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时间:2023-07-18 17:24:28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1

关键词:新常态 公共管理 困境 发展策略

一、公共管理里新常态的概念

公共管理面临的新常态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第一方面,政治新常态首先要遵守目前国家的基本法治法规,公共管理的推行以国家相关宪法和法律作为变革的基础和前提。目前的新形势要求社会主义的公共管理体现民主参与决议、法制公平性和科学先进性。通过遵循政治新概念确保社会公共管理各方面的法制化进程。

第二方面,经济发展新常态表现为确保新时代经济发展速度和秩序的稳定和持续。结合新时期的各项相关市场发展策略,努力提升经济发展空间和经济利润增长点。通过重点培养经济发展核心力量和创新经济模式,确保经济发展稳中有升的长远发展目标。

第三方面,对于文化新常态的理解,首先,就是结合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精神和法治知识,提升全民精神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实现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优良文化氛围。其次,在社会各方面的公共管理方面,让法律法规渗透到社会管理的具体方式中来。通过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民众等多方团体的民主参与形式,形成多角度的公共管理体系。

二、新常态下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

新常态必定带来新挑战。国内当前的公共管理面对着诸如目标和现状、技术和手段等一些困境。只有清楚的认识这些困境,才能对症下药的解除这些困境对社会改革发展方面的阻碍。

(一)公共管理能力和现实体系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式呈现出一片良好,经济发展水平也持续着稳重有升的优良状态。目前的社会形态可以说法制相对健全、社会关系和谐、文化经济繁荣昌盛。但随着国际经济发展的接轨,国内很多企业在发展中也面临着自身经营困难,市场竞争压力较大,企业发展压力也困难重重。公共管理在法制化制度和民主决策程度上还是需要进一步优化主体结构。在治理能力上,要实现公共管理相关部门的能提与具体工作人员的能力共同提升。使公共管理体系能实现与各组织体系的协调配合。

(二)社会发展的新常态模式,对公共管理的方法要求也逐渐提升

现代社会的发展浪潮中,自动化和科技化越来越被广泛的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为公共管理跨入科技行列提供了技术支撑和手段。在当前的公共管理方面,各级单位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管理带来的便捷性和科学性。相关的公共管理流程审批和信息公开,通过软件系统,网站,办公平台等科技手段即可实现。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公共管理还是与民众期待的有所差距,这就要求公共管理必须紧跟科技步伐,摆脱落后和单调的工作手段,使工作方法完全适应社会新形势的发展需要。

(三)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公共管理工作做的好坏,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水平起着很关键的决定作用。就当前的公共管理工作来说,由于缺乏晋升和价值体系通道,部分管理人员在工作上主动性和创新力不够,且工作呈现一副携带状态。如果不及时的对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和工作积极性进行调整,公共管理工作的管理效果将不断的恶化下去。这将给公共管理价值体现造成严重的负面作用。

(四)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逐级渗透与基层公共管理缺乏健全执行机制之间的矛盾

在我国深化改革的具体措施中,公共管理改革基本都是从上级逐级渗透到基层。国家也考了了基层公共管理的地方发展因素。但是由于制度真正执行起来后,没有强有力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再加上地方经济条件优先,使得最开始的公共管理无法很好的渗透到基层公共管理工作中去。

三、关于如何摆脱新常态下公共管理困境的几点建议

(一)将公共管理的治理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

首先就是注重公共管理从业人员的管理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另外就要注意凝聚社会群体的力量,通过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形式,激发社会组织公共管理方面的活力,并且对社会组织的公共管理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督。通过加强社会大众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养,使公众能够自觉遵循公共管理常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

(二)强化公共管理技术创新手段

公共管理的技术手段应该完全遵循现代经济发展的信息化节奏。在流程审批、风险评定、科技决策等方面,加强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推广。通过不断的创新公共管理手段,促使公共管理工作能够完全适用于新常态下的各项社会工作,确保公共管理手段的效率和科学性。

(三)改善自上而下的公共管理实施方案

通过上层统筹指导的形式,促使地方政府建立符合本地公共管理的体制,使公共管理能够在坚持上层基本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更符合本地发展规划,上级政府做好基层公共管理监督和财政支撑。确保地方公共管理行为的法制性和持续性。

(四)重塑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

公共管理部门因为本身职责所在,很容易滋生腐败。要想使公共管理有里程碑似的突破,就必须对公共管理的价值进行重新塑造。首先要讲公平、公正的核心意识作为公共管理的基本价值观。其次,在坚持国家基本国策和政治方针的前提下,公共管理的具体意识要以明确的制度来体现。最后,国家要对公共管理各级单位进行指责监督。通过树典型,立榜样的形式,形成公共管理体系内良好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

四、结束语

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工作,在实际开展中,要不断的进行自我体制的完善,通过加强公共管理手段创新和提升从业人员素养,来保证公共管理工作自上而下的顺利开展。通过良好的公共管理来构件社会主义和谐体制。

参考文献:

[1]任丙强.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环境治理:问题、挑战与对策[J].政治学研究,2013(5)

[2]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2

关键词:市场营销;公共管理;实践应用

一、市场营销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的创新点

(一)消费者行为分析与公共管理民众分析

在市场营销的理论体系当中,针对消费者行为具有系统的理论研究,针对消费者的行为特点、购买欲望以及消费行为等,可以采取针对性的营销策略。而在当前的社会公共管理中,就可以利用消费者行为分析的理论基础,了解社会公众的心理以及公众的行为模式,这可以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开展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在社会公共的管理和服务中要以社会人的价值体现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公共管理的目标。

(二)营销战略与公共管理模式

市场营销目的是针对顾客的需求采取一定的营销战略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推广,营销战略的实施关键要明确消费者的需求。在当前的社会公共管理中也是如此,对于最新的国家政策公共服务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做好政策内容的宣导工作,让社会公众更加明确的了解政策导向,营销战略当中的陈列展示、以及广告宣传等都可以为公共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吸引社会公众响应国家政策号召。

(三)产品策略与社会公共服务

针对市场营销理论基础认为,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关注往往会受产品的设计、质量以及性能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社会的公共管理和服务当中,要想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就是要对公共产品做好充分的研究,利用市场营销当中的产品策略,明确公共产品在社会群众当中的接受度。例如:社会公共部门可以优化自身的实物构建良好的社会形象,积极做好公共服务的跟踪和回访工作,提高社会公共管理部门的服务和质量,来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关注。

二、市场营销理论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

(一)利用营销理论指导管理创新,缓解社会矛盾

在公共管理的优化和改革当中,可以充分借鉴市场营销理论和内容,推动社会的变革和创新。现阶段无论是社会卫生部门、教育部门还是其他组织在管理和服务当中都越发受到营销理论的影响,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改革当中,竞争机制的引进,让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组织也会通过营销来提升整体的服务质量,这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都具有一定的应用经验,市场营销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管理当中,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对于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利用营销战略思想,提高公共管理服务意识

公共管理其对于调节社会关系,缓解社会矛盾等都承担着重要的责任,是社会建设和发展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新形势下应用营销战略思想来创新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把社会公众视为消费者和顾客,通过一定的营销理论,来改变传统公共管理被动化的局面,在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社会公共管理服务优化的同时,利用营销战略思想,可以有效地提供公共管理的服务意识,能够充分立足于社会公众的视角上来优化公共管理工作,无论是我国的政府职能部门还是社会的公共管理机构归根结底都是为社会群众所服务的,要提升社会公众的主人翁意识,首先社会公共管理机构和部门就应该保持顾客至上服务理念,提升社会民众的地位,用服务的意识提高整体的公共管理质量和效率。

(三)利用营销渠道思想,实现社会管理的多元化服务

在市场营销理论体系当中,营销渠道管理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于当前的社会公共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目前在我国的社会公共管理中单纯依靠政府以及相关公共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无法满足社会群众的需求,为了提升和保障公共管理的质量,就可以借鉴营销渠道思想基础,实现对公共服务和产品进行外包,实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服务,将很多基础的服务性内容分包给收获的组织和机构,打造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模式,实现关官企的合作共赢。这不仅可以保障社会群众的公共管理和服务需求,同时也会提升整体的公共管理水平,能够为社会的公共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3

基础上的社会稳定无论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还是建设和谐社会,都对政府转型提出了相当迫切的要求。因此,“十一五”时期,政府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出来,成为深化改革、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一、新时期中国政府管理创新的内容与意义

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与之相对应,我们认为,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战略规划能力、公共政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因此,中国政府管理创新也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战略规划能力。战略规划能力是指管理者和组织者通过思考,在衡量影响组织未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为组织创设目标、前进方向、焦点和一致性的能力。战略规划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政府等公共部门长远的生存与发展,影响到公共部门能否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取得更大的绩效,甚至还影响到公共部门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公正性。一方面,我国长期以来受到渐进模式的影响,习惯于“摸着石头过河”,习惯于解决眼前的问题,以至于无暇顾及政府部门的应有任务、方向及战略,导致了在很多重要的领导领域没有公共目标或者方向模糊不清,只顾短期利益,不顾长期利益,根本经不起竞争的考验。另一方面,已有的战略规划往往缺乏整体的思考,长期、中期和短期战略之间,整体和局部战略之间缺少有机整合,由此导致政府部门内部职能不明,协调不灵,彼此无法适应,从而丧失互补性。

2、公共政策能力。公共政策能力是指政府部门在战略规划的指导下,制定具体的管理创新行动方案的能力。公共政策能力不强,缺乏操作性,是我国许多政府部门的通病。这表现在:政府部门缺乏根据自身实际来制定的领导者,战略规划制定出来以后,领导者往往出于尽早看到战略实施效果的迫切愿望而匆匆上马,甚至认为制定实施计划是在浪费时间或延误战机;一些政府部门好大喜功,不结合自身资源状况来制定政策,不切实际,根本无法分步实施;公共政策的制定缺乏科学的方法,往往凭借管理者的主观臆断和历史经验,而很少运用科学的量化的标准。

3、资源管理能力。资源管理能力是指政府部门获取、配置并有效使用管理创新所需要的各种资源的能力。每个公共组织至少都应该拥有四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的硬性资源: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和技术资源,除此之外,还应该拥有必要的软性资源,包括信息、制度以及公众的认同和支持等。总的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的资源管理能力不断增强,但仍然有待提升。突出表现在:虽然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在不断增长,但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中央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不断上升;政府部门普遍缺乏具有战略思维的管理者,人力资源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比例都与管理创新的要求格格不入;政府的体制、组织结构,制度设计与管理创新的要求不匹配。

4、项目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是指将战略规划具体执行的能力,是将理想的目标转化为可见的现实的能力,项目管理是从企业管理和工程管理借鉴的概念,它在政府部门中被证明同样能提高绩效。项目管理在我国政府部门中的运用处于起步的原始阶段,项目管理能力也相对十分低下,在项目的实施中,政府部门对于时间、成本、收益、风险的关注甚少,项目管理极其不规范:

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党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历史任务之际,研究中国政府管理创新这一课题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样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学术意义。

1、突破传统公共行政学中的政治与行政二分法范式,将政治与管理整合起来,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遵从威尔逊和古德诺开辟的范式,认为政治和行政是两个相互分离的领域。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传统由于自身的缺陷,不断受到理论的批判和现实的挑战,正逐步走向整合。政府的管理创新研究,将管理看作一个全面的过程,它要求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系统地考虑组织的长期目标和未来远景,将组织的使命、价值、目标相结合,将战略制定与绩效管理、绩效评估和责任机制结合起来,强调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它克服了传统公共行政被动消极的执行命令的弊端,关注行政的政治性,强调行政在战略制定上的优势和重要性,将政治和行政看作必然联系的环节。

2、超越传统公共行政学仅仅重视中低层管理的局限,将政府部门高层管理与中低层管理融合起来。传统的政府部门是按照韦伯式官僚制组织特点建构起来的,强调层级节制的等级秩序,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是组织结构的依据。在这种等级金字塔的组织中,管理的高层和中低层严格按照金字塔层级进行缓慢的信息沟通和命令传达,有权作出决策的是位于顶端的上级,下级的任务是执行。这种缺乏整合的组织形式,不仅会带来信息的扭曲、行动的缓慢、决策的滞后、效率的低下,还会造成中下层人员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激励。政府的管理创新则强调组织所有成员对于组织目标、使命和愿景的参与,强调高层和中低层之间的沟通和整合。

3、摒弃传统公共行政学仅仅重视内部科层组织的弊端,将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联系起来。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将组织看作一个静态和封闭的系统,研究的重点集中于组织的内部结构上:他们关注组织如何分工、如何建立层级节制的等级秩序、如何制定严密的法令规章和工作标准,而忽视了组织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忽视了公共行政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因素。政府的管理创新,不仅关注组织内部的资源和结构,环境分析同样是一个研究重点:创新管理认为任何组织都不是孤立的,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处于与环境的持续相互作用之中,外部环境是组织实施创新战略的依据和基础:政府创新管理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内外整合的过程。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4

[关键词] 管理;组织;创新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对组织而言,知识和信息正在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最主要的资源,知识经济迫切要求管理创新。 适应此要求,近几年来,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念——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正在国外一些大公司中形成并不断完善。其中心内容便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组织创新和集体创造力。总结和研究知识管理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将有利于我国企业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一、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 笔者认为,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wWw.133229.cOm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知识管理为组织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新的途径。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是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型组织能够对外部需求作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环境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虽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组织的发展方向和领导方式,但是其潜在回报是巨大的。 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知识管理,这正如不能单纯从一个组织的设备硬件层面来衡量其办公自动化水平一样。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了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 实行有效知识管理所要求的远不止仅仅拥有合适的软件系统和充分的培训。它要求组织的领导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如果组织中的雇员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而隐瞒信息,如果组织里所采取的安全措施常常是为了鼓励保密而非信息公开共享,那么这将对组织构成巨大的挑战。相比之下,知识管理要求雇员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并且要求管理层对那些做到这一点的人予以鼓励。 许多成功的知识型组织都建立了对积极参与知识链的雇员进行奖励的激励机制。库珀解释说:“雇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某些秘密知识,而是因为他们具有不断创新和创造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观点来分析现在某些猎头公司的做法,他们追寻的目标往往是人才的固有能力,即“已经掌握的某些秘密知识”,而不看重其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短视行为。

任何组织要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但决不能将知识管理简单等同于信息管理。二者的关系体现在:信息管理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与发展。 信息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它把信息作为资源从技术、组织、人力三种因素的结合中进行管理,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新事物。美国1979年《文书削减法》最先提出联邦政府的信息管理问题,并在联邦机构中设立政府信息主管。企业的信息管理则是在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并在企业首席执行官(ceo)之下增加了企业信息主管(cio)的职位。其后,信息管理经历了实物管理、技术管理、资源管理三个时期。按照美国学者马夏德(d. a. marchand)与霍顿(f. w. horton)的划分,信息管理的发展有五个阶段:物的控制、自动化技术的管理、信息资源的管理、商业竞争分析与智能、知识的管理。 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在历史上曾被当作信息管理的一个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管理实践的发展,知识管理逐渐从信息管理中独立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崭新的管理领域。此时,知识管理已有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内含和外延。可以说,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对人的管理。知识作为认知过程存在于信息的使用者身上,只有在人际交流的互动过程中才能创新。知识管理要求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活动、信息与人连结起来,实现知识(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能力,以赢得竞争优势。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转化,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以人为本”的管理主线进一步体现。 知识管理有助于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创新能力相互结合,进而增强企业或其他组织的应变能力和预见能力。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还在首席执行官与信息主管之间设立了知识主管(cko)的新职位,并作了适当的分工,信息主管把工作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的开发利用上,知识主管则把工作重点放在推动创新和培育集体创造力上。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

在知识社会,创新对企业的重要性远胜过原料与厂房。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淘汰自己的产品”。1997年3月3日美国《财富》杂志定期评出美国最受推崇的企业,创新精神正是其评选标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管理的目标和任务就必然体现为提高组织的应变和创新能力。

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已有的知识要素与/或新的知识要素的新组合,它包括“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彼得·德鲁克则将“创新”概念推广到管理,提出“社会创新”概念,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oecd1996年发表了《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的文件强调指出了以往的创新都集中于投入—产出分析中,那是一种静态的线型模型,而在当今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即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系统的平稳运作依赖于知识流的流动性(the smooth opera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s depends on the fluidity of knowledge flows)。它强调“国家创新系统是政府、企业、大学、研究院所、中介机构等为了一系列共同的社会和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性地相互作用而构成的机构网络,其主要活动是启发、引进、创造与扩散新技术,创新是这个系统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创新主要体现为不同参与者和机构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即知识的流动。知识流动的类型有:人力资源流;机构链;产业群;创新公司行为。知识管理正是要确保知识流动渠道的通畅。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己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

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 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 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一般译作“首席知识官”或“知识总监”,是企业专职负责提出、推进和协调各种知识管理计划或方案的企业高级管理职位。其具体的职责包括:

1、创设知识管理的基本框架。知识管理要求cko就知识(包括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等)的分类基于知识的工作体系、与知识密集型业务相关的管理过程保护知识和防止外溢等问题从组织机制和技术手段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2、协调部门之间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不是企业某个部门独立行为所能控制的而只能通过企业整个部门之间的共同行为来协调控制。cko对要获得的知识知识的开发和保有方式尤其是知识的交流和共事等问题需要有清晰的理解和解决办法。这项工作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具体工作有建立知识目录、开发知识共享的群件,或建设企业内部网,再造知识密集型管理过程等。

3、营造知识创新和交流的内部环境。cko要在企业内部营造一个适合知识创新与交流的环境,如提供各种便利机会使得平时接触不多、但是对某一方面有共同兴趣的人们能够通过会议、社团活动等方式相互沟通。相当多的知识是通过适当的、非正式的交流环境得到的,尤其是隐性知识,因此有cko指出知识管理工作“20%是技术成分,80%是文化成分”。也就是说,cko作为环境营造者的角色要比他们在技术方面的角色重要很多。

4、防止知识外溢。企业和其合作伙伴、中介机构、供应商以及客户之间共享知识同样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对企业竞争优势也有重要影响。对于那些有知识资本形成意识的企业来说,防止知识外溢已成为一大问题。

西方企业高度重视知识管理工作独立设置与“首席经营官”(coo)、“首席财务官”(cfo)等并列的“首席知识官”(cko),这足以证明西方企业对于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给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是企业前进的不竭动力。国有企业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要始终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高度重视对知识的开发和利用,注意发展并保护好自主知识产权,把经济增长的方式真正转移到领先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 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象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 1.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例如微软的产品;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3.公司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依赖的是明确的还是难以言表的知识?明确的知识是可以被编辑的,如简单地软件代码和市场数据。当公司的员工依靠明确的知识去完成工作时,人-文档的方法最有意义;而难于言表的知识由于很难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是通过个体经验获得的,包括科学知识经验,操作性的“know-how”(知识如何),对行业的洞察力,商业判断和技术经验等。对此,采用人格化策略是明智的选择。

4.两种知识管理策略的共存。由于企业开发多元化经营和知识的商品化,知识管理策略的选择有时变得十分复杂。两种策略共存的前提,是采用不同策略的单位彼此独立运作。例如,在通用汽车公司,小轿车部与财务部没多大关系,因此不同的模型可以存在于不同的单位中。但如果是高度一体化的企业,则需选择一种作为主导策略,以另一种作为辅助。至于何者为主,何者为辅则取决于公司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方式、企业的经济状况及企业所雇佣的人。正如一些咨询公司所发现的:强化错误的策略或试图同时使用两种策略,将会迅速地损害本企业;80/20法则是实际决定主辅关系的一个有益参考。

知识管理两种策略的差异如下表:

法典编辑策略

人格化策略

竞争性策略

通过反复使用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提供高质量的、可靠的和快速的信息系统实施

通过沟通不同专家关于高水平策略问题的知识经验来提供创造性的、经过严密分析的建议

经济模型

1. 反复使用的经济学

2. 在知识资本上进行一次性投资,而后多次反复使用

3. 使用高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大型团体

4. 集中注意力于产生较大的整体收入

1. 专家经济学

2. 为针对用户的独特问题而拟定的高度用户化的解决方案收取高额费用

3. 使用低助手/合伙人比率的小团队

4、集中注意力于维持较高的利润率

知识管理

策略

1. 人-文档

2. 开发可以编辑、存储、传播和允许知识反复使用的电子文档系统

1. 人-人

2. 开发连接人们的网络系统以便共享难以言表的知识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旨在通过可以反复使用的、已编成法典的知识来将人们连接起来

在信息技术上进行适度规模的投资,旨在促进难以言表知识的交流与商谈

人力资源

1. 雇佣那些能较好地适应知识反复使用和方案实施的新科大学毕业生

2.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计算机进行远程培训

3. 奖励那些使用文档数据库和为文档数据库做贡献的人

1. 雇佣喜欢问题解决和能忍受模糊性的工商管理硕士

2. 通过一对一的指导方式进行人员培训

3. 奖励那些与他人直接共享知识的人

范例

1. 安德森咨询公司

2. ernst&young公司

3. 德尔公司

· 麦肯锡公司

· bain公司

· 惠普公司

[参考文献]

[1]卷首语.与“狼”共舞管理制胜[j].管理科学,2000,(4):1-1.

[2]维高.知识的革命[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209-215.

[3]跃清.知识资本的测量与管理[eb/ol].http://www.chinajournal.net.cn/

indexqkw.htm,2000-6-18.

[4]魏蜀明.cko:知识管理拍岸来[n].中国企业报,2000-06-13(3).

[5]杨杰.知识管理的策略[j].it经理世界,2000,(2):48-50.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5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

一、专题研究类

1. 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2. 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3. 定价技巧的应用

4. 浅析直接营销在企业销售中的应用

5. 论公关促销策略

6. 定价策略和降价决策分析

7. 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的探析

8. 分销渠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高新技术企业营销渠道设计与创新探讨

10. 试论企业销售渠道的创新与优化

11. 网络时代的消费特征及营销对策

12. 国际营销中产品的包装、促销与传播

13. 制约我国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原因及其对策

14. “定制营销”理念的前瞻及潜力刍议

15. 市场营销观念与商品包装的伦理道德问题

16. 分销网络的有效管理与创新

17. 论渠道价值链增值管理对策

18. 跨文化交际中的跨国公司营销策略

19. 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20. 营销道德失范的成因分析

21. 浅议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2. 市场定位战略的应用

23. 市场渗透策略的应用

24. 销售人员销售目标值确定的依据

25. 谈谈与推销对象的交往技巧

26. 销售工作中的渠道组合策略

27. 产品寿命周期与渠道组合策略

28. 如何合理控制销售费用

29. 关于连锁经营运行模式的思考

30. 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产品营销策略探讨

31. 市场营销渠道的冲突与管理

32. 试论网络时代的客户关系管理

33. 从汽车销售谈制与集团经营

34. 企业文化在产品销售中的推动作用

35. 服务营销新模型

36. 论“名牌”的特征及产生条件

37. 我国银行业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8. “4P”、“4C”、“4S”三位一体的结合与应用

39. 快速消费品的营销渠道管理

40. 营销组织设计和再造问题

41. 商品房市场营销策划问题

42. 高新技术产品营销问题探讨

43. CRM在汽车营销企业中的开发与应用

44. 我国企业绿色营销理念及实践的特征分析

45. 论生态型企业营销体系的建立与改造

46. 高科技企业的网络营销

47.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48. 国内连锁经营模式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9. 医疗服务营销中的客户关系管理

50. 网络营销时代旅游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1. 网络营销中的广告策略探究

52. 浅析服务企业个性化服务营销策略

53. 家电连锁企业物流配送策略研究

54. 我国房地产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5. 网络购物中影响消费者信任的因素研究

56. 体验营销在某行业的运用

57.论服务企业的客户关系管理

58.跨文化营销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59.营销渠道变革的新趋势研究

60.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战略研究

61.整合营销及其应用分析

62.企业危机公关研究

63.谈判中的沟通技巧

64.论营销城市

65.企业内部公共关系研究

二、企业、产品研究类

1. 某企业(产品)的市场调研

2. 某公司CI设计方案

3. 某企业广告案例分析

4. 某企业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的实施方案

5. 某企业销售激励机制的设计

6. 某公司营销战略研究(毕业论文参考网整理收集 lw61.com)

7. 某公司营销队伍的组织与设计

8. 某公司企划案例研究

9. 某企业促销方式评价

10. 某企业服务质量控制方案与评价

11. 某产品企划案

12. 某公司或产品广告效果评价

13. 某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

14.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5. 某产品分渠道研究

16.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7. 为某企业制定销售人员培训计划

18. 某企业新产品营销策略研究

19. 对某产品的市场预测

20. 某产品市场调查表的设计及分析

21. 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2. 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23. 某企业内部治理机制与企业营销绩效关系研究

24. 某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的选择与实施

25. 浅析某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问题以及对策

26. 如家经济型连锁酒店的营销策略分析

27. 宝洁洗发水多品牌实施的效度分析

28. 诺基亚新产品开发程序的效度分析

29. 宜家公司对我国家具零售业的影响与对策

30. 对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发展战略的探讨

31. 沃尔玛连锁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2. 蒙牛公司企业文化营销探析

33. 海尔集团员工与顾客满意度探析

34. 李宁公司品牌营销研究

35. 中国某品牌国际化战略研究

市场营销论文题目

市场营销专业2010届部分毕业论文题目(市场营销类) 1,中小企业产业市场营销障碍与对策

2,供应链系统中关于提高服务质量的探讨

3,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选择问题的研究

4,浅谈产品直销的利与弊

5,呼伦贝尔市旅游营销问题和发展策略

6,呼伦贝尔市保险业市场营销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7,呼伦贝尔市旅游业营销策略与分析

8,营销创新——我国企业的营销创新研究

9,浅析电子商务产品的定价方法与策略

10,从银行业务拓展看银行营销

11,我国企业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2,营销整合的策划性研究

13,我国网络游戏营销策略分析——以《 》为例 14,关于呼伦贝尔市宽带市场的调查报告

15,小论电子商务对市场销售的影响

16,论营销职能是企业的基本职能

17, 谈企业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开发

18,某产品寿命周期分析及营销策略的选择 19,营销策略中广告的运用

20,产品特点与广告媒体的选择

21,论消费心理预测

22,消费心理与广告研究

23,营销活动中的公共关系分析

24,营销活动中的定价技巧

25,激励因素在销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26,我国不同职业和收入群体的消费心理现状研究 27,市场细分原理与企业目标市场选择

28,某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营销策略组合

29,我国服装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0,快速消费品行业营销渠道管理研究

31,我国连锁企业商品配送问题研究

32,连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

33,企业对经销商的选择和管理

34,我国物流现代化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35,浅析当前工商企业营销渠道的矛盾冲突 36,水平渠道冲突与管控

37,垂直渠道冲突管控

38,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研究

39, 结合行业谈企业营销战略选择

40,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定位研究

41,企业定位与企业品牌建设的关系研究

42,企业定位中差异性特征的选择

43, 中小企业市场目标市场选择

44, 中小企业的差异性塑造

45,中小企业产品组合策略选择

46,产品组合策略与价格策略协同问题研究 47,终端主导市场条件下企业渠道变化

48,谈谈产品寿命周期与营销策略的关系 49,企业包装策略研究

50,差异化营销策略分析

51,产品分销中窜货问题研究

52, 论新产品开发策略

53,论渠道创新策略

54,论酒类产品的渠道策略

55, 食品企业品牌提升研究

56,中小型企业应该如何设计渠道结构 57, 啤酒企业的渠道策略研究

58,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59,论供应链战略联盟管理

60,市场预测手段研究

公共关系论文参考题目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公关问题 2,乡镇企业的公共关系问题研究

3,试论公关策划的几个问题

4,试论广告策划

5,创新思维在公关中的应用

6,经济全球化与公关观念创新

7,产品推销中的公关策略

8,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形象策略

9,良好的购物环境在促销中的意义

10,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中的公关问题

12,市场经济与公共关系的关系

13,试分析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4,组织变革的理论分析

15,试论现代管理的系统观

16,试论现代管理的人本原理

17,政府公关形象的塑造

18,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19,公共关系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20,公共关系危机处理的对策

21,组织形象构成要素分析

国际市场营销论文:

1,国际企业如何避免水土不服

2,国际企业市场进入模式及其选择研究 3,跨国经营中的文化营销

4,论我国出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构建

5,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营销渠道的变革趋势与策略

6,国际营销的两个流派: 标准化观点对适应性观点 7,国际营销: 标准化与差异化的融合

8,国际营销渠道中的渠道行为

9,经济全球化时代国际营销战略新发展 10,国际营销渠道新特点与跨国经营

11,试论我国企业在国际营销中的品牌策略

12,中国企业国际营销进展: 阶段特征与战略转变 13,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国际营销战略

14,试论跨国战略联盟与提高企业国际营销效率 15,全球本地化: 国际营销之谜

16,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绿色营销研究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1,品牌形象的消费行为学研究

2,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3,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分析与引导

4,关于绿色消费行为的思考

5,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与消费行为探析 6,解读女性消费者行为学的理论范式

7,区域差异的消费行为研究

8,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消费者行为

9,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特点 10,消费体验理论评述

11,个人消费行为模型分析

12,方消费者行为学研究理论和方法评析 13,非理性消费行为理论分析

14,中年女性消费行为特点与营销策略

15,广告信息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及作用

16,影响农民消费行为的制约因素及化解 17,农村不同收入群体消费行为特征分析 18,大学生通信业务消费行为分析

19,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 原因和对策 20,对从众消费行为的分析与思考

21,转型时期中国消费行为研究

22,网上消费者消费行为研究

服务营销论文题目:

1,论服务与服务营销

2,服务营销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趋势

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4,超市服务营销战略探析

5,关系营销: 服务营销的理论基础

6,透视服务营销的分析框架

7,服务营销: 21 世纪企业营销立足之道 8,服务营销打造顾客满意

9,现代企业中的服务营销

10,服务质量分析及评价研究

11,服务营销的定价策略研究

12,论服务营销的有形化策略

13,服务营销创造顾客忠诚

14,服务利润链与内部营销

15,客户关系管理在医院服务营销中的应用 16,服务营销的基础探析

17,知识经济与服务营销

18,顾客满意战略与服务营销

19,企业服务营销的初步探讨

20,服务质量差异模型及应用

21,服务营销与企业经营战

22,城市超市顾客消费行为模式研究

2017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提纲格式架构相关文章:

1.2016市场营销论文题目参考

2.2016届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3.2016市场营销毕业论文题目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6

关键词:新常态;公共管理;策略

1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发展困境

基于对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深入研究,笔者发现在当前发展阶段,公共管理面临着三方面困境。一是社会组织尚未在公共管理中发挥出更有力的作用,基于对社会组织的统计,发现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数量相对较少,这不仅导致我国公共管理工作缺少社会公众的参与,更导致后期在开展社会调查、社会治理工作时,容易出现公众不配合、不参与的现象,进而影响公共管理效果,无法促进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二是缺少有效的公共管理技术支持。在公共管理过程中,技术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当前政府部门更热衷于公共管理技术前沿性、可行性以及规范性特点,基于对实际应用效果的分析,发现所采用的技术仍处于落后地位,无法与公共管理工作实际需求有效结合起来,导致最终公共管理实际效率不高,阻碍了公共管理的发展;三是在公共管理过程中,管理主体相对较少,社会不公平性较为明显,且由于缺少有效的公共管理机制,导致最终公共权力在行使过程中偏离一定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要求,造成公众对公共管理工作出现不满的现象。

2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发展策略

只有采取有效策略使公共管理走出发展困境,才能促使我国公共管理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营造出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2.1培养社会组织,提高公共管理能力。从社会科学角度上分析,既有广义社会组织,也有狭义社会组织。广义社会组织主要是指人们在开展共同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群体形式,其中不仅有学校、政府等,也有家庭、氏族;狭义的社会组织主要是指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目标而形成的社会群体,像社会团体、企业、医院等。基于对社会组织的了解,我们可以看出社会组织所容纳的人更多,能够调动起人们参与公共管理的积极性。因此,笔者建议在新常态背景下,要想使公共管理工作发挥出作用,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就需要积极培养狭义层面上的社会组织,促使社会组织能够在政府的协调与调动下,发挥出自身管理能力,配合政府开展更有效的社会管理工作,促使公共管理能力得到提升。首先,需要培养社会组织力量,使社会组织可以吸纳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其次,需要为社会组织提供相应培训,使社会组织认识到自身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进而强化对社会组织内部人员的培养,提升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能力;最后,还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与激励,在培养社会公众治理意识的基础上,提升其治理能力,为公共管理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2.2创新管理技术,提升公共管理操作性。管理技术是公共管理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当前研发出应急管理技术、数字治理技术、科学决策技术、风险评估技术等众多技术,如果能够将上述基础有效应用于公共管理中,不仅可以提升公共管理科学性,同时也可以使公共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在使用应急管理技术时,公共管理人员既能够通过互联网技术了解到当前公共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社会问题,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的社会事件,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应急方案,从而保证公共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数字治理技术以及科学决策技术可以判断出应急方案与公共事件之间的匹配程度,进而可以帮助公共管理人员找出更有效的治理方案,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虽然在使用上述三项技术的支持后,公共管理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风险因素,因此公共管理工作仍然具备风险问题,而风险评估技术则能够有效判断出该事件可能产生的风险,帮助相关工作人员做好前期预防工作,尽可能降低公共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2.3开拓公共管理主体,构建完善管理机制。从某一层面上来说,实现治理主体多元化有助于提高社会公平性,使公共管理工作发挥出更高的社会公共价值。基于此,要想促使公共管理在新常态下能够实现长远发展,相关部门就需要积极开拓公共管理主体,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完善的管理机制。在开拓公共管理主体时,相关部门需要避免各主体之间的冲突,尽可能提高公共管理主体的和谐性,必要时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与重构。在构建完善管理机制时,笔者建议公共管理人员需要从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出发,分析不同社会组织以及公共管理主体在管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而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出完善全面的管理伦理制度,同时,管理机制也需要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保证公共管理主体以及相关社会组织会严格遵守相关管理机制,切实提升社会整体公共管理力度。

3结语

总的来说,新常态经济给我国公共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同时也给公共管理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要想更有效的开展公共管理工作,相关人员就要积极培养社会组织、创新公共管理技术、完善公共管理机制,从多方面入手解决新常态背景下公共管理工作发展的困境,进而使公共管理实现更长远、良好的发展。

作者:杨翠 单位: 中共林芝市委党校教务处

参考文献:

[1]冯翔.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发展策略浅谈[J].财经界(学术版),2016(14):103.

[2]杨娜,罗文宝.新常态下的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出路研究[J].现代商业,2016(16):72-73.

[3]赵晓倩.新常态下公共管理的困境与发展策略研究[J/OL].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04):25.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7

摘要:知识管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内容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本文旨在界定知识经济的概念,探讨知识管理的目标,比较分析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之异同,以促进我国管理的创新,有利于引导我国企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关键词:知识管理;管理;目标;策略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可以说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基本动力源。随着知识社会的到来,知识将成为核心和具有柔性特点的生产要素,而对知识的管理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和提高组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界定

什么是知识管理?一个定义说:“知识管理是当企业面对日益增长着的非连续性的环境变化时,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及组织的能力等重要方面的一种迎合性措施。本质上,它嵌涵了组织的发展过程,并寻求将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然而,知识管理虽然广泛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实践,但作为具有一般管理的共同性质的公共管理同样也面临着知识管理的问题。对于公共部门而言,知识管理的目标与核心就是通过提高人的发明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组织创新。

二、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创新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全球化以空前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切都改变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知识管理、创新行为都不单纯是一种技术过程,人文因素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创新总要依靠人的创造性和想像力。对于政府而言,要为创造良好的新环境发挥重要作用。企业要在竞争中获胜,则必须不断改变自己的战略策略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这一切都离不开知识管理,因为其实质就在于充分发挥人文因素的积极作用。

知识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和重要资源。在当今的许多行业例如金融服务、咨询和计算机软件等部门,知识正在作为创造价值的必要前提而发挥作用。然而许多企业并不善于管理知识。具体表现在:有的企业低估了产生和获取知识的价值,失去或放弃已经拥有的知识产权,有的管理措施阻碍了知识的交流及共享,对已有知识的使用和二次开发的投入不足等。不少企业在吃了不重视知识管理的苦头之后,对知识创造价值的巨大潜力的认识逐步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企业已经开始实施知识管理计划,将知识列为一种资源纳入管理体系。

以知识的视角,组织可被看成是一个对知识进行整合的机构。人类的全部生产力都离不开知识,机器只不过是知识的体现而已。因此,要真正实现知识管理,首先必须实现观念的创新。即将传统的工业管理观转变为现代的知识管理观。

工业管理观与知识管理观的主要区别如下:

1、用知识的观点看组织,就会把人们看作是收益的创造者,其首要任务是把知识转化为无形的结构,而在工业时代的组织内,人们时常是被更为简单的看作是生产成本和生产要素。

2、在知识组织内部,学习的目的是创造新的资本和程序,而不仅仅是运用新的工具和技术。

3、在知识组织内部,生产流程是由观念驱动,并且有时是混沌不明的,这与工业时代生产流程中严格的前后次序和机器驱动形成鲜明的对比。

4、工业时代的收益递减规律让位于知识递增规律,工业组织中的规模经济(economicsofscale)让位于知识组织中的视界经济(economicsofscope)。

5、管理的权力基础取决于他们知识的相对水平,而不是他们在组织中的等级职位。信息流的传递是通过可以分享信息的网络,而不是通过组织的等级机构。 在现在的企业管理制度下,各部门都保有自己的知识并需要发展知识,但是并没有一个合适的知识管理制度以及更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知识管理的内容日益复杂化和重要化,导致公司高层管理者产生了设立cko职位的动机。为了搞好企业的知识管理,cko应运而生。

三、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

morten t.hansen等人提出了知识管理的两种策略,即法典编辑策略和人格化策略。所谓编辑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开发者的剥离,以达到知识独立于特定的个体或组织的目的;而后知识再经仔细地提取进而汇编成法典关存储于数据库中,以供人们随时反复调用的策略。ernst&young公司企业知识中心的主任拉尔夫·普勒曾如此描述法典编辑策略:在剔除掉客户敏感信息后,通过将文档中零碎的关键知识,如面谈指导、工作日程和市场划分分析等加以汇总并储存在电子知识库中从而创造出“知识客体”。这种方法使许多人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开发者接触。这就开辟了知识的反复使用,促进了企业的成长。

人格化策略指知识与其开发者紧密地联贯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而对面的接触来进行共享。计算机在这类组织中的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采用人格化策略的bain公司、波士顿咨询集团和麦肯锡公司致力于个体间的对话,而不是数据库中的知识客体。在这些公司中,知识并未被编成法典、知识是在运用头脑风暴法的研讨会中和一对一的交谈中发生转移的。为了使这一策略行之有效,像bain这样的公司都重金注资于建立人员网络系统。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和视频会议等形式进行共享。

遵循法典编辑策略的公司依赖的是“反复使用的经济学”。一旦知识资产,如软件编码或手册开发出来,且每次使用时又无需大的修改的话,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反复多次地使用。

与此相反,人格化的策略依赖的是“知识经济学”的逻辑。战略咨询公司向客户提供的建议是那些丰富的、难以言表的知识。共享深层次知识的活动是极花时间的、昂贵的和缓慢的,而且不能够被系统化,因而效率较低。

若想正确地选择知识管理策略,主管或经理必须先回答如下问题:(1)为什么客户会购买本公司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向竞争者购买?(2)客户期望从本公司得到什么利益?(3)蕴藏于本公司的知识如何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应进一步考虑如下问题:

1 公司提供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还是用户化的产品?如果是前者,那么主导知识管理策略就应是法典编辑策略;如果是后者,则人格化策略更为有效。

2 公司拥有的是成熟的还是新颖的产品?如果企业的策略是基于成熟的产品,那么企业将从反复使用的模型中获得丰厚的回报;反之,如何拥有的是新颖的产品,则对知识进行管理时应以人格化策略为主。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8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行政体制改革;启示 

20世纪后期,西方各国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西方各国也进入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改革的时代。这场改革运动被称为“管理主义”、“新公共管理”、“后官僚制典范”、“企业型政府”等,不同的组织与学者对“新公共管理”有不同的概括和总结。“新公共管理”起源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后逐步席卷了其他西方国家乃至全世界。综合各国的行政改革,尽管在改革的内容、范围、规模、战略、力度等方面所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一个基本的价值取向:即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利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和技术重塑政府,提高公共管理的水平和公共服务的质量。

1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

各国政府推进“新公共管理”的做法不尽相同,可是“新公共管理”的内容大体一样。奥斯本和盖布勒在《重塑政府》一书中,把“新公共管理”概括为十个方面。目标是建立:(1)掌舵而不是划桨的政府;(2)发挥社会组织作用的政府;(3)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服务中去的竞争性政府;(4)有作为而不循规蹈矩的政府;(5)处处讲究效果的政府;(6)满足顾客需要的政府;(7)廉洁的政府;(8)有远见的政府;(9)注重分权的政府;(10)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Www.133229.cOm根据西方行政学者们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政府角色定位。“新公共管理”倾向于把决策制定(掌舵)和决策执行(划桨)分离的体制。为了实现两者分离,“新公共管理”主张通过民营化等形式,把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交由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承担。而政府主要集中于掌舵性职能,如拟订政策、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监督合同执行等,引导它们为实现公共利益的崇高目标服务。

(2)专业化管理。“新公共管理”认为政府必须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如何做和向谁负责。在政府中,管理型而不是专家型的人员应越来越多地担任部门领导。因为在“新公共管理”者眼里,管理是一项需要技能的职能。

(3)企业管理方法的引入。基于管理具有相通性这一认识,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的实践中广泛引进企业管理方法,并用企业管理理念来重构公共部门的组织文化。“新公共管理”中的项目预算、业绩评估、战略管理、顾客至上、产出控制、人力资源开发等主要源于私人部门的管理实践,出现了公私部门管理在理论和方式上的融合。(4)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在设定的公共服务绩效目标的基础上对公共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测并做出系统的绩效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服务质量、顾客满意度、效率和成本收益等。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以“3e”为标准,即经济、效率和效益。

(5)产出控制。用绩效和计划预算取代原有的预算制度。计划预算是根据机构特定项目来进行资金分配,员工也变成了计划预算的一部分。同时,战略管理受到政府重视。这就意味着要明确组织使命并对其能否实现目标有所预期,还要了解组织与环境相适应的程度,组织在该环境中的优势与不足,以及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些技术通过产出与资源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利用各种资源。

(6)竞争引入。“新公共管理”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在公共部门中引入市场机制,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提高公共物品及服务供给的效率。竞争机制的引入带来了公共部门服务的市场检验、优胜劣汰的局面。

(7)以顾客为中心。“新公共管理”把社会公众视为政府的“顾客”,认为公共组织应以“顾客满意”为宗旨。并且强调政府对顾客的有求必应;行政的可理解性与可接近程度;行政部门对顾客参与决策的公开程度是否存在补救措施,而且,整个经济效率须依赖于公共部门在提供商品及服务时如何对顾客需求作出反应。

(8)公务员不必保持中立。在看待公务员与政务官员关系的问题上,“新公共管理”与传统公共行政存在着明显的分歧。传统公共行政强调政治与行政的分离,强调公务员保持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斗争,不得以党派偏见影响决策等。“新公共管理”则认为,鉴于行政所具有的浓厚的政治色彩,公务员与政务官员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与其回避,倒不如正视这种关系的存在。基于这种看法,“新公共管理”主张对部分高级公务员实行政治任命,让他们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以保持他们的政治敏感性。在“新公共管理”者看来,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不应截然分开。正视行政机构和公务员的政治功能,不仅能使公务员尽职尽责地执行政策,还能使他们以主动的精神设计公共政策,使政策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其社会功能。这体现了“新公共管理”者重视激励、鼓励公民参与的价值取向。

尽管“新公共管理”在各国的运用已取得初步成效,但随着实践的开展,问题也随之出现,批评者也越来越多。这些批评主要表现在:

首先,关于“新公共管理”能否代表一种范式,尚存在诸多争议,因而在范式问题上有主张(休斯)、反对(海德等)和折衷(罗森布鲁姆)三种不同的观点。

其次,人们批评其经济学基础,认为适用于私营部门的经济学运用于公共部门的理由不充分。“新公共管理”滥用经济学的假设、理论和方法,是一种经济学帝国主义,它忽视了政治过程和市场过程的本质区别。

再次,公共部门管理不等同于私营部门。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和内在多元价值的影响,决定了私营部门原则如目标界定、战略规划、绩效衡量等难以在公共部门中运用。

此外,市场化方案的民营化和合同外包并不必然高效率,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造成管制难度增加,成本提高等,而且随着实施过程中混乱、欺诈等现象的出现,又涉及如何维持责任和伦理等问题。

2 “新公共管理”对我国行政管理的启示

“新公共管理”理论反映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和方向,这种实践模式尽管远非完善 ,但在西方公共管理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在实践中已经相当程度上改善了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水平,促进了西方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满足了更多的公共服务需求,因而对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 ,具有重要的借鉴与启示意义。中国是发展中的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国家,有必要探讨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政府如何运用市场的方法来管理公共事务,提高公共行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等问题。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可以对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

(1)政府功能定位市场化要求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职能关系。“新公共管理”理论以政府公共职能的重新厘定为基础,重新界定了公共职能与市场机制的范围。即将政府职能限定为提供核心公共物品,而市场参与提供混合公共物品,政府的作用主要是对整个社会的导向和服务的“掌舵”功能,而具体的“划桨”职能则让市场完成。

(2)改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新公共管理”背景下,非政府组织以其遍及保健、教育、服务、环保等与民众休戚相关领域的特点而在公共物品供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此,政府应放松对非政府组织严格管制,要通过完善相应管理制度对其引导和保护,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自主管理和能动服务的积极作用。

(3)压缩垂直式组织机构,使组织结构由传统金字塔型向扁平型方向发展。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和再造。通过信息网络技术设立网络“虚拟机构”可以有效缩减政府机构,提高效率和加强整合与互动。在中央与地方机构关系上要合理划分。未来中国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的的调整与改革,应当是必要的集中和适当的分散辅之以各种配套保障机制和目标,建立起一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相对稳定而有弹性的动态平衡关系模式。

(4)推行以绩效为中心的功绩制。通过设立严格的绩效标准对公务员进行绩效考核,并把考核结果与工资、职务晋升、奖惩等利益直接挂钩,从而建立起有效激励机制、竞争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推行弹性人事制度,以合同制为基础的聘用制度打破了公务员的永业原则,这不但减轻了政府负担而且增加了公务员制度上的弹性。完善人事立法工作,以法律形式对人事制度加以规范。要在原有《公务员暂行条例》基础上积极推动《公务员法》的出台,逐步实现公务员竞争激励机制、自然更替机制、廉政勤政保障机制等的法定化和规范化,从而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与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

(5)在政府管理中重视战略规划,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重视规则程序与重视结果、产出并举。当前,战略规划在公共部门中已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约翰·布赖森指出,战略规划是一系列步骤和方法。这些步骤与方法随着公共部门和非盈利部门的不同而变化,它们是各种条件下公共部门和非盈利部门成功用以管理的工具。因此,政府要本着对环境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制定宏观发展战略规划,同时重视公共政策的制定,从而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利的目标导向和政策支持。要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企业家政府”把政府当作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以“企业家精神”塑造政府,要求政府以顾客为中心,在角色上由“官僚者”转为“服务者”,而在管理方式上由统治走向服务。为此,政府应不断满足公民多元化的需求,同时提供包括对扩大政治参与,促进公平、民主、正义等方面的回应性。要重视规则程序与重视结果、产出并举。规则程序应以结果为导向,从根本上应对产出和结果予以关注。应重视以绩效标准对产出进行控制,关注高效率、强责任的结果实现,从而建立高效的责任型政府。

最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需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其他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公共行政管理体制的绩效与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政治体制不能有效地保证健全的政治责任制度,不能使政府保持一定的政治权威,那么公共行政就有政治失控的危险。在一个缺乏政治权威和政治责任的体制里,政府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质量是不能得到制度保证的。因此,尽管政府机构改革的直接目标可以是改善行政绩效,但也要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要让行政人员认识到行政工作所负有的政治责任,增强对政治的敏感性,保持对政策的自觉响应性,从而达到忠实地履行行政职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奥斯本,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9

〔关键词〕网络舆情;组织结构升级;外向关联升级;传播管理;驱动策略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7.02.001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7)02-0003-05

〔Abstract〕Internet,as a carrier of information,expedites the dissemination of public opinions.The netizen need a outlet for their depression in their real life.Whenever there is a hot issue,their feeling would be ignited,magnified and going to extremes.How to manage public opinion with scientific approaches is one of the crucial issues our government need to deal with.Driven strategy of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was studied via organization upgrade and exterior management upgrade.Questionnaire was designed to survey the recognition level of netizens for the affecting factors of organization upgrade.Scoring method of the fuzzy group deci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sults.A game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assist government making decisions for the strategies in the process of public opinion dissemination management.The research results could offer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theory and technique support for relative authorities to carry out Internet public opinion management.

〔Key words〕internet public opinion;structure to realize upgrade;strength the external association;communication management;driven strategy

新媒w时代的到来,为公众参与国家公共事务管理、表达个人思想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时网络也成为公众发泄对社会现象不满的重要途径。经过某一个热点事件的触发,网民在现实生活中日积月累的不良情绪会影响其认识问题的客观性,有时会把一些原本简单、单一、个别的问题放大、极化,从而形成舆情消极表达现象。这类消极舆情的杀伤力极大,传播具有速度快、多向化、互动频繁、影响显著等特点,严重时将损害国家形象、危及社会安定。需要政府管控部门在数据量巨大、多源异构、表现形式多样化、信息结构复杂、分布虚拟泛化的舆情中准确的预测网络舆情的走势,迅速的去伪存真,对极端情绪的宣泄加以干预,遏制谣言的传播,消解消极舆论场对立,优化网络舆论环境,引导网络舆论理性化发展。如何主动的牵引舆情的传播风向,敏捷的应对突发的舆情,何时采用强力的行政管控,成为目前政府职能部门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网络舆情传播的内部,网民同时具有舆情的传播者和舆情的接受者两种身份,使得政府在识别舆情传播者上存在困难。网民的传播意图多样:有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有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抑或是因为个人兴趣等。舆情传播过程动态演化,一些热点问题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散播、集聚、热议等阶段,直接到达流行阶段。传播网络拓扑自组织,构成复杂多元、掺杂虚假舆情、具有张力的舆论场。在外部,政府是舆情的管控部门,为适应新媒体这一新环境,管理手段需要从传统的删除、压制等向客观调查,实时官方信息积极利用网络与网民互动等转变。管理方式需要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引导过渡,维护政府的公信力。故本文将从组织结构升级和外向管理升级两个方面研究网络舆情传播管理的驱动策略。

2017年2月第37卷第2期现?代?情?报Journal of Modern InformationFeb,2017Vol37No22017年2月第37卷第2期网络舆情传播管理驱动策略Feb,2017Vol37No21研究现状

网络舆情已经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Kevin[1]研究了传统媒体和网络舆情之间的关系;孙亦祥[2]从传播效果理论角度探讨了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陈福集等[3]通过建立SEIRS传播模型对网络舆情衍生效应进行了研究;顾东晓等[4]基于期望确认理论、在线信任和沉浸理论,构建了社交网络正向舆情传播模型;王晰巍等[5]以反腐倡廉话题为例研究基于社会网络的新媒体网络舆情信息传播方式;黄微等[6]对大数据环境下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要素及运行机理进行研究;姜胜洪等[7]认为网络谣言的形成与民众的不安全感、社会公信力的下降有关;Weng等[8]提出了Twitter Rank算法,Kwak等[9]提出了关于每条微博影响因子的概念对意见领袖的识别展开研究;张鹏等[10]采用HAYASHI数量化理论对网络谣言进行分类;李立煊等[11]从信息、内容、传播3个维度构建网络舆情态势评价指标体系;朱恒民等[12]采用Price网络和WS网络模拟线上线下舆情传播现象;张立凡等[13]构建了SIaIbR模型来研究媒体干预下带有讨论机制的网络舆情传播规律;尹熙成等[14]提出双层耦合网络传播模型来分析话题衍生性特征与用户阅读心理;吴诗贤等[15]用势场描述舆情场内各网民节点间观点的相互作用,从而建立个体观点势和舆情场观点势场强度的数学模型来研究舆情演化规律。

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网络舆情传播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针对江苏省的网络舆情传播管理的研究相对鲜见。本文设计问卷,调查江苏省的网民对网络消解消极舆情能力提高的影响因素的重视度,采用模糊群体决策的评分法分析调研结果,实现网络舆情传播组织结构升级。引入博弈论建立模型辅助政府在网络舆情传播管理中的策略制定,实现网络舆情传播外向管理升级。成果有助于相关部门科学管理网络舆情的传播,从而保障社会的和谐发展。

2网络舆情传播管理驱动策略的组织结构升级

21组织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

组织结构升级,即网络消解消极舆情能力的提高。经过专家访谈和文献参考,从意识层面、事实层面和行为层面进行考虑,提出六个影响组织结构升级的因素:

1)舆情关注:网民对于诱发舆论的客体――公共事务的关注程度,体现了网民对于舆情事件的积极参与。

2)社会认知:是网民个体行为的基础,社会认知过程中所作决定的结果就构成了个体的社会行为。

3)公共意识:独立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体现网民在妥善处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矛盾的能力。

4)舆情识别:从以大数据形态出现的舆情中获取有效信息。

5)媒介应用:对于传播舆情的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自媒体的利用。

6)自主表达:网民对于舆情事件自主的表达个人的观点,体现在网民是否已经作为舆情主体。

为了方便表示,给上述6个影响因素进行如下编号:A1:舆情关注;A2:社会认知;A3:公共意识;A4:舆情识别;A5:媒介应用;A6:自主表达。

22描述性分析

采用自制问卷的方式获得数据。调查问卷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调查网民的基本情况,内容有性别、年龄、职业、文化教育程度和政治身份。第二部分调查网民对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

调查问卷在江苏省内总共发放了450份,有效的问卷为411份。受访者中男性占41%,女性占59%。18岁以下占4%,18~24岁占26%,25~34岁占28%,35~35岁占23%,45岁以上占19%。工人占17%,教师占20%,学生占26%,企事业单位占22%,其它占15%。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占3%,初中文化水平占13%,高中文化水平占40%,大学文化水平占41%,研究生及以上文化水平占3%。中共党员占5%,共青团员占58%,群众及其它占37%。

23基于模糊群体决策的结果分析

根据网民对于指标的重视程度不同,设置5个选项:很重视、重视、一般重视、不够重视、不重视,对应的分值分别是9、7、5、3、1。分别从各角度对需求因素按照评分值排序,得到表1~表5。

24知识发现

由上述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1)在各种排序中社会认知均出现在第一位或第二位,表现出受访者认为,网络消解消极舆情能力的提升与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最密切。需要关注舆情事件的网络主体对网络舆情传递者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意向等能作出准确推测与判断,并且能够将自己的意见清楚地表达出来。网民们普遍有正确的是非观,在参与网络舆情事件时能够做到不盲目听从他人,导致误判形势、误判社会。这与政府对网络舆情的密切监控和相关反虚假舆情法律法规的出台密不可分。

2)大部分的受访者将公共意识放在了前3位,将公共意识放在第四位及以后的人群特征为18岁以下、政治面貌为非中共党员的群体。进一步调查发现,这部分的人群在实际公共事务中的参与度较少是造成他们对公共意识重视度不够的主要原因。舆情事件最终的走向将维护的是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即公共意R反映的是集体利益,网民个人参与网络舆情,就要求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

3)舆情识别和舆情关注的重视度排序一直位于在6个因素的中部。这表示虚假网络舆情识别已经从单纯的技术层面的研究向实际应用方向演变。目前普通网民也已经能有识别网络舆情正负面信息的意识。普通网民的舆情识别方法为借助电视、网络、报纸以及自媒体获取足够舆情信息,通过自我检索能力,从海量舆情中找出有效舆情信息。在以后的工作中,政府需要继续宣传舆情识别的重要性,同时要求科研单位加大对舆情识别的技术研究。将舆情识别技术融入信息系统,使普通网民在获取舆情时也能使用相关系统甄别网络舆情。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16],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手机网民规模发展迅速(已达62亿,占比提升至901%),无线网络覆盖明显提升,网民Wi-Fi使用率达到918%。多样的接入形式给网民关注舆情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故舆情的关注将继续是政府部分的工作重点。在今年4月19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就要求官员“到网上去”密切的关注网络舆情的发展动态。

4)媒介应用和自主表达在各种排序中均位于第五位或第六位,表现为受访者对其在网络消解消极舆情能力方面的不够重视或不重视。求其原因,虽然网络媒体、自媒体等传播媒介越来越多,网民表达个人观点的途径也增多,新媒体中舆情传播的主体不再是单方面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可以重新制造、加工并传播信息,即“人人皆媒体”,但对其管控相对复杂,表现在有些时候遭遇法律灰色地带,有些时候虽然有法可依但执法困难。故目前受访者普遍对媒介应用和自主表达在网络消极舆情消解的重要度并不看好。需要政府部门尽快弥补法律空白,同时充分将科研技术成果化,有效辅助执法。

3网络舆情传播管理驱动策略的外向关联升级

31外向关联升级模型的建立

政府是舆情的拥有者和控制者,故处理好政府与网民的关系,成为建立积极的舆论环境的基本要求。当政府和网民立场不同,利益不一致时,政府在事件中处于更加强势的地位,相对而言网民处于弱势的地位。策略集可以定义为“冲突”和“冷静”,网民的“冲突”策略具体指发表过激言论等,“冷静”策略具体指静观事情发展;政府的“冲突”策略具体指强势管控,“冷静”策略具体指继续监控暂不采取措施干预。收益矩阵见表7:表7政府-网民非合作博弈

网民冲突冷静政府冲突(E1-C)/2,(E2-C)/2E1,0冷静0,E2E1/2,E2/2E1代表政府采取冲突策略的收益,E2代表网民采取冲突策略的收益,C代表冲突发生所消耗的成本,如果都选择冲突,假设成功和失败的几率都为05,此时政府和网民的收益分别为(E1-C)/2、(E2-C)/2。如果都采取冷静策略,则政府和网民的收益分别为E1/2和E2/2(在现实情况下,一般政府收益都会大于网民收益,选择冲突策略带来的收益一般低于造成的损失),即E1E2,E1

假设网民采取冲突策略的概率为x,则采取冷静策略的概率即为1-x;政府采取冲突策略的概率为y,则采取冷静策略的概率即为1-y。

1)在政府选择混合策略(y,1-y)的情况下,网民采取纯策略冲突的评分效用是:U1=(E2-C)/2y+E2(1-y)=E2-(E2+C)/2y;网民采取纯策略冷静的期望效用是:U2=0y+(E2/2)(1-y)=(E2/2)(1-y);若混合策略是网民的最优策略选择,就意味着网民选择冲突策略或冷静策略是无差异的,此时,y=E2/C;而如果y>E2/C,网民选择冷静策略;y

2)在网民选择混合策略(x,1-x)的情况下,政府采取纯策略冲突的期望效用是:U3=(E1-C)/2x+E1(1-x)=E1-(E1+C)/2x;政府采取纯策略冷静的期望效用是:U4=0x+(E1/2)(1-x)=(E1/2)(1-x);若混合策略是政府的最优策略选择,就意味着政府选择冲突策略和冷静策略是无差异的,此时,x=E1/C;而如果x>E1/C,政府选择冷静策略;x

32案例分析

本文以2016年4月的魏则西事件为研究对象,对江苏省网络舆情专家关于此事件中政府的冲突收益、网民的冲突收益以及冲突成本(以10为最高值)进行访谈,最终统一专家意见,得出:E1的取值为8,E2的取值为2,C的取值为10,具体的收益矩阵见表8:表8魏则西事件政府-网民博弈收益矩阵

网民冲突冷静政府冲突-1,-48,0冷静0,24,1

1)在政府选择混合策略(y,1-y)的情况下,网民采取纯策略冲突的期望效用是:U1=2-6y;网民采取纯策略冷静的期望效用是:U2=1-y;当y=02时网民选择冲突策略和冷静策略是无差异的,当y>02,网民选择冷静策略;当y

2)在网民选择混合策略(x,1-x)的情况下,政府采取纯策略冲突的期望效用是:U3=8-9x;政府采取纯策略冷静的期望效用是:U4=4-4x;当x=08,政府选择冲突策略和冷静策略是无差异的,当x>08,政府选择冷静策略;当x

3)使用反应函数,对网民而言:当y02时,x=0。对政府而言:当x08时,y=0。(x,y)=(1,0),(x,y)=(0,1),(x,y)=(08,02)是稳定策略。一般在具体的事件中,稳定策略(x,y)=(1,0)和(x,y)=(1,0)并不存在。2016年4月28日,“魏t西”一词突然出现较高热度,当天下午为本次事件的舆情高潮初期。在“五一”小长假期间,该事件关注度快速攀升,增长速率约为500%,成为舆论焦点,舆情集中在对医药行业监管缺位的抨击和对百度竞价推广方式的质疑上。造成此事件的迅速发酵的原因是网民们的向善之心在遭遇此类丑恶的舆情时形成的巨大反差。模型结果表示政府暂不宜强行镇压,若此时政府进行强力的行政干预,将相关报道、贴吧、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的负面新闻都被删除,会引起更大的关注度。事实上有关部门已经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截止到发文为止尚未有定论,相信经过调查,必会还原事实真相。

33外向关联提升策略

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策略:

331政府必须加强与网民的合作

政府在处理舆情事件时,应充分考虑舆情事件在网民中传播的程度,以及对于网民所造成的影响。对于恶性事件,要积极与网民沟通,及时传达官方立场与态度,以安抚民心。在重大事件上起到引导作用,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332在必要的情况下政府需采取强硬措施

鉴于危机舆情事件迅速爆发、可控性较差,政府需进行强制性行政干预,加强对媒体的把关,多协调、多沟通,从途径上对负面信息进行阻挠,防止其扩散。

4结语

网络舆情传播管理是政府职能部门把握舆情走向,避免因消极、虚假网络舆情对突发事件的消解带来负面影响、危及社会稳定,提升政府的舆情引导能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内部组织结构和外部管控主体分析传播管理驱动策略,设计问卷调查网民对舆情关注、社会认知、公共意识、舆情识别、媒介应用、自主表达等6个影响因素的重视度。结合博弈思维研究外部管控主体政府与网民之间的博弈关系,用建立的模型分析“魏则西事件”。成果可为以后网络舆情传播管理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10

关键词 整合公共外交 国家形象 战略沟通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12(2008)06-0021-28

一直以来,我们讨论外交时,往往将重点集中在外交政策制定过程的研究上,把外交政策与外交行为等同起来。事实上外交政策和外交行为存在很大区别。前者表明一个国家对处理外交事务的立场、原则、观点和态度,是比较刚性的指导方针;后者则表示贯彻外交政策的具体形式、渠道、策略和方法,是具有弹性的具体操作方式。…公共外交、首脑外交、多边外交都是外交政策行为的一种。到目前为止对于公共外交的研究多侧重于历史和意识形态方面,从战略层面对公共外交行为和公共外交管理的研究还比较淡薄。本文通过提出整合公共外交分析框架,集中对国家形象战略沟通行为层面进行探讨。

冷战结束后,从国际形势来看,和平与发展成为总的时代特征。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的权力结构发生深刻转型,即从传统的硬权力转向无形的、较少强制性的、低成本高效能的软权力――国家凝聚力、普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有效沟通力,多边国际制度和机构。这种权力资源的转移正好契合和平时代主题。

一、整合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公共外交的认识一直是不断深入拓展的过程。正如美国学者伯纳德・罗希科所认为的,人们对于公共外交的解释如同瞎子摸象,“他们所描述的只是其所接触到的那部分。”美国资深外交官艾伦・汉森认为,公共外交概念难以界定,无论是普通公众还是国会议员对于公共外交的确切定义都抱有一种神秘感。冷战结束后,学术界开始重新评估公共外交的角色及其在加强国家利益和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中的作用。而对于整合公共外交的地位和价值的评估应从概念的界定开始。

1.整合公共外交的内涵

所谓整合公共外交(Integrated Public Diplomacy,简称IPD),拟指以软权力为基础,以形象塑造、身份建构、态度转变和价值认同为外交和安全战略目标,以战略沟通(StrategicCommunication)为核心,旨在整合公共外交机制、功能、策略、资源,提升国家外交影响力的一种政策行为规范系统。

这一概念明确界定了公共外交作为外交政策行为的目标、渠道、形式和方法,其行为目标从原有的政策解释,文化交流,扩展到形象构塑,价值认同;其行为方式以战略沟通为核心,整合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途径,通过机制协调、舆论监测、专业沟通等方式提升公共外交的效能,更好地塑造国家形象。

与一般公共外交相比,整合公共外交的突出特点在于其公开性。公共外交活动是由政府部门及接受政府部门指导或资助的非政府组织共同进行的。整合公共外交以战略传播为主导,依托大众传媒,制造公众舆论,所采用的方式具有极强的公开性。

整合公共外交不是政府间直接交往,而是通过非政府组织和公众舆论间接进行。公共外交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改变另一国政治生态的做法,通过塑造有利于自己的政治生态,促进有利于自己的政策产生。信息化时达的媒体改变了信息单向交流的模式,使得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而国家通过立体多元的传播途径,将宗教、文化与政治、外交有机结合起来,对外国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展示,直接影响民众,进而影响非政府组织和政府的政策制定,这是国家应对全球新挑战的有效手段。

2.关于整合公共外交四个自变量的分析性假设

基于对整合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本文提出可能影响整合公共外交政策选择行为的四个自变量的分析性假设:

假设1:一国软权力的强弱变化,将会影响国家形象优劣度的变化,导致公共外交政策目标的变化。整合公共外交紧紧围绕国家形象优劣度作为公共外交政策目标,强化国家形象的塑造、提升和修复,对于公共外交内在的政策解释和文化交流功能进行提升和整合。

假设2:国际传播的非对称性是实施整合公共外交的充分条件。非对称性是指:国家之间在信息传播手段、信息传播流量和信息传播平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国际传播处于非对称性状态。正因为如此,美国凭借信息传播优势,在大众传播方面进行有效舆论控制和舆论同化,并且充分运用人际传播的优势,通过首脑个人魅力进行有效沟通。在传播机制上由单一转向多元,在态势上由被动转向主动,在周期上由短期转向长期,进行有效整合。

假设3:战略传播是实施整合公共外交的有效路径。战略传播是一种整合传播,是整合公共外交的核心。战略传播以目标为主导,具有高度的战略策划性;战略传播以特殊受众为目标进行聚焦性传播;战略传播强调多层次多元化机制协调与整合,以实现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双向对称沟通管理。

假设4:整合公共外交的绩效不仅取决于对可利用的公共资源进行整合配置的程度,还与实施机制的有机构建存在关联关系。整合公共外交通过机制整合、协调合作、有效监测、灵活应对、专业沟通、有助于增强战略目标、途径考虑、策略选择、绩效反馈的有机协调,有利于检验公共外交实施效果。

二、战略传播――整合公共外交中的核心要素

“9.11”事件后国际关系的急剧变化使得大国公共外交和战略传播(Strategiccommunication)成为一个新的政策热点和研究课题。目前,国内外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相对较多。但关于战略传播对国家形象的构塑仍处于起步阶段。

1.战略传播的内涵

(1)什么是战略传播?

“战略传播”一词现被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赋予多重含义――公共外交、公共事务、心理操作、技术管理和关于信息战略层面的其他活动或交流。本文将战略传播理解为有战略影响的传播――是一种在战略操作层面上选择受众、信息、渠道的艺术。

战略传播对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来说至关重要。在美国这一概念越来越频繁地被用于国家形象塑造,其在公共外交战略中的权重越来越大。例如大量的涉及公共外交和战略传播的研究项目均由美国国防部和国务院出面资助,目标就是要改变美国“9.11”事件后在世界上(尤其是在阿拉伯世界)的形象,改变涉及美国国家利益的国家对美国的态度。

战略传播有助于影响塑造环境、建立关系网络,从而促进政治、经济及军事目标的达成。它可以用于动员公众支持重大政策举措,保证在某一冲突产生之前、之时、之后一如既往支持目标。有效的战略传播要求传播方了解不同的态度与文化,尊重不同思想观点,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复杂微妙的传播战术战略。而其说服力,则与其信誉度密切相关。

政策、外交、军事行动与战略传播不可割裂看待。再好的战略传播对不得人心的政策也

是无能为力的;同样,再巧妙的措辞,再动人的信息包装,对缺乏可信度及信息权威的信息传播者来说,也是于事无补的。

整合公共外交所需的是有系统规划、上层指导、高度协调、资金充足,并能有效实现国家利益的战略传播能力。

(2)战略传播是一种整合传播

本文认为,战略传播是一种整合传播。这是因为战略传播注重“正确分析受众、效应、信息及手段的复合影响”。我们平时提及“受众”时,就仿佛受众是单一的,而事实上,在全球信息环境中,有各种各样的受众会不同程度地受同一信息的影响。策划一起有影响效应的公关活动,意味着不仅要明确特殊受众,还要兼顾其他延伸受众,而且所要达到的效应必须可预见、可度量、可实现;并从倾听受众开始,用能与目标受众产生共鸣的语言、象征符号及形象来传递有效的信息。“信息―效应―受众”的结合便是战略传播最好的整合传播手段。

根据这个分析模式图,可以反映出战略传播的本质特征。战略传播是基于软权力基础上的以特别受众为目标的聚焦性传播,具有高度的战略策划性。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机制协调与整合,以实现短期与长期相结合的双向对称沟通管理。

(3)战略传播的本质特征

战略传播以目标为导向,具有高度的战略策划性。

冷战后,美国公共外交与全球战略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传统的政策拥护、文化交流基础上,在全世界推行市场经济和民主价值观,把构建良好的国际形象形成有利的国际认同作为整合公共外交的主要目标。

美国公共外交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侧重于对美国政策的宣传活动,通常称为“信息活动”,体现政策解释功能;另一类为对外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体现文化交流功能。

整合公共外交以形象塑造、态度转变、身份构建、价值认同为战略目标,将政策解释和文化交流有机整合为以形象构建为核心的外交行为规范系统。战略传播积极围绕着形象塑造,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实施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战略传播策略,表现出高度的战略策划性。

2.战略传播是以特殊受众为目标的聚焦性传播

从对象上看,与传统外交方式不同,公共外交所针对的对象是外国公众而非政府。通过影响外国的公众舆论,进而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美国国务院1997年6月20日,为美国新闻署并入国务院做准备而设立的筹备处,对公共外交和公共事务(public affairs)作了明确的区分: “公共外交是通过了解、引导和影响外国公众促进美国的国家利益。”“公共事务是就美国政府的目标、政策和活动向公众、新闻界和其他机构提供信息。公共事务意在通过与各个公民及其他团体和机构的对话以及国内和国际媒体,促进对这些目标的了解。不过,公共事务的目标是针对国内民众。”

整合公共外交是冷战后国际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必然产物。战略传播更加注重国外的舆论精英、非政府组织、普通民众的影响力和理解力,是以特殊受众为目标的聚焦性传播。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受众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播沟通和对话交流,形成有利的国际舆论。在此过程中,外国公众始终是开展公共外交的直接对象。正因为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战略传播过程也是一种跨文化沟通过程,需要十分注意文化差异的影响。美国著名外交官菲利普・哈比德(Philip Habid)明确指出,“外交一词意思是指‘对外’,并不是针对美国人民……赢得美国人民对美国对外政策的支持完全不同于为实现美国在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利益而做出的努力。所谓的外交就是指在外国维护国家利益。”

3.战略传播注重多层次多元化协调与整合

从主体上看,公共外交是一种政府行为,是一个代表国家的政府处理国家间关系和参与国际事务的活动。也就是说只有当一国政府出面组织或者幕后支持,按照政府的意志向外国公众舆论和非政府组织提供信息,间接影响外国政府外交政策制定的活动,才是公共外交。

美国的整合公共外交目前在机制上以美国国务院为主导,整合国防部、教育部、国际发展署等机构的外交资源,加强与私人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的联系。

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公共外交的主要方式。冷战后时代,美国利用全球传播媒介优势进行舆论控制和舆论同化;个人传播(private communication)是关系建立和巩固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双向对话和沟通。在解决国际冲突中,发挥社会性个人的传播优势,是整合公共外交新的途径和方法。冷战时期公共外交以单向宣传为主体,冷战后时代整合公共外交以战略传播为核心。

在操作层面,战略传播基本上采用四个核心策略手段:

公共外交旨在通过人员与思想的交流寻求建立持久的关系,改善对别国文化、价值观及政策的认同与接受能力。它还寻求影响公众的观点态度,动员公众支持相关政策及利益。

公共事务是国务院及国防部主要用于灌输及影响美国媒体和公众的传播活动。白宫、国家安全局、各部门机构及军队都有公共事务组。他们主要关注美国国内媒体,但其活动支持者与反对者往往可以延伸至世界各地。公共事务与公共外交间的区别导致其主旨、资源配置及组织编制间的差异,但二者采用的工具方法相似,他们的受众同样包括国外及本土公众。在这媒体全球化、受众全球化、边界日渐稀疏的世界里,此二者概念性的差异已渐渐失去意义。

国际广播服务受政府资助,通过调频、短波、卫星电视及网络系统等向全球发送新闻、讯息、公共事务及娱乐节目等,如美国之音、欧洲自由之声等。

公开心理战是国防部的术语,通过影响外国政府、组织、群体及个人的观点与行为来实现军事及国家安全目标的军事活动。包括计算机网络操作(计算机网络攻击与防御)、电子战争、操作安全、军事伪装、心理战行动等。这在海湾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都有明显体现。

4.战略传播追求双向平衡对称交流

战略传播追求“双向平衡对称交流”,并具有特殊的沟通过程。有效传播的最终目的是要在组织与公众之间建立一种和谐而良好的关系,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把组织的想法和信息向公众进行传播和解释;另一方面,又要把公众的想法和信息向组织进行传播和解释,目的是使组织与公众结成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处在和谐发展的状态中。

战略传播的具体实施策略是将信息控制(单向传播)、战略传播(双向非对称传播)和关系管理(双向对称传播)三个层次有机结合。

冷战期间的公共外交基本上是单向传播,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冷战后整合公共外交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政府有必要了解国外舆论的取向。有必要让国际社会理解自己的外交方针,在国际交往中建立起国际信赖和认同,塑造和平、负责的国家形象。“9.11”事件以后,美国更加重视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发达的大众传媒,将以对外宣传、文化交流、形象塑造为主的公共外交纳人到国家整体外交战略之中。构建双向对称的传播机制,旨在通过双向交流理解、对称信息沟通的外交行为,来实现减少国家间的误解和猜疑,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增进国家利益的目的。整合公共外交着眼于沟通不同思想文

化,这种外交形式负有实现相互理解和认知的社会责任。

5.战略传播将短期信息管理与长期关系建立有机结合

媒介传播中的信息控制是指管理日常的外交政策报道、及时应对负面的报道,避免对外交政策造成消极的影响。在资讯极其发达的当今世界,不可能明确地区分针对外国公众的宣传和国内宣传,有时候国内新闻在国外公众看来也具有外交政策的含义和重要性,所以整合国内外新闻资源十分重要。同时,对于国外媒体对本国的负面报道也要及时地应对,将负面报道对本国外交以及对国家形象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点。这种信息控制策略通常以大众传播为目标,以小时和天为单位,是整合公共外交最为日常也最为紧迫的任务。

非对称性战略沟通是指通过一定时期内精心策划的一系列活动,传递战略信息、扩大单一事件的政治影响力,形成或增强外国公众对本国的认知,向外国公众展示一个统一的良好的整体国家形象,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外交舆论环境。这通常需要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时间。通过主题明确、持续的公共外交项目,将某一特定的信息以立体多元的形式传递给受众,从而达到战略沟通的效果。

关系建立中的人际沟通是指通过首脑外交、文化交流、人员培训、国际研讨会等形式,在个人的层面与重要的个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这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过程。这种关系不同于普通的外交实践,它是一种建立在政治家、商人、作家和学者等个人认同度基础上的。这种关系建立型的努力是建立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关系建立中的人际沟通不同于单纯地传递信息,因为它包含真正的交流。人们即使不赞成这个国家某项特定的政策,但是会了解这个国家制定这项政策的特定背景。这种立体化的人际交往为未来的沟通奠定了共同的认知基础和理解背景。

以上三个手段不仅体现了整合公共外交中传播策略的不同性质和侧重点,也体现了战略传播的层次性,即短期、中期与长期公共外交相结合,共同构筑完整的公共外交沟通框架。信息控制侧重及时应对国外公众舆论,战略沟通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导国外公众,人际沟通则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建立相互了解和沟通的平台。

整合公共外交通过机制协调,旨在整合组织的沟通功能,进而整合组织所拥有的多项对外交流资源(除传统的外交机构和机制外),以期在国际形象构塑方面做到统一、协调和相互支撑。

三、整合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的实施途径

整合公共外交采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战略传播方式影响国外公众,借鉴了公共关系、广告、市场营销等领域的方式方法。总的来说,整合公共外交分为三方面的途径选择,即首要途径、次要途径和一般途径。见图表:

第一层次:包括政府针对国外公众的所有官方传播渠道,如:国际广播、公开演讲、声明、信息、网站、新闻会等等。这些传播渠道政府可以严格控制。

国际广播长期以来一直是美国政府进行对外宣传的最有效手段,在美国公共外交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例如美国之音是美国主要的国际广播电台,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广播电台之一,迄今有50多年的历史。目前,美国之音使用包括英语在内的52种语言进行对外广播,估计在全球每周拥有8600万的听众。对东欧和前苏联广播的自由欧洲电台、自由电台于70年代归属美国新闻署,它们以进行意识形态的对抗为已任,主要进行颠覆性的煽动和宣传。进入80年代,美国政府还设立了专门针对古巴进行广播和映播的马蒂电台和马蒂电视台。

第二层次:包括政府公关、媒介关系、市场营销、个人角色等等。这些途径可以有限控制。

第二层次的信息因受到政府较少的干预和控制,反而让公众感到更加独立可信。公共关系作为第二层次的信息传播是非常关键的。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旨在建立和维护组织与公众之间互惠互利关系。斯各特-卡特里普(Scott Cutlip)列举了公共关系的诸多功能,主要分为调研、策划、实施和评估四大部分。

调查部分包括监测公众的态度、舆论和行为,分析政策内容、过程对公众产生的影响;策划部分包括参与新政策的制定过程,制定战略规划满足组织与公众的双方的需要;执行部分包括建立和保持组织与公众之间双向交流。注意公众舆论和意识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这一步骤包括第一与第二层次间的协调。

第三层次:包括文化教育交流、流行文化、电影、音乐。这些因素也同样可以影响国外公众的观点和看法。尽管这些因素难以控制,但是不能忽视。

美国新闻署的教育文化交流活动主要有富布赖特项目、国际访问者项目等。富布赖特项目作为美国公共外交的手段之一必然要服务于美国的对外文化政策:促进国际学术交流、加强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固然是其目标之一,更为重要的是,美国期望借此向他国传播美国的价值观念。美国历来强调用传播教育的方法,来扩大美国在其他国家的影响

四、整合公共外交塑造国家形象的基础和目标

1.整合公共外交的基础为国家的软权力资源

软权力是整合公共外交的基础。整合公共外交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通过参与对方国家的政治与社会舆论,能够建立起有利于自身政策获得成功的政治和舆论环境。整合公共外交试图通过宣传本国的价值理念,加强国家之间文化交流来影响外国公众的态度,从而改善本国的国家形象。这实际上表明整合公共外交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化等方面的吸引力,引导或说服他国公众,使其认同或遵从本国的观念、价值乃至政策,充分利用与提升一国的软权力。整合公共外交也是软权力的实现方式和手段。整合公共外交的实施过程本身就是积累和实现国家软权力的过程。

2.整合公共外交体现国家的文化力

实际上整合公共外交的作用是输出思想、传播和沟通信仰、交换文化价值观,这是整合公共外交内在的文明意义。文化因素作为外交动力是公共外交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为文化关系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学界将其称之为“文化力”。冷战后文化已经独立成为国际关系中继政治、经济、军事之后的“第四支柱”。在全球化中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表现为文化功能政治化、文化功能经济化。文化交流状况基本与国家综合国力成正比:经济水平高、综合国力强的国家,整合公共外交的水平相对就高,也就容易成功实现对外战略目标。因此,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外交活动领域的重要路径。

3.整合公共外交是国家安全战略资源

学界一般认为,安全目标只能通过军事手段来实现。然而,在利益交错信息盘绕的全球化趋势下,试图通过武力来增加自身安全的系数更加困难。在这种背景下,安全政策从狭隘的军事领域拓至经济、社会、文化、通讯等领域,引起了安全概念的功能和层次发生变化。文化、信息和通讯成为安全领域的战略资产。整合公共外交通过有效沟通可能使激进国家放弃激进政策,逐步融入国际社会。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推进不同文明的对话,可降低捍卫国家安全的成本,这一观点得到广泛认同。美国最先将公共外交应用于国家安全领域。美国政府的《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务院《反恐怖主义国家战略》两个文件,都强调了公共外交对维护美国本土安全的重要作用。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11

“十二五”时期,我国图书馆界认识到战略规划工具的重要性,是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与实践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探索阶段。宏观上有《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1]的指引;微观上有各地公共图书馆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案例。在对“十二五”规划成果的验收与“十三五”规划展望之际,公共图书馆在继承与发展“十二五”战略规划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加强战略规划制定过程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如何保障规划落实的可执行性,达成图书馆战略规划与实际公众需求的对接,除了图书馆界传统的文献、案例收集分析,充分利用图书馆年报[2]等资料以构建发展方向之外,战略管理工具将对公共图书馆的战略制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文章从方法论角度深入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与执行,为我国“十三五”期间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发展提供指导。

2战略管理工具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的适用性

管理变革总是来源于一种重要管理理念的出现,而真正将管理理念深入管理实践则源自管理工具的推广应用。战略管理如今已经翻开了图书馆管理的全新一页,为图书馆找到了不断完善向前的规划管理依托,将图书馆传统分析工具和战略管理工具一同深入到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可真正落实战略管理这一理念。战略管理发展日久,工具也愈加丰富。伯明翰阿斯顿商学院的Jarzabkowski等对2007年国内和国际9个英国商学院进行抽样,调查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战略制定过程中对战略工具的使用量和感知价值,据此对战略工具进行分类研究,结果发现战略管理的多种工具正在被人们广泛应用着。其中,SWOT、关键成功因素、核心能力分析、情景规划和价值链这5个工具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战略管理工具在企业成功应用后,公共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也开始应用。廖飞研究战略管理方法对非营利组织的适用性,认为战略管理的分析工具、选择工具和实施工具三类之中,PEST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价值链分析、SWOT分析、7-S模型、业务集成方法BIM6种工具对非营利组织适用,而五种竞争力模型、波士顿矩阵、V矩阵、EVA管理4种工具不直接适用,应用时需要转化。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战略管理引入图书馆界,图书馆开始制定并实施战略规划,还一直跟踪战略管理理论与工具的发展。到80年代,公共图书馆界广泛将战略管理工具应用于战略规划。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PLA)在1980-2009年间先后六次颁布了规划指南即《公共图书馆的规划程序》(1980年)、《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功能设计:选项与程序指南》(1987年)、《面向结果的计划:公共图书馆的转型过程》(1998年)及《新版面向结果的计划:条理化方法》(2001年)、《面向结果的战略规划》(2008年)、《为结果而实施:行动起来,你的战略规划》(2009年)[5],对公共图书馆制定战略规划的流程、原则、方法、工具应用等进行详细的指导。1998年第三版为规划者在流程的每个阶段直接应用工具,设计了适合公共图书馆的50多个“工作表单”(Workforms)[6]供选用。2008年第五版提出“工具包”(Toolkit)[7]推荐使用6个工具,帮助规划者进行协助者选择、经费预算、目标设定等。2009年第六版的“工作表单”[8]有社区SWOT分析、图书馆SWOT分析、沟通计划、选择规划委员会成员、社区愿景、环境变化分析、目标分解、资源评价、定标比超、组织能力、结果交流等专门工具。

国内外图书馆战略规划理论研究已充分证明了图书馆战略规划应用战略管理工具的适用性和重要意义。Matthews认为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中可以选择多种战略分析工具,并详细介绍了情景规划、博弈论、决策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等规划方法,以及平衡计分卡、绩效棱镜和3R绩效等管理工具[9]。但在实践中,博弈论、决策分析、系统动力学模型、绩效棱镜和3R绩效工具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陈昊琳调查研究发现,战略制定工具与图书馆评价工具均对公共图书馆战略制定具有一定作用,49.67%的专家认为战略制定工具在图书馆战略制定中影响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认为一般重要的占(38.71%),还有11.62%认为这一因素并不重要[10],总体上反映出战略工具在我国公共图书馆的适用性,同时也说明认识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柯平等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研究发现,公共图书馆多数采取了SWOT分析的方式,但是对于具体数据的分析处理方式还比较单一[11]。其课题组研制的《我国图书馆战略规划编制指南》强调规划过程中的工具应用,如环境分析工具包括宏观环境分析工具、行业环境分析工具、内容环境分析工具、内外环境综合分析工具,推荐使用PEST、五力模型、SWOT等工具。柯平的《图书馆战略管理》将战略管理方法工具专为一章,详细介绍了PEST、五力模型、SWOT、情景规划、焦点小组、关键成功因素、平衡计分卡、定标比超8种常用方法[12]。综合国内外研究,将图书馆战略规划应用的几种方法列表比较,如表1。

3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对战略管理工具的选择

结合表1,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十三五”规划中应当在环境分析工具、发展定位工具、目标设定工具和绩效管理工具四类工具中选择有过成功实践的工具,兹分析如下。

3.1环境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SWO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和准确地研究分析组织现实情况的方法,也是为图书馆战略规划中最为常见的首选工具。国外公共图书馆普遍重视这一工具的应用,PLA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指南第三版就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专门增加SWOT作为公共图书馆内外环境扫描的工具。后来的研究者们则纷纷设计出专门适用于图书馆使用的SWOT分析表单[13]。据Pacios调查,有多达11.4%的公共图书馆在其战略规划文本专门设有SWOT分析一章节[14]。内外部环境扫描是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SWOT分析法是环境扫描最为有效的工具之一。如我国台北市立图书馆则从人口增长、交通建设、城市发展、财政收支、图书出版、教育环境和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等七方面对信息需求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价,并采用分区座谈、网络意见调查、电话采访进行外部意见调查,对在馆人员和相关顾问进行了内部意见调查,使用SWOT方法对台北市立图书馆的内外部环境及台北市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台北市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提供参考[15]。我国大陆图书馆界也已经意识到SWOT对于图书馆的作用,但在“十二五”规划中,只有极个别图书馆如广州图书馆使用了这一方法对其所处战略环境进行扫描分析。环境扫描是提出战略目标与措施的基础。由于SWOT分析是为提出有效对策服务的,因此运用这一方法,要善于将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与外部环境进行匹配,可以选择S-O、W-O、S-T、W-T四种不同策略,帮助图书馆战略定位。避免将SWOT应用简单化,导致为方法而方法、环境扫描与发展策略不关联的结果。战略规划制定者要有问题导向。Johnson指出,SWOT可以帮助图书馆确认需求、发现问题,在图书馆战略规划中发挥重要作用[16]。Cervone认为SWOT为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明确图书馆问题和机会的机制与方法[17]。公共图书馆在使用SWOT分析工具时,重要的是给自己提出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SWOT分析的基础。通过对SWOT分析表单的利用和图书馆SWOT分析因素的不断研究及确认,战略规划将更加缜密和标准。值得注意的是,“十三五”规划采用SWOT分析环境时需要重点考虑变化的情况;在分析对策时不忘时刻注重自身资源、服务特色,结合实际,避免流于千“馆”一面;可以结合通用矩阵或五力模型等多种管理工具进行打分评价,综合各工具优势,引导最合理规划。

3.2发展定位工具——情境规划与焦点小组对普通读者与基层员工而言,贸然提出你对图书馆的愿景是什么?这一问题过于宏观,得到的答复可能更多集中于“环境好”、“方便”等流于基础印象层面。图书馆运用情境规划,可以将这样抽象的具备高度不确定性与关键性的宏观环境因素进行不同的组合,从而对变化的图书馆环境进行具体和可行的分析。这一工具适用于图书馆制定长期(至少5年)的发展规划。一般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做出情景假设,以图书馆追求的主要愿景方向为假设核心;第二,根据不同的情景假设制定虚拟战略;第三,观察环境是如何反馈的,并相应调整战略和计划。运用情景规划方法,环境的快速变化或用户群体的复杂性都可以设置为潜在情境,实践中为了避免战略发生不必要的多次调整,可以结合焦点小组法,利用虚拟战略情境对用户进行调研,明确情境对用户的影响,减少战略的设计缺陷。例如,加拿大布兰普顿图书馆2002年编制了第一个战略计划——“延伸出去”为2002-2005年的图书馆服务发展提供了一个路线图。2004年,该图书馆对用户进行了一项网上调查以获取对服务和设施的匿名反馈。在一名顾问的协助下,图书馆利用关键信息提供者和焦点小组进行更直接的信息收集。在此基础上完成了2006-2008年战略规划,2008年1月还启动了2009-2012年战略规划制定[18],图书馆继续运用焦点小组法,分别召集图书馆读者团体、员工、馆员、城市和社区重点利益相关者等参加会议,使规划更全面反映各利益相关者的需要。国外研究表明,在图书馆界使用焦点小组方法来确定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有广泛依据,而且方法的使用已经完善[19]。杰克逊维尔公共图书馆在转型过程中注重通过焦点小组了解用户需求[20]。Pacios特别强调在图书馆环境中使用焦点小组法必须广泛地共享信息,员工的积极参与对完善和实现图书馆战略规划都是有益的[21]。可见,焦点小组法既不同于面向个人的深度访谈法,也不同于自由畅谈式并追求数量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它不仅可用于读者调研,了解其对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满意程度,明确用户需求,通过定性信息整理总结图书馆战略方向等,还可用于对图书馆员工的调研,通过焦点小组讨论鼓励图书馆员参与到战略制定中来,在员工群体内共享、推广战略制定信息,为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指引。在方法上需要注意的是,依据群体动力学(Groupdynamics)原理,焦点小组大约邀请6—9名读者为佳,但图书馆读者群体类型复杂,需要仔细挑选有代表性的读者参加;讨论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讨论清单、经过训练有经验的主持人,从而保证讨论的内容不偏离主题,且让每个参加者都能积极地参与,从讨论中得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情景规划和焦点小组这两种方法都突破了传统规划由规划人员自己设计未来以及从过去推断未来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利益相关者对于规划的作用以及积极地、创造性地设计非线性的、动态的未来图景。两种方法的结合,对未来的把握更全面,更有利于图书馆发展定位的形成。国外一些图书馆将规划制定设计为更多互动,全面反映各利益相关者需要的具体活动,在战略制定中推广了图书馆现有服务,获取了进一步加强服务的需求信息,很值得我国公共图书馆借鉴。

3.3目标设定工具——定标比超定标比超方法不仅成功运用于企业,施乐公司通过推行定标比超方法将成本降低了50%,首开定标比超的先河,还成为竞争情报里的重要方法[22]。而且,这一方法较早进入了图书馆视野,并在国外图书馆广泛应用。例如,欧申赛德公共图书馆在发掘自身相关信息数据(社区扫描)与横向比较(定标比超)两方面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23],充分发挥自身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挖掘社区相关信息如人口构成、社区所辖企业需求等,并将本馆数据与圣地亚哥郡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等有类似特点或相似规模的公共图书馆进行比较,数据翔实细致,从预算到读者可享受到的资源均值都有所涉及,格式清晰,一目了然,既明确了自身特色,又为战略发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需要注意的是,在定标比超的对象选择上,必须是同类型同级别的图书馆,标杆样本与本馆发展方向相似、规模相当或有自身明确特点,选择不限制地域,但需关注不同地区政策等原因带来的不同。在方法上,通过多渠道情报收集、比较分析、追踪学习等过程,将本馆与“标杆”图书馆进行比较,分析“标杆”图书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实施改进本馆绩效的最佳竞争策略。在目标上,通过定位和标准化衡量、比较,进而实现对领域优秀图书馆和一流图书馆的超越,最终实现对自身竞争力的提升。

3.4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关键成功因素与关键绩效指标作为将组织长期的远景、战略与短期的策略、行动对接联系起来,通过已定目标来追踪业绩的一种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BSC)最早由德国1999年进行的BIX项目将之引入图书馆绩效评估领域,之后IFLA、ISO[24]都采用过这一管理工具用于评估绩效。在图书馆实践中,BSC的财务指向维度可以向政府主管部门展现预算、决算以及最重要的使用价值,用户维度即为公众创造的服务价值,内部管理与学习成长即图书馆的内部知识增长、业务再造、外部拓展等非简单量化指标。也可以应用于公共图书馆具体的战略制定与评估等项目,如制定公共图书馆资源发展战略,通过财务维度对资源投入、人力资本、资源产出等多项价值进行分析;用户维度即从公众用户的角度评价资源带来的入馆人数增长、地区文化发展等外溢价值等;内部管理维度则可以反映图书馆资源是否最大地反映了图书馆实体与虚拟馆藏、是否最大化展现图书馆员对资源本身的附加价值等;学习成长维度则可以在自建资源、资源整合等深化创新服务的推动中,反馈图书馆及其相关员工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整体来看,系统化多维度关注符合图书馆战略发展系统化、前瞻性要求。BSC以战略为导向,在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中经常被用来构建图书馆战略管理框架,搭配使用其他管理方法工具,可将构建起的绩效平衡维度与其他战略目标整合。常与BSC一同出现在图书馆规划制定中的有:关键成功因素(CSF)与关键绩效指标(KPIs)两种分析方法。从评估测量指标的角度切入制定战略目标体系,能保证图书馆战略规划目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Wessman对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研究表明,CSF分析被认为是一个有用的工具,它能满足将公共组织需要达成共识的愿望,并建议将CSF模型作为环境分析及制定战略重点的工具[25]。

图书馆战略规划可以将BSC与CSF结合使用,如芬兰国家图书馆2006-2015年战略用BSC搭建战略框架,保证战略鲜明易于传达;内容方面则设有CSF来引导规划按照预期重点方向实施[26]。值得注意的是,CSF确定的一般关键成功因素为5-9个,容易忽视次要问题,在应用于具体的管理问题时,由于不容易找到相应目标的关键成功因子及其关键指标,效率可能会比较低,而且,当关键成功因素解决后,又会出现新的关键成功因素,需要重新开发系统。因此,与BSC等更重体系化的管理工具协同使用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图书馆战略规划也可以将BSC与KPIs结合使用,从BSC的4个维度将图书馆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可衡量的KPIs体系,以保障战略规划的有效落实。例如,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普牙卢普公共图书馆采用BSC方法,从公共价值、用户、内部流程、学习成长、财务五个方面制定战略规划[27],根据自身公共服务的特征将公共价值单独列为第一维度,将财务调整至第五维度,再设置有具体的KPIs指标值以加强战略执行过程中的控制。值得注意的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不断修正的过程,BSC将战略目标分解转化为相互平衡的绩效维度,KPIs则按SMART原则和管理上的“80/20”原理,将战略维度细化为具体的指标体系,也是KPIs的确定使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得以必要的修正。如威尔士国家图书馆明确使用KPIs以衡量所提供服务的最新发展情况是否符合规划预期,该馆在每年的年度运营报告中列出KPIs的追踪情况,发展绩效指标虽因具体年份不同可能发生改变,在综合考评其服务性能指标的情况下,提出三年规划等较长时间的目标,即以KPIs修正战略目标[28]。这三种方法是绩效管理的重要方法,也是制定战略规划的重要工具。战略目标的分解、关键成功因素的识别、关键绩效指标的跟踪监测都有利于更好的制定规划,实现对图书馆的体系化绩效管理,以此衡量并提高图书馆战略绩效。

4公共图书馆“十三五”规划应用战略管理工具的策略

4.1根据图书馆的特征有目的地选择工具图书馆战略规划制定在应用工具上应有很强的目的性,在工具选择上要有鲜明的针对性,特别是要结合图书馆类型、级别、规模、影响力等特征,选择有效工具。根据表1,大型公共图书馆战略制定中可考虑使用多种环境扫描方法,在此基础上,运用BSC与CFS结合或BSC与KPIs结合的方法。而小型公共图书馆在战略制定中可以目标管理(MBO)为基础,运用SWOT、焦点小组、CFS等方法,避免使用比较复杂的PEST、BSC、情景规划等方法。在战略规划中,方法和工具并非使用越多越好,越新越好,而是要强调其适用性与有效性。

4.2多元工具协同使用每款管理工具都有自身的优势与不足,深入的了解管理工具的优势与缺陷是合理使用工具的基础。去粗取精,协同使用,实现最佳的战略规划才是目的。英国贝德福德郡图书馆业务规划中就明确使用了KPIs、SWOT多种工具[29]。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2013-2014年社交网络战略中,在设计各社交网络战略时采用矩阵,分析各渠道的优势,结合使用环境扫描,在评估战略执行中则采取了投资预算报表等传统正式报告与情感分析融入用户相结合的方法,以制定针对性策略[30]。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是一项复杂需全方位细致思考的工作,“十三五”战略规划制定过程应充分了解战略管理工具,利用多元化的工具,以保证战略规划更有效、更具较强的执行力度与可操作性。

4.3制定与实施工具并重国外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以实施为目标,重视实施后的评价。PLA2009年战略规划最新版进一步强调战略实施与制定的无缝衍接。“十二五”期间,我国一些公共图书馆存在着重制定轻实施的突出问题。因此,图书馆既要注意在制定战略规划中运用战略管理工具,也要重视实施过程中运用管理工具。例如,在实施过程中可考虑使用7S模型,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年度计划等方法检查战略规划的实施。例如,可运用KPA(KeyProcessArea,关键过程领域)工具,做好周计划和日计划,通过KPA的检查考量统计与一个任务的KPI联系起来;还可以结合KRA(KeyResultAreas,关键结果领域)工具,以实现图书馆的整体目标,达到满意的结果。参照企业实施绩效量化管理的发展阶段,图书馆实施绩效量化管理也可以从KPA(指标量化执行阶段)到KP(I指标量化考核阶段),再从KRA(指标必要达成的结构性目标管理阶段)到BSC(指标的战略管理阶段)。

公共管理的新策略范文12

内容提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到2020年中国经济将比2000年翻两番。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及时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战略思想。刚刚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在“十一五”末实现单位GDP的能耗水平比“十五”末下降20%。在这样的战略部署下,能源问题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即中国的能源基础能否支撑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目标?中国能否保证能源可持续供应及国家整体的能源安全?公共财政政策在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应发挥什么作用?这是我们应当深入思考、认真回答的重要问题。我们认为:

1、能源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现实中的能源短缺问题也越来越严峻。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环境保护和大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国民经济的生命线。中国近年来已出现能源供需紧张、资源约束加强的现象;从长远看,如不采取适当措施,能源约束问题将会更加突出。中央适时提出科学的发展观以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大决策,为我国未来确立了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落实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需要我们制订科学的能源发展战略。已有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还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需要中国在新的发展时期实施“保证供应、节能优先、环境友好、市场推动”的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核心是节能与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并重,同时要发展可再生能源,以此实现“以能源消费增长翻一番,支持国民经济增长翻两番”的中国2020年能源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3、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能源是国家战略性物资,保障能源安全是一项重要的公共产品,单纯依靠市场力量解决不了中国的能源问题。为此,需要政府按照市场经济通行的经济管理和公共管理方式,制订适当的正向激励政策与逆向的限制措施,促使中国能源发展战略目标落到实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一方面是能源出现了局部的供应紧张,另一方面却表现为能源开采、使用、管理上的损失浪费和低效,突出表现是在我国人均能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现实下,存在着严重的能源浪费现象,使得整体的能源效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能源效率低下与我国现实的能源利用技术水平较低有关,同时也与我国能源节约意识淡薄、政府公共管理缺乏有效引导与制约有关。能源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公共政策的有效推动、引导与制约。

4、财税政策对实现能源发展战略极其重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政府的各种政策组合中,财税政策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有效地发挥财政预算、国债投入、财政贴息、担保、政府采购、税收优惠、限制性税收政策等多种政策工具的杠杆作用,将其作用范围延伸到能源的生产、转换、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发挥其最佳的政策效应,以此解决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性质的能源问题,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5、新的能源形势需要公共财政体制与财税政策不断更新、调整、完善,做到“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先后出台过一些关于能源方面的财税政策。随着1992年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1994年进行财税体制改革以来,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和转型经济环境下制订的财税政策不是不适应现在的市场经济条件,就是被取消或“名存实亡”,没有在解决能源问题上发挥应有的作用。现行的一些政策,相当部分已经明显不能适用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与完善。在总结、评价以往财税政策的基础上,在新的政策制度环境下,如何围绕着上述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研究出台一些新的财税政策,已迫在眉睫。

6、今后中国能源发展应抓住下一轮财税改革的机遇。当前中国正在进一步深化公共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并正在设计和即将出台新一轮税制改革方案。其改革的基本原则与运用财税政策支持能源发展的精神是一致的。支持能源发展战略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奠定今后中长期公共财政体制与财税政策在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基础。

现代经济发展史表明,能源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未来我国经济对能源的依赖度也将不断增加,能源的可持续供应将面临较大的压力。与此同时,能源结构的优化、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如何治理能源消费所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都是我国中长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自身的行业特点决定了政府在能源发展中将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财税政策作为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能源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在能源发展战略中将如何发挥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