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

时间:2023-08-08 17:11:12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设计教育;现状;意义和价值;建议

0 引言

文化支撑着一个民族的脊梁,能够为民族创建一个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园,促进民族血脉永续流传而不断绝。民族化、区域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繁荣的同时促使艺术设计教育领域面临着新一轮的挑战和危机,如何在激烈的文化教育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培养与市场需求一致的实用型人才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这一时期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工作者们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在这一大背景下,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建设一个多元化、全方位、系统化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以强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高效科学继承,为艺术设计教育领域提供更为丰富和精彩的创新源泉。

1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运用现状

1.1 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高

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事业真正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始于20世纪初,各大工艺美术学院进行开办招生,引入国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以抽象的视觉符号和几何图形取代了中国传统的民族工艺手艺。在这一阶段,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一度忽视了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且对技术因素的重视要远远大于艺术因素,盲目追求西方艺术设计技术上的高超而轻视传统文化的本源之力。这也使得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在长时期内缺乏创新的动力,在教育模式上也一度出现弊端和不足。

1.2 艺术设计教育中崇洋抑本风气的盛行

现阶段我国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仍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引进,这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并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运用。艺术设计教育具有非常强的综合性,能够将现代技术与其本身所根植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将浓厚的东方古典韵味深入到艺术作品的设计中去,因此一味崇尚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念会压抑原有的民族特色和区域性质,导致艺术设计教育易出现过度模仿而缺乏创新意识的局面。[1]

2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与运用的策略

2.1 有重点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艺术设计教育课程内容中

(1)古代文学在教学课程内容中的运用。为使学生能够积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汲取营养,发现灵感,从而进行独立的创新创作,艺术设计教育在教学内容中应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有效吸收。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的珍宝,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如在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之余同时开设古代文学课程,从而引导学生在四大名著以及诸多民间传说故事等此类文化艺术作品中发掘可以用来进行艺术设计的素材和灵感。除了文学作品,艺术设计教育还可以同时将古代文人、传说故事等与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有关的内容有机结合,提高学生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满足人民大众的欣赏力与娱乐需求的基础上,打造出更多具有创造力和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艺术设计作品。[2]

(2)传统图形在教学课程内容中的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从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商周朝代的青铜器纹络到唐宋元明清的绸缎织物图案等,缤纷多彩、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个性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传统图形在艺术设计中是可利用性非常大的素材,因此现阶段艺术设计院校在教学课程内容中可以积极使用传统图形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将中华民族的审美个性以及文化精髓精确地表达出来。在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开设相应的传统图形教学课程,将传统图形如民间绘画、丝帛图案等图形样式、构成法则和色彩配置原则等等提取出来作为学生们的临摹材料和学习模板。[3]

2.2 加强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力度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几千年时光里培育出了异彩缤纷的文化形式,如哲学思想、宗教道义、古代文学、艺术精神、刺绣篆刻、园林艺术、砖石雕塑以及音乐、戏曲等等,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也是艺术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源泉。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够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先进设计技术之间的关系难以把握,导致在艺术设计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的建设方面出现不足之处。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力度,从学生到老师以至于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所有工作者都需要不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将其运用到艺术设计中去,不断地将我们国家、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所打造出来的艺术作品送到世界艺术文化圈中。

3 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艺术设计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高效地传承与运用,能够保持民族文化常保活力,并通过艺术设计作品使民族精神逐渐具象化、视觉化,向全中国乃至于全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无限活力和灵感。因此,艺术设计教育领域的工作者们以及社会各界都应当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对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和运用现状的分析和研究,不断调整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现阶段艺术设计教育现状的教育模式,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美好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王虹.艺术设计专业引入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4.

[2] 赵永涛.关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11).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室内设计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在传统的室内设计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讲解,这不仅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人文精神,也就是要求室内设计教育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室内设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对室内设计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室内设计教育的发展需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如果我国的室内设计教育不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而是照搬西方国家室内设计的教育模式,不仅无法适应我国室内设计教育体制,也无法满足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室内设计教育既需要合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教育经验,也需要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室内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如果一位室内设计人员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内涵,那其设计出来的作品必定是空洞的,不具层次感的。

二、室内设计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对策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想把室内设计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就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育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室内设计教学理念和模式。在传统的室内设计教育理念和模式下,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动手的机会比较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在新形势下,室内设计教学中可以合理的融入古典文学艺术,提高室内设计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室内设计教学形式,教师也可以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并集中性的为学生讲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室内设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室内设计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室内设计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在保证室内设计教学知识性的基础上,提高教学的趣味性,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愿意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认识到学习室内设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任何一门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各学科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开展室内设计教学时需要把各个学科联系在一起,互渗互动,把与室内设计教学相关的知识融入到教学中,取长补短,找出各个学科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完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中国国画在构图时需要注意以下因素:一是黑白,二是聚散,三是疏密,四是虚实,五是粗细,六是曲直,七是刚柔,中国国画中的很多因素与室内设计中的对比和调和等都有着及其相似之处,在审美方面也是相通的。谢赫曾经提出过“六法论”内容就是要辩证的看待事物,做到天人合一,室内设计受到“六法论”的影响比较大。除此之外,很多中国传统图案当中的颜色和形象都是室内设计人员可以借鉴的,也是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很多中国传统文化都是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可以给后人带来启迪。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中可以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这也是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室内设计教师需要拓宽教学渠道,让学生能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更加深层次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把传统的室内设计理念转变为现代的室内设计理念,理论结合实际,运用到室内设计实践中,进而设计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作品。

(三)做好学科建设。要想把室内设计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就需要做好学科建设,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课程。如今,我国的室内设计专业包括以下课程:一是《结构素描》,二是《色彩基础》,三是《平面构成》,四是《色彩构成》,五是《立体构成》六是《室内设计原理》七是《专业制图》八是《透视学》,九是《计算机辅助设计》,十是《效果图表现技法》,十一是《室内陈设》。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应该增加以下课程:一是《传统装饰》,二是《民间美术赏析》,三是《室内民族风格装饰》,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基础做起,室内设计教学中必须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而且还需要增加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选修课,比如陶瓷等等,这样室内设计学生才能更好的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四)建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对室内设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室内设计教学必须建立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室内设计教学目标,明确室内设计教学方向,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室内设计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实践教学是室内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需要合理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有针对性的展开教学。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室内设计专业,但是室内设计教学的内容和结构基本相同,无法体现出室内设计教学特色。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制定室内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位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室内设计专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二是技艺性,三是实践性,室内设计专业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完善室内设计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要想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就需要构建室内设计理论教学框架。事实上,室内设计专业的理论教学并不是仅仅指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室内设计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时可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理论,充分发挥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作用,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室内设计教师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出可以融入到室内设计教学中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整合教学内容。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教学的融合是当代高职院校教学的责任,室内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和信息的传达,室内设计专业反应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中国传统文化与室内设计教育的相互融合对室内设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室内设计教师培训的重要性,定期派遣室内设计教师外出参加专业化培训,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室内设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综上所述,室内设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文化内涵的人才,满足社会对室内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传统的室内设计教育理念和模式下,室内设计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室内设计专业学生动手的机会比较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学效率低下。在新形势下,教师要让学生掌握室内设计知识的同时还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愿意主动去探索,去学习,并把所学到的室内设计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认识到学习室内设计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想把室内设计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就需要做好学科建设,在室内设计专业教学中增加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课程。高职院校需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来制定室内设计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满足每一位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艳丽.中国当代室内设计中对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

[2]王钰锋.中国式的简约设计[D].湖南师范大学,2006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3

近几年,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形式和生活习惯。同时信息技术也带动了世界民族文化复兴,在高科技应用的形式下人们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的发掘和应用,将传统文化渗入到各行各业的发展中。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方面对传统文化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现代技术和传统文化内涵的融合发展。本文主要分析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回归传统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传统文化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以“图”作为载体的一种信息传递艺术,属于艺术设计范畴,视觉传达设计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的各行各业中。过去对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一般多考虑西方时尚元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很少应用在这个领域[1]。而近几年,随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元素应用到视觉传达设计中具有很好的效果,能够大大提高视觉传达设计创新意发展,提高视觉传达设计美感。

一、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创造力不足。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设计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发展趋势,数字化科技的额迅速发展推动了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2]。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改变了设计的面貌,计算机辅助设计逐渐进入到设计课程中。目前,我国现阶段的设计教育在课程安排过程中对计算机设计的依赖性比较大,相应的学生计算机水平和技能也得到较大水平的提高,但是学生手绘能力比较低。这种现象说明学生偏好计算机设计,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学校教学对传统课程不是很重视。所以,在数字化科技指导到设计教育虽然培养出了一些硬件和软件技术较高的学生,但是这些人才缺乏独立思考和创造力能力,导致这些人才仅仅算是“执行机器”。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缺乏文化素养。

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需要借助图案、信息和色彩等元素传达创作者所要表达的设计意图,通过设计给人一种知觉感受,让人能够领会到设计的成果。视觉设计要从追求以“文化”为基础的设计理念实施设计,使视觉设计不仅从视觉上给人们以享受,而且将设计层次提升到以语意理念为基础的设计,注意引导人们对于感知和心灵的体会。但是,目前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缺少人文关怀设计教育,也就是说现代设计教育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人文素养。

(三)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缺乏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是一种以视觉实施沟通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视觉传达,它使用视觉对象对人们实施沟通和交流,做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工作的前提就是教育和被教育者都具有一定的视觉素养。一个人设计者如果具有较高的视觉素养,就能够从理论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文化含义感知文化元素,从而分析出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并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提高设计艺术价值。

二、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回归传统文化的措施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我国文化传承和文化艺术的母体,当今国际视觉、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应用能够带我们回归民族文化,重新整合文化元素和精神元素,促进多元化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视觉创达设计过程中创意比较受重视,而回归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创达设计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意的设计思维,在视觉创达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创造力,创作出较高价值的核心创意思想作品。

(一)在设计过程中把握议题核心素养的应用。

议题在视觉创达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实施设计定位思考,设计定位的目的是寻找一个具有创意的表达观点。一般情况下,一个设计诉求就是一段叙述语句,将这个语句转化成创意的理念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同样设计表达也需要从多角度进行选择,在目前的设计定位中,创意感的强弱决定了设计作品的好坏。所以设计定位是创意设计的开始,而做好设计定位首先必须掌握议题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借助营销学中的SWOT分析法以信息传达为主,确保信息完整的传达,并且保证信息的传达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歧义”。视觉传达设计目的是通过视觉媒介传达意念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从策略方面入手,提出传达的主体,然后研究沟通动机,“为什么要传达”没然后掌握文化的机会,并指导传达的是什么,最后找出传达的目的和对象,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策略,确定传达的方式。这个设计过程中要考虑传承问阿虎中美学素养和视觉因素的融合,将设计的议题核心反映到设计案例中,同时要注意设计过程必须建立在传统文化上,切记凭空捏造,赋予视觉传达设计传统文化素养。

(二)注重创意切入点的寻找。

视觉传达设计过程中必须要注重创意切入点的寻找,从文化和社会双层层面找到影响个人设计的因素。在设计教育过程中纠正学生习惯用主管态度看事情的方式,特别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应用,必须开发自我,接受过去、积极创新,重新认识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自我知觉的敏感度。从传统文化方面寻找创意切入点,将设计中的各种事物自由的连接和转化,连接个人和社会、目的和方法、视觉和心灵等等,从连接的事物中寻找事物发展的新意涵。

(三)传统文化融入到视觉设计中的设计策略。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进行视觉传达设计之前,必须要教育学生选择于设计议题相关的内容,对设计方案的构思、背景、场地、预算等进行整理和分析,并掌握这些信息从而有效的引导设计。从传统文化方面构思发展设计的概念,考虑设计的限制因素,形成落实的设计策略,视觉传达设计必须要从传统文化方面经过研究、构思和发展形成一个具有创意的设计,从而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结语

目前,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确实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仅仅重视学生技术的培养,只能让学生成为制图的机器。所以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文化素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视觉传达设计教育中,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促进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创意事业的发展。

作者:孙薇卿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4

>> 关于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教育 民办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于实践的创新教育研究 高职艺术设计院校艺术创新教育 艺术设计的创新教育分析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教育与实践之我见 浅谈艺术设计人才的创新素质结构与创新教育 浅析创新能力培养与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文化传承 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问题的研究 论创新教育思想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教育培养问题的探讨 艺术设计教育是一种创新教育 文化素养教育在高职艺术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新时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 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 “海丝非遗”通草画的传承教育 论高职艺术设计学科的技术教育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创业教育模式的构建 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 浅议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文化性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基于传承教育理念的高职艺术设计创新教育 基于传承教育理念的高职艺术设计创新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张磊 路玲娟 吴秋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中国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在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创新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应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构建新的教育理念,开发新的教学内容,形成新的教学方式。并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创新人格五个方面着手,在传承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创新教育。 【关键词】传承教育 创新教育 艺术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061-03

根据对已有知识的掌握,可以把教育分为传承教育和创新教育两类。从广义上讲,传承教育是以对已有知识的继承为目的的教育,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知识。而创新教育则以学生创造精神的弘扬、创造潜质的发掘、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最终目的。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对既有成果的接受,还是创造新的成果。所有教育都应具有传承的功能,因为几乎所有创新都必须以既有成果为基础,不少创新成果则直接来源于对已有知识的整合。传承教育绝不能止于传承,而要通过传承来实现创新,传承是手段,创新才是目的。正如国画大师齐白石告诫弟子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简明而深刻地阐述了艺术设计教育中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一 艺术设计传承教育

从行业来看,传统民间美术曾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作出过巨大贡献,目前却面临“人亡艺绝”的窘境。始于1979年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截止到2012年,六届评选一共只评选出430位部级中国工艺美术大师。2009年《全国工艺美术行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全部的1000多个工艺美术种类当中,538个生存困难(占29.82%),263个濒危(占13.87%),119个停产(占6.82%)。传统民间美术的地域性很强,脆弱的师徒传承及家族传承方式,加上来自社会和市场的压力,使其传承与发展陷入危机。技艺传承上的后继乏人是民间美术发展受制的主要原因,如果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原生态保护,此行业通过“市场”进行自然传承的道路就会越走越窄。

在教育领域中,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00年前后,大批工艺美术院校升格为综合性美术学院,原来的工艺美术专业也过渡为艺术设计专业。在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方面大多借鉴西方,艺术类院校逐渐淡化甚至忽视了自身作为传统民间美术传承者的责任,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我国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随着全社会对发扬民族文化的需求,民间美术才作为教育资源而被重新重视起来。

二 艺术设计创新教育

设计的核心在于创造,而创造的源泉在于人的主观思维与客观实践的交融。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不重视艺术理论课程的开设,导致学生只重视技术操作,而忽视了艺术之道,这是此类专业创新教育的一大瓶颈。

设计创新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第一,培养创新意识。即追求创新、崇尚创新,形成以创新为荣、以抄袭为耻的设计观。第二,形成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用创造性的方法去解决现实中所遇到问题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令学生以超常规的方法,从反常规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不同以往的解决方案,最终形成新颖、独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思维成果。第三,训练创新技能。创新技能是设计者将想法付诸于实践的方法,是在创新思维的控制下实施的,属于创新行为的范畴。第四,培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创新的过程不仅要依靠智力活动,还需要以

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以及强烈的愿望等创新情感为动力,而这些情商方面的因素往往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具体措施包括如下三点:(1)课程的设置和安排需加强艺术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要重视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它们是培养优秀设计人才的开拓性前期教育。素描、水彩、三大构成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不仅是通向后期专业核心设计课程学习的桥梁,更是设计大类专业学生专业素养和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关键;(2)以浓厚的专业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为设计创新提供文化素养支持。艺术教育的核心并不只在于掌握几项技能,关键是能够欣赏艺术、学会运用艺术思维进行设计;(3)组织开展艺术类专业的创新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 传承教育背景下的创新教育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是传统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阵地,应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中创新教育理念、开发教学内容、拓展教育方式,强调对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重视,让更多学生有亲身体验传统民间美术的机会。

1.构建新的教育理念

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应强化和坚持艺术设计教育地方化、特色化的教育理念。艺术设计专业在开发、利用和传承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策略上,应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纳入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当中来,聘请民间艺人进课堂授课,组织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强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资源这一绚丽宝贵的文化遗产。

2.开发新的教学内容

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是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设计教育难得的课程资源。通过对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的再设计,用新的形式可以反映出时代新的内容和艺术特征。而怎样开发、利用和保护传统民间美术课程资源,构建新的与之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为艺术设计教育发展服务,这是当前艺术设计教育普遍关心的问题。对民间美术课程的结构性调整,以理论知识的传授结合具体的制作过程、方法的讲解和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习民间工艺品的设计创意、各种饰材的运用、实施的手段与制作工艺等,以达到培养创意思维、提升综合设计素质的教育目的。

传统民间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传承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向学生展现其造型方式,同时还有通过造型方式所表现出的创作手法、社会背景及文化内涵。最关键的是必须找到传统民间艺术与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的契合点,探索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在当代高职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开发与传承方式。在实施课程的选择上,以专业基础课程为主,专业核心课程为辅。传统民间美术的造型手法主要有剪、刻、印等:剪――其渊源可追溯到更早的镂刻技艺,是一种将镂空的空间魅力和图案的平面魅力结合起来的图案化镂空。剪纸,就是通过镂空效果产生虚、实对比,体现出各种形象。我国北方剪纸以剪为主,而南方剪纸则是剪与刻结合使用。“南秀北雄”的江苏剪纸是中国剪纸的缩影,常州金坛是我国最早流行刻纸的地区之一,金坛刻纸以浓郁的江南地方特色而魅力无穷;刻――镂空能使造型更为灵动,因此在民间美术中广为应用,如刻纸、竹刻。常州留青竹刻,集书画和雕刻于一体,简朴而雅致。在薄如纸张的竹青和竹肌上,通过精妙的刀法,营造出意境和情调,具有很高的审美、学术和文化价值;印――雕版印刷和木刻版画均历史悠久,蓝印花布更是在民间广泛应用。蓝印花布,就是利用镂空花版和防染浆将靛蓝染在白布上,使其出现蓝白花纹,它分为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两种。南通蓝印花布的造型手法源于民间剪纸,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中国传统的佛教、儒教和道教的思想。剪纸、留青竹刻、蓝印花布中共有的造型形式――“镂空”在艺术设计专业的传承教育研究中有深挖的价值。

3.形成新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技艺传承,一般都是师傅带徒弟的师承式或家传世家型。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势必要对传统民间美术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与合理的创新,以适应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尊重学生对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的兴趣选择,引导学生确定适合自身兴趣和特长的传统民间美术研究方向。对于课程作业,允许学生们选择擅长的传统民间美术语言和表达形式来完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设计作品的质量。

第二,增加场景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传统民间美术的设计和制作过程较为复杂,理论讲授往往过于抽象和概念化,聘请著名的民间艺人现场教学,不仅有利于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在呈现方式上的原汁原味,为传统民间美术资源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通过选择具体的传统民间美术资源项目,让学生参与到场景之中,能对其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了解和认识。

第三,对于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体系来说,在传统民间美术资源相关课程的作业环节中,引入设计竞赛机制是一种合适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设计竞赛题目为核心,结合课程教学的过程与内容,引导学生参加各种设计竞赛,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相关的设计创作,增加其对实际设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和实战经验。以赛促教模式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全方位的检验,同时在赛后可以组织学生总结、吸收其他选手作品的优点,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尤为重要。

第四,从剪纸、留青竹刻、蓝印花布等民间美术的图案出发,在造型元素中挖掘,不受限于民间艺术本身的形式语言和构成限定,借用它们的形式韵味,关注当下设计需求,融时代审美、技术、材料于作品之中,通过“再设计”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再生。

四 结语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5

关键词: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中国画;传统

高职高专美术教育是指高职高专层次中的美术类教育,这里的“美术类”是纯绘画类、实用美术类、艺术设计类、数字美术类的统称。截止到2005年,我国已有1078所高职高专院校,其中80%以上的院校开设了美术类专业,每年约有120万高职高专层次的美术类专业学生,并且这个数字仍在继续增加。且不说这些院校是否具备开设美术类专业的师资、设备,单从80%的比例就可看出美术类专业的“热”与美术教育的“火”非同一般。在热闹非凡的背后,笔者的“冷”思考的基点在于:作为传统国粹的中国画,在高职高专层次的美术教育体系中日渐式微,犹如明日黄花,处境异常凄凉。因此,笔者拟探讨传统中国画在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中的生存空间和现实意义。

中国画在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中日渐式微

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我国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专业设置是在国家教育部统一的专业目录规范下开展的,大致包括包装装潢设计、平面设计、装帧设计、广告设计、家具设计、展示设计、服装设计、视觉传达与设计、电脑美术设计、广告数码设计、室内设计、空间设计、园林设计、玩具设计、装饰雕塑设计等专业,与研究生教育、本专科教育、成人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是不规范的,确切地说是不科学的。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专业课程的设置因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课时分配也不尽相同。二者的比例大致为3∶7。一般来说,专业课比专业基础课的课时要多,这样有利于高职高专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

高职高专美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中国画》课程设置在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中国画》课程的专业不多,尤其是一些实用美术专业更是与中国画无缘。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高职教育的特点被无限放大、曲解,《中国画》课程似乎成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羁绊,必欲去之而后快。原本属于专业基础课的《中国画》课程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难有立足之地,据笔者查证,大多数院校的美术设计类专业都不开设《中国画》课程,开设该课程的也只有区区几十个课时或者列为选修课,仅占总学时的不足1%。全国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高职高专美术类专业学生在大学教育期间对本民族绘画艺术的了解几乎为零,这种状况令人担忧!这种缺失传统的美术教育怎么能谈得上对传统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又如何担负发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历史责任呢?

设置《中国画》课程的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做法中得到某些启示。在日本,战后40年来进行了多次课程改革,国语、社会、数理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时都有所删减,唯独美术课却有所加强,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美术院校课程设置的知识面较宽,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日本画》是每一所大学学生的必修课;在朝鲜,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课多以学习和研究朝鲜画为主;在我国的台湾地区,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台湾经济成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初步形成了具有台湾特色并与国际接轨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模式,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特别注重人文哲学与传统的中国本土设计文化。台湾的东海大学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和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精心安排了人文哲学与传统文化设计课程,如《传统艺术与造型课程》、《造型意象研究》等,因此,台湾的美术设计在表现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作品。至于西方发达国家,更不可能抛弃自己的传统如素描、色彩、雕塑而奢谈艺术设计教育。世界各国或地区都不约而同地保护、加强、发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中国画》之于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绝不是包袱,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中国画》课程的传统意义综观人类艺术发展史,扎根于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文明孕育出来的中国画从来就是东方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是其他东方绘画艺术门类的母体,从人口数量、影响地域、历史渊源、艺术成就、继承创新等方面来看,在近、现代之前的数千年里,中国画都堪称世界美术的主流,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大画种。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其他绘画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其审美趣味、程式法则,是其他绘画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其笔墨纵横、气韵生动,是其他绘画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其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是其他绘画艺术门类无法比拟的;其工具材料、装裱形式也是独一无二的。只是到了近现代,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滞后,中国画在发展创新方面才落后于西画,这是值得我们后辈深思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日本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汤川秀树曾表示:对他启发最大的是中国的庄子和老子;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刘全生说“中国是个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从传统中表现出来的人格,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有资格学习的,这就是我们文化了不起的地方”。“你对自己没有信心,就永远得不到奖,而这个信心来自于我们的文化。中国曾经有很辉煌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也是令人骄傲的,而自己对本国的文化有一个认识,这个认识也就能产生很大的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中取消《中国画》课程就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没有信心,说重一点,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就是对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的亵渎。

《中国画》课程设置的现实意义在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中国画》课程是必要的,并且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首先,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艺术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正是中国艺术的象征之一,学习中国画无疑应成为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70%以上的艺术类学生对中国画感兴趣,他们对中国画有着天生的、朦胧的崇拜与向往,这是弥足珍贵的,这种天性由于得不到合理的引导和教育,正在逐渐被消磨甚至被扼杀。其次,这是专业教育的必然要求。艺术是相通的,多画种的相互借鉴、相互融会贯通,是当代绘画创作的大趋势。中国画是具有强烈艺术特性的艺术载体,是本民族文化的“艺术符号”,缺乏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是难以在形形色色的设计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当然也培养不出世界级的设计大师。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棣强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得益于在设计中强化了中国画某些技法的视觉效果,添加了东方元素的艺术符号,简单地说,是得益于他在中国画方面的修养和造诣。现在的媒体广告、电视广告里越来越流行中国画元素,著名体育品牌“李宁”的产品系列广告就是利用中国画元素的三维动画设计,成功地凸显了品牌的东方神韵和中国特色;2008年北京奥运的申奥标志、奥运标志、吉祥物设计等等,从平面设计到三维动画,从标志设计到包装设计,从服装设计到建筑设计,都体现出浓烈的中国传统艺术的特色。由此可见,传统的中国画与现代艺术设计并不是格格不入的,更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再次,有利于中国画人才的培养。继承与创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教育最基本的责任和使命,高职高专层次的美术教育必然要承担这样的义务,高职高专层次的美术教育应该开设《中国画》课程。目前,中国画发展的窘况已是不争的事实,各大美术院校中国画专业招生难、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一直难以得到改善,原因很多,如果高职高专层次的美术类院校不取消《中国画》的课程设置,而是适当地增加课时量,对中国画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就业就会产生良性的效应,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画市场的成熟与规范,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设置《中国画》课程的建议

在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合理设置《中国画》课程,是值得认真思考的课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规范课程设置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以某种形式规范《中国画》课程的设置,对这种优秀的传统绘画艺术采取特殊的保护措施,强制设置也未尝不可。要明确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对中国画的欣赏能力、对中国画技能的汲取与创新能力以及对中国画审美加工的能力。

开发统编教材中国画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中国画的教学不是几十个或百来个课时就能完成的,有限的课时量与丰厚深邃的课程内容之间的矛盾,再加之高职高专学生入学素质的相对薄弱,使得中国画的教学难度很大,笔者采用的中国美术学院主编的《中国画》教材更加适用于本科教育(市面上绝大部分教材不适用于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层次),因此,统编一部适用于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层次的中国画教材是必需的,在教材名称、中国画知识的宽度、广度、深度、侧重点、针对性、可操作性等方面,都应该有新的考量。

优化课时分配高职高专美术教育专业大多是实用型的设计专业,其中平面、视觉、媒介类的二维艺术设计专业和数字艺术设计专业对中国画成分的汲取更为直接和容易,应该设为必修课,课时以60~100节为宜;建筑、空间类的三维艺术设计专业对中国画成分的汲取较为间接,可作为课时在40节以内的必修课,或设为选修课,让有兴趣的学生有机会学习传统的民族绘画,对专业课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加强师资培训绝大部分从事高职高专中国画教学的教师都是从各大美术学院或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毕业的,接受过严格的传统中国画教学训练,是按照临摹—写生—创作、起稿—过稿—勾线—分染—统染—罩染、工笔—小写意—写意—大写意、花鸟—山水—人物等一系列程式法则培养出来的。有关部门对高职高专中国画教学的目的缺乏清晰明确的规定,教师如果使用自己从学校学来的一套实施教学的话,必然导致教与学脱节,学与用脱节,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都会受到挫伤,其结果是《中国画》课程成为众矢之的,被削减或取消便不难预料甚至是理所应当的了。因此,对师资进行适当的培训非常关键。

开展教改教研教与学永远是教育的主题,而学与用则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关键,开展教改教研活动,研究出一套更好的、行之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高专中国画教学法,是高职高专美术教育工作者的迫切任务。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因此,不能因为片面强调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实用性特点而放弃传统,削减甚至取消《中国画》课程无异于杀鸡取卵,既不能提高高职高专美术教育的效率,也不能增强其实用性,相反,只会严重损害其国际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国家意义与教育价值。所谓国家意义,是说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灿烂文化,其中所包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优秀精神品质,对于民族延续、国家存亡有着特别重要的国家意义。所谓教育价值,是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一般的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所不具备的教育功能,对民族精神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幼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可以从两方面认识:一方面,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幼儿期在生命发展历程中具有奠基性,幼教在学校教育序列中具有奠基性,在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中肩负奠基的作用。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大战略任务、培养下一代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全人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奠基性作用;另一方面,教育是系统工程,幼儿的成长与发展牵涉幼儿园、家庭、社区和社会,对幼儿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激发教师、家长亲近与学习传统文化,将促进家、园、社各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二、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目标

从广义上讲,凡是用优秀传统文化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但本文所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幼儿园教育层面讲,是有目的、有组织、系统地对幼儿进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它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线,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整体规划、系统推进,并以培养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心向为重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早期启蒙教育,培养幼儿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为培养具有民族情怀、文化素养、时代精神、世界视野的现代中国人奠基。通过教育,能使幼儿讲述一些通俗易懂的故事,诵读一些浅近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初步感受语言的优美;了解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初步了解传统礼仪,慢慢学会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初步感受经典的民间艺术和传统音乐,对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开始产生兴趣;了解并喜欢参加一些民间游戏和传统体育活动。

为实现上述目标,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应遵循三方面原则:一是在教育理念内容上,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国外先进文化吸收借鉴相结合的原则;二是在教育实施路径上,坚持活动课程渗透、园本特色课程和园所文化建设相结合的原则;三是在教育实施主体上,坚持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原则。

三、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结构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 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根据这一指示精神,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初步构建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将幼儿学习活动的范畴相对划分为健康、社会、科学、语言和艺术五个领域,各方面的内容都应发展幼儿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也完全可以与幼儿学习活动的五大范畴进行匹配。但鉴于科学学习范畴在传统文化教育中难以直接体现(虽然科技成就也是传统文化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在该课程体系中暂未单独列出,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历史上科技典故、科学人物的故事予以体现。此外,在社会学习范畴中,主要是通过传统节日文化和传统礼仪文化的课程内容,为幼儿了解中国社会习俗进行启蒙教育。

(二)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类型

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回答了教什么的问题,而课程类型则回答怎么教或如何实施的问题。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类型由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构成。其中,显性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和园本课程两大序列,在基础课程中主要采取融合嵌入的模式,即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内容与五大学习领域有机结合,而非打破原有的课程领域;在园本课程中除采取融合嵌入的模式外,还可以专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课程内容。隐性课程包括园所标志、主题空间和专题教育三大序列,这三个序列旨在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环境氛围、空间氛围和心理氛围,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熏陶浸染的教育功能。这样的课程类型和结构,既体现了幼儿教育的整体性特点,又有利于园所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资源

针对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什么的问题,需要在绵延数千年、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及其载体中,聚合各种教育力量梳理、选择、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针对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这一怎么教的问题,需要发挥各方面教育力量共同实施。这些工作离不开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的共同参与,因而,在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有效实施中,需要采取开放的态度,充分整合园所、家庭和社区等多方面教育资源。

四、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整体设计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

第一,资源课程化。即对家、园、社现存的零散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进行搜集、分类、筛选、加工和改造,发掘其课程价值,并逐步转化为课程。第二,课程体系化。即将课程化了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幼儿学习领域,整体设计显性(课堂教学序列)和隐性(园所文化序列)两类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其中显性课程按照小班、中班、大班三个年级分层逐段设计,隐性课程从园所标志、主题空间、专题教育三个维度进行一体化设计。第三,逐步探索幼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具体实施方法,重点以引导幼儿走进、亲近、感受传统文化为目标,以观赏、故事、游戏、诵读、探究为主要形式,开展符合幼儿生活经验的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怀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的实践探索,让幼儿在看得见、听得懂、摸得着、做得来的情境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二)积极建设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1. 在基础课程中凸显传统文化价值

基础课程中本来就包含大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每一板块都有相对应的传统文化活动。因此重视、凸显这些基础课程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这一理念渗透在幼儿__一日活动中,渗透到主题课程实施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重要的构成部分。教师可以教研组为研究和教学单位,通过反复、多轮梳理,将蕴含传统文化的主题和教育素材作为教育教学重点研究内容,从活动目标设计到活动有效实施进行研究,让基础课程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课程真正落到实处。

2. 在园本课程中拓展传统文化内涵

在园本课程中,应更强调对基础课程中传统文化内容的补充,更凸显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拓展。这方面的探索包括:第一,在多彩星期五活动板块中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第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多彩星期五活动为例,可设计五个方面的课程内容:一是区域性体育活动。这是幼儿自主选择运动场地,自由结伴活动,自主探索的运动过程。其中有12个场地设计为民间游戏,如舞龙、滚铁环、跳房子等游戏。二是兴趣社团活动。这是由幼儿自主报名,学校聘请专家开展的拓展活动,其中《儿童武术》《中华围棋》《中华书法》《传统剪纸》和《幼儿民间舞蹈》等涉及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活动占整个社团内容的40%。三是风情自助餐活动。这是让幼儿学习餐饮礼仪,感受多元文化,品尝各地美食的课程板块,其中的走遍中国活动,将每月一次的自助餐设计为舌尖上的中国活动,帮助幼儿了解中国各地美食风情。四是星期音乐会。这是每周一场由幼儿自己报名,自由表演,自信表达的活动,活动中,邀请家长、共建单位等参与中国传统乐器、传统书法、国画、武术等表演。五是宝宝知心书吧活动。这是由校级家委会联合各班家长开展的家庭亲子读书漂流活动,倡导家庭共读中华古诗、古文、历史故事等。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7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学改革;服装设计

在整个20世纪以及至今的近100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着世界服装的发展。服装设计大师伊夫・圣・洛朗说过:“我们西方艺术受中国之思想可谓多矣,那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是显而易见的,没有中国,我们的艺术绝不会达到今日之境地。”

一、民族性已经成为服装设计的精神和灵魂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国际间服装产业的竞争,加快了我国服装业的发展及演变。国外的众多的设计大师吸收和借鉴中国传统服饰文化而产生的优秀作品,引发我们深刻思考。服装设计教育必须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服装设计中得以传承和创新,在理解的基础上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使民族的文化精神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主流。

二、在继承中发展中华文化

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在服装设计中给予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在如今全球化风潮扑面而来时,创造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服装,应该是在世界性、时代性这个前提下,立足于中国风格,即“世界之精神,中国之本质”。中西服装文化观念虽然存在差异,但二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相反进行一定的吸收和借鉴能够增强服装的生命力和时代感。

“只有最民族的,才会成为最全世界的”。世界正在成为一个不断融合的大家庭,通过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差异越来越小,人们越来越近。而我们的服装行业仍是一个“超大的加工厂”,没有创新,只有模仿。因此,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中华民族艺术的巨大魅力。本民族的文化是我们自身发展的基础,也是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区别于其他民族,被其他民族认可的标志。

三、教学改革思路

民族服饰文化继承需服装教育注重传统文化的教学。服装是一个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综合体,体现着人的价值观、伦理观、审美观、民族风貌和时代精神,浓缩了人类发展史和文明史,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我国的传统文化往往被忽视, 导致学生的设计作品沦为无根之木,无水之源,失去设计的魅力。服装设计教学应体现出本民族的独特性、哲学思想及人文精神,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延承与创新,建立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成为服装设计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建立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服装设计教学体系,主要思路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目标改革。

1、课程体系改革:将本土传统文化知识融入服装设计课程体系之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拓宽和增强学生服装设计的创意能力,。

2、教学模式改革:建立校内实训管理平台,开设校园服装品牌店,成立或成立虚拟传统服装高级定制公司,用企业管理模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团队协作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这非常有利于学生踏入社会之后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3、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中起着根本性的主导作用, 而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则是服装设计专业发展的根本保证。这个教学团队必须有“双师”型教师和服装企业一线工作人员,一线工作人员包括服装设计师、服装制版师、服装车版师等。

4、人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文化的传承必须要创新的传承,这就要求服装专业设计培养创新型人才。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下图为教学改革思路示意图:

我国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在服装设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服装设计教学应立足于民族文化,体现出本民族的独特性。只有如此,才能在未来的国际格局中,与世界各国之间实现平等的资源和成果的交流、共享、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维英.高校服装专业教育基本要素融合探析.纺织教育,2007

[2]阿尔巴赫(美),陈舜芬,21世纪美国高等教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M ]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寻胜兰.源与流: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M] .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7

[4]程艺.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J].中国高等教育,2007

[5]杨源.来自田野的报告 民族田野调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国博物馆, 2006

[6]胡梅芳.民族服饰要素与创意[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8

关键词:庞薰l;艺术;设计;教育思想;探讨

庞薰l作为国内现代艺术发展的奠基者,在艺术设计教育领域,他的设计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我国现代设计教育重要的思想成果之一。

1 庞薰l艺术设计思想的起源

在20世纪开始的时候,庞薰l远赴法国的巴黎进行艺术深造,正值法国开展巴黎每隔十二年举行的博览会,庞薰l参观了博览会。通过参观学习之后自身形成了一定的见解,对艺术设计有了更加深刻和全面的认识,面对生活中的艺术和设计之美开启了新的领悟及感受。回到国内后,庞薰l在艺术院校从事教育工作,进行一段时期的教育工作后感受到国内的艺术设计教育水平和国外有明显的差别。国内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设计选择的范围比较狭窄,长期的限制性教育导致学生的目光和眼界比较窄,设计水平受到限制。面对国内当时的教学状况,他结合实际的设计教学工作,详细分析了当时艺术与设计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教育引导,将西方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步地引入设计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让设计工作和实际生活产生关联,再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和西方的现代艺术形式进行融合,其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和装饰设计思想。

2 庞薰l设计教育思想的建立和发展

在国内艺术设计教育逐步发展的过程中,庞薰l的教育观念始终围绕“工艺美术是什么”而展开。在庞薰l开始艺术教育的前期,他积极追求颠覆传统的观念,对工艺美术的本质、特点、范围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将艺术设计教育社会化和生活化的理念作为国内艺术设计教育的方向。他认为工艺美术教学应该划分到文化艺术的范畴中,重视科学技术和艺术的有效融合,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提升艺术研究的水准。在20世纪80年代时期,国内的工业化建设持续加速,工艺美术教育正朝工业生产为主导体系的方向发展,庞薰l再次提出艺术教育要以传统教育理念和自身民族文化为重点,积极融合以包豪斯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化教育理念,大力倡导建立实验工厂,最大化激发科学在设计中的作用。

庞薰l提出从科学的角度积极认识美术的特点和性质,他提出工艺美术的创作工作无法与科学完全分离。从材料选择到后期的成品制作,完整具体的工序对最终的设计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脱离技术的设计是不具备实际意义的,所有的工艺美术都不能够忽略美术设计的技术过程。虽然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但是制作和美术设计不能分离。部分人员认为工艺美术是工艺品加工的一种,这种思维是片面的。美术设计不仅需要考虑花色还要考虑品种。从陶瓷的加工设计研究来分析,陶瓷设计关注包括质地、纹样、器形等方面,质地不好产品美观度不足,无法表达某些器形;在器形方面需要考虑拉胚技术环节,纹样装饰也是需要考虑的环节。因此,艺术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还要考虑材料和规模化生产的可能性等。

庞薰l提出美术设计教育需要通过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布局,重视教育的地域性特征和结构的层次,关键在于利用地域特点来规划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实现美术教育和产业结构文化资源的融合。利用不同资源的优势,分析不同地域产业结构的特征,促进不同区域教学差异的互补。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教育中的工艺教学看似复杂,本质却简单明了,对有效发展设计教育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他提出美学教育需要全面考虑作用,要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进行有效融合,庞薰l先生也曾明确提出美术设计教育要走进实际生活中。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的现代设计艺术教育发展面临了第二次挑战。“”后,国内极其紧缺生活物质,人民的生活质量降低,国务院要求轻工业生产部门提升生产速度,国家将消费品工业的发展提升到关键地位。在此时代背景下,艺术院校在考虑设计教育的方向是什么。庞薰l发表相关的文章,明确表示国内需要重视实际生活所需的设计,也就是发展现代工业方面的美术设计。现代美术设计需要领悟其本质,设计不可能包含所有的美术内容,应该从现代工业化和科技化的角度去理解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庞薰l认为不需要过分依赖西方教学体系,发展设计理念不是空谈,国内的教育要考虑国内的实际情况,只有将具体的现实、生产结合到一起才会让设计具有更广阔的生命力。

庞薰l先生认为在艺术教学的探索中需要一定的勇气和精神,勇于将过去的落后、繁琐、凌乱的部分抛弃,保持传统的精神,用于将设计的形式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3 庞薰l对现代设计教育的影响

第一,艺术设计教育是多样化学科的一种综合表达,现代对工学、哲学、艺术学、美学的各种综合研究为现代化的艺术教育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庞薰l在教学管理和教学活动中指出,设计需要打破传统的各种局限,最大化地实现实际性和应用性的融合,这为国内的设计的现代化教学指出了明确的方向。艺术设计教育中首先要保证实用性原则,改变传统单指绘画的基本观念,为未来艺术领域的发展和扩充提供更多得参照,这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理论支撑。庞薰l艺术设计思想对促进国内艺术教学的现代化建设发展,让国内的教学思想理念快速和国际接轨,甚至对设计教育成果的研究都具有积极的作用效果。

第二,我国民族文化对当代的艺术设计教育发展起到基础性的作用,现代化设计教学理念的进步依赖于国内的传统工艺美术教学思想的拓展、延伸和变革。庞薰l先生是倡导者、实践者、改革者之一,他在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推动和发展变革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为国内的设计教育走向现代化打下了基础。

第三,庞薰l先生在其一生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关注现代技术理念和传统技艺的融合。他结合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优势,在教学中积极探索、实践,为中国的设计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理念和教育思想。这对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具有长远性的影响,我国也在逐步构建新的评价标准,而庞薰l的艺术教育思想正在被重新发掘和研究。

总而言之,基于庞薰l的艺术设计教育思想影响,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必将颠覆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理念。面对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设计将实现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融合,高校要提倡成熟开放的教学取向,这对促进国内的设计教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铭.浅析庞薰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J].艺术之家,2014.

[2] 张曼奇.对庞薰艺术设计教育思想略论[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9

关键词: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色

近年来,室内设计教学要注重挖掘本土文化,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教学中,去改革和完善我们的教育体系,探索和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室内设计理论和教育已经取得了设计教育界的共识。然而室内设计教学,如何立足于民族文化根基,去探索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大的课题。笔者的设想是进一步扩充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融中国传统文化于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

一、改变以往片面的教学观念

要充分重视和主动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在室内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打破以往“重技轻道”“重技能训练,轻知识理论”“重专业,轻文化”的现象。可以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精典作品赏析等课程,在教学方法和形式上更加灵活多样,以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形式,集中、系统、概论式地引导讲解,并让学生互动参与,进行讨论、辩论、演讲。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兼顾知识性、趣味性和针对性。要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接受更多的有关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的熏陶;使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以更浓厚的兴趣、更自觉的意识、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探讨与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文学艺术相关的问题,最终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把这些文化素养与自己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通过相互之间的比对、浸染、互促互动,使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全面提升艺术修养,获得综合、完善、充分的创造才能。

二、注重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注意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渗互动。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要充分重视那些与室内设计类相近、相关的专业学科彼此之间的兼容性、互通性,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从理论上、技法上、审美观念上找出它们之间的异与同,使之与室内设计学科融会贯通,从而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这门学科的品质。例如,中国画在构图和笔墨技法中经常关注的黑白、聚散、疏密、虚实、浓淡、粗细、曲直、刚柔等各组相关性辩证概念和室内设计中所追求的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法则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其哲学内涵和审美特征是互感相通的。再比如理论上由谢赫提出的“六法论”,其核心正是以辩证象形思维为特征的天人合一认识论,中国古代的设计思想也同样受到了它的深刻影响,直到今天,其指导思想与审美特性仍然在现代艺术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而那些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中国民间传统图案中的色彩和造型,也是我们今天的室内设计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它们中间那些寓意丰富的祥瑞图案表达无不体现了人们美好的理想和愿望,这种寄寓吉祥的创作观不仅能够给过去的人们以美的欣赏和未来的希望,更能给我们许多发人深省的启迪。我们今天把民间传统图案的知识及其背后丰富的内涵观念纳入现代室内设计教学,作为设计的传统资源,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了学生艺术修养水平和综合人文素养,又能够为学生的艺术设计创作起到一种有效的“催化剂”“诱导素”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有目的、有意识、积极主动地通过不同的形式、渠道,让学生广泛接触我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其多层次、多侧面的深厚内涵,充分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借鉴那些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的传统元素,推陈出新,把它转换成现代设计理念,并贯穿到新的设计实践中去,从而体现具有典型民族特色的中国现代室内设计教学。

三、搞好学科建设

要增强对弘扬民族文化内容课程的开设。现有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大体上是以《结构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为公共基础课;以《室内设计原理》《专业制图》《透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陈设》等为专业基础课;以《居室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等为专业课。除了常规的专业课程外,我们理所当然可以开设“传统装饰”“民间美术赏析”“室内民族风格装饰”等课程,训练学生从传统入手。另外,我们还可以在相关课程中突出中国的民族艺术特色,将中国工艺美术概述或中国设计艺术思想之类的课程指定为室内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开设一些相关的特色选修课,例如在陶瓷、漆艺、印染、雕刻、建筑装饰等有特色的民族、民间工艺课中精选若干门,要求学生通过这些专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传统符号表现形式的运用并进而领会我国传统设计的内在精神。这样,既使学生加强了专业动手能力又能够使之深刻了解传统文化的特色与魅力所在,从而恢复并坚定他们对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念。

四、建立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教学目标

在面向市场、面向全球化的今天,室内设计教育目标的多元化是设计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取得了共识。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状况不同,市场对设计人员的需求各有侧重,所以要提高理论学习的思想认识,并加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室内设计教育近年来发展速度很快,新设室内设计专业的院校每年在不断地增加,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基本相似、结构相同、缺乏特色。实际上每个院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室内设计虽然是应用学科,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实践性;但理论上的支持和创新是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尤其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内容要有明确的主导性。长期以来,我们普遍存在着轻学科理论、重设计实践的现象,传统文化方面相关的课程不足,有关地方性传统文化的课程更是缺乏。我们强调与目标接轨,在某些方面造成了室内设计教育模式的一致性,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相似性,因而无法适应新经济时代多元化发展的目标。多元化与其它教育体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一个统一的教育模式,这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过分强调一致性,将缺乏创造的个性和激情。要使室内设计教学特色明显、更趋成熟,除了专业课程的区别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艺术设计理论的框架,重视理论教育并非仅指专业方面的理论。原理性理论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指导;实践性或技法性理论是实际工作中的技巧表现;文学、史学、哲学和美学等理论的探索与教学,应根据不同的优势和条件制定教学目标,以满足社会多元化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艺术设计理论教育的框架,将已有的地方文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强调文化理论对艺术设计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注和重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教育,是全民的责任,培养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室内设计师是室内设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因为室内设计不是简单的物质信息传达,它还反映了文化的根源和理念。所以,以培养设计师为目标的室内设计教育就必然要以丰厚的历史文化为背景,以鲜活的民族艺术为特征,结合现代表现手段,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精髓自觉地、积极地融入到现代室内设计教育中去。去改革和完善我们的室内设计教育体系,探索和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室内设计理论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的室内设计才能立足于世界,才能体现其民族性、世界性。

参考文献:

[1]屈云东,毛寒.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特色观[J]装饰2005(2):127.

[2]欧阳巨波.对当代艺术设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装饰2006(9 ):97.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10

关键词:学生活动;载体;传统文化教育

加强高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理想人格、增强文化自觉自信。

一、做好顶层设计是激发学生活动教育功能的源动力

(一)建立长效机制,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常态化”学校顶层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长期规划,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学校校训、校风、学风、教风、师德等具有学校鲜明特色的文化精神结合起来,凝聚文化共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建立宣传学习长期机制,使之成为学校师生行为举止的指导思想,加速文化精神从外化到内化的转变过程,营造良好学习氛围。(二)调整培养方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法化”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前提和基础,应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合法化”,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为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学生活动奠定基础。(三)充足经费支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到实处”经费支持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的前提,学校应结合实际,划拨专项经费,制定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真正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之中,落到实处。

二、学校各部门协同合作是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保障

(一)学生管理部门应加强学生活动的管理和指导首先,应对学生活动进行严格把关和引导。学生组织是学生各项活动开展的主体,学生管理部门作为学生组织的管理和指导者,应对学生活动进行宏观把控和微观指导,尤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更应严格把关,从内容、形式和规模上充分论证,避免活动流于形式,既浪费了人财物,又没有实效。其次,应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类学生活动搭建平台。主要是按照省、市相关机构部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安排,有计划的指导学生组织、社团开展活动。第三,应积极协调各部门,为学生活动开展提供保障。主要是就活动开展中遇到的宣传、场地、经费等问题协调相关部门解决,确保活动顺利开展。(二)各院系应重点做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形式,尤其以爱国主义教育、红色革命教育为多。首先,各院系应设计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融入其中,可以一个主题多个内容,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其次,要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暑期社会实践不应走马观花,无论是企业走访参观,还是义务支教,应该实实在在的做些事情,切实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三)各部门应协同配合,形成合力学生活动的开展涉及的内容较多、范围较广,为保障学生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育功能的实现,各部门应通力合作,各司其职,为学生活动开展保驾护航。

三、学生活动设计与实现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深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认同首先,中国的传统节日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其特定的文化内涵是独具特色的文化财富,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应以传统节日为线,将家国情怀教育、关爱社会教育和理想人格教育结合起来。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儒墨道法兵,百家争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为人处事之道、修身养性之法等皆可从中获取,都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富。第三,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精神食粮。物欲横流的社会,对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的继承和发扬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最鲜活的例子,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灵活学生活动形式,提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效首先,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友情教育等,采取专家讲座、革命圣地走访、团日活动、爱心捐赠、支教帮扶、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素养。其次,可通过书法比赛、经典诵读大赛、古诗词朗诵大赛、名师讲堂等方式,让大学生在赏析经典著作的同时,把握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精髓,从而内化为自我行为约束力。再有,可结合学校实际,寻找机会走出校门,开展志愿活动,使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百态,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提升对传统文化中精髓的理解。(三)学生活动设计贴近大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参与度首先,学生活动的主题和设计构想应结合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衣食住行,以大学生的关注点为切入点,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升华,设定主题。其次,活动环节的设计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要有针对性、实操性,不得一味追求规模、现场效果、外在形式,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第三,要做好活动宣传,基于高校学生人数较多,住宿较为分散,管理主要以院系各自管理为主,学生活动的宣传则尤为重要。

四、拓宽传统文化教育渠道,占领网络阵地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11

关键词:传统节日活动;幼儿园;教育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68-01

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情感,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开展相关的节日活动让孩子珍惜自己的传统节日、发展我们的文化,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更新,是非常必要的。因为,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实现中国传统节日与幼儿教育的有机整合。

1.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容量相整合

首先,在制定学期计划时,需要考虑到传统的节日活动的适宜性,并且还要把传统节日的要点与课程的目标联系起来,根据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要求,在课程中合理插入适宜的传统节日活动内容,以便可以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以节日活动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其次,在安排传统节日活动时还要形成一个主题教学周,因为大多数的传统节日只有一天,但是在进行节日活动时却需要远远不止一天的时间来进行准备与渲染。所以在进行传统节日活动中还要注意节日的主体性、时效性,并且还要强调节日的连贯性,让幼儿可以在节日的准备、实施以及回味过程中积极地参与,在节日主题周里来充分体验传统节日的活动带来的乐趣[1]。第三,在开展节日活动时要充分利用社区环境和家长等教育资源,在节日之前可以向家长来宣传节日的举办要点以及节日的习俗,另外还可以把教师为家园联系栏里进行具体的公布,这样家长就可以及时了解活动内容,在家中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和孩子探讨节日内容,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来做有关节日的作品,增加孩子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学习的兴趣。这样,在教师准备的节日活动的时候,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把活动与孩子的日常教育整合在了一起,也让幼儿感受到传统节日的丰富性。

2.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传承与创新相整合

要想把我国的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的日常教育活动更好地整合在一起,就需要在传承节日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来设计出具有一定创意的活动,让孩子去充分感受、体验活动。例如在传统的重阳节中,首先是要让幼儿了解重阳节,知道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再进行创新的简单登高活动[2],这样不仅让幼儿在亲自体验中感受到节日活动的氛围,这样幼儿可以直接来体验登高向上的感觉,既参与了活动,又在活动中传承了重阳节的文化教育。因此,这就提醒教师在设计节日活动中可以在传承的基础上设计,并结合节日涵义来进行创新,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把实践和活动结合起来,然后幼儿在接受日常教育的同时,还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传统节日,并逐渐喜欢上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

3.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领域相整合

陈鹤琴先生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的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我们应该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关注与各领域的有机整合。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设计的案例以及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一些参考资料等在活动领域相互渗透、有机结合,既与儿歌、故事、谈话等语言活动相结合,激发幼儿参与的传统节日的兴趣,也与美术、音乐等艺术活动相结合体验传统节日的美好,还能与社会活动相结合弘扬我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例如在开展元宵这个主题节日活动时,设计各领域的活动让幼儿认识元宵节,如社会活动《甜甜的元宵》、语言活动《花灯谣》以、艺术活动《卖汤圆》及健康活动《安安全全过元宵》。而科学领域相对其他领域本身具有严密的体系,很难将其融入到传统节日活动中去,但是也由于传统节日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的。因而教师在设计节日活动与幼儿日常教育相整合的过程中,不可忽略在游戏中也可开展科学领域的活动,从而将传统节日渗透进去,例如在开展春节主题节日活动中,就可以在幼儿游戏中具体地设计活动。可以设计以年货街为主题的自主性游戏,鼓励小班的幼儿进行年货分类,中班的幼儿则可进行年货数量的比较关系,而大班的幼儿就可以开展用货币进行买卖年货了。通过各个领域的活动让幼儿从多角度了解传统节日,让孩子们更进一步地了解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多样性,让孩子们感受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

4.传统节日活动与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的功能相整合

首先,文化功能。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文化适应更是文化内容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过程。我国由于民族众多、文化各异、而形成了各类传统节日不同特色的地方性、历史性与民族性的文化,因而将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到幼儿的教育里,会形成一定的文化适应。例如在清明节中,教师在设计节日活动时要注意突出红色文化的宣扬,祭奠亲人、缅怀烈士,培养幼儿爱家爱国意识。在重阳节活动中则可以引导幼儿展开感恩长辈的活动,培养幼儿尊敬爱戴长辈的美德。因此要根据不同传统节日的不同特点,教师要有侧重点地把传统节日活动的文化内涵渗透到幼儿教育中[3]。

其次,教育功能。为了迎接节日活动,幼儿园会安排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幼儿在参加节日活动的同时不知不觉就受到了知识、情感和能力等各方面的教育。例如传统的中秋节日,为了让幼儿可以参与到节日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幼儿园的特色以及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来鼓励孩子设计节日装饰用的灯笼或者是月亮图案的水彩画等,同时还可以组织讲故事比赛,教师也要适时地给幼儿解释中秋团圆的意义。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里来感受节日活动的教育意义。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教育中,由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面限制,就要求教师利用传统节日,来设计和组织幼儿的活动内容,并根据传统节日活动的功能性,与校园教育合理融合,让幼儿在愉快的氛围里既了解了节日活动的内容,又学到相关的知识,促进幼儿身心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晓玲.浅析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道德教育的影响[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6(1):149-149.

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范文12

(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艺术元素较多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中,存在着大量的优秀艺术元素。这些艺术元素包括了服装款式(如旗袍、汉服)、颜色(如中国红)、构图(如写意、书法)等艺术方法,这些元素在服装设计中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所以在近期的国际服装设计领域,中国风的设计理念一直是存在。这种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服装设计的影响,反过来一定会造成服装教育工作的反向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设计理念出现在服装教育的过程中,这些文化元素在服装教育中的出现使传统文化对服装教育的渗透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另一方面是在职业设计实操中的问题文化因素的应用越来越多。作为一门职业教学课程,服装教育中的设计实操课程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服装设计实操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设计理念、颜色、构图等方面对于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也越来越多。这种情况的出现为传统文化在服装教育中的渗透提供了保障。

(二)我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影响

服装教学作为一项职业教学工作,其主要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实际社会工作能力的职业人才。所以其教学工作的开展一定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相关联。随着我们国家和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我国社会中的传统文化复兴趋势正在形成。主要的表现如我国对于传统艺术的支持的力度正在加大、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强等。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服装职业教育在开展过程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趋势,一定会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利用,提升服装职业教育的实用性。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加强了对服装教学的渗透,进而加大了其对服装教育的整体影响。

二、传统文化在服装教学渗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研究

在实际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于传统文化对服装教学的渗透过程进行了研究。研究中我们发现,在渗透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影响渗透完成的问题。完成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保证渗透的完成,为我国服装教学本土化过程的完成提供理论支持。

(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理论化研究

在实际的服装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属于一种新生的事务,其依然缺乏一定的理论研究支持。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造成的。第一是因为我国的服装教学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我国的服装教学职业教育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与国外的已经形成规模的教学工作相比较相差较远,所以这一教学的理论研究开展起步较晚。同时在教学工作开展之初,我们所采用的大部分是外国成形的教学理论,缺乏传统文化教学工作开展的意识。第二是我国对于传统文化研究的起步较晚。在我国的文化研究领域,对于传统文化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的积极开展是近二十年才全面开展的。而传统文化的复兴是近十年左右才开始的。正因如此,对于服装教学工作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的研究起步就更晚了。针对我国服装教学中,缺乏理论研究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以下的工作方法进行解决。首先是提高服装教学职业教育的水平。我国以往的服装职业教育是在中级职业教育中开展的,现在一些高级的职业教育学校也已经开展了这一职业教育课程。我们在研究中发现,高级的职业教学的开展为教学理论研究的进行提供了支持。所以我们应在更多的高等职业教学中开展这一课程,利用高水平的教学实践过程为理论研究工作服务。其次是在职业教育开展的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做好理论研究工作。一切理论研究的基础都是从实践研究开始的。所以只有在实际的服装教学工作中,引导教育工作者借鉴教学实践的过程,开展研究分析工作才能做好教学的理论研究。最后是在研究领域加快专项研究建设工作。对于我国的服装职业教育研究而言,其传统文化渗透问题的专项研究还没有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这就使这一研究还没有形成专项研究。所以尽快地开展这一课题的专项研究工作,使之理论研究工可以更好地全面开展也是我们必须做好的工作。

(二)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和灵活性

在现阶段的服装教学工作中,对传统文化因素的应用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教学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创新理念和灵活性。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传统文化艺术因素与时尚因素的冲突问题缺乏解决思路。作为一种紧随时尚变化而进行的职业教育课程,服装教学中对于时尚变化的跟随程度是很高的。这就会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文化元素产生冲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缺乏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第二是缺乏多种艺术元素的结合思路。服装教学工作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很难实现多种艺术元素的融合。如在设计实操中如何实现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艺术因素的结合一直难以解决。这就使得在服装教学中,传统文化因素经常被单独使用,难以全面地融进教学整体工作中。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