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

时间:2023-08-07 17:31:20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范文1

关键词:预算会计;企业会计;区别

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是国内会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会计主要以核算资金的循环为重点,着眼于利润最大化,适用在国内全部的企业内部;预算会计属于各级政府财政机构和所属行政部门与各级事业机构,以货币为重点计算单元,对财政经费运营及其结果实施核算、反映以及监督,推动我国财政收支工作圆满完成的财政管理工作。

一、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的本质差异分析

会计主要以货币为重要计算范围,以凭证为基础,使用先进的技术与方式,对特定主体的经济业务展开全面、集中、持续、科学的核算与监督,且定时向相关部门提供会计数据的一种经济管理任务。以上有关会计的概念包括了预算和企业两个内容,从本质上来讲,其在确定的目标及依据、基础前提、记账途径、应用文字等若干个方面均是相同的。两者的本质区别是概念上的“特定主体”,两者最根本的差异是主体上的区别,主体的性质存在差异,就造成了两者在财务处理方法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二、财务核算的区别

(一)财务核算要素差异

国内的企业会计把财务要素分成资产、负债、所有人权益、收入、成本、利润等多个要素,而预算会计中财务要素则仅分成资本、负债、净资本、收入和支出这几个要素,就算二者之间分类时的财务要素名称很相似,可是其根本含义却存在明显的差别,这将决定企业会计和预算会计在财务核算方面存在的差异。1.资本要素区别企业会计方面的“资产”主要指企业以往的交易或是事项产生的,而且是由企业管理的,同时,预期将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但预算会计上的财务要素“资产”主要指各级政府财务管理和控制的,可以以货币计量且融入预算控制的经济资源,其无法创造出预计的经济利益。2.负债要素区别企业会计内“负债”的概念指的是,企业以往的交易或是事项产生的、预计会造成经济效益流出企业的实时义务。而预算会计上所讲的“负债”主要指,可以以货币计量,要求以资产和劳务偿清的债务。

(二)财务核算基础差异

企业财务准则强调,国内企业会计的核算仅能以权责出现制为确定基础;而预算会计在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收付实现制,仅有具备运营业务及实施内部资金核算的事业机构,其财务核算能够采用权责出现制的确定基础。

(三)财务等式区别

预算会计中恒等式是:资产等于负债加净资产,以及资产加支出等于负债加净资产加收入。但企业会计中恒等式是: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人权益。由这几个等式能够发现,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的要素与对象存在差异,其等式也会存在区别,预算会计中没有所有人权益。

(四)财务核算信息和方式区别

1.核算信息差异例如预算会计内,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相呼应,固定资产没有进行计提折旧;向外投资和投资基金相呼应;专用基金达到专款专用;通常不进行资金核算,就算有资金核算也是内部资金核算;不存在利润和利润配置核算,但在企业会计内没有上述内容,而且固定资产需计提折旧,同时必定会存在利润和利润配置的核算。2.核算方式差异预算会计中针对固定资本的支出采用一次性列支的手段,不计提折旧,根据收入的具体比例进行计提购买基金;但企业会计中的固定资本采用计提折旧的方式,根据固定资产的应用时间分期计提折旧,纳入到成本经费。

三、财务报表的区别

(一)报表类型的差别

企业会计报表也叫作财务报表,主要指企业向外提供的,以常规财务核算信息为重点依旧,体现企业某个指定时间的财务情况以及某一财务期间的运用成效、现金流量的资料。其重点包含资本负债表、利益表、现金流表等。

(二)报表结构的区别

例如企业的资本负债表是以“资产加负债、所有人权益”的框架来设置的,资产、负债、所有人权益科目中“期末数”所反映的均是结转后的金额,是静态数据;而预算会计中资本负债表就是根据“资本、支出加负债、净资本、收入”的框架设置的,其中,预算会计的资金、负债、净资本科目中“期末数”所反映的为期末金额,也属于静态数据,

(三)财务科目体系设计的区别

国内预算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寻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是为了确保国家发挥其职能的要求,所以其财务科目体系设计是以收入与支出为重点而创建出来的财务科目。但企业会计的目的在于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令资产增值而提高再生产,提高经济实力,富有盈利性与经济利益性,所以其财务科目体系设计是以会计的核算为重点而创建出来的财务科目。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范文2

关键词:企业财务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 区别 联系

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是当前会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推动了财务管理方面的发展,进而不断的促进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共同进步与发展。但是,新时期的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就应及时的找到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进而不断的完善企业单位的会计制度,以此来有效的推进制度改革的进程。

一、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概论

通过对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概论的分析与了解,我们可更及时的找到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的区别,进而有效的推动两者的共同发展。下面,就针对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概论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随着会计事业的不断快速发展,新时期的会计系统主要分为两类,即: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两大类。其中,预算会计主要适用于政府的事业单位、行政单位以及财政单位。而企业单位会计主要适用于工业、农业以及交通、商业等各个领域。其中,预算会计主要行使不断的监督社会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分配以及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职能。而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不断的反映与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领域以及流通领域等企业内部的资金流动状况。因此,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的区别也日益明显。而通过对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差异性的认识与了解,可更高效的促进事业单位以及企业单位的共同发展,进而不断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下面,就针对事业单位与企业财务会计单位之间的区别展开具体的分析与讨论。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的会计系统主要分为:预算会计和企业会计两种类型。其中,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而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而有效的采用不同的会计责任制度,即:收付实现制以及权责发生制等两种会计责任制度。此外,由于我国事业性单位的营业性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大部分的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中,采取的会计责任制度主要为: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盈利性的事业单位而言,其可采用一定的权责发生制,进而有效的促进事业单位的快速稳定发展。但是,在会计事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企业会计只能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而对相应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受社会经济发展体制以及社会分配制度的影响,我国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在运行方式以及运行结果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进而就导致其两者的会计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进而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具有一定的区别。其中,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以及收入和支出等五大类。而企业财务会计的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以及费用和利润等六大类。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受会计构成要素的影响,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等式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中,企业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其属于一种静态的会计等式。而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其属于一种动态的会计等式。其中,企业会计等式主要反映了企业资产的主要归属地以及会计要素之间的各种数量关系,而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执行相应的业务工作中的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为了有效的促进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共同发展,我们应有效的认清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财务会计之间会计等式的区别,进而有效的促进两者的共同发展。

(四)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单位会计在会计的核算方法以及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中,企业财务会计设置的会计科目较为细致和全面,而事业单位所设置的会计科目却较为简单,且数量较少。其中,在会计核算的内容上,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事业单位不进行相应的成本核算,即使存在一定的盈利性业务,也只是进行一定的内部成本核算,而成本核算是企业挝换峒扑必需具备的内容。

三、结束语

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不断的分析与研究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的区别,对于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有效的改善当前会计基础工作的现状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首先认识与了解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的概述,进而认识到企业财务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构成以及会计等式和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而有效的结合两者存在的差异性,从而不断的促进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红民.浅谈事业单位会计同企业财务会计的区别[J].中国经贸,2013,(20):204-204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范文3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本次会议报告2009年市本级财政预算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请予审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和《四川省财政收支审计条例》的规定,市审计局对2009年度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主要审计了财政、税务部门组织的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市计生委等3个市级部门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同时还对全市民生工程、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以及其他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审计或审计调查。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在市委的领导下,市政府始终坚持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实施项目攻坚,努力扩大内需,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推进“三个加快”,建设“四个遂宁”,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7444万元,比上年增加5409万元,增长16.87%,完成预算的112.47%。总收入(含基金)完成207624万元,总支出185564万元,结余22060万元(其中,按政策规定应结转下年继续安排使用的项目资金结余13218万元)。圆满完成了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和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的市本级预算。

——部门预算改革稳步推进。进一步加大了部门预算改革力度,市本级所有部门预算均已提交市人代会审查,同时在市人代会结束1个月内,财政部门按时批复部门预算。部门预算执行人员支出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管理,项目经费逐年细化具体,部门预算透明度进一步提高。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保障和改善民生。市本级财政用于教育支出8078万元,增长15%;科学技术支出1234万元,增长61%;农林水事务支出13849万元,增长132%;医疗卫生支出14168万元,增长202.7%。

——严格执行税收政策,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面对经济增长增幅减缓,税收政策性减收等诸多不利因素,积极落实了税收优惠政策,优化了纳税服务,加强了税收征管力度,采取了严征细管,挖潜增收等措施,实现了扩内需保增长,超额完成了年度税收计划任务。

2009年,全市审计工作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经济责任审计大格局和审计资源大格局,创新审计方式,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加强对重大政策执行情况、重大投资项目和重点民生资金的跟踪审计,积极推进绩效审计。同时,注重分析、揭示和反映机制、体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切实维护民生资金和财政资金安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较好地发挥了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被审计单位和涉及的部门依法认真整改去年审计发现的问题,被挤占挪用的资金已追回或归还。去年审计查出问题的具体整改情况,市人民政府已于2009年11月向市人大常委会专题报告。

一、市本级财政审计情况

2009年,市财政局、市地税局始终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组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注重提高财政管理的精细化程度,部门预算改革稳步推进,财政支出结构逐年优化。但在税收征管、预算执行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行政性收费、基金、罚没款等未及时缴入国库7505万元。至2009年末,市财政局收市级各部门行政性收费、基金、罚没款等7505万元未及时缴入国库。

(二)城市建设维护税收入未按规定用于相应的专项支出801万元。2009年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2014万元,按规定用途安排支出1213万元,未按规定使用801万元。

(三)地税部门在税收征管中存在的问题。

1、少征税(费)305万元。抽查市本级2007-2009年完税情况,随税征收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少征305万元。

2、延缓征收税(费)473万元。审计查实:市地税稽查局延缓征收中铁八局房产公司2007年各种税(费)473万元于2008年征收。

针对上述问题,市财政局、市地税局正在逐项研究,加以整改。市地税局采纳审计建议,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税收管理工作的通知》、《票证稽核员工作职责暨票证管理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税收基础管理制度(试行)》等三个制度。

二、市级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审计(调查)情况

(一)市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对市畜牧局、市计生委、市安监局等3个市级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并延伸审计了2个下属单位。从审计情况看,市级部门2009年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财政预算批复及时足额、未出现预算超支问题。但在预算编制和财务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1、个别单位未按规定编制年初预算,如市安监局。

2、尚未建立结余资金与预算安排衔接制度。

3、部门财务核算管理不够规范。市计生委、市安监局财务核算存在账表、账实不符。

(二)市直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抽查情况。2009年9月,市审计局在市直单位对2008年至2009年1-6月财务管理工作自查自纠的基础上,重点抽查了18个单位仍发现一些问题:一是资产管理、经费报销手续不规范;二是往来账款数额较大,清理不及时;三是内控制度不够健全。针对存在的问题,发出审计通报要求各单位强化财务管理,健全内部控制和内审制度。

受组织部门委托,市审计局还对4名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了审计,并按规定向有关部门提交了审计结果报告。

三、重点民生资金和民生工程审计调查情况

(一)2009年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三大民生工程、资金审计调查情况。审计表明,全市民生工程目标任务基本完成,部分项目超额完成。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部分区县低保金、寄宿贫困生生活补助、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助学金未全部、及时兑现,发放形式也不统一;二是安居区新村扶贫拨款进度缓慢。

(二)“1·31”磨溪抗震救灾资金审计情况。地震发生后,按照市委要求,及时开展了“1·31”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跟踪检查。从审计情况看,市区政府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积极筹集调拨救灾款物,加强了救灾款物管理、使用监督,保证了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的迅速有效推进。总体看,救灾资金的拨付、使用和物质发放情况较好,审计未发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区慈善会捐赠资金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二是救灾物资统计不完整;三是将“1·31”抗震救灾物资调拨到未受灾的敬老院。安居区政府已要求各相关部门及时整改。

(三)“5·12”城乡住房灾后恢复重建审计调查情况。市审计局先后组织100多名审计人员分阶段进行了跟踪审计,坚持边审计、边督促整改、边促进规范提高,确保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不出大问题。今年5月,重点检查了城乡住房灾后恢复重建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全市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实行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未到位;二是大英县隆盛镇将农房维修加固资金拨付给个人账户发放,属于私存私放财政资金,资金存在安全隐患。市审计局及时将问题移送大英县政府,大英县已对该镇和相关责任人作出了严肃处理;三是部分维修工程进展缓慢,结算不及时,项目资金滞留严重。以上有的问题已按审计要求整改。

(四)良种补贴及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审计调查情况。结果表明:各区县良种补贴的实施,促进了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高了良种覆盖率,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一是个别区县财政未落实良种及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推广工作经费;二是大英县、安居区部分乡镇存在滞留、滞拨补贴现象;三是违反规定擅自以现金发放良种补贴;四是补贴发放手续不完善。

(五)组织内审机构开展审计调查情况。今年4-5月,市审计局分别组织指导市卫生局对市直属卫生单位甲型H1N1流感专项资金和市水务局对全市水务系统使用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专项资金开展了内审调查。内审结果表明:我市高度重视甲型流感防控工作,各级卫生医疗机构行动迅速,及时控制甲流漫延。区县水务系统对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安全饮水项目资金全面执行县级报账制,未发现挤占、截留、挪用和改变资金用途的现象。但甲型H1N1流感项目存在未按规定专账核算、项目超支、甲流病人欠费严重等问题;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存在地方配套资金普遍不到位、有的项目擅自变更工程设计、部分工程进展迟缓等问题。

四、重大投资项目审计情况

(一)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审计情况。一年来,完成政府重点投资审计项目29个,开展了市中心医院河东院区等项目跟踪审计。审计结果表明:施工单位高估冒算多计工程造价、违规列支设备投资、个别项目待摊费用超概算、超计划投资规模、施工单位擅自更换项目经理和技术负责人、设计变更未经审批、未按规定办理规划许可和施工许可、勘察设计未按照审批部门核准意见实施招标等问题仍然存在。为加强管理,出台了《遂宁市政府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建设工程投资项目招标监督管理办法工作的通知》,前移了审计监督关口。

(二)土地整理项目审计情况。对蓬溪县天福镇、船山区桂花镇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和效益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结果表明:两县区高度重视惠农工程,项目实施效果较好,蓬溪县天福镇新增耕地面积1611.92亩、船山区桂花镇新增耕地面积1252.5亩,土地整理改良了土壤,解决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多计工程造价140万元;二是变更工程未按规定程序及时报批401万元;三是项目超预算,蓬溪县天福镇土地整理项目单项费用超预算102万元,船山区桂花镇土地整理项目设备购置费超支19万元。

对在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市审计局已依法出具审计报告、下达审计决定,相关单位高度重视,大部分已经整改,有的正在整改过程中。最终整改结果,将于年底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超级秘书网

五、加强财政管理的意见

(一)财政、税务、国资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市本级财政收入结构分析和调研,特别是市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查研究工作。依法加强税源建设,规范税收征管秩序,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加强重点税源企业的分析和监管,掌握征管动态。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严厉查处偷、逃、骗税等违纪违规行为,确保各项税收应收尽收,避免税收流失。

(二)严格执行《预算法》,进一步细化预算,科学测算年度预算收支,增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缩小年初预算与执行预算的差距;提高年初预算资金分配的到位率。建立和完善项目库,打好预算编制基础;不断改进部门预算编制方法,强化预算执行的日常监督机制;加强支出预算的测算,并按照批复的预算严格执行,增强预算的刚性约束。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范文4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区别

一、我国会计中的两大分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会计的体系及其分支也在这一过程中随之形成,其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管理日常的财务活动。会计按照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核算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会计,另一类是非企业会计,即预算会计。企业会计主要适用的范围包括:农、工、商、交和金融等企业单位,并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流通领域、生产领域的企业内部经营资金的活动情况。预算会计其具体适用范围包括:政府的财政机关、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等,用以监督和反映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福利领域、分配领域、精神生产领域等的政府财政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的情况。事业单位一般不直接提供物质产品,属于非物质生产部门,位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主要是从事各种为人民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的业务活动,在社会的再生产过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物质生产及经营方面的职能。事业单位在进行各种社会性、公益性活动时,一般都是由单位或个人进行出资,并且投入的这部分资金是不要求回报的,就算个别单位或个人终止时,资金基本上也不会收回,他们在业务活动中大部分都是无偿提供服务的,虽然也有收费的,但却并不是足额补偿,其中的大部分资金通常都是由国家财政部门提供的。所以说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以社会效益为目的,所有的会计工作也都是围绕着社会效益展开的,如计量、记录、报告等。

二、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

基于上述对我国会计两大分支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具有预算会计非营利性质这一共同性,这与企业会计有着本质的区别,加之部分事业单位具有一定生产性、营利性,所以,只有在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会计总体特征的基础上,才能让我们正确认识其与企业会计的之间区别。

(一)会计核算基础的区别

我国预算会计可以采用不同的会计基础,事业单位作为预算会计的分支可以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可以在进行专业业务活动和辅助活动之外,允许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所以,在大部分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会计中均采用收付实现制,而对于具有一定营利性的事业单位,其非营利收支采用收付实现制,营利性收支则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会计只能以权责发生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会计要素构成的区别

由于事业单位与企业在运行方式、运行结果上存在本质区别,所以两者在会计要素的构成上也存在差异。事业单位会计要素主要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入、支出五大类,而企业会计要素则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类。由于两者的资产和负债在本质上基本趋同,所以,下面仅对其他要素的区别进行分析。

1.净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事业单位净资产是指预算会计所特有的、产权单一的政府与非盈利组织拥有的资产净值。与事业单位净资产所相对应的企业会计要素是所有者权益,它是指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所享有的权益。

2.收入、支出(费用)。事业单位的收入是指本单位依法从国家财政部门、上级单位或其他单位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财政拨款;而企业的收入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且与所有者资本投入无关的资金流入,其资金的主要来源为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而产生的。

事业单位的支出是指用于开展业务活动和基本建设项目所发生的资金消耗,其目的是为了耗费。而企业的费用是指企业为了日常经营活动而发生的资金流出,其目的是为了取得收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3.利润。利润是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内所取得的经营成果。利润是企业特有的会计要素,是根据企业自身具有营利性质而设置的要素,而事业单位属于非盈利组织,所有没有这一会计要素。

(三)会计等式的区别

企业的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该等式属于净态等式,其主要反映的是企业资产的归属、会计要素之间的数量等关系,同时也表明了企业与所有者都是各自独立存在的,该式为企业会计在编制资产负债表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事业单位的会计等式为: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该式则属于动态等式,主要反映了单位在具体业务工作中净资产的增值和收支结余情况。由于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于上级单位或财政部门下拨的款项,所以需对各项资金的耗费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管,以免造成国有资产柳生,因此,必须采用动态的等式,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的编制也是以该等式作为主要依据。

(四)会计核算方法与内容的区别

首先,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科目设置上和会计核算方法上存在诸多差别,两者相比较而言,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更为细化和全面,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设置较为简单、数量也相对较少;其次,两者在某些相同的会计业务核算事项上,其核算方法不同,如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方法就存在较大区别;再次,在会计核算内容上,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即使存在营利性业务,必须实行成本核算的,也只是进行内部成本核算。

结论:

总而言之,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之间存在诸多差异,随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企业会计得到了逐步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差异会逐步缩小,但是可能完全达成一致,两者的本质差异性是无法消除的。

参考文献:

[1]崔秋霞.浅谈事业单位会计的地位[J].中国科技信息,2007(12).

[2]张淑霞.浅谈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的区别[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版),2011(6).

[3]王春红.事业单位与企业会计基本准侧的比较研究[J].现代商业,2008(27).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范文5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本市20*年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情况。

一、审计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根据《审计法》和《*市预算监督条例》的规定,市审计局于20*年7月至20*年6月,对本市20*年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进行了审计,对部分财政收支追溯到以前年度。

为了不断深化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使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监督形成合力,市政府要求市审计局在开展重点审计的同时,继续组织未纳入审计范围的151个部门开展自查。通过采取审计与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市级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促进预算执行和预决算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健全规范,为保证部门决算真实完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51个部门通过自查反映出部分财政资金使用率不高,资金闲置,预算、财务、资产管理及会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相关部门已经进行了整改,并将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加强制度建设防范再度发生。

在具体组织实施审计中,市审计局注重整体把握和评价市级预算执行情况,不断加大对基层预算单位和项目资金具体使用单位的监督力度。安排的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和审计调查项目主要涉及了市财政局具体组织市本级预算执行、市级预算资金分配、涉农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五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审计涉及市级预算管理和资金分配部门53个,区县有关业务主管部门176个,基层预算单位和财政资金使用单位218个,涉及建设和施工等单位1097个。

在不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同时,市审计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将审计工作与奥运筹办工作全面融合,积极开展奥运工程审计。“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市审计局迅速反应,精心组织,积极开展了抗震救灾捐赠款物审计,在工作中一手抓抗震救灾审计,一手抓奥运工程审计,较好地完成了相关阶段的各项审计任务。

二、奥运工程和抗震救灾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一)奥运工程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审计署部署及市政府的要求,市审计局集中市、区两级审计力量,从2006年起,对奥运工程进行了跟踪审计。审计中,切实贯彻审计署“服务奥运、保障奥运”的总体指导思想,对于审计发现的管理不规范问题,采取边审计边纠正的做法,及时向被审计单位提出改进建议,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落实,促进了奥运工程建设项目规范管理。从目前的审计结果看,奥运工程建设总体进展顺利,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奥运工程审计结束后,有关审计结果将根据国务院总体部署,由审计署向社会公告。

(二)抗震救灾审计工作开展情况。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市审计局开展了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的审计工作。经初步审计核实,截至6月30日,市区两级红十字会、救灾捐赠事务管理中心、慈善协会以及*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共接收捐赠款物13.6亿元,其中:捐款10.51亿元、物资3.09亿元。从审计结果看,上述机构在捐赠款物的接收过程中,注重对捐赠款物的管理,建立了必要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公告制度,有关部门及时明确了捐赠款物的接收单位,提出了管理使用和监督检查的要求。到目前为止,除管理不规范问题外,审计尚未发现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三、20*年市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

20*年,全市各部门、单位认真执行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决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着力改善民生,积极推进奥运筹办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市人代会确定的各项预算收支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从审计结果看,20*年市级预算执行情况较好。市级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资金安排体现了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改革全面推进,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财政收支平衡,市级收支预算圆满完成。但是,在财政资金分配和具体使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市级预算管理审计情况。

1.审计了市财政局具体组织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20*年,市财政局认真贯彻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继续深入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扩大非税收入收缴改革试点规模,进一步加大财政投资评审和预算执行绩效考评力度,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积极推行市级部门集中财务管理试点,逐步清理消化财政性结余资金,加强了预算和财政财务管理,较好地组织了市本级预算执行。但是,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和财政资金分配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一些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国库集中支付操作不够规范。一些部门编制的项目支出预算不能落实到基层预算单位,在国库集中支付时,无法将资金直接支付给收款人或供应商,造成国库集中支付具体操作中出现不规范的现象,不利于加强财政资金支付的管理与监督,不利于健全和完善部门预算管理,深化部门预算改革。

二是市级部门预算中一些资金分配不够合理。主要是市财政局超过定额标准给部分部门和单位安排了公用经费。批复有关部门专项经费时,没有充分考虑历年预算执行和专项结余情况,对一些部门的经常性专项经费没有界定具体支出项目和内容,不利于节约行政经费。

2.对2006年度市对区县补助资金分配管理情况进行了审计调查。调查涉及通过部门预算参与市级财政资金分配的32个市级部门和接受市拨涉农专项资金补助的8个区县。从资金分配过程和结果看,有关部门能够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落实各项事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健全资金分配制度,促进资金分配过程的公开、公平和公正。资金安排保障了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以及党和政府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但是,调查也发现一些问题。

一是市对区县补助资金分配管理权相对分散,不利于完善和规范市对区县转移支付制度。调查发现,除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直接安排市对区县补助资金外,全市还有32个市级部门在其部门预算中安排了区县对口单位专项补助资金,且资金数额较大,个别专款还存在多头下拨现象。同时,这部分资金在分配下拨时,也未通知区县财政部门,脱离了预算监督。

二是涉农资金分配管理有待完善。由于一些参与市对区县涉农补助资金分配和管理的部门在项目立项审批和审核环节沟通协调不够,造成一些部门安排的项目存在交叉重叠现象,资金投向也比较分散。基层单位也借机重复申报项目,调查发现,有6个区县的38个项目重复报领了资金7974万元。

三是市对区县补助资金在使用中缺乏监管。从调查情况看,32个市级部门中,除6个部门对专项补助使用情况进行过抽查外,其余部门对分配下拨的专项补助没有进行后续监督,再加之区县财政部门不掌握专项补助的分配拨付情况,也无法实施有效监督,造成部分专项补助未按规定用途使用或形成闲置。调查4个区县的63个资金使用单位发现,有27个单位未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补助,共涉及资金502万元。还有39个单位累计结余闲置市级部门拨入的专项补助资金1365万元,占市级拨入资金的10%。5个区县实施的12个涉农项目中,有14*万元资金没有按规定的用途使用。

(二)市级部门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审计情况。

对12个市级部门20*年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进行了审计。从审计结果看,各部门逐步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预算申报基本符合规定程序,预算编制逐步规范,资金分配和拨付比较及时,预决算管理水平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有了明显提高。各部门围绕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职能组织各项预算收支,资金总体使用情况较好,促进了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与奥运筹办有关的项目进展较为顺利,为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奥运会和残奥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根据市财政局统一安排,各部门开展了财政性结余资金清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

1.一些部门项目资金结余规模仍呈增长趋势,部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12个部门20*年度决算报表反映,有7个部门行政事业性项目结余和基本建设项目结余资金仍呈增长趋势,至20*年末,7个部门和所属基层预算单位累计项目结余比上年同期增长59%,最多的增长达163%。

对12个部门648个重点项目效益情况延伸审计调查发现,10个部门预算中安排的221个项目存在资金和设备闲置问题,涉及金额15.57亿元,占延伸审计重点项目预算资金总额的14%。其中:资金闲置10.69亿元,占69%,设备、设施闲置和使用效率不高4.88亿元,占31%。

2.一些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虚报支出进度,项目支出决算不实。7个部门所属的20个基层预算单位存在这类问题,涉及问题金额3.87亿元,其中:12个基层预算单位采取虚列支出,或不如实编报项目支出决算报表等方式少报项目结余资金2.61亿元;8个基层预算单位为了完成账面支出进度,提前将货款1.26亿元支付给供应商留存。这种做法,使资金脱离了财政监管,不能如实反映预算执行状况,不利于市财政统筹安排调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3.一些有指定用途的资金被改变了用途。3个部门及37个基层预算单位和项目执行单位存在这类问题,涉及问题金额3324万元,其中:自行在项目间调剂使用2942万元;弥补基本经费开支382万元,主要用于人员经费、设备购置、办公费、差旅费等支出。

4.一些部门预算和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不够规范。5个部门及15个基层预算单位存在这类问题,涉及问题金额8.18亿元。其中:收支管理核算不规范3.79亿元,往来款项长期不清理2.43亿元,决算报表填报不规范1.21亿元、预算编制不细化4600万元,固定资产账实不符1810万元,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使用不规范1113万元。

(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审计情况。

对2006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审计。审计涉及市、区两级20个行政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审计结果表明,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体运行情况良好,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管理部门和经办机构认真落实各项社保政策,不断建立和健全内控制度,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基金较为安全完整,未发现挤占挪用问题。但是,仍存在一些管理不规范的问题。

1.养老保险基金发放管理有漏洞。养老保险金发放过程中,出现了个别参保人员死亡后,其养老保险金仍被继续领取的现象。

2.部分社保经办机构代收代缴社会保险费管理不够规范。8个区县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代收代缴社会保险费产生的利息2*万元,未及时上缴,有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对代收代缴的社会保险费,未单独设立专户进行核算,导致社会保险费产生的利息无法准确计算。

四、20*年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初步整改情况

本次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市审计局已区别不同情况,依法进行了处理。针对市级预算资金分配管理方式需要完善、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市审计局向市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了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级财政资金分配机制,不断推动和深化财政资金绩效考评工作的建议。针对预算、财务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市审计局从完善预算管理、资金资产管理、财务管理的角度,分别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整改意见,要求各部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夯实基础工作。针对虚列支出,挪用资金等问题,市审计局下达了审计决定,限期予以纠正。

市政府要求各部门结合本部门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分析,对违法违规问题,要严肃处理,追究责任;对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问题,要不断研究、深化和创新管理模式;对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理顺各项改革的关系,促进各项改革协调发展。同时,要求各部门对掌管财政资金的干部队伍加强培训,提高干部队伍业务素质。目前,各部门的整改工作已陆续开展。

针对市对区县补助资金分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市财政局进一步完善《市对区县专项补助管理办法》。在梳理事权财权的基础上,逐步整合市级主管部门的专项补助资金,将经常性、固定性和普遍性的专项补助进一步下划区县,增加区县直接可支配财力。从编制2009年预算开始,原则上市级部门预算中不再安排区县对口单位专项补助资金。确需支持的,纳入市对区县统一的专项转移支付体系,实施项目库管理,严格论证、申报、审批程序,强化监督管理。一些参与市级资金分配的部门也进一步完善项目申报、评审、监督检查办法,将部门项目申报系统与市财政局项目库系统对接,简化项目申报审批程序,避免项目的交叉重复,研究建立项目管理协调机制,逐步加强项目的管理工作。

针对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的问题,市财政局将进一步完善绩效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的重要参考,促进单位增强支出责任意识。加大财政监管力度,完善预算动态监控体系,建立预算、执行和决算的信息化监控体系,对财政资金使用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针对市级部门预决算和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市财政局将严格项目分类,把好预算项目审核关,切实做到对不细化、不经科学论证的项目不安排,确保预算资金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基层预算单位。进一步完善国库动态监控系统,将所有改革单位的全部存款账户纳入预警监控范围,严格按规范程序操作。进一步加强银行管理,建立考核机制,严禁银行违规向单位账户划转资金。各预算执行部门针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也在认真分析并查找产生问题的原因,修订和完善各项内控制度,狠抓基础管理工作。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范文6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范文7

1.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有所改变

原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行政单位预算会计制度》;新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为:《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即事业单位的会计法规在会计制度这一层次上已与行政单位会计法规相分离,并采用“准则”加“制度”的规范模式。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相分离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即事业单位与行政单位:

(1)性质不同。即事业单位属于公益性质,行政单位属于政权性质。

(2)经济业务活动的内容不同。即事业单位主要从事事业活动,生产精神产品;行政单位主要从事行政活动,维持社会运转。

(3)财务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业单位可以严格实行“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预算管理办法”,预算一旦确定,一般不予调整;但行政单位则可能不一定能严格实行如事业单位的这种预算管理办法,可能需要根据行政管理情况的变化,适当增加预算的弹性,国家不能一天没有行政管理。

(4)对市场的依赖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尤其是有条件走向市场的事业单位,其对市场的依赖程度要比行政单位大,也即事业单位可能会有一笔数字较大的事业收入;但行政单位没有相应的“行政收入”,只有财政拨入经费。

(5)收支情况复杂程度不同。即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多渠道,如有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经营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业支出、经营支出、对附属单位补助、上缴上级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单位收入的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一般只有拨入经费和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经费支出,行政单位一般要求与所属经济实体脱钩。事业单位实行“准则”与“制度”规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

(1)事业单位涉及的行业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行业在经济业务内容、活动方式、对财政拨款的依赖程度、会计核算的要求和会计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别较大,必须有较高层次的会计准则规范,以确保各行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2)会计准则由于其层次较高,因此,内容不可能具体,为便于实务工作者实际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据准则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较详细具体,基层单位可以依照其规定具体操作。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法规体系更加完善。

2.会计与财政的关系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内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货币资金的核算与管理”,“第五章全额预算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第六章预算外收支的核算与管理”等等,内容杂乱。在《新制度》中,着重规范了会计核算工作,突出了会计核算的方法,而将财务管理的要求全部纳入《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有关行业财务制度中。这样,《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和行业财务制度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改革,会计与财务的关系得到了理顺。

3.会计主体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认为是预算资金活动,即“以预算资金活动作为记账主体”。这使得事业单位变成了是国家财政的一个报销单位,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观念淡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会计核算应当以事业单位自身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为对象,记录和反映事业单位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这就从概念上明确了事业单位是一个会计主体。事业单位会计主体的确立,有利于事业单位加强自身的经济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以主体的身分参与市场竞争,谋求自身发展。可以认为,事业单位会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这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改变、会计核算平衡公式的改变、预算内外资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会计报表的改变等,都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4.确定了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对具体会计核算方法的规定,没有对指导会计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则作出全面而系统的规定。这种情况对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带来很多不利的因素。《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统地提出了11条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这11条一般原则是:客观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实际成本原则、重要性原则。会计核算一般原则的确定,对于统一协调各部门、各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会计要素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设置了三个会计要素,即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结存。很明显,这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事业单位围绕资金运动组织会计核算,不确立事业单位会计地位。《新制度》对此作了根本性的改变,确定了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个会计要素。这五个会计要素的设置,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有利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更好地满足各有关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国际交流。

6.记账方法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记账方法规定采用资金收付记账法。这与当时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依赖财政预算资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础相关。《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八条规定“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改变记账方法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目前的事业单位已经形成收人来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资金收付记账法难以适应,而借贷记账法有一套完整、严密而科学的方法体系,能适应新形势下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2)目前,企业会计通过改革,已经全部采用了借贷记账法,国际上也普遍使用借贷记账法,为与国内企业会计以及与国际会计交流方便起见,事业单位也采用借贷记账法非常有必要。

7.会计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金来源-资金运用=资金结存。该公式是一个资金平衡公式,无法全面、正确地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收支情况,没有体现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在《新制度》中,会计核算平衡公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采用这个公式不仅有利于在会计核算上能明确区分债权人权益和净资产的增减变化,而且还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为政府提供宏观管理所需要的经济信息,为事业单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强自身经济管理的有用的信息,为有关方面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体现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主体地位。

8.会计科目的设置有所改变在《原制度》中,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按全额预算管理、差额预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分别设置三套会计科目,并且还按预算内资金和预算外资金分别设置两套会计科目。会计科目的设置不可谓不复杂。在《新制度》中,所有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一套会计科目,即会计科目不再按三类预算管理单位设置,也不再按预算内外资金设置,而是按新的会计要素设置。这样设置会计科目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取消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的区别,所有事业单位可以认为全部是接受财政的补助,无非是补助金额的多少,补助的金额也可以为零。这样,在各事业单位之间,就不再是阶梯式的差别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别,这有利于国家对各事业单位进行更为科学的经济管理。由此,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三类预算管理单位,分设三套会计科目。

(2)《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预算应当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业单位预算内外的资金实行统一运行,综合平衡的做法。因此,会计科目也没有必要再区分预算内外,分设两套会计科目了。应该说,《新制度》科目的设置,比《原制度》更科学更简明。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范文8

1、企业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也是资金运动。但两者本质上还是有区别的。曾经有一一种学术观点,认为财务管理是对资金运动质的管理,而会计则是对资金运动量的确认、记录、计量和报告,我认为是有深刻道理的。财务管理侧重于资金运动的过去经验教训的总结,对资金运动未来的预测、计划、预算以及现在按照什么要求、规则去运动。会计则侧重于资金运动的轨迹的描述、运动结果量的记录与报告,为财务管理提供重要的过去已完成的资金运动的信息。财务管理对资金运动的管理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而定性的多于定量的;而会计对资金运动的管理侧重于定量方面。企业会计在论及资金运动的表现形式的时候,分为七个方面,即款项和有价证券的收付;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与使用顺权债务的发生与结算;收入成本费用支出的计算:财务成果的计算与分配;资本基金的增减变动及其它活动;而财务管理在论及资金运动的表现形式的时候,则分为五个方面,即筹资活动、营运活动、投资活动、分配活动和其它活动。

2、会计讲投资,财务管理也讲投资。但会计上讲的投资是狭义投资,即企业对外投资,即企业对外购买债券、购买股票、联营投资等;而财务管理上讲的投资是广义的投资,即不仅包括对外投资,还包括对内投资。对内投资是企业把资金投放于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长期资产的经济活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会计报表中现金流量表所列的投资项目则是广义的投资。

3、关于成本费用,会计与财务管理教科书上都有成本费用名字相同,但实际上有区别:

(1)会计上所讲的成本是制造成本或生产成本,即包括为生产某种产品、某批产品、某类产品或某步骤产品而发生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支出和分配米的制造费用等。而财务管理上所讲的成本多数是完全成本,即在制造成本基础上再加上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

(2)会计上对成本费用的分类认识侧重于科目式的、对成本组成式的或项目式的,而财务管理则侧重于成本费用的变动是否与产销业务量有关,如果产销业务量变了,成本费用也跟着变,而且是正比例变化关系,称其为变动成本费用;如果产销业务量变化了,而某些成本费用不变,则称其为同定成本费用。还有半变动变固定成本等。用公式表示为v a十bx。

4、关于”现金”,会计上和财务管理匕都谈现金,但实际上是有区别的。会计上的现金仅仅指的是库存现金,也就是可供企业日常零星周转使用的现金、应支付给个人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等现金,支付给采本文由收集整理购于个人物资款项和结算限额以下的其他各种采购款项。而财务管理上的现金绝大多数都是广义的现金,即不仅包括库存现金,还包括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3个月以内能够变现的短期有价证券投资等。

5、关于”利润”,会计上和财务管理上都很关注”利润”名字都相同,但实际上有所不同。会计上的利润计算与核算是分层次的逐级推进的,是按利润形成的先后顺序或影响因素的重要性计算分类的,即先算出主营业务利润、其次算出营业利润、再算出利润总额、最后算出净利润。而财务管理的思维方式则不同,它是如何利用财务杠杆、经营杠杆即如何节约使用固定的理财成本和固定的经营成本。它是先计算出贡献毛益,即收入收益减去变动成本总额,而后再减去固定成本才是利润总额。

6、会计上的现金流量表与财务管理上现金流量表的区分。

(1)反映的期间和属性不同。会计现金流量表反映的必须是真实的历史数据,而财务管理反映的多为预计未来的数据。前者只包括一个会计年度的现金流量信息,而后者则包括整个项目建设期、经营期,那么有可能只有半年,有可能是1年、2年、10年?。

(2)反映的对象不同。会计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特定企业的现金流量,而财务管理上反映的是特定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

(3)内容结构不同。会计上的现金流量表分为主表和补充表两部分,其中主表又分别按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汇率的变动对现金流量的影响等反映其流量。而财务管理上的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包括表格和评价指标两大部分。

7、筹资活动,是指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从不同的途径、来源取得一定量的资金的理财活动。会计与财务管理上都谈筹资活动,但有一定的区别。会计上的筹资活动,特别是现金流量表所示的筹资活动,仅仅是指实质性规范的筹资活动,即包括发行的股票、债券,吸收联营投资,向银行及其他单位或个人吸收贷款,融资租赁等,不包括非实质性的、非规范的、临时吸收的资金,如以商业信用(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方式筹措资金。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范文9

关键词:财务预算;预算控制;评价

一、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算及其实施意义

(一)财险公司实施财务预算的必要性

财务预算就是以货币形式表现,反映公司财务目标,控制公司财务活动,保障公司财务目标顺利实现的各项预算的有机整体。公司在追求经营效益或者说股东权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然要制定短期、中期及长期经营计划,使用有效的管理手段实现经营目标。而经营计划的核心内容或者说主要表达方式则是财务预算。完整的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算至少应包括收入预算、资本性收支预算、投资预算、费用预算、赔付预算、再保预算,最终形成现金流量预算和资产负债预算、损益预算。

(二) 财险公司财务预算的特殊性

1、财务预算据有规划、控制、沟通、协调和业绩评价的功能,而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对象与工商企业相比较,其成本具有风险性、不确定性、未来性,这些特点决定了财产保险成本控制特殊性和复杂性。

2、费用具有期间化的特性。由于保险是一种射幸合同,是先实现收费先“销售”,后承担责任与风险,耗费与保单责任会计年度不一致,与一般商品和与国外核算比较,不实行权责发生制,当期发生的税金、手续费、业务管理费及保险保障基金均按保费收入确认时间全部计入会计当期成本,实行保单获取成本的费用化核算,而保费收入超过会计期计提责任准备金实现权责任发生制核算,相应的上述费用不能资本化合理摊销,不配比,这与国际保单获取成本资本化,按保单会计期间分摊有很大区别,也与国内其他行业执行的权责发生制会计准则有很大区别,这一特性对预算的重大影响。

同时,保单责任与会计期间的不一致决定的责任准备金计提、由偿付能力与承保责任的不对等决定的分保必然性特点,同时,财务预算又面临环境、政策、公司发展不同阶段的差异性,使财产保险公司财务预算具有动态性、不确定性和多样性等特点,使财务预算的结果变得复杂和难以预料甚至难以实现,因此,财务预算的控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复杂。

二、财险公司财务预算控制的方式和现状分析

在目前的财产保险公司中,对于预算的编制和下达项目上,相同的指标是保费收入、应收率、现金流量、综合费用率、综合赔付率、利润指标,差别是由各公司依据自身的资本金、偿付能力、投资回报、自留保费能力及协作等确定的不同指标值。在具体表现形式上,又存在着如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对预算执行的级次控制力度不一

有的保险公司实行按管理级次逐级控制两核指标及操作权限,手续费费用分险种比例预算,资金差额管理而不全额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是部分控制部分放权,分险种比例控制,不相信下级只相信上级的控制模式;对于下级机构依靠什么手段和措施来实现财务预算或者说经营计划,各家公司差别很大,带来的结果和效果也大相径庭。

(二)预算指标与考核指标不统一

由于我国保险行业与保险公司发展的特殊性,不同的保险公司、相同地区的同级保险公司在预算管理体系与考核指标上都不尽相同。这样导致行业主管部门监管不利,同时也使保险公司本身不利于对自己业绩的评估与经营管理的改善。比如有的保险公司是除了考核监控管理这些指标,对于承保政策、险种结构和管理权限、理赔流程管理权限、员工数量和薪酬政策(除高管)、手续费和营业费用均放权很大。此外。重指标结果而不重视控制过程,容易导致预算及相应管理工作失控、产生短期行为,更加严重的是指标的实现容易以与保险法、劳动法、行业监管冲突、以成本责任后延为代价,导致纠偏成本过高且滞后。

(三)预算执行力度不统一

部分保险公司不仅对预算的每一项目制定严格的指标,还制定每一指标的控制流程和实施标准,把决策、控制、执行、服务工作相分离,实行严格的预算紧控制。部分保险公司各类费用真实合理性依赖于“自觉”;收入资金和支出资金按差额进行预算控制。这种过度的“预算松控制”,机构多网点多,一个公司内部都呈“百花齐放”的态势,只用完成的指标来评价工作。力度不一的执行模式,导致各地工作积极性与管理的精细化冲突很大,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三、财产保险公司改进财务预算的举措

(一)建立按责任中心进行财务预算控制的全面预算体系

在当前我国保险欠发达、效益不高、保险人的自律性不强、保险市场环境有待规范、管理手段和管理能力有待于提高的情况下,一些保险公司应当尝试按责任中心进行预算控制,实行分类预算、分类考核、分类管理。

1、业务管理部门作为保费收入、险种结构、赔付率、手续费率预算的责任中心,考核其年度预算,授予其相应的费率、赔付各流程政策制定权和手续费管理权,在年度预算内,由业务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分机构、分时间、分地区、分险种执行政策和标准,公正公平的动态调整控制,公司控制考核业务管理部门总预算和政策的合理性;

2、行政部门作为资产、办公职场、行政费用责任中心,考核其年度预算,由其在年度预算控制的总资产、总职场面积和费用、总行政费用内,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调配原则,公正公平的动态调整控制,公司控制考核行政部门总预算和政策的合理性;

3、人力资源部门作为职工总薪酬、人数责任中心,考核其年度预算,由其在年度预算控制的薪酬和人数内,制定相应的标准和调配原则,公正公平的动态调整控制,公司考核人力资源部门总预算和政策的合理性;

4、下级机构作为预算执行部门,在下达的各类计划和调配原则内达成收入计划、控制支出,可以在计划内进行适度的调控和考核。但跨类别的收入计划和支出计划不能作不利于效益的逆选择。

(二)建立全方位的考核体系与分析评价体系

首先,设立客观考核指标,客观公正全面的将工作效果和绩效挂钩,层层控制预算和考核工作,量化预算执行情况。

其次,公司要成立常设性预算委员会,对财务预算的编制、调整进行讨论评审。主要是对预算控制部门责任进行确认、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各预算执行单位提出的调整要求进行评估审议,对环境政策变化进行跟踪并提出是否修订建议,评审结果交公司决策层决策,使财务预算客观、公正、动态管理、有序有据。

再次,还要建立全面的预算执行内控审核评价机制。公司内控部门建立内部预算审计,对预算编制修改调整程序的合规性、工作质量、执行效果进行审核评价。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预算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对预算管理委员会委托的关于预算仲裁、预算调整中的重大问题进行调查;对各预算主体提交的预算反馈报告进行审计;对预算监控系统的质量和有效性进行评估。内部审计部门有效的行使这些权力有利于减少预算中的纠纷,防止对预算编制和结果的权利操纵等预算控制中的行为问题。

(三)拆分管理流程,实行标准化作业,保证预算执行效果

在执行方式上,本级各部门制定的标准公正公平对下级机构公开,核定权限上收,开支权限下放。对管理中非客户和一线销售接触层工作权限集中,包括两核和财务权限,对客户和一线销售接触服务层工作权限下放,按级次进行控制,考核执行标准上收,考核执行过程和结果下放。为了保证预算各项目与实际实施的一致性,政策制定得到相同标准的贯彻,以制度管理而不是以权力管理,对于收入、赔款、费用、资产、资金的确认、执行,建立独立于同级部门和下级机构的“执行计算器”来实施,也就是现代集团企业管理中倡导的“后援中心”,实施集中管理。有以下优点:

一是从中间分离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让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均不能直接操作,使责任区目标和结果均客观化。

二是集中整合资产资源配置,突破区域隔离、局部利益带来的浪费重复和不合理不均衡。

三是整合人力资源形成人才优势,标准化操作部分工作简单化降低人力成本。集中执行操作可将各地人才集中;可以实现部分跨省、市的人力调配统筹,节约人的数量;操作的相对标准化使操作层面劳动简单化,可使用较大部分低成本人员,节约单位人力成本;选择合适的地区可以随地区经济收入差异降低成本,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跨国集团选择工作地点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是操作标准统一,拆分流程,个人权利变小,对个体的优秀作用的依赖变小,风险分散。

(四)财务部门在预算控制系统中的合理定位

由于预算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应由企业内部相关责任中心人员组成,各个部门提供的预算草案应与相应政策一致,预算草案到编制出正式的预算是一个复杂而且专业化的过程,因此需要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预算的编制汇总,并处理日常管理事务。通常这个预算控制日常机构的角色由财务部门担任。在企业预算控制实践中,许多企业的预算控制指定由财务部门完成并实施,这显然不利于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同时降低了预算控制系统权威性,造成各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没有切实遵循而造成预算约束软化。企业预算控制系统中财务部门不能缺位,更不能越位,在企业集团预算控制系统的改进过程中必须消除“财务预算是财务部门的预算”错误认识,明确预算是经营者的预算,经营者对预算的制定、执行、结果都要负全部责任。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预算控制系统在执行中的控制失效。

参考文献:

[1]张鸣.《公司财务理论与实务》.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北京

[2]王吉鹏《集团管控》.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北京

[3]谭谦.费用预算管理[J] .中国保险报, 2003, ( 26) .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范文10

摘要 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是其区别于其他会计核算体系的根本特征,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可以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职能概括为核算、反映、监督和调控。

关键词 国家财政预算 财政总预算会计 特点 职责

财政总预算会计,简称财政会计,是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以及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设立在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组织本级财政预算收支的核算。各级总预算会计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不仅要通过核算、反映和监督各该级日常事务,积极地促进所属各地方、各部门和各事业单位努力增收节支,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地调度财政预算资金,以保证各级总预算收支任务的顺利实现。而且要按照计划适时地将预算资金拨付给所属各行政事业单位,妥善解决财政资金库存和用款单位需求的矛盾,并监管其正确使用。在保证按计划及时供应的情况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

通过对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职责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六个特点:政策性、计划性、统一性、广泛性、宏观性、社会性。另外,与企业会计进行比较,得出财政总预算会计具有以下几种特点:1. 总预算会计为国家预算执行服务,对财政性资金进行核算和监督,为合理调度预算资金提供会计信息,并为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信息,是具有非营利性质的。2.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入、支出核算为主,一般不要求成本核算,固定资产不提折旧,没有损益核算。3.财政总预算会计以收付实现制确认基础为主,个别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4.总预算会计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仅要符合一般的会计原则,还要符合 《预算法》的要求以满足人民代表大会、上级财政部门及本级政府对预算管理和财政决策方面的需要,总预算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一般为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

二、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基本任务

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规定,财政总预算的主要职责是进行会计核算,反映预算执行,实行会计监督,参与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其基本任务如下:

1、处理总预算会计的日常核算事务。办理各项财政收支、资金调拨及往来款项的会计核算工作并及时组织年度财政预算、以及行政和事业单位决算的编审和汇总,从而进行上下级部门财政之间的年终总结算。

2、调度财政资金。财政总预算会计要根据各级、各单位财政收支的规律和特点,妥善处理资金库存和用款单位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在按照计划保证供应财政资金前提下,完善财政资金使用和调度,以提高财政资金的运行效率。

3、实施会计监督和参与财政预算的管理。要求通过会计的最终核算和反映,提交财政预算的执行情况会计报表,同时对财政总预算、下级部门财政预算和一般单位财政预算的执行实施会计监督。协调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等之间的业务关系,共同做好预算执行的核算、反映和监督工作[1]。

4、组织和指导本行政区域预算会计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含计划单列城市,下同)总预算会计在与本制度不相违背的前提下,负责制定或审定本行政区域预算会计有关具体核算办法的补充规定;组织预算会计人员的培训活动;组织检查、辅导本单位会计和下级总预算会计工作,不断提高政策业务水平。

5、做好预算会计的事务管理工作。负责预算会计的基础工作管理,参与预算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评定及核发会计证工作。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基本职能

1、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可以将其职能概括为核算、反映、监督和调控。其中核算、反映和监督是基本职能,是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日常工作内容,具有经常性、直接性的特点;调控职能是从基本职能中派生出来的,是基本职能的延伸,属于辅职能,具有间接性特点。

2、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反映和监督这三个基本职能体现在日常管理国家财政预算收支活动中。根据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政策性、计划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的要求,其核算工作应按照国家财政预算收支分类体系,对各个预算会计主体预算资金的筹集、分配和使用进行经常地、及时地核算工作,准确反映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根据统一性的要求定期、及时汇编财政总预算会计报表,反映出财政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宏观性、社会性的要求,在会计核算、反映的基础上,财政总预算会计根据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研究财政总预算收支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结合年度财政预算及国家有关财政法规、政策,有针对性提出改进意见,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作用,促进国家财政预算的圆满实现。

3、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调控职能是指通过核算、反映和监督财政总预算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进而反映出国家财政预算中运用财政政策、财政杠杆对各项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由财政总预算会计的宏观性、社会性特点来看,财政总预算会计是围绕着整个社会的发展,着眼于国民经济的良好运行而进行的,其最终任务就是使财政总预算中对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的目的得以实现。

4、财政总预算会计的调控职能是其反映职能、核算职能、监督职能的延伸,是三种职能执行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另一种职能,是辅职能。调控职能的良好执行,反过来也会对三种基本职能的执行产生影响。

综上所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受其职能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其职能的执行。深入理解财政总预算的目标赋予其预算会计的职能,才能准确总结出其特点;把握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特点,对于其职能的全面发挥,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范文11

民主化以来,台湾地区的政府财政透明度有所改善,在财税改革方面尤为显著。2006年6月台湾新任财政部长为财税政策专家,上任后进一步推动了税基的合理化扩大,逃税现象有所减少,税收增加。

2006年年中,台湾就政府效率和财政改革等议题召开会议。但是由于党派政见不一,会议提出的立法建议有多少会得以实施,尚未可知。

通过实施针对财政风险和或有负债的公共评估制度,台湾可以有效地增强其财政透明度。尽管台湾已经实施了一系列反腐败运动,但是成立一家独立的反腐败机构,可以有助于改善政府部门政策的透明性。持续进行的财税改革或将可以使政府在2011年前实现预算收支平衡目标。

角色、责任和目标透明

预算活动和预算外活动的管理由主计处负责。主计处主要负责预算制定、预算执行和控制、预算拨款、管理储备资金、追加预算拨款、评估、政府账务、政府财务报表编制、审计报告及预算程序计算机化等工作。

主计处负责预算支出,财政部下属部门国库则负责监管预算收入情况。财政部的主要职能包括财政、税收和海关政策的实施,以及国有资产的监管。这些职能分别由其分属的相关部门,即国库、税务部门、海关和国有资产管理局等独立执行。有相应资质的银行也可以市镇级政府的国库业务。

由于个体部门的基础预算,预算支出部门会被授予一定的自,这种基础预算并不指定为特定用途。另外,政府会不时提出“特别预算”要求立法院正式授权通过。在某些情况下,这些特别预算会被承诺作为非赢利性资金,包括农业稳定基金、高速路建设资金、股市平准基金和原子能工业废料处理资金等。

尽管政府正在对这类资金的信息透明度进行改善,其较之预算活动的信息披露仍然不足。有评论人士认为,这类特别资金和实体尽管不是西方标准中的传统预算工具,但在预算范围内是合适的,也是透明的。

来自主计处的资料表明,非赢利性特别资金包括在中央预算之中,但仅用于重大事项。财政部每3个月披露一次这些资金的信息。此外,每笔资金、每个机构及国有企业都备有预算登记册,详细注明其预算情况且必须通过立法院批准。

自2001年起,向地方政府划拨的款项都被调整为普通补助款。地方政府根据其财政能力、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获得补助配额。在新的配额制度下,下级政府部门可依据自身发展需要自由支配划拨款项。地方政府可以举借贷款和发行债券,但是贷款金额不能超过限定年度总支出的15%,累计负债要控制在全年支出的45%以下。

政府预算中有1%被指定用来作为重大灾难事件储备金。然而,即使这样数额相当大的基金是可以自主支配的,它的分配仍必须遵照法律规定进行。政府部门之间以及预算程序所涉及的不同经济机构之间的角色和责任分工尽管已有很大改善,但由于存在职能重叠和对立而仍然不透明。

财政管理应有清晰的法律和行政框架,台湾的预算活动遵循1998年颁布的《预算法》,其中规定了5步预算程序:一,行政院起草年度预算方案;二,政府各部门编制下一财政年度运营计划;三,评估和批准预算支出和拨款计划;四,主计处编制综合预算提案;五,立法院采纳提案,当局领导人签署公布。财政预算依据《预算法》、《会计法》、《预算执行临时条例》和《预算执行指导方针》实施执行。

信息公开

公众应对政府过去、当前和拟进行的财政活动的全部信息享有知情权。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2年末的《数据公布特殊标准》,台湾地区的财政部门在网上公布了经济和财政数据,其的数据在范围、合时性和周期性等方面很大程度地符合了特殊标准的要求。

台湾地区财政部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月度数据涵括了政府的运营和负债情况。政府运营数据包含收入和赠款、支出和净贷款、结余、净借款和现金余额使用等融资情况。

财政部也会在网上公布综合月度财政统计,包括重要的财政和经济指标、国库收入和支出以及地区和商品的净税收情况信息披露。

预算决算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公布在官方网站上,通常会包括前一财年成果、当期财年和下一财年的预测,网上也会前3年历史数据。

根据预算法案,除非受其他法律许可,政府不得超过其财政预算分配范围。任何政府预算外且期限超过一年的借款将被归为公共负债。

所有政府运营活动均在预算中列出解释,但国防部、外交部和国家安全局等机构的机密预算并不在此列。虽然近几年来用于这些机密部门的预算已有明显减少,但出于安全考虑,这些部门的财政不大可能完全透明化。每年国防部都会提交一份机密预算提案,2006年,台湾拟定的国防预算为2530亿新台币(合79.3亿美元),其中572亿新台币(合17.9亿美元)被列为国防机密预算。

预算编制、实施和报告公开

财政目标由主计处和经济计划和发展委员会设定,并在预算文件中明确列出,在主计处网站上公布。新的财税政策引入也应该在预算中予以公布,相关部级机构也会提供各部门的信息以供上传网站。

主计处负责进行经济预测并将预测内容编入预算文件中,经济计划和发展委员会则负责制定当年经济目标。预算编制以凯恩斯模式为基础,采用量化宏观经济框架,主要经济参数是政府支出和收入、消费、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价格信息。

由主计处负责人领导25位成员组成的委员会评估和审定上述财政和宏观经济预测。同时委员会也会邀请独立专家参加并定期组织会议就预算事宜、经济趋势及相关经济问题进行讨论。

预算文件中并没有提及财政可持续性方面的信息。随着台湾近几年的国债率由1990年的5%急剧增加到2005年底的33.1%,台湾财政状态的可持续性问题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目前财政部仍在继续进行短期税务改革措施,并将在近期努力推行其余改革措施的实施。台湾政府声称所有改革将会按计划完成,2011年台湾将实现预算平衡。有评论认为这项计划十分艰巨,然而主计处表明2003年开始实施的财政改革计划已经初显成效。

2006年,台湾政府的预算赤字减少到了1870亿新台币(合57亿美元),这标志着7年来赤字首次被控制在2000亿新台币(合61亿美元)以下。此外,根据官方2007年-2010年中期预算预测系统预测,财政收入将会呈适度增长的态势。

对预算执行实施监督也是主计处的一项职责。政府支出的具体程序在《政府预算执行临时条例》和《预算执行指导方针》中有明确规定。预算执行计划实施步骤紧凑,严格限定资金正确用途流向、设立储备金、评估预算执行绩效和指导收入收缴,最后由行政院即最高当局领导人签署预算决算。

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区别范文12

关键词:预算执行审计存在问题创新思路

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

预算执行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一项基本职能,是国家审计永恒的主题,是各级审计机关的首要任务。在发挥审计职能、维护地方经济秩序、推动财政体制改革和促进地方经济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体框架的建立,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正在发生重大变革,这些都将对预算执行审计的工作目标、内容、审计的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不断发展与完善预算执行审计已经成为各级地方审计机关的当务之急。

一、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政府审计的首要任务

(一)在促进依法行政中有所为。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依法行政是民主法治的具体化。预算执行审计应把与社会公众息息相关的执法部门、有收费和罚款的执收执罚单位作为重点对象,检查执收执罚单位职责权是否明确、执法主体是否合格、执法行为是否合法合规、执法是否公平公正,加强对行政执法权的监督,促进社会和谐。

(二)在推进改善民生中有所为。预算执行审计应把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作为重点,监督社会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农业投入、扶贫、新农村建设等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情况,检查惠农、惠民政策落实和惠民工程投入及效益情况,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实现经济发展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的目标。

(三)在服务经济发展中有所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是审计监督的重要使命。预算执行审计紧紧围绕中央财政政策和党委、政府重大经济决策,监督各项财政经济政(决)策的落实到位,加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分析预算收入来源和结构,剖析预算支出结果和支出结构,为政府财政经济决策提供依据,为促进经济发展服务。

(四)在维护财经秩序中有所为。一方面,预算执行审计可以促进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聚财、依法理财、依法用财,不断提高财政财务管理水平,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维护社会稳定服务。另一方面,预算执行审计对违反财政法规的问题作出审计处理和处罚,对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还要移送纪检监察或司法机关进行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为反腐倡廉建设服务。

(五)在推动管理改革中有所为。预算执行审计发现问题,客观分析,综合评价,提出建议。一是从促进改进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效率入手,提出加强财政财务管理的建议。二是从体制制度入手,针对体制制度存在的缺陷,提出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的建议,建立长效机制。

二、地方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自1996年地方预算执行审计开展以来,预算执行审计揭露的问题大同小异,而且这些问题被审计单位是屡查屡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一)预算执行审计中宏观意识、大局不强,影响了审计的深度和层次。审计工作要坚持服务大局,以科学的发展观为统领,树立为国家和地方宏观经济发展服务和指导思想,这是对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和期望。而目前,我国各级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宏观意识、大局不强,本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是什么、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在一些地方特别是我们县级审计机关还不是很清楚,工作缺乏思路。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的挖掘和分析不够,工作中多局限于对个案问题的提示,对财政管理中存在的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及造成的危害,缺乏更深层次的提示和分析,对共性与规律性的东西缺少归纳与综合,没有从根本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因此造成有的部门机械地参照上级执行;有的则延续财务收支审计的路子,审计中往往只满足于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似乎这就是审计的全部目的,预算执行审计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查错防弊的低层次上。导致“同级审”失去应有的作用,无法达到预算审计的真实目的。

(二)审计自身的缺陷,影响了审计的质量和效率。一是审计资源整合不够。预算执行审计全局“一盘棋”思路贯彻不彻底,业务部门单独作战、特别是各自作战,形成块块审计,最后的审计报告也只能是内容拼凑,与主体有联系但不紧密。二是审计深度不够。审计机关人少事多,特别是一线审计人员少,而参与预算执行审计人员则更少,由于预算执行审计时间紧,内容多、任务很重,不可避免影响预算执行审计的深度。三是审计特色不突出。目前审计大多停留在预算执行真实性、合法性上,对财政支出效益性审计不够,没有对财政支出资金效益跟踪问效,也使得审计无特色、无亮点。四是审计报告质量不高。审计报告平淡,以数字说数字、就事项论事项,缺乏综合分析,政府及其职能部门无法采纳和运用。五是审计适应能力不强。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对国家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学习,知之甚少,因而对财政管理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较惘然,不知所措,造成审计内容、审计重点、审计方式、审计方法得不到相应调整,审计效果也很差,对审计结果的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预算执行审计中法律强制力较差,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地方预算执法审计中法律强制力较差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审计结果的落实力度差,对被审计对象的约束性不强。揭露问题,查处案件并不是审计的最终目的,落实审计结果,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运行才是审计的根本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地方审计机关受制于地方政府,有的问题查出了,但在审计决定落实时就难了,致使有些问题屡查屡犯,影响了审计的权威性。二是对审计法规规章的执行力不够,增大了审计风险。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在工作中对审计质量的控制水平不一,影响了预算执行审计的质量。

(四)审计报告前后的差别。当前开展的预算执行审计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报告之前,全方位高度关注,审计机关也全身投入,报告之后冷冷清清,被动应付。审计成果运用效果不高,预算执行审计揭露问题表面上是财政等职能部门管理问题,实际上也是政府自身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则有一种“左口袋”与“右口袋”关系的考虑,一般多在内部协调,缺乏问责机制,起不到实质改进作用,审计成果运用大打折扣,影响审计人员依法行政积极性。并且由于审计机关弱显势单力薄。每年审计对象主要是财政、税务、金库(银行)、发改委等有职有权的政府部门,审计既要核查,又要处理,有时确实显得力不从心,有法不遮众的感觉。

三、如何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一方面推动了预算管理的改革,另一方面也应顺应预算改革的要求,结合公共财政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实际,进一步拓展思路、转变观念、不断创新。

(一)明确同级审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把握审计技巧,提高同级审宏观监督意识。同级审的基本原则,应当有利于本级政府对本级财政收支的有效管理和人大常委会对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监督;有利于政府财税部门和其他部门有效地行使预算管理职能;有利于实现政府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监督工作的法制化。在同级审的指导思想上应树立为政府、人大服务的思想,确保为政府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服务与为人大监督预算执行和审批财政决算服务的一致性。为此,实施同级审一定要把为政府财政管理和决策服务与为人大监督预算执行服务结合起来;把查处财政部门组织预算执行中的违纪问题与揭露政府在处理财政问题时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问题结合起来;把查处财政部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问题与反映财政部门在编制预算、分配、执行中存在的不合理、不规范现象结合起来,从而把同级审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切实履行职能,突出审计重点性。同级审计重点可分为一般重点和个别重点,一般重点带有普遍性,是各级同级审必须注意的重点,个别重点带有特殊性,因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不同,预算执行重点不同而有区别,需要审计机关根据不同情况分别确定,突出抓好:一是重点审计对象。把组织预算执行的财税部门始终摆在审计的首要地位,加大教育、社会保障、民政、水利、城建等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审计,加大财政投资项目、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救济救助、收费罚款等热点、难点事项的审计,加大群众举报、人大、政府交办等事项的审计。二是重点审计内容。围绕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主要特点,在全面摸清预算执行情况的基础上,重点审计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预算调整项目,预算执行偏差大、影响年度预算平衡的项目,涉及财政体制变动和税收管理体制的项目,年度财政预留支出项目,预算项目中数额大且未细化的项目,列收列支项目,非税收入管理,政府负债和预算管理改革中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执行等情况。三是重点整改内容。重点关注上年度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审计提出加强管理的意见的采纳情况。

(三)坚持“三个结合”和预算执行审计一体化,提高审计效率预算执行审计是个系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审计机关上下联动、各专业审计之间密切配合和协作,及时沟通信息,实现信息共享。一些审计机关只满足于完成自身工作,缺乏全局和系统的观念,上下级之间在内容上存在重复审计,一些审计成果没有充分利用,造成审计力量和审计资源的浪费。个别下级审计机关对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和安排的审计或调查项目完成不好,上下级审计机关信息渠道不畅,一些审计信息不能被及时采用,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在同一个审计部门内部各专业审计不配合财政审计,有的把预算执行审计理解为单纯地对财税部门的审计,各专业审计和专项资金审计缺乏宏观的财政经济意识。坚持“三个结合”,就是把对财税部门的审计与对预算执行单位的审计结合起来,把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与对下一级政府财政收支的审计结合起来,把预算执行审计与其他专业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及审计调查结合起来。实践证明,“三个结合”是搞好预算执行审计的确实有效的方法。

(四)整合审计资源,丰富审计方式多样性。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财税政策及征管方式的变化、不少部门的垂直上划的实际,当前审计体制的局限性带来了很多弊端,也应该随之变化,审计机关应当调整审计方式,整合审计资源。一是实现审计信息共享性。涉及到上级返还补助等转移支付资金,上级审计机关可通过下级审计机关核查并上报审计结果,同时上级审计机关也可将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来源渠道、资金额度等审计信息传递下级审计机关,以便下级审计机关全面掌握专项资金来龙去脉。二是将单行的“上审下”、“同级审”整合,实行“上下联合审计”方式。联合审计可以实现“上审下”权威性优势和“同级审”熟悉实情优势互补,既可节省审计成本,又可节省被审单位的人力和时间,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还通过“上审下”加大跟踪问效问责力度,可促进“同级审”作用的发挥。三是丰富“交叉审”内涵,打破区域人员界限实行重点专项资金“跨区域组合审计”方式。实践证明,“交叉审”效果好于“同级审”,但也存在地方与地方关系方面问题,如能在一个地区内,将辖区内审计人员重新组合编组开展审计,其效果比“交叉审”还要好。四是在财政投资领域、资产评估等方面可以借助社会审计力量,在审计跟踪问效方面可以借助内部审计力量,充分利用其审计成果。五是比照税收属地征管的原则,上级审计机关也应将对国税等垂直管理部门的审计,授权给下级审计机关,下级审计机关负责报告工作,实现审计机关同唱政府大部门审计一台戏的和谐局面。

(五)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协调各方面关系,营造和谐的预算执行审计环境。本级预算执行审计涉及面比较大,业务比较杂。因此,本级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能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审人员的素质。一是有计划地组织审计人员学习财税专业知识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二是加强工程造价、评估等财政财务审计专业以外专业培训,优化审计人员专业结构,为绩效审计提供技术支撑,创建审计特色,丰富预算执行审计。三是加强审计人员写作能力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既能查、又能分析、还能撰写的能力水平提高,使审计报告最终能为审计工作服务,使审计成果得到最有效的运用。四是整合审计资源,精心组织实施,倡导团队意识,以此来增强审计队伍的战斗力和执行力,进一步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的效能。与此同时,和谐的审计环境是预算执行审计顺利进行的保证。首先要处理好与被审计单位的关系,积极开展文明审计。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不仅仅是检查与被检查的关系,也是相互协作、促进的关系。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审计纪律。发现问题要耐心与相关人员沟通,这样有利于对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准确定性。二是协调与人大、政府等部门的关系,争取他们对审计工作的支持。高质量地完成预算执行审计工作任务光依靠审计机关是不行的,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离不开人大、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审计结果的落实也需要相关部门的督促和配合。否则,预算执行审计只会流于形式,发挥不了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对深化同级财政审计的几点思考》中国审计报罗永兴

2、《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思考》审计署网站2007/12/12张勤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