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发表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

时间:2023-07-14 17:35:30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范文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重庆医科大学临床专业一系、二系、三系现有各年级学生,采取整体抽样调查方式,抽取600人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54份,有效回收率为92.3%。

1.2方法

问卷抽查法。问卷共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选择题,共10题,旨在了解被调查者法律基础知识水平;第二部分为认知程度调查,共3题,分别是“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了解程度”、“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认知情况”和“对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了解程度”。根据1~10题检测结果将学生分为A、B两组,正确率高于60%分为A组(答对6题及以上),该组呈现“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正确率低于40%的分为B组(答对4题以下),该组呈现“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1~10题内容摘自“执业医师法律法规考试”相关题目,内容涉及“医疗事故处理”、“执业医师行为”、“追究医疗刑事责任机关”、“《母婴保护法》知识”、“献血法立法目的”、“医疗机构临床用血规定”、“甲类传染病疑似病人报告时间”、“违犯《医师法》承担责任”、“《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内容”、“患者权利”和“确立脑死亡意义”。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AS9.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医学生的法律知识掌握情况

在554份调查问卷中,关于医学法律理论检测题目中正确率超过60%的可视为“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共计205人(37.0%),该类问卷分为A组;正确率低于60%的为“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类,有349人(63.0%),该类问卷归为B组。

2.2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了解程度

在554份收回的调查问卷中,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见表1。kruskal-Wallis检验,A、B两组医学生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5.8271,P<0.01)。被调查医学生“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组较“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组对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更明确。

2.3对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认知情况

医学生对执业过程中所涉及法律问题的认知情况调查结果见表2。kruskal-Wallis检验,A、B两组医学生职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4868,P<0.01)。“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组较“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组的医学生对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问题更清楚。

2.4对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了解程度

关于医疗纠纷中合法性为了解情况。kruskal-Wallis检验,A、B两组医学生“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2.7097,P<0.01)。“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组较“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弱”组对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认识更为清楚。

3讨论

3.1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法律意识教育,有利于应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法律素养偏低的状况。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情况堪忧,本课题问卷结果呈现,在554份返回的有效问卷中,有205人(37.0%)属于“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较强”,349人(63.0%)医学法律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如此情况不加以调整,可以预见,后者在未来的医疗卫生事业工作中将会面临巨大法律困扰。无独有偶,一项关于2014年某医科院校《医学生法律素养的调查报告》显示,68.7%被调查者属于“法律知识薄弱”,24.2%被调查者呈现“对法律知识初步掌握”,只有7.1%的医学生对法律知识达到掌握程度,这一结果较欧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伴随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法律素养必成为当代社会人的必备素质之一,医疗从业者的法律素养也将是其开展工作的必备素质之一,必须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其次,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绝大多数毕业后将投身医疗卫生事业,执业过程中不免会遇到涉法问题,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是其日后开展工作的必要能力。本课题调查结果显示,医学法律基础知识较好的同学在关于“医患关系中医务人员权利及义务”、“执业过程中涉及法律的问题”和“医疗纠纷中合法行为”等问题的认知程度上都显著好于另一组学生,在全面提高学生临床综合能力基础上增强其法律意识,有利于医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3.2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途径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范文2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BiomedicalEngineering,简称BME)是一门由理、工、医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多种工程学科向生物医学渗透的产物。它运用了现代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从工程学的角度,在多层次上研究人体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其生命现象,为防病、治病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其目的是解决医学中的有关问题,保障人类健康,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服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最大的特点即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它与医学工程和生物技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发展非常迅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之一。生物医学工程学这个名词最早是出现在美国。1958年在美国成立了国际医学电子学联合会,1965年该组织改称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后来成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医学工程学除了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外,还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前景非常广阔,是目前各国争相发展的高技术之一,现今市场规模可达1000~2000亿美元。生物医学工程学的学科内容包括了生物信息学、生物力学、各种医疗仪器装备、医学物理学以及医学材料等,它的发展将随着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如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等的发展而得到长足进步。

随着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高速发展,对相关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为此,我国有大量的医科、药科大学、综合大学和理工科院校都设置了生物医学工程从本科到博士的专业及领域。在2008年4月北京举行的“亚太生物医学工程国际会议”上,各种院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等问题被提出并进行探讨,对于交叉学科教育教学模式的创立进行了研究,说明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特色、对医科药科、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办学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在各类院校中设置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特色建设进行阐述。

1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内容特色概述

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综合了工程学、生物学和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各层次上研究人体系统的状态变化,并运用工程技术手段去控制这类变化。其学习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探讨敏杨禹陈国明刘盛平(重庆理工大学药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1.1医学影像技术

即通过X射线、超声、放射性核素、磁共振、红外线等手段及相应设备进行成像的技术,现还有正在兴起的阻抗成像技术等。

1.2医用电子仪器装备

分为诊断仪器和治疗仪器两大类。诊断仪器主要是用以采集、分析和处理人体生理信号,现在使用较多的是心脑电、肌电图仪和多参数的监护仪等,而通过体液来了解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过程的生物化学检验仪器也已逐步完善并走向微量化和自动化。治疗仪器设备则是采用X射线、γ射线、放射性核素、超声、微波和红外线等仪器设备,如X射线深部治疗机、体外碎石机、人工呼吸机等。手术设备如γ刀、激光刀、呼吸麻醉机、监护仪、X射线电视等。现代化医疗技术中还将设备功能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1.3生物力学

主要是研究生物组织和器官的力学特性,人体力学特性和其功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生物流变学(血液流变学)、软组织和骨骼力学、循环系统动力学和呼吸系统动力学等。

1.4生物材料

即人工器官、组织工程所需要的物质与材料,其大多数是需要植入人体,需要具备耐腐蚀、化学稳定性,需要具有与机体组织的相容性、血液相容性、无毒性。作为材料,根据所需还应满足各种器官对材料的各项要求,包括强度、硬度、韧性、耐磨性、挠度及表面特性等各种物理、机械等性能。需要掌握的知识包括金属、非金属及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工艺条件和表征、成型制备、性能等。

1.5生物效应与生物控制

生物效应是指在医疗诊断和治疗中,光、声、电磁辐射和核辐射等能量在机体内的分布、变化等作用。而生物控制则是机体自身的调节控制现象。采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对这些情况加以认识。其他还有介入式诊断、治疗等。生物医学工程最为竞争激烈的领域在医学成像技术上,其中以图像处理、阻抗成像、磁共振成像、三维成像技术以及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为主。而对医学信号的处理分析,包括心脑电、五官、语言、心音呼吸等信号和图形的处理与分析,以及神经网络的研究处理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与学习的热点。作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将从业于该领域的研究、设备研发及制造、使用、维修养护等。所具备的知识体系是从物理化学基础、工程学到医学,十分广泛,仅四年内进行如此庞大的知识学习,学生将会呈现基础知识欠缺而专业知识也不深入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医科大学、理工科大学、综合性大学各自特点进行了调研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学习建立特色课程体系的见解。

2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的研讨

我国生物医学工程本科专业分别在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中均有设置。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具有典型交叉特性,该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有运用医学影像学技术、医学信息学技术等在医院进行疾病诊断及治疗,有运用基础数学、物理、化学知识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更多的是运用工程技术进行医疗器械、设备装备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管理等。由于生物医学工程庞大的知识体系,无法由某一个从业人员掌握,需要各方向的协作与合作,由此认为,设置于医科类大学、综合大学与理工科类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有各自的特色。

2.1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1.1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医科大学,其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鲜明的医学特色与优势。医科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的人才,其就业方向更多应以进入医院从事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等的操作及计算机操作,运用各种影像、信息等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或治疗,所以其培养的人才首先应学习并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然后才是具备基于医学专业领域需要的现代医疗仪器的研发与使用、管理能力的知识体系的学习,成为拥有工学知识及应用能力的医学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仍是医药卫生领域工作,在医院设备使用、维护、管理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其课程的设置应该与工科类生物医学工程侧重点不同。如在一般医科大学中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以及与此相关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医学信息学专业等,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影像学、信息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卫生单位从事医学诊断、治疗(或信息管理等)和医学成像(或医学信息等)技术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在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或信息学、医学超声学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核医学影像学、信息学、医学超声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常见病的影像诊断、超声治疗和介入放射学操作基本能力,基本的仪器(装备)维修保养能力”上。#p#分页标题#e#

2.1.2课程设置

基于医科大学的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同时开设基于医学特色的工学、工程学课程。具体如基础类的基础数学类、物理类、化学类、计算机类,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基础和临床医学类课程,如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药学、中医学、中药学、卫生管理等课程,然后按照各高校侧重设置传统生物医学工程的工学类、工程类课程,如模拟电子、数字电子技术、传感器、数字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用仪器原理、医学影像仪器、检验分析仪器、临床工程学、人体形态学等,部分专业可设置如力学类、机械工程类、有机材料或金属材料类课程。虽然是同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但需要按照本校特色来设置课程,切忌大而全无特色,或各高校均设置同样课程。这是违背了生物医学工程高度交叉学科的学科特色的。

2.2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特色

2.2.1人才培养目标

现今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基本上都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如北京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四川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各具特色。以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为例,其前身是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系,创建于1984年。学院的科学研究及学生培养方向就是强调生命科学与电子信息科学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应用电子信息科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科学问题,发展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其人才培养目标在于“培养掌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知识,掌握分析与健康相关的生物医学工程问题的方法,并具备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健全人格和远大理想的工医结合复合型优秀人才”。即更加注重于培养工程与医学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这些专业人才的从事的工作更多是在用于医学诊断、治疗的仪器设备的设计、研发及制造、维护等上面。而四川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其特色制定为“以工程为主,以从事生物医学工程教学科研的相关学科为依据,培养从事生物力学、生物材料、人工器官等相关方面的研究、开发、生产的高级专门人才。”,偏向于材料工程学。由此可知,在综合性大学工科以及理工科大学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应更注重工学、工程学内容,其培养目标就应以“培养具有现代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如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在医学中应用等)的基本理论知识及能力,能在医疗设备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设备(或装备)设计研发、制造、维修维护、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相应的培养要求应更多的学习工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常规医疗装备、设备等设计、研发、操作、维护维修、管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并具有相应能力”上。

2.2.2课程设置

基于工科特色,其主干课程应注重工科基础理论的学习,了解医学基础知识,同时学习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应用于医学中而派生的专业课程。如将特色定在医疗设备制造等方向上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其基础类课程更加强了基础数学、物理的学习,设置了较多学分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实验等,医学类课程设置了基础医学与实验,涵盖人体解剖学知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置了生物医学数学基础、电路及模拟电子技术及实验、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及实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及实验、VisualC++程序设计及实验、信号与系统、EDA技术、计算机硬件控制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医学成像原理、医学影像系统、生理信号检测、生理信号处理、医学图像处理、医学仪器设计与实现、医学传感器、医学光学、医学超声、医学材料等,同样,课程设置也应按照本校特色加以取舍。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 ; 医学信息技术 ;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06-01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医学信息技术的学习也成为了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必要课程。虽然都是学习对计算机的使用,但是医学信息技术和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

二、医学信息技术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内容的不同点

在高职院校中普遍都设立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一般包括了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系统的应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这几部分的学习,但是对于现代医疗机构实际使用的医疗管理软件却没有任何的提及。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也或在学校里通过了全国或省级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却对医疗机构现行的管理软件基本上是一无所知。不同于WORD、EXCEL、POWERPOINT这些由微软公司编写的日常办公软件,现行的医疗管理软件一般是由国内的软件公司为医疗机构进行量身定制,常见的有九阵医院管理系统和中联医院管理系统。这些医疗管理系统软件立足于医院的实际管理平台,将医院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全院联通,达到快速统计、查询和决策分析的目的。这些医院管理系统软件将医院的各个部门和科室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信息技术广泛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让智能管理理念最大可能的服务于患者。

目前对于医疗管理软件的使用全国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医疗机构使用的医疗管理软件都不相同。就比如在四川乐山,市级的各家医院所使用的医疗软件也是一家一个类型,并没有进行有效的联网操作。大多数的医院都是根据本院的实际找到医疗软件设计公司针对该医院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医疗软件的设计,所以对不同的医疗软件的学习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对医学管理软件的操作学习难度。但是由于大多数医院管理机构具有的共性,医疗管理软件中的大部分管理模块仍具有相似性或类同性,所以学习了主流的医疗管理软件后对于学生独自学习某些医院特定的管理软件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移植性。

医疗软件中的管理模块与医院实际的运行工作密切相关,作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即上岗,单纯地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并不能让学生具有高职院校特有的对口性。由于医疗管理软件的管理模块众多,不同的部门所对应的操作模块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会对在什么时候操作什么模块感到混淆不清,角色的模糊使学生非常容易产生错误操作。因此加大对医疗管理软件中不同模块的实践操作,才能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运用有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医疗卫生各系统中的蓬勃发展,已经让其成为一门独立的信息技术课程,而为了加快医疗行业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 (MILC)的出现更是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持证上岗”的一个必要就业要求。因此,不再拘泥于对高职院校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而是从医学专业的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专业要求出发,是目前医学专业信息教育必须面临的教学改革。医学信息技术作为医疗系统中的信息技术,必须紧密地与医院实际操作环境相联系,为了时时体现高职院校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即上岗”这一目标,将传统的普通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转变为对现代医疗机构管理软件的实际操作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医学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再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而主要针对的是卫生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卫生信息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有卫生信息学的基本概念,卫生信息管理的知识,卫生信息标准化,医院信息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这些基础性知识。操作方面的学习内容也不再是WORD、EXCEL、POWERPOINT等日常应用软件,而是医院信息系统的使用,其中包括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体检体系系统,医学影像系统,公共卫生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卫生应急指挥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的实际操作使用等。

三、当前医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当前全国医学信息技术考试管理中心已进行了卫生信息技术的编写,这对于全国医学专业的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和在职人员学习医学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四川省也根据四川省的实际情况在四川省卫生厅的指导下编写了相应的卫生信息教材,用于指导学校教学和在职卫生人员的培训。作为一所地方性的高职院校,立足于本地经济和本地医疗系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践性教学,才能让毕业生更加适应本地区医疗机构的需求。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改革,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本区域的医疗机构的需求,并且能顺利通过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让学生在就业中更具有竞争能力,这才是当前医学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改革的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 刘艳梅,叶明全. 全国医学信息技术技能考试指定教材・全国高等医药卫生类院校规划教材:卫生信息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薛洲恩,胡志敏.《信息技术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1.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范文4

1我国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1通识教育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力度不够

通识教育(GenerglEducation)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目前,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和外语、计算机、数学等方面的课程,以医疗保险开办较早的郧阳医学院为例,其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为348学时,大学英语为270学时,数学类为144学时,计算机为108学时,按照其大学四年的必修课总学时2805来算,其中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占比为12.41%,同样,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也为348学时,占所有必修课程3055学时的ii.39%,如此高比例的思想政治、马列主义类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其他课程的学习时间,像一些具有更高实用价值的课程,如口才学、营销学等都无法开设,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改变这种现状,恐怕还需要各级教育部门改变观念,大力支持和配合课程改革才行。

1.2基础课程中医学课程少,学生医学技能不过关

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经济学、保险学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了解国内外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的理论及现状,初步具备医疗保险的管理和经营能力。由此可见,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以及其他一些相关学科基础课程的知识是医疗保险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由于受四年制学制的制约,学校要合理配置这么多学科基础课程,同时还要设置专业课程绝非易事;另外,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要让学生在短短四年内的时间里既学好医学,又学好保险学、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的知识也是比较困难的。为了降低难度,大多数院校只开设基础医学课程,不开设临床医学课程,这就导致学生无法系统学习医学知识,医学技能不过关。据笔者所在院校的毕业生反映,他们在找工作面试过程中,用人单位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学生所学医学课程太少,不能达到用人要求。

l.3专业方向归属不明确专业课程设置各不相同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医疗保险只是一个专业方向,这个专业方向究竟放在哪个专业下,完全由各校自主决定,就目前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学校把它放在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录下(如东南大学、昆明医学院、广东医学院等),也有些学校把它放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录下(如江苏大学、安徽医科大学、NIgH医学院等),还有的学校把它放在预防医学专业目录下(如广东药学院等),除此之外,还有放在卫生事业管理、保险学等专业目录下的,由于专业方向归属不明确,导致各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各不相同,基本上都是根据现有的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和所归属的专业来进行,其差异性相对通识教育课程来说更为明显。

1.4注重理论教学,实践和实习环节不够

据王霆、杨玉梅等人对应届高校毕业生和企业、高校教师三类问卷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相比有很大差距”是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的长期原。学生就业能力差,究其根本原因是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结果,高校往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和实习,这是我国高校的通病,也是制约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瓶颈所在。据麦可思近几年公布的大学生就业报告,结果都显示专业教学中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加强实习和实践环节已刻不容缓。就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专业的实习情况来看,除了安徽医科大学安排了为期半年和昆明医学院安排了为期9周的临床实习之外,其他学校基本上只是安排去保险公司或社会保障局实习,就算是去医院实习时间也非常短,如笔者所在的广东医学院,安排了为期1个月的医院实习时间,但往往不能很好地执行到位。

2医疗保险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2.1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能力调查研究》的结果显示,在对就业及就业质量有帮助的因素中,“个人能力”被赋予了最高的评价,占46.60%;其次是“社会关系”,占32.02%;再次是“所学专业”,占12.O3%【4j。由此可见,承载着“个人能力”的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一个学生的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和能力锻炼。通识教育课程必须具有应用广泛性和可持续发展性。高校除了开设目前已有的通识教育课程之外,笔者建议再开设一些如医学伦理学、演讲与口才、营销学、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增强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了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可适当压缩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学习时间。

2.2合理配置学科基础课程,提高医学课程比例

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学科融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在学科基础课程的设计上,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考虑到医学知识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和自学的高难度性,应加强医学课程教育,提高医学课程比例,适当精简其他课程。在医学基础课程上,建议开设基础医学(生理、生化、病理、药理、诊断学等)、临床医学(内、外、妇、儿科)等课程,同时增加药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流行病学、社会医学等课程。经济学(金融保险)和管理学基础课程可以开设管理学基础、西方经济学、风险管理学、保险学原理、会计学基础、卫生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另外,再适当补充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组织行为学及民法学等课程。

2.3围绕专业或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课程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一定要紧紧围绕医疗保险这个专业方向,突出医疗保险的医学背景和医学特色,要有别于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在此,笔者建议开设人身保险(人寿与健康保险)、保险精算学、保险经营管理学、保险营销与实务、保险核保理赔医学、疾病分类学、病案学、社会保障概论、社会医疗保险学、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等课程。除了这些必修课程外,还可以开设一些专业方向性的选修课程,将那些能在专业上继续加深的课程或前沿课程纳入,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及时了解学科发展动向。例如可以开设金融理论与实务、保险会计学、保险统计学、保险公司财务管理、保险核保与理赔、劳动经济学、医院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考虑到医疗保险专业一般是在医学院校开设,这些院校金融保险类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能够提供的专业选修课程有限,针对这种情况,与财经院校相邻较近的医学院校可以采取“校校合作”的方式,大胆尝试跨校选修【5】,使得不同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能够互补、共享。

2.4调整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强实践和实习环节

医疗保险专业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高,学校必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2.4.1加大实践课程和见习课程的比重

首先,在医学和临床课程设置上,要加大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课的比重,在这一点上,医学院校具有别的学校无法比拟的优势,实验室条件成熟,并且有长期合作的临床见习单位。其次,在保险学、人身保险、法学等理论课上,要增加案例分析课,让学生参与讨论,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高校要加强和保险公司的合作,定期请保险公司专家到学校来举办讲座,给学生讲解保险领域的前沿知识,还可以建立一批实习和见习基地,供学生实践锻炼所用。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医疗保险;本科教育;发展策略

1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基本现状

1.1开设学校类别、所属院系和专业存在差异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全国相继开设该专业的院校有40所左右[2]。依据相关官网查阅和相关会议交流,全国开设医疗保险专业的高校类别有西医类、中医类、综合类,如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江苏大学等;所属院系主要有管理学院、卫生管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公共卫生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医药经济管理学院、医药经济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文理系等;医疗保险作为专业方向分别隶属的专业名称有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保险学等,如江苏大学本专业方向隶属公共事业管理、安徽医科大学本专业方向隶属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徽中医药大学本专业方向隶属保险学等。

1.2体现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逐渐趋于相对稳定

纵观全国代表性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目标和要求可知,总体上培养目标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和完善,基本是立足医学特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要“懂医学、会保险、能管理”,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由于各高校自身特点、隶属的专业、外界环境等影响,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目标设置也体现出特色和差异性,有的侧重于商业医疗保险,如广州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等;有的兼顾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如安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等。部分高校如安徽医科大学、东南大学等授予管理学学位,部分高校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授予经济学学位。

1.3差异化内涵的多学科知识体系框架基本搭建

专业必须在一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构成,才能实现专业教育目标,专业如果离开了学科知识体系便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依据[3]。基于社会保障的复杂性、医疗保险内涵、行业与岗位需求特点,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需体现综合性、交叉性、应用性[4,5],这需多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和支撑。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学科知识体系除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通识教育知识体系外,多学科知识体系框架构成已基本搭建,主要涉及:医学、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体系[5,6],但各高校对相应知识的要求和选择存在差异,有所侧重,主要体现在相应的课程设置和内容的选择。

1.4教学课程已形成相对较稳定、侧重不一的课程群

课程是学科知识的主要载体,各高校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和学科知识体系设置课程体系,除国家规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程外,课程设置主要包含医学、经济学(含保险学)、管理学(含社会保障)、人文社会科学等相对比较稳定的课程群。但由于各高校培养目标存在差异,相应课程设置和学科知识的讲授侧重点不一样,存在差异,体现各自人才培养特色。例如,本专业医学类课程设置:部分高校以概论形式开设,部分高校以单科形式开设,如安徽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均以概论开设,昆明医科大学临床医学课程以单科开设、广西医科大学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均单科开设;专业类课程设置:有的高校如广州中医药大学等经济保险类课程开设相对偏重,有的高校如潍坊医学院等劳动与社会保障类课程开设相对偏重。

1.5实践教学围绕教学基本安排各具特色和优势

在实践教学方面,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基本都围绕着课内实践教学、临床实(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开展。各高校依据自身特点也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建立了“四位一体双实习”实践教学体系,即社会实践、课内实践、实习、创新实践组成了四位一体双实习:假期社会实践以培养专业认知为目的、课内实践教学围绕着专业课程进行、“临床实(见)习+专业实习”的双实(见)习制度、创新实践以创新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撰写为核心[7];有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实践教学分为两部分:一是医学实验课见习和临床实(见)习,二是专业调查、医院和医疗保险模拟系统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等。例如,江苏大学建立了医保模拟实验室,开发了医保模拟教学软件,还有配备了计算机硬件系统、模拟沙盘等[8]。总之,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围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各高校依据自身的特点,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思路和架构等逐显稳定,但也呈现差异性。

2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存在问题

由于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各高校办学资源和环境存在差异等,导致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问

2.1专业教育目标设置和培养路径模糊

目前国内高校开设的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主要以培养医疗保险的管理型人才为目标,毕业生就业方向并不是特别明确[9];对于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是隶属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还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还是保险学专业,主管部门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医疗保险教育和学术界对此仍比较模糊。这导致高校在专业具体分类上找不准定位,对现有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目标、任务和途径还不很明确,导致一些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材使用、教学安排、实践教学等方面存在困惑和模糊,相应内容在各高校也五花八门,差异明显。同时,部分高校落后的办学理念和功利性办学动机,也必然会影响到本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10-12]。

2.2专业师资队伍能力建设仍需加强

首先,目前举办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师资队伍虽发展多学科融合,但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仍有待提高,“双师型”队伍缺乏,大部分专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历则明显是一个短板[13]。其次,有特色和富有创新性核心教学和研究团队有待形成和加强,科研申报和实施与教学活动“各自为战”仍普遍存在,缺少信息沟通和相互协作。

2.3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内容等基本标准尚待建立

全国各高校医疗保险专业设置于不同的专业目录下,没有统一的、规范的基本标准[14],各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环境等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如,安徽医科大学医疗保险专业本科设置于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目录下,课程体系设置既要考虑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基本要求,又要体现医疗保险专业的特色。据此,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与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难寻专业金标准。

2.4实践教学体系规范化仍显不足

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部分高校实践教学过程中可能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现有的医疗保险专业教学模式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15],虽然相关课程均设有案例分析等实践教学的环节,但部分教师在实践课中依旧讲授理论课。(2)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相对缺乏。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需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

2.5教与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尚未充分显现

高校教师与大学生是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因此,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就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由于受科研压力等各种因素影响,举办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高校中,部分专业教师对待教学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强,对教什么、怎么教,很少关心甚至不关心;同时,部分学生的学习多数情况下处于被动状态,对学什么、怎么学,不太关心,只要能毕业就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策略

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与其他专业一样,会受市场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应充分考虑本专业教育的基本规律、特点、需求、显现的问题及原因,发挥各高校特色优势,适时进行改革和调整。

3.1创新发展理念,形成多元化培养模式

为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医疗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需坚持走“医学+管理学+专业”理论与训练有机结合之路,打造实验-实训-实习培养体系,建立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机制,适时修订培养方案,构建一个紧密结合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专业实习和自主创新的实践系统,逐步形成以学校、教学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等相辅相成的多元化教学模式[16-18]。

3.2制定专业教学质量基本标准,推进标准化建设

充分考虑相关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发挥行业专家智慧,研究制定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基本标准,为全国医疗保险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提供基本依据[1]。基于基本标准,推进人才培养方案建设,促使本专业与国际接轨;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建设与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规格相适应、与专业教学计划相配套的课程体系,建设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体系,促进课程、教材建设的规范化和系列化;建立稳定的、系统的、规范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基地,在保证学生专业实践同时,为教师科研及其科研成果服务于社会提供平台,实现“教学-科研-服务转化”的有机结合。

3.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发展

专业是学科承担人才培养职能的平台,学科是专业发展的基础[3],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又要提升科研能力。各相关高校应根据各自特点不断打造医疗保险专业相应的教学(科研)团队,把提高本专业及所承担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为团队建设的核心目标,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持续加大教师业务培训的力度,鼓励和支持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及学术带头人)赴国内外高校访学和深造、参加国内外学术研讨交流和科研合作,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双语教学”师资队伍。

3.4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医疗保险专业提出了很高的实用性要求,只有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才能力求专业所学与社会需求接轨。围绕医疗保险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要求,建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主线的教学运行机制,让实践教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一个较为系统的、富有内涵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此,一是要完善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建立明确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明确实践教学的基本质量要求和检查与监控措施,以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二是要充分体现专业岗位的要求与专业岗位群发展,尤其是专业实践实习,使学生在实习期间就能接触到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锻炼其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针灸推拿;课程安排;人才培养

针灸推拿专业作为能够培养高级中医学人才的热门专业,要求学生兼备中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针灸推拿专业操作技能。因其专业性强,就业前景良好,近年来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应届高考生。而针灸推拿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与否则直接决定了未来培养的人才质量。本文就某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本科阶段的课程设置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1.理论课程设置

理论课程的安排主要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

①公共基础课,又称通识课。包括政治思想教育,外语,体育等全国高等教育通用课程。

②医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又分为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外、妇、儿等中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在内的中医基础课,和以解剖学,诊断学,药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为代表的西医基本知识。医学基础课的学习旨在令学生们培养医学思维,掌握系统规范的医学知识,为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③专业课。专业课即为本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本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主要为:经络腧穴学,推拿手法学,推拿治疗学,推拿练功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读。完成专业课程学习的本科生理论上应该具备独立诊断疾病并进行有效治疗的能力,是针灸推拿专业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一个阶段。

1.1理论课程设置的优势

①循序渐进。根据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的不同教学阶段,合理地安排课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令学生们逐步了解并掌握博大精深的中医学知识。大一以通识课为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体育锻炼,目的是令学生们尽快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思想转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保持良好的心态和身体素质,为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并在通识课的基础上开始加入医学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解剖学等,使同学开始接触医学,了解基本知识。大二则逐步减少通识课所占比重,加入更多的医学基础课。此时学生们开始接触中药学,方剂学等,开始具备了一定的医学常识,初步培养了中医学理论思想。大三已经基本完成了本科阶段通识课的课程安排,开始加入了基础性的专业课,如推拿手法学,推拿练功学等,主要以推拿手法的训练和学习为主。此时针灸推拿的专业特点开始显露,学习重心由中医基础理论开始向针灸推拿操作技能转移。大四则完全以专业课为中心,进行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并辅以针灸医籍选读,从经典入手,参考课本内容,系统地进行针刺,艾灸,拔罐,耳针等针灸特色疗法的技能学习。大五时期理论学习完全结束,主要是进行为期一年的医院实习安排,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论述。

②中西医结合。从上述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安排都是中医学和西医学同时进行,学生们在逐步深刻地认识中医学的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西医学基础知识。中西医结合地学习不但利于学生取长补短,与时俱进,还能应用西医学理论解决某些中医问题,更便于理解和加深记忆。在日后的临床工作中,西医学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一些先进的辅助检查方法,如MRI,CT等影像学检查能够帮助我们做出正确诊断,选择合适治疗方法。

1.2理论课程设置的缺点

①学生主动性差,思路局限。现阶段的教学内容过多地局限于课本内容,大部分学生学习都存在以考试为目的的现象。期末考试难度不断加大,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临时抱佛脚,考前疯狂背诵课本和重点,凭借短期记忆往往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然而这样记忆的知识太不扎实,没有理解掌握,只是死记硬背,不但遗忘速度快,还无法联系前后所学,将相关知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感悟活学活用。而关于中医经典背诵的相关课程太少也是一个重要问题,以本专业来说,仅仅开设了内经选读和伤寒论,还仅仅是作为选修课供随意选择,虽然经典的背诵看似与针灸推拿专业技能没有必然联系,但内经思想却始终贯穿其中,对于中医思维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大部分学生仅仅满足于课本知识,只有极少数同学能够做到主动积极地阅读经典,所以现阶段本科生学习主动性差,中医思维局限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②与临床应用脱节。目前大部分理论课程都是采取课堂授课的形式,这种形式对于某些基础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生理学等学科来说还是比较恰当的。但是对于以中医内外妇儿,针灸治疗学等为代表的中医临床课程来说,仅仅实现课堂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只记住了课本知识,等到真正需要应用到临床的时候才会发现治疗疾病远远没有课本叙述的这么简单。所以我认为应该在平时基础授课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学生们接触临床的机会,可以边学习边见习,这样才有利于将课本知识和临床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出真正的针灸推拿专业人才。

2.实验课程设置

2.1优势

①实验课时充足。现阶段的生理学,实验针灸学,刺法灸法学,推拿手法学等学科都安排了较为丰富的实验课程,与课堂授课相比,实验课主要是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和手法技能的训练完善。更加自由,开放,有利于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

②形式多种多样。学校对于实验课程的安排投入了较大的人力物力,实验形式也多种多样,比如生理学实验就主要是进行一些简单的动物实验,通过对小鼠,家兔等实验动物进行实验操作,从而印证某些课本上面提到的机能特点,自己动手所得到的结果,更加便于理解,有利于加深记忆。而刺法灸法学和推拿手法学则主要是侧重于进行手法和操作技能的练习,通过同学两两一组互相进行操作练习,可以起到取长补短的效果,不但能够发现自己手法上的缺陷和不足,还能够从同学的身上学到他们手法的优点和长处。

2.2不足

实验课程安排的不足就在于实验器材数量较少,需要同学们轮流使用,不利于充分利用实验课的宝贵时间。或许是由于场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验课时总会出现器材稀缺,需要学生轮流使用的情况,为了尽量减少这种情况对学生学习所造成的影响,可以分批次地安排实验课,加快上课效率,尽量避免出现时间的浪费。

3.总结

合理的课程安排对于培养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上文主要从优势和缺陷的方面,辨证地分析了现阶段针灸推拿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根据社会需求和临床应用方面合理的安排课程,使更多的针推学子学以致用,学有所成,不但有利于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还有利于推动针灸推拿这一传统中医疗法的现代继承和逐渐发展。

[参考文献]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范文7

1.1教育目标

目前,有学者提出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应培养出“双师型”教师。即了解教育以及医学相关康复理论;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具备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⑦通过高等教育,培养出既具备相关医学基础,又具备丰富扎实的特殊教育相关理论。其中,医学基础包括生物学、解剖学以及康复学的基础理论。

1.2课程的建设

为了满足教育目标的需求,在课程的设置上也需做适当的调整来应对教育目标的变化。首先,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例如解剖学、生物学基础、康复基础理论等。特殊教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既涉及医学内容,又需要以教育的手段来进行干预,并且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对待听力障碍的儿童时,需要听力障碍儿童的分贝损失程度,以及障碍原因,听力损失的年龄,是否具备人工耳蜗安装的条件等,所有这些相关的材料的收集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另外,目前对于孤独症的治疗,存在许多药物上的滥用,这需要了解基础简单的生物学知识。所以,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课程设置上需要设置相关的医学基础课程。其次,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课程。随着特殊教育在我国近几年在我国的蓬勃发展,针对不同障碍的干预模式越来越多样化,为了能更全面系统地学习掌握各种干预的模式手段,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障碍来开设一定的课程,使高校学生掌握每种障碍的基础干预手段,并且了解国际上前沿干预模式。

1.3实践课程的建设

首先,与地方特殊学校合作,使学生每学期定期去特殊学校见习,让学生了解对于特殊儿童的“教”。目前,四川文理学院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在大学期间,每学期都会让学生去特殊学校见习一周。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见习期间的任务是不同的,在大一阶段主要是观摩学习,进行一定的个案跟踪等;在第二学年主要是尝试自己设计教学过程;在第三学年主要是进行一定的实践应用,并由特殊学校老师和高校任课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在第四学年,主要是将大学期间学到的知识内容学以致用,系统科学地进行课程的设计应用。其次,与地方医疗康复机构合作,使学生了解特殊儿童的相关“医”的知识。医疗康复机构不同于特殊学校,特殊学校主要是从“教”的角度来对特殊儿童进行干预,而康复机构主要从“医”的角度对特殊儿童进行一定的帮助。所以,对于高校特殊专业的学生,非常有必要了解医疗康复机构对于不同儿童所采取的医疗措施。例如目前,四川文理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与地方残联合作,与残联下的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都已建立合作关系,在第二第三学年中,学生都会去听力障碍儿童康复中心和脑瘫儿童康复中心进行见习,了解对于听障儿童和脑瘫儿童的医疗康复手段。

1.4师资对伍的建设

“医教结合”这一理念,在近十年提得比较多,所以能够适应这一理念下的队伍的建设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对于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的建设目前主要采取的是两种途径。首先,加强教师的职后培训,使其更快地具备“医教结合”背景下的知识,更快适应“医教结合”背景下的专业化发展。目前,许多特殊学校对于“医教结合”下的课程体系构建都比较成熟。高校特殊教育专业的教师可以定期去特殊学校进行学习探讨,来更好地理解基层学校对于“医教结合”理念的践行,并且多参加研讨会,来掌握医教结合的前沿动态。其次,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业人员。对于“医教结合”这一理念,高校教师多是从“教”的角度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对于与“医”相关的课程,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则由专业的医疗康复机构的人员担任,对学生更为有利。例如:四川文理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设了康复理论与实践这门课程,对于这门课程,理论部分可由学校教师担任,对于实践部分,可以聘请医疗康复机构的专职人员,这样不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础理论,同时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现实的实践环节。

2“医教结合”背景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困境

2.1正确把握“医”在特殊教育中的定位

几十年来,高校特殊教育专业都是以“教”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随着“医教结合”理念的兴起,才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目标上有所调整,但是如何把握“医”相关的课程或知识,是目前较少探索的内容,该设置多少与“医”相关的知识,设置哪些与“医”相关的知识,如何定位“医”的范围,国外目前采取什么样的“医教结合”的方式,都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2.2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需求与高校对于“医”的教授的衔接

目前高校对于特殊教育的本科毕业生的职业定位,是能满足特殊学校对于教师的要求,满足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康复干预人员的要求。然而,高校对于这些大学生的培养能否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这是首要问题。在高校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特殊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对于“医”的知识的需求,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所以,若想让高校更好地培养出“医教结合”下的未来从业人员,高校必须与特殊学校和医疗康复机构密切合作,来掌握其需求的动向,做好衔接。

2.3“医教结合”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医教结合工作的开展,对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他们不仅需要有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还应该具备相关医疗康复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保障医疗康复与教育的有效结合。这便对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学习更多的相关的医疗康复知识,与相关医疗康复机构人员多沟通交流。

3结语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范文8

【关键词】:三年制;临床医学;教程情况;改革

【中图分类号】R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20)08-24--01

近段时间来,中国很多医学院校都启动了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程系统改革,人才培养方式由以往的三版块过渡为两版块(基础、实践),但仅仅在以科目为核心的教程模式上实施了改革,这部分改革只对基础课与临床课实施精讲,无法摆脱传统教程系统而单独存在。国际上1950年启动的以医学教程整合为核心的教程系统改革现已处于极为核心的地位。美国哈佛医学院开始着手进行创新改革(综合教程规划),把医学与人文、基础医学各科目间、基础医学与临床诊疗进行交叉研究,以知识模式为纽带把医学相关科目整合成一个系统。

一传统教程系统的缺陷

目前,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教程系统尽管实施改革,但基本思路并未突破从基础到临床、理论到实践的教程框架,其教学核心依然沿用生物医学模式。

(一)教程系统模式落后

全科医学从1980年传到我国以后,发展极为迅速,截至2018年年底,国家已培养出一支30万人的全科医师队伍,为国家深化医改、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人才队伍支撑。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主要是培养服务社区和农村的全科医师,中国目前全科医师的工作内容是以“六位一体”服务为核心的,但全科医学的教程系统依然沿用以往的临床医学专业系统,其知识体系依然是本科临床医学专业的缩编版,并未形成以全科医学培养目标为导向的独立教程系统,教学目标中无法体现“六位一体”的全科诊疗工作观念,更缺少进行本岗服务所需的核心技能,[2]无助于培育基层必需的实用类专才。

医学生最终要走向实践,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的是立足基层,满足人民基本卫生需求的全科类技术运用通才。然而醫学专业大部分教程仅着眼于教程本身,并未考虑以后的工作实践与运用。教学中讲授具体疾病时,基本是按部就班的套用定义、病因、发病情况、病理、临床表现、辅助检测、诊疗与鉴别诊疗这个模式实施教学,这套教学模式与工作具体情况差别很大,致使学生在毕业后迈入工作岗位,依然要进行很长时间学习与适应。

(二)实验课与选修课设置缺少创新

教程设立依然根据基础到临床、理论到实践,由浅入深、稳步推进。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因学制原因,教程设置上缺少变通,往往采用本科课程的缩减版。

教学中因课时所限,重教学轻实验,甚至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压缩实验课时,实验课多以验证性为主,实验课中未完成对学生创造力探索力的培养和发现;因必修课课时所限,为完成相应培养目标,一部分学校未考虑三年制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创设大批的选修教程。[3]因教师团队的业务能力,实验课及选修课的设计,授课方式等多种原因,实验课与选修教程的开设并未达到预计目标。

(三)实训系统脱离基层医疗实际

我国全科医师培养模式始于1999年,初步形成东部及发达地区以“5+3”为主、中西部及偏远地区以“3+2”为主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全科医师是各类医学院校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主要办学目标。如何为城乡各基层医疗机构培养宽口径,用得上的全科实用类医师,是各类医学类院校实训课程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大问题。现今的实训系统是在学生大学二年级的5月份进行完理论课的期末考试,便开始以医院为主要实训地点的实训期,实训的时间从大学二年级当年的5月份至大学三年级的5月份,历时12个月。传统的实训教学就是安排学生到二级以上的医院进行轮转科室,通常是内科3个月、外科2个月,妇科2个月、儿科2个月、急诊科1个月、重症科1个月及传染病科1个月,医院根据实训大纲,由相关科室进行相关实训考核。这种实训考核系统看似面面俱到,但最大不足是忽略临床专科医师与全科医师培养的差异,忽视全科医师是以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主的六位一体工作模式。

(四)毕业考核未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相关要求保持一致

现行的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分为实践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两部分,考生应在医院试用期满1年后以医院为单位报考医师资格考试。而实践技能考试是考生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第一部分,实践技能考试不合格则不允许参加理论考试。

现今大部分医学院校对于三年制临床医学毕业生的毕业考核采取毕业理论考试和医院实训考核相结合的制度。毕业理论考试在学生实训返校后一周内进行,以内外妇儿常见病为考试范围,考试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问答题形式出卷,这种考试形式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以五选一为主的选择题考试形式相差很大,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而实训部分的培养则完全或大部分依赖于实习医院,造成学校在实训教学管控方面存在一定程度脱节。

二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程系统改革策略

(一)突破传统模式制约,以课程群构建完成教程系统模块

现行以科目为核心的教程系统有利于学生体系化地解读理论,却无助于学生化解基层卫生岗位中多科目交叉性临床问题。依照国际上教程系统改革目标,以课程群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构建三年制临床医学教程系统,把有关内容与有共同教学规律的几门课程进行计划整合,融合一体组成相关的课程群。通过课程群内部的整合,处置好教程间的相互关联,避免重复工作,强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教程的结合。[5]将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目整合成五个课程群,第一是医学基础知识课程群,包括人体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第二是临床与基础相融合的课程群,包含临床生理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病理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药理学等;第三是临床专业课程群,包含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病、五官科学、中医学、精神病学等。第四是医学技术课程群,包含诊断学基础、影像学等;最后是医学人文学课程群,包含卫生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区卫生服务等。

在临床医学专业的科目整合成五个课程群的基础上,构建符合全科医学与社区诊疗岗位能力需要为目标,以体系为线索,以脏器教学为重要内容,以课题为核心的教程模块,即医学基础模块,系统疾病诊疗模块,临床应用技术模块、医学人文素养模块、社区卫生服务模块。

医学基础模块又分为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基础两个子模块。基础医学知识模块主要以医学基础课程群的科目为主,包括人体解剖学、病原微生物学、组织胚胎学,奠定医学生基本的知识框架;临床基础模块以临床与基础相融合课程群的科目为主,包含临床生理学、临床生物化学、临床病理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药理学等,此模块的课程都可以与临床具体病例相结合,授课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相关临床应用中讲授基础知识,强化课堂授课效果。

系统疾病诊疗版块以临床专业课程群科目为基础,脏器为线索,以系统为纲目,依照形态机能、病痛诊疗的框架构建知识系统,突破基础与临床、临床各科目间的限制,依照全科诊疗的程序来创设教程;临床应用技术模块是医学技术课程群科目为基础,以常用的诊断方法和实验室检查为纲目,将各科目常见病及适应症融入到检查技术中去;以疾病带动相关检查技术的理解与运用。

医学人文素养模块分为医学人文和综合素养两个子模块,医学人文模块是为满足学生将来的岗位工作中所需要的职业自觉性、团队合作、人际交流与医患沟通、卫生法规、医院管控与心理学等实际需要所设计;综合素养模块涵盖语文、英语、计算机、体育等教程,并将社区诊疗服务中医院公共卫生管控系统的基本操控融合到计算机教程中,将科学健康运动结合到体育教学中;[7]社区卫生服务模块是基于中国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而设立,学生应熟悉社区诊疗中全科医学的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掌握全科诊疗的医疗思维模式与社区基层诊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升其对社区常规健康难题与疾病预防控制能力。

(二)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创造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目标,完成实验课与选修课教程创新改革

依照教学对象立足于社区全科岗位的实际情况,变更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医学理论教程和实验教学课时比值从5:1比例增大到3:1。将分散于各个科目中的试验项目变更为三个实验模块:医学形态学实验模块、医学机能学实验模块、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模块。医学形态学实验模块主要观察性描述性实验为主,涵盖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原微生物学等课程;医学机能学实验模块主要以动态性,验证性实验为主,涵盖临床生理学、临床免疫学,临床药理学等临床基础学科实验;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实验模块以病理生理学、病理形态学及生物化学相关实验为主,着重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探究能力及综合实验能力;实验课教程改革要以实验教程三大模块为基础,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科研创造力的培育,通过医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来不断深化对医学理论的认识和思考。

选修课教程改革要以拓展知识面,强化前沿、新兴交叉科目相关研究为切入点,建立与素质培养相对应的选修课系统。选修课课程的设置要坚持以学生需求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导向,课程设置前要和学生进行充分沟通交流,进行调查问卷,真正了解新时代学生的心声与需要,建立起深受学生欢迎,切合学生今后实际需要的选修课程系统。学校可适度缩减医学技术模块及医学人文素养模块相关必修课课时,开设医学前沿技术及公共人文类选修课。医学前沿技术类选修课以医学前沿技术为主线,以临床为导向,提高学生临床兴趣和探究能力为目的,进行相关选修课的设置;公共人文类选修课则是把人文学科与医学学科有关课程互相滲透,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与职业道德为初衷进行相关选修课的布局。[8]

(三)以全科医师培养为引导、社区为基础,完成实训系统改革

实训系统改革就要尝试将传统“学校教育+医院实习”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过渡到“学校教育+二级以上医院实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疾病防控中心实习”的培养模式。二级以上医院实训要让学生掌握对常见病(含急症)、相关疑难病及常见重症的规范化诊疗及分诊能力,实训一般安排6个月,即内科2个月、外科1个月,妇科儿科1个月、急诊急症科1个月,中医科1个月;此期间实习主要为毕业实践考核及毕业后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打基础。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训就是让学生掌握社区人群常见病诊疗、慢性病的医疗康复、高危人群干预、社区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及计划生育等相关技能,实训一般安排5个月,具体分配如下:常见病诊疗2个月(内科1个月,外科妇科儿科1个月)、慢性病健康管理及高危人群干预1个月、中医药及康复医学1个月、社区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及计划生育1个月;此期间实训主要是立足于基层,让学生掌握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知识和相关技能。

疾控中心实训一般1个月,全科医师作为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一旦出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科医师都是最早接触相关患者并或者第一手信息,疾控中心实训就是为提升学生们作为全科医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掌握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报告分析相关程序及自我防护相关能力。

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为遵循,构建科学高效的毕业考核系统

国家医师资格考试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就业所必需的通行证,临床医学专业教程改革的初衷也是让学生尽快通过资格考试,实现择业就业。而毕业考核系统对学生学习实训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实现毕业考核系统与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高度契合,是应用型学科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因就业率偏低,许多学生在实习阶段都在准备专升本考试,专升本考试科目是生理病理及英语,和学生实训阶段所学内容脱节。医院及带教老师因繁忙的临床诊疗对实习生的管理也不可能像学校一样严格,导致学生实训阶段人才培养质量有所下降,学校只有以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建立毕业考核系统,才能倒逼学生们重视临床实训,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毕业考核系统仿照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形式,分为实践技能考核与笔试考试两部分。实践技能测试建立试题库,试题来源以近二十年医师资格考试助理医师实践技能操纵真题为基础,至少保证题库中选择题题量不少于500道,其相似相关考点的自编考题不少于500道。学生采用随机抽签方式进行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满分100分,模拟医师资格实践技能考试分为三站,第一站考核临床思维能力,分值60分计时40分钟,包括心肺听诊8分、心电图诊断7分、影像诊断6分、病史采集15分、病例分析22分和医德医风2分计六大部分;第二站是临床体格检查分值20分计时15分钟;第三站是临床基本操作分值20分计时10分钟;实践技能考核以60分为及格线,第一次考核不及格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则不得参加毕业笔试考试,延缓毕业。

毕业考核系统笔试部分建立计算机试题库,试题来源以近二十年医师资格考试助理医师笔试真题为基础,至少保证题库中选择题题量不少于6000道,相似相关考点的自编考题不少于6000道。测试采用电脑按照相关科目占分比值自选习题,每次选题300道,分为基础知识笔试和临床知识笔试,每场150题计150分,时间150分钟。笔试成绩以两门合计180分为合格线,允许补考一次,补考不及格则延缓畢业。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范文9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支援西部地区中医医院人才培养计划”的工作要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于2005年底派出医疗工作组参加了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中医医院为期一个月的对口支援工作。工作组深入调查基层县中医院的基本状况,了解到基层中医院缺乏急诊急救知识,处理临床危急重症经验不足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科特点,积极开展查房、门诊和带教工作,并先后多次对县中医院的全体医务人员进行了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工作,如“心肺复苏术的应用”、“急性心肌梗死的诊疗规范”、“急性心力衰竭的诊疗规范”、“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等。培训主要在急诊急救、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规范等方面。经过培训前后两次基础知识测试表明,培训后基层医务人员对相关学科知识的了解和掌握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达到了“人才培养计划”的工作要求和扶贫支援的目的,现报告如下。

1一般情况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中医医院为国家二级甲等医院,湖北省示范中医院,现有病床204张。参加知识问卷调查的职工均为临床医生,其中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14人,住院医师21人;学历大学本科毕业11人,大专及中专毕业28人;男性26人,女性23人,平均年龄32•7岁。

2急诊相关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与培训前后的对比

3分析

3•1关于心肺复苏术现场急救基础知识的培训

有关心肺复苏术的基础知识经过培训后,医务人员对相关概念和知识点的认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如心肺复苏的目的、重要性、具体方法和操作步骤等都能够达到记忆、再现和理解水平。其中对于心肺复苏的按压部位和深度,除颤能量的选择等正确回答率可达到100%,对于心肺复苏相关药物的认识也有进一步提高。但应该注意到,虽然此次培训后答题正确率大幅度提高,但培训中所包含的概念性、记忆性内容较多,而大部分医生在过去的临床实践中并没有真正碰到过类似的场景,更没有具体的操作体验,因此培训的真实效果还有待实践来检验。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心肺复苏术的培训必须常抓不懈才能达到有效应用水平。将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应该是每年用一定的时间来定期培训,不断强化基础知识和模拟实战相结合。

3•2关于常见危重症中西医基础知识的培训

常见危重症基础知识的培训主要选择的是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其中心肌梗塞的诊疗常规经过进一步培训后,大部分医生对于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典型改变和诊断要点的理解掌握可达到90%以上,对溶栓治疗的认知率可达到92•6%,比培训前的比例多出近1倍,对PTCA治疗的认知率也从7•7%上升到22•2%。这表明当这些经过培训的医生再次面对急性心梗病人时,他们选择最佳的心肌再灌注治疗方案的可能性将大幅度提高。大部分医务人员培训后对急性左心衰竭诊疗规范中的强心、利尿、扩血管等基本治疗方法的掌握已达到80%以上,这说明培训对提高基层医生处理临床常见危重症的能力将有所帮助。基层医务人员普遍对中风的概念和临床表现的认知程度较高,因此中医诊断符合率高达100%,对于头颅CT在确诊急性脑血管病中的作用大都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在培训结果的分析中除了可以看到系统培训带来的有效成果之外,也应该看到基层医生在知识技能等方面普遍存在的不足之处。如基层医生对急性心肌梗塞相关酶学改变的认识程度还不高,这可能与基层单位在先前的临床工作中没有广泛采用溶栓疗法有关,另外对于急性心肌梗塞的抗凝、抗血小板治疗的认知程度还有待提高。急性左心衰竭是一组复杂的综合症候群,易与很多疾病相混淆,因此,对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对于缺血性中风诊疗规范中血压管理的认知率从7•8%提高到51•9%应该看作是一个可喜的进步,这说明很多基层医生将来面对相关病人时,可能不再只知道单纯一味地降低病人的血压。管理血压而不是降低血压,虽然只是简单的概念转换,但却可以使更多的病人避免遭受到脑灌注压不足带来的第二次危害。遗憾的是培训后刚到一半的认知率显然还是偏低了。

从此次培训的结果来看,最突出的问题是基层医务人员普遍在中医诊断、辨证、立法和方药等方面表现出能力上的巨大差距。具体表现在诊病过程中普遍忽视对中医传统望闻问切四诊内容的采集,套用书本现成的模式,不能运用中医基础理论对所掌握的的病历资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分析。因此,一方面中医理法方药各方面基础知识普遍欠缺,另一方面工作中又存在的对传统中医的消极态度,这就造成了对中医理论的运用、分析和综合能力的日渐衰减。这些现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基层中医院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恐怕与日常工作中普遍重视西医诊断治疗,过度关注西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轻视中医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缺乏对中医治疗危重症的信心有关。

4对策研究和展望

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是部级贫困县,这里山高林密,交通闭塞,人口50万,但居住分散。当地经济欠发达,多数人为农业人口,只有少数煤矿、化工和制烟业为经济支柱产业,因此人们的经济收入普遍不高,医疗费用相对较低。因此当地百姓就医时,小病多在乡镇卫生院解决,大病才到县医院和县中医院。如果解决不了,个人经济情况又许可的话,则会到州中心医院或省级大医院就医。这就决定了医院的医疗收入有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院的软件和硬件的发展。医疗设备相对滞后,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内地大城市医院相比相对薄弱。前来就医的患者,大多病情复杂多样,这不仅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医疗环境(医生的技术水平,病人的文化水平等)有关,还与当地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有关。贫穷是健康的最大杀手,当地很多病人由于经济拮据,小病硬扛,终成大病;而来住院的患者只带着一两百元钱押金又是常事;病虽重但尚可医的病人,却常因无法承受经济负担而回家放弃治疗。另外,矿山、印染等行业工人由于缺乏严格的劳动保护措施,矽肺等职业病更是屡见不鲜。这就造成了病人身上常常是病多而复杂,病重而无钱医,有钱诊断而无余钱治疗的尴尬情况,让人感到扼腕叹惜,束手无策。而湖北恩施州建始县的这些情况(医疗、经济、交通、地理环境等)在西部贫困地区不是唯一的,而是普遍存在的。

基层中医院面临的困难巨大而复杂,既有经济上的,又有政策上的,还有人才上的。对于领导班子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生存问题,没有生存,就谈不上发展。经济条件的限制迫使很多基层中医院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中,千方百计搞创收,因为没有钱就无法购进先进的仪器设备,没有钱就不能发放足额的工资奖金,没有钱就更谈不上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和培训人才。因此,偏重于经济效益较高的西医检查和治疗是很多基层中医院无奈和现实的选择,传统中医的检查和治疗不能带来足够的利润而被人忽视,被置于从属地位。#p#分页标题#e#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范文10

关键词:实用人才;服务地方;适时;灵活;面广;分层;定向

县域职业教育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助推器,山区县办卫生学校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适应新形势,为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县办卫校想尽办法改变办学机制,提高自身发展能力。

“办特色学校,育实用型人才”,是适应时代要求、办好县办卫校所应坚持的宗旨。当前,大中专医学院校毕业生都充实了城市医院临床和科研工作,而农村、山区仍缺医少药,老百姓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知识匮乏。这就需要县办卫校朝着“面向农村,面向基层,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方向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按照“适时,灵活,面广,分层,定向”的方针,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

适时

适应时展,提高县、乡、村卫生人员的专业素质。例如,针对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为解决农民看病就医难的问题,我校连续举办农村初级卫生人员基础理论培训班,解了燃眉之急。上世纪末,社会对乡村卫技人员提出了“到2000年乡村卫技人员必须达中专以上水平,县级医疗单位必须达大专以上水平”的要求,而乡村不具备中专学历的卫技人员素质较低,对医学知识了解不系统,他们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使他们尽快提高医学基础和基本技能,县卫校承担他们的学历教育和岗位培训任务,办起了各类专业中专班,与医学院校联合举办几期函授大专班,利用星期六、星期日,每月集中几天进行从基础到临床的全方位、普及型面授,结合岗位培训,这样才使乡村卫技人员全面提高了医学知识水平,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灵活

灵活就是着眼于基层卫生人才市场,根据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以短、频、快的方法举办短班,使全县医务人员尽快掌握新技术、新方法、新医学观点等。例如,为提高医疗质量,举办了妇产科、外科、内科急症、血液病、放射、针灸、急救知识,病历书写等专业学习班;为提高医疗单位的管理水平,举办了医院院长及财会人员管理、药品管理、孕产妇管理、疫情管理学习班;配合计划生育工作,举办了“技生四术”培训班;为掌握新检验方法,取消一些检验项目,使用国际单位,举办了“检验新进展”讲习班;为加强“新农合”的规范管理,举办了管理人员与经办人培训班。总之,就是着眼于基层,以服务为宗旨,灵活地培养急需的医疗技术人才。培训时间或长或短,或初训或复训,短的几天,长的两个月。这样,就灵活地为基层培养和输送了实用型人才,解决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供需矛盾。

面广

广开招生渠道,广开办学渠道,多方面培养人才。自1987年开始,为解决祖国传统医学青黄不接、基础薄弱、后继乏人的问题,加强护理队伍的短线建设,我校先后举办西医脱产学习及中医学习班2期和二年制护士班2期,适应了农村医疗卫生的需要。自卫生方针实行“中西医并重”以来,我校先后举办了几期中西医结合班和中医班。为实现村卫生所实行合作化医疗和“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学校坚持举办长班,广开招生渠道,建立稳定的教学机制。我校从1994年起招收卫生职业中专班,通过教育部门招生,也通过学校自考从乡村招一小部分学生,对象是热心医学工作的人员,要特别照顾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边远贫困山区。前几年,护理人才短缺,我校和其他卫校联合举办了几期护理普通中专班,充实了各医疗单位。不仅可以服务于社会,还可适用于家庭保健。这样培养的学生充实到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遍布全县的村村寨寨和厂矿企业以及个体诊所,他们战斗在基层医疗卫生战线的最前沿,为保障全县人民的身体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

分层

分层就是根据学员结构的不同层次分别进行相应的知识传授。对于村级医疗卫生技术人员,重点放在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病人及救护等;对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的培训,重点放在使他们能够解决一些疑难病症。我校聘请县级各学科带头人,讲授理论知识,内容要深、要精、要全面,以提高学员的诊疗技术水平和相应的科研能力;对于县级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就请省、市级专家、教授进行学术讲座,引导启发他们向高、精、尖的医学领域攀登。对中专学员全由医院专科或中级职称以上人员授课,大专班聘请医学院各专业教授授课。

定向

坚持就业升学导向,搞好定向订单培养。学校选择设置专业,就要了解就业形势,以就业选专业,以就业定课程。如农村缺医生,我校就开设中西医专业;北大医院招走一批护工,想让下一批学生再去做护工,我们就在其他专业中增加护理课程;后来又在其他专业中增加中医推拿按摩课程,使学生走进了北京英姿美发按摩中心和全国的足生堂保健店,有的还成为高级足疗技师。开设文化课,重点辅导,让部分学生升学。2008年,为解决乡村医生年龄老化断档短缺的问题,消灭医疗卫生空白村,使全县村村有医有药,服务保障到位,学校举办了全日制乡村医生定向培养班,两年招收120多名学生,为无村医的村和村医年龄超过60岁急需培养后继人才的村培养乡村医生,并层层签订有关就业协议,政府出资一部分。为村级卫生所培养医卫人员,我校举办了三年制普通中专班,学生毕业后回村卫生所工作,为农村卫生所培养后继人才,补充短缺医生,为服务农村卫生事业、保障农民健康打下坚实的基础。

山区县办卫校不仅要适应时代要求,要长短结合、医教结合、因人制宜,还应有严于治校、勤于创新、勇于攀登、敢于竞争的工作作风。这样,山区县办卫校才能担负起基层防病治病、医疗保健等卫生教育工作,成为卫生战线上的一支生力军和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网络的骨干力量,成为“教医海精英,育杏林奇葩”的进修、培训和卫生教育中心,才能办出有特色的山区卫校,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专业造诣较深的实用型人才。

总之,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服务理念,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专业设置,促进职业学校布局结构和专业结构的调整。坚持培养和培训相结合,根据地方人才需要,培养合格的实用人才,联系企业签订实习及就业协议,进行定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为地方各行业服务,走出去联系行业,了解人才需求,选择设置专业,办短期培训和成人函授教育(和高等院校联合),聘请各行业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教学与研究,走“开放联合”的办学路子。根据专业特点,采取工学结合、学生完成规定学分毕业等灵活办学形式。掌握学生就业情况,根据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及时调整专业,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真正遵循“适时,灵活,面广,分层,定单”的十字方针,培养实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努力把职业技术学校建成既是培训中心、又是“劳务公司”的综合性基地。对于有升学愿望的学生,学校还要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升学指导,使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终身学习有基础。这样,才能无愧于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光荣称号。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范文11

关键词 医疗美容行业 人才 现状 对策

一、医疗美容行业人才现状

(一)毕业生数量供不应求

目前我国从事医疗美容行业的人员数量还是可观的,但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却寥寥无几,医疗美容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很多从业人员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也未掌握足够的医学卫生知识,通过简单的培训或者学徒式的“带教”就直接为消费者进行服务,这对消费者的安全是无法保障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导致目前我国美容专业在美容市场上供不应求,未来的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从业人员。

(二)毕业生流动性大

我国的医疗美容市场的规模是参差不齐的,对于部分美容院来说,盈利是关键,所以很容易忽略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从业人员素质的培养。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签约进入企业后,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也看不到自己未来的发展前景,所以就很容易跳槽,进而出现人员大幅度流动的情况,这对于企业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甚至会导致整个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

(三)毕业生择业受到局限

目前我国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生活美容方面的工作,从事医疗美容的学生寥寥无几,因为多数美容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都愿意选择生活美容这种比较稳定的工作。同时,国家卫生部也禁止毕业生报考临床助理医师等职位,所以毕业生们进入医疗美容行业的途径又少了一个,很多毕业生只能在整形医院或者医院美容科从事前台咨询等工作,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一线临床工作。为了避免遭遇更多碰壁,越来越多的学生因为就业的局限性选择了和生活美容相关的工作。

二、培养我国医疗美容行业人才的对策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不再简单地满足于衣食住行,而是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享受,这给医疗美容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急需大量的专业人员来扩充这支队伍。我国的美容行业是近年来才崛起的,很多从业人员并没有达到专业的水平就直接上岗,因此民营医疗美容机构要明确培养人才的目标,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高技术水平的从业人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培养人才:一是培养人才对于医疗美容技术的掌握程度,学习好医疗美容的传统操作和基础理论;二是培养人才的特长,尽可能多地挖掘出人才的闪光点并及时培养,要做好与美容相关的工作,如销售、美甲、保健按摩等。只有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美容市场才会有更好的明天。因此,可以说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也是促进医疗美容行业发展的有效对策之一。

(二)加强实训基地的发展与建设

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应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设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基地,贯彻美容行业的发展规律,让学生在学与练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建设实训基地过程中,民营医疗美容机构还应当适时提供需要的设备和技术,还可以请专业讲师来进行授课和辅导,用专业的知识引导学生,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适合美容行业的人才。

各地的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可以形成一道产业链,定向输送在美容方面能力突出的人才,只有这样美容行业的发展才会变得越来越好。因此,在民营医疗美容机构建设实训基地,有目标地培养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三)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讲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体,一个负责教授美容专业知识,另一个负责学习和实践。作为一名教授美容知识的讲师来说,应当善于归纳总结课堂上讲授的专业知识,积极学习美容行业的专家的授课方式,为自己的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及科学的培养方案,做好学生学习美容知识的“领头羊”。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当划分为三块,分别为职业技能课程、职业特色课程和职业基础课程。在职业技能课程中,讲师应当为学生安排足够的课时来学习一些医学基础和医学课程,为实习生提供一些学习理论知识的机会;在职业基础课程中,讲师要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医疗美容和生活美容的知识,还要亲手教授一些面部护理、全身淋巴引流术、手部护理等基本技能;对于职业特色课程,可以依据美容行业客户的不同需求来增加激光技术、纹饰等新型美容技能,培养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全能型人才。

(四)着重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

岗位能力涉及两个方面: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讲师在日常的授课中要运用新颖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一味灌输,积极地和学生们进行互动,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学生才会对美容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此同r,讲师还要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带领学生边看边做,实现教与学的一体化,学生做得不对的地方要及时指出,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纠正错误,主动学习技能,最终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三、结语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我国美容行业的繁荣发展,也对民营医疗美容行业从业人员在素质水平和专业水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讲师要积极应对遇到的难题,顺应行业发展的主流趋势,确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为民营医疗美容行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全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为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魏永鸽,王玉红.医疗美容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5(3):46-48.

医疗专业基础知识范文12

1 以德为本

专家预测,美容行业将成为我国服务行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一个行业[2]。相对于美容行业飞快的发展速度,目前的职业教育发展明显迟缓,美容行业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中专以下学历占总从业人员的 90%[3],职业培训标准亟待提高,高素质的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技术人才亟待引进,以期拉升整个行业的品质[4]。

所谓德,一般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个方面,是个人的立身之本。其中职业道德是规范行业的重要道德标准。美容行业的总体性质属于服务业,在工作中,难免遇到形形的顾客,提出各种各样的要求,唯有坚守职业道德,坚持“服务”的理念,本着帮助顾客的宗旨,不卑不亢地耐心讲解,积极寻求可行方案,才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而美容行业的“德”,正是由传统医学“维持人的生存、救死扶伤”演化而来的“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增进生命活力美感”的使命感和“服务意识”。只有坚守这种职业道德,才能养成“为问题找方法”的习惯,成为具有高水平职业素养的优秀人才。

2 以知为用

2.1 够用:2006年卫生部下达文件,指出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将不允许报考临床执业医师,使得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医学知识的要求也着重强调基础理论,能进行辩证且能科学指导技能手法的实际应用,能够针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进行保健和调理。这种转变,使该专业所设置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针灸学》等中医基础课程和《系统解剖学》、《生理学》等西医基础课程的重点也有了一定的调整,强调够用、实用,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以《中药方剂学》为例,由于不能开临床药方,所以对该专业学生只要求掌握非处方中成药,能够运用药膳和食疗对亚健康状态或正常人群进行调理或保健即可。而医学生必学的《组织与胚胎学》、《病理学》等则可以直接删去,或仅以知识讲座的方式加以了解即可。

2.2 实用:中西医基础知识的实用性主要体现在对技术手法的指导、完善;对医疗诊断技术的转化和对健康人群养生保健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譬如,针对美容项目“卵巢保养”,虽然市面上已经开展多年,但医学界始终未曾肯定,甚至还加以贬斥—这种情况下,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应该从该项目的实际效果和理论支持两方面进行科学评估、修正与完善,消除美容爱好者的顾虑,还市场以科学有效、合理可信的技术和美容项目;而医疗的诊断治疗技术也转变成对顾客健康状况的判断、调理、保养和维护,这些已经体现在近年来被逐渐认可或已广泛应用的手诊、面诊、虹膜诊、背诊、痧诊等技术方法中;当今,美容院已经将舒缓的音乐、芳香的氛围、花草茶、美容手法等融为一体,不管是音乐、香味、茶,还是技术手法,都是养生保健的方法之一,如何针对每个人的体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个性化的保健方法,是对中西医基础知识实用性要求的升华和综合应用。

3 以技为专

从各高校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所开设的课程与就业岗位和工作模式来看,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技术主要由中医美容技术(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点穴、药膳食疗等)、生活美容技术(美体、皮护、塑身等)、修饰美容技术(美甲、化妆、纹绣等)、仪器美容技术(即美容仪器的使用与保养技术)、化妆品调配技术和销售技巧六部分组成。医疗美容技术专业“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5]的培养目标,美容行业“服务”的工作性质,专业美容的运营模式,决定了销售是该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技术,而其媒介则是其他各种技术的实施。所以,对技术的牢固掌握和综合应用是该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专长。

随着美容行业的日益规范,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和分工也越来越细化。从去年开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大中专在校生新设了刮痧师、美体师、美甲师等工种的资格考试平台,也正是国家对技术人才的重视、规范和引导。所以,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既要全面学习包括销售知识在内的各种技术,能够综合应用,又必须精于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做到有所专长。

总之,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①正确认识美容“服务行业”的性质,树立正确的“服务”意识,坚守职业道德;②灵活应用中、西医基本知识,科学指导顾客进行有效的养生保健,并由之评判、完善现行的技术手法;③牢固掌握并能够实际应用一种或几种专业技术。但,如何使这些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美容技术,转变成符合现代人健、美需求的可行项目,并连同一定的行业规范和运营模式直接供市场应用,还依然是整个行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参考文献]

[1]王秀兰,周典.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中国美容(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美容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180-182.

[2]王庆俭,陶红艳,刘哲妍.美容行业发展之我见[J].职业技术,2009,(6):88.

[3]韩秀萍.美容行业对美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J].卫生职业教育,2009,(6):134.

[4]武燕,刘茜,武琴琴.浅析高职高专医疗美容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4):14-15.