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

时间:2023-07-19 17:31:54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1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6002

1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机遇

1.1学科基础雄厚,人才培养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要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公共事业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下属学科,公共事业管理实行宽口径、厚基础、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解决社会发展、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同层次的问题。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适应面广,能够为各个行业、领域、部门和公众提供服务。培养出的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运用理论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短时间的职业技术准备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快速适应具体的管理工作。地方综合性院校办学实力较强,学术氛围较好,师资力量也相对雄厚,为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提供各种软、硬件条件。可见,综合性高校雄厚的学科基础和专业适应性强的特点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2社区管理的发展,需要大量具备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从传统的大包大揽开始实行分化,部分社会管理职能落到社区,社区成为承载政府职能剥落的载体,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增强。社区已是满足居民需求的第一社会空间,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防线。目前,社区发展的独特地位已日益凸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政府职能的下移推动了社区中介组织、各类公益性组织的发展,扩大了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领域;社区管理涉及大量的事无巨细的事务也需要大量的具有公共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是推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

1.3单位管理体制的改革,公共事业管理作用凸显

在传统的单位管理体制下,企业不仅承担经济生产功能,还负责单位职工的生、老、病、死等所有生活事务的管理。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后勤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改革,企业与职工只有工作上的经济关系,职工的所有日常生活服务全部由社会公共事务部门进行管理。“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企业对职工的社会保障、住房生活、教育、卫生等服务职能剥离到社会的公共事务组织机构,公共事业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社会中介组织、第三部门不仅成为企事业单位职工生活需要的主要生产和提供主体,也成为职工社会权益维护的代言人。随着社会福利制度、教育培训制度等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公共事务管理领域也不断细化,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这也成为推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开设与发展是适应时展和社会改革的需求,目前已初见成效,在办学数量、招生规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绩,推动了国家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但由于体制环境、思想认识、办学经验等方面的不足,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也面临一系列的困境,阻碍其前进的步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课程体系设置不够科学合理

我国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主要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来开设的,主要包括三大块:一是注重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如计算机、英语、体育、马哲等;二是注重专业知识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如管理类、经济类、政治学类、社会学类等课程;三是注重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践教学课程,如学年论文、毕业论文、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从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来看,就具体课程门类和课时分类而言,三大模块的课程设计门类宽泛杂乱,专业方向和特色不明显。部分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明确的专业方向定位,把专业等同于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涵盖政治、法律、管理、经济、社会保障等多种门类,这虽然符合教育部对专业定位的宽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也导致学生似乎什么都懂的“万金油”,没有体现出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此外,课程体系的课时分配也不和够合理,据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院校注重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专业理论课时占总学时的80%以上,专业实践技能课程的课时大都在20%以下;专业技能的课程门类也比较单一,以毕业实习、专业见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为主,对学生的公共事业管理实践能力缺乏系统的课程来加以训练,使学生走上社会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以适应实际的工作岗位需要。

2.2本科毕业生就业状况不理想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立之处,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001年全国就业率达到87.1%,而2006年下降为76.08%,就业率出现逐年滑坡现象。从具体的就业领域而言,某高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差距较大,在外商、民营、合资企业就业的达到42%,国有企业的占27%,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占22%,自主创业和其他的占9%。2011届该校本科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7%,低于《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全国本科毕业生与就业相关度的平均水平(69%)。从工作的行业分布来看,从事行政管理岗位的学生比例为30%,从事企事业机关单位具体业务比例为21%,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占13%,从事财务会计的占11%,从事市场营销的占9%,其他的占16%。从历届本科毕业生对该专业的就业情况反馈数据来看,约有80%的学生认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比其他管理类的专业就业难度更大,有59%的学生提出该专业就业局限性大。造成地方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就业关联度不大,学生满意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存在差距。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出的人才应该到公共管理相关部门就业。但目前我国该类性质的岗位实行的是“逢进必考”的原则,而且明确提出要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岗位更少。此外,很多用人单位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之甚少,更倾向于录用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行政管理等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因此,公共事业管理毕业生在就业中失去优势,专业性质与行业岗位难以做到对口化,学生不能学以致用,跳槽率高,就业满意度低。

2.3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

从专业知识储备来看,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有两类:一类依托原有的行政管理、社会科学、管理类师资力量开设的综合性院校,这些教师具有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背景,但缺乏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专业性强的知识,对专业方向定位的种类、数量以及教学质量等带来一定的制约。另一类是依托学校的优势资源和优势专业的职业性强的院校,如卫生、体育、文教等高校,这类学校的专业教师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但缺乏管理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等学科背景。公共管理学科是借鉴国外经验引进的学科,在中国缺乏广泛的培育空间和土壤,因此具有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非常缺乏,很多教师都是从其他的学科借调过来,这些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公共管理知识的教育,因此难以形成公共管理的理念和精神,对专业的发展也难以达成共识。从数量上来看,专业教师队伍的数量远不能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的增长率低于专业招生规模增长率,加大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3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科学进行专业定位,完善课程体系体系设置

公共事业管理不能等同于行政管理,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是培养能在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相应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它是融管理学、法学、经济学、等学科交叉综合运用的一门管理专业。在科学定位好专业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后,适应社会需求,重新设置课程体系。有效整合公共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实践技能培训三大模块,合理分配各模块的课时,适当增加社会科学类的专业课程,同时按照学校师资和资源优势体现专业方向特色。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以提高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为导向,如多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本科生学术论坛、以社区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等,进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3.2加快管理体制改革,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环境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部门体制从属于行政管理体制,因此人力资源的配备和招聘主要受制于政府部门,缺乏独立自主性,很少向社会平等开放,限制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对口专业就业。近几年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加快改革的步伐,某些地区部门逐渐向社会公开公平开放,为本专业学生就业提供了机遇。如广州、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的街道办事处部分有编制的岗位实行公开选拔和招考,对有公共管理知识背景和技能的人才优先录用,这些措施有助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参与积极竞争。今后,政府应放宽对非营利非政府组织的限制,降低门槛,采取优惠政策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并为壮大非政府组织力量提供资金、法律、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使非政府组织真正为我国公共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进而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吸纳,为本专业学生就业创造支持性环境。

3.3充实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首先,要优化教师的队伍结构。根据专业发展的方向和实际情况,合理配备教师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达到互补和优化组合,发挥专业教师的整体知识效应。其次,要加快引进相关专业具有高学历的年轻教师。如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等专业博士生,充实教师队伍力量,同时从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政府机构聘请具有相关管理经验丰富的人员为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再次,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外进修或培训,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最后,建立教师管理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责任感,为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高提供政策保障。

参考文献

[1]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

[2]米艳玲.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2

一、改革的总体思路及主要做法

重庆作为一座山城,城市公交客运是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主城区公交出行率达到85%,远远高于平原城市,一个健全完善的公交系统对重庆具有重大意义。重庆直辖以来,公交客运市场发展较快,基本满足了主城区居民日常出行的需要。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一是营运主体偏多,实力不强。二是客运企业经营管理粗放,不能适应社会公众对公交服务的需求。三是公交客运市场标准和准入退出机制还不完善,公平竞争机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四是主城区公交发展规划滞后。为了规范发展公交客运市场,提高公交客运服务质量和水平,2005年市政府决定加快推进公交改革。

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按照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客运、重在规范管理和提高服务质量的基本要求,我们在公交改革中注重充分发挥国有公交的主导和带动作用,调动民营企业的积极性,规范发展公交客运市场主体,理顺公交客运市场监管体制,改善公交客运市场发展环境,逐步构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市场统一开放、竞争适度有序、服务规范优质的主城区公交客运营运与管理体制。主要做法是:

第一,实行公交客运线路特许经营。对新增的公交客运线路或收回的现有公交客运线路的经营权,以拍卖、公开招标方式,依照法定程序确定线路营运主体。末取得公共汽车客运线路特许经营权的,不得从事主城区公共汽车客运服务。为了保证营运主体的资质,明确了参加公交线路特许经营权的竞标企业必须达到20座以上营运车辆100辆以上,固定资产1000万元以上、营运资金200万元以上的市场准入条件。为了不断壮大营运主体规模,要求逐年提高市场准入条件,到2010年,公交客运企业须达到营运车辆(20座以上)500辆以上、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营运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标准。实行公交客运线路特许经营,是推进公交改革的关键和核心。

第二,对现有客运企业营运线路实施公交化改造。公交化改造是消除挂靠经营,实施公交车辆标准化服务的重要手段。对主城区营运的所有客运线路,必须在规定期限内达到规定的公交线路营运标准,包括:车辆必须自有自营,不得采取单车挂靠经营;实行正规化的路队管理和IC卡服务;执行统一的车型、车辆色彩、服务人员着装、标准语言;按照规定的线路、路号、班次、价格、站点、时间即“六定”方式进行公交线路营运等。对改造后达不到标准的,依法收回营运线路,并按特许经营办法重新确定经营企业。

第三,推进客运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对主城区过多、过散的客运主体进行资产重组,重组后的企业须达到公交客运标准和特许经营办法规定的参加公交客运线路特许经营的竞标条件,实现公司化管理、规模化经营、标准化服务。公司化改造是适度减少主城区公交客运市场过多营运主体的有效途径。

第四,推进公交“站线分离”。将全市所有公交客运站场设施与营运线路进行分离,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交通站场公司,独立建设和经营管理公交客运站场设施,站场公司经营管理的所有站场实行政府定价收费,有偿使用,微利营运。对各类公交客运企业一视同仁,提供优质服务。

第五,完善对公交客运企业的税费支持和财政补贴制度。各类公交客运企业均享受国家和重庆市规定的税费支持政策,对各类公交客运企业承担市政府规定的社会公益性运输任务所增加的支出,进行成本和费用的年度审议与评价,合理界定和计算政策性亏损补偿。

第六,组建独立的IC卡票务费用结算中心。将IC卡公司从国有公交客运企业中分离出来,成立独立的IC卡票务费用结算中心,制定了《重庆市公共汽车客运IC卡管理暂行办法》,并通过政府公告,明确了各类IC卡的办理范围、办理程序和使用方式,在全社会推广使用IC卡,要求营运车辆安装并使用IC卡,老年人、残疾人、军人等免费乘车群体也要持卡乘车,从而为规范政府补偿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也逐步实现由补偿企业转向补偿线路。

改革后社会公众对公共交通的满意度大幅度提升,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国有公交企业与民营客运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得到有效遏制,公交客运秩序有了明显改善,公交客运市场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

二、进一步深化公用事业改革的思路

(一)按公共产品类别推进分类改革

合理区分公共产品的不同特性,对公共安全、公共设施等纯公共产品探索以竞争性采购方式降低公共支出成本,提高机构和设施运行效率。对公益性与经营性并存的“不完全付费型”半公共产品,探索区分公益性与经营性环节,对公益性环节实行严格的价格监管和质量控制,对经营性环节放开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对水、电、气、垃圾、付费道路、公共交通、有线电视等“完全付费型”准公共产品,实行特许经营制度,推进市场化改革,鼓励各种经济成份进入,通过公开竞争程序选择特许经营者。

(二)加大公用事业领域市场开放力度

合理区分公用事业的不同环节,除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环节外,探索引入多家企业参与运营,以市场竞争为手段激励公用企业提高运营效率。对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环节,探索广泛采取政府特许经营模式,放开市场准入,以潜在竞争压力促进运营企业提高运营效率。

(三)加强公用事业市场标准与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着力构建完善的公用事业市场准入标准、行业服务标准、政府监管办法三大体系建设,加快公用事业基础性法规的立法进程,探索制定《公用事业监管条例》、《公用事业服务标准》、《公用事业价格监管条例》等相关地方性法规。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3

关键词:公安机关 治安秩序 警察

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是国家赋予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的重要的治安行政职责,是国家机器民主职能的体现。

一、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职责

治安稳定的外部表现形式为稳定、安宁、有规则、协调的状态。社会治安问题就是打破社会治安秩序的现象,表现为治安不稳定,由违法犯罪,造成国家和社会大量的经济损失、人身伤亡以及正常的社会秩序的破坏。而且那些来自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群众生活的多种危害社会稳定的因素,其危害性也通过社会治安秩序问题表现出来。因此,需要人民警察按国家意志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制止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行为。

二、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职责的具体内容

1、依法实施治安行政管理

根据《人民警察法》第6条第的12项具体规定,行管理职责包括:公共秩序、公共安全、户政、国籍、入出境、边防、集会游行示威活动、特种行业、道路交通、消防监督、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枪支弹药、危险物品、安全警卫等管理工作。

2、严厉打击危害治安行政管理的违法行为

打击一切危害治安行政管理的违法行为,是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重要手段,警察机关及警察人员通过严厉惩处违反警察行政法律法规的违法人员,保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不受侵犯,有效地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

三、维护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

1、维护公共场所管理的职责

警察机关管理公共场所的基本职责要求是:依法查处公共场所内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治安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督促指导公共场所搞好治安防范,保障场所内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安全和人身安全,保障公共场所的治安秩序。具体要求是:严格依法审批发证或对其变更、注销进行备案登记;指导场所及其负责人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保卫责任制;协助、督促场所维护自身秩序,预防影响秩序的行为和事件的发生,监督、检查危险物品的保管、使用和运输的安全,查禁场所内的违禁物品;对场所内有违法犯罪嫌疑人的人进行依法审查;对在场所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和灾害事故进行现场处置;协助有关部门查缉罪犯、堵截逃犯,侦破一般刑事案件;查处治安案件、治安事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等。

2、公共娱乐场所的条件和范围

公共娱乐场所的条件和范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规定,娱乐场所是指“向公众开放的、消费者自娱自乐的营业性歌舞、游艺等场所”。纳入公安机关治安管理的娱乐场所,是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向公众开放的营业性场所。娱乐业的经营主体,是必须经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和注册的单位或者公民。

公共娱乐场所管理范围包括:演出、放映场所,如影剧院、录像厅、礼堂等;歌舞娱乐场所,如舞厅、卡拉OK厅等,以及具有娱乐功能的夜总会、音乐茶座和餐饮场所;游艺、游乐场所,如电子游戏厅、台球室等;专业性健身、休闲场所,如保龄球馆、汗冰场、桑拿浴室等。

四、维护交通安全和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的职责

1、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5条规定:“国务院公安部门负责全国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建设管理部门依据个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道路交通工作。”

2、道路交通安全法适用范围和原则

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原则是:道路交通安全工作,应遵循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原则,保障道路交通有序、安全、畅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车辆驾驶人、行人、乘车人以及与道路交通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都应遵守本法。”

3、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责

(1)纠正交通违法,处罚交通违章。

(2)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处理交通事故,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惩处道路交通事故的责任者。

五、组织、实施消防工作,实行消防监督的职责

1、消防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主体和原则

消防监督管理是公安消防机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及其他消防法规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责令改正,并依法实施处罚的一种行政执法行为。消防监督管理行政执法主体是指依法有权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的组织。

2、消防监督管理行的内容

(1)对火灾的预防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

(2)灭火救援。灭火救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受理火警。 3、火灾扑救交通优先权和火灾事故调查

(1)火灾扑救交通优先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35条规定:“消防车、消防艇前往执行火灾扑救任务或者执行其它灾害、事故的抢险救援任务时,不受行驶速度、行驶路线、行驶方向和指挥信号的限制,其他车辆,船舶以及行人必须让行,不得穿插、超越。交通管理指挥人员应当保证消防车、消防艇迅速通行。”

(2)火灾事故调查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第39条规定:“火灾扑灭后,公安消防机构有权根据需要封闭火灾现场,负责调查、认定火灾原因,核定火灾损失,查明火灾事故责任,对于特大火灾事故,国务院或者省级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组织调查,火灾扑灭后,起火单位应当按照公安消防机构的要求保护现场,接受事故调查,如实提供火灾事实的情况。”

(3)消防管理和监督的执法要求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4

【关键词】公共事业,城乡一体化,多元投资

作者于2006年对湖北省的监利、京山、浠水等县的农村公共事业做了初步调查,发现诸多问题,如农村经济薄弱,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不够,基层政府管理水平较低等。本文试图对其成因逐一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办法和途径。

一、农村经济状况较差,发展公共事业应量力而行

在当前农村社会变革中,农业的产出能力和经济效益相对低下,农民收入与城市居民收入仍存在较大差距,总理于2007年3月5日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的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两者的差距超过了3倍。单纯的农业生产很难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农村的能人开始从非农村领域寻找致富的门路,而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使他们有机会在城市长期居住下来。还有大量的中青年农民纷纷涌向城市打工,挣得相对多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经济实力将会受到影响,农村劳动力资源会削弱。且部分农村地区还存在较严重债务问题,如湖北省监利县2005年村级债务为3.6498亿元,平均每个行政村46.61万元,年化债率仅为11%。

在农村经济水平低下情况下,筹措建设和发展农村的道路、自来水,以及教育、文化、体育等公共事业等所需资金是棘手的。同时,仅靠国家财政投入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滞后问题也不现实。何况我国财政收入并不宽裕,国家还有很多基础性的建设要投入,财力仍吃紧。

作者认为,在当前经济状况下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应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哪些项目能上,哪些项目不能上,一定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要充分考虑农村的实际需要和财力状况,摒弃以政绩作为搞农村公共建设的动力和依据,不得随意增加地方、农民的负担。

同时,对有限的建设资金要严格管理:只能专款专用,不许挪作他用;要节约办事,精心办事;坚决杜绝营私舞弊,腐败现象。对村级间的公共事业建设,可采用村村联办的思路,共同出资,共同管理,共同受益。

二、及时纠正公共事业投入的城市化倾向,加大对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公共事业的支持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落后除自身经济水平问题外,同时受政府对公共事业投入的城市化倾向影响,即政府对城市公共产品投入较多,而农村公共产品投入较少,特别是对与农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公共事业支持不够。据近几年资料统计,湖北省的卫生资源约75%集中在城市,其中三分之二集中在大医院。在全省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中,对农村投资仅占全省的7%左右。

此外,随着农业税取消,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又加剧了乡镇财政收支的矛盾,过去主要依靠向农民收费来维系的农村公共事业,现在只能按照“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规定来办,由于标准低,数额少,与解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问题的实际需要相距甚远。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应走城乡一体化道路。城乡公共事业一体化的基本内涵是,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打破城乡分割的体制和政策,通过统一制定城乡发展规划,由公共财政作为主要投资主体统一投入发展资金,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农村公共事业得到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应加强宣传组织工作,发动农民兴建农村公共事业

农民的观念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如有许多公共事业的建设是农民迫切需要,政府急,但有些农民却不着急。其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呈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生产靠天吃饭,农民习惯于独自耕作。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较低的生活水平,以及小农意识等对公共设施需求低,不愿对其投入。

为此,要按“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疏通农民的思想,提高农民的觉悟,让农民认清形势,理解发展公共事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愿集资兴办农村公共事业。对做得好的村,要总结、要宣传、要推广,使其起到更大宣传效应。如湖北武穴市龙坪镇五里村胡胜垸17位村民于2003年自发组织起来,成立“公益事业促进会”,为垸里筹款37.5万元,硬化了环村水泥路,砌起了池塘护岸,垸貌焕然一新。武穴市在对“胡胜现象”进行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及时规范,形成了“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民自愿、老板捐赠、民主管理”的农村公共事业运作方式,并向全市宣传和推广。现在,全市60%以上的村成立了公益事业促进会,12个乡、镇、办事处全部建立了公益事业促进会组织,且效果都很好。

四、多渠道融资,多元投资农村公共事业

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资金问题,应拓宽思路,多种渠道寻求资金来源。农村公共事业投资主体仍然是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要想办法,出思路为农村生产公共产品筹措资金。

农民有迫切需求的,有能力且愿意出钱办的公共事业,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可由农民集资兴建。

在乡村集体经济不强情况下,通过招商引资,兴办企业,开辟财源,增加积累,以提高对农村公共事业投入的能力。例如,湖北省长阳县渔峡口镇于2005年对镇自来水厂、镇东村电站进行改制,盘活资产近90万元。该镇立足水、电、煤炭等优势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建后续骨干项目,使该镇集体济得到较大发展,同时也相应增大了对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

推出一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项目,引入社会和企业资本。对现有公共事业基地、设施、资源大胆拍卖、租赁、转让等,以提高其效率、效益。如对已建成的农村小水库、闲置校舍等基础设施的产权进行卖断,变卖所得资金,由乡、村两级集中起来用于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变卖后的农村基础设施,由产权人使用、管护、补偿和受益。这既可增加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同时也解决了公共设施有人建无人管的问题。

动员社会有识之士和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企业家捐资办农村公共事业。湖北仙桃市三年来,通过拍卖路桥冠名权,获取捐资,如沔城中学历届高考状元筹资40万元建设豆沟桥,此桥冠名为“状元桥”;沔城镇7.5公里城邵公路由民营企业家张加良捐资200万元修建,此路被冠名为“加良路”。三年来,共拍卖路名桥名13处,筹资960万元,修建通村公路60余公里,新建或改造农村桥梁6座。

五、完善法律环境体系,为多元投资农村公共事业提供法律保障

多元投资农村公共事业是解决其资金不足,管理效率、效益低下等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多元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客观上存在着各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冲突,以及投资风险等问题,其解决的有效办法不是依赖于传统的行政命令,而是靠健全的法律以及独立的司法体系。目前,直接解决我国农村公共产品多元利益主体间冲突的法律几乎是个空白,也没有相应的市场准入和政府管制政策,没有规范的政府授权企业和他人参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制度。有很多企业害怕纠纷、害怕冲突,对投资农村公共产品望而却步,或中途退出。

为此,必须着手制定有相关法律和政策,特别是加速司法独立的进程。以法律和政策的手段保障非政府组织建设和管理农村公共产品的收益权益。现在我国即将出台《物权法》,无疑对农村公共事业多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但还须在此基础上,制定更细、更具体、与农村公共产品多元投资直接相关的法律,使投资者消除顾虑,建立信心,产生良好的投资预期。

六、大力推行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完善农村公共事业服务体系

乡镇事业单位承担着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责,也是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的主体。但由于受传统管理机制的影响,乡镇事业单位存在着较严重的行政化和福利化现象,依赖国家财政维持。由于财政经费有限,绝大多数事业单位财政拨款还不够人头费,运转困难。加之事业单位财政投入效益低下,人头费挤占事业经费,养人不养事。

要解决乡镇事业单位行政化、福利化现象,使其真正成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主体,必须深化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如湖北省近年来,按照“行政职能整体转移、经营职能走向市场、公益服务职能面向社会”的总体思路,对全省乡镇事业单位,除保留财政所和延伸派驻机构外,其它一律撤销,人员买断,整体转制。其所承担的原有职能并入“三办”(乡镇办社会事务办公室、乡镇办经济发展办公室、乡镇办社会发展办公室)。实践效果较好,改变过去乡镇党政机构庞杂、人浮于事的现象,也解决了政府与事业单位职责不明、效率低下的问题。在转制过程中,湖北远安县等地还推行“以钱养事”,即由政府购买部分公共产品和服务,养事不养人。该县把农业科技、畜禽动物防疫、水利建设、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公益细分成若干项目,确定服务价格,规定服务要求,明确服务责任,政府投入资金购买,面向社会资金招标。“以钱养事”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拓宽了公共服务的渠道,降低了公共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海庆:解析农村公益事业难题[J],四川财政,2003(5)。

[2]陈金山:减免农业税后公益事业这样办[J],乡镇论坛,2004(11)。

[3]薛飞:合理确定村级公益事业利益分配与"三农"问题[J],探索,2005(3)。

[4]田海军: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当代西方行政改革的新探索[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1999,(4)。

[5]曾祥惠:共解农村公益事业"无米"之忧[J],湖北日报,2005-03-03。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5

一、加强运输企业监管,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相关主管部门要督促道路交通运输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要切实履行安全生产法定职责,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管理,设立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具备专业知识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驾驶员、车辆的动态管理制度,严格驾驶员的从业资格管理和运输车辆的技术管理,清理运输车辆挂靠经营,增加安全生产投入,及时整改事故隐患,确保企业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客运企业要在客车内增加安全乘车、灭火器位置等安全提示标语,并在车厢内醒目位置公布企业举报投诉电话,自觉接受乘客监督。客运站要落实客运车辆出站前的源头管理工作,确保不合格的车辆不出站,超员的客车不出站,禁止客运车辆夜间在三级以下公路运行。货运企业、货运站要强化货运源头管理,合法装载货物,规范作业,禁止超限超载和违法装载的车辆出站、上路。交通运管部门要积极引导道路运输企业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逐步清理客运和危货运输车辆挂靠经营。

二、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安全监管,深入开展市区交通环境整治。建设、交通、交警部门要加强联合行动,有效整治城市公共交通秩序。加大对城市公共汽车、出租车等客运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加强对集中接送学生车辆的监管与整治,加强对城市公共交通客运班线始发站和终点站的监督管理,重点查处城市公共交通客运车辆违规经营以及城市公共汽车和出租车超速行驶、闯红灯、违规停车等违法行为,督促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企业严格落实车辆二级维护,及时更新污染严重、安全状况不稳定的公共汽车,按时做好车辆的年检和报废。对逾期未办理车辆安全技术检验以及车辆临界报废的单位,公安交警部门要及时发出通知书,并定期抄送建设、交通等主管部门,坚决杜绝不合格车辆、报废车辆进入城市公共交通运输市场。要依法依规查处非法从事运输经营活动的行为,维护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秩序。要严格从事客运车辆驾驶人员的考试与发证,对申请增驾大、中型客车和营运驾驶证的,应当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把关并定期审验。公安交警、建设等部门要联合组织开展城市道路隐患路段、路口的排查与整治,研究分析城市道路交通状况,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减速带、反光标志、炫光防护设施,科学设置路口的交通信号和临时停车泊位,完善城市道路交通安全设施。

三、加大农村客运市场整治力度,抓好农村道路安全监管。推进建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纳入县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快乡镇派出所协管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的步伐,将公安交警部门的道路交通安全监管职能向农村延伸。乡镇政府要牵头组织公安交警部门、农业(农机)部门和村委会,抓好农村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和拖拉机(多功能拖拉机)的清理、整顿工作,严禁低速载货汽车、摩托车和拖拉机(多功能拖拉机)等非客运车辆违法载客行为。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组织交通、公安交警、农业(农机)等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全面排查农村短途客运线路的通行条件,研究出台运输企业最低经营保障的政策,增加农村客运班次,优化农村运力结构,有效调配运力,按照疏堵结合的原则,妥善解决农村客运高峰和学校放假、重要节假日、墟日等期间运力和运量的矛盾,切实解决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要定期组织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隐患排查,对于事故频发的路段、路口,要采取措施,限期整改,消除隐患,对急弯、陡坡、临水、临崖路段要加强防护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农村道路的标志、标线,及时做好道路养护,提高道路等级、通行能力和安全保障水平。

四、加大监管力度,进一步强化路面巡查与监控。公安交警部门要加大对路面交通秩序的整顿,强化道路管控,特别要重点查处报废的机动车辆仍在道路行驶和客运车辆超速、超载以及驾驶员酒后驾驶和疲劳驾驶以及在高速公路随意停车、上下客等严重违法行为。强化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参照春运道路交通安全监管的做法,以高速公路服务区(站)为依托,设立警务工作站,并在高速公路主要出入口和重点公路、重点路段设置交通安全劝导、宣传服务站,从严查处交通违法违章行为,确保高速公路行车安全。加强对9座以上客运车辆的检查登记,对超员的客运车辆一律卸客转运,卸客转运费用由超员客车所在企业承担。交通部门和高速公路公司等要积极配合公安交警部门做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监管工作。公安交警、交通部门和高速公路公司要建立企业、车辆、驾驶员违法信息相互通报制度,实现监管信息的互通共享,同时要研究高速公路车辆超速等的信息采集、联网和共享问题。按照“先急后缓”、“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逐步推进高速公路全程电子监控设施建设。

五、强制推行货车车身装贴反光标识。按照国家强制性标准《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的技术要求,由公安交警、交通部门联合集中开展重型货车设置车身反光标识工作,凡总质量不小于4500kg的中型以上货车和总质量大于3500kg的挂车,必须在车身后部设置车身反光标识。公安交警部门在路面执勤时发现上述车辆未设置车身反光标识的,应当责令其设置后方可上路行驶。交通运管部门在办理、换发《道路运输证》时,应严格把关,对未按规定设置车身反光标识的货车并未经公安交警部门安全审验合格的,不予办理相关手续。公安交警、交通部门和高速公路公司要密切配合,不定期在主要国道、省道、高速公路收费口和服务区、治理超限超载联合检查点进行联合执法。公安交警部门应把好重型货车新车注册和车辆安全检验关,对未按国家标准设置车身反光标识的,不得办理注册登记或出具安全检验合格报告。

六、加强治理超限超载工作的力度,加快推进全市高速公路和国省道公路计重收费工作的步伐。各有关部门要加强配合,整合执法力量,推行联合执法,加快建立治理超限超载的长效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全市已有的治超检测站点的作用,加强对重点路段、重点时段的监控和执法,全市重点检测站应有公安交警人员参加联合执法。交通运管部门要加强源头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重点货物运输集散地、货运站(场)等的监管力度,对超限超载车辆配载、放行出站(场)的货运站(场)经营者,要依照《道路运输条例》予以重罚。公安交警部门要按时完成车辆参数更正、行驶证换发工作;交通运管部门要严格按照行驶证核定的项目办理相应的车辆营运手续,不得准许“大吨小标”以及其他不符合《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1589-)的车辆进入运输市场。在已设置称重检测装置的高速公路入口,各高速公路交警、高速公路路政和交通运管部门要进行联合执法,凡经检测确定为超限超载的运输车辆,一律禁止进入高速公路行驶;对高速公路重要出口和部分服务区实施流动执法,特别是粤、浙、赣三个固定检测站要24小时全天候检测,并依法处置。交通路政、运政、稽征和公安交警部门必须强化公路的治超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对高速公路入口路段的巡查。公安部门要维护高速公路治超站点的治安和交通秩序,对阻碍执法、冲关、暴力抗法和破坏站点设施等违法犯罪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确保治超人员的工作能正常进行和治超人员的人身安全。加快推进全市高速公路和所有国、省道公路计重收费工作步伐。

七、实施道路客运车辆承运人责任保险制度。承运人责任保险是一种强制保险,全面推行和强制实施客运车辆承运人责任保险制度,将有效化解和转移经营业户经营风险,切实保障旅客生命财产安全。根据《道路运输条例》的规定,客运经营者、危险货物运输经营者应当分别为旅客或者危险货物投保承运人责任险。由市安监局牵头,交通主管部门负责实施,保监等有关部门配合,全面推进承运人责任险工作,实行统一保险金额、统一投保标准、统一赔付办法,通过招标方式确定1-2家具有承保能力、信誉好、网络健全、服务周到的保险公司作为全市道路承运人责任保险的承保单位,营运客车每座位最低责任保险标准为20万元。年底前实施完成全市统一的承运人责任保险制度,交通运管部门对年底以后仍没有依法参加客运车辆承运人责任保险的企业,要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处罚或取消线路经营资格。

八、加快全市营运汽车GPS安全服务系统的建设步伐。按照政府引导、行业管理、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步推进、确保稳定的原则,交通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建立全市营运汽车GPS安全服务系统。先选择条件成熟、有积极性出租汽车公司、道路运输企业进行试点,在试点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启动营运汽车安装GPS工作,督促全市所有的出租汽车公司、道路运输企业在出租汽车、危险货物运输车、市际客运车辆、省际客运车辆、旅游客运车辆、重型载货汽车、半挂牵引车等全部安装GPS,以加强对道路运输车辆的实时动态监控和管理,有效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

九、实施道路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和财政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抵押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从年开始实施道路交通运输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风险抵押金由企业按时足额存储,并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抢救、救灾和事故善后处理。小型企业存储金额不低于人民币30万元,中型企业存储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00万元,大型企业存储金额不低于人民币150万元,特大型企业存储金额不低于人民币200万元,风险抵押金的存储、使用和管理办法由市交通局会同市财政局、安监局等部门共同制定,市交通局组织实施。

十、推行上高速公路营运客车配置和使用汽车安全带。要按照《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7258-)和交通行业标准《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JT/T325-)的规定,对从事旅客运输经营的卧铺客车和自年1月1日以后上牌,且车长大于6米的高一级以上(含高一级)客车应全部配置和使用汽车安全带。

年1月1日起,对申请高速公路经营班线(高速公路里程在200公里以上或高速公路里程占总里程70%以上)的新增或更新客车(含中级客车),要求在出厂时配置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汽车安全带。客运企业的驾乘人员要在运输旅途中负责提醒、检查并指导乘客使用安全带。公安交警、交通部门在安全检查时加强监督。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6

2014年,交通运输部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交通公共服务改革、深化交通公共服务改革等五方面明确为未来的改革重点。到2015年前,部层面拟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7项。

2014年交通运输工作会议强调,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抓紧研究制定分类推进改革的实施方案,不断推进交通运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重点改革,带动全面深化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破除思想障碍和打破利益格局,进一步简政放权,继续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到2015年前,部层面拟减少行政审批项目37项,各地交通运输部门要抓紧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项目,切实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围绕加快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在完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法律法规、制度体制机制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争有新作为、有新突破。稳步推进交通行政综合执法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

二是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要按照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原则,围绕理顺中央与地方事权,深化交通运输行业财税体制配套改革,包括专项资金使用、港建费征管、公路水路可持续发展的资金筹措、债务风险防控等。着力加快普通公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研究构建支撑普通公路建管养的投融资体制。研究建立交通基础设施特许经营制度,利用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深化公路水路管理体制改革。要深化公路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建管养相协调的公路管理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以普通公路为主的非收费公路体系和以高速公路为主的收费公路体系建设。强化公路安全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安全管理和应急机制,落实监管责任。要深化水运管理、海事管理、救助打捞、交通公安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关系,为水上运输市场与安全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要深化水上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进一步理清中央与地方事权和职责。要深化航道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建管养相协调的管理体制。要研究完善引航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引航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深化交通公共服务改革。要围绕提升交通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相关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的研究制定,强化政府部门提供交通公共服务的职责,制定实施一些重大改革举措,加强公共交通、邮政普遍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提供,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要推进交通公共服务管理改革,推动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购买交通公共服务制度。要围绕促进城乡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管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

五是深化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围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深化交通运输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交通运输市场体系。要积极参与和促进交通运输价格改革,完善交通运输价格形成机制,清除制约影响交通运输公平竞争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要深化道路货运管理改革,突出对经营者诚信及遵守安全有关规章能力的考核。要加强工程质量监管,创新监管思路,强化市场监管,从源头上加强监管体系建设。要完善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善于运用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市场监管体系,建立健全交通运输社会征信体系。(骆二鹏)

无船承运行政许可将下放

日前,交通运输部启动无船承运业务行政许可下放工作,拟将此类事项的行政许可权下放至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第一批将在上海开展试点,相关下放方案审核确认后,有望于今年二季度开始试点。

作为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举措,无船承运业务行政许可下放后,申请人可在当地就近办理审批业务。即将出台的下放方案将作出规定,保证行政许可工作流程顺利衔接,保证无船承运经营者及相关权利主体的正当权益得到保护,保证交通运输部对无船承运市场总体情况掌握和宏观管理工作不受影响。此项工作将陆续在全国范围内展开,预计到2015年全部完成。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负责人表示,选择在上海试点主要有三点考虑。一是上海航运辅助业发达,无船承运审批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二是申请事项种类齐全,能够广泛涵盖多种样本类型;三是当地银行、保险机构及相关主管部门发展成熟,为试点工作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钟和)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7

张山钟,男,今年38岁,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本科学历。从毕业至今一直在郑州市公路局直属分局工作,现任副局长,主要负责养护工程和路政管理工作。

多年来,本人始终坚持奋战在公路第一线,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为公路事业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由于本人工作努力,严格要求自己,所以工作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一、努力学习,把握时政,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政治素养。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只有长期不懈地坚持理论学习和业务知识的学习,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我积极参加单位、系统组织的各种学习和培训,还利用可以利用的时间抓紧学习,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认真学习党的性质、宗旨、奋斗目标的理解,进一步培养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的优秀品质,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

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中,本人积极性高,按照党总支的布置和要求,以热情饱满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不但积极参加集体学习,还挤出时间个人自学,把“讲正气树新风”主题教育活动同“八荣八耻”“社会道德”和“职业道德”结合起来共同学习,进一步提高了爱岗敬业的优良品质。

我不但注重政治理论学习,平时更加注重业务知识的学习。由于工作的调整,自己所面对的岗位跟以前有所不同,我积极面对新角色,认真学习公路养护工程管理和路政管理等专业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使自己很快适应了新角色,熟悉了新岗位,融入了新环境,2006年,我参加了郑州市举办的行政人员执法培训班,通过考试取得了公路路政执法证。去年10月,我参加了全国统一举行的2006年公路水运监理工程师考试,获得了交通部公路专业监理工程师的资格,为今后从事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

二、兢兢业业,求实创新,养护管理和路政管理再上新台阶

2007年是“管养分离”正式运行的第一年,是我局各项管理工作正式开展的第一年,面对改革后带来了一定困难,我认真探索新的管理模式,积极向一把手献计献策,提出了养护管理的指导思想,明确职责、完善制度、宏观管理、微观检查、正确指导、强化考核、奖罚结合、协调发展,要以开展“交通工作管理年”活动为契机,以“创建文明示范路”为工作重点,全面提升我局养护管理水平。

年初,我带领养护科同志制订了干线公路养护管理办法和检查考核制度,从小修保养、水毁工程到大中修工程坚持经常性,抓好季节性,突出预防性,注重实效性,规范了养护管理工作。

路政管理工作也是我局各项工作中的重头戏,今年我们加大了路政管理工作的力度,明确了路政工作的指导思想。即“充实路政队伍,制订管理目标;依据管理条例,开拓管理思路;加大执法力度,打造法治公路”。我们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路政巡查制度,路政档案管理制度,路政人员学习制度等,并且给路政科配备了必要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服装器材等,从软、硬件配套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为文明执法、严格执法奠定了物质基础。

在今年的工作当中,我立足岗位,以创建文明示范路为重中之重,从养护和路政工作的实际出发,坚持日常巡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坚持动态管理和静态管理相结合,加大对路通养护公司的监督检查管理力度,越是节假日,越是我们养护路政工作不能放松,懈怠的时候,我几乎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时间,利用节假日上路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每逢雨雪天,我身先士卒,带领养护人员和路政人员及时排点路段、重点部门,做好防汛,防滑工作,保障公路的安全畅通。在工作中,我始终以各模范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特别是在创建文明示范路期间,经常加班加点,完成突击任务,常常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为创建文明示范路做出了贡献。

在上半年的养护与管理检查评比当中,分局的养护管理工作在市局名列第二,较去年有了很大的进步,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三、立足主业,发展副业,想方设法为单位创效益,为职工谋福利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8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稳步完善

(一)区域路网继续完善。大道二期已于去年底实现主车道贯通,7月底前完成竣工验收;大道三期已进场施工,累计完成工程量的10%;断头路明海大道、逸夫路拆迁清表工作已完成90%以上,关键节点桥梁等部分已进场施工;大工程货运铁路北环线、北外环快速路、轨道2号线一期按序推进。

(二)交通拥堵节点改造稳步实施。镇骆路(329国道到大道)7.7公里路面大中修工程全面完工;聪园路改造及北延工程(下穿海塘段)道路工程已完成工程量90%,7月初基本建成并实现通车;长邱线改建工程(329国道连接线)路基填筑完成至90%;庄俞公路北延累计完成总工程量32%,区域路网通行效率进一步提高。

(三)生态绿化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沙河互通区域绿化提升改造已开展施工图设计;世纪大道北延(北外环-聚兴路口段)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基本完工;通道绿化二期完成70%;疏港公路通道绿化工程完成90%;九龙湖污水干管工程已完成施工图设计及项目立项等前期工作,计划9月开工建设。

(四)交通配套设施建设继续提升。区出租车服务中心项目已于3月建成;公路客运中心完成主体工程,预计7月份建成投用;区危化品服务中心已完成立项及施工图设计等前期工作,计划8月正式进场施工,年底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二、扎实做好民生项目,居民居住出行环境进一步优化

(一)加快保障房项目建设。保障房项目东邑阳光已进入内、外墙粉刷和公共租赁房精装修阶段;古塘丽景四期保障房项目地下室施工已完成80%;企业自主建设的电厂公共租赁房项目已于4月18日开工建设,保障房房源供给取得阶段性进展。

(二)优化公交网络布局。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公交优先战略,上半年在骆驼片区开通环线公交807路,开通招宝山至骆驼新城的大站公交387路;完成了镇骆路、南二路等13个公交候车亭建设;完成了公共自行车规划选点工作,年底前计划投放公共自行车1500辆。

(三)完成城区小客改造及区域出租车投放。稳步推进雄镇小客经营权到期后的退出工作,截至5月5日,原有52辆雄镇小客车全部退出我区客运市场;有序做好区域出租汽车的投放工作,5月18日首批10辆区域出租车开始试运行,6月6日区举行区域出租车投放仪式,28辆区域出租车正式投入运行。

(四)规范物业管理。制订了《区物业服务企业诚信档案管理办法(试行)》、《区前期物业服务履约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区低收入家庭物业服务费补助实施办法》、《区物业管理工作考核奖励暂行办法》、《区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实施暂行办法》、《区前期物业管理招标投标评标暂行办法》等六个规范性文件,基本建立健全了物业管理框架。上半年归集专项维修资金18笔,合计9063万,累计拨付前期物业费10批次,合计652万元。

(五)危旧房屋改造。积极做好危旧房屋安全排查,截至目前,共鉴定房屋40处,面积16991.04平方米,新增危房1处,面积200平方米。编制《区老旧住宅小区物业提升方案》及五年计划,着手对未改造老住宅小区开展房屋维修改造。白蚁防治所完成上门白蚁灭治710户次,新建预防项目44个,新建预防面积139万平米。

三、加强市场监督管理,行业保持健康发展

按照“稳重求进,进中求好”要求,着力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突出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在城市发展中的支柱地位,积极发挥行业引导和监管作用。

(一)强化建筑市场管理。建筑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初步统计,截至6月底我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约109.3亿元,比2012年同期同比增长约41%,完成省外建筑业产值28.3亿元,与2012年同期基本持平。1家市政施工总承包三级企业晋升二级,新增施工总承包、专业承包三级企业2家,获得增项企业6家。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总体平稳发展。一是加强工程报建管理,严格施工许可,认真组织项目竣工验收。上半年新开工项目44个、119万平方米;二是严格工程质量检测。共出具质量整改通知书367份,抽检检测结构构件387件、板厚190处;三是不断加大安全生产现场巡查频率。共检查施工现场551次,出具书面安全整改通知书223份,停工通知书25份,限期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28份;发现安全隐患1866条,消除安全隐患1853条;四是开展专项检查。开展保障性安居工程质量安全执法检查,检查项目13个、建筑面积为164.2万平方米,共排查和消除质量安全隐患356条。开展起重机械专项检查,检查在建工地45个,下发整改通知书35份,停工通知书6份,责令限期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1份;五是加大对非法、违法建筑工程的打击力度。建立了抄告督促协查制度,共查处非法建筑项目8个,12万平方米;六是加强对区外建筑业企业的登记备案管理。共受理登记备案企业246家,比去年增加51家。

(二)强化交通运输市场管理。积极推动航运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我区运力结构调整,引导船舶向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发展。辖区现有沿海水企25家,船队平均规模4.402万吨,海船110艘,单船平均吨位1.0005万吨,运力总量中万吨以上船舶共计90.77万吨,占运力总量的82.5%。截至5月底,辖区运力总量为110.05万吨。上半年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平稳发展。一是规范道路运输市场秩序。公路部门共上路巡查3530人次/150天,共检查车辆4890辆,查处违章车辆114辆,卸载104辆,累计卸载3756.01吨。运管部门加大力度查处各类危害道路运输安全的违章行为,累计上路上户检查109天,出动执法人员1744次,受理行政处罚案件333件,罚款720100元。其中涉及危化品运输车辆违章17起;二是强化危化品运输监管。推进危化品运输车辆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规划并实施危化品运输专用通道建设;强化对外省(市)籍危运车辆的运输备案监管;构建完善危运事故应急网络体系;三是强化行业源头监管,落实隐患排查治理。上半年共排查道路运输企业103家,发现安全隐患149项,整改率达到100%。水上运输企业共排查出一般安全生产隐患95条,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录入率为100%,整改率达到100%。

(三)强化房地产市场管理。贯彻落实住房限购政策,强化房地产市场日常监管,动态跟踪楼盘交付。1-5月我区房地产开发投资42.86亿元,同比增长27.7%,占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的10%,列全市第5位。全区商品房共成交2288套,同比增加5%;商品住宅成交均价为10191元/平方米,同比上升7.1%。商品房库存减量明显,至5月底,全区可销售商品住房套数3135套,同比减少48.9%。大力推进中介从业人员服务卡管理制度,规范房产中介市场秩序。强化房屋登记交易和产权产籍管理工作,截至6月底,办结房地产买卖2772件、建筑面积35.14万平方米,成交金额18.86亿元;办结房地产抵押登记3682件,建筑面积198.92万平方米,金额3022.92亿元;发放房屋所有权证10010本。进一步规范房产测绘成果备案管理,共备案房产测绘成果156幢,建筑面积91.08万平方米。

(四)强化招投标管理。严格评标专家的动态管理机制,对有技术标的项目严格进行专家动态考核打分,实行招标后评估,发现有关违规行为的及时予以抄报,全年计划10项,已实施5项;对招标机构实施考核和季报制度,2月份启动招标考核,并对2家违规企业实施扣分;调整并全面实施《区规模以下工程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启动招标企业入围,完成规模以下企业入围;启动并试用重新修订后的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招标文件范本(草稿)。上半年共办理工程报建99项,合同金额23.58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约17.28%。企业合同金额为13.25亿元,企业本地市场占有率达56.19%;区企业合同金额为7.83亿元,企业本地市场占有率为33.21%。

(五)强化人民防空工作。修订完善了区《重点目标单位防护方案》、《人员疏散安置方案》和《警报建设规划》;圆满完成“5.12”防空防灾警报试鸣任务,全区警报器鸣响率100%;开展了社区人口疏散演练;建立了招宝山街道后大街社区人防工作站示范点;积极准备参加全国人防训练比武竞赛理论复习;进行了全区人防地下工程普查。人防工程竣工项目7个,人防建筑面积41969平方米,在建结建工程52个,人防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

四、优化系统自身建设,行业形象进一步提升

以深入推进“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深入推进惠民解忧民生实事工程,着力转变作风、优化服务、提升效能,建设交通系统形象进一步提升。

(一)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突出重点,通过重要节日廉政短信、廉政讲座、重点岗位人员配偶争当廉内助警示教育、法院旁听案件庭审等多途径加强对局管干部、工程管理人员、重点岗位人员的廉政教育;突显专职内审作用,出台制定《局会计统筹派遣制度管理办法》、《局管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实施细则》,组织实施了下属3家单位主要负责人离任审计,审计资金6151.2万元;继续深化工程保廉体系,加强对施工现场关键岗位人员QQ视频联动监管,确保工程质量和廉洁;深化效能亮剑,开展明察暗访督查,促进“三风”好转;全面贯彻落实会员卡“零持有、零报告”制度。

(二)积极推进“连心解忧”活动。按照区委“连心解忧”活动部署,结合我局实际,局班子成员带队,组织党员干部深入一线开展解忧助困。局机关全体142名干部与所辖2个村83户居民结成了连心对,每个小组作公开承诺,利用业余时间走访居民81户,出钱慰问结对户共计人民币35100元,收集意见和建议10余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6个。

(三)有效提升窗口服务水平。深化行政审制度改革,减少人防、公管、公路段共7项行政许可内容,并将全部33项行政许可和27项非许可审批项目,全部入驻行政服务中心,实现许可事项100%进驻行政服务中心;清理确定的非许可审批事项,全部由窗口受理并签批,现场签批率达到100%;强化部门联系协作,优化审批流程管理,推行“链式审批”服务模式,缩短办理时限;率先联合推出房地产竣工阶段的链式验收制度,提升验收速度。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9

城市交通是一个城市的门户,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一个城市不可或缺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经营服务水平常常会成为人们衡量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标准,对城市的形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城市交通已成为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倍受政府关心、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进一步了解我市城市公交、出租及短途客运等城市交通行业现状,切实加强城市交通的行业管理,市政协于20xx年4月初,组织相关委员成立调研组,深入到全市各公共交通客运管理行业进行了调研。调研采取听取相关单位和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查看等形式进行。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城市交通管理基本情况

多年来**市的城市交通事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改革开放,认真履行职责,城市交通已逐步迈向文明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十余年来,**城市交通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目前,**市拥有城市公交车29辆,开通公交线路3条(其中1路线23辆,运营基本正常,2路线因市场修建暂停营业,3路线6辆,2、3路线因受客源的局限,时通时停,运营尚不稳定);运营出租车达到403辆,基本实现了出租车“着绿”,目前管理相对规范,运营基本正常;短途客运车辆51台,运营网络已扩大至全市各农业村及牧业定居点,城乡两级运营网络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近年来,在市运管部门的积极努力及交警、工商等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全市的城市交通管理相对较为规范,运营网络基本健全,极大的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为城市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

二、当前我市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规划相对滞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符合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市尚未确立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尚未编制、出台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规划,没有专门划拨土地用于建立城市公交车辆停车场地、调度室、首末站及短途客运车站等公共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公交的发展。目前,仅仅对短途客运车辆划定了临时候车区域,候车区域车辆停放极不规范,不仅有碍市容市貌,还对城市交通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短途客运车辆与出租车辆相互“抢客、拉客”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城市主要街道、道路的临时停车区域划定不尽合理,且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机动车辆在部分路段的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及公共场所随意停放现象随处可见,使本就不宽的道路变得更为狭窄和拥挤。

(二)城市公共交通市场管理不规范。虽然我市公共交通车辆处于基本饱和状态,但由于公交线路设置不科学、公交班次间隔时间过长、公交站点不足、人流高峰期班次频率不高、夜间营运时间短等原因,造成市民乘车困难。市民平时候车时间过长,人流高峰期公交紧俏,夜间公交车踪难觅,使市民对城市公交车无法产生依赖性。另外,城市交通企业的行业管理不够规范,司乘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突出表现在出租车及短途客运行业上。部分出租车及短途客运车辆车容车貌不清洁、车内环境脏乱差,少数出租车在营运过程中严重违反交通规则,影响城市文明形象。

(三)城市公交车冷线运营困难,市民乘车不便。由于我市公共交通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城市公交公司为民营企业,在公司成立时尚未出台相关的行业规范,而本市现有的城市公交车与公交公司之间仅为挂*关系,车辆均为私人所有。近年来,由于城市公交公司经营不善,目前尚处于负债经营,毫无风险承担能力。在实行公交车辆管理时,对车辆进行“热线”、“冷线”相互调配使用方面没有相应的措施支持,城市公交线路培育时间过短,公交市场培育不成熟。目前,1路车辆虽然处于基本饱和状态,但由于只限定了发车及抵达时间,中间各站点的停车及候车时间未加以限制,出现了人少路段“猛跑”,人多路段“死等”的现象。而2路、3路车辆由于不能够做到定时、定点发车,市民对城市公交车失去了应有的依赖性。近年来,针对油价居高等问题,国家对城市公共交通运营车辆给予了油价补贴,目的是在于继续保持城市公共交通车辆的应有公益性质。但在我市,由于2路、3路车基本无人乘坐,处于亏本经营状态,导致部分车辆出现了与其进行亏本运营,还不如停运后仍然挂*在公交公司,却可以享受政府每年每辆车拨付的2.7万元的油价补贴等不良现象。

(四)出租车无计费装置,市民乘车消费不透明。广大市民普遍反映,由于本地的出租车均未采取安装计价器按照里程进行计费等行之有效的行业监管措施,也未能制定出台相关的里程计费标准,无法实行打表计价,乘客消费存在不公开、不透明等问题。尤其在乘坐出租车去火车站接送亲友或下乡访亲探友等稍远路途时,存在出租司机漫天要价或就地议价等不良行为,此外,部分出租车辆在多人搭乘时存在按人头收费、重复载客等“宰客”行为,市民及外地游客对此怨声载道,不仅使乘客乘车的消费知情权和监督权无法得到有效保 障,更使我市的对外形象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对此,交通管理部门也不同程度的存在有管理不到位的责任。

三、规范城市交通服务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城市交通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切实推进城市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目前,全国许多发达城市已把公共交通事业摆在公益性行业的突出位置,由国企经营公交行业,形成规模效应,政府扶持发展,如杭州、北京等城市。我市也应明确城市公共交通属公益性事业的定性,并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有关制度和政策中充分体现。建议将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优先保证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对规划划定的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包括城市公交车辆停车场地、调度室、首末站及短途客运车站等建设用地,应采用划拨方式用地,不得随意挤占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或改变使用性质。同时应加强宣传和引导,树立“公交优先”的交通意识,提高市民对公交车辆公益性质的认识,激发市民乘坐公交车辆的积极性,使市民养成对公交车辆的依赖性,让公交车成为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引导现有“冷线”逐步转入“热线”。形成政府重视、各部门支持、全社会关注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城市交通行业管理,规范城市交通市场。建议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及地方性行业规范,在公交车辆停*站点、停车及候车时间、公交班次间隔、夜间运营时间、客运服务质量、车内环境卫生等方面实行规范性管理。同时,要充分发挥城市公交公司统一调度的作用,对车辆各站点到站时间进行合理安排,并进一步强化公司内部监管、群众监督、举报投诉等制度,对公交线路各路段进行全程监督,建立健全城市公共交通车辆停*站点的相关规章制度,杜绝出租车与短途客运车辆相互“拉客、抢客”、其他车辆擅自占用公交站点停放车辆等不良现象的发生。

(三)转变经营管理模式,扶持培育公交市场。要突出城市公交管理的公益性质,转变现有经营管理模式。建议在恢复原**市公共汽车公司的基础上,采取由政府出资或集团收购的方式,收回现有民营公交公司,实行国企经营,将公交行业交由市公共汽车公司进行规范化管理。对现有的公交车辆采取评估入股的形式进行重组,组建**市公共交通集团股份公司,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和车辆统一调度,增强共同抵御抗风险的能力。应在广泛征求市民意见及建议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确定公交线路,并按照集约化经营的方式,采取“热线”贴补“冷线”等办法,逐步完善城市公交线路。同时,要大力扶持公交企业发展公交广告、出租营运、汽车租赁、长途客运等相关产业,形成自我造血功能,反哺公交主业,逐步培育一个成熟的公交市场。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10

一、完善体制,加强组织领导

(一)成立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县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的综合协调、管理、监督、指导。主要职能是:指导有关行业部门起草公共资源交易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规范全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指导、协调和监督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及时协调处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指导全县公共资源交易有形市场的建设;受理公共资源交易活动中的投诉,并按照“分级负责,归口管理”的原则,督促有关部门及时处理。

(二)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下设工作组,工作组办公室设在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负责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监督管理的日常事务,工作组组长由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兼任,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分管领导兼任副组长。

工作组采取“5+X”的工作制度,5个固定成员单位为:县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县监察局、县审计局、县发改委、县财政局;“X”成员单位为本行业监管单位,如:政府采购项目由县财政局采购办参加,工程建设项目由县规划建设局、水利、交通等相关单位参加,国有资产出让或租赁项目由县国资局参加,土地交易项目由县国土资源局参加等(个别项目根据实际,需要增加监管单位的,由工作组决定)。

管委会工作组为5+X成员单位工作联席会议或任务召集人,“5+X”的工作制度具体承担以下工作职责:

1、分析全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发展形势和招标投标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执行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解决方案和办法,拟定和规范涉及招标投标活动的政策建议:

2、协调各有关部门实施公共资源交易行政监督过程中出现的争议;

3、通报公共资源交易工作信息,交流有关材料、文件。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等行业主管单位应将审核通过的招标文件及时传递通报给5个固定成员单位;

4、加强部门之间在制定规范性文件以及范本文件时的沟通和协调;

5、研究分析重大、复杂、疑难案件,就法律法规适用等问题提出处理意见,各有关行政监督管理部门按职责分工依法予以处理。加强部门之间在公共资源交易投诉处理、执法活动方面的沟通和协调配合;

6、对全县执行公共资源交易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监督;

7、负责向县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委会报告重大项目、重大事项。

(三)各有关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认真的态度,切实履行职责,积极稳妥实施公共资源交易工作,全力支持和配合管委会工作组的各项工作。对涉及的各类公共资源交易活动要督促进场交易,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公共资源交易行为。要服从管委会工作组的集中统一管理,自觉接受监督。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形成合力,使公共资源交易工作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二、严肃纪律,规范招标采购行为

对于使用财政预算资金、贷款(财政担保)资金和单位自筹资金,采购交通工具(各种公务使用的机动车辆、船舶)、电梯和锅炉、及批量或单项在10万元以上的其他货物;20万元以上的工程项目;土地出让;国有资产处置等项目必须按规定向县政府请示同意后方可实施。

凡在本县区域范围内关系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安全的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或使用财政性资金(包括国有投资控股或占主导地位)的建设工程(包括BT、BOT工程)、政府采购类(货物、服务和工程)达到公开招标限额标准以上的项目、服务和特许经营等项目以及国有产权、土地交易招拍挂等项目,都必须进入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交易,违者将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具体为:

1、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项目: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工程,包括公共建筑、商用住宅(含商场、写字楼、商品住宅、经济适用住房)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外装修工程;城市道路、公共交通、供水、排水、燃气、园林、绿化、环卫、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的土建、管道、设备安装工程。

2、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指防洪、排涝、灌溉、水力发电、引(供)水、滩涂治理、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工程(防洪应急抢险项目除外)。

3、公路工程:指公路、公路桥梁、公路隧道及与之相关的安全设施、防护设施、监控设施、通信设施、收费设施、绿化设施、服务设施、管理设施与公路附属设施的新建、改建与安装工程。

上述1-3属工程项目,按《州市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活动实施办法(暂行)》(市府发号)要求须公开招标的,严格实行公开招标。对于施工工程施工项目单项合同估算价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不足50万元,及勘察、设计、监理、科研等服务单项合同估算价在10万元以上(含10万元)不足30万元的,按国家规定可不需要公开招标的小规模工程项目,经建设单位集体研究,也可实行公开招标,或者适用小额工程公开竞标方式。单项合同估算价10万元以下(不含10万元)的上述项目,可以适用小额工程直接发包方式。小额工程公开竞标及小额工程直接发包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小额工程竞标发包程序的通知》(府办发号)规定执行。管委会工作组要不定期的组织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水利局、县交通运输局等部门随机抽样检查,必要时委托中介进行质量检测,将检查结果报告县政府。

4、政府采购项目: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按每年度政府下发的采购目录文件规定的限额标准执行。

5、土地公开交易项目:指按照国土资源部《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行为。

6、产权交易项目:指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整体或部分产(股)权,有限责任公司、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产(股)权,中外合资、合作企业或其他企业国有产(股)权或经营权,林业产权,行政事业单位非经营性资产整合和经营性资产统一经营管理涉及的产权交易和经营权租赁等其他依法允许出让、受让的国家、集体所有的产(股)权的交易;以及其他需政府重点监管的公共权益与服务(包括出租和旅游汽车营运权、城市公交线路营运权、市政设施经营权、户外广告经营权、特殊冠名权等权益和物业管理、城市基础设施养护等服务)的竞标交易业务以及其他涉及有限自然资源[含矿产(含河道采沙)、水利资源等]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公权罚没资产等产权。

7、拍卖公司、招标等中介机构的选择,实行一年一次性招标选择一批中介机构。

交易信息、投标(竞买)报名、资格预审、确认投标(竞买)人、抽取评标专家、开标、评标、定标等活动一律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办理,防止发生排斥潜在投标人、串标、围标等违规行为。

三、进一步提高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力度

(一)齐抓共管,强化责任

县发改委、县检察院、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县国土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水利局、县林业局、县工商局、县矿管局等行政监督部门要高度重视公共资源交易监管工作,职责层层分解,责任到人;要选任业务精通、责任心强、作风过硬的业务骨干负责相关工作,并按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的通知派工作人员到公共资源交易现场进行监督及履行其他监管职责。县监察局依法对公共资源交易中相关部门履职情况进行行政监察,依法依纪查处公共资源交易中的违法违纪行为。县公安局应积极协助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维护交易现场秩序,对在现场串标、围标和其他违反《开标纪律》的人员,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置。

(二)严格监督评委的抽取

所有招标投标项目评委必须在监督部门的监督下实行随机抽取,评标委员会严格按规定组建,通过专家库计算机系统随机抽取后,由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工作人员、行业主管部门监督人员、招标人代表和公共资源交易管理部门监督人员负责监督,签字确认并严格保密。

(三)加强对招标预算控制价及工程决算的审核

建立工程预(决)算审核、工程监督、资金拨付职责分离的监督管理机制。县财政局负责工程预算控制价审核、决算复核批复、资金审核拨付。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负责工程决算审核并与相关部门进行项目建设过程监督管理。

(四)严格中标单位的监督管理

凡政府投资500万元以上工程项目,由业主对中标单位的建造师和“五大员”实行每月指纹机考勤扣分制度。考勤结果作为工程结算时奖惩及列入“黑名单”的依据。

(五)严格控制变更项目的签证

签证内容要明确签证的名称、依据、变更部位、数量、单价、合计金额;签证人的意见和日期;齐全的署名和印章(包括现场的施工、设计、建设业主、监理单位四方有关人员签字并加章公章);价款签证必须符合合同约定的程序;计价签证变更价款累计在合同价10%以内且金额不足10万元的,由建设单位审核后,报县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中心备案;超过合同价10%,或金额超过10万元的重大设计变更,建设单位应牵头组织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发改委、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或交通、水利等其他行业监管单位)等部门派人现场联合核实后报县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

(六)严格工程实体质量的监督管理

凡政府投资50万元以上(含BT、BOT工程项目)的房建、道路、公路等工程必须委托中介机构抽样检测并出具验收报告,并将检测报告作为决(结)算审计依据。房建工程主体结构中间验收前、道路公路工程完工一个星期内,由建设单位牵头,组织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发改委、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或交通、水利等监管单位)等部门,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抽样验收。房建工程主要抽检框架柱,剪力墙、主梁及楼板,每层各取3-5样,抽检层数为总建筑层数的30%;道路、公路工程采取随机取芯检测,每公里单幅路面取4-7个样。按规定不需要公开招标确定检测机构时,检测中介机构由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城乡规划建设局(或交通、水利等监管单位)等部门推荐确定,检测费用由县财政局实行财政直接支付。

四、进一步理顺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11

关键词:高速公路 运营管理体制 演变

中图分类号:F54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70-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堪称“世界奇迹”,用了不到20年时间就跃居世界第二位。这既是中国现代史上交通发展最快时期,也是人类历史上交通发展最快时期。中国的“交通革命”和美国的两次“交通革命”虽存类似――高速公路和港口发展起到了龙头作用,但规模比美国更为壮观,成就更为显著,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助推作用。高速公路作为现代化的交通工程,不仅需要现代化的工程技术支撑,更需要现代化的模式管理,本文以山西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模式为例,探讨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的合理性、科学性。

一、山西省高速公路及管理体制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全面加速。山西省委、省政府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规律的考察和研究,提出大力实施交通率先发展战略,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张,省交通厅抓住机遇、强力推进,公路建设取得令省内外各界瞩目的骄人成绩,特别是高速公路发展迅猛。自1996年6月山西第一条高速公路――太旧高速公路通车以来,截止目前通车里程达1965公里。特别是“十五”期间,新增里程1168公里,高速公路“人”字型主骨架全面建成,顺利实现省会到地级市的“三小时高速通达”,全省公路路网结构得到了极大改善,缓解了交通运输瓶颈,促进了山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目前,山西省高速公路的管理架构是以省交通厅、省高管局及各运营单位三级构成三位一体的集中统一、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省交通厅作为交通主管部门,代表政府履行宏观调控的重要职能,主要是管规划、管政策、管标准,承担“政事企”管理职能中“政”的职能;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前身为太旧高管局),作为全省高速公路的管理机构,在省交通厅的领导下,主要负责全省已通车运营高速公路的收费、养护、路政、经营开发、信息监控等行业监管和资产管理工作,承担“政事企”管理职能中“事”的职能,履行中观管理职能。省高管局下辖16个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从事高速公路运营生产经营活动和承担社会公益性任务,承担“政事企”中“企”的职能,履行微观生产经营管理职能。此外另有3个直属事业单位(省收费管理结算中心、省信息监控中心、省路政总队),2个经营性单位(山西省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山西省交通信息通信公司)。全省高速公路共有132个收费站、18个路政大队、30个服务区、45个养护单位(单元)、9个片区信息监控中心。局机关设14个内设机构。全系统现有职工12826人。

二、山西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山西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早期的路段管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山西省高速公路处在起步阶段,尚未形成路网,采取的管理模式与全国大部分省市相同,为一路一公司(处)模式。二是目前的路网管理。2002年大运高速公路实现小循环通车后,山西省高速公路路网基本形成,其后机电一体化工程及收费、通信、监控三大系统的顺利完成和联网收费一卡通的全面实施,标志着山西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整体迈入了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崭新阶段,逐步形成集中统一的管理模式。

“十五”以来,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立足“三个服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按照山西省交通厅提出的“六高”(高质量的工程、高效率的管理、高科技的应用、高素质的队伍、高品质的服务、高效益的经营)目标总体要求,以全面提高“四种能力”(管理能力、保畅能力、执法能力、服务能力)为中心任务,全面推进“五大工程”(畅通工程、形象工程、阳光工程、温馨工程、素质工程)建设,积极构建“六抓”(抓关键、抓根本、抓中心、抓特色、抓载体、抓基础)格局,建立起了与高速公路运营管理规律相一致的运行管理体系,构建了集收费、监控、通信、信息、指挥、救援等为一体的智能交通专网,为山西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高速公路通行环境。主要呈现出五方面的特点。

1.以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促进了路网效能的整体发挥。以信息化促进管理的现代化,积极构建智能交通专网,建立了全省机电运行管理系统,实现了全省高速公路各业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建立了综合信息服务系统,为广大司乘人员的出行提供了全天候、全方位的信息出行服务;建立了紧急救援指挥系统,切实提高了人命救助能力。与省市交通台开辟了信息绿色通道(进行实时插播),有效提高了路况信息的服务供给能力,方便了广大司乘人员的出行,经统计,近三年来仅96565客服系统就受理咨询和紧急救援80多万次,信息20多万条。

2.以集中统一的管理体制确保高速公路公益属性,推动了全省高速公路事业的快速发展。“十五”初期,省交通厅党组提出了由省高管局对全省高速公路实行统一管理,以通过高速公路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来推动我省高速公路事业的发展。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实践,全省高速公路管理单位资产和运营实行统一管理的框架已基本形成,高速公路运行管理效率得到显著提高;组建了高速公路行政区域性公司,依托现有的资产和技术、人才优势,推动了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的共同发展。

3.统一党的领导,创建高速特色文化。全省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党组织形成了由局党委统一领导的发展格局,为高速公路的运营管理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广泛开展“双五十佳”选树活动,深入开展路警、路地、路军、路企、路校和谐文明共建,全面开展创建“千里大运文明高速路”和“五比五看、服务创优”劳动竞赛活动,充分发挥行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作用,初步建立起了具有行业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文明创建体系,打造了绿色高速、人文高速、科技高速、诚信高速的品牌。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交通系统文明行业”、“全国交通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大运高速公路获得了交通部、山西省人民政府联合表彰“千里大运文明路”等多项荣誉称号。

4.以规范化的管理构建高效有序的运行管理机制,提升了全局的整体管理服务水平。以“三基”工作为立足点,抓住“制定行业标准、提供指导服务、加强监督检查、实地考核评比”四个环节,逐步形成了独具行业特色的三大管理体系:建立了规范化管理体系,编写了将近200万字的《山西省高速公路规范化管理工作手册》(共7册);完善了目标考核,建立了公平合理、定量定性结合、激励约束并存、绩效分配挂钩的科学绩效考核体系,形成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考核标准的一体化运营体系。建立了服务质量监督评价体系,委托第三方中介机构进行高速公路顾客满意度测评,寻找自身运营管理不足,持续推进整体运营水平的提高。

5.加大费收管理力度,构建以路建路、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局面。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山西省高速公路通行费征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紧紧抓住山西发展的战略机遇,科学分析当地经济发展形势、产业结构、车辆类别、费收弹性,充分发挥现代化的网络设施,加强收费系统的运行管理,为我省高速公路实现以路建路、滚动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山西省高速公路现行运营管理体制模式

山西省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已有15年。多年来,在坚持科学发展,不断与时俱进思想指导下,我省在高速公路集中统一管理以及行业监管方面作了不懈的探索,逐步形成了集中统一管理的模式。

1.时代的发展要求高速公路管理必须把公益属性放在第一位,大力推进集中统一管理,全面提高运营管理一体化的水平。“十五”初,根据高速公路网络化、规模化的自然拓展属性,结合山西高速公路实际,由省高管局对全省已通车运营的高速公路实行了集中统一管理,增强了行业统管能力。体制架构上为垂直管理、省上统管、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运营管理单位主要有企业化经营和事业化管理两种模式。其中:实行企业化经营的单位有晋焦、长晋、太长、悦达京大、中交翼侯5个公司,占31%;执行财政收支两条线预算外管理单位有大同、朔州、忻州、太原、太旧、祁临、运城、临汾、长治、吕梁、汾离11个公司(实行的是企业单位事业化管理),占69%。上述运营单位除悦达京大、中交翼侯(股份制公司)外,其它公司(处)的投资主体均为省交通厅。经营企业有:山西省高速公路开发有限公司、山西省交通信息通信公司。“十五”末,交通部明确了公路的属性:公路的基本属性是公益性基础设施,应由政府为主投资建设和管理。为更好履行运营管理职能,提出了“改善经济调节、严格市场监管、加强社会管理、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思路,保证高速公路的公益属性,进一步提升省高管局的行业监管力度,着手组建了事业单位性质的省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结算中心、省高速公路信息监控中心,省高速公路路政总队,从组织、体制上提供了坚强的保证。

2.按照集中统一、依法监管的原则,不断强化法律赋予的职能,全面提升对高速公路集中统一管理的能力。2006年以来,全省高速公路集中统一管理格局进一步巩固,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2月1日,《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条例》正式施行,从法律上确立了山西省高速公路管理集中、统一的原则,明确了投资者、经营者和使用者的权利和责任,山西高速公路步入了法制化管理轨道。为加强行业管理,按照省交通厅“提高管理效率与规模效益,不断优化、整合高速公路资源,加快组建区域性高速公路管理公司”的思路,提高管理效率,减少管理层次,充分发挥各个高速公路公司资产、技术、人才优势,对以路段管理的公司实行了行政区域整合,目前已基本完成11个地市的高速公路公司整合,进一步加强了行政区域内高速公路的行业监管能力。2006年5月,山西省交通厅根据山西省高速公路发展实际和管理的客观要求,下发了《中共山西省交通厅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速公路管理系统党的建设的意见》,要求“全省凡已投入运营的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管理单位),自通车运营之日起,其党组织由省高管局党委统一领导”,为全面实行统一集中管理和行业监管提供了政治保障。

3.2006年6月交通部提出“明晰产权、集中统一、依法监管”要求后,省高管局确立了山西高速公路“行业统管、集中统一、产权清晰、特许经营、依法监管、保障公益”的管理原则,理顺体制,着力建立直线矩阵式、点线结合式管理模式,适应高速公路投资多元化、管理一体化发展趋势和加快发展的挑战,适应社会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在对经营性高速公路进行行业监管方面,主要有五方面的措施:一是对经营权转让高速公路,其管理单位党委书记由省高管局党委提名、省交通厅党组任命,确保各项行业管理的政策、措施得到贯彻。二是建立了全省通行费收入集中管理、统一提取“3、5、8”公共管理费用、公路质量保证金等新机制,对全省高速公路通行费实行统一上解、统一拆分、统一结算,有效解决了收益分配问题,有力保证了全省高速公路及沿线设施的完好使用和快速修复。三是从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出发,强化对全省高速公路统一指挥、统一调度和紧急救援力度,大力提高全省高速公路信息化出行服务水平和事故的预防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四是加强对经营权转让的服务区进行监督指导,派驻专人进行监管,并且实行星级服务区跟踪管理,建立了服务区经营数据管理和量化考核机制,在全国率先建立服务区行业协会,组织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汽车维修单位成立了连锁经营组织,实现了标识、价格、服装、场地和联保服务的“五统一”,对经营单位服务设施与服务水平达不到管理标准要求的实行强制性履约。五是加强了对经营性高速公路道路设施、技术状况、通畅能力、服务质量等的有效监管,保障公众的出行利益,切实保障全省高速公路基础设施功能的完整统一良好,保证路网效能的主体发挥。

实践证明,山西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体制的创新,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力地提高了行业监管能力,保证路网效能的整体发挥,也调动了各类企业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服务。山西高速管理系统“集中统一管理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四、发展前景展望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山西省高速公路发展至今,已经遍及全省11个地市、71个县(区),日车流量已达到了近30万辆次,占全省保有车辆的近1/6,承载了全省道路80%的运力。按照山西省高速公路网的规划,截止到到2010年末,将达到3000多公里;2013年达到5000公里;到2015年全面建成3纵11横11环的6300公里高速公路网,届时将形成一个北起长城、南至黄河、通达沿海、承接西北的开放型高速公路网络。总书记曾经在视察山西高速公路建设时指出:“规划令人鼓舞,公路建设成绩很大,任重道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交通部提出了“三个服务”的新理念,确定了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发展现代交通业的发展战略,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山西省政府又相继批准了高速公路网规划,为未来的高速公路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也必将与时俱进,继续深化,一系列的管理理念必将融入新的管理模式中,发展观念更加科学,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发展措施更加有力。在新的时期,高速公路事业作为朝阳产业必将发展得更好更快。

公共事业管理出路范文12

近年来,我县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整村推进,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资力度,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如何加强对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与使用,充分发挥其最大功能,持续永久地服务农村、惠及农民,是一项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

一、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情况

几年来,共完成改水52个村屯,新增自来水用户8500户;改厕1918户;改用沼气灶试点1500户;新建村卫生所15所、武装中心村卫生所35个,新上医疗设备120台(套);新建村文化活动室21个、“万村千乡”农家店55个;新改造有线电视光缆18公里、通讯光缆15公里,农村有线电视、程控电话入户率分别达到70%和73%;完成重点绿化村屯51个,栽植绿化树280万株;新建村内公园5处、2.8万平方米,在太平山村、创业屯推行农家通透式绿篱院落建设;完成街道亮化11个村,安装路灯530基杆;共硬化道路268.3公里,有51个村实施了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2%,有65个村实施通村通畅公路建设,占通村通畅公路任务的79.3%。全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今年,将继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五项”工程。一是农村道路建设。西胜、大古洞等5个村村内道路建设工程5个,道路总长10024延长米、35084平方米;清河、山河、民富等20个村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工程20个,道路总长53963延长米、215852平方米。二是泥草房改造建设。全县改造泥草房2800户。三是路边沟建设。建设东胜、富林等5个村水泥路边沟总长34990延长米。四是村屯绿化建设。绿化浓河、富强等村屯10个,栽植绿化树11.75万株。五是村屯环境卫生整治建设。亮化长兴、东胜等5个村屯,安装节能路灯171盏;改造庭院栅栏林胜、清茶等6个村,总长度43900米。

二、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虽然我县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使用与管护情况总体上较好,但也存在管护层次较低、水平较差等问题。

一是管护不利、使用不善。少数村对建后的白色路面管理不到位,存在晴天一层土、雨天一层泥、冬天一层冰的现象;个别村没有调动起村民文化学习的积极性,文化活动室使用率低;由于缺少资金,路灯不能经常使用,由于没有专人看管、维护,公园内的休闲、锻炼设施损坏严重;等等。致使公共设施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是管护意识薄弱、不到位。个别镇村领导干部重建设轻管理,将主要精力用在争项目、跑资金、搞建设上,忽视公共设施建后的管理和维护,存在推一推、动一动的现象;部分群众主人翁责任意识不强,认为农村公共设施的管护是政府的事,自己只管享受,不愿尽义务。

三是管理机制不健全、不成熟。虽然各村有关基础设施管理有所考虑,但运行管理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如大部分村依靠村级机构自行组织人员,利用政府拨付的农村公益资金解决设施维护费用问题,但资金有限,难以完全满足需要;个别村管护所用资金由村集体经济收入支出,但集体经济出现困难后,导致设施无人管护的后遗症;受长期使用公共资源、设施不交费的习惯影响,部分村民没有形成公共设施需要交费的意识,没有形成良好的收费机制,使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负担加重。

三、加强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的几点建议

农村公共设施使用与管护是一项具有长远意义的重要工作,需要从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着眼,从农村公共设施长远永续使用的目标出发,深入研究探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使用和管护工作。

(一)转变思想观念,牢固树立建管并重意识。一是在镇村两级干部中,应切实摒弃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把农村公共设施管护与建设摆上同等重要位置,建管并重,同步安排部署,确保新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管护、运营均衡发展;二是在农村基层组织中,应切实摒弃缺少资金不好管的畏难情绪,切实把公共设施管护作为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摆上突出位置,着力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三是在农村群众中,应切实摒弃只享受不管护思想,强化主体意识,加大宣传教育引导力度,向农民群众讲清“公共基础设施是农民受益,农民自然也应成为管护的主体”这个道理,使农村群众彻底摒弃“大家都在用,但都没当自己的用”的思想,不断强化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确保公共设施建完有人管、坏了有人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