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

时间:2023-08-09 17:32:20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范文1

(一)加强领导,切实保障学习时间和效果

一是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林同志任组长,副局长、支部书记李占槐任副组长,各股、队、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措施,落实了工作计划。二是坚持理论学习考勤制度、自学制度、发言制度、经验交流制度和通报制度,并做到了考勤规范、集体学习记录清晰、党员干部学习笔记完整。三是坚持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全年累计集中学习时间达20天,且参学率达98%以上。四是班子成员带头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年班子成员累计调研时间达80多天,并撰写了分析调研文章12篇。五是建立了学习档案,并且做到了学习档案建设规范、完整有序。

(二)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一是中心组学习内容紧紧围绕中心,坚持服务大局;学习专题设置合理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创新性。二是通过理论学习,全局职工思想觉悟普遍提高,工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促进了全局工作的顺利开展,较好地完成了为民办实事的目标任务。三是精神文明建设、综合治安、环境保护、安全工作等方面良性发展,无违法犯罪和严重违纪问题发生。

(三)创新学习方法,确保学习效果

一是局中心组理论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和全局职工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学习方式采取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个别辅导和分组学习相结合,不断创新学习方式方法。二是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学习资料征订任务,按规定参加了上级组织的年终理论考试考核工作,并及时报送相关资料。

二、政治思想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了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二是成立了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确定了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林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和其他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责任明确。三是加强党支部建设,切实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专用,发挥工会、妇工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形成了齐抓共管、广泛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格局。

(二)建立完善制度

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了岗位职责,并层层落实了责任,使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二是制定了干部政治理论教育、党组织生活等工作制度。三是落实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领导班子成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奉公,率先垂范,起好了带头作用。四是建立了思想政治工作评比表彰制度,对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树立典型,推广经验。

(三)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按照《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配齐了兼职党务干部,并抓好兼职党务政工干部队伍政治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和工作考核,提高了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二是把思想政治工作绩效作为考察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把素质好、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党务和政工队伍中。

(四)加强阵地建设

一是加强机关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建立学习园地、荣誉陈列室等。二是积极完成了党报党刊征订任务,利用党报党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五)落实工作任务

一是认真落实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二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增强干部职工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和服务意识。三是加强职业道德、勤政廉政教育,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服务效能。四是开展民主法治教育,普及法律知识,增强干部职工法纪观念。五是认真开展文明单位和诚信单位创建活动,努力丰富职工文化生活。今年“七一”前夕,局党支部与市审计局党支部联合开展了拔河、乒乓球等比赛活动,同时对贫困党员进行了走访慰问,并给贫困党员发放了慰问金。六是深入开展“六型机关”创建活动,今年主要开展了廉洁型、创新型机关创建活动,收到良好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范文2

近年来全省监狱系统全面从严治党管警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监狱人民警察,自我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有关政策及相关业务知识学习,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用铁的纪律要求自我,用扎实勤干的作风干好工作,坚决抵制歪风邪气,为维护风清气正环境,做出自我应有的贡献。

一、加强学习,用先进的政治理论武装自我,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夯实自我的业务基础。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先进的理论知识武装自我,能不断提高自我的政治觉悟与敏锐性、增强自我的政治鉴别力,树立一个党员坚定的政治信念。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变革的黄金期、各种利益矛盾纠结凸显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局面,只有不断加强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观念,提高宗旨意识和觉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潜力,筑牢坚毅的思想防线,才能不断的激发抵制歪风邪气的斗志和决心,才能勇于同一切法违违纪不良行为的人和事做斗争。加强相关文件和政策知识的学习,使自我对“七不准”的工作纪律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为自我开展工作,带给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指导。同时,也给自我打上了预防针,使自我切实做到了自励、自省、自警。

二、加强思想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我党历来都是重视思想建设的,而且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在任何状况下都是永远不改变的。对于我们刚刚参加工作的人员,端正思想,加强思想建设是首要任务。端正思想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用心投身到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把实现个人的价值与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紧密结合起来。在工作中认真踏实,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每一项任务。学习弘扬“右玉精神”,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站好每一班岗,脚踏实际,心动、行动起来,遵守“七不准”,把做好本职工作与遵守纪律相结合。我们不仅仅仅是要做到“七不准”,而是要从内心自觉的严格要求自我;不是要我“七不准”,而是我要自觉严格要求自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能创造出价值,我们应当牢固树立“重在行动,贵在落实”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注重学、思、行的统一,在本职岗位上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三、创先争优,做监狱建设的一分子。在工作和学习中紧密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不断创新,增强本职工作的生机和活力。作为一名新同志,要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做到理论与实际、学习与运用、思想与行动相统一,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开展工作。解放思想是为了创新,应对新的形势,要不断的更新观念,改善工作方法,要敢于推陈,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周围随时都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考验,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面临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解决这些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我们就务必敢于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模式,创新工作方式、方法。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有扎实雄厚的理论功底,更要有先人一着,快人一步,胜人一筹的胆魄,破除旧观念,树立一着鲜,着着鲜的思想,利用新理念、新技能、新措施解决新问题、新矛盾。

俗话说做事如做人,在工作中学习,工作中进步,不断的坚持学习政治理论,思想道德建设,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工作中不断推进理论学习与创新、进一步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向老同志学习优良传统和工作经验,关心同事热爱工作,在本职岗位上发光发热。

总之,在政治理论、思想建设和工作作风建设中需要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资料还有很多,我坚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领导和同事的教导,自我不断地学习和自我完善。在岗位上我还是一个小学生和初学者,在以后的工作中要不断的虚心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提升和自身修养;关心同事,热爱工作,钻研专业理论知识,认真履行自我的职责,忠于职守。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定位;积累;

作者:孙其昂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要素、现象、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人辛勤耕耘的智慧结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重要载体。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为对象,可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进程,由此总结过去、预见未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律,对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实践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作为课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核心课程;作为知识体系,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核心部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整体只是“一个点”,它可能为此而被淹没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体中而不为人们所注意。然而,见微知著,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石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余年,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建设的时间更长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作为知识积累、专业实践、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实践经验,有许多值得总结,也需要总结。通过总结反思,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学科、专业、文化提供经验和知识,可以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一、两次科学化回顾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是一个历史过程。笔者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为基本依据,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所运用的学术观点、知识形态、逻辑形式进行分类,大体分为3个阶段,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三次科学化。

第一次科学化,伴随改革开放初期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时间为1978-1991年。在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观点指导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建设。以编著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为标志,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到思想政治工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等,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从党的工作到专门工作、从经验总结到理论阐述、从零碎整理到系统阐释的变化,相对于以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质的飞跃。这个阶段有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自觉,其成果具有“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总结和知识形态,有正式出版的教材,也有内部印出的讲义。《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张蔚萍、张俊南,1983)是这个阶段的起步,主要教材有两套,一是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1991),二是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组织编写的《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丛书》(1991)。

第二次科学化,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时间为1992年至今。这个阶段的特点是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研究,编写相应的教材,这个阶段不仅有再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出版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专著,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专题研究著作(如以张耀灿等学者编著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邱柏生等著述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新论》、思想政治教育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补出版的专著)。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较第一阶段更加系统化、理论化,有较高质量的学术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是这个阶段的标志性成果。

第三次科学化,应在前两次科学化基础上向前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达到新水平。理论上讲,这个阶段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设立30年(2014)作为节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质的突破。不过,至今为止,还未看到具有这个阶段特征的标志性成果。

第一次科学化的特点是总结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从经验中提炼出实践理性,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原理概论体系。这是“创立”意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理论体系明显具有党性、政策、工作、经验、实际等特征。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具有“原创性”,它们本身不仅是一种开拓,万事开头难,而且具有基础意义,为后继工作提供了样本和知识积累。第二次科学化是自觉科学化,明确指向原理化,自觉运用科学研究方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理论化特征。在这个阶段,第一次科学化阶段的那种“党的工作”特征明显淡化,借鉴其他学科的痕迹比较明显,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从第一次科学化到第二次科学化的转型。

经过两次科学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有三条线索且有三种结果。第一条线索及其结果是政治工作线索,保持军队政治工作传统,政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是打胜仗,有战斗力,强烈的政治工作特征。第二条线索及其结果是思想政治工作概论,主要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群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科学化过程中断了。第三条线索及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改变了“方向”,从广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学原理进入了狭义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工作)学原理,甚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素质,成为育人原理。

总体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是从工作原则到教育原则,再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过程。从现状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从框架到范畴,从层次到视野,至今未能超越“传统”,缺乏形而上加工,缺乏除了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以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性概念,至今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独有的范畴,对哲学社会科学缺乏充足的知识贡献。对此,余仰涛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学要成为科学理论,就应当具有科学理论的要素、特性。然而,从思想政治工作学的现状来看,这些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1]15表现为科学理论特征不明显,科学理论的要素尚未完全生成,思想政治工作学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1]15-19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知识单元构成,总体上看比较宏观、粗放,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做细致、精准的阐释,缺乏语言准确、论证细致、逻辑严密的加工,各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命题之间体系化、论证及阐释的严密性都不足。知识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还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多样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需要。第三次科学化要做的突破,需要以强大的哲学思维改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重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框架”,力争建构理想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第三次科学化,应是学术、知识、逻辑、专业等意义的科学化,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体系的原理体系。第三次科学化还没有开始,但已经出现内在的冲动,体现为学者们的自觉意识,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其成果为对象进行反思,提出了种种设想。

二、第三次科学化定位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实现从第二次科学化向第三次科学化转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建设,具有知识生命意义。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发展,有诸多基础问题需要探讨和厘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还须进一步定位。对此,沈壮海提出了编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六条原则,即以宏观视野、原理定位、时代特色、中国属性、教学逻辑、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为贯穿教材编撰全过程的基本原则,[2]具有总体指导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次科学化定位涉及诸多方面。总体而言,要做总体设计和战略规划,这也是顶层设计,是后继操作或实施的框架。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明确定位。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功能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功能,就其知识论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实践的基础知识,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其他知识的源头。现阶段常常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等都发生争议,追索其源头,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还没有对这些基本问题说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术的符号,它是社会领域中能不能站立起来的常识基础和科学基础。若将这一命题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之间的关系,那么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及有效性的原理基础。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务活动、管理活动、领导活动和社会活动,以及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中,实际工作者之所以感到为难,缺乏说服力,从知识(原理)的基础而言,源头就在这里,就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能不能给予科学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学性)的支援。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工具,是一项工作或一种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并不生产马克思主义知识,主要生产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是以传播、应用马克思主义为主要职责。经常探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二级之间的关系,分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二级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部的定位,与此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为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政治宣传及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形态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用于或服务于传递“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目标是传递内容,让人接受、内化、外化这些内容,达到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自成体系,它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构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这里的内容,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内容;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应有什么样的形式,二者是统一的,内容和形式构成知识共同体。内容与形式不可分离。由此指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内容,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其他五个二级学科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形式,而其他五个二级学科是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提供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服务的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既要在总体上提供所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及宣传、教化的原理,又要分学科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即各个二级学科内容的形式。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普遍职责”。现阶段存在着内容与形式分离的现象,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仅仅“自顾自”,这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形态定位有关。或者说,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形态定位还不清晰有关。这是编写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前提。明确这方面定位后,才可以合理筹划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写作。

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目标定位。这可以概括为三个“像”。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像”“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样子。这是指专业性,它代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应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的专业特征,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标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这个专业能不能站立起来,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能不能为人们和社会提供专业化知识,以此为重要体现。这也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设置与思想政治教育改进加强相关,而改进加强要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去做,这样,就当时的设想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能不能为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提供原理,应成为评价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的首要指标。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样子。如果还没有或暂时无法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标准,可以参照其他学科的“原理”进行比照,编写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那样的原理。现阶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总体上属于粗线条的原则,是在原则尺度上稍有展开,变成了“原理”。实质而言,还难以说它们是“原理”。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要“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知识”的样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源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思想政治工作概论源于党建理论,后来加进(或者说借鉴)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知识,前者是“理论”化形态,后者是“外来知识”形态,缺乏融入内部,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知识化。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存在着“去传统”、概念冲突、观点武断等现象,科学性、学理性不足。“去传统”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元素越来越少。概念冲突指的是针对同一客体,用了不同概念,发生冲突,没有厘清。例如,教育者、教育对象与主体、客体之间。观点武断指的是缺乏说理和逻辑导入,用提要求的方式“阐述”“原理”。这种表述,使阅读、听讲者容易发生内心的抵触,更无法吸引、感化读者。

第三次科学化,就是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定位“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三、第三次科学化思路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即启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次科学化,既任重道远又时不我待,须大力推进。在变化和充满风险的社会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实践,迫切需要新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需要运用社会、历史、系统的思维,将回到起点与面向未来相结合,立足专业与立足社会相结合,利用已有成果与开拓创新结合,对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框架)等内涵、外延等最基本的问题,进行再认识、再研讨、再定义、再抽象,争取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突破。启动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次科学化,应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科学性

科学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第一属性。科学性是全面的科学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知识、生产方式、评价方式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体系,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形式、思想政治教育永恒要素。任何阶级特性的知识,知识形态是科学的,而取舍什么及反映的内容和服务对象是阶级的。科学性或知识性体现知识规律,体现知识力量,体现知识资本意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有力量的科学性规定。例如,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性内容应以科学形式或科学知识形式反映出来,这是“原理”知识的共同特性。

(二)坚持独特性

独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专有特征。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来自其他学科的知识、范畴、概念、原理成为主导,淹没了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知识元素,这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性的重要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从起步及其发展过程中,借鉴其他学科是必要的。然而,如果没有自己的独特知识概念及其体系,就无法表明这是一门专有或专业化的知识门类。借鉴不是搬运,更不是简单地加入,而是融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次科学化要认真面对这一问题,明确并强化这方面的问题意识,找到科学方法论和处理技术,在清理、梳理、整理基础上实现内化,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

(三)坚持逻辑性

逻辑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科学化的技术特征。或者说,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发展成熟程度的体现。首要的是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定位,要区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概论的不同,合理定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教材或专著,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虽然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大体上仍然反映了第一次科学化时的原初框架,即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从体系上考察,还无法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更无法称为“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基本上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需要重构总体逻辑框架。在此基础上,运用形式逻辑原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已有成果进行逻辑加工,从总结上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融合从其他学科借鉴来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有用的元素,剔除芜杂元素,清理逻辑关系,达到科学清晰,阐释充分有理。这方面的任务是繁重的,又是迫切的。要想做好这项工作,相关工作人员首先要补足大学语文、哲学素养、形式逻辑等技术性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逻辑建设提供支撑。这种基础之中的基础,更加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四)坚持积累性

积累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发展规律。恩格斯指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3]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认识和发展,是不断变化的过程,又是积累的过程,也是扬弃提升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积累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发展规律,指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认识和科学化是一个过程,要重视积累,防止以“新”换“旧”,造成断裂。

(五)坚持实践性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体要求 课程内容 关系

投稿期刊 本文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资助项目“新世纪高校‘两课’教育与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研究”(项目编号:2002ZZA-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勤(1983-),女,汉族,四川峨眉人,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硕士毕业,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和课程设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05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大学生,始终保持教育教学的正确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力争在几年内,使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有明显改善。要形成比较完善的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编写出充分体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教材,实现教学方式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确立党的宣传部门与教育部门相互协调、密切配合的宏观管理体制,形成关心和支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1]课程设置为四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新课程方案有史、有论、有应用,有利于大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从历史与现实应用的有机结合中,全面地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课程方案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了基础。

二、四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其关系

科学的课程设置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环节。四门课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看是一个具有高度整体性的课程体系。其整体性表现在:一,四门课程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编写教材内容的基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及其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二,四门课程是一个互相联系、互为支撑的体系,分别从理论、史实、应用三个角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2]“原理”是基础,“概论”是重点,“纲要”是主线,“基础”是落脚点。[3]“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基础课程,讲述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其他三门课程起着支撑的作用。“毛泽东思想概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帮助学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从历史教育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做到了解国情、国史。认识“三个选择”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支撑的,开展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教学内容上看,四门课程又各有侧重。“原理”课侧重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偏重于哲学课的性质。“纲要”课则侧重从讲述历史史实当中寻找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偏重于历史学科的性质。“基础”课侧重联系学生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比如理想和信念、人生和爱情、就业与择业等问题展开讲述。“概论”课则主要偏重讲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后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偏重讲述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问题,属于讲述中国政治问题的课程。因此,在讲授过程当中就会各有侧重,但是总体目标上仍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教学目的。

三、如何有效处理四门课之间的关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互为支撑,高度统一又各有侧重的相对完整、稳定的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4]那么,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和艺术上有效的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使之更好的发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达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就成为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首先,从教学内容上应该做一定的处理。四门理论课在内容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和亟待解决的地方。课程内容存在重复,“基础”课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与“概论”中有关加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等内容重复等等,这就要求教师之间必须有很好的沟通和分工,否则难免出现重复讲述一个内容的情况。因此,在某些问题上各门课程的教书应当各有侧重,甚至某些内容若重复性很高就应该主要由一门课的教师主要讲述。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范文5

局宣传工作暨政研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十分高兴参加中铁八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暨党建政研会成立大会。首先,我代表总公司党委、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分管总公司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总公司党委常委、工会主席姚桂清主席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中铁八局广大干部员工、政工干部表示诚挚的慰问!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铁八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工作步入了加快发展的轨道,进一步说明了中铁八局党委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总公司党委工作部署的有力举措,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必将有力地推进中铁八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和党建政研究会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佳绩、再创新辉煌。下面首先介绍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的主要情况。总公司政研会成立于1993年,同年召开第一年会和《求实与创新》刊物创刊。1996年召开第二次年会,今年召开第三次年会,明年准备召开第四次年会。总公司政研会原称为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20xx年国资委成立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随即总公司也更名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长为石书记,秦总和党政副职为副会长,总公司主要部门负责人和所属各单位党政正职为理事。近年来,总公司党建政研会在总公司党委的正确领导领导下,在各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工作。尤其是20xx-20xx年,中央企业党建政研会下达了课题研究计划,187家中央企业成立了18个课题组,总公司党建政研究会作为第二课题组牵头单位,撰写的《坚持探索实践,不断创新发展,把项目党建和现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文,有望获得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优秀研究成果奖。下面我想谈谈明年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工作的一些思路,供大家参考。20xx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继往开来、团结奋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一年。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实现“三大目标,两大转变”为目标,坚持以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方向,坚持以调动广大干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总公司党委工作部署,不断改进创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为完成“三大目标”。实现“两大转变”,开创总公司改革和发展新局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重点抓好以下六项工作:一、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进一步做好理论武装工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全国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加强和改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公司党员干部作为首要任务抓紧抓好。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只有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个主心骨,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穿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各个方面,作为衡量和检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得失成败的根本尺度,才能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只有抓住理论武装这个首要任务,努力回答广大干部员工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才能不断巩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地位,巩固和发展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的共同思想基础。各单位要按照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要求,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向广度拓展,向深度推进。各级宣传干部、各级研究会干部要按照总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的实际,紧密联系本单位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紧密联系干部员工的思想实际,引导广大干部员工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做到人脑人心,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成为广大干部员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实现总公司发展战略的精神支柱、强大思想武器。二、坚持以实现“三大目标,两大转变”为中心,为总公司工作大局服务促进企业改革发展,维护企业稳定,保证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的顺利实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全面贯彻总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围绕总公司发展战略这个中心,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在大局下,服从服务于总公司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要紧紧抓住总公司发展战略这个执政兴企的第一要务,把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向干部员工讲清楚、讲明白,积极引导干部员工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投身实现“ 三大目标,两大转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积极引导干部员工解放思想、事实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形成促进总公司发展战略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要积极引导干部员工正确对待改革中利益关系的调整,自觉维护企业安定团结的大局。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总公司和各单位发展战略目标深入人心,使推动企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使总公司发展战略观深入人心,使实现企业发展战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为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和企业全面进步作出卓有成效贡献。三、坚持以深入调查研究为基础,切实加强企业党建思想政治的理论研究各单位要以开展调查研究为主要工作,以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以组织各单位宣传部门、研究会开展研究为基本工作方式,以为总公司党委、各级党委决策服务为主要目的,多出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有深度、有份量、对工作有借鉴作用的研究成果。当前,要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深入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一是在企业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抓好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宣传贯彻和深入研究。总结交流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企业重大决策、党员先进性教育作用的有效途径、方式的新思路、新经验;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相融共进、把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市场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和经验;在现代企业制度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在企业如何落实体现,才能使执政能力与竞争力相统一的措施和经验;党管人才和党管干部原则与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机制相结合的措施和经验。思想政治工作怎样做到“三贴近”,怎样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二是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人为本,以文化人的研究。研究推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紧密结合的经验;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有效途径和经验;坚持企业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的途径和经验;化解文化冲突促进文化融合的途径和经验;企业文化建设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的途径和经验;企业领导积极倡导与广泛参与相结合的途径和经验。三是加强国资监管、企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创新的研究。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推广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业绩现创新企业经营管理的做法和经验;企业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中使主业精强、辅业兴旺的做法和经验;坚持国企改革方向,规范国企改制和产权转让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深化企业改革中有效地化解矛盾、理顺情绪、保持稳定、促进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推进股份制改革中的做法和经验;企业体制。机制转变和增长方式转变及管理信息化的做法和经验;理顺“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做法和经验;健全董事会的做法和经验;观念创新、经营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总公司、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将适时组织重点课题调研。各单位要明确研究定位,制定研究计划,突出研究重点,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研究工作。要集中精力研究总公司党委和各级党组织关注、广大干部员工关心、事关工作大局的思想倾向和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要积极掌握企业舆情,了解思想动态,摸清原因,提出对策。要通过不懈努力,争取形成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又有指导性、对策性的研究成果,更好地为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和企业深化改革发展服务。四、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广大员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广大员工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员工。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广大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在开展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一切为了员工,一切依靠员工。要从广大员工的愿望出发,心中装着广大员工的安危冷暖,带着对广大员工的深厚感情去做工作。各单位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要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既以理服人有以情感人,在办实事中贯彻思想教育,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广大员工提高思想境界。要认真倾听广大员工意见,积极反映广大员工呼声,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事情,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好,真正把总公司党委和各级党委的温暖送到广大员工的心坎上。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员工,不断改进创新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总公司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干部员工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强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形势下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开辟新途径,探索新办法,总结新经验。坚持中央提出的“三贴近”,是改进创新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突破日,是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针对性、时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实现途径,是宣传思想工作、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要把工作基点始终立足于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发展战略上来,工作视点始终对准总公司改革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工作落脚点始终放在实现和维护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上来。要积极适应广大员工的接受能力,多用疏导的方法,员工参与的方法,民主讨论的方法。要不断拓展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和空间,充分利用中央新闻媒体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总公司《中国铁路工程》报、《求实与创新》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正面引导,掌握思想舆论的主导权。要把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广大员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之中,使广大员工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结合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用时代的要求来创新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等方面的改进创新,努力使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六、要切实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的要求,进一步做好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按照中央提出的“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总公司宣传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各级宣传部门、党建政研会在队伍建设上要始终把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各级研究会干部要切实加强理论学习,努力营造认真学习的风气,民主讨论的风气,积极探索的风气和求真务实的风气,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工作能力。各级党委、各单位要从政治上。工作上和生活上关心这支队伍。各级宣传部门、政研会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做到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用成果推动人才的成长,用人才促进成果的涌现。今年,总公司要召开第四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年会,总结经验、部署工作,交流成果、表彰先进,全面推进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

20xx年,是总公司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有作为、开拓进取的一年。各级研究会、广大研究会干部要以崭新的姿态、良好的作风,与时俱进、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以锐意进取、勇攀高峰、敢争一流的精神,脚踏实地、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以增长才干为方向,以精品佳作为目标,以多做贡献为根本,把总公司党委的工作部署执行好、落实好、贯彻好,为早日实现总公司“三大目标,两大转变”和总公司改革发展再创新辉煌、再攀新高峰,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范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现状

我国自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国内外环境日益复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呈现出更加复杂多变的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在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成果的同时,也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及环境状况,根据变化了的环境,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理论,以此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的理论依据

在我国古代,许多著名思想家论述了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就这一关系问题最先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认为人只有好学求教,才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将道德品质的形成同社会环境联系了起来。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教育环境论,肯定了环境的作用,提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即主张建立睦邻友好的环境,发扬德行,相互帮助。荀子非常重视主观思想与客观环境的关系,他改变了仅从客观环境的单一角度认识环境与教育的关系,开始注意到人主观认识的作用。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偕黑。”认为环境是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是人们自主选择的结果。著名理学家王夫之认为环境能决定人们意志的坚定性,意志则支配人们的行为。主张对环境进行有效控制,促使人们形成坚定意志。

在西方国家,许多思想家也论述了环境对人的思想品行的影响。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就提出天赋的美德需要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把它引导出来的思想。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强调与好的环境接触。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出教育要为儿童提供优良的环境,使儿童的潜能能够充分实现。实用主义思想家杜威,认为人的“理智”的形成有如有机体进化一样,每一阶段都要与环境接触,特别是要学习控制客体环境,指出 “我们的结论不是要离开环境进行教育,而是要提供一种环境,使儿童的天赋能力得到更好的利用。”

古今中外贤哲们的环境教育思想影响着今天的教育,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提供了理论借鉴。但这些思想也存在着一些偏颇之处,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作用。而马克思主义环境观克服了这种局限,对两者的关系作了全面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环境论认为,环境创造人,人创造环境,二者相互创造,并统一于社会实践。在人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中,两者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中,环境变得更有利于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更有利于环境建设。马克思主义环境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根本的理论依据。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界定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概念,理论界并未形成一致看法。20世纪90年代初,陆庆壬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中首次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并首先对其进行了专题研究,界定了其概念,即:“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这基本确定了思想政治环境研究的基本范畴。其后,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1995 年版)中以“环体”的形式把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四要素”之一,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逐步从一个孤立的概念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基本要素。2002年,沈国权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中提出“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广义上说,指的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各种外在条件和因素的总和,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施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教育对象所处的社会小环境。”虽然不同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看法不完全一致,但大多数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行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三、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类型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类型的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二分法,从一般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微观环境是指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环境。这是最为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二分法。三分法,一些学者在二分法的基础上,即在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的基础上,增加了 “中观环境”内容。多分法,除了二分法和三分法,有些研究者还从更广泛、更细致的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剖析,如陈秉公在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社会环境、单位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交环境四种类型。时空维度分类法。在上述几种划分方法的基础上,岳金霞提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新的划分方法,即时空维度分类法。从时间维度上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历史环境、现实环境、未来环境。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在取得丰富的成果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第一,概念不准确、称谓不统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概念的界定,看法不统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称谓,缺乏规范。对于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中观、微观环境,学术界的说法不一。第二,总结经验多,学理分析少,研究还缺乏系统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研究,大多数的研究者侧重从经验总结层面进行分析,而从学理角度出发去分析的论文较少,研究的系统化、学术性还有待加强。

参考文献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范文7

关键词:讨论式;教学改革

一、开展讨论式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客观要求。

当代社会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借助于各种各样的交流活动,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通过交换加速知识传播,促进知识、技能的不断创新。时代在呼唤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从发展的角度构建教学内容,在动态中完善教学方法。解决传统教学中因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缺乏给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不利影响。讨论式教学法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种师生的思想知识,潜在智力的交融。讨论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集思广益、相互启发、相互探讨,实现信息交换,增加信息和思维容量,以求得解决问题和深化认识的一种方法。

由于思想政治课内容具体紧贴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的特点,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更应该采取既生动形象、又富有理性思维的形式,让受教育者真正处于主体地位,鼓励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能力。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与当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思想政治课教材具有以下特征:以材料为依据,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媒体为手段,以觉悟为目的,要求以学生自主活动达成目标。学生的活动包括外部的活动――感知、操作、言语、交往等;内部活动――认知、情感、体验、信仰等;集体的活动――全班及小组,学生及师生的互动等;思维的活动――具体思维、抽象思维、线性思维、逆向思维等。根据新时期大学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教材特点,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充分活跃起来,最后达成教学目标。针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积极开展讨论式方法有助于实际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授――接受、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接受式教学模式。学生参与教学处在“有问有答”这种比较低级的水平上,很少有学生的感悟、体验,更难有学生自己去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反映学生的价值表达过程。这样,学的知识难以迁移、内化,很难达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在要求。要突破这种以教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必须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教学方法,以指导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优化。讨论式教学法研究应该是一种最为有效的教学方式。

二、讨论式教学方式运用于思想政治课的优势分析。

在新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中,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然而在这些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学生对这些民主教学的方式、方法缺乏理解,运用的不到位,需要正确的引导,而实现民主教学的有效途径是讨论式教学方法。

三、思想政治课讨论式教学方式操作注意点。

思想政治课讨论课教学的操作中应该注意:第一,灵活处理学习阶段法意正确了解学生的知识接受和能力培养都是循序渐进的。学生每一步的学习活动都是上一步学习活动的延伸,同时又为下一步学习活动的打下基础;各阶段是一个交叉的、开放的、循环的过程。因此,每一步不是机械不变的,可以根据学习进展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跨越式前进);教师的交流是随时根据课堂情况加进自己的意见、看法等,引导学生向纵深发展。第二,关注学生方面的引导。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程度,学生的信息能力和意识等与学生的个体努力程度是一致的。个别学生的差异性也是客观存在的。不注意就会拉大距离的,要加强个别引导启发。第三,注重多向的交流。讨论课的优势就在于各方面的观点的交流及交锋。师生及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程度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讨论课中师生的关系会达到一种新的境界,师生已不再有严格的界限,融合在一起,要敢于打破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崇拜。学生知识的内化也离不开学生及师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第四,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加强信息资料收集处理方法的指导。广博的信息是讨论课开展的前提,是知识内化的桥梁,是开拓思维的载体。讨论式教学扩大了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如上网;阅读报刊杂志,各种新闻媒体讨论式,信息加工上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单一”思维。配合教学要突出思维方法的引导。学习过程的思维方式以归纳方法为主,强调思维的过程与方法,而不强调思维的结果;注意多种思维方法的运用,具体与抽象思维,逆向与线性思维等。第五,保护结论的多样性,关爱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的信息是多样的广泛的,学生的认识也是差异的丰富多样的,这也是讨论课的可贵之处,结论单一就失去了讨论课的价值。教师的评析要有平等民主的观念,保护学生的思想火花。

四、思想政治课讨论式教学方法的方式和程序设计。

课堂讨论的有序进行,离不开教师严密的教学组织工作。从总体而言,课堂讨论的组织必须把握以下四个环节:

1、认真准备

讨论要达到预期目的,必须进行认真而充分的准备。讨论的准备主要包括:

第一,巧选思想政治讨论题目,找准“引爆点”。提出恰当的思想政治讨论题目,是搞好思想政治课堂讨论的前提条件。讨论题目的选择要符合如下要求:1)紧扣思想政治教材。讨论题目要围绕教材的中心内容,与教材的重点相吻合。2)贴近生活。讨论题目既要有时代感,又要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密切相关,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相适应。只有学生所关心的“政治热门话题”,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3)难易适度。题目太难,学生望而生畏,讨论就无法深入下去;题目太易,三言两语完事,就会失去讨论的价值。第二,指导学生准备,构建“支撑点”。讨论要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基础知识作为“支撑点”,否则,就会失去判断是非的标准,陷入无聊的争论。为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思想政治教材,有针对性地阅读课外参考书籍,搜集有关资料。调研式的讨论还要进行社会调查访问,写出调查报告,讨论要按照要求写出发言提纲或发言稿。这样,学生在讨论中才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可信。

2、进行讨论

这是思想政治课堂讨论最关键的环节。要使讨论有序进行,获得预期的效果,必须注意:

第一,全面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讨论要贯彻“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思想政治讨论题目有时可由学生提出,即使由教师提出,也应产生于学生的调查了解之后。讨论最好

由学生自己主持,以造成一种自由和谐的气氛。在讨论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发言,要使那些学习成绩差、平时不愿发言的学生也活跃起来。教师不要对讨论横加干涉,应作为讨论的一个成员参与活动,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使学生的观点是错误的,教师也应看到这是正常现象,千万不可冷言相讥,而要耐心指导学生通过讨论求得改正。讨论的结论并不一定来自于教师,可由学生(讨论的主持人)进行归纳总结。

第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课堂讨论犹如“放风筝”,既要让风筝自由飞翔,又要抓住手中的线。讨论不是放任自流,须臾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导”的具体表现是:

――诱导。在学生讨论不起来时,或在讨论中对某一问题“浅尝辄止”、不愿再深入讨论时,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想方设法诱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激发学生讨论欲望的“引爆点”,或来自于教材的重难点,或发生于学生思想上的疑点,或根植于现实生活的热点。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或因认识角度的差异,或因不同观点的碰撞,或因理解层次的深浅,或因分析正误的迥异,或因评价标准不一,最容易引起争论。教师针对学生产生认识冲突的原因,有目的地将学生置于是非的“十字路口”,就会激发学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热点问题讨论欲望,使他们产生“欲罢不忍”之感。

――疏导。在讨论之前或讨论过程中,学生对有些问题缺乏必要的认识,出现理解上的障碍,如语言文字理解的障碍或时代背景材料的缺乏,讨论就难以展开或深入下去。此时,教师应耐心疏导,帮助学生消除其学习障碍。又如,如果将“真正的民主意味着把实际的政治、经济权力割让给大众”等命题拿来让学生讨论分析,就必须为学生扫除语言文字理解上的障碍,提供命题提出的时代背景材料。否则,学生就会乱说一气。

――引导。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讨论的思想政治专题进行讨论,引导大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结论。在讨论中,大学生常常把现象当本质,如把“官倒”等腐败现象当做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把美国总统选举当做民主的典范。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如果某种错误观点占据优势,教师要给予正确引导,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或欲擒故纵,暂时背离目标,引导学生找出错误所在,然后回到正确结论上来。

――指导。当学生缺乏讨论的组织能力和方法时,教师要细心指点,授之以法,精心培养和训练;当学生讨论“跑题”时,教师要及时校正,指明思维的内容和方向;当两种意见相持不下时,教师要点明问题的“定域”,指导学生明确问题的限制条件,避免无聊的争论。

3、延迟评判

课堂讨论结束,要进行总结和评判。以往,人们总是要求教师“及时总结”。其实,有时教师的“及时总结”会适得其反,即正好抑制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我们提出“延迟评判”,就是于学生讨论产生反应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给予评判,而不是在学生产生反应时就及时进行评判。因为总结评判是讨论过程的自然延续,它必然要与讨论的兴趣、思维的激活等保持一致的频率,产生和谐共振。否则,学生刚刚兴起的讨论“热潮”就会低落,信息交流渠道就会受阻。再者,现在有的中学生往往带有一种逆反心理,明明是一个正确的评判,只因为是从教师口中说出的,就会被打折扣,被怀疑。延迟评判可以将学生由讨论而产生的学习积极性保持一段时间,避免过早评判的负效应。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讲明自己的观点后,学生一时想不通,应允许他们保留自己的看法,切忌急于求成。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范文8

关键词:陈云;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党员干部

DOI:10.15938/ki.iper.2015.03.019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5)03-0076-06

陈云是我们党德高望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是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他不仅对国家经济建设有着精辟见解和深刻论述,而且高度重视思想方法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有机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理论,表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领导艺术。今天,深入系统的学习和研究陈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当前解决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对于今后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陈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

陈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结合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就曾对党员干部提出:“努力学习,加强自己。学习什么呢?学理论,学正确的思想方法。”他强调指出“理论上、思想方法上搞好了,对党对革命是有很大好处的。”[1]就是说只有系统全面的掌握了正确的思想方法,才会把具体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再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工作才能做好。归纳起来,陈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1.坚持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陈云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定拥护者、执行者和捍卫者。而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通过调查研究来达到,否则就没有实际意义,所以说“调查研究很需要”。[2]对此,陈云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丰富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陈云对实事求是有着深刻的思考并认为:“我们常讲实事求是。实事,就是要弄清楚实际情况;求是,就是要求根据研究所得的结果,拿出正确的政策。”[3]因此,对于做决策而言,调查研究是居于第一位的。陈云在1947年2月《怎样才能少犯错误》一文中指出:“我认为我们做工作,应当把百分之九十九的力量用在了解情况上。情况了解清楚了,就可以正确地决定对策。”[4]他在1957年1月《加强商业工作的政治观点、群众观点和生产观点》一文中又指出:“我们应该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去弄清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来决定政策。这样决定的政策,才有基础。”[5]到了1962年2月,他又在《怎样使我们的认识更正确些》一文中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作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6]由此可见,陈云对调查研究是有着深刻认识的,认为只有经过调查研究,制定出的政策才正确和科学。与此同时,陈云对调查研究的方法也是十分重视的,因为要使调查研究取得实效,必须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作为手段。陈云基于长期实践而总结出:“搞调查研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亲自率工作组或派工作组下乡、下厂,这当然是十分必要的;另一种是每个高中级领导干部都有敢讲真话的知心朋友和身边工作人员,通过他们可以经常听到基层干部、群众的呼声。”[7]他接着指出:“两种调查研究都有必要,缺一不可。”[8]相比较而言,第二种调查研究的方法更为重要,是因为它有“真、快、广”的明显特点。此外,他还根据工作实际,总结并提出了如蹲点调查、专题调查、请人上来谈话及随时随地积累情况等各种具体调查方法。

2.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在党内正确开展思想斗争,健全完善党内民主生活,解决党内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达到党在思想上团结统一的根本保障。陈云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开展党内思想斗争和增强党的团结的基本原理,在总结党内开展思想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有力武器。首先,指出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重要性。陈云在1939年5月《怎么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一文中指出:“自我批评是共产党员学习的宝贵的武器,虚心地接受党的批评是一个党员进步的必要条件。好的共产党员,对党的每个批评都必须以诚恳的态度、愉快的态度去接受和了解,以改正自己的错误。”[9]在1939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陕甘宁边区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陈云强调指出:“党内斗争主要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我们常常说,共产党员只有掌握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才可以不断前进。”[10]“我要特别着重地说,领导着政权的党、领导着军队的党,自我批评更加重要。因为党掌握了政权以后,犯了错误会更直接更严重地损害群众利益。”[11]其次,陈云根据自己多年的革命实践,对如何实事求是的、正确的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领导干部不仅要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还要运用正确的方法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此,他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首先应从领导做起,检查自己有什么缺点,有什么错误。先检查自己,批评自己,不能只说下面不好。如果工作出了毛病,作为领导者,自己应首先承担责任,不能上推下卸,诿过于人。”[12]1938年9月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论干部政策》讲演时,陈云特别强调:“上级领导人对下级的批评,务必要适当和正确,千万不要戴大帽子,因为上级领导人批评下级,与同级的同志互相批评所发生的影响不大一样”。[13]陈云还提出党员之间开展批评要坚持实事求是,防止主观武断和片面性。他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从维护党的利益出发,要坚持原则,要实事求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要采取客观的态度。看问题要全面,要看本质,不要只看局部,看现象。”[14]总之,实践证明,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于提高全党的思想认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党的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其本质是要求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具体实际问题。正如所说:“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5]陈云重视学习,提出“学习是共产党员的责任”。[16]但是陈云也强调学习不能空洞的学,要紧密结合中国的实际,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他响亮的提出:“学习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17]“革命基本理论和实际工作教育要一致起来。只停于实际,就不会有远大目光;只停于高远理论,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和实际两者不能或缺。看不见理论和实际统一,或者看不见理论和实际有别,都不对。”[18]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结合,把书本上的东西读懂搞清楚是前提,陈云告诫说:“如果书还没有读懂,就不要急于去‘联系实际’,弄得牛头不对马嘴,还不如先把书上的东西读懂。读懂就是消化。”[19]而且理论学习的好坏对实际工作的成效产生重要影响,理论学好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也就顺理成章了。他认为:“掌握了马列主义的原理和思想方法,就会自然地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结合起来,把具体经验提高到一般理论,再拿这种一般理论去指导实际工作。”[20]另一方面,陈云认为理论来自实际,而不是书本,所以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掌握真正的理论。他语重心长的说:“没有工作经验的新干部只在学校中学习,要掌握理论是不可能的。真正的理论,只有在实际工作中才能逐渐深刻地领会,因为理论是实际的反映,归根到底是来自实际,而不是来自书本。”[21]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克服经验主义,既要在思想方法上,在政治上和理论上,在党的路线上和政策上加强教育,又要扩充他们各方面的革命斗争经验,并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者结合起来。如果两者不是相辅而行,则提高政治水平和克服经验主义是不可能的。”“而思想上的高明和发展,只是因为这个人丰富地接触了并且理性地认识了革命运动中的许多客观事物。”[22]所以,在陈云看来,“实际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实际工作的过程,就是教育干部的过程。”[23]从上述观点我们不难看出,陈云不仅重视学习,而且重视实际,强调理论和实际要紧密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陈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显著特点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生涯中,陈云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结合不同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具体实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概括和创新,表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鲜明的时代性

任何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是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体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本质要求。陈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一理论体系也是如此。陈云思想政治方法总是致力于回答不同历史时期和历史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比如,在延安时期,面对物资困乏和财政困难的实际,对于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陈云认为:“现在是这样,将来是这样,共产主义社会也是这样。如果政治第一,业务第二,病人快死了,他可以不管,‘我要开政治座谈会’,这就没有社会分工了。永远是业务第一,政治第二。实际第一,书本第二。”[24]在三大改造已经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开始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条件下,陈云认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是“七分经济,三分政治”。他指出:“商业工作,包括卖鸡、卖蛋,都有其政治意义。”[25]之后,他进一步指出:“商业部门的领导同志,一天到晚忙于非常具体的经济工作,对思想政治工作注意不够,这样就容易产生事务主义。如果不注意扭转,就会变得目光短浅。”“我们不重视这个问题,就是带有原则性的领导方法的错误。那么,倒过来,‘三分经济,七分政治’,行不行?这也是不行的。”[2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陈云仍然强调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抓好。他说:“在党内,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思想政治工作,就不可能有好的党风;在社会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就不可能有好的社会风气。”[27]此外,他还特别强调指出,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学习国外好的管理经验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作风的侵入,直接的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因此,陈云强调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共产主义思想、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使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得以提高,以保证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范文9

学术期刊是展示学科动态的重要载体,对期刊论文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洞察学科研究主题的变化、研究重心的转移,把握学科研究的发展现状,预测学科未来研究发展方向。本文选取1994-2014年《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五本期刊所载的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420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对论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做出较为清晰的研判。

一、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现状分析

在420篇有关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论文中,运用传统研究方法的论文388篇,比例高达92.3%,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运用量化研究方法的论文19篇,约占4.6%;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13篇,约占3.1%(见下表)。就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运用现状而言,总体还处于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偏重于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思辨,少有实证研究、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成果,往往建立在对二手文献以及翻译文本的解读基础上,同质化研究较多。这说明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尚不成熟,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法体系还未建立起来。

1.经验总结法居首位,实用主义倾向较为明显

经验总结法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近20年来,使用经验总结法的论文数量不断攀升,所占比重在43.5%~60.4%之间波动(见图1),平均占论文总数的51.9%(见表)。这些研究成果题名大多包含启示借鉴思考探析等词汇。研究方法服务于研究目的,经验总结法的突出地位反映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实践取向和应用性特点--立足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获取域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吸收借鉴相关的理论和经验,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完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领域,推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质言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以借鉴和应用为主要目的,以服务实践为落脚点。这对于解决我国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无疑具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然而受借鉴模式自身的束缚,存在缺乏理论深度的现象,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实用主义取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门分支学科,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知识特性;同任何应用学科一样,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性研究离不开学术性指导,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然而已有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对外国具体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的介绍及学习,鲜有对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进行系统思考与探索,这使得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方法论指导和方法自觉。

2.传统思辨方法仍占优势

思辨法也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较为常见的研究方法,比例为32.1%,居第二位(见表),如果对经验总结类文章进行细分,其中多数论文均具有思辨的成分,即使是划入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的文章,也渗透着思辨法的身影。由于学界传统的学术训练以思辨为主,因此较容易得到研究者的认同和采行,在其他研究方法上尚难有较大突破。有学者在总结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时认为,运用归纳的理论化方法进行体系建构,在这一致思路径下,多数学者立足文献证据,致力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梳理、介绍和阐释以及对各国实践经验、规律、趋势的调查与追踪,在此基础上形成关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定义、对象、方法等抽象概念的认识.通过逻辑推理的思辨研究抽象出基本的概念和范畴并建构学科知识体系是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非常倚重的方法,但如果研究者只乞灵于逻辑思辨,忽视鲜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对现象形成的脉络、根源和背景的实证研究,就可能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3.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方法开始采行

自1994年以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定量研究的文章在每个时间段仅有零星数篇,总共只有19篇,所占比例为4.6%(见表),但不可否认的是,运用经验总结、思辨、历史等传统研究方法的文章也可能包含着学者对各国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调查和实地考察。即使在19篇量化研究的文章中,也存在通过文本研究、已有数据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现象。通过对量化研究文章的进一步分析发现,使用调查研究的作者大都来自高校,多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对国外某一院校通过短期的参观考察开展学术活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要得到新的发展,不能仅仅通过书本和网络来进行,必须深入到别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中参观调查、感受,获得更多的一手资料,形成若干具有原创性的成果,避免低水平重复化的研究。当下很多学者提倡质性研究方法,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质性研究应用还非常少,共有13篇(3.1%),其中12篇文章为个案研究,代表性论文有《美国公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2]《美国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研究--以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为例》、[3]《国外对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4]

虽然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目前还稍显薄弱,但是也开始逐渐进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并呈现增长趋势。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之间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方法之间构筑桥梁,以服务于研究目的为原则。部分研究者除了采用质的描述性和分析性资料以外,同时引用了统计图表和分析数据,方法的采用相互弥补、相得益彰,实现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互补耦合。

4.历史研究尚显不足

从统计结果来看,仅有35篇文章使用了历史研究法,约占论文总量的8.3%(见表)。从图2可以看出,历史研究法所占比重偏低,历年来波动幅度也较大,最低为4.7%,最高为11.0%.历史研究法应用较少,侧面反映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性和文化性关注不足。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看清问题产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从历史中找寻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从事物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中去探索本质和规律。历史与现实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历史研究法的缺席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解与阐释,若脱离历史和文化的背景,忽略重要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无异于盲人摸象。以高峰、傅安洲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在历史研究方面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对于美国品格教育、战后德国政治教育状况,以及中德、中美德育比较,从历史的角度进行了详尽的考察和研究。例如,《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5]一文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文化传统以及历史渊源进行了剖析,厘清了不同历史发展时期西方德育的历史主题,并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中提出对美国品格教育所蕴含理念的借鉴和反思;《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6]一文梳理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发展、完善的过程,揭示了德国学校政治教育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历史研究法可以用来反思既定理论,避免只接受既定的概念和话语体系,而不追问概念和话语从何而来;不但可以修正流行的一般性概念,甚至还可以丰富和发展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二、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前瞻

研究方法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学科的健全程度与理论深度,影响甚至决定着该学科的研究趋向。通过对20年来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使用情况的梳理,我们发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应以研究方法为利器,促进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发展。

1.实现研究方法的多元整合

多元整合研究,顾名思义是研究方法的多元化、综合化以及多种研究方法的整合与平衡,以改变目前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失衡的状况。这种整合不是各种方法的简单集合,而是各种方法之间内在联系、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的有机整合。打破某一种研究方法一统天下的局面,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空间,消解不同研究方法的对立状态,为既定的研究目标择取最佳研究方法,扩大研究方法的库存,并致力于发展一种跨方法的对话。

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在科学的整合作用下也能相得益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和反思传统研究方法的同时,还要积极吸取和借鉴其他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并将它们合理地加以综合运用,在此基础上对日益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和把握,摒弃单一的传统研究取向,实现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法的突破和创新。

2.提高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

方法论指导的缺失、研究方法的单一导致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在理论深度上踟蹰不前。要扭转这种局面,一方面需要强化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方法论意识。比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以国外经验的借鉴和应用为落脚点无可厚非,但若缺乏科学方法论的支撑,必将制约其向纵深处发展。学科的发展诉求要求研究者必须对研究方法、论证逻辑给予高度的关注,在研究范式方面进行更多的探索和思考。只有使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规范性,才能让方法论的研究既能很好地服务于实践,同时又能在具体的研究活动中实现方法的不断更新与超越,从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博士生研究方法的专门训练。缺乏有效的研究训练就难以做到准确、合理运用研究方法。高校是硕、博士的主要培养单位,也是高级研究人才的聚集地,尤其应当注重研究方法的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研究方法意识,培养出既具有深厚理论功底又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的后备人才。

3.注重对历史文化的观照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描述和引介为主,所使用的方法多是建立在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基础上,单纯依赖文献资料进行的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隔离的,被研究者成为同质化的、悄无声息的客体。由于缺乏相互的交往与对话,难以产生对被研究者内在精神生活和意义世界的洞察、理解和反思。研究者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及其实践活动,才能对所研究的问题有较为深入和全面的认识。为了更好地把握一个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有必要以历史的视角,兼顾对民族文化和传统的观照。相比借鉴,我们更强调理解,提倡细致深入地探究发源于不同社会内部的异质文化自我演进的动因、背景、过程和机制。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事实与其特定的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社会结构以及价值体系等联系起来进行整体地考察,且充分考虑其流变性特征,[7]唯有如此,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栾天.我国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

[2]乔学斌.美国公立大学学生事务管理的特点与启示--以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乐敦分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3(7)

[3]田辉,王显芳,葛玉良.美国高校就业工作人员行为规范研究--以全美大学和雇主协会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4(1)

[4]徐萍.国外对阅读与儿童道德成长关系的研究及其启示--以《哈利波特》系列为例[J].思想理论教育,2006(23)

[5]高峰.对美国品格教育的深层透视--兼论中西方德育的理路分野[J].思想理论教育,2014(8)

[6]阮一帆,傅安洲,李战胜.战后德国学校政治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0)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范文10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观教育;历史沿革;经验教训

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是我国普通高校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党的中心工作的转变,普通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在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上也发生了多次变化,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发展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的历史沿革及其经验教训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作一简要综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的历史沿革

有的学者认为,在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根据所掌握的资料,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课程设置划分为六个阶段。(1)围绕新民主主义教育设置的政治理论课(1949--1952年);(2)适应过渡时期总路线要求的政治理论课(1953--1956年);(3)以“社会主义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57—196o年);(4)以反修防修为主要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61--1966年);(5)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基本内容的政治理论课(1970__1977年):(6)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1978年至今)。WWW.133229.COm

为加强对大学生的“三观”教育,特别是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我国在高校中特别设置了“思想品德”课,有学者对这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过程进行了总结。他们认为,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回顾它的发展历程,大约经历了一个创立、发展、完善和调整改革的过程。

思想品德课程的创立和发展时期(19811987年)。从1981年开始,我国一些高校先后成立了德育教研室(也有的称“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并以课堂教学的形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大学生讲授一些与他们的人生发展有密切联系的专题。1982年教育部总结和推广了这一创造性做法,并于1982年10月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逐步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程的通知》。文件规定: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革命人生观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同时制定和颁发了高等学校《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在许多高校开设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上,教育部于1984年9月颁发了《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若干规定》。文件对共产主义思想品德课的任务、内容、教学原则、考核标准、教师队伍建设(编制、职称、进修)、机构设置等作了明确规定,提出在高校成立“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研室”,又称“德育教研室”。

思想品德课程的逐步完善时期(1987—1991年)。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日常思想教育常规化,课程性质明朗化,课程内容系统化,教学管理规范化。

思想品德课程的调整改革时期(1991—1997年)。1992、1993年国家教委社科司、思政司分别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研讨会纪要》、《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座谈会纪要》的形式发文,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改革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统筹考虑,要以增强说服力和有效性为目标,以改进内容和方法为重点。

“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中的思想品德课程(1998年至今)。1998年4月23日,党中央研究决定了普通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其中,关于思想品德课的三门课程是:法律基础(34学时)、思想道德修养(含职业道德教育)(51学时)、形势与政策(平均每周1学时)。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更多地关注国家意识形态的灌输,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确立以及对社会宏观问题的释疑解惑相比,思想品德课更关注大学生个体成长中的困惑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

之后,随着2001年中共中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育部党组《关于教育战线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育教学中贯彻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的通知》、2003年教育部《关于印发(“两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的通知》、《进一步深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的下发,思想品德课在指导思想上进一步强调了“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课程开设目标上进一步明确了“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高度关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恢复、巩固和加强阶段。这个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深刻反思前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误,总结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教训,纠正忽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被动局面。第二阶段:从党的十四大特别是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的颁布到党的十六大,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快改革和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扭转被动局面和巩固加强的基础上,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积极探索适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高等学校办学体制的新情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第三阶段:从党的十六大至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个阶段工作的重点,是适应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任务、新要求,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制度体系。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的经验教训

有的学者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积极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主要表现在: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育人放在首位;在工作原则上,虚事实做,求实务实,重在落实;在工作体制上,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党对德育工作的领导,坚持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在工作队伍上,坚持专职为骨干,兼职为主体,建立了精干高效的政工队伍:在工作途径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为主渠道,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在工作方法上,坚持分层次教育,分类指导,教育与管理相结合,重视班集体建设,注重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在教育内容上,突出抓好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拓宽教育内容,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

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想品德课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在对大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所采取的一个创造性举措,是在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工作中所实施的一项基础性:十几年来,它经历了摸索试验、初步发展和全面建设等几个阶段,其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可大体归纳为这样四点:(1)遵循教育规律和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其发展规律与特点,把对大学生成长具有普遍意义和重要作用的教育内容作为课程重点,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必要课时,确立课程地位,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并称为“两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2)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基本内容系统化,有针对性地回答了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对于启迪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与成才,对于保持稳定与发展,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效果;(3)推动并深化了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研究,形成了一大批有份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使思想品德课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促进高校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习理论,充实知识,研究问题,提高水平,增强素质,涌现出了一批有理想和信念、有科研成果、有教学经验、有工作能力,受到学生欢迎和社会好评的优秀教师。

有的学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不断改革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地位,有效维护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坚持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改革、更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体现了“两课”教学的时代性;坚持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大学生,保证了“两课”服务社会、培养人才的方向性;坚持把“两课”教学置于高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保证了“两课”实施和改革发展的稳定性:坚持以学科为依托进行课程建设与队伍建设,增强了“两课”教学的科学性。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比较好的传统,系统和全方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牛观、价值观,增强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成绩。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围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义重效应的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心理状态出现了新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遇到了挑战。影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知行转化问题。受教育者知而不行、知行不一的现象比较普遍。

有的学者认为,党的十一届t中全会以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成绩应该充分肯定。但也应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改革明显滞后于现实。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看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从教学内容i:看,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不够,中学和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交叉重复现象;从教学方式上看,部分教师虽然比较敬业,但仅满足于从书奉到书本注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不能紧紧抓住社会现实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问题,更不能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去总结一些东西,因此使学生感到理论教育“不解渴”,不能帮助他们分析解决现实问题。一些理工农医类院校的学生感到克思主义理论十分深奥,难以接受。这必然导致思想政治珲论教育失去应有的吸引力、战斗力,使大学生对此失去兴趣,产生淡漠感。要解决这‘问题,应注意以下几点: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良好氛围,是克服部分大学生淡漠情绪的前提;高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是解决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漠视问题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快改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步伐,增强其吸引力;思想政治理论谍教师要多练内功,并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的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宦传中,还存在着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影响了大学牛的学习热情和认同感。一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宣传的形式、方式和方法过于僵化、呆板,落后于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对教学、宣传手段的要求。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教学和宣传中“大”和“空”的现象,一味地戴理论高帽,空话、套话多,其结果往往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风不够端正,形式主义比较严重。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有的学者认为,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实践除了必须坚持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功能,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价值尺度之外,还必须认真探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客观规律,坚持按照科学尺度进行工作,才能保证其教育的实效性。据此探讨了“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科学价值观教育”、“以能力培养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德育各环节相互配合、补充和促进的系统运作”、“‘两个课堂’和‘两个队伍’相结合”、“教书育人过程中德育主客体交替与互动”、“鼓励个人多样性价值取向与坚持主导价值观教育相结合”等方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和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强化理论指导,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的认识基础;应当从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规律入手,帮助其进行自我教育;应当重点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正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所指出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这就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范文11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过程中,毛泽东起着开创与奠基作用。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毛泽东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全面系统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即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探讨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性贡献,总结其在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所积累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时期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历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理念,是毛泽东在1938年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提出的。针对党内长期存在的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将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严重倾向,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每一表现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不但向全党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任务,而且身体力行,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历史进程(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中国革命、建设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渗透中华民族智慧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这个理论,既是中国人民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理论,一句话,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程,既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理论创新过程。

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是毛泽东探索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毛泽东不仅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际初步结合,而且进行了最初的理论思考。毛泽东撰写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名历史文献,成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之一,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其最初标志:一是规定了建党初期和国民革命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目标,提出了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性;二是在国民革命军和工农运动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教育国民军和工农群众,发展党组织的思想;三是在同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过程中提出团结左派、争取中间派、孤立右派的思想观点。

第二阶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并形成科学体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一步同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结合,毛泽东发表的《反对本本主义》、《古田会议决议》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奠基之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其主要成果:关于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方针原则、形式内容、军队政治工作机关的组织和建设等思想;关于建党建军思想,特别是“从思想上建党”、“支部建在连上”、“政治工作是红军生命线”等思想;关于革命根据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第三阶段: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进程推向高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学体系进一步系统化。毛泽东在科学总结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经验的基础上,紧密地结合抗日战争的伟大实践,将历史经验加以升华,从而使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科学体系完整化而达到成熟。其主要标志:一是发表《实践论》、《矛盾论》,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一步中国化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二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之理论基础的奠定,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新路子;三是强调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四是关于民族的、人民的、阶级的、统一战线的、军队的和党内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政策;五是开展整风运动,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六是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第四阶段: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把已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紧密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奠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尽管1957年之后的一些思想与实践有一些不正确的东西)。其主要标志:一是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的观点;二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三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都要来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四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造就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思想;五是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内容、任务、目标、方针、方法、原则、党的领导以及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经验等论述。

二、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历程,既是一个社会实践过程,也是一个理论创新过程。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毛泽东不仅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伟大实践,而且身体力行,率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从中国特殊国情和中国革命、建设实际出发,总结中国革命、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独创性经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内容集中体现在几个方面: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对此毛泽东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1944年,毛泽东在修改谭政写的《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时,亲笔添写了一段关于“生命线”的重要论述,强调“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明确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955年,毛泽东在为《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作的按语中指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社会经济制度发生根本变革的时期,尤其是这样。毛泽东的这些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全部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内容、目标任务和主要方法的论述。毛泽东历来重视和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对党员和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党员和干部从理论上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界限,提高党员和干部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从而自觉地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

毛泽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全局观点的教育;为人民服务教育;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实践观点和劳动观点的教育;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教育;个人道德修养教育;自由民主与遵纪守法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培养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大批合格人才。

毛泽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方法,特别要采取调查研究、群众路线、批评与自我批评、耐心说服教育、比较教育、疏导与鼓励、整风学习、树立榜样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他强调指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毛泽东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原则主要有: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服从于党的中心工作,不能另搞一套;第二,要给群众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至少不能伤害群众的利益;第三,把共产主义宣传与当前纲领实践教育相结合,把人民群众的干劲引导到当前纲领的实践中来;第四,坚持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民主的方法、说服疏导的方法进行而不能压服堵塞;第六,要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第七,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关于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领导和全社会都来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早在1929年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就深刻地阐述了党对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的思想,确定了党对思想政治工作实施领导的原则、方针、内容和方法。1954年,毛泽东明确提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1]的论断。1962年,毛泽东进一步指出:“工、农、商、学、兵、政、党这七个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党要领导工业、农业、商业、文化教育、军队和政府。”[2]毛泽东认为,如果党组织忽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不深入实际做人的工作,做群众的工作,放任自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就会涣散软弱,群众的精神面貌就会萎靡不振,正气就不能发扬光大,歪风邪气就滋长泛滥,势必贻害党的事业。

毛泽东不仅突出强调坚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领导,而且提出了全社会都来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想。毛泽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全党的大事,而且是全社会的大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由各个部门、各条战线齐抓共管。为此,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他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个部门都要负责任。共产党应该管,青年团应该管,政府主管部门应该管,学校的校长教师更应该管。

三、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经验启示

纵观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基本历程及理论成果,我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规律性的经验启示,认真总结这些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新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确立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坚定信仰和科学态度,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事业的理论前提。1930年,毛泽东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3]这一精辟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最早的思想。正是由于毛泽东在各种思潮干扰之中积极倡导并坚持这一基本理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终于纠正了由于“左”倾教条主义长期盛行而造成的巨大挫折,挽救了中国革命,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首创成果,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就是在与本本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在正确理解、科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不断成熟的。

科学分析与全面把握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紧密结合,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事业的基本原则b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意义,是以各个国家和民族革命和建设实际为依托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只有与具体国情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创造性运用,才能转变为巨大的推动力量。毛泽东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化的最大特点就是科学分析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相结合。毛泽东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说,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经验,又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对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实际做出了全新的分析与阐释,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

思想政治理论总结范文12

[关键词]思想政治建设 科学性 政治性

一、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性

科学性亦即客观真理性,或者指合规律性。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性自然应体现思想政治工作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反映政治与经济、政治和军事、政治与军队的发展规律,反映人的思想形成发展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

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性,首先来源于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科学性是政治工作生命力的依赖。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而且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理论依据,它揭示是了自然、思维和社会运动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趋势,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符合历史进步的总趋势,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其次,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性在于思想政治建设目标的科学性。思想政治建设的目标,规定着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与内容,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把人类的理想社会界定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把人的全面发展确立为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体现了历史发展规律性和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孜孜以求的价值导向。

再次,思想政治建设的科学性在于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是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思想政治建设对象的思想实际而确定的,体现着思想政治建设的性质,是实现思想政治建设目标与任务的重要保证。wWw.133229.cOm思想政治建设目标内在规定的丰富性以及对教育对象素质发展的多方面教育的需要,决定了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官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法纪观、金钱观、荣誉观、婚恋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建设的主旋律,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它的目的是引导官兵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等等,以上这些内容的教育是建立在对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的,思想政治建设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的基本规律,有领导有组织地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帮助人们消除消极影响,纠正错误认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想政治建设的内容还包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所产生、形成、并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一系列基本经验、方针、原则。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在于方法的科学性。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科学性是指根据形势变化和时代要求,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方法是理论向实践转化的桥梁。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和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反映了人的思想行为活动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思想政治建设的规律,并经过长时间的检验,证明是科学的。另外,思想政治建设方法,它借鉴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方法,这些学科知识和方法的借鉴和吸收,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建设方法的科学性。

二、政治性与科学性的区别与联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意志,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政治性即意识形态性、阶级性、党性、革命性,是政治工作的根本属性,反映阶级在军队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政治性的核心问题,是举什么旗和听谁指挥、为谁打仗的问题。1996年3月,江泽民同志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工作在新时期的政治性内涵。他指出:“我们讲的政治,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我们讲政治,也绝不是简单重复一些政治口号,不是搞空头政治,而是像邓小平同志早就讲过的那样,要使政治同经济、政治同各项业务紧密结合在一起,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更好更有秩序地进行。”

政治性与科学性是有区别的。前者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后者具有客观性和普适性;二者又是可以统一起来的。列宁在谈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时说道:“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二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各门社会科学都应该体现政治性和科学性的完美结合,思想政治建设更是如此。

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性与科学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政治性规定着方向和属性,科学性必须服务和体现政治性。政治工作只有坚持科学性原则,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准确地坚持政治性原则,更好地为党的奋斗目标服务,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服务,从而达到政治目标。恩格斯曾说过一句话:“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反过来可以说,科学越符合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它就越彻底,越具有真理性。

思想政治工作政治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要求我们摒弃那种只讲政治不讲科学,或只讲科学不讲政治的片面做法。必须坚持两者在根本目的上相一致的原则,坚持两者在实际内容上相补益的原则,始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官兵、指导实践,以讲政治的要求更好地把握科学性,以讲科学的要求更好地体现政治性,使两者在不断赋予政治工作优良传统以新的时代内涵中密切配合,在增强政治工作时代感和影响力中相互作用;必须坚持两者在实践运行上相兼容的原则,始终紧贴时展、紧贴使命任务、紧贴官兵实际,在弘扬主旋律中把政治工作各个具体实践环节科学贯通起来,在增强政治工作吸引力和亲和力的过程中实现政治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