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

时间:2023-07-19 17:29:39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范文1

摘要:2009年以来,中石油、中石化多次同步同幅调整成品油市场价格,这种价格高度一致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成品油市场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很容易导致价格一致行为;而我国成品油市场采取的价格上限管制制度,则对中石油、中石化达成价格一致起到了促进作用。但认定中石油、中石化的价格一致行为违反反垄断法尚缺乏直接证据,间接证据的说服力也稍显不足。为了彻底解决我国成品油市场的价格一致行为,必须要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成品油市场竞争环境,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促进成品油市场价格的充分竞争。

关键词 :成品油市场 寡头垄断价格上限管制 价格一致行为 反垄断法

我国《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第4条规定:“本办法所称成品油是指汽油、煤油、柴油及其他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具有相同用途的乙醇汽油和生物柴油等替代燃料。”本文将重点关注汽油、柴油市场,所称“成品油市场”特指“汽油、柴油市场”。虽然成品油只是石油行业的一部分,但因为石油行业上下游之间联系比较紧密,成品油又更加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所以备受关注。成品油市场的波动,势必影响其上下游市场的波动,成品油市场变化对我国整体经济可能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我国仍对汽油和柴油实施了较为严格的管制措施。观察近年来我国成品油市场价格变动情况,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联手调整、保持油价高度一致的情况屡见不鲜,这种价格一致行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历次成品油调价后,我国两大成品油供应商纷纷在不超过国家发改委制定的价格上限情况下一致选择最高限价进行调整。据此,不断有人质疑两大石油巨头之间存在着价格联盟,反垄断法应予以制裁。基于此,本文首先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和价格上限管制两个方面阐述了价格一致行为产生的原因,然后从反垄断法角度分析了价格一致行为的实质,最后就如何有效解决我国成品油市场的价格一致行为提出了若干对策和建议。

一、成品油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导致价格一致行为

(一)我国成品油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

根据产业组织理论,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之间具有双向的、相互影响的多重关系,是认识市场现实竞争的有效工具。考察市场结构包括三个主要因素:市场集中度、进入壁垒和产品差异化程度。因为成品油市场属于高度同质产品市场,结合成品油市场的特殊性,本文将着重考察我国成品油市场的集中度和进入壁垒。

1.市场集中度。市场集中度是一种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企业规模分布和竞争程度的方法。不同的测算指数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市场,常用的指数包括集中率指数(CR。)和赫芬达尔一赫尔希曼指数( HHI)等。集中率指数是最简单测算市场集中度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统计分析之中。n家厂商的集中率就是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所占整个市场总销售额的份额。

其中:CRn即为市场集中率,是市场中第i位企业的销售额,n是市场中排名前n家企业数,N是指市场内的企业总数。n值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取值2、4或8。集中率指数综合反映了市场内部大企业数目及其规模两个方面。理论上认为,CR。值越大,市场集中度越高,行业的垄断程度也就越高。利用集中率指数确实能够反映一个市场内企业市场份额的集中度,但是其难以体现这些紧密联系的大企业真实的竞争状态是怎样的。HHI在这方面就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根据企业的规模大小提供比集中率更多的信息。HHI指数的最大值为10000,此时该产业属于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这个指数随着市场内企业数量的增加而逐渐下降,厂商数目一定时,HHI越小,说明该市场的竞争越活跃。美国司法部为利用HHI值进行市场结构的分类制定了具体的量化标准:

利用上述两个指数对我国成品油市场结构进行分析。我国最大的三家石油企业依次为中石化( SINOPEC)、中石油(CNPC)、中海油(CNOOC)。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作为除了三大石油公司之外唯一一家拥有石油勘探开发权的企业,成为我国第四大石油企业。由于我国成品油市场结构的特殊性,中石油、中石化的市场份额远大于其他企业,为使集中度指标的经济意义显著,我们在计算市场集中度时着重考虑两大石油集团,选取了n=2时的值。依托两公司年报数据计算出2010-2012年期间我国成品油市场集中度,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成品油企业市场集中度非常高,两大石油集团就包揽了80%左右的成品油销售,HHI≥3000,我国成品油市场垄断程度属于高度寡占I型。2012年我国汽、柴油表观消费量为2.51亿吨,同比增长了3.3%。截至2012年12月底,中石化拥有加油站30836座,是我国最大的成品油销售商,加油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二,中石油加油站总数达到19840座。虽然中石化、中石油拥有的加油站数量只占全国加油站总量的52%,但由于两大石化公司的加油站地理位置好、成品油供应有保证,从而保证了两大石化公司在成品油零售市场占有80%以上的市场份额。综上所述,我国成品油市场是以中石油、中石化为主导的双寡头垄断的市场,其他国有石油公司、民营企业、国际石油公司还处于从属地位。

2.进入壁垒。寡头垄断市场的进入壁垒是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进入壁垒进行定义。通常进入壁垒被认为是新企业想要加入到某一行业所要克服的经济或政策方面的障碍。具体到成品油行业,经济性的障碍包括必要的生产成本、现有企业的规模经济和技术经验等,政策性障碍包括了限制新的进入者的法律、法规、规章等。

我国成品油市场最主要的经济壁垒在于现有企业的成本优势。潜在进入者建设或租用成品油储存设备、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聘请有经验专业人员需要比现有企业承担更高的成本。我国成品油批发企业至少需要300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包括其他大规模投资,巨额资金要求形成了很高的进入壁垒,很多民营企业由于资金不足都难以进入。另一个重要的成本优势在于石油资源的开采权。我国油气开采权采取政府管制,目前拥有开采权的只有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和陕西延长石油四家企业,对于成品油市场的潜在进入者来说,油源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的问题:拥有石油开采权的企业利用上下一体化的优势自然拥有较低的成本,而潜在进入者无论是选择购买国内的油源还是进口都要面临更高的成本。

我国成品油市场另一个经济壁垒就是在位企业的纵向一体化优势。成品油行业具有范围经济的特征,不同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是指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产品种类,生产一系列产品形成的单位成本的下降。具有完整的开采、炼化、销售产业链的成品油企业享有纵向一体化优势,新进入的企业无法将自己的经营范围扩大到能够降低生产或者销售成本的程度,只能忍受高成本造成的利润损失,潜在进入者自然知难而退。

相比而言,政策性壁垒是比经济性壁垒更难消除的障碍。我国政府已于2003年、2006年先后开放了成品油零售市场和成品油批发市场。但是由于石油资源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政府仍然对成品油行业实施一定的管制。首先,在成品油炼化环节,国务院于2005年的《炼油中长期发展专项规划》要求新建炼油项目规模要达到800万吨以上,而国际上一般认为石化行业的最小有效规模只需达到250万吨,所以新设的准入要求基本上等同于禁止民营资本的进入。其次,根据《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规定,参与成品油批发业务不仅要有长期稳定的供应渠道,还要求不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的注册资本以及至少10000立方米的库容。如此严格的市场准人条件形成较高的政策性壁垒,把很多民营企业拒之门外。

(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导致价格一致行为

自2009年至今,每当国家发改委公布成品油零售指导价,市场上成品油企业都会同步调整价格,价格始终趋于一致。实际上每个成品油企业的原油采购渠道和时间不同,购油数量不同,付款条件不同,原油储存成本不同,炼制方法不同,油品运输成本不同,生产规模和效率不同,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也不相同,理应存在许多成本差异,成本的差异必然会影响价格形成。在一个经营同质产品的市场上,经营者的竞争焦点就是他们的价格,但是我国成品油企业不仅没有利用价格进行竞争,反而同步进行调整,这种现象如何进行解释呢?

如上所述,我国成品油市场属于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在这个市场中,市场集中度高,产品差异化程度低,进入退出壁垒高,中石化、中石油处于绝对的垄断地位,中海油和陕西延长石油最近几年虽然增长较快,但目前仍然难以撼动两巨头的垄断地位。同时,成品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用户、用量相对稳定,产品同质,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小。这些市场条件很容易使企业意识到彼此之间的依赖性,当一家企业降低价格时,消费者会被迅速吸引过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提高,同时也影响了竞争对手的市场占有率,竞争对手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会跟进降低价格来避免市场占有率的降低,理性的生产者会发现彼此之间的价格竞争实际上削弱了自己的利润。成品油企业作为“理性人”只有在率先降价所带来的市场份额的增加所获得的利润超过降价造成的亏损时才会选择价格竞争。但是在成品油市场上,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较小,价格变动引起的市场需求变化并不明显,而且市场上调价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当一个企业选择降价时,竞争对手可以迅速作出回应,将价格降低至相同的水平,以避免销售份额的下降,因此该寡头企业增加的销量是有限的,企业降价也是得不偿失的。相对于眼前短暂的利益,理性的生产者更加在意未来长期的利润。在这种情况下,两家寡头垄断企业必然会选择联手,当一方提价至最高限价时,另一方只需要跟随共同维持高油价,就能比竞争时获得更大的利润,因此何乐而不为。中石油、中石化两家供应商彼此非常了解,出于长期利润最大化的动机,自然会选择联手定价,于是产生了价格一致行为。

这说明,在寡占市场中,企业之间既可以相互竞争也可以相互合作。如果两者之间不合作,则竞争会非常充分,但所获得的利润将非常微薄甚至两败俱伤;如果两者之间相互合作,则竞争就会不充分,但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在利益的驱使下,寡占市场中的企业通常会采取合作态度,价格一致行为成为寡头企业之间用来默契调价的方式,合作达成价格一致符合中石油、中石化的长远利益。

二、成品油市场价格上限管制促进价格一致行为

(一)我国成品油市场的价格上限管制措施

我国成品油价格至今尚未完全市场化。在2001年之前,由原国家计委确定零售中准价,中石油、中石化在此基础上根据市场情况变化、在上下浮动5 010的幅度内确定具体零售价和批发价,2001年调整为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零售中准价上下8%范围之内制定汽油和柴油的零售价和批发价。2009年5月以后,国家改革了成品油定价机制,由国家发改委制定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两种定价方法的相同之处在于政府均对成品油价格规定了最高限价。《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第8条规定,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或中心城市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政府规定的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这属于典型的价格上限管制。

价格上限管制是以有一个合理的基价为假设前提的,而基价的决定必然要以成本为基础,这就决定了国家发改委在构建价格管制模型时仍然不能回避成本问题。但是国家发改委与成品油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企业比国家发改委在以下两个方面更具有信息优势:一是产业的成本和需求条件,称为隐藏信息,二是降低成本的努力水平,称为隐藏行动。因此国家发改委在价格调整的实际操作过程中无法了解成品油企业真实全面的信息,很难制定能够提高经济效率的价格。另一方面我国成品油企业的垄断带有强烈的行政垄断色彩,上下游结合的产业结构特点使得获取成本信息更加困难。

在这种不对称信息的条件下,价格上限管制就可能导致两种问题,第一种问题是只考虑消费者福利,牺牲企业利益,因为过度期望达到激励企业降低成本的目的而限价过低,企业为收回成本,采用低成本生产技术,就可能忽视质量问题,低质量反而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根本无法达到价格管制的目标;第二种问题是由于我国成品油市场现行制定的价格上限过高导致对企业降低成本的激励不足,价格上限起到了价格预告作用,成品油企业只需掌握对手是否有跟进调整的意愿,双方只需调整至最高限价即可使彼此间价格达到一致,大大降低了不确定性导致调价所面临的市场份额变动的风险,价格上限管制反而成为了促进企业间同步调整价格的最佳平台,使其利用远高于其成本的限价获取超额垄断利润,损害消费者利益,维护了不公平竞争。

(二)价格上限管制促进价格一致行为

尽管现行成品油价格上限管制机制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价格上限管制对成品油企业的价格一致行为的促进作用。如上所述,我国成品油市场是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巨头主导的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中垄断者极易凭借其垄断地位左右或控制某一行业的市场价格,使其偏离产品或服务成本,获取超额利润。由于我国成品油价格上限管制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我国成品油市场价格管制机制的改革难以根据企业的真实成本制定有激励性的价格,价格管制机制的改革仅仅只能针对“成品油价格调整周期过长,容易引起投机行为”等问题,无法解决垄断问题,更无法避免垄断造成的企业间的价格一致行为。

一般来说,企业之间采取价格一致行为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且即使采取了价格一致行为,也很容易受到自利性和信息不对称的影响而自动瓦解。但是这种不稳定因素由于我国成品油市场价格上限管制的促进作用而消除。自从开始执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以来,这个当初为了管制我国成品油市场价格问题的制度,却成为了成品油市场寡头垄断企业中石油、中石化对价格进行沟通的最佳平台,该办法将调价指标、调价幅度、调价时间、价格计算公式与调价公告都包括在内,使我国成品油市场定价公式化、油价调整公开化和透明化,有利于信息在寡头企业之间流通,事实上形成了事先价格预告机制,方便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促成了中石油、中石化价格趋于一致。中石油、中石化无需再推测对方的成本结构、价格走向和经营策略;也无需事先进行信息交换,协调双方价格,只需要跟随国家发改委制定的零售指导价格。这种相当于“价格预告”的促进行为,降低了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巩固了形成一致价格的基础,并使反垄断执法机构难以掌握直接证据以证明其价格一致行为的违法性。

我国成品油市场的价格上限管制,虽然是国家发改委为提高消费者福利制定的油价调整方案,但是该制度本身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不仅难以发挥激励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作用,却具有价格预告和信息交换的功能,为中石油、中石化达成价格一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对成品油价格进行管制只是权宜之计,逐步放开成品油企业的定价权,从滞后价格过渡到实时价格,从政府管制价格过渡到市场形成价格,才是我国成品油市场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三、成品油市场价格一致行为的反垄断法分析

(一)我国成品油市场价格一致行为的违法性分析

对于中石油、中石化之间的这种价格一致行为,不断有人质疑两大石油巨头之间存在着价格联盟,认为属于《反垄断法》第13条规制的固定价格垄断协议。初一看似乎很有道理,但经过认真推敲后发现,认定该行为违法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笔者认为,就目前情况而言,尚缺乏直接证据证明中石油和中石化之间存在垄断协议,最多只能说是高度疑似的固定价格垄断协议。就反垄断法而言,当缺少直接证据时,如果要认定这种价格一致行为违法,关键在于界定此行为是“协同行为”还是“跟随性平行行为”。如果采取的是协同行为,就有可能被认定为违法的垄断行为。但是,如果寡占企业采取的是“跟随性平行行为”,那么认定是违法行为就比较困难。

协同行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以限制竞争为目的而暗中进行意思联络达成合意后所采取的相同经营行为。《反垄断法》第13条将协同行为视为一种垄断协议,这是一种事实上的垄断协议。协同行为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经营者的行为具有相似性;经营者事前达成了合意;协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竞争。跟随性平行行为,也称为价格跟随行为,是寡占厂商之间不存在联合行为之合意的有意识平行行为,属于正常之竞争行为。在寡头垄断的市场中,难免会出现无意识的跟随性平行行为,其与协同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无意思联络”。如果有,就是违法的协同行为;如果没有,就是合法的“跟随性平行行为”。“厂商价格跟随行为处于反托拉斯法的灰色地带,因而容易成为厂商采取一致行动而又有机会不被起诉的策略。”笔者认为,中石油、中石化默契的价格一致行为很可能就属于价格跟随行为。我国成品油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有较高的进入壁垒,产品同质,需求弹性较低,厂商成本相似,寡头企业之间极有可能通过跟随行为来协调定价机制。近年来,每当国家发改委对油价进行调整,两大集团就会将价格调整至最高限价,从未出现步调不一致的情况,据观察,中石化一般是价格主导者(有些地区也可能是中石油),中石油则会跟进中石化的价格,两者在成品油批零市场联合推价,十分默契。

(二)认定价格一致行为违法的关键因素

2009年至今,中石油、中石化几乎同步同幅地调整油价,这种亦步亦趋的价格一致行为是否违法?总结各国处理价格一致行为的反垄断执法经验,关键在于彼此之间是否进行过合意或意思联络。至于“意思联络”的形式如何,约束力如何,并不影响该价格一致行为本身的违法性:“意思联络”在本质上反映了企业彼此之间企图通过联合一致行为影响市场竞争,共同获取或者享有超额利润,强调企业之间一致行为的反竞争目的。如果是有意思联络的价格一致行为,那么就可以被认定为《反垄断法》第13条规定的协同行为。此外,由我国《反垄断法》第13条的规定可知,协同行为违法的要件,除了具有“意思联络”之外,还包括“排除、限制竞争”的结果要件。因此对于价格一致行为的具体个案,两个违法构成要件的采证和认定缺一不可。要对价格一致行为的违法性进行认定,理论上的顺序是首先经过观察,我们确定企业之间存在外在的、一致的价格行为;其次证明企业之间的价格一致行为经过了意思联络,唯有证明了企业之间的价格一致行为确实经过了意思联络,才需要验证该价格一致行为确实足以产生限制竞争的效果。因此,价格一致行为违法性认定的关键就在于证明企业间存在“意思联络”。

反垄断执法机构加大执法力度后,企业知道彼此之间公然的联合调价行为是违法的,所以企业之间必然会就联合调价行为进行暗箱操作,因“意思联络”自身的隐蔽性导致反垄断执法机构很难掌握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其存在。面对这种现象,各国反垄断执法机构主要依赖间接证据来证明。利用间接证据证明我国成品油市场企业之间的价格一致行为是否存在“意思联络”,要考虑很多因素,运用起来方法较为复杂,并且具有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真正实施起来面临很多难题。“在现阶段要利用间接证据证明联合行为合意之存在,仍是各国反托拉斯法执法机关的噩梦。”在这种情况下,有学者主张,应该采用合理推定的方式。如果市场上多数业者同时并以相同幅度调整价格,然市场上并无客观之供需变化因素可资合理说明,应合理怀疑及推定业者就该次价格调整,存有联合行为之“意思联络”。要推翻此项“推定”,需行为人“合理说明”或证明,其价格之调整乃市场上客观之供需变化因素所致。然而,到目前为止,据笔者了解的情况,只有我国台湾地区在今年修改“公平交易法”时采用“推定”的方式认定“意思联络的存在”。

由于我国成品油市场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企业的行为十分复杂,每一个行为都有许多可能的解释,间接证据很难“唯一合理”地解释价格一致行为产生的原因,所以关键还要证明在特定市场条件下没有其他原因能导致该行为的产生。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政府也很难清楚地了解厂商作出决策时所掌握的信息,因此也很难判断厂商间价格一致行为的真实解释。如果我国反垄断执法机构仅以中石油、中石化价格一致的表象判定他们违法,其在法理上的证据难免有失严谨。依照之前的分析,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才是我国成品市场价格一致行为滋生的温床,加之公式化、透明化、周期化的价格管制机制,一致的价格也许只是中石油、中石化自然而然的选择,从法律要件来讲并不构成违法行为。这个结论并不符合广大消费者的预期与想象,也不能制止中石油、中石化的价格一致行为,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变成品油市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并从政府管制价格过渡到市场形成价格,才能最终破除中石油、中石化的价格一致行为。

四、解决成品油市场价格一致行为的建议

(一)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改变导致价格一致行为的市场结构

竞争可以破除垄断。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是价格机制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充分条件,也是约束微观个体和调节宏观经济的必备条件。我国成品油市场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是价格一致行为产生的绝佳环境,当市场环境不适于企业之间进行合谋时,价格一致行为就不会再发生。因此,要完善成品油市场的竞争机制就要从改变市场结构着手,在成品油市场最大限度地引入竞争。首先,要区分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职能,取消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的行政职能,并取消对其各种补贴,使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只有这样企业才会自觉提高生产经营效率。其次,降低成品油行业的准人标准,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和其他国有资本进入成品油炼化、批发和零售行业,使成品油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由于市场上出现的替代性产品增加,中石化、中石油在成品油炼化、批发和零售业务环节所面临的竞争更强,就必须降低价格、改善服务,防止客户流失。最后,赋予一些有相应资质的民营炼油厂原油开采权和进口权,这不仅有利于有条件的民营炼油厂发展壮大,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也削弱了石化双雄的纵向一体化优势,有利于降低下游市场的进入壁垒,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有效竞争。

(二)导入产业调查制度,解决价格上限管制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价格上限管制作为目前最有效的激励性管制,主要目标是帮助管制者制定一个最优的激励性定价机制,以便于激励企业不断降低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当管制者和被管制者信息不对称时,被管制者会凭借其信息优势采取对自身有利的策略。所以如何采取措施达到有效的监管,发挥价格上限管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的激励作用是十分棘手的问题。目前我国成品油市场采取的价格管制依然是简单的价格上限管制,而缺乏其他辅助机制的设计,从而削弱了价格管制的约束。信息不对称的大量存在使成品油供应商缺乏降低成本的压力,消费者无法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优质低价的服务。而且国家发改委制定零售指导价格的方法公式化、透明化,形成了事先价格预告机制,方便了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换,降低了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反而促进了寡头企业的价格一致行为。

为了避免国家发改委在制定成品油价格时由于缺乏我国成品油企业的成本结构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导致价格上限管制难以发挥其激励作用,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反垄断法中规定的产业调查制度(Sector inquiry)或类似的“市场调查”(Marketinvestigation),对成品油市场进行长期深入的调查,了解成品油市场真实的情况。将价格上限管制与产业调查制度相结合的管制手段,可以解决管制机构与被管制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管制机构可以获取更为全面的信息从而制定更有效的价格,以达到激励企业降低成本、改善服务、完善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产业调查制度需要长期持续观察、收集市场信息并进行比较工作,在特殊情况下还可能到成品油企业及同类竞争者中收集证据。一旦将成品油市场的真实情况调查清楚了,接下来的执法就水到渠成了。例如,德国联邦卡特尔局在经过数年调查后,于201 1年5月26日公布了成品油市场调查结果:五大寡头垄断企业英国石油公司(BP)、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埃克森美孚公司(Exxon Mobil)、荷兰皇家壳牌有限公司(Shell)和法国道达尔公司(Total)在德国加油站市场份额达到65%,具有市场支配地位。这种寡头市场结构使得大型石油公司在成品油零售市场的价格趋于一致。作为调查的直接结果,联邦卡特尔局将继续成品油市场合并严格控制的态度以防止该市场的进一步集中。同时,联邦卡特尔局将发动针对成品油市场竞争违法行为的法律程序,以及建议立法机构进一步研究是否采取有利于消费者的管制干预措施以改善成品油定价方式。我国反垄断执法机关不妨学习德国执法机关的做法,先花数年时间摸清楚成品油市场竞争的真实状况。这些基础性工作做好后,反垄断执法机关的执法才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强化成品油市场的反垄断执法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范文2

关键词: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

随着我国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各行各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1]。石油工程行业也不可避免地要进行信息化建设,来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本文主要针对当前我国石油工程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有效的具体措施。

1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还处在形成阶段,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正在积极向信息化过渡中。向国外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技术,如将“地球科学与钻井系统”和“上游生产信息系统”等积极应用在我国的石油公司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2]。但是我国的石油行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个是石油行业中缺乏专业化的信息技术人才;二是在信息化过程中只注重购买计算机等硬件,而忽视对软件系统的开发,缺乏创新意识;三是信息化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取得的效果不佳,成本耗费较大。

2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作用

积极进行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可以将众多分散的石油组织部门紧密联系起来,把采集、生产、销售等环节相互连接可以提高内部信息的流通性;另一方面,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了解和掌握国外的石油开采状况,以及国外的具体市场需求,在掌握了这些信息后,可以更好制定石油对外输出的战略,提高石油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使我国的石油工程走出国门,更好走向世界。

3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3.1基础设施建设的信息化需求

基础设施建设条件的高低关系着石油工程发展的好坏,管理措施的有效与否决定了石油工程经营状况的好坏,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条件下的石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不同[3]。就目前来看,各地的石油工程都普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问题。很多偏远地区经济落后,导致信息也相对闭塞,没有条件去接触先进的科技,且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老旧过时,甚至是将计算机当成摆设,使得一些石油工程系统长期闲置,不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3.2生产管理过程的信息化需求

我国对于石油工程的管理一般采取分专业管理的模式,然后各个石油单位再自主确定管理系统及模式。不同专业的石油单位相互分离,独立开展工作,这就导致各单位部门之间信息不畅通,造成信息冗余或者必要信息的遗漏,不利于石油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就强烈要求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实行信息化,这样才能够保证各部门间的信息流通,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3.3石油工程专业软件应用的信息化需求

在石油工程的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应用大量的石油工程软件。我国的石油工程软件开发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且软件的推广运行范围有限,与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足。但值得高兴的是,国家目前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积极鼓励人们进行自主开发和研究,并提供了资金、技术等相关的帮助[4]。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后期石油工程信息化的建设。

3.4数据信息库建设的信息化需求

石油的采集和生产过程需要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来保证石油工程的顺利进行。虽然目前我国大型的石油集团如胜利油田、大庆油田等已经开始使用了SDS石油数据采集系统,使石油勘探采集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从整体来说,这些数据还是远远不够。还需要采集大量的数据,只有建立更加齐全和准确的数据信息库,才能够更好满足石油工程的勘探采集以及最后的生产需要。

4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的具体策略

4.1结合企业发展现状制订信息化建设计划

石油企业之所以要进行信息化建设,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自身的实力,提高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最终起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信息化建设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制订相应的计划,必须要将企业的发展以及之后的规划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根据企业需求以及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信息化建设方案。不能够为了进行信息化建设就盲目设立建设方案,导致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发展不符合,造成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综上所述,信息化的建设必须要依据企业的实际状况来开展,不仅要注重近期发展,更要注重长远发展,确保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实施能够切实为企业带来长远的利益。

4.2提高工作人员的信息化建设知识水平

人才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实际上就决定了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高低,因为最终这些信息化的软件的操作以及信息化进程的推进都是由人来操作才能够实现。因此,培养一批专业化水平高、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队伍是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一方面可以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让他们掌握科学、规范、专业的工作技能,让他们明白信息化的建设不是简单操作电脑等机械设备,而是一种贯彻在石油工程始终的专业化理念;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自身的建设,优秀的企业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优秀的企业环境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企业自身建设规范完善了,优秀人才才能够汇集起来,共同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4.3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的投入,要想有过硬的硬件设施装备,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设备的采购需要大力的资金支持,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更离不开资金的支持。我国当前的信息化发展水平远远不能够与国外优秀的石油集团的信息化发展水平相媲美[5]。这种情况下要想提高我国的信息化水平,跟上国外的发展步伐,就必须要学习和充分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如聘请国外优秀的信息化建设公司的人才来指导我们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购买他们先进的科研成果的信息产权在我国的企业中加以利用,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4.4确保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的良好运行

计算机是实施信息化建设的关键。高效、快捷运行的计算机才能够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进行。但是,计算机在运行过程中经常会面临黑客、网络病毒等技术的威胁和攻击,导致计算机瘫痪无法正常运行,最终出现影响信息数据安全,甚至是关键数据信息泄露的严重问题。为避免这种问题出现,就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危机应对能力,培养他们的危机意识,引导其对计算机规范操作,如对数据进行及时的备份保存,做好防电、防数据泄露措施。

5结语

时代在发展变化,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大的时代潮流和趋势,石油工程也必须要跟上时展变化的步伐,积极进行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建设,满足市场上越来越多的石油需求,提高我国的石油工程质量,跟上发达国家的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步伐。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我国石油工程行业的竞争力,使我国的石油工程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董广哲 单位:中国石油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沈明军.浅谈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4):235.

[2]张海粟.浅谈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与建设的策略[J].特区经济,2016(1):171-172.

[3]陈彤.关于石油工程信息化需求与建设的几点思考[J].当代化工研究,2016(4):1-2.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范文3

【关键词】石油工程;信息化;发展;原则;趋势

1.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现状

石油工程板块的经历多次专业化重组,而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化也经历多次飞速发展,信息化是推动各业务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步骤,大规模的信息化也标志着石油工程企业专业化企业走向现代化企业的建设征程,通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石油工程企业将整体转变发展方式,大力促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走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道路,为石油工程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商。

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在各企业总部的建设推动下,在信息化基础建设、生产运行管理、经营管理等方面,已经部分建设了相应的信息化应用,但由于其石油工程企业的主要业务仍是工程建设,随着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原来的信息化不能很好满足满足工程建设的信息化要求,石油工程是一种多学科交叉的工程,石油工程施工厂所多集中在沙漠或者交通极不发达区域,工程工程密集的技术需求、使得信息化在石油企业发展中面临一定的挑战。同时石油工程的信息化发展相对其它行业,即是挑战也是机遇,石油工程企业施工的厂所不固定,信息化基础建设需要多次投入,石油工程企业的密集技术需求对应着信息化深度发展需求,这些也是信息化能够在石油企业飞速发展的基础。着眼于石油工程企业未来发展以及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建设以生产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建立信息化运行保障体系势在必行。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全面的技术体系建设,牵涉到的业务面广泛、技术体系结构复杂。在现代信息化社会体制下,由于信息和网络的开放性,石油工程企业的信息安全建设也受到一定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才能保障信息化的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转。

3.石油工程企业未来信息化建设原则

3.1石油工程企业发展建设定位

建立以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综合管理平台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信息系统。完善信息化与工程企业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勘探开发数据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为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经营及油田地质研究、采油工程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录井基础地质研究成果提供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工程企业中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中石化油田勘探开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石油勘探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3.2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

石油工程细分企业众多,部分企业已经部分建立了各自的信息化系统,包括初步的基础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相关规程的制定。但以往的信息化管理规程适合原有的管理体制,信息化系统适合原有的体制架构,基础建设进行基本的建设,配备了基础的硬件设备,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应该按照部门的要求,遵照“整体规划、业务驱动、结合已有成果、突出重点、边建设边应用”的指导方针。整体规划:各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建设统一考虑,各项建设内容遵循共同的规范、标准、体系、服务。业务驱动:围绕各石油工程企业的业务应用建设,为业务服务。结合已有成果:以原来信息化建设成果为基础,进行建设。突出重点:把握重点工程和重点应用,集中解决和实现。分步实施:按计划分阶段逐步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

3.3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总体目标

石油工程企业应该按照石油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投资、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原则,遵循“化是过程、统是原则、建是重点、用是目的”的工作要求,结合石油工程公司的实际情况,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

3.3.1资料数字化:各类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完整、规范地采集传输入库,规范化、合理化管理,达到一次采集,多次共享目的;

3.3.2业务信息化:以最全面的数据信息,规范、统一、优化石油工程业务流程及业务管理和运行模式;

3.3.3科研生产协同化:利用数字化应用平台打破专业、部门之间界限,加强内部联系,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3.4现场可视化:通过自动化监控和视频实时传输,实现石油工程企业生产指挥的桌面化;

3.3.5管理决策科学化:为决策层提供及时、全面、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使决策者对需求做出迅速反应,科学决策。

3.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发展理念,坚持集中统一管理,坚持持续投入机制,加快整体推进步伐,为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与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支撑。这一战略原则可归纳为三方面:

3.4.1坚持“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平台、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的六统一原则,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性。

3.4.2坚持“成熟”和“兼容”的技术选择,确保系统的成功建设和应用。

3.4.3坚持“实用”和“高效”的建设标准,确保信息化的协同效益。

4.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4.1以大系统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横向发展

以大系统(石油工程原始数据采集、工程综合信息平台、石油工程基础数据、工程成果数据库系统、工程全程可视化系统等)为基础推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专业系统横向发展,如石油工程中的水平井地质导向可视化信息系统研发、实现与现场作业单位进行工程施工数据信息化共享服务(知识、视频及数据),建立协同智能的工程施工信息化视频系统及调度系统,以大系统为基础稳步推进信息化专业纵横向发展。即是完善信息化与石油工程中心业务的高度融合,根据石油天然气行业综合数据信息标准与规范,实现石油工程施工数据各专业信息采集、管理、应用与,为石油勘探开发生产管理、生产运营以及油田地质研究、钻井工程、测录井工程、试采气等工程作业提供结构化的应用数据元和综合性信息平台,全方位的体现信息化技术在石油勘探中心业务、核心业务上的服务水平、建立符合石油工程企业施工实际的综合数据信息横向服务模式,扩大信息化在工程施工生产中的服务领域。

4.2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纵向发展

信息化纵向发展以各石油工程企业现有数据库资源为根本,经过历年的讯猛发展,石油工程企业沉积了大量的施工数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成熟,石油工程企业应不断加强公司跨专业数据库整合力度,提升现有数据库知识挖掘力度,工程数据体再集成再创新力度,在保证原来数据成果正常运行的情况下,争取更多的信息科研项目,以工程施工相关数据库整合为核心推进石油工程信息化纵向发展,在企业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石油工程企业信息资源中心建设纵向发展主要是多元异构数据库整合、多专业、跨系统的整合,数据库的整合是核心,也是信息化纵向发展的必经之路。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随着石化总部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油田战略的提出,勘探开发领域逐步扩展,而各类开放或半开放的数据库系统是成果的集中体现,数字油田信息化发展必须是各类数据库整合的前提下进行。公司信息化纵向发展将以数据库整合为核心,加强数据整合创新力度,使得数据资源能变为信息化创新资源,通过数据纵向发展及挖掘,推动智能油田发展。

4.3以新市场、新方向为契机拓展石油工程企业信息化服务内涵

石油工程高端业务发展将以新市场、新方向为突破点,同时伴随着拓展信息化服务内涵,信息化也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尤其是新兴市场的发展,新市场的信息化起点特点往往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高、精、尖技术,只有牢牢把握工程施工市场方向,才能逐步掌握石油信息化高端业务核心技术,通过石油工程信息化高端服务能使信息化发展的内涵更加丰富。例如工程工程中的钻井业务,现有高端业务主要是推进全新的可视化钻井、录井、导向系统研发,建立以生产综合信息平台以及生产运行管理与指挥平台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系统,加快以施工工程生产综合信息系统为基础石油的协同办公共享研究,建立信息化高速网络,使得生产信息系统到科研信息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实现生产到科研的系统化信息服务体系,在生产综合系统后台研发上实现与其它石油工程核心信息系统对接,把综合信息系统的服务领域进行有效拓展,使得信息化技术真正服务于工程企业核心领域。

5.结束语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范文4

纽交所来了,伦交所追进,纳斯达克、新交所……鱼贯而入地开始争抢带有中国概念的上市资源。中国企业也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国际市场的宠儿。

当前,中国企业所受到的这种在过去几乎不曾想象的礼遇,得益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概念的追捧。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人民币升值的强劲预期,以及由于美国“次贷市场”风险打破全球金融市场脆弱的平衡所带来的全球资金的流窜性癫狂等等,几乎融聚成了一股强流,到处寻觅并追捧着具有中国概念的任何机会。

这无疑是物换星移。几年前中国企业还在为如何上市、能不能上市捉襟见肘,现在却如同在超市中挑东西,中国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在哪个市场上市更经济、更便利和更有助于企业发展。这种“选择的困惑”,对正在期待上市的企业来讲,是一种被快乐萦绕的痛苦。

快乐更多的是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礼遇变迁所获得的满足,同时,倘若中国企业迷失在“选择的困惑”之中,将势必影响企业未来的发展。

中石油,海外上市错了吗?

被誉为“亚洲利润机器”的中石油,2000年以1.21港元在香港上市,带给巴菲特等国际投资者高达200余亿港元的收益;七年后在国内A股市场上,中石油以16.7元的发行价和48.6元的开盘价高调登场。

“国内投资者正在为中石油的国际投资者抬高资本公积和每股净资产”,中石油当初首选境外上市至今仍然遭到各种非议。

但客观地考虑当时的情况,中石油的选择是合乎逻辑的。

能源资源类企业能源的储备当量与开采期限结构的配置决定着能源企业的价值。作为中国最大的能源类国有垄断企业,中石油的资源储备主要集中在国内,其国际资源储备很有限。相对于国际石油巨头,20世纪的中石油更多的是一个区域性公司和国内企业。

中石油的资源储备不仅受到地域分布过度集中的影响,而且地域分布的局限也直接影响着其石油资源的有效开发期限。同时,中国国内的石油储备资源匮乏,难以满足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求。可以说,主、客观两方面因素要求中石油进入国际市场寻觅新的能源基地,从而完善资源储备的地域分布和提高有效的开发期限,进而为满足国内高速增长的经济需要提供稳定的国外能源渠道。

然而,2000年中国的外汇储备尚相当有限,中石油的进一步海外扩展需要更多的外汇资金,海外上市正是筹集外汇的最有效、最方便的方式。海外市场具有庞大的容量和活跃的市场流动性,能够为中石油实现能源储量和产量的稳步增长、炼油与销售业务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盈利能力、改进技术、工艺和设备等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本通道。

反观2000年的A股市场,其容量很有限,并且市场信心也不够稳定,难以承接如中石油这样的大盘股。

2000年,真正的国际化开始了

上市前的中石油国际业务尚处于小打小闹的格局,除1993年获得加拿大阿尔伯达省北湍宁油田的部分股权和1997年在哈萨克斯坦获得阿克纠宾石油公司60.3%的股权外,中石油的海外扩展主要集中在秘鲁、苏丹和委内瑞拉等石油资源的边缘地区的石油开采服务作业,真正能够为中国提供海外原油基地的海外项目并不多。造成这种格局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过股权方面的合作来获取海外资源这种相对成熟且阻力较小的方式受到了自身条件的限制,这客观上使得中石油错过了不少参与全球石油布局的良机。

股份制改革和海外上市后的中石油,在海外拓展步伐、参与海外项目的深度和灵活性都有了显著进步。海外上市后的七年,中石油斩获颇丰。

截至2006年底,中石油在海外11个国家和地区拥有油气勘探开发业务,境外原油和天然气探名储量分别占到公司总量的5.5%和1.5%。这虽低于2002年末的水平,但从海外储量的绝对值来看,要显著高于2002年末的水平。海外油气储量占储量总量比率的下降的原因是,这一阶段,中石油国内的油气储量得到了快速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上市还推动了中石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七年的海外磨练,对中石油经营业绩和公司治理结构的构建和改善做出了不可漠视的贡献,促成了中石油的现代企业管理框架,而这是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所难以达到的。

显然,中石油的海外上市提高了该公司海外的知名度,日益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中石油的海外扩展缓解了许多不必要的政治压力。某种程度上讲,海外上市使得中石油从一个国别色彩和区域色彩较浓的地区性石油公司逐渐成为了一个真正跨国性的世界大型石油公司。

SOHO“低估有因”

“香港投资者不识货”,潘石屹在SOHO上市香港市场后无奈地表达了对香港投资者的抱怨。

对于任何一个准备上市的企业来说,原有股东都希望卖个好价钱,以便提高其收益和增加上市公司的资本公积。显然,SOHO的上市进一步映射出上市地点选择的重要性。在笔者看来,潘石屹的不满意本质上是来源于香港投资者对SOHO这一房地产企业股价进行了信息折价计算。

对于房地产这类非贸易部门来讲,其价值更多地受制于国内政策、制度等因素,海外投资者要准确为此提供相对合理有效的估值,需要深入了解企业所在国的相关政策和经济发展轨迹。对海外投资者来讲,这需要较高的信息搜集成本。也就是说,非贸易部门进行海外上市不可避免地会存在显著的信息不对称性,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反映在股价估值上就是信息折价。

另外,房地产等非贸易部门的相对固化的区域业务特征,使得其相对于中石油等可贸易部门的经营风险更为集中。比如,房地产企业的经营业绩和风险严重依赖其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局势的变化;而中石油由于其业务的可贸易性和国际化特征,使得其可以通过扩大国际业务来很好地规避区域性的政治经济风险以及经营风险过度集中问题。这也是在美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市场风险下,为何美国的跨国公司能够保持业绩的稳定性,而房地产部门则哀鸿遍野的主要原因之一。从国际资本市场的经验看,非贸易部门如房地产企业等上市地点选择在海外市场的并不多。

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如SOHO、碧桂园等选择在香港上市,虽然严格地讲不能称为海外市场,但实际上即便是在香港市场上市,企业也需要承担这种信息非对称等所带来的信息成本。值得欣慰的是,香港投资者对房地产行业具有一定的投资偏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内地房地产企业在该市场的上市。倘若在纽约等其他国际市场上市,企业可能要承担更大的信息不对称成本。

相比之下,在境内上市的万科等房地产企业却享受着国内投资者赋予的高溢价收益。在人民币升值等概念的影响下,中国房地产企业在A股市场的融资便利性和融资成本的廉价性是在海外上市所难以企及的。事实上,国内市场上市为万科的迅速崛起和壮大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廉价的资本平台,成就了万科国内房地产企业“黄埔军校”的地位。

另外,在海外上市公司的非贸易部门企业,由于缺乏海外业务的用汇需求,因此海外上市所融得的资金需要换成本币来发展和开发业务。然而,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所带来的国内过剩的货币流动性,已经开始使得中国的外汇管制政策由宽进严出逐渐向严进宽出转变,显然,非贸易部门这种更多地表现为海外融资、境内投资的上市融资模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过剩货币流动性的压力。因此,这种融资模式可能将越来越难以得到外汇管理部门的欢迎。

选择上市地点需谨慎

对于业已开展国际业务的中国企业来讲,选择海外上市确实对企业扩展海外业务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对准备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来讲,还需要权衡如下几个方面的得失。

首先,企业选择上市地点首当其冲的是要与企业的业务发展相匹配。对于可贸易部门企业,应该根据其发展需要和发展进程选择境内上市,境外上市或境内境外同时上市等途径。一般地讲,对于已经在国际市场耕耘多年的国内企业来讲,其海外上市所需要支付的信息不对称成本自然相对较低;而对于那些尚未进入国际市场,国际投资者不熟悉,甚至尚未听说过其企业的情况下,企业要选择海外上市将需要支出相对较多的信息不对称成本,这必将影响企业股价的高低。

非贸易部门企业在选择是否在海外上市问题上更需谨慎地分析境内外上市的利弊得失。企业选择合适的上市地点,尽量缓和甚至消除企业和投资者间所存在的信息鸿沟显得尤为必要。由于海外投资者直接获取非贸易部门企业的相关信息所需支付的成本相对较高,所以海外投资者更多的是通过间接的手段,甚至道听途说地对企业价值进行估值和定位。这种间接获得的企业信息必然引发海外投资者对信息真实性的质疑,这种质疑最终要通过风险溢价的形式反映到海外投资者对企业股价的定价上。

其次,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市时机直接影响着上市的成效。

中石油的上市正值国际资本市场热点轮换的转移时期,当时国际资本市场更钟情于具有网络概念股的高科技企业,对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投资者的热情并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石油的股价和之后的再融资进程。2000年4月,中石油以每股1.21港元发行175.82亿股,发行总额从原定的50亿美元削减至29亿美元;而且上市首日即跌破了发行价。这一方面影响了中石油海外上市的融资规模,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中石油之后的再融资进程。直到2005年9月15日,中石油才等到了相对有利的时机实现了31.97亿H股的增发。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范文5

一、我国石油企业物资信息化管理建设现状

我国企业在本世纪之初从国外引进了石油信息化管理系统,并对石油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并购重组,让石油企业部门之间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信息化建设,由于各个部门之间对信息化技术的依赖程度和引用程度不尽一致,使得各个部门信息化发展水平呈现失衡的状态。石油企业物资管理部门由于长期处于市场垄断地位,缺乏竞争意识,对信息化技术的引用比较冷漠和轻视,其信息化管理的理念和手段比较滞后,制约了石油物资管理的发展提高。石油企业物资管理滞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管理理念落后,由于在市场上处于垄断者的位置,石油物资管理者长期缺乏竞争,管理者没有锐意改革提高管理效率的雄心,因而其管理理念明显滞后,成为制约石油物资信息化运用的一大瓶颈;其次是物资管理信息化率相对于其他部门而言信息化率比较低,在石油物资的具体管理中,例如固定资产的登记、原材料的采购、原材料的领用、设备的维修保养等等,信息化技术的缺失给企业造成没有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最后是信息化网络落后,没有很好的与其他部门做好信息沟通与共享,许多业务无法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必要的处理,信息保存和备份机制缺失等等,都严重的制约了石油物资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以信息化技术为基本管理手段促进石油物资管理探讨分析

(一)整合石油物资管理体系,打通多个领域、部门之间的链接。

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为基本工具,对石油物资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将各个石油物资管理领域的资源重新进行分配,将物资采购分配、费用规划、财务管理进行整合连接,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物资管理效率。对企业物资管理操作流程进行规范化,打通各个部门之间的业务联系纽带,可以将物资采购、物资销售等连接起来,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实施。通过统一的操作平台,可以使得操作更加透明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可以有效防止石油物资管理者监守自盗,取缔腐败滋生的土壤,杜绝贪污企业物资、鲸吞企业资产的行为,除此以外,统一的平台能够为管理者提供更加直接的物资来源和流向情况,对库存物资的状体、数量等基本信息有一个更加全方位、多层次、清晰而明了的认识,能够为提升石油物资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信息。

(二)注重人才和员工素质培养,提高信息化系统运作效率。

石油物资管理者和员工石油物资管理信息化的直接执行者,员工为信息化管理提供决策信息来源,对石油物资管理信息化所带来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因而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信息化系统运行效率。注重对人才和员工素质的培养,提升人才和员工的实际技能操作能力,增加其知识储备,才能从根源上加快石油物资管理体系的信息化。企业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员工积极创新,通过再教育激发员工管理潜能,挖掘员工创新源泉;大力推动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保证不同层次的人才能够源源不断的满足物资管理信息化的需求。

(三)建立物资资源共享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化技术对信息共享机制的影响越来越大,企业通过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信息共享系统,整合各个部门的物资资源,可实时对石油物资进行监控和管理。建立一套高效快速的信息共享机制,需要对各个部门之间的职权进行明确和界定,防止各个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同时其他相关信息机制的建设也显得异常紧迫。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的关键在于要具有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和具有较强的科研实力,人才的开发和培养是信息共享机制运行的前提条件,而强大的研发机构能够不断的满足石油企业石油物资信息化管理的要求。

(四)以大数据处理为契机,利用信息化技术整合相关数据,强化管理的针对性。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范文6

一、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的管理现状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实现成功转型,并结合信息资源,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信息的更新,科学制定财务管理工作,有效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信息化环境下对中石油财务职能产生的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有效抵御财务风险和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三方面。

1.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要求财务人员必须具备信息化技术和财务管理能力,通过HOS系统、ERP业务财务模块与FMIS7.0系统的融合,将信息化技术综合运用在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中。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客观上要求财务人员更新财务管理理念,结合信息技术加强对财务管理业务处理和财务管理的学习,进而提高中石油财务管理水平,实现中石油财务职能的成功转型。同时财务人员为适应财务管理的需要,必须结合信息资源加强对中石油业务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实现中石油财务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合理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2.有效抵御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是影响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中石油的财务风险囊括了资金、商品和发票等各个方面,建立信息环境下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利于结合信息技术,及时采取有利措施以防范财务风险,减少财务风险对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造成的冲击,实现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管理的经济效益。信息化技术在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运用,财务部门有利于及时掌握信息,综合财务风险对财务管理的冲击,合理制定完善的抵御措施,有效抵御财务风险。同时,财务人员通过信息技术的反馈,有利于结合中石油财务管理现状,完善对财务风险的了解和预防,有效降低财务风险对中石油的冲击。

3.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的财务管理,有利于财务部门及时掌握信息资源,进而制定完善的财务管理措施和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信息化技术在中石油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有利于中石油财务管理部门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综合管理财务工作,实现财务管理工作的经济效益。

二、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转变的意义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实现财务职能的成功转型,并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优化财务管理方式和实现财务科学预算和决算,对财务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1.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职能实现成功转型,通过信息化技术加强对财务管理工作,并针对财务风险,结合信息资源加强抵御措施的制定和完善,有效提高财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实效性,实现信息技术的经济效益。例如中石油通过信息化环境下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将大量单一的结算凭证通过信息系统集成,通过手工录入向系统取数的转变,缩短50%的结算凭证制证时间,优化了核算流程,大大提高结算业务核算效率。

2.优化财务管理方式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结合信息资源,促进中石油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进而实现财务管理方式的正常转型,实现财务职能的优化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部门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处理和利用,及时掌握市场特点,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和规模调整,以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对财务的科学管理,利用市场调控作用,实现对财务工作的合理调控,进而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维护中石油的经济利益。例如,某年中石油根据市场经济的冲击,合理制定完善的财务调整,采取收支均衡发展的管控模式,有效抵御市场经济对中石油的冲击,维护中石油的经济利益。

3.实现财务科学的预决算

信息化环境下中石油财务管理工作,有利于实现对财务的科学管控,进而实现预决算工作的科学管理,优化财务职能。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不仅可以通过事后的差异分析及时发现问题,还可将预算目标作为预算监控目标,实时监控。例如中石油结合信息资源,建立完整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通过各系统充分融合,及时更新数据库信息资源,制定完整的财务管理工作,实现财务科学的预决算管理。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范文7

关键词:信息化 石油物资 管理模式 创新措施

1.我国石油物资管理模式现状

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我国石油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管理层面都有着持续改进,而最为突出的当属石油物资供应管理模式的创新。目前,国内大多数油田均已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这也提升了油田的运营效力,拓展了石油市场,也推动了石油物流的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石油物资管理仍处刚刚发展阶段,不少地方也亟需改进。

长期以来,我国石油企业对物流未能给予足够重视,被视为油田生产开发部门的辅助单位,物流组织设置十分松垮,与企业管理的其他活动联系不够紧密,这严重降低了物流技术在石油产业的作用力,潜能未能有效发挥。

当前,我国石油企业的物资供应分为三级模式,中心库作为第一级别,设立于重要供应处;供应站作为第二级别,设立于二级单位处;库房作为第三级,设立于材料使用单位处。当然,有的企业设有第四与第五级的模式。事实上,模式的级数越多,石油企业的产品与材料的流动越为复杂,不利于物流设备的充分使用,降低了运营效力。

目前,第三方物流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合作对象,而物流也已发展作为“第三利润源”。因此,石油企业若想提升自身发展空间,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高效合作是石油企业的必选之路。但我国石油物资管理存在“本位主义”的现象,各自为政,阻碍了高效合作的开展。

2.我国石油物资管理模式存在的潜在问题

总体而言,我国石油企业在物资管理模式上已有了较大进展,推动石油企业的发展。当前,经济管理理念快速发展,企业外部环境风云变幻,管理模式也必然要时刻创新,而这种创新就是管理模式潜在问题的体现。

首先,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石油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这种制度上的不完善,导致企业在采购过程中面对着很大的约束,如假冒伪劣、不合理定价等问题,都严重损害了企业的利益,使之无法在经营当中取得优势。

其次,石油企业内部物资管理控制体系执行不够完善。这种潜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四个具体表现:第一,产品入库时未能严格执行操作程序,不少手续存有缺陷。第二,账目的盘点与对账手续也并不科学,不少会计核算人员对于本职工作缺乏必要的认识,并且工作存在严重的拖延性。第三,长期以来企业均采用计划成本法,无法完全适应每年市场价格的变动,出现实物与账面不符的情况。账面混乱,数据失真,无法指导企业经营管理。第四,极少数人为的编制虚假账目,损公肥私,导致物资在入库后出现了长期挂账的局面。

最后,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应用不够完善。目前,我国石油企业正在推广应用ERP系统,但信息系统的实际运用中尚存在不少需要完善之处。石油企业物资管理软件的开发与使用,实现信息共享,任重而道远。

3.国外石油物资管理模式经验

信息化作为一个较高的物资运营操作平台,从信息管理角度加大对国外企业的学习,能够更为高效的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为企业带来高的投资回报,从而保障在竞争激励的市场环境中获益。总体而言,可从如下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加快物资周转期,提升物资实效性与准确性。国外企业在这一方面多采取集成系统手段,运用综合分析手法来对石油物资管理方面相关信息进行过滤与分析。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国外石油物资管理的业务人员多具备跨学科背景,这能够保障业务处理的及时性。第二,数字化管理得到大范围使用。在具体的经营管理当中,数据为王的理念目前也得到了国外大多数石油公司的接受,普遍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并通过对数据库的使用,确保数据的及时收集与解读,以此来指导公司物资管理。第三,现场管理理念的推行,国外石油公司普遍运用互联网技术来指导现场的生产管理的进行,并通过虚拟办公的形式,将整个企业不同部门的管理相结合起来,从而来提升管理效率。第四,业务流程的操作上十分科学规范,目前国外石油企业多采用了ERP管理系统,结合自身企业特征,并配以电子商务技术来提升物资管理水平。

事实上,国外较为大型的石油企业,如壳牌、埃克森美孚等均已构建了全球信息化系统,这都丰富了其物资管理模式,提升了物资管理水平。

4.信息化背景下我国石油物资管理模式的创新途径

首先,需要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平台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前提,也是保障石油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保障。这一平台需坚持一体化的思路,将物资管理与企业财务、采购、销售等多个部门相联系起来,从而保证企业坚持整体思路进行运转,产生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并最终带来利润上的提升。石油企业继续加大ERP系统的推广应用力度,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强化对石油企业物资管理部门业务人员的培训。员工是企业得以快速健康发展的血液,对员工进行完善的培训,能够确保员工业务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从而从整体上保障物资管理的准确科学的进行。这种培训重要包括两个方面:信息化技能的培训与系统化技能的培训。无论是哪一种技能,都应将其余石油行业的特征相联系,并加强对石油市场的认识,真正将技能与资料科学结合。

最后,提升信息化的综合管理水平。信息系统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生产力,它能够极大的提升企业运营的效力。石油行业所涉及到的信息众多,并且在物资管理当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因此,真正从综合角度对这些资料进行整合与分析才能够为企业提出科学的指导。

参考文献: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范文8

关键词:石化行业 成品油 物流一体化

石化行业是辽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全省工业经济总量、规模和效益最大的行业。2004年辽宁省石化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100亿元,比2003年增长30%;实现利税250亿元,比2003年增长29%;实现利润140亿元,比2003年增长50%。石化是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领头军,在“一个中心、两大基地、三大产业”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战略指引下,石化行业是辽宁加速发展的重点行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加入wto的承诺,到2006年12月11日我国完全开放国内成品油批发市场,这无疑会给辽宁省石化行业发展带来挑战。成品油销售业务属于下游业务,在与国外大的石油公司对比中,不难发现成品油销售业务中,流通成本很高,而流通成本中最主要的还是成品油物流成本。据有关部门统计,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吨油流通费用平均为200元,其中物流费用(运输和存储)占到80%左右。2004年,辽宁省成品油市场消费量为591.58吨,则其物流费用在10亿元左右。如果以降低10个百分点计算,每年可节省成品油物流费用1个亿。由此可见,如何有效的降低成品油物流成本,提升石化工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在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将是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

成品油销售物流中的问题

目前,辽宁省的成品油市场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大石油集团公司控制,从市场销售份额看,中石油销售成品油占全省市场资源供应总量的90%左右,在省内零售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70%;中石化占全省市场资源供应总量的10%,在成品油零售市场的占有率为30%左右。成品油销售物流分为一次物流和二次物流,一次物流是成品油从直属炼厂到省级(直辖市)油库的流动过程,二次物流是成品油从省级(直辖市)石油公司经过市级、地县级石油公司,直至加油站,最终被消费的过程;同时还包括由配送中心直接供社会终端用户消费和由批发中心向社会经销商批发的过程。辽宁省的成品油销售物流就属于成品油二次物流,整个流程中,通过加油站零售是主导模式,也是研究的重点。目前按照“三级进货,三级管理”的模式进行,存在的问题如下:

物流意识薄弱。我国石油石化行业基本上是属于垄断性质的行业,在其经营思维中,普遍存在“重采购轻销售,重批发轻零售,重销量轻效益”的现象,对于成品油流通过程缺乏科学的统筹,没有意识到优化物流活动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效益的重要作用。

销售区域划分不科学。各销售区域的划分是在过去行政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的,造成有些油库和加油站在进货的时候舍近求远,出现迂回运输,发生费用高,造成资源浪费。并且,各市县公司都从保证本辖区的油品供应和销售出发,彼此各自为政,没有兼顾到整体利益最大化。

运力分配不均。在各个不同的销售区域内部,有的运力过剩,有的则运力不足,没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样会造成成本升高。

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三级管理,中间环节较多,造成人浮于事,机构办事效率低下。

运输没实现优化选择。由于跨地域的炼厂和消费地,导致如果不能对运输路线进行优化处理,成品油逆流和回流现象严重,成本增加。另外,对于运输方式的选择,更应该反复权衡,各种运输工具的优点和缺点也应当放在一起综合考虑。

信息传递存在“长鞭效应”。物流活动流程上的各节点企业,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一级企业的需求信息进行各种决策制定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整个流程逆流而上,并且逐级放大。这一现象在管理学界被称为长鞭效应。长鞭效应的出现会给石油石化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成品油物流一体化的构想

所谓成品油物流一体化,就是将系统管理思想引入到成品油物流管理中,通过对成品油物流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等的统筹安排,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物流总成本的最大合理化。为了实现成品油物流一体化,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优化管理环节

为了实现辽宁省内成品油物流一体化运作,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物流管理机制,以消除各组织机构的壁垒,实现信息的自由流通,同时明晰职责,将各层级的物流活动更好的连接在一起。具体又表现在以下方面:

科学划分销售区域。进行成品油二次物流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按行政划分销售区域的方式,转而实现按经济需要划分销售区域。各销售区域的划定,应该以效益最大化、服务最佳化为原则,坚持做到在一个销售区域内只能有一个公司负责销售。

明晰职权责任。要实现省级公司成为独立核算的利润中心,而地市一级公司成为配送中心机构,县级公司将改造为零售、营销网点,负责终端经营管理。

整合活动流程

要实现成品油物流活动的一体化运作,必须将物流流程中的所有活动有效的整合起来;同时,通过对原有流程的改进,并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实现物流、指令流、信息流三流合一。

发展成品油物流配送体系。由于二次物流是直接针对最终消费者市场,运输活动相对来说是短途运输,以骨干油库为核心建立配送中心。该配送中心在公司直接领导下,根据各销售区域的特定需求量安排具体的配置计划,包括安排骨干油库向终端加油站的配置活动(零售)和向社会客户的配置活动(批发或直接配送)。

重组销售物流流程。对于二次成品油物流活动的中间环节,进行调整,打破传统的“三级进货,三级管理”的模式,实现“二级进货,二级管理”。凡在一个区域内省市公司有重叠,则应对其重叠部分进行归并,而市县公司同处一个市场区域,可撤消县级建制,并且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对于辖区内规模小、实力弱的县级公司,可直接将其改为市级公司的销售网点,实现就近进货。中间环节的减少,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精简组织机构,快速、高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加强对终端加油站的管理。加油站是成品油零售方式的最终出口。辽宁省目前有3000多座加油站,其中一部分是自营,另一部分是通过特许经营的形式加以控制。我国加油站数量偏多,经营状况不如国外,壳牌公司中国加油站每吨油净利润为400元,而我国加油站净利润只有100元左右,由此可见二者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针对终端加油站安装pos(销售时点管理系统)和液位仪等设备,来加强对加油站售油过程中的控制,并建设自动补货系统,实时的监控市场需求情况,自动根据存货情况进行补货。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所谓成品油物流信息化建设,就是以成品油物流实物流程为依托,运用信息技术并辅之以组织机构重组,实现决策制定的科学化,从而达到流程优化和操作优化的目的。成品油物流一体化的实现,客观上要求信息的快速准确传递,流程环节上各节点企业间信息的高度共享,从而实现决策制定的科学化,并将有力的促进流程重组的实现。由此可见,不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不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很难实现物流一体化运作。这就要求必须以实物流程为核心,搭建起信息平台。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通过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引入优化软件,实现操作优化。

成品油物流活动中,主要的活动是运输和储存,对这些活动的安排不应仅依靠决策者的主观经验,而应当积极的引入优化软件,在组织内部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

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开发西部政策的有效贯彻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的振兴与发展已经刻不容缓,而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更成为了重中之重。石化行业是辽宁经济的龙头,通过成品油物流一体化建设的实施,可以有效的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石化行业的竞争力,从而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尹强,董黎明.浅谈成品油物流的合理化问题.中国石化,2002(3)

2.田景惠.打造现代供应链.石油企业管理,2002(3)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范文9

[关键词] 石油企业;自动化;信息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40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73- 02

1 我国石油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现状

1.1 我国石油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处于初级阶段

在我国经济体制、发展模式等因素的影响下,石油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起步晚,仅有少数石油企业已进入到整合和成熟阶段,大多数企业仍处于逐步探索的初级阶段,发展速度缓慢,所以企业间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强弱分化十分明显,这种状况不利于我国石油企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1.2 我国大多数石油企业没有制定明确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目标

虽然我国石油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进程在不断深入,但大多数石油企业仍然没有意识到制定明确的战略目标的重要性,甚至没有考虑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方向,而是仅凭一腔热血,盲目地追求自动化和信息化,在软件市场的推动下和软件公司的极力推销下,安装一套系统软件,而不去考虑它是否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石油企业在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制定明确的目标,在认真调研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少走弯路。

1.3 领导层对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大部分石油企业都在进行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但实际上,企业领导层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3.1 资金投入不够

石油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持久的系统工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而很多企业领导层在投入一定资金后,在短期内发现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企业决策者就会背负很大压力,在之后的资金投入中也会畏首畏尾,这样就限制了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1.3.2 缺乏必需的技术力量

大多数石油企业缺乏足够的、业务水平过硬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人员,在服务和技术方面不能维护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加之技术人员的培养周期长,后期培训繁琐,导致领导层对企业的技术力量重视不够,严重制约着石油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

1.4 石油企业的信息整合力度不够

我国石油企业集团的功能条块分割现象严重,各系统间彼此孤立,缺乏交流和沟通,给企业信息整合带来很大阻力,不利于石油企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

2 我国石油企业进行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2.1 提高企业效率

石油企业进行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可以帮助企业精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效率。如果引入ERP信息管理系统,企业管理部门下达的指令,制定的政策以及市场需求和生产信息都可以及时有效地传递给相关的职能部门,既提高了效率、节省了时间,又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2.2 有助于人事制度规章化

在石油企业内部,长期形成的不良风气比较严重,某些员工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等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严重影响了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企业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可以及时、准确、客观地反映企业员工的出勤状况及效率等,并进行公正测评,避免不正之风的蔓延,提高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实现人事制度规章化。通过信息化平台建立监督体系,可以增加广大员工对企业领导的监督力度;通过信息化平台,企业领导能及时听到员工对企业发展的建议,使每位员工都参与到企业的决策中。

2.3 利于企业资源优化整合

石油企业部门众多,资源丰富。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可以促使各部门间进行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各种闲置资源,提高企业竞争力。

3 如何促进石油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

3.1 加强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人才队伍的建立和培养

虽然可以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解决石油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人才缺乏的问题,但从长远利益出发,这样做既不利于石油企业开发、应用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也不利于通过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石油企业应该把建设和培养自己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人才队伍上升到战略高度。石油企业缺乏自动化和信息化人才与具体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策略和国内人才结构有关,最重要的是受到企业人力资源奖励机制的影响。所以,石油企业要真正解决缺乏自动化和信息化人才的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出发:

(1) 增大引进和培养高素质自动化和信息化人才的力度。

(2) 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利用高校这个平台,建立石油企业所需的自动化和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争取培养出一流的管理型人才和学术型人才。

(3) 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分配机制,通过优厚条件吸引人才并争取留住人才。

3.2 建立和健全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支撑体系

建立和健全石油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支撑体系有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降低成本,改进经营模式,改善业务流程,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要建立健全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支撑体系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改善企业信息化系统环境。

(2) 合理统筹,认真规划石油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基础设置建设,避免资源浪费。

(3) 建立规范的信息技术市场和相应的法律体系。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范文10

如何建设西南西北石油物流呢,首先我想认为有必要对物流发展的过程及其概念了解一下。物流发展至今经过了一方物流、二方物流、三方物流到现在的四方物流,它们的概念如下:

一方物流:即生产者或供应方组织的物流活动。这些组织的主要业务是生产和供应商品,但为了其自身生产和销售的需要而进行物流网路及设施的投资,经营与管理。供应方或厂商一般都需要投资建设“仓库、运输车辆、月台甚至公路专用路线等物流基础设施。卖方为了正常推行生产而建设的物流设施而为了产品的销售而在销售网路中配置的这些物流设施为销售物流设施,总的来说,由制造商与供应销售企业自己完成的物流活动为第一方物流。

二方物流:是指买方,即销售者或流通企业组织的物流活动。这些组织的核心业务是采购并销售商品,为了销售业务需要而投资建设物流网络,物流设施和设备,并进行具体的物流业务运作组织和管理。严格的说从事第二方物流的公司属于经销商。供应链中游经销商承担的自己采购的商品的物流活动。如批发商到工厂取货、送货到零售店或者客户、自建物流和配送网络、保有库存等都属第二方物流活动。

三方物流:一般自己不拥有商品,不参与商品的买卖,只是在物流管道中,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约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向用户提供“标准化、客制化、模块化、信息化”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从这个意义上有人称为第三方物流或称为合约物流或委外物流。

四方物流:是指一个供应链的集成商,为供需双方及第三方物流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领导整合平台。它不是物流的利益方,而是通过拥有信息技术、整合能力,以及其他资源提供一套完整的供应链解决方案,以此获取一定的利润。

从这些对于物流的定义上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把一方物流看成一个点那么二、三方物流就是将这些点连成线,到了四方物流却又把这些线编织成网络。综述物流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个由点到面,由分散到集中的高度整合的过程。这过程的形成并非偶然,物流业本身不能创造价值,而是通过配送、仓储等多种服务手段来降低业主成本而获取利润。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运输费用不断攀升,物流行业要谋求更大的利润就需要有更广地域的服务对象,更多的服务内容,这样才能降低成本实现高利润。可以预见今后的物流企业必定是以二、三方物流为骨架四方物流为中枢高集成度、高信息化的企业。因此要想打造西南、西北石油物流就首要的就是整合,彻底消灭现在百花齐放的局面,由现在的各点各线整合成一个实体。统一管理、统一意识、统一品牌,充分共享资源,优势互补,降低成本,达到利润最大化。

整合后的石油物流首要的就是要建立统一的、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信息是现代物流的灵魂和核心,信息平台的建成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利用条形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提高信息采集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数据交换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和运输管理系统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甚至于对石油物流内部运输车辆安装卫星定位系统(GPS),每辆车在什么位置、装载什么货物,目的地是什么地方,总部一目了然,可以合理安排运量和路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潜力;另外还可以与业主甚至油田供应商信息共享,使得供应链的透明化,业主可以随时了解自己货物,运用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竞争力。

石油物流的整合不是要消弱各油田的物流单位,相反而是为了让各油田物流单位利用整合带来的优势,在高度信息化的基础上,除继续为油田提供优质服务以外,更积极参与到油田外部市场,以配送、仓储、运输、快递等等多种方式融入到地方物流中。在西南、西北的物流市场我们的竞争对手主要有两种,一是为数众多的个体私营物流企业;二是少部分具有企业背景带有部分三方物流特征的物流企业。个体私营物流企业缺点较多最主要的表现为货物遗失多、送货延迟、信息不畅、服务态度差、信息不畅通、社会诚信低,针对这些弱点我们一方面通过广泛的宣传和优质高效服务树立石油物流诚信;另一方面可以与保险公司开展合作,为我们的客户提供货物保险服务,用这些手段达到占领个体私营物流企业市场的目的。西南西北具有企业背景物流企业他弱点主要体现在缺少运输网络、信息化程度不高,代之而来的就是物流成本较高,对于这种物流可以采用结盟合作方式,以较低的费用为其提供信息、仓储、运输服务来增强他们对石油物流的认可和依赖,最终把他们纳入石油物流网络内。通过上述手段强化培育地方物流市场,使得地方物流市场对石油物流由陌生至熟悉,由熟悉至依赖,直至得以占领市场。经过一定时期市场的开发和占领,我们将对地方物流市场形成一定的占有率,并通过不断向周边地区辐射,为打造石油物流品牌奠定了基础。

战术层次上各地方油田物流单位努力发展三方物流,做为整合后的油田物流实体在战略上要打好以下几张牌:

一、资源管理。整合后的石油物流需要需要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状况,准确认识和深入分析不同地方石油物流经营资源的基础状况,集中把握和有效运用企业经营资源,正确选择地方石油物流三方物流发展的方向,并为之提供资源的有效配置方式,有力促进其发展速度。并且通过认真研究企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确保第地方石油三方物流的健康发展。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国家政策,把握资源转换方式,不断提高资源产出效益。

二、品牌战略。物流市场竞争激烈,石油物流要想发展,要获得市场的认可就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获取良好效益。首先要树立物流发展的精品名牌意识,严格制定各项物流质量标准,才会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其次要引进先进技术手段,设计创造物流服务的精品名牌意识,严格制定各项物流质量标准。最后要强化物流技术与管理人员素质培训,建立优秀的物流人才队伍,确保企业名牌战略的实现。

三、创新意识。物流的发展过程是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随着这种高速发展不断地有新的事物、新的思想涌现。石油物流要发展就要实施创新战略,首先要创新观念,打破传统思想,借鉴国际先进物流管理思想,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新思想和新方法。其次要创新组织,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化物流新型组织。再次要创新服务,深入研究不同市场、不同企业物流需求。通过引进、模仿和创新物流技术手段,不断设计、创新和提供有效的物流服务。最后要根据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合理的物流管理体制。

四、服务方向。西南西北石油物流发展必须依托地方工业企业的发展,做到"来自地方企业、服务于地方企业"。要把握四点:第一、必须依据地方工业企业的实际需要,设计和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理念。第二、必须关注市场需求变化,提供保障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服务措施。第三、必须深刻理解地方企业物流规律,建立完善的物流运作与管理的服务效益。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范文11

关键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

中国 企业管理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 影响 。中国几千年的 历史 文化积淀,西方管理文化的精粹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要不断让 科学 管理的新观念、新 方法 冲涮。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小农意识,就是用市场 经济 的规范取代计划经济的禁锢,就是要在民主、科学、创新的旗帜下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实施高效、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整合中西管理文化的精华,探索中国特色的 现代 化管理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 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和文化十分必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石油企业正逐步推向市场,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促进石油企业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其关键是需要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一、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中开展。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专职的管理人员,其他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这反映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广泛开展。当前石油企业鼓励创新主要集中在管理方式方法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这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从创新方法上看,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知识和技能,独创较少。同西方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群众性;同时创新领域狭窄,创新手段有限,整体创新能力水平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三、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 网络 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管理创新,以期超越一流,保持不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管理创新是一浪高过一浪,在管理的诸多领域中进行了大胆而又成功的创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营关系越来越重要,管理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我认为在石油企业管理中需要开展创新活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

1.组织机构的创新

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科学的机构设置是管理 理论 与规律的产物,也与企业实际管理的要求相关。目前石化集团正在进行的重组改制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组织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适应全新的委托关系、集权与分权要求、管理效率的提高等等。因此,开展组织机构创新活动特别重要,否则企业制度创新就不可能真正成功。

2.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它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 应用 ,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 科技 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方法和高效益产出为归宿,推动石油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

3.经营理念的创新

由于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 时代 ,其价值观及行为存在一种惯性,这种惯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石油企业的这种模式及价值取向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特性的经营理念,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

4.管理制度创新

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这是把原来的一个企业分为二个,各自有自己的法人,在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

5.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

6.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只有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 金融 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2]。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7.企业流程和信息技术运用创新

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

四、需要处理好的关系

1. 企业 管理创新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关系

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搞好各项其他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前提条件,是企业进行各项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推行 现代 化管理 方法 和手段的重要条件。石油企业若想进一步创新、 发展 ,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处理好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基础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充分搞好管理创新,探寻新的发展方法和手段,推动石油企业向前进步。

2.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

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对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加强和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 内容 。在 学习 、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 中国 特色的现代石油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

创新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发现,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其 科技 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说管理创新也能创造市场,也能弥补技术创新的不足。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除了尽可能地运用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管理创新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管理创新来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潜力和效率。

3.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与自身特色的关系

石油企业独有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 影响 展开。例如,地下油藏呈上下分布,不同的油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段,其平面上相互重叠;反映到地面生产上,不同的油藏其地面生产设施可能在同一区域。油藏分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油藏地面生产设施不可能以油藏为单元组织,而只能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组织。因此现行油藏原油成本核算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进行成本要素归集,这样的成本归集反映的是同一集输系统内所有油藏的平均开采成本,从而使采油在优化油藏开采方案时缺乏 科学 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上,都必须建立在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之上;否则,所有的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

4.管理创新过程与利用信息技术的关系

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管理游戏规则,信息技术不仅使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特别是掌握当代前沿技术的大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周转的速度,使他们更容易获得远远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利润平均化的机制。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在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方面与西方大石油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加上管理创新活动缺乏或滞后,使其竞争力差距不断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知识 经济 的 时代 潮流,已成为当今石油企业竞争的焦点。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现行管理创新的重大影响,是决定企业管理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5.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不能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

石油信息化行业市场范文12

关键词:石油企业 企业管理 会计核算 现状 作用

在石油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会计核算已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一部分。石油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好坏,将对整体会计信息质量产生直接影响。但是以当前会计核算的实际情况来看,与石油企业发展、市场经济管理仍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对会计核算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如果会计核算不能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应有作用,必将影响企业健康、长远发展。因此,为了解决石油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发挥会计核算在石油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石油企业管理中会计核算的现状

以我国石油企业的内部核算现状来看,大多已采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实行统一化、规范化的账务处理。无论在具体的设置科目、分配权限还是管理用户等环节,都纳入完善的财务核算体系中,逐渐与国内外市场竞争需求接轨。同时,随着石油企业业务量、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核算不能仅停留在会计管理层面,要求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各个科室也积极参与到核算流程中,形成全员参与的大氛围。同时,在石油企业内部逐渐发挥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的作用,结合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各部门业务设置的规范流程等,对各环节、各项目实行有序化、规范化的管理,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健全的内部会计核算体系。

虽然当前石油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在会计核算方面做出了一些努力,但是客观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否则将对会计信息质量水平造成影响。例如,石油企业内部的上级领导无法及时界定或控制下级所提供原始凭证的真实性,对会计信息质量造成威胁;还有一些企业内部的年度审计力度不足,没有进行长期性的财务检查或者专项审计,由于监督手段落实不到位,不能从源头控制会计舞弊行为,会计核算的真实性有待考证。

二、石油企业管理中会计核算的方法与对策

(一)进一步拓宽会计核算的服务范围

石油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其根本在于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及时、精准、科学的会计信息,奠定会计工作的良好基础,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结合石油企业的生产工艺、特征等,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分析工作,全面深化会计核算,落实细节,开展有效的个性化服务,进一步拓展会计信息的应用范围、服务领域等,更好地满足石油企业对生产经营管理、会计信息多样化等需求。

其一,合理划分费用成本,包括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两大部分,细致划分成本费用的构成,强化微观成本控制与宏观成本控制的融合;其二,及时发现会计基础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包括产量统计、填写料单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成本消耗的透明度,从源头加强控制,为落实成本管理目标创设有利条件。其三,采取单项核算方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构建成本核算数据库,包括高效井、低效井及无效井等合理划分,实现经济产量理论与单井产量成本的有机结合,最终科学确定单井经济产量、区块经济产量等,有序组织油气生产过程,实现油气生产企业的市场化运作。

(二)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一方面,石油企业应意识到会计核算的重要性,构建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全面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通过现代化石油企业管理理念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寻找最佳数据处理方式,实现资源共享目标,以实现科学、有效的经济核算体系,确保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在石油企业内部实现全员参与会计核算的意识,及时发现问题,善于运用新方法、新手段,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为石油企业科学决策保驾护航。

(三)落实标准成本控制目标

石油企业开展会计核算工作,为企业管理层提供重要的数据与信息,因此除了奠定会计管理的基础,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水平以外,必须结合石油生产、运营的特征,开展深入分析。在石油企业内部构建完善的标准体系,实行统一化的成本控制与成本管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断建设标准成本体系,将成本管理目标落实到位,争取更多的利润空间。增强会计核算工作的精准性,确保原始凭证能够真实反映石油企业效益。

另外,随着我国财政体系中预算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在会计核算的工作内容、工作容量方面都做出改变。因此,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已成为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强化预算管理与控制,科学编制预算指标并严格落实到位,强化监督与管理手段,具有一定重要性和必要性。石油企业今后开展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发挥预算控制的重要作用,增强会计核算的全面性、实效性。

(四)合理运用ERP管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