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

时间:2023-07-31 17:25:27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范文1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该专业是培养公务员与管理干部及研究公共政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专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政府和其他公共管理部门的职能及管理手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主要是为国家培养现代公共管理人才,加强公共政策与管理的深入研究,以促进国家的改革与发展。

2、本专业的就业范围相当广泛,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服务系统等的办公和管理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范文2

论文提要:本文阐释了我国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含义和特征,剖析了其制度功效,提出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系统应具备的结构及各子制度体系的功能定位。 

 

公共资源类景区简称公共景区,指的是以自然景观和文物景观等公共旅游资源为依托的自然景观类旅游景区和文物景观类旅游景区,不包含主题公园、人造景点等主题景区。具体而言,我国的公共景区包括市政公园、博物馆、森林公园、世界遗产地和各级风景名胜区等社会公益性很强的公共场所。这些景区是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的重点。 

 

一、研究缘起 

 

制度经济学的原理告诉我们:结果是由制度产生出来的,要处理好景区的旅游开发与保护问题,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个好的经营管理体制。现阶段我国公共景区管理制度的供求矛盾不断激化,严重制约了我国公共景区事业的健康发展。许多公共景区为了获得开发和保护资金,纷纷转让景区经营权,实行企业化运作。但现实中,这些运作可谓好坏参半,其中不乏成功案例,但也有沉痛的教训,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国有资产的流失。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为过渡时期公共景区的市场化运作确立一个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所谓制度安排是指对某些具体行动或关系实施管制所采取的规则,它包括基础制度安排和次级制度安排。 

黄进曾分析了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法律依据。公共景区事业是我国重要的公共事业,关乎公共利益。其本身的技术经济特征决定了纯粹利用市场或政府机制配置资源将会产生严重的市场失灵或政府失灵。为了让市场和政府更好地各司其职——政府负旅游资源保护和监管之责,而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之功能,特许经营是一条门路,这样一种混合目标以委托经营的方式可以较好地实现政府和企业目标。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不同于一般的商业特许经营,是政府特许经营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政府将公共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权授予非国有企业经营,企业在政府的监控下开展经营活动。那么,这种制度到底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和功能,它的结构又是怎样的,本文将作一个简单探讨。 

 

二、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特征 

 

本文借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中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的定义,将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定义为: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指政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市场竞争机制选择公共景区投资者或者经营者,明确其在一定期限和范围内经营公共景区内某个项目或者整个景区的制度。 

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就是政府对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事务实施管制所采取的一系列规则的总称,它是一项能有效平衡公共景区开发和保护的制度安排,是支配公共景区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制衡的制度安排,具有如下特征: 

1、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政府特许经营的一种形式,属于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其核心是政府将公共景区的部分或全部经营权授予非国有企业。 

2、公共景区特许经营的特许人为政府,被特许人为私有企业,特许双方是一种行政许可与被许可的关系。 

3、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来选择景区投资者,被许可方是具有一定资质的企业。 

4、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双方要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特许经营合同是一种行政合同。合同标的是景区一定期限的经营权。特许经营反映在政府规制行为上,是一种“以合同方式进行管制”的方式。

5、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有一定区域、范围、期限和限制的。北京大学谢凝高教授认为,特许就是特别允许,要有许多限制条件,对经营的内容、范围、时间等要有明确规定,要严格按照景区的规划来办事。景区不是经济开发区,目前景区的乱建项目太多,应在整治的前提下特许。 

6、特许企业作为被许可方要交给许可方(政府)一定的费用。 

7、公共景区特许经营是以政府的行政许可为前提的,它要遵从公共利益。行政机关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如果特许经营合同的履行不利于公共利益,则行政机关有权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同时,行政机关对特许经营合同的履行具有监督权,必要时可对特许经营企业进行强制或制裁。 

 

三、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功能 

 

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要确保企业在资源和环境有效保护及再生产的承载能力限度内对景区进行建设和经营。景区资源经营管理必须坚持“统一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和景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以实现公共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其功能如下: 

1、特许经营能够实现公共景区管理中的政企、事企分开。景区资源的保护、管理、监督由政府承担,相应的经营项目(根据待特许的公共景区的特征及双方协议确定是单个项目还是整体特许)则由获得特许经营的企业来负责。 

2、特许经营制度在选择被特许方时充分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用招投标方式,使有资质的企业获得经营权,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地政府的寻租行为,并把没有实力的企业挡在了外面,防止因无力开发保护而给公共景区带来破坏。 

3、特许经营通过特许经营合同,可以在公共景区保护的前提下规范管理者(特许者)和开发、经营者(被特许者)的行为,利用法律文件规定双方的资源保护责任和经济收益分配方式,把权利和义务规定的非常详细,以便于操作。 

4、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能够较好的兼顾公共景区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对于资源管理部门,这种制度有利于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监管,从而保障人类对于这些珍贵遗产的永续拥有和享用。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他们可以选择专业企业和专业人员以合同的方式完成项目开发建设、项目经营等业务,同时得到部分使用费和税收,同样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对于景区而言,专业公司的经营,能够扩大其影响和知名度,摆脱其经营困境。同时,特许经营也能使游客获益,通过竞争获得经营权的企业能够兼顾游客利益,提高游客服务质量,这是无论政府垄断资源或者单个企业垄断所不能带来的。 

 

四、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的结构 

 

制度安排是一系列子制度系统的集合,公共景区特许经营制度包括制度环境建设、特许经营主制度建设和配套制度建设三部分。 

产权改革、组织架构、立法建设共同构成景区特许经营的制度前置(或制度环境),景区特许经营要想成功推行,必须先疏通制度环境,进行这些方面的改革或建设,它是公共景区特许经营主制度得以推行的前提。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范文3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kunshandaren”为你整理了这篇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实施情况的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宁政发〔2016〕30号)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实施方案(2016年-2020年)的通知》(宁政发〔2016〕109号)精神,有效防控公共领域生产安全事故,全面提升文化旅游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为全面推进全县旅游业发展保驾护航。我局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以人员密集场所的文化、旅游市场等为重点,深入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旅游景区专项整治,狠抓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力度,大力加强全局安全生产基础设施管理,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化专项整治活动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坚决杜绝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全系统安全生产呈现稳定良好的局面。现将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实施情况总结如下:

一、高度重视,精心安排部署

安全在于防范,责任重于泰山。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按照区、市、县安委会有关会议、文件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进行了安排部署,及时召开了由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基层单位负责人参加的专题会议,对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责任,在活动实施中,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亲自参与,保证了专项整治行动的顺利开展。

二、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工作扎实有序

在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实施活动中,我们始终以区、市、县安委会文件精神为指导,把加强监督管理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手段,把日常安全监管和重大节假日等集中整治结合起来,切实加强监管,消除安全隐患。从2016年9月开始,我局按照方案分别联合公安消防、运管、交通运输等部门出动执法人员280余人次,检查涉旅企业、网吧、KTV等文化旅游场所300余家次。查处一般隐患130余处,落实整改125家次。针对沙湖景区电瓶车、索道、沙漠越野车、水上飞机存在的隐患问题,我局多次深入景区,督促景区解决,目前已整改完毕。2016年玉皇阁安防工程投入 234 万元,2017年验收通过,玉皇阁消防工程投入276万元,2017年7月开工建设,年底建设完工。人民会堂从2016年至2019年先后投入223万元对消防设施进行了整改,确保了人民会堂的安全使用。2019年,沙湖景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投资750万元重新布局了监控系统,一是对景区南北两岸、停车场、鸟岛等进行了监控设备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景区智能监控全覆盖和人防技防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力提升了景区的治安安全防范管理水平,同时还配合平罗县公安局天网系统对景区重要道路、重要路口等安装了专用电子系统,确保游客道路出行安全;庙庙湖景区2020年投入80万元,重新布局了监控系统,进行了监控设备的互联互通,实现了景区监控全覆盖,对景区重要道路、重要路口等安装了专用电子系统,提高了技防水平和游客道路出行安全系数;塞上江南博物馆之前因消防验收未达标,已责令其停业整顿,2020年结合公共博物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落实项目资金900余万元,重建消防系统,目前已完成工程项目90%;五年来,通过公共安全保障行动五年计划实施及整治,文化旅游系统共投入资金 1633 万元,建设消防、安防大型项目7个,有利的提升了全县文化旅游系统的公共安全防范水平,各经营单位普遍提高了安全生产工作意识,进一步将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健全,落实到位,重点部位防范措施进一步加强。

三、 建立健全“六大体系”,责任完善。五年来,我局以公共安全责任体系、公共安全风险预防体系、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公共安全群防群治共享体系、公共安全信息化保障体系、社会化安全宣传教育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隐患治理机制,确保公共安全保障行动顺利实施。

1.健全完善公共安全责任体系。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平罗县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行政责任暂行规定〉的通知》(平党办发〔2015〕33号)精神,强力推进“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建设,严格落实部门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公共安全责任落实到位。每年都和各单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局主要负责人同分管领导签订了“一岗双责”责任书,把责任明确到人,落实到人。

2.健全完善公共安全风险预防体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要求,制定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执法检查清单,建立健全行业领域公共安全风险评估机制。目前沙湖景区、玉皇阁、田州塔、庙庙湖、拉巴湖、电视台、图书馆、人民会堂等10家单位已完成风险评估和风险辨识工作。

3.健全完善公共安全应急救援体系。以平罗县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总纲,进一步健全完善行业领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安全事故和其他突发事件的公共安全专项应急预案,细化了人员密集场所、旅游企业针对性应急处置方案。强化常态化应急演练,开展贴近实战的演练活动,提高演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自2016年至今已举办消防培训22次,水上应急救援演练5次,消防实战演练21次,安全生产知识竞赛活动一次,培训人员共计2000余人次。

4.健全完善公共安全群防群治共享体系。深化公共安全群防群治成果,引导社会和群众树立共同防控安全风险理念,强化风险意识,提高防御和应对风险能力。在各网吧聘请了义务监督员,做实人员密集场所公共安全工作

5.建立健全公共安全信息化保障体系。实施互联网+公共安全风险管控工程,沙湖景区、玉皇阁投入近500万元实施了安防工程,安装了一键报警系统,实现了和公安报警系统的联网,加强了人员密集场所反恐防恐工作设备技术支撑。

6.健全完善社会化安全宣传教育体系。不断强化“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的“红线”意识,推动安全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同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营造全社会“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浓厚氛围,打造公共安全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命运共同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我局安排电视台对安全生产活动进行报道,开展安全生产公益广告宣传,各文化单位利用微信、电子屏、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进行安全生产专题宣传活动。通过切实加强对人员密集场所和旅游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教育,使行业从业人员树立了牢固安全意识。

四、存在的问题

1.个别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重视不够,安全投入不足,安全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存在生产安全事故的隐患;

2.尽管开展联合检查,但是机制还不够完善,各部门相互配合力度仍需加强;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范文4

关键词:公共管理专业;就业状况;问题;建议

一、公共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就业现状

(一)就业方向

公共管理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可能大体上有两种分类。一种是从事对口专业,另外一种是从事其它行业。根据笔者所了解,很多公共管理学生都从事了其它行业。只有很少的公共管理毕业生进入到了各类企业管理部门或者是国家行政部门。所以,可以说公共管理学生的从事依旧是偏向于企业从事。基本可以将公共管理专业从事方向分为四个部分:

1.事业单位,公务员单位

根据笔者对于近些年来国考以及省考专业要求统计发现,公共管理专业在报考国家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的人数是相对较多的,各个地方以及政府所开设的岗位也存在着一定的人才需求,很多公共管理教学内容也是紧紧围绕单位体制而展开的管理教学,因此可以说是专业对口且前途相对较大。

2.私人企业管理工作

体制内部所能够消化的公共管理知识人才是相对有限的,且公务员考试的考试题目也与专业课程并没有太大的关联,主要为申论和行测考试,因此学生的课堂专业技能难以得到表现。但是私人企业工作需要通过面试,试用等各种应聘过程,很多学生凭借着优秀的专业知识进入了较为优秀的私人企业,这一部分学生的工资相对较高,但是工作较为辛苦,很多时候管理人员会反应企业内部管理难以真正实施到位。

3.老年产业单位

这些单位主要包括高校;科研单位;政府机关单位等,这部分单位每年都会招聘定量和合同工,虽然工资待遇相对较低,但是工作较为轻松且相对较为稳定。另外,这些单位对于外聘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技能或者是专业能力才有可能进入到这样的单位管理体系之中。

4.其它行业

根据笔者统计发现,目前从事单位管理行业的紧紧只能占据百分之六十,剩余的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分布于销售、人力资源,客户经理等相对对口的行业,甚至部分学生从事会计工作。众所周知,在公共管理课程之中有开设基础会计教学,很多学生对此兴趣较深,因此从事会计行业的毕业生也相对较多。另外,就算用人单位能够用应届毕业生,很多应届毕业生依旧面临着工资低,消费高的现状。这就导致了又有一部分人被淘汰出局,目前公共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并不开朗。

(二)就业调查

本文主要就部分高校随机抽查进行简单统计。本次抽查人数为三百人,实际有效问卷数目两百七十份。整体而言,大四毕业直接就业的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比例依旧相对是较多的,占据72%左右。公务员考试所占据比例约为17%,其余打算的学生占据了百分之11%。因此就就业现状而言,直接工作的学生相对较多,公务员考试学生也较多,考研深造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就行业选择而言,目前绝大部分公共管理事业学生选择了房地产行业,管培生数量相对较多。这一行业管理方向较多,管理内容也相对较多,对于应届毕业生的要求相对较低,因此约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学生从事了房地产行业。其余行业均没有达到百分之三十。在目前调查报告所反馈的实际薪资而言,大部分毕业生的合同签署工资也就是税前工资约为4500元,根据城市的不同上下存在着一定过得浮动,但是差值不会过大。约有百分之三的学生由于能力较为突出,就业签署协议工资达到了八千及其以上,由此可见公共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是想读较好的。就业困难只是相对于部分基础专业能力相对较弱,自身竞争力步枪的学生而言。

1.已就业毕业生信息反馈

在已就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之中可以得知,对于自己企业较为满意,岗位较为满意的比例占据40%,对于企业,岗位不满意的占据23%,其余学生为能够接受,可以坚持就业。关于毕业生的择业价值观笔者认为教师需要重点教育。很多学生过多注重于眼前的利益,忽视了长久的利益,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后期发展的。部分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不断兼职,参与各种兼职工作,忽视了学业的发展,导致最后毕业困难,就业困难,这就是一种择业价值观不正确的表现。同时,很多90后毕业生目前出现了眼高手低现象,认为什么工作都可以适应,都可以做,忽视了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盲目的自信最终导致了岗位平平,没有太大起色。甚至部分90后的应届毕业生吃不了苦,过于贪图享受,很多学生都说大学生毕业工资没有农民工甚至清洁工的工资高,他们忽视了后期的工资涨幅,没有意识到发展的重要性,这是十分不利于学生就业的。

2.用人单位信息反馈

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实际情况,更为准确的了解行业就业前景,笔者对于用人单位进行了简单的调查和分析。此次调查了一百三十二家用人单位,并询问了目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受访的用人单位对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表达的一定的肯定,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增强,用人单位所能采纳的人才相对较多。但是关于应届生的毕业综合素质反应之中部分企业反应留人难,用人难,很多毕业生不珍惜眼前的工作,将企业当作跳板和学习的地方,一旦获得一定的知识或者能力就会往大企业跳槽,这就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是就目前受访单位反馈而言,公共管理毕业生进入到企业核心管理层人次不多,大多数企业核心管理层为外聘高技术人才,对于普通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应用较少,这也是目前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企业活力和发展空间的问题所在。很多企业也表示,愿意给普通管理专业毕业生发放一定的权力和提升一定的薪资,但是需要学生长期的工作和坚定不移的付出,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想读较为困难的。

二、公共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公共管理专业虽然就业困难,但是一直是一门热门专业。因为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公共管理人员的需要都在不断增加。

(一)社会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专业的公共管理事务机构和部门也在不断的成立和规范。各个公司对于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人们对于至亲管理企业的理念也在一点一点的变化。所以说,无论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管理单位对于公共管理从事人员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永远不会衰弱。另外,通过近些年来的公务员招聘可以发现,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就业需求是相对较大的。

(二)企业核心

公共管理部门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核心部门。无论是员工绩效考核还是企业运转规范等等工作都离不开专业化的公共管理人员。所以说,只要能够好好地工作,一定能够会在企业中得到重视。可以说前景很高。同时,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人企业对于管理人员都相对较为重视,企业只有抓住了管理,抓好了管理才能提高运转效率,提升企业在市场荆棘之中的竞争能力。

(三)不可替代性

公共管理不同于制图或者是写代码等等工作,其适应性较强。员工对于企业的公共管理工作较为了解,可以说在企业中达到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也可以说,只要能够把握了公共管理的“手艺”,工作一定能够稳定。部分企业已经适应了独特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条例,如若管理人员突然离职或者是条例过多的更改容易导致企业出现用工荒现象,这也是企业管理人才目前不可代替性的根本原因。

三、就业建议就目前公共管理学生就业现状,笔者对此有着以下几点建议。

(一)专业知识学习一定要细

公共管理专业是一科实际性能十分强的专业,可以说对于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在学校,学生一定要能够在课堂上好好学习理论工作。在一开始工作的时候,一定也要能够沉下心来,不要嫌弃一开始的低工资。一个优秀的企业能够教会你课堂所不能够教会你的专业知识。因此,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工作中,都需要能够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一定要细。同时,专业知识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后期的发展程度,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四阶段会选择读研或者是考公,这都是可取并且值得提倡的,但是也建议学生及时了解目前公共管理事业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掌握住就业的风口,选择合适的时候进入到行业内部,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个较为可观的报酬。

(二)认真细致工作作风,优秀的道德品质

公共管理工作是个比较琐碎的工作,甚至很多公共管理工作人员每天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计算和演练。有的时候一个小数点的错误都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员工的工作作风一定要能够严谨。同时,这个行业对于员工的道德品质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需要员工遵循公司的规章制度,不谋求私利。另外,无论是国有企业的公共管理从业人员还是私人企业的公共管理从业人员,都需要保持良好的就业作风,对于员工一视同仁,不偏袒,不搞小团体,这样才能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和进步。

(三)证书先行

公共管理工作需要一定量的证书作为敲门砖的。考取各类资格证书以及一个优秀的毕业院校能够很好地帮助你叩开这扇大门。学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考取符合自己职业规划的几种证书。比如说你自身能力十分突出,希望能够去一些上市公司工作,那么你可以考取会计师资格证书和英语六级证书等等。当然,并非有了证书就能得到好的工作,但是这些证书能够很好的帮助你进入自己渴望进入的企业。

(四)拓展自己的专业视野

目前,很多工作都越来越偏向于多元化的人才。也就是“斜杠青年”。因此,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或者是刚刚的工作中,一定要能够丰富自己的技能。这可以是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可以是一门外语证书等等。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学生需要能够把握金融,财政以及管理等等那个方面的知识。这些都是以后自己竞争岗位的筹码。因此,学生一定要能够拓宽自己的专业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作中走的更远,走的更好。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范文5

关键词:度假旅游;开发;模式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范文6

(池州学院体育系,安徽 池州 247000)

【摘 要】随着旅游散客化时代的到来,旅游目的地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益受到重视。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网络搜索法等对当前池州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建设现状进行梳理,明确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 旅游公共服务;保障供给;池州市

基金项目:池州学院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研项目(XKY201412)。

作者简介:陈宝胜(1984—),男,安徽池州人,硕士,池州学院体育系教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旅游。

旅游公共服务是指在旅游目的地范围内及周边区域,由政府或其他组织(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等服务主体为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后的旅游者(现实的和潜在的)提供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的、满足旅游者共同需要的公共商品和服务的总称[1]。简言之,旅游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以旅游者为服务对象的,具有公共性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总称[2]。

池州市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境内山清水秀,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一些尝试,但总体水平较为落后。现代旅游大众化、个性化和自助化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一段时间将是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需求急剧增长的时期。因此,在认清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如何借鉴旅游发达国家和国内其他省市先进经验,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丰富旅游公共服务内容,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使池州旅游更加安全、便利、惠民,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课题。

1 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

根据《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确定的五大子系统,将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分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和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五项内容。结合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实际情况,对其体系构成进行细分如下(如表1所示)。

1.1 池州市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目前池州市已经建立了全市旅游门户集群网站,包括池州旅游政务网、池州旅游资讯网、池州旅游体验网,并同时应用中、英、韩、日四种语言。网站集电子政务、旅游资讯、宣传促销等功能于一体,公众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截至2015年4月底,总访问量达540113次,网站旅游新闻252条,提供全市79家旅行社、52家酒店、16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31条精选旅游线路的相关信息。同时,池州旅游还开通了腾讯官方微博、新浪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平台。2015年,集旅游资源展示、地图导航、游客互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石台旅游通”智慧旅游APP正式上线,随着全市旅游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推进,池州游客将会体验到更加便捷的旅游信息服务。

1.2 池州市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2014年1月,《安徽省旅游安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正式,池州市也相应制定了《池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池州市旅游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年度考核办法及评分标准(试行)》,旅游安全保障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在安全风险防范方面,池州市认真开展了节假日的节前准备、节后总结活动,对旅游危机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和处理,提前部署节假日和重大旅游活动的安全细节。同时,重视旅游安全培训和旅游安全宣传工作。2013年石台县以创建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为契机,把农家乐全面纳入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中国原生态最美山乡”的顺利建设。2015年九华山以《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为培训内容,积极开展防控工作。

1.3 池州市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逐渐加强

2013年,池州市全年接待旅客运输量7503万人,比上年增长12.2%;旅客运输周转量(不包括铁路、民航)421746万人/公里,增长15%。九华山机场自2013年7月29日通航以来,已开通至北京、上海、成都、广州、厦门、泉州的航线,机场运送旅客221876人次,安全保障飞行2792架次,进港平均客座率达66.01%,出港平均客座率达63.04%。随着沪渝、京台、济广高速公路等相继建成,市域初步形成“一纵两横”的高速公路网络,实现与长三角中心城市“五小时交通圈”目标。G318、S219的建成实现了池州至青阳、九华山的双向六车道的快速通道,增强中心城区的旅游集聚辐射能力,池州——九华山区间日发送8趟旅游直通车的运行,方便了游客进出九华山风景区。宁安城际铁路将于2015年10月正式开通,届时,南京到池州将首开动车。

1.4 池州市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日趋完善

池州市景区实行特殊人群和特别节假日门票优惠政策。例如,2015年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当日,牯牛降景区对女性游客实行半票优惠政策,九华天池则实行女性游客免票政策。池州市旅委还在微博上展开“微营销”活动,为广大粉丝带来了福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齐山——平天湖(AAAA)、大历山(AAA)等A级景区以及市区的烟柳园、清溪河公园、百荷公园——百牙塔实行免费开放政策,池州市的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体育馆、科技馆,也免费向大众开放。这些惠民政策既为本地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优惠,也发挥了旅游在提升生活品质、提高居民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功能。

1.5 池州市旅游行政服务体系得到重视

在旅游从业者教育培训方面,池州市开展了旅游景区创建标准宣贯、旅游项目申报、旅游市场监管和旅游安全等专业培训,各县区也纷纷开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景区管理与营销等相关培训活动,采用理论授课、经验交流、专题报告、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提升了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在旅游质量监管方面,池州市对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实行动态量化管理,每年年检对违规企业给予黄牌警告。对不合格的旅行社,严格按照规定取消经营资格;对软硬件水平严重下降的星级饭店在年度复核中实行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摘牌。

2 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受到普遍重视和积极建设。但是由于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国内外旅游业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需求相比也非常滞后。

2.1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供给有待加强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渠道较窄、形式陈旧。池州市虽然有73家旅行社,但是专业的旅游咨询中心较少,导致游客对池州缺乏了解,形成“知九华而不知池州”的尴尬局面。市区免费开放的景区周边缺少旅游咨询点,导致本来很有价值的景点成为大家漠视的地方。池州市旅游官网缺少对旅游目的地的风险提示和服务质量披露,也未开通旅游热线,如果遇到旅游突发事故,往往不能第一时间得到池州市旅游相关部门的妥善处理,影响事件处理效度。局长信箱虽然开通,但是鲜有回复处理,问题处理滞后。

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规范较少、效度不高。池州市生态环境优良,峡谷众多、动植物繁茂,存在一些旅游安全隐患,如九华山的“灵猴”偶尔会攻击游人,誉为“蛇的王国”的牯牛降山上没有医疗点,一些漂流景区周边安全员较少,这些暂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池州市旅游主管部门和各景区管理部门均缺乏旅游救援专业设施和依托社会的旅游救援体系,也没有配备专业的旅游救援队伍。

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功能不强、较为不便。池州市各区县景区小集中、大分散,整体路程远,从市区至东至或石台景区的车程均在两小时以上。县区旅游交通状况亦不容乐观,如“齐石公路”全天尘土飞扬,道路坑坑洼洼,缺少旅游专线。九华山机场航班线较少,西北、西南地区都暂未开通线路,旅游交通可进入性仍有待提高。

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供应不足、建设不够。池州市目前只有一座开放的博物馆和科技馆,不能完全满足池州市居民和游客的文化需求。盲人道路和特殊人群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较为滞后,盲人道路形同虚设,盲人旅游标识牌暂无设置。众多景区内只有为数不多的旅游公厕,部分景区仅有一座公厕,无法满足旅游旺季时游客的需求,池州市尚未发售旅游年票、旅游月卡等优惠联票,众多A级景区门票偏高,易让居民和游客望而却步。

2.2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运行保障机制较差

当前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主要依靠政府,社会没有共同参与,市场化程度低,筹资和补偿机制的不完善已经成为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的“瓶颈”。另一方面,由于现行管理体制原因,池州市旅游委员会、池州市旅游协会等这类旅游监管部门、协调机构权小责重,难以发挥最佳效力。在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实践中,也没有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政府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务得不到社会的监督和参与,致使某些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处于形式主义的状态,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中存在质量不高、偷工减料的现象,一些旅游设施损害未能得到及时的修理,直接影响了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水平。

3 池州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思路

3.1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内部各要素

3.1.1 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

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公共信息建设主要包括咨询中心的建立及功能的扩充,旅游网络信息建设和内容的丰富,旅游宣传材料的整理和途径选择,也包括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各种旅游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3]。池州市目前需要加强的重点是:①建立信息全、功能强的旅游网站,及时旅游预警、诚信旅游、旅游安全等行业信息和新鲜的旅游资讯。②规范旅游标识标牌,各类导览牌、指示牌须符合行业标准,合理摆放,为游客尤其是自驾游游客提供清晰明确的指引。③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集中区等游客聚集区域建设旅游咨询中心,形成由主中心、分中心、信息亭、触摸屏等组成的旅游咨询中心网络。④开通免费旅游服务热线,24小时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投诉受理、旅游救助等服务。

3.1.2 完善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

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首先要健全安全保障的体制、机制,在人员、资金、设施设备方面予以保障,还要建立必要的应急救援机制,当安全事故发生时,有一套反应及时、处理科学的救援程序,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要加强日常的旅游安全宣传和培训,强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并对旅游活动的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检查和及时的预警。池州市目前需要加强的重点是:①根据行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和完备相应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池州市旅游业安全管理标准体系。②强化专门的旅游安全管理部门——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协调小组的作用,注重事前的预防,建立一套适应旅游安全特点的管理体系。③在市假日办、市旅游质监所等基础上,联合公安、消防、医疗、救援、军队、武警等公益性社会救援力量和专业紧急救援机构,建立池州市旅游救援指挥中心,并设立简单易记的服务热线,形成覆盖旅游活动全过程的,旅游专业化和社会化相结合、政府救助与商业救援相结合的旅游紧急救援体系。

3.1.3  完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

旅游交通服务体系的建设包括以下几方面:加强旅游交通设施的建设,使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与全国大交通实现无缝连接,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入性;完善和建立旅游目的地旅游公共交通体系,调整各种交通方式布局,合理设计和优化公车线路,实现旅游景区之间的畅通;规范旅游交通提供主体的行为,提供足够信息的交通标识,完善自驾车服务体系等[4]。池州市目前需要加强的重点是:①增加航班线路,提升旅游服务,目前九华山机场的航线少,班次不多,不能满足未来日益增长的游客需求。②改善城区、县域旅游交通道路,提升城乡道路等级,开辟旅游专用通道。③开通池州观光巴士,将市区美景串联起来,配备专业讲解人员,展示“一城山水满城诗”的池州形象。④推进池州市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集散分中心、旅游集散点的建设,形成点线面全方位、多功能、覆盖广、一站式的集散中心体系,实现为游客提供方便快捷的交通服务、信息服务、换乘服务。

3.1.4 完善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

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积极推进更多的城市公园、博物馆、纪念馆、公共体育运动场免费开放,或设立免费开放日;鼓励发放旅游优惠券或免费旅游门票;延长博物馆、金融服务网点、邮政服务网点在旅游旺季的服务时间;落实旅游景区对老年人、学生等特殊人群的门票优惠政策等。池州市目前需要加强的重点是:①发售池州旅游年卡、月卡,全面落实对老年人、残障人士、学生等特殊人群的免费与优惠措施。②增建旅游便民服务设施,建设具有地域建筑特色、反映地域文化内涵、体现本市历史迁移的博物馆、纪念馆和反映城市风貌的展览馆,开放设备齐全的体育馆,从多方面满足城市居民以及来访游客的旅游需求。

3.1.5 完善旅游行政服务体系

旅游行政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旅游标准化建设、从业人员的培训与教育、旅游投诉受理、旅游市场监管等方面内容。池州市目前需要加强的重点是:①健全区域合作机制,加快融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中。②完善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和投诉处理机制,建立专业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管部门,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接待水准,同时加强旅游投诉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投诉受理率、办结率和满意率。

3.2 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配套措施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发挥池州市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的职能,让这一机构运转常态化,强化旅游管理部门与外事、公安、国土、建设、交通、铁路、文化、卫生、质检、安监、民航、气象等部门在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方面的协作。其次,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构建政府主导、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的供给格局。公益性项目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景区周边环境整治和旅游环境保护等公共项目主要依靠政府投资,以经营性为主的项目如城市公共基础设施中的城市绿地、多媒体旅游触摸屏信息服务、旅游集散中心、旅游交通服务等,可以通过市场配置与财政补贴的方式来提供。最后,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监管,从制度上明确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及各部门的职能,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和运营过程及结果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制,尤其要重视建立游客评价和反馈机制,促进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游客需求优先对接。

参考文献

[1]李爽,黄福才.城市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之系统思考[J].旅游学刊,2012,27(1):7-9.

[2]河池康.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1.

[3]喻江平.旅游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范文7

内容摘要: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我国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从委托理论的角度提出了我国公共资源型景区的行政管理模式,促进我国旅游景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景区 行政管理 管理模式

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是旅游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它直接关系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公共行政管理和旅游行政管理的基本理论观点,旅游景区行政管理可以初步理解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人民政府,通过其授权的相关旅游职能机构,依据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方针、遵循旅游景区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对本国、本地区的旅游景区进行总体管理和综合调控的过程。简言之,就是旅游行政部门对旅游景区的总体管理。

张听竹对风景名胜区的政府规制研究中指出,应取消地方政府对公共资源类景区的直接管理,使旅游景区变成一个小级别的行政单位,把资源保护的职能内生化,将旅游景区的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收费权一体化,而刘秉升却认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经营单位,从事企业化经营,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应加强管理的力度,尤其是法制管理、规划管理及技术管理。张凌云认为当前我国旅游景区实行行政事业性管理必须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推行企业化管理。wWW.133229.CoM张吉林在研究我国西部旅游景区管理模式时认为采用特许经营权委托的方式可能更有利于政府和企业目标的实现。

旅游景区资源特征分析

(一)景区资源垄断性特征

旅游景区位置的独特性、资源特点的唯一性、景区资产的不可分割性、游客观光体验的差异性,决定了景区的不可替代性和自然垄断性。这种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对景区经营者收费必须实施经济管制,否则,景区经营者可能滥用其垄断地位,为获取垄断利润而制定较高价格,从而损害公众利益的实现。

(二)景区资源公共物品特征

经济学研究表明,公共物品在不具有排它性的同时,根据其有无竞争性又可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拥挤性”,即公有资源消费者的数目从零增加到某一个可能大的正数,即拥挤点时,公有资源消费就显得十分拥挤。在没有超过拥挤点的范围内,可以增加额外的消费而不会产生竞争,即每增加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当超过拥挤点之后,增加更多的消费者将减少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增加额外消费者的边际成本趋于无穷大。按照以上理论,风景名胜资源无疑属于准公共物品。

(三)景区资源外部性特征

景区资源外部性表现为旅游者的消费不仅可以给景区带来收益,而且景区所在地居民也都能从中获利。因为旅游产品不仅可以给游客带来休闲和娱乐,提高所在地区的环境质量而且带动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增加了就业机会与隐性收入,从而提高了当地的整体社会福利,旅游地整体形象的推广能大大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会使旅游目的地的企业从形象推广中获得收益。

(四)景区资源信息不对称性

信息不对称性是指经济效益的双方对商品价格与质量的有关信息了解程度不一致。在选择出行旅游时,旅游目的地对旅游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对象,旅游者在获得关于产品的信息方面处于劣势,旅游产品的提供者与需求者显然在信息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竞争秩序的紊乱,甚至会出现“劣品驱逐良品”的现象。景区资源只有通过政府正确信息的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及社会公平。

基于委托理论的旅游景区行政管理模式

(一)委托理论概述

委托理论是过去30多年里契约理论最重要的发展之一。它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经济学家通过深入研究企业内部信息不对称和激励问题发展起来的。委托理论的中心任务是研究在利益相冲突和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下,委托人如何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委托关系也广泛地存在于旅游业中, 但是在旅游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却几乎空白。

委托关系是随着生产力大发展和规模化大生产的出现而产生的。其原因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使得分工进一步细化,权利的所有者由于知识、能力和精力的原因不能行使所有的权利了;另一方面专业化分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人,他们有精力、有能力行使好被委托的权利。实际上不管是经济领域还是社会领域都普遍存在委托关系。为了使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委托人一方面对其人进行激励;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经理人市场”的监督作用。

(二)委托管理模式

如果说公共型景区资源特征是旅游行政管理委托模式的必要性,那么旅游景区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和承担民事义务的企业则有权利根据自己的实际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依据委托理论,旅游景区资源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委托关系(如图1)。

旅游景区实施委托模式的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目前,国家所颁布的有关旅游区(点)经营管理上的主要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以及《旅游景区(点)的质量等级规划与评定》等。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旅游景区(点)的经营,促进了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但是,也应看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景区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作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其所面临的制约性因素也相继发生了变化,一些条例在立法的高度和操作性上都已无法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此外,有很多是以“暂行条例”、“暂行规定”、“暂行办法”等形式存在。这种法律的不成熟和不稳定大大削弱了旅游法律的权威性,使其对旅游活动的管理、规范、指导和保障作用等功能被大大削弱。因此,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在对现有的旅游法规、规章进行完善的基础上,对不同归口管理单位的法律法规进行整合至关重要;同时,应加强旅游行政执法的力度,统一处理旅游违法行为;此外,还可借鉴国际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立法经验,促进旅游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二)合理规划旅游景区

目前,在旅游景区的经营过程中,由于旅游资源大多属于公共资源,大部分经营者、管理者都只追求其经济利益,规划缺乏长远性,过度开发、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摒弃以往的资源导向的开发战略,转向创新规划开发。创新规划开发即景区必须面向市场、适应市场、对内部资源进行筛选加工。因此,国家相关旅游行政部门特别是各地方政府旅游局首先应对旅游规划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在规划编制单位由旅游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开招标,规划编制完成后力求认真实施,使其在开发经营景区的过程中注重景区的长远发展,加强对景区资源的长远保护,将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结合起来,以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景区的开发经营过程中要顾及到周围社区的发展,实现共赢局面。

(三)景区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景区景点多头管理是我国目前旅游景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顽疾,而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旅游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因此,政府作为国家的最高管理者应该继续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不仅要实现政企分开,把一部分职能转让给有能力、有责任的企业和承包商,从宏观上给予企业一定的指导;而且政府应根据景区资源隶属不同的行政管理主体的现状,基于委托理论,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作为国家旅游资源归口管理的唯一法人,集中行使景区的行政管理权,原有归口部门对其行为进行监督管理和委托管理。这样一来,旅游管理部门就有了明确的权限和职能,企业有了明确的责任,激发了企业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改善景区投资环境以扩宽资金来源

虽然近年来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旅游业的发展,相继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单靠政府单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致使许多景区景点的开发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因此,积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和引导投资成为摆在地方旅游管理部门眼前的迫切问题。首先,要积极促成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由于中国旅游企业以中小型为主,因此个体私营经济在发展旅游业、完善旅游各个领域供给方面具有特殊意义。但是目前大多自有资本运作时,不能享受外资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政策。此外,在费改税之后,部分收费项目模糊,因企业而定,在这种情况下旅游企业通常要承担比其他企业重的费用负担。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巧立名目,对景区内的企业乱摊派,这就需要旅游主管部门对乱收费现象予以制止,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增加企业投资的信心。其次,增大银行贷款力度。旅游管理机构应该本着发展旅游业的目的对旅游项目进行细化财务分析,做可行性研究和宣传,以赢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努力增大银行的贷款规模;再次,采用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各出一部分资金的办法成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由旅游管理部门负责基金的具体运作,景区资源归口管理单位、企业和当地社区给予一定的监督以保证资金的实际用途。

(五)注重交叉地带景区的开发与管理

目前,处在交叉地带的许多景区景点,由于在行政划分上同时属于多个地区管理,导致出现了实际上的无人管理,或只从自己受益的角度规划与开发,注重局部利益,没有形成大旅游的观念。鉴于全国都存在许多处在交叉地带的旅游资源,建议在这些区域打破行政界限成立高于行政划分之上的专门的旅游发展组织,负责交叉地带旅游资源的规划与开发,地方不再对其进行直接管理,而是托管形式。该组织直属上一级旅游局并对其负责,但在景区的规划与开发过程中地方各级相关部门要给予一定的配合和支持,争取发挥特有资源的优势,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共赢局面。

(六)加强景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虽然目前旅游从业人员日渐增多,但其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水平层次不齐。根据《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首先制订旅游人才建设整体规划。其次,从委托理论出发,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指定地点的集中培训,提升区域整体服务质量。此外,加强对旅游教育的管理,包括控制和调整旅游教育整体结构;强化旅游人才素质教育;加强旅游学科和课程建设等。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范文8

一、基本概念界定

案例从19世纪开始运用于哈佛大学的法学教育,逐渐被引入到医学、管理学的教学中。在哈佛大学商学院,所有课程都用案例教学,而肯尼迪学院60%的课程运用案例教学[2]。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式的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以案例为基本教材,运用多种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对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作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以下优势:(1)使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2)使学生练就归纳式的思维方式;(3)教会学生在复杂的条件下决策;(4)使学生从近期和远期的“系统”角度进行思维;(5)使学生懂得集体判断与决策的重要性[4]。亚利桑那州大学为MPA教育实践设计的一种“将真实世界的情景与学生的学习进程相结合”教学体系,成为国外MPA教育所采取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最早雏形,此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在很多课程设置中也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5]。情景模拟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将事物与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虚拟再现,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相应的案例,通过讨论或角色扮演来深化对专业基础知识的掌握、吸收及运用的教学方法[6]。“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是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的融合,由任课教师基于一个实际案例来模拟一个公共管理决策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案例的思考、分析和讨论,就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及其情景做出判断,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案例情景及其所涉及的公共决策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创造性教学方法。公共管理学科的很多课程,如公共危机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都可以应用到案例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在公共管理学科的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改进和创新“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将情景决策融入到案例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参与讨论和情景决策,而且可以参与到案例采集、编写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性,营造积极思考、开拓创新的学习氛围。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公共意识和公共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设计

(一)“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对于公共管理学科来说,情景模拟教学的内容主要有:模拟“两会”、模拟政府听证会、模拟在线访谈、模拟街道办事处或模拟乡镇政府、模拟民主实践(民主选举)[7]。“案例+情景模拟”就是在确定模拟内容的情况下引入具体的案例,通过同学们参与分析、讨论,最终在模拟的环境中作出决策。由此,研究得出实现“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基本原理(如图1):情景模拟前期准备—案例筛选—案例选定—正式模拟—评价、反馈。(二)“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运作架构首先,是情景模拟的前期准备。前期准备主要包括确定情景模拟活动、编制活动细化方案和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第一,情景模拟活动的确定。根据上文介绍,公共管理学科情景模拟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五种。所以,在情景模拟的前期准备阶段,应该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规模和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来确定具体的模拟场景。第二,细化方案的编制。情景模拟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政治活动[7]。但因为课堂的现实条件限制,教师或者学生应该在遵循模拟场景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编制出具体的活动方案。细化的活动方案应该包括情景模拟的时间、地点、人数规模、角色的设计与分工、模拟的目的、模拟的预期效果和模拟结束后总结反馈环节的安排等。第三,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的理论知识包括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和模拟场景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情景模拟的根本目的之一,并且能指导情景模拟的发展,影响模拟结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距。模拟场景基本知识的学习,是课堂情景模拟顺利进行的关键。学习现实政治活动的程序,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能够让学生对实际的政治生活有更直观的了解。其次,案例的筛选。丰富的案例资源储备是选择优秀案例的基础和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条件,选择切合课堂教学内容的案例是案例教学有效进行的保证。所以,在案例的筛选阶段,案例资源的积累与编写和案例的甄选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其中,公共管理教学中现有的案例存在“旧案例多,新案例少;第二手案例多,第一手案例少;西方案例多,本土案例少”的问题[8]。同时,所选择的案例应该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所有的案例都是为一定的教学目的编写的,选择案例应考虑编写者的着眼点,兼顾所选案例本身的问题意识、理论背景、写作风格和篇幅长短[9]。最后,加入案例的情景模拟。以案例为主的情景模拟,要求教师与学生都要积极参与,也要求其共同培养出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在模拟过程中扮演着导演、教练、评论员和仲裁者的角色,而学生才是问题的分析者、决策者和演员[10]。在情景模拟阶段,教师与学生要兼顾案例与情景模拟,也就是说要注重案例的讨论分析,同时要尽可能地遵循模拟场景所应该遵循的议事程序。这样的课堂模拟的是一次具体的政治活动,学生与教师被分配给不同的角色。选定的案例来源于生活中真实的事件,需要在这次活动中得到解决该事件的公共政策。所以,加入案例的情景模拟需要学生们在共同分析过程中考虑现实存在的众多不确定因素,在讨论之后,他们需要给出一个或者更多的解决方案。当然,这样的讨论没有标准答案,需要教师及时的评价与反馈。

三、“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经过研究,我们总结出“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的实施方案,主要围绕教学理念、教师能力、课程体系、公共案例、课程模拟、与公共行政部门互动等六个方面来设计。第一,教学理念的构建。“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都需转变观念。教师必须转换传统的思维方式,发挥“引导者”的作用[8],在课程教学中,应该由传统的注重对知识的记忆转向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一味地排斥案例情景教学,仅仅把这当作一项教学任务,而要以开放的思维对待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把它当作获取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并鼓励学生能参与其中。同时,学生也应该对课堂上的案例模拟教学抱着积极的态度,在模拟教学中主动思考、讨论,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并善于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第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事公共管理教学的教师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教学方法,但他们的教学方法未必同样适用于案例情景模拟教学,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公共精神和教学技能。公共精神居于公共管理的核心地位,是公共管理运行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同样也在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公共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民主精神、法治精神、公正精神、服务精神自律精神和风险精神[11]。同时,高校应该组织教学老师参加与案例和情景模拟教学相关的培训项目,并且鼓励其进入一些公共行政部门感受真实的政治生活。第三,课程体系的设置。公共管理是一门应用性科学,伴随着新的教学理念,公共管理学科需要构建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案例情景模拟教学法要求教师调整教学目标,重新编制教学方案。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社会培养具有公共意识、多学科背景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课堂上的案例情景模拟是公共管理实践的一种方式,新的教学方案应该将案例情景模拟列为一项长期的教学计划,与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学目标相得益彰。在教学方案中,要做到理论知识的传授为情景模拟活动服务,而情景模拟活动的开展,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7]。第四,公共案例的积累与编写。以往的案例大多是从国外的案例中拿来直接使用,这些案例并不符合中国的政治国情。所以,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在实行案例情景模拟教学前需要教师或者学生积累和编写来源于我国社会真实事件的教学案例。根据哈佛案例写作的启示,案例写作的目的是生动地再现政府机构或官员经常遇到的问题和责任;案例的积累和研究可以借助图书馆的资料,也可以通过实地访谈调查来实现;撰写案例的核心任务是提出一个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最后,为每一个案例编制教学计划来指引案例讨论发展的方向[2]。此外,在选编案例的过程中,要兼顾联系地方特色的案例和全国通用的案例,使经典的案例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中能够实现共享。第五,课程教学中的正式模拟。“案例+情景模拟”主要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如图2):课前充分准备、课堂创新以激发学生潜能、课后评价考核。(1)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开始之前,教师与学生根据实际教学设备确定模拟的场景;根据教学计划所跟进的理论知识选择情景模拟所涉及的讨论案例;根据同学的性格特征与知识储备情况分配每个人在模拟情景中的角色。(2)课堂创新阶段。在课堂模拟过程中,教师只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学生带着自己的角色参与到模拟情景中,共同讨论案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运用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为案例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但这里的解决方案可以是多元化的,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与他人思维的碰撞过程中提出更多的解决方案。(3)课后考核阶段。课堂模拟后,教师可以参考公共行政机构工作人员的意见,对模拟的结果做出评价和考核。在考核阶段,教师要先对学生最后的解决方案做出评价,对所有学生在整个模拟过程中的表现做出评价,对整个模拟场景的设计做出评价。然后将模拟的结果和评价与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比较,对整个情景模拟提出改进的建议。最后,在考核标准的框架下,根据这些表现和评价做出一个考核的结果。第六,高校与公共行政部门的互动。高校与公共行政部门之间的互动主要是指一些老师来源于行政部门,一些老师进入行政部门培训学习。学校可以聘请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中政府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者以讲座的形式请这些人员为学生介绍公共行政管理的亲身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鼓励教授公共管理知识的老师进入政府部门积累公共管理的实际工作经验。

作者:彭小兵 符桂清 单位:重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范文9

公共关系学专业简介 公共关系学专业培养具有系统的公共关系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能力与较强的创新能力;拥有广泛的人文和社会学知识;较好的掌握传播学、新闻学、管理学和广告学、营销学等相关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公共关系专业人才,以满足社会组织对公关人才的需求。学生要求掌握系统的经营管理知识、熟悉现代传播沟通理论和方法,理解现代媒体尤其是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具备调研、策划和创意能力,掌握各种宣传技巧和沟通艺术。

公共关系专业就业前景如何 公关人才是中国21世纪的稀缺人才之一,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尽管公共关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尽管我国的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与社会信息化等方面还有相当多不完善,不发达之处,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体制改革的深入,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及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国公共关系的蓬勃发展是不可避免并不可阻挡的,公共关系中国化有着令人鼓舞的辉煌前景的。

随着21世纪中国的进一步开放发展,公共关系工作普遍受到重视,越来越显示它的地位和重要性,公共关系职业也日益为人们所青睐。国家人事部预测,未来几年内,公共关系将在我国形成新一轮热潮,高层次素质的专业的公共关系人才将会成为新世纪的抢手人才。

在中国公共关系这个行业兴起刚刚的不久,但是也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但是目前来看中国在这方面的人才还是极为的少,很少又具备实践跟能力都相当齐全的一些的人才,但是在国外这个专业有很强的发展背景,特别是在美国,就是在美国的国内对于这方面的人才也是急需的,美国留学读公共关系专业,是不错的选择,一个企业发展到最后往往转向文化价值的构建,公共关系的作用也更加的明显,随着我国国内企业的不断发展,对公共关系人才的需求是量巨大的。目前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公共关系人才。因此,公共关系学专业就业前景广阔。

公共关系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良好的组织内外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3.掌握市场调查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4.掌握策划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与企业形象、品牌、广告等相关的活动的策划能力;

5.掌握市场营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具备企业形象与产品营销能力;

6.掌握危机处理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7.掌握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础知识,在活动策划过程中具备一定的经营意识与风险意识;

8.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知识与技能;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范文10

关键词 风景名胜区 现状 立法

中图分类号:92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立法概况

(一)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现状。

风景名胜资源反映了重要的自然变化过程和重大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是人类祖先留下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它是国家的一项特殊资源,是风景名胜区赖以生存的命脉,是保护型的社会公事业。对于有关风景名胜区概念的界定,国内最早对其做出较权威定义的文献是《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随后,《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国家重要文件也对其做了相应定义。此外,不少专家学者的著述中也涉及风景名胜区的概念。对于风景名胜区概念的界定主要来源于2006年9月19日国务院(474)号令颁布的《风景名胜区条例》,其第二条第二款指出风景名胜区“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自1982年国务院审定批准首批44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以来,全国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的数量已高达177处,这就标志着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了有中国特色的风景名胜区体系。然而,随着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日趋严峻,由于忽视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科学保护,过度的、无节制的开发利用风景名胜区资源,使不可再生的风景名胜区资源遭到破坏。

(二)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立法的现状。

针对风景名胜资源的现状,我国政府早在1985年就颁布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现已作废),而后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根据该条例于 1987年了《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实施办法》,随后,国家建设部于1994年3月4日制订并了《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的绿皮书,对风景名胜区事业的发展、形势等作出了说明,而后2006年《中国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风景名胜区环境卫生管理标准》等都是针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的专业性立法。此外,我国关于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法律还散见于各种法律之中,主要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为基本支撑,散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之中。

除了国家层面的立法外,各省市在国家的指导和改制下也开始了制定一系列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对各个地方的风景名胜区加以改善。尽管如此,由于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难以协调,地方性法规发挥的作用还不尽人意,远远不能满足对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的要求。因此,制定一部足够权威的“法”势在必行。

二、加强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的必要性

(一)保护生态、生物多样性与环境。

自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来,人类不断地征服自然、扩大消费,以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要。这种畸形的价值观念及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给大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生态失衡,生物多样性严重减少,环境恶化,在自然日益人化的同时,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报复反过来又威胁人类自身的生存。在这伤痕累累的地球上,优美的自然风景是难得保存下来的宝贵财富,我国建立了512处风景名胜区,为中国乃至世界保存了512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自然本底,这是不可复制的,然而人类活动的不断侵蚀成为风景名胜区健康发展的噩梦。

(二)发展旅游事业,丰富文化生活。

风景名胜区是我们接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优良之选。风景名胜区的壮丽山河、灿烂文化、历史文物、民俗风情,是经过数千年的历练沉淀,我们骄傲于它的存在,宣泄着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怀,同时也增强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和

族凝聚力。

(三)开展科研和文化教育,促进社会进步。

风景名胜区是地球演变过程和人类发展进程的结晶,蕴涵着诸多地质、地理、动植物、生态、水文、气候等自然科学特质,是研究地球变化、生物岩体等自然科学的天然实验室和博物馆,是开展科普教育的生动课堂。风景名胜区是一种符号,一种积淀,是传统文化和国家、民族、历史人文精神的象征, 风景名胜区内的优秀文化资源,是历史上留下来的宝贵遗产,可供研究借鉴,对发展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四)通过合理开发,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风景名胜区既有多种资源,有直接的经济效益,又可通过风景名胜区“搭台”,通过合理开发,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信息的交流、文化知识的传播以及人民素质的提高,为群众脱贫开辟捷径。 风景名胜区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的中流砥柱,通过适度开发,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并使得整个国家均衡发展。

三、完善风景名胜区保护的立法构想

近年来,我国的风景名胜区保护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资源环境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威胁,鉴于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法律法规建设的不完善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构想。

(一)明确风景名胜区保护立法的指导思想。

除了对风景名胜区实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原则外,还应更加明确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保护风景名胜区真实性和完整性这些指导思想。风景名胜区就是一种稀缺性和不可再生资源,要想实现永续利用,其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要建立完善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事业自然也离不开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指导。

风景名胜区一般认为是不以赢利为目的、满足社会物质和文化需要的社会公共物品,其发挥着科研、教育、游览、生态及其动植物多样性保护等基础性功能作用。因此,不能把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置于同等的地位,应把保护优先作为其基本原则,这样才能保障风景名胜区的基础性功能作用。另外,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国际公认的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评价标准和保护标准,也是我国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的一种基本准则。 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与完整性是风景名胜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一个的强制性标准。脱离真实性与完整性,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工作将没有任何意义。因此必须对周围的有机组成的环境进行统一规划,保护其整体风貌与特征。

(二)制定专门法律,提高立法层次。

为了加强对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风景名胜资源, 2006年《中国人民共和国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对风景名胜区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进行了具体的规定。但风景名胜区的环境保护,还需要制定一部切实可行、更加“强”的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尽快出台《风景名胜区保护法》才能有效保护风景名胜区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国家有关政策和方针,使得风景名胜区永续利用并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

现有学者呼吁国家颁布《自然保护地法》。 笔者认为可将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保护地的一种独特类型,纳入自然保护地体系内。这样就可以在“保护优先,可持续利用”的共同原则指导下,将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保护区域一并纳入调整范围,打破部门、行业和地区的界限,对其法律地位、管理制度、机构设置、经费保障等问题做出统一的规定。然后再对各自特殊的要求分门别类的加以规范。这样就可以提供风景名胜区法律保护的立法规格。对于地方性法规,应改变其庞杂无序、相互矛盾的局面,使得地方性法规也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稳定性。

(三)强化风景名胜区保护的法律监督。

我国风景名胜区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权实际上依然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其在履行其监督职能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当地政府利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影响。因此,在依法管理的前提下,还要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加强日常监督工作,包括公众监督,上级对下级监督,人大监督等。

笔者认为,应尤为重视公众和ngo(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明确其法律地位,把其作为风景名胜区监管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风景名胜区的利益相关者是一个代表各个不同利益

的庞大群体。作为利益相关者,他们既有积极监督的动机,也有积极监督的权利和义务。应尽快建立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风景名胜区监管的工作机制,完善有关非政府组织成立、管理、监督和接受募捐等法律法规建设,这样既可降低风景名胜区的人力资源成本,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又可充分发挥资源的教育功能,在社会上广泛形成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建设的风气,加强整个社会的环保意识;还能对风景名胜区的经营管理进行舆论监督,增加信息上达的渠道,协助国家主管机构更好地进行监督管理。

(四)以立法的方式使风景名胜区保护教育法制化,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是全人类的事业,其有效的保护一方面在于立法保护,一方面在于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只有最大限度地动员全社会的参与才能更优的发展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目前,公众还普遍缺乏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意识,对风景名胜资源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我们必须把风景名胜区保护教育通过立法方式予以法制化、制度化,通过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全社会对风景名胜区功能的认识,强化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公众参与意识,以确保风景名胜区保护法规的顺利执行。推进行政过程的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让民众对当地政策有一个更加明确的预期,可以使行政监管的过程更加公开,透明,民众不仅享有了监督权,还拥有了参与决策的机会。这也是践行民主制度、落实民主承诺的必然要求。

(作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政法学院2010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研究生)

注释:

张晓. 自然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资源特殊性.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

丁文魁. 风景名胜区研究 .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国家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形势与展望绿皮书,1994年3月4日.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范文11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职业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的实践能力;

3.具备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能力;

4.掌握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

5.掌握至少一门艺术特长;

6.熟悉音乐基础理论、表演基本理论和美术创作基础理论;

7.了解音乐、舞蹈、话剧、美术等艺术形式的特点及基本规律。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就业前景

一是艺术培训方向,可以考取教师证进入中小学幼儿园从前艺术教育工作也可以升本。

二是文物修复方向,可以进入博物馆、艺术馆、图书馆等事业单位从事文物修复工作,以后也能自己创业进入文物鉴定工作,目前该行业人才稀缺,行情非常吃香。

这个专业的就业情况还要看你上的是什么类型的学校。如果是比较好的本科比如:985、211高校一般读研比较多,然后就是留校,或者考公务员,从事文秘工作或者去一些社区、居委会、物业部门。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专业主要课程

公共文化服务与管理主要研究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技术和方法,掌握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基本技巧与管理艺术,熟悉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具有较高政策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公关策划能力与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具备全面的智能化管理技能,熟练商务、公务公文的撰写。

公共事业管理前景范文12

关键词 物业服务收入 物业服务成本构成 成本控制 最后一公里价值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作为盈利性组织的物业服务企业,目前在我国正处于微利时代,有很多物业服务企业甚至入不敷出。我们知道收入与成本是影响并决定任何一家企业最终经济效益的两个决定性因素,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在经营过程中围绕着追求收入的最大化与成本支出的最小化开展一系列业务事项,这样才能开源节流增加利润。

一、物业服务企业收入和成本的具体内容

(一)物业服务企业收入的类型。

物业服务企业收入主要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是指企业在从事物业管理活动中,为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维修、管理和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包括物业服务收入、物业经营收入和物业大修收入。

1、物业服务收入是指企业向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收取的公共费收入、公众代办费收入和特约服务收入。

(1)公共费收入。由全体业主缴纳的,因物业服务企业为业主提供绿化管理、清洁卫生、安全保障、公共设施设备日常运行、维修保养等公共获得收入。

(2)公众代办费收入。因业主或公共事业部门委托,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各项公共事业费的代缴服务而获取的收入,代缴服务包括代缴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等公共事业费。

(3)特约服务收入。物业服务公司对于业主和租住户个别需要提供特约服务如家庭装修、家政服务等获得的收入。

2、物业经营收入是指物业服务企业经营业主管理委员会或者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的房屋建筑物和共用设施取得的收入,如房屋出租收入和经营停车场、游泳池、各类球场等共用设施收入。

3、物业大修收入是指企业接受业主管理委员会或者物业产权人、使用人的委托,对房屋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大修取得的收入。

(二)物业服务企业成本和费用的内容。

物业服务企业在为业主和物业使用人提供物业服务的过程中,必然要发生各项支出,这些支出包括经营成本和期间费用。

1、经营成本是企业在从事物业服务活动中发生的各项直接支出,包括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和间接费用等。

(1)直接人工费包括企业直接从事物业管理活动等人员的工资、奖金及职工福利费等。

(2)直接材料费包括企业在物业管理活动中直接消耗的各种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和动力、构配件、零件、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

(3)间接费用包括企业所属物业管理人员的工资、奖金及职工福利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及修理费、水电费、取暖费、办公费、差旅费、邮电通讯费、交通运输费、租赁费、财产保险费、劳动保护费、保安费、绿化维护费、低值易耗品摊销及其他费用等。

2、期间费用是企业当期发生的非经营成本的其他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营业费用和财务费用。

(1)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管理和组织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公司经费、劳动保险费、待业保险费、董事会费、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排污费、绿化费、税金、土地使用费、土地损失补偿费、技术转让费、技术开发费和业务招待费等。

(2)营业费用是指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广告费、展览费等。

(3)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资金而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企业生产经营期间发生的利息净支出、汇兑净损失、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为筹集经营资金发生的其他费用。

(三)物业服务企业的各项税费。

物业服务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应按照税法规定,以营业收入为对象和计算依据向税务机关交纳一定数量的经营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二、物业服务企业增加利润的路径

(一)开展多种经营增加收入。

除基本的公共收取物业服务费外,企业可以利用自身条件开展多种经营,如有选择的开展建材销售、餐饮配套服务、商务服务、家政服务、房屋租赁服务等,为企业增加收入。本文主要谈谈有效增加经营收入的一个思路:最后一公里的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近年来迅猛发展,随之带来企业、居民与物流行业前所未有的“亲密”接触,物流行业人员频繁进出物业小区、写字楼。因此给物业管理尤其是治安管理方面带来不小的冲击。物业企业限制或不限制物流人员进出,都存在不小的问题。作为物业企业,其实是物流运送的“最后一公里”,物业企业与生俱来跟业主或租户的近距离接触,可以创造最后一公里的价值。

举例说,现在有些物业公司与物流公司合作,由物业公司集中收取物流公司送来的快递、包裹,再由物业公司发放给业主或租户,物业公司收取物流公司相应的服务费。举一反三,物业公司也可以承接送报、送奶的“最后一公里”服务。

“最后一公里”服务在增加企业利润方面效果会比较明显,因为不需另起炉灶,只增加一部分人力投入,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营收入相对稳定,同时应该没有什么强有力地竞争对手。

(二)直接人工费的控制。

由于物业管理服务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因此在物业管理服务的总费用中,人力成本约占 50~60%。控制直接人工费要做好以下几点

1、根据服务的物业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合理配置人员。

人员配置主要计算数据是人均管理面积㎡/人。如多层不带电梯的物业,人均管理面积是1300~1400㎡/人;多层带电梯的物业,人均管理面积是1200~1300㎡/人;高层住宅的物业,人均管理面积是1600~1700㎡/人;写字楼物业,人均管理面积是2000㎡/人左右。同时还要考虑物业区域的实际情况,对上述数据乘以一定的系数。

物业区域的实际情况包括:

(1)物业的类型(多层还是小高层或高层)、物业的建筑面积、公共设施面积;

(2)治安防范是“开放式”还是“封闭式”;

(3)物业的管理收费标准;

(4)物业的服务等级和服务标准。

例如,根据小区的范围和入住人数以及周边环境的实际情况,在保证业主正常出入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减少小区的出入口数量,这样就可以减少门岗人员的配备,进而减少人工费的支出。

2、根据小区的服务等级确定小区人员的收入。

不同服务等级的小区对应不同的服务标准,不同的服务标准,员工的劳动付出也不同。为了体现同工同酬,多劳多得,不同服务等级的小区员工的收入也应不同。为了避免员工的频繁流动,各类人员的收入标准应不低于当地同行的平均水平。

3、采用部分服务项目外包减少企业的在编人员。

作为服务业,物业服务企业需要大量的基层服务人员,这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是一项很大的人工费支出,同时管理大量的基层人员也要增加不少管理费用,根据社会分工的原理,可以将部分服务项目进行外包,如与专业的绿化公司签订绿化服务外包合同,与专业的保洁公司签订保洁服务外包合同,这样利用专业化公司的专业管理不仅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同时作为物业服务公司可以根据企业不同时期工作量的大小灵活的调派人员,避免不同时期的人员的闲置或短缺,尽可能地减少人工费的支出。

(三)直接材料费的控制。

1、节水的相关措施。

目前物业服务企业的用水主要分为园林绿化灌溉用水、景观用水和保洁用水三大部分。

对于园林绿化灌溉用水、景观用水,物业管理企业可以在前期介入阶段建议开发商在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增加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和雨水回收系统,这样把雨水回收系统的回收水作为园林绿化喷灌用水。若有条件还可以设计安装景观用水的再循环过滤系统和相关水泵,让景观用水循环使用。还可以将景观的循环水系统与绿化喷灌有机地结合起来,定期进行景观用水更换出的水也能用于园林绿化灌溉,既能符合景观用水的环保要求,又能满足园林绿化植物对灌溉用水中有机成份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减少了大笔水费开销。当然景观用水的更换尽量选择在枯雨季节。

除此之外,也可以有效的利用雨水作为户外的保洁用水,如对户外地面进行清洗,当然这就需要根据天气预报灵活的安排室外保洁工作。

2、节电的相关措施。

物业服务企业的用电主要集中在公共照明和公共设施、设备上。对于前者可以在灯具上采用绿色节能照明灯具,这也是国家目前积极倡导的节能措施,可以享受国家节能补贴。据初步统计,仅在小区 (大厦)内更换节能灯一项 ,可节约照明电费 20~40%左右。对于小区内公共设备设施中的用电大户,我们可充分利用有些地区实行的供电峰谷价差,将可以在用电低谷时段开启的共用设备设施尽量在用电低谷时启动。在小区内还有有许多消耗能源较多的电器、设备,如供暖(供冷)系统 、消防水泵系统、配电房等设备,均需加强日常巡检和进行专业维保,确保各项设备设施正常运转,额外增加电能的消耗。对于有高层、中高层物业的小区,要加强电梯的节能管理。对于用电量大、故障率高、舒适感差的电梯要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传动效率,减少电动机额定功率。另外,在前期介入阶段物业服务企业可以向开发商建议,尽量避免选择能耗高,维修频率高的设施设备,这样可以为后期的物业服务减少一部分费用支出。

3、加强日常的物料用品管理。

几乎物业服务的每一项业务都需要耗费物料用品,如保洁用品、工程材料等。虽然这些物料用品单件价值不高,但都是日常使用频率的物品,仍须加强日常管理。

加强日常的物料用品管理,首先要做好物料用品的年度预算。每年年底企业应该根据各个物业服务中心的设施设备、房屋及附属物的老化程度进行物料耗材的年度预算,并根据物料用品的年度预算总额实行分级采购。对大宗、常用、易损物品由企业统一采购,各管理处根据年度预算的需求,到公司仓库领用,对单位价值较低,非常用物品由各管理处自行购买。在物品采购、领用、储存管理上建立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详细的台帐记录。由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实行非易耗品的个人负责制度,提高物料用品使用的耐久性,从而降低成本这也使在培养员工的细节意识。

(四)合理避税。

物业企业所要缴纳的主要税费就是营业税,营业税是按企业不同类别经营产生的收入来确定税率的,比如,物业企业的物业服务费收入和房屋租赁收入所缴纳营业税的税率前者低,后者高,对于租户可以合理提高物业服务费,降低房屋租金,使得物业企业收入不变而税金降低,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提高利润。

(五)合理规避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