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时间:2023-07-27 16:23:17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1

一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普遍认可的定义是在1987年42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出的,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笔者认为,可持续发展可被定义为“既满足包括人类物种在内的当代生物圈的需要,又不损害未来生物圈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这样才能把发展的观念与理论拓宽到人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从代内延伸到代际,达到全方位的“时空”的有机统一。这是可持续发展本应体现的本质内涵,是可持续发展的真谛。

在国际上,有关“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由美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研究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专家赫尔曼·戴利(herman. e. daly) 所著的《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1996),戴利先生在该书中强调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整个理念就是经济子系统的增长规模绝对不能超出生态系统可以永久持续或支撑的容纳范围”,该论点准确地揭示了生态可持续性这个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

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于1996年出版了《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另一本分析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著作为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管理学和环境科学教授罗伯特·艾尔斯于1998年所著的《转折点——增长范式的终结》。

在国内,有关“可持续发展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主要由贾华强先生所著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导论》(知识出版社,1996年6月),由潘家华先生所著的《持续发展的经济学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由刘思华先生主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和由洪银兴主编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10月)等。这些著作的出版,可以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体系正式产生的标志。

二 存在的问题

自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提出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就进行了热烈地研讨,但目前仍然停留在逻辑思辨的角度,缺乏实施层次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的研究情况来看,虽然也出现了一系列研究成果,但是整个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没有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此外还存在包括定义不规范、内涵的模糊等方面的问题。

三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框架构建的建议

(一)区分三类不同的经济发展成本

“由于生态环境问题不完全是外部性治理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不完全是治理外部性”。所以,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要围绕着发展成本的最小化这一理论基础来减少经济发展的代价,在这一过程中要区分资源成本、环境成本和生态成本三类不同的经济发展成本。由于生态成本是由代际累积和转移而形成,难以像环境问题那样可以通过对责任主体进行征税来予以补偿。所以在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过程中,应当把重点放在生态成本的降低上,通过实施系统管理,建立和实施生态经济制度,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相对接,把经济增长方式与生态系统相对接,把技术选择与生态系统相对接,通过实施生态经济制度来降低生态成本。

(二)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

生态环境问题是由人的行为而造成的,制度安排的激励与约束性可以对人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因此,强化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安排,发挥制度的激励与约束作用以解决生态问题及代与代之间的生态成本累积和转移,从而降低经济发展成本。制度安排的强化应从正式制度安排与非正式制度安排两方面着眼。在正式制度安排方面主要着眼于三方面:一是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资源利用中引入价格机制,通过市场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来合理利用资源;二是加强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一方面维护市场秩序性,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法制和行政规制方面的制度安排,强制性地促使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去保护生态环境;三是完善市场制度,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市场,为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在非正式制度安排方面,要加强观念的转变和伦理道德的建设,树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环境等多项指标的协同来衡量经济发展。同时改变传统的对待自然的态度,“在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来实现经济发展”。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2

体育产业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在一个地区拉动经济增长,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和国内其它产业的支持,体育经济的发展壮大同时也带动着其它产业的持续发展。体育产业可谓之为“朝阳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贡献突出,这就使体育产业对其它产业的联动作用。当然,体育产业不仅能带动的国内其它产业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岗位,能起到缓解就业压力的作用。

1.1体育经济的人文效应

体育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国民身体素质的发展。体育运动能够改善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同时,国民的身体素质变好,也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国家实力的上升。总而言之,体育经济行业已经逐渐成长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企业都渐渐渗透到体育行业,与体育经济行业互动成长。要想将体育行业打造成一个能够长期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产业,就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所以,打造体育行业成为可持续发展产业成为十分必要的事情。

2.中国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制定长期有效的体育经济发展策略

随着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壮大,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扩大。伴随着体育运动而来的相关行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快速发展,例如体育旅游业,体育用品的开发等。这样一个适合体育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出现在了社会经济市场中,只有抓住发展机会才能将体育行业发展得更具有竞争力,更具有创汇能力。如何抓住这个机遇,如何做好体育经济的发展规划。在当前,谁能够不惧挑战,这需要体育行业的决策者制定切实可行,长期有效的体育经济发展策略,才能保障体育行业的长期健康生存。只有在大方向,为体育经济行业做好指导,引导体育行业的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将体育行业打造为可持续发展产业,才能将体育行业做大做强。

2.2把握经济时机,抓住市场契机,促进可持续发展

战略的推进体育行业经常会举行很多的大型体育赛事,这就是体育行业的经济时机。伴随着体育行业出现了如此多的相关行业,这就是市场契机。体育行业只有抓住了时机,掌握了契机,就能够在经济发展中大放异彩,就能够为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例如,每届奥运会举行期间,对于东道主国家来说,无异于一个巨大而发展时机。不论是在体育场所建设,体育设施,体育文化,体育用品等产业上,还是在交通运输,旅游接待等服务业上。都让东道主国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于中国体育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虽然,奥运会已经谢幕多年,但是当时奥运会留下的后续经济发展却在不断的发挥着经济创收的作用。2.3加强体育产业保险市场的建设体育运动时一项锻炼身体的运动,同时也是带着一定危险性的运动。很多运动员都会在比赛中因为意外情况,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如何为运动员作保障,如何让运动员在受伤之后能够得到相应的补偿,这为体育保险行业带去了发展契机。这样的机遇下,体育保险行业不但是为体育健儿带去了金钱保障的福利,同时也是为经济建设做贡献。

2.4建立完整的体育资源市场

北京奥运会极大的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体育行业的声望,国际声望的提升必定能够吸引更多的国外体育爱好者到中国各地旅游,到中国体验体育运动,鉴赏中国的体育文化。体育行业应该加强体育市场资源的互动建设,为体育爱好者提供“一条龙”服务,让体育爱好者不但可以参加体育活动,同时也学习了中国的体育文化,观赏了中国的体育旅游风景。形成奥运会式的体育行业发展模式,为体育行业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体育运动基础设施上加大投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感受体育世界的魅力。

2.5打造数字化体育市场,提供方便、快捷、准确的体育信息服务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很多行业都在信息化平台为自己打造更广阔的的平台,体育行业也应该位居其列。体育媒体行业逐渐发展起来,中央电视台成立了专门的体育赛事报道的频道,各个网站也有体育新闻的专门报道,这些都标志着体育信息化时代已经开始了。当今体育行业,需要加强体育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在网络媒介上为体育消费者提供更加周到、快速、方便、准确的信息服务,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够满足体育爱好者的信息化需求。

2.6发展绿色体育运动,打造绿色体育环境

“绿色”,顾名思义,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好生态环境,不以损害环境来获取经济效益。体育运动相对于重工业行业来说,是相对“绿色”的,但是体育行业也存在着自身的污染。比如,噪音污染,垃圾污染等。打造绿色的体育环境,建立专门的运动场所,已然势在必行。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体育爱好者能够随心所欲的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

3.中国体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创新思路

回顾中国历史,不论是什么行业都是在创新中发展。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等,这是推动一个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因素。未来的体育行业如何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理,唯有不断创新。

3.1注重创新管理机制

体育经济行业求发展,离不开好管理。管理是经济组织实现自身目标的重要手段。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时代特色,并非同一个管理机制不一定适合下一个时期的体育行业的发展。理论与制度的创新已经为中国的体育行业打造了一个良好的体育发展环境,但是,还需要注重管理机制的创新与开发,采用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建立高效的灵活运作机制,才能更好的促进体育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全力开展技术创新

运动产品是体育行业的生命线,只有满足了体育爱好者对运动产品的需求,才能将体育行业持续发展下去。尽管,如今我国的体育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距离发达国家的体育行业发展程度尚远。我们只有不断的开发新技术,生产更加优秀的产品,才能在国际市场博取到更多体育用品消费者的认可。充分开发国内外市场的潜力,促进整个经济市场的发展壮大。

3.3更新观念,解放思想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3

1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社会文明获得了飞速发展,但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区域和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992年6月,为了应对日益突出的全球环境问题,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了“环境与发展大会”,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等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了会议,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亲自与会。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同时还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法律文件。《21世纪议程》的制定体现了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新认识、新思想,反映了各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和最高级别的政治承诺,对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联合国环发大会之后不久,国务院决定由原国家计委和原国家科委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编制《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议程》编制工作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高度重视,编制和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被列为与中国政府的合作项目。经过52个政府相关部门、300余名专家历时18个月的共同努力,在广泛征求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中、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制定工作。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定名为《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成为指导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中国21世纪议程》共设20章、78个方案领域,包括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资源与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四大部分。

1996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把可持续发展正式确定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战略之一。为了加强对《中国21世纪议程》实施的管理和协调,中国政府成立了由原国家计委和国家科委牵头的跨部门的制定与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与此同时,中编办批准成立了“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承担《中国21世纪议程》及其优先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政策与战略研究、地方试点、信息网络建设、国际合作等相关工作。2000年,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领导小组更名为全国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中国21世纪议程》基础上,组织编制了《中国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确定了21世纪初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行动计划。

经过10多年的努力,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总体上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四大方面:一是在经济发展方面,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循环经济理念正在逐步推广,经济增长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结构逐步优化;二是在社会发展方面,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遏制,科技教育事业取得积极进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消除贫困、防灾减灾、医疗卫生、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三是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面,国家用于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投入明显增加,能源消费结构逐步优化,重点江河水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得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有所突破,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通过开展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工作,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取得成效;四是在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方面,各部门、各地方已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了各类规划和计划之中,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有了明显提高,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正在得到不断完善和落实。

2 紧密结合中国国情,广泛开展可持续发展实践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和实施21世纪议程的国家,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2.1 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础上,中国相继颁布实施或修订了一系列有关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强化法律监督。中国政府1998年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起到了指导作用;1999年中国政府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采取增加建设资金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加大金融信贷投入、实行税收、土地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等五项措施,支持西部大开发。2000年12月中国政府又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和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各部门和地方以不同的方式将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到各级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规划当中,并落实在具体的行动计划上,如原国家经贸委实施的《绿色照明计划》、水利部实施的《跨世纪节水行动计划》、国家环保总局实施的《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等;水利部、环保总局、农业部、林业局、海洋局等部门还分别制定了本部门的21世纪议程或行动计划;这些部门的行动计划,提高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可操作性。在地方层面上,全国有25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行动计划或地方21世纪议程,如《山西21世纪议程》、《向贫困宣战――贵州省贯彻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安徽省可持续发展行动纲领》等等。

2.2 充分依靠科技进步,推动可持续发展

科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九五”和“十五”期间,我国在基础研究、高技术、科技攻关、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计划中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为缓解和解决我国的资源短缺状况、抑制环境恶化、改善人类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领域的一些重大问题,开展了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二是通过一系列技术政策与标准的制订,提高了政府宏观管理的能力;三是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解决了一些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的重大问题;四是取得科技成果14 000多项,通过这些成果的应用和转化,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五是建立200多个不同类型的示范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六是在全国进行了科学普及和宣传教育,提高了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识。通过上述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科技部于2002年8月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纲要》针对未来十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及面临的重大科技问题,提出了“创新、协调发展”的方针和四个“相结合”的原则,指导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科技工作。《纲要》突出了人口数量控制、健康与重大疾病防治、食品安全、水安全保障、油气安全保障、战略矿产资源安全保障、海洋监测与资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与再生能源、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综合治理、防灾减灾、城市与小城镇建设、全球环境问题等12个重点领域,以满足可持续发展对科技的需求。《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在南非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大会的主要材料之一在大会上交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2.3 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试点示范工作

为了探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机制和发展模式,指导全国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地区发展,科技部组织开展了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实验区工作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部级实验区,另一个是建立省级实验区。实验区类型包括特大城市的城区、中等城市、县和农村城镇。截止到目前,已建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58个,省级实验区77个,遍及全国90%的省、自治区、直辖市。1996年以来,部级实验区陆续实施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工程项目,通过科技项目的实施,逐步探索出实验区“集约发展、统筹协调、合理布局、综合提高”的新型发展道路。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实验区的工业废水处理达标率、工业废气处理达标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均在90%以上,分别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个、2个和35个百分点。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公众参度高达80%以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进学校、走进工厂、走进社区,有力地促进了地方可持续发展工作,产生了如武汉市江岸区建设和谐社区的“百步亭模式”、河南竹林的小城镇建设模式、实施“猪―沼―果”综合利用的“广西恭城模式”、利用民间资本推动社会事业的浙江“温岭模式”、推动公共参与和保护弱势群体方面的北京西城区模式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同时,由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科委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共同推动有八省八市参加的“地方21世纪议程试点”工作,形成了诸如河南南阳的“公众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江西的“山江湖区域综合治理模式”等一批具有辐射功能的示范工程和模式。2007年3月,科技部了《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十一五”建设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三大行动”和“五个率先”,即开展节约型社会创建行动、开展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行动和开展共创和谐社会实践行动;为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方向。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和积极广泛的社会反响,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已经成为贯彻《中国21世纪议程》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地。

2.4 加强以可持续发展宣传培训为中心的能力建设

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提高公众和决策层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1996年,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科委、召开各大报刊主编会议,掀起了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热潮。一些报刊设专版,开设省部级领导和专家的可持续发展论坛,电视台开设专家访谈,制作电视记录片,广播电台开设专题节目等。由时任国务院总理同志题写片名的30集电视专题片《21世纪不是梦》,经过精心策划、选材、实地拍摄,近一年时间完成,在央视和全国30个省电视台同时播放,对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同时,部门和地方针对不同对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原国家计委、科委多次组织地方领导干部的综合型培训;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先后组织了多次关于地方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环境无害化技术、可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国际合作等专题培训。许多地方教育部门还针对中小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2006年,由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同主办了“走向可持续发展成就展”,宣传我国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成果与经验,集中展示了我国20年来全国各行业、各地区在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成就。2006年是邓小平同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题词15周年。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题词15周年座谈会”,并举办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型学术年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起到了很大的宣传作用。此外,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与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合作,联合拍摄了《为了美好明天》电视专题片,组织了十一家地方电视台对全国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进行采访、拍摄,并在央视四频道《讲述》节目连续播出,引起社会的广泛反响。

2.5 积极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我国政府积极开展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多边、双边和区域合作,得到了联合国和许多国际组织及国家的支持。原国家计委、原国家科委、外交部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分别于1994年和1996年成功地召开了两次《中国21世纪议程》国际高级圆桌会议,先后推出了两批优先项目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该优先项目计划的实施已累计吸引国际合作资金约15亿美元。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还先后开展了中欧环境管理合作计划(EMCP)、中美可持续发展中心、联合国人居署可持续城市计划、中瑞地方21世纪议程合作、中欧/中英碳捕集与封存(CCS)合作研发等合作项目,推动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广泛国际合作。在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外交部等的指导下,开展了大量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了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多边和双边合作,通过相关国际合作项目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开展能力建设,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在与发达国家开展合作的同时,也与发展中国家开展了相关能力建设合作,十几年来,菲律宾、越南、斯里兰卡、老挝等发展中国家纷纷来我国学习交流制定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验,为促进发展中国家在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开展的广泛国际合作不仅对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而且对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 深化认识,着眼全球,推进新形势下的可持续发展工作

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党中央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战略目标。同时,国际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在不断变化,世界各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也不断加剧。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需要深化认识,着眼全球,以新的视角,站在新的高度部署和组织开展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各项工作。

3.1 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推进可持续发展迈上新台阶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决策,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注入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前形势下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化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

第一,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新内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经济发展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发展观拓展了可持续发展内涵,赋予可持续发展新的时代特征:一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各自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使最大多数人成为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者与享用者。二是全面、协调的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三是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四是统筹的发展。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各方面发展互相衔接、互相促进、良性互动。

第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认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影响和谐的因素后提出的重大举措,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课题。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非常明确的现实意义。一是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也影响自然,如果只顾对自然无限制索取,其结果只能是制约人类自身的发展,只有在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发展,才能确保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系统的协调。二是要结合安定团结,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也就是要缩小社会差距,实现社会公平,大力提倡扶贫济困、平等友爱,使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信任人成为社会风尚,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三是要结合社会公平,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健全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从而激发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第三,从发展循环经济入手,认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减轻环境压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要结合我国的发展国情,通过推动实现三个转变,大力推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由于高速发展而引发的资源环境等问题也十分严重。必须转变发展思想观念,从单纯向自然界索取资源,转向研究开发各种可再生、可循环的替代资源,走以可持续发展发展为本质特征的循环经济之路。二是生产方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装备老化、工业技术水平落后,综合利用率低,再生资源回收和再利用率较低,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障碍。要按照循环经济本身的生态经济发展性质,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为原则,彻底转变传统式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生产方式,促进工业企业生产方式迈上新台阶。三是发展模式的转变。推动区域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在重点行业和重点城市建立循环经济的技术发展模式,通过替代技术、再利用技术、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立体生态农业技术等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3.2 密切跟踪可持续发展国际热点问题,切实维护我国的长远利益

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机遇与挑战并存,形势错综复杂,在新的国际形势下,需要密切跟踪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积极寻求应对策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长远利益。第一,当前国际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三大挑战。一是全球变化等问题对人类生存的自然基础造成严重威胁。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为代表的全球环境问题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损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这些问题超出了单个国家的地域范围,极大地增加了解决的难度,国际社会至今尚未找到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人类自身健康和文明的延续的自然基础受到重大威胁。二是国际可持续发展出现的新问题对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环境伦理”、“生态赤字”、“绿色GDP”以及“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集中反映了人们对自身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和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变化。各国为应对相关问题采取的各种政策措施对能源、交通、林业、农业等传统产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并造成一些产业的衰退和相关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各国的经济结构以及全球的产业分工发生了改变。环保NGO的政治功能增强,形成影响政治架构的新兴力量,执政理念发生“绿化”,“生态政治”进入国家行政权力范畴,对各国原有的管理体系产生影响,使国家的政治结构发生变化。三是传统的国家安全概念受到挑战。环境纠纷、生态冲突成为国家间政治、经济、外交乃至军事冲突的诱因,危及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对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产生重要影响。环境安全被许多列入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环境外交”成为各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外交手段。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4

(一)199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

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在农业连续丰收的好形势下,一定要保持更加清醒的头脑。对农业,在思想上必须始终重视而不可有任何麻痹,在工作上必须切实加强而不可有半点放松,在投入上必须不断增加而不可有丝毫减少。当前,顺利实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做好各项经济工作,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自觉地重视农业。要着力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主要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继续落实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和粮棉收购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粮棉购销体制改革,尽快建立有利于粮棉产销协调发展的新的流通体制和价格形成机制。要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农业的科技基础,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确保粮食稳定增长的同时,大力发展市场需要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继续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促进农业增值增效。

(二)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稳定和加强农业。1999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届三中全会的部署,稳定农村基本政策,下大力气抓好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持农村稳定这两个突出问题。要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广泛开辟农村就业空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建设小城镇,努力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减轻农民负担,扎实推进扶贫开发。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搞活农产品流通。同时要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社会安定团结。

(三)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199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地区经济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城乡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开发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科技教育。

会议要求,发展小城镇是一个大战略。小城镇建设要合理布局,抓紧规划,规模适度,注重实效。要注意运用市场机制,更多地发挥民间投资的作用,走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主要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会议还要求,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调整优化结构、增加农业投入、扩大以工代赈、促进农产品流通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和新领域。

(四)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注意安排—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

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加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九五”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现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折。现在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件大事来抓。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紧紧依靠科技,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大幅度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城镇化战略,加快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体制创新。农业产业化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应当大力推进和扶持。要正确处理调整农业结构与稳定粮食生产的关系,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继续贯彻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的政策,保护农民的利益和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要保持相对稳定。要进一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生态建设和农业科技推广。注意安排—些有利于农民直接增收,有利于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和改善农村市场条件,有利于提高农业竞争力的建设项目。要加快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高度重视减轻农民负担,让农民休养生息。认真搞好乡镇机构改革,下决心精简财政供养人员,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还提出,加强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农业,需要继续增加投入。

(五)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200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农业结构,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新阶段农村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是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农产品,尽快把畜牧业发展成一个大产业。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工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和管理,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途径,要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大事来抓: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进一步扩大退耕规模,认真落实各项政策,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要继续抓好水利、公路、农村电网等基础设施建没,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多搞一些小型基础设施。今年出台的粮棉流通体制改革,对于健全农产品市场,促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扎扎实实向前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2002年要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加强指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粮棉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倾斜,保证农村教育和基层政权运转的必要开支。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是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土地流转必须坚持“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不能刮风,不能下指标,不能强制推行。继续抓好农村“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

(六)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国债资金使用要向农村倾斜,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要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

200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调整和优化国债资金的使用方向和结构,着力提高使用效益。其中要求: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民收入;向生态环境建设倾斜,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促进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农业基础地位不能动摇。围绕发展优势农产品,调整区域布局,切实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快城镇化进程,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增收渠道。

(七)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会议亮点:必须坚持“四个始终重视”。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200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下去。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重视严格保护耕地和保护、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始终重视维护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利益,始终重视增加农民特别是种粮农民的收入。要坚决遏制乱占耕地的现象,继续调整农业结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进优势农产品合理布局。要加大政府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要加强农业科技储备和技术推广,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要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做好农村扶贫工作。

(八)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5

中国国家副主席、冰岛总统格里姆松、莫桑比克总理阿雷斯・阿里等九位中外首脑出席了在7日举行的隆重的开幕式。联合国贸发组织秘书长素帕猜・巴尼巴迪宣布论坛正式开幕,他对1800多名与会者表示热忱欢迎,与会者中包括来自120个国家的460位高级官员。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视频致辞中强调指出,政府在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私营部门在应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和推动可持续的经济复苏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对于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冰岛总统格里姆松在主旨演讲中高度评价了2010年论坛关于投资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并表达了他对全球变暖所带来的影响的关切。他指出,气候危机呼唤着一场基本能源革命,呼唤着从化石依赖型能源转向太阳、风、地热、水力和生物等绿色能源的综合性经济转型。他在演讲中介绍了冰岛在应用清洁能源方面的经验,并指出,联合国贸发组织2010年世界投资论坛为可持续发展建立评估和支持机制提供了一个非常及时、非常必要的平台。

莫桑比克总理阿雷斯・阿里在主旨演讲中说,联合国贸发组织2010年世界投资论坛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投资论坛。在谈到非洲国家正在成为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对外投资的新目的地的问题时,阿里总理特别强调指出,金融基础领域的发展以及采掘业的开发项目对非洲国家从国际金融危机中快速恢复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国家副主席发表主旨演讲,他首先对联合国贸发组织2010年世界投资论坛在中国举办表示祝贺。他指出,论坛以投资可持续发展为主题,顺应了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引进跨国投资促进经济发展的普遍愿望,有利于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国经济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副主席指出:目前,中国正在加快推进各种形式的对外投资合作,培育发展中国的跨国公司。中国在推进开放型经济过程中,还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改善民生,缩小南北差距。副主席还指出,中国政府正在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加入世贸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谈判。对涉及政府资金的采购和建设项目,中国政府将采取公开透明的办法,让内外资企业及其产品享受平等的待遇。

在9月7日上午举行的论坛全球领袖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和商业领袖就投资如何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联合国贸发组织秘书长素帕猜博士在专题讨论的引导性发言中指出,随着新的重要参与者以及新的政策问题的出现,国际投资正逐渐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全球经济增长动力。截至目前,公共投资已经带领全球经济走出了漫长的衰退,而且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刺激经济复苏。不过,随着经济刺激方案和公共财政政策的逐步结束和退出,私人投资必须跟进,避免出现双谷衰退,并且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发展。没有私人投资的帮助,仅靠公共领域是无法让经济发展永远持续下去的。

素帕猜说,这次危机遗留下许多问题,如失业率的增长,这就要求私营企业重新开始投资。私人投资对克服粮食危机、能源危机和经济危机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此外,它还有助于全球经济在未来朝可持续的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能够解决发展中的气候危机。

保加利亚副总统马林强调了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他认为,过去的一年对保加利亚来说是个非常艰难的时期。但是,政府采取了决定性的行动纠正出现的问题,从而使保加利亚经济对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显现出了希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9期望。

加纳副总统约翰・马哈马在讨论中阐述了气候变化提出的挑战,以及开发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的必要性。他还强调了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的优势,这种发展将改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的发展前景。

牙买加众议院议长德勒罗伊・恰克指出,投资能源效率对牙买加政府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创造可持续的竞争力。金融危机给牙买加的经济发展带来比较大的冲击,牙买加政府推出一系列措施来应对危机,推动经济复苏。牙买加鼓励外国投资者对牙买加投资,比如,在旅游业,每年接待300万外国游客。所以,牙买加引导外资关注旅游业,同时鼓励他们增加对农业及相关领域的投资,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绿色经济。牙买加政府还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如完善公路网,建立现代通信网络,扩大港口吞吐量,发展物流行业,同时在农村加大风力和火力发电。

蒙古国副总理恩赫巴勒德强调,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全面发展的战略。关注环境友好型行业和服务,充分理解荒漠化等相关问题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至关重要。

秘鲁副总统詹彼得里强调,世界各国的决策者必须把气候变化当作首要问题来考虑。这一点也应该在投资政策中有所反应。帮助公司、消费者和儿童提高环境意识对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至关重要。

津巴布韦副总理穆坦巴拉指出,必须重新构建、设计机构组织,迎接气候变化为全球带来的新挑战。必须用全球化的领导和机构来应对这些挑战。加强区域合作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正确步骤。

英杰华投资集团公司(Aivalnvestors)首席执行官保罗・阿博莱强调,从过去的金融危机中可以看出,气候变化有可能产生更大的危机,联合国贸发组织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非常及时,特别是很透彻地讨论了投资低碳经济的主题。建立新的框架保护外国直接可持续投资至关重要,如联合国负责任的投资原则。

德勤会计师事务所首席执行官奎励杰强调,要避免保护主义,就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为了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开放投资、开放市场。政府、金融业和商业领域必须同心协力。同时,我们要消除不确定性,拥有一个稳定的监管制度、法律政治环境,拥有一个充满信心的市场环境,才能吸引到外国投资者。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书面致辞中,对来自私营部门的投资寄予厚望。他说,对于找出一个可以

解决全球长期存在的问题的途径,以及应对海地地震后重建的严峻形势等问题,私人投资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联合国贸发组织与国际商会联合举办的投资顾问理事会第八届年会于9月7日举行,来自各国政府的代表和国际投资界代表呼吁建立一个新的商业模式,鼓励外国投资者“投资于脱贫、济贫、扶贫”。与会者建议采取果敢的行动,促使跨国公司更积极地参与到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行动中。同时,与会者建议联合国贸发组织与全球商学院共同努力,审议如何才能把千年发展目标纳入跨国公司的发展战略中,例如把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绩与高层管理人员的奖励结构和薪酬补贴关联起来。

素帕猜秘书长在讲话中强调:“投资于脱贫意味在开发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有活力的商业模式,促使企业可持续的发展,为贫困者创造双赢的机遇。投资于济贫,是指所投资的产品和服务可以让贫困者买得到、买得起。投资于扶贫,是指建立国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从建立强大的本土生产能力的视角出发,把本地中小型企业纳入全球价值链中。”

与会者注意到,只要具备了正确的战略和政策,这种商业模式在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将产生非常重要的收获。例如,在最不发达国家,特别是在非洲,人们注意到农业生产能力在连续三十年下降之后,亟需新的投资和新的技术来扭转这一状况,而且还要为这些国家提供粮食供应保障。在建立了适当的政策框架的基础上,外国投资在农业发展、补充国内投资不足、为契约农业创造机会、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以及扩大出口机会并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等方面发挥关键的作用。与会者们还注意到,联合国贸发组织与粮农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以及世界银行联合提出倡议,详细阐述了负责任的农业投资的基本原则,这是非常及时的。

在基础设施方面,与会者们引述了合理的电价和水价对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改善交通等基础设施以保证货物和服务、基本生活资料的运送,对提高竞争能力具有关键的意义。人们注意到,很多低收入国家或许需要大幅度地增加投资,把目前的占国民收入总值的比例从3-4%提高到7―9%,以利于改善基础设施。自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发生以来,国内资源非常有限,官方发展援助也变得不可预见,包括公共一私营合作关系在内的外国投资有助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的。

很多与会者注意到,投资制造领域,特别是在与农业部门有关联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提升就业率的方式,正在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要。因此,需要制定新一代的投资促进措施和政策来应对这一挑战,扭转最近出现的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外资有所下降的趋势。

在9月7日举行的世界投资论坛部长级圆桌会议上,各国部长就重新评估投资政策的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分享各自国家的观点和经验,并强调了在投资规制方面取得平衡和一致性的重要意义,同时,部长们还讨论了建立多边机制的益处。加纳副总统约翰・马哈马、美国国务院负责经济、能源和农业事务的副国务卿罗伯特・霍尔迈茨共同主持圆桌会议,约30位部长出席了这次会议。

在交流中,部长们强调有必要寻求一个平衡的方式,通过充分考虑到当地社会、民间团体以及在东道国开展业务的外国投资者的各方利益,保证投资者和东道国都能获益。此外,还要在吸引投资的东道国和对外投资来源地推出的政策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过后,经济重新恢复增长,因此,避免投资保护主义显得尤其重要和及时。

各国部长还强调了让投资政策在国内和国际层面保持一致的重要性。从国内角度来看,与发展的首要目标保持一致也是至关重要的。从国际角度看,“意式面条碗内”的5900多个投资协定相互交织,甚至存在部分矛盾,而这些协定必须保持一致。投资政策还要与解决金融危机、气候变化问题,以及更广泛的公共政策问题的全球层面的政策保持一致。本次会议还强调了区域政策的重要性,以及用区域的方式扩大投资市场与避免竞次(race to the bot-tom)现象的相关性。部长们还强调了强化东道国技术基础的必要性。完善国内吸收能力,以及与国家技术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知识产权同样至关重要。

于9月8日举行的三方高层会议聚集了来自各国政府的高级官员、投资促进机构负责人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他们在三场高层互动论坛中探讨国际投资趋势和前景、跨国公司新的全球生产布局以及新一资促进战略等问题。联合国贸发组织秘书长素帕猜博士在介绍本次会议的主题时强调,在投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的过程中,所有投资利益相关方均会发挥作用。政府和投资促进机构必须制定正确的政策和投资促进战略,而跨国公司在实际商业运营中应该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只要各方共同努力,就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发挥重要影响。

商界领袖和高级政府官员一致认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将会引发出许多新的投资机遇。缓解全球变暖的政策已经创造出对新的低碳产品,并对电力、交通和建筑服务等提出来新的需求。飞利浦照明亚洲区高级副总裁兼总经理毕柏翎认为,可以把亚洲社会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与对节能照明解决方案的需求和适当的优惠激励方案结合在一起。来自投资促进机构的代表强调,对城市投资促进机构来说,提高决策者对这些双赢局面的敏感度至关重要。在当前这轮争夺环保型外国直接投资的竞争中,投资促进战略必须包括有利的政策框架。苏司兰能源(天津)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劳伦斯・阿伯茨强调,在为环保型投资铺平道路的过程中,国家政策和公私合营的伙伴关系至关重要。近三年来,由于政策的变化,中国的风力发电市场从一片空白发展为世界最大的风力发电市场,从中可以看出政府政策的效力。哥本哈根能力建设署执行主任斯汀・多纳从丹麦的经验出发,强调了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开展合作,以及与学术界开展合作,对于成功促进绿色外国直接投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9期

相关人士认为,促进商业聚集是加强知识转让和传播的一个途径,同时还强调,对于接受方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而言,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问题上,国内公司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阿尔卡特一朗讯亚太公司总裁拉吉夫认为,竞争力是团体运动,跨国公司与当地公司合作可以产生有竞争力的产品。

印度和中国是未来的两大经济增长热点,但是全球经济同样不能忽视非洲。纳米比亚工商部部长说,非洲必须提高在20国集团以及其他全球论坛中的话语权。与会者一致认为,与非洲进一步开展合作的前景非常光明。他们强调,汲取以往的经验变得十分重要,同时他们承诺要不断在这片大陆上创造新的投资机遇。对于那些希望在吸引

外国直接投资的全球竞争中抢占先机的国家来说,必须具备发现新机遇并且联系新兴市场中的投资者的能力。如今,发展中国家已经是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各个城市和地区也在加强它们促进投资的努力,地方投资促进机构数量的迅速增加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本届论坛的另一个重要会议是于9月8日举行的2010年国际投资协定年会,这次会议也是2009年2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投资与发展多年期专家会议的后续行动。国际投资协定谈判官员、从业者、律师、高级顾问、学术专家以及民间社团的代表,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商会、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以及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的代表出席了年会。世界各地的专家通过网络实况视频参与了讨论。这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现行的国际投资协定体制主要的进展和所面临的系统性的挑战,现有的体系包含超过5900个不同的投资协定,其中有一部分重复和相互矛盾。同时,还讨论了这一体系下的投资者一国家争端的解决体系。

会议讨论认为,国际投资协定体系正在进人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特点是区域层面的投资规制活动不断增加。对于协定的现状不断加以调整,使之做到精准、流畅,国际仲裁规制发生较多的变化以及各国在重新评估本国的国际投资政策。当今,对国际投资协定体系的主要挑战是如何保证这个体系与公共政策保持有效的互动,例如,气候变化问题、金融制度改革问题、国家安全问题以及实现国家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人权问题。

本次年会的圆桌会议得出结论认为,要促使国际投资协定体系保持更加一致的连贯性,帮助投资者与国家在新达成的协定或者经过重新谈判达成的国际投资协议中重新找出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点,解决投资者一国家间争端的体制性问题,从而探求投资规制并且积极开展这方面的国际合作。

联合国贸发组织投资与企业司司长兼《世界投资报告》主编詹晓宁博士说:“可持续发展对国际投资协定体系已经变得日益重要。我们必须探讨如何才能增加合力,保证国际投资协定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在年会上,还举行了“15家法学院”学术交流网络启动仪式,这个项目具有积极的广泛性和开放性,旨在为促进国际投资法律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詹晓宁指出:贸发组织是国际公认的国际投资协定研究和政策分析中心,在政策经验交流和理论研究方面具有充分的优势。这个平台可以把联合国的政策专业经验和学术界的独特学术视角结合起来,创新出重要的合力,有力地推动国际投资法律研究。

于9月8日举行的2010年可持续证券交易所年会,是本届论坛中备受关注的会议之一。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主任尚福林先生以及全球主要证券交易所主管、大型机构投资者、上市公司以及证券监管部门负责人等投资领域的重要人士出席了这次会议,共同探讨本届会议讨论的主要议题是全球各大证券交易所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监管框架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届会议由联合国贸发组织、全球契约办公室、负责任投资原则办公室共同主办,国际证监会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金融倡议办公室协办。会议是去年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对话会的后续会议,在去年的会议上,企业高管们与投资者、监管者以及业界人士共同讨论了全球证券交易所如何才能共同努力,鼓励和促进负责任的长期投资策略等议题。

近年来,埃及、巴西、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南非、土耳其以及其他国家都推出了新的可持续发展指数以及环境、社会、公司治理(ESG)披露准则。“许多新兴市场推出的这些举措表明,各国都已经认识到必须把对环境和社会的关注纳入到金融市场,以推动更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联合国贸发组织秘书长素帕猜博士指出,“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问题对建设一个更加稳定、广泛和可持续的世界经济至关重要。在促进标准化、透明化的ESG披露准则,使投资者可以通过公司治理规则充分地利用这些信息等方面,证券交易所以及监管部门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杰华公司在会议期间了一份关于全球最大30家证券交易所可持续发展活动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指出,新兴市场证券交易所在实施必须的可持续性披露准则以及加强上市公司企业可持续性活动的其他措施方面居于领先地位。报告得出结论认为,目前有三分之一的交易所向上市公司提供了可持续性报告指南。报告还发现,有25%的交易所愿意考虑改变上市规则,要求公司必须提供其业务模式如何履行责任并做到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另外,有10%的交易所愿意向公司提出建议,在其年度大会上把可持续性报告交由股东讨论通过。

英杰华公司在会上宣布,将与投资者联合行动,向全球证券发行监管机构和证券交易所的负责人致信,要求把可持续性报告制度纳入证券发行规定,并且要求上市公司把前瞻性可持续性战略提交股东年会表决。这一“行动呼吁”已经得到了众多的投资者的支持,这些投资者管理下的综合资产超过5580亿美元。这一倡议还将获得更多的支持。

英杰华公司首席执行官保罗・阿博莱说:“作为长期投资者,我们相信把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元素纳入到公司战略中可以增加股东的价值。我们还相信,证券交易所在帮助建立更加可持续的全球资本市场方面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向证券交易所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在一视同仁的基础上,英杰华公司愿意与有这一项上市规定的交易所进行交易。”

在论坛期间,联合国贸发组织向毛里求斯投资促进署、丹麦哥本哈根能力建设署、以及香港投资推广署和深圳市政府颁发了绿色投资促进奖,以表彰这些机构在吸引绿色投资,推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做出的成就。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6

《贸易畅通合作倡议》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

记者:在“推进贸易畅通”平行主题会议上,相关方发出《贸易畅通合作倡议》。请问发出《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主要基于什么考虑?

钟山:主席在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重申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张,共同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环境,推动构建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受到与会代表和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发出《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就是贯彻落实主席关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中国立场、中国主张,广泛凝聚共识,深化经贸合作,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具体来说,从三个方面贯彻落实:一是着力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秉持丝路精神,共商共建共享,集思广益,凝聚共识,以开放为导向,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促进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二是进一步挖掘贸易投资新增长点,拓宽贸易投资领域,创新贸易投资方式,释放合作潜力,促进贸易投资增长,解决经济增长和平衡问题;三是发挥贸易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作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自贸区建设,坚定不移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建设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一份凝心聚力的重要成果文件

记者:贸易投资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参与国秉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经贸合作,取得明显成效。请问,《贸易畅通合作倡议》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内容?

钟山:《贸易畅通合作倡议》源自各方对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共同意愿,反映出各方寻求畅通、高效、共赢、发展的共同愿望,展现了各方在促进贸易增长、振兴相互投资、促进包容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共同行动,是一份凝心聚力、求真务实、继往开来的重要成果文件。《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主要内容包括三方面:

第一,确定了推进贸易畅通的合作原则。在《贸易畅通合作倡议》中,各方表达了共同推进“一带一路”贸易畅通、支持经济全球化、实现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共识。各方认为,要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消除贸易投资壁垒,共同完善公正、合理、透明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具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以共享促发展、以合作促共赢。

第二,提出了推进贸易畅通的合作举措。在促进贸易增长方面,各方强调推进贸易便利化,发展新业态,加强服务贸易合作,进一步扩大贸易规模。在振兴相互投资方面,各方表示愿探索创新投资合作模式,增强投资对贸易的带动作用,共建经贸产业合作区,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在促进包容可持续发展方面,各方重申将共同推动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深化贸易投资合作,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第三,展示了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积极姿态。中国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者、推动者,更是参与者、贡献者。《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包含中方一系列主动开放的务实举措。我们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仅为外国产品进入中国,也为世界各国开展贸易、推动全球贸易增长打造开放型合作平台。还将与参与国加强贸易便利化基础设施合作,与感兴趣的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支持参与国加强经贸及投资人才能力建设。

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互利共赢

记者:《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已成为高峰论坛一大亮点。请您具体谈谈《贸易畅通合作倡议》对促进经济全球化有哪些现实意义?

钟山:《贸易畅通合作倡议》是这次高峰论坛一个重要成果。这个中国倡议,得到了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响应,还会有更多的⒂胝吆椭С终撸体现了参与方支持经济全球化、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共同意愿。这充分说明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幅提升,“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深得人心。我们提出的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一举措,也得到了“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的大力支持,还得到了其他国家的热烈响应和国际组织的高度评价。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说:“举办进口博览会是中国推动经济全球化、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重大举措,我愿参加明年第一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目前情况看,预计明年会有90个以上国家参加进口博览会,这将进一步提升“一带一路”的影响力,也将进一步增强我国对外开放、推动全球贸易增长的战略主动权。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7

[关键词]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可持续发展认识与实践

建国5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既经历了“”、“”等曲折过程,也有建国初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起飞的辉煌成就。在共和国的历史进程中,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认识,也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一、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可持续发展问题上的思想火花

建国之初,以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虽然没有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一发展模式,但在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上、环境保护问题上的探索与实践,都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火花。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人口迅速从建国时的5.4亿增加到6亿,给人民生活、生产发展开始带来巨大压力,人口问题开始突出起来。中国思想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中的、、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人,也包括党外著名知识分子马寅初、邵力子,先后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探讨这一课题。

在1953年就指出中国人口增长,“是我们的一个大负担”,多次反复强调要实行计划生育的道理。当时的政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指示卫生部改变限制节育的态度和做法,帮助群众节育,并批准了卫生部修订的避孕及人工流产办法。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中首先提出和倡导节制生育的。之后,、刘少奇也多次在讲话中阐述了人口要有计划地增长的思想,指明了开展计划生育的基本途径。这年的《农业发展纲要》首次写进了计划生育的内容,节制生育的群众活动在国内一些地区初步展开,有些地区还抓了计划生育试点工作。

1964年进行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国人口总数已接近7亿。人口的急剧回升和膨胀再度引起党和政府对人口问题的重视。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我们这个国家有这么多的人,这是世界上各国都没有的。要提倡节育,要有计划地生育……关于这个问题,政府可能要设一个部门,或设一个节育委员会,作为政府的机关。”于是1964年1月,国务院正式成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城市为重点的计划生育工作逐步开展起来。但在广大农村,尚未开展计划生育,人口继续迅速增长,1965―1966年,意识到这一点,多次提出:“计划生育必须在抓城市的同时,以抓农村为重点。”

时期,我国人口在无政府状态下急剧膨胀,使得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更加严重,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越来越成为国家的紧迫课题。1974年底,在国家计委“关于1975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报告”上作出了“人口非控制不可”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推动了全国城乡的计划生育工作。

进入70年代,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广泛开展,中国人口生育率经历了显著下降的过程,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下降到1978年的18.25‰和12.0‰,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到65岁以上,1978年,全国总人口达9.6亿。1970年―1978年期间,人口平均增长率已降至15‰,人口开始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过渡。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我国的环境保护是从控制工业污染起步的。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我国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相继成立了“三废”办公室,进行工业污染的调查和治理。当时人们的认识还局限于只要工业污染问题控制住,环境与发展就可以协调,并没有把环境与生态联系起来,也没有把环境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直到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才升华到一个新阶段。这次大会把环境问题由工业污染控制推向全方位的环境保护,并第一次把环境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提出了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方向和政策措施,会议的主题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73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标志着环境保护正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1974年5月,国务院环境保护小组成立并开始规划全国的环境保护工作。

以为核心的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建国初期就开始对中国人口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进行探索,既闪耀着可持续发展的宝贵思想火花,又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初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观念

邓小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第一,经济建设是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任务。我国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大的物质基础上。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谈不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二,社会稳定是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第三,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的总方针、总政策,只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第四,农业、能源和交通,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只有抓住并切实搞好这些战略重点,我国社会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五,人口、资源、环境是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实现经济建设、社会文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才能把不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方式,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第六,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色。我国实行的可持续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根本目的是要建立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社会。第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离开四项基本原则的可持续发展,绝不是真正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八,提高全民族素质是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可持续发展要以人为本,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最高准则。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人的素质的提高,就没有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当代中国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大理论成果。它的提出绝不是偶然的,它是邓小平立足于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实际,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着眼于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的产物。当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但它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是重大的,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学说,借鉴了西方先进的理论,回答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如何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为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领导中国继续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经验、框架。

三、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由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以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以来,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拓创新,到2001年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提前完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教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坚持发展可持续思想密不可分。

1992年,总理参加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并代表中国政府在《21世纪议程》上签字,将可持续发展理论变为政府行为,接着我国又率先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提出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九五”“十五”计划编制时都纳入了可持续发展内容,“九五”间还将其提升为中国的国家战略。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继续贯彻以改革为动力的发展观;全面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培养和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科技人才,在加强科技队伍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水平;加快结构调整,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总之,通过深化改革,科教兴国、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的速度较快、效益较好、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经济协调发展新路子。

经济发展不能代替社会发展,更不能以经济发展损害社会发展,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就社会发展做了许多工作,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积极进展。人口数量得到控制,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95年的10.35%下降到1998年的9.35%,首次低于10%,实现了到2000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亿以内的目标。

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体系框架,执行力度得到加强。到目前,中国已颁布了6部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管理法律,30多部与环境与资源管理行政法规,30多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其他法律和法规。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九五”期间,国家确定的“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两区”(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碳控制区),“一市”(北京市)污染防治工作已全面启动,并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8

2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讨论国务院拟提请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稿。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过去的一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实施“十一五”规划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安定和谐,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我们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又迈出坚实的一步。一年来的成就,是党中央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国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会议强调,2007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按照中央的部署和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清醒地看到并扎实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为党的十七大召开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会议指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必须稳定、完善、落实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根据经济运行新情况及时完善政策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真正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重点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规模,在优化结构中促进经济总量平衡,更多地运用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引导和规范经济行为,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必须大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把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环境、集约用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增强经济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积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各项工作,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加快构筑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保障,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推向前进!

(据2月16日《人民日报》)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9

会议强调,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

看点一:总基调“稳中求进”,防止经济波动风险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各项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稳中求进。稳增长,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从表述中可以发现,与今年以保持物价稳定为首要任务不同,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心有所转变,稳增长被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这表明,政府并不希望看到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着经济回落的预期,但政府并没有提出“保增长”的字眼。对此,中国社科院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认为,从“保增长”到“稳增长”,主要是强调经济平缓下行,重点在于防止风险和波动,这也意味着政府不会像以往那样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应对目前经济下滑的局面。看点二:防止价格走势反弹,控物价仍是重要一环

会议指出,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控物价,就是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

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雪松指出,明年通胀上行的因素仍存在,一方面是国际油价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明年可能利用通胀压力减缓而推出资源要素价格改革,还有一个长期因素是劳动力成本逐步提高。据预计,明年通胀在4%左右,通胀压力比今年有所缓解。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虽然近期价格涨幅有所回落,但物价总水平仍处高位,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较大。加上国内劳动力、资源等价格上涨形成的成本推动因素,以及欧美国家新一轮货币量化宽松政策的不确定性,未来价格走势不容乐观。

因此,对于物价上涨势头、通货膨胀压力,我们仍旧不能放松警惕。

看点三:积极财政政篆重心将转向结构性减税

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财政政策的部署,去年会议上提出的“保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要求已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结构性减税将成为2012年财政政策的重点工作。

社科院财贸所所长高培勇对此表示,2011年,我国政府实现全国财政收入“超收”1万亿元已无悬念,近年来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增长,为接下来实施结构性减税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减税空间,今后应重点推行减税而以同时达到调结构和保民生的目的。

至于具体的财税改革思路,今年已经初步开展试点的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明年将继续推进,资源税改革也将全面铺开,同时环境保护税改革研究也提上议程。此外,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刘尚希透露,明年或将扩大消费税范围,对一批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将开征或提高消费税税率,以促进节能减排和发展方式转型。

财税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王素荣表示,在减税方面,企业营业税改增值税是一个主要方向,服务业领域中执行的营业税的设立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缺陷,改成增值税之后能有效增加企业的利润,进而提高员工的收入,目前在上海已经实行试点,但尚需一定的时间对上海试点的效果做出评估之后再继续扩大。除此之外,在个人所得税方面,仍然可以推进“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税收体制,完善为中低收入群体减税的方法。

看点四:实施稳健赁币政策,巩固通胀治理成果

会议明确,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但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分析人士指出,12月5日,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已经意味着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周期开始。但未来会否采取进一步宽松措施,其力度和进度如何,仍将取决于通胀回落的程度,以及外汇占款释放流动性的变化。目前,总体通胀水平虽然已经回落,但同比水平仍然较高,在国外货币政策也在放松的情况下,将货币政策定调为稳健,可以进一步巩固目前通胀治理的成果。

看点五:金融改革,利率汇率改革节奏或将加快

会议指出,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

由于近期人民币即期汇率连续10天触及跌停,因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的“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格外引人注目。“市场对此可能有两种理解,”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如果按照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汇改原则,应理解为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的基本稳定。

据介绍,从9月份开始,由于美元的强劲反弹,新兴经济体货币对美元汇率相对出现了大幅度贬值。“从这个角度讲,未来要增加人民币对美元的弹性,扩大对美元的波动幅度,藉此实现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基本稳定。”在鲁政委看来,坚持这种方式,有利于增加经济应对海外冲击的弹性。另一方面,“也有人可能将其理解为保持对美元的稳定,如果是这样,会使中国的出口遇到更大的挑战。”

对于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有专家认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就是要在加强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的同时,促进金融机构完善定价机制,提高微观主体的风险定价能力。完善利率调控框架,理顺中央银行利率、市场利率及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间的关系,逐步形成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利率定价、金融机构利率引导企业居民的投资和消费行为的利率传导机制。

看点六:发挥资本市场积极作用,债市有望获得更大发展

与历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同,本次会议特别强调,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在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明年经济工作的五项主要任务中,就有两项工作任务直接与“资本市场”相关。

首先,在“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

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内容中提出,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然后,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工作内容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

专家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整个经济体制转轨密切相连,近年随着多层次市场体系逐步完善,直接融资工具大为丰富,资本市场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转型过程中的作用逐步显现。

“在‘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大背景下,未来资本市场服务经济发展的深度、广度将继续拓展。”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他认为,要“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可以有四方面切入点。

一是探索将我国较高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机制和途径;二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市场化选择手段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三是通过资本市场的选择和示范效应促进科技创新;四是让资本市场成为金融调控中的重要“调节器”和“蓄水池”。他表示,在管理流动性时,可以通过扩大资本市场融资,让过多的社会流动性吸纳进资本市场,从而对宏观经济调控起到缓冲和疏导的作用。

另外,专家认为,明年的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工作除了股市融资功能发挥、中小板、创业板规模继续扩大外,还应创新和尝试多样化的投融资工具,丰富直接投资的方式和渠道。而在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方面,则包括品种体系、市场结构体系、投资者体系等几个方面。

首先,除股票、基金产品的丰富外,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股强债弱”格局明显,专家表示明年发展债券市场将成为完善多层次资本体系的重要任务,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试点创新的债券品种。其次,场内和场外市场的多层次架构也将进一步完善,在今年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场外市场建设的推进力度。再者,还须进一步改善投资者结构,形成更多样化、结构更合理的投资群体。看点七:坚持楼市调控政策不动摇,体现中央决心

会议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进行明确定调: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与此同时,作为拉动投资、保障民生、调控楼市的重要抓手,“保障性住房”在会议中继续得到强调:“继续加大保障性住房的投入”;“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

“这次会议提出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体现了中央的坚定决心,意味着此轮房地产调控政策一定要达到预期的、明显的效果。”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表示。

事实上,随着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宣布本年度1000万套保障房建设如期开工,10月份国内大中城市房价首次全面下跌,本轮针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初见成效。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已在预期之中。“明年房地产调控仍延续现有高压政策,且房产税试点范围肯定会扩大。”

看点八:扩大内需成战略基点,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引人关注

会议表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

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看点就是明确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并以此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他表示,扩大群众消费需求的前提,就是要增加收入,本次会议不仅提出要合理增加低收入群众收入,还首次明确提出要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这将有利于真正提高更大范围的老百姓消费水平。

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认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也即要求居民收入的每年工资增长不低于8%。有经济学家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表明中国正力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改变财富分配失衡,收入差距过大的局面。这也将成为中国未来30年从国富到民富转型的起点。

中国城市发展战略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人力资本研究所研究员易鹏认为,“中等收入群体”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是绝对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收入指标去衡量,主要原因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居民的收入信息并不透明,尤其是高收入阶层存在着巨大的“灰色收入”。易鹏表示,要提高中等收入阶层比例,首先需要国家坚持税收调节,向富人多征税,然后向中低收入阶层进行财政补贴,其次要进行产权改革,让农民土地能够流转,享受财产性收入,最后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鼓励创业发展小微企业,能够更好促进低收入人群向中等收入人群转变,形成类似于发达国家的“橄榄形”经济社会。

看点九:投资规模重磅刺激难再,投资“马车”或双轨运行

会议指出,要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抓好在建和续建工程,确保国家已经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

新建项目投资依然受限,明年投资规模难以明显快速增长,单纯依靠政府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将难以为继。不少人业内人士直言,尽管当前的经济形势堪比2008年末,但政府不可能再次祭出“四万亿”这样的重磅刺激计划,依靠投资迅速拉动经济回暖的措施难再现。

根据社科院此前的报告,2012年,受刺激性财政投资逐渐淡出、货币政策转向稳健、国际经济复苏缓慢等多种因素影响,投资将呈小幅回落,预计名义和实际增长率分别为22,8%和15,4%。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出的信号,2012年将是政策性投资和市场性投资相互交替的一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为保持经济平稳运转,不排除加大政策投资力度,以弥补市场性投资在外需和房地产市场下滑背景下产生的缺口。

看点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权重得到明显提升

会议指出,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严格产业政策导向,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要加快重点能源生产基地和输送通道建设,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要营造良好政策体制环境,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要加快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服务业一直是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内容,而在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被提到首

位,一时引发热议。

“如此排序直观地说明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当前经济工作中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教授剧锦文指出,在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次序还被排到提升传统制造业、以及加大服务业规模的后边。

更值得关注的是,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与去年的“扎实发展”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有专家指出,“扎实发展”意味着,主管部门在2011年主要是对各地政府一哄而起投资冲动进行引导和控制;“培育发展”则意味着,相关部门在2012年将对新兴产业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从而“推动重大技术突破”。

看点十一:支持小微企业列入明年经济工作重点

会议指出,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小微企业是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统称,小微企业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小型微型企业的生存状态一直处于市场竞争中的弱势,一方面是因为税费水平较高,二是因为融资能力较差。

2011年11月,有关部委先后发出通知,决定在未来3年免征小型微型企业2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对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6万元的小微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人应纳税所得额,按20%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王素荣指出,国家对小微企业的财政税收支持基本已经到位,该减免的都已经减免,今后应该加强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扶植,因为小微企业一般没有资产抵押,没有信用记录,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解决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是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的大方向一致的。

看点十二: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铁腕推进力度还将加码

会议指出,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要严格目标责任和管理,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强化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要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抓好大气、水体、重金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要坚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合作。

据发改委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我国单位GDP能耗只降低了1.6%,距离今年要完成3%-3.5%的任务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在这一背景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可以预见,2012年,节能减排仍将是贯穿全年的重要看点。

“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到了必须调整的关口。”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指出,当前正是结构调整的难得时机。但进入2011年后,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和投资增速呈现加快态势,节能减排形势并不乐观。

根据国务院此前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二五”期间,我国在单位GDP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等多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方案还强调了“问责制”,把节能减排的完成情况与领导干部的综合考核评价挂钩。

市场人士指出,节能减排继续作为调结构重要抓手的同时,众多行业也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据测算,到2015年,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将超过3万亿元。

看点十三“三农”工作依然是“重头戏”,农产品价格很关键

会议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在本次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三农”工作依然是明年经济工作的“重头戏”。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说,近年来,农业、农村整个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夏粮八连增,形势非常好,明年的主要工作还是要把好的势头延续下去,同时还要解决“三农”当中一些可能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带来突出影响的问题。比如,农产品质量问题、农产品价格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次部署“三农”工作特别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健全整个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另外,既要让粮食能增产,农产品供给能增加,同时也要让老百姓们得到实惠,成本不要增得太快。只有这样,才能让农民增产又增收,真正使“三农”工作落到实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

经济环境: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

总基调:会议认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

总体思路: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主要任务:1.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3.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4.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5.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

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扩大内需: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

税制改革: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10

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贺国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出席会议。

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刻阐述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必须把握好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大政方针、主要任务。在讲话中全面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对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有关重大问题作出具体部署。

会议指出,今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总的看,2011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全党全国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是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不懈努力、顽强拼搏的结果。

会议强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加强风险评估,及早准备预案,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化解各种风险。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要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高度,加强战略谋划,增强应对能力,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会议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必须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抓住时机尽快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会议强调,明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做好明年经济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前瞻性,继续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会议认为,推动明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会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统筹处理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特别是要把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放在宏观调控的重要位置。要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重点。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要继续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严格财政收支管理,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货币政策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发挥好资本市场的积极作用,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财政政策和信贷政策都要注重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充分体现分类指导、有扶有控,继续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继续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在建和续建项目、企业技术改造等。要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等一般性财政支出。

二、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强化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管理,完善储运和市场体系,规范流通秩序,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范围,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要坚持科教兴农战略,增强农业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要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抓好农村危旧房改造、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建设和电网改造。要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要落实好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生产经营服务。

三、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自主协调发展。一是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要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促进居民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家政等服务消费;加强城乡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强化监管和服务,坚决打击商业欺诈、制假售假行为,让广大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要保持适度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重点抓好在建和续建工程,确保国家已经批准开工的在建水利、铁路、重大装备等项目资金需求。二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坚持创新驱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产学研结合,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注重推动重大技术突破,注重增强核心竞争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严格产业政策导向,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促进兼并重组,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要加快重点能源生产基地和输送通道建设,积极有序发展新能源。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要营造良好政策体制环境,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要加快壮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三是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工作。要严格目标责任和管理,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强化节能减排政策引导,加快建立节能减排市场机制。要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抓好大气、水体、重金属、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要坚持建设性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合作。四是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要更加自觉地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中西部地区要创新发展模式。要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支持,切实改善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扎实推进援疆工作。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推进发展,科学引导城市群发展。

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调整财政转移支付结构,加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要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和房产税改革试点,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全面改革资源税制度,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改革。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培育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金融机构。要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要完善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行政管理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加快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要保持外贸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保持出口平稳增长,推动出口结构升级,加强和改进进口工作,积极扩大进口,促进贸易平衡。要引导外资到中西部地区投资,扩大服务开放,扩大境外投资合作,积极防范境外投资风险。要深化国际合作,加强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努力改善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

五、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布局优化。要坚持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扶助,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等各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落实好各项保障措施和救助机制。要重视农民工在城镇的工作生活问题,帮助他们逐步解决在就业、居住、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进城落户。要继续做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加快推进以县级医院为重点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加快全科医生培养。要抓好保障性住房投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工作,逐步解决城镇低收入群众、新就业职工、农民工住房困难。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加快普通商品住房建设,扩大有效供给,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各项部署,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强化社会监督,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统筹兼顾,切实把握好各项目标、任务之间的平衡,稳中求进。要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稳增长,就是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努力克服国内外各种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控物价,就是继续采取综合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防止价格走势出现反弹。调结构,就是突出主题,贯穿主线,有扶有控,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惠民生,就是把保障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中解决紧迫性问题,切实办成一些让人民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好事实事。抓改革,就是以更大的决心和气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解决影响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促和谐,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会议指出,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必须加强和改进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着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力和水平。要增强大局意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判断上来,统一到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正确把握本地区本部门工作同全国经济发展的关系,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党全国工作大局。要坚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方面重大关系,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要做好换届工作,切实选好干部、配强班子,保持本地区发展规划稳定性,做好工作有机衔接。要坚持求真务实,厉行勤俭节约,把有限资源和财力用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上。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决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11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中国企业在海外如何开展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避免商业风险,搞定项目,赢得民心,已经成为其面临的重大挑战。

正是基于这样的远见,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以下简称商会)从去年开始谋划出台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指引,今年6月将。这是国内外唯一一个针对国际基础设施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指引。

中国承包商在海外影响有多大?

――规模不断壮大,项目遍布全球

在“一带一路”上,中国承包商是一支庞大的队伍,承接了大量的海外基础设施建设,足迹遍布五湖四海。

据统计,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近1000家。过去30年间,中国承包商走出国门,在五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交通、电力、房建、石化、电信、新能源等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境外累计完成营业额1.2万亿美元。其中,2016年,完成营业额1594亿美元,新签合同额2440亿美元;65家中国企业入选ENR国际承包商250强,营业额总计946.2亿美元,位列各国之首。

可以看出,中国承包商已成为国际基础设施市场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那么这支力量将逐渐壮大,走向更多的国家,建房子、修铁路、建水电站、开矿产等。而这些行为将给当地经济、社会、环境造成极大影响。

中国政府倡导的“一带一路”战略强调要遵循“共商、共享、共建”原则,坚持“和谐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特别强调要兼顾各方利益与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让合作成果惠及更多区域和人群。为了落实这样的要求和目标,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从当前和长远出发,从去年开始启动《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指引》(以下简称《指引》)制定工作。

2017年4月25日,商会召开“中国企业海外发展与可持续基础设施研讨会”,对该《指引》的草案进行最后征集意见和建议。会议透露,该《指引》将于今年6月在澳门召开的第八届国际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高峰论坛上正式,2017年下半年即可执行。

《指引》有必要吗?

――响应国际必然趋势,契合企业实际需要

商会副会长王禾介绍《指引》制定的目的时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国际产能合作等政策的实施,中国企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可以预见,中国企业参与基础设施项目的范围、盗亢凸婺T谖蠢醇改甓冀获得显著扩展和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注意到,无论从外部需求还是自身的长远发展,中国企业都需要关注基础设施的可持续性问题。

一方面,从国际上来看,可持续基础设施以其在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人口增长等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意义而为联合国、各国政府、金融机构等广泛接受。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G20会议均对可持续基础设施给予了高度关注。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府或业主期望中国企业能充分考虑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投资、设计和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从企业业务实践来看,可持续基础设施是企业实现可持续经营的重要保障。企业只有加强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充分考虑项目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长期影响,建立与当地政府、社区和民众的和谐关系,方可赢得各方信任,降低项目的社会和环境风险,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很显然,可持续基础设施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必然选择。

《指引》想解决哪些问题?

――明晰衡量标准,提供操作方案

《指引》是商会探索通过可持续基础设施促进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新路径。通过《指引》,帮助会员企业真正了解:什么是可持续的基础设施、为什么要提倡可持续基础设施、如何建设可持续的基础设施。

《指引》广泛适用于中国企业在境外参与基础设施项目,从经济、社会、环境、治理四个维度对企业经营行为提出详尽而具体的要求,覆盖了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融资、设计、建设、运营和废止等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具体而言,《指引》包括经济可持续指引、社会可持续指引、环境可持续指引、可持续治理规范,主要从制度建设、信息披露、可持续报告、将可持续纳入考核等几个方面,为企业加强可持续治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指引》对企业有何用处?

――源于实践心得,基于现实需求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目前拥有会员企业1300多家。其中,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近1000家。那么,这样一个《指引》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到底有用吗?在研讨会上,中国路桥、中土公司结合海外实践分享了对《指引》的看法。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历史起于非洲,兴于非洲,辽阔的非洲大陆一直是公司最重要的市场。在全力推进这些惠及非洲民生、助力非洲经济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同时,中国路桥始终不忘自身肩负的责任,追求企业与所在国社会、环境的良性互动及融合发展。正是因为这样的心得,让中国路桥更加坚信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必要性。

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刚明确表示:中国路桥愿意在《指引》的指导下,与各中资企业兄弟单位共同努力,树立中国企业在境外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探索的“亚吉模式”也是选择可持续发展之路。该公司在项目建设中兼顾东道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以亚吉铁路这一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为龙头,带动沿线工业园等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为实现中非经贸合作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开启了新思路,带来了新机遇。因此,发挥好“亚吉模式”的借鉴作用,将有助于东道国提升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

该公司企业发展管理部副部长王强在会上表示,要会学习、领会和运用好《指引》,在练好企业可持续治理内功的同时,积极参与承建海外可持续基础设施,实现项目与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有效满足东道国自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指引》今后如何尽快落地?

――加强能力建设,多方共同推动

当天会上,金融机构、驻华使馆、国际机构、相关同行业组织以及企业针对《中国企业境外可持续基础设施项目指引(草案)》提出了修订意见和建议。各方代表在发言中一致认为,该《指引》无论是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都具有开创性意义,也相信在推动中国企业境外基础设施项目可持续建设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议范文12

[关键词] 兰州市 可持续发展能力

随着人们对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认识的深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给予了可持续发展足够的重视,然而,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到底如何,与其他地区相比有什么差别和不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本文基于兰州市软科学课题“兰州市城市综合竞争力评价、比较及其提升”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指标体系,用主成份分析法,对兰州市与其他西部11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量化,计算得分并进行排名。然后分析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学术界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界定有着不同的意见,最广泛采纳的定义,是在一九八七年由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报告书所载的定义,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与物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而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部分,因此,我们将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内容,通过选取具体指标,量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并比较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同与差异。在借鉴了国内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可持续发展能力分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由于这三个方面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认同,所以我们分析的结果也易于大多数人接受。基于我们对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的研究,我们建立了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详见表1。

一、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比较

在解释指标选取方面为更全面地反映可持续发展能力,难免会选取一些具有相关性的指标,采用主成份法可以有效避免指标的相关性。对于主成份法可以参考相关书籍,此处不作介绍。在指标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数据并据输入SPSS软件运算,计算结果如表2。

从综合得分结果表2看,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排名靠后,其中,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指标表现最差,主要是由于兰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中的中势和劣势指标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数,而且没有优势指标,劣势指标也远远大于中势指标的数量。兰州市2006年GDP总量6384705万元,排名倒数第四,强于西宁、银川,略高于贵阳。在人均收入方面,兰州市却排名倒数第一,并且人均负担人数也排名较差,说明兰州市居民的人均负担大,赡养和抚养的压力较大。由于受收入的影响,兰州市在医疗、交通、居住等方面的支出也比较小。现阶段,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和消费,兰州市实际利用外资额6973万美元,排名第六,但是在外贸出口上却落后,排名倒数第三,仅高于西宁、银川。固定资产投资2982056万元,也只领先于西宁、银川和乌鲁木齐排名第八,落后排名第七的贵阳4133576万元超过125亿元,在年人均消费支出上兰州7468.95元排名第九,略高于西宁6722.54元、乌鲁木齐7381.41元。

在社会发展方面,由于受收入影响,兰州市城市居民在生活质量方面处于劣势。但在教育和基础设施方面排名并不低,大多数指标数据处于所选城市的中游水平,这与兰州市的历史发展和地理位置有关,兰州市处于连接东西部的核心位置,在“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就对兰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而1997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优先发展的就是基础设施,而处于交通要道的兰州当然不可忽视。兰州市在抗日战争时期是后方,当时就有一大批学校迁入,同时带来了一批优秀学者。而三线建设时期,兰州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优先照顾,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兰州大学也在这一时期发展到了高峰。

资源环境是兰州市最具有优势的方面,虽然兰州市处于西北干旱地区,但是兰州市依托黄河,其地表水资源总量38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量9.6亿立方米。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干流段可建25座大中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可达1500万千瓦,现已建成的刘家峡、八盘峡、盐锅峡、大峡水电站与邻近地区的其它水电站构成我国最大的水力发电中心之一。兰州市同其它西部市相比较,年废水排放总量处于中等水平。兰州市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固体废弃物产量在西部11座城市中排名较好,说明兰州市在工业废弃物产量方面控制较好,产生相同工业废弃物的同时较其他城市能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问题与建议

从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分我们可以看出,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在所选西部城市中排名靠后,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在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方面,兰州市都处于中游水平,而影响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主要的方面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论是从得分和具体的解释性指标来看兰州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在所选城市中排名倒数。因此,兰州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存在的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对于如何提高兰州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兰州市宏观经济竞争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动力,推动三次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兰州市产业结构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提升兰州发展水平竞争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加快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步伐,进一步打破城乡分割和地区封锁,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认真落实放宽市场准入和鼓励支持的配套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保障体制,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实施兰州市都市圈发展战略,发挥兰州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圈内重点城镇的合作与交流.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综合管理水平。政府要简化各种审批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政策与展望[C].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