而在初、中、高三个职业教育等级中,人员都不应该进行片面教育,每个等级都是可以继续深造的,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融合性。开放性主要是指职业发展教育需要打开门进行对话,无论是理论还是实际操作都要落实好、完成好,是职业理论的表现形式,而因为这样的一个特殊性,应把职业发展教育和时代的特征、社会的进步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等外部因素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职业发展教育。融合性主要指职业发展教育具有可以和别的教育方式相结合的特点,具有细水长流的理念,是我国教育立交桥的设想。中高职课程衔接是健全教育体系的关键,是现阶段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生源不断减少和素质降低的影响因素。因为如果中高职课程衔接不上,会很容易使职业内部教育资源造成浪费,使学生和家长无法信任学校。所以,基于职业发展教育稳固和教育体系健全的目标,务必要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配置等进行充分利用,衔接好中高职课程。

5.中高职课程衔接对终身教育的作用。终生教育是当今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理念,打破了学习只能够在学校进行的思维定向,认为不管是年轻还是年老都是需要学习的,学习应贯穿人的一生。而每个人对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认知和想法,是追求自身价值观的核心,终生教育就体现了这种思维理念。特别是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培养而不是单单只拿着张文凭就可以敷衍了事的。医院应该在这方面做好带头作用,在进行招聘时不单单只看文凭学历,还要对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检验。职业教育需要采用实践终身制,具有开放性和融合性,对别的教育方式提供借鉴,取长补短,从而进行广泛传播。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发展基础,职业教育主要有初、中、高三个等级教育,在不一样的等级中健全衔接机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规模从扩大转变成内涵有十分大的推动作用,最终有利于终身教育的完成。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衔接,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职业教育变成一次性教育或终结教育的风险,为终身教育的完成起了铺垫作用。而在终身教育思潮影响下,许多国家都对中高职衔接问题进行了格外的关注。而中高职的衔接是少不了建立课程体系的,所以在有的职业教育比较完善的国家,在近阶段对中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投入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毫不可惜。而在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下,职业教育也逐步完善,改善了一次性教育的困境,变成了一个层次清晰和衔接良好的完美教育体系。

二、我国护理专业中中高职课程衔接所面临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无法适应

在《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中,中等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培养目标是贯彻执行国家教育、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培养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熟练运用护理操作技能,能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事护理、预防、保健、康复、健康宣传教育等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技能型、服务型的高素质劳动者。但在对护理专业的中职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目的是为了培养实用性的初级技术人才,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能够符合社会就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时,着重关注学生操作技术的教学和练习,着重关注对日后在社会发展中就业能力的培养,轻理论重实践,轻知识重操作,轻基本重专门。学校往往只是要求学生应该怎么做,学生不知道这样做的目的何在。而这样只会使学生对高职教育感到厌烦,无法学习更深层的知识理论内容和实践操作技术。

(二)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难于衔接

目前没有国家统编的中高职教材。中职课程主要是以专业课和实践课为主要内容,对理论知识的教授会比较少,尤其是缩短了与专业课联系不大的课程。在护理专业中对理论知识和医学基础等课程的设置是依据护理方向不同而实施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进行强化,使得中职和高职课程难于衔接,学生很难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三)中高职职业资格证书无法衔接

中高职教育无法从职业资格证书的递进上衔接,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护士条例》规定:护士执业,应当经执业注册取得护士执业证书。实际上,从历年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平均通过率57%左右的数据看,要求中职毕业生获得“护士执业证书”,显然要求偏高,应降低为“护理员”,但要降低为“护理员”会遇到来自学生、家长甚至教师的阻力与反对,他们无法接受中职护理专业培养“护理员”、“护工”的定位。高职护考平均通过率在95%以上,高职才应要求获得“护士执业证书”。

(四)课程内容重复

在护理专业中不同的中职学校和高职学校都应设置专门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课程系统,保证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而中职和高职学校缺乏有效沟通,使得护理专业课程在中高职阶段重复开设,学习内容过于繁杂。这样的情况,不仅使中高职的教育资源重复浪费,也使学生兴趣和积极性降低,对学生造成不利的影响。

(五)技能训练重复

在进行护理实训和技能培养的过程中,中高职学校教育层次不同,所表现的内涵和技能实训方面也应不同。但在现实情况中,许多护理专业高职院校的技能实训与中职院校相比所差无几,使学生在中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接受重复的技能训练,不利于学生技能的发展。

(六)学生文化理论基础较薄弱

在贵州,中职院校主要招收刚参加完中考的学生。而进入中职院校学习的学生,普遍分数比较低,学生文化理论基础较为薄弱。当学生进入中职院校进行护理专业学习时,文化课程设置往往比较少,学校会比较重视学生的护理专业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如果中职学生需要进入高职院校进行护理专业学习,那么就可能造成学生文化基础跟不上,对更深层次的理论学习难以适应,无法实现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这就说明了中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在原则和思想上有所偏差。综上所述,护理专业中高职衔接面临许多问题,课程衔接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已经变成中高职衔接的障碍点,说明调整中高职课程衔接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

三、护理专业课程中高职课程体系有效衔接

对中高职课程衔接中所面临的问题,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解决,在规划中高职课程衔接上,要保证中高职衔接得上,教育内容从低到高,思路想法保持一致,使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系统更加健全,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推动职业人才的诞生,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人才培养目标衔接

中高职教育代表着不同的教育层次,培养目标的设置应具有不同教育层次的技能性和实际性。除此之外,中高职教育对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中职着重对初级或者中级人才进行培养,比较重视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着重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加强动手操作能力,重视创造和设计能力,使学生能够成为技术指导型或创新型的人才。所以,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设置不仅有共同点还应有不同点,相互联系。经过护理专业的学习,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除了能实现中职教育目标外,还可以为高职教育做铺垫作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台阶,对知识具有丰富的了解。而高职教育在体现中职教育为其做铺垫的同时,也要表现本身含有的高层次性和技能性,从而为高职教学在知识、技能和素质上提供更高层次的教育。积极推行“双证”制,使护理专业的初级从业资格证可以在中职院校得到,中高级证书则在高职院校可以得到,这样可以使职业资格条件可以保留晋升,成为课程衔接的凭据。尝试改变观念:中职教育从以就业为本位更多转向以升学为本位。

(二)课程衔接

课程衔接是中高职衔接的基础,而护理专业的中高职衔接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主要指,在公共基础课程设置下,为了符合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和升学考试,通常护理专业在中职课程中会加入“宽基础、活模版”的教学方式,这样教出来的学生不仅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还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中职时期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思想品德、计算机基础和体育等,课程内容的选取和时间设定可采取模块化,进行两个层次的学习,这两个层次的划分可根据中职学生入学时的理论知识基础分数和是否有意愿进入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为依据。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中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材大纲,需要全面考虑中职学生的文化道德修养,需要保证学生日后在社会稳定的发展,为社会做出贡献。高职时期的公共基础课程则有思想与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微积分、英语、高等数学、语文和思想品德修养等,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与此同时,在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育,对做人处事、礼貌礼仪、护理心理以及护理管理等方面设置课程进行培养,使护理专业人员能提高自身素质,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科学恰当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置是处理好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中职课程的设置围绕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展开,核心内容是医学基础知识以及人文理论基础,对实践操作技能进行职业训练,为日后的专业课程和高职阶段的知识做铺垫。所以,在中职时期未完成的课程,需要在高职时期进行增加和补充,例如免疫学和病理生理学等。在中职时期尚未建立的课程,应在高职时期增设,例如护理心理学和护理管理等。专业课程主要指和职业活动相互关联的专业课程,能够采取职业分析处理的方式,针对问题的产生,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建立综合化的活动课程模板,表现职业特点和对职业具有强化性。比如,在中职时期以中职的培养目标所对应的职位条件开展的,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和实践操作性能的实训,着重关注素质教育培训,使学生在日后社会就业的能力有所提高。而高职时期专业课程的开设,是根据高职培养目标所应对的职业岗位条件所展开的,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表现出了实践操作能力层面的提高和强化,且尽量在人文道德修养、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方式和终身学习范围等层面进行培养,为学生在社会日后的打拼做好铺垫。完善原先的学科体系,建立以综合性课程为核心的护理专业课程机制。对课程的优化处理和分析整合可以使课程重复设置率有所降低,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处理后的护理专业课程,需要在专业能力层面进行重点关注,在护理技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注重社会的创新性。

(三)教育模式和学制衔接

在进行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模式都应遵循技能的突出特性,在应用层面进行职业特色教育。在办学原理上,需要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双证”制、产教结合以及“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立进行衔接,使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更为顺畅,使中高职课程教育模式有序地展开。可以对护理专业的学制进行适当调整,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健全职业教育机制。在学制中要突出中高职不同时期的层次特点,对护理专业课程进行衔接,对现有的课程设置进行根本性改革,对教育机制进行完善和健全,使中高职两个时期的教育方式实现一体化,对中高职这两个时期的培养目标进行综合,确定中高职培养体系,从而确立中高职课程衔接,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高职教育的意义,凸显中高职人才培养教育优势,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总结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11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危险因素,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病人满意度的目的[1]。

1 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

1.1 病人的接受能力 不同的教育对象其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工作生活条件等均存在着差异,因而他们的健康教育需求也必然不同。这样,在护理健康教育中就要特别注意教育的针对性,包括教育方法的选择、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时机的把握等。护士要根据病人的健康需求、健康知识掌握程度、文化水平、接受能力等情况的不同,给予有针对性的教育和指导,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保证护理健康教育收到确实的效果。

1.2 加强健康教育护士的培训 护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集思维、判断、决策于一体的护理,它不同于一般的护理技术操作,能在短时间内掌握和运用。因此,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规范化培训是满足护士健康教育需求的有效途径。护士只有不断丰富知识,才能提高护理健康教育效果。

2 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对策[2]

2.1 掌握良好的教育技巧 在护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中,注意掌握良好的教育技巧,可有效提高教育效果,促进预期教育目标的达成。其中包括护患关系技巧、护患沟通技巧、知识灌输技巧和行为训练技巧等。这些技巧的熟练掌握,对于做好护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与教育对象的有效沟通,可了解其思想、情感,及时发现健康问题,有利于护患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2.2 注意教育方法的优化组合 护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层次的,根据教育内容及教育对象健康需求等情况的不同,合理采用不同形式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各种教育方法的优势互补。

2.3 健康教育的时机 在护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护士要注意把握好教育的阶段性,因为不同的时机将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例如,对一位手术病人的护理健康教育则有明显的阶段性,包括入院教育、术前教育、术后教育和出院前恢复期教育等,每一阶段病人的健康问题及健康需求都有不同的特点,教育内容也就必须有所区别。护士应分阶段地对病人的健康问题进行教育指导,而不能把所有的信息在同一时间内全部灌输给病人,那样做势必使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2.4 健康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在健康教育中,若仅采用单一的健康教育方式,病人将感到单调和枯燥无味,导致其接受健康教育积极性不高。采用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如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专题讲座、挂图、墙报、示范操作、电视录像等,病人接受健康教育的兴趣和实效都将大大提高。除此之外,还可建立同病种病人互助小组,让病人能相聚而相互交流预防疾病、战胜疾病的经验。通过这些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学到更多的自护知识,加强护患配合,促进早日康复。3 健康教育目标的合理性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后,应适时采用询问、观察操作、小测验、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了解病人对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目标实现的程度,从而判断确定的目标之合理性,为护士进一步修订健康教育目标,重审教育计划,改进教育方式提供依据。通过长期的实践,根据不同的病人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不仅丰富了病人对疾病的自我保健能力,还促进了病人的康复,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高等护理教育范文12

1.1 患者资料 我科2010年1月―2010年6月收治的65~89岁的老年患者共50例,平均年龄76岁,男25例,女25例,其中中专以上文化程度9人,小学20人,文盲21人,平均住院天数11天。

1.2 护士资料 我科共有护士15人,其中大学本科3人,大专12人;高级责任护士5人,临床护师9人,护士2人。

2 影响因素

2.1 患者方面的因素

2.1.1 老年患者对护士不信任 在旧的医学模式影响下,由于护理教育及专业发展相对落后,患者认为护士是打针、发药、做生活护理的,不懂多少医学知识,部分老年患者仅信赖医生,认为治疗方案护士无权过问。或是在病人主动请教有关医学方面的知识时,由于护士知识面狭窄而答非所问,以及一些护士懒于回答而让患者去请教医生,从而对护士的健康教育持怀疑态度。再者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凡事只相信医生的解释,加上有时医生与护士之间对病人的解释不一致,更容易造成病人对护士产生不信任感[1];

2.1.2 老年患者文化程度对疾病认识的限制 有报道指出[2],中等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人综合健康以优良为主,而小学及文盲以较差为主,因此住院的老年人群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致使部分病人的需求仅限于医生治病,解除病痛,对护士的宣教漠不关心,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1.3 老年患者感知能力下降,且大部分听不懂医学术语 在评估过程中发现老年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力、视听力减退以及出现反应速度慢、思维过程改变、语言沟通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使他们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和护理等知识难以理解,记忆困难,导致遗忘快,对健康教育无兴趣,加大了健康教育的难度。

2.1.4 社会支持系统 一些老年患者的家属对患者漠不关心或是忙于工作而疏于探视,使得患者对家人及自身康复缺乏信心,从而在住院期间容易产生消极悲观、抑郁等心理,不愿积极参与健康保健。

2.2 护理方面的因素

2.2.1 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 大部分的护士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的学习,缺乏健康教育的能力。据孙文静调查表明[3],68%的护士认为自己缺乏健康教育的知识及能力,而健康教育是一门牵涉多个学科的应用学科,这些学科在健康教育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大部分护士对此知之甚少,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2.2.2 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认识模糊 护理健康教育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对护理对象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指导的工作。在实践工作中,护士对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未能从传统的医学模式中转变过来,认为工作的重点仍然治疗性的护理,并且把健康教育和卫生宣教、出入院指导等工作等同起来,没有针对患者的疾病和需要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

2.2.3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缺少健康教育的时间 在经济体制的冲击下,许多医院都对护理编制进行了压缩。护理人力缺乏,在完成其治疗、护理工作量的同时,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实施健康教育。据黄津芳等调查表明[4],76.6%的护士认为缺乏教育的时间,它是影响护士履行教育职能的首要因素。

2.2.4护士表达能力欠佳 在给老年患者做健康教育时,由缺乏自信和谈话技巧,语言缺乏艺术性和吸引力,不能深入浅出地将书本知识讲给老年患者,使他们不感兴趣,影响了护患之间的沟通,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的效果。

2.3 硬件设施方面的因素

2.3.1 资金缺乏 在健康教育开展中需要一些辅助用品(如宣传手册、电视、光盘等物品),需要资金的投入,但这部分不会为医院产生既得效益,故医院对这方面投资不积极,极大的限制了健康教育的开展及实施的效果。

2.3.2 缺乏质量管理标准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们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在实施过程中,护理部、护士长等仅是抽查护士是否给患者做了健康教育,由于没有科学的量化考核标准,其完成的质量与患者的掌握程度难以质控,从而影响了健康教育的质量。

3 对策

3.1 提高自身素质,获得患者的信任 健康教育涉及面广,对护士自身素质的要求较高,所以护理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掌握疾病相关的知识,包括专科护理知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疾病预防、卫生保健、药理学、营养学、医学新技术新项目的进展等知识;掌握护患交流技巧、及教育方式、方法,获得患者的信任。

3.2 加强健康教育知识培训,转变护士观念 医院管理者应投入一定的的财力和精力,为护理人员提供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举办健康教育相关的学习班与交流研讨会,使每个护士都能真正地认识到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转变思想,变被动为主动。

3.3 合理配备健康教育人员 针对护理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对健康教育重要性认知不同,以及护理人员编制不足等问题。应选择高年资高学历综合素质过硬的护理人员专人专职进行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一方面可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实施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有效的沟通和人力的投入。

3.4 加大对健康教育的支持医院应投资一些方便健康教育实施的器材和用品,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

3.5 因人施教反复教育 由于各人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再由于各人的情绪状态和性格不同,其病程也各有异[5]。老年患者由于记忆力减退,应将内容浓缩到最少,最重要,进行少而精的教育,且经常忘记教育内容,因此,要求护士的健康教育反复进行、重复教育。

3.6 直观形象,提高病人的注意力针对不同层次的患者用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多使用图片,具体示范,通俗易懂的语言,尽量不用或少用专业术语。在院内,定期举办老年健康、保健知识的专题讲座,通过图片、标本、实物等,给患者直观形象的具体教育。

3.7 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 在工作中护理人员应用亲切温和的语言及对长辈的态度,去接触每一个老年住院患者,使他们有归宿感。并且介绍同病种的康复的病例,让病人和康复者见面,让他们直接沟通,进行双向信息的交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8 加强考核标准制定工作细化各专科健康教育的内容及考核指标,制定监督管理办法,对健康教育效果进行及时评价。

4 结论

开展高质量的健康教育,具有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传播知识,提高人们对疾病的防治以及维护健康的能力[6]。做好健康教育,可以密切护患关系,提高护士在患者心中的地位,有利于社会及患者进一步认识护理工作。

参考文献

[1]袁艳玲,沈清华,陈英.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实用全科医学,2004,2(2):165-166.

[2]刘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及健康教育指导[J].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4,11(6):49.

[3]孙文静.影响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的护士因素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2):106.

[4]黄津芳,王玉荣,刘玉莹,等.护士健康教育意识调查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8):5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